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4-03 10:54:36

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例1

abstract:our country implement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key point and the difficulty in the countryside.the peasant household economic activities are affect the countryside to implemen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gress and a result fundamental factor.this article to the fujian ningde,hunan hengdong,the jiangxi shangrao and the tianjin suburb four place countrysides enters the residence interview in the foundation,uses the first material concrete study current peasant households economic activities to start and to advanc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the countryside the influence.the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indicated that in recent years the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advanced the countrysid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ertain aspects the implementation to have the positive influence,the peasant household production and the life enhances direct or is indirectly beneficial in the countrysid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however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noteworthy that the peasant household pursues the economic interest maximization the behavior to implemen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the countryside to form the latent disadvantageous restriction.the government must enlarge to the peasant household economic activities guidance dynamics,to impel our country countryside to lay the solid foundation diligently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ttern reforming.

keywords:countrysid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easant household economic activities policy guidance

        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是影响中国发展大局的一个关键因素,同样这也适应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启动与推进。我国要有效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整个社会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型的步伐,难点和重点显然都是在农村。在当前全社会都高度重视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定历史背景下,真正有效地启动和推进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实施,需要重点加强对农户的经济行为的引导,努力为我国农村地区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微观的基础。

        1.农户经济行为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近代社会关注可持续发展问题有两个现实的背景:一是对工业发展引起的不可再生资源消耗的忧虑,二是对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生态环境恶化的担忧。比如,流传甚广的罗马俱乐部发表的《增长的极限》,曾引起了人们对工业化进程中不可再生资源日益减少的高度关注。而在此之前由美国女生物学家rachel carson(1962)发表的《寂静的春天》一书,则生动地描述了农业生产过程中广泛使用化肥农药而带来生态环境恶化的可怕景象,警告人类“可能失去明媚的春天”。虽然前一个问题在当今工业为主的社会所引起的关注程度比较高,但后一个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点。

        关于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往往有不同的思考,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对可持续农业达成了一些基本的共识。近年来为各方面较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概念,是从生态、经济、和社会等三个方面来考虑农业的长期发展。简单地讲,可持续发展农业需要把三个目标内在地融合在一起,这就是对生态环境友好,对经济发展有利,对社会生活有益(a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s economically profitable,environmentally sound,and socially viable for the long term)。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荷兰《登博斯宣言》中把可持续农业正式定义为“在合理利用和维护资源与环境的同时实行农村体制的改革和技术的革新,以生产足够的食物与纤维,来满足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全面发展。”

        如何有效地推进农村可持续发展一直是个难点问题。与城市比较,在农村地区启动和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实际障碍更多一些。比如,由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在空间上相对分散,政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而需要的组织成本就明显上升。相对而言,发达国家在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方面采取的具体步骤较多,时间较长,对相关政策的讨论分析也比较多。以欧洲共同体国家为例,对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注往往与保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保障食品安全和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等问题密切地联系,通常是某个具体的问题比如食品的卫生与安全问题,会特别地引起政府的关注并增加投入,进而在一定时期内采取一些特别的措施,力图推进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以欧洲国家为例,近年先后提出和实施过的政策思路概括起来(terry marsden,jo banks,henk renting and jan douwe van der ploeg,2001)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农业工业化思路。着重以采用现代技术和实行规模经济来促进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面对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竞争压力的加大,欧洲一些国家借鉴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办法,以工业化的路径来力求降低农产品的成本,维持农村的发展活力。所谓的农业工业化,主要是试图减少农业生产对自然的依赖程度,比如以产业化方法来改良农业生产的某些环节,以密集资本投入替代土地要素等。二是食品安全卫生监管思路。通过建立起从生产到销售的食品供应链,政府进行全过程的安全卫生管制,以此引导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一方面,政府颁布强制性的食品安全标准,并对农产品的生产源头进行直接监管。另一方面,鼓励发展规模化生产和销售组织,以更好地达到食品的安全卫生标准。三是农业生态化思路。强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一个社会问题,更需要重视农村社会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相互配合。虽然生态环境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但它一定程度上也应当视为是“可以建设的”。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不仅需要政府的干预,更需要充分当地社区的主动作用,比如对农民进行知识培训等。

        目前为止,国内外关于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讨论,多数是集中在宏观层次上,即强调在推进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必须有政府的直接介入和系统行动,而从微观层次上进行的分析比较少。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本身的特征有关。可持续发展本身更多地是一个宏观层次的问题,保护生态环境等从经济学上分析具有很大的外部性。然而,要真正有效的启动实施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单纯有宏观层次的思考与措施是远远不够的,也许这是至今各国在农村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成效仍然较少的一个原因。努力构建能承载和支撑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微观基础,已经成为理论和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也就形成了本文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现实生活中很容易观察到,农户是农村地区社会经济运行最底层和最基本的单位。从社会生活的角度考察,文化价值观念和政治权利诉求都体现在农户这个基本的层次上,而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观察,农户是最基本的生产经营单位。与城市社会相比较,农户作为一种天然的基本组织单位在农村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功能,要大大超过家庭在城市生活中的影响力。在我国农村地区,家庭的相对独立性和功能完整性更表现得相当突出。因此,农户的状态与决策客观上是决定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也就是说,基层农户的状况能集中反映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基层农户的行为方式直接影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在这个意义上说,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应当也必须要集中到对农户行为的关注上来。

        农户的具体行为方式是多维度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但农户的经济行为是影响其他方面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一方面,农户在生产经营和日常消费方面的两位一体性质,导致现阶段上我国农村地区农户的经济行为是其各种行为中最主要的考虑,比如,目前农户日常生活决策最主要的目标是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农户的经济行为是影响其他行为的一个关键性的因素。比如农村人口的流动,对农村教育文化的需求等,都直接地与家庭经济收入水平联系在一起。如果说可持续发展问题本身是一个经济发展中带来的问题,那么,在我国农村地区启动和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农户的经济行为方式显然就是一个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为了准确地了解把握现阶段上我国农户经济行为特征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可能影响,笔者采用实际入户问卷访谈的方法收集第一手资料,力求有效地刻画当前特定历史时期农户经济行为模式给农村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影响。2008年5月~10月,课题组成员先后在福建宁德、湖南衡东、江西上饶和天津郊区四地,选择了当地有代表性的村庄进行集中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287份。问卷访谈的内容涉及到农户的生活水平、生产方式、生态环境和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等四个方面。通过对第一手访谈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我们对农户经济行为直接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这个基本假定进行了实证检验,整体上可为预定的假设提供有效的支撑。

        本文以下部分的结构安排是:第二部分从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辨证关系出发,具体分析当前农户经济行为变化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积极意义。第三部分根据农户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这个前提条件,讨论农户某些经济行为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潜在不利影响。第四部分提出积极引导我国农户经济行为,推进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政策思路。第五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

        2.农户收入增长对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影响

        从当前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必须也应当放到经济发展的这个背景中来考虑。在一定意义上说,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当前及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都首先是一个经济发展问题。这里有两个基本的原因:一方面目前我国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还相当低,不仅与国内城市地区相比较明显地低得多,也与发达国家的农村地区之间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因此,农村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要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让农民能从中得到实际利益,这样农民才会接受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另一方面,在我国农村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也需要有相应的基础和条件,这些只有通过发展经济来创造。比如,改变农民的观念需要有一定物质基础,改善生态环境需要有一定的物力和财力投入等。经济发展是农村地区有效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所不可缺少的条件。

        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这在许多方面对启动和推进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积极的影响。土地承包制度的不断完善,市场化程度的上升,政府实施工业反哺农业政策,对农业的补贴和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等,都对提高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持续做出了积极贡献,也客观上对农村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农村经济发展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的路径有:一是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变化直接地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二是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带来思想观念的改变等,有利于农村更好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现阶段上农村经济发展与实施可持续发展两者之间的同步性还是相当明显的。从微观层次上来分析,农村经济的发展集中表现在农户收入水平的提高上,而随着农户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户在生产和生活方面的日常行为发生了一系列较大的变化,进而对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等产生一些重要的有利影响。

        2.1农户生活能源使用方式发生变化,直接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烧是日常生活中需要解决的第一件大事。随着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一个显著的改变是农户生活能源使用方式的更新,千百年来农村传统的炊烟缭绕的景象已经不再多见了。调查发现,四地农村现在相当部分家庭烧饭等已经改用煤、液化气等新型的能源。当然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全部使用新型的能源,完全不再烧柴。另一种情况是部分使用煤和液化气等然,部分地保留着烧柴。一般而言,收入水平越高的农户,就越是更多地使用煤和液化气等能源。新型生活能源的广泛使用,不仅使农户的日常生活变得更加方便,也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带来明显的积极影响。由此而产生的一个直接变化是大大促进了自然植被的恢复和保护。以湖南衡东为例,改革开放前农户过日子主要是靠上山砍柴来烧火,由此而导致到处是荒山秃岭。现在农户使用的生活能源改变了,随处都能看到山岭上满目青翠,生态环境与以前相比有非常明显的改善。

        2.2农户居住条件呈现较大范围的改进,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具有积极影响。盖房子至今仍然是农民生活中的最大追求,这不仅是出于改善居住条件的需要,同时也是一种财富和地位的象征。调查发现,近年经济发展带来农村住房条件有很大的改进,而农户改善居住条件在某些方面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是有利的。一方面,在政府的引导和鼓励下,农民近年盖新房子时一般都对传统的厕所和厨房等改造,对饮水条件进行改造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带来农村卫生环境的进步。比如,近年来农户逐步开始注意到对生活垃圾的收集处理,尽管目前大都还只是进行一些初步的处理。另一方面,居住条件的改善也使得农户比以前更多地关注周边的生态环境,比如对房前屋后的植树绿化等有更多的投入。

        2.3农业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的创新,有利于促使农民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专业化生产是近年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兴形式。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相比,专业化生产农户对土壤、水源、环境、气候等自然地理条件的要求更高,自然生态条件的变化,很大程度上会直接地影响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也正是因为如此,专业生产农户更加关心生态环境的变化,具有更高的环境保护意识,且更有意愿甚至会自觉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进行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比如,福建宁德鸡公山村大都专业养殖鲍鱼。鲍鱼养殖对水质,气候条件要求很高,当地村民很重视对水源环境的保护,也很好地保护着本村山地的生态绿化。天津第六埠村专业种植有机蔬菜,对土壤,雨水,气温要求较为严格。为了达到无公害种植方式的要求,提高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农户主动采取措施严格限制农药的使用,减少化肥的使用量,这些对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4农户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使农民更多地接受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我国农村的当务之急仍然是发展经济,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民的意识、农村其他方面的发展仍然具有重大的影响。在农村启动和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事实上存在一个经济发展水平的门槛。调查发展,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经济收入水平较高的农户,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接受程度较高。访问地区的资料表明,农户人均收入6000元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达到和超过这个收入水平的农户组,对生态环境问题较为关注,对保护生态环境也比较主动。其中近80%的农户愿意接受更加环保的生产方式,有64%的农户为保护生态环境而愿意承担略微减少家庭收入的代价,而人均收入水平低于6000元的农户组,在上述两个方面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意愿则明显较低。

        2.5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处于较快的转型中,总体上对生态环境存在有利的影响。调查中发现,目前多数农户已经不再是单一依靠种田的农业收入维持生计,因而有多样化的收入来源,且非农收入所占比重有上升趋势。受访农户中有成员外出打工的家庭占到79.5%,而在当地仍然主要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家庭中比例更高达97.2%。现实生活中,农业人口已经有相当一部分流动到了城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当地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人口流动也带来思想观念的变化。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不仅带回经济收入,也往往加快农户对新生事务的接受程度,包括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了解。以江西上饶农村地区的调查为例,打工比例较高的村子,对可持续发展概念有所了解并赞同在土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比例就比较高一些,两者之间有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3.农户追求收入最大化与可持续发展的不协调

        在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势头较好的情况下,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农民追求短期经济收入最大化的动机相当强烈,因此而带来的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利影响值得认真关注。农村与城市相比较差距大,农户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都明显偏低,农民迫切要求迅速地提高自己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随着近年来我国农村人口流出规模的加大、交通和通信基础事业的发展、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等,带来了信息交流的扩大和加快,农民对自身经济地位的不满意变得更加清晰和更加强烈。同时,农村内部农户之间的经济收入差别近年也呈现出扩大的趋势,往往是在同一个村庄内,农户之间的收入与生活水平呈现逐步拉大的趋势,给人以特别强烈的刺激,因而大大加重了农民短期内实现收入最大化的冲动。这些客观上都在加重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

        尽管农户追求自身收入最大化的追求从经济意义上看是合理的,也是难以避免的,但在现阶段的现实环境中,短期收益的最大化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存在着相当不利的影响,与可持续发展之间有着潜在的深层次冲突。概括地讲,农户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可能带来两种明显的不利影响:一是扩大农户经济行为的外部性,直接加重生态环境的压力。比如,由于目前农业生产方式的基本特点,农户增加收入一般就需要增加产量,而增加产量往往就会增大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量,后者在经济上具有明显的外部性,对生态环境的损害则具有很强的累积效应。二是对实施可持续发展形成一定的排斥效应。农户越是着眼于短期内扩大经济收入,就越是难以接受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具体地来分析,农户追求短期利益的行为对农村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阻碍主要表现在:

        3.1尽力提高农田产量导致农药、化肥的使用持续增加,对保护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明显。为了短期内尽量提高农田产量来增加收入,多数农户都采取增加化肥和农药使用量的措施,并在短期内看到效益。但许多农户反映,近年农药和化肥的效率呈现下降的趋势,这又促使农户进一步增加农药与化肥的投入量。从各地的情况看,收入水平越低的农户,越是在增加收入方面有着迫切的要求,从而近年来也倾向于更多地增加化肥与农药的使用量。比如,近年在盖房或装修上投资越少的农户,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增加的比例就越高。这里的一个原因可能是,收入水平较低的农户通过打工等途径获得的收入较少,往往只有靠提高种田产量增强家庭收入,从而导致更多地使用化肥与农药,由此而会带来更多的污染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相当不利的。

        3.2生活方式变化造成垃圾的处理越来越困难,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令人忧虑。农户在消费方面努力向城镇居民看齐,这当然是一种进步,但由此而带来的一个问题是对生活垃圾的处理较难解决,造成对环境的污染日益加重。传统上农户的生活垃圾通过堆肥等方式都能得到有效的处理,现在农户生活垃圾的结构也出现了城镇化的趋势,即不易自然分解的工业品垃圾逐步增加,对环境的破坏往往是长期性的。比如,废弃的塑料、电池等在我们访问的农村随处可见,一阵风吹过之后,不同颜色的塑料挂在房前屋后的树枝上,电杆上,清理起来很不容易。目前农村对生活垃圾进行集中处理的比例仍然很低,即使是有集中处理的地方,设施也相当简单,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3.3对在本地兴办企业和经商等态度非常积极,由此而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明显增大。由于农业生产的比较利益低,在现有条件下农民更倾向于通过兴办企业或开展经商来实现较快地增加收入的目的。在我们访问的四地农村中,90%以上的农户都主张在本村把乡镇企业办起来,希望政府能在这方面提供支持。部分村庄已经开始投资办厂,不少农户已经开始投入资金经商等。然而,由于基础非常薄弱,资金和管理能力先天不足,普遍缺乏污染控制的硬件设施等因素,一个企业办起来就增加一个污染源。乡镇企业往往是把废水、废气、废渣等直接排放出来,地方政府难以监管和治理,由此而给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程度随时间推移而变得越来越严重。

        3.4家庭主要人口大规模流向城镇地区,对农村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利影响逐步显现。短期内增加家庭收入的最有效途径是外出打工,这导致一般农户家中的主要劳动力都出去赚现钱,农活场所很少有青壮年劳力的身影。在四地农村的调查过程中,常见的现象是老人、妇女和儿童留守在家中,有些家庭甚至只留下老人。农村人口的集中外流速度过快,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不正常的,已经开始影响到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比如部分村庄出现了田地抛荒。由于农村主要人口的过度外流,使得农村地区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缺乏必要的人气和相应的投入。一旦农村社会失去了活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也就失去了价值。

        4.引导农户经济行为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

        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正在进入到一个新的重要时期,当前是有效地启动和推进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适当时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已经确定,工业反哺农业的大政方针逐步地得到实现,政府对农业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空前加强,这些为加快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步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为农村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创造出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经过三十年卓有成效的改革开放,我国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农业生产的综合实力,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前进的方向必须也应当转移到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如果不能真正转向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就难以保障我国社会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当前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的同时加速向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转型,努力构建起农村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

        为了更好地启动和推进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当前应重点加强对农户经济行为的引导。前面的分析表明,当前农户的经济行为对农村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双重的影响。从好的方面看,农户消费行为和生产行为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对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积极意义,经济发展在某些方面有利于增强农村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内部动力和必要条件。从不好的方面来看,农户出于自身收入最大化的本能追求,导致某些经济行为的短期化,加重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给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潜在不利影响值得认真关注。应对这样的局面很需要政府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因势利导地对农民的经济行为进行引导,努力形成能支撑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微观基础。

        4.1加强对农户生产方式的引导。当前政府特别需要通过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把农户增加收入的追求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较好地融合起来,力求实现两者的协调推进。政府应当通过科技创新和加强管理,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努力提高农药、化肥等农用生产资料的质量,减少农民为提高产量而可能增加的污染量,以保护土壤和水源。增加粮食等农产品供应量在我国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政府必须下大力气扭转近年出现的农药、化肥等边际效率下降的现象,否则后果会相当严重。二是要进一步大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大优良品种的推广和更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比如,以机耕代替牛耕,不仅能大大提高效率,也能减少养牛等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引进新的品种,也往往能对保护生态环境起到很好的作用。

        4.2增强对农户生活方式的引导。在我国农村人口的生活水平整体上不断提高的条件下,要积极引导农民接受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尽早地改变一些与可持续发展要求不适应的传统生活观念。比如,农民收入增加后的一个主要支出是盖房,房子越盖越大,占用的土地面积越来越多,同时为盖房子而消耗的其他资源也相当多,由此而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日益明显地增大。实际上,农村的常住人口近年呈现减少的趋势,政府合理地对农民的居住方式进行规划引导,将会大大有利于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是合理引导农户的日常生活消费,大吃大喝在历史上生活水平高的表现,现在则往往带来许多不健康的因素,诱导农民向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过渡,也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4.3增加对农户口经济组织方式的引导。农业生产的特征决定了要以农户作为基本的经济单位,即基本的生产经营决策必须以家庭为单位。如何通过适当的组织方式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是农村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一方面,分散的家庭经营必然会产生某些经济外部性问题,比如对水源、土壤和植被的保护等,往往需要联合起来行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努力探索制度创新,通过生产专业化联合虽然可解决部分问题,但还需要更多的其他方面的制度协调。另一方面,相对独立的农户家庭经营又是我国农村需要长期保持的基本方式,为此需要有外部的制度性约束来引导农户合理地追求自身的利益,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过度的破坏。

        4.4积极为农户提供相应的社会公共服务。要让广大农户的经济行为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理念相融合,强化政府在农村的公共服务应当是近期需要重点解决好的一个问题。概括起来讲,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当前农户最需要的公共产品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宣传普及。目前农民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了解还比较缺乏,中年以上农民尤其是妇女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接触不多,真正理解的就更少,改变这种局面以政府为主来承担相关知识传播的责任。二是要增加实施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财力和物资相关投入,比如对生态环境效应良好的生产方式给予必要的鼓励,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和市场信息。三是扩大生活领域的公共投资,比如增加乡或村一级的垃圾集中处理设施投资,加大公共卫生和饮水系统等方面的建设力度。

        5.总结

        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在如何有效地实施,农户的经济行为对农村启动和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大的影响。在我国目前的现实环境中,农户的经济行为随着整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而变化,既给农村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创造出新的机遇,也在某些方面带来潜在的挑战。农民生产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改进,直接或间接地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与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两者可以相互促进,也应当作为两位一体的任务来完成。然而同时应当注意的是,农民追求短期收益最大化的动机,正明显地给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带来更大的压力,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潜在不利影响比较严重。政府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对农户的经济行为因势利导,努力形成支撑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微观基础。

参考文献

[1]冯梅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新华出版社,2006

[2]郭莹.论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创新,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3]陶少刚.应加快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j].农业经济问题,2002(3)

[4]王海英,董锁成.国外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政策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4)

[5]杨瑞文,赵士熙.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论,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6]杨兰品.国外农业科技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其启示[j].湖北农业科学,2004(4)

[7]叶堂林.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与途径.新华出版社,2006

[8]chavas,j.p.,1993.on sustainability and the economics of survival.am.j.agric.econ.75:72~83

[9]gliessman sr.1990.agroecology:researching the ecological basis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e.springerverlag:new york

[10]green,d.a.g.,1994.perspectives from agricultural economics on research methodology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journal sustainable agriculture.4,101~115

[11]oecd.1989.agri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policies:opportunities for integration.oecd:paris

[12]porter m.(with ketal chm,miller k,bryden rt).2004.competitiveness in rural u.s.regions:learning and research agenda.harvard business school institute for strategy and competitiveness:cambridge massachusetts

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例2

Abstract:Our country implement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key point and the difficulty in the countryside.The peasant household economic activities are affect the countryside to implemen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gress and a result fundamental factor.This article to the Fujian Ningde,Hunan Hengdong,the Jiangxi Shangrao and the Tianjin suburb four place countrysides enters the residence interview in the foundation,uses the first material concrete study current peasant households economic activities to start and to advanc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the countryside the influence.The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indicated that in recent years the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advanced the countrysid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ertain aspects the implementation to have the positive influence,the peasant household production and the life enhances direct or is indirectly beneficial in the countrysid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However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noteworthy that the peasant household pursues the economic interest maximization the behavior to implemen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the countryside to form the latent disadvantageous restriction.The government must enlarge to the peasant household economic activities guidance dynamics,to impel our country countryside to lay the solid foundation diligently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ttern reforming.

Keywords:Countrysid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easant household economic activities Policy guidance

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是影响中国发展大局的一个关键因素,同样这也适应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启动与推进。我国要有效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整个社会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型的步伐,难点和重点显然都是在农村。在当前全社会都高度重视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定历史背景下,真正有效地启动和推进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实施,需要重点加强对农户的经济行为的引导,努力为我国农村地区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微观的基础。

1.农户经济行为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近代社会关注可持续发展问题有两个现实的背景:一是对工业发展引起的不可再生资源消耗的忧虑,二是对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生态环境恶化的担忧。比如,流传甚广的罗马俱乐部发表的《增长的极限》,曾引起了人们对工业化进程中不可再生资源日益减少的高度关注。而在此之前由美国女生物学家Rachel Carson(1962)发表的《寂静的春天》一书,则生动地描述了农业生产过程中广泛使用化肥农药而带来生态环境恶化的可怕景象,警告人类“可能失去明媚的春天”。虽然前一个问题在当今工业为主的社会所引起的关注程度比较高,但后一个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点。

关于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往往有不同的思考,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对可持续农业达成了一些基本的共识。近年来为各方面较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概念,是从生态、经济、和社会等三个方面来考虑农业的长期发展。简单地讲,可持续发展农业需要把三个目标内在地融合在一起,这就是对生态环境友好,对经济发展有利,对社会生活有益(A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s economically profitable,environmentally sound,and socially viable for the long term)。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荷兰《登博斯宣言》中把可持续农业正式定义为“在合理利用和维护资源与环境的同时实行农村体制的改革和技术的革新,以生产足够的食物与纤维,来满足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全面发展。”

如何有效地推进农村可持续发展一直是个难点问题。与城市比较,在农村地区启动和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实际障碍更多一些。比如,由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在空间上相对分散,政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而需要的组织成本就明显上升。相对而言,发达国家在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方面采取的具体步骤较多,时间较长,对相关政策的讨论分析也比较多。以欧洲共同体国家为例,对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注往往与保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保障食品安全和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等问题密切地联系,通常是某个具体的问题比如食品的卫生与安全问题,会特别地引起政府的关注并增加投入,进而在一定时期内采取一些特别的措施,力图推进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以欧洲国家为例,近年先后提出和实施过的政策思路概括起来(TERRY MARSDEN,JO BANKS,HENK RENTING AND JAN DOUWE VAN DER PLOEG,2001)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农业工业化思路。着重以采用现代技术和实行规模经济来促进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面对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竞争压力的加大,欧洲一些国家借鉴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办法,以工业化的路径来力求降低农产品的成本,维持农村的发展活力。所谓的农业工业化,主要是试图减少农业生产对自然的依赖程度,比如以产业化方法来改良农业生产的某些环节,以密集资本投入替代土地要素等。二是食品安全卫生监管思路。通过建立起从生产到销售的食品供应链,政府进行全过程的安全卫生管制,以此引导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一方面,政府颁布强制性的食品安全标准,并对农产品的生产源头进行直接监管。另一方面,鼓励发展规模化生产和销售组织,以更好地达到食品的安全卫生标准。三是农业生态化思路。强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一个社会问题,更需要重视农村社会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相互配合。虽然生态环境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但它一定程度上也应当视为是“可以建设的”。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不仅需要政府的干预,更需要充分当地社区的主动作用,比如对农民进行知识培训等。

目前为止,国内外关于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讨论,多数是集中在宏观层次上,即强调在推进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必须有政府的直接介入和系统行动,而从微观层次上进行的分析比较少。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本身的特征有关。可持续发展本身更多地是一个宏观层次的问题,保护生态环境等从经济学上分析具有很大的外部性。然而,要真正有效的启动实施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单纯有宏观层次的思考与措施是远远不够的,也许这是至今各国在农村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成效仍然较少的一个原因。努力构建能承载和支撑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微观基础,已经成为理论和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也就形成了本文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现实生活中很容易观察到,农户是农村地区社会经济运行最底层和最基本的单位。从社会生活的角度考察,文化价值观念和政治权利诉求都体现在农户这个基本的层次上,而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观察,农户是最基本的生产经营单位。与城市社会相比较,农户作为一种天然的基本组织单位在农村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功能,要大大超过家庭在城市生活中的影响力。在我国农村地区,家庭的相对独立性和功能完整性更表现得相当突出。因此,农户的状态与决策客观上是决定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也就是说,基层农户的状况能集中反映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基层农户的行为方式直接影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在这个意义上说,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应当也必须要集中到对农户行为的关注上来。

农户的具体行为方式是多维度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但农户的经济行为是影响其他方面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一方面,农户在生产经营和日常消费方面的两位一体性质,导致现阶段上我国农村地区农户的经济行为是其各种行为中最主要的考虑,比如,目前农户日常生活决策最主要的目标是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农户的经济行为是影响其他行为的一个关键性的因素。比如农村人口的流动,对农村教育文化的需求等,都直接地与家庭经济收入水平联系在一起。如果说可持续发展问题本身是一个经济发展中带来的问题,那么,在我国农村地区启动和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农户的经济行为方式显然就是一个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为了准确地了解把握现阶段上我国农户经济行为特征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可能影响,笔者采用实际入户问卷访谈的方法收集第一手资料,力求有效地刻画当前特定历史时期农户经济行为模式给农村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影响。2008年5月~10月,课题组成员先后在福建宁德、湖南衡东、江西上饶和天津郊区四地,选择了当地有代表性的村庄进行集中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287份。问卷访谈的内容涉及到农户的生活水平、生产方式、生态环境和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等四个方面。通过对第一手访谈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我们对农户经济行为直接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这个基本假定进行了实证检验,整体上可为预定的假设提供有效的支撑。

本文以下部分的结构安排是:第二部分从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辨证关系出发,具体分析当前农户经济行为变化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积极意义。第三部分根据农户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这个前提条件,讨论农户某些经济行为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潜在不利影响。第四部分提出积极引导我国农户经济行为,推进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政策思路。第五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

2.农户收入增长对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影响

从当前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必须也应当放到经济发展的这个背景中来考虑。在一定意义上说,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当前及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都首先是一个经济发展问题。这里有两个基本的原因:一方面目前我国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还相当低,不仅与国内城市地区相比较明显地低得多,也与发达国家的农村地区之间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因此,农村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要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让农民能从中得到实际利益,这样农民才会接受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另一方面,在我国农村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也需要有相应的基础和条件,这些只有通过发展经济来创造。比如,改变农民的观念需要有一定物质基础,改善生态环境需要有一定的物力和财力投入等。经济发展是农村地区有效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所不可缺少的条件。

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这在许多方面对启动和推进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积极的影响。土地承包制度的不断完善,市场化程度的上升,政府实施工业反哺农业政策,对农业的补贴和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等,都对提高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持续做出了积极贡献,也客观上对农村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农村经济发展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的路径有:一是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变化直接地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二是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带来思想观念的改变等,有利于农村更好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现阶段上农村经济发展与实施可持续发展两者之间的同步性还是相当明显的。从微观层次上来分析,农村经济的发展集中表现在农户收入水平的提高上,而随着农户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户在生产和生活方面的日常行为发生了一系列较大的变化,进而对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等产生一些重要的有利影响。

2.1农户生活能源使用方式发生变化,直接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烧是日常生活中需要解决的第一件大事。随着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一个显著的改变是农户生活能源使用方式的更新,千百年来农村传统的炊烟缭绕的景象已经不再多见了。调查发现,四地农村现在相当部分家庭烧饭等已经改用煤、液化气等新型的能源。当然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全部使用新型的能源,完全不再烧柴。另一种情况是部分使用煤和液化气等然,部分地保留着烧柴。一般而言,收入水平越高的农户,就越是更多地使用煤和液化气等能源。新型生活能源的广泛使用,不仅使农户的日常生活变得更加方便,也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带来明显的积极影响。由此而产生的一个直接变化是大大促进了自然植被的恢复和保护。以湖南衡东为例,改革开放前农户过日子主要是靠上山砍柴来烧火,由此而导致到处是荒山秃岭。现在农户使用的生活能源改变了,随处都能看到山岭上满目青翠,生态环境与以前相比有非常明显的改善。

2.2农户居住条件呈现较大范围的改进,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具有积极影响。盖房子至今仍然是农民生活中的最大追求,这不仅是出于改善居住条件的需要,同时也是一种财富和地位的象征。调查发现,近年经济发展带来农村住房条件有很大的改进,而农户改善居住条件在某些方面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是有利的。一方面,在政府的引导和鼓励下,农民近年盖新房子时一般都对传统的厕所和厨房等改造,对饮水条件进行改造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带来农村卫生环境的进步。比如,近年来农户逐步开始注意到对生活垃圾的收集处理,尽管目前大都还只是进行一些初步的处理。另一方面,居住条件的改善也使得农户比以前更多地关注周边的生态环境,比如对房前屋后的植树绿化等有更多的投入。

2.3农业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的创新,有利于促使农民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专业化生产是近年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兴形式。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相比,专业化生产农户对土壤、水源、环境、气候等自然地理条件的要求更高,自然生态条件的变化,很大程度上会直接地影响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也正是因为如此,专业生产农户更加关心生态环境的变化,具有更高的环境保护意识,且更有意愿甚至会自觉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进行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比如,福建宁德鸡公山村大都专业养殖鲍鱼。鲍鱼养殖对水质,气候条件要求很高,当地村民很重视对水源环境的保护,也很好地保护着本村山地的生态绿化。天津第六埠村专业种植有机蔬菜,对土壤,雨水,气温要求较为严格。为了达到无公害种植方式的要求,提高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农户主动采取措施严格限制农药的使用,减少化肥的使用量,这些对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4农户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使农民更多地接受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我国农村的当务之急仍然是发展经济,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民的意识、农村其他方面的发展仍然具有重大的影响。在农村启动和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事实上存在一个经济发展水平的门槛。调查发展,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经济收入水平较高的农户,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接受程度较高。访问地区的资料表明,农户人均收入6000元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达到和超过这个收入水平的农户组,对生态环境问题较为关注,对保护生态环境也比较主动。其中近80%的农户愿意接受更加环保的生产方式,有64%的农户为保护生态环境而愿意承担略微减少家庭收入的代价,而人均收入水平低于6000元的农户组,在上述两个方面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意愿则明显较低。

2.5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处于较快的转型中,总体上对生态环境存在有利的影响。调查中发现,目前多数农户已经不再是单一依靠种田的农业收入维持生计,因而有多样化的收入来源,且非农收入所占比重有上升趋势。受访农户中有成员外出打工的家庭占到79.5%,而在当地仍然主要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家庭中比例更高达97.2%。现实生活中,农业人口已经有相当一部分流动到了城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当地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人口流动也带来思想观念的变化。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不仅带回经济收入,也往往加快农户对新生事务的接受程度,包括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了解。以江西上饶农村地区的调查为例,打工比例较高的村子,对可持续发展概念有所了解并赞同在土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比例就比较高一些,两者之间有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3.农户追求收入最大化与可持续发展的不协调

在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势头较好的情况下,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农民追求短期经济收入最大化的动机相当强烈,因此而带来的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利影响值得认真关注。农村与城市相比较差距大,农户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都明显偏低,农民迫切要求迅速地提高自己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随着近年来我国农村人口流出规模的加大、交通和通信基础事业的发展、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等,带来了信息交流的扩大和加快,农民对自身经济地位的不满意变得更加清晰和更加强烈。同时,农村内部农户之间的经济收入差别近年也呈现出扩大的趋势,往往是在同一个村庄内,农户之间的收入与生活水平呈现逐步拉大的趋势,给人以特别强烈的刺激,因而大大加重了农民短期内实现收入最大化的冲动。这些客观上都在加重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

尽管农户追求自身收入最大化的追求从经济意义上看是合理的,也是难以避免的,但在现阶段的现实环境中,短期收益的最大化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存在着相当不利的影响,与可持续发展之间有着潜在的深层次冲突。概括地讲,农户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可能带来两种明显的不利影响:一是扩大农户经济行为的外部性,直接加重生态环境的压力。比如,由于目前农业生产方式的基本特点,农户增加收入一般就需要增加产量,而增加产量往往就会增大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量,后者在经济上具有明显的外部性,对生态环境的损害则具有很强的累积效应。二是对实施可持续发展形成一定的排斥效应。农户越是着眼于短期内扩大经济收入,就越是难以接受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具体地来分析,农户追求短期利益的行为对农村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阻碍主要表现在:

转贴于

3.1尽力提高农田产量导致农药、化肥的使用持续增加,对保护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明显。为了短期内尽量提高农田产量来增加收入,多数农户都采取增加化肥和农药使用量的措施,并在短期内看到效益。但许多农户反映,近年农药和化肥的效率呈现下降的趋势,这又促使农户进一步增加农药与化肥的投入量。从各地的情况看,收入水平越低的农户,越是在增加收入方面有着迫切的要求,从而近年来也倾向于更多地增加化肥与农药的使用量。比如,近年在盖房或装修上投资越少的农户,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增加的比例就越高。这里的一个原因可能是,收入水平较低的农户通过打工等途径获得的收入较少,往往只有靠提高种田产量增强家庭收入,从而导致更多地使用化肥与农药,由此而会带来更多的污染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相当不利的。

3.2生活方式变化造成垃圾的处理越来越困难,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令人忧虑。农户在消费方面努力向城镇居民看齐,这当然是一种进步,但由此而带来的一个问题是对生活垃圾的处理较难解决,造成对环境的污染日益加重。传统上农户的生活垃圾通过堆肥等方式都能得到有效的处理,现在农户生活垃圾的结构也出现了城镇化的趋势,即不易自然分解的工业品垃圾逐步增加,对环境的破坏往往是长期性的。比如,废弃的塑料、电池等在我们访问的农村随处可见,一阵风吹过之后,不同颜色的塑料挂在房前屋后的树枝上,电杆上,清理起来很不容易。目前农村对生活垃圾进行集中处理的比例仍然很低,即使是有集中处理的地方,设施也相当简单,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3.3对在本地兴办企业和经商等态度非常积极,由此而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明显增大。由于农业生产的比较利益低,在现有条件下农民更倾向于通过兴办企业或开展经商来实现较快地增加收入的目的。在我们访问的四地农村中,90%以上的农户都主张在本村把乡镇企业办起来,希望政府能在这方面提供支持。部分村庄已经开始投资办厂,不少农户已经开始投入资金经商等。然而,由于基础非常薄弱,资金和管理能力先天不足,普遍缺乏污染控制的硬件设施等因素,一个企业办起来就增加一个污染源。乡镇企业往往是把废水、废气、废渣等直接排放出来,地方政府难以监管和治理,由此而给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程度随时间推移而变得越来越严重。

3.4家庭主要人口大规模流向城镇地区,对农村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利影响逐步显现。短期内增加家庭收入的最有效途径是外出打工,这导致一般农户家中的主要劳动力都出去赚现钱,农活场所很少有青壮年劳力的身影。在四地农村的调查过程中,常见的现象是老人、妇女和儿童留守在家中,有些家庭甚至只留下老人。农村人口的集中外流速度过快,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不正常的,已经开始影响到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比如部分村庄出现了田地抛荒。由于农村主要人口的过度外流,使得农村地区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缺乏必要的人气和相应的投入。一旦农村社会失去了活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也就失去了价值。

4.引导农户经济行为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

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正在进入到一个新的重要时期,当前是有效地启动和推进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适当时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已经确定,工业反哺农业的大政方针逐步地得到实现,政府对农业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空前加强,这些为加快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步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为农村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创造出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经过三十年卓有成效的改革开放,我国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农业生产的综合实力,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前进的方向必须也应当转移到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如果不能真正转向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就难以保障我国社会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当前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的同时加速向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转型,努力构建起农村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

为了更好地启动和推进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当前应重点加强对农户经济行为的引导。前面的分析表明,当前农户的经济行为对农村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双重的影响。从好的方面看,农户消费行为和生产行为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对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积极意义,经济发展在某些方面有利于增强农村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内部动力和必要条件。从不好的方面来看,农户出于自身收入最大化的本能追求,导致某些经济行为的短期化,加重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给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潜在不利影响值得认真关注。应对这样的局面很需要政府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因势利导地对农民的经济行为进行引导,努力形成能支撑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微观基础。

4.1加强对农户生产方式的引导。当前政府特别需要通过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把农户增加收入的追求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较好地融合起来,力求实现两者的协调推进。政府应当通过科技创新和加强管理,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努力提高农药、化肥等农用生产资料的质量,减少农民为提高产量而可能增加的污染量,以保护土壤和水源。增加粮食等农产品供应量在我国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政府必须下大力气扭转近年出现的农药、化肥等边际效率下降的现象,否则后果会相当严重。二是要进一步大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大优良品种的推广和更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比如,以机耕代替牛耕,不仅能大大提高效率,也能减少养牛等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引进新的品种,也往往能对保护生态环境起到很好的作用。

4.2增强对农户生活方式的引导。在我国农村人口的生活水平整体上不断提高的条件下,要积极引导农民接受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尽早地改变一些与可持续发展要求不适应的传统生活观念。比如,农民收入增加后的一个主要支出是盖房,房子越盖越大,占用的土地面积越来越多,同时为盖房子而消耗的其他资源也相当多,由此而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日益明显地增大。实际上,农村的常住人口近年呈现减少的趋势,政府合理地对农民的居住方式进行规划引导,将会大大有利于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是合理引导农户的日常生活消费,大吃大喝在历史上生活水平高的表现,现在则往往带来许多不健康的因素,诱导农民向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过渡,也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4.3增加对农户口经济组织方式的引导。农业生产的特征决定了要以农户作为基本的经济单位,即基本的生产经营决策必须以家庭为单位。如何通过适当的组织方式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是农村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一方面,分散的家庭经营必然会产生某些经济外部性问题,比如对水源、土壤和植被的保护等,往往需要联合起来行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努力探索制度创新,通过生产专业化联合虽然可解决部分问题,但还需要更多的其他方面的制度协调。另一方面,相对独立的农户家庭经营又是我国农村需要长期保持的基本方式,为此需要有外部的制度性约束来引导农户合理地追求自身的利益,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过度的破坏。

4.4积极为农户提供相应的社会公共服务。要让广大农户的经济行为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理念相融合,强化政府在农村的公共服务应当是近期需要重点解决好的一个问题。概括起来讲,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当前农户最需要的公共产品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宣传普及。目前农民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了解还比较缺乏,中年以上农民尤其是妇女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接触不多,真正理解的就更少,改变这种局面以政府为主来承担相关知识传播的责任。二是要增加实施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财力和物资相关投入,比如对生态环境效应良好的生产方式给予必要的鼓励,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和市场信息。三是扩大生活领域的公共投资,比如增加乡或村一级的垃圾集中处理设施投资,加大公共卫生和饮水系统等方面的建设力度。

5.总结

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在如何有效地实施,农户的经济行为对农村启动和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大的影响。在我国目前的现实环境中,农户的经济行为随着整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而变化,既给农村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创造出新的机遇,也在某些方面带来潜在的挑战。农民生产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改进,直接或间接地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与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两者可以相互促进,也应当作为两位一体的任务来完成。然而同时应当注意的是,农民追求短期收益最大化的动机,正明显地给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带来更大的压力,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潜在不利影响比较严重。政府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对农户的经济行为因势利导,努力形成支撑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微观基础。

参考文献

[1]冯梅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新华出版社,2006

[2]郭莹.论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创新,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3]陶少刚.应加快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J].农业经济问题,2002(3)

[4]王海英,董锁成.国外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政策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4)

[5]杨瑞文,赵士熙.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论,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6]杨兰品.国外农业科技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其启示[J].湖北农业科学,2004(4)

[7]叶堂林.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与途径.新华出版社,2006

[8]Chavas,J.P.,1993.On Sustainability and the Economics of Survival.Am.J.Agric.Econ.75:72~83

[9]Gliessman SR.1990.Agroecology:Researching the Ecological Basis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e.SpringerVerlag:New York

[10]Green,D.A.G.,1994.Perspectives from Agricultural Economics on Research Methodology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Journal Sustainable Agriculture.4,101~115

[11]OECD.1989.Agri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Policies:Opportunities for Integration.OECD:Paris

[12]Porter M.(with Ketal CHM,Miller K,Bryden RT).2004.Competitiveness in Rural U.S.Regions:Learning and Research Agenda.Harvard Business School Institute for Strategy and Competitiveness:Cambridge Massachusetts

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例3

(二)实现基于价值和公理的合作,现实的选择是将合作统一在法律的框架内,建立充分体现各类主体平等博弈的契约关系_我国己经出台了《农村专业合作社法》,这是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得以成立和运行的基本法律。同时,需要进一步研究各地出现的新问题,出台各类能够规范合作组织运行的各类规章。比如,应该出台积极鼓励合作组织有效拓展的规章和政策,尤其是跨越行政区域、行业领域等的经济组织应该得到承认,并确立其经济主体地位。

(三)通过合作秩序的拓展,实现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应该进一步加强和专业协会等组织的合作,形成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机制。鼓励跨行业、跨地区成立合作组织。目前,最主要的是要突破以村落为单位的合作,形成以县域单元为主、以其它地域单元为辅的合作秩序。农业合作组织应该和其它行业协会在业务及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形成更加稳定的合作秩序。同时,需要引入合作组织的竞争机制。实际上,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为农民提供服务的组织,农民有权利进行选择,而合作组织的竞争将有助于为农民提供良好的服务,降低农业发展的内部成本。

(四)外部环境的变化,将迫使农业合作形式发生新的变化。影响或决定合作秩序的关键因子之一就是环境及其变化过程。目前,中国持续的城镇化过程为实现合作形式的变化创造了外部条件,主要是逐步打破了以村落为单元的聚落形态,从而让农民之间的合作从血缘关系逐渐演变到更加独立的社会关系。聚落环境的变化,一方而迫使农民适应新的合作规则,另一方而,将促使农民放弃原来的合作规则和秩序。然而,以村落为基本聚落单元的形态并没有根本改变,更由于文化符号的复制和循环,在城镇聚落中要实现基于价值和公理为基础的合作秩序,需要更为长期的过程。但持续推进城镇化是要素集中和农村经济组织实现止规化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一)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形成基于自愿、公平原则建立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根据《中国人民共和国农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因此,成立农合合作组织,应该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作出。一些地方存在为

了所谓“规模效应”和“做大做强”而强制农民加入合作社的问题,这不是符合农民意愿的做法,应该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二)讲一步增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主体地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并不是一个政府的部门或者单位,而是独立的法人实体,应该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政府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关系,要从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转变为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让农村经济组织成为和政府对等的实体。通过采取综合措施,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成为真止能够和银行、政府、协会以及其他组织更好合作的组织。农业合作组织除了在经济活动中发挥主体作用之外,还应该在关系到农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方而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将加快推进农村地区社会契约关系的完善。

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例4

纵观人类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得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劳动,社会的发展是在劳动的创造中产生的,而社会的发展也包括农村经济的发展。劳动人民才是社会的主力建造者,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人民的小康生活目标就必须从发展农村经济做起,科学规划,合理计划,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村经济

(一)农村经济的含义

概括来说,农村经济包括农业经济和农村中的非农业经济。农村经济以农业经济为主,农村中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为其补充结构。在农村经济中,农民是主体,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因此,农村经济是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综合,是我国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保障。

(二)农村经济的主要内容

在我国,农村经济一般包括以下几种经济形式:1、农业经济,主要以农林牧资源为基础,包括种植业、畜牧业、养殖业、林业等;2、以矿产资源为基础的经济;3、农副产品的加工行业;4、以打工为主要收入的农民工;5、以运输为主的经济;6、旅游业为主的经济;7、其他服务行业为主的经济;8、农村的个体经济;9、其他。

二、影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

纵观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我们发现,当前农村经济中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增长缓慢,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一直呈下降趋势,直到2003年才有所回升。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不仅关系农村社会进步,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具体来说我们将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归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在我们的实际考察中,不难发现,农村的基础设置相对于城市来说,十分落后。基础设施,是发展农村经济的根本保障,要发展农村经济就要做好农村的基础设置建设。目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为:1、道路设施落后。道路是外界和农村的联系桥梁,是农村经济对外发展的必要保障。在农村许多道路并没有开通,即便是开通的道路也是质量薄弱,道路狭窄,负重不足,不能满足日常车辆或是大型货车的通行,这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农民不能即使或得外界信息,使新的科技水平不能及时被宣传到农村中。2、水电、通讯设施不完善。虽然目前农村的水电设施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依然存有许多不足,例如农村基本没有路灯,夜幕下的道路是漆黑一片,只有一些乡镇道路上有为数不多的路灯,却也是处在半瘫痪中。此外,农村的通讯网络比较落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的宽带系统几乎没有覆盖,只有少数地方的电信网络可以用,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的信息更新和与外界沟通。水电、通讯设施不健全,减低了村民的生活质量,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二)经济模式落后

从现实来看,目前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农村的经济模式比较落后,受传统的经营方式影响较重。其问题集中表现在:1、生产力落后。生产力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目前我国大多农村经济的生产力比较落后,依然存在对天气过渡依赖的现象,生产模式局限于小家生产、自主消费,农民科技知识欠缺,导致生产技术含量不足,劳动者素质低,进而导致生产力不强。2、农业结构单一。目前,土地是农村的主要经济来源,农民也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并没有形成科学上的农业生产一体化,农、林、牧、副、渔的经营理念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农业结构单一,经济作物和粮食品种单一,经济收入刚好自足。3、农村市场规范性欠缺。从我国的农村市场建设来看,市场管理不规范,场所设立不完善,经济农贸市场规模小,商品流通力度不强,再加上农村市场的网络性不健全,导致农村许多农产品卖不出,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4、农村资源开发力度低,劳动力过剩。在农村由于资源开发利用不科学,导致许多资源闲置中,农村的劳动力也因此剩余,这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第一大难题。5、乡镇企业过少或是发展缓慢。乡镇企业是新时期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着主要的带头作用。但是实际经营中,我们发现农村乡镇企业的管理和生产规模都比较落后,不能满足新时期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其自身科技含量低,品种单一,没有竞争实力,甚至无法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不健全

对于农村经济来说,完善的经济发展制度是当务之急。在我国的新农村建设经济建设中,由于发展制度不完善,导致许多问题产生。1、给农民带来严重的负担。由于农村经济制度发展不完善,导致许多不良经营出现,给农民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使他们不能积极生产和经营,缺少投资热度;2、基层干部管理机制。在经济制度不完善的环境下,我国基层干部的管理机制也有所影响,基层干部不务职,甚至腐败管理,使许多农民问题不能解决;3、农村经济发展中激励机制不健全。在农村许多经济发展激励措施没有被实施,使农民的积极性不能被鼓舞,大部分的经济发展政策不能被有力执行。4、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不健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不断增加就是缺少合理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使村民的素质较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三、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话题,是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内涵就是建设新村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使农村的发展得到合理规划。构筑新设施,就是要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包括清洁安全饮水、道路交通、电力、信息网络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培育新农民,就是要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推进农村科技推广和医疗卫生体系等,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以此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如何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将科技引用到农村,改善农村的经济条件,完善农村各项管理机制,是建立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农村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发挥特色经济

“特色带来发展,特色就是生命力”,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要结合农村的现状发展特色经济。如城市郊区的可以利用交通的便利条件和市场的流通条件来发展蔬菜的种植产业,在给农民增加收入的同时,也给城市市民提供了方便,树立特色的农村产业,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力度。

2、发展农村产业集群,创立重点龙头企业

在农村发展产业集群,建立龙头企业,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集群可以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实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实行一帮一,一带一的经济发展措施,在集群中创立龙头企业,打响知名度,对外实行招商引资策略,对内实行人员培养计划,内外结合推动农村的经济建设。

3、建立农村专业市场

专业的农村市场可以帮助农民实现农产品和经济产品的销售。在农村农产品和特色产品的销售是一大难题,为此,我们可以建立专门的农村市场,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扩大农村产品和农村企业的销售渠道,实现产品的集中销售。此外也可以跟某些大型签订交易合同,或是对外出口,实现物流式运输等等,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4、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在农村,土地是主要的收入来源,也是农民生活的根本保障。近年来由于科技的发展,农村的生产模式也逐渐实现机械化,这就造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多,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要解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因此,我们可以在农村发展非农产业,充分利用农村的资源条件来创造特色产业和企业,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依赖土地的农民数量,另一方面又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实现了农村经济的新发展。

5、加强农村干部建设

要实现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要加强基层农村的干部建设,提高干部的素质水平,培养他们勤政爱民的作风,严格对其进行考核,从各方面提高农村干部的建设水平,使他们将自身的发展与农村的经济发展联系起来,为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起到带头作用和引导作用。

总之,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我国现阶段和将来的一项重要课题,只有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国家的真正富强,才能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例5

作者:董春香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4)04-0050-01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增长,国民生活水平大大提升,农村经济必须也要不断地发展,才能缩小城乡差距,而且中国较大的农业比重以及农村人口数量决定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一、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1.自然问题

1.1耕地匮乏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中国的耕地面积只占了世界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七,而中国的人口数量却占了世界人口的将近四分之一。如此匮乏的耕地资源毫无疑问是限制农业以及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1.2自然灾害及地理条件

中国国土辽阔,复杂的气候以及地理条件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这样严重的自然灾害使中国农业每年都遭受难以估量的损失。此外,部分农村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农业生产难以跟随市场变化。同样不利于吸引外部资金投入,难以发展传统农业之外的其他产业来帮助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2.社会问题

2.1生产方式落后

虽然中国经济取得重大成就,但是中国目前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传统的谷物种植,在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不断增加的人口面前,需要通过毁坏大片森林来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这种做法导致大量水土流失,土地资源迅速退化,环境破坏严重。环境破坏不仅限于毁林开荒,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也使土壤退化和生态问题日益凸显,这无疑是农业可持续的发展面临的大问题。

2.2农村经济与市场矛盾

除了环境以外,传统农业难以随市场及时变化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另一大问题。目前中国农村经济主要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生产出的原料产品难以在市场形成品牌效应,经济效益低。农村当地的加工以及服务行业发展缓慢,很难满足市场需求,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2.3农村人口素质和思想

农村人口的传统落后思想也制约了新型产业的发展。农村人口的思想落后保守,接受新事物慢,创新能力低。文化水平普遍低于城市人口,专业技术能力的缺失也使农村经济发展转型慢、不利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如何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1.加大科学技术在农村经济中的作用

传统农业的低效率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只有大力发展先进农业科技,全面调动广大农业科技研究,加快先进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才能解决过去依靠开垦耕地等传统手段增加产值带来的问题。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来不断提升耕地利用效率,合理的利用用资源,才能真正意义上提升农业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大力发展循环农业

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农业生产力,也必须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农业发展要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做到低能耗高效率,降低对自然环境以及生态系统的破坏,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循环农业是能够保护水资源,耕地资源和生物资源的新型农业。发展循环农业有利于缓解我国自然资源压力,有利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防止环境污染,有利于调整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及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3.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农村经济单纯依靠传统农业已经不符合时代潮流,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要立足本地,大力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农村产业化经营。要依靠当地的地区优势,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以龙江县龙兴镇黑岗乡为例,黑岗乡通过招商引资,已建成各类企业多个,其中充分利用本地畜牧业发达的优势吸引了包括飞鹤乳业等知名企业前来投资建厂,产业化发展初具规模。为使有限的土地产出更高的经济效益,龙兴镇党委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在河南台前县引进了北五味子种植项目进行示范种植,并提供了150余亩种植基地和住房、机电井等配套设施。该基地的建成对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4.坚持实行惠农补贴政策

农村经济发展除依赖科技成果转化,紧随市场需求之外,政府政策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同样重要。要切实落实好各项惠农强农政策,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投入力度,才能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降低政府部门对农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除此之外,还要加快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加强对公共设施的建设。努力提高农村教育水平,提升人口素质。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农村保障体系,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升农村生活水平,真正进入小康社会。保障农民的生活水平,提升农村的生活质量才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5.加快农村第三产业发展

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在当地农村开展“农家乐”、绿色牧场参观等农村特色旅游活动,有利于吸引外来投资,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加快当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

6.完善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相关法律

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例6

一、引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加快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发展途径,是社会主义阶段性发展的必要选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所以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新农村建设的不容忽视的发展内容。农村建房规划是实现农村经济“走出去”的第一步,是农村生活富裕的重要表现。然而,当前很多农村地区的建房规划管理并不成熟,农村建房布局散乱、随意使用生产用地等问题,使当地相关的建房管理事业单位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因此,梳理农村建房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思考如何加强农村建房管理规划,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纳入农村建房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中。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同步

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容小觑,近年来,随着农村城镇化水平在逐步提高,农村经济发展也更上一层楼,对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起到巨大的拉动作用。但是,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弊端日益明显,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发展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原则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建房建设过程中任意开垦山地,摧毁树木;工业发展带来大量化工垃圾,农村的河流、植被受到污染和侵蚀;生活垃圾随意丢弃,不仅影响农村风貌,而且加重农村环境污染。农村生态保护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同步就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健康的环境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才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写照。

(二)缺乏特色发展项目和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

特色产业是一个区域的“发展骨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甚至落后最大的原因在于缺乏特色发展项目和科学的发展规划。不同地区的农村拥有不同的资源和发展优势,抓住资源优势就是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找到特色发展道路。通过分析很多践行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典型农村发展案例,不难发现,这些发展良好的农村都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合理开发当地资源,发展特色经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完善,只有拥有健全的基础设施覆盖网,才能吸引外界资源,保证资源“进得来,留得住”。

(三)农村与城市间的信息交流不畅,经济发展受阻

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就不能故步自封,埋头搞发展是没有前景的,要加强农村与城市间的信息沟通,摆脱信息落后的现状。当前,部分农村地区仍然存在基础设施不全,水电供应不足,交通、通信不畅,商贸、教育停滞等现象,严重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第一要务,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农村发展不能“走出去”,就无法“引进来”,信息交流不畅是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的根源。

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建房的现状分析

(一)农村建房缺乏合理规划,布局散乱无序

农村建房零星分散、杂乱无序,缺乏合理规划是农村建房管理正在面对的挑战之一。新农村建设政策为农村建房提供了资金和政策帮助,农民建房的积极情绪一度高涨。但是目前农民建房依然保持传统方式,建房没有统一规划或者集中建设,有的将原来的旧房屋拆毁,在原址上重建;有的在自家自留地或者与相邻住户交换承包地进行选新址建房,很多人会在交通便利的公路两侧建房。由于农村土地政策和地缘环境制约,大多数村民祖祖辈辈都留在本土,为了抢占便利的条件,进行“见缝插针”式布局建房。村民们建房面积、朝向、规格各异,导致即使集中在一个地方建房,也会出现参差不齐、散乱无序的布局状态。而且村民法制意识淡薄,建房过程中很多人并未严格按照审批计划建房,在房屋周围随意开辟占用审批面积之外的土地,用以建设建盖晒谷场、猪舍、牛棚和厕所等生产、生活辅助设施,“广厦千间,夜眠八尺”,土地严重浪费。很多村民为了个人利益,随意挤占道路、河道及公共用地建房,严重影响农村诸如水电、交通通信、商贸贸易、消防排污、文化教育等公共设施建设。这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原则完全相悖。

(二)建房审批管理不严,施工无监管

审批环节管理薄弱,实际施工过程中监管不足是农村建房管理中突出存在的问题之一。农村建房审批流程严格来说应该是村民先向相关管理部门提交书面申请,管理部门根据历史资料和当地实际考察后予以审批,之后才能正式施工。但是村民建房多数会占用耕地,审批过程比较复杂,经历时间较长,很多村民为了图方便,会“先斩后奏,不批先建”,情愿接受事后处罚。村民“先建后批”的建房行为给建房管理部门造成困扰,且很多村民所选用的建房地并不利于新农村建房规划的实施,逐渐引发建房布局混乱、规范用地难以保证的困境。村民轻易忽视建房审批环节,随意占用土地,也说明当前审批管理环节薄弱,缺乏严明的法制性保证,对违规建房行为的惩处不力,未能给村民建房带来约束和管制效力。农村建房管理部门除了审批环节薄弱之外,对村民房屋建设的施工监督工作也不到位。农村建房基本上是自己投资投工,通过亲戚邻里帮忙,请当地有实践经验的师傅提供技术指导,整个建房过程较为随意。没有图纸规划或者专业技术指导,大多数的建房成果都来源于经验之谈,在安全和质量方面难以保证,建房施工过程中出现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的案例时有发生,这也说明相关农村建房管理单位在村民建房方面依然需要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

(三)建房用地紧张,违规建房现象严重

当前农村建房用地紧张,村民违规建房现象突出,是农村建房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建房用地紧张,在地势地貌特殊的农村地区尤为明显。新农村建设为农村建房提供了政策和经济扶持,村民建房欲望迫切,但是在西部和西南部地区的农村,地形崎岖,开发难度大,村民建房代价高,也有很多村民没有合适的建房地址,交通干道两侧地价高或者已被原址所在的村民占用;想将原址住房拆毁重建,奈何基础设施条件不便,建房意义不大。另一方面,在地质灾害频发的农村地区,建房用地更加紧张。地质灾害给村民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无力建房,即使有能力建房,选址和灾害预防也是大难题。违规建房现象在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尤为严重,越是发展落后的地区,村民的集体意识和法律意识越薄弱。近年来,农村宅基地和农村建房的管理力度逐渐加大,但是实际管理过程中依然存在巨大的空间。村民多数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便利程度随意选址建房,未批先建、少批多占、一户多宅、擅自加层等违法现象并未得到有效处理。而村干部等基层管理班子发现村民违规建房的行为碍于情面多数会模糊处理,并未及时上报或者执行处罚,严重阻碍农村建房规范管理。

四、基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建房管理要点

(一)加强新农村建房政策宣传,制定科学合理的建房规划

加强新农村建房政策宣传,制定科学合理的建房规划是坚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背景下农村建房管理的关键环节之一。乡镇建房管理单位应该积极做好新农村建房政策宣传工作,组织村干部学习新农村建设政策和农村建房规范制度,由村干部向村民普及宣传建房政策;定期安排管理人员下乡宣传,与村民实际交流,检查学习成果,提高村民自身的法律意识、房屋安全意识。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建房规划,可以聘请专业团队对当地适合建房的宅基地、空闲地、自留地进行统一设计和布局,对房屋的规格、朝向等作出统一的标准和安排,帮助村民节约劳动力和资金、材料成本。将农村经济发展纳入建房规划当中,根据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科学规划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和规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村民提供更多建房选址选择机会。

(二)强化日常管理监督,严格村民建房审批流程

加强日常施工管理监督,严格村民建房审批流程是强化农村建房管理的一项有效措施。强化农村建房的施工监管工作,当地政府建房管理单位可以向村民提供详细标准化的建房图纸,安排专业建筑施工人员为村民提供建房技术指导,帮助村民科学安全建房。建房期间定期安排工作人员检查建房的进度,为村民提供高空作业的安全防护指导,减少安全隐患。建房监管单位和科室要制定严格明确的建房审批制度,严明单位和科室内部的纪律,对于审批过程中执法不严、态度不端正的工作人员进行严格处罚,提高管理单位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纪律性。增强建房制度的法律性和权威性,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按照制度进行审批,对村民“未批先建”行为进行批评和处罚,加大处罚力度。例如适当提升超出审批建房面积之外土地占用的罚款金额,并通过全村通报批评警告,增加精神和物质双重处罚压力,以正视听。认真落实审批后村民建房跟进工作,按照“一宅一户”的建房规定,监督村民及时归还旧宅基地,严守制度的红线,不违规操作、不越权操作。

(三)政府部门联动协调,健全农村建房管理机制

政府各部门联动协调,健全农村建房管理机制是加强农村建房管理规划的重要措施。政府部门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人力物力投入,为偏远地区的农村提供便利的建房条件,减低村民建房成本和建房难度。加快农村城镇化进度,建设乡镇小区,鼓励村民农村购房,解决村民“有钱无地建房”或者其他原因无法建房的难题。加强当地信用社、银行和国土管理等相关单位的联系,优化、简化村民购房手续办理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健全农村建房管理机制,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出可操作性强、规范严明的农村建房管理办法,保证建房管理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完善关于农村危房、因地质灾害造成的房屋倒塌或其他建房困难情况的建房管理办法,落实新农村建设“管理民主”原则。建立县、乡、村、组四级监管信息网,明确各层级的监管责任,采用由村规民约的村民自主管理到乡镇责任监督到县级管理问责的层层递进式管理模式,营造上下联动、纵横配合、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五、结语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久推动力,而规范农村建房管理是新农村建设迈出的第一步,解决农村建房现存的问题是农村建房管理规范化的要务。因此,加强政策宣传,提高村民法制意识,完善建房管理制度,强化日常监管,是实现基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建房管理规范化的有效举措。

参考文献:

[1]胡勇明.美丽新村农宅建设管理的几点思考[J].四川建筑,2015,35(03):286-288.

[2]谢晓芹.浅谈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环境问题及对策[J].法制博览,2017(09):68.

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例7

随着农村人口的快速增长,农村经济必须也要不断地发展,才能够保证农村经济较城市经济而言不落下。中国的区域和人口重点在农村,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笔者就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浅析,并且提几点建议。

一、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原因

1.计划经济体制沿袭下来的合作经济组织和自上而下延伸至农村的群团组织,其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难以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

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专业协会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总体上发展滞后,原因是思想偏见的制约。有人认为,农民缺乏合作意识,因而对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持不屑一顾或消极无为的态度;也有人担心,我国农民那么多,农民一旦组织起来可能会削弱基层政府的职能和权威,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因而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持防范戒备心理。

2.体制惯性的挤压

我国“三农”管理体制是多头管理、部门分割,现有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分别挂靠在农业等10多个部门,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难以实现跨地域、跨系统、跨所有制发展。

3.法律支持的滞后

除了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目前,我国对其他类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尚无法律规定,农村合作组织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影响了相关部门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

4.政府干预或服务不当

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绝大多数是在政府直接或间接推动下组建的,与政府及相关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行政力量过多介入,扭曲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一些由地方政府出面组织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其实际控制权仍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中。有些专业协会的农民只是名义上的会员,实际上却与协会无关。许多用行政手段“捏合”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运转十分困难。

二、如何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改革过去管得太宽、统得太死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组织控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创造性。

1.实行多予农村扶持补贴政策

(1)统筹实行财政鼓励和资金支持政策。除国家和省有特殊支持政策外,省对农村财政支付补助额保持稳定不变,不因县域增收节支而减少转移支付额。建立财政鼓励机制,提高工业、商业税收返还比例。

(2)统筹对县域经济的人才支持。县域可与国内各大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经济技术协作关系,通过产学研、技工贸结合,提供技术、项目和人才服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县域新技术推广应用和开发能力。县域还可以仿效西部开发政策采取相关措施,动员和鼓励大专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创业。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要组织专业人员,经常到县、乡服务,帮助县域提高科技、教育、医疗和文化水平。

2.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转变基层政府职能

那些不属于政府的职能应逐步交给中介组织、社会团体、民间服务组织,政府应将工作重点放在政策引导、法规监督、提供服务、营造环境上,积极推动农村群团组织职能转型,使其深入农村、服务农民,同时积极发展各类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改革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双重管理”体制,实行合作经济组织管理部门登记管理,加强思想政治引导。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简化登记管理程序,鼓励发展各类合作经济、合作金融、社会公益、社区服务等民间组织。推进村民自治,充分发挥它们在农村社会事务中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作用。

3.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法规政策,加快相关立法步伐

对束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有关限制性政策规定进行清理。坚持边培育、边规范,先实行备案管理,待运作规范、具备登记条件后,再逐步将它们纳入统一管理。近几年,沈丘县围绕兴农富民目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断深入,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显露,已阻碍了农村经济向更深层次发展。为改变这种状况,县委、县政府把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作为推进结构调整的重要切入点,加快培育和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截止去年,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72个,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型7个,行业协会带动型3个,专业市场带动型3个。经纪人队伍不断壮大,如龙头企业依托型,金源种业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合作组织。经纪人销售合作型,即为促成他人交易而从事农产品产加销服务的经济合作组织,如山药销售协会等。

4.坚持城乡发展的思路

(1)统筹放活城乡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主体。要进一步放宽进入领域,除国家法律、法规禁止的产业和行业外,全部向民营经济开放。支持民营企业采取收购、兼并、控股、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和重组,使民营经济能够充分带动城乡劳动力、资金和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

(2)统筹扩大城乡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拓宽招商渠道,提高招商成功率,扩大对外经贸合作,搞好项目谋划,搞好园区建设,搞好全程服务。不仅扩大城市的对外开发,同时要高度重视农村的对外开放,大力开放县域的特色农产品,有条件的要由相关政府组织,对其产品进行精深加工,采用就近原则,扩大对日本、俄罗斯、韩国和朝鲜等国的对外开放。

参考文献:

[1]李玉凤 王广金: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0,(01)

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例8

随着农村人口的快速增长,农村经济必须也要不断地发展,才能够保证农村经济较城市经济而言不落下。中国的区域和人口重点在农村,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笔者就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浅析,并且提几点建议。

一、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原因

1.计划经济体制沿袭下来的合作经济组织和自上而下延伸至农村的群团组织,其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难以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

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专业协会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总体上发展滞后,原因是思想偏见的制约。有人认为,农民缺乏合作意识,因而对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持不屑一顾或消极无为的态度;也有人担心,我国农民那么多,农民一旦组织起来可能会削弱基层政府的职能和权威,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因而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持防范戒备心理。

2.体制惯性的挤压

我国“三农”管理体制是多头管理、部门分割,现有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分别挂靠在农业等10多个部门,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难以实现跨地域、跨系统、跨所有制发展。

3.法律支持的滞后

除了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目前,我国对其他类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尚无法律规定,农村合作组织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影响了相关部门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

4.政府干预或服务不当

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绝大多数是在政府直接或间接推动下组建的,与政府及相关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行政力量过多介入,扭曲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一些由地方政府出面组织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其实际控制权仍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中。有些专业协会的农民只是名义上的会员,实际上却与协会无关。许多用行政手段“捏合”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运转十分困难。

二、如何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改革过去管得太宽、统得太死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组织控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创造性。

1.实行多予农村扶持补贴政策

(1)统筹实行财政鼓励和资金支持政策。除国家和省有特殊支持政策外,省对农村财政支付补助额保持稳定不变,不因县域增收节支而减少转移支付额。建立财政鼓励机制,提高工业、商业税收返还比例。

(2)统筹对县域经济的人才支持。县域可与国内各大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经济技术协作关系,通过产学研、技工贸结合,提供技术、项目和人才服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县域新技术推广应用和开发能力。县域还可以仿效西部开发政策采取相关措施,动员和鼓励大专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创业。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要组织专业人员,经常到县、乡服务,帮助县域提高科技、教育、医疗和文化水平。

2.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转变基层政府职能

那些不属于政府的职能应逐步交给中介组织、社会团体、民间服务组织,政府应将工作重点放在政策引导、法规监督、提供服务、营造环境上,积极推动农村群团组织职能转型,使其深入农村、服务农民,同时积极发展各类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改革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双重管理”体制,实行合作经济组织管理部门登记管理,加强思想政治引导。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简化登记管理程序,鼓励发展各类合作经济、合作金融、社会公益、社区服务等民间组织。推进村民自治,充分发挥它们在农村社会事务中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作用。

3.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法规政策,加快相关立法步伐

对束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有关限制性政策规定进行清理。坚持边培育、边规范,先实行备案管理,待运作规范、具备登记条件后,再逐步将它们纳入统一管理。近几年,沈丘县围绕兴农富民目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断深入,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显露,已阻碍了农村经济向更深层次发展。为改变这种状况,县委、县政府把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作为推进结构调整的重要切入点,加快培育和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截止去年,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72个,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型7个,行业协会带动型3个,专业市场带动型3个。经纪人队伍不断壮大,如龙头企业依托型,金源种业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合作组织。经纪人销售合作型,即为促成他人交易而从事农产品产加销服务的经济合作组织,如山药销售协会等。

4.坚持城乡发展的思路

(1)统筹放活城乡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主体。要进一步放宽进入领域,除国家法律、法规禁止的产业和行业外,全部向民营经济开放。支持民营企业采取收购、兼并、控股、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和重组,使民营经济能够充分带动城乡劳动力、资金和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

(2)统筹扩大城乡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拓宽招商渠道,提高招商成功率,扩大对外经贸合作,搞好项目谋划,搞好园区建设,搞好全程服务。不仅扩大城市的对外开发,同时要高度重视农村的对外开放,大力开放县域的特色农产品,有条件的要由相关政府组织,对其产品进行精深加工,采用就近原则,扩大对日本、俄罗斯、韩国和朝鲜等国的对外开放。

参考文献:

[1]李玉凤 王广金: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0,(01)

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例9

一、气候资源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气候资源是气候要素中可以被人类利用的那一部分自然物质和能量,包括光能资源、热量资源、降水资源、风能资源和大气成分资源等,是地球上生命现象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和条件。在农村,农业生产是依赖自然气候资源进行的生产活动。随着几次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到来,以及人口的增加和对粮食需求的增加,人们逐渐开始依靠使用新的技术和方法来提高粮食的产量,化肥和农药及农业技术等随之进入农业,农业生产也开始使用农业机械代替手工劳动。由于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的使用以及他们在农田中的残留、农业机械的使用等等,带来了土壤侵蚀、土壤养分丧失、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农药毒性等一系列的生态问题。

二、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气候资源开发和利用

1.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各种类型的农业资源

土地的问题是农业的根本问题,如今耕地、粮食、人口问题已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保护耕地资源方面,耕地法规政策和实施措施是重中之重,要严格执行非农业用地审批制度,严禁以任何理由乱占耕地。为保证耕地动态平衡要实行谁占地谁造地,占多少造多少的原则。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在每年出台非农业用地面积计划的同时要出台等额、超额造地计划。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和生活用水将的急剧增加,我国农业用水呈现负增长的不良局面,实施合理的水资源保护法规也势在必行。例如在农村的水产养殖业上,今后要严格控制围网养殖规模,并着力控制畜禽养殖污染,根据区域环境容量确定畜禽养殖规模;对块状养殖地区则要积极引导以村为单位实行集中养殖,并对粪尿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同时还应当努力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引导和鼓励农民全面实施平衡施肥技术,积极引进生物肥等新型高效肥料品种,并通过基地的建立提供专业化供肥和施肥技术服务体系。

2.设计各具特色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系统

今后,我国应当在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基础上,结合各地气候、水利、农田、山地等自然资源的实际情况,着力搞好农业区域性开发规划,建立各具特点的切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例如在重庆地区,可以按照光、热和水资源随海拔高程变化规律以及不同高程带内作物布局不同等情况将重庆地区划分为如下四个层次,最大程度地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第一层区域能满足双季稻种植的要求,同时对发展甘蔗、柑桔生产非常有利;第二层很适宜多种经果林木的发展。该层区域是重庆地区扩甘蔗种植的可能区域和柑桔适宜栽培的集中区,同时也是优质大叶茶和桑树的种植区。第三层是大叶茶和中小叶茶、半耐寒性和耐寒性蔬菜的混合栽种区。此外,第四层区域生产上宜以发展林业为主,兼发展畜牧业和多种经营,部分区域是优质中小叶茶的生产地。

3.利用科学技术加强传统农业的创新型利用

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例10

中国经济已进入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转变的新常态,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有效地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土地经营的粗放和分散,土地使用污损和侵蚀,土地权益的模糊和侵害三大问题,进而实现土地收益的规模效益提升、土地使用收益连续,土地经营主体积极性提高,是亟待解决的紧迫问题。

一、土地收益持续化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土地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它具有稀缺性,而耕地则是土地的重中之重,它是保障农产品获取的基础条件,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有力支撑,确保土地收益持续化,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证。根据《我们的共同未来》中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它是指“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包括两个概念,一是人类的基本需求,特别是穷人的需求,应该被置于优先的地位;二是环境限度,环境满足现在和未来的各种需要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突破这一限度,必将影响自然界支持当代和后代人生产的能力。”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使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确保土地收益持续化,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不仅要使农民得到充分发展,而且要使农村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因此,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少应包括农业经营可持续发展、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可持续发展。土地收益持续化是农业经营和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农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土地是孕育农产品的基础条件。缺乏了这一个基础条件,农业发展根本无从谈起,更不用说可持续发展了。《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指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五位一体”、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在要求。《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在新形势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农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而要迎接这一挑战,离不开土地的合理、安全、有效利用,保障了土地的安全,也就保障了粮食安全,使农产品的供给有了保障,也使农业经营有了收益,使农业经营可持续发展。土地是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要要素之一,它同资金、劳动力等要素一样,通过使用取得收益,只有稳定持续地获得土地收益,才能确保农业产业上规模、上档次,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土地收益持续化是农业经营主体权益得到体现的保障。农民是农业经营的主体,其收入支撑来源于土地。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它不仅可以种植农产品,使农民获得种植性收入,而且可以作为一种财产,使农民获得财产性收入。而且如果土地运用得当,将会成为农民财产性收入的主要来源。这需要创新农村土地制度,通过土地的保值和增值,使农民获得更多的财产性收入,使收益增长可持续,从而保障农民可持续发展。通过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提升农业土壤条件,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这是新常态下,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生要求,也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通过这一目标的实现,使农村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

二、三大土地问题成为制约土地收益持续化的障碍

在现实中,存在土地经营的粗放和分散,土地使用污损和侵蚀,土地权益的模糊和侵害三大土地问题,都影响了土地收益的持续化。

1、土地经营的粗放和分散直接影响到土地规模经营收益的提升

土地经营粗放,使得土壤生态系统退化,影响土地质量,损害效能,产出低,规模经营收益难以体现。据《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显示,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295万平方公里,年均土壤侵蚀量达45亿吨,沙化土地为173万平方公里,石漠化面积达12万平方公里。同时,农村建设用地的扩张,挤占了耕地,使得农村土地分散化,不利于规模经营。

2、土地使用污损和侵蚀直接影响到土地使用收益的连续性

近年来,农村土地使用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土地的生态保护,土地受到污染,使土地利用不能持续,土地收益不能持续化,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

(1)受重金属污染和污水灌溉污染。近年来,国家对污染重、能耗大的高污染企业进行关停并转政策,使得大量污染企业大规模向城郊或乡村迁移,转移后留下的土地就成了有害土地,含有大量重金属,需要进行治理修复后才能再次使用,如果不能得到及时修复,将会产生生态风险。这些有害土地上的污染物,一旦渗入地表水,将使得灌溉农田的水质受到污染,土壤肥力受到影响,农产品产地的环境质量下降,农作物品质降低,影响农产品和粮食生产安全。同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大量的排放物,如“工业三废”、固体废弃物堆放,这些污染物向农村的转移排放,也会使农田受到污染。根据全国首次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2005年4月至2013年12月),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而耕地的点位超标率更高,为19.4%,主要污染物为镉、镍、铜、砷、汞、铅、滴滴涕和多环芳烃。镉、汞、砷等重金属不断向农产品产地环境渗透,使得受污染耕地面积扩大。据统计,全国受重金属污染耕地达3亿亩,污水灌溉污染耕地325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200万亩。

(2)农业生产过程和农村生活中产生的污染。主要包括长期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畜禽养殖业污染物处理不恰当,农作物秸秆和农用薄膜塑料等农业废弃物处置不合理等造成的对土地的污染。我国是世界农药生产和使用第一大国,但目前有效利用率不足;同样,我国每年地膜使用量超过其他国家的总和,约130万吨,但地膜的回收率不足,造成“白色污染”。《2014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目前全国化肥当季利用率只有33%左右,普遍低于发达国家50%的水平。同时,农膜回收率不足2/3。农村土地污染的态势,其不利影响是深远的。其一,直接导致粮食生产不可持续,农产品质量不安全。一方面导致粮食减产,另一方面使粮食受污染。有资料显示,由于工业、农药、化肥等导致的土壤污染,使我国粮食每年减产100亿公斤,受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200万吨。其二,导致健康损害。据统计,土地污染地区居民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直接影响了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能力。其三,影响农产品销售。由于土地污染,使得部分生产出的农产品也成为了“有毒”产品,很多人已经对农产品不敢轻易相信,使农产品销售受到影响,从而影响了收益的获得,同时也影响了社会稳定,最终影响了土地收益的可持续化。

3、土地权益的模糊和侵害直接影响土地经营主体的积极性

农民是土地经营的主体,土地权益的模糊和侵害,直接损伤了农民经营土地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农民收入的提高。表现在:其一,土地权益模糊,农民权益受到侵害。根据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分为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类型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的是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是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外)、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这使得城市国有土地与农村集体土地的产权附属权益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市场和权利体系。同时,我国建设用地的供给来源于政府从农村直接征收土地,再进行出让。也就是说政府对土地的供给具有主导权,这使得在实际运行中农民的土地权益模糊和受到侵害。在土地的实际征用补偿过程中,没有明确公益性用地和非公益性用地的不同性质和不同收益,客观上造成了农民的土地权益界限不清。另一方面,征收土地的补偿标准低,补偿标准不确定,商业用补偿标准与公益用补偿标准没有加以区分,损害了农民的土地权益。根据《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征收土地的,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征收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同时,又规定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三十倍。国务院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提高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标准。”这些规定使得政府在对征地农民进行补偿时,容易产生寻租行为,在征地时压低补偿价格,在转让土地时又抬高土地价格,从中牟取利益。这其中产生的土地增值收益,成了政府土地财政的来源,在政府政绩观的驱使下,更加剧了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过分依赖,无形中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其二,农民土地没有得到有效流转。目前对于农民土地如何进行有效的流转还没有清晰的规定,在流转中价格如何确定、采取何种流转形式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在流转的范围、途径、流转双方的利益上的机制还不健全,随意性较大,存在土地流转的无序现象,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规范,一方面使得土地流转的交易成本增大,另一方面,甚至在有些地方还存在着以规模化名义侵占农民土地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土地的实际流转以及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应获得的收益。这影响了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开展。

三、破解三大土地问题的对策

1、破解土地经营的粗放和分散之策:推进土地经营集约化

土地经营的粗放和分散的破解之策在于倡导推进土地集约化,即转变土地经营方式,由粗放分散式转变为集约高效式,对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具体来说:其一,严守耕地红线,修复土地生态系统,提高土地质量,防止浪费土地资源。一方面坚持18亿亩耕地红线不突破,保证耕地数量,保障我国耕地不再被侵占,确保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另一方面,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对土地进行整理,开发、治理、修复、复垦,通过整理可以扩大土地面积,相当于节约了土地的使用。具体来说,可以根据不同区域自身条件的不同,有针对性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体现特色化、差异化。如深耕深松、秸秆还田、休耕轮作、土壤盐渍化治理都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同时,对于已被建设占用的耕地,可尝试采取耕作层剥离的方法,避免土地被占用后,耕作层土壤被当作土料使用甚至废弃,减少耕地损失,使土地得到很好地利用,促使农村土地集约高效使用。其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对土地进行合理规划,防止土地分散化。2014年国土资源部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要求对土地进行规模引导,优化布局。对农村土地的使用也应比照这一规定,在农村土地的利用上体现布局优化的原则,耕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合理规划农村建设用地与耕地,进行分区指导。确定建设用地、生活用地、农业生态用地各自的比例,促进农村用地效率的提高,避免耕地荒芜,实现土地的集约化使用。

2、破解土地使用污损和侵蚀之策:推进土地使用绿色化

《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首次将绿色化上升为国家战略,要求大幅度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因此,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土地的使用也应遵循这一要求。土地使用的绿色化从以下着手:其一,加强土地绿色使用的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要设计,更重要的是要看能否执行,在执行中是否有偏差,需要通过什么来纠正,因此,它应该包括设计、实施、监督、评估等环节。因此,要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根据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要求,通过生态产业支撑土地集约高效生态利用,推进土地使用绿色化。其二,建立严格的土地生态保护制度。一是建立土地污染评估制度。加快推进全国农产品产地土壤污染普查,对土地污染的面积、污染的程度有一个清晰的把握,为后继土地绿色化治理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同时,严格管理和控制农业生产过程的农业投入品乱用、滥用问题,规范危险废物的收集、贮存、转移、运输和处理处置活动,以防止造成新的土壤污染。二是建立土地生态补偿制度。作为保护土地资源的一种经济手段,土地生态补偿制度的建立将有利于协调土地各涉及方的经济利益,促进土地绿色化。在实际操作中,要加强对土壤环境的监管,加强对企业废水、废气、废渣等处理情况的监督检查,明确谁是土地污染的制造者,采取“谁污染、谁负责”的办法,建立土壤污染承担制度和土壤污染责任终身追究制度。根据“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确定由谁来进行补偿,解决补偿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利益冲突。同时,建立土壤生态补偿基金,用于修复和提高土壤功能。其三,实施土壤整治、修复工程。突出科技创新,将科技创新手段运用到土地的整治、修复和污染治理上,提高治理能力和水平。具体来说,针对遭受重金属、电子废弃物、石化有机污染物等不同污染的地块采取差异化的治理措施。一是实施农产品产地分级管理,通过净化灌溉水源,加强水肥管理,改变农艺措施,减少污染。二是运用植物修复技术。种植对重金属有强吸收和富集能力的超富集植物,通过植物吸附土壤中的重金属。比如通过种植蜈蚣草和东南景天,有效减轻土壤重金属的污染。其四,制定土地污染防治的专门法律。目前环境保护部公布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修订草案,《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与《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指导值》的征求意见稿,并审议通过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始考虑农村土地质量保护问题,但保护土壤的专门法律还未形成,下一步应加快立法进程。其五,健全土地绿色使用监督制度。健全土地绿色使用监督制度,是增强土地使用绿色化约束性的又一措施。通过这一制度的实施,有利于督促各管理部门认真履职,有利于督促各相关方履行责任和义务,保障各方权益。健全土地绿色使用监督制度的重点,在于建立社会监督体系,明确由谁监督、监督什么、怎样监督。在监督主体上,增强农民的参与意识和土壤保护意识,通过社会公众参与,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积极作用,形成有效的农村土地生态安全保护屏障。在监督内容上,主要监督土地使用是否遵循了绿色原则,土地使用是否做到了节约环保。如果监督不到位,就容易弱化土地绿色使用监督制度约束力,甚至造成“破窗效应”,使土地的污染和侵蚀行为蔓延。在监督形式上,可以采取举报、舆论监督、网上评议等多样化的监督形式,通过制定负面清单,完善举报奖励制度,公布举报信箱和电话,电视问政现场直播等多种手段,加大监督巡查力度,实现动态化的监督和管理,并且防止执法过程中产生新的土地污染问题。

3、破解土地权益模糊和侵害之策:土地收益分配合理化

土地权益模糊,使农民土地权益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保障,无形中对其权益造成了侵害,影响了其生产积极性。破解土地权益模糊和侵害之策,在于促使土地收益分配合理化。其一,明晰土地权益,保障农民利益。明晰土权益,重要的是要做好土地确权工作。确定农民宅基地和承包地的产权,使其可以转让、交易,从而获得收益。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此进行了明确阐述,指出要全面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强化对农村耕地、林地等各类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保护。加快包括农村宅基地在内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地籍调查。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使农民了解土地产权的归属,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其二,改革征地制度。十报告明确指出要“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让农民能够拥有更多的财产性收入。因此要合理地确定这一具体比例,不使失地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改革征地制度,最重要的是要改革土地供给模式,减少政府直接参与征地、卖地的行为,发挥市场在土地市场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防止征地中的权力滥用和征地补偿的随意性,避免农民的土地权益受到侵害。同时,还要在法律上加以约束,用法律保障农民合法的土地财产收益权,强化执行力。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土地征用现象不可避免,有些地方往往发生不顾农民意愿、强征农民土地、强拆住宅的现象,而征用了农民土地后,征地补偿不能及时到位,有些则是补偿标准很低。因此要制定相关的保护农民土地利益的法律,提高农民土地征收补偿标准,使农民能真正享受到土地增值的收益。其三,加快农村土地流转进程。国务院办公厅2014年11月印发的《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指出,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应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目的是调整农民土地权利和利益,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因此,必须对农村土地流转收益进行保障,对农村土流转行为依法进行规范,保障土地收益分配的合理。在流转方式上,可以采取多元化的转让方式,比如转包、转让、出租、入股、委托经营等,培育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使土地能够真正流转起来,使农民真正能从土地转让中获得收益,调动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金南:关于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的战略思考。

[2]《2014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3]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

[4]该给污染的农村土壤“排毒”了

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例11

随着农村人口的快速增长,农村经济必须也要不断地发展,才能够保证农村经济较城市经济而言不落下。中国的区域和人口重点在农村,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笔者就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浅析,并且提几点建议。

一、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原因

1.计划经济体制沿袭下来的合作经济组织和自上而下延伸至农村的群团组织,其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难以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

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专业协会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总体上发展滞后,原因是思想偏见的制约。有人认为,农民缺乏合作意识,因而对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持不屑一顾或消极无为的态度;也有人担心,我国农民那么多,农民一旦组织起来可能会削弱基层政府的职能和权威,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因而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持防范戒备心理。

2.体制惯性的挤压

我国“三农”管理体制是多头管理、部门分割,现有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分别挂靠在农业等10多个部门,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难以实现跨地域、跨系统、跨所有制发展。

3.法律支持的滞后

除了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目前,我国对其他类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尚无法律规定,农村合作组织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影响了相关部门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

4.政府干预或服务不当

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绝大多数是在政府直接或间接推动下组建的,与政府及相关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行政力量过多介入,扭曲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一些由地方政府出面组织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其实际控制权仍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中。有些专业协会的农民只是名义上的会员,实际上却与协会无关。许多用行政手段“捏合”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运转十分困难。

二、如何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改革过去管得太宽、统得太死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组织控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创造性。

1.实行多予农村扶持补贴政策

(1)统筹实行财政鼓励和资金支持政策。除国家和省有特殊支持政策外,省对农村财政支付补助额保持稳定不变,不因县域增收节支而减少转移支付额。建立财政鼓励机制,提高工业、商业税收返还比例。

(2)统筹对县域经济的人才支持。县域可与国内各大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经济技术协作关系,通过产学研、技工贸结合,提供技术、项目和人才服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县域新技术推广应用和开发能力。县域还可以仿效西部开发政策采取相关措施,动员和鼓励大专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创业。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要组织专业人员,经常到县、乡服务,帮助县域提高科技、教育、医疗和文化水平。

2.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转变基层政府职能

那些不属于政府的职能应逐步交给中介组织、社会团体、民间服务组织,政府应将工作重点放在政策引导、法规监督、提供服务、营造环境上,积极推动农村群团组织职能转型,使其深入农村、服务农民,同时积极发展各类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改革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双重管理”体制,实行合作经济组织管理部门登记管理,加强思想政治引导。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简化登记管理程序,鼓励发展各类合作经济、合作金融、社会公益、社区服务等民间组织。推进村民自治,充分发挥它们在农村社会事务中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作用。

3.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法规政策,加快相关立法步伐

对束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有关限制性政策规定进行清理。坚持边培育、边规范,先实行备案管理,待运作规范、具备登记条件后,再逐步将它们纳入统一管理。近几年,沈丘县围绕兴农富民目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断深入,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显露,已阻碍了农村经济向更深层次发展。为改变这种状况,县委、县政府把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作为推进结构调整的重要切入点,加快培育和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截止去年,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72个,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型7个,行业协会带动型3个,专业市场带动型3个。经纪人队伍不断壮大,如龙头企业依托型,金源种业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合作组织。经纪人销售合作型,即为促成他人交易而从事农产品产加销服务的经济合作组织,如山药销

[1] [2] 

售协会等。

.坚持城乡发展的思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