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旅游业发展制度

旅游业发展制度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2-26 19:45:47

旅游业发展制度

旅游业发展制度例1

旅游业是关联性很强的产业,其发展速度和持续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目的地制度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本文以天津市为例,从国际商业规则与国内运作模式、旅游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旅游法律法规等三个方面研究了旅游业发展的制度环境,探讨了制度环境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国际商业规则与国内运作模式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2001年11月,我国政府正式加入包括服务贸易总协定在内的世界贸易组织(wto),达成了包括旅游业在内的入世承诺。今后,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国际商业规则和惯例将对我国旅游业的制度环境产生影响。加入wto后进一步的对外开放对天津市旅游业产生的冲击相对较小,主要集中在两个层次:一是对旅行社业等开放度不足部分的冲击。外商投资旅行社的进入使得行业竞争加剧,利润率降低,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客源和支付渠道,进而影响行业发展。二是对饭店业等开放较充分部分的冲击。外资饭店的总量进一步扩张,增加了饭店业的对外依存度。另外,外资饭店还通过高薪等利益诱导机制广揽人才,形成人才优势。

除了加入wto后对天津市旅游业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之外,成文法律、司法途径和包括仲裁制内在的法律与司法方面的制度创新也将影响天津市旅游业制度环境的走向。首先,我国作为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签署国,必将根据gats的基本原则,履行相关的条约义务。这一基本国策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等中国现行法律和政府行业性文件所确认。按照中国入世的承诺,必将对中国旅游业现有的法律规范进行必要的修订、补充,使之达到gats要求的水平。其次,随着天津市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与旅游企业之间的纠纷时有发生。近年来旅游者寻求民事司法途径解决与旅游企业之间的服务质量、人身财产安全、精神赔偿等方面的案例不断增多。2005年天津市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接受旅游投诉数量较2004年增长幅度为10.90%。特别是出境游投诉案件大幅增加,2005年出境游投诉数量较2004年增长幅度为100%。当旅游者的正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法律规定有五种维权方式可供选择:旅游者与旅游经营者协商和解;向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投诉或申诉;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根据与旅游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讼。目前大多数旅游维权案例都是采用前三种方式解决,尤其是第二种方式,无论在机制上还是在实际中都已成为最主要的一种维权形式。另外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天津市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了旅游制、旅游特约监督制、旅游先行赔付制等新的维权方式,对旅游业的制度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

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对天津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一)宏观环境

天津市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以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为依托,在大的宏观环境背景下,开创自身发展的新局面。目前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鼓励旅游业发展,如制定中国旅游发展2020年远景纲要,实行共三周的全国假日制度,开展海外旅游促销活动开拓国际市场等。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wttc)2005年《旅游及旅行业对就业和国民经济的影响—中国暨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报告中指出,2002年,中国被世界旅游组织(wto/omt)评为世界第五大旅游目的地;同时,中国大陆还被wto/omt选入世界十大国际出境旅游消费国和地区(不包括交通支出)之列。据wttc估计,中国旅游业这种强劲增长势头还将继续保持下去。当然旅游业的短期发展也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美国等世界主要经济体增长乏力、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世界各地频发的恐怖袭击都会给中国旅游业带来消极影响;另外,中国旅游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是限制其发展的因素之一,如旅游市场信息不透明、定价机制混乱等。wttc的报告指出,未来十年内中国旅游及旅行业将快速发展,各种发展初期的问题将在短期而非中期之内得到解决。

(二)微观环境

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平稳、健康发展为天津市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微观环境。2005年,天津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全市生产总值完成3663.86亿元,比上年增长14.5%,连续10个季度增长14%以上。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39元,增长10.2%;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制定出台了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决定”和“实施纲要”,启动了一批旅游重点项目,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4%;投资结构优化,港口、公路、地铁等交通投资增长60%;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整修风貌建筑60座;对外交流进一步加强,成功举办了亚欧财长会议、意大利天津周、新加坡天津周等活动,扩大了天津的影响。这些都使得天津市旅游业得以在健康、稳定的微观环境中迅速发展。

就近期的情况来看,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将会给天津市旅游业的制度环境带来一些可以预期的影响。

首先,天津市旅游行政复议工作办法的出台以及旅游行政复议机构的设立。2005年5月25日天津市了《天津市旅游行政复议工作办法》以及《关于设立旅游行政复议机构的决定》,规定了申请复议的期限、条件、方式、内容等,并规定天津市旅游行政复议机构是天津市旅游行政复议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行政复议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是有效解决行政争议、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制度保障,它与诉讼、仲裁共同构成我国的救济法律制度体系。天津市旅游行政复议委员会的成员由天津市旅游局的领导直接担任,避免了在我国其他一些省区旅游行政复议机构规格低、人员少、素质差等问题,使得天津市旅游业能够在日臻完善的制度环境中健康、稳定发展。

其次,各种优惠政策的实施。2005年3月1日天津市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为加快旅游业发展应实施各种优惠政策。例如在旅游规划主题板块内新开办的旅游开发项目企业,可比照享受海河综合开发改造的有关财税优惠政策;对星级酒店实行与一般工商企业同等的用电、用气、用水价格等。天津市为旅游业提供的各种优惠措施对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同时将为天津市旅游业创造一个更为有利的制度环境。

再次,天津市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对旅游业的领导加强。实行政府主导型战略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经验之一,也是有中国特色的旅游业发展模式。天津市《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成立由市长亲任组长、常务副市长和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有关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风貌建筑保护领导小组,研究决策全市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重大事项;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统筹指导、协调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市旅游局强化对旅游业规划、管理和促进全市旅游业发展的职能;各区县建立健全旅游行政管理机构;进一步完善市区(县)“两级政府、两级管理”的旅游管理体制。通过分工及细化管理,天津市各级政府在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的同时,积极采取措施,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旅游法律法规对天津旅游业发展影响

天津市旅游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的数量和类型相对较少,并且以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为主,缺乏由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并颁布的正式的天津市地方旅游法律法规。天津市出台的旅游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如表1所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天津市旅游业制度环境总体健康良好,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证。当然,旅游法律法规方面是目前天津市旅游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有待于进一步加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中国旅游业的进一步开放,制度环境对天津市旅游业的运作模式将会起到越来越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参考文献:

旅游业发展制度例2

旅游业是关联性很强的产业,其发展速度和持续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目的地制度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本文以天津市为例,从国际商业规则与国内运作模式、旅游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旅游法律法规等三个方面研究了旅游业发展的制度环境,探讨了制度环境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国际商业规则与国内运作模式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2001年11月,我国政府正式加入包括服务贸易总协定在内的世界贸易组织(wto),达成了包括旅游业在内的入世承诺。今后,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国际商业规则和惯例将对我国旅游业的制度环境产生影响。加入wto后进一步的对外开放对天津市旅游业产生的冲击相对较小,主要集中在两个层次:一是对旅行社业等开放度不足部分的冲击。外商投资旅行社的进入使得行业竞争加剧,利润率降低,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客源和支付渠道,进而影响行业发展。二是对饭店业等开放较充分部分的冲击。外资饭店的总量进一步扩张,增加了饭店业的对外依存度。另外,外资饭店还通过高薪等利益诱导机制广揽人才,形成人才优势。

除了加入wto后对天津市旅游业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之外,成文法律、司法途径和包括仲裁制内在的法律与司法方面的制度创新也将影响天津市旅游业制度环境的走向。wWW.133229.CoM首先,我国作为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签署国,必将根据gats的基本原则,履行相关的条约义务。这一基本国策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等中国现行法律和政府行业性文件所确认。按照中国入世的承诺,必将对中国旅游业现有的法律规范进行必要的修订、补充,使之达到gats要求的水平。其次,随着天津市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与旅游企业之间的纠纷时有发生。近年来旅游者寻求民事司法途径解决与旅游企业之间的服务质量、人身财产安全、精神赔偿等方面的案例不断增多。2005年天津市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接受旅游投诉数量较2004年增长幅度为10.90%。特别是出境游投诉案件大幅增加,2005年出境游投诉数量较2004年增长幅度为100%。当旅游者的正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法律规定有五种维权方式可供选择:旅游者与旅游经营者协商和解;向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投诉或申诉;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根据与旅游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目前大多数旅游维权案例都是采用前三种方式解决,尤其是第二种方式,无论在机制上还是在实际中都已成为最主要的一种维权形式。另外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天津市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了旅游制、旅游特约监督制、旅游先行赔付制等新的维权方式,对旅游业的制度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

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对天津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一)宏观环境

天津市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以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为依托,在大的宏观环境背景下,开创自身发展的新局面。目前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鼓励旅游业发展,如制定中国旅游发展2020年远景纲要,实行共三周的全国假日制度,开展海外旅游促销活动开拓国际市场等。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wttc)2005年《旅游及旅行业对就业和国民经济的影响—中国暨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报告中指出,2002年,中国被世界旅游组织(wto/omt)评为世界第五大旅游目的地;同时,中国大陆还被wto/omt选入世界十大国际出境旅游消费国和地区(不包括交通支出)之列。据wttc估计,中国旅游业这种强劲增长势头还将继续保持下去。当然旅游业的短期发展也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美国等世界主要经济体增长乏力、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世界各地频发的恐怖袭击都会给中国旅游业带来消极影响;另外,中国旅游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是限制其发展的因素之一,如旅游市场信息不透明、定价机制混乱等。wttc的报告指出,未来十年内中国旅游及旅行业将快速发展,各种发展初期的问题将在短期而非中期之内得到解决。

(二)微观环境

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平稳、健康发展为天津市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微观环境。2005年,天津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全市生产总值完成3663.86亿元,比上年增长14.5%,连续10个季度增长14%以上。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39元,增长10.2%;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制定出台了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决定”和“实施纲要”,启动了一批旅游重点项目,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4%;投资结构优化,港口、公路、地铁等交通投资增长60%;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整修风貌建筑60座;对外交流进一步加强,成功举办了亚欧财长会议、意大利天津周、新加坡天津周等活动,扩大了天津的影响。这些都使得天津市旅游业得以在健康、稳定的微观环境中迅速发展。

就近期的情况来看,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将会给天津市旅游业的制度环境带来一些可以预期的影响。

首先,天津市旅游行政复议工作办法的出台以及旅游行政复议机构的设立。2005年5月25日天津市了《天津市旅游行政复议工作办法》以及《关于设立旅游行政复议机构的决定》,规定了申请复议的期限、条件、方式、内容等,并规定天津市旅游行政复议机构是天津市旅游行政复议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行政复议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是有效解决行政争议、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制度保障,它与诉讼、仲裁共同构成我国的救济法律制度体系。天津市旅游行政复议委员会的成员由天津市旅游局的领导直接担任,避免了在我国其他一些省区旅游行政复议机构规格低、人员少、素质差等问题,使得天津市旅游业能够在日臻完善的制度环境中健康、稳定发展。

其次,各种优惠政策的实施。2005年3月1日天津市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为加快旅游业发展应实施各种优惠政策。例如在旅游规划主题板块内新开办的旅游开发项目企业,可比照享受海河综合开发改造的有关财税优惠政策;对星级酒店实行与一般工商企业同等的用电、用气、用水价格等。天津市为旅游业提供的各种优惠措施对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同时将为天津市旅游业创造一个更为有利的制度环境。

再次,天津市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对旅游业的领导加强。实行政府主导型战略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经验之一,也是有中国特色的旅游业发展模式。天津市《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成立由市长亲任组长、常务副市长和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有关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风貌建筑保护领导小组,研究决策全市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重大事项;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统筹指导、协调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市旅游局强化对旅游业规划、管理和促进全市旅游业发展的职能;各区县建立健全旅游行政管理机构;进一步完善市区(县)“两级政府、两级管理”的旅游管理体制。通过分工及细化管理,天津市各级政府在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的同时,积极采取措施,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旅游法律法规对天津旅游业发展影响

天津市旅游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的数量和类型相对较少,并且以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为主,缺乏由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并颁布的正式的天津市地方旅游法律法规。天津市出台的旅游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如表1所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天津市旅游业制度环境总体健康良好,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证。当然,旅游法律法规方面是目前天津市旅游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有待于进一步加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中国旅游业的进一步开放,制度环境对天津市旅游业的运作模式将会起到越来越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参考文献:

旅游业发展制度例3

旅游业与金融业同属现代服务业,是金融业的战略支持产业,而且旅游业发展面临旅游投入不足、配套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加快旅游业与金融业的融合发展是适应旅游业、金融业发展新形势,谋求双赢发展的应有之举。

一、金融是旅游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加快旅游业与金融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共同促进国民经济总体目标的实现

我国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更是国民经济的综合性产业,涉及29个经济部门,直接和间接影响细分行业109个。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已经得到充分认识。旅游业对扩大内需、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应加强战略合作,共同加大金融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力度。

(二)可以有力促进旅游业发展目标的实现

我国旅游企业“走出去”发展战略、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以及云南旅游经济强省和“中国一流、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等发展目标都为金融业带来发展机遇,也创新旅游投融资机制。利用金融手段还可以有针对性的促进旅游各行业的发展,使产业结构得到了合理调整。旅游业发展面临长期制约瓶颈就是资金问题,但当前涉旅企业贷款难、融资渠道不畅等问题比较突出,旅游业与金融业合作可以发挥行业监管职能,督促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加大信贷支持、拓宽融资渠道、完善金融产品和服务等方面给予更大的支持。

(三)支持金融业发展机遇和金融创新

旅游业具有广泛的资源,金融业可抓住旅游业蓬勃发展的良好机遇,积极扩大融资渠道,进一步开拓旅游产业与银行在投融资方面的渠道,实现旅游与金融的投资互动,培育金融业增长点,创造银旅、银政的双赢和多赢。

二、旅游业与金融业融合发展的模式

主要有政策性融合、商业性融合两大类。前者是由政府或政策性金融机构牵头实施,例如《关于金融支持福建省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后者是由旅游主管部门或企业与商业性金融机构开展合作,如《湖北省旅游局与中国银行湖北分行签署旅游金融战略合作协议》。在这些合作模式中,双方均表达了共同促进的意愿,按照“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方针,配合财政、交通、商务等相关配套政策,为旅游业融资提供良好服务,共同支持旅游企业发展和提高旅游者服务水平,实现合作多赢的重要举措。

(一)旅游业的角色

旅游业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组织、协调和推动落实有利于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创造有利于银行、企业加强合作的政策环境和服务平台。积极支持金融机构为国内各类旅游企业和旅游者提供金融支持和服务,在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促进金融参与旅游项目等方面与金融进行全面合作。

(二)金融业的角色

金融业主管部门在遵循国家法律法规、金融政策和市场化原则的前提下,利用自身“全产品、全平台、全方位”整体优势,共同探讨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机制,积极探索构建旅游项目评价标准体系,建立了金融支持旅游行业监测制度和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报告制度,会同当地旅游等部门对支持旅游行业的贷款对象、投向、用途、利率等进行持续监测,就信贷支持提出有针对性的信贷政策指导意见,将旅游业信贷支持纳入评估范畴,鼓励和引导各级金融机构积极创新信贷产品,大力支持旅游资源开发,扶持旅游基础旅游完善,为旅游发展提供良好金融服务环境,推动旅游业与金融业的深度融合。

三、旅游业与金融业融合发展的主要内容

(一)从旅游方面来看

以游客需要和提升旅游综合服务能力为导向,围绕旅游城市发展目标和重点培育的特色旅游产品,针对游客去旅行游览中面临的进入难、出去难、停车难、就餐难、如厕难等问题,推出旅游设施建设、旅游企业和旅游者的金融服务需求,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项目和休闲度假旅游区开发建设。具体来看:

一是支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大旅游项目、旅游名镇名村建设。梳理旅游资源,研究可以上市的旅游资源并与金融机构进行接触。对旅游项目好(包括项目前景、包装等方面)、资本金到位、企业信誉度良好,重点推荐获得贷款。对基础设施和景区进行高标准的硬件设施建设。建设大型生态停车场,购置观光巴土,在景区全面实施了数字化景区建设工程。

二是扶持餐饮、家庭旅馆、旅行社、旅游商场等各类旅游经营户(特别是农家乐经营户)等中小旅游企业发展,提供公司金融服务。解决旅游企业贷款困难、刷卡POS机手续费高等问题,切实改善景区支付环境。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涉农金融机构要加大对乡村旅游扶持力度。大力支持旅游商品开发、土特产品种植加工以及旅游产品的开发等特色农业的发展。支持大型旅游企业“走出去”。

三是为各类旅游者提供完善的金融服务。推出旅游消费贷款业务,继续加大旅游消费券发放力度,增强银行卡在境内外的旅游服务功能,完善旅游者个人的便利的金融服务。培育和发展旅游业保险市场、创办旅游意外保险,为外地游客提供满意的旅游氛围。增加旅游者个人保证金的形式。

四是做好旅游资金管理。做好资产抵押、担保、资本金和还款能力等放贷条件工作,可以采用保证人担保的方式提供贷款,同时降低旅游企业的贷款难度。各金融机构要加强与为旅游产业提供服务的担保公司的业务合作,形成旅游信贷支持与金融风险控制相结合的长效机制。推动旅游资产证券化,积极发展旅游信托基金、旅游租赁服务公司。共同向各级政府争取到更多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产业扶持资金,或组织企业共同设立基金,作为跷板来吸引金融机构给予旅游企业和项目更大的支持。做好旅游业发展专项基金和旅行社质量保证金存储服务。

五是推动政策性金融的支持。注重采取了政府主导、规划先行、市场运作、政策性金融推动、最后实现多方共赢的全新合作模式。通过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整合政策性金融以及优质企业的各方优势,实现优质资源的有效对接,与当地政府合作共同打造强有力的旅游投资集团,全力支持旅游目的地建设。

(二)从金融方面来看

制度上要增强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责任意识、加强信贷支持、强化金融服务、加强协调努力营造支持旅游业发展良好金融生态环境。要明确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给旅游业提供授信和融资的总额。进一步加大传统商业性信贷支持,积极寻求政策性金融支持,加大多种形式的融资授信支持。引进和创新旅游产业的创业投资引导机制,调整旅游业授信管理制度,引进和创立旅游银行。金融创新方案还可以使旅游行业企业可通过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发行基金等渠道融资。

服务上要调整和优化网点结构布局,创新技术手段,为旅游景区、饭店、游客提供便捷金融服务。主动为各主要旅游企业安装刷卡和自动取款机,大力发展上门收款和保管箱业务,主动在三星级别上酒店设立外币兑换点。发挥专业优势做好旅游项目的包装、策划评估和可行性研究,吸引银行等金融机构给予更多的信贷支持。为旅游项目开辟绿色通道,优先审批、优先发放。

产品上要开发适合旅游业的特色金融服务、努力拓宽旅游业多元化融资渠道、创新适合旅游业的特色金融服务。积极探索景区经营权和门票质押贷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质押等新型信贷产品。根据不同旅游产品特点,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出相应的融资产品和非融资服务,积极支持旅游创意企业的融资需求,如湖北省旅游局与中国银行湖北省分行关于“灵秀湖北”信用卡发卡合作协议,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综合性的服务。

投向上要增加在旅游交通建设、景区建设、接待能力、农家乐乡村旅游等方面的信贷投入力度,加大对外向型经济、农牧业、特色旅游业、生态环保等方面的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推出旅游文化国际化贷款、国际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国际会展服务设施建设贷款和出口基地建设贷款。

四、旅游业与金融业加快融合发展的法律制度保障

要取得党委政府和立法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在有关法规中明确国家采取措施促进旅游业发展,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安排资金,促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公共服务和旅游形象宣传。宏观部门帮助牵头召开旅游与金融机构座谈会,加强旅游与银行机构的合作,加大金融机构对旅游工作的支持力度等问题进行研究。为确保融合发展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等,应向各级旅游主管部门、有关旅游景区、旅行社代表及金融界代表进行广泛征求意见。

要建立长期、稳定、良好、高效的合作关系和定期沟通联系制度。在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制定行业发展规划等方面建立长期合作协调机制,对双方合作扶持企业和项目相关情况进行跟踪。要明确具体的对接协调单位,负责具体事务处理和协调解决合作备忘录执行中的重大问题。推动积极开展政企对话、银企对接等活动,搭建投融资平台,向各金融机构推介旅游项目。

要加强金融法律、政策和旅游企业信息沟通和培训。当前旅游信贷困难主要是信贷双方信息不对称、信贷机构专业化项目主动服务不够、旅游项目研究不深入、旅游企业和项目信贷资本金不足以及信用缺失等问题造成。由于一些地区的旅游企业的不良贷款率远高于一般中小企业不良贷款率,因此更应加强合作和交流,强化信息的互通有无。要加强对农家乐经营户的管理、指导和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其服务水平和诚信意识,使乡村旅游市场更加规范化、秩序化。要进一步丰富旅游企业负责人财税金融工作知识。

要保持旅游业的发展势头。不断拓展合作的层次和领域,建立和提升双方的战略合作关系。旅游局、旅游企业和旅游经营户应抓住旅游金融全面战略合作的重大契机,进一步加快开发建设步伐,以项目为载体,建立旅游项目库常态化对接机制,加大对旅游项目的支持力度。

参考文献:

①国家旅游局,中国银行,《支持旅游产业发展合作备忘录》,2010年12月29日

旅游业发展制度例4

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产业和发展经济、吸纳就业人口最重要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在本质上属于资源型产业,其存在和发展依赖良好的环境质量,有赖于自然的馈赠和社会遗产。但在经历了持续快速增长后,旅游业对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负面性逐渐显现出来。受全球可持续发展浪潮的影响,以“不断保持环境资源和文化的完整性,给旅游区的居民公平地分配旅游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为宗旨的“可持续旅游”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其内涵已得到普遍认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顺应全球可持续发展浪潮的社会必然,需要增进人们对旅游所产生的环境效应和经济效应的理解,强化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要立足于促进旅游业的公平发展,改善旅游接待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生活,保护未来社会旅游资源或产业开发赖以存在的生态环境质量等;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

但从全球范围考察,由于发达程度、实践主体、利益导向等方面的差异,各国(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迥然不同。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基础、技术条件、物质环境比较优越,在获得可替代资源、发展清洁能源、提高规划水平以及公共管理方面更容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想。而且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凭借资本力量将市场范围拓展到全球,在事实上实现了较大程度的环境公害输出,获得了局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胜利。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贫困地区,由于基础薄弱,国家经济政策的优先权、公共管理的结构、环境问题、过度商业化和国际旅游系统的结构等因素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形成了挑战。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决策必须基于当地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平衡,必须在各方利益中不断博弈。贫困是可持续发展最大的障碍,减贫是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任务。但在减贫的现实目标之下,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更容易在决策中倾向于现实利益、经济利益,即在寻求发展、缩短与发达国家差距的名义下,旅游业的决策会更加强调经济利益,保护环境或遗产屈从于经济发展。同时由于旅游资源的公地悲剧问题,旅游发展中会出现经济下滑、资源破坏、环境恶化、旅游满意度下降等问题,进而形成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障碍。

解释各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进程差异的一个重要理论工具是路径依赖理论。路径依赖源自于生物学,原指物种进化时,偶然性随机因素启动序列控制机制,使物种进化产生各种各样的路径,这些路径互不重合、互不干扰。在经济学界,路径依赖最早用于对技术变迁的分析,随后引入经济学的研究范畴,成为现代经济学中发展最快、应用价值最高的学说之一。有关路径依赖的研究涵盖了从个体组织到整个社会制度体系的各个范畴。在新制度经济学领域,诺斯指出一旦发展路线沿着一条具体进程进行时,系统的外部性、组织的学习过程以及历史上关于这些问题所派生的主观主义就会增强这一进程。这种自我强化机制使得一项制度一旦形成便会沿着既定的轨迹呈惯性式的演化并不断强化,从而使制度被锁定在某种状态中,形成路径依赖。路径依赖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过程。就过程而言,路径依赖是一个非遍历性的随机动态过程,它严格地取决于历史小事件(small historical matters);就状态而言,路径依赖是一种“锁定(lock―in)”,它可能是有效率的,也可能是无效或低效的。制度变迁是制度的替代、转换和交替过程,是一种效率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制度的替代。任何制度变迁都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之下发生的,一定的制度环境和利益主体的目标追求构成了制度变迁的路径约束。制度变迁取决于制度的供给和需求,而制度的供给和需求取决于制度变迁的收益一成本分析以及新制度安排所带来的预期收益L,~S J。我国目前的改革是一个重大的制度变迁过程,具有鲜明的路径依赖特征:第一,初始的体制选择会提供强化现存体制的刺激和惯性,因为沿着原有的体制变化路径和既定的方向往前走,总比另辟蹊径要来得方便一些;第二,一种体制形成以后,会形成某种在现存体制中的既得利益的压力集团,他们要求巩固现有制度,阻碍进一步的改革,即使新的体制较之现存的体制更有效率。旅游业是改革的重要领域,也是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领域。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立足于我国旅游业发展制度环境的变迁,以路径依赖理论为分析工具,解读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路径依赖,并从中寻求制度创新的方向与思路。

二、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路径依赖:对可持续性的挑战

(一)旅游业发展制度变迁的轨迹

建国以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呈现出鲜明的历史特点。第一阶段是计划管制期(1949年-1978年)。此时由于特殊的社会背景,旧的旅游业运营的社会政治与经济基础不复存在,新的旅游事业开始萌芽,成为外事工作的组成部分,接待规模有限,政治色彩浓烈,不谈经济、文化意义。这一阶段先后出现了厦门华侨服务社、中国国际旅行社等事业单位,出台了《外国侨民旅行暂行办法》等管理制度,在1964年明确了发展旅游的方针任务:宣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扩大对外政治影响,增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在经济上为国家吸收自由外汇。历经30年发展,旅游始终从属于外交事业,旅游业内的组织体系和业务运营是按照国家外交和宣传的需要来设计和开展的,没有独立的产业地位,增长和发展空间与同时期国际旅游业的飞速发展相比微不足道。第二阶段是体制转型期(1978年~2001年)。在改革开放的影响下,旅游业走出了外事接待的影子,成为独立发展的产业,经济功能得到极大的重视,初具产业规模,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此时旅游业的主要任务是为经济发展做贡献,中央集中控制有所弱化,旅游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政府的管理由前期的集中控制转为政府主导,旅游业发展全面启动。第三阶段是初步市场体制时期(2002年)。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旅游市场逐渐开放,旅游政策逐渐向市场体制要求靠近,旅游业作为综合性社会现象的综合效应开始显现,形成较大的产业规模,具备较强的供应能力,旅游业发展进入成长期。

总体上看,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经历了从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多元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化的历史时期。当前经济体制转轨、政府职能转型、社会发展多元化以及公民旅游需要普遍化为旅游业发展的制度变迁创造了必需的环境,也提出了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要求。

(二)旅游业发展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

1.经济目标导向。尽管旅游业是关联性极强的综合产业,但在我国旅游业发展进程中经济功能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无论是改革初期强调的“旅游创汇”,还是1998年、2008年两次金融危机中强调的“旅游扩大内需”,宏观的发展方针都侧重于旅游业的经济功能,无形中弱化,甚至忽略了旅游在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综合效益。现阶段旅游业综合衡量指标依然以经济指标为主,如国家旅游局对旅游业统计的主要口径是旅游接待人次数、旅游外汇收入、旅游总收入等,对于旅游发展的生态、文化、社会效应没有涉及,旅游业发展的外部效应也无从衡量。在这一目标导向下,关于旅游业经济功能的社会认知十分普遍,形成了社会共识,决策者的价值趋向十分明显,对旅游业性质和功能的认知局限在了“经济产业”之上。

但单一地或过度地强调旅游业经济功能,以及经济利益至上的旅游发展评价体系客观上将人们对旅游业的关注局限在经济利益上,旅游的综合效益仅停留在观念层面,对具体实践没有明确的指导和约束作用,不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

第一,旅游资源的价值理解狭义化。资源是资财的来源,经济目标的定位将这一认知推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对旅游资源在促进文化传承、保障环境的完整性、多样性、原真性等方面的价值有所忽视,旅游业发展的意义被局限在经济增长上。在实践中导致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破坏和浪费现象,甚至走进“先污染,后治理”的误区。

第二,旅游综合效益被弱化、淡化。旅游发展侧重经济评价促使国家、地方在制定旅游发展的方针、政策时特别强调旅游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进而导致对环境问题的疏忽、对社区居民人文关怀的缺失、对旅游发展外部不经济性的漠视,难以构筑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2.政府主导发展战略。政府与市场的制度安排在我国旅游业发展进程中至关重要。国际上旅游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显示,当处于启动阶段时,旅游业通常选择政府主导战略,由政府充任旅游发展的“催化剂”,并以行政力量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我国旅游业在改革开放初期选择了政府主导发展战略,并一直延续使用。该战略通过运用行政体制力量,快速动用政府所掌握的经济资源,加快旅游开发和建设,迅速形成较大的产业规模和供给能力,促进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这一战略选择在我国具有历史必然性。旅游业发展之初,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尚未建立,市场机制尚未发育成熟,市场失灵的领域广、程度深,亟需政府“有形之手”的介入,以弥补市场主体的缺位或弱化。同时,由于当时旅游产业基础极其薄弱,必须依靠政府的主导力量才能促进众多部门与行业的协调,营造和改善旅游大环境。

但政府的干预要和经济发展、市场发育程度相结合,不管政府职能如何扩张,经济运行都应以不损害市场竞争为基本原则,只有这样市场才能发挥基础性、持续性的作用,政府与市场的功能才能相互补充。目前我国旅游业已形成较大的产业规模,具备了相当的产业供给能力,旅游业发展进入成长期,既有的政府主导战略在转型时期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两个方面的阻滞:第一,不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导致资源配置低效或无效,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第二,政府居于市场之中,以参与者的角度去设租寻租,容易导致旅游市场行为中行政粘连过多,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利益屈从于政绩导向、现实利益导向,影响了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运行效率和效果。

3.逆向发展模式。在国民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依赖旅游扩大外汇储备的约束之下,我国旅游业选择了逆向发展模式与路径,即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以最大限度赚取外汇,扩大旅游经济收益,以及以最快速度追赶国际旅游业的发展步伐。实践中逆向发展模式的运行主要依靠以旅游景区为依托、主打团体观光旅游的“点线旅游”经济体系。进入1990年代后,国内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城镇居民的可自由支配收入和可自由支配时间大为增加,加之旅游交通网络和交通设施的完善,国内旅游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渐发展出境旅游,形成三大旅游业务支撑的旅游产业规模。

逆向发展模式与“点线”旅游经济体系是以旅游资源为基础的。我国是旅游资源大国,尤其是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在发展初期以团体观光旅游的形式开发旅游产品基础良好、市场广大、立竿见影。但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流于肤浅,资源内涵挖掘不够,同时旅游业内在经营素质的挖掘和培养也极其缺乏,导致旅游业内产品结构单一、旅游经济体系单薄、旅游发展后续乏力,旅游经济效益的提升主要依靠旅游接待规模的增长,旅游景区、旅游目的地的环境容量形同虚设。旅游是环境友好型产业,但一旦超过旅游环境的承载力,加之急功近利的规划和建设,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接踵而至。而且在现实利益驱动之下,叫停过渡开发与接待十分困难,旅游目的地将陷入旅游发展的恶性循环,造成长期的“不可持续”。同时由于不少旅游资源分布于边远地区,综合发展水平较低,治理污染、修复环境的难度更大。实际上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增长是通过粗放式的经营方式来实现的,旅游业的集约化程度较低,旅游资源的破坏、浪费现象严重,有违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原则。

三、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创新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路径对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变迁形成了路径约束,其深层次的原因乃是原有发展路径中锁定的利益分配机制。霍沃斯(Howarth)把可持续性定义为代际间的机会公平,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也需要保障旅游发展的利益和权利在代内和代际之间的公平分配。尽管路径依赖在制度变迁中的阻滞作用是客观存在,但处于转型发展时期的旅游业必须针对路径依赖中的各种因素进行有意识地创新,以减少路径依赖对制度变迁产生的负面影响,缩短制度变迁的周期,尽早实现有利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安排。

(一)产业定位:战略支柱产业

产业定位是明确产业在经济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对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换有着重要的作用。旅游业是世界公认关联性很强的部门,据统计关联到29个部门108个行业。针对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方面的巨大作用及其良好的发展预期,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定位目标,将旅游业的发展纳入国家战略体系,为旅游业发挥其先导作用、连锁效应和扩大社会就业指明方向、奠定基础。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定位使旅游业所彰显的产业效益和市场前景进一步得到全社会的确认,产业地位空前提升,为旅游业深化改革、挖掘产业发展潜力、扩大产业规模、促进集约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新的产业定位优化了产业政策的价值取向,有利于突破旅游业传统经济定位目标的路径约束,使旅游业自主发展的需求得以实现,着眼于产业发展潜力、产业规模效应、产业带动能力等关键领域培育产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战略性支柱产业定位的落实需要从三个方面人手。第一,深化旅游企业改革,促进国有旅游企业改组改制,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依法投资旅游业。第二,规划旅游产业布局,围绕旅游核心 吸引物组建由具有竞合关系的旅游企业、相关企业和支撑机构组成的价值链群,构建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发展模式,发挥集群作用,实现规模扩张和资本扩张的统一。第三,通过业态拓展,强化旅游业水平拓展、横向拓展、纵深拓展的能力,增强旅游业带动能力。

(二)政府职能:有限政府主导

战略性支柱产业定位目标实施的原动力是市场作用,但政府的宏观调控必不可少,可以调节“市场失灵”问题。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旅游业进入发展阶段,政府职能面临转型的需要,南“全能政府’转为“有限政府”,推行“有限政府主导模式”,实现政府与市场的最优功能组合。这一模式在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及旅游业自主发展综合需求的客观条件下应运而生,追求政府主导的有限性旨在利用政府的能力,以低成本来满足社会对公共物品的需要,实现“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的发展方向,最终保障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限政府主导模式有利于突破完全政府主导的旧体制,通过制定相应制度来规定和理顺私营部门之间、私营部门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得以回归,市场运作效率得以提升。

有限政府主导模式的实施要求包括:第一,规范性要求,即政府作为具有强制力的组织在旅游业发展中加强自律,规范自身行为,尊重市场规律,实现政府干预的理性退让;第二,间接性要求,即政府间接调控管理,提供公共服务产品,推动区域平衡发展;第三,服务性要求,即政府着重建立和完善旅游法律体系,规范是市场竞争秩序,加强市场监管,促进部门协调等方面发挥作用,实现政府对旅游企业的服务和支持。

(三)法律保障:健全旅游法律体系

《牛津英语辞典参考》中将法律定义为“一个社会中制定的规则或约定俗成的条款,是对某些行为的准许或禁止,通过强加惩罚来执行”。法律可以促进可持续发展,同时法律建设与改革也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我国旅游业法律建设旨在通过专门法制来确定市场经济的人本主义、平等和尊严、等价交换、诚实信用等核心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进而规范旅游业中复杂而综合的社会关系,解决暴露出来的矛盾、纠纷和问题。因此旅游法律体系建设的目标是:建立以消费者为核心的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正当权利保护机制,建立保障当代公民参与旅游、分享利益的机会和权利的公平机制;建立旅游资源适度利用与有效保护的约束机制、建立经营行为和消费行为的约束机制、建立污染控制和环境保护的约束机制、建立保障代际公民参与旅游、发展旅游、分享效益的机会和权利的公平机制;建立旅游法律体系内部的协调机制、建立旅游法律体系与相邻部门法律的协调机制、建立我国旅游业与国际旅游业的协调发展的法律机制、建立旅游发展相关的法律体系与社会伦理道德、文化习俗、宗教习惯等柔性制度的协调机制。新的旅游法律体系有利于增强新制度和现有制度的能力建设,进一步摆脱传统发展路径对制度变迁的约束,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旅游业发展制度例5

当前,我区旅游业发展正面临千载难逢的良好发展机遇。国家和自治区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2013〕10号)等,不仅明确了旅游业的战略地位和发展目标,而且也制定了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今年年初,自治区党委确定了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提出“把内蒙古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战略定位,这一发展定位,准确地把握了自治区旅游业发展优势,突出了自治区旅游特色,明确了未来5-10年我区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方向与目标。这是既是自治区旅游业的重大机遇和发展方向,更是全区各级政府和旅游部门的历史使命和发展任务。

分析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内蒙古今后一个时期内推进建设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必须要有国际化的视野、超前的规划设计、全面的体制机制创新、多方位的对外宣传以及综合性的服务提升。

一、倾力打造特色旅游精品

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对旅游业发展的定位中,明确提出要体现草原文化,这就要求我们,大力促进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发挥自治区草原、森林、沙漠的独特自然风光,倾力打造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精品,提升我区的旅游核心竞争力。

一是重点建设一批文化旅游精品景区。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缺乏文化的旅游没有生命力,缺乏旅游的文化没有活力。应深入挖掘和提炼旅游的文化内涵,以文化视角审视旅游,以文化品位提升旅游,以文化传播带动旅游,以文化创意提升旅游。以推进内蒙古四大旅游区域、十二个核心旅游圈、若干精品旅游线路和重点旅游项目建设为契机,凸显成吉思汗陵、世界文化遗产地—元上都遗址、辽文化遗址、鲜卑文化遗址—嘎仙洞、王昭君博物馆、居延文化遗址以及众多的喇嘛教寺庙等历史文化资源的品牌优势,建成一批历史文化旅游的精品景区。

二是推动草原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在旅游景区开发建设过程中,要十分重注将文化灵魂植入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让游客在内蒙古旅游全程感受到内蒙古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魅力。重点规划建设一批文化旅游景区、文化旅游主题酒店、文化购物餐饮街区,扶持和培育特色民族旅游商品、民族演艺活动、民族节庆活动等能够深度体现内蒙古独特草原文化的旅游产品,用丰富多彩的历史和民族文化催生出内蒙古旅游新亮点。

三是推动建设生态旅游示范区。充分发挥旅游业在生态建设方面保护生态、优化环境、建设“美丽内蒙古”的驱动作用。重点在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大兴安岭林区、贺兰山林区、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阿拉善世界地质公园、鄂尔多斯库布其沙漠等重点生态区域推进创建一批部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四是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充分利用自治区独特的森林、草原、沙漠等多种生态系统,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和以休闲度假为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民俗旅游村、农村牧区林区家庭旅游)。在切实保护森林、草原、沙漠绿洲、湖泊和温泉资源的前提下,打造阿尔山—柴河,大兴安岭莫尔道嘎白鹿岛、牙克石凤凰山,库布其沙漠响沙湾、七星湖、恩格贝,凉城岱海温泉,克什克腾旗黄岗梁、达里诺尔、热水温泉,喀喇沁美林谷,敕勒川哈素海和黄河老牛湾大峡谷等休闲度假项目,培育自治区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二、积极推进重点旅游项目建设

建设精品旅游项目是提升我区旅游业竞争力的关键,也是打造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的基础。我区要积极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坚持市场导向,发挥自治区旅游特色,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着力打造一批国际知名度高、市场规模大、竞争力强的旅游景区。

一是创新旅游开发建设的思路和举措。“十二五”时期,自治区重点建设的“十二个核心旅游圈”,要坚持走政府规划引导、企业市场运作、社会广泛参与的开发建设路子。积极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领域的旅游文化产业招商,优选有信誉、有实力、有责任感、有积极性的企业作为投资建设和管理运营主体,推动项目建设。按照“新理念、高起点、大手笔、重保护”的原则,做好规划工作;创新体制机制,把旅游产业、城镇建设、生态建设结合起来,用市场化方式,实施大招商、招大商,拓宽开发途径。

二是重点建设一批大型旅游项目。按照自治区党委“8337”发展思路,筛选一批特色突出、带动力强、影响力大的大型旅游项目,作为自治区重点推进的旅游重大项目,在政策、规划、资金和融资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并强化对项目建设进展情况的调度和督查,确保项目的有序建设,形成旅游发展新引擎,带动自治区旅游业的稳步发展。

三是大力推进重点旅游区提档升级。按照《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重点推进阿尔山—柴河旅游区、格根塔拉草原旅游中心、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恩格贝生态旅游区、库布齐沙漠公园七星湖、万通生态旅游区、康巴什旅游区、鄂尔多斯野生动物园、大青沟部级自然保护区、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阿斯哈图石林园区、敕勒川哈素海旅游区等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引领自治区旅游景区提档升级。

三、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

旅游业是窗口产业和形象产业,市场营销是架起旅游供给者和消费者的桥梁和纽带。要根据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方针,科学调整市场结构,继续坚持以国内旅游为重点、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的方针不动摇。发挥多种营销主体的作用,实施政府主导、企业联手、媒体跟进的“三位一体”营销策略,形成营销合力。

一是建设旅游形象品牌体系。深入挖掘和提练自治区、各盟市和各旅游区的旅游产品特色,构建自治区、盟市和旅游区的品牌形象,形成自治区的三级旅游品牌形象体系。通过社会征集、媒体公示、专家评议等形式,设计和整理自治区、各盟市和重点旅游区的旅游形象品牌的主题词、形象标识和宣传口号等,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地进行宣传,提升内蒙古的旅游影响力和感染力。以培育内蒙古“休闲度假、生态美景、风情体验、康体养生”四大品牌形象为支撑的、统一的内蒙古旅游目的地形象体系。

二是加强网络旅游营销,发展智慧旅游。充分发挥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旅游信息网络功能,不断完善内蒙古旅游电子政务、旅游咨询、旅游电子商务网站,大力发展智慧旅游,加强网络化的旅游形象宣传、旅游线路推广、旅游费用支付,满足旅游者的个性化、便简化和信息化的需求。加强与中国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的合作,启动和推广手机客户端旅游信息工程,选择在呼包鄂地区、呼伦贝尔启动一批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城市试点。

三是加强自治区整体旅游营销。打破地区、部门和企业的界限,整合自治区各地的旅游宣传促销活动,把自治区作为一个整体旅游目的地进行宣传推广,提升内蒙古旅游的整体形象。积极加强与国内外重要旅行商、主流新闻媒体和知名旅游会展节庆组织机构的合作,实施“联合推介、捆绑营销”战略,形成行业、媒体、会展等多种媒介为一体的立体营销网络,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营销,扩大宣传营销的覆盖面。

四、着力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抓管理优化环境,抓管理产生效益,是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经验。如果缺乏科学的管理,市场秩序混乱,不仅危害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影响旅游市场健康发展,更影响自治区旅游业的形象。

一是以贯彻实施《旅游法》为契机,转变旅游管理方式。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继续精简行政审批和行政许可事项,企业、市场和中介组织能够自主的事项,行政管理部门坚决不参与、不干扰、不越位,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积极支持旅游行业组织发展,促进行业自律和转型升级。

二是加大贯彻落实《旅游法》。加大执法力度,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努力构建安全、便捷、规范的旅游市场环境。要认真组织《旅游法》配套制度的细化、深化和落地,推进相关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立改废”工作。建立健全旅游综合协调机制、旅游市场联合执法监管机制、旅游投诉统一受理机制和旅游安全综合管理机制。提高旅游主管部门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明确职能、职能,创新旅游管理方式,提高行政管理能力。

三是深入推进旅游标准化工作。加大已制定出台标准的贯彻力度,细化和推广各门类的旅游服务质量标准。根据我区旅游业发展实际,认真组织好温泉度假、滑雪旅游、乡村旅游、旅游汽车、社会餐馆、旅游商品购物等旅游相关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工作,通过推行旅游标准化提升旅游业的发展水平。要研究出台和推广违反标准的投诉与处理办法,规范旅游经营行为、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五、创新旅游体制机制

制度是根本,关系到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长期以来,我区旅游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健全,旅游管理分散而难以整合,基层旅游管理比较强调政府的力量,存在“管办不分”的问题,市场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一是要深化旅游业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改革,增强旅游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应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放宽市场准入,减少行政审批,鼓励社会资本和各种所有制企业投资旅游业。有序组建内蒙古旅游发展委员会,加快旅游工作由单一部门推动向综合联动转变。深化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按照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推进旅游景区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催生一批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经营实体和市场主体。

二是建立健全旅游综合管理机制、市场联合执法监管机制、投诉统一受理机制和安全综合管理机制,确立旅游安全风险提示制度、高风险旅游保障制度、景区价格和流量管理制度、城乡居民经营旅游业务管理制度、“一日游”管理制度等,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旅游体制机制体系。

三要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加强内蒙古与周边省市、东部省市的合作,与多省市建立“共塑市场、互送客源、共同发展”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使内蒙古深度融入中国旅游经济联合体的销售网络。

四是建立和完善国际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继续推进中蒙、中俄区域旅游合作,推进建设跨境旅游协作区,形成中蒙、中俄跨境无障碍旅游。引进有国际视野和国际水准的投资企业和开发商,开发适应国际客源市场需要的产品,尤其是要实现旅游产品在创意、内容、功能、业态、文化品位和管理上的国际化,明显提升内蒙古旅游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六、强化旅游综合服务体系

一是健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按照建设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的要求,以打造高标准旅游城市和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加快完善城市旅游服务功能和配套设施建设,建立旅游散客中心、特色街区、自驾车租赁体系,完善城市综合服务中心和重要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完善景区、道路、城市旅游标识系统,加快饭店、餐厅、商场等旅游重点场所按照国际标准提升服务的能力。

二是推进旅游企业发展壮大。积极引进区内外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投资旅游业。对现有重点旅游景区和主要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包装,组建旅游企业集团或旅游投资公司。要搭建引进外资、社会融资的平台,实现重点旅游资源与市场的良好对接,不断提高自治区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和质量。

三是完善旅游投融资体系。内蒙古不管是旅游发展专项资金还是预算内统筹资金较其他旅游大省都有很大差距。因此,当前应重点加快旅游企业改革,打破条块分割体制,培育和壮大旅游业发展的企业主体,加快组建内蒙古旅游集团,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

七、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人才是兴业之本、发展之基。旅游业主要是通过人来提供服务形成的产业,因此人的素质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长期以来,我区旅游业整体素质不高,在很大程度上是人才缺乏造成的。打造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必须下大力气改变这种状况,加快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为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一是深入推进科教兴旅战略,发展旅游院校教育和职业教育,培养和造就一批包括旅游开发、营销、策划、管理、导游等方面的高端人才和实用人才。适应国际化的需要,积极开展国际人才交流,有针对性地培养旅游国际化人才。

旅游业发展制度例6

一、总体要求

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41号)文件精神为指导,以推进旅游项目建设为重点,以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入实施“推进大项目,建设大平台,培育大企业,发展大产业”四大建设工作,促进全市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主要内容

(一)推进大项目。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旅游重大项目建设推进会精神,牢固确立“项目是产业发展支撑”的发展理念,以推进大景区大项目建设为抓手,按照“推进一批、开工一批、谋划一批、招商一批”的总体部署,全市确立35个市领导联系的重点旅游项目,进行强势推进。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导向、本市旅游特色资源、服务改善民生的基本要求,科学谋划项目。围绕政府引导、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基本原则,扩大有效投资。集中多方力量、创新工作方式、强化协调服务,建立健全领导联系项目、季(月)度工作例会、年终工作考核等制度,确保引进项目早签约,签约项目早开工,开工项目早竣工,竣工项目早开业,狠抓基础性、支撑性、引领性、优势性旅游项目建设,为我市旅游业快速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建设大平台。全面整合旅游发展优势资源,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创建工作为契机,以推动旅游度假区、A级景区、乡村旅游集聚区建设为载体,积极培育一批大型、综合性旅游产品。一是强化对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的指导、协调、支持和推进,以现有两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太湖旅游度假区、长兴太湖图影旅游度假区)为主平台,将我市太湖旅游度假区打造成为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精品旅游区,积极助推省级旅游度假区安吉灵峰旅游度假区加快建设,加快推动莫干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工作。二是启动实施全市十大景区提升计划,扩规模,强质量,树品牌,进一步完善景区接待服务设施,提升接待服务水平,重点指导南浔古镇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力推进织里童装城、中心城区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加快全市“十景”和市本级“一区三景”建设步伐。三是继续推进省级乡村旅游专项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实施《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做好十大乡村旅游示范区(集聚区)的培育建设工作,加快全市“乡旅十景”和市本级“乡旅五景”建设步伐,不断推进乡村旅游提升发展,全力打响“乡村旅游在”重要品牌。

(三)培育大企业。充分发挥行业管理和指导服务职能,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推动旅游企业做强做大,引导旅游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品牌经营、连锁经营等多种途径壮大实力,提高市场份额和贡献份额。积极组建旅游集团,鼓励和引导旅行社、饭店等旅游企业兼并重组、联合经营,建设一批综合型行业龙头企业,力争加快形成引领性的全市“十大旅游企业集团”和市本级“十大重点旅游企业”。大力扶持和培育自主创新品牌,实现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引导并鼓励本地工商企业投资旅游业,引进锦江集团、上海银润、景域集团、港中旅、浙旅集团等国内外著名旅游品牌企业、大型旅游集团来湖加盟和投资。

(四)发展大产业。以大项目带动、大平台集聚、大企业支撑为重点,发展旅游大产业,使之成为服务业的龙头产业、产业中的重要产业。全市重点要培育乡村旅游、滨湖旅游、古镇旅游、工业旅游、购物旅游、红色旅游和城市文化旅游等七大产业。同时要加快培育体育旅游、养生旅游等新兴业态。充分发挥旅游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带动力大、辐射面广的优势,延伸旅游产业链,强化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旅游业与工农业、商贸服务、科教信息、文化体育和城乡基础设施业的资源共享和互动互促。有效引导并促进旅游产业六要素的均衡发展,实现旅游产业六要素的互促互进、共同发展。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全市经济转型升级的优势产业、美丽乡村建设的特色产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先导产业、富民惠民的民生产业,使旅游业真正成为全市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三、行动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

制定完善总体方案、四项子活动行动计划和各项考核管理办法,通过召开研讨会、动员会等形式,引导全社会和旅游系统充分认识开展此次专项行动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明确专项行动的总体要求和工作责任。

(二)组织实施阶段

以全市旅游大项目(景区)建设推进会暨省级乡村旅游改革试点动员大会为契机,全面开展四大专项行动工作,全力推进旅游项目建设,扶持旅游企业做强做大,积极构筑旅游发展新平台,推动旅游产业实现快速发展。

(三)总结提高阶段

查漏补缺,全面完成各项行动计划,认真总结工作开展情况,召开总结表彰大会,研究并制定下一步推进措施。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全市旅游发展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作用,建立由旅游、宣传、财政、发改、国土、建设、文化、宗教、交通、农办、农业、林业、水利、环保等部门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分工合作的管理体制,围绕重点目标和任务,协调解决推进中面临的重大问题。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的全市旅游发展大项目大平台推进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行动的组织实施工作,办公室设在旅游局。各县区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领导,结合自身实际,认真制定工作计划,分解目标,重点投入、扎实推进。

(二)完善工作机制。树立服务理念,落实市、县区、局领导联系项目制度,强化跟进服务。各县区旅游局也要建立局领导联系项目、平台、企业和产业制度,认真开展行业指导和跟踪服务工作。深入研究推动全市旅游业发展的有效措施,建立并完善推进工作考评激励机制,营造全市上下共同促进旅游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强化督查宣传。全市旅游发展大项目大平台推进工作领导小组认真按照时间要求,结合各项行动计划安排,适时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开展考核督查活动,确保各项任务如期完成,确保活动取得实效。各县区旅游主管部门和发改委要加强与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联系沟通,及时了解活动的开展情况,总经交流经验。各单位要积极总结经验,充分发挥报刊、网络、微博、简报等媒体作用,推广先进做法和经验。

第二则

市推进旅游大项目建设专项行动计划

一、推进一批

(一)推进重点

列入省政府关注协调的旅游重大项目2个、列入省旅游局重点联系的旅游重大项目3个、列入省重点建设旅游项目9个、列入省服务业旅游重大项目7个、列入市政府重点旅游项目8个、列入市服务业“双百计划”的旅游项目25个、列入市旅游局“双十大”、“百亿十大”重点旅游项目,特别是目前市领导联系的35个旅游重点项目。

(二)主要措施

1.召开全市大景区大项目推进大会。传达贯彻落实全省旅游重点项目建设推进会精神,进一步明确我市旅游项目推进工作的主要任务及职责分工,交流工作经验,研究解决旅游项目建设的重大问题,研究建立旅游项目推进工作考核办法,并集中组织推动一批旅游项目开工等。

2.建立领导联系项目制度。实行市、县区、局党政领导联系旅游重点项目制度、旅游重点项目联系单制度、建立旅游重点项目月报制度、重点旅游项目推进进度上墙公布制度等。

3.建立定期例会推进制度。一是季度分析例会,由市政府办公室牵头,市领导出席,各县区分管县区长、市旅游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市、县区旅游局(委)主要领导、发改委分管领导、重点旅游项目业主等参加,进行季度情况分析总结、经验交流、工作推进部署等;二是月度推进例会,由市旅游局和市发改委共同牵头组织,市、县区旅游局(委)分管领导、发改委有关科室负责人、部分旅游项目业主等参加,主要分析项目推进情况,重点研究解决在日常推进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等。

4.建立定期报告情况制度。一是编制旅游项目推进季度分析报告。认真分析总结季度项目推进工作的成效、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明确下季度推进措施;二是项目月报。按时完成国家、省网报的同时,对列入省、市重点旅游项目做到每月5日前报送上月份项目进度表;三是信息上报。每个月上报1-2篇旅游重点项目推进情况工作信息。

5.建立项目推进考核制度。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推进全市旅游重点项目建设考核办法》,把推进旅游项目建设工作列入市政府对县区政府年度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开工一批

要强化对拟开工项目的协调,加大推动力度,确保启动开工一批大项目。

(一)开工重点

1.列入省政府关注协调的旅游重大项目、列入省旅游局重点联系的旅游重大项目、列入省重点建设旅游项目、列入省服务业旅游重大项目、列入市政府重点旅游项目、列入市服务业“双百计划”的旅游项目、列入市旅游局“双十大”、“百亿十大”重点旅游项目,特别是目前市领导联系的35个旅游重点项目。

2.景区改造提升项目。推动南浔古镇景区、菰城景区、织里童装城等启动创建国家5A、4A级旅游景区的旅游项目提升工程、全市首批乡村旅游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

3.太湖旅游度假区、长兴太湖图影旅游度假区和安吉灵峰旅游度假区基础设施和旅游度假项目,市(县区)旅游公共服务(集散)中心等旅游服务设施项目。

(二)主要措施

1.举行开工仪式。根据全市旅游大项目(景区)建设推进会暨省级乡村旅游改革试点动员大会安排,选择全市4-5个筹备开工的旅游项目,计划在长兴太湖图影旅游度假区内,举行一次大景区大项目开工仪式。

2.推进季度开工。定期排出项目开工时间表,实行月度督查,形成每季有项目开工的氛围。

3.建立协调机制。建立健全旅游开工项目的协调制度,针对开工项目存在的具体问题,及时跟踪、扎实做好拟开工项目的报批审核、资金筹措、土地征用、拆迁政策处理等工作,由市县区相关部门有针对性衔接与指导。

4.给予政策支持。借助省政府、省旅游局协调关注的重大旅游项目的时机,争取相关政策支持,早日开工一批旅游重点项目。

三、谋划一批

(一)谋划重点

1.谋划思路。突出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理念,策划包装一批具有带动性、引领性、融合性、新业态、新类型的旅游项目。

2.谋划重点。观光景区项目、休闲度假项目、乡村旅游项目、主题乐园项目、星级(特色)酒店项目、特色餐饮项目、旅游购物项目、旅游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项目、产业融合项目等类别的旅游投资项目。

(二)主要措施

1.谋划项目。以《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为依据,遵循旅游产业发展规律性和按照旅游总体发展布局,根据我市资源特点、发展基础及产业定位,原则上,三个县分别谋划15个以上较大旅游投资项目;中心城区、南浔区、吴兴区及太湖度假区分别谋划10个以上旅游投资项目。

2.编制指南。科学编制《旅游项目投资指南》,收集、整理相关旅游投资优惠政策。

3.科学布局。按照旅游规划及县区实际需要,引导项目向旅游度假区、重点旅游景区、大型旅游综合体和城市(镇)旅游休闲区集聚,结合实际谋划一批旅游项目。

四、招商一批

(一)投资促进

1.强化主导。政府重点扶持投资旅游引领性项目、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建设。

2.制定政策。市发改委、市旅游局等有关部门及县区共同调研并制定对推进重大旅游项目招商的倾斜政策。

3.完善管理。完善全市旅游项目储备库建设和管理,建立旅游项目动态更新系统,建立旅游投资项目储备库并加速报批,同时争取列入省市重点项目名录。

(二)项目招商

1.招商活动。举办浙商(湖商)回归旅游专题招商引资活动,邀请一批有意向的浙商、湖商企业,特别是大的旅游集团来湖考察,参加投资项目签约等活动。

2.网络推介。充分利用政府门户网站、长三角乡村旅游网和旅游政务网等,广泛推介旅游投资项目,公布招商项目政策信息。

3.日常对接。加强对接战略投资商、大旅游集团、知名品牌投资商和本地民间资本投资重大旅游项目。

4.专题走访。组织一次考察学习外地投资、开发旅游项目的成功经验活动,并拜访一批著名旅游集团或知名品牌投资商。

第三则

一、推动培育一批旅游度假区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推进旅游度假区发展的文件精神和工作要求,结合有关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政策和要求,按照《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国家标准)》的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以及《省旅游度假区管理办法》、《省旅游度假区评价考核办法(试行)》的相关要求,不断加大对旅游度假区建设的支持和推进力度。

(一)统筹太湖旅游度假区建设。以现有两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太湖旅游度假区、长兴太湖图影旅游度假区)为主平台,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严格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设施共享、品牌共建”的总体要求,坚持“统筹规划、统筹建设、统筹项目、统筹创建”的基本原则,强化对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的指导、协调、支持和推进,打造以太湖、温泉、游艇、高尔夫、主题休闲游乐等为特色的高端旅游度假区,使其成为我市建设长三角重要的休闲旅游中心和旅游目的地的核心旅游区。

(二)助推省级旅游度假区建设。继续推动安吉灵峰省级旅游度假区建设工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继续推进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全面推进旅游项目建设,合理布局度假区旅游功能,完善旅游服务设施配套,实现各功能区块的良性互动和发展。充分发挥部级风景名胜区莫干山景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托生态、文化、交通等优势,进一步引导“洋家乐”等高端乡村度假设施的合理布局和优化发展,整合资源,实现山上山下联动发展,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将莫干山镇建设成为旅游风情小镇,并培育成为度假区门户,支持环莫干山国际旅游度假区积极争创省级、部级旅游度假区。

二、提升发展一批A级旅游景区

以现有A级景区为依托,不断提升景区质量和品牌形象,进一步完善景区接待服务设施,提升接待服务水平,构建特色差异化、功能互补化的精品旅游景区体系。

(一)全力推进南浔古镇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按照“中国第一水乡名镇”和“特色发展、错位发展”的思路,不断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改善旅游服务环境、提高接待服务水平,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建设成为“长三角有特色、全国有影响”的旅游目的地。严格对照评定标准,制定完善创建工作方案,确保各项创建工作推进顺利。

(二)合力推进中心城区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进一步整合中心城区旅游资源,充分利用好资源,构筑市区旅游新平台,以仁皇山景区、衣裳街历史文化街区、湖笔博物馆、莲花庄、铁佛寺、飞英公园、陈英士故居、赵孟頫旧居、潘家廊街区、长岛公园(淡水鱼博物馆)、项王公园(码头)等景点为基础,串联线路,有效整合,逐步推出有震撼力的市区旅游重大项目,做大做强我市旅游,并为发展旅游营造良好的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打响城市品牌。

(三)大力推进全市A级旅游景区的质量升级。一是全面开展旅游景区创A升级工作。以“全市十大品牌景区质量提升工程”为抓手,推进织里童装城、长兴扬子鳄村景区、浙北大峡谷及余英街争创国4A级旅游景区工作,以及仙山湖、移沿山景区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工作。二是不断完善旅游景区道路交通指引标志系统。联合市、县区交通、公安、建设等有关部门,对中心城区旅游景区及各县区重要交通环线上的所有旅游标志牌,进行补充完善,并结合A级景区创建工作,增补各类标志牌。三是推进星级厕所、公共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旅游星级厕所、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停车场建设等相关标准,不断完善景区内部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全市旅游景区接待环境。

三、精心培育一批乡村旅游示范区

认真贯彻落实市农办、市旅游局《加快乡村旅游示范区培育建设的实施意见》,按照“发展、规范、提升”的总体要求,以创建乡村旅游示范区为抓手,全力推进乡村旅游提升发展。

(一)加快乡村旅游示范区创建。以环莫干山国际乡村旅游区、下渚湖湿地乡村旅游区、水口茶乡乡村旅游区、二界岭乡村旅游区、中国大竹海乡村旅游区、黄浦江源乡村旅游区、白鹭谷乡村旅游区、移沿山乡村旅游区、荻港乡村旅游区、长田漾湿地乡村旅游区为载体,积极培育生态优良、风貌独特、设施配套、服务完善的十大生态乡村旅游集聚区,建设全市“乡旅十景”和市本级“乡旅五景”,推进全市乡村旅游向集约化、生态化、乡土化、品质化的方向发展。

(二)逐步完善示范区服务设施。按照引进一批、改造一批、推进一批、提升一批的要求,引进专业型、品牌型旅游投资企业投资乡村度假设施,整自然村改造度假村落,鼓励有意向的市内外工商企业以投资、参股、收购等方式新建或改造现有经营不善的农庄、农家乐等,提高建设和经营水平。按照乡村旅游景区化建设要求,重点在生态环境整治、山溪河流整治、道路系统建设(含停车场)、污水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建设(含旅游厕所)、旅游标识系统等方面加大投入,全面完善提升。要积极借鉴广东、四川和我省杭州等地经验,推进绿道系统建设。争取早日取得成效。

(三)不断加大宣传营销力度。结合第四届中国·国际生态(乡村)旅游节的举办,各县区要发挥优势、举办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节庆活动,精心策划设计示范区宣传标识和口号,塑造让游客印象深刻的品牌。深入长三角大中城市等客源地,举办或参加各种形式的旅游推介促销活动,有效开发旅游市场,采取宣传资料、户外广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手段,强化宣传,提高示范区知名度和美誉度。

第四则

一、推动企业做大做强

按照“转型升级、培大育强”的总体要求,积极鼓励和支持旅游企业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和国际化发展,推动旅游企业做大做强,使之上规模、上档次,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旅游龙头企业。

(一)全力培育全市旅游骨干企业。积极鼓励以大景区、大饭店、大旅行社和大旅游商品企业等为主体的旅游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逐步向集团化方向发展。大力实施“1+5”全市旅游骨干企业培育模式,积极创造条件培育具有较强实力,具备综合规模效应,在全市旅游行业具有引领作用的十大综合性旅游企业并逐步向集团化方向发展;培育在全市旅游行业专业领域具有较大规模,具备较强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五个十大”旅游骨干企业,即全市十大旅游星级饭店、十大旅行社、十大旅游景区、十大旅游商品企业和十大旅游娱乐企业。

(二)加快培育本级旅游重点企业。以组建旅游集团为龙头,以加快推进市本级旅游发展为重点,积极引导市本级旅游企业多业态、专业化发展,鼓励和支持本级旅游企业开拓经营渠道,推进连锁化、品牌化建设。大力实施“1+5”本级旅游重点企业培育模式,即加快推动旅游集团组建,年底基本完成集团组建工作,并力争通过3年努力使之成为在全省居前8位的综合性旅游企业集团;大力培育市本级“五个十大”旅游骨干企业,即市本级十大旅游星级饭店、十大旅行社、十大旅游景区、十大旅游商品企业和十大旅游娱乐企业。

(三)共同推进旅游企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旅游企业转型发展、提档升级,重点培育以旅游集团、新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浙北大酒店、南浔古镇旅游区、月亮酒店(太湖明珠)、中南百草原集团有限公司等为主体的全市旅游行业转型升级龙头骨干企业10家,以国际大酒店、“天下湖品”旅游商品购物中心、吴兴移沿山生态农庄、快乐中旅旅游有限公司、太湖阳光(雷迪森)度假酒店、温泉高尔夫俱乐部等为主体的市本级旅游行业转型升级重点骨干企业10家,全力构筑在全市有引领作用的“10+10”旅游企业转型升级“领头雁”体系。进一步强化部门联动,共定培育措施、共享扶持政策,共同培育扶持好7家市转型升级重点培育企业、17家市服务业重点培育企业。

二、强化企业品质提升

按照“转变内涵、强化引导、注重品质、全面提升”的总体要求,以“旅游服务质量更加满意”为主线,强化行业管理,规范行业标准,提升服务水平,积极优化旅游企业品质,切实增强旅游行业素质。

(一)大力实施星级提升工程。按照“扩面提质”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完善星级饭店网络,全市基本形成以四、五星级为龙头,三星级为主体的星级饭店网络;积极引导旅行社产业化、品牌化、连锁化发展,推进旅行社品质建设,全面提升旅行社品牌意识和优质服务意识;以品牌化为导向,建立《旅游景区动态管理百分制制度》等机制,健全旅游景区规范管理、品质管理机制,提升旅游景区管理水平;以“天下湖品”品牌打造为重点,突出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加大全市旅游商品研发、生产、经营力度,切实提高旅游商品的特色、品味和档次;编制出台《市旅游行业发展报告》,进一步强化旅游行业业态引领。力争通过3年努力,全市新增四星级以上饭店10家,绿色饭店6家;新增品质旅行社10家;力争创建5A级旅游景区1家,新增4A级旅游景区3家;新增省级旅游度假区1家以上;力争培育100家旅游商品骨干企业,10000种特色旅游商品。

(二)大力实施素质提升工程。建立健全“旅游企业质量信誉等级评估体系”,运用网络化科技手段,搭建完善高效的行业服务与管理平台;制定出台旅游企业日常管理的标准化体系,实行全市旅游企业日常访查制度和动态巡查制度;出台《市旅游安全督查考核办法》,强化旅游安全监管力度。全面深化“五个一百”培养计划,实施好以旅游领军人才培育为重点的“旅游人才培养工程”,重点培育各100名旅游企业领军人才、乡村旅游领军人才、金牌导游、优秀营销员和服务明星队伍,真正实现旅游人才质和量的突破。加大旅游企业管理层和从业人员等旅游人才培训力度,力争3年内各类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率达到90%以上,切实提高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三)大力实施特色培育工程。积极培育一批商务型、度假型、会议型和团队型并具有厚重文化的特色酒店,力争通过3年努力,创建6家以上省级特色文化主题饭店;全力培育特色品牌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商品企业和旅游娱乐企业,引导旅游企业多业态、专业化,主题型和文化型方向发展。积极鼓励旅游企业在服务中创新,以行业为主体,引导其服务模式由“正规化、标准化、程序化”的传统做法向“人性化、个性化、细性化”并举发展,用特色服务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自身服务特点和做法的服务示范型旅游企业,切实打响旅游特色服务品牌。

(四)大力实施行业满意工程。以优化旅游整体环境、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为主抓手,全面实施全市旅游行业“更加满意”工程。建立旅游质量满意度测评季度制度,科学开展游客满意度调查;健全旅游安全与质量保障体系,建立覆盖全行业的相关部门、行业联动的安全预警和旅游应急救援机制;加强旅游执法工作,建立完善旅游部门牵头,工商、交通、质监、物价等相关部门参与的旅游市场联合执法机制;强化旅游质监队伍建设,完善旅游投诉处理机制,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切实维护旅游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游客评价为主的旅游目的地评价机制,努力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和消费环境。

三、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进一步优化旅游企业发展环境,加大配套政策扶持力度,切实解决旅游企业在发展经营中的实际问题,营造全社会、全行业支持旅游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合力推动旅游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合力助推环境。建立健全市、县区旅游局(委)领导联系重点旅游企业制度,扎实开展“破难题、促落实”破难攻坚活动,深入了解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切实为旅游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建立以旅游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重点旅游企业联席会议制度,及时掌握旅游企业发展动态,征询旅游企业的意见建议,解决旅游企业发展的重点难题问题,合力推动旅游企业转型升级、培大育强。强化舆论引导,大力营造有利于旅游企业发展的舆论环境,定期通过新闻媒体,开展优强旅游企业、品质旅游企业风采展示活动,交流旅游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做精的成功经验,在全社会营造关注旅游企业、支持旅游企业,推进旅游企业更好更快发展的浓厚氛围。

(二)政策支持环境。进一步整合政策资源,重点抓好现有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实工作,制定好相关督查考核办法,由市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定期对旅游企业相关扶持政策的落实情况,旅游企业优惠政策的享受情况进行督查,真正使各项优惠扶持政策落到实处;进一步完善各项扶持政策,细化各项培育措施,建立相关部门联动机制,构成支持旅游企业发展的系列政策体系;进一步创新政策体系,出台《关于扶持旅游企业“转型升级、培大育强”的实施细则》,重点强化对“1+5”骨干旅游企业、转型升级重点旅游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三)激励引领环境。充分发挥行业品牌的引领示范与综合带动效应,组织开展好“六个十大游客喜爱旅游品牌”的评选工作,激励旅游企业进一步树立质量意识、品牌意识,提高旅游企业的知名度和信誉度。强化旅游企业“转型升级、培大育强”的激励机制,制定出台“十强旅游星级饭店”、“十强旅行社”、“十强旅游景区”、“十强旅游商品企业”等优强旅游企业评选标准,对列入省市转型升级重点培育企业、省市优强旅游企业的实施一定的奖励并给予政策上的重点扶持。同时,进一步加大对旅游企业“转型升级、培大育强”工作的考核力度,制定相关考核奖励办法,对推动工作积极、工作成绩显著的部门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第五则

一、全面优化旅游产业布局

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富饶、秀美、宜居、乐活的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总体战略,根据《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以“三带十区”建设为重点,以“七彩旅游”为主线,全面优化旅游产业布局。

(一)推进旅游产业集群化。按照“布局优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区域联动”的要求,以城市为中心,以资源为依托,以项目为支撑,推进旅游资源整合,加快构筑旅游经济“三带十区”的发展格局,率先形成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南太湖生态文化休闲度假旅游、安吉竹乡生态文化旅游、德清名山湿地古镇旅游、长兴古生态茶文化旅游、南浔水乡古镇文化旅游等六大板块。

(二)推进旅游业态多元化。紧紧围绕“古镇、太湖、竹乡、名山、湿地、古生态”六大传统特色,积极培育“七彩旅游”大产业,即乡村旅游、滨湖旅游、古镇旅游、工业旅游、购物旅游、红色旅游和城市文化旅游七大特色产业。加快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特别是强化同文化、宗教、农业、林业、体育、工业、科技、水利、教育、商业等的融合,积极推动文化旅游、宗教旅游、森林旅游、康体旅游、体育旅游、科技旅游、游艇旅游、温泉旅游、修学旅游、会展旅游、奖励旅游、自驾旅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发展,形成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多元旅游业态。

(三)推进旅游区域一体化。加强市内旅游合作,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产品为基础、以市场为纽带,大力推进旅游跨地域、跨景区的协作,不断提升市内旅游合作水平。加快推进长三角无障碍旅游区建设,健全跨区域的旅游协调组织,建立区域联络协调制度,实现旅游规划、旅游设施、旅游线路、旅游市场、旅游营销、旅游政策和旅游执法等的一体化。联合沪苏浙三省市、长三角各大城市,强势推动长三角乡村联盟建设,力争通过3年努力,使之成为部级的乡村旅游大联合体。深化接轨上海战略,加强与周边城市的旅游合作,共同推进区域旅游合作。

(四)推进旅游发展品牌化。强势推进“共育产品、共塑品牌、共推市场”联动机制,重点培育“七彩旅游”品牌,共同打造“美丽乡村十仙子、乡村旅游在”全市旅游品牌,积极培育以“游南浔古镇、购天下湖品、享太湖温泉、赏菰城景区、览美丽乡村”为主线的特色旅游产品体系。以省级乡村旅游提升发展专项改革试点城市为契机,积极探索集聚化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加快建设全市十大乡村旅游集聚区,积极培育“景区+农家”、“生态+文化”、“西式+中式”、“农庄+游购”等为主要形态的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逐步形成融休闲、度假、会议、商务等多元功能于一体,满足不同等级消费需求的新型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二、加快壮大旅游产业体系

以建设长三角重要的休闲旅游中心和旅游目的地为目标,进一步健全旅游目的地体系,提升产业要素、完善配套设施,强化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形成旅游大产业体系。

(一)健全旅游目的地体系。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魅力城市为依托,全面实施《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中心行动计划》,实施“1121”工程,即要以优化目的地环境为基础、以完善目的地产业为核心、以加大目的地营销和提升目的地服务为两大抓手、以强化目的地管理为保障,按照“显山、露水、旺城、荣镇、兴村”的理念,以省级乡村旅游专项改革试点城市为契机,大力提升乡村旅游、积极发展山地度假、加快推进滨水休闲、全面建设城市休憩、努力深化古镇体验,以全市5个旅游度假区为载体,以加快推动市本级“一区三景”建设为重点,加快把打造成为适应现代旅游需求的重要区域旅游目的地。

(二)健全产业要素体系。加快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强化住宿、餐饮、娱乐、购物以及旅行社等旅游产业要素的全面提升。优化饭店结构,着力培育主题化、特色化、品牌化饭店,力争通过3年努力,培育五星级饭店2-3家,四星级饭店5-6家,全市四星级以上饭店总量达到18家以上,大力培育一批特色旅游餐饮企业,推进以中心城市和大型景区为重点的特色旅游餐饮集聚区建设,打响“吃住在”品牌;以推动建设织里综合性旅游休闲购物景区为重点,积极培育旅游购物名店与特色商品,实现“购在”目标;加快打造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演艺节目体系,培育一批有特色的休闲娱乐会所,打响“乐在”品牌;强化旅行社品质提升,积极推进旅行社向规模化、特色化、优质化发展,鼓励旅行社重视和强化地接业务拓展。

(三)健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以建设旅游公共服务(集散)中心为重点,着力加强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中心、旅游预订中心、旅游电子商务中心、旅游标识解说系统、旅游中介服务网络等为主体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形成便捷、舒适、安全、高效的旅游公共服务(集散)大平台。积极发展“智慧旅游”,全面提升旅游信息化服务水平;加快旅游标准化建设,大力推进旅游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旅游交通、通讯、金融、卫生等相关配套服务,完善全市旅游道路交通标识系统和主要旅游设施信息指示系统,加强旅游厕所、公共电话、一卡通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逐步在车站、码头、高速公路服务区以及城市商业区、旅游景区等地设立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积极推进自驾车营地、汽车旅馆等自助旅游服务设施建设。

(四)培育特色旅游产业。以强化乡村旅游集聚区建设,构建全市“一带两片十区”乡村旅游总体布局为重点,提升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以打造5A级旅游景区,全力推动南浔古镇旅游景区品质提升,积极推动新市古镇改造提升为重点,提升发展古镇旅游产业;以强势推动中心城区旅游资源整合,整体包装打造4A级旅游景区为重点,以城市水上旅游为串联,加快发展城市旅游产业;以推进“江南红村”建设综合性红色旅游集聚区为重点,整合全市红色旅游资源,加快培育红色旅游产业;以太湖旅游度假区创建部级旅游度假区为契机,以滨湖大道为纽带,强化与长兴图影旅游度假区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整合太湖明珠、游艇俱乐部、郁金香公园、温泉高尔夫等滨湖旅游资源,加快打造滨湖旅游产业带;整合全市“民国文化”旅游资源,包装策划“民国文化游”经典线路,积极培育城市文化旅游产业;以强化全市旅游商品资源整合,打响“天下湖品”品牌为重点,加快培育100家旅游商品骨干企业,10000种特色旅游商品,大力推进购物旅游产业发展。同时,积极培育文化旅游、宗教旅游、森林旅游、康体旅游、工业旅游、科技旅游、会展旅游等新兴旅游产业。

三、激活推进旅游产业机制

以省级乡村旅游提升发展专项改革试点城市为契机,加大旅游改革力度,以规划为引领、以政策为导向,进一步理顺体制、激活机制,真正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运作的灵活高效,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大发展。

(一)健全产业发展规划。根据《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修编完善《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科学编制乡村旅游、滨湖旅游、古镇旅游、工业旅游、购物旅游、红色旅游、城市文化旅游和旅游目的地建设等各类旅游专项规划,积极探索研究自驾游和散客自助游服务体系规划并做好旅游规划与经济、社会、城市等规划的衔接工作。以强势落实《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为重点,以《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和《城市旅游发展专项规划》等为重要依据,指导全市及区域旅游规划,努力构筑多元化、高品位、一体化的全市旅游大产业规划体系。

(二)落实产业引导政策。整合现有政策资源,进一步细化各项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以大力培育“七彩旅游”大产业为重点,抓紧制订好推进乡村旅游、滨湖旅游、古镇旅游、工业旅游、购物旅游、红色旅游和城市文化旅游等特色旅游产业发展的专项性产业引导政策,构建“重点产业重点倾斜”的政策引导体系。积极落实旅游业各项支持政策,各级政府要重视对旅游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培育和支持,逐步增加旅游发展资金,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产业提升、宣传推广、公共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财政投入;各有关部门在安排其他专项资金时,应充分考虑旅游业的发展要求,统筹安排使用。要认真执行国家、省、市加快推进旅游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财政、税收、土地、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

(三)激活产业推进机制。进一步强化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的领导机制,市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工作的组织协调,及时研究和解决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督促落实旅游业发展的各项工作任务。市旅游局承担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加强与各职能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健全市旅游发展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和协调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有关事项。进一步建立健全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工作的协调机制,实行目标责任考核,将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年度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地和成员单位,对推进旅游产业发展贡献突出、成效显著的部门单位、旅游企业及个人给予表彰奖励,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第六则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第七次党代会和市“两会”精神,全力推动市本级旅游资源大整合,实现旅游资源要素的最佳配置,以中心城区为龙头,加快推进市本级旅游发展,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市第七次党代和市“两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精神,紧紧围绕《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按照把打造成为长三角重要的休闲旅游中心和旅游目的地的目标,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创新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推进市本级旅游产业集群化、旅游业态多元化、旅游企业集团化、旅游服务信息化、旅游发展国际化,推动市本级旅游在创业中发展、在创新中提升,真正形成中心城市带动、城乡发展互动的市本级旅游大发展格局。

二、主要目标

到2015年,市本级接待游客2000万人次,其中地接300万人次,入境游客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50亿元,旅游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6%以上,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4.4%左右,旅游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6.5%;力争打造部级旅游度假区1个,争创5A级旅游景区1个,4A级旅游景区2个,五星级饭店1家,新增四星级饭店3家,五星级旅游社1家,四星级旅行社3家,培育省级旅游购物中心1个,建设旅游公共服务(集散)中心1个,切实增强中心城区的要素集聚和市场辐射能力。

三、主要任务

(一)深化改革,激活本级旅游发展体制机制

以省级乡村旅游专项改革试点城市为契机,加大旅游改革力度,进一步理顺体制、激活机制,真正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运作的灵活高效。

1.推进综合改革。以省级乡村旅游专项改革试点城市和安吉县“先行先试”全省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县为契机,以综合改革为动力,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资源整合为重点,实施更加开放的旅游政策,放宽旅游市场准入,完善旅游投融机制;强化旅游资源整合,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加快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旅游新兴业态;鼓励旅游企业重组,推进旅游集团组建;扩大旅游对外开放,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健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特别是把市本级作为大景区进行整体规划、整体开放、整体营销,建设古城景区实现全城旅游,着力提高市本级旅游的国际、国内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真正确立市本级旅游在全市旅游的中心地位。积极推动吴兴区、南浔区在旅游体制创新、特色培育、业态创新、政策扶持等方面先行先试,努力建设成为旅游产业发展和旅游经济转型升级的先行地和示范区。全力推进太湖旅游度假区改革创新,以争创部级旅游度假区为契机,丰富旅游元素,强化服务功能、资源环境整合功能、旅游产品培育功能、开发管理创新功能,把太湖旅游度假区真正建设成为全市旅游经济强市建设的先行区、旅游产业的集聚区和旅游经济转型升级的示范区。通过大胆探索,改革创新,努力形成以市本级为龙头的全市旅游综合改革整体推进格局。

2.完善管理体制。要认真总结安吉作为省旅游综合改革试点的经验,以省级乡村旅游专项改革试点城市为契机,积极探索完善市本级旅游管理体制,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市本级旅游发展的协调、引导、管理和服务,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作用。大力推行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政府管理模式,优化管理资源,积极探索推动市级实行风景与旅游、文化与旅游等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的发展体系,进一步加强调研,充分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积极科学探索组建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使之从宏观上统筹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同时进一步理顺体制、健全机制、完善机构、强化职能,深化吴兴区、南浔区和太湖旅游度假区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旅游行政职能由单一的行业管理职能向综合性的产业培育和管理职能一体化转变。进一步完善旅游管理体系,在经济开发区和市本级重点旅游乡镇创造条件开展建立旅游管理和服务机构的试点,从而构建市、区、乡镇三位一体的市本级旅游管理和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旅游行业协会改革,有条件的要把协会建到镇(乡)及村,充分发挥旅游协会的桥梁纽带和行业自律作用。

3.健全运作机制。创新旅游经营机制和管理模式,加快旅游运作大平台建设,积极推进旅游集团组建。以旅游集团为平台,强势推进市本级旅游资源大整合,建立集“吃住行游购娱”六位一体的旅游产业服务综合体;构建投资形式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和运作方式市场化的旅游项目开发建设运行新机制;建设以旅游集团为主体的市本级旅游营销网络,推进旅游营销的市场化、品牌化、多元化、国际化和一体化建设。年底基本完成旅游集团的组建工作,并力争通过3-5年努力使之成为在全省居前8位的综合性旅游企业集团。进一步强化市县区联动,跨区域合作,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产品为基础、以市场为纽带,大力推进市本级旅游跨地域、跨景区和跨行业的协作,实现旅游设施、旅游政策、旅游执法和旅游市场等的一体化建设。进一步健全旅游营销体系,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三个方面入手,整合各类旅游营销资源,建立并运作好市本级旅游营销联合体、全市重点旅行社营销联合体、旅游营销员联谊会、旅游集散中心联合体以及长三角乡村旅游联盟五大旅游营销网络,实现旅游营销的优势互补、整体推进。强势推进“共育产品、共塑品牌、共推市场”联动机制,共同提升“美丽乡村十仙子、乡村旅游在”(“乡旅十景”)全市旅游品牌和“游南浔古镇、购天下湖品、享太湖温泉、赏菰城景区、览美丽乡村”主题旅游线路的影响力,真正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旅游运作机制。

(二)突出重点,做大本级旅游发展平台

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总体战略,根据《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城市旅游专项规划》和《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要求,按照全市旅游“三带十区”的总体布局,结合市本级实际,以南太湖和南浔古镇为重点,以两头带中间,推动大项目、打造大景区、培育大企业、发展大产业,全力构筑本级旅游发展大平台。

1.发展大产业。按照市第七次党代会和市“两会”提出的“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全市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的总体要求,着力提升市本级旅游业发展层次,满足多元化、多层次、多样性的旅游需求。充分发挥旅游业在拉动经济增长、扩大消费需求、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中的先行带动作用,积极培育市本级乡村旅游、滨湖旅游、古镇旅游、工业旅游、购物旅游、红色旅游和城市文化旅游七大特色旅游产业;加快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特别是要强化同文化、农业、林业、体育、工业、商业、水利和宗教等的高度融合,大力培育新型旅游业态,最终实现一体化。进一步提高对加快市本级旅游发展重要意义的认识,强化大旅游和综合性产业观念,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旅游业发展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强化对市本级旅游发展的财政政策扶持力度,逐年增加旅游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市本级旅游重大建设项目贴息补助、旅游市场的开拓、重大旅游规划编制和旅游企业上规模、上等级的奖励;要认真执行国家、省、市加快推进旅游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财政、税收、土地和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真正把旅游业培育为服务业的龙头产业。

2.推动大项目。深入贯彻全省旅游项目建设推进会精神,以重点旅游项目建设为龙头,通过科学规划、招商引资、督查考核等有效举措,加快推进旅游大项目建设。进一步强化规划引领,以落实《市旅游业“十二五”规划》为重点,以《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城市旅游发展专项规划》等为重要依据,按照全市“三带十区”发展布局,从本级旅游向中心集聚做大做强发展的总体战略,编制市本级重点旅游区块、重大旅游项目专项规划,并做好各项规划的衔接工作。以“十二五”期间“百千亿”战略和服务业“双百计划”项目为重点,强势推动新一轮旅游“百亿十大”工程和“双十大”旅游项目建设。力争通过3年努力,在市本级建成一批国际化程度高、市场竞争力强、旅游功能完备的大型旅游综合项目,重点建设好菰城景区整合与提升项目、旅游公共服务(集散)中心、月亮酒店(太湖明珠)、太湖世界名牌折扣店华东旗舰中心现代服务产业园、太湖旅游度假区游艇俱乐部、吴兴东林国际旅游养生岛、吴兴白鹭谷乡村休闲项目、南浔和孚漾凤凰洲综合开发项目、南浔禾煦生态休闲乡村观光项目、南浔古镇保护及修复项目等十大市本级重点旅游项目。根据旅游发展布局需要,积极策划和引进一批带动性强、震撼力大的项目,进一步强化重点旅游项目督查考核机制,加快推进重点旅游项目建设。以“浙商感召、湖商回归”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大旅游项目招商引资力度,编制《旅游项目投资指南》,建立全市和市本级重点旅游项目库,认真组织好各种类型的旅游项目洽谈招商会,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投资我市重大旅游项目。

3.打造大景区。按照“布局优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区域联动”的要求,以城市为中心,以资源为依托,以项目为支撑,以南太湖和南浔古镇为重点,以构筑“七彩旅游”产品体系为总目标,加快打造由名城风情旅游板块、南太湖滨湖休闲度假会展会奖旅游板块、南部生态文化旅游板块、东部工贸购物会展旅游板块、南浔古镇文化旅游板块等五大功能板块和老中央商贸游憩区等13个旅游综合体组成的市本级“513”旅游功能架构体系,特别要全力推动1-2个具有重大震撼力和强大带动作用的重大景区和旅游项目。当前,重点推动市本级“一区三景”建设和市郊乡村旅游发展,即推动太湖旅游度假区以月亮酒店和太湖温泉为主打产品的各类旅游要素资源全面整合提升,尽快打造成为部级旅游度假区;全力推动南浔古镇旅游区品质提升,打造5A级旅游景区;全力推动中心城区新旧景区资源整合,整体打造成中心城区4A级旅游景区(菰城景区);以织里中国童装城为重点,全力推动建设综合性旅游休闲购物中心,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打造4A级旅游购物景区,逐步使之成为购物第一景;同时要以妙西、移沿山、荻港、长甸漾和练浔线等为重点,力争通过3年努力,以景区化理念培育5-6处市郊精品乡村旅游集聚区和精品乡村旅游线路,着力培育“农庄+游购”式的市郊乡村旅游新模式,实现市郊乡村旅游人次实现1000万、地接人次突破150万的目标。加快市本级融历史文化、休闲度假、工贸旅游于一体的休闲度假中心和旅游目的地建设步伐,真正打造一批旅游大景区。

4.培育大企业。积极鼓励以大景区、大饭店、大旅行社和大旅游商品企业为主体的旅游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使之上规模、上档次,向集团化发展,力争通过3年努力,重点培育以旅游集团、新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浙北大酒店、荻港徐缘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南浔古镇旅游区、南太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月亮酒店(太湖明珠)、德清红太阳旅游有限公司、长兴万宏交通旅行有限公司和中南百草原集团有限公司等为主的全市旅游行业转型升级龙头骨干企业10家,以国际大酒店、天煌大酒店、“天下湖品”旅游商品购物中心、吴兴移沿山生态农庄、绿叶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快乐中旅旅游有限公司、中青旅旅游有限公司、南浔丽菁大酒店、太湖阳光(雷迪森)度假酒店和温泉高尔夫俱乐部为主体的市本级旅游行业转型升级重点骨干企业10家,构成在全市有引领作用的“10+10”旅游“领头雁”企业体系,并逐步推进旅游企业上市。大力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开发战略,积极推动南浔古镇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等市本级重点旅游经营公司与国内外知名旅游集团的战略合作,共同开发市本级旅游资源;鼓励有影响力、有实力的市内旅游企业抢占国内乃至国际市场。积极引导市本级旅游企业多业态、专业化发展,鼓励和支持旅游企业开拓经营渠道,推进连锁化、品牌化建设。大力推动民间资本投入市本级旅游产业,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带动作用的示范性民营骨干旅游企业,全面提高民营旅游经济的科技化、规模化、集约化、国际化水平,不断增强民营旅游经济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力争民营旅游经济发展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

(三)强化管理,健全本级旅游保障体系

以实施旅游行业“更加满意”工程为主抓手,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加强行业管理,培育人才队伍,全面提升旅游产业要素和服务水平,健全市本级旅游发展保障体系。

1.完善配套设施。加快市本级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旅游配套功能,推进住宿、餐饮、娱乐、购物以及旅行社等旅游产业要素的全面提升。强化市本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加强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中心、旅游预订中心、旅游电子商务中心、旅游标识解说系统和旅游中介服务网络等为主体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形成便捷、舒适、安全、高效的城市旅游公共服务(集散)大平台。建设好以市区现东门公交公司地块为重点,融旅游集散、咨询、预订、导服、呼叫和投诉受理等为一体的的旅游公共服务(集散)平台;以“天下湖品”(织里)旅游休闲购物中心为主体,建设融休闲、购物、参观和体验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休闲购物平台;以旅游集散中心、新国际旅行社为主体,打造旅游交通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城市旅游交通、通讯、金融和卫生等相关配套服务,逐步在车站、码头、高速公路服务区以及城市商业区、旅游景区等地设立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积极推进自驾车营地、汽车旅馆等自助旅游服务设施建设。

2.加强行业管理。健全市本级旅游安全与质量保障体系,建立覆盖全行业的相关部门、行业联动的安全预警和旅游应急救援机制。积极推进旅游标准化工作,加快制定和推广旅游设施标准和经营服务标准,提高旅游标准化应用水平。加强旅游执法工作,建立完善旅游部门牵头,工商、交通、质监和物价等相关部门参与的旅游市场联合执法机制。强化旅游质监队伍建设,完善旅游投诉处理机制,加强旅游市场监管,严肃查处无证经营、价格欺诈和毁约失信等违法违规行为,切实维护旅游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努力营造良好的市本级旅游发展环境。建立健全游客评价为主的旅游目的地评价机制,进一步深化游客满意度测评机制,优化旅游消费环境,加快培育打造以市本级“十大推荐特色旅行社、十大推荐旅游购物名店、十大推荐旅游特色景区、十大推荐旅游特色宾馆、十大推荐旅游特色饭店和十大推荐旅游娱乐中心”为主体的“六个十大”品牌,真正打响“服务”重大品牌。

3.培育人才队伍。全面深化市本级“五个五”培养计划,实施好以旅游领军人才培育为重点的“旅游人才培养工程”,重点培育各50名懂经营、善管理、讲大局的旅游企业领军人才、乡村旅游领军人才、金牌导游、优秀营销员和服务明星队伍,真正实现旅游人才质和量的突破。大力实施旅游行业素质提升工程,加大旅游企业管理层和从业人员等旅游人才培训力度及行业自律和从业行为的监管力度,力争3年内市本级各类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率达到95%以上,切实提高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强化旅游干部队伍建设,深化培育“团结创业、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积极开展“双创”、“双服务”、“做四事干部、创优异成绩、树一面旗帜”等竞赛活动,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服务大局、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市本级旅游发展”的意识,有效推进“五个一批”培养机制,不断深化旅游软环境“六大平台”建设,努力打造一支学习型、创新型、务实型、和谐型和廉洁型的“五型”旅游干部队伍。

四、保障措施

旅游业发展制度例7

我国是有着上下几千年历史的大国,领土广阔,人口众多,东西南北中各有特点,五十六个民族各有风情,天然的旅游资源吸引着源源不断的国内外旅客。经济的快速发展更是促进我国旅游业迎来了空前的繁荣发展。如今,旅游业已是我国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收入中占重要地位,并逐渐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之一。然而,旅游管理体制暴露出的问题却阻滞了旅游业的良性发展,基于此,加强我国旅游管理及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1当前我国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1.1管理体制不规范

旅游业是一个较为特殊的行业,它与很多部门、行业都存在着直接联系,但这些部门之间的联系缺乏有序的管理。以旅行社为例,旅行社是旅游者和旅游活动之间重要的媒介,但某些旅行社为拉拢客源恶性竞争,或是蒙骗顾客牟取暴利,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旅游业健康发展。我国旅游资源丰富,大多数地区都开发了旅游行业,创办了一系列旅游企业,但这些企业的资金来源都不相同,难以进行统一管理,这就导致我国旅游行业系统复杂、各自为政,无法进行宏观调控,导致市场混乱,制约了旅游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1.2缺乏有效监督

我国旅游管理体制复杂,各个环节各类资源分属于不同部门管理,纵向又划分为部级、省级、市级、县级等,庞大的管理机制加大了各部门之间协调沟通的难度,上下级垂直管理的单一方式影响了各部门监督机制的运行。官方的监督机制有疏漏,民间的监督队伍更是稀少,游客缺乏监督意识,旅游企业在自我监督方面的力度更是微乎其微,种种问题导致了旅游业监督力度的不足,影响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1.3产业结构不平衡旅游产品是指旅游产业中的吃、住、行、购、游、娱等多种产品相互联系的整体,它是旅游业竞争的主要砝码,是旅游业的主要收入。然而,我国旅游产品的创新速度远远跟不上旅游业的发展速度。目前,我国旅游产品的现状是产品创新不够、质量不稳定、缺乏长久竞争力。在旅游产品中,观光型产品和度假型产品占绝大部分,然而,由于管理不当,景区生态环境极易被破坏,再加上度假产品的可替代性极强的特点,旅游景区的优势极易丧失,当地旅游业发展会呈退化状态。

2加强旅游管理及体制改革的措施

2.1规范管理模式

旅游业管理模式的改革包括国家部门和旅游企业管理的改革。一方面,在市场经济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国家部门应引导帮助旅游企业设立管理机构,让它们有能力在市场的调控下健康有序地发展。另一方面,国家各部门应进行有效沟通,建立一套统一规范的全国性旅游管理体系,对全国旅游市场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各级部门加强沟通,保证旅游业出现的问题能及时解决。与旅游业相关的各服务业也要跟随时代脚步进行改革,根据当地旅游业的特点,建立一套符合本企业发展并同时满足当地旅游业发展需求的管理方案。

2.2完善监督机制

在各个行业中,监督机构是不可缺少的存在,旅游业也不例外。由于旅游是个较特殊的行业,对它的监督也应该从多方面进行。充分发挥旅游协会的作用,在使旅游业提高行业自律性的同时,还要加强对旅游业的监督。由于公众是旅游业的主体,因此,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是旅游业监督机制中最重要、最有效的环节。景区内设置意见箱,让游客提出意见,旅游景区据此进行改进。在公众的监督下,旅游业的发展能更符合公众需求。另外,政府部门的干预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虽然市场经济发展繁荣,但单靠市场调控无法对旅游业进行有效而全面的监督,相关政府部门要实施监督景区服务,并积极与游客交流,了解景区的实际情况,加强对景区的监督力度。

2.3促进旅游产业多方面发展

我国各旅游景区各有其不可模仿的特点,旅游产品的开发应根据这些特点确定大方向。旅游产业的侧重点应根据当地旅游业的特点有所不同,并且单靠观光型旅游产品和度假型旅游产品创收远远不够,推动旅游业发展还是要适时开发其他产业,如旅游纪念品、当地特产加工等。以旅游纪念品为例,目前旅游纪念品并不少见,但销售情况却并不理想,主要原因就在于制作工艺粗糙、当地特色不明显、销售手段落后。因此,旅游产品应具有明显的当地特色、精致的制造工艺,并通过有效的销售手段推广。

3结语

总而言之,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还影响着我国对外的文化输出。在旅游业处于如此重要的地位的情况下,为保证其健康有序地发展,健全且符合现代化旅游业发展的旅游管理体制尤为重要。我国旅游业起步较晚,但由于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旅游业正以一个惊人的速度发展,这就导致了我国旅游管理机制和现代化旅游业发展的需求不符,因此,立足于我国国情和旅游机制现状,加强我国旅游管理类及强化机制改革势在必行。目前,我国旅游管理机制出现的问题主要是管理和监督不完善且旅游业产业结构极其不平衡,所以,加强旅游管理机制改革就要从规范管理模式、完善监督机制和调整产业结构三方面进行,建成符合我国国情的旅游管理机制。

旅游业发展制度例8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进一步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总体要求,深入实施旅游西进、旅游全域化战略,统筹城乡旅游发展格局,构建完善的休闲度假体系,强化旅游业态整合创新,进一步推进旅游综合体建设,提升旅游配套服务功能,做大做强西湖旅游产业,推动我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全力创建休闲旅游示范区,打造首善之区、共建共享全国最美丽城区。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要重点提高镇街的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总收入的增长幅度。到2011年底,实现全区城乡旅游总收入100亿元以上;到年,实现全区城乡旅游经济总收入翻一番。

三、主要内容

(一)统筹旅游产业规划

1、实施西湖区休闲旅游发展“十二五”规划。形成以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西溪湿地为核心,各旅游综合体、旅游经济强镇和特色旅游村、旅游景区(点)、赛事节庆活动繁星闪烁之势。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发展完备的产业链,健全由城市综合体、旅游强镇(街)、特色旅游村(街区)、旅游景区(点)等构成的旅游网络体系。

2、加强对镇、街旅游规划的指导。指导镇街旅游规划与西湖区休闲旅游发展“十二五”规划相衔接;利用信息、人才优势,建立全区统一的旅游综合体规划策划平台,全程参与、指导镇街编制高质量的旅游综合体规划;鼓励和支持镇街编制特色镇、特色村旅游发展规划、乡村旅游规划。

3、编制并实施《森林公园总体业态规划》。按照西山国家森林公园(西山森林旅游区)“一年申报成功、三年顺藤结瓜、五年建成5A级景区”的工作目标,完成《西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业态规划》编制,开始组织实施。

(二)统筹旅游项目建设

1、加快重大旅游项目规划建设。利用西山游步道沿线丰富的旅游资源,将沿线美景串珠成链,建设杭州西山国家森林公园。推进灵山、龙坞等景区建设,提升沿江休闲产业带等乡村旅游品牌。基本建成五里塘生态休闲商务综合体、龙坞旅游综合体等。

2、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按照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生态优先、环境一流、文化为魂、细节为重、服务便捷、品质至上等八个方面的要求,理清思路,规划引领,突出重点,将优秀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成为打造首善之区、共建共享全国最美丽城区的闪光点、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农民收入的新增长点,成为打造休闲旅游示范区的重要内容。重点打造上城埭村、双灵村、大清村、外桐坞村、长埭村、东岳社区、东江嘴村、慈母桥村、何家村、龙门坎村、西湖茶场村、灵山村等。

(三)统筹旅游市场营销

1、加大对镇街、村社乡村旅游的宣传推广。完善宣传品制作,加强旅游宣传片和营销策划方案的编制,在旅游促销活动中积极予以推介。加强与媒体的合作,建立并完善旅游网站建设。

2、加大对乡村节庆活动的宣传推广。开发具有西湖区特色的乡村节庆活动,以节庆为载体,促进吃住行游购娱等配套设施的发展。

(四)统筹旅游企业发展

1、积极鼓励旅游企业发展。完善考核评价激励体系,形成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机制;鼓励酒店集团投资建设高星级酒店或开展连锁经营;指导和推动区内宾馆饭店上星级,鼓励旅行社设立分支机构。

2、加强旅游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学习先进景区建设的管理经验,提升我区旅游品质;积极搭建平台,促进酒店、旅行社、景区之间的信息互通和业务交流,实现行业内的良性互动。

(五)统筹旅游人才培养

1、完善旅游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旅游人才工作调研,分析旅游人才发展需求,制定科学的旅游人才培养政策;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配置的旅游人才培育机制,完善人才引进、干部交流、院校培养、企业培训多位一体的旅游人才培训体系;逐步规范上岗资格证制度和用人合同制度,引导企业合理用人。

2、加大旅游人才培训力度。每年安排一定的旅游培训资金,对相关部门和镇街干部、旅游企业管理人员,以及旅游一线员工进行业务培训;继续推进导游员年审培训、中高级导游考试培训、金牌导游评选和优秀导游员大赛等工作。

3、创新旅游人才培训模式。积极利用各种载体,组织旅游企业参与教育培训。通过邀请专业老师授课、组织管理层和一线服务员开展服务业务技能和礼仪等培训、举行服务技能大赛、组织外地参观学习等方式,提高培训效果和质量。

4、加大对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通过组织专题培训、业务技能培训、以赛代训、学习考察等方式,加大对镇街和村社、农家乐经营者的教育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六)统筹旅游公共服务

1、构建旅游咨询服务体系。完善网站建设;增加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和旅游咨询点。

2、加强旅游集散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黄龙旅游集散中心各项服务,完善紫金港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提高之江旅游集散中心的利用率,实现中心城区到周边镇街旅游线路互通、客源互送。

3、完善旅游标志系统。协调并规范镇街旅游交通指引标志、乡村公路旅游交通指引标志的设置;加强旅游景区多语种标识系统的管理,开展全区旅游景区外文翻译规范化专项检查行动,提升全区景区外文翻译质量。

(七)统筹旅游目的地管理

1、强化旅游市场监管力度。加大日常巡查与专项整治的力度;求真务实,强化旅游纠纷的处理;加强信息互通,不断完善监管手段,优化旅游市场秩序,提升旅游服务品质。

2、加强旅游质监网络建设。深化旅游行业质监网络建设,扩大旅游质监服务在西湖区的覆盖面;完善旅游投诉体系建设,规范旅游行业服务,提高游客的满意度。

3、加强旅游行业诚信建设。监督规范行业管理,引导旅游企业诚信经营、良性竞争,推进星级宾馆标准化建设。

(八)统筹旅游政策保障

制定《西湖区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大对旅游规划、乡村旅游、旅游项目、节庆活动、旅游宣传推广、会议展览等方面的扶持力度。

四、保障措施

旅游业发展制度例9

旅游行业又被称为“无烟工业”,在各种形式的经济活动中,旅游往往起着重要的先导与推动作用。为了规范和加强旅游、饮食、服务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国家制定了《旅游、饮食服务企业会计制度》,旅游行业的会计制度开始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一、旅游行业会计制度的现状

旅游行业是一个新兴的行业,新中国的旅游发展历史非常的年轻。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处境旅游等才慢慢开始发展起来。最近,旅游行业已经开始成为很多地方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当地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我国旅游行业由于起步较晚,人才培养的不足,导致我国旅游行业的会计制度不够健全,在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操作中还许多亟需改进的地方。

二、旅游行业会计制度的困境

1.旅游企业财务核算的会计科目使用上用语不够规范和统一。目前,由于我国的旅游企业比较多,包括酒店、旅行社、旅游公司等多种企业结构,此外,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各方面都需要与各行各业打交道,导致旅游会计制度,出现一定程度的混乱现象,各个行业和各个地区的会计科目使用不一致,增加了旅游行业会计制度规范化的难度。

2.收入成本的确认与计量比较困难。目前,由于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很多地区大力发展旅游行业,以解决当地的经济发展问题和就业问题。很多地方通过“旅游搭台、经济唱戏”的方式,来促进本地经济发展。但是,这些地区的旅游从业者以中小企业和个体户为主,他们的会计制度不够健全,记账水平比较低,导致旅游行业会计收入的确认比较困难,会计计量的难度也比较大。

3.旅游行业会计的人才比较缺乏。目前,虽然很多高校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但是在旅游会计人才的培养上,还是力度不够。目前,绝大多数搞笑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里面会有《旅游会计学》、《财务管理》等课程,但是这些课程的内容设置并不全面,知识覆盖面狭窄,并且对财务会计知识介绍的深度也不够理想,难以得到专业化的水平,很难在实践中起到有效地作用。

4.旅游行业会计的信息化水平比较低。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人们对信息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互联网和电子产品的普及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旅游行业的会计制度也概莫能外的收到了一系列的冲击。旅游行业的会计信息化水平比较低,很多旅游企业仍然采用传统的记账方式和核算方式,难以适应信息化时代对会计行业的发展需求。

三、旅游行业会计制度的出路

1.为旅游企业财务核算的会计科目用语制定规范和统一的标准。要想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旅游会计行业标准,可以由国家旅游局或者国务院制定统一的旅游、饮食服务企业会计制度,在立法的层级上,可以先采用行政法规或者规章的形式来进行,时机成熟后,可以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统一的法律,一起规范全国的旅游行业会计标准,做到“全国一盘棋”。

2.对旅游企业进行行政指导,促进旅游企业收入成本的确认与计量的规范化。建立严格的会计制度,可以减轻成本的确认与计量的规范化的难度。行政指导可以发挥补充法治行政不足的功能,它是行政机关就其所掌握事物,对于特定之个人、公司法人或团体,以非强制之手段,取得相对人之同意或者协力,以达到行政目的之行为。一般来说,行政指导是基于其行政职权和行政管理相对人自愿而实施的符合法律规定及其精神的引导、指点、教育、劝告、建议等非强制行为。目前,很多旅游企业为中小企业的状态一时难以改变,政府要充分发挥在旅游行业会计制度建立过程中的作用,充分发挥服务型政府的作用。为旅游行业魁岸及制度的健康发展发挥有效地指导作用。

3.大力培养旅游行业的会计人才,我旅游行业会计制度发展提供智力支撑。目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资本要素主要包括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等,人力资源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重要资源,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力资本经营的主要目标是扩张增值,把人才作为可使资产增加的人才资本。三国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人力资源是当今社会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前,可以在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中,增加会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把一些会计信息化的内容融入到教学中,为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培养本专业会计人才的同时,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策略,发挥旅游产业的“人才积聚效应”,吸引大批优秀的人才充实到旅游会计行业中,为旅游行业会计制度发展提供最广泛的智力支撑。

4.提高旅游行业的会计信息化水平,提高会计制度发展的科技含量。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学者就预测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运用将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并产生所谓的“信息产业”和“信息社会”。目前人们正在经历 以生物技术、新能源以及信息化为特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计算机的普及,电子设备的更新换代,数字产品的推广和普及,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对各行各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信息化时代,旅游行业会计制度,迫切需要加强自身的信息化水平,以适应时代的需求。目前,在已经出现了会计电算化等,旅游行业需要利用现代的信息科技,提高自身的科技水平,加快进入信息化的会计时代。以信息化促进会计行业的现代化,利用先进信息技术,较快旅游行业的会计制度由传统向现代转型。

四、结语

财务会计制度是一个行业的重要的制度,旅游行业要想健康发展,就必须有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这样便于旅游企业及时统计成本、计算收益,找出发展不的不足,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可以说,健全的会计制度是旅游行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我们必须对此加以重视。本文希望通过以上探讨,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学界对此问题的深入研究。

旅游业发展制度例10

关键词:

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历程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旅游体制就伴随着国家的开放而进行改革。因为国家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我国旅游产业也迅速恢复了生机。由最初传统的管理体制逐渐向新的体制迈进。所以我国的旅游管理体制一直在呈现改革发展的态势,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摸索与体验,最终实现了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创新与完善。

一、我国旅游管理体制起步阶段

这一阶段实行的旅游管理制度,还是1964年我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提出的管理制度,也就是在1978年之后,这一现状有所改变。因为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关闭了几十年的大门重新被打开,这就使得潜在的、巨大的国际旅游市场逐渐涌入了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外入境旅游人数暴涨,从前的外事政治接待型管理体制早已无法满足当前的社会旅游现状与要求。因此这一阶段开始了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首先就是在各省级建立旅游管理机构,将旅游局转变为国务院直属局。但1978年之后,我国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制度变革,而是在1982年,提出了旅游管理体制的重要改革原则:其一,国家旅游旅行事业管理局要转变为全国性的管理旅游事业的行政机构,对全国内的旅游工作进行统一的管理。其二,国家旅游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是我国的旅游管理机构,所以在我国国内,必须要和我国的国际旅行社实行政企分开的政策。其三,国家旅游总社必须统一经营外国旅游者的来华工作与来华业务,并且逐渐转变为企业化管理。所以至此之后我国才真正拥有旅游企业与旅游行政管理机构,而我国的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在逐渐走上正轨。

二、我国旅游管理体制发展阶段

在我国旅游管理体制发展阶段,出现了许多管理体制改革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现象。当时社会与旅游发展之间存在着以下的矛盾与困难:其一,旅游需求的不断增加与旅游供给之间出现矛盾。当时我国拥有以及可提供的旅游资源极度短缺,尤其是旅游设施方面,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当前旅游现状。旅游者的饮食、住宿、交通都成为当时制约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二,其他许多部门进入旅游业,但旅游业的高门槛与壁垒与其相冲突。许多行业正式因为看到了旅游行业具有巨大的投资潜力,所以许多部门与企业都想要对旅游业进行投资。但当时旅游管理体制依旧是中央集权制,这就使得相对严格的壁垒与当时投资行业之间产生矛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在这一阶段实行的改革对策与方法如下:其一,旅游基础设施完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就应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完善力度。1984年-1988年,我国共新建的旅游客房数量多达14.3万间,这就为旅游客源提供了足够的住宿条件。其二,实现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当时我国开始实行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经济制度,这就使得我国旅游业跨越了原有的所有制经济形式,也改变了传统管理体制中出现的只允许旅游部门、外事部门进行旅游活动的垄断局面。

三、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深化阶段

这一阶段我国开始进入旅游管理体制的深化阶段。不得不说发展阶段确实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帮助与影响。但就在取得巨大成绩时,又有一系列弊端和问题应运而生。首先,旅游业发展过于迅猛,导致宏观调控手段失控。尤其是一些旅游热门城市,不管不顾市场需求以及市场供给的变化,只顾着盲目的建造宾馆、酒店、饭店,甚至还盲目追求奢华、豪华的建筑风格。这就会使得大量的经济投入付诸东流,也会使得见效相对较慢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无法追赶上豪华酒店的修建速度。其次,政令不一的现象频繁出现,“分散经营”的现象在这一时期纷纷显现。旅游行业本身没有统一的制度,也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这就会使得全国旅游市场相对混乱。最后,多头领导现象逐渐出现。这一阶段我国出现了许多旅游企业,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成为非常严重的现象。各企业之间自成一派,隔成体系,完全忽视了旅游市场的规范性与统一性。所以面对这些问题,我国逐渐开始思考出这一阶段的主要成就工作目标与工作成效为以下几点:其一,两级旅游管理体制初步形成,自1986年以北京率先实行旅游管理体制改革之后,各地区也相继开展。这就说明我国旅游行业管理框架初步形成,我国的旅游行业法规更加具体且更具有可操作性。其二,旅游发展规划应纳入国家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当中。在旅游制度改革管理过程中,逐渐摆脱了客观因素的干涉,也将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旅游发展的全局性工作当中。

四、我国旅游管理体制创新阶段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旅游行业逐渐成为我国支柱性产业。因此这一阶段也可以称之为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创新阶段。2001年朱镕基总理亲自下发报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自此之后我国旅游业进入全新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我国旅游行业实现了以市场为基础配置的旅游资源,而政府主导旅游产业发展。此外还应该壮大旅游产业规模,加大旅游产业贡献。这一阶段改革的创新做法首先就是创建了我国优秀旅游城市。一般而言若想申请创建旅游城市,需要经过市政府以及省旅游局批准,之后向国家旅游局推荐。而内容也包括旅游产业地位、对旅游业政策的支持力度以及整体市场环境等。其次就是创造节假日旅游黄金周,实际上这也是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产物,推动了我国旅游业以及商业等相关行业的共同发展。

五、结束语:

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发展,是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与进步同步进行的。所以我国旅游管理制度应该时刻遵循社会发展要求,并且与社会发展现状、国家政策相结合,制定出符合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且促进我国旅游业长久发展的管理制度与体制。

参考文献:

旅游业发展制度例11

Abstract:Government leadership is the power that drives tourism development of Jiangsu Province. At present, the activities of Jiangsu tourism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s are still subject to the present tourism administration system. Their function is relatively weak and show relatively strong department interest oriented tendency. This restrains tourism development to some extent. The government leadership policy of Jiangsu tourism industry shall take the concrete condition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to consideration, and set about from the connotation, components, key concepts, etc. On the premises of sticking to the basic principles, the tourism administration mechanism shall be reformed and government activities shall be standardized from mechanism innovation aspect and effectively promote Jiangsu tourism industr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tourism development;government leadership;industrial policy;mechanism innovation;Jiangsu tourist industry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0)04-29(6)

作者简介:周武忠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旅游学会会长

黄荡东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2007级硕士研究生

旅游业的政府主导,即在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的前提下,将政府与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政府力量的强制性干预,促使旅游业实现快速增长,以进一步加大旅游发展的力度,加快旅游发展的速度,使旅游业为国民经济增长做出更大的贡献。政府主导旅游发展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政府利用旅游产业政策引导旅游企业按政府要求发展;行业长远发展目标通过政府规划确定,企业的短期利益则通过市场竞争调节。一般来讲,规划是指导性的,规划具体由旅游产业政策来体现和保证。除此之外,政府还通过行政指导等手段来促使企业微观经营活动与政府发展旅游业的目标保持一致;通过制定、补充、修改、解释相关政策法规引导旅游企业进行健康而有效的市场经营;通过强有力的规制手段对旅游企业的各种不当竞争行为予以制止与纠正。

总体而言,“政府主导”的旅游发展模式是政府在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制定切实有效的产业政策引领旅游行业有目的、有轻重、有步骤地发展。在旅游市场上,政府已经不再是袖手旁观的裁判,而是举足轻重的导演,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组织与决策能力[1]。中国和江苏旅游业自改革开放30年以来,长期在“政府主导”的模式下发展;诚如上述,选择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有其选择的依据和必要性。然而,在这种模式主导下的江苏旅游产业,还有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政府主导的着眼点也会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在不同阶段而有所侧重。

一、旅游发展实施政府主导的必要性

(一) 旅游行业的自身特性要求政府主导

1.旅游资源具有公共性

旅游资源是公共性资源,即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同一旅游资源具有非排他性,无法阻止“搭便车”行为。外部性的存在导致了旅游市场机制的失灵,客观上需要政府发挥有形之手的作用。

由于旅游资源所具备的这种属性,使得旅游目的地形象推广、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公共特性,因为每个目的地旅游企业都会从中获得收益,即使个别旅游企业不为其支付费用,也无法使其被排除在外而不从增加的旅客流量中获益。因而政府理所应当发挥主导作用。

2.旅游产品具有跨地域性

旅游产品的分布通常具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其所在的地理区域和所属的行政区域没有完全对应关系,具有相同内在资质的资源,以及同一体系内的产品往往跨越地域上的行政界限。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责无旁贷需要出面进行协调。

3.旅游产业具有综合性

旅游产业综合性突出,涉及面广泛,是食、住、行、游、购、娱的复合体,单个旅游企业难以对产业内各个环节进行通盘运作,政府自然而然应当牵头进行开发和整合。

(二) 政府职能的应有之义规定政府主导

1.科学规划职能。科学规划作为政府的基本职能,是由旅游业涉及面的广泛性和供需的不均衡性决定的。这使政府不得不从中、长期的时间序列上来考虑这些因素。同时,旅游企业本身对环境有着极大的依赖性,许多因素自身无法左右,通常寄希望于政府的平衡。政府此时所起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难题,防止片面的供给闲置和供给短缺[2]。

就江苏省而言,应加快制定和完善关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规划,包括产业布局规划、交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另外,在《江苏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指导下,组织协调各市(区、县)规划旅游产业管理体系、旅游科技创新体系、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和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体系等,以保障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宏观协调职能。宏观协调也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参与市场竞争的各个利益主体的相互接触日益密切和频繁,合作与摩擦的深度和层级与日俱增,迫切需要独立于利益相关方的第三方政府发挥强有力的调控功能。

江苏旅游的开发运作关系到13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涉及省、市、县等各级政府的交通、水利、环保、规划、国土等相关部门,是一项跨地区、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江苏在推动实施“大旅游”的发展路径中,需要进行高层次、高密度、高效率的组织协调。需要协调好上级政府和下级政府的关系,协调好旅游业与其他部门和行业的关系,协调好旅游发展过程中各个地区利益的关系,协调好省际旅游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等。

省政府应致力于消除城市间旅游发展的明显政策差异,制定区域旅游一体化战略,在产业布局分配、横向联合协作、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交流、旅游信息监控、节庆活动策划等宏观方面进行协调。

市县级政府应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市情、县情的明细投资政策,对不同旅游项目的开发加以鼓励、限制或禁止。当前各地已经就景点景区要素的管理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而相当多的生产要素,如餐饮、娱乐、购物、交通等进行开发管理的空间还很大,有些甚至还属于空白。各地旅游主管部门应采取有力措施切实保障公民在旅游活动中的合法权益,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的落实,逐步加强依法治旅的力度,实现旅游行业的全面管理。同时,要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组建和充实旅游稽查队伍,加强旅游执法监督检查,建立和完善旅游投诉中心,确保游客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

3.规范市场职能。规范市场职能是旅游行业管理部门进行公共管理、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体现,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使市场管理职能在旅游行业的重要体现。规范市场要更多地运用经济和法律的手段,引导和管理旅游的资金市场、客源市场和人才市场,对违规经营者和从业者采取不良记录建档立库、公开等市场化方式进行管理。

江苏各市应经常交流市场规范运作的经验,探索建立全省13市统一的市场规范准则,规范整治市场的联合行动,实行市际间的旅游服务质量的投诉协查制度,加快推进市际间旅游管理的网络一体化。

4. 公共服务职能。政府管理的终点是为企业的运营创造日益健康完善的市场环境,实质是做好服务。公共服务职能是政府各项职能的落脚点,越是在民主法治的社会,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体现得越是明显。

各级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可以做的工作有:对市场进行宏观、中观的研究和预测;印制和发放旅游文献资料;举办各种针对国内外市场的宣传促销和公关活动;争取重大会议、赛事、展览的举办权;促进旅游行政部门、旅游行业协会、旅游企业、旅游学会等各类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保障企业的公平竞争、推动市场有序发展等。

二、旅游业政府主导政策研究综述

产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其全局和长远利益而主动干预产业活动的各种政策的总和。旅游产业政策是指导旅游产业发展和结构优化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称,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政策之一,是政府调整旅游经济结构的基本手段[3]。

在旅游产业政策研究领域,学界和业界有较为详尽的论述[4]。唐留雄指出,为了使旅游产业政策发挥应有的作用,银行、财税、物价等部门都要制定与实施一些与之配合的保障政策。王志东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方政府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为案例,指出了地方政府在促进旅游业发展方面政策支持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财政政策支持、金融政策支持和税收政策支持等方面。

财税政策方面。在旅游业发展之初,国家组织专家考察国外发展旅游业的财税政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20世纪90年展我国国际旅游业的财税政策思路。目前专门针对旅游的财政政策相当缺乏,且导向性不明确,私人及民间资本处于一种观望状态,而且政策缺乏对旅游企业改革的要求。在现行税制方面,对旅游业的优惠措施不系统,税收优惠方式单调且地区间优惠不平衡。针对旅游业的特点,学者们在现行税制改革方面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投融资政策方面。目前旅游业开发形成了以政府投资为引导,社会投资为主体,外资为重要成分的投资结构。钟海生认为,财政性资金仍是旅游业重要的发展资金来源,主要用于旅游业的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在社会资金方面,主要是利用银行的贷款,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考虑建立旅游业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机构,而资本市场是今后的一个重要资金来源。在货币信贷政策方面,黄翠玲指出应对旅游投资项目严格分类以确定信贷额度,采取合理的贷款期限和灵活的贷款利率政策,同时制定个人旅游信贷政策,促进信贷资金向旅游业适当倾斜。投融资政策不当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导致投资结构失衡、投资决策盲目、融资渠道单一、投资软硬环境不佳以及吸引外资难度大等问题,对此,李平、冯鸿周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

价格政策方面。由于旅游资源的公共产品属性,其价格不可能完全由市场进行调节,政府管理部门有义务进行适当干预。李秦生指出,实施积极的价格政策有利于实现旅游发展在行业间的平衡和在季节间的平衡,有利于抑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张茂森等坚持认为旅游价格政策的制定既要体现旅游资源的价值,也要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

三、政府主导政策内容

(一)制定旅游产业政策应遵循的原则

1.应符合旅游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同产业有不同的发展规律,旅游产业政策具有行业特性。要符合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首先就要遵循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是已为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实践所反复证明了的。顺应旅游经济发展的规律,就是吸取和借鉴国内外旅游业发展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

2.应符合本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旅游产业发展的规律是大体一致的, 但由于省情不同、社会经济环境不同、旅游发展阶段不同,产业政策的具体内容也应当有所区别。江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虽然处于全国前列,但旅游业发展所依赖的基础条件、配套设施、综合环境等,仍有继续改善的空间。在此情况下,产业政策必须处理好政府主导作用与市场基础作用的问题,即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有效实施政府主导的问题。

3.应具有适当的前瞻性。研究产业政策问题,要注意适度的预见性和超前性,既要立足当前的旅游业发展实际,更要考虑全国旅游业的趋势走向和世界旅游业的发展潮流。要使所制定的产业政策,不仅对于旅游业当前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于未来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

4.应有必要的保障措施。产业政策的贯彻实施,必须以一定的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加以保障。这一点对依托性和关联性很强的旅游产业而言尤为重要。产业政策的制定,既要有抽象的原则性规定,又要有相对具体的明细规定,除此之外还应有一些指标化的硬性规定。只有将发展方向与保障措施紧密结合,才能使产业政策真正发挥指导实践的现实效用[5]。

(二)制定旅游产业政策应解决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苏旅游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2000年以来,全省紧紧围绕“十五”旅游发展计划和旅游“倍增计划”,实施政府主导的大旅游发展战略,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加财政收入和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旅游业已经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6]。按照省政府的战略部署,预计到2010年,旅游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6%以上,旅游业生产税占地方财政收入6%以上,旅游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10%,城镇居民出游率达150%,农村居民出游率达100%[7]。届时,旅游业将发展成为全省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江苏将率先基本建成旅游强省,形成以观光旅游为基础,休闲度假为主导,专项旅游为辅助的旅游产品体系,并成为中国和亚太地区知名旅游目的地。

江苏旅游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当然面临的矛盾、存在的问题也很多[8]。哪些矛盾和问题应当在产业政策中加以反映,需要反复斟酌,从理论层面而言,下列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1.产业组织政策。政府应加强旅游市场主体的培育,为旅游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实施适合旅游经济特点的产业组织政策。鼓励大中型旅游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小型旅游企业实行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灵活体制。鼓励发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旅游企业集团,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形成由大型企业主导的规范化市场格局。鼓励企业通过兼并、相互持股等方式,进行自主联合改组和资产运营。鼓励旅游企业的网络化发展,推广建立区域性、全国性甚至国际性的营销网络。

2.产业投入政策。政府应鼓励社会各方面对旅游业的投入[9]。首先,省市县各级政府应在国民经济计划中增加对旅游业的发展投入,要增加引导社会投资的导向性投入,要增加对旅游业的宣传促销投入,要优先发展旅游基础设施。其次,要通过财税、贷款等政策优惠措施,通过政府鼓励发展的旅游优先项目等,吸引各种类型资本投入旅游业。再次,要充分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如优先增加旅游企业发行股票、债券的规模,赋予少数旅游大型企业集团与其资本相适应的海外直接融资权等,尽快建立适合于旅游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和规范化的企业直接融资机制。

3.产业保障政策。旅游产业政策能否有效实施,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保障手段的得力与否。各级政府应要求旅游部门把产业政策列为今后旅游业发展的纲领文件,作为今后检查、评价旅游工作的关键指标,以促进旅游主管部门对产业政策的重视及落实。

4.产业技术政策。旅游行业是高新技术应用和推广的前沿区域,电脑预定、卫星通讯、先进交通、高新建材等,都已经率先在旅游业得到应用,这也是提高旅游产业素质的重要条件。省政府应加快推进标准化工作的进程,推广采用国际标准,支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高我省旅游设施的技术性能,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应大力鼓励产学研的结合,促进应用技术的开发,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对已经淘汰的运载设备和科技含量低的人造景点,应以法规形式定期向社会公布。

5.产业导向政策。旅游业发展所应坚持的原则和方向,是产业政策必须明确解决的问题。从各地发展旅游业的实践看,应该注意的方向性问题主要有三点:一是旅游资源的科学保护及合理开发问题,防止旅游资源的破坏性开发;二是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防止粗放型开发,坚持走集约化发展的道路;三是旅游开发的和谐健康问题,防止庸俗化倾向。

6.产业市场政策。明确和强调市场导向的观念,是市场经济对产业政策的基本要求。在具体市场背景下,应该支持哪些、限制哪些、禁止哪些,旅游产业政策中都应有所体现[10]。如旅游景区景点的宣传促销,要考虑客源地附近资源雷同问题;旅游接待设施建设,要考虑市场饱和度、区域分布、档次高低问题;旅游产品开发,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前景光明、生命力持久和优势突出的产品。

7.产业布局政策。根据旅游发展程度的区域性差异,在发展好苏南地区旅游业的同时,应强调加快苏中、苏北地区旅游业发展;根据各地具备的优势,如沿海、沿江、沿河等,形成相对优化的旅游产品配置格局;根据资源互补、产品相关和交通便利等条件,加强旅游产品点、线、面之间的联系,形成特色性强和竞争力强的产品系列。

四、政府主导政策的执行主体建设

各级旅游局是进行旅游行业管理,执行和落实旅游产业政策的最直接主体。旅游行业的发展程度与旅游局自身的建设水平息息相关[11]。因此旅游行政系统的建设,在政府主导旅游发展的大背景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和历史意义,地位十分重要。

为了实施有效的旅游行业管理,在行政系统内部,尤其要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关系:

(一)旅游局与综合管理部门的关系

综合管理部门是指财政、税务、工商、公安等政府职能部门,这些部门都具有在某一方面管理旅游业的职能。如果旅游管理部门与这些部门的关系处理不好,一方面会产生管理重叠,另一方面会产生管理真空,其突出表现是政出多门和市场混乱两大问题。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经济管理体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

(二)旅游局与相关行业管理部门的关系

按照旅游业的产业范围,旅游行业管理部门不可避免地在职能上与相关行业管理部门产生重叠,主要涉及交通、文物、园林、建设等相关部门。旅游管理部门与这些相关部门虽然同属政府行政部门,但实际上却存在着不同的利益关系。这些行业管理部门还直接管理一些旅游企业,常常成为这些旅游企业利益的代言人,使得旅游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转化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矛盾。在现阶段,这些矛盾需要更高一级的政府领导机构协调处理,如省旅游委员会一类的组织机构,就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省、市旅游局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