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农商银行储蓄所工作

农商银行储蓄所工作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8-06 22:57:26

农商银行储蓄所工作

农商银行储蓄所工作例1

毫无疑问,邮政储蓄银行的成立顺应了国际潮流,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原有邮政储蓄体制的种种弊端与缺陷,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和中国银行体系的完善。但我们必须看到,受历史因素制约,即将挂牌的邮政储蓄银行仍面临一些棘手问题,并受到诸多限制。如果不能引起足够重视,并采取切实措施予以解决,邮政储蓄银行的未来发展仍不会一帆风顺。

政策导向与商业冲动

根据银监会的批复,邮政储蓄银行的市场定位主要是面向“三农”,在农村地区开展零售业务。因此,邮政储蓄银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商业银行,而是具有很强政策性的“准政策性银行”。但根据国务院2005年通过的《邮政体制改革方案》,邮政储蓄银行是由中国邮政集团控股的银行,是一家地地道道的金融企业。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其日常经营必然遵循商业性原则,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事实恰恰如此,在巨额利润驱使下,邮政储蓄银行早就开展了资金运作业务,且初具规模,并于2006年申请获批开办银团贷款业务。企业性质带来的商业性冲动与政策性定位的要求必将令邮政储蓄银行左右为难,陷入困境。一方面,在商业性原则的指导下,邮政储蓄银行会不遗余力地开展银团贷款、资金运作业务,以获取高额利润;另一方面,在政策性要求下,邮政储蓄银行又必须积极发放农村小额贷款,与农村金融机构开展合作。因此,如何安排资金就成了它面临的第一大难题。

同时,一方面,服务三农的定位要求邮政储蓄银行的资金取之于农,用之于农;而另一方面,逐利动机又驱使邮政储蓄银行从农村抽取大量资金转移到城市运作,如何把握协调成为第二大难题。

尴尬竞争与违规吸储

政策制定者对邮政储蓄银行的成立寄予了诸多期望,除解决原有制度缺陷及弊端外,还希望其在完善城乡金融服务功能、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然而,多元化的政策目标必定让邮政储蓄银行在日常经营过程中陷入左右为难的尴尬境地,各目标之间产生冲突,并最终让政策制定者的初衷落空。

不难看出,最为明显的一点就是如何处理邮政储蓄银行与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问题。

一方面,“完善城乡金融服务功能,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政策目标必然会要求邮政储蓄银行与农村金融机构之间展开竞争,在竞争中提高服务水平,但这又与监管部门提出的“邮政储蓄银行加强与农村金融机构全面开展业务合作”的要求相冲突;另一方面,“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邮政储蓄银行加大支农力度,更多地在农村开展业务,并且尽可能加强与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合作;但改革方案中明确,“邮政储蓄银行成为实行市场化经营管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银行”,这使得邮政储蓄银行必须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并与现有的金融机构展开竞争,大力拓展利润率高的业务。显然,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此外,以往经验证实,邮政储蓄与农村金融机构在竞争过程中往往存在过度竞争,违规吸储现象时有发生;而两者在合作过程中又经常会发生互相勾结开出假存单以完成储蓄任务的情况。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的确是一大考验。

网点优势与风险隐患

与现有的商业银行相比,邮政储蓄银行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其遍布全国31个省市的3.6万个网点。即使是四大国有银行也难以望其项背,相形见绌。这也是众多业内专家看好邮政储蓄银行未来发展前景的最主要原因。笔者也相信,在网点优势的支撑下,邮政储蓄银行必定会在中间业务和零售业务方面大展拳脚,取得快速发展,并形成竞争优势。

需要注意的是,在邮政储蓄银行的3.6万个网点中有相当一部分仍然规模较小、设施陈旧、设备落后,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大多数农村地区网点人员配置仅有三人,柜员集邮政业务、储蓄业务、业务于一身,授权制度的难以落实、一人多岗等问题非常严重。更有甚者,有的网点仅有两名员工维持日常运转,风险控制形同虚设,风险隐患巨大。

显然,这样的营业网点是无法与现有商业银行相提并论的,更谈不上有什么特别的优势可言。如何解决现有网点存在的诸多问题,特别是网点安全性和从业人员的道德风险,实现网点优势与劣势之间的平衡,同样是一个相当棘手却又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信息优势与经验缺失

解决自身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商业银行有效开展信贷业务的关键。因此可以说,拥有一支对当地情况十分熟悉的员工队伍就成了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之后开展信贷业务的优势所在,也成了邮政储蓄银行与其他商业银行竞争的亮点所在。

从现实情况来看,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伊始就依附于邮政开展业务,有些邮递员同时就担负协储员的职责,每天来往于所负责辖区内的大街小巷,对当地企业和居民的情况非常了解。这对于其开展小额信贷业务非常有利。不过,邮政储蓄的从业人员大多学历较低,对金融业务不熟悉,特别是缺乏信贷从业经验,而邮储系统的现有培训资源还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相当一部分员工和网点负责人不能有效执行有关业务的基本流程,相应的监控措施形同虚设。

上述现实使邮政储蓄银行在开展信贷业务时面临较大的风险。特别是在目前各家商业银行开始转向风险定价、实施经济资本管理的情况下,邮政储蓄银行具有的人员信息优势又面临着自身的专业劣势。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并在短期内予以解决,这是摆在邮政储蓄银行面前的一大挑战。

存贷吃利与信用动摇

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决定一项改革成败的关键,也是考验改革推动者智慧的难题。不容回避,当前的邮政储蓄银行正面临着进一步推进改革与确保稳定之间的关系处理问题。

农商银行储蓄所工作例2

基于改革邮政储蓄体系基础上组建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自2007年成立以来一直立足于“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体系,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但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出现新的问题。本文基于邮政储蓄银行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邮政储蓄银行应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利用新兴技术手段,根植本土文化,走“普惠金融”的商业化可持续发展生态金融之路。

一、邮政储蓄银行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而伴随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一些阻碍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矛盾也日益凸显,其中“三农”问题矛盾最为突出。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和高效的金融服务支持。长期以来,农村金融处于一种抑制不规范发展状态,如融资成本高、资金供需矛盾突出、地下金融活跃等。基于新农村建设及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基于金融主管机构的定位和自身的条件,邮政储蓄银行在改革邮政储蓄体系基础上于2007年3月20日正式在北京挂牌成立,立足于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体系,充分依托邮政系统网点广的优势,完善城乡金融服务功能,按照公司治理架构和商业银行的管理要求,建立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实行了市场化经营管理。邮政储蓄银行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一直为农村金融及农村建设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邮政储蓄银行成立8年以来,在邮政储蓄业务的基础上,根植农村,不断创新业务种类,不断扩大市场规模,在新农村建设中有着其他金融机构至今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20世纪80年代开始,农民工进城务工的人数越来越多,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资金往来也日益迅速增加。于1986年在全国范围恢复办理的邮政储蓄业务,为农村地区资金汇兑及现金兑现业务提供了有力支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邮政储蓄业务为社会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发展壮大了自己。在农村的土壤上,邮政储蓄银行不断扩大规模,建立了广阔的网络营业点,其中2/3分布在农村地区。据邮政储蓄银行官方网站报道数据,邮政储蓄银行的营业网点,2012年6月末3.7万个,2014年年末近4万个,2015年6月末已超过4万个;邮政储蓄银行服务触角遍及广袤城乡,“打造了包括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电视银行、微博银行、微信银行和易信银行在内的电子金融服务网络”,截至2015年6月末,“服务客户近4.9亿人,累计发放小微企业贷款超过2.3万亿元,帮助约1200万户小微企业解决了融资难题”;邮政储蓄银行不断扩大邮政储汇业务范围,同时向商业银行业务领域延伸,业务范围包括以本外币储蓄存款为主要的服务项目,有国内、国际汇兑、转账业务、银行卡、保险、国债、代收代付、银证通,有银行间债券市场业务、协议存款等。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和城市金融市场存在很大差异的背景下,保证自主运营资金安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依托网络优势大力发展广阔的农村市场,为农村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基础金融需求。

二、邮政储蓄银行服务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邮政储蓄银行服务农村发展建设中最重要的贡献是依托网络优势,以其他商业银行无法比拟的优势,在农村大力发展小额贷款业务,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金融需求。但是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有些省市出现小额贷款业务发展速度放缓、不良贷款率增加、资产质量下滑等问题;但与此同时,有些省市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市场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多样化,邮政储蓄银行在管理体制、内控及风险防范、业务素质及创新等方面也出现了制约自身发展的瓶颈。邮政储蓄银行承担扶贫与商业化运行双重使命,面临财务绩效与社会绩效的权衡与选择。这些问题困扰着正在发展中的邮政储蓄银行。

1.邮政储蓄银行承担扶贫与商业化运行双重使命,面临财务绩效与社会绩效的权衡与选择。根据邮政储蓄银行发展历史来看,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之初就根据自身的优势在政策指导下定位服务于“三农”的市场定位体系,主要是为农村建设提供基础金融服务,性质上带有“准政策性银行”色彩,开展的业务主要是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为主。随着邮政储蓄银行逐步向市场化方向的改革,历史使命与商业化运行的双重混合以及面临的追求商业利润和社会绩效之间的难题就成为邮政储蓄银行运行中的第一大难题。

2.邮政储蓄银行依托网络优势在农村大力发展贷款业务,小额贷款发展进入瓶颈期。一是产品本身设计上阻碍了邮政储蓄银行业务的进一步发展,邮政储蓄银行的小额贷款金额小、时间期限短,不太适应现在农业生产规模化及科技化的需求;二是邮政储蓄银行小额贷款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担保机制缺失,从业人员金融知识及技术操作上比较差,风险意识淡薄,规避风险能力弱,创新意识不强,加上农户金融意识和信用观念也不强,因而小额贷款业务创新不强,效率不高。以上是邮政储蓄银行在服务农村经济建设中主要业务发展进入瓶颈期的一个重要难题。

3.邮政储蓄银行依托网络优势在农村大力开展业务,虽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长期以来这种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式发展模式,难以向现代商业银行低消耗、高效运行的精细化商业运行发展模式转型。根据官方报道,截至2014年邮政储蓄银行虽然在全国的网点已有4万个,但是这些网点大多数都规模较小,设施陈旧、设备落后,这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难题。

三、邮政储蓄银行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

2015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必须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靠改革添动力,以法治作保障,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同年3月份,银监会印发《关于做好2015年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强化支农服务社会责任,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大力支持农业现代化建设。提出“引导邮政储蓄银行稳步发展小额涉农贷款业务,逐步扩大涉农业务范围,持续拓展农村金融业务。支持其他商业银行下沉机构网点,优化网点布局,适度扩大农村地区网点覆盖面。”根据政策指导及自身条件,邮政储蓄银行要根植农村土壤,坚持立足“三农”,服务新农村建设,秉承“人嫌细微,我宁繁琐”的方针,恪守“普之城乡,惠之于民”的承诺,始终坚持探索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发展生态金融之路。

1.提高政策扶植力度。从邮政储蓄银行现有的农村贷款业务种类来看,农业信贷风险担保和补偿机制还应大胆创新。据邮政储蓄银行的公告了解,目前只有一部分地区在农业贷款方面的担保做的比较好,通过农技协出面,将农民组织在一起,实行统一贷款。有部分省市“三权”抵押贷款做得也比较出色,还有结合当地地方特征,积极尝试和推广各种担保创新,比如大型农机具、大额农业订单、涉农直补资金、土地流转收益、设施大棚、水域滩涂使用权等。为鼓励邮政储蓄银行服务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也解除其后顾之忧,各级政府部门应该提高政策扶植力度,可以尝试以下方式:设立贷款担保基金,成立为“三农”服务贷款的担保机构;建立农村金融机构政策性亏损补偿机制;进一步实行财税优惠政策。

2.践行“普惠金融”,创新产品设计及服务,做好最基本的贷款业务。2013年11月,“微型金融在中国”高峰论坛上焦瑾璞就微型金融是否需要储蓄的问题,焦瑾璞谈到:“中国目前最缺的是贷款,微型金融发展应该在贷款上下工夫,把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的技术普及到广众。”邮政储蓄银行要做好服务新农村建设,将小额贷款和微型金融服务满足不断扩大的广大农村金融需求市场,就要在贷款业务上下功夫,践行“普惠金融”及金融创新,特别是创新产品设计及服务,做好最基本的贷款业务。邮政储蓄银行的大部分收入来源于储蓄收入,并且在各项收入中占很大比重,而储蓄收入主要是依赖利差收入,所以邮政储蓄银行的收入受中央银行利率政策和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很大。因而,邮政储蓄银行充分发挥网点及在客户群体各个方面的优势,增设信贷受理网点,降低交易成本,方便客户,并创新业务种类,加快发展小额贷款、个人商务贷款、个人企业贷款、林权抵押贷款等信贷业务,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

3.加强风险管理,构建有效的风险评价体制,提高监管力度。邮政储蓄银行要做好服务新农村建设,在不断创新产品设计的基础上,必须设立相对完善的风险内控机制,构建有效的风险评价体制。首先是强化公司治理结构,做到产权清晰,强化金融安全与责任追究。其次,增加新老员工的金融培训,提高金融专业技能,增强金融风险意识,从事合规性经营。再次,相应提高监管力度。

4.加强内部管理,转变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金融之路。邮政储蓄银行实施服务新农村建设,除创新产品设计,加强风险管理,做好基本的贷款业务外,还应加强内部自身管理,转变发展模式思路。为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商业化转型,邮政储蓄银行可以引入战略投资者,增加资本金;加强与同业金融机构的合作,比如向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批发贷款,既解决了这些新型金融机构的资金不足,也满足了农户资金的需求;依托网络与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比如与各保险机构合作,农村保险等。

四、结束语

普惠金融是金融的延伸。承担扶贫与商业化运行双重使命的微型金融机构,面临财务绩效与社会绩效的权衡与选择。在将现代金融服务带来的机会和便利带给更多的普通百姓的同时,如何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是当前所有微型金融机构面临的一个共同的难题。农村的繁荣与发展,必须坚持不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是我国政府一直努力的一个重要目标,基于“普惠金融”下的邮政储蓄银行,应不断开拓新思路,进行金融创新,发挥独特的优势,走生态金融之路,更大更强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官方网站

[2]王劲屹,张全红.邮政储蓄银行服务“三农”之改革思路探讨———兼与农信社竞争力之比较研究[J].农村经济,2014,(12).

[3]谢永乐,张海.邮政储蓄银行小额信贷服务“三农”问题探析[J].农业经济,2014,(06).

[4]孙为民.对加快邮政储蓄银行转型的思考[J].邮政研究,2014,(3).

农商银行储蓄所工作例3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21. 021

[中图分类号] F830.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1- 0034- 02

1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现状

在6年之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还不是独立的主体,而是依托在中国邮政下面而发展的,自其脱离中国邮政以来,金融体制的改革工作有了较大的进步,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也有了新的发展[1]。但新生事物总是会面临较多的挑战和困难,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改革初期也不例外,其不仅要转变成一家商业银行,同时也有着服务“三农”的艰巨任务。这就需要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能够在自身发展与社会责任之间实现平衡,不仅让企业自身有更好的发展,同时也要为国家的金融战略规划做出贡献。

为此,政府也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支持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改革工作,通过颁布相应的政策,同时给予“三农”一定的补贴,减少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压力。为了推动新农村的建设,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购买农发行债券等,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 邮政储蓄银行的市场定位

目前金融界就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市场定位问题进行了激烈的探讨,但没有取得出共识。笔者认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需要在政府的监管下,发挥网络的优势,将城乡金融服务功能的进一步完善作为目标,其主要业务是零售以及其他中间业务。

2.1 农村零售业务

国家为了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力度,颁布了很多相关政策来支持新农村的建设,以期能解决我国当前的“三农”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农村业务就是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主要业务方向,这也是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一项竞争优势[2]。因此,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需要对农村的发展情况进行调查,根据农民的金融能力,为农民提供相应的贷款或者是其他服务,在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实现企业的发展。从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来说,农村小额信贷业务发展空间很大,这也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能够帮助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扩展市场,实现自身发展。

2.2 城市批发业务

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邮政储蓄银行具有资金充裕的特点,这也是能够加以利用的一大竞争优势。银行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能够在资金批发方面发挥出较大的优势,形成自己强大的竞争力。因此,邮政储蓄银行需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开发一些新的信贷业务,像委托贷款以及银行间同业拆借贷款等其他方式的业务,这样也能带动一些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

然而,金融业务的开展是有一定风险的,而邮政储蓄部门对此没有足够的分析与控制能力,不能有效防范金融市场中存在的一些信用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等,极有可能蒙受较大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邮政储蓄银行将资金批发业务作为主要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金融风险,减少由于市场风险而造成的损失。

2.3 中间业务

邮政储蓄银行有着较为明显的特点,并且跟其他银行都不一样,因而也能开展一些独特的业务,像邮政业务相关的一些中间业务等。邮政有着非常完善的实物传递网络,并且其所具有的投资队伍也非常强大,这使得邮政储蓄银行有较大的竞争优势[3]。在金融市场上,有邮政储蓄作为强大的后盾支撑,邮政储蓄银行能够快速开拓中间业务这个市场,这是因为邮政储蓄银行有充裕的资金作为保障。

3 邮政储蓄银行的发展策略

3.1 平衡好国家战略、社会责任及企业自身发展战略定位的关系

邮政储蓄肩负着一定的政治使命,国家要鼓励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在邮政储蓄的支持下实现。邮政储蓄开展相关业务的前提也是为了加强新农村建设,解决实际的“三农”问题。与此同时,邮政储蓄毕竟是具有商业性质的,需要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也要为所有者带来足够的利润,这样才能实现邮政储蓄的稳定发展。

3.2 大力发展邮政储蓄银行中间业务

我国正不断深化银行贷款利率改革,靠利率差异来提高商业银行的利润存在较大的困难。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其中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寻找其他的利润增长点,邮政储蓄也具有商业银行的性质,也需要开展新的业务。这种情况下,中间业务成了各家银行角逐的对象,而在这个方面邮政储蓄具有很大的优势,其有着庞大的网络体系与充裕的资金支持,能够在这个领域占据更大的市场,同时提高邮政储蓄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

3.3 建立健全银行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机制

邮政储蓄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实行独立核算的财务管理方式,这使得邮政储蓄缺乏完整的数据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不利于邮政储蓄风险防御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政府监管部门要对邮政储蓄银行实行强有力的监管,使其加强内部管理,提升邮政储蓄管理水平,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3.4 打破制约邮政储蓄发展的人才瓶颈

邮政储蓄在现阶段处于极度缺乏专业人才的境地,邮政储蓄银行需要采取各种措施来摆脱困境,尤其是邮政储蓄正在不断开展新的业务。为了在市场中谋求发展,邮政储蓄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不仅要对现行的人事制度进行改革,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来留住现有的人才,同时还要提高人才的竞争意识,让银行人才能够应对市场中的各种变化。此外,金融市场存在多种潜在的风险,邮政储蓄银行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风险意识,同时要注重工作方式的创新性,能够根据市场的各种变化情况和信息来及时采取措施。银行职工还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以便能够帮助邮政储蓄银行抵御金融风险。

4 结 论

中国邮政储蓄是中国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成立开始就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对中国邮政储蓄进行科学的定位,以确保邮政储蓄银行可持续发展,同时推动中国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学者研究的重点课题。我国政府需要积极采取措施,为邮政储蓄提供必要的支持,使邮政储蓄能够抵御各种风险,实现稳定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农商银行储蓄所工作例4

一、邮政储蓄银行改革概况

我国的邮政储蓄业务始于1919年,历经民国末期和1953年两次停办,直至1986年开始恢复,历经代办模式的恢复期,自办模式的平稳发展期,统一账户的快速发展期,于2003年开启了专业化规范化经营的新纪元。

2003年9月1日,央行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有关问题的通知》,提出了邮政储蓄改革的初步方案。采取新老资金划断的方式,以2003年8月1日为界,以后新增的邮储存款转存人民银行的部分,执行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利率,该部分存款还可由邮政储蓄局自主运用,利率由市场决定。此后,邮政储蓄开始货币市场自主运用储蓄资金,相继开展了逆回购、协议存款、国债投资、金融债券投资以及短期央行票据投资等业务。2005年国务院常委会议“原则通过”《邮政体制改革方案》,提出邮储改革方向――成立邮政储蓄银行,实现金融业务规范化经营。2007年3月20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成立,银监会批准其开办各种现代商业银行业务,为社会大众提供全功能的银行业务,邮储银行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二、邮政储蓄银行发展的SWOT分析

从现状中发现问题、寻找契机,对制定具体改善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SWOT分析模型能够帮助邮政储蓄银行从内外环境的相互联系中作出分析、评价,准确了解其在市场中的位置,通过目前的优势和劣势、未来发展存在的威胁与机会,立足现状分析,展望预测其未来发展方向与潜力。进而极大提升对策建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如表1即为邮政储蓄银行的SWOT分析。

(一)优势

一是城乡贯通的网络布局优势。目前,服务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主要有农业发展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农信社、邮储银行四类,与之相比,邮政银行的网点具有横贯城乡,并且主要分布于乡镇的特征。这种网络布局与我国目前重点支持“三农”发展、消除经济与金融二元性的协同发展战略相契合。借此,邮储银行可以更好地发挥其对中西部地区以及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极的金融支撑作用,对典型的微观发展模式“一村一品”提供信贷支持,支持当地的主导产业;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提供金融服务;在提供乡村发展提供金融支撑和服务的同时促使自身获得较快发展。

二是广覆盖低成本的硬资源优势。邮政储蓄银行自2007年正式成立以来,采用“自营+”二元体制,进一步完善了邮银协调机制,形成了“邮银合作,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促使其可以利用邮政储蓄几十年来积累下来的网点与客户资源优势,加强与邮政企业在网络建设、业务发展、客户服务、资金安全等方面的沟通,从而形成邮储银行广覆盖的优势局面。同时,“一元”邮政网点具有运营成本低、工资成本低、信息获取成本低等特征。而且,作为一个具有全功能牌照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分布于各个地区的分支社区银行之间相互帮助、相互扶持以达到整体效益最大化,形成范围经济效应。

三是资金优势。邮政储蓄银行的资金优势体现在两方面,即储蓄余额规模大和没有坏账损失与不良资产。这为其发展带来了后发优势。首先,邮政储蓄因此而获得经营资金批发业务的优势,可以与其他银行办理大额协议存款以获取利率上的优惠,在货币市场上发放拆借贷款等。其次,资金优势也为其开展中间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因为许多中间业务都是与储蓄账户有着密切联系,如开放式基金业务、收付款业务、保险业务等。

四是信誉优势。邮政储蓄有着“百年邮政、百年信誉”的品牌效应,通过自身长期不懈的优质服务,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为其发展积累了信誉优势。邮政储蓄在网络、产品、服务、客户等方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具有一定竞争力。另外,邮政储蓄拥有非常优良的资产,在没有任何资金风险的情况下,依靠中央银行再存款利息补贴实现了储蓄余额的扩张。因此,相对于其他的商业银行,更具有无呆账坏帐风险的优势,具有更好的信誉,被人民称为“百姓银行”、“绿色银行”。

(二)劣势

一是品牌战略初步启动。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运作方式以及与之相应的政策保护,使得邮政储蓄对产品的认识较晚,直至2007年邮储银行成立后,才开始着手研究、实施品牌战略。目前,品牌战略仍处于初步启动阶段,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尚未形成一套完整、严格的品牌管理体制,忽视品牌的生命周期以及延伸性,缺乏品牌严密化、系统化管理,造成其在不同地区的开发、宣传、定价以及服务上都存在较大差异。其次,品牌建设停留于产品层面,而品牌服务较为缺乏,品牌成为了产品的代名词。再次,品牌内涵建设有待深入。品牌建设和传播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所有部门及其员工共同参与,尤其是与消费者直接接触的一线员工,而目前邮政储蓄银行主要将品牌作为营销部门的职责,而忽视了员工的重要作用。最后,邮政储蓄银行的宣传与开发利用力度还不够,对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介的利用还远远不足。

二是业务经营能力不足。由于长期以来依靠政策生存,邮政储蓄的业务经营能力不足,难以满足市场竞争的要求。第一,融资渠道单一。目前,邮政储蓄银行融资主要依靠的就是储蓄,这也间接导致了邮政储蓄资金流向问题严重,很多农村资金流向城市。第二,业务范围狭窄。2007年邮政储蓄银行的建立,零售业务、稳健的低风险资产业务以及中间业务都得以大力发展,但业务量仍集中在传统业务方面。第三,缺乏信贷经验。邮政储蓄银行的企业信贷业务、个人信贷业务刚刚起步,此前从未有过相关经验,现处于摸索与积累阶段。第四,产品研发创新能力不足。其在金融产品设计、资本运作方面的人才匾乏与经验欠缺,难以适应业务领域多元化发展趋势的要求。

(三)威胁

一是农村金融抑制问题突出。我国经济具有二元特征,在金融方面则体现为金融市场的二元化结构,城乡金融发展具有较大差异,农村金融抑制问题突出。首先表现为农村金融的“空洞化”。自1998年来,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在集中化管理的要求和规模效益原则下,业务重点逐步转向大中城市,撤并了大多数县及县以下分支机构,这就导致了县域金融体系的萎缩以至“空洞化”现象的出现。其次,农村资金大量外流。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县支行的贷款权上收导致其吸收存款大多流向城市,农村资金“非农化”的现象;另一方面,邮政储蓄一直以来的只存不贷问题导致农村金融的大量资金被抽走,虽然人民银行以部分转贷农业发展银行和对农村金融机构再贷款方式将部分资金返还给了农村领域,但效果有限。这就进一步扩大了农村信用资金的供给缺口,加剧了农村资金供求关系的失衡。最后,政策性金融的政策支农作用不足。目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业务上主要经营粮棉油等收购资金的封闭管理,为农业基本建设、农副产品收购以及农业综合发展提供的贷款不是很多,甚至支持农村经济开发等多项贷款已经停止;而且,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主要来源财政拨款,而我国财政历年累积的包袱过大,导致拨补的款项不能及时到位,这又给农业发展银行带来一定的筹资负担。

二是竞争压力突显。2007年3月20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正式挂牌成立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主体的多元化结构,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机制得以初步引入。其中,中国农业银行网点遍布城乡,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齐全的服务功能;农村信用合作社从业人员多、城乡分布广泛、与农户直接业务往来频繁;业务多元、营销能力较强的农村银行和城镇银行的大量兴起等等。这种业已形成并日益强化的竞争格局给邮政储蓄银行的发展构成较大的压力和威胁。

(四)机遇

一是新农村建设提供良机。自2005年来,我国的中央一号文件一直特别强调金融机构对“三农”的支持,新农村建设为邮政储蓄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农村产业化、乡镇企业及乡镇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供给,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多元的金融服务。而四大行县域支行及其附属机构的撤并所导致的农村金融“空心化”,为邮政储蓄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机遇。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银行卡连网通用工作启动,实现邮政储蓄网络由封闭走向开放;2004年全国31省邮政储蓄绿卡网络新老系统成功切换上线,实现汇通全国、走出国门,成为全国最大的个人金融服务网络。

二是中间业务开拓新市场。2003年8月邮政储蓄的新老资金实行划断后,其中间业务开启了较快发展进程。现已开办国内及国际汇兑、转账业务、兑付政府债券、个人及公司国内国际结算、保险、国债、代收代付业务、代销基金和理财产品等多种业务。而且,通过与保险、基金、大型企业的合作,逐渐进入高端客户市场。低风险、低成本、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势必将为邮政储蓄银行开拓新的市场,带来新的机遇。

三、邮政储蓄银行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明晰定位,明确发展战略

银监会核准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章程》指出邮政储蓄银行应“充分依托和发挥网络优势,完善城乡金融服务功能,以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为主,为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居民提供基础金融服务,与其他商业银行形成互补关系,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目标、功能和市场三方面明示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定位。这就要求了邮政储蓄银行以服务“三农”为目标,发挥以农村金融业务为主体的专业性商业银行的功能,面向广大农民和乡镇企业的市场对象。在此基础上,明确发展战略,因地因时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深入的策略措施。

(二)加强品牌建设,深挖品牌价值

经济全球化的外部环境,开放多元的内部环境,实力强大的众多竞争对手以及对高品质金融消费的需求,使得品牌建设成为邮政储蓄银行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是要强化品牌意识,充分注重品牌质量,加强对其管理,并增强其产权保护意识。二是注重市场细分,实现品牌定位的差异化,避免银行服务同质化,为高端客户提供具有更多附加值的金融服务。三是不断通过品牌形象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等方式,使品牌保持活力,长期发展。四是丰富品牌的文化内涵,满足客户内在文化需求和品位需求。

(三)多元创新,提升市场竞争力

邮政储蓄银行应建立起独特的竞争优势,在金融业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并最终发展成为满足国民经济需要的现代金融企业。为此,邮政储蓄银行首先要充分利用其网点资源和全国网络优势,大力发展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拓展业务范围,变传统的规模增长方式为效益增长方式,巩固负债业务;以服务“三农”产品为切入点,发展中间业务;采用“批发+零售”的策略,拓展资产业务。其次,应加强金融机构的内部合作,在融资和中间类业务上与证券公司展开合作;以战略联盟和股权合作,建立银保间的资本纽带,实现资本融合。进而拓展新的业务领域,促使各种金融业务的有效整合,提升其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王文武,黄秀亚欧邮政金融发展研究[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1年

[2] 步艳红德国邮政银行的发展之路[J]中国邮政,2004(4):40-42

[3] 赵旭梅日本邮政民营化改革解析[J]现代日本经济,2006(4):26-28

[4] 刘畅我国邮政储蓄银行发展的定位研究[J]优秀硕士论文,2007,(12)

[5] 张耀珍构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品牌文化的策略研究[J]邮政研究,2008,(1):1-3

[6] 谢丁邮政储蓄银行资源整合策略探讨[J]邮政研究,2009,(1):5-7

[7] 孙爱琳,巫英对我国邮政储蓄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09,(6):70-76

[8] 黄惟均论邮政储蓄银行发展的对策[J]邮政研究,2010,(3):11-12

农商银行储蓄所工作例5

二、邮政储蓄银行普惠金融业务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第一,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思维不断深化。在线上服务方面,邮政储蓄银行陆续推出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视银行等电子交易渠道,并积极利用社交平台推出微信银行、微博银行、易信银行,打造多样化的电子金融服务渠道;在“三农”金融服务方面,积极参与“新农保”“、新农合”等代缴服务、依托手机贴膜技术的手机支付业务、具有储蓄、结算、理财等功能的绿卡通•福农卡以及其他惠农代收代付业务;针对小微企业,运用覆盖客户筛选、贷前调查、贷后管理的“IT-PADS”信贷技术,积极拓展非传统担保方式的小额贷款。例如互惠贷、增信贷与流水贷;建设“信贷+结算”特色支行,充分挖掘当地特色产业,提供打包业务组合服务。除此之外,邮政储蓄银行还针对特殊群体,如农民工、老年人、学生群体开展一系列业务创新,满足多类群体的特殊性金融服务需求。第二,丰富的客户数据基础。邮政储蓄银行客户大多数集中在金融服务供给较少的弱势群体。而对于这部分群体金融信息的相对优势,使得邮政储蓄银行普惠金融业务的深度挖掘更具可行性。截至2013年年底,邮政储蓄银行服务的小微企业客户达到1200万户,农户800多万户,智能手机用户今年有望超过4.4亿。在大数据分析基础上进行价值客户筛选,开展针对性的服务方案,将成为邮政储蓄银行普惠金融业务发展的关键环节。第三,县域地区物理网点与非物理网点覆盖率高。截至2013年底,邮政储蓄银行拥有遍布城乡的金融网点3.9万个,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的网点占比超过70%。在全国30个省(区、市)的县级区域,网点覆盖率达到了100%,在地区覆盖了超过59%的县;62%的网点分布在中西部地区。除此之外,邮政储蓄银行拥有ATM超过4.7万多台。物理网点在县域地区的大范围覆盖,为其开展普惠金融业务提供了有力的硬件支持。第四,普惠金融业务人才储备丰富。自2009年开始,邮政储蓄银行着力储备“三农”普惠金融业务人才,招聘转岗大学生“村官”,从事金融支农工作;组建小企业金融部,在二级分行设立37家小企业金融服务机构,通过3.5万人的专业信贷队伍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组建三农金融部,全力支持“三农”业务创新与发展,积极开展惠农服务、特色农业贷款以及移动支付服务。

(二)劣势分析

第一,风险管理能力亟待加强。尽管依据《新巴塞尔自本协议》基本建成了一套按照商业银行模式规范运作、“点面结合、纵横结合、上下结合”的立体化风险管理体系。但是由于普惠金融业务风险的特殊性,使得构建以业务条线为基础的风险管理体系成为当务之急。例如,“三农”金融业务中的自然风险与经营风险及操作风险等;小微企业贷款中的经营风险与成本高导致的市场风险等。第二,网点服务转型面临突破点。邮政储蓄银行营业网点主要采取交易核算主导型模式,产品单一,主要停留在满足客户存取款、查询等最基本的金融需求方面。除此之外,邮政储蓄网点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滞后,导致网点功能定位及经营模式很难满足市场需求,尽快实施零售网点转型,灵活提供个人金融业务,实现多渠道服务的营销性网点成为邮政储蓄网点转型的突破口。第三,数据分析模式急需转变。随着邮政储蓄银行精细化管理的不断深化,涉及资产、负债、客户、交易对手及业务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数据资产都会在业务拓展、客户开发、风险控制、绩效考核、资本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以数据—信息为核心的商业智能将成为引领邮政储蓄银行定量化、精细化管理的发展路线。

(三)机遇分析

第一,国家政策支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邮政金融拓展农村金融业务,逐步扩大涉农业务范围。对于邮政储蓄银行发展“三农”普惠金融最初指示。除此之外,国家还出台一系列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惠农富农政策,鼓励开展普惠金融业务。第二,互联网金融与移动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互联网金融指依托于大数据、云计算、移动支付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支付、结算与信息中介、理财等业务的新兴金融模式。虽然互联网金融对于商业银行客户资源、支付功能、融资功能等带来一定挑战,但是机遇永远大于挑战。互联网金融为传统商业银行业务注入了新理念和思维,再加上商业银行特有的客户资源、数据与资金优势,开发互联网金融相关产品,拓宽线上到线下的服务模式成为当前商业银行把握互联网金融发展机遇的主流。移动金融是商业银行基于互联网金融思维,依托移动通讯运营商网络,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利用手机终端为客户提供的新型金融服务方式。第三,实体经济转型带来的市场机遇。我国把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作为实现现代化的基本途径,这势必激活金融服务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为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例如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不断提升,刺激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与发展。居民消费意识与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推动了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的创新发展。“农民”“、小微企业”“、社区居民”这些社会经济的基础群体,成为实现经济增长转型的关键因素,成为商业银行极力开拓的新型市场。

(四)威胁分析

第一,普惠金融业务竞争激烈,导致收益不断下降。近年来,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新生态“宝宝”类金融产品的兴起,充分证实了普惠金融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当前,开办普惠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包括大、中、小型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实体金融企业,还包括人人贷、宜信普惠、蚂蚁金服等互联网企业,虽然业务重心各有不同,然而竞争却越来越激烈。第二,新常态下,普惠贷款业务风险较大。普惠金融主要针对中低收入客户、小微企业、“三农”。相对于信誉良好的优质客户而言,这部分群体的特有属性使得风险成为普惠金融业务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主要体现为:征信数据很难取得,或者相对较少,商业银行很难进行有效的客户信用等级评估,导致业务信用风险较大;新常态经济下产业转型的危机不断释放,使得这部分群体总体系统性风险上升。第三,普惠金融业务发展初期的创新投入高,带来短期的高成本。商业银行开展普惠金融,必须构建区别于传统金融业务的涵盖数据分析、产品与服务创新、展业营销、客户关系管理、风险管理等多环节的创新模式。然而普惠金融业务开展的每个环节都需要前期创新成本的投入,导致短期成本上升。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对于小微企业的“惜贷”问题导致小微企业贷款难、贷款贵问题普遍存在。普惠金融业务的竞争,使得商业银行不得不通过更深层次的创新,构建规模化、标准化的运营模式,这都需要长期的成本投入和积累。

(五)SWOT矩阵分析及启示

根据邮政储蓄银行开展普惠金融业务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分析,笔者构建了其普惠金融业务的SWOT矩阵模型:作为大型商业银行,开展普惠金融是邮政储蓄银行的历史使命,也是其实现“大零售银行”商业化战略的必经之路。通过SWOT矩阵分析可以看出邮政储蓄银行开展可持续性的普惠金融必须坚持(见表1)。第一,明确普惠金融的发展定位。邮政储蓄银行普惠金融应以小微企业、社区居民、“三农”为服务对象,积极拓展小额贷款增信创新、移动金融创新以及构建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组合型金融服务模式。第二,以创新思维模式作为推动普惠金融业务发展的引擎。邮储银行普惠金融应构建以创新思维为核心的普惠金融业务模式,积极拓展线上到线下的服务与营销模式、积极探索“银保”合作模式与“政银保”合作模式、组建普惠信贷工厂,以实现普惠信贷从设计、申报、审批、发放、风控等环节的“流水线”作业、构建普惠客户的大数据分析模式。第三,以风险管控作为发展普惠金融业务的根本保障。邮政储蓄银行普惠金融可以创新风险管理理念,突破传统担保模式,构建基于“数据质押”的增信与风险管控模式,通过贷款客户交易数据与行为数据的增信,实现供应链金融风险的防控。

三、邮政储蓄银行普惠金融重点业务创新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以模式与流程优化为重点推动小微企业贷款创新

对于小微企业普惠金融业务,邮政储蓄银行重点集中在以小额贷款为重点的创新。一是开发以产业链为依托的小微企业贷款。例如以地区优势产业或特色产业为依托的小微企业贷款、以行业内优势企业为依托的小微企业贷款。二是拓展非传统担保方式的小微企业贷款。非传统担保模式不但能够实现为小微企业贷款增信的作用,还有助于银行掌握除传统担保品外的其他有效信息以进行风险管理,例如“数据质押”贷款、POS贷款等。三是积极拓展“银保”、“政银保”类小微企业贷款。通过第三方担保方式有效化解小微企业贷款的系统性风险以及部分非系统风险。

(二)以银行卡为依托开展“三农”移动金融创新

县域农村地区属于邮政储蓄银行业务拓展的重点区域,从网点与ATM布局、业务人员配备、客户认可度都具有比较竞争优势。县域地区居民金融意识相对较差,金融生态也远疏于城市地区,因此邮政储蓄银行应重点开展以银行卡为依托开展“三农”移动金融创新。一是以银行卡为重点,拓展政策性普惠金融。政策性普惠金融是培育农民金融意识的主渠道,通过银行卡的渗透,可以帮助邮政储蓄银行掌握农民的基本金融信息。二是以银行卡为基础,开展以移动支付业务,通过海量交易的特征分析,掌握农民的支付特征。三是以银行卡依托,开展集存款、贷款、理财等于一体的移动金融服务,储备农民综合性金融数据,进而开展深度普惠金融业务。

农商银行储蓄所工作例6

根据2005年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通过的《邮政体制改革方案》,组建国家邮政局,作为国家邮政监管机构;组建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经营各类邮政业务;成立邮政储蓄银行,实现金融业务规范化经营。过去邮政储蓄和普通邮政业务在账务、人员和办公设施上没有分开。自从1998年邮政与电信分开后,邮政业务长期处于亏损状态,2003年国家取消了对邮政部门的补贴,而邮政储蓄由于可以从人民银行获得远高于储户存款利率的转存款利率,因此利息差额成为邮政部门重要的盈利来源,并用来补贴普通邮政业务。因此这次邮政体制改革触动了很多邮政员工的基本利益,邮政内部缺乏改革的积极性,按照银监会制定的改革进程,邮政储蓄银行应该在2006年12月挂牌,可到2007年3月,邮政储蓄银行仍未正式成立。新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仍然由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全资所有,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总经理刘安东出任邮储银行董事长,国家邮政局邮政储汇局原局长陶礼明出任邮储银行行长。邮政储蓄银行仍然与邮政集团公司保持着紧密联系,缺乏真正的独立性。若邮政集团公司的普通邮政业务继续亏损,国家又不对其进行财政补贴,邮政储蓄银行不可避免地将成为邮政集团公司的“提款机”,这对刚刚组建、缺少盈利方式的邮储银行更为不利。

(二)邮储银行资本金较少,资本充足率不足

由于邮政储蓄银行没有上市,并且由邮政集团公司全资所有,缺少战略投资者,因此资本金较少,注册资本金为200亿元,为其母公司邮政集团公司的1/4,资本金数额仅相当于一家中等规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随着邮储银行的发展,面临的风险可能逐步扩大,资产规模的扩大也要求注入更多的资本金。提高资本充足率不仅能增强银行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还能增加在金融市场上的信誉。资本金较少,资本充足率不足一直都是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面临的难题,为了满足资本充足率要求,国内银行通过上市,发行次级金融债券,获得外汇储备注资等方式来增加资本金,而邮储银行在成立开始就面临着资本金的“先天不足”,没有引进战略投资者,也没有通过进行股份制改造上市融资。

(三)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机制薄弱

邮政储蓄部门只是邮政局的一个内设职能部门,而不是独立法人机构,因此没有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虽然银监会对邮政储蓄具有监管权利,但实际上操作起来比较难,这就造成了“外部监管者”的缺位。邮政储蓄风险不断积聚,工作人员风险意识淡薄,内部稽核力度不够,规章制度没有落到实处,因此邮政部门挤占、挪用邮储资金现象比较严重,资金案件也时有发生。成立邮政储蓄银行虽然有助于加强操作风险等风险的防范和银监会的监管,但因为上述历史原因风险防范机制需要时间去完善,在银行成立后短时间内仍会显得薄弱。

从公司治理结构来看,按照银监会的要求,邮政储蓄银行的筹建须按照“三会分设、三权分开、有效制约、协调发展”的公司治理原则,建立规范的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制度。然而邮政储蓄银行由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全资所有,邮政集团公司也就是邮政储蓄银行的唯一股东,存在着股权结构单一化的问题。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是建立在股权透明和股权多元化基础之上的,股权结构过于单一将会影响董事会、监事会发挥自己的作用和履行自身职能,公司内部也缺乏利益制衡。

(四)缺乏专业性金融人才,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根据《中国金融年鉴2005》,2004年邮政储蓄人员为224843人,非正式职工占总人数的53.7%,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总人数的67%。邮政储蓄隶属于邮政部门,邮政储蓄与其他邮政部门工作人员混岗作业,尤其是基层从业人员与邮政频繁换岗等问题严重,缺乏金融从业经验及专业化管理。邮政储蓄由于长期“只存不贷”,因此造成邮政储蓄工作人员缺乏信贷经验,对地区信贷需求不了解,不懂信贷正规程序。另外绝大部分邮政储蓄资金很长一段时期交存人民银行,没有任何风险,因此邮政储蓄相应缺乏风险管理人才。

(五)面临激烈的竞争

外资银行在资产规模、管理体制、金融创新能力,人才引进等方面均要领先于邮政储蓄银行。外资银行相对于邮储银行的优势主要表现在:(1)外资银行除可以开展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外,也可以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由于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不能进行混业经营,所以邮储银行在业务范围上要窄于外资银行。(2)在华的外资银行资本雄厚,并且受到母国银行的支持,金融服务水平很高。而邮储银行服务水平较低,一直都被客户所诟病,电子化和信息化建设要落后于外资银行。(3)外资银行具有良好的激励制度和较高的工资待遇。过去邮政储蓄由于是邮政局内设部门,人事调动都采取上级任免方式,“官本位”现象严重,另外工资水平也要远低于外资银行,不能吸引住优秀人才。(4)外资银行通常按照经济区域设置分支机构,注重成本—收益原则,而邮储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一样都是按照行政区域设置分支机构。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等中资银行长期与邮政储蓄在储蓄业务上存在着竞争,与邮政储蓄银行相比,中资银行在公司治理结构、硬件设备、服务水平和资金实力等方面存在优势。邮政储蓄银行由于与邮政集团公司共用办公地点,场所普遍小于其他商业银行,安全设施存在着隐患。邮政储蓄过去只能开展对私业务,不能开展对公业务,因此在客户争夺上不如其他商业银行。

农信社是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最大的对手。农信社虽然在资产质量、支付结算体系上不如邮储银行,但是农信社已经在农村开展业务50多年,具有丰富的信贷经验,目前正在加大改革力度,有些地方农信社已经重组为农村商业银行,并逐步实现省内和跨省的通存通兑。邮政储蓄在2006年才开始开展小额质押贷款业务,明显要差于农信社。

二、邮政储蓄银行的出路探讨

(一)修改相关的经济法律法规,完善征信体系

由于有些经济法律法规立法较早,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某些法律条款已经显得过时。另外一些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比较苛刻,法律之间相互存在着冲突,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力。因此为了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立法部门应该对不合时宜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完善。例如应该修改《担保法》,放宽对抵押物的限制,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修改《商业银行法》,允许商业银行混业经营。

征信体系作为金融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环节,必须加快征信体系建设,其主要措施有:(1)培养公民以及企业的信用意识。人民银行、银监会可以联合教育部门开展诚信教育,树立“崇尚信用”的良好风气。(2)促进征信法律法规建设。国家应该制定一部《征信法》为征信体系建设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3)建立齐备的信用资料数据库。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应该协同合作,及时采集公民和企业的信用资料,并实现信用资料全国共享,对所有人开放查询。

(二)国家应对普通邮政业务进行适当补贴

邮政业务由于资费偏低,一直低于成本,有些农村网点收不抵支。以前,邮政亏损主要靠电信盈利来弥补,1998年邮电分家后,国家向邮政提供财政补贴一直持续到2003年,这以后主要靠邮政储蓄盈利来弥补邮政亏损,2006年邮政资费有所上调仍不可彻底解决邮政业务亏损的问题。为了防止邮政集团公司挪用邮储银行资金,促进邮储银行的初期发展,国家应该对经营成本较大的邮政业务进行适当补贴。2006年我国财政收入超过了3.9万亿元,比2005年增加约8000亿元,这就为恢复对邮政的财政补贴提供了可能性。同时,邮储银行应该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股权多元化,形成股东相互制衡的局面,防止单一股东挪用邮储银行资金的现象。

(三)邮储银行应努力增加资本金

由于邮储银行的母公司——中国邮政集团公司自身资本金较少,盈利较少,所以邮政储蓄银行不能完全寄希望于母公司增加资本金注入,必须依靠其他途径增加资本金。为了达到资本充足率规定目标,邮储银行可以通过下列方式增加资本金:(1)邮储银行积极开展业务创造利润,通过自身积累将一部分利润转化为资本金。由于邮储银行缺少盈利模式,利润留成较少,这条途径将会遇到一定阻碍,影响资本金的增加。(2)引进战略投资者。目前存在着很多想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国外金融机构,它们具有资金雄厚,管理经验丰富的优点,邮储银行应该利用这一契机,吸收战略投资者。这不仅能为邮储银行增加资本金,实现股权多元化,还能利用国外金融机构先进的管理技术来促进邮储银行发展。(3)上市融资。邮储银行应该进行股份制改造,在国内外证券市场争取上市。目前中国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都在多地进行了上市,股价较高。(4)争取外汇储备注资邮储银行。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超过一万亿美元,国家在2007年内将成立外汇投资公司,先前成立的中央汇金公司已经向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注资450亿美元,邮政储蓄银行也应该向外汇储备管理部门申请注资。

(四)加强风险防范机制和内控机制的建设

邮政储蓄银行建立后,其面临的风险会增加,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等风险将会影响到邮储银行的正常经营,所以为了保证邮储银行稳健运营,在其成立之初就应该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和内控机制。邮储银行对于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可采取针对性的措施:(1)在银行内部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培养银行全体职员的风险意识,把风险管理思想贯穿到银行运作经营中的每个环节中去,把业务拓展和风险管理时时结合在一起,风险管理部门和业务拓展部门应及时交流沟通。(2)投入资金改善银行的硬件设备。目前许多邮政储蓄网点存在着安全隐患,特别是农村网点设施条件较差。邮储银行应该逐步投入资金,建立起安全保障和监控系统。(3)建立垂直、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总行、省行和分支行都应建立起风险管理部门,并且实现垂直领导,保证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4)提高风险管理人员素质。过去邮政储蓄对风险管理重视不够,尤其是对新增的信用风险控制不力,所以要加强对风险管理人员的知识培训,从社会招聘专业的风险管理人员,补充风险管理队伍。

风险防范机制和内控机制联系紧密,内控是银行治理的关键,只有建立严密的内控机制才能真正地抵御金融风险的发生。邮储银行可通过以下途径入手建立内控机制:(1)建立新的规范可行的规章制度。邮储银行应该在过去建立的规章制度基础上,根据银监会制定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重新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2)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和监测制度。对影响邮储银行经营的各种风险进行跟踪分析,以便及时发现和化解风险。运用一定的风险管理技术,收集业务资料,建立合适的风险计量模型用来测算风险,提供风险预警。(3)对银行各部门进行授权,明确各部门的权利和责任,防止出现越权操作的行为,尤其是加强对银行高管的管理,杜绝银行高管的违法违规行为。(4)遵循真实性、规范化、谨慎性和监督性的原则建立严格的会计制度,进行会计监督,保证会计工作相互制约牵制,要经常对会计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检查。

(五)加快人才培养,提高员工业务素质

邮政储蓄人员素质比较低,缺乏金融专业知识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因此培养专业素质高的人才,提高人员的学历水平迫在眉睫。为了解决此问题,首先应该聘请人民银行、银监会和其他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对邮政储蓄人员进行业务和法律法规培训,使其掌握金融业务程序、风险防范方法和市场营销知识;其次应该利用其他金融机构撤并的机会,提供良好待遇,吸收其他银行的工作人员,弥补邮政储蓄银行工作人员的短缺;还可以公开招聘金融学专业大学毕业生,提高邮政储蓄银行员工的整体学历水平。

(六)发展社区金融,形成自身的特色

2006年3月银监会主席刘明康称邮政储蓄将改造成为社区银行。“社区银行是由地方自主设立和运营的商业银行,它从其运营的社区吸收资金并运用于该社区,而且不隶属于某一家银行持股公司。社区银行的特征是以私营为主、特定区域经营、规模较小、以特定社区内的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为服务对象”(注:徐鑫.关于我国社区银行定义的辨析[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6(1).)。按照这个定义,我国目前还没有社区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改造成为真正的社区银行首先面临法人结构的障碍,邮政储蓄银行是一家全国性质的银行,而改造成社区银行后,要把地区分行和支行一级变成独立的盈亏核算单位,邮政储蓄银行总行不再具有一级法人资格;其次,总行对地方分支行的控制力减弱后,地方分支行又缺乏风险控制能力,这样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隐患。因此,邮政储蓄银行不宜走社区银行之路。而社区金融是不同于社区银行的概念。“社区金融实际上是商业银行发展零售业务的一种模式,即以一定社区为中心,将银行零售业务向社区客户纵深拓展,进而辐射周边地区及人群。社区金融帮助银行细分市场,可以集中精力对某一细分市场中的客户进行了解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金融业务。”(注:徐鑫.关于我国社区银行定义的辨析[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6(1).)

邮政储蓄银行发展社区金融,自身的优势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拥有良好的企业形象。邮政储蓄依靠借记卡“绿卡”为居民存取款、消费、转账结算提供了快捷便利的服务,特别是农村地区很多农民出外务工,子女上学都优先选择“绿卡”,邮政储蓄已经在居民中取得了良好的形象。因此邮政储蓄银行应该利用邮政的良好形象与社区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建立客户信用档案,提供灵活便利的金融产品,并不断开拓和培育新客户。二是拥有很多网点,农村网点比重较大,城市网点深入社区。因此应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为社区居民提供便利的金融服务,例如在居民小区设立ATM机。另外邮政储蓄银行应该重视社区中的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户的金融需求,为个体工商户、养殖户、下岗工人等提供短期融资服务。由于国有四大银行重点对象是国有企业,中小企业贷款较困难,因此邮政储蓄银行应该发挥它的区域优势,调查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对信用较好的企业应该满足其贷款需求,同时还可以利用发达的汇兑、结算业务为中小企业服务,促进社区经济发展。

总之,邮政储蓄银行若要与工行、建行等商业银行和农信社竞争,必须以异求存,具有清楚的市场定位才能够立足。

参考文献:

[1]吴瑞玲.浅谈加强农村邮政储蓄网点风险的防范[J].邮政研究,2006(5).

农商银行储蓄所工作例7

2007年3月20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北京正式揭牌成立。新组建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定位于城市和乡村社区,将在保留利用邮政网络吸储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网络优势,完善城乡金融服务功能,以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为主,面向普通大众,特别是为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居民提供基础性金融服务,与其他商业银行形成良好的互补关系。邮政储蓄银行在全国拥有3.6万个网点,并且2/3处于县及县以下地区,因此邮政储蓄银行对于解决中下层民众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缺口问题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其能找到合适的市场定位和业务发展模式,根据邮政储蓄银行的巨大资金和网点优势,将会在小额信贷业务上取得巨大的成就。

一、农村对小额信贷业务的需求

农民对突发支付性需求的低应对能力、农业的低风险抵抗能力、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增加非传统农业收入和其他收入需要的资金投入都决定了农民对贷款的迫切需求,而农民的收入低和抵押品缺乏导致农民的贷款需求不能很好地得到满足,这就决定了农村对小额信贷业务的巨大需求。目前,我国有2.4亿农户,2.4亿农户里有贷款需求的农户大约是1.2亿。全国在农村信用社有小额信贷的农户约有8000万户,覆盖面占2.4亿农户的33%左右,占有贷款需求农户的60%左右。所以农村对小额信贷业务的需求空间是巨大的。因此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的小额信贷业务上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农村对小额信贷业务的需求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个体工商户对小额信贷业务的需求。目前,许多农户从农村种植业中解脱出来,成为新的工商个体户,他们从事商品批零、农村运输、农机经营等,对资金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从而增加了对小额信贷业务的需求。(2)农民因购买现代化农机具而产生的对小额信贷业务的需求。近年来,随着农村专业化生产方式的推广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传统耕作方式已逐步被现代化耕作机具代替,用于购置现代化农机具的资金需求在逐年增长。(3)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经营对小额信贷业务的需求。随着农业向产业化方向的发展,农业生产经营已逐步从粗放型、松散型向集约化、专业化经营转变,农村维持简单再生产所需资金减少,集约化、专业化经营资金需求逐步增加,从而加大了对小额信贷业务的需求。

二、邮政储蓄银行从事农村小额信贷业务的优势

(1)地域优势。一方面农村邮政部门网点多、覆盖面广:邮政储蓄自1986年恢复开办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已建成全国覆盖城乡网点面最广、交易额最多的个人金融服务网络,拥有储蓄营业网点3.6万个,汇兑营业网点4.5万个,国际汇款营业网点2万个,ATM机近1万台;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为提高经营效益,纷纷撤离或撤并县、乡镇级营业机构,这为邮政储蓄银行发展农村业务拓展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为邮政储蓄银行小额信贷业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地域条件。(2)资金优势。邮政储蓄银行的资金优势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邮政储蓄银行在资金来源的数量上具有优势。根据银监会的报告,邮政储蓄银行资产总额居全国第六位。而邮政储蓄银行存款余额市场占有率更是达到10%左右。第二,邮政储蓄银行在资金运用的质量上具有优势。由于邮政储蓄长期以来“只存不贷”,所以邮政储蓄银行没有任何历史坏账之忧。(3)市场优势。邮政储蓄银行被称为“绿色银行”,是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导者之一。邮政储蓄银行网点超过36000个,是中国营业网点最多的金融机构;其中邮政储蓄银行有60%的网点、邮政汇兑有70%的网点分布在县以下农村地区,是中国连接城乡的最大金融网络。

三、小额信贷业务的风险防范

(1)依法监管。邮政储蓄银行开办小额信贷业务必须遵循贷款管理的有关法规,必须对其依法实施监管,防范风险,促进邮政储蓄银行小额信贷业务规范、有序发展;监管部门采取分类监管与统筹兼顾并举的监管措施,积极为城乡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搭建合作平台。(2)严格制度规定和制度管理。首先在发放对象和额度上,要建立公示性透明制度。在内部可供内外岗相互查阅和监督审查岗查阅。其次是利率执行上应有一套有效监控制度和平台。因为邮政储蓄银行贷款利率在基准利率基础上浮动幅度有一个较大灵活空间,所以要通过有效监控的审查和制度的规定、执行,才能防范人情利率、侵吞利息或随意坑农等弊端发生;再次要有严令来禁止随意借新还旧、无限转期、一户多头开户的具体规定和制度约束;最后要有定期稽核检查和违规惩处制度的规定和有效执行。(3)培养和造就高素质队伍。一是要大力抓宣传培训,较快提升信贷队伍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法律知识;二是要建立和完善系统的考评、考核激励机制,最大限度激发信贷人员服务农民的热忱和积极性;三是要努力引进竞争机制,将不适合在信贷岗位工作的人员调整下去,将勤奋敬业、思想品质好、职业水准高的人员充实到信贷队伍,使整体队伍素质不断巩固和提高。

农商银行储蓄所工作例8

邮政储蓄吸纳了庞大资金,所以其改革是金融体系、特别是农村金融体系的一件大事。邮政储蓄一直以来的经营模式是吸收居民个人存款,这就决定了它改组成立邮政储蓄银行后的经营模式必须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无论邮政储蓄银行以后会成为政策性银行还是商业银行,它的主要作用还应是服务“三农”。就目前来讲,邮政储蓄新增存款额是由邮政自己支配,其中一部分资金用于对政策性银行、农村信用社的协议存款,但这毕竟量少,而且由于是批发性信贷业务,所以对于本土建设起不了立竿见影的作用。那么成立储蓄银行后的定位应该是:对邮政储蓄业务实行专业化经营管理,实行邮储资金使用本地化,允许邮政储蓄与农村信用社或农发行签订协议存款,将资金交由农村信用社或农发行投入农业和农村地区,也可允许邮政储蓄以市场价格直接购买农发行债券或其他农村金融债券,以及定向投入农业农村的国债,保证资金投入农业和农村地区,进行直接针对农村建设的个人小额信贷业务,确保农村资金取之于农、用之于农。

二、贫困地区金融机构现状

贫困地区金融机构存在着几个突出的问题,首先,金融机构被大量撤并。国有商业银行有相当比例的基层分支机构退出农村金融市场是大势所趋,例如兴和县已经撤消了建行与工行,部分农村则连农村信用社也撤消了,这样导致了农村金融体系的缺陷;其次,部分农村信用社难以形成规模经营,无法形成资金优势,不能有效满足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资金需求;再次,邮政邮政储蓄只吸收居民个人存款,且其中70%来自农村地区,导致农村资金大量转移城市,农村贷款难的问题普遍存在;另外,政策性银行功能单一,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如只有支持农产品的流通像粮棉油的收购等而没有针对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小城镇建设和农业开发、农业产业化、农业结构调整等新的支农项目;还有农村信用社有效需求不足等等。

农商银行储蓄所工作例9

邮政储蓄吸纳了庞大资金,所以其改革是金融体系、特别是农村金融体系的一件大事。邮政储蓄一直以来的经营模式是吸收居民个人存款,这就决定了它改组成立邮政储蓄银行后的经营模式必须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无论邮政储蓄银行以后会成为政策性银行还是商业银行,它的主要作用还应是服务“三农”。就目前来讲,邮政储蓄新增存款额是由邮政自己支配,其中一部分资金用于对政策性银行、农村信用社的协议存款,但这毕竟量少,而且由于是批发性信贷业务,所以对于本土建设起不了立竿见影的作用。那么成立储蓄银行后的定位应该是:对邮政储蓄业务实行专业化经营管理,实行邮储资金使用本地化,允许邮政储蓄与农村信用社或农发行签订协议存款,将资金交由农村信用社或农发行投入农业和农村地区,也可允许邮政储蓄以市场价格直接购买农发行债券或其他农村金融债券,以及定向投入农业农村的国债,保证资金投入农业和农村地区,进行直接针对农村建设的个人小额信贷业务,确保农村资金取之于农、用之于农。

二、贫困地区金融机构现状

贫困地区金融机构存在着几个突出的问题,首先,金融机构被大量撤并。国有商业银行有相当比例的基层分支机构退出农村金融市场是大势所趋,例如兴和县已经撤消了建行与工行,部分农村则连农村信用社也撤消了,这样导致了农村金融体系的缺陷;其次,部分农村信用社难以形成规模经营,无法形成资金优势,不能有效满足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资金需求;再次,邮政邮政储蓄只吸收居民个人存款,且其中70%来自农村地区,导致农村资金大量转移城市,农村贷款难的问题普遍存在;另外,政策性银行功能单一,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如只有支持农产品的流通像粮棉油的收购等而没有针对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小城镇建设和农业开发、农业产业化、农业结构调整等新的支农项目;还有农村信用社有效需求不足等等。

农商银行储蓄所工作例10

其次,它符合官方对邮储银行的期许。从监管当局透露出来的信息看,是希望邮储银行“充分依托和发挥网络优势,完善城乡金融服务功能,以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为主,为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居民提供基础金融服务,与其他商业银行形成互补关系。”

第三,它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目前的农村金融体系很不健全:农业银行业务范围已与其他商业银行无异;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活动存在明显的地域限制,加之历史包袱沉重,导致其资金供给总量不足;农业发展银行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等支农事业的力度也有限。

第四,它符合邮政储蓄银行的实际。一定时期内,邮政储蓄银行的以下特点不会很快变化:机构网点多,且大部分在农村:缺乏优质贷款客户资源和商业银行的业务运作经验与专业人才。这种情况下,如果把其一开始就定位为商业银行,则它必然是贷款市场的新参与者,不具备应有的竞争力。

长期看:最终归宿仍是商业化

从长期来看,邮储银行的最终归宿仍然是商业化。

首先,从国际经验来看,商业化是储蓄银行发展的必然趋势。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西方储蓄银行的传统性质也在逐渐演变,总的趋势是商业化日益增强,政策性日趋淡化。

其次,商业化是所有金融机构的内在要求,邮政储蓄银行也存在着追求自身商业利益的内在冲动。这种内在冲动短期内可以通过让其承担政策性职能并给予其政策优惠而得到遏制,但从长期看,如果国家不能对之给予与这种政策性职责相匹配的政策优惠的话,邮储银行就难以在成本与收益之间找到平衡,这时,其商业化倾向将成为不可遏制的必然趋势。

农商银行储蓄所工作例11

2006年5月23日,中国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在“2006中国金融高峰会”上透漏,筹建中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已获得国务院批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将成为面向普通大众提供基础的金融机构。国有商业银行在外资银行、国内中小银行的双重挑战下,又将面对新的竞争者,那就是公认的未来第五大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中国邮政储蓄经过不断的改革,已经具备了其他金融机构无法比拟的优势,即将成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存贷业务方面强有力的竞争者。

邮政储蓄经营模式的转变及其优势

邮政储蓄经营模式的转变

邮政储蓄经营模式的转变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最初,邮政储蓄仅以吸收存款为主,存款全额缴存人民银行,人民银行按季支付邮政部门固定代办手续费,业务十分单一,利润也很有限,各方面对于商业银行都不构成威胁。从1990年起,为鼓励邮政储蓄业务发展,邮政储蓄存款由缴存改为转存人民银行,并获取转存款利息收入。此阶段,邮政储蓄进入了高枕无忧的时期,尽管只有存款业务,但是由于国家的保护和支持,可以稳获高额、无任何风险的利差收入。2003年8月1日,邮政储蓄存款实行新老划断,此后新增的储蓄存款资金由国家邮政局自主运用,原有约8290亿元的存款继续按4.131%的利率转存人民银行,此后的邮储中间业务有了长足的发展。中国邮政储蓄经过恢复开办的这20周年,经受了风雨考验,取得了一系列喜人的成绩,也逐渐发展成为国内金融机构的有力竞争者。

随着邮政储蓄改革的不断深入,即将迎来了邮政储蓄银行阶段,即邮政储蓄机构将挤身于商业银行的行列。尽管具体的组建措施还没最后确定,但是新的邮政储蓄银行的基本经营模式是明确的:与之前只存不贷的邮政储蓄所相比,新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应与其他商业银行一样经营存款和贷款业务;在继续依托邮政网络经营的基础上,邮政储蓄业务与邮政业务实行分开。这些都表明邮政储蓄将全方位的参与银行业务市场,并将利用自己的优势展开各项业务的竞争。

邮政储蓄银行的优势

网点优势上文已提到,邮政储蓄银行仍将依托邮政网络开展业务,这便成为邮储银行最大的竞争优势。尽管国有商业银行相对于外资银行、国内中小银行的优势也是分支机构繁多,但是较之邮政储蓄的网点分布,则相形见绰。因为邮储网点遍步城乡,真正可谓是深入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截至2005年8月,全国邮政储蓄营业网点已经超过37000个。其中县及县以下农村网点占到2/3以上。邮政储蓄有60%的网点、邮政汇兑有70%的网点分布在县以下农村地区。在国家政策逐渐向三农倾斜的基础上,这种网点的分布数量和结构都非常有利于邮储银行其他优势的发挥。

业务优势邮储银行在开展正常商业银行业务的基础上,仍保有其优势业务——邮政金融业务。邮政金融业务是指邮政部门利用邮政基础设施办理的金融业务,主要包括储蓄、汇兑和其他业务及与资金运用有关的资产业务。特别是汇兑业务,用户可通过邮政的众多网点把钱汇往全国各地。总的来说,邮政储蓄银行有充分利用邮政金融独特的服务品牌的优势,这在市场日益要求产品个性化、差异化的今天,是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在内的所有商业银行望尘莫及的。

资金优势一方面,邮储银行在资金来源的数量上具有优势。到2005年末,邮政储蓄存款余额达到一万三千亿元,存款余额居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及中国银行之后,列第5位。邮政储蓄存款余额市场占有率目前已经达到9.56%。而这种优势在充分利用广泛的农村网点的前提下,邮储银行的资金来源仍存在巨大的增长空间。另一方面邮储银行在资金运用的质量上具有优势。目前中国邮政储蓄没有任何坏账之忧。未来邮储银行在借鉴国有商业银行大量不良贷款教训的基础上,通过利用与邮政在客户信息方面实现共享,以期在争取客户以及管理信贷风险、业务营销等方面保证资金运用的质量。这两方面对于商业银行都是十分重要的,是所有商业银行生存的根本。

政策优势邮储在农村的作用是商业银行不可替代的。在成立了邮政储蓄银行之后,更加扩大了邮储的网点优势。这在各国有商业银行正在不断缩减分支机构的情况下,则明显提高了邮储银行的优势,而使邮储银行的竞争力在各种优势综合作用的基础上成倍的增强。

国有商业银行的应对措施

我国金融市场的改革开放过程,实际上是国有商业银行优势被逐渐削弱的过程。在它还没有完全处理好来自其他银行的挑战的时候,又该迎接邮政储蓄银行的挑战。应对措施是明确的,即在充分发挥自己优势的基础上,逐步攻克体制关、业务关以及人才关,以做到扬长避短。

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国有商业银行在改革中不断地被推向市场,在已经完成了事业单位向企业转变的基础上,现阶段的股份制改造显得有些缓慢,应加快其股份制改造。首先,实行股份制可以使商业银行的内部监管更有效,有利于规范经营,责权更分明。这样,可以对有关业务人员进行约束,进一步减少不良资产的发生以及避免银行腐败的出现,提高资产的运用质量。其次,股份制的建立也是商业银行在内部实行信用制度的基础。最后,加快完成股份制改造,可以使国有商业银行比邮储银行更早的成为合格的市场参与者,更好的去按市场规则办事,合理地、最大限度地实现经营目的。

区别对待各种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