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问题

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问题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4-08 17:42:01

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问题

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问题例1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

[作者简介]林君芬(1974—),女,浙江温岭人。高级教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信息化政策、教学设计研究。E-mail:linjunfen@163.com。

一、引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向教育领域的扩散而催生的教育技术学,几十年来获得了引人注目的发展,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自这个年轻的学科产生以来,对“什么是教育技术学”即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问题的思考从未间断过。实际上,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以及教育变革与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对这个问题的拷问和反思愈发重要。因为,这个学科的发展碰到了新的问题:教育的发展在事实上愈發需要教育技术学,而业内外缺乏对教育技术学的学术认同感;长期并事实上存在的两种取向,即技术学取向和教育学取向,随着学科的发展出现了体制性定位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教育技术学发展的动力以及其内在的学科建制问题。

二、我国教育技术学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自工业革命特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技术在工业化国家已成为主要的参照系。技术占据了宗教、艺术和政治从前占据的地位”[1],这不仅说明技术现象在生活世界中的普遍性,技术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因素,科学化的技术更是成为现代社会的决定性因素,人类文明的所有其他方面都应该去适应技术,人类的知觉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技术建构的生活世界中,人们不仅在两种技术之间选择有效的方法,而且倾向于在所有解决方法中选择技术解决方法[2]。教育亦不例外。二战期间,人们利用“视听教学”技术解决大量军需人才的快速培训问题。此后,资本主义的产业革命以及工业化社会的科学技术化,对教育技术的走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介入了科学技术的教育不仅表现在过程中手段的变化,同时,表现为媒体教学中学习心理以及教学方式的实质性差别,需要一门新的理论来指导和解释与此相关的实践。教育技术学的早期推动者们建立了一系列专门针对运用技术来解决教育问题的理论模型和教学系统,如著名的戴尔“经验之塔理论”,芬恩的教学系统理论模型(芬恩),埃博克的教育传播理论模型,斯金纳等的程序教学,加涅、瑞格卢斯、梅瑞尔等的系统化教学设计。所有这些理论与模型的共同特点是通过研究物化或无形技术(主要是系统方法)的设计和开发促进科学方法和技术产品在教育中的应用,表达了工业化社会对科学技术所寄予的厚望:以教育的科学技术化来寻求解决教育适应技术主导时代的问题,因此,教育技术最早赢得了像美国这样的资本主义国家的青睐,并逐渐传播到发展中国家,以迎合发展中国家力图在最短时间内赶超发达国家教育水平的强烈愿望。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成为人类社会的主导性技术,信息和知识成为社会竞争的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促使人类从工业社会进入到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又被认为是解决教育过程中的问题的“一剂良药”,甚至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可以说,年轻的教育技术学一登场就曾掀起了教育改革的风潮,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人类社会影响的扩大和加深,教育技术不仅得到了广泛传播,而且也确实对世界各国应对信息时代挑战的教育发展战略和教育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网络教育、教育信息化、远程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然而,在轰轰烈烈的教育技术实践热潮中,在我国学术界却存在一个“心照不宣”的问题:搞技术学的不那么认同技术学取向的教育技术学,搞教育学的不那么心悦诚服教育学取向的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在教育学和技术学之间徘徊,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究竟应魂归何处?

首先,与科学相结合的现代技术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进步性力量,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技术革命对促使社会形态演化的革命性意义,使教育技术被认为是改革传统教育的“制高点和突破口”。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意义,“没有信息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被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3]。然而遗憾的是,教育领域中各项技术改革的效果并没有实现如政府部门或教育技术专家所预期的技术承诺,不仅依然存在改革效率低下、改革进程缓慢以及城乡教育差距拉大等问题,还使教育面临投入产出失衡、技术依赖与“快餐文化”等新的挑战。教育技术学不仅并未带来教育改革的“制高点”效应,反而受到了来自理论界与实践界的责难,对教育技术学的批评甚嚣尘上,甚至有人对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地位提出了质疑。有学者认为,当前的教育技术只能是一个研究的领域或现象,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系统学科[4]。对这种现象,学界曾从两个方面作出回应,一是认为教育技术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技术手段,对教育技术学的定位不宜抬得过高[5];而更多的往往是从技术哲学或者实践的视角进行反思,将教育技术实践中的种种问题归因于技术的使用。但若真是这样,那我们又如何来看待信息技术对社会其他领域带来的革命性变化呢?是教育的传统固若金汤,还是学科的理论并没有真正能够对此作出有效的解释?其次,无论是作为学科还是专门的研究领域,都需要培养专业人才从事学术研究,这样才能获得学术的积累和进步。那么,从事教育技术的人是干什么的?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应该学什么?教育技术专业的毕业生适合哪些岗位的工作?这既是指向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的理论问题,更是设置教育技术学专业时必将面临的实际问题。理论上对此问题的回答似乎比现实来得容易:在学者们的主流观点看来,教育技术是研究解决教育问题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包括物化技术和有形技术),那么,教育技术自然有广阔的实践背景,教育技術的专业课程建设也自然应做到教育类和技术类并重。然而,现实如何?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在教育界看来应更多从事技术类的工作,如维修机器、制作网页或PPT、开发多媒体课件等,而在技术界看来,教育技术专业学生的技术能力却是不敢恭维的,“两手都要抓”但“两手都不硬”,使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难以摆脱“技术辅助人员”的尴尬。

我们认为,这些现实问题的焦点在于以技术为主导的现代科学技术与教育的关系问题,由此而产生学科的定位和性质关系问题。

三、教育技术观的变迁:关系论转向的必然性

(一)不同教育技术观及其演变

当问题指向学科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问题时,我们必须从头开始,重新询问“教育技术学是什么?”的问题。这个问题涉及教育技术的本质、教育技术的特性等基本问题,实际上是对教育技术学合法性的一种挑战。在我国教育技术学术界,对这些基本问题的研究绝大多数是沿袭分析传统的思路——即给出研究对象一个明确的定义,这种以定义视为划界问题的研究普遍存在于各学科研究中,也通常被作为教育技术研究的根本方法之一。因为定义是下一步研究的基础,如果没有对教育技术作出明确的界定,就无法深入地研究另外的问题。也正因如此,我国教育技术界试图对“教育技术是什么?”进行科学上的回答,给教育技术作出完善的定义。

对“教育技术是什么”的不同认识,往往源于对“技术”的本质以及教育与技术关系的不同理解。

纵观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技术”一词在不断发生变化。从书写技术、印刷技术、电子技术到信息技术,尽管有关技术和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但教育技术学直到19世纪末美国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后才成为专门领域意义上的显学,目的是通过引入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来解决教育教学的问题。在教育技术的早期发展阶段(视觉教学与视听教学阶段),技术主要是指幻灯、电影、广播、电视等媒体设备及基于这些设备开发的软件产品,而后受传播理论、系统理论、学习理论等的影响,特别是随着由程序教学运动所引发的媒体与心理学的结合,“技术”一词越来越和系统方法、学习理论与心理技术产生联系,教育技术的研究重点转向依据学习理论和系统方法,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进行规划、设计和控制。由于研究背景的不同,美国和我国学者在表达上述由于“技术”一词带来的教育技术观的变化时表现出不同的倾向。美国学者表现出心理学的倾向,如美国著名教育技术专家海涅克认为,“教学技术就是把关于人类学习特定的知识应用到教和学的实际任务当中去”[6]。美国教育技术历史学家塞特勒认为,教育技术的主流是指所有“倾向于以教和学过程的心理学原理和其他一些经验数据为依据进行教学的实践”,教育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媒体范式”(即视觉教学阶段和视听教学阶段)、“传播与系统范式”(即视听传播阶段)、“行为科学范式”和“认知科学范式”四个阶段[7]。中国学者则更倾向于技术观的演变分析,认为美国教育技术观经历了从“媒体论”向“方法论”的演变[8],多见于我国具有广泛影响的教育技术学教材著作中。我国学界受之影响展开了“电化教育”和“教育技术”的名称之争,“教育技术”论者最有力的武器即是美国式的教育技术定义,特别是AECT’94定义,以“方法论”来批判“电化教育”论者的“媒体观”。

而对于教育与技术关系的认识,主要表现为对“教育”与“技术”的从属关系上,目前主要存在三种不同的认识:“教育的技术(TechnologyofEducation)”[9-10]“技术支持的教育(Technology-supportedEducation)”[11]和“教育中的技术(TechnologyinEducation)”[12]。“教育的技术”和“教育中的技术”都将教育技术定位于“技术”。教育的技术是对“技术”进行“教育的”属性的、排他性的限定,采用逻辑分析的方法进行教育理论的成分解析,将教育技术界定为与教和学相关的科学知识应用于解决教与学实践问题的知识体系,是对“教育的”科学知识的创造性应用,认为教育技术学是与教育科学、教育哲学相对应的知识体系。尽管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通常会首先从自身的理论与规范中去寻求可能的途径,但是不应该也不可能排除领域外理论和技术的解决方案,“教育中的技术”扩大了技术的范围,强调要引入心理学、物理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领域的科学技术知识来解决教育教学的问题,认为教育技术是所有可用于教育的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8,12]。“技术支持的教育”将技术作为整个教育系统的重要因素,认为教育是一个涉及不同层面、不同维度的系统,技术的参与运用不仅涉及微观的教学过程及其有关的资源,技术的渗透和影响关系到宏观、中观和微观各个层面的教育问题,因此,教育技术研究应更多关注整个教育问题,而不纯粹是教育的手段、方法等技术问题。虽然,“技术支持的教育”(特别是现代媒体)拓展了教育技术研究的领域和视角,有利于从各个层面和维度审视技术对教育的深刻影响,从教育技术的视角去推动教育的整体改革。但由于其用技术支持与否来界定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领域,容易滑向与“传统教育”的对立(事实上诸多论述和实践都已出现了这种倾向),特别是由于其研究边界的弱化和研究视角的多样化,使这种观点及其研究行为受那些尊崇“划界”研究的理论界的“越界”责难,教育技术学的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越来越泛化。

(二)教育技术观的新发展:关系论转向的必然性本文无意于去分析各种概念的正确或合理与否,因为这更容易使自己陷入概念之争而放弃讨论的初衷,而是希望寻求一种能有助于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的途径。对教育技术定义的探讨并不是理解教育技术的唯一可能方式。事实上,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也表明教育技术定义不但没有成为对教育技术进行研究的促进因素,反而成为一种障碍,摆脱传统的探讨方式显示出了一定的必要性,从另一个角度进行讨论也许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为了获得一种突破,我们试图改变询问的问题和求解的方式,通过询问“为什么会有教育技术学”,即教育技术产生和发展的动力来理解教育技术,并进而建构教育技术的观念和概念。

不同的認识往往源于不同的假定。与其说上述两种主流观点是受英文表述的影响,更不如说是基于这样一个假定:教育太多地关注着理论,而忽略了技术(或者技术含量不高)[9-10]。基于这种假设,教育自身开始从重理论的传统向实践的传统转变。因此,以实践为本性的教育技术学进入了教育学的理论体系中,教育技术学被认为是解决教育学理论体系中的“如何做”的技术学范畴的学科,着力于阐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转化机制和原理,即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互动的中介,解决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这就形成了教育技术学中介论——“教育技术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体系”(上述“教育的技术”“教育中的技术”均含有此意)、“教育技术学作为教育学的技术范畴的分支学科”的立论基础,也为教育技术学与教学论、课程论等教育科学的划界找到了“恰当”的依据,前述教育技术观由“媒体论”向“方法论”的转变也成为一种必然。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理解为教育技术学的合法性找到某种必然的解释方式。

在承认上述假定的观点中,隐含着另一个假设: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存在着鸿沟,而且这种鸿沟的存在是合理的。教育技术学即是作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中介理论,为了消除这一鸿沟而合法性的存在。由于教育实践是客观存在的,此时,问题就转向教育界一直悬而未决的议题,即教育理论的性质和功能上来。以奥康纳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者以自然科学的范式,把心理学和社会学看作形成教育理论的真正源泉,认为只有在心理学、社会学上充分确立了的实验发现应用于教育实践的地方,才有根据称得上理论。而以赫斯特·穆尔为代表的传统主义者认为,科学理论基本上是描述性和解释性的,而教育是一种实践性的,教育理论应“关注于决定和指导”教育实践,而不着眼于解释这个世界,教育理论的主要功能是规定性的或建议性的。以布雷岑卡为代表的肯定构建多种教育理论的可能性,把教育理论分为教育科学理论、实践教育理论、教育哲学理论三种,我国学者陈桂生教授等在此基础上又将此发展为四种成分:教育科学理论、教育价值理论、教育技术理论和教育规范理论[9]。

众所周知,教育理论的产生,一开始就有不同于自然科学之处。对自然科学的关注是从“是什么”这一纯粹的求知的好奇心开始,并且可以停留在这一点上。而人们对教育的关注,首先是从关注“怎样教育”这一点开始,最终依然归到同样的关注上来[13]。如果撇开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人的生命才是教育的原点,这说明教育理论在终极上是以人的丰富的实践为旨趣的,而并非以追求普遍规律为研究取向的。这在哈贝马斯、海德格尔等的哲学体系中得到确认。海德格尔认为,从本体论(存在论)上看,任何所谓客观的事物,都只是因其呈现于人面前,才具有意义[14],真理不是认识与对象的符合,而是对意义的阐明,社会科学领域的真理更多的不是客观、绝对、凝固、唯一的。哈贝马斯则认为,通过交往的理性可以达成对真理的阐明。因此,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虽然在形式上是分离的,但逻辑上是统一的[15]。既然教育理论并非是普遍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理论,那么依据自然科学的范式来划分教育理论显然不是妥当之举。当然,教育理论在指向教育实践时,并不是以某一种单一的方式关注着教育实践。如索尔蒂斯(Soltis.J.)曾经区分了教育理论研究的四种不同类型:实证研究、解释研究、规范研究、意识形态批判[16],我国学者也提出教育理论具有科学性、价值性、规范性、技术性等不同的取向[17]。这表明,教育理论以不同的方式解释教育实践活动内部的逻辑联系、规范教育实践活动的策略,于是也就出现了“解释的教育理论”和“规范的教育理论”之分,但这种区分仅在逻辑上说明了教育理论的不同取向,并不能将教育理论分为独立形态的教育科学理论、教育技术理论等。

由此可见,以“教育忽略了技术”的假定作为教育技术学产生的动力来看,存在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即教育技术学研究的问题域由“教育与技术的问题”转向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问题”。前面的分析使我们获得了一个基本的结论:教育的这种忽略并不逻辑地存在。这就使得我们开始质疑当前流行的教育技术观:教育技术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体系,教育技术学是回答“如何做”的教育理论。这种质疑还得到教育技术学学科当前面临困境的印证。受美国教育技术观(主要是被国内学者奉为经典的“方法论”教育技术观,特别是AECT’94领域定义)的影响,我国教育技术学界在默认教育理论与实践分离的前提下,致力于研究如何将教育理论转化为操作理论(系统理论则提供了一种方法论的支持)。当然,如果我们同意将作为教育实践主要实施者的教师视同物质生产的技术工人,只需听从命令和按规则执行教学程序的话,这种自然科学式的解决方案或许是可行的。然而,我们深知,教育实践不同于物质生产,需要有思考能力和智慧的人的参与才能顺利进行,教育理论最终作用于实践必须赖于有智慧的教师才得以实现,理论的技术化仅仅起到促进转化的作用。技术能激发智慧吗?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莫衷一是,甚至更多时候技术和“自由”是相对的,教师迷失于技术原则和程序中而丧失对理论的独特理解的现象更遍存于教育领域。

于是,我们将理解教育和技术产生关联的必然性转向另一种可能,即跳出教育自身的框架,将教育置入整个社会系统中进行考察。任何教育活动都发生在一定的环境或情境之中,而这种社会情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一个社会所发明和使用的技术塑造而成的,教育便和技术不可避免地联系起来[18]。教育作为一个现实世界的复杂性系统,不仅自身存在着要素之间的反馈、自催化、自组织的相互联系和协同作用,还是一个开放系统,与自然和社会的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如果说前工业社会技术是被教育偶然地关注着,那么在科学技术日益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基础的近现代社会,技术被教育关注成为现代社会必然的选择。随着技术的独立性日益增强,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波及几乎所有社会科学领域,一方面自然科学的真理观和思维方式侵入到社会科学,使得人们相信甚至迷信可以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建立起富有预见性的社会科学,科学主义的思潮弥漫于各学科之中,追求科学化的热情至今未泯;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给社会科学领域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教育亦不例外。从教育技术学发展的历史来看,正是这两方面的需求催生了教育技术学。因此,如果我们仅仅将教育技术的“技术”一词界定在教育的范畴之内,我们似乎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教育技术学是随着非教育领域的技术手段的革新和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个学科,而并非随着教育自身的技术手段的革新而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教育技术学必须回到解决“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教育的现象和规律”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教育中的技术”在技术的外延上虽认可了现代科学技术对教育的作用,但并不是整体性的承认,而只是在某种程度上认可某些技术。这种非整体性主要表现在:(1)对除系统方法之外的现代科学技术多限于“媒体说”。纵观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史,人们对技术的认识已突破了物化工具形态的技术观,形成了包括物化形态技术和智能形态技术的技术观。这无疑是一大进步。然而,在一些经典的教育技术学著作中,“系统方法及教育理论的应用”往往成为智能形态技术的代名词。而除系统方法之外的现代科学技术则仅作为技术手段或工具的形态出現,如以计算机、网络等作为信息技术,作为知识、作为行为(或活动)和作为意志等形态的技术被忽略甚至抹杀。(2)以系统方法代表系统论思想的全部。作为系统科学核心的系统论是认识自然、社会的观点和解决自然、社会问题的普遍性思维方式,其带给教育系统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既涉及教育自身作为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次的系统,也包括教育系统与技术系统之间的关系。然而,由于“技术”定位的思想(要回答“怎么做”的问题),对系统论的关注更多集中在系统方法上,特别是系统过程方法上。于是,寻求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原则、程序、方法等技术规范,并用这些技术规范来干预和控制教育教学的过程,成为教育技术的主要任务,然而,这种预见性和可控制性的观点却在以自组织理论、分形理论、混沌理论等为基础的新系统观中被消除。(3)现代科学技术仅被作为应用的技术基础。“运用(或借助)现代教育思想、现代科学技术和系统方法”的表述遍布于教育技术的定义中,可见,现代科学技术是被作为技术基础(特别是媒体技术基础)出现在教育技术的视野中,基于这些技术开发媒体材料、信息资源和工具以及教学系统,成了教育技术的技术研究内容。但这必须在这样一个前提假设下才得以实现:教育规律和技术规律的内在一致性,而这种一致性显然不符合现代技术的特征。

上述非整体性的认识实质上反映了学界的工具理性,使得教育技术的学科理论本身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理论与实践中的种种矛盾。当前教育技术学面临的现实问题的焦点在于,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现代科学技术与教育的关系问题。教育界存在一个普遍接受的观点是,“新教育的产生是由许多因素促成,除教育技术之外,还有诸如新的教育思想、教育体制乃至新的教育内容等等都是促成新教育的因素,而这些因素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5]“造成计算机在教育领域的悲惨命运的主要原因不在技术本身,而在技术之外”[19]。如果这些观点是立足于引起我们对现代科学技术与人、教育之间关系的深入思考,警醒我们教育技术的研究不纯粹是工具和方法的问题时,我们也绝对认同这一观念;但如果这些观点是站在维护教育技术者的技术“价值中立”和对实践的权威形象的立场上,将技术在教育中的种种异化问题归结为实践者在使用技术时的观念不新、方法不当问题时,无疑会给实践带来极大的困惑。如在对待实践中的媒体滥用或教学效果不佳问题时,理论界更愿意用教学观念的落后和方法论不够科学化来解释,但这又如何解释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的课堂始终停留在“公开课”“比赛课”而难以常态化、持续性、规模化的现象?求新求异是人类的天性,应该说现代技术追求不断创新的特点是符合这一天性的,但为什么教师们在孜孜不倦地追求教学的创新时又拒绝新技术呢?

按照现象学的观点,不存在纯粹的技术本身,技术是一种关系性存在,技术聚集和反映生活世界的方式[2]。当这种聚集和反映通过教育和技术的联结发生的时候,普遍意义上的技术问题转化为特殊性的教育技术问题[20]。现代技术和传统技术的根本区别在于,其聚集和反映的重点是经济理性,而非人类的日常生活。这使得现代技术从日常生活走向实验室,成了远离感性生活世界的少数技术专家的“专利品”,技术实践与人类习以为常的传统和习惯被割裂。这一点从现实的教育来看得到了印证。当这种特征与特定时期的教育需求一致时,技术就能更顺利地被接受。如在二战时期用电影技术来培训大批的技术工人。但是,当它与当前教育追求的个别的丰富性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取向背道而驰时,现代技术介入教育就会变得艰难,因为对效率的追求往往会“驱使”教师更关注如何以最小的价值实现最大的教学效益,而难以感受到教育在培养个性丰富而有创见的人的乐趣。教育专家、教师们更担心的不正是技术的介入而导致教学变成了无生趣的技术实践,学生变得依赖技术而丧失思考的动力和交往的能力,而自己也变成缺乏创意的技术工人?再加上技术使用的诸多限制条件有时连效率也难以保证,多次的失败经历更会加深他们对技术的成见。我们要解决教育中技术的合理运用问题,必须从理论上回答如何在尊重技术承诺的合法性时,使技术的设计和使用更加充分展现出生活世界的深度和广度,使教师和学生能够经历和感受教育教学活动的丰富性和深刻性。

可见,无论是“媒体论”还是“中介论”,都没有突破教育技术的工具理性和科学理性,这从根本上解释了教育技术为何在实践中频遭质疑的问题。我们认为,教育技术学是技术聚集和反映教育的方式,教育技术的本质问题是实现技术与教育的统一问题,而不在于选择此媒体抑或彼媒体的方法论问题。按照J.米兰多佛尔的观点,“今天,必然到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要为人们如何在技术世界中过上有意义的生活这个伦理学问题找出答案”[1],那么,教育技术观的“关系论”转向既是教育技术学内在的要求,也是现代科学技术、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必然。

四、“关系论”教育技术观的要义

作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而产生的新兴学科,教育技术的主要任务并不是形成教育理论的技术化理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中介理论,而是基于关系的立场,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教育的现象和规律。以教育和技术的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立场和入口,是“关系论”教育技术观的基础和核心。

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问题例2

[中圈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3―0055―03

一 提出问题

1994年8月在上海召开了ICMI一中国数学教育会议,会上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秘书长,丹麦罗斯基特大学的M琼斯(Mogens Niss)教授作了“论数学教师的培养”的大会报告,他认为理想的数学教师应涵盖4个基本范畴:数学教师专业知识基础的构建:数学教师专业技能的娴熟;数学教师专业数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教师专业情意的健全。“教师不是以某种潜在方式贮存能量的场所,而是有个人经验和个人思想的具体个人――他被要求与现在有所不同,即理解、承认、应答和超越现状。他是可以被提出要求的人,有能力对要求于他作出积极响应的人。”

而现代教育技术已渗透到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与传统媒体的教学系统相比,现代教育教育技术具有传输信息量大,速度快、信息传输质量高,应用范围广、交互性强且能加强学生的多重感官刺激等特点。从而使当代数学教学产生了重大的变化,改变了数学教学的方式、方法,转变了人们的数学教学观念,虽然数学教学的本质不会因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而改变,但通过对数学教师发展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有助于解决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性与动力问题,对数学教师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 研究方法

1 预备研究

为了获得相关的资料,笔者对师大附中、雅礼中学与宁乡一中的部分教师进行了调查。调查的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调查的学校都信息技术比较重视,都有较好的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考虑了城乡差异性与研究的层次性,包括了2所重点中学和一所市一级学校:调查考虑了教师年龄跨度性,包括青年教师和中老年教师,问卷调查表由16个问题组成,所有问题的设计遵循了有关问卷制作的语言和形式方面的一般原则,为了保证所给的问题能被明确地回答,问卷表的制作过程中还向数名专家和高中数学老师作了技术性的咨询。在概念上,整个问卷表的设计是以研究的基本框架为基础的。大致来说,问题1至4是为了获知有关背景信息,以理解和分析教师对问卷的回答;问题5至16针对现代教育技术下对数学教师的发展:学习环境、学科整合、教学评估理论、教师专业化等及其它相关因素。问卷中选择题选项A到选项E依次赋值为5,4,3,2,1。

2 被试取样

问卷调查表于2007年9月初开始发出,累计发出66份,11月下旬开始收回,回收有效问卷调查表共计60份。有效回复率90.9%。为了保证调查的真实与有效性,并对调查问卷回执教师中运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重新选择了6名教师作为课堂观察与访谈的对象。

3 统计与分析

在进一步的检查后,所有的从问卷调查中得来的数据资料都被存储、处理和分析,主要利用个人电脑统计分析软件SPSS for Windows13.0进行统计分析工作。

数据分析遵循了两条基本原则:

第一,采用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定量分析主要应用于来自问卷调查的数据,以求得到对于数学教师角色的一般取向和他们是如何运用其角色。定性分析主要应用于来自面谈和课堂听课的数据,以客观深入地阐述数学教师如何在现代教育技术下发展的。

第二,关注现代教育技术这个大背景对数学教师角色发展的影响,从而获得教师角色发展的趋势并进行联系分析。

三 研究结果与分析

1 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师发展的相关性研究

(1)问卷的t-检验、因素分析和信度分析。

为了验证工具在统计上的有效性,先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因素分析和信度分析。

第一,t-检验,以t-test检验高低二组在题项上的差异。数据表明,a4到a16的7值均达显著,表明问卷的12个问题均能鉴别出不同受试者的反应程度。

第二,因素分析。为检验量表的结构有效度,对问卷进行因素分析。得出该问卷的KMO值为0.823,表示适合进行因素分析。依据因素分析的结果,将问卷的12个问题分成2组,第1组:14,5,9,7,12,6;第2组:15,16,8,10,11,13。

第三,信度分析,采用“Cronbacha”系数测得第1组问题与第2组问题的信度,结果如下:第1组问题的系数为0.785,第2组问题的系数为0.761。根据信度系数接受范围而言,本问卷研究是可以接受的。

(2)相关性研究

为了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师发展的关系,我们进行了相关性研究。根据K.Pearson提出直线积差相关方法计算,结果为:r=0.461,表明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师的发展之间有着其密切的相关,数学教师的发展在程受到现代教育技术很大的影响。

2 数学教师选择现代教育技术的现状

(1)能认同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建构学习

在调查问卷表中问题5有63.3%的人认为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下创设恰当的情境是“很有必要”,5%的认为“有必要”。对于问题14中的通过哪些途径发展学生的数学知识,有91.7%选择了“开展多种教学方式”和“让学生自主学习”。调查研究发现,创设情境与启发学生自主学习之间存在强的相互关联度,同时,与教师面谈中发现很多教师认为:教育技术环境能做到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会、视听并用,形成全息式的表达方式,为教学提供了逼真的表现效果。扩大了人的感知空间和时间,提高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范围;能把学生和教师思维充分地暴露出来,可以有效地激发联想去获得知识,教师可以不再像以前那样了。同时发现学习环境中的硬件与软件发展因为没有及时跟上而不能提供一个有效的学习平台。

(2)数学教师在整合数学与现代教育技术处于一种较弱的态势

在整理调查问卷表的问题6、问题7和问题8回执卷时,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发现数学教师虽然对现代教育技术持肯定的态度,但当认识到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才能掌握这种技术时,表现出妥协或抵制的意向。对于问题6,仅有10%的教师认为自己已经“积极去适应”,56.7%的教师“有紧迫感”,但持“无所谓”与其他消极观点的教师有33.3%。在问题7中有56.7%的教师认为“有一定的效果,但具体实施与理想有差距”,通过独立样本F检验揭示,效果差异不显著(p>0.05)。对于问题8,研究者发现“熟练掌握”与“基本掌

握”的数学教师的教龄一般在6年以下,对于教龄大的数学教师表现出对现代教育技术无所适从的感觉。结果显示:数学教师大部分愿意选择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数学教学,并持肯定的态度,但真正能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比较到位的教师比较少。

(3)数学教师缺乏主动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来改进教学的热情

对于问题9认为自己“经常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教师,仅8.3%,对选项5说明了“较忙,没时间”的教师有10%。尽管问题13表现出数学教师对学习的认同态度。有33.3%的人认为“很有必要”学习,50%的人认为“有必要”进行学习。问题10中研究调查表明数学教师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对于全日制学校的数学教师,由于教学任务重,基本只有寒暑假才有时间进学习以便更新摄取新知识,对于“通过自学”与“在职学习”持欢迎的态度。对于“参加教学改革实验”来完成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则没有表现出太多热情。这也说明了教师对于主动学习、掌握和更新知识缺乏真正的源动力。

(4)数学教师正积极把现代教育技术引进数学教学评估体系

通过分析调查表中问题15,有91.7%数学教师认为评估进入教学系统中是有帮助的,通过积差相关方法得到:r=0.95,表现出强的正相关,可以认为教育评估引入与数学教学系统改善有着及其密切的相关。

四 结论

通过对数学教师选择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数学教学的研究表明:第一,数学教师选择现代教育技术能改进数学教学,并能提高教师本身的发展;两者有着比较高的正相关,并相关性比较显著:第二,数学教师选择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数学教学在某种意义上而言需要进一步改善,具体表现为:(1)对选择现代教育技术改进数学教学,数学教师持肯定的态度,尤其认同现代教育技术能创设真实情境优化教学。(2)在整合中,对选择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学习表现出较弱的倾向,并缺乏后继学习的动力和主动学习的热情。(3)对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教学评估帮助改进数学教学呈现很大的热情,有积极选择现代教育技术的可能,但对于后继学习展开,数学教师选择现代教育技术将会表现同样妥协的态势。

五 思考与建议

1 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系统培训,提高数学教师的技术开发能力

对于数学教师而言,熟知本学科的专业知识是适应现代教育技术最起码的要求。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中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人际交往观等。同时使得教育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都发生了变革,通过系统的培训,提高信息采集与处理能力,加强技术专业教师和数学教师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技术开发能力。

2 加强整合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学科,提高数学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

教师要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师要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的知识,能有效地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要具备数字化资源的使用和开发的能力,要具备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备课能力等等。同时创造条件和机会改变数学教师所使用的工具、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等,我们要求能够把握关键问题真正让数学教师受益:数学教师花费同样的时间劳动能做得更多更好;或者在教学质量同样前提下,节省了时间,能提高单位效益。以数学学科知识的学习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解决数学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

3 加强数学资源建设,提高数学教师的技术创造能力

数学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把这些资源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联系;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根本目的和出发点的。例如当数学教育工作者利用多媒体技术动态地展示函数图像、几何图形及其各种变换关系并研究其性质:利用网络获得新的数学信息并与他人进行合作学习;利用计算机对实际问题建立模型,使抽象的数学具体化等工作时,我们发现“在数学教材里所呈现出来的数学,或者说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就不再是一种现成的、以定论形式呈现的客观对象,而应当是一个可以‘做出来’的数学,一个充满探索与交流、猜测与论证的活动过程。”做好数学课程资源库的建设,我们可以考虑如下几点建议:①建立多媒体数学素材资源库,包括图形、表格、公式、曲线、文字、声音、动画等多组信息的素材资源库。②建立微教学单元库,即以知识点为单位的“小课件”和“微单元”,形成数学学科课件系列。③建立资料呈现方式库,将多种多样的资料呈现方式进行归纳分类。④建立教学策略库,将不同的教学策略方式设计成可填充重组的框架,让教师在教学中根据需要将不同的素材、微教学单元与不同的资料呈现方式和教学策略相结合,灵活设计创新教学模式。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技术将作为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为数学教师的终身学习和主动发展奠定基础,以“生命观”为核心构建新的现代数学教育观念,尝试将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与教师成长的生命活动历程相结合,从数学教育静态资源“库”的建设发展到动态的“流”的平台建设,从关注于“物”的技术环境的思考方式上升到关注于“人”的生存和全面发展的思考方式,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创造一个现代人生存环境的手段。

参考文献

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问题例3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等方式都在无时无刻的发生变化,对教育领域而言,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局限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需要.如何突出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一直是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等各个层面都密切关注的问题.吉林省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农业省农村人口较多,由于经济发展的落后,许多学生家长的知识水平相当有限,思想观念比较陈旧,学校的教学条件比较落后.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条件、思想观念以及学习方式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二、主要研究内容

近年来,国家出台的关于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相关文件和政策,以此为依据,我们对国内现代教育技术发展水平进行分析,特别是吉林省农村现代教育现状和对当前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对农村高中数学课堂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的调查,提出了研究的理论、现实意义以及开展研究的必要性.1.设置调查问卷.在大中城市,多媒体教学系统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知识形成的最佳途径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是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可通过三维演示、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和模拟事物的特点,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学生的眼、耳、脑、口和手都动起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教学效率.但在农村应用情况不容乐观,具体情况我们做了一项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分别针对高中一线教师和学生而设计,共设计16个问题,第1~6题调查的是教师平时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情况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情况,从中可以了解一下教师对于多媒体应用的熟练程度,以及教师对多媒体的一些了解.第7~9题调查的是教师对于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的态度,以及教师在应用过程中对于多媒体的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认识情况.第13~15题主要调查教师在应用多媒体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时的细节情况,以及在应用多媒体的反思情况.第16题调查教师对于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意见和建议.2.统计调查问卷的结果.结合上述16个问题的满意程度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均不理想.下面列出前三个问题统计的:3.调查结果分析.第一,目前农村高中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设备上还需要加大投入力度,很多学校的多媒体设备还不够完备,就我所在的学校而言,多媒体的显示屏就是用屏幕很小的电视机代替,在课堂展示过程中,由于字号太小很多离电视远的同学都看不清.有些教学环节根本无法展示,影响教学效果.第二,教师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高中数学教学改革的强烈愿望,但多媒体教学在数学课堂的普及率还远远不够,有很多老教师不会应用计算机,更不用说多媒体课件了,所以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扩大培训范围.让年轻教师帮助老教师,以新带老,使多数教师都能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第三,课堂中尽量减少滥用多媒体的情况,要注意多媒体与讲授法的有效结合让多媒体的用法和用量都能够恰到好处,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兴趣和教学效果.

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问题例4

教育作为世界各国发展其综合国力之根本的一个领域,教育的发展必须适应信息化的环境,信息化将为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赋予了新的内容。信息技术能力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应是全方位的,即运用于学校教育、教育教学活动、教师培训、教育教学科研及其指导等工作中、拥有大批掌握并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工作者是推进信息化教育的关键。

1 实现高职高专学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关键问题

1.1 构建信息教育的平台是信息技术能力之“根”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以及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一切给现代教育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1.2 加强师生信息化的素养是培养信息技术能力之“本”

全面推进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师生信息素养的同时,信息技术应用重点定格在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教学的整合这一中心议题上。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的整合是将信息技术作为意识又作为内容、方法和手段,融于课程及学科教学之中的理论、实践与结果。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为载体的信息开发、信息存储、信息传递、信息呈现、信息处理的综合及其运用[1-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提升为同学生、教材、教师并列的教学过程构成要素,将传统的主要素教学过程重新整合为和谐高效的四要素,形成真正的学生主体性的突破“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本中心”的全新模式。利用信息技术备课、上网查阅教研资料、用网页等形式编写教案,能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及教学效率。利用信息作为手段,可以超越传统信息呈现的教学内容,快捷实现对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网络通讯技术,组织各类协商、讨论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练习和测验,可实现计算机软件对教师职能的部分代替,减轻教师负担,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 高职高专学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主要方法

2.1 专家讲座

通过专家到学校做专题讲座,向全体教师讲述有关教育信息化的理论和发展趋势及教育信息化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要求等问题,使教师接受新的教育观念,树立信息教育意识,自觉提高信息技术能力的方法。

2.2 观摩学习法

教师通过专家讲座和现代教育理论学习,有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改进教学的需求,但在实践上如何操作则需要有一些具体的课例来做指导。对于大多数教师讲,如何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教师到开展教育信息化比较成功的学校参观学习,再组织本校教师开展教学示范研讨活动,从而使更多的教师自觉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来提高教学质量。

2.3 培训集中法

组织系统而实用的信息技术培训是为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在学校中组织诸如计算机知识操作技能、课件的制作与加工、计算机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与策略、数据库开发及从网上获取教学科研信息的技能、与计算机使用有关的法律问题与道德问题之类的培训班显得十分必要。培训时应讲练结合,以教师的操作练习为主,同时落实有关培训制度,以保证培训的质量。

2.4 环境养成法

学校还应通过校园信息化建设,营造一种信息化的工作氛围,让教师在工作中处处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这样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

2.5 课题研究法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全球的教育新课题,如何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来改进教学,它需要广大中职教师开展创造性的研究。通过小组或个人形式的课题研究,探索信息化时代的学与教,有助于教师信息能力的创新。

3 高职高专学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应具备的基本信息能力

3.1 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

在教育信息化的教育环境中,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纷纷进入教学领域,传统的师生口耳相传式的教学将不断弱化,而计算机和网络等新的信息技术将更多地出现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掌握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例如可用word进行英语写作或作为排版软件用于制作电子简报,用excel教数学等。另外,数据库的应用培训是网络时代教师的重要技能,不仅有利于教师了解网上资源搜索机制,也有利于开展探究式教学。

3.2 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来获取信息的能力

教师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来获取信息的能力,是对信息时代人的基本素质的要求,同时在信息化的教育环境中,教师“授业”的职能将被淡化,一种新的基于资源型的学习模式将要成为重要的学习模式[3]。在基于资源型的教学模型中,教师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个问题或一个疑难情境,让学生根据问题搜集信息,找出问题的答案。在此过程中,教师首先要通过网络等获取相应的信息,以对学生搜集信息的过程进行有效的指导,减少学生浏览信息的盲目性,提高资源型学习的质量。因此,从表面上看,这种基于资源型的教学模式教师似乎比较轻松,但其实对教师获取信息能力的要求更高。

4 高职高专学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原则

4.1 分层次原则

在确定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目标上,应考虑到教师的年龄、任教学科及信息知识水平等特点[4]。从普及层面上讲主要针对一般的教师,其目的是为了适应当前信息教育及普及的需要。经过信息技术培训,达到一定的水平。从提高层面上讲主要针对信息科学教师和教育技术骨干,其目的在于培养信息学科的带头人。要求他们具有更强的教学设计能力,并能够根据这些教学设计开发出各种科学软件和网页等。

4.2 设施建设与教师培养同步原则

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不单是提高理论和改变观念的问题,还要培养实际操作的技能,因此在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培养时,学校应提供必要的硬件保证,让教师接触到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和资源,在实际操作和使用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

4.3 制度约束与自觉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由于观念和在教学中已形成的惯性,教师往往并不热衷于接受培训。为了保证教师培训效果,学校必须制订必要的管理制度,通过制度规定要求教师接受培训。例如可以在培训管理制度中建立成果激励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对通过培训学习能将知识、技能转化为成果的老师给予一定的奖励,把培训考核与教师工作实绩结合。

5 参考文献

[1] 刘雍潜,李龙.教育技术基础[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32.

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问题例5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 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的问题

1.1 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开发

随着我国在教育上的资金投入越来越多,高校中的各种设备也在不断更新,大多数高校中的硬件不断升级,多媒体教室逐渐扩建,同时相关的教学资源库得到不断充实,这是高校中硬件设施的不断更新情况。而与此同时,与之相关的不同专业学科相匹配的软件教学资源却出现了量少且窄的发展窘境。高校很少组织购买和制作相关的优秀教学软件,教师由于受到个人购买力和研发能力的限制,也很少在教学软件上下工夫。软件是硬件设施的基础,如果不具备相关的软件,那么硬件也就很难得到应用,在使用的过程中,也会受到很多的限制。某些高校在引入硬件设备时,不以教学需要为出发点,带有典型的盲目性。此外引入硬件设备后,缺乏应有的管理维护,重应用,轻维护,管理很不规范,以致于设备出现了很多的故障,严重影响了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1.2 缺乏现代教育技术理论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将讲授的内容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对于重难点问题可以讲解得更加清晰,这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一大优势。但是很多的教师将主要的心思花费在多媒体技术处理、硬件使用与课件开发中,造成了他们忽视了教学设计、教学理论以及教育学等方面,出现了本末倒置的尴尬局面。高校教师对于教育规律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结合缺乏应有的重视,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没有做到因材施教,没有使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解决教学问题,教学设计中没有将相关的教学信息传达给学生,课堂中的教学效果不理想。

1.3 缺乏对于现代教育技术作用的正确认识

如前所述,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具有自身的优势,但是其本身也存在一定的缺陷。课堂教学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上——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还要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具有直观的特点,这种特点在教学中的应用淡化了学生利用语言符号和抽象概念进行思维获取知识的能力,不利于其抽象思维的发展。同时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减少了师生之间的交流,缺乏师生之间的交互作用。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过分专注知识讲解,忽视了学生的课堂反应。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教师人格示范作用,影响了学生完整人格的塑造。

1.4 教学资源建设滞后

我国当前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教学资源比较匮乏,尤其是与教学课程紧密联系的课程缺失严重。高校中普遍存在着对于教学资源的有效共享认识不足,对教学资源建设模式缺乏深入的探讨。相关的教学资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师生的需要,且一些教学资源也未得到充分的使用。高校的素材库建设、课件制作等存在着低水平建设的现象,同时教师在获取相关的教学资料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教学中使用的教学资源缺乏新意,没有吸引力,造成了学生对于相关的课程失去兴趣。

1.5 现代教育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落后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极快,这对现代教育技术来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挑战不仅来自技术和资源,而且也包括专业人员的素质。高校中的现代教育技术人才队伍匮乏,影响了教育技术的应用。如果没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教育技术就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要适时吸纳专业人员到现代教育技术的队伍中来,增强队伍发展的活力,使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获得更好的发展。

2 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应对措施

2.1 加强软硬件的建设

高校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过程中,要注重兼顾教育技术的软硬件建设。第一,继续加强硬件设施的投入,并不断更新设备。硬件的设施主要包括演示型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与校园网络建设等方面。学校还要继续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不断更新相关的装备,完善现代教育技术的设施。第二,在软件的建设方面。抓紧开发相关产品,由学校的主管部门根据教学的需要,制定统一的规划,结合教育教学的改革,组建由学科带头人、学科教师、教学媒体专家和教育软件开发公司等组成的小组,由这些人共同开发设计相关的教育教学课件。也可以与同行学校之间展开合作,实现双方资源的共享。积极鼓励教师采用新技术,并向教师提供足够的时间和财政支持。在软件的建设方面还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条件,采用下载、购买相关的教学资源,实现资源的多元化。第三,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日常维护,建立以设备和软件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规章适度,确保正常使用。

2.2 积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建设

在高校中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建设,对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具有积极的作用,可以从以下着手:第一,加强职前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工作。目前高校当中教师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还存在很多的误解和不清晰之处,因此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培训工作非常重要,但欲速则不达,短时间之内很难达到效果,可以找到相关的重点内容讲解,比如侧重于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制作、网络基础与多媒体教学等,并将这些内容与教学设计、教育理念实现统一,实现技术与理论、实践的完美结合。第二,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高校中的教师由于年龄段不同,其所掌握的现代教育技术呈现出差异的特点,因此就要根据教师掌握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差异,组织相关的培训工作,有针对性地组织相关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

2.3 准确定位,加强师生互动

现代的大学生具有自己的思想、知识体系,在教学过程中,要对他们采取必要的教育教学方法。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时,不要将精力放在流光溢彩的图片和音视频上,而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年龄,因材施教,有选择性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超越传统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效率。教师还要积极推动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善于设计环环相扣的情节,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这就要求教师将多媒体辅助教室运用到教学中,启发学生不断思考,发挥多媒体教室应有的作用。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实现课堂上下的互动。学生在课堂上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告知教师,以解决实际问题。

2.4 强化教学资源建设力度

高校在教学中要采取相关的措施,加强相关的教学资源建设。高校应该首先对教学资源系统加强构建,对已有的资源进行充分的整合,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确保资源的质量。在学校的网络建设中要积极建设丰富的教学素材库,为广大的教师提供课件制作的素材。并将相关的优质课程置于网络上,供学生时时学习,使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及时学习。与其他的高校合作进行或根据地域特点形成区域性高校联合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优质资源的互补。

2.5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对于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作为现代教育技术人员要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使他们热爱本职工作,树立为教育事业做奉献的理想。其次,高校要积极做好引进高层次的现代教育技术人才的计划,不断引领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潮流,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对于这些技术人员遇到的实际问题,要及时予以解决,以稳定教育技术队伍,使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成为一个推广、研究教育技术的人才建设聚集地。

3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

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高校教育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要全面审视教育信息化、信息资源库的建设等。未来高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有:第一,高校将会更加重视教育技术的推广应用。高校会逐渐改变教育技术的观念,鼓励教师将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手段结合起来。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者则可以对教师进行适时的指导,以便于教师更加方便、有效地组织教学。第二,合理建设教学资源与环境。未来的高校将会对教学资源进行分类与管理,设计一系列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并对现有的系统进行完善升级,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同时将针对不同的系统完善相应的应用指导与评价标准,使丰富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第三,不断完善教育技术评价体系。未来高校对于现代教育技术评价体系的研究将会愈来愈重视。这一评价体系的重点是以学生素质目标的达成作为评价标准,以单项素质的评价与综合素质的评价相结合、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思路来设计科学、有效、可操作性强的评价体系。通过建立完善的教育技术评价体系,促进教育技术的实施与发展。第四,不断规范现代教育技术的学术研究,实现知识的创新。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将会营造向上的学术氛围,加快知识的创新。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使用各种研究方法,进行自身的知识构建,避免无意义的研究,实现知识的传承。第五,现代教育技术的手段将日益网络化、智能化、虚拟化。随着信息网络和信息技术的的迅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将会改变人们的传统学习方式。网络化、智能化、虚拟化将消除时空的距离,实现自主自由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赵晓峰.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0).

[2] 陶茂芹,周常宁.多校区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体系构建[J].电化教育研究,2003(4).

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问题例6

在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中,人们可以对教育技术或教育技术学有不同的认识,可以作出不同的解释,甚至不必去统一认识。但是,对涉及我国教育技术学科的定位、研究领域以及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等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却不能回避,都需作出正确的解释。于是,笔者将这些问题概括为“四个关系”,即教育技术学与教学论的关系、我国的教育技术学与美国的教育技术的关系、教育技术学与学习理论的关系以及教育技术学科与教育技术学理论的关系。笔者试图从这些关系的分析或辨析的角度,谈谈自己对这些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以求学界同仁交流、探讨。

一、教育技术学与教学论的关系

“教育技术学与教学论”是我国教育学科背景下产生的一对关系,或许是我们特有的一个问题。对这个关系的分析和探讨,旨在解决教育技术学科的研究领域、对象和学科属性、定位等基本理论问题。

首先说明,“教学理论”与“教学论”不是同一个概念。所谓“教学理论是关于教学即教师行为的理论,它的核心问题是‘怎样教才是有效的’。”[1]凡是对“怎样教才是有效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回答,并形成系统的理论观点,就是教学理论。教学理论可以来自几个相关学科,如教学法(学科教学论)、课程论和学习理论等。而教学论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专门研究教学问题和现象,把握教学规律的一门学科。这是我国和包括俄国在内的欧洲一些国家才有的学科。清楚了这两个概念,教育技术学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就容易讨论了。

教育技术学与教学论是怎样的关系?这是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在我国,与其他的教育学科相比,教育技术学与教学论的关系最为敏感,最容易产生冲突。主要表现在研究领域上。由于受美国教育技术领域扩张的影响,我国教育技术的领域问题必然引起人们的关注,要与教学论作个划分。

我以为,这种划分既要尊重有关学科发展的历史事实,也要看到本国教育科学发展的现状。“教学论是研究教学一般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十分广泛,包括教学过程及其本质、教学目的与任务、教学原则、教师与学生、课程设置与教材、教学方法与形式、教学环境、教学评价与管理,等等。”[2]我国的教学论将所有教学要素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唯独对视听媒体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没有给予关注,给我国的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的发展留下了生存空间。可以说,我国教育技术学的生长点是从教学论研究的最薄弱领域中产生的。也可以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科技含量的视听工具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产生了我国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空间。这是我国教育技术学发展的历史事实。

由此看来,我国的教育技术学与教学论的关系不是具体方法性学科与抽象理论科学的关系,即它们不是两种层面的关系,而是一种从不同角度研究各自不同领域的关系。教学论是从全方位的角度来研究一切教学问题和教学活动,其目的是探究教学的一般规律;而教育技术学则是从教学媒体和方法应用的角度入手,探究在现代视听媒体和信息技术影响下的教育教学的特殊规律。教学论重在研究关于教学的一般规律,而教育技术学在于研究教学中可操作的、带有方法性的特殊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技术学与教学论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教育技术学的诞生和发展需要吸收来自教学论研究的“养料”。在教育技术实践中需要现代教学思想、理论的指导。反过来,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成果也会充实、完善和影响教学论的建设。在我国目前的教育学科的状况下,教育技术学与教学论应该是这样的一种关系。

二、我国教育技术学与美国教育技术的关系

分析这一对关系,有助于认识我国教育技术学科的特色,以及我国教育技术学产生和发展的背景,对把握本国学科的发展和如何借鉴国外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均有积极意义。

近些年来,由于美国的教育技术定义和教学设计理论对我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产生了照搬美国理论、定义的倾向。有学者甚至认为教育技术学应该像物理学、化学等学科一样,无国界之分,不应当有美国的教育技术学和中国的教育技术学之分。[3]显然,这是对教育技术学科基本属性认识不清的表现。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的产生必然要受一定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影响。美国学者曾明智地认为他们定义的“教育(教学)技术”是他们文化的产物。[4]同样道理,我国的教育技术学也是我们本国文化的产物。从这种大背景上看,中国的教育技术学与美国教育技术学是有差异的。讨论这种差异,不是为了拒绝学习国外的理论和方法,而是为了避免不看本国的实际,盲目照搬的思想和做法,是为了更明智地、有效地学习他人的东西。

在美国,教育技术是作为一个领域而存在。这个领域是由不同的分支领域所组成,有的学者认为“教学技术领域是三个研究分支的汇合,即教育中的媒体、教学心理学和教育系统方法(Seels,1989)”。[5]也有学者认为“视听设备、个别化教学和系统方法已帮助形成了教育技术学领域”。[6]无论哪种表述,有一点可以肯定,美国的教育技术是由最初的视听教育(或教育中的媒体)与其他相关领域结合而形成的。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的学者对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做过许多种界定,从这些定义便可以看出其研究领域是在不断扩大的,从对媒体、方法的研究扩展到对所有教育(学习)过程和资源的应用研究。也正因为其领域的扩大,导致其内涵的模糊,才使得美国人一次次地定义教育技术的领域和范畴。

在我国,教育技术是以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视听媒体在教育教学中应用为核心,形成自己的教育技术学科。后又随科技发展增加了计算机和网络的教育应用。其领域始终是围绕现代视听媒体和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应用这个领域。近十多年来,尽管汲取了美国的有关思想和方法(如系统方法和教学设计理论),我国教育技术的核心领域依然是视听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是围绕着现代教育媒体的应用进行相关资源、过程的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而非所有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

为什么美国的教育技术领域要逐步扩大,而我国的教育技术领域却没有这样扩张?其根本原因就是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导致两国的教育学科构成存在差异。由于美国没有综述“教学问题的‘教学论’,像欧洲所讲didactics(教学论)那样的东西”,由于“在美国无现成一套教学论可用来作为其理论支柱,于是“教学设计”这门学问就应运而生”。[7]而“教学设计”恰恰是美国教学技术的核心理论。由此看来,美国的教育技术扮演着或部分扮演着类似我国教学论这样的角色。当然,是具有美国特色的“教学论”。这就是美国教育技术的领域扩大的重要原因。[8]

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并不完全是从教育学科之内生长起来的,它从一开始就注重媒体技术。这是因为我国教育学科体系中有教学论,它的存在不可能给我国教育技术学留出像美国那样的扩张空间。因而我国教育技术发展与美国是不同的。顺便说一句,有学者把我国教育技术的这种特点称之为“媒体中心”论,并拿美国的“方法中心”论与之相对比,以表明我们的不足。其实,抛开两国不同的学科背景作这样的对比,显然是不科学的。再者,媒体与方法之间是一种共生的关系,在教学实践中它们是无法割裂的,只不过美国人关注的是教学中较广泛的方法,而我国关注的是现代媒体技术教学应用的方法。这也许就是它们之间的区别所在。

分析中美两国教育技术学发展的差异,使我们意识到:第一,不同国家教育学科体系是有差别的。学习别国的经验,应注意本国的实际。若全盘照搬别人的东西,并视为“权威”,就难免产生与本国教育学科发展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现象。第二,在有教学论这个学科存在的背景下,我国的教育技术学研究应该有自己特定的领域,不应盲目地模仿美国,更不应泛化。这个问题在前面已作了阐述。第三,我国的教育技术注重媒体技术的教育应用,并不是一件让国人感到尴尬的事,因为媒体的应用与系统方法、教学设计之间不是对立的,围绕着现代教育媒体的教育应用,并结合系统方法和教学设计的应用,使得教育技术工作更有成效。十多年的教育实践已说明了这个问题。我以为这是我国教育技术学的特色之一。

三、教育技术学与学习理论的关系

教育技术学与学习心理学有着密切联系。在学习心理学看来,教育技术是其相关理论得以施展的途径或平台;而教育技术则把学习心理学当作自己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然而,教育技术学如何应用学习理论,以及怎样看待学习理论却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怎样应用学习理论?这是教育技术工作者时常产生困惑的问题。学习理论并不像某种应用程序或某个工具那样直接拿来使用。在教育技术实践中(如教学或课件设计与制作中)并不能直接应用学习理论,而是经过“转化”过程后才能应用。因为学习理论的根本目的在于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学习,在于说明有的学习为什么无效,有的学习为什么有效,所以,教育技术学对学习理论的吸收还要经过一道加工或转化的工序,即在学习理论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学习的基础上,生成“应如何”学习的法则。[9]要在学习法则的指导下实施教育技术工作,设计制作相应的教学信息资源等。教育技术学是在学习理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进行再一次设计、开发、应用等工作。因此这道“转化”或“加工”的工序是十分重要的,正是教学设计所要完成的工作。这就是教育技术学与学习理论的关系。那种把学习理论当作标签,直接往教育技术学上贴的做法,或认为“学习理论发展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教育技术的发展”[10]的观点均是不妥当的。

如何看待学习理论?每个学科都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学习理论也是如此。从早期的行为主义理论到认知心理学,再到建构主义理论,以及作为“第三势力”的人本主义理论出现,都是各派心理学对人类学习现象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探索的结果。学习理论的演变,并不完全是一种理论颠覆另一种理论的结果,而是在承认前一个理论合理成分的前提下,认识到它们的不足和缺陷,进而衍生出新的理论。因为人类的学习或个体的学习是极为复杂的心理现象,可以说,每种理论都是从特定的角度揭示了学习现象。但是没有一个完美无缺的理论。

教育技术学应当利用各派学习理论合理成分或有效成果,进行再次设计、开发、利用等工作。应该做到你的成果均可为我所用,你的最新成果可以被我接受,但不可以被你的发展所左右。教育技术学科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教育技术学有其自己的领域或课题。它不应该被动地被心理学或学习理论发展所牵制。学习理论的最新成果出现,只是为教育技术学的再次设计、开发和应用等工作增添了新的基础性原料。之所以产生误把学习理论的发展当作教育技术学的发展,或是线性地、更新换代式地看待学习理论等现象,盖因教育技术学还在初期发展阶段,自己独特地解释教育和学习现象的话语方式还没有完全形成所致。

四、教育技术学科与教育技术学理论的关系

教育技术学科与教育技术学理论的关系也涉及了该学科性质以及学科定位等问题。有关教育技术学科是方法性的技术学科还是理论性的科学学科?是综合性的应用学科还是以基本理论探讨为主的学科?[11]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还在进行之中。但无论产生怎样的结果,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即怎样认定教育技术学科和教育技术学理论关系的问题。

“教育技术学科”是一门学科或专业的概念。它既是一门针对特定领域研究和探索过程中而产生的学问,也是培养特定人才的专业领域。而“教育技术学理论”是该学科中对其基本理论进行研究的学问。作为一门学科,教育技术学科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形成更专门化的研究领域,如有对某种媒体教育应用的研究,有对某类教学方法的研究,有对某种类型教学材料开发的研究,也有对基本理论的研究等等。因此,我们说教育技术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学科。它既不是单一的技术学科,也不是纯粹的理论学科。而教育技术学理论仅是对教育技术现象在理论层面上探索的学问。教育技术学理论与教育技术学科不是一种并列的概念关系,而是其下位概念。

作为一门专业,教育技术学专业有不同的课程,而反映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的“教育技术学概论”仅是该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因此,“教育技术学科”与“教育技术学理论”不是同一层次的概念,教育技术学理论是教育技术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教育技术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我们不能因为该学科有许多方法性、媒体操作性的内容而忽视学科的基本理论建设;反过来,也不能因强调其基本理论建设,而忽略或掩盖了其具有的综合性、应用性的学科性质。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这种分析也许对教育技术学科的性质、定位的认识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崔允漷等.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

[3]梅家驹.教育技术定位与错位[J].中国电化教育,2000,(1):10.

[4]巴巴拉·西尔斯等.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18.

[5]巴巴拉·西尔斯等.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37.

[6]罗伯特·M·加涅.教育技术学基础[M].张杰夫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12.

[7]李秉德.“教学设计”与教学论[J].电化教育研究,2000,10):7~11.

[8]李康.从若干定义看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取向[J].电化教育研究,2001,(1):11~21.

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问题例7

一、pbl教学模式

所谓pbl教学模式是指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模式。对于教师,它是指一种教学模式,对于学习者,它指一种学习模式。它把教学或者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解决复杂的、实际的或真实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发展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学习模式。其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复杂的、实际的或真实的问题,使学习者建构宽广而灵活的知识基础,从而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发展有效的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pbl教学模式引入高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

(一)引入的必要性和作用

1、必要性:课程目标和学生特点的要求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是师范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是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主渠道。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职业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具有重要作用。wWw.133229.COM只有将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与学生具体的专业问题结合起来,才能显示其巨大的价值。

另外,处于一线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师认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对象是专业背景复杂的师范生,包括文科、理科、艺术等学科,应该把课程知识融入学生具体的专业问题情境中,培养他们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作用

改善知识技能的教学。pbl教学模式是一个先分析面临的问题需要什么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然后探索知识技能的具体内容,最后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超越了传统教学中的“知识灌输”、“技能训练”,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融于问题的解决过程之中,激发了学习的动机,并为学生理解正在学习的内容提供了经验基础。

有利于教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强调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以及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这些内容的传递只能靠体验,靠渗透,pbl可以为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学生在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领悟其思想,感悟其意义。

培养学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够看到现代教育技术与所学专业的联系,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并借助己有的经验,运用学到的知识来解释或解决实际教学问题.

(二)学科特殊性考虑

由于pbl教学模式并非专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开发,所以在应用时必须结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特殊性。在教学设计时,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从学习内容类型和学习目标水平两个角度来选择适合问题解决式教学的现代教育技术知识。从总体上看,那些应用性强的内容比较适合也比较容易使用问题解决式教学。而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应用型课程占据多半内容,所以总体现代教育技术课程适合运用pbl教学模式。

三、基于pbl的高师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模式设计

(一)基于pbl的教学设计要素

1、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导向,又是检验达标效果的尺度。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考虑现代教育技术学科的特点、学生的特点以及基于问题学习的特点等,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培养自我驱动、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能力。

2、情境创设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一定的情境),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在教学中将学生引入一定的情境,这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存在(提出)一种具有一定困难,并且经过努力探索而又力所能及解决的问题。事实证明,任何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针对现代教育技术这门学科,其内容不具有严谨结构的特点,应创设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在该环境下应能仿真实际情境,从而激发学习者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这过程中去完成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

3、问题设计

pbl将问题作为学习的起点,所以,在开展基于问题学习时,如何设计、形成促进学习的问题对整个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设计的问题既有一定深度、广度,又可以预测其解决的途径,而且问题的提出真正出自于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对问题的设计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习开始进行时对问题进行设计,第二阶段就是当学习进展到关键阶段,学习者搜查了大量资料,对资料进行分析与共享时,进一步对问题进行设计,以促进学习的深入。

在第一阶段,设计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在设计问题时,必须以教学大纲的要求为核心,并考虑教学目标、学生现有水平、知识结构和动机态度等因素。第二,问题必须是基于真实情境问题,从而能够在学习者的经验中产生共鸣,需将学习置于复杂的、实际的问题情境中。学习知识的情境与以后应用知识的情境具有相似性,这可以促进知识的提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掌握概念、原理和策略可以促进学习在新问题中的迁移。第三,问题应该对学习者有一定的挑战性,具有足够的复杂性,包含许多相互联系的部分,而每部分又是很重要的,这不仅可以吸引学生,而且能够发展学习者有效的解决教学技能和高级思维能力,确保在将来的工作和学习中学习者的能力有效的迁移到问题的解决中。第四,问题应该具有劣构性,从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找出结构不良的问题(最好是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开展第二阶段的学习时,可以按照以下三个层次来进行问题的设计:在认知的水平层次上,设计的问题应该能够提供并促进开发出一个更宽广的信息基础在大量的信息中建立起某种相关联系。从元认知的层次上,设计的问题应该注意考虑以下的问题:怎样才能有效的使用这些有限的资源,谁应该去做哪些对处理问题有效的事情,应该到哪里去查找所需要的信息,小组还有哪些人没有明确的分工,谁还没有充分地发挥作用。从认识论层次上,设计的问题还应该关注以下内容:如何才能从不断变化的信息中找出问题的本质,采取的解决办法和结论怎样才能对结果产生影响,若改变措施将会得出什么结论出现什么结果,学习者怎样才能树立一种整体观念。

4、学习者活动设计

在pbl中,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人,对学习承担着一定的责任。我们在对学习者的互动进行设计时,可以采用激励、探究学习的方法,围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这条线索而展开。学习者的活动可进行如下设计:

提出问题、划分小组。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情境仔细思考,进行分析,参与讨论问题。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进行异质分组,推举一名同学担任组长,负责整个小组的工作。

分析问题、分配任务。在分析问题情境的基础上,确定问题的实质。列出已知和未知的信息,列出需要知道的和需要做的,形成要点,制订计划。小组成员通过头脑风暴形成一个解决问题所需信息的概念地图,并确定在哪可以找到所需信息。探究、解决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如查阅书籍、浏览相关网站、走访相关人员、借助通信工具求助他人等,搜集与主题相关的信息。当小组成员认为自己搜集到足以回答或解决问题的信息时,开始对所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归类、整理、分析。小组成员面对面或者通过电子邮件、邮件列表、聊天室、电子公告板系统、电子会议系统进行交流,交换意见、思考解决方法,对可能的解决方法进行权衡,对可能采取的路线进行考虑。提出自己对解决该问题的建议或主张。

展示结果、成果汇总。以适当的形式,最好能用多媒体、多种方式来展示你的小组对解决问题的建议、预言、推论、或其他的合适的解决办法。要准备好相关的资料,以说明自己的观点、方案等。展示的具体内容包括小组成果展示、小组活动的计划任务安排、小组各成员是如何完成任务的,小组是怎样开展协作活动等。

5、教师活动设计

在基于问题的学习中,教师担当学习向导、学习辅助者、教练或专业顾问的角色。教师的角色和活动以及作用的发挥在基于问题的学习中仍是很重要的。教师作用发挥的好坏以及教师提问的技巧和所提出的问题的内容和深度给学习者的学习以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基于问题的学习中,教师活动的设计可以按照起锚一支持一隐退三个过程来进行设计。

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问题例8

一、pbl教学模式

所谓pbl教学模式是指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模式。对于教师,它是指一种教学模式,对于学习者,它指一种学习模式。它把教学或者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解决复杂的、实际的或真实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发展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学习模式。其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复杂的、实际的或真实的问题,使学习者建构宽广而灵活的知识基础,从而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发展有效的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pbl教学模式引入高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

(一)引入的必要性和作用

1、必要性:课程目标和学生特点的要求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是师范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是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主渠道。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职业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将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与学生具体的专业问题结合起来,才能显示其巨大的价值。

另外,处于一线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师认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对象是专业背景复杂的师范生,包括文科、理科、艺术等学科,应该把课程知识融入学生具体的专业问题情境中,培养他们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作用

改善知识技能的教学。pbl教学模式是一个先分析面临的问题需要什么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然后探索知识技能的具体内容,最后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超越了传统教学中的“知识灌输”、“技能训练”,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融于问题的解决过程之中,激发了学习的动机,并为学生理解正在学习的内容提供了经验基础。

有利于教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强调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以及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这些内容的传递只能靠体验,靠渗透,pbl可以为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学生在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领悟其思想,感悟其意义。

培养学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够看到现代教育技术与所学专业的联系,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并借助己有的经验,运用学到的知识来解释或解决实际教学问题.

(二)学科特殊性考虑

由于pbl教学模式并非专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开发,所以在应用时必须结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特殊性。在教学设计时,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从学习内容类型和学习目标水平两个角度来选择适合问题解决式教学的现代教育技术知识。从总体上看,那些应用性强的内容比较适合也比较容易使用问题解决式教学。而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应用型课程占据多半内容,所以总体现代教育技术课程适合运用pbl教学模式。

三、基于pbl的高师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模式设计

(一)基于pbl的教学设计要素

1、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导向,又是检验达标效果的尺度。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考虑现代教育技术学科的特点、学生的特点以及基于问题学习的特点等,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培养自我驱动、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能力。

2、情境创设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一定的情境),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在教学中将学生引入一定的情境,这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存在(提出)一种具有一定困难,并且经过努力探索而又力所能及解决的问题。事实证明,任何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针对现代教育技术这门学科,其内容不具有严谨结构的特点,应创设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在该环境下应能仿真实际情境,从而激发学习者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这过程中去完成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

3、问题设计

pbl将问题作为学习的起点,所以,在开展基于问题学习时,如何设计、形成促进学习的问题对整个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设计的问题既有一定深度、广度,又可以预测其解决的途径,而且问题的提出真正出自于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对问题的设计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习开始进行时对问题进行设计,第二阶段就是当学习进展到关键阶段,学习者搜查了大量资料,对资料进行分析与共享时,进一步对问题进行设计,以促进学习的深入。

在第一阶段,设计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在设计问题时,必须以教学大纲的要求为核心,并考虑教学目标、学生现有水平、知识结构和动机态度等因素。第二,问题必须是基于真实情境问题,从而能够在学习者的经验中产生共鸣,需将学习置于复杂的、实际的问题情境中。学习知识的情境与以后应用知识的情境具有相似性,这可以促进知识的提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掌握概念、原理和策略可以促进学习在新问题中的迁移。第三,问题应该对学习者有一定的挑战性,具有足够的复杂性,包含许多相互联系的部分,而每部分又是很重要的,这不仅可以吸引学生,而且能够发展学习者有效的解决教学技能和高级思维能力,确保在将来的工作和学习中学习者的能力有效的迁移到问题的解决中。第四,问题应该具有劣构性,从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找出结构不良的问题(最好是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开展第二阶段的学习时,可以按照以下三个层次来进行问题的设计:在认知的水平层次上,设计的问题应该能够提供并促进开发出一个更宽广的信息基础在大量的信息中建立起某种相关联系。从元认知的层次上,设计的问题应该注意考虑以下的问题:怎样才能有效的使用这些有限的资源,谁应该去做哪些对处理问题有效的事情,应该到哪里去查找所需要的信息,小组还有哪些人没有明确的分工,谁还没有充分地发挥作用。从认识论层次上,设计的问题还应该关注以下内容:如何才能从不断变化的信息中找出问题的本质,采取的解决办法和结论怎样才能对结果产生影响,若改变措施将会得出什么结论出现什么结果,学习者怎样才能树立一种整体观念。

4、学习者活动设计

在pbl中,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人,对学习承担着一定的责任。我们在对学习者的互动进行设计时,可以采用激励、探究学习的方法,围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这条线索而展开。学习者的活动可进行如下设计:

提出问题、划分小组。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情境仔细思考,进行分析,参与讨论问题。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进行异质分组,推举一名同学担任组长,负责整个小组的工作。

分析问题、分配任务。在分析问题情境的基础上,确定问题的实质。列出已知和未知的信息,列出需要知道的和需要做的,形成要点,制订计划。小组成员通过头脑风暴形成一个解决问题所需信息的概念地图,并确定在哪可以找到所需信息。探究、解决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如查阅书籍、浏览相关网站、走访相关人员、借助通信工具求助他人等,搜集与主题相关的信息。当小组成员认为自己搜集到足以回答或解决问题的信息时,开始对所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归类、整理、分析。小组成员面对面或者通过电子邮件、邮件列表、聊天室、电子公告板系统、电子会议系统进行交流,交换意见、思考解决方法,对可能的解决方法进行权衡,对可能采取的路线进行考虑。提出自己对解决该问题的建议或主张。

展示结果、成果汇总。以适当的形式,最好能用多媒体、多种方式来展示你的小组对解决问题的建议、预言、推论、或其他的合适的解决办法。要准备好相关的资料,以说明自己的观点、方案等。展示的具体内容包括小组成果展示、小组活动的计划任务安排、小组各成员是如何完成任务的,小组是怎样开展协作活动等。

5、教师活动设计

在基于问题的学习中,教师担当学习向导、学习辅助者、教练或专业顾问的角色。教师的角色和活动以及作用的发挥在基于问题的学习中仍是很重要的。教师作用发挥的好坏以及教师提问的技巧和所提出的问题的内容和深度给学习者的学习以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基于问题的学习中,教师活动的设计可以按照起锚一支持一隐退三个过程来进行设计。

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问题例9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科技突飞猛进,社会各领域与行业发生了巨大变革,教育亦是如此,现代教育技术也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彰显着它特有的魅力,越来越多的新型教学媒体和手段用于教育,而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正带来教育理念、方式、管理等方面的变革。

现代教育技术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允许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和学习需要来安排自己的学习;为教师提供更多样、更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是教学能提高的有效途径。因此,如何在专业教学中充分利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己成为各国教育领域改革中的热门话题。

一、什么是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二、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学的优势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拓展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将多媒体技术融人数学课堂,利用其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激起学生的各种感观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从而达成提高学生积极性的目的。

(2)化静为动,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通过传统的讲授方式都很难达到理想的想效果。这时利用多媒体就能弥补这些缺陷,能够更容易帮助教师揭示规律、拓展内容、发展学生思维。同时,也可以节省很多时间,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三、将现代教育技术学运用在传统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面对这几年教育技术的应用,多数教师都能清醒地认识到,先进的教育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了里程碑式的变化。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教育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还有不足之处,有些教师在使用时还有许多误解,没有真正发挥出先进教育技术的作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一起探讨,许多工作要我们去不断完善。有鉴于此,笔者通过查找资料、阅读文献等研究方法,同时结合笔者的所见,将教育技术应用于传统教学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点:

(7)信息技术硬件设施的匾乏是先进教育技术普及应用的最大障碍;

(2)更新教师观念的关键是“用”、加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关键也是“用”;

(3)教师对信息技术的“用”贵在于“精”;

(4)在技术的应用中要突出数学元素,避免非数学元素对学生的干扰,两者之间不能本末倒置;

(5)要继续发挥传统教学工具在数学教学中的优点;

(6)信息技术不只是教学的工具,更是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与评价方式的环境。

四、针对教育技术学存在的问题所采取的对策

(1)转变观念,正确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育改革,观念先导。一堂好课是以正确的现代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要首先着眼于转变教师观念,让教师确立现代教育理念。可以邀请专家作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教育的讲座;开展教育技术在职培训的可行性调查研究;让教师结合实际,比较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在功能上的差异,促使教师认清现代教育技术是推动目前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让已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谈自己学习应用的经验;进行优质课件的讲评,引导教师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问题例10

在我国网络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当下,信息服务业的增长率逐年递增,更好的服务于各个行业,促进各行各业良好发展。教育作为信息服务业服务的重要产业之一,积极有效落实网络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这可以提升我国教育水平,促进我国教育事业良好发展。但因网络教育起步时间较短,对很多学校来说都是一个新课题,想要有效的开展网络教育还需要一个过程。而在当下需要处理的就是网络教育落实中存在的问题。以下笔者将重点分析网络教育的焦点问题。

一、网络教育存在教学质量问题

教学质量是现代远程网络教育的生命线,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网络教育能否持续良好的发展下去。所以,在落实网络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将教学质量作为重点问题来落实。但从当前网络教育开展和落实的情况来看,网络教育质量正在遭受用人企业的质疑。因为用人企业表示,网络教育是一种新生事物,通过此种手段来进行授课不能够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这或许会影响学生文凭的“含金量”。的确,相对于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有效的全日制的面授教学来说,网络教育的确容易遭受人们的质疑。而要想消除外界对网络教育质量的质疑,认真考虑和分析教学质量如何保证这一严肃问题是非常必要的。基于以上内容,笔者认为网络教育在处理教学质量问题方面,应当注意强化以下几方面。其一,网络教育相关技术的强化。网络教育的有效应用条件之一就是有科学技术的支撑。为了保证网络教育可以有效的落实,需要对网络技术、教学网站、教学网络管理平台以及教学站点的技术服务等方面予以强化,确保教学网站、教学网络管理平台等可以充分发挥作用,支持网络教育的有效实施。其二,注意强化办学条件。这里指的是网络硬件教学条件和实验条件,促使网络教育可以在完善的办学条件支持下有效的开展,如此也利于网络教育质量的提升。其三,提升学科教师网络教学能力。尽管学科教师的责任都是授教于他人,但课堂教学与现代远程网络教学毕竟存在一些差异,这很可能使学科教师产生不适感,影响教学质量。而避免此种情况发生,就需要提升学科教师的网络教学能力,尽快的适应网络教学,以便更好的教授和培养学生。

二、网络教育存在国家技术标准不完善的问题

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已被列入《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这使得诸多高校都在尝试现代远程网络教育。但从高校网络教育开展的整体情况来看,网络教育局面比较混乱,存在诸多问题,如很多学校重新定位网络教育,摒弃传统教育资源的运用,重新投资,建设全新的网络教育平台,以希望有效的开展网络教育,但脱离丰富的、优秀的教育资源而重新构建的网络教育缺乏适用性,其应用并没有得到较高的效果,同时还会浪费大量的教学资金;很多学校在落实网络教育上存在诸多实际问题,如教学教材的选用不当、教学形式的选择不合理、教学内容的规划不完善等,严重影响网络教学效果。那么,促使以上情况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很显然与国家技术标准不完善息息相关。现代远程教育建设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的缺乏,就不能够对远程教育予以有效的约束,这很容易造成网络教育混乱局面的出现。而作为制约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国家技术标准存在不完善、不规范的情况,将无法有效规范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那么就会间接影响现代远程网络教育规范、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落实。因此,注重加强远程网络教育的国家技术标准不完善这一问题的处理也是优化网络教育的有效手段。

三、结束语

由网络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技术等多种科学技术支撑的现代远程网络教育发展时间较短,正处于发展阶段,存在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这使得网络教育的效果不佳。对此,应当对网络教育的焦点问题予以高度重视,探究行之有效的办法来解决问题,优化网络教育,从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良好发展。所以,加强网络教育焦点问题处理,促进网络教育良好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李勤实.关于网络教育的焦点问题分析[J].《教育探索》,2003(06).

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问题例11

当前,我国正在积极倡导创新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加快提升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同样也面临着与信息技术的全面深度融合问题。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及方法论等理论研究已经卓有成效,而关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专门研究几乎一片空白的情况下,从技术角度全面系统地考察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现象,明确提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概念[1]并将其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体系,深入探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规律,科学构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理论模型,将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方法提升到技术层次,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含量,不仅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提供新视角,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开拓新领域,而且对于促进现代教育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层次整合、提高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广义技术观念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客观存在

 

所谓技术,是指人类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运用的策略方法、物质工具、操作规程、知识技能等构成的综合体。技术作为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之一,有着最为漫长的历史和最深刻的人性根源,它的本意就是解决“做什么”“怎么做”以及“怎么最有效地做好”等问题,它的本质就是人有目的的活动方式,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基本表现及其拓展延伸。

 

(一)广义技术观念

 

国内外关于技术的定义繁多,大致可归为两类,即狭义技术观念和广义技术观念[2]。两者争论的焦点在于是否把人视作技术系统的构成要素,把技术视为人类目的性活动的基本行为方式。或者说,这两种技术观念的重要分野在于是否承认社会技术和思维技术的存在。

 

(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客观存在

 

王伯鲁教授认为“技术就是围绕着‘如何有效地实现目的’的现实课题,人们后天不断创造和应用的各种目的性活动的序列或方式”。他从广义技术视角对马克思技术思想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深度挖掘,认为马克思对技术的理解和论述涉及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最接近于广义技术观念。技术思想是马克思博大精深的思想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在《资本论》及其相关手稿中。他在探讨“人的本质”“生产力”“劳动”“分工”“工具”“机器”“交往”“竞争”“异化”等许多重要问题时也论及技术问题,有关技术思想散见于《德意志意识形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共产党宣言》等诸多论著中。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根源于人的社会性,人的社会性又源于物质生产活动,而物质生产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技术基础上或社会组织体制下展开,因此,技术是人类目的性活动的基础和灵魂,技术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技术活动的出现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人猿揖别的分水岭、人类生存的文化依据和构成人性的基本内容。

 

1.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是一项社会技术

 

马克思指出劳动或实践活动是人的“类本质”,提出了“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一著名论断,并把作为劳动工具和技能的技术视作劳动要素,将其归于劳动资料范畴。所谓劳动主要指人类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生产自身生存与发展所需的物质生活用品和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由于技术是人类劳动最基本的行为方式,“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如何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等都属于技术范畴,因此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讲“技术创造了人”。技术使人成其为人,并使技术性成为人的本质属性。只有人类才有技术,技术与人类不可分割。人不仅是技术主体,而且是技术体系内的构成要素。正由于人类具有技术性这一本质属性,使得人类在所有领域展开的有目的性活动都会被打上技术的烙印、被赋予技术属性。人类在思维、自然与社会各个领域中展开的有目的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其活动或行为方式都是技术,理论上可相应地区分为思维技术、自然技术和社会技术。社会技术是在思维技术支持下、由各种自然技术有机整合而成的系统化、综合性的技术体系,其中,思维技术是人类认识与实践活动展开的智能平台,自然技术是建立在思维技术的基础之上、建构社会技术的基本构件。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4]。根据广义技术观念,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在社会领域的一项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其活动方式或行为方式就是一项社会技术,可称其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

 

2.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作为中介客观存在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科学的直接目的和基本任务是认识世界,主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技术的直接目的和基本任务是改造世界,主要回答“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但是从根本目的和最终意义上,科学与技术的目的都是为了改造世界,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只要是科学的理论,最终都需要借助技术的手段才能使科学的功能得以彰显。随着现代信息科技革命的突飞猛进,“科学技术化”与“技术科学化”的步伐显著加快,技术与科学之间“互相联系、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相互融合、相互制约”的关系不断深化,变得更加密不可分。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指出,科学理论与社会实践之间不可能直接发生相互作用,其间存在着一个桥梁,技术便是介于科学理论与社会实践之间的桥梁。也就是说,科学理论用于解决现实问题时必然以技术为中介或桥梁;同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理论用于解决现实中人们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时也必然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为中介或桥梁。这就意味着,只要承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理论且能够用于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问题时,就应当承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客观存在。

 

3.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是一种教育技术

 

教育属于人类社会领域的实践活动,教育实践的活动方式就是教育技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虽然隶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但由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将教育作为中心任务,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更是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育教学为主渠道,具有强烈的教育属性,因此,在一定意义上也可看作教育学的分支学科。既然人类教育实践的活动方式或行为方式是教育技术,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教育实践,所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活动方式或行为方式也是一种教育技术,即“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当今现代教育技术学理论研究的迅猛发展与教育技术实践取得的丰硕成果,无疑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客观存在得以确证。

 

综上所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刻的技术特性,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作为基于思维技术和自然技术的一种社会技术体系,客观存在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之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理应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问题纳入其基本理论研究范围。所谓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是指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教学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遵循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最优化、效能最大化的理论与实践[5]。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本质上就是现代社会条件下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活动方式或行为方式,因此也可将其界定为“人类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所运用的一切策略方法、物质工具、操作规程和知识技能的综合体”。

 

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理论模型的建构原则

 

模型(或模式)作为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化的简约形式[6],是对研究对象的系统、过程、事物或概念的一种简明扼要的表达。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理论模型是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体系的建构和运行过程的一般表达形式,是依据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及教育过程等特点,由现代教育技术模型与之交叉融合演化而来。相对于其他学科教育而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模型的构建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必须明确领导决策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系统中的主导地位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政治主导、实事求是、民主管理、全面发展等基本原则。从这一意义上来说,面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已不再是价值中立的了,而是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鲜明的价值取向。这种鲜明的政治目的性,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建构及实施都已不再单纯是一个专业性的系统设计过程,而且是一个以科学专业的系统设计为基础,具有鲜明政治性的领导决策过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决策首先是教育目标决策,并以目标为依据确定教育内容、策略、方法与方式等。

 

(二)必须体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多样性要求

 

这种多样性首先表现在空间场所的多样性上,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广泛存在于学校教育中,而且还超越学校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次,这种多样性还体现在实施途径的多样性上,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通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这个主渠道进行,而且还通过文化、传媒、管理、活动、人际交往等多种载体、多种途径实施综合教育。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模型的构建必须最大限度地超越不同类型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间的差异性,把焦点集中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同一性上,尽可能覆盖到各种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三)必须顺应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综合化趋势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多样性在实践中不断交叉融合,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综合化的要求。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及其结构也正在变得日益复杂化,客观上也要求形成多维度、网络化、立体式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实现党、政、工、团等有关部门齐抓共管,促使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种渠道形成合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模型必须体现综合教育理念、协同教育观及“大电教”思想,能够通过系统设计技术的科学运用、现代化教育媒体的优化组合,构建出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及整体效能的技术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和综合化等发展需求。

 

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理论模型及其基本性质

 

(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理论模型

 

遵循上述基本原则,笔者所构建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模型。

 

该模型表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是具有层次性结构的体系。该体系由三大类别的基本技术构成:

 

1.系统设计与领导决策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学中的所谓“系统设计技术”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科学决策方法”基本相当,都是为解决“做什么”“怎么做”以及“如何最有效地做好”等问题所进行的目标选择、工作计划和行为设计与抉择。系统设计技术承担着科学决策、制订技术方案等核心任务,它实质上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结构要素和工作环节进行系统整合与优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获得系统整体功能,形成整体效能与合力,因此它在构建技术体系当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先导或灵魂作用。考虑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必须遵守政治主导原则等特殊要求,在系统设计技术之外,还必须加入领导决策技术。确定系统设计方案并履行领导决策程序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体系中的一个特殊程序,它主要是对教育目标与内容是否正确,技术与方法步骤等是否恰当、高效、简便可行等内容进行审核评判,作出合理决策,发挥政治主导和把关作用。

 

2.资源开发与利用技术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开发与利用技术主要就是教育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技术。当前最迫切的任务是建立一套科学合理且行之有效的教育数字资源组织与推送技术与管理规范体系,从而实现以下几大目标:(1)构建融合信息化和全球化特色的基于全媒体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数字资源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新体系,探索出一套面向数字化生存时代的资源整合集成、共享应用、产权保护、质量评估、运营管理的模式方法,切实提高教育数字资源的组织效能、推送质量和应用水平;(2)加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数字资源组织和推送的协同创新,促进数字化环境下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改革与发展,创新优质教育数字资源产生、流动、共享的体制与机制,探索建立跨区域、跨行业的资源组织、推送和应用战略联盟,实现相互之间的互联、互通、互控;(3)建立起一整套与信息化与全球化时代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相适应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数字资源组织和推送应用体系,统筹利用各种内部和外部资源,构建人才培养的数字化立体型资源环境,促进资源的均衡与优化配置,切实提高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与水平。同时,教育信息化的创新发展,对人员配置和技能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核心问题是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专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目前所面临的重点和难点在于信息技术支撑的新型反思性教学模式的构建。如何在反思性教学中,合理配置各种信息技术环境与资源,充分发挥各种信息技术工具的作用,支持和促进教师对教学的持续反思,进而使自身不断成长,是制约我们在实践中是否能够成功构建起一个面向信息技术环境的教师专业发展之基本模式的重要瓶颈,也是让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中的人员配置和技能培训技术最终能够在理论上有所建树,在实践中有所突破的关键。

 

3.管理和评价技术

 

在构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体系中的管理技术的过程中,要在既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引入扁平管理、项目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技术和方法,建立一套科学实用的管理规范,切实提高学习管理的效能和学生学习的绩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体系中的评价技术应不止于提供结果判定,而应能促使学生发生某种积极改变。因此要坚持以对学习者学习行为进行调节为目的,以对学习者学习行为进行监控为导向,以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测量与统计为手段。要突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以知识习得的结果作为评价的主要对象的做法,把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学习者对各种教育信息资源的利用情况、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以及学习者相互之间的交互程度等都纳入其中。

 

与现代教育技术一般模型相比,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模型中融入了三个环节:一是基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主导原则,融入了“领导决策”环节。对于德育教师、学生辅导员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员经过系统设计所提出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方案,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与管理机构及其负责人应当予以审核把关,履行领导决策程序,以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政治方向、教育目标的正确性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原则性与适当性。二是基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多样性,增加了“载体选择”环节。该模型借鉴并拓展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载体”概念及载体应用研究成果,可以客观反映和妥善解决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的多样性问题,为建构与各种载体相适应的教育模式提供技术路径。三是基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者任职条件的特殊要求,增加了“人员配置与培训”环节。

 

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体系中,系统设计技术和领导决策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建构过程中的核心技术;教育媒体技术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实施过程中的核心技术。管理技术、评价技术涉及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每个环节,贯穿技术活动的全过程,发挥着信息反馈和系统调控功能,而人员配置与培训技术则具有关键作用。

 

(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模型的基本性质与运用要领

 

1.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是一种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现代技术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科学与技术之间出现互相促进、相互转化、不断融合的趋势,科学日益成为技术的先导,技术日益表现为科学理论与方法的具体应用,两者愈来愈密不可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为依据,在学习科学破解人类学习奥秘,尤其是态度、情感、价值观学习的奥秘基础之上,借鉴系统科学、传播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相关科学理论与方法,通过系统化设计与开发而建立起来的科学型的现代技术,而不是经验型的传统技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总体上属于科学型的现代技术,其中蕴含着科学的力量和智慧的能量。一方面,必须树立科学观点,要保证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真理性与方法的正确性,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建立在坚实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基础上,确立正确的教育方向、策略与基本方法;另一方面,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始终把解决现实问题、满足社会发展要求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需要作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