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会计人才培养工作计划

会计人才培养工作计划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1-02 20:50:12

会计人才培养工作计划

会计人才培养工作计划例1

教育部启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工程教育改革项目。该项目启动以来,已先后有两批共194所院校入选教育部试点高校。可以说,“卓越计划”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热点问题,其实施的成效直接影响着高校改革发展的成效。郑州轻工业学院作为一所具有轻工行业特色的地方高校,行业特色优势传统及“卓越计划”的实施为学校提供了更大的发展机遇与空间。

一、行业特色优良传统奠定了实施“卓越计划”的坚实基础

注重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的提高,可以说是“卓越计划”对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学校立足“轻工”,强化特色立校,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强化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根本,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逐渐形成了“厚基础、精专业、重实践、多课堂”的人才培养理念,毕业生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学校的化学工程与工艺、热能与动力工程、艺术设计等专业,尤其是获批教育部“卓越计划”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烟草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等三个专业,在河南省均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和特色。郑州轻工业学院建校30多年来,面向行业,紧跟时代步伐,踏踏实实地走出了一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道路,为“卓越计划”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1.从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奠定坚实基础

学校秉承严谨求实、追求卓越的校风,坚持“以人为本、崇尚学术、注重质量、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扎扎实实做好教学工作。通过增加见习实习、确保实习时间、严格规范毕业设计等环节,不断完善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设立课外学分制度,加强第二、三课堂建设,把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成果与学分挂钩,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之中;积极探索尝试组建本科教学实验班,试行以两大一小为特征的“三学期制”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学校坚持和发扬工科院校面向行业、重视实习实训的教学传统,不断加强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校内实习基地等硬件平台建设;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并借助于学校构建的机构创新实验室、电子创新实验室、IT创新工作室等平台,给学生提供自主设计、自由探索的机会,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条件,设有专项资金为大学生开展创新实验活动提供经费保障。

2.从校企产学研合作提供良好保障

学校非常注重校企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源于轻工、服务轻工的优势,利用与企业长期在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中形成的“亲缘”关系,与红塔集团、河南中烟集团、上海中烟集团、海尔集团、美的集团、新飞集团、许继集团、宇通集团等大中型企业合作建立了一批稳定的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基地。并尝试与企业联合培养,进行“订单式培养”、“无缝对接”等多种工程教育改革实验,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平台和通道。学校不断完善学科性竞赛管理办法,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性竞赛活动,通过资金支持、对获奖师生奖励、开设竞赛选修课等方式激励师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这些措施使学生在全国“挑战杯”、“数学建模”、“智能车”、“节能减排”、“广告艺术”、“电子设计”等各级学科竞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二、学校实施“卓越计划”的探索实践

自教育部启动“卓越计划”以来,学校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结合学校自身的特色与优势,积极谋划,开展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1.通过各类专题研讨会,明晰思路,完善方案

为了深入了解“卓越计划”的意义、内涵及相关核心问题,从学校和相关专业两个层面派出人员,连续参加教育部组织召开的三期全国高校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专题研讨会,尤其是在第三期专题研讨会上,学校作为被推荐的3所高校之一,立足于“学校整体工作推进”层面在大会上作了题为“扎实有效推进‘卓越计划’,着力彰显工科教育特色”的主题发言。通过参加部级专题研讨会,学校对“卓越计划”的发展方向、建设思路、标准体系、整体方案、专业培养方案及申报程序等核心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此外,学校通过召开专题会、研讨会、汇报会、评审会等多种途径与方式,对学校“卓越计划”的工作思路、进展情况、难点问题等进行了梳理和谋划,对学校相关政策制定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分析,对“学校工作方案”、“专业培养方案”、“公共平台建设方案”、“工程训练中心建设方案”、“企业培养方案”、“专业平台建设方案”、“学生遴选方案”和“试点班运行方案”等进行了反复地论证和研讨,为学校“卓越计划”工作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2.广泛深入开展调研,借鉴经验,查找不足

为了更好地推进“卓越计划”工作的有效开展,学校对外出调研工作统筹规划,针对不同阶段不同任务分批次安排学校相关人员有针对性进行。学校获批教育部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高校后,学校教务处及“卓越计划”相关专业负责人,对同济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5所第一批“卓越计划”试点学校,就“卓越计划”工作方案当中涉及的校企合作、实验平台建设、试点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及专业培养方案的体系构架等进行了调研学习;学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烟草科学与工程方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三个专业正式获批为教育部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后,主管教学的领导、教务处及“卓越计划”相关专业人员,分三批次赴广东、武汉、南昌、西安等地考察,紧紧围绕学校“卓越计划”工作实施方案、专业培养方案、公共实践平台建设、校企联合培养方案、学生遴选方案、课程架构等具体实施问题,对广东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南昌大学等10多所第一批“卓越计划”试点高校深入调研学习。通过实地参观、集中访谈、个别交流、收集材料等多种方法,获得了较多真实有效的第一手资料,为学校“卓越计划”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制定相关管理办法,政策保障,稳步推进

学校高度重视“卓越计划”工作,专门成立了学校、院(直属系)两级领导机构,统筹负责“卓越计划”的试点工作。学校设有专项经费,用于支持与“卓越计划”相关的各项改革措施。为确保“卓越计划”的稳步实施,学校相继出台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管理办法》、《关于教师进企业从事工程实践的暂行规定》、《外聘企业教师暂行管理办法》、《本科学生创新学分实施办法》、《关于加强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试行)》、《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方案》等,从机构设置、平台构建、过程管理、师资队伍等各方面全方位保障了“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

4.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探索,创新模式

产学研结合是工程教育的客观要求,“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是“卓越计划”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反映了行业企业在“卓越计划”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学校紧密结合“卓越计划”要求,在与现有企业良好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合作企业和延伸合作项目,先后与许继电气集团公司、河南中烟许昌卷烟厂、许昌帝豪实业公司、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863软件孵化器有限公司等20多家知名企业正式签订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校企合作协议。学校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新模式,2011年,河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烟草专卖局签署共建郑州轻工业学院协议,学校进入了省局共建行列,跃上了新的发展台阶。学校也将在长期致力于国家和河南省烟草行业的人才培养、在烟草行业人才支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烟草及相关学科和专业的内涵建设,扩大与全国烟草行业企业的战略合作,努力挖掘特色、创造特色、放大特色,全面提高烟草及相关学科人才培养质量,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家和河南省烟草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三、行业特色地方高校实施“卓越计划”的思考

郑州轻工业学院作为轻工行业特色明显的地方高校和教育部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高校,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对行业特色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及“卓越计划”实施工作提出了几点思考。

1.更新工程教育理念是前提

“卓越计划”的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卓越计划”强调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是造就具有创新能力,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其中包括本科、硕士和博士三种类型,这就无疑打破了传统观念中对工程技术人才的狭隘理解。因此,“卓越计划”的实施,高校必须增强办学理念的创新意识,增强观念更新的能力,不断地与时俱进,以工程教育理念变革为先导,打破之前狭隘的工程教育观,树立大工程教育理念,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办学特色的工程教育培养模式。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核心

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是办学指导思想和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目前,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普遍存在着片面追求“高、大、全”、定位不明、目标趋同、面向工程实践不足、缺乏特色等问题。“卓越计划”试点高校必须认真审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严格执行“卓越计划”本科试点专业校企联合“3+1”培养模式。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按照教育“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要求,参照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或专业认证标准),科学制定各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将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标准细化为知识能力大纲,依据知识能力大纲构建课程体系,将知识能力大纲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和教学环节。“卓越计划”的主要特征是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高校与企业可以考虑以重大合作项目为依托、企业委托定向培养学生、依托学科性公司培养学生等方式或途径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

3.搭建实践创新平台是保障

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新要求,尤其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工程实践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观念,启迪创新思维,分析并解决工程问题,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是高等工程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期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工程素质的培养有赖于工程环境的熏陶和工程实践,要使学生能获得较全面的工程素质,就必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工程环境和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一是要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在实习基地的建设上,从布局到使用的设备、提供的场地、加工的材料、指导实训的教师等方面要充分考虑如何贴近生产,实习基地建设要讲经济效益,采取合理的措施提高建设效益。二是要建好学校的公共实践教学平台,以实现教学资源利用最大化。三是要建设好学科竞赛平台。学科竞赛是实践教学环节的一种主要形式,以其特有的组织方式,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协作能力等方面都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四是要建好校外实践教学平台。“卓越计划”所提出的工程教育目标无法通过单纯的课堂培养达到,必须实施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突出工程特色,注重市场需求和技术水平领先,以培养现代工程师为主要目的,进一步加强工程实践的训练,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4.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是关键

实践教学环节是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进一步巩固所学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基本操作程序和方法的必须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锻炼和积累实践能力的过程,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在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背景下,只有不断加强实践教学,进行工程实践教学的改革,才能推动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确保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一是要构建开放式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行业特色地方高校应积极构建集实验、实习、设计、社会实践于一体的,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注重能力培养和创新意识教育的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二是要打造“创意工厂”、“模拟工厂”等亮点。创新能力就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所产生的结果在本质上是新颖独特、前所未有的,并有一定社会价值,能够促进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出台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

意见[N].中国教育报,2011-02-20.

[2] 李培根.未来工程教育中的实践意识[J].高等工程教育

研究,2010,(6).

[3] 赵晓闻,林健.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

[4] 林健.注重卓越工程教育本质 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会计人才培养工作计划例2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2316);广州市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作者简介:丁云飞(1967-),男,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暖通空调技术的研究,(Email)。

摘要:文章在分析“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探讨,并结合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新要求,提出将传统的生产实习环节细分为设备制造生产实习、设备管理生产实习和设备安装生产实习三个阶段,制订了融合递进式企业实践环节培养方案。

关键词:“卓越计划”;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培养方案;工程能力;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3-0018-05 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实施“卓越计划”。“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中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卓越计划”要求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1],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即3年在校培养,1年进入企业联合培养)。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以下简称“建环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专业调整时将原土建类的“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和“城市燃气工程”两个专业合并而成的[2]。该专业经过1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3],但仍然存在着学生创新能力不足[4]、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求等问题[5]。文章以建环专业为例,对“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基于“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方案

“卓越计划”要求面向行业企业培养人才,因此,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满足行业企业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新要求。广州大学建环专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见图1)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该方案将创新能力、工程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对学生从事社会服务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考核要求。该方案实施“3+1”培养模式,明显增加了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图2是广州大学在建环专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拟订的融合递进式实践环节培养体系。该实践教学体系结合社会对建环专业人才能力的新要求,将生产实习环节细分为设备制造生产实习、设备管理生产实习和设备安装生产实习三个阶段。各阶段的生产实习与理论课程紧密联系,相互促进,互为一体,内容循序渐进。如学生在学习土木工程概论、建筑概论及专业导论课程后安排认识实习,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专业的了解,而且可以为其后续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学生在学习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及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后到设备生产企业学习设备制造工艺,将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同时也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通过理论课程与实践过程的融合递进式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相融合和促进。

图1 广州大学建环专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

图2 广州大学建环专业融合递进式培养体系

二、 “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一)“卓越计划”强调夯实理论基础,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

1.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深厚的理论素养

“卓越计划”的实质就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卓越计划”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贯穿整个培养过程的系统化过程,需要学生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加强学科基础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环节。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注重授人以“渔”,教育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以适应不同岗位的就业需求。

2.工程能力的培养需要以理论知识为基础

“卓越计划”强调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并不意味要弱化理论知识的学习。虽然“卓越计划”强化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增加实践环节的同时适当压缩了课堂教学内容,但理论教学的地位并未改变。因此,这就要求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科学安排和优化教学内容,同时兼顾基础理论和实践训练的教学,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互相融合,互相补充。

3.建环专业学生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

建环专业的人才培养面向各类建筑设计院、施工企业、监理企业、制冷空调设备制造企业、造价咨询企业、物业管理企业等,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建筑暖通空调系统的设计、施工安装、运行管理、技术经营、建筑节能规划、设计、施工、改造及检测等,而学生在校期间不可能对所有相关知识进行系统学习,这就要求该专业的学生要有系统化的基础知识及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教学过程应着重培养学生使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地适应所从事的工作。

(二)“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工程能力的培养

1.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建环专业现行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认识实习(1周)、生产实习(2~3周)、课程设计(附属于各专业课,共计4~5周)、毕业实习(2周)和毕业设计(13~15周),存在着实践环节时间不足、系统性差等问题。而且实习环节又多以参观为主,学生缺乏对实际工程的深入了解,达不到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要求;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也未能有效地与实际工程接轨,存在“闭门造车”现象。作为应用型工程类专业,建环专业的学生不仅应满足实用性与工程性的要求,还要满足国家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的要求。“卓越计划”实行“3+1”培养模式,明确要求需有1年的企业培养过程,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明显增加了实践环节的教学时间,使教学实践环节更加系统化,彻底改变了实习环节多以参观为主的现状,使学生能系统地深入实际工程,加入企业设计队伍,真正地参与工程设计,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工程设计过程,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目的;同时也能引导学生对实际工程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应建立稳定的企业培养基地

与传统的以校内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卓越计划”强调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在人才培养上校企联合。除了校内培养方案以外,还要制订企业培养方案。为了保证企业的有效参与和培养质量,应建立稳定的校企联合培养基地,这是“卓越计划”正常实施的重要保障。

3.应重视教师工程能力的培养

“卓越计划”强调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高校要建立一支具有较强工程能力的教师队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专业课程教师必须具备工程实践经历,青年教师必须到生产单位实践、学习,了解工程动态,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执业资格考试。此外,应借鉴国外“实践教授”模式,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实践教学,建立一支稳定的、来自生产一线的、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教师队伍。

(三) 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卓越计划”的灵魂

1.打造创新训练平台,强化创新能力考核

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贯穿整个培养过程,逐渐形成一套适合学生能力拓展的培养体系。在教学过程中,要制定大学生科技创新培养方案,将创新能力培养落到实处;要建立大学生科技训练基地,充分利用课程实验、课外科技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等,为学生的创新学习和专业实践提供平台,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创新能力学分,即学生完成规定的创新能力训练内容,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强化创新能力的考核,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真正纳入教育教学的中心内容。

2.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

大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应利用国家、省、学校各级部门设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行业组织的各类知识竞赛、设计大赛等平台,引导学生成立项目研究小组,自觉参与项目的研究工作,逐渐形成教师高度重视、学生积极参与、学校保障条件的良性机制。同时,鼓励大学生自主提出各类研究课题,包括研究性项目、创造性设计项目等,积极开展课题研究。

3. 鼓励教师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实践

积极引导教师将科研课题转化为学生的创新型实验,形成科研带动教学、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鼓励教师吸收学生参与实际科研课题,充当科研助手,让学生有机会了解科研过程,学会数据采集方法和实验技术,懂得利用网络电子资源收集文献资料,在科学研究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索性研究能力。

4.增加设计性、研究性实验项目

实验课程应增加设计性、研究性实验内容,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过程,探究实验结果,积极开设体现“开放性、探索性、研究性”的实验课,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5.改革教学方法

在重视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的同时,增加有关科学研究理论和方法的课程;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有关的学术论点、争论性问题、当前学术动态等向学生作引导性讲解,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引导学生相互讨论。

(四)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是实施“卓越计划”面临的最大挑战

“卓越计划”要求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要使学生具有未来“卓越工程师”素质,必须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化能力,但目前在高校,特别是广大地方高校实施国际化教学的条件不够,经验不足,渠道不畅。因此,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培养方式。

国际化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需要走出去,学习国外的成功经验。这方面可借鉴交换生、联合培养“2+2”或“3+1”等国际合作培养模式。此外,可充分利用港澳优势,全方位加强与香港、澳门同类院校的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另一方面应重视“本土国际化”的培养,利用在国内举行的各类国际性展会、学术会议等平台,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接受国际化训练。同时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课程内容与国际接轨,加大双语教学力度,提高学生获取本行业国际先进技术信息的能力,使多数学生在国内也能接受一定程度的国际化训练。

(五) 质量监控体系是实施“卓越计划”的关键

长期以来,高校人才培养主要立足校内,各高校都有一套完善的校内人才培养过程质量监控体系。“卓越计划”要求学生到企业接受一年的培养学习,人才培养的重点在于能力培养,因此,建立适应“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企业培养环节的质量监控体系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1.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体系

“卓越计划”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而且培养过程涉及学校、企业、社会等多方面,因此,严格的质量监控是保障“卓越计划”实施的关键。由教务处牵头,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学生教学信息员等组织协同,建立“全员”(包括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督导、企业指导教师)参与的质量监控组织机构,对教学“全过程”(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施、效果评价等)进行“全方位”(包括课堂教学、实践环节、第二课堂、企业培养环节等)的监控,并确保质量监控的有效实施。

2.加强企业培养过程的监控

“卓越计划”要求学生经历一年的企业培养过程,学生到企业接触实际工程,真刀真枪地做毕业设计。与传统的实习环节不同,“卓越计划”企业培养过程是一个系统性的培养过程,学生在企业学习时间长,学习内容多,这对传统的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加强企业培养过程的质量监控尤为重要。在学生进入企业培养环节之前,要制订详细的企业培养方案。企业培养方案要具有可操作性,必须对企业培养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过程编制详细的大纲,建立质量监控体系、管理制度及考核标准,逐步做到企业培养过程的管理与学校管理的接轨。

3.建立完善的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基地负责人制度,细化各负责人的职责

专业负责人要组织论证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专业建设规划,落实实习基地建设、课程负责人、骨干课程教师的安排、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衔接、教学方法研究等工作,加强学生和任课教师的沟通,了解和跟踪本专业教学实施过程。

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工作中的一项基础建设,课程负责人要承担课程建设规划、组织制订或修订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规范等工作。

基地负责人要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负责制订基地建设规划及企业培养方案的实施工作,并负责企业培养过程的质量监控,保证企业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结语

“卓越计划”的实施是中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卓越计划”强调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卓越计划”在建环专业的有效实施,除了要制订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外,还必须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制订与建环专业相适应的企业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工程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培养落到实处,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质量监控体系。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

[2]肖勇全.深入进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学改革[J].暖通空调,2003,33(3):49-51.

[3]王海涛,沈恒根,程海峰.注册工程师制度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J].制冷与空调,2012,26(5):521-525

[4]邹国荣.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育改革思考[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9,90(1):72-74.

[5]董春桥,杨家宽.建环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6):49-52.

Talent training mode reform of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equipment engineering

specialty based on the excellent engineer talent cultivation plan

DING Yunfei, WU Huijun, ZHU Chihui, XU Xiaoning

会计人才培养工作计划例3

作者简介:吴江(1974-),男,江苏建湖人,上海电力学院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教授;任建兴(1961-),男,江苏海门人,上海电力学院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教授。(上海 200090)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电力学院卓越计划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21602)、上海市教委第五期重点学科(项目编号:J5130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2-0030-02

我国已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工程教育,多年来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需要,较好地满足了经济社会进步和企业发展对工程人才的需求。但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人才培养在工程素养、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等方面尚待进一步提高。2010年6月,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行业协(学)会等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启动会,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已成为一项正在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旨在改善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脱节的局面,采用适应工程类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理论,创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工程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工程实践和创新的能力,其特点正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卓越计划”是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的重大举措,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着力提高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众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卓越计划对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进行人才的培养,调整培养结构,提高培养质量,建立制度化的校企合作,起到了促进作用。卓越计划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以期全面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努力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教育大国。这些毫无疑问对现有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当然,更多的是机遇,可以藉此进行培养模式的深层次改革和实践。

一、培养模式改革的内涵与特征

1.高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目前高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注重理论学习,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认为实践教学依附理论教学的现象,同时,理论教材中存在内容与实际脱节、知识老化、有些实验与工程实际相去甚远等现象。与工程实际联系不够紧密的高校在工科实验教学上多采用演示性、验证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即使有一些,也并未与企业实践挂钩,真正的工程实践型实验更是风毛麟角,学生独立思考少、动手机会少,难以真正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另一个更实际的问题是,不少教师本身也没有具体的实践经验,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自己也没有能力深入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教学。与此同时,很多学生从小养成在课堂和书本上接受教育的习惯,到了高校仍习惯性认为理论课重要,实践课程处于从属地位,思想上对实践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些对于卓越计划的实施是不利的。

2.利用校企两种资源是卓越计划的应有之义

克服高校工科教育中不适应实践环节教育教学的缺陷,提升学生工程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推进卓越计划,需要进行校企两种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在培养计划的制定上,应建立校企合作制定,采用双主任制,高校主管教学领导或二级学院作为校内主任,企业主管作为校外主任,共同制订培养计划,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工科毕业生的要求。同时,建立长期产学研合作,通过企业委托高校教师进行科研攻关,教师到企业锻炼、带队实习等多种方式进行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另一方面,在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上加强校企合作,利用好两种资源,让学生在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下解决企业提出的工程问题,真刀实枪地做课题,而不是为凑齐“3+1”中的1年在企业实践。

3.学术型与专业型并举是卓越计划的内在要求

在卓越计划培养过程中,也存在过分强调工程实践的倾向,以为卓越计划就是为企业培养工程型人才,弱化了理论课程教育教学的深度。实际上,在卓越计划培养过程中应采取学术型与专业型并举的培养模式,既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其立即就业服务社会的能力,同时也奠定学生的理论基础,为读研深造及日后在工程实践中进行创新打下基础。

二、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校企联合制订培养方案

卓越计划中十分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其培养过程与诸多环节需要在企业完成,完全靠高校制定是不可取的,特别是高校有不少教师是没有实际工程经验的,这样制定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无异于纸上谈兵。因此,卓越培养计划不但需要高校教师,同时也需要企业具有丰富实际工程经验的工程师参与,需要企业管理人员的参与,这就要有很强的组织实施过程,需要建立双主任制。上海电力学院进行了这方面的初步尝试,取得一定成效,培养计划制定涉及的方面不但包括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环节,还包括课程设计、专业课程,甚至专业基础课等众多方面。

2.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卓越计划的目标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如果教师本身都不是工程师,没有在行业企业中历练过,没有丰富、具体的工程实践经验,要培养出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师是极其困难的。卓越计划培养过程中,在原有不少在企业进行过较长时间产学研实践的教师基础上,上海电力学院及时选送部分优秀教师到“卓越计划”合作企业进行脱产锻炼一年,积累足够的实践工程经验;同时,从合作企业中引进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师担任卓越计划教师,逐渐积累教师工作经验,形成臻于完善的“双师型”队伍。

3.工程实践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卓越计划是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四有”接班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栋梁,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其专业知识提升、学习面拓展、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以大学生科创为依托,结合企业实践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注重其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构建工程实践能力评价体系,引导学生理论上学深学透,实践中能够分析解决问题,不断锻炼提高学习、社会交往和合作工作的能力,成为真正的卓越工程师。

三、“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成效

1.企业实践贯穿卓越计划培养全程

卓越计划是要培养造就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胜任企业工作的“卓越工程师”,需要高校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抓住“工程教育”的核心,采用工程项目式、工程问题探讨、案例分析等侧重于工程的教学方式。更重要的是,实验实践课程需要按照工程项目、案例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并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教育教学方式将企业实践贯穿其中,是最好的方式。上海电力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是2010年首批进入教育部卓越计划的专业,在培养过程中注重企业实践,在认识实习、专业实习、专业课程、课程设计、科创实践等众多实践教学环节中与企业合作,依托企业实际工程问题进行,取得一系列成效,包括在全国“节能减排大赛”、大学生“挑战杯”、陈嘉庚发明奖等竞赛中多件作品获得奖项,申请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2.校企两种资源促进实践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上海电力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与电力行业有着密切的联系,一直以来受到电力行业及广大校友的关心与支持,特别是对卓越计划培养给予了大力帮助。长期以来在产学研、联合指导本科毕业设计、联合指导培养研究生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近年来,在联合制订培养计划、教师到企业进行产学研锻炼、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来校作学术讲座、短期授课,联合指导课程设计、大学生科创等方面与学校开展了全面的合作。这些为卓越计划全面高质量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培养计划更加合理,双师型人才数量增加。

培养计划的校企共同制定和实施使得卓越计划实施更加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切实可行、行之有效。依托上海电力学院和企业共同申请获批的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努力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共同制订校企合作的准则及各项细则、共同建设实践课程体系、共同实施培养过程,使学生深入企业的各个环节,积极参与企业的各项工作,逐渐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职业操守,取得良好的成效。

3.全方位教育促进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质量最终是靠社会检验的,卓越计划是否能培养出“四有”接班人,需要进行全程、全员、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培养,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为之配备既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企业工程师和企业管理人员,为他们提供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为之配备好的企业实践机会,企业实践贯穿整个培养环节。这些实际上还略显不够,还包括社会对之评价,特别是毕业后对他们全面的评价。从目前来看,上海电力学院卓越计划班不少学生在大三时就被行业中的知名企业提前录取为准员工,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同年级学生,有考研意向的人数也不少,足见其优秀和被认可程度,当然与学校注重学术型与专业型并举不无关系,是值得欣慰的事情,但更要跟踪全部卓越计划学生、非卓越计划学生的成长,包括在校、就业、工作十年、二十年后的情况,将来对卓越计划进行反思总结提高。

四、结束语

卓越计划实施以来,随着认识的深入,进行了校企联合制定和实施培养计划,全面推进教师到企业产学研锻炼、邀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来校合作进行人才培养,为卓越计划培养打下了组织和人员的基础。依托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全面推进实践教学环节,企业实践贯穿卓越培养计划始终,充分利用校企两种资源,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取得一系列成效,包括在全国“节能减排大赛”、大学生“挑战杯”、陈嘉庚发明奖等竞赛中多件作品获得奖项,申请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卓越计划班学生承接的部级和省部级科创基金项目在全校占比成为排头兵,卓越计划班学生被行业知名企业录取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同年级学生。卓越计划是新鲜事物,应当引起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足够的重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优化培养模式,培养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孔凡新,等.构建科学的综合素质培养体系培养卓越工程师创新人才[J].现代企业教育,2013,(12):21-22.

会计人才培养工作计划例4

“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该计划实施期限为2010~2020年。目前,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1003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0%;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达到371万人,研究生47万人。该计划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2010年6月第一批入选的61所高校已开始“卓越计划”的实施,并以实施“卓越计划”为突破口,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各试点高校在学校培养标准编制、专业培养方案论证和课程体系整体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也对课程和教学方法改革进行了探索。东北石油大学作为第二批入选的133所特色高校之一,探索和研究相应专业“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在此“卓越计划”的大背景下,省级重点建设的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工程人才教育理念等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改革和探索,力在培养一批创新性强的材料应用型人才,着力解决工程材料领域中的实践性和创新性问题,但从目前来看,对于材料类专业实施“卓越计划”还面临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一、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从培养目标看,“卓越计划”明确要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根据不同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工程技术人才有本科工程型、硕士工程型、博士工程型三种。本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掌握科学的方法、擅长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技术专门人才。

以材料类专业为例,目前国内开设材料类专业普通高校近180所,涵盖材料科学与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化学、材料物理、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纳米材料与技术、功能材料、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复合材料与工程等材料科学类和材料类专业近20个。其中,东北石油大学自1999年国家专业调整后,在原腐蚀与防护专业基础上,整合铸造、热处理、焊接、腐蚀等专业,开始开设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经过13年的建设,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和专业特色,是国内唯一立足于油田并以腐蚀与防护为特色的材料类专业,具有省内唯一腐蚀领域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机构“管材防腐技术研发中心”,同时也是国内率先启动以“卓越计划”为背景培养以腐蚀为特色的创新型材料工程师的专业。因此,针对本校材料专业的特色,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具备宽广的材料科学、腐蚀科学、腐蚀防护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够在材料腐蚀科学与控制技术领域内从事科技开发、工艺设计、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工程型人才。真正做到为油田企业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的腐蚀工程师。

所以说,各高校一定要根据本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历史、办学特色和具体情况来制订切合本校各专业实际的培养目标和方案。要强调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统筹规划学生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所应达到的培养目标,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从而创建有本校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卓越计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由企业和高校联合进行培养,培养过程包括在校内学习和在企业学习两部分,普通大学均采用“3+1”模式,即有一年为实习期,工程实践时间(包括毕业设计)累计均要达到一年。在企业一年的学习阶段,强调从到企业实习转变为到企业学习,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结合生产实际做毕业设计,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这是决定并影响其教学质量最关键的因素。

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其内涵是高校和企业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即“卓越计划”的实施是随着企业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与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校与企业相互依存。但我国国情目前还没有太多的企业真正愿意介入到学校的办学之中。可以说,企业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是企业培养阶段的关键。各高校应选择在行业中有代表性、先进性的企业,要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这些企业还应有极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企业道德。但目前,国内具备这些条件的企业不是很多,个别先进的企业都追求以效益为目标,不会花费太多时间和经历在人才培养上。一些中小型的企业,为了发展,储备后备人才,愿意和高校进行合作进行人才联合培养,但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不是太先进。当然,企业在实施计划过程中也有需求,学校应考虑企业的要求。因此,建议国家制定相应的企业鼓励政策。

另外,针对“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要构建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目前多数高校课程体系设置比较滞后,都需要重新进行优化设置。课程根据其培养目标而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面向职业和实践。从实际效果出发,企业需要什么,学校就教什么。该新课程体系打破以往只考虑学科的传统,进行学科交叉融合;优化整合专业课,减少课程总门数,杜绝因教师设课;重新分配基础课与专业课学时,重新分配理论与实践学时;重新调整专业实习目标及时间;加强社会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交流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等人文知识方面的培养。

三、创新师资队伍培养

“卓越计划”要建设一支具有一定工程经历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专职教师要具备工程实践经历,有计划地参与企业实际工程项目或研发项目,其中部分教师要具备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兼职教师要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校内和企业双导师制度的建立,优化校内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发挥企业导师优势,可以促进学生工程实践能力顺利开展。校内导师由专业教师担任,全面负责学生的理论课教学。校外导师由联合培养单位技术人员担任,主要负责学生实践、企业项目、专题设计和毕业实践等环节的教学、指导和研讨。

但多年以来,多数高校都向高学历、高学位方向发展,老一辈具有很强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师已退居二线或基本退休,个别能力强返聘到原工作岗位,但数量极少。而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逐渐成为教师队伍的主力军,由于其具有高的量、高的科研经费和高的获奖,但是这些教师中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教师非常少甚至没有,实践类课程教师纸上谈兵、教学内容几乎不涉及真实工程环境等问题,这是很多高校面临的一个非常现实问题,工程型师资的缺乏已严重影响到“卓越计划”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

当然,绝大多数高校都采取学校教师主讲某门课程,聘请企业教师讲部分实践性强的章节。这里就存在企业教师的时间安排、讲课费用等,都需要校企的深度合作才能保证。基于“卓越计划”材料工程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教师必须转换角色,更新教育观念、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使自己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富有创意的学习应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切实提高专业课教师中具备在企业工作的工程经历的教师比例,确保在4年内每一届学生有6门专业课是由具备5年以上企业工程经历的教师主讲。因此,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机制,提高校内和企业教师的工程素养,是加强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基本保证。

四、科学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

如何保证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之间的相互配合,保证学生在企业实践的有效性,保证毕业设计(论文)在企业的顺利进行以及指导水平等,都存在一个教学质量保证和质量评估的问题。目前,高校传统的考核方式均是以专一的知识点考核为主,以学生答卷应试考试方式为主,仅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无暇顾及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的考核。考核内容也主要依据教材内容,死板教条,考核不具有挑战性、竞争性,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欲望和创新激情。

因此,为实现以工程教育培养模式为目标,必须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建立科学的创新、创业型人才质量评价体系。考核时应着重强调人的整体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的考核也应以确立以检测能力、素质和创新因素为主体,以偏重于对知识记忆的考核内容和评价标准转变为针对学生的能力、素质与创新因素进行检测,激励学生不遗余力地去探讨、钻研。在评价标准上,把创新因素作为最主要的评判指标,将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新创业精神纳入考核指标体系。最后,对工科教师的评聘与考核从侧重评价理论研究和,转向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

五、学生积极性的培养

如何保证参与“卓越计划”学生的积极性,也是一个至为关键的因素。由于“卓越计划”的学生在大三下半年或大四学年有近1年的时间需要在企业学习和实习,这正好与多数学生复习考研或找工作的时间相冲突,多数学生会有顾虑,怕影响考研或找工作,因此也影响了学生报名参加“卓越计划”的积极性。所以,从学校层面上,高校非常有必要制定学生选拔、激励和淘汰政策。比如,在推荐研究生方面提供单独通道,或者参加研究生考试时,制定特殊政策,无疑能极大地激励学生参加“卓越计划”学习的积极性。

六、结束语

高校和企业都要正视“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并努力寻求适当的解决方法。各高校应根据各自的办学特色,研究制定切实符合本校特色和实际的“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目标,以确保“卓越计划”在工科材料类专业的顺利实施,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彭熙伟,廖晓钟,汪湛清.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需要解决的几个突出问题.高教论坛,2012,(11):60-63.

会计人才培养工作计划例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5-0092-02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推进《高教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教育部联合行业主管部门提出了“卓越计划”,包括“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等。“卓越计划”强调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探索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式的一场重要变革。卓越会计人才即卓越会计师的培养,是“卓越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卓越会计师就是由高校在行业主管部门的合作和支持下,将在校学生培养成为能够在毕业后很快进入工作角色,胜任会计工作,并在行业中具有较高业务能力与水平的实践型、应用型优秀人才。目前,我国会计行业从业人员已达1400万,但中高端人才所占比例很低,实施卓越会计师计划能够推动会计人才建设的发展。

一、卓越会计师需由高校和行业主管部门联合培养

目前,已经实施的卓越计划都是由教育主管部门与行业主管部门联合实施的。行业主管部门掌握行业从业人员应具备的专业技能与素质,对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现状非常清楚,对高校人才培养具有发言权。

卓越会计师项目开展离不开会计行业主管部门的参与,在全国范围内会计行业主管部门是财政部。财政部管理全国会计工作,制定会计规章、制度,规范全国会计事项。财政部对会计行业人才培养工作历来非常重视,曾经对一些高校的会计人才培养项目在政策上、经费上给予过支持。财政部在会计人才职级晋升、人员准入、任职资格等方面采用比较规范和完善的考试选拔和准入制度,建立了比较完备的人才选拔机制,要求会计人员每年都要进行后续教育,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内容。

高校在卓越会计师培养中也有自身优势。1)高校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目前,高校中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会计教师有1万人以上。2)高校具有良好的办学场所与办学资源。作为办学条件的重要内容,高校已经具备较为充裕和完善的教学用房、实验用房、办公用房、教学设备、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办学资源。高校开展卓越项目缺乏的不是硬件设施,而是培养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等软件设施。3)学历教育保证了卓越计划能具有持续、稳定的培养对象。每年通过高考能够选拔大批优秀考生,为卓越计划的开展提供了选拔的对象。4)现行办学体制保障了教学时间与办学经费。学生脱产学习,在时间和精力上能够保证学业的完成。随着我国政府财力的不断提高,公办高校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能够为卓越会计师的培养提供经费支持,教育部门为已经开展的“卓越法律人才”“卓越医生”“卓越工程师”项目投入了专项经费支持。5)专业发展的普及性。我国现有110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会计专业的近600所,位居我国开设数量最多的十大专业第六位。2012年680万高校毕业生中会计专业达12万以上,居于各专业前列。会计专业已成为开办比较普及的大众化专业,为卓越计划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卓越会计师的培养增强了高校办学质量,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提升了会计行业从业人员能力与水平,提高了行业的社会认知度。有利于学校与行业的共同发展。

二、应处理好卓越会计师计划与会计领军人才建设的关系

2005年财政部实施了“会计领军人才建设”项目,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地分为企业类、行政事业类、注册会计师类、学术类4类,提出用10年左右的时间,培养1000名左右会计领军人才,担负会计行业的领军重任,目前,此项工作正扎实有序进行。虽然“领军”与“卓越”二词含义相近,但“卓越会计师计划”与“会计领军人才建设”二者并不冲突,它们各有侧重,并且能够相互促进。会计领军人才建设属于在职后续教育,培养的对象在工作岗位上已工作一段时间,成为工作中的骨干。会计管理人员,或后备人才,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技能,属于边学边做。而卓越计划是建立在学历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对象主要是针对在校的本科生、研究生,专业知识从头学起,并无工作技能与经验的积累。从人才培养方式上,会计领军人才培养时间并不短,国家层面的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周期为五年。但大部分时间还是以自学为主,每年只能集中一段时间来脱产学习。卓越会计师项目人才培养是在相对封闭的校园,有组织地进行课堂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社会实践,以学为主,以做促学。在课程设置上,会计领军人才主要是提高专业技能与工作能力与技巧,侧重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决策分析能力的培养,强调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课程具有专题性、精炼性。卓越计划则更强调在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熟练的实践操作能力,课程强调系统性、完整性,实行宽口径人才培养。从以上比较来看,会计领军人才属于会计行业高端层面拔尖人才的培养,卓越会计师计划则在一个更为广泛的基础上培养优秀的实践应用型人才。后者为前者打下了一个基础,前者为后者指明了人才培养方向。

三、卓越会计师应分层次培养

基于社会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有着层次差异,卓越计划应按不同层次制订,分类进行人才培养。全国统一的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计划尚未出台,卓越会计师的分类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根据学历层次分类

可以分为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面,不含高等职业教育和专科。这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首先,我国会计从业人员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层次的比重越来越高,已经不属于稀缺资源,从卓越会计师培养目标及培养对象的选拔看,已能够满足需要。其次,卓越会计师应该是会计从业中的一些优秀人才,应具备一定综合素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的专业知识基础,掌握一定的经济管理技能。学历层次不能说明一个人的整体能力与水平,但学历层次代表着学生受教育的时间与经历,对于优秀会计人才的选拔不宜将学历层次定得较低。第三,卓越会计师计划短期内还是一种精英人才培养,通过选拔优秀人才充实会计行业,为会计行业储备优秀中高端人才,能够提升会计行业管理层面人才质量,带动会计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这种分类应该是卓越会计师培养主要考虑的形式。按学历层次人才的培养应该是滚动的,有些高校以本科教育为主,有些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经历了本科教育的学生可以直接就业,也可以进入更高层次继续学习,它们之间应该是一个衔接的过程,也可以是卓越会计师项目培养对象就业一段时间后再进行学历提高。

2.根据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等级分类

会计师可以分为高级会计、中级会计两个层次。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目标,使培养对象成为各种类型经济组织会计行业的中坚和骨干力量,应达到高级会计师或会计师职级。目前,我国具有高级和中级职称会计从业人员占整个会计从业人员的比重只有百分之十几,根据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我国到2020年这个比例要达到50%,可以说任重道远。卓越会计师培养目标定位于会计中高级人才,将有助于这一计划的实现。上述两种资格既要通过考试来获得,还要有一定的工作年限或其他条件,这种分类应结合其他分类实行而不能单独运用。

3.根据会计服务的领域分类

会计服务领域可以分为企业、政府机关、非营利组织、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经济组织。在确定是否纳入卓越会计师培养目标中的服务对象时,应考虑经济组织规模的大小及业务的繁简程度。对企业而言,应包括大中型企业,小企业不在范围之列。同样,政府机构和非营利组织也应具有一定的业务规模,业务规模小的机构不纳入卓越会计师服务对象范畴。对于会计师事务所而言,其主要从事审计鉴证业务,需要较高的专业技能,只要在会计师事务所执业必须通过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需要具备很高的专业技能,所以,会计师事务所都应纳入卓越会计师的服务对象之列。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此种分类的使用,或结合其他分类确定培养类别。

4.根据培养对象未来担当的职位角色分类

会计人才培养工作计划例6

为贯彻落实国家“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辽宁省科技厅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工作实施意见》。此举为大力推进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政策保证。科技计划项目作为政府组织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活动的基本形式,在实施过程中也积极鼓励培养人才,因此本文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来分析我省的课题培养人才情况。

2013年,主体性计划共313项,项目参加人员共10468人,其中高级职称3598人、中级职称2628人、初级职称1108人、其他3134人;博士2626人、硕士2886人。引进人才方面,留学归国人员213人、聘用国外专家44人。

1 973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培养人才的比例相对较高,且培养博士,特别是中青年博士的比例很高

2013年辽宁省部级科技计划项目的主体性计划共313项,973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114项,占36.4%;863计划88项,占28.1%;科技支撑计划111项,占35.5%。主体性计划通过参加课题研究,共培养人才1684人。其中在2013年取得博士学位的有506人,主要以中青年为主,35岁以下的博士占89.1%。在2013年取得硕士学位的有1178人,占培养人才总量的70.0%。

从计划类型来看,973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培养人才所占比例相对较高,占主体性计划培养人才的41.9%,且平均每个课题所培养的人才也相对较高为6.2人;其次是科技支撑计划占33.3%,平均每个课题所培养的人才为5.0人;863计划占24.9%,平均每个课题所培养的人才为4.8人。

从领域方面来看,973计划培养人才共649人,主要集中在制造与工程、材料、综合交叉这三个领域,分别为147人、124人和118人,各占22.7%、19.1%和18.2%;863计划培养人才419人,主要集中在先进制造技术、资源环境技术和新材料技术,分别为107人、62人和55人,各占25.5%、14.8%和13.1%;科技支撑计划共培养人才560人,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材料、农业、城镇化和城市发展,分别为129人、95人、85人和77人,各占23%、17%、15.2%和13.8%。

2 科技计划培养的人才六成以上是由开展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课题培养出的

2013年主体性计划通过参加课题研究,共培养人才1684人。其中开展试验发展的课题培养的人才602人、开展应用研究的课题432人,合计占全部培养人才的61.4%。开展基础研究的课题325人、开展研究与发展成果应用的课题279人、开展推广示范与科技服务的28人、开展生产应用与产品化的18人。

2013年共培养博士506人,其中35岁以下的451人,开展应用研究课题所培养的博士和35岁以下的博士占比最高,分别达到32.8%和33%。培养硕士1178人,其中开展试验发展的课题所培养的硕士达到462人,占39.2%。

3 科技计划培养的人才五成以上是由大专院校承担的课题培养的

2013年主体性计划通过参加课题研究共培养人才1684人。其中课题第一承担单位是大专院校的培养人才920人,占54.6%;其次是事业型研究单位444人,占26.4%;企业301人,占17.9%。

2013年培养博士506人,其中第一承担单位是事业型研究单位的课题培养的博士220人,占43.5%,第一承担单位是大专院校的课题培养的博士215人,占42.5%,第一承担单位为企业的课题培养的博士69人,占13.6%。2013年培养硕士1178人,其中第一承担单位是大专院校的课题培养硕士705人,占59.8%,第一承担单位为企业的课题培养硕士232人,占19.7%,第一承担单位为事业型研究单位的课题培养硕士224人,占19%。

4 材料科学和机械工程类课题培养的人才相对较多

2013年主体性计划通过参加课题研究共培养人才1684人。按照学科划分,培养人才数量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材料科学233人,占13.8%;机械工程175人,占10.4%;化学工程145人,占8.6%;计算机科学技术118人,占7%;信息与系统科学相关工程与技术110人,占 6.5%。

从培养博士情况来看,2013年主体性计划共培养博士506人。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材料科学94人,占18.6%;化学工程62人,占 12.3%;化学50人,占9.9%;机械工程37人,占7.3%;计算机科学技术30人,占5.9%。

从培养硕士情况来看,2013年主体性计划共培养硕士1178人。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材料科学139人,占11.8%;机械工程138人,占11.7;信息与系统科学相关工程与技术90人,占7.6%;计算机科学技术88人,占7.5%;化学工程83人,占7%。

5 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沈阳和大连的课题

2013年主体性计划通过参加课题研究共培养人才1684人。沈阳有845项,大连有757项,合计占全省的95.1%。全省共313个主体性计划,平均每个计划培养人才5.4人。从各市情况来看,抚顺市最高,平均每个计划培养9.3个科技人才;其次是阜新市,平均每个计划培养8个科技人才;大连市平均每个计划培养6.1个科技人才;朝阳市平均每个计划培养6.0个科技人才;其他各市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6 建议

(1)重大科技项目的立项、实施、验收及后续跟踪过程中要加强对人才培养方面的管理。立项阶段,制定专门的人才培养指标和计划,同时要加强对项目主持人、项目团队的考核;实施阶段,对项目参与人员展开系统的培训,同时加强宣传和推广一些人才培养的典型的机制和经验;验收阶段加强对人才培养方面的验收考核以及对项目人才的跟踪服务和管理。

(2)在重大科技项目中继续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引导科技人才由高校和科研机构向企业转移;在各类人才培养计划中,加大对企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将更多的企业中科技人才纳入到培养体系中来,必要时设立专门的企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开发计划;大力发挥科技中介机构帮助企业“孵化”人才的作用。

(3)加大应用型人才的资助力度,因为应用研究与试验发展研究更易于快速地转化为生产力,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直接作用。同时,资助那些有可能申请到高级别科技项目的后起之秀,这些人员在申请高级别科技项目中存在着不少困难,所以应向“下”调整,划出一定比例。

(4)突出重点,加快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快培养选拔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技术带头人;同时大力培养选拔中青年人才,支持中青年人才担任重点科研项目或课题负责人;积极抓好科技人才继续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会计人才培养工作计划例7

摘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学生职业能力养成为基本目标,具有典型的职业教育特征,它的提出完善了我国工程技术职业教育体系。在建立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组织教学活动三个环节上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是保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成功实施的关键。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等工程教育;职业教育特征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7-0027-04

教育部先后下发了《关于批准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的通知》和《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启动了我国新一轮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工作。

纵观国内外工程教育的发展现状,一个主流趋势就是强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使用全过程生命周期为载体,通过学生主动性、实践性以及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全面提升,以达到满足工程技术岗位任职资格的要求标准。这一点在CDIO工程教育理念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并且与德国“双元制”、英国“三明治制”以及美国“合作教育”、加拿大“能力本位”等世界知名教育模式一样具有典型的职业特征。

在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系中,人们习惯按照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进行分类,并以此来强调两种教育类别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面存在的差别,而忽视了普通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工程教育与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基本目标上的共同点——为目标岗位(群)培养具有较强职业能力的专门人才,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就是说,忽视了高等工程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教育的职业属性。

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中,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毕业生具有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其目标就业岗位定位为“现场工程师、设计开发工程师和研究型工程师”,所有这些均具有非常明显的职业特征。研究和分析这些特征,将有利于更好地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构建课程体系,防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工程师计划”)的目标和过程虚化,避免改革陷于“穿新鞋走老路”的境地。

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职业教育特征

(一)基于“能力本位”的目标定位特征

基于“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职业教育的主要特征。作为工程教育理念的回归,卓越工程师计划强调“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具有明显的“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特征。也就是说,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本位”是卓越工程师计划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出发点。通过基于“能力本位”的原则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重构,以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术学习和训练并重的方式实现职业能力的养成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主要途径。相对于传统的职业技术教育,卓越工程师计划所定位的职业能力在深度和广度有较大的提升,不仅需要受教育者具有优秀的事务处理能力,还要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工作能力以及理论知识应用方面较强的拓展迁移能力,从而决定了人才培养方案与传统职业技术教育的明显区别。

(二)基于“职业分析”的专业设置特征

基于职业分析的专业设置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卓越工程师计划强调“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明确了工程教育改革中专业设置(调整)的基本原则,即工业界当前需要什么、国内外工程技术如何发展成为制定高等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影响因素。从微观层面上分析,工业界的人力资源需求、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对职业能力和任职资格标准的影响均将成为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依据。只有在对岗位群任职资格标准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重构专业体系和培养方案,才能解决高等工程教育领域存在的“产销脱节”、“学用分离”等问题,实现国家人力资源宏观战略需求与工程教育领域人才培养计划的有效衔接。当然,通过职业分析来改革和调整专业(方向)设置必须注意岗位和职业选择的典型性、代表性,并强调分析结果的共性需求和普适性原则。

(三)基于“职业需求”的课程考核特征

基于职业需求的课程考试考核机制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在职业分析基础之上的专业设置方案,还需要满足任职资格标准需求的课程体系及其考试考核机制来支撑。卓越工程师计划要求“为满足工业界对工程人员职业资格要求,遵循工程型人才培养规律,制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标准”,就是强调必须以工业界对工程技术人员的职业资格要求为目标,构建卓越工程师计划中的人才培养方案及其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必须与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养成轨迹相吻合,并建立与任职资格标准内容和体系一致的课程考试考核方式。

(四)基于“职业活动”的教学组织特征

以完整的工作过程、项目、案例组织教学活动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方式,也是其区别于基础教育的主要特色之一。卓越工程师计划强调“以着力推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这就要求,人才培养方式、教学活动的组织要通过完整的工作过程,在真实的学习或工作环境条件下,以完成技术项目、解决技术难题的方式使学生融会贯通地运用所掌握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并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行技术创新的能力。

(五)基于“合作教育”的教学机制特征

开展校企合作教育是实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途径,也是世界上通行的职业教育模式。卓越工程师计划强调建立高校和企业联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要求学生具有一段时间的企业实际工作经历,要深入企业科研和生产一线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这就决定了校企合作教育成为了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过程中必有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养成的重要途径。

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角色定位

近十年来,国家及有关部委先后就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性文件,规划了我国“技能型职业教育”的基本体系框架、发展方向和改革思路,促进了我国职业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大和办学质量的明显提高,为经济建设输送了一大批技能型人才。相比之下,普通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工作相对滞后,传统、陈旧的人才培养方式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对人才质量的需求,形成了“企业缺人才、学生难就业”的尴尬局面。因此,改革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方式,提升教育质量和服务于经济建设的能力显得十分迫切。

卓越工程师计划具有典型的职业教育特征,面向一线、强化实践、能力为先的改革思路和目标定位向上延伸了我国工程技术职业教育体系,将传统的职业教育范畴从专科层次拓展到了本科、硕士甚至博士层次。如果将传统意义上的职业教育称之为“技能型职业教育”,则卓越工程师计划可称之为“技术型职业教育”。技能型职业教育与技术型职业教育一起构成了我国工程技术职业教育体系。

“技能型职业教育”与“技术型职业教育”的对接实现了从初高级施工技师、现场工程师、设计开发工程师、研究工程师的职业人才需要与中高等职业教育到本科、工程硕士、工程博士培养模式的一一对应(见图1),完成了我国职业教育从一线操作人员到研究型工程师全系列职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全覆盖,从而也进一步决定了卓越工程师计划所具有的职业教育属性以及在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角色和定位。

工程技术职业教育的特征和角色定位决定了卓越工程师计划必须遵循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并以此为基础调整和改革人才培养计划和模式。由于职业能力需求和目标就业岗位上的差别,在“技能型职业教育”领域中成功的教改模式并不一定适用于“技术型职业教育”。因此,卓越工程师计划必须从职业能力需求出发,结合学科和专业特点、办学条件探索自身的教改方案和思路。

卓越工程师计划的三个关键环节

卓越工程师计划完善了我国工程技术职业教育的基本体系,具有职业教育的主要特征,带有典型的职业教育属性。因此,在制定、实施、考核、完善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职业教育基本规律,处理好以下三个关键环节: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建立

培养具有优秀职业能力的高层次工程技术职业人才是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最终目标。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方面。其中,专业能力、方法能力是履行岗位职责的基础和条件,社会能力是履行岗位职责的保证。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的养成可以保证卓越工程师计划中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创新能力的实现;社会能力是使人才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保障,也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工程型人才人文素质的养成的前提条件。

职业能力的养成具有自身的客观规律,必须以具体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来体现。要根据职业能力养成的规律,将职业能力要求目标转化成人才培养目标,并做到目标的具体化、措施化以及课程化。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在一个合理、先进、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体系条件下,通过强化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工程训练相结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相结合,最终才能实现学生工程技术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以专业设置目的为基础。就高等教育而言,专业就是根据社会职业分类而设立的培养人才的学科门类,它的设置口径和方向必须根据社会当前需求以及发展预期而定。尽管有部分学者强调,我国在专业设置上过分讲求专业与职业、岗位口径的对应,而缺乏相应的灵活性,但《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工程技术人员的职业资格标准,必须成为制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的主要依据,确立了卓越工程师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所应坚持的基本方针(见图2)。

如何在岗位职业资格标准基础上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或方案?第一,成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依据的职业是广义的、面向岗位群的典型性职业,而不是指某一个特定或具体的职位所对应的职业。第二,岗位群的划分和选取可以按照职业能力要求相近或者产品类别属性相同的原则进行,对应学科知识范围的广度和深度既要能够保证目标岗位职业能力的养成,又要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在一个周期内被全面、有序地实施和完成。第三,针对岗位群的职业资格标准只有经过分析、提炼、归纳之后才能成为人才培养计划的依据,它并不是日常人力资源管理层面的职业资格标准,要求是广义的、具有代表性,要具有跨行业、企业间通用的可行性。第四,职业资格标准向人才培养计划的过渡必须遵循教育学方法和规律,充分考虑到任职过程中知识和能力的拓展性和迁移性,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并结合条件、环境等多种因素来保证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实现的可行性。

(三)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

职业生涯是由具体而独立的职业活动所组成,职业活动又是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基本单元。在一个工作过程中,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创新性工作来体现职业价值。卓越工程师计划强调基于问题、项目、案例的学习,就是要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和环节,使学生在相对真实的环境中去完成来自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实现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以及工程创新能力的养成。

传统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通过一些诸如实验、实训以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环节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综合应用能力。但这些环节一般是孤立、分散的,并且在内容和要求上进行了过多的教学化处理,使其与真实环境、条件以及过程相差甚远,学生需要通过入职后较长时间的体会和实践才能领会到课堂知识的精髓和实质,从而降低了学习效率、延缓了职业能力的养成过程。

卓越工程师计划要求在强化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课堂教学的同时,必须通过校企结合的合作教育方式、真刀真枪的毕业设计以及研究性学习,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中、完成一个真实的任务、感受一种真实的氛围等一系列典型性、代表性的职业活动过程来组织教学活动、完成教学内容。这种以职业活动为教学过程的实践环节,既可以在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完成之后结合专业课课堂教学活动交叉进行,又可以一个独立的时间单元系统地去完成。与专业课交叉进行的实践环节是将职业活动过程转化成教学案例、项目或课题的形式进行,以独立时间单元进行的实践环节,既可以全过程参与学校所承担的企业技术服务项目,又可以深入企业之中,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双导师指导下参与企业的技术开发和攻关活动,实现工程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雷环,汤威颐,Edward F,等.培养创新型、多层次、专业化的工程科技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5):29-34.

会计人才培养工作计划例8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9-0135-02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和组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的要求,教育部于2010年6月正式启动实施了卓越计划,旨在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要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西安科技大学(原西安矿业学院)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一所以煤炭工业为主体专业的高等院校。面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时代要求,学校充分认识到实施“卓越计划”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支撑煤炭工业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积极响应教育部“卓越计划”,认真学习领会教育部“卓越计划”文件精神,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卓越计划”研讨会,成立了“卓越计划”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和咨询专家组。目前学校已被教育部确定为“卓越计划“的试点高校。学校把实施“卓越计划”作为发展的重要契机和重大教学改革工程,依托我校与煤炭企业合作紧密的采矿工程、安全工程、地质工程等学科的优势和特色,进一步推动与企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依据“卓越计划”培养模式、培养标准、培养方案三个方面对原有的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以推动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的顺利实施。

一、“卓越计划”培养模式

“卓越计划”采取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培养过程包括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部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在此基础上,将积极参与“1+2+1”国际合作人才培养项目,探索“卓越计划”国际化培养模式,拓展学生国际视野。

本科层次采取“3+1”培养模式组织教学。即校内学习累计3年,企业学习累计1年。企业学习包括在企业开设课程、实习实践、毕业设计等环节。学生在企业实践可通过顶岗工作,使学生完成分层次、分类别、分岗位、分流程的实践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二、“卓越计划”培养标准

根据“卓越计划”通用标准、行业标准,确定了我校“卓越计划”本科层次高级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标准:

1.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能够参与生产及运行系统的设计、并具有运行和维护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以及进行工艺和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的初步能力;具有不断进行技术革新的思维与意识。

2.项目参与及工程管理能力:熟悉所学工程领域的规范、标准,具有管理计划、预算、任务组织、设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进度控制与评估的能力;具有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

3.沟通与交流能力:具有良好的语言功底和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具有一定人际交往和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能在工程领域和其他学科项目中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合作能力。

4.职业素质与个人能力:具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诚实守信、严谨求真的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工作责任心;具有良好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意识;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5.企业管理与创业能力:具有管理、技术、财务和人文关怀的领导能力、决策和统筹规划的能力;具有信息获取和职业发展学习能力,具有一定创业能力。

三、“卓越计划”培养方案

根据“卓越计划”通用标准、煤炭行业专业标准对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办学特色,以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按照顶层设计原则,构建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强化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基础;构建专业基础课程平台,强化学生工程基础知识、获取信息能力以及运用技术手段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构建专业课程平台,强化学生工程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以及职业发展学习能力。在培养方案设计中,体现了以下特点:一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二是优化课程设置,避免课程或教学内容的重复设置,实现课程与课程之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企业学习与校内学习之间各教学环节设计上的无缝对接;三是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和教育。

本科专业按“3+1”模式组织教学,即学校培养阶段分为1年公共基础课程教学,2年专业基础、专业课程教学,累计3年;企业培养阶段累计1年。培养过程具有以下特点:

1.单独组班单独授课。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国家通用基础标准、已有的行业专业标准以及相关专业认证标准和规范,制订学科领域、专业培养方案,构建以工程应用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实行单独组班、相对独立培养的方式。

2.坚持“四个不断线”。即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暑期专业实训不断线,熟悉工艺流程的企业实习不断线,紧密联系工程实际的设计不断线,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课外竞赛活动不断线。

3.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在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过程中,将发挥学校、企业各自优势,实习实践教学将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企业与学校相结合方式进行。

4.企业全程参与。企业既参与培养方案的制订,又参与培养过程。企业为学生实践教学提供优质资源和条件保障,让学生在企业学习先进技术、方法和设备等。

5.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大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努力使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进而得到国际认可。

在教育部实施“卓越计划”,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具有较强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背景下,结合“卓越计划”的实施,探索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根据工科高校地矿类专业的特点,从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培养标准及培养方案三个方面进行的改革探索对“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钱作勤,贺玉海,李煜辉.工科能源动力类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构想[J].船海工程,2011,(4):39-42.

会计人才培养工作计划例9

“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覆盖四川、贵州、云南、广西、陕西、甘肃,青海和新疆等8个省、自治区的中科院院属单位、与地方共建单位及地方的部分高校、科研机构,以支持科研项目和资助在职博士研究生的方式,通过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科研实践,为西部培养造就了大批学术技术带头人和科技骨干。

“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实施10年来,中组部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全面的指导,同时也得到了地方组织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该计划从支持强度、资助范围及支持形式,均得到较大的加强与发展。10年来中科院投入经费近1亿元,以资助科研项目形式,共支持青年科技骨干362人,其中资助地方项目57个,资助培养在职博士生116人。受资助的362位项目负责人,绝大多数都已经竞聘到高一级专业技术岗位,其中,122人成为中科院创新岗位的研究员,67人成为了博士生导师,21人担任了研究所一级的领导,169人担任了研究室主任或课题负责人,4人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支持。在资助的地方科研团队中,已经有2人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他们还借助“西部之光”人才计划的支持,通过与地方和企业的积极合作,科研竞争能力得到显著增强,争取到了各类经费达1.6亿元。以这362位入选者为核心队伍,凝聚了2550多名青年科技人员,在科研实践中共同得到了培养和锻炼,形成了一批具有团结协作和开拓创新精神的科研团队,入选者招收培养的727名研究生,为西部未来人才的培养和梯队建设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西部之光”在发挥人才培养功效的同时,更加强调为西部经济建设服务。他们在资源的开发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及灾害防治、解决工程技术难题及育种增产等重要农业问题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有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为地方经济发展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中科院各分院的协调小组在立项评审和终期评估中,把科研产出与地方需求的紧密结合作为重要指标,对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项目给予优先、重点支持。据对“西部之光”计划执行完毕的153位入选者的统计,他们共发表了SCI、El论文1267篇,撰写出专著26部,申请发明专利163项,实用新型专利26项,获得部级奖励26项。

通过计划的实施,培养和造就了一批热爱西部、扎根西部、奉献西部,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科技骨干人才,形成一支团结协作、作风过硬的科技团队。该计划在西部地区广大青年科技人员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推动西部地区的人才工作以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分为项目支持计划,培养在职博士生计划、“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计划。

一、“西部之光”项目支持计划分为联合学者项目、一般项目和重点项目。联合学者项目每年评选10~15个项目,每个项目支持30~50万,可采取海外、东、西部人才联手立项,一般项目的支持强度在20万左右,对重点项目的支持强度在原基数上增加20%。各单位匹配强度不能低于“西部之光”计划支持强度的20%。执行期均为3年。

二、“西部之光”培养在职博士生计划,每年资助地方在职博士研究生20人,每人2万元。

三、“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计划,是中科院、中组部、科技部、教育部联合发起,从西部地区选调部分青年科研骨干到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委所属科研机构、重点院校等进行培训。5年国家计划培养1000名左右西部学术带头人,中科院每年接受50名左右。

“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入选基本条件

1,申请者应热爱西部,有为西部地区的发展而拼搏奉献的精神,

2,具有博士学位并有三年以上的科研工作经历或具有硕士学位并受聘于副研究员岗位,

3,重点和一般项目申请者当年1月1日年龄不超过40周岁,联合学者项目申请者当年1月1日年龄不超过45周岁:

4,具有5名以上人员组成的结构合理的科研团组。

“东北之春”人才培养计划

为贯彻中央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部署,发挥中科院研究机构特别是东北地区研究所的科研以及人才等方面的优势,结合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中的人才需求,为东北地区培养和凝聚大批人才,为东北区域经济发展服务,2004年中科院提出了实施“东北之春”人才培养计划。

“东北之春”人才培养计划以东北地区传统产业改造,高技术产业发展和生态农业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为重点领域,配合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科技行动遴选的科技项目,设立人才培养计划科研项目;根据地方的实际需要,支持为企业培养博士研究生同时以授课培训与到研究机构实习相结合方式为地方组织培训学术带头人、技术骨干以及新型产业人才。至2010年为东北地区培养数十位学术带头人,培训数千位科技骨干,为东北地区企业培养数百位高级科技人才。

“东北之春”人才培养计划实施2年来,支持重点科研项目18项,支持一般科研项目9项,支持地方项目2项,共计29人。资助在职博士生50人,举办培训班10期。

“东北之春”人才培养计划包含下列支持项目

一、围绕东北振兴科技行动计划重大项目设立“东北之春”人才培养计划重点科研项目。每个项目支持强度为30万元。

二、围绕东北振兴科技行动计划重点项目设立“东北之春”人才培养计划一般科研项目。每个项目支持强度为20万元。

三、为企业培养在职博士生项目

中科院东北地区研究所每年以委托培养形式为东北地区企业培养在职博士生,中科院按每名博士生补助2万元的标准,给予培养单位经费支持。

四、培训项目

主要依托沈阳和长春两个分院,组织实施为地方培训人才项目。每年在沈阳和长春分别举办至少两期培训班,每班招收学员50名,每班培训1~3个月。

“东北之春”人才培养计划支持的人选,年龄一般在40周岁以下。并符合以下条件,

会计人才培养工作计划例1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4-0020-02

一 引言

“卓越计划”是突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实际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通过高校和行业企业的密切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标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扩大对外开放,着力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的教育改革的新尝试[1]。

济南大学泉城学院强调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在10多年的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培养“为人朴实、工作踏实、基础扎实、创新实践能力强”的工程教育办学特色。我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于2013年被批准为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二 “卓越计划”的特点及实施方式

人才培养特色是一所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人才培养方面所独有的、优于其他院校的、为社会所认可的优良特性,是该校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一个主要标准[2]。济南大学泉城学院是一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本科院校,地处山东省蓬莱市,位置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港口城市。学院秉承高校服务社会的宗旨,通过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服务于地方。政策、地理的优势都为我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

我院“卓越计划”培养模式是由企业深度参与,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参与理论及实践教学、共同进行教材建设、共同进行科学研究以及学生的就业创业等环节的整个人才培养过程。

学院为保障“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制定与办学定位相适应的“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学院提出以下措施。

1 校企联合培养,建立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企业全程参与“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实施,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参与课程教学。实行“3+X”人才培养机制,“3”为三年校内专业学习,“X”可以为A企业、B企业或者C企业,指的是某个企业针对行业发展需要,制定的折合一年的以项目驱动方式进行的企业学习阶段。

2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工程创新实践能力

依托行业企业,发挥自身的优势特色,实行“3+1”人才培养模式,加深与校企合作单位的产学研结合,建立“卓越计划实践教学中心”,以此为平台,组织安排学生进行折合不低于1年的企业学习。

3 完善师资配备

积极引进企业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相关专家,承担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

三 机械专业“卓越计划”培养模式

“卓越计划”培养,坚持“三位一体”的培养理念,以传授知识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核心,以形成素质为目的,构建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将工程知识、工程能力、工程素质均衡全面发展,优化知识体系,以此来全面完善“卓越计划”培养质量。

工程知识: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工程技术知识,建立系统扎实的知识体系。以工程能力培养为出发点,建立专业分支结构,加大相近专业方向的基础理论及专业理论学习。基于“工业4.0”,实现智能制造,将知识结构分为机械制造方向、机械电子方向、机器人使用及维护方向。

工程能力:包括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职业发展能力。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工程实践训练及第二课堂教育,工程训练主要包括实验、实习、实训三部分,工程实践训练的开展要由教师主导为主,学生参与为辅,向学生动手为主,教师指导为辅过渡,注重设计性、综合性工程实践训练的开展,重点加强先进制造和现代工程的综合训练;第二课堂教育充分利用创新平台,开展以竞赛驱动的创新能力培养,以赛促学、以赛代考,重点加强面向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的各类活动,培养创新意识及职业发展能力。

工程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素质、专业素质。在工程实践中,专业知识的运用、技能的发挥往往与专业人员的身心素质、责任心、道德感等密切相关。

我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体现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 “3+1”培养模式。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整个培养阶段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阶段,“3”为3年的在校理论学习阶段培养,“1”为企业深度参与的不低于1年的实践学习。“3+1”培养模式打破传统的授课顺序,实行“2.5+0.5+0.5+0.5”的教学方式,即:第1~5学期(2.5)在学校学习公共理论知识;第6学期(0.5)在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等;第7学期(0.5)再回学校进行专业知识拓展;第8学期(0.5)在企业进行以项目驱动方式为主的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

2 “双证书”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面向行业企业需求,实行“双证书”培养,即学生毕业时,不仅取得相应毕业证书、学位证书,而且可进行面向行业培训的职业资格认证,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3 创新教育。基于竞赛驱动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以赛促学、以赛代考,充分利用各类型创新科技大赛,根据大赛成绩获得相应学分。

4 “双导师”培养。知识需要在实践中巩固,能力需要在实践中锻炼,素质需要在实践中提升[3]。我院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环节由企业和学校共同组建导师团队,实行“双导师”制培养。原则上要求,“企业导师”职称为高级工程师及以上职称。

5 以工程能力培养为主线。将学生能力培养要求作为基本出发点,整合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体系,优化教学内容,重构课程体系,最终达到“卓越计划”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4]。

四 机械专业“卓越计划”培养计划

整个培养计划由理论学习(校内)和实践学习(企业)两部分组成。

1 理论学习培养计划。理论学习课程除通识教育之外,主要开设工程知识基础课程、工程技术基础课程、工程技术方向课程、工程技术任选课程。具体的学时、学分分配情况如表1所示。

2 实践学习培养计划。在实践教学中,引入工程背景,采用“双导师”共同指导,以企业生产案例为典型实例,真正实现“做中学”。实践环节具体的学时、学分分配情r如表2所示。

总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都得到了提高,基本实现“卓越计划”实施的初衷。

参考文献

[1]李爱玲,甲少华,胡忠于,黄念东,曾坚贤.“卓越工程师

教育培养计划”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J].广

东化工,2014(10).

[2]韩建海,周志立,杜辉,苏冰,张丰收.突出行业背景与

办学特色构建“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新模式[J].河南教

育,2013(2).

[3]刘元林,张增凤,李洪涛.基于“卓越计划”的“3+1”人才

培养模式改革[J].黑龙江教育,2013(1).

[4]李东锋,高为国,黄曦,张利君,彭庚新.“卓越计划”实

施背景下材料成型专业的培养模式探讨[J].湖南工程学

会计人才培养工作计划例11

“养虎计划”实施成效

“养虎计划”从全面实施以来,迄今已设有十个班,超过500人进行了各阶段的分类培养,组建和完善内训讲师队伍和内部测评师队伍,对25位内训讲师进行了考核并续聘26位内训讲师,选派了30名相关人员参加了中国注册测评师培训,打造了一批“养虎计划”实施所需的内训讲师和内部测评师人才。从阶段性成效来看,“养虎计划”的实施成果显著,员工参与积极性较高,借助网络大学、外聘讲师、技能操作等方式,提高了员工素质,增强了企业管理水平,激发了企业经营管理内生活力:(一)转变了员工学习方式,改善了人才组织环境“养虎计划”的实施,首先改变了员工传统以自我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通过班级形式,结合各种培训资源,支持和鼓励员工借助内部培训、外部培训、技能培训、知识共享等方式提升自我素质。如此一来,既促进了商之都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又在促进员工理论知识提高的同时,增强了员工的业务能力,拓宽了员工的学习渠道,开拓了员工学习的事业,促进了员工的学习效率。其次,通过商之都组织的各种培养活动,员工在组织基础上能够清晰了解组织发展战略和与之相对应的组织能力要求。通过“养虎计划”,商之都集合了企业的各方面资源,从培训资源、人员资源等方面,为人才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空间和氛围。(二)通过强化人才培训,提高了人才素质“养虎计划”通过完善的岗前、岗位及业务能力培训,从各个层面对员工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建立了一套系统的培训课程,提高学员理论水平的同时,注重实际岗位需求技能的培训。“养虎计划”通过引进时代光华ELN学习平台,开设了在于增强学员调研能力、团队领导、创新能力、业务技能的相关课程,学员通过网上学习,可以自主掌握学习进度,通过内外部讲师的培训,可以掌握相关岗位业务技能和创新能力。多渠道培训增加了员工眼界的开拓,通过前期学员培训效果考评追踪,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学员能够将培训知识有效地和自身岗位相结合,整体素质得到了很大提升。(三)明确了人才培养定位,建立了系统人力资源理念“养虎计划”在对人才培养全过程策划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规格、课程架构体系和具体课程设置,明确了以培养连锁门店实用型中高层管理者的目标,紧紧围绕目标培训者所需要的管理技能进行培养。从专业后备人才选拔、连锁企业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和连锁门店运营管理操作技术培训、人才的任用和考核到人才的激励和跟踪管理,“养虎计划”树立了基于现代管理理念的人力资源理念和思路,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用人措施的转变,确保了商之都人才梯队的建设,为商之都“十二五”规划提供了人才资源。(四)推动了人才的动态管理,激发了企业内生活力商业连锁企业人才流动率高,知识更新换代快。因此,确保人才的不断层是维持企业不断发展的基础。通过“养虎计划”引入进入竞争机制,实行岗位轮换后,人人都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推动了商之都人才战略储备库的动态管理,确保了人才的实时更新,强化了员工的自我学习意识,在企业内部形成了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让全体员工都能得到平等的晋升和发展机会。通过全程公平公开的选拔、培训、评价、任用机制,商之都组建了一个开放性的人力资源系统,促使人力资源向不断合理、优化的方向发展,人员素质不断提升,极大激发了内部经营管理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