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家校合作教育论文

家校合作教育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4-30 06:21:29

家校合作教育论文

家校合作教育论文例1

学校实施家长督教、督学制度,每天邀请家长进入校园开展“家长进校七件事”活动:一“巡”,家长或社区代表(至少三人)每天到校参加一个工作日的教育教学巡视活动;二“观”,家长进课堂听课(至少听两节课);三“谈”,与教师、学生交流谈心;四“问”,与学校行政领导沟通;五“督”,督促学生早餐管理;六“查”,检查校舍安全和文明校园活动;七“评”,给学校提合理化的建议或意见。通过每天的活动,学校主动积极向家长、社区汇报工作,宣传教育法规,宣讲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对家长进行教育方法的系统培训与指导。学校将家长指导工作重心下移,由专任教师和行政领导全面负责接待与指导工作,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特点和学校教育特点,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方法的全面指导与个别咨询。

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双赢的办学管理模式。家长在工作中详细了解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理解了老师工作的辛苦和成绩,获得了科学的家庭教育教学方法指导;学校在家校合作中总结了更多的办学智慧,赢得了全体家长对学校工作的关心支持,保证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持续改进与发展。

家长委员会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促进者,同时也是家庭教育指导的组织者,是联系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纽带。学校每周向家委会印发行政会议纪要,让家长履行知情权与参与权。

为了提高家长、社区督学工作的有效性,使家长不但可以从学校得到指导,还可以从家长与家长之间的相互交流中得到互助,学校有目的地安排不同家庭教育风格的家长,或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相同问题的家长,一同来校工作,以利家长之间探讨和学校集中辅导。

在家长督学人员的选择上,学校还邀请一些特殊学生家长参与,指导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共同探究教育疑难问题,让这些家庭也能从一天的督学中得到快乐与收获。

二、搭建平台,资源共享

现代学校教育不但要有家庭互动,还应有社区参与,将学校周边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所在社区,以及热心教育的人士和单位组织起来,让社会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及管理当中。学校有意识地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改进办学模式与管理机制,提高学校教育的透明度与公信力。

为此学校制定了相应方案,明确职责、权利与义务,让社区全方位参与学校教育。

社团共组。学校组建了二十多个文体社团,并通过校讯通向全体家长及社区人士征召义务社团辅导员,同时建立家长资源库,让学生自由选择参与社团活动。由于家长的专业背景、兴趣爱好、生活方式不尽相同,所以他们讲授的课程很好地弥补了学校教育所不能涵盖的领域,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家长也能从中体会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辛劳,育儿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更新。教师也从“家长老师”的课堂上获得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上的启迪。另外,学校还邀请岭南世家国学馆和“快乐写字书法”研究中心等社区组织中的专业人士作为社团顾问,协助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和综合素质。

信息共享。岭南世家国学馆的每期培训和最新活动信息,都会及时提供给学校,并邀请学生参观学习,为学生开设校本课程,实施国学教育和人文素养培育。香洲和谐社会研究会定期到学校为全体师生开展礼仪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香洲家庭文化交流协会将每期自办的家庭教育报免费派发给我校家长。

资源共用。学校管乐团组建需要高额的经费,单靠学校承担显然不现实,为此,学校采取“校办家助”的方式,组建起了珠海市小学第一个管乐团,由学生自带乐器,学校提供排练场地,聘请专业教练训练,取得了良好的资源共享育人效果。另外,中国移动公司每周提供《成长周刊》供学生阅读。

三、举办论坛,校务共商

家校共建论坛。家校共建论坛已成为学校构建家校合作学习团队,定期研讨家庭教育策略,提高家庭教育科学性,破解家庭教育难题,不断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的有效途径。学校通过家校共建论坛使家长学校的形式更加多元。论坛内容不仅来源于学生座谈会,还来源于家长督学的建议,各年级分别开展家校社区共建论坛,由学校邀请师生代表、家长、社区代表和专家一起参与论坛,共同探讨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热点话题、难点问题,寻求教育的合力和最佳解决方案。

为了使家校论坛更有针对性,提高家庭教育指导的有效性,学校完善家校论坛制度,变校级论坛为年级论坛,各年级根据本学段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有效组织论坛活动,形成各具特色的主题论坛。如每学年新生入学前,我们都会组织一年级家长开展学前教育论坛,对家长进行学生生活习惯、心理准备等方面的指导,及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的养成、合理的作息时间、学习用具的摆放等多方面的教育;对其它班级,则每学期进行一次家长论坛,要求年级组集体备课,校领导检查教案,行政领导随会听课,会后给予反馈意见。通过这些家长论坛,使家长既了解了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又广泛表达出自己的意见,真正实现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放心,对老师教学充满信心的效果。

论坛不仅提高了家长的育人素养,改进了家庭教育方法,还改变了很多学生的错误认识和学习习惯,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论坛达成的教育共识,远比说教有效,学校教育只有形成合力,才能获得教育的一致性,提升教育的整体效应。

家校共建讲堂。“文化大讲堂”是学校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加强家校社区共建的要求开展的一项活动,即家长讲座。为此,学校建立了家长资源库,将有特殊才能的家长请进学校,做客学校文化大讲堂,让老师和学生在充分享受幸福课堂的同时,在高雅文化中不断陶冶性情,提高人文素养,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提升能力,超越课堂,真正感受校园学习的幸福快乐。

家校合作教育论文例2

一、理论思考

(一)学校公共关系理论

学校公共关系,即学校为了实现其教育目标与公众发生的关系。其中学校是主体,教职工和学生是相关公众,教育主体——学校及家庭、社区的相关组织等。学校公共关系工作就是学校利用各种途径进行宣传,提升学校形象,使之得到公众理解、信任继而合作所进行的学校管理职能活动。在学校公共关系中家长的地位尤为突出,在二十一世纪这样的知识经济时代,每个组织都必须不断与外界进行交流,学校更是必须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正因为这样,为学校的发展赢得一个有利的外界环境,是作为学校管理急需思考的问题。其中最为有效的方式,是大力开展公共宣传,争取大众尤其是家长的支持与合作,这样才能为学校赢得好的口碑。作为高中语文教师,也应该与学校同步做好公共宣传。

(二)动机期望理论

家校合作中又一理论基础——“动机期望”理论指出:个人的成功经历会引发自我价值感增强。对家校合作的研究中,是否能增强家长自我价值感,跟他们是否能够认识到自身对子女教育的价值等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一理论指出,动机是期望、手段和期望、回报的必然产物。强调人的任何行为都会受到内因和外因的影响。内因是指人自身具有的技能、文化素养等;外因是指机会、外界环境的信赖,外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的行为。家校合作的研究中,外因就是环境、教师的期望。其中环境期望就是社会、学校、家庭对教育的期望,期望是否能够实现,关键要看家长与教师、学校合作和交流情况。作为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做到与时俱进,跟上教育发展的潮流。

(三)责任分散理论

责任分散理论指出,孩子的母亲和教师给予孩子的教育最多,所以肩负的教育责任也最大。母亲教养的责任是全面的,也是在—个私人空间中进行的。教师责任相对比较单一,主要是传授知识,把儿童带进更广阔的世界。虽然,母亲和老师都是为了教育孩子,但是他们不可能从一开始就是合作者。学校通常觉得,家长参与学校活动干涉学校的正常秩序。正因为这样,学校和家庭的合作和交流没有真正意义。也正因为如此,真正意义上的家校合作非常重要。

以上三方面理论思考告诉我们,家校合作尤为重要。为了使校合作具有实效,笔者结合我们家校合作的实践经验,提出一些策略。

二、实践思考

(一)教师转变观念

受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家校合作实践中,家长与教师处于不平等的教育地位,教师是合作教育中的组织者、管理者,家长仅仅是接受者,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陪衬,没有机会发挥其主动性。

21世纪的家校合作是为孩子健康成长共同服务的,遵从“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教育教学理念,这也是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具有并确切贯彻执行的思想。新型的家校合作是双向的和伙伴形式的。因为家庭、学校之间是伙伴关系,校方就应该尊重家长,营造平等的合作氛围。教职工要有家校合作中的平等意识,把这种认识在日常的家校合作工作中真正实现,以积极主动地接纳合作伙伴——家长,真诚地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来。

(二)家长转变观念

现在的家校合作现状告诉我们,家校合作的观念陈旧落后。尤其是家长,绝大多数家长缺乏或者没有参与学校教育的思想观念,不认为参与学校教育自己既有权利,又有义务。通常家长觉得教育孩子是学校、老师的事情,孩子的学习、思想也都是老师的事情,他们管好孩子的吃、穿、住就行了。也有的认为,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不是不管,是自己管不了,干脆不管。具有这种思想观念的家庭不积极参与对孩子的教育,甚至他们把家长参与孩子的教育理解为学校推卸责任,是学校无能。有的家长只盼子成“龙”,望女成“凤”,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在孩子学习方面能配合学校,也督促孩子做功课,但德育方面则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家校合作教育论文例3

在我国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家校合作已经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小学家校合作还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本文从学校、教师、家长等三个层面分析目前小学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根据当前不断深化的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提出具有实践价值的应对措施,切实调动家长和教师的积极性,形成教育合力。

一、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层面

1.对家校合作的研究不够深入。学校管理者对于家校合作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成果的研究缺乏深度和广度,没能形成由理论到实践的完整体系。

2.对家长的培训不够全面。学校缺乏对家长进行全面培训和指导,使家长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权力和义务,缺乏主动性。

3.对教师的指导不够细致。许多教师误认为家校合作是搞形式、加重负担,学校没有及时解决存在问题,没有做好对教师的动员和指引,导致家校合作活动形式僵硬。

4.工作制度不够规范。教育主管部门对家校合作工作缺乏监管,没有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对家校合作的活动内容、参与程度、沟通情况等进行指导。

5.家校沟通渠道不够畅通。学校大都采用简单的灌输方法进行家校沟通,没有把家长作为教育决策的自愿参与者,家校合作只停留在最简单最初级的层面。

(二)教师层面

1.缺乏对学生成长的全面关注。教师对学生的关注点和与家长联系的重点往往都是学生的学习,忽略了对学生其他方面健康成长的关心。

2.缺乏对突发事件的沟通方法。对于孩子出现严重问题等突发事件不能及时主动地与家长沟通,错过对学生教育和与家长沟通交流的最佳时机。

(三)家长层面

1.参与家校合作活动不积极。部分家长参加学校组织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但觉得目前的家校活动不能满足对子女教育的需要,希望学校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2.对权利和义务认识不明确。有的家长不清楚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地位是平等的,没弄清自己的权力和义务,以为家长参与只能服从学校需要。

3.家长认识上的误区。有的家长认为自己只负责给孩子做好物质保障,教育是学校教师的事;有的只关心孩子智育发展而漠视德育发展;有的因文化程度不高不敢主动参与孩子的教育。

二、家校合作的应对措施

(一)教育行政部门方面

1.成立专业研究机构。借鉴国外经验,成立专业研究机构,对学校教师、家长参与的方式、程度等进行可行性论证,形成有效方案、实施计划并及时总结归纳家校合作的经验和不足。

2.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制定相关规章制度,设立专门的机构监督和管理家校合作工作,切实保障家长参与家校合作的权利。

3.设立专门的教育课程。教育的主管单位开设专门的课程,对教师开展家校活动的相关培训,宣传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使教师了解家长应有的教育权利,与家长成为合作伙伴。

(二)学校方面

1.加强教育实践研究。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聘请专业科研机构的专家参与指导,组织教育专业人员结合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实践研究。

2.建立健全家校合作制度。明文规定学校、教师、家长的责任和义务,建立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良性运行机制,建立监管机构,保障家校工作的有效推进。

3.畅通家校沟通渠道。学校给予正确指导,引导教师及时与家长沟通,鼓励家长随时与教师联系,让教师与家长成为合作伙伴。

4.强化对家长的培训。通过亲职教育、课程培训计划等,使父母掌握孩子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掌握孩子成长阶段的心理特点,以便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

(三)家庭方面

1.明确参与的权利与义务。家长明确自己的权力与义务,克服心理障碍,把学校教育当成自己的事,成为学校的合作者。

2.提高参与的主动性。在家校合作活动中了解学校教育现状,获取学生教育的信息,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积极向学校建言献策,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3.努力提升个人素质。家长应加强教育方式方法的学习,提高教育能力,以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教育和引导孩子。

【参考文献】

[1] 马忠虎. 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6.

[2] 张希希. 美国“家长参与教育”研究[J]. 外国教育研究,1996,5.

[3] 岳瑛. 教师与家长的合作[J]. 班主任之友,2002,(2):14-15.

家校合作教育论文例4

一、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由此可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事关国家、民族和学校发展的前途与命运,事关广大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是一项基础工程、民心工程、希望工程和社会工程,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地方高校日益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大任务。地方高校由于一般建在地级市,办学规模不高,师资和资金匮乏,这极大地制约着地方高校的发展,使其在高等教育竞争中出于弱势地位,由此也导致地方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面临诸多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大学生个体意识不断强化,价值取向功利化,道德观念弱化;二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根深蒂固,缺乏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意识;三是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不够稳定,整体素质不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地方高校的健康、和谐、快速发展,因此,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迫在眉睫,刻不容

缓。

二、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很多地方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实践探索,已经有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就湖南科技学院而言,它位于湖南省南部的永州市,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信息闭塞。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化劣势为优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把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充分发挥党领导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作用放在首位,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对大学生深入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引领青年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开创地方高校别具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工作中进行有益探索和实践。

(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制,形成党政工团学齐抓共管的合力。

学校建立和完善了党委统一领导的、党政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成立了党委书记和院长任正、副组长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领导小组,明确了党委书记和院长是全校思想政治工作第一责任人,系总支书记、系主任、系分管学生工作负责人是系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人。学校党委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这项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突出位置抓紧、抓好,积极引导全校师生正确分析学校当前面临的新形势,坚持将跨越发展与科学发展统一起来,把做好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跨越式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学校领导班子全体成员经常深入到教师和学生中去,通过座谈、讨论、谈心、走访家庭等方式,倾听师生的呼声,了解师生的思想动态,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发挥表率作用,在全校营造、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氛围。学校还充分发挥各机关处室、共青团、学生会、关工委等组织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协调各方的关系,形成合力。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确立以人为本的新的教育理念。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一切为了师生,为了一切师生,为了师生一切”作为出发点,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为标准,进一步强化了服务意识,强调了为广大师生做好事、做实事,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主要做法是:

1.学校坚持管理服务育人,始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认同学生的主体地位,倾听学生的利益诉求, 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管理服务之中。学校认真落实国家有关解决高校贫困家庭学生困难问题的相关政策,认真落实助学贷款各项措施,加大财政对贫困家庭大学生的资助、支持力度,并采取设立勤工助学岗位、提倡社会捐助等多种措施,拓展资助渠道,不让一个大学生因为家庭贫困而失学。学校还从关心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从大学生反映的一个个具体问题抓起,切实加强对大学生宿舍、食堂、澡堂和活动中心的建设和管理,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高后勤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文体活动等方面的合理要求。

2.学校突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教育理念。在经济全球化、社会生活日益复杂的环境下,关怀师生的精神生活和心理健康尤为重要。学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进一步转变观念,牢固树立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理念,重视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了“以心理普查为依据,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咨询辅导为渠道”的工作局面。学校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已初步形成了一套包括心理咨询中心工作职责、咨询员的职业道德、心理咨询保密和心理咨询效果评估等心理健康教育规章制度。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拓展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1.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全面加强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队伍建设。长期以来,学校积极探索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为指导的培养大学生的机制、途径和方法,逐步规范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完善了“整体讲解、多门配合、广泛渗透”的课程体系,从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师资梯队等角度加强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养。广大教师围绕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积极推动课程改革,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各门政治理论课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并且引入课堂讨论、参观考察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极大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正在实现三个转变:由单纯理论教学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转变;由讲求形式向形式、内容、实效相统一转变;由教学、践行脱节向知行合一转变。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此外,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另一个有效途径和闪光点。学校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每年都举办数十场讲座、论坛、沙龙、演讲、辩论等活动,形势与政策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卓有成效,形成了学校特色的品牌,目前学校已经形成了书记院长带头讲、知名学者联合讲、“两课”教师集中讲、业务教师渗透讲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格局。

家校合作教育论文例5

二、从政策探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变革中的路径依赖现象

(一)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取向

概览不同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对目标的表述虽然不同,但基本思路未变,即服务于社会发展的需要。1950年《高等学校暂行规定》总纲规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革命的政治教育,即使学生“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树立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进入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如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规定:“在一切学校中,必须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工人阶级的阶级观点,群众观点和集体观点,劳动观点即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为“四化”培养人才这个中心来进行,具有明显的社会本位价值取向。如1980年《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学校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努力使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社会转型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一代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入新世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把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对目标的规定来看,始终绕着“革命、阶级斗争、建设”,围绕着“接班人”和“建设者”的思路展开,个体价值目标尚未受到重视,呈现“路径依赖”现象。

(二)以政治理论教育为主的教育内容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这其中,政治理论教育是主要内容,其他教育内容都是从这一内容发,并以这一内容为基础衍生的。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来看,1949年第一次全国教育1作会议提出,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教师和青年学生中进行政治与思想教育”。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继续强调政治教育,如1961年《关于高等学校共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意见》强调,“政治理论教育是学校政治思想T作的重要环节”。从这一时期课程的内容来看,主要是以阶级斗争教育为主要内容,大量强化学生的阶级斗争意识,促进其思想的革命化。这种极其单一的政治教育一直持续到80年代初。

1982年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虽然逐渐规定r思想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等内容,但从其地位来看,仍弱于政治教育。如1984年《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规定》指,“马克思主义是培养学生无产阶级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理论基础,把马列主义理论课作为必修课,是社会主义大学区别于资本主义大学的重要标志”。1987年《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_丰义理论教育,是思想教育的基础”。1995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指,“必须重视德育,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学校T作首位”。这表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在教育内容的规定上存在着“路径依赖”现象。

(三)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的教育方式

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更符合学校教育活动的特点,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中规定最多的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如1955年《关于高等学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指出,“政治理论课是高等学校进行经常的、系统的政治思想教育的最基本形式”。1980年《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指出,“课堂讲授是马列主义课教学的主要环节和基本形式”。

199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T作的若干意见》指,“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2008年《关于组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的意见》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存在着明显的“路径依赖”现象。

(四)以校级党政领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的管理体制

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设立了高等学校政治丁作机构“政治辅导处”,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直接管理。1954年撤销政治辅导处,进而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下,校长负责,人事、保•140•卫等各政工部门,政治理论课教师,各级党团组织,辅导员互相配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党政部门和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作用突显。这种管理体制一直持续到“”结束,之后根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调整,但调整力度不大。1980年《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1二作的意见》确立了党委领导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体制,不仅专职、兼职的政工干部要做思想政治T作,业务课教师也要做思想政治_T作,特别要注意发挥马列主义理论课教师和各科骨干教师的作用。

1984年《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丁作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党、政、T、团各系统所必需的专职人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骨干。199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校长都要对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负责”,“在党委(总支、支部)的统一部署下,学校都要建立和完善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德育管理体制”。1995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提m,“高校德育队伍包括学生专职政T人员、‘两课’教师和众多的兼作德育工作的业务课教师和党政干部”,“学生专职政工人员和‘两课’教师是德育专职教师”。200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T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从政策来看,始终强调校级党、政和思想政治教师的作用,实际上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三大主体,即党政领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呈现出“路径依赖”现象。

三、正确处理政策中的“一”、“多”关系,消解路径依赖现象

“一”与“多”是物质世界普遍存在的关系。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一”、“多”关系表现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管理等各个方面。长期以来,我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过于强调“一”,而忽视了对“多”的认识和分析。正确处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中的“一”、“多”关系,是消解路径依赖现象的重要举措。

(一)教育目标的“一”与“多”

“目标指导着教育行为的方向,可使教育行为成为有意义的、有秩序的活动,避免教育行为、教育方向的盲目性、机械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一个多层次系统,它有社会目标和个体目标之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目标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国家、社会发展的关系。

因此,社会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位目标。但是,“人双重地存在着”,首先是为“他自身而存在着”。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确立社会目标的基础E还应考虑个体目标。社会目标和个体目标作为不同层次的目标,相互联结、相互促进。个体目标是社会目标的来源和实现基础,社会目标影响并引导着个体目标的发展方向。长期以来,我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始终强调社会目标,忽视对个体目标的定位,这易于使“教育沦为政治的T具与政府的附庸”。提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个体日标不是推崇个人主义,而是通过个体目标的建立推动社会目标的实现。教育家叶圣陶讲,“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不教育”。

从发达国家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来看,主要是强调个体日标,通过个体目标推动社会目标的实现。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大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丰富的情感和鲜活的创造力,因此,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要在社会目标和个体目标两个向度上形成合理张力,才能产生出一个相互制约的平衡动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在目标上的双向选择,决定了一方面要把培养大学生的个人美德、独立人格作为主要价值追求;另一方面也绝不能游离于社会主义的逻辑之外,面临着把大学生推向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发展使命。

(二)教育内容的“一”与“多”

教育内容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基础与保证。由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多元文化的时代特点决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还应在内容上重点突出民族文化教育、公民教育和日常生活教育。民族文化教育不仅是指中国古代文化的教育,还包括近代以来的革命传统文化教育。青年学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主要力量,他们掌握民族文化的态度与程度,直接决定中华文明未来的性质与方向,因此需要切实加强大学生的民族文化教育。

“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形成和发展了一整套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这是我们的政治优势,是我们治党治国的传家宝。”大学生作为“接班人”必须了解和传承这些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公民教育不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公民意识表现在认知上,能充分认识自己在国家政治和法律生活中的地位,了解自身公民角色,知道自己所承担责任及所享有的权利;在情感上,有自己对所属国家或社会的认同。大学生即将走向社会,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必需。

(三)教育方式的“一”与“多”

家校合作教育论文例6

在我国,学者对家校合作也有不同角度的理解和认识。苏州大学马忠虎副教授认为,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实际上是对学生最有影响力的两大教育群体――家庭和学校,携手对学生进行教育。在合作中,家庭和学校相互支持、共同努力,使学校能在教育学生方面得到更多的家庭支持,使家长能在教育子女方面得到更多的学校指导。天津市教育科学院教育研究者岳瑛认为,家校合作的最终目标首先在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保持一致,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其次才是教师与家长教育素养的提高以及教育管理的完善。有学者认为,家校合作是指以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为目的,家庭和学校互相配合和支持而采取的协调一致的互动活动。还有学者认为家校合作有别于家校联系,是指家庭和学校以沟通为基础,相互配合,合力育人,使孩子受到来自两方面系统一致、各显特色、相辅相成的教育影响,形成多种终身受益的必要素质,更好地实现社会化。从以上众多关于家校合作的见解可以看出,家校合作是:

(1)家庭和学校两大组织群体相互配合支持的过程;(2)学生是合作过程中的关注主体,最终目标是促进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3)合作要平等、双向;(4)合作要形成常规的制度等。

本文参考苏州大学马忠虎副教授的观点,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合作是指,为了儿童和青少年心理的健康成长,家庭和学校携手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合力,并且在合作中相互支持和学习,开展全面性、经常性、双向伙伴性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合作活动。

二、乌鲁木齐市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情况

(一)鸟鲁木齐市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实施模式

笔者对乌鲁木齐市八个区的二十四所小学进行调查,依据苏州大学马忠虎副教授对家校合作模式的划分,总结了乌市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模式如下。

1.“以校为本”的实施模式

乌鲁木齐市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领导机构和家长委员会形成一致的教育目标。教师依据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与家长进行沟通,同家长一起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具体实施方法。家长随时发现问题,随时与教师进行沟通,共同分析原因。

“以校为本”的活动一般有以下步骤:(1)与家长一起制定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计划;(2)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提出方向性的建议;(3)通过便条、汇报、家长会、电话或家访,了解家长的意见和建议,讨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办法与策略;(4)举行家校合作专题活动,通过阅读、参观、讲座、角色扮演、观看电影、录像、图片等方法,协商解决有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

2.“以家为本”的实施模式

就目前而言,在乌鲁木齐市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中,学校仍然起主导作用。家长教育人员一般由专业心理教师承担,如经常接触孩子及家长的专业人士,家庭教育专家以及一些家长领袖等。家长教育人员要对各个家庭的内外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对合作活动方案进行策划和组织,深人家庭,给家长提供教育技能方面的支持。乌市比较成功体现这一模式的运用的是“家庭教育寻访员制”。寻访员通过分析家庭及其生态环境中各种因素,把握家庭问题的形成和变化,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工作。

3.“以生为本”的实施模式

一些小学会邀请专业的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为家长作不定期的理论辅导和专题讲座;根据不同年级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时召开专题讨论会,交流教育子女的经验与教训;学校还经常提供对学生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各种信息,使家长在了解学生共性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子女的个性问题,具体考虑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对策措施和教育方法。

(二)乌鲁木齐市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

1.家长、教师对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问题

笔者在乌鲁木齐市的二十四所小学对部分家长和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采用福建师范大学张达红(2003)硕士论文中的问卷。调查对象中教师236名,家长1896名,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水平。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由表1可知,首先,大部分家长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但实际行动与认识存在差距。在平时对孩子的教育中、与教师的交流中以及学校教育中关于孩子最应该接受的教育,有70%~80%的家长认为学习是第一位。其次,从参与学校心健康教育活动来看,大部分家长缺乏参与意识,没有认识到参与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再次,还有一部分家长自己的文化素质不高,或不懂教育,没有能力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更谈不上促进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总之,当前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视学校为集体,视教师为权威,视心理健康教育为高难度的工作,认为孩子在学校应由教师全权负责。家长的这些认识与做法反映了“学校教育唯学习论”“学校教育万能论”的社会取向。

从表2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首先,教师在态度上处于矛盾状态,93%的教师喜欢与家长合作,但有63%的教师更愿意独立工作,87%的教师认为与家长保持一定的距离会工作得更好些;在与家长合作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方面的认识上,有95%的教师认为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但又有65%的教师感到在与家长的合作中负担很重。其次,在与家长合作的态度上,教师有推卸责任的想法,如有89%的教师认为学生成绩差主要是因得不到家长的关心,90%的教师认为孩子衣着不整是家长缺乏责任心的表现。再次,只有48%的教师认为家长是重要的教育力量。总之,大多数教师并没有正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对于以上结果在后来的访谈中找到了原因。一些教师认为,首先,家长受教育程度一般相对较低,文化素质差,心理健康教育又是新生事物,家长不太了解,学校若组织家长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则麻烦太多。其次,除了学习,家长对学校的其他活动并不积极,他们与教师在教育问题上存在不同的见解与期望,很难达成一致意见。再次,一些学校搞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建立心理咨询室来应付上级的检查,只在硬件上做文章,根本谈不上与家长合作;或只有个别教师面向少数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只与这些家长联系;或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化。

2.实践中乌鲁木齐市小学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目的不明,渠道单一,时间仓促。在实践中,一些教师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归因于家长,认为是家教不好。或将家长会、家访等家校合作形式看作是向家长告状的好机会,很少与家长协商解决问题。反之,家长也有这 种行为。有了这一矛盾,双方根本无法平等地进行交流和合作。就是有交流,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偏爱电话联系,而对传统的书信联系和新兴的电子邮件方式利用率极低,造成沟通渠道过于单一。这主要是由于电话方便、快捷、省时等优点使书信形式所需的周全构思、长时传递、繁琐事宜相形见绌。而电子邮件方式虽然也具有及时和便捷的特点,却要受到经济条件和使用人文化素养的限制,难以推广。

针对这种合作渠道单一、时间仓促的问题,虽然部分学校尝试使用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家长心理学校、亲子互动和建设心理网站等多种方式进行改善,但因地域、经费、设施、人力资源等条件的限制,使得这些方式很难得到普及。因此,合作渠道单一、沟通时间的仓促已然成为制约家校合作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重要因素。

(2)内容狭窄,深度欠缺。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所涉及的内容相当狭窄。原因在于家庭与学校间的合作往往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和短视性,总是高度关注学生学业。其中多涉及成绩提高、课业辅导、家庭监督、资料购买等,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审美、心理层面考虑甚少,至于对教育方式和方法的交流也只是头痛医头,粗浅涉及,很少作专题性、系统性的探讨。

(3)单向为主,互动缺乏。在调查中发现:家校合作中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交流通常是单向的,双向合作的机会极少。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教师认为家长不懂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家长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高不可及的事情,如此一来,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合作更是单向的活动。

(4)专业人员匮乏,部分教师专业技能有待提高。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教师。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无论从规模还是业务水平上看,都不能与现实的需要相适应。在调查中发现,乌鲁木齐市只有不到32%的小学有专职心理教师,有49%左右的学校有兼职的心理辅导教师,有19%左右的学校连兼职心理辅导教师都没有;另外,部分心理辅导教师尽管接受过高等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训练,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但由于教育教学经验不足,还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有的教师仓促上阵,缺乏科学的基础知识,误导学生,造成不良影响;有的教师则在进行所谓的心理健康教育时,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化、理论化,要求学生做笔记,划重点,加重学生负担。此外,个别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本身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令人担忧。

(5)正式机构欠缺,监督检查不力。在调查中发现,组织协调开展家校合作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乌鲁木齐市没有专门的机构,除了自治区团委、自治区青少年工作委员会有时会组织一些相关的活动外,就是一些民间组织发起的一些活动。比如,挂靠在妇联的“妈妈协会”会不定期地与一些小学合作,组织家长参与开展一些心理健康的专题活动。在乌鲁木齐市有关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由谁来组织,怎样协调,如何加强合作等一系列问题有待解决。

三、乌鲁木齐市小学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一)强化合作观念

学校要创设良好的家校合作氛围,首先要使所有的教师明确合作的意义和目的,懂得学校与家庭的合作是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是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利益所在。对教师进行培训,使全体教师掌握合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领,以积极的态度接纳家长为合作伙伴,视家长为教育资源,让家长全心全意的参与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来。另一方面,要注意分析在合作中家长方面存在的问题,划分类型,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讲座;组织专家与家长座谈,现场交流、互动、解疑;向家长发放有关学习材料,并推荐针对性较强的书籍;请优秀家长介绍孩子成长的成功经验;学校有计划地开展一些亲子互动情境活动等。

(二)建立专门的组织协调机构

为巩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就必须建立专门的组织协调机构。因为家庭和学校要想建立有效联络,仅仅依靠教师个人的力量很难达成目标,需要学校从制度方面对合作加以保障与鼓励。

学校要成立从上到下的行政领导、主要负责人以及家长委员会三条指导体系。行政领导负责抓具体协调工作,统一领导,形成合力;主要负责人实行指导与管理结合、扶持与检查并重的工作方针,保证家校合作发展有序,措施有效,目标明确,方案落实;家长委员会中的专家、学者和家长代表负责调查反馈合作情况,通过举办培训、经验交流等方式,推动家校有效合作,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三)通过“示范学校”促进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域性进程

促进区域性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借助行政手段推行示范学校的合作经验。要积极借助现代教育网络,营造全方位区域推进的良好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既要对全体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也要对少数问题学生的家长进行特殊辅导。注重典型示范、以点带面、科研先导、经验引路;抓住师资培训这一关键,把家校合作作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切入口,构建全方位的、立体的、开放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动力机制。学校之间要加强合作和交流,纵横联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营造良好的“大教育”氛围。这一良好的环境反过来能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进展,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四)创办家长心理学校,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对子女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目前乌鲁木齐市没有一所学校和机构成立家长心理学校。家长心理学校的出现有其时代必然性,它在提高家长的心理素质和教育能力,促进家校合作方面,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家长不是天生就会当的,当一个合格的家长就更不容易。尤其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家长在教育观念和行为上如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家庭教育就会陷人误区。创办家长心理学校,其效果和实质就是抓了两代人的心理素质教育。家长心理学校有着特定的教育和被教育关系,有着自己特定的内容、特征、原则和方法。把家长心理学校作为整个家庭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来抓,这从培养人才、提高全民族心理素质的意义上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一样,将必然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充分重视和关注。

家校合作教育论文例7

1.学术交流窗口高校学报从质量和数量反映我国高校总体科研教学水平和成果上发挥了重大作用,是高校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窗口和渠道。作为一个窗口,透过它,可以检阅一个学校的科学研究成果,可以反映出一个学校治学的学术思想与作用。同时,青年学子通过高校学报这一窗口从课堂外更熟悉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制度和学科发展情况。目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立项的教改课题日渐增多,立项单位从国家教育部到各省市区的教委,包括各高校的校级教改课题。尤其是北京市教委,非常重视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他们设有教学质量提高专项经费,这些专门用于高校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提升高校教学质量,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这些课题的立项无疑使高校教师教育教学的成果层出不穷,相应的论文成果也会数量不少,高校学报正好为高校教师提供了发表教育教学成果的园地,学报的教育教学方面的论文质量得到了提高,教师教学成果的论文在学报的发表也增加了教师学术交流的机会。学报教学理论方面学术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无疑有利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另外,高校在教育教学研究方面取得了程度不同、数量不等的成果。如何把所取得的成果公之于众、让社会了解,有会议交流以及有关职能部门鉴定公布等途径,但最主要的途径是通过学报、高校学报、学术研究刊物发表。高校学报在发表高校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成果方面发挥着主体的作用。

2.培养人才的摇篮青年人将是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力军,他们在教学的舞台上发挥长远而重要的作用。而高校学报在发现学术新人、培养和栽培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他任何社会期刊都无法替代。学校的许多青年教师精力充沛、思维活跃,但多数的学术研究水平不太成熟,成果水平还有某些缺陷,需要帮助和扶持。而高校学报把培养人才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之一,把对学校青年教师的培养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首次发表教学研究论文的青年教师,不轻易退稿,学报编辑要寻找到他们教学科研成果中的创新、独到之处,帮助他们反复修改,为青年教师今后成为学术“大家”、“教育家”走向教学科研舞台奠定基础。

3.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素养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学报对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扶植是通过对其科研活动的支持进行的。高校教师作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执行主体,且部级、省(市)级、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以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前提,高校教师以一定的学术修养和教学研究为基础非常重要。但是,高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体系的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受诸多因素的制约。高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其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成果显著、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这是提高高校教师素养、促进深入教学研究最根本的原始动力。高校教师的学术水平及教学素养是通过在职培训、国内外学术交流、在职攻读学位、发表学术论文、教育教改研讨会等渠道塑造的,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学报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学报编辑组稿、审稿、编辑加工、修改和发表高校教师研究论文,不仅体现了教师教学、科研成果的价值,传播了教师辛勤创造的科研信息,还激励了教师进行教学科研创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学术素养与综合素质得到不断提高。

二、增进高校学报服务教育教学的路径

1.出版教育教学改革专辑(增刊),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由学校主导,高校学报根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配合学校教务处,就教学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如何提高,如何改革和创新教学管理体制等,组织教育教学改革研讨会,在学报开展学术讨论、评论和争鸣,公开发表校内外专家有价值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成果,传播和交流新的教学管理理论和经验,宣传部级省(市)级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优秀教师的先进教学理念与方法。没有社科版的高校学报,如《北京农学院学报》利用学报不定期出版教育教学改革理论专辑,配合教务处评选校级优秀教育教学改革论文,评出一、二、三等优秀论文,推选部级、优秀省部级教改论文等,并制定相关政策,给予精神和物质方面的相关奖励,发挥学报在促进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上的平台与阵地作用。在《北京农学院学报》及其增刊发表的教改论文均获得了校级、北京市级教育教学成果一等、二等、三等不同层次的奖励。还如,《湖南农业大学学报》每年定期出版1期教育教学改革增刊,吸引校内外作者踊跃投稿,初有成效,仅2009年社科增刊就有133篇,其中教育教学改革方面论文80篇,而教改课题论文20篇,获得部级教学成果奖的有2篇,其余大部分论文(80%)都获省级和校级的教改成果奖。2011年社科增刊92篇,其中教育教学改革方面论文50篇,而教改课题论文10篇,获得部级教学成果奖的有2篇,有60%的获省级和校级教学成果奖。出版教育教学改革增刊正好与正刊互补,达到调整稿源与期刊出版周期之间的矛盾。

2.改变观念开设教育教学研究专栏许多高校学报编辑对教育教改方面的论文存在偏见,认为其“理论性比较浅,多是经验总结,泛泛而谈”。同时,有些高校对科研成果极为重视,学报主要刊载科学研究论文。实质上,教育教学研究是高校一项重要研究工作,随着高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理念日益深化,实现高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功能三位一体已成为高校的共识。因此,高校学报编辑应该转变观念,有社会科学版的高校学报有条件而且必须开设教育教学研究专栏,为教师提供发表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平台。同时,要主动关注高校特色专业建设,围绕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创新与创业等主题,挖掘其中的新经验、新方法、新理论,及时发表这些成果,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例如《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开设“教育理论与实践”专栏,报道校内外相关学者的教育研究的论文,其学术质量没有因为开设教育理论与实践专栏而下降,相反吸引了全国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期刊在全国的影响力也大,获得“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的殊荣,系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北京市高校人文社科学名刊等荣誉。

家校合作教育论文例8

学校体育家校合作教学具有很重大的意义,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对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培养起着促进作用;有利于家校双方更全面、更客观的了解学生,有利于学生发展;也可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1学校体育家校合作教学的现状

1.1家长及教师缺乏对家校合作教学的正确认识

首先,家长对家校合作教学方面的认识存在误区,我国大部分家长错误的认为对学生进行教育是学校的任务,而家长基本没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的意识,出现这种情况往往是因为家长并不关注除孩子分数之外的其他教育收效,再者就是由于家长本身文化素养不高,没有主动或引导孩子的能力。其次,一部分教师并不愿意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活动中来,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认为一部分家长因自身素质问题不仅不会配合教学活动,反而会给教学活动制造麻烦;二是觉得大部分家长没有相关专业知识,在教学活动中并起不到什么积极作用,这样的认识是完成错误的,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日常接触最多的除老师和同学之外就是家长,而其中家庭对青少年的影是其它任何方面都无法取代的。最后,虽然素质教育在我国实施已经有了几年时间,但大多数中学还是在盲目的追求升学率,分数和升学率几乎成为了对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收效唯一的衡量标准,而家校合作也仅仅局限于学校要求家长督促学生进行提高分数方面的学习,而忽略了家校合作教学的真正意义。

1.2家校合作缺乏计划性

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家校合作一般只是以家长会这种单一的形式展开,且学校往往并不将此纳入教学工作安排,其偶发性较强,如大部分家长会之前是因为在教学活动中已经出现了某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学校才会想到通知学生家长来学校讨论,而家长对这些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并不能提前预见,更谈不上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而这样缺乏计划性,且目的性不强的家长会很难会起到什么实际的作用,久而久之,家校合作教学只能沦为“面子工程”而变得毫无实际意义。

1.3家校合作缺乏互动性

真正意义上的家校合作教学是需要家长和教师就学生情况相互交流和探讨的,而目前我国家校合作的实际情况则大多是采用教师说家长听的方式进行,这样的家校合作方法并不能使教师深入、全面的了解学生,也无法对其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对实现家校合作教学的意义并无帮助。

1.4家校合作缺乏平等性

我国目前的家校合作往往是以学校为中心,往往只从学校单方面的便利出发考虑,而很少顾忌到家长的想法和实际情况,无论是在时间、地点的选定上还是在活动进行时,家长往往只有听教师讲的机会,而显有表达自己意见和看法的机会,因此,目前的家校合作教学存在着严重缺乏公平性的问题,因缺乏对等的交流机会,使得这样的家校合作教学并起不到多大作用。

2家校合作教学中常见问题的相关对策分析

2.1正确认识家校合作教学

家校合作教学并非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家长会,而是为学生家长和老师就学生在校内外的表现提供一个进行深入交流的平台,从中发现一些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配合以正确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之更好的投身正常的学习生活中来。

2.2学校要定期组织与家长相互沟通与交流的活动

中学生正处于一个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身心活动较为活跃,面对社会上的不可控因素很容易被诱惑,因此,学校应定期组织家校合作相关活动,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及行为动态,尽量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而不是一味的进行事后补救。

2.3家长在家校合作教学中的地位同样重要

长期以来,人们错误的将家校合作教学简单的理解为家长会,而家长会在学生及家长的印象里似乎只是一个教师对学生家长传达学生情况并表达对学生所出现的各种问题的通报批评会,学生家长与老师并没有以一个平等的姿态进行交流,如错误的将此认为是家校合作教学的话就很难保证家校合作的深入性以及互动性,也难以实现中学体育家校合作教学的意义。

2.4以学校体育带动家庭体育的开展

学生的终身体育习惯一旦养成,体育活动就将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作为学校体育活动的主体,学生,目前,绝大部分都来自三口之家,他们是家庭的希望和寄托。因此,学生的行为和习惯将对社会体育主体,家庭成员,产生实质性的影响。社会学理论认为:家庭是社会群体中最忠实、最可信赖的群体之一。这一群体中的成员,在进行社会活动中,都不同程度遵循着一种群体规范,已达到维系群体利益为最基本的出发点。所以,完全可以通过发挥学生的排头兵作用,感染和带动家庭成员的锻炼意识和行为,促进非体育人口向体育人系群体利益为最基本的出发点。所以,完全可以通过发挥学生的排头兵作用,感染和带动家庭成员的锻炼意识和行为,促进非体育人口向体育人口的转化,实现以学校体育带动家庭体育的开展。

2.5家庭体育有利于体育教育的延伸

学生在学校内接受体育教育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为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学校体育必须向家庭延伸,特别是我国在实施五天工作制以后,学生在家里的时间增多,因而形成了以学校体育为主,以家庭社区体育为辅的一体化模式。为了实施一体化教育发展模式,学校可通过建立家长联系薄、联系卡,学生定期交一份自我小结报告等形式,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

3总结

经过三年的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正向苏霍姆琳斯基所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和复杂的任务。” 在近年来的实践中,学校与家庭的密切合作,提升了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了老师与家长合作的能力,形成了家校合作的良好氛围,从而提升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在研究中,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明确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如:在研究中应加强调查问卷设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加强家校合作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顾美芹.论家庭教育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介入[J].科学文汇,2008

[2]学校体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家校合作教育论文例9

[作者简介]胡孝四(1971- ),男,安徽安庆人,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江苏 南京 21003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示范点立项建设试点项目“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233’一体化建设探索”重点子项目“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探究式教学创新实践”(项目编号:ntyszsfd002)、2013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立项资助项目“轨道类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13sjb880055)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5-0049-02

教育部、财政部于2006年颁布了《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文件首次提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概念,标志着高职院校从外延扩张转向内涵发展。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采取一切措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周家伦研究员认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思想素质、专业和人文素质、科技创新素质、身心素质等四个方面。①在这些素质中,除了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其他素质的培养与提高都与德育密切相关。由此可见,德育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极端重要性,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方面。

当前各高职院校的德育不尽如人意,各校虽都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但在实践上却出现种种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德育没有形成合力,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学校内,无论是在课程教学还是学生教育管理上,都没有形成全员育人的机制;高职院校和企业虽有着广泛的合作,但只停留在实习、就业等方面;高职院校和学生家庭沟通联系不够,不能借助家庭开展德育工作。因此,必须构建校内全员育人、校企合作育人、家校共同育人的大德育格局,才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职学校内涵发展。

一、高职院校大德育的目标

确立德育目标是构建大德育格局的前提。要确立正确科学的德育目标首先应对德育的内涵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一般来说,德育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理解。狭义的德育就是道德教育,而广义的德育目前在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比较权威的一个观点是王逢贤教授在《德育新论》中提出的:“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在受教育者的自觉积极参与的互动中,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②根据这一观点,德育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等方面的素质。

笔者认为,构建高职院校大德育格局的目的就是要达到上述广义上的德育目标。从德育起源与实践来看,大德育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思想政治课的主要起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对党员和群众进行政治教育的经验总结和筛选,这种德育在前期主要集中于政治教育,而后期则逐渐转向以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及心理教育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或广义的大道德和价值观教育。”③高职院校在内涵建设过程中也意识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绝对不能靠单打独斗,而是需要借全校之力,实现全员育人。“大德育”“大思政”也因此逐渐被重视。

二、高职院校大德育的内容

为了实现大德育目标,高职院校德育内容应该由学院德育工作委员会来确定。一般而言,从培养学生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等方面的素质出发,高职院校大德育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1.思想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必须安排的内容。在思政课教学中应让学生学会思考,尤其是学会思考社会、思考人生。同时,应加强学生工作部门的日常思想教育工作,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另外,应加大人文教育的力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回顾我国二十多年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史,高职教育充满着‘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色彩,片面追求‘技术至上’,高度关注对大学生的专业技术和技能的培养和培训,学校就像一个工厂,生产出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素质低下的‘空心人’,导致了人文精神在高职教育中的严重缺失。”④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一方面要通过人文类课程和人文学术讲座来实现,比如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便开设了“哲学与人生”等一系列通识类必修课、人文类选修课,举办各种人文类讲座;另一方面要营造人文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

2.政治教育。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依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此外,党校教育、团校教育、学校大学生骨干教育、相关学术讲座等都是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这些平台一般设置党的知识、团的知识、时事政治知识、青年修养知识等内容,这些都是高职院校大德育不可或缺的内容。

3.法制教育。思政部、社科部、学工处、保卫处、人武部、团委等部门可以承担起法治教育的任务,通过必修课和讲座等形式和大学生成长成才及适应社会相关的法律知识的普及教育工作,如民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工会法、社会保险法等。另外还可以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引导,建立开展普法工作的有关社团,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

4.道德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专门进行道德教育的课程。此外也还可以开设一些选修课或举办相应的讲座。除一般道德教育外,高职院校德育还要特别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是用人单位特别看重的。在校期间要学习职业道德有关知识,实习实训期间在实践中进一步内化、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制度德育的重要作用,建立和完善与学生教育、管理有关的各项制度。

三、高职院校大德育实施的途径与方法

从德育途径上看,高职院校德育的主渠道依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各高职院校基本上都按照国家要求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这三门课程为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等素质提供了最基本的知识,但是,仅靠这三门课程,显然无法解决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问题。部分高职院校的领导总是抱怨思政课教学效果不高,无法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而没有对整个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大德育格局的构建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主渠道之外的其他渠道,主要有:

1.发挥制度的育人作用。制度作为一种外在的行为规范,对于人们的行为具有强制约束作用,能够帮助人们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学校德育工作中,仅仅依靠德育思想和理论的宣传,显然难以收到实效。因此,在高职院校大德育格局的构建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制度的育人作用,不过这种制度应该是符合道德、符合人性的制度,否则便达不到育人效果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学校德育制度一般指的是“观念形态的规范体系,仅仅包括正式的、理性化的、系统化的、见诸文字的行为规范”⑤,如高职院校已经具有的学生守则、学习制度、生活管理制度、品德操行评定制度等等。制度育人的作用已经被一些高职院校的实践所证明,例如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利用学生寄宿制优势,开展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的全员全院全程皆教的养成教育,清洁工也通过身体力行教给学生如何保护环境。实践证明,通过三年时间完全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素质和行为习惯。齐齐哈尔工程学院院长曹勇安认为,对大学生的教育“需要在制度的强制规范下进行行为训练,行为的反复就成为习惯,习惯的积累就成为自然,自然的长期积淀才形成了那么一点点的素质”⑥。

2.发挥主渠道以外其他课程的育人作用。首先是开设人文类选修课,直接培养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法律等素质;其次是在专业课等课程的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比如在讲会计类专业课的同时可以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等。要实现各类课程的育人作用,首先需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在教师的继续教育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这一点。

3.发挥合作企业的育人作用。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入,不少高职院校都在探索从人文教育与文化层面进行合作。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在同南京地铁的合作中,已经在订单班联合开设了“职业化素质”课程,校企双方共同编写教材,双方组成混编教学团队,共同培养高素质人才。另外,重视实习实训期间的德育工作,校企联合开展企业文化的研究与宣传、聘请优秀校友进课堂、校企联合开展文化艺术节等都是校企共同育人的有效途径。

4.发挥家庭的育人作用。高职院校不像中小学,中小学一般都坐落在学生家庭所在地附近,因此家校沟通比较方便。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都来自全国各地,要发挥家庭的育人作用确实比较难。但是,如果我们的工作能够做细一点,家校共同育人还是可以做到的。首先,我们可以在招生和新生报到的时候,了解每位同学的家庭情况,同时向家长介绍学校的情况,把辅导员、班主任的电话、QQ等联系方式告诉家长,同时留下家长的联系方式,这样学校和学生家庭联系的渠道就建立起来了。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每年在新生报到时都会召开家长会,向家长详细介绍学校情况,效果比较好。其次,通过分析学生家庭的情况,重点关注两头的学生,尤其是后进生与贫困生,这样在做好后进生转化的工作中就可以充分发挥家庭的作用。我校在学生工作中辅导员和班主任能够做到经常和家长联系,反映学生在校表现,希望家长协助教育,这一做法也得到了不少家长的认同。

5.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作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也是高职院校德育的重要手段。部分院校的实践活动甚至成为其德育的特色与亮点,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特别重视志愿者活动的开展,该校把建设志愿者之校作为文化建设的抓手,形成了优秀的“志愿者文化”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这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6.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校园文化在高职院校大德育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著名教育专家杨叔子教授认为,“素质教育不要说有多少课程,主要靠熏陶,学校就像一个大染缸,把学生丢进去就行了。”⑦其实上文提到的德育制度以及各类课程的开设等都可以看作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广义的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方面,学校的物质环境、人文环境、制度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广大师生员工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各类实践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从效果上看,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比任何课程都要强。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过程中,大德育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大德育格局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发展。

[注释]

①周家伦.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6(5):38.

②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28-129.

③王小飞.内容优势:中国特色“大德育”格局[J].中国德育,2013(4):37.

家校合作教育论文例10

关键词 青少年 思想政治教育 现代教育

所谓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对青少年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的教育。而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党的十五大号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把马克思主义发展打一个新阶段。这一理论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的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因而更具有实践性。尤其是这一理论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中国最大的实际出发,思考如何把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在对国家环境和时代特征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实践证明,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旗帜,是我们最强大的精神支柱。最为我国社会主义跨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青少年,是否掌握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思想,并以它指导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关系到我国改革前景和未来国家前途的大问题。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也指出:“以邓小平同志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中心内容。”本文就以邓小平理论最为教育的基本点来论述现代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作用。

一、现代学校教育

现代学校教育是根据现代学校管理原理及教育基本规律,利用现代学校系统的主导地位和设施,或以班级整体,或以小组或个体的形式,对青少年学生所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和影响,促进青少年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身的全过程。学校是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场所。它既有专门从事教育教学的管理系统,又有受过专门训练的管理者、教师,还有比较完善的教育教学设备和资料,为青少年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求知创造了优越的物质条件。学校应对青少年学生实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专门策划规划和决策,并按照决策和计划组织施教,在施教的过程中进行控制和协调,并保证德育活动的有序进行和最佳达成学校德育的目标。学校还可以按照德育计划和规定的德育内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在知、情、意、行诸方面下功夫,鞭策其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和谐发展。还有后勤工作,可以安排学校,建筑以及美化、绿化、净化校园环境,为青少年学生优化有利于发展成长的学校环境。

二、现代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培养人才的第一所学校。一个人受到的最早的教育就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有终身影响作用。任何学校只能对孩子进行一段时期的教育。由于血缘和伦理关系,家庭都是孩子的长久教育场所。家庭教育的长期性和连续性,是同其他教育不同的一个重要特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觉悟、政治观点、道德品质要从小开始培养。在现代社会中,不少的家庭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教育成为又红又专的有用人才。在家庭教育中,方法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形成不拘一格,态度严肃,要求严格,把严格要求与尊重爱护结合起来进行教育。把规范的道德伦理与儿童已有的行为表现结合起来进行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效果。学校德育是需要家庭教育配合的,只有得到家庭教育的支持、配合、强化,学校教育才有可能收到好的效果。

三、现代社会教育

现代社会教育是指学校组织外部公众――社区、少年宫、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文化宫、俱乐部、电影院以及有关社会组织、机关、企业、社团医院等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它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课外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扩展和延伸。社会是一所大的学校,良好的社会风气对青少年的良好成长非常重要。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要对广大学生进行社会教育,积极引导学生接触社会。所以学校德育环境的优化至关重要。我们要创造与社会初级阶段政治经济相适应的文化环境,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环境,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这样才能使学生德育环境不断优化。

现代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协调管理是优化学校德育教育促进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措施。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青少年学生,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在改革开放信息激增的现代社会,在学校有效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方面。加大对青少年学生教育同执政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相吻合,尤其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相一致,促进青少年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成长为自学、自理、自护、自尊、自重、自强、自律的合格公民,并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家校合作教育论文例11

一、课题的提出

1、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相结合,是提高教育整体效益的需要。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人的教育过程比喻为雕刻大理石:“有许多力量参与人的教育过程,其中第一是家庭,第二是教师,第三是集体,第四是孩子┉┉如果这些起教育作用的雕塑活动有始有终,行动得象一个组织很好的交响乐队,那么它产生的将是多么美妙动人的作品。”我国现代家庭主要是由父母、祖父母和独生子女组成,人口少,结构单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家庭活动逐步由开放式(庭院型)走向封闭式(单元型),加上电视节目的泛滥、电脑的普及,几乎淹没了孩子与双亲交流、与亲友交往、与邻居相伴的机会。另外,离婚率升高带来的单亲家庭问题、人口流动带来的隔代抚养问题等等,都使学校与家庭教育的沟通与协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密切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才能相互交流教育信息,使家长的血缘、经济与教师的学术、榜样力量紧密配合,形成动听的乐章,从而雕塑学生高尚的人格,并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积极影响。

2、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是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需要。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心愿,但由于家长的修养、学识、教育水平的高低不等,使我们的家庭教育存在很多误区,主要表现在:①过分溺爱,重养轻教——捧在手里怕碰着、含在嘴里怕化了,袒护孩子的缺点、纵容孩子的放肆,养成孩子自理能力差而又刁蛮、任性的性格;②望子成龙、重智轻德——只盼孩子将来成“龙”,忽视孩子的眼下成人,造成有的学生成绩优秀而品德较差,难以管教;③期望过高、暴力相加——家长自身没有建树,就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由于期望值过高,一旦孩子没达到目标,就会产生恨铁不成钢的过激行为;④忙于事业、托付他人——现代生活高效率、快节奏,很多事业型的家长(主要是经商者)苦于事业与家庭不能两全,把孩子托付给亲戚、朋友、老师,自己放心地去干事业,把本该属于自己的教育责任推给了别人,结果是得不偿失;⑤自以为是、轻视老师——有些家长自恃有一套安生立命的方法,对学校的教育管理不认同,甚至有对立情绪,并经常在孩子面前流露这种情绪,导致孩子对老师、学校的教育和各项措施持抵触情绪等等。这些错误的教育方式,与学校的教育极不合拍,严重制约着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可见,向家长推介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经验,宣传现代教育观念,帮助家庭教育走出盲点和误区,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研究目标和理论基础

1、研究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整体实验要达到的目标是:(1)转变家长陈旧的家庭教育观念和家教做法上的偏差,探索学校与家庭协调一致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良好模式并进行推广。(2)切实转变学生行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3)培养一批转化后进生的优秀教师,将其先进经验进行总结和推广。

2、理论基础:新课程理念中的核心思想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师不是只关注“精英”,而是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这就要求学校必须联合家庭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才能真正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研究的原则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坚持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探寻恰当的方法,努力寻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切合点,以求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2、全面性原则:将教育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使不同的学生都能从不同角度体会成功的喜悦,用“教育之爱”滋润所有学生特别是“差生”的心田,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综合性原则:运用多种手段密切学校与家长的联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对学生的教育与转化,限度的发挥家教工作的作用。

4、针对性原则:研究不同学生、不同家庭的个性特征,有针对性地制定工作计划和采用不同的措施,找到家教工作的突破口。

四、研究的方法、措施与过程

1、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为主,配合调查研究法、实验法。

2、研究措施

一是抓教学计划:要求课题研究教师制定家庭教育授课计划,由教务处、政教处核查,报校家长学校工作领导小组审定。教学计划包括授课教师、授课对象、授课时间、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

二是抓教材配备:20xx年以前,我校家长学校配用经教育部关工委审定,安徽省关工委、省妇联、省教委组织编写的家长学校系列教材《初中生家长教材》;20xx年以来,我校以《成功家教启示录》、《失败家教警示录》为主要教材;20xx年,我们又将实验教师和有体会的家长撰写的家庭教育论文汇编成册,作为新阶段家长学校教材。

三是抓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1)成立家长委员会。它代表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利益,反映家长的愿望,听取家长的意见,是学校、教师与家长之间相互联系的畅通渠道,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沟通、协调的纽带。(2)家长开放日:开放日活动一般包括评教评学、分级部对家长开放课堂、学校主题教育活动汇报及获奖作品汇报表演等,使家长了解教师的上课情况和学生在校的成长与发展状况,并以开放日为契机开展教师与家长的交流与沟通。(3)请专家给家长授课:家长学校开班期间,聘请从事教育教学研究、青少年心理、法律等方面的专家对学生家长集中授课,教给家长有关家教的理论和实践经验。(4)学生、家长、教师恳谈会:围绕某一特定主题,组织三方代表座谈,各抒己见,增进理解,达成共识。(5)召开家长会、家访:我校规定每学期期中考试后各班必须召开家长会,班主任还可根据本班实际自行组织家长会。在家长会上,学校领导或班主任向家长汇报工作,并就学校取得的成绩、改革的重大举措及学校面临的问题向家长宣传、介绍,征求家长意见,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还可介绍一些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水平。学校还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家访要常抓不懈,走进学生家庭,就能走入学生心灵。(6)以课题研究为前提的跟踪实验:选定具有典型意义的学生和家庭,开展不同形式的指导,进行不同个案之间的横向比较和不同阶段的纵向比较,并对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及时总结和推广。(7)评选优秀家长,进行经验交流:在各班推荐的基础上,认真评选出学校优秀学生家长,召开专门会议,为其颁发证书,进行表彰。并让优秀学生家长做经验介绍,对广大学生家长改进家教方法,提高家教水平,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8)请优秀毕业生返校谈“我所受到的家庭教育”,从学生的角度谈他们所期盼的家庭教育,启发家长们易地而思,具有生动的感染力。

3、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我们共经过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月,组建课题组,确定课题组成员,编写课题实验方案,对研究成员进行理论培训,作好研究前的物质准备和理论准备。

(2)研究阶段:20xx年2月——20xx年1月,依据方案落实任务,通过多种形式对老师的培训、家教活动的开展和对学生各种素质的训练,总结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的有效经验,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和学校的教育效益,促使学生多方面素质的提高。

(3)总结推广阶段:20xx年2月——20xx年2月,进一步深入研究,并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将老师、家长、学生撰写的有关家教论文进行汇编,整理成书出版,将成功经验在全校进行推广。

五、研究成果

开展现代家庭教育实验的三年中,我校家长学校共开办9期,直接培训家长1800多人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取得的成果如下:

1、建立了家教理论资源库。为便于家长随时请教,及时解决自己遇到的教育难题,我们将有关家庭教育的优秀文章和其他资料都输入网站,形成资源库,使家长在家也能通过网络接受学习。资源库网址为:.

2、通过家长学校的锤炼,一批经验丰富、育人有方的优秀班主任脱颖而出,并先后于20xx年3月、20xx年5月和20xx年3月成功举行了三次优秀班主任经验介绍,力图把他们的宝贵经验由星星之火变为燎原之势。

3、中考成绩连年捷报频传,学生的综合素质显著提高。20xx年中考一中、六中达线人数为58人、20xx年为68人、20xx年为77人、20xx年省示范高中达线人数为236人;学生在文艺、体育、读书、演讲比赛、科技创新等竞赛中屡获大奖,20xx年5月,我校初三(8)班的学生姚跃在科技发明获得全国一等奖并获国家专利后,又作为中国的残疾人代表参加在巴塞罗那举行的全球儿童论坛,阐述了他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20xx年我校学生在省级作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竞赛中更是成果辉煌,在瑶海区各学校中是遥遥。

4、20xx年8月,三十八中被评为“安徽省家教名校”,唐平生校长代表安徽省在全国家教工作会议上作了《顺应时展走特色家教之路》的发言。随后,我校又先后获得全国百所示范青少年法律学校、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学校、合肥市德育先进单位、合肥市科普示范学校、合肥市保护未成年人示范学校标兵等一系列荣誉。

5、经过三年的研究,老师、家长都积累了大量的家教经验,20xx年5月,我们征集了实验教师、家长和学生写的关于家庭教育的优秀论文四十多篇,将其汇编成册;召开优秀家长表彰会;制作了“家教现代化工作短片”。

六、研究结果的分析与思考

三年多的研究与实践,我们积累了很多经验,但也有困惑与反思。

1、结果分析

(1)转变了家长的教育思想,使很多家长走出了家庭教育的误区。经过多种形式理论培训和与教师的直接交流,使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教育观念发生变化,教育行为趋向合理,很多家长还常常主动将自己在教育孩子时发生的矛盾和自己的困惑带到学校与老师讨论,向老师求教,寻求老师的帮助与配合。

(2)打造了一批优秀班主任,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效能。家长走进课堂,贴近教育,既是家长学习的机会,也是对老师的鞭策和激励,在改变家长的同时也教育了老师。所以,每一次家教活动的开展,对班主任都是一次极大的锻炼。由于家长的积极配合,学校教育的效能有了显著提高,并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3)培养了一大批有个性、有特长、有素质的优秀学生。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共同把孩子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才。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的形势下,家庭合理、温馨的教育氛围,是学生成才的沃土;学校老师循循善诱的引导、培养,是学生成才的关键。目前,我校已形成了学校家庭对学生施教的合力,较好地实现了教育模式向社会化、系统化、现代化的转变。

(4)提升了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家庭教育研究的成功,使学校的办学思路更明晰、办学理念更先进、办学模式更成熟。现在,三十八中已是瑶海区窗口学校、合肥市示范学校,成了南淝河畔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2、我们的思考

在探索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有效模式的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以下几点:

(1)课题研究必须有校领导的真正重视,要有人力、物力、经费、场地诸方面的保障,家教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开展。

(2)家教工作必须与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发展思路统一不悖,并行发展,才能将家教工作与学校其他育人行为有机结合,限度地发挥家教工作的作用。

(3)家教工作必须从学校的校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家长的群体特征与素质层次,因材施教,不可无的放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