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公司会计核算流程

公司会计核算流程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4-01 10:56:29

公司会计核算流程

公司会计核算流程例1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1

一、集约化、财务集约化管理与集约化会计核算概念解析

1.集约化

“集约化”中每个字都有丰富的内涵,“集”有集中、集合、集成之意,“约”含节俭、拘束、高效之义,“化”使之规范、标准[1,2]。

2.财务集约化管理

财务集约化管理就是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树立强化管理、争创效益的核心理念,具有“财权集中化、业务流程化、监控实时化、预算模型化、核算标准化”的鲜明特征,以实现高效率、高效益财务管理目标的方法。

3.集约化会计核算

集约化会计核算是财务集约化管理的集中体现,借助信息平台和管理软件,将电网公司的全部会计工作集中于统一的核算模式之下,取消传统财务管理多级、分散的核算模式,基层单位仅保留所有权、资金使用权及财务自,而不再开展会计核算业务,并由企业集团财务部门统一开展会计核算、监督、管理业务的一种形式。

二、集约化会计核算在电网公司实现财务集约化管理中的作用

1.规范会计工作,提高核算效率

为了实现财务集约化管理,电网公司各级企业必须打破地域和组织界限,集成会计信息与前端业务信息以及集成会计处理流程与业务处理流程,实行会计业务与前端业务的协同,构建省级公司为主体,上下协调一致的会计核算体系,以利于将财务与前端业务实行纵向集约、横向整合、重点集中的格局。由于规范了会计基础工作,促进了信息流、资金流和业务流的共享合一,从而提高了会计核算效率。

2.提高资金效率,降低融资成本

集约化会计核算在电网公司内部建立一套账目,并实行一套账集中核算,资金存储也由分散改为集中,改变了传统会计模式下分散存储、分散核算而效率低的弊端,为减少资金存量、优化贷款结构和防范资金风险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满足生产经营需要基础上有利于减少货币资本存量和贷款余额。由于资金使用效率提高了,因此融资成本也降低了。

3.提高监督能力,防范经营风险

电网公司在实施其整体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推行集约化会计核算制度,必须落实统一的会计政策、统一的会计科目、统一的业务流程、统一的信息标准、统一的标准成本和统一的组织体系,并加强在线监控工作,以确保会计口径统一及业务透明、规范,从而提高了财务监督水平,增强了经营风险的防范能力,对于实现财务集约化管理发挥保驾护航的作用。

三、集约化会计核算在电网公司实现财务集约化管理中的途径

1.统一流程标准,构建“一本帐”模式

如前所述,要推行集约化会计核算制度,必须施行统一的会计政策、会计科目、业务流程、信息标准、成本标准和组织体系,归纳起来就是构建会计核算“一本帐”模式。但由于电网公司财务管理内容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构建“一本帐”模式必须遵循一定的步骤:首先,按照“一本帐”的需求统一会计核算制度,其核心是统一会计科目和制定会计核算凭证模板。其次,统一会计核算流程,其中成本费用、售电、工程项目建设、资产管理、税金等核算流程与电网公司经营密切,需要重点梳理和整合。再次,集中管理财务要素资源,通过设立会计核算中心来负责企业集团所有会计核算业务,提高会计核算的专业化水平。最后,建立“一本帐”信息系统,确保信息流畅通。

2.精简管理层级,归并核算主体

传统会计核算采用分散管理模式,纵向管理层级多,横向管理会计主体多,下至供电分局、检修工区都设有独立的会计机构,财务管控力度薄弱,与集约化会计核算管理要求不符,所以需对管理层级和会计主体进行精简归并,供电分局、工区厂队会计核算职能上移到市县供电局,使管理体系扁平化。基层会计机构撤并后,日常小额支付、报销业务可安排驻点核算员或报账员负责。这样会计核算主要是省网母公司和市县供电企业子公司两个管理层级,但母公司不能直接管理和经营子公司,而是通过控股形式行使管理权,并需要对财务管理权限进行合理分割,母公司通过审批制度行使决策权,子公司通过预算制度行使日常管理权,并负责日常经营活动的核算工作。

3.搭建信息平台,协同会计业务

信息化是集约化管理的物质基础,为满足财务集约化管理需求,信息管理系统要从以实现基本会计核算功能为主转变到以财务信息为核心集成各项业务的一体化系统,以全面、准确、完整、实时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管理状况。EPR是集成物流、人流、财流、信息流于一体化的管理软件,集约化管理要求重组会计业务流程,传统功能驱动型的会计流程将转变为EPR环境下事件驱动型的会计流程,并使会计核算与前端业务深度集成。例如关联交易抵消不再采用传统会计核算模式下“表抵法”,而是采用“帐抵法”,但为了保证内部关联交易的正确性,应由会计人员最后确认。由于集约化会计核算高度依赖一体化信息平台,如果信息系统出现故障,会计核算必然受到影响,所以要加强信息系统的维护和安全保障工作。

4.调整工作职能,加强业务管控

集约化会计集中核算模式对前端业务信息的准确性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基层电网企业会计职能也需转变,要加强对前端业务的监督和控制管理,而不仅仅作为核算部门,为此基层电网会计职能要积极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借助EPR一体化平台及内部交易平台,基层会计人员可以充分对前端业务监督和管控,从存货领购开始对每一笔销货状态、流向、货品信息、客户信息、货款收取与存放进行监督。

四、结语

电网公司实施财务集约化管理是涉及面广、影响范围大的系统工程,集约化会计核算作为财务集约化管理的核心环节,承担着重要的职能和作用。为了确保集约化会计核算工作稳步推进,要以一体化财务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构建“一本帐”模式,并精简财务管理层级,调整基层电网公司会计工作职能,加强对前端业务的管控,以利财务集约化管理的实现。

公司会计核算流程例2

在很多集团公司内部,财务管理仍然沿用传统的分散管理模式。这种财务的分散管理显然不利于集团公司对成员企业的集中管控,给资金的流失带来可能,从而给集团公司的发展带来安全隐患。因此,有必要加强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将原来财务的分散管理改成集中管理模式。财务核算中心就是基于对集团内部成员公司的财务集中管理要求而建立的平台。它要求构建统一的系统平台、采用统一的会计核算方法和操作流程。在此,本文就如何在集团公司搭建财务核算中心,实现集团财务的集中管理阐述自己的观点,以期抛砖引玉。

一、集团公司财务核算中心平台的构建背景

财务的分散管理已经不能适应当前集团公司发展的需要,有必要建立集团公司财务核算中心,对成员企业财务进行集中管理。对于集团公司而言,一般都具有以下几个有利于搭建财务核算中心平台的条件。建立财务核算中心可以突破地域的限制,实现统一的财务运营,提升核算质量、提高核算的标准化、一致性及信息的透明度。

一是集团下属成员企业比较多,企业规模日益扩大,企业分布区域比较广;二是联合重组前各企业股权形式不一样,有国企、民企、外资企业各种股权形式,管理模式也不一样;三是企业财务人员核算水平也有高低悬殊;四是集团公司企业经营的产品比较单一;五是每个企业的财务核算都能够按统一的规则和流程处理,将会计流程与业务流程有机结合,并借助信息化平台,实现财务与业务一体化;六是可以通过信息管理系统的实时处理,将业务信息按照信息规则自动生成财务信息,从而保证财务信息采集和加工的实时性、完整性、准确性和有用性,更好地为财务集中管理提供信息支持;七是集团公司总部都期望提升对成员企业的管控能力,追求“一体化、模式化、制度化、流程化、数字化”的管理模式。

二、集团公司构建财务核算中心的基本条件

从原理上来看,财务核算中心是通过在一个或多个地点对人员、技术和流程的有效整合,实现公司内各流程标准化和精简化的一种创新手段。构建财务核算中心,首先必需进行集团范围内的财务制度统一和财务处理流程统一。

1.制度统一

对财务制度与政策统一,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制度政策,即使进行组织架构改革,仍然会出现问题。所以必须要有统一规范的财务操作标准与流程,通过有效整合后,把制度政策嵌入到系统中去,保证各业务部门按照制度和政策去运营,并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的要求进行不断完善与改进。

制订统一的财务管理办法、规章制度和操作手册,对财务核算中心的工作职责、报账流程、审批权限、财务会计档案管理等进行了明确规定,确保有章可循,规范操作。实行三统一,一是使用统一的财务核算软件;二是采用统一的会计科目和核算方法。三是实行规范的档案管理制度,统一印刷了相关报销凭证,规定了票据的粘贴要求,规范的会计凭证的整理和装订。

2.流程统一

核算中心平台的本质,是流程的共享。核算中心平台流程管理的主要思路是建立流程管理机制,进而规划、优化这个机制,使之真正实现稳定高效。因此需要进一步优化财务业务审批流程,按照信息化的要求,在OA系统中设置财务事由审批的模版,设计电子化和手工审批相结合的流程。

三、集团公司财务核算中心平台构建的具体操作

1.信息平台的建设

建立核算中心平台的前提就是以信息化为载体,只有通过信息技术平台来强化内部控制、降低风险、提高效率,才能实现“财务协同、集中管理”。所以,必须建立一个财务共享服务的信息平台,让成员企业把数据准确及时录入系统,做到事前提示、事中控制、事后评价;可以在平台上建立财务模板,尽可能减少人工操作,让业务数据自动生成有用的财务信息;可以运用系统标准执行减少偏差,降低各种风险;可以通过设置让系统自动提示和预警;可以利用系统的开放性建立各数据共享服务,满足各方不同需求;可以通过系统定期生成不同管理要求的各类报表。

企业的财务信息平台是实现财务集中核算的基础和保障, 只有在信息系统支持下,财务集中核算才可以跨越地理距离的障碍,向其服务对象提供内容广泛的、持续的、反应迅速的服务。因此,系统平台的统一搭建和整合是实现财务集中核算关键环节。

2.搭建核算中心平台,提高成员企业会计核算集中度

一方面在核算中心的平台统一支撑下,可以优化财务运营流程,将财务信息集中处理,能够促使财务管理工作的标准化、流程化,对所有的核算单位采用相同的标准作业流程,对纳入核算中心的单位的财务数据汇总、分析不再费时费力,更容易做到跨地域,跨单位整合数据获得准确的财务信息共享;另一方面建立核算中心可以把各单位共有的、重复的会计职能分离出来,合并到核算中心,可以减少人员的数量从而降低人工成本。纳入核算中心的企业地域涵盖浙江、安徽、江苏、上海4个省市,最远的距离超过400多公里,在总部财务审计部的指导下,不断总结经验,陆续完善了涉及集中核算各方面具体业务操作实施细则,包括会计单据审核制单权限的分配、原始单据传递整理流程、会计凭证稽核、装订流程、资金审核,总账月末结账的核对、报表的填报、上报等等,这些业务实施细则使会计集中核算趋于标准化、流程化。

3.集中核算人员的分工

集中核算人员不隶属于各核算单位,直接受上级业务领导部门领导,能够实现单位行政领导权与会计监督权的分离和制约。财务核算中心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做到责任明确、有章可循、互相牵制、强化考核、管理规范。分成本费用组和资金核算组,成本费用组财务人员定位在“会计核算”及履行“会计监督”职责两个方面,包括本企业成本费用会计核算、交叉审核他单位资金业务并会计核算、月末各业务模块、总账结账、财务报表、管理报表填报、原始凭证整理、会计凭证装订等。加强往来款项的管理,定期清理往来款项,避免长期挂账,定期核对往来账,督促业务部门进行对账,避免坏账的形成。资金核算组财务人员按总部下发的资金报表编制规范,审核上报月度资金收支计划。依据审核批准的资金收支计划,及时、准确地进行会计核算,同时认真履行资金会计监督职责,对不符合资金预算的事项不予核算。加强了预算管理,凡是没有计划或超预算计划的支出一律不得支付,如有临时性的资金支付的一定有追加计划后才可以支付。真正做到没有预算不得开支,明确各项支出的方向和用途,专项资金力求细化到具体项目。

4.成员企业财务职能发挥

纳入核算中心的各单位仍是独立的经济主体,这一原则有利于调动和保护各成员单位当家理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单位负责人对各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合法性、真实性负责。实行集中核算并不是对单位的财务管理收权,也并不意味着对单位财务管理职能就可以削弱,而是各单位企业财务部门不再履行会计核算职责,其部门职责要从目前的“核算型”逐步向“管理型”转变,将财务部门“有效管控、高效服务”的职责切实落实,“有效管控”主要体现在预算、资金、审核、协调等方面的管控,“高效服务”重点体现在定额管理、成本分析、成本节约等方面,成员企业财务部门要从以往对数字的计量与纪录,转向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再加工、深加工,要深度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深度服务于企业经营管理。

成员企业下设材料核算会计,材料核算会计主要职能,一是负责督促本企业其他业务部门岗位角色人员完成业务数据及时录入及审核,并完成发票审核维护工作,材料出库核对、检查,检查收发类别、出库部门等是否正确,以保证月未能及时、准确对材料出库进行成本计算。二是单据整理,各单位传递至核算中心的原始单据必须整理好,保证原始单据的规范性、及时性传递。报销凭证必须使用核算中心统一单据。三是每月编制资金计划表,合理安排各项成本费用支出。

5.检查与辅导两手抓,持续夯实财务基础

按照规范、统一的原则,以国家财经法规、集团各项规章制度为依据,核算中心每月按财务检查规范自查,范围覆盖全部纳入集中核算的全部成员企业,这些问题小到会计单据粘贴的规范性、会计科目的运用,大到业务风险的管控。针对部分财务人员业务技能“跟不上、不会做、做不好”的现象,核算中心建立了“辅导员帮扶”制度,以核算中心业务骨干为主,实行“传帮带”形式辅导、指导,“以人盯人、师傅带徒弟、一带二、二带四”,时时跟踪、月月检查的模式。制定岗位说明书,采用科学、标准的作业规范、流程,按照岗位要求、作业规范来培养财务核算人员,并进行评价。

6.加强学习,搞好队伍建设,促进财务团队可持续发展

人员的管理,先从态度管理开始,态度管理的目标就是雇佣军向志愿变,从被动工作向积极主动工作转变。企业要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对符合态度的员工予以表彰及奖励。一个核算中心就相当于一个大团队,就是一家人,不分彼此,心要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核算中心财务人员除积极参加集团内部举办的业务培训外,还争先参加各种后续教育、职称考试,财务理论知识、实践知识都得到了提升。财务人员不仅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加强职业化的培养,向尽心、尽智、尽职、尽责方向陪养。核算中心团队的每位人员都勇于奉献,辅导指导从不叫苦喊累,有非常强的执行力。

会计核算逐步走向规范、预算编制日趋合理、资金管理准确率逐步提高。财务管理工作重在落实、执行,再好的制度、再好的措施如果不在实际工作中去落实执行,一切等于零,因此各成员企业财务负责人要把总部财务管理各项制度、区域公司财务部关于会计核算、资金、预算、税务等方面日常检查、审核出来的问题一一落实、改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水平。

综上所述,财务的分散管理削弱了集团公司对成员公司的管控力,给集团公司的发展带来隐患。在确保集团公司制度、和管理流程统一的基础上,集团公司可以以网络财务信息平台为载体,集中核算人员,搭建核算中心平台。同时,组建一支专业精湛的财务管理团队,明确核算中心人员和成员企业财务人员的职责,采用检查与辅导两手抓的方法,促进集团公司财务的集中管理。

参考文献:

[1]胡瑜.浅谈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J].现代商业.2013(05).

公司会计核算流程例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企业之间的并购使得一些集团性企业出现,这些集团性企业控股或控制了许多个企业。集团性企业的出现可以整合资源,实现资源的共享,对企业产生规模经济有着明显的效果,但相应地,集团性企业的会计核算和账务处理成为了一大问题。由于企业集团控制了多个企业,这使得其会计核算面临着多个核算对象的困难。因此,如何整合与共享企业集团的会计核算是实务界关注的焦点。

一、会计核算共享中心的定义

会计核算共享中心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模式,其是指将企业集团下属的多个公司或子公司在会计核算、账务处理等方面集中到一个新的财务组织进行统一核算和处理,而这些新的财务组织就叫做会计核算共享中心。会计核算共享中心是通过互联网技术将企业集团下属的公司进行集中与整合,提供标准化、流程化以及高效率的会计核算共享服务。会计核算共享中心是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新应用,它是资源整合与规模经济在财务管理过程中的尝试与应用。

二、企业集团建立会计核算共享中心的原因

企业集团之所以会考虑建立会计核算共享中心,主要是因为其下属的多个企业存在着同样的会计核算诉求,建立一个会计核算共享中心有助于企业集团实现多个方面的目标。

首先,会计核算共享中心的建立有助于实现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企业集团在收购企业过程中往往需要财务的支持与会计核算的配合,会计核算共享中心的建立可以马上为企业集团收购企业提供财务与核算服务,使得企业集团的工作人员将精力集中于被并购企业的核心业务,有助于企业集团做出正确、合理的投资决策,促进企业集团的快速发展。

其次,实现会计核算的统一,强化企业集团对子公司的财务监督。企业集团由于庞大的规模,使得各个子公司之间的会计核算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若没有一个统一的会计核算共享中心,则企业集团无法有效把握各公司会计核算之间的差异性,企业集团也无法监督子公司的各项财务操作。而会计核算共享中心的建立可以统一子公司会计核算的差异性,监督子公司的各项财务行为。

最后,建立会计核算共享中心也是提升企业效率、降低成本的诉求。企业集团的经营管理已经远不是平常企业那么简单,如何实现资源整合、提升效率是企业集团有效发展的关键。对企业集团而言,会计核算和账务处理是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同质性,这使得企业集团可以通过会计核算共享中心的建立提升经营管理效率,降低经营成本。

三、会计核算共享中心流程的建立

会计核算共享中心建立的模式基本上是由企业集团建立共享服务中心,通过共享服务中心向下属的子公司提供标准化的统一会计核算服务,下属子公司则无需再建立会计核算部门来完成相应的工作,而会计核算共享中心的费用由各个子公司按照相应的规则进行分摊。从本质上而言,会计核算共享中心是企业集团对子公司会计核算业务的有效整合,实现流程标准化和精简化的创新手段。当然,会计核算共享中心的建立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流程,主要分为申报、入账、核算以及监督等四个流程。

第一,申报。会计核算共享中心是独立于企业集团各子公司而单独成立的,因此,会计核算共享服务中心在进行业务处理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各子公司申报相关业务凭证,而这些业务凭证的申报需要由子公司相关负责人的签字或批复向会计核算共享中心进行申报。目前,会计核算共享中心的业务凭证申报有纸质与影印件两种,相对来说,影印件具有快速便捷的优势。

第二,入账。会计核算共享中心在收到子公司申报的业务凭证后,经专人审核后在财务系统中进行入账,并做好相应的登记与审核工作。在入账审核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会计核算共享中心工作人员要及时与子公司进行沟通与反映,妥善处理。

第三,核算。核算流程是会计核算共享中心建立的初衷,在会计核算共享中心的机制下,企业集团的核算方式采取统一核算,由子公司申报各项业务,经专人审核后入账,并于会计核算共享中心进行统一核算,而不需要子公司进行单独核算。

第四,监督。会计核算共享中心的建立便捷了企业集团的会计核算,但由于会计核算业务的统一与整合,使得共享中心的风险也被放大。因此,企业集团在会计核算共享中心的建立过程中要注重监督机制,有效控制风险,避免会计风险事件的出现。(作者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

参考文献

[1]鞠文晶.论企业集团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弊端及完善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

公司会计核算流程例4

二、保险公司会计集中核算的成效

截至目前,国内大部分保险公司实施了会计集中核算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加强了会计核算与监督的独立性,为规范会计管理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与经营机构适度分离,解决了会计人员“顶得住站不住,站得住顶不住”的问题,有助于会计人员严格依法依规办事;二是进一步健全了财务监督制约机制,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因管理链条长可能导致的财务风险。如,财务审批与会计监督适度分离,财务审批权仍由各机构行使,但会计监督职能由核算中心行使。会计核算中心有权对各分支机构的收支项目进行审核,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机构财务管理的随意性,能有效控制业务和管理成本;再如,会计资料的存放管理与所核算的机构分离,便于形成会计数据的防火墙;三是规范了会计操作,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和时效。会计核算中心集中专业化的会计人员,建立以企业会计准则为基本规范的会计核算体系,严格按照准则和制度规定组织会计核算,操作流程规范顺畅,经办复核机制健全,实现了“简单重复性工作,专业标准化操作”;四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资金的分散管理状态,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取消了大量各级分支机构自设的银行账户,由会计核算中心统一开设必要的银行账户,统一资金调度和管理;五是有效节约了运营成本,节省了人力、物力,初步实现了集约化、集成化、远程化管理。

三、保险公司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

虽然保险公司在实施会计集中核算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不同程度地提升了公司的财务会计管理水平,但仍存在需要关注和完善的问题:

(一)服务效率与服务对象需求之间的矛盾保险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讲属于营销服务范畴,且保险业属于资金、人力密集型产业。保险公司的营销团队、业务管理团队都植根于基层,紧盯市场和消费者。业务的开展往往依赖大量财务资源的投入,经营过程中必然会发生大量、频繁的业务收支和费用支出,对会计服务的时效性要求非常高。而会计核算中心都集中在省级或总公司层面作业,如果岗位流程设计不当,会计处理标准不统一,会计人员配置不足或编制待遇不合理,会极大地影响服务效率,进而影响保险业务的开展。

(二)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在财会合一模式下,各级机构的财务部门集会计核算、预算管理、资金管理、税务管理等职能于一身,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种模式密切了财务与会计的联系,便于沟通协调工作,会计记录及时、直接,减少了信息传递,提高了工作效率。设立会计核算中心后,会计核算及资金结算工作全部转移到会计核算中心;机构财务部门则保留相应的财务管理权限。二者虽然在业务上存在指导与协作关系,但编制、运作一般是独立的,如果职责清分不科学、不合理,沟通协调机制不健全,容易造成会计核算中心与机构财务部门之间的矛盾,乃至形成管理盲区,预算监控及时性、有效性难以保证,最终导致整体财务管理效率降低。

(三)会计集中核算难以确保会计报表的真实、可靠、完整一是核算的原始单据来源于远程的业务前端,会计核算中心无法直接审核经济事项与原始单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只能从形式上判定凭证的合理合法与否;二是核算人员脱离实际业务,不了解各机构的业务细节,且一个核算人员同时要负责多家机构的账务处理,行使会计监督职能的难度过大,容易导致会计监督流于形式,会计信息失真,并带来新的财务风险隐患。

四、进一步完善保险公司会计集中核算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会计核算管理体制,规范优化作业流程首先要做好财务会计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的顶层设计。保险公司应建立统一的会计组织结构、会计核算体系、会计科目体系以及会计政策与处理方法,这是保证会计核算中心专业化高效运作的前提。其次要科学界定会计核算中心与各级机构财务部门的职能与工作范围,并完善相关沟通协调机制。会计核算中心应充分履行一般会计职责,严格遵守企业会计准则和国家有关财经制度,真实、完整地记录公司经营活动的收支情况和财务状况,为各级管理层财务分析与决策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财务部门应充分履行管理会计职责,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与财务监督职能作用。应保持会计核算与预算管理、资金管理及资产管理的有机协调运作。最后要建立标准的业务流程。保险公司实施集中会计核算之后,会计核算将变成一个“工厂化、流水线”的作业过程。要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把原有的会计核算业务建成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并持续优化,以保证会计集中核算系统的顺利运行,切实提高会计服务效率。

公司会计核算流程例5

一、专业管理的目标描述

(一)专业管理的理念

以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科学高效的财务集约化管理体系为目标,增强公司财务监管能力、明确一本帐下混合公用账务的责任划分为目的,以财务与其他业务纵向集约、横向融合、重点集中为基础,以优化调整财务职责权限及组织结构为组织保障,全面统一会计科目、统一信息标准、统一业务流程、统一组织体系,针对合并利润中心下(即一本帐)混合公用的往来科目在分析、控制、监督等重要管理职能没有专人、专职、专管、造成了财务管理工作的“空挡”和“缺位”。为规避“三不管”现象监管职能的缺失,实施会计集中核算管理变革,通过改变原有的财务管理观念,强化集中账务管理监管职能。对中心现有的财务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理清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标,梳理各自的职能责任范畴,建立对公用往来会计核算科目进行多人核算、专人负责管理的模式。

(二)专业管理的范围和目标

会计集中核算管理的范围为利润中心合并后具有多人核算人员共用往来科目核算的单位,包括公司本部、财务中心。通过改变原有的管理理念,重新根据新环境的变化适应改变新的管理变革,以此达到对公用往来科目进行系统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划清职责范围、做到核算与管理监督合理有效连接,避免出现“三不管”现象监管职能缺失的管理断层、脱节的状态,有效提升公司财务管理水平。

(三)专业管理的指标体系及目标值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全过程管理及后评价,针对混合公用的会计往来科目管理的成效,结账、清算的及时性、科目余额数据的动态把握和分析等建立控制管理目标要求、时间节点与绩效管理评价。

二、专业管理的主要做法

(1)其他应付款\代扣职工款项\工会经费:公司本部各单位核算会计负责对各自核算的余额进行清理后,每月将各核算单位的工会经费收入、支出、余额,以电子表格的形式于次月5日前报给公司机关主办会计,以便汇总出全公司的工会经费的明细表。

(2)其他应付款\代扣职工款项\电费:公司本部各单位核算会计负责对各自核算的余额进行清理、付款。以后的每月,由往来科目负责人与物业管理公司分单位对代扣电费进行核对,总金额核对一致后,由物业部门发起支付申请流程,最后统一由负责人进行付款。

(3)应付职工薪酬\职工工会经费:负责人按时查看各位核算会计是否按月将计提工会经费付给公司工会。并督促未及时办理的核算会计进行账务处理。

(4)其他应付款\代扣职工款项\房租:公司本部各单位核算会计负责对各自核算的余额进行清理、付款。以后的每月,由往来科目负责人与物业管理公司分单位对代扣房租进行核对,总金额核对一致后,由物业部门发起支付申请流程,最后统一由负责人进行付款。

(5)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公司本部各单位核算会计负责每月核对各自核算的增值税进项税额数、应交税费科目借方发生数、增值税发票抵扣明细表,保证三数一致,于每月27号(2月定为25号)中午12:00前将当月所有增值税发票抵扣联、增值税发票抵扣明细表核对一致后交此科目负责人进行汇总(含抵扣明细表电子档)。若当月有27号(25号)后新增票的情况,仍应等同于当月业务处理,由责任核算会计及时反馈情况,尽快补齐附件。科目负责人负责每月的28日将核对无误的增票抵扣联和抵扣联明细表交给财务部税务专责。

(6)其他应付款\代扣职工款项\企业年金:公司本部各单位核算会计负责对各自核算的余额进行清理、付款。由往来科目负责人每月按时查看各位核算会计是否按月将代扣企业年金付给公司社保办,并督促未及时办理的核算会计进行账务处理。

(7)其他应付款\代扣职工款项\基本医疗保险:公司本部各单位核算会计负责对各自核算的余额进行清理、付款。由往来科目负责人按时查看各位会计是否按月将代扣基本医疗保险付给公司社保办,并督促未及时办理的核算会计进行账务处理。

(8)其他应付款\代扣职工款项\其他代扣款:公司本部各单位核算会计负责对各自核算的余额进行清理核对,并将清理的余额查明原因进行处理。以后公司本部各单位核算会计需要用此科目进行帐务处理时,需向此科目负责人进行报备,并将发生额、余额以电子表格的形式报给科目负责人。

(9)其他应付款\代扣职工款项\基本养老保险:公司本部各单位核算会计负责对各自核算的余额进行清理、付款。由此往来科目负责人按时查看各位会计是否按月将代扣基本基本养老保险付给公司社保办,并督促未及时办理的核算会计进行账务处理。

三、专业管理的主要措施

(一)流程正常运行的组织管理保证

为有效规范财务收支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维护资金安全完整,加强对往来款项的核算管理,特明确财务中心各单位核算会计对公共管理科目实行专人轮流管理模式,轮流期间为一年一轮,以确保混合公用往来科目专人、专职、专管到位。

(二)保证流程正常运行的专业管理绩效考核与控制

随着财务中心的成立,利润中心的合并,会计核算越来越集中势必导致人员和业务的高度集中,为推动因集中而引发的公用往来科目管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我公司对公用往来科目流程中各环节制订考核要求,在必要时通过对集中办公及数据工作通报,明确责任人及负责人,与效益挂钩,通过公用往来核算科目管理的质量及清理的及时性进行绩效考核结果评定,最后根据考核结果进行绩效分配。

公司会计核算流程例6

一、概述

 

邮政物流会计要求运用会计学的原理和国家的财务法律法规对日常发生在整个物流环节的会计信息进行账务核算和管理,从而确保财务会计的信息的正确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同时也能对整个邮政物流系统的日常管理和业务拓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加强会计核算、审计和监督,邮政物流公司的会计核算工作是指公司财务人员以货币形式全面反映和监督公司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定期制定财务报表并提供给财务信息使用者的管理活动。

 

二、邮政物流公司会计核算的特点

 

随着网络购物的迅猛发展,交易量的激增,邮政物流公司会计的日常业务数据和信息也成倍增长,财务人员既要从事物流业务的管理,又要忙于日常会计业务的账务处理,这样难免会出现会计信息的错误和管理上的疏漏,所以必须加强邮政物流公司会计的事后审计和监督,从而纠正错误和改进物流会计的管理。邮政物流公司会计核算和监督有其独特的特点,具体如下:

 

第一,核算内容相对简单。由于邮政物流公司主要经营业务是向业主提供相关的物流服务与劳务服务,基本不涉及产品生产、销售等业务,所以,经济工作相对简单,会计核算内容也比较简单。

 

第二,监督群体比较庞大。众所周知,邮政物流公司受自身经营业务的影响,运营中与众多客户打交道,从中获取收益的同时,也要受其监督。而且,作为经济组织的一种形式,邮政物流公司业务经营受政府监督。可见,邮政物流公司会计工作的监督群体是相当庞大的。

 

三、物流管理公司会计核算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购买方式的转变,物流行业迅速发展并崛起,物流公司规模越来越大,但是会计核算工作水平却没有跟上物流企业发展速度,表现出了诸多问题。

 

第一,会计基础不够规范。我国邮政物流公司经历几十年发展,管理体制、管理手段等都已经比较成熟,但是会计基础管理仍然不够规范,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比如,原始资源保存不规范,原始会计凭证审核不严,造成凭证记录与会计明细账内容不符;会计科目混淆,设置不规范;部分经济业务没有协议或合同;打白条现象比较严重;等等。

 

第二,认识不深入。经济工作在邮政物流公司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不少管理者只抓业务,对会计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尚未深入的认识会计管理,造成会计核算认识上的偏差。比如,财务管理未上升到公司战略的高度,仅认为财务管理是公司管理中的一项普通工作。而且,在财务管理缺乏科学的方法,没有形成一种自上而下、全员参与的财务管理体系。财务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作,不仅需要财务人员的参与,更要求全员参与进来,唯有这样才能实现公司目标。

 

四、邮政物流会计的审计和监督对邮政物流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新要求

 

第一,促使邮政物流公司完善内部控制,严格执行新的会计制度与财务制度,从制度层面上规避风险,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从专业角度对邮政物流公司各项会计业务处理提出建议与改进措施,从而促使邮政物流公司规避风险,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第二,促使邮政物流会计人员更新观念、提高素质,从执行层面保证了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邮政物流公司要制定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包括职责分离、授权审批、财产保护等。加强邮政物流公司财务报表审计和监督,要求邮政物流公司财务人员更新观念,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以制度准则的要求设置人员、规范日常业务处理, 在执行层面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五、加强物流管理公司会计核算的措施

 

基于以上分析,想要加强邮政物流公司快速核算,提供财务管理成效,应从成本核算、收入确认、会计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管理入手,所以提出了以下措施,强化管理、改善现状,夯实邮政物流公司的财务管理基础。

 

第一,加强成本核算管理。为改善以往会计工作中的问题,邮政物流公司应建立完善的会计制度,规范会计基础工作,以强化成本核算管理。邮政物流公司虽然不涉及产品生产、销售等业务,但成本费用核算涉及的环节依然很多,应根据要求严格保存相关的原始资料、凭证,不允许白条进库,以确保成本费用发生的真实性,提高归集与分摊的合理性。同时,严格核算成本费用与才物流服务收入的配比情况,为会计管理提供依据,为管理层做出业务调整和未来业务发展规划提供科学的会计信息和决策保障。

 

第二,加强对邮政物流会计信息系统的管理。在网络化办公时代,信息化手段的使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作质量和效率。为满足信息会计工作需要,邮政物流公司应科学合理的设计会计信息系统,提高信息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第三,加强收入确认环节的管理。邮政物流公司要重点确保邮政物流公司收入发生的真实性、确认的完整性、截止的正确性,以及邮政物流公司收费政策的执行情况。同时,重点强化收费环节的控制与管理,有效杜绝收费环节可能发生的差错及舞弊,规避财务风险。

 

六、结语

 

公司会计核算流程例7

一、统一全公司的会计核算制度,规范公司的业务流程、建立以会计核算为基础的会计体系

把公司的会计核算作为财务管理的基础,因为它是公司财务信息的唯一源泉,它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过程,而且也是财务集中管理的基础。实行统一、规范、标准的会计核算流程,这是所有一级法人和会计核算主体的一个共性问题。经济核算单位的基本特征就是经济行为价值链的重复运动,特别是一些特大型工业企业,由于其生产过程长、内容复杂,会计核算在计算机未全面集成之前,往往需要多级核算才能完成。而连接这一运动的主线就是以会计核算为前提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在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上,其会计信息的集中已不成问题,重要的是对集中数据过程的规范和控制、提取方法的设计上。尽管中国会计改革20年,取得了一定成绩,其制度的欧美化,为国企上市公司提供方便条件,但就其核算的过程来说,是整个企业经济信息反映的基础,因此无统一的规范基础,无适时的会计信息收集和反映系统,无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就不能保证其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其年度报告在资本市场上的风险是足以致命的。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最大的特点是公开、透明,其会计政策也是公开的。不仅如此,对这些会计政策,会计信息反映者也必须通过国际公认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近年来,由于美国本土几家大公司相继出现会计信息违规行为,如安然、世通公司披露虚假利润案,监管机构对会计师审计范畴的要求远远超出会计审计本身,除对固有的会计信息进行审计外,要求根据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第404条款关于公司内部控制方面的要求进行系统的全面建立及完善,在2006年正常年报审计的同时,还需对公司内部控制方面的业务流程实施审计,进而实现对公司内部风险控制的检查,并且将其作为信息披露的内容。企业内控体系建立的基础离不开企业内部价值链的内容,其核心就是会计对每一步、每一项的经济业务进行记录和反映,因此,统一的会计政策是重要的,过程核算的反映也是重要的。上市公司必须有一个统一规范的会计制度和流畅的业务流程,才能为审计师提供好的审计环境。审计环境的建立不仅为审计师,对其公司自身的业务建设也相当必要。公司上市五年来,致力于统一的会计政策、准确快捷的核算系统及内部控制系统的全面建立及完善,不断改善审计环境,使公司年度会计报告披露由2002年的4个月提前至目前的1个半月。同时,由中国会计准则下的会计信息转换为美国、香港会计准则下的会计信息,提供了方便条件。公司面对分布在全国各地几十家分子公司,通过制度、细则的起到了指导和规范作用,但是经过几年来的实践看,也存在不规范操作的地方,甚至有的分公司仍然未摆脱原有企业自主经营模式的影响,有的对有关业务流程、会计核算流程任意曲解。所以,公司财务部结合404项目的实施,从2005年着手编制《会计手册》,内容包括会计岗位要求、会计制度、成本控制流程、会计业务流程、会计业务处理事项以及中国内地、香港、美国三地会计报表的转换方式等,并作了详细的说明,这就为分布不同地点、不同文化、不同企业背景的企业财务人员提供了工作依据,同时也为上级考核提供了方便。正是由于统一了会计核算制度、建立了明确的财务报告体系,为进一步实现分公司层面一级核算、ERP的实施及财务信息应用披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是提升公司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

作为一家国际性的上市公司,预算管理不仅作为正常生产经营的计划管理需要,更是如何规范披露公司经营预期信息的重要前提和实现财务集中管理的有效途径。

预算管理是上市公司普遍推行的方法,同时也是公司财务管理体系建设中一个重要环节。公司一切活动均纳入预算管理范畴,无预算则无经济活动,特别是中国铝业下属分公司及子公司,分布在全国6个省区进行跨地区生产、经营,因此建立一个统一的预算财务政策显得尤为重要。生产需要生产流动资金和维护生产工具的基本费用,那么经营性质的现金预算就是生产活动过程的血液。而企业发展和扩张离不开资本性投资,其投资核心要有充足的现金流作保证,因此资本性支出的现金流预算同样也是经济活动的血液,所以预算管理本身具有的重要性已被推行市场经济的国家所证实,并且已成为各个经济单位、管理企业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预算管理的推行不仅是管理手段的实施,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管理手段将公司的管理思想和规范化的管理理念带入各级管理者工作中,从而推动公司提高管理水平。这一观点不是中国铝业的独创,而是国际上市公司普遍认同的观念。预算管理不仅是公司经济活动的初始过程,而更重要是对预算结果的考核,因此预算考核激励则是又一重要职能,正逐步被广大公司所利用。

中国铝业实行集中统一的全面预算管理,围绕着公司的战略方针和经营目标全面展开,目的是将公司的一切经济活动都纳入预算管理的范畴,建立完整的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分析、考核的预算管理体系,并逐步建立起以预算管理为核心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从而达到预算管理的全面、系统、完整、有效,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三、实现全公司范围内的资金集中管理,是财务集中管理的核心问题

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以现金流管理为核心,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中外会计界均无不同意见。企业重组上市后,首要任务是解决资金集中管理问题。资金的集中管理不是简单地将原企业或下属分公司的资金调空,而是在新一级法人体制下,建立统一资金运行的新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是由一级法人下的分公司性质决定的,分公司的基本定位是生产中心、成本中心,其实质是一个生产车间。其原有的企业管理权力和业务随着法人体制的变化,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公司总部成了财务中心、决策中心、管理中心、投资中心、利润中心,其一级法人范围内的一切现金流活动在集中财务管理体制下运行。分公司只按生产预算定期获得现金流,生产合格的产品完成绩效考核的目标。

资金集中管理是财务垂直管理的根本点,也是公司其它各项改革的支撑点,因此在资金管理形式上,中国铝业采取了集中资金管理的模式。重组上市前,各企业在资金管理方面相对较弱,普遍存在着账户较多、资金沉淀、信贷资信较低等问题。随着中国铝业的成立,资金管理方面整合成为财务集中管理的排头兵,现金流的管理及业务整合,直接冲击了原有的财务观念和业务流程。首先通过对各分公司的银行资金账户进行了整合,将原来全公司近700多个账户整合到目前126个,并确定了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为主要合作银行,大幅度削减了银行账户,盘活了沉淀资金,为进一步发挥资金的聚积效益奠定了基础;其次,统一融资管理,将银行贷款、担保、票据贴现等所有涉及融资的业务统一由中国铝业负责办理,通过将贷款转移及贷款置换,逐步将分散在各企业的贷款置换至总部,并通过规模优势、资信优势等获得了银行的优惠利率。此外,通过融资创新引进投资项目融资建议书、积极推行多币种借款业务,进一步改善借款结构、降低融资成本;其三,将各分公司银行账户按收支属性进行划分,在确保生产经营现金流的同时,严格划分收支资金的管理渠道。通过网络技术的利用,启动了资金统一调度系统,对全公司生产经营支出、资本性支出所需资金,统一由总部划拨;通过直接管理销售收入专用账号,将销售回笼资金在全公司范围内统一运作,正式建立了公司收支完全分开的资金管理体制。

控制资金风险是实现集中管理的重要内容。由于分子公司分布在五湖四海,其管理难度和幅度加大,既要实现资金统一管理,又要实现资金安全,除了建立统一、严格的财务集中管理体系外,其余管理手段推行也很重要,利用网络系统与开户银行相连接,按现金流预算实时监控所有账户资金的动态。由于大量非现金流结算在公司总部管理下进行,分子公司只保留生产性和资本性预算下的现金流,管理难度相对简化了。所以设计科学性体制是防范风险的基础,过程监督系统制度是防范风险的必要条件。

四、投资财务管理是财务管理体系建设的重点,是预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财务集中管理体制中为什么要把资本性支出作为体系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呢?这是根据上市公司的特点决定的。上市公司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追求股东回报,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在这种内在利益的驱动下,公司追求发展速度是很正常的事。在公司上市前,在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现有资产的规模决定了公司的利润水平。而上市后公司追求发展质量和数量,由于资本投资来得最快,必然产生大量投资资金向资本性开支转移的问题。中铝股份上市五年来,平均每年达几十亿左右的资本性支出,几乎是当年净现金流的总数。对于这个庞大开支金额,董事会既然决策了,就有其经营的需要,而财务如何管理,如何在董事会决策前提供决策依据,决策后又如何进行管理,这是财务集中管理体系建设中必须回答的问题。其一,准确预测未来的现金流确保管理层投资计划不冒进。由于铝市场价格波动比较大,现金流预测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所以净现金流供给量,应当作为董事会投资决策的一个重要依据。其二,投资项目确立之后,参与项目管理也是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项目一经批准动工建设,财务管理、基建审计监督核算应及时跟上,及时准确地核定项目进度中现金流的预算,及时正确核定基建投入成本。所以,以投资财务体系建设为重点,是由于公司资本投入大,风险高而决定的。为此公司财务管理建立两大预算体系,即经营性开支预算和资本性开支预算,这样有利于财务管理和控制。

将资本性开支财务管理与生产经营财务管理适度分开,有利于管理,也有利于明确责任、提高投资收益和资金使用效率。资本性项目支出包括固定资产扩大再生产的基建工程、技改工程,固定资产的零星购置及与之有连带关系的其它资本性项目支出。根据在高速发展阶段所表现出来的资本性支出不断扩大的现实,公司在总部财务部内成立了专门负责投资管理的部门,负责所有投资项目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加大了对资本性支出的管理力度。与生产经营相同,资本性支出的管理采取预算管理体制,资本性支出预算是公司管理资本性项目支出、实施投资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拨付资本性项目资金的依据。同时,公司所有资本性项目支出,必须控制在资本性项目支出预算之内,不得突破,严禁概算外、预算外的资本性项目支出。此外,对资本性支出计划中不可预见的突发性事件所造成的新增支出,建立了“绿色通道”政策,即妥善解决突发事件后尽快上报,并按项目正常程序办理报批手续。加强资本项目审计是公司集中管理顺利实施的基础。公司项目投资决策权力虽然集中在总部,但项目的实施还在分子公司,在传统投资管理思想即钓鱼工程影响下,如何确保公司投资决策政策的顺利实施,聘请中介机构承担项目审计管理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公司几年来通过工程审计、竣工决算审计过渡到过程审计,基本形成了公司项目管理中的一种不可缺少的力量,中介公司定期汇报的管理建议为公司实现管理正确决策提供了依据。

五、公司财务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是做好财务集中管理体制建设的基础

公司会计核算流程例8

(一)管理会计目的ABC公司拥有丰富的林木资源,但林木资源也属于生产周期长的稀缺资源。现有林木资源如何跟随市场进行有效利用、砍伐后的林地应种植哪些树种会效益更高、公司产品该生产多少量、公司产品如何定价、公司哪些产品带来的利润更大等等问题成为困扰管理层的焦点。换言之,ABC公司管理层对目前的经营状况仅凭经验做出大致判断,一旦决策失误就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

(二)问题的梳理结合管理层的困惑,ABC公司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管理层赖以决策的信息依据,而信息的核心取决于公司的成本管理信息。为此,通过运用书面资料检查、访谈、现场观察、穿行测试等方法对公司的产品生产流程、相关成本单据的形成及内部传递、现行成本核算方法、成本核算步骤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并对2014年1月—12月的成本计算进行重新计算和检验,发现公司的成本管理粗放、成本核算工作极为繁琐、财务人员工作繁重,主要体现在:1.成本管理的重点不突出ABC公司产成品涉及产品类别、产品规格、产品等级、产品数量(张数或方数)等多个维度,现行成本核算未能区分各维度的重要性,且未能考虑“原材料”、“生产成本”、“库存商品”三个科目间的内在联系,如“库存商品”等科目中按产品规格设置明细科目,忽视了公司根据产品等级进行管理的要求,致使信息级次“本末倒置”,财务部门提供的信息与公司管理层需要的信息错位,财务人员工作很忙很辛苦,但忙出来的信息对于管理层来说并不需要,管理层需要得到的信息财务部门又拿不出来。2.成本核算的思路不清晰ABC公司产品需经过原木、锯材车间、干燥窑和成品加工车间,最后成为可供出售的产成品。ABC公司原木核算采用“方”为计量单位,生产车间和产成品核算中有些用“张”、有些用“方”等;期末实物盘点时,原木、半成品和产成品中的计量单位不统一,有些用“张”、有些用“方”,用“张”为计量单位的又存在12mm、15mm、18mm等规格。计量单位的前后衔接不一致导致前后数据缺乏可比性,难以进行“出材率”等资源利用指标的分析工作。3.成本信息流与实物流不一致ABC公司的产品生产分为锯材车间、干燥窑和成品加工车间三个环节,但成本核算并没有就“原木锯成方料环节”进行单独核算,成本核算步骤存在“以生产流程划分核算步骤、或者以生产工艺划分核算步骤”的困惑。ABC公司“生产成本”科目下设二级、三级、四级明细科目,各级明细科目合计多达238个。该科目核算的内容不仅包括期末在产品,而且包括各车间期末已经完工可以交付下一工序的自制半成品,如账面反映的锯材车间余额660万元中有643万元为可以交付下一工序的自制半成品,真正属于在产品成本的只有18万元。此外,科目核算未能突出成本核算重点,如“生产成本-干燥窑”科目下设20个三级明细科目,多数明细科目的金额为几百元至几千元之间,不仅增加了核算工作量,而且在成本管理上变成“眉毛胡子一把抓”,找不到管理重点。4.成本管理责任不清ABC公司管理层基于调动员工积极性的目的一直想推行考核激励机制,对采购部门的采购成本、生产部门各车间各环节的生产成本、销售部门的销售业绩进行考核,但由于成本管理信息及其他信息的缺乏,该项工作一直搁置。

二、运用的理论基础

(一)价值链理论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价值链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ABC公司的价值链就是原木从投入、到方料、到规格料、到成品并最终抵达消费者的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并进一步分解成与战略相关的活动,以便分析成本的性质和差异产生的原因,从而成为企业决策的依据。

(二)内部控制理论2008年5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会[2008]7号)颁布实施。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内部控制是由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共同组成的一个闭环管理系统,内部环境是重要基础、风险评估是重要环节、控制活动是重要手段、信息与沟通是重要条件、内部监督是重要保证。对于ABC公司而言,控制目标从长远来看是提高经营活动的效率效果并进一步促进战略目标的实现,但这两个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信息目标,信息目标的核心从短期来看即表现为成本信息是否真实完整。ABC公司应结合价值链反映信息流,以信息的形成和传递为目标强化内部管理意识,进而运用预算管理、授权审批控制、财产保护控制、运营分析、考核激励等控制活动来提升运营的效率效果。

(三)成本核算理论成本核算是指企业将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按照一定的对象进行分配和归集,据以计算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活动。成本核算对于企业的成本预测、产品定价等经营决策存在直接影响。ABC公司应结合市场产品类别确定成本核算对象,把握各项费用的真实性、完整性,明确各项费用的用途,尽可能准确计算各种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以便为成本管理提供真实的成本资料。

三、管理会计问题的解决

ABC公司成本管理必须从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两个方面着手,综合考虑整个成本核算前后衔接的一致性、会计科目的合理性、信息的层次性等多个方面。公司成本核算必须结合公司生产流程和会计核算要求,设计公司成本的核算程序、核算方法、核算科目,使成本的归集、计算和分配有据可依,实现成本核算的信息流与实物从原木到产成品的物流相一致,为成本分析和其他财务分析打好坚实的数据基础。公司成本分析应以成本核算的财务信息及销售价格等非财务信息为基础,通过分析公司成本水平及其构成、各类产品及各种产品的毛利率、各种木材的利用率等指标,为管理层决策提供依据。

(一)与生产流程相结合的成本核算制度设计1.生产流程的梳理ABC公司的产品生产从原木依次经过锯材车间、干燥窑和成品加工车间三个环节,每个环节生产的产品同时成为下一个环节的材料,最后形成可供出售的产成品验收入库。锯材车间是将原木锯出方料并制成规格料的过程,根据公司生产现场的车间管理可区分为“锯材车间1”、“锯材车间2”;“干燥窑”是将生规格料烘干成为干规格料;“成品加工车间”按产品类别分为“指接板车间”、“机拼板车间”和“细木工板车间”三个车间;辅助生产车间为“制胶车间”,主要生产制作成品需要的胶水。ABC公司生产流程图详见图1。2.成本核算的设计ABC公司成本核算方法拟采用分步法,结合公司生产流程分为“锯材车间1”、“锯材车间2”、“干燥窑”和“成品加工车间”四个步骤,分设“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制造费用”、“自制半成品”、“库存商品”五个会计科目进行核算:“生产成本”科目用于核算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辅助生产成本”科目核算辅助生产车间(制胶车间)生产胶水发生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其他直接支出和制造费用,该科目月末无余额,归集的成本费用当月全部转入完工的胶水成本,指接板车间、机拼板车间和细木工车间按领用量直接计入各车间的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科目核算公司为组织和管理生产所发生且无法明确区分受益生产部门的费用,以各车间直接材料的数量为基数进行分配;“自制半成品”是指已经过本生产环节并已检验合格但尚未制造完成最终商品、仍须继续加工的中间产品包括锯材车间1、锯材车间2、干燥窑车间月末已制造完成且验收合格的中间产品,科目下设“方料”、“生规格料”、“干规格料”二级明细科目;“库存商品”是指公司内已完成全部生产过程、按规定标准检验合格并转入成品仓、可供销售的产品,按产品类别下设“指接板”、“机拼板”、“细木工板”三个二级明细科目进行核算。公司成本核算科目的设置详见表1。ABC公司发生的成本费用按以上会计科目进行归集,相关成本费用必须以实际发生为依据,注意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月末,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考虑到期末在产品较少的情况,拟采用“在产品按原材料费用计价法”,即:月末在产品只计算其所耗用的直接材料成本,不计算直接人工等加工成本,本月发生的直接人工等加工成本全部由完工产品负担。

(二)信息的反映和传递成本管理信息包括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财务信息主要为成本核算信息、实物盘点信息等,非财务信息包括采购统计报表、车间生产日报表等,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之间应具有内在的一致性。ABC公司各部门在经营活动的进程中同时生成大量原始信息,原始信息需重点关注真实性和完整性两个方面,真实性表现为原始信息能通过其他不同渠道获取并进行核对、或者信息主体明确且责任清晰;完整性表现为信息的形成没有遗漏关键点以及信息传递前后的一致性,如原木的堆放编号、规格、方数合计等关键信息是否完整等。财务部每月末报送的成本信息应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既有全公司的成本计算总表又有各类产品甚至各种规格产品的明细报表,一般包括“成本月报表”、“成本月报明细表”等。

(三)开展成本分析工作ABC公司成本分析应以公司生成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为基础,综合运用比较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多种分析方法,对各车间总成本、单位生产成本、资源利用率、原木成材率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以便问题诊断恰当、原因分析到位,为管理层决策提供强有力的依据。

公司会计核算流程例9

2、信息化会计核算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信息化会计核算的内涵理解不到位

当前很多会计工作者或者会计行业体系外的人员,对信息化会计核算的理解还是单纯停留在“会计电算化”的初级认知阶段,认为会计信息化就是应用计算机,将原本做的手工帐搬到电脑上来,根据原始凭证,形成电子的记账凭证,采用电子版的总账、分类账、日记账等,归根结底不过是记账的工具发生变化而已,这种理解是具有一定的误区的。

具体而言,形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首先,信息化会计核算与传统的会计核算有着很多的相同点,容易造成会计工作者或者会计行业体系外人员的混淆,例如,信息化会计核算的主体和传统的会计核算相同,依然是企业、政府及政府机构、行政单位、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信息化会计核算的对象和传统的会计核算相同,依然是与各核算主体相关的业务活动;信息化会计核算的基础依然是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相结合,并没有脱离传统的会计核算基础,更加没有形成完善的会计核算思想体系等。

其次,对信息化会计核算应用领域的认知比较狭隘,很多会计工作者与会计行业体系外人员认为,信息化会计核算主要是应用在本公司的财务部门,审计部门,以及需要从会计报表中获取财务信息的投资者的,与公司其他部门或者管理层、决策层是不相关的。

2.2、信息化会计核算系统开发目的不明确

信息化会计核算系统开发目的不明确主要是指,想要应用信息化会计核算方式的公司,没有从自身利益和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衡量开发信息化会计核算系统的价值,走出盲目开发,无目的开发的决策。

分析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信息化会计核算方式的普及,使得开发会计信息系统的商家看到了利润空间,通过这些开发商的宣传,更多的公司愿意出资开发或者应用会计信息系统,但是,他们的开发目的并不是十分明确,很多就是为了追求潮流,觉得其他公司都在用信息化会计核算模式,自己公司要是不用的话就显得自己的公司档次不够,这样的攀比心理本身就使得领导者看问题的时候,带上了浓重的个人主官色彩,无法公平公正的评估信息化核算系统的价值、成熟度、上线信息化核算系统对于本公司的利弊等。

2.3、信息化会计核算模式应用过多

当前有许多会计核算模式,由于信息化会计核算方法使得,同时应用多种会计核算模式成为可能,那么,许多公司财务部门为了突出自己的工作量,就会采用多种会计核算模式共同核算的方式,这样,使得许多不适合公司现状的财务分析结果呈现出来,这样造成的后果主要是增加了诸多成本。例如,增加了公司内部的人员及费用成本,上线信息化会计核算模式本是希望节约会计核算时间的,但是财务部门有意无意的作为,都使得他们所做的工作存在过多的无用功,这些无用功所占用的时间如果好好利用,将为公司创造更大的价值,另,财务部门的报告在本公司流通多数需要纸质版上报、签字、存档等流程,相对于只采用适宜的核算模式而言,这种采取多种核算模式并存的核算方法,也增加了本公司内部的费用;增加了会计信息使用人员的时间成本,许多人员,如投资者,需要通过阅读更加冗长的财务报告,才能确定自己所需的信息,也就意味着他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在获取信息上,大大挤占了他们在获取信息以后,通过结合自身状况,做出决策的时间,增加了时间成本。

分析原因主要有两个,分别是:第一,公司员工没有归属感,财务部门工作人员对于自己能够快速完成公司任务以后,是否会有其他工作安排没有一点把握,如果没有其他工作安排,提高了工作效率是否需要裁员,裁员会裁到谁等问题都困扰着财务部门人员,所以,他们宁愿做一些没有意义的工作,也要将工作量搞上去;第二,公司财务部人员专业水平不够,不知道这样采用多种模式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2.4、领导层重视程度不足

当前,很多公司的领导层人员认为,实行信息化的会计核算模式是对财务部门工作的简化,与其他部门没有太大关系,更不认为信息化会计核算制度的贯彻落实有什么地方是需要自己关注或者出力的,但是,这种认识是有一定问题的,因为,公司的很多决策无法脱离财务部门提供的财务报表,但是,如果无法根据财务部门提供的报表,合理分析各部门工作的情况,领导层的决策就可能出现偏差,造成损失,因此,信息化会计核算是需要该公司的各个部门将自己部门的数据及时进行整理,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的,而不是像传统会计核算一样只是真实记录,反映会计科目规定的内容而已。

3、解决信息化会计核算发展中问题的对策

3.1、明确信息化会计核算的内涵

明确信息化会计核算的内涵是解决当前存在的“信息化会计核算的内涵理解不到位”的主要渠道。具体的做法可以包括以下三种:

第一,通过组织与信息化会计核算有关的培训,倡导所有从事信息化会计核算的工作人员积极参加,从而,采用“面对面”的形式,将信息化会计核算与传统会计核算的差异进行对比,并设置互动讨论时间,通过问答的方式,加深对信息化会计核算的印象和理解,甚至可以在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和继续教育过程中,加入有关信息化会计核算的专题,从而让即将和已经取得会计从业资格的人员都能从根源上掌握有关信息化会计核算的知识。

第二,通过在各大高校开展巡回讲座的方式,向会计专业的师生讲明信息化会计核算与传统的会计核算有什么区别,信息化会计核算的发展趋势等,让有可能从事信息化会计核算工作的人员,在正式踏入社会以前,便从源头上把握信息化会计核算的内涵,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不限制其他对会计信息化感兴趣的同学的参与,甚至鼓励其他专业的学生参加讲座,是有利于信息化会计核算的发展的,例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同学,有可能在将来对信息化会计核算软件的开发、完善、修复等提供智力支持;经济金融专业的同学,有可能在将来应用信息化会计核算结果,判断所在领域的投资方向和投资可行性,做出有利于本公司的投资决策,是信息化会计核算成果的应用者之一,对信息化会计核算的优劣有绝对的发言权,可以通过反馈的方式促进信息化会计核算向着更实用的方向发展等,综上所述,鼓励其他专业的学生参与讲座有利于实现跨学科的专业交流。

第三,通过网络宣传等方式,将信息化会计核算的知识宣传给登陆网站的人员,如,在注册会计师协会网站、中华会计网校网站、中国知网数据库的词条、百度百科网站、MBA智库网站等,给出有关信息化会计核算的介绍或者链接,让更多想要学习会计知识的人员正确理解信息化会计核算的内涵。

3.2、明确信息化会计核算系统开发的目的

明确信息化会计核算系统开发的目的是解决“信息化会计核算系统开发目的不明确”问题的重要对策。具体做法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第一,坚决杜绝领导一言堂的决策方式,有关公司重大决策的问题,例如,公司的增资减资、合并分立、破产清算、上线新产品等能够影响公司未来发展的问题,每个相关的工作人员或者领导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议案,但是最终一定要以开会表决的方式形成最终决议,这样就杜绝了因为领导的攀比心理,做出不正当决策的现象了,此处,便可通过会议决定是否上线信息化会计核算系统。

第二,对于涉及专业性较强的问题,或者与本公司参与决策的人员利益过于相关的问题,可以聘请独立的第三方根据公司的具体情况,做出专业的评估,形成评估意见,公司管理人员参照评估意见做出决策,其中,独立的第三方可以由专业的投资咨询公司承担,也可以由高校的研究团队承担,还可以多方聘请,由公司牵头组建工作组。

总而言之,一定要通过某些方式使得公司可以决定开发信息化会计核算系统,但是一定要在明确为什么开发这一系统,这一系统对我们公司的价值究竟在哪里的情况下再去开发,避免任何原因的盲目开发。

3.3、选择适宜的信息化会计核算的模式

选择适宜的信息化会计核算的模式是解决“信息化会计核算模式应用过多”问题的有效途径。具体做法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针对本公司财务部门人员知道哪些信息化会计核算模式,是适宜本公司应用的情况,只是担心自己的工作效率过高被裁员而故意采用多种会计核算模式的问题,可以通过向员工做出不裁员保证的形式,鼓励员工大胆应用新技术进行创新,例如,在公司工作第一年,签订三年劳动合同,在公司工作三年以后改签终生劳动合同,并规定一旦在合同有效期内,被公司辞退,公司需要补偿给员工一定的经济损失等,从而增强员工的归属感,愿意为公司而做出最有利于公司的决策,应用适宜公司的信息化会计核算模式。

第二,针对本公司财务部门人员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所以,不知道采用多种核算模式是没有意义的情况,可以参照“信息化会计核算的内涵理解不到位”问题的解决方案中针对在职员工的解决方案执行,在此不再赘述。

3.4、加强领导层的重视力度

公司会计核算流程例10

经营成果的精确计量是财务管理的基石,而会计核算工作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又是会计信息及时、准确的基础,是内部控制体系切实发挥作用的保障,是科学、正确决策的必要支撑条件。近几年,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统一了会计政策、会计科目和核算流程,会计核算的标准化、规范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会计基础工作得到了有效加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得到了有效提高。

一、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面临的挑战

随着管理精细化水平、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青海公司的会计核算工作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标准尚未做到完全规范化,各单位使用的财务单据样式、财务审批权限与流程、原始凭证明细要求等均存在一定差异,会计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低;二是分子公司数量多,省公司对基层单位会计工作缺乏有效的监控手段,导致会计核算业务整体规范化水平不高;三是会计工作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个人能力,而基层单位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各单位财务数据的质量和决策支持的能力存在较大差异。

二、财务共享服务对会计核算规范化的推进作用

为了应对挑战,公司不断探索新的财务管理模式。2012年,公司开展了财务共享服务的研究与尝试,建立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财务共享服务与会计工作规范化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共享服务的实施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计工作规范化程度;另一方面共享服务体系建设又是推进会计工作不断规范的动力之源。财务共享服务对会计工作规范化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通过建设过程统一标准。在财务共享服务建设过程中,为了保证业务操作的统一性,纳入集中共享的业务必须进行标准化、规范化,逐步做到标准统一、流程统一、单据统一、要求统一,实现业务操作规范化。

二是通过集中处理加强落实。财务共享服务实现了将分散的会计核算业务集中处理。共享中心的会计核算人员经过集中培训后,统一按照标准化、规范化的操作要求执行,保证了规范化规定的有效落实。

三、基于财务共享服务的会计工作规范化管控体系

(一)建设思路

青海公司在财务共享服务建设过程中,构建了以财务共享服务为基础的会计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管控体系,形成了“三个管控机制和两个支撑体系”,即:动态完善机制、多级监控机制、考核评价机制、信息系统支撑和操作规范支撑(见图1)。

第一,动态完善机制。在财务共享服务建设和运行过程中,通过实时监控和动态评估,监测会计工作在标准化、规范化方面存在的缺陷,实时进行完善,形成动态完善机制。

第二,多级监控机制。“两级监控”,即省公司对共享中心的会计工作规范化情况进行监控,共享中心对基层单位进行监控;“双向监控”,即共享中心对基层单位进行监控的同时,基层单位对共享中心进行监控。

第三,考核评价机制。对共享中心和基层单位会计工作规范化情况进行考核,形成管理闭环。

第四,信息系统支撑。一方面将会计工作标准和规范固化在信息系统中,形成强制执行机制;另一方面,通过信息系统实现上述监控与考核机制,提高管理精细化水平和效率。

第五,操作规范支撑。编制共享中心业务操作手册,加强共享中心操作规范性。

(二)动态完善机制

为了确保财务共享服务能够在推进会计工作规范化方面切实发挥作用,青海公司建立了制度化、长效化的动态完善机制,实时监控会计工作制度、流程中存在的缺陷,以及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随时补充完善。动态完善机制包括三方面内容:

1.建立组织体系

省公司财务部牵头组建会计核算规范化工作小组。工作小组由省公司财务部主管核算工作的主任担任组长,会计处处长担任副组长,成员包括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负责人、各单位会计核算业务负责人。工作小组的主要职责:一是评估会计工作相关制度、流程等是否满足规范性管理要求,每年至少评估一次;二是组织会计工作规范性相关制度与流程的修订、增补工作;三是检查相关制度的执行落实情况。

2.规范操作流程

与财务共享服务体系的完善同步,青海公司建立了会计工作规范性相关制度与流程的完善、修订机制,包括定期机制和问题驱动机制两类:

(1)定期完善机制:每年由工作小组组织对会计核算相关制度、流程、科目、政策等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开展完善、修订工作,并对完善后的效果进行跟踪、分析。

(2)问题驱动机制:共享中心及各单位在会计工作中发现标准化、规范化方面的问题均可通过监控机制、“呼叫与响应中心”提交至工作小组。对于紧急问题,工作小组随时组织分析,制订解决方案,及时调整执行;对于非紧急问题,每月进行汇总,提出解决方案,并对制度、流程等进行修订。

(三)多级监控机制

1.两级监控机制

(1)监控方式。第一级:省公司财务部通过定期与不定期财务检查、会计工作规范性调研、不规范事项记录等方式对共享服务中心会计核算规范性进行监控。第二级:共享服务中心在账务处理过程中对基层单位相关会计工作的规范性进行监控,对出现的不规范事项进行记录,定期向省公司财务部反馈。

(2)监控内容。监控的内容是纳入共享服务的、会计核算相关业务的规范性,如:单据使用正确性、审批程序完备性、原始凭证完整与合规性、报账合规性等。

2.双向监控机制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承担了公司主要的会计核算工作,是会计工作规范的重点。青海公司在财务共享服务体系中设置了“双向监控”机制,在共享中心监控基层单位的同时,基层单位也要监控共享中心业务处理的规范性。发现不规范事项时实时记录、反馈、考核。

(四)考核评价机制

为了确保会计规范性相关的制度、流程得到切实落实,公司建立了会计工作规范性考核评价机制。

1.考核评价内容

公司对共享中心及基层单位设置了三类共十个考核评价指标,并制定了相应的目标值,保证会计核算业务的及时、正确、规范(见表1)。

2.考核评价周期:按月进行统计分析,按月通报;按季度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各单位的奖惩激励机制相衔接,形成管理闭环。

3.考核评价机构:评价考核由省公司财务部负责组织,考核结果反馈至各单位财务部和人力资源部,由人力资源部兑现。

(五)信息系统支撑

对于部分会计科目选择、凭证摘要填写等能够标准化、规范化的会计核算工作,公司建立、拓展了单据与科目、凭证摘要的映射关系,在业务单据推送过程中自动生成会计分录及凭证摘要,进一步减少人为判断过程,降低了因会计人员工作失误而导致信息缺失及核算差错。

公司在《会计核算手册》的基础上,细化会计核算场景、提炼各类明细业务的会计处理模版,从2010年至今共有57个模板固化到系统中,保证了相同业务会计处理的唯一性,保障了会计报表的质量。

(六)操作规范支撑

为了提高共享中心和基层单位会计工作的规范性,公司编制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业务操作手册》,用于规范共享服务中心的业务操作。

《操作手册》的编制目的是为了解决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人员轮岗较快与服务质量要求高之间的矛盾。共享中心新上岗的人员通过查阅“傻瓜式”的操作手册,能够在短时间内熟悉业务流程和操作要求。《操作手册》以纳入财务共享服务的业务流程为主线进行编制,包括20类,共112个流程。每个流程的规范包括以下内容:会计分录、凭证摘要、必须的原始凭证附件、财务审核的内容、业务操作流程等。

四、共享服务对推进会计工作规范化的效果

对于企业集团而言,如何有效地提高会计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是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难点。青海公司在开展财务共享服务的过程中,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会计工作规范化管理体系,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制度体系的规范化水平显著提升

财务共享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实施过程,就是会计工作逐步规范、标准的过程。公司通过开展财务共享服务,建立了会计工作规范性动态完善机制,形成了良性循环。通过共享服务体系建设,公司统一了线下单据、审批流程,进一步规范了原始凭证、财务审核要求、会计分录、凭证摘要,加强了公司会计核算流程、单据和凭证的标准化与规范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完整性与准确性。

(二)标准与规范的执行力显著提升

加强制度规范的执行性是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核心。公司充分发挥财务共享服务“业务集中处理”的优势,建立了多级监控机制,实现了“规范制订、规范执行和规范监控”既相互分离又相互融合,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保证了标准与规范的落实。同时,公司通过信息系统固化、操作手册规范等方式,采用多种方法与手段强化执行机制,解决了标准化、规范化过程中“有制度、难落实”的痼疾,标准与规范的执行力显著加强。

公司会计核算流程例11

中图分类号:F2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9-0225-01

一、背景

2008年财政部等五部委《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来,内部控制在我国上市公司和国有企业逐步推行,在公司治理中扮演了重要作用。2014年12月,为推动电力企业规范内部控制管理,提升其经营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财政部推出了《电力行业内部控制操作指南》,这标志着电网企业正式进入内部控制规范企业的建立和实施阶段。

二、涵义

根据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由此可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取决于内部控制能否保证企业实现其内控目标,即通过对设计有效性的评价和执行有效性的评价,衡量内部控制对企业实现内控目标的保证程度。对于电网企业,内控目标保证程度高,则说明内部控制在防止企业资产流失,保证财务信息真实完整,实现国家电力发展战略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是公司治理的有效方式之一。

三、文献综述

目前我国对于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研究主要包括评价目标、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等方面。陈汉文(2008)探讨了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涵义及内控系统有效性评价体系的构建,刘启亮等(2013)研究表明受国资委及其他主管部门的考核影响,国有企业相较于民营企业制定了更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内控体系。以国有上市公司为例,逯东、王运陈(2014)通过分析国有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有效性,提出了针对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方法。本文将以电网企业售电的核心流程为例,提取“电费实收核算”流程,分析其内部控制有效性。

四、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

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包括内部控制设计有效性评价和内部控制执行有效性评价。现将以FD电网公司的电费实收核算为例,分析其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的有效性,从而对FD电网公司的内部控制现状进行评价。

(一)FD电网公司简介

FD电网公司的主要从事电网输配调度及购售电业务,其中售电业务是公司的核心业务,直接反应了公司的经营状况和盈利水平,而电费的应收与实收核算是财务部门的重要业务之一。根据《电力行业内部控制操作指南》,结合FD公司的实际情况,设定设计有效性的判断标准包含以下方面。

1.从合规性而言,内控体系是否能够合理保证电费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2.从资金安全而言,内控体系是否能够保证资金合理回收,安全保管;3.从会计核算而言,内控体系是否能够防止或纠正财务报告的重大错报。

根据FD公司的实际情况,执行有效性的判断标准包含以下方面。

相关控制在评价期内是如何运行的;相关控制是否得到了持续一致的运行;实施控制的人员是否具备必要的权限和能力。

(二)FD电网公司设计有效性评价

FD电网公司根据公司的电费发行、电费收取及账务处理情况,梳理出终端用户电费收入核算、营销终端用户收款核算、商业汇票结算等6个业务流程。

首先,从合规性的角度分析,FD供电公司设计的内部控制流程涵盖了电费发行和电费收取的各项业务流程。以营销终端用户收款核算为例,营销部门依据银行进账单核对系统中的收款数据,通过营销系统实时进行实收款项处理,然后将信息传递至财务信息系统;收入与应收会计根据银行提供的对账单,检查客户进账明细,确保营销系统提交的收款信息无误,进而生成对应的财务凭证。从业务流程的设计来看,用户收款信息经过营销录入和财务校验,能够合理保证营销终端用户收款信息准确入账,内部控制流程的设计是有效的。

其次,从资金安全而言,除终端用户电费收入核算、账龄分析与坏账核算不涉及现金流外,银行进账信息的录入与审核在其余5个业务流程中都将由营销部门和财务部门共同协作完成。在终端用户电费收入核算、营销非电费收入核算、商业汇票结算等流程中,营销部门获得银行对账单及客户业务流程进度,并将这些信息及时准确地反映到会计核算上,内部控制流程的设计能够合理控制资金安全方面的风险。

最后,从会计核算而言,终端用户电费收入核算流程信息首先由营销从电力销售系统采集并进行复核,在确认电价执行情况无误后,在营销系统发行电费。财务部门获得当月收入信息时,在系统里针对子公司发起协同凭证,确保FD电网公司与子公司之间购售电信息一致。在账龄分析与坏账核算流程中,财务部门提供应收账款账面余额,营销信息根据该信息核对并根据账龄分析法,合理确定各期坏账准备计提比例,计算该会计期间内应冲销以及应计提的坏账准备,并提交给财务部门,由收入与应收会计记账,并在财务报告中予以反映。我们可以合理认定,内部控制流程的设计是有效的。

(三)FD电网公司执行有效性评价

FD电网公司根据梳理的业务流程、流程步骤和关键控制点,制定了相应的内部控制矩阵和内部控制流程测试底稿,按照设定的控制频率,从2014年11-12月的业务中选取样本进行测试,进一步检验内部控制流程是否能够在企业内部有效施行。具体如下。

在评价期内,根据样本测试的结果,可以得知电费应收实收核算中,终端用户电费收入核算、营销非电费收入核算、营销终端用户收款核算和商业汇票结算是从营销部门受理或发起,经复核无误后在营销系统里录入相关信息,并将其传递至财务系统,由收入与应收会计进行账务处理。账龄分析与坏账核算、商业汇票承兑流程是由财务部门提供原始资料,营销部门据此核对并处理,经双方复核无误后入账。在以上6个内部控制流程的样本测试中,各流程均能正常运行。

从系统运行的结果来看,由于总公司在财务系统里设置了权限限制,同一类型的业务根据设计的内部控制流程都固化下来,保证了业务的连续性和统一性。以商业汇票承兑流程为例,FD电网公司的出纳至少提前10天将即将到期的承兑汇票送至银行托收承兑,商业汇票承兑款项收回后,出纳将银行回单送至收入与应收会计处,由收入与应收会计在系统里登记商业汇票承兑信息,并将单据传送给会计主管审核。会计主管审核无误后,由收入与应收会计录入商业承兑汇票托收承兑的凭证,并将信息反馈给营销部门。样本测试的结果也证明了以上6个内部控制流程得到了持续一致的运行。

FD电网公司内部控制矩阵与内部控制流程测试底稿一一对应。内部控制矩阵中包含了责任部门、责任岗位、相关文档、涉及系统、控制点、控制目标、控制类型等信息,并设定了控制频率。系统可以定期或不定期抽取样本进行检验,通过对流程步骤和控制点的测试,检验内部控制是否能够实现效率效果、资产安全、财务信息、合法性、是否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等内部控制目标。根据样本的测试结果,我们发现实施控制的财务主管、收入与应收会计、出纳、营销主管、营销电费会计等人员均配备了必要的权限和能力,且并未出现超权限控制的情况。

通过评价FD电网公司电费应收实收核算的内部控制设计有效性和内部控制执行有效性,可以得出公司电费应收实收核算的内部控制是有效的,能够合理控制企业风险,保证企业经营有序运行。

五、总结

FD电网公司根据电力行业的特点,结合公司实际情况,构建了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保证企业经营合法合规,资产安全,为企业实现社会价值和战略目标提供保障。从FD电网公司的经验可以得出,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首先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充分收集、整理各个业务流程,梳理出适合企业日常管理的内部控制流程,将内部控制体系与企业经营对应起来。其次,实施控制的相关人员要树立起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意识,将风险控制在前端,及时处理问题。最后,企业的管理层要重视内部控制的过程,分析内部控制流程的运行结果,及时更新完善,使企业管理的风险可控、能控、在控,保证内部控制流程能够长期有效运转。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