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空调年度总结

空调年度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3-05 06:13:26

空调年度总结

空调年度总结例1

■本年度报告所指的2009年度为2008年8月—2009年7月,部分品牌的销售统计与本报告划定的年度不同,因而可能导致部分品牌的统计数据与本报告统计数据不同;

■在本年度报告中,我们根据厂商反馈意见,对前几年年度报告中由于统计方面的原因引起的误差进行了调整,因此极个别图表并不能直接和前几年进行对比;

■本报告外销市场的部分数据参照引用了海关及各方数据;

■本报告统计数据是在工厂分公司、工厂各地办事处、商、直营商、全国各区域市场经销商等多方数据分析后得出的,因而会因库存等因素导致部分品牌在部分区域的销售额出现10%左右的系统误差;

■本报告在关于商业库存的统计中,会由于厂商隐瞒部分库存导致统计结果偏小。尽管本报告已作了适当的调整,但仍然可能会出现最终部分品牌实际内销量略小于本报告统计结果;

■本报告仅为本刊调研数据,在部分区域以及对部分厂商的销售结果的统计可能出现较大偏差,欢迎业内批评指正;

■本报告为编者对全国市场的独立调研结果,整个调研过程未得到任何企业和个人的费用赞助;

■本报告仅作为空调行业内部参考资料,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因此任何企业及个人利用本年度报告及相关区域市场报告的市场宣传行为,以及由此出现任何形式的纠纷与本刊无关;

■本报告作为行业内部交流资料免费对业内开放,免费赠阅广大读者,欢迎来电来函索取;

■近年来,本刊接到多起相关机构肆意剽窃本报告制作成收费报告对外销售的投诉。对于上述行为,本刊保留追究相应法律责任的权利。

第一节 市场总体特征

2009年度,中国空调行业显示出有别于2008年度的发展特征。如果说2008年度行业运行状况是前高后低的话,那么2009年度却表现为明显的前低后高的运行态势。行业气氛从信心不足到提振信心再到信心倍增,市场销售表现出像过山车一样大起大落、大悲大喜的特点。

空调年度总结例2

■ 本年度报告所指的2005年度为2004年9月—2005年8月,部分品牌的销售统计与本报告划定的年度有不同,因而可能导致部分品牌的统计数据与本书统计数据不同;

■ 在本年度调研过程中,我们对2004年度报告中由于统计方面的原因引起的误差进行了调整,因此极个别图表并不能直接和去年进行对比;

■ 本报告外销部分的数据参照引用了海关及各方数据;

■ 本报告统计数据是在工厂分公司、工厂各地办事处、商、直营商、全国各区域市场经销商等多方数据分析后得出的,因而会导致部分品牌在部分区域的销售额出现15%左右的系统误差;

■ 本报告在关于商业库存的统计中,会由于厂商隐瞒部分库存而导致统计结果偏小。尽管本报告已作了适当的调整,但仍然可能会出现最终实际内销量略小于本报告统计结果;

■ 本报告仅为一家之言,在部分区域以及对部分厂商的销售结果的统计可能出现一定的偏差,欢迎业内批评指正;

■ 本报告为编者对全国市场的独立调研结果,整个调研未得到任何企业和个人的费用赞助;

■ 本报告仅作为空调行业内部参考资料,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因此任何企业及个人利用本年度报告及相关区域市场报告的市场宣传行为,以及由此出现任何形式的纠纷与编者无关。

第一节:市场总体特征

从多年以来行业的发展规律来看,淡季市场的表现对当年整体市场的作用越来越大,也在很大程度上深刻影响着工厂和渠道的信心。2004年度旺季尾市表现不佳,使得许多工厂新年度的开盘时间要早于04年度。各工厂纷纷在8月初便出台了新一年度的政策。尽管各大品牌纷纷加大了今年淡季节的市场操作力度,2005年度淡季市场仍然继续2004年度呈现了持续下探的走势。尽管随着行业的发展,空调市场淡旺季的差距日益缩小,但是旺季市场的爆发性增长往往对年度市场的总体情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今年的旺季市场可谓是表现一般,大多数品牌在七月份一结束便草草收兵以备来年。

本年度行业的洗牌力度进一步加大,大品牌仍然在通过各种手段加速对行业的整合,而原材料价格的进一步上涨,又使得工厂无论是价格竞争还是促销手法上都相当谨慎,各品牌的价格炒作要理性许多,往年的低价炒作和特价机今年要少了许多。这也直接影响着终端零售的表现,也间接决定着渠道打款和工程机市场的走势。在这一背景之下,工厂的回款和出货都十分艰难。

空调年度总结例3

1 引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倍受关注,地铁在我国已向中等城市发展,地铁环境质量与能耗的矛盾也日益突出,环控能耗从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一是为保证乘客在车站内舒适与健康,车站内站亭和站台必要的热湿环境、空气质量、声环境、光环境,而需要的通风空调系统和照明系统等的耗能;二是为保证列车的正常运行及运行时车厢内的通风空调系统正常工作,隧道必需的通风系统的耗能量。

       要确定地铁全线全年总能耗,必须要确定全年逐时能耗,这样首先应确定在不同运行年段下不同位置的发热量,求出全线各车站的逐时冷负荷、各车站的逐时总冷负荷,确定装机容量。本文研究的内容是针对无屏蔽门情况。

2 地铁工程的概况

      我国南方某城市地铁工程,有16个地下车站。地铁所在城市设计计算参数为:夏季空调室外计算干球温度32.4℃,湿球温度26.9℃;夏季通风室外计算干球温度28.0℃;冬季通风室外计算干球温度1.8℃。地铁工程内设计计算参数为站厅空调计算干球温度30.0℃,相对湿度45~65%;站台空调计算干球温度28.0℃,相对湿度45~65%;车厢内空调计算干球温度27.0℃,相对湿度45~65%;室外空气全年平均干球温度为15.3℃。

      地铁工程无屏蔽门时,影响车站空调系统能耗的因素比较复杂,有车站维护结构和岩土的热特性参数、室内外空气参数、设备发热、照明发热、人员发热、发车密度、乘客密度、停靠时间、牵引曲线、通风方案和新风量等。在计算发热量时将站台与站台处的隧道分开考虑。隧道有列车发热量、列车上乘客发热量(列车有空调时应为冷凝热)、隧道照明发热量及辅助设备(风机等)的发热量;站台有人员、照明及设备等发热量。

3 通风方案与模拟

      根据地铁工程的发车密度、停靠时间和牵引曲线等确定各年段的通风方案。选择、布置通风机,确定它们的参数和运行模式。该地铁工程全年采用闭式通风、机械通风和夜间通风相结合的通风方案。

3.1 闭式运行

      全线闭式,只有乘客出入口与外界相连,站台采用独立的空调系统,列车运行时车站乘客出入口产生活塞风,可作为车站新风补给,如满足车站新风量要求,则车站空调系统就不需要另外进新风,隧道区间利用列车活塞作用通风换气。此模式一般用于夏季或冬季。对地铁全线进行闭式通风模拟,以下给出入地面至车站st8之间的模拟数据。当发车密度为每小时5对时,车站出入口与隧道的通风换气量见图1,正值表示顺向,负值表示逆向,单位为m3/s;20对时见图2。

      由图1、2可知,随发车密度增加,车站出入口新风量和隧道通风量均增加。按每人在站台和站厅平均停留时间5.5分钟计,高峰小时预测各车站客流量最大值为32070人/小时,相当于车站平均每时每刻同时有2138人,高峰小时列车满载的情况下相当于区间平均每时每刻同时有1386人,新风标准按12.6m3/h.人计,所需新风量为12.3 m3/s即可满足卫生要求,由图2可知,各站乘客出入口产生的新风补充量能满足人员卫生的要求,因此,夏季和冬季闭式运行时可不需其它新风补充。在发车密度每小时20对时,站台a点和隧道b点处的断面平均压力变化见图3、断面风量变化见图4。

3.2 机械通风

      为加大车站和隧道区间的冷却或通风,可采用机械通风方式。当发车密度为每小时20对时,乘客出入口与隧道区间的通风换气量见图5,单位为m3/s。如各车站有四台排风机,则可替换使用。由图5可看出,车站新风量明显增大,此运行模式主要用于过渡季节或冬夏

      高峰期的地铁通风。此时站台a点和隧道b点处的断面平均压力变化见图6、断面风量变化见图7。

3.3 夜间通风

为改善地铁空气环境,同时满足降温、节能需要,可在夏季凌晨4:00~500期间适当采用夜间通风,模拟结果见图8。根据实际运行情况,每次所开风机的台数和方向可作改变,以使各隧道区间段均匀通风换气和加热冷却。

4 热模拟方案

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预制各年段热模拟方案进行模拟,初期热模拟方案见表1。由于地铁热环境的周期特性,在模拟时设定同一个月的任一天选用相同的通风方案组合。对各种热模拟方案进行模拟,计算出全线各位置上的温度值、各车站的空调负荷和全年的运行能耗,综合比较选取合理方案。

5 热模拟结果与分析

热模拟方案确定后,就可进行模拟计算。4-3热模拟方案对应的车站st7附近a点和隧道b点处的全年月平均逐时温度变化见图9。该地铁工程各年段各车站有无夜间通风时的全年空调能耗模拟结果见表2。

      初期夏季有夜间通风时,全线全年空调总能耗为1459.9万kwh;无夜间通风时,全线全年空调总能耗为1477.5万kwh。无夜间通风时全线全年的空调能耗比有夜间通风的多17.6万kwh。如空调系统的cop=2.6,则无夜间通风时空调耗电量比有夜间通风的多6.77万kwh。按前面模拟中的夜间通风方式,风机效率取0.75,每天夜间通风1小时,每年6~9四个月按夏季运行,则夜间通风风机额外总耗电量为28.8万kwh。初期夜间通风风机额外耗电量多于减小的空调耗电量,其值为22.03万kwh,因此初期夏季夜间通风从节能的角度是不可取的。

      近期夏季有夜间通风时,全线全年空调总能耗为1668.5万kwh,无夜间通风时,全线全年空调总能耗为1690.3万kwh,无夜间通风时空调耗电量比有夜间通风的多8.38万kwh,近期夜间通风风机额外耗电量多于减小的空调耗电量,其值为20.42万kwh;远期夏季有夜间通风时,全线全年空调总能耗为2404.6万kwh,无夜间通风时,全线全年空调总能耗为2412.0万kwh,无夜间通风时全线全年的空调能耗比有夜间通风的多7.4万kwh,远期夜间通风风机额外耗电量多于减小的空调耗电量,其值为25.95万kwh,因此近期、远期夏季夜间通风从节能的角度也是不可取的,故夏季不建议采用夜间通风。

      以上是对初期、近期和远期方案“4-2”和“4-3”进行的全线全年热模拟得到的部分模拟结果,应该在对各年段的各热模拟方案进行全面模拟的基础上,在站台和隧道的温度、风压、风量满足使用条件的情况下,比较全线全年的综合能耗、考虑初投资及运行管理等必要因素,确定地铁工程环境控制的最佳方案。

参考文献

空调年度总结例4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大型超市的特点

1.1 建筑及结构特点:

超市的建筑层数一般只有二~三层。

建筑面积:每层面积为几千至上万平方米;每层常会划分出若干个防火分区,考虑货架高度及风管、喷淋管、灯具的布置要求,大型超市建筑层通常将高度定在5米~7米之间,这种高度比一般的百货商场要高的多。

结构形式:一般采用框架结构,为方便货架的布局,柱间距通常为810~1010米之间,有的还采用钢结构的形式来加强货架的结实程度。从防盗等要求出发,大型超市大部分的区域都是无窗的封闭建筑物。

1.2 功能划分

售货区属于大型超市的主体,也是人流最集中的区域,其特点是面积、空间大。售货区建筑面积约占总建筑面积的60%左右;

库房区紧邻售货区(库房包括冷冻库房),一般与售货区的标高相同。库房是商品存储周转的地方,约占总建筑面积的10%;

超市底层通常设有出租类商场、餐饮等,约占总建筑面积的20%;

办公部分区域约占总建筑面积的6%。

设备用房:包括变、配电机房、冷冻热力机房、水泵房、煤气表房、柴油发电机房等,约占总建筑面积的4%(不包括空调机房) [1];

1.3 售货区的功能及特点

售货区主要分为用品和食品两大类布局。

用品通常分为服装、家电、日用品等若干个大类;

食品类包括的范围较广,有包装食品区、冷柜区、生鲜区、熟食区、蔬菜水果区、面包房区等。冷柜内的温度比较低,熟食制品的加工厨房和售货区属于熟食区,其通常布置成狭长的区域,加工食品的主要方式有炸、烤、煮等多种烹饪方式,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油气和热气不能散发到售货区。

2. 大型超市的空调负荷计算

2.1 售货区和库房的室内设计参数

大型超市售货区一般使用舒适性空调,根据“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J19一87)的要求,夏季工况舒适性空气调节室内温度设计参数范围为24℃一28℃;而在国外的超市售货区,夏季室内设计温度要求一般只需要比室外温度低5℃即可。国外采取该设计的理由是,一个人从室外进入室内温差为5℃的话,人体的舒适感会更好,基本满足人体舒适要求的前提下,空调系统的投资及运行费会有明显的减少。根据库房内贮储商品的性质进行选择。食品类库房,夏季应设有空调系统。售货区冬季空调设计参数的确定,是最值得研究的。在售货区内,顾客的购物方式一般都是推着小车或拎着塑料框不停地走动,工作人员则从事整理货架、搬运商品和推销产品的工作。

2.2售货区的人流密集

众所周知大型超市售货区的人流量最大,特别在节假日。售货区夏季工况的空调设计冷负荷主要决定于人体负荷和新风负荷,这两者都与人流密度密切相关。而人流的密度作为商业秘密,空调设计者是无法从经营者口中取了解到每天交易人数或销售额等人与人流密度密切相关的资料。但通过其它途径我们可以对其进行调研、观察、分析和推论。调查中发现,大型超市内人员分布并不是均匀的,而收银口的人员是最密集,其次是熟食柜台周边;大件及耐用品(如自行车)售货区人员较少,收银口可以作为调研的主要对象。在某一超市调研初步结果如表1:

表 1 超市卖场人员平均密度汇总

夏季工况室外计算温度tg=34℃;湿球温度ts=28.6e;室内设计温度tn=28℃,Φn=60%,围护结构多为空心砖,屋面保温。计算结果汇总见表2:

室内人数

表2 夏季空调设计冷负荷计算汇总表

冬季工况室外计算温度tg=-4℃,室外相对湿度Φw=75%;室内设计温度tn=15℃,相对湿度Φn≥40%,计算结果汇总见表3:

表3 冬季空调设计热负荷计算汇总表

根据表2和表3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售货区冷负荷和热负荷之间的有着很大的差距。按超市各类用房(售货区、出租商场区、餐饮区、办公区等)一共所占的比例计算,一般的大型超市的冷、热负荷的数量比值大约为4 :1[2]。

3.空调系统设计以及存在的问题

3.1 室外计算参数的确定

夏季:干球温度 35.7℃,湿球温度 28.5℃;平均室外风速2.2m/s。冬季:干球温度-4℃;相对湿度 75%;平均室外风速2.3m/s。

3.2 室内计算参数的确定

室内空调计算干球温度取 26℃~27℃,相对湿度 40%~65%,超市购物区新风量取 20m³/h,办公区新风量取 30m³/h。

3.3 可行性和可靠性问题

设计能否满足使用要求是方案可行性应考虑的首要问题。设计的方案也应符合国家和当地政府有关法规和规范的要求,其中也包括环境保护的要求;设计方案应满足有如供电、供气、供水、供热等的要求。在某些对温湿度等参数要求较高或比较特殊的工艺性暖通空调的相关设计项目,应对设计方案进行全年工况分析,以确保在全年各种室外气象条件下该设计都能有较好的适应性。

3.4 经济性比较问题

目前暖通空调方案中对经济性问题是考虑最多的一个。基准一致在经济性比较上先考虑。如果对使用名牌设备和使用低档设备的两种方案进行经济性比较,这显然是不合理的;若不考虑舒适性的区别,对有新风供应和没有新风供应的方案去进行经济性比较,显然这不可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超市一般使用年限会较高,因此设计要求会比较高,设备档次也随之而提高,舒适状况是最值得考虑的一点,但并不需要太美观。

3.5 调节性和可操作性问题

暖通空调系统的容量一般是根据全年最不利的气象条件来确定的,因此系统要求有较好的调节性能,从而来适应全年负荷的变化。对于调节性能较好的系统方案,如采用 VAV 空调系统和VRV 变频空调系统的方案,一次投资的资金较高,但其运行能耗较小,这些因素在经济性计算和比较时都应综合考虑到。

3.6 安全性问题

暖通空调系统的安全性问题主要包括有易燃易爆环境安全、防火安全、人员环境安全、重要设备物品环境安全、系统设备运行安全 这5 个方面。大型超市的人流量十分大,且超市内的许多物品都具有可燃性甚至易燃,因此安全性成为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应采取相应的防火安全技术方案和措施,而该问题应按照有关防火设计规范来进行考虑。

四 结语:

随着大型超市的增多,设计者对超市暖通空调设计经验也在加深,本文对几个大型超市的设计实例而整理出的经验与心得,望能对今后超市暖通空调的设计在符合自身的特点下做到更全面,为人民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空调年度总结例5

今年上半年,格力电器(000651)空调总营收为468.22亿元、同比增长9.33%,毛利率为29.15%。美的电器(000527)空调总营收达352.62亿元、同比增长13.83%,毛利率为23.44%。青岛海尔(600690)空调总营收为99.73亿元、同比增长8.64%,毛利率达28.34%。志高控股(00449)总营收为54.36亿元、同比增长0.2%,毛利率达14.6%。海信科龙(000921)空调总营收为50.56亿元、同比增长34.6%,毛利率达21.36%。春兰股份(600854)空调总营收为32.02亿元、同比增长17.6%,毛利率为17.6%。

单从营收增速看来,格力、美的、海尔、志高四家企业中,美的空调基于自身的“转型升级”战略调整取得了高于其它三家的增长速度,但四家整体增速较过去几年相比,已出现明显的回落放缓。其中志高空调的国内市场甚至还出现了下滑,表明企业在国内市场的拓展正面临新的破局。

海信科龙、春兰股份两家企业的增速高于上述四家企业,一方面是基于自身整体规模基数不大,还存在进一步上涨空间。另一方面也是受到自身在经营策略、产品结构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调整,再借助政策外力实现协同发力,找到了与此前相比更快的发展通道。

以格力电器为例,其2010年、2011年、2012年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42.62%、37.35%、19.87%。今年上半年9.33%的增速,显然是格力电器的空调业务增长创下的新低。再结合当期格力电器销售费用支出同比增长39.43%,销售费用增长是营收增长近4倍,这反映出格力电器上半年的增长,主要依靠积极主动的营销手段在推动,自身的内生性增长体系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透过格力电器以及美的电器、青岛海尔、志高控股等主要空调上市公司的2013年半年报也不难看出,空调产业的增长速度和整体规模已经触碰到产业增长“天花板”。未来5年发展周期内,市场增速将回归个位数时代的低增长,甚至是微增长。特别是对于格力电器这样的领军企业,在行业整体规模碰到天花板的背景下,未来几年将很难再取得两位数的增长。

空调年度总结例6

键词 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土空间结构;空间秩序;人居环境;北京

中图分类号 F0622 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1)01-0020-08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1.004

城市国土空间结构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城市国土空间及其功能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联系,以及反映这种关系的空间和现象的区位关系、分布形式、集聚规模程度0,是城市结构图谱中的基础结构[1]。合理的区域空间结构是区域发展的“助推器”和“调节器”,调整和优化国土空间利用已成为现代政府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2],对于经济转型和今后的运行效率有着巨大而长远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空间演化表现出令人惊异的速度,随之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不协调和国土开发失衡等问题也日益突出。据此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战略任务,这是我国加强国土空间管理的重大创新[3,4]。其中分析国土空间结构现状,规范国土开发空间秩序是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当前,关于主体功能区构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主体功能区的理论基础与战略选择、国外空间规划的借鉴、基本思路、分区政策与其实施等方面[5,6],服务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的国土空间结构与开发秩序研究尚未见报道。另外,北京市正处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未来几十年也是北京市建设宜居城市的历史时期,科学地国土空间利用导向十分重要。因此,本文以北京市为例,从服务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的角度,全面分析其国土空间及

其变化,揭示国土空间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以北京市未来空间发展战略为目标导向,提出调整北京市国土空间结构和规范国土开发空间秩序的原则和建议,为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提供依据。这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区域空间结构,引导经济布局、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推进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空间整合,实现国土利用的空间均衡和开发效益最大化。

1 研究区概况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西北边缘,东南距渤海约150 km。地理坐标为北纬39°26′-41°03′,东经115°25′-117°30′。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国际大都市,也是全国的重要经济中心之一。全市土地面积16 410 km2,其中,山区面积占62%,分布于西部和北部地区,平原面积占38%,分布于东南部。现辖16区、2县。作为全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北京市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数量大。2007年,北京全市常住人口达到1 633万人,比上年增长3.3%,人口密度995人/km2;地区生产总值9 006亿元,比上年增长14.6%,人均GDP 55 151元。

当前,北京城市空间发展受诸多资源条件的制约,有限的水土条件和人口与建设规模之间产生巨大矛盾,而北京市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对缓解这些矛盾具有重要意义。按照《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功能区域发展规划》将18个区县划分为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图1),四类功能区的划分是未来北京进行主体功能区空间管理的基本单元[7],为在总体上调整和优化城市功能空间布局,解决区域协调、城乡统筹发展问题,避免盲目发展、无序竞争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和效能抵消提供了基础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方法

本文在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大框架下,对国土空间结构以及未来的国土空间开发秩序进行了分析。此处所定义的国土空间结构是指北京市不同国土空间的构成及其分布关系,包括国土空间的数量结构、组合关系、空间转换及国土开发匹配程度等四方面。北京市及四类功能区内部国土空间结构组合关系、变化过程以及转换特点运用转移矩阵与信息熵的方法进行分析;空间匹配程度则从国土开发强度的区域分布及发展态势与国土空间承载资源本底相互关系角度进行阐述;据此提出未来国土空间秩序。

@2.1.1 国土空间类型划分根据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从推进主体功能区的形成和服务于城市生产生活、农村生产生活及生态需求的角度,通过Arcview 3.3软件对不同地类进行重新组合,将北京市国土空间划分为城市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和其他空间四类。其中城市空间又包括了城市建设空间、工矿建设空间,农业空间包括了农业生产空间和农村生活空间。具体分类方法见相关参考文献[8]。

2.1.2 信息熵信息熵是系统有序化程度的一个度量,可反映国土空间结构的均衡程度和稳定程度[9];信息熵值越高,说明系统越不稳定,反之越稳定。信息熵计算公式为:=-∑ni=lPi•LnPi,其中,Pi=Ai/A,A为区域国土总面积,Ai(i=1,2,…n)为每种空间类型的国土面积。

2.1.3 空间转换矩阵国土空间转换矩阵的提取使用了GIS空间分析的方法,通过对2001与2007年两期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栅格运算,获取国土空间结构变化过程编码图,整理得到空间转换矩阵。

2.2 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数据包括了2001、2007年北京市两期1∶10万土地利用现状图、2001-2007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以及相关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相关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来自于2001-2007年北京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

3 北京市国土空间结构分析

3.1 北京市总体国土空间结构分析

2001-2007年北京市四类国土空间及其变化情况见表1。可以看到2007年城市、农业、生态、其他空间的面积比例为9.6∶29.3∶57.2∶3.9。从城四区向近郊区、远郊区,北京市建设用地空间逐渐呈现明显的递减趋势,四类功能区中所占比例从100%减少为36%、12%和3%;生态空间则主要分布在以燕山、太行山山系为依托的山区,四类功能区中生态空间所占比例依次从0%增加为23%、40%和75%。空间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圈层结构特点

。农业生产空间与城市建设空间交错分布,主要分布在北京湾的平原地带以及延庆平原地区的九片基本农田重点保护区内,农业生活空间则在市区范围内散布。由于城市和道路的辐射作用,国土开发强度区域差异明显,各区县国土开发强度最高的是主城四区,已达到100%,最低的怀柔区只有5.46%,不及最高的十分之一;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国土开发强度依次从100%减少为60.99%、25.75%和6.8%,由城区向郊区、远郊区呈现中心城区―主城区―郊区平原区―郊区半山区、山区逐级递减的圈层结构。

同时,目前北京市生产空间占土地总面积的29.3%,独立工矿空间占建设空间总量的1/3,生活空间占土地总面积的8.5%,其中农村居住空间目前为城市居住空间的1.68倍。2005年,北京市城八区工业用地比例达18.3%,远远高于国际4%-8%的一般水平。因此,北京市国土空间结构中表现出三多三少现象,即“生产空间偏多、生态空间偏少;工业空间偏多、生活空间偏少;农村居住空间偏多、城市居住空间偏少”。并且,北京市国土开发强度较大,由2001年的16.41%增长到2007年的18.83%,处于稳步上升阶段,具有大城市特性;这在全国范围内排在上海市和天津市之后,位于第三位,但远超德国近年13%,日本7.9%的国土开发强度。这与北京市作为国家首都的政治文化中心的责职不匹配现象严重,也与北京市宜居城市的建设目标不相符。应逐步将低国土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比例。另外,国土开发随主要交通环线和放射线呈蔓延与带状相结合的分布态势,使城市发展形成更大范围的圈层式蔓延,造成城乡空间的分割破碎、混杂交错,用地功能零乱。北京市国土空间发展协调程度有待提高,空间格局需要整合。

3.2 北京市国土空间结构变化分析

由表1还可以看出,2001年至2007年,北京市处于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面积扩大11.2%,其中城市建设空间面积增加了10.2%;工矿建设空间面积年增加了11.7%。而农业空间面积减小了7.3%,生态空间面积减少了0.49%,其中绿色生态空间增加了0.71%;其他生态空间减少了5.37%。2001年-2007年四类空间的转换矩阵见表2,在各类空间的转换关系中,农业空间是最大的转出空间,共有57 482.88公顷转为其他三类空间,其中24 645.09公顷转为生态空间,25 855.75公顷转为城市空间,6 982.04公顷转为其他空间。生态空间共有21 69517公顷转为其他三类空间,其中6 365.25公顷转为城市空间,12 865.98公顷转为农业空间,2 463.94公顷转为其他空间。总体而言,2001年-2007年期间北京市主要表现为城市化过程侵占了大量农用地,农业空间向生态空间的转换量也较大。而北京适于建设的空间仅占市域总面积的42%,且集中分布于现状建设用地、耕地、生态用地地区;因此,国土开发与国土空间的本底状况和耕地保护间存在突出矛盾。过度重视国土空间支撑经济增长的功能,生产空间不断拓展,将导致国土空间结构演变的失衡。应严格控制开发强度的增长,减缓农业空间的不断流出。

从开发强度的扩展方向来看,扩展最大的仍是城市功能拓展区,2001-2007年间开发强度共增长6.21%,增长量是城市发展新区的1.53倍,生态涵养发展区的8.63倍。其中尤其以海淀和朝阳的扩展最大,空间扩展重心逐渐向北部、西部移动;而西北地区多是山区、半山区,是北京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自然人文景观荟萃的旅游集中地,适宜低密度发展。因此,需调整北京城市扩展方向,缓解生态矛盾,避免不良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10]。

同时,从各个区县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经济发展的重心由城区渐次向郊区转

移。郊区县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的份额实现了较快增长。通州、顺义、大兴、昌平、房山等五个区以及亦庄开发区将成为未来北京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2001-2007年期间城市发展新区人口年平均增长率达到3.55%,地均固定资产投资额由2001年的4.4万元/公顷上升为2007年的15.4万元/公顷,增长率是四个功能区中最高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12%。并且受北京市发展政策的影响,未来该区将是开发强度主要的增长区。但同时,14个卫星城各自为政,在边缘地区分散、盲目建设,城市空间布局混杂,区位组合效益偏低,城乡用地分割严重。也尚未起到其应达到的产业和人口疏导的功能,也没有成为足以抗衡中心城市的发展极点,城市发展失衡,趋于无序。

此外,借助信息熵概念,分析了北京市国土空间结构组合关系及功能特点,对以上观点进行印证,2001年-2007年北京市四类空间结构信息熵见表3。可知,2001年至2007年北京市国土空间信息熵由0.425增加到0.438,呈不断增加态势。其中北京市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信息熵有所降低,城市空间与其他空间信息熵则持续变大;工矿建设空间、城市建设空间信息熵均呈持续上升态势。因此,总体上看北京市国土空间结构正趋于不稳定,这不仅与近年来城市建设与改造占用耕地和生态空间有很大关系,也与北京市空间结构的不合理及其开发建设的无序状态密切相关。而农村生活、农业生产、绿色生态和其他生态空间则呈持续下降态势,说明了北京市持续的农村与农业的整治和生态建设活动具有一定的成效。

4 北京市国土利用未来空间秩序

4.1 总体国土利用空间秩序

4.1.1 未来国土空间秩序的构建思路

合理的国土开发秩序是形成北京市未来科学国土利用格局的根本途径。规范其空间开发秩序,需转变开发理念,调整开发内容,创新开发方式,使国土利用由外延式为主转向优化空间结构和调整各类空间分布为主。即以北京市“两轴两带多中心”的未来空间发展战略为目标导向,以国土空间结构现存问题为问题导向,从北京市整体以及四类功能区两个层次上构建未来国土空间秩序,主要包括国土利用的空间方向、建设用地的投放秩序、重点管控区域等内容。首先,充分考虑首都土地独有的战略价值,根据自然条件适宜性以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通过重点管控关键区域、矫正国土空间发展方向,控制总体国土开发格局,形成国土空间结构的控制性骨架;其次,统筹考虑各个功能区域的经济布局、人口分布以及城镇化格局,注重各类空间之间的协调,引导各类空间内部之间相互转化,确定不同功能区的国土空间发展方向,通过合理的建设用地投放数量和时序逐步对现有空间结构进行调整,形成科学国土开发秩序,构筑最终形成北京市城乡协调、疏密有度、边界清晰的国土空间结构。

4.1.2 总体秩序

严格管制生态人文关键区域,形成北京市国土开发框架性控制。从形成合理空间结构角度出发,应严格管制区域包括:“三道生态圈、禁止与限制开发区域、城市边缘区”等区域。三道生态圈主要包括环城绿化隔离圈、平原农田生态圈和山区生态屏障圈。禁止开发地区主要包括河流湿地、地下水保护与涵养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等,是禁止任何开发和建设行为的区域;限制开发区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地表水源二级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以及中心城外地下水严重超采区等建设空间选择应尽可能避让的区域。对这些区域进行保护,可形成城市扩展的缓冲区域和维护城市生态的关键控制点,保证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在城市边缘应明确划定建设区和非建设区边界,作为开发建设的刚性控制,抑制城市建设空间无序蔓延和盲目扩张,积极促进城镇用地理性增长。如此可营造良好城市生态空间网络系统,以山脉、水系为骨架,组合、串联多元自然生态资源和绿色开敞空间[11],把城市建设置于绿色空间保护的框架内,塑造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并阻止城市蛙跳式的无序发展和蔓延,共同构筑和谐宜居城市空间形态。

以“开发东南、控制西北、保护西部,严控城市发展边缘”为空间发展方向。北京西部、北部多山区,空间较局促;而东部、南部平原广阔,向东南发展,将会提供新的城市发展极点,给城市宽裕的发展空间,也有利于京津城市群的建设;西、北部区域是整个北京城市的生态屏障,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根基。由于地处上风上水,风景和环境较好,城市向西北发展的速度过快;控制西北,制止城市过度向西北部地区发展,促进北京市城市发展空间构想的实现以及防止城市摊大饼式的无限蔓延[12]。保护西部则是保护了北京市的生态屏障,保护了北京市宝贵的水源地。而城市边缘不仅指通常意义上的近远郊区县,也涵盖

了北京市所有城镇建设用地的发展边缘,是相对发展最无序和混乱的区域,是能否保障城市发展预期的关键区域,也是塑造清晰国土空间格局的关键。

合理投放建设用地,有序调整空间结构。按照生活、生态、生产的顺序调整空间结构,注重国土开发强度时空尺度的有序增长和城乡、区域之间的有机协调,制定城乡空间协同发展策略[13],优先保证生活空间,扩大绿色生态空间,适度压缩生产空间。还要明确土地供应总量和经济供需总量与结构的关系,“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有计划、有步骤地投放建设用地。目前,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中心城区功能疏散等复合作用下,对建设空间需求增长强劲。在土地供应指标分配上,应在严格控制总量和坚持集约利用的条件下,根据不同功能区产业发展与人口疏散和集中的目标,适当调整不同区域内产业用地供应结构的比例和住宅用地结构比例,适当压缩工业用地,增加民生用地。并优化房地产市场土地供应结构,支持区域的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

此外,还要加快中心城调整优化,积极开拓新城和重点中心镇等新的城市增长空间,形成新的城市发展引力极点,加快推动城市空间结构调整,构筑协调城市发展网络。全面启动实施通州、顺义、亦庄等重点新城的建设,引导城市有序紧凑发展和村镇整合。近期要加大对发展新区的投入力度,调整优化中心城区建设,并在发展新区预留远期建设用地;远期加快新城和重点镇的发展,优化存量空间,促进北京市城乡一体化进程和“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

4.2 不同功能区国土开发秩序

.2.1 首都功能核心区――疏解

目前,北京市首都功能核心区土地开发强度达到100%,属于人口超载区域,已没有可利用的国土空间。该区域处于后工业化阶段,作为政治、文化、国际交往、教育科研和金融管理中心,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推进区内产业与人口外迁,引导城市建设向调整改造转变。未来,应转变国土空间开发的着力点,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完善空间布局,将美化土地利用环境,创造舒心宜人的城市环境作为该区国土开发的首要任务。

积极供应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加大绿化投入,改善交通状况、美化环境。设定较高的产业用地门槛,对于要实施功能疏导和人口转移的建设用地要禁止土地供应,并结合土地价格、税收等政策,促进疏导功能的产业用地和人口用地外迁,实施核心区的用地秩序优化。土地供应上,优先保障首都文化保护用地的需求,适当提高商服类用地比例,主要供应星级酒店以及高档商业中心等;住宅用地供应以供应酒店式公寓等高档商品住宅为主,尽量不供应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用地,鼓励核心区内居民向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疏散。有序推进旧城改造和存量建设用地的整理,大力开发地下空间,减少用地重复配置和土地浪费。在保护旧城区文化传承的前提下进行渐进式有机更新和有限度的现代化。

4.2.2 城市功能拓展区――控制

2001-2007年间城市功能拓展区因其区位条件承接了大量首都功能核心区的转移人口,人口数和人口密度均显著增加。同时该区域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区域国土开发强度已达60.99%,土地利用效率提高显著。2001-2007年,该区是农业空间减少率最高的,达28.6%;同时也是唯一生态空间有所增长的区域,为4.1%。因其较好的区条件,且经济发展基本处于后工业化阶段,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内,本区域城市空间仍将持续扩展,国土开发强度仍将在一定程度上持续增加。然而由于本区部分区县人口过于集聚,受土地承载能力的限制,开发强度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不大,要严格控制土地开发强度的提升速度,防止土地利用超载及环境的恶化。应当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第二产业向转移,初步形成以服务业为主体,高新技术产业占有较大比重的产业格局。

要在充分利用自身已有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承接中心城区的人口和职能,整合各类产业发展园区,推进传统工业区的改造再利用和用地功能转换,控制中心城边缘区域的各类开发力度,改善城市空间环境品质;推进城市边界的划定,加强对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的管理,防止建成区的进一步蔓延;加强对存量土地的挖潜与集约利用,继续大力整治“城中村”,有序实施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制度。

还要根据其主体功能定位对不同供地类型的土地供应进行调整。新增建设用地和存量建设用地优先满足承接核心区内功能疏导的高新技术、科学、教育和文化用地;通过建立高新技术园区的产业用地标准,促进区域内的产业用地效率的提升。建立鼓励性、引导性产业用地的产业用地标准,优先供应基础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的同时,适当压缩产业用地,优先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限制独立工矿和对土地利用粗放的工业产业的供应比例,禁止供应对环境有污染的企业和工业用地;适当提高住宅用地的供应比例,特别是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的供应比例。@@@@@@@@4.2.3 城市发展新区――集聚

城市发展新区近年来发展迅速,2001-2007年期间总人口增加幅度和地均固定资产投资额增加幅度为四类功能区中最大,期间城市空间增长率最高,达21.5%,成为承接中心城人口、职能疏解和产业集聚的主要地区。并且,发展新区的土地承载力处于相对较高水平,现状开发强度为25.75%,五个区县均有很大的人口承载潜力,区域总体处于工业化高级阶段,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该区城市空间仍将持续扩展,区域国土开发强度仍将持续增加。

今后应继续提高土地投入水平,加强该区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加快工业化进程,强化边缘集团的居住和产业功能,提高区域的产业和人口的集聚能力,建设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的新城,使之发展成为交通便捷、公共服务设施发达的首都次中心。

应严格控制浅山区的开发建设,控制平原地区建设空间的盲目拓展,保护一定数量的耕地及基本农田。依托现有的卫星城和工业园区,采取比较宽松的土地政策,在对现有建设空间进行挖潜改造的基础上适当扩大建设用地供给,适当提高产业用地的供应比例。依据产业发展导向确定供地结构,淘汰、搬迁不适合发展的产业,以产业集群的建设推动空间开发的秩序化。优先满足基础设施用地、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用地需求;优先满足核心区和功能拓展区产业和人口疏导的产业用地需求;优先满足保障性用房和两限房用地需求,降低中高档商品房的供应比例,适当提高商服用地供应比例,提高区域内中心城和主要住宅周边的商业服务和公共服务能力。

4.2.4 生态涵养发展区――保护

生态涵养发展区近年来城市空间、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其他空间的面积变化不大,其国土开发、人口、经济与投资承载均是四类功能区中最低的。由于其目前总体处于工业化高间减少0.7%。未来该区的国土开发强度及开发效率也将呈现出较缓慢增长态势。生态涵养发

展区是保障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区域,大部分属于限制、禁止开发区域,因此要确保承接的产业不会造成生态环境质量的下降,构建以“绿色农业”、“生态工业”、“休闲旅游业”等为特色的环境友好型生态经济体系,“保护”应成为该区域国土利用的关键词。

应加强对土地利用的用途管制和环境整治,在扩大生态环境空间方面开展联动和统一规划,保护好现有的林地、湿地等生态空间的规模和质量,严禁生态用地改变用途,同时加强耕地和园地保护;鼓励发展绿色服务业,给予一定的绿色产业发展的相关附属配套设施用地的供应;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支付制度,稳步推进生态移民,引导人口向卫星城和中心镇相对集聚,改善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

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空间总量,控制一般工业项目的建设和房地产开发,降低以资源开采为主要生产模式的产业用地,并逐步减少山区建设空间。新增建设用地优先保障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性用地的供应,加强对农村基础建设的用地安排,适当增加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附属设施用地比例和旅游休闲产业用地的支持力度,支持山区发展都市型现代观光休闲农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5 结论与讨论

当前北京市区域国土空间结构呈明显的圈层结构以及“三多三少”的特点,生产空间不与北京市宜居城市的建设目标不相符。城市空间发展缺乏长远考虑,国土开发无序拓展

,与耕地保护和区域生态环境背景存在矛盾,城乡空间的分割破碎、混杂交错,将导致国土空间结构演变的失衡和不稳定。未来几十年是北京市国土空间结构深刻变动的历史时期,科学的国土空间利用导向极为重要。应对国土空间开发秩序进行规范,整合国土空间格局。未来北京市国土空间结构调整应充分体现首都的功能、地位、水平和特色,根据自然条

件适宜性以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国土开发;按照生活、生态、生产的顺序调整空间结构,优先保证生活空间,扩大绿色生态空间,适度压缩生产空间;同时,注重国土开发强度时空尺度的有序增长和城乡、区域之间的有机协调。并严格管制开发关键区域,“开发东南、控制西北、保护西部,严控城市发展边缘”,并有计划、有步骤地投放建设用地。

同时,不同功能区的开发秩序应有所区别、有所侧重,相互协调,共同构建疏密有度、调清晰的国土利用总格局。未来首都功能区内应以疏解为主,美化土地利用环境,创造舒心宜人的城市环境。而城市功能拓展区要采取各种措施严格控制土地开发强度的提升速度,防止土地利用超载及环境的恶化。城市发展新区则侧重于增加投入,强化边缘集团的居住和产业功能,使之发展成为较强产业和人口的集聚能力的首都副中心和新的城市发展极点。生态涵养发展区则以生态保育为核心,加强对土地利用的用途管制和环境整治。

本文从推进主体功能区的形成和服务于生产、生活及生态需求的角度将北京市国土空间进行分类,此种空间结构分类体系较好的考虑了与相关规划的衔接,具有较好的实施可行性,然而对其中某些地类的多功能性考虑不足,比如耕地、园地所拥有的生态功能,如何更科学的划定空间结构分类是应深入研究的。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Lu Dadao.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Spatial Structure[M].Beijing:Science Press,1995.]

[2]苏鸿翎,张沛.城市空间结构竞争力问题研究:以西安为例[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35(3): 226-230.[Su ongling,hang Pei. Study o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Urban Spatial Structure[J].Journal of Xian University ofArchitecture & echnology, 2003,35(3): 226-230.]

[3]樊杰.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J].地理学报,2007,62(4):339-350.[Fan Jing. he Scientific Foundation of Major Function Oriented oning in China[J].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7,62(4):339-350.]

[4]高国力.关于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分理论与实践的初步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06,(10):43-46.[Gao Guoli. Initial hinking about Division of Chinas Major Fun

ction Oriented oning of teory and Practice[J].Macroeconomic Management,2006,(10):43-46.]

[5]胡序威.中国区域规划的演变与展望[J].地理学报,2006,61(6):586-592.[u xuwei . Evolution and Prospect of China s Regional Planning[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06,61(6):586-592.]

[6]袁朱.国外有关主体功能区划分及其分类政策的研究与启示[J].中国发展观察,2007,(2):54-56.[Yuan hu.Study and Inspiration of Major Function Oriented oning and Classification of Policy in Foreign[J].China Development Observation,

2007,(2):54-56.]

@[7]王双正,要雯.构建与主体功能区建设相协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J].

中央

财经大学学报,2008,8:15-20. [ang Shuangzheng , Yao en . Study on Setting up the Fiscal ransfer Payment System Corresponded with the Major Functional Areas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2008,8:15-20.]

[8]赵永江,董建国,张莉.主体功能区规划指标体系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6):39-42.[hao Yongjiang,Dong Jianguo , hang li . Researches of Index System for Planning the Main Functional Regions[J].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06,25(6):39-42.]

[9]高国力.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特征、原则和基本思路[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28(6):8-13.[Gao Guoli . Characteristics,Principle and Basic houghts for Programming Principal Function Region in China[J].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2007,28(6):8-13.]

[10]北京市发改委.《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功能区域发展规划》.2006.[Beijing Municipal Commission of Development and Reform. “Beijing‘he Eleventh F

veYear’ Functio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planning”.2006]

[11]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2008-2020年

).[Major function oriented zoning of the National District Leading Group

Office. Major function oriented zoning(2008-2020)]

[12]姜广辉,张凤荣,周丁扬,等.北京市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结构特征的区位分析[J].资源科学,2007,29(2):109-116.[Jiang Guanghui , hang Fengrong , hou Dingyang ,et al. Analyzing the Land Us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 in Beijing City[J]. Resources Science,2007,29(2):109-116.][13]陈鹭,王淑芬.北京城市发展空间布局研究[J].城市问题,2008,(6):35-38.[Chen lu ,ang Shufen . Study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Beijing Urban Development[J]. Urban Problems,2008,(6):35-38.]

[14]赵珂,冯月.城乡空间规划的生态耦合理论与方法体系[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09,31(1):94-98.[hao Ke,Feng Yue.Ecological Coupling heory and the Method System of Urbancountryside Space Planning[J].Journal of Civil,Architect

空调年度总结例7

中图分类号:TU111 文献标识码: A

0 引言

建筑行业是耗能大户,对建筑的围护结构进行节能设计与改造是整个建筑行业节能的重要措施[1]。如何通过改造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使室内具有良好的热舒适性,减少对空调的依赖,降低建筑能耗,是亟待研究的问题[2]。

为了进一步研究外墙、外窗、屋顶对建筑物能耗的影响,本文针对外墙、屋面及外窗的不同性能系数进行设定,研究对建筑空调、采暖及全年能耗的影响敏感性系数。

1 外墙敏感性系数分析

采用预测模型,在屋面、外窗等性能保持不变的前提下,研究外墙热工性能敏感性。

从下图1可以看出,在实际用能模型情况下,上海居住建筑冬季采暖能耗随建筑外墙热工性能的提高而降低,夏季空调能耗也随之降低,但降低幅度则要小一些,全年采暖空调总能耗则随热工性能的提高降低相对明显。根据分析结果可知,在分析计算范围内,外墙传热系数对建筑采暖能耗的影响敏感性系数为0.32,对空调能耗的影响敏感性系数为0.033,对全年能耗的影响敏感性系数为0.10。

图1 外墙传热系数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分析结果

图2为建筑外墙外表面太阳辐射吸收系数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分析结果,该结果可反映隔热涂料使用对建筑能耗的贡献程度。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外墙外表面太阳辐射吸收系数的降低,其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效果降低,夏季空调能耗就随之降低,但冬季能耗则因太阳辐射得热的降低而增加,但增加幅度比夏季空调能耗降低幅度小,因此外墙若采用隔热涂料,其年采暖空调总能耗仍有所降低。根据计算结果,外墙外表面太阳辐射吸收系数对冬季采暖能耗的影响敏感性系数为-0.115,对夏季空调能耗的影响敏感性系数为0.038,全年采暖空调能耗影响敏感性系数为0.0064。

图2 外墙外表面太阳辐射吸收系数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分析结果

2 屋面敏感性系数分析

图3为屋面传热系数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分析结果。从中可以看出,屋面传热系数的影响对建筑能耗影响相对较弱,这主要是高层建筑中屋面影响面积很小的缘故。根据计算结果,屋面传热系数对建筑能耗的影响敏感性系数分别为,冬季0.066,夏季0.01,全年0.021。

图3 屋面传热系数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分析结果

图4为屋面太阳能辐射吸收系数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分析结果。从图可以看出,与外墙类似,屋面外表面太阳辐射吸收系数的降低,将增加冬季采暖能耗,降低夏季空调能耗,总采暖空调能耗则降低。根据计算结果,其对建筑能耗的影响敏感性系数分别为,冬季-0.03,夏季0.016,全年0.004。

图4 屋面太阳能辐射吸收系数对建筑能耗影响分析结果

3 外窗敏感性系数分析

图5为建筑外窗传热系数对建筑能耗影响分析结果。从图可知,在研究范围内,建筑冬季采暖能耗随建筑外窗传热系数的降低而降低,且影响明显,建筑夏季空调能耗则随外窗传热系数的降低而有所降低,且降低幅度越来越小,采暖空调总能耗则随外窗传热系数降低而降低,且其降低幅度因夏季空调的影响表现出减少的现象。根据计算结果,外窗传热系数的影响敏感性系数分别为,冬季0.588,夏季0.012,全年0.169。

图5 外窗传热系数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分析结果

图6为建筑外窗遮阳系数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分析结果。从图可以看出,当采用玻璃自身遮阳时,随着外窗综合遮阳系数的降低,建筑冬季暖能耗增加,夏季空调能耗降低且降低幅度大于冬季,因此建筑采暖空调总能耗也呈现下降趋势。根据分析结果,若采用玻璃自遮阳方式时,外窗遮阳系数对建筑能耗的影响敏感性系数分别为,冬季-1.48,夏季0.29,全年0.11。

而如果建筑外窗采用活动遮阳措施时,其冬季外窗遮阳系数通过遮阳系统的关闭而不发生变化,其夏季遮阳系数则随遮阳系统的打开而降低,因此采用活动外遮阳时,其冬季能耗不发生变化,而夏季空调能耗降低明显,造成采暖空调总能耗降低幅度也明显高于采用玻璃自遮阳措施。根据分析结果,采用活动外遮阳时,外窗遮阳系数对建筑能耗的影响敏感性系数分别为,冬季0,夏季0.29,全年0.259。

图6 外窗遮阳系数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分析结果

表1为建筑围护结构各参数对建筑能耗影响敏感性系数汇总表。从表中可以看出,若以降低冬季采暖能耗为主,则节能重点排序应为外窗传热系数、外墙传热系数、屋面传热系数,不应考虑遮阳和隔热措施;而若为降低夏季空调能耗,其节能重点排序应为外窗遮阳系数、外墙太阳辐射吸收系数、外墙传热系数、屋面太阳辐射吸收系数、外窗传热系数和屋面传热系数;而若考虑降低全年采暖空调总能耗,则节能重点排序应为外窗遮阳系数(活动遮阳)、外窗传热系数、外窗遮阳系数(玻璃遮阳)、外墙传热系数、屋面传热系数、外墙太阳辐射吸收系数、屋面太阳辐射吸收系数。

由于以上分析结果是基于特定的窗墙面积比确定的,如果窗墙比发生变化,其节能重要程度排序也将发生变化。以窗墙比变小为例,如果建筑外窗面积变小,其对建筑能耗影响的程度也将降低,因此其遮阳系数和传热系数对建筑能耗的影响程度也就随之降低,此时外墙传热系数将可能成为节能重点,而外墙太阳辐射吸收系数影响排序也将前移而成为节能重点。

表1 建筑围护结构各参数对建筑能耗影响敏感性系数汇总表

4 结论

4.1 (1)建筑外墙传热系数的降低,上海居住建筑冬季采暖能耗、夏季空调能耗、全年总能耗均降低。外墙传热系数对建筑采暖能耗的影响敏感性系数最高,对空调能耗的影响敏感性系数最低。

(2)建筑外墙外表面太阳辐射吸收系数的降低,夏季空调能耗降低,冬季采暖能耗增加。外墙外表面太阳辐射吸收系数对冬季采暖能耗的影响敏感性系数最低,对夏季空调能耗的影响敏感性系数最高。

4.2 (1)建筑屋面传热系数的降低,上海居住建筑冬季采暖能耗、夏季空调能耗、全年总能耗均降低。屋面传热系数对建筑采暖能耗的影响敏感性系数最高,对空调能耗的影响敏感性系数最低。

(2)建筑屋面外表面太阳辐射吸收系数的降低,夏季空调能耗降低,冬季采暖能耗增加。屋面外表面太阳辐射吸收系数对总采暖空调能耗的影响敏感性系数最低,对冬季采暖能耗的影响敏感性系数最高。

4.3 (1)建筑外窗传热系数的降低,上海居住建筑冬季采暖能耗、夏季空调能耗、全年总能耗均降低。外窗传热系数对建筑采暖能耗的影响敏感性系数最高,对空调能耗的影响敏感性系数最低。

(2)建筑外窗遮阳系数的降低,夏季空调能耗降低,冬季采暖能耗增加。外窗遮阳系数(玻璃遮阳)对总采暖空调能耗的影响敏感性系数最低,对冬季采暖能耗的影响敏感性系数最高;外窗遮阳系数(活动遮阳)对冬季采暖能耗的无影响,对夏季空调能耗的影响敏感性系数最高。

致谢:

感谢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计划项目“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小区建筑节能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编号:11dz1202300)”及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对本论文的资助。

空调年度总结例8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creasingly sharp, especially in the hot summer, air conditioning power consumption has begun to become the major energy consumers, air conditioning energy saving has become the urgent affair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hvac energy saving, and realize the energy saving of the air conditioning ways and methods for analysis.

Keywords: hvac;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Maintenance structure

中图分类号: TU2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物的功能性要求也在不断扩展,暖通空调在建设工程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它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冷暖,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安全,关系到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然而空调的耗能占全国总耗能的15%以上[1],堪称耗能大户了,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一比例还在逐年提高,空调耗能必将对我国的能源消耗造成长期的、巨大的影响。可见,降低空调耗能势在必行。

1 暖通空调节能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建筑能耗总量逐年上升,在能源总消费量中所占的比例已高达65%,其中采暖空调能耗约占建筑能耗的99%,占全社会能耗的20%。我国每年建成大量建筑物,据预测,到2015年民用建筑保有量的一半是2000年以后新建的。而我国建筑能耗相当于全国农民的能耗,为欧洲的3.8倍,特别是政府办公室建筑浪费更甚,全国办公建筑能耗相当于全国农民的能耗。因此国务院要求建设部抓紧解决建筑节能问题,建设部在已颁布的一系列建筑节能设计、检测标准的基础上,又开始制订《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2 暖通空调系统节能的途径与方法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暖通空调领域新的技术不断出现,参考相关资料,结合工作中的一些经验,下面归纳分析实现空调节能的几个措施分析。

2.1 暖通空调的节能设计

空调室内计算温度、湿度的确定应取合理值,不能过低(夏季)或过高(冬季)。新风量的计算与取值,在保证卫生要求生产工艺要求,符合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尽量节省。

(1)室内温、湿度从节能的角度来确定其标准是节能的重要因素。空调系统能耗大小除与当地室外气象参数、建筑物的护结构及室内发热散湿量有关外,室内设计温、湿度标准也是直接影响符合大小的重要因素。在保证生产工艺和人体健康的条件下,夏季将室内空气的设计温度每提高1℃,约可减少热负荷11.2%,节省量是极为可观的。同样,在夏季如将室内空气湿度由60%提高到70%,则可节约能量17%左右。据资料测算,仅仅将夏季室内空气的设计温度提高1℃,就可使空调初投资总额减低约6%,运行费用减少8%左右。

(2)新风量新风负荷占空调总负荷的20%~40%,对其标准值高低的取舍,与节能关系重大,不可忽视。引进新风主要是为了满足人员的卫生需求及部分工艺空调所需维持的室内外压差。而新风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空调的负载,从而影响空调系统的主机、冷却塔、水泵、风机盘管等的耗电。

2.2 改善建筑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减少冷热损失

我们知道对于暖通空调系统而言, 通过维护结构的空调负荷占有很大比例, 而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决定维护结构综合传热系数的大小。所以在国家出台的建筑节能设计规范和标准中,首先要求的就是提高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实现:

(1)控制窗墙比

由于外窗的耗热量占总建筑物总耗热量的35%~45%,因此,在保障采光的前提下;合理确定窗墙比十分重要。一般规定各朝向的窗墙比不得大于下列数字: 北向25%; 东、西向

30%;南向35%。

(2)提高门窗气密性

房间换气次数由0.8h-1 降到0.5h-1, 建筑物的耗冷可降低8%左右,因此设计中应采用密闭性良好的门窗。加设密闭条是提高门窗气密性的重要手段。

(3)外墙外保温建筑的推广应用

经过多年的实际应用,证明采用该类保温系统的建筑,无论是从建筑物外装饰效果还是居住的舒适程度,是一项值得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应用的节能新技术。

2.3 采用新型节能舒适健康的空调方式

影响人体热舒适性的环境参数众多,不同的环境参数组合可以得到相同的热舒适性效果,但不同的热湿环境参数组合空调系统的能耗是不相同的。例如在冬季,如果我们采用传统的空调方式,把整个室内的空气加热,通过空气实现人体与环境的热湿交换,就需要较高的空气温度,此时通过维护结构的热损失和加热新风的热损失都比较大。如果我们根据热湿环境的研究成果,改变传统的空调方式,增加辐射热(如低温地板辐射采暖),此时所需要的空气温度将显著下降,一般可达到12~14℃,而传统方式一般在18~20℃,显然后者比前者具有显著的节能效果。在夏季也有类似的结果。

2.4运行管理中的节能控制

运行管理对空调系统节能有很重要的作用。空调系统运行中的节能控制,可以一定程度弥补由于管理模式或能源设计本身不合理的缺陷,加强对设备运行的控制能力,使能源更加合理、精确地消耗。这种运行管理中的节能控制手段,理想的是通过完善的楼宇自控系统(BAS,Building Automation System1完成。楼宇自控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建筑物内各类设备(包括机电设备和专用设备)的监视、控制、测量、管理,以求做到使设备运行安全、可靠、节省能源、节省人力。借助于楼宇自控系统,可实现建筑运行的节能管理。但目前大部分既有建筑的智能化程度较低,空调系统运行管理较差,缺乏空调自控系统,建筑设备运行存在着很大的不合理成分。

3 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伴随着

高新技术的应用,工艺性空调的使用也更加挂规范。暖通空调所占用的建筑能耗必将占据更

高的比例。暖通空调系统节能在建筑节能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节能技术

的研究开发和运用,是暖通空调系统、建筑系统节能的基础,政府职能部门的重视和支持,

则是实现大幅度节能,产生显著的环境和社会效益,推动经济发展的保证。

参考文献:

空调年度总结例9

一、热源塔热泵系统的产生

为了实践绿色、节能、环保、科技的理念,众多学者走在开发、创新的道路上,湖南的刘秋克就是这样一位暖通界的潮人。在空气源热泵、水源热泵和土壤源热泵之外,他缔造了热源塔热泵的理念。

热源塔的概念由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热源塔热泵研究中心的刘秋克教授于2003年提出,2004年进行环境数据实验,2005年开展设备研究,2006年进入设备产品开发,2008年第四代热源塔热泵在湖南吉首市金煌宾馆的运用中经受了五十年一遇冰冻期的考验,从而慢慢走向市场。

热源塔热泵是根据我国南方特定气候条件夏季“高温酷暑”、冬季“低温高湿”的设计,冬夏季皆能高效运行低热能热泵系统。该系统能在原有水冷机组只能在夏季使用的基础上,通过高效热源塔吸收低品位能,全年取消锅炉等辅助热源,实现冷暖空调及生活热水三联供,有效解决风冷热泵夏季制冷能耗高、冬季供热换热器易结霜的问题。该系统已经运行的案例有:桐庐大酒店、南通商务会所、普陀山大酒店等。

二、热源塔热泵系统工作原理

热源塔热泵制冷供热工艺原理如图1所示,夏季为负压蒸发水冷却制冷机,冬季为闭式-20℃低温宽带换热器,空气经多层宽带翅片换热器表面逆向流通,形成传热面与空气之间的显热与潜热的交换,获得低于环境温度2-3℃的溶液作为热源塔热泵的低品位可再生能源。

图1 闭式热源塔热泵工艺原理

三、热源塔热泵系统的特点

热源塔热泵系统中的“塔”与“泵”是整个系统与传统空调系统有所区别的关键。

闭式热源塔与普通冷却塔相比,区别在于热源塔中配置了特殊溶液,使得热源塔在冬季应用传热温差小的铜管宽带蒸发器内置溶液循环吸收低温高湿空气中的低温位潜热能,性能比传统风冷热泵蒸发器结霜温度低,在同样空气环境下,结霜几率下降。在结构上,热源塔由不锈钢构架、围护结构、喷淋装置、热交换部件等构成。夏季热源塔为开式负压冷却塔,采用变风量调节控制,可在“高温高湿” 的气候条件下实现负压蒸发,冷却水温度低于传统冷却塔,提高水冷却制冷机效率。

低热源热泵由外强化高效换热管构成小温差传热冷凝器,制冷能效比和供热性能比传统水地源热泵机组高25-30%。

四、热源塔热泵系统运行比较

依据刘秋克的研究初衷及热源塔产品在湖南的成功运行实例来看,热源塔热泵系在我国南方夏季“高温酷暑”、冬季“低温高湿”地区运用能够将其优势发挥得当,那么该系统在长三角地区运行如何,江苏省某设计院林总就南京一酒店做了可行性与节能效果分析。

工程概况:该酒店总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设150个标准客房,满员客人为300人,有空调制冷、空调制热、生活热水供应需求。建设地点为南京(北纬32°00’东经118°48’),年平均温度15.5℃,冬季空调室外计算温度-4.1℃,冬季空调室外计算相对湿度76%,夏季空调室外计算干球温度34.8℃,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湿球温度28.1℃。

该分析报告一共准备了五种方案,分别为方案一能源塔+水蓄冷+水源热泵,方案二冷水机组+燃气锅炉,方案三水源热泵+电加热,方案冷热泵+电加热,方案五空气源热泵冷热水机组+热泵热水机组。作者分析统计了五种方案的全年总耗电量、制冷能效比、制热能效比、制热水能效比、年运行费用等,通过比较各方案数据可以看出:方案一在节能上有所突破,能源塔在冬季结露除霜问题上有了很好的解决,整个系统的总能效比(系统三用总输出能量/系统三用总消耗能量)为3.25,由于该系统增加使用一定数量的节能设备,其设备用电量也相应增加,使得该系统在一次性投资比较大;方案二的系统方式,由于生活热水均由燃气锅炉提供,而客房的热水供应量较大,其总能效比仅为1.44;方案三采用具有热回收功能的水源热泵冷热水机组加水箱辅助电加热器为冷热源,总能效比为3.33,但该系统增加水源部分设备,初投资增加;方案四采用具有热回收功能的风冷热泵冷热水机组加电锅炉,解决了夏季热水供应,提高了夏季空调能效比,但考虑到热水供应量大,其总能效比为3.19;方案五采用传统热泵设备和两套独立风冷热泵冷热水系统及热泵热水系统,机组设备技术成熟,管理方便,初投资低,但设备太熟多,占地面积大,其制冷能效比在4.6左右,热水系统能效比在3.2左右,总能效比为3.90。

从空调加热水供应综合节能和技术经济性角度比较,该项目最终采用了方案五。

五、设计中碰到的问题及解决

在平日的设计工作过程中,曾接触热源塔热泵系统的运用问题,即池州市同晖城市广场项目。工程概况:池州市同晖城市广场东区地上四层,地下两层,总建筑面积约139000㎡,集商场、影院、商铺、公寓、住宅等功能为一体。该项目位于安徽省池州市(北纬32°00’东经118°48’),冬季空调室外计算干球温度-2.23℃,冬季空调室外计算相对湿度78%,夏季空调室外计算干球温度35.43℃,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湿球温度27.4℃。

该项目主要为空调制冷制热的需求,无生活热水供应需求。工程原设计空调系统为冷水机组+冷却塔制冷、燃气热水机组制热,当工程建设一段时间后,甲方提出该项目是否可修改为热源塔热泵系统的问题,在与甲方沟通后,经过对热源塔热泵系统的学习研究,并结合本工程特点,有以下考虑:

1.生活热水需求对系统的影响

根据热源塔热泵系统在各地区的使用案例及设计院林总对南京酒店的节能经济分析比较可以看出,在空调制冷、空调制热、生活热水供应三合一的系统里,对热量的回收再利用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最大化的达到节能的目的。而本工程只有对空调制冷制热的需求,无对生活热水的需求,因此在该工程中运用热源塔热泵系统并没有发挥到该系统的优势。

2.气象条件的影响

热源塔热泵系统中的主要设备热源塔主要在于利用空气中的潜热能,而空气中湿度越大潜热能的利用率越高,所以刘克秋最初也是选择了湿度较高的湖南地区作为研发地,例如湖南吉首市年平均温度16.6℃,冬季空调室外计算温度-0.6℃,冬季空调室外计算相对湿度79%,夏季空调室外计算干球温度34.8℃,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湿球温度27℃。该讨论项目位于安徽省池州市冬季空调室外计算干球温度-2.23℃,冬季空调室外计算相对湿度78%,夏季空调室外计算干球温度35.43℃,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湿球温度27.4℃,与吉首市的气象条件有一定的差距,热源塔热泵在该地区运用的节能与经济效益需得到更多实验分析、参数对比与更多成功案例的支持,因此,考虑空调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及业主利益,该项目不适合贸然选用热源塔热泵系统。

3.工程现状及经济性影响

本工程全套施工图纸已设计审核完毕,工程现场已实施建设若干工期,大部分区域均已出地面标高。此时调整空调冷热源方案,需考虑对工程建设及经济性的影响:(1)冷热源设备变更,设备荷载变化,对建筑结构有一定影响,若设备荷载变大,结构专业将做特殊处理,将产生土建工程的施工难度加大、工程量增加、工程造价增加、影响工程总体进度、增加建设成本等后果。(2)热源塔热泵系统与原设计的冷水机组+冷却塔+热水机组系统相比,一次性投资增加,后期维护成本增加,建设成本增加。

六、思考与总结

在国家节能减排的大战略下,热源塔热泵系统作为新型节能产品经历了种种考验已走向市场,该系统是根据我国南方特定的气候条件而产生的,实现了空调冷热及生活热水三联供,并改善了冬季换热结霜的问题,提高了能效比。

在空调系统的设计过程中,设计方案的选择是个重要的环节,因此除了对传统系统的熟练掌握运用外,对新型系统的关注与学习也十分必要,通过学习分析研究选择合理的系统形式,能保证系统运行的最佳效果并实现节能经济效益最大化,这将是设计工作的追求目标。

空调年度总结例10

中图分类号: R 126.4 文献标志码:B

随着城市越来越现代化,建筑楼群都基本采用了全封闭式集中空调系统,这对改善公共场所环境的舒适度具有积极意义。但由于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长期运行、安装和管理不合理、清洁不当等原因,往往会成为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控制建筑物集中空调系统的污染,改善室内空气质量,预防通过集中空调系统传播疾病,保证生活、工作在空调环境中人群的身体健康,提高公共场所卫生安全水平,已成为公共卫生安全保障工作中的重要课题。为掌握舟山市目前公共场所空气质量的状况和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军团菌的污染情况,为改善公共场所室内空气质量提供依据,我们于2007年8月和12月开展了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状况的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按照《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卫生规范》的要求,抽取32家有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单位,其中宾馆饭店14家,商场7家,医院5家,写字楼6家为调查对象。

1.2 检测项目

采样检测空气中CO、C02、PM。新风量、细菌总数;通风管道的积尘量、真菌总数、细菌总数、β-溶血性链球菌;送风口细菌和真菌总数;冷凝水、冷却水中的嗜肺军团菌。

1.3 方法

1.3.1 CO、CO2和新风量 CO采用GB/18204.23―2000《公共场所空气中一氧化碳测定方法》;C02采用GB/18204.24-2000《公共场所空气中二氧化碳测定方法》;新风量采用GB/18204.18-2000《公共场所空气中新风量测定方法》,由仪器现场读数得到结果。

1.3.2 细菌总数及真菌总数、PM10、积尘量、嗜肺军团菌空气中细菌按GB/T18204.1-2000《公共场所空气微生物检验方法》,将琼脂培养皿打开后置于空气中5 min,盖上盖子在37℃下培养24 h后检测;送风口细菌总数及真菌总数、PM10积尘量、嗜肺军团菌按照卫生部《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2006年)中规定的方法进行采样及检验。采用无菌棉签擦试通风管道口,然后放人10 mL无菌生理盐水中保存,送实验室检测B-溶血性链球菌。

1.4 评价标准

采用《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2006年),GB/T17903―1997《室内空气中细菌总数卫生标准》及GB/T18883--200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进行评价。

1.5 资料统计

仪器监测的数据和样品采样检验后的数据,经核查后用EXCEL建立数据库,再将数据库全部转入SPSS12.0统计软件中进行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与t检验,检验水准取α=0.05。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1.1室内空气情况 空气中CO、CO2、PM10、新风量的合格率分别为100.00%、81.25%、100.00%、62.50%,空气中细菌总数合格率为100.00%(表1)。

2.1.2 管道积尘污染情况 在调查的32家单位中,通风管道积尘量合格的有26家,合格率为81.25%;通风口真菌总数和细菌总数浓度范围较大,不合格单位的真菌总数和细菌总数超标严重,合格率分别为65.63%和81.25%。未检出β-溶血性链球菌(表2)。

2.1.3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送风口情况 送风口细菌总数和真菌总数的合格率较低,分别为37.50%和46.88%,不同单位之间检出浓度的差异较大(表3)。

2.2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嗜肺军团茵监测结果

检测冷凝水32件,冷却水24件,军团菌检出率为35.71%,其中冷凝水的阳性率为15.63%,低于冷却水的阳性率62.50%(表4)。

3 讨论

空调年度总结例11

当北方已经进入秋季,空调业进入更深的“需求寒冬”时,厦门还是炎热的夏日,这里似乎还能给“寒冷”的制冷行业一丝“温暖”。要知道,9 月各个空调企业的排产均“大幅下滑”,怎么办?

9 月24 日,“2015 中国暖通空调产业发展年会”在厦门举办。来自制冷空调行业的相关政府部门、专业研究机构、上下游企业等产、学、研各界专业人士100 多人共同听取了政府机构、行业分析专家带来的行业发展态势分析,在制冷行业“最深的寒冬”寻求突破口。

此届会议的主题是“节能、环保、信息化”,会议由清华大学、全国能量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冷冻空调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产业在线联合主办,采用主题演讲和热点讨论的形式进行。

空调制冷产业“压力山大”

产业在线总经理杨洁的《中国空调产业运行及预测》成为大会的焦点。

报告以“平衡格局延续、震荡趋势加剧”为题对空调制冷行业的发展进行分析。报告显示,通过推算预计,2015 年(财年)在中国经济环境进入中低速增长的“新常态”以及空调行业库存严重高企的情况下,预计2015 年全年空调产业规模约为3200亿元,同比下降8.3%,其中家用空调销售额同比下降8.9%——除热泵产品受惠于热水产品结构调整实现微增长之外,其余包括中央空调在内的全部空调品类均呈现下滑状态。(如表1)

报告显示,经历了一年残酷的市场竞争之后,空调行业内销的基本格局并没有太大变化,排名前五的家用空调品牌市场占有率高达80%,但仅比上一年度增长了1 个百分点。在价格竞争中,产品结构的上升调整仍在继续,家用空调的内销额占比已经达到61%,较上一年度增长了3 个百分点;多联机、单元机在内的商用空调变频机内销额占比已经达到70%,较上一年度增长了5 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在能效水平上,无论家用定速机还是变频机,在没有政策刺激的情况下,能效3 级的产品仍占最大比重(如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