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服务调研报告

服务调研报告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1-25 16:41:36

服务调研报告

服务调研报告例1

为了解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进各中心的业务发展,满足辖区人民日益增长的公共卫生服务需求,3月3日6日,王向东副局长带领区社区卫生服务指导中心人员,到全区10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调研。调研采取看、听、议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细致了解各中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药品三统一、信息化等工作的开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情况

近年来,我局不断加强领导,各中心能认真落实全区卫生工作的总体部署,医改政策得到落实,全区不断加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力度,公共卫生服务运行机制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社区卫生服务实现了全覆盖;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认真实行药品三统一和零差价销售,各项工作指标名列前茅,百姓得到了实惠;西大街等5所中心能应用省卫计委的信息化软件管理门诊医疗业务,10所中心已全部开通应用公共卫生管理系统;各中心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进一步提高,2014年我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被市卫生局评为优秀等次。

二、存在问题

(一)基层单位基本医疗业务发展缓慢。在近年来的医改方案中,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不断重视和强化,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完成公卫项目指标后,经考核合格,每年都将公共卫生经费划拨到各中心,真正体现政府出资,百姓受益。但在医疗工作中,由于长期的人才匮乏、技术薄弱、医疗风险增加、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繁重等问题,各中心医疗业务发展缓慢,基本没有设立新的科室或者发展重点科室的计划,基本诊疗能力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削弱。同时,区财政对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对医疗收入返还比例较低(医疗收入按30%返还),加上医疗风险较高,使得无病床设置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净收入寥寥无几,30%返还,远远不够设备维护、维修、更新等(日常公用)支出。所以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认为,只要干好公共卫生工作,基本医疗干多干少差别不大,工作人员也没有核心驱动力,发展医疗业务热情不高,工作创新及技术创新都未充分体现,基本医疗总体呈停滞状态。

(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与基本医疗割裂严重。加强社区慢性病人的管理是公共卫生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尤其是社区居民中文化水平较低的慢性病人及部分弱势群体,他们即不懂防治知识,无预防意识,普遍健康意识淡薄,未进行及时有效诊治。在对慢性病人的管理上,大部分中心目前只停留在应付考核等表面文章上。具体表现在:一是参与健康管理的人员并非全是全科医师,无法提供居民真正需要的服务和管理,对慢病病人的管理仅局限于打打电话问候一下。二是部分全科医师有重治疗,轻预防,重已病,轻未病思想,不重视健康教育,很多社区居民健康教育课形式重于内容,或为完成考核任务,未达应有实际效果。三是部分人员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聘用人员或者临时人员,对慢病管理只是作为应付单位的一种手段,慢病管理水平达不到对慢性病患者进行规范管理的要求,未能有效提供规范扎实的医疗服务。北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今年在慢病管理上也有新的思路,计划成立慢病管理科,将慢性病人的管理统一由医务科管理,让基本医疗与慢性病管理结合,达到规范化管理。

诸如此类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两张皮相互脱离的现象,在居民健康档案、责任医师团队、老年人康复等工作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直接影响到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实际效能。

(三)信息化软件功能缺陷依然较多。目前,全区已经有10家单位使用省卫计委统一配发的公共卫生管理系统,5家单位应用医疗业务管理系统,但由于该软件处于新研制试用期,许多功能设计不全,加之由于是互联网模式,导致响应速度、系统崩溃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调研的过程中,各单位普遍反映在使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比如没有同居民医保的链接功能,使用单位的工作人员需要将数据再次录入居民医保软件中才能实现费用报销的相关手续。同时,软件的财务数据统计、门诊药品处方统计数据不能满足要求,相关报表数据统计不全;医技管理界面不能应用等问题,省卫计委还没有完全解决,虽然我们已多次协调省卫计委信息中心进行较大改动,但已使用的单位对软件多有抱怨,没有使用的单位在推广时也顾虑重重。我们经过总体评价:该软件没有明显提高临床管理的效率,与各单位使用的老系统上没有功能上的提升。这些软件本身存在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单位的使用积极性,从目前的状况看,尚不具备软件系统的验收条件。

(四)双向转诊工作条件未真正具备。由于服务设施、医疗设备、技术力量等方面限制,加之医疗保险等政策制度不完善,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就医习惯和流程还未形成,除过土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外,其他社区服务中心与大医院的双向转诊机制还未真正建立起来,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健康发展。目前,大医院还是人满为患,而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人员稀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辖区签约的大医院的转诊行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双向转诊目前还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

(五)药品三统一管理工作需要协调。由于目前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使用的药品由省上统一来管理,导致在采购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使基层使用不便。一是市场药房中有些药品已经降价了,然而网上还没有降价,百姓开药时对此有埋怨,如经常使用的丹参滴丸和阿斯匹林肠溶片;二是有些常用的基础类的用药由于价格便宜,在网上采购不到,如一毛钱一支的肾上腺素注射液、普通胰岛素等药品;缩宫素注射液是临床上经常使用的药品,没有0.1元/支的,而每支10多元倒是挂网,可以采购,这些问题的存在,根本原因是省上对基层药品采购限制较多,自身维护更新速度较慢所造成的。

(六)健康档案利用率低、准确率低、没发挥应有作用。目前我区健康档案已经导入到省厅的信息库中,但真正的是健康档案的使用范围较小,部分为死档,利用率低,基本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应有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为了应付公共卫生工作的检查要求而设。同时,各别单位反映,在65岁以上老年人体检中,体检项目过少,只能做一些常规的健康检查,部分高端人群想做的体检项目在基层均无法开展,疾病检出率底等现象普遍存在,65岁以上老年人体检的实际意义倒底有多大,还需进一步验证。

三、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应加快托管模式的实施步伐。目前,交大一附院与雁塔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了医联体,运行状态良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资源有限,人才少,每天接诊的患者不多,很多患者也不愿去,另一方面大医院人才济济,但发展空间受限、患者进不来。而我区实行托管模式的医疗联合体可以有效解决这一方面的问题。今年以来,我局将土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交由西电集团医院托管,进一步构建新型城市医疗服务体系,破解基层医疗机构管理服务瓶颈。通过一年的托管实践,已初见成效。托管工作是促进我区社区卫生服务健康发展的一项有效举措,也是大胆探索新时期医改服务模式的一种新的尝试,对促进医疗资源有效整合,加快人才的合理流动,提高医疗水平和落后的技术,快速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必将产生积极作用。

(二)各单位应加强管理,将基本公卫和基本医疗有机结合。基本公卫服务和基本医疗两者不能完全割裂,应有机结合。既要通过做实基本公卫服务吸引更多的居民接受基层医疗服务,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首诊率;也要发挥基本医疗的带动效应,让更多的居民享受免费的基本公卫服务,提高居民的防病意识。要做好这个结合,最根本的办法是要有专业的人才,各中心要加快专业人才引进步伐,吸引更多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医学高校毕业生到单位工作。基本医疗水平提升了,公共卫生水平也必然会得到提升,这就要求要加大基层卫生服务人员培训力度,采取中长期培训、临床进修、学历教育、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加强单位人才的培养,充分体现自身的医疗和公卫水平。

(三)加强宣传,促使双向转诊的实行。提升群众认可度与信任度,努力引导群众形成小病在社区就医的习惯,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挥好在全区综合卫生保障中的基础作用。加强引导和协调,促进社区卫生机构与辖区大医院建立长期稳定的双向转诊合作关系,使二者合理分工、错位服务、密切协作、相互支持,努力形成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机制和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格局。

(四)切实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与水平。我区的公共卫生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群众的健康水平,每半年、每年的考核只是一种手段,并不是目的。避免公共卫生工作纸上谈兵式的管理,就是要从维护居民健康利益出发,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监督制约机制,严格规范公共卫生服务行为。把提供高质量的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各中心发展的核心,加强业务培训和业务考核,推行德能勤绩、注重实绩的考核分配制度,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和能力,为居民提供多层次,高质量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

(五)加大协调力度,做好软件功能的完善工作。针对省厅配发的信息化软件存在的问题,我局同省卫计委、天网软件公司进行过多次沟通和协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存在问题。今后,我们依然要加大协调沟通力度,及时、客观的向省卫计委反映使用中发现的新问题。周内,我们向省卫计委信息中心领导作了专题汇报,对存在的问题积极修改完善。同时按照上级要求,继续加大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促使各单位提高执行力,将责任层层分解、逐级落实,防止出现因某环节推进不力、重形式轻实用等问题,确保如期完成相关任务。

社区卫生服务调研报告范文(二)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4月1日,在市人大常委会领导的带领下,我委组织部分常委会委员和人大代表对我市社区卫生事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视察调研,实地察看了青龙、五星、三井3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青龙紫云苑社区卫生服务站,并听取了市卫计委关于全市社区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的汇报和4个城区卫计委负责人的意见建议。在常委会视察调研之前,我委先后到天宁和钟楼区进行调研,重点察看了政府、社会力量和医院举办的三种不同类型的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分别召开了部分居民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座谈会,并赴杭州江干区、上海长宁区考察学习。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市政府和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的精神,围绕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总体要求,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发展,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坚持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注重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可及性,按照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多渠道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原则,积极制订和实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调整和优化配置基层卫生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以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目前,全市共建成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7家(其中,政府举办的25家、社会力量举办的1家、医院举办的1家),共开设床位1180张,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站108个,基本形成了每个街道有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15分钟健康服务圈的格局。按照国家、省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标准和条件,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以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抓手,积极开展创建活动,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建设、基本装备的投入,新建和改扩建了一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更新了设施设备,加强了机构内涵建设,先后创建成3家全国和20家省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些示范中心功能分区合理、服务流程顺畅、就医环境舒适,切实起到了示范带动效应。

(二)社区卫生服务功能逐步清晰。按照新医改的要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从管理体制、补偿机制、药品供应、人事分配等方面积极探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逐步建立社区卫生服务运行的新机制,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功能,努力实现由过去片面注重医疗服务向六位一体功能并重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面履行以维护社区居民健康为中心的职责,开展建立健康档案、组织健康教育、定期为65岁以上老人提供体检、妇幼保健、儿童接种预防疫苗等11类43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进一步强化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初级诊疗和慢性病管理、康复服务职能,并从2012年起启动实施了家庭医生制度,逐步推行全科医生(团队)与社区居民建立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从原来的坐堂行医逐渐转向上门服务和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目前,全市共组建全科团队219个,重点人群签约率81.04%、居民签约率28.55%,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81.07%,65岁以上老人健康管理率95.42%,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疾病等人群规范化管理率分别为87.61%、86.76%和98.42%。2014年,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急诊445.4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83%,门急诊均次费用93.57元,比三级医疗机构低158.43元,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率达51.2%。

(三)社区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围绕基层医疗卫生改革发展和努力满足社区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措施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能力建设。一是按照《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初步建立了全科医生制度。全科医生主要有二种来源,一种是对符合条件的原基层在岗临床或中医类别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经过半年的转岗培训,取得全科医生资质;另一种是从具有本科学历的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中招收(机构新进人员由单位发工资,社会招聘人员由财政发3万元/年生活费),经过三年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将其执业范围变更为全科医学专业。目前,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有全科医生458名,其中,经过三年规范化培训的合格全科医生232名。二是推行市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建医疗联合体,实施对口帮扶。由市级医院选派医疗专家或青年骨干到基层定期坐诊、挂职,组织基层医务人员到市级医院进修学习,帮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强特色专科建设,提高医疗技术和管理水平。三是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广泛推广运用中医适宜技术。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都设有中医科和中医综合服务区,并分别建成了8家省级、10家市级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二、我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我市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为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发挥了应有作用,并逐步得到社区居民的认可。但对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要求和人民群众的需求,仍有较大差距,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制约着社区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的建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设施有待加强。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建设、设施装备、环境条件虽然有了明显改善。但随着形势的发展、需求的增长,加之规划相对滞后,除原来由乡镇卫生院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机构外,当初老城区通过整合利用原有资源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普遍存在业务用房小、布局不合理等问题。特别是2012年新定的全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明确规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筑面积不得低于3000平方米(原为1500平方米),并要开设病床30-50张。而我市先期编制的《常州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2010-2020年)》已显得不相适应,以致一些机构面积不达标,无法开设病床;一些机构设备陈旧,没有按标准化要求配备更新。

(二)相关政策不够配套。上一轮医改实施以来,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快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机制改革的政策措施,促进了社区卫生事业的发展。但从基层和群众的反映来看,某些方面并不尽如人意,特别是相关政策不够配套,运行情况不大理想。譬如:在药品供应上,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制度后,许多低价药品退出市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只能使用省定的588种基本药物,居民习惯的常用药,包括专家门诊开出的职工医保目录中的药品在社区卫生机构部分配不到,患者反响较大,基本药物不仅满足不了群众的用药需求,而且影响了基层特色专科的发展。在编制核定上,我市是按照2009年省定标准核配的,标准较低,尤其是药剂、检验、B超、放射等岗位只各配1名,显然不尽合理,而随着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的拓展和家庭医生制度的实施,原来核定的1872名编制已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在收入分配上,实行绩效工资后,社区卫生机构一定程度上由过去的做事养人变成了养人做事, 出现了新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现象,虽然制定实施了新的考核办法,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得到执行或执行不到位。同时绩效工资的封顶和收入的基本平均,导致干多干少一个样,且干的多、错的多、扣的也多,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不升反降,甚至推诿病人。在财政补助上,我市采用补供方服务需方的政策,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经常性收支差额由财政兜底,造成亏得越多补得越多,亏得越少补得越少的削弱医疗的现象。在医保定额上,我市社区卫生机构实行按次均费用3100元的标准核定医保定额支付;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实行总额预付政策,经测算后次均费用大致为二级医院8000元、三级医院12000元。目的是降低医疗费用,但实际情况是社区卫生机构选择性收治病人,赚不到钱或有风险的都往上级医院推,结果是小医院住不进、大医院也住不进,使社区卫生机构资源(病床)得不到有效利用,同时推高了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在收费价格上,实施家庭医生制度后,我市规定一级护理收费9元,家庭医生上门收费10元/次,因收费标准低,机构没有动力,虽然签了约,且居民有巨大需求,但实际却享受不到服务。

(三)人才短缺矛盾突出。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普遍存在全科医生招不进、留不住、骨干人才缺乏和流失,以及空编与外聘并存等现象。据了解,我市第一批全科医生三年规范化培训,共招聘具有本科学历的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112名,培训一年多后,其中一些考上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的人员即随之流失,最后只剩60多人,难以满足基层卫生机构的需求。而部分骨干人才又因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低,发展前景小等原因纷纷上流。去年,仅新北区三井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有5名医生、8名护士辞职调离。目前社区卫生机构招聘医生、护士都很困难,特别是经过规范化培训的全科医生紧缺,许多社区卫生机构只能采用外聘退休医务人员来解决医生不足问题。我市较早推行了上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机构的医联体建设,但由于体制、机制及公立医院改革滞后等因素,至今没有真正建立起上下分工协作、互利共赢机制,对提高社区卫生机构医疗技术水平的带动作用有限,大多还是停留在表面和贯彻相关政策层面上,推动医疗资源下沉和鼓励医生多点执业的障碍较多。

三、促进我市社区卫生事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为促进社区卫生事业的加快发展,推进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的建立,实现医改提出的目标,我委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服务调研报告例2

为了解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进各中心的业务发展,满足辖区人民日益增长的公共卫生服务需求,3月3日6日,王向东副局长带领区社区卫生服务指导中心人员,到全区10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调研。调研采取看、听、议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细致了解各中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药品三统一、信息化等工作的开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情况

近年来,我局不断加强领导,各中心能认真落实全区卫生工作的总体部署,医改政策得到落实,全区不断加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力度,公共卫生服务运行机制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社区卫生服务实现了全覆盖;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认真实行药品三统一和零差价销售,各项工作指标名列前茅,百姓得到了实惠;西大街等5所中心能应用省卫计委的信息化软件管理门诊医疗业务,10所中心已全部开通应用公共卫生管理系统;各中心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进一步提高,2014年我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被市卫生局评为优秀等次。

二、存在问题

(一)基层单位基本医疗业务发展缓慢。在近年来的医改方案中,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不断重视和强化,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完成公卫项目指标后,经考核合格,每年都将公共卫生经费划拨到各中心,真正体现政府出资,百姓受益。但在医疗工作中,由于长期的人才匮乏、技术薄弱、医疗风险增加、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繁重等问题,各中心医疗业务发展缓慢,基本没有设立新的科室或者发展重点科室的计划,基本诊疗能力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削弱。同时,区财政对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对医疗收入返还比例较低(医疗收入按30%返还),加上医疗风险较高,使得无病床设置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净收入寥寥无几,30%返还,远远不够设备维护、维修、更新等(日常公用)支出。所以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认为,只要干好公共卫生工作,基本医疗干多干少差别不大,工作人员也没有核心驱动力,发展医疗业务热情不高,工作创新及技术创新都未充分体现,基本医疗总体呈停滞状态。

(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与基本医疗割裂严重。加强社区慢性病人的管理是公共卫生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尤其是社区居民中文化水平较低的慢性病人及部分弱势群体,他们即不懂防治知识,无预防意识,普遍健康意识淡薄,未进行及时有效诊治。在对慢性病人的管理上,大部分中心目前只停留在应付考核等表面文章上。具体表现在:一是参与健康管理的人员并非全是全科医师,无法提供居民真正需要的服务和管理,对慢病病人的管理仅局限于打打电话问候一下。二是部分全科医师有重治疗,轻预防,重已病,轻未病思想,不重视健康教育,很多社区居民健康教育课形式重于内容,或为完成考核任务,未达应有实际效果。三是部分人员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聘用人员或者临时人员,对慢病管理只是作为应付单位的一种手段,慢病管理水平达不到对慢性病患者进行规范管理的要求,未能有效提供规范扎实的医疗服务。北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今年在慢病管理上也有新的思路,计划成立慢病管理科,将慢性病人的管理统一由医务科管理,让基本医疗与慢性病管理结合,达到规范化管理。

诸如此类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两张皮相互脱离的现象,在居民健康档案、责任医师团队、老年人康复等工作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直接影响到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实际效能。

(三)信息化软件功能缺陷依然较多。目前,全区已经有10家单位使用省卫计委统一配发的公共卫生管理系统,5家单位应用医疗业务管理系统,但由于该软件处于新研制试用期,许多功能设计不全,加之由于是互联网模式,导致响应速度、系统崩溃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调研的过程中,各单位普遍反映在使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比如没有同居民医保的链接功能,使用单位的工作人员需要将数据再次录入居民医保软件中才能实现费用报销的相关手续。同时,软件的财务数据统计、门诊药品处方统计数据不能满足要求,相关报表数据统计不全;医技管理界面不能应用等问题,省卫计委还没有完全解决,虽然我们已多次协调省卫计委信息中心进行较大改动,但已使用的单位对软件多有抱怨,没有使用的单位在推广时也顾虑重重。我们经过总体评价:该软件没有明显提高临床管理的效率,与各单位使用的老系统上没有功能上的提升。这些软件本身存在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单位的使用积极性,从目前的状况看,尚不具备软件系统的验收条件。

(四)双向转诊工作条件未真正具备。由于服务设施、医疗设备、技术力量等方面限制,加之医疗保险等政策制度不完善,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就医习惯和流程还未形成,除过土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外,其他社区服务中心与大医院的双向转诊机制还未真正建立起来,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健康发展。目前,大医院还是人满为患,而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人员稀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辖区签约的大医院的转诊行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双向转诊目前还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

(五)药品三统一管理工作需要协调。由于目前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使用的药品由省上统一来管理,导致在采购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使基层使用不便。一是市场药房中有些药品已经降价了,然而网上还没有降价,百姓开药时对此有埋怨,如经常使用的丹参滴丸和阿斯匹林肠溶片;二是有些常用的基础类的用药由于价格便宜,在网上采购不到,如一毛钱一支的肾上腺素注射液、普通胰岛素等药品;缩宫素注射液是临床上经常使用的药品,没有0.1元/支的,而每支10多元倒是挂网,可以采购,这些问题的存在,根本原因是省上对基层药品采购限制较多,自身维护更新速度较慢所造成的。

(六)健康档案利用率低、准确率低、没发挥应有作用。目前我区健康档案已经导入到省厅的信息库中,但真正的是健康档案的使用范围较小,部分为死档,利用率低,基本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应有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为了应付公共卫生工作的检查要求而设。同时,各别单位反映,在65岁以上老年人体检中,体检项目过少,只能做一些常规的健康检查,部分高端人群想做的体检项目在基层均无法开展,疾病检出率底等现象普遍存在,65岁以上老年人体检的实际意义倒底有多大,还需进一步验证。

三、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应加快托管模式的实施步伐。目前,交大一附院与雁塔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了医联体,运行状态良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资源有限,人才少,每天接诊的患者不多,很多患者也不愿去,另一方面大医院人才济济,但发展空间受限、患者进不来。而我区实行托管模式的医疗联合体可以有效解决这一方面的问题。今年以来,我局将土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交由西电集团医院托管,进一步构建新型城市医疗服务体系,破解基层医疗机构管理服务瓶颈。通过一年的托管实践,已初见成效。托管工作是促进我区社区卫生服务健康发展的一项有效举措,也是大胆探索新时期医改服务模式的一种新的尝试,对促进医疗资源有效整合,加快人才的合理流动,提高医疗水平和落后的技术,快速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必将产生积极作用。

(二)各单位应加强管理,将基本公卫和基本医疗有机结合。基本公卫服务和基本医疗两者不能完全割裂,应有机结合。既要通过做实基本公卫服务吸引更多的居民接受基层医疗服务,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首诊率;也要发挥基本医疗的带动效应,让更多的居民享受免费的基本公卫服务,提高居民的防病意识。要做好这个结合,最根本的办法是要有专业的人才,各中心要加快专业人才引进步伐,吸引更多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医学高校毕业生到单位工作。基本医疗水平提升了,公共卫生水平也必然会得到提升,这就要求要加大基层卫生服务人员培训力度,采取中长期培训、临床进修、学历教育、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加强单位人才的培养,充分体现自身的医疗和公卫水平。

(三)加强宣传,促使双向转诊的实行。提升群众认可度与信任度,努力引导群众形成小病在社区就医的习惯,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挥好在全区综合卫生保障中的基础作用。加强引导和协调,促进社区卫生机构与辖区大医院建立长期稳定的双向转诊合作关系,使二者合理分工、错位服务、密切协作、相互支持,努力形成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机制和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格局。

(四)切实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与水平。我区的公共卫生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群众的健康水平,每半年、每年的考核只是一种手段,并不是目的。避免公共卫生工作纸上谈兵式的管理,就是要从维护居民健康利益出发,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监督制约机制,严格规范公共卫生服务行为。把提供高质量的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各中心发展的核心,加强业务培训和业务考核,推行德能勤绩、注重实绩的考核分配制度,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和能力,为居民提供多层次,高质量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

(五)加大协调力度,做好软件功能的完善工作。针对省厅配发的信息化软件存在的问题,我局同省卫计委、天网软件公司进行过多次沟通和协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存在问题。今后,我们依然要加大协调沟通力度,及时、客观的向省卫计委反映使用中发现的新问题。周内,我们向省卫计委信息中心领导作了专题汇报,对存在的问题积极修改完善。同时按照上级要求,继续加大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促使各单位提高执行力,将责任层层分解、逐级落实,防止出现因某环节推进不力、重形式轻实用等问题,确保如期完成相关任务。

社区卫生服务调研报告范文(二)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4月1日,在市人大常委会领导的带领下,我委组织部分常委会委员和人大代表对我市社区卫生事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视察调研,实地察看了青龙、五星、三井3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青龙紫云苑社区卫生服务站,并听取了市卫计委关于全市社区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的汇报和4个城区卫计委负责人的意见建议。在常委会视察调研之前,我委先后到天宁和钟楼区进行调研,重点察看了政府、社会力量和医院举办的三种不同类型的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分别召开了部分居民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座谈会,并赴杭州江干区、上海长宁区考察学习。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市政府和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的精神,围绕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总体要求,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发展,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坚持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注重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可及性,按照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多渠道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原则,积极制订和实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调整和优化配置基层卫生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以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目前,全市共建成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7家(其中,政府举办的25家、社会力量举办的1家、医院举办的1家),共开设床位1180张,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站108个,基本形成了每个街道有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15分钟健康服务圈的格局。按照国家、省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标准和条件,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以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抓手,积极开展创建活动,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建设、基本装备的投入,新建和改扩建了一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更新了设施设备,加强了机构内涵建设,先后创建成3家全国和20家省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些示范中心功能分区合理、服务流程顺畅、就医环境舒适,切实起到了示范带动效应。

(二)社区卫生服务功能逐步清晰。按照新医改的要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从管理体制、补偿机制、药品供应、人事分配等方面积极探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逐步建立社区卫生服务运行的新机制,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功能,努力实现由过去片面注重医疗服务向六位一体功能并重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面履行以维护社区居民健康为中心的职责,开展建立健康档案、组织健康教育、定期为65岁以上老人提供体检、妇幼保健、儿童接种预防疫苗等11类43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进一步强化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初级诊疗和慢性病管理、康复服务职能,并从2012年起启动实施了家庭医生制度,逐步推行全科医生(团队)与社区居民建立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从原来的坐堂行医逐渐转向上门服务和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目前,全市共组建全科团队219个,重点人群签约率81.04%、居民签约率28.55%,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81.07%,65岁以上老人健康管理率95.42%,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疾病等人群规范化管理率分别为87.61%、86.76%和98.42%。2014年,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急诊445.4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83%,门急诊均次费用93.57元,比三级医疗机构低158.43元,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率达51.2%。

(三)社区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围绕基层医疗卫生改革发展和努力满足社区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措施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能力建设。一是按照《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初步建立了全科医生制度。全科医生主要有二种来源,一种是对符合条件的原基层在岗临床或中医类别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经过半年的转岗培训,取得全科医生资质;另一种是从具有本科学历的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中招收(机构新进人员由单位发工资,社会招聘人员由财政发3万元/年生活费),经过三年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将其执业范围变更为全科医学专业。目前,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有全科医生458名,其中,经过三年规范化培训的合格全科医生232名。二是推行市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建医疗联合体,实施对口帮扶。由市级医院选派医疗专家或青年骨干到基层定期坐诊、挂职,组织基层医务人员到市级医院进修学习,帮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强特色专科建设,提高医疗技术和管理水平。三是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广泛推广运用中医适宜技术。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都设有中医科和中医综合服务区,并分别建成了8家省级、10家市级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二、我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我市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为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发挥了应有作用,并逐步得到社区居民的认可。但对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要求和人民群众的需求,仍有较大差距,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制约着社区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的建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设施有待加强。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建设、设施装备、环境条件虽然有了明显改善。但随着形势的发展、需求的增长,加之规划相对滞后,除原来由乡镇卫生院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机构外,当初老城区通过整合利用原有资源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普遍存在业务用房小、布局不合理等问题。特别是2012年新定的全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明确规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筑面积不得低于3000平方米(原为1500平方米),并要开设病床30-50张。而我市先期编制的《常州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2010-2020年)》已显得不相适应,以致一些机构面积不达标,无法开设病床;一些机构设备陈旧,没有按标准化要求配备更新。

(二)相关政策不够配套。上一轮医改实施以来,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快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机制改革的政策措施,促进了社区卫生事业的发展。但从基层和群众的反映来看,某些方面并不尽如人意,特别是相关政策不够配套,运行情况不大理想。譬如:在药品供应上,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制度后,许多低价药品退出市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只能使用省定的588种基本药物,居民习惯的常用药,包括专家门诊开出的职工医保目录中的药品在社区卫生机构部分配不到,患者反响较大,基本药物不仅满足不了群众的用药需求,而且影响了基层特色专科的发展。在编制核定上,我市是按照2009年省定标准核配的,标准较低,尤其是药剂、检验、B超、放射等岗位只各配1名,显然不尽合理,而随着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的拓展和家庭医生制度的实施,原来核定的1872名编制已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在收入分配上,实行绩效工资后,社区卫生机构一定程度上由过去的做事养人变成了养人做事, 出现了新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现象,虽然制定实施了新的考核办法,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得到执行或执行不到位。同时绩效工资的封顶和收入的基本平均,导致干多干少一个样,且干的多、错的多、扣的也多,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不升反降,甚至推诿病人。在财政补助上,我市采用补供方服务需方的政策,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经常性收支差额由财政兜底,造成亏得越多补得越多,亏得越少补得越少的削弱医疗的现象。在医保定额上,我市社区卫生机构实行按次均费用3100元的标准核定医保定额支付;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实行总额预付政策,经测算后次均费用大致为二级医院8000元、三级医院12000元。目的是降低医疗费用,但实际情况是社区卫生机构选择性收治病人,赚不到钱或有风险的都往上级医院推,结果是小医院住不进、大医院也住不进,使社区卫生机构资源(病床)得不到有效利用,同时推高了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在收费价格上,实施家庭医生制度后,我市规定一级护理收费9元,家庭医生上门收费10元/次,因收费标准低,机构没有动力,虽然签了约,且居民有巨大需求,但实际却享受不到服务。

(三)人才短缺矛盾突出。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普遍存在全科医生招不进、留不住、骨干人才缺乏和流失,以及空编与外聘并存等现象。据了解,我市第一批全科医生三年规范化培训,共招聘具有本科学历的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112名,培训一年多后,其中一些考上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的人员即随之流失,最后只剩60多人,难以满足基层卫生机构的需求。而部分骨干人才又因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低,发展前景小等原因纷纷上流。去年,仅新北区三井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有5名医生、8名护士辞职调离。目前社区卫生机构招聘医生、护士都很困难,特别是经过规范化培训的全科医生紧缺,许多社区卫生机构只能采用外聘退休医务人员来解决医生不足问题。我市较早推行了上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机构的医联体建设,但由于体制、机制及公立医院改革滞后等因素,至今没有真正建立起上下分工协作、互利共赢机制,对提高社区卫生机构医疗技术水平的带动作用有限,大多还是停留在表面和贯彻相关政策层面上,推动医疗资源下沉和鼓励医生多点执业的障碍较多。

三、促进我市社区卫生事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为促进社区卫生事业的加快发展,推进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的建立,实现医改提出的目标,我委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服务调研报告例3

根据去年____市家政服务技能竞赛的统计数据,参加决赛的45名选手平均年龄45岁,最大的56岁,最小的31岁,40岁以上者占82%,说明目前从事家政服务业的主要人群是40至50岁的中年妇女;选手中持有家庭服务员、保育员、营养配餐员等家政相关专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仅有9人,体现出加大家政普惠制培训力度的紧迫性;获得优秀家政服务员称号的10名选手中40岁以上的多达8人,充分证明从业经验和生活阅历在家政服务工作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去年3月,____市总工会与____市人社局在联合举办的“春季促就业”招聘会上特设了家政招聘专区。会后的分析报告表明,在各种家政服务岗位中,月嫂和育儿嫂最受求职者的欢迎;接受过正规系统的家政技能普惠制培训并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求职者最受家政公司和雇主的青睐;一半以上的家政求职者表示考虑到年龄和家庭因素,即使薪水比外地低她们也更倾向于在本地就业。上述结论均与市妇联近几年所做的家政行业调研结果基本相符。

(一)优秀家政服务员供不应求的矛盾日益突出

就我省的家政市场来说,普遍存在着客户多而求职者少的现象。以____为例,客户需求量大,从业人员少,经常是供不应求,尤其高素质的家政服务员更是有价无市,极其匮乏。有的客户为了寻求一名称心如意的家政服务员,不惜求亲告友,到处托人帮忙物色。绝大部分技术好的“精英”家政服务员成为短缺甚至稀缺资源,她们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之后就离开____,到沈阳、大连甚至北京、上海等工资更高、生活更好的大城市发展,优秀家政人才流失现象非常严重。

(二)供求信息采集和家政服务员个人信息核实工作不尽如人意

目前受人力>文秘站:

(三)家政服务员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制度尚未建立

我省的家政服务业社会保障机制建设非常滞后。家政服务员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保费高、投保率低、出险率高、保障水平低,以上原因造成此险种鲜有商业保险公司问津。大量的家政服务员在没有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的情况下就匆匆上岗,而在工作中意外事故时有发生,造成人身伤害无人赔偿,由此产生的纠纷层出不穷,已经严重阻碍了我省家政服务业的正常有序发展。

(一)与时俱进增加新的家政培训项目

随着经济、社会和家政市场的发展,雇主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新型家政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家政服务员的分工也越来越细,规范的培训已经成为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取胜的最重要砝码,所以与时俱进增加培训项目是非常必要的。家政行业归根到底比的是服务,新风采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最终独占鳌头,成为业内的领军人物,就必须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原则才能成功。根据时展的新特点,为满足客户的需要,建议新风采在继续做好月嫂等家政传统培训的基础上,增设计算机和网络应用、医疗保健、健身美容、插花工艺、花卉租摆、物业维修、宠物照料等新的培训项目,拓展家政服务业的发展空间。

(二)实行家政服务员身份验证制度

希望新风采及其上级主管单位能与公安局

、民政局、卫生局等相关部门机构密切合作,实行家政服务员身份验证制度,加强对家政服务员的规范管理,确保个人基本信息详实、准确、可靠。通过核实二代身份证、户口簿、健康证、社区证明、派出所无犯罪记录证明等必要材料,对培训学员及家政服务员进行个人身份验证和信息动态管理,对基本信息有问题的从业人员坚决不予录用,把风险降至最低。(三)建立省级家政服务员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平台

新风采作为省妇联的巾帼家政品牌,应该在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这个问题上有大的突破。建议以后凡是在中心登记并符合条件的家政服务员都要统一参加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由省总部统一办理,所需经费由总部负责筹集,资金全省统筹使用,并规定未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的家政服务员不能上岗。家政服务员在各分中心登记后,分中心将其个人资料报至总部,由总部根据上报的资料为她们统一办理保险。分中心应及时将新增、变化及退出的家政服务员资料以电子邮件等方式上报至总部,做到随时变化随时上报,所有数据实时更新。家政服务员如发生投保险种范围内的伤害事故,由分中心将相关材料报送至总部,由总部统一办理理赔手续,如遇特殊情况,由总部负责协调。

(一)编写统一的培训教材

新风采应该组织编写有自己品牌和地域特色的培训教材,靠教材进一步统一全省分中心的培训标准。如果教材编写质量高,既能作为人们自学家政技能的参考书,又能作为了解家政知识、美化家庭生活的收藏书,可以在书店上架公开销售,为公司提供一笔不小的额外收入,也等于变相为公司做了口碑宣传。新风采还应采购更多的家政教材和专业书籍,在各个分中心内建立“新风采巾帼书屋”,家政服务员工作空闲时可以在书屋读书自学,学完理论知识后再利用教具进行实践练习,互相交流切磋,增进感情和友谊,使她们愿意在新风采工作,真正把新风采建成从事家政服务女性的“坚强阵地”与“温暖之家”。

(二)参与制定家政行业标准

除了编写培训教材,新风采还要参与制定家政行业标准。俗话说:二流企业卖产品,一流企业卖标准。掌握了行业标准,也就控制了市场和客户。如果新风采能够参与制定我省的家政行业标准,那么必然能够在省内的竞争中占得先机。新风采应该实施标准化管理,尽早通过ISO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建立完善产妇护理、育婴服务、养老护理、医院陪护等行业标准并促使其成为我省的地方标准。

(三)开发高端家政新岗位

新风采可以结合我省实际情况,积极吸纳女大学生,建立新风采家教服务队伍,既可以形成新风采又一特色品牌,又能促进女大学生就业,一举两得。除了家教以外,还可以招收应往届医学类、教育类相关专业并有舞蹈、绘画、音乐或外语等特长的女大学生,把她们培训成为家庭育婴师,为客户提供婴幼儿学前教育服务,将幼儿早教和家政服务结合起来,抢占市场先机。以后还可以适时推出管家、家庭文秘、营养配餐师、婴幼儿生活指导师、婴幼儿早教测评师等一批面向高端需求的新型岗位,进一步拓宽家政市场。

(四)利用现代网络营销手段

新风采要大胆利用现代网络营销手段。目前网上最时髦的话题是“网购”和“团购”,鉴于目前我国“80”后一代普遍成家立业,结婚生子,成为家政服务的消费重要群体,新风采可以利用年轻人熟悉网络喜爱网购的特点,抓紧时机进驻网购和团购网站,并与网站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开发诸如网购“钟点工”、抢拍“保姆”、团购“月嫂”等新业务。

(五)大力宣传提高品牌知名度

服务调研报告例4

(一)加强人民调解,为社区营造和谐氛围。人民调解工作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行政职能作用,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预防和减少了一系列群体性、突发性事件,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扩大人民调解工作覆盖面。深入组织开展“大排查、大调解”专项活动,推进矛盾纠纷“网格化”管理和信息预警工作,人民调解组织覆盖所有社区、村居。二是加强舆论宣传,营造人民调解浓厚氛围。2011年,《人民调解法》颁布实施后,我们以学习、宣传和贯彻《人民调解法》为契机,着力提高广大群众对人民调解工作的认识和了解。举办了《人民调解法》宣传月、人民调解工作规范化建设年暨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专项活动启动仪式;表彰了全区“十佳人民调解委员会”、“十佳人民调解能手”和2009-2011年度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利用每月一次的“18”法律广场、“民调月”等活动,深入社区(村)大力宣传人民调解工作,营造了全社会关心、支持人民调解工作的良好氛围。三是坚持“三个第一”,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细划矛盾纠纷责任单元,在村民小组、社区楼幢、企业车间等领域建立纠纷责任区和信息员队伍。建立社区、村(居)每周排查、街镇每半月排查、区每月排查工作机制,使纠纷在源头上“第一时间被发现、第一时间报告信息、第一时间介入调处”。

2012年,____区司法局被授予“全国人民调解宣传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区调处中心获全省首批“规范化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中心”;在全市综合考核中取得了第二名的可喜成绩,其中,纠纷调解工作和基层司法所建设工作均获单项第一名,并且代表全市接受了省调处成功率考评;罗加林等3名同志分别被司法部和省、市授予“调解能手”荣誉称号。11月份,“全市司法行政基层建设暨区县大调解中心实体化建设现场会”在我区召开,徐锦辉副市长等领导同志充分肯定了我区在人民调解工作和推进大调解中心实体化运作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司法部副部长赵大程、省司法厅厅长缪蒂生等领导同志相继来____视察调研;市司法局先后在我区召开“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创新社会管理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工作会议”、“全市创建省优秀司法所工作现场推进会”。

(二)扩大普法覆盖面,提高群众法治意识。全面贯彻落实“六五”普法规划,以提升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实效为落脚点,以法治文化建设为主线,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方式方法,不断创新普法载体形式,大力实施普法品牌建设工程,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群众安居乐业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一是加强法治文化建设的保障力度。建立了13支共171人的普法讲师团和普法联络员队伍,各街镇成立了普法小分队、法制文艺宣讲队和法制宣传志愿者队伍,依托区文化馆、街镇文化站,全区组建了业余演出队伍、小分队20余支200多人。利用各种时机,深入社区、村(居)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性法治文艺演出,宣传和倡导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二是精心打造法治文化建设品牌。2011年,创办了《____法治农民画画刊》,并向全区所有街镇社区(村)发送,5月份,全市法治文化建设推进会在我区召开,并成立了“____法治农民画画刊编辑部”。在市法制宣传教育领导小组和市司法局的大力支持下,以“____法治农民画”为载体先后共创作、编印____市法制宣传挂图27000余份,并发放到全市所有社区、村居。区法宣办和区综治办还创办了以“防盗、防抢、防骗、防火”等治安防范法律常识为主要内容的____年“法治农民画年历”30万份,分发给全区每家每户,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并以____法治农民画为主要载体,加强以法治农民画灯箱大道、法治农民画广场、法治文化小区、法治文化社区、娃娃农民画院为内容的冶山法治文化镇建设。三是大力开展法治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法治文化的引领作用,将传播法治精神与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紧密融合,结合开展“法律六进”、“法律人在行动”、“18”法律广场、“12.4”法制宣传月等主题活动,深入开展法治文化广场活动。并组织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法律宣传志愿者、普法宣传员走进社区、村居,深入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2011年以来,我区“18”法律广场活动共接受群众咨询12000余人次,免费发放法律宣传资料15万余份,受教育人数达20000人以上,在全区公民中不断掀起学法用法的热潮。四是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在开展基层民主法治创建过程中,不断加大法治文化建设工作力度。强化社区、村(居)法治文化平台建设,以社区、村(居)委会办公楼为中心,建立村(居)民法制学校、法制宣传栏、法律图书角、法律咨询室、法制文艺活动室、调解室等。各街(镇)、村(居)以交通主干道为轴心,设立了法制广告灯箱或法制宣传标语,既美化了农村道路环境,又营造了浓厚的法治氛围。(三)加强工作站建设,扩大法律援助范围。法律援助工作围绕“法律援助为民服务创优年”主题,加强窗口规范化建设,努力实现“应援尽援、应援优援”的工作目标,使贫困弱势群体享受到法律的公正。2012年,区法援中心获全省“十佳法律援助先进集体”称号,被市妇联授予“维护妇女权益示范岗”称号、中心承办的“周某工伤赔偿案”入选“江苏省法律援助十大优秀案例”、“许某等187人劳动报酬案”等9件案件被省法律援助基金会列为资助案件。一是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深入推进“法律援助村村通”工程,加强对基层法律援助站的规范管理和监督指导。从维护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出发,降低法律援助“门槛”,在《江苏省法律援助条例》的基础上,将六类事项纳入法律援助范围。对免于经济审查的十二种情形,做到对社会和受援人公开透明。二是切实提升“窗口”形象。加强对区法援中心和街镇法律援助工作站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的培训,不断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加强硬件建设,营造优质的接待环境。三是加强法律援助工作宣传力度。利用街(镇)、村(居)平台,加强对法律援助范围、条件和程序等内容的宣传。结合特定的时期,组织咨询活动,向群众发放法律援助宣传材料,为群众解答疑难法律问题。

(四)发挥法律服务职能,为群众提供优质法律服务。贯彻落实上级司法行政机关关于法律服务“四万”工程和“双进双联”活动的一系列要求和指示精神,以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服务民生幸福为主题,以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为目标,深入推进各项活动的开展。一是服务民生、服务企业。开展以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服务民生幸福为主题的“双进双联活动”,深化“法律服务进园区联千企、进社区联千村”工程。整合法律援助、公证、法制宣传、人民调解等职能,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进一步规范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参与民事、刑事、劳动争议等案件工作,严格依法办理各类法律服务投诉案件,不断完善行业监管机制。二是服务政府依法行政。落实政府法律服务工作机制,加强政府法律顾问团建设,并积极向街(镇)发展。围绕政府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公共事务管理、处置突发事件等,强化法律服务行业保障科学发展的职能,从源头防范和化解行政争议。三是不断强化公证职能。公证工作以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窗口形象显著提高。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取得了良好业绩。2012年,办理农村土地复垦招标7宗,安置房建筑招标4宗;参与街镇万顷良田改造安置房、工业园区建设拆迁安置房、公租房分配2676套。公证员时常放弃节假日,深入社区、居民家中向群众宣传政策、法规。通过公证,有效预防和钝化了大量社会矛盾,公证维稳职能得到显现。此外,公证处服务社会弱势群体,为困难群众减免费用。2012年,全市公证工作规范化建设成果现场会在我区召开,与会代表现场观摩了我区公证处规范化建设现场,提高了我区公证工作的知名度。

(五)夯实基础,规范基层司法所建设。加强以硬件建设为基础、制度建设为保障、队伍建设为根本、业务建设为目标的司法所建设工作。为司法所配备了电脑、摄像机、打印机、传真机等设备。2012年,为全系统所有人员配发了服装。大力开展省优秀司法所和“五好司法所”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司法所履职能力和服务大局、服务群众的水平。2012年,在市司法局评定的全市5家“五星级司法所”中,金牛湖、冶山司法所名列其中,雄州等6家司法所被评定为“四星级司法所”。冶山司法所被评为区十佳政法单位。

____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全区实施“____”规划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之年,也是青奥赛事筹办的决战之年。从当前形势看,我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但是司法行政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区和谐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因征地拆迁、劳资纠纷、环境污染等问题引发的矛盾时有发生,社区、村(居)的民主法治化进程还需要进一步推进,法律服务工作与广大群众的要求和期盼还存在着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司法所工作任务相对繁重。近年来,司法所在维护基层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公民权益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基层政法体系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人员少,工作负担过重是司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他们既要履行司法所的9项工作职能,又要服务地方政府,参与各项政府行为,工作任务非常重,司法助理员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影响了法律服务进社区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是基层法律服务所的定性不够明确。随着改革开放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发展,基层法律服务制度同律师制度一样,一方面成为面向社会提供有偿服务的独立的按照事业法人体制运行,另一方面,基于基层法律服务工作所特有的任务、体制和发展水平,它与实行市场机制的各类中介组织乃至同律师机构都具有明显的不同。因此基层法律服务机构的定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基层法律服务在法律服务进社区活动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三是社区工作者工作头绪多、任务繁重。随着社区建设的不断深入,传统的社区管理体制的弊病与矛盾日益显露,又加以各个部门均打着“某某进社区”的旗帜,将所有冠之“社区”二字的工作推向基层,推向社区,更使社区基层组织的工作量过多,负担过重,从很大程度上讲,社区居委会还充当着“政府的触角”的作用,形成了“上面千

条线,下面一根针”的情况。社区工作者要完成来自于方方面面的工作,他们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上级布置的行政任务,几乎没有多余的时间投入自身的自治及社区的法律服务工作。四是法律服务“进社区”工作专业人才不足。加强法律服务进社区工作是保证社会稳定、依法治区的基础,是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改革与建设的先决条件。但目前,专业人才缺乏,地区发展不平衡,造成少部分地区的进社区工作难以深入推进;目前,法律服务进社区活动在基层基本上是由司法所承担,由于司法所人员编制的局限,这在根本上造成了供需双方比例的严重失调,而律师、公证员、法律服务工作者为了自身的生存和业务发展,也不可能把工作重心长期放在社区。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制约着法律服务进社区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而且对法律服务市场秩序和管理体制也造成一定冲击和负面影响。

近年来的实践证明,法律服务进社区活动在公益性社区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和辅助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等多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其今后的发展道路上我们还要进一步的规范运作体制、加强制度建设。而且根据这项活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发展的要求,笔者认为,在今后一个时期应当坚持基层法律服务立足基层、贴近群众的特点,根据城乡不同特点对郊区和城区的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加以分类指导,调整基层法律服务业务范围,科学界定基层法律服务服务在整个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和基层法治工作中的地位。从大局出发,整合法律服务资源,构建一个更加科学、完整、规范、有序的法律服务体系。

(一)要进一步加强服务保障的效能。持续推进“双进双联”深入开展,进一步明确主攻方向,不断创新机制载体,更好更快地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效能不断完善社区法律服务的对接机制,在一站式服务的基础上,推行网络在线服务和延伸服务,拓展法律服务内涵。加强资源整合,打破地域界限,开放式吸纳专业人才和专业服务机构进驻,进一步提升社区法律服务品质。

服务调研报告例5

“服务基层 服务群众”调研报告 (城 西 小 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农村,重点和难点也在农村。为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对基层干部要“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推进“固本强基”工程,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按照市委的部署,城西调研小组坚持面向基层,面向实际,面向群众开展调研;严肃工作纪律,准确宣传和科学把握政策;坚持深入、全面、准确、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反映问题,解决问题;着力围绕“三大内容”、“五个重点”,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做好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和促进发展、维护稳定的新路子、新方法,真正让调研成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民服务的过程。11月24日——12月13日,调研小组深入城西,召开动员会,乡、村干部座谈会,恳谈会23次,走访群众1703人次;收集意见148条,解答86条,解决实际问题11件,办实事16件,助耕1次;组织对口帮扶医院——中医院为特困户免费治病5人次;上报并被《资阳日报》采用了调研工作信息2条。 汗水润沃土,真情暖民心。市委组织开展的“服务基层、服务群众”调研工作得到了基层广大干部群众的真心拥护和热烈欢迎,成为了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平台。市县工作组的同志不辞辛劳,克服了连续阴雨、交通不便等困难,特别是市委工作组的龚志林同志带病坚持走村串户问寒问暖,解答问题,开展调研,深深感动了每一位乡村干部和农民群众;调研小组与乡党委、政府为村社发展出谋划策得到了群众的真心拥护;调研小组热心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的踏实作风,特别是协调有关部门纠正农民群众反应强烈的城西——县城客运班车乱涨价等问题深受广大老百姓的称赞:“*党的好作风又回来了”。 按照市委、县委的要求,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充分调研,认真分析的基础上,现将调研情况报告于后: 一,城西的基本情况 城西乡位于县城西部,是典型的农业乡。全乡幅员面积3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608.3亩,总人口14176人(农业人口13938人),辖10个村,106个村民小组。2001年恢复建制乡,现有党委、人大、政府领导成员8人,行政事业干部23人,村实职干部34人;全乡共有*党员294人,其中农村党员269人,党支部12个,党小组40个。现有村级公路120公里,水库2座,山坪塘75口,石河堰15处,闭路电视网络贯穿全乡,程控电话已通达7个村。全乡有初级中学1所,村级小学7所,幼儿园1所,在校学生1126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计划生育率为93.2%。 自2001年恢复建制乡以来,该乡党政一班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倾力学习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抓住入世和西部大开发的有利契机,全乡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题,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快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巩固各项改革成果,加强党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全乡“三个文明”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具体表现在: <一>上下齐心,班子凝聚力强。乡党委、人大、政府一班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带领全体党员干部群众躬身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引领全乡人民向小康社会迈进。 <二>思路清晰,目标任务明确。自2001年建乡以来,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坚持把发展作为第务和村的大小每月能拿到280——240元的补助,社干部每年能拿到200——140元的补助,在全县范围内算是比较高的,但就是与打工的相比,确实有些偏低。 6,干部的后顾之忧无法解决。乡上各种债务的利息未纳入财政预算,导致乡镇收支不平衡。乡干部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单位筹集部分无法落实;村干部没有落实相应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问题解决难。 7,工作条件差。乡政府100多个平方的办公场所还是60年代石木结构老房子,破烂、陈旧;村级组织阵地建设缺乏必要的投入;村级组织没有必要的办公经费。 8,乡、村负债严重。乡上经审计局核定负债280多万元,每年20多万元的利息产生了新的债务;全乡村级负债20多万元。沉重的债务导致乡村日常工作运转困难。 <四>政策落实方面的问题 1,税的减少,退耕还林给乡镇的农税分成少,退耕还林面积越大的乡镇,形成的收支差口就越大。 2,农税历年尾欠和举家外出务工人员的农税无法收取和部分赖帐户的影响加大了农税的征收难度和各项政策的执行难度。截止目前,全乡仍有10余万元的历年农税未能收取。乡村干部垫支农税情况较严重。 3,计划生育执法难,流动人口管理难。计划生育工作中管理以流入地为主,考核以流出地为主的矛盾突出。 4,乡镇工商各税的任务与税源差距太大。县上下达给不是征收主体的城西乡政府工商各税的任务是11万元,而实际上城西乡每年只能收取3万元,剩下的8万元的任务只有去买税完成。 <五>经济发展方面的问题 1,农业基础条件差。水源缺乏;乡村公路有但基本无法通车。全乡有村级公路120公里,但能通车的仅20公里,全乡水利设施能发挥作用差,有小一型、小二型水库各一座,因未完成配套,基本不能发挥作用。船坝村7社,全社发展优质水果泸柑100余亩,市场上能卖到1.5元/斤而且是抢货。因该村村级公路不能通车,每年10多万斤泸柑全靠果农双肩挑4公里的山路,到乡上乘公共汽车再到县城出售,严重影响了其产业化发展。 2,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体系不健全,农民农业新技术掌握不够,导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困难。该乡利用退耕还林发展经济作物——麻竹1000亩,但是由于技术上的原因,高效益的作物却收益甚微。 3,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农村青壮劳动力缺乏,土地普遍存在粗放型耕种。盐井村1组51户村民就有26户举家外出,还有78人部分外出务工,全社.只有2-30个劳动力耕种300多亩土地,粗放型耕种现象严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增加农民收入来说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但是,农民对土地依赖程度的降低,加之外出务工收入没有再投入到农业再生产,导致农业基础薄弱,农业增收乏力,给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 <五>稳定方面的问题 反动组织——门徒会活动频繁,现在辖区内仍然存在。 三,建 议 <一>对市、县的建议 1,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应与农村水利、公路相结合,并侧重于农村公路建设。加大对基础条件差的乡镇的扶持力度,在项目和资金上予以一定的倾斜,为其快速发展“输血”,使其“有钱办事”。 2,县城至城西的通乡公路,城西段已动工修建水泥路,但县城至千佛寨段公路属县级旅游公路,现在路况很差,建议县上纳入县城建设总体规划,尽早建设。

服务调研报告例6

(一)服务需求和意见建议

滨海五福:1.近期卷烟投放整体利润偏低,如精品小熊猫、珍品云烟等。2.新品种卷烟投放较多,销售缓慢,如奔腾红河等。3.卷烟送货不按品种码放,不方便清点。

永强烟酒:1.低档烟需求较大。2.需要真假烟鉴别知识和防掉包技巧的宣传。

隆天烟酒:希望在新品投放时给一些小包装品吸烟供消费者品吸,便于新品卷烟推广。

元正食品店:希望提供一个卷烟展示架,使卷烟与其他商品分开摆放。

烟酒:没有意见和需求。

泰永达烟酒:1.希望对店内服务员进行卷烟相关专业知识、营销技巧和法律法规方面的培训。2.卷烟送货不按品种码放,不方便清点。

(二)一线人员的服务态度和廉洁自律情况

六个卷烟零售户一致表示,专管员李强和客户经理赵志龙工作积极、服务热情,经常主动帮助零售户讲解卷烟品牌知识、营销技巧,宣传法律法规,从来没有“吃拿卡要”行为,并对两位一线人员的调离依依不舍,欢迎他们有机会继续负责此片区的工作。

(三)“建立卷烟零售终端宣传服务窗口”的可行性

滨海五福:欢迎“建立卷烟零售终端宣传服务窗口”,但有一些消费者不听劝解执意购买假冒卷烟和走私烟。

永强烟酒:对于守法经营诚信经营的零售户,“建立卷烟零售终端宣传服务窗口”非常必要。

隆天烟酒:可以“建立卷烟零售终端宣传服务窗口”,但确有执意购买假冒卷烟和走私烟的消费者。

元正食品店:欢迎“建立卷烟零售终端宣传服务窗口”,既能证明自己守法经营规范经营,又能劝说消费者不要购买假冒卷烟和走私烟。

烟酒:担心消费者会误解“建立卷烟零售终端宣传服务窗口”,认为零售户有违法经营行为。

泰永达烟酒:“建立卷烟零售终端宣传服务窗口”很有必要,对执意购买假冒卷烟和走私烟的消费者具有说服力。

(四)其他

烟酒的经营者表示,他在外区有经营卷烟的分店,东丽区烟草专卖局执法人员规范零售户经营行为的力度比其他区局大得多,东丽区卷烟市场秩序相比外区更加良好。

二、存在的问题

(一)货源问题:目前供货量较少,不够卖低档烟货源较少,不能满足需求。滞销烟较多。

(二)客服分类型方面:希望能把经营等级升级。

(三)、对一线工作人员(客户经理、电访员、送货员)的廉洁自律和服务态度方面:零售户对客户经理、电访员、送货员的服务比较满意,没有违法违规现象发生。同时希望客户经理在今后的走访工作中能给予经营指导。

三、对策和建议

(一)零售户对卷烟投放利润偏低和低档卷烟投放少的反馈,这个问题在零售户中普遍存在,我认为,这与我区消费者消费结构和国家对低档卷烟、畅销烟“稍紧平衡”的政策分不开,不完全是公司卷烟投放节奏和公平性的问题。但一线人员对此类问题缺乏标准、统一、合理的解释口径,会引起零售户对东丽烟草产生质疑与误会。这需要我们拿出具有说服力的标准解释供一线人员直接向零售户宣讲,通过零售户间接地向消费者宣传。并且,我们要通过这一事例,我们不仅要将服务品牌标识标准化,工作流程标准化,还要将工作流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标准化,尤其是对零售户和消费者的工作环节。

(二)零售户对新品卷烟销售缓慢问题的反馈,通过调研,不是普遍现象。如泰永达烟酒的经营者就会将新品卷烟通过美观独特的布置陈列在店内醒目位置,加之服务员热情的讲解与推荐,往往出现供不应求的良好销售表现。这说明,很多经营者对新品卷烟缺乏先进的营销理念和方法,需要我们为经营者提供卷烟营销方面先进经验和理念的宣传与培训。如果经营者通过我们的宣传培训服务,从推荐新品卷烟中获得丰厚的利润,势必帮助我公司在新品卷烟市场培育工作上打通瓶颈。

服务调研报告例7

活动,向人们宣传生态文明理念。

在xx镇xx村xx生态园的实践活动让队员们学习了如何进行果实采摘与农田间作套作技术;在“捡起的是美德”卫生清洁活动中,队员们积极传播、践行环保观念;在检测卫河水质时,队员们认真取样分析,将包括色度、浊度与硬度的污染数据及时反馈给xx市水利局;在推广绿色食品的过程中,队员们向市民耐心讲解肉蛋奶合理调配的比例,<莲山 课件>为群众带来健康绿色的饮食理念。

服务调研报告例8

实践之一:正导向,抓引领,服务企业有新突破。建区以来,“挂镇包村联户”是机关服务基层的一个主抓手,但是,服务企业的工作一时没有摆上机关建设的重要议事日程,面对20__年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决定把服务企业作为一个重要议题,在区级机关中广泛推行,把当年就定为“机关服务年”。成立了服务企业领导小组,建立了机关部门联系企业制度,开展了“千家企业集中走访”活动;把服务企业工作纳入了机关服务的大范围,形成了“挂镇包村帮企联户”的大服务格局;制定了服务企业的工作要求和标准,建立了问题收集汇总、分派办理、反馈答复的基本制度,将服务企业工作纳入了机关目标管理考核;营造了机关服务企业的浓厚氛围,把整个工作作为机关作风与效能建设的突破口,引领机关部门和广大机关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自觉树立“想企业所需、急企业所难”的思想共识,凝心聚力、想方设法助推企业发展。目前,区领导和59个部门共联系131家企业和28个重点项目。联系走访企业制度,使机关的服务职能有了更直接、更完善的发挥平台,找到了服务与发展的结合点。

实践之二:接地气,建通道,政企互动有新平台。在此前探索实践的基础上,作为对机关联系走访企业工作的提高和完善,20__年区级机关整合服务资源,及时开通了网上“政务服务直通车”,集成区长信箱、部门信箱、服务咨询、政府在线、民意征集、在线访谈、监察投诉、政策回答等8大功能。通过集中受理、分类派件、限时办接、统一答复、全程监督和年终考核等措施,形成机关为企业提供即时、便捷、高效服务的网络咨询、建议、投诉平台,建立了政企良性互动的沟通渠道。行政服务中心印制服务手册,《____新闻》集中刊发,机关各部门在走访企业中,广泛发放 “服务基层联系卡”,宣传“政务服务直通车”作用,扩大“直通车”在企业中的影响力和知晓度。“直通车”的正式运行,实现了政企沟通的零距离,仅20__年就受理办理企业各类咨询、建议1100余件,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栏目被《电子政务》杂志社评为20__年政府网站政民互动类精品栏目。

实践之三:解难题,促提高,组团服务有新整合。为提高服务企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帮助企业解答政策、解决问题,尤其是解答和解决一些综合性的问题,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去年初,在座谈调研的基础上,区级机关整合组建了“政策法律、人才用工、信贷融资、科技创新、项目审批”等5个服务企业专业团队,在“中国____”网上公布64名专业服务团成员名单、服务范围和联络方式,方便企业随时咨询、求助。同时,重点受理、办理机关各部门进企访企收集到的综合性问题和建议,利用专业优势发挥好咨询、宣传、协调解决问题三方面的职能。20__年,服务团就集中解决了“走基层、听民生、强作风”活动中走访企业收集到的47个问题,并协助区领导走访重点外贸企业和拟上市企业,进行现场解难答疑。

实践之四:零距离,广覆盖,问需服务有新特色。开展“与企业同行”活动,以“分类问需、组团解答、集中宣传”的形式,深入基层进行服务企业政策宣讲,根据企业需求提供菜单式点供服务,宣传各级涉企优惠政策、扶持政策,现场解答政策问题。去年以来,区级机关根据各镇、街道的前期调查研究,针对各地企业的不同政策了解需求,由涉企服务职能部门选派业务骨干建立服务企业政策宣讲团,深入各镇、街道开展19场政策宣传活动,宣传近年来各级出台的涉企优惠政策、扶持政策和新的政策法规,为企业减负提振信心的同时,引导企业合法规范经营,避免不必要的生产经营风险。区级机关共有250人次为1500余家企业进行了政策解读,发放各类政策宣传手册8600余册,现场互动解答企业问题200余个。

实践之五:出新政,助转型,政企携手促发展。针对企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适时出台了一系列的便企政策和措施,扶助企业爬坡过坎、转型升级。重点围绕鼓励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企业上市、鼓励企业创新研发等,出台了四大新兴产业贴息等一系列鼓励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今年又以1号文件的形式出台了《关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扶持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机关各部门广泛开展“送政策、送技术、送信息、送资金、送人才”五送活动,推出便企利企惠企服务新政。区经信局、区商务局及时向广大企业发放《____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优惠政策汇编》、《____区经济发展政策要点汇编》指导文本;区行政服务中心开设重大项目绿色通道,推出“预先介入、并联审批,网上网下、同步实施,公开承诺、限时办结”的新机制;____地税局出台《促进企业转型发展三十条》、《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税收优惠政策四十条》,组建规模企业顾问团、成长型企业专家团、小微企业服务团、征纳诚信巡讲团和“发展·惠民”爱心帮扶团“五大团”;区检察院出台了《关于服务和保障实体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十项举措》。广大机关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优势,找准服务企业发展的切入点、结合点。

二、存在不足和企业呼声

(一)现有服务亟需重视改进的方面

服务不够深入,进企帮企尚需突破。机关部门联系走访企业制度,目前还存在“联而难进、进而不深、深而难决”的问题。“联而难进”体现在党群等非经济职能部门因受自身客观职能的制约,走进企业提供有效服务和解决问题有一定的难度;“进而不深”体现在服务的内容上缺少鲜明的针对性,比较突出的是停留在了解情况、收集问题上;“深而难决”体现在企业反映的很多问 题都是政策性、历史性问题,一时难以彻底解决,只能做出一些解释和对上反映。

服务相对分散,助企发展还有空间。机关各部门尤其是涉企职能部门都有服务企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举措,但很多工作都处在单打独奏的状态,各自为战,协同配合、协调融合、协作联合的状态不够理想,服务“一盘棋”的思想有待进一步树立;在服务企业的内容上、手段上、方法上既欠有效的整合协调,又缺少创新出新,与形势发展、企业要求有较大差距,服务工作有待深度推进。

服务互动不热,良好期望难以实现。区级机关开展了很多服务企业的活动,但是企业参与不够。如“政务服务直通车”企业咨询的占比较低,仅占受理量1/6,与主要服务企业的设立初衷有较大差距。政策宣讲企业主亲自参加的比例不高,咨询环节气氛不热,问卷回收不够理想。不少企业对机关服务反映冷淡,热情不高。究其原因,既有机关服务缺乏针对性、宣传不到位的原因,也有具体落实环节上的问题,还有企业自身的因素。机关要进一步采取措施,激发和引导企业重视和参与政企互动,让惠企利企真正进企。

(二)企业呼声

今年4至5月,区作风办结合服务企业政策宣传,组织了机关服务企业情况调查活动,共发放《____区机关服务企业情况调查问卷》600份,通过邮寄收回384份,其中有效380份、无效4份,涉及大型企业11家、中型企业124家、小微型企业245家。

企业对机关服务的主要诉求。一是行政审批环节多,流程时间长。应当说我区行政审批提速是做得到位的,从上述测评中“行政审批”满意率在所有项目中最高也可以看出,但仍有不少企业反映审批制度手续繁琐、环节较多,要求简化流程,提高效率。二是政策宣传不到位,企业适用难。企业反映对很多扶持政策、优惠政策不是很了解,并且有些扶持政策适用门槛较高,优惠政策落实到企业比较难,希望加大宣传的同时,进一步出台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政策规定,降低适用门槛。三是企业发展负担重,成本压力大。企业在反映融资成本、劳动成本较高的同时,也提出企业税收负担较重,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收费、摊派,如摊派看电影和各种行业协会收费。“行政收费”在所有测评项目中的满意率垫底也说明了问题。四是人才引进比较难,劳动用工难。企业缺乏精细化管理的人才,同时企业引进人才的配套政策不足,家属子女上学、就业、医疗等受到限制。普通工人流动大,工资社保负担重,用工困难。五是机关作风不够实,服务要提高。个别机关工作人员依然存在服务不热情、一次性告知不到位、办事拖拉等问题;“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状况尚未杜绝;深入企业调研不够、现场指导不够,特别是有关企业的产销、新产品研发等的指导明显不足;部门的执行力、影响力、公信力有待提高。

三、思考和建议

企业是____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企业兴则____兴,企业强则____强。____正处在发展的新阶段,开展“____发展大讨论”,既让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服务企业的目标和任务,又为我们提出了服务企业的方向和要求。加强机关作风与效能建设,提升服务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关键是要在服务企业上有所突破、有所作为,全力打造服务企业的升级版。

感情上升级,进一步坚定服务企业理念,争做企业贴心人。机关各部门要在既有工作的基础上,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把服务企业这项工作当作促进转型、联系群众的“牛鼻子”来抓。在思想感情上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端正态度,深刻认识企业发展与____发展的重大关系,深刻认识企业发展与机关服务的重要关系,进一步调高调优调强本部门服务企业的工作目标、工作措施和工作力度,牢固确立以企为本、政企同心的服务理念,努力构建与企同行、助企发展的服务新高地。

举措上升级,进一步夯实服务企业基础,争做企业好帮手。对现有部门服务举措、手段和资源要进行深度整合,为企业提供更加规范化、便捷化、人性化的服务,让机关的服务理念、服务措施成为企业看得见、摸得着和享受得到的便利。当前,建议研究和探索落实以下三项工作:一是开展一次企业需求专项调研,覆盖各种类型企业,全面了解企业所需所想,把脉各级服务企业的实际效果,摸清企业最需要哪些方面的服务,看看哪些服务需要改进,哪些收费可以减免,哪些审批事项可以取消或提速,真正做到摸清企业脉搏,找准服务方向,为简政放权打好基础。二是办好一条服务企业专线电话,更加便捷高效地受理和解决企业的求助咨询和投诉。三是建立一个服务企业网络综合信息平台。在摸清机关各部门现有服务企业措施的基础上,打开思路花力气整合现有资源和手段,探索建立一个服务企业的综合信息平台,将涉企行政事项和权力公开、各级各类政策公布,专利品牌申报办法、劳动用人信息公布、企业间信息交流,以及对行政服务评价评议等内容一网合并,创新手段合力服务企业,提高服务起点,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总之,要在服务思路、措施和办法上有突破、有创新,做到开辟领域、整合资源、集中优势,在“想企业所想”上有真情、有作为,在“急企业所急”上有渠道、有效率,在“解企业所难”上有合力、有成效。

服务调研报告例9

一、市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随着加快实施“文化强市”战略,近年来。市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逐年提高,产业得到较快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文化产业规模初具

省级文化产业基地4个,市现拥有安美文化艺术中心、国家动漫产业基地等部级文化产业基地2个。1个市级文化娱乐试点街区,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产业分布行业广泛,新闻传媒、出版物流、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和体育产业等初具规模,多种所有制文化产业竞相发展。文化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显着增强,据统计,市文化产业拥有固定资产92.5亿元,比上年净增10.15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2%比上年上升0.3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省、全国1.9个和1.7个百分点,分别高于、0.1个和0.9个百分点,增速达29%快于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11.5个百分点,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1.7%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55.23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4.34%

2、产业结构逐步改善

市文化产业结构渐趋合理,从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层和相关层三个层次看。文化产业核心层的分量明显突出。据普查,市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层和相关层增加值之比为60.59.030.5直接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服务“业占绝对主导地位(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层)各行业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30.99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近七成,为69.5%比上年增长26%提供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活动的相关文化服务”业(文化产业的相关层)增长明显较快,各行业实现增加值13.64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0.5%比上年增长38%作为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中了一批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为主的核心层文化产业,全省文化产业中所占的比重逐年提高,引领优势明显。

3、文化企业实力增强

广电系统近3年来经营创收平均增幅达15%以上,国有文化企业发展迅速。经营创收总额达2亿元,比净增4000万元,增幅达25%省地市广电行业中稳居第一;文化系统截至底,国有资产达3亿元;晚报经营总收入1.47亿元,广告收入9900万元,发行收入3440万元,总资产已达2.2亿元。

新的文化业态不断出现,民营文化企业充满活力。涌现出“琴港演艺”璀璨明珠“阿里巴巴”安美文博“杏花印务”中设会展“儒林书业”等一批龙头文化企业。截至12月,市网吧、音像、歌舞娱乐等社会文化经营户近3000家,从业人员2万余人;印刷、打字复印、出版物批零等经营户1100多家,从业人员2.2万余人,年产值38.8亿元;各类体育经营场所700多家,从业人员5000多人,固定资产投入8.5亿元。

4、文化事业持续发展

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初步完善。一批文化体育场馆和重点文化设施兴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市市级财政投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超30亿元。文艺创作精品迭出,一批作品在全国、全省获奖。文化活动惠泽民众,形成了广玉兰“艺术节、文化新春庙会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成功举办了第16届世界美术大会、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评选活动、两博会”文博会“等文化会展、文化活动。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规模逐步扩大,获得了2010年全国体育大会举办权。

5、体制改革不断推进

市文化体制改革相继推出一系列举措:一是成立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近年来。进一步理顺了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实现了政企、政事分开,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得到切实转变;二是完成了宣传文化系统5家经营性事业单位的事转企”改革和四家电影放映单位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启动了文博图等公益性事业单位内部“三项制度”改革,专业艺术院团目前正按照“出人、出戏、出效益”思路积极推进改革。这些举措进一步激发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形成了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快速崛起的良好局面。

二、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主要问题

市文化产业发展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从调研了解的情况看。但总体还处于起步、探索、培育阶段,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8%以上的目标。市的文化产业发展任重道远,一些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亟待解决。

1、管理机构有待加强和理顺

涉及多个行业和部门。目前我市尚未成立专门的统抓统管的文化产业管理机构,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经济的融合。致使一些政策和项目的落实乏力推进。

市政府机构改革,从政府管理部门来说。经有关部门批准,市文化局作为全市文化块面的管理机关,单独设立了文化产业处,指导、协调全市文化产业工作,有独立的人员编制和财政经费,文化和广电合并后,取消了独立的文化产业处及相应的编制和财政经费,相关工作纳入局科技处(文化产业处)处室工作职能中,百分之九十是原广电局科技处工作职责,涉及到文化产业的职能大大削弱,和现在各级领导对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及市场的迅猛发展势头极不相称。

2、文化产业总量和比重偏低

但主体“小、弱、散”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比较薄弱。与长沙和昆明两城市相比,市文化产业虽然门类较齐全。长沙、昆明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别实现171.56亿元和84.4亿元,占gdp比重分别是9.5%和6.1%而我市实现增加值为44.63亿元,占gdp比重为4.2%明显低于长沙和昆明。因此,不论是从产业规模还是从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来看,市文化产业发展尚显滞后。

3、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不均衡

但是总体实力弱小。以公有资本为主体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文化艺术等传统文化服务业增加值(核心层)占据了大半壁江山,而在已经处于一般竞争性和完全竞争性、国家已经向非公有资本完全放开的文化创意、网络游戏、广告会展等高科技、高附加值以及文化旅游、文化休闲娱乐、文化经纪等高成长性新兴文化服务业(层)方面,市与文化产业发达城市长沙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从核心层、层、相关层增加值的比例看,市为60.59.030.5长沙为35.6:39.1:25.3全国平均为421840三层次结构与长沙乃至全国有明显的差异。相比之下,以新兴文化服务业为代表的层,占有比重低于长沙30.1个百分点,增加值比长沙少63.04亿元,虽然我市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迅猛。市新兴文化产业仍处于弱小的产业发展阶段,透视出我市文化产业结构不均衡,新兴产业发展空间亟待开拓。

4、文化产业和产品存在特色危机

科教人才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三国名城、包公故里、科教基地、滨湖新城已成为“名片”同时,作为省会城市,还有着融汇各地文化的优势地位。但是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整理挖掘和开发利用,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业态尚未形成。现有的文化产品多处于粗放型经营,缺乏文化产品的宣传推广和后续的配套经营。大多数文化产品缺乏创意和创新,缺少能够体现地域特色和人文风情的文化精品。

5、配套扶持政策有待完善

政府支持和鼓励文化产业的决策受到文化企业的普遍认同和欢迎,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如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合发〔〕22号)市政府《关于印发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试行)通知》合政〔〕89号)特别是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5等,对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但是目前为止,尚未出台具体的专门的文化产业发展配套政策;文化产业发展的统计指标体系没有建立,许多统计数字都是普查数据;政府扶持、政策倾斜、税收及土地优惠的力度还远远不够;文化市场、行业规范和投融资等体系还不健全;为文化企业提供技术创新、信息咨询、市场拓展、人才培训等方面还没形成完整、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平台,特别是民营文化企业的待遇尚待提高。

6、文化产业精英人才缺乏

夺取文化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决胜因素。文化产业需要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一是缺乏文化创意人才。文化创意人才是文化产业最核心的生产要素。尤其需要既通晓文化产业内容、又具有自主创作能力的本土人才,既懂产品研发又懂艺术创作的实用专业人才,以及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高层次文化领军人才,而现有的人才储备远远不够;二是缺乏文化经营人才。文化经营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军人物,数量和质量决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和质量。市的文化经营人才屈指可数。

三、发展我市文化产业的建议

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这为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标志,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显而易见,可以说,没有文化的发展繁荣,就难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因此,针对存在问题,就进一步促进我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确立文化产业的支柱地位

即进入到文化消费的快速启动阶段;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表明: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即进入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阶段。人均gdp达到3853美元;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这预示着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阶段已经到来,文化产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战略期。因此,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用大的气魄,把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抓,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性、战略性产业加以推动,确立文化产业在全市的支柱产业地位,力争到2010年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增加值占全市gdp8%以上的支柱产业,成为经济结构优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推动产业发展2设立专门机构。

一项系统工程。现有的工作机构已经适应不了产业发展的需求,文化产业的发展涉及方方面面。尤其是协调不了各种关系,必须建立健全新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议成立市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市委或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宣传、文广、财政、规划、国土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可参照芜湖的经验,定期召开协调会和企业家座谈会,协调重点项目的推进落实,听取意见,改善投资及政策环境。政府职能部门设立文化产业办公室,具有独立的人员编制和财政专项经费,具体实施和落实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行使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日常协调推进和统一调控、监管职能。

扎实有力推进3修订完善规划。

缺乏权威性、持久性和可操作性,市的文化产业规划目前还停留在行业规划和部门规划层面。需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建议在十二五规划制定中,将文化产业真正放到支柱产业的战略地位,作为全市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总体规划,统筹考虑、合理布局,提升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层次。同时,强化规划的贯彻力度,由市委、市政府来推动落实,用规委会、土委会的工作力度来大力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

做大做强文化企业4培育龙头骨干。

既要有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文化产业要成为支柱产业。又要有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建议政府对我市各类文化企业有重点、有阶段、有针对的扶持。一是对特色鲜明、实力较强、成长性较好的文化企业如“樱艺缘”动漫、综艺、音谷“与中科院声学所合作)等科技含量高,有较长产业链,能够形成企业集群的好项目,通过出台土地、税收、规划、金融等相关优惠政策,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将其打造为上市公司,按现代企业制度及股份制方式运作,形成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文化企业;二是对一些由于历史原因造成体制不顺、竞争乏力的文化企事业单位,进行必要的经营体制改革。例如三个专业演出团体,如果还在国字”号概念上兜圈是走不出困境的必须转变思想和机制,通过产权交易、共同投资、公司化运作等形式,挂大靠强,实施重组,实现新生,及至做活做强。

发挥项目带动作用5实施大项目战略。

发挥大项目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一是借助外力,强化项目带动。积极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者。特别要吸引具有雄厚资金、经营策略和营销人才优势的外来文化投资企业落户有重点地打造象芜湖方特这样的产业航空母舰;二是确定重大项目,实施定向招商。结合老城区改造,将桐城路打造成文化戏曲休闲一条街;将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和文化底蕴的类似于“合钢”这样的老企业,其所闲置的部分厂房,可以作为早期工业文明遗址保留下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文化产业开发,改造成为具有文化、艺术特色的创意产业集聚区,等等。可采取政府先投入,做大做强后,再退出方式,如无锡尚德公司那样,政府投入的资金可以逐步退出。这部分资金可以循环使用,支持新的企业发展。通过大项目的实施,既能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也能带动周边传统餐饮业、商业、旅游业的繁荣,形成文化搭台,多方唱戏,各方共赢局面。市应抓住10年举办全国体育大会的契机,有力带动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成立文化产业投资公司6设立专项基金。

服务调研报告例1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农村,重点和难点也在农村。为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提出的对基层干部要“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推进“固本强基”工程,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按照市委的部署,城西调研小组坚持面向基层,面向实际,面向群众开展调研;严肃工作纪律,准确宣传和科学把握政策;坚持深入、全面、准确、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反映问题,解决问题;着力围绕“三大内容”、“五个重点”,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做好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和促进发展、维护稳定的新路子、新方法,真正让调研成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民服务的过程。11月24日——12月13日,调研小组深入城西,召开动员会,乡、村干部座谈会,恳谈会23次,走访群众1703人次;收集意见148条,解答86条,解决实际问题11件,办实事16件,助耕1次;组织对口帮扶医院——中医院为特困户免费治病5人次;上报并被《资阳日报》采用了调研工作信息2条。

汗水润沃土,真情暖民心。市委组织开展的“服务基层、服务群众”调研工作得到了基层广大干部群众的真心拥护和热烈欢迎,成为了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平台。市县工作组的同志不辞辛劳,克服了连续阴雨、交通不便等困难,特别是市委工作组的龚志林同志带病坚持走村串户问寒问暖,解答问题,开展调研,深深感动了每一位乡村干部和农民群众;调研小组与乡党委、政府为村社发展出谋划策得到了群众的真心拥护;调研小组热心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的踏实作风,特别是协调有关部门纠正农民群众反应强烈的城西——县城客运班车乱涨价等问题深受广大老百姓的称赞:“共产党的好作风又回来了”。

按照市委、县委的要求,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充分调研,认真分析的基础上,现将调研情况报告于后:

一,城西的基本情况

城西乡位于县城西部,是典型的农业乡。全乡幅员面积3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608.3亩,总人口14176人(农业人口13938人),辖10个村,106个村民小组。2001年恢复建制乡,现有党委、人大、政府领导成员8人,行政事业干部23人,村实职干部34人;全乡共有共产党员294人,其中农村党员269人,党支部12个,党小组40个。现有村级公路120公里,水库2座,山坪塘75口,石河堰15处,闭路电视网络贯穿全乡,程控电话已通达7个村。全乡有初级中学1所,村级小学7所,幼儿园1所,在校学生1126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计划生育率为93.2%。

自2001年恢复建制乡以来,该乡党政一班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倾力学习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抓住入世和西部大开发的有利契机,全乡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题,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快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巩固各项改革成果,加强党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全乡“三个文明”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具体表现在:

<一>上下齐心,班子凝聚力强。乡党委、人大、政府一班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带领全体党员干部群众躬身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引领全乡人民向小康社会迈进。

<二>思路清晰,目标任务明确。自2001年建乡以来,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走产业兴乡的路子,努力实现城西经济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

<三>中心突出,经济发展快速。作为典型的农业乡、贫困乡,坚持把农业发展放在首位,立足在土地上做文章,以退耕还林为突破口,大力发展蚕桑、小家禽等种养业,全面推进全乡经济迈台阶。农民增收步伐逐年加快(如下图)。

城西建乡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情况(单位:元)

年度

2001

2002

2003

2004

农民人均纯收入

1701

1801

2004

2564

<四>,管理规范,工作措施有力。各项工作坚持做到了年初有计划,平时加强检查、督促,年终有总结。积极建设“阳光型”政府,真正做到了“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五>,作风踏实,工作作风到位。切实加强作风建设,改变工作作风,提高了机关工作效率。乡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坚持深入群众,切实为老百姓办实事、好事,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六>,社会稳定,干部群众安居乐业。加强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努力开展争创“五好家庭”、“双文明户”、“精神文明户”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大力打击了反动组织——门徒会,确保了农村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二存在的问题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城西乡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仍然面临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

<一>农民问题

1思想僵化。特别是年龄较大的农民仍然未摆脱封建思想、小农意识的束缚。

2观念陈旧。小富即安、多子多福等思想在个别农民心中根深蒂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极不协调,给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阻力。

3技能偏低。绝大部分农民对农业新技术、新品种认识不足,掌握不够,影响了其快速致富。

4部分贫困。该乡还有贫困户200多户,占总户数的7%左右。

<二>,村级组织建设问题。

1,村社干部年龄老化,全乡经过换届和选举后,33名村干部平均年龄47岁,村支部书记最小年龄48岁,最高年龄达58岁,村干部年龄梯次不太合理。

2,村社干部文化程度低。村干部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33%左右,仍然有5%是小学文化水平。

3,村干部后继乏人,发展党员困难。农村经济基础的变化给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用群众的话说:稍微有点出路的,都出去了。油榨村现有21名党员,其中只有4名党员在50岁以下。原村支部书记颜福林因年龄偏大、组织能力较差等原因被免职后,党员中没有胜任村支书的合适人选,乡党委只好派乡社会事务办主任康钦勇去兼任该村村支书。

4,村级组织阵地建设差,办公经费无来源。全乡10个行政村中,只有3个村有村办公室,其余村连开会都是临时定在农户家;随着税费改革的深入,村级办公经费基本没有了来源。

<三>,基层干部方面问题

4,乡村干部工作压力大。各项目标任务重,工作上有压力;评价上的要求高,思想上有压力。

5,乡、村干部待遇低。乡干部除工资以外,政策性规定的津补贴难以兑现,事业干部活工资无法保证,政策开口的奖金根本没有着落,导致干部怨言多。村干部根据职务和村的大小每月能拿到280——240元的补助,社干部每年能拿到200——140元的补助,在全县范围内算是比较高的,但就是与打工的相比,确实有些偏低。

6,干部的后顾之忧无法解决。乡上各种债务的利息未纳入财政预算,导致乡镇收支不平衡。乡干部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单位筹集部分无法落实;村干部没有落实相应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问题解决难。

7,工作条件差。乡政府100多个平方的办公场所还是60年代石木结构老房子,破烂、陈旧;村级组织阵地建设缺乏必要的投入;村级组织没有必要的办公经费。

8,乡、村负债严重。乡上经审计局核定负债280多万元,每年20多万元的利息产生了新的债务;全乡村级负债20多万元。沉重的债务导致乡村日常工作运转困难。

<四>政策落实方面的问题

1,税的减少,退耕还林给乡镇的农税分成少,退耕还林面积越大的乡镇,形成的收支差口就越大。

2,农税历年尾欠和举家外出务工人员的农税无法收取和部分赖帐户的影响加大了农税的征收难度和各项政策的执行难度。截止目前,全乡仍有10余万元的历年农税未能收取。乡村干部垫支农税情况较严重。

3,计划生育执法难,流动人口管理难。计划生育工作中管理以流入地为主,考核以流出地为主的矛盾突出。

4,乡镇工商各税的任务与税源差距太大。县上下达给不是征收主体的城西乡政府工商各税的任务是11万元,而实际上城西乡每年只能收取3万元,剩下的8万元的任务只有去买税完成。

<五>经济发展方面的问题

1,农业基础条件差。水源缺乏;乡村公路有但基本无法通车。全乡有村级公路120公里,但能通车的仅20公里,全乡水利设施能发挥作用差,有小一型、小二型水库各一座,因未完成配套,基本不能发挥作用。船坝村7社,全社发展优质水果泸柑100余亩,市场上能卖到1.5元/斤而且是抢货。因该村村级公路不能通车,每年10多万斤泸柑全靠果农双肩挑4公里的山路,到乡上乘公共汽车再到县城出售,严重影响了其产业化发展。

2,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体系不健全,农民农业新技术掌握不够,导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困难。该乡利用退耕还林发展经济作物——麻竹1000亩,但是由于技术上的原因,高效益的作物却收益甚微。

3,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农村青壮劳动力缺乏,土地普遍存在粗放型耕种。盐井村1组51户村民就有26户举家外出,还有78人部分外出务工,全社.只有2-30个劳动力耕种300多亩土地,粗放型耕种现象严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增加农民收入来说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但是,农民对土地依赖程度的降低,加之外出务工收入没有再投入到农业再生产,导致农业基础薄弱,农业增收乏力,给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

<五>稳定方面的问题

反动组织——门徒会活动频繁,现在辖区内仍然存在。

三,建议

<一>对市、县的建议

1,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应与农村水利、公路相结合,并侧重于农村公路建设。加大对基础条件差的乡镇的扶持力度,在项目和资金上予以一定的倾斜,为其快速发展“输血”,使其“有钱办事”。

2,县城至城西的通乡公路,城西段已动工修建水泥路,但县城至千佛寨段公路属县级旅游公路,现在路况很差,建议县上纳入县城建设总体规划,尽早建设。

3,城西乡团山沟水库渠系不配套,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建议县上尽快将其列入病害水库整治工程。

4,建议建立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日趋完善,应将建立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作为当前强化村级组织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认真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资金来源可采取各级财政出一点,个人出一点的办法,从而充分激发村干部的工作热情,使其“有心办事”。

5,大力实施村干部素质提升工程。着眼长远,加强对村干部的教育和管理,积极开展村干部学历教育,做好村级后备干部队伍的建设工作,建立一支素质高、年龄梯次合理的村级干部队伍,着力增强村干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

6,建议将乡镇干部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住房公集金、大病统筹纳入县财政统一预算。

7,努力化解乡村债务。

8,逐年改善城西乡的办公条件。

9,各级党政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县目标办对乡镇的综合目标考核办法要进一步完善,使其更科学,更切合实际。

10,建立和完善农业新技术推广体系,特别是要加强对村干部的技术培训力度并建立轮训制度,增强村干部带领农民致富的本领,引领农民走上富裕之路。

二,对城西乡的建议

1,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群众的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农业新技术的培训,着力提高农民的素质。

2,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积极发展党员,着力提高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3,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乡域经济的发展。

服务调研报告例1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农村,重点和难点也在农村。为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提出的对基层干部要“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推进“固本强基”工程,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按照市委的部署,城西调研小组坚持面向基层,面向实际,面向群众开展调研;严肃工作纪律,准确宣传和科学把握政策;坚持深入、全面、准确、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反映问题,解决问题;着力围绕“三大内容”、“五个重点”,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做好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和促进发展、维护稳定的新路子、新方法,真正让调研成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民服务的过程。11月24日——12月13日,调研小组深入城西,召开动员会,乡、村干部座谈会,恳谈会23次,走访群众1703人次;收集意见148条,解答86条,解决实际问题11件,办实事16件,助耕1次;组织对口帮扶医院——中医院为特困户免费治病5人次;上报并被《资阳日报》采用了调研工作信息2条。

汗水润沃土,真情暖民心。市委组织开展的“服务基层、服务群众”调研工作得到了基层广大干部群众的真心拥护和热烈欢迎,成为了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平台。市县工作组的同志不辞辛劳,克服了连续阴雨、交通不便等困难,特别是市委工作组的龚志林同志带病坚持走村串户问寒问暖,解答问题,开展调研,深深感动了每一位乡村干部和农民群众;调研小组与乡党委、政府为村社发展出谋划策得到了群众的真心拥护;调研小组热心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的踏实作风,特别是协调有关部门纠正农民群众反应强烈的城西——县城客运班车乱涨价等问题深受广大老百姓的称赞:“共产党的好作风又回来了”。

按照市委、县委的要求,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充分调研,认真分析的基础上,现将调研情况报告于后:

一,城西的基本情况

城西乡位于县城西部,是典型的农业乡。全乡幅员面积3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608.3亩,总人口14176人(农业人口13938人),辖10个村,106个村民小组。2001年恢复建制乡,现有党委、人大、政府领导成员8人,行政事业干部23人,村实职干部34人;全乡共有共产党员294人,其中农村党员269人,党支部12个,党小组40个。现有村级公路120公里,水库2座,山坪塘75口,石河堰15处,闭路电视网络贯穿全乡,程控电话已通达7个村。全乡有初级中学1所,村级小学7所,幼儿园1所,在校学生1126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计划生育率为93.2%。

自2001年恢复建制乡以来,该乡党政一班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倾力学习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抓住入世和西部大开发的有利契机,全乡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题,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快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巩固各项改革成果,加强党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全乡“三个文明”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具体表现在:

<一>上下齐心,班子凝聚力强。乡党委、人大、政府一班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带领全体党员干部群众躬身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引领全乡人民向小康社会迈进。

<二>思路清晰,目标任务明确。自2001年建乡以来,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走产业兴乡的路子,努力实现城西经济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

<三>中心突出,经济发展快速。作为典型的农业乡、贫困乡,坚持把农业发展放在首位,立足在土地上做文章,以退耕还林为突破口,大力发展蚕桑、小家禽等种养业,全面推进全乡经济迈台阶。农民增收步伐逐年加快(如下图)。

城西建乡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情况(单位:元)

年度

2001

2002

2003

2004

农民人均纯收入

1701

1801

2004

2564

<四>,管理规范,工作措施有力。各项工作坚持做到了年初有计划,平时加强检查、督促,年终有总结。积极建设“阳光型”政府,真正做到了“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五>,作风踏实,工作作风到位。切实加强作风建设,改变工作作风,提高了机关工作效率。乡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坚持深入群众,切实为老百姓办实事、好事,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六>,社会稳定,干部群众安居乐业。加强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努力开展争创“五好家庭”、“双文明户”、“精神文明户”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大力打击了反动组织——门徒会,确保了农村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二存在的问题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城西乡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仍然面临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

<一>农民问题

1思想僵化。特别是年龄较大的农民仍然未摆脱封建思想、小农意识的束缚。

2观念陈旧。小富即安、多子多福等思想在个别农民心中根深蒂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极不协调,给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阻力。

3技能偏低。绝大部分农民对农业新技术、新品种认识不足,掌握不够,影响了其快速致富。

4部分贫困。该乡还有贫困户200多户,占总户数的7%左右。

<二>,村级组织建设问题。

1,村社干部年龄老化,全乡经过换届和选举后,33名村干部平均年龄47岁,村支部书记最小年龄48岁,最高年龄达58岁,村干部年龄梯次不太合理。

2,村社干部文化程度低。村干部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33%左右,仍然有5%是小学文化水平。

3,村干部后继乏人,发展党员困难。农村经济基础的变化给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用群众的话说:稍微有点出路的,都出去了。油榨村现有21名党员,其中只有4名党员在50岁以下。原村支部书记颜福林因年龄偏大、组织能力较差等原因被免职后,党员中没有胜任村支书的合适人选,乡党委只好派乡社会事务办主任康钦勇去兼任该村村支书。

4,村级组织阵地建设差,办公经费无来源。全乡10个行政村中,只有3个村有村办公室,其余村连开会都是临时定在农户家;随着税费改革的深入,村级办公经费基本没有了来源。

<三>,基层干部方面问题

4,乡村干部工作压力大。各项目标任务重,工作上有压力;评价上的要求高,思想上有压力。

5,乡、村干部待遇低。乡干部除工资以外,政策性规定的津补贴难以兑现,事业干部活工资无法保证,政策开口的奖金根本没有着落,导致干部怨言多。村干部根据职务和村的大小每月能拿到280——240元的补助,社干部每年能拿到200——140元的补助,在全县范围内算是比较高的,但就是与打工的相比,确实有些偏低。

6,干部的后顾之忧无法解决。乡上各种债务的利息未纳入财政预算,导致乡镇收支不平衡。乡干部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单位筹集部分无法落实;村干部没有落实相应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问题解决难。

7,工作条件差。乡政府100多个平方的办公场所还是60年代石木结构老房子,破烂、陈旧;村级组织阵地建设缺乏必要的投入;村级组织没有必要的办公经费。

8,乡、村负债严重。乡上经审计局核定负债280多万元,每年20多万元的利息产生了新的债务;全乡村级负债20多万元。沉重的债务导致乡村日常工作运转困难。

<四>政策落实方面的问题

1,税的减少,退耕还林给乡镇的农税分成少,退耕还林面积越大的乡镇,形成的收支差口就越大。

2,农税历年尾欠和举家外出务工人员的农税无法收取和部分赖帐户的影响加大了农税的征收难度和各项政策的执行难度。截止目前,全乡仍有10余万元的历年农税未能收取。乡村干部垫支农税情况较严重。

3,计划生育执法难,流动人口管理难。计划生育工作中管理以流入地为主,考核以流出地为主的矛盾突出。

4,乡镇工商各税的任务与税源差距太大。县上下达给不是征收主体的城西乡政府工商各税的任务是11万元,而实际上城西乡每年只能收取3万元,剩下的8万元的任务只有去买税完成。

<五>经济发展方面的问题

1,农业基础条件差。水源缺乏;乡村公路有但基本无法通车。全乡有村级公路120公里,但能通车的仅20公里,全乡水利设施能发挥作用差,有小一型、小二型水库各一座,因未完成配套,基本不能发挥作用。船坝村7社,全社发展优质水果泸柑100余亩,市场上能卖到1.5元/斤而且是抢货。因该村村级公路不能通车,每年10多万斤泸柑全靠果农双肩挑4公里的山路,到乡上乘公共汽车再到县城出售,严重影响了其产业化发展。

2,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体系不健全,农民农业新技术掌握不够,导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困难。该乡利用退耕还林发展经济作物——麻竹1000亩,但是由于技术上的原因,高效益的作物却收益甚微。

3,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农村青壮劳动力缺乏,土地普遍存在粗放型耕种。盐井村1组51户村民就有26户举家外出,还有78人部分外出务工,全社.只有2-30个劳动力耕种300多亩土地,粗放型耕种现象严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增加农民收入来说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但是,农民对土地依赖程度的降低,加之外出务工收入没有再投入到农业再生产,导致农业基础薄弱,农业增收乏力,给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

<五>稳定方面的问题

反动组织——门徒会活动频繁,现在辖区内仍然存在。

三,建议

<一>对市、县的建议

1,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应与农村水利、公路相结合,并侧重于农村公路建设。加大对基础条件差的乡镇的扶持力度,在项目和资金上予以一定的倾斜,为其快速发展“输血”,使其“有钱办事”。

2,县城至城西的通乡公路,城西段已动工修建水泥路,但县城至千佛寨段公路属县级旅游公路,现在路况很差,建议县上纳入县城建设总体规划,尽早建设。

3,城西乡团山沟水库渠系不配套,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建议县上尽快将其列入病害水库整治工程。

4,建议建立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日趋完善,应将建立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作为当前强化村级组织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认真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资金来源可采取各级财政出一点,个人出一点的办法,从而充分激发村干部的工作热情,使其“有心办事”。

5,大力实施村干部素质提升工程。着眼长远,加强对村干部的教育和管理,积极开展村干部学历教育,做好村级后备干部队伍的建设工作,建立一支素质高、年龄梯次合理的村级干部队伍,着力增强村干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

6,建议将乡镇干部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住房公集金、大病统筹纳入县财政统一预算。

7,努力化解乡村债务。

8,逐年改善城西乡的办公条件。

9,各级党政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县目标办对乡镇的综合目标考核办法要进一步完善,使其更科学,更切合实际。

10,建立和完善农业新技术推广体系,特别是要加强对村干部的技术培训力度并建立轮训制度,增强村干部带领农民致富的本领,引领农民走上富裕之路。

二,对城西乡的建议

1,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群众的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农业新技术的培训,着力提高农民的素质。

2,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积极发展党员,着力提高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3,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乡域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