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公文范文 > 高职院校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问题

高职院校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问题

时间:2022-11-22 11:42:05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企 培养模式

摘要: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在劳动力市场,虽然学历成为了很多招聘的门槛,但是不得不承认,技能才是真正的人才竞争核心因素,而且这种技能型的人才需求正在逐年加大,然而高职生往往没有意识到这点。

高职院校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问题

因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我国企业对于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逐渐加大,在此背景下,高职教育得到重视。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下,高职院校纷纷主动与企业进行沟通,达成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力求高职毕业生能够“一毕业就就业”的目标,实现教育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解决企业招工难,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依然存在诸多的问题。本文通过实地调查的方式获取数据,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原因与对策分别展开研究。

1高职院校校企联合培养现状

1.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目前因为各地情况和各校专业的差异,不同学校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存在差异,但是主要的培养模式有如下三种。

1.1.1订单式培养模式

所谓的订单式培养模式,指的是高职院校从企业那里获取人才需求订单,然后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招生,一般招到的学生在正式入

学前会参加企业的面试,通过面试的学生入学后与学校、企业签订三方定向培养协议,协议中会规定,若学生在毕业时达到企业要求,企业会安排其就业。这种模式的最大优势是人才培养方向针对性强,企业会全程参与到人才培养中,相当于将学校当做企业外置的人才培训处,能够保证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的目标,缩短学生上岗后的适应期。但是这种模式,企业投入的成本比较大。目前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设有这种模式。

1.1.2实习模式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规定,所有的职高学生在毕业前都必须参加至少不少于六个月的带薪实习,但是目前一般的实习时间都是一年时间。也就是“2+1”的培养模式,也即高职生三年的学习中,前两年以学校的理论学习为主,主要学习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公共课程,最后一年高职生需要进入到企业进行岗位实习,以实习生或准员工的身份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将理论与实践进行融合。当然,也有高职院校将实习期分散到每一学年当中,与理论学习交叉进行。目前这种实习模式是所有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方式。

1.1.3校中厂模式

这种模式一般是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设备,校企共同投资建设实训基地,在这种模式下,学校与企业的资源进行融合,学校与企业共同确定教学内容与方案,确保教学效果。目前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各地也逐渐出现了“校企共建学院”和“校企共建园区模式”的模式。但都是利用双方各自的优势资源进行互补,从而将理论教育与时间教育进行融合,便于高职院校技能教育的开展。

1.2联合培养模式中三方主体的认同感

联合培养模式中,学校和企业是“教”方主体,学生是“学”方主体。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三方都较为一致地认为校企联合培养具有必要性(表1所示)。访谈中,89%的学生认为,单纯的理论教学往往无法感知“到底是什么”,通过实际的动手操作与参与方能明白,有助于教学效果的达成。调查的三所高职院校领导均表示,采取校企联合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磨炼“性子”,利于学生就业,虽然,校企联合培养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其积极性和必要性值得肯定。大部分企业认为现在的高职生整体层次较以往有所提高,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效果。

2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中的问题与原因

2.1企业层面:主动性不强

目前虽然国家出台了诸多的校企联合培养政策,企业也认为校企联合培养具有很高的必要性(表1),但是与学校进行校企联合培养的企业并不多(图1)。而且企业参与校企联合培养的动因以“其他”为主(图2),如相关的利好政策文件激励,广州给与校企联合培养的政策奖励是,每位学生给与一年6000-8000元的费用;一些个人情面,如企业与学校领导层或者当地主管该项工作的政府部门人员的个人交情等。真正因为自身的需求而参与到校企联合培养中的企业仅占10%。校企联合培养中企业的参与度不高,一方面,不会主动参与到学校教学内容的设计中,因为其认为教学方面,学校才是专业的。另外一方面,不会主动派遣技术人员对高职生进行实训与教学,但在企业的邀请下,一般也会接受,只是不会安排自身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人员。此外,在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中,非特殊情况下,企业内部核心部分不对教师开放。在设备等硬件投资方面,积极性不高,一般都是在获得相关支持基金的情况下才会投入。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企业盈利性质决定的,企业的一切行为都必须考虑到成本与收益。校企联合培养需要大量成本的投入,但是人才培养具有周期性和不确定性,高职院校学习时长一般是三年,所以企业的投入不能立马见效。在不确定性方面,人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高职生三年学习之后是否能够达到企业原定的目标要求是不确定的,而且高职生毕业之时是否愿意前来就业也是不确定的,这些周期性与不确定性大大削弱了企业在校企联合培养时的主动性。从企业提供的实习岗位来说,企业自愿给与的实习岗位一般都是偏简单重复操作的岗位,如工厂流水线,物流末端配送等。而含有高技术含量的岗位则不太愿意让出。因为,企业竞争本质是人才的竞争,但终归还是人才掌握的技术竞争,每个企业都具有自己的技术,因此,企业不会将自己的核心技术或者关键技术透露给还不是自己员工的实习生或者高职生,更不会透露给高职院校的老师,因此,给与的实习岗位才会是流水线之类没有太大技术含量的岗位。

2.2学校层面:软硬件配套未跟上

高职院校在大力拓展校企联合培养,谋求更大发展的过程中,自身的软硬件却并没有跟上步伐。首先,师资缺口大。随着高职生的不断扩招,很多高职院校的师生比逐渐加大,调查的三所广州市高职院校的师生比平均为20.52∶1。教育部《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普通高校师生比为1∶18.37,本科院校师生比为1∶17.51,高职院校师生比已经高达1∶20.28。因此,高职院校存在很大的师资缺口。这部分缺口的主要原因是高职生在短期内的迅速扩增,教师队伍却维持不变或小幅度增加造成,而且很多高职院校是原来的成人教育或者其他性质院校转变而来,原有的师资匹配本就不够。其次,双师型教师少。高职院校很多专业的教学都需要教师不仅具有理论知识,还需要具有很强的实践教学能力。在国家的引导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2019年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39.7%,2021年占比超过50%,广东双师型教师占比超过60%,可以说教师力量在加强,但是因为这部分教师一般都是通过教育部给定的书面标准考核确定的,各地考核有所差异,如北京双师型教师考核中,对实践教学能力确定的主要标准是近5年参加省级或部级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组织的连续不少于4周的“双师型”教师培训,其中含连续不少于2周的企业实践活动,并取得“双师型”教师培训合格证书;但是短短的几周实践并不能真正的提高理论型教师的教师实践教学力量,在实际的调查中发现,部分“双师型”教师坦言:“虽然我是双师型教师,但是不得不承认,实际的实践教学与企业的生产依然存在很大的差距,自身这方面的积累依然缺乏”。最后,课程设置难突破。为了适应教学与就业之间的零对接,很多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会与企业进行密切的沟通,也会邀请企业参与,但是人才培养是需要周期的,市场又是不断变化的,往往在人才培养周期结束时,市场已经发生了变化。另外,高职院校课程设置非常注重专业性和专业化,给与高职生安排的课程内容都是局限在某一个非常狭小的课程领域内,没有注意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得学生毕业之后无法适应专业之外的岗位,造成教学与市场需求的脱节。然而,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是这几年才得到重视的教育版本,理论研究不足,实践积累也非常少,所以很多课程设置还不能够打破原来的方式得以改变。

2.3学生层面:主观意识偏差强烈

高职院校的学生以高考未达到本科分数线的落榜高中生为主,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相对来说较弱,加之我国长期以来推崇学识,长期以来“借助寒窗苦读,挤过高考独木桥,改变命运”的思想已经根深地固,使得高职生主观认为高职院校比本科要“低人一等”。这些使得高职生思想上出现很多的主观偏差,严重影响到校企联合培养的效果。第一,厌学情绪严重。从实际的课堂实况调查发现,高职一年级平均课堂实到人数占比仅为79.10%,在课堂上做笔记,没有出现睡觉,聊天,看闲书等与课堂无关动作的学生,平均只有课堂实到人数的56.90%。随机采访高职生对“课堂学习的态度”是,不少高职生坦言,“大家都一样呀,没有看哪个学习很用功呀”;“根本听不懂,听着就想睡觉”;“现在学的以后上班根本用不上,所以没必要学”。实践或实训课堂上,也有很多学生敷衍了事,在他们看来“以后的工作又不一定就是这个,没必要那么认真”。第二,悲观情绪重。随机访问发现,高职生对于自己的定位普遍是“毕业后找个厂打工就可以”。很少有人会想着提高自己的技术能力,拼搏出一番天地。针对重要的实习课程,持有被当作廉价劳动力思想的高职生大有人在,很多高职生认为实习的岗位均没有技术含量,如销售、工厂流水线和服务员等,所以这种实习没有必要,自己仅仅为了能够拿到毕业证才不得不进行实习。这种悲观情绪一方面与高职生自我定位有关,另外一方面也确实发生“收人头费”的负面事件以及实习岗位与专业不对口事件。所以,虽然高职生普遍认为校企联合培养非常具有必要,但是在这种厌学与悲观情绪的影响下,就严重削弱了校企联合培养的效果,甚至会直接影响到校企联合培养的持续性。

3提高高职院校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效果的措施

3.1企业层面:联合培养方式因企而异

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中,高职院校必须尊重企业盈利性的本性,高职院校无法苛求企业做“无利生意”,或者苛求所有企业都坚持“长远利益”或者履行社会责任。所以,高职院校在选择企业的时候,不仅需要考虑到岗位与专业的吻合度问题,还要考虑到企业的实际实力与需求等,从而确定不同的联合培养方案,激发企业的主动性,促进联合培养模式的达成。

3.1.1中小微企业

中小微企业相比大型企业,实力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是中小微企业的优势是,员工人少,工作需求却不少。在高职生实习的时候,学生往往需要一人兼职多岗位,从而获得多岗位的磨炼。而且中小微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企业氛围较为随和,绝对保密的技术较少,一般愿意倾囊相授,非常利于学生技术上的学习和锻炼。但缺点是,资金往往不宽裕。所以高职院校可以采取降低学生实习工资,激发这些企业的积极性,达到联合培养的目标。而且中小微企业提供了80%的就业岗位,对于解决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去向也是非常有利的。

3.1.2大型企业

大型企业一般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这类企业除了会因社会责任感主动与高职院校进行合作之外,一般不会主动。但是这类企业一般具有管理规范,岗位分工明确,技术含量高,对人才的需求量大等优点,所以高职院校需要主动联络,可以尝试订单式培养模式打开合作,然后高职院校注重教学质量,确保能够输送高质量的毕业生,获取这类企业的信任,再扩大联合培养方式。让这类企业看到高职生的价值所在,主动地将高职院校当作自身人才的储备池。总之,在联合培养中,只有互惠互利才能使得合作得以持久。

3.2学校层面:强化软硬件

3.2.1扩大师资数量与质量

通过公开的社会招聘快速扩增自身的师资数量,降低师生比,满足教学需求。在师资招聘过程中,严设招聘门槛,确保师资质量。除了与企业合作,寻求企业资源,锻炼和培训自身教师实践能力之外,自身也可以利用实训基地和自身资源,开展定期与不定期的教师培训和继续学习,确保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不断扩大和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

3.2.2提供有效的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相比本科院校最大的优势是在专业技能上更高一筹,但是这种技能必须建立在与市场需求相符合的情况下,所以,相应的课程设置就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及时进行调整,确保与市场需求的吻合度。首先,高职院校在组织架构上设置一个课程组,课程组的任务是对学院涉及到的所有专业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市场调查,收集信息。其次,在市场调查时,需要额外关注中小微企业,而不是一味关注行业龙头企业。行业龙头企业确实发挥着行业风向标的作用,但是龙头企业吸纳的劳动力占比并不大,而且从目前的劳动力市场看,龙头企业不会将重要岗位分配给刚毕业的高职生,但是中小微企业往往会将刚毕业的高职生当作储备人才进行吸纳,所以收集中小微企业的需求非常重要。最后,将收集到的市场需求信息进行梳理和归纳,与现有各专业课程进行融合,开设出新的课程,提高课程的实用性,消除学生“现有学习无用”的观点。

3.3学生层面:多举措并重,激发学生主动性

无论是何种培养模式,高职生作为教育的对象,是教育中最为关键的主体,只有高职生自己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才能发挥校企联合培养的效果,若高职生消极对待,甚至是“课堂睡觉”,“实习退场”,再好的模式也无济于事。

3.3.1强化思想教育

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在劳动力市场,虽然学历成为了很多招聘的门槛,但是不得不承认,技能才是真正的人才竞争核心因素,而且这种技能型的人才需求正在逐年加大,然而高职生往往没有意识到这点。所以,在高职生课堂教育中,教师需要通过言语进行思想教育,还可以通过案例让高职生能够明白,高职生的毕业之路非常广,技高一等在未来社会中是香饽饽。如高职生通过努力走上清华大学的讲台,高职生通过过硬的技术功底做了研究生的师傅。此外,学校可以通过强化学风管理和学校整体氛围的营造对高职生的思想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改变。总之就是让高职生能够主动地学习,在理论课堂上和实践课堂上发挥主动性,彻底改变厌学和悲观负面情绪。

3.3.2适当提高录取门槛

相比本科生源质量,现有的高职生生源整体质量相差很大,每年高考均是哪些未被本科录取的落榜生选择职高,而且几乎是报名就可上,分数线非常低,2021年高职院校依据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招生录取的普通类文化课总分分数线为150分。虽然高考成绩不能全面反映一个人的能力,但是能够侧面反映出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所以当大批学习能力过于不佳的生源涌入高职院校,整体的教育质量和学风就很难从根本上快速改观。

3.3.3岗位思想教育

针对目前企业给与的一线实习岗位情况,高职院校有必要对高职生进行宣传教育。企业中岗位的晋升都是从底层做起,而不是“一步登天”,每一个岗位都能够学习到很多知识,如销售岗位,销售岗位能够极大锻炼一个人的接人待物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和压力承受能力。而流水线岗位,虽然可能会出现大量的简单重复,但是熟能生巧往往会造就自己不可替代的身份。

3.3.4维护学生的正当利益

绝对杜绝将高职生当做廉价劳动力事件的发生,一切教学活动围绕着让学生如何更好更快掌握技能来开展,确保学生的正当利益。首先,学校可以设置匿名举报渠道,确保学生在自我利益受损时,有渠道可以举报维护。其次,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包括学生家长和企业员工的监督。最后,在联合培养时,适当为学生争取利益,如当学生实习期满,达到企业招聘要求,学校可以出面为学生争取减免毕业之后再次实习的要求,也即,若企业与学生打成就业协议,企业需要直接将学生当成正式工对待,包括社保福利等等。

作者:汪大兰 单位: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国际商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