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乡镇临床医生工作计划

乡镇临床医生工作计划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1-13 14:58:30

乡镇临床医生工作计划

乡镇临床医生工作计划例1

通过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和卫生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乡镇卫生院业务骨干和乡村医生的急诊急救、常见病、多发病诊疗、传染病防治、健康促进、保健康复等技术水平,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干部的管理水平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组织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二、项目管理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开展农村卫生人才、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干部和乡镇卫生院院长培训,是提高农村卫生机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提高疾病预防与控制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加快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解决农村居民看病难的重要举措。省卫生厅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和专家督导组,下设办公室(设在科教处),相关市、县要成立相应组织,负责项目实施。各地要切实加强对项目工作的领导,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科教工作的领导要具体抓。

(二)统筹规划,整体安排

将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纳入《**省卫生发展“**”规划》、《**省“**”卫生人才规划》和《**省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发展规划(**年)》,做到“五个结合”,即:①农村卫生人才培养与促进全省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相结合;②与提高农村卫生管理人员管理能力相结合;③与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岗位培训相结合;④与村卫生站(室)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相结合;⑤与提高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相结合,统筹安排,逐层推进,不断提高农村卫生服务能力。

(三)明确职责,精心组织

省卫生厅负责制定实施方案,组织总体实施和全省监督评估,具体负责地、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干部和乡镇卫生院院长培训。各有关地市卫生局负责本市的组织和督导,具体负责组织乡(镇)卫生院业务骨干培训、与县(区)卫生局共同安排乡(镇)卫生院业务骨干的临床进修学习;县卫生局负责组织一般乡(镇)卫生院业务骨干的临床进修学习和乡村医生的培训。

(四)加强督查,确保质量

省卫生厅将制定监督评估方案,具体监督指导培训工作。各地、各有关单位在培训过程中,要切实注重实效,确保培训质量,严禁弄虚作假。必须保存受训人员和师资名单、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考试成绩、进修安排等有关原始资料。每期培训班结束后一周内应将实际受训人员名单、课程安排、考试考核成绩等报省卫生厅备案。省将组织专家督导组对各地的培训工作进行技术指导、监督检查和对培训效果进行考核。

三、项目内容

(一)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培训

1.乡(镇)卫生院内儿科骨干医生培训

为汕头、韶关、河源、梅州、惠州、汕尾、阳江、湛江、茂名、肇庆、潮州11个地市及江门恩平市988所乡(镇)卫生院各培训1名内儿科骨干医生。培训对象为具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中青年临床技术骨干。通过培训,使他们熟悉卫生法律法规、相关基础医学基本理论和临床医学基本知识,掌握内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预防措施和治疗原则,具有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社区疾病预防和初级卫生保健的能力。学习时间3个月,补助标准:4000元/人。

培训分为集中理论学习和临床进修学习两部分。理论学习2个月,汕头、河源、梅州、汕尾、潮州5市由嘉应学院医学院负责,韶关、惠州、肇庆3市由韶关学院医学院(省农村卫生人才培训中心)负责,阳江、湛江市、茂名3市及江门恩平市由**医学院负责。临床进修学习由市和县卫生局组织,中心卫生院业务骨干安排在地市级医院进修1个月,一般卫生院业务骨干安排在县(区)级医院进修学习1个月。

2.乡(镇)卫生院外科骨干医生培训

为汕头、韶关、河源、梅州、惠州、汕尾、阳江、湛江、茂名、肇庆、潮州11个地市及江门恩平市152所乡(镇)中心卫生院各培训1名外科骨干医生。培训对象为具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中青年临床技术骨干。通过培训,使他们熟悉卫生法律法规、相关基础医学基本理论和临床医学基本知识,掌握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预防措施和治疗原则,具有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社区疾病预防和初级卫生保健的能力。学习时间3个月,补助标准:4000元/人。

培训分为集中理论学习和临床进修学习两部分。理论学习2个月,由韶关学院医学院(省农村卫生人才培训中心)负责。临床进修学习由市卫生局组织,安排在地市级医院进修1个月。

3.乡(镇)卫生院妇产科骨干医生培训

为汕头、韶关、河源、梅州、惠州、汕尾、阳江、湛江、茂名、肇庆、潮州11个地市和江门恩平市988所乡(镇)卫生院各培训1名妇产科骨干医生。培训对象为具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中青年临床技术骨干。通过培训,使他们熟悉卫生法律法规、相关基础医学基本理论和临床医学基本知识,掌握妇产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预防措施和治疗原则,具有妇产科疾病预防和初级卫生保健的能力。学习时间3个月,补助标准:4000元/人。

培训分为集中理论学习和临床进修学习两部分。理论学习2个月,汕头、河源、梅州、汕尾、潮州5市由嘉应学院医学院负责,韶关、惠州、肇庆3市由韶关学院医学院(省农村卫生人才培训中心)负责,阳江、湛江市、茂名3市及江门恩平市由**医学院负责。临床进修学习由市和县卫生局组织,中心卫生院业务骨干安排在地市级医院进修1个月,一般卫生院业务骨干安排在县(区)级医院进修学习1个月。

4.乡(镇)卫生院预防医学骨干医生培训

为汕头、韶关、河源、梅州、惠州、汕尾、阳江、湛江、茂名、肇庆、潮州11个地市及江门恩平市988所乡(镇)卫生院各培训1名预防医学骨干医生。培训对象为具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中青年预防医学技术骨干。通过培训,使他们熟悉卫生法律法规、预防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免疫规划基本知识和技能等相关内容;掌握常见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临床表现、早期诊断、预防措施和治疗原则;具有社区疾病预防和初级卫生保健的能力。学习时间3个月,补助标准:4000元/人。

培训分为集中理论学习和临床进修学习两部分。理论学习2个月,汕头、河源、梅州、汕尾、潮州5市由嘉应学院医学院负责,韶关、惠州、肇庆3市由韶关学院医学院(省农村卫生人才培训中心)负责,阳江、湛江市、茂名3市及江门恩平市由**医学院负责。实践进修学习由市和县卫生局组织,中心卫生院业务骨干安排在地市级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修1个月,一般卫生院业务骨干安排在县(区)级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修学习1个月。

5.乡(镇)卫生院护理骨干培训

为汕头、韶关、河源、梅州、惠州、汕尾、阳江、湛江、茂名、肇庆、潮州11个地市及江门恩平市152所乡(镇)中心卫生院各培训1名护理人员。培训对象为具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中青年护理技术骨干。通过培训,使他们熟悉卫生法律法规,熟悉常见病、多发病病情和常用药物疗效、反应的观察与初步处理;掌握规范的基础护理基本操作技能;能运用医学和护理知识向个体、家庭、社区提供整体护理和保健服务,并能进行健康教育。学习时间3个月,补助标准:4000元/人。

培训分为集中理论学习和临床进修学习两部分。理论学习2个月,由韶关学院医学院(省农村卫生人才培训中心)负责。临床护理进修学习由市卫生局组织,安排在地市级医院进修1个月。

6.乡村医生培训

为汕头、韶关、河源、梅州、惠州、汕尾、阳江、湛江、茂名、肇庆、潮州11个地市及江门恩平市共培训19718名乡村医生。通过培训,使他们掌握重点传染病防治和急诊急救的基本知识,掌握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其防治社区常见疾病和解决社区常见健康问题的基本素质和综合服务能力。该项培训由县级卫生局组织,统一使用“好医生网站”视频教育系统。培训时间共10天,每周培训2天,5周完成。补助标准:40元/天/人。

(二)卫生管理干部培训

1.地、县(区)级公共卫生管理干部培训

培训全省地市、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131名和卫生监督所所长120名。通过学习有关卫生政策法规、现代管理理论、公共卫生管理、卫生经济管理、卫生信息管理、危机管理和卫生文化建设等知识,提高各级公共卫生管理干部的科学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该项培训由省卫生厅组织。培训时间7天,补助标准:1500元/人。

2.乡(镇)卫生院院长培训

为11个经济欠发达市及江门恩平市988所乡(镇)卫生院分期分批各培训1名院长。通过学习农村卫生和农村中医药工作方针、政策、有关卫生法律法规、农村卫生管理学、卫生经济学基本知识、基本医疗管理、公共卫生管理基本知识、全科医学概论和农村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等知识,提高乡镇卫生院院长的科学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该项培训由省卫生厅组织。培训时间7天,补助标准:1500元/人。

四、总体要求

(一)培训要求

1.为了保证培训质量,对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和卫生管理干部培训实行“六个统一”,即统一培训计划,统一培训时间,统一培训地点,材,统一考试,统一发证。

2.委托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具体负责地、县(区)级公共卫生管理干部和乡(镇)卫生院院长的培训。委托**医学院、韶关学院医学院(**省农村卫生人才培训中心)和嘉应学院医学院负责乡(镇)卫生院业务骨干的理论培训。相关市、县(区)卫生局负责乡(镇)卫生院业务骨干的临床进修学习。相关县(区)卫生局负责组织乡村医生培训,统一使用“好医生网站”视频教育系统,教学点设在乡(镇)卫生院。

3.完成时间:2007年9月启动该项培训工作,2008年12月底前基本完成全部培训任务。2009年第一季度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督查和绩效评价。

(二)制定计划

汕头、韶关、河源、梅州、惠州、汕尾、江门、阳江、湛江、茂名、肇庆、潮州12个地市卫生局按照省卫生厅实施方案制定本市临床进修计划、组织落实乡村医生培训计划,12市临床进修计划于2007年10月底前报省卫生厅。12市及其县(区)卫生局要指定专人负责本项工作,将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三)经费管理

本项目培训经费由省卫生厅农村卫生人才培训专款统一支付。

乡镇临床医生工作计划例2

一、领导重视,组织健全

县卫计委领导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卫计委主任为组长,业务副主任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了《镇平县卫生计生委、镇平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关于镇平县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等额对调”式支援实施方案》及工作计划,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二、团结协作,勤奋工作

依据方案计划,2018年7月—2019年7月县卫计委安排4家县直医疗机构向6家乡镇卫生院下派思想作风好、业务水平高、管理能力强、身体健康,能够指导受援医院医务人员工作的医疗、管理、医技等业务骨干人员 12人。派驻医务人员在6家乡镇卫生院内开展临床查房、临床教学、会诊、技术培训、手术示教、疑难病例和死亡病例讨论等,指导6家乡镇卫生院医师开展疑难危重病症诊疗。

根据6家乡镇卫生院的医院管理和临床实际工作需要,选择12名医护人员上派到县直4家医疗机构进行学习实践。对6家乡镇卫生院的上派人员,采取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相结合、以临床实践为主的方式,重点培训相关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常规、操作规范等业务技能。

三、工作扎实、成效显著

乡镇临床医生工作计划例3

1 国家要加大对乡镇医生的培训

鼓励地、市级卫生学校和有条件的县级卫校多为农村培养一些留得住,能在农村扎根的初级乡镇医生,逐步提高农村医生的专业水平,力争在十二五期间达到所有在农村从医人员都有相应的学历。

2 建立临床医生培训基地

县级医疗除承担为乡镇卫生院解决重大医疗卫生问题、进行技术指导、协调检查外,培养乡镇卫生院临床医生是一项十分重要而不可忽视的工作。县级医疗卫生单位要主动承担起此项任务,要根据各自的工作性质,积极创造办学条件,搞好乡镇卫生院临床医生培训基地建设,建造好符合标准的办学场地,配备一定的办学设备,开展综合知识、专科专病防治知识培训;举办各种学术会,开展专题讲座、典型病例讨论等,认真落实好人员教育培训的各项工作任务。

3 抓好在职培训工作

我们首先要做好引导医学生向一名合格医务人员的过渡工作,重点培养他们的适应能力、操作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决策处理能力,这是在岗教育的一个首要且重要的环节。工作5年以上的在职人员,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掌握了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进行扎实地岗位练兵,适时进行专题讲座、专科专病研讨、病例讲解等,使临床医生不断接受新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

4 做好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

要及时将年轻有为,工作责任心强,有发展前途的中青年临床医生选送到地市级以上医疗卫生单位进行2年以上进修深造。在此基础上还要有计划地做好高、中、初级临床医生的选送进修工作。

5 加强乡镇卫生院全面型人才的培养

乡镇卫生院医疗卫生工作有其独有的特点。这些特点要求临床医生掌握综合的医学知识,要培养具有医、防、治、管理一职多能,能医、能防、能治的综合人才。

6 要做好管理干部的选拔培养

管理干部的选拔任用要从严,要将德、才兼备,有管理能力,安心从事管理工作的干部选拔到管理干部队伍中来,管理干部队伍应保持相对稳定。

7 在对乡镇卫生院临床医生的培养上,医科院校还应该与农村卫生单位联手合作

乡镇临床医生工作计划例4

[中图分类号] R197.6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6(a)-0154-02

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乡镇卫生院作为农村疾控和保健的核心,作为国家卫生政策惠及农民的载体,其改革发展是新农合建立以来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容。近几年,乡镇卫生院的整体环境得到了不少改善,但由于各级政府对城乡卫生投入不均衡,政策贯彻不到位,使乡镇卫生院难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

1 存在的问题

1.1 观念陈旧,思想僵化,存在家长式管理

在新形势下,很多乡镇卫生院继续沿用“以药养医”的办院模式,依靠政府政策维持运作,靠拨款,不积极去研究医药消费市场,开拓服务领域。广大农民群众是乡镇卫生院的主要服务对象,有人一贯认为农民知识水平低,健康意识薄弱,乡镇卫生院存在只要不出差错事故,慢性病、小病没问题,大病、急病靠边站的思想,造成患者对乡镇卫生院的信任度降低。卫生院院长有“老子天下第一”的姿态,大事小事一手抓,其他领导班子袖手旁观,是非争议多,影响团结,制约发展。

1.2 人员身份复杂,缺乏医护人才

乡镇卫生院人员身份复杂,有医药卫生学校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也有卫生部门通过招工途径聘用的社会人员;裙带关系是乡镇卫生院的一大特点,家人、亲戚在一个医院工作的情况特别多见,人际关系复杂,盘根错节,给管理和组织协调带来一定的难度[1]。人浮于事,冷漠观望,致使工作效率低下。医护人员技术水平良莠不齐,低学历、低能力、低职称偏多,再加上乡镇卫生院条件艰苦、工资少、福利待遇差,高学历高技能的人才,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认为城里的工作有面子、有地位,不愿到乡镇卫生院,即使留下了也是暂时,一有机会就利用各种方法向上一级的医疗机构流动,这样会造成医护队伍的素质降低,阻碍医疗水平的提高。

1.3 药品管理不规范,临床药学工作滞后

药品管理是一个动态管理,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乡镇卫生院药品管理松散,采购随意,可以说是“需要药品就进货,进来药品就销售,库存余额就看盘存数”[2]。采购过程没有建立真实完整的购进、验收记录和档案。因此,很难保证药品的质量。另外乡镇卫生院的药房药库面积过小,设施陈旧、短缺,致使药房药库里的药品随意摆放,未划分区域按药品的性能和储藏要求分类放置和保管。无空调、冰柜、排风扇,除湿、遮光、防虫鼠设备不到位,一些贵重、特殊药品的储存条件很难达到要求,再加上有关涉药人员管理意识淡薄,药品的安全储存问题很多。

目前,我国的临床药学工作在大型医院中已初见成效,但在乡镇卫生院却停滞不前,基本空白[3]。药剂人员处在一种脱离临床、远离患者的工作状态。主要工作是发放药品、管理仪器、做检测、出报告。由于临床药学是非盈利,不但不赚钱还要投钱,所以多数乡镇卫生院药剂人员是兼职或虚设,很少组织到上一级医院做临床药学培训,忽视了药剂人员存在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开展具体工作几乎处在零的水平。领导不重视、改革不积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临床合理用药水平,影响了乡镇医院整体的医疗水平[4]。

1.4 财产物资管理不规范

乡镇卫生院财务人员缺乏,管理职责不明。多数乡镇卫生院只有一名财会人员,有的还兼职医院人事、统计及其他杂务工作。个别乡镇卫生院财产物资制度缺损,存在帐帐不符、账实不符的现象。库存物资管理随意性强,没有明确的条例制度,对医疗设备的采购存在盲目性,市场论证不足,使用率低造成资产闲置,维护成本高,导致资金浪费。

2 发展对策

2.1 改革卫生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卫生院运行效率

乡镇卫生院大多数领导医术水平较高,而医疗技术管理和质量管理比较薄弱,对卫生院的整体运营缺少把控力。特别是院长片面的认为领导就是管理并将二者混同起来[5]。乡镇卫生院应采用“管办分离”、“政事分开”的管理结构,由县级卫生部门监督、决策,具体事务由卫生院管理和执行,院长做好协调工作。试行管理者职业化改革,聘请专职管理院长,开拓服务领域,提高管理效率,提升医院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2.2 合理规划人力资源配置,提升全员素质

新医改要求政府做好卫生资源配置,其中包括人力资源规划。县级卫生管理部门应通过调研,统计出医护人员年龄、学历、职称、在编人数等指标占乡镇卫生院总人员的百分比。根据调研反馈信息科学地制定医护人员招聘和分配计划,力求人才类别互补,使其效应最大化,避免实际工作和创新研究中模式相似,思维单一。同时将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培养名额列入高校招生计划,定向委托培养,在校学费用由政府负担[6]。教育、卫生主管部门与志愿报考的学生签订协议,毕业后返回生源地,根据当地卫生人才的需求,服从卫生管理部门的调配。

乡镇卫生院在职人员通过成人高考、函授,获得专业知识的更新,提高学历层次,定期组织培训、进修、讲座等,提高在职人员的管理水平和业务技能。筑巢引凤,留住人才,创造惜才、护才的良好工作、生活环境,让医护人员获得事业上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提高工资待遇,深化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在评职称、进修学习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使乡镇卫生院做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吸引更多高技能、高学历人才。

2.3 加强药品监管,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确保群众安全用药

乡镇卫生院应对进入药房的药品严把“五关”,即:人情关、进货关、入库关、使用关和不良反应监测关,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从正规渠道购进药品,制订严谨、系统的进药条例,切实抓好采购工作。各级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改善药房药库等基础设施,医院领导必须克服“重医轻药”,根据需求增设库房、调剂室、分装室,购买调剂工作中必须的工作台、药橱、药架等设施,安装控温、通风、防潮等设备,为药品提供良好的储存条件,尤其是特殊药品的保管,确保药品质量安全。

当下,随着新药的大量涌现,药物的选取和使用问题很多。药剂人员应不断收集整理各种新药物的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等药学信息[7]。鼓励药剂人员参与临床用药,观察临床疗效,跟进查房,为临床用药提供合理建议。同时积累总结,撰写论文,将实践上升为理论。另外,建立药学监护体系,强化药剂人员在药学服务方面的职能作用,这样能更有效地保障基层患者合理用药。

2.4 财产物资管理科学化、合理化

首先,卫生院领导要重视财务工作,严格执行《会计法》中的相关制度;其次,健全卫生院内部控制制度,使记账、审批、经办、保管等人员的责权明确,相互分离且相互制约,推广运用信息网络,快速准确保存和提供数据报单;最后,加强财产物资核查工作,定期核对,做到账实相符,成立设备购置审查小组,对贵重设备的采购立项评估、权衡,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购买、租赁还是资源共享,以免造成资产闲置和资金浪费。

乡镇卫生院作为一个重要的基层医疗卫生组织,各级政府应加大对乡镇卫生院资金和设备的投入,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加强卫生院内部管理,促进医护人才队伍建设,最大限度地拓宽乡镇卫生院的服务项目和覆盖领域,使乡镇卫生院得到很好的发展,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雪玲. 基层乡镇医院如何以人为本抓好护理管理[J]. 中国校医,2009, 23(6):65.

[2] 华秀清,沈宏华,程森. 农村乡镇卫生院药房药库管理现状及对策[J]. 中国药事,2005,19(7):395-396.

[3] 周智敏. 临床药学工作在等级医院开展的现状与对策[J]. 赣南医学院学报,2009,29(5):804.

[4] 朱贤钦,朱晓莹. 浅谈乡镇卫生院药事管理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0,27(5):67-68.

[5] 徐学惠. 领导与管理在医院改革中的关系[J]. 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8,2(6):1.

乡镇临床医生工作计划例5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卫生厅、省中医药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医药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文件精神,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为广大农村提供中医医疗技术和预防保健服务,满足农民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巩固完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网,促进农村中医工作全面发展。

二、创建目标

从2013年12月份开始,以《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区)建设标准与评审细则》为标准,利用3年时间,建立健全以区中医院为龙头,以区人民医院、乡镇卫生院中医科为枢纽,以社区卫生服务站和农村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中医医疗保健服务网络,逐步建成中医机构设置合理,设施配套,专科特色突出,集预防保健、医疗科研、康复促进、健康教育于一体的中医服务体系,以简便、高效、优质的服务,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日益提高的中医医疗保健需求。通过精心组织,宣传发动,狠抓落实,强化重点,规范管理,力争在2015年12月底前,全面完成创建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区工作。

三、各单位职责分工

(一)区财政局:中医药事业费实行财政预算单列,占全区卫生总事业费10%以上,或近3年年增长比例高于卫生事业费的增长比例,用于中医药基础条件建设、服务能力建设、人才培养等工作;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中落实一定比例用于中医药预防保健工作。

(二)区发改委:将中医药工作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项目投入上给予倾斜。

(三)区卫生局:1.将中医药纳入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协调制定区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并积极协助组织实施。2.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有分管负责人,配备专职干部,分管领导和专职干部熟悉中医药政策、中医药管理知识和中医药工作情况。3.把中医先进区创建工作纳入各级医疗业务单位的年度考核内容以及院长绩效考评内容。4.制定全区中医药工作发展规划以及中医药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健全区中医药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实行目标管理。5.定期召开中医工作专题会议,调查研究全区农村中医药工作开展情况,安排部署整改措施,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6.督促指导医疗机构的中医建档建账工作,建立健全全区中医药工作综合台账。7.负责实施中医药人才培养工作。

(四)区人社局:制定中医药人才引进方案,对中医药人才引进采取倾斜政策,充实补齐中医药人才缺口。把中医药适宜技术纳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城乡合作医疗报销范围并适时提高报销比例。

(五)区药监局:加强医疗机构和药品市场的中药质量监管。

(六)区中医院:1.床位数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要求。2.一级临床科室达到10个以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科、眼科、针灸科、推拿科、肛肠科、皮肤科等)。3.医院和临床科室命名规范,符合《关于规范中医医院与临床科室名称的通知》要求。4.设备配置符合《中医医院设备配置标准》要求,积极配置中医诊疗设备。5.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从服务理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体现中医药文化的特点。6.中药房设置达到《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要求,中药煎药室符合《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要求。7.信息化建设达到《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要求。8.区中医院院级领导班子中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不低于60%;中医类别医师占医师比例不低于60%;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占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不低于60%。9.开展3个市级以上中医特色专科专病建设(含针灸理疗康复特色专科),形成两个以上在我区有影响的中医专科(专病)。10.急诊科(室)具备常见危急重症的救治能力,常见危急重症救治成功率不低于80%。11.制定并实施各临床科室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定期对方案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优化诊疗方案。12.中医类别医师熟练掌握本专业中医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含中医诊疗技术操作及常用中药方剂应用等)。13.积极采用中医非药物疗法,开展中医诊疗技术项目(以医疗服务收费项目计算)不少于60种,中医非药物疗法人次占医院门诊总人次的比例不低于10%。14.住院病案甲级率达到90%,中医处方书写符合《处方管理办法》、《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要求。15.积极使用中药饮片,门诊处方中,中药(中药饮片、中成药)处方比例不低于60%,中药饮片处方比例不低于30%。16.病床使用率不低于95%。17.在区中医院设立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有专门的示教室,配置视频会议系统、录音录像等设施设备,制定完善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制度,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18.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师资队伍,并以师资为主要成员成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专家指导组,建立长效的业务指导机制。19.分层分类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1)推广《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一册系列丛书,重点向基层临床类别医师和以西医为主的乡村医生推广临床简易、安全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和中成药合理应用知识。(2)推广《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二册系列丛书,重点向基层中医类别医师和以中医为主的乡村医生推广针灸、刮痧、拔罐、敷贴、推拿、熏洗、耳压等临床常用的中医药适宜技术。(3)推广《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三册系列丛书,重点向区中医院中医类别医师推广平衡针、铍针等中医药新技术。20.开展中医药康复服务。应用中医药康复手段,结合现疗方法,对中风后遗症、肢残等疾病进行康复治疗。21.区中医院设立中医预防保健科室,积极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并对乡镇卫生院中医预防保健工作进行指导。22.开展中医药人员和乡村医生知识与技能培训,有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有具体培训计划和措施,并注重培训的正规划、系统化,近3年辖区内区医院、区中医院、乡镇卫生院、农村村卫生室中医药人员均参加一次以上培训,培训率达到100%。23.开展中医药健康教育服务。负责资料提供和组织乡镇人员培训。24.农村居民中医药常识知晓率不低于90%,对区中医院中医药服务内容知晓率不低于85%,对区中医院中医药服务满意率不低于85%;区中医院中医药人员对中医药相关政策知晓率不低于85%。

(七)区人民医院:1.中医临床科室达到《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基本标准》要求。2.中药房设置达到《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要求,中药煎药室符合《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要求。3.门诊、病房等诊疗工作中执行有关中医药标准规范,开展中药饮片、中成药、针灸、推拿等不少于4种中医药服务。4.中医临床科室病床使用率大于80%,门诊日均中药饮片处方数和中医非药物疗法人次占本科室门诊人次比例不低于70%,日均门诊人次占全院日均门诊人次比例不低于5%。5.建立并完善中医临床科室与西医临床科室的会诊、转诊制度以及体现中医药特色的三级医师查房制度,把中医药服务拓展到西医临床科室。全院平均西医临床科室申请中医会诊次数大于6次/月;请中医会诊的西医临床科室占全院西医临床科室的比例大于80%。6.农村居民中医药常识知晓率不低于90%,对区人民医院中医药服务内容知晓率不低于85%,对区人民医院中医药服务满意率不低于85%;区人民医院中医药人员对中医药相关政策知晓率不低于85%。

(八)乡镇卫生院:1.全区镇卫生院均设置中医科和中药房,达到《镇卫生院中医科基本标准》要求。2.90%以上镇卫生院须设立1个以上中医诊室和1个以上其他中医临床诊室(包括针灸、推拿、理疗、康复、养生保健室等),并集中设置,在装修装饰上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形成相对独立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3.根据中医临床诊室设置情况配备中医诊疗设备,包括针灸治疗床、推拿治疗床、推拿治疗凳、针灸器具、火罐、TDP神灯、中药雾化吸入设备、刮痧板、电针仪、艾灸仪、智能通络治疗仪、颈腰椎牵引设备、中药熏蒸设备等。4.设置中药房,配备中药饮片柜(药斗)、药架(药品柜)、调剂台、药戥、电子秤、消毒锅、标准筛等,配备中药饮片不少于300种;提供煎药服务。5.乡镇卫生院中医药人员占医药人员总数比例不低于20%。6.乡镇卫生院能提供基本的中医医疗服务。7.乡镇卫生院门诊中医处方(包括中药饮片、中成药和中医非药物疗法)数占全院处方总数比例不低于30%。8.乡镇卫生院开展中医体质辨识服务,根据居民不同体质开展健康指导,并在居民健康档案中予以记录。9.开展中医药健康教育服务。乡镇卫生院能运用中医药理论知识,在饮食起居、情志调摄、食疗药膳、运动锻炼等方面,对农村居民开展养生保健知识宣教等中医药健康教育。10.农村居民中医药常识知晓率不低于90%,对乡镇卫生院中医药服务内容知晓率不低于85%,对乡镇卫生院中医药服务满意率不低于85%;乡镇卫生院中医药人员对中医药相关政策知晓率不低于85%。11.针对农村老年人、妇女、儿童以及亚健康人群等重点人群制定中医药保健方案,指导开展具有中医药特色的食疗药膳、情志调摄、运动功法、体质调养等养生保健活动。12.运用中医药知识和方法,开展不少于3种慢性病(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慢性支气管炎、肿瘤、骨关节病等)患者健康管理服务,对农村相关危险因素进行中医药行为干预。13.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积极参与传染病的预防工作。

(九)农村卫生室:1.至少配备电针仪、TDP神灯和中医治疗包(箱)(内含针灸器具、刮痧板、罐具、艾条等)等中医诊疗设备。2.40%以上的农村村卫生室配备中药饮片不少于100种,或者由乡镇卫生院统一配送;其它农村村卫生室配备中成药不少于50种。3.每个农村村卫生室至少有1名以中医为主或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4.农村居民中医药常识知晓率不低于90%,对农村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内容知晓率不低于85%,对农村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满意率不低于85%,农村村卫生室中医药人员对中医药相关政策知晓率不低于85%。5.每个农村村卫生室采取多种形式举办中医药预防保健科普宣传,每年不少于4次。6.农村村卫生室中医处方(包括中药饮片、中成药和中医非药物疗法)数占处方总数比例不低天30%。7.农村居民中医药常识知晓率不低于90%,对农村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内容知晓率不低于85%,对农村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满意率不低于85%;农村村卫生室中医药人员对中医药相关政策知晓率不低于85%。

(十)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1.将区中医医院纳入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将乡镇卫生院设立中医科、农村村卫生室提供中医药服务作为纳入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的必备条件。2.将中医药服务项目(包括中医药适宜技术)、中药品种(包括中药饮片、中成药、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新农合补偿范围。3.制定降低中医药服务起付线、提高补偿比例等鼓励政策,补偿比例提高不少于10个百分点,引导参合农村居民选择应用中医药服务,制定应用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的鼓励政策。

四、实施步骤

(一)启动阶段(2013年12月28日-2013年1月30日):成立区创建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区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制定创建工作相关政策和措施,召开省级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区创建工作动员大会。各责任单位制定工作方案并召开本单位创建工作动员会,营造创建氛围。

乡镇临床医生工作计划例6

二、基本原则

一)统一规划。以培训基地为中心,分级实施。转岗培训工作以《规划》为指导。社区、乡镇在岗临床医师为对象,全省统一规划,市州分配培训计划,县区确定培训人员,基层医疗机构落实培训任务。

二)立足省情。与社区卫生人员岗位培训工作、农村卫生人员在职培训工作相衔接,分类培养。根据我省卫生人员培训无专项经费的具体情况。根据每位培训对象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安排培训时间、内容与流程。

三)突出重点。以加强培训对象临床实践能力与临床实用技术为重点,提高能力。采取临床观摩、教学查房、病例讨论、基层现场指导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提高培训对象对常见病的临床诊疗水平,增强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四)责任分解。省卫生厅科教处拟定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实施方案,各负其责。建立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组织管理网络。负责方案实施的综合协调工作;省卫生厅妇社处负责组织实施社区医疗机构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工作;省卫生厅农卫处负责组织实施乡镇卫生院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工作;各市、州卫生局负责培训基地的管理和日常工作的监督检查;各县(市、区)卫生局负责培训对象的确定与相关工作的协调、沟通;各培训基地根据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建立指导老师与培训对象的一对一联系,具体组织实施全科医生培训、考核和培训效果评价。

三、培养目标

通过开展转岗培训。培养一支适应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全科医生队伍,提升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基本医疗技术水平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基本实现城市每万名居民拥有1.5名全科医生,农村每个乡镇卫生院1名全科医生的目标,基本满足“小病在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在身边”基层卫生技术人才需求,逐步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四、培训对象

一)培训对象条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从事医疗工作1年以上。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具有医学中专以上学历。有一定的临床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优先安排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骨干人员以及曾接受过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全科医师骨干进修或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岗位培训的人员。

二)培训对象选拔。省卫生厅科教处根据卫生部下达的培训任务。厅妇社处、农卫处向各市、州卫生局下达培训计划,按照我省培养目标向厅妇社处、农卫处分解任务。各市、州卫生局向各县、区卫生局分配培训名额,各县、区卫生按照培训对象条件确定培训人员名单,并上报市、州卫生局。

五、培训基地

一)基地确定。

1.理论培训基地。分别确定社区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转岗理论培训基地。结合全省基层医疗机构在岗人员培训工作实际。

2.临床技能培训基地。根据我省实际。分别承担本市、州培训任务。确定14个市、州医院为转岗培训的临床技能训练基地。

3.基层实践培训基地。以各县、区医院为主。由县、区卫生局遴选,选择部分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中心乡镇卫生院为补充。市、州卫生局确定。

二)基地职责。负责本基地教学计划制订、教学课程安排、教学质量检查与培训对象的日常管理。主要包括:根据卫生部的培训大纲安排培训对象的理论学习、技能培训和临床实践等。组织与实施培训对象科室轮转、进出科考核与培训结业考试、技能考核,组织管理指导老师与培训对象的培训计划的制订和落实。组织落实培训对象集中学习期间的生活安排与管理。

三)指导老师。理论培训指导老师由各基地相关专业任课教师担任。临床技能和基层实践培训指导老师应具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须经基地推荐,并有较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由市、州卫生局认定。

六、培训时间及方式

培训时间不少于12个月。基层实践不少于4个月。培训方式可采用集中理论培训、个别面授、临床观摩、学术讲座、科室轮转、基层现场指导、远程教学等多种形式进行。其中理论培训不少于1个月(132学时)临床技能训练不少于7个月。

原则保证培训大纲所要求课时的情况下。应本着“缺什么,对已参加过全科医生骨干培训、全科医生在岗培训、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岗位培训的人员。补什么”原则,由指导老师参考培训对象个人的意愿,采取按需分程、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方式相应缩短培训时间。

七、培训内容及要求

培训内容以卫生部制订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大纲》为主。主要包全科医学理论培训、临床技能训练及基层实践。结合我省基层医疗机构实际确定。

一)理论培训。重点学习全科医学及相关理论、医患关系与人际沟通、康复医学、心理卫生、预防医学和医疗信息管理等内容。远程教学为辅的形式进行。以集中面授为主。

二)临床技能训练。分为临床基础培训和临床科室轮转两部分。学员可以根据自己原来的专科,以轮转科室为重点。选择其中至少四个科室进行轮转。各科实习内容及时间,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

乡镇卫生院人员培训也可参照卫生部组织编写的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在职培训指导手册》和《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在职培训系列教材急诊急救指导手册》对培训内容做适当调整。

三)基层实践。主要是带教医师的指导下。使其掌握全科医疗服务技能和预防保健相关工作的能力,通过学员直接参加基层全科诊疗实践和病人管理活动。以培训讲授、具体工作实践、演示观摩、案例讨论等形式进行。具体为:

1.全科医疗服务技能实践不少于1个月。掌握全科医生的接诊方式、医患沟通技巧;以个人为中心的照顾方式;家庭保健的内容与方法、家系图的绘制与家庭结构分析;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与管理(每人至少完成2份规范的健康档案)社区常用药物的用量、用法及不良反应观察;双向转诊原则及其操作方式;病人群体和个体的健康教育技能(包括教育、咨询、评价等)至少组织实施一次群体性的健康教育活动;法定传染病报告程序。熟悉社区卫生服务需求评价、社区卫生诊断的原则和基本步骤;社区卫生服务计划、实施与评价的基本方法;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及团队合作的工作方法;儿童免疫规划知识和预防接种技术要求;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与处理规范;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务规范。

2.慢性病管理实践不少于0.5个月。掌握高血压、糖尿病、COPD脑卒中等重点慢性病人及高危人群的筛查、预防控制与连续性综合管理技能;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营养学基本知识;慢性病的膳食、运动及心理指导原则与方法;居民群体和病人个体健康教育的组织、实施和评价方法。解冠心病、COPD脑卒中等常见疾病的康复方法。

3.重点人群保健不少于1个月。包括《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规范》预防接种服务规范》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服务规范》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规范》熟悉老年保健的目标、内容、方法与要求;老年常见健康问题的预防、处理及居家照顾、家庭病床管理。掌握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及相关政策;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4.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妇幼保健院参观见习不少于0.5个月。解传染病的防控体系及工作流程;儿童保健、妇女保健体系、内容与方法。

5.基层卫生服务管理不少于1个月。熟悉基层卫生服务中的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常用评价指标、方法和程序;病人满意度调查及分析方法;基层卫生服务团队的工作模式;与社区组织和其他专业人员沟通的渠道和沟通的技术。解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运行及管理模式。

八、结业考核

结业考核由省卫生厅统一组织。考核内容分为理论考试和实践技能考核两部分,厅妇社处、农卫处、科教处和各市、州卫生局各负其责。对考试考核全部合格者由省卫生厅颁发《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合格证书》

厅妇社处、农卫处分别负责社区人员和乡镇卫生院人员的理论培训阶段的理论考试;各市、州卫生局负责临床技能训练和基层实践培训阶段的实践技能考核;厅科教处负责考试考核的过程监督和证书发放。主要检查培训对象的理论考试试卷、实践技能考核方式与过程、临床技能训练和基层实践记录。组织专家对培训对象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情况进行抽查。

九、组织实施

一)执行时间。

二)培训计划。

乡镇临床医生工作计划例7

【中图分类号】R2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302-01

对中药进行计划采购、质量验收与审配调剂是乡镇医院中药房的职能。由于中药质量事关临床治疗用药安全,为了让临床治疗过程能够达到辨证准确、处方正确、用药有效的治疗效果,就必须要求乡镇医院的中药房对重要质量管理予以高度重视,能够让中药调剂工作质量得到不断提高。不仅如此,还要以处方分析等措施将处方审配调剂工作的功能进行延伸,确保临床用药的合理。因此,乡镇中药房的计划采购以处方用药分析结果为指导,对医生合理使用饮片剂量进行指导,并让中药房饮片供应充足有保障,这对于避免盲目采购的浪费意义重大。

1.乡镇医院中药房管理的问题

1.1鉴别中药饮片质量条件不够。对饮片的真伪及品质优劣进行辨析无疑是中药房质量验收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乡镇医院一般条件比较差,没有专门的药检部门也就无法开展专业的理化、显微鉴别等具体工作。要避免中药饮片出现以假充真、以次充好这样的质量问题,对供货单位的诚信以及中药房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的依赖成为质量控制的唯一途径。而中药房管理人员也只能是靠经验处理,仅仅依靠对饮片性状、颜色等外观的观察以及尝味道、闻气味和水试、火试等手段来对饮片的优劣、真伪进行鉴别,这对饮片质量的全面检验显然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1.2必要的温控和冷藏设备缺乏。由于乡镇医院不够重视中药房,一般没有将温控和冷藏设备配备完善。如果没有把中药饮片贮藏妥当造成变质的话,对临床疗效肯定造成很大影响。再遇到高温和湿度大的高温,产生中药变质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容易变质的中药,如:蜈蚣、乌梢蛇等这些动物类中药饮片;莱菔子、薏苡仁、酸枣仁、柏子仁等种子类中药饮片;还有甘草、黄芪、瓜蒌等一些蜜炙的和含糖分的饮片等,都很容易被虫蛀。含脂肪油较多的桃仁、杏仁等种仁是容易泛油的中药,其他是那些中药含有比较多的黏液质、糖质。其他变异的现象还有潮解溶化、粘连、挥发、发霉变色、气味散失等等。由于这些饮片的变质对中药有效成分的变化造成直接的影响,也就对疗效造成了严重影响。

1.3相对落后的药房信息化。由于医师开具给药房的处方书写不规范、字迹不清晰,出错的几率也就增大了,经常分辨不清是桂枝、桔梗还是枣仁、杏仁等等。关于处方中的药名,有的属于同名异药[1],或者同药异名也有名称相近以及读音相仿等等[2],这些药名有很多种,比方:南沙参与北沙参、牛膝与川牛膝等,仅仅半夏,就有法半夏、姜半夏、清半夏等多种。如果出现在医生处方开出的中药名称与中药房的处方应付有出入的话,一些中药调剂人员的调配无法反应医生处方的立意,疗效自然会受到影响。乡镇医院中药房狭小的工作面积,无法炮制品种多的饮片,难以对临床需要进行满足。

1.4没有按规定的比例组方。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组方是抓中药的基本要求,不然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饮片的疗效,甚至有的没有任何医疗作用发挥出来。在当前,一些调配人员在配方上药量增减方面比较随意处理,一般是对处方中每味药总称量一次之后,再就以付数估分的形式调配其他所需要的,以手代具的时候也比较常见。

1.5只调配处方不交代特殊用法。比如,应单包先煎的石膏、磁石等矿物类中药;应包煎车前子、葶苈子等;对于薄荷、砂仁等含挥发性成分的药物应在后下。而应应烊化的是阿胶、鹿角胶等。如果没有把正确煎药方法、服药次数、时间、方法及用药期间和用药后注意事项向患者交代清楚,显然会对疗效造成影响。

2.解决对策

2.1开展临床中药学工作。对于那些具备一定条件的乡镇医院的中药房,应把临床中药学工作逐步开展起来,象把中药鉴定室建立起来,等等。把一些简单易行的理化、显微鉴定工作开展起来,可以开展对药材开展真伪、优劣鉴定及对饮片含水量进行测定等工作。

2.2做好处方中饮片使用量及用药频度差异分析工作。要对中药房采购计划进行科学指导,多采购那些常用的量大饮片;制定采购计划可以按照季节用药习惯进行计划,发散风寒药使用频繁的是春季,清热降暑药用量大是夏季,滋阴润燥药量增的是秋季,滋补药量多是冬季。这样可以避免一些浪费现象的产生。

2.3管理人员要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必须对药斗定期清理,拒绝接收那些与发票不符合、标志模糊或有破损等问题的药品。以先进先出、出陈储新为原则,对近效期饮片实行标志管理,调换要及时,尽量避免出现药品过期失效现象。中药的养护工作要积极做好,对药品根据光线、温湿度及通风条件等,加强冷藏、防潮、防虫、防鼠等工作,并定期检查和科学养护。

2.4加强药品信息化管理。临床医师通过电子单据把处方给药房发过去,根据收费票据病人到药房把药取出来,药师发货对应配方进行,不仅把工作效率提高了,也使用药安全有保证。

2.5书写药名要准确。临床医生应以药典或其他国家标准规定的名称书写药名开处方,这样才能保证中药调配人员根据医生处方的立意进行正确调配,避免出现错发的问题。

2.6调配炮制工作要得到重视。要对同一饮片的不同炮制品种进行扩大。在调配过程中,不能互相代用不同的炮制品,否则将有毒性产生也使疗效受到影响。同时,煎服法也要保证正确。

乡镇临床医生工作计划例8

一、国外农村医学生培养现状

农村基层缺少卫生人才不是中国特有的问题,全球许多发展中国家,甚至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1],都存在类似的问题。世界各国探索和实施了多种干预措施,为农村地区培养、吸收和保留卫生人才。如美国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出台美国乡村医学教育计划,主要包括医师短缺地区计划、乡村医师协助计划和乡村医学教育计划,一项调查研究显示,通过这些乡村医学教育计划,在乡村地区工作的毕业生稳定率为80%左右,它们是美国乡村医师培养的成功模式。英国积极实施农村全科医生激励计划,保障全科医生在服务量不足的情况下获得最低薪水,解决了留住农村小型社区医生的难题。印度政府也出台了乡村医生培养政策,即印度政府将5.5年制医学本科课程缩减为3.5年。印度将兴建15个培养乡村医生的医学院,以改善农村严重缺少医生的现状。于未来几年内兴建60所全新高等医学学府和250所护理院校,以此培养更多医学人才。1995年泰国公共卫生部实施了农村医生扩增计划,按照“农村招生,社区培训,家乡安置”的原则,每年专门为农村地区培养300名医生,使农村医生的比例从1994年的23%增长到2001年的31.5%。这些干预措施在不同环境下发挥着重要作用,值得我们借鉴。

二、国内农村医学生培养现状

为农村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医学人才是中国新医改的关键内容之一。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等四部门于2010年颁布了《关于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从2010年起,连续三年在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免费医学生培养工作,重点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卫生人才。医学院招收农村生源,学生入学前与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签订协议,在医学院接受5年的免费医学教育后,履行合同回当地乡镇卫生院服务6年[2]。这一政策若顺利实施,则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地区缺少合格医生的问题,2010年第一批入学的订单定向培养的医学生已于2015年7月毕业。这项政策的实施情况如何?与普通的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相比,订单定向培养的医学生在培养模式、就业意向等方面存在哪些差异?在中国社会变革和医改的大环境下,农村基层医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如何设计?回答这些问题,将有助于为中国农村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

三、农村医学生人才培养模式评价

1.基本情况

参与调查的206人中,男性105人(50.97%),女性101人(49.03%);1-15岁主要生活地在农村152人(占73.79%),非农村54人(占26.21%);家庭年收入3.12万元,每年需支付学杂费及生活费平均为0.84万元,有107人(51.94%)表示学杂费和生活费有很大的经济压力。

2.招录情况

34.46%的医学生表示他们选择农村订单定向的主要原因是毕业后有工作,排在第二和第三位的原因分别是高考分数限制52人(25.24%)和免学费44人(21.36%)。

3.培养情况

对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的培养方面,学校通过对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医疗人员岗位能力要求、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临床实践教学能力和赣南地区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以期为培养“学得实、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高素质全科型临床医学人才积累基础资料[3]。在融合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基础上,将全科医学、公共卫生服务等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增加了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课程模块,重视人文课程教育,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治疗、基层医疗临床基本技能与诊疗技术、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与方法的培养,以期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同时在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的实习安排上增加基层实习环节,实习时间比普通五年制临床医学生长一些。普通五年制临床医学通常临床实习一年,一般都在三甲医院,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除了在三级医院实习外,还会在县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部门实习4个月左右。

在所调查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中,对课程设置、临床实习安排、整体质量三个方面的满意度都集中在满意和一般两个选项,选择满意和一般的学生在课程设置、临床实习安排和整体质量三方面分别占了186人(90.29%)、162人(78.64%)和182(88.35%),说明大多数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是对其所接受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教育不满意的。另外,对临床实习安排不满意的学生名校多于课程设置和整体质量两个方面,说明有一定的学生认为临床实习的安排还需进一步完善。

4.就业意向

调查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中,大部分把县级及以上医院作为毕业后最希望的工作,其中,选择县级以上公立医院的89人(占43.20%),选择县级医院的93人(占45.15%)。只有极少数2人(占0.97%)愿意留在乡镇卫生院工作。

四、结语

在人才培养的背景需求方面,农村医生的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通过农村订单定向培养的模式,能解决农村医学人才需求量大与学生农村基层就业率低的矛盾,是缓解目前农村医学人才供应紧张的有效途径[4]。

当前,在我国医学教育领域中,对医学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育质量系统评价的研究不多,尤其针对农村订单定向和普通五年制医学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评价的比较研究几乎没有。本研究为一项跨学科的探索性研究,将教育学、评价学、卫生事业管理学、管理流行病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相结合,从教学管理的角度出发,以教育评价理论为基础,运用现代教育评价方法,借鉴流行病学研究的原理与方法,对高等医学院校农村订单定向和普通五年制医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结合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需求,特别是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分别针对高等医学院校和政府部门提出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人才培养的策略和建议,最终从数量和质量上解决农村基层人才匮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叶平,杨波,王魁英,等.国外部分发达国家全科医生的培养和使用概况[J].西南军医,2007,9(2):112-113.

[2]张海英,韦波,赵永祥,等.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8):1-2.

[3]黄林邦.农村医学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1.

乡镇临床医生工作计划例9

(一)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末,全县有医疗卫生机构218个(不含爱卫办、红十字会),其中县级医院2个,公共卫生机构9个,乡镇卫生院25个(中心卫生院6个,一般卫生院19个),村卫生室182个,其他医疗机构19个。汶川特大地震后,县级医疗机构和25个乡镇(中心)卫生院全部纳入灾后重建项目,规划建设资金31346万元,其中中央灾后重建资金投入10335万元,河北省对口援建及社会捐助资金21011万元,规划重建业务用房78169平方米。灾后重建完成后,全县乡镇卫生院和县中医院业务用房及设施设备得到极大改善,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县中医院已基本达到国家二级乙等中医医院标准。年末,全县开放中医床位70张,年中医门、急诊31000余人次,出院1950人次,病床使用率为82%。

(二)农村中医药工作成效显著。全县25个乡镇(中心)卫生院均建立了中医临床科室,配备了中医药人才。乡镇卫生院开放中医床位达50张,中医类别技术人员47人,占乡镇卫生技术人员33%以上。全县中医药服务量达32%,其中乡镇(中心)卫生院达39%,能开展10项以上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全县有90%的村卫生室配备了一名中医或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能够运用4项以上的中医适宜技术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

(三)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加强。县中医院积极开展中医特色专科(专病)建设,中医针灸科、肛肠科通过了市级重点中医专科评审,并制定了专科(专病)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制定了单病种、优势病种临床诊疗方案,并结合临床实践工作组织修订。全县25个乡镇(中心)卫生院中医科均开展了不同特色的中医临床业务工作。

(四)中医药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基本建立。期间,派遣进修学习110人次,招聘(考)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23人,参加西学中6人。“”末,全县共有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285人,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31%。在全县组织开展在职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温习四部经典”继续教育项目,持续开展中医药“三基”培训,共举办中医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训班15期。

(五)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不断增强。中医药在抢救地震伤员、灾后防疫、地震病员医疗康复和甲型h1n1流感防控、手足口病的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医药参与卫生应急工作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六)中医药文化建设取得进展。18个乡镇(中心)卫生院设立了相对集中的中医药诊疗服务区,县中医院在医院装饰风格上体现中医“精、诚、仁、和”理念,中医药文化日渐浓厚。随着“三好一满意”及“中医医院管理年”等活动的持续深入开展,服务宗旨和服务理念明显转变。“中医中药中国行”等中医药科普知识宣传活动深入到乡镇、农村、社区和家庭,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知识的知晓率大幅提升。

(七)中药材产业化发展初步见成效。锁江、土城厚朴种植面积达10.3万亩,年收入达3090万元。高村乡建成天麻培育基地,天麻无性繁殖取得突破。全县已基本形成以“公司+农户+基地”、“中药材协会和种植专业合作社为枢纽”、“农民有计划的种植和合理开发利用”的中药材产业发展模式,促进了农民群众进一步增收致富。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总量不足,整体业务素质较低。中医药卫生技术人才总数与服务人口的比例不合理,专业技术人员学历较低,缺乏学科带头人及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年龄结构和技术职称结构成为制约中医医药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的瓶颈。

(二)中医药发展保障资金不足。中医药诊疗设备配置、中医药人才培养、技术更新等资金投入相对不足,成为影响中医药发展的主要矛盾。

(三)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农村中医药发展相对滞后。鉴于我县特殊的地理自然因素影响,边远乡镇与九环沿线乡镇的中医药事业发展存在一定差距,加之乡村医生中医诊疗水平良莠不齐,致使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个别村卫生室中药房成了摆设,未实现预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中药材资源优势未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中药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未形成长效机制,中药仍以药商收购为主,大宗中药材如厚朴、党参、当归等优势品种未形成集保护、开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规模化发展机制。

“十二五”发展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中西医并重,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卫生工作方针,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优化中医药资源配置,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提高中医药的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率,推动中医药事业健康持续发展,不断满足人们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

二、发展目标

乡镇卫生院建成示范性中医科6个以上,建成以中医服务为主的示范性村卫生室50个以上。

加强对县中医院的管理,建成二级甲等中医医院。不断完善内涵建设,使医疗、科研、效益有较大的提高,成为名符其实的“医、教、研”中心。

加强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县中医院建成省级重点专科2个--针灸科、肛肠科;建成市级重点专科1个--骨伤科;县人民医院建成市级重点专科1个—针灸科。

培养市级名中医1名,县级名中医5名。

培养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5名,开展民间单验方收集、整理。

培养中医药业务骨干、学科带头人5名,引进高素质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20名。

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建立住院病区,床位达到20张。

县直医疗机构中医药平均服务量达40%以上,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量达50%以上。

县中医院开展中医诊疗项目70种以上,中药收入占药品收入的50%以上,其中中药饮片收入占药品收入的30%以上。

完成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分配任务,建成部级野生中药材保护基地。

建设成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主要任务

一、整合资源,拓宽中医药服务领域

(一)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强化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在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中整合现有卫生资源,合理规划和配置中医医疗机构。县中医院要坚持以中医特色为主的发展宗旨和办院方向,增加床位设置,到“十二五”末开放床位达到120张,增设中医肛肠科、针灸科病区;要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发挥“治未病”中心和基层指导科的作用,对25个乡镇(中心)卫生院、182家村卫生室的业务指导、技能培训要形成制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长效机制,县、乡、村三级中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协作程度更加完善。全县村卫生室纳入“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以提供中医药规范化服务的村卫生室数量要达到90%以上。

(二)加强中医药行业管理职能,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按照《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指南(试行)》、《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创建标准》,加强对县人民医院的管理,开设中医科病区,床位配备不少于医院标准床位的5%,每床至少配备0.4名中医类别医师,初步形成院内中医医师会诊机制。鼓励有资质的社会团体、个人参与中医医疗机构的建设、开办,合理规划区域间中医医疗机构的设置,形成城乡结合、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监管有力、适应群众医疗服务需求的中医医疗保障体系。

(三)突出中医药特色,推进扶持中医药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充分利用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职工和居民医疗保险医疗保障平台,拓展中医药诊疗服务项目的报销范围、提高报销比例,逐步完善本县自采、自种、自制、自用中草药(制剂)目录,确保目录内药材的安全、有效。

在公共卫生服务中落实中医药服务专项经费,将各医疗机构运用中医药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逐步形成标准统一、考核灵活、奖惩有效的机制,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健康教育、文化宣传、知识普及、预防保健、传染病防治中的特色和优势,切实开展“治未病”工作。

加强县中医院对外交流和对内指导工作的引导、监督、管理,在“十二五”末将其打造为县内中医医疗、科研、教学中心,创建成为国家二级甲等中医院。

二、加强特色项目建设,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和作用

(一)全力推进重点专科建设。“十二五”期间,县中医院完成2个省级重点专科建设,并将中医骨伤科建设成为市级重点专科。各乡镇中心卫生院要将中医康复、针灸理疗作为重点建设科室,到“十二五”末25个乡镇(中心)卫生院要建成中医特色临床科室18个,着力落实好“打造四中心、四重点”的卫生发展战略。

(二)加强中医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和内涵建设。深入开展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开展自查评估,邀请专家指导,逐步建立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长效机制。按照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行业规范和中医医院等级评审标准,实施县中医院标准化建设。按照规范标准配备中医药人员,逐步调整、引进中医药人员,优化县中医院领导班子、中层干部、卫生技术人员队伍,并达到规定的比例。

县人民医院按照《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基本标准》、《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创建标准》建立中医住院病区,中医床位数不低于医院标准床位数的5%。

加强临床科室建设,调整科室布局、优化服务流程、添置必备的中医诊疗设备,推广中医临床路径,制定并优化各科室单病种、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安全、有效、特色优势突出的中医诊疗服务。研制和开发2—4种疗效明确、安全性高的院内制剂,拓展中医药服务,到“十二五”末,中医院中药收入力争占药品收入的50%以上,其中中药饮片占药品收入的比例达到30%以上。

(三)全面推进中医药文化建设。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医医院文化建设指南》的要求,将县中医院作为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阵地,从办院理念、医院管理、人才培养、行为规范、诊疗活动等方面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充分利用好医院内外墙面和病员活动区域,做好中医药文化氛围的营造。开展中医药“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举办多种形式的中医药科普知识宣传活动,提高中医药的社会认知度,引导民众了解中医药科普知识,选择中医药服务。

三、加强基层中医药工作,夯实中医药服务网络基础

(一)全力实施基层卫生机构中医科、中药房标准化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25个乡镇(中心)卫生院要以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的创建活动为契机,严格按照《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基本标准》合理调整中医诊疗区域的布局,形成科室相对集中、中医文化氛围较为浓厚的就诊环境;中药房是基层中医诊疗业务开展的重要保障,各乡镇卫生院要对照《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的要求建立一个与本院中医诊疗业务需求相适应的中药房;执行《医院中药饮片管理规范》的饮片质量要求,保证饮片质量。

村卫生室提供中医药服务要达到全覆盖,重点打造服务人口较多、地理位置较优的村卫生室,中医药卫生服务量占总服务量的60%以上。在全县范围内深入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实现所有医疗机构全覆盖,每个村卫生室能够开展5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每个乡镇卫生院掌握12项以上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并能够结合本乡镇常见病、多发病形成2—3个常规诊疗方案。

(二)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中医药业务协作。县中医院基层指导科要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工作制度,对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业务指导要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建立长效的监督管理机制。乡镇卫生院要形成对村卫生室中医药业务指导的制度,定期对乡村医生开展中医药“三基”培训。

(三)完成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工作。在巩固省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的创建成果基础上,力争在“十二五”初期完成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的创建工作。

四、加速中医药人才培养,提高中医药队伍素质

(一)制定保障农村中医药人员“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政策措施。完善中医药人才培养和使用制度,制定免费定向培养中医药人才方案和面向基层中医药人才招聘计划。将农村有一技之长中医药人员纳入乡村医生管理。完善基层中医药人员资格准入、职称评聘和相关保障制度,提高基层中医药人员待遇。在制定基层卫生技术人员集中招(考)聘计划中,将中医药类人员招(考)聘比例提高到10%以上,并对有基层中医药技术(经历)从业人员在报考或录用方面予以倾斜。在招聘乡镇卫生院执业医师、实施“阳光天使计划”项目中,注重提高中医类人员招聘比例。到“十二五”末,全县中医药类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要达到医药类专业技术人员总数20%以上,其中县中医院中医药类人员要达到本院医药类专业技术人员60%以上,乡镇卫生院中医药人员达到乡镇医药人员总数20%以上,每个村卫生站至少有1名中医或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

(二)加强基层中医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通过在职学历教育、继续医学教育、温习“中医四部经典”、中医药“三基”培训、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全面提高中医药人员业务素质。

(三)加强基层中医药技术骨干培养。通过集中理论学习和专科进修的方式,开展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岗位培训、规范化培训和骨干培训。总结首届名中医评选的经验,完善、细化名中医评选程序,“十二五”期间完成5名县级名中医的评选活动,培养1名市级名中医。遴选5—10名有资质的中医类别本科生作为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继承人,有计划地培养一批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充实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后备力量,增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后劲。

五、发展中医药产业

打造部级野生中药材保护基地。以全国第四次中医药资源普查活动为契机,做好我县野生中药材资源的调查工作,摸清县内主要中药材品种的分布、蕴藏量以及优势中药材基本情况,为制定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提供依据。大力包装和推广中药材产业发展项目,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力争在三年内建成部级野生中药材保护基地,逐步将我县中药材资源优势转化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产业优势。

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切实落实中医药相关政策

各有关部门及乡镇人民政府要把扶持和发展中医药事业作为关心群众、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大事,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把中医药发展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区域卫生规划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规划,促进中医药事业与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省中医药条例》和《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分工协作、通力配合,逐步完善以政府领导牵头的中医药工作协调机制,加强统筹管理和督查考核。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加强对中医医疗机构的管理,扩大中医药诊疗项目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报销范围,加强中医药人才培训与引进,扶持中医药科技发展,加大对中医政策和中医药科学知识的宣传,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深化改革,积极发挥中医药的作用

中医药行业要积极参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中医药在医改工作中的比重,发挥中医药在新时期卫生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县中医院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经营模式、分配制度、人力资源配置等方面,既要体现政府举办的公益性,又要适应市场经济与健康服务的需求。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要将中医药服务作为农村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的主要内容,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廉、效”的特色优势,切实减轻群众看病就医困难。

三、加大投入,保障计划和规划的顺利实施

乡镇临床医生工作计划例10

关键词:

全科理念;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共卫生课程

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就业主要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3》记载,2012年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业(助理)医师大专学历者占41.0%,乡镇卫生院执业(助理)医师大专学历者占41.4%,可见专科层次医疗卫生人员是基层卫生机构的主力军。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输送高素质实用型医学人才,我校临床医学专业于2010年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公共卫生课程也随之进行创新改革,现报告如下。

1改革背景

为顺应人民健康需求增长和深化医药体制改革要求,我国于2009年启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主体机构。在该背景下,基层医疗机构承担的工作任务逐步从过去单一的医疗服务转为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并重,即要求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必须同时具备开展基本疾病诊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

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水平低下,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数量、素质、结构均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在许多乡镇卫生院,可胜任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人员严重缺乏,明显阻碍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何坪[1]等人对重庆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卫生机构进行调研,以评价专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结果表明,重庆市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师数量及能力均处于较低水平,几乎没有专业的全科医师;三年制临床专业毕业生临床基本诊疗能力不强,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不力,缺乏相关理念、知识和技能,难以独立开展和全面承担相关工作,素质普遍偏低,自我职业归宿感也较低。

同时,《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2~4]等的相继出台,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专科医学教育应以“3+2”模式着力培养全科医生,即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工作的三年制医学专科生,毕业后接受两年的临床和公共卫生技能培训。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为重点,强化临床实践技能以及全科医学知识培训,并将其作为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

2改革措施

根据“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任务,临床医学专科教育应围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六位一体的基本要求,深化三年制临床医学专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强化全科理念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培养。为提高临床专业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与水平,应在原有预防医学课程基础上,针对具体工作岗位能力需求进行必要的建设与改革。

在此基础上,我校公共卫生教研室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与内容进行大量调研[5],结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6],针对临床类学生编写了《基层预防保健技术》教材。教材共十一章,内容即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高血压、2型糖尿病)、重性精神性疾病患者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中医药健康管理、卫生监督协管。在编写过程中,将预防医学、健康保健等基础知识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有机融合,并编写配套的实训教材,使实训内容按章节整合;改革教学方法,探讨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并聘请基层医疗机构一线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进行教学和实训指导,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同期开发了课程教学网站,包括课程相关资料及课外学习资源链接,学生可在课后进行自主练习及拓展学习;同时,在临床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增加基层医疗机构实习内容[7,8],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本课程教学使专科临床类学生能理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意义,掌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要求与技能,为以后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顺利开展相应工作奠定基础。

3讨论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临床医学专业专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主力军,应同时具备开展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在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公共卫生课程较少,仅有预防医学一门课程,与基层实际工作结合不太紧密,应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公共卫生能力培养。《基层预防保健技术》即是在全科理念指导下,综合采用调研、查阅文献资料、专家研讨等方法,针对临床医学专业专科生开发的基层实用性校本教材,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对其他高职医学院校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该教材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和要求进行编写,并配套相应的实训教材和网络资源,针对性地提高临床专业学生基层工作能力。在课程教学中应注意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强调实训操作。如在讲解居民健康档案建立与管理时,让每一名学生自己创建一份健康档案,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同时在临床见习与顶岗实习中增加相应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内容,以培养真正的全科医师。我校基层预防保健技术课程于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国家相应政策规定不断更新,以更贴近实际岗位工作任务。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习评价结果显示,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意识及能力均较以前的学生有所增强,岗位胜任力有所提高。综上所述,我校自主开发的基层预防保健技术课程能有效提高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符合专科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但因为是一门新课程,如何使教学内容和方法更贴近实际岗位需求,尚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何坪,邓宇,罗利刚,等.重庆市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全科医学教育研究,2011,14(124):3593-359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Z].教高[2012]6号.2012-05-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Z].教高[2012]7号.2012-05-07.

[4]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Z].国发〔2011〕23号.2011-07-07.

[5]谭涛,肖智勇,郝坡,等.以需求为导向整合高职高专类临床医学教学内容的探讨[J].重庆医学,2012,41(36):3905-3906.

[6]秦怀金,陈博文.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规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乡镇临床医生工作计划例11

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就业主要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3》记载,2012年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业(助理)医师大专学历者占41.0%,乡镇卫生院执业(助理)医师大专学历者占41.4%,可见专科层次医疗卫生人员是基层卫生机构的主力军。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输送高素质实用型医学人才,我校临床医学专业于2010年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公共卫生课程也随之进行创新改革,现报告如下。

1改革背景

为顺应人民健康需求增长和深化医药体制改革要求,我国于2009年启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主体机构。在该背景下,基层医疗机构承担的工作任务逐步从过去单一的医疗服务转为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并重,即要求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必须同时具备开展基本疾病诊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水平低下,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数量、素质、结构均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在许多乡镇卫生院,可胜任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人员严重缺乏,明显阻碍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何坪[1]等人对重庆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卫生机构进行调研,以评价专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结果表明,重庆市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师数量及能力均处于较低水平,几乎没有专业的全科医师;三年制临床专业毕业生临床基本诊疗能力不强,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不力,缺乏相关理念、知识和技能,难以独立开展和全面承担相关工作,素质普遍偏低,自我职业归宿感也较低。同时,《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2~4]等的相继出台,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专科医学教育应以“3+2”模式着力培养全科医生,即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工作的三年制医学专科生,毕业后接受两年的临床和公共卫生技能培训。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为重点,强化临床实践技能以及全科医学知识培训,并将其作为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

2改革措施

根据“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任务,临床医学专科教育应围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六位一体的基本要求,深化三年制临床医学专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强化全科理念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培养。为提高临床专业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与水平,应在原有预防医学课程基础上,针对具体工作岗位能力需求进行必要的建设与改革。在此基础上,我校公共卫生教研室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与内容进行大量调研[5],结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6],针对临床类学生编写了《基层预防保健技术》教材。教材共十一章,内容即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高血压、2型糖尿病)、重性精神性疾病患者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中医药健康管理、卫生监督协管。在编写过程中,将预防医学、健康保健等基础知识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有机融合,并编写配套的实训教材,使实训内容按章节整合;改革教学方法,探讨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并聘请基层医疗机构一线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进行教学和实训指导,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同期开发了课程教学网站,包括课程相关资料及课外学习资源链接,学生可在课后进行自主练习及拓展学习;同时,在临床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增加基层医疗机构实习内容[7,8],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本课程教学使专科临床类学生能理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意义,掌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要求与技能,为以后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顺利开展相应工作奠定基础。

3讨论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临床医学专业专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主力军,应同时具备开展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在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公共卫生课程较少,仅有预防医学一门课程,与基层实际工作结合不太紧密,应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公共卫生能力培养。《基层预防保健技术》即是在全科理念指导下,综合采用调研、查阅文献资料、专家研讨等方法,针对临床医学专业专科生开发的基层实用性校本教材,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对其他高职医学院校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该教材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和要求进行编写,并配套相应的实训教材和网络资源,针对性地提高临床专业学生基层工作能力。在课程教学中应注意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强调实训操作。如在讲解居民健康档案建立与管理时,让每一名学生自己创建一份健康档案,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同时在临床见习与顶岗实习中增加相应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内容,以培养真正的全科医师。我校基层预防保健技术课程于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国家相应政策规定不断更新,以更贴近实际岗位工作任务。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习评价结果显示,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意识及能力均较以前的学生有所增强,岗位胜任力有所提高。

综上所述,我校自主开发的基层预防保健技术课程能有效提高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符合专科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但因为是一门新课程,如何使教学内容和方法更贴近实际岗位需求,尚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 丹 杨柳清 单位: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何坪,邓宇,罗利刚,等.重庆市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全科医学教育研究,2011,14(124):3593-359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Z].教高[2012]6号.2012-05-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Z].教高[2012]7号.2012-05-07.

[4]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Z].国发〔2011〕23号.2011-07-07.

[5]谭涛,肖智勇,郝坡,等.以需求为导向整合高职高专类临床医学教学内容的探讨[J].重庆医学,2012,41(36):3905-3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