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移动医疗

移动医疗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1-18 19:05:01

移动医疗

移动医疗例1

与其他行业轰轰烈烈的“互联网+”相比,医疗行业却显得平静了许多。除了以单纯的销售为主导的药品电商发展比较迅速外,其他的移动医疗却一直难以推广。比如最受大家关注的互联网问诊,更是进展缓慢,只有乌镇互联网医院一家尚在试点之中。

最近还闹出个的丑闻,有报道称近日多名网友反映,自己在《好大夫在线》APP等“网络问诊”时接连遭遇“变相索要红包”和“患者隐私难以保障”等一系列问题。而据了解,多款移动健康APP都有类似的行为,以此激发医生的积极性、提高平台的活跃度。由于能从中提升医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多数医院也默许自己的医生注册各大移动健康平台的行为。

目前进入移动医疗领域的多是互联网创业项目,而真正的医疗主体对此兴趣不高或不愿投入。尽管摸索多年,现有的移动医疗项目却一直未能拿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商业模式。只会“烧钱”圈地、不会赚钱求发展,已经成为整个行业的隐忧,业内甚至开始出现“九成移动医疗企业将成炮灰”的悲观论调。

移动医疗陷入困境的原因何在

一边是患者有着旺盛的医疗需求,一边则是跃跃欲试的创业者。为何看似理应蓬勃发展的移动医疗却面临着困境,制约其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呢?

首先,医疗资源的短缺矛盾难以解决,移动医疗最大的矛盾是缺乏优质医生。目前中国的好医生是稀缺资源,主要体现为两个集中,一是向少数大城市集中,二是向少数大医院集中。真正专业能力强的好医生都集中在大城市的少数大医院中,他们甚至都根本没时间来开展移动医疗服务。

其次,移动医疗规则应由谁来制定,数据安全问题如何保障,这也是阿里健康从国家药品电子监管码项目出局的一个重要原因。药品企业担心的是,阿里健康代运营整个药品电子监管码系统,整个行业的大数据为其所有,而药品企业本来就是这些数据的生产者,在付出相应服务费之后反过来却需要为此而高价买单,使得他们心有余悸,引起了集体反弹。那么,未来移动医疗的规则谁来主导?数据的所有权归谁所有,如何保障数据安全和用户隐私问题?等等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再次,消费者观念转变问题,习惯了所谓互联网免费模式,医生的技术价值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可。以前面说到的《好大夫在线》红包风波为例,大夫为患者提供了专业的咨询服务,收取报酬无可厚非。限于现有规定,平台方只能以虚拟礼品的方式来激发大夫的积极性。而消费者普遍缺乏医疗服务价值观念,反而认为大夫在变相索取红包。数元至十数元人民币的赞赏,只是对大夫付出劳动的象征性认可,离所谓红包相去甚远,但仍然引起争议,这表明社会对医生专业技术的价值认可程度之低。

如何才能促进移动医疗走出困境

那么,移动医疗如何才能突破瓶颈,走向更大的发展呢?

移动医疗例2

设备的质量如何?

我们在医院接受的检查,都已被无数的临床试验证明其有效并且准确。现在,一些检查通过便携式设备、传感器再加上APP就可以完成,让患者能够在家独自完成。然而,这些便携式的设备真的能够给出精准的结果吗?有的患者拿着自己的手机去问医生,“我过去一周的血压、血糖或者心率正常吗?”医生却发现这些数值与医院的检查结果存在一定差异,所以参考价值也就打了折扣。

因此,在选择便携式设备时,应该注意它是否通过了国家的医疗器械注册证,以保证设备的准确度和安全性。即使看起来只是一个小小的手机配件,但只要能够量血压、血糖、心率等,就属于医疗器械,必须有相应的医疗器械注册证。我国的医疗器械注册证分为三类,如外用止血贴一般需要一类证;体温计、血压计、血糖仪一般需要二类证;需要植入患者体内用于维持生命的医疗器械则需要三类证。这对移动医疗所使用的便携式设备也适用。目前而言,便携式设备提供的数据仅供医生参考,但随着技术的发展,有可能这些便携式设备所提供的数据能够直接用于诊断,实现真正的远程医疗。

用户的隐私会泄露吗?

你也许试过把电话给了房屋中介以后接到无数的骚扰电话,那么把自己的个人和健康信息通过APP上传,是否也会有类似的问题产生呢?我们会否因为下载了一个软件而不停地接到保健品或者人寿保险的推销电话呢?许多移动医疗APP都需要在使用前先注册,使用者在填写个人资料或者之后进行咨询的时候,应该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

谁来处理海量的信息?

相比定期去医院接受一次体检,一些便携式设备能够随时使用或者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另外,健康APP还带有健康日志的记录功能,会让使用者记录每天的饮食、运动和作息等等。这样一来,APP会收集到大量的数据,这本来是好事,因为这样一来健康干预就能够有更多的数据依据,但是同时也有一定的负面作用――如数据太多不利于处理。

如果这些数据是由APP开发商来处理,那他们会依据什么来筛选数据?是否有医生或者医疗机构给他们提供专业支持?一开始的数据采集有没有问题,这些开发者是否知道如何才能够采集到最有效的数据?所以,选择APP的时候,最好看看它是否有一定的医学背景。APP只是一个连接医患的平台,让诊断和就医都变得更加方便,但计算机并不能够完全代替医护专业人士。

远程就医能够报销吗?

目前,我国的移动医疗盈利,真正来自医疗服务的仅占9.3%。许多医生通过APP对患者进行的建议或者帮助都是无偿的,但如果远程或者移动医疗要长期发展,要让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和专家级的医生都加入到移动医疗的潮流中,那么付费势必成为趋势。如何付费、向谁付费都是问题。还有使用远程医疗是否能够报销,医保又该如何参与进来?正因为如此,中国平安在百度、京东和小米等IT巨头之后也进入了移动医疗行业,推出了APP“平安好医生”,希望将保险与移动医疗挂钩。一旦移动医疗付费渠道开通,患者完全可以在家用在线支付的方式网购药物,不用为了开药而专门跑去医院。

移动医疗例3

把病历存在移动终端里

拿Lisa的一次病在他乡的经历来说。第二天一早要交A科目的小组作业,下周一要交B科目学期论文,偏偏在这个周三的晚上,Lisa突发高烧。现在对于Lisa来说。最恐怖的甚至不是持续了两周的低烧突然爆发成了高烧,而是如何在明天成功请到病假,既让A科的老师体恤突发疾病,又让B科的老师同意论文延期。

给两位老师发了病情陈述的邮件后,Lisa开始播社区医院的急诊电话请求医生上门服务。然后听天由命地等了3个小时,出诊的医生终于提着小药箱敲门了。从拿出温度计到收起听诊器,整个看病的过程不到5分钟。最后,医生拿出一个像拉卡拉一样的东西指指戳戳,留下两盒药和一句话:“吃过药就休息吧,明早去社区诊所复查,已经预约好了。”

第二天,退了烧的Lisa走在去诊所的路上不停地提醒自己,一定记得补一份病历,没有病历拿什么请假?谁知竟然换了个医生,而且如果想开具病假证明竟然要交10英镑手续费,Lisa别提多绝望了。这时,新医生给她打印了一张纸:“这是昨晚和今早你的病历,可以拿这个试试,有的学院不强制开具病假证明。”病历?难道昨天医生手里的“拉卡拉”是电子病历的终端?

所幸学院对学生还是很信任的,没有多糟蹋10磅。更令Lisa喜出望外的是,一周前在校医室就诊的记录也有联网显示,证明她已经是“久病之身”,论文拖着没完成情有可原。就是这样,从登记了社区诊所开始,作为一个合法居民,Lisa的信息已经进入了NHS(英国国家医疗服务系)的数据库,她的每一次预约、就诊、用药,都记录在数据库中,可以随时调用。这样一来,要伪造病历也变得不容易。

电子病历的好处还不止这些。相信很多人都看不懂拿在手里的处方和病历吧,医生们显然都是速写高手,只是一手狂草不管好不好看都不好认,有了电子病历,就可以免去这项烦恼。药房不用费力辨认处方,医生查房的时候也不用抱着一摞病历翻前翻后,只需要报上姓名和医保号,你和医药打交道的点点滴滴就一目了然了。

不仅是文字数据,随着移动设备分辨率的增强,CT等影像数据也可以方便地查看。这更加重要,因为即便有人谨慎到随身带着病历本,也不可能随身带着CT片。而iPad的视网膜技术如果仅仅用在海底捞里点菜不是太浪费了吗?

APP帮人们自助保健,远程就医

相关的系统可以装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里,让医护人员实现网络化交流。那么医医、医患和病患之间的交流是否也可以进行呢?鉴于现在医生严重短缺,有没有什么技术能够帮助人们在医疗保健方面也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APP供应商们显然不会对这一大片市场坐视不理。

通用电气公司(GE)就和著名的在线健康社区网站Med Help合作推出了免费的APP“Sleep on It”。这是一个自助保健应用,把睡眠跟踪器与手机闹钟结合到一起,通过跟踪人们的睡眠模式,计算出其每晚所需的、能够最有效恢复体力的睡眠时间,并为用户量身定制睡眠质量月历。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Med Help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医患、病患沟通论坛。用户在这里提出自己的健康类问题,会有Med Help签约的医生或者志愿者给予解答。除了睡眠软件,GE和Med Help还曾推出过一款针对准妈妈的APP“I’m Expecting(在孕中)”。这个应用可以记录孕妇孕期的体重增长及孕症,还可以把问题张贴在社区,获得其他热心准妈妈的回答。目前在iTunes商店,它已经是最受准妈妈欢迎的下载应用。

但如果仅仅是给手机安装软件,就只是APP领域的产品扩展了,没什么颠覆性。现在各大科技公司的科技狂人们,正在将手机等移动终端本身变成听诊器、血压仪、超声仪等等。结合手机的普及率和智能化,过不了多少年,用户和手机的语音系统之间的对话就不再局限于“这条路怎么走”、“那家餐馆的招牌菜是什么”了。而是手机里的私人小护士提醒你,今汞的血压有没有超标,近一个星期的身体状况如何,应该注意哪些健康问题。

爱立信的Mobi Health目前正在欧洲进行测试,该系统以PDA为依托,通过蓝牙技术与放置在人体上的传感器进行连接,将传感器获取的病人数据,通过无线电话网络系统传输给医生,供诊断咨询及治疗监护使用。话说如果这一套技术得以普及,每个社区医生都能直接和自己负责的社区居民时刻保持联系,Lisa就不用在宿舍里足足等了3个小时才把出诊的医生盼过来了。当体温冲上40℃的时候,她的医生应该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消息,同时这个消息也被同步进NHS系统。如果这样,看急诊就能够免去一系列繁琐的手续。

移动医疗例4

移动医疗(MobileHealth),国际医疗卫生会员组织(HIMSS)对其的定义是指“通过使用掌上电脑、移动电话和卫星通信移动通信技术,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1]。移动医疗包括软件和硬件两个部分,二者往往配合应用。软件是指基于安卓/IOS等系统的各类APP应用;硬件是指移动医疗设备,可具体划分为移动通讯设备(智能手机为主),移动便携设备(PDA/平板电脑/血糖仪等),移动可穿戴设备(智能腕带/睡眠监测手环等),一过性的体内探查/治疗设备(智慧胶囊),以及智能医疗植入设备。

1移动医疗应用进展

1.1国内方面

1.1.1移动医疗软件。

中国医药物资协会的《2014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发展状况蓝皮书》中指出:“中国移动医疗App目前已达2000多款”。按照服务对象的不同,国内移动医疗APP可以被大致分成四个类型:医生服务类,患者服务类,健康人群服务类和医院服务类。医生服务类APP主要围绕医生这一群体的工作需求展开,功能以建立医生交流平台、医学资讯与讲座会议信息、为医生提供进修学习机会、提供病案交流学习平台和科研文献检索服务等为主;患者服务类APP以解决患者“看病难”问题为主,主流产品以向患者提供医药相关信息查询、在线咨询、预约挂号、手机支付、候诊排队提醒、院内地图引导、满意度评价、随访指导等服务为主;健康人群服务类APP以向用户提供生命体征监测、饮食运动指导等健康管理服务为主,由于该类APP应用的政策与技术门槛较低且受众广泛,所以最早得到快速发展;医院服务类APP大多为医院信息系统从固定端向移动端移植的产物,功能以辅助医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与效率、实现数字化/精细化管理为目的,例如通过移动工具和物联网技术监控医院药品/耗材/医疗废弃物流向等。

1.1.2移动医疗硬件。

国内的移动医疗硬件产品可以划分为院内产品和院外产品两部分。在院外应用的移动医疗硬件操作人员往往为患者本人或其家属,主要产品有智能血糖仪、血压仪、智能腕带等健康管理设备,测量所得数据往往可以被上传至特定APP软件使患者本人或其家属了解患者的相关体征,但目前鲜有专业医生参与其后续的健康管理;在院内应用的移动医疗硬件操作人员主要为医生与护士,例如在国内医疗机构已得到广泛应用的移动查房与移动护理,医生通过手持移动设备(例如平板电脑/PDA)进行病房查房、随时调取患者的病历、并可远程开具医嘱,护士也可通过手中的移动设备实时查看并执行医生开出的医嘱更新信息,并通过扫码技术对患者的身份等信息进行核对确认,以确保医嘱被准确执行。医生护士避免了携带大量纸质材料的负担,也节省了医院成本。还有医疗机构利用智能眼镜进行手术实况播放,为远程会诊和远程教学提供了有效工具。

1.2国外

1.2.1移动医疗软件。

移动医疗作为远程医疗的一部分,在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全球一半以上的移动医疗服务应用在美国,欧洲约占1/5[2]。2013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了《移动医疗应用监管指南》,对移动医疗应用进行风险评估和重点监管,并对从业企业准入审批、经营范围等做出标准化要求。在美国,医生通过iPad观察患者辅助检查结果早已十分寻常。而WHO在2011年的一份报告显示,美国58%的地区有手机就医提醒服务。此外,由于美国各州对医患远程医疗行为早已形成相应规定,所以当移动医疗兴起后医生所需要做的就是把原本在电脑上进行的医患沟通转移到自己的智能手机上。由于国外与我国的医疗环境不同,故而其产品的功能设计也与国内存在一定差异,但我们仍可以从其中获得一定借鉴。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通过移动医疗向特定人群推送医疗信息都对提高居民健康意识和医嘱依从性产生了显著的效果。例如在医疗欠发达的肯尼亚,当地医疗机构便通过SMS提醒艾滋病患者按时服药以提高艾滋病治疗效果。而我国的SMS服务已被应用在恶劣天气预警、交通路况提醒等市政服务中。未来我国也可以在卫生服务方面加强与移动运营商之间的合作,向人们推送健康教育信息和疾病防控知识,并为特殊人群(孕产妇、老年人、疾病高风险人群等)定向推送疾病筛查、合理用药、复诊提醒、健康宣教等信息。

1.2.2移动医疗硬件。

在移动医疗硬件方面,发达国家通过其强大的科技水平和制造能力不断地研发出内容丰富、功能强大的医疗级产品,也从很大程度上带动了移动医疗在全球的发展。例如在移动便携设备中,有只需将其对准额头10秒便可测出心率、血压等7项体征数据的体征扫描仪。在移动可穿戴设备中,日本某公司开发了一种可佩戴于皮带与内衣内侧的可穿戴设备,通过发出超声波来探测用户膀胱和肠道情况,并通过蓝牙将数据发送至用户手机以提醒用户上厕所,此款应用可为失禁患者和老人带来极大益处。在医疗可植入设备中,某公司开发了一款可被移植在用户臀部、上臂、腹部皮肤下通过每日遥控释放避孕激素的避孕装置。此外,还有被用户吞服后可将其体内信息以短信形式发送给医生的网络药丸等移动医疗设备。此种案例不胜枚举,且在以越来越高的频率出现在我们的身边。

2移动医疗的发展趋势预测

2.1向专科方向发展

经过2年的发展,目前国内的大多数移动医疗企业已迈过品牌推广和用户积累阶段,却苦于迟迟找不到合适的盈利方式。主流移动医疗设备厂商仍以出售硬件赚取价值,而借助APP软件以出售服务为主的移动医疗企业则主要靠从海量用户中挖掘潜在客户并为其提供衍生服务(例如注册成为VIP会员)来获得盈利。已有移动医疗企业尝试对健康咨询这类服务面向所有用户收取服务费用,但用户的付费意愿还有待观察。针对目前很多移动医疗企业迟迟无法找到稳定的盈利模式这一问题,与其把问题推给用户粘性和政策限制等外部原因,不如从自身产品/服务设计上寻找出路。目前国内医疗的痛点在于“看病难和看病贵”,所以大家纷纷围绕解决这一问题设计产品和服务,各种预约挂号、在线咨询服务应运而生。但应认识到医疗卫生服务的关键始终在于让健康的人少生病,让得病的人重获健康或至少减轻其痛苦,这才是移动医疗应涉足的核心。所以,未来移动医疗发展的出路一定是向专科发展,移动医疗企业通过与医疗机构合作,针对具体的疾病防治开发灵敏可靠的医疗级应用,从医院40余个临床医技科室上万种疾病中寻找机会。例如国内某医疗机构与国外知名互联网公司合作开发出围绕帕金森患者病情监控的移动医疗产品就是一例。通过上文对国外移动医疗应用的介绍我们便可以发现,只要能够开发出真正有利于某种疾病防治的医疗级应用,那么患有这类疾病的人群与其背后的保险公司一定愿意为之付费,盈利模式是显而易见的。

2.2向硬件方向发展

同样,通过上文的介绍,我们也可以发现单纯依靠移动医疗软件所能解决的医疗问题是极为有限的。由于医疗服务的特殊性导致其技术门槛更高,受到的政府监管更多,所以目前我国移动医疗发展大多选择绕过诊疗行为等医疗核心问题而从寻找切入点,例如提供预约挂号、线上咨询等服务,而提供这些服务仅通过智能手机和相应APP软件即可完成。但要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正如要向专科发展一样,移动医疗也必将从软件发展逐步走向硬件发展。而发展医疗级的移动医疗硬件就对一个企业的产品设计、制造工艺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与医疗机构展开密切合作,还要按照与药品/医疗器械研发同样严格的规范来进行移动医疗产品的研发。

2.3向慢病管理发展

慢性病已经成为中国居民健康的的头号威胁。在每年约1030万各种因素导致的死亡中,慢病所占比例超过80%。此外,慢病在疾病负担中所占比重也高达68.6%[3]。慢性病不仅为患者本人带来痛苦,也会由于其病程长、并发症多、易致残等特点为患者家庭乃至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且这种局面还会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而更加严峻。针对慢性病发展逐渐加剧这一现状,积极治疗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改变患者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对饮食、运动和作息进行合理规划和控制。患者主动参与程度、自我管理能力和依从性将极大影响其疾病发展。在移动医疗兴起之前,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医生无法对慢病人群的疾病发展进行有效监督和及时干预,仅靠患者自觉的防控方式使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的防控效果一直不佳。有研究显示:高血压的平均控制率不足5%,并发症发生率高达70%;糖尿病的控制率仅6%,并发症发生率高达80%[4]。而随着移动医疗的介入,慢性病防治的被动局面将有机会得以扭转。一方面,随着医生渐渐接受移动医疗,其服务效率和服务范围将得到极大的提升,借助患者身上的移动医疗设备和APP等工具,医生可以及时对患者的病情发展进行有效干预;另一方面,随着越来越多质量精良价格合理移动医疗设备被投向市场,患者将可以更方便地了解自身的疾病健康状况,提高自身的健康维护意识,实现从“就医治病”到“自我防病”的观念和行为转变。鉴于我国目前慢性病发展为社会带来的巨大压力和移动医疗的应用特点,笔者认为慢性病防控一定是移动医疗下一步发展的蓝海,且移动医疗在慢性病防治方面的应用也很有可能撬动社会医疗保险的转型。

2.4向商业保险发展

经过多年探索,发达国家移动医疗发展已经形成了稳定的盈利模式和多元化的盈利渠道。服务方可以根据其服务对象、服务内容的不同向医院、医生、药企、保险公司和消费者等一方或多方收取费用。而我们的问题在于我国最大的医疗服务付费方——社会医疗保险对移动医疗的付费意愿不高。而其参与意愿不高的原因一方面在于移动医疗目前着力解决的领域本来就是目前社会医疗保险支付的盲区,例如健康咨询和慢病管理;另一方面在于移动医疗投入带来的健康产出不好计算增益;且社会医疗保险严控医疗卫生支出的意志也与以盈利为目的的移动医疗服务方存在一定冲突。不仅如此,社会医疗保险对移动医疗的慢热也影响到了医院和医生的行为。以慢性病管理为例,借助移动医疗工具可以减少患者前往医院的次数,从而减少医疗开销,但这与以盈利为目的的医疗机构的利益相左,所以,在社会医疗保险明确表达愿意为医疗机构的移动医疗行为付费之前,医疗机构并没有发展移动医疗的动力。同样,目前虽已有部分医生采用移动医疗管理自己的患者,但由于时间精力有限且无明确的收益,其行为多属于志愿服务或为科研目的,难以持久。相信随着医生自由职业政策的逐步放开,医生出于品牌和收入的考虑,未来会有更大的动力将“医院的患者”变成“自己的患者”来对其进行长期管理,但目前让医生应用移动医疗对患者进行健康管理的条件还未成熟。针对这一现状,笔者建议社会医疗保险管理机构能否尝试以某疾病的防治为试点,将一定时期该疾病的社会医疗保险支出以打包购买服务的方式交由第三方(例如商业医疗保险机构)来进行管理,由第三方负责该时期内该疾病的全部防治支出,同时以居民相关健康指标来对第三方的疾病防治工作进行监管评价。而第三方经办机构出于对成本的考量,必将有动力和精力来发展移动医疗,以更为高效的方式加强对患者和疾病高风险人群的健康管理工作。而社会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在此过程中不仅实现了自身的管办分离,也改变了以往“以治疗过程”为付费依据的医疗保险支付方式,转变为“以治疗结果”为导向的中国式价值医疗道路。

3讨论

近两年,在医疗改革进一步深化、国内外移动互联技术与市场不断发展、人民健康观念与消费水平稳步提升等多重因素促进下,移动医疗在国内得到了快速发展。移动医疗在提升医疗服务效率与医疗服务质量、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分布、降低医疗开支和强化政府监管等方面所蕴藏的潜在变革力量也越发得到各方的关注。虽然目前仍面临政策法规/行业标准/产业规划缺失、支付方缺位致使投资变现难、缺乏跨界人才、优质医疗资源参与度不高、患者对第三方机构缺乏信任等诸多困难,但已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好其发展前景并为之埋首努力。相信在不久的未来,移动医疗一定能为医疗服务带来更多的惊喜,一切未知都值得期待。

参考文献

[1]吴元立,杨宏桥,吴飞,等.电子病历在移动医疗中的研究与发展[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2(11):162-166.

[2]王海燕,郭珍军.海外移动医疗信息化进展[J].现代电信科技,2011(4):10-14.

移动医疗例5

1引言

随着民众对生命质量的追求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的进展,人们对于健康的关注和投入也越来越大。而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和移动医疗器械的不断优化与改进也使得移动互联网参与到民众的医疗保健流程中来,移动互联网的即时可达性将进一步释放人们在健康和养老方向的购买力。

移动医疗是指手机终端利用采集器或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与采集器相通信,将采集到的用户多种生理信息,如体温、血压、脉搏、心电等数据上传、整理和分析,并即时向用户反馈监测到的身体状况评估或提出适当的健康指导。智能手机的高速数据传输能力使得其可以成为医疗传感器信号的移动接收和中转平台,从而实现远程数据采集和医疗监护。另外,可穿戴医疗设备的大量涌现,使得对生物信号的采集传输和分析更加便捷,进一步简化移动医疗系统,推动了移动医疗的快速发展。

互联网医疗则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实时在线满足患者的医疗咨询与“轻问诊”的需求,有效缩短医生和患者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而移动手机应用借助智能手机的普及浪潮使得医疗服务和用户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从而也涌现更多的商机。

移动互联网医疗将互联网医疗技术、移动医疗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相结合,颠覆了传统医疗体系,帮助缓解医疗资源不平衡和日益增长的健康医疗需求之间的矛盾关系,也是政府积极引导和支持的医疗发展模式。

2移动医APP的几种常见模式

在20世纪的前十年,互联网在医疗行业的新应用带动了一大批线上医疗网站的发展。39健康网以提供健康教育和信息等医疗信息查询为主营业务;而好大夫在线囊括了医师评价和挂号等信息,为患者线下就医提供信息;宜康网根据患者填报的个人信息,提供有价值的疾病风险评估等等。这些富有代表性的成熟线上网站,为近年来移动医疗App的设计提供了宝贵经验。有很多App采用了将互联网医疗模式迁移到线下的业务模式。

上线于2011年的“春雨医生”App是轻问诊型移动医疗产品的代表。他们的目标是“不解决疑难杂症,给中国人提供更科学的健康指导和轻度病痛问诊。”春雨已经通过定向咨询、包月等形式建立了医患长期关系的雏形。这种医患关系是通过调动认证医师空闲时间的积极性而实现的。用户通过轻问诊、轻付费获得医生的及时解答和初步指导,这使得用户在医院这个传统渠道之外有了新的方式去解决自己的医疗需求。在App中,除了“空中医院”模块,App中集成的“自我诊断”和“健康中心”提供了非常细分的医疗信息查询和初步分析。例如自我诊断中有非常细致的“化验单解读”功能,这会大大方便患者自助查询;而“健康中心”中提供了基础的减肥建议,这样一些基础性的医疗常识和建议都装到了手机这个小匣子中,节约了医生和患者的沟通成本,也让医院的工作可以面向更专业更复杂更棘手的问题展开。

另一个医疗App的巨头“丁香医生”以“医药查询”为产品特色。拥有300万医生用户的医药生物专业网站丁香园希望借由这产品延续其线上的影响力。同名的丁香医生网站是丁香园推出的面向对「健康常识「疾病常见问题「就医推荐人群的一个网站。同时也为慢性病患者提供交流互助平台。在以往这样的互助平台是很难建立的,多半是同一个医院就医的患者之间会有小团体的联系。借助网络平台,慢性病患者们能充分地交流病患信息和抒发心绪,这让他们有了归属感更利于情绪稳定。“丁香医生”app继承了同名网站积累的专业的医疗查询资源,是提供「可信赖的医疗健康信息为宗旨。用户能方便地通过App「对症找药,规避「虚假药品,定位「附近药店,对一些具备医疗常识的患者来说,这能方便他们去家附近的药方自助开药和避免被蒙骗,节省了去走医院流程的时间。这种功能上的轻便和专业使得它能迅速变现它在线上的受信赖度。

除去轻问诊型和医药查询型移动App,其他许多医疗App定位于更加细分的市场。例如“男性私人医生”是一款针对男性生理健康的应用,提供非常多有用的生理健康信息和锻炼建议;“女性私人医生”针对女性私密健康进行指导,“爱丁医生”着力于备孕和辅助生殖,帮助准备生育的家庭方便查询相关信息;“医口袋”是医生和医学生必备工具书,集成了各个细分方向的专业知识库等等。不少医院也推出了自己的App方便用户进行挂号和专家预约,这也推进了患者在家便能提前规划好自己的就医行程。

移动医疗App扩展了医疗资源的边界,用以患者为核心的轻问诊、自助查询的模式,优化了医疗资源的配置,不仅给用户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而且给医疗行业更多的发展机会,给医疗人员更多的拓展空间。随着移动医疗品牌的树立和用户粘度的增加,患者将对移动App有更多的依赖和期待。

3移动医疗的未来

要探究移动医疗的未来发展方向,就一定要弄清楚移动医疗兴起的原因。移动医疗是作为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广泛普及的一个应用方向而广泛普及的。智能手机的便携性和高性能使得移动医疗App的制作有了无限可能。智能手机迥异于普通计算机的一点是智能手机集成的传感器前所未有地接近人体。因为信息处理和办公需要,每个人都会携带智能终端,终端上的传感器既能为用户采集有用的物理信息,更能用来诊断他们自己。

近两年来,新的智能终端设备(不限于手机)如雨后春笋般出来。各类手环和智能手表可以对用户的睡眠进行检测,可以量化用户的运动量;专业的智能体脂秤可以收集你的体重信息并分析体脂情况等等。利用智能设备便携地管理自身的健康已经有了相当的市场。移动医疗的主战场还是会在智能手机上。这不仅是因为人手一部以上的智能手机,还因为市场主流的操作系统只有10S和安卓两种,这使得移动医疗产品的开发变得相当方便和极具盈利性。

站在智能手机风潮巅峰的苹果公司,2014年6月开发了新的移动应用平台“Healthkit”。Healthkit并不是单单为了数据而存在。所有的健康指标都会互相影响,所以在Healthkit收集到用户数据以后,会进行一个数据整合与数据分析。这意味着各个单兵作用的移动医疗App将在整合分析下,使得智能手机有了宏观分析人体健康的能力。

移动医疗例6

数字化医院的发展基于网络化管理模式,以信息技术作为载体,通过高效快捷的信息采集、传递、处理、存储等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就医观念以及就医模式。移动医疗APP正是现有医疗业务的延伸,它是以移动互联网终端为载体,通过4G网络与医院信息系统的实时连接,形成一个实时、动态的工作服务平台来充分挖掘与共享医疗资源。患者通过手机APP客户端享受方便、快捷的医疗服务,缩短在医院的停留时间,提高就诊效率,也为医院的市场开拓创造有利条件,提升医院自身的品牌形象。移动医疗APP不仅是医院推出的便民服务,也是数字化医院建设的措施之一,是今后医院发展的一大趋势,应分别面向医院医务工作者和社会大众推广使用。

1 移动医疗APP解读

移动医疗由国外“Mobile Health”衍生而来,即通过移动通信技术,例如掌上电脑(PDA)、移动电话和卫星通信等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而移动医疗APP正是基于此,凭借安卓和IOS等移动终端系统而产生的一种医疗健康类应用软件。目前,移动医疗的应用覆盖了基础护理、公共卫生研究、急救护理、慢性疾病管理、自助医疗服务等多个领域。

2 移动医疗APP在医疗服务中的应用

移动医疗APP可以实现将院内服务向院外延伸,患者通过移动智能终端即可随时随地获取诊前、诊中、诊后一站式医疗服务信息,建立患者与医院之间持续、连贯的沟通新渠道。

2.1 移动医疗APP服务患者的应用

2.1.1 通过“智能分诊”帮助患者明确诊治方向

智能分诊功能能模拟医生问诊,正确指导患者根据自己的症状和病情选择就诊科室,在患者就诊前对自己的病情进行简单评估。这里涉及庞大的疾病描述与对应科室的数据库的建立。通过模糊录入患者症状,系统会列出更详细的子条目供选择,为患者推荐合适的科室就诊。这样,可以部分取代患者向人工服务台排队问询,改善多次挂号浪费时间的现象。

2.1.2 通过“预约挂号/候诊队列查询”缩短排队挂号及候诊时间

患者或家属可直接通过医院APP进行普通门诊和专家门诊的挂号和结算,凭挂号支付成功短信直接到科室就诊,无需到医院窗口排队取号。

2.1.3 通过“科室医生”让患者实现点名就诊

APP中的“科室医生”涵盖了全院各科室医生的简介、坐诊时间及预约号源数。就诊患者可据此自主选择医生,点名就诊。

2.1.4 通过“信息查询”帮助患者查询就诊信息

信息查询模块为患者提供就诊时产生的各种记录的查询服务,包括预约、费用、检查和检验等历史信息。

2.1.5 通过“用药提醒”促进健康管理

患者可能因为不清楚或忘记医生所指示的用药方法,导致因治疗计划不能有效落实而影响治疗效果,特别是对长期依靠药物治疗的慢性病患者。应用移动医疗APP的用药提醒功能,患者可在线读取一定时段内的处方或手动添加用药信息,根据系统发出的提醒,按时用药。

2.1.6 通过“出院随访”提高随访率有效跟踪患者病情

医院相关科室对已出院的慢性病患者会定期随访。APP中的“出院随访”功能不仅可以直接准确的找到患者本人,通过一系列随访问答,获悉患者出院康复的基本情况,而且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在方便的时候接受随访,自动提交到医院后台相关科室。此举既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也大大方便了患者,有利于提高随访成功率。主管医生可以通过移动APP动态掌握患者病情并进行相关指导,保证患者顺利康复,更可以扩大医院服务的外延。

2.1.7 通过“满意度调查”持续改进服务质量

APP中的满意度调查功能可以让患者方便快捷的对诊疗体验进行评价,有利于医院准确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有利于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

2.1.8 其他应用 APP中的“专家在线”、“健康宣教”等等都赋予了医院服务更多的内涵

“图片新闻”、“医院简介”也使得医院的工作宣传和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导医服务”中包括医保政策和物价公示等,患者可根据需要自主查询。

2.2 移动医疗APP面向医护人员的应用

2.2.1 用于医政管理

移动医疗APP不仅向医护人员推送重要信息,如医院重要通知、医生工作绩效指标等,还包括医疗护理管理制度,以增强医护人员医疗安全意识,规范诊疗行为,降低医疗风险。

2.2.2 用于诊疗工作

移动医疗APP可以辅助医生的诊疗工作。医生可通过APP查看患者的化验检查结果,随时掌握患者的健康信息。APP中的药物手册可帮助医护人员随手查看药物说明及配伍禁忌,便于医生处方。门诊安排和工作提醒,可帮助医生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查看出诊时间、手术安排等,为医生的医疗工作提供便利。APP还能够为医护人员提供有价值的临床诊疗知识库和医学文献,引领医护人员朝着提升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质量的方向发展,以更好地推进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3 展望

从移动医疗APP的角度切入智慧医疗服务链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智慧医疗时代的医疗服务链分为诊疗前、诊疗中和诊疗后三大部分,并进一步细分为健康管理、自诊、问诊、寻诊、候诊、诊疗、用药、院内康复、支付、后续用药这十个环节,最终再次进入健康管理环节形成一个医疗闭环。从每个环节的移动医疗APP分布来看,大多数的APP选择在诊疗前环节开展服务,且多为轻问诊和轻健康管理服务,而诊疗中和诊疗后相应服务较少,开发潜力巨大。

参考文献

[1]曲蕴慧.浅谈移动医疗系统的前景与应用[J].科技视界,2013(13):182-190.

[2]王茜.医院信息系统运用与完善[J].医疗装备,1002-2376(2015)10-0066-02.

移动医疗例7

国外移动医疗的实践模式

Epocrates是全球第一家上市的移动医疗公司。为医生提供手机上的临床信息参考,提供数以千计的处方药和数以百计的非处方药信息,其主打产品是药品和临床治疗数据库。同时也提供医疗计算器等功能。用户通过搜索可以看到图片,获得有关病因和相关状况的信息。它还提供就医指导。它主要为药厂提供精准的广告和问卷调查服务,2012年营收约为1.2亿美金,75% 来自药企。

Zocdoc采用向医生收费的模式,是医患对接的平台。它根据地理位置、保险状态及医生专业为患者推荐医生,并可在平台上直接完成预约。Zocdoc对患者免费。病人可以找到合适的医生,医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就医,每个月医生需要支付250美元使用Zocdoc平台。

Vocera提供一款移动设备,供医生、护士挂在脖子上或别在胸前,该设备可随时随地发送接收信息、通话并设置提醒。设备符合HIPPA法案要求,安全且非常适合团队使用。其在美国有300多家医院客户,为医院提供移动通讯解决方案,年收入近1亿美元。

WellDoc致力于打造一个手机+云的糖尿病管理平台。患者可用手机方便地记录、存储和利用血糖数据,将数据传至云端,云端算法能基于血糖数据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反馈,及时提醒医生和护士。它采用向保险公司收费的模式,由保险公司购买提供给投保的患者。

ZEO通过向用户销售硬件产品获利。其产品是腕带和头贴,可通过蓝牙与手机相连,记录睡眠周期,并给质量评分。用户可通过监测得分变化或和同年龄组的平均值相比,对自己睡眠有一个量化了解。另外,ZEO也提供个性化睡眠指导,通过测试找到可能问题。后续的收入还包括个性化推荐产品和药品的佣金。

国内移动医疗的实践模式

相比国外,由于国内独特的体制和国情,国内移动医疗还处于起步阶段,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上还在布局时期,盈利模式尚未清晰,主要还是运作方式探索,离真正的盈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全科医生”是面向基层医务工作者的应用,它跟普通用户建立契约关系,并由当地卫生局和政府付费。其服务主要有二:医疗全科的专业知识和信息;各类基于药剂的换算和评估工具。这款应用在“专业知识”的实时提供上给医生一定的支持,是医生的专业信息存储器,帮助医生更好地去决策。

“5U家庭医生”提供私人家庭医生服务,较前卫和高端。其针对重视个人和家庭成员健康管理的中高收入人群,为他们引入私人家庭医生,提供专业的健康医疗咨询、预约及治疗服务,从中收取费用。所有用户受邀实名入会签约1位家庭医生,并保持长期稳定的服务关系。目前其服务体系主要由北京协和医院的健康专家团队打造,主要面向母婴群体。

“春雨掌上医生”主要提供疾病的诊断服务。它为医患间构建了一条咨询交流的桥梁,用户足不出户就能得到专业的医疗诊断咨询服务。此外用户只需在提问对话框中输入病症描述,春雨的智能系统就会自动实现分诊,并能基于病症相似性提供医生与其他病患的历史问答数据供用户参考。目前其付费用户不多,医生的费用由春雨支付,还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尚处于积累用户阶段。

“家庭用药助手”是由丁香园开发的App,主要专注于治疗阶段的“医药”领域,致力于为每个家庭提供专业的用药服务。它主要提供对药物的“真伪查询”、“对症找药”、针对孕妇的“孕妇用药”以及“保健食品”的查询等功能。同时还利用LBS提供后续买药阶段的“附近药店”查询功能,以帮助人们能就近买到需要的药物。

移动应用“快速问医生”提供医患问答平台,其特点是医生对问题的回答很快,用户可以通过它随时向医生进行免费咨询,通常数分钟内询问者即可获得答案。目前大约有6万名经资质认证的专业医生兼职为患者提供答疑服务,这些医生的级别主要在执业医师到副主任医师间,本身在各地医院就职。“快速问医生”的系统会将对应的提问推送给在线的医生,如果问题在临界时间内未得到答复,系统又会将其推送给在线的其他医生。应用通过激励机制鼓励医生快速回复这些问题,然后再根据回答情况向医生支付相应的报酬。关于盈利预期,开发商图胜公司执行副总陆德庆表示,该应用未来更可能以高级私人医生顾问的角色出现,因此可能会向患者提供付费的持续服务。不过支付费用的不一定是患者本人,也可能是其子女或医疗保险公司。

移动医疗的现实困境

移动医疗是大势,但鉴于当前国内的实际情况,移动医疗的春天还未到来,其发展面临着诸多的实际困难。移动医疗也是整个国家社会医疗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发展受制于社会医疗体系的现状。医改尚未深化到位,医疗资源不足、配置不合理、看病难、贵等问题突出,医疗体制不改革到位,整个移动医疗发展起来将会困难重重。在国外,让政府、保险公司购买相应的医疗服务都已经相当普遍。但在国内让用户付费却困难重重。

用户的观念错位,用户数量少且活跃度有限,也是制约国内移动医疗发展的壁垒。根据Pew Internet & American Life Center的消息,在美国只有10%的成年的手机用户下载过医疗应用,这些应用有时候一次也没被使用,或者只被使用了一次。美国是相对开放前卫的国家,那么国内民众的观念一时就更难接受移动医疗了。且大部分的移动医疗App的用户体验做得都不是十分地好,用户也很少使用。“在12000个App中,并非每个都质量过硬。”PWC全球医疗创新领袖Chris Wasden这样说道。

医生的不愿意使用也是移动医疗发展的一个瓶颈。PWC最近的研究指出,即便是患者乐于尝试移动医疗,医生和他们所在的医生体系对此类医疗创新也并不用心。医生们把移动医疗看做是对他们以往行事惯例的一个改变、一种颠覆,这种转变和颠覆对他们来说是痛苦的,所以他们并不情愿拥抱移动医疗。守旧惧变是人的本性。

医疗一直是个敏感的领域,也是国家重点监管的行业。所以进入医疗尤其是新兴的移动医疗领域政策风险和监管风险较大。而很多移动医疗的应用是让患者自己诊断疾病,这存在着相当大的风险,一旦误诊后果极为严重,就是这一点,国家也势必会加强对移动医疗的管理力度。许多做外贸医疗的企业已经做得很不错了,但由于忌惮监管政策一直未真正发力国内市场。严格加强对医药行业的监管是必要的,但如何在管理和发展活力、空间之间找到一种合理的平衡需要智慧。

最后,医疗机构的信息系统需要稳定和安全,而移动互联网在这两点上还有很大的差距。卫生医疗机构对引入移动医疗系统还顾虑重重,仍处于观望状态。移动医疗要想大规模地应用于临床一线,还需要增强其安全性和稳定性。

移动医疗的趋向

移动医疗例8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7.047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自身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作用障碍所导致的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如今已经成为了一种全球性的流行疾病,是目前威胁全球人类生命健康最严重的非传染性疾病之一。直至2013年,中国的糖尿病患者增长到了1.096亿人,位居全球首位,根据目前这样的趋势发展,预计在2040年,中国的糖尿病患者数将到达1.507亿之多。

移动医疗,即:Mobile Health,常常缩写为Mhealth.直译过来是医疗健康,在很多文章或者报道中更多是称为移动医疗。移动医疗是指通过利用移动通信技术,如:PDA(personaldigitalassistants,个人数码助理)、移动电话、卫星及其他无线设备等通信方式来为医疗行业提供信息或服务。

研究方法:本文研究主要是通过各种数据库查找相关文献,翻阅相关图书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对比研究,再结合如今移动医疗在中国的发展现状、移动医疗运用到糖尿病领域的重大意义以及当中遇到的问题和糖尿病慢性病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组合分析,运用对比分析法分析。

1糖尿病医疗的现状和糖尿病移动医疗概念的提出

1.1糖尿病医疗的现状和问题

根据流行病学研究发表在JAMA杂志上的数据:至2013年九月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增至11.6%,总人数达了1.139亿。中国正进入人口老龄化的阶段,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患者的发病年龄呈现出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这种年轻化的趋势不仅包括了青少年,不女患者的数量也在直线增多。加之糖尿病本身又具有病程长,恢复慢,预后差,并发症率高的特点,患者常常需要定期到医院检查,在家坚持测血糖、血压等生命体征。

1.2糖尿病移动医疗的优势

传统的糖尿病诊治方法相比,糖尿病移动医疗最突出最明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解决糖尿病患者长期定时入院检查难题:有了移动医疗在糖尿病领域的应用,患者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对糖尿病进行管理。例如:利用移动医疗互联网的便利,糖尿病患者可以网上预约挂号,缴费,在家监测血糖等,而无需再成天往医院跑。

构建患者个人自动化数据库:糖尿病患者由于要长期反复监测血糖,血压等数值,这样就会有大量的数值单据或者医疗数据。移动医疗在这方面的运用,让患者可以不用再手动保存这些实质的单据,也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例如:基于移动医疗开发的云计算技术,就为糖尿病患者开发出了一个个人的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可以储存海量的数据,并自动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一定的结论。

搭建平台,改善医患关系:在传统的糖尿病管理模式中,医生与患者之间多数是单方向传达,患者于患者之间很多都是没有很多交流的,这就造成了医疗信息的障碍与狭隘。而移动医疗则可以为医生与患者之间,患者于患者之间搭建一个很好的沟通平台,让医院内部的医生、营养师、护士三者以一个团队的形式来为患者提供糖尿病管理服务,患者与患者之间也可通过移动医疗服务平台互相交流和分享。

促进糖尿病新药研发,趋势分析,为科研提供依据:有了移动医疗糖尿病患者的一切资料与数据都可以储存在系统中,而且医生的处方及治疗方案也记录在其中。这个系统里的数据,还可为临床医护专业人员提供完整的病例记录资料。不仅如此,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还可以了解到糖尿病患病人群的主要生理特征,预测相关患病风险趋势,以便提前对糖尿病的防治工作做出充足的准备。

实现糖尿病病人掌控自身健康:糖尿病患者通过移动医疗应用,可以完全掌握自己的生命体征数据,了解自己的身体健康情况,运用手中的移动智能终端以语音、图文、列表等方式全权管理自己的医疗健康信息,患者可从移动医疗应用中获取大量的关于糖尿病的相关资源。从而,糖尿病移动医疗有力的促进了糖尿病医疗服务模式从以往的“五驾马车、有病看病”的被动式诊疗服务,向“以自主掌握健康为中心”的主动式糖尿病管理模式转变。

完善医院糖尿病诊治模式:如今的糖尿病诊治方式改变了以往单一的住院治疗,发展为了“院内治疗+院外自主管理”的诊治方式,护士也是通过移动医疗无线查房,系统查询储存和查询病人信息等,大大降低了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了医护人员的总体工作效率。移动医疗增加了医患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同时增加了患者的就医选择,在双向意愿情况下,使得患者更容易信任医生,医生也能更安心地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

整合医疗资源:移动医疗依赖于无线通讯和信息技术,由于其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优点,整合了中国当前社会的糖尿病医疗资源,最大化了享受医疗健康服务的糖尿病患者。中国大部分偏远山区的糖尿病病人享受到了优质、及时、有效的糖尿病医疗服务,也让医疗资源得到了一个质的的提升和充分合理地利用,发挥了其最大的功效。

移动医疗例9

据了解,移动医疗的范围很宽,各种应用都在持续不断地发展。目前,发展中国家在该领域的关键应用主要有:教育与通知、远程数据采集、远程监控、针对医疗工作者的交流与培训、疾病与流行病传播跟踪及诊断与治疗支持。

高通公司(QUALCOMM)全球执行副总裁汪静在接受新浪采访时表示,随着3G技术和终端手机发展,无线通信技术对于移动医疗的支撑已经不是问题,预计2010年全球移动医疗所产生的收入可达500亿至600亿美元,而到2014年,全球移动医疗终端可能会超过4亿部,从而在手机产业之外,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就经济效应来说,移动医疗经济发展前景光明,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它不仅能推动医药产业以及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更是我国未来的服务业重点。在新医改未来三年8500亿的总投入中,医疗信息化占的比重应是很可观的。跨国企业如IBM、微软、戴尔、惠普,本土方案商如用友、东软、神州数码等IT厂商都纷纷涉足医疗市场,与专业医疗信息化方案商抢滩商机。另外,调查显示社会大众对于移动通信医疗服务也颇为期待,有些人已在享用这样的服务。

《经济学人》近日发表的文章也对移动医疗的发展表示乐观。文章透露,微软公司前总裁、现为全球健康慈善家的比尔-盖茨,近日受邀参加华盛顿的一次大型“移动医疗”会议,并发表讲话。约2400名来自私营与公共部门的无线通信医疗服务提供商,济济一堂,共同庆祝数十项相关实验项目已在世界各地开展。然而,盖茨先生却提醒参与者不要过早庆祝。他强调,不要以为一个小规模的移动医疗项目在某个地方看上去取得了成功,就“自欺欺人”地以为它就会成功,除非能够广泛复制。泛美开发银行的Rafael Anta用词则更为谨慎:“我们对此影响几乎不了解,对其商业模式就更不知道了”

不过,令人欣喜的是,关于移动医疗的有效性正被日益证实。医学期刊《柳叶刀》近日刊登的―项研究表明,简单如用短信提醒肯尼亚HIV患者正确服药这样的事,使得患者对该疗法的依从性提高了12%。美国WellDoc公司在最近的一次试验中发现,移动医疗方案依靠行为心理学给糖尿病患者提供控制疾病方面的建议,比使其服用主流的糖尿病药物更为有效。

三种力量助推移动医疗发展

移动医疗有着光明的前景,其中的商业利益剧增是另一原因。一种推动力来自于云计算(提供数据存储并做网上处理)的兴起。微软公司的PeterNeupert表示该技术将给无线医疗带来“变革”。美国新兴企业UltraLing公司基于“软件即服务”模型,使用“云”提供医学影像。美国电信巨头AT&T每年从医疗保健事业中取得40亿美元的收入,最近又新成立一个部门,致力于使用云计算提供无线医疗服务。

第二种推动力来自于政府的扶持政策。就美国来说,未来数年,美国政府将提供补贴逾300亿美元,用以鼓励医生和医院采用电子病历。美国卫生部的Todd Park表示,美国为人诟病的纸质医疗体系即将迎来数字化,势必推动移动医疗的发展。

移动医疗例10

与传统医疗机构共赢

近年来,BAT巨头纷纷涌入移动医疗,2014年5月,支付宝正式对外公布了“未来医院”的计划,将对医疗机构开放其平台能力,包括账户体系、移动平台、支付及金融解决方案等,以帮助医院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变得更加高效。马云更是在刚刚闭幕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放出话:30年后让医生找不到工作!

对此,业内人士不以为然,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张涛说,移动医疗的各种设备和服务必须通过医生的对接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其最终目的是和传统的医疗机构形成共赢,树立医生个人的品牌形象,通过移动医疗真正实现自身价值。

北京协和医院青年医生邴钟兴告诉记者,通过移动医疗,医生可以建立个人的患者库,积累临床的资料,而患者也可以在挂号前了解准确对应的科室。

商业保险买单“高级”医疗

相关数据统计,目前中国卫生费用以平均每年超过15%的速度大幅增长,产业消耗逐年提升。有意思的是与其他领域以科技为驱动力降低成本不同,医疗界的科技投入反而会增加费用,提升成本。与此同时,中国正迈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医疗开支在日常百姓家庭消费中的占比持续走高,巨额的医疗投入已经成为政府一项沉重负担。

而随着互联网因素的渗透,医疗服务面临新的变局,政府、保险公司和个人谁又会成为移动医疗的买单方?业内人士董雨星说,市民健康意识逐年提升,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呼之欲出,但通观全球,大部分国家政府只能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增值服务的空缺将会促使社会资本的涌入。

而在国内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商业保险已经逐渐被普通家庭所接受。董雨星说,保险公司一方面提供增值服务,促进购买欲望,同时还将通过移动医疗的方式对客户的健康进行实时管理监督,量身定做,降低疾病的发生率,而客户也要为个人行为买单。

随时随地的“医疗管家”

移动医疗例11

移动医疗究竟是个啥?

工作日早间8点30分,北京友谊医院门诊楼就已经充斥着排队挂号、焦虑候诊甚至是等待取药的患者及家属。这家北京知名的三甲综合医院,占地9.4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9.4万平方米,但在日均8000人次的门诊量面前,仍然稍显拥挤。

然而,就在一队紧张候诊的患者之中,年过六旬的老周却显得格外轻松悠闲。尽管等待多时,老周才成功挂上友谊医院足踝外科刘凤岐大夫的专家号,但他早已借助“好大夫在线”搞清了自己的病理、病因,更在刘大夫指导下,通过科学锻炼极大地缓解了病痛。

原来,2015年农历新年前,家住北京市东四环外酒仙桥的老周发觉自己左脚后跟“疼得走不了路”。被孩子送到附近的华信医院就诊后,老周向医生简单描述了病情,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大夫连鞋都没让我脱,直接告诉我得的是骨刺,接着就开了一大堆药”。

老周回家后,越想越不对:看脚上的病,连鞋都没让脱,诊断结果能靠谱吗?“药也不敢吃,我又去了积水潭医院。”

作为国内知名的三甲医院,积水潭医院尤以对骨科疾病的诊疗见长。“还不错,这回让我脱鞋了。”经诊断,老周患有“跖筋膜炎”,需要购买专门的医疗器具“矫形鞋”辅助治疗。老周满以为这次诊断结果挺靠谱,孰料,“买鞋的时候,人家不让拆包装试穿,我也不知道还要分大小号。结果买小了,穿上特别疼,我只穿了一次就扔了”。

钱没少花,病却一直没有起色。但所幸,老周终于知道自己到底得了什么病。“我上‘好大夫在线’一搜,发现友谊医院足踝外科的刘凤岐大夫是这方面的专家,他还在北京电视台养生堂栏目做过两期节目,讲的就是我这个病。”

创立于2006年的“好大夫在线”截至目前已经收录了全国31个省市地区、30余万名医生的专长和门诊信息,网友不仅可以通过平台问诊,还可以分享就医经验、点评医生和医院服务。

通过“好大夫在线”,老周了解到,跖筋膜炎是一种老年人常见病。足底过度活动、牵拉和挤压都可能引起跖筋膜缺血、形成骨刺,进而导致足跟痛。而跖筋膜炎的治疗方法其实也特别简单,“什么药也不用吃,什么鞋也不用买,就是每天做弓步,拉伸跟腱”。坚持锻炼一周后,老周的病痛就得到了明显缓解。“真得感谢刘大夫,也多亏了‘好大夫在线’。”

频获资本青睐

让老周赞不绝口的“好大夫在线”,也颇受投资人的青睐。就在刚刚过去的6月,挚信资本领投、崇德资本跟投,“好大夫在线”成功完成6000万美元的C轮融资。与此同时,还有多家专注细分领域的医疗类移动应用服务提供商在6月完成了A轮、Pre-A轮融资,总额接近1亿美元,资本热情可见一斑。

实际上,自2011年用户覆盖全美40%医生的Epocrates成为全球第一家上市的移动医疗公司以来,“移动医疗”概念就在资本市场饱受追捧,诸如“好大夫在线”一类的移动医疗应用也开始频繁亮相,进入公众视野。

据《经济》记者不完全统计,自2008年1月“益体康”获得数百万元人民币天使投资至今,国内移动医疗领域公开披露了170余起投融资事件,总投资额高达18.26亿美元。

全球来看,移动医疗领域的投融资金额也十分惊人。专注于移动医疗创业公司孵化的RockHealth最新报告显示:仅在2014年,针对互联网医疗企业的投资总额就高达41亿美元,几乎相当于之前3年的投资总和。

不过,撇开从业者与投资人附加其中的资本泡沫不谈,移动医疗究竟是什么?本身又具有多少价值呢?

移动医疗究竟是啥?

听到“移动医疗”4个字,即便是老周――这位“好大夫在线”的忠实拥趸――也着实茫然了好一会儿。

《经济》记者走访北京友谊医院、北京儿童医院,随机采访了40余位患者(及其家属)后发现,受访者普遍不解“移动医疗”为何物。但当记者进一步提示具体的移动应用及硬件设备时,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有所耳闻,不过,其中近四分之三表示从未使用过;余下体验过移动医疗的8位受访者中,6位(包括老周)认为“挂号和加号”是他们最常使用的功能,两位偶尔使用移动设备监测自身的血压、血糖值等生理健康状况。

实际上,按照国际医疗卫生会员组织(HIMSS)的定义,移动医疗(mHealth)是指通过使用移动通信技术――例如PDA、移动电话和卫星通信――来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

作为电子医疗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移动医疗应用覆盖了基础护理、公共卫生研究、急救护理、慢性疾病管理、自助医疗服务等多个领域。举例而言:通过智能手机,医生收集、存储、分析和上传生命体征、位置等数据开展即时病情监测,对偏远地区的医生进行专业培训和远程支持……甚至开发一个专供遭受重大灾害的受难者互动沟通的交流系统,都可以被视为移动医疗。

而在美国知名心脏病学家、基金组学家埃里克・托普看来,移动医疗的价值绝对不仅仅在于“把诊疗和对病人的服务搬上移动平台”。他不无讽刺地将“医生们开着自己不太熟悉的药,诊治着自己不甚了解的病情,评判着自己一无所知的人体”――法国著名文学家、哲学家伏尔泰250年前说过的一句话――引为其专著《颠覆医疗》的开篇之语,并热情地期待移动技术助力精准医疗的实现。

有权威为其背书,又吸引了风投关注,移动医疗应用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市场规模也不断扩大。今年2月,中国医药物资协会的《2014中国医药互联网发展报告》显示:国内基于安卓、苹果等移动终端操作系统的医疗类应用(APP)已达2000 多款,各式各样的移动医疗公司在中国“遍地开花”、欣欣向荣。

然而,作为移动医疗的核心构成,医生群体对于移动医疗的态度却十分值得玩味:年资、职级偏低的普通医生,尽管有时间也有热情体验移动医疗,但他们通常不为患者所信任;而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的大夫,却又少有业余时间。部分接受《经济》记者采访的医生甚至直言不讳地表示,尽管有些移动医疗公司开出的薪资远超他们在医院取得的收入,但“移动医疗的管理模式、盈利模式都还没有摸清楚,不可能稀里糊涂地抛开医院”。

医生的担忧不无道理。尽管摸索多年,移动医疗的从业者却一直未能拿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成熟盈利模式。只会“烧钱”、不会赚钱,已经成为整个行业的隐忧,业内甚至开始出现“九成移动医疗企业将成炮灰”的悲观论调。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巨头BAT(百度、阿里、腾讯)却纷纷通过融资、收购、合作共建等种种形式抢滩移动医疗,局面越来越乱。

“资本热”背后,中国移动医疗产业发展的现实究竟如何?前路又安在?

蓝海深处的行业诅咒

作为“互联网+”大趋势下看似最有前景的产业之一,移动医疗无疑成为互联网投资领域的最大热门之一。然而,轰隆隆的雷声也掩盖不了雨点小的事实,任何行业内人士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问题:时至今日,移动医疗都没有哪怕一个可循环的盈利模式。以至于,平安创新投资基金合伙人张江曾无奈地公开表示:“移动医疗产业虽然属于少有的蓝海领域,但目前尚未出现眼前一亮的创新技术和商业模式。”

抢占市场胜过赚钱?

“从商业市场上看,整个行业处于发展早期,甚至整个移动医疗的产业链都处于探索时期,因此单纯从投入产出看,市场很差;但是我们看重的是未来的发展”,海思德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CEO、“糖医生”创始人佟伟栋这样告诉《经济》记者。“糖医生”是上述公司创办的一款移动医疗,专门服务糖尿病患者,产品去年7月上线,至今还没有实现盈利――用佟伟栋的话说,“我们还在摸索盈利模式”。

这种态度在移动医疗的投资者中,绝对不是少数,有些产品负责人甚至直言“一两年内我们都不打算盈利的”。

“好心舒冠心病管家”是一款针对冠心病患者的手机客户端,是南京飞天鸿意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在去年6月投入市场的移动医疗产品。该产品运营总监王宝透露,产品前期投入1000万元,而未来一年半内还会投入4500万元左右。然而提到盈利情况,王宝毫不犹豫:“我们一两年内根本不打算盈利,现在只是有创收而已”。面对记者的诧异,王宝接着解释,这原本是目前的行业现状,基本上没有人想要一上来就盈利,当然,也没有人做到。“难道投资和创业不就是为了赚钱吗?!”听了记者的反问,王宝笑了,但理由是为了抢占市场,盈利可以暂时放在一边不考虑。他认为,抢占市场是当前最重要的事情,就算看上去资本狂热到盲目也要这样做,因为晚一步就没戏了。此外,企业抢占市场的同时还要积累客户。王宝说:“客户是很重要的市场因素,难以用直接的资金数额来衡量,可是一旦市场稳定,客户积累的价值就会体现出来”。提到这个问题,他还用打车软件来比较说明,认为当初该行业也是资本爆发、纯烧钱的状态,但是现在就做得很好,司机们都在用,而当初舍得大手笔投资的滴滴和快的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行业龙头。

投资者们的观点颇值得玩味。在“一切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创业和投资都是耍流氓”的大背景下,这么多商场老手却宁愿置利益于不顾而放手“挥霍”?或许,在股市就算一泻千里仍然不失魅力的当前,“烧钱挖地基”的行为变得理所当然,以至于成为创业者们的首选方式也不足为怪。只是,有一个问题依然不可回避:打车软件的内忧外患时至今日也尚未解决,而今年6月2日北京市交通委运输管理局、交通执法总队和公安局公交保卫总队对“滴滴专车”的约谈更让滴滴的盈利模式陷入法律困局。当然,最最重要的是,移动医疗的烧钱模式还能持续多久?而赚钱这个问题真的不重要吗?

不是不想是赚不到

尽管从个人角度看,移动医疗在他心里是值得期待的,但是新媒体“医策”副主编张颂奇还是坦言:“整个行业都是烧钱的状态,大家不愁没钱烧,只是不知道该怎么把钱赚回来,这就导致产业处于泡沫比较多的状态,烧到什么时候才能挣脱也难说”。可见,赚钱不是不重要,只是整个行业都对这个最重要的问题束手无策而已。

张颂奇表示,移动医疗的诸多企业各有各的问题,但是最大的难题就是大家都没有确定的盈利模式。从这一点上说,该行业内的投资者真可谓难兄难弟。他告诉《经济》记者:“市场内,没有一家把整个移动医疗的盈利模式理顺的,大家都在竭尽全力去做,但是效果并不乐观”。

作为行业内起步最早的移动医疗产品,春雨医生和挂号网是目前国内发展较好的,即便如此,“头羊”在盈利的路上也难逃步履蹒跚的尴尬。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移动医患交流平台,截止到2015年7月,春雨医生已有20万注册医生和7000万条健康数据。但是,张颂奇表示,春雨医生的医疗资源并不是很好,因为这些医生绝大多数来自县级医院。在国内“患者追着名医跑”的社会环境下,没有好的医生资源,就意味着不能赢得患者的信赖,进而也就不会有可观的盈利。

对此,春雨医生公关总监徐妍妮表示,公司产品盈利整体情况“很乐观”,盈利来源除了春雨医生外还有今年5月的新产品――春雨私人医生和平台上的服务型电商。然而对于盈利到底有多乐观,徐妍妮并没有告诉记者。只是,从公开消息看,春雨医生的在线问诊模式因为未接入医院信息化系统,预约挂号等功能相对较弱,而快餐式交流无法满足大多数用户的需求。此外,网络问诊模式也存在医师非法执业与侵犯患者隐私等潜在的法律风险。

相比之下,挂号网的盈利状况似乎更加雾里看花。它起家于网上挂号,属于免费服务,原本不存在盈利的问题。然而,作为公众使用的平台,挂号网积累了丰富的患者资源。如今,联合BAT开办了保险业务,不仅为患者提供商业保险,也针对医生提供医疗责任保险。此外,挂号网已经完成对网上药品商城金象网的收购,期待和药企建立联系,试图以广告创收。然而,这样的举动是否成功目前还不得而知。在张颂奇看来,药厂不会盲目投资,而越是这样越难以出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至于保险业务,想要在国内商业保险整体不发达的现实中突破重围实属不易,何况挂号网本身也尚未在此领域做出值得关注的业绩。未来到底如何,还是未知数。

行业投资者巨大的热情加上数不完的资金投入,竟然都换不来移动医疗的“回眸一笑”,颇显心痛的结局简直让局外人都徒生怜悯。只是,原因也不是没有的:投资者们期待抢占市场,可是移动医疗的核心终究是医疗,医疗的核心又是医生,而诸多一心一意烧钱的投资者们,是否也应该停下来看看医生的态度?

医生舍不得医院

说到医生的态度,佟伟栋面露苦笑:“我原本就是临床医生,因为当时医生收入不高,后来转行了”。有多年临床经验的前医生、现移动医疗投资者佟伟栋认为,医生是一个保守的群体,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比较低,需要从业者或者市场的引导。他告诉记者,许多医生关注的是劳动回报的多少,现在移动医疗的许多企业自己都没找到良好的盈利模式,给不了医生足够的价值回报,因此知名医生、专家都不太看好这个行业。“现在移动医疗给医生的薪水,都是补贴方式的,因为企业还没赚钱呢,以后运行模式正常化,就可以给医生提供可观的报酬,大概这个群体的态度会更开放”,佟伟栋这样说。

也许,是时代不同,多年前的医生和现在的医生也身处不同环境了。在《经济》记者接触的医生中,经济回报似乎不是这个群体最关注的问题。

“其实,作为基层医生,我们还是很乐意去线上平台回答患者问题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北京世纪坛医院普通外科医师李丹这样说。她表示,像“好大夫在线”这样的移动医疗平台,有类似淘宝卖家的评级系统,工作之余也可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或者当作对专业知识的复习。但是,提到知名医生或者科室主任,李丹立刻表示:“别人都不知道这些大牌医生有多忙,他们根本没时间去线上回答问题。有些医生就算过去兼职,回答问题的也不是本人,都是手底下的基层医生,甚至是护士”。

这一观点在该医院普通外科主任许光中那里得到证实。接受采访时,许光中马上就要踏上出差的动车。他直率地说:“像我这样的医生,根本没时间去线上医疗平台坐诊,平时除了医院忙个不停,还要为了研究四处跑,真正是没时间”。“那如果不是兼职,全职过去,您觉得呢?”许光中笑笑说:“前段时间,百度旗下的一个医疗平台就来我们单位挖人,但是大家都没有给出肯定的答案。坦白说,我们舍不得离开医院,一方面有体制的原因,另一方面,医院也确实给了医生很多保障”。

许光中的话也许道出了医生群体的心声――舍不得医院。然而,或许这也不是全部原因。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经济》记者,知名医生在医院非常吃得开,尤其是北京的各大医院,在灰色收入极其正常的当下,名医的“红包”都是很大的,“有的一个红包就超过一个月工资”。显然,移动医疗从哪个方面看也提供不了这么实在的实惠。此外,医院之所以有名气也和名医分不开。该人士表示,移动医疗折腾得再火,医院也不会轻易放人的。

如此看来,或许真的是移动医疗投出的橄榄枝没有医院的诱人。

难以触及医疗核心

至此,不管是从盈利模式,还是从用户关系上,移动医疗给人的整体感觉就是边缘化――围着医疗绕圈却难中靶心。而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李亚子看来,这恰恰是移动医疗不能盈利、难以吸引医生的真正源头。

“其实,不管什么医疗,核心都是医生和患者,在中国更明显地体现为医生”,李亚子这样说,“找不到好医生意味着不会积累多少患者”。在李亚子看来,移动医疗希望大家享受好的医疗服务、希望大家不要浪费时间排队、可以高效率地挂号……但是,这些都不是医疗的真正意义所在。“医疗的核心就是医生为患者诊断病情、开处方。”

显然,这些是移动医疗难以实现的。先不说网上禁止开处方,单就面诊一项要求就能喝退千万移动医疗应用。不少人会心存疑虑:很多手机客户端不是都具有记录患者生理数据的功能吗,难道这些数据不可以用来当作诊断的证据吗?对此,李亚子表示,有两点形成阻碍:第一是这些数据的可靠性谁来保证,第二是医生不敢轻易相信随便一个网上下载来的应用。他表示,如果这些应用经过统一的临床实验,就像新药上市一样经历严格审查程序,被证明是可信赖的,那么没问题,医生可以作为诊断参考。问题就在于,这些移动医疗应用做不到这一点。这就又引到另一点,医疗设备也在医院而非互联网上。小灾小病不需要具体检查的,可以在网上简单咨询,“可是现在发烧感冒都需要验血”,这些事情移动医疗都做不到。

此外,移动医疗企业漏掉一个问题,就是一旦出现医疗事故,谁来承担责任的问题。许光中强调,国内的医疗体系确保医生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医院会站出来承担责任,这给医生很大的宽慰作用。而一旦离开医院,这个责任谁负?不少人认为医生群体比较封闭,可是在他看来,恰恰是中国的医生,很容易也很乐意去接受新鲜事物,但是现实不一定允许这样的选择。

在许光中看来,移动医疗面临的问题几乎是全方位的,甚至可以说,这个行业面临的问题,它们还一个都没有解决,如此初级或者说低级的发展,他至少暂时不看好。而对于效仿其他国家的声音,他也有自己的疑虑。“社会上总有声音说要效仿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但是美国的医生是自由执业的,而且完全是自己对自己负责,他们不依靠医院,中国的医生做不到这点”。

“张强医生集团不就在做自由执业的尝试吗?就像艺人挂在演艺公司旗下那样。”“的确,有人出于对现状不满,在做大胆尝试,但是谁敢说一百个甚至一万个医生就可以改变体制呢”,许光中这样补充道。

金矿,去哪里挖?

不管是电视剧还是电影,都会经常出现主人公在千钧一发之刻起死回生或者逃离灾难,让整个情节大逆转。对于移动医疗而言,是否也存在这样的转机?

慢病管理,大有可为

“国内慢性疾病患者人数众多,而且他们需要长时间保持与医院的联系。我对于移动医疗在慢性病管理方面的应用,相对比较有信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李亚子说。

这一观点与刘谦的看法不谋而合。刘谦从事处方药营销近20年,在诺华、辉瑞、阿斯利康和GSK等一线外资药企担任过事业部总监、企业战略负责人等职务,并在亚太区和全球总部工作3年,他告诉《经济》记者,慢性病控制是我国医疗体系的最大挑战,也是国内移动医疗企业大有作为之处。

卫计委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慢性病患者已经超过了2.6亿,由慢性病所导致的疾病负担占疾病总负担的70%。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中心主任王临虹也公开表示,目前,以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为代表的慢性疾病造成的死亡数量,占据所有人口死亡数量的85%-86%。慢性病已经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主要构成因素。

刘谦告诉《经济》记者,尽管在慢性病病情控制方面,对患者饮食、运动、心理、生活环境的监测,与服用药物和医生诊疗一样重要,但前者已经滑出医院的边界。再加上医学本身缺乏有效控制慢性病的方法,医生又少有时间进行随访,导致这一领域非常容易受到忽视。而移动医疗恰恰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通过手机应用,“一个医生可以管理几百、上千名患者,这些人的饮食、运动、生理值等变动数据能随时记录并预警,医生和患者交流也更加便捷”,刘谦说。

“现在已经有一些国家,允许医生通过互联网进行慢性病的随诊。但前提是,医生必须能够尽量全面地掌握患者此前的就诊、体检信息。”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政策与管理系副教授冯文说。

但她同时强调,由于中国迟迟未能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医院与医院之间存在着重重信息壁垒。“比如,我和你都是大夫,但是我们在不同的医疗机构工作。现在的情况是,你能看到你的医院给病人看病的信息,我能看到我们给病人看病的信息,但我们互相看不到彼此的信息。”

不过,随着“十二五”步入收官之年,如无意外,2015年底,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全国人口数据资源库将建设完成。曾经掣肘医疗服务质量与效率的“信息共享”难题,也将逐渐消解。“数据库建成之后,通过一定的授权机制,相关机构和个人就可以访问个人的健康信息,帮助医生全面诊断患者病情,并适时调整用药情况。”冯文认为,在能够保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上述三大基础数据库的形成,将有力地推动慢性病管理类移动应用的发展。

尽管有需求、有市场、有政策,但谁来付费仍然是一个大问题。

在美国,医生可以把移动医疗产品――比如某个慢性病手机应用――放进处方里,患者必须依照医嘱使用,由商业医疗保险公司和患者个人共同向企业付费。实际上,移动医疗产品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控制患者病情的恶化,这将大大减轻保险公司的支出负担。“商业医疗保险公司反倒借此减少自身的总体支出额度。”

然而,由于中国的商业保险不够发达,社保更是难当重任,美国经验完全无法适应中国国情。即便是大有可为的慢性病管理类移动应用,目前似乎也只能依赖广告、药企等相对边缘的收入维持企业现金流,无法形成正常的投资回报模式。“说白了,就是‘羊毛出在狗身上’。”刘谦不无遗憾地说。

“医改”释放政策红利

不过,冯文还告诉《经济》记者,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移动医疗也很有可能会谋得常规、可行的盈利模式。

“我们发现,移动医疗的盈利模式,实际上取决于整个医疗服务的收费方式。”冯文解释说,之所以国外的移动医疗服务能够维持稳定的现金流、付费模式能够被患者所接受,是因为其线上和线下的医疗服务之间存在明显的价格差。“因此,根源还是在于线下医疗服务的价格。”

尽管“医疗服务价格与价值严重不符”、“医疗服务价格亟待提高”等等论调早已有之,但价格调整进展缓慢也是不争的事实。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再次提出“理顺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并要求“试点城市在2015年制定出台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方案”。在冯文看来,如果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进程加快、幅度明显,很可能将有助于移动医疗企业探索自身的盈利模式。

实际上,尽管卫生行政部门从未明确传达出支持移动医疗发展的政策信号,但《经济》记者梳理自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来的若干相关政策时发现,如果没有“医改”的推进,移动医疗在中国的发展绝对不会如此蓬勃兴旺。

2009年下半年,原国家卫生部鼓励有条件的医院开设实名预约挂号业务,挂号网创始人廖杰远主动找到了“想开设网上挂号业务但没有足够技术力量”的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尝试争取由挂号网免费给华山医院开发网上预约挂号系统。几经争取,医院高层终于答应让他试一试。时至今日,挂号网已经与全国23个省份、1300多家重点医院的信息系统实现连接,2014年度服务人次超过1.6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