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道德与法制教学

道德与法制教学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2-08 06:23:36

道德与法制教学

道德与法制教学例1

二、大学生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遵循的原则

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二者的结合教育应该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原则。第一,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结合首先应该以教育性与管理性结合的原则为基础。教育性与管理性相结合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既要采用说教式的教育手段,又要在一定程度上采用强制性的措施,将二者有效并用,才能在大学生的法制与道德教育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大学生道德教育主要侧重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的引导,而法制教育则重在对大学生行为的规范上。坚持教育性与管理性相结合的原则就是要对大学生进行耐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又要合理科学地规范大学生的行为,使二者形成统一,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第二,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结合应该秉承自律与他律结合的原则。自律是道德的主要特征,它支配着人的心理活动,可以说是人灵魂的“指南针”,决定着我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他律是法律的主要体现,它是由国家制定的,并且采用强制力保障实施来调整社会关系的规则与规范。自律和他律从表面来看是对立的,但二者在本质上是对立统一的,自律是他律所追求的结果,而他律是自律的必经过程,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互相转化,因此,要实现大学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结合,需要坚持自律与他律的有效结合。第三,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结合要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结合的原则。大学生和教师之间不是主导与被主导的关系,而是处于平等的地位,他们二者都具有主导性和主体性,不是主客体的关系,法制与道德教育的过程是师生互相施加影响、相互发展的过程。在高校要坚持这一原则,就要辩证地看待和处理师生之间的关系。

道德与法制教学例2

自2005年起教育部已经重视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相融合,通过课程改革将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融合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但是长期以来,在教学实践中,高校并没有将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融合或者使之协调平衡发展,而是几乎所有的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主要侧重于道德上的教育,很少或者没有对大学生针对法制方面的宣传教育,这就导致大学生在法制方面的只是严重贫乏,而对所得到的道德方面的教育泛滥,反而适得其反,从而使大学生不知法不懂法而犯法,发生犯罪事件,本文试从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结合的优点和如何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结合起来论述。

一、什么是道德教育?什么是法制教育?

道德教育,即为了培养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其内容包括提高道德觉悟和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品质,养成道德习惯。法制教育,是以普及法律常识,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培养人们维护和遵守法律的行为习惯目的性宣传教育活动。这是预防犯罪的重要措施。现阶段,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主要是对法律基础知识的宣传,让学生懂得什么是法,懂得如何在恰当的时机用法来维护自身利益,同时,也让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不触碰法律底线。

二、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的优点是什么?

道德教育是一种趋向于劝诫,劝导的方面;而法制教育则带有一些强制色彩,具有一种严肃性,毕竟法律是人人都不可触犯的东西。两者的相结合,恰恰起到了刚柔并进的作用,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程度。道德教育是通过道德价值准则和道德信仰方式来实现法律的正义价值,将外在的法律规范转化为内在的道德义务,从而为法律添加一定的道德色彩,为法制教育在社会上的推广宣传奠定一定的道德基础。而法制教育则是把道德教育所提倡的价值观念通过外在行为要求转化为内在思想需求[1]。一味地道德教育会使整个社会秩序混乱或者失去秩序,这就使一些不良人群的违法犯罪动机大大提高。强制性的法制教育会使社会失去应有的人性道德,失去扶持弱小的善心和严惩奸恶的正义之心,因此法制教育的同时需要道德教育所宣传的诚信,友爱,公平,和善,正义。若想要有一个和平稳定的有秩序的道德社会,无论是外在的强有力的法制教育,还是内在的向导性的道德教育,都是缺一不可的。

三、如何实现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融合

(结合)?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结合问题一直是一个热议问题,国家对这个问题也很是关注,特别是对大学生的教育相结合问题,因为大学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未来,其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显得尤为关键。在2005年,国家教育部将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融合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不仅仅只是简单的将之前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书的拼接,而是在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上将法律基础知识与之融合在一起,相互渗透。

(一)在新时代下的思想道德教育不应只拘泥于课堂与课本,应该脱离课堂,脱离课本。方式如下:1、可以利用发达的网络系统,来利用放映一些影片的方式将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渗透进去。2、充分利用周围环境,加大宣传好人好事的力度,放大正义力量。3、贴一些宣传标语,宣扬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

(二)建立教育工作者与受教育之间的关系,使教育工作者在受教育者面前树立威信,让受教育者信服教育工作者,创建一个平等,双向,互动的交流平台,这样有利于开展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相融合的宣传。

(三)多注重加强学生们对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融合的实践,“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只有加强实践才会让学生对理论认识深刻。“马加爵事件”,“复旦研究生投毒事件”等等,这些均是大学生道德缺失,法律意识淡薄所导致的恶性事件。由此,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融合成为迫不及待之事。总之,对于大学生来说,将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融合贯通于高校的校纪校规,教学活动和管理工作之中,更能让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更加紧密,从而达到提高大学生思想境界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大文.关于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3.

[2]于国政.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融合[J].湖北师范学院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5.

[3]管文文.大学生法律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网络财富,2010,21.

[4]陈大文.促进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的重要载体———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解读[J].思想•理论•教育,2006,17.

[5]孙冕.试论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融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0,31.

[6]曹燕宁.新媒体环境下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策略[D].苏州大学,2010.

道德与法制教学例3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5-0170-01

“道德与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根本,人人道德高尚、遵纪守法,那么整个国家必然高速发展,反之人人道德败坏、目无王法,这个国家必将灭亡,所以道德与法治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随着对小学教材命名的重新敲定,把传统的《品德与生活》改为《道德与法治》,预示着教育界对小学生思想品德、法治理念的教育力度再次加大。小学教师要加强小学生道德与法治的教育,引导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新一代的学生继承先辈们留我们的优良思想。

一、道德与法治的现状分析

我国是一个讲法律、讲文明,注重道德培养的法治社会主义国家。纵观整个历史,道德与法治贯穿整个文明,对我国的发展有着意义深远的影响。在现如今的社会发展中,由于地方经济发展不均衡,贫富差距较大,各地对道德和法律知识的教育力度也不一致,致使不同地区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对所有新鲜事物都有浓烈的好奇心,容易被社会不良因素影响,所以加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小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只有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才会为我国未来的社会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1]

二、如何制定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

1.加强小学生对道德和法治的重视

小学生刚刚走进校园,这是他们走入社会所迈出的第一步。学生在小学学习过程中,正是自身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阶段,良好的道德和法治教育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小学生要多阅读有关道德与法治的故事书籍,观看有关道德和法治的视频资料,培养自身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近年来经常听到有关学生斗殴、盗窃、走失等相关的报道,让人听到为之痛心疾首,这就是学生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薄弱引起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小学生对道德和法治的重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自身的贡献。[2]

2.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培养

教师在学生学习生涯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学生未来的道德观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道德观的培养成为大众广泛关注的焦点。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道德观培养已经有了完整的体系。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中,教师会根据书本上的讲述,向学生客观的表达道德观的重要性,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兴趣。在当代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入更多有道德观教育意义的故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故事式教学中,用巧妙的手段讲述道德价值观的重要性,道德价值观对每个人今后的影响,从而达到对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培养。学生道德价值观正确的培养,对学生和社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教师要秉持着责任心、信心、恒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为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培养指明方向。

3.学校加强对学生法律法规的宣传

根据有关报道数据显示,学生的法律意识相对薄弱,对法律法规没有畏惧心理,往往触犯了法律而不自知,对社会造成恶劣的负面影响。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对学生有着意义非凡的影响。学校要加强对学生法律法规的宣传,在围墙、教室等公共场所,粘贴与法律法规有关的宣传海报,提高学生对法律法规的认知。学校要定期的为学生们举行观看法律法规宣传片的活动,活动结束后,让学生举行辩论会,以加强学生对法律法规的认识。[3]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在未来的发展前景

道德是人类的基本涵养,法律是社会得以正常运行的根本,孩子是社会前进发展的动力。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小学生道德与法治的教育必定会越来越受人们重视。优良的传统美德和严谨的法律才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所以在未来的教育发展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将成为重中之重。

四、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简单论述了如何制定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等内容,通过分析可以让人们知道小学生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是必要的。学校和社会要为小学生的学习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这样才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才能让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富强。

参考文献:

道德与法制教学例4

一、小学道德与法制教育的难点

1.教师知识储备不多。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开阔的眼界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实际上这样优秀的教师并不多。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教师不同,其教学质量也各不相同,很多教师在道德与法制课堂上仅仅教授学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导致道德与法制教学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也使原本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丧失其应有的活力,这对小学生领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也会产生限制,不利于小学生的健康发展。2.容易空喊口号。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之一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知识输入,造成教学课堂乏味无趣,再加上道德与法制教学的内容多涉及政治,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关联较少,这使得很多学生面对教师的课堂教学都像是在听与自己无关的空洞的大道理,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都无法与教师产生共鸣,也无法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指导自身。由此可见,如果道德与法制教学不能回归生活,引起学生思想共鸣,就很难产生实际效果,单纯枯燥的知识宣教只能是形式表现,无法给接受教育的学生们带来思想上的影响和生活行为上的指导。3.评价不全面。一个人的思想是十分复杂且易变的,教师甚至家长很难及时洞察学生在思想上发生的改变和存在的问题,更无法对其进行疏导和教育。另外,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的学校教学非常看重表面工程,过于注重教师的教学进度而忽略了教学质量,家长也是过于看重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而忽视了其成长过程中的身心健康。实际上,单纯参考教师的教学进度和学生的文化课成绩是无法对教师的思想道德与法制课程质量进行评价和监督的,为此,学校相关管理层应建立起完善且全面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提供积极的辅助。

二、如何运用生活化教学提高道德与法制教育质量

1.将教学内容与生活经验相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不仅应包括书本知识,还应结合每个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内容设定,空洞的书本知识会抑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如果能将课堂教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学生主动去思考生活中的各种是非对错,同时根据自己的是非观念对其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进行评判,也可以对自己的日常生活进行指导,进而积极主动地去体验生活并了解社会。曾有学者经过调查总结发现,课堂环境的活跃程度与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成正比的,舒适的教学氛围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为了促使学校道德法制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充分结合,教师可以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稍加改变,例如,学生在放假的时候,教师们可以告诉学生在完成作业以后,抽时间将自己近几天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存在一个本子上,开学的时候在课堂上和教师同学们一起分享,让其他同学对事件中的主体客体行为分别进行评判,并在课堂上展开沟通和讨论,阐述自己所认为正确的做法。这样,每个学生都会在听同学讲述事件的过程中经历一次生活体验,这也是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方式,只有经历过真正的体验之后,学生们才能有深刻的印象和切实的体会。2.在生活实践中开展道德与法制教育。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在开展小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制教学的实践中,不仅要对课本知识进行仔细剖析,寻找高效的讲解方式,还要带领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在个人实践与体验中获得更加深刻的学习感悟,这有利于将学生的知识和行为一体化,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创造生活、升华情感。创造生活情境也是一种新型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们进入一个充满情感、易于沟通、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产生切实的情感体验,这样不仅易于学生接受教学知识,还有利于其将美好的情感体验转化成高尚的道德品质。4.将生活表现纳入评价。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中,学校和家长对教学成果的评价大多是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和课下作业的完成情况,但是这种只关注结果的评价方式使得教师和家长们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付出的努力,这样不仅不利于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还会使学校的道德法制教学工作与实际生活越来越远。为此,教师可以主动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标杆,在平时教学工作中多与学生交流,关心其日常生活。在谈话中,一旦发现学生存在思想问题,就及时同家长进行沟通,也可以顺便了解学生在课堂之外对道德与法制知识的实践情况。

三、结语

伴随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小学生道德与法制教育问题逐渐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主动倾听家长和学生的期望和学习需求,运用更加先进的教学方式,与生活化教学内容相结合,努力提高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的质量,真正使教学工作回归生活,促进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体制的不断完善。

道德与法制教学例5

1、聋哑学生道德和法制教育呈现普遍性特征

对于聋哑学生开展的道德和法制教育,主要具备以下特征:道德和法制教育是教育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聋哑学生进行道德和法制教育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常态;道德和法制教育对于聋哑学生来说同样具备重要意义。上述三点,都在一定程度说明对于聋哑学生进行的道德和法制教育日渐呈现出普遍性的特征,其与正常学生接受的教育内容并无两样,也显示了对于聋哑学生的教育旨在使其成为与正常人没有差别的普通人。

2、聋哑学生道德和法制教育呈现独特性特征

对于聋哑学生开展的道德和法制教育面临着以下两点独特性:第一,聋哑学生在心理层面对于自身的身体状况无法怀有平常心对待,常常不能正视自身存在的某种缺陷,因此,聋哑学生往往对自身的认知带有诸多自卑感;第二,针对聋哑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对他们施教时应该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以适应学生的接受习惯,使得教学内容能够被聋哑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聋哑学生道德和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学模式乏味,说教内容居多

在我国,不管是普通的德育教育,还是针对聋哑学生等群体的特殊德育教育,其教学模式难免逃不出说教形式的怪圈,只是一味进行枯燥道理的灌输,无法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对德育教育的内容进行丰富,也很少采用活泼、生动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使得德育教育的教学效果并不能尽如人意。而且对于聋哑学生来说,本身就存在自身某种感知能力的缺失,如果老师的教学方式也仍旧十分单一,教学内容枯燥无味,那么,对于聋哑学生的接受效果来说则会构成较大阻碍,学生对于老师所讲不能够从心里产生共鸣,只是通过自身并不是十分丰富的经历来理解和推测老师讲述的内容,那么,这种教学方式带来的教学内容会让聋哑学生学习起来困难重重,不利于聋哑学生的有效学习,那么,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

2、对于聋哑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不足

当前对于聋哑学生进行的道德和法制教育,并不是在对聋哑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和理解后实施的,而是按照对待聋哑学生的固有思想,将教学重点放到对聋哑学生的身体缺陷上面,却造成对聋哑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不足的状况。这种对于聋哑学生进行的道德教育,如果长期建立在对学生身体缺陷的过度关注上,则会令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缺陷更为关注,因此可能会出现自卑的心理想法,从而影响他们对于教学内容的学习。

3、社会、家长所引发的消极情绪严重

对于聋哑学生的教育,受到社会、家长以及学校三方的共同作用,来自社会和家长的态度对于聋哑学生的学习行为来说尤其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当前社会对于聋哑学生的态度仍不能达到平常心态,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待这些聋哑学生,虽然并不带有恶意,但是这种过度关注,也会使得聋哑学生对于自己的身体缺陷过分关注,从而忽视自身存在的其他方面的优势。对于家长来说,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健康的,因此,家长在看到自己的孩子存在身体缺陷时,会自然地表现出内心的失落感以及家长对孩子急切的关注,处处照顾孩子的情绪,甚至发展到一种不讲理的地步,这对聋哑学生产生自我认知来说也存在着弊端,容易让孩子认为自身的缺陷是其放弃学习的理由,很可能造成孩子意志消沉,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加强聋哑学生道德和法制教育的对策措施分析

1、强化聋哑学生在道德和法制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

聋哑学生的特殊性不仅体现在身体方面,更重要的是其内心想法方面,许多聋哑学生会存在自卑或者过度自我保护的心理,从而使其在与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或者不能够正视自身优势,或者过度强调自身利益,这样都不利于其正常的生活和交往活动,因此,必须强化聋哑学生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有意识地针对聋哑学生易于产生的不恰当的心理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修复,使聋哑学生能够感受到与普通学生并无两样的教育氛围,从而能够正视自身,更好地提升自己各方面能力。

2、提升社会、家长的参与程度

社会和家长对聋哑儿童身体缺陷的过度关注,很可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巨大障碍,因此,在对聋哑学生进行道德和法制教育时,还要考虑到社会和家长这两个不可忽视的群体,使他们也参与其中,体会到对聋哑学生平等看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比如,学校可以开展道德和法制教育公开课,社会各界和聋哑学生家长都可参加,让社会与家长与聋哑学生在同一个维度共同感受,共同学习,从而增进对聋哑学生的理解。

3、改革道德和法制教学模式

道德和法制教育应该避免说教的教学模式,而应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将道德和法制教育的内容进行生动、形象的讲述,从而加强聋哑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更加便于学生的学习和记忆。

道德与法制教学例6

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是大学生教育教学工作的两项重要内容,但在教学实践中,高校一般比较重视道德教育工作,却忽视法制教育工作,这对学生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不利影响。今后在教学中需要改变这种观念,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二者的有机结合,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结合的依据

(一)二者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道德与法律是人类社会的两大重要规范,二者各具有自己的优点,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道德是一种软调节,具有建议性、倡导性的特点,由于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水平存在着差异,道德在调节人的某些行为方面显得软弱无力,不具有强制性特点,所取得的效果有限。而法律具有强制性的特点,具有推动、引导、惩戒等作用,但是其作用范围有限,有很多的领域法律不能发挥作用,往往需要道德补充。正是二者的局限性,因而在大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对任何一方不能忽视,应该促进二者的有机结合。

(二)二者具有功能上的互补性。道德是发自内心的自律,而法律具有强制性的特点,二者具有功能上的互补,也是整个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规范。对于大学生教育来说,只有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大学生自身行为的自觉与自律,更好的规范学生的行为,提高教学效果。

(三)二者都是最基本的社会规范。道德与法律是整个社会最为基本的规范,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对人的行为都发挥着重要的规范作用,在规范社会秩序,提高人们行为的自觉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大学生教学工作者应该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为整个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的人才。

(四)二者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培养大学生自觉守法、自觉规范自身行为的意识,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所以在教学中必须促进二者的有机结合,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的路径

(一)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思想认识。大学期间是学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这一时期的道德和法律教育教学工作,对学生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需要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思想认识,在重视其它学科知识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也应该重视道德和法律教育工作,并在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配备、教学时间安排等方面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更好的推动大学生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结合。

(二)推进教学课程改革。要想实现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二者的有机结合,推行教学课程改革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方式。目前在课程改革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例如,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教学,将大学生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今后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根据具体需要和社会发展的情况,对该课程内容进行完善,从而更好的开展教育教工作。

(三)提高任课老师素质。实现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有机结合,任课老师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高校要重视对教学能力强、创新意识强的任课老师的引进工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从而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另一方面,要重视对教学的培训工作,通过进修、访问、参加会议等方式,不断提高任课老师的教学水平,促进任课老师知识的更新和思维方式的转变,以更好的开展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工作。另外,还要提高任课老师的科研能力,加强理论研究和学习,丰富自己的理论修养,以更好的开展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教学工作。

(四)建立奖惩评价机制。通过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能够实现对大学生日常行为的约束,进而控制大学生不道德行为的发生,制止违法犯罪行为的出现,在整个高校内部营造良好的遵纪守法的氛围,为教学工作的开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营造良好的氛围。另外,还有必要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量化的考评,并将学生的行为纳入到课程内容考核当中,从而更好的规范学生的行为,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促进学生的知行合一,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加强教学管理和相关制度建设工作。加强教学管理,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使他们在学习中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宣传相应的道德规范和文明行为,对学生的不道德行为进行惩罚,以更好的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同时,还需要重视制度建设工作,以更好的规范教学和学生的日常行为,促进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为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有机结合创造有利条件。

三、结语

总之,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各有自己的特点,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今后在教学中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二者的有机结合,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道德与法制教学例7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12-53 -02

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品质与法律意识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大学期间,如果能对学生们进行积极的道德和法制教育,学生们必然会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长期以来,我们对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比较重视,却对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二者的有机结合有所忽视。总书记强调:“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 大学生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要使大学生们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只有真正把这项工作做好了,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

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合格人才要求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并使二者有机结合,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今天,两者结合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道德教育需要法制教育的支持

道德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体现。道德建设是凝聚民族精神、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文明的重要抓手,也是我们教书育人的目的之所在。

目前,中国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传统的发展模式脱离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错位,心态被扭曲,从而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以物为本的思想和行为,形成人的物化。表现在社会生活中,就是拜金主义、唯利是图、损人利己、诚信丧失等等社会现象。而大学生们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发达的网络时代,他们对社会的了解是多方面的、多渠道的,社会上的种种不健康的思想道德观念对学生们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甚至有少数学生存在着世俗化的理想追求,一切向“钱”看,功利化的价值选择、实用的人生态度,有的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但青年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之中,所以我们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贯彻“德育为先”教育理念。这就对我们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道德观念呈现出了复杂多变的特征,道德教育就更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而这个要求并不是仅仅依靠道德教育就可以满足和达到的,因为道德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在当今社会急剧变化、思想观念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的违法犯罪情况有上升的趋势,这就说明完全依靠道德教育来解决一切问题是不够的。

比如,交通肇事后故意杀人的药家鑫,终于受到了法律的严惩。对此,新华社发表评论,认为“这一结果,体现了司法的公正,也彰显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药家鑫交通肇事将被害人撞倒后,不但不予施救,为了逃避责任,反而选择杀人灭口,被法院认为“犯罪动机极其卑劣,手段特别残忍,情节特别恶劣,后果特别严重,属罪行极其严重”。对于这样一个如此残忍、如此恶劣,所犯罪行如此严重的学生,仅仅依靠道德教育,就能让其改邪归正,恐怕就连药家鑫自己都无法保证,事实上,教书不育人的所谓“精英教育”,已引起社会有识之士的强烈质疑。药案告诉我们,对法律没有应有的敬畏,法律知识的缺乏是此案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完全依靠法制教育是不够的

马克思说:“对于法律来说,除了我的行为以外,我是根本不存在的,我根本不是法律的对象。我的行为就是我同法律打交道的唯一领域。”

法律是一种外在的、他律的规则,它通过最基本的规则来调整人们的社会关系,维护社会总体利益。法律知识的教育对于树立社会秩序,规范人们的行为,对于提高公民法律意识,促使公民自觉遵纪守法,对于惩戒和预防犯罪,促进社会安定,维持统治阶级利益具有重要作用。但法律只能调整人们的行为,却无法约束人们的思想。

法律是通过强制性的力量抑制人的非理性冲动,达到制止人们作恶、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但法律只能禁止人们做坏事,不能强迫人们做善事。一旦法律的威吓力量不存在时,仍然只能为恶。因此法律对非善行为的作用是有限的。法律不是万能的,原因在于:(1)法律是以社会为基础的,因此,法律不可能超出社会发展需要“创造”或改变社会;(2)法律作为社会规范之一,必然受到其他社会规范以及社会条件和环境的制约;(3)法律调整社会关系的范围和深度是有限的,有些社会关系(如人们的情感关系,友谊关系)不适宜由法律来调整。

比如,佛山两岁女童小悦悦遭两车碾压而18路人漠然相视;湖北长江大学大学生舍己救人牺牲却遭遇捞尸者勒索;南京彭宇案后,我们看到了中国社会的道德底线在快速沉沦;等等,使我们意识到在今天这个社会中,完全依靠法律手段来解决一切问题,有时也是无能为力的,我们应当对之施以道德拯救,去治疗集体性冷漠,还人性与生命之美。

三、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结合有利于大学生成长

道德与法律是人类生活中的两大基本社会规范,两者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

黑格尔说过:“道德是法律的补充,法律是道德的监护,没有法律支撑的道德是苍白无力的。”

无疑, 强化大学生的道德意识, 提高大学生道德水平, 除了一般性的道德教育外, 在我国目前的国情下, 更需要加强法制教育,使二者有机结合。

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的可能性在于: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价值目标是一致的,都致力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道德教育强调的是自律,而法制教育强调的是他律。一个人的行为违反了社会道德规范,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和社会舆论的批评;而法律不能惩罚非道德行为, 只能惩罚违法和犯罪的行为。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侧重点不同,二者不能相互替代但可互补。法律与道德同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它们相互影响又相互渗透,其社会功能与社会价值具有互补性。在社会发展多样化、思想观念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时期,加强对道德与法律的共性研究,促进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贯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的重要保证。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创新理论的提出为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有机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任何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体系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总是一致的。道德要求人们应该为善, 法要求人们的不得为恶。用法律和道德各自功能上的优势弥补对方的劣势, 能使二者共同发挥最大的作用。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的提出,深刻地说明了道德与法律在国家治理的理念和目标上的一致性。在国家治理中,通过德治促进人的本质的向善,通过法治抑制人的本质的向恶,法德并举,刚柔相济,才会国泰民安,长治久安。有专家说,“道德教育就是通过道德价值准则和道德信仰方式来实现法律的正义价值,将外在的法律规范转变成内在的道德义务,从而为法律获得道义上的尊严、为法制的推行奠定思想基础;法制教育通过宣传法律制裁所引起的心理效应来抑制或弱化行为人的违法犯罪动机,是把德治教育所提倡的价值观念通过外在行为要求转化为内在思想需要,实现对社会个体道德品质的塑造。”

人的素质是一个多层次的有机统一体,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这个有机整体中不可缺少的两种基本素质,它们决定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动目标和发展方向。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社会的栋梁,他们的道德品质和法律素养如何,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前途和命运。只有培养出品德高尚,遵纪守法的高素质人才,国家的未来才有保障。因此,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两项重要内容,如何促进两者的有效结合,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素质,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

道德与法制教学例8

1 当代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和道德素质的现状

1.1 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现状

大学生学习法律理论知识,只流于表面,老师教学不能有效的发挥学生学习法律的主动性,大部分老师教学方法单一,课时少但内容庞杂,造成课堂枯燥乏味,学生更多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从而达不到增强法制观念、提高其法律意识的目的。另外普法教育除课堂教学以外,只有断断续续进行的普法活动如:开展“普法月”普法周”等活动。这样的法制教育效果不明显,部分学生法制意识仍然较为淡漠。主要是由于他们对于法律知识理解不够深刻而没有树立增强法制的观念。在我国,学校法制教育安排充其量只能算是以“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观念”为目的的观念教育[1]。这种以思想道德教育的套路来开展法制教育课,不仅达不到法制教育的目的,由此还会使法制教育得不到发展。

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2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

作为时代的宠儿,大学生的价值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不少同学过分夸大个人的价值,忽视自己对社会、集体的义务和责任,造成个人主义突出。这导致了集体功能的弱化,使集体失去了其特有的凝聚力。受西方实用主义的影响,一些大学生过分注重实用,理想观念不再。同时在图书馆撕书,在课桌上制造“课桌文化”,在食堂打饭时插队,在公共汽车上面对老弱妇残熟视无睹等等社会公德淡漠。随着社会物质产品的丰富,社会经济条件的好转,大学生的经济状况开始好转,但他们不是用良好的经济状况来改善自己的学习条件,而是过分地把钱投入到物质享受、追求安逸,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更有甚者,部分大学生大学生严重,有的大学生偷同学的电脑、自行车、现金、手机等等。这样的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着实让人堪忧。

2 大学生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发展

2.1改革法制教育机制

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应该反思和借鉴深刻的教训和经验从原有的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中找出存在的问题,要避免类似药家鑫这样的事件的发生,在实践中就要加强法育与德育的结合。把由单纯的道德说教转变为以赏罚机制为载体的道德教育,以选择性激励帮助人们在为自己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付出物质利益代价和成本中学会遵守社会道德[3]。

2.2 改革法制教育内容

有利于实现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有严格的纪律与管理使之落实在行动上,从而使德育教育处于良性循环之中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才能从制度上有效促进他律向自律转化,实现德育的可持续发展。

2.3开展法律与道德实践活动

开展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地将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有效地内化为法律能力。可以开展法律法制宣讲、法律知识竞赛等多种活动,提高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关心与兴趣,培养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对于社会上出现的典型事件通过如辩论协会、演讲协会等进行讨论。,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世界观。

2.4 营造健康校园道德氛围

社会是个大课堂,社会实践是重要环节,是培养大学生道德素质最生动、最有效的道德教育途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通过社会服务、军事训练、参观访问、公益劳动等活动,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亲自感受人民群众的良好精神风貌;同时进一步增强劳动观念,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在实践中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社会上

转贴于

的某些不良现象,并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道德观念,促使自己良好道德人格的形成和完善。通过参观先进典型,了解先进人物的成长过程与高尚思想道德,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从而自觉地提高自身道德修养[4]。

2.5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措施。校园文化是一种受益面大、涉及面广的教育方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心设计独立自主、诚实守信、艰苦奋斗的氛围;营造出创造干净、优美、有秩序的环境氛围;建立一种以师生关系为表率的和谐人际文化;学校领导与教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改进工作作风,严于律已,为人师表,这样才能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树立好的榜样,扭转不良的校园文化。

道德与法制教学例9

发达国家学校德育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国家重视德育工作的领导并加强相关制度建设,促进德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德育与法治相结合是学校德育的一个突出特点。道德规范主要是靠个人自律和社会舆论的压力,但要使道德教育具有约束力,还必须以法制和纪律作为保障。西方各国不仅建立了完备的基本教育法,还有一系列的学校工作方面的专门性法律以及相关法案来配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过程中,把这两者紧密的结合起来,相互渗透,使德育工作取得显著的成效。什么是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整合?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整合的含义

整合的概念在系统科学中早已提出。整合就是把原来分化而导致的处于孤立、分离甚至矛盾冲突状况的对象纳入一个共同的框架之中,使各对象之问的联系不断加强、关系更加密切。其结果往往不是使问题彻底终结,而是使各式各样的新问题易于暴露并在一个共同的框架下得到解决,这比在孤立状态下解决某一领域的教育问题效果要好得多。因为孤立地解决一个问题,而不考虑其他,可能会导致更多问题。因此,整合的优点和结果不是消灭问题,而是使问题易于解决。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整合,就是在保持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各自性质特点的前提下,通过联系、渗透、互补等方式和手段,重新综合起来,使两种教育一起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完整的整体,从而发挥整体的更大功能。因此,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整合,不是两者的简单调和,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取向与法制取向的二元相加,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比例关系问题,而是它们在高层次上的结合。这种结合是全方位的,是教育思想、教育价值观与功能观、教育制度和课程编制等方面的根本改变。具体地说,它是道德化的法制教育和法制化的道德教育的有机整体,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目标。总之,这种整合的教育是德与法并重的教育,是使个体的精神道德和法律意识平衡发展的教育。

二、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整合的策略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实现融合的前提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重任,要彻底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旧的教育观念在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通常只停留在单纯的法律基础知识灌输的层面,忽视法律素质和法律思维的培养,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与思想德育是彼此分割的,从这几年的教育来看,没有取得一定实效。有些大学生之所以走向犯罪的道路,绝不仅仅是法律知识匮乏,更重要的是法制观念和法律信仰的缺失,没有养成法律思维习惯,用法律的思维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作为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工作者,只有变革教育观念,坚持一个完整的教育目的观,塑造一个完整的教育,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也才能更好的应对和解决一些社会问题,才能促进人与社会朝着符合人性的方向和谐、全面发展。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都是构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且,当今越来越多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都日益倾向于把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看成是一个整体,只有这两部分教育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才可能是一种完整的教育。2006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的《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将“坚持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写进第五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中。由此可以看出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整合是如此之重要,这是培养和谐、全面发展的人才重要途径。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但辨别是非的能力有限,他们很容易受到诱惑,迷失方向,所以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的时候,必须改变过去单一的分割的教育观,树立融合的教育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信仰,提高学生的法律和思想道德素质,这才是德育的宗旨,是教育发展到现代社会的时代精神,也是时代的呼唤,是人的生存发展和全面本质实现的需要,是社会进步、生产与生活方式改变的需要,是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法律素质和道德素质同属思想政治素质的范畴,相辅相成,因此,转变教育观念,认清法制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性质与功能,为大学生法制教育与高校德育的有机结合提供前提条件。

(二)高校的法制化管理是实现整合的有效途径

管理是在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高校德育应加强法制化管理,德法相依,共同融合于大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学习管理及思想道德教育之中,更有利于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当代西方学校德育教育不仅有严密而完备的法律、法规做保障,而且有严格的纪律与管理使之规范化,在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中注重发挥法规的作用。美国所有大学都设有校警,大的学校还设有警察局,学生若有违法行为,轻则由校警配合学校进行教育,重则交校外警察局法办,而且,西方学校把许多德育教育内容融于制定的准则之中,如《常用语言、行为的准则》《家庭中的行为准则》《人与人之问的准则》等,使法制和纪律成为德育教育的保障。大学实行法制化管理,对大学生是是一种具有普遍有效性的现代德育教育方式,它通过对制度的执行、对学生行为的管理,使学生得到教育,而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格。学校在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中应充分发挥法制的作用,把德育的内容融于具体的法规与准则之中,凡可以实行法制化管理的德育活动和管理工作,都应制定相应制度和规范。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来源于高校的管理状况,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和教育作用。学校规章制度如何制定及执行的如何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健康的成长,学习的进步,人际的和谐,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法律意识的增强,都离不开学校的法制化管理,如果学校管理部门能够严格执行所定的规章制度,让学生体会到违反了规则,触犯了规则的底线,就会受到应有的处罚,学生就会增强守纪守法意识,就会增强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的自觉性。把德育的内容和道德案例,真实的一些道德事件与具体的法规与准则结合,并通过严格的校规校纪与管理加以落实,在落实中增强法律知识,灌输法律意识、渗透法制教育、培养法律素质,从而使德育处于良性循环之中。总之,只有把法制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整合于学校的法制化管理中,才能有效促进他律向自律转化,使高校得德育教育发挥它应有的功能。

(三)发挥“两课”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是实现整合的主要途径

课堂教学依然是学生受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在教学方法上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着眼于大学生道德法律素质的提高,抓住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使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的讲解系统化,鲜活化。两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道德品质,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两课的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及时地获取学生思想状况的信息,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在授课过程中通过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互教法、自学法、实践法、多媒体(演示)法、自我测试评估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形式,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去获取一些新的积极向上的信息,从而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净化自己的心灵,体验法律的威严,感受法制的精神,接受道德的洗礼。所以在“两课”课堂教学中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应努力呈现出互动性和交叉性,在法制教育中体现道德精神,在道德教育中渗透法制元素,结合大学生认知的特点――联动性特征,利用其思想信息的饥渴性、思想接受的前瞻性、思想接受的情绪性等特点,创建以行为规范为基础、以思想观念为核心、以相关权利与义务为重点的道德与法制相交融的教学内容体系,改变单一被动的知识灌输现状,构建知识传授、观念引导、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道德法制教育教学新模式。尤其在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这门课,要充分发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重要载体作用,改变拼盘式的课程内容和体系框架,从根本上改变过去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对静态状况,形成二者彼此联系、互相促进的动态关系。讲授课程内容时可以用学生身边熟悉鲜活的具体问题为例子,展开对“大学生择业与公德”中道德与法律问题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在今后的择业与创业中,既有道德问题,又有法律问题。又如,还可以用恋爱、婚姻中的例子分析其中的道德与法律问题,让学生明白要解决好个人婚姻问题,必须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较佳的法律意识。把帮助大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提高社会主义道德觉悟紧紧结合在一起。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因此,教师的素质高低对于高校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融合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自觉学习相关的道德理论和法治精神,自身要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和法治意识,要充分认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有机结合的必要性,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同时立足于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道德与法律的基本精神,并鼓励学生思考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热点问题,对学生中一些迷茫困惑和偏激的观点进行正面引导。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要结合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教育。在整合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选择融两者为一体的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促进两种教育的整合。

(四)建立文明向上的校园环境是实现整合的保障

我们所处的环境以及环境中的人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对我们发生着作用,因此我们不能忽视环境的隐性作用。积极文明向上的校园环境能够塑造一种好的德育氛围,传递一些积极向上信息。不同的环境可以造就不同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这就是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教育对人的影响是通过长期的熏陶、感染,在不知不觉地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的,虽然它对人的影响比较缓慢,但效果却比较牢固。正如人们所说的,只有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的教育才能起到水滴石穿的作用。校园环境包括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法制环境,校园德育环境等等。在课余时间高校应当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潜力,开展一系列文明、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净化充实校园环境,并形成合力,优化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法制环境。例如,组织学生举行模拟法庭、参观监狱;开展社会调查、法律知识竞赛、法律征文;开设法制宣传园地、开展法律知识及法律咨询活动、开办相关网站;与校广播站联合开办法律专栏节目、在校电视台播放大学生德育教育节目、参加校内治安联防等活动。通过一系列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逐渐丰富大学生的法律知识,使其能够深刻理解法律的本质、作用和社会价值,牢固树立起法制观念,自觉的运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维护自己、集体和国家的合法权益。通过对一些大学的考察可以看出,大学校园环境和学生的思想主流是好的,积极向上的,但同时也存在着相当程度的混乱,比如寝室文化,课桌文化,垃圾乱丢等现象,这是要坚决抵制的。丰富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环境,它具有创造性、教育性、聚合性,并能对教学过程起补充和调节作用。因此,仅靠课堂教育还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发挥校园环境的重要作用。目前校园的各种环境应以“法治”与“德治”教育相结合,比如,举办学生普遍感兴趣的、实用性和操作性较强的,富有时代气息、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一些道德、法律、国情等系列讲座,道德法律讲堂,歌咏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书法比赛、艺术表演、法律、道德知识竞赛,观看法律、道德教育录像,板报、校报、广播、录像、网络和校园电视等形式,活跃校园文化艺术生活,开阔了知识视野,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形成健康、活泼、文明、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使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中愉快地学习和生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成为政治素质过硬的有用人才。同时还可以制定大学生文明教室、文明寝室、文明食堂的标准和守则,打造一个优质的校园环境。努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和法律素质,成就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终极命题。

基金项目:贵州师范学院校级研究项目

[参考文献]

[1]马莉.法治与德治教育相结合,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J].北方经贸,2002.5.

[2]陈大文.促进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的重要载体[J].思想理论教育,2006.9

[3]孙冕.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整合的方法论思考[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

[4]罗元.论高校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互补整合[J]教育与职业,2009.2

道德与法制教学例10

没有法制的社会是不能称之为现代社会的, 但是没有道德的社会却是不能称之为社会的。 法制范围内的事情,是可以做的事情,结果人就成套子里的人。 所以,社会上就出现了大学生淡化社会道德的事件。 所以,在网络上可以看到对大学生 公交车不让座位校园里做出亲密动作等各种谴责。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法制教育, 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针对大学生违法现象时有发生的现象,有必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加强法制教育,注重思想品德人格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知法、懂法、守法是成人、成才的基本条件,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法制究竟是给了大学生自由,还是给了道德败坏的温床,不得不成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道德与法制教学例11

执教教师:**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六年级(3)班有学生49人,男生28人,女生21人,大多数学生学习习惯与品行表现较好,对教材知识的学生有兴趣,但少数学生学习相对困难,个别学生上课纪律也较差,平时表现不很乐观。

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在体现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中、高年级教材内容和特点的基础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学习内容更加深刻,学习视野更加开阔。

六年级上册教材内容十分丰富:一是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其内部间的相互关系;二是国家近代以来的历史与发展,以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领导人民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三是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在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对外交流及其人们的生活水平等各方面的飞速发展;四是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的生活及文化。

2、强调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线来统领历史和地理内容的学习。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历史内容学习与初中的历史、地理学习的价值观不同之处是: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史地内容是以“散点”式的方式呈现,重点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3、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材注重让学生通过学习,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让他们懂得看待社会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应当联系地看、历史地看、辩证地看。中国在世界上国际地位不断增强的事实和发展趋势,引导学生历史地、发展地、联系地看待祖国的发展。

三、教学要求:

1、学习文明的生活;追求健康文明的休闲生活,自觉抵制黄赌毒和不良的生活嗜好。让学生初步了解近代中国曾经经历过的屈辱和苦难,了解中国人民面对列强侵略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感。

2、知道中国人民,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救亡图存的抗争精神。激发学生敬佩、爱戴革命先辈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3、让学生认识到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所带来的。2.让学生为祖国的进步和发展感到无比骄傲,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4、帮助学生从小形成开阔的国际视野,让学生从小能以多元的观念来认识多彩的世界,为他们成为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人打下良好基础,以尊重和宽容的心态去理解和接纳不同国家的文化和生活习俗。

四、方法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认真抓好渗透法制教育工作。如渗透宪法等。

五、教学进度附后

周次

时间

课时

第1周

8.26---9.1

开学前工作

第2周

9.2---9.8

1、感受生活中的法律

3

第3周

9.9---9.15

1、感受生活中的法律

3

第4周

9.16—9.22

2、宪法是根本法

3

第5周

9.23---9.29

2、宪法是根本法

3

第6周

9.30---10.6

国庆节

3

第7周

10.7----10.13

3、公民意味着什么

3

第8周

10.14---10.20

3、公民意味着什么

3

第9周

10.21---10.27

4、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3

第10周

10.28----11.3

4、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3

第11周

11.4---11.10

5、国家机构有那些

3

第12周

11.11—11.17

5、国家机构有那些

3

第13周

11.18---11.24

6、人大代表为人民

3

第14周

11.25---12.1

6、人大代表为人民

3

第15周

12.2---12.8

7、权利受到制约和监督

3

第16周

12.9----12.15

7、权利受到制约和监督

3

第17周

12.16----12.22

8、我们受特殊保护

3

第18周

12.23---12.29

8、我们受特殊保护

3

第19周

12.30-2020.1.5

9、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

3

第20周

1.6--1.12

复习待期末考试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