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传统教学策略

传统教学策略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4-04 10:46:52

传统教学策略

传统教学策略例1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4-0064-02

大学生的英语写作活动是基于文化意识、认知心理以及语言基础而开展的。通过对学生的英语作文进行分析发现,大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多以西方文化为核心,对中国传统文化涉猎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英语写作作为文化交流平台的功能。开展基于传统文化的英语写作教学,通过组织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文化活动、文化讨论,可以激发学生在写作中更多地思考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避免英语学习过程中自身文化元素的缺失。积极比较中西方文化,更好地融合中外文化的精髓,可以使写作教学更具有教育意义。

一、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写作命题指导策略

写作是个体以语言为媒介,对客观世界进行反应与认知的过程。认知语言学将这一点概括为“心生而言立”。语言与与文化互为部分与载体,语言作为符号反映了人们的文化认知,文化元素通过人们的言语行为被赋予意义[1]。由于我国外语教学都是以教材为中心媒介,学生的写作命题又大多是围绕与西方文化相关的课文内容设计的,学生的写作内容在文化上不可避免地形成了西方文化的思维定式,这样的写作就会使语言失去作为文化交流工具的价值,造成传统文化失语症。设计以传统文化为中心的写作主题可以指导学生对自身的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如以下写作命题可以促使学生通过收集相关信息,整理相关资料,逐步深入地理解某一传统文化概念:

A Mid-autumn Festival gathering in my home一次中秋团圆

A Chinese book I’ve read for more than once我反复阅读的中国书籍

Why Yaoming is so popular among Chinese youngsters?为什么中国年青人喜欢姚明?

Do you still like dumplings?你还喜欢饺子吗?

The marriage ceremony in China中国的婚礼

What do I expect while travelling in China?在中国旅游我期望看到什么?

这些命题涉及节日、文学、体育、饮食、礼仪以及旅游等文化概念,都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心,能够激发学生对某一传统文化概念进行思考。每个人有着不同的文化图式,文化图式(cultural schemata)指的是个体将以往的文化生活体验经过整理形成一种“知识模块”,并将之存储于大脑之中[2]。文化知识模块包括风土人情、生活方式、民俗、习俗、、价值观念、社会制度、思维方式等方方面面,它们以各种方式影响着人的语言表达,并在语言表达中留下痕迹。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写作命题激活了学生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图式。比如,A Mid-autumn Festival gathering in my home能够勾起学生对在家乡过中秋节时的情境回忆,体会中国传统节日的氛围,探索传统节日的渊源,进而思考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以传统文化为写作主题的写作命题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中国文化上来,而学生的成长经历正是以传统文化为氛围,这样,学生的英语写作会更加生动和深刻。

二、以传统文化活动为载体的写作谋篇点拨策略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以内容为中心,对某一文化主题进行认知,这种认知带有极大的主观性和反复性。正是这种主观性和反复性对个体的交互能力和表达能力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3]。文化适应(cultural assimilation)是文化与语言学习运用中的一种心理倾向,文化活动对这种心理倾向有着深刻的作用。当学生经历了太多的西方文化活动,如过情人节、圣诞节,吃西餐,穿用进口物件,就会在写作中产生倾向西方的文化心理。如果在写作的准备阶段帮助学生谋篇布局时,组织一些相关的文化活动,则有利于学生发现更多的写作素材。例如,当以What do I expect while travelling in China?为题准备写作时,可以在班级举办一次中国山水图片展览;或者让学生在网上下载图片,让学生欣赏屏幕中美丽的祖国山河,并让展示图片的学生介绍他所展示的图片内容。学生在欣赏图片、听取介绍时,会有意识地寻找文章的切入点,对文章进行谋篇布局。因为有了这样的文化活动,学生在写作时会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同时也会结合自身的旅游经历,指出中国旅游文化中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建议。再如,在以A Spring Festival gathering in my home为题时,可以让学生赏析与春节相关的古诗。与春节相关的古诗词很多,这些诗词可以让学生获得许多与春节相关的知识、习俗,使其成为写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各种文化活动的点拨,我们会发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以及理解能力会得到较大提高,在写作中表达对这些文化内涵的理解的欲望也得到加强,学生在谋篇布局时会更有层次感。

三、以文化讨论为途径的成文修改引路策略

英语写作过程是文化思考、文化过滤、文化提炼的过程。文化讨论可以帮助学生在分析文化时由此及彼。心理学家舒曼(J.Schumann)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研究语言学习者的习得过程,认为外语学习的过程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是一个文化适应的过程,学习者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努力追求自身与目的语社会与心理的结合,这种结合越紧密,语言学习就会变得越容易;如果学习者不能融入目的语的文化,那么语言学习就会变得很困难。这说明外语学习不可避免地需要吸收外来文化。王国维在“学以致用”的基础上提出了“无用之用”的概念,认为“功用”应该是一种“大用”,也就是说英语的学习应该是文化知识的学习、人文精神的获得与人文素质的培养。教师在写作过程中组织一些文化讨论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活跃思维,使他们的注意力不要只是放在目的语文化上,而要将外来文化与自身传统文化相融合,以独特的视角理解某一文化主题。以文化讨论为途径的成文修改能够引导学生以英语习作为平台,培养文化认知、文化分析、文化批判、文化认同、文化创造的能力。学生在文化讨论过程中可以吸收各种文化理念。对文化主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不仅可以丰富写作内容,扩大写作维度,而且还可以最大范围地吸取文化营养,提高人文精神。笔者以On a harmonious dormitory life(谈宿舍生活的和谐)为题,指导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环境出发,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价值观,从所收到的上百篇文章中,挑选出近十篇文章,将其写作者的主要文化观点列在黑板上:

When harmony is lost.the dormitory is hell.宿舍失去和谐就成了地狱。

More communication,less problems.多多交流,少有麻烦。

Harmony is based on honesty.和谐基于诚实。

When an annoying situation arises, we have to tolerate each other and co-exist.如果有不快,大家就要容忍,以求共存。

We should learn to share with each other.我们要学会分享。

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就某一观点阐述自己的思想。这时候,笔者发现,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时候,竭力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尽可能以正确、优美的英语语言表达出中国文化中互相谦让、相互尊重、善于奉献、崇尚道德的人文思想。有些学生尝试用中国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谚语、诗歌或名人名句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如We are still brothers after problems are resolved;we obliterate unpleasant past with a smile when we meet.(“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学生在用英语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时,有时会显得能力不足,但文化讨论激起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学生在文化讨论过程对文化主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师向学生指出某学生作文的优点与缺点,学生对照自己原来所写的文章,重新进行文化反思,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润饰语言,重新修改文章,使文章增色。文化讨论后修改的文章主题更加鲜明,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写作层次更加清楚,语言表达也更加自然。

四、以中西方文化比较为手段的写作点评激励策略

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着世界文化,同时中国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其他国家文化的滋养。以中西方文化比较为手段的写作点评可以激励学生比较中西方文化。点评方式可以采用课堂点评的方式,这样教师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可以发挥主导作用,引发学生的思维。如某一学生在以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为题写作时,首先提出了Determination determines Success.(决心决定成功)的观点。然而在论证观点段中,举例比较单一。教师在点评文章时可以运用中西方文化中的相关事例激励学生深化写作。比如一些英语谚语Success belongs to the persevering.Genius is nothing but labor and diligence.Rome is not built in a day等,可以激发学生对相关人文思想的思考;同时在点评中运用一些具有相似意义的中国谚语,可以让学生融合中西方人文思想,使论据更加充分。教师激励性的点评会鼓励学生举出更多中西方相关的事例。在点评Does money mean every thing?一文时,可以利用中西方存在的金钱观上的差异了激励学生寻求更多的事例来论证观点。以中西方文化比较为手段的写作点评扩大了学生文化思维的范畴,也学会了提炼中西方文化的精髓。先进的英语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了广泛涉猎世界文化的机会。在写作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接受多元文化的理念,积极吸取世界先进文化的精髓,利用英语语言作为世界最大的文化载体这一优势,广泛涉猎各种文化元素,丰富文化意识,提高文化分析的能力,通过写作表达对某一文化的观念,体会其文化的实质内涵,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见解。

开展基于传统文化的英语写作教学并不是在写作教学中排斥西方文化。英语的学习目的不仅是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同时也是宣传与强化自身的传统文化。写作活动可以最大程度地唤起个体对文化的感悟、想象和思考。然而就像文化不能凭空产生一样,个体的文化思维也不是凭空产生的,客观的学习环境影响个体的文化心理。当一种语言消亡时,作为此语言的最主要的载物的文化也就无法生存[4]。语言进化论者从生物学角度观察和理解语言灭亡现象,认为语言与文化也存在着强者生存、弱者淘汰的生存法则,语言与文化的衰亡与语言本身的生命力有关[5]。英语学习者应该肩负起传播并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英语教学也应该肩负起培养中国文化传承者的使命。

参考文献:

[1]Claire Kramsch.Language and Culture[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George Yul.Pragmatic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传统教学策略例2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策略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国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的坚实根基。在当前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精髓,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其对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竖立有着重要意义。弘扬传统文化,要从娃娃抓起。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们智力与思想开始发展的启蒙阶段,在此阶段渗透传统文化,能够让学生们感受到我国文化的魅力。本文主要分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与策略,旨在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传统文化含义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演进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有的精神文化,其能够反应我国历史发展中的民族特质、文化,也能够表现我国历史中的思想观念,是在我国广袤大地上居住、繁衍几千年而形成的博大精深而又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发展的思想结晶,不仅包含着儒家文化这样的核心组成,还包括一些其他的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等。而传统文化中,其精华与核心就是道德教育,与当前我国的德育理念是一脉相承的。而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激发的生理阶段,在此过程中传承传统文化,对于学生而言,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听讲的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而目前来看,我国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方面涉及的还比较少,甚至有些并未涉及。随着我国教育界对于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视,很多小学都开始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实验,但总体而言,效果还不够明显。

二、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传播的重要性

(一)爱国主义精神传承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创造出了我国极具魅力的传统文化,这是我们的丰厚历史遗产,需要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进行传承与弘扬。尤其是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其是传统文化中永不磨灭的主题。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继承爱国主义精神,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强化小学生对于我国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认同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友爱,这对于我国中国梦的实现有着重要意义。传统文化中,从来不缺乏爱国主义精神,例如在教学中学习爱国主义诗人陆游的诗歌,阅读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历史故事等等。

(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的需要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形成的民族意志,自强不息,艰苦奋斗,这是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理念,也是顽强拼搏的坚定意志,是中华民族之本、是中华民族之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传承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小学语文教学需要秉承小学生奋斗精神的目标开展传统文化教学,从而让小学生们能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三)外来文化的冲击

当前时代,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小学生接触到网络,从而更多的接触外来文化,例如日本文化、韩国文化、西方文化,等等,而对于本国的传统文化则兴趣欠缺。例如,在某些学校,重视西方节日,如圣诞节时,小学学校中到处都是圣诞树、礼物以及圣诞老人,也有教师装扮成为圣诞老人,而对于我国传统的文化节日,则缺乏足够的宣传力度。除此之外,小学生更多的接触日本动漫、韩国娱乐文化、欧美魔幻文化,等等,追求刺激,对于本国传统文化接触则不够。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更需要注重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从汉字形之美中渗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基础的部分就是汉字教学,因而需要在汉字教学中渗透字形之美,从而弘扬传统文化。通常而言,小学生阶段正是一个人记忆力最强的阶段,在新课程标准中,学生需要在小学阶段掌握足够多的汉字,从而才能培养阅读能力,更好的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百家姓》《三字经》等传统文化启蒙经典教学,将其作为学生们认识汉字的基础,采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成为精美的课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汉字教学中,需要重视造字法到字根之间的结构,包括象形字、形声字、会意字,等等,其中都蕴含着我国的传统文化。如“江河”,在传统文化中是长江黄河的专指名词,而现在则泛指一般的河流。另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通常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如在汉字书写过程中,小学生大多数都会模仿教师的字体,因而很多学生写出的汉字与教师很像,这就需要教师注意自身的板书,需要运用工整的正楷字体,行列有着齐整的安排,美观而大方。

(二)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中,古诗词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诗言志、文载道,诗词本身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抑扬顿挫富有韵律,因而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对于学生的心灵塑造与情操陶冶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在传统文化中,古诗词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例如,小学一年级所学的古诗《山村咏怀》,“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其采用列锦的艺术手法,将山村中的烟村、亭台、花等意象有机构成了一副山村风光图,其恬静淡雅的意境极大的表现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数字的排列使得学生能够发散想象思维,而且其本身朗朗上口,有助于学生的朗读能力的提高。再如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学习中,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陆游年老,孤独的生活在山村之中,但仍旧怀着为国出征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来进行情景创设,从而让学生们对诗人产生共鸣。《忆江南》之中,白居易用分明的色彩描绘了江南美丽的风景,教师在教学时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来展示还原江南风貌,从而让学生能够轻松看到江南“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美丽景色。

(三)强化课外阅读,吸收传统文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在课堂,而且在课外。传统文化中,有着大量的文化积累,而学习语文,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就需要强化学生的课外阅读。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生动有趣而又富含人生哲理的历史故事,因此,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课外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例如历史故事“悬梁刺股”,孙敬在夜里读书的时候,为了防止自己睡着,将头发悬在屋梁上,而苏秦每次读书困倦时便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从而保持清醒,这种奋发读书的精神需要我们传承;“囊萤映雪”,车胤家中晚上没有蜡烛,为了能够继续读书,便捉了一些萤火虫来进行照明,孙康则是借着雪光读书,等等。课外阅读,增强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还有成语的运用与识记,还有其精神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对于小学生的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房殊.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1):277-278.

[2]国君龙.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探究式渗透之思考[J].才智,2013,(12):68.

[3]李华英.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中国校外教育.

[4]徐祥香.浅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第一次抱母亲》教学案例分析[J].教育观察,2016,(12):72-73.

传统教学策略例3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1-036-1

一、明确英语学习目的,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我们学任何一门课程都有目的性,各科老师都可根据所教专业的特殊性加强目的性教育。将它与祖国的关系联结起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算是一种教学尝试。因此笔者一直利用第一堂英语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告诉学生:英语之所以运用广泛、影响深远主要因为早期英国殖民者对亚、非、拉广大地区进行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的侵略进而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造成的。我们学习英语不是为了崇洋而是为了更好地向发达国家学习,掌握知识技能,提升文化素养,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争取主动,把我国建设成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只有让学生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感。那么传统文化的渗透才能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否则一味的灌输与教授便会苍白无力。

二、通过英语的日常教学,帮助了解传统文化

1.文化直授。

课堂是主阵地,因此直接教授是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方法之一。教师通过认真分析教材,挖掘有关中国文化背景知识的信息直接教授学生。牛津英语教材中蕴涵着许多可供挖掘的传统文化信息,包括单词、词组、句型、课文、对话等通过谚语格言和传统文化小故事典故进行隐性思想教育熏染。教师深入挖掘,便能够使教材充分为文化教育渗透服务,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传统知识,汲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养分。

此外笔者十分推崇课堂前5分钟时间,教师可有计划、有选择地安排一些课前点心——中国传统的谚语、成语或是特色小吃,旅游景点的介绍亦或是古诗名篇的诵读,既热身,又体验到文化瑰宝。这些教学内容,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和具体时间有计划教授和渗透。

2.文化迁移。

纵观我国英语教学,重视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使得学生对诸如洋节日、洋快餐等外来文化如数家珍,而对本民族文化的风俗、传统等了解不深。因此教师应有计划、有策略地挖掘、渗透传统文化的英文表述。学生都知道paints, brushes, felt pens后,对于The Four Treasures in the Study(文房四宝), i.e. writing brush, ink stick, ink slab, China paper就知之甚少了,因此教师要及时补充。

3.文化对比。

在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文化渗透,中西文化的对比不仅有助于从深层次了解西方民族思想的起源、人性价值观,及其思维方式等,同时对夯实母语文化的基础,从另一角度了解和审视自己,知己知彼,扩大文化知识储备量,平衡和完善知识结构十分有益。这对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大有裨益。如 M7u2 English Literature 主要是介绍英国文学的发展,其中反映出英国的历史,人文等诸多方面。中英两国由于文化历史诸多方面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思维习惯,而这种差异必然要在语言中得到直接体现和反映。笔者利用这个契机分别从价值观、思维方式、词汇演化、交际风格差异四方面进行比较。

在对比中,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用英语释义中国文化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更能使他们深刻体会到一切文化都深深地刻着民族的烙印,人类文化的发展需要坚守,需要扬弃,需要海纳百川。

4.媒体辅助。

英语教学如果一味地采用单调的讲解和空洞的说教,学生会感到乏味,更谈不上文化渗透。而使用多媒体,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使呈现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这样能使学生在无形中更深得感知中国文化。

三、拓展校本英语课程,全面熟知传统文化

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应立足本土,积极利用电视、书刊杂志、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媒介,拓展学习和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表达的渠道。可以设立每周一节的英语拓展阅读课,进行传统文化的拓展教学。可以根据学生兴趣和英语基础,选择编撰了学生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经典古诗词英译版本,让学生吟诵。

此外关注时事问题,引导学生用英语谈论当前国际的热点问题,各国对中国的关注及中国的国情变化,引导学生主动谈论中国,关注中国各方面的发展情况。

四、开展课外活动,深入实践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渗透也要依托形式丰富的课外活动,展现真实社会人生的画卷,让学生在学习、欣赏中感悟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启迪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1.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以学生为本,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笔者依据课本内容设计与开展既围绕文化主题,又贴近学生实际的活动, 让传统文化在学生心底扎根。如指导学生用英文来制作传统节日的英文小报;通过游览、调查、采访等,了解家乡地方文化,绘成英语宣传册,然后用英语介绍等。

2.开展英语竞赛。

传统教学策略例4

高中语文课程中传统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体现在三方面:辅助作用是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可以起到辅助语文教学的作用。高中阶段最重要的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三观,国学教育具有这方面优势。传统文化中很多内容本身就有趣味性,含有很多有趣的民间故事、人物形象等。其中塑造出很多居于鲜明特点的人物形象与历史故事,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传统文化中还有很多诗词歌赋、名言警句等,这部分知识趣味性十足,可以和高中语文教学融合,提高课堂趣味性。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继承和传播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和认同优秀传统文化,包容和传扬不同民族的多样性文化,并形成热爱中华,建设祖国,报效国家的正确价值观念。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灵魂所在,我们应当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和文化意识,拓展学生文化视野,让学生正确把握文化内涵,让学生产生文化历史责任担当,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不止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方法

2.1 联系教材内容,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根据高中生的年龄特点,多开展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开展中,需要注重形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可以采用做游戏、講故事、比诗歌、趣味知识竞赛等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传统文化宣讲和教育。让高中生在游戏中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解和学习,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

基于此,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人学习意愿,适当地指导学生阅读古典文学作品,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去实施传统文化教育。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典文学作品,兼顾着文学的质与美,其中富含大量的传统优秀文化。

2.2 延展课堂内容,提高传统文化趣味性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增加传统文化的趣味性。同时,语文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现实节气联系起来,顺利引入传统文化,比如常见的二十四节气,到目前为止,二十四节气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在全国各地形成具有特色的民俗与文化现象,更体现出中国人的自然观。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二十四节气与信息技术融合,开展高中生教育活动。

如:在学习《春》这篇课文时,文章本身和节气之间存在紧密联系,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渗透二十四节气的特点。①让高中生理解每一个节气特点。通过动画的形式将每一个节气知识展现出来,比如春分当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季节刚好相反,我们所在的中国是春分,而南半球则是秋分。同时,可以将动画与三球仪结合起来,激发高中生学习兴趣。②了解节气特点与变化规律。引导高中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气候变化,接着利用信息技术量动画与实景视频联系起来,让高中生仔细观察,掌握节气变化规律,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3 通过语文朗读,全面渗透传统文化

在高中语文教材内容的安排上,有不少内容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只是有的表达上较为明显,有的则比较隐晦。为了加深高中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吸引其学习兴趣,同时更好地将高中语文教材内容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剖析,挖掘其中所包含的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并将这些内容与教材所讲的基础知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朗读拥有一定规则,随心所欲、漫无目的的朗读只是浪费时间,难以让学生感知文言文包含的传统文化,因此,教师应当主动向学生传递有效的朗读策略,让学生在泛读、诵读、精读过程中,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

传统教学策略例5

在韩高中的汉语教学中,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并不如教师想象中的那么高,多数学生都抱着“听热闹”、“不关心”这样的态度。笔者认为导致此种现象的主要因素在于教师,对外汉语教师选择什么样的内容和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传播,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程度、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是何种态度,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另外,根据韩国汉语课堂中韩教师合作教学的特殊情况,本土教师态度对学生接收所传文化也有着极大的影响。下文笔者则针对以上提到的几点提出一些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播策略。

内容策略:专注异同,循序渐进。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层次多样、内容丰富的庞大体系。由于韩国与中国地理位置相隔不是很远,因此两国在历史背景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根据课堂观查多数学生对于完全未知的文化现象很难投以,基于这点双方传统文化中的共同点通常可以作为很好的切入之初,再以介绍不同之处展开,也避免了受者在接触新文化时的抵触心理。

在内容的选择上一定要遵循循序渐渐的原则,以物质向文化、具体向抽象走向进行传递。选择以物质文化为开端一来可以回避敏感的政治话题,而来是因为其有具体的事物存在,感知性强,更易于学习者的接触与兴趣的激发。而在具体话题的选择也应多倾向于饮食、武术、剪纸此类可以直接感知的为内容载体,在引起兴趣的情况下,再慢慢将一些可能包含的儒家思想等在内的精神文化进行传播。同时,选取一些积极意义较高的内容也更容易提高受者的学习兴趣。例如,“四大发明”不仅仅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物质文化,也是传入世界的中国文化,他们文艺复兴运动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使得世界文明历史发生了重要变化。有了更多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正面认识才,才能使学习者对自己正在接触的文化产生兴趣、增强信心,有最初的被动接受一点点转变成主动学习。

方式策略:多元展开,零距接触

首先,面对初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者,尽量不要单独讲解,在传播上更应该注重纵向上的转变,横向上的联系,并且同现代文化进行适当的结合。我在讲解京剧文化课上做过一个尝试,在两个班采用不同的导入方式,一个是常规的以京剧的视频配合解说进行展开,在赏析的时候学生们很快就失去兴趣,无精打采;另一个班则以采用流行歌曲《susan说》进行导入,首先向他们介绍歌曲中经过改编的京剧“苏三起解”片段,由于歌曲中既有中国传统的京剧的元素又有流行的hip-hop元素,学生在一开始上课就处于兴奋状态,关心的问题也比采用普通讲解方法的班级多许多。所有文化都是在不断变化着的,中华文化也从来没有停止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因此,我认为在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过程中,也应保持中华文化五千年的文明传统的基础上,客观面对世界各国文化的同时,灵活的传授汉语知识及汉文化。

另外,除去专题讲座型的讲解方法,渗透法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种极好的选择,汉语依附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而每个学习汉语的外国人都拥有自己不同的文化背景,教师们不能期望利用几十篇汉语课文、几堂精彩的中国传统文化讲座、几年的汉语学习就能使学生吸收和接受中国文化,这一定需要漫长的过程。因此,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应渗透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日常交往中,以教授语言为立足点,在此过程中解释中华文化,有目的的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一个汉字或一个词汇的变迁、一个中国人小小的生活习惯,都可以透视到我国的传统文化,利用这些教学中的点滴帮助学生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让他们以自己的文化视角理解中华文化,再通过点滴的积累令他们了解更多的中华文化或是喜爱中国文化、改用中华文化的行事作风。

最后,对外汉语教学背景下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应尽多可能的以文化活动展开,让每一位汉语学习者都成为活动的参与者。例如:中国书画、太极拳、剪纸的亲身学习等;在春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里组织师生和包饺子、灯猜谜、吃月饼;观看中国电影,学唱中国戏剧等,让学生置身于中华传统文化,保持一种零距离的亲近感。这种方式能迅速的让学生与中华传统文化建立某种联系,减弱对异域文化的陌生感,这让才能让他们有意愿去了解正在接触的文化,进而产生兴趣,或是喜爱的可能性。

传者与受者的策略:强调传者换位思考,培养本土受者领袖

对外汉语教师作为两种不同文化的交叉点,在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的同时,必然成为他文化的接受者。多数的教师在传统文化的传播的过程中随意性极大,遇到问题就泛泛而谈,再就是依教材安排照本宣科,通过换位思考,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方式是学生最讨厌的一种。另外,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也非常重要,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教师对所讲文化的了解程度的深刻与否,与学生对该文化产生的兴趣成正比。因此教师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播这一过程的发起者,直接影响着这一过程的走向,其自身应该对所传授的文化内容加大了解程度,保持研究学习心态,将中华传统文化的趣味与精髓之处更好传递给汉语学习者。

在人际传播中,优秀的意见领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韩国的高中汉语的学生中,多数因为家人建议或是校方建议选择学习汉语。故而,要更好的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有意识的培养受者中优秀的意见领袖将会对传播十分有帮助,海外教学中也要培养本土受者的意见领袖。意见领袖在一般分布在文化接受者的各个阶层,他们在受者拥有一定的信任或说服力,学生群体中,他们一般为课堂的活跃着或对中国文化了解多于其他人的学生;在韩国的汉语课堂中,他们一般为其本土汉语教师,韩国汉语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直接形象学生的印象与接受程度。重视意见领袖的存在,有意识的更多培养,有利于提升受者整体上对于中华文化的好感度与兴趣度,同时也扩大了传播范围,优化了传播效果。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对外汉语教学自身就是一种文化交流的行为,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汉语热”的逐渐发展,对外汉语教师应时刻保持对本国文化的自豪感,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语言教学中紧密结合的策略贯彻到底,将中华传统同文化发展成为一个平稳长久的过程。(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廖典.孔子学院海外文化传播策略研究――基于马达加斯加孔子学院的调查分析[D]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马洪骏.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传播[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3]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传统教学策略例6

[中图分类号] G633.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20058

我国传统艺术随着社会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得到不断的传播和推动。美术是我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之一,而美术的教育则是美术事业发展的关键,中外文化的融合,让美术教育方式有了较大的变化,在传统元素中增加了许多流行元素,而同一件美术作品也因为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的结合显得更加新颖、更富有创造力。

一、传统与流行结合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意义

第一,能够充分展现文化内涵。对美术的学习应从纯技巧、技能方面上升到美术文化上来,通过特定文化情境的创设,增加美术的文化内涵,使学生在学习美术的同时,对文化和历史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从而发挥美术教学的功用。美术教学中将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相结合,能够实现优秀传统美术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第二,开拓学生创作视野,激发创作热情。中学生处于学习与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学生的特点、个性与喜好,在美术教学中将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相结合,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开拓学生的创作视野,激发创作的热情。

第三,使美术创作的模式得到创新。初中美术教学中可将精选剪纸作为教学内容,剪纸材料简单,学生能够通过已有的剪纸技能进行创作,而且剪纸能够呈现传统的色彩与图案造型,这些元素都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了可能性。同时,学生通过对传统美术纹样、色彩、图案和造型的学习,并将其与流行元素相融合,能够创作出新颖、富有创造力的美术作品。

二、初中美术教学中传统与流行结合的方式

第一,实现教学方式的多元化。针对现在初中美术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辩论会或者讨论会,从而实现对学生创作的指导。如开展“谈谈美术中如何实现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的结合”讨论会,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与创作欲望,并将各自的想法表达出来进行分享和讨论,通过这种积极的思考,有利于对美术的学习。

第二,创新美术的创作方式。美术中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的结合也可称之为“1+1”的创作形式。美国心理学家戴维・奥苏贝尔就认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受已学内容的影响。“1+1”创作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将这种创作形式设置在系统的单元课程学习中,能够让学生对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有新的认识和理解。学生通过不同素材的选择,不同创作思维的集合,能够创作出各式各样的作品,这种创作形式能以单人创作、双人组合以及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

第三,对中学生美术学习效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西方知名教育家艾斯纳认为,教育成果资源主要来源于学生特质、教师特质和内容特质。根据中学生的学习特点,面对形式多样、新颖的美术作品我们应该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一方面要看到作品的新颖性,同时也要重视学生在美术学习以及创作中的创新意识、想象力与合作交流的能力。因此对美术作品进行评价时应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评价学生参与美术活动过程的表现;根据学生的特点,多方面评价学生的美术作品等。同时,为了促进美术教师的不断进步,还需要构建起评价系统。

第四,增加评价主体。增加学生美术学习效果评价的主体,如自己、家长、教师等不同年龄或不同身份的人,进而实现多角度、多方面的全面公正的评价。当学生自评与互评时,主要表达的是个人对作品的见解;教师则是通过各种评价意见收集,从美术专业和美术教学目标的角度来评价学生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与审美等,然后给出一个较为全面的评价。通过评价主体的增加,能够获得各种意见,得到鼓励,从而使美术创作得到进步与发展。

全文从初中美术教学中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的结合出发,探讨了二者结合的意义,并提出可通过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创新美术的创作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美术创作等方式来实现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的结合。本文希望对初中美术教学起一定的参考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李冬青.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相结合的初中美术教学研究[J].美育学刊,2012(1).

传统教学策略例7

那么,传统和声学真的已经不合时宜了吗?它真的在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中毫无作用吗?其实,如果能够正确地认识传统和声学的价值,并能针对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专业特点,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传统和声学对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还是有着积极的意义与作用的。

一、传统和声学的价值

对于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而言,传统和声学的价值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自1772年拉莫发表《和声学教程》以来,传统和声学已经历了两百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一个完整而成熟的理论体系,在整个音乐发展的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它是对过去数百年音乐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和声现象的高度提炼,无论是功能的进行原则,还是和弦的连接方式,其中都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与严谨的理论逻辑,无论从事作曲还是演奏、研究还是教育,传统和声学都是重要的基础。对于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而言,对于传统和声学的掌握或许无需达到作曲专业那样的学术高度和专业深度,但作为音乐学科中的一部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传统和声学理论的深刻影响,若完全脱离传统和声学的理论与原则,也就难免会使教学偏离专业课程的严谨性与科学性。

其二,作为一名合格的专业人才,必须具备多种能力,其中理论概念与逻辑思维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但在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是,由于其专业特点和性质的限定,在课程设置上,突出的是表演技能与教育实践,学生普遍缺乏对理论的敏感认知,更缺乏基本的逻辑思维。而传统和声学恰恰注重的就是对学生理论概念与逻辑思维的培养,通过教学,能较好地解决学生这方面的不足,从而更广泛地引起对理论的兴趣与重视。传统和声学可以说是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最为基础与重要的理论课程,如果完全放弃其教学模式,而取而代之的改革课程又不够成熟和完善的话,就会使学生失去培养理论概念与训练逻辑思维的机会,这对于整个专业教学而言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

二、传统和声学的尴尬现状

既然传统和声学对于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那为什么又越来越不适应专业教学了呢?以至于要求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事实上,这是因为传统和声学在教学模式上的僵化与刻板,已使得课程教学陷入了一个艰难的瓶颈之中。

迄今为止,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和声教学基本都是以音乐院校作曲专业的“四部和声”为规范、以前苏联斯波索宾等四人经典的《和声学教程》为模本进行教学的,在讲授功能进行原则与和弦连接方法同时,还要遵守一系列复杂琐碎的繁文缛节,如考虑到和弦原位与转位的排列,和弦的重复音,和弦连接的平稳与跳进,七和弦的解决方法,避免横向连接中的增音程,避免四部同向,禁止平行与反向五、八度,禁止隐伏五、八度、禁止声部交错与超越、禁止声部对斜等等,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而言,有三大不足是较为明显的:

其一,课程内容既深奥晦涩,又枯燥抽象,与专业的实际需要脱节,即便艰辛地学了下来,也是除了能刻板地做一些和声连接习题外,基本都无法有效地运用于专业实践之中;其二,教学上仅仅是“为了配和弦而配和弦”,常纠缠于和弦连接的各种原则,小心翼翼地遵守着那些清规戒律,如同做数学题一般地进行演算,而对和弦与整个旋律的关系、和弦功能在旋律中的作用却无法做到有效地认识和理解;其三,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于单个音的和弦配置和单个和弦的连接,却不能从完整和流畅的音乐中直观地把握和弦的意义与作用,因此在实践运用中基本无用武之地,与学生专业学习的进一步需求相距遥远。

由于这样的弊端,使得传统和声学的教学越来越体现出僵化的教条主义倾向,与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实践需要也脱离甚远,使得“和声学”这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既难教又难学,且没有在学生整个专业音乐学习的积累、提高和成长的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深入浅出”的教学策略

鉴于此,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传统和声学教学就有必要实行一套既能保持其课程体系,又能直观高效的教学策略。实际上,对于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大可不必按照作曲专业的教学模式,那样高深精密,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进行教学,则是较为理想的策略。

所谓“深入”,就是要坚持传统和声学的课程体系,贯彻其基本理论与原则;所谓“浅出”,则是要抓大放小,去繁就简,以最简洁直观的方法,最大程度地直观体现和声在音乐中的作用与意义。

1、构建清晰明确的理论逻辑

传统和声学的体系复杂,理论深厚,作为作曲专业的学习与研究,在具备扎实理论功底的前提下,尚需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而在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有限的学习时间里,面对的是普遍理论基础薄弱的学生,则不可能如此面面俱到了。所以,对于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来说,传统和声学的教学,首要的就是要根据本专业的特点,从整体到局部,逐一理清和声的理论逻辑,以简明通俗的理论,构建清晰明确的理论逻辑。

将传统和声学复杂的理论简而化之,可以得出一个较为清晰的理论逻辑,即以和声功能为框架、以正三和弦(含属七和弦)为核心、以副三和弦(含副七和弦)为补充、以重属与副属和弦(含重属与副属七和弦)为色彩、以转调为新动力。其整体关系如图1所示:

这个理论逻辑基本上清晰地概括了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传统和声教学所需的内容。在此理论逻辑的指导下,便可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了,对于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既简明扼要,又通俗实用。

2、以首调唱法贯穿始终

人们对音乐的听觉感受大多是以首调为基准的,而传统和声学的教学,却多强调固定调思维。这对于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就显得十分抽象了,因而很难产生对旋律的完整流畅的概念,只能一音一和弦地进行机械地和弦连接,无法有效地把握旋律与和弦的直接对应关系。

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首调唱法,让学生形成对完整旋律的感性认识,使旋律成为和声编配的直接依据。然后再用固定调概念进行谱面写作。这样既可使编配直观简洁,又能锻炼学生对首调与固定调对应关系的熟练与敏捷。

在首调概念中,所有大小调的调式音阶与和弦的首调唱法见图2表:

3、和声编配的四个步骤

有了和声理论逻辑的指导,结合首调唱法的帮助,在进行和声编配时,以简单的四个步骤,便可较为轻松地完成了。第一步,反复吟唱旋律,在明确调性的同时,充分感受流畅的旋律中对和声的某些暗示;第二步,为旋律标记相应的和弦级数。同时,要尽量事先预计到低音声部的流畅性,以及与高音声部尽可能地反向进行;第三步,根据所标配的和弦,写出相应的低音声部;至此,四部和声中已具备了高低两个声部,已完成了和声编配中最重要的步骤,余下的工作,仅需填充中间声部即可。第四步,根据已有的外声部,填充中间声部。中间声部的填充,是非常清晰明了的,只需按照和弦排列与重复音的要求,根据已有的两个声部,看还差什么音就填充什么音,其横向进行的原则就是以平稳连接为主,跳进连接为辅;而在同和弦转换时,则无需连接,只需根据需要转换一个合适的排列即可。

以斯波索宾等四人经典的《和声学教程》中“正三和弦的六和弦”一章中的习题为例,将四个步骤展示如图3:

由图所示,和弦编配的过程清晰流畅,易于操作。至于为低音配和弦,无需作为主要内容。如需涉及,也可照此步骤,举一反三地进行操作。由于低音题已经给出了和弦级数,只需在第三步根据已有和弦,写出相应的高音旋律即可。

总而言之,只要能针对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特点,正确地认识传统和声学的价值,并着眼于准确的理论概念与清晰的连接逻辑,而不受诸多教条的约束,那么传统和声学的教学对于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仍有着重要的作用和积极的意义。当然,同时还应该结合实例作品进行必要的和声分析,以此作为和声运用的有力支持,那教学的效果就更能事半功倍了。

参考文献:

1. [苏]伊•斯波索宾等:《和声学教程》,陈敏译、刘学严校,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

2. 谢功成、马国华、童忠良、赵德义:《和声学基础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

3. 桑桐:《和声的理论与应用》,上海音乐出版社1988年

传统教学策略例8

传统教学中把教师位放在首位,以教师为主,通常是“教师讲,学生听”或者“教师演,学生看”,评价方式也是单调的考试,教师先指定考试范围,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始终给学生居高临下的感觉。学生长期处于压抑、被动的学习状态,根本提不起学习兴趣,更不用说进行全面发展。新课改纠正了这一传统思想,提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这就需要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处理好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愉悦、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小学教师可以说是每个学生在学生时代第一位长期接触的长者,这个阶段小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都还不够成熟,往往品格的形成来自于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所以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做一个好的表率、好的榜样,为人师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不能摆“师尊”的“架子”,要积极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时时刻刻关心学生,和学生多交流、多探讨,为学生排忧解难。新课改大力提倡情感教学,让课堂成为学生品质性格的“塑造场”。

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备课

1、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可以发挥教研组的职能及集体的智慧,大家一起认真钻研教材,把握重难点,研讨教学法,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2、个人备课。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个人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法,教案要体现新课标理念以及教材的特点,使之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有实际效果。

(二)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一定要充分,包括多媒体、投影仪、小黑板以及教学具等,俗语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准备充分了,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在有准备的情况下,教师对课堂发生的特殊状况也会轻松应付。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堂课的核心环节,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在教学中要重常态、重实效。

1、导入环节。导入的方法有很多,如游戏法、情境法、迁移法、故事法、比较法等。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良好的新课导入能较快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迅速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所以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水平,选择适合于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导入方法。复习铺垫,可以直接为新知服务,直接引发新知的生长点,也是不错的导入方法。

2、新授环节。每节课都有重点、难点,教师要根据重难点开展活动,逐步展开教学,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对重点部分,要先让学生讨论、探究,自主解决;难点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了让学生明确并解决课堂的重、难点,教师可以借助声音、手势、板书等或运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兴奋起来,使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

3、巩固练习环节。练习是巩固新知识的有效手段,通过练习积累解题技能技巧,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对课堂练习要进行精选,要有梯度的由易到难选择。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水平精选例题,从例题的难度、结构特征、思维方式等各个角度进行全面剖析,联系生活实际设计练习,注意练习的知识性、思维性与趣味性,更要重视练习题的质量。

4、总结环节。教师有效的课堂总结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学习过程。学生自己的学结可以让教师了解教学中的得与失,进行教学反思。

三、鼓励动手实践,优化课堂教学

优化课堂教学就是从学生的基本能力、原有知识出发,科学设计课堂教学方案,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使他们主动投入学习状态,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活动有效性的目的。例如,在学习“认识小数”时,一定不能脱离实际生活,可以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来完成教学,让学生自主测量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并从中发现两种测量结果:一种是用整数可以表示的数量;一种是测量有剩余,无法用整数来表示的数量。此时,“小数”这一概念就随着学生自己的探究而出现,有利于学生掌握与应用。

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应注重观察生活,善于发现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实习素材,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充分感悟数学知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道理。例如在教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之后,可以让学生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然后计算出教室的具体面积,并给出几种地板砖的规格,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教室面积设计一套最符合实际的铺设方案,这种方式不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更是新知识的消化过程和应用过程。

传统教学策略例9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90011

内涵丰富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遍布于我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下,我们要面对外来多元文化的冲击,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运用多种策略,延伸和拓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从而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习惯,增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和体悟。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剖析

历史悠久而灿烂的中华文明,是每个华夏子孙骄傲和自豪的资本,它沉积了丰厚的精神内容和物质资源,蕴藏有中华民族传统的信仰和智慧,体现出中华民族非凡的创造能力,是我们的珍贵宝藏和文化资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有不同历史时期的精神内容,涵盖了哲学、经济、教育、文学、艺术、科技等内容,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出其时代风貌和实践意义。

1.利用汉字这个传统文化载体,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汉字是中国的书面符号表达体系,在博大精深的汉字体系下,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代经典文献资源,从其静态的形体之中,吸纳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华。

2.文学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可以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文学是社会生活进程的历史形象化的反映,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在历史绵延的流淌中,以其辉煌的、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而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各种诗、词、曲、赋、散文、小说、杂文等体裁,生动地显示出中国传统社会生活状态和精神内涵,体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闪耀出思想的光辉,在学生与中国传统文学作品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引发学生的深思和反省。

3.伦理哲学的精神内涵,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出诸多的哲学思想,并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哲学体系,如天人合一的思想、以人为本的思想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伦理哲学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评估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进行良好的心理调适。

4.礼仪规范的灵魂寄托,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礼仪与文字负有同样的文化信息传递功能,它是历代人们遵循的行为规范,也蕴含在民族传统文化之中,其不同的文化内涵,是每个人要铭记于心的文化遗产。

二、中学语文教学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策略

1.陶冶学生的情操,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要运用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对中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使中学生的价值观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符,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例如,在苏教版初中语文《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文中,在爱国诗人舒婷的呐喊声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体会和感受强烈的爱国情感。为了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歌,可以对学生讲述作者的写作背景,介绍作者生活时代中的痛苦因素,通过当时和现代社会的对比,使学生感受到繁荣昌盛年代的美好,内心产生强烈的震撼,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操。还可以引用其他历史爱国人士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感悟爱国这个传统文化的正能量。又如,在《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一文中,学生认识到贝聿铭这个世界顶级建筑大师,他在建筑领域的伟大成就,离不开他的爱国情怀,学生在欣赏贝聿铭建筑艺术的同时,也深刻地感受到他那颗不变的中国心,受到强烈的感染。

传统教学策略例10

汉语知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语文课程是学习系统性学习汉语知识与技能训练的关键途径,在新形势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进行基础的汉语语言知识讲授,还应帮助他们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对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充分意识到汇总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性和价值,利用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汉语语言水平,从而改善整体语文课程教学效果。

一、认真研读教材内容,挖掘传统文化元素

在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编有大量的经典名家作品,由于语言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在这些优秀作品中通常展现出传统文化的精髓,或者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是汇总传统文化渗透的主要素材。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深入分析和认真研读教材内容,着重挖掘课文中蕴涵的传统文化元素,并结合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情况加以运用,合理的进行传统文化渗透,使他同步掌握汉语语言知识和传统文化知识。

例如,在《中国石拱桥》教学实践中,教师需先研读课文内容,发现其中蕴含着大量的中国传统的石拱桥文化,文章以独拱石桥的代表赵州桥和联拱石桥的代表卢沟桥为例,这两座石拱桥都世界闻名,具有显著代表性和典型性令人信服。为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和了解中国传统的石拱桥文化,教师可利用互联网渠道搜集关于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图片、视频等材料,通过多媒体教学身边直观形象的呈现在他们面前。在图文并茂中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新课知识,使他们集中注意力研究我国的石拱桥文化。这样,能够促使学生了解我国桥梁建设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激发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以及对聪明勤劳的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二、积极转变学习方式,深刻解读传统文化

自从新课程改革颁布和实施以来,大力倡导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他们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等方式得以广泛应用,使其自觉主动性大为提高,让学生真正成为发现学习的主动参与者,以及知识结构的积极构建者。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进行汇总传统文化渗透,教师需积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吸引他们踊跃学习语文知识,使其对传统文化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通过深刻解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乐趣。

在这里,仍然以《中国石拱桥》教学为例,教师可使用合作学习、自由讨论的课堂学习方式,在课前设置好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相关资料,为讨论学习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在课堂上教师先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内部交流和讨论中国石拱桥的建筑特色,探究文中蕴藏的传统文化信息,促使他们自主感知到石拱桥的深厚文化底蕴。学生在相互讨沟通过程中,可以总结出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特征,并通过对文章语言的揣摩体会到说明文语言周密和准确的特点,他们可以感受到石拱桥的艺术美,在互动中深度解读中国传统的石拱桥文化,从而深化理解。

三、不断创新学习活动,增强学生文化体验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体验感知是理解文化精髓内涵的关键前提,在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中,教师不仅可向他们传授丰富的汉语语言知识,还能够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开展丰富多彩、新颖个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从中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获得良好的思想陶冶和精神享受,并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借此实现汇总传统文化的深入渗透。

比如,在学习古诗词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学生举办“诗词原创大赛”活动,鼓励他们按照古诗词的平仄押韵进行自主或合作创作。像在进行《钱塘湖春行》教学时,教师可先要求学生在课前为比赛做好准备工作,在朗读与背诵过程中了解和积累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感悟。在课堂上对古人写景抒情,以及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产生进一步认识,初步知道如何借景抒情,启发他们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接着,教师可让学生以诵读为基础描写景物和抒发心情,进行诗词创作比赛,不仅可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还能够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渗透,丰富他们的文化视野和强化体验。

四、结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汇总传统文化渗透,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与理念,还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教师需认真研读教材内容进行有效的传统文化渗透,并通过转变学习方式和创新学习活动,让学生从多个侧面了解传统文化,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传统教学策略例11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我国青少年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逐渐加深,民族文化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和灿烂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本,只有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中华民族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当前,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指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还不令人满意,仍存在如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及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不足等问题。

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学校日益增多。但如何解决这些突出问题,通过哪些具体的方式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值得多方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界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从文化遗产层面看,包括有重要传承价值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规范文化层面看,包括传统节日习俗、中华传统美德、隆礼重法等;从认知文化层面看,包括汉字汉语、古代文学、书画艺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精髓、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中华民族精神等。

二、小W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小学教育阶段是人格塑造和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接受民族文化熏陶、进行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阶段。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开启学生智慧、弘扬民族文化、激发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小学生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其德艺双修的特性将促进其形成良好的道德操守和人格品质,更重要的是,它是固守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基石,是国家文化安全的中流砥柱。

三、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策略

1. 明确方向,去芜存精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其中小学阶段的重点在于培育和提高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和感受力。所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要诵读原文,又要去粗取精,要精心筛选一些最能反映传统学问、先贤智慧、中华精神和现代精神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以“立德”为方向,在诵读经典的同时,逐步引导学生从传统和现代等多个角度开展讨论分析和比较,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2. 内容分明,形式多样

对小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站在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站在对人的生命负责的高度,不能只限于读、背和说教,而是要根据不同的年龄层次,由浅入深选择教学内容,通过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方法,引领学生去感悟一场场波澜壮阔的生命历程,传承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3. 注重传承,着眼未来

优秀传统文化要“古为今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与公民教育相结合,这样才能塑造出既具有传统精神又具有现代意识的新型公民,以承担起建设现代化、实现中华复兴的历史重任。

4. 既要会学,更重会用

学习的目的是应用,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蕴要求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相融合,将文句诵读与精神移植相结合、与常规教育和养成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铭言、知理”的基础上不断“塑形、矫行”,培养“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的谦谦君子,如此才能达至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真正目的。

四、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路径

1. 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

“让每一块墙壁都说话,让每一寸土地都育人。”校园环境是特色学校的外显形式,也是特色学校的有机组成部分。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以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为底色构建学校文化特色,在校园环境布置上体现古典蕴味,寓传统文化于极富内涵的校园环境之中,让优美的环境承载出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比如以礼、孝、仁、智、信、义等为主题;以名言名句、成语故事、历史典故等为内容;以宣传栏、书画作品、文化墙、楹联牌匾等为形式分别在学校各区域进行文化布置;等等。这为学生营造一个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

2. 与课程体系建构结合

走进课堂,是学校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也是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如开设优秀传统文化课、书法课、经典阅读课等。还可以考虑将优秀传统文化与音、体、美、品德等课程进行整合,在不加重学生学业负担的前提下,构建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重点的课程体系。

3. 与文化实践活动结合

围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德育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对领悟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学以致用,在生活中能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感悟,在行动中重植民族根本。比如举办民俗节、风筝节、剪纸节、武术节、粽子节、月饼节、陶艺节、朗诵节、书法节、美术节等;开展朗诵比赛、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琴棋书画才艺比赛等,让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内化于孩子之心、外显于孩子之行。

4. 与学生特长培养结合

开展特色班级建设活动,由教师根据本班学生实际和家长意愿,在琴、棋、书、画、武术等优秀传统文化项目中,选取一两项作为本班特色建设项目,每周进行一到两次的培训学习,形成“班班有特色”;同时在学生和家长自愿的基础上,组织一批具有一定个性特长的苗子,成立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社团,形成“社团满校园”的良好局面。

5. 与师资力量培训结合

教师在弘扬、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中起着骨干、主导和示范作用,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要的保障机制。以特色建设为指向,规划师资队伍建设,分层提出要求,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聘请专业人员培训、座谈交流、讲座等方式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从各个层面去解读、揭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和规律,搭建培养全校高素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业教师队伍的平台。

6. 与教育实践创新结合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如果仅拘泥诵读等常规形式,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要在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努力开创新的举措和新的形式。如以历史典故为脚本,创新编排舞台剧,让学生在自编自演、自娱自乐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在一年级新生中举行开笔礼,参与活动学生统一着汉服,行古礼,完成一系列庄严隆重的仪式,作为人生历程重要时期的纪念;编排活动操,将经典与课间操结合,提高学生兴趣和积极性等。

7. 与学生综合评价结合

要保持小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学习积极性,必须给予学生及时的评价和鼓励,建立一个恰当的评价体系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建立三阶六段九级的优秀传统文化评价体系,三段分为“小学士”“小硕士”及“小博士”,分别对应一二年级、三四年级和五六年级应完成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六段分别对应一至六年级内容,并将每个学年的内容分为九个级别,学生完成相应级别的学习,学校授予相应的荣誉证书和奖励,用于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8. 与家长学校工作结合

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家长学校”建设的重要资源,通过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水平的提高向家庭和社会辐射,提倡亲子诵读,不断转变家长观念和意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从而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五、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保障措施

1. 思想落实

学校领导和教师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通过认真学习,明确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2. 组织落实

建立二级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管理网络,做到层层落实、分工负责。

一级网络:建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领导小组,负责全面领导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制订有关规划、方案、制度等;负责相关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宣传报道等工作,整合学校资源、形成合力,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级网络:组建优秀传统文化工作室,抽调优秀语文教师专职负责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体工作,负责指导校园(班级)文化建设工作、构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组织文化实践活动、开展课题研究、师资培训工作、负责指导班级活动等。

3. 内容落实

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普及是指学生全员参与;提高是指成立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社团,借以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兴趣爱好获得满足,每个学生的个人潜能得到和谐、自由发展。

4. 阵地落实

课堂教学作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把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计划之中,学校利用课堂主阵地进行相关教育;全力打造好“优秀传统文化工作室”及校园、班级文化,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好更大的空间和舞台。要充分发挥广播站、板报等的阵地作用,对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宣传和介绍,在校园内营造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良好氛围。要充分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中的经验总结出来进行推广,对活动中典型的事例及时进行宣传,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能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5. 经费落实

学校每年要投入一定资金,进行人员培训、材料购买等,以保证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扎实开展。

总体来说,我国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兴未艾,今后相关教育的重视程度将会越来越高,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和路径,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任重道远。

(作者单位:湖南省岳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塘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Z].2014-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