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疾病护理论文

疾病护理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1-21 16:27:40

疾病护理论文

疾病护理论文例1

本组18例,男15例,女3例;年龄42~84岁,平均65.5岁。临床诊断为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症12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4例,糖尿病性末梢动脉闭塞2例。

2治疗方法

2.1治疗药物前列地而脂微球载体制剂(凯时),10ug/支,保存条件0~5℃。

2.2用法将前列地而脂微球载体制剂10ug溶解在10ml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注射,每天一次,连续用药14天为一疗程。

3治疗结果

3.1观察指标

3.1.1间歇性跛行的行走距离,每增减100米为一级。

3.1.2静息痛,分无痛、较痛、很痛、难忍疼痛四级。

3.1.3溃疡面积以长径*短径为测量标准。

3.1.4皮肤感觉按无痛、麻木、麻痹三级。

3.1.5踝/肱指数通过多普勒测得的踝动脉和肱动脉的血流量比值。

4最终疗效评价标准

4.1各观察指标的疗效评定标准(见下表)

表各观察指标的疗效评定标准

4.2最终疗效评价标准

4.2.1显效五项观察指标中至少一项达Ⅳ级,其他都不低于Ⅲ级。

4.2.2有效五项观察指标中至少一项Ⅲ级,其他都不低于Ⅱ级。

4.2.3无效五项观察指标至少有一项达到Ⅱ级,其他都不低于Ⅰ级。

4.2.4恶化五项观察指标中有一项达到Ⅰ级。

5治疗结果

5.1结果显效3例(占16.7%),有效12例(占66.7%),无效3例(占16.7%),本组总有效15例(占83%)。

5.2副反应全组未观察到严重静脉炎、头痛等副反应。在注射过程中,有8例主诉注射部位有疼痛感,其中3例于注射后出现血管段微红、轻压痛,分别于注射后2、3、5小时后体症消失。

6护理

6.1使用本药的护理

6.1.1本药为前列地而脂微球载体制剂,故应冷藏保存,但应避免冷冻,宜注意冰箱中的温度和放置位置。

6.1.2报道本品偶见过敏性休克,首次注射前应测量病人的血压,同时准备抢救药品,注射液静脉注射时应缓慢,随时询问病人主诉感觉,发现不适和异常,应立即停用,进行观察和处理。

6.1.3由于本制剂对血管内壁有一过性刺激,有时会出现注射部位血管疼痛发红、硬块、瘙痒等症状,故注射后应用生理盐水滴注,以减轻对血管壁的刺激。

6.1.4本制剂注射时,应避免与其他药物混合,尤其是血管增容剂(右旋糖酐、明胶制剂等)混合,以免影响药物的疗效。

6.2观察项目的护理

6.2.1皮肤溃疡面的观察本组采用照相对比测量,故原则上将最大的、最容易拍摄的溃疡作为观察病灶。每日进行创面护理,以免继发感染,影响疗效结果观察。

6.2.2病情观察和护理使用本制剂曾有过加重心、肺水肿,使眼压增高、胃肠道出血、口腔炎等症状,故应加强对心肺功能、消化系统等方面的观察,以便及时发现副反应症状。

6.2.3加强血栓方面的护理定期进行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聚集情况、血脂、血糖、肝功能和尿糖、大便隐血等实验室检查,及时发现异常,判断与本药是否有关。

6.2.4某些药物的使用影响药效故在护理上应积极配合医师,防止使用对血液凝固织容系统、血小板功能影响的药物以及血管扩张药、对微循环有影响的药物,前者如噻氯吡啶、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潘生丁、华法令、肝素、尿激酶等。后者如已酮可可碱、激素、氯贝特、吡醇氨酯、硝酸脂、烟酸类、细胞色素C、右旋糖酐类等。

6.3心理护理

6.3.1用药前对病人的心理护理本药为一种新型的血管扩张剂,除疗效外,尚存在一定的药物副反应,故在使用前,应详细阅读说明书听取医师对药物的介绍,掌握使用特点和有关知识。本药品作为对慢性动脉闭塞症引起的四肢溃疡及微小血管循环障碍导致的四肢静息痛治疗药物,应向病人及家属作较详细的介绍,说明某些病例用药后无效的可能,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副反应,解除病人的焦虑、恐惧心理,使病人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中接受治疗。

6.3.2治疗过程中对病人的心理护理对不同病人对新药治疗的不同心理状态,给予针对性的心理诱导,大部分病人往往看好新药,而忽视用药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部分病人有时对新药作为试验对象而存有疑虑,对用药过程中出现的一切细小现象均疑及与使用新药有关,故主诉甚多。我们应针对不同病人的特点,细致了解病人的心态,然后给予启发和解释,以区别是否属药物反应,必要时与专题负责医师联系。

6.3.3疗程结束后对病人的心理护理为进一步提高对慢性闭塞性疾病的治疗质量,治疗结束后对显效病例的鼓励,对有效病例嘱咐保健事宜,以进一步巩固疗效,对无效病例的心理安慰,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7讨论

随着血管外科的发展,下肢动脉缺血症不断地被医务人员研究和解剖,文献报道目前疾病在我国以每年60万的数字在递增,其中有5%~6%的人被迫截肢。由于目前盛行的内膜剥脱术和旁路转流术远期疗效尚不满意,因此,血管扩张剂、血小板凝集抑制剂、微循环改善剂等药物不断被开发应用,其中前列地而近期被探索试用。可是静脉应用该药经一次肺循环约80%~90%失活,推广动脉用药方法,技术要求高,不易推广。目前有静脉一次性给药的方法,但剂量增加了4~8倍,伴之血管红痛、全身发热、腹泻、肝功能损害副反应骤然增加,且药物选择性差,即只扩张正常血管而缺血组织血管不扩张。

前列地而脂微球载体制剂将药物包裹在脂微球中,采用0.2um的脂肪微粒,既具有了靶向作用(在病变末梢血管部位集中释放),又防止了肺代谢的失活,注射用量可大为减少,缓解了静脉注射的副作用。本组18例,有效率达83%,而无一例出现肝功能损害等毒副反应,而减轻静息痛则更为明显,缩短了间歇性跛行距离,促进溃疡面的愈合。在治疗过程中,准确的授药技术,做好对病人的心理护理和各项指标的观察护理,对保证顺利完成治疗和提高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疾病护理论文例2

血源性疾病是指致病因子可以通过血液传播引起易感者感染的疾病或综合征。许多致病因子都可以通过血液传播,血液中潜在的具有传播性的致病因子有10多种,最为重要的有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艾滋病病毒(HIV)。HBV、HCV和HIV在患者及带菌者末梢血液中大量存在。所以,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对职业性接触血源性疾病的护理人员的危害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1.1乙型肝炎乙型肝炎是护理人员面临传播危险性最大的血源性疾病。我国为乙型肝炎高发区之一,到目前为止,我国有乙型肝炎病人(HBV)感染者1.2亿,基本上占我国总人口9.09%,其中有1/4是慢性乙肝,大约3000万。不仅给国家和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还成为社会主要的传染源。乙肝的传播途径主要是血液和血制品的传播,慢性感染及病毒携带者血液中HBV浓度很高。临床护理人员感染HBV甚多。此外,日常生活接触、性接触及母婴传播亦是乙肝传播的重要方式。

1.2丙型肝炎人类对丙肝普遍易感,我国丙肝的感染率一般为3%,受血者或接受血制品、血液透析患者和接触血液的医护人员感染率高达50%~60%。近年来输血引起的丙肝时有发生,即使是最轻微的血液接触也可被感染。护理人员在医院特定的环境中,被感染的机会大大增加。且感染后约有半数病例可形成慢性肝炎。

1.3艾滋病艾滋病是一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自从1985年我国发现首例艾滋病患者以来,截至2006年12月据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公布,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已达100万!确认由患者使护理人员感染的人数也随之增加,广大护理人员面临职业感染的危险。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血液传播,其次是性传播和母婴传播。但无症状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对护理人员构成更人的威胁,此类感染者没有自觉症状,没有阳性体征,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但是每一个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都是传播艾滋病的危论文险传染源。

2护理人员感染血源性疾病的危险因素

2.1自我防护意识淡漠我国目前医院职工普遍缺乏系统的感染控制知识的教育,相应的对医院感染自我防护知识认识不足,是护理人员发生血液传播疾病的重要原因。另外,护理技术操作不熟练及操作时没有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等,都可导致护理人员血源性疾病感染率升高。

2.2护理人员皮肤黏膜破损皮肤黏膜有破损,天然屏障消失,接触带病毒的血液体液即有被感染的危险。据美国有关报道,接触过HIV血污的护理人员有4.2%的血清HIV抗体阳性。

2.3被带有病毒血液污染的器械损伤护理人员在进行手术配合、注射、穿刺、清洗器械等操作时,均有可能被如刀、剪、针头等各种锐器所损伤,使病毒直接进入血液而被感染,是血源性疾病传播的主要原因,给护理人员的健康造成极大威胁。这也是护理人员肝炎患病率高于其他人群的重要原因。

3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

护理人员感染血源性疾病多系意外接触有传染性的血液所致,而在护理服务与操作中,一些意外事件又难以杜绝,同时无论是致死性或非致死性疾病,都会严重威胁护理人员的生命健康。因此,护理人员为降低因职业关系所致血源性疾病,应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其传播。

3.1加强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对护理人员进行常见的血源性传播疾病知识的培训,充分认识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危害,了解其传播途径及危险因素,引起思想上的高度重视,是护理人员防止血源性疾病传播的首要措施。另外,护理人员必须要熟练掌握各项技术操作及操作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降低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发生。

3.2树立全面屏障性隔离和标准预防的观念这种全面屏障性隔离观念主要是为保护医护人员而提出的,隔离对象是所有患者,强调医护人员戴手套,为医护人员进行必要的预防接种。标准预防是认为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凡接触上述物质者均必须采取防护措施,而不论是否具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1]。标准预防既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还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患者传至医护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护人员传至患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防止血源性疾病传播的重要手段。

3.3器械损伤的预防要预防器械损伤的发生,必须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操作程序。对有传染性污染物消毒、清洗、运送、处理的过程中,应特别小心谨慎,分门别类,避免意外损伤。为患者进行注射和采集血液时,应预防带血针头意外刺伤。患者用过的针头等锐器必须妥善处理,装入耐刺收集容器,消毒毁形处理,减少针刺伤的机会。操作者皮肤黏膜破损时更应采取积极防护措施。对HBV、HCV、HIV等阳性患者,要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或用品,减少二次接触造成的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严格按照特殊感染管理的要求处理所用物品。

疾病护理论文例3

在原有基础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近10年来纤维内镜技术已成为诊断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常用手段。护理上术前应给予病人安慰,插管前10min肌注安定10mg,皮下注射阿托品1mg,对大出血者可先行气囊压迫6~8h等。术后应密切观察有无活动性出血,注意生命体征、粪便颜色,了解有无胸痛、呼吸困难等。溃疡病合并出血者,术后按溃疡病饮食要求进食;食管静脉注射硬化剂治疗后6h无出血者可进冷流质食,2天后逐渐增加流质浓度,在8~10天过渡到软食。

放射介入止血治疗是在影像学方法引导下经插管向局部病变血管注入止血药物(灌注法)或栓塞物质(栓塞法),而达到止血的治疗方法。护士应做好病人的术前护理,如备皮、碘试敏、心理护理等,备好急救药品器材。术后患者应绝对卧床24h,穿刺点以砂袋压迫,穿刺的肢体伸平,24h内病人咳嗽、大小便、呕吐时需用手按压穿刺点,若出现出血,应立即用大拇指在穿刺点上方1cm处用力压迫;严密观察生命体征、腹部情况及穿刺侧肢体远端的血液循环情况;对短期留管给药病人,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保持导管通畅。[1,2]

2肝硬化的护理

经颈静脉途径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S)是近年治疗肝硬化的新技术。1989年德国学者Richter[3]首先报道了3例临床应用结果。我国于1993年初将此技术应用于临床。[4]TIPSS术前护理除进行备皮、试敏、心理护理等准备外,还要给病人准备单人病房,对室内物品及空气进行彻底消毒。TIPSS术后近期主要的并发症是肝功能暂时性减退、腹腔及体内出血、感染及内支架移位或阻塞等。因此,术后病人宜绝对卧床休息24h,48h内限制活动;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腹部症状和体征、肝功能、水电解质平衡,记录24h出入量;保持大便通畅。[5,6]

3原发性肝癌的护理

原发性肝癌除手术、化疗外,放射介入治疗显示了传统治疗方法不能获得的疗效。目前主要方法是:肝、脾动脉栓塞(OHAE)加门静脉灌注化疗。护理除“放射介入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中提及的外,还要注意术后持续低流量吸氧48~72h,以缓解OHAE阻断血液供应而造成的肝细胞缺氧,[7],同时要严密观察和处理不良反应。据报道[1]:肝、脾动脉栓塞病人,术后腹痛、发热、恶心及呕吐的发生率分别为100%、82%、73%,多发生在手术当日至术后3日。为减少病人痛苦,可预防性用药,对发热病人不宜用酒精擦浴,以防皮下出血。长期置泵化疗病人,药泵内注药时要严格掌握穿刺深度,防止药物外溢到周围组织,引起局部坏死。[7,8]

4胆胰疾病的内镜介入治疗及护理

1968年Cure首次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获得成功以后,在ERCP基础上相继开展了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EST),内镜鼻胆引流术(ENDB)等,使胆胰疾病的诊治发生了重大变化。[9]ERCP的护理要点:术日晨禁食、禁水。术后2~3天进低脂或无脂半流食(术后2h方可进食),并密切观察体温、腹痛、黄疸情况。术后2h和第2天各查血、尿淀粉酶一次。EST的护理要点:术前注意病人有无出血倾向及感染。手术当日禁食、禁水,予以补液,次日无腹部异常可进流质。结石病人术后3~10天收集粪便清洗寻找结石。余同ERCP的护理要点。ENBD的护理要点:术后注意口鼻腔的护理,注意引流性质,记录引流量,更换引流袋时应注意无菌操作,其他同ERCP的护理要点。

5肝、肠移植及多器官移植的护理

1963年Starzl研究组首次在临床成功地作了正位肝移植术。[10]1994年1月我国成功的施行了亚州地区首例异位部分肝移植术。[11]肝移植及多器官移植手术时间长、创伤大,对人体其它系统包括循环、呼吸、泌尿、血液等干扰大,术后应安置在重症加强医疗病房,全面监护,严格执行保护性隔离措施,为避免肝脏移位,术后1周内半卧位时,上身抬高不宜超过45度,术后2周左右才允许下床活动。[12]小肠移植是短肠综合征的理想疗法。由于排斥及感染等使之成为大器官移植中最困难的一种。目前仅有少数国家

开展此项手术。[13]1994年3月我国成功地施行首例异体全小肠移植术。[14]周密的术前准备以及术后排斥反应的观察和处理、感染的防治、合理的营养管理是小肠移植手术护理成功的经验。[15]

6消化系统疾病的全胃肠外营养及护理

全胃肠外营养(TPN)是指通过中心静脉置管给予病人所需的全部营养。TPN最主要且与护理密切相关的并发症就是感染。TPN的护理要点有[16,17]:①营养液配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最好在有层流装置的超净工作台上进行。②营养液应在24h内均匀滴入,输液管道每日更换一次。③插管周围皮肤及外露的插管每日用碘酒、酒精消毒一次,并更换无菌敷料。④监护项目应包括:体重、出入量、生命体征、代谢状态(包括各项实验检查)。

7肝穿刺术患者的护理

指应用超声、CT或X线定位和引导,对病灶(脓肿或肿瘤)进行穿刺或置入导管,以便引流或注射药物,达到治疗目的。术前要训练病人掌握屏气法,以免在穿刺时由于呼吸不当划破肝脏引起内出血。术后要注意休息、限制活动,观察生命体征和局部情况。肝内注射药物者应在局部置砂袋加压后上腹带24h;肝脓肿引流应保持管道固定、通畅,并注意引流物的量及性质。[18,19]

8内镜下激光治疗胃肠道疾病的护理

配合内镜应用于胃肠道疾病治疗的激光主要是掺钆钕石榴石(Nd:YAG)激光及氩激光。内镜下激光治疗术前按内镜检查要求进行准备,术后应卧床休息、禁食4h以上,尔后进流质饮食;注意观察有无腹痛、出血征兆及腹膜刺激征等。[19,20]

小结:随着医疗设备的不断更新变化,医疗水平的逐步提高,纤维内镜、放射介入、器官移植等新技术、新业务在消化科疾病的诊治中将起更大的作用。护理人员在学好专科知识及新技术、新业务的理论与操作的同时,还应掌握一些相关学科的知识,有预见性地观察和护理,预防或及早处理并发症,确保病人安全。

参考文献

[1]曹光梅,胡玉华.肝、脾动脉栓塞术后并发症的分析及护理.实用护理杂志.1995,11(8):30.

[2]黄文秀,游箭,江正辉.肝动脉药物灌注栓塞治疗肝癌的疗效与护理观察.第三军医大学学报.1995,17(1):81.

[3]RichterGM,NoeldgeG,PalmazJC,etal.Thetransjugulari-intrahepaticportorsystemicstent-shunt(TIPSS):resultofapilotstudy.CardiovascInterventRadial,1990,12:200.

[4]张金山,王茂强,杨立,等.经颈静脉途经肝内门体分流术的临床应用.中国医学影像杂志,1994,2(1):12.

[5]王桂兰.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内支架分流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护理学杂志.1995,10(1):11.

[6]王茂强,张金山,高育.经颈静脉途经肝内门体分流术的临床应用现状.中华消化杂志,1994,14(4):233.

[7]刘书哲,吴韫华,魏秀兰.肝动脉栓塞加门静脉置泵治疗肝癌的注药方法和护理要点,河南肿瘤学杂志,1996,9(1):66.

[8]杨贻清.经全埋式泵行肝动脉灌注化疗患者的护理.山西护理杂志.1995,9(1):24.

[9]孟详中编著.内镜术与胃肠疾病.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57.

[10]HockerstedK.Livertransplantationtoday.ScandJGastroenterol,1990,25:1.

[11]韩明,吕新生,王志明,等.辅异位部分肝移植术1例报告.中国普通外科杂志.1994,3(6):345.

[12]黄美清.同种原位肝移植术的监护.中华护理杂志,1996,3(3):140.

[13]InghamC,LarkC.Recentprogressinintestinaltransplantation.ArchDisChild,1992,67:976.

[14]李宁,黎介寿,李幼生,等.首例临床异体全小肠移植的围手术期处理.中华器官移植杂志,1994,15(3):112.

[15]徐薇,王玲.同种异体小肠移植术的护理.中华护理杂志,1996,31(3):134.

[16]贾雨虹.全胃肠外营养导管感染并发症及其护理.国外医学护理分册.1995;14(6):248.

[17]王晓玲.完全胃肠外营养的输液监护.实用护理杂志.1996;12(4):18.

疾病护理论文例4

1.2采血时间新生儿出生72h后,4天之内,采血前应停用抗生素及含碘药物、制剂并要充分哺乳。若在哺乳前无蛋白质负荷的情况下采血,会出现苯丙酮尿症(PKU)筛查的假阳性,72h后血样可避免生理性促甲状腺素(TSH)上升,并可防止生理性促甲状腺素上升延迟患儿的假阴性。

1.3采用方法采集时尽量避免家属在场观看,以免新生儿哭闹引起家属紧张不安,无形中又增加了护士的压力,影响采血的成功率。运用足底定位斜刺采血法,新生儿沐浴后,将新生儿平卧,操作者左手推住新生儿左足,暴露足底,右手轻轻的按摩或热毛巾敷足底采血部位,使其自然充血。用75%酒精棉签消毒采血部位待干,右手持采血针沿新生儿足踝外侧向足底外侧缘做垂直线,此线与足底外侧缘交界为采血点,沿此点进针,针头与皮肤呈40°~45°斜刺进针,深度0.5~1.5mm,不要用力挤压,血液很快涌出聚成血珠,使血自然渗透至滤纸背面,血斑标本合格。

2结果

2.1一针成功率采用足底定位斜刺法,一针采血,血量渗透均匀,血斑直径≥8mm,定位斜刺采血法100例,一针成功99例,成功率99%。

2.2穿刺点止血时间采血后用消毒干棉签轻压取血部位使其止血,止血法平均(5±7s),通过对100例筛查新生儿进行比较:

3采血时的注意事项

3.1采集时尽量避免家属在场观看,以免新生儿哭闹引起家属紧张不安,给家属必要的解释,劝其不必紧张,采血不会给新生儿造成身体大的伤害,采血前必须带口罩、帽子,按正规化洗手,采用一人一针,操作前后进行空气消毒,30分钟后方可操作,同时要严格三查七对,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

3.2调节室温28-30℃,当室温过低,新生儿因四肢寒冷,血流缓慢不畅,因局部血流量不足而导致采血失败。室温过高,新生儿大量出汗,因汗液中含水分99%,固体成分不到1%,大量出汗可导致血液粘稠度增高,血流量不足,血液粘稠度增高会使外周阻力增大,在这种状态下即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流至局部的血流量仍缓慢不足,造成采血斑过小,而且血滴到圆圈内迟迟不渗透,严重者可导致凝固而需重新采血。

4护理体会

4.1此法采血一针成功率高足底定位斜刺采血法,斜刺进针的部位为足底浅静脉收集足皮静脉网,汇入足背外侧缘静脉处。穿刺点为浅静脉汇聚点,血量丰富,出血快,对滤纸片渗透好,渗透均匀,又由于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脂肪层组成,常规“直刺法”易入皮过深,针头易到达皮下脂肪层,此层血管相对较少,血流欠丰富,用力挤压易挤出脂肪颗粒,是导致采血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定位斜刺采血法位置更精确,效果更好。

4.2操作简便易行,效率高,足底定位斜刺采血法不采取任何辅助工具,定位准确有效,避免了针刺过深及反复穿刺,大大缩短了采血时间,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

4.3对新生儿及家属的影响足底定位斜刺采血法只需轻轻挤压,血斑标本即可合格,有效地降低了因血量少而反复用力挤压所致新生儿长时间哭闹及家属紧张心理,同时穿刺后止血时间并不延长,降低了新生儿痛苦,家属易于接受。

5讨论

疾病护理论文例5

2结果

不同雾化时间家庭雾化有效率的比较,见表1。不同雾化时间患者依从性情况的比较,见表2。不良反应发生率研究对象中,有1例发生口疮,发生率为1.39%;有2例发生声嘶,发生率为2.78%;所有研究对象均未出现皮疹。研究对象发生各类不良反应3例,总发生率为4.17%。

3讨论

疾病护理论文例6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接受诊断和治疗的70例神经内科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5例,女25例。年龄24~68岁,平均47.6岁。所有患者经过临床诊断均为神经内科疾病,其中重症肌无力21例(占30.00%),三叉神经痛13例(占18.57%),坐骨神经痛11例(占15.71%),神经系统变性疾病10例(占14.29%),遗传病8例(占11.43%),周围神经病(四肢麻木、无力)7例(占10.00%)。根据随机原则将其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基础护理,试验组患者接受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基础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用药护理。在患者治疗过程中,由于经常服药,容易产生厌恶感,可能发生不吃药、自己减少药量的情况。由于无法遵从医嘱服药,因而很难达到治疗目的,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病情的改善。护理人员要督促患者按时服药,向患者说明不按时服药的后果,引起患者的重视。(2)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神经内科的患者在治疗后出现后遗症的几率较大,致残率较高,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协助患者进行神经功能锻炼。药物治疗结束后定期到医院复查,还要向患者普及神经内科疾病的相关知识,让患者认识、了解疾病,掌握疾病的预防、治疗方法,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心理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保持良好沟通。许多患者由于疾病产生伤感、抑郁、烦躁、孤僻、易激动等不良情绪。对此护理人员要耐心与之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解答患者疑问,尽量帮助患者消除顾虑,配合治疗。(2)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患者初入医院时,容易产生陌生感和焦虑感,护理人员及时主动与患者接触,真诚地与之交流,给患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建立信任感。同时主动向患者介绍医院情况、治疗方法等,消除其心理顾虑,自觉配合治疗。(3)争取家属配合。在治疗过程中向家属进行宣传教育,普及疾病知识,避免患者受到不良外界刺激,争取家属的配合,加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4)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治疗环境。病房的环境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起着巨大作用,适宜的温度、湿度,良好的通风,柔和的光线,干净的床单、被褥都会让患者感到温馨和舒适,有助于患者康复。

1.3观察指标

对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共设20道题,每题分值为1~5分,最终得分>80分视为非常满意;60~80分视为比较满意;<60分视为不满意。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等级资料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疾病护理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6-0141-01

外科疾病主要是指需要以手术或手法处理作为主要手段来治疗的疾病为外科疾病。外科疾病分为五大类:创伤,感染,肿瘤,畸形和功能障碍。外科疾病的类型有多种,对于外科疾病的护理有许多需要重视的问题,外科护理的对象是一批即将或已经接受外科手术的患者,其工作本身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随着人们的健康意识及维权意识逐渐增强,临床上外科护理潜在的风险也在不断的增多,牵涉到护理人员的诉讼案件也逐年上升,此现状给外科护理人员带来不小的工作压力。

1 外科疾病护理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1.1 外科疾病护理的特点。外科疾病的种类较多,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也是特别复杂繁琐,对外科疾病的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健康意识与维权意识的提高,外科疾病的护理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也在不断地增多,外科护理人员的工作越来越不容易和简单,给外科护理人员带来很大的压力。

1.2 外科疾病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在外科疾病护理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各个方面的因素,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外科疾病的特点原因,导致外科疾病的护理工作繁杂,而且许多护理人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在护理工作的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来认真执行和履行自身的责任,很多外科疾病的护理工作没有做到令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面对这种不良形式,必须加强对外科疾病护理工作的完善,制定外科护理工作的相应策略及实行有力的管理措施,做好外科疾病的护理工作。

2 外科疾病护理的分析

2.1 外科疾病患者身体护理的分析。外科疾病大多是比较常见的类型,患病人群相对来说较多。对于疾病患者来说,对自身病症的治愈期望都相当高。但是病患自身及其家属对于病症并不很了解,只能把所有的期望都放在医生和护理人员身上。因此,外科疾病护理人员在对病患进行护理的过程中,要非常认真谨慎的对待患者的病情变化。外科疾病的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对自身病情的变化最为在意,那不仅是身体病症的治愈,也是患者生命恢复健康的象征。

2.2 外科疾病患者心理护理的分析。心理护理是指护理程序中,由护理人员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包括应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积极影响患者的心理活动,从而达到护理目标的心理治疗方法。心理护理的方式已经得到大量的认可和应用,良好、有效地心理护理能够在患者的病情康复过程中起着积极地推动作用,利于外科疾病的患者更快、更好的恢复身体健康。

2.3 外科疾病护理人员的分析。

2.3.1 资料与方法。外科护理的相关因素进行调查,案例如下:某医院有护理人员共200人,床位400张。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发生护理病例事件100次,针对这100次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总结。

2.3.2 目的。调查在外科疾病护理的过程中,影响患者治疗的护理因素的比重,根据调查结果来做具体的分析研究及做出相应的对策。

2.3.3 临床研究。对把在外科病患护理的事件做详细具体的统计,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及结果,把原因和结果分类记录。针对事件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具体的分析、综合,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2.3.4 结果。调查显示:与事件发生相关的因素分别是:护理人员因素占60%、管理因素占15%及患者因素占25%,护理人员是外科疾病护理过程中的最主要因素。

由调查研究的结果可见,外科疾病的护理人员是患者病症康复的关键,护理人员不能缺乏专业护理知识和职业素养,不能以应付的心理对待患者。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的过程中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专业的、全方面的综合素养,高水平的护理理论知识和高度的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意识,与患者建立和谐关系,提高外科疾病护理工作的质量。

3 外科疾病护理的应对措施

3.1 加强对外科疾病患者的全方面护理。外科疾病的病种多样,患者在患病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对自身病情的猜想和恐惧,要求护理人员在为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严格的按照规范来为外科疾病的患者做全面的护理,以专业的护理手段和方法,应对病情变化,以完善科学的护理技巧和程序,对外科疾病的患者做综合的全方位的护理,使患者的病情全面、彻底的康复。

3.2 完善外科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理论。在外科疾病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心理护理占很重要的部分,心理护理理论已经成为护理学中的关键因素。由于不同的病患,不同的病情特点,患者的心理特点并不相同,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自身的病症特点、个性特点和年龄特点做出相对应的适当的心理护理。及时掌握外科疾病患者的心理变化,灵活有效的对患者做出良好的心理护理,使患者建立病症治愈的希望和信心,更加的促进患者外科疾病的康复。

3.3 全面提高外科疾病护理人员的素养。外科疾病护理人员的综合素养在患者的康复过程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必须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各方面素养,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首先必须加强外科疾病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素养和职业素养,做好护理人员相应的理论知识和护理技能的培养以及加强职业道德的规范,打好专业护理基础。并根据医学技术的发展,技术的更新,护理人员应把握新进医学设备的操作;其次,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管理监督,制定规范、严格的护理政策,要求护理人员严格遵守并执行,树立护理人员的职业形象和医院良好的护理荣誉;再者,护理人员要加深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时刻关注患者的身体症状并及时采取安全有效地护理措施。

4 结语

护理人员为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要认真的履行自身的职责,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尊重疾病患者的生命和权利,尽自身的最大努力,维护患者的身体健康安全。总而言之,外科疾病的护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繁琐而长远发展并需要不断改进完善方法的工作,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研究、探索,以期找到更好、更先进的护理工作措施。

参考文献

疾病护理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R248【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7)02-0130-03

In the TCM Clinical Nursing Teaching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WANG JinjinZHANG LinlinGUO YiCHEN Zukun*

Yunnan University of TCM,Kunming 6502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In the TCM clinical nursing teaching to cultivate undergraduate nursing students’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Methods By restructuring teaching content, PBL teaching, case teaching, discussion teaching method, multimedia teaching method and so on, to build a variety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combine theory with practice.Results cultivate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TCM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Conclusion TCM Clinical nursing teaching is the key to cultivating students’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Keywords:Clinical Nurs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eaching Methods;Training;Clinical Think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临床护理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其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中医临床常见病的概念、辨证分型、护理措施,更应培养学生的中医护理临床思维能力。中医临床护理学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护理专业开设的必修课程、特色课程。笔者在教学中,采用重组课程教学内容、PBL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构建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会学生规范辨证,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现将近几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如下。

1突出培养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中医临床护理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整体观念的理念、辨证施护的方法和传统的护理技术,对临床常见病证进行预防、保健、康复、护理的一门学科。中医理论体系具有抽象、难理解的特点,学生在学习时需要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想象力,但有关中医临床护理学的课程设置,存在着教学内容丰富,学时少的情况,我院此课程为54学时。为了更好的讲解本课程及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并学会本课程必须要掌握的内容,在教学方式上不能采用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让学生在学习时处于被动消极的状态。应构建多样化的课堂教学,突出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否则我们培养的学生很难理解中医护理的实质和精髓,很难将中医理论运用于护理临床。

中医临床思维是指医者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应用自己掌握的中医理论和自身的实践经验,在判断和分析疾病本质、发病规律,制订治疗、预防疾病的原则及处方用药过程中所表现的思维活动[1]。正确的临床思维对于医学理论的实践应用能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中医临床护理思维的特点是整体观和辨证施护。整体观是其认识论的基础,辨证施护则是其临床实践的方法论。整体观念使我们在临床护理时从整体上进行综合考虑,以此来把握疾病本质和规律。在护理过程中,将患者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不但考虑到疾病本身,同时还要考虑到患者的体质、年龄、情志变化、生活习惯、饮食起居等因素,以及自然、社会诸方面因素。辨证施护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资料加以分析、综合、归纳和总结,辨清疾病的性质、病因、部位及邪正关系,并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在此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护理原则和方法,并及时把握证候的变化,随证修订护理计划及措施。因此,护理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中医临床护理思维特点,才能正确地对疾病进行诊断、护理,提高临床综合应用能力。

2构建中医临床思维教学方法

笔者教授中医临床护理多年,在教学中采用重组课程教学内容、PBL 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构建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1重组课程教学内容我院采用的中医临床护理学教材,以常见病证为经,以证型为纬,运用护理程序“施护”,教学内容较多,但本课程的学时数有限,因此,重组课程教学内容对该课程极其重要。

首先是对整本教材进行重组,依照临床分科,教学重点在内科部分。其次是对每一疾病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将内科疾病归为七个系统,即肺系疾病、心系疾病、脾胃疾病、肝胆疾病、肾系疾病、气血津液疾病、肢体关节经络疾病。以系统为单元进行讲授,每一系统先作概述,简要回顾该系统疾病的生理病理、主要证候及常见证型,简述护理要点。每一系统选择2~3个临床常见疾病进行详细讲解,其余疾病学生按教学思路进行自学。每一疾病按概述(包括概念、历史沿革、讨论范围)、病因病机、诊断及鉴别诊断、辨证施护、健康教育等板块进行阐述。将辨证施护作为一独立内容,由辨证要点、一般护理、分型护治构成,保证辨证施护的完整性,强调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突出实用性和中医特色。

通过实践证明,该重组课程教学内容的方式对《中医临床护理学》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它理清了教学思路,让学生对所学课程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对所学课程内容也了然于心,而且还能掌握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来学习该课程,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教学重点放在了对学生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上。

22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的PBL 教学法能够给学生对问题探讨的充分机会,可以促进学生不断地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培养学生文献检索、查阅资料的能力,归纳总结、综合理解的能力,逻辑推理、口头表达的能力等,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学会理论联系临床实际,培养中医临床思维。在实施过程中,以一个系y疾病为单位,讲授完该系统2~3个重点疾病后,布置课后开放性思考题,一般以该系统未作课堂讲授的疾病病例设计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该系统疾病的特点及中医护理的规律和特点,针对病例问题进行相关资料查询、思考。然后以宿舍为单位进行讨论,形成相对统一的意见,可有不同看法。下次课时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充分展开组间讨论;教师进行启发和引导,控制讨论节奏;做出初步判断,拟出临时诊断。教师再提供相关的体检及实验室资料,学生再分组进行分析讨论,做出诊断及护理措施。教师再进行展示、总结。该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从教师准备资料开始,教师就要结合提纲、病例去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设计出相关作业;而同学也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积极与同学交流沟通,同心协力得出最佳结论。这样的学习,花在前期准备工作上的时间精力大大多于普通的课堂学习,因此不但培养了学生们主动学习的自觉性,使学生获得扎实的理论知识,起到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学会正确的中医临床思维方法。同时,对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技巧的提高亦有重要意义。

23案例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其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对所学内容有较深印象。在教学中,笔者在进行每个疾病的讲解前,均会先导入一个该疾病的典型病案,并提出一些相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该疾病的学习。讲授该疾病后,再重新回顾导入的典型病案,请学生回答该病案的诊断、护治原则,护理措施,并对答案进行评价,指出存在的问题、指导正确的中医临床思维。选择的病案要符合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密切结合,具有典型症状及体征,便于学生直观、形象地学习相关知识。案例式教学法刚应用时,因学生不熟悉、不适应,在病案的描述上要按照主诉、现病史、体征、辅助检查的格式来排列。随着教学的进展,病案的描述方式则应贴近临床实际,按患者的叙述方式来描述病案,以可以培养学生学会自己采集病例资料及综合分析的能力。

24讨论式教学法病例讨论是医疗护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不同病例的探讨,学生加深对疾病发生、发展及治疗护理的认识,从更深层次掌握疾病的正确诊治过程,训练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2]。讨论式教学法通常在教学进行到一个阶段时进行,根据教学大纲及教学进程的安排,整个教学过程中会安排4次讨论课,一般情况下以两个系统疾病为一个单元,每讲解完两个系统疾病后,会结合案例式教学方式,给出4~6个关于该两个系统的典型病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首先将学生以8~10人为一组进行分组,请学生在1个小时内就4~6个典型病案进行小组内讨论,大家各抒己见,集中众人的智慧,对病案作出诊断(包括西医诊断、中医诊断及证型)、护治原则,护理措施。然后随机请各小组1~2名同学进行回答,最后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及评价。该教学方式同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使学生在讨论中集思广益,学到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增强学生学习《中医临床护理学》的兴趣,培养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同时,讨论式教学法还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心理素质、沟通能力的提高。

25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制作出图文并茂的幻灯片或播放相关影碟,可以使教学内容更直观、形象化,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可避免由于教师长时间单纯的理论讲授造成学生的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比如在讲解疾病各证型时,不同的证型有不同的症状、体征,单纯的文字描述会显得很空洞,学生难以想象出该证的症状、体征,而且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症状、体征的描述会产生不同的想象。利用多媒体可以插入症状、体征的典型图片,形象、生动,贴近临床,有助于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如一张鼓胀病人的图片,可使学生深刻地认识“腹胀如鼓,肤色苍黄,腹皮青筋暴露”的表现,有利于学生对鼓胀病的理解和掌握。

3不断创新中医临床护理学教学方法

在护理学专业学生中加强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在中医临床护理学教学中要不断创新、改进教学方法,突出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及良好的思维习惯。而且,还应积极协助各中医临床教学医院进行中医护理临床实践基地的建设,提高临床带教能力,规范临床实践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到中医院参加临床见实习 [3],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护理工作能力。

中医护理学作为中医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已逐渐成熟与发展,中医护理学的整体护理观、辨证施护观和在预防疾病、养生保健等方面的优势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逐渐为国内和国际医学界所理解、重视、研究并采用[4]。中医护理教育者必须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着力中医护理教学方法的研究,加强对护理专业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中医护理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护理队伍的知识层次和人员素质,为我国护理事业及中医护理事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参考文献

[1]颜乾麟.关于中医临床思维的思考[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1(5):1-2.

疾病护理论文例9

一般来说,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其病情会比较复杂且变化十分快,且往往发病迅速。对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采用床边责任制护理,就等于是将患者作为核心,在普通的护理模式基础上,利用不同的理论知识进行护理方案的制定并且顺利执行。床边责任制护理模式,能够让护理人员及时对患者的情况进行掌握,这对于护理质量的提升效用很大[1]。这种护理模式还能够让护理人员拉进和患者之间的关系,促进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具体病情,也让患者其病情记录更加客观准确以及及时。本文就是对床边责任制护理在心血管内科中的应用探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医院在一段时间内接收治疗的若干心血管疾病患者选为研究的对象,并且将医院的若干名护理人员也选为研究的对象,并且对心血管疾病患者以及护理人员都进行随机合理且平均分配,分别是实验组和对照组。无论是实验组还是对照组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其性别、年龄等都应该与心血管疾病诊断标准相符合,且护理人员整体上的年龄、学历、专业水平、经验应无明显差异,确定其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在进行研究期间,对于实验组要采用床边责任制护理的方式,而对照组则是常规的护理方式[2]。

1.2治疗方法。对于对照组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要选择常规的心血管内科护理模式来对患者进行护理与照顾。对于实验组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除了常规的心血管内科护理之外,还应该做好关于患者的床边心理护理干预工作,做好床边安全护理工作,做好床边日常生活护理以及床边用药护理和出院指导等一系列护理工作[3]。

1.3评价标准。在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情况进行评价的时候,要以护理人员其理论与技术操作的成绩和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满意程度均作为参考标准。对于护理人员的理论与技术操作考核应该每月都进行,从而得到其具体成绩,再与心血管内科、全医院等的平均水平进行比较[4]。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满意程度可以借助于调查问卷得到结果,可以以非常满意、比较满意和不满意作为基本标准。

1.4观察指标。在对对照组以及实验组进行观察比较的时候,可以从心血管疾病患者其病症被治愈的时间以及护理服务计划总共实施的时间、患者对于护理模式的满意程度等内容来进行。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接受的是不一样的护理服务,其护理干预也不一样。

1.5统计学分析。实验研究完成之后,要对实验组以及对照组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其具体的实际观察情况所得到的各项数据进行核实,确保没有问题之后再进行录入操作并做好数据统计与处理,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床边责任制护理工作之后,护理人员其护理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操作水平以及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实际情况都有更多的了解与更好的掌握,进步十分明显。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对于护理人员通过不过的护理方式所提供的护理服务,其满意程度有所不同,且实验组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整体上比对照组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要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更加满意。从调查问卷的结果反馈来看,实验组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对于护理人员的满意程度在九成以上,而对照着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对于护理人员的满意程度只在七成左右。

3讨论

作为一种涉及到医学、护理以及心理与社会等多方面理论知识的护理模式,床边责任制护理可以让护理人员更好的分析患者其健康情况,也能够更有计划、更科学合理地照顾疾病患者。因为通常情况下,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年龄偏大而病情又复杂,资料的过程比较长,是以对其采用床边责任制护理模式来进行护理服务的提供,不但能够让护理人员和患者之间有更好的沟通,还可以让心血管疾病患者拥有更好的康复环境。床边责任制护理是建立在普通护理制度的基础之上的,它的落实对于基础护理工作来说也是一种提升。通过对于床边责任制护理在心血管内科中的应用研究不难知道,相比于普通的护理制度来说,心血管疾病患者明显更加满意床边责任制护理模式。与此同时,这种护理方式可以让患者的病情发展与变化在第一时间被发现,也就能够第一时间采取应对措施,更可以让患者的需求得到满足,让医患关系得到改善,让患者对于医院护理的满意度得到提升。总而言之,在心血管内科当中实现床边责任制护理的应用,可以让心血管疾病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得到有效提升,并且能够让护理服务质量得到改善。这种护理方式是拥有很好的护理效果以及很高的临床价值的,它的推广能够让医院的整体护理服务水平得到提升。

作者:王子君 单位: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心病科

参考文献:

[1]方志华.探讨床边责任制护理在心血管内科中的应用[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4,(2):27-28.

[2]李秀丽,高丽娟,王卫.责任制床边护理对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国美容医学,2012,(14):42.

[3]涂丽霞,王静,陈冬英,等.床边责任制护理在心血管内科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20):32.

疾病护理论文例1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523-02

工作相关疾病是指由于工作环境中的职业性危害因素引起的一些常见病的发病率增加或病情加重,例如:神经衰弱综合征、腰椎颈病、呼吸道疾病等。大量调查结果显示[1],护士在工作中有较高的职业有害因素暴露率,容易导致工作相关疾病发生,最常见的是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和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如乙肝、丙肝、艾滋病以及呼吸道疾病等。ICU工作环境相对封闭、医疗器械使用多,各钟床旁检查频繁,ICU护理护士接触职业有害因素机会相对较多,医疗护理过程中的各种职业危害因素不但可以损害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甚至可能威胁其生命[2]。故本研究拟对ICU护理人员工作相关疾病患病情况进行调查,为促进ICU护理人员的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整群随机抽取四川省2所三甲医院的125名护理人员为调查对象。

1.2 调查工具 参考蔡文智[3]医务人员职业伤害现状调查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研究中使用的医务人员工作相关疾病调查表,根据ICU科室的特点修订而成。

1.2.1 护理人员的一般情况:年龄、职称、工龄等。

1.2.2 护士工作相关性疾病调查表包括:哮喘、肺炎、慢性咽炎、慢性鼻炎、胃溃疡、冠心病、神经衰弱、白内障、听神经受损、腕管综合症、下肢静脉曲张、腰椎颈病、流产/畸胎、原发性高血压、肺结核、甲/乙/丙型肝炎、艾滋病、放射性病、SARS、抑郁症、癌症等21种工作相关疾病。工作相关性疾病的总患病率=不同工作相关性疾病的发生人数总和/(工作相关性疾病种类×同期调查人数)×100%。

1.3 调查方法 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方法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25份,收回有效问卷120份,有效回收率为96.00%。

1.4 数据分析 实验结果用SPSS13.0软件分析,率的比较用χ2检验,P

2 结 果

2.1 ICU护理人员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的120名ICU护理人员中:主管护师有17名(14.17%),护师有36名(30%),护士有67名(55.83%);工作年限20年以上的有14名(11.67)、11年-20年有29名(24.16%)、6年-10年有31名(25.83)、5年及以下46(38.33%)。年龄分布:小于等于25岁有25人(20.83%)、25岁到30岁有28人(20.33%)、30岁到35岁有32人(26.67%)、大于35岁有35人(29.17%)。

2.2 ICU护士工作相关疾病的患病情况 ICU护士工作相关疾病的总患病率为6.98%,排在前十位的工作相关疾病分别是神经衰弱综合症、慢性咽炎、腰椎颈病、胃溃疡、慢性鼻炎、抑郁症、腕管综合症、听神经受损、肺炎、哮喘,见表1。

2.2.1 不同职称的ICU护士工作相关疾病的患病情况 由表2可见:不同职称的ICU护士工作相关疾病患病率不一样(χ2=22.48,P﹤0.001),职称越高的ICU护士工作相关疾病患病率越高(P﹤0.05)。

2.2.2 不同工龄的ICU护士工作相关疾病的患病情况 不同工龄的ICU护士的工作相关疾病患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3.28,P﹤0.001);工龄越高的ICU护士工作相关疾病患病率越高(P﹤0.05),见表3。

2.2.3 不同年龄ICU护士的工作相关疾病患病率比较 不同年龄的ICU护士工作相关疾病的患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8.95,P﹤0.001),30岁以上的ICU护士工作相关疾病患病率较30岁及以下的ICU护士,见表4。

3 讨 论

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决定护士面临着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心理社会性等多种职业危害因素,对护士的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4]。由于ICU属于重病科室、对环境和物品的消毒要求极其严格,加上环境封闭,故ICU护士接触职业有害因素的机会比其他科室护士要多和严重,ICU护士更容易发生职业相关疾病。本次调查发现三甲医院的ICU护士的工作相关疾病总患病率为6.98%。患病率排在前十位的是神经衰弱综合症、慢性咽炎、腰椎颈病、胃溃疡、慢性鼻炎、抑郁症、腕管综合症、听神经受损、肺炎、哮喘。这可能与ICU护士工作强度大、任务重、经常加班、工作节奏快、护理工作使身体处理某一位置,频繁接触各种消毒剂如含氯消毒液、过氧乙酸、戊二醛、甲醛等有关[5]。故ICU护士在工作期间应积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进而降低常见的工作相关疾病的患病率。

职业有害因素对护士健康的影响程度随着工龄及年龄的增大而加重,与护士的相关疾病发生率密切相关。代艳然等[6]通过对手术室护士下肢静脉曲张的调查发现,工龄在1-6年的护士下肢静脉曲张发生率为0;而工龄在7年及以上者发生率为66.2%。同样有研究发现,不同年龄段护士腰背痛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7];临床护士的焦虑程度与年龄成正比,40-49岁护士中重度焦虑高发(40.0%),明显高于30-39岁、20-29岁护士的中重度焦虑发生率(17.39%、15.38%)[8]。本研究也发现年龄大、高职称、工龄长的ICU护士工作相关疾病患病率明显高于年轻、低职称、工龄短的ICU护士。故高年资的ICU护士更应该重视锻炼身体,学会自我调节心理,合理安排时间,注意休息和合理营养,降低工作相关疾病的患病率,减少职业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提高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陈琼芳,王惠珍,廖玉联.护理人员的职业健康问题与职业健康促进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5,24(4):151-153.

[2]路静,章左艳,金辉.ICU护士职业危害认知及职业防护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护理杂志,2011,12(2):39-41.

[3]蔡文智.医务人员职业伤害现状调查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4]凌凤,陈平,何龙江,等.护士职业危害与防护[J].职业与健康,2007,23(1):14-15.

[5]李连芝.ICU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其防范措施探讨[J].吉林医学,2011,32(3):615.

疾病护理论文例11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644-01

膝关节病是骨科常见疾病之一,随着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改变,膝关节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本病主要以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如何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问题。

Orem认为自我护理能力是指个体实施自我护理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根据年龄、个体发展情况、生活经历、社会文化处境、健康状况以及可得到的条件而有所不同【l,2】。基于此,本研究以霍克巴姆的健康信念模式理论为指导,对膝关节病实施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措施,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2010——2012年,在我院骨科住院的膝关节病患者60例,平均年龄45岁。纳入标准:符合膝关节病的诊断标准,患者意识清楚,有读写能力,能正确理解健康信念的内容;排除标准:有精神病史,合并其他严重脏器疾病者;对自愿参加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干预前对两组患者基本资料进行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均衡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试验组应用健康信念模式为指导的健康教育模式,对照组应用传统的健康教育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

1.2.1 理论基础 健康信念模式,HBM是用社会心理学的方法,从人们健康信念形成的角度出发,解释影响人们采取健康行为因素的重要理论模式,它由三部分组成,即个体的健康信念、行为的线索或意向以及行为的制约因素”【3】。

1.2.2研究工具 采用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4】。该量表是美国学者Kearney和Fleischer于1979年根据Orem的自我护理理论设计制订的。该量表包括5个维度43个条目,5个维度分别是自我护理技能、自我护理能力、自护责任感、自我概念和健康知识水平。得分越高,表明自我护理能力越强。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此量表能较好的反应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因此本研究选取此量表为研究工具。

1.2.3 HBM制订的健康教育具体实施方法

(1)入院时:对膝关节病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确定其健康信念程度的高低及其影响因素。具体的内容是:了解患者对膝关节病的认知程度及患者的心理变化,家属对患者、疾病的关心程度,评估其相关的健康行为,并指出健康行为对疾病恢复的重要性,提高其健康信念,同时指出不良行为对疾病恢复的危害。

(2)住院期间:评估患者对健康行为的认知情况,对健康行为和不良行为的执行情况。通过教育使患者采取积极的健康行为,改变危险的健康行为。针对患者疾病所处的阶段,制定个性化的功能锻炼方案,如下肢的股四头肌肌力训练,等长收缩,等张收缩训练等,饮食原则,服药标准等。使患者保持乐观的情绪,积极的配合治疗与护理。

(3)出院时:评估患者对疾病的主观感受、对治疗护理的认可情况,讲解出院后服药的标准,说明定期复诊的重要性,纠正其错误认知,使其采取积极的健康行为,督促膝关节病患者强化健康行为,从而促进疾病的局限和康复。

1.2.4 数据处理 将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以P

2 结果

3 讨论

健康教育是指有计划,有组织地系统教育过程,促使人们自觉地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改善维持和促进人体的健康。本研究通过对膝关节病患者应用以健康信念模式理论指导的健康教育,使患者掌握了疾病的有关知识,正确地认识健康行为和不良行为对疾病康复的影响,提高了患者对疾病的知晓程度,使其积极的配合治疗和护理,从而促进疾病的康复和局限,同时也为患者建立了健康行为的态度和信念,提高了自我护理的能力,肯定了HBM模式在健康教育中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李晓玲.护理理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