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低碳城市的意义

低碳城市的意义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3-19 14:49:28

低碳城市的意义

低碳城市的意义例1

关键词: 城市建设 低碳践行 借鉴意义

今年适逢“十二五”开局之年,各地政府都雄心勃勃

地提出域内发展规划以及各种专业规划,城市建设也多在

规划之列。而随着节能、环保政策的逐步深入,“低碳城

市”也成为炙手可热的“热词”:在2011 年全国“两会”

的提案中,其独占10%的比例;而在Google搜索中输入“低

碳城市”,0.30 秒内即可找到约 3610 万条结果。根据不完

全统计,国内大大小小660 多个城市中,至少有100 个城

市提出了打造“低碳城市”的口号,其热度可见一斑。

但在国内城市建设的历程中,不仅没有一座城市有过

可以量化的减排历史,并且在“低碳城市”建设中,还出

现了诸多怪状。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相

关专家表示,国内目前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低碳城市。

目前国内的“低碳城市”建设依然还是多依赖于经济的

发展,伴随而来的是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快速发展,又

伴随而来的是大家逐渐习惯了或正在习惯着的拥挤的车流、

成片的绿地、污浊的空气。同时伴随的,还有地方政府豪情

万丈的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宣传、地方官员引以为傲的城镇化

率,以及逐渐成为一种常态的圈地卖地大搞开发的土地财政。

反观伦敦市低碳建设,除了一系列废旧资源的二次利

用等国内耳熟能详的节能手段,其城市建设中的低碳践行

对于国内的“低碳城市”建设,具有十分积极的借鉴意义。

伦敦市与国内大行其道的“低碳城市”建设方式的最

主要的区别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交通方式的改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曾经的自行车王国毅然决然地

集体将自行车弃之如敝履,大家转而郁闷于超级拥堵与超

高油价的纠结中。据相关资料,北京市小汽车日均行驶达

45 公里,是东京的2 倍,是伦敦的1.5 倍,首善之区的首

都被称为“首堵”。广州的调查报告称只有15% 的人在使

用单车,其中以月收入2500 元以下的居民为主;而2009

年的使用率更是低至6.6%。国内都市交通方式的“更新换

代”,最直接的结局就是大家蜷缩在有限的汽车空间中,

诅咒着超高的油价,拥堵在寸步难行的车流中,享受着有

车族独有的郁闷。

城市拥堵不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据前期的资料,

我国15 个城市每天因堵车而浪费近10 个亿,而全国600

多座城市中在高峰时段有三分之二城市发生堵车现状),

同时浪费大量资源(据测算,因为交通拥堵全国每年多消

耗燃油数千万吨),而且带来大量的环境污染(按相关资料,

全国汽车发动机空转的时间每减少1 分钟,就可减少1000

吨汽油转化的废气排放;广州市的调查显示,32%的市民

认为空气质量太差而不敢骑车出门),而附带而来的环境

恶化导致的健康问题,堵车带来的心理问题、负面心态等

更是难以测算。

当地时间2011

3

月31

日,英国伦敦市长鲍里斯与

美国加州前州长施瓦辛格一起骑自行车,宣传伦敦的自行

车租赁计划

当国人追求生活舒适交通便利,更用拥堵与消耗、污

染为“面子”买单,纷纷热衷于机动车辆购置为“四子”

中的车子奋斗挣扎时,伦敦正在掀起一场交通方式变革,

市长正将人民引导向自行车革命:市民可以从全市400 个

车辆停靠点任意租借车辆;每天全市自行车行驶量已达50

万次且这一数据还在增加;市内有12 个自行车高速通道,

安全、快捷、连贯的道路可以使骑车人方便地从郊区到达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5•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 年11 月25 日

市中心(而广州市的调查结果显示,42%的市民认为广州

非机动车道不足,导致在广州骑自行车有困难);计划通

过引进10 万辆电动车打造欧洲电动车中心。与之相对应的

是:发达的伦敦市实际上90% 的人们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只有44% 的人有私家车;有私家车的人平常也很少使用。

而北京2008 年私家车占有率即达29%,此后因为制“堵”

的需要采取措施,2011年数据调查降为22%,但其使用率

却远远高于伦敦市。

二、都市种植

区别于国内的都市里绿地、花草的大力倡导和实施,

以及对公用绿地种植的近乎严苛的管理,伦敦就是一个大

菜园:它不断增加空地进行零食、蔬菜种植。伦敦市长提

出的“都市种植”项目更是把这一趋势推向极致:到2012年,

市内将新增2012 个新的种植空间;屋顶、废弃建筑物工地、

公园、被忽视的住宅角落都会被改造为社区菜园;内河航

道提供免费的河边空地,而且利用驳船作为“流动菜园”;

交通局也开发利用铁道两边空地作为菜园――而这在国内

几乎不可想象。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城市的大规模扩张不可避免

地挤占大量的有限土地资源,原来城市周边大量的蔬菜种

植区域也都在或正在城市化进程中被一栋栋高楼大厦取代。

前不久央视记者一番“深入调查”后,更是把菜价飞涨归

结为城市扩张挤占蔬菜种植面积。如何借鉴伦敦的市政建

设经验,有效地保护百姓的“菜篮子”工程,也是我们城

市建设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蔬菜价格高企导致的市民“菜篮子”问题尴尬之外,

蔬菜长途贩运伴随的成本增加、消耗增大,特别是能源消耗、

环境污染增加,也不容忽视――异地购物、长途运输的减

少也是践行低碳的重要内容。这方面,伦敦有值得国内都

市借鉴的地方。

三、限定区域内进行城市化

区别于国内城市的扩张甚至是摊大饼式的盲目扩张,

伦敦市被环绕于广阔的乡村区间内,城市之间的分界线受

到法律保护;所有城市开发和经济增会必须在现有城市覆

盖区域内;要求对土地进行高度的集约化利用。

我国本就是人均土地资源比较缺乏的国家,随着城镇

化建设的推进,以及都市化的发展,有限的土地资源也将

成为经济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的一个严峻考验。如何借鉴

先进经验,合理进行规划,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必将成为

国内城市建设和发展中一个重要课题。

通过伦敦市城市建设的经验可以发现,这些发达国家、

•6•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Cheng Shi Jian She Li Lun Yan Jiu•理论前沿•

发达都市的理念和我们的日常大力倡导、推进和引以为豪

的数据、追求差别太大,但是鲜明的结果却会告诉你到底

孰优孰劣:通过一系列低碳倡导和践行,在节约油、气资源,

充分利用有限资源等可以量化的参数之外,环境保护、空

气质量改善,以及市民健康等难以量化的指标更是得到大

幅提高。单就空气质量而言,曾饱受工业化恶果以“雾都”

闻名世界的伦敦,早已今非昔比,其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图)。

图:装在瓶子里的1955年、1970年和2010年空气对比

由于条件所限,国内的城市建设甚至“低碳城市”建

设仍然依赖于以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但当多年

以后资源枯竭时,留下的,将只有恶劣的生态环境。而环

境治理空气质量改善的费用,又远非现在以环境破坏为代

价而取得的蝇头小利所能弥补。

气候问题已成为国际共识,节能减排、践行低碳对于

人均资源占有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我们有着更为重要的意

义。在“十二五”之初,在新一轮造城运动中,伦敦市城

市交通方式的改变、加强都市种植以及城市化的限定范围

等手段,对国内改进城市建设中急功近利的措施,推进低

碳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更重要的是,伦敦市城

市建设中先进的低碳理念以及理念践行决心,对国内的城

市发展、城市建设特别是以“低碳城市”建设为目标的地

方政府,具有相当积极的借鉴意义。

参考资料

[1]张耘.北京蓝皮书•北京公共服务发展报告

(2010-2011)(2011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林衍,中国低碳城市发展:未上马,已脱缰.

《中

国青年报》[N].北京:2010,12.01.第11版。

[3]杜娟.广州自行车出行率提高[N].广州日报.广

州:2011,06.13.A16版。

[4]佚名.施瓦辛格与伦敦市长骑自行车宣传环保

[N]. 中国新闻网. 北京:2011,04.21.

低碳城市的意义例2

关键词:低碳城市;城市规划;体系

Key words:low-carbon city;city planning;system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4-0185-01

研究背景:

早在189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斯凡特・阿列纽斯就预测:化石燃料燃烧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从而导致全球变暖。过去100多年来,人类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在2007年,二氧化碳浓度达到了383.1ppm,全球平均气温也因此上升了0.74℃,科学家预测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385ppm是“引爆点”。很显然,控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刻不容缓的事情。

1 全球气温上升源头分析

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看,太阳活动强度变化、大气气溶胶浓度的变化、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状态变化和海洋的作用是导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的因素。首先,根据近万年来气候变化的地质记录,太阳活动强度变化是造成气温波动的最为重要的因子,但是这种活动强度变化人类对其无能为力。其次,海洋作用主要表现为通过海洋吸热、环流调整等过程对全球气温变化起平衡作用,因此,不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外在驱动因子。第三是土地覆被状态变化,第四是大气气溶胶浓度,这两者都与人类活动有关,城市化进程必然会影响其变化。所以,城市化进程是全球气温上升的主要原因。

2 低碳城市规划在低碳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分析

低碳城市规划是一种土地和空间资源的配置机制,是政府引导城市发展的重要规制手段,也必然成为快速城市化地区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的直接手段。气候变化涉及的人为碳排放成为影响全球增温的主要因素,而碳排放与城市化过程相交织,因此,低碳城市成为遏制全球增温的首要选择。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加速、碳排放日益增加的转型时期,低碳城市规划则是我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

3 低碳型城市主体功能区分类是发展低碳城市的基本战略

在推进低碳城市发展模式过程中,各个地区由于基础地理条件不同,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同,经济基础不同,城镇化发展过程和阶段不同,主体功能定位应有差异,具体的低碳发展道路也应有所区别。

低碳主体功能区的思想实质,就是根据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确定区域的发展定位。要从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的生态环境基础、发展任务和功能要求出发,遵循低碳生态城市发展要求,合理定位城市发展方向。从主体功能区三类地区的基本特征、发展需求和限制因素出发,采用不同的发展策略分类引导城市按照低碳生态理念发展,应是中国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的基本宏观战略。

优化开发区的低碳生态城市发展,要注重优化产业结构;集约化布局,提高集聚经济效应;合理安排产业组织,优化行业内资源配置;提升产业技术水平。要强化用地标准,注重土地挖潜,结合新增用地调控,鼓励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要确立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总体发展方向;建立政府环保投资增长机制;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4 低碳城市规划理念是发展低碳城市的有效策略

低碳城市规划是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生态和谐”为城市发展目标,在多学科参与的基础上强化生态学和生态规划的理论知识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通过广泛的部门协商和公众参与对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等来实现城市复合系统的良性运转。低碳城市规划应坚持城市整体规划原则,综合平衡原则,区域协调原则,生态高效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参与管理原则和效益协调原则。

低碳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1)城市低碳现状分析;(2)制定低碳城市规划和专项规划;(3)建立低碳城市指标体系为规划、建设、控制和评估低碳城市提供重要手段和工具;(4)预测和评估。

5 推行低碳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发展低碳城市的保障

低碳城市规划环境评价是对城市规划发展对环境影响进行预评价,通过技术指标与规范性要求对规划方案进行干预,可以有效预防城市发展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低碳城市规划环评旨在从规划缓解强化城市未来发展对可持续思想的贯彻力度。

规划环评工作要遵循早期介入原则、整体性原则、互动性原则、公众参与原则和与相关规划之间的一致性原则。

低碳城市规划环评的基本内容应包括以下九个主要方面:(1)规划区域环境状况调查及评价;(2)规划的环境影响因素分析和预测;(3)规划区域资源承载能力分析;(4)规划方案的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5)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6)规划的环境合理性综合分析;(7)公众参与和专家咨询;(8)规划的调整建议和环境影响减缓措施;(9)规划实施的跟踪评价。

6 建立低碳城市规划体系的展望与建议

低碳城市规划是最近城市规划师、官员、学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在今后30至50年中,低碳城市规划应该是城市规划的重点,我们应该在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过程中,探索中国追求低碳城市的方法和手段。

建设低碳城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目标,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低碳城市规划目标的设立、评价体系的建立,对我国发展低碳城市提供了基本战略、有效策略以及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1]顾朝林,谭纵波,刘宛.低碳城市规划:需求低碳化发展[J].建筑科技,2009,15:40-41.

[2]潘海啸,刘贤腾,John Zacharias,等.街区设计特征与绿色交通的选择[J].城市规划汇刊,2003(6):42-481.

低碳城市的意义例3

到2030年,中国将有10亿人口住进城市,城市将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可以说中国的未来就在于城市的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城市的形态将决定这个国家的发展程度,不论是能源模式的选择,还是用水和农业经营方式都直接受到所选择的城市形态的推动,而城市的形态的确定直接受制于城市规划和城市景观设计。

一、城市景观设计和城市建设所面临的困境

西方现代建筑运动对中国城市建设的影响是巨大的,现代主义建筑作为具有科学性、先进性的西方建筑文化的最新代表,改变了中国许多城市的面貌,它促使城市形态走向简化。现代建筑的时尚性以及因朴素简洁的外观形象而带来的造价经济实惠的优越性得到普遍的接受,特别是建筑的商品化使得业主及建筑师对这一新式风格倍加青睐,建筑师已接受了“功能主义”、“理性主义”的城市景观设计观念,充分体现了现代主义机器美学的审美观念,但在现代主义设计思想指导下的我国很多城市存在刻板的功能分区和非人性的大尺度的设计缺陷,特别是在城市交通的布局和交通方式的选择方面已经显现出城市形态特征的弱化、宜人尺度的丧失、人类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等城市景观现实性问题, 一方面,随着城市人口不断集中,工商业日益发达,交通更加拥挤,交通事故更加频繁,建筑更加稠密,缺乏空地、阳光、绿地、新鲜空气的现象也更加严重,城市居住环境恶劣、周边支撑系统破坏使城市变成了传染病的发源地,城市医疗、卫生、电力、通讯、供水、排水等许多公共服务设施不能满足市民要求。问题还不仅如此,缺水和水污染正进一步威胁着城市的用水安全。目前在全国600多座设市城市中,有近400座城市缺水,其中缺水严重的城市达130多个,全国城市每年缺水60亿立方米,日缺水量己超过1600万立方米。缺水城市中,城市的河湖水体已经是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局面。另一方面,城市垃圾、工业和城市建筑工程排出的废渣和污水处理的污泥不断堆积,不仅占用了城市的大量土地,影响城市的整体形象;而且还又造成大气、水和土壤的循环污染。城市人口集中、工业集中,在创造更多财富和繁荣的同时,也加剧了城市环境甚至是周边环境的污染,造成城市环境恶化的累加循环。离开了适宜的生存环境,人们的健康难以保证,创造多少财富都没有意义。因此,使人们开始怀疑繁荣昌盛目标是否真的可以实现,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们可能失去正确的发展方向。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强调人文主义的回归和对人性空间的重视的“低碳化”的城市景观设计观在城市的扩张和其环境更新整治中越来越扮演着主导的角色。

二、城市景观设计的低碳化是绿色城市建设的引擎

低碳城市是以城市空间为载体,发展低碳经济,实施绿色交通和建筑,转变居民消费观点,创新低碳技术,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城市。低碳城市景观设计是从不同城市形态、城市建筑材料、不同建筑群体构成出发,以低碳城市为发展目标,合理布局城市景观用地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景观工程建设。就目前来看,城市景观设计的低碳化主要是将低碳理念融入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的专题编制体系之中。实际上,只有建立低碳城市景观独立的、完整的规划与设计理论体系和方法,才能更好的引导“低碳城市”发展,并以此来化解由于工业革命以来200年的“高碳”城市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灾难风险。

低碳城市景观设计侧重于研究一个城市整体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它是在低碳经济学研究的基础上,融入低碳经济学、循环经济理论、区域经济学、城市生态规划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等多学科的思想,通过区域分析法、多方案比较法、问题导向目标定位法等,对城市形态和景观进行现状分析、专题研究、规划编制,并建立一系列低碳城市景观建设的综合评价指标,从而前瞻性地制订出城市景观建设方向整体框架,它强调城市景观建设远近结合,是实现城市资源永续利用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

近年来,我国一些城市相继提出建设低碳城市,顺应了城市发展的未来方向。对于低碳城市景观设计,同济大学的潘海啸等提出了低碳城市空间规划策略,提出以区域公共交通导向的走廊式发展模式,在总体规划层面提倡绿色交通支撑的空间结构,实现短路径的土地混合使用,适合人与自行车的地块尺度,以公共交通可达性确定开发强度,在详细规划层面主要以居住区规划为例,建议限定居住小区规模,避免大街区空间,来促进步行和自行车的使用。目前国内对低碳城市景观设计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且以战略层面为主。深圳的光明新区结合“绿色新城”建设,在《深圳市近期建设规划(2006-2010)之新城规划》中提出“低碳”城市建设理念,通过着力培育低碳城市机能、加快推进经济的低碳转型、建立公交主导的交通系统和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等措施,2008年3月,光明新区被建设部列为首个“绿色建筑示范区”,并进行了一系列的低碳城市建设实践探索。《中新天津生态城规划》提出了促进绿色建筑、绿色交通、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措施。《昆山市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布局的理念主要是公共交通走廊引导居住用地开发,交通枢纽引导城市服务业发展。由于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形成广泛共识的城市景观建设的低碳化评价标准,因此尚无得到公认的低碳城市景观建设模式。

低碳城市理念之所以能够迅速得到广泛认可,是由当今时代资源短缺和环境压力增大的新变化决定的。随着气候变化已经成为既定的科学事实,世界各国对于城市景观建设低碳化的共识不断得到加强,发展的理念也随之更新,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说,低碳城市就是“使城市景观低碳化建设”,它既是一种发展理念,更是建设的一种模式。低碳城市发展速度的快慢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建筑、交通和生产三大领域内的低碳发展模式如何选取,工业、交通、燃气等模式与传统模式的冲突以及人们观念上的转变。低碳城市不仅包含低碳能源、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和低碳技术,还包含绿色建筑、城市景观设计等。

三、城市建筑景观设计如何体现低碳化

(一)按照低碳化理念搞好低碳城市景观建设专题规划设计。规划和设计是一个城市景观建设的龙头。建设低碳城市,必须在低碳城市景观建设专题规划的指导下有序进行。低碳城市理论在低碳城市景观建设专题规划层面上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如何安排低碳城市空间布局、如何引导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低碳化、如何合理安排景观布局、如何建设低碳绿地系统规划四个方面。

(二)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城市生态功能的核心。作为保护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绿地系统,其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我国传统的绿地系统规划缺乏从区域与城市生态的角度构筑城市绿地总体结构与布局,未能从整体上考虑城市形象塑造,加上各地区资源禀赋各异,往往只能“见缝插绿”,许多城市都未形成“绿廊”、“绿带”、“绿色网络”。因此,低碳城市景观布局应采用合适的尺度,保持一个良好的视野。视觉是人类对外界最重要的感觉方式,通过视觉获得外界信息。一般认为,对于正常人大约75%-87%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得的,同时90%的行为是由视觉引起的。外部空间往往通过形状、色彩、光影来反映空间形态,最终表达空间的比例尺度、阴影轮廓、差异对比、协调统一、韵律结构、意蕴美感等,这完全是视觉意义上的空间概念。建筑环境同样属于视觉上的空间,城市景观的空间形象,道路的组成,绿地的处理,小品等会带来某种心理感受。

(三)交通运输是一个城市的命脉,人们的任何日常生活和工作活动都与之息息相关,通过优化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可以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实现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交通规划是重中之重。目前没有一个城市的交通让人满意。解决的思路有赖于巧妙的设计。其中最重要的是完善一流的公共交通系统,包括快速公交系统、步行和骑自行车。比如快速公交系统这种先进的工程设计,它具备地铁的速度和载客量,但成本只有地铁的5%到10%。这可具有重要意义:同样的载重,成本却低90%,这是一个可以改变城市面貌的重大变化。当然公共交通系统很了不起,但并非适合所有出行或所有人。另外两种解决方案是骑自行车和步行。这些手段非常平凡,而且廉价、健康、安静,没有碳排放,可达性高,也让社区变得更加宜居。这些都是极大的优点。这三项策略――一流的公共交通系统、骑自行车和步行――都是汽车的高质量替代方案。至少 可以带来三大好处:第一,城市变得更加宜居,街区富于活力,拥堵缓解,并拥有更好的交通替代方案。第二,交通能耗下降,最多达三分之二,相应的空气污染也会有所减轻。第三,通过限制扩张,中国城市将减少对水的消费和对耕地的占用。

参考文献:

[1]李国亮,任镇英,龚葳.低碳城市规划理论研究[J].山西建筑,2010.12:32-34

[2]张泉,叶兴平,陈国伟.低碳城市规划――一个新的视野[J].城市规划,2012.2:13-20

[3]潘海啸,汤,吴锦瑜,等.中国“低碳城市”的空间规划策略[J].城市规划学刊,2008(6):57-64

[4]侯亘,李小伟.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绿色城市交通规划的思考[J].中国水运,2010.6:71-74

低碳城市的意义例4

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务之急。在“低碳”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形势下,如何践行“低碳”发展理念和选择合适的城市化发展道路,成为当前重点研究领域之一。

一、低碳与低碳城市

城市化是指在工业化和人类社会分工的发展过程中,非农产业及人口从农业中分离出来,逐渐聚集形成城市的过程。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对拉动内需,带动GDP 的增长,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及区域经济的发展除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以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为基础的城市化发展面临着高碳发展模式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正确践行低碳理念,选择恰当的城市化发展模式来保障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专家和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描述。付允、汪云林等学者认为,低碳城市是通过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彻底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形成结构优化、循环利用、节能高效、绿色环保的经济体系,形成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最终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夏堃堡认为,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倡导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胡鞍钢认为,低碳城市是中国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重要的一个方面,包括低碳能源,提高燃气普及率、提高城市绿化率、提高废弃物处理率等方面的工作。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低碳城市是以生态文明为指导思想,采取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低碳生活方式的城市。低碳城市发展旨在通过经济发展模式、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在保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实现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社会发展方式。

二、山西的低碳城市化

众所周知,山西是我国的能源大省和典型的资源型省份。以山西省为例,探讨和研究低碳理念指导下城市化的发展策略将具有代表性和借鉴性意义。

通过相关文献和相关数据的查阅发现,山西作为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省份,近些年城市化迅速发展,能源消耗量居高不下,带来的资源、能源和环境问题也比较严峻,通过分析,笔者发现山西省低碳城市化发展中的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山西省低碳城市化发展困难重重,压力较大。经历了严格的资源整合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大胆尝试资源型城市综合改革,山西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较为明显的成绩。但由于历史原因,第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仍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第二,现阶段降低能耗与低碳指标的实现主要通过行政手段来实现,加上转换成本较高,致使中小企业低碳技术改造和应用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另外,现有财税体制和绩效考核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对低碳城市的发展起到抑制作用。分税制财政体制和政绩考核制度使得地方只有通过以高能耗为代价才能实现经济的发展来保证地方财政的稳定,财政的缺失无形中成为阻碍了山西低碳城市化的步伐的重要原因。

另外,目前我国低碳技术的研发环节较为薄弱,其向生产力的转化更为薄弱。与煤炭相关的低碳技术包括煤的清洁高效利用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等,因技术研发投入和风险较高,中小煤矿难以承受,致使研发的重任落在大型国企和政府科研单位的肩上,而这些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需要复杂的审批流程和资金压力,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山西低碳城市化的步伐。

第三,居民整体的低碳意识相对较低,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较为落后。受地理因素的影响,与沿海城市相比,山西居民的低碳意识较差,根深蒂固的高碳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一时难以改变,生产生活中依然存在高投入和高排放的问题。

三、建议和对策

结合山西省城市化发展现状及低碳发展的障碍,以正确践行低碳理念为起点,参考国内外城市化发展的成功模式,为促进山西省的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如下:

1.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低碳产业。结合山西省的城市化发展道路,不难发现山西的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中,信息化程度和科技含量都较低。在今后的发展中,继续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同时,把握综合改革实验区的宝贵契机,注重文化生产力的挖掘,发展低碳产业,培育新的绿色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另外,打造具有代表性的低碳项目是促进低碳城市建设的有效载体,能有力的唤醒居民的低碳意识,同时对其它省份的低碳城市化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2.鼓励低碳技术创新,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为促进煤炭相关的低碳技术创新,一方面要加强与煤炭相关的低碳技术研发,并建立成果转化平台,促进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同时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通过法律手段保护研发者的权益。另外,积极组织相关教科研及能源领域相关资源,建立实验室,定期或者不定期召开能源发展论坛,促进能源政策和信息的传播交流,通过研发新能源和替代能源,缓解资源紧张和环境污染的局面,也是促进山西省实现低碳城市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3.唤醒居民和企业树立低碳意识,引导养成良好的低碳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加大低碳相关概念的宣传与推广,唤醒居民的低碳消费意识,引导形成健康的低碳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这是山西低碳城市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付允,汪云林,李丁.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2)

低碳城市的意义例5

城市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是政治、经济和文化实践的载体。工业文明下的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但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上却面临严峻的挑战。建设低碳城市正是人类稳定生态系统,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路径。自2008年我国提出低碳城市建设以来,低碳城市作为一种新型城市发展模式,成为解决当前城市化发展困境必要之路,为我国实现“五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和中国梦做出积极贡献。

1 低碳城市发展的背景及特征

低碳城市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地方政府寻求新的增长点、警醒产业结构升级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同时为我国实现“中国梦”提出新的路径。低碳,Low Carbon,本质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故低碳城市可以理解为:将低碳目标与城市化建设、经济可持续发展相融合的一种新型城市建设发展模式,最终实现人、城市和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

低碳城市有三个特征。多样性。低碳城市要将生态系统与循环经济、社会模式、文化价值观念等各个子系统联系起来,同时各系统之间形成网络联系,来提高系统的整体效率;可循环性。低碳城市的循环性体现在子系统层面,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系统联系起来,有效利用资源的同时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例如,英国的卡伦堡模型和贵州的蔗糖企业,就是将多个企业连成一个循环的产业链。可实践性。低碳城市建设是可行的,要求相关制造业完善能源链条的建设,进一步发挥低碳技术在城市开发和建设中的作用,完成经济结构的绿色转变。国家发改委将天津、深圳等八市定为我国第一批国家低碳城市的试点。

2 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困境

以往城市建设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导致城市化泡沫盛行。城市中务工人员的增长导致住房紧张、能源紧缺和交通拥挤;政府盲目将“发展是硬道理”异化为“增长是硬道理”,片面追求城市化率,征用周围农田,破坏周边大量的植被和生态环境。农民因没有田地而外出务工导致城市建设闲置,使“新城”变“空城”。

城市发展路径单一,导致城市产业结构失衡。以往城市过度依赖资源型产业,各城市发展规模大小取决于该城资源型产业,政府认为开发土地建设就是城市化的标志,忽略其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第一、第三产业薄弱,而资源型产业的兴衰依赖于资源储存量的多少,据统计我国2/3的矿山进入老年期,1/4的资源性城市面临资源枯竭。

城市发展目的异化导致生态危机。起先建设城市的目的是为了使人们拥有更安全、更好的环境,但城市华丽的外表背后有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如城市垃圾的剧增、传染疾病的蔓延、工业废水的排放、地下水资源的匮乏和地表塌陷等。在这个物欲世界里,人的私欲、权利、和欲望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平衡,这与起初人类创建城市的目的背道而行。

3 低碳城市发展的战略途径

低碳城市的建设是我们对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和实现“中国梦”的重新反思和审视。低碳城市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正确的思维导向,注重人文主义精神、需要健全政策保障机制和新对策的支持、需要开发和利用新能源的清洁循环生产。

低碳城市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我们转变思维方式,重拾人文主义精神。马克思的自然观强调以人为本,将人作为衡量自然界的价值尺度,低碳城市正是一种全新的协调社会、自然和人发展模式,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便是最好的例子。

健全保障机制,形成政府、企业、民众三位一体的低碳城市建设。其一,政府应确立总体战略方向,不能片面的追求经济增长。将低碳理念应用到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在企业中的不同层次建立节能管理系统并开展节能审计,不能形式主义。其二,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引入科学技术。企业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一种社会责任,只有低碳经济成为企业的一种“集体行为”,中国向低碳城市的转型才有现实的基础。其三,增强民众低碳意识。建设低碳城市要因地制宜,不能让民众盲目跟从,对民众加强低碳知识的宣讲,使更多人了解资源不可再生性,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是自然中的一员和自然和平相处。

开发和循环利用新能源是低碳城市建设的新目标人们要解决生态能源危机必须开发新能源和采取开源节流的战略,绿色能源可概述为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1]。很多国家在研发“绿色能源”,包括太阳能、风电等新技术和新工艺,清洁生产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关键环节,要想实现低碳生产,就必须实行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2]。循环经济要求的是从资源的开采到产品的使用,再到产品的废弃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

4 低碳城市对实现中国梦的重大意义

用“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来提醒我们“勿忘昨天、无愧今天、不负明天”[3]。基于此愿望,中国各地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而低碳城市我国实现中国梦开创了新路径。

从生态价值观念看,低碳城市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低碳城市强调人亲近自然,摒弃对物质的过度追求和铺张浪费,低碳城市建设的目标是实现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子系统的和谐。低碳城市除了具有它本身倡导“低碳”意义外,它还具备了对生态文明以及对工业文明的扬弃。因此,低碳城市建设不仅对工业城市建设的技术创新和也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实践途径上,低碳城市对实现“中国梦”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生态文明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又主动保护自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而取得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成果的总和[4]。对低碳城市的构想,吸取了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可取之处,并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提出了构建思路和构建的框架,使城市建设能走出高污染、高耗能的发展困境,在创建低碳城市发展的同时,也在塑造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

从社会关系上,低碳城市建设符合我国实现“中国梦”的路径。低碳城市建设既要“补上工业文明的课”,又要“走好生态文明的路”,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以节能减排为特征形成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进而推动社会生产的稳定和生态系统的良好,最终实现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方虹.国外发展绿色能源的做法及启示[J].中国科技投资,2007(11).

低碳城市的意义例6

关键词:低碳经济 评价体系 理论模型

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对各国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已经产生了非常显著的负面影响。自2003年英国在《能源白皮书》中率先提出低碳经济概念,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和削减碳排放,已经逐渐成为各国的共识,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行动和社会实践。短短几年时间,低碳经济已经演进为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的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最大限度地限制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经济发展,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经济,最终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

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意义

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单元,城市聚集了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消耗了全球的大部分资源,排放了约占全球总量75%的温室气体,它不可避免地成为各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关注重点,而发展低碳经济应以城市为单位。然而,如何综合评价城市低碳经济的发展状况是低碳经济发展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的研究,对于我国发展城市低碳经济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一)为我国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要想使科学发展观得到真正的落实,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的建立是必然前提。有评价才能有定位,才能确定发展的程度,才能找到发展存在的差距,才能明确今后发展的方向。城市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的建立能够为建立更为科学、可行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方法提供参考,为全面、准确地考察低碳经济发展状况和变化规律提供衡量标准和依据,为今后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研究提供支持和有价值的参考。

(二)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并为政府提供决策支持

选择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评价指标构建的评价体系,能够充分反映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使构建的评价体系更为科学合理。从而能够综合反映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效率、状态、效果,实时、量化、动态地分析评价低碳经济发展,系统体现城市低碳经济发展在不同维度上存在的发展差异。它可以为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政策、方针的制订和执行提供决策支持。

(三)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进而提高城市竞争力

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分析和评价,可以有效地推动城市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使现代产业中的软件、电子信息、清洁能源、旅游经济等低碳产业更好地升级和发展。它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推动经济的新一轮高增长,增加大量绿色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城市竞争力。

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研究现状

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相关评价理论和方法也相继出现,很多组织和国家都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从可持续发展的4个主要方面—社会、经济、环境和制度着手,以“驱动力—状态—响应”的概念模型为指导,运用了开放的菜单方法使其适用于不同国家的国情和发展需要,构建了33个评价指标;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指标体系以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为框架,构建了环境压力、环境状态和社会响应三大类指标,用于跟踪、监测环境变化的趋势;联合国统计局创建了一个由88个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主要涉及社会经济活动事件、影响与结果、对影响的响应等方面,清晰地反映了指标之间的关系;联合国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根据人类活动和环境相互作用的概念模型,从环境、自然资源、自然系统、废气和水污染四个方面,构建了25个指标,并根据指标的当前值和目标值赋予了指标各自的权值。此外,欧盟、芬兰、德国、瑞典、瑞士、丹麦等国家和地区也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提出过各自的指标体系。

我国学者也做了许多研究,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小组(2009)按照系统学的理论和方法,独立设计了一套“五级叠加、逐层收敛、规范权重、统一排序”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国家环保局也颁布了《低碳城市指标体系》试行版,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个方面出发,建立了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付允等(2010)在复合指标法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等问题,构建了包括23项指标的城市低碳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付加锋等(2010)在研究探讨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和核心要素的基础上,构建了包括低碳产出、低碳消费、低碳资源、低碳政策和低碳环境五个维度、14个指标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应的评价方法;胡大立(2010)等从产业链的初始资源到最终消费市场这一路径,构建了低碳经济评价逻辑结构框架,提出了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纵观现有研究成果,评价体系大多对资源、环境的指标研究相对较多,以经济、社会为基础的综合性指标体系研究相对较少;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硬”的因素的分析较多,对社会意识、文化传统等“软”的因素的分析较少;对客观的定量的分析较多,以人为主的定性的分析较少。如果没有详细的论述和相关理论的研究,那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会存在理论上的“空洞”。因此,在参考总结现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低碳经济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低碳经济评价理论模型,是比较科学的思路。

低碳经济评价理论模型构建

(一)低碳经济内涵分析

要建立科学、系统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体系,首先应该对低碳经济的内涵做深入了解。至今为止,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低碳经济的定义和内涵做了深入的研究,低碳经济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

英国政府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概括来说就是指要通过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Ramakrishnan Ranmnathan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将非化石能源作为投入,GDP和碳排放作为产出,对能源消耗与碳排放量的关系以及能源消耗和GDP的关系进行了研究。Paul B stretesky等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研究得出人均碳排放量与出口有一定关系,并从产业角度分析得出,能源产业、化工产品和再进口产品等三个行业对人均排放量的影响是最大的。吴昌华(2009)指出低碳经济涉及政府、企业和公众等相关利益群体,是政策、制度安排、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大变革和结构重构。付允(2008)提出了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夏堡(2008)认为低碳经济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经济,即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张平等(2011)指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低碳经济是指低投入、高产出的经济发展方式,其目标是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狭义的低碳经济是指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从而产生较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其目标是应对当前气候变暖问题。付加峰等(2010)认为,低碳经济是指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环境友好的突出特点,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发展社会经济的全球共同愿景。潘家华等(2010)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袁男优(2010)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以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为目的,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点的发展模式。牛文元等(2009)认为,低碳经济是绿色生态经济,是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和低碳发展等经济形态的总称,其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不仅是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且是最终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是生产力与人文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时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抉择。因此,低碳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低碳理念,基础是经济发展,核心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直接体现是减少影响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排放,目的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文献总结

本文选取国内20篇具有代表性的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文献,对各个学者选择的评价维度进行总结,如表1所示。

在文献梳理中发现,不同的学者往往将具有相同意义的维度用不同的词语进行表述,有必要把这些具有相同含义但是表述不同的维度进行总结归纳。比如,经济发展、社会经济、经济、社会经济资源基础、技术经济、经济低碳化、发展能力、经济增长和持续发展能力都可以归结为经济发展维度。因此,本文最终归纳出六个准则层:经济发展维度、科技发展维度、环境发展维度、社会发展维度、节能减排维度以及低碳理念维度,如表2所示。

(三)低碳经济评价理论模型构建

通过对低碳经济的内涵和指标体系分析发现,经济发展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才能为其他方面的发展提供物质以及资金上的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要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发展,最后还是要落在经济发展上,所以说低碳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经济发展。科技发展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科技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低碳经济发展状况,没有低碳技术应用于各个方面,发展低碳经济就只是一句空话而已;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是要发展科技。环境是低碳经济发展的载体,发展低碳经济要依附于环境空间;低碳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环境保护,提高环境水平。社会发展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达到社会和谐是人们共同的期望;低碳经济的发展保障社会的发展,有助于社会的进步。节能减排指标是低碳水平的直观表示,可以直观地反映碳排放情况;低碳经济的发展也同时促进节能减排的发展。低碳理念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低碳理念要贯穿于低碳经济各项活动的始终;低碳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普及低碳理念。由此,所建立的低碳经济评价理论模型包括经济、科技、环境、社会、节能减排及低碳理念六大方面,其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结论

本文分析了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意义以及研究现状,在充分吸收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低碳经济内涵和评价体系文献总结两方面进行研究,构建了包括经济发展维度、科技发展维度、环境发展维度、社会发展维度、节能减排维度和低碳理念维度六个维度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理论模型,以期为低碳经济的评价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组. 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R].科学出版社,2009

2.付允,刘怡君,汪云林.低碳城市的评价方法与支撑体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8)

3.付加锋,庄贵阳,高庆先.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8)

4.胡大立,丁帅.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22)

5.吴昌华.城市引领中国低碳经济转型[J].中国投资,2009(2)

6.付允,汪云林,李丁.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2008(2)

7.夏堡.发展低碳经济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2A)

8.张平,杜鹏.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和研究难点分析[J].商业时代,2011(10)

9.潘家华,庄贵阳,郑艳等.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核心要素分析[J].国际经济评论,2010(4)

10.袁男优.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33(1)

11.牛文元.低碳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突破口[N].中国报道,2009(3)

12.辛玲.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1(7)

13.李晓燕.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省区低碳经济评价探索[J].华东经济管理,2010(24)

14.唐笑飞,鲁春霞,安凯. 中国省域尺度低碳经济发展综合水平评价[J].资源科学,2011,33(4)

15.肖翠仙,唐善茂.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2011(1)

16.杨敏.低碳城市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市场,2011(10)

17.王嬴政,周瑜瑛,邓杏叶.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1(1)

18.李伯华,徐亮.低碳城市发展水平的测度及其对策研究—以长株潭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

19.谈琦.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以南京、上海动态对比为例[J].生态经济,2011(12)

20.马军,周琳,李薇.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东部沿海6省市低碳发展现状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22)

21.华坚,任俊. 基于ANP的低碳城市评价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1,24(144)

22.李刚,王忠东,张明.基于循环修正思路的低碳经济评价模型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2(12)

23.郑林昌,付加锋,李江苏.中国省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及其空间过程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7)

低碳城市的意义例7

工业革命以来,在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的同时,人类生活的环境也日益恶化。“高碳”成为了威胁人类正常生活的主要因素。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人们开始提倡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即“低碳”生活。在城市规划和设计方面也受到了这一理念的影响,低碳城市的理论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低碳城市的核心理念不仅仅是通过节能减排来控制城市建设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完善的城市规划体系。

1.低碳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综合框架概述

低碳城市,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低碳城市规划的基本理念是由国际自然基金会提出的,其具体理念是通过提高紧凑化城市建设的进程,来控制城市的规模,从而降低城市建设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低碳的概念最先是有西方国家的提出的,原先是针对景观设计提出的一种理念。我国将这一概念引入后,将其应用到了城市规划设计中,并根据我国的城市规划设计现状,提出了我国实现低碳化城市建设的目标。

我国建设低碳化城市的过程主要分为五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设计低碳城市规划的整体框架和相应技术的选择。第二个步骤是对低碳化城市规划的具体过程进行一定的调整。第三个步骤是对城市建设项目规划的创新性研究。第四个步骤是制定低碳化城市化建设具体指标。最后是对城市建设的管理制度进行制定和完善。

低碳程式化建设的管理内容主要分为四个方面,分别是土地管理使用、环境和区域设计、运输管理和输送系统。

2.低碳城市空间的规划和设计策略

我国对低碳化城市规划设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现有低碳城市规划设计缺陷的完善。在研究界,对低碳化城市规划和设计的理想模型已经逐渐达成了一致,即低碳化城市的规划和设计应当以紧凑型城市为基础。

紧凑型城市是在低碳城市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城市建设的实际状况和要求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城市建设理念。紧凑型城市的建设采用的是土地密度和混合型的利用方式,并且引进了新的城市建设技术,能够促进城市交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从低碳城市建设的方面,紧凑型城市理念的优势在于能够对城市的公共交通体系进行有效的优化;能够显著的降低交通运输的成本;能够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使用周期;能够对土地和其他城市资源的综合利用。

3.国内外相关研究特点的总结

3.1低碳城市研究过程的阶段特征

自世界的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后,人们就开始关注低碳理念的研究。这为低碳城市建设理念的提出奠定了基础。实际上,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强调节能环保的做法由来已久,但随着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节能环保的理念已经不再满足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综合性环保要求,因此低碳城市的概念逐渐被提了出来。并成为了城市规划设计的主要目标。低碳城市的理念从经济和生态的角度对城市建设的目标进行重新的定位。我国低碳城市的发展起步较晚,因此在研究成果和建设规模上都落后于西方的发达国家,并且研究的精力主要集中在理论阶段。

3.2研究领域的层次结构

当前,国内外对低碳城市建设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上。首先是广泛意义上的生态化。低碳化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是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环保的理念。这两个概念是可以进行综合应用的,并且相关的理论可以对城市建设的流程形成一定的支持。第二个层面是对可持续理论的开发。低碳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就是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支撑的,因此要确保规划和建设的质量,就要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有深入全面的了解,并对其内涵进行拓展和深入研究,使其在低碳城市的建设中更好的发挥作用。最后,低碳城市的建设和开发应当将节能减排、减缓气候变化为目标,并明确各个环节的建设目标。

3.3研究范畴的横向划分

低碳城市建设视角下的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碳排放控制和城市空间布局。其次是低碳城市建设规划和设计的相制性研究。所谓的相制性就是指低碳城市规划和设计是相互制约的。对两者的协同研究能够起到更好的研究效果。

3.4研究方法的技术支撑

与先前的生态城市和可持续发展城市相比,低碳城市具有更加显著的特征。这一理念对环保这一抽象的概念有更加量化的标准。“碳审计”成为了低碳城市建设中的关键性因素。与传统的城市建设相比,低碳城市采取了更加有效的碳计量指标和控制措施,并对城市建设的过程中的信息进行了动态管理。

3.5碳排放与城市空间形态的相关性研究

低碳化城市建设的根本和是对碳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和总结。具体的解决思路有两个。首先是在传统的建筑学理论基础上建设能源消耗和城市形态相协调的城市建设模型。其次是在规划学和地理学的基础上建立城市形态环境建设的绩效考量标准。

4.结束语

低碳城市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建设理念,无论是对于城市的经济发展还是环境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我国应该加大对低碳城市相关概念的研究,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制定合理的建设标准和具体实施方案。

参考文献

低碳城市的意义例8

作为河北省最年轻的地级市和欠发达地区,衡水市建市晚,城市基础差,而且是一座资源匮乏的城市。随着“三年大变样”活动的开展,衡水市开始逐步实施“水市湖城,宜居宜游”的总体规划,以生态宜居的北方湖城为建设目标,以衡水湖为中心,发展循环低碳经济,使生态宜居成为城市的最大优势。

作为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元素,城市雕塑会给整个城市注入深厚的文化气息,不仅发挥装饰空间的作用,而且具有营造场所精神面貌的功能。[1]对于景观(雕塑)的设计和建造而言,运用低碳材料主要是指在保障对象的使用价值不变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用可循环的材料以降低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或者使用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无毒的材料,典型的诸如回收的工业废料、生活用品(金属、陶瓷、木材、塑料等)、可再生生物材料等,这些是未来发展的趋势。[2]

1.衡水城市雕塑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规划部门混乱。当前衡水市城市雕塑建设缺乏一个固定的机构进行城市雕塑建设规划与指导,经过调研发现园林局、规划局、文化局、建设局都组织过城市雕塑规划、设计比赛和工程招标活动,而活动中很多雕塑拟定的放置位置都存在重复现象, 城市雕塑乱立乱建、无序发展、追求数量不重视质量等问题比较严重。

(2)精品少,无特色。我对全市区范围内的有代表性的居住区、广场、公园、街头绿地等不同类型的户外活动空间进行了调查,发现大部分雕塑以人物、动物为主,石材、钢或者灰塑材料,没有时代特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诸如整体空间规划不到位、招标方式草率简单、城市性格定位不准确、加工质量粗劣、建设资金不足,等等。而且在城市重要位置如火车站、高速路出口等没有体现城市特色的雕塑作品。

2.低碳材料作为衡水城市景观雕塑的意义

当前衡水市正处于加快城乡建设,提升城市魅力的阶段,为体现低碳城市、田园城市的发展目标,尝试将低碳材料运用到景观雕塑设计中,运用低碳材料的景观雕塑能够保护环境、节约材料的社会生产成本,具有美学意义、创新意义和文化意义。这些类型的景观雕塑,从长远的角度看,能够进一步在全社会推广低碳观念,启发和激励人们使用低碳材料,实现低碳排放,致力于营造一个全新的生态友好的环境[3]。

3.景观雕塑的低碳材料选择

低碳材料作为景观雕塑,可以利用可回收、可再生材料,变“废”为宝、降低成本、减少污染、节约材料、美化和保护环境。艺术家运用独特的创造力、成熟的技法塑造的艺术品使得人们能够重新认识自然。[4]低碳材料的运用有利于在材质上、色彩上与周围环境相呼应,形成一体化的设计。低碳材料的景观雕塑的应用非常适合衡水的经济现状和城市规划发展。

3.1自然材料

自然材料如藤板、秸秆、竹子等,作为最重要的乡土材料,虽然有外观朴实自然、可再回收和绿色环保等优点,但也存在寿命短、不能长久保持美观的硬伤,只能用于室内而不能在室外大量使用。

3.2新型材料

高科技的新材料有着一些传统材料所没有的优良属性,新材料更加现代、更加有个性而富有创意。如世博会许多展馆都采用了新型环保材料作为建筑材料,加上大胆创新的设计,体现了生态环保的理念和国家、地区、企业的文化特色。卢森堡馆使用了耐候钢,外观给人的感觉是“锈迹斑驳”,但因为特殊工艺,其使用寿命可达80年以上,且可以100%回收利用。

3.3建筑废弃物

建筑行业是耗能最多,也是产生最多工业废弃物的产业之一。这些废弃物不易再次应用在建筑的建设当中,但可以运用在园林中。废钢筋、废电线、废竹木料、废旧板材等,在雕塑家的手中都可以成为富有特殊创意的作品。如西安园博会中用废弃的自行车零件构造一组雕塑,让观者无不惊叹艺术的魅力。

4.推广低碳材料的景观雕塑的对策和趋势

4.1积极宣传低碳设计理念

参与低碳设计,推广低碳生活方式。我国的公众很少参与城市雕塑和公共景观设计方案的评选,大多数市民对所谓的低碳设计认识不够。应该通过树立典型案例,激发大众参与公共事业的热情。“城市是我家,低碳靠大家”,激励市民的主人翁意识,让普通人接受低碳材料雕塑,给人们视觉上的新意,让人们思考环境保护,让绿色出行,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和材料的再利用,共同打造低碳文化时代。

4.2制定政策法规保证景观雕塑水平

景观雕塑的存放具有一定的长久性,尤其是城市雕塑和纪念性景观雕塑,必须是比较优秀的作品,并不能以一个人的审美情趣决定,要通过合理有效的政策法规,对公共艺术选择上有严格完整的程序,保证景观雕塑水平,从而扩大低碳材料雕塑的应用范围。

4.3正确环境下使用低碳雕塑

低碳材料在景观雕塑的运用并不是绝对唯一的,必须在合适的环境,才能使低碳景观雕塑实现节约消耗、美化环境、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的良性循环中。首先需要依据存放的时间长短选择低碳材料,比如,室外环境低碳景观雕塑要考虑生锈和氧化,尽量使用石头、金属材质稳定构成的雕塑;室内环境低碳材料选择余地更多,塑料、纸张、玻璃、金属都可以使用,主要功能是装饰、展示和教育,可以作为模型帮助人们认识世界,为儿童提供娱乐场所。其次需要依据放置环境条件选择低碳材料――有些低碳材料需要在外部加上保护材料,如油漆或是防腐层,才能使低碳材料的景观雕塑更长时间存放和展示。

低碳材料有效地重构和创造,需要艺术家和设计师充分发挥创造才能,将“废物”变成优美的造型,给人带来思考、想象和美感。

低碳材料在现代后现代绿色化景观设计及雕塑运用中是非常重要的元素。[3]当前国内外低碳材料景观雕塑的发展趋势朝着丰富的空间形态、多样的材料、抽象的形式与多元的意义等方向迈进。尽管目前的低碳材料本身也存在使用上的局限性,但是设计师和艺术家应该有高度的责任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并采用一种创新的思维方式,挖掘各类低碳材料并运用到景观设计中去,推广低碳绿色理念,创造美的空间环境,使人们树立绿色意识。

参考文献:

[1]徐冰.凤凰.艺术家用建筑废料搭成凤凰[EB/OL][2010-11-21]..

低碳城市的意义例9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世界性的气候变暖,已经是人类面对的刻不容缓的严峻挑战,我国如何在新一轮的低碳经济热潮中占据有利的国际地位也是我国面对的一个挑战。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胜利召开,绿色、低碳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因此在考虑我国国情的情况下,合理高效的利用能源,发展城市建设,是我们城市规划工作者所面对的重大挑战[1]。

1一个低碳的未来:低碳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意义

城市规划系统中如何贯彻低碳的理念,也许是未来城市开发建设中,在新技术、新理论的研发及应用中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它一方面可以刺激创新性的低碳技术、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并存进房地产商、建筑规划设计研究单位在加快建筑技术创新中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空间上可以通过规划的相关法律、政策,来调整城市对于土地的使用,以期达到更进一步的低碳发展目标。规划体系本身就是既包含技术手段,又包含法律、法规等政策层面手段,同时还包含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性研究领域。

我国当下规划体系改革的一个重要驱动因素,可能就是目前国内外广泛关注的二氧化碳低碳减排。气候变化、各种低碳减排的国内外决议,开始改变我们的规划目标。我们已经从单纯的城市用地、空间形态、交通组织等传统意义上的城市规划目标,转移到低碳城市、循环经济、绿色建筑等融合了城市环境气候、环保因素、可持续发展因素的新的目标中来[2]。

另一方面,即便我们选择了低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也同样也面临着不同的方向,低碳化的道路并不是完全相同的。譬如城市采用集中的,以核能源为主导的城市能源解决方案;与分散的,采用风能、太阳能等小规模利用的能源解决方案,很明显的两者在城市的空间结构上就会有着完全不同的两种布局方式。

2低碳城市理论在规划设计中的关键性原则

2.1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只有过过国家清晰的政策导向,制定低碳城市发展的目标,才能保证低碳城市的推广。因为政府的政策,能够顶住来自开发商的压力,又能为地方的规划目标提供一个基准点,地方政府政策的制定需要国家政策、规划指标的指引。

2.2真正认识到低碳规划的作用

我们低碳规划的关键功能,在区域规划、总体规划层面,某种程度上是在区域层面重新分配资源,基于城市经济地理的理论,进行规划设计。在这种背景下,空间的规划者,规划师将为低碳规划体系的制定与推广起到关键性的调节和促进作用。我们需要制定一个满足低碳化生产、生活的,远大但又真正能偶达到的发展目标。

2.3对于低碳技术、理论的研究的投资

规划师在城市建设中,需要大量的一手的城市发展建设资料,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制定明确的发展政策,建立发展目标,了解未来的低碳城市是如何运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相关规划研究单位,也需要政府对研究课题的支持。并在调研、信息共享等方面进行投入,进行低碳城市的研究和实践活动。

2.4多方的合作

规划师要将多方的利益涉及者,公众、政府、社会群体紧密合作,鼓励房地产商进行技术更新,鼓励公众参与到低碳城市的讨论中,依托政府,创立一种创新的竞争机制,来达到我们的低碳目标。

3低碳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机制

3.1建立统一的管理和组织机构

低碳城市的发展,要求政府、规划设计师、研究机构、开发商业主进行密切的合作。

政府将制定新的发展战略,不断的提高城市的建设标准。从英国的低碳经济理论角度考虑,这种新的城市建设标准,某种意义上也会转化为就业的机会和商业的机遇。

3.2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转化

通过公众、政府、开发商等多方面的参与,与对政府进行有效的空间规划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地方政府通过与研究机构的合作,共同确定未来的发展空间框架。例如,我们的城市规划中,就必须与交通的研究相结合,形成交通与规划的学科融合,支持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另外,政府也需要环评报告、地产评估报告、交通研究报告等多方面的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在城市低碳化的的发展过程中,在政府制定政策、开发商应用新技术层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研究机构和专业组织应该在低碳领域研究成果的传播扩散中发挥带头作用。并且这些成果也应该通过网络进行传播。

3.3创新性的设计和开发实践

对于建筑、规划领域的设计、施工、生产新技术的应用的鼓励低碳的城市规划为新技术的应用、创新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在政府制定低碳的发展战略时,应将新技术引入战略规划之中。新技术的出发点,就是首先找到新技术发展的契机,找到技术和发展之间的联系,利用研发的优势,进行应用。所以,开发商、设计师、政府应该将新技术摆在发展的第一位。在战略规划制定的早期,进行关于新技术的多层次的对话,对低碳能源、低碳规划的实践具有重要的关键意义。

4结论

总之,为了减小我们与国外设计、建设的差距,我们应该利用奥运、世博会等世界性大型会议活动的机会,积极学习国外高水平设计师、事务所的先进理念,同时不断加强我们的技术自主研发能力,在不断创新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低碳城市。我们相信,这也是中国设计师向世界展示我们的才华的舞台!

低碳城市的意义例10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4-0000-01

一、低碳城市的内涵

(一)低碳城市的定义

低碳城市Low-carbon city,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

(二)低碳城市的构成要素

低碳城市的建设要坚持做到以开发低碳能源为建设低碳城市的基本保证,以清洁生产为建设低碳城市的关键环节,以循环利用为建设低碳城市的有效方法,以持续发展为建设低碳城市的根本方向。具体包括以下五个要素:

1.新能源利用。面对即将到来的能源危机,全世界都认识到必须采取开源节流的战略,即一方面节约能源,另一方面开发新能源。面对能源危机,许多国家都在下大力气研发利用“绿色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源、风电、水电的新技术新工艺。

2.清洁技术。实现低碳生产,就必须实行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一个共同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高碳能源的使用和C02的排放,这与低碳城市的要求不谋而合。因此,实施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是低碳城市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和方向。

3.绿色规划。科学的城市规划是建设低碳城市的第一步。城市能源消耗会直接影响到周边区域的环境污染,城市规划除了考虑单个城市自身特点外,还应结合城市所在区域和国家的发展战略来进行考量。

4.绿色建筑。建筑施工和维持建筑物运行是城市能源消耗的大户,低碳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绿色建筑。绿色建筑需要既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又能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工作和生活空间。

5.绿色消费。减少C02排放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而且个人也应当承担责任。我们应当倡导和实施一种低碳的消费模式,一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在维持高标准生活的同时尽量减少使用消费能源多的产品。

二、我国“低碳城市”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我国低碳城市的发展现状

在过去的一年里,“低碳城市”这4个字在中国远比全球变暖升温更快。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它独占10%的提案;将它敲人中文搜索引擎百度,会在0.004秒的时间里蹦出3600万个搜索结果。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至少有100个城市提出了打造“低碳城市”的口号,没有一个省份缺席。最新的成员是自治区的首府拉萨,计划成为以应用太阳能为主的“太阳城”。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的研究员姜克隽在接受中国青年报独家专访时表示:“我国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低碳城市。

(二)目前我国低碳示范城市建设面临问题

第一,低碳城市的盲目发展忽视了应与我国国情和客观需求相结合。中国人多地少,应在不占用耕地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利用盐碱地、滩涂地等未利用用地进行生态化改造。但上海东滩生态城和廊坊万庄生态城均占用了农用地,不仅广受诟病,还使生态城建设停滞,陷入困境。

第二,低碳城市发展尚未建立权威性、导向性的指标体系,相关配套法规政策体系建设也尚不完善。由于缺乏全国性的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各地纷纷制定了地方性的指标体系,导致标准参差不齐,且多以当地领导意志为转移。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出现的以“生态城”命名的在建项目近20个,但并不是每个项目都符合严格的“生态标准”。

第三,一味追求技术的新、奇、特。目前进行的低碳城市建设往往摒弃低成本、高效益的技术,热衷于追求技术的新、奇、特。如上海世博会上展示的垃圾气力输送系统由于技术新颖很快得到国内多个低碳生态城市的青睐。此套系统虽然具有全封闭、无需与垃圾接触、投入人力少等优点,但其耗能高,而且没有得到科学论证,这与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同时,这种动辄投入上百亿元,引入所谓的高新技术的做法,盲目地将高投入与高回报划上等号,实际效果却收效甚微。

第四,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重“新”弃“旧”,重“大”轻“小”。国内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往往盲目重视“新城开发”,忽视老城区的生态保护;盲目关注大城市,忽视中小城镇。新建地区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虽然投入成本高,但是见效快。因此,很多城市选择了“新城运动”,而见效慢、推动慢的老城区生态化改造则处于被冷落的境地。

三、我国低碳城市的构建途径

笔者建议建设“低碳城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一)构筑科学的指标体系和科学的技术系统。基于当前低碳生态城市的混乱发展实际,应当建立一套具有全国层面指导意义的指标体系来明确低碳城市的发展目标。该指标体系应当涵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持续和社会和谐四个维度,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方向。

低碳城市建设离不开系统化的科学技术支撑。同时,由于我国国土辽阔,应针对不同地域采取不同的科学技术手段。

(二)在城市的新规划中,制定城市发展的低碳规划,遵循系统的低碳理念,城市在空间上与更大范围的区域进行平衡,城市发展需要综合考虑内部的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首先,产业规划。在城市发展规划中,要降低高碳产业的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也就是说,要从决策源头上保证城市总体规划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在规划阶段就推动向低碳城市的方向发展。

其次,交通规划。低碳城市的交通战略可从两个方面实现:一个方面是控制私人交通出行的数量,如果这个数量是下降的,那么在单位排放为一定的情况下,城市交通的碳排放就降低,另一个方面是降低单位私人交通工具的碳排放,如果私人交通出行的数量是一定的,那么只要持续降低单位汽车的碳强度,就可以降低整个城市交通的碳排放。以上两个方面说明,低碳城市需要倡导和实施公共交通为主导的交通模式。

(三)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循环农业、低碳农业,实施对农产品的深度加工,将农产品加工后的副产品及有机废弃物化害为利,变废为宝,进行系列开发,创进以微生物产业为中心的新型工业化农业,有沼气条件的农户可用沼液代替农药,沼渣代替化肥,生产出优质、有机的农产品。

低碳城市的意义例11

随着全球气候暖化趋势,大城市成了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的“大户”。据统计,大城市能耗占全世界能耗总量的75%,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世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80%。城市化进程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关系密切。目前,全球正处于快速城市化与资源危机并存的阶段,为寻找出路和解决危机问题,低碳城市发展理念应运而生。所谓低碳城市,是指以低碳技术为核心,低碳产业和低碳消费为重点,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新型城市发展模式。本文概述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基本特征与基本原理,为城市的低碳转型发展提供借鉴,并为城市低碳规划建设的有序性提出建议。

一、低碳城市的概念与含义

“低碳”一词首先出现在“低碳经济”概念中。低碳经济的核心思想是以更少的能源消耗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城市作为碳减排的关键,低碳城市的概念就应运而生。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定义,低碳城市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2008年初,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当时的国家建设部取上海市和河北省保定市为试点,推出“低碳城市”发展示范项目。由此,低碳城市规划建设在我国正式起步。

认识低碳城市的概念,首先要认识到低碳城市实际也是属于生态城市的范畴。追求低碳城市建设,实际上也是在追求生态城市的建设。低碳城市是实现生态城市过程中的初级阶段,是以减少碳排放为主要切入点的生态城市类型。由此,低碳城市的概念可以这样理解:将低碳目标与生态理念相融合,实现“人―城市―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复合人居系统,从而形成低碳型生态城市。可见,低碳城市有两层含义:一是城市本身是低碳的,城市的规划、交通、建筑尽量朝低碳的方向发展,城市居民有很明晰的低碳理念;二是需要对粗放的、高能耗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二、低碳城市规划的基本特征

构建低碳城市,必须制定全方位的政策和规划,重视产业结构的低碳化改造;倡导绿色建筑,设定节能标准,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通过定量分析,合理设计遮阳、建筑朝向、绿化带分布,控制热岛效应,实现最佳的自然通风效果;重视交通规划,降低交通过程的碳排放,在城市规划阶段采取预留公交、自行车空间,限制私家车的使用;等等。认识低碳城市规划的基本特征,首先必须弄清低碳城市的基本特征,然后才能按照低碳城市规划原理去规划设计,自觉地建设低碳生态城市。

(一)可操作性。低碳城市的“低碳”,是为人们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行为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切入点,也相对容易量化衡量,因而也较容易把握和实现。低碳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具体方法和技术体系,至少有三点:一是低碳城市发展指标体系;二是低碳经济技术和低碳能源技术;三是生态技术。

(二)高效性。城市作为高度集聚性的人类聚居地,人们的生存途径不同、生活水准不同,欲望也不同,故生存竞争激烈,行为效率也就高了。低碳城市的高效性表现在城市的生产、运行和维护成本的能耗趋于最小化,城市物质与能量得到最高效的利用,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将大大提高。低碳城市规划内容的高效性主要应体现在城市能源系统的高效率,城市转换系统的高效益和城市流转系统的高效率。

(三)循环性。“循环性”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自然生态系统内在运行机制。低碳城市的循环性特征体现在城市各个系统和各个层面的良性循环,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①通过自身生态系统的完善,对改善整个自然生态系统循环起积极的作用;②城市循环的内容全面、完整,具有一定的系统性;③城市各个系统以及整体的城市系统的循环速率比较合理、且保持整个城市循环系统平衡;④循环机制明确,模式正确;⑤能识别、能解决阻碍城市系统良性循环中出现的问题。低碳城市规划设计就是遵循这几种特征的特性,利用科学的手段,通过原理设计,使其更加系统性,从而达到良性循环。

(四)和谐性。低碳城市的和谐性,一方面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贴近自然,自然融于城市,城市结合自然发展;另一方面,低碳城市的和谐性更主要的是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低碳城市不是仅用自然绿色点缀人居环境,而是关心人、陶冶人、人与人关系和谐的社会。这种和谐性正是低碳生态城市核心特征之一,也是低碳城市规划所要达到的真正目的之一。

三、低碳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

低碳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是指导低碳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和核心思想,对于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良性循环原理

良性循环原理的核心是指低碳城市要充分考虑各系统关系及城市与区域关系,从而实现城市发展的趋优性。

(1)系统性原理。城市环境已经属于自然环境加人工环境的环境系统,城市环境系统所具有的自然性、人工性、开放性、相依性等特点,使其成为生态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类型之一,从而决定其必须考虑系统的良性运转。一方面,规划建设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不仅是物质空间的建设,而且还应注重人的环境素质的培养,致力于经济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建设、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的建设和长远的发展框架建设等。另一方面,规划建设需要完善城市低碳生态系统功能。低碳城市规划建设应当运用生态学的生态系统基本功能的理论,从生物生产、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系统功能的角度着手,进行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的组织实施。低碳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是实现低碳生态系统与外界协调平衡的必要条件,而从低碳系统的角度进行低碳城市规划建设,将有助于实现城市系统高效、循环的“自运营”,减轻城市建设与发展对区域的生态的负担,将城市建设成为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共生的人居系统。

(2)区域性原理。城市的发展是在一定区域背景下展开的,城市与其赖以生存的区域,是唇齿相依的关系。低碳城市是一定区域社会、经济、自然的综合体。城市要实现有机的生态发展,区域原理可对此发挥有益的作用。首先,必须在城市和区域之间构筑有机、紧密的经济、社会和生态联系网络,形成复合系统。通过统一规划和建设,使水资源、市政、教育、医疗等资源能与城乡共同使用,使资源在城市和农村间复合循环利用,同时协调城乡基础设施投资,保证城乡更大范围的支持和覆盖;整合城乡发展,保持城市生态平衡,使城市与区域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的共生体。其次,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还要注意区域差别。中国的土地辽阔,地形复杂,地方的特点和历史传承等决定了低碳城市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因此,低碳城市规划与建设应尊重和保留历史的记忆,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根植于所在地域,适应地域自然,使用当地材料、植物和建材等。

(二)生态调控原理。低碳城市作为生态城市的先行者,其规划建设需要以生态学原理为理论基础,对低碳城市进行符合生态学原理―自然原理的调控。一是城市空间结构模式要结合自然。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建设的框架,决定了城市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城市形态。低碳城市的空间结构要充分地结合自然,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气象、水文等。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要结合自然。低碳城市的生态调控须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促进生态服务功能的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河流、水系、森林、防护林带、公园等要素形成绿色基础设施的基本空间格局,从而保证城市生态系统与自然环境之间生物要素的流通。三是空间设计结合自然。低碳城市空间设计主要是通过空间要素的生态化规划布局达到系统自我循环和自我调节,减少对环境的消耗和污染,实现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改善。

(三)层次原理。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网络,具有复杂的结构。实现低碳城市需要区别各层次的共性和差异,层层推进,一环扣一环。层次原理的特征之一是通过改善纵向状态促使途径趋适。低碳城市规划作为指导和协调多部门利益、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合理组织城市空间环境的战略部署,必须在区域规划、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修建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以及建筑设计和施工等层面都贯彻低碳化、生态化的基本概念,并使层次之间关系协调、层次递进。

当前,我国与人居环境发展密切相关的国情包括:资源短缺、人多地少和经济在发展中。其中,资源短缺、人多地少决定了我国的城市建设只能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节约的道路;经济在发展中决定了我国的国策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动摇。中国的经济及大多数城市的能源70%以上来自煤碳,对城市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影响,相当一部分的生态空间也受到蚕食和冲击。中国在未来几十年间,将出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高潮,城市环境也将面临严峻的考验。面对实情,我们应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立即着手开发新能源,遏制污染,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生态城市。

四.结语

总之,低碳城市是城市建设规划的一个新趋势。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不仅是顺应当今世界低碳经济发展潮流、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正确战略选择,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应对复杂多变国际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意义重大,刻不容缓。未来在低碳城市规划建设上,需要实现工业布局低碳化、循环化,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倡导绿色消费。为引导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特别需要尽快建立一个量化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或衡量指标。

参考文献:

[1]巧灵,胡忆东,丘永东. 国际低碳城市规划的理论、实践和研究展望[J].规划师,2011(5).

[2]袁贺,杨. 中国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与实践解析[J].规划师,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