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感染管理年度总结

感染管理年度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2-15 05:43:22

感染管理年度总结

感染管理年度总结例1

手术室是一个特殊的、比较容易发生感染的科室,无菌要求高,是医院控制感染工作中的重点[1]。手术是一种开放性创伤,患者的皮肤、组织、器官等会暴露,如果手术室环境、空气、使用的器械、敷料等消毒灭菌工作做得不彻底,将会直接导致患者的感染[2]。细节护理管理作为医院护理管理的重要方面,在手术室感染的控制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2012年2月~2014年2月本院手术室开展细节护理管理,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本院治疗的手术患者200例作为对照组,年龄21~69岁,平均(41.56±2.87)岁;选取2012年2月~2014年2月在本院治疗的手术患者200例作为观察组,年龄23~73岁,平均(40.23±3.56)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手术室护理管理。①建立、健全护理管理制度,避免手术室感染的发生。同时实行责任制,要求各护理人员明确职责,尽职尽责。②定期进行手术室感染知识培训。护理工作人员的抗感染意识的提升,也是抗感染工作的整体提升[3]。培训不应该带强迫性或者过于频繁,应建立在人员自主学习的基础,来提高护理工作人员的能力。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细节护理管理方法。①强化院感知识培训和管理,健全手术感染管理制度、手术室消毒管理制度、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制度、使用一次性用品制度、合理使用层流手术间的制度等各种预防医源性感染的规章和制度[4]。运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定期召开分析评估会,就各项预防感染的规章落实情况进行探讨和总结,以防止再次出现类似问题,形成一个自下而上,继而自上而下的反馈系统,如此反复,彼此协同,不断提高。②人员的细节管理。定期对各护理小组人员灌输新业务、新知识、新观念,同时设置适当的奖励制度,鼓励护理人员主动接受新型知识,服务于临床。③器械的细节管理。从器械的回收一清洗一消毒一包装一分发上严格制定质量指标,并每次对人员工作做好客观评价,以便工作人员检视自己,不断进步[5]。④手术室灭菌、消毒制度实施量化考评。对手术室消毒各项制度落实情况进行登记,每月定期对手术室空气、物品表面、护理人员的手、灭菌或消毒物品器材、消毒液浓度进行检测,对存在问题进行通报并扣分。⑤进行心理指导和健康知识教育。手术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程度的恐惧、焦虑、抑郁等心理,护理人员要用亲切、友好的态度与患者进行沟通,并向患者介绍清楚手术室的布局和环境,有效地消除患者对周围环境的陌生感[6]。向患者讲清病因、治疗方法等相关知识,告诉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如何配合治疗,使其能够客观地认识手术的过程,注意卫生以及其他注意事项等,达到降低手术感染的目的。并可以为患者介绍以前成功的案例,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⑥人性化护理和人性化管理。尽量指导各组人员对患者使用人性化护理方式,如提前开启空调系统,调节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调节患者的情绪,病房里播放舒缓或患者喜欢的音乐,使患者处于心情愉悦中,并告诉患者良好的情绪有利于身体康复,其发挥的作用是任何一种药物都无法替代的[7]。

1.3 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医院感染发生率,同时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总分为100分,9O分以上为非常满意,60~90分为满意,低于6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本组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两组患者满意率分别为,对照组患者200例,非常满意97例(48.5%),满意62例(31.0%),不满意41例(20.5%),总满意率79.5%。观察组患者200例,非常满意126例(63.0%),满意61例(30.5%),不满意13例(6.5%),总满意率93.5%。观察组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两组患者感染率分别为,对照组患者200例,发生感染21例(10.5%);观察组患者200例,发生感染9例(4.5%),观察组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手术室作为一个特殊的科室,承担着进行手术和抢救患者的重担,是较容易发生感染的场所,是医院控制感染工作中的重点。细节护理管理作为医院护理管理的重要方面,在手术室感染的控制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要控制感染,就需强化护理细节管理的理念、意识。首先,在工作中应严格按照规章操作,注重细节,围绕以预防感染为中心,以控制感染为理念的工作重心,须不断地检视自己,提高自身才能杜绝感染发生。其次,要以患者为中心,以人为本,在护理中亲切、友好地接待患者,做好人性化护理的各项细则,使患者积极配合手术,从感染源上着手控制感染。同时,管理人员应不断学习新型知识,提高管理质量,做好定制教育和定期核查,从细节上全面监督护理人员工作质量,使各项工作得到全面的落实。实行人性化管理方式,构建和谐工作关系,让护理人员参与管理,更好的推行、实施管理。

综上所述,实施细节护理管理能有效地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有效地降低医院感染,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宋淑华.手术室细节护理管理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2):156-157.

[2]史春霞.细节护理管理在控制手术室感染中的应用价值[J].中外医学研究,2013,(35): 123-124.

[3]徐雯,殷群芳.基层医院护士长医院感染管理的工作思路[J].内蒙古中医药,2011,(12):84-85.

[4]张庆鸾.手术室感染的控制与管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1,(7):96-97.

感染管理年度总结例2

二、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并贯彻落实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是搞好医院感染的基础和重要保证。制定一整套科学实用的管理制度来规范医院有关人员的行为。加强制度的建设和学习,并认真贯彻执行,对于提高防范意识、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病率极为重要。因此,院感管理委员会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完善了供应室管理制度。院感科定期检查制度落实情况,充分发挥制度的约束作用,使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

三、加强了供应室器械的消毒管理工作

坚持初洗与精洗分开;坚持未灭菌与已灭菌物品分开。在压力蒸汽灭菌时,坚持在包外使用指示胶带、包内使用指示卡进行自我监测,保证了消毒灭菌质量。

四、继续抓好临床各科室消毒隔离、感染监控工作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消毒管理办法》等,院领导加强了对各临床科室的消毒隔离、感染监控工作。每星期检查一次,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特别是口腔科、五官科等科室,除对复使用的物品严格按要求消毒外,增加了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使用率,大大降低了院内感染的可能性。在全年的消毒液更换及器械浸泡检查中,器械浸泡及消毒液的配制、更换时间均符合要求。

五、管好一次性用品,保证病员的医疗安全及防止社会污染

在今年的一次性用品购进中,院领导更加强了这方面的管理工作,严格查证、检查质量。对购进的一次性用品进行检查、登记,把好一次性用品、消毒药械购进关口,严防不合格产品进入我院。在本年度中,我院购进的一次性用品无一样不合格产品。加强了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贮存管理,按要求离地离墙存放。院感科每季度对库房及各科室存放的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检查一次,护理人员在使用前严格查对,以防将过期、失效等的一次性用品给病人使用。由于严格把关,无一例病人使用不合格的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对使用过的一次性用品,各科一直坚持毁形、消毒并记录。因此,我院的一次性空针、输液器等的毁形、消毒率达100%。

六、加强院感知识培训,提高全院职工控制院内感染意识

感染管理年度总结例3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606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390-02

1 建立健全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组织体系

我院对医院感染管理高度重视,组成由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科、临床诊疗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组成的一个由上至下的三级网络,实行临床科室自我管理为基础,感染管理科负责各项制度措施的监督落实,感染管理委员会宏观调控。针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监测、控制的各个环节,联合医疗、护理、药学、临床检验、感染控制等多部门,严格执行多重耐药菌协作管理制度,各组织分工明确、各司其职,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感染和传播,保证该项工作的顺利进行。院感科作为医院感染控制的职能科室,应该要注重加强对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教育与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认识,强化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流行病学以及预防与控制措施等知识培训,确保医务人员掌握正确、有效的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3]。

2 制定管理工作制度与工作流程

加强组织建设,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将医院感染管理纳入医院综合绩效考核体系中,建立健全医院三级机构。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是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的一级管理机构,全面负责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并制定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的制度及防控措施,通过感染管理科(二级机构)下达,监督临科室(三级机构)落实情况。半年召开一次院感总结会议,各部门将年内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和建议在总结会中相互沟通,妥善解决,使我院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工作有序地进行。加强全院医务人员的培训,感染管理科人员及时将医院感染管理相关信息传达到全院医护人员及保洁人员,提高医护人员的防控院感的自觉性;开发领导,及时请示报告,争取医院人、财、物及各级领导的支持。

3 各级机构紧密配合,共同阻击多重耐药菌感染

3.1 临床科室发现病原菌培养结果为多重耐药菌感染时,立即上报感染管理科,严格按照多重耐药菌防控指南进行操作,杜绝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暴发。每月对本科室病原菌送检情况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床进行分析总结。

3.2 检验科每季度向全院公布细菌耐药性监测分析以及重点科室前三位的医院感染病原体信息,使临床科室医务人员及时了解多重耐药菌监测和抗菌药物耐药率的情况,为临床科室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以主动采取控制措施,减少多重耐药菌的感染发生率。

3.3 感染管理科通过医院内网每日查询微生物实验室检验结果,动态了解本院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及时对临床科室防控措施进行督导,防止多重耐药菌感染在院内传播。每季度将多重耐药菌统计分析情况进行公布。院感科每半年将监测资料汇总分析,并以《院感通讯》的形式反馈到各临床科室,并传发到院内网供医务人员实时掌握院感信息,指导临床工作。

3.4 感染管理委员会作为医院感染管理的决策机构,在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中,负责制定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的相关制度,并指定抗菌药物使用管理专家组,负责全院抗菌药物使用的技术咨询和指导。根据每季度药敏结果,对耐药率大于75%的抗菌药物给与停用通知。不合理使用广谱抗生素,特别是第三代头孢菌素的应用,在抑制革兰阴性杆菌生长的同时,使革兰阳性球菌过度生长,也是促使该菌感染发生率逐年上升的原因之一[4]。

3.5 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医院感染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革兰阴性杆菌在院内感染占重要地位,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大幅度上升,一方面与细菌针对抗生素压力自我突变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临床医生使用抗生素的习惯不无关系[5]。医教部、院感科、药剂科多部门联合参与抗菌药物管理工作,邀请专家授课,全员参与;依据卫生部相关法规及时更新修订抗菌药物规章制度,加强临床药师的培养,深入到临床,加强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三级审核,加强Ⅰ类清洁手术预防用药管理,加强抗菌药物使用检查,并把检查结果纳入医院绩效考核体系中。

4 总结

我院作为德阳市唯一一所三级甲等医疗机构,肩负着德阳地区四百余万人的医疗保健工作。多重耐药菌(MDROs)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是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举措,已成为医疗领域日趋关注的焦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是衡量医院诊疗水平的指标之一,关系到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强化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视,掌握并实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的措施,保障患者的医疗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 杨平满,周建英.常见多重耐药菌的耐药机制及防治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12):1434-1437

[2] 林冠文,刘瑛,刘婷,等.医院多重耐药菌监控系统的建立与管理.中华现代管理杂志,2009,7(1):35

感染管理年度总结例4

ICU是集中收治各科危重症患者的一个重要部门,患者病情较重,免疫功能下降,医院感染发生率显著上升,且医院感染的发生将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而且还会增加患者的医疗费用[1]。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加强ICU医院感染患者的护理干预,以改善其预后状况。本研究主要探讨了强化护理措施对降低重症医学科管路千日感染率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本院重症监护医学科2012年与2013年收治的患者进行监测,住院天数分别为6181d与6357d,主要诊断为:多脏器功能不全、高血压、冠心病以及肺部感染等疾病。2012年与2013年收治的ICU患者在性别、年龄及临床诊断结果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强化护理措施:①感染管理科每周监测:感染管理科采用ATP快速环境检测仪,1次/w对该科室10个病室物体表面消毒效果加以监测,对于监测结果不合格的地方应该马上指出,应进行二次消毒处理。护士长每周与感染管理科之间进行协调、沟通,并注意查找相关问题及其出现的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次日晨交班,向全科医护人员进行传达,以引起他们的重视;②科室加强抗生素使用管理。抗生素的配置时间应该严格根据医嘱加以处理,抗生素的大量应用是引起ICU内部感染的重要原因,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而且还显著地增加了患者的耐药性以及抗药性,增加了患者的感染率。ICU尿路感染一般发生于使用广谱抗生素以及长时间留置尿管的患者。护理工作人员应该对各类抗生素的具体使用情况进行熟悉,并掌握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以确保用药的效果;③科室应注意定期对医护工作人员进行多重耐药菌防控及卫生知识培训等。定期随机抽查各类工作人员手卫生的执行情况。对此,应该动员所有医护人员互相监督、互相提醒,加强他们手卫生意识;④进行有创操作时,备齐用物减少频繁进出操作区,以确保医护配合到位。注意严格控制病室内的工作人员,减少观摩人员的数量。会诊转入患者时,应注意提供必要的口罩、帽子以及手套等物品。限制探视人员,提前对其家属进行培训以及告知宣教。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频数(n)或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012年1~12月ICU目标性监测人数共569人,ICU住院患者住院总天数6181d,使用呼吸机总天数3539d,中心静脉置管总天数3777d,患者带尿管总天数5777d;2013年1~12月ICU目标性监测人数共540人,ICU住院患者住院总天数6357d,中心静脉置管总天数4610d,患者带尿管总天数5721d。观察组呼吸机机相关性肺炎、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尿管相关性感染、ICU感染等千日感染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ICU患者病情十分危重,大部分患者均需要采取有创操作,如气管切开或者气管插管、留置导尿管等操作方式[2]。国外研究者发现,87%血流感染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86%VAP与呼吸道侵入性治疗相关,95%尿路感染患者与导尿管的使用情况相关[3]。

在ICU,VAP是行机械通气治疗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病率达9%~27%,病死率则在25%以上[4]。在抗生素应用不当的病例及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的死亡率则高达70%以上。本文研究中,观察组呼吸机使用率72.17%(4588/6357)明显高于对照组57.26%(3539/6181),提示强化护理干预有助于最大限度地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提高使用效率。进一步分析两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感染、尿管相关性感染、以及ICU总感染的千日感染率,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蔚晓燕等[5]也有类似的文献报道,提示强化护理干预有助于降低各类千日感染率,提高重症医学科治疗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强化护理措施有助于降低重症医学科管路千日感染率,应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因受到样本对象来源与数量的限制,且强化护理干预方法是否有更大范围的适用性,这均有待于今后扩大样本展开研究。

参考文献:

[1]程文琴,章复湘,张茹,等.医院传染病系统的应用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4):3107-3109.

[2]王松岚.尿路感染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临床医生,2013,41(4):235-236.

感染管理年度总结例5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5.098

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各种新的诊疗项目的开展,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使医院感染问题也日益突出,医院感染管理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如何更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保障医疗安全,是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重点。近年来,笔者所在医院运用PDCA循环进行医院感染管理,使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达到了一个较好的水平。

1 PDCA循环的定义与特点

1.1 PDCA循环方法 该方法是美国管理学家戴明先生提出的一种程序化、标准化、科学化的基本管理方法,又称戴明循环,即通过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4个阶段的管理,使工作质量在不断循环中得到提高[1]。以上4个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结束,而是周而复始地进行,一个循环结束了,解决一些问题,未解决的问题进入下一个循环,实现阶梯式螺旋上升。PDCA循环实际上是有效进行任何一项工作的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对绩效管理尤其适用。

1.2 为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病率,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笔者所在医院实行医院感染管理与绩效工资挂钩的管理模式,把体现科学认识论的PDCA循环圈运用到医院感染管理的实际工作中。按照PDCA循环管理法把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重点从“事后整改”转移到“事前防范”,实行计划-实施-检查-改进等循环反复的科学工作程序。把感染管理各项工作进行有机地结合,使感染管理水平呈阶梯式上升,对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更高目标进行了新的探索与实践。

2 方法

2.1 计划阶段(Plan) 每年的年终,依据上年度工作完成情况、感染管理的薄弱环节等,制定下一年度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培训计划及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检查标准,为更好地应用PDCA循环圈管理开好篇、布好局。

2.2 实施阶段(Do)

2.2.1 加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培训,提高主动参与管理的意识 医院感染管理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贯穿于医院管理的各个环节,交叉渗透于各种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通过培训使全院医务人员熟悉医院感染管理的相关知识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要求,从而克服医院工作与己无关的思想,提高主动参与管理的意识,关口前移,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培训形式采用医院集中培训、科室组织培训、送出去培养等多种方式。通过培训,逐步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感染管理队伍。

2.2.2 明确职责,细化管理 医院感染管理实行三级管理,即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感染管理科、临床感染管理小组,对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进行分级管理,各尽其责,各司其职。医院层层签订感染管理目标责任书,明确其职责,细化其分工,充分调动全院人员积极性,体现医院感染管理“重视环节质量,注重细节过程”的管理特色,把感染管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责任到人,避免出现管理上的真空,营造了全院上下一心的管理氛围。

2.2.3 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与应用 成立药事管理委员会和抗菌药物管理指导小组,每月进行抗菌药物前十位排名,对抗菌药物应用的不合理情况及抗菌药物耐药情况,定期进行检查监控,并实行奖罚结合。将各科抗菌药物使用率、病原学送检率纳入医疗质量综合评价的目标性管理。

2.3 检查阶段(Check) 督导检查是对计划实施的一个评定,只有不断地督导检查,才能保证医院感染管理的行之有效。医院感染管理三级质控体系的建立和强化,可有效地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暴发与流行。感染管理委员会不定期召开会议,协调解决感染管理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感染管理科不定期到各科检查、督促、指导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做到随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指正,每月书面汇总反馈一次。各科感控小组自查,每周1次,督导检查科室本周的医院感染管理情况,及时解决存在问题。实行感染管理科与各科室的感控检查双向反馈,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管理,避免出现工作漏洞。有利于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的不断持续改进,体现了“医院管理年”活动提出的质量持续改进管理精神。

2.4 处理阶段(Action) 通过各级各类的检查,每季度对目标性监测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找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讨论分析。将每季度的监测结果以“医院感染简讯”的形式向医院领导及各科室各部门进行反馈,并在每季度的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上进行反馈,对于检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依照感染质量检查标准进行扣分,并与科室绩效工资挂钩。同时制定整改措施,确定下一轮管理目标,作为下一循环评价依据[2]。处理阶段是PDCA循环的关键阶段,是对这一个循环经验、教训的总结,不合理、不规范操作的纠正,改进措施的制定,再落实到下一个循环,如此不断循环,不断的提高工作质量[3]。

3 讨论

在我国,医院感染管理是一项新兴的管理学科,在过去和现在的医学教学中,没有完整的、系统的教学内容,各级医护人员对其管理理论、实践不够重视和理解,其执行力不高。如何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成效,是一个现实问题,而PDCA循环管理方法更能提高成效。经过笔者所在医院近几年的临床实践与检验,PDCA循环管理模式被证明是卓有成效的,达到了预期效果。医院感染率从2010年的3.07%下降到2011的2.45%,抗菌药物使用率从45.90%下降到43.73%。笔者所在医院应用PDCA循环管理程序,对照医院感染管理要求,坚持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科学循环,不忽略医院感染管理的每一个细节,使医院感染管理质量呈螺旋式上升,最终实现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持续改进的总体目标。

PDCA循环的基本原理在医院感染质量控制管理的实际运用,不但为医院带来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使医院感染管理目标更加具体化。从根本上摆脱了靠经验管理的传统方式,实现了由终末质量控制向环节质量控制的转变,由事后整改变成了事前防范,将结果控制转换成了过程控制,充分体现了现代医院管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创新性。

参 考 文 献

[1] 潘绍仙.现代护理管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212.

感染管理年度总结例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7-283-02

在医院护理管理中,控制医院感染是关键的工作,医院感染在增加患者痛苦的同时,还会造成医疗质量下降[1],医患纠纷概率较高,不利于医院良性发展,临床采取可靠的干预措施,可避免上述问题。本文旨在探讨PDCA循环法应用于医院感染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1临床及研究方法

11临床资料研究对象取我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4月的88例住院患者,动态随机化分组,均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

对照组:共44例,男女之比为24:20,年龄平均(3813±356)?q,最大60岁,最小22岁。

观察组:共44例,男女之比为26:18,年龄平均(3845±339)岁,最大58岁,最小23岁。

纳入标准:精神状况较佳,无交流障碍或智力障碍;积极配合此次研究,知情同意者;无感染性疾病者。

排除标准: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伴有感染性疾病者;合并精神系统疾病者。

两组上述资料比对差别微弱,P>005。

12研究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管理模式,遵医嘱实施各项操作,加强临床监测,及时处理异常状况。

观察组行PDCA循环法管理,具体在于:①计划,成立管理小组,了解科室实际状况,并制定管理目标,探讨问题发生原因,并制定针对性整改方案。②实施,加强人员管理,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强化其医院感染意识,引起其重视,促使其掌握手卫生、空气消毒标准、物体表面消毒及环境达标要求等理论知识,采取奖惩制度、责任划分制度,进一步提高医护人员主观能动性,同时,引导其学习沟通技巧,掌握如何避免医患纠纷。③检查,由管理小组对医院感染管理效果进行定期检查,针对不符合项目如实、详细记录,并寻找根本原因。④改进,定期举行质量分析会,每月一次,并上报检查结果,进行针对性整改措施,于临床实施,进入下一个循环。

13实验指标观察两组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及患者满意度。

患者满意度采用自制调查表评估,包括不满意、较为满意、极为满意,总满意概率=总概率-不满意概率。

14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卡方检验(医院感染发生概率、患者满意度),数据分析采取SPSS2100软件,存在对比差别以两者之间P

2结果

21两组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对比观察组医院感染发生概率(227%)低于对照组,P

22两组患者满意度对比观察组患者满意度(10000%)显然优于对照组,P

3讨论

感染管理年度总结例7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580-01

消毒隔离管理是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手术室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防控地点,为探讨手术室消毒隔离管理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1]。本文由本院的感染控制小组对2010年1月前的手术室感染问题情况进行总结,并制定出具体整改措施,在2010年实行,比较整改前后的手术室感染发生率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跟踪观察2009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的手术3432台,2010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的手术3567台,对出现医院感染的例数进行统计。

1.2 方法 由本院的感染控制小组对2010年1月前的手术室感染问题情况进行总结,并制定出具体整改措施,在2010年实行,比较整改前后的手术室感染发生率情况。

1.2.1 发现的问题 手术室的环境的布局问题,污染区和洁净区的布局存在不合理情况,手术室和污染区布局不合理,会导致手术室遭到感染。对污染物品的处理不当,没有及时送达污染区,进而导致手术室的污染;对手术室的管理不严格,存在人员流动频繁的情况[2],人员流动过大会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手术室使用人员不注意对手术室温度、湿度的管理,随机调整,会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引起患者手术部位感染;手术器械的消毒、灭菌不到位;手术人员在进入手术室前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着装、洗手,或者在手术中没有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3],都会导致感染的发生。

1.2.2 整改措施 合理进行手术室和污染区的布局,科学化制定硬件布局设计,提高合理化布局对控制医院感染发生的积极作用;加强手术室管理,严格控制人员流动,最大程度降低进入手术室的人数;提高相关医护人员对手术室消毒、隔离管理的认识,不随机调整手术室温湿度和手术室硬件设施,在手术前严格进行各项消毒,在手术中注意无菌操作,避免由于人为原因导致的感染发生;严格进行手术器械的质量监管,定期对手术器械的质量进行抽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避免由于医疗器械消毒不彻底导致的交叉感染发生[4],医护人员在使用相关医疗器械前,一定要认真查看医疗器械的消毒日期和失效日期,对于失效的医疗器械立即进行更换;对于手术室产生的医疗废弃物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将生活垃圾、医疗垃圾严格进行分离,对于存在患者体液污染、血液污染,以及梅毒血清抗体阳性手术和HbSAg血清抗体阳性手术所产生的医疗垃圾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存放、处理[5]。

1.3 统计学方法 将所得数据录入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χ2检验对整改前后的手术室感染发生率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当p

2 结果

2009年1月―2009年12月跟踪手术台数3432台,其中发生医院感染例数为145例,手术室感染发生率为4.22%。2010年1月―2010年12月跟踪手术台数3567台,其中发生医院感染例数为23例,手术室感染发生率为0.64%。可见,整改后手术室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并具有显著性差异,(χ2=34.24,P

3 讨论

消毒隔离管理是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手术室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防控地点。本文经调查发现,2009年1月―2009年12月跟踪手术台数3432台,其中发生医院感染例数为145例,手术室感染发生率为4.22%。2010年1月――2010年12月跟踪手术台数3567台,其中发生医院感染例数为23例,手术室感染发生率为0.64%。可见,整改后手术室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并具有显著性差异,(χ2=34.24,P

参考文献:

[1] 杨美兰.手术室消毒隔离管理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J]. 医学信息,2010,2:372-372.

[2] 杨美兰,何琼. 手术室消毒隔离管理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J]. 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08,9(10):97-98.

感染管理年度总结例8

1.1一般资料。将该院收治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18年2月~2019年2月),根据入院顺序进行分组,对照组40例,人员组成:男性患者4例,女性患者36例,患者的年龄区间在2~60岁之间,中间值(39.62±2.85)岁。观察组40例,人员组成: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31例,患者的年龄区间在2~57岁之间,中间值(40.02±3.01)岁。两组数据可公平对比(P>0.05)。研究已得到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均为进入我院门诊接受系统诊疗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完整;依从性良好。排除标准:精神异常、视听障碍者;依从性极差者;既往有药物滥用史、酒精依赖史。1.2方法。对照组:开展对40例患者的常规门诊护理模式,包括环境护理、用药指导、健康宣教等。观察组:开展对40例患者的门诊护理管理:①加强门诊护理人员培训:通过定期开会、发放资料等方式加强门诊护理人员的护理风险意识,重点培训医护人员的院内感染知识的学习。在日常工作中查找可能引起院内感染的因素,通过开会总结日常工作中存在的的问题,并制定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尽可能减少其中问题的出现。做好对门诊保洁人员等的培训工作,由于医院门诊的保洁也关系到院内感染情况,因此针对进入医院保洁的工作人员也需要加强相应的培训,考核合格方可上岗。②加强人员考核:在定期组织门诊医护人员做好知识培训的基础上督促门诊医护人员认真学习各种规章制度以及操作者技能,通过考核的方式检查医护人员在职业防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风险意识、无菌操作原则等方面的内容,将考核与绩效结合,有效调动门诊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③强化物品消毒和环境清洁:要求每周进行一次对整个门诊、门诊公共走廊、科室、卫生间所有场所的清洁,并做好对清洁工具的标记,关于医疗方面的清洁工具不可与普通清洁工具混淆。同时需要做好门诊科室的定时开窗通风,保证空气流通。④做好消毒隔离工作,护理人员要保持整个操作台、门诊科室、病房的而清洁卫生,定时用消毒液对物品进行消毒。1.3观察指标。两组院内感染发生率;评估两组患者对门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采用医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分析,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例数×100%。制定门诊护理管理评分表,对门诊护理人员洗手质量、消毒隔离管理质量、环境管理质量、抗菌药物管理质量进行打分,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管理质量越高。1.4统计学分析。利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归类、整理、排序、统计和分析。运用Epidata3.0进行数据录入,SPSS19.0进行统计处理分析。根据资料性质和分布,选择均数、率、构成比等指标进行统计描述。

2结果

2.1两组院内感染发生率。观察组院内感染发生率5.0%(2/40)低于对照组院内感染发生率27.5%(1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两组患者对门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观察组门诊护理总满意度95.0%(38/40)高于对照组门诊护理总满意度的72.5%(2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两组门诊质量管理评分比较。观察组洗手质量(96.02±1.32)、消毒隔离管理质量(97.06±1.11)、环境管理质量(98.07±0.86)、抗菌药物管理质量(97.89±1.07),得分均高于对照组(89.62±1.22)、(91.52±2.09)、(90.02±0.94)、(91.12±0.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感染管理年度总结例9

资料与方法

本院于2016年5月全面实施优质护理管理,分别于优质护理管理实施前后5个月内统计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同时评价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而后进行对比。优质护理实施前统计时间为2015年11月-2016年4月,共计600例患者;优质护理实施后统计时间为2016年5-11月,共计550例患者。依据《医院感染分类诊断标准》[3]中相关描述对患者的感染情况进行判定。

方法:2016年5月之前,本院对住院患者均予常规的对症护理方式,主要包括用药护理、输液护理、生命体征监测、导管护理等相关对症护理措施,按本院的条例制度实施护理管理。于2016年5月开始实施优质护理管理,主要内容如下:①制度建设:我院依据历史工作经验,重新建立了护士工作管理制度,并罗列出了有关护理工作的规范与标准,要求全体护理人员严格按照规范和标准实施病患护理工作,针对表现突出或表现不佳的护士,给予对应的奖励或是处罚。建立病患投诉与建议平台,病患可以就护理人员的专业操作、服务态度、服务内容、服务品质等提出建议或者进行投诉,被投诉人员需接受一定的处罚。②建立优质护理管理小组:由本院领导人员及各科室护士长组成优质护理管理小组,每周进行1次工作巡查,发现和处理临床护理中的各类问题,针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当场提出批评和改进;每周组织进行优质护理工作会议,着重讨论护理以及管理工作的下一步计划和目标、提出现阶段工作中的不足。③制定新的病房、病区管理制度:本院以《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为标准,重新制定了新的病房、病区管理制度,根据不同科室的工作特点、疾病复杂程度和类型等,提出了不同的清洁消毒工作内容和统一的病房、病区清洁消毒标准,要求各个科室护理人员联合本院保洁人员,加强对病房、病区清洁消毒工作的监督、管理和维持,严格划分无菌区、污染区,对特殊区域的医疗用品、用具,需要按要求进行处理,避免出现感染、传染问题。④人员培训:每周定期组织护理职业培训工作,重点进行护理工作制度方面的宣传教育和专业护理技巧的讲解,全面提高?o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同时制定考核制度,定期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服务态度、工作态度等进行全方位的考核,保证优质护理工作落实到位。⑤建立动态环境监测体系:对本院环境实施全天候动态检测,定期进行空气菌落培养,查看空气质量是否合格。

观察指标:于实施优质护理管理前后5个月统计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数量。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X2检验,P<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实施优质护理管理前5个月总计住院患者600例,感染总发生率18.00%(108例);实施优质护理管理后5个月总计住院患者550例,感染总发生率4.91%(27例),实施优质护理管理前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讨论

感染管理年度总结例10

医院感染亦称之为医院内获得性感染,且感染率较高,在护士与患者间均存在交叉感染,不仅影响患者治疗及预后,亦影响护士正常工作[1]。本文探讨了手术室护理管理控制医院感染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本院住院部98例患者临床资料,按护理所用不同方法分为两组,观察组54例,男女比例26∶28,年龄22~63岁,平均(41.36±7.14)岁,骨科16例,妇产科15例,普外科11例,其他12例;对照组44例,男女比例21∶23,年龄22~65岁,平均(42.16±7.25)岁,骨科13例,妇产科12例,普外科10例,其他9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管理,加强手术室操作要求,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培训,遵照手术室流程操作,遵守院内制度做好签字、登记等工作,定期行无量化考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手术室护理管理:①护理人员管理:定期培训管理医护人员,为其普及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诱因及防控重点,做好防治工作;医护人员按责任、分级制管理。②医疗操作护理管理:制定防控感染方案,落实到具体工作中,细化科室感染预防工作,尤其是婴儿室、产房、手术室等,规范操作。③患者护理管理:医护人员按患者具体情况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指导患者及其家属配合护理,为其说明医院感染常发因素,注意个人清洁卫生,若亲属探视,需按流程操作,嘱患者勿随意串房。④日常消毒护理:供应室消毒严格操作规程,科学分类各科室、各种类医用器械,区分污染区、清洁区,定期消毒器械;消毒管理人员做好防护工作,穿防护服,洗手遵照洗手法标准;定期消毒院内,保持空气流通。⑤加强监管制度:完善医院感染监管制度,监督制度落实情况,定期检查空气、地面、器械消毒等情况,及时纠正问题,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操作。

1.3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 观察两组医院感染情况;参照医院护理质量标准评定两组护理质量、护理安全,分值0~100分,分值与护理质量、护理安全呈正比[2]。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SPSS21.0软件分析,(x±s)表计量资料,t行组间比较;百分比(%)表计数资料,?字2行组间比较,P

2结果

2.1两组医院感染情况比较 观察组医院总感染率14.81%比对照组54.55%低(P

2.2两组护理质量、护理安全评分比较 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护理安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3讨论

手术室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科室,若手术操作时,患者显露时间过长,且手术器械未严格效果,均可引起患者术后感染;加之医护人员防护工作不当,接触患者血液或体液,也可引起感染,易增加医院感染风险,故加强手术室护理管理可有效控制医院感染发生[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医院总感染率14.81%比对照组54.55%低,提示手术室护理管理的效果显著,有效减少患者各类感染发生。分析原因可能为:本研究中观察组实施手术室护理管理,主要包括医护人员、医疗操作、患者、日常消毒等方面的护理管理,再细化各方面的感染预防管理。加强围术期内的感染预防护理,如从手术开始至手术完成,医护人员做好手术室准备、环境及器械消毒、检查空气菌群等细节工作,同时要求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洗手方法,穿戴职业防护,以避免感染[4]。另外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护理安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提示手术室护理管理不仅可减少院内感染,亦可提高护理安全性,从而提升护理质量。分析原因可能为:院内定期培训医护人员,为其普及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诱因及防控重点,增强其控制医院感染意识,并按责任、分级制管理医护人员,以明确各自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职责,可加强护士安全护理理念[5]。同时完善医院感染监管制度,监督制度落实情况,定期检查各指标,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做到安全护理。

综上所述,加强手术室护理管理后,可有效控制医院感染,降低感染率,且提高护理安全性及其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小贤,李晋.手术室护理管理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J].中外医疗,2013,32(7):143,145.

[2]杨云美.手术室护理管理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05(16):174.

感染管理年度总结例11

牙齿是人类健康的保护神,拥有一口结实、完好的牙X是身体健康的保证。然而牙齿疾病现在却困扰着越来越多的人。据资料表明,目前我国牙病率约为92%,牙病也是继心血管、脑血管疾病后又一个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其中牙体缺损、牙髓感染、牙周病、牙列缺失、牙齿畸形是人类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牙科患者的比例相应增多,患者的术后护理变得日趋重要。但牙科患者具有特殊性,术后容易出现牙齿功能失调和并发感染,需加强手术护理,控制术后感染的发生。循证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措施,其通过结合患者特点,分析术中感染的因素,查阅相关文献,并寻求最佳证据指导临床实践,对牙体牙髓病治疗患者的护理进行优化。本研究探讨了循证护理在牙体牙髓病治疗患者感染控制中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的对象是2014年4月~2016年4月我院所收治的75例牙体牙髓病患者,将收治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循证组。其中常规组共37例,男24例,女13例,年龄43~75岁,年龄均数(56.73±5.21)岁。牙体牙髓病患者28例,牙体牙髓、牙周联合病变患者9例。循证组共38例,男25例,女13例,年龄43~77岁,年龄均数(56.10±5.46)岁。牙体牙髓病患者29例,牙体牙髓、牙周联合病变患者9例。两组患者上述基本资料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常规组采取常规护理,主要为牙体牙髓病治疗常规准备,指导患者遵医嘱用药,给予常规饮食指导,加强牙龈及牙体监测。循证组采取循证护理。检索相关文献,结合患者情况和临床经验进行护理实践。①牙龈及牙体监测:牙科患者受口腔环境的影响牙龈表面性能降低,容易出现感染,治疗会加重其代谢紊乱,导致感染风险增大,影响伤口愈合。治疗前嘱患者使用漱口液漱口,可降低感染风险。②消毒灭菌:治疗前将牙科用设备、器械进行消毒灭菌处理,保证一人一用一消毒。③无菌技术:治疗中保证诊室环境整洁,一医一护一患,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交叉感染。④口腔黏膜护理:牙周联合病变患者术后可使用口灵进行涂抹伤口,口灵主要由茶多酚、黏膜保护剂、甘油等配制而成。茶多酚具有抗氧化功能及抗菌作用,能促进口腔黏膜细胞增生加快,特有的黏膜保护剂,覆盖在术后表面,可阻止唾液中的消化酶对口腔表面的刺激,有效的提高杀菌和抑制作用,减少细菌及毒素对口腔及术区的侵袭,增强口腔黏膜抵抗力[1]。⑤健康指导:治疗结束后指导患者正确刷牙方法,保持口腔健康。

1.3观察指标和相关标准 ①总体护理满意度;②术后感染发生率。满意度评价患者对护理人员服务态度和各项护理操作的满意度,总分数为10分,总体护理满意度高于9分代表满意;总体护理满意度7~8分代表一般;总体护理满意度低于7分代表不满意。护理满意率=(满意+一般)/每组患者总例数×100%[2]。

1.4数据处理 数据采用SPSS21.0软件处理,总体护理满意度、术后感染发生率采取χ2检验(%表示),统计学意义判定标准:P值低于0.05。

2 结果

2.1总体护理满意度比较 循证组患者总体护理满意度显著比常规组高,P

2.2术后感染发生率比较 循证组术后感染发生率显著比常规组低,P

3 讨论

循证护理是随着循证医学而出现的一种以科学结果为依据,提出相应问题并查找实证,实施最佳护理服务的一种护理措施,其结合了患者的实际情况和医护愿景,充分考虑医院和护士的临床经验和技能,并以科学合理的护理证据作为依据,为患者提供个体化护理[3-4]。将循证护理用于牙体牙髓病治疗患者感染控制中,通过应用牙龈及牙体监测、器械消毒灭菌、无菌技术、口腔黏膜护理、健康指导等循证措施,有效控制感染的发生。

牙体牙髓病患者病菌感染后,在侧支根管、根尖孔位置中细菌会大量繁殖,从促使根侧位置和跟尖周发生病变。所以,牙体牙髓病临床治疗过程中想要获得更优良的效果,护理人员应该准确了解患者实际情况,为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治疗。现阶段,在牙体牙髓病治疗过程中大部分都是应用根管治疗技术,能够彻底清除感染物和根管坏死物,利用消毒的方式进行处理,可以防止损伤根管异物影响根尖软组织,进一步抑制根尖周的病变,促使快速愈合病变组织。根管治疗过程中患者若出现局部肿胀的现象,后期护理中能够自行消退,所以不需要进一步金进行处理;患者护理正如果根尖软组织存在非自愈性肿胀或者疼痛,此时应该对患者患处进行处理干预。此外,在牙体牙髓病治疗时,如果护理人员不能准确掌握患者情况,容易出现感染的现象,严重的可能出现尖周病变,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质量。为提高临床治疗牙体牙髓病的效果应该配合有效的处理措施,循证护理应用于牙体牙髓病治疗过程中可以显著提升临床护理效果,促进患者早日恢复康复。

本研究中,常规组采取常规护理;循证组采取循证护理。结果显示,循证组患者总体护理满意度100.00%显著高于常规组的81.08%,术后感染发生率显著比常规组低,P

参考文献:

[1]翟晓存,毛良君.口腔科种植手术院内感染的控制管理措施[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4(36):31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