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个人应战书

个人应战书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8-15 11:36:52
个人应战书例1

我国图书馆界对图书馆战略管理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1988年李子瑞和郭晓都开始对我国图书馆战略管理进行研究,郭晓都的《关于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战略思想的整体构思》刚一发表即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收录,这说明当时学术界对该领域研究已经开始重视。2000年之前发表的文章共4篇,2000年之后逐渐引起研究者的关注,2000—2009年间最多的一年发文5篇,最少的一年2篇。2010年后文献数量增长较快,2011年达到18篇,说明战略管理思想近年来在我国图书馆界受到了学者和管理者的重视。

1.2期刊分布

从文献发表的期刊上看,有30篇分别发表在9种核心期刊上,占文献总数的32.3%,说明我国图书馆战略管理研究文献质量相对较高,相关研究比较深入。《图书情报工作》发文6篇,列在首位。另外,所发文的9种期刊占图书馆学情报学核心期刊的47.4%,可以看出其刊物的覆盖面还是比较大的。

1.3作者分布

图书馆战略管理研究相关文献的作者主要集中在图书馆界,既有来自高校图书馆,也有来自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中不仅有重点院校图书馆参与,不少地方院校图书馆也纷纷着手研究。在这一研究领域,出现了以吴建中、柯平、赵益民等为主的业界知名专家。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30篇文章(独著17篇,合著13篇)共涉及作者44人,这些作者分布在11个省市的28个单位当中,其中高校图书馆19个,公共图书馆及研究院所共9个,说明高校图书馆是这一领域研究的主力军。从核心期刊发文的人次上看,仅南开大学就有24人次,云南师范大学6人次位居第二,这可能与柯平(南开大学)、赵益民(云南师范大学)两位专家重视图书馆战略管理研究有关,可见专家的带动作用和影响力是不可小觑的。

2我国图书馆战略管理研究现状

我国图书馆战略管理研究虽然历程还不长,但已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呈现出研究热情持续时间长、研究范围覆盖面广、知名研究者多、研究成果质量高等特点。

2.1图书馆战略管理意义与内涵研究

2.1.1图书馆战略管理意义。

在信息与网络环境下,各种信息媒体和信息服务机构不断涌现,图书馆信息服务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垄断地位,一些新型的信息服务机构直接威胁到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战略管理是图书馆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是图书馆视野从面向现实到面向未来,图书馆从一般管理走向高层管理的必然要求”,将战略管理理论和竞争优势思想引入图书馆领域,对图书馆发展将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雷永立认为战略管理能够促进图书馆管理者密切关注外部环境变化,及时抓住发展机遇,同时规避可能对图书馆构成的威胁;战略管理有利于图书馆优化配置内部资源,有利于图书馆提高内部各部门的高效运作,有利于发挥组织的协同作用;战略管理可以对图书馆员工产生激励作用。

2.1.2图书馆战略管理内涵。

战略管理作为一门学科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艾尔弗雷德•钱德勒的《战略与结构:工业企业考证》揭开了战略管理研究的序幕。从图书馆角度来说,“现代图书馆战略管理是指图书馆从整体利益和根本宗旨出发,为了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在充分研究现代图书馆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之上,选择和确定图书馆的战略目标,并针对目标的落实和实现进行规划,进而培养现代图书馆的相当能力,并将这种规划和决策付诸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控制的一个动态过程”,也可以说“图书馆战略管理是为保障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规划与指导图书馆的全部活动”。实施战略管理,就是要使图书馆在当今信息服务业飞速发展的浪潮中,不断挖掘和创新,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以实现自己长期的发展目标。

2.2图书馆战略管理范畴与过程研究

2.2.1图书馆战略管理范畴。

我国图书馆战略管理研究的范畴主要涉及以下几个层面:1)理论角度的研究。柯平、陈昊琳的《图书馆战略、战略规划与战略管理研究》系统介绍图书馆战略、战略规划与战略管理的相关概念与关系模型,以近几年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观点与成果为基础,提出图书馆战略、战略规划与战略管理研究的目标。2)实证角度的研究。李敬平《新形势下我国大学图书馆战略目标制定与调整之探讨———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图书馆为例》总结了图书馆在实施战略管理过程中的一些经验,认为图书馆战略管理只有适时调整战略目标,战略管理才能行之有效。3)技术角度的研究。符绍宏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战略管理》、陈和溪的《强化高校图书馆技术战略管理的思考》分别从图书馆工作的技术角度如何实施战略管理进行了分析。4)用户角度的研究。陆萍的《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图书馆战略管理》强调用户是图书馆所有管理活动的焦点,指出图书馆战略管理应随用户需求和图书馆自身变化而变化。5)与相关学科关系的研究。刘爱琴的《论图书馆战略管理中的竞争情报支持》和蒋丹的《高校图书馆的战略管理与竞争情报工作的开展》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图书馆战略管理与情报学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

2.2.2图书馆战略管理过程。

图书馆实施战略管理的过程,因各馆的性质、规模等情况的不同不可能有一种固定模式,但基本思路应该是一致的。刘爱琴认为,图书馆战略管理过程由战略定位与分析、战略选择与实施、战略评价与控制等几个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阶段和若干必要的环节构成。柯平对战略管理提出了五项任务,他认为图书馆战略管理主要有提出使命和战略远景、建立目标体系、制定战略、实施战略与评价战略等五项任务。雷永立认为,图书馆实施战略管理的过程包括战略制定、战略执行和战略控制几个方面。战略制定必须抓好战略调研、战略决策、战略具体化等三个环节。战略控制是在战略实施过程中,为保证战略计划的执行所采用的不断审定实际工作、信息反馈和纠正偏差的系统。战略管理的三个过程缺一不可,战略制定是前提,战略执行是关键,战略控制是保障。

2.3图书馆战略管理原则与方法研究

2.3.1图书馆战略管理原则。

图书馆在实施战略管理中应遵循一系列原则:1)先进性原则。图书馆是一个发展中的有机体,在确定其发展目标时,既要考虑实用性,更要体现先进性。如图书馆的自动化建设,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管理系统都应为未来的发展预留一定空间,不能只满足一时之需。2)可行性原则。张素认为明确图书馆的战略地位和战略方向,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对图书馆的影响,使制定出的战略规划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3)整体性原则。陆萍认为战略管理关系整体和全局,使原来在管理中不断分工的局面得以扭转,强调整合而不是分割。图书馆在实施战略管理过程中应有整体观念,要将自身办馆条件、服务水平、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等进行通盘考虑。4)全员性原则。雷永立认为图书馆战略管理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全体员工的广泛参与,为制定战略献策,为执行战略出力。曹明国认为让图书馆的每个员工都参与到规划管理的进程中,让每个人明白自己在图书馆事业中的职责所在。

2.3.2图书馆战略管理方法。

图书馆在实施战略管理过程需要运用相关管理方法:1)分析法。图书馆实施战略管理的前提就是要通过分析图书馆复杂的内外环境、借助战略制定和选择的各种方法和手段,强化和发挥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并利用图书馆的人才、文献资源、网络资源等,以达到对图书馆发展、创新的优化管理。在战略管理实施过程中,图书馆会面临许多不同的内外环境和不同的目标任务,管理者就要及时进行科学分析,对所制定的战略规划做出相应调整。2)舍弃法。战略管理的首要前提是发展理念的更新,现代管理理念要求图书馆摈弃传统的工作计划式的规划思维,树立足够的战略意识。图书馆工作者特别是图书馆的管理者一定要从传统的思维定势中走出来,要清醒意识到图书馆面对的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只有更新理念采用现代管理的方法才是时代所需。另外,图书馆战略管理还需要用到如借鉴法、对比法、分类法等方法,限于篇幅笔者不一一列举。

个人应战书例2

二、影响战略实施的因素

中国人民大学陈振明教授参考针对企业的战略实施,结合公共部门自身的特点,概括出影响公共部门战略实施的基本因素,主要包括:战略、组织结构、体制、组织文化、人员能力、沟通与协调六个方面[1]。

1.战略

战略就是设计用来开发核心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系列综合的、协调的约定和行动。如果选择了一种战略,在不同的竞争方式中作出了选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战略选择表明了打算做什么,以及不做什么。当实施的战略,竞争对手不能复制或因成本太高而无法模仿时,它就获得了竞争优势.

2.组织结构

战略与组织结构的主从关系更具体以下四个方面:

(1)管理者的战略选择规范着组织结构的形式。

(2)只有使结构与战略相匹配,才能成功地实现目标。

(3)组织结构抑制着战略。与战略不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将会成为限制、阻碍战略发挥其应有作用的巨大力量。

(4)在组织结构上没有重大的改变,则很少能在实质上改变当前的战略。

3.体制因素

在战略实施过程中,相对于私人组织,公共组织更多地受到法律、法规、章程和规章制度等的制约,它们规定了公共组织的权限,限制了公共组织的行动范围。组织的战略要想顺利实施,必须得到体制方面的大力支持。

4.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组织文化是战略实施的重要手段,其具有导向、约束、凝聚和激励作用,能激发组织成员的热情,统一他们的意志和欲望,促使成员为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

5.人员能力

战略的实施是一个发动广大员工的过程,要向广大员工讲清行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旧战略存在的各种弊病,新战略的优点以及存在的风险等,同时要求实施人员的创新精神、管理水平、个人能力等都是战略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条件。

6.沟通与协调

沟通是战略实施过程中各级组织和人员进行信息交流、传递的过程。在战略实施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沟通,是保证战略实施成功的重要条件。协调是指组织为了实现管理目标而协调各要素间的关系,以谋求组织问的协作分工,从而达到组织统一的一种行为方式。

三、高校图书馆的战略实施

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学习中心和信息咨询服务中心,战略能否实施同样受战略、组织结构、体制、组织文化、人员能力、沟通与协调六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1.高校图书馆发展战略

高校图书馆的战略应符合宪法、法律、法规等规定,根据所面临的问题而提出的解决方案。并且高校图书馆的战略能灵活地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通俗易懂、现实可行。技术上,图书馆具备实施战略所需的技术、方法;政治上,战略实施工作要得到学校领导、馆员以及师生的认可;时间上,实施战略的时机是适当。

2.高校图书馆的组织结构

为了增强组织的灵活应变能力,应对突发事件,应设立一些机动的机构。因此,高校图书馆在设立组织结构时,应在传统组织结构的基础上,建立机动组织部门,以弥补传统组织的缺陷,合理运用这类组织,将组织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有助于增强组织对环境的灵活应变能力。

3.高校图书馆的体制

高校图书馆体制,实质是建立图书馆的运行机制。这种机制能有效地组织图书馆活动,对图书馆工作进行宏观管理和微观调控。目前高校图书馆,在人员配备、业务开展方面大多都是听命于上级安排,独立性较弱。这种行政管理体制,严重影响了图书馆工作的开展。在管理体制上,上级部门应适当地将权利下放,把工作重心更多地放在为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方面,而诸如人员配备、业务开展方面的内部问题,交由图书馆自行处理。这一管理体制的改革,需要高校图书馆领导同上级部门争取。

4.高校图书馆的组织文化

高校图书馆的组织文化能够促进人力资源的系统开发,对馆员的主观能动性和思想产生规范和协调作用。因此,在构建高校图书馆组织文化时,应该注意弘扬传统图书馆文化中的精髓,奉献精神、服务意识等,也要切实培养“以人为本,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文化。同时,个人在多变的数字化环境下,要不断提升个人的业务水平。高校图书馆应倡导学习精神和创新精神作为组织文化中重点关注的课题[2]。

5.高校图书馆人员的能力

个人应战书例3

“十二五”时期,我国图书馆界认识到战略规划工具的重要性,是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与实践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探索阶段。宏观上有《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1]的指引;微观上有各地公共图书馆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案例。在对“十二五”规划成果的验收与“十三五”规划展望之际,公共图书馆在继承与发展“十二五”战略规划成果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加强战略规划制定过程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如何保障规划落实的可执行性,达成图书馆战略规划与实际公众需求的对接,除了图书馆界传统的文献、案例收集分析,充分利用图书馆年报[2]等资料以构建发展方向之外,战略管理工具将对公共图书馆的战略制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文章从方法论角度深入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制定与执行,为我国“十三五”期间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发展提供指导。

2战略管理工具在图书馆战略规划中的适用性

管理变革总是来源于一种重要管理理念的出现,而真正将管理理念深入管理实践则源自管理工具的推广应用。战略管理如今已经翻开了图书馆管理的全新一页,为图书馆找到了不断完善向前的规划管理依托,将图书馆传统分析工具和战略管理工具一同深入到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制定可真正落实战略管理这一理念。战略管理发展日久,工具也愈加丰富。伯明翰阿斯顿商学院的Jarzabkowski等对2007年国内和国际9个英国商学院进行抽样,调查他们在不同阶段的战略制定过程中对战略工具的使用量和感知价值,据此对战略工具进行分类研究,结果发现战略管理的多种工具正在被人们广泛应用着。其中,SWOT、关键成功因素、核心能力分析、情景规划和价值链这5个工具是使用频率最高的[3]。战略管理工具在企业成功应用后,公共部门和非营利组织也开始应用。廖飞研究战略管理方法对非营利组织的适用性[4],认为战略管理的分析工具、选择工具和实施工具三类之中,PEST分析、利益相关者分析、价值链分析、SWOT分析、7-S模型、业务集成方法BIM6种工具对非营利组织适用,而五种竞争力模型、波士顿矩阵、V矩阵、EVA管理4种工具不直接适用,应用时需要转化。自从20世纪60年代末战略管理引入图书馆界,图书馆开始制定并实施战略规划,还一直跟踪战略管理理论与工具的发展。到80年代,公共图书馆界广泛将战略管理工具应用于战略规划。美国公共图书馆协会(PLA)在1980-2009年间先后六次颁布了规划指南即《公共图书馆的规划程序》(1980年)、《公共图书馆规划与功能设计:选项与程序指南》(1987年)、《面向结果的计划:公共图书馆的转型过程》(1998年)及《新版面向结果的计划:条理化方法》(2001年)、《面向结果的战略规划》(2008年)、《为结果而实施:行动起来,你的战略规划》(2009年)[5],对公共图书馆制定战略规划的流程、原则、方法、工具应用等进行详细的指导。1998年第三版为规划者在流程的每个阶段直接应用工具,设计了适合公共图书馆的50多个“工作表单”(Workforms)[6]供选用。2008年第五版提出“工具包”(Toolkit)[7]推荐使用6个工具,帮助规划者进行协助者选择、经费预算、目标设定等。2009年第六版的“工作表单”[8]有社区SWOT分析、图书馆SWOT分析、沟通计划、选择规划委员会成员、社区愿景、环境变化分析、目标分解、资源评价、定标比超、组织能力、结果交流等专门工具。

国内外图书馆战略规划理论研究已充分证明了图书馆战略规划应用战略管理工具的适用性和重要意义。Matthews认为图书馆战略规划制定中可以选择多种战略分析工具,并详细介绍了情景规划、博弈论、决策分析、系统动力学模型等规划方法,以及平衡计分卡、绩效棱镜和3R绩效等管理工具[9]。但在实践中,博弈论、决策分析、系统动力学模型、绩效棱镜和3R绩效工具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陈昊琳调查研究发现,战略制定工具与图书馆评价工具均对公共图书馆战略制定具有一定作用,49.67%的专家认为战略制定工具在图书馆战略制定中影响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认为一般重要的占(38.71%),还有11.62%认为这一因素并不重要[10],总体上反映出战略工具在我国公共图书馆的适用性,同时也说明认识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柯平等对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发现,公共图书馆多数采取了SWOT分析的方式,但是对于具体数据的分析处理方式还比较单一[11]。其课题组研制的《我国图书馆战略规划编制指南》强调规划过程中的工具应用,如环境分析工具包括宏观环境分析工具、行业环境分析工具、内容环境分析工具、内外环境综合分析工具,推荐使用PEST、五力模型、SWOT等工具。柯平的《图书馆战略管理》将战略管理方法工具专为一章,详细介绍了PEST、五力模型、SWOT、情景规划、焦点小组、关键成功因素、平衡计分卡、定标比超8种常用方法[12]。综合国内外研究,将图书馆战略规划应用的几种方法列表比较,如表1。

3公共图书馆“十三五”规划对战略管理工具的选择

结合表1,我国公共图书馆在“十三五”规划中应当在环境分析工具、发展定位工具、目标设定工具和绩效管理工具四类工具中选择有过成功实践的工具,兹分析如下。

3.1环境分析工具——SWOT分析法SWOT分析法是一种能够较客观和准确地研究分析组织现实情况的方法,也是为图书馆战略规划中最为常见的首选工具。国外公共图书馆普遍重视这一工具的应用,PLA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指南第三版就是在第二版的基础上专门增加SWOT作为公共图书馆内外环境扫描的工具。后来的研究者们则纷纷设计出专门适用于图书馆使用的SWOT分析表单[13]。据Pacios调查,有多达11.4%的公共图书馆在其战略规划文本专门设有SWOT分析一章节[14]。内外部环境扫描是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SWOT分析法是环境扫描最为有效的工具之一。如我国台北市立图书馆则从人口增长、交通建设、城市发展、财政收支、图书出版、教育环境和信息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等七方面对信息需求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价,并采用分区座谈、网络意见调查、电话采访进行外部意见调查,对在馆人员和相关顾问进行了内部意见调查,使用SWOT方法对台北市立图书馆的内外部环境及台北市的社会环境进行分析和评价,为台北市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制定提供参考[15]。我国大陆图书馆界也已经意识到SWOT对于图书馆的作用,但在“十二五”规划中,只有极个别图书馆如广州图书馆使用了这一方法对其所处战略环境进行扫描分析。环境扫描是提出战略目标与措施的基础。由于SWOT分析是为提出有效对策服务的,因此运用这一方法,要善于将图书馆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与外部环境进行匹配,可以选择S-O、W-O、S-T、W-T四种不同策略,帮助图书馆战略定位。避免将SWOT应用简单化,导致为方法而方法、环境扫描与发展策略不关联的结果。战略规划制定者要有问题导向。Johnson指出,SWOT可以帮助图书馆确认需求、发现问题,在图书馆战略规划中发挥重要作用[16]。Cervone认为SWOT为图书馆战略规划制定者提供了一个明确图书馆问题和机会的机制与方法[17]。公共图书馆在使用SWOT分析工具时,重要的是给自己提出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就构成了SWOT分析的基础。通过对SWOT分析表单的利用和图书馆SWOT分析因素的不断研究及确认,战略规划将更加缜密和标准。值得注意的是,“十三五”规划采用SWOT分析环境时需要重点考虑变化的情况;在分析对策时不忘时刻注重自身资源、服务特色,结合实际,避免流于千“馆”一面;可以结合通用矩阵或五力模型等多种管理工具进行打分评价,综合各工具优势,引导最合理规划。

3.2发展定位工具——情境规划与焦点小组对普通读者与基层员工而言,贸然提出你对图书馆的愿景是什么?这一问题过于宏观,得到的答复可能更多集中于“环境好”、“方便”等流于基础印象层面。图书馆运用情境规划,可以将这样抽象的具备高度不确定性与关键性的宏观环境因素进行不同的组合,从而对变化的图书馆环境进行具体和可行的分析。这一工具适用于图书馆制定长期(至少5年)的发展规划。一般分为三个步骤:首先,做出情景假设,以图书馆追求的主要愿景方向为假设核心;第二,根据不同的情景假设制定虚拟战略;第三,观察环境是如何反馈的,并相应调整战略和计划。运用情景规划方法,环境的快速变化或用户群体的复杂性都可以设置为潜在情境,实践中为了避免战略发生不必要的多次调整,可以结合焦点小组法,利用虚拟战略情境对用户进行调研,明确情境对用户的影响,减少战略的设计缺陷。例如,加拿大布兰普顿图书馆2002年编制了第一个战略计划——“延伸出去”为2002-2005年的图书馆服务发展提供了一个路线图。2004年,该图书馆对用户进行了一项网上调查以获取对服务和设施的匿名反馈。在一名顾问的协助下,图书馆利用关键信息提供者和焦点小组进行更直接的信息收集。在此基础上完成了2006-2008年战略规划,2008年1月还启动了2009-2012年战略规划制定[18],图书馆继续运用焦点小组法,分别召集图书馆读者团体、员工、馆员、城市和社区重点利益相关者等参加会议,使规划更全面反映各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国外研究表明,在图书馆界使用焦点小组方法来确定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满意程度有广泛依据,而且方法的使用已经完善[19]。杰克逊维尔公共图书馆在转型过程中注重通过焦点小组了解用户需求[20]。Pacios特别强调在图书馆环境中使用焦点小组法必须广泛地共享信息,员工的积极参与对完善和实现图书馆战略规划都是有益的[21]。可见,焦点小组法既不同于面向个人的深度访谈法,也不同于自由畅谈式并追求数量的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它不仅可用于读者调研,了解其对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满意程度,明确用户需求,通过定性信息整理总结图书馆战略方向等,还可用于对图书馆员工的调研,通过焦点小组讨论鼓励图书馆员参与到战略制定中来,在员工群体内共享、推广战略制定信息,为图书馆未来发展方向的确定提供指引。在方法上需要注意的是,依据群体动力学(Groupdynamics)原理,焦点小组大约邀请6—9名读者为佳,但图书馆读者群体类型复杂,需要仔细挑选有代表性的读者参加;讨论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讨论清单、经过训练有经验的主持人,从而保证讨论的内容不偏离主题,且让每个参加者都能积极地参与,从讨论中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发现。情景规划和焦点小组这两种方法都突破了传统规划由规划人员自己设计未来以及从过去推断未来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利益相关者对于规划的作用以及积极地、创造性地设计非线性的、动态的未来图景。两种方法的结合,对未来的把握更全面,更有利于图书馆发展定位的形成。国外一些图书馆将规划制定设计为更多互动,全面反映各利益相关者需要的具体活动,在战略制定中推广了图书馆现有服务,获取了进一步加强服务的需求信息,很值得我国公共图书馆借鉴。

3.3目标设定工具——定标比超定标比超方法不仅成功运用于企业,施乐公司通过推行定标比超方法将成本降低了50%,首开定标比超的先河,还成为竞争情报里的重要方法[22]。而且,这一方法较早进入了图书馆视野,并在国外图书馆广泛应用。例如,欧申赛德公共图书馆在发掘自身相关信息数据(社区扫描)与横向比较(定标比超)两方面都有自身鲜明的特点[23],充分发挥自身的信息收集、分析能力,挖掘社区相关信息如人口构成、社区所辖企业需求等,并将本馆数据与圣地亚哥郡以及加利福尼亚州等有类似特点或相似规模的公共图书馆进行比较,数据翔实细致,从预算到读者可享受到的资源均值都有所涉及,格式清晰,一目了然,既明确了自身特色,又为战略发展方向的确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需要注意的是,在定标比超的对象选择上,必须是同类型同级别的图书馆,标杆样本与本馆发展方向相似、规模相当或有自身明确特点,选择不限制地域,但需关注不同地区政策等原因带来的不同。在方法上,通过多渠道情报收集、比较分析、追踪学习等过程,将本馆与“标杆”图书馆进行比较,分析“标杆”图书馆,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实施改进本馆绩效的最佳竞争策略。在目标上,通过定位和标准化衡量、比较,进而实现对领域优秀图书馆和一流图书馆的超越,最终实现对自身竞争力的提升。

3.4绩效管理工具——平衡计分卡、关键成功因素与关键绩效指标作为将组织长期的远景、战略与短期的策略、行动对接联系起来,通过已定目标来追踪业绩的一种管理工具,平衡计分卡(BSC)最早由德国1999年进行的BIX项目将之引入图书馆绩效评估领域,之后IFLA、ISO[24]都采用过这一管理工具用于评估绩效。在图书馆实践中,BSC的财务指向维度可以向政府主管部门展现预算、决算以及最重要的使用价值,用户维度即为公众创造的服务价值,内部管理与学习成长即图书馆的内部知识增长、业务再造、外部拓展等非简单量化指标。也可以应用于公共图书馆具体的战略制定与评估等项目,如制定公共图书馆资源发展战略,通过财务维度对资源投入、人力资本、资源产出等多项价值进行分析;用户维度即从公众用户的角度评价资源带来的入馆人数增长、地区文化发展等外溢价值等;内部管理维度则可以反映图书馆资源是否最大地反映了图书馆实体与虚拟馆藏、是否最大化展现图书馆员对资源本身的附加价值等;学习成长维度则可以在自建资源、资源整合等深化创新服务的推动中,反馈图书馆及其相关员工的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整体来看,系统化多维度关注符合图书馆战略发展系统化、前瞻性要求。BSC以战略为导向,在图书馆战略规划制定中经常被用来构建图书馆战略管理框架,搭配使用其他管理方法工具,可将构建起的绩效平衡维度与其他战略目标整合。常与BSC一同出现在图书馆规划制定中的有:关键成功因素(CSF)与关键绩效指标(KPIs)两种分析方法。从评估测量指标的角度切入制定战略目标体系,能保证图书馆战略规划目标体系的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Wessman对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的研究表明,CSF分析被认为是一个有用的工具,它能满足将公共组织需要达成共识的愿望,并建议将CSF模型作为环境分析及制定战略重点的工具[25]。

图书馆战略规划可以将BSC与CSF结合使用,如芬兰国家图书馆2006-2015年战略用BSC搭建战略框架,保证战略鲜明易于传达;内容方面则设有CSF来引导规划按照预期重点方向实施[26]。值得注意的是,CSF确定的一般关键成功因素为5-9个,容易忽视次要问题,在应用于具体的管理问题时,由于不容易找到相应目标的关键成功因子及其关键指标,效率可能会比较低,而且,当关键成功因素解决后,又会出现新的关键成功因素,需要重新开发系统。因此,与BSC等更重体系化的管理工具协同使用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图书馆战略规划也可以将BSC与KPIs结合使用,从BSC的4个维度将图书馆的战略落实为可操作、可衡量的KPIs体系,以保障战略规划的有效落实。例如,位于美国华盛顿特区的普牙卢普公共图书馆采用BSC方法,从公共价值、用户、内部流程、学习成长、财务五个方面制定战略规划[27],根据自身公共服务的特征将公共价值单独列为第一维度,将财务调整至第五维度,再设置有具体的KPIs指标值以加强战略执行过程中的控制。值得注意的是,规划是一个动态的、不断修正的过程,BSC将战略目标分解转化为相互平衡的绩效维度,KPIs则按SMART原则和管理上的“80/20”原理,将战略维度细化为具体的指标体系,也是KPIs的确定使战略在实施过程中得以必要的修正。如威尔士国家图书馆明确使用KPIs以衡量所提供服务的最新发展情况是否符合规划预期,该馆在每年的年度运营报告中列出KPIs的追踪情况,发展绩效指标虽因具体年份不同可能发生改变,在综合考评其服务性能指标的情况下,提出三年规划等较长时间的目标,即以KPIs修正战略目标[28]。这三种方法是绩效管理的重要方法,也是制定战略规划的重要工具。战略目标的分解、关键成功因素的识别、关键绩效指标的跟踪监测都有利于更好的制定规划,实现对图书馆的体系化绩效管理,以此衡量并提高图书馆战略绩效。

4公共图书馆“十三五”规划应用战略管理工具的策略

4.1根据图书馆的特征有目的地选择工具图书馆战略规划制定在应用工具上应有很强的目的性,在工具选择上要有鲜明的针对性,特别是要结合图书馆类型、级别、规模、影响力等特征,选择有效工具。根据表1,大型公共图书馆战略制定中可考虑使用多种环境扫描方法,在此基础上,运用BSC与CFS结合或BSC与KPIs结合的方法。而小型公共图书馆在战略制定中可以目标管理(MBO)为基础,运用SWOT、焦点小组、CFS等方法,避免使用比较复杂的PEST、BSC、情景规划等方法。在战略规划中,方法和工具并非使用越多越好,越新越好,而是要强调其适用性与有效性。

4.2多元工具协同使用每款管理工具都有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深入的了解管理工具的优势与缺陷是合理使用工具的基础。去粗取精,协同使用,实现最佳的战略规划才是目的。英国贝德福德郡图书馆业务规划中就明确使用了KPIs、SWOT多种工具[29]。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2013-2014年社交网络战略中,在设计各社交网络战略时采用矩阵,分析各渠道的优势,结合使用环境扫描,在评估战略执行中则采取了投资预算报表等传统正式报告与情感分析融入用户相结合的方法,以制定针对性策略[30]。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制定是一项复杂需全方位细致思考的工作,“十三五”战略规划制定过程应充分了解战略管理工具,利用多元化的工具,以保证战略规划更有效、更具较强的执行力度与可操作性。

个人应战书例4

[分类号]G250

自现代图书馆诞生以来,图书馆个体与事业的发展进程经历了从工作计划到长期计划,再到战略规划乃至战略管理的过程。就性质而言,图书馆早期的发展规划受限于独立的视野和静态的理念,而新兴的战略规划则为突破这些局限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框架。图书馆的规划阶段包括了战略分析和战略制定等功能活动环节,战略分析关注组织的历史背景,确定组织的发展目标;战略制定涉及战略活动的信息输入、匹配、决策等。图书馆事业的科学发展,对战略规划流程的合理化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相关研究综述

总体而言,在规划的具体实施中,图书馆需要展开从数据采集到需求调查,从方案制定到实施准备的4个阶段,并在实践运作中进行大量的评估工作。具体细分,国外学者将规划程序描述为7个步骤:发起和同意战略规划程序;识别组织任务;阐明组织使命;任务和价值观;评估外部环境以明确机遇和挑战;评估内部环境以明确优势和劣势;确定战略重点;设计规划方案和实现战略重点。新时期较为著名的是Bryson在《公共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的战略规划》一书中构建的“战略变革周期”(strategy change cycle),包含启动规划过程、明确组织权限、明确使命与价值观等10个环节。印第安那大学Bloomington图书馆的规划实践证明,该流程的应用的确能实现更为高效率、低成本的管理绩效。

作为整个战略管理总体流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战略规划主要涉及环境分析、方案制定等环节,可以形成若干规划模型。Evans和Ward在讨论包括图书馆在内的信息机构的专著中,提出以环境扫描为先导,以任务明确为目的的战略规划模型。其中,环境扫描为总体战略的设计提供基本的决策依据,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在环境信息、组织能力、资源和上级机构的限定基础上得以确立,这些因素为战略规划的设计奠定了基础。战略规划的制定包括设置一系列的目标和计划,进而明确针对各项计划的具体任务。目前最盛行的图书馆战略管理模型PDCA(Plan,Do,Check,Act)将以上流程更为简练地划分为:包含确立绩效评价标准的战略规划;会计组织行为的战略实施;针对最初和补充的目标进行实施效果评价的战略检测以及针对人员和其他各类资源进行匹配目标式调整的行动方案。最著名的图书馆战略管理专著之一:《规划与结果:公共图书馆变革过程》将战略管理中的规划环节细分为考察社区(愿景与需求)、考察图书馆(满足需求、明确愿景)、分析资源、选择服务策略、撰写使命、设定目标、制定计划、优选方案。

国内学者从思想体系、目标体系、评价与选择体系、保障体系等方面探讨战略管理的步骤与要素,主张图书馆战略规划流程包括启动、分析、确认、业务规划、实施、反馈与评价等6个阶段;也有仅限于规划阶段的划分观点,认为制定战略规划应有6个步骤:环境状况与趋势分析、制定目标、制定战略重点、制定行动计划和划分阶段、制定实施战略的行动方案及提交中选方案。

关于战略规划的流程研究为图书馆实践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但指导作用的发挥空间尚有待大力拓展。与国外图书馆的先进经验相比,我国的战略规划现状仍存在很大的差距,用以指导实践的规划理论在科学化、系统化等方面亟需深化和提炼。柯平教授对此总结出的研究不足包括:理论与实践的契合度不高,对于各级各类型图书馆的整体协调研究深入不足,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环境中的图书馆战略新举措尚未有较深入研究,尤其是缺乏实证基础上的战略模型研究。作为连续而有规律的行动序列,流程既是针对可执行的战略行为的具体计划,也是保障决策、实施正确性的思维模式,具有实务和方法论的双重意义。当图书馆传统形成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流程作为一种行为范式沉淀下来,在变化的环境中逐渐变成阻碍其战略规划进程的不利因素时,新的流程探索与构建便显得日益重要。时代的发展、环境的变迁以及理论的演进,均体现出以图书馆战略规划流程为对象的系统性认识的重要性,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显得极为匮乏,亟待加强,这也成为本文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2 图书馆战略规划流程的实证研究

2.1网络调查与分析

本研究于2010年1月至4月利用搜索引擎、站点聚合、相关链接等途径对全球各大洲的图书馆网站进行大样本的抽样调查,登录各馆网页,对其战略规划基本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考察。涉及以中、英文为主要官方语言的国家和地区的国家图书馆、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科学图书馆、工会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等各种类型。最终访问528个图书馆站点,涵盖30余个国家和地区。

从地域划分的角度来看,各大洲的样本包括北美洲118个,大洋洲18个,欧洲46个,亚洲346个。由于我国图书馆作为重点考察对象,故亚洲的样本比例较大。具体而言,国外馆185个,国内馆343个;在国内进一步划分,东部195个,中部76个,西部49个,港澳台23个。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图书馆事业随之较为兴盛,机构数量众多,抽取样本数也较多,港澳台地区的图书馆网站有其不同于大陆的特色,故也进行了一定数量的抽样调查。从类型划分来看,高校图书馆(313个)的比例最高,达59.28%,其次是公共图书馆162个(30.68%),包括国家图书馆、科研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等在内的其他类型53个(10.04%)。从规划文本的公布情况来看,拥有规划文本的图书馆仅149个(28.22%),没在网站上公布的有358个(67.80%),另有21个(3.98%)图书馆的网页始终无法打开。

本研究按照从外表特征到内容属性的调查思路,设计了形态和宣传策略两个维度,包含战略规划文本的链接层次、隶属模块、表现形式、多语种、连续性版本、辅文献等若干考察对象。针对不同国家、地区和图书馆类型进行比较、剖析,探求规划现状中的地域和系统差异,以此明确我国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发展特点、现实差距和提升空间。

2.2文本调查与分析

战略规划文本的内容分析是探寻图书馆规划活动特征与规律的很好途径,国内外学者通过客观地辨析文本不同层面的属性,对各自关注的现实问题形成具备实证价值的研究推论。本研究对2009年4月至2010年4月收集、整理并翻译的283篇国内外图书馆战略规划文本,进行针对外表形态、内容属性和版本特征的全面分析。

就全球范围而言,所有规划文本的规划主体涵盖公共馆、高校馆、其他类型馆和协会(学会)组织。涉及的地区包括: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非洲、亚洲以及国际性组织。本研究按照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9年公布的“人类发展指数”,以超过0.9作为判别发达国家的标准,涉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占73.1%和26.9%。按中外维度划分,国内馆的规划文本占17.0%,国外占83.0%。在国内图书馆的48份规划文本中,涉及的地区包括:东部(43.8%)、中部(25.0%)、西部(14.6%)、港澳台(12.5%)及全国性组织(4.2%)。

无论国内外地区之间的比较,还是不同类型规划主体之间的剖析,大样本的规划文本均具备了一定的代表性,能够为揭示当前图书馆界的规划现状提供从文本物理形态到战略思维诉求的实证依据。对战略规划文本的考察涉及了制定机构、规划时长、量化指标、高频词语等在内的形态特征,包含了“战略管理路径”和“战略保障体系”两个维度共20个内容要素在内的内容特征,以及针对体例结构、核心理念、规划实践等在内的版本特征。

2.3专家调查与分析

对战略规划未来理想状态的预期是一个需要综合洞察力的主观综合判断过程,通常要依靠相关专家的知识和经验,由专家对研究对象做出判断、评估和预测。专家调查方法旨在汇集有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相关专家的意见,本研究根据图书馆网站调查和战略规划文本的内容分析结果,结合战略管理理论和图书馆的实际情况,针对图书馆发展的战略环境、管理流程及规划文本框架设计等方面的问题,编制了一份旨在考察战略规划应然状态的专家调查问卷。2010年3月至9月,面向全国范围内的业界领导、教授、资深图书馆员工等实施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首先在小范围的专家人群中进行预测试,吸取反馈意见并认真修改完善后,按照重点精选与随机抽样结合的方式向全国专家开放电子或纸版问卷100份,最终回收78份,个别填写有问题的问卷经反复沟通交流,最终获得专家的有效填答,总体有效回收率78%。

从地域上看,本次专家调查涉及北京、广东、福建、天津等10余个省市。从组织类型看,涉及高校馆、公共馆、科学馆、中学馆、军队馆以及教学机构等。从调查对象的身份看,涉及包括馆长、书记、副馆长在内的图书馆领导(含个别学校领导)、教授/副教授、研究馆员(研究员)/副研究馆员等人群(包括武汉大学彭斐章教授、北京大学吴慰慈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黄长著研究员等知名学者)。很多专家的多重身份使不少问卷反映出馆长与教授、部门主任与研究馆员等的综合意见。总之,本次调查涉及各类图书馆和教学、科研机构58个,具备了一定的代表性和权威性。

3 图书馆战略规划的总体流程

本研究为构建符合我国现实国情的图书馆战略规划流程,从多个方面寻求理论与实践的依据。其中:①借鉴国内外的战略管理理论,吸收适合公共部门的原理、方法,以此探索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实质和规律;②考察国内外图书馆的战略规划现状,从我国与发达国家、地区之间的差距中寻求发展方向;③分析国内外图书馆的战略规划文本,从体例结构、内容要素、形态等层面揭示战略管理指导性文件的属性特征;④通过业界专家的意见征询,明确我国图书馆战略规划的理想预期以及深化、创新管理流程的方略。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关于图书馆战略管理活动,尤其是战略规划流程的清晰认识。至此,能够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以框架图形式描绘整个图书馆战略规划的行动序列。本研究提出的图书馆战略规划总体流程框架,如图1所示:

这一流程框图揭示了战略管理,尤其是战略规划实践的基本运作原理,从组织机构的建制到战略要素的分析,从战略方案的拟定到规划文本的编制,体现出图书馆战略规划活动的一般性发展规律。

图书馆战略规划总体流程作为最高层次的组织管理形式,战略管理是图书馆从日常业务管理到未来发展管理的一个思维转变过程。整个战略管理过程划分为战略规划、战略实施与战略评价三个阶段,三者通过运作、监控和反馈机制相互关联,循环递进。赵益民等曾将战略规划阶段细分为战略规划分析和战略规划制定两个环节,前者包括图书馆基本使命的确立以及对内外环境、利益相关者、战略资源和变革预期的分析;后者包括战略定位、计划编制和方案优化等步骤。本研究提出更为详尽的图书馆战略规划环节与步骤的划分方案:整个战略规划流程包含组织保障、目标确立、方案拟定和文本编制等4个主要环节。每个环节中包含若干行动步骤,具体如下:

3.1组织保障环节

・设立专职机构,组建专门的战略规划部门,争取人员、经费、设施、时间等方面的资源支持,明确部门工作职责和管理制度,为战略规划以及后期的实施与评价的顺利进行提供组织保障。

・收集基本信息,清查该馆的馆舍、设备、文献、技术、人力等资源,收集、整理历年来包括主管部门在内的相关统计数据,通过对该馆发展历程、各类资源现状、宏观和微观统计数据、相关制度规程、相关规划文件、组织内部观点、社会需求意向等信息的掌握,为规划制定提供科学的现实依据。

・确立核心信念,明确图书馆的社会使命,提炼核心价值观,提升组织文化层次,打造组织凝聚力,普及、强化共同的价值追求。具体步骤是由馆务会启动战略规划进程,由此设立的图书馆战略发展部负责收集基本信息,起草战略发展的核心信念,向馆务会申报,确立后向全馆员工推广。

3.2目标确立环节

・分析战略环境,针对政治、经济、读者、资源等图书馆战略发展的内外部主要影响因素,辨析、明确若干最有可能面临的未来预期情景,并以此为分析框架,分别拟定不同演进态势中的背景选项。

・确立战略目标,以图书馆的战略使命为宗旨,以主要的社会功能为分析框架,在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的框架下,明确图书馆的现实定位,从馆藏建设、读者服务、业务管理、信息技术等主要领域制定图书馆在可预期的未来中的发展目标。

・评价组织资源,通过对设施、管理、服务、读者、形象等图书馆战略发展所需资源的差距评价,检测基于物质条件预期变革可行性的客观基础,辨析面向该馆发展目标的资源缺口。

・评价支持意愿,通过对读者、员工、资源供应商、上级主管、相关文化机构等图书馆战略发展主要利益相关者的意愿评价,检测基于社会认知的预期变革可行性的主观基础,对图书馆的主要利益相关者面对预期变革的意愿反应进行评价,厘清发展进程中来自各方的支持与阻力。使命确立和环境分析为图书馆发展愿景的形成提供前提条件,合理、可行的理想发展预期通过愿景展望得以描述。同时,图书馆发展现状与理想预期在战略资源和利益相关者意愿层面表现出的差距又通过可行性分析反作用于组织愿景的修订与完善,最终的分析结果为战略规划制定奠定科学决策的基础。

3.3方案拟定环节

・明确战略定位,旨在确定战略规划的主要指导思想和策略方针,根据战略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分析结果,确定竞争与合作的发展定位,选择适宜的进取、协同、聚焦、培育等战略模式,以促进核心竞争优势与能力的高效构建。

・编制行动计划,通过图书馆内外部发展要素的相关匹配,在趋势预测和需求响应的基础上,制定战略行动计划,划分战略实施领域,将战略目标细化、具体化为可操作的实践举措。

・优化实施方案,通过图书馆组织功能与战略行动计划的衔接,以提高战略绩效水平为目标,从业务部门和社会职能的交叉维度以及总体战略、职能战略、业务战略、行动计划等纵向维度,对行动计划的实施顺序和取舍调整做出科学判断,为高效地实施战略规划进行策略性的重组与优化。战略定位、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是战略规划制定的主要内容,三个步骤将图书馆的战略目标具体化、可操作化,将战略意图明确化、书面化,以此保障战略蓝图的科学绘制,促进战略方案的协同实施。

3.4文本编制环节

・草案拟定,旨在将规划分析与制定的结果明确化、书面化,即依照规范的文本结构框架,拟定用以指导实践的纲领性文件。

・通过获得各利益和权力团体及个人的修改意见,谋求各方的支持、认同。

・修改定稿,通过促进馆内管理层的战略思想的高度统一,完成纲领性文件的编撰,获得全馆(代表)大会通过。

・宣传推广,通过在馆内外公示战略文本,扩大影响,促进实施、监督与评价,以此推进战略目标和实施方案的广泛理解与认同。此外,图书馆编制的战略发展纲领性指导文件还应向上级主管部门呈交、报批,并具备定期修订、补充的更新机制。除了基本的编制工作步骤,就战略规划文本自身而言,有一个从体例结构到内容要素的丰富、完善的构建过程。体例结构涉及使命、愿景、目标、任务、计划等主体模块,内容要素分管理路径和保障体系两大类,共同形成核心的必备要素与次要的备选要素。

以上从组织保障、目标确立、方案拟定到文本编制的主要环节体现了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制度化、具体化和显性化过程。整个流程涉及的对象具有开放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必须以结构与功能均统一为整体的全局性思维考察流程中的各活动要素,辨析其相互制约和依赖的关系。尽管各工作步骤中的方法更具操作性,但整体性优化和求解的原则应该贯穿始终,系统思维的流程设计能够将活动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

在组织结构、功能和运行机理的作用、影响下,图书馆战略规划流程表现出若干鲜明的特性:①目标的价值性――流程追求战略绩效的提升,强调社会职能的实现;②系统的均衡性――流程两端的输入与输出总是在图书馆的组织运作中表现出一定的均衡状态;③时序的动态性――流程中的环节、步骤是以时间顺序展开的,通常不会静止不前,停止流转;④结构的层次性――嵌套的概念使得“子流程”的现象随处可见,大的管理程序往往能够被分解为小的操作步骤,如战略规划文本的形成推广步骤即可细分为起草、征询、公示、报批、宣传、修订等具体操作程序;⑤方向的多样性――串联、并联、反馈现象时常出现,如馆务会与图书馆战略发展部之间的工作交接、流转,确立战略目标与评价组织资源、评价支持意愿之间的支持、反馈等多种流程导向的表现形式会对图书馆战略规划的输出效果带来很大的影响。

4 图书馆战略规划流程的行动方案

流程框架是以框架图的形式表现图书馆的战略规划行动序列,静态的图示尚不具备足够的操作性,需要从部门分工、时间安排等方面予以管理程序上的明确,从更加贴近实践的角度设计行动方案。

为确保战略规划活动的顺利开展,本研究根据广泛参与、积极调动的原则,进行图书馆战略规划的任务分工;同时,根据各环节、步骤的工作量及难易程度,制定图书馆战略规划时间进度,以此明确规划人员及相关组织、个人的规划工作参与环节,并划定各项任务的起止时间(见表1)。

表1中每行的“”符号代表该步骤的负责人(部门),承担组织开展具体规划工作的任务。“咨询顾问”是通过提供配套的管理工具来引导、协助规划活动的专业人士,“其他”类型的参与者包括图书馆的读者和相关的友邻部门、机构,这些群体或个人对战略规划的参与程度虽然不高,但在规划分析和文本编制的意见征询等环节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员工代表、其他员工和图情委员(常见于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则以相应的文化部门专家为代表)在该馆核心信念确立的过程中也担负着重大的责任。战略发展部作为承担图书馆战略规划分析与制定任务的专职部门,从创建之初便全程参与,负责各项议题的组织开展、规划结果和加工、整理。

个人应战书例5

随着图书馆职业环境的日益变革与复杂化,图书馆也不可能存在于不变的封闭环境之中,它需要重新思考其定位、使命和目标,重新审视本身的优势和劣势,识别那些阻碍未来发展的威胁和促进未来发展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进行战略目标的调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

一、制定战略目标对图书馆发展的重要意义

图书馆战略目标,就是决定图书馆长期发展方向,由一系列目标与相关行动等组成的有目的、由组织、全局性的活动体系,是图书馆各项工作的指南和纲领。作为高校图书馆战略规划他是面向未来确定高校图书馆使命、目标、战略及其实施计划的思维过程与框架,它需要图书馆员工和管理者对未来进行战略思考,制定那些与图书馆和外部发展机会相一致的方案,最大化的对资源进行利用并使图书馆更有效的实现未来目标。因此制定战略目标对图书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可以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图书馆要想持续发展,就要有长远的战略规划和阶段性的目标,科学制定图书馆发展的规划,有利于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增强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对环境进行扫描,识别高校图书馆面临的发展环境、机会与威胁,然后根据图书馆的优势与劣势制定合适的发展战略;提供一种机制以避免牺牲图书馆整体利益来过渡强调图书馆部门利益;可促使图书馆在资源、需求、机会三者之间建立灵活战略,协调发展;指引管理者做出与图书馆发展相一致的决策;可以为图书馆员工提供适应图书馆环境的工作机会,并由此允许图书馆员工开展创造性、合作性的工作来实现共同目标。

2.有利于进行知识创新,推进文化建设的发展

图书馆作为集文化、教育、宣传、信息传播为一体的社会文化机构,既完整的保存了人类文化遗产,又提供了大量的文献信息服务,在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传播新知识、新成果、新信息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为人的全面发展、基本技能与根本素质的提高提供了知识资源,有利的推进了科学和文化教育的发展。

二、准确把握图书馆的功能和定位是战略目标、战略规划的核心要求

图书馆的战略规划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确保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科学严谨的战略规划是在大变革、大转折时代避免图书馆被落后被淘汰的必要保障,更是图书馆成功应对挑战、抢抓新机遇的必然选择。

1.图书馆的正确定位是基于学校建设战略目标的正确选择

明确图书馆使命和发展目标,使图书馆能够根据战略需要,充分考虑自身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其他信息机构的挑战对其进行定位,既是基于对战略目标的正确选择,也是图书馆未来更好发展的基础。它能够促进图书馆领导进行战略思考,主动学习和提高执行力,从而帮助图书馆领导提高决策制定的质量,为馆员提供获悉同书馆发展环境与思路的机会,使各部门各馆员的工作都紧紧同绕图书馆的战略规划进行,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协调一致,为实现战略目标开展创造性工作,同时能够使图书馆清晰认识自身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能对用户的需求和外部的挑战作出快速的反应,也有利于图书馆在与其它信息机构的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前瞻性和可持续的发展规划与政策从而更好的推动图书馆的发展。

2.准确把握图书馆的功能和定位是制定图书馆战略目标的前提和导向

根据战略需要,指出图书馆实现目标的思路和举措,确保图书的战略纲要、指导思想、主要目标、组织分工得到更好的管理,可以使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活动不迷失方向,能够积极应对各种挑战,把握机遇,同时也能够提高图书馆总览全局、把握未来的能力,增强馆员信心,激发馆员热情,推动图书馆持续发展。因此,准确把握图书馆的功能和定位是制定图书馆战略目标的前提和导向,它能够使那些纲领性的文件得到更好的管理,从而增加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并且通过规划和定位,可以更加迅速的发现社会环境的变化,并对图书馆的目标决策、年度计划等部门规划做出调整,以适应日益复杂的环境变化。

三、基于战略目标的图书馆发展定位与建构的思考

1.现状

长期以来,图书馆像其他服务机构一样,并没有真正重视战略规划。目前图书馆目标发展的现状是:战略规划随意性太大,缺乏科学的决策机制;对用户需求认识不足,闭门造车,缺乏量化的客观分析;定位不准,盲目追逐热点,导致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梦想和目标太多,没有考虑具体的行动计划,可操作性不强缺乏有效的保障措施和执行手段。这些问题的出现以及现今的环境要求图书馆在新的知识创造与传播模式中重新定位,从整个大学图书馆发展战略出发,对未来一段时期图书馆事业发展做出整体谋划。

2.图书馆定位与使命的变化

图书馆的功能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一是保存;二是服务。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图书馆保存和传播人类文化的定位与职能始终存在。现阶段,并不是所有的图书馆都承担保存职能,越来越多的人类知识成果以数据、文字片段等非传统方式存在,图书馆已经不再是唯一承担保存和传播人类文化职能的机构,越来越多的商业或公益性的数据中心,长期保存中心等已经开始大规模、专业化地保存各类信息资源并为用户提供服务,图书馆职能的重心已经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向承担服务转变。这就要求图书馆战略定位的建立以服务价值为导向,确立“服务至上”的价值理念。其目标建设的出发点和动力,都是为了满足用户不断增长的文化服务需求并为之提供服务。因此,图书馆的定位与使命必须依据其所代表的主要读者的需求进行不断聚焦与优化,图书馆的战略规划也必须从重新判断和确定图书的战略定位与使命开始。

3.内容体系

(1)发展目标定位

有总目标、分目标,也有整体性、阶段性的目标。从宏观上来讲,比如“十二五”规划等都属于长远性的目标;从微观上来讲,一些重点工程的建设和实施、还有岗位目标、定量目标、定性目标等都属于短期的、阶段性的目标。这要求我们既要意识到总目标的重要性,确保图书馆能够从长远角度把握图书馆的发展方向,指引管理者做出与图书馆目标和战略一致的决策,又要注意阶段性目标的实施,建立的目标不仅明确、具体,而且是可度量的,具有现实性和针对性,盲目高定位或低定位,都会造成图书馆资源上的浪费。总之,切实可行的目标是保证目标管理成功的关键,也是实现高校管理科学化和最大化的必要举措。

(2)发展层次定位

高校具有不同层次的办学模式,这种办学的层次性,使得高校图书馆与其他高校馆有所不同,即读者来自社会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层面,为了满足不同读者不同层次的需求,各学校的学科建设、学科定位也应当不同。比如,我们学院是以任职教育为主的陆军军种指挥院校,主体任务是培养陆军合成中级指挥军官,生源上既有总部机关干部,又有部队基层军政干部等;从学历层次上看,既有直接提干的士兵骨干,又有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从学制上看,我们有1年的主体培训任务班次,有1~3个月的短训班次,还有2年以上的研究生培训,因此我们学院制定了与任职教育院校发展规划相适应的定位目标,无论是从岗位指向性上还是对培养学员实际操作和分析能力的针对性方面,都随着任职教育的新任务、新变化、新要求不断更新和调整,满足了任职教育的需要。

(3)专业设置定位

院校性质不同,由于所承担的教育任务和培养对象等特点,各院校的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差别较强这就导致了专业设置的定位也不同。以我们学院为例,军队院校与地方院校就有所不同,由于受各军兵种和院校教育性质等因素的影响,在加上近年来,军事变革的不断深化、武器装备更新换代加快,我们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中产生了大量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原生文献资源。因此,我们建立了原生资源数据库,这是知识经济时代军队信息化建设,形成军队院校特色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创新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实现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充分发展的基本要求。所以图书馆在资源建设、服务和管理等方面,要定位在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的重点建设中。

(4)用户服务定位

即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大力拓展和改进以往的服务方式和内容。还以我院为例,我们针对军事学研究生这一用户群体进行定位,为使研究生教材的使用更加有效率,将研究生教材管理纳入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在管理系统中集成研究生教材管理软件,实现了研究生教材信息化管理。建立了研究生教材循环模式,保证了学员获得针对性强、指向性高和更为便捷的专业服务,使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服务原则得到更充分的体现和落实。因此,图书馆的目标定位应从服务的角度出发,建立以用户满意为中心的服务体系,这就要求用户服务模式、服务定位也应当随着用户需求不断深化而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用户知识的发掘、获取与整合;用户知识的传播、交流和共享;用户知识的利用、再生与创新;用户知识的监测、评价与更新。

(5)人才培养、馆员角色定位

高校图书馆在新的环境下能否生存与发展,关键在于图书馆对人才的培养与开发,著名的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说:一个图书馆成败的关键还是在于图书馆工作者。对图书馆而言,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体系。因此,高校应把人才资源、人才资本作为战略资源、战略资本,在促进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中予以充分重视。近年来,图书馆的转型及管理上出现的变革对图书馆原有的角色产生了影响,提出了不断适应管理形式的新要求,推进了很多新岗位的产生如“网络信息服务图书馆员”、适应数字资源管理的“电子资源图书馆员”,适应开放存取发展的“开放存取责任馆员”等都促使了图书馆员角色的转变。其中馆员角色的定位、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未来信息社会转型中,馆员具有信息整理者,信息领航员的角色内涵;具有信息顾问的角色内涵;具有信息教导者的角色内涵,馆员的服务将是传统形式与教导电子信息存取两种形式共存。

四、充分利用高校改革发展的机遇正确定位

现代社会,终身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高校办学也正在逐渐发生变化,以适应学习社会的发展需要,这就要求图书馆更加广泛、公开的适应时代与用户的需求,工作手段、业务内容、业务层次、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必然随之发生变化。

1.变革服务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特色服务的理念

现代图书馆应充分利用网络和资源的优势,树立特色服务的理念,开展特色服务。在网络服务的新形势下,根据自身的条件,对特定的用户个性进行准备把握和了解,开展个性化服务,同时注重文献信息的深层次开发,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图书馆资源进行分析,通过开展深入细致的研究,搞好信息供应,更好的为用户对口的特色服务。

2.变革服务方式:建立远程服务体系、自助借还系统、完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服务方式的变革主要体现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加工,从单纯文献传递服务向多元化、个性化、多样性信息服务发展,不断完善信息资源导航、虚拟参考咨询、个性化特色服务,在将大部分传统信息服务方式技术化、自动化、使读者能在网上进行阅读、借还、续借、预约、馆际互借;增强信息咨询,大力开展远程教育、网络会议等以满足读者的自学要求,建立自助借还系统,使文献信息价值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3.变革服务内容:增加光盘资料、网络终端、商业数据库等服务

图书馆要在保持传统服务的基础上,扩展服务内容,增加光盘资料、网络计算机终端服务,建设优质信息资源库,包括高价的商务数据库等以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单位的需求。

图书馆的战略目标规定其使命,为未来的方向制定决策,制定实施的战略和方针。基于高校图书馆发展环境的变化,我们对其发展定位进行研究,为战略目标的实践提供了参考。总之,从某种意义上说,目标就是定位,从不同层面、不同组织、不同方式的规划探讨,揭示了图书馆发展战略的多视角管理,为今后的目标定位确定了标准,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赵益民.基于内容分析的图书馆战略规划文本编制研究[J].图书馆学情报学,2011,(9).

[2]柯平,贾东琴,李廷翰.关于图书馆“十二五”战略规划的若干思考[J].图书馆学情报学,2011,(6).

个人应战书例6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3)12-0090-03

收稿日期:2013-11-01

作者简介:周孟秋(1983-),吉林省图书馆助理馆员。

图书馆战略规划是指对图书馆未来的规划,即通过分析图书馆现状、发展环境、趋势及调查专家用户与馆员意见等制订图书馆使命、愿景、价值观目标即行动方案,并不断地修订、完善,以建设一个更理想、更符合用户需求的图书馆。它是构成图书馆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图书馆改革与发展的纲领。笔者主要通过分析国内外图书馆战略规划上的差异,来了解我国在图书馆建设上的不足,从而发挥优势互补的作用,制定适合实际需要的战略规划。

1国内外图书馆战略规划主要模式分析比较

1.1国外图书馆战略规划模式

国外图书馆战略规划模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总—分馆”模式、“关键领域”模式、“目标—战略—资源需求”模式、“短期—中期—长期战略目标”模式。

1.1.1“总—分目标”模式。“总—分目标”模式是指图书馆围绕着其基本的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开展一些规划的主题,并确定这些主题的总目标、分目标及具体实施战略或分析预期结果的一种战略规划模式。这种模式一方面能够确保图书馆的发展方向、远景规划不偏离主干道,另一方面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可利用资源,保证图书馆建设的创新性和先进性。“主题—总目标—分目标—战略”模式、“主题—总目标—分目标—预期结果”模式、“总目标—战略—现状—分目标—资源”模式是其主要的三个子模式。该种模式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图书馆战略规划模式,《牛津大学图书馆服务2010愿景》中就明显地体现出了这一思想,其围绕着牛津大学图书馆服务的主任务,即一方面针对现有和将来用户的需要,尽可能提供最为高效的大学图书馆服务;另一方面维护和发展作为国家和国际研究资源的牛津大学图书馆馆藏,制订了一系列战略计划,以实现服务用户、发展馆藏和服务建设、加强空间管理的目标(见图1)。

1.1.2“总—分馆”模式。“总—分馆”模式主要是指图书馆根据总馆—分馆运行体制分别制订战略规划,它主要由总馆战略规划和分馆战略规划两部分组成,具有统属的关系。总馆战略规划强调图书馆的整体运行,具有整体性和全面性的特点,主要涉及图书馆的使命(愿景)、价值观(有时也称为关键假设)、关键成功因素、目标与战略等比较宏观的战略性目标。分馆战略规划是指各分馆根据总馆的战略目标的统一部署和思想领导,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战略规划,主要包括分馆使命、目标、战略三项基本内容,有时还包括价值观(关键假设)、关键成功因素等侧重于图书馆的结构模式。这种图书馆战略模式也被国外很多图书馆采用,具有较强的领导性和适应性,如:剑桥大学图书馆战略规划、剑桥大学思夸爱(Squire)法律图书馆战略规划、剑桥大学科学图书馆战略规划和剑桥大学医学图书馆战略规划。

1.1.3“关键领域”模式。“关键领域—评估”模式并不同于以上两种模式,不具有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它是根据图书馆自身的发展需要,确立发展的主要领域,并将图书馆的战略目标分解为可操作的工作目标,建立该领域目标及其战略和行动,然后通过专门负责人对这些行动或目标进行评估。这种模式目标定位明确,针对性、执行力、实效性都很强,但是它覆盖力度小,整体性不够强,具有片面性。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图书馆战略规划2007~2009”属于这种模式。

周孟秋:国内外图书馆战略规划比较分析周孟秋:国内外图书馆战略规划比较分析

1.1.4“目标—战略—资源需求”模式。“目标—战略—资源需求”模式是图书馆根据自身的需求制定相应的战略目标,再根据目标提出可行的建设意见和措施,并从战略所需的经费、人力资源、基础设施、设备等资源出发,分析如何更有效地进行配置,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化利用。这一种模式强调的就是资源与战略的配置,其从资源的角度出发,尽可能地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实现战略与资源的协调,达到互利共赢的局面。这是一种非常“环保”和讲究效益的图书馆战略模式,适应了21世纪的发展需求,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杜克大学图书馆2006~2010战略规划——把人们与思想连接起来”就是这种模式的典型。

1.1.5“短期—中期—长期战略目标”模式。“短期—中期—长期战略目标”模式是图书馆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将战略目标的实现分为几个阶段。该种战略模式实际操作性较强,一般短期和中期的目标是为长期目标的实现而服务的,这就使得图书馆的发展具有“一步一个脚印”的特点,基础较扎实。英国“塞尔温学院图书馆战略规划2007~2027”属于这种模式。

1.2国内图书馆战略规划模式

相对于国外的图书馆战略规划模式,我国显得就相对比较单一,大多是传统的“总—分目标”模式,比如重庆大学图书馆发展“十二五”规划就是以“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具体措施—年度计划”的形式制定的:以“到2015年,重庆大学图书馆将努力建设成为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的大学图书馆,建成基本完善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和知识服务体系,成为师生进行学习、研究和交流的综合性信息服务中心,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为重庆市的科技、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文献信息服务,成为重庆市和西南地区重要的文献信息服务中心”为发展目标,制定了在基础设施建设、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知识服务体系建设、科学管理体系建设、人才队伍与学科建设等方面的任务和具体措施。这种模式在其他图书馆的规划中也表现得较为明显。

还有少部分图书馆采用“短期—中期—长期”战略目标模式,按时间段来设置发展目标,如《辽东学院图书馆2007~2012建设发展规划》中分为两步走:2007~2009年发展目标和2010~2012年发展目标。

我们从以上对国外的图书馆战略规划模式分析中可以发现,国外图书馆战略目标体系多以层级的方式层层展开,具体模式在上面已做详细的陈述。而国内图书馆的目标体系很少以体系框架的形式层级展开,主要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分别来展示图书馆的愿景、使命等,呈现的模式也比较单一,主要是以传统的“总—分目标”的模式展现。单一的战略规划模式限制了我国图书馆的多样化发展,创新力度不够,以长远的发展目光来看,则显得比较保守。

1.3国外图书馆战略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在战略规划模式的选择上,我国图书馆应从战略实施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本馆的特色、服务对象与范围及所处环境的实际情况,一方面积极引进国外一些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战略规划模式,另一方面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勇于积极探索新型的战略规划模式,双管齐下,以实现我国图书馆战略规划模式的多样化。我国必须加强对图书馆建设的研究,多角度地分析各种战略发展模式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发展的条件,挑选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图书馆战略规划模式多样化不仅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需求,还能够促进我国图书馆公共事业的繁荣。

2国内外图书馆战略规划内容比较分析

2.1国外图书馆战略规划主要内容

图书馆战略规划是由多个要素组成的,比如:愿景、使命、价值观、战略目标、行动计划、评估指标、服务承诺等。国外图书馆在制订战略规划时是结合自己的发展需要有所侧重、有所针对性地重点突出某些规划内容的(见表1)。

这些图书馆对于自身的发展目标和定位十分明确,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并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性地制定规划,发挥优势,转化劣势,促进自身的长远发展。

2.2国内图书馆战略规划内容

相对于国外图书馆来说,我国在战略规划体例结构的组成上相对不平衡,内容比较单一。我国20所高校图书馆战略规划文本体例构成的分析见表2。

通过对上表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使命陈述、愿景展望、环境分析、评价指标和预期效果这些要素占的比例很低,大多数的战略规划对其都很少有突出和明确的阐述。而这些又是图书馆战略规划中重要的要素,对图书馆的建设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这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国各高校图书馆对自身的发展任务以及最后的成果缺乏一个整体的认识。但值得肯定的是,所有的战略规划文本中对自身的发展目标都有了清楚的认识,这说明我国图书馆对阶段性的目标的认识是比较清晰的。从整体上看,我国图书馆战略规划体例结构失衡,重点不突出,针对性不强。

2.3国外图书馆战略规划内容对我国的启示

战略规划的内容并不是要做到面面俱到,越全面越好,只要根据实际的需要,在基础的内容之上,有所侧重就可以了。我国图书馆在制订规划的时候,必须要明确自身的定位,切不可“胡子眉毛一把抓”,要突出对图书馆发展意义较深远的要素来,体现图书馆的特色。笔者认为,评估指标这一要素的设定虽然比较呆板,会造成一些不良的影响,但明确的评估指标不仅可以衡量某一时期内图书馆发展的成果,为图书馆建设的反省提供一定的数据和资料,还能够及时地反映图书馆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些图书馆不妨在制订规划中增加这一内容。

图书馆是历史长期发展中所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它既是历史所留下的痕迹,又是人类发展的不竭动力。加强对图书馆的建设是现代文明不可推卸的责任,通过对国内外图书馆战略规划的模式和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国内图书馆在建设上的不足。国外图书馆战略规划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能够从各个方面为我国图书馆的发展提供指导性的意见。多样的规划模式和较成熟的内容一方面可以满足我国不同性质的图书馆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较强的适应性,使我国图书馆能够较容易地做出调整。我国必须借鉴国外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典型案例,以建设具有时代性的现代图书馆。

参考文献:

[1]王世伟.我国公共图书馆“十二五”发展战略重点[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0(3).

[2]柯平.图书馆战略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0(3).

[3]建言献策 共谋发展——国家图书馆“十二五”规划座谈会在京召开[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2).

[4]柯平.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图书馆馆长[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1(1).

[5]赵益民.基于内容分析的图书馆战略规划文本编制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1(5).

个人应战书例7

一 建立桂林抗战文化资料中心的必要性

1.建立桂林抗战衷化资料中心是弘扬爱国主义的需要。桂林抗战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继以来的又一场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新文化运动。广大文化工作者团结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积极担负起抗日救亡宣传的重任、面对白本法西斯的疯狂侵略;中国军队战士在前线浴血奋战,战斗在后方的广大文化工作者,利用手中的特殊武器,走出书房,走出画室,走出剧院,走出教室,他们到工厂,到乡村,到敌人后方,发出了救亡、抗战、卫国的时代强音。在“天降大任”的历史紧要关头,广大文化工作者以爱国主义的革命热忱,抗击外侮,争取独立,甚至不惜牺牲生命,充分体现了桂林抗战文化的爱国主义的主题。近年来,日本有些人对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采取不认帐、不反省、不检讨的态度,为法西斯开脱罪责,这不仅极大的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也伤害了亚洲人民的感情。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深入开展桂林抗战文化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而桂林抗战文化的史料正是这一爱国主义主题的载体,是一份份活生生的爱国主义教材,也是后代人观瞻、纪念、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无价之宝,收集整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献,对弘扬爱国主义,昭示今人和启迪后人,时刻敲响警钟,勿忘国耻,警惕帝国主义的颠覆破坏和亡我之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建立桂林抗战文化资料中心是保护桂林抗战文化遗产的需要。桂林抗战文化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独特的历史现象,当时在国统区的重庆、桂林、昆明等城市抗战文化活动十分活跃。然而,相比之下,重庆因是中央政府所在地,进步文化活动难以开展。昆明的抗战文化运动不仅时间没有桂林长,内容也没有桂林丰富。桂林由于广西当局与中央政权存在着矛盾,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导下桂林抗战文化运动得到了蓬勃发展,时间达六年之久,差不多与整个持久抗战相始终。桂林作为一个重要的抗战文化中心、期间文化事业相当发达。据统计,当时活跃在桂林的进步文化人有1000多人,其中著名的人士达200多人,书店出版有200多家;出版的报纸杂志289种,各类图书1000多种,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抗战书籍印数占全国出版总量的80%。市区的桂西路一带被人们称为文化街。各种文艺形式,繁花竞秀,盛极一时。这些文化名流在文学、戏剧、美术、音乐等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方面创作和出版的作品,无疑是研究桂林抗战文化的珍贵史料、也无疑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然而,经历半个世纪的风雨洗尘,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难免或散失各地、或流失民间、甚至灭失。各地图书馆十分缺藏这方面的史料,就是极具有地域优势的桂林图书馆收藏这方面的史料也仅占桂林抗战文化史料的三分之一。而且随营时间的继续推移;在桂林抗战文化城战斗过的文化老人已屈指可数。时不我待,征集抢救桂林抗战文化史料的责任历史地落在我们的肩上,如果我们放弃这个责任,既对不起创造文化城的前辈,也有愧于子孙后代。因此及时抢救濒临散失、毁坏、难以保存的抗战文化史料已经成为一项非常迫切的任务。

3. 建立桂林抗战文化资料中心是研究桂林抗战文化的需要。在中国抗战文化史上,可以说北有延安,南有桂林,要研究国统区抗战文化首先要研究桂林抗战文化。桂林抗战文化不仅在中国文化史占有光荣的一页,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政治史、中国现代革命史都有重要的地位。桂林抗战文化有着丰富的内容、凝聚着宝贵的经验,引起了国内许多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限于一些宝贵资料的失散,给研究工作造成了很多困难;影响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一些国外学者反映,他们得不到桂林文化城历史资料。有些大专院校在编写《现代文学史》时,由于缺乏史料,对于桂林文化城的章节,只能写的十分简略。一些专家学者为研究桂林抗战文化时期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问题的需要的有关史料,或不知是否存在,或不知存在何处,只能踏破铁鞋无觅处。这些情况都说明收集整理桂林抗战文化城的历史资料对研究抗战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是一项迫切要做的工作。

二、建立桂林抗战文化资料中心的可行性

建立桂林抗战文化资料中心不仅必要,而且桂林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使在桂林建立桂林抗战文化资料中心成力可能。中共广西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李俊康曾指出:建立桂林抗战文化资料中心是桂林抗战文化课题中的应有之举,应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早日建成。

1 建立桂林抗战文化资料中心具备了必要的文献史料。抗战时期的桂林出版物是桂林图书馆馆藏的一大特色。桂林抗战文化事业的繁荣;不仅为广大人民提供了精神食粮,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桂林图书馆的馆藏,当对桂林众多的出版机构和书店、发行处、报刊杂志等,都成为桂林图书馆的藏书来源,当年不少文学家、剧作家在桂林创作或在桂期间出版的作品都收藏于桂林图书馆,据查在1944年大疏散以前,桂林图书馆的藏书量已由抗战前的1万册,猛增至30万册,由此可见,抗战文化对桂林图书馆藏书量的影响之大。由于日寇逼近桂林,受当时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多数图书无法安全转移,少数价值较高的(约七万余册)图书,在当年馆工作人员的千辛万苦的努力下,才使之转移并保存下来,珍藏至今。抗战胜利后至今50余年间,桂林图书馆始终不渝地把征集抗战文化史料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通过各种渠道征集了不少抗

战时期出版的书籍。如20世纪50年代桂林中学、临桂一中向桂林图书馆赠送了一批抗战时期的书籍。一些单位和个人也陆陆续续向桂林图书馆赠送了抗战时期出版的图书。工作人员以对历史负责的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深入乡村民间,兄弟馆(室)收集了大批的极有价值的史料,极大地丰富了桂林图书馆在抗战文化方面的史料的收藏。这些图书,都是了解当时桂林抗战文化概况的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使桂林图书馆成为全国收藏桂林抗战文化史料最齐全的图书馆一些专家学者的手稿文集十分珍贵,如宋庆龄的《中国应何以自存》、郭沫若的《孟复集》等、茅盾的《霜叶红于二月花》、《劫后余拾》、《创作的准备》《红叶集》、《幻灭》等、巴金的《无题》、《雾》、《初恋》等、田仪的《秋声赋》、《江汉渔歌》等、夏衍的《小市民》、《此时此地集》等。尤其是徐迟的《最强音》、陈残云的《风砂的城》、端木蕻良《红拂传》等,是国内鲜有收藏的珍贵文献,据查在桂林抗战文化兴起的在6年内出版伪期刊共有220种,至今在桂林图书馆收藏的期刊就有163种。这为建立桂林抗战文化资料中心准备了不可多得的史料收藏。2 建立桂林抗战文化资料中心具备了一定规模的读者服务群体。一个图书情报机构缺乏读者服务对象,就失去其应用的功能和存在的前提。建国以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对桂林抗战文化的研究没有引起重视,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一些有识之上,开始对桂林抗战文化史料进行收集,整理和研究。但开始后,这一有意义的工作不得不被迫中断,许多散失民间的有关桂林杭战文化的珍贵史料成了“四旧”,研究桂林抗战文化成了。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情况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研究桂林抗战文化的人逐渐多了起来,桂林抗战文化史料的征集整理和研究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在这样的背景下,1993年桂林抗战文化研究会应运而生了。学会会员不断壮大,初步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的研究队伍。除了学会会员以外,还有一些国内学者被聘为特约研究员,他们分布在广西、广东、湖南、重庆、贵州、云南、山东、江苏、北京、上海、武汉等省市、近年来,还有韩国、美国的一些学者先后参与了桂林抗战文化的研究并取得成果。研究会的研究活动十分频繁,先后举办了三届全国性桂林抗战文化研讨会,目前已征集、整理、出版各种专题资料28种,约1oo0万字,发表有关桂林抗战文化研究的学术论文280余篇,计270万字,已出和待出各种专著8种,共460万字。更为难得的是桂林教育学院中文系在全国首创正式开设的桂林抗战文学专业课程,先后近500多名学生,接受了桂林抗战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广西师大历史系和中文系也在研究生中开展桂林抗战文化的研究,不仅出了成果,也培养了抗战文化研究的人才。桂林抗战文化研究活动的频繁和研究队伍的扩大,为建立桂林抗战文化资料中心提供了一定规模的固定读者群体。

3 建立桂林抗战文化资料中心具备了技术上的硬件。近年来,桂林图书馆积极推进自动化建设步伐,建成了馆计算机自动化管理系统。1997年11月,馆计算机网络系统与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互联,成为广西第一家上国内、国际互联网服务的公共图书馆,从而具备了远距、快速、便捷地向读者和公众传递各种信息的功能,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电子文献的传输方面走在全区、全国的前列。古老而传统的桂林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发生了质的飞跃,也为桂林抗战文化资料的保管、开发、应用提供了保障。

三、建立桂林抗战文化资料中心的初步构想

1 机构设置。桂林抗战文化资料中心应以桂林图书馆为主体,把收藏于该馆以外的本地区(如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桂林博物馆、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等)或更大地域范围(如国家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重庆图书馆、中南地区、西南地区的有关图书馆等)以及散失民间的桂林抗战文化资料聚集起来,形成一个相对集中、完整的全国性的桂林抗战文献专藏体系。该中心可设置在桂林图书馆内。具体业务可由该馆历史文献部承担。历史文献部的人员要进行适当的调整,要将有志于收集、整理、保存、利用、开发桂林抗战文化文献,不怕吃苦、乐于创业,熟悉图书馆工作和现代化信息处理工作的同志调整到抗战文化资料中心来。

2 经费来源。建立桂林抗战文化资料中心所需经费应采取国家资助为主,社会分担为辅的办法解决。国家应一次性投入资金用于该中心的库房、陈列室、阅览室建设以及配置现代化的设备,如计算机、光盘检索及存储设备缩微设备、文献复制设备、现代通讯设备及情息传递设备。每年还应拨入适当经费用于文献资料的征集和维护。社会筹措资金主要通过信息产品的生产收入以及成立抢救桂林抗战文化史料基金会。接受社会捐赠。

3加大资料的征集整理工作。首先加大对桂林抗战文化史料征集意义的宣传,并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抗战文化史料。如动员有关人士尤其是曾经战斗在桂林文化城的文化老人将个人收藏捐赠或出让;到乡镇民间寻觅、购买;将已流散外省的邮购回桂;与有馆藏的兄弟图书馆交换复本;从国家园书馆、云南省国书馆及重庆图书馆等复制、购买回桂林图书馆缺藏的抗战文化资料。其次对采集到的抗战文献进行整理清点,对残缺不全的要尽力补缺和修正,在原有基础上力求使文献相对完整和具有连续性,从提高文献的史料价值,丰富文献品种,提高藏品质量,使桂林抗战文位资料中心形成比较完备的文献资料收藏保障体系。总之,建立桂林抗战文化资料中心不仅是势在必行的,也是切实可行的。我们衷心的祝愿桂林抗战文化资料中早日建成。

[参考文献]

(1)魏华龄·桂林抗战文化研究20年[C]·载《桂林抗战文化研究文集(六)》2001

个人应战书例8

Summary: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strategic monitoring,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ic objectives strategic planning is the key.This is an update to the strategic execution of monitoring and strategic planning of the library, there are also some of the library's current strategy monitoring issues, is based on such a basis, construction and analysis of library strategic planning process based on comprehensive monitoring, also provides a new way of thinking.

Key words: library;Strategic planning;Integrated monitoring;Executive power

中图分类号:G251文线标识码:A

现行的战略监控主要是以战略实施的绩效进行的评估结果为依据的,通常会将预定的战略目标和实际结果进行比较,还要及时的采取一定的措施,对整个战略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正,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对战略进行终止,这样才可以保证图书馆战略目标得以实现。这个过程包括了对评价标准的确定、控制方式的选择和对偏差的纠正,最根本的实质其实还是对图书馆资源与能力进行监控促使战略流程、服务流程、馆员等可以紧密结合。在实践中,很多图书馆一般会采用反馈监控,以实现对战略规划的监控,这样就可以大大的提高战略规划实施的效果,不过这样就很少将图书馆战略规划当作一个关键的因素加以考虑,这样一来也很难使其适应战略管理的新要求。

1、 图书馆战略监控和战略规划执行力的关系

图书馆在实施战略监控的时候,其主要目的是可以更好的将战略规划执行的效果加以实现,这样也是为了可以保证图书馆战略规划可以更好的满足战略目标的实施,从而提升业绩,最直接的目的还是可以更好的将战略规划执行能力加以提升。这主要是因为执行的复杂流程,也是一个整套并且系统化的流程,这就包括了对目标和方法的讨论,同时还包括了责任的具体落实,还有对图书馆面临的环境假设,对图书馆的能力进行评估,还有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协调和奖励,同时还包括了以上几点和执行效果之间的结合。除此之外,还应该包括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的变革机制。所以可以看出,图书馆的战略规划执行的不单单是传统意义上的战略,应该还包括了对战略规划的制定和对战略计划的评价等具体内容。所谓的战略规划执行力的提高,也不单单是指对战略规划可执行性的提高,应该讲战略流程以及服务流程还有馆员等环节有机的结合起来,而且要可以在实施战略规划的时候对内部和外部的环境加以整合与改进,这样也是为了可以更好的保证整个战略规划得以顺利的实施,或者具备可以及时终止的能力。

2、 不足之处

现在的很多图书馆在对战略计划进行监控的时候,主要是指战略监控中的反馈监控,比如在最近几年逐渐被重视研究的平衡计分卡等,这个对于图书馆提升战略规划执行力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其可以作为提升图书馆战略规划执行力的一个有力的工具。不过平衡记分卡也是有缺陷的,其主要是从绩效管理方面得以发展的,这样就进一步使其体现出的是反馈监控。但是反馈监控也有着其自身的主要作用,主要是为了可以更好的向图书馆在战略实施阶段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这样图书馆未来的难以预测因素就很难被考虑在内,这样一来预警的功能就不能很好的体现出来,也就不能对其进行及时的防范。但是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如下:

2.1 对战略规划可执行性关注不够

图书馆要想可以更好的成为战略的执行者,那就必须要对战略规划的目标提出要求,其必须要具备可执行性,不过从事实上分析,很多的图书馆在对战略规划进行制定的时候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就包括了判断、分析、预测等方面的失误因素,这些都可能使战略的决策出现错误,从而将图书馆带向一个错误的发展方向。如果在图书馆不具备执行性的时候,那么要是执意执行,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2.2 对环境变化关注不够

对图书馆造成影响的不仅有内部的因素,还包括有外部环境的因素,外界环境的变化对于图书馆资源的变化也可以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些也会对战略规划的顺利执行产生一定的影响。鉴于这些情况的出现,那就很难及时的对其进行监控。

2.3 战略不确定因素关注不够

在对图书馆进行战略规划和实施的过程中,因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都发生变化,这样就使得不断出现各种各样的影响因素,这样就会严重的影响不确定因素,最终可能对图书馆战略可执行性造成一定的影响,很明显现行的战略监控对于这方面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

2.4 缺乏文化监控

在对图书馆的战略规划进行建设的时候,并没有对思想宣传、人文塑造和制度建设形成一定的重视理念,同时也没有对馆员采用战略管理文化更好的进行凝聚。在文化建设方面依旧的相对薄弱,这样就使得馆员对于战略管理以及战略监控方面没有形成足够的意识,这样就不能更好的积极主动去开展相关活动。

2.5 战略监控理念宣传不够

很多的馆员对于战略监控的任务不够清楚,对于发展的工作重点、重大措施的监控、监控的具体方法以及个人应该做的工作都不是很了解,这样一来就使得馆员更多的是不重视工作重心,从而直接对战略实施的效果产生影响,还会给战略目标的实现造成一定的影响。

2.6 绩效设置不当和操纵现象

现在的很多战略监控,最先应该指出并设定的就是绩效指标,尤其是对图书馆关键绩效指标的设定,因为这是图书馆的资源和投入精力的方向。不过,因为在这个环节可能会对绩效指标的设置不够准确,这样就会影响馆员的工作方向,还有可能会对很多绩效指标产生冲突,还会使其从正确的轨道上脱离,对整个战略规划产生影响。

3、 执行流程构建和分析

对于现在实行的战略监控,在具体环节操作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这样就需要构建一个符合监控规划的执行流程(如图1)。这也是对现在实行的监控功能的完善,保证战略监控可以更好的应对未来危机,同时可以实现对整个环节的及时监控。

3.1 实施前馈监控

对于战略规划执行力,其主要工作还是提高战略规划的可执行性,如果战略规划制定的好,那么在执行战略规划的时候工作就更加得心应手。

3.2 及时关注影响因素

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图书馆的外部环境是难以捉摸的,用户信息也是不断变化,竞争也更加的激烈,这样就给图书馆的发展和战略规划造成很多未知的因素,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也是越来越大,因此对于这方面的影响因素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3.3 充分利用反馈监控

在对反馈监控进行操作的时候,要尽量的将其和前馈监控加以结合,这样可以更好的保证战略规划的实施,同时可以对其进行很好的监控,也可以成为一个有力的监控工具,这一点也逐渐成为了很多图书馆重视的工具。

3.4 实施文化监控

在图书馆的日常活动中,逐渐形成了图书馆文化,这样也就逐渐被全体馆员加以认识,成为工作的目标和宗旨,还有价值的标准和行为的规范等。因此对于文化的监控是不可忽略的,主要是为了可以更好的提高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可执行效果。

4、 总结

对图书馆进行战略监控,其实也是时代的要求与呼唤,当然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战略监控其实是图书馆可以实现战略规划的一个重要的保障。基于综合监控的图书馆战略规划,其实也是执行流程在现行的战略监控基础之上添加前馈监控和文化监控的功能,主要的是为了可以更好的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危机进行防范,还可以在战略制定的过程中以及执行的过程中实施实时监控,对于馆员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除此之外,图书馆还应该要重视对战略规划的认同,以及对资源和战略规划的匹配工作,建立一个战略规划执行的评价体系。总而言之,就是要从各个方面加以完善和创新,更加全面的提升整个图书馆的战略规划执行力。

参考文献:

[1] 张军营.论图书馆战略规划[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1,(1):26-30.

[2] 刘勐,彭冀晔,胡文静等.基于综合监控的图书馆战略规划执行力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11):11-14.

[3] 柯平,陈昊琳.图书馆战略、战略规划与战略管理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0,30(6):52-57,138.

个人应战书例9

全面抗战爆发后,生活书店针对抗战时局做出了重大战略调整。1937年9月13日的第20次常委会上,决定大量出版战时读物,展开在国内各大中城市设立分、支店的计划,以及将总店迁往汉口。当时受战争干扰,全国的交通邮政系统极不顺畅,客观上单纯依靠上海或汉口的总店开展书店业务已经非常困难了;另一方面,战时扩大宣传动员,深入全国各地展开抗敌文艺宣传,也是大势所趋。正是基于这样两个原因,生活书店才制定了广设分支店的发展计划,并从武汉时期开始全面实施。总店迁汉以前,从1932年到1937年的5年多时间里,生活书店仅有上海、汉口、广州3家分店,而在1937年12月到1938年10月的武汉时期,就迅速设立了西安、重庆、长沙、成都、贵阳、昆明、香港等25个分、支店或办事处,到1939年时,前后一共设立了分、支店44处,办事处10处,临时营业处3处,流动供应所7处,建成了遍及大后方的庞大网络。而全店职工也从60-70人增加到300余人。抗战初期,特别是武汉抗战时期,生活书店在战火纷飞,资金缺乏的困难情况下实现如此大规模的发展,如此迅速地建立起全国发行经销网络,在中国乃至世界出版界都是一个奇迹。发行网点分布的广泛,也成为了生活书店胜出其他同行的无可比拟的优势。

从表1中我们不难发现,一方面在武汉抗战期间,生活书店迅速建立起了遍及尚未沦陷地区的发行和经销网络(并且这一时期主要是一些大中城市),但另一方面随着日寇侵略的步步深入,尤其是当局的残酷迫害不断加剧,这一网络也很快遭到毁灭性打击。生活书店到皖南事变前仅剩6家分店,皖南事变后更仅剩重庆一处,前期建立起来的的全国网络已经被彻底破坏了。因此,1938年汉口时期的生活书店在经营规模上,是武汉抗战时局下产生的一个空前绝后的高潮。

1.2积极出版抗战刊物

积极出版抗战刊物也是武汉时期生活书店的一大特点。在汉口,生活书店不仅继续出版原有的从上海等地迁来的诸如《世界知识》半月刊、《妇女生活》月刊、《新学识》半月刊、《战时教育》半月刊、《抗战》三日刊、《读书与出版》等刊物,还在汉口创办了《文艺阵地》半月刊、《国民公论》旬刊,以及将原《抗战》三日刊和《全民》周刊合并为《全民抗战》三日刊。这几大刊物成为了生活书店重要的宣传阵地,并且基本维持到了皖南事变前。以《抗战》三日刊和其后的《全民抗战》三日刊为例,《抗战》三日刊原在上海创刊,并在上海出版了前29号。而这其中,第7号至第28号因受到租界当局干扰,被迫改名为《抵抗》。从第30号开始迁往汉口,此后一直延续到1938年7月3日的第86号。可见《抗战》三日刊真正放手施展的主要舞台是汉口。另一个生活书店经销的重要刊物《全民周刊》,也是武汉抗战期间的1937年12月在武汉创刊的。在其发刊词中,就明确提出了该刊的使命是“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而奋斗”,“动员全民族全面抗战的播音台”。到7月7日,《抗战》三日刊和《全民周刊》合并为《全民抗战》三日刊。随着武汉战局日渐吃紧,到10月15号第30号时该刊便迁往重庆了。从这时开始,《全民抗战》改为五日刊,到1939年5月13日第70号又改为周刊,最终在1941年被迫停刊,总共157期。虽然《全民抗战》在汉口仅活动了3个月,但这三个月却显而易见地是该刊物最为活跃的高峰时期,不仅出刊最为频繁,而且在8月还增出《保卫大武汉特刊》13期。整个生活书店历史上,也唯有武汉抗战时期的《抗战》和《全民抗战》维持了长达8个多月的三日刊这样高频的出刊率,这也是生活书店历史上和世界反法西斯文艺宣传史上的一个壮举。

1.3大规模出版各类战时读物

书籍方面同样是汉口生活书店的一大亮点。1938年武汉抗战期间,生活书店在图书出版的数量和所涵盖的范围、内容上看,都体现出空前大繁荣的局面。总的来看,这一时期生活书店的图书出版发行在数量呈现出空前绝后的高峰,在内容上则呈现出适应战时需要,侧重抗战读物的倾向。

在武汉时期,生活书店为了适应当时全民抗战的积极形势和氛围,在1938年1月即建立了编审委员会,以加强组稿和编辑工作。在编审委员会卓有成效的工作下,生活书店的新书出版工作取得了惊人的成果。表三、表四典型反映了武汉抗战时期生活书店的出版热潮:军事类图书中,超过一半是1938年出版的,音乐类图书数量虽然不多,但也有一半集中在1938年出版。

这一时期的生活书店不仅新书出版数目众多,而且书籍内容明显侧重战时需要。如表三中所列的抗战期间生活书店出版的音乐类图书,无一例外都是抗战题材。这一时期,汉口生活书店不仅继续出版原有的“救亡文丛”、“世界知识丛书战时丛刊”、“黑白丛书战时丛刊”和“战时大众知识丛书”等战时图书系列,还在汉口新创立了“战时社会科学丛书”、“问题与答案丛刊”、“抗战中的中国丛刊”和“西北战地服务团丛书”等等。这些书刊都是应抗战实际情况而特别编写的战时读物。

进入40年代后,加大了打击进步文化事业的力度,出版审查日趋严格,即使通过审查的书也常遭查禁。1940年生活书店出版新书80多种,仅为1939年的一半,1938年的三分之一。因而在抗战中后期生活书店的出版规模明显萎缩,以至陷入停顿,这与武汉抗战时期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国统区的重要党外宣传喉舌

2.1生活书店接受中共领导的开端

武汉抗战时期的全民抗战时代洪流促成了邹韬奋本人和生活书店与中共直接联系的建立。1937年12月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在汉口正式成立,同月邹韬奋也刚刚来到武汉。不久,他即前往八路军办事处与会面。由此,生活书店和中共高层领导开始建立了直接联系。当时在武汉,生活书店经常举办周末晚会。在晚会上,一般是领导、编辑汇报店务情况和抗战形势,但也经常对外邀请一些人士前来作报告。从相关文献上看,至少两次到过生活书店作报告,一次是1938年2月应邀前来,向全体员工作了“关于当前抗战形势和青年的任务”的报告,引起了全店同人的热烈反响;另一次是在5月,这一次的报告中,传达了同志即将发表的《论持久战》的主要论点,鼓舞店员对抗战必胜的信心。还有一次的周末晚会上邹韬奋还请来了中共长江局的另一位重要领导人秦邦宪(博古)谈国共关系的问题,提醒生活书店注意顽固派的破坏活动。在生活书店中,不仅其“总设计师”胡愈之等高层人士就是共产党员,邹韬奋本人也最早在汉口向长江局领导同志第一次提出了入党要求。可见,正是从武汉抗战时期的汉口开始,生活书店主动自觉地开始接受了党的领导。

2.2积极出版进步书刊,宣传中共救国主张

武汉抗战时期,生活书店非常积极地出版马克思主义的进步书刊。单从数量上看就可以鲜明表现出来。

表4所统计的,仅仅是马恩列斯毛五人的直接著作,还不包括他其他马列主义书籍。从中不难看出,由于武汉抗战时期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尤其是生活书店积极的进步姿态,使得在武汉时期相关书籍得到集中出版。这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诸如《共产党宣言》、马克思的《资本论》、的《论持久战》等,都是在武汉抗战时期的汉口生活书店出版的。

这一时期,生活书店还不断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在汉口出版的《抗战》三日刊的第三期(第32号),便全文登载了几天前中共中央刚刚发表的《中国共产党对时局宣言——巩固国共两党精诚团结,贯彻抗战到底争取最后胜利》一文。第59号到第72号,则连续刊登了《边区实录》,全面介绍陕甘宁边区各方面的情况。此外还有诸如美国记者史沫特莱介绍八路军与边区民众的鱼水深情的演讲、陕北公学和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招生简章等等。虽然邹韬奋生前始终没有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但他所经历的道路是“中国知识分子走向进步走向革命的道路”。正如1938年4月赞扬《生活》周刊时所说的那样,“讲人民群众想讲的话,讲反动派不肯讲的话,讲《新华日报》不便讲的话”,这可以说是对整个生活书店自武汉抗战时期之后的准确概括。生活书店自汉口时期开始,事实上成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在国统区一个重要的党外宣传喉舌,这也使得武汉抗战时期的生活书店,在整个生活书店的历史上更加具有非凡的划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复旦大学新闻系研究室.邹韬奋年谱[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2.

[2]李文.生活书店史稿[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98.

[3]钱小桓,需群明.韬奋与出版[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26.

[4]李文.生活书店史稿[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98.

[5]《武汉抗战史料》,武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汉出版社2007年11月第一版,第741页.

[6]李文.《生活书店史稿》[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435.

[7]李文.《生活书店史稿》[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181.

[8]李文.《生活书店史稿》[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357.

[9]见《生活书店大事记编年》,及钱小柏《回忆韬奋先生》,载《中国现代文艺资料丛刊》第8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9月第一版.

个人应战书例10

进行数字图书馆建设是图书馆迎接网络时代的重要战略,这项工作关系着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虽然21世纪传统图书馆暂时不会消失,但随着各种出版物的盛行,数字图书馆将居首位。未来的图书馆将以服务特色和技术手段论高低,能否迅速占有信息资源并向社会提供信息产品将成为衡量图书馆的标准。数字图书馆作为图书馆的主要方向,它的研究与建设水平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图书馆在未来信息时代的地位和作用。由此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认真研究新世纪数字图书馆建设这一重要课题。

1.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图书馆的基本形态是一种混合型图书馆,即实体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融合。混合型图书馆的任务是在现实图书馆运作机制的作用下,按照规定目标,利用多种手段为读者提供多层次、多样化服务。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国家多项数字图书馆工程的上马,各种类型的图书馆借助于数字图书馆建设具备了网络化和自动化服务的基础,也极大地改善了图书馆的工作环境和服务环境。时至今日,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势头仍然十分强劲。从数字图书馆建设总体发展来看,已经经历了基于数字化资源(第一代)阶段,基于集成信息服务(第二代)阶段,进入了基于用户信息活动的(第三代)数字图书馆建设阶段,这一阶段更加强调建成国家知识基础设施的建设目标和“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

数字图书馆建设给实体图书馆带来的变革是巨大的,其功效归结为:初步确立了围绕一个统一的逻辑组织结构运转,促进图书馆整体整合的理念;初步形成了图书馆分布式的知识环境;不断借鉴国内外先进行业的数字化管理经验为我所用;促进了数据库建设标准化;提供快捷而有效的信息获取途径,初步实现了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要求;促进联合结盟以解决研究开发的难度与成本以及资源共享的问题(针对某个特定的群体);为图书馆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是,国内数字图书馆建设仅仅是初级阶段,还需要用相当长的一个建设过程,还需要通过一个整合机制将新旧资源、技术和服务等结合到一起,为读者提供一种既能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的途径,又能与知识创新相融合的学习与研究平台。这些目标都涉及到图书馆基础设施建设、集成管理、各类数据库系统的引进和完善,以及图书馆专业人员业务素质的培养和提升等全方位的战略创新。

2.数字图书馆建设战略创新的关键因素

2.1战略规划与实施方式的选择

数字图书馆建设进行战略规划,具体方式有很多种,每一种方式都意味着不同的控制力度。具体做法是:管理者在深入调查和分析了本系统或本馆的核心力量、合作规范、技术需求选择、信息资源建设、与外包商的关系、业务管理链体系等问题之后,战略可以依据这一思考框架的各种因素进行整理规划,并以此决定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具体实施方式。

2.2战略决策的依据

数字图书馆建设战略决策需要对许多战略性的因素进行综合的、周密的考虑,其中有图书馆的核心力量、合作问题、技术需求选择、信息资源建设、流通渠道、业务链管理体系几个方面的重要依据,任何一方面的疏忽都可能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

3.数字图书馆建设战略创新的原则与策略

3.1基本原则

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战略目标要与整个社会发展相适应,坚持理性化、科学化和可行性原则,既注重把国情与数字化图书馆有机结合,又注重把建设理念定位于全面整合图书馆管理机制和读者服务领域方面。在实际操作时,为了保证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实际效果以及与环境动态变化相适应,建设项目承接单位要从实际出发,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量力而行,必要时应当暂时放弃一些功能复杂的应用。

3.2实施策略

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我们面临着大量开创性的、前人没有涉足过的课题,面临着大量错综复杂的矛盾。要解决这些课题和矛盾,必须从当前的国情出发,创造性地进行决策。图书馆决策层必须事先确定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战略和实施目标,明确自身条件,将图书馆力量积聚于自己的核心业务,选择适合于自身能力的建设方案和实施步骤,争取取得成功。同时要对数字图书馆的规模、布局、结构、层次、内容和方法的各个环节进行理性分析,紧紧抓住管理体制、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资源流通渠道三个关键环节,构建工程建设支持系统,形成集成整体功能和优势的格局。

近年来,国家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已经进入应用阶段。这种发展形势既给图书馆带来了十分有利的发展机遇,也使图书馆面临信息市场竞争的挑战,图书馆必须依靠自己的核心能力,通过自身改革来淡化传统图书馆的依附性,逐步确立图书馆独立性、先导性的社会作用,并将图书馆极具优势和特色化的信息服务功能纳入国家信息化服务体系。

数据库基础建设是当前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中之重。图书馆数据库建设不仅要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建设原则,还必须充分利用各自的特色优势,联合建设强大的信息资源数据库群,并借助于国际、国内互联网联机检索系统的支持,形成完整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系统。这样不仅能使基于数字图书馆平台的读者服务体系成为图书馆人社会化全方位服务的突破口和支撑点,还会成为示范案例有效地带动和促进国家整体知识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

3.3实施管理

统筹规划,管理先行是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在不同阶段必须把握的原则。工程管理主要体现在战略规划的落实与监控方案的实施,用以确保在数字图书馆建设实施过程中,对各个子项目进展的科学监测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还要兼顾与合作者沟通,谋求相互的信赖和长期的合作。

数字图书馆建设必须以建立丰富的数字资源库为基础,否则要实现数字图书馆就是一句空话。各类型图书馆应针对本馆实际情况,将本馆馆藏资源数字化,建立具有本馆特色的数据资源库,并通过相接的网络系统实现大部分地区图书馆文献资源的联机采编。

3.4人才培养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数字图书馆工作要求管理人员具有较高学历和专业素质,需要掌握多方面知识结构的人才,如计算机、网络信息加工与管理、知识产权与保护、数字图书馆运营与管理等方面人才。图书馆只有培养出这样的高素质的人才方能保证数字图书馆持续不断地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个人应战书例11

这种从容、平实来源于作者对相关素材处理的详略得当。该书对IBM做了“全景式”的介绍,且既有全球业务的情况又有中国业务的情况,同时在介绍中国业务情况的时候也紧密结合其全球业务情况。

这种叙事路径虽然使得文章结构不够完满,但却大大增益了其认知功能。当然,这是就中国读者而言的——实际上,这本书就是写给中国读者看的。它让中国读者可以从全球性与本地性的对立统一中更加全面地了解IBM。

正如一位业界人士所说:“以前我们看到写跨国公司的书,总有很多缺憾。

国外作者的作品,往住是全球和美国的内容多,中国的内容很少;而国内作者往往局限于职位和视野,写出的东西细节很多,甚至夸张很多,但缺乏跨国公司应有的思考高度。幸好,这本书把这两个缺憾都弥补上了。

该书的宣传语是“IBM大中华区副总裁解读企业长青密码”。

什么叫企业长青密码?估计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从内容看,尽管该书是以企业发展史及企业成功学的面目出现的,书中最扎眼的字眼是基因、价值观、核心能力等。

但实际上,作为前IBM的高管、高级职业经理人,作者着墨最多且最到位的还是对IBM战略管理能力的总结与提炼。这应该是职业偏好的一种反映。

也正是因为这一偏好,该书中对IBM发展史的记叙是粗线条的,但对IBM的两次转型和进入中国市场之初的沉浮记叙得比较细致——也是全书中最好看的部分,因为这些内容最能彰显IBM战略管理能力的强大。

需要说明,战略管理与战略是两个概念,战略管理是一个行为学概念,其涉及三个方面:战略目标、战略规划(实施的方法,关键是业务模型)、组织保障,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三方面,因为前两方面可以由管理咨询公司完成,第三方则只能自己完成。

因此,如果说一个企业真的有所谓核心竞争力的话——笔者认为应该用“比较优势”取代“核心竞争力”,那核心竞争力肯定就是战略执行力的某种换了一个角度的说法。

成功的企业都是战略执行力强的企业,或者说懂得为新战略的实施提供强大组织保障的企业。

IBM也一样。正如书中所述,IBM的两次转型,即制定颠覆性的新战略,都是伴随组织架构的大变革进行的。

第一次是小沃森主导的,其变大集权的组织架构为分权的组织架构,同时还完成了“去家族化”,把IBM从“类家族企业”变成了公众公司,由此使IBM成为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典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