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科技安全的重要意义

科技安全的重要意义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4-04 10:46:52

科技安全的重要意义

科技安全的重要意义例1

1 引言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的全面推进,在推动人类社会迈向信息社会、人类活动转向现代化、使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发生深刻变革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严峻的信息安全问题。信息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事关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此外,在涉及国家秘密的各行业领域,给国家秘密的保护也带来很多新的风险和挑战。因此,既需要运用信息安全技术来保护全社会的信息安全,更需要运用保密科技来保护国家秘密的安全。

由于对信息安全与保密科技认知上、理念上的混淆和偏差,往往使得人们将“信息安全”与“保密”混为一谈,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

(1)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广泛使用,计算机、移动存储介质、网络、现代信息化办公设备的使用成为失泄密事件的高发区域,很多失泄密事件的发生几乎均与信息技术的应用直接相关,因此许多人认为“保密”就是“信息安全”,做好了“信息安全”就可做好“保密工作”。(2)在“信息安全”概念的“安全属性”(比如完整性、保密性、可用性、可控性、不可抵赖性等)中,已经含有“保密性”,因此,搞好“信息安全”,自然而然就可解决“保密”的问题。(3)试图完全用“信息安全”的理论、理念、方法、技术、产品来解决“保密”问题。

实际上,“信息安全”与“保密”并不完全是一码事,两者之间存在一种同源异流、同根异叶、相互依存、紧密缠绕、既有重叠又有分叉的复杂关系。理清这种关系,更新一些认知理念,对信息安全技术、保密科技的发展,对信息安全产业空间的拓展,尤其是对保护国家秘密,有着重要意义。本文试图抛砖引玉,从多种维度、多个层面梳理“信息安全”与“保密科技”之间的关系,以期引起人们思维在该方向的延伸,为拓展信息安全产业空间、促进保密科技自觉发展提供认知上的借鉴。

2 基本概念辨析

2.1 “信息安全”基本概念

2.1.1基本定义

对于信息安全,学界、业界曾提出多种定义,欧共体、BS7799 CIA学说、国家标准GB/T 9387.2—1995(idt ISO 7498-2—1989)《信息处理系统 开放系统互连 基本参考模型第二部分: 安全体系结构》等均曾对其作出定义。有的定义强调的是一种在安全保障活动中能抵御风险、确保安全属性的能力;有的定义强调的是信息内容的安全属性,或者说是所处的一种状态;有的定义强调的是一种多维多构件、多种行为的综合体。视角各异,各有侧重。

狭义的信息安全是指信息内容的机密性、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主要研究加密和认证等信息内容保护算法以及相关的防护技术。狭义信息安全还可包括与意识形态相关的内容安全。

广义的信息安全通常指信息系统本身的安全以及信息在采集、加工、传递、存储和应用等过程中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和不可否认性以及相关意识形态的内容安全。

2.1.2内涵及属性

信息安全包括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和信息内容安全两个层面。每个层面的安全可用若干安全属性来表述。信息系统的安全属性包括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用性、可靠性等。信息内容的安全属性包括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抗抵赖性等。

上述“信息安全”专指与计算机信息系统直接相关的安全保护活动的总和。

2.2 “秘密”基本概念

一般意义上的“秘密”,是指个人或集团为保护自身的安全和利益,在一定的时间内需要加以隐蔽、保护、限制,只限一定范围人员知悉而不让外界知悉的事项的总称。“秘密”具有三大特点(或者说构成秘密的基本要素):一是利益相关性;二是隐蔽性;三是时空限定性。

人类任何社会活动中的所有事项均有可能成为“秘密”。所以“秘密”内涵极其广泛,“秘密”的类型也多种多样,比如国家秘密、军事秘密、工作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

2.3 “国家秘密”基本概念

国家秘密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秘密。《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中的法定定义:国家秘密是关系国家的安全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

国家秘密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秘密”,理所当然具备一般意义上“秘密”的三大特点。构成国家秘密的三大要素(实质要素、程序要素、时空要素)中,“实质要素”和“时空要素”与一般意义上的“秘密”基本相同。但除此之外,国家秘密还具有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秘密”的六大独有特性:(1)利益相关特殊重要性;(2)涵盖范围宽泛性;(3)失泄漏途径、方式的多样性和刺探主体的强力性;(4)确立程序法定性;(5)保密工作方式的体系化和严密性;(6)保护要求、保护方法的严格性和强制性。

特点(1)、(2)、(3)决定了特点(4)、(5)、(6),从而决定了为保护国家秘密必须建立庞大健全的工作体系,必须以健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管理规章和科学技术为支撑基础,必须严格依法行事、强制行事,不能随心而为、随意而为。

2.4 “保密”基本概念

广义的“保密”,简而言之就是指对秘密的保护,使“秘密”存在时间周期内始终处于“隐秘”和不为外人所知状态的所有活动的总和。

为了不陷入“泛密论”的研究沼地,本文所说“保密”,仅限于“国家秘密”的保护问题,专指国家秘密的保护及相关活动的总和。法定意义上的“保密”,是一种国家意志和国家行为,应严格区别于通常所说的保护商业秘密、保守个人隐私的行为。

“国家秘密”和“保密”的概念有着强烈的政治色彩和明确的政治属性(即具有很强的国家利益相关性和国家保密体制相关性),在保护要求、保护方法上有着明确的严格性和强制性。以“保守国家秘密”为目的的“保密”,与信息安全属性中的“保密性”所指保密,是有很大差异的,不能等同而视。所以,信息安全不能完全解决“保密”的问题;保护国家秘密,需要专门的保密科技。

2.5 “保密科技”基本概念

“保密科技”是指用于保护国家秘密的科学与技术的总称,是用于保护国家秘密所需的基本理论、学术体系、原理、方法、技术、产品以及相关的所有活动及其内容的总和。既可以理解为一门专门学问、一种知识体系,一种研究活动和研究成果的应用活动,同时也是一个研究、应用的过程。鉴于国家秘密的宽泛性、特殊性,保护国家秘密必然是一种十分复杂、艰难的活动,必须用保密科技做支撑。当然,保密科技的基本思想、基本原理可应用于其它类型秘密的保护。

保密科技的核心任务是深入研究保密基本理论、建立先进保密理念、研究先进保密技术,充分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技术,为构建我国特色的现代保密工作体系、为保护国家秘密提供先进、科学、适用的体系化保密科技理论、理念、技术及相关产品,将国家和军队保密相关要求以及单位保密管理规章的要求(包括分级控制要求、知悉范围控制要求等)落到实处,即采用技术手段确保国家秘密能够依法产生、使用、保护和管理,不被泄露、不被窃取、不被扩大知悉范围。

3 信息安全与保密科技之间的复杂关系

从上述基本概念的定义及其内在含义的辨析中,我们可以分析出信息安全与保密科技之间存在着比较复杂的关系。

3.1 信息安全技术与保密科技之间的同源异流关系

在与计算机信息系统直接相关的技术领域,信息安全与保密科技采用的底层技术基础是完全相同的,均基于二进制“0”、“1”的数字化逻辑处理技术,其底层技术原理和技术途径、实现方式和方法基本相同;但在被保护对象、防护对象、防护理念、防护目的目标要求、应用层功能架构、安全保密机理等诸多方面,具有比较大的差异。

从基本概念中安全属性的角度考量,信息安全五大属性中的“保密性”,是针对一般意义上的“秘密”的保护而言的,可涵盖和适合“秘密”三大特点的保护,属于等级保护的范畴,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但也具有一定程度上的随意性。

鉴于“国家秘密”的特殊性,信息安全中的“保密性”不能完全涵盖和适合“国家秘密”另外6大特点的保护活动,只能作为“保密”的基线和必要条件,而不能作为“保密”的充分条件。在实际工作中,通常是“要求安全的,不一定是要求保密的;而要求的保密的,则首先必须是安全的”。“保密”包含“安全”,且较“安全”要求更为严格苛刻。

保密科技中与计算机信息系统直接相关的技术领域——信息保密技术(比如电子密级标识技术、属性区分技术、分级控制技术等),是从信息安全技术中分化派生出来的一个新分支,由于其特殊重要性和产业市场的特殊性,将成为信息安全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3.2 信息安全与保密科技之间的适用领域关系

3.2.1适用范围之间的分化交错、重叠覆盖关系

保密科技与信息安全的适用范围(作用域)既有重叠交织,更有差异和分叉。两者之间这种纠结关系,如图1所示。

从图1可看出,信息安全技术的适用范围,从行业领域来讲,适用于所有行业/业务领域(即不管是否涉及国家秘密,所有行业均适用),具有普适性;从应用领域(或技术领域)来讲,主要集中在直接涉及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应用/技术领域,并且同时适用于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和不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从行业/业务领域来讲,保密科技主要适用于行业/业务领域(即涉及国家秘密的党政机关、国防军工、军队以及其它相关的行业/业务领域),并不完全适用于所有行业领域,普适性稍弱于信息安全。

从应用/技术领域来讲,保密科技既适用于与计算机信息系统直接相关的应用/技术领域的信息安全与信息保密,也适用于不与计算机信息系统直接相关的应用/技术领域的安全与保密。其适用范围较信息安全技术更宽。

在直接涉及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应用/技术领域,保密科技同时适用于行业领域的信息系统和非密信息系统;在这块应用/技术领域,与信息安全完全重叠和交织,但还存在特殊之处。保密科技涉及的信息系统,属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中“重要信息系统”中的专门一种特殊、专门类型的信息系统,实行分级保护;保密科技涉及的非密信息系统,虽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范围,但较非密行业/业务领域的非密信息系统,其防护和管控又有一些特殊的要求。

当然,保密科技中与计算机信息系统直接相关的信息保密技术,是从信息安全技术中派生、分化出来的一个新的学术、技术分支;与信息安全技术相比,虽然其底层技术支撑基础相同,但在很多层面有着很大不同的丰富内涵。

从图1所示两者关系来看,在行业/业务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相关应用/技术领域,保密科技已经完全涵盖信息安全技术的所有内涵,并且具有更丰富、更特殊、更严格的内容。所以,完全可以将信息安全技术纳入保密科技范畴。

3.2.2业务内涵之间的分叉独立关系

在领域中与计算机信息系统相关的技术/应用领域,保密科技既要采用信息安全技术解决信息安全问题,更需要采用信息保密技术解决信息保密问题,包括保密管理、保密检查、分级控制、知悉范围控制等等。

在领域中不与计算机信息系统直接相关的技术/应用领域,保密科技需要解决保密管理、防窃听、防窃视、防窃照、防窃录、防窃取、防窃收、防窃复制、各类载体的防护与管控以及维修与销毁、场所、活动、人员的防护与管控及保密检测与管理等问题。在这一块,基本与信息安全技术不直接相关。

保密科技的研究和发展,需要创造性地集成运用保密科学理论与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及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实体安防技术、物联网技术、RFID技术、声光磁电纸质载体处理技术以及相关人文科学领域的诸多知识。可见,保密科技的内涵实际上涵盖了一个非常庞杂的科学技术群。

3.3 信息安全与保密科技之间的差异关系

信息安全与保密科技之间在业务管理、工作方法上存在诸多差异,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1)系统保护等级的划分方式;(2)系统定级方法;(3)适用的管理法规标准;(4)系统保护要求;(5)支撑作用;(6)涉及的技术领域;(7)主管机关。

4 保密科技发展方向趋势

在中央、国家、军队对保密工作极端重视的强大力量推动下,保密科技蓬勃发展,保密管理人员认识、水平、能力不断提升,对保密科技产品的要求,正从在形式上合规、解决浅层次问题转变到实质上符合要求、解决深层次问题,向综合性、体系化、全程化、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保密科技的研究与发展、现行信息安全技术与产品的升级换代是必然趋势。

4.1 保密科技相关技术点位发展趋势

在“新技术背景下”和“信息化条件下”,与窃密方进行“高技术对抗,高智商较量”,最有效的武器之一就是保密科技;运用先进保密科技装备消除失泄密隐患、堵塞失泄密漏洞,才是最有效的方式。因此,提升保密能力,保密科技的研究与发展必不可少;研究和把握保密科技发展趋势,对保密科技的研究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引领意义。

现代保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是计算机信息系统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技术点位的安全防护与保密管控。所以,计算机信息系统中保密科技的发展趋势更需要准确把握。今后若干年,保密科技领域的热点发展方向将体现在几个方面:(1)保密学基本理论、保密科技基本理论的研究与发展;(2)电子密级标识技术群、与非密设备区分技术的研究;(3)“保密管理现代化、安全控制自动化”技术的研究;(4)综合性、集成化、一体化保密监管控制技术及其产品研发;(5)分级控制技术和知悉范围控制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6)解决当前热点难点问题的保密技术与产品研发;(7)相关技术与产品的评价方法研究;(8)深层次、体系化解决方案;(9)新技术在保密领域的应用研究;(10)保密科技产业的发展。

4.2 保密科技市场对研发团队的特殊要求——三大门栏条件

当前国内外信息安全保密领域的难点热点重点问题,涉及保密管理、技术、法律、法规、标准、用户以及保密工作中的一系列实际困难和问题,涉及人员多,涉及面广,涉及环节和场景多,泄密隐患多样而隐蔽,问题复杂,政策性强,是一个系统工程,难度极大。要想提出完善的保密科技解决方案,设计、开发出能真正实现全程精准管控、确保安全保密的产品,研发团队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1)需求分析门栏:在安全保密管理第一线长期工作,全面深入了解保密工作中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且具备保密科学家思维特质和创新性体系化设计能力,思维严密,逻辑严谨,善于全面严谨的风险分析和需求分析,不但考虑现实需求,更要充分挖掘与其相关的潜在需求、周边需求以及关联需求,精于分析整理,能归纳提炼出安全保密防护和管控的普适性需求。

(2)技术设计遵标门栏:对国家、军队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单位的安全保密管理规章制度的相关要求非常熟悉且能融会贯通其精神实质,充分运用现代保密科技基本理论和保密原理,能研究和设计出在精神实质层面符合保密科学原理和保密标准的保密技术和产品。

(3)技术研发门栏: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相关技术、产品和市场情况及其发展趋势,对相关技术非常熟悉,善于技术创新和体系化产品设计,能在风险分析、需求分析、技术体系和保密机理设计、产品形态及其应用方式设计、技术途径及其实现方式等环节真正做到“全面排查泄密隐患,着力研究根治之道”,在产品研发中完整准确实现设计思想。

5 结束语

泄密与反窃密斗争形势的日益严峻,国家、军队对保密工作的日益加强,将有力促进保密科技领域相关研究和技术与产品的繁荣发展。国家需要应对保密领域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挑战,国家保密能力需要不断提升,是保密科技市场发展的原动力。保密科技市场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市场,通常不为公众所熟知。与信息安全市场相比,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

“保守国家秘密”特殊安全保密需求的强力牵引,必将引领和产生“保密”所需特殊的防护理念、安全保密机理、技术路线、实现方式、产品形态和应用模式。所以保密科技领域必然有着巨大的拓展创新空间、技术研发空间,保密科技的发展,必将为信息安全拓展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和产业发展空间。

科技安全的重要意义例2

1 引言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的全面推进,在推动人类社会迈向信息社会、人类活动转向现代化、使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发生深刻变革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严峻的信息安全问题。信息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事关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此外,在涉及国家秘密的各行业领域,给国家秘密的保护也带来很多新的风险和挑战。因此,既需要运用信息安全技术来保护全社会的信息安全,更需要运用保密科技来保护国家秘密的安全。

由于对信息安全与保密科技认知上、理念上的混淆和偏差,往往使得人们将“信息安全”与“保密”混为一谈,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

(1)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广泛使用,计算机、移动存储介质、网络、现代信息化办公设备的使用成为失泄密事件的高发区域,很多失泄密事件的发生几乎均与信息技术的应用直接相关,因此许多人认为“保密”就是“信息安全”,做好了“信息安全”就可做好“保密工作”。(2)在“信息安全”概念的“安全属性”(比如完整性、保密性、可用性、可控性、不可抵赖性等)中,已经含有“保密性”,因此,搞好“信息安全”,自然而然就可解决“保密”的问题。(3)试图完全用“信息安全”的理论、理念、方法、技术、产品来解决“保密”问题。

实际上,“信息安全”与“保密”并不完全是一码事,两者之间存在一种同源异流、同根异叶、相互依存、紧密缠绕、既有重叠又有分叉的复杂关系。理清这种关系,更新一些认知理念,对信息安全技术、保密科技的发展,对信息安全产业空间的拓展,尤其是对保护国家秘密,有着重要意义。本文试图抛砖引玉,从多种维度、多个层面梳理“信息安全”与“保密科技”之间的关系,以期引起人们思维在该方向的延伸,为拓展信息安全产业空间、促进保密科技自觉发展提供认知上的借鉴。

2 基本概念辨析

2.1 “信息安全”基本概念

2.1.1基本定义

对于信息安全,学界、业界曾提出多种定义,欧共体、bs7799 cia学说、国家标准gb/t 9387.2—1995(idt iso 7498-2—1989)《信息处理系统 开放系统互连 基本参考模型第二部分: 安全体系结构》等均曾对其作出定义。有的定义强调的是一种在安全保障活动中能抵御风险、确保安全属性的能力;有的定义强调的是信息内容的安全属性,或者说是所处的一种状态;有的定义强调的是一种多维多构件、多种行为的综合体。视角各异,各有侧重。

狭义的信息安全是指信息内容的机密性、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主要研究加密和认证等信息内容保护算法以及相关的防护技术。狭义信息安全还可包括与意识形态相关的内容安全。

广义的信息安全通常指信息系统本身的安全以及信息在采集、加工、传递、存储和应用等过程中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和不可否认性以及相关意识形态的内容安全。

2.1.2内涵及属性

信息安全包括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和信息内容安全两个层面。每个层面的安全可用若干安全属性来表述。信息系统的安全属性包括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用性、可靠性等。信息内容的安全属性包括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抗抵赖性等。

上述“信息安全”专指与计算机信息系统直接相关的安全保护活动的总和。

2.2 “秘密”基本概念

一般意义上的“秘密”,是指个人或集团为保护自身的安全和利益,在一定的时间内需要加以隐蔽、保护、限制,只限一定范围人员知悉而不让外界知悉的事项的总称。“秘密”具有三大特点(或者说构成秘密的基本要素):一是利益相关性;二是隐蔽性;三是时空限定性。

人类任何社会活动中的所有事项均有可能成为“秘密”。所以“秘密”内涵极其广泛,“秘密”的类型也多种多样,比如国家秘密、军事秘密、工作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

2.3 “国家秘密”基本概念

国家秘密

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秘密。《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中的法定定义:国家秘密是关系国家的安全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

国家秘密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秘密”,理所当然具备一般意义上“秘密”的三大特点。构成国家秘密的三大要素(实质要素、程序要素、时空要素)中,“实质要素”和“时空要素”与一般意义上的“秘密”基本相同。但除此之外,国家秘密还具有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秘密”的六大独有特性:(1)利益相关特殊重要性;(2)涵盖范围宽泛性;(3)失泄漏途径、方式的多样性和刺探主体的强力性;(4)确立程序法定性;(5)保密工作方式的体系化和严密性;(6)保护要求、保护方法的严格性和强制性。

特点(1)、(2)、(3)决定了特点(4)、(5)、(6),从而决定了为保护国家秘密必须建立庞大健全的工作体系,必须以健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管理规章和科学技术为支撑基础,必须严格依法行事、强制行事,不能随心而为、随意而为。

2.4 “保密”基本概念

广义的“保密”,简而言之就是指对秘密的保护,使“秘密”存在时间周期内始终处于“隐秘”和不为外人所知状态的所有活动的总和。

为了不陷入“泛密论”的研究沼地,本文所说“保密”,仅限于“国家秘密”的保护问题,专指国家秘密的保护及相关活动的总和。法定意义上的“保密”,是一种国家意志和国家行为,应严格区别于通常所说的保护商业秘密、保守个人隐私的行为。 “国家秘密”和“保密”的概念有着强烈的政治色彩和明确的政治属性(即具有很强的国家利益相关性和国家保密体制相关性),在保护要求、保护方法上有着明确的严格性和强制性。以“保守国家秘密”为目的的“保密”,与信息安全属性中的“保密性”所指保密,是有很大差异的,不能等同而视。所以,信息安全不能完全解决“保密”的问题;保护国家秘密,需要专门的保密科技。

2.5 “保密科技”基本概念

“保密科技”是指用于保护国家秘密的科学与技术的总称,是用于保护国家秘密所需的基本理论、学术体系、原理、方法、技术、产品以及相关的所有活动及其内容的总和。既可以理解为一门专门学问、一种知识体系,一种研究活动和研究成果的应用活动,同时也是一个研究、应用的过程。鉴于国家秘密的宽泛性、特殊性,保护国家秘密必然是一种十分复杂、艰难的活动,必须用保密科技做支撑。当然,保密科技的基本思想、基本原理可应用于其它类型秘密的保护。

保密科技的核心任务是深入研究保密基本理论、建立先进保密理念、研究先进保密技术,充分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技术,为构建我国特色的现代保密工作体系、为保护国家秘密提供先进、科学、适用的体系化保密科技理论、理念、技术及相关产品,将国家和军队保密相关要求以及单位保密管理规章的要求(包括分级控制要求、知悉范围控制要求等)落到实处,即采用技术手段确保国家秘密能够依法产生、使用、保护和管理,不被泄露、不被窃取、不被扩大知悉范围。

3 信息安全与保密科技之间的复杂关系

从上述基本概念的定义及其内在含义的辨析中,我们可以分析出信息安全与保密科技之间存在着比较复杂的关系。

3.1 信息安全技术与保密科技之间的同源异流关系

在与计算机信息系统直接相关的技术领域,信息安全与保密科技采用的底层技术基础是完全相同的,均基于二进制“0”、“1”的数字化逻辑处理技术,其底层技术原理和技术途径、实现方式和方法基本相同;但在被保护对象、防护对象、防护理念、防护目的目标要求、应用层功能架构、安全保密机理等诸多方面,具有比较大的差异。

从基本概念中安全属性的角度考量,信息安全五大属性中的“保密性”,是针对一般意义上的“秘密”的保护而言的,可涵盖和适合“秘密”三大特点的保护,属于等级保护的范畴,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但也具有一定程度上的随意性。

鉴于“国家秘密”的特殊性,信息安全中的“保密性”不能完全涵盖和适合“国家秘密”另外6大特点的保护活动,只能作为“保密”的基线和必要条件,而不能作为“保密”的充分条件。在实际工作中,通常是“要求安全的,不一定是要求保密的;而要求的保密的,则首先必须是安全的”。“保密”包含“安全”,且较“安全”要求更为严格苛刻。

保密科技中与计算机信息系统直接相关的技术领域——信息保密技术(比如电子密级标识技术、涉密属性区分技术、分级控制技术等),是从信息安全技术中分化派生出来的一个新分支,由于其特殊重要性和产业市场的特殊性,将成为信息安全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3.2 信息安全与保密科技之间的适用领域关系

3.2.1适用范围之间的分化交错、重叠覆盖关系

保密科技与信息安全的适用范围(作用域)既有重叠交织,更有差异和分叉。两者之间这种纠结关系,如图1所示。

从图1可看出,信息安全技术的适用范围,从行业领域来讲,适用于所有行业/业务领域(即不管是否涉及国家秘密,所有行业均适用),具有普适性;从应用领域(或技术领域)来讲,主要集中在直接涉及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应用/技术领域,并且同时适用于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和不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从行业/业务领域来讲,保密科技主要适用于涉密行业/业务领域(即涉及国家秘密的党政机关、国防军工、军队以及其它相关的行业/业务领域),并不完全适用于所有行业领域,普适性稍弱于信息安全。

从应用/技术领域来讲,保密科技既适用于与计算机信息系统直接相关的应用/技术领域的信息安全与信息保密,也适用于不与计算机信息系统直接相关的应用/技术领域的安全与保密。其适用范围较信息安全技术更宽。

在直接涉及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应用/技术领域,保密科技同时适用于涉密行业领域的涉密信息系统和非密信息系统;在这块应用/技术领域,与信息安全完全重叠和交织,但还存在特殊之处。保密科技涉及的涉密信息系统,属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中“重要信息系统”中的专门一种特殊、专门类型的信息系统,实行分级保护;保密科技涉及的非密信息系统,虽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范围,但较非密行业/业务领域的非密信息系统,其防护和管控又有一些特殊的要求。

当然,保密科技中与计算机信息系统直接相关的信息保密技术,是从信息安全技术中派生、分化出来的一个新的学术、技术分支;与信息安全技术相比,虽然其底层技术支撑基础相同,但在很多层面有着很大不同的丰富内涵。

从图1所示两者关系来看,在涉密行业/业务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相关应用/技术领域,保密科技已经完全涵盖信息安全技术的所有内涵,并且具有更丰富、更特殊、更严格的内容。所以,完全可以将信息安全技术纳入保密科技范畴。

3.2.2业务内涵之间的分叉独立关系

在涉密领域中与计算机信息系统相关的技术/应用领域,保密科技既要采用信息安全技术解决信息安全问题,更需要采用信息保密技术解决信息保密问题,包括保密管理、保密检查、分级控制、知悉范围控制等等。

在涉密领域中不与计算机信息系统直接相关的技术/应用领域,保密科技需要解决保密管理、防窃听、防窃视、防窃照、防窃录、防窃取、防窃收、防窃复制、各类涉密载体的防护与管控以及维修与销毁、涉密场所、涉密活动、涉密人员的防护与管控及保密检测与管理等问题。在这一块,基本与信息安全技术不直接相关。 保密科技的研究和发展,需要创造性地集成运用保密科学理论与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及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实体安防技术、物联网技术、rfid技术、声光磁电纸质载体处理技术以及相关人文科学领域的诸多知识。可见,保密科技的内涵实际上涵盖了一个非常庞杂的科学技术群。

3.3 信息安全与保密科技之间的差异关系

信息安全与保密科技之间在业务管理、工作方法上存在诸多差异,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1)系统保护等级的划分方式;(2)系统定级方法;(3)适用的管理法规标准;(4)系统保护要求;(5)支撑作用;(6)涉及的技术领域;(7)主管机关。

4 保密科技发展方向趋势

在中央、国家、军队对保密工作极端重视的强大力量推动下,保密科技蓬勃发展,保密管理人员认识、水平、能力不断提升,对保密科技产品的要求,正从在形式上合规、解决浅层次问题转变到实质上符合要求、解决深层次问题,向综合性、体系化、全程化、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保密科技的研究与发展、现行信息安全技术与产品的升级换代是必然趋势。

4.1 保密科技相关技术点位发展趋势

在“新技术背景下”和

信息化条件下”,与窃密方进行“高技术对抗,高智商较量”,最有效的武器之一就是保密科技;运用先进保密科技装备消除失泄密隐患、堵塞失泄密漏洞,才是最有效的方式。因此,提升保密能力,保密科技的研究与发展必不可少;研究和把握保密科技发展趋势,对保密科技的研究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引领意义。

现代保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是计算机信息系统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技术点位的安全防护与保密管控。所以,计算机信息系统中保密科技的发展趋势更需要准确把握。今后若干年,保密科技领域的热点发展方向将体现在几个方面:(1)保密学基本理论、保密科技基本理论的研究与发展;(2)电子密级标识技术群、涉密与非密设备区分技术的研究;(3)“保密管理现代化、安全控制自动化”技术的研究;(4)综合性、集成化、一体化保密监管控制技术及其产品研发;(5)分级控制技术和知悉范围控制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6)解决当前热点难点问题的保密技术与产品研发;(7)相关技术与产品的评价方法研究;(8)深层次、体系化解决方案;(9)新技术在保密领域的应用研究;(10)保密科技产业的发展。

4.2 保密科技市场对研发团队的特殊要求——三大门栏条件

当前国内外信息安全保密领域的难点热点重点问题,涉及保密管理、技术、法律、法规、标准、用户以及保密工作中的一系列实际困难和问题,涉及人员多,涉及面广,涉及环节和场景多,泄密隐患多样而隐蔽,问题复杂,政策性强,是一个系统工程,难度极大。要想提出完善的保密科技解决方案,设计、开发出能真正实现全程精准管控、确保安全保密的产品,研发团队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1)需求分析门栏:在安全保密管理第一线长期工作,全面深入了解保密工作中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且具备保密科学家思维特质和创新性体系化设计能力,思维严密,逻辑严谨,善于全面严谨的风险分析和需求分析,不但考虑现实需求,更要充分挖掘与其相关的潜在需求、周边需求以及关联需求,精于分析整理,能归纳提炼出安全保密防护和管控的普适性需求。

(2)技术设计遵标门栏:对国家、军队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单位的安全保密管理规章制度的相关要求非常熟悉且能融会贯通其精神实质,充分运用现代保密科技基本理论和保密原理,能研究和设计出在精神实质层面符合保密科学原理和保密标准的保密技术和产品。

(3)技术研发门栏: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相关技术、产品和市场情况及其发展趋势,对相关技术非常熟悉,善于技术创新和体系化产品设计,能在风险分析、需求分析、技术体系和保密机理设计、产品形态及其应用方式设计、技术途径及其实现方式等环节真正做到“全面排查泄密隐患,着力研究根治之道”,在产品研发中完整准确实现设计思想。

5 结束语

泄密与反窃密斗争形势的日益严峻,国家、军队对保密工作的日益加强,将有力促进保密科技领域相关研究和技术与产品的繁荣发展。国家需要应对保密领域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挑战,国家保密能力需要不断提升,是保密科技市场发展的原动力。保密科技市场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市场,通常不为公众所熟知。与信息安全市场相比,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

“保守国家秘密”特殊安全保密需求的强力牵引,必将引领和产生“保密”所需特殊的防护理念、安全保密机理、技术路线、实现方式、产品形态和应用模式。所以保密科技领域必然有着巨大的拓展创新空间、技术研发空间,保密科技的发展,必将为信息安全拓展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和产业发展空间。

作者简介:

科技安全的重要意义例3

1 信息恐怖主义及其特点

1.1 信息恐怖主义

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全社会对信息系统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信息系统的开放性与易用性,给用户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成为了恐怖分子进行恐怖活动新的工具。其次,通信和信息系统本身的技术缺陷,比如当信息以电磁波的形式进行传递时,极易受到截获和监听;安全技术开发的滞后以及攻击技术的发展;信息系统本身的漏洞和安全性的缺乏等等这些都使得恐怖分子进行恐怖活动有了可乘之机。此外,恐怖分子利用信息袭击作为新的恐怖活动手段,避免了传统恐怖活动的风险,并会给对方带来巨大的严重后果。

信息恐怖主义是信息时代恐怖主义与信息活动的结合,通常信息恐怖主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信息恐怖主义即为网络恐怖主义,广义上的信息恐怖主义不仅包括网络恐怖主义,还包括利用各种大众媒体如电视、广播散布恐怖信息,制造恐怖气氛以及对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种信息基础设施予以破坏的行为。

1.2 信息恐怖主义的特点

( 1 ) 恐怖活动的手段和目标多样化

传统恐怖活动手段比如爆炸、劫机、绑架人质、投毒等依然存在,而且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更强化了恐怖活动的后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恐怖分子更多地掌握高科技提供了可能,进而出现了信息恐怖主义的新手段,如利用黑客技术窃取资料、破坏网络系统;恶意攻击破坏政府部门、金融等重要设施网站;通过网络及各种通信技术传递情报,攻击指示等。

传统的恐怖袭击目标多为实体,如国家的重要机构和部门、通信电力等重要公共设施等。信息恐怖主义还将个人和国家的重要信息、重要机构网站、信息管理系统、重要基础设施等系统等列为了袭击目标。

( 2 ) 超越时空地域

信息时代,信息恐怖活动超越了传统恐怖活动的有形物理空间,转入了无形的信息空间。虚拟的网络将世界连在了一起成为了“地球村”,在便利了社会信息交流的同时,也使得恐怖袭击无须太多考虑时间和地域等因素,轻易地窃取信息、破坏系统等,而且造成系统瘫痪无法运转等严重的后果。虚拟信息空间在为恐怖情报传递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恐怖分子的身份提供了隐藏,恐怖分子通过网络进行恐怖宣传、发展恐怖组织、进行恐怖活动,给反恐增加了难度。

2 武警部队是我国信息反恐的主力军

信息恐怖主义成为当今世界新的威胁,我国也面临着同样的威胁。恐怖分子借助信息全球化,使得信息恐怖活动形式越来越多。已经发生的信息安全事故也让我们看到了信息安全要从细节做起。电磁波干扰、电磁泄漏等给恐怖分子进行信息窃取有了可乘之机;我国的一些计算机硬件、软件和网络设备依靠进口,从而受制于人,给信息安全保密带来很大困难;信息安全技术较信息系统滞后,有些系统安全性级别不够高等给信息安全带来了隐患;计算机病毒、黑客技术等各种高科技手段和设备对信息的破坏和窃取也是信息安全保密中需要防范和应对的重要方面。2002年我国“鑫诺”通信卫星遭到“法轮功”邪教分子非法信号干扰;新疆“7·5”事件等都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损失;这些都使得人们对信息恐怖主义有了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提高了民众及武警部队的信息反恐意识。

武警部队是我国反对恐怖主义、维护国家安全的主力军。武警部队必须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反恐任务的变化,即从物理空间维扩展到信息空间,不仅要防范和打击来自物理空间的恐怖主义,还要应对和有效打击来自信息空间的恐怖主义。只有不断提高防范和打击能力,建立预警机制,抢占信息反恐制高点和主动权,才能保卫国家和民族利益。

3 武警部队信息反恐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3.1 深化信息反恐理论和技术研究,提高武警部队信息反恐能力

恐怖事件出现之后的快速解决固然重要,但恐怖事件发生前的情报获取、情况掌握及相应控制措施的采取则更值得研究,因此只有建立预警系统,才能主动并有力有效打击信息恐怖活动。随着信息恐怖主义的形式不断增多,不仅要根据目前恐怖主义的表现进行针对性反恐理论研究,进行应对性反恐,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积极创新信息安全理论和技术,占领信息反恐的主动权。

3.2 开展信息反恐演习,提高反恐实战能力

武警部队作为我国反恐的主力军,要密切关注有关恐怖事件案例,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积累反恐资料,在院校教育及部队训练中积极开展信息反恐演习。紧贴局势变化,科学设置演习内容;着眼反恐实战,贴近真实环境;紧跟科技发展,将新技术应用于信息反恐演习,培养参战人员良好的心理素质、信息处理能力和应对反恐复杂局面的应变能力,提高信息反恐实战能力。

2003年,中国第一次在北京举行代号为“长城”的反恐怖综合演习。2009年6月举行的“长城6号”反恐演习,就是在反恐部门的指挥下,公安、武警、环保、卫生等多部门的专业处置力量密切协同合作,进一步提升了信息反恐实战能力。

3.3 增强安全保密意识和信息反恐意识,提高反恐人员信息素质

增强安全保密意识是做好安全保密工作的基础,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信息安全保密,不能存侥幸心理。不断发生的恐怖事件让人们看到了信息恐怖活动的破坏性之大,恐怖活动方式之多,也使民众的信息反恐意识得到了提高。武警部队作为国家反恐的主力军,更应该充分认识自己在信息反恐工作中的重大责任。

信息时代的反恐斗争既是技术的较量也是人员的较量,因此需要不断增强武警部队反恐人员的信息素质,培养大批信息反恐技术专家,增强信息反恐能力。通过演习训练和不断学习,提高反恐人员的身体素质和灵活应变能力,增强对现有信息处理技术的熟练掌握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3.4 完善反恐法规,健全信息反恐机制

我国高度重视反恐工作,不断完善法律体系以适应国内外反恐斗争需要,但现有法律尚不足以达到惩处、威慑恐怖分子的目的。“9·11”之后,我国就着手反恐法的研究,但相比于其他法律,反恐法不仅要着眼于眼前,还要考虑长远。新疆“7·5”事件发生后,反恐法的出台显得更加紧迫。

随着信息恐怖活动的国际化,推动信息反恐国际合作成为了防范和打击信息恐怖主义的必由之路。武警部队应加强与其它国家在信息反恐技术上的合作,共享反恐情报,互相交流反恐经验,互派人员到对方国家培训学习,积极开展信息反恐联合演习等。

参考文献

科技安全的重要意义例4

STUDYONTHERELATIONSHIPSANDROLESOFSAFETYCULTUREWITHITSSOMEELEMENTS

WuZongzhi

NationalCenterofSafetyScienceandTechnology,SAWS,China

ABSTRACT

Inthispapertherelationshipsbetweensafetycultureandsafetyidea,safetyscienceandtechnology,safetyregulationsarebrieflydescribed.Therolesofsafetycultureanditssomeelementsinworksafetyarediscussed.Thesafetyideaisproposedthat“safetyisrelative,hazardiseverlasting,accidentcanbepreventive”.Thecreationandinventionofsafetyscienceandtechnologyarethedrivingforceofthedevelopmentofthesafetyculture.Theeffectofsafetyregulationsisdependentonsafetyculture.Thedevelopmentofsafetycultureisaimportantpartoftheestablishmentofthelongtermeffectivemechanismforworksafetyandthewell-offsocietyinChina.

1.引言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内,集中力量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安全生产和作为先进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安全文化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从安全生产的角度展望,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安全科技进步,安全法制健全,安全文化繁荣,人民生产和生活安全健康的社会。

关于文化的定义众多,经典的是1871年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所作的“文化与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按照我国《辞海》的定义,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同样,关于安全文化的定义和概念也有多种表述。英国安全健康委员会等机构(HSC/ACSNIHumanFactorStudyGrup)将安全文化定义为“安全文化是个人和群体的价值、态度、观念、能力和行为方式的产物,它决定了对组织的安全和健康管理的承诺,以及该组织的风格和熟练度”。我国安全文化界将安全文化归纳为“安全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为维护安全而创造的各类物态产品及形成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总和;是人类在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安全生产、安全生活的精神、观念、行为与物态的总和;是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标准的总和;是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人的生命、实现人的价值的文化[1]。

无论怎样表述安全文化的定义和概念,安全观念、安全科学技术、安全法规都是构成安全文化的重要要素。本文简要论述安全文化与安全观念、安全科学技术和安全法规的关系及其对安全生产的促进作用。

2.安全观念与安全文化

思想认识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安全观念是发展安全文化,做好安全生产各项工作的前提条件。关于安全的定义众多,在一般辞典中,安全系指没有危险。由于人们主观上对安全的认识不同,判别安全或不安全有多种概念或定义,也有人认为“安全是人们的心理状态”。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际电工委员会将安全定义为“免遭不可接受的风险的伤害”。“风险”是指“特定危险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后果的结合”。国际劳工组织将危险定义为“可造成人身伤害或损坏的固有的潜能”。同样地对事故也有多种概念和定义,通常情况下,事故是指:“造成死亡、疾病、伤害、财产损失或其它损失的意外事件”。安全总是与危险、风险、事故伴随在一起的。

事故的能量转换理论认为,事故是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作用于人体的过量的能量超过了人体(或结构)的抵抗力,或是使人体与周围环境的正常能量交换受到了干扰(如窒息、淹溺等)。由于物质与能量的互换关系,物质的危险作用可认为是能量危险作用的一种形式。

一起事故的发生是危险源(能量源)与引发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事故引起的人体伤害可解释为由于能量的转换而造成的机体破坏。机械能的转换可造成外伤,热能、电能、化学能或辐射能可造成烧伤或其他伤害。存在超过一定数量(临界量)的能量或危险物质是事故发生的前提条件。这里“一定数量”或临界量意味着超过该数量的意外释放能量,超过了人体(或结构、设备、设施)的抵抗力或抗干扰的能力,从而会导致人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

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海因利希(H.W.Heinrich)统计研究了事故发生频率与事故后果严重度之间的关系,提出了1:29:300法则,又称海因利希法则,分析了事故所造成的人身伤害程度与事故发生起数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事故发生的规律性,即严重人身伤害的事故起数总是少于轻微伤害事故起数,轻微伤害事故起数又少于无伤害事故(即未遂事故或称事件)起数。

该法则表明:尽管事故发生是小概率现象,单起事故伤害程度的大小受偶然因素支配,但从大样本量统计分析,事故是有规律的,是可以预防的。如果同类轻微伤害事故或事件多次发生,当达到一定的概率后,必然发生重大伤害事故。因此,如果要防止发生重大伤害事故,必须从防止无伤害事件和轻微伤害事故发生做起。换句话说,引发无伤害事件或轻微伤害事故的原因同样可造成严重伤害事故发生。为了预防事故,必须分析无伤害事件的原因,在发生重大伤害事故之前,采取预防对策,消除或监控产生伤害的根源[2]。

事故的根源是由于存在危险的能量或危险物质,事故发生的基本原因可归纳为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这里人的不安全行为包括人因失误和管理上的缺陷,物的不安全状态包括生产活动中的设备、设施、场所以及环境条件的危险状态等。在我国国家标准中将“可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及管理上的缺陷”定义为事故隐患。

理论研究和大量事故调查的实践表明,事故隐患,即人的不安全行为,管理上的缺陷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隐患险于明火”。

在安全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上,要树立“安全是相对的,危险是永存的,事故是可以预防的”正确观念,要纠正“经济发展,事故难以避免”的错误观点。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危险设备、设施、场所增加,人们的生产活动增加,隐患也会增加。但只要树立科学的安全观念,尤其是发展先进的安全文化,采取正确的安全防范措施,有效地监控危险源,防止出现隐患,事故是可以预防的,国外工业发达国家的安全文化建设实践和安全水平已是有力的证明。

3.安全科学技术与安全文化

文化的发展总是与人类社会同步发展的。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其创新成果是文化的构成要素,是文化丰富和发展的坚实基础与驱动力量。在现代社会中科技作为文化的属性、特点和功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明显和突出,是实现文化创新的最基本和最活跃的构成因素。恩格斯认为,自然科学的每一重大发现。甚至是仅仅向前迈出一小步,都会改变唯物主义的形态,改变生产力的实现方式和人们的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基本趋向。当安全科学技术以安全文化的形式作用于社会文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就会对于人们的思想、精神与道德的升华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3]。因此,安全科技进步与创新程度决定着全民的安全文化素质与文明程度,同时也决定着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程度。安全科技创新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动力和源泉,同时也为安全文化建设充实新的内容和提供新方法,安全科学技术是构成安全文化的重要内容,但它只有在与安全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形成整体效应时,才能更好地发挥先进作用,因为安全科技往往只具有安全生产所需要的客观内容和科学方法,而缺少安全文化所具有的社会性,意识形态性和思想导向性。

4.安全法规与安全文化

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标准是国家强制执行的,法规的实施必须要有文化的支持,安全法规的生命深藏于安全文化之中。对社会、企业和个人来说,安全法规的实施,不仅是惧怕国家强制力的结果,也不仅是对安全行为后果的期望的结果,而是安全法规能不能为社会接受,融入社会,是安全法规所体现的价值取向是否与社会的价值取向一致。因此,安全法规的实施不仅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也是安全文化的实现。

另一方面,安全法规仅是安全的最低要求,而不是保证安全的充分条件。此外,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渐进的,对危险的认识也是渐进的,安全法规往往滞后于生产实践的需要,安全法规是变化和发展的。安全法规既需要通过外部力量来强制实施,也更需要借助习俗、惯例、伦理、道德规范等安全文化要素来自觉实施,尤其在安全法规不健全或当安全法规在边际上不起作用时,安全文化的约束力就扮演着重要角色。文化的符合性与系统性的逻辑必然结果是规范性。文化产生的规范力量使任何与其不一致、不协调的行为或事物都被认为是不适当的,要将其纠正;如果纠正不成功,则将其排斥之[4]。

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安全文化是安全系统有效性的决定因素,职工对企业安全文化的感受支配着其安全行为,安全文化决定着安全系统要素是否有效地作用。在已形成了积极的安全文化的企业中,安全系统能够有效地作用,而在消极的安全文化或没有形成安全文化氛围时,安全系统的作用难于发挥[5]。

5.结束语

在人类的生产和社会活动中,安全活动就是不断地辨识危险、评价危险和控制危险的活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安全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对危险的认识不断加深,危险评价和控制技术不断进步,安全水平也不断提高。安全是相对的,危险是永存的,事故是可以预防的。为确保安全,必须以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观点,采用动态的、变化的和发展的安全科学技术方法和防范措施,警钟长鸣,持续改进。所以说安全生产水平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安全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全文化的核心是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这与小康社会的目标中“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是一致的,以人为本要求生产发展必须考虑社会的可承受程度,人的可承受程度,必须是可持续的发展,真正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形成人人“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良好社会环境。

无论怎样理解安全文化的众多定义,必须认识到,安全文化的规范性、系统性及其具有的社会力量对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安全文化建设是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版权所有

1.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政策法规司编,安全文化论文集,第5页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年2月。

2.吴宗之,经济要发展事故可预防,中国安全生产报,2003年6月19日。

科技安全的重要意义例5

STUDYONTHERELATIONSHIPSANDROLESOFSAFETYCULTUREWITHITSSOMEELEMENTS

WuZongzhi

NationalCenterofSafetyScienceandTechnology,SAWS,China

ABSTRACT

Inthispapertherelationshipsbetweensafetycultureandsafetyidea,safetyscienceandtechnology,safetyregulationsarebrieflydescribed.Therolesofsafetycultureanditssomeelementsinworksafetyarediscussed.Thesafetyideaisproposedthat“safetyisrelative,hazardiseverlasting,accidentcanbepreventive”.Thecreationandinventionofsafetyscienceandtechnologyarethedrivingforceofthedevelopmentofthesafetyculture.Theeffectofsafetyregulationsisdependentonsafetyculture.Thedevelopmentofsafetycultureisaimportantpartoftheestablishmentofthelongtermeffectivemechanismforworksafetyandthewell-offsocietyinChina.

1.引言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内,集中力量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安全生产和作为先进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安全文化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从安全生产的角度展望,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安全科技进步,安全法制健全,安全文化繁荣,人民生产和生活安全健康的社会。

关于文化的定义众多,经典的是1871年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所作的“文化与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按照我国《辞海》的定义,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同样,关于安全文化的定义和概念也有多种表述。英国安全健康委员会等机构(HSC/ACSNIHumanFactorStudyGrup)将安全文化定义为“安全文化是个人和群体的价值、态度、观念、能力和行为方式的产物,它决定了对组织的安全和健康管理的承诺,以及该组织的风格和熟练度”。我国安全文化界将安全文化归纳为“安全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为维护安全而创造的各类物态产品及形成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总和;是人类在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安全生产、安全生活的精神、观念、行为与物态的总和;是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标准的总和;是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人的生命、实现人的价值的文化[1]。

无论怎样表述安全文化的定义和概念,安全观念、安全科学技术、安全法规都是构成安全文化的重要要素。本文简要论述安全文化与安全观念、安全科学技术和安全法规的关系及其对安全生产的促进作用。

2.安全观念与安全文化

思想认识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安全观念是发展安全文化,做好安全生产各项工作的前提条件。关于安全的定义众多,在一般辞典中,安全系指没有危险。由于人们主观上对安全的认识不同,判别安全或不安全有多种概念或定义,也有人认为“安全是人们的心理状态”。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际电工委员会将安全定义为“免遭不可接受的风险的伤害”。“风险”是指“特定危险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后果的结合”。国际劳工组织将危险定义为“可造成人身伤害或损坏的固有的潜能”。同样地对事故也有多种概念和定义,通常情况下,事故是指:“造成死亡、疾病、伤害、财产损失或其它损失的意外事件”。安全总是与危险、风险、事故伴随在一起的。

事故的能量转换理论认为,事故是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作用于人体的过量的能量超过了人体(或结构)的抵抗力,或是使人体与周围环境的正常能量交换受到了干扰(如窒息、淹溺等)。由于物质与能量的互换关系,物质的危险作用可认为是能量危险作用的一种形式。

一起事故的发生是危险源(能量源)与引发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事故引起的人体伤害可解释为由于能量的转换而造成的机体破坏。机械能的转换可造成外伤,热能、电能、化学能或辐射能可造成烧伤或其他伤害。存在超过一定数量(临界量)的能量或危险物质是事故发生的前提条件。这里“一定数量”或临界量意味着超过该数量的意外释放能量,超过了人体(或结构、设备、设施)的抵抗力或抗干扰的能力,从而会导致人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

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海因利希(H.W.Heinrich)统计研究了事故发生频率与事故后果严重度之间的关系,提出了1:29:300法则,又称海因利希法则,分析了事故所造成的人身伤害程度与事故发生起数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事故发生的规律性,即严重人身伤害的事故起数总是少于轻微伤害事故起数,轻微伤害事故起数又少于无伤害事故(即未遂事故或称事件)起数。

该法则表明:尽管事故发生是小概率现象,单起事故伤害程度的大小受偶然因素支配,但从大样本量统计分析,事故是有规律的,是可以预防的。如果同类轻微伤害事故或事件多次发生,当达到一定的概率后,必然发生重大伤害事故。因此,如果要防止发生重大伤害事故,必须从防止无伤害事件和轻微伤害事故发生做起。换句话说,引发无伤害事件或轻微伤害事故的原因同样可造成严重伤害事故发生。为了预防事故,必须分析无伤害事件的原因,在发生重大伤害事故之前,采取预防对策,消除或监控产生伤害的根源[2]。

事故的根源是由于存在危险的能量或危险物质,事故发生的基本原因可归纳为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这里人的不安全行为包括人因失误和管理上的缺陷,物的不安全状态包括生产活动中的设备、设施、场所以及环境条件的危险状态等。在我国国家标准中将“可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及管理上的缺陷”定义为事故隐患。

理论研究和大量事故调查的实践表明,事故隐患,即人的不安全行为,管理上的缺陷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隐患险于明火”。

在安全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上,要树立“安全是相对的,危险是永存的,事故是可以预防的”正确观念,要纠正“经济发展,事故难以避免”的错误观点。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危险设备、设施、场所增加,人们的生产活动增加,隐患也会增加。但只要树立科学的安全观念,尤其是发展先进的安全文化,采取正确的安全防范措施,有效地监控危险源,防止出现隐患,事故是可以预防的,国外工业发达国家的安全文化建设实践和安全水平已是有力的证明。

3.安全科学技术与安全文化

文化的发展总是与人类社会同步发展的。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其创新成果是文化的构成要素,是文化丰富和发展的坚实基础与驱动力量。在现代社会中科技作为文化的属性、特点和功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明显和突出,是实现文化创新的最基本和最活跃的构成因素。恩格斯认为,自然科学的每一重大发现。甚至是仅仅向前迈出一小步,都会改变唯物主义的形态,改变生产力的实现方式和人们的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基本趋向。当安全科学技术以安全文化的形式作用于社会文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就会对于人们的思想、精神与道德的升华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3]。因此,安全科技进步与创新程度决定着全民的安全文化素质与文明程度,同时也决定着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程度。安全科技创新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动力和源泉,同时也为安全文化建设充实新的内容和提供新方法,安全科学技术是构成安全文化的重要内容,但它只有在与安全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形成整体效应时,才能更好地发挥先进作用,因为安全科技往往只具有安全生产所需要的客观内容和科学方法,而缺少安全文化所具有的社会性,意识形态性和思想导向性。

4.安全法规与安全文化

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标准是国家强制执行的,法规的实施必须要有文化的支持,安全法规的生命深藏于安全文化之中。对社会、企业和个人来说,安全法规的实施,不仅是惧怕国家强制力的结果,也不仅是对安全行为后果的期望的结果,而是安全法规能不能为社会接受,融入社会,是安全法规所体现的价值取向是否与社会的价值取向一致。因此,安全法规的实施不仅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也是安全文化的实现。

另一方面,安全法规仅是安全的最低要求,而不是保证安全的充分条件。此外,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渐进的,对危险的认识也是渐进的,安全法规往往滞后于生产实践的需要,安全法规是变化和发展的。安全法规既需要通过外部力量来强制实施,也更需要借助习俗、惯例、伦理、道德规范等安全文化要素来自觉实施,尤其在安全法规不健全或当安全法规在边际上不起作用时,安全文化的约束力就扮演着重要角色。文化的符合性与系统性的逻辑必然结果是规范性。文化产生的规范力量使任何与其不一致、不协调的行为或事物都被认为是不适当的,要将其纠正;如果纠正不成功,则将其排斥之[4]。

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安全文化是安全系统有效性的决定因素,职工对企业安全文化的感受支配着其安全行为,安全文化决定着安全系统要素是否有效地作用。在已形成了积极的安全文化的企业中,安全系统能够有效地作用,而在消极的安全文化或没有形成安全文化氛围时,安全系统的作用难于发挥[5]。

5.结束语

在人类的生产和社会活动中,安全活动就是不断地辨识危险、评价危险和控制危险的活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安全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对危险的认识不断加深,危险评价和控制技术不断进步,安全水平也不断提高。安全是相对的,危险是永存的,事故是可以预防的。为确保安全,必须以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观点,采用动态的、变化的和发展的安全科学技术方法和防范措施,警钟长鸣,持续改进。所以说安全生产水平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安全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全文化的核心是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这与小康社会的目标中“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是一致的,以人为本要求生产发展必须考虑社会的可承受程度,人的可承受程度,必须是可持续的发展,真正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形成人人“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良好社会环境。

无论怎样理解安全文化的众多定义,必须认识到,安全文化的规范性、系统性及其具有的社会力量对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安全文化建设是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版权所有

1.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政策法规司编,安全文化论文集,第5页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年2月。

2.吴宗之,经济要发展事故可预防,中国安全生产报,2003年6月19日。

科技安全的重要意义例6

1、前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我们党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 科学 发展 观、更好地推进我国 经济 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胡锦涛同志2005年2月19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办专题研讨会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基本特征、重要原则和主要任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纲领,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 

为了缓解城市交通带来的不利影响,2004年建设部制订了《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见》,确立了: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基本战略。温家宝总理也提出了"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符合

3.3服务意识。城市公共 交通 属于窗口行业,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的高低,不仅直接反映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形象,而且对社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加快城市公共交通 发展 的同时,大力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对于构建和谐城市交通具有重大意义。要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城市公共交通的突出位置。要采取多种形式,强化管理,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和业务素质建设,造就一支 政治 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城市公共交通职工队伍。 

科技安全的重要意义例7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7-272-02

安全是煤矿企业的永恒主题,是天字号工程。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建特色企业文化为核心,以营造安全生产环境为根本,以强化思想政治工作为载体,着力打造安全文化大格局,是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强大引擎,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支撑,是企业长治久安的战略之举。

一、构建安全文化大格局的目的意义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煤炭企业要实现科学发展,首要任务是实现安全发展。安全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先于一切。对煤炭企业而言,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就是稳定,安全就是和谐、安全就是政治。要充分认识到安全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充分体现,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煤炭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全面推进大集团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是打牢共同富裕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树立“安全生产比天还大、瓦斯治理重中更重”的全员安全意识,贯彻执行“安全第一,超前预防,贯穿全程,关键落实”,树立安全的文化观、人本观、超前观、敏感观、法制观、素质观、系统观、效益观、持久观、创新观,才能建设以安全文化为核心的特色企业文化,构建煤炭企业安全文化大格局,促进煤炭企业大转型、大跨越、大发展。

安全文化建设是煤炭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安全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紧迫性,决定了安全文化建设是煤炭企业一项基础性、战略性的工程。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以人为本的煤炭企业安全文化,才能促使煤炭企业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地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安全文化大格局的内涵外延

安全文化是以安全价值观为核心的安全思想意识、道德规范、管理理念等因素的总和,是企业制度建设和员工自身安全的需求,是安全意识、安全措施和安全行为习惯的相互统一,是保障员工个人和家庭幸福生活从而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是煤炭企业实现本质安全的基石。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文化的一个子集,具有凝聚、激励、导向、协调、约束、调适、塑造等重要功能。

1.安全文化建设是预防安全事故的软对策,与硬对策相辅相成,且具有硬对策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对硬对策精神层面的补充,是一项基础性、综合性、复杂性、艰巨性、系统性、战略性工程。

2.安全文化建设是预防事故的“人因工程”,对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具有基础意义,是提高全员安全意识的重要手段。

3.安全文化建设有利于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弥补生产力水平不高、技术装备不高存在的缺陷,有利于从精神层规范职工安全生产行为,营造浓厚的安全生产氛围,有利于提高企业安全管理的水平和层次,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4.安全文化建设以其持续的影响力、广泛的渗透力、久经的扩张力和无形的亲和力,对引导员工认同企业核心价值观,凝聚员工实现企业最终目标,潜移默化规范员工行为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企业生存发展以及企业安全管理向深层次发展的需要。

5.安全文化建设就是要构建安全作风保障体系,实现安全管理军事化;构建安全法制保障体系,实现安全制度法制化;构建岗位安全保障体系,实现现场管理标准化;构建安全责任保障体系,实现安全责任全员化;构建安全技术保障体系,实现安全技术科学化;构建安全队伍保障体系,实现安全教育素质化;构建安全考核保障体系,实现安全管理重在落实。

三、构建安全文化大格局的方法途径

安全文化建设要从思想作风上转变、从组织领导上加强、从建立健全制度上保证、从安全检查上落实、从安全投入上保障、从宣传教育上引导、从安全技术培训上强化、从队伍建设上完善等多方面建设全员、全方位、多层次、系统性具有战略意义的煤炭企业安全文化,构建安全文化大格局。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思想观念上重视安全文化建设,加强领导干部作风转变。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强化思想意识和作风建设,切实做到思想上反麻痹、精神上反厌战、工作上反懈怠、行动上反应付、作风上反浮躁,坚决做到执行“安全第一、超前预防、贯穿全程、关键落实”毫不动摇,坚决做到贯彻“一切为了安全、一切服务安全、一切让于安全、一切支持安全、一切保障安全”毫不动摇,将“居安思安、居安想安、居安干安、居安紧安”不遗余力地落实到每项工作当中,要带着感情抓安全,珍爱生命保安全,将“安全生产比天还大”的理念渗透到每位员工,扎实推进煤炭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打牢思想防线,促进企业安全发展。

人是安全生产过程中的主体,人的安全意识强弱、安全文化素质高低,直接作用和影响煤炭企业能否安全发展的过程和结果。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以员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生存权、生存质量和身体健康为出发点和中心,坚持做到充分地重视人、正确地看待人、有效地激励人、全面地发展人、严格地管理人,达到感染员工、鼓舞员工、约束员工、规范员工的目的,使全员树立安全第一的哲学观、重视生命的情感观、安全效益的经济观、预防为主的科学观,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活力和生活热情,只有充分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才能促使企业安全发展。

2.加强组织领导,做好领导组织、宣传组织、教育组织、培训组织、安监组织、评比组织,实行全面部署、全力投入、全程管理、全效落实。加强对安全文化建设工作的直接领导,组建专项负责安全文化建设领导班子,负责煤炭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工作的统筹规划,制定安全方针和安全目标,明确各职能部门在安全文化建设中的具体职责,统领全局实施安全文化建设。同时,领导干部要树立发展意识、全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在安全管理中做到“严、细、实”,即:严,就是严于律己、律人,严格执法,依法管理,敢抓敢管;细,就是深入现场、深入基层,深入职工群众,对安全生产情况心中有数,部署周密,工作细致;实,就是作风扎实、工作务实,狠抓落实,实事求是。

3.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战略性工程,必须要有完善的制度保证。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安全文化建设有序有效开展。一是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统一的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分解和落实安全生产目标,使领导干部、员工人人身上有重担,个个头上有压力,实现事事有人管,层层有专责;二是建立完善的责任明确、覆盖全面的安全管理制度,使安全管理标准化、制度化、专业化、精细化,安全生产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执法有据;三是建立安全文化激励约束机制,要有明确的激励和约束标准,奖罚分明,建立与之对应的考核考评机制,严格考核,做到有考核就有兑现,使考核不流于形式化、形象化;四是建立安全监察制度,对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状况进行全面的、经常性的、针对性的检查活动,将安全隐患彻底消灭在萌芽状态;五是建立严格的安全生产准入制度、培训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六是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创新机制,使安全文化建设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规范,在规范中求深化,在深化中求实效,扎实有效稳步推进安全文化建设;七是建立安全事故紧急预案启动制度,一旦遇到突发事故,随机启动相应事故级别紧急预案,采取果断措施有效防止安全事故扩大,将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4.隐患排查治理是安全生产的基础,落实安全检查长效机制是建设安全文化的重点内容。安全事故是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物与物、物与环境之间的正常关系失控而产生的后果,即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对生产过程中的机器设备、工艺流程、生产环境、劳动条件、作业中的工器具、防护设施、人员的安全态度、意识及操作行为等影响安全的不稳定因素进行排查活动,重点检查以往检查频率最低的地方和部位,同时要从“人、机、环境、管理”四方面入手,创建零事故现场,打造零事故环境。

5.不断加大安全投入,即有利于促进安全文化建设的技术投入、设备投入、人才投入、培训投入、宣传投入等多方面投入,提供文化安全建设物质保障、精神保障、文化保障。首先要完善安全生产设施和防护措施,提高综合防御能力;其次要严格生产技术管理人员资质审查、培训;第三要对重点课题、重大事故进行分析攻关,解决安全技术难题;第四要加快信息化、自动化、数字化技术应用,提高安全技术科技含量,用科技来保安全,加快实施科技兴安。

6.煤炭企业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各种方式对全员进行企业安全核心价值观、安全理念、安全意识、安全目标、各项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等多方面宣传教育,从宣传教育上引导全员树立长远意识、超前意识、全局意识、创新意识、人本意识、效益意识,形成安全工作的系统观、超前观、创新观、人本观、效益观,实现安全价值观由“要我安全”彻底向“我要安全”转变,深入践行“人人都是安全员”、“人人都是通风员”为核心的安全理念,实现人人想安全、事事讲安全、处处保安全。

科技安全的重要意义例8

1引言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但是森林资源总量相对不足,且各地区质量不齐,分布也不均匀,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口的1/4。因此我国林业发展总体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就贵州省安顺市紫云自治县来说,近年来,虫害对林业的破坏性很大,一旦处理不当就会给当地林业发展带来灭顶之灾。由此可见,林业管理中虫害防治技术的作用显得至关重要。小到可以提高林业管理的效率,大到对整个自治县的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要将许多先进的病虫防害技术也广泛的应用于林业领域的管理工作中,基本实现了林业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和自动化;还要越来越重视林业管理中虫害防治技术的重要意义。只有这样,才会对贵州省安顺市紫云自治县的林业管理产生重大的意义。

2林业管理中虫害防治现状

2.1贵州省安顺市紫云自治县的地理环境

贵州省安顺市紫云自治县地处贵州西南部,平均海拔1100m左右,总面积2284km2,安顺地处东经105°13′~106°34′,北纬25°21′~26°38′之间,为中亚热带与北亚热带的过渡地带,属典型的高原型湿润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干湿明显,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同时位于长江水系乌江流域和珠江水系北盘江流域的分水岭地带,境内河流纵横,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安顺平均海拔高度在1102~1694m之间,全境海拔高度560~1500m,具有山岳气候的典型特征,这样得天独厚优越的地理环境,为林业种苗培育提供了优良条件。再加上紫云自治县地处贵州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斜坡地带的中低山盆谷区,这些典型的地理环境决定了自治县境内分布的地带性植被以用材林和经济林为主,如:常绿阔叶植被、常绿栎林、常绿落叶混交林等,全县的森林覆盖率约为53.7%。

2.2自治县虫害防治现状

经过多年的统计可知,贵州省安顺市紫云自治县植被覆盖率相对较高但同时也是虫害多发地区,不仅病虫害种类繁多,而且病害类型复杂多样,再加上许多人类活动、森林治理的基础设施不健全、政府的关注度和治理力度都不够等原因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系统更加恶化。就目前而言,造成灾害的林业生物有60多种,如:松毛虫、华山松大小虫、庶扁娥、吹绵蚧、桔小实蝇等,由此可见紫云自治县林业管理现状的严峻性。不过近几年随着国家和贵州省政府越来越重视林业管理中虫害防治技术的重要意义,对虫害的发生规律、虫害的危害程度、虫害的防治措施等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同时加大投入,引入许多先进的虫害防治技术,如:生物防治措施(天敌、各种活性物质、操纵使昆虫不育)化学防治措施(人工涂抹、包扎、喷施)物理防治技术(光、电、声、热、微波、辐射、灯火、潜所、饵木),在治理虫害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3林业管理中虫害防治的重要意义

3.1林业基础防治技术的意义

林业基础防治技术是指进行树苗种植时对种植地区进行严格的检查,包括土壤情况,地下是否有潜在的害虫;对树苗进行严格的挑选,选取健康的树苗,及时清除树苗的杂草,控制树苗的密度,增强树苗的抵抗能力。只有进行这些基础的林业基础防治,才可以有效的避免护着降低虫害的发生,也可以在短期内控制虫害情况,更可以减少工作量和药物的使用率,提高林业管理的效率,降低成本。

3.2监测预警技术及其意义

监测预警技术是指运用一些信息技术如3S技术(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其中,地理信息技术可以使工作人员结合地理情况对植被进行初步的了解;全球定位系统可以让工作人员在电脑上看到每个小方位的信息,从而帮助护林人员准确定位;遥感技术可以根据植被反射的电磁波观测植被的生长状况。运用这些技术不仅可以高林业检测的准确率,同时还可以及时发现虫害现象,从而早早的找出问题的所在并积极采取措施遏制虫害的蔓延。

3.3生物防治技术的意义

生物防治技术是指既可以利用病虫的天敌来进行消灭,也可以通过提区或者人工合成生物体内的各种对病虫有害的激素等方法进行防治。采取这种以虫治虫的方法最大的好处就是利用了生物链的原理,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不大,目前也在林业管理中广泛运用,进一步普及。

3.4化学药物防治方法的意义

化学药物防治方法是指采用一些化学试剂如来源于生物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旨在操纵昆虫的不育等或者一些农药主要是涂抹或者喷洒在林木上,这种方法可以短时间内控制病虫的蔓延,操作简单,可以推广使用,但是长期使用则可能使病虫产生抗药性,达不到该有的效果。

3.5物理防治方法的意义

物理防治方法是指通过一些物理手段或者简单工具来诱捕害虫,或者杀死病菌等,这种方法可以根治病虫害,而且残留的副作用也较其他技术来说小,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也小,但是成本较高,费时费力。

总之,这些基础林业防治技术,监测预警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技术等虫害防治技术运用于林业管理中,不仅可以便于科学高效管理,不断提高有效管理的水平;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监控,及时准确地发现疫情并采取措施,从而促进生态平衡,做到防患于未然,预防林区虫害的发生;除此以外,对于整个国家或者地区而言更可以美化环境,促进生态旅游发展,在治理良好的基础上开展生态旅游业,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不断循环,改善林区的经济和环境条件;最重要的是可以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便于科学化管理,使得虫害防治技术和科学林业管理相结合,一点多面地说明了林业管理中虫害防治的重要作用。

4小结

贵州省安顺市紫云自治县为中亚热带与北亚热带的过渡地带,主要的植被类型有常绿阔叶植被、常绿栎林、常绿落叶混交林等,因此植被覆盖率高,但同时林业管理相对不足,各种原因导致林业虫害时常发生,因此林业管理与虫害防治技术密不可分,虫害防治技术是加强林业管理的重要举措,林业管理中虫害防治技术的意义更是十分重要,包括林业基础防治技术的意义;监测预警技术及其意义;生物防治技术的意义;化学药物防治方法的意义;物理防治方法的意义等。只有明确这些意义,虫害防治技术才可以在林业管理中更加发挥作用,更好的造福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名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学丽.林业管理中虫害防治技术的重要意义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5(11):171+173.

[2]谢云峰.虫害防治技术对林业管理的重要作用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5(11):175.

[3]张进.林业管理与虫害防治技术[J].福建农业,2015,05:185.

[4]杨红旗,曹林峰.林业管理中虫害防治技术的重要意义[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30):286.

科技安全的重要意义例9

国防意识是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思想基础,良好的国防意识既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思想基础,又是推动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加强国防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形成全党全民关心国防、支持国防、建设国防的浓厚气氛。一般来说,战争时期人们为了打败对手,抵御外患,防卫观念是很强烈的,但在和平时期就容易滋长麻痹思想、苟安心理,失去必要的防卫观念,没了危机意识,那么最终就只能落得个挨打的下场。

随着生活环境不断安逸,人们的经济意识不断增强,而国防意识却出现滞后现象。国防不仅仅是军队及政府的事,没有全民国防观念的提高,便不可能有真正强大的国防。国防离我们每个人都很近,尤其是作为祖国未来建设者的大学生,对他们进行国防军事教育,是培养他们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以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高校通过系统规范三周的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国防教育,对于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由于国防教育的内容是有关国家的安全防卫问题,它与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密切相关,能够在大学生中引起强烈的共鸣,通过国防军事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对战争与和平有清醒的认识,对中国国防历史、我国周边安全形势有正确的了解,强化了国防意识,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居安思危,保家卫国等国防观念。

二、高校进行国防军事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是我中华民族优秀品德。据调查,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生活上家庭依赖性强、独立能力差、贪图享乐,观念上有功利倾向,人际交往中有戒备心态,组织纪律散漫,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军事教育以军人的要求来训练大学生,有利于大学生在艰苦的条件下磨砺自己,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培养大学生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品质。通过开展军事化管理的集中军事训练,使学生在“整齐划一”的队列训练和各项竞赛评比中形成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在“一切行动听指挥”中提高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在“紧张”中培养雷厉风行的作风,在“有序”中培养文明礼貌品质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且由于军事实践是一项团体的活动,军事训练体能消耗大,具有对抗性、竞争性和艰苦性。通过组织各种项目的军事比赛、汇操表演、技术考核,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吃苦耐劳、勇于拼搏、勇敢顽强的精神,同时也是挫折教育的最好课堂。为大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打下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

三、高校进行国防军事教育是加强国防教育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学生的智力素质、政治素质和身体素质的重要保障

军训是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的重要形式,我们应从战略高度来认识国防教育的重要性,而大学生进行军训正是加强国防教育的重要措施,使其了解一定的军事常识,掌握基本的军事技能是十分必要的。从发展的眼光看军训是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的重要形式,我们应从战略高度来认识国防教育的重要性。大学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希望,肩负着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任。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变化日新月异,国家对高素质军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的局部战争表明,未来的战争不仅是国家人力、财力和物力的较量,更是先进科学技术的竞争。事实告诉我们,在现代条件下作战,谁在科学技术上领先,谁就在军事领域占优势。要建设现代化的国防,科学技术是关键性的环节,而大学生又是科学技术的生力军。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对大学生进行军训,是我国现代化国防建设的需要。

以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国防教育,对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育具有其它学科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军事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点是,军训教育对受教育者的培养过程强调自觉性和强制性的辩证统一。学习军事科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而且有利于学生打破专业学习的思维定式,拓展思维空间,进一步提高创造力和综合思维能力,促进智育的发展军事教育要求从难从严从实战要求出发练兵。这种强制性,不仅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体魄,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有利于学生在艰苦条件下磨练自己,树立正确的苦乐观,从而有效地培养百折不挠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难的吃苦精神。因此,国防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

四、高校进行国防军事教育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集体主义观念

国防军事教育是爱国主义的有效载体,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军事理论知识的传输,增强了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是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无论是军事技能训练,还是军事理论教学,爱国主义教育这条主线始终贯穿其中。大学生通过军事理论课的学习,极易被国防这种关乎国家兴衰、人民生死的大事所感染,从而激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而集体主义思想是一切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大公无私的思想,是军队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高校所开展的军事教育就是按照军队的基本标准来要求学生,其目的之一就是要强化大学生的集体观念。现代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就万千宠爱于一身,使许多大学生形成了“以我为中心”的心理,再加上社会风气的影响,使部分学生养成了自私自利的心理,缺乏应有的爱心。通过开展军事训练,让我们的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接触”集体,并最终“融入”集体,以集体为中心,从而增强了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

科技安全的重要意义例10

(河南理工大学 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摘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是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问题。它们是人类在探析对象和发现自己的活动中形成的两种观念、方法与知识体系。根据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以科学发展为理念、人文关怀为核心来指导煤炭的开发使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煤炭行业的构建也要体现时代的特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和融合。

关 键 词:科学精神 人文精神 煤炭行业 统一和融合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tific Spirit and Humanistic Spirit of the Coal Industry

XU Fei-ya

(Energ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f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454000,Henan,China)

Abstract:The relation between scientific spirit and humanistic spirit is an important problem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modernization.People form these two kinds of concepts、the methods and the system of knowledge in the analysis of object and find their own activities.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need of the new situation,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s the development idea, humanistic care is the core to guide the use of coal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coal industry should also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times:The unity and integration of scientific spirit and humanistic spirit.

Keywords: scientific spirit;humanistic spirit ;coal industry ;unity and integration

0  引言

科学精神是在探索科学真理和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孕育起来的推动科学进步的价值观和心理取向,是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教育凝聚的精华与最终作用于人的结果。人文精神是人类对人世探求和处理人世活动的理想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的集中表现。企业文化的构建过程与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作用在人性特征的过程是一致的。从煤炭行业的角度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和融合,主要源于煤炭行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在经营道德、经营管理、经营理念、人才等方面存在一些误区。

1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

科学与人文是不能分割的,二者是人类文明飞升的双翼,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孪生姐妹。科技进步促进人文精神更健康、更丰富,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生产方式,有利于社会发展过程理性化。人文精神是求善的,是科技进步的推动力和领航员。人文精神不仅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精神氛围和环境,同时也是约束科技团体、科学技术负面影响的重要力量。科技创新需要良好的人文精神作保障。

1.1  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包括求实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宽容精神等。科学精神的内涵和基本要求是独立思考,严谨规范,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其中求真是目标,创新是灵魂。1987年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将“科学”规定为“以范畴、定理、定律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多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总结科学精神概括地说,科学精神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二是大胆探索,追求并坚持真理。在当今煤炭行业,需要的就是懂知识懂技术的技术型人才,也就是需要科学精神,这样才能保障煤炭行业的发展、人的安全、经济的发展。

1.2  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在人文文化实践中,即它的创造、传播、解释、应用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特质。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一个重要区别是科学精神寻求客观性和因果性解释,人文精神指向人自身的世界,寻求意义和价值的表达。它是通过创造一个符号世界表达人的情感和价值。在人文文化的实践中形成的人文精神具有以下特点:(1)求善、求美。如果说科学的目的是求真,那么人文就是求善、求美。科学也求善、求美,但那不是它的直接目的;人文也求真,但那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真,即真诚和真实感,这种真只是一个中介和手段,它不停留在真的境界,它要求的是真善美的统一。(2)超越性。人文精神本质上是一种超越的精神。它根源于人类对于真善美生活的价值追求,又超越于实用理性和当下功利,反映了人类本性中形而上追求的一面。在这个意义上,它又是人的一种自由的本真精神,即超越于各种现实的、外在东西的束缚,构筑人类精神和文化自身的世界。(3)以人为本。人文文化实践的尺度既不是外在的客观世界,也不是异化了的神学教条,而是人自身,人的需要,人的理想。从总体上说,人文精神属于精神文化范畴,它是指蕴含在人文学科中的共同的东西——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主体的思想,它尤其体现在哲学、宗教和艺术中。在煤炭行业中我们注重以人为本。煤炭行业是高危行业,我们在注重科学精神的同时要注重人文精神,力求用科学的价值观方法论引领精细化管理,在精细化管理中体现人性化,实实在在地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贯穿于煤炭企业发展中去,一切以人的利益为前提[1]。

1.3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都是科学本身内在的精神。“科学的本质就是精神”。作为精神的科学,反映在其内在的直接目标的研究态度、研究方法及其整个探索过程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主要是科学精神,而反映在其内在的根本目的性、理论转化为应用技术、社会实践中的应用及其整个转化与应用过程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主要是人文精神。因此,不论科学精神还是人文精神,都不是科技本身以外人们强加给它或贴上去的东西,而应当是科技本身所蕴含、所固有的内在功能。我们这样说并不是要否定学科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事实,更不是要否定对自然科学工作者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是说这种影响、渗透、教育等不论是作为知识还是作为自然观和方法论,只有真正融化到科学研究、科学认识、科学应用的主体的脑海中、血液里,成为他们的行动指南或行为规范时.才能真正谈得上是名副其实的科学精神和当代的人文精神。我们所说的弘扬科学精神和弘扬人文精神都是指科学本身所具有的这两种精神和这两种功能。这些精神或功能是科学技术以外的其他事物所替代不了的。精神是人独具的、埋藏在心灵深处的东西,只有当它与一定的事物发生联系时才能表现出来[2]。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精神。而离开科学精神的人文精神,只是一种残缺的人文精神。我们需要弘扬的是包括科学精神在内的人文精神[3]。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文明的两大支柱。无论是科学的业绩还是人文的景象,都与文明密切相关。文明世界从里到外都富集着科学与人文的成就,也辐射着两者的能量。在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中,我们都能寻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运行的轨迹,人类文明处处贯穿着这两种精神的交织,它们相映生辉,使人所创造的世界多姿多彩。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相互关系及不同的组合,影响甚至决定着文明的不同表现形式和文明演进的历程[4]。

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文主义思潮虽然就其本质来说是对立的,但又是相互影响的。从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两者既有合理的地方,又有不合理的地方。具体地说,科学主义思潮强调科学精神,即对实证性、客观性、真理性、功利性、合理性的追求,这是合理的,但是,它强调以科学标准来要求其他一切文化现象,这是不合理的[5]。而人文主义思潮强调人文精神,即以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本身的发展为终极目的,这是合理的,但是,它反对科学的“工具理性”,乃至敌视科学,这是不合理的。但是,这两种精神在广义上是不相冲突的。科学精神是一种对未知事物的发现、探索、以及对未知事物进行创造的精神。而人文,却是另一种概念。包括人类群体之间的关系,历史知识的传承,以及人类群体的健康长远发展。这两种精神都是在为了人类的发展的前提下诞生的。他们的关系可以说是互帮互助相辅相成。所以,应该将两者的合理性结合起来。

总之,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作为人类认识活动的两种产物,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科学精神以物为尺度,追求真实,推崇理性至上;人文精神以人为中心,追求美好,推崇感性和多样化等等。这些特点使它们主导了人类认识和观察世界的两种基本方法和维度。它们都是认识与观察世界不可或缺的。只有同时具备这两种精神,人们对世界的把握才能更全面,人类的实践活动才能更自觉。

2  从煤炭行业的角度来探析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关系

煤炭是中国的主体能源,分别占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的77%和70%。“十一五”以来,新型煤炭工业体系建设稳步推进,煤炭工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煤炭供应能力显著增强。2009年,全国煤炭产量达到29.73亿吨,接近30亿吨,比2005年增加了7.68亿吨,年均增长1.92亿吨。(2)煤炭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大型煤炭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快速成长。像神华集团,煤炭年产销量已经达到4亿吨,产销量世界排名前两位。同时,淘汰煤炭落后产能也成效显著,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取得了新的进展。煤炭循环经济体系建设全面推进。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园区迅速发展,资源综合利用渐成规模,煤层气开发利用进展加快。(4)煤炭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煤矿设计理念与时俱进,煤矿装备水平大幅度提升。煤炭液化、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炭地下气化等示范工程也稳步推进。(5)煤炭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完善。山西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全面实施,《煤炭法》修订工作稳步推进,煤炭法规框架体系初步确立。

从以上可以看出,煤炭工业的成绩是巨大的,贡献也是巨大的,但是最大的问题是矿难仍然没有能够有效遏制,使煤炭工业的成就说起来让人感到苍白。矿难原因除了常见的瓦斯爆炸、瓦斯突出、透水、冒顶外,坠井、矿车脱轨,甚至煤堆滑落都成为事故原因最终夺去矿工生命。根据国家安监局数字,2011年,全国发生煤矿1201起,全年实际死亡人数1973人,煤炭百万吨死亡率从2002年的4.97降到2011年的0.56。虽然今年前十月这个比率进一步下降到0.35,但是相对于美国的这一数字高出了10倍。在中国,煤矿采掘业仍然是一个高风险行业。

目前,国际社会空前关注气候变暖和减排问题,以科学发展为理念、人文关怀为核心来指导煤炭的开发使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怎样在煤炭工业中真正贯彻科学发展理念,喊口号容易,做起来很难。比如新疆也有大量的煤炭,储量占全国40%,新疆也很愿意把煤炭的开发作为发展新疆经济的一个推动力,也规划了很多类似于哈密、伊犁等大型煤矿,但是如何使用、如何运输、如何消化都是大课题。所以,在“十二五”期间,煤炭行业贯彻好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大课题,需要真正把思想转变到科学发展观上来。要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资源开发和利用效率,大力推进煤矿瓦斯(煤层气)的产业化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位知名的企业家,在谈到如何经营企业时,说了一段很有见地的话,他说:“企”字上面是个“人”,做企业实际上也是做人、做人的工作。没了“人”字,“企”字就变成了“止”字,企业自然也就停止不前了,这句话道出了经营企业的真谛——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强调的是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信任人,注重创造宽松舒心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强调快乐工作、生活的人性化氛围;重视关注人性的张扬和能量的充分释放,激励员工奋发向上,实现自身价值;让发展的成果惠泽员工,让员工充分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工作的意义,增强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在行动上达成共识。

《现代企业文化》一书中指出:“安全零死亡的目标对于煤矿的安全生产是个严峻的考验,对于煤炭行业的安全文化建设意义重大,我们如何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对于一个亿吨级生产规模的煤炭企业来说,实现安全生产零死亡,这是一个宏伟的目标,也是每个员工及家庭的梦想和渴望。人作为生产力最积极的因素,既是安全工作的受益者,又是安全事故的受害者,搞好安全生产工作,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新的人本理念。(1)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观,为职工生命安全提供保障。把安全作为最大的政治,安全管理理念发生根本转变;加大安全投入,使安全管理系统更加科学合理。(2)树立“以人为本”的生活观,为职工的幸福生活提供条件。以人为本的最终落脚点就是提高职工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一个企业不为职工谋利益就没有根。企业追求的不是虚名,而是让职工充分享受发展和改革的成果。(3)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观,为职工实现自我提供舞台。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释放其潜藏的能量,以极大的热情和创造力投入生产和工作中,是安全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尊重每一位员工、每一个人,无论他的身份高低,从事的工种不同,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都有做人的尊严,而且常常把尊严看作是比生命更重要的精神象征。

3  结束语

科学技术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贻害人类。科技究竟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取决于人自己,关键在于掌握科学的人如何运用它。科学技术这把钥匙,既可以开启天堂之门,也可以开启地狱之门,究竟开启哪扇门,则有赖于人文精神的指导。科学技术只有在人文精神的指导下,才能向着最利于人类美好发展的方向前进。人文精神也离不开科学精神。只有自觉地把科学精神内蕴于宏大的人文精神之中,人文精神才更富于清晰性、准确性,才能更好地指导人类实践。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通已经是现当代文化发展的主导趋势,作为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更应该体现时代特点,体现社会主义特点,实现高科技精神与社会主义新人文精神的高度融通。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弘扬高科技精神,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动科技进步,使之成为全民的共识和自觉行动。与此同时,我们又要清醒地认识到科学技术并不是万能的,它不能解决人类发展进步中的一切问题,尤其是精神领域的问题;我们还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全社会塑造和弘扬社会主义新人文精神,并把这两者自觉地结合起来。

从煤炭行业角度来看,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精神。而离开科学精神的人文精神,只是一种残缺的人文精神。所以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即要保证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有连续发展和上升的空间,有不断盈利的能力,还要为职工提供稳定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我们只有坚持科学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才能推进新型能源企业的良好建设,才能实现能源企业的安全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科技与人文编委会.科技与人文[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张培林.科学研究的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王立新,郑宽明,王先礼.大学生素质教育概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4]程秀波,杨仁忠,郭利娟等.全球化与生态文明论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

科技安全的重要意义例11

(河南理工大学 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摘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是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问题。它们是人类在探析对象和发现自己的活动中形成的两种观念、方法与知识体系。根据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以科学发展为理念、人文关怀为核心来指导煤炭的开发使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煤炭行业的构建也要体现时代的特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和融合。

关 键 词:科学精神 人文精神 煤炭行业 统一和融合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tific Spirit and Humanistic Spirit of the Coal Industry

XU Fei-ya

(Energ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f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454000,Henan,China)

Abstract:The relation between scientific spirit and humanistic spirit is an important problem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modernization.People form these two kinds of concepts、the methods and the system of knowledge in the analysis of object and find their own activities.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need of the new situation,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s the development idea, humanistic care is the core to guide the use of coal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coal industry should also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times:The unity and integration of scientific spirit and humanistic spirit.

Keywords: scientific spirit;humanistic spirit ;coal industry ;unity and integration

0  引言

科学精神是在探索科学真理和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孕育起来的推动科学进步的价值观和心理取向,是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教育凝聚的精华与最终作用于人的结果。人文精神是人类对人世探求和处理人世活动的理想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的集中表现。企业文化的构建过程与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作用在人性特征的过程是一致的。从煤炭行业的角度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和融合,主要源于煤炭行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在经营道德、经营管理、经营理念、人才等方面存在一些误区。

1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

科学与人文是不能分割的,二者是人类文明飞升的双翼,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孪生姐妹。科技进步促进人文精神更健康、更丰富,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生产方式,有利于社会发展过程理性化。人文精神是求善的,是科技进步的推动力和领航员。人文精神不仅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精神氛围和环境,同时也是约束科技团体、科学技术负面影响的重要力量。科技创新需要良好的人文精神作保障。

1.1  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包括求实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宽容精神等。科学精神的内涵和基本要求是独立思考,严谨规范,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其中求真是目标,创新是灵魂。1987年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将“科学”规定为“以范畴、定理、定律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多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总结科学精神概括地说,科学精神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二是大胆探索,追求并坚持真理。在当今煤炭行业,需要的就是懂知识懂技术的技术型人才,也就是需要科学精神,这样才能保障煤炭行业的发展、人的安全、经济的发展。

1.2  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在人文文化实践中,即它的创造、传播、解释、应用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特质。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一个重要区别是科学精神寻求客观性和因果性解释,人文精神指向人自身的世界,寻求意义和价值的表达。它是通过创造一个符号世界表达人的情感和价值。在人文文化的实践中形成的人文精神具有以下特点:(1)求善、求美。如果说科学的目的是求真,那么人文就是求善、求美。科学也求善、求美,但那不是它的直接目的;人文也求真,但那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真,即真诚和真实感,这种真只是一个中介和手段,它不停留在真的境界,它要求的是真善美的统一。(2)超越性。人文精神本质上是一种超越的精神。它根源于人类对于真善美生活的价值追求,又超越于实用理性和当下功利,反映了人类本性中形而上追求的一面。在这个意义上,它又是人的一种自由的本真精神,即超越于各种现实的、外在东西的束缚,构筑人类精神和文化自身的世界。(3)以人为本。人文文化实践的尺度既不是外在的客观世界,也不是异化了的神学教条,而是人自身,人的需要,人的理想。从总体上说,人文精神属于精神文化范畴,它是指蕴含在人文学科中的共同的东西——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主体的思想,它尤其体现在哲学、宗教和艺术中。在煤炭行业中我们注重以人为本。煤炭行业是高危行业,我们在注重科学精神的同时要注重人文精神,力求用科学的价值观方法论引领精细化管理,在精细化管理中体现人性化,实实在在地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贯穿于煤炭企业发展中去,一切以人的利益为前提[1]。

1.3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都是科学本身内在的精神。“科学的本质就是精神”。作为精神的科学,反映在其内在的直接目标的研究态度、研究方法及其整个探索过程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主要是科学精神,而反映在其内在的根本目的性、理论转化为应用技术、社会实践中的应用及其整个转化与应用过程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主要是人文精神。因此,不论科学精神还是人文精神,都不是科技本身以外人们强加给它或贴上去的东西,而应当是科技本身所蕴含、所固有的内在功能。我们这样说并不是要否定学科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事实,更不是要否定对自然科学工作者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是说这种影响、渗透、教育等不论是作为知识还是作为自然观和方法论,只有真正融化到科学研究、科学认识、科学应用的主体的脑海中、血液里,成为他们的行动指南或行为规范时.才能真正谈得上是名副其实的科学精神和当代的人文精神。我们所说的弘扬科学精神和弘扬人文精神都是指科学本身所具有的这两种精神和这两种功能。这些精神或功能是科学技术以外的其他事物所替代不了的。精神是人独具的、埋藏在心灵深处的东西,只有当它与一定的事物发生联系时才能表现出来[2]。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精神。而离开科学精神的人文精神,只是一种残缺的人文精神。我们需要弘扬的是包括科学精神在内的人文精神[3]。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文明的两大支柱。无论是科学的业绩还是人文的景象,都与文明密切相关。文明世界从里到外都富集着科学与人文的成就,也辐射着两者的能量。在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中,我们都能寻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运行的轨迹,人类文明处处贯穿着这两种精神的交织,它们相映生辉,使人所创造的世界多姿多彩。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相互关系及不同的组合,影响甚至决定着文明的不同表现形式和文明演进的历程[4]。

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文主义思潮虽然就其本质来说是对立的,但又是相互影响的。从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两者既有合理的地方,又有不合理的地方。具体地说,科学主义思潮强调科学精神,即对实证性、客观性、真理性、功利性、合理性的追求,这是合理的,但是,它强调以科学标准来要求其他一切文化现象,这是不合理的[5]。而人文主义思潮强调人文精神,即以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本身的发展为终极目的,这是合理的,但是,它反对科学的“工具理性”,乃至敌视科学,这是不合理的。但是,这两种精神在广义上是不相冲突的。科学精神是一种对未知事物的发现、探索、以及对未知事物进行创造的精神。而人文,却是另一种概念。包括人类群体之间的关系,历史知识的传承,以及人类群体的健康长远发展。这两种精神都是在为了人类的发展的前提下诞生的。他们的关系可以说是互帮互助相辅相成。所以,应该将两者的合理性结合起来。

总之,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作为人类认识活动的两种产物,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科学精神以物为尺度,追求真实,推崇理性至上;人文精神以人为中心,追求美好,推崇感性和多样化等等。这些特点使它们主导了人类认识和观察世界的两种基本方法和维度。它们都是认识与观察世界不可或缺的。只有同时具备这两种精神,人们对世界的把握才能更全面,人类的实践活动才能更自觉。

2  从煤炭行业的角度来探析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关系

煤炭是中国的主体能源,分别占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的77%和70%。“十一五”以来,新型煤炭工业体系建设稳步推进,煤炭工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煤炭供应能力显著增强。2009年,全国煤炭产量达到29.73亿吨,接近30亿吨,比2005年增加了7.68亿吨,年均增长1.92亿吨。(2)煤炭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大型煤炭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快速成长。像神华集团,煤炭年产销量已经达到4亿吨,产销量世界排名前两位。同时,淘汰煤炭落后产能也成效显著,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取得了新的进展。煤炭循环经济体系建设全面推进。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园区迅速发展,资源综合利用渐成规模,煤层气开发利用进展加快。(4)煤炭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煤矿设计理念与时俱进,煤矿装备水平大幅度提升。煤炭液化、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炭地下气化等示范工程也稳步推进。(5)煤炭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完善。山西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全面实施,《煤炭法》修订工作稳步推进,煤炭法规框架体系初步确立。

从以上可以看出,煤炭工业的成绩是巨大的,贡献也是巨大的,但是最大的问题是矿难仍然没有能够有效遏制,使煤炭工业的成就说起来让人感到苍白。矿难原因除了常见的瓦斯爆炸、瓦斯突出、透水、冒顶外,坠井、矿车脱轨,甚至煤堆滑落都成为事故原因最终夺去矿工生命。根据国家安监局数字,2011年,全国发生煤矿1201起,全年实际死亡人数1973人,煤炭百万吨死亡率从2002年的4.97降到2011年的0.56。虽然今年前十月这个比率进一步下降到0.35,但是相对于美国的这一数字高出了10倍。在中国,煤矿采掘业仍然是一个高风险行业。

目前,国际社会空前关注气候变暖和减排问题,以科学发展为理念、人文关怀为核心来指导煤炭的开发使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怎样在煤炭工业中真正贯彻科学发展理念,喊口号容易,做起来很难。比如新疆也有大量的煤炭,储量占全国40%,新疆也很愿意把煤炭的开发作为发展新疆经济的一个推动力,也规划了很多类似于哈密、伊犁等大型煤矿,但是如何使用、如何运输、如何消化都是大课题。所以,在“十二五”期间,煤炭行业贯彻好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大课题,需要真正把思想转变到科学发展观上来。要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资源开发和利用效率,大力推进煤矿瓦斯(煤层气)的产业化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位知名的企业家,在谈到如何经营企业时,说了一段很有见地的话,他说:“企”字上面是个“人”,做企业实际上也是做人、做人的工作。没了“人”字,“企”字就变成了“止”字,企业自然也就停止不前了,这句话道出了经营企业的真谛——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强调的是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信任人,注重创造宽松舒心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强调快乐工作、生活的人性化氛围;重视关注人性的张扬和能量的充分释放,激励员工奋发向上,实现自身价值;让发展的成果惠泽员工,让员工充分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工作的意义,增强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在行动上达成共识。

《现代企业文化》一书中指出:“安全零死亡的目标对于煤矿的安全生产是个严峻的考验,对于煤炭行业的安全文化建设意义重大,我们如何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对于一个亿吨级生产规模的煤炭企业来说,实现安全生产零死亡,这是一个宏伟的目标,也是每个员工及家庭的梦想和渴望。人作为生产力最积极的因素,既是安全工作的受益者,又是安全事故的受害者,搞好安全生产工作,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新的人本理念。(1)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观,为职工生命安全提供保障。把安全作为最大的政治,安全管理理念发生根本转变;加大安全投入,使安全管理系统更加科学合理。(2)树立“以人为本”的生活观,为职工的幸福生活提供条件。以人为本的最终落脚点就是提高职工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一个企业不为职工谋利益就没有根。企业追求的不是虚名,而是让职工充分享受发展和改革的成果。(3)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观,为职工实现自我提供舞台。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释放其潜藏的能量,以极大的热情和创造力投入生产和工作中,是安全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尊重每一位员工、每一个人,无论他的身份高低,从事的工种不同,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都有做人的尊严,而且常常把尊严看作是比生命更重要的精神象征。

3  结束语

科学技术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贻害人类。科技究竟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取决于人自己,关键在于掌握科学的人如何运用它。科学技术这把钥匙,既可以开启天堂之门,也可以开启地狱之门,究竟开启哪扇门,则有赖于人文精神的指导。科学技术只有在人文精神的指导下,才能向着最利于人类美好发展的方向前进。人文精神也离不开科学精神。只有自觉地把科学精神内蕴于宏大的人文精神之中,人文精神才更富于清晰性、准确性,才能更好地指导人类实践。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通已经是现当代文化发展的主导趋势,作为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更应该体现时代特点,体现社会主义特点,实现高科技精神与社会主义新人文精神的高度融通。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弘扬高科技精神,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动科技进步,使之成为全民的共识和自觉行动。与此同时,我们又要清醒地认识到科学技术并不是万能的,它不能解决人类发展进步中的一切问题,尤其是精神领域的问题;我们还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全社会塑造和弘扬社会主义新人文精神,并把这两者自觉地结合起来。

从煤炭行业角度来看,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精神。而离开科学精神的人文精神,只是一种残缺的人文精神。所以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即要保证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有连续发展和上升的空间,有不断盈利的能力,还要为职工提供稳定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我们只有坚持科学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才能推进新型能源企业的良好建设,才能实现能源企业的安全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科技与人文编委会.科技与人文[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张培林.科学研究的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王立新,郑宽明,王先礼.大学生素质教育概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4]程秀波,杨仁忠,郭利娟等.全球化与生态文明论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