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传统经济的特征

传统经济的特征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3-19 14:49:28

传统经济的特征

传统经济的特征例1

[DOI]10.13939/ki.zgsc.2016.16.047

1 基本概念

1.1 经济系统

经济系统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经济主体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所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根据经济系统的不同层级,可以有企业经济系统、产业经济系统、国家经济系统等。而产业经济系统是由各个不同的产业和它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其可以形式化地表示为:

1.2 特征尺度

特征尺度概念是指能够体现经济系统特征的最短时间跨度和最小空间尺度,特征尺度是由经济系统的客观属性所决定的。一个经济系统的特征尺度可以分为特征时间尺度和特征空间尺度。

2 我国传媒产业经济系统的特征空间尺度

产业经济系统的特征空间尺度主要由产业经济系统的层次决定,而要分析某一产业经济系统的层次或规律既需要我们深入到比该产业经济系统低一层次的产业经济系统中,又需要以其他层次高的产业经济系统作为背景,通过研究该产业经济系统与其上下层产业经济系统的关系来分析该产业经济系统的层次。而要研究我国传媒产业经济系统的层次就需要我们研究我国传媒产业的分类。

2.1 传媒产业经济系统的分类

由于分类者所面临的条件以及研究目的不同,对传媒产业的分类不可避免地有不同的角度,从而使传媒产业类别也有多种分法,这也使传媒产业在产业隶属范畴上呈现多样性。三次产业分类法的思想最早由澳大利亚经济学家费希尔提出。他将国民经济分为三大产业,其中,商业、贸易、运输、文化艺术、科研、教育等以提供无形财富为主的经济活动,被归为第三次产业。后来,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将该分类方法用于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的实证研究,于是,该分类方法被作为对国民经济进行统计分析的分类方法,流行于西方国家。按照这种分类方法,传媒产业位列第三次产业之中。按加工对象来分,传媒产业属于信息产业。信息产业是直接进行信息及相关设备、技术的生产、加工与分配,并以信息产品或服务等作为其产出的产业。人们对信息产业内部进行具体划分时,通常运用1977年马克・尤里・波拉特所著《信息经济:定义与测量》中的框架。这一框架将向信息市提供信息产品,这一信息经济职能由知识生产与开发产业、信息流动传播产业分担。很明显,传媒产业属于信息流动与传播产业。马克・尤里・波拉特还将信息工作者分为三类五种,其中,第一类信息生产的第二个类别“知识分配者”就包括新闻工作者。按生产要素集约程度分,传媒产业属于技术集约型产业。产业活动都要投入各种生产要素。根据不同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依赖度不同,一般可将产业划分为劳动集约型产业、资本集约型产业和技术集约型产业。技术集约型产业也称为知识集约型产业,是指在生产过程所要消耗的各种生产要素中,对技术、知识的依赖度最大。生产精神产品的传媒产业属于这类产业。此外,传媒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提供精神产品的产业在当前被统一划归到文化产业范畴内。传媒产业的内容产品是精神产品,所以它属于文化产业。从产业地位来看,许多西方发达国家传媒产业在全国经济总量的占比已经超过了10%,因此在经济总量上传媒产业属于支柱产业。从传媒产业的发展趋势看,传媒产业由于技术创新导致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出现:数字技术的引进使广播电视频道扩容,使内容产品提供商获得了巨大的获利空间;移动数字接收技术出现后,交通工具成为新的传媒与广告载体,创造了新的市场需求;手机电视出现,也有一个被业界看好的发展前景。所有这些都意味着传媒产业能引入创新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传媒产业属于新兴产业。另外,随着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产品的需求数量与质量都有更高的需求,传媒产业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总的来看,我们可以认为传媒产业经济系统是信息产业经济系统和文化产业经济系统的交集,而信息产业经济系统、文化产业经济系统及传媒产业经济系统均是第三产业经济系统的子集。

2.2 我国传媒产业经济系统的细分

按照我国2002年出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代码(GB/T 4754―2002)》对我国产业的分类标准,首先把全部经济活动分为了四个层次,从大到小依次为门类、大类、中类、小类。其中门类20项,大类98项,中类980项,小类9800项。针对每一层次的类项都有统一的编码。在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有4个门类27个小类涉及传媒产业,且这4个门类都属于第三产业,这也与上文分析的传媒产业经济系统是第三产业经济系统的一个子集相符。在我国产业分类中传媒产业相关产业分布于整个产业结构中的不同门类及各个层次,这是基于从大生产过程来对传媒产业进行的分类,传媒产业可划分为传媒制造业、传媒流通业和传媒服务业。其中G、H门类主要属于传媒流通业,R门类主要属于传媒制造业,而L门类主要属于传媒服务业。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传媒产业相关产业主要集中在门类G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及R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中。这两个门类的产业分类包含了传媒产业的主要产品,按照传媒产品的性质对传媒产业经济系统的构成进行细分,我们可以得出我国传媒产业经济系统的下层产业经济系统,或者也可以说是我国传媒产业经济系统的行业细分。

如下图所示,将我国传媒产业经济系统分为了印刷媒体产业经济系统、光电产业经济系统、互联网产业经济系统以及其他产业经济系统。印刷媒体产业经济系统主要是传统的纸质传媒产业经济系统,包含报刊产业经济系统和图书产业经济系统。广电产业经济系统主要是以广播、电视、电影为产品的传媒产业经济系统,包含广播产业经济系统、电视产业经济系统和电影产业经济系统。互联网产业经济系统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经济系统,包含移动互联网产业经济系统和PC互联网产业经济系统。

结构图

3 我国传媒产业经济系统的特征时间尺度

分析我国传媒产业经济系统的特征尺度就必须对我国传媒产业经济系统的特征时间尺度进行研究。经济周期的长度取决于经济系统的特征尺度,而一个经济系统的经济周期的长度是该经济系统特征尺度的具体表现,我国传媒产业经济系统的特征时间尺度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我国传媒产业发展的周期。

按照产业周期理论,一个产业的生命发展周期主要包括四个发展阶段: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产业发展的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特征,识别产业所处生命周期阶段的主要指标有:市场增长率、需求增长率、产品品种、竞争者数量、进入壁垒及退出壁垒、技术变革、用户购买行为等。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产业发展的四个阶段体现了产业不同时期的不同特质,从产业层面上看一个产业的发展由一个阶段进入另一个阶段就意味着该产业的基本属性的改变,根据产业经济系统特征时间尺度的定义,特征时间尺度指能够体现产业经济系统本质变化的最短时间跨度,我们可以认为该产业某个时期的特征时间尺度就是它所处发展阶段的时间跨度。假设ti为产业经济系统i所处的某个时间点,tg为产业经济系统i进入成长期的时间点,tm为产业经济系统i进入成熟期的时间点,当tg

3.1 从市场需求端看我国传媒产业经济系统的周期

18~19世纪开始的两次工业革命极大推动了生产效率的提升,带来了人口规模的迅速增长和人均劳动时间的大幅下降。不管是农业还是非农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周工作时间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得到了很大的降低。这就意味着人们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对于传媒产品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大。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工业化进程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及战乱期间,我国的生产效率提升缓慢,人们对传媒产品的需求十分有限,仅限于报纸新闻等个别传统媒介。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采取计划经济,传媒由国家财政全额拨款主要服务于党和政府,具有浓重的政治色彩,该阶段我国传媒产品的需求是非市场化机制形成的。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产业化进程加速,人均年工作时间开始下降,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工业化改革初见成效,人均年工作时间进入了快速下行区间。我国劳动者的闲暇时间大幅度增加,在传媒产业化、市场化的推动下随着广播、电视等媒体产品的普及,全国传媒产品的需求开始快速增长。但同时另一方面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我国劳动者平均年工作时间约为2200小时,仅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50年代的水平。可见,作为第一人口大国,我国对传媒产品的需求量可以说是有了本质上的变化,并且随着技术进步生产率的增加,如果达到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劳动者工作水平,我国传媒产品的需求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较快增长。从90年代初期手机及互联网刚刚进入中国民众的生活截至2014年,我国手机用户数量达到了128609.3万户,固定电话用户达到24943万户,网民数量达到64900万人,而手机上网人数为55700万人,可见我国传媒产品市场需求增长十分迅速。因此,从我国传媒产品需求角度来看,市场增长率高,产品需求快速增长,且传媒产品的需求还存在着很大的上升空间,根据与西方发达国家传媒产品需求的差距来看,我国传媒产品消费需求还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维持较高的增长率,由此笔者认为我国传媒产业从产品需求角度上看仍然处于产品需求快速增加的产业成长期。

3.2 从市场供给端看我国传媒产业经济系统的周期

从我国传媒产业总值上看,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直到2014年我国传媒产业总产值达到11361.8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大关。根据《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5》的估算,我国传媒产业将在未来几年保持15%左右的增幅,到2018年我国传媒产业产值将突破2万亿。从我国传媒产业产值上看,在近20年来一直保持高速稳定增长,表明我国传媒产业正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成长期。

此外,从产业参与者数量上看,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传媒产业企业数量快速增加,并于90年代末期开始,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传媒产业开启了集团化进程,出现了如广州日报集团等大型传媒集团。我国报纸由1978年的193种增加到2013年的1821种,年总印数442.92亿份;期刊由1978年的930种增加到2013年的9941种,年总印数31.05亿册;截至2013年我国出版社数量达到583家,音像制品出版社单位383家,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287家,电视台166家,广播电视台2207家;截至2014年我国电影院数量4918家,电影屏幕数23592块,广告经营单位543690家,万维网站点335万个,域名2060.1万个。总的来看,我国传媒产品供给量从90年代开始大幅度增加,从供给量增长的幅度来看,90年代初期至90年代末期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媒产品增长为主要动力,在进入2000年后,传统传媒产品供给数量增幅有所降低,特别是报纸、期刊的供应量甚至出现了下降,该时期以互联网和数字、移动传媒产品为代表新兴传媒产品供给量增长成为了主要动力。9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传媒产业规模持续高速增长,产业参与者数量快速增加,市场竞争激烈,随着互联网和数字传媒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传媒产品呈现多样化、低成本化的发展趋势,传媒产品主流技术趋于稳定。因此,笔者认为从我国传媒产品供给角度上看,我国传媒产业目前正处于产业发展的成长期。

总的来看,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由于我国传媒市场前景良好,投资于传媒产业的厂商大量增加,传媒产品也逐步从单一、低质、高价向多样、优质和低价方向发展,因而我国传媒产业出现了传媒企业和传媒产品相互竞争的局面。该阶段,我国传媒产业市场增长率高,需求高速增长,传媒技术渐趋定型,产业特点、产业竞争状况及用户特点已比较明朗,企业进入壁垒也在逐步提高,传媒产品“百花齐放”的同时相互竞争,竞争激烈程度不断加剧。我国传媒产业的这些特点均符合产业生命周期中的产业成长期的特点。并且,在未来10~20年内,我国传媒市场竞争会不断加剧,传媒产品产量也会不断增加,市场的需求日趋饱和。传媒企业不能单纯地依靠增加传媒产品来提高市场的份额从而增加收入,而必须依靠追加生产,提高生产技术,降低成本,以及研制和开发新的传媒产品的方法来争取竞争优势,战胜竞争对手和维持企业的生存。因此,我国传媒产业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进入产业成长期,并将在未来10~20年继续处于产业成长期而后进入产业成熟期。

总的来看,我国传媒产业经济系统的特征空间尺度是处于第三产业经济系统之内,为文化产业经济系统和信息产业经济系统的交集,其内部可分为印刷媒体产业经济系统、广电产业经济系统等细分产业经济系统,而其特征时间尺度为10~20年。因此,在制定传媒产业政策时,从特征空间尺度上要充分考虑各个产业层级的特点,加以区别,做到宏观、中观、微观的有机统一;从特征时间尺度上要做到政策的稳定性,要以10年或者20年为基础来规划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传统经济的特征例2

Summery: As the major trading mode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y, e-commerce has challenged the traditional practice of taxation.

关键字:网络经济环境,电子商务,虚拟性,隐匿性,税收征管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economy, e-commerce, taxation,

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普及,电子商务迅速崛起,成为网络经济下贸易和商务往来的主要模式。电子商务以无纸化,无限制,无间断的交易特点被全世界许多的政府,企业,消费者所认同,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电子商务给传统商务模式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为基于传统贸易模式下的税收征管带来许多新的问题。

是否对电子商务征税,各国观点不一,以美国为代表的免税派认为应该对电子商务免征多项税种。而主税派则认为应该对电子商务进行征税,但是在是否开征新税种的问题上有不同意见。荷兰和加拿大的税收专家先后提出了“比特税”的概念,即对全球数字传输的每一数字单位进行征税,但这种方法受到大多数人的反对,因为它无区别的对所有数字产品征税不符合税收公平原则。对于我国来说,目前虽然还没有对电子商务征税,但是对其征税是势在必行的,前国家税务局局长金人庆指出:为保护税制的权威与公正性,出于税收中性原则和发展中国家税收管辖权利考虑,我国将不会对日益发展的电子商务实行免税政策。当然,我国的电子商务正处于发展的状态,在保证财政收入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其发展,避免不适当的税收政策影响其发展。

总体来看,网络经济下的电子商务对基于传统商务模式下的税收带来的影响和挑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会计假设产生影响。

传统经济环境下,企业的会计核算是纳税的主要依据,而电子商务模式在一些情况下不再满足会计假设的条件。首先,纳税人的概念是税收征管的基础依据,它将特定的纳税义务与特定的经济实体对应,只有明确纳税人才能公平,有效的进行税收征管工作。然而,网络经济下的纳税人概念却变的日益模糊。网络,网络中介,门户网站的出现和参与,使得经济实体间的界限日益模糊。企业间或个人间的相互合作越来越密切,多个企业,多个个人或企业与个人共同合作,创造经济利益的方式普遍存在,相对与传统经济环境下较为独立的经济实体,网络经济中互相依存,交错复杂的经济关系使得许多经济事项难以明确划清相对应的经济实体,这使明确税负的归属权变的困难。其次,会计假设纳税人的“持续经营”,而在电子商务模式中,企业间的合并,解散经常变化,此外,由于网络贸易多以产品定制为主,业务变化起伏大,会出现有时膨胀,有时收缩,甚至停产,这些都不再满足会计核算的假设前提,使税收征管的标准和依据难以把握。

2.货币因素对经济效益的影响不再占主导地位。

在传统经济贸易下,价格是产品销售,企业经济效益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市场的自我运作和调节都是围绕价格与价值的关系。因此,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也是税收的主要计量手段。但是在网络经济下,价格这一货币因素的影响被减弱。注意力,技术开发,品牌信誉,人才和知识等非货币因素日益成为企赖以生存和提高经济收益的关键。然而,这些非货币因素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作用难以用货币计量,就难以对其纳税。若不加以区别,统一以企业经济收益的货币数量纳税,必然冲击税收的公平原则。

3.对税收管辖权的确定存在分歧。

税收管辖权依据国家可以分为属人和属地两种,即居民税收管辖权和所得来源地管辖权。包括我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都同时实行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和居民税收管辖权,即一国政府对于本国居民的全部所得以及非本国居民来自本国境内的所得拥有税收征管的权力。为了避免对同一跨国所得的双重征税现象,收入来源地税收管辖权被普遍认为优先于居民税收管辖权。但是在网络经济下的贸易的虚拟性和隐匿性的特点,使得交易场所、提供服务和产品的使用地难以判断,收入来源难以确定,地域管辖权也难以界定。以美国为主的网络大国强调居民税收管辖权优先原则。而发展中国家作为网络贸易输入国为了防止税收大量流失则侧重与强调地域管辖权。因此,对税收管辖权优先原则的重新确认已成为电子商务全球性发展必须面对的关键性问题之一。

4.电子商务交易下应纳税种难以确定。

在传统贸易模式下,根据企业所得收入性质不同,可以分为提供劳务所得,特许权使用转让所得和商品销售所得,根据获取所得的不同形式,分别征收营业税和增值税。在传统贸易模式下,提供劳务、特许权使用和商品销售形式有明确的界定,从而比较容易确定相应的税种、税目、税率以及计税依据。但是在电子商务交易模式下,产品高度数字化,虚拟化的特点模糊了人们固有的商品概念,使得有行商品,无形劳务和特许权使用的界限难以确定。因此,在税收征管过程中,一项收入难以确定究竟是哪一种形式的所得,应该征收营业税还是增值税。这将导致税务处理的混乱,使课税对象的性质变得模糊不清。

传统经济的特征例3

2、经济的服务化。随着生产性成份比重的相对下降,在新经济中服务业的成份不断提高。美国经济日益成为一种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经济。新经济的这种服务化趋势并不是现在开始的,美国服务业的比重早就超过了制造业的比重。但是新经济的发展使第一、二产业的比重进一步大大下降。例如电子商务的发展使贸易流通服务向新的方向发展,网络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大大扩展了服务领域。从需求角度看,随着物质产品生产率的迅速提高,随着人的闲暇时间的增加,人们对服务业的需求不断增加。正如当年工业化的结果大大降低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减少了生产粮食所占用的劳动力一样,今天经济服务化的结果正在减少经济中物质生产的劳动力,迅速降低第一、二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

3、经济的无形化。传统工业化经济的特点是“大”、“重”,产品结构日益复杂,所用材料日益高级。工业化经济是一种看得见的经济,有形经济。但是信息经济本质上是无形的。尽管网络上的信息、电脑的硬件和软件盘片等都是可见的,但是它们的核心功能却是无形的。代表经济增长及其潜力的是技术、知识、软件、信息以及网络等。这些东西与代表工业社会的钢铁、汽车、生产流水线相比,是看不见的,无形的。由信息和高新技术主导的新经济本质上是无形经济。

显然,从新经济的特征看中国经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已经迅速发展起来的中国经济又处于一种新的意义上的落后。

    二、传统工业化目标面临的新挑战

新经济与工业化经济的这些重大的差别表明,现代经济增长的意义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增长不仅不只是迄今通行的国民生产总值增加的意义,甚至是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所不能充分完全反映的。信息产业的发展确实可以,而且到目前为止也只能通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体现出来,但是它对经济运行、生活质量和财富积累的意义却远远超出了其在国民生产总值上的表现。新经济的发展对以传统工业化为内涵的增长提出了挑战,这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1、传统工业化的资源消耗型特征。传统工业化的显著特征是大量消耗资源,包括能源的消耗、原材料的消耗、自然资源的消耗以及有形资本的消耗等,在某些产业中是普通劳动力的大量投入。相应地,传统工业化也以重化工业为标志,重化工业化明显被作为工业化发展的阶段目标,从而是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占主导地位。与此不同,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则是以知识和技术密集为特征的,它们大大减少了对能源的依赖,微小的芯片根本上改变了材料消耗的概念。新经济更多地取决于知识和受过较高教育的知识型劳动者。这使在传统工业化中的资源约束和资本约束现象发生了重大改变。

2、传统工业化的增长局限。传统工业化的增长既受到供给的约束,也受到需求的约束。资源耗竭与资源供应的国际依赖约束了可持续增长,同时从需求方面讲,工业化的最终需求是人们的物质需求,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物质需求的增长空间减小,从而使需求对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在进入新经济以前发达国家的增长率普遍低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就在于物质产品生产已高度丰富,在物质消耗方面长期找不到新的增长点。但现代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增长的作用在于,它除了得到传统产业改造和新产品的物质消费本身的需求拉动以外,还创造了大量非物质产品领域新的最终需求而获得新的需求拉动。新经济的持续增长正因为其创造了新的需求领域,而这一领域的需求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持续。

3、传统工业化与国家的国际分工地位。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中,国际间发生了又一轮产业大转移。其特征是传统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特别是资源消耗型甚至环境消耗型(污染)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尽管这些国家获得了可观的经济增长,但在新的国际分工体系中却处于相对不利地位。传统制造业增加价值低,而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却有很高的增加价值。这种国际分工使实现了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再一次处于国际分工的不利地位。

4、信息化是工业化后的新经济时代。信息化是人类经济史上又一次巨大的革命。如果说工业化的特征是机器代替了人的大部分体力劳动,那么信息化则是电脑代替了人的大部分脑力劳动,这是这场革命的本质。在信息化时代中,知识(人力资本)在经济活动与生产过程中的要素地位,超越了机器与货币(物质资本)而占主导地位。所以,信息产业的发展决不是一般意义上出现了一个新的产业的问题,而是带来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信息化对工业化的挑战是时代性的而不是结构性的。由于在新经济时代中主导要素富裕度的差异,以工业化要素为主的经济处于已经处于相对不利地位。

毫无疑问,中国的现代化目标注重的是工业化,而今天我们面对的却是信息化的挑战。

    三、增长方式转变的新含义

在上分析表明,中国面临的增长方式转变的意义是双重的:一是从粗放到集约的转变,二是从工业化性质的增长向信息化性质的增长的转变。迄今为止我们较多注意的是前一个意义上的转变,而忽略了后一个更大意义上的转变。正是后一个意义上的转变,具有更大的挑战性。

从粗放到集约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从依赖增加资本投入的增长向依靠技术进步的增长转变,其中包括对某一产业的发展的技术改造,也包括由新的技术发展起新的产品。对于正在经历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的中国来说,尽快走出这第一个阶段是重要的。这不仅因为我们需要真正的高速度,而且因为我国本来就是一个资本和资源匮乏的国家。这种转变也会消除我们仍然存在着的体制弊病在改革后新条件下的反映,各级地方政府以实现增长实绩来体现自己的发展成果,而这种增长实绩的最好表现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大工业的投资直接贡献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强化了地方政府对传统产业投资的积极性。这种指标的性质和体制的特征决定了整个国家粗放型增长的必然性。

我国在90年代中提出了增长方式转变的问题。转变增长方式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是:第一,从主要依靠铺新摊子、上新项目、扩大建设规模,转变到主要立足于现有基础,把建设的重点放到现有企业的改造、充实和提高上;第二,从主要依靠增加大量资金投入转变到主要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率,提高综合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第三,从主要依靠增加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的消耗,转变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劳动者素质,降低消耗,减少浪费,使同样的物力、人力消耗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第四,从主要依靠经济规模扩张,转变到主要依靠结构优化升级、实现规模经营、合理布局生产力提高结构优化效益、规模经济效益和区域分工效益;第五,从主要追求产值速度和产品数量,转变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产品质量、性能和品种,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价值和市场占有率。

 这一意义上的增长方式转变无疑是必要的和正确的,对中国来说也是紧迫的。但是明显的是,当时这种转变仍然只是就传统制造型经济意义上提出来的,是在工业化意义上增长方式的转变,它并不涉及如何从工业化跨越到信息化的道路问题。

经济信息化从新的意义上提供经济增长新的空间,也为我们提出了从新的角度探索增长方式转变的问题。经济信息化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在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问题上,要注意技术本身的提高,更要注意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会大大提高传统产业的集约化程度。

传统经济的特征例4

0世纪60年代,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范围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以价值计量为主要方式,以反映经济事项成果和现状为主要内容的会计信息系统,难以反映除价值计量以外的、影响经济事项运行趋势的各类信息。在此背景下,美国会计学者乔治・索特(George H・Sorter)提出了全新的事项会计理论(Events Approach to Basic Accounting Theory)。这一理论认为,以各种信息使用者不同决策模型为目标,以提供原始或者汇总程度很低的经济事项信息为要素,并采用多维计量方式和多重计量属性,由不同的具有个性化需求的报表使用者根据自身经济决策的需要,对采集的原始经济事项信息进行个性化选择、处理和加工,生成适合其自身决策模型所需的信息系统,能有效克服传统会计的缺陷。

一、事项会计的主要特征

与传统的会计理论相比,事项会计理论在目标、要素、计量属性和应用条件方面具有以下特征:

(一)以事项信息的个性化和有用性为目标。信息需求日益多样化是事项会计理论产生的环境基础,事项会计理论认为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依赖于个人的偏好、期望、认知能力、心理类型及决策模型。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立足于提供结构性的、满足共同信息需求、反映受托责任的会计信息,因而忽略了这一个性化特点,难以适用于信息使用者各种可能的决策模型,与信息使用者未来的预测和决策缺乏相关性。基于此,事项会计理论更强调会计信息系统输出信息的个性化和有用性。

(二)以提供原始的或汇总程度较低的事项信息为要素。事项会计理论认为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按照一定的准则和方法,对各类经济事项的信息数据进行处理、汇总而成的会计报告体系是以信息使用者需求已知为前提假设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特定的信息需求,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并非对所有使用者都适用。事项会计以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不可预知为假设,以反映最原始、汇总程度最低的事项信息为要素,在日常核算中,只对各项经济事项的信息进行原始确认和计量、存储、传递而不进行处理和汇总,认为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会计人员在信息处理和汇总过程中渗合一些会计职业判断、政策选择、主观估计,最大限度的保持事项信息的原汁原味和真实性,让各种不可预知的信息需求者有更大的选择和操作空间,对信息进行重构。

(三)具有多维计量方式和多重计量属性。在现代社会中,许多关系到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本身不具有货币量化的特征,也无法对其进行价值计量,如人力资源、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顾客满意度和企业公众形象等。事项会计认为如这些资源不被纳入信息报告系统中如实、准确、全面的向信息使用者反馈,将严重影响会计信息系统的公允表达和信息质量。同时,在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下,非货币性资产事项将与货币性资产事项存在缺乏逻辑统一的配比,难以客观、公允、准确的反映经济事项的实质。因此,事项会计理论采用多维计量方式和多重计量属性,将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扩展为包括非财务信息、机会成本信息在内的更多类型的信息,以实物数量、文字、图表等方式,对人力资源、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顾客满意度、社会责任等事项信息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反映;并对各种资产事项、采用除历史成本以外的现行成本、回收净值、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全面立体反映。认为这样,将能更好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

(四)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事项会计理论走向实务成为可能。一个企业或者报告主体原始的或者汇总程度较低的事项信息,势必是繁杂和庞大的。如何有序、高效的记录、采集、存储这庞大繁杂的事项信息,对信息载体有很高的要求。大量的事项信息不经过筛选、汇总,直接面对信息使用者,如何由信息使用者根据决策模型需要进行海量筛选和汇总也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对信息传送和处理工具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基于这两点原因,事项会计理论在1969年提出后,一度陷入困境,无法从理论走向实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使大容量存储、处理、传输信息成为可能,尤其是信息技术在商业和财务领域广泛应用而产生的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的成熟使用,为事项会计由理论走向实务提供了技术条件。

二、事项会计的认识误区

事项会计理论从会计信息的目标、要素、计量属性和方式等方面提出全新观点的同时,也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一)过分关注于对事项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在事项会计与传统会计的比较研究中,过分强调了事项会计在解决信息使用者决策需求方面的优势,认为事项会计取代传统的会计是解决信息使用者需求困境的有效途径,也是会计学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因此,如何构建事项法下的信息系统和报告体系成为事项会计理论关注的重点。考虑到事项会计将信息处理的量度权赋予了信息使用者本身,会计主体如何按照信息使用者决策相关性的需求确认和计量原始事项信息,又成为事项会计信息系统构建面临的新问题,这一问题本身与传统会计难以满足信息使用者需求为同一命题,又将问题转回到传统会计本身的缺陷,成为了理论死结。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源于对构建事项会计信息系统的过份关注,在事项会计与传统会计各自作用和之间关系的认识上,缺乏科学和理性的思维。

(二)过分强调信息使用者需求多样化和决策模型的个性化。我们从考察与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角度来看,经济主体信息使用者无非有投资者、债权人、供货商、客户、合作者和社会公众等几类,无论信息使用者数量多么大,需求如何多样化、决策模型如何个性化,都离不开这几种基本的类型。经济主体的事项信息,都可以站在投资者、债权人、供货商、客户、合作者和社会公众的角度,按照这几类基本需求,构建出具有一定规律性、普遍适用性的信息系统;所不同的是具体的信息使用者对信息详尽程度、综合程度的要求不同。事项会计过分强调信息使用者需求多样化、决策模型个性化,忽略了信息使用者个性和共性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过分强调事项信息的原始性。事项会计理论认为传统会计对经济活动信息的处理和加工会掺合一些经济主体自身的利益因素、使会计信息“天然失真”,因而要求经济主体提供“原汁原味”的事项信息,只对事项信息进行原始的确认和计量、存储、传输,而不进行加工。但由于构成经济主体一系列活动的各类事项数量较大、信息较为庞杂,如全面确认和计量、存储这些信息,过大的信息量会导致信息超载、信息混淆等一系列问题,反而使信息使用者无所适从。事实上,一个经济主体原始的、汇总程度较低的单个事项信息,也难以反映经济主体活动的规律和发展趋势,都需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方式进行归类和汇总。与传统会计强调重要性原则相比,事项会计过份的强调了事项信息的原始性。

(四)过分强调非价值计量因素的主导性。人力资源、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顾客满意度和企业公众形象等不具有货币计量属性的这些企业资源,它的占有和使用情况没有被纳入传统会计信息系统中如实、准确、全面的向信息使用者反映,虽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信息系统的公允表达和信息质量,但这些资源的占有和使用情况,与企业价值创造过程紧密相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价值增值程度,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对经济主体的价值反映,包含着这部分非货币属性资源所发挥的作用。为使会计信息尽量公允、准确、全面的反映全部资源对经济主体各类事项的作用和影响,尽可能以实物数量、文字、图表等方式提供包含企业文化、顾客满意度、社会责任等在内的非财务信息。但不等于说,这些信息将作为与财务信息同等重要的内容,成为重新构建事项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

三、对发展事项会计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事项会计理论对传统会计在信息系统及报告方面存在的缺陷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途径,对现代会计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何正确认识并更好的发展事项会计理论,是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面临的共同课题。

(一)重视事项会计与传统会计之间的内在联系。传统会计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对经济事项进行确认和计量的准则、原则、方法,基本反映了各类经济主体经济活动的一般规律,以及按照资产、负债、权益、收入、费用、利润这六大要素汇集起来的经济活动信息,基本涵盖了经济主体活动的主要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能真实、准确反映经济主体活动的主要内容。在事项法下,信息处理的主体产生了变化,但构成经济活动的基本事项单元是相同的,信息使用者也可能会按照与传统会计相同的规则和方式重构事项信息,无论是事项会计还是传统会计,具有内在的紧密联系。我们发展事项会计理论,是为了弥补传统会计信息报告系统在披露信息上的不足,而不是以事项法重构会计信息系统和报告体系取代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及报告体系。确立以传统会计信息及报告系统为主要形式,将事项会计强调的原始或者汇总程度较低的事项信息作为传统会计信息及报告系统延伸查询的补充系统,是发展事项会计的正确思路。

(二)正确认识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性的内在统一。传统会计以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为会计目标,与信息使用者对经济事项信息决策有用性的要求具有内在统一性。将二者人为割裂开来的观点,忽视了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是信息使用者决策首要考虑的基本因素。从经济主体特征看,现代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连接点,随着现代企业制度两权分离和委托关系的普遍存在,以反映经济主体现状和成果的传统会计信息,被用于契约的订立、执行、监督和激励经营者的作用仍会占主导地位。从信息使用者需求看,无论决策模型如何多样化和个性化,最能体现一个经济主体价值的衡量标准就是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也是基于此基础之上的决策模型,才最具效率性和有用性。确立以受托责任为基础、决策有用性为方向的会计目标,是事项会计理论发展目标的正确选择。

(三)在核算单独事项信息的基础上反映综合事项信息。经济主体的任何单个事项之间,都可以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寻找出具有内在特征的联系,可以依据这些内在联系,进行一定程度的分类和汇总。例如将一个企业的事项分为价值活动、业务活动、管理活动、特征属性四类;价值活动可以分为资产、负债、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事项;业务活动可以分为筹资、投资和经营等事项,筹资事项可以进一步分为权益和负债筹资事项,投资事项也可以进一步分为权益和负债投资事项,经营事项可以分为采购、生产、销售等事项;管理事项可以分为战略、计划、执行、控制和评价等事项;特征事项可以分为人事、组织、科研、文化、哲学、理念等事项;对这些事项还可以进一步细分到每一个具体业务,就是原始的事项单元;反过来,原始的事项单元,可以分层次汇总,综合为这几类事项。因此,事项会计下,会计人员在确认和记量单个事项信息的基础上,应根据事项之间的内在联系,按照一定的原则、方法和准则进行汇总,体现综合事项信息,是事项会计理论发展要素的正确方法。

(四)在反映价值属性的基础上体现非价值属性。经济主体的全部事项和活动,是紧紧围绕着实现价值增值来展开的,价值属性不仅是经济主体各项价值事项的计量属性,更是经济主体自身的属性。兼顾到经济主体特征的多样性和个性化,以及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多样性和个性化,我们得出这样一个基本认识:“价值属性是反映经济主体共同特征的基本属性,非价值属性是反映经济主体多样性和个性化的重要属性”。在对各类原始事项单元进行确认和计量时,不仅要按照传统会计的六要素,对价值活动类事项和业务活动类事项进行价值确认和计量,也要将事项单元本身的特征和属性作为要素,对管理事项和特征事项进行非价值确认和计量,这样,才能综合反映一个经济主体的特征和属性。

(五)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建立事项确认和计量的核算系统和数据库。前面提到的核算单独事项信息以及反映综合事项信息,价值计量以及非价值计量,都可以在信息技术的条件下实现。我们在具体操作上,可以按照当前传统的财务账务系统的辅助核算方式,对一个事项单元,进行多维的确认和计量,先确定不同的价值属性,赋予价值,再根据不同的非价值特性进行非价值赋值,或者根据事项类别进行单独的价值或非价值赋值。这样,输入账务系统的每一个事项单元,都包含了多维的信息。在数据库中,即可以按照价值事项模块、业务事项模块、管理事项模块、特征事项模块进行归类和集合,汇总出各自不同的综合值,也可以进行单个事项单元的查询。信息使用者可以根据决策需求,从数据库各模块中调取出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事项信息,以满足决策需求。

综上所述,事项会计在满足信息使用者决策有用性需求方面,是对传统会计的一次革命和突破,但事项会计理论认识上的误区使事项法本身的缺陷和特征一样与生俱来。只有在对传统会计与事项会计,受托责任与决策有用性之间内在关系认真梳理的基础上,以单个事项确认和计量为基础反映综合事项信息,在价值计量基础上进行非价值计量,并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建立强大的数据库,才有可能更好发挥事项会计法的独特优势。

参考文献:

1.George H sorter An Events Approach to Basic Accounting Theory [J].The Accounting Review,1969,(1).

2.许家林.会计理论发展通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传统经济的特征例5

二、坚持双重税收管辖权原则

许多人认为随着电子贸易的迅猛发展,收入来源地管辖权越来越难以适应国际税收的要求,因此,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发达国家提出了以居民(公民)管辖权取代地域管辖权。而笔者认为,在对因特网贸易实行优惠甚至零关税呼声极高的今天,发展中国家的国门不再是保护国内企业的屏障,如果放弃地域管辖权,发达国家即可通过网上交易,绕开发展中国家的关税壁垒,使发展中国家的关税丧失保护作用,造成税收收入的大量流失。因此从我国实际情况和国家利益出发,我们仍应坚持居民(公民)管辖权与地域管辖权并重的原则,再结合网上交易的特点,对现有的税种进行有关网上交易征税的补充,如应特别关注对不必出场的网上劳务的税收问题,应采取特定的税率分成方法,在居住国和收入来源国之间划分。

三、完善现行税法

完善现行税法,补充对网络经济贸易适用的税收法规,抓紧研究我国网络经济贸易税收政策框架,对现行税法明显不适应网络经济贸易的方面提出明确的解决方案。可单独制定《电子商务征税条例》,做好与现行税收征管法的衔接,使税收征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逐步建立配套的法律法规,其中应包括个人隐私、消费者权利与义务、电子签名和电子合同、防止“黑客”等,为网络经济贸易税收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

四、实行适当的税收优惠

对目前我国网上贸易暂时采用适当优惠的税收政策,建立一档优惠税率。一方面,可以促进网络经济贸易的发展,开辟新税源,另一方面,能够促进更多企业开展网络贸易,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但要求企业对通过网络提供的服务、劳务及产品销售等业务必须实行单独核算,如果没有单独核算的,一概不予享受税收优惠。

五、建立健全电子征管模式

传统经济的特征例6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4-0078-03

1 前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最大的自治区,面积160万平方公里,位于我国的西部边陲,在新疆广袤无垠的大地上汇聚了众多的民族,是我国少数民族汇聚的地方,共拥有47个少数民族,其中世代居住的民族有13个。众多的少数民族在各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而且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民族风俗和民族生活习惯。在这些民族文化中就包括有各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身体文化体系,这一体系包含了许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存在和发展既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在身体层面的表达,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构成,探讨其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对于探究民族地区的文化既具有现实的文化发展层面的意义,也具有深厚的历史意义。众多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从其形成、发展到成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所以,我们对其进行挖掘、整理,并进一步推广普及,也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众所周知,伴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一种身体层面的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在文化传承和文化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文化价值、健身价值、娱乐价值和竞技价值也日益得到彰显。本研究通过查阅民族地区的相关文献资料,并进行相应的田野调查,结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这些从历史中走来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研究分析,从而在宏观层面总结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历史逻辑,从而使民族传统体育在新疆文化繁荣的进程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使其为全球化环境下我国的文化复兴起到更大的支持作用。

2 新疆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

在民族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特定民族的文化发展决定于其基本的历史走向、特定的物质生产生活条件以及独特的地理环境等要素的影响,这些要素在新疆地区少数民族发展进程中的影响作用更因新疆特定的历史发展而突现。作为身体活动的代表,因其在传统的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我们很难对其进行全面而详尽的调查,同时,由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大都在各自民族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更多地在本民族的生活习俗和宗教活动中得以体现。众多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最初是在劳动生产、军事战争、宗教祭祀、节日庆典、风俗习惯等基础上形成的。这些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与各民族的民风、民俗、民情相互交融,共同发展,成为新疆各民族浓郁民族风情的重要有机组成。在新疆广袤大地上广为流传的传统体育项目有赛马、赛骆驼、叼羊、击木、摔跤、射弩、姑娘追、打陀螺等。

3 新疆民族传统体育的特征

3.1 民族性特征

各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生活习惯、民族心理以及不同的信仰。在新疆地区,有多个少数民族和信仰,这些民族是在不同历史时期或者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形成的民族共同体,所以在具体的层面也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自然也不能例外。所以,在不同民族之间,民族传统体育就体现出相当大的差异性,例如哈萨克族喜欢赛马、鹰舞等,而维吾尔族喜欢叼羊、摔跤等等。民族性物征的体现既是我们研究各民族文化特征的重要区分,也是我们探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重要入手点。

3.2 地域性特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体育文化的形成是在160平方公里的广袤地域内形成与发展的,在其形成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自然地理环境和民族社会环境的综合影响。众所周知,新疆地处西部边陲,与内地中原地区相较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文化单元。新疆地区地貌表现为高原、草原、戈壁、沙漠、绿洲等多样化特征,这些不同的地貌给生活于其中的不同民族的身体活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极大的差异性,生活条件的优劣,生活方式的千差万别,其身体活动也就差异性极大。而且,由于各民族的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所以对体育活动场所要求都不高,而是体现出其大众化、生活化的一面,使其独具西部的民族风情。地域性特征的存在是客观的文化景观,也是我们探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必须予以关注的重点。

3.3 娱乐与竞技特征

由于其生活化特征的普遍存在,娱乐性就成为新疆地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要外在表征,同样,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对身体活动的重视和尚武的民族特征,竞技性也是新疆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特征。新疆传统体育项目中包含着娱乐价值很强的体育活动,如维吾尔族的摔跤,人们从表演和观看比赛中获得身心娱乐。新疆许多少数民族的体育项目就因为其极强的娱乐性而得到广泛传播。同样,哈萨克族的“姑娘追”和柯尔克族的“追姑娘”也都有非常强的娱乐性特征。此外,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很多体育项目所需具备的一些身体条件如耐力、平衡、灵敏等,几乎都存在竞技,因此可以说新疆少数民族体育具有娱乐与竞技的双重特征。

3.4 中庸性特征

任何一个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外来文化的感染和熏陶,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也不例外。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最大的特点――中庸,讲求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所以,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也同样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体育活动中更加重视过程,不去过多强调结果;在体育活动过程中,追求养生和健身的目的,不过分追求运动极限的挑战。

4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现状

4.1 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体育产业是指生产体育产品和从事体育服务的部门和行业,其核心是把体育产业看成是一个生产体育产品和提供体育服务的产业。体育的职业化和商业化是20世纪世界体坛最显著的发展特征,一些发达国家体育产业的产值已远远超过传统产业的产值,体育传统意义的内涵已经被突破,它的产业地位和经济价值已经逐渐凸显出来。近些年来,我国的体育产业发展也很迅猛,市场需求不断增加,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东西部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规模还很有限等。通过开发体育旅游资源,发展体育旅游产业,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体育资源创造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还可以促进体育本体产业的发展。新疆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及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有着巨大开发潜力的体育旅游资源,它的开发可以为新疆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同时可以带动相关产业迅速发展。

4.2 成为体育旅游中独具魅力的特色项目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资源,是人文旅游资源的主要内容,它与传播民族传统文化、开展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增强各民族人民的团结进步、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以其绚丽多姿的文化内涵和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形成高品位、高质量的旅游产品,满足国内外广大游客的愿望。目前新疆拥有的知名户外运动机构就有几十家,包括小羊军团、K2户外、5445户外等,户外机构遍及天山南北。融登山、探险、露营、野餐、穿越、徒步旅行于一体,这些已经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和较好的经济效益。因此,要不断挖掘具有新疆民族特色的体育旅游项目,借助环境优势传承新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民族文化,使之可持续发展。目前,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使众多的商家、投资者将其投资重点向西部转移。国家发展政策等也逐步向西部倾斜,支持西部地区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都给新疆体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新疆体育资源开发应从资源的优势和潜在的市场需求进行市场定位,重点应是发展地域特色与民族特色的体育旅游产业。

4.3 成为学校体育推广的新兴项目

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借鉴其他国家、其他民族对民族体育项目的推广经验,首先在学校教育中通过对青少年的影响,之后通过青少年的广泛影响作用进行全面扩展,从而得到更大的国际认同和不同民族的文化认同。民族传统体育进入学校体育教学的视野,不仅丰富了学校体育教育的内容,也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经有一部分被引进校园,如:维吾尔族的摔跤、民族舞蹈等。

5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5.1 挖掘民族特色,使其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项目

传统经济的特征例7

就目前来说,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定义和特征等问题,还没有达成共识。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缺乏重要基础学科(如母学科民族学、文化学和人类学等等)的相关理论支撑。例如,人类学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的重要基础学科,目前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中,很多学者仅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一些原始资源、素材、现象进行表面化的描述,很少有人从人类学理论的原理与视角进行深度的分析和探究,很难发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与本质特征,制约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论研究与发展。因此,必须要从人类学等基础学科的视角研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问题。例如,可以从体育人类学角度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分析,研究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全人类体育中的共同文化要素,探寻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生、演进、发展和传播的原因与方式等等;另外,还必须要借助现代的先进理论和方法走现代化之路,综合运用体育学、文化学、美学、历史学和民族学,甚至经济学的知识来进行全面合理的理论构建和技术整合,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全面走向世界打好理论基础。

2发展研究

大约有60%的文献都是关于此方面的研究。代表性的是白晋湘教授(2003)分析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冲突与互补,对两者的对立统一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指出了两者矛盾存在对各自健康发展的价值等等,该研究借助了马克思主要哲学基本原理的三大规律之一即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进行的,具有一定的高度。其他观点主要有:黄涛(2006)认为,未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概括为以下主要趋势:一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物质特征将被弱化,精神特征将被强化,民族性内涵将被丰富;二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统特征与时代特点将互补共存;三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元性特征将和世界性特征融合。刘远航(2006)指出,弘扬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既符合各民族人民感情的需要,又能够起到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作用,同时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完善和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任莲香(2008)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趋势是,将从区域性封闭形式向广泛性全球化方向传播,并与其他民族体育和民族文化相融合,走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的道路。刘大铎(2011)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必然要吸收外来西方体育文化,才能得到发展,才能融入现代社会,这说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的有机结合,将成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今后发展的重要趋势。姜广义(2011)提出,孔子学院作为当今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强势输出提供了路径和载体,体现孔子文化精髓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仅为孔子学院的发展充实了内涵,而且也解决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输出瓶颈问题。刘小学(2012)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北欧传播的受众特征的调查,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国外的顺利传播提供了理论支持与数据支撑。

张祝平(2012)从太极文化的角度指出,太极文化作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复兴的典范,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提出了太极文化的健康发展必须要遵循文化自觉的准则,必须紧密依托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极主动地走向世界,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并要紧密结合时代的发展,对自身的文化进行必要的修正与完善等观点。在文化体系多元化的今天,妥善处理好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等文化冲突与融合之间的关系,合理解决好太极文化自身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是太极文化当前所亟待解决的重点领域。卢伟芬、邢志杰(2012)研究了文化认同语境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状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变异,并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模式进行建构,根据建构框架分析了新形势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过程中的困境,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可见,当前的研究侧重于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方面的研究,体现了国民的忧患意识和强国愿望。实际上,在人类文化日益趋向世界性与民族性的21世纪,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一方面,必须像崔乐泉博士(2001)所强调的:要采取立足于本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向世界体育文化开放的战略。例如,北京奥运会的筹办和举办,大大加快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民族化定位和全球化传播就是最好的例证;另一方面,必须要大力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学校的普及和提高,必须要和教育进行有机结合。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学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面镜子,这对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校园体育文化十分重要。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健身、娱乐、教育和激励等功能,无不闪烁着文化的光芒,教化的强大,这对学生竞争意识、创新精神和自信心的培养,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等等,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是培养中华民族德智体全面发展学生的根本所在之一。因此,教育主管部门要把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校园的事情当成是提高综合国力、文化软实力、国民体质健康水平和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政治任务来抓。实际上,如果没有学校体育教育的土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就难以继承和发展。在韩国,几乎所有学校都开设跆拳道课程,基本上每10个韩国学生,就有7个是学过跆拳道的,现在已经吸引了我国青少年的积极参与;而我国的目前情况是,每1000个孩子里面也难以找到1个学过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武术)的。另外,国家武术研究院的调查还显示,有70.3%的学校没有开设武术课,这非常值得我们反思。令人欣慰的是,我国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例如,新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就已经明确指出,要“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实际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应该以自己独特的育人方式在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可以通过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和竞赛等形式对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体现着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主观愿望和文化品位,这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和普及化的必由之路。可见,学校不仅是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基地,也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3产业研究

文化产业是发展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关系着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发展。这正如同志(1940)所指出的那样:“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可见,文化产业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经济形态,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因此,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所占的比重已经越来越大,被称为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我国必须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可见,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大局中的独特地位将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加强。在学术研究层面,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产业进行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且多与当地民族风格和节日风情结合在一起。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国内外有关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报道和研究中,都缺乏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关注,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由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属于无形文化,是隐藏在民族内部的文化珍珠,因此,必须要尽快将其产业化,即将其部分有形化,这就必须依据文化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大力拓展这个原本局限于无形文化的范围。吴健等人(2007)通过实证考察方式从文化层面对重庆市少数民族主要群居区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分布特征、历史形成与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调研和分析,并从体育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角度阐述其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社会价值;进一步探讨了民族传统体育对拉动旅游产业的作用,以及如何开发体育文化资源等,为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一体化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规划指出,到2015年,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将超过4000亿,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将超过0.7%,从业人员将超过400万。可见,随着我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提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一种多元化的,兼健身、休闲和娱乐于一体的文化产业,必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最佳时机,从而促进体育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纵观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相关研究还发现,当前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一是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还不够清晰,相关理论研究薄弱;二是对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缺乏科学性论证。除了上述理论研究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理论研究,如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创新途径研究,北京奥运会的筹办和举办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研究等等。

传统经济的特征例8

关键词:税式支出;征管方式;表现形式;政策目的

一、传统意义的税式支出概念

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理论学界正式提出税式支出(taxexpenditure,或直译为税收支出)这个概念以来,国际国内的学者对其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解释。曹立瀛先生在《西方财政理论与政策》一书中的解释可认为是一般的定义:税收支出是在现行税制结构不变的条件下,对于某些纳税个人、企业,或其特定经济行为,实行激励性的区别对待,给予不同的税收减免的优惠待遇(不直接给予现金)。其所以称为税收“支出”,是因为这类优惠和其他政府支出的项目一样,作为开支,列入预算。

这种解释代表了理论界的主流,倾向于从税收收入的损失这一角度来定义。在具体研究上,传统定义税式支出则主要从表现形式上进行分类。主要有四类:一是税收减征。税收减征是对纳税人按税法规定的税率计算的应纳税额给予减征一部分的措施。国家在税收法规中规定减征,是为了给予某些纳税人以鼓励和支持。税收减征都是按税法规定进行的,其具体办法有两种:一是比例减征法,即按计算出来的应纳税额减征一定比例;二是减率减征法,即用减低税率的办法来体现减征税额。二是税收免除。税收免除是对纳税人按税法规定应纳的税额不予征收,也是鼓励某些纳税人或某些特定行为的一种措施。三是出口退税。出口退税指税务部门根据税法规定,对出口企业已出口商品原来所承担的流转税予以退还的措施。其目的是为了鼓励出口。四是先征后退。先征后退是先依据税法,将纳税人应缴的税款征收上来,再由财政部门予以全额或部分返还的措施。

二、税式支出概念的重新思考

本文认为传统意义上的税式支出概念并不全面。所谓“支出”即是给予“补助”,税式支出就是在税收领域给予纳税人以隐性的资金补贴,因此,只要事实上减少了国家的税收收入,或减轻了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就可以视为税式支出。

上世纪30年代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让政府看到宏观调控的重要意义,政府在调控经济的过程中越发认识到自身在经济中的大有可为,各种各样的经济政策随之成熟和发展。税收做为重要的经济政策,更是当仁不让地成为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税式支出从根本上来说是政府的一种经济政策,出于调控经济的目的,可以设定各种税式支出形式。因此,税式支出种类应当从经济政策目的来分类。

1.基于产业宏观调控的税式支出。经济学将各种产品分为优值品与劣值品。政府对各种产品同样有自己的认识。从有利于国家职能发挥的角度出发,政府对不同的产业采取不同的价值倾向,分别制订不同的税收政策。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税收政策给予充分关注,不仅在税收收入上对此类产业有很大的依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给予特殊待遇。比如行业的汇总纳税,为此类企业节省巨额的财务支出,提供企业内部资金调配的便利,事实上等于财政为其提供隐形的财政支持。国家需要优先发展的产业,如涉及国家安全和军事利益的产业,国家给予税收上的特别优惠待遇。国家需要特别扶持的产业,如进口替代产品、出口替代产品、幼稚产业、正外部效应产业等,国家在税收政策上提供特殊优惠。

2.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税式支出。非平衡发展的战略已经被世界大多数国家所认同。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也是采用这种非平衡发展的战略,先后划定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各种层次的开放区域。为吸引资金,主要是外资在这些区域的注入,国家制订了不同层次的税收优惠政策。如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的不同优惠制度。

3.基于纳税人身份的税式支出。因为纳税人身份的不同而享受不同的税收待遇,看似违背平等原则,但是在世界各国都事实上存在着,而且从政策制订者的本意来看,无不是为了实现更高层次上的公平,或者基于某种特殊的社会和政治目的。在我国,下岗工人、退伍军人、残疾人等等,可以享受到不同的税收优惠。在英国、美国,二战爆发后为了鼓励妇女就业,补充男劳动力的不足,特意制订了针对家庭妇女就业的税收扣除和宽免办法。内容提要:传统概念认为税式支出是给予不同的纳税人以不同的税收减免的优惠待遇,这种界定有一定的片面性,完整的税式支出概念的内涵不仅包括税率的降低和税额的减免,还应当包括特殊管征待遇形成的财政支持等。

关键词:税式支出;征管方式;表现形式;政策目的

一、传统意义的税式支出概念

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理论学界正式提出税式支出(taxexpenditure,或直译为税收支出)这个概念以来,国际国内的学者对其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解释。曹立瀛先生在《西方财政理论与政策》一书中的解释可认为是一般的定义:税收支出是在现行税制结构不变的条件下,对于某些纳税个人、企业,或其特定经济行为,实行激励性的区别对待,给予不同的税收减免的优惠待遇(不直接给予现金)。其所以称为税收“支出”,是因为这类优惠和其他政府支出的项目一样,作为开支,列入预算。

这种解释代表了理论界的主流,倾向于从税收收入的损失这一角度来定义。在具体研究上,传统定义税式支出则主要从表现形式上进行分类。主要有四类:一是税收减征。税收减征是对纳税人按税法规定的税率计算的应纳税额给予减征一部分的措施。国家在税收法规中规定减征,是为了给予某些纳税人以鼓励和支持。税收减征都是按税法规定进行的,其具体办法有两种:一是比例减征法,即按计算出来的应纳税额减征一定比例;二是减率减征法,即用减低税率的办法来体现减征税额。二是税收免除。税收免除是对纳税人按税法规定应纳的税额不予征收,也是鼓励某些纳税人或某些特定行为的一种措施。三是出口退税。出口退税指税务部门根据税法规定,对出口企业已出口商品原来所承担的流转税予以退还的措施。其目的是为了鼓励出口。四是先征后退。先征后退是先依据税法,将纳税人应缴的税款征收上来,再由财政部门予以全额或部分返还的措施。

二、税式支出概念的重新思考

本文认为传统意义上的税式支出概念并不全面。所谓“支出”即是给予“补助”,税式支出就是在税收领域给予纳税人以隐性的资金补贴,因此,只要事实上减少了国家的税收收入,或减轻了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就可以视为税式支出。

上世纪30年代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让政府看到宏观调控的重要意义,政府在调控经济的过程中越发认识到自身在经济中的大有可为,各种各样的经济政策随之成熟和发展。税收做为重要的经济政策,更是当仁不让地成为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税式支出从根本上来说是政府的一种经济政策,出于调控经济的目的,可以设定各种税式支出形式。因此,税式支出种类应当从经济政策目的来分类。

传统经济的特征例9

前言: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主要是一种以传授已有知识为特征的继承教育,它不利于开发和培养学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已越来越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面对如潮般的知识经济的挑战,我们应该主动迎战,抓住机遇,实现跨跃式发展。总之,知识经济时代必须是教育时代,要实现我国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顺利转轨,实现我们的跨跃式发展和强国之梦,就必须挣脱传统教育的思维匡定,改变传统教育的思维方式,树立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教育新理念。

1. 知识经济的概述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基础上的经济,它比以往任何形态的经济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这里的知识指的是人类迄今为止所创造的所有知识以及获取新知识、运用多种知识的能力,它在经济发展所有因素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从本质上讲,知识经济赋予知识以经济学含义,即赋予了“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古老的经典命题以崭新的时代内容和经济内涵。知识经济也可以称之为“教育经济”,即以教育的发展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的挑战,从根本上说也就是对教育的挑战。

知识经济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1)知识经济化,广义的科学、知识都在某种程度上成了直接的生产力,作为知识经济最重要的特征,知识将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内容。2)产业知识化,即所有产业所包含的知识含量大大增加,从而使产业软性化。3)发展创意化,在知识经济时代,资源、技术的垄断将被彻底打破,资源走向共享,技术走向市场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4)教育终身化,它不仅是知识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且是知识经济本身的重要特征,更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及重要条件。

2.传统教育的弊端

2.1 课程、教材、教学内容不相适应

传统教育由于过分强调基础知识传授,强调教材的稳定性,致使教学内容相对落后,因循守旧,不能及时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就。严格的分科教学,强调教材的学科逻辑体系,因而在教学中很难考虑到学习心理规律;必要的,涉及帮助学习者解决当前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的知识,很难渗透到各科的教学中去。在教学中不揭示假说,只是验证假说,使得学科知识与科学实践脱节,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大量的知识,而成为一个书呆子;各门学科只强调各自本身的逻辑系统,学科之间很少相连,在学校还把这些各不相干的课程,分为主课和副课,必考课和不考课,迫使学生竭尽全力去死记主课。

2.2 重视智力因素,轻视非智力因素

我国的传统教育强调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重视对学生掌握知识能力的培养,老师教的、学生学的和考试考的都局限于已有的知识,这种只重分数、偏重智育的教育,大大强化了智力因素,其结果是往往忽视了在创造性思维中起着重要作用的非智力因素。处世准则、责任心、意志、情感、表达和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学风等非智力因素,成为传统教育中的一块“盲区”。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非智力因素,即强烈的责任心、顽强的意志、实事求是的学风等等。我国传统教育的弊端之一恰恰是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2.3 不能适应个别差异

传统教育的最大缺陷就是很难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各个学生的兴趣和智能等存在差异,而这些差异不仅表现为是否有某些方面的特点,也表现为同一特点的不同水平。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一刀切”,忽视了学生的个别特点,也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多传统教育对这些个别差异很难个别提供机会,使得学生的兴趣被压抑,以致各种兴趣无形中淡化,消失。学生的注意力有强有弱,知觉有客观型、主观型,记忆力有视觉型、听觉型、运动型等。这些个别差异的解决是传统教学法望洋兴叹的。

3.知识经济促进教育新理念树立的具体体现

3.1 树立教育的新质量观

知识经济所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全新的素质。准确把握并着力培养这些新的素质,是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课题,也是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标志,其中应该重视以下三个方面素质的培养:首先,多种知识的综合及多元文化的融合能力,作为知识化人才,必须具有对各种知识的系统掌握、融会贯通、互相渗透、综合运用的能力。这是由知识经济的知识性基础所决定的。其次,把知识转化为现实财富的观念和能力,运用新技,术获取知识只是手段,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财富的增长才是目的,要把这种服务意识转化为行动,就必须充分了解、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及趋势。第三,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应实施创新性教学,重视现代教育教学新技术的使用,重在培养运用新技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2 树立教育的新产业观

把教育列入第三产业,赋予教育以产业的意义,不仅标志着工业发展中产业概念、产业理论的新发展,也是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更新的标志之一。教育作为新兴的产业,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知识性、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上述四个方面的特征是一个有机整体,并充分说明教育是事关经济发展全局的先导性和基础性知识产业。崭新的教育产业观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应运而生的。教育的新产业观对教育科学的创新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方面的意义,也具有巨大的实践意义,对社会的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

3.3 树立教育的新发展现

知识的进步与发展从根本上促进了知识经济的发展,而知识的进步与发展则与教育的快速发展息息相关。基于此,我们必须把教育的发展适度超前于知识的进步,逐步制定发展战略。首先,必须确保教育科学率先发展的战略,教育的发展要凌驾于投资方面的选择以及发展资源的宏观配置。第二,只有实现了教育的现代化,才能保证科学知识向人才的高质量的转化,也只有这样,知识才能源源不断的更新和进步,这是保证知识科学化的基本保障。第三,教育的发展水平应该适当领先经济的发展水平,这就使我们不能单纯的依赖于经济优势向教育优势的转化,而应该反过来,用教育的优势来拉动经济优势的发挥。经济现状的改变与发展离不开创新的意识、能力和人才的培养。

结语:

综上,知识经济时代必须是教育时代,要实现我国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顺利转轨,实现我们的跨跃式发展和强国之梦,就必须挣脱传统教育的思维匡定,改变传统教育的思维方式,树立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教育新理念。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因此,教育新理念的树立和普及并不仅仅是教育工作者的事,而是全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传统经济的特征例10

My Hezhen folk culture and the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sports

Zhao Delong Cui Xiaoliang Cui Xinghe et al.

Abstract:The documents and materials,study visits,field observation of the northeast China Hezhen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ethnic sports have been studied and verified.Found that minority sports Hezhen formation and mode of production,military,customs,culture,worship and cultural life is closely related;in perspective point of view outside to the inside of the dig out Hezhen possess traditional sports of ethnic minority diversity,blending sex and Han Photo of three different levels of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lture.

Keywords:Hezhen Traditional sports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te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9-0140-02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族群大、人口密集、文化背景相接近,这种社会、经济、文化因素间的不断撞击、交汇与媾合锻造出了极具民族风情的东北地区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长期以来的封闭状态使东北地区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形成了其独特的民族个性,然而也因此远落后于现代文化的潮流。在经济、交通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大幅度改善的今天,赫哲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为构建科学理论框架提供素材,并为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持续发展和保护提供新的思考。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赫哲族少数民族的体育活动及有关文化现象。

1.2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实地观察法和比较法等。

2.结果与分析

2.1 赫哲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起源。

2.1.1 源于生产劳动。狩猎与农事是少数民族生产方式中最重要的两个内容,因而也成为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最主要的反映内容。以狩猎为起源的体育项目主要围绕着跑、跳、投、攀、射、骑等活动展开。赫哲族人民为了生存、生产和自身进步的需要,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出独具地域特征和渔猎特色的民间传统体育文化。赫哲族民间流行及传承至今的民间传统体育游艺项目多达数十种,其中除北方民族共有的溜冰、滑雪、拉杠、射箭等项目外,还有独具本民族特点的叉草球、摔跤,杜烈其,赛桦皮船,赛雪橇,打冰磨,挡木轮,拔大葱,玩嘎拉哈等传统体育项目。

2.1.2 源于古代军事。赫哲族居于边陲地区,地处国防要冲,更由于历史上各统治阶级间的相互斗争和民族矛盾,致使赫哲族少数民族人民不得不拿起武器投身于战斗。正是这样的历史条件使他们形成了一种尚武精神,在长期的战斗中,赫哲族少数民族人民积累下丰富的持械或徒手格斗的经验,并随着社会的变迁与历史的发展形成了各种带有军事体育色彩的体育项目。

2.1.3 源于民俗。赫哲族传统体育项目中有不少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由民风民俗演变而成。作为渔猎民族,每个赫哲成年男子都应是优秀的猎手和渔夫。作为一名优秀的猎手和渔夫,则应熟练地掌握追踪野兽、滑雪、划船、射箭、叉鱼、扎刺(用长矛)、打绳结、结网等技能。这些技能的形成,除了生产劳动的实践外,通过体育项目与民间游戏加以培养训练则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2.1.4 源于文化崇拜。古代少数民族的文化崇拜可根据崇拜的对象分为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又分为天象崇拜(日月星辰)和自然物崇拜(土地、山川、河流等),而图腾崇拜则是在自然崇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原始氏族社会的信仰形式。赫哲族少数民族群众至今仍保留了一些图腾信仰习俗。如莫日根赛,这是一种从山顶向下滑雪的游戏。每个参赛者都必须从山顶向山下滑行三次,如果每次都成功,没有跌倒,便被称为“莫日根”;如果跌倒一次,称为“莫日根堪”(准英雄);如果跌倒两次,则称为“滑雪手”;如果三次都跌倒了,则意味着将灵魂丢在了跌倒处。失败者需再滑行三次,从最后一次跌倒处抓起一把雪,如果成功了,没跌倒,则意味着以找回了自己的灵魂。如果失败者拒绝再滑行三次以找回自己的灵魂,他便被认为是没有灵魂的懦夫。此外,“叉鱼赛”、“打绳结赛”、“跳冰”、“抛绳赛”、“划船赛”、“射箭赛”、“投标枪”、“跑独木桥、走塔头墩、撑杆跳高跳远”等都是与生产劳动技能有关的体育项目与民间游戏。

2.1.5 源于文化生活。还有一些项目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文化娱乐需要而产生的,他们均带有较强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对场地要求不高,易于组织开展。如叉草球,这是赫哲族较为独特的游戏。游戏前先用草捆好一个长约10厘米,直径为4~5厘米的草把。两队间距离为25~30米,双方力争叉住草把向对方前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叉草把”发展成“叉草球”,加以规范化,成为一项重要的赫哲族体育项目。

2.2 东北地区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基本特征。

2.3 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元性表层特征。

2.3.1 讴歌了民族历史。赫哲族传统体育以人类身体文化为表现形式,其动态变化亦步亦趋地反映着本民族从产生到发展这一完整历史过程。许多传统体育项目带有鲜明的历史特征。例如:藏族的“顶杠游戏”最初就是对征服敌人后为自己的战士分封土地,用以决定土地多少的一种方法,传承至今成为深为赫哲族人民所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

2.3.2 展现了民族经济生活。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造就了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表现形式的不同,每个民族的体育项目都体现着各自生产方式的鲜明特色。如追鹿游戏这是对猎鹿活动的模仿,以训练追踪能力。此游戏在冬季举行,燃起一堆篝火作为“追鹿”游戏的起点和终点,根据协议,以距离起点5-7公里远的某处为折返点。这都与本民族的生产劳动方式有关。

2.3.3 凝聚了民族文化艺术。民族传统体育以其独有的,以身体文化为基征的表现形式将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曲折悲壮的民族史诗,亦或是反映少数民族群众对生活美好愿望的歌曲凝于一身。传统体育活动常在节日聚会时进行,载歌载舞,纵情游戏,具有很强的文化娱乐性。追根溯源,其实音乐、舞蹈、戏剧、诗歌、杂技等文化艺术与体育竞技原本就出于一胞,可以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本身就是集民族文化之大成,所以今天的民族体育项目中有许多仍保留着原始艺术活动淳朴古拙的遗风。

2.3.4 强化并发展了民族。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板块,许多传统体育项目都反映了这个内容,有的甚至直接来源于宗教活动。随着社会文明程度和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祭祀的痕迹越来越模糊,取而代之的是健身娱乐特征的逐日增强。民族就是这样蕴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之中,一方面因体育项目的不断继承而终得以保存和强化,另一方面则随体育项目的不断演变而得到修改和发展,使我们的文化本源不致因时代的变迁而终被摒弃于古代文明的废墟中。

2.3.5 传承了民族原始教育特征。“自有人生,便有教育”,但原始社会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教师,教育是自然形成的,其手段主要依靠言传身教,大量进行身体模仿练习,反复进行各种蕴涵着体育萌芽的游戏。这在目前许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均留下了深深的痕迹。正是在这些集民俗文化、身体活动、自然常识与劳动常识于一身的实践活动当中,年轻一代的少数民族人民掌握了生产与生活技能,而本民族文化传统也就随之完成了传袭、教育的使命。现代少数民族教育虽不再以体育形式为主,但老一辈仍向青年一代传授富有本民族文化特色的体育项目,将本民族精神与个性通过体育文化的形式一代代延续和传承下去。

2.4 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涵摄性深层特征。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少数民族文化、乃至于整个华夏文化的一个分支,它的文化底蕴必然来源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而它的文化特征首先反映的也必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在这样的底蕴里孕育、培植与发展起来的东北地区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其深层特征可归纳如下:

2.4.1 重德崇礼的特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对品德操守和行为规范有着严乎其严的要求。“重就诺,轻生命”、“赴汤蹈火,死不旋踵”、“勇无礼则乱”、“练武先练心,百艺德为首”他们的体育项目中所体现出来的对于本民族英雄的纪念与崇拜,这种种迹象都指向同一个事实,就是在以身体活动为表现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处处体现着少数民族人民对传统道德的遵守与看重。“重德”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深沉而凝重的一面,而“崇礼”则是古代少数民族区别于原始人类的一个重要特征。

2.4.2 民族浪漫主义特征。在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史料中,有一个重文轻武的过程,因而导致了其内敛、压抑的民族个性。而赫哲族居于偏远山区,以渔猎或农耕为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他们终日进行身体劳作,是以养成朴实、率真的审美观,其文化艺术也主要通过舞蹈、游戏以及身体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直观外露的形式来表现。可以说,能歌善舞是赫哲族的代表个性,而这种浪漫主义精神则渗透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之中,成为其基本特征之一。民族浪漫主义特征更象是一枝奇丽的花朵,使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3 结束语

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以东北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社会历史和民族文化为背景,并体现这一地区不同民族人民所共有的思想感情、智慧和意识行为的,具有浓厚民族风情的复合型文化形态。其特征不能被简单地看作是文化累积过程中的一个个独立认识,而应看作是以涵摄性深层特征为核心,通过文化交融性的选择性整合,最后由多元性表层向外一步步辐射、膨胀而成的有机体。作为文化交融性和深层特征的涵摄性,是东北地区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对华夏文化的继承基础上又独立发展起来的,区别于中国其他地区民族传统文化特征的代表。通过对它的透视分析,可以为东北地区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走上产业化道路提供文化战略,为构建整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科学理论框架提供重要素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我东北地区赫哲族体育工作的科学化管理,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东北地区民族地区全民健身运动的突破口,使我东北地区赫哲族群众的体质状况得到全面、稳步的提高。以此为切入点,还可将具有独特民族个性的东北地区赫哲族传统体育的优秀项目推向国际舞台,加强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同时也通过社会影响乃至于国际影响的扩大反作用于自身,使其主动与现代文化的发展潮流合拍,对东北地区赫哲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体育史》教材编写组.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7~87

[2] 董锡玖.中国舞蹈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57~86

[3] 盛琦、丁志明.中国体育风俗[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55~219

传统经济的特征例11

总体来看,网络经济下的电子商务对基于传统商务模式下的税收带来的影响和挑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会计假设产生影响。

传统经济环境下,企业的会计核算是纳税的主要依据,而电子商务模式在一些情况下不再满足会计假设的条件。首先,纳税人的概念是税收征管的基础依据,它将特定的纳税义务与特定的经济实体对应,只有明确纳税人才能公平,有效的进行税收征管工作。然而,网络经济下的纳税人概念却变的日益模糊。网络代理,网络中介,门户网站的出现和参与,使得经济实体间的界限日益模糊。企业间或个人间的相互合作越来越密切,多个企业,多个个人或企业与个人共同合作,创造经济利益的方式普遍存在,相对与传统经济环境下较为独立的经济实体,网络经济中互相依存,交错复杂的经济关系使得许多经济事项难以明确划清相对应的经济实体,这使明确税负的归属权变的困难。其次,会计假设纳税人的“持续经营”,而在电子商务模式中,企业间的合并,解散经常变化,此外,由于网络贸易多以产品定制为主,业务变化起伏大,会出现有时膨胀,有时收缩,甚至停产,这些都不再满足会计核算的假设前提,使税收征管的标准和依据难以把握。

2.货币因素对经济效益的影响不再占主导地位。

在传统经济贸易下,价格是产品销售,企业经济效益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市场的自我运作和调节都是围绕价格与价值的关系。因此,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也是税收的主要计量手段。但是在网络经济下,价格这一货币因素的影响被减弱。注意力,技术开发,品牌信誉,人才和知识等非货币因素日益成为企赖以生存和提高经济收益的关键。然而,这些非货币因素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作用难以用货币计量,就难以对其纳税。若不加以区别,统一以企业经济收益的货币数量纳税,必然冲击税收的公平原则。

3.对税收管辖权的确定存在分歧。

税收管辖权依据国家主权可以分为属人和属地两种,即居民税收管辖权和所得来源地管辖权。包括我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都同时实行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和居民税收管辖权,即一国政府对于本国居民的全部所得以及非本国居民来自本国境内的所得拥有税收征管的权力。为了避免对同一跨国所得的双重征税现象,收入来源地税收管辖权被普遍认为优先于居民税收管辖权。但是在网络经济下的贸易的虚拟性和隐匿性的特点,使得交易场所、提供服务和产品的使用地难以判断,收入来源难以确定,地域管辖权也难以界定。以美国为主的网络大国强调居民税收管辖权优先原则。而发展中国家作为网络贸易输入国为了防止税收大量流失则侧重与强调地域管辖权。因此,对税收管辖权优先原则的重新确认已成为电子商务全球性发展必须面对的关键性问题之一。

4.电子商务交易下应纳税种难以确定。

在传统贸易模式下,根据企业所得收入性质不同,可以分为提供劳务所得,特许权使用转让所得和商品销售所得,根据获取所得的不同形式,分别征收营业税和增值税。在传统贸易模式下,提供劳务、特许权使用和商品销售形式有明确的界定,从而比较容易确定相应的税种、税目、税率以及计税依据。但是在电子商务交易模式下,产品高度数字化,虚拟化的特点模糊了人们固有的商品概念,使得有行商品,无形劳务和特许权使用的界限难以确定。因此,在税收征管过程中,一项收入难以确定究竟是哪一种形式的所得,应该征收营业税还是增值税。这将导致税务处理的混乱,使课税对象的性质变得模糊不清。

5.电子商务下税收征管难度大,偷漏税严重。

由于电子商务存在很大的隐匿性和虚拟性,税收部门和企业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这使税务部门难以掌握电子商务中企业的真实情况,因此,征税和监督工作遇到很大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电子商务交易的无纸化特征给税收征管带来很大困难。传统商务模式下,税收以企业的会计账簿,报表,凭证为依据。而在网络经济中,交易的虚拟化,商品或服务的无形化,导致交易过程的数据以电子化的形式呈现,税务部门不再能获得传统的纸质凭证或报表,缺少确定纳税金额的直接凭据。此外,由于电子商务的交易数据以电子形式保存,这种电子数据极易被修改或删除,而且可以不留痕迹,这使得税务部门难以获得企业的真实,可靠的数据信息,加大了税收征管的难度。第二,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加密技术也使税务部门难以获得企业信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加密技术对网络经济下企业电子商务交易活动的策略和商业机密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同时,纳税人也利用加密技术对企业财务方面的信息进行保护,隐藏部分信息,税务部门获取准确资料受到制约。第三,由于电子商务交易的电子化,出现了电子货币,电子发票,电子银行等新型交易支付手段,这些新的交易手段使网络交易无论从时间、地点、方式等各个方面都不同于传统交易模式。同时,电子化的支付手段使企业间,企业与消费者间直接贸易变的方便,从而降低了商业中介机构的作用,而直接通过网络进行转账支付,这使得以往税务部门通过商业中介环节对纳税人的监督力度减弱。如税务部门常通过银行询证来获得纳税人的相关信息,借以监督纳税人申报情况是否属实,而电子化的支付方式减弱了这种监督机制的作用。

6.国际避税变得容易,国际避税问题更加突出。

首先,电子商务的虚拟性,隐匿性,流动性使得国际避税的空间变宽。电子商务的虚拟性使交易活动不象传统交易需要固定的,有形的营业场所或机构,只需要一个网址和网页即可对全世界的需求者进行交易。而在互联网上,由于IP的流动性,可以实现“一址多机” ,企业可以通过变换在互联网上的站点,选择在低税率或免税国家设立站点,达到避税的目的。其次,跨国集团的各个分公司间联系更加密切,相互的合作和数据交换更加容易,削弱了以往中介机构的作用,使全球性跨国集团高度一体化,集团为了逃避税收或降低成本,集团内部各关联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在不同税负地区有目的的进行调整收入定价和分摊成本费用,实现转移定价,从而转移利润,以实现尽可能大的税收利益。这大大加强了反避税工作的难度。

面对电子商务对税收征管的冲击和挑战,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国网络经济环境的税收政策。在研究解决上述问题的税收政策时,应该注意在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对网络经济下的电子商务交易征税的同时,也要保证网络经济下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加强国际合作,以合作的态度解决国际税收管辖权和国际避税问题。

【参考资料】

王悦,《电子商务带来的课税问题及相关对策》,[M]郑州: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