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通识教育学院工作计划

通识教育学院工作计划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1-29 05:04:46

通识教育学院工作计划

通识教育学院工作计划例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7-0079-02

继2010年6月首批61所高校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来,湖南工学院于2011年成为教育部卓越计划第二批启动的133所院校之一。目前,学校已有3个试点专业获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立项建设,即:电气学院的自动化专业、材料与化工学院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和机械工程学院的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我校通过创新人才培养,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推进我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一、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三重一高”人才培养模式

卓越计划的目标就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和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适应“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加快我校内涵式发展,促进本科教学改革和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以“重基础,重技术,重能力,高素质”的“三重一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三重一高”的内涵。“重基础”就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学科专业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通过扎实的基础理论学习,为后续的学习提供保障;“重技术”就是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学生的技术思维和技术应用方面的能力,让学生不但学到精湛的专业技术,还能够解决生产、管理和服务实践中的具体技术问题;“重能力”就是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达到综合工程实践能力,能够适应各自的职业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素质”就是重视学生在人文素养、科学精神、道德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的培养,使学生成为综合素质高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2.“2+1+1”的学程分段模式。“三重”是我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从基础、技术、能力到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递进的过程,体现我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持续性、渐进性和上升性。“一高”是我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具体按照“2+1+1”的模式进行。我们将大学学程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大学的第一年和第二年,这个阶段主要开设的课程有:一是通识教育课程,包含通识基础课程和文化素质课程;二是学科基础课程,包含学科门类基础课程和专业大类基础课程。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淡化专业,其培养目标就是打下扎实的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以拓宽专业口径。第二个阶段就是大学三年级,这个阶段主要开展专业教育,开设专业主干课程,目标是以获取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质以及培养综合专业技能。第三个阶段就是大学四年级,这个阶段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增设与职业素养相关的选修课,如职业资格课程、专业技术资格课程等,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3.“三级平台+两大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在课程结构方面,形成“三级平台+两大模块”的知识、技术、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结构体系。“三级平台”包括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教育平台和专业教育平台。通过构建“通识教育基础+学科基础”的基础教学平台,帮助学生打牢理论基础;通过构建“专业主干(核心)课+专业方向选修课+职业素养选修课”和集中性实践课程的模块化专业教学平台,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拓展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空间。“两大模块”包括集中性实践教学模块和素质与能力拓展模块。通过构建素质与能力拓展模块,将第二、第三课堂课程化,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狠抓实践教学环节,凸显工程创新能力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特点之一就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而其主要途径就是实践教学。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才能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1.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适当地压缩公共基础课的理论课时数,增加实践课时数。增加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提高实践环节学时学分的比例,文科和理工科专业分别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以上和35%以上。以重点实验室、特色示范专业实验室、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等的建设,合理设定实践教学时序,按照从基本、初级、高级到创新技能的递进式模块,安排实践教学活动。

2.创新实践教学环节。增设学年论文、课程设计、网络实践、调查研究、读书报告等实践环节。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引导大学生申报省级、部级创新项目,鼓励大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以创办“卓越班”为突破口,以企业要求、实践背景提出课题,以设计、论文、专利、业绩、成果、创业等多种考核方式完成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推进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的考核方式的改革,为实习与创业结合的毕业实践模式的顺利开展积累经验。

三、师资队伍建设

1.制定了有关制度。学校制定了《湖南工学院“卓越计划”师资建设管理暂行办法》。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切实提高“卓越计划”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保障“卓越计划”专业培养目标的师资力量。每个“卓越班”配备1名班主任,同时配备1名专职辅导员。

2.走出去,请进来。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教学特点,走出校门、国门,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到企业现场办学;同时请有经验的教师为学生授课。我校外国语学院的李建红、谢争艳两位老师赴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学习,分别选听了语言学、英语教学和英语文学等相关课程。又如我校海外名师、台湾清华大学王明扬教授,同安工学院廖可兵院长和部分专业教师带领工业工程专业学生103人赴衡阳合力工业车辆有限公司,开展了别开生面的现场教学。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博士生张良、陈景活为工业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教授《工业工程基础》课程。千山药机董事长、总经理刘祥华被聘为我校客座教授等。

四、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互赢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关键就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如德国“双元制”模式、英国“三明治”模式等。我国高校“卓越计划”则通过与企业在卓越工程师培养全过程的合作,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才能够得以弥补和加强。

1.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建设。“湖南省高校‘先进制造技术’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和“水泥工业新技术产学研合作基地”的成立推动了我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活动,在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学院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企业与学院共同培养学生,达到了互利双赢。

2.依托重点学科建设,共创“卓越班级”。以学院重点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为依托,与湖南千山制药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协议,成立面向药机行业培养人才的“千山学院”,共同实施“湖南工学院千山药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湖南工学院实践教学计划”,并逐步把自动化、机械设计与制造、材料成型和计算机类专业纳入“千山学院”这一品牌。

五、成果与影响

1.保障体制不断完善。学校党委和行政高度重视“卓越计划”的实施。学校成立“卓越计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教务处内部设置职能科室――“卓越计划”办公室,学校成立“卓越计划”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学院(部)成立“卓越计划”工作组。组长为院长,其他党政领导为副组长,此外还有卓越计划专业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和合作培养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等组成。学校制定了《湖南工学院“卓越计划”师资建设管理暂行办法》、《湖南工学院工程实践教育基地(中心)建设与管理办法》、《湖南工学院“卓越工程师”培养与管理细则》、《湖南工学院“卓越计划”师资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和《湖南工学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项经费管理规定》等。

2.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不断涌现。我校一直高度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校企合作、实践教育活动、创业大赛、大学生创业教育计划和大学生创业导师计划等各种形式,开展了“全链条式”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目前我校已与泛华集团、大亚湾核电站、千山药机、香港皇朝家私、三一重工、、南方水泥等知名企业开展了校企战略合作,在全国设立了70多个实践教学基地。以“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组建的“皇朝家私实践教学班”学员已正式在企业进行培训。“千山实践教学班”的22名学员,也于3月2日奔赴企业展开实习。

3.深度合作,共建“创业孵化器”。学校已与泛华集团签署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协议,将连续开办三届“华兴建设卓越土木工程师培养班”,共同实施“湖南工学院华兴建设卓越土木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湖南华兴建设集团员工继续教育计划”、“湖南工学院华兴建设实践教学计划”和“互联网金融创业教育计划”;共同建立建设“大学生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和“人力资源培训基地”。我校与本土知名建工企业的深度合作,计划用6年的时间培养超过3000名大学生创业者,建立一个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创业孵化器”,打造出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型创业人才的高等院校示范项目。

参考文献:

通识教育学院工作计划例2

一、2009年继续教育计划申报

各单位(部门)要结合本地区、本单位(部门)的发展对人才队伍建设的需求,认真制定2009年度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活动,努力形成特色培训项目。同时可申报院设立的以下培训项目:

1.专项技术短期培训班

为加强科技人员的培训,使科技人员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掌握学科新进展、新技能、新方法,开拓视野,提高技术水平和科学实验的分析能力,院2009年将资助研究所举办专项技术短期培训班。各研究所可根据需求,申请举办针对本领域创新型专门人才的培训、实用性强的专项技术理论知识及实验分析方法培训等,以提高科研技能水平。培训班应注意吸收院内、外同行参加,促进科研技能的交流。同时鼓励各研究所推进各类资源的协调与整合,实现培训资源的整体优化。

2.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研修班

为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相关专业技术领域的发展,为广大专业技术人员交流经验、取长补短,了解科技前沿新知识、新技术提供平台,有效推动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院2009年将资助研究所举办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研修班。高级研修班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专业技术课题,高新技术领域发展中的重大共性关键课题,自主创新、团队建设等方面的前沿性、基础性理论课题。

3.管理干部培训班

各单位可通过短期培训班、专题研讨、讲座等多种方式,积极开展管理干部的培训,重点加强管理工作中难点问题的研讨以及所需岗位知识技能的学习。各分院要认真规划、统筹安排,抓好所联系单位管理干部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提倡分院、相关研究所联合举办培训班。

4.机关各部门要紧密结合创新基地建设的需要,有计划地组织好本系统管理干部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以提高本系统管理干部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机关各部门的培训计划直接向院人事教育局申报。

请各单位(部门)认真做好2009年继续教育计划上报工作,院将根据各单位上报的培训计划,编制全院年度培训计划,并下发各单位(部门),以提供培训信息,便于自行选训。

二、2008年继续教育情况统计

通识教育学院工作计划例3

为提高全院干部职工对加强计划生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自觉性,我们经常利用院周会以及每周一晚上的政治学习时间,组织学习计划生育的政策法规.科普知识.人口理论等内容,在基础知识教育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利用黑板报.刊版.宣传栏等宣传工具,宣传计划生育工作的有关政策和制度.在全院形成了浓厚的计划生育舆论氛围,通过宣传教育使干部职工不仅明确了计划生育工作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懂得了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而且提高了计划生育应知会率和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自觉性,到目前医院没有一人违犯计划生育政策。

二.领导重视,常抓不懈。

为把计划生育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医院党总支始终把些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首先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各职能科室主任为组员的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医院根据有关计划生育政策规定,制定了医院《计划生育规定》,为了明确职责,落实责任,院长与卫生局签定了计划生育合同书,并指定一位责任心强的同志专门负责计划生育工作,并做到了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科室主任靠上抓,党政工团一齐抓的网络管理体系,保证计划生育工作落在实处。

三.努力做好计划生育的管理服务工作。

为了切实做好医院的计划生育工作,我们采取得力的措施,堵住了漏管.漏报和漏查的问题。

首先,为了堵住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终止妊娠行为的发生,我们组织妇产科和超声科的医务人员认真学习了《山东省终止妊娠的规定》.《母婴保健法》等内容,使他们明确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同时为了增强这项工作的透明度,我们将《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终止妊娠规定》制成刊版悬挂在妇科门诊.妇科病房和超声科的醒目位置上以方便群众监督,由于我们措施得力,目前没有发现一例违犯规定现象。

其次,为了配合好计划生育工作,我们要求施术医务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并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在接生时,严格检查准生证,认真填写接生情况统计报表和出生缺陷表,由于我们严格制度,目前在我院接生的,没有一例违犯计划生育政策的。

第三,为了宣传计划生育,我们按xx计划生育委员会要求成立了“人口与计划生育.孕妇学校”并由一人专门负责,定期开放,使育龄群众明确了计划生育政策法规和母婴保健措施等基础知识。

通识教育学院工作计划例4

为提高全院干部职工对加强计划生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自觉性,我们经常利用院周会以及每周一晚上的政治学习时间,组织学习计划生育的政策法规.科普知识.人口理论等内容,在基础知识教育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利用黑板报.刊版.宣传栏等宣传工具,宣传计划生育工作的有关政策和制度.在全院形成了浓厚的计划生育舆论氛围,通过宣传教育使干部职工不仅明确了计划生育工作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懂得了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而且提高了计划生育应知会率和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自觉性,到目前医院没有一人违犯计划生育政策。

二.领导重视,常抓不懈。

为把计划生育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医院党总支始终把些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首先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各职能科室主任为组员的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医院根据有关计划生育政策规定,制定了医院《计划生育规定》,为了明确职责,落实责任,院长与卫生局签定了计划生育合同书,并指定一位责任心强的同志专门负责计划生育工作,并做到了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科室主任靠上抓,党政工团一齐抓的网络管理体系,保证计划生育工作落在实处。

三.努力做好计划生育的管理服务工作。

为了切实做好医院的计划生育工作,我们采取得力的措施,堵住了漏管.漏报和漏查的问题。

首先,为了堵住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终止妊娠行为的发生,我们组织妇产科和超声科的医务人员认真学习了《山东省终止妊娠的规定》.《母婴保健法》等内容,使他们明确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同时为了增强这项工作的透明度,我们将《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终止妊娠规定》制成刊版悬挂在妇科门诊.妇科病房和超声科的醒目位置上以方便群众监督,由于我们措施得力,目前没有发现一例违犯规定现象。

其次,为了配合好计划生育工作,我们要求施术医务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并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在接生时,严格检查准生证,认真填写接生情况统计报表和出生缺陷表,由于我们严格制度,目前在我院接生的,没有一例违犯计划生育政策的。

第三,为了宣传计划生育,我们按xx计划生育委员会要求成立了“人口与计划生育.孕妇学校”并由一人专门负责,定期开放,使育龄群众明确了计划生育政策法规和母婴保健措施等基础知识。

通识教育学院工作计划例5

我院在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中,认真贯彻了上级党委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的指示精神,并通过健全的制度措施和扎实有效的宣传教育,有力的推动了我院的计划生育工作,保证了计划生育工作制度的落实,医院连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一.加强教育,提高认识。大秘书网-d为提高全院干部职工对加强计划生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自觉性,我们经常利用院周会以及每周一晚上的政治学习时间,组织学习计划生育的政策法规.科普知识.人口理论等内容,在基础知识教育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利用黑板报.刊版.宣传栏等宣传工具,宣传计划生育工作的有关政策和制度.在全院形成了浓厚的计划生育舆论氛围,通过宣传教育使干部职工不仅明确了计划生育工作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懂得了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而且提高了计划生育应知会率和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自觉性,到目前医院没有一人违犯计划生育政策。二.领导重视,常抓不懈。为把计划生育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医院党总支始终把些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首先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各职能科室主任为组员的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医院根据有关计划生育政策规定,制定了医院《计划生育规定》,为了明确职责,落实责任,院长与卫生局签定了计划生育合同书,并指定一位责任心强的同志专门负责计划生育工作,并做到了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科室主任靠上抓,党政工团一齐抓的网络管理体系,保证计划生育工作落在实处。三.努力做好计划生育的管理服务工作。为了切实做好医院的计划生育工作,我们采取得力的措施,堵住了漏管.漏报和漏查的问题。首先,为了堵住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终止妊娠行为的发生,我们组织妇产科和超声科的医务人员认真学习了《山东省终止妊娠的规定》.《母婴保健法》等内容,使他们明确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同时为了增强这项工作的透明度,我们将《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终止妊娠规定》制成刊版悬挂在妇科门诊.妇科病房和超声科的醒目位置上以方便群众监督,由于我们措施得力,目前没有发现一例违犯规定现象。其次,为了配合好计划生育工作,我们要求施术医务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并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在接生时,严格检查准生证,认真填写接生情况统计报表和出生缺陷表,由于我们严格制度,目前在我院接生的,没有一例违犯计划生育政策的。第三,为了宣传计划生育,我们按XX计划生育委员会要求成立了“人口与计划生育.孕妇学校”并由一人专门负责,定期开放,使育龄群众明确了计划生育政策法规和母婴保健措施等基础知识。第四,为了加强医院计划生育工作的服务与管理,我们为全院妇女办理了“透查妇女登记表”已婚育龄妇女档案及常驻人口信息登记表,并做到每年的4月份和11月份对育龄妇女进行两次透查,对停薪留职的妇女经常写信和派人了解情况,从而使违犯计划生育工作的死角及苗头及时得以解决。由于我院制度落实,措施得力,使我院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率.节育率和统计准确率均达100%。X年X月X日

通识教育学院工作计划例6

人口问题是制约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十二五期间,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断完善相关法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是军队计划生育工作的基本要求。面对很多新情况、新问题,作为军队计划生育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军队院校计划生育工作,应该结合自身特点,认真分析情况查找问题,与时俱进地开展工作,扎实有效地推进管理创新。

一、军队院校计划生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军队院校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取得了新的发展和进步,但进入“十二五”后工作中仍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1、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军队院校计划生育工作已经开展多年,各级领导虽能身体力行的执行相关规定并将其作为一项日常性工作认真负责的做好,但重视程度还不够,没有将其与军队院校的全面建设相结合,与教职员工的成长进步相结合。对计划生育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受前一阶段工作成果和社会舆论的麻痹,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有所减退。

2、计生干部多为兼职

军队院校会议后,大部分院校的体制编制做了一定程度的调整,院校工作千头万绪,因此,很多院校将原来专门的计生干部调整为兼职。致使院校计划生育工作的时间和精力分散,工作难度增加,多采取突击式和应付式的工作方法。加之,由于是兼职工作,负责计划生育干部不断调整,使工作缺乏连贯性和深度,没有动力总结创新,工作中存在疏漏和隐患。

3、人员情况复杂

军队院校的人员情况比较复杂,除有军官、士兵和文职干部外,还有大量的非现役文职、公勤人员及职工、临时工等。营区流动人口较多,成分复杂,职业岗位多样,这给计划生育工作的情况掌握、制度落实、管理协调等都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4、管理难度加大

军队院校军队人员以高学历技术干部为主,他们学历高,思想活跃,民主和维权意识较强,有主见,对计划生育问题都有各自的认识,不能高压胁迫或强行执行。并且由于工作需要,长期在校学习,结婚及生育子女时间不断推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优生优育。

二、提高军队院校计划生育工作水平应采取的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紧贴教职员工实际,深入开展优质服务、精确管理,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军队院校计划生育工作。

1、加强组织领导,党委统揽、机关共管

一是各级党委应该统一思想,把计划生育工作作为一个全局性、长远性、艰巨性的工作来抓,充分认清计划生育工作对于凝聚军心士气、促进院校全面建设的重要性。要将计生工作作为政治责任抓落实,列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变成经常性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认真履行《纲要》规定的各项要求。

二是坚持军政主官亲自抓负总责,各级主官具体抓,各部门密切配合的原则,信息共享、齐抓共管、目标一致、责任共担。逐级签订责任书,把计生工作作为一项考核干部,奖励先进团队的标准来落实。

三是加大经费投入做好计生保障。每年从党费中划拨专项经费,做到计生经费专款专用,改善基础设施,组织学习培训,开展宣传服务,奖励先进,解决困难等。

2、加强舆论引导,抓好宣传教育

一是斟酌宣传教育内容。计生教育应与官兵日常生活和个人需求紧密结合。一方面要集中开展人口理论、人口国情、人口政策、军队规章制度、业务流程和个人职责义务的宣传教育;另一方面要加强生殖和心理健康教育,广泛宣传婚育科普知识、生理健康知识,帮助教职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婚姻观。

二是拓展宣传教育形式。通过课堂教育、展馆参观、政策讨论、网络宣传、影视作品欣赏、评比竞赛、表彰联欢、宣传品派发、心理咨询等形式使广大干部职工全方位、多渠道、自觉主动、喜闻乐见地接受计生信息,遵守计生法规,争创五好家庭。

3、掌握情况,分类指导,改善服务

军队院校计生工作对象复杂,针对这一情况,计生干部首先应该区分对象层次,摸清个人情况。要通过访谈、调研、填表等方法掌握一手资料,建立院校的个人婚育档案,不断更新最新情况,使工作有的放矢。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认真研究不同对象的心理特点和个人需求,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措施,做好计生的管理教育工作。对未婚人员加强生理、心理卫生和婚恋观教育;对已婚人员,强化优生优育和避孕节育知识教育;对再婚夫妇做好政策法规教育和心理疏导服务;根据流动人口数量多、性质杂、居住散特点做好军地双管互助工作,严格审查、责任细分、跟踪管理、落实到人。

最后,针对有些教职员工自觉参与性差或不便参与的情况,要主动上门,优质服务。把工作延伸到教职员工家,延伸到学校营区外,拓展到解决教职员工及其家属的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上,切实做好人心工程,发挥技术服务优势,把普讲、普查、普治服务到每一名教职员工及其家属。

4、科技牵引,提高工作质量

一是要充分利用军地资源优势和人员素质优势,提高计生工作的科技含量。利用网络、先进仪器、咨询访谈等方式快捷准确地获取人员情况,通过科学分析,随时掌握人员思想动态。

二是科学引导婚恋生育。关心干部成长进步和身心健康,合理安排教职员工的学习、工作、生活,提倡劳逸结合、张弛有度;加强军地联系,帮助大龄官兵解决择偶困难问题;开展心理咨询、医疗查体等方式,增强心理素质,保证优生优育。

三是科学规范管理制度。依据先进的科学理论,细化工作流程、规范管理制度、落实责任分工、明确奖励处罚,将管理工作制度化、流程化、科学化。

5、大力加强计生干部队伍建设

通识教育学院工作计划例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0-0153-02

一、引言

工程院在《走向创新――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综合报告》中指出:工业界既需要学术型工程科技人才,更需要应用型工程科技人才,当前尤其需要技术交叉、科技集成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我国的工程教育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但是大而不强、多而不精,工程教育普遍缺乏创新性和实践性,一直是困扰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难题[1]。2010年中国工程院与教育部共同制订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这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卓越计划”明确指出“目前中国工程教育要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大批各种类型的工程师”[2]。针对“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涉及的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各高校已开展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3-5]。福州大学作为首批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之一,针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基本要求,借鉴西方先进的高等工程教育模式,结合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材料热处理方向的背景及热处理人才应用特点,借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模式,建立完善了材料热处理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并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探索和教学改革。

二、欧美工程教育培养特色

西方发达国家的知名高校基于“于实践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等先进理念进行高等工程教育。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由麻省理工学院等四所大学联合提出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主动的把课堂知识与实践之间有机联系的学习方式,将教育的投入与产出密切联系。CDIO评价标准中提出的要求是参照工业界的需求制定的,因而能完全满足[6]。作为全球工程教育领域佼佼者的德国,工程教育采用一种面向实际应用的高等工程技术教育[7,8]。德国工程教育与企业联系紧密,工程教育强调与企业共同生长、相互依存,非常注重学生企业实习的环节。德国的工科院校把科学地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与方法作为教学内容,并及时将生产中新工艺、新技术、新知识补充进来。德国工程师教育的应用科学大学采用“3+1”的学制,强调企业实践教学环节,用1年的时间让学生进企业完成工程实践教学。

三、我校卓越工程师培养措施及特色

福州大学围绕卓越工程师所需的素质要求,借鉴西方先进模式,以面向工程实践、强化能力开展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措施。目标培养具备材料热处理专业综合基础知识、较强工程技术和创新研究能力,具有宽广知识面和较强发展能力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1.创新教学理念制订新的培养方案。美国工程院院长查尔斯・韦斯特曾经指出:“拥有最好工程人才的国家占据着经济竞争和产业优势的核心地位”。[9]学院面对当前的国内外现状,应迅速转变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理念,切实从思想上重视工程实践教育,着力培育学生的特长与技能,为“卓越计划”的实施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我院教师在围绕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前提下,深刻地了解材料热处理工程师的行业标准,依据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内容的深度改革,以社会和行业需求为导向,提升学校培养学生的教学目标。根据CDIO的标准,教学大纲制定是基于实际的工程需求分析,制定的教学方案、教学大纲以及培养目标必须分析企业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因此,学院在制订“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时,教学大纲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产业界的实际需要,把每一课程的开设都与工程的设计与生产紧密相结合,从而保障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到工作单位中有用武之地。教学大纲按照“专业技术知识和推理能力、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综合实践经验和企业文化、沟通和交流合作能力、开发新材料和改造设备的创新能力”五个模块设计。

2.突出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打造特色实训课程。在新型课程改革方面,我们根据CDIO的标准要求,按照项目的工程分析、生产设计、项目实施的过程,组织学生的教、学、做。围绕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让学生进行系统的生产设计,使学生掌握各门课程知识之间的关联,并用于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在创新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材料大型综合实验”项目的改革,将材料类相关的试验综合起来模拟实际生产流程,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我院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爱好,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创新活动和竞赛,激发学生主动创新的动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自主创新意识,让学生走出“理论”的课堂,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实训,在“实践中学,竞争中学”,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近两年来,本专业教师通过这种SRTP等创新项目活动和专业竞赛,让学生与实际项目零距离接触,促进他们了解材料热处理的发展方向,在工程背景知识下,擦出创新的花火。

3.加强企业实践锻炼,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特别重视实践教育的作用,我院也特别重视学生在企业的实践锻炼,培养其实际的工程能力。在制度上,我院卓越工程师实验班学生采用“3+1”的模式学制,即前3年理论学习,最后1年与校企联合培养。企业阶段的学习与实践是培养和训练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学院采用校企联合培养的双导师制,一方面,对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聘用企业的技术、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为学生授课,以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形式进行,同时企业的相关人员根据行业标准开设针对性强的专题讲座,为学生提供工程师职业方面的教育。另一方面,让学生进入企业参与生产管理环节。在近一年的企业实践学习期间由学校和企业部门共同进行监控,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和反馈体系。通过一年的企业实践,学生可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并融入企业的生产经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

4.配合热处理工程师认证。我院还引入当前国际流行的工程师认证机制培养材料热处理卓越工程师。近年来,机械工程学会材料热处理分会在国内开展了材料热处理工程师认证。材料热处理工程师认证采用闭卷笔试考核方式,考核学生是否掌握作为材料热处理工程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有助于提升和培养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5.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政策保障。学院制定以下5项具体政策以保障材料热处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①学院成立卓越工程师培养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协调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制定培养方案的总体框架。成立“材料卓越工程师培养”专家委员会,构建校企联合培养体,指导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②学院充分发挥工程实践能力强的教师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的积极作用。③建立学院与企业定期沟通的协商机制。实行实习生质量跟踪调查制,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改善教学管理。④学院对卓越工程师实验班的学生学籍实行独立管理,按培养方案和考核标准核发毕业证和学位证。⑤在校学习期间,学生必须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在企业学习期间,学生必须遵守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学院委派指导教师与企业共同管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四、结语

材料热处理卓越工程师结合福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背景,明确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借鉴欧美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先进经验,建立完善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引入被业界广泛认可的工程教育认证环节,通过与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和热处理协会接轨开阔学生视野、强化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合格的卓越材料热处理工程师。不断探索与实践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通过学校与企业交流合作建立双导师制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加重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与标准应用的评价,为实现我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建勋,陈国铁.“卓越计划”背景下的lT程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建设教育,2010,5(9-10):4-7.

[2]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C].“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会议手册,2010.

[3]龚克.转变观念大胆试验建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中国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0,(18):10-12.

[4]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1-9.

[5]孙爱晶,范九伦,赵小强.卓越背景下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3,(6):79-80.

[6]吴恭兴,刘文白,张宝吉,郭佳民,操安喜.基于CDIO模式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大学教育,2013,(18):7-9.

通识教育学院工作计划例8

作者简介:孙孟辉(1981-),男,河南宜阳人,南京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讲师;高佩川(1962-),男,辽宁本溪人,南京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江苏 南京 211167)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项目编号:GKA103004)、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科研专项基金课题(项目编号:GY2010101)、南京工程学院2010年度校级高教研究课题“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教学实践探索”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1-0004-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目前开展的高等教育重大教学改革项目。与传统的高等教育培养机制有所不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更注重专业的工程技术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其目的在于培养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工程技术素质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1]。

南京工程学院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是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试点专业之一,已于2010年招入了卓越工程师计划班本科生。在制定该专业培养计划时,突出了应用能力和工程技术素质的培养,压缩了基础课的学时,在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阶段之后,加强了与企业的合作,同时在整个本科学习阶段渗透了专业课的学习,以期增强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

一、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教学体系

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教学体系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部分。所设置的教学体系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工程设计项目、实习实践等教学环节来实现其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知识、素质和能力[2]。

1.理论教学体系

理论教学体系由公共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四个部分组成。其中公共基础类和专业基础类部分,主要完成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所涉及的学科基础知识。而专业类课程主要完成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的专业知识学习,通过此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本专业的专业知识。理论教学课程体系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为培养的平台基础,以机、电、液结合来整合相关课程群,各个教学节点、知识模块和各门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采用图1的形式表达。

在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理论教学体系中,较之原来的教学体系,公共基础课程有所压缩。主要是将英语、体育等课程进行了相关的调整,如果学生在大一即通过四六级英语考试,则可对此部分学生英语课时进行压缩和消减,而体育课程的部分学时可放在课外进行。对于公共基础平台课程,除了原有教学体系中的要求之外,更加注重了学生集体意识、团队协作等能力的培养,这些对于学生以后在工程实践中更好的同他人合作有很大的帮助。公共基础平台课程所节省出来的课时可以用来让学生提前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对本专业有所认识,加强其工程应用能力。而对于专业基础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较之原有教学体系增加了相应的学时,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避免学生因专业课程学时过少而对专业知识掌握不够。

2.实践教学体系

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是以“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能力培养不断线”为原则,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工程技术素质。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基础实践层次、工程认识实践层次、综合实践层次、创新实践四个方面,以及实习、实验、实训、课程设计、科技制作、毕业设计、创业计划、技术交流等八个环节。通过上述方面的学习和实践,逐步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信息查询能力以及交流能力等[3]。

在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可在学生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之初,让学生进行专业应用情况调研,其目的主要是使学生在进入专业课程之前对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情况有所了解,为更好地掌握所学专业知识打下基础。在调研过程中,将学生分组以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分别有专任教师指导。指导教师负责各自所带小组专业应用情况调研的课程选题、实施以及疑难答疑工作,在课程实施期间定期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以及辅导。专业应用情况调研主要通过图书馆资料收集、到企业进行调研以及网上收集资料等途径和方式进行。最后,学生提交调研报告,并进行答辩,给出最终成绩。

实践教学不局限于单个课程,可针对某一类课程组联合进行。针对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可组织进行元件设计与制造模块、流体传动模块、液压伺服控制模块等相关课程组的课程设计。在进行此类课程设计时,由相关课程教师共同进行指导,学生也分组进行课程设计,这样有利于学生将学到的专业知识进行系统地应用,避免在以后的工程应用中出现眼高手低的情况。

对于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毕业设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增加了企业的参与。在毕业设计选题时,结合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的具体情况,进行毕业设计的选题。根据毕业实习的内容,在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在完成,可在学校完成,也可在企业完成。

二、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企业培养方案

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企业培养方案主要是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利用企业雄厚的工程实力,与学校合作共同提高学生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4]。通过学校和企业的联合培养,使得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的学生掌握液压与气动元件设计与制造、液压伺服控制技术、液压传动技术、气动技术等方向的工程实践知识,以及流体传动与控制技术在冶金、航空、航天、工程机械等领域的实际应用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在企业可将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通过到企业现场实习去更深入地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并掌握工程实际应用的能力。

参加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学生,业余时间可利用南京工程学院博世力士乐机电一体化实验中心(国际合作共建)的资源,在专业教师指导下通过参加科研或科技创新来锻炼其工程实践能力。南京工程学院博世力士乐机电一体化实验中心是南京工程学院和博世力士乐公司联合共建的机、电、液一体化的实验中心。该中心的所有实验设备均为德国生产,是该公司的最前沿产品。学生通过在实验中心的工程实践,可掌握世界一流企业的液压、气动产品的性能、特点和应用,掌握机电、气、液、控制的综合运用,把握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的最前沿。

在学生进入专业课程学习之后,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实习,通过实习全面了解液压与气动元件的设计和生产过程、液压与气动系统的设计过程、液压伺服控制系统的设计过程以及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的应用领域,培养学生专业应用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目前,和南京工程学院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合作的企业有力士乐(中国)有限公司、上海立新液压有限公司、南京金城集团有限公司、南京液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在参观企业并对企业有初步了解之后,由企业导师和学校指导教师联合对其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可使学生熟悉所实习企业的工作流程以及必备的专业知识,之后可让学生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公司的产品设计和开发,并最终撰写实习报告,由导师给出最终成绩。

三、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1.校内教师工程能力培养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注重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因此任课教师的工程背景以及工程设计能力是保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5-6]。南京工程学院流体传动与控制教研室的教师大部分都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其中有些教师具有较深的工程背景。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得到了充分地发挥,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传授,接触到了生产第一线的现场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还应注重工程教育的师资建设,提高教师的工程设计能力。针对青年教师,可充分利用南京工程学院的校办产业以及产学研合作平台,来加强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让工程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和青年教师共同合作进行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在此过程中培养和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在学生的企业实习培养过程中,让指导教师也参与到企业实习中去,通过教师和企业导师的联合培养,来达到既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又提高教师工程实践经验的目的。同时,结合企业的发展需求,鼓励教师深入到企业独立承担或参与到企业的产业项目,培养教师的工程实际应用素质。

2.企业导师聘请方案

在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企业人员的参与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在学生的实践教学和企业实习过程中,应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师参与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来,聘请企业导师对学生的实践课程和企业实习进行指导。针对南京工程学院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学校共聘请博世力士乐(中国)有限公司、上海立新液压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的数十位工程师作为企业导师,发放聘书并在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过程中给与相应的报酬,让他们同校内教师一起合作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和企业实习。

四、结束语

南京工程学院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作为国内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试点专业,现已制订了完备的人才培养方案,该培养方案更加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理论教学体系中,对公共基础课程进行了适当的压缩,而增加了专业课程的学时数。在实践教学体系中,突出了工程实际应用的培养。同时,在本科阶段后期让学生到企业中参与企业的设计和研发,并通过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联合指导,增强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所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已在南京工程学院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本科生中逐步实施,并初见成效。

参考文献:

[1]李爱琴,肖云峰.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1,(22):23-32.

[2]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56-59.

[3]宋佩维.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与途径[J].中国电力教育,2011,(7):25-29.

[4]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10-17.

通识教育学院工作计划例9

关键词:城乡规划;规划教育;伦理意识;价值观;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0;TU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6)06000105

城乡规划是以城乡建成环境为对象、以土地及空间利用为核心的具有公共政策属性的一项工作。规划师的工作涉及社会各方利益,实际工作中,规划师的工作经常处于各类矛盾中。如对公共资源(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配置和对土地开发的干预,直接面对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之间的权衡、不同公共利益之间和不同私人利益之间的权衡。规划师的价值观直接影响社会各方利益,其从业人员伦理意识的高低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本科教育是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规划师的职业实践和社会角色决定了规划伦理意识培养必须成为城乡规划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规划伦理意识即在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育中,引导该专业学生树立公平、公正的价值观,突出“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关注社会弱势群体需要。目前,中国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体系中,还未形成真正的规划伦理观价值培养体系。针对国内城乡规划教育中尚未形成完整的伦理意识教育体系的现状,本文借鉴国外规划伦理意识教育的成功经验,探讨中国城乡规划教育中伦理意识的培养途径。

一、国内城乡规划伦理意识教育现状

受教育部委托和指导,由住建部下设的“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和“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负责指导和监督各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教育过程和教育质量。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城乡规划学科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研究、指导、咨询和服务工作,评估委员会对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育的“教育质量、教育过程、教学条件”三方面进行评估。“教育质量”中的“德育标准”指标,明确要求评估各院校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理解城市规划师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具有一定的人文科学素养及社会交往能力”。但缺乏具体的评判标准,且在专业评估过程中,评估委员会主要注重对智育标准的考察,特别是对城乡规划专业必备知识和技能的考察,对德育标准的考察只局限于有关思想政治课程的开设情况,对学生实际的道德水平没有明确的考察内容和评估指标[1]。

目前国内城乡规划专业院系尚未进行系统化的工程伦理教育体系建设。首先,城乡规划专业高等教育并未开设专门的工程伦理课程。虽然课程体系中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式与政策、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通识课程,但这些课程不具有城乡规划专业的针对性,所以在专业教育环节规划工程伦理价值观很难深化。其次,虽然《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版)中

对城市规划专业的培养目标,提出“富有社会责任感、团队精神和创新思维,具有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承理念”的规划伦理价值观方面要求,但仅涉及规划伦理价值观的部分内容。另外,《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吴志强、李德华,2010)书中也明确提出规划伦理价值取向等相关内容。目前国内一些城乡规划专业实力雄厚的院校,已逐步展开规划教育的伦理价值观方面的先行探索。例如同济大学城乡规划专业,专门开设了针对设计类专业的职业规划与学业指导课程,并结合专业特色,按年级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邀请不同背景的专家以专题形式介绍学科心理健康与工程伦理等内容,在工程伦理教育上具有较强针对性[2]。重庆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育提出了课程模块与知识、能力、素养结构(包括职业素养、人文素养、道德素养和心理素养)要求矩阵,对各门课程有关规划伦理观方面内容提出明确的要求。但目前大多数规划院校的工程伦理教育主要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与对实践的严格要求体现,规划工程伦理价值观方面缺乏专门的教育体系。

二、国外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工程伦理价值观的培养

(一)英国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有现代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国家,经过100多年的发展,英国已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城市规划专业教育体系,已从单纯物质空间设计技能的培养转向重视综合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念三个方面的综合训练,并通过动态的、严格的教育程序来保证规划师的素质。英国高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教育体系中,对工程伦理的重视体现了现代英国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新特色。首先,英国皇家城市规划学会通过制定详细的城市规划教育评估大纲,指导规范城市规划大学教育。教育评估大纲主要对知识、技能、价值观、专门化领域、规划院系质量等五个方面进行评估,其中价值观方面就是对城市规划工程伦理教育体系的评估[3-4]。其次,英国城市规划专业本科课程中除了体现知识、技能、实践的课程内容外,还有体现价值观教育的规划工程伦理课程。如卡迪夫大学通过设置社会差异和规划、环境政策与规划、规划法规和规划控制、规划法律、住房政策和体系等课程,向学生传授规划的工程伦理观,以政策分析和研究的形式,在具体政策解析中向学生传授公平、公正的规划伦理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中的边缘和底层群体。该校与规划伦理观相关的课程占到 20%左右,其他大学与规划伦理观相关的课程均在 2~8 门课之间。在英国各规划院系均重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设置与规划伦理价值观相关课程。再次,为达到培养学生规划伦理观的目的,与伦理观相关的课程均采用了类型多样的教学方法。除了课堂授课之外,更多的是通过多样的社会实践以及校外社会调查来灌输正确的伦理观[5](表1、表2)。

(二)美国

美国是西方国家城市规划师职业制度最完善的国家之一。专门制定了《美国持证规划师学会道德与职业操守守则》,对从业规划师的行为进行道德规范,同时向外界宣示规划师的价值观。美国持证规划师学会和美国规划院校联合会对规划专业学生的培养提出“知识”“技能”和“价值观”三方面的要求,针对“价值观”培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和要求。大部分规划院系将部分工程伦理教育的知识、案例整合到人文社会科学的非技术课程当中。这些课程内容中应体现如下价值观:个人自由与集体利益的协调;让各种声音得到表达,多元化的规划;公平效率原则:社会公正、公平和利用资源的高效率;保护自然环境和历史遗产;说实话、不腐败、为全体市民谋利益,体现规划师的职业道德。同时,将产学研结合作为规划伦理教育培养的主要途径,已形成较为完善成熟的规划伦理教育体系[6]。

三、城乡规划伦理意识培养的途径

从英美等国城乡规划专业工程伦理教育的成功经验发现,规划伦理意识的培养,不能简单依靠增设一两门课程,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培养和训练过程。首先,应建立一个全社会认可的规划伦理教育体系,以及相应的管理机构,并出台具体的规划伦理意识教育要求、内容、评判标准。其次,规划伦理意识的形成不能简单依靠开设道德通识理论课程,应与实践紧密结合,体现城乡规划专业特色。建议由“全国高等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牵头,各省规划学会、各规划院校、规划管理设计机构协同,分层次、分步骤地开展规划院系学生伦理观的培养(图1)。

(一) 加强规划教育伦理课程体系建设

开展工程伦理教育,国外主要有两种模式可供选择:一种是独立授课、系统教学;另一种是横向贯通、深度融合。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的规划院校不具备单独开设规划伦理课程的条件,工程伦理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7]。因此,采用“横向贯通、深度融合”的伦理意识教学体系更适宜于中国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实际,即将规划工程伦理内容嵌入通识课程及专业课程模块中,建立规划伦理课程教育体系。明确相关课程中伦理教育的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阶段和各课程的特点,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中制定明确的伦理教育的相关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渗透式课堂教学,将工程伦理原则与规范渗透在各门公共课、专业理论课、专业设计课与专业实践中,构建“伦理认知、伦理实验、伦理实践”三维度伦理教育体系,在不同年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传授规划伦理价值观相关内容,通过系统化学习,使规划学生具有完整的规划伦理价值体系( 图 2) 。

以城乡道路与交通课程中工程伦理认知教育为例。该课程是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通过该课程学了使学生掌握城市道路规划与设计的基本知识及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外,还应着力解决相关的伦理价值观问题。例如“城市道路为谁而建”的问题,专业教师在理论授课时应体现道路建设以公共利益为重,应兼顾所有的交通参与者的需求,以人为本,而不是以车为本;又如“城市道路建设及交通规划中优先关注谁”的问题,应体现弱势群体利益优先原则。

(二)重视规划伦理案例库建设

由“高等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牵头,开展城乡规划伦理案例库建设工作。将实际中重大的规划工程项目,包括正面的和反面的案例作为素材,配以规划伦理分析,收录入案例库,建立内容丰富的规划伦理案例与资料库。通过使用真实的例子来描述道德困境,呈现各种解决伦理问题的方法。规划院校师生可通过专题形式对案例进行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进行道德推理和伦理识别,提出和确证伦理决定。

(三) 强化产学研结合,注重伦理价值判断培养

产学研结合是工科学生培养工程伦理观的主要途径。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在校参与或模拟参与规划实践项目,或在管理、设计、研究机构参加实践,通过将学校、学生、规划相关机构三者有效结合,引导

学生全程参与到城市或地区规划的各个环节中,使学生不仅掌握规划设计的基本方法,而且具备面对多元利益主体和复杂现实问题时的价值判断能力。另外,各规划院校还应积极开展“规划下乡”“规划扶贫”等活动,加强学生的基本道德教育,使伦理道德教育贯穿城乡规划的专业教育中。

(四)创新规划伦理教学模式

城乡规划专业工程伦理相关课程教学不仅要依靠课堂理论授课,更多的是要创新各种教学模式,以有效灌输正确的规划伦理价值观。如教学中采用体验与活动结合的实践模式,采用小组设计、工程实践、角色扮演、计算机模拟等方式,或邀请不同学术背景的教师和规划界前辈,以讲座形式,为学生介绍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等内容,为学生积累处理工程伦理问题的经验。

此外,可将规划伦理教育与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充分利用校报、校园广播、网络、图书馆展示区等宣传阵地,采取工程伦理知识大赛、关涉工程伦理的模拟法庭论辩、小品相声、工程伦理公益性广告等形式,使教学环境贴近学生生活,使规划伦理价值观融入学生文化生活。

(五)加强城乡规划专业教师的伦理原则与规范的培训

各省规划学会应定期组织对省内各大高校规划专业教师展开规划伦理的培训(可与注册规划师继续教育结合开展),普及规划伦理原则与规范,使专业教师能够将工程伦理教育“润物细无声”地渗透于专业教学之中,使学生能在专业教师教学、科研实践的过程中认识到规划师的责任,深刻体会规划工作应具有的深厚人本情怀,保持公平公正的尺度,关注弱势群体的需求。

四、结语

本文针对国内城乡规划专业教育中尚未形成完整的伦理意识教育体系的现状,借鉴国外规划伦理意识教育的成功经验,研究中国城乡规划专业教育中伦理意识培养的主要途径。另外,现实中每一名规划工作者对规划的理解、对工作所持的态度,都会潜移默化地对未来的规划师产生影响,因此,规划伦理教育除了依靠规划院系,其他城乡规划从业人员也都是潜在的教育者,都应重视自身的责任和价值观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和平.加强城市规划专业教育中的职业道德教育[J].规划师,2005,21(12):66-67.

[2]马珂,贺栋.城市规划专业工程伦理道德教育浅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6):74-77.

[3]章兴泉.英国城市规划教育的启迪[J].国外城市规划,1995(2):48-50.

[4]唐子来.不断变革中的城市规划教育[J].国外城市规划,2003,18(3):1-3.

通识教育学院工作计划例10

关键词: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创新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students;employability;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0-0295-02

0 引言

随着我国高学历人才数量的增加以及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就业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虽然高职教育的思路就是职业教育,它以学生就业为发展导向,在教育的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操作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结果导致学生就业能力教育赋予形式化,或者说学生的就业能力教育培养机制没有系统性的规划使得教育结果出现偏差。

针对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我国在《十二五高职高专发展规划纲要》中就做出了明确的规定:高职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要以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就作为高校办学质量评价体系。高职教育以四个合作为主线,全面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帮助学生获得职业生涯的第一份工作及应对主动或被动的职业迁移具有深远意义。

1 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

就业能力的概念最早形成于美国的20世纪50年代,随后人们开始在多个层次研究就业能力,并且提出了不同的概念。而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的内涵本文主要想通过两方面进行细致分析,一是学生的基本就业能力;二是学生获得就业后的持续发展的就业能力。

1.1 基本就业能力,就是学生获得工作的基本能力,其主要有:①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②交际能力与沟通力。③工作适应能力。

1.2 持续发展就业能力,学生在获得工作岗位之后需要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自我创新自我突破,实现自己价值的能力。其包括:①多元技能能力。②管理能力。③创新能力,创新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具有到高职学生发展,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保证他们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处于不败之地,才能受到企业的认可,才能稳定自己的社会地位。

2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的创新途径

2.1 实施综合课程项目训练,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

2.1.1 创设工作情景,适应就业岗位 创设的工作情景,要求项目(任务)设计真实,具有现实意义和挑战性,旨在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和思考;要求贴近生产过程、工艺流程和现场管理,能真正培养和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程序、有组织地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过程设计。譬如模拟真实的工作过程,实施项目训练;设计仿真职业环境,让学生在仿真职业环境中训练,按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能的要求来训练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模拟公司运作制定项目训练方案,提高学生对企业管理的认识。

2.1.2 开发项目训练课程,适应就业形势,按照项目训练教学设计过程适应就业形势的需求,根据目标、任务、准备、实施、检测和评价六个环节,进行项目训练课程设计开发,以适应职业岗位要求,课程开发重点突出“学生主体”、“能力目标”,项目训练将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课题转换为工作过程,通过项目载体完成一系列教学任务,师生配合共同完成这项综合性工作项目。

2.2 加强情商培养,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 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开发必须要在情感上提升学生的就业观,提高他们的思想意识,让他们学会就业的基本情感,让他们在学校学会如何与他人沟通、学习、合作。

2.2.1 积极开展情商教育 目前高校将大部分的精力用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而情商教育在高职教育体系中所占份额较少。情商教育对学生的情感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它是培养学生就业观念的重要课程,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情商教育,将情商教育引入到高职教育系统中,并且实现情商教育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融合,将情商教育始终贯穿到高职日常教育系统中。比如定期通过情商教育专家、就业心理指导专家等到学生中进行专题讲座等,实现情商教育在校园内与学生的真正融合。

2.2.2 高职院校应建立情商素质训练制度,通过情商训练提高学生的就业观 高职院校要针对学生在就业观中的问题积极开展情商训练,开展一系列的校园文化活动,引进一些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就业讲解团队到学校进行情感素质讲解或者将本校毕业取得成功的学生邀请到学校对学生进行自身工作发展经历讲述,通过真实的例子鼓励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认识到成功的价值,学会在以后的就业中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帮助自己实现成功。除此之外学校还要鼓励学生走出去,通过学生社团的形式,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尽可能的发挥出来,通过兴趣爱好的发挥满足他们自我成功感,激发他们对自己价值的认可,陶冶学生情操,开发学生的潜能。

2.2.3 加强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心理辅导机构作用 心理教育就是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就业心理问题,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首先心理辅导要帮助学生转变自己的角色,让学生明白参加工作之后的身份问题;其次提高学生对就业观念,学生要在观念中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要改变原来的只选择优越条件的岗位观念,学生应该明白在任何岗位上只要有能力都会有好的发展前景;最后遇到困难挫折时要勇敢面对解决。高职学生的求职道路不会总是一帆风顺,有时难免会遇到求职被拒、求职被骗等挫折。因此,高职院校要指导学生做好求职道路上可能遭遇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保持一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心态去求职。

2.3 加强职业规划引导 在今天这个人才竞争的时代,职业生涯规划开始成为在就业中的一重要利器。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学生职业规划的引导,要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发挥自己优势特长的职业。

2.3.1 构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要根据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参加工作的现状成立专门的学生职业规划指导部门,学生职业规划部门成员要由高职院校的主要负责学生工作的领导、职业规划专家以及学生辅导员等人员组成,并且要保证组成人员在知识结构上要具有不同领域的知识,并且要定期对参与学生职业规划的人员进行专门的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

2.3.2 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和途径,强化高职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 高职院校通过制定职业规划不仅仅可以帮助学生找到工作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职业规划可以帮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能够清晰的认识自己的能力,以此帮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职业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因此高职院校要通过各种形式以及手段提高职业规划在学生中的开展,鼓励学生参与职业规划,具体到高职院校的教育中可以充分发挥课堂的作用,将职业规划纳入到高职基础教育体系中;同时高职院校也要通过各种院校活动积极地推广职业规划指导,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到职业规划的作用。

2.3.3 强化市场意识,建立高效灵敏的信息网络服务 高职院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和机会向用人单位卓有成效地推介专业毕业生,同时高职院校应加强硬件建设,在校园网建立全方位的毕业生信息服务系统,配备专业计算机技术人员,完善信息传递和网络功能,努力实现招聘单位与应聘毕业生的直接互动交流,提高就业服务指导工作的现代化水平。

2.3.4 建立科学就业指导调查机制 学校就业指导机构应对学生就业状况进行统计和跟踪调查,通过对毕业生就业的行业、单位流向统计,结合毕业生本身的结构进行分析,及时把握社会的职业岗位需求和就业指导工作方向,提高就业服务指导工作的有效性。

2.4 发挥校企合作优势,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

2.4.1 建立市场导向的专业设置体系 高职院校要根据企业人才需求进行具有超前专业文化课程调整,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设置体系。

首先要保证专业设置符合企业人才需求的需要,并且要在未来一定的时间内甚至更长的时间内将高职院校开展的专业符合市场的需求,高职院校不应此时属于就业热门专业而盲目的开设,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在遵循基本的教育同时还要具有创新意识敢于尝试新鲜的专业调整计划;其次课程设置也要积极的以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中心而开展,依靠单一的专业课程虽然能够满足学生最基本的就业能力但是对于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在未来就业中的实践拓展能力是不利的。

2.4.2 建立融入企业经营的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途径主要集中在企业,因此高职院校要建立企业经营模式的教学体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机会体验企业岗位,让他们对实践操作技能有一个真实的感受。因此高职要构建企业经营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学校可以聘请具有实践操作经验的企业员工到学校进行专门讲解;其次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在学校建立企业实训基地,鼓励企业提供更多地实习岗位给学生;最后扩充实践教学资源。

2.4.3 建立就业能力培养质量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以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考核的重点,从全面、科学、发展的角度来评价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教师教学质量。对学生就业能力的考核方式可以采取笔试、实践动手能力测试、评价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专题研究报告等方式结合起来考核学生;对教师要建立学校和学生全面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系统。

总之提高学生的就业创新能力需要高职院校加强基础课程的设置安排,提高学生的基础技能的提高,通过岗位情操培养树立学生的就业意识,进而高职院校要加强就业规划指导引导学生参与市场竞争,并且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为学生就业积极创造条件。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职学生顺利就业关系到个人发展、家庭稳定和学校发展、社会和谐。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和总结提高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方法、经验和途径,不断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而促使高职学生充分就业,增强高职学生的就业稳定性。

参考文献:

[1]宾志忠.团体心理辅导在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中的作用[J].西江月(中旬),2013(10).

[2]杨建龙.浅析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J].今日湖北(下旬刊),2012(10).

通识教育学院工作计划例11

关键词: 绩效管理;教师;高职院校

Key words: performance management;teacher;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9-0267-02

1 绩效管理是什么

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在绩效管理的思想发展过程中,对绩效管理的认识存在三种观点:英国学者罗杰斯(Rogers)和布瑞德鲁普(Bredrup)认为绩效管理是管理组织绩效的系统;爱恩斯沃斯、奎因等认为绩效管理是管理员工绩效的系统;第三种观点认为绩效管理是管理组织和员工绩效的综合体系,绩效管理的目标是挖掘员工的潜力,提高员工绩效,通过将员工的个人目标与企业战略结合来提高企业的绩效。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的角度考虑,第三种观点更能体现企业人本管理的思想。因此,绩效管理是指各级管理者和员工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共同参与制定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评价、绩效反馈面谈、通过绩效改进实现目标提升的持续循环过程。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持续提升个人、部门和组织的绩效,优化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保证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

国务院办公厅在2005年下发了国发(2005)35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决定指出“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要求,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随着决定的贯彻实施,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目前已经从规模扩张转向了内涵发展。在这个阶段,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的建设对于职业教育质量的保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在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如何进行有效地绩效管理,使高职院校教师的绩效管理能实现提升教师和学院组织绩效,保证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就是当前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2 高职院校绩效管理现状

2.1 对绩效管理的认识不足,把绩效考核等同于绩效管理,把年终考核等同于绩效考核。这个认识在高职院校中,甚至是本科院校中都仍然存在。提到绩效管理,就是每年到了年终,由系部、教研室、同事、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进行打分,按一定权重计算总分作为绩效考评的结果与收入挂钩。但是年终考核仅仅是绩效考核中的一个时间点上的工作,并不能代替教师整个年度的工作状态,而且教师的工作也不仅仅局限于教学工作,教学工作的好坏也并不能完全反映教师整体的绩效。此外,绩效考核也仅仅是绩效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绩效考核的目的、内容、方式、效果、作用等需要通过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反馈和绩效改进等环节来加以体现,绩效考核不能代替绩效管理。

2.2 缺乏绩效计划。绩效计划是整个绩效管理过程的起点,是依据组织发展目标及岗位职责要求,由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在对被管理者的绩效期望上达成共识,并在共识的基础上由被管理者对自己的工作目标做出承诺。但是在高职院校教师的绩效管理中,这个环节经常被忽略,通常是以教师本人年初例行编写的工作计划来代替。在编写工作计划过程中,一般教师是根据经验和新学期的教学任务来进行编写,作为例行工作来完成,没有意识到需要考虑学院的发展规划、本专业的建设规划和自身的发展,认为每年的工作都差不多,不外乎教学、科研,遇到任务时再考虑其它。

2.3 绩效沟通与反馈不足。沟通与反馈都需要双向的联系。绩效沟通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双方共同分享相关信息的过程。这些信息包括工作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可提供的解决方法及可提供的帮助等。而绩效反馈是把被管理者的绩效考评的结果反馈给被管理者,让被管理者了解自己在本绩效周期内的绩效完成情况,未完成绩效的原因,应如何改进,组织对被管理者的期望等等。但在高职院校教师的绩效管理中,由于领导工作繁重,没有认识到绩效沟通、反馈的重要性,沟通与反馈并没有做到实处,甚至是没有,教师很难了解自己工作到底做的如何,更谈不上加以改进,有所提高。

2.4 绩效考评过程中,考评指标不够全面,没有体现高职学院教师的差异性、特殊性。在大多数的高职院校中,都存在对本校教师采取同一考核指标、同一考核标准,同样的考核方法的情况。在考核中多采用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德、能、勤、绩”的考核指标,在考核方式上多采用由部门管理者、同事、学生、教师本人进行打分的360度考核方法。而实际情况是教师专业不同,所授课程不同,所承担的工作内容不同,对教师的要求不同,很难用统一的标准来进行衡量。另外,高职院校的教学目的是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因此除了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以外,还应具备相应的应用型技能,但是在实际考核中仍以教学水平,的数量、质量,课题的数量、等级等指标来对教师的绩效进行衡量,缺乏对教师应用型能力的评价。

3 建立符合高职院校教师特点的绩效管理体系

3.1 建立绩效管理意识,明确绩效管理目标 高职院校教师绩效管理是为了实现学院的发展目标,通过有效的沟通,共同设定绩效目标、制定绩效计划,通过激励、辅导,努力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应用型技能,并促使教师做出有利于学院目标达成的行为的管理过程。在绩效管理过程中,首先,院领导要树立起绩效管理的意识,绩效管理是一个教师和学院共同发展的过程,绩效管理的目的不仅仅是找教师的缺点,而是找出缺点后的提供建议帮助的改进提高;其次要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使每个管理者、每位教师都能认识到:绩效管理不仅仅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还需要上至高层管理者,下至每位教师共同参与;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不同,绩效考核仅仅是绩效管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绩效管理的目标是使学院和教师达到“双赢”,教师通过绩效管理过程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加以改进,而学院通过绩效管理,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工作提供服务,并通过提高员工个人绩效来提高整个组织绩效。

3.2 结合学院发展规划,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绩效管理体系 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需要通过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评、绩效反馈面谈、绩效改进等环节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绩效计划是首要工作。绩效计划的制定应根据学院的发展战略以及人力资源规划来制定。首先,根据学院的发展战略制定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人力资源规划。高职院校的发展目标是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因此,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过程中,要以此为根本来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政策;其次,要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岗位目标、岗位职责的确定,从而为绩效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高职院校教师与本科院校教师相比较,更注重教学的实践导向,而且,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课程类别对于教师的实践能力要求也有所不同。因此,需要通过工作分析来明确不同岗位教师的岗位职责,并以此为依据来共同确定各岗位教师的绩效目标,从而为建立符合高职院校教师特点的绩效管理体系做好准备工作。

3.3 建立有效的沟通 持续、有效的沟通可以使组织的管理效率提高。沟通贯穿在整个绩效管理过程中。在制定绩效计划过程中,需要通过沟通使管理者与员工就员工应完成的工作目标达成共识;在绩效实施过程中,需要通过沟通来让管理者了解员工需要什么样的建议,遇到了什么问题,让员工了解自己在工作中还存在什么问题,管理者能为自己提供的帮助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绩效反馈中,需要通过沟通来了解员工的不足在哪里,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克服,组织能提供什么样的帮助;在绩效改进过程中,通过沟通可以让员工了解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加以改进,改进的情况如何,让管理者了解员工对于绩效改进的想法。因此,在建立高职院校教师绩效管理体系过程中,应建立人性化的沟通渠道,通过有效地沟通,及时、有效地解决教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提高工作质量,并且提高教师对学院的认同感和忠诚度,为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提供基础,更好的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3.4 建立符合高职院校教师特点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因此,对作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者的高职院校教师在实践、技能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仅采用正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德能勤绩”四个方面的考核,很难真实反映高职院校教师的工作状况。在对教师岗位的工作职责分析过程中发现,高职院校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的同时,大部分的时间用在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研教改、实训基地建设等非教学工作上,这些非教学工作持续时间相对较长,成果也很难用确切的指标来加以衡量。因此,在建立高职院校教师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过程中,应以工作职责为依据,对不同岗位、不同专业、不同职称甚至是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从教学和非教学工作两个方面建立针对不同岗位教师的绩效考评指标,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绩效考评方法,对教师的工作过程以及工作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建立起既符合高职院校教师特点的,又与学院发展相适应的教师绩效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