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供应链采购工作总结

供应链采购工作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2-03 15:23:43

供应链采购工作总结

供应链采购工作总结例1

2企业产品发展的3个阶段

企业采购管理的3个层次与企业产品线开发设计所处阶段息息相关,特别是采购管理上升到第三个层次,采购和开发设计实现整合,可以获得总体价值的增值。采购通过跨职能团队方法推进设计降本,面临的瓶颈问题就是企业产品设计是否满足采购供应链建设的需求。如果企业产品开发设计无序,没有标准化,以及立足于供应链的全生命周期设计定位,采购单方面强力推进降本就形同空中楼阁,实施起来困难重重,针对通过纵向集成形成的大型企业来说基本上无法实现。因此,需要针对产品设计所在阶段就势而为。一般企业产品开发设计所处的3个阶段包括产品工程定制阶段、产品标准化阶段和产品立足于供应链的集成产品开发阶段。

2.1产品工程定制阶段

国内部分企业在发展的初期一般处于此阶段。企业已开发了某类产品,但标准化程度不够,往往根据客户多样化的需求由具体设计人员自行增减设计,交付的均是工程化定制产品,最终导致一类产品衍生出多个工程定制产品。这些产品之间选型个性化突出,相互关联度不足,没有立足于设计共享、供应链集中等层面进行设计,设计管理粗放,主要定位于设计任务完成,没有产品型谱系列。从采购管理角度看,采购物料分散,选型多样,对应供应商数量多而分散,核心供应商不明显,此阶段采购与设计没有协同关系。

2.2产品标准化阶段

产品工程定制产生了大量衍生设计,加大了设计工作量,此时从设计自身需求出发,开始将原工程定制的多样性设计进行优化梳理,企业进入产品标准化设计阶段。设计管理逐渐细化,设计规范逐步推进,产品向标准化方向收敛整合,形成产品的型谱系列,产品的设计选型也开始按照核心、重点、一般等进行分类。从采购管理角度看,产品选型物料集中,对应供应商数量减少,供应商分类开始体现。在产品标准化阶段,设计的选型优化还主要立足于设计技术自身,更多关注技术可行性和互用性,虽然兼顾考虑成本及供应商等因素,但没有上升到体系化层面,此阶段采购与设计开始出现自发性协同。

2.3集成产品开发阶段

即IPD开发方式,产品开发设计实现矩阵式管理,研发体系涉及营销、研发、采购、生产、财务等多个角色,产品开发设计综合技术先进性和互用性、采购成本、供应链稳定性、选型物料生命周期、可制造性等多方面,产品设计过程实现多层面协同。产品设计完成时供应链也基本建成,采购降本管理在设计时即已介入,并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里联动供应商实现同步设计优化降本,此阶段采购与设计深度协同。企业产品设计发展的3个阶段并不是均要经历,有的企业一开始可能就是第二或第三阶段,有的企业发展历经了3个阶段,而也有企业尚在第一阶段徘徊。

3针对企业产品发展阶段有效开展采购管理

当企业确定了加强采购管理、建设供应链的目标后,不能主观地制定统一的采购管理及供应链建设规则,按照同一计划同一步骤推进,特别是纵向集成较多的大型企业,由于多数下属分公司是通过收购并入企业的,更容易存在发展水平不一的情况,如果不深入分析产品发展现状,而是自上而下硬性开展集中采购管理、供应链建设等措施,往往事倍功半,甚至拔苗助长。应该对各分公司及产品线发展阶段进行分析,结合产品线的设计发展阶段,分步骤有针对性地开展采购降本管理。

3.1针对企业产品发展阶段建立采购管理的阶段目标

大型企业开展采购及供应链管理时,首先应该对各分公司及产品线进行分析,了解其分别处于哪个阶段。由于产品设计的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结合产品设计人力水平、管理能力建立采购管理阶段性目标,由下而上、由上而下形成产品线标准化互用、多产品之间标准化互用的几个阶段,具备条件时逐次推进采购管理深化,最终企业各分公司达到采购管理及供应链建设的统一要求。

3.2产品工程定制阶段的采购管理措施

在此阶段,在完成采购交付、保证项目顺利实施的同时,不要急于就具体物料自主联系具体设计人员推进优化选型。由于设计人员尚处于各自为政状态,不同的采购人员联系各自对应的设计人员,采购人员毕竟不是专业设计人员,采购优化的出发点与产品设计的定位不一定能保持一致,而设计人员之间又不能保持统一的优化思路,优化选型的结果可能是供应商愈发发散,表面上采购实现了降本,但从总成本角度看却是负面的。此时,强行推进集中采购、硬性归并选型和供应商也会带来隐患。在此阶段,采购管理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就该产品线的物料选型、成本及对应供应商资质、行业定位、交付能力、供应商主要供应客户等情况进行梳理,并交付产品线设计负责人员,推动设计人员了解选型物料的成本、供应体系与该产品线的对应程度;二是采购部门通过主动联系供应商将该产品线物料选型的生命周期情况进行梳理,并交付给设计部门,推动设计部门建立产品线生命周期管理的定位;三是将企业内与该产品相关的产品线选型物料信息进行梳理并提交设计部门,推动设计部门为企业内产品物料及供应商梳理整合做好铺垫;四是企业管理层要求该分公司或产品线启动标准化设计或IPD集成开发设计,同时,需要结合该产品线的人力配置及管理基础提出阶段性目标要求;五是在该产品设计标准化进程中,采购部门主动配合设计部门完成物料的核心、重点、瓶颈、一般的分类及对应供应商分级工作,建立设计部门与重要供应商的沟通平台,并有序推动重要供应商在设计优化等方面主动介入服务;六是随着设计优化的进展,采购部门有步骤地开展集中采购、供应链建设工作,逐步提升该产品线进入到第二、三阶段。

3.3产品标准化阶段的采购管理措施

从采购角度看,此阶段和集成产品开发阶段的物料特征相似,如设计选型比较统一,物料和供应商相对集中。采购部门比较容易开展集中采购规模降本、建立供应链体系等工作,但一旦采购部门快速开展该项工作,就使此产品的设计相对固化下来,掩盖了该阶段设计标准化并没有全面梳理成本及供应链合理性的不足,因此,采购管理就此阶段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①推进该类或相似类型产品物料的集中采购工作,推动规模降本。同时,保证采购供应、满足项目需要。②采购部门同样将该类产品线物料成本、供应商情况进行梳理并交付设计部门,推动供应链层面的选型优化。③采购部门同样主动联系供应商将该产品线物料选型的生命周期情况进行梳理交付设计部门,建立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④企业管理层要求该分公司或产品线启动IPD集成产品开发,同时,需要结合该产品线的人力配置,提出阶段性目标要求。⑤随着该类产品线IPD研发进展,采购融入矩阵化管理组织,采购管理工作逐步进入规范化模式。

3.4集成产品开发阶段的采购管理措施

集成产品开发是比较完善的产品设计发展阶段,其立足于市场需求、供应链、项目运营等层面,采购与供应商已经实现早期介入。但针对纵向集成的大型企业来说,可能存在分公司自身IPD研发体系完善而该分公司的采购与集团公司集中采购组织隔离的情况,这仍然不利于企业的整体采购管理和供应链建设。因此,采购管理就此阶段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①将该分公司或产品线的采购纳入企业整体采购管理,但维持其在该产品线的采购角色定位。②将该产品线提升到企业层面开展集中框架采购和供应链管理。③企业管理层将该分公司的运行模式在其他分公司进行合理化复制,但要结合其现有人员组织配置及管理基础。④推动该分公司或产品线立足于企业各类相关产品线层面进一步优化选型,为企业产品线贡献更多的CBB(公用构建模块),优化供应链结构。

3.5根据各产品线的发展阶段目标逐次提升企业总体采购管理水平

随着各产品线设计与采购整合的阶段性推进,逐步将相关产品线进行优化,从而开展企业级的采购降本管理和供应链建设,有序推进集中框架采购,发展集成供应链,最终实现全企业IPD加ISC运营模式,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供应链采购工作总结例2

从某种意义上讲采购和供应链可以使一个企业成为利润的源泉。2005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更名为“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这同时也标志着全球物流管理在经历了配送管理、物流管理阶段之后,进入了全新的阶段:供应链管理阶段。供应链是指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组织所形成的网链结构。供应链实际上是围绕着核心企业建立起来的,核心企业与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及一切向前的关系,以及核心企业与用户、用户的用户及一切向后的关系所形成的链网结构,它始于供应的源点,结束于消费的终点。进入采购系统,成为全球供应链的一环, 必须了解现代采购的特点,趋势才能因势而动,开启企业的利润点,成为企业的利润源泉。

一、为库存而采购转变为订单而采购

现在生产方式是以准时生产方式(JIT),准时生产方式基本思想可概括为“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的产品”,也就是通过生产的计划和控制及库存的管理,追求一种无库存,或库存达到最小的生产系统。准时生产方式的核心是追求一种无库存的生产系统,或使库存达到最小的生产系统。为此而开发了包括“看板””在内的一系列具体方法。为了实现适时适量生产,首先需要致力于生产的同步化。即工序间不设置仓库,前一工序的加工结束后,使其立即转到下一工序去,装配线与机械加工几乎平行进行。生产的同步化通过“后工序领取”这样的方法来实现。 后工序只在需要的时间到前工序领取所需的加工品;前工序中按照被领取的数量和品种进行生产。这样,制造工序的最后一道即总装配线成为生产的出发点,生产计划只下达给总装配线,以装配为起点,在需要的时候,向前工序领取必要的加工品,而前工序提供该加工品后,为了补充生产被领走的量,必向再前道工序领取物料,这样把各个工序都连接起来,实现同步化生产。而之前的在需求大于供给的状态下,为了保证经营的连续性,长期形成了为库存而采购。现在随着供大于求的市场变化,必须转变观念,为订单而采购,减少库存。

二、从采购的商品管理转变为供应链管理形成整个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共赢

供应链是一个市场经济中很成熟的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是企业最基础最核心的管理。企业最初是抓销售,视为企业的重心工作,后来发现最重要的是采购,整个采购系统受到高度重视,现在的问题不是销售,也不是采购,而是整个供应链管理。供应链是一个物流链、资金链、信息链和价值链。正如美国的著名的经济学家克里斯多夫讲过:市场上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真正的竞争不是企业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由于经济全球化,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的“纵向一体化”经营模式逐渐被当今的“横向一体化”模式所代替,围绕一个核心企业,形成上下游企业战略联盟,这些上下游的供应商、生产商和分销商可能在国内,也可能在国外,这些企业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作为一体化运作,采购是供应链链接的关键。采购商、供应商不是单一的买卖关系,而是战略伙伴关系。从单一的企业利润最大化转变为整个供应链上所有节点企业的共赢。传统的竞争方式开始走向终结,取尔代之的是合作竞争现代企业追求的不再是单赢而是双赢或是多赢。竞合机制开创了“1+1>2”的合作增效模式。这种新型模式在提高物流服务水平、降低成本、提高反应能力,增强物流系统适应性与灵活性方面作用不可代替。

三、从单一的计算机运用转变为完善的信息系统

采购工作已经不是单纯的采购,而是基于完整的健全的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多重采购环节的工作,信息技术的全面发展,给物资采购带来了良好的契机,扩大了采购渠道,制约了采购风险。物流信息化是指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物流过程中产生的全部或是部分信息进行采集、分类、传递、汇总、识别、跟踪、查询等一系列理活动,以实现对物质资料的流动过程的控制,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物流管理活动。ERP系统的全面应用掀开了物资采购的新篇章,ERP系统中的很多模块,其中包括BOM模块、订单模块、物资采购模块、收货模块、发货模块及财务模块等。各模块之间就是一条完整的流水线,每一个环节都非常重要,每一个物料代码就是一个物资,物资需求计划的导入依赖于订单模块与BOM模块的数据准确,物资采购模块的工单形成了采购申请,最终ERP物资的出库形成了会计凭证,供应的物资通过ERP网络传递到企业的各个部门,物资采购记录也真实的得到了保存,为下一步的采购工作提供了参考。并且物流信息化可有效防治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牛鞭效应是指供应链上的信息流从最终客户向原始供应商传递的过程中,由于无法有效实现信息的共享,导致需求信息出现越来越大的波动。电子商务网络在管道系统的运行为物资采购拓宽了采购渠道,可靠安全的供应商网络更是减少了采购人员对供应商的考察时间,也大大降低了采购风险,网上采购更是开启了采购方式新的里程碑,网络资源的共享使采购人员坐在办公室就能买下所有需要的物资。现代采购管理是在恰当的时间,以适当的价格、精确的进货批量的商品和服务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现代采购的快速反应、准时供应、有效客户回应、连续补货等都是电子商务来实现的。

供应链是为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对原材、中间库存、最终产品及相关信息从起始地点到消费地点的有效的流动与储存计划、实施和控制的整个过程,它构成了企业价值链的基础活动,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随着全球化竞争的加剧、信息技术的发展、供应链理论的广泛深入应用,采购必将成为新的利润点,并且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供应链采购工作总结例3

移动运营商供应链有别于传统制造业供应链,国内对供应链管理的实践起步较晚,目前基本都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理论总结和实践探索起步阶段。供应链管理体系刚搭建,专业化组织运营才起步,目标和模式上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对管理模式和优化策略方面有着较为迫切的研究需求。

2 移动运营商供应链管理现状

中国移动从2004年开始关注采购管理,2005年,为降低采购成本,公司总体担负全国各地分公司业务管理工作,开始实行集中采购制度,以求有效发挥规模优势,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其后,逐步扩大集中采购工作范围,并在2010年成立了集团采购部,实行二级采购三级执行的模式,集团采购中心和省级分公司物资供应部为集中采购计划主体,地市公司为执行主体。集中采购增加了采购数量,提高了采购规模,也提高了与供应商的谈判筹码,因此可以获得较优的价格,降低总体采购成本。但从总体水平来看,国内移动运营商采购集中化程度并不高。

3 标杆企业供应链优化策略研究

供应链能力已经成为制造业、零售业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海尔的平均采购周期为3天,生产周期在1周以内,产品一下线,中心城市在8小时内、辐射区域在24小时以内、全国客户在4天内即可送达。总体计算,海尔完成客户订单的全过程仅为10天时间,资金周转达到了一年15次,实现了零运营成本的目标。国内商业流动资金平均周转率仅为2.3次,移动运营商因为其行业特点,根据艾瑞咨询公布的数据,国内移动运营商总资金平均周转率通常都不到1次。

JIT模式是海尔供应链能力的核心[2],JIT(Just In Time)实时生产系统,又称无库存生产,1953年由日本丰田公司大野耐一提出,其实质就是通过采购、配送、生产三个JIT同步流程,实现以恰当数量的物料,在恰当的时候进入恰当的生产环节,生产出恰当质量的产品。

移动运营商供应链有别于传统制造业供应链,一些国外先进移动运营商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供应链管理实践。Vodafone从2003年就开始了供应链的优化,到2008年已经确立了18个国家、200多种集中采购的产品目录,通过支出分析、供应商绩效管理,完善了供应链管理体系;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寻源,实现了全球采购,扩张了新的渠道;通过网上竞价、IT服务,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的供应链管理目标。

4 移动运营商供应链优化策略建议

移动运营商目前已经基本搭建起了供应链管理基础体系,接下来需要探索供应链管理的未来发展阶段和优化模式。通过分析标杆企业,结合业内研究成果,本文基于运营竞争与核心能力理念[3],提出了运营商供应链管理的三个发展阶段:第1阶段——低成本采购阶段,重点关注成本节约;第2阶段——战略合作阶段,开始关注长期、可持续伙伴关系建立;第3阶段——供应链融合阶段,重点关注整个产业链整合,改变产业竞争力。

供应链管理优化的基本目标是整体价值最大化,目前供应链优化的基本可选策略[4]有:集中采购策略、全球采购策略、JIT采购策略和VMI库存策略。对运营商而言,如何通过供应链管理体系的构建和优化,加强与内部其它部门以及外部合作伙伴的协同而提高自身和整个系统的效率,获得成本、时间、效率、柔性等最佳效果,是必须面临的重大研究课题,目前尚无成熟的模式可以借鉴。下文从七个方面探讨如何有效构建和优化移动运营商卓越服务供应链的策略建议。

(1)建立多层次需求管理体系

可口可乐公司采取较短周期预测的方式,在每月常规预测的基础上,结合每日数据,进行一到四周不定期的预测作为参考,从而得出需求预测结果。建议建立年度采购预算计划、集团和省公司两级集采、单项采购需求三级需求管理体系,针对每个需求层级分别制定需求提升措施,逐步实现需求的准确性、计划性和主动性。

(2)继续加大集中采购的力度

通过对比分析《中国采购发展报告(2009)》[5]中的国有企业采购集中度,发现采购管理集中度是现代高效采购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目前国内移动运营商集中采购指标相比国内大型企业集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建议移动运营商继续加大集中采购力度,提升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是扩大集中采购产品的范围,目前通信工程设备集中度较高,提升空间有限,但营销用品、维护服务、备品备件、办公用品、差旅等非通信用品集中度普遍较低,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二是明确横向职能,在省公司层面,专业部门与采购中心采购管理职能不清晰,部分物资特别是非通信工程设备类物资归口管理难度较大;三是推进物资标准化管理,积极主动采用供应链管理新技术来推进物资品类与标准化管理。

(3)探索基地模式的全球采购

供应链采购工作总结例4

供应链管理是从制造行业起源并得到广泛成功应用的管理概念,其主要管理理念是:系统、集成的思想,互信合作,信息共享。在工程建设领域,竞争已经不仅仅是单个企业的竞争,而是围绕核心企业形成的供应链之间竞争,当工程项目从竞争环境转向竞争合作环境时,采用供应链管理就是必然结果。本文从工程项目的特点出发,研究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特性和设计策略。

一、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的双核心特征分析

借助制造业以制造企业为供应链核心的特点,许多学者认为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是施工承包商,应围绕承包商构建工程项目供应链。但是,仅仅把承包商作为工程供应链的核心是片面的,虽然有些学者也认识到了项目业主在工程项目供应链中所发挥的作用,但并未认识到项目业主是工程项目供应链中的核心。实际上,工程项目供应链具有双核心特征。

(一)项目业主是工程项目供应链核心的分析。项目业主应是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主要原因是:

1.项目业主是工程项目管理的主体。工程项目寿命周期是从项目产生到报废的全过程。从项目运行角度来说,整个寿命周期可以分为六个阶段,包括:项目需求产生阶段、项目规划和设计阶段、项目施工(或采购)阶段、项目竣工移交阶段、工程运行和维护阶段、工程报废阶段。工程项目的六个阶段是相互联系、逐级推进的,形成了一条寿命周期链条。在工程的整个寿命周期过程中,每个阶段均需要项目业主的直接参与和控制。项目需求需要项目业主调研和分析;项目规划决策需要项目业主做出判断和决策;项目施工需要项目业主的整体控制;项目的竣工移交使项目业主获得工程实物;运行管理需要项目业主负责;工程报废处理也需要项目业主来处理。所以,项目业主是工程管理的主体,工程整个寿命周期的每个阶段均需要项目业主的参与和控制。

2.项目业主采购方式决定了工程项目供应链的结构。工程项目供应链是典型的用户驱动供应链,工程项目供应链的结构受项目业主的控制,项目业主的采购模式不同,供应链的结构就不同。

目前,项目业主采购方式的变化趋势是:由分别部分采购转变到一体化采购,由实物资产的采购逐步转向最终服务的采购。由分别部分采购转变到一体化采购,意即不再分别采购设计服务、工程产品、运行服务等,而是把所有的服务和产品一起采购。由实物资产的采购转变到最终服务的采购,即突破传统的采购工程产品的概念,转向采购最终的服务,真正实现由项目业主到项目用户的转变。这种采购模式,以传统的采购中心施工承包商为中心,沿着工程供应链,沿着工程项目的寿命周期,逐步向上游和下游延伸。图1表示了三种扩展的结果,随着采购范围的扩展,分别出现了DB、BOT、BOO等方式。

3.工程项目施工过程需要与项目业主直接接触。工程项目施工是现场进行,不同于制造产品的工厂化生产,所以受外界尤其是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同时,工程项目的供应链是汇聚式的供应链,所有的材料和服务送到施工现场用于工程施工;工程施工过程复杂,施工工期长、技术含量高、涉及的专业多;工程项目供应链构成系统众多,涉及的部门包括:总承包商、分包商、材料生产企业、设备生产企业、物流企业、监理公司、设计公司、业主、政府部门、银行、保险公司等,供应链管理比较困难。从产品特征来说,工程产品为不动产,不需要产品的物流配送。所以,整个工程施工过程,离不开项目业主的参与和控制。

4.项目业主是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的最大受益者。有效的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可以实现工程建设各方的信息共享和互信、合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工程的实施绩效,表现为工程项目工期短,成本低,质量好。工程项目工期短,可以使工程项目尽早投入运行,使项目业主尽快获得正的现金流,提高项目业主的收益;工程成本低,可以有效地降低项目业主的负现金流,使项目的效益更加显著;工程质量好,可以提高工程运行保证率,保证工程的顺利运行,保证工程的预期产出,保证项目业主的正现金流的实现。同时,良好的工程质量也降低了运行维护成本,降低了项目业主的负现金流,提高了工程运行效益。

(二)承包商是工程项目供应链核心的分析。正如许多学者的观点,承包商也应是工程项目供应链的核心,主要原因是:

1.施工承包商是项目业主的主要供应商。若以项目业主为中心来看整个工程项目供应链,项目业主的供应商则包括贷款银行、设计方、监理方、运输商和施工承包商等。在项目业主的所有供应商中,施工承包商是项目业主的主要供应商,因为整个工程项目产品主要是由施工承包商生产的,施工承包商是最直接的产品供应商,所以,他是项目业主的主要供应商。

2.施工承包商的供应链比较复杂。一方面,工程施工过程比较复杂,项目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由于大型工程项目空间跨度较大,尤其是大型的引水工程项目、铁路工程项目等,线路一般较长,建筑物类型多,对施工企业的要求过高,所以,这些工程的实施需要分成许多标段,由多个承包商分别进行施工。对于每个标段,又包含大量的施工作业内容,该标段的承包商需要大量分包商的支持。同时,承包商和分包商又需要材料供应商、设备供应商、劳务供应商等的支持,而每个支持方又需要其上游供应商的支持,并可能在下游同时是几个分包商的供应商。所以,工程项目施工供应链是一个包含大量交叉链条的复杂网络。另一方面,施工承包商的供应链比较复杂。无论项目业主采用何种工程采购模式,围绕施工承包商的供应链都是非常复杂的,尤其是施工承包商的上游供应链比较长,而且复杂。因为,为了进行工程项目的施工作业,承包商需要大量供应商的支持,如图2所示。

3.施工承包商对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的绩效影响大。施工承包商对工程项目供应链的绩效影响非常大,因为在整个工程供应链的总成本中,施工承包商的成本占了大部分,所以,直接影响着工程供应链的成本绩效。另外,工程的完工时间主要是由施工承包商的施工作业进度来确定,因此,施工承包商对工程供应链的时间绩效具有决定作用。同时,施工承包商的作业质量直接影响供应链最终工程产品的质量,影响工程的运行。再者,由于工程项目的施工主要是由承包商来实施的,承包商是否能够有效地管理好自己的供应链,并和项目业主以及项目业主的其他供应商很好的协调合作,决定着工程项目施工能否顺利实施,影响着工程项目供应链的整体绩效。

(三)两个核心的比较分析。由上述论证可知,不同于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的单核心的观点,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具有双核心特性,下面把两个核心进行比较。

从对供应链结构的影响来说,由上述的论证分析可知,项目业主的采购和管理模式,决定着工程项目供应链的结构,采购模式的不同,必然使供应链结构不同。而供应链的结构是供应链的根本特征,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供应链中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质流的流动,包括其流向、流量等,影响着供应链管理的实施过程和实施策略。而施工承包商仅是项目业主供应链中的一个供应商,虽然其对供应链管理的绩效影响较大,但是对工程项目供应链的整体结构没有决定作用。

从供应链管理实施过程来说,虽然工程施工主要由承包商来完成,施工承包商的绩效对供应链管理整体绩效影响较大,但是,项目业主在供应链管理实施过程中,起到了更大的决定性作用。一方面,工程项目供应链是业主驱动型供应链,整个供应链的管理主要由项目业主进行决策和控制;另一方面,工程项目供应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供应链网络,其中有大量的协调工作需要完成。而对于工程供应链中的所有节点来说,由于地位和能力的限制,施工承包商无法完成对整个供应链所有节点的协调工作,只有工程项目业主才能完成这些协调工作。由以上分析可知,工程项目供应链可以认为是:整个供应链网络以项目业主为主核心,同时在该主网络中,包含着以施工承包商为核心的次网络。

二、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的设计策略分析

由于工程项目供应链具有双核心特性,所以其设计策略不同于具有单核心特性的制造业供应链的设计策略。一些学者认为,工程项目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困难是项目的临时性和单件性致使承包商与供应商的关系难以达到长期稳定高效。临时性和单件性是项目的根本特征,是无法改变的,但并不是说不能建立高效的工程项目供应链。认识到工程项目供应链的双核心特性,就可以有效消除项目单件性带来的障碍,实施高效的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

根据工程项目供应链的双核心特征,基于上述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的设计思想,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独特的设计策略为:

(一)供应链网络中的各个节点均专注自己的核心业务。对于供应链中的总承包商、分包商、材料生产商、设备生产商、物流商、劳务供应商、监理公司、设计公司、运营公司、投资公司等节点,都要专注自己的核心业务,形成、培养、巩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例如:分包商应关注自己的核心业务,注重核心能力建设,比如可以专注于基础处理施工,形成专业的基础处理公司,能够进行非常复杂的基础处理施工,如大型地下连续墙施工、深度基础灌浆等。

(二)形成不依赖于具体工程项目的、功能齐全的总承包商次供应链。总承包商是工程项目供应链的次核心,围绕总承包商形成的次供应链是构成整个工程项目供应链的重要基础。所以,必须通过总承包商和自己的供应商建立跨项目的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形成围绕施工承包商相对稳定的次供应链,该次供应链的功能齐全,能力强大,能够为工程项目业主提供必要的服务。而且,该次供应链是不依赖于具体工程项目的,面向的是供应链的能力建设,准备为项目业主提供必要的全面服务。

(三)集成承包商的次供应链,形成围绕项目业主的工程项目供应链网络。项目业主是工程项目供应链的主核心,所以,项目业主需要根据具体工程项目的特性和最终用户的需求,确定具体工程项目供应链的结构,并集成承包商的次供应链,构建高效的具体工程项目的供应链网络,以达到提高工程项目总体实施绩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江伟,赵振宇,朱营玮.我国建筑业物流供应链管理探究[J].建筑经济,2003,(5).

[2] Koskela L.. Application of the new production philos-ophy to construction[R]. Technical Report 71. CIFE, Standford University., CA. 1992.

[3] Akintoye A., McIntosh G., Fitzgerald E.A survey of 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 and management in the UK construc-tion industry[J]. European 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Supply Management. 2000, 6: 159-168.

[4]London K.A., Kenley R.. A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e-conomic supply chain approach for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a review[J].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2001, 19: 777-788.

[5] Saad M., Jones M., James P.. A review of the progress towards the adoption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lationship in construction[J]. European Journal of Purchasing & Supply Man-agement. 2002, 8: 173-183

[6] Cox A.,Townsend M. Strategic Procurement in Con-struction: Towards better Practice in the Management of Con-struction Supply Chains[C], London:Thomas Telford. 1998.

供应链采购工作总结例5

一、引言

2010年4月15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行文、《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通知》,旨在推动和规范企业建立健全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核心是治理架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同时,决定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实施的时限,自2011年1月1日起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自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证交易所、深圳证交易所主板上市公司施行;在此基础上,择机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施行。鼓励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提前执行。

从大型企业集团内部控制体系构成来看,可分为企业层面的法人治理架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子(分)公司层面的治理架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集团专业系统层面的治理架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公司自成立以来,不断研究和探索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及有效运行。近十年来,企业将建立、健全并有效运行供应链内部控制体系作为施行整个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重点(重要性原则),供应链内部控制体系运行卓有成效,最大可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规避、防范了采购供应、生产过程、营销过程和整个供应链过程中的各种风险,确保企业的供应链成为企业的效益增长链,使企业的供应链成为实现企业中长期经营目标、企业经营战略和企业发展战略的护卫链。供应链涉及多种风险,本文仅重点对供应链日常运营所涉及的物资流转风险及内部控制体系运行进行讨论。

二、企业供应链内部控制风险评估

任何企业都存在供应链运营风险,而且供应链运营中存在的风险是企业必须防范和化解的重大风险,否则,巨大的风险可能导致企业运营亏损,甚至倒闭。

企业供应链运营中存在治理结构缺陷、管理体制缺陷、运行机制缺陷等诸多风险。企业通过对供应链涉及重要部门(物资设备部、进出口部、营销部、质检计量部)的“年度工作方案批复制度”形成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风险评估机制。

(一)供应链治理结构缺陷可能产生的风险

一是供应链治理结构形同虚设或供应链治理结构不完善,可能导致企业的供应链内部控制存在决策不科学、运行机制不完善,影响企业中长期经营目标的实现,影响企业经营战略的实现,最终影响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二是供应链机构设计不科学,权责不清,可能导致制衡失效、推诿扯皮、运行效率低下等。

(二)采购业务缺陷可能产生的风险

一是缺少市场分析或采购策略不正确,可能造成企业丧失最佳采购机会。二是采购计划编制不准确,可能造成企业无法实现经济批量采购,导致企业采购成本不合理增加。三是采购行为不规范,可能造成企业预付账款风险、购置质次价高物资的风险、应付账款的风险,可能导致企业的信用等级降级、企业形象受损等风险。

(三)供应业务缺陷可能产生的风险

一是供应计划编制不准确,可能造成生产误工停工损失、物资超储积压或超量储备已经计划更新改造设施所需要的配件、备件及机电产品等。二是供应行为不规范,可能造成企业物资单耗增加或企业物资流失。

(四)生产过程中物资流转缺陷可能产生的风险

一是生产过程中的物资消耗指标立标不准确,可能造成生产运营的浮盈或潜亏。二是生产过程中管理、操作不到位,可能造成生产过程中物资流失、产品质量不达标。

(五)营销业务缺陷可能产生的风险

一是缺少市场分析或营销策略不正确,导致企业丧失最佳产品销售时机。二是营销计划编制不准确,导致企业现金流入不足影响企业正常运营或重点项目的实施、建设进程。三是营销行为不规范,可能导致企业产品销售形成逾期应收账款、形成呆账、坏账、死账,可能导致企业的信用等级降级、企业形象受损。

(六)计量、检验业务缺陷可能产生的风险

一是计量、检验设施或装置溯源和传递不规范,导致测量装置量值溯源过程失控、测量标准量值传递过程失控,从而导致计量、检验装置的准确度降低。二是计量、检验操作过程不规范、数据采集处理加工过程不规范,造成供应链过程所提供的基础数据不正确,可能导致供应链运营决策失误。三是计量、检验设施或装置遭到不法更改,导致新的“测量确认”之前计量、检验装置被人为不法操纵。

三、企业供应链内部环境

所谓企业供应链内部环境,是指为保证企业供应链稳健运营所形成的风险识别、控制、信息传递、监督、监管、评估考核与评价的长效制度,形成的体制上的制衡和运行机制上的制衡,是与企业法人治理架构相匹配的专业执行系统治理架构、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企业文化建设等。

企业形成了总经理作为会议主持人的月度、季度、半年度、年度长效“市场分析会议”制度,其主要职责是组织企业供应链的相关部门和单位对企业所需物资采购市场走势和企业生产产品的销售市场走势进行短、中、长期分析及研判,会议结果作为对物资采购、生产产量及质量调节、生产过程资源配置、产品销售的重要参考依据,力争规避市场价格大幅波动给企业造成的供应链运营风险、企业运营风险。

企业形成了总经理作为会议主持人的月度、季度、半年度、年度“计划平衡会议”制度,其主要职责是对整个供应链的资金需求计划进行平衡,对整个采购计划、供应计划、生产计划、销售计划进行平衡,实现整个供应链过程的目标管理(月保季,季保半年,半年保全年),最终规避计划管理不当造成的供应链运营风险、企业运营风险。

企业形成了分管副总经理作为会议主持人的月度、季度、半年度、年度“物资流转平衡会议”制度,其主要职责是依据“市场分析会议”、“计划平衡会议”的精神,对采购、供应过程中的物资流转、生产过程中的物资流转、营销过程中的产品流转进行分析、平衡,协调供应链相关单位关系、合理配置资源、提高供应链运营效率,提出规避或降低供应链风险的应对策略或措施,实施经批准后的供应链风险应对策略或措施。

企业建立了与经营发展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建设、党群工作建设长效机制,为供应链内部控制有效运行奠定了思想保证、文化保证。主要体现在,建立了企业文化建设、党群工作建设与企业生产经营工作“四同时”的长效机制,即同时期结合生产经营实际制订企业文化及党群工作建设计划,同时在同一大型会议布置工作,同时段结合生产经营工作实际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党群工作建设主题活动,同时段考核周期施行监督与考核。

企业设立了自上而下的供应链内部控制治理结构及组织机构。企业设立“物资流转平衡管理委员会”实施对整个供应链的内部控制管理,采购、供应阶段的物资流转、采购供应报告(报表)内部控制由物资设备部负责;生产阶段的物资流转、物资消耗及产品产量报告(报表)内部控制由生产技术部及相关生产单位负责;营销阶段的产品流转、产品营销及逾期应收货款清欠报告(报表)内部控制由营销部负责。企业质检计量部负责整个供应链的实物流转、实物流转及质检计量报告(报表)内部控制的监督、监控与考核,企业财务部负责整个供应链的资金流转、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监督、监控与考核,物资设备部负责生产阶段定额、限额物资单位消耗及全部物资储备、物资收发存及定额限额物资消耗报告(报表)内部控制、监督与考核,企业规划部负责整个供应链内部控制的绩效考核与分配,企业董事会审计室、企业效能监察室负责整个供应链内部控制全部活动的审计、评估、监察与评价。与供应链有关的二级单位设立相应内部控制组织机构、制定相关内部控制制度,依据职责和内部控制制度负责实施本工作段供应链的风险控制。

例如:为了实施好供应链―品营销段的内部控制,企业在营销部设立有市场分析科、信用管理科、产品销售科、产品运输科、综合办等,分配相应的职责、建立相应制度。

市场分析科主要有四项与内部控制有关的职责:一是为相关业务部室、上级分管领导提供企业产品市场的短、中、长期市场分析报告,为规避市场价格大幅波动产生的风险提供决策依据;二是为企业的原料采购部门和营销部的销售科室提供主要产品的基准价格信息(例如,产品铜、金的价格信息取自上海期货交易所,产品银的价格信息取自上海华通铂银现货市场,其它小金属的价格信息取自上海金属网等)并且作为结算基准价格依据。铜原料的采购计价方式为:含铜、金以上海期货交易所的价格乘以合同约定系数计价,含白银以上海华通铂银现货市场2号白银乘以合同约定系数计价等,以规避采购、销售过程中的计价不规范风险;三是为企业召开的短、中、长期市场分析会收集、整理、加工各类市场信息,提出及时应对市场变化的营销策略建议;四是根据原料采购部门提供的当批原料采购成本、生产单位提供的加工成本及加工损失、财务部门提供的期间费用等,形成该批原料变现为产品的盈亏平衡报表,于次日上报企业分管副总经理、总经理、企业董事长,作为企业产品短期营销的决策参考。

信用管理科主要有六项与内部控制有关的职责:一是对产品销售科、运输科、市场信息科的对外往来合同审核、鉴证,防止合同签订的法律风险、违规违纪风险;二是对所有合同的履行进行事前、事中、事后控制,防止合同履行过程中的诸多风险;三是对产品销售过程中超过规定时限的逾期账款进行跟踪、追缴或协助企业法律部门追缴,降低货款回笼风险;四是对所有客户进行信用动态跟踪、信用等级评定、信用条件给定等,进行营销风险防范的源头治理;五是对所有涉外科室、涉外业务的服务质量进行考核与评价,防止企业自身信用、信誉、形象受损的风险;六是对营销部业务科室收取的银行汇票进行前期识别、验证(产品调拨单开出前,再由财务部门进行识别和验证),对营销部业务科室开具的产品调拨单进行会签和鉴证(经鉴证确认财务部门的会签后,方可进行会签)。

产品销售科主要有六项与内部控制有关的职责:一是强化产品市场分析、采取紧跟市场变化的营销策略、强化市场开拓、把握市场机会,规避客户丢失、效益丢失的风险;二是编制好营销计划,保证货款回笼,规避因营销计划不周、执行不力导致企业现金流入不足影响企业正常运营或重点工程建设逾期的风险;三是严格执行企业有关产品营销的规章制度,防止因营销行为不规范导致企业货款逾期收回、货款难以收回的风险;四是积极做好短期逾期应收账款的追缴工作,配合信用管理科及企业法律部门做好中长期逾期应收账款的追缴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应收款形成坏账风险;五是强化市场调研、强化对客户的动态跟踪,及时将客户的资信动态、经营状况反馈给信用管理科和企业法律部门,杜绝因诉讼时效过期或最佳追缴时机错过使得企业难以通过法律手段追缴逾期货款的风险;六是强化客户关系管理,强化市场营销过程的服务质量,满足客户的一切正当要求,防止因营销工作不到位造成企业信用、信誉下降、形象受损的风险。

运输科主要有三项与内部控制有关的职责:一是严格按照经产品销售科、信用管理科、财务部门会签的产品调拨单提取产品,规避产品调拨环节操作不规范造成损失的风险;二是严格执行企业关于产品运输的规定及与客户所签订合同中有关运输条款的约定,规避因运输环节操作不规范造成损失的风险;三是做好运输环节的客户关系维护,最大可能做好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有关运输方面的正当要求,防止因运输工作不到位造成企业信用、信誉、形象受损的风险。

综合办公室主要有三项与内部控制有关的职责:一是定期对各业务科室履职、履责的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对落实内部控制制度的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防止因执行力不足造成企业经济损失的风险;二是定期对各重点、要害营销环节进行效能监察,对现行的内控体制与机制进行监督、考核、评估与评价,并提出整改建议、经上级批准后限期督促相关科室落实,防止因制度或机制缺陷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三是强化对各级营销人员的思想建设和内部控制知识的培训,按企业文化建设及党群工作建设计划开展好主题实践活动,筑牢企业营销队伍的思想防线,防止因思想混乱造成工作不规范、企业经济损失的风险。

此外,企业还建立了供应链过程涉及的“三重一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如,企业设立以董事长为组长、总经理和分管副总经理为副组长、相关部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定价小组,其职责是决策包括产品销售定价、企业内部供应物资计划定价在内的企业所有定价活动。企业设立合同管理领导小组,与供应链过程有关的涉外合同施行集体审核、审批、会签制度,较小额度的合同,经企业合同管理领导小组中部门领导成员会签后加盖合同专用章方可履行,超过一定额度的合同,则须逐级经企业法律部门负责人、企业分管副总经理、企业总经理会签后方可以加盖合同专用章履行。

四、企业供应链内部控制活动

企业的供应链形成了以总经理任组长的“物资流转平衡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分管副总经理具体负责实施的“点、段、线、面”内部控制运行机制。

(一)供应链“点”内部控制

所谓供应链“点”内部控制,是指各岗位人员依据岗位职责自我约束的内部控制运行。以采购、供应阶段为例,计划人员根据生产单位的需求计划编制采购计划时,必须控制需求计划不准确的风险。

要求计划人员不能只是简单的汇总各二级单位的需求计划生成采购计划,而是要经常深入实际,基本掌握所分管物资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情况,避免需求计划少报造成误工、停工损失,避免需求计划多报形成超储积压损失,更要避免需求计划错报造成误工、停工、物资未使用即报废的损失。同时,形成的采购计划应该体现经济批量采购的原则。

对于采购人员自我约束内部控制,一是要严格依据下达的采购计划组织采购,避免无计划采购造成损失的风险;二是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企业规章制度签订合同,履行合同,避免签约、履约过程不规范造成的损失;三是做好预付款、定金、应付款的管理,避免造成因工作不到位造成企业资金损失;四是做好客户关系维护工作,避免因自身工作不当给企业信用、信誉、形象造成损失。

对于供应人员自我约束的内部控制,一是协助采购人员、质量检验人员、生产技术人员做好采购物资的入库验收或现场安装验收,避免质量、技术性能、运行效果等关键指标未达合同标的物资验收入库或投入使用的风险;二是做好入库物资的储备管理工作,避免物资在存储其间的变质、损毁、被盗损失,避免“以领代耗”及不当流失的损失;三是做好物资的配送工作,避免因供应不及时造成生产运营损失,避免配送过程中的物资损失。

(二)供应链“段”内部控制

所谓供应链“段”内部控制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业务科室内部形成岗位之间的内部控制制衡,业务运作上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运行上的机制制衡;例如,计划编制岗位、采购岗位为不相容岗位运作,采购岗位、结算岗位为不相容岗位运作等。

第二个层次为物资设备部各业务科室职责之间的内部控制制衡,业务运行机制上的内部控制制衡。例如,业务运作内部控制活动、业务运作内部控制监管与监控、内部控制监督与评价等关键职责不能放在同一科室进行。例如,在物资设备部设立有计划供应科、采购科、信用管理科、物资配送科、财务科、综合办公室。计划供应科负责采购计划、供应计划的编制及物资供应管理;采购科依据采购计划组织招标采购、合同履行及结算准备工作、物资入库前的验收准备工作;信用管理科负责合同履行的事前、事后、事中控制,委托采购业务的事前、事中、事后监控,物资配送业务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物资配送科负责入库验收、物资保管、物资出库及配送工作等;财务科负责物资结算复核、物资消耗核算及汇总、费用报销等工作;综合办公室负责采购结算审核、内部控制活动监督、评价等。

第三个层次是由企业分管领导主持下,对供应链涉及部门实行“年度工作预案批复制”,供应链涉及业务部门只能根据“年度工作预案批复”修订、完善其“年度工作方案”,原则上不得超越“年度工作预案”批复的内部控制底线。

(三)供应链“线”内部控制

所谓供应链“线”内部控制,是指企业分管领导主持下的质检计量部运作的整个供应链系统物资实物流转的内部监控、监督与监管,企业财物部运作的整个供应链系统资金流转的内部监控、监督与监管,企业规划部运作的整个供应链系统的内部控制活动(物资采购供应过程,生产过程中的物资流转,销售过程中的产品流转,全供应链过程的质量、检验、计量控制,全供应链过程的资金控制等)的考核,企业董事会审计室、企业效能监察室运作的整个供应链系统的内部控制活动监督、评估与评价。

例如,为了保证供应链过程中所使用测量装置的溯源过程和测量标准的量值传递过程受控,整个测量过程中数据的采集、处理、加工、分析过程受控,企业建立了测量管理体系国家标准并通过社会认证机构认证。

为了保证供应链过程中采购供应物资的质量、中间产品及物料的质量、产成品的质量受控,保证整个供应链过程中的工艺质量、工作质量、服务质量受控,保证供应链过程中的职业健康与安全受控,保证供应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受控,企业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国家标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国家标准、环境管理体系国家标准,并通过社会认证机构认证。

为了保证供应链过程中测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等国家标准的适宜、充分、可靠、有效运行及持续改进,企业制定了管理体系运行考核管理办法,纳入企业的经济责任制考核体系。从而使供应链过程相关单位通过内部审核实现“自我约束”,分管领导和企业规划部组织内部审核员开展第二方审核实现“上级约束”,企业规划部依据考核管理办法实现“考核约束”,社会认证机构第三方审核实现“社会约束”。最终,“自我约束”、“上级约束”、“考核约束”、“社会约束”保证了供应链过程中基础数据采集、处理、加工、分析过程受控,质量、检验、计量过程受控,职业健康安全过程受控,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过程受控。

为了实施供应链过程配置资金活动的内部控制,企业对资金施行集中管理,供应链涉及的内部结算只能以内部银行方式进行,所有对外结算统一由企业结算中心进行;企业实行供应链过程财务收支预算、决算“净现金流入须大于零”制度。即,供应链的每一个阶段(采购阶段,供应、生产阶段,营销阶段),从计划的制订,到计划的实施,再到结果的实现,都必须控制达到“过程增值”;三是通过财务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对所有供应链涉及经济活动的往来账户进行动态监控,发生异常时则提出警告,问题重大的采取强制措施(如强制划转其账户资金等)。

(四)供应链“面”内部控制

所谓供应链“面”内部控制,是指通过由总经理主持的“市场分析会议”、“计划平衡会议”,分管副总经理主持的“物资流转平衡会议”,协调、解决供应链内部控制活动中需要规避的重大风险、需要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方能降低的风险或需要紧急应对的风险等。

从而“点、段、线、面”内部控制运行机制形成了供应链内部控制的立体网络,保证了将供应链运营风险降低到最低水平。

五、企业供应链内部控制活动信息传递与沟通

控制与被控制信息不对称是造成内部供应链控制活动失效或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企业强化了信息传递与沟通渠道的建设。

一是企业通过内部局域网构建了信息办公平台,有关内部供应链控制活动的信息通过网络办公平台及时传递至相关部室和企业相关领导;二是企业所有物资设备采购、储备、供应等活动通过局域网形成了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企业所有的财务活动通过局域网形成了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基本上实现了供应链过程中的物资流转信息、供应链过程中的质检计量信息、供应链过程中的资金流动信息的顺畅;三是通过企业制定的相关信息传递制度,保证信息传递的对称;四是通过供应链相关单位制定下一年度工作预案,企业组织相关部门审定并批复工作预案,供应链相关单位根据批复后的工作预案修订、完善、形成本单位的年度工作方案并上报备案,保证供应链控制活动的初期信息传递的对称;五是通过定期实施对供应链相关单位“批复后的工作方案落实情况”考核与监督,获取企业供应链控制活动中的信息,保证供应链控制活动的中期信息传递的对称;六是定期通过召集供应链活动相关单位的工人、技术骨干、职工代表获取对供应链控制活动的相关信息,保证供应链控制活动后期信息的对称;七是通过企业的效能监察机构定期对供应链相关单位开展效能监察,实现对供应链控制活动的全过程的监督、评估与评价,保证供应链控制活动后期及全过程的信息对称。

六、企业供应链内部控制活动考核、监督、评估与评价

企业供应链内部控制活动能否受控,建立健全并有效运行内部控制的考核、监督、评估与评价体系是关键。企业建立并有效运行的考核、监督、评估与评价体系分为五个方面:

一是由专业部室所设立的信用管理机构依据规章制度,对本系统组织的日常考核、监督、评估与评价。例如,物资设备部信用管理科依据“物资系统采购供应监督考核管理办法”对专业科室和(分)子公司具有采购供应职能的科室进行供应链采购、供应阶段内部控制活动的日常考核、监督、评估与评价。营销部信用管理科依据“营销系统对外往来信用管理办法”对专业科室和(分)子公司具有营销职能的科室进行供应链营销阶段内部控制活动的日常考核、监督、评估与评价。质检计量部依据“物资流转平衡管理办法”对供应链控制全过程的质量、检验、计量指标的控制活动进行日常考核、监督、评估与评价。上述考核、监督、评估与评价的结果直接影响相关科室、相关(分)子公司每月的薪酬及奖惩。同时,在日常考核、监督、评估与评价活动中发现的较大以上问题须要及时书面报告企业分管领导,并提出应对措施。发现重大问题时,还须及时上报企业主要领导。

二是依据专业系统考核管理办法,定期召集物资使用单位的普通员工、技术骨干、职工代表、管理人员对采购供应过程中内部控制活动的有关问题进行座谈,实现使用单位对控制活动的监督、评估与评价。定期召集客户召开座谈会,对企业的服务活动及信用、信誉及质量等情况进行反馈,实现客户对企业供应链活动(采购过程、验收供应过程、计量检验过程、结算过程、营销过程等)有关满意度的监督与评价。来自使用单位的监督与评价及来自客户的监督与评价,同样会影响相关部门或单位的薪酬及奖惩。

三是由企业分管领导组织企业规划部、财务部、效能监察室,依据对各专业部室下发的“企业对某某专业部室工作预案批复”的内容,实施企业供应链内部控制活动的季度考核、监督、评估与评价,其结果将影响相关部室、相关单位每季度的薪酬及奖惩。同时,在季度考核、监督、评估与评价中发现重大问题须及时书面报告企业主要领导。

四是企业董事会审计室依据国家法律、法规、企业内部有关审计工作的规定,定期对供应链涉及部门或单位所开展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和评价。审计内容主要有供应链过程涉及的财务收支、财务预算、财务决算、资金使用、资产质量、运营绩效等,供应链过程涉及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等。最终,形成审计监督、评价报告。供应链涉及部门或单位,根据审计监督、评价报告中提出的整改建议,完善其内部控制制度或内部控制运行机制。

五是成立以企业部门负责人为组长的效能监察组,实施对供应链中某局部环节或局部系统开展的效能监察,对该局部环节或局部系统内部控制活动的效果进行监督、评估与评价,相关科室根据评估及评价结果完善其内部控制制度或内部控制机制。

例如,成立以物资设备部负责人为组长的效能监察小组实施的对其下属业务科室业务开展的效能监察。成立以企业分管副总经理为组长的效能监查小组,实施对供应链的某一阶段的全面内部控制活动的效能监察,对该阶段全面内部控制活动进行监督、评估与评价,相关部室或单位根据评估及评价结果完善部门或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或内部控制机制。如,分别实施的对物资设备部、进出口部、营销部、质检计量部开展的针对其全面内部控制活动效果的监督、评估与评价,实施的对下属生产单位的物资流转平衡内部控制活动效果的监督、评估与评价,实施的对企业整个物资流转平衡过程有关质量、检验、计量内部控制活动效果的监督、评估与评价等。

对于涉及面广、难度大的供应链控制活动,还须成立以企业总经理为组长、纪委书记和分管副总经理为副组长的效能监察小组,实施对内部控制活动的监督、评估与评价。

参考文献: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国证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0(5)

②财政部会计司、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讲解[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7)

③王强,王鲁平,周小耀、管理控制系统的概念框架[J].管理科学,2003(5):11-13

④陈丽萍,唐来全.企业内部控制若干问题研究[J]. 商业研究,2003(22):5-7

⑤董效林.建设一个可靠的信用管理体系[J].企业管理,2010(7):40-42

⑥董效林.实行效能监察,增强企业执行力[J].经营与管理,2010(8):64-65

供应链采购工作总结例6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酒店行业正面临着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严峻形势,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自身不断完善,以求在竞争中取得胜利。采购是酒店管理薄弱环节,却是经营关键环节,应当引起酒店服务业重视。酒店采购不仅是订单开出,也含需求确定、供应商选择等。有人认为采购为简单工作,认为采购人员只需有伦理道德观,不需要有专门化能力。其实,采购工作的复杂性远较其他管理工作高,良好的采购不仅可免许多不必要的经营麻烦,而且可以帮助企业达成既定目标。分析酒店采购管理找出问题,提出改进方案具有实际意义。

酒店行业是一个传统的服务行业,原材料的采购成本总体不是很高,餐饮原材料的采购成本比客房消耗品的采购成本高。20世纪80年代末期,酒店业整体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以及各种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使得酒店业发展初期由于利润水平较高,酒店业经营者的成本意识还不是很强烈。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酒店由于各类费用的增加和投资者的大量涌入使行业利润水平持续降低,直到1998年出现全酒店行业的亏损,使酒店业经营者开始由从前只关注产品形态的创新到开始关注降低内部管理成本和物资流通运转。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它是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竞争力、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度和供应链整体效益和效率为目标,以协同商务、协同竞争和多赢原则为基本运作模式,通过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技术,达到对整个供应链上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业务流和价值流的有效规则和控制,实现整条供应链的最大效益。

1.酒店行业下的供应链

酒店行业的供应链是围绕核心酒店,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它不仅是一条连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它可以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给酒店带来收益现代生活中,人们对生活价值的追求越来越高,所以对酒店服务水平和产品质量以及供应速度,服务态度的要求都很高。

供应链一般包括物资流通、商业流通、信息流通、资金流通四个流程。四个流程有各自不同的功能以及不同的流通方向。

1.1物资流通

这个流程主要是商品的流通过程,这是一个发送货物的程序。该流程的方向是由供货商经由厂家、批发与物流、零售商等指向消费者。由于长期以来酒店管理理论都是围绕产品实物展开的,因此目前物资流程被人们广泛重视。许多物流理论都涉及如何在物资流通过程中在短时间内以低成本将货物送出去。物资流通是酒店经营的物质保障,资金的流通牵动着物资的流通,并影响一系列的反

1.2商业流通

这个流程主要是买卖的流通过程,这是接受订货、签订合同等的商业流程。该流程的方向是在供货商与消费者之间双向流动的。目前商业流通形式趋于多元化,既有传统的店铺销售、上门销售、邮购的方式,又有通过互联网等新兴媒体进行购物的电子商务形式。在日趋多元化的生活中,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上的商业流通逐渐成为主流,加快了商业流通,和信息传播。

1.3信息流通

这个流程是商品及交易信息的流程。该流程的方向也是在供货商与消费者之间双向流动的。过去人们往往把重点放在看得到的实物上,因而信息流通一直被忽视。所以造成了存货或是供货不足,导致酒店的客户满意度不高,降低了酒店的形象。

1.4资金流通

这个流程就是货币的流通,为了保障酒店的正常运作,必须确保资金的及时回收,否则酒店就无法建立完善的经营体系。该流程的方向是由消费者经由零售商、批发与物流、厂家等指向供货商。资金的流通是一个企业关键的环节,没有资金任何活动都受到牵制和影响。

2.供应链管理对当前酒店采购的作用

2.1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的计划和控制等职能。从单一的酒店角度来看,是指酒店通过改善上、下游供应链关系,整合和优化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以获得酒店的竞争优势。

2.2供应链管理的优点具体表现

2.2.1供应链优化的最终目的是满足客户需求,降低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

第一、提高客户满意度。这是供应链管理与优化的最终目标,供应链管理和优化的一切方式方法,供应链的历史发展是朝向这个目标而努力的,这个目标同时也是酒店赖以生存的根本。客户是上帝,满足客户需求是经营的根本目标,所有的追求都是为此打基础。

第二、提高酒店管理水平。供应链管理与优化的重要内容就是流程上的再造与设计,这对提高酒店管理水平和管理流程,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随着酒店供应链流程的推进和实施、应用,酒店管理的系统化和标准化将会有极大的改进,这些都有助于酒店管理水平的提高。

第三、节约交易成本。结合电子商务整合供应链将大大降低供应链内各环节的交易成本,缩短交易时间,并可以大大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

第四、降低存货水平:供应商能够随时掌握存货信息,组织生产,及时补充,因此酒店已无必要维持较高的存货水平,就可以达到供应需要。

第五、降低采购成本,促进供应商管理。

2.2.2通过供应链管理和优化,酒店可以达到一下多方面的效益:总供应链管理成本降低、酒店准时交货率提高、库存降低、订单满足提前期缩短、酒店净利润提升。

3.酒店供应链管理的内容和运作思路

酒店行业没有过复杂的生产管理过程,所以在此环节中,它较制造业好管理。但是在资源整合进行大量集中采购,从而获得更高的议价能力和成本优势则是酒店经营管理的重要环节,毕竟采购成本是酒店行业中成本占有最大的部分。

故酒店行业的供应管理,其重点将投在供应商引入、供应商绩效和供应商采购方面。

酒店行业的一个普遍特点是,酒店有业主所有,但委托给某个酒店管理公司来进行经营管理,业主的资本和酒店管理公司的品牌、管理结合成一个竞争力最佳的商业共同体,由于酒店管理公司所获得的报酬与酒店的业绩直接挂钩,所以决定了业主和管理公司对于供应链管理的共同关注。

我们都知道对于采购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就是物料短缺的次数考核,特别是像酒店这样对库存周转要求很高的领域。正因为如此,采购员几乎把所有的关注点都聚焦在进货上,原因就是,只要不缺库存他们就没问题。就这样。供应商的及时交货就成了他们的工作重点。只要下了订单的,不管时间是否到,不管需不需要,都要交货,库存自然就高,相对库存成本大,这样进快出慢得库存管理,会让财务付款的压力增大,当财务付款付不出去时,供应商的交货速度也就降低了,时间长了也就不那么积极的甚至按时的交货的,等到想要的东西有需求时,由于资金的周转问题,不能马上付给供应商钱,那么就会造成供货不足,困村还积压的现象。还有一个可能造成这样现象的原因,就是由于财务工作者的本身工作性质造成的,由于财务本身的安全心理就人为的破坏了与供应商的交易规则,财务部给资金,弄得采购员无所适从,最终在供应商处失信,造成此类结果,恶性循环。

4.酒店采购管理的关键环节

酒店采购管理工作是酒店成本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采购工作虽然不直接向顾客提供服务,但其工作质量将直接影响酒店向顾客的服务质量,因此对酒店采购工作的管理至关重要。酒店刚也不同于其他行业,它对采购的要求相对较高,不仅需要准确的采购,还需要及时,一些生冷、保质期短的食品采购,一些应季食品的采购,一些有季节变化的食品采购等等,故要做好采购工作的管理与控制,采购经理必须抓好一下一个方面工作:供应商的管理;合理控制库存,以保证销售降低成本;严格要求并指导采购员学习与掌握必要商品知识及采购方式方法和相关技能;重视采购员的思想教育工作,不谋私利;多方努力控制食品价格与监测食品质量;学会对公斤货品价格的整体控制,有宏观思想;建立良好的采购工作程序,按程序控制好整个采购系统;对采购计划和购货合同同时执行控制;熟悉供应商,并与之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4.总结:

人们都知道,酒店经营管理的目的总是以降低成本、多创利润为前提,成本越低则利润越高,反之,酒店经营的最终目的就很难达到。而降低成本的第一关是把好采购进货关。换句话说,把好原料物品采购关是饭店降低成本的关键之一。在酒店的采购管理过程中,不难发现,一直在追求的一个平衡关系就是成本与效益的平衡。酒店的供应链管理中要倡导一种长期的,稳定的“双赢”模式,这样才能协调的长期运作下去。我们酒店经常会说一句话“开源节流”,所谓开源,当然是希望销售部门广开渠道,拓展客源市场,而节流当然我们就要首当其冲,因为采购直接影响到酒店各项成本,而成本增加必然导致利润减少,成本降低则会使利润提高。因此对于酒店来说,开源与节流同样重要。但在酒店日常的采购中都会不经意间碰到这样一种现象:由于酒店采购经理在采购过程中为了追求成本的控制,而忽略了质量,使酒店的服务质量受到影响,这一点需要避免。 酒店采购,如何在开源与节流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酒店首先有一个经营定位,那么采购就要在这个经营定位中寻找一个平衡点,是走高档路线的话用料当然也要在高档的水平,如果走中档路线,那么在采购过程中就要寻求中档的用料,当然前提都是要保证质量并且下压价格,无论如何,都要以质量放在第一位,以酒店的服务保障为前提。

酒店采购看似简单,但要做好,也是一门相当复杂的学科。要卖到真正物美价廉的东西,除了要采购经理的谈判水平外,还需要对其的眼光、对商品的成本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它在供应链企业之间原材料和半成品生产合作交流方面架起一座桥梁,沟通生产需求与物资供应的联系。为了使供应链系统能够实现无缝连接,并提高供应链企业的同步化运作效率,就必须加强采购管理。从企业层面的供应商重要性出发,对供应商的选择,以及管理中两种模式的比较,也就是采购中的博弈吧。

参考文献:

[1]童德利,田娟,谢琪,陈世福.基于B/S模式的构件式酒店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2003.4.1-4

[2]张亚东.酒店企业销售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管理信息系统, 2000.9:45249

[3]彭伟民.基于需求的酒店管理系统的建模与实现.微机发展,2005.10.1-6

供应链采购工作总结例7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建筑业的不断进步和健康发展,不仅有效的改变了城市和乡村的面貌,并且逐渐提高了居民的居住与生活水平,极大的降低了社会就业压力,有效的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促进了城乡的统筹发展。然而由于目前国内建筑行业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设备也不够完备,因此违法发包与转包的现象层出不穷。降低成本,不断地提高经济效益是促进建筑施工企业不断发展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建筑施工企业通过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来有效的解决物料管理中的各种问题。

供应链管理的具体内容

对于供应链管理而言,其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与方法,可以通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物料流和管理过程中的信息量与决策过程中的决策流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协调与管理,从而将企业内部的供应链与外部的供应链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从而实现全局动态的最优目标。

供应链管理能够完全覆盖从供应商到客户的全过程,具体而言分为四个重要领域:供应、生产计划、物流和需求。供应链的管理则是一同步化和集成化的生产为重要指导,以各种技术来作为有效的支持。其主要的目标是为了不断地提高用户的服务水平,从而降低总的交易的成本,来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效平衡。

物料管理的基本含义

所谓的物料,主要是指在制造成品或者提供服务时,需要直接或者简介投入的物品。这时可以称直接投入的物品为直接物料,而间接投入的物品可以称之为间接物料。对物料管理的总过程,则是经历供应厂商、物料仓库、制造的过程再到成品仓库或者配销中心这四个阶段。无论是供应厂商的评鉴、物料的采购、供应厂商的运输和交货、物料验收!物料储存、存量管制!物料领发、物料加工、成品验收、成品运输以及存货管理再到存货配销等,都需要物料管理的介入。

对于企业的物料管理而言,其是物流管理过程中一项系统性比较强的活动,并且涉及到比较广的范围面。其中包括:预测物料用量,编制物料供应计划;组织货源,采购或调剂物料;物料的验收!储备!领用和配送;物料的统计和盘点。

物料管理是整个物流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对各种物料的使用与消费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做好物料管理,不仅能够有效的保证与促进企业生产,而且还能够有效的节约物资和消耗,来加快资金的周转,从而有效的降低成本,不断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在建筑施工企业物料采购管理中推行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

对于施工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比较常见的建筑过程是项目的策划、勘察、设计施工、竣工验收与维护。通常建筑企业都将这个过程叫做价值链,大多数企业比较重视一项工程项目的设计与施工阶段,却忽视了价值链里最为原始的物质物料,与此同时,也忽视了推行良好的物料管理所带来的潜在的经济效益。

对于建筑产品的雏形形成阶段而言,勘察设计阶段是最主要的阶段,它需要表明相关的特殊物料。在正常的建筑生产过程中,对物料的管理基本上是接触不到这个阶段的,只有在施工开始时,相关建筑施工企业才开始推行一些物料的采购工作。针对一些被限定的施工物料而言,由于其材质的特殊性而找不到货源或者由于供应厂商的原因等方面而不能够被运输到施工现场,从而大大的推延了建筑产品的生产时间。这些在供应链管理的条件下,可以采取公开透明的信息交流从而使相关建筑施工单位和企业能够及时的做好准备,提前时间。

良好的供应链管理能够有效的节约建筑企业的采购成本,提高建筑企业工程投标过程中的报价质量,从而缩短报价的时间;并且能够帮助建筑施工单位支持总承包工程的有效管理,使其可以集中精力去处理好职责内的主要业务;与此同时,还能够帮助施工建筑单位缩短工期,促进产品的更新和进步,提高企业应用和采取新技术的手段和能力。

四、在供应链基础上的建筑物料采购管理

在传统的采购模式中,由于建筑承包企业和供应商之间只是一种关系简单的买卖关系,因此物料采购活动也仅仅被看做一种比较单纯的采购活动,而没有被具体的划入管理的范围之内。因此在采购的过程中,对于一些需要牵涉到全局和战略性的供应链问题而言,传统的采购模式无法合理的解决,然而现行的供应链管理采购模式能够合理有效的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

一个质量合格的建筑产品需要比较多的物料资源,所以要结合具体实际对这些物料采取合理适当的战略定位。要结合不同物料的特点来采取不同的采购管理模式。对于传统的采购模式而言,其仅仅凭借所需要物料的数量与价值来分为大宗物料与零星的材料,而这种方法极大的忽略了供应链上游供应商对于建筑物料的供应链之间的影响,从而不能科学有效的展现出物料对建筑施工企业的贡献度和紧迫性等情况。针对上述情况,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战略定位。

对企业的物料进行分类的最基本的目的是为了有效的控制质量、成本与即时供应,来保证建筑施工和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与此同时,还尽可能的减少企业的采购成本。

建筑施工单位可以通过树立标杆供应商的方式,来竖立供应商学习的榜样,从而提高供应商的业绩。具体而言首先要测量出最佳供应商各个主要业绩值,其次还要总结出最佳供应商取得最佳业绩的做法和经验,最后再向各供应商提供这些信息,从而帮助其他供应商寻找自己的差距,组织整改,不断地提高管理的水平。

结束语

作为新的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与建筑机构的重视和关注。对于供应链管理而言,其更关注和强调的是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供应链上面的节点企业结成战略合作伙伴,从而在充分利用企业内外资源的基础上实现供应链内部参与双方的共赢。建筑施工企业要结合自身的条件和市场的竞争环境,不断的推行和使用建筑供应链的物料管理和采供以及库存,从而不断的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顾松林.建筑施工企业物流及供应链管理的改革与提高方案浅析[J].物流技术.2009.5(9):23——25.

[2]王要武,郑宝才.建筑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标准的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10.4(6):32——33.

供应链采购工作总结例8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基于企业非核心业务外包的全球供应链发展迅速,极大地推动了技术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暴露了传统的直线职能制组织模式的种种弊端。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花样繁多的销售创新的攻势,多年沿用不变的采购组织制度及管理流程已成了阻碍许多企业发展的桎梏,迫切需要进行企业采购业务的组织制度创新。

一、企业采购业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组织设置不适应供应链管理的要求。大多数企业对采购业务的管理是通过两种模式:一是一般企业模式,以采购部为中心,按物料品类不同下设不同的采购业务组,由采购副总经理或总经理领导,二是集团企业模式,成立集团采购中心,负责集团通用物料的采购和调配,由集团采购副总经理领导,分公司采购部负责公司专用物料及低价值物料的采购业务。这两种模式均属于传统的科层制职能化组织结构模式,其特点是基层的采购部门依照其职能拥有采购业务垄断地位,拥有绝对的市场信息优势,工作中往往从部门利益出发,以完成采购任务为中心,不能从企业总体的角度进行供应链协调与管理,而企业其他部门如财务部等因职责设置不同,只能获得间接的采购业务信息,对采购部门监督考核乏力,因而不利于企业采购业务的优化管理。

采购业务信息不对称。在这种科层制职能化组织机构模式下,信息的传递是自下而上,采购业务信息在基层采购业务人员处集中,在向上级主管传递采购业务信息的过程中,信息数量在逐渐减少,信息质量在降低,而上级主管如总经理的采购审批决策权却在逐渐增大,最后实际的采购业务控制权集中在采购部经理、采购副总及个别采购业务组主管身上。在当前买方市场的大背景下,这些少数的权力集中人物便成了许多供应商销售人员的营销活动重点对象,由此滋生了权钱交易不正当竞争的温床,尽管不少企业不断更换采购主管人员,但这种机制不彻底改变,是无法从根本上打破采购业务的信息不对称,提高采购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的。

采购人员业绩评价难。采购业务业绩评价的标准应当是在保证产品质量和及时供应的前提下实现物料采购成本的最低。但采购业绩状况不仅取决于采购人员的主观努力程度,而且受制于企业采购资金的支付状况、采购物料的市场供求状况及企业与供应商的合作伙伴关系情况等,很难像对待企业营销人员那样主要依靠销售业务量的完成情况进行绩效评价。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厂家的产品质量不同,价格浮动也比较大,如何选择质量适当、价格合理的产品,需要采购人员与相关业务部门共同检测与评判,相关考核部门缺乏对供应商产品成本及市场供求信息的准确掌握,难以制订出一套标准对采购人员在收集市场信息及合理选择采购物料等方面的努力程度进行评价。

二、企业采购业务管理问题的理论分析

采购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结为采购组织设置及制度设计的不合理,导致采购业务信息不对称,采购业绩评价困难,不能适应供应链管理的需要。

所谓信息不对称即在对策中某些参与人拥有另外一些参与人不拥有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拥有信息的参与人就可以利用自己所拥有的信息谋求私利,损害不拥有信息的参与人或公共的利益。物料市场信息来自企业外部,在传统科层制组织结构中,由基层采购业务人员负责收集,因而采购部业务主管拥有绝对的信息优势,在向决策层逐级传送过程中由于信息处理能力、个人利益驱动等因素可能导致传递的物料市场信息偏离事实真相,偏离程度一般与传递职能部门的层次数成正相关。减少信息不对称的关键措施在于拓宽信息来源渠道,增加信息透明度,提高决策的民主性,减少信息传递层次,其中一项成功的探索就是团队组织在企业中的运用。

团队组织(Team Organization)始于20世纪60年代,在90年代基于先进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基础上的企业流程再造运动中得到蓬勃发展。团队组织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围绕企业核心业务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工作团队,一种是为了短期开发或解决某一专门问题而建立的流动性工作团队。工作团队的成员来自不同业务部门,按照满足客户需要并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的原则来运作。工作团队成员通常用共同参与、并行工作的方法来完成过去由不同部门、不同时间分散完成的工作。工作团队实质上是自主性和合作性在更高层次上统一起来的一种组织,它消除了跨部门沟通、分工过细、决策缓慢、灵活性差等传统科层组织的缺点,有效地打破了业务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塑造了一种自主、创新、相互紧密组合的工作气氛,因而成为许多企业推行供应链管理首选的企业内部组织形式。

三、供应链环境下企业采购组织创新策略

以采购业务团队为基础,构建企业供应链管理组织架构打破采购业务信息不对称的关键在于在采购部门内部引入竞争机制,建立采购业务团队。采购业务的特点是以信息管理为重点,不需要专用的设备与生产线,对业务人员专业技能的要求基本类似,符合作业团队管理的基本要求,因此可以采用竞争性作业团队的管理模式。各采购小组均可承办全公司物料的采购业务,而不是过去不同采购小组负责不同物料的采购,这样需求部门在提交物料需求之后,不同的采购小组分别调研和收集相应的市场供求信息,形成各自的采购方案提交公司供应链决策中心,经比较择优选用或择优组合选用。这种方式的好处是改变以往采购业务的单信息渠道为多信息渠道,充分调动采购业务人员的积极性去进行市场调研收集相关物料的采购信息,与供应商谈判,增强采购决策的透明度与合理性。采购业务团队可以采购人员为主要成员,可根据项目需要吸收或临时抽调质检部、研究开发部、生产部、销售部参与,完成替代物料开发与鉴定等。 转贴于

成立供应链管理信息中心企业应在企业采购部门以外成立信息中心以加强对供应链管理及营销管理等外部信息的搜集与管理。信息中心应成为一个独立的信息源向企业高层主管提供外部市场信息,也为评价企业有关部门收集外部信息的可靠性提供参照。信息中心下设供应链管理信息中心,主要关注的信息有:各采购业务团队提供的所有相关物料的类别、型号、质量与价格等市场信息,并适当进行抽样调研;供应商的基本情况、信用记录、产品报价、产品合格率与商品化及时性等信息;公司物料需求计划、采购方案与决策、供应商初评及每年的综合评价情况等的文档资料;销售部门及客户反馈的产品及物料的质量信息等。供应链管理中心还应适当进行市场调研,收集市场及同类产品生产厂家的物料供求及价格信息,与采购业务小组提供的物料信息进行对比,为公司进行供应商管理、采购决策与采购业务小组业绩评价等提供依据。

成立供应链管理中心进行采购业务决策为避免采购主管等少数人员采购权力过于集中而导致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发生,企业应成立供应链管理中心负责采购业务决策与供应链管理与运作,采购部主要负责信息的收集、采购业务的执行与供应商管理。由采购中心或供应链管理中心作为企业的最高采购权力机构做出企业的采购决策也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供应链管理中心由物料需求部门、技术研发部门、质检部门、信息中心、采购部及财务部等相关部门的主管人员组成,负责评议审批不同采购业务小组提出的采购方案,进行供应商选择、认定与定期考核,并从战略管理层面进行企业供应链的规划、运作与协调,为供应链整体最优的实现提供组织保障。

优化采购业务管理流程首先是分别不同类别的物料采用不同的管理策略。对单位价值高而品类不多的物料应重点管理,由供应链管理委员会负责调动全公司相关部门,通过与供应商建立战略联盟关系,或者通过集中大批量采购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获得质量稳定价格合理的物料供应,而对单位价值不高而品类繁多的物料主要由采购部门采购业务小组充分依赖市场供应,通过招标或集中竞价的方式签订供货合同。采购业务小组提出采购方案后,由信息中心负责对相关物料的供应商资质信用进行审核,对供货质量或供货时间出现问题的供应商应逐渐淘汰,对初次引入的供应商应进行重点审察,对其提供的样品由质检与技术部门进行质量与规格鉴定以外,还要进行供应商资质与信用考察,最后将相应的文件资料交供应链管理中心集体决定采用何种方案。

加强采购业务考核管理采购业务团队的业务范围是一致的,但其所拟采购方案能否得到实施则要通过竞争赢得,因此可以通过对比一定时期获得批准实施的物料采购业务价值量总和来评价不同采购业务团队的采购工作业绩,结合企业信息中心对已采购物料的质量、供货及时性、合作开发项目进度等指标考核采购业务团队的供应商管理业绩,以这两个指标为基础对业绩突出的采购小组进行提成奖励。为保障采购业务小组的竞争具有有效性,人力资源部门应在一段时期考核的基础上,对业绩差别较大的弱势小组进行淘汰,对强势小组进行拆分重组,并且在全公司范围内对采购小组成员进行选聘,确保建立公平有效的采购业务内部竞争。

参考文献

[1]施先亮李伊松:供应链管理原理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53~166

供应链采购工作总结例9

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一些顶级公司在采购工作中通常都是通过不同的协同管理方式来进行工作的,同时按照其采购和合作强度将其分为不同的工作体系,进而根据不同的需要、不同的流程来加以总结和完善,性形成系统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协同采购作为供应链环境下产生的一种以信息技术为指导、以计算机平台为支撑的综合性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在应用中以其经济效益好、工作速度快的优势受到业内人士的重视,也是现代化社会发展中最值得我们探索和研究的话题。

一、采购供应链概述

新世纪以来,很多公司和企业在工作中都是采用电子采购为主的管理模式,并呈现出大张旗鼓的发展趋势。这种供应链采购模式的应用已是相关企业经营工作中采用的重点采购方式,也是将其作为新的供应链模式的主要环节。但是在工作中,需要注意的是千万要将新技术和战略的定位区别开来,从而形成一种综合性的技术流程和标准,使得企业能够将各种新危机提前解决和优化。

1.采购概念。采购主要指的是企业在经营和生产中为了实现销售目标,在充分了解市场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的自身经营能力,以企业经营手段和方法为基础采取的一项经营活动,这种经营体制在应用中主要是以合法的管理策略为基础,进而取得销售目标的一个综合性活动模式,其采购成本是商品的成本与采购过程中所花费的各项费用之和也被人们称之为采购消费,是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依据。因此,在目前的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就需要我们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来提高采购优势,继而达到企业经营效益要求。

2.供应链概念。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这种发展趋势下使得传统的企业经营和管理模式出现了一种系统化的变化,也使得整个企业经营流程呈现出相应的改善现象。基于这种社会发展现状,在经营活动中实现供应链是的管理已成为整个企业经济活动中的核心环节,也是保障企业经济发展的关键。

所谓的供应链主要是通过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为平台,围绕着企业经营、管理要求对信息、物质和资金流动等多个方面进行控制,从而使得整个企业经营生产能够达到系统化的管理控制模式,是通过原材料采购、产品加工生产成本和销售等多个环节构成的一套网链结构的管理流程和方式。

二、采购供应链中协同管理研究

新世纪以来,知识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使得社会经济体制呈现出翻天覆地的发展趋势,同时知识也成为经济发展中最为关键和重要的基础资源。在这种社会发展基础上,以经济、技术、资源和顾客需求为主要变化的经济体制变动越来越大,企业面对的竞争也日益严峻,因此在工作中做好采购供应链管理成为了企业经济发展的关键,这也是基于顾客对于各种产品的质量、服务态度以及及时性要求的主要体现。

1.协同管理分析

采购在整个供应链中是一个基础性环节,也是整个工作体系中的开头环节和模式。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当代企业在生产中对于采购功能的需求不断提高,具体表现在成本控制、各种产品的质量控制、产品功能开发和物料供应等多个环节之中,这也就促使了管理工作中需要实现一种综合性的管理历程和措施,使协同管理的供应链应用而生,成为社会各企业经营和发展的主要环节。

2.协同管理内容

采购供应链中的协同管理主要指的是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利用企业生产中拥有的各种先进设备、技术和仪器为主要的产品结构体系,从而使得整个管理措施成为一个综合性的管理措施和管理流程。在协同管理工作中,其工作流程是从产品的供应、物流运输、服务商等多个环节进行的,根据这诸多环节的发展流程加以总结,从而促使供应链成为一套动态化、系统化、全面化、虚拟化的管理模式,更是全球化发展的综合性方向体系之一。介时至今日的社会发展中,全球化的发展方向已成为一个综合性的管理措施和管理流程,是通过在工作的过程中,利用信息平台建设和建立一个全面、扎实的业务流程,并且在一方面形成一个系统化的企业内部管理措施,并且在管理工作中实现了一种信息化、综合化和全面化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策略,使得整个管理工作中各种质量问题都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和完善。这种管理模式是通过实现企业内部信息采集和集成化处理为主的,也是目前企业管理工作中的核心环节。

3.主要的管理模式

(1)战略伙伴模式

这种模式适用于与少数战略供应伙伴的多层次的深度合作。很多时候,战略伙伴模式适用于涉及专利技术的单一资源关系。由于合作双方投资额巨大,导致转型成本高昂。

(2)重要伙伴模式

这一模式适用于与几家供应伙伴的中等水平的合作,包括在业务和IT基础设施方面的适度投资。持续地对合作伙伴进行评估,并将其与市场上可替代的其他供应商进行比较,共同投资决策注重在合作关系的短期效益。

(3)大众市场模式

供应链采购工作总结例10

1.供应链管理及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采购成本

1.1 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

当前,学界并未在供应链的内涵上达成一致,不同的学者从各自的视角出发有不同的认识。在哈里森看来,供应链是一个功能网链,它负责执行原材料釆购、中间产品与成品制成、向客户销售成品等功能。供应链是一个协调、组织、推动企业各项功能的过程。伴随物流管理的发展,人们对供应链的看法不断深化,更广意义上的链状结构逐渐受到重视,即包括核心企业,供应商管理以及客户管理在内的链状结构。因此,当前受到普遍认可的看法是:供应链是一个系统性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它以核心企业为中心,借助对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管理实现对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和产品销售的控制。

与供应链的概念相对应,供应链管理包含多个方面,即采购管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等,借助对各个管理职能的统筹协调,企业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包括缩减成本、缩短生产周期,提高效益,信息共享,增强反应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供应链管理强调规划、组织和调控对与之相关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增值流,甚至与业务伙伴之间的关系也包栝在内,因而作为一种新型管理理念,供应链管理具有突出的集成性。将企业原本的生产业务外包出去,使外部资源发挥其最大功能,实现与这些企业的平等合作,这是该管理模式的基本思路,可简要概括为“横向一体化”。

1.2 采购与采购成本

采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指的是一个企业获得服务或货物的过程,包括资金流与物流的相互结合转换、企业间的信息交换等基本要素;狭义上单指企业购买货物和脤务的行为本身。一般来说,在采购过程里发生的各项费用就是采购成本,也可称为总购置成本,购买成本、运输成本、验收成本、安装费用、维护费用等是其主要构成方面。可见,采购成本并不等于购买货物和服务的费用,它们只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要实现降低采购成本目标,就应当从不同方面采取措施加强对采购成本的多层面控制。

1.3 采购在供应链中的地位

由于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企业经济联系普遍加强,供应链管理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中得到应用,在此背景下,采购在企业管理与发展中的意义日益突出。采购不仅是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的开始,是企业发展的动力,而且是企业供应链中最重要的环节。采购问題已经关乎企业竞争,应上升到企业经营发展的战略层面。

1.4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采购的特点

与传统采购相比而言,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采购昇有以下突出特征。

首先,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采购为订单采购,而传统采购下为库存采购。传统的主动性不足,容易使生产滞后,制约销售利润的增长。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采购更具有主动性,借助于对生产部门制造订单状况的掌握决定采购订单。

其次,供应链模式下的采购重视外部资源管理,而传统采购仅是采购管理。传统采购忽视了与供应商之间的沟通合作,仅片面地以企业内部管理为目标。供应链管理要求集成化管理,而外部资源管理是其重要环节,其实施有利于促进生产的零库存化和精细化。

最后,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采购属于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传统采购属于一般买卖关系。在传统采购中,买卖关系是企业与供应商的唯一关系,二者间没有包括信息沟通在内的其他联系。

2.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加强企业采购成本控制的措施

2.1 树立科学的采购成本控制观念

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科学的成本控制意识是实现采购成本控制的重要条件。一方面,企业高层管理者要对采购成本控制予以高度重视,意识到企业采购成本控制的空间与可能性,在关注产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加强对成本与核算的关注。另一方面,要使采购人员树立科学的成本控制意识,使各相关部门与人员对成本控制计划有足够重视。总之,只有具备了足够的采购成本控制意识才能使各项措施得到有效贾彻和落实。

2.2 提高供应商管理水平

加强供应商管理对于材料采购和设备采购中的意义尤其不容小觑。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采购过程中,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理念是采购人员的必备素质,具体而言其采购工作应当符合几项要求。第一,为保证供应商的各个方面符合企业合作要求,采购人员要通过互联网详细了解和审査供应商的各类资质与资格,且关注供应商在行业内的信誉及知名度,对其发展前景有所掌握。第二,要结合实际发展状况,加强考核机制的建设,保证其公平性与合理性,考核和评价各项要求,借助于大数据分析,对不同的供应商进行评价和比较,分出优劣从而选取合作前最佳的供应商。第三,要致力于维持长久而良好的合作关系,有效管理与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类供应商,降低所采购设备材料的质量风险。第四,要加强动态管理机制的建立健全,保证其科学性与合理性,在实际合作中适时终止与不符合要求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另一方面,要保持对供应商的尊重,构建一个和谐的、有潜力的合作空间,以减少摩擦、实现共贏。

2.3 科学衡量采购价格

由于财物风险大都体现于材料设备的价格上,因此为规避企业财务风险,在对材料和设备的采购价格进行衡量的过程中,要尤其提高对财物风险关注。与此同时,在集中采购过程中,企业采购人员要对采购活动进行综合把握,详细了解材料设备的具体供应状况,包括其历史采购价格、价格波动状况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根据项目整体预算和各季度项目资金分项预算对材料设备采购进行中的价格变化趋势进行有效预测。在供应商价格的公开招投标过程中,要做好物资的原材料价格和项目资金的预算工作。

2.4 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

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采购成本控制与采购效率的提高离不开采购物资标准化管理的实施。企业要不断加强对标准化采购的尝试,以各个采购成本控制要素为基点,制定科学的标准体系,努力实现企业采购活动的标准化、流程化和规范化。

2.5 打造采购管理服务平台

企业应以自身采购工作的实际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脤务于财务管理、资产管理为目标,加强信息化建设,积极建立物资采购管理服务平台,努力实现物资釆购管理的网络化。

供应链采购工作总结例11

中石化华东分公司是一家以油田勘探、开发为主的石油企业,公司在近几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企业规模不断壮大,逐步开发了苏北、东北和海外市场。传统的采购管理模式使公司在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应对油田企业的竞争时表现得差强人意,已不适应大型油田企业运行管理的要求,这些都极大地削弱了中石化华东分公司的竞争能力。因此,面对油田企业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石化华东分公司如何运用先进的采购管理理念。迅速提高自身的反应速度,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物料成本,加强综合竞争能力,已成为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管理

(一)供应链环境下采购管理的作用

采购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在供应链企业间合作交流方面架起一座桥梁,沟通生产需求与物料供应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供应链环境下,采购功能是供应商与企业之间至关重要的连接,特别是对于生产企业,采购管理的短期目标主要集中在提高生产率、降低库存量和降低周转时间上,长期战略目标则是提升客户满意度、增加市场份额、提高整体供应链利润。

(二)供应链环境下采购管理的特点

供应链管理要求企业通过采购管理增强供应链的系统性和集成性,提高企业的敏感性和响应性。供应链环境下采购管理具有以下特点,以外部资源管理为工作重心;面向过程的采购管理;建立企业与供应商的双赢伙伴关系;信息化采购。

二、中石化华东分公司的采购现状分析

(一)中石化华东分公司的采购现状

中石化华东分公司隶属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目前国内主要在江苏、吉林从事油气勘探开发,外部市场有西北油田分公司、东北分公司等;国外市场主要在加蓬、哈萨克丝坦等。采供中心负责中石化华东分公司的物资采购、供应工作。公司从2005-2008年的采购工作量为2.5亿元、3.2亿元、4.1亿元、5.2亿元,呈不断增加的趋势,采购品种多而杂,而中石化华东分公司的施工队伍比较分散、距离远,物资采购供应管理面临新的课题。中石化华东分公司目前的采购模式主要有总部集中采购、总部组织集中采购和企业自采3种模式。关键物资如石油地质专用管属中石化总部集中采购。由中石化华东分公司ERP系统生成物资需求计划、采购订单,通过中石化电子商务网报中石化物装部统一采购。采购量占总采购量的60%,采购的金额多,采购的量大但采购的品种少;主要物资如油田化学剂、无缝钢管、三抽设备等属中石化总部组织集中采购,由中石化华东分公司ERP系统生成订单,通过中石化电子商务网报中石化物装部批准后在中石化物装部认可的供应商名单内采购,采购的物资与生产直接相关;一般物资如工具、生产辅助材料等,由企业自采,采购量占总采购量的15%,采购的金额不多,但采购的品种十分的多而杂。表1为中石化华东分公司2008年部分物料采购数量。

(二)中石化华东分公司采购策略存在的问题

中石化华东分公司自成立以来在采购策略上进行了多次改革。但这种改变比较随意、缓慢,没有系统性。总体来说未能及时跟上发展的步伐。在当前供应链发展环境下,如何建立适应中石化华东分公司采供中心特点的供应链采购供应管理模式依然面临巨大的挑战。

1、采购模式调整的问题。目前网上采购的3种采购模式:直采、组采、自采。直采、组采是管理的重点,对各类物资采用的采购模式物装部都有明确的规定。但总部最近在2008年上半年对钻具从直采调整到组采,此种采购模式的调整存在以下问题:(1)从计划的提报上。目前中石化华东分公司油田企业有存续和上市两块,存续和上市的关系由于利益的不同一直比较紧张。钻具计划的提报与油、套管不一样,钻具计划由存续提报,供应部门通过对计划的整理、编制和确认后,报总部采购,供应部门对计划的管理相对较弱。如果钻具从直采调整到组采,供应部门对计划的要求、控制可能进一步降低,计划的临时性和随意采购的比例将增大。采购的成本就会上升。(2)从合同、结算上。中石化企业现在都在实行《内控制度》,《内控制度》对产品的合同、结算规定是比较严格的。钻具组采后,合同、结算就在二级单位的供应部门执行,而钻具的采购金额相对高,一个产品的合同(超过30万元)的签订需由项目实施部门、计划处、财务处、法律事务处及主管领导的审批签字后才能实施,结算也是如此。而此项工作快需1―5天,慢需14天。如果合同签订慢,供应商就无法安排生产,交货期就会推迟。从而影响到生产。另外,总部规定的钻具供应商对资金回笼也会存在顾虑,因为各油田企业的情况存在差异。由此,建议对大宗物资的采购以直采为主。

2、竟价采购的操作问题。竞价采购以电子商务网为平台,为企业和中石化一级供应商创造了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作为企业希望参与竞价的供应商越多越好,但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以下问题:(1)供应商对参与竞价采购的热情不高。对竞价采购的产品采取不报价的态度,有时由于参与竞价采购的供应商未达到3家,而使流程无法继续。(2)竞价采购中标的供应商对竟价中承诺的交货期有时无法保证。(3)参与竞价采购的供应商串通报价,故意提价。

上述种种因素的存在与采购商、供应商有关,与市场活动也有关。本文在分析工业采购需要考虑的要素的基础上,提出有效管理原料供应货源的办法或技巧。

三、供应链环境下中石化华东分公司的采购策略

由于油田企业的特殊性,中石化华东分公司采购物料品种繁多,各种物料的采购金额大小、对公司产品质量的影响程度、供应市场的状况千差万别。要使公司的资源得到合理的分配和使用,就必须根据一定的标准和维度对采购物料进行细分,进而根据每个物料的定位采取相应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使资源管理在不同物料上的分配更有效,从而使企业实现效率优化的采购供应。针对2008年中石化华东分公司部分物料采购列表,应用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策略对其进行分析。

(一)战略性物料采购策略

油田战略物品采购策略――双赢策略。油田战略物品的特点是品种数量少,但采购额大,供应风险高。如套管和油管,其质量的好坏对油田的钻井将产生重大影响,一旦出现问题,严重的会导致油井

报废,造成上千万的直接损失。套管和油管价格水平的微小变化立刻会对钻井成本产生影响,因此,必须对供应商市场的发展进行密切关注。通过与供应商的合作。可以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钻井质量和降低库存水平,还能取得更好的钻井生产设计和对钻井生产变化更快的反应速度。从中石化华东分公司2008年的主要物料采购数量来看,适合采用战略性物料采购策略的有以下物品:套管和油管,该类物品目前的供应商主要有宝钢和天钢两大公司,必须通过与两大公司合作,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钻井质量和降低库存水平,从而实现企业和供应商的双赢。

(二)重要物料采购策略

油田重要物品采购策略――最低成本策略。油田重要物品的特点是占采购物资的品种比重和资金比重都不大,但对油田比较重要。如钻具由于有3家供应商可以生产供货,市场供应比较充足,供应商和产品基本可以互换。但是由于钻具的价格比较高,其采购成本降低对企业的贡献仍然是较大的。对此类物品的采购策略一般是以竞标、投标为原则选择供应商。中石化华东分公司适合采用重要物料采购策略的主要是钻具,目前主要是宝钢等供应商,应该以竞标、投标为原则选择供应商,签订中短期合约,建立采购优势,在保持要求的质量水平和供应的连续性下。优化订货批量,降低库存。

(三)瓶颈物料采购策略

瓶颈物料采购策略――保障供应策略。瓶颈物品的特点是专用性强、价格低、用量小,但供应市场风险大,对油田生产构成了威胁,其采购策略应该集中于保障供应的连续性。对这类物资的管理思路是:一是降低其供应风险程度。对独家产品应积极寻找替代供应商,使其向一般物品转换;二是在不能降低供应风险的情况下,对常用物资,采取战略物品的采购策略,与供应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达到保障供应的目的;对不常用的物资。就增加额外的费用,建立保险储备。中石化华东分公司适合采用瓶颈物料采购策略的主要有套管油管附件、支撑剂、爆炸炸药等,该类物料专用性强、价格低、用量小,但供应市场风险大,对油田生产构成了威胁,应该尽量与供应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达到保障供应的目的。

(四)一般物料采购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