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诚信文化论文

诚信文化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2-18 18:40:53

诚信文化论文

诚信文化论文例1

1.1会计诚信文化建设是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根本措施

会计人员有意识的对会计账目进行修改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进而来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例如,会计人员通过作假账、偷税漏税等来非法获取金钱。若要在根本上解决会计信息的失真,加强会计诚信文化建设是必要的:首先,加强高校培养过程中的诚信教育;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尤其是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更应该在平时的工作中诚实守信,坚决杜绝作假账现象的发生,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其次,建立良好的会计诚信环境;在平时的工作中尽量多让会计工作人员接触正面的信息,尤其是刚刚从事会计工作的毕业生,避免他们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再次,建立信用档案;目前我国的信用档案建立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随着信用档案机制的逐渐完善,应该将那些违反诚信的单位和个人记录在案,并且个人能够通过网络或是相关单位进行查询,进而增强个人和单位的诚信意识。

1.2会计诚信文化建设是会计发展和生存的根本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即是个人或是单位的道德资源,也是经济资源。会计诚信对于维持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在经济活动中,应该加强道德建设,加强会计诚信文化建设。会计诚信是会计发展和生存的根本。

1.3会计诚信文化建设是保证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关键

会计诚信文化建设能否顺利进行是影响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果会计诚信受到破坏,市场经济运行的环境必定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会严重阻碍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企业和企业之间,企业和政府之间的信任度将严重下降。而且,市场经济越是发达,诚信就显得更为重要。会计信息是反映和监督经济活动的一项重要指标,如果会计信息失真,则会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并有可能影响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宏观调控。因此,会计诚信是保证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关键,要加强会计诚信文化建设。

1.4增强会计诚信文化建设有利于企业养成诚实守信的观念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如果能够增强企业的会计诚信文化建设,则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首先,如果企业能够对所有的合作以及即将合作的企业诚实守信,必定会赢得良好的,甚至是极高的社会信誉度,进而可以形成巨大的吸引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企业中的每一位员工也要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到诚实守信,除了对外能够做到诚实守信,对内更是应该如此。其次,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加强会计诚信文化建设可以将企业在长期奋斗过程中形成的优良品质传播下去,有利于在整个企业内部形成一个良好的诚信环境。有助于企业员工养成强烈的责任心,有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凝聚力,进而有助于培育诚实守信的企业精神。

2建设良好的会计诚信文化的措施

上面论述了加强建设会计诚信文化的重要性,那么该如何做呢?下面笔者提出几点关于建设良好会计诚信文化的措施。

2.1在会计诚信建设过程中,逐渐完善相应的法律规定

会计诚信文化的建设仅仅依靠道德的约束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等来指导和约束会计人员的行为。针对那些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人员应该做出相应的处罚,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会计人员的行为。同时使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得到广泛的弘扬。

2.2建立会计人员诚信档案

通过诚信档案的建立,使诚信文化建设融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在会计行业。由于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服务质量,尤其是诚信程度直接影响到整个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因此,建立会计人员诚信档案对于维持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监督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等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同时,通过定期向社会公布会计人员的不良、违法记录以及相应的惩罚措施,可以强化对会计人员的约束和管理。

2.3强化会计诚信文化的教育力度

在加强会计诚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诚信教育是关键之一。第一,可以将会计诚信文化纳入到会计从业考试内容中,并将个人的平时诚信消费或是其他诚信相关内容也列入到考核范围内。第二,加强高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诚信文化教育,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观念。第三,加强会计人员会计诚信文化的培训,要尽可能地将会计诚信文化建设的概念、内容、内涵等纳入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过程中。社会各界可以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或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来逐步完善会计诚信文化建设。

诚信文化论文例2

企业文化是美国人在20世纪80年代初总结日本管理经验和美国管理教训才提出来的,是一种文化与经济结合的产物,又称公司文化、组织行为、组织文化和管理文化。我国学者魏杰总结指出: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信奉并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也就是说,企业信奉和倡导并在实践中真正实行的价值理念。由此可见,企业文化现象都是以人为载体的现象,而不是以物质为中心的现象,由一个企业的全体成员共同接受,普遍享用,而不是企业某些人特有,并且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同时,企业文化也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企业文化的形成,一方面是构建在传统的民族文化基础之上,另一方面是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归纳创造,形成企业自身独特的文化要素和精髓,创造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

作为东方文明的发源地,中国的传统文化有许多值得流传和发扬的精华,对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企业文化的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的企业文化。这一企业文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简单商品经济下的手工作坊文化,它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完善;第二阶段是在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时期的中国企业文化,它是企业文化的发展阶段;第三阶段是当代中国企业文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创新。

一、以德治企

企业文化的精髓是德。孔子认为,人要讲高尚的道德品格修养,守信于德,古代皇帝用“仁德”来教育他的臣民,陶冶修炼,塑造美德,以德服人,当今提倡“以德治国”,并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各行各业都在提倡职业道德,教师讲师德,医生讲医德,企业讲“企德”,就是以德治企,把德熔铸到企业管理中,并在企业行为中加以提倡和应用,成为企业的行为准则。

德是商之本,无德不成商。创建于1669年的北京同仁堂,拥有境内外两家上市公司,海内外四百多家药店,以其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而闻名于世。自创办至今,同仁堂始终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不敢减物力”的古训,秉诚“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信条,历经风雨,阅尽沧桑,铸就了一块享誉中外的金字招牌。同仁堂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修仁德,济世养生”作为企业精神,以“德、诚、信”作为企业的职业道德,以堂训、古训为企业的基本内涵,以“诚信为本,药德为魂”作为企业的经营宗旨,以“以义正,义利共存”作为企业的经营哲学。个性鲜明的企业文化在同仁堂的发展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以德治企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企业在管理中要实行以“德”服人,实行人性化的管理,使企业充满和谐的氛围。太极集团有限公司曾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中药作坊式加工厂,如今已是拥有资产上100亿元的国有大型企业,拥有“太极集团”、“桐君阁”和“西南药业”三家上市公司。靠的就是“忠诚、团结、努力、责任”的太极理念。太极集团实行以“德”服人,成功地开创了哑铃型发展格局下的“全员营销”模式。以“德”治企业,持续推动企业资本优势快速扩张。

二、重视人才

企业最重要的财富不是拥有多少资产,而是拥有多少人才。人才是企业成功的第一要素,得人才者得天下,得人才者得企业,得人才者得未来。企业家艾科卡说:“你可以取走我企业的所有存款,拆去我工厂里所有设备,但务必请你留下我们所有的员工,因为他们才是我们企业的真正财富”。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认为“人的素质是海尔过去成功的根本,今后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是人的素质问题,你能把许多人的力量聚合起来,这个企业就成功了”。美的集团董事局主席有一句口头禅:“我宁可放弃可赚100万元利润的生意,也不放弃一个有能力的人才”。在美的海纳百川的胸襟下,美的吸引了大批优秀的人才,他们在企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美的公司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思想对企业文化的影响深远。重视人才表现在企业要用好人才,为人才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企业给做出成就的员工给予奖励,给有才华的员工提供升迁的机会。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说:“你能翻多大的跟斗,我就给你搭建多大的舞台”,海尔集团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等竞争方式选拔人才,惟才是用,而不是讲资历,所以在海尔管理人员平均年龄只有二十几岁,实现企业管理人员的年轻化,使整个企业充满生机与活力。太极集团的董事长白礼西说:“能够经营管理好人才的企业,才有可能成为最终的赢家”。太极集团选拔人才从不论资排辈,而是采用“德才兼备为上用,先德后才为中用,先才后德为下用,无德无才为不用”的思想,使一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从而加速了企业的发展。烟台东方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隋元柏常说:“我们对待员工要像五星级宾馆对待客人那样,特别是我们的科技人员”可见企业对人才的重视。

当今世界的竞争不是产品的竞争,而是人才的竞争,一些企业利用各种方法争夺人才。烟台东方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发展史上永远记载着这样一个例子:某名牌大学的一位博士想到东方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去发展,东方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听到此消息后,认为他是企业所需的人才,就给他发去了任命书,并给他配置了专车和安排了一套住房,这位博士来到公司不到一年就主持开发了一套大型电子自动控制系统,为企业创造了更多的价值,这就是得人才者得企业的鲜活的例子。烟台东方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由不足百万元的小厂一跃成为拥有18亿资产的大型企业,靠的就是人才的引进。

三、诚信经营

诚信是一个企业的道德和行为规范,诚信是一个企业的立业之本。一个人讲究诚信,其它人才会相信他;一个企业讲究诚信,消费者才会信赖它,才会去购买它的产品,企业才能获得利润,企业才能发展、壮大,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立于不败之地。

诚信作为道德化理,千百年一直贯穿于企业的管理之中。伟志集团是一家成立于1987年的民营企业,由一个由5000元贷款起家的服装作坊发展成为了一个拥有400多家服装专卖店的集团公司,伟志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向炳伟先生在《我的财富——善诚智勤》一书说:“谁的资本和谁来经营资本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抱着什么样的目的来经营,在经营的过程中我们为社会做了些什么?为国家做了些什么?为他人做了些什么?”。向炳伟先生制定了“善诚智勤”的企业理念,遵循“不满意就退货”的服务承诺,推出“你穿衣我洗衣我烫衣”的服务理念。为顾客着想,有时公司遇到能赢利但对公司信誉有影响的业务,公司为了长远发展和对顾客负责都给以拒绝。

诚信铸造信誉,信誉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海尔集团认为公司销售的不是产品而是信誉。在海尔公司有这样一个故事,公司有一位销售员为潮州的一位用户送洗衣机,当车开到离潮州还有2公里地方时出现了故障。怎么办,是明天再送,还是再等车修好再送?为了公司的诚信,为了顾客,这位销售员背着75公斤重的洗衣机,走了2公里路把洗衣机送到用户家里,有如此员工维护企业形象,海尔“真诚到永远”的理念就能真正地实现。

诚和信是中华民族最美好的东西,国家提倡诚信,企业用诚信来铸造辉煌,用诚信来教育员工,用诚信和以义取利精神来善待顾客,企业只有在诚信中才能发展壮大。四、追求创新

创新是企业的动力。任何企业要发展,都必须要不断创新,超越自己,追求卓越,才能获取更大的利润。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泉,创新需要以知识和技术为基础,需要以人力和物力为后盾,所以创新的程度取决于一个企业学习知识和技术的能力,以及将知识和技术迅速转化为行动的能力。海尔集团,用了二十的时间,把一个亏损147万的小厂把它变成了中国的第一品牌,其年销售额达到1000亿元,是什么原因使海尔获得如此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是创新,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说:“海尔的竞争优势在于创新,创新是海尔公司的灵魂”。海尔公司所倡导的海尔文化是: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基础,以组织创新为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市场创新为目标。海尔的创新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吸取别人的精华,创造性的学习和借鉴。太极集团在准备销售“曲美”产品时,太极集团高层就决定在销售模式上进行创新,于是成立第一个产品经理组,对市场进行的调研和上市论证,制订营销模式。在短短几个月内,他们就完成了从产品论证到上市,并取得了令人惊奇的效果。太极在业内首创中国第一个药品经销权拍卖会,第一次用法律程序来选择经销商,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反响,效果出奇的好,也提高了太极集团的知名度。可见,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

企业的创新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坚持不懈地进行,不断的创新才能不断推出新的技术和新的产品,企业才能获取更大的利润,才能推动企业的发展。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说:市场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创新的成果都是相对的、暂时的,今天的成果到明天就不一定是成果,所以你这个成果在别人推倒你之前,自己要先否定自己,只有自己不断推倒自己,才能永远不被别人打倒。1995年,当海尔的研发部门对整个市场调研之后发现每年的6月~10月是销售洗衣机的淡季,其原因是整个洗衣机市场只有大洗衣机,人们无处买到洗少量的衣服能节约水和节约电的小洗衣机。海尔公司的员工经过200天的奋斗,终于生产出了这种小洗衣机——小小神童洗衣机,一个多月就销售了10多万台,小小神童问世后不久,海尔又推出第二代、第三代,到如今已开发了第八代小小神童洗衣机。此后,还成功地生产出能洗水果、削土豆皮等独具功能的洗衣机。可见,海尔集团把技术创新放在首位,不断推出新产品和新技术。

中国的企业文化传承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许多优秀品质,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企业文化,推动着企业向前展,但也应看到,中国传统企业文化也有一些不足,如人情大于制度,“自给自足”生活方式使企业有小生产经济的印痕,不过,这些不足已得到了改善,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得到完善,从而形成灿烂的中国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赵建平:企业文化——管理的灵魂.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2

[2]王成荣:企业文化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诚信文化论文例3

三顾茅庐得高士,三会黄石收《素书》,七擒孟获安疆域,立雪程门添新知。它们都说明了一个道理:诚实是立身之本,守信是立业之基。诚实守信,矢志不渝,一如既往,就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就能办成很难办成的事,就能把握住千载难逢的良机,就可以给自己的人生、事业插上飞翔的翅膀,就有希望攀登上别人难以逾越的高峰。当代中国最著名的企业海尔的成功之道,就是高扬“真诚到永远”、“服务至上”的大旗,并以上乘的产品质量和不断创新抓住了用户的心,牢牢坐稳了中国家电行业的第一把交椅,并把市场拓展到了世界多个国家,使企业成为世界知名企业,品牌成为世界知名品牌。

人无信不立,家无信不和,企无信不旺,国无信不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在个人人际交往和单位经济往来中,应当以史为镜,以人为鉴,以正反两个方面的例子为参照物约束自己的言行,坚守诚实信用的道德规范和法律原则,努力为端正社会风气、净化社会环境、建立良好的社会政治经济秩序,为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曾经一度被奉为至宝的“商战三十六计”早已成为“昨日黄花”,风光不在。由于经济的大发展和民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世界不少发达国家企业、跨国公司都把为客户创造价值作为自己的使命,而不是把企业看作是利润机器。企业追求利润和讲究信誉是相互依赖而生存的,从长远观点来看,讲究伦理道德才是获取利润的根本途径,国际国内成功企业的经验都证明了这一点。

对员工讲诚信。企业各级领导要说了算、定了办、许诺了就兑现,不开空头支票,不推脱耽延;各车间各部门各工序之间,任务计划要求啥时完、保证啥时完,服从指令,遵守时间;各岗位员工把高标准做好本职工作看作是推进企业诚信文化建设、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敬业报国的根本体现,不管任务多重、困难多大,同心协力,团结奉献。

对客户讲诚信。要“一切为了客户,一切服从客户,真诚服务客户,急客户之所急,帮客户之所需”的经营理念和服务理念深入人心。从总经理到每一名员工,一切人力、设备、产品、车辆等资源均必须服从“用户服务优先”的原则,保证用户一个电话打来,服务人员24小时之内到达,汽车赶不上就乘飞机,宁可亏了本钱,不可失信客户。企业员工要用诚信、用热心、用心血、用汗水赢得用户的信赖和称赞,赢得回头客和大批定单。

对合作伙伴讲诚信。无论是对企业的原辅材料物资供方还是产品、技术协作方,企业都要做到诚实守约,讲究信用,通力合作,互惠互利,在长期的合作中建立一批有资质、有较强技术力量和较好信誉的固定合作伙伴,对企业保证生产进度和市场需要、促进企业发展和做强做大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诚信文化论文例4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弘扬中华文化就应象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所指出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历史证明,“人无信不立,业无信难兴,政无信必颓。”政府信用已经是社会信用的核心,政府诚信引导着人民诚信,直接影响着社会诚信。毫无疑义,将中华传统诚信道德资源的合理内核与现代思想进行完善融合是我们开展干部诚信教育的理性选择。

1 诚信在传统文化中的丰富内涵

“诚信”是由“诚”和“信”两个规范构成的,“诚”“信”二字在古代典籍中意思相近又有着一定的差异。“诚”多于“真”、“实”等范畴相关联,涉及人类社会生活诸多领域,像人际交往、个人修养、道德理想等方面。“信”则多与“忠”、“任”等范畴相关联,其基本内涵是守言行诺,即“言必信,行必果。”

“诚”与“信”在含义上不尽相同但又有着密切的联系。许慎的《说文解字》就是将二者互训的:“诚,信也”、“信,诚也。”从先秦时期开始,“诚”与“信”开始连用,《荀子》中就有“诚信生神”之说法,此后“诚信”便作为一个完整的范畴使用。作为一个统一的概念,诚信的基本内涵和要求就是真实不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信守承诺。

2 传统诚信思想的精髓

2.1 诚信为天地间的一种必然法则。“天行不信,不能成岁,地行不行,草木不大。”(《吕氏春秋・贵信》)即是说,天地都必须有信而后才能形成四季衔替、万物更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信”被理解为一种超越的、统天统地的绝对法则,这种思想或许有些夸张,但它充分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信”的近乎敬畏的崇尚。

2.2 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被当成立身处世论之根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孔子认为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品格,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安身立命的道德起点,如同车子缺少、这样枢纽就不能行走一样,人若无诚信寸步难行。

2.3 诚信是基本的交友之道。对诚信是交友的基本原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尤其着意。在传统文化中诚信交友大致可概括为两个层面:①诚信是晤友的基本原则。孔子说“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孔子的弟子不但对此有充分的认识,而且常常以此严格要求和反省自己,曾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②诚信是择友的基本标准。在社会生活中,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对一个人的行为及品德有着重要影响,与那些正直诚实、宽善谦逊的人交友可以受其感染和熏陶,而与那些花言巧语、口是心非的伪善之人交往,不但不会有所获益反而会沾染恶习。孔子曾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因此,交友要有所选择,要选择仁德之乡居住,以免受不良影响。

2.4 诚信是经济活动的基本行为规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固然有着君子重义轻利的思想,但对人们合理的正当的利益追求也决非一味的排斥和拒绝,只是提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主张对利益的追求要持节制态度,反对通过不正当手段谋利,反对为了获取一定的利益而不择手段。荀子就说过:“商贾敦悫无诈,则商旅安,货财通,而国求给矣。”事实上,讲究货真价实,强调童叟无欺也是中华民族经济及商业活动的传统美德,历史上也出现过许多著名的廉贾义商。徽州商人注重“信义服人”,他们“以忠诚立质,长厚摄心,以礼接人,以义应事,故人乐与游,而业日隆隆起。”同仁堂药店三百多年来始终坚持“炮制虽繁从不敢省工时,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他们皆成为人们传颂的诚信经营的成功典范。

2.5 诚信是保证社会稳定发展的为政之道。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主张“为政以德”,而要做到“为政以德”诚信是其重要内容和手段之一。孔子要求为政者做到“敬事而信”并认为“信则民任焉”《论语・尧日》,即是说要赢得民心除了与民生息的“仁政”外,诚实无欺、讲究信用,努力取信于民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和信赖。荀子说:“古者禹汤本义务信而天下大治,桀纣弃义背信而天下大乱。”《论语・王霸》孔子也坚决反对与国交往中背后耍阴谋。公元前550年,齐、鲁和解,两国之君会于峡谷,齐国却企图乘机以东夷人劫持鲁侯,时孔子相鲁,闻之后深为不满:“两君之好,而以裔夷俘兵以乱之。”清代大儒王夫之则精辟地概括为:“夫诚信者,中国邦交之守也。”(《读通鉴论》)

3 传统诚信思想在干部诚信教育中的价值

3.1 诚信执政教育是干部教育的核心目标和内容。在中国传统诚信思想中,诚实不欺不仅是上天固有的规律,亦是人与人之间的自然法则和道德本体。人们的道德规律必须遵循这一“天之道”,这是做人不可移易的法则。“修辞立于诚,所以居业也。”(《周易・乾》)正因为如此,中国历代十分重视诚信的教育。自西汉儒学成为官学之后,《论语》、《大学》等儒家经典成为了学校的必修课,学子们在熟读四书五经等儒家著作时自然而然的接受儒家诚信观的洗礼、教化,以塑造诚实守信的君子人格。而唐代以后出现的书院更是把诚信的道德教育列入教规之中,如岳麓书院的教规中即有“言忠信,行笃敬,惩忿室欲,迁善改过”等条目。当然,把“诚”“信”理解为超越的、统天统地的绝对法则的思想有些夸张,但“人之无信,不知其可”(《论语・为政》)、“唯君子能信,一不信则终身之行废矣”(《袁子・用贤》)的诚信而厚德方能立人,并进而实现人格自我完善的成人教育思想今天依然闪光。因此,我们应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将之融入到干部教育的办学理念之中,把诚信执政教育确立为干部教育的核心目标和内容,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利用一切教育阵地和教育场景开展广泛而深入的诚信教育,唤起干部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意识。同时,还应该施以相应的保障机制,对干部日常行为规范中诸如打牌、贪污受贿、欺上瞒下、学历灌水等不诚信行为给予约束和严厉的惩处,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和舆论环境,形成诚信者受尊重、不诚信者遭鄙视的社会氛围,让干部在教化与熏陶中诚信执政。

诚信文化论文例5

诚实守信,作为一种道德伦理的最基本品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国优秀文化的精华。然而2001年,一个诚信问题,却令当时的总理朱镕基大伤脑筋。向来不题字的朱总理,先后为上海国际会计学院和国家会计学院两所高校立下校训“不做假账”。这确实是针对当时社会广泛而严重的失信而提的。那么,这里就有一个悖论:中国诚信经历了两千多年的传统积累,加上解放后40多年的德育为首,为什么偏偏今天出现大面积的社会诚信危机?为什么30年的计划经济我们感受不到诚信危机?下面,我们从中西文化及其价值比较的层面加以分析。

一、诚信研究的两个核心

1.诚信研究受到多学科的关注

首先诚信应该属于社会学研究对象,因为它表达了一种人际关系与社会稳定。其次,它还属于心理学研究范畴,因为诚信属于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其三,由于诚信与经济交往及其个人利益关系密切,所以诚信还应该是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其四,诚信作为一种个人和群体的道德品质,当然是教育学或者德育关注的重大内涵。下面分别讨论叙述。

(1)社会学的信任研究。社会学的信任研究发生在20世纪初,在20世纪50年代前,关注诚信的是社会学家齐美尔。他认为:“现代生活在远比通常了解的更大程度上建立在对他人的诚实的信任之上。”德国社会学家于1979年出版《信任与权力》,提出“信任是简化复杂的机制之一”。诚信是社会和谐的软环境。

(2)心理学的诚信研究。M.Deutsch以实验心理学的方法研究信任,他认为信任属于人际之间的一种心理活动,并且属于“心理期望”性质的预前支付,这就是说,信任要前于行动。诚信是社会关系中人际交往的剂。

(3)经济学的诚信研究。1984年,以色列学者爱森斯塔出版专著《保护人、被保护人与朋友》,提出“信任结构”概念。福山的《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将信任研究推向最高潮。其结论是,诚信,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促进了经济发展。

(4)教育学的道德研究。研究者认为,信任的目的,除开其功利主义的一面之外,还有非功利的一面——即追求快乐,比如帮助别人。从宗教的角度看,作为道德的善良一面,诚实信任符合道德原则。作为一种社会品德,信任促进了社会交往和团体的凝聚力。

2.诚信价值研究的来由与核心

(1)诚信价值研究的来由

其一,诚信来自一种社会契约。市场经济里人际关系遵循平等关系,彼此来往由遵守契约上面的承诺、执行承诺而行动。可是,根据经济学家魏杰统计,我国每年订立的合同40亿份,涉及金额140亿元,但是履行合同的不足50%,这种状况不制止,从反面纵容了不守法的狂妄行为,因为若不守信者得利,诚信将越来越遭受践踏。

其二,诚信来自双方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理性精神,即求实精神。以患者和医生这一对为例,二者信息不对称,医生就很容易骗人,哪种药最贵哪种药最便宜,医生最清楚。如果医生为了获得高额的回扣,而不是以治好病为目的,那么他就可以利用“信息不对称”让患者上当,事后你还没法说他错误。

其三,诚信来自一种尊重态度和社会责任感。这种诚信属于高级诚信。例如在交易活动中,不仅考虑自己的利益,还考虑兼顾对方利益。

其四,诚信来自对神文化的信仰。这种宗教的解释,令信任文化披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人们祷告或坦诚地请求神助,或神的原谅,其背景上,还是屈服于一种心理上的“威慑”。不仅是基督教文化,几乎所有的宗教文化都主张诚实和信任,以至后来构成了民众的一种普遍生存方式,促进和维护了资本主义几百年的繁荣。

(2)诚信研究的两个核心内容

其一,社会人际关系——从依附关系走向契约关系。西方诚信的基础是基督教文化,这种文化的根基是“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是上帝的子民,而上帝这个抽象的神,既没有现实的欲望,也不存在物质的需求,这样就从根本上确立了“人一人”的契约关系,这也是基督教精神对世界的一个极其伟大的贡献。中国虽然也有一个帝,那就是皇帝,不过,这个“帝”是个有血有肉的现实的人,是一个有欲望、有“食、色、性”需求的人。为此,他需要享有特权。如果人人平等,那他的那些欲望和需求都不可能实现。于是,他必然要建立一套规范,即金字塔的等级制,他就在金字塔的顶端,然后层层控制。这种层层控制都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最先是通过“血缘”形态的人身依附关系,而后则扩大到臣民对皇帝的“效忠”,及至普遍的下级对上级的“效忠”,即诚实守信。相反则不具约束——上级可以欺骗下级。这种森严的层级人际关系,一直维持着两千多年的小农经济。解放后的计划经济社会,仍然是这种层级结构社会。

同时,要走进市场经济,在社会伦理机制上又出现了巨大的新的冲突,即市场经济的人际契约的前提是人人平等。当前,我们就处于这个传统的不平等的层级关系走向平等的契约关系的过程中。契约,不仅指平行的人际之间,还指公民与政府之间。因为市场经济的政府权力的来源,或者说权力的法理性(合法性与合理性),根植于选民(纳税人)投票,而不是上个世纪50年代的暴力(“枪杆子里出政权”)。那么,为什么靠投票呢?因为市场经济时代的政府和官员,是靠公民纳税养活的,有纳税的义务就有投票的权利,权利和义务一致才是最公平的。

其二,人性假设——法律的尊严。上述讨论突出的是公民个人,深层地讲它涉及到对公民个人的尊重。人际之间彼此讲究诚信,从本质上看,就是人际之间的一种彼此尊重。西方文化里,对个人的尊重最鲜明地表现在人的自由上。不过,这个自由分两个方面:一是人际之间,二是个人与政府之间。前者的自由需要道德和法律来约束。个人与政府之间的自由则有两种形态,第一种是对于政府和官员的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只要没有行动,就没有。例如美国每隔四年一次的大选中,民众公开地反政府,包括举行游行示威或罢工,历数政府领导人的缺点或错误。第二种形态是法无禁止则自由,与官员的守则刚好相反,官员的守则是法无规定则禁止。

西方三百年的资本主义繁荣有三块基石,一是私有制,二是个人主义,三是宗教。其中的个人主义就包含着人性的假设——人都是自利的。由此,这种自利不能无限扩展,所以要靠法律制度约束,其中包括“总统是靠不住的”,因为总统也是人,总统也是自利的。当然西方文化的前提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刚好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为之提供了实在的基础,无需另外重建。而中国历史的几千年都是基于等级制及其相应的层级文化。只有层级文化才天然地赋予了统治者以特权。所谓腐败,没有特权哪里来的腐败!而其追索特权的手段,仍然是暴力,即武装夺取政权。

市场经济,也就是纳税人经济,令这种暴力文化的延续遭遇到困境,今天正是处在这种困境之中。那么,如何走进市场经济?长期以来,我们把人的自利性无限夸大并歪曲为“丑恶的极端的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其实,自利与自私是有严格区别的。尤其是,不能把自利或自私与制度分割开来。其实惩治腐败,制度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西方制度经济学通过严格的研究,充分证明:好的制度可以使“坏人”做好事,坏的制度可以使“好人”做坏事。西方制度经济学认为:“无所谓‘好人’或‘坏人’,主要看你制定的制度。”今天的腐败如果不从制度上面改革——让官员认识权力来源,让民众投票变清晰,那么,腐败只可能愈演愈烈,因为腐败最怕民众和老百姓。

二、诚信文化——中西价值座标的不同指向

诚信于个人乃立身之本,于国家乃立国之基。个人失去信用,人际关系丧失,难以在社会上生存。社会失去信用,尔欺我诈成为一盘散沙。政府失去信用,权威扫地政令瘫痪,国家失去信用,将被世界抛弃。所以说,诚信是人类社会里,个人、政府、社会和国家之间的粘合剂。对此,在今天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实践过程中,在今天饱受各方失信的种种痛苦之后,我们算是深切地感受到了诚信的丰富内涵和巨大价值。

诚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几乎各国文化都有自己的表述。孔子《论语》中,关于“信”字,据人统计,出现过38次,高于“善”、“义”、“勇”等。可见,中国古代儒家文化里对“信”还是很看重的。既然如此,为什么到了2001年我们明显地感受到中国严重缺乏诚信呢?原来,2001年正是中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普及年,正是中国加入WTO之后的过渡期里的一个关键年,正是这种从西方文化引进的经济类型,暴露了中西两种文化在诚信的价值指向上的严重背离。

此事得从经济学谈起。日裔美籍学者弗·福山出版了一本名著《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福山认为,市场经济存在着三种形态的资本:经济资本、个人资本和社会资本。其中社会资本则属于信任范畴,是信任里产生的能力。他认为,信任就是一个规范的、诚实的、合作的行为组织中的一种期待。其次,信任来自宗教、传统和习俗。高信任以及自发性的社会交往,造就出教会、商会、工会、俱乐部、民间慈善团体及民间教育机构。这些社会中间组织是市民社会基础。笔者认为,我们完全可以说,诚信是整个资本主义契约社会的基础,也是基督教“善”文化的体现。

福山认为,如果缺乏这类以诚信为责任的社会中间组织,一边是强大的政府,另一边是原子化的个人,这种状态对于经济发展很不利。因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私营企业内部那种靠血缘凝聚的信任,已经不够用了,当私营企业超越家族性的血缘关系的桎梏,走向非血缘关系的广阔天地时候,信任就是其中的粘合剂。没有信任,经济繁荣就是一句空话。我国一方面处于经济繁荣初期,其中日益强大的私营企业正在走向“非血缘关系”,另一方面又缺乏福山说的“社会资本”所造就的“中间组织”。至少是发育很不完善。

福山的高明之处在于通过“血缘”途径认识信任,一旦超出血缘范围,社会信任立即进入整个经济运转的链条,否则将极大增加经济运转环节事务性成本,极大地降低经济效益。由此,我们便可以清晰地考察中国的诚信文化了。

当我们回到中国传统文化,那么“血缘”关系就应该是打开儒家文化仓库的一把钥匙,最早的“诚”来自宗教意识。尽管中国宗教并不发达,但不能排除这种依附性图腾的存在。当时的“诚”表达的是人对“神”的诚实或虔诚,否则在“宿命”里或迟或早都会受到“神”的惩罚。后来,“天人合一”观受到统治者宣扬,在意识形态里,皇帝充当了“天子”,则所谓“神”落到人间烟火之中,“神”被具象化。由此从对“神”的诚,转化到对“帝”的诚,或者说转化为奴才对主子的“诚”。

同时,我们还可以引用福山的“血缘”观。所谓信或诚信,更多地反映在儒家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忠”和“孝”中。“孝”很明显属于血缘范畴,其指向是自下而上的。按照黑格尔的说法,在中国所谓“国”其实就是放大了的“家”,因此,所谓“忠”实际上就是放大了的“血缘”范畴,其指向也是自下而上的。因此,我们讨论诚信,其总的价值指向的是社会阶层的纵向座标,是“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的忠诚”,直至对皇上或最高权力者的忠诚。离开了这两类血缘关系或血缘范畴,“信任”在中国社会很难存活。

从现实看,信任的这种纵向座标,给从计划经济时代过来的人留下了深刻记忆,例如我们有“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的标语口号,有“对党交忠心”的行为准则,更有中大肆泛滥的“忠字舞”。原先计划经济时代局限在血缘环境,那些凭各种票卷购买物品的相互通融,也仅仅发生在家族或血缘关系内部,因此,我们感受不到国营企业之间的“三角债”或“五角债”,因为当时的理解是,大家都是国家的“子女”,属于血缘内部的事务。不过,这种计划经济的模式遗存到了市场经济时代(“亲兄弟明算帐”),要求各个企业之间利润独立核算了,当然就出现了信任危机。总之,中西两种诚信文化价值是错位的。二者之间主要有三大差异:

其一,中国传统诚信是适应专制等级社会的纵向价值指向,现代西方的诚信是横向价值指向的;

其二,中国的诚信指向是自下而上的单向指向,西方的指向是人际之间的双向指向;

其三,西方的诚信成为当官的首要制约条件,一旦违背诚信立即下台;而中国诚信对下级或平级之间不存在制约问题。当然,这也反映了中国文化在基因上的一种先天性缺失。

笔者强调,在中国建立诚信体系,实质上是一个大的文化“基因”补救工程。不能光靠银行系统简单的“信用评估”,仅仅局限在贷款企业的信资或信托。这样做只能浅表层地局部地治疗失信。

原来,是因为中西两种价值座标的错位,才导致了今天中国社会和经济领域诚信的缺失。当然,这同时也反映了我们中国文化在基因上的一种缺失。例如,作家田中禾先生查阅发现,解放47年后,才在中国字典上找到“诚信”词条。

三、高校德育重建

中国社会诚信体系从哪里开始?笔者建议遵循以下三个层次:政府的政务诚信一经济的市场诚信一高校的德育诚信。这是我们考察西方诚信文化的发生与发展的结果。

1.加强信用建设。领导机关和职能部门的表率作用至关重要

只有诚信的政府才能够培育出一个诚信社会。那么,今天如何消除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可以有几种办法,如推行公示制度,首长问责制度、政务公开制度、责任追究制度以及机关作风评议制度等。

2.经济的市场诚信

加强企业诚信建设,要组织行业协会和同业工会制定“信用行为规范”,开展“社会信用承诺”活动,加强行业自律,健全和完善企业纳税信誉的等级平顶制度、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制度,建立企业质量信用档案。

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经济。在商品发达的市场经济社会里,商品在流通中所携带的价值观,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重炮”那样,可以摧毁一切闭锁心理和传统习俗,“推行文明制度”,以至产生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由此而引发两种情况:一是商品的大面积流通促使败坏道德带来的破坏面积大;二是市场经济的价值观提供道德选择的多元化。市场经济中,随着商品包括其广告的广泛传播,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将远远超出学校范畴,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的社会化和人的行为,其结果是形成一种道德多重氛围。

面对这种污染的社会氛围,要求学校教育具备足以抵挡社会大空间的多元道德观念的力量,可能不太现实。长期以来,人们习惯将道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任务。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这样说不无道理,因为计划经济与小农经济具备相通之处,本质上都是自给自足的封闭性生产的自然经济形态,产品流通中的商品性成分很少。社会控制论研究的新成果认为,社会稳定类似于一种力的效应,在社会控制力的三大因素即暴力、经济力和文化力中,自然经济社会的暴力(如监狱)还是占主导地位,经济力和文化力均占次要地位。即使不道德,在暴力的威摄面前,人们的反抗程度也是有限的。

3.高校诚信文化的重建

要开展群众性的社会诚信大讨论,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加强学校里的诚信教育。尤其要注意的是开展家庭和社区诚信教育工作。

诚信,作为德育的根基,应该按照德育的规律,进行重建。

(1)养成层次的“德育——诚信”教育。即道德规范的养成,良好习惯的养成。道德是最初形成于人际交往中,为维持交往的秩序而逐步约定的彼此认同的规则。它是从一些最起码的原则演绎而成的。基本规范至少有三条:一是不给他人添麻烦,自己能做的事尽量自己做;二是不妨碍他人,不因为自己的行为影响他人或给他人带来不便;三是不损害甚至侵犯他人,更不为了自己的利益去做使他人感到痛苦的事。如自己为自己服务,自己的衣服自己洗;又如有他人在场不高声谈笑;再如不经他人许可不拿别人的东西等。习惯靠养成,习惯成自然。也许小学教育可以以此为最基本的规范,如果这几条养成习惯,一生受用无穷,将免去往后许许多多烦恼。因此,从年龄段来说,家庭是道德养成教育的最佳场所,父母的行为是子女道德养成的最好示范。

(2)认知层次的“德育——诚信”教育。文明者,有文则明;道德者,有道行德。影响中国深重的儒学文化所讲究的“修身”,在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中延续了数千年,可历史的观照并不那么纯洁无瑕,鲁迅揭露过正人君子们那些漂亮的语句编织的外衣里,也藏着苍蝇成堆的骨肉!更何况进入市场经济,现实的利益驱动完全表面化。在青年中讲解道德的道理,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和价值观念,从原理上认识道德是个体对社会、对自然的一种义务,是个人对他人的一种责任。当个体不道德的欲望产生时,由认知层次派生出的力量会变成意志,强迫个体收敛,在行为上反映出自律。认知层次的诚信教育一般放在中学阶段。通过以上道德实践后,进入以下高级阶段。

(3)情感层次的“德育——诚信”教育。长期以来,人们把诚信建设理解为一种知识传输,以为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可以通过灌输习得,而忽略诚信道德是一种精神体验。从精神美学角度看,个体的社会经验和文化传统影响,给每个人都带来一定的社会情感,道德的“善”是一种精神文明美,美是人的心理情感。几乎可以说,任何强烈的情感都不是通过意志的努力获得的。意志可以实现自觉,通过自觉走上自律。而情感是自发的,谓之“心不可求,不求自至,求之转不可得也”。欲体察情感,常常象开亮电灯看黑暗是什么一样。良好的道德行为在个体身上内化为其特殊的主体内在体验,对客观事物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自我的道德判断,从心理上反映个体的某种情感,如快乐、焦虑、不安、紧张、厌恶、爱憎。由此可见,助人为乐这种高尚情感的建立,企图通过某种形式如每年几月几号“助人为乐”一次,当做德育特别是小学德育的手段,其动机与效果不一定能统一。一则是个人情感的建立从来不来自外界的形式命令,二则据阿诺德——拉扎鲁斯理论,情感的建立需要有认知的支持,小学生尚不具备这种认识水平,怎么能“乐”得起来。

(4)情操层次的“德育——诚信”教育。情操不同于一般的情感,它是道德与美感的高度统一,是道德与智慧的高度统一。心理学认为,它是人对具有一定文化价值或社会意义的事物所产生的复合情感,是围绕某一事物或某一对象而产生的多种感情的复合体,故又称高级情感。情操一般不表现为一时冲动,也不随短暂的刺激产生或消失,而表现为理智和持久的情感。

在情操层次,最突出的部分是以高度的文化修养为背景的审美感、同情感、幽默感及其他个体体验。例如宗教的善的情感和孝敬父母的义务感。又如对职业的责任感,对坏事的疾恶如仇的情感等等。那种刻意设计的道德说教,很容易带来某种“故意性”和“面具”效果。与自然的情操相比,说教不免使对方产生一种反感,失去了道德自然美感的真缔。情操层次的诚信教育一般放在大学阶段。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持久而经常出现的情操体验属人格的重要成分即个人素质的成分。

4.诚信的评价体系与失信惩罚机制

诚信文化论文例6

诚实信用一词在我国古代典籍也有出现。据《商君书·靳令》记载,“诚信”与“礼乐、诗书、修善、孝弟、贞廉、仁义、非兵、羞战”并称“六虱”。另据《新唐书·刑法志》记载,唐太宗于贞观六年“亲录囚徒,闽死罪者三百九十人,纵之还家,期以明年秋即刑。即期,囚皆谐满堂,无后者。太宗嘉其诚信,悉原之。”(注:梁慧星:《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253页。)这里两处出现的“诚信”即诚实信用,均指人际关系中的诚实不欺。正如同志2002年10月24日在美国乔治·布什总统图书馆的演讲中所指出的,“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以诚为本、以和为贵、以信为先的优良传统。中国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始终遵循这一价值观。”(注:,2002年10月25日。)我国社会数千年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历史上是非常注重讲究信用的,“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诚实信用的道德伦理观念深受人们所崇尚,诚信成为人的立身之本。人们言必行,行必果,视诚信为生命。孔子主张,讲究信用足以教化民众,进而形成良好风俗,使国家强盛。

2.明礼诚信是公民道德的基石

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对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正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在全社会倡导包括“明礼诚信”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明礼诚信的倡导又具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道德具有不同的层次与要求,表现为不同的道德境界,是广泛性与先进性的统一,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是道德作用赖以发挥的保证。道德建设要处理好弘扬主旋律与允许一定的多样化、先进性和普遍性相结合等关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注:《伟大的理论创新》,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9页。)为主要内容的德治在弘扬主旋律方面可以发挥更大的影响,而在允许一定的多样化方面,法治是各种多样化所要严守的底线。德治在反映道德的先进性方面的作用要比法治大,而法治在维系道德的普遍性方面的作用又是德治不能替代的,因为法律是大多数人都可以做到的行为规范,因此,德治和法治双管齐下,实为治国之良策。德治不是万能的,法治也不是万能的,必须相互结合,德治和法治相结合必须要进行信用建设。

可见,诚信文化是我国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道德教化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体现。

二、诚信文化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础

同志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的中心环节,因为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是保证先进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注:《伟大的理论创新》,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119页。)诚实信用原则作为一种价值观念有助于市场参加者道德人格的培养和形成良好的交易风气,道德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是通过每个人的义务感和责任感来实现的,是价值观念的一种体现。诚实信用原则要求人们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讲究信用,恪守诺言,诚实不欺,在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它为一切市场参加者树立了一个诚实商人的道德标准。

1.诚信文化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念

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国有经济、民私营经济、外资经济都参与竞争,因市场主体不同,必须要树立诚信的价值观念才能公平竞争,才能共同致富,才能促进市场和经济的发展。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要求,诚信是实现公平竞争的保证。民法上的诚实信用原则是诚信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形成的道德原则。它要求人们在市场活动中讲究信用,恪守诺言,诚实不欺,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善良的方式履行其义务,不得滥用权利及规避法律或合同规定的义务,以维持当事人之间的利益的平衡。坚持诚实信用,就是要求市场参加者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应当保持对一定道德承诺的敬重。这种主体行为的道德自律意味着市场主体在作出一定的经济行为时,必须充分考虑社会利益,意识到并且能够履行其对社会的责任。这种社会责任意味着市场主体必须用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则来衡量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因此,要引导主体正确处理竞争与协作、效益与公平、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做到义利兼顾,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和欺诈行为,形成把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市场主体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要培养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人格,以利于增进主体义务感和责任感,形成良好的交易风气,从而建立一个公正有序的市场竞争规则和平衡有序的社会利益系统。

2.诚信文化在经济生活中表现为信用体系建设

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社会转型期都面临信用重建的问题。现代社会都需要一套严格的信用管理体系。因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交易,由事物交易发展到货币交易,而现代市场经济是信用交易为主的信用经济。正如中国入世谈判首席代表龙永图所讲,信用是入世第一通行证。经过20多年改革和开放,我国经济已基本上步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市场交易关系和交易行为更多地表现为信用关系,不仅银行信用关系日益广泛,而且工商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规模也不断扩大。适应其需要,与市场经济信用关系发展紧密相联的社会信用的作用机制也开始发挥重要作用,成为维系市场经济中各主体之间经济关系的重要纽带。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市场化程度越高,客观上对社会信用体系的发育程度的要求也越高。尤其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更为重要。信用环境不良,企业整体信用程度低,将严重制约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建立规范的社会信用体系就是最基本的市场规则和制度之一,是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而良好的市场信用环境下,一国的市场规模会因信用交易而成倍增长,从而拉动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

三、诚信文化是德治与法治的结合

同志在2002年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

德治国。诚信文化是德治与法治的结合。

1.诚信文化是道德的法律体现

中国传统德治文化的最大特征在于它所动用的法治手段里也充满了伦理道德内涵。这种伦理道德内涵和法律形式的结合就构成了伦理法。伦理法产生于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强调宗信,“信”甚至被作为“五常”中的重要内容确定下来,但儒家的“信”更多是在“诚信”意义上提出的,在儒家诚信伦理中,违反信诺主要是受到良心的自责。完全不同于西方的“契约”,契约的存在必须是两方以上主体的共在,否则达不成共同的约定;而诚信则完全可以是对每个单一主体提出。(注:郑强:《合同法诚实信用原则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5-11页。)诚信作为个体的一种道德品质,诉诸的完全是自律的良知,而契约则更多地诉诸外在制裁力量。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在信用建设上做了大量工作,始自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4条关于“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的规定是我国现代法律化的诚实信用原则的确立。(注:王利明、崔建远:《合同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第116页。)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6条进一步明确规定:“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注:马原主编:《中国民法讲义》,全国法院干部业余大学教材,第21页。)这标志着诚实信用原则立法的现代化的完成。中国传统法治比较注重法律制定的道德评价,讲究法制与其他社会控制手段相互协调的配合,将德治与法治紧密结合,在这里诚信原则又是以德治国中的司法规范。

2.建设诚信文化是德治与法治的结合

同志提出,进行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和管理,德治和法治,必须双管齐下,教育抓好了,德治加强了,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精神境界提高了,就可以有力地防范和减少违法乱纪问题的发生。管理抓好了,法治加强了,就可以堵塞引发违法犯罪的漏洞,依照法纪惩处违法乱纪分子,对其他人又可以起到警戒和教育作用。

诚信是道德的法律体现就是说,它既是一种法律规范,又是一种道德规范,两者互相辅助,也互相制约:作为一种道德规范,由于被上升到法律规范的层次,它就不仅仅只具有伦理的意义;作为一种法律规范,由于具有严重的道德色彩,它不仅像一般的法律规范那样明确,可以直接用来裁判案件。

同时,法治离不开德治,只有它们相结合,才能推进诚信文化的发展。法治的源头、基础是德治,人类绝大多数法律规范都是从道德规范中提炼出来的,良好的法律源自良好的美德。法治的奏效说到底根源于人们的内心认同。法律不被信仰,那就徒具形式。此外,法治不是万能的,其作用是有限的。主要表现为:一是法律在总体上只能涉及人的外部行为,而不涉及人的内心世界;二是法律只能调整人的部分行为,而非全部行为;三是法律评价的标准是按一般法律标准设定的,它不能强迫多数人去达到少数先进人物所能达到的圣人境界。

3.诚信文化促进治国方略的顺利实施

一个社会要讲诚信才能团结和谐,才能建立正常的生活秩序;在经济生活中,信用是市场交易的必备因素,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信用体系建设的完善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讲究诚信才能有良好的市场秩序。同时,诚信也是建设良好政治秩序的基础,因为一个社会的诚信建设,政府是关键。加入WTO以后,政府决策进一步科学化和民主化,对市场经济的管理不再直接控制,而在于法律框架内进行协调和服务。政府不仅要处处作出表率,还应发挥监督作用,建立失信约束和惩罚机制,规范征信业的发展。只有这样,才有良好的政治秩序,形成全社会讲诚信的文化氛围,保障我国的现代化事业走向成功。

四、建设诚信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当前我国社会某些领域的诚信缺失现象,首先是从经济领域蔓延和影响到其他领域的。我们必须以此着手来建设诚信文化,发展现代市场经济。1.我国信用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在建立政府信用、企业信用、个人信用的系统工程中企业信用问题最突出,企业信用失缺,恶意逃债、合同违约、商业欺诈、假冒伪劣等失信现象屡见不鲜,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违约合同资金有逐年增大的趋势。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要解决好这个矛盾、规范市场秩序不能简单地依靠一次又一次的突击大检查或严打等形式来解决问题,而必须要靠规范的市场经济规则和相应的制度建设来实现。建立规范的社会信用体系就是最基本的市场规则和制度之一,是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从招商引资来看,我国在某些方面不是资金短缺,而是金融信用短缺,许多企业对信用关系其生死攸关的重要性体会不深,认识不足,所以赖帐、逃废债务和三角债拖欠成为不少企业行为,金融信用的失衡,金融和投资者放贷投资信心不足,甚至如履薄冰、谈贷色变。我国企业内部普遍缺乏信用管理专门部门和制度,企业内部办公室、人事部、销售部门似乎一个都不能少,但很少有企业设立专门进行内部信用管理的部门、机构,因此,因授信不当导致合约不能履行以及受信企业对履约计划缺乏管理而违约的现象频频发生。同时企业因对合作客户的信用状况缺乏了解也使许多企业受骗上当,导致经济纠纷大量出现。不少企业内部的信用管理包括应收账款和商品销售的管理,对与企业发生业务关系的所有主要客户信用状况的调查、征信和管理也没有专门的部门。

从信用管理来说,我国信用中介服务行业发展滞后,市场化程度低,目前我省也有一些企业有为企业提供信用服务的市场运作机构和信用产品,但不仅市场规模少,经营分散,而且行业整体水平不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而科学的信用调查和评价体系。对企业没有完备的信用考评和完备的信用记录,担保也没有信用评估体系,对银行也没有信用考评体系,对政府失信惩罚规范也不完备,所以资本运营、风险投资、金融市场的发展都十分缓慢。

从政府对信用管理制度的建设上,我国信用体系也不健全。一是信用数据的市场开放度低,影响企业和个人信息的正常获取和检索途径。很多涉及企业的信用数据和资料服务企业无法得到,从而无法依靠具有客观公正性、独立性的调查、征信、资信评估和信用专业服务等方式,提高社会信用的对称程度,客观上导致失信现象。二是缺乏比较健全的信用管理体系,包括信用方面的立法和执法,立法滞后,执法不严。政府对信用行业的监督管理、对失信缺乏有效的惩罚机制,影响体制创新。三是对失信和诈骗案件的处理和打击力度不强,对尚未达到刑事犯罪程度的失信行为和不讲信用的企业法人违规行为不能及时惩戒。同时,政府对信用市场的监督管理力度还不够,影响了信用中介机制作用的发挥。

2.建设信用必须从培育诚信文化着手

现代信用体系的建设包括信用的确立、信用管理、信用监督三个重要方面,但首先要从培育诚信文化着手:

(1)加强我国市场主体和公民的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的教育,提高全社会公民的信用素质,必须从培育诚信文化着手,这是建设信用体系的关键所在。西方一些国家不仅把诚信当作合同法的规则,也做为统率民法典的“帝王条款”。2000年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要在全社会强化信用意识,加强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国家已把加快全社会信用列入“十五”计划的重要内容,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全社会对此也已形成了共识,许多省市都把信用体系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为维护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改善政务、法制、市场、人文和生活环境,提高整体竞争力的基础性工程。深受“远华走私案”影响的福建厦门市在2001年3月就开始了在全市开展“诚实守信”的竞赛活动,浙江的温州也从抓诚信着手改变形象。广东省人民政府2002年3月下达了关于加强我省信用建设工作的通知,浙江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了建设“信用浙江”的口号,将浙江打造成为全国最有信用的地区之一,把此作为浙江在高度开放、激烈竞争的新形势下实现更大发展的突破口。

要把加快信用体系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突破口来抓。首先要从提高全社会信用意识入手,因为信用体系建立固然需要法律体系和必要的制度保证,但是,信用的基础在很大程序上是基于社会主体之间的信任和诚信的理念来维系,靠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道德规范来维系。讲信用应成为全国人民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种基本公德。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我们要树立典型,倡导市场主体的行为准则首先应是讲信用,无论是法人主体或公民个人,树立以讲信用为荣,不讲信用为耻的社会意识,特别是企业都应树立守信的公众形象。“信用就是市场,信用就是投资环境,信用就是财富。”在全社会应形成这样的共识和理念。这种意识和理念要通过各种经常性的宣传、教育、典型示范来进行,信用建设是一个长期任务,随着社会的发展要求信用水平也要不断提高,这就要通过全省的各种媒体、宣传教育部门定期开展活动,不断引向深入来实现。

(2)诚信文化要体现在加强信用中介服务行业的建设,促进向市场化发展上。2002年在全国人大会议上,朱róng@①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建立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信用档案,使有不良行为记录者付出代价、名誉扫地,直至绳之以法。广泛采用现代化监管手段,综合利用信息网络资源,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要加强征信公司、资信评级机构、信用调查机构等信用中介的建设,加大信用调查报告、资信评级报告的市场化程度,要加快信用信息和开放的管理。

在征信国家,企业和消费者个人信用信息数据的开放和市场运作是信用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许多国家通过相应的法律或法规对信用数据的开放作出明确规定。一般来说,采集和共享的信息包括银行内的借贷信息和政府有关机构的公开记录等。征信服务机构可以通过公开和正常的渠道取得和检索法律规定可以公开的信息。但我们在征信数据的开放与使用等方面法律规定不完善,政府部门和一些专业机构掌握的可以公开的企业资讯没有开放,如公安、工商、人事、税务、统计等部门掌管着大量的企业的信息资源很多没有公开,增加了征信和企业信息获取的难度。目前我国的信用中介机构有些没有自己的信用资料数据库,建有数据库的规模也普遍偏小,信用信息不完整,在这种情况下,无法对企业的信用作出公正、客观、真实的评估。

信用信息的市场化是信用服务行业发展的客观基础,是建设信用体系的必由之路,因此,要大力推进我省信用中介服务行业的市场化。为了配合WTO式规范公共信息、征信数据的取得和使用程序。对信用数据的开放和促进信用管理行业的更快发展应是当务之急。即使对于那些不宜在全社会公开的信用信息,政府也应有一套信用管理和获得信息的规范有效的渠道。我们对信息数据开放应包括两方面:一是明确信用数据的开放程度,很多可以公开开放,以及能够通过一定正规的方式和渠道获得的信息应通过一定的渠道和途径尽快开放,增强社会信用信息的透明度;当然要注意在涉及到消费者个人信息的采集和共享方面应有相关的法律约束。由于对信用的评价主要是建立在企业和个人信用历史记录的基础上,我们建议一方面在鼓励信用中介机构注重自身信用数据库建设,另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要建立行业或部门的数据库,待条件成熟时,可将自建数据库的部门内容提供给信用中介机构或与信用中介机构共享。

(3)加强信用体系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在建设信用体系中发展诚信文化。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也是法制经济。信用原则的普遍履行要靠法律来保障,信用不仅包含着道德、精神、素质,而且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是法律原则,科学完备的信用体系才能保证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功能在经济生活中发挥作用,因此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非常重视信用制度和法律法规的建设。发达国家为了保障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都尽量完善信用规则的建设。如美国是世界上信用体系较完善的国家,一方面完备的法律体系形成了信用管理体系正常运转的法律环境,另一方面较健全的信用机构保障了信用体系的科学运用。同时信用监督的执行机构也较发达。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尼西亚、泰国从20世纪80年代引进发达国家的信用体系,但因信用法律建设的滞后,信用中介、信用管理和监督的有限,影响了经济的发展,是导致东南亚金融危机原因之一。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在信用体系建设上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如上海市自2000年起建立个人联合征信体系,该体系为企业信用体系建立做了有益尝试。北京市也在中关村科技园区进行了企业信用制度的试点,建立了中关村企业信用信息服务中心和信用服务中介。深圳市公布了《深圳市个人信用征信及信用评级管理办法》。

建立对失信企业的惩罚机制,是信用体生活链条中最关键的一环。北京、上海、浙江对“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大力表彰、设立“红名单”的同时,加大了对失信企业的惩罚力度,设立了“黑名单”制度,让失信企业无藏身之地。上海10家企业因涉嫌商业欺诈、制假售假、虚假出资等违法行为被工商部门吊销了营业执照。北京中关村2001年12月1日开始,对不讲商业信誉、搞技术欺骗、合同欺诈、破坏中关村信用形象的企业将记上“黑名单”。浙江施行信用一票否决机制,凡上信用“黑名单”的企业在企业考核和调整重要指标中,都要淘汰出局。继浙江、北京、上海之后,青岛也规定列入信用黑名单的企业负责人在今后的若干年中不允许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层任职。这些都是在建设现代经济中对诚信文化的丰富和发展。

3.政府的诚信文化建设要从营造诚信政府的形象着手

在建设现代信用体系中,无论是政府信用、企业信用、个人信用,政府都是关键。政府应发挥建立失信约束和惩罚机制并监督行业规范发展,政府不参与主办征信机构,但政府在促进征信行业发展中应发挥以下职能:依法向社会开放所拥有的企业信用数据、对企业征信行业进行行业管理、发挥职能部门监督作用。

政府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我国目前没有设置信用管理局这样的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在这种情况下,成立我国企业征信行业协会显得特别迫切。行业协会的主要功能在于联系本行业或本分支的从业者,进行行业自律方面的建设,同时为同业者提供交流的机会和场所,替本行业争取利益。行业协会还提供信用管理的专业教育,举办从业执照的培训和考试,造就信用机构的专门人才,举办会员大会和各种学术交流会议,有条件的还可以发行出版物,募集资金支付信用管理研究课题等。

政府要帮助强化企业的信用管理。加强企业信用管理,不仅可以大幅度减少因授信不当导致合约不能履行以及受信企业对履约计划缺乏管理而违约现象的发生,而且可以形成对失信企业和机构的市场约束机制,使信用记录不良的企业从各企业的客户管理中被筛选掉,使其没有市场活动的机会和空间。而且,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的规范化,还会进一步加大对信用调查咨询和评估产品的需求,促进信用中介服务行业的发展。政府要致力于信用网络的建设。信用数据库的建立与完善是企业征信行业发展的关键。企业资信数据库是企业信用信息搜集、信用记录的一种重要形式。信用数据库的功能主要有两个:一是激励机构,即守信用的企业在数据库中将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从而可以帮助其树立良好社会形象,增大其市场交易中的无形资产,并由此得到更多的商业机会。企业可以自愿将自己的信用数据提供给征信公司,政府也可以根据需要通过立法强制企业公布自己的信用数据。二是惩罚机制,具体的惩罚措施是,各数据库的经营者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将收集到的企业失信情况记录在一定时期内保留在数据库中,使失信者接受社会惩罚。

政府注意发挥资信公司、银行、工商、税务、法院、质检、海关、担保公司等相关部门作用,应从积极建立失信约束和惩罚机制并监督信用行业的规范发展上,着手进行综合治理,建立信用体系。对与信用活动相关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师和律师等专业服务领域的机构和人员也必须加强监督管理。同时,政府必须有效地解决信用执法过程中的地方保护主义的问题,维护市场执法的公正性。

诚信文化论文例7

加强高职院校诚信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育人环境,促进学生诚信价值观的树立,从根本上抑制学生诚信缺失行为,其意义十分重要。

一、高职院校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

1.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

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同时也滋生了一些不良的社会文化现象。这些不良的社会文化又通过不同渠道冲击着校园和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使得他们对社会、对他人缺乏足够的信任感,因而做出一些诚信缺失的事情来。

2.学校信用危机的影响

有的学校为争生源出现的“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做法,如平时学与不学一个样,考试宽松、监考不严;有的学校在全日制教育中,为稳定生源而对一些考试作弊学生从宽处理等。学校和教师的信用危机影响了学生诚信观念的形成。

3.学生诚信价值观念面临着冲击

一些平时学习认真,凭自己的实力考试,但成绩却不如作弊同学的学生,一方面对这种不诚信现象表现出极大的不满,另一方面也会由此产生自己因没有作弊而未能考出好成绩的惋惜之情,有的甚至会认为“老实人吃亏”。这种现象如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就会造成学生诚信的严重失落。

(二)主观原因

1.缺乏自信心,自暴自弃

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是招生批次中的最后一批。这批考生被高职院校录取后,并未因此而感到高兴,相反会因为原有的期望值与现实相差甚远,对未来的学习失去信心而变得自暴自弃。

2.缺乏敬业精神,急功近利

一些学生在读普高或职高时养成的懒散习惯,使他们缺乏敬业精神,难以真正静下心来认真学习。一方面想努力学习,另一方面又不想付诸行动。由于急功近利心切,只得弄虚作假。

3.缺乏主见,随波逐流

目前,多数学生对诚实、守信、履约、不说谎、不弄虚作假等诚信内容讲起来头头是道,但在实际行动中却往往又是另一种情况。他们也深知诚信是为人处事的重要原则,是做人的根本。但是遇到具体问题时却又会缺乏主见,随波逐流。

二、高职院校诚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加强诚信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诚信价值观

加强诚信教育,既要注重发挥典型案例教学、课堂讨论、辩论等生动直观教育方式的作用,使学生明确诚实守信的意义和价值,更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优势,聘请企业老总现身说法,说明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二)充分发挥教职员工的表率作用

开展诚信校园文化建设,学校首先要规范自身的办学行为,教职员工也要做好“诚信”的表率,为学生树立诚信的榜样。教职员工在道德品质、文明修养、治学态度、生活方式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诚信品质,对学生树立诚信道德意识、确立诚信价值观能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与学校领导相比,广大教职员工与学生的接触更为密切、更为频繁,教职员工的品质和形象是一种强大的潜在教育力,它容易使学生产生价值认同而自觉地接受和仿效。这种选择是单靠任何外力的灌输和教育所不能比拟的。为此,在建设诚信校园文化过程中,广大教职员工要努力加强诚信文化修养,注重自身的一言一行,在工作上要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光明磊落,襟怀坦白;在学术上要做到勤奋刻苦,严谨创新,自觉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在生活上要做到忠诚老实,不贪不欺;在与他人相处上,要诚实为人、诚恳待人、诚心感人、诚意服人,以良好的诚信道德形象取信于学生,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做学生的表率。

(三)建立学生个人诚信电子档案

学生诚信档案内容可涵盖校内外,分两大类:讲诚信言行和不诚信言行。具体可包括诚实记录、信用记录、特别记录,具体内容如诚信承诺书、个人资料、品行说明、助人为乐及学习效果、经济状况等。诚信档案的记录时间始于学生进校,止于学生毕业,并于每学年结束时通知学生本人和家长。到毕业时,还可为用人单位提供该学生在校的诚信记录,供其参考。诚信内容的输入坚持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由学生管理部门负责,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将诚信档案内容上网,接受全体师生员工的监督。学生只要输入自己的学号,教师输入教工编号即可进入网站查询、浏览,并可对诚信内容的真假发表看法或提供相关信息。

当然,建立学生诚信档案的同时,还需制定相关的诚信制度与之配合。如把“是否诚信”作为学生入党、评优的一项必要条件,也可制定学生个人和团体在诚信方面表现突出,为学校争光方面的奖励制度,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诚信档案功能的最大化。

(四)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诚信制度

在建设诚信校园文化中,面对不同学生个体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诚信制度十分必要。这里,我们不妨把引导诚信称为“疏”,把建立诚信制度称之“堵”,“疏”与“堵”两者是相互依赖、紧密联系的,疏与堵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推动诚信校园文化建设。因为,有堵没有疏,就不能从源头上有效抑制不诚信行为的产生;有疏没有堵,诚信者受不到鼓舞,不诚信者受不到处罚,学生的诚信价值观就难以树立,校园诚信文化氛围也难以形成。为此,在疏的同时,还得在建立和完善诚信制度上下工夫。学校要按照诚信文化建设的需要,修订完善与诚信相关的校纪校规,建立和完善与诚信相关的奖励、约束、处罚机制,公开公正地接受师生与社会的监督,真正使诚信者受到鼓舞和奖励,使不诚信者受到应有的处罚。

诚信文化论文例8

加强高职院校诚信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育人环境,促进学生诚信价值观的树立,从根本上抑制学生诚信缺失行为,其意义十分重要。

一、高职院校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

1.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

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同时也滋生了一些不良的社会文化现象。这些不良的社会文化又通过不同渠道冲击着校园和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使得他们对社会、对他人缺乏足够的信任感,因而做出一些诚信缺失的事情来。

2.学校信用危机的影响

有的学校为争生源出现的“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做法,如平时学与不学一个样,考试宽松、监考不严;有的学校在全日制教育中,为稳定生源而对一些考试作弊学生从宽处理等。学校和教师的信用危机影响了学生诚信观念的形成。

3.学生诚信价值观念面临着冲击

一些平时学习认真,凭自己的实力考试,但成绩却不如作弊同学的学生,一方面对这种不诚信现象表现出极大的不满,另一方面也会由此产生自己因没有作弊而未能考出好成绩的惋惜之情,有的甚至会认为“老实人吃亏”。这种现象如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就会造成学生诚信的严重失落。

(二)主观原因

1.缺乏自信心,自暴自弃

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是招生批次中的最后一批。这批考生被高职院校录取后,并未因此而感到高兴,相反会因为原有的期望值与现实相差甚远,对未来的学习失去信心而变得自暴自弃。

2.缺乏敬业精神,急功近利

一些学生在读普高或职高时养成的懒散习惯,使他们缺乏敬业精神,难以真正静下心来认真学习。一方面想努力学习,另一方面又不想付诸行动。由于急功近利心切,只得弄虚作假。

3.缺乏主见,随波逐流

目前,多数学生对诚实、守信、履约、不说谎、不弄虚作假等诚信内容讲起来头头是道,但在实际行动中却往往又是另一种情况。他们也深知诚信是为人处事的重要原则,是做人的根本。但是遇到具体问题时却又会缺乏主见,随波逐流。

二、高职院校诚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加强诚信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诚信价值观

加强诚信教育,既要注重发挥典型案例教学、课堂讨论、辩论等生动直观教育方式的作用,使学生明确诚实守信的意义和价值,更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优势,聘请企业老总现身说法,说明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二)充分发挥教职员工的表率作用

开展诚信校园文化建设,学校首先要规范自身的办学行为,教职员工也要做好“诚信”的表率,为学生树立诚信的榜样。教职员工在道德品质、文明修养、治学态度、生活方式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诚信品质,对学生树立诚信道德意识、确立诚信价值观能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与学校领导相比,广大教职员工与学生的接触更为密切、更为频繁,教职员工的品质和形象是一种强大的潜在教育力,它容易使学生产生价值认同而自觉地接受和仿效。这种选择是单靠任何外力的灌输和教育所不能比拟的。为此,在建设诚信校园文化过程中,广大教职员工要努力加强诚信文化修养,注重自身的一言一行,在工作上要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光明磊落,襟怀坦白;在学术上要做到勤奋刻苦,严谨创新,自觉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在生活上要做到忠诚老实,不贪不欺;在与他人相处上,要诚实为人、诚恳待人、诚心感人、诚意服人,以良好的诚信道德形象取信于学生,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做学生的表率。

(三)建立学生个人诚信电子档案

学生诚信档案内容可涵盖校内外,分两大类:讲诚信言行和不诚信言行。具体可包括诚实记录、信用记录、特别记录,具体内容如诚信承诺书、个人资料、品行说明、助人为乐及学习效果、经济状况等。诚信档案的记录时间始于学生进校,止于学生毕业,并于每学年结束时通知学生本人和家长。到毕业时,还可为用人单位提供该学生在校的诚信记录,供其参考。诚信内容的输入坚持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由学生管理部门负责,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将诚信档案内容上网,接受全体师生员工的监督。学生只要输入自己的学号,教师输入教工编号即可进入网站查询、浏览,并可对诚信内容的真假发表看法或提供相关信息。

当然,建立学生诚信档案的同时,还需制定相关的诚信制度与之配合。如把“是否诚信”作为学生入党、评优的一项必要条件,也可制定学生个人和团体在诚信方面表现突出,为学校争光方面的奖励制度,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诚信档案功能的最大化。

(四)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诚信制度

在建设诚信校园文化中,面对不同学生个体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诚信制度十分必要。这里,我们不妨把引导诚信称为“疏”,把建立诚信制度称之“堵”,“疏”与“堵”两者是相互依赖、紧密联系的,疏与堵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推动诚信校园文化建设。因为,有堵没有疏,就不能从源头上有效抑制不诚信行为的产生;有疏没有堵,诚信者受不到鼓舞,不诚信者受不到处罚,学生的诚信价值观就难以树立,校园诚信文化氛围也难以形成。为此,在疏的同时,还得在建立和完善诚信制度上下工夫。学校要按照诚信文化建设的需要,修订完善与诚信相关的校纪校规,建立和完善与诚信相关的奖励、约束、处罚机制,公开公正地接受师生与社会的监督,真正使诚信者受到鼓舞和奖励,使不诚信者受到应有的处罚。

〔参考文献〕

〔1〕王泽应.大力加强诚信教育〔N〕.光明日报,2004-06-23.

诚信文化论文例9

一、社会治理现状及问题原因分析

广义的社会治理指政府及各类社会组织对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多领域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的一种统筹管理过程。随着当前我国社会各领域的重大变化,社会治理和体制建设也在不断健全和完善,但是仍存在许多问题: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民众诉求和社会矛盾也日趋复杂化,这些给社会治理提出和增加了众多新问题;另一方面,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和方式很大程度上落后于经济发展进程,制度陈旧缺乏活力,这也给社会治理带来极大挑战;最后,社会治理缺乏近期目标和长远规划。导致我国社会治理问题的原因众多,主要体现在:

第一,社会治理理念定位不准。当前我国在社会治理中绝大多数以经济增长提升GDP为目标,对与之联系的民生建设却缺乏重视,对如科学化地进行社会治理缺乏研究;第二,社会治理主体单一。广义上的社会治理主体应该包括政府和各类社会组织机构,但实际上我国的社会治理工作几乎处于政府包揽一切的单一状态,造成一些政府缺位的领域出现空白,影响社会秩序;第三,社会治理人才缺乏,治理方式僵硬。社会治理需要对口的专业人才和公民的积极参与,在经济发展为首的社会状态下,一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很难找到与之对口的工作,严重挫伤人才积极性;第四,社会治理法规不够完善。我国现行社会治理法制相对滞后,某些特殊领域甚至存在法律空白。

二、诚信文化建设对创新社会治理的必要性

信用缺失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问题,信用危机已经成为社会治理中的重要障碍,要实现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加大诚信文化建设力度,并以此为指导进行日常社会治理工作。

1、诚信文化概述

诚信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在经济建设的新时期,社会又赋予了诚信更多的时代内容,诚信已经从简单的道德范畴提升到制度建设范畴。其作为一种德行,同时更成为社会的一种准则和秩序维护制度。缺乏信用和秩序的经济是不能健康发展的,对社会而言,诚信更是社会的一种形象标示,是社会的无形资产。良好的信誉可以让社会以更少的交易成本获取更大经济社会效益。诚信文化要求在经济生活及政治文化建设中遵循诚信理念,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是做人的根本。无诚则无兴,无信则不立。只有大力弘扬诚信文化才能帮助社会更加快速稳定地向前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也才有相应的人文基础。

2、诚信文化对创新社会治理的必要性

在前的社会经济环境下,以诚信文化为先导创新我国社会管理建设是极其必要的。

(1)诚信文化是增强社会治理软实力的基础。加强诚信文化建设提升社会治理软实力是我们党对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要求,社会治理创新的过程除了必须的硬件实力外,以文化为基础的软实力也不能忽视,特别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环境复杂多变的今天,以诚信文化为首的软实力建设更是社会治理的基础。诚信不仅是某个人、某个企业或某个组织的事,是整个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社会管理中,诚信文化的形成不是天然的,它需要更多的外力指导进行建设。首先诚信文化的建设需要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外,长期的宣传和教育是最有效的手段,这需要采取一些易于接受的有效形式在社会成员之间开展各类诚信教育宣传,让诚信文化真正融入社会。另外,通过完善诚信监督机制,如加大权力监督、党政监督、法律监督以及社会监督等方式来降低失信行为发生几率,并对诚信缺失的组织和个人公开曝光加大处罚力度。当前社会存在的一系列失信行为如执法不公、违法经营、制假售假以及偷税漏税等都是诚信文化缺失的表现,只有做好诚信文化建设才能真正做好社会治理工作。

(2)诚信文化建设为创新社会治理提供有力保障。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各种利益矛盾凸显。在给社会稳定带来隐患的同时更增加了社会治理压力,以诚信文化为引导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工作,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治理体系是新形势下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有力保障。通过政府、机构以及个人多个主体的共同协作,依靠完备的法律规范来进行诚信文化建设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目前,我国的社会治理主体内部及主体之间矛盾冲突众多,政府部门中的党员干部不作为问题严重。另外受利益至上等思想的冲击,很多企业和民众以利益为自己的唯一处事原则,诚信文化已被抛弃,引发众多社会治安问题和经济纠纷。社会的发展需要正确的价值观予以引导,社会治理的创新更需要健康的诚信文化来进行保障。

三、以诚信文化指导社会治理创新策略

要用诚信文化指导社会治理创新工作首要的任务就是加强国家的诚信文化建设,并将之融于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个领域。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为诚信文化建设提供了思想和组织保证,诚信文化也迎来了大发展的春天。

1、培育与时俱进的诚信意识

社会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当前社会的一大特点,社会交换关系范围广并且复杂,社会关系正在由传统的熟人身份关系向契约关系转变,这就需要诚信观念和诚信文化适用于公共生活各领域。诚信文化不仅包含传统中诚实守信的基本精神,也包括公平公正和理性责任等基本价值,其核心是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实现自身利益,需要各主体之间建立自由平等相互信任和重承诺的社会关系。诚信意识的形成需要教化的力量,学校的系统教育、社会的诚信教育机构以及强势的诚信文化宣传都对诚信意识的形成有促进作用,只有全方位的教育才能形成良好的诚信文化氛围,形成诚信文化意识。

2、完善规范诚信的法律制度

系统的教化能提供良好的诚信文化基础,但由于诚信文化与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社会治理内容相关,因此其又必须用完善的法规制度来进行约束和监督。首先,要切实保护私有产权,构建全面的产权制度,真正实现政企分开,让企业真正成为能独立承担责任的法人主体,这是社会治理创新中的一个基础工作;其次,加快法制建设。我国虽然已有一些针对诚信的法律制度如《合同法》等,但是其内容涉及面不够广泛。同时对诚信失责的惩处执法力度不够,需要通过专业的执行法来强化;再次,加快政治体制改革,为诚信营造公平、公正和共爱的政治环境。

3、构建公正的行业机制、发展社会信用组织

经济决定政治和文化,在用诚信指导社会管理创新中建立公正的行业机制是重要一环。行业机制包含行业全方位的进入机制、行为规范以及退出机制等,国家需要用诚信对各环节进行规范。另外,国家还需要大力发展社会信用组织,建立起连接政府、企业、组织以及个人的信用网络。这个社会信用组织是独立于企业或政府的组织机构,以保证其公正和中立的性质,由此建立一套科学的对社会组织机构、企业和个人信用评级体系,让其真正成为维护社会诚信的有力工具。构建现代化的诚信文化体系,最终目的就是引导并规范各社会成员的价值观,让各成员在社会生活中自觉地选择诚信,在维护社会秩序的同时繁荣经济,达到创新社会治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淑芹.社会诚信建设的制度化、体系化和文化化[J].理论视野,2011(10)39-41.

诚信文化论文例10

一、在合理取舍中扩大诚信的社会性内涵

诚信作为儒家思想的道德规范之一.必然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服从服务于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等级制度从而在经济社会转型的今天就存在许多不合时宣的历史性缺陷,其诟病需要在构建现代信用文化的过程中予以剔除或加以改造。如就”诚”而言.在中庸》中对诚”的作用做了”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与天地参矣”、可以知前”的夸大.这些都使”诚”远离了其在道德范畴内的本身涵义.使人对诚”望而生畏。就信”而言.论语》中言:主忠信.徙义.崇德也”信近于义信可复也”,都在强调信对义的符合,显然使信有服从忠孝仁义的道义色彩,有碍于信任的普遍拓展。就儒家诚信整体而言,其内涵和发生作用的范围是相对狭窄的,因为基于自然经济为主的经济基础.受制于生活范围和关系领域的狭窄.受制于血亲人缘的自然脉络,传统道德体系是以孝悌为核心的家庭伦理为重点的,那么包括诚信在内的其他人世道德都只是这种基于自然、人伦关系的家庭道德的复制和延伸,其作用范围主要也在加强心性修养.完善个性人格、和睦家族亲邻的。凡此种种都已不再能适应当前诚信现代化转型趋势的要求。

但儒家之诚信已具有真实无妄、真心实意、守信的基本内涵.并把它作为立身做人、与人交往、和谐人际关系与维护社会秩序的准则.又不失为现代信用文化建设的可取之处加以承继。如《大学》中将”诚意”列于”致知”之后.意即在有了是非善恶之知.就应真心实意的诚其意.毋自欺,如恶恶臭.如好好色。”做到”慎其独”,即诚心不二.且反对”掩其不善而著其善”的伪善行为。关于信”在《论语》中多次被提及。”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皆把信作为立身做人.与人交往的准则.又言”信则人任也、“信以成之“,把”信”看作是事业成功的保证,同时也强调言行的一致,即”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而且在主张德治主义和重视道德教化,以及持圣人史观的儒家那里,将信看作是执政者,统治者应有的修养,甚至将信视为维护统治,治理国家的重要方面。论语》中就讲,道干乘之国.敬事而信、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由此可见.儒家诚信观把诚信作为交往的基本道德规范.对真实无妄、真心实意、诚实守信内涵的强调就在今天也具有积极意义,只是应将其内涵进一步社会化。因为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经济的全球化.促使商品交换的社会化.进而引起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现代社会的流动性、变化性打破了地缘、血缘的樊篱,人们从事更为复杂的和丰富的交往活动,已使与之适应的社会伦理规范具有了社会化“特质,整个道德结构已从私德为主导向着公德的方向转变。因此一方面.就整个道德体系的组成结构讲.诚信已比原来居于核心位置的孝悌,有了更多更重要的实际用场:再者就诚信本身来说,也已不仅指朋友有信”、”兄弟有恭、而更多的要讲公共、公众信誉,所以传统的诚信有待于走出“崇德”、”悦亲”的狭窄范围,使内涵进一步社会化。

二、在有所借鉴有所保护中推进诚信的制度构建

儒家诚信观发端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封建宗法社会,一开始便带有浓厚的亲情、地缘色彩,致使儒家之信任侧重于情感人际层面,其利弊应一分为二来看。首先,儒家信任向普遍信任、认知信任、制度信任的现代化转向是必要的。韦伯认为中国人的信任是建立在关系或亲戚式的纯粹关系上的,是一种凭借血缘共同体的家庭优势和宗族纽带得以形成和维护的特殊的信任。”不可否认这固然有增强信任感、亲和力的好处,然而也限制了业务的开拓和事业的发展,从长远上影响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且这种熟人社会”的心理惯性还容易自觉不自觉的形成建立现代诚信体制的诸多障碍。诚信之本意是即真且实.不可随意变动,但碍于情面、亲情有时便可改之弃之。孔子虽再三强调”信”.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然他又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这种道德理念的双重性.有悖于现代诚信的原则.至今造成许多社会消极面,所以在当前的诚信建设中有必要把传统信任引向规则信任.使信任更多的诉诸于认知理性和制度。所以.偏重情感、关系的传统儒家信任向理性认知和制度信任的转型是更适合于现代社会的,它可以消解传统信用机制的弊端和消极面,使我国的信用文化建设有了有效的制度和机制保证。

其次,西方现代信用文化建设中暴露出的规则诚信的局限性也启示我们,对儒家诚信中的合理因素应予以保护。西方发达国家在经历了诚信的现代化转型之后已经建立起了我们正在趋向的法律、契约、规则的现代契约诚信、规则诚信,但在经历了2O世纪7O年代美国的经济伦理学运动之后.西方社会愈加复杂的社会经济矛盾和问题使西方学者认识到.契约诚信、规则诚信、功利诚信的局限性。所以他们认为”道德对经济以及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具有法律不可取代的作用,开始注重道德的规范和教育的作用.出现了重视行为者的个性、品格、美德的倾向.具有了一种超出底线伦理、规则而转向倚赖更高层次.更不确定但更持久和深层控制的趋向。正因此,强调做人、强调心性修养、重视个体人格的儒家自然引起西方学者的关注。可见,规则、契约、制度诚信不是万能的.它具有自己的局限性.西方社会已经看到了道德诚信和认同信任的价值。有鉴于此儒家诚信当中的以道德为支撑的人格信任、认同信任、道义信任,以及重自律的因素,在转型中仍具有合理性和生命力。所以在诚信构建中应在清醒分析中西诚信观的利弊基础上,吸取儒家诚信重自律、重人格信任与西方诚信观重他律、重契约诚信的合理因素,以此来建立新型的诚信观。

三,在淡化重诚轻信色彩的同时注意价值的导向和提升

诚信文化论文例11

一、在合理取舍中扩大诚信的社会性内涵

诚信作为儒家思想的道德规范之一.必然是以自给自足的 自然 经济 为基础.服从服务于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等级制度从而在经济社会转型的今天就存在许多不合时宣的 历史 性缺陷,其诟病需要在构建现代信用文化的过程中予以剔除或加以改造。如就”诚”而言.在中庸》中对诚”的作用做了”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与天地参矣”、可以知前”的夸大.这些都使”诚”远离了其在道德范畴内的本身涵义.使人对诚”望而生畏。就信”而言.论语》中言:主忠信.徙义.崇德也”信近于义信可复也”,都在强调信对义的符合,显然使信有服从忠孝仁义的道义色彩,有碍于信任的普遍拓展。就儒家诚信整体而言,其内涵和发生作用的范围是相对狭窄的,因为基于自然经济为主的经济基础.受制于生活范围和关系领域的狭窄.受制于血亲人缘的自然脉络,传统道德体系是以孝悌为核心的家庭伦理为重点的,那么包括诚信在内的其他人世道德都只是这种基于自然、人伦关系的家庭道德的复制和延伸,其作用范围主要也在加强心性修养.完善个性人格、和睦家族亲邻的。凡此种种都已不再能适应当前诚信现代化转型趋势的要求。

但儒家之诚信已具有真实无妄、真心实意、守信的基本内涵.并把它作为立身做人、与人交往、和谐人际关系与维护社会秩序的准则.又不失为现代信用文化建设的可取之处加以承继。如《大学》中将”诚意”列于”致知”之后.意即在有了是非善恶之知.就应真心实意的诚其意.毋自欺,如恶恶臭.如好好色。”做到”慎其独”,即诚心不二.且反对”掩其不善而著其善”的伪善行为。关于信”在《论语》中多次被提及。”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皆把信作为立身做人.与人交往的准则.又言”信则人任也、“信以成之“,把”信”看作是事业成功的保证,同时也强调言行的一致,即”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而且在主张德治主义和重视道德教化,以及持圣人史观的儒家那里,将信看作是执政者,统治者应有的修养,甚至将信视为维护统治,治理国家的重要方面。论语》中就讲,道干乘之国.敬事而信、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由此可见.儒家诚信观把诚信作为交往的基本道德规范.对真实无妄、真心实意、诚实守信内涵的强调就在今天也具有积极意义,只是应将其内涵进一步社会化。因为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经济的全球化.促使商品交换的社会化.进而引起社会分工的进一步 发展 。现代社会的流动性、变化性打破了地缘、血缘的樊篱,人们从事更为复杂的和丰富的交往活动,已使与之适应的社会伦理规范具有了社会化“特质,整个道德结构已从私德为主导向着公德的方向转变。因此一方面.就整个道德体系的组成结构讲.诚信已比原来居于核心位置的孝悌,有了更多更重要的实际用场:再者就诚信本身来说,也已不仅指朋友有信”、”兄弟有恭、而更多的要讲公共、公众信誉,所以传统的诚信有待于走出“崇德”、”悦亲”的狭窄范围,使内涵进一步社会化。

二、在有所借鉴有所保护中推进诚信的制度构建

儒家诚信观发端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封建宗法社会,一开始便带有浓厚的亲情、地缘色彩,致使儒家之信任侧重于情感人际层面,其利弊应一分为二来看。首先,儒家信任向普遍信任、认知信任、制度信任的现代化转向是必要的。韦伯认为

其次,西方 现代 信用文化建设中暴露出的规则诚信的局限性也启示我们,对儒家诚信中的合理因素应予以保护。西方发达国家在经历了诚信的现代化转型之后已经建立起了我们正在趋向的 法律 、契约、规则的现代契约诚信、规则诚信,但在经历了2o世纪7o年代美国的 经济 伦 理学 运动之后.西方社会愈加复杂的社会经济矛盾和问题使西方学者认识到.契约诚信、规则诚信、功利诚信的局限性。所以他们认为”道德对经济以及社会和环境的和谐 发展 具有法律不可取代的作用,开始注重道德的规范和 教育 的作用.出现了重视行为者的个性、品格、美德的倾向.具有了一种超出底线伦理、规则而转向倚赖更高层次.更不确定但更持久和深层控制的趋向。正因此,强调做人、强调心性修养、重视个体人格的儒家 自然 引起西方学者的关注。可见,规则、契约、制度诚信不是万能的.它具有自己的局限性.西方社会已经看到了道德诚信和认同信任的价值。有鉴于此儒家诚信当中的以道德为支撑的人格信任、认同信任、道义信任,以及重自律的因素,在转型中仍具有合理性和生命力。所以在诚信构建中应在清醒分析中西诚信观的利弊基础上,吸取儒家诚信重自律、重人格信任与西方诚信观重他律、重契约诚信的合理因素,以此来建立新型的诚信观。

三,在淡化重诚轻信色彩的同时注意价值的导向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