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传统能源的缺点

传统能源的缺点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4-01 15:01:45

传统能源的缺点

传统能源的缺点例1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3-0107-03

全球化时代,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文化是核心竞争力,如果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制高点,就要掌握文化的主动权。“发展文化产业,促进经济增长”,近年来已成全社会的共识。河北省对文化产业建设非常重视,明确要求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应加强对文化建设的领导,并且“为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和体制改革顺利推进创造良好条件”。[1]然而,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也因政府的意识形态、经济政策的束缚导致二者的联系不够紧密,互相封闭并缺乏有效的互动机制。河北文化产业不能与非同行业有效互动,产业链与产业环节缺乏协调,最终造成文化产业不能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结构体系。

一、河北传统文化是

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本河北传统文化资源众多,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的条件可谓得天独厚。从内涵上看,它既包括有形的实物,也包含了无形的精神价值。河北文化集有燕赵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各种地域文化、民间民俗文化于一体,而具有河北特色的精神也是靠它们孕育而成的,并且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孕育出的很多时代精英,无论是政治家、军事家或者是大学者,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了河北精神价值,并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重要影响力,可以说,燕赵文化与中国革命文化等文化重要价值体现在河北传统文化中,它包含着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

然而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观念没有将文化看作产业来开发,更是缺少对文化本身在市场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其具有的经济价值被严重低估了。此外,只有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才具有市场传播的潜力以及产业价值。作为传统文化,它无论是在思想意识还是生活习俗中,深深地影响着人们。应该说在河北文化产业未来发展过程中,应加强对传统文化资源的科学评价,促进文化产业资本的形成。目前,河北传统文化资源无论是产业开发还是文化传播传承都未赋予文化的资本性质,它们尚缺少市场化的运作,其带来的各种弊端使二者都最终受损,所以说只有利用好传统文化资源,通过合理的转换方式,才能使传统文化资源成为文化产业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储备库及重要的资本。

二、构建以传统文化助推文化产业发展的

有效机制是河北文化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需要实现价值的放大,要找准价值的契合点,找到价值契合点是传统文化助推文化产业发展有效机制的前提,二者需要通过发展新项目,集中人财物进行重点突破,并以文化创意、开发、相互衔接、相互配套,加快传统文化资源的转化,以此为发展的基点促使它们更富于再造性和能动性。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加快改变河北文化产业小而分散的经营状况,促使其经营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此我们还应注意到只有真正的传统文化才能使河北文化产业发展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构建河北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间的良性互动机制,经济及文化的联系才会加深,才能使二者得以互相助推、共同发展,并促进河北全社会的和谐发展及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当前,文化产业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的助推机制,已通过观念启发、产业融入、资金支持等途径基本建立,然而传统文化对文化产业的助推机制却并未建立。因此,应该通过合理的专业化生产、经营一体化、区域化布局构筑以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机制,这是河北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三、当前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缺乏大系统观念,习惯于就文化谈文化,就文化产业谈文化产业。不习惯把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其他产业的发展联系起来考虑,探索其互动关系;探寻文化产业落后的原因也习惯于从文化系统内部找原因,对系统外的原因有所忽略;探索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也只习惯从文化产业本身找出路,对怎样加强各文化企业间的联系,建立完整的文化产业链条,怎样使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有机融合,形成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等问题缺少探讨。

第二,观念滞后,产业化意识不强。由于受文化政治工具化传统及计划经济体制思想观念的影响,在对待文化产业的性质、地位、作用、功能的认识上,在对待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上,还存在一定的误区和片面性。往往是对文化的政治功能强调得多,社会经济功能强调得少;往往把文化产品单单看成是精神产品,而忽视其商品性;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河北省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意识不强。

第三,条块分割,部门管理松散,难以形成合力。以特色优势文化资源为依托的大型文化产业项目本应该形成本地区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文化产业优势区域板块,很好地发挥对文化资源的整合作用,但目前这一问题并未得到很好解决。由于多头管理或分头管理,条块分割,使文化产业链上下游脱离,产业链某些环节被割断,严重影响和制约文化资源优化和整合,致使一些特色优势的文化资源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益。

第四,进入门槛高,不能广泛动员各种社会力量投入文化产业。主要表现在民间投资门槛太高,手续繁杂,致使多元化、市场化、社会化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严重不畅,导致外资及民间资本难以兴办文化产业,使得投资渠道单一,多渠道投融资体系难以形成,绝大多数文化企(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主要靠政府投入。

第五,缺乏文化产业经营人才。目前,河北省缺乏熟谙市场经济与文化经营的文化产业经营人才,文化企业管理者大多为传统管理型,难以用市场的眼光来谋划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六,除文化资源外,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其他资源十分缺乏。目前河北省仅仅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而资本资源、材料资源、技术资源、人才资源等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其他资源十分缺乏,严重制约了河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七,尚未形成良性开发机制。缺乏精心包装的、特色鲜明的、前景良好的大型文化项目,致使河北省丰富的文化产业资源对国内外知名文化企业吸引力不强。文化资源一方面存在发展资金不足,另一方面存在资源利用率低、闲置浪费等问题,尤其是缺乏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难以形成文化产业链、产业集群。

第八,基础还很薄弱。从总体上来看,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文化产业的经济总量,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还是发展战略市场化运作成熟度、硬件和软件建设上,都与邯郸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晋冀鲁豫四省邻界区中心城市的地位存在着较大差距。许多民间文化产品市场占有率很低,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许多旅游产品科技含量、附加值较低;大部分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开发和利用;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的潜力还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2]

四、以传统文化助推文化

产业发展有效机制的构建路径(一)理清基本思路

以传统文化助推文化产业发展,其基本思路应当是:依托本地资源,吸取外地资源,营建完整的文化产业链,实现文化产业链的良性循环,并实现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非文化产业、文化基础研究、文化保护及文化产业内部各行业间的良性互动、滚动发展。

(二)明确发展重点

河北省发展什么样的文化产业,选择时首先要考虑能否发挥河北省的文化资源优势;其次要考虑产业本身发展前景如何,盈利能力怎样;再次还要考虑对其他产业的带动能力怎样;最后还要考虑是否有利于提升河北省的文化品位、提高河北省的整体形象、扩大河北省的社会影响。综合这些因素,建议河北省重点发展出版印装发行、文化旅游、现代传媒、文化娱乐及演艺、文化产品生产及销售、动漫游戏、民俗节庆及会展、体育休闲健身行业。

(三)找出具体措施

以传统文化助推文化产业发展,必须找到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对此,可归结为:制定“一个规划”,实现“两项改革”,破除“三种观念”,做到“四个优化”。

1制定“一个规划”

即制定出一个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借以对全省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全局性指导。河北省出台的《河北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2015)――规划文本》,对河北省未来五年文化产业发展作了详细规划,提出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定位、指导原则,理清了发展思路、目标和实现路径,突出了文化产业发展重点,体现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3]河北省各级政府、各类企业及广大民众要积极贯彻这一《规划》,以此为指导详细规划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众志成城,共同推进河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努力把河北省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2实现“两项改革”

实现“两项改革”,一个是改革文化体制和机制,改革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事业单位体制”,坚持“政策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理顺管理体制,从根本上转变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实现政府从“办文化”向“管文化”的根本转变,真正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另一个是改革投融资方式,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逐步由政府一元化投入转变为政府、企业、个人、社会多元化的投入,并实现融资方式的多样化,改变仅仅依靠自己积累和银行贷款的融资方式,充分运用数额巨大的民间资金,学会运用融资租赁、私募股权基金、夹层融资、资产证券化、“借壳上市”等新兴的融资方式。

3.破除“三种观念”

破除“三种观念”,第一要破除文化与经济不相干观,树立文化与经济一体观;第二要破除文化上的产业化有害论,树立产业化意识;第三要破除就事论事的习惯思维,树立联动发展的大系统观念。

4.做到“四个优化”

做到“四个优化”,一要优化人才队伍,着力改变缺乏经营人才、创新人才的局面;二要优化文化企业经营方式,使文化企业经营能够紧密结合当地、自身的具体情况,发挥自己的特长,富有自己的特色;三要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建设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把河北省文化产业从一个幼稚产业、弱质产业建设成为一个朝阳产业、强势产业,进而把河北省由一个文化资源大省建设成为文化产业大省;四要优化政策环境,对网络服务业、信息咨询业、文化电子商务、教育培训业、健身健美业等新兴文化产业实行减免税措施,并在融资、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帮助其顺利渡过创业艰难期。[4]

[参考文献][1]张云川.重视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开创河北文化建设新局面[N].河北日报,2008-12-31.

传统能源的缺点例2

一、概述

常德卷烟厂零陵卷烟分厂厂外有一座自备水泵房,设有2台供水泵,功率75kw,流量160m 3 /h.泵房与厂内的储水池相距有3km.供水运行方式是人工定时巡检,电话通知泵房进行操作,储水池经常发生溢水或缺水事件。为了节能、节水和挖潜增效,以及解决因缺水而 影响 生产的 问题 ,对该泵控制系统进行了改造。由于泵房与储水池相距较远,并且中途地形复杂,难以建立有线连接和控制。为此,采用了浙江双钦 科技 有限公司生产的多功能无线变送液位控制系统。在储水池内安装液位传感器,储水池旁安装多功能液位变送器,厂内车间和厂外泵房各安装了一套多功能液位控制器。通过液位变送器与控制器的无线传送方式,实现了储水池、厂外泵房和厂内车间的无线通信和遥控。

二、系统元器件的选用及构成

1.系统的选择及主要参数

考虑到无线电信号在远程传输过程中的折射和反射会形成死区及不稳定区域,不同的收发环境会有不同的收发距离。为确保信号的有效传送,并根据现场情况,系统的主机配置一台变送器(图1)和两台控制器,型号为scyk2s108.该主机有效控制距离为5km,还可穿透12层以上楼层障碍。

主机的主要技术参数:电源220vac50hz;工作环境温度-20~45℃;控制器带负载能力:①直接输出220vac5a.②间接控制为单相、三相和直流;静态功耗<1w.

2.水位传感器的选择

传感器长期置于水池内,浸泡在水中,一般的传感器极易结垢和腐蚀氧化。这样,不仅使液位检测失效,又可能污染水源。为确保检测的安全可靠性,选择与scyk2s108型控制器配套使用的scg101u型传感器。该传感器的主体材料为食品塑料,触点材料为特制合金,工作环境的水温要求在-20~120℃之间。

3.传感器与变送器连接线的选择

传感器安装分为上/下限水位各一个,由4根线连接,为避免受到干扰和失真,同时考虑其机械强度,选用kvvp4×l.5mm屏蔽控制电缆。

三、系统工作过程

1.水泵进水端的水源检测

(1)水源单点检测方式将控制传感器选择开关拨到ⅰ位,控制器在接通电源或在水源缺水后来水时,水源指示黄灯将延时10min点亮,此时可以按一下红色复位按钮,若水源充足,本指示灯则熄灭,延时被取消。若不需要缺水延时功能,将控制器1、4接线短接。在水源缺水或延时状态,水源指示黄灯均被点亮,水泵不工作。

(2)水源上/下限双点检测方式将控制传感器选择开关拨到ⅱ位,当水源液面低于下限时,水源指示黄灯被点亮,显示水源缺水,当水源液面升至上限后,水源指示黄灯熄灭,水源充足。在水源指示黄灯点亮期间水泵不工作。此传感方式不具备延时功能。

2.自动控制

在水池液面低于下限时,信号指示蓝灯闪烁、运行指示绿灯点亮,此时水源指示黄灯若熄灭,控制器则即时启动水泵,否则将进入缺水待运行状态,等待水源充足且水源指示黄灯熄灭后,才启动水泵。当水池液面上升触及下限时,信号指示蓝灯熄灭。当水液面上升触及上限时,信号指示蓝灯、上限指示黄灯同时闪亮,运行指示绿灯熄灭,水泵停止工作。当水池液面下降低于上限时,信号指示蓝灯与上限指示黄灯同时熄灭。当水池液面低于下限后将再次启动水泵。如此周而复始,实现全自动控制运行。

3.手动控制

传统能源的缺点例3

1 太阳能海水淡化的优缺点

太阳能海水淡化系统与其他海水淡化系统相比有许多优点:1)可独立运行,不受蒸汽、电力等条件限制,无污染、低能耗,运行安全稳定可靠,不消耗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常规能源,对能源紧缺、环保要求高的地区有很大应用价值;2)生产规模可有机组合,适应性好,投资相对较少,产水成本低,具备淡水供应市场的竞争力;3)所得淡水纯度高;4)安全。

太阳能海水淡化也有一些缺点,如占地面积较大及冬天结冰的问题等。在选用海水淡化方式时需要权衡各种技术的优缺点,选用最佳的淡化方式。

2 现有的太阳能海水淡化系统

人类利用太阳能淡化海水,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最早利用太阳能进行海水淡化,主要是利用太阳能进行蒸馏,一般称为太阳能蒸馏器。太阳能蒸馏器的运行原理是利用太阳能产生热能驱动海水发生相变过程,即产生蒸发与冷凝。根据是否使用其他的太阳能集热器可将太阳能蒸馏系统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两类。被动式海水淡化的装置中不使用电能驱动元件,主动式太阳能蒸馏使用了附加设备。

2.1 被动式太阳能蒸馏系统

盘式太阳能蒸馏器是被动式太阳能蒸馏器的典型代表。具有结构简单,取材方便,制作、运行和维护都比较容易的特点。被动式太阳能蒸馏系统的工作温度较低,产水量较小,不利于在夜间工作和利用其他余热。

单级盘式太阳能蒸馏器的结构简单、取材方便,运行时基本无需人员管理,但是有产水效率低、占地面积大的缺点。

多级太阳能蒸馏器重复利用了水蒸气的凝结潜热,可得到比单级盘式太阳能蒸馏器更高的单位面积产水率。增加盘的级数有利于增加单位面积的产水量,但当盘的级数增加到3级以上时,产水量的增加幅度很小。这是因为装置内的温差减少,减弱了装置内传热传质的动力。

外凝结器式盘式换热器是为解决传统的盘式太阳能蒸馏器的缺点而提出的。传统盘式太阳能蒸馏器利用装置上方的透明盖板做凝结器,这种方式有以下缺点:1)水蒸气凝结时放出潜热,使盖板温度升高,从而提高了盖板附近的水蒸气分压,使蒸发面与凝结面之间的水蒸气分压减小;2)蒸汽在盖板上凝结后产生水膜与水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盖板的透过率,降低了蒸馏器内海水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总量,不利于性能的提高。为了避免这些缺点,可加设外凝结器,当外凝结器的冷凝面积足够大时,增加外凝结器可以提高30%~50%的产水量。

多级芯型盘式太阳能蒸馏器利用对水有强亲和作用或毛细作用的多纤维材料做液芯,例如黄麻布、棉纱布等,克服了传统太阳能蒸馏器的海水热容量大,受热温升缓慢,延迟淡水产出时间的缺点。多级芯型盘式太阳能蒸馏器比传统的太阳能蒸馏器的单位面积产水量提高16%~50%,效率提高6.5%~18.9%。

聚光型太阳能蒸馏器分为盘形抛物面式、槽型抛物面式和平面镜反射式等几种。

太阳能集热装置实时跟踪太阳,使吸热面垂直于太阳光线是十分必要的,简单盘式太阳能蒸馏器的吸热面是水平放置的,不能跟踪太阳,其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量小于同等面积的倾斜的水面,将水盘做成阶梯状的倾斜太阳能蒸馏器可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产水量明显高于传统的太阳能蒸馏器。

2.2 主动式太阳能蒸馏系统

其运行温度提高,内部的传热传质过程得以改善,主动回收了蒸汽的冷凝潜热,效率大大提高。

有平板式太阳能集热器辅助加热的盘式太阳能蒸馏器可大幅度的提高单位采光面积的产水量。其收集和贮存太阳能作用的平板太阳能集热器的效率较高,可将蒸馏器内的水加热至较高的温度,增大产水率,提高效率。给蒸馏器盖板进行冷却时,效果更佳。当系统采用被动式运行,同时有盖板冷却时,系统总效率最高,可达到45%~52%。其次是系统主动运行,同时有盖板冷却的情况,此时的系统总效率为30%左右。最差的是系统主动运行但无盖板冷却的情况,此时的系统总效率为10%左右。因此蒸馏器采用主动加热时,应该想方设法的回收盖板的潜热,这是提高系统总效率和经济学的关键。

加设储热水箱的主动式太阳能蒸馏器是针对加设平板式集热器的主动式太阳能蒸馏器未能充分利用环境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这一缺点而提出的。加设平板式集热器的主动式太阳能蒸馏器的工作温度最高时,其环境温度也是最高的。加设储热水箱的主动式太阳能蒸馏器可以有效的利用夜间的低温环境,另外储热水箱的加设可以延长蒸馏器在高温区的运行时间,由于以上两点原因可以加长装置的产水时间,有可能全天24小时都有淡水产出,并且夜间与白天的产水量基本相同。

针对传统盘式太阳能蒸馏器中水蒸气的浮升及在盖板附近的冷凝过程为传热传质强度较弱的自然对流的缺点,提出了外带凝结器的主动式太阳能蒸馏器。此蒸馏器将部分水蒸气通过风机抽吸到蒸馏器外的冷凝器中,在冷凝器中与冷却盘管接触,产出淡水。在此设计中蒸馏器内处于负压,有利于水的蒸发,提高产水量。但也有以下缺点:设计复杂,投资成本高,需要一些电能,不利于在偏远地区推广使用等。

将太阳能集热器与多级盘式太阳能蒸馏器相结合的特点包括系统运行温度较高,提高了海水蒸发的动力,反复利用了蒸汽在盖板处凝结时放出的冷凝潜热。利用集热器给三级蒸馏器主动加热时,蒸馏器产水量可以增加2倍~2.5倍左右。

太阳能集热器还可以与多级叠盘式蒸馏器联合使用,在这种运行方式中多级叠盘式蒸馏器部分不接受太阳能,只起到蒸发与冷凝的作用,有利于节约占地和设备投资。供热功率相同并恒定时,叠盘数增加,有利于淡水的生产。一般运行温度在70℃附近时取三级,在80℃附近时取四级,大于90℃时可以考虑取五级。该装置的产水率随着运行温度的升高而升高,由于真空管集热器的热损失较小,因而这种装置的产淡水时间可以延长到晚上,甚至到第二天的早上。但是多级叠盘式蒸馏器也有一些缺点,1)各盘盘底均为单角单槽式结构,为了使蒸馏水顺利流至槽底,盘底夹角不能大于150°,否则凝结形成的淡水水珠可能会因重力作用而重新滴落盐水中,从而增加了系统的热惰性;2)平面盘底结构限制了装置的冷凝面积;3)盘底结构增加了水蒸气的对流传质阻力,降低系统的效率。

有折皱底面的多级叠盘式太阳能蒸馏器可克服多级叠盘式蒸馏器的部分缺点,降低了盘与盘之间的距离,单位能耗产水率更高。其他的太阳能蒸馏器还有饱和空气增湿减湿太阳能蒸馏器、降膜蒸发加湿除湿太阳能蒸馏器、单级降膜蒸发与降膜冷凝式太阳能蒸馏器、多级降膜蒸发与多级降膜冷凝式太阳能蒸馏器、降膜蒸发-气流吸附型闭式循环太阳能蒸馏系统、横管降膜蒸发闭式循环太阳能蒸馏系统[3]。

3 与传统海水淡化技术相结合

传统的海水淡化技术大致可以分为两类:1)相变过程,其中包括多级闪蒸、多效沸腾和蒸汽压缩等;2)渗析过程,主要有反渗透膜法和电渗析法等。

鉴于传统海水淡化技术的方案、措施、材料和管理经验等比较成熟,将太阳能海水淡化与传统海水淡化技术相结合也是现在的一大趋势。传统的海水淡化方式包括:多级闪蒸海水淡化、多效闪蒸海水淡化、压缩蒸馏海水淡化、利用海水与淡水的分压差进行海水淡化、横管降膜蒸发多效回热式太阳能海水淡化装置等。

将太阳能海水淡化技术与传统的海水淡化装置结合起来,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结合后的系统适用于太阳能的应用,即运行温度在中低温范围;2)尽量减少热量在传输过程中的损失,提高效率;3)选用合适的海水预处理过程;4)设备投资、初建投资等问题;5)装置的占地面积等问题;6)对原有系统尽量少做改装,提高原有部件的利用率。

利用多级闪蒸海水淡化系统生产1m3的淡水,需要消耗热能221.9MJ~276.3MJ,需要消耗电能3kW・h~4kW・h,即多效闪蒸技术主要消耗的是热能,可以将太阳能海水淡化系统与多级闪蒸海水淡化系统相结合使用。

多效蒸发海水淡化是将一个蒸发器蒸发出来的蒸汽引入下一个蒸发器,利用凝结放出的热加热蒸发器中的海水,以产生淡水。它的特点是几个蒸发器相互串联,前一蒸发器内蒸发时产生的蒸汽用作后一蒸发器的加热蒸汽。多效蒸发海水淡化技术也主要利用热能。与多级蒸发海水淡化系统相比,多效蒸发采用了降膜蒸发和冷凝过程,因此在相同产水量的情况下,多效蒸发的运行温度可以更低,更适合与太阳能海水淡化技术相结合。

许多情况下,蒸汽压缩蒸馏过程知识开始时需要由外部引入少量加热蒸汽启动,此后利用二次蒸汽自动蒸发,不在需要外部热源。蒸汽压缩蒸馏有热功效率高,体积小,无需大规模热源,适用于海岛、轮船等地方的优点,但也有一些缺点,例如生产规模受压缩机容量的限制。若利用太阳能为压缩蒸馏提供初级能源,使装置在较高温度段运行,这样可以减少通过压缩机的蒸汽的体积,提高压缩机的效率,从而减小换热器内外的压差。将蒸汽压缩蒸馏技术与多级闪蒸技术及多效闪蒸技术相结合是更理想的方案,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装置的热功效率。

在273K~373K的温度范围内,海水表面的饱和蒸汽分压比淡水表面的饱和蒸汽分压约低1.84%。当海水与淡水保持在相同的温度下,淡水将向海水蒸发。反之,如果使淡水表面温度保持比海水表面温度更低,并达到一定值之下,那么海水就可能向淡水表面蒸发,也就是说利用海水与淡水的饱和蒸汽分压不同来实现海水淡化。可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注入到海水中,使海水表面温度提高,实现海水的淡化。

电渗析法是利用电场的作用,强行将离子向电极处吸引,致使电极中间部位的离子浓度大为下降,从而制得淡水。电渗析法不仅可以用于淡化海水,还可以用于水质处理。太阳能海水淡化技术与渗析海水淡化技术相结合是利用太阳能转化成的电能驱动系统产生淡水[4]。利用太阳能发电的方式包括两种,一种是太阳能热发电,也称为聚焦型太阳能热发电,通过大量反射镜通过聚焦的方式将太阳能直射光聚集起来,加热工质,产生高温高压的蒸汽来驱动汽轮机发电;另一种是太阳能光伏发电,是根据光生伏打效应原理,利用太阳电池将太阳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主要由太阳电池板(组件)、控制器和逆变器三大部分组成,它们主要由电子元器件构成,不涉及机械部件,所以,光伏发电设备极为精炼,可靠稳定寿命长、安装维护简便。

4 结论

海水淡化可以缓解淡水匮乏的危机,保障沿海、岛屿及其他淡水资源缺乏地区的用水。太阳能海水淡化具有保护环境、节约常规能源的优点,是今后增加淡水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谢建,李永泉.太阳能热利用工程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传统能源的缺点例4

中图分类号:TP393.0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422(2008)04-0002-02

1 传统FTP系统的原理

传统被动式FTP数据传输过程是:客户端使用PASV元命令向服务器端发出传输请求q1;服务器端作出载有传输进程地址及端口的应答a1,客户端根据a1应答内容,建立数据传输链L1;数据传输完成后,传输进程断开连接,服务器端向客户端返回传输结束应答,一个传输过程结束。

集中式的系统存在以下一些缺点:

(1)受限于服务器性能。包括服务器存储空间的限制和服务器性能的限制。

(2)负载不均衡。某些FrP Server的负担过重,而大量的FTP服务器很多时候处于闲置状态。

分布式的FTP系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服务器负载过重的问题,但还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缺点:

(1)服务器的结构不易扩展,增加或减少服务器,都会给管理员和用户带来很大的不便。

(2)数据共享的不够充分。校园网主要的瓶颈是校园网与外网的接口,如果能充分利用校园网内的资源,将大大提升网络的质量。

2 基于网格的FTP系统的结构与原理

基于网格的FTP服务体系结构是任何数据的提供者可以方便地进入或退出网格FTP这样一个虚拟的系统,同时又充分地兼容现有的FTP服务器程序及数据,所要做的只是在传统的FTP系统外层封装上一个能提供网格服务接口的中间件,形成具有网格功能的虚拟的FTP服务器。

网格技术可以说是分布式技术的延伸和扩展,基于网格的,FTP服务器体系结构包括一般的FTP服务器、在FTP服务器上的网格中间件和一些对由FTP服务器构成的网格进行管理的FTP网格资源管理服务器。网格FTP服务器体系结构的模型如图1所示。

在网格FTP服务体系型模中,客户端使用的是遵循标准FTP客户端协议的下载工具,网格管理服务器管理FTP服务器资源并提供给FTP客户端用户标准接口。同时,当用户选择要下载的文件和要上传的目录时,先连接至网格管理服务器提供的虚拟目录和需要下载的文件上传的目录,网格服务器需要根据一定算法选择出访问效率最好的FTP服务器,将下载上传请求定向到服务器上,由FTP服务器完成用户的下载上传操作。

从资源信息管理的角度,FTP网格资源管理系统实现了以下的功能:

(1)全网格统一的资源管理。作为FTP服务器网格的实现基础,保证了资源的完整性,并对资源的信息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

(2)全网格统一的用户管理。用户管理模块体现了FTP服务器网格中资源的共享与独占、资源统一管理和网格节点自治相结合的特点。

(3)全网格统一授权认证管理。通过FTP网格访问FTP服务器的授权认证管理都转给网格管理系统来实现。

3 关键技术与分析

3.1 网格资源监测与发现

在网格环境下,通过虚拟组织可获得的资源集合是经常变化的,即新的资源和服务可能添加,旧的资源可能移出,能力可能增强或减弱,并且基本的资源和服务的属性也可能改变。由于系统本身处于动态变化中,因此找出执行任务的合适资源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Globus Toolkits提供了一个信息服务组件-MDS(Mo-nitoring and Discovery System),MDS主要组件包括索引服务、触发服务和聚集服务。

MDS是一组用于监测和发现网格中资源和服务的WEB服务,可以对关于资源和计算状态的查询进行搜集、管理、编索引和响应。MDS的核心组件是索引服务,用于搜集网格中各种资源的信息,并为这些信息提供一个查询和预定接口,可以通过这个接口对想要进入或退出网格系统的资源进行有效地管理。

轻量目录访问协议-LDAP(Light Directory Access P-rotoeal)是一个独立于厂家和平台的开放网络协议标准。在LDAP目录中信息存储在一个树形结构中,一般称为DIT(Directory Information Tree),由很多主体组成。

3.2 网格数据传输机制

传统能源的缺点例5

以太网变换机

中图分类号:TP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1(c)-0030-01

由于配用电网结构特点和配用电网自动化系统的特殊通信需求,从目前成熟的通信手段看,没有一种通信方式能够单独满足配用电网通信系统的要求。配用电通信网采用多级分布式网络结构,结合具体的应用环境和业务需求,综合应用多种通信方式的混合组网模。

1 配用电通信网的现状

10kV配网和用电通信网的建设几乎为空白,严重制约了配电网和用电信息网相关业务的应用。营业网点依靠租用其它运营商通信电路传送信息,带宽极其有限。配用电通信网有待统一规划建设,电力通信资源需要优化整合。

1.1配用电通信网络现有的通信方式可靠性不高

目前已实施的配网自动化、负荷控制,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等系统,采用了GPRS、CDMA无线公网或230MHz无线等多种通信方式。230M无线专网通信带宽较小;公网GPRS/CDMA存在包丢失、最大速率受限、转接时延长、运行不稳定、通信故障处理时间无法保证等问题。从网络的安全性、稳定性、实时性方面都无法得到可靠保证。

1.2配用电通信网网络的规划和建设不统

由于投资主体分散,网络规划各异,建设形式多样,35kV和lOkV及以下的配网通信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解决方案,各地配用电网通信发展不平衡,光缆总体覆盖率很低。目前,亟需明确配用电网通信建设策略,统一功能规范,形成完善解决方案,进一步创新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发挥配用电通信平台的潜在效能。

2 配网通信系统的几种方式

2.1配网通信方式一GPRS

GPRS通信方式目前在电力配网和集中抄表系统中应用广泛,它依靠租借驻地移动运营商的无线资源组建电力无线专网,这种方式不需要电力投资线缆资源,而且组网灵活。

优点:

(1)基础资源丰富,不需要投资线路建设。

(2)组网灵活。

缺点:

(1)带宽较低,最大带宽114kbps,很难满足配网终端接人需求。

(2)实时性和扩展性较差受制于运营商。

(3)维护困难。

3.2配网通信方式――230MHz

230MHz是微波通讯的一种,属于超短波通信方式。采用行业专网专用频段,通过微波实现信号传输。

优点:

(1)可节省线路投资。

(2)组网灵活,对环境要求不高。

缺点:

(1)覆盖范围受限。

(2)无线通信存在干扰问题。

(3)带宽不能满足配网通信需求。

3.3配网自动化通信―一RS232光猫

光猫(Modem)通信是早期的配电自动化通信系统建设中常用的一种光纤通信技术,利用配电子站附近的光纤接入,各子站通过光猫和就近的开闭所相连接。而其他开闭所则通过RS-232和前一开闭所线缆级联。由此完成所有开闭所的接入。

优点:

(1)突破了传统RS232/485的传输距离。

(2)支持环网保护。

(3)施工简单。

缺点:

(1)接人速率较低,一般在120kbit/s。

(2)不具备抗多点失效性。

3.4配网自动化通信―一PLC

PLC利用电力架空明线或地理电缆通过配电载波设备来传递信号,其优点是可用现有的配电线路传输不需另铺线路,而且便于管理。缺点是:数据传输速率较低;电力线环境带来严重信号衰减、噪声干扰及输入阻抗不匹配,制约信号传输距离。

3.5配网通信方式――以太网交换机

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在电力通信网络中有着较为良好的应用基础,交换机组网有着高带宽、环网保护、IP化的趋势等等优点。但是在配电网自动化通信中,点到多点通信、扩容性、抗多点失效等要求使得交换机组网在应对时显得捉襟见肘。

3.6以太无源光网络(EPON)

传统能源的缺点例6

多传感器融合系统由于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鲁棒性,较宽的时间和空间的观测范围,较强的数据可信度和分辨能力,已广泛应用于军事、工业、农业、航天、交通管制、机器人、海洋监视和管理、目标跟踪和惯性导航等领域。笔者在分析数据融合技术概念和内容的基础上,对该技术在林业工程中的应用及前景进行了综述。

一、数据融合

1.1概念的提出

1973年,数据融合技术在美国国防部资助开发的声纳信号理解系统中得到了最早的体现。

70年代末,在公开的技术文献中开始出现基于多系统的信息整合意义的融合技术。1984年美国国防部数据融合小组(DFS)定义数据融合为:“对多源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多方的关联、相关和综合处理,以更好地进行定位与估计,并完全能对态势及带来的威胁进行实时评估”。

1998年1月,Buchroithner和Wald重新定义了数据融合:“数据融合是一种规范框架,这个框架里人们阐明如何使用特定的手段和工具来整合来自不同渠道的数据,以获得实际需要的信息”。

Wald定义的数据融合的概念原理中,强调以质量作为数据融合的明确目标,这正是很多关于数据融合的文献中忽略但又是非常重要的方面。这里的“质量”指经过数据融合后获得的信息对用户而言较融合前具有更高的满意度,如可改善分类精度,获得更有效、更相关的信息,甚至可更好地用于开发项目的资金、人力资源等。

1.2基本内容

信息融合是生物系统所具备的一个基本功能,人类本能地将各感官获得的信息与先验知识进行综合,对周围环境和发生的事件做出估计和判断。当运用各种现代信息处理方法,通过计算机实现这一功能时,就形成了数据融合技术。

数据融合就是充分利用多传感器资源,通过对这些多传感器及观测信息的合理支配和使用,把多传感器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冗余或互补信息依据某些准则进行组合,以获得被测对象的一致性解释或描述。数据融合的内容主要包括:

(1)数据关联。确定来自多传感器的数据反映的是否是同源目标。

(2)多传感器ID/轨迹估计。假设多传感器的报告反映的是同源目标,对这些数据进行综合,改进对该目标的估计,或对整个当前或未来情况的估计。

(3)采集管理。给定传感器环境的一种认识状态,通过分配多个信息捕获和处理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性能,从而使其操作成本降到最低。传感器的数据融合功能主要包括多传感器的目标探测、数据关联、跟踪与识别、情况评估和预测。

根据融合系统所处理的信息层次,目前常将信息融合系统划分为3个层次:

(l)数据层融合。直接将各传感器的原始数据进行关联后,送入融合中心,完成对被测对象的综合评价。其优点是保持了尽可能多的原始信号信息,但是该种融合处理的信息量大、速度慢、实时性差,通常只用于数据之间配准精度较高的图像处理。

(2)特征层融合。从原始数据中提取特征,进行数据关联和归一化等处理后,送入融合中心进行分析与综合,完成对被测对象的综合评价。这种融合既保留了足够数量的原始信息,又实现了一定的数据压缩,有利于实时处理,而且由于在特征提取方面有许多成果可以借鉴,所以特征层融合是目前应用较多的一种技术。但是该技术在复杂环境中的稳健性和系统的容错性与可靠性有待进一步改善。

(3)决策层融合。首先每一传感器分别独立地完成特征提取和决策等任务,然后进行关联,再送入融合中心处理。这种方法的实质是根据一定的准则和每个决策的可信度做出最优的决策。其优点是数据通讯量小、实时性好,可以处理非同步信息,能有效地融合不同类型的信息。而且在一个或几个传感器失效时,系统仍能继续工作,具有良好的容错性,系统可靠性高,因此是目前信息融合研究的一个热点。但是这种技术也有不足,如原始信息的损失、被测对象的时变特征、先验知识的获取困难,以及知识库的巨量特性等。

1.3处理模型

美国数据融合工作小组提出的数据融合处理模型,当时仅应用于军事方面,但该模型对人们理解数据融合的基本概念有重要意义。模型每个模块的基本功能如下:

数据源。包括传感器及其相关数据(数据库和人的先验知识等)。

源数据预处理。进行数据的预筛选和数据分配,以减轻融合中心的计算负担,有时需要为融合中心提供最重要的数据。目标评估。融合目标的位置、速度、身份等参数,以达到对这些参数的精确表达。主要包括数据配准、跟踪和数据关联、辨识。

态势评估。根据当前的环境推断出检测目标与事件之间的关系,以判断检测目标的意图。威胁评估。结合当前的态势判断对方的威胁程度和敌我双方的攻击能力等,这一过程应同时考虑当前的政治环境和对敌策略等因素,所以较为困难。

处理过程评估。监视系统的性能,辨识改善性能所需的数据,进行传感器资源的合理配置。人机接口。提供人与计算机间的交互功能,如人工操作员的指导和评价、多媒体功能等。

二、多传感器在林业中的应用

2.1在森林防火中的应用

在用MODIS(ModerateResolutionImagingSpectroradiometer)数据测定森林火点时的20、22、23波段的传感器辐射值已达饱和状态,用一般图像增强处理方法探测燃烧区火点的结果不理想。余启刚运用数据融合技术,在空间分辨率为1000m的热辐射通道的数据外加入空间分辨率为250m的可见光通道的数据,较好地进行了不同空间分辨率信息的数据融合,大大提高了对火点位置的判断准确度。为进一步提高卫星光谱图像数据分析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利用原有森林防火用的林区红外探测器网,将其与卫星光谱图像数据融合,可以使计算机获得GPS接收机输出的有关信息通过与RS实现高效互补性融合,从而弥补卫星图谱不理想的缺失区数据信息,大大提高燃烧区火点信息准确度和敏感性。

2.2森林蓄积特征的估计

HampusHolmstrom等在瑞典南部的试验区将SPOT-4×S卫星数据和CARABAS-IIVHFSAR传感器的雷达数据进行了融合,采用KNN(knearestneighbor)方法对森林的蓄积特征(林分蓄积、树种组成与年龄)进行了估计。

KNN方法就是采用目标样地邻近k个(k=10)最近样地的加权来估计目标样地的森林特征。研究者应用卫星光谱数据、雷达数据融合技术对试验区的不同林分的蓄积特征进行估计,并对三种不同的数据方法进行误差分析。试验表明,融合后的数据作出的估计比单一的卫星数据或雷达数据的精度高且稳定性好。

2.3用非垂直航空摄像数据融合GIS信息更新调查数据

森林资源调查是掌握森林资源现状与变化的调查方法,一般以地面调查的方法为主,我国5年复查一次。由于森林资源调查的工作量巨大,且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在探索航空、航天的遥感调查与估计方法。

TrevorJDavis等2002年提出采用非垂直的航空摄影数据融合对应的GIS数据信息实现森林调查数据的快速更新,认为对森林资源整体而言,仅某些特殊地区的资源数据需要更新。在直升飞机侧面装上可视的数字摄像装置,利用GPS对测点进行定位,对特殊地区的摄像进行拍摄,同时与对应的GIS数据进行融合,做出资源变化的估计或影像的修正。

试验表明,融合后的数据可以同高分辨率矫正图像相比,该方法花费少,精度高,能充分利用影像的可视性,应用于偏远、地形复杂、不易操作、成本高的区域,同时可避免遥感图像受云层遮盖。

三、数据融合在林业中的应用展望

3.1在木材检测中的应用

3.1.1木材缺陷及其影响

木材是天然生长的有机体,生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有尖削度、弯曲度、节子等生长缺陷,这些缺陷极大地影响了木材及其制品的优良特性,以及木材的使用率、强度、外观质量,并限制了其应用领域。在传统木制品生产过程中,主要依靠人的肉眼来识别木材缺陷,而木材板材表面缺陷在大小、形状和色泽上都有较大的差异,且受木材纹理的影响,识别起来非常困难,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同时由于熟练程度、标准掌握等人为因素,可能造成较大的误差。另外在集成材加工中,板材缺陷的非双面识别严重影响了生产线的生产节拍。因此必须开发一种能够对板材双面缺陷进行在线识别和自动剔除技术,以解决集成材加工中节子人工识别误差大、难以实现双面识别、剔除机械调整时间长等问题。

3.1.2单一传感器在木材检测中的应用

对木材及人造板进行无损检测的方法很多,如超声波、微波、射线、机械应力、震动、冲击应力波、快速傅立叶变换分析等检测方法。超声技术在木材工业中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声波与木材种类、木材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木材结构及缺陷分析、胶的固化过程分析等。

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发展,人们也将视觉传感器应用于木材检测中。新西兰科学家用视频传感器研究和测量了纸浆中的纤维横切面的宽度、厚度、壁面积、壁厚度、腔比率、壁比率等,同时准确地测量单个纤维和全部纤维的几何尺寸及其变化趋势,能够区分不同纸浆类型,测定木材纤维材料加固结合力,并动态地观察木材纤维在材料中的结合机理。

新西兰的基于视觉传感器的板材缺陷识别的软件已经产业化,该软件利用数码相机或激光扫描仪采集板材的图像,自动识别板材节子和缺陷的位置,控制板材的加工。该软件还具有进行原木三维模型真实再现的计算机视觉识别功能,利用激光扫描仪自动采集原木的三维几何数据。

美国林产品实验室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木材刨花的尺寸大小进行分级,确定各种刨花在板中的比例和刨花的排列方向;日本京都大学基于视觉传感器进行了定向刨花板内刨花定向程度的检测,从而可以通过调整定向铺装设备优化刨花的排列方向来提高定向刨花板的强度。

在制材加工过程中,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在线实时检测原木的形状及尺寸,选择最佳下锯方法,提高原木的出材率。同时可对锯材的质量进行分级,实现木材的优化使用;在胶合板的生产过程中,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在线实时检测单板上的各种缺陷,实现单板的智能和自动剪切,并可测量在剪切过程中的单板破损率,对单板进行分等分级,实现自动化生产过程。Wengert等在综合了大量的板材分类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板材分级分类的计算机视觉专家系统。在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较少,王金满等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刨花板施胶效果进行了定量分析。

X射线对木材及木质复合材料的性能检测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该技术主要应用于对木材密度、含水率、纤维素相对结晶度和结晶区大小、纤维的化学结构和性质等进行检测,并对木材内部的各种缺陷进行检测。

3.1.3数据融合在木材检测中的应用展望

单一传感器在木材工业中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但各种单项技术在应用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视觉传感器不能检测到有些与木材具有相同颜色的节子,有时会把木板上的脏物或油脂当成节子,造成误判,有时也会受到木材的种类或粗糙度和湿度的影响,此外,这种技术只能检测部分表面缺陷,而无法检测到内部缺陷;超声、微波、核磁共振和X射线技术均能测量密度及内部特征,但是它们不能测定木材的颜色和瑕疵,因为这些缺陷的密度往往同木板相同。因此,一个理想的检测系统应该集成各种传感技术,才能准确、可靠地检测到木材的缺陷。

基于多传感器(机器视觉及X射线等)数据融合技术的木材及木制品表面缺陷检测,可以集成多个传统单项技术,更可靠、准确地实时检测出木材表面的各种缺陷,为实现木材分级自动化、智能化奠定基础,同时为集裁除锯、自动调整、自动裁除节子等为一身的新型视频识别集成材双面节子数控自动剔除成套设备提供技术支持。

3.2在精确林业中的应用

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人员开展了树形自动分析、林业作业规划等研究工作;Auburn大学的生物系统工程系和USDA南方林业实验站与有关公司合作开展用GPS和其他传感器研究林业机器系统的性能和生产效率。

目前单项的GPS、RS、GIS正从“自动化孤岛”形式应用于林业生产向集成技术转变。林业生产系统作为一个多组分的复杂系统,是由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流动所推动的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的复合体,各组分间的关系和结合方式影响系统整体的结构和功能。因此应该在计算机集成系统框架下,有效地融合GPS、GIS、RS等数据,解决这些信息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质的差异及空间数据类型的多样性,如地理统计数据、栅格数据、点数据等。利用智能DSS(决策支持系统)以及VRT(可变量技术)等,使林业生产成为一个高效、柔性和开放的体系,从而实现林业生产的标准化、规范化、开放性,建立基于信息流融合的精确林业系统。

南京林业大学提出了“精确林业工程系统”。研究包括精确林业工程系统的领域体系结构、随时空变化的数据采集处理与融合技术、精确控制林业生产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可变量控制技术等,实现基于自然界生物及其所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的时空变异性的客观现实,以最小资源投入、最小环境危害和最大产出效益为目标,建立关于林业管理系统战略思想的精确林业微观管理系统。

传统能源的缺点例7

0引言

从古至今,教育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教育家千百年的努力,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统的教育体系。应试教育即为传承了千百年的传统教育,其教育教学理念存在很多弊端,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记忆,甚至“死记硬背”,教学方法过于死板,忽略培养应用和实践能力,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过于注重知识的教授。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最大特点是“重理论、重知识、轻技能、轻实践”[1-5]。如何更好地完善教育体系,是当今教育界亟须解决的问题。眼下,“互联网+”掀起热潮,诸多传统产业受“互联网+”的影响正在悄然发生改变,与互联网技术融合形成新的格局和业态。教育行业同样深受“互联网+”的影响,迎来改革发展的新契机。

1传统教育模式和互联网教育模式

1.1传统教育模式的优缺点

1.1.1传统教育模式的优点

(1)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系统地组织教学,循序渐进地教授课程;学生跟随教师的指导有目的地学习,系统、有效地掌握知识和技能。(2)传统教育模式一般以班集体的形式组织教学,为师生交流互动提供了空间,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的培养,浓厚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3)传统教育讲授过程中推崇教师面对面地给学生上课,促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情感成分在学习过程当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1.2传统教育模式的缺点

(1)在传统教育模式中,学生并未处在主动的学习状态,主体地位得不到突出,学习积极性不容易调动;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过于同一,无益于学生的天性成长,其个性、潜力和才能得不到发挥,阻碍了兴趣和特长的培育,无益于达成因材施教。(2)传统教育的教学过程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听”为辅,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很少,不利于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发展智力和能力。(3)教师个人才干技能对教学效果起到了关键作用。如果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就会引发许多问题,甚至用错误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误人子弟。(4)学生集中在一个教室听课,限制了学生的数量规模。

1.2互联网教育模式的优缺点

1.2.1互联网教育模式的优点

(1)互联网教学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人机界面友好,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积极地学习,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得到极大提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自己搜索信息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根据个人的学习需要构建知识,实现个性化学习。(2)在互联网教育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促进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同时,教学过程对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要求特殊,也促进了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发展建设。

1.2.2互联网教育模式的缺点

(1)互联网教育在一个虚构的情景中进行,学生缺少真正的感觉。在互联网环境中,学生不能体会教师的言传身教、人格魅力以及同学的榜样行为。学生的表达主要通过键盘输入,其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算能力受到限制,汉字书写得不到训练,造成提笔忘字。(2)互联网教学对学生要求比较高,学生必须自我控制能力强,能独立学习,且须具备使用计算机的基本环境条件和能力。

1.3传统教育模式和互联网教育模式的比较分析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一定的环境中,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的稳定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6]。任一教育教学模式都须体现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1)教学理论与教学思想。任何教育教学模式都要展现其教学理论,体现独有的教学思想。例如,传统的教学模式体现的是传统的教学理论;互联网教学模式体现的是现代化的教学理论,教学思想也比较先进。(2)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无形中影响着教学模式,它们之间相辅相成、息息相关。传统教学通常在常规的教室环境中进行,使用的教学媒体和手段也是非常传统的,例如粉笔、黑板、教科书等;而跟随时展的网络教学模式,以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学平台为环境,使用的教学工具功能强大,教学软件丰富多样。(3)要素关系与模式结构。教学过程体现了教学模式的每个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联和典型结构,这是教学活动的关键。传统教育模式和互联网教育模式在关系形式、组成要素、结构进程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区别。

2“互联网+传统教育”模式

传统教育模式和互联网教育模式各有优缺点,应充分发挥两者的优点,克服其缺点,取长补短、改革创新,对两者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一种更加完善的教学模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互联网+传统教育”模式创建一个新的学习环境,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新的沟通体系,实现资源共享,交流和协作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交流互动方法多种多样,信息获取更加方便快捷。此学习环境要求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以利于培养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探索、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能够促进教学思想与教学理念的深层次改革,构建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有利于培育21世纪需要的创新人才。(1)身份认证,学号唯一,学生随时随地学习,达成毕生学习跟踪。在“互联网+传统教育”模式实施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唯一的终身学号。教师把教学课件、教案、教学要求、教学实况录像等放在建立好的教学网站上,学生通过客户端输入学号进行身份认证,进入教学网站下载资料。学生可在各种终端和网络环境下随时随地地接入学习,不受时空地域影响。学校还可提供一个供师生实时交流的平台(如北京师范大学开发的E-learning教育教学平台,北京西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网络咖啡屋),也可以根据需求自行设计开发互联网交流平台,实现终身学习跟踪。(2)个性化教学。互联网教育要因材施教,支持个性化。为避免出现重形式、轻内容等问题,“互联网+传统教育”模式除了创新表现形式(如“云教室”等一屏多显技术)之外,更要注重所表达和传递的教学内容。“互联网+传统教育”模式依据学生的需求和选择安排课程,学生可以依照自身的学习基础、兴趣和方法进行个性化学习,学习和教学效率得到提高,教学过程得以优化。教师通过计算机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互联网信息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弥补教材不足,依据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优点进行教学设计,同时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特殊训练,训练内容与学生的优势有机结合,而不只是关注如何修正学生的缺点。(3)基础知识免费,增值服务收费。在“互联网+传统教育”教学中,推行基础知识无偿教学,比如语言知识、数学领域的内容、外语等免费;个性化辅导、定制的测试和其他增值服务、专业技能的学习等可以施行收费。(4)实时反馈,随时测验。“互联网+传统教育”模式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实时测试和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也可以通过练习测试系统进行测试,以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从而定制更有效的学习计划。(5)扁平化知识拼图,按需学习。“互联网+传统教育”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学习,而不像传统的教育模式那样有年级的观念;在学习过程中,任何人都可以随时进入和跳出,虽然有一条推荐的学习主线供参考,但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学习。(6)内容完整、有组织性,表现形式丰富,实现公共编辑和P2P交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重要的作用是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在互联网教学技术平台上以超文本形式将基础知识连接起来,让学生做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使用音频、视频、图片、动画等多媒体形式营造宛在眼前的虚构教学环境,让学生易于掌握,使其对知识的理解领悟能够由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将过去死板无趣的课堂变成生动有趣的场所,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通过论坛、QQ、E-mail、微博、微信等多种形式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或是在互联网社区里建立模块,进行学习资料共享交流、专题研讨学习等活动,营造教师学生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学习环境和氛围。(7)UGC(用户生成内容)内容沉淀,浸入式学习。“互联网+传统教育”模式中学生学习的不一定是自己的笔记,可以借鉴学习其他优异者的内容,甚至可以学习众人共同完成的一份笔记。学习者添加的注释以及参考材料等更是需要积淀的UGC。(8)网络资源严格筛选。网络资源信息多种多样,教师要辅导学生对网络资源进行定向筛选,严格把关,及时排除不利信息,并将筛选后的资源分享在学校已建好的交流平台,供学生下载学习。(9)分组学习。在学校开展正式教育之前,对学生基础能力进行测试,把水平相近的学生分到一个学习小组,避免水平差异导致的心理落差,让每个学生都树立自信、激发学习积极性。小组内建立讨论组,学生在学习讨论的过程中也教授他人。组内可以设置奖励制度,以压力与竞争促进高效的学习,实现小组人员集体进步。3结语“互联网+传统教育”模式充分发挥了互联网教育和传统教育的长处,使两者有机融合,促进了现有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在未来工程类高等教育中,“互联网+传统教育”模式将会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周辉.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比较研究[J].技术监督教育学刊,2005(2):85-89.

[2]周志毅.网络学习与教育变革[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01-110.

[3]赵雪山.网络教育对传统教育的影响及其实现[J].中国西部科技,2004(6):29-30.

[4]倪政林,李家森,苏平.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优势互补研究[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4):5-8.

传统能源的缺点例8

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简介

电力线载波(Power Line Carrier, PLC)通信是利用高压电力线(在电力载波领域通常指35kV及以上电压等级)、中压电力线(指10kV电压等级)或低压配电线(380V/220V用户线)作为信息传输媒介进行语音或数据传输的一种特殊通信方式。随着电力线载波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中/低压电力载波通信的技术开发及应用亦出现了方兴未艾的局面,电力线载波在380V/220V用户配电网上的应用在90年代后期之前,只限于采用调幅或调频制式的载波电话机实现近距离的拨号通话,也有采用专用的芯片实现近距离数据传输。

我国大规模地开展用户配电网载波应用技术的研究是在2000年左右,目前在自动集抄等系统中采用的载波通信方式有扩频窄带调频或调相。在各种扩频调制方式中,由于采用正交频分多路复用技术(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OFDM)调制具有突发模式的多信道传输,较高的传输速率,更有效的频谱利用率和较强的抗突发干扰噪声的能力,再加上前向纠错交叉纠错自动重发和信道编码等技术来保证信息传输的稳定可靠,因而成为电力线上应用的主导通信方式。

转辙机缺口监测系统

系统结构

铁路转辙机缺口监测系统主要由由缺口传感装置、现场分机、室内主机3部分组成。系统框图如图1所示:

室内主机与现场分机向的数据传输方式为:使用一对(2芯)信号电缆,进行数据的传输,同时该电缆也是室外分机的供电电源线。在数据传输协议的选择上,充分考虑通信的可靠性、实时性和抗干扰性。系统具体工作过程为:室外分机采集来自缺口传感装置的缺口变化信息,然后通过低压电力载波线路将数据实时传输到室内主机,主机既可以实现室外各转辙机缺口信息的存储、显示、告警,也可以通过高速CAN总线实现与铁路既有微机监测系统的并网连接,从而作为微机监测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运行工作。本系统的特点在于监测数据传输方面的多样性,既有低压电力载波通信,也有CAN总线的运用,但是也在数据传输的可靠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各功能模块设计

1.室内监测主机

主要功能为实时分析处理现场分机传回的数据,并及时按照技术要求进行报警,并提供一定的数据存储能力。提供与“信号微机监测系统”的CAN总线接口,接口协议应遵照“信号微机监测系统”的规定。室内主机可以安装在微机监测柜内,也可以安装在信号组合架上或置于室内工作台上,通过分线盘将信号电缆连接到采集器后面板的接线端上,其硬件结构图如图2所示。

2.室内采集分机

采集分机为安装在转辙机附近或内部的现场数据处理装置。采集分机一般具有向缺口传感装置提供需要的电源;接收来自缺口传感装置的信号;对传感装置的输出信号进行初级处理;进行向室内通信传输数据的处理等功能。其系统结构图如图3所示。

3.缺口传感装置

其主要功能是准确的检测到被测缺口的变化。分为连续监测缺口变化和达到额定值输出开关量变化两种。连续监测缺口变化可以全程地监测缺口的位置变化,监测的位移变化范围应在0 mm~4 mm之间。达到额定值输出开关量变化则为达到额定值报警,即事先设定缺口报警值,当缺口报警装置监测到缺口达到报警值时,给出一个开关量信号。下面以图4的ZD型与S700K型转辙机的缺口位置为例说明其采集原理。

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解调方式

与信道特性分析

由于室内室外之间的通信只能采用低压电力载波通信技术,并且现场信号电缆的绝缘等参数并不统一,有些电缆还可能铺设在高压线路附近(电气化铁路),通道特性比较恶劣,而室外所有监测信息的准确性又是本系统正常工作的基础,因此如何保证通信质量,提高低压电力载波通信的可靠性是无法避免的问题,也是研制工作的重中之重。

电力线路作为载波通道,各种尖脉冲的干扰较多,是影响数据正确接收的主要因素之一。现有的载波通信技术采用SSB(单边带抑制载波)调制技术,FSK(频移键控)调制技术,对尖脉冲的抑制能力有限。因此,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厂商都在研究采用新的载波通信技术,以抑制尖脉冲的干扰。扩频调制和OMCM多载波调制技术和OFDM(正交频分复用)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技术,扩频调制技术是将较低的数据调制到较宽的频带上,这样它对尖脉冲有很好的抑制作用,虽然尖脉冲幅度大,但把它调制较宽的频带后,其所占的相对份量较小,在接收端很容易把它滤除掉,扩频调制方式对尖脉冲有较好的抑制能力,不足的是,电力线路作为载波通道的高频特性较差,可利用的有效频带限制在500kHz以下,这样数据传输速率不可能太高,否则对尖脉冲的抑制能力也要相应减弱。

采用OFDM(正交频分复用)调制技术。它既能抑制尖脉冲的干扰,又有较高的数据传输速率。OFDM系统的基本原理是将高速的串行数据fs转变为N个并行的低速子数据流,用N个子载波(f0,f1...fN-1)去调制(f0,f1...fN-1)这些低速的子数据流,f0,f1...fN-1是相互正交的。允许子载波的频谱可以有部分重叠,这样能有效行的码元转成并行的码元经正交调制后再在通道中并行传输,同SSB,FSK等单载波调制系统相比,在相同的传输速率fs下,子通道上因为传输速率只有fs/N,每个码元所占时间增大N倍,这样可以很好地抑制尖脉冲干扰。

因为尖脉冲虽然幅度大,但其所占频谱宽,单位频带内所占有的能量少,相对于每个子信道f0,f1...fN-1其所具有的能量减小,这样也就减小对解调输出的影响;对窄带脉冲干扰,它只能影响f0,f1...fN-1中的几个子信道,不足以影响全部子信道,系统可以在这些受干扰的子通道上降低传输速率,或者暂时关闭这些子信道,可以克服窄带脉冲干扰的影响。同扩频调制相比,OFDM同样具有抗尖脉冲及窄带脉冲干扰的能力,并且在相同的传输速率下,OFDM所占用的带宽比扩频调制要窄,这对频带资源只有500kHz的电力线载波通道而言是十分可贵的。但是OFDM的调制解调技术比较复杂,Siemens公司采用ASIC技术制成专用芯片,同时还具有通道特性测试功能,通过测试分析指出哪些频段适宜传输,这些都给技术实施带来极大的方便。

以上都是从调制方式来解决电力线的干扰,或者避开干扰。从实际应用来看,大可没有必要,各种调制方式也只是解决一些问题,但是不能从根本解决,现在主要解决对电力线的信号能量耦合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载波信号功率是通信成败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适当的选择功率放大器件对开发性能优越的载波通信设备非常重要。

低压电力线信道的干扰特性

低压电网的干扰源主要包括脉冲噪声干扰、窄带干扰、高斯噪声及50Hz谐波噪声干扰等。脉冲噪声主要由瞬间短路、功率器件的开启与阻断等现象和行为产生。窄带干扰源于网中的谐波现象。高斯噪声可认为是低压配电网的背景噪声,主要由配电变压器的高压边耦合而致。噪声在低压配电线上可分为以下四种。

(1)50Hz工业频率同步噪声:这种噪声主要由开关电路,如可控硅整流电路和某些电源供给电路。当电源供给电压跨过某一门限值时可控硅整流电路发生跳变。因为电压是周期性的,在50Hz或50Hz的整数倍时可控硅整流电路发生跳变,因此在50Hz或50Hz的整数倍时产生噪声。这种噪声与电源频率同步或漂移。由于可控硅整流电路存在于每一个配电自动化系统中,因此这一类噪声存在于配电变压器的一次侧和二次侧。这一类噪声在50Hz的整数倍处有线性的频谱。

(2)平滑频谱的噪声:这一类噪声是因为在电力线的负载的频率与电源的频率不同步所产生。一个最普遍的例子就是电动机。由于电动机的转速受其负载的控制,直流电动机的电刷可以导致电流发生间隔性改变。在大多数的工程实践中,可认为这一类噪声有平滑的频谱但没有固定的频谱线。在配电网通信这种带宽比较窄的情况下,可将这一类噪声看作白噪声。

(3)脉冲噪声:电灯、热水器以及其它一些开关现象都可以导致脉冲噪声,电力系统为补偿功率因数的补偿电容的接通或断开也可导致脉冲噪声。

(4)异步周期性噪声:这一类噪声有与50Hz电源频率不相关的线性频谱。产生这一类噪声源的设备为电视接收机。

低压电力线信道的其它特性

1.阻抗变化特性

配电变压器的二次侧的低压电力线上连接的负载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电阻性(R)、电容性(C)、电感性(L)3类负载。根据负载的随机接入和撤出,R,L,C的瞬时相对份额以及频率参数的变化,其阻抗特性难以准确描述,但在一定的频率范围内时,特性阻抗的变化范围一定。一般配电网电力线的波阻抗在几十欧姆到100多欧姆。例如在通信频率下,如130KHz,12-2G Romex NM-B在20m长的末端接1μF的电容(低阻抗)时,线路输入阻抗约为10Ω,呈感性;在末端接500Ω的电阻时,线路输入阻抗成容性。一些电器中均有电容滤波器,滤波器的电容与电力线的电感产生谐振,可在某些频率范围内使阻抗大大降低(小于1Ω)。线路上的感性负载或容性负载随机的接入,可引起以下两方面的效果:负阻抗负载与线路形成谐振电路,可形成阻抗零点;动态接入线路的负载不能保证与线路的特征阻抗匹配,从而引起线路波的反射和驻波效应,造成不同测量点的不同阻抗。此外,随着整流设备的越来越普遍,大多数整流设备在交流电压峰值点附近导通,并且与阻抗较小的滤波电容连接,造成交流电压在过零点附近时的阻抗大于峰值点附近时的阻抗。

2.损耗衰减特性

电力线中传输信号的损耗由多方面引起:1)由线路串联电感和并联负载、并联的分布电容(并联的电磁兼容电容)组成电压分压器造成的损耗。假如每30m线路的串联电感为19微亨,负载为30Ω的电阻,并联0.44微法的电磁兼容电容,则负载处的信号衰减为12dB。这样的3段单元组成的电压分压器,第3段负载处的信号衰减为36dB。2)不同相位的耦合引起的损耗。绝大多数的配电变压器将阻碍通信信号的通过,因此配电变压器的原、副边之间的传输信号衰减可达60dB到100dB。配电变压器的次级线圈间的信号传输也会达到20dB~40dB的衰减,其程度与分支线路用线的类型、不同相位布线耦合程度有关。3)由信号经过配电盘电源的交汇处引起的损耗。在电力线通信频率下,配电盘相当于小于1Ω的电负载,可引起12dB~24dB的信号损失。在一般情况下,传输信号的损耗是频率的函数,高频段的损耗大于低频段的损耗。

3.相移特性

低压电力线传输信号对相位的影响通过测量表明,250m的电力线,正弦波的相移小于±10。

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设计

硬件电路设计

经过长期调研与实验论证,我们最后选定国内自行研制的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模块KQ-100E。KQ-100E采用FSK载波通信方式,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上有独创性的高新技术成果应用,许多用户经过对比试验后都给予很高的评价。相对于扩频方案而言,FSK方式提供的是透明的载波通道,不需要对模块初始化编程,可以通过软件任意变换波特率,从而为过零点(市电50HZ的正弦波的零点)通信、软中继(定址中继或无中心自动中继)、软件滤波的实现提供可能。

KQ-100系列产品的发送部分和接收部分封装在同一模块内,并用CMOS器件作为接口,器件功耗低,主芯片+5V,约35 mA,另一种专用型功耗约+5V,20 mA,发送功率可以控制VAA的功耗,+12V,300mA,可以视环境需要在5V~18V范围内选定,电压越高,输出功率大,传送距离远。其系统结构简图如图5所示。

软件设计

一般来说噪声数据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如在EOH-FFH之间或7OH-90H之间出现,因此在进行软件编程时,重点采取以下处理方式:

1.引入同步码。在编程时,要在接收到同步码以后才开始对下面的数据正式接收。在同步码的确定上,经过反复实验,初步选定为FFH,FFH,A5H,A5H,A5H,在实际使用中能非常可靠地工作。

2.在模块发送时,R/T要提前变成低电平,一般提前一个字节的发送时间,1200bit提前8.33ms、100bit提前100ms。

3.在发送完毕时,一定要等到数据完全移位发送完所有位的数据后才将R/T置高电平。如51系统单片机,当系统检测到TI标志为1时,并不等于数据已完全发送完毕。其实这时仅表示单片机已可以处理下面欲发送的数据,而当前数据并未完全移位送出。

传统能源的缺点例9

1.网络教育存在与发展的价值体现

网络教育的出现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这种新兴教育形式的存在和发展对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其不容忽视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弥补了社会教育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差距;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如今社会正处于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过渡、不发达国家步入工业化社会的转型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在数量上明显增大.而且在类型上也有所改变,现存的教育体系不可能及时适应这样的变化。由于网络教育的开放性、灵活性和敏锐性.不仅能够缓解“人炸”对教育迫切要求的压力,而且能够适应由于“知识爆炸”引起的社会对人才类型的多样化需要,很好地弥补了教育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不平衡。

1.2改善了社会需要的教育资源与可利用的教育资源之间的不平衡;网络教育在教育资源的处理上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资源共享。由于世界网络资源的互联以及组织规模的扩大.必然要求全世界尽可能的资源共享和人力合作,然而历史传承下来的传统教育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以及门户的偏见使它们无法达到尽可能的资源共享和人力合作,而网络教育不失时机地满足了新型社会的这一需要.它与生俱来的开放性能很好的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并能跨越时空地实现更广泛的交互协作。

1.3调和了教育效率与教育公平之间的矛盾;教育的效率与公平之间始终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尤其是在现有资源缺乏的情况下要实现教育公平困难重重,但是人们还是在不断地寻求能够缓解二者关系的方法。网络教育由于实现了资源的充分共享和时、空的跨越。降低了教育成本,而且它的开放性能更广泛的吸纳受教育者,为后进地区以及弱势群体提供了更为公平的受教育机会,这是其他形式的教育无法做到的。

2.现今网络教育存在的误区

网络教育拥有自己的优势,而且能够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但是,如果不正视自身的缺陷,盲目地发展,失去方向性,就会步入误区。

传统能源的缺点例10

自20世纪初期以来,我国形成了一股力求全面否定传统文化、以西学改造国民精神并以此为基础重新塑造政治运行模式的思想运动。中国传统文化有其不适应当时社会发展趋势的缺陷,但是全面否定却是值得商榷的。另外,这一运动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形成了一股强烈的反传统话语体系。这种话语体系以绝不调和的态度来对待中西文明及其冲突,主张通过接受西方文明来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社会心理层面就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是发达的,那么其思想如文化、艺术、哲学也必定是先进的,而中国贫弱,其思想也必定是落后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哲学是过时的、腐朽的东西,西方的才是合理的、先进的。

中国哲学在近代逐渐丧失其生命力,是中国人愚笨,缺乏创造力吗?笔者认为应该是来自制度设计方面。明清两代对学术领域的控制加强导致了中国哲学的衰落。事实上,不是中国的哲学腐朽以后才造成了国强民弱、封建专制加强这一现实的,而是政治制度设计先出了问题,文化领域专制的加强钳制了思想文化的创造性发展,而这又反过来加强了专制统治,影响了中国自身的变革,国家随后走向贫弱。近代中国民贫国弱的根源在于腐朽的清代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将矛头指向传统文化,没有找准问题的关键。只有制度首先进行彻底的改造才能改变近代衰弱的问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革命的矛头指向专制制度,对旧制度首先进行打击,中国的学术才显现出复苏的态势。遗憾的是,这一复苏刚要开始,便又一次遭受打击。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又一次遭受摧残。而当人们终于苏醒过来,力图梳理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再创造的时候,已经感到力不从心了。人作为文化继承和创造的主体,在文化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这正是我们所缺乏的。这表现在:第一,缺乏真正能透彻理解和把握传统文化精髓的人;第二,在心理层面上文化主体不愿意再去回归传统,更不用说自觉地、有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了。

2.中国哲学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困境和出路

讲中国哲学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实际上是预设了一个前提:哲学是一个死的东西,哲学与生活、社会环境是截然分开的。而事实上,他们是紧密结合的,生活就是哲学,哲学源于生活。主体在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中,面向世事人生,总要有所思、有所想,这些就是文化、哲学的源头。哲学内在于主体之中,主体是什么样的主体、环境是什么样的环境,这决定着会产生什么样的哲学,无所谓适应或不适应的问题。主体在特定的环境中创造出来的结果是时展、个人存续的真实写照,它肯定是与时代相契合的。学术必须融入研究者的生活之中,成为他们的生活信念、灵魂自觉的一部分,才能够实现与当下的生活接轨。中国传统哲学强调主体的体悟和认知,强调修养以达到一定的境界。在古人那里,思想就融合在他们的生活实践中。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其哲学思想活生生的诠释。而今天的研究者只把哲学、传统哲学当作一个外在于主体的客体、当作有待于处理的材料,这样怎么能够真正体悟到古人思想的精神实质呢?又如何把握得了中国哲学的本真面目呢?

萧菴父先生指出:“从17世纪开始,中国社会已经准备了走出中世纪、迈向近代化的历史根据,涌现出中国式的启蒙思潮代表。……这一思潮……在19世纪后半叶的变法维新、排满革命的运动中显示了它的活力。事实上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内在历史根芽和活水源头。”但是人民“迫于救国图存的形势,忙于曰新月异的西学引进,未能也来不及清理总结自己民族的启蒙遗产,也没能认真探索中国思想启蒙的特殊道路;长期陷入中西对立、体用割裂的思维模式中,未能找到传统文化中能滋生现代意识的活水源头,没能把握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历史契合点,这是历史留下的教训。”这些话对19世纪以来的整个中国历史都是适用的。只是今天的我们仍然没能很好地总结自己“民族的启蒙遗产”,中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哲学的神韵和精髓缺乏深刻直接的体悟和认知。中国哲学现在只是研究者手中的材料,而作为一种精神取向、审美情趣的东西并没能融人当代人的生活。这一方面是因为我们不愿回到传统、回到经典,另一方面也确实是近代以来的内外形式所迫。但是在今天,如果我们还不能有这样的自觉,即自觉梳理传统遗产、自觉探索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发展的特殊道路、自觉破除中西对立及体用割裂的思维模式、自觉把握住传统哲学与现代化的契合点,在“传统文化中寻找滋生现代意识的源头活水”,那么,中国哲学的现代化进而建设中国特色的新文化就只能是一句空的口号。

中国哲学应当是以先秦以来文献典籍为文本基础,通过理论创新、适应乃至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这需要人们自觉改变对传统的一味否定态度,就是要有文化的自觉意识,这是基础。而传承和创造的主体是人,因此教育在这方面应该作出其应有的贡献。但是,我们的教育,从学制、体制到教育内容、方法以至学科建制都是按西方模式来构建的,甚至我们的汉语,其语法也拉丁化了。尤其是在教育内容上,我们缺少甚至是没有像样的对中国古典文化的传习。其结果是,中国人读不懂古典文献,古人说什么都不知道’更谈不上传承和创新。这方面的缺陷使得我们缺乏古典哲学传承和创造的主体。

张志伟先生指出:“全球化的现代性方面对中国哲学形成了成胁,但是全球化在‘普及’现代化的同时消解了西方中心主义,为中国哲学恢复自身的独立地位创造了条件。”但是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准备好了没有?我们有没有这种自觉?我们能不能激发主体的创造欲望,在物质上和上层建筑层面为传承和创造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们能不能对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主题进行开掘和深化,并结合人类当下的存在对其问题作进一步的展开,而不是简单地对历史上的各种哲学观点进行整理和陈述。当然,首先要讲好,要照着讲好,更要自觉的接着讲。讲是起步,照着讲是基础,接着讲才能发展创新,这是目的、归宿,也是中国哲学的希望所在。

以上的考察表明,中国哲学现代化很重要的一个前提就是要有文化的自觉意识,那么什么是文化自觉呢?

3.文化自觉与中国哲学的现代化

20世纪末,费孝通先生针对现实提出了“文化自觉”的概念以表达当前思想界对经济全球化的一种反应”,他指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归’,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传统能源的缺点例11

中图分类号: TN929.53

文献标志码:A

0 引言

由于无线信道易受衰落、噪声等因素的影响,协作分集技术充分利用了无线通信的广播特性,通过多个用户之间相互协作,从而构成一个虚拟天线阵列来获取较高的空间分集增益[1-5]。针对源端距离目的端距较远的情况,采用单跳根本不能将源端信息正确地传输到目的端,因此需要采用多跳进行信息传输,以此扩大传输覆盖范围来解决上述问题,这也是现今无线通信领域内的研究热点[6-11]。文献[7]利用了无线信道的广播特性,克服了串联模型和并联模型的缺点,提出了一种协作分集系统模型。文献[8]提出了一种不依赖信道状态信息,利用无线网络的广播特性,使系统中的节点缓存其前面节点发送的信号,并将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最大比合并获得额外增益的多跳协作机制。文献[9]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解码转发多跳中继系统,克服了多跳信道的终端性能差而且节点接收设备上的多跳分集信道较为复杂的缺点。文献[10] 提出在多跳分集中存在节点接收数目受限且高信噪比情况下多跳分集可实现协作分集以提高通信性能。文献[11]针对重叠共享(Underlay Sharing,US)方式下的多跳解码转发(DecodeandForward,DF)协作分集感知网络进行了性能分析,在高信噪比条件下,虽然多跳DF协作分集感知系统不能获得空间分集增益,但随着跳数的增加,感知系统中断性能有所改善。针对传统DF方式的缺点,文献[12-13]提出了改进的选择性解码转发(Selective DecodeandForward,SDF)协议,能提高系统分集增益,改善系统性能。

本文主要研究了多跳协作分集系统的传输性能。针对DF多跳分集系统不能获得空间分集增益的缺点,提出改进的多跳SDF算法,并推导了SDF认知系统中断概率表达式及分集增益。理论和仿真表明,SDF性能对比DF有了明显改善,且SDF能获得空间满分集。

1 系统模型

如图1所示,考虑一个K跳分集系统,共有K-1个中继节点{S1,S2,…,SK-1}协助认知源节点S0传输信息至目的节点SK,且源节点、中继节点和目的节点都是半双工的,即各节点不能同时发送和接收同一频率信息。假设整个系统所有的信道均为窄带频率非选择性的慢衰落信道,信道衰落系数hn,l均服从均值为0,方差为λn,l的独立、循环对称的复高斯随机分布。将整个协同通信过程分成K个阶段完成,所有的用户都通过正交信道来发送信息。在多跳通信系统中,存在一个中心控制节点, 通过反馈信道可以将所有的信道信息都反馈给源节点和相应的中继节点。

5 结语

由于多跳DF方式中只要有一个中继不能正确解码将导致整个链路系统性能下降,且不能获得分集增益。针对这一缺点,推导了多跳SDF分集系统在高信噪比条件下中断概率近似表达式。通过仿真对比,发现采用SDF方式能获得空间满分集度,系统性能比DF有了很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SENDONARIS A, ERKIP E, AAZHANG B. User cooperation diversity, Part I: system description [J].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 2003, 51(11):1927-1938.

[2]LIN Y,HASNA M O,ALOUINI MS.Average outage duration of multihop communication systems with regenerative relays[J].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2005,4(4):1366-1371.

[3]SEDDIK K G, SADEK A K, SU W F, et al. Outage analysis of multinode amplifyandforward relay networks [C]// WCNC 2006: Proceedings of IEEE 2006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 Conference. Piscataway: IEEE, 2006, 2: 1184-1188.

[4]唐菁敏,罗涛,乐光新.基于中继选择的认知系统性能[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1,34(3):44-47.

[5]唐菁敏,罗涛,乐光新.感知系统中最优感测时间和功率分配[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1,34(4):89-92.

[6]LEE IH, KIM D. Spatial channel reuse in multihop decodeandforward relaying systems in high path loss environments [J]. 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 2012,16(7):990-993.

[7]BOYER J, FALCONER D D, YANIKOMEROGLU H. Multihop diversity in wireless relaying channels [J].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 2004, 52(10): 1820-1830.

[8]李云,张正华,赵为粮.无线网络中的多跳协作机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2,29(1):234-236.

[9]杨洁,芮雄丽,曹雪虹. 改进的解码转发多跳中继系统及最优功率分配[J]. 计算机工程,2013,39(3):82-86.

[10]陈兴阳,张林,山秀明,等. 节点接收数目受限的多跳分集方法[J].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50(10):1684-1689.

[11]唐菁敏,罗涛,龙华,等. 重叠共享方式下多跳协作分集感知系统性能[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12, 35(2):37-40.

[12]LANEMAN J N, TSE G N C, WORNELL G W. Cooperative diversity in wireless networks: efficient protocols and outage behavior [J]. 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 2004,50(12):3062-308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