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合同管理相关知识

合同管理相关知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3-22 14:50:26

合同管理相关知识

合同管理相关知识例1

(一)现行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

我国现行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主要由中央和地方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组成。在中央层面,国家知识产权局及其下设的专利局是管理专利和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以及统筹协调知识产权事宜的机构;商标和著作权分属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和新闻出版署国家版权局负责。除上述外,知识产权管理中的其他客体则由其他相关的国家部门负责:不正当竞争行为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公平交易局的反不正当竞争处管理;地理标志归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农业部管理;植物新品种权由国家农业部和国家林业局的植物新品种办公室负责;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由国家商务部负责;与科技有关的知识产权由国家科学技术部管理;与进出境货物有关的知识产权由国家海关总署负责;互联网域名则由信息产业部管理等。同时,地方层面也是采取分别管理的方式,将专利、商标、版权等客体归属不同的与中央管理部门对应的机构负责,涉及地方知识产权局、工商行政管理局、版权局(新闻出版局)、科技局(科技厅)、技术监督局、海关等多个部门[2]37。由于各地实际情况的差异,管理机构设置也是多元化。以专利为例,管理专利工作的机构有的地方归知识产权局或专利局负责,有的归科学技术局或其下设机构负责,有的则是由地方政府设立的专门机构负责。这些管理机构有的是行政机关(如河北、江苏知识产权局,为省科技厅下属局),有的则是由直属事业单位(如北京、天津知识产权局,为政府直属独立局)[3]。纵向来看,现行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从中央到地方可以分为多个管理层次。著作权由国家版权局实行垂直领导,商标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统一注册,分级管理,有较统一的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专利方面,地方行政管理机构有正厅级的机构(如北京、上海、湖南知识产权局),也有副厅级(如天津、河北、浙江知识产权局)、正处级(如山西、、青海知识产权局)的机构,级别设置不统一。总体来看,我国现行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主要采取“分而治之”的管理方式,专利、商标、版权等归属不同部门分散管理。中央到地方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呈现“多层级”的特点,不同地方层级和编制设置不同。

(二)现行管理体制的实证效果

我国现行知识产权分散管理体制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虽有利于分工专业化,有利于开展专项活动,却不可避免地带来一系列问题,难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

1.管理成本过高,资源利用率较低我国管理知识产权相关事务多达十几个部门,每一个部门又从中央到地方设置若干级对应机构。除此之外,还设有多个协调机构、联合执法机构等。每一个机构都有其独立的组织机构、办公设施、人事编制和工作程序。运行如此庞大的机构组织形式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知识产权行政管理的成本过高,国家财政负担较重。同时,分散的管理体制导致了知识产权行政管理资源的配置不均,客观上导致了某些部门的资源闲置,而另一些部门的资源匮乏。如2006年的“陶小京‘电动执行机构’案”,历时11年经过一系列程序才取得专利权,其原因除了复审和诉讼的拖延,还有重要的一点在于专利审查人员相对不足、专利申请积压较多[4]。因此,行政管理资源的分散管理不利于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集中利用,易造成资源浪费,资源利用率较低。

2.信息交流不畅,效率偏低效率是国家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原则,需要各部门之间的配合与信息交流,而各部门之间的协作与资源共享需要一个统一的部门进行统筹管理。当前各行政管理机构各自为政,虽然国家设立了国家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组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工作小组等协调机构,但仅为非常设性的组织机构,联合执法机构和联席会议等也是临时性的行政管理组织,都未制度化,无法起到高效统筹管理的作用。国家知识产权局虽被赋予统筹协调全国知识产权工作的职能,但实践中还是以专利管理为主,相关知识产权的管理仍分属其他部门。当前统一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的缺失不利于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横向交流和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建立,客观上增加了行政管理协作和贯彻行政执法计划的难度,降低了行政管理的效率。

3.产生权利冲突和灰色地带知识产权分散管理体制下不同部门管理范围存在交叉和重叠,同一知识产权保护客体可能被赋予不同的甚至相互冲突的知识产权,不同权利主体依据各自被授权的知识产权进行不同的权利主张,便会产生权利冲突。形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不同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依据各自的职能对同一客体认定为不同的知识产权类型,如外观设计和著作权、商标与域名、商标和地理标志或原产地名称的权利冲突等。“金华火腿”、“白蒲黄酒”、“贵州茅台酒”等权利冲突案件的产生便是源于同一名称既被授予了商标权,又被相关机构认定为地理标志。面对权利冲突的存在,由于缺乏相应解决的规定,相关管理部门只能寻找权宜之计,如“水井坊酒案”中,驰名商标“水井坊”被授予原产地名称保护,但将其原产地名称保护限定在水井街附近的狭小区域。随后“水井坊”商标持有人四川全兴股份有限公司便迅速买下受保护地域的地皮,从而独享“水井坊”原产地名称权。但在这种情况下,商标所有人和原产地名称权利人为同一人,虽避免了权利冲突,却导致了重复授权。同时,各部门对知识产权行政管理进行条块分割,出于权利扩张和责任承担上的考虑,可能会产生有利争办、无利推诿的局面[5],进而导致知识产权管理上的灰色地带,不利于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利益。

4.管理标准和执法力度不一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职权范围和管理方式不同,对知识产权保护客体的管理标准不同,其保护力度亦有所差异。如版权盗版案件,不仅国家版权局有权进行保护和处罚,文化机关和工商机关也都可以进行查处,不同机构有不同的处罚手段和标准,导致同案不同处理。植物新品种权的管理同样存在此问题,我国农业部和林业局分管农业新品种权和林业新品种权,对国家制定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分别有各自的实施和保护办法,导致认定方式、申请程序和审查标准的不一致。地理标志的保护上也存在国家商标行政管理部门以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保护,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农业部以地理标志产品进行保护的不同规定。因此,各部门不同的管理政策导致管理标准、执法力度不一,不利于树立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工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5.不利于建设服务型政府和开展国际交流构建服务型政府是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方面,我国行政管理机制改革倡导公民本位和社会本位的管理理念,把政府定位于公民和社会的服务者。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是政府的重要组成部门,也应顺应改革方向,建设便利知识产权权利人的服务型机构。应当明确各机构管理范围,创新文化激励机制,搭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简化行政申请程序,建设维权服务中心,完善纠纷解决机制,建设“亲民、便民、为民”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但当前各部门条块分割,职能分散,政策不一,给相关市场主体带来不便。出现知识产权侵权或违法行为时,知识产权权利人经常要求助于多个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多个程序,增加了其维权成本。同时,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知识产权国际交流合作日益频繁,而我国当前的机构设置过于分散,使得其他国家在与我国进行知识产权合作时不得不判断应与众多机构中的哪一机构洽谈,或者要分别进行协商和签订协议,这为我国知识产权国际发展带来不便,不利于开展知识产权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二、我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

(一)完善的思路

当前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呈现出现代化、体系化和国际化的特点,对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的科学性提出了新的要求[2]303。现代社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高新技术日新月异,社会方方面面呈现出现代化的迹象,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也应及时做出变革。除了要提高知识产权行政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更需要简化管理程序,完善管理政策,创新管理方式,从而节约管理资源,提高管理效率,便于知识产权权利人的注册申请,满足知识产权现代化的需求。知识经济时代“财产的非物质化革命”进程的加快,使得知识产权的权利体系不断扩张,域名权、商品化权、信用权等新的权利类型不断出现。这此背景下,知识产权制度随之愈加体系化,对行政管理系统的统一性要求更高,这无疑增加了现代知识产权管理的难度,更需要有统一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来进行科学管理。同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知识产权国际合作不断加强,我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也需顺应国际发展趋势,以便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TRIPs协议等国际公约鼓励各国管理机构有效管理本国知识产权事业,积极参与知识产权国际合作。有学者统计得出:全球约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取“二合一”体制,74个国家和地区实行“三合一”体制,而类似我国采取“分而治之”的分散管理体制的不到10个国家[6]。所以从全球范围来看,设立统一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为主流,更有利于国家整合行政管理资源,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国内外贸易政策,促进国际合作,顺应知识产权管理国际发展规律。

(二)完善的原则

科学合理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是知识产权管理事业的基石,任何体制的构建都需要有一定的原则来指导。作为体制构建的核心和基础,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设置需遵守以下基本原则:

1.综合管理、相互协作知识产权管理是一项综合、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多个层级,多个方面,需要有统一的综合领导机构,合理设置、分工明确的管理部门,以及各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唯此才能实现知识产权管理的效率最大化。我国现有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机构繁杂,各部门分散管理,各司其职,易出现权力重叠和管理空白等现象,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构建需要设立统一的综合领导机构,从而合理分配管理权限,避免机构重叠、管理冲突以及条块分割导致的灰色地带。各部门之间也要加强信息交流和相互配合,建立沟通和协调机制,努力构建一个有机统一的、高效的、协调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系统。

2.精简建制、高质高效精简行政管理体制是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精简和规范各管理机构,减少行政层级,降低行政成本,可以有效解决职责交叉、政出多门问题。我国正努力构建服务型政府,这就要求行政管理机构高质高效地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管理。为最大程度地保障知识产权权利人和相关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同时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应合理设置,讲究工作效率,切实提高为民服务的质量和时效性。

合同管理相关知识例2

二、协同知识管理与组织制度创新的内在联系

知识作为一种战略资源是企业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基础,知识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由战略、文化、评价和技术等一系列因素来支撑。从本质上讲,协同知识管理应该是一系列的措施和制度,通过目标协同、信息协同和资源协同,把知识转化为能被企业利用的显性知识,并通过创新等手段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方法。在这些措施和制度中,组织制度处于核心的位置。组织制度是企业的行为规范,是要求企业成员共同遵守的、按统一程序办事的规程,是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它规定企业的组织指挥系统,明确各部门及其成员的职权、职责和分工协调关系。通过协同知识管理,企业成为知识型组织,提高了企业共享、利用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在知识管理活动中,知识作为被管理对象,其所有者是知识工作者,但传统以技术为中心的知识管理思想却将知识管理局限在技术范围内,由于忽略了人的重要性因而无法形成有利于协同知识管理的组织环境。因此,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企业迫切需要对自身内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整体性改造,将知识资源视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知识管理思想,借助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识资源,建立完善企业协同知识管理的组织制度,提高企业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适宜的组织制度条件能够促进组织成员间的广泛交流,推动隐性知识的共享,使得部门之间或个人之间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知识资源;同时,适宜的组织制度环境能够加强组织内的知识学习和沟通,降低知识管理风险的发生概率,提高管理效益。由于与以往的管理模式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协同知识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对组织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现有的组织制度往往无法保证对协同知识管理的支撑作用。一方面,企业管理层通常认为,先进的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的主要促动因子,因而往往会通过建立一定的制度来保证数据库的创建以及将员工或部门的知识和信息的整合。事实上,协同知识管理应当是数据库、员工和合作伙伴等要素的多元化集成,并与企业内现有的知识和信息进行重新整合。此外,由于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能直接存储在数据库中,常见的组织制度不能保证让员工、上下游企业等相关知识来源主体与知识管理流程相结合。因此,理想的企业组织制度应该从对知识管理动机和人力因素角度出发,在重视员工或部门向数据库中录入知识以共享的同时,强调各个主体之间的反馈,并保证其协同一致。另一方面,个人利益和组织利益之间的不一致往往会阻碍协同知识管理的进行。人是知识的载体和活动的主体,如果单纯强调个人利益,个人在从人力资本投资中获益的同时,与组织和其他员工间便不存在互动的反馈关系;相反,如果单纯强调组织利益,控制性的知识管理方法就会占据优势,必然会损害个人利益,压制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削弱组织的活力。协同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个人和组织间知识的演化和创新,并力求创造新的价值。因此,如何兼顾个人和组织双方的利益,将那些掌握重要知识、有深刻见解的人与组织联系起来,鼓励他们阐释、更新所占有的知识,从而将个人知识变为组织知识,是组织制度创新所要实现的重要目标。

三、组织制度创新视角的协同知识管理思路

从制度的角度讲,协同知识管理的过程可以看成是不同主体在一定制度环境下的博弈过程。一种组织制度一经建立,就实现了知识管理的博弈均衡,但这种均衡是阶段性的。随着组织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和知识的发展趋向于复杂化和多样化,原有的组织制度可能不再能够满足协同知识管理的要求,需要对现有组织制度进行选择、改造和优化,实现组织制度的新建、调整、完善、改革和更替,组织制度创新能支撑组织内部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部门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以及组织与环境之间更好地实施协同知识管理。企业协同知识管理工作任务具有难以观察性、不确定性、难以度量和难以分割性、较高的复杂性等特点,因此,为了对企业的协同知识管理起到有效的支撑作用,企业的组织制度创新必须满足协同知识管理的四种内在需求。一是组织制度创新必须满足协同知识管理个性突显性的要求。为了满足协同知识管理的个性化需求,企业组织制度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就应当针对协同知识管理任务所具有的难以分割和工作跨度较大等特征,由以事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由以成员个人为核心转向以团队集体为核心。二是组织制度创新必须满足协同知识管理内激励的要求。内激励在企业协同知识管理过程中具有重要性,所以组织制度应当在重视物质分享激励的基础上重视对成员的精神激励。企业应当具有一种有效的任务分配机制,在进行工作任务分配时,尽量满足兴趣广泛、爱好风险、擅长发散性思维、具有较强内激励倾向的员工的要求。三是组织制度创新必须要满足协同知识管理不确定性的要求。协同知识管理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存在要求员工之间进行快速、及时、有效的沟通,因此,企业组织结构应当尽量减少链型、倒Y型和轮型的信息沟通渠道,努力增加环型和全通道型的信息沟通渠道,不确定性的存在还要求为员工配置任务时考虑其相关的工作经验。四是组织制度创新必须满足协同知识管理系统性的要求。系统性要求企业各部门和单位共同参与协同知识管理的每一个阶段,并且能够做到适时地协调配合、紧密联系。这种协调配合有的可以通过建立正式的组织结构和制度来实现,有的需要借助于相关部门、单位以及成员个人之间主动自愿的联系。

四、组织制度创新视角的协同知识管理内容

合同管理相关知识例3

一、档案管理概述

档案管理是当前事业单位自身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改革内容,并且也是确保事业单位各项工作有序、高效开展的重要基础性保障工作。在当前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也应逐步融入更加科学、新颖的管理思路,这样才能保证相关工作的开展具备足够的生命力和有效性。知识管理本身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深刻的内涵,对于档案管理工作来说,合理的应用可以为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方向和落实保障。对于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来说,也应更多地关注当前与时俱进地发展需求,同时从更加科学有效地角度来调整自身工作。

二、知识管理概念分析

知识管理理念本身经过长期的发展,其自身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知识管理中主要是对于传统含义中的显隐性相对的内容进行研究和分析,这一阶段管理理念和思路停留在一个相对保守和传统的层面上。第二个阶段则是从个体的角度,对于不同个体的信息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分析,更加关注沟通和交流,让信息管理更加高效和通常,同时也打造了一套更加科学、有效地管理策略和思路,将管理模式进行了有效创新。知识管理思路本身具有成长性、发展性、创新性以及灵活性的特点,是现代管理理念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其档案的内容包含了非常丰富的业务类别,同时也是各项活动进行的重要信息载体。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开展档案管理工作,其本身也具有相同的特点和方向,合理地对知识管理进行应用,对于提升档案管理工作开展效果和水平是大有益处的。

三、将知识管理的作用进行充分发挥的措施

1.对理念意识进行革新。当前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现阶段的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应更多地关注档案本身作为无形资产的重要意义,并且提升认知水平,更多地关注和认同档案管理工作。作为档案管理工作的相关从业人员,其本身也要意识到自身工作的开展对档案资源本身价值发挥的重要意义。结合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思路,将知识创造、知识组织、知识检索和知识服务的意识融入自身的工作当中。只有从思想意识上认同知识管理,才能将知识管理的理念进行更好地应用,体现出知识管理应用的实在价值。2.依据知识管理对当前档案管理的制度进行完善。知识管理理念应用的过程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需要进行长期的落实和改进。应从更高的角度来摸索一套科学有效地方法展开相关管理工作。档案管理工作内部对于相关制度的改进和完善上,应采取“试点”化的管理方式,从小范围的角度来分析考察以及总结经验。通过总结前期经验,更加科学、有针对性地对后期知识管理工作的落实提供理念和思路基础,从而有效保障知识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3.采取流程化管理的方式,让知识管理理念的应用得到更好地推进。知识管理理念的应用本身应具备一个科学的开展流程,从知识目标的制定、知识的获取、知识的鉴别、知识的共享与传播、知识的开发、知识的利用、知识的保存、知识的评估以及知识的反馈等方面入手。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对于现有档案管理制度进行合理的梳理,并且引入结构化、标准化的管理思路,这样整个知识管理的应用才会更加科学,才能更好地满足当前新时期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需求。另外,在对现有管理流程进行优化的过程中,也应将档案管理工作纳入重点工作的范畴,结合相关工作的开展,制定出科学的工作规划,确保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在制度完善上,要引入标准、规范的管理思路。对于档案管理的工作流程进行合理地优化和调整,引入科学化的管理指标,切实地让档案管理的效率与质量得到提升,为事业单位的改革推进提供支持保障。4.做好知识管理应用的支持和保障。知识管理的应用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以及材料作为基础保障。事业单位内部应积极地给予相关的支持保障,并且在完成前期方案制定后,应初步地展开预算工作,积极进行审批和落实。结合知识管理需求,设置专项资金,从物质的角度做好支持。在知识管理工作开展中,也应定期做好监督管理,确保相关资金专款专用,确保知识管理工作的落实更加高效、顺利、有序,并且达到既定的目标。5.从信息化管理的角度为知识管理提供支持。对于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来说,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在当前信息化技术不断普及应用的过程中,信息化管理应受到人们更多地关注和重视。应用信息化管理,可以让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得到进一步地提升,并且实现了档案的全面分类管理。要通过对信息化技术的合理应用,全面地对当前工作中的不足和问题进行处理和解决。对于信息化环境的发展特性、管理需求进行明确,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现有的信息化管理平台。6.构建一个学习型的人员队伍。知识管理本身与学习是密不可分的,在新时期,档案管理队伍本身也应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可以以一个高水平、高素质的状态应对新时期档案管理工作的需求和挑战。为适应时展的新需要,他们需要在学习先进的档案管理系统相关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不断加强对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运用,在提升自我专业素养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强化事业单位档案知识管理的先进性和高效性,从而体现档案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档案管理部门在人员管理中,应对当前队伍情况进行分析,提升现有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并且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全面提升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总之,对于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开展来说,应重视管理思路的创新和改进,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效果,并且从一个更加科学的角度来展开相关档案管理工作,为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效能的提升奠定基础和保障。

参考文献:

[1]姜会.利用知识管理提高科研单位档案管理水平[J].黑龙江史志,2014(16).

[2]司宝军.知识管理型档案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的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3(28).

合同管理相关知识例4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资源和智力资源已经成为保持企业竞争优势和维持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知识管理因此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市场的形成,世界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之间、合作伙伴之间的业务交流越来越多,企业需要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资源以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巩固其市场地位。在企业自主知识创新风险较高、成本较大和企业自身创新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从组织外部获取新知识(包括科学、技术、管理等知识)是企业知识增长和价值创造的有效途径。而供应链作为企业获取外部知识和价值创造的一个重要源泉,通过协调与整合不同企业的互补资源(包括知识),可以使成员企业学习和掌握企业外部的先进知识,从而提高组织的知识水平和知识创新能力。因此,对于供应链中的任何一个企业来说,供应链都是一个蕴藏着丰富知识资源的“知识源”。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问题逐渐引起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关注。

1998年,在英国政府的支助下,Hall在“基于能力提升的伙伴关系战略与知识管理发展规划”项目中对两条供应链中隐性资源(包括知识资源)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种分析供应链中隐性资源作用的技术,对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进行了研究.随后,Crone研究了北爱尔兰跨国企业供应链中知识转移和传播的问题,分析了导致知识转移障碍的原因,提出了实现跨国企业供应链知识转移的措施。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在其全球供应链中建立了知识共享机制,同其供应商和客户分享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资源,并取得了实践上的成功。国外对于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研究主要侧重在以下几个方面:供应链中的知识类型及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供应链中的知识学习,供应链中的知识共享与转移,供应链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供应链知识管理的实现,供应链知识管理与供应链绩效的关系等。这些研究多以企业绩效理论、组织学习理论为依托。在研究方法上多采用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同时有对具体案例的详细分析和对其理论意义的阐述。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也逐渐关注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问题,相继有一些介绍供应链中知识管理概念和知识管理实施的文章发表。本文将重点论述国外有关供应链知识管理的研究。

1 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内涵

供应链中的知识除了企业内部知识以外还包括存在于供应链中的企业外部知识,供应链知识管理的范围也从单个企业扩展到企业之间,增加了企业边界、文化冲突、激励手段等影响知识管理水平的因素。因此,需要认识和了解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内涵。

1.1供应链中的知识

知识是通过经验和实践得到的一系列数据、规则、程序和操作的集合。而组织知识可以被看作有关组织信息、过程、价值和信念的集合,它来源于个人知识而又超出了个人知识,并为一个组织所特有。在供应链中,既包括个人知识也包括组织知识,还包括存在于企业外部的企业间知识。

Lin认为,供应链中的知识是同具体环境相关的,在供应链组织间基于媒介的交流活动中存在两种知识——正式结构知识和非正式结构知识,正式结构知识包括网页上的内容、电子数据交换的事务信息和各种文件等。非正式结构知识包括电子邮件、论坛上的留言和协调过程等。正式结构知识通常是显性的,而且容易被编码化为正式的格式,在协作型供应链中这些知识是通过EDI、网页、FTP等形式传播的。非正式知识很不容易格式化和记录,而且同具体环境相关,通常嵌入在过程中或人的头脑中。在协作型供应链中,这种非正式结构化知识是通过E-mail、电视电话会议、公告板等形式传播的。同时他提出,显性知识是为供应链带来竞争优势的关键。Hall(1998)发现,供应链中的知识包括专门知识、常规(显性的和隐性的)和技术等,有四种知识类型:①整理性知识,包括同法律实体和财产权有关的知识,如专利、商标、版权、注册设计、商业机密、合同、执照、数据库等;②位置性知识,包括跟法律实体无关的知识,如企业声望、价值链结构、分销网络、组织结构、系统配置、市场份额等,这类知识是路径依赖的;③功能性知识,包括个人或集体的技能,如雇员的诀窍、分销商技巧、供应商的技巧或以上的组合;④文化性知识,包括组织特点、对质量标准的理解、组织能力如管理创新、变化、团队工作、对挑战的反应、客户服务惯例等。Adrian把供应链中的显性知识分为结构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前者包括各节点企业的存货水平、生产计划和交货频率等知识;后者包括节点企业间生产计划调整、订单预测和计划等知识。Appleyard从知识传播渠道的角度把供应链中的知识分为正式渠道知识(如专利、技术参数、专家技能等)和私有渠道知识(如雇员经验、销售技巧和客户偏好等)。

以上学者虽然从不同的角度对供应链中的知识进行了界定,但最后都指出,供应链中的知识是同环境相关的,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水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知识的种类和供应链的具体类型。

1.2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

目前在理论界,对供应链知识管理还没有确切的定义。一般认为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是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管理过程,是供应链节点企业运用集体智慧,通过获取、共享和运用存在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显性和隐性知识,使其产生协同价值,从而提高企业知识创新与运用的效率,增强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过程。

Smimov认为供应链知识管理的目的是在供应链结构中推动知识转移和共享,使核心企业、供应商和客户成为一体,收益共享、风险共担,使供应链成员间的知识水平达到协调与优化。Shaw提出在供应链中,知识管理是相关的,各节点企业只知道各自节点过程的知识,只有把各个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才能创造整个供应链过程的知识。Lin从价值链的角度把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过程分为设计和开发、售前、销售、制造、分销、服务和技术支持7个阶段。不同的阶段各节点企业关注不同的知识种类,如在设计和开发阶段,核心企业对客户满意方面的知识非常在意;在售前和销售阶段,分销商对循环时间、服务水平和承诺响应质量等很关注。针对不同阶段不同企业所关注知识的种类对不同知识进行管理。总的来说,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可以描述为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知识创造、知识共享与传播、知识学习与吸收和知识运用的过程。对知识的管理能力直接影响到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竞争力。

2 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热点问题

2.1供应链中的知识学习

随着当今管理学界对组织学习研究领域的关注,供应链中的知识学习问题逐渐成为国外学

者比较关注的问题之一。供应链中的知识学习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供应链节点企业组织共同参与的知识学习活动,是企业间的学习。Love把组织学习理论运用到供应链知识管理中,提出组织间的学习促进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同时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有利于组织间学习的开展,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提高供应链整体的知识容量和竞争力。他还研究了怎样在供应链成员间创造共同学习的环境,并且认为基于合作的联盟能使双方产生信任和承诺,有利于供应链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Spekman认为供应链企业的学习能力将最终决定企业的成败,提出了“学习链”这一概念。他指出“学习链”是由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组成的非线性学习网络,网络中各企业进行的是合作性学习,通过向伙伴学习和同伙伴一起学习的方式获得知识。“学习链”具有与学习型组织相同的特征,在学习链中供应链企业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共享知识以使其产生协同价值,产生于学习链这种非线性关系网中的竞争优势是很难被模仿的。他通过实证研究分析表明,知识学习对与客户满意度有关的供应链绩效有正的影响,但是知识学习同与成本有关的供应链绩效无明显联系。Collins研究了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学习行为,认为供应链中的知识流与物流和资金流不同,不仅仅在相邻节点企业间流动,企业间通过联合学习可以创造出比单个企业分别学习所创造价值之和还要多的价值.他还指出当供应链中企业通过共同学习创造价值时,存在一个价值点,这个价值点就是供应链企业共同学习的特点。

Huh选取了财富500强中一个物流运输企业所处的供应链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个供应链中组织学习的模型,假设有四种因素影响供应链中知识学习,分别是团队、系统、学习和记忆定位。四个指标下面分别又有4、5个指标。研究结果表明组织学习对于供应链的管理绩效有正的影响。Bessant通过调查英国6个不同行业中进行供应链学习的不同现状,提出组织间学习是共享知识和传播实践经验的有效机制。

2.2供应链中的知识共享与转移

企业学习和掌握外部知识的前提是企业间的知识共享与转移.知识在供应链企业间顺畅和快速地流动就可实现组织间高水平的知识共享,反之则成为组织间知识共享的障碍。

供应链中的知识共享与转移就是各节点企业传播和交换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并相互转化和反复提炼,以增强各企业知识的相容性。国外学者对供应链中知识共享和转移的概念没有特别关注,而更侧重于对供应链知识共享和转移的实际案例进行研究。Ki-Chan Kim认为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共享是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基础,并且通过对一个汽车制造企业的调查研究,提出电子供应链设计是实现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的有效途径,指出各节点企业的知识共享态度和行为是把供应链网络从单纯的数据交换基础设施转换为知识共享网络的重要因素。Shaw把一个汽车制造企业作为分析对象,提出供应链中知识共享的内容应该以显性知识为主,包括显性技术和程序的扩充、协作计划和预测等,同时含有少量的隐性知识,如对内部政策的理解和员工技巧等。Wagner收集了182个企业知识共享活动的各项数据,并进行了统计和分析,随后得出:供应链企业间的沟通频率影响企业间的知识共享水平,知识的隐性化程度影响企业同相邻伙伴企业知识共享的满意度。

供应链企业由于其业务流程上存在的联系,其拥有的知识具有很大的互补性,这成为影响企业间知识共享水平的重要因素。Roper通过对北爱尔兰18个跨国公司生产工厂和其本地供应商之间的知识共享进行研究,指出知识互补性对于供应链中知识共享的重要性,得出:跨国工厂与其供应商存在很大的知识互补性;在正常商业关系中附带的知识协作活动关系与有意识的知识协作活动关系存在明显区别;无明显证据证明知识互补性同知识协作水平的联系。由此可见,在供应链中企业进行知识共享的积极性比企业进行知识共享的能力更重要。

2.3供应链中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

知识的共享和转移是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核心,而供应链企业的吸收能力是实现知识在供应链中快速、顺畅传播的保证。1990年,Cohen提出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概念,并把其定义为“评价、吸收和运用企业外部知识以达到商业目的能力”。组织的吸收能力不仅包括企业员工的吸收能力,还包括其知识在不同部门间传播和转移的能力,不单是个人吸收能力的总和。随着外部知识和信息对企业重要性的日益增加,供应链企业需要更高的吸收能力从其供应链合作伙伴处鉴别、提取和运用知识。Chanvarasuth认为一个企业从其供应链合作伙伴那里利用和吸收知识与技术的能力叫作吸收能力。吸收能力同企业先前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有关,是组织创新能力的预报器,知识接受者吸收能力的缺乏是知识粘滞性产生的重要原因,是影响供应链内知识转移水平的重要因素。企业的吸收能力不仅仅是对知识的吸收,更强调对知识的利用。只要规范的组织文化支持企业对吸收能力的培养,加上恰当的知识共享激励机制和畅通的传播渠道,供应链中的知识共享就会发生。

以上学者普遍认为,供应链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已经成为影响供应链知识转移水平的关键因素,吸收能力的强弱将决定企业获得外部知识的能力,从而影响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地位和供应链整体的知识创新能力。

3 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实现

供应链知识管理的目的是提高供应链企业知识创新和运用的效率,协调和优化成员间的知识水平,扩大供应链的知识容量,增强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实现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必须有实施的理论框架和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管理系统为保障。

3.1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实施框架

在跨国企业中,如IBM、丰田、戴尔等一些知名的大公司都已经实现其供应链的知识管理,对供应链知识管理实施框架的理论研究有很好的促进作用。Vries构建了一个在混合供应链中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知识管理实施框架。该框架以竞争性的企业环境为特征,提出三种类型的知识对实现混合渠道供应链知识管理是很重要的:具有前后联系的知识,操作性的知识和功能性知识。他还指出,对于渠道中处于上游的伙伴来说,想要获得具有前后联系的知识是最难的,它需要处于下游的合作伙伴来提供知识。这些下游企业相应地需要上游企业提供功能性和运作性知识。Raisinghani建立了一个电子供应链知识管理实施框架,并且运用网络分析法(ANP)度量知识管理因素与其他基于信息系统的电子供应链形成驱动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他认为,既然具有前后联系的因素在设计一个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不同组织需要按照组织需求从技术和过程上来设计知识管理系统,以适应组织的绩效评价标准和敏捷度。Vries和Raisinghani虽然都对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实施框架进行了研究,但都是针对某一特定条件下的供应链。因此,还不具有通用性。

3.2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系统

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系统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知识管理系统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企业间知识管理系统,是一种集管理方法、知识集成、战略协同为一体的综合系统,是实现供应链知识管理的平台.不少跨国企业率先在其供应链中开始建立供应链知识管理系统的尝试。国外不少学者也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Lin提出了一个四层体系结构的供应链知识管理系统:基础设施层、中间支持层、工具层和知识流层(如图1所示)。他还认为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系统的功能包括知识存储、数据交换、信息通讯、过程协作和知识创造。知识存储的最终目的是在供应链中建立一个知识服务器,集成各个节点企业的知识、数据交换、信息通迅、过程协作,同时具备知识传播功能。Wu论述了在运用多的供应链知识管理系统中怎么解决知识管理的问题,并且总结了多种知识管理多系统。Eva描述了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系统的应用,讨论了在技术和知识非常密集的商业环境中产生的对知识共享的需求,主要从技术角度研究了知识管理系统的潜力。以上学者都是从供应链整体的角度对供应链知识管理系统进行研究。

其他一些学者则对供应链局部的知识管理系统进行研究。Chandra对以客户为中心产品设计的供应链知识管理系统进行研究,Lau研究了供应链中采购知识管理系统的具体设计。总的来说,大部分国外学者热衷于对某个具体行业或某条供应链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

4 知识管理与供应链绩效

合同管理相关知识例5

一、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不断加强。而我国应运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国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的提升,教育兴国的基本国策得到很好的落实,有效地提升了国民基本素质和教育水平,同时也加快了我国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和企业运营国际化使得国际人才间的交流与联系越来越密切,这既为企业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同时也让企业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企业的管理理念也应与时俱进的发展。人才、资金、信息是当今企业经营中至关重要的方面,企业套用原有的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所以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是至关重要的。要想促进企业的发展就需要有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知识管理导向。

二、人力资源管理与知识管理导向的基本含义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

人力资源管理是为了满足企业的发展和进步,通过招聘、培训、绩效考核和薪酬制定等活动在企业中对员工行为的管理与引导,让员工掌握熟练的业务操作能力,在经营活动中依据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和经济学理论实施科学管理。其内涵是依据科学的理论思想,通过招聘等手段为企业的发展寻找合适的人才,与此同时让人才可以在企业的运作中有效地实施经营管理等活动。

(二)知识管理的含义

知识管理是指在企业的内部构建一个人与知识相结合的知识系统,通过把知识与信息进行整合和有效的配置,以此来实现知识系统的不断更新和资源的最优配置结合。企业的知识管理能够让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做出正确的战略部署。总体来说,知识管理就是在企业中调动和部署企业知识的管理的过程。

三、人力资源管理与知识管理导向的关系

企业竞争在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主要表现就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占有的商业资源,以及企业的竞争能力物化在企业文化中表现出来的管理理念,即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中体现出来的企业管理的优化和不断更新的经营管理模式、管理机制等。企业最主要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的知识管理能力,主要是指企业拥有的知识资源以及对于知识资源的管理经营。企业的文化经营是企业的精神所在,也是重要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向。

企业的主要竞争力重点体现在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方面,这就决定了人力资源与管理资源之间的密切联系,它们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这决定了在企业所进行的任何管理的活动都不能将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进行独立的探讨和分析。在企业的文化建设中,企业要在管理中不断引进先进的知识资源,同时在企业中要形成良好的文化方向和企业的文化管理机制,对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分配和管理。

(一)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知识管理导向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和知识管理是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重要因素,这就直接导致了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和知识导向管理具有互相作用、联系密切的关系。在企业的经营活动管理中知识管理导向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人力资源管理的支持。人力资源的相关管理机构和组织在管理方面会配合知识管理部门的相关工作,在管理中为知识管理的相关部门提供需要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会积极促进知识管理的长期发展,保障知识管理组织的人员优化配置。由此可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知识管理的机构有相互合作的关系,共同组织企业的文化宣传活动,共同宣扬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与知识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有利于有效地提高企业文化,加强企业的员工团结精神。

人力资源的管理和知识管理的合作关系也体现在企业的培训中,比如企业员工的入职培训和企业文化专题培训等。在相互的协同合作中,通过共同建立良好的业务培训体系和管理培训体系,提升企业员工的工作技能和业务水平,完善公司的业务培训或者知识管理部门的训练成果。

另外,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之一的企业内部人员考核评定工作,也可以通过与知识管理部门进行协同合作,制定合理的惩戒奖罚制度、考核评价体系等。

(二)知识管理导向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知识管理机构可以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提供其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协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设计管理目标和发展规划,协助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达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对企业的人员组织机构和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行全面部署。另外,在人力资源考评、员工绩效评估、岗位配置方面,知识管理机构能结合员工的考核分数,提供专业的评定意见。在员工培训、人力资源整合、系统管理方面,提供相应的管理办法,提高员工的培训质量。通过对这一系列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提供后备知识库支持,配合人力资源更好地做好人员管理工作。同时,知识管理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通过相互协作共同设计企业组织结构和构建企业文化,共同营造出一种合作向上,团结一致的企业文化氛围。

四、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知识管理导向对企业绩效的作用

(一)人力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导向在企业中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导向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本质联系,由于知识创建和共享的载体是员工,所以员工是其联系的必然纽带。在企业的管理中员工是重要的知识载体,企业通过对员工的行为和能力、技能、知识等全方位的分析,构建组织和企业的整体知识体系,并通过定期数据维护,不断地提高和更新企业的知识管理能力。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工具和保障,企业的实战管理中最有效的方法是最大程度的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对知识进行管理。在企业的招聘和选拔中,优先选择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的应聘者,使其所具备的知识量和技术能力成为组织的一部分,从而加强企业组织的知识储备。这样有利于企业对各方面的知识和资源进行整合和管理,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另外,运用知识管理为人力资源管理机构设计部门员工的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开发,能够有效的提高员工的职业技能和素养,促进企业的发展。

由于人力资源和知识管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关系,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运用知识管理招聘与企业文化相符合的员工,这样不仅有利于企业知识的整体提升,营造良好的企业氛围,更有利于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合理共享和创造组织内部知识的运用,提高组织知识管理的方法。

(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知识管理导向在企业绩效中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于企业的绩效有着重要影响,具体表现在对“人”的管理,通过招聘和培训活动,为企业吸收人才、发展人才。比如企业在招聘和选拔人才的过程中为企业注入新的力量源泉,选用个人能力好和素质高的人员,是为企业输送知识储备的根本保障。通过企业的人才培训,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通过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对企业的员工进行惩戒赏罚制度,充分的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由此可见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绩效的直接影响。

而知识管理导向对企业绩效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它通过提高企业的文化创新能力来对企业绩效产生积极影响。在当代的企业竞争中最重要的是企业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企业知识管理导向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这样能够通过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基础。

五、总结

企业的知识管理水平和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企业知识管理导向对于企业知识进行有效性管理及利用并进行合理的配置。同时人力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导向具有紧密的联系,并且能够相互作用。在企业中要建立完整的管理体系,重要的是注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知识管理导向的管理和研究,提高企业在社会发展中的整体水平,让企业的管理和发展更加的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合同管理相关知识例6

【复印期号】200606

【作 者】杨欣/杨娟

【作者简介】杨欣,女,1981年生,南京大学鼓楼校区信息管理系04级研究生。南京大学鼓楼校区信息管理系 南京 210093

杨娟,女,1982年生,南京大学鼓楼校区信息管理系04级研究生。南京大学鼓楼校区信息管理系 南京 210093

【内容提要】文章主要阐述了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之间的关系。介绍了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的概念内涵,重点辨析了二者之间的关联性和相异性,描述了知识管理和竞争情报在系统、企业竞争力和企业内部构建中的融合。

【摘 要 题】企业信息建设

【关 键 词】知识管理/竞争情报/优劣势分析/隐性知识

【正 文】

1 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内涵

目前,就国内范围来说,竞争情报的定义多种多样。中国竞争情报研究会(Society of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of China,简称SCIC)对竞争情报的定义是:一个组织感知外部环境变化,并做出反应,使之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即获取环境信息并与之适应的能力,也就是情报能力和对策能力。竞争情报是通过搜集、分析与决策等一系列对信息、对知识管理的过程,把分散的信息转化为相互关联的系统知识。

竞争情报是关于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的情报的研究。在信息交流过程中,会有大量的有关显性竞争对手和潜在竞争对手的信息为情报部门所获取,并通过情报人员的加工、整理和综合分析,以提交决策部门。竞争情报活动使得企业能够获得足够的市场信息,这些信息有利于解除企业决策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性,有利于企业针对显性竞争对手和潜在竞争对手展开相应的知识创新和决策制定。

知识管理是指一种致力于将组织的智力资源——记录型信息和员工头脑中的智慧转化为更大的生产力、竞争力和新价值的信息管理策略与理论。知识管理是通过对知识系统化、组织化的管理,实现企业内知识转化、知识共享,进而达到知识创新。

知识管理重视对知识进行识别、提取、综合、应用、存储和共享,将企业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发掘,为它们提供沟通转化的渠道。从而通过提升整体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2 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关系

信息量的剧增使企业难于在信息的海洋中及时、准确地得到信息,所有这些因素都加速了竞争情报的冲击,迫使其快速发展。而以知识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知识经济正成为这个社会和企业发展的主导方向。在这种情况下,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登上了社会发展的舞台。虽然它们在侧重点、操作步骤和实现方法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他们无论在产生基础、内容,还是对象上,都存在着重大的关联性。

对企业而言,无论是知识管理还是竞争情报,都是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如何正确认识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关系,寻找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和激励绩效,将是关系到企业能否迅速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2.1 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关联性

(1)二者产生的基础和目标一致。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都是以信息为依托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思想。竞争情报是企业为在市场上赢得优势所搜集并经分析与加工的信息。知识管理是对企业中的知识、信息进行管理。它们都是以企业作为行为的主体,都是以信息和知识作为基础,都将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作为最终的目标。竞争情报产生知识,知识管理管理知识,两者对知识的产生、吸收、使用和消费整个流程形成了一个合理并且交叉的有效渠道。

(2)二者以企业为媒介和契机。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都是以企业作为发挥的平台,在同一个舞台上发挥着不尽相同的作用。企业也是引发它们的媒介。如果没有企业的需求和推动,二者将不会如此迅速地被推上展示的舞台。

(3)二者都与信息管理技术相关。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都是在大量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信息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的,没有信息管理技术中的理论和技术作为支撑,两者不可能得到较快较好的发展和发挥。

(4)二者都是对企业中的信息、人和组织为关注点。竞争情报系统由三大网络组成:组织网络、人际网络和信息网络。而知识管理也是针对人、组织和信息这三方面进行管理和提升。

(5)二者的相互促进。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并不是单独地发挥作用。竞争情报系统是知识的生产和增值。竞争情报的某些结果只有通过知识管理的途径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同时,竞争情报所收集的信息和知识可以作为知识管理系统中的一种知识积淀、知识储备和知识更新。而知识管理过程对员工的培养,将会使员工在素质提高的基础上,对企业竞争情报活动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思维方法上的改进。因为最有价值的竞争情报产品只有通过有能力、有经验的高级情报工作人员才能综合提取和归纳出来。

2.2 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相异性

(1)两者针对知识和信息的不同方面。竞争情报将信息转化为有用的情报的过程,是对无序信息的一种提升。它所关注的是供应商、顾客、行业中竞争对手、外部环境和市场,信息收集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知识管理是对知识的一种管理,对内部环境的一种优化。它的管理对象是知识,关注的是知识的获取、转换、传播、共享和创新。知识永远是它的核心,信息收集范围相对集中,其他的一切都是作为一种工具和原料。从整体上看,竞争情报系统是企业整个知识管理系统中的一个方面。

(2)两者的速率不同。竞争情报是以企业某一个阶段的具体目标为重点,有目标地进行战略和战术活动,目的是对自身和外界环境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和调整,使企业自身保持高度的灵活性和竞争优势。可见其阶段性明显,反应迅速,时效性很强,速度相对很快。知识管理的节奏相对缓慢,它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产生可视的效果。它是伴随着企业发展而发展,是服务于企业长远战略的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思想,其阶段性不明显,绩效只有在长期的活动中才能充分体现出来。

(3)两者的最终受众不同。竞争情报首先反映参与市场竞争的同类经济组织或商品的准确的信息,或者说是关于竞争对手和竞争产品的信息;第二,它是将初始信息转化为相关的、精确实用的战略知识的过程,也是进行一系列类比、评估、分析和内容重组的结果。所以它是为企业决策层出谋划策,其某些研究成果,如研究报告、建议等等,都是提交给决策层。知识管理是企业知识的一种浓缩,是对企业所有知识的吸收、消化、传播和创新,其目标是应用于企业自身全体员工,一旦形成,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被企业内部人员所共享。

(4)两者的机构和方法不同。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都有各自的实施人员和体系。竞争情报工作是企业竞争情报工作人员在企业其他工作人员的初始工作之下承担的工作。在竞争情报中,存在着像SWOT分析、波士顿矩阵、定标比超和层次法等信息收集和分析方法。知识管理是一个管理的思想,主要与企业中的各种资源管理相关,本身融合着管理学、法律、经济学中的很多思想和方法,是对管理知识的继承和发扬。

由上可见,知识管理和竞争情报并不是简单的包含与融合的问题。这是两种理念的相互碰撞,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和相互融合。当概念上升到理念层次的时候,其边界性和边缘性已经很难界定和区分。

3 知识管理和竞争情报的融合

3.1 两者的系统互补性和融合性

对于企业来说,要想在发展的大潮中适应环境的变化,并调整自身,这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知识需求和知识消费,同时也需要对知识进行管理,那么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理念的结合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之间既相融,又相互涵盖,并且存在着良好的互动,由于自身的关联性,使得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通过下图可以清晰地查看企业竞争情报过程与企业知识管理之间的协调与融合。首先,将企业看成是一个灰色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我们只是知道其中一部分的功能,如管理功能、生产功能等等。

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处于主动地位,运用各种信息搜集的方式和方法,收集竞争对手的购置、生产、销售及其他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就作为了系统的输入内容输入到企业本身这个灰色系统中。输入的信息经过情报人员的加工、整理和分析,最终转变为企业可以综合利用的情报。以上过程由企业的竞争情报系统发挥着主要功能。但是,由于情报的分散性和无序性,在没有良好的应用系统作为吸收辅助下,情报吸收比率将不会令人满意,不被充分利用的情报就是在浪费资源。基于这种情况,知识管理的作用将转向明显。用知识管理的方法建立企业机制骨架,改善企业信息系统的吸收和消化,提高吸收效率及深度,将分析后的情报内化到员工的认知结构、企业的工作流程,改善企业员工的知识状态,形成企业的专有知识和专有技能,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同时,在形成最终产品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知识将对开始的信息收集和竞争情报发生作用的主要方向进行影响。

由此可见,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在企业的运行过程中本身就是一种融合。上图只是将两者的协调与合作粗略化表示,它们不再有严格的分界,只是各自的侧重点不同,缺一不可。这样形成的不断完善的系统才能拥有治理资源上的优势,并展开一系列的创新活动,形成新的竞争力、生产力和竞争策略,在竞争中击败对手。

3.2 两者在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的融合

好的基础才有好的建筑。这正是知识管理和竞争情报协调与合作的一种优势。

知识是技术的源泉和基础。知识在积累和企业内部释放的过程中,将会给企业带来实力,而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受益最多的武器。

企业发展从起步阶段,就在不断地寻求着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方法。知识管理是通过对企业内部知识的挖掘和管理,从内部各个层面渗透知识,建立专有认知结构和特定工作流程,以学习型特性来从本体上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知识管理正是一种可以从企业内部和整体上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的手段,属于企业核心能力的范畴,与竞争情报不同。企业能从本质上打好基础,这对企业不只是一时的效果,而是关系到企业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长远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赢得整体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其发展需要精确规划和长期的实施。这就需要企业的各种资源与知识管理充分衔接与合作。在强大的核心竞争力的支持下,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才能更好地完善其搜集、分析,准确抓住环境变化,完成自身对竞争对手、竞争环境、竞争态势和竞争策略的研究,将更加准确的情报送交企业高层,辅助决策。

3.3 两者在企业内部构建中的合作

企业的竞争情报体系不断将外部信息源提供的信息转化为情报在企业内部加以消化,企业内部的竞争情报体系也要全力运转。企业内的这些竞争情报源给企业提供了丰厚的营养和积淀,使得企业中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构建一个以人为主导,以技术为手段,以信息、情报、知识和智慧的联合应用为本,能够集体共享和交流的学习网络,来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创造能力和竞争力。

人才是知识创造、存在和运用的主体,无论是在知识管理和竞争情报中都是最活跃和主动的因素。不同的人员水平和管理层次构成了企业现有的结构,也使企业有了明显的实力层和分工。这些处于不同位置的职能群体不仅产生的情报不同、技术不同、所配和和应用的知识管理方法也不相同。知识管理在企业中构建表格、数据库等学习网络框架,可以促进员工将自己所得、所想的隐性知识全部或是大部分贡献出来,将自己的知识发现和知识总结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企业知识库。这种分散的知识和信息的数据库化、有效的信息和知识传递,为竞争情报系统提供了另一种资源,可以从这些分散的贴近竞争对手的专家型知识中发掘出更加隐含的情报。因为任何一个小的信息都有可能会成为企业竞争情报的一个新的突破点,推动企业的成长。

企业中“人”的因素是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两种理念融合的一个典型范例。二者的合作,将建立一种集信息、情报、知识管理和共享于一体的企业文化,为企业带来更高的竞争力。

收稿日期:2006-05-31

参考文献

[1] 史千里.建立知识管理战略应以企业实际需要为出发点.经济论坛,2005.13

[2] 秦铁辉,舒文芳,晏创业.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关系浅析.chinalibs.net/book/n2250.pdf

[3] 竞争情报的定义.[2004-04-09].scic.org.cn/aboutCI/index.htm

[4] 韩毅,杨晓琼.企业竞争情报中的知识管理.情报杂志,2001(2)

[5] column.bokee.com/53237.html

[6] hy163.com.cn/absoft/article/articleshow.asp?articleid=22

[7] 柯克·W·M·泰森著,竞争情报完全指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8] 陈春颖,熊佩琼.竞争情报的知识管理实现方法.高校图书馆工作,2005(4)

[9] 黄蕾.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组织整合研究.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5(2)

[10] 张玲.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现代企业发展的两个加速器.晋图学刊,2005(1)

[11] hy163.com.cn/absoft/Article/ArficleShow.asp?ArticleID=22

合同管理相关知识例7

【关键词】知识管理/竞争情报/优劣势分析/隐性知识

【正文】

1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内涵

目前,就国内范围来说,竞争情报的定义多种多样。中国竞争情报研究会(SocietyofCompetitiveIntelligenceofChina,简称SCIC)对竞争情报的定义是:一个组织感知外部环境变化,并做出反应,使之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即获取环境信息并与之适应的能力,也就是情报能力和对策能力。竞争情报是通过搜集、分析与决策等一系列对信息、对知识管理的过程,把分散的信息转化为相互关联的系统知识。

竞争情报是关于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的情报的研究。在信息交流过程中,会有大量的有关显性竞争对手和潜在竞争对手的信息为情报部门所获取,并通过情报人员的加工、整理和综合分析,以提交决策部门。竞争情报活动使得企业能够获得足够的市场信息,这些信息有利于解除企业决策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性,有利于企业针对显性竞争对手和潜在竞争对手展开相应的知识创新和决策制定。

知识管理是指一种致力于将组织的智力资源——记录型信息和员工头脑中的智慧转化为更大的生产力、竞争力和新价值的信息管理策略与理论。知识管理是通过对知识系统化、组织化的管理,实现企业内知识转化、知识共享,进而达到知识创新。

知识管理重视对知识进行识别、提取、综合、应用、存储和共享,将企业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发掘,为它们提供沟通转化的渠道。从而通过提升整体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2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关系

信息量的剧增使企业难于在信息的海洋中及时、准确地得到信息,所有这些因素都加速了竞争情报的冲击,迫使其快速发展。而以知识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知识经济正成为这个社会和企业发展的主导方向。在这种情况下,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登上了社会发展的舞台。虽然它们在侧重点、操作步骤和实现方法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他们无论在产生基础、内容,还是对象上,都存在着重大的关联性。

对企业而言,无论是知识管理还是竞争情报,都是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如何正确认识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关系,寻找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和激励绩效,将是关系到企业能否迅速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2.1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关联性

(1)二者产生的基础和目标一致。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都是以信息为依托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思想。竞争情报是企业为在市场上赢得优势所搜集并经分析与加工的信息。知识管理是对企业中的知识、信息进行管理。它们都是以企业作为行为的主体,都是以信息和知识作为基础,都将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作为最终的目标。竞争情报产生知识,知识管理管理知识,两者对知识的产生、吸收、使用和消费整个流程形成了一个合理并且交叉的有效渠道。

(2)二者以企业为媒介和契机。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都是以企业作为发挥的平台,在同一个舞台上发挥着不尽相同的作用。企业也是引发它们的媒介。如果没有企业的需求和推动,二者将不会如此迅速地被推上展示的舞台。

(3)二者都与信息管理技术相关。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都是在大量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信息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的,没有信息管理技术中的理论和技术作为支撑,两者不可能得到较快较好的发展和发挥。

(4)二者都是对企业中的信息、人和组织为关注点。竞争情报系统由三大网络组成:组织网络、人际网络和信息网络。而知识管理也是针对人、组织和信息这三方面进行管理和提升。

(5)二者的相互促进。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并不是单独地发挥作用。竞争情报系统是知识的生产和增值。竞争情报的某些结果只有通过知识管理的途径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同时,竞争情报所收集的信息和知识可以作为知识管理系统中的一种知识积淀、知识储备和知识更新。而知识管理过程对员工的培养,将会使员工在素质提高的基础上,对企业竞争情报活动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思维方法上的改进。因为最有价值的竞争情报产品只有通过有能力、有经验的高级情报工作人员才能综合提取和归纳出来。

2.2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相异性

(1)两者针对知识和信息的不同方面。竞争情报将信息转化为有用的情报的过程,是对无序信息的一种提升。它所关注的是供应商、顾客、行业中竞争对手、外部环境和市场,信息收集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知识管理是对知识的一种管理,对内部环境的一种优化。它的管理对象是知识,关注的是知识的获取、转换、传播、共享和创新。知识永远是它的核心,信息收集范围相对集中,其他的一切都是作为一种工具和原料。从整体上看,竞争情报系统是企业整个知识管理系统中的一个方面。

(2)两者的速率不同。竞争情报是以企业某一个阶段的具体目标为重点,有目标地进行战略和战术活动,目的是对自身和外界环境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和调整,使企业自身保持高度的灵活性和竞争优势。可见其阶段性明显,反应迅速,时效性很强,速度相对很快。知识管理的节奏相对缓慢,它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产生可视的效果。它是伴随着企业发展而发展,是服务于企业长远战略的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思想,其阶段性不明显,绩效只有在长期的活动中才能充分体现出来。

(3)两者的最终受众不同。竞争情报首先反映参与市场竞争的同类经济组织或商品的准确的信息,或者说是关于竞争对手和竞争产品的信息;第二,它是将初始信息转化为相关的、精确实用的战略知识的过程,也是进行一系列类比、评估、分析和内容重组的结果。所以它是为企业决策层出谋划策,其某些研究成果,如研究报告、建议等等,都是提交给决策层。知识管理是企业知识的一种浓缩,是对企业所有知识的吸收、消化、传播和创新,其目标是应用于企业自身全体员工,一旦形成,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被企业内部人员所共享。

(4)两者的机构和方法不同。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都有各自的实施人员和体系。竞争情报工作是企业竞争情报工作人员在企业其他工作人员的初始工作之下承担的工作。在竞争情报中,存在着像SWOT分析、波士顿矩阵、定标比超和层次法等信息收集和分析方法。知识管理是一个管理的思想,主要与企业中的各种资源管理相关,本身融合着管理学、法律、经济学中的很多思想和方法,是对管理知识的继承和发扬。

由上可见,知识管理和竞争情报并不是简单的包含与融合的问题。这是两种理念的相互碰撞,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和相互融合。当概念上升到理念层次的时候,其边界性和边缘性已经很难界定和区分。

3知识管理和竞争情报的融合

3.1两者的系统互补性和融合性

对于企业来说,要想在发展的大潮中适应环境的变化,并调整自身,这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知识需求和知识消费,同时也需要对知识进行管理,那么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理念的结合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之间既相融,又相互涵盖,并且存在着良好的互动,由于自身的关联性,使得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通过下图可以清晰地查看企业竞争情报过程与企业知识管理之间的协调与融合。首先,将企业看成是一个灰色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我们只是知道其中一部分的功能,如管理功能、生产功能等等。

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处于主动地位,运用各种信息搜集的方式和方法,收集竞争对手的购置、生产、销售及其他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就作为了系统的输入内容输入到企业本身这个灰色系统中。输入的信息经过情报人员的加工、整理和分析,最终转变为企业可以综合利用的情报。以上过程由企业的竞争情报系统发挥着主要功能。但是,由于情报的分散性和无序性,在没有良好的应用系统作为吸收辅助下,情报吸收比率将不会令人满意,不被充分利用的情报就是在浪费资源。基于这种情况,知识管理的作用将转向明显。用知识管理的方法建立企业机制骨架,改善企业信息系统的吸收和消化,提高吸收效率及深度,将分析后的情报内化到员工的认知结构、企业的工作流程,改善企业员工的知识状态,形成企业的专有知识和专有技能,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同时,在形成最终产品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知识将对开始的信息收集和竞争情报发生作用的主要方向进行影响。

由此可见,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在企业的运行过程中本身就是一种融合。上图只是将两者的协调与合作粗略化表示,它们不再有严格的分界,只是各自的侧重点不同,缺一不可。这样形成的不断完善的系统才能拥有治理资源上的优势,并展开一系列的创新活动,形成新的竞争力、生产力和竞争策略,在竞争中击败对手。

3.2两者在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的融合

好的基础才有好的建筑。这正是知识管理和竞争情报协调与合作的一种优势。

知识是技术的源泉和基础。知识在积累和企业内部释放的过程中,将会给企业带来实力,而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受益最多的武器。

企业发展从起步阶段,就在不断地寻求着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方法。知识管理是通过对企业内部知识的挖掘和管理,从内部各个层面渗透知识,建立专有认知结构和特定工作流程,以学习型特性来从本体上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知识管理正是一种可以从企业内部和整体上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的手段,属于企业核心能力的范畴,与竞争情报不同。企业能从本质上打好基础,这对企业不只是一时的效果,而是关系到企业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长远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赢得整体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其发展需要精确规划和长期的实施。这就需要企业的各种资源与知识管理充分衔接与合作。在强大的核心竞争力的支持下,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才能更好地完善其搜集、分析,准确抓住环境变化,完成自身对竞争对手、竞争环境、竞争态势和竞争策略的研究,将更加准确的情报送交企业高层,辅助决策。

3.3两者在企业内部构建中的合作

企业的竞争情报体系不断将外部信息源提供的信息转化为情报在企业内部加以消化,企业内部的竞争情报体系也要全力运转。企业内的这些竞争情报源给企业提供了丰厚的营养和积淀,使得企业中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构建一个以人为主导,以技术为手段,以信息、情报、知识和智慧的联合应用为本,能够集体共享和交流的学习网络,来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创造能力和竞争力。

人才是知识创造、存在和运用的主体,无论是在知识管理和竞争情报中都是最活跃和主动的因素。不同的人员水平和管理层次构成了企业现有的结构,也使企业有了明显的实力层和分工。这些处于不同位置的职能群体不仅产生的情报不同、技术不同、所配和和应用的知识管理方法也不相同。知识管理在企业中构建表格、数据库等学习网络框架,可以促进员工将自己所得、所想的隐性知识全部或是大部分贡献出来,将自己的知识发现和知识总结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企业知识库。这种分散的知识和信息的数据库化、有效的信息和知识传递,为竞争情报系统提供了另一种资源,可以从这些分散的贴近竞争对手的专家型知识中发掘出更加隐含的情报。因为任何一个小的信息都有可能会成为企业竞争情报的一个新的突破点,推动企业的成长。

企业中“人”的因素是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两种理念融合的一个典型范例。二者的合作,将建立一种集信息、情报、知识管理和共享于一体的企业文化,为企业带来更高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史千里.建立知识管理战略应以企业实际需要为出发点.经济论坛,2005.13

[2]秦铁辉,舒文芳,晏创业.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关系浅析./book/n2250.pdf

[3]竞争情报的定义.[2004-04-09]./aboutCI/index.htm

[4]韩毅,杨晓琼.企业竞争情报中的知识管理.情报杂志,2001(2)

[5]/53237.html

[6]/absoft/article/articleshow.asp?articleid=22

[7]柯克·W·M·泰森著,竞争情报完全指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8]陈春颖,熊佩琼.竞争情报的知识管理实现方法.高校图书馆工作,2005(4)

[9]黄蕾.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组织整合研究.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5(2)

[10]张玲.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现代企业发展的两个加速器.晋图学刊,2005(1)

合同管理相关知识例8

【关键词】知识管理/竞争情报/优劣势分析/隐性知识

【正文】

1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内涵

目前,就国内范围来说,竞争情报的定义多种多样。中国竞争情报研究会(SocietyofCompetitiveIntelligenceofChina,简称SCIC)对竞争情报的定义是:一个组织感知外部环境变化,并做出反应,使之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即获取环境信息并与之适应的能力,也就是情报能力和对策能力。竞争情报是通过搜集、分析与决策等一系列对信息、对知识管理的过程,把分散的信息转化为相互关联的系统知识。

竞争情报是关于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的情报的研究。在信息交流过程中,会有大量的有关显性竞争对手和潜在竞争对手的信息为情报部门所获取,并通过情报人员的加工、整理和综合分析,以提交决策部门。竞争情报活动使得企业能够获得足够的市场信息,这些信息有利于解除企业决策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性,有利于企业针对显性竞争对手和潜在竞争对手展开相应的知识创新和决策制定。

知识管理是指一种致力于将组织的智力资源——记录型信息和员工头脑中的智慧转化为更大的生产力、竞争力和新价值的信息管理策略与理论。知识管理是通过对知识系统化、组织化的管理,实现企业内知识转化、知识共享,进而达到知识创新。

知识管理重视对知识进行识别、提取、综合、应用、存储和共享,将企业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发掘,为它们提供沟通转化的渠道。从而通过提升整体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2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关系

信息量的剧增使企业难于在信息的海洋中及时、准确地得到信息,所有这些因素都加速了竞争情报的冲击,迫使其快速发展。而以知识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知识经济正成为这个社会和企业发展的主导方向。在这种情况下,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登上了社会发展的舞台。虽然它们在侧重点、操作步骤和实现方法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他们无论在产生基础、内容,还是对象上,都存在着重大的关联性。

对企业而言,无论是知识管理还是竞争情报,都是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如何正确认识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关系,寻找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和激励绩效,将是关系到企业能否迅速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2.1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关联性

(1)二者产生的基础和目标一致。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都是以信息为依托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思想。竞争情报是企业为在市场上赢得优势所搜集并经分析与加工的信息。知识管理是对企业中的知识、信息进行管理。它们都是以企业作为行为的主体,都是以信息和知识作为基础,都将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作为最终的目标。竞争情报产生知识,知识管理管理知识,两者对知识的产生、吸收、使用和消费整个流程形成了一个合理并且交叉的有效渠道。

(2)二者以企业为媒介和契机。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都是以企业作为发挥的平台,在同一个舞台上发挥着不尽相同的作用。企业也是引发它们的媒介。如果没有企业的需求和推动,二者将不会如此迅速地被推上展示的舞台。

(3)二者都与信息管理技术相关。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都是在大量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信息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的,没有信息管理技术中的理论和技术作为支撑,两者不可能得到较快较好的发展和发挥。

(4)二者都是对企业中的信息、人和组织为关注点。竞争情报系统由三大网络组成:组织网络、人际网络和信息网络。而知识管理也是针对人、组织和信息这三方面进行管理和提升。

(5)二者的相互促进。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并不是单独地发挥作用。竞争情报系统是知识的生产和增值。竞争情报的某些结果只有通过知识管理的途径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同时,竞争情报所收集的信息和知识可以作为知识管理系统中的一种知识积淀、知识储备和知识更新。而知识管理过程对员工的培养,将会使员工在素质提高的基础上,对企业竞争情报活动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思维方法上的改进。因为最有价值的竞争情报产品只有通过有能力、有经验的高级情报工作人员才能综合提取和归纳出来。

2.2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相异性

(1)两者针对知识和信息的不同方面。竞争情报将信息转化为有用的情报的过程,是对无序信息的一种提升。它所关注的是供应商、顾客、行业中竞争对手、外部环境和市场,信息收集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知识管理是对知识的一种管理,对内部环境的一种优化。它的管理对象是知识,关注的是知识的获取、转换、传播、共享和创新。知识永远是它的核心,信息收集范围相对集中,其他的一切都是作为一种工具和原料。从整体上看,竞争情报系统是企业整个知识管理系统中的一个方面。

(2)两者的速率不同。竞争情报是以企业某一个阶段的具体目标为重点,有目标地进行战略和战术活动,目的是对自身和外界环境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和调整,使企业自身保持高度的灵活性和竞争优势。可见其阶段性明显,反应迅速,时效性很强,速度相对很快。知识管理的节奏相对缓慢,它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产生可视的效果。它是伴随着企业发展而发展,是服务于企业长远战略的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思想,其阶段性不明显,绩效只有在长期的活动中才能充分体现出来。

(3)两者的最终受众不同。竞争情报首先反映参与市场竞争的同类经济组织或商品的准确的信息,或者说是关于竞争对手和竞争产品的信息;第二,它是将初始信息转化为相关的、精确实用的战略知识的过程,也是进行一系列类比、评估、分析和内容重组的结果。所以它是为企业决策层出谋划策,其某些研究成果,如研究报告、建议等等,都是提交给决策层。知识管理是企业知识的一种浓缩,是对企业所有知识的吸收、消化、传播和创新,其目标是应用于企业自身全体员工,一旦形成,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被企业内部人员所共享。

(4)两者的机构和方法不同。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都有各自的实施人员和体系。竞争情报工作是企业竞争情报工作人员在企业其他工作人员的初始工作之下承担的工作。在竞争情报中,存在着像SWOT分析、波士顿矩阵、定标比超和层次法等信息收集和分析方法。知识管理是一个管理的思想,主要与企业中的各种资源管理相关,本身融合着管理学、法律、经济学中的很多思想和方法,是对管理知识的继承和发扬。

由上可见,知识管理和竞争情报并不是简单的包含与融合的问题。这是两种理念的相互碰撞,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和相互融合。当概念上升到理念层次的时候,其边界性和边缘性已经很难界定和区分。

3知识管理和竞争情报的融合

3.1两者的系统互补性和融合性

对于企业来说,要想在发展的大潮中适应环境的变化,并调整自身,这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知识需求和知识消费,同时也需要对知识进行管理,那么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理念的结合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之间既相融,又相互涵盖,并且存在着良好的互动,由于自身的关联性,使得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通过下图可以清晰地查看企业竞争情报过程与企业知识管理之间的协调与融合。首先,将企业看成是一个灰色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我们只是知道其中一部分的功能,如管理功能、生产功能等等。

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处于主动地位,运用各种信息搜集的方式和方法,收集竞争对手的购置、生产、销售及其他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就作为了系统的输入内容输入到企业本身这个灰色系统中。输入的信息经过情报人员的加工、整理和分析,最终转变为企业可以综合利用的情报。以上过程由企业的竞争情报系统发挥着主要功能。但是,由于情报的分散性和无序性,在没有良好的应用系统作为吸收辅助下,情报吸收比率将不会令人满意,不被充分利用的情报就是在浪费资源。基于这种情况,知识管理的作用将转向明显。用知识管理的方法建立企业机制骨架,改善企业信息系统的吸收和消化,提高吸收效率及深度,将分析后的情报内化到员工的认知结构、企业的工作流程,改善企业员工的知识状态,形成企业的专有知识和专有技能,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同时,在形成最终产品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知识将对开始的信息收集和竞争情报发生作用的主要方向进行影响。

由此可见,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在企业的运行过程中本身就是一种融合。上图只是将两者的协调与合作粗略化表示,它们不再有严格的分界,只是各自的侧重点不同,缺一不可。这样形成的不断完善的系统才能拥有治理资源上的优势,并展开一系列的创新活动,形成新的竞争力、生产力和竞争策略,在竞争中击败对手。

3.2两者在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的融合

好的基础才有好的建筑。这正是知识管理和竞争情报协调与合作的一种优势。

知识是技术的源泉和基础。知识在积累和企业内部释放的过程中,将会给企业带来实力,而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受益最多的武器。

企业发展从起步阶段,就在不断地寻求着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方法。知识管理是通过对企业内部知识的挖掘和管理,从内部各个层面渗透知识,建立专有认知结构和特定工作流程,以学习型特性来从本体上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知识管理正是一种可以从企业内部和整体上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的手段,属于企业核心能力的范畴,与竞争情报不同。企业能从本质上打好基础,这对企业不只是一时的效果,而是关系到企业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长远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赢得整体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其发展需要精确规划和长期的实施。这就需要企业的各种资源与知识管理充分衔接与合作。在强大的核心竞争力的支持下,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才能更好地完善其搜集、分析,准确抓住环境变化,完成自身对竞争对手、竞争环境、竞争态势和竞争策略的研究,将更加准确的情报送交企业高层,辅助决策。

3.3两者在企业内部构建中的合作

企业的竞争情报体系不断将外部信息源提供的信息转化为情报在企业内部加以消化,企业内部的竞争情报体系也要全力运转。企业内的这些竞争情报源给企业提供了丰厚的营养和积淀,使得企业中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构建一个以人为主导,以技术为手段,以信息、情报、知识和智慧的联合应用为本,能够集体共享和交流的学习网络,来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创造能力和竞争力。

人才是知识创造、存在和运用的主体,无论是在知识管理和竞争情报中都是最活跃和主动的因素。不同的人员水平和管理层次构成了企业现有的结构,也使企业有了明显的实力层和分工。这些处于不同位置的职能群体不仅产生的情报不同、技术不同、所配和和应用的知识管理方法也不相同。知识管理在企业中构建表格、数据库等学习网络框架,可以促进员工将自己所得、所想的隐性知识全部或是大部分贡献出来,将自己的知识发现和知识总结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企业知识库。这种分散的知识和信息的数据库化、有效的信息和知识传递,为竞争情报系统提供了另一种资源,可以从这些分散的贴近竞争对手的专家型知识中发掘出更加隐含的情报。因为任何一个小的信息都有可能会成为企业竞争情报的一个新的突破点,推动企业的成长。

企业中“人”的因素是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两种理念融合的一个典型范例。二者的合作,将建立一种集信息、情报、知识管理和共享于一体的企业文化,为企业带来更高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史千里.建立知识管理战略应以企业实际需要为出发点.经济论坛,2005.13

[2]秦铁辉,舒文芳,晏创业.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关系浅析./book/n2250.pdf

[3]竞争情报的定义.[2004-04-09]./aboutCI/index.htm

[4]韩毅,杨晓琼.企业竞争情报中的知识管理.情报杂志,2001(2)

[5]/53237.html

[6]/absoft/article/articleshow.asp?articleid=22

[7]柯克·W·M·泰森著,竞争情报完全指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8]陈春颖,熊佩琼.竞争情报的知识管理实现方法.高校图书馆工作,2005(4)

[9]黄蕾.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组织整合研究.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5(2)

[10]张玲.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现代企业发展的两个加速器.晋图学刊,2005(1)

合同管理相关知识例9

2、国内外文献综述

挑选中国知网数据库,以“知识管理”为主题关键词进行精确检索,共找到 31,324 篇文献,其中 2004 年至2014 年间共发表文献 24,895 篇,近十年是知识管理领域研究的高峰期。以“高校知识管理”或“大学知识管理”为主题关键字进行精确检索,得到 248 篇相关文献,可发现针对高校的知识管理研究较少。针对结果进行二次检索,增加主题关键词“数据挖掘”得到相关文献 3 篇,表明对高校知识管理与数据挖掘技术结合的研究较少,所得文献主要观点包括:1.数据挖掘技术可用于高校知识发现;2.数据挖掘对知识管理体系建设有推动作用;3. 高校知识管理成果可通过数据挖掘技术进行评价。对国外学者的研究情况进行分析,挑选 Web ofScience 数据库。以“knowledge management”为主题关键字进行检索,共得到 62,474 篇文献,以“knowledgemanagement of college”为主题关键字检索,得到 647篇文献,再结合关键词“Data mining”,共得到文献 5 篇。由此可见,国外相关研究比国内多出近一倍,并且研究的程度深、范围广。但关于高校知识管理与具体信息技术结合应用的文献仍较少,且发表日期多为 2010 年后。

3、知识管理与数据挖掘结合的软件要求

知识管理与数据挖掘技术的结合运用对高校相关设备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包括对服务器、客户端计算机的硬件要求以及对知识管理平台、数据挖掘工具的软件要求,本文中将重点叙述软件要求。

知识管理平台要求

知识管理平台是高校知识管理的实施基础,它为高校人员提供了可视化的操作界面,其应实现的基本功能包括:1.数据接口;2.工具接口;3.数据挖掘(内置或外接);4.知识仓库;5.知识索引、推荐;6.信息检索;7.组织内交流;8. 管理评价。一个知识管理平台应分为:表现层、服务层、处理层、存储层。表现层是面向用户的可视化界面,用于人机交互,接受用户的任务;服务层对任务进行调度、处理,直接执行无需数据挖掘的任务并反馈至表现层,调度需要数据挖掘的任务至处理层;处理层负责数据预处理、数据挖掘、知识发现等功能;存储层包括校方数据库及知识仓库。具体层次如图 1 所示。根据高校组织的特征,知识管理平台应在实现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具有以下特点:1. 接口质量高。高校集行政、科研、社会服务等任务于一体,需要处理海量数据,应提供接口以使用专业处理工具处理复杂任务,保证数据处理的效率与深度;2. 内置数据挖掘功能。高校所含数据种类多、范围广,对结构简单、数据量小的数据可直接使用内置数据挖掘功能处理,节省时间;3. 交流功能强。高校为知识密集型组织,其学科、职能间存在交叉,优秀的交流功能保证了知识的共享及创新。4. 完善的激励体系。激励体系不仅体现在平台的评价功能中,更体现在管理人员的管理中,通过提高人员的积极性促进知识管理进程的实施。

数据挖掘工具要求

高校所含知识从相关对象分类可分为两类:1. 管理知识,指高校各部门(教学、后勤部门等)用于高校管理的知识;2. 科研知识,指各学科的专业知识。前者主要与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相关,后者则与高校学者、教授关系更大。针对不同的用户,知识管理与数据挖掘的结合运用对数据挖掘软件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所面对的数据多来自高校各类信息系统的记录,如:校园卡消费信息、机房上机信息,具有量大、范围广、结构一致等特点。用于该类数据挖掘的挖掘工具可内置于知识管理平台中,便于数据存取,提高挖掘速度。常用功能为预测、分类、评价三项,主要方法可选用回归分析、趋势外推、特征分类、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法等。结合使用者特点,该类挖掘工具应提供独立的、具有既定模式的工作界面,减少用户与算法的接触,挖掘结果应具有较强可视性,提供图、表界面,以便用户理解。高校科研知识主要来自于学者、教授的科学研究,包括:实验数据、主观推测描述等,具有专业性强、层次深、结构复杂等特点。针对挖掘要求较低的数据,可使用知识管理平台中的内置挖掘工具,而针对挖掘要求高的数据,可选用专业数据挖掘软件,如:Intelligent Miner、QUEST 等,通过知识管理平台的接口进行对接。

4、知识管理与数据挖掘结合的具体策略

知识管理的基本职能可概括为外化、内化、中介、认知四大部分,其中前三项职能对信息技术的依赖较强,可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辅助。数据挖掘的过程分为条件匹配、选择、激活、应用四部分,即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后,选择相关数据记录,根据用户要求选择相应技术进行数据挖掘,得出并解释数据挖掘结果,最终将这些记录应用于实践中。两者的具体结合策略如下:

辅助知识管理体系建设

知识管理本质是一个周期性管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组织知识共享、创新等,最终提升组织综合实力,其中知识管理体系建设是实现知识管理的宏观条件。知识管理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全面的工程,包括组织结构调整、确定激励制度、知识管理文化培养、成效评估等任务。数据挖掘技术,可以为知识管理体系建设提供依据,保证相关决策的科学性。数据挖掘对知识管理体系建设的帮助主要体现在以知识主管为主的知识管理部门对高校的管理、决策当中。知识管理部门收集并预处理外校、本校知识管理体系建设的相关数据,完成辅助决策的数据仓库的建设。管理人员可根据要求,从数据仓库中选择数据,利用对应模型完成挖掘,通过挖掘结果对决策做出帮助。以制定激励制度为例,管理人员选择与高校人员喜好相关的数据,如至少包含“部门”、“喜好”、“性别”字段,利用关联算法对其进行计算,即可得出各部门工作人员的喜好,以此为据制定相应激励制度。

知识外化

知识外化是指组织从组织外部获取与本组织相关的知识、发现归集组织内部存在的知识并进行存储以备用的过程。完成知识外化的关键即知识发现,其较为常用的方法包括主观归纳、隐性知识外显等。目前学界中较为认可、使用较普遍的方法即数据知识发现(KnowledgeDiscovery in Database, KDD),指从数据集中识别出表明一定模式的、有效的、潜在的信息归纳为知识的过程。这是数据挖掘与知识管理结合应用的最重要部分。同时,数据挖掘技术只给定挖掘目标,不给出假设、前提,因此在使用数据挖掘的过程中可获取一些计划外的知识,为知识管理提供一个可靠的知识源。此处存在两个前提:第一,知识发现不能仅仅依靠信息技术,更需要人员对挖掘结果进行主观归纳,解释其语义以完成知识的推理;第二,挖掘对象需进行预处理,并转化成逻辑数据。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知识发现有多种可用方法:利用分类和聚类分析可提供知识索引和发现特殊情况下的离群值和孤立点,知识索引可细化知识所属领域和确定挖掘范围,离群值和孤立点可为挖掘人员提供归纳的线索,若其存在一定规律则可得出模型、规则;使用模糊技术、统计方法可得出对高校决策的评测分析,判断方案的有效性,并得出模式,用于同类决策处理;使用粗糙集和主成份分析法定义知识发现中的主要特征,结合已有知识库对不确定、不精准的知识进行细化;使用关联规则发现大量数据集各字段中潜在的联系。以关联规则的使用为例,选择 Apriori 算法,挖掘目的是发现学生学习情况中的潜在知识。首先从数据仓库中选出与学生课程成绩相关的数据集,包括姓名、院系、性别、课程号、课程类别、成绩等字段,进行预处理,将字段中的取值转化为逻辑值,代表不同语义,如:性别字段,男设值 1,女设值 2。操作人员设置最小支持度、置信度,通过数据挖掘工具进行挖掘,得出关联规则并进行解释。若结果显示 XX 院系、男生、A 类别 => 成绩优秀构成管理规则,则表示XX院系的男生对于A类别科目较感兴趣,学习成绩优秀,可在归纳后存入知识仓库。

知识内化、中介

知识内化是发现特定人员知识需求,并为其提供相应知识的过程,内化的关键是对知识的聚类、对人员的兴趣挖掘。知识中介是指组织中存在一定量无法编码储存的知识,针对这些知识,通过一定手段,将知识的需求者与知识来源进行匹配,为两者提供交流的途径。数据挖掘在知识内化、中介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对高校人员特征的挖掘。在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发现知识后,通过知识管理平台进行分类存储、添加索引,作为备选。对高校人员数据库中数据进行挖掘,可利用聚类分析、预测模型等,得出特定人员的特长领域、兴趣爱好,从而根据先前设置的知识索引为其提供信息。若定期对人员特征数据进行挖掘,并根据结果为高校人员推送相关知识、信息,即可实现个性化推送,其推送内容由人员特征数据决定。高校组织中拥有大量教授、学者,其所拥有的知识是一笔巨大财富,加强相关领域间人员的交流、沟通,可以促进知识共享、创新,提升组织综合实力,这正是知识管理中介职能的作用。通过上文中相同的挖掘方法,在对教授、学者特征进行挖掘后,对他们的研究方向进行聚类分析,由挖掘结果,为相关人员提供合适的建议、利用知识管理平台为特征相似或同一聚类中的教授、学者提供交流的途径,进而促进知识的共享。

数据挖掘技术推动图书馆管理

图书馆是高校组织中的特殊资源,含有大量精确或模糊、成型或不成型的知识,是一种实体的知识仓库。对图书馆的有效管理有助于高校知识管理的实施。目前,已有不少图书馆专家将数据挖掘技术引入图书馆管理,提出了针对图书馆的数据挖掘应用理论。图书馆数据挖掘对象主要包括三个:1.图书信息;2.读者信息 3. 读者借阅信息。通过对三者挖掘结果的综合,可为图书馆资源建设、读者服务、个性化服务提供帮助。根据挖掘结果分析,可做到客观、合理引入资源,做到让数据说话而不是让管理人员说话,减少了管理人员个体的主观影响,使高校图书馆经费发挥最大效用;提升读者服务质量,在读者进行检索时减少等待时间,改变以往被动检索的情况,通过用户数据挖掘为用户提供主动的信息推送;提供个性化服务,以挖掘结果为依据,针对不同用户提供不同服务,比如不同的图书馆系统管理界面。

充分发挥管理职能

知识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平台开发、体系构建、文化培养等,其在实践中设计大量的数据操作。数据挖掘技术可在知识管理的实践过程中为各项信息处理工作提供支撑,从而为操作人员提供便利,间接缩短知识管理的周期时间。将高校知识管理与数据挖掘技术相结合可有效促进知识管理具体操作中的工作效率。两者的结合对高校人员管理具有积极作用,数据挖掘与知识管理在实践中相互影响,提升操作人员素养。数据挖掘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操作人员的综合素养将决定挖掘成果的质量。知识管理可有效促进数据挖掘人员对知识的认知,使操作人员对不同要求所对应的挖掘技术、模型的选择更为准确,提升挖掘成果的质量,使知识更加清晰、独立、可接受。

合同管理相关知识例10

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知识管理在经济、教育、管理等众多领域中受到关注。随着20世纪90年代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兴起与发展,知识管理与学习型组织之间的关系被广泛探讨。高校在班级建设中也引入了学习型班级的理念,针对高校班级的发展现状,创建学习型班级可以与知识管理结合起来。

1.知识管理与学习型班级

1.1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简单地讲就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知识管理的概念是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而产生的。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最重要的资源,对其管理就成为必然。知识管理专家Davenport等人指出[1]:知识管理的目的是组织为了实现自身目标而对组织知识资产的挖掘和发展,所管理的知识既包括显性的、文本的知识,又包括隐性的、主观的知识。知识管理包括对知识进行认定、共享和创造相联系的全部过程。它需要建立一种系统使知识库的持续和更新得以实现,并且培养和促进知识共享与组织学习。成功实施知识管理的组织视知识为资产,并且建立起支持知识创造和共享的组织规范和价值。

由于知识管理的复杂与多元性,不同的学者对于知识管理的概念界定不一。目前国内比较统一的定义是,知识管理是基于特定组织的职能和工作任务的需要,在组织内部促进各个部门和个人创造、掌握、分享和运用知识,从而提升知识的应用价值,进而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管理活动[2]。在高校班级中实施知识管理,就是要通过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挖掘与共享,促进学生间的知识交流与合作,提高班级成员的创新及应变能力。

1.2学习型班级。

学习型班级的概念来源于学习型组织,即学习型组织理论在班级中的应用。圣吉认为,在学习型组织中,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形成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以及不断一起学习如何学习[3]。

创建学习型班级是在各种学习型组织建立和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新型班级管理模式,是对以往教学班级结构管理理念及其作用的积极反思和创新[4]。学习型班级是崇尚学习、深蕴文化的班级,是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的班级,是共同学习、情感沟通的班级,是自我改变、共同成长的班级[5]。这一班级的主要特点有[4]:班级成员善于学习、勤于学习、创造性学习;班级成员有共同的愿景;班级有浓厚的学习氛围;班级自主管理;班级成员以团队为中心学习。建设学习型班级,就是要使学生学会合作,彼此分享学习资源和学习经验,共同成长与进步,最终形成良好的班级学习群体。

1.3知识管理与学习型班级建设。

通过对知识管理与学习型组织的探讨,不难发现两者之间有共通之处。知识管理是通过对知识进行管理,以促进组织成员间知识的共享与创造,进而使知识成为资产和价值。学习型组织的目标是营造人人学习、终身学习、团队学习的氛围,从而提升组织绩效、形成组织核心竞争力。而营造全员学习氛围的最佳手段就是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则是要建立一个学习型组织。[6]

因此,知识管理是建设学习型班级的重要手段之一,基于知识管理开展学习型班级的建设是切实可行的。将知识管理纳入高校班级管理中,通过知识平台的建立和知识的共享,促进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使全体成员共同进步,形成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最终构建为学习型班级。

2.高校班级现状不利于学习型班级的建设

2.1班级管理主要以日常教学和常规管理为主。

传统的高校班级管理重心主要围绕着日常教学和常规管理,关注的是学生在学校的出勤情况,以及上课纪律等常规性问题,还有一些个别班级事务的管理。这种传统的管理方式更多地属于由上到下的权威服从关系的管理,在这些管理活动中,学生的自主参与较少,无法发挥潜力[7]。同时,这种管理方式很少涉及知识管理层面,班级内缺乏正式的知识共享平台,班级学习合作活动较少,没有形成共同学习互动的班级氛围。

2.2学生班级意识淡薄,强调自我中心。

趋于独立、自我意识较强是大学生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但由于成长环境相对安逸和社会文化多元化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大学生自我意识过强,强调自我中心和个性张扬,在处理问题时只考虑自身利益,不考虑集体利益。这些学生对班级和班级活动不感兴趣,集体意识淡漠。同时,目前的大学生就业压力较大,许多学生“我行我素”,即各自有独立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不习惯于团队学习和合作。再加之高校实行学分制,固定班级动态化和大班教学等情况越来越普遍,使得班级学生间的关系较为松散,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班级意识的淡薄。

2.3学校课程设置不关注班级学习功能的发挥。

高校教育主要以班级授课制的形式开展,课程设置、专业门类诸多。但其中,班级往往发挥的是一个教学单位的功能,师生以班级为单位上课听课,学生上课来,下课走,除了课上有某些讨论、合作外,大部分时间班级只是作为一个框架存在,其本身并未发挥学习的功能,即群体学习功能不明显。同时,尽管高校课程丰富,却很少有专门服务于班级学习的课程,在这些课程中,师生共同思考、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挖掘和分享知识,建立知识平台。

此外,尽管当前教学改革强调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高校的课程依然以理论为主且课时有限,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即便有合作学习的成分,但合作中大多还是以显性知识的交流为主,对隐性知识的关注与挖掘不够,使得班级成员间知识共享不足,班级的学习功能未能很好体现。而学习型班级中最重要的就是形成集体学习的氛围,在集体学习中共享知识资源,从而更好地促进个人及班级的发展。

3.建立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学习型班级

3.1转变传统班级管理理念。

高校班级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充分发挥班级的价值,班级不仅仅应作为一个学校的基本单位存在,更应作为学校的一个学习单位存在。传统的班级管理更多地关注班级的日常教学和常规性事务,班级的存在主要是为教学和管理提供便利。而学习型班级则强调班级的学习功能,要求班级本身也成为一个学习体,在这样的班级中,全体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彼此合作、交流,共享知识和资源,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从而提升并实现班级的价值。这样的转变就要求在班级管理中重视知识的价值,以及班级的学习功能。

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强调知识的挖掘与共享,在组织成员间彼此互通知识的过程中,促进知识的生成与创造。同时,通过知识库的持续与更新不断促进组织成员的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最终形成学习型组织。因此,在学习型班级的建设中,学校和师生需要共同树立知识管理的理念,并将其切实贯彻下去。

3.2创建知识管理平台。

现在的教育强调将学生培养成为会学习、有创造性的人才,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通过知识管理平台,学生间彼此交流、合作,知识得以不断更新与创造,学生不仅能增强合作意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且能成长为会学习、终身学习的人才,这无疑与当代的教育要求是相吻合的。

知识管理平台的创建主要依赖于现在的信息网络技术。通过建立一个便捷、有效、安全的网络平台,形成一个不断更新的知识共享系统。在这一系统中,班级成员及教师可以方便地查找、获取相关知识和信息,可以彼此交流,共享资源。

知识管理的基本内容就是知识库的建立。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可以在知识库建立之前广泛征询班级学生意见,除了日常的学习知识、专业知识外,还可以把学生关心的、感兴趣的其他知识纳入其中。然后将这些知识分门别类进行管理。同时,运用“知识地图”等知识索引的设计让师生方便地浏览和检索。班级知识库中的知识多以文字、图形等显性知识为主,而知识的共享不仅有显性知识,还有隐性知识,这也是知识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隐性知识的搜集与共享可以采取交流的形式,通过师生间或学生间的深入探讨和经验的分享使隐性知识显性化。

知识管理平台建好以后,学校和教师可以赋予班级学生管理的权利,通过明确分工和任务的分配,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其中,促进和形成学生的自主管理,加快学习型班级的建设。

3.3围绕知识管理设置配套机制。

知识管理是一个系统工作,除了平台的创建外,还需要设置相关的配套机制,使之成为一项制度,切实达到知识的共享和创造。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可以针对知识管理专门开设相关课程,课程除了让学生意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外,更多的是开展“问题导向”的集体合作活动。例如,以某一研究课题为主题引导班级学生展开探讨,相关教师也参与其中,在彼此的沟通和交流中,不仅实现知识的共享,而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发挥班级的集体智慧。

同时,为了促进知识管理,还需要完善已有的评价机制。传统的学习评价更重视个体的发展,对集体关注较少。知识管理强调的是通过个体间知识的共享实现整个组织绩效的提高,对此,评价机制应加大对组织绩效的考评,即,在班级管理中,不仅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而且关注整个班级的发展。不同班级针对同一课题得出的不同研究方案,不同的班级知识库的更新情况,等等,只要是与知识管理相关的内容,就可以作为班级性考评的标准。这种以班为单位的评价机制有利于班级凝聚力的增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管理的重视,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此外,知识管理平台还可以尝试与外部知识资源对接,例如企事业单位网络,专家网络,其他学校的知识网络,等等。我们应通过不断地交流与合作,及时更新班级知识库,增强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之成为学习型的人才,最终将班级建设为学习型班级。

参考文献:

[1]Davenport T H,Delong D W,Beers M C.Successful Knowledge Management Projects[J].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8,39(2):43-57.

[2]赵华,杨永坤.知识管理:现代高等教育管理创新之维[J].教育探索,2011,(7):99-100.

[3]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三联书店,2003.

[4]刘青,周青.高校构建学习型班级思考[J].青年文学家,2010,(13):44.

合同管理相关知识例11

关键词: 知识管理 高校 学习型班级 

 

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知识管理在经济、教育、管理等众多领域中受到关注。随着20世纪90年代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兴起与发展,知识管理与学习型组织之间的关系被广泛探讨。高校在班级建设中也引入了学习型班级的理念,针对高校班级的发展现状,创建学习型班级可以与知识管理结合起来。 

1.知识管理与学习型班级 

1.1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简单地讲就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知识管理的概念是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而产生的。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最重要的资源,对其管理就成为必然。知识管理专家davenport等人指出[1]:知识管理的目的是组织为了实现自身目标而对组织知识资产的挖掘和发展,所管理的知识既包括显性的、文本的知识,又包括隐性的、主观的知识。知识管理包括对知识进行认定、共享和创造相联系的全部过程。它需要建立一种系统使知识库的持续和更新得以实现,并且培养和促进知识共享与组织学习。成功实施知识管理的组织视知识为资产,并且建立起支持知识创造和共享的组织规范和价值。 

由于知识管理的复杂与多元性,不同的学者对于知识管理的概念界定不一。目前国内比较统一的定义是,知识管理是基于特定组织的职能和工作任务的需要,在组织内部促进各个部门和个人创造、掌握、分享和运用知识,从而提升知识的应用价值,进而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管理活动[2]。在高校班级中实施知识管理,就是要通过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挖掘与共享,促进学生间的知识交流与合作,提高班级成员的创新及应变能力。 

1.2学习型班级。 

学习型班级的概念来源于学习型组织,即学习型组织理论在班级中的应用。圣吉认为,在学习型组织中,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形成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以及不断一起学习如何学习[3]。 

创建学习型班级是在各种学习型组织建立和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新型班级管理模式,是对以往教学班级结构管理理念及其作用的积极反思和创新[4]。学习型班级是崇尚学习、深蕴文化的班级,是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的班级,是共同学习、情感沟通的班级,是自我改变、共同成长的班级[5]。这一班级的主要特点有[4]:班级成员善于学习、勤于学习、创造性学习;班级成员有共同的愿景;班级有浓厚的学习氛围;班级自主管理;班级成员以团队为中心学习。建设学习型班级,就是要使学生学会合作,彼此分享学习资源和学习经验,共同成长与进步,最终形成良好的班级学习群体。 

1.3知识管理与学习型班级建设。 

通过对知识管理与学习型组织的探讨,不难发现两者之间有共通之处。知识管理是通过对知识进行管理,以促进组织成员间知识的共享与创造,进而使知识成为资产和价值。学习型组织的目标是营造人人学习、终身学习、团队学习的氛围,从而提升组织绩效、形成组织核心竞争力。而营造全员学习氛围的最佳手段就是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则是要建立一个学习型组织。[6] 

因此,知识管理是建设学习型班级的重要手段之一,基于知识管理开展学习型班级的建设是切实可行的。将知识管理纳入高校班级管理中,通过知识平台的建立和知识的共享,促进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使全体成员共同进步,形成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最终构建为学习型班级。 

2.高校班级现状不利于学习型班级的建设 

2.1班级管理主要以日常教学和常规管理为主。 

传统的高校班级管理重心主要围绕着日常教学和常规管理,关注的是学生在学校的出勤情况,以及上课纪律等常规性问题,还有一些个别班级事务的管理。这种传统的管理方式更多地属于由上到下的权威服从关系的管理,在这些管理活动中,学生的自主参与较少,无法发挥潜力[7]。同时,这种管理方式很少涉及知识管理层面,班级内缺乏正式的知识共享平台,班级学习合作活动较少,没有形成共同学习互动的班级氛围。 

2.2学生班级意识淡薄,强调自我中心。 

趋于

独立、自我意识较强是大学生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但由于成长环境相对安逸和社会文化多元化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大学生自我意识过强,强调自我中心和个性张扬,在处理问题时只考虑自身利益,不考虑集体利益。这些学生对班级和班级活动不感兴趣,集体意识淡漠。同时,目前的大学生就业压力较大,许多学生“我行我素”,即各自有独立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不习惯于团队学习和合作。再加之高校实行学分制,固定班级动态化和大班教学等情况越来越普遍,使得班级学生间的关系较为松散,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班级意识的淡薄。 

2.3学校课程设置不关注班级学习功能的发挥。 

高校教育主要以班级授课制的形式开展,课程设置、专业门类诸多。但其中,班级往往发挥的是一个教学单位的功能,师生以班级为单位上课听课,学生上课来,下课走,除了课上有某些讨论、合作外,大部分时间班级只是作为一个框架存在,其本身并未发挥学习的功能,即群体学习功能不明显。同时,尽管高校课程丰富,却很少有专门服务于班级学习的课程,在这些课程中,师生共同思考、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挖掘和分享知识,建立知识平台。 

此外,尽管当前教学改革强调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高校的课程依然以理论为主且课时有限,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即便有合作学习的成分,但合作中大多还是以显性知识的交流为主,对隐性知识的关注与挖掘不够,使得班级成员间知识共享不足,班级的学习功能未能很好体现。而学习型班级中最重要的就是形成集体学习的氛围,在集体学习中共享知识资源,从而更好地促进个人及班级的发展。 

3.建立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学习型班级 

3.1转变传统班级管理理念。 

高校班级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充分发挥班级的价值,班级不仅仅应作为一个学校的基本单位存在,更应作为学校的一个学习单位存在。传统的班级管理更多地关注班级的日常教学和常规性事务,班级的存在主要是为教学和管理提供便利。而学习型班级则强调班级的学习功能,要求班级本身也成为一个学习体,在这样的班级中,全体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彼此合作、交流,共享知识和资源,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从而提升并实现班级的价值。这样的转变就要求在班级管理中重视知识的价值,以及班级的学习功能。 

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强调知识的挖掘与共享,在组织成员间彼此互通知识的过程中,促进知识的生成与创造。同时,通过知识库的持续与更新不断促进组织成员的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最终形成学习型组织。因此,在学习型班级的建设中,学校和师生需要共同树立知识管理的理念,并将其切实贯彻下去。

3.2创建知识管理平台。 

现在的教育强调将学生培养成为会学习、有创造性的人才,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通过知识管理平台,学生间彼此交流、合作,知识得以不断更新与创造,学生不仅能增强合作意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且能成长为会学习、终身学习的人才,这无疑与当代的教育要求是相吻合的。 

知识管理平台的创建主要依赖于现在的信息网络技术。通过建立一个便捷、有效、安全的网络平台,形成一个不断更新的知识共享系统。在这一系统中,班级成员及教师可以方便地查找、获取相关知识和信息,可以彼此交流,共享资源。 

知识管理的基本内容就是知识库的建立。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可以在知识库建立之前广泛征询班级学生意见,除了日常的学习知识、专业知识外,还可以把学生关心的、感兴趣的其他知识纳入其中。然后将这些知识分门别类进行管理。同时,运用“知识地图”等知识索引的设计让师生方便地浏览和检索。班级知识库中的知识多以文字、图形等显性知识为主,而知识的共享不仅有显性知识,还有隐性知识,这也是知识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隐性知识的搜集与共享可以采取交流的形式,通过师生间或学生间的深入探讨和经验的分享使隐性知识显性化。 

知识管理平台建好以后,学校和教师可以赋予班级学生管理的权利,通过明确分工和任务的分配,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其中,促进和形成学生的自主管理,加快学习型班级的建设。 

3.3围绕知识管理设置配套机制。 

知识管理是一个系统工作,除了平台的创建外,还需要设置相关的配套机制,使之成为一项制度,切实达到知识的共享和创造。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可以针对知识管理专门开设相关课程,课程除了让学生意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外,更多的是开展“问题导向”的集体合作活动。例如,以某一研究

课题为主题引导班级学生展开探讨,相关教师也参与其中,在彼此的沟通和交流中,不仅实现知识的共享,而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发挥班级的集体智慧。 

同时,为了促进知识管理,还需要完善已有的评价机制。传统的学习评价更重视个体的发展,对集体关注较少。知识管理强调的是通过个体间知识的共享实现整个组织绩效的提高,对此,评价机制应加大对组织绩效的考评,即,在班级管理中,不仅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而且关注整个班级的发展。不同班级针对同一课题得出的不同研究方案,不同的班级知识库的更新情况,等等,只要是与知识管理相关的内容,就可以作为班级性考评的标准。这种以班为单位的评价机制有利于班级凝聚力的增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管理的重视,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此外,知识管理平台还可以尝试与外部知识资源对接,例如企事业单位网络,专家网络,其他学校的知识网络,等等。我们应通过不断地交流与合作,及时更新班级知识库,增强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之成为学习型的人才,最终将班级建设为学习型班级。 

 

参考文献: 

[1]davenport t h,delong d w,beers m c.successful knowledge management projects[j].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8,39(2):43-57. 

[2]赵华,杨永坤.知识管理:现代高等教育管理创新之维[j].教育探索,2011,(7):99-100. 

[3]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三联书店,2003. 

[4]刘青,周青.高校构建学习型班级思考[j].青年文学家,2010,(13):44. 

[5]饶红,王莉.学习型班级:理论内涵与构建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9,(18):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