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汉字的来历

汉字的来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0-27 07:23:27

汉字的来历

汉字的来历例1

英国最多元文化街:

27国居民讲70种语言

英国格洛斯特郡首府格洛斯特市的巴顿街被誉为英国最多元文化的街道,在那里工作和生活的人来自全球27个国家,操着70种语言。巴顿街长约800米,居住着来自印度、牙买加、土耳其、阿尔巴尼亚、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阿富汗,以及欧洲、非洲多国的居民。因为居民文化背景不同,这条街附近有六处做礼拜的地方,方便信仰不同的人。据悉,这条街曾经是犹太人的聚居地。后来,不断有穆斯林和东欧人迁入,使得这里的多元文化气氛越来越浓。

让人懵懂的古代官职

近年来,随着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的普及,很多人对剧中、书中的一些古代官职懵懵懂懂,搞不清他们都是什么官。这些听上去极为陌生的古代官职到底是干什么的?官阶有多大呢?

大良造 战国时始设立的一种官职,是朝中最高的官职,掌管军政大权。秦朝时,朝廷设立了“相国”一职,替代了大良造的位置,于是大良造由“实”转“虚”,成为一种爵位。秦国有很多立有军功者或名臣都曾获封“大良造”,如商鞅、公孙衍、白起等人。

二千石曹尚书 秦汉时期设置的一种官职。秦汉时期,官员的俸禄为每年二千石粮谷(一石为120市斤)。“曹”是古代的一种官署或官衙;“尚书”是西汉时首设的一种官职,由五人分任,其中一人为组长,称为“尚书仆射”,其他四人分别称为“曹”,“曹”的年薪也是二千石粮谷,所以这五位官员便被称作“二千石曹尚书”。

大长秋 汉代时始设的一种官职,主要负责管理皇后的宫中事务。“大长秋”来源于汉代皇后所住的宫名“长秋宫”,后来代指官员。大长秋一职多由宦官担任,是皇后身边的近臣。唐以后,大长秋一职不再设置。

日讲起居注官 “日讲官”和“起居注官”是清朝时设的两种官职,“日讲官”主要负责每日为皇帝讲解经书;“起居注官”是记录皇帝言行、编撰起居注的官员。后来,这两种官职合二为一,称为“日讲起居注官”。他们是皇室的近臣,出宫巡察时,地方官员都要对他们高看一眼,礼敬有加。

右扶风 汉代时始设的一种官职。右扶风原是汉代京城郊区的一个郡名,后称该郡的郡守为“右扶风”。右扶风是京城的地方行政长官之一,与京兆尹、左冯翊合称“三辅”,共同治理京城长安。三国曹魏时,此官改成“扶风太守”。

大舟卿 南朝梁始设的一种官职,主要负责全国的舟船、航运、河堤之事,大体相当于今天的水利部部长或河道管理局局长。

印度开展“如厕运动”

据统计,在印度的2亿多个家庭中,仅46.9%的家庭有厕所,而另外49.8%的家庭则到露天排便,仅有3.3%的家庭使用公厕。印度每天有6亿多人在露天地里解手,产生的海量粪便严重污染了环境,传播了疾病。在印度,每年因粪便传播的腹泻导致20万儿童死亡。粪便传播的感染也使印度半数5岁以下儿童发育不良。此外,到露天排便,尤其是妇女,不仅丢失了尊严和隐私,而且很不安全。印度的案频发与露天排便也有一定关系。如厕已经成为印度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政府雄心勃勃,承诺到2019年,印度所有的家庭都要安装卫生间。为此,印度中央政府在全国开展消除公开排便的卫生运动。中央政府承诺拨款赞助地方政府修建公共厕所,鼓励和赞助个人家庭安装卫生间。然而,印度历届政府开展如厕运动的效果并不理想。露天排便除了因为贫穷和缺乏厕所之外,还有文化因素。露天大小便已经成为印度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一种传统,人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改变一种古老的生活习俗和传统绝非易事,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

中国2015年国际游客

到访量全球第四

世界旅游组织最新报告,中国2015年的国际游客到访量在全球排第四位。报告中显示,2015年到访中国的游客数量达到5690万人次。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位居第一的为法国,访问人数达8630万。紧随其后的是美国和西班牙,2015年分别接待了7790万人和6810万人。在中国之后排在第五位的意大利接待了5080万名游客。俄罗斯在这一榜单中排在第九位,2015年共有3160万人访问了该国,较2014年增加了6.2%。与此同时,中国仍在全球保持着旅游消费领导者的地位。据世界旅游业理事会的调查,中国游客2015年的开销达到2150亿美元。

德国实体书店一枝独秀

汉字的来历例2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汉字学,特别是近百年来的汉字学在理论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的有以下两点:

一、无法摆脱欧洲中心主义的偏见

清末以前,传统文字学(即小学)只是经学的奴婢。人们殚精竭智研修小学,主要是为了通经。清朝末年,受西方学术思潮的影响,中国的文字学家们致力于建立—门独立的汉字学,企盼把小学从经学中解放出来。

当时及后来,泛滥于思想界的,是西方文化中心主义。人们大都认为,现代化是单元的,现代化即等于西方化。在这种思想背景下诞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现代文字学,必然带上欧洲中心主义的深深的胎记。

与古代文字学家不同,清末以来的文字学家接触了西方文化,大体弄清了西方文字的面貌及其历史。既然现代化等于西方化,既然西方文字和它的历史呈现出特定的样态,那么,中国的文字学家们在探讨汉字的理论问题时,就会自然而然地向西方文字“认同”。

(1)汉字的“形”不能单独直接表达概念

西方拚音文字不是以形表义的,而仅仅是表音的,它是一种纯粹的记录语言的符号,它对语言有极强的依赖性。既然如此,汉字也应是这样。于是中国的文字学家们在自己的著作中写道:汉字“不能单独直接表达概念。”(梁东汉《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3页)这样的主张不是个别的,而是有一定的代表性的。有的文字学家断然说,文字可以直接表达概念的主张,是彻头彻尾反马克思主义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原来马克思说过这样的话:“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斯大林又进一步指出:“没有语言材料,没有语言的‘自然基础’的赤裸裸的思想是不存在的。”一般的文字学家认为,斯大林所说的思想的自然基础,仅仅是指有声语言。这样,认为汉字可以直接表达概念,那就是离经叛道的。

可是,近年来,通过对聋哑人和失语症患者的研究,人们认识到,语义同物质手段的联系是多维的。这样的物质手段,可以是声音形式,也可以是文字、手语形式。现代心理学的实验也证明,认读方块汉字可以直接从图象获取意义信息,不像认读拚音文字那样,必须通过语音的分析才能了解意义。

正因如此,我们相信著名语言学家帕默尔的这句话:

“(汉字的)视觉符号直接表示概念,而不是通过口头词再去表示概念”。

(2)汉字发展的总趋势是简化

西方文字大体经历了图画文字(古代埃及文字)、表词文字(古代埃及文字)、音节文字(古希腊文字)和音素文字(古布腊文字,拉丁文字:希腊音素文字起源于腓尼基文字,而腓尼基文字是在古代埃及和克里特·迈锡尼文字影响下形成的;拉丁文字又源于希腊文字)这么几个发展阶段。就书写单位来说,西方文字的发展趋势是绝对的简化。

在此启发下,又兼看到了汉字中的一些简化现象,于是文字学家们立即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古今汉字发展的总趋势是日益简化。

但是,汉字的事实似非如此。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的繁化现象是大量存在的。比如在殷商时代,“祖父”的“祖”只写作“且”,语气词“唯”只写作“佳”,“考妣”的“妣”只写作“匕”或“比”。这类现象决不是罕见的,对此我们不能视而不见。

与西方文字书写单元的一味简化不同,汉字书写单元的演变走的是一条自己的路,它是既简又繁。吕叔湘说:“讲到字形的演变,可以说是既有简化,又有繁化。简化指减少笔画,为的是写起来方便。繁化指增加偏旁,为的是区别字义”。(《语文近著》145页)这样的看法是比较符合汉字发展的特定状况的。

汉字为什么会取这样的发展道路呢?原因是很复杂的,其中重要的一点则是中国文化宏观背景的影响。中国文化有一种基本的特征,即是调和持中,它制约着我们汉族人处理问题时的方式。比如,古人在处理政治问题时,既不一味的“宽”,也不一味的“猛”而是讲究“中和”,要“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古人认为,这样才能处理好政事。又如在为人上,古人认为既不能太“质”,否则就过于“野”,也不能太“文”,不然就过于“史”,要取其中,即“文质彬彬”,这样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君子。再如在处理“中学”和“西学”这对矛盾时,人们大都主张“中学”为“主”为“体”,而“西学”为“辅”为“用”,这也是取中庸之道。总之,古人在处理矛盾时,不好走极端,而常以互相让步、调和折衷的办法解决。这样的中庸文化精神,也制约着人们对汉字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的处理方式。汉字是要人书写的,写出来后又是让人看的,书写的人要求汉字形体简单,而看的人又要求汉字“视而可识”。这两项要求就构成一对矛盾。面对这个矛盾,古人是取中庸之道的,即走简明化的道路。既考虑书写人的要求,努力减少笔画便于人们书写;也照顾阅读人的利益,适当繁化,以区别字的意义。

(3)汉字日益向表音的道路上迈进

西方文字的发展历程是,由表示意义到表示音节,再由表示音节到表示音素。既然如此,中国的汉字也应当是日益走向表音。

为什么说汉字的发展具有音化的趋势呢?文字学家们认为,这主要表现在下述两个方面,一是假借字的产生和大量使用,,二是标音的形声字的出现。

这种看法似是而非。如果汉字也同西方文字一样,是在一步步地向表音的方向迈进,那么在汉字中,传统所谓“假借字”应该是越来越多,而且相同的音节应该逐步用同一个“假借字”来书写。这样才能逐步由表意文字过渡到音节文字,最终变成拚音文字。

但是,汉字的历史发展状况却与此大相径庭。假借字在较早的时期就已经出现并比较广泛地被使用着,但是,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这些假借字多半被加上了义符。比如“溧冽”的“溧”本来写作“栗”(栗树的栗),“忧感”的“感”本来写作“戚”(斧头类兵器),“云谓”的“谓”本来写作“胃”(肠胃的胃),“碡瑁”两字本来写作“毒冒”。有些假借字虽然没有加上意符,但是,由于它频繁地被使用,它的特定形体作用于人的视觉神经,使人产生了条件反射,在人们的头脑中已实现了字形和字义的直接联系。比如,连词“而”、“则”,代词“其”、“此”等等,人们视其形即知其义。

汉字在其发展中,逐渐取得绝对优势的不是假借字,而是“溧”、“感”、“谓”一类的形声字。形声字为什么会有这样强大的生命力呢?有的文字学家解释说:“这是由于它具有标注语音的优越性”。(梁东汉《文字》20页)这样的解释难以令人信服。若论标注语音,那么形声字不及假借字,因为后者是纯粹表示语音的。既然具有标注语音优越性的汉字会在汉字的发展中占有优势,那么在汉字占绝对多数的应该是假借字,而不是形声字。其实,形声字是在象形符号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音化是为意化服务的。它的声符往往不是真正表音,而只是大概地譬况一下,而且还常常兼表意义。一句话,形声字基本上也是以形表义的。

总之,汉字的发展趋势,并不是象有些文字学家所想象的那样,是一步步地走向音化,而是始终在“意化”。

(4)汉字要走世界共同的拼音方向

五四时期的多数专家学者,都毫不怀疑地接受了西方文化中心主义。他们相信,要实现现代化,就要走西方的道路。既然如此,汉字未来的出路就在于拉了化,即以字母表示语言中最小的单位——音素。这一点,成了当时许多学人的共识。后来,文字学家们又得出了汉字的发展呈简化和音化的趋势,这样,人们就更加相信,未来的汉字一定会是一种西方式的拼音文字。建国以后,党和政府把汉字的根本改革作为—项政策来加以推行。毛泽东主席在1951年指出:“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这是五四时期汉字拉丁化思想的历史延续。经这位伟大人物的提倡,汉字改革、走拼音化的道路成了不容置疑的语言文字工作上的指导思想。毛主席还具体地指出了汉字拼音化的具体实施步骤。主张要分两步走,一是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二是加以根本性的改革。周恩来总理根据毛泽东文字改革的思思,提出了当时文字改革的三项任务。—是简化汉字,二是推广普通话,三是制订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这样文字改革的各项基础工作就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展开了。然而,汉字拼音化运动至今快一个世纪了,它的成就却不大。这是为什么?

另一个引起人们反思的原因,则是近年来人们对现代化这一概念认识的变化。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人们,特别是欧美学者认为现代化的潮流是单元的,它从西欧崛起后,将要涵盖天下,波及世界各地,任何—种文化,都要经过现代化——即西方化的洗礼。但是,70年代以后。世界发生了新的变化,一些异于西方的现代工业文明出现了。如以日本、南朝鲜、台湾、香港、新加坡为代表的新工业文明——即东亚工业文明即是其中之—。这些东亚同家和地区所走的道路,与西方的道路有所不同,其工业化的模式也有别于西方,但是,他们却取得了很大成就,实现了现代化。而对这样的事实,人们开始对现代化单元发展模式产生怀疑,开始认识到,通往现代化的道路并不只是西方的一条,实现工业化的模式也不只是西方一种,现代化是多元的,而不是单元的。这样,就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中心主义的观念。一些思想家开始进行一次有重大意义的工作,即设法突破19世纪以来欧洲中心主义所提出的现代化模式。他们没法从三个方向进行突破,—是回到传统中去,二是想办法了解非西方的重大文化传统,再一个就是了解初民的文化传统、初民的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寻根热潮在世界范围内蔚为壮观。

在这种思潮影响下:人们开始重新评价汉字,再思考汉字的未来。

清末以来,人们人都认为汉字“是当今普天之下之字之至难者”,而拉丁文则很容易,它“基于切音为字,则字母与切法习完,凡字无师能自读。基于字话一律,则读于口即达于心;又基于字画简易,则易于习认,亦即易于提笔”。(卢戆章《一目了然初阶》)既然如此,汉字与拉丁文:字的优劣自不待言,汉字走拉丁化的道路也势在必行。

可是,今天人们却认识到,汉字虽然有—些缺点,但也并不是一无是处。记忆汉字虽然不象记忆西方文字宁母那样容易,却没有记忆词的书写形式的辛劳。而且汉字还有其它一些优点,如汉字适应汉语的特点;它以形表意,阅读速度快;它是一种平面字,储存的信息多,给人的敏感优于线形字;它简洁明确,有超时间和地域的功能等等。正因汉字有种种长处,所以行人说汉字是“智慧的结晶,文明的奇迹”,甚至还有人说:“汉字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汉字既然适合汉语的许多特点,并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长处,所以,人们认为汉字的未来不见得是拉丁化,对汉字进行的改革,不应是废弃式的改革,而应是继承式的改革,即把它不好的地方取消,采取优胜的地方。

二、难以克服传统文字学理论的缺欠

我国传统的文中理论,有所谓“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个理论产生于汉代,经东汉末年许慎的阐发而影响于后世。它本身有许多缺欠,主要有下述三点:一是把造字方法与用字方法混为一谈,更不会阐述这两者区分的原则,二是没有分清汉字的静态结构类型和动态的创造方法这两个概念,三是对造字方法、用字方法以及结构类型缺乏科学、完整的认识。

许慎所具体阐发的六书理论,虽然存在着种种缺欠,但是在清代以前,它却没有受到应有的挑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许慎以来没有发现多少新材料,在宋代虽有不少金文材料出土,但却没有用于汉字学的研究;二是许慎所撰写的《说文》,属于我国小学的经典著作,而小学与经学的地位几乎同样崇高,一般人不得妄加非议;二是我同学术研究的传统缺乏创新意识,人们崇媚古人,古人的学说被奉为金科玉律,不敢越雷池一步。因此之故,人们对六书学说不发生怀疑,研究汉字学只是在六书的系统里、圈子内,画地为牢。许慎以来,文字学的著作虽然可以汗牛充栋,但是,真正具有开创意义的成果却没有。一直到清代,有些文字学家才发现,六书理论存在着一个大问题,即把造字方法和用字方法混为一谈了。

汉人把六书都看成是造字的根本大法。其实,在这六书里,假借、转注两法与前四种方法有明显不同,使用这两种方法以后,在整个汉字体系里,并没有增加新的汉字。把这两种方法也称之为造字之本,显然是名不副实。对《说文》和“六书”有深入研究的清代学者,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他们对“六书”加以区分。清代著名语言学家戴震说:“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字之体也;转注、假借二者,字之用也”。他用“体”和“用”这两个概念把六书切为两半。清代著名的文字学家王筠则说:“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者为经,造字之本也;转注、假借为纬,用字之木也。”(《说文释例》)他则使用“经”和“纬”这两个概念,并明确地指出,前四书是造字之本,后两书是用字之本。

有些文字学家,不愿意相信六书两分的看法,他们宁愿相信汉人。汉代学者明明说六书是“造字之本”,你们清儒为什么说后两书不是呢?

其实,清代学者区分了造字和用字之不同,提出了造字法和用字法这两个概念,是很有理论意义的,是对于中国文字学研究的一大贡献。后人应择善而从,不应迷信汉儒,应该在清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下述问题:一是造字和用字区分的标准是什么?二是造字法和用字法这两个理论子系统各包含哪些理论要素?

关于造字和用字这两者的区分标准问题,文字学家们并没有把它提出来,更不用说加以讨论了。而这个区分原则,显然是文字学中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对此认识不清,必然影响到汉字理论问题研究的深入。

我们认为,凡符合下列两条者即属于“造字法”。一条是,活动的结果使语言中一个需要记录的语素有了自己的书写形式,二是在整个汉字大家庭中增加了一个新的成员。

定下这个原则,有助于系统全面地探讨文字的创造和使用问题。

关于汉字的创造方法。最早有前面讲过的汉人的六书说。这个说法把用字方法也包括进去了。清人认为,“指事”、“象形”、“会意”、“形声”四者才是文字的创造方法。这四书学说虽然比六门说前进了一大步,但是问题仍然很大。

第—,由于它没有分清动态的“文字创造”和静态的“文字结构”这两个概念,所以把由不同力法创造出来的汉字,归于同一种创造类型之下。例如所谓的“形声字”就是这样,有些形声字,如“氢”、“氧”等等,是直接用两个偏旁组合而成的,是真正的“形声相益”,“氢”、“氧”这两个语素,原来根本就没有书写形式。但许多形声字,则是通过对记录该语素的旧有汉字的改造而产生的。比如原野的“野”的初文作“”,后来加注“予”声,于是“”这一新的形声字就诞生了。由上述两种方法创造出来的汉字,若从静态的结构来分析,都是由意符和音符组成的,古人把这两类字都纳入“形声字”这种造字方法之下的原因即在此。

第二,由于古人缺乏较强的抽象概括能力,所以又把用同一种造字方法创造出来的汉字,分属在不同的造字类型之下。如指事、象形、会意这三书就是这样。这三书都是通过描摹字形(包括事物之具体形状和抽象的形态)来表达语素意义的。例如古文字小的“上”是通过描绘一短横在一长横之上的形体来表达在上的意思,“日”是通过描绘太阳的外部形态来传达日头的意思,“舂”是通过描摹两手举杵舂臼巾之物的形状来表达“舂”这种动作。这都是用同一种方法创造出来的汉字,却被分成二类,正因如此,这三类造字法之间的界线是模糊不清的。比如,“上”、“下”两字,许慎归为“指事”,而郑樵却列入“象形”。又如象两手争夺一物的“争”字,有人认为是“象形”有人认为是“会意”。

第三,有一种文字创造方法还没有被归纳出来。比如“叵”(由“可”字变来的)“少”(由“小”字分化出来的)、“祖”(由“且”字改造而成的)等字是什么方法创造出来的,这个问题四书说没有回答。

四书说的上述缺欠源于汉人的六书学说。四书说既然存在这样的缺欠,那么对它进行改造就是势在必行的了。30年代,精通传统小学和古文字学的唐兰先生,对六书说、四书说展开了批判,还提出了他的关于汉字创造理论的新学说——三书说。这三书说是,—为象形文字,二为象意文字,三为形声文字。唐兰认为,象形文字要具备下列二个条件。首先,一定是独体字,其次,一定是名字(用来记录名词的汉字),最后,一定在本名以外,不含别的意义(“人”是象形字,因为它只有“人”的意思;“大”不是象形字,因为它含有“人”以外的“大”的意思)。除了象形文字,形声文字就都是象意文字。

唐兰的三书说仍然存在四书说的上述三种缺欠。既是诗人又是个著名的古文字学家的陈梦家,在1956年出版了《殷墟卜辞综述》。在这本书里,他提出了新的三书学说,即“象形”、“假借”、“形声”。他认为这是汉字创造的三种基本类型。“象形”是由形得义,“形声”是由形与音得义,“假借”是由音得义。陈梦家的三书说,克服了四书说的第二项缺欠,把“象形”、“指事”、会意”看成一种造字方法。但是,他概括这三书时使用的名称——“象形”则不甚理想。陈氏的三书说,仍没有克服四书学说的第—、二条缺欠,而且又把“假借”当作文字的一种创造方法,这无疑是汉字创造法研究上的退步。

]988年裘锡圭先生出版了《文字学概要》,在这部代表着80年代汉字学研究最高水平的著作里,他采用了陈梦家氏的三书说。但他对“象形”这—名称做了改动,使用了“表意”这个术语。他认为:“这样才能使汉字型所有的表意字在三书说里都有它们的位置”。(《文字学概要》106页)这样,裘先生的三书说是表意、假借、形声。这三书说仍然带有陈梦家三书学说的缺欠。

中国汉字的创造方法到底怎样,这是应该深入探讨的问题。我们认为,在确定了“造字法”和“用字法”区分的原则之后,应该全面、系统、科学地把汉字的创造方法概括出来。

汉字是语素文字,也就是说,—个汉字所记录的大都是一个语素,而且是单音节语素。语素有它的声音,也有它的意义。在最初(主要是从事理逻辑上说的),人们创造汉字时使用的方法,大都是绘形表义法,这种方法是通过描绘形象化的符号来图解语素的意义。比如,要想记录“门”这一语素,就画上两扇门;要想表示“追逐(野兽)”的意思,就画人(用一只脚代替)追逐逃走的猪这样的简要图画。这种造字方法,基本上包括了传统的“象形”、“指事”、“会意”这三书,但比这三者的涵盖面要大。

另一种方法,就是形体分化法。这种方法是为了应付由于语素意义的引伸变化和汉字形体的假借而造成的一字多词的情况而使用的。为了解决一字多词的矛盾,人们便在原字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创造出一个新的汉字来。例如,“且”字既作副词用,又表示祖父的“祖”,人们就由“且”通过加偏旁“示”分化出一个“祖”字来,专门表示“且”的后一种意义。又如“取”既有取东西的意思,也有娶妻的意思,人们就由“取”通过加偏旁“女”分化出一个“娶”来,专门表示“取”的后一种意义。再如“气”有云气和乞求两种常见意义,人们就由“气”通过减少笔画分化出一个“乞”字来,专门表示“气”的后一意义。

再一种造字法,是表义拟声法。这种方法是同时取来两个汉字,用其中一个汉字的字义指示所要记录的浯素的意义,用另一个汉字来譬况所要记录的语素的声音,两者合而为一,创造出一个新的汉字来。如“氢”、“氧”、“氮”、“禧”、祐”、“祺”等字都是这样产生的。

总之,文字的创造方法应该是下述三种,即绘形表义法、形体分化法、表义拟声法。

关于汉字的使用方法,过去有“转注”和“假借”两书说。“转注”的含义如何,人们始终搞不明白。这样,就只剩下“假借”一法了。

文字的使用,是指没有(或有)书写形式的语素对已有汉字的借用。

语素对文字的借用,一般只取被借字原来的音,例如象簸箕形的“其”字之所以被语气词“其”借用,是因为簸箕的“箕”和语气词“其”音近。这种借用方法就叫音借法,也就是一般所谓“假借”。

有时语素对文字的借用,只取被借字的形而不管它的音、义。例如,因为“获”的古字“隻”象人手里拿着一只鸟,有“只”的意思,所以就被语素“只”借过来,作为自己的书写形式。这种方法叫作形借法。

汉字的来历例3

作为天潢贵胄,子孙繁茂绵延不绝当然是社稷之福,然而帝王也有避孕的心思。皇帝有这种需求,太医和邀宠之士自然拼命网罗此道偏方,总体有以下几种见诸史册。

按穴流精。清朝以后,皇帝避孕更为慎重,据《清朝野史大观・清宫遗闻》载:帝王与妃子交欢后,敬事房总管太监“必跪而请命,曰‘留不留?’帝说不留,则‘总管至妃子后股穴道微按之。则龙精皆流出矣’”。这种微按妃子“后股穴道”使流出的方法,便是古代宫廷后的“紧急避孕”补救措施。

了肚贴。上面的“按穴流精”之法只能说是清代皇帝避孕方式,反观历代,还有一种称为“了肚贴”。即将麝香放入嫔妃的肚脐。将麝香贴在肚脐上,就可以了结女人肚子的受孕功能,想必这“了肚贴”是有独到功效的,可惜已经失传。

藏红花。史料上曾有这样的记载,藏红花是宫廷中最有效果的避孕秘方,如果皇帝不喜欢某个被宠幸的宫女,就会让太监把这个宫女倒挂起来,给她用藏红花碾碎的液体清洗下身。据说这样可以将宫女体内的清洗得一干二净。

避孕药。历史上的避孕药其实是一种毒药,对女性有很大的危害。这种药最为惨烈的便是喝水银,效果虽好,但对身体有很大伤害。另外一种比较通行的办法就是喝凉药。“凉药”是一种含有麝香成分的避孕的汤药。这种汤药不仅可以达到避孕的效果,而且还有堕胎的功能。不过,此物虽好,长期饮用,却容易导致终身绝育。

汉字知多少

文/杜永道

汉字的数量很多,但是很难说出准确的数字。不过我们可以从古今字典中知道汉字的大概数目。东汉的《说文解字》收字9353个,宋代《集韵》收字53525个,清朝《康熙字典》收字47035个,当代的《汉语大字典》收字60370个(2010年版)。1994年中华书局、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中华字海》收字85568个,这是目前收字最多的字典。

经常使用的字是常用字,也就是阅读一般书报刊需要掌握的字。1988年国家语委、国家教委了《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其中包括“常用字”2500个,“次常用字”1000个,共3500个。就阅读一般的汉语书报刊而言,这3500个常用字大体够用了。例如《选集》一至五卷用字约3150个,孙中山《三民主义》用字2134个,老舍《骆驼祥子》用字2413个,传统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用字2000多个。小学的识字量大约2500个,小学毕业便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初中又识1000字,完全可以阅读一般的报刊、书籍了。

社会普遍使用的字,是通用字。就现代社会而言,是指出版印刷、辞书编纂、汉字信息处理等所需要使用的字。从古至今,社会通用字的数量没有显著变化,大约有五六千字。

1988年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收7000字,是全民用字领域的通用字集,可以满足一般社会领域的用字需要。

中医“堂”的来历

文/建文

汉字的来历例4

传说如下:

1、伏羲造字说 。伏羲是一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部落首领,相传他与其妹女娲交尾而生人类,然后发明文字。

2、神农结绳说。 神农氏是七八千年前的传说人物,相传他教人种田、治病,还授人以结绳记事之法来治理社会。久而久之,出现了各种刻画,多种系物,多种绳色相结合的综合性结绳方法。慢慢地就演变成了文字。

3、仓颉造字说。最早是战国的荀子提出造字的人好多,仓颉得到了真传。后来逐渐地仓颉的名气越来越响,不断经过后人渲染,仓颉被神话成了造字的圣人。

(来源:文章屋网 )

汉字的来历例5

关键词:

汉字;历史语境;现代字体;现代字体设计;设计形式

文字是人类生产生活实践的产物,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语言文字的出现,为人类的信息交流带来了巨大的便利。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字形式.在汉字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基于汉字历史语境的现代字体设计方式,已经成为了提升汉字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基于汉字历史语境下的现代字体设计问题进行探究。

一、历史语境下的汉字面貌

在对基于汉字历史语境下的现代字体设计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对历史语境下的汉字面貌进行探究。通过对汉字的发展历史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汉字是一种象形、会意和仿音相结合的文字表现形式。因此,在汉字的发展历程中,汉字逐渐成为了一种音形义的统一体。东汉文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就将汉字的构型方法归纳为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六种形式。这样,在对历史语境下的汉字面貌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汉字在历史语境中的字体面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汉字的源头来看,甲骨文的形态体现出的设计思维和美感,是历史语境下汉字面貌的一种表现[1]。甲骨文的出现,可以被看作是古人形象思维的一种表现,例如甲骨文中的“鱼”字就是鱼这一生物的形象展现。第二,书法艺术的发展,也对汉字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帮助。作为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艺术和治印艺术的发展,就可以看作是古代文字设计艺术的一种表现,在对《兰亭集序》《玄秘塔碑》等古代书法作品中蕴含的书法艺术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古代书法的发展历程中,汉字的笔画架构、节奏和章法是古代书法家较为关注的问题,例如张旭的草书就可以通过一种无拘无束的笔墨变化,让字势姿态展现出一种诗情画意的艺术特征,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书法艺术对汉字字体设计艺术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2]。第三,在汉字的应用过程中,庶民文化对汉字的影响,让民间汉字的设计呈现出了另外的一种特点。这就表明中国历史上庶民文化的发展,对历史语境下的汉字面貌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庶民文化的发展,让汉字设计表现出了一种世俗化的特点。在庶民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民间剪纸艺术和年画艺术的发展,可以说为古代的汉字设计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这样,在对历史语境下的汉字面貌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汉字的历史语境可以为古代汉字的字体设计提供一定的思维和方法,这就对我国现代的汉字字体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基于汉字历史语境下的现代汉字字体设计形式

通过对基于汉字历史语境下的现代汉字设计形式进行探究,我们可以发现,基于汉字历史语境下的现代汉字设计形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首先,甲骨文与象形文字的历史语境的应用,让现代汉字字体设计呈现出了一种字体图形化的特点。在对汉字的发展历史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对描述对象的形象进行抽象概括的基础上,用简单线条对描述对象进行表述,是古已有之的一种汉字表现形式。在对甲骨文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发现,甲骨文的出现,就是字体图形化的一种表现。例如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包含了大量的象形文字。在现代汉字字体设计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这种图形化的处理方法,也成为了现代汉字字体设计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在对这一汉字设计形式进行应用的过程中,文字图形设计者在首先要对汉字的识别性和设计感问题进行统筹考虑,也就是说,在对这种汉字造型方式进行应用的过程中,汉字设计者要在汉字艺术造型的识别性和图形感两方面取得一定的平衡[3]。因此在图形化汉字处理手法的应用过程中,一些艺术性较强的作品往往可以在引发欣赏者对图形的联想的同时,对文字的识别性进行充分的保障。例如上海永久自行车的标志和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的造型设置,就是对字体图形化这一汉字字体设计形式的应用。通过对上海永久自行车的标志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对“永久”这两个汉字进行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对这两个字进行了一种巧妙的夸张变形,在永久自行车的标志中,永久两字的撇捺两笔被设计成了自行车车轮的形态,在对这两个汉字的其他笔画进行压缩以后,这两个汉字组合在一起以后就形成了一种自行车的形态,在对这两个汉字进行艺术处理的过程中,人们依然可以从这一自行车标志中识别出原有的汉字,这就说明标志设计者在对汉字进行字体设计的过程中,对汉字的字体形式进行了保障。北京奥运会的会徽“中国印”也是对汉字图形化处理手法的一种应用。在北京奥运会会徽的设置过程中,设计者对北京的“京”字进行了一定的艺术设计(对北京的“京”字进行艺术设计,表明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地是北京)在对“京”这一汉字进行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让“京”字中间的“口”字与这一汉字的上半部分进行重合,然后又对“京”字下半部分中的“小”字设计成了两个S型的翻转,再将这一汉字造型应用在北京奥运会会徽之中以后,北京奥运会会徽的上半部分就成为了一个运动员向前奔跑,迎接胜利的图案。在对北京奥运会会徽的这一汉字造型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印中的这一汉字即可以被看作是“北京”的“京”字,又可以被看作是“文化”的“文”字,这就表明这一会徽既可以表明奥运会举办的时间和地点,又可以展现出中国丰富的文化底蕴。第二,甲骨文与会意这一汉字表现形式,让会意与设计成为了汉字字形设计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通过对汉字的发展历史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所谓的会意主要指的是人们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的意义之间的关系入手,通过将这些汉字合成为一个汉字的方式,对这些独体字合成之后的意义进行表述,例如,甲骨文中的“武”字就是借助人和兵器的形象来表现自身含义的[4]。在现代汉字字体设计领域,在对甲骨文会意思维进行应用的过程中,汉字设计者可以从文字笔画和文字结构入手,对文字的内涵和意境进行充分的展示。例如南京地区举办的第三届亚洲三年展的字体设计,就是通过对中日韩三国文字笔画进行重新组合的基础上组合而成的字体设计形式,这就让字体设计在简体汉字和繁体汉字同时进行应用的基础上,展示出了“亚洲”这一地域主题。香港设计师陈幼坚设计的“浅水湾”汉字造型,就是在对“浅水湾”这三个汉字的笔画进行处理以后,让这三个汉字表现出了多数笔画平直,少数笔画适当弯曲的特点,这就通过汉字设计的方式展示出了水的平静状态,也可以让人们对浅水湾这一品牌的含义进行充分的了解。

三、基于汉字历史语境下的现代字体设计原则

通过前文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基于汉字历史语境下的汉字的字体设计过程是一种创意与行为相结合的过程,它是以汉字本身的结构为基础,在对字体的基本规律和形式美法则进行应用的基础上,对字体的形体和寓意进行的再创造。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汉字字体的呈现方式会呈现出一种多样化的特点,但是从基于汉字历史语境下的现代字体设计原则来看,可识别性依然是汉字设计基本原则,在汉字结构已经深入人心的情况下,在汉字设计过程中,为追求文字设计效果而忽视文字基本功能与自身价值的设计方式只会让汉字的字体设计陷入误区,因此我们只有在遵循汉字可识别性的基础上,才能对汉字设计的个性化因素和艺术化因素进行完善。除此以外,形式美法则,也是现代字体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一大原则。通过对形式美法则进行探究,我们可以发现,形式美法则是艺术创作的一大基本法则,因此在基于汉字历史语境下的现代字体设计过程中,汉字艺术设计者也要在遵循形式美法则的基础上,实现汉字设计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5]。在现代字体设计领域,字体节奏与韵律的统一主要表现为笔画变化、笔画连接和视觉感受之间的统一,这就要求设计者在进行字体设计的过程中要让字体的生命力得到强化。字体对称与平衡之间的同于主要指的是字体的重心问题,通过对汉字字体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对称的字体往往会带给人一种庄重协调的感觉,这就要求汉字字体设计者在进行汉字设计的过程中要通过将字体与其他因素进行结合的方式让汉字字体设计的平衡感进行强化,以避免让字体在缺乏变化的情况下带给人一种刻板之感。

结语

文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汉字历史语境成为了促进现代汉字字体设计发展的重要因素。汉字历史语境下的现代字体设计要在遵循设计规律和形式美原则的基础上,对设计师的创意思维进行充分发挥,在对汉字字体设计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只有在汉字历史语境下,对字体属性进行深入了解,才能真正促进汉字字体设计的发展。

作者:金晓丹 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威.汉字历史语境下的现代字体设计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2,10.

[2]王赟.汉字形象设计与意境表达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0.

[3]朱军.书法对中文字体设计的影响[D].苏州大学,2007.

汉字的来历例6

关键词:简化字;形体;来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002-01

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灿烂结晶,也是中华悠久历史的载体。它同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息息相关,使用简便、规范的汉字已经变成了使用者的共同愿望。回顾汉字简化的历程,追本溯源,简化字的形体演化过程以及如何看待汉字简化这一问题也变得日益突出。所以,在新世纪的今天,对简体字作一回顾和思考,对于推动汉字的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一、简化字的形体来源

汉字简化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代。随着汉代楷书的广泛应用,字体的演变趋于稳定,渐渐的从汉字内部的变化,最普遍的就是笔画的减少。唐宋以后,简化字逐渐增多,印刷体和手写体中都可以看到简化字的足迹。唐朝时期的颜元孙的《干禄字书》收录了当时常见的简化字。宋代以后简化字在结构上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加利于人们的书写。纵观汉字简化的历史,简化字的来源多由这两种途径产生,一是政府有组织的简化,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发起的“书同文”运动,还有大多数朝代都在一定程度上发起的正字倡议等。二是民间自行简化,随着人们使用汉字的习惯以及对汉字潜移默化的简化,简化字也变成约定俗成的符号了。

二、简化字利弊分析

关于汉字的简化问题,历来备受争议。1993年中国孔子基金会和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对汉字简化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汉字文化》中表达了各自的见解。然而,简化汉字毕竟是一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艰巨复杂的工作。不管是支持简化汉字还是反对它,我们不得不承认,汉字简化是有利有弊的。

1、简化汉字的优势。汉字的简化符合汉字形体发展的总趋势。汉字的发展,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主要向着简化的方向发展。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的进步,文字的简化向着利于人们的日常使用方向发展。文字的基本用途是便于使用,于是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趋于简化。简化汉字的最主要目的是为汉语服务,简化的结果是有着更简捷、更准确的记录汉语时,才能被社会的发展趋势所认可。

汉字简化是汉字自身新旧替代的必然产物,是文字自身发展、自我完善的蜕变。一切事物的发展始终围绕着利于人们的使用前进,汉字的简化也不例外。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希望所接触到的文字越便于使用。汉字具有书写性和可读性,所以人们总是希望汉字的使用越来越简单。文字是语言的载体,是信息传输的标识,是为了打破语言交际的时空局限二创造出来的,服务于人们的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应强调简洁、准确、清晰。

2、简化汉字的不足之处。简化汉字破坏了汉字的表意性。汉字的创造离不开生活中形形的物体,“以形示意,义寓于形”,“视而可识,察而见义”是它的形体特征。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部分使用者过多的追求笔画的减删,结果是顾此失彼,大大破坏了汉字的表意性,使得原本能够清晰表达的汉字变得模棱两可。也有的简化字丧失了形体的表达意思,使我们在学习和继承的时候只能盲目的记忆笔画和结构,对汉字表达的文化蕴含,历史背景没有深入了解。

简化汉字使民族文化传承受到影响。汉字本身是信息交流的载体和工具,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沉淀。汉字字形的简化使原有的文化信息丢失了,影响了文字信息的继承和发扬,汉字简化的背后是文化底蕴的流失,这样的损失无法弥补的。

除此之外,简化汉字给人们的认记和考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比如“‘风’‘凤’不分,‘未’‘末’相淆,‘厂’‘广’易混”等等现象。这些多半都是汉字简化过程中的负面效果。汉字是历史变迁信息积累最真实的表达,了解过去就要追溯到文字的根源。要探究过去的文化和历史信息,离不开对当时文字所表达的意思,如果盲目的简化汉字,最终造成的就是目不识丁和一知半解。

三、对汉字简化的几点思考

汉字的来历例7

汉字的发展是伴随着中华的民族历史发展起来的,所以我们也可以将其看作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开端史,汉字具有集形象、声音、辞义三者于一体的特征,这一特点在世界文字之林也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汉字是中华名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若要谈论汉字,就不能不提到她的艺术魅力,本文将从汉字艺术的发展探讨其魅力所在。

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汉字经历了从图画到定型,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种形体逐渐形成。

甲骨文开启了我们汉字文明早期的艺术篇章,跟随历史的车轮,我们的汉字又迎来了华丽的艺术盛宴,那就是与甲骨相比毫不逊色的金文。在雍容华贵的青铜器铸写文字,汉字在成长的过程中过了一段奢侈华丽的日子。

金文在青铜上的华丽到秦统一开始没落,而与其辉映的“石刻文字”成为了金文的后续,殷周时期铁还没有产生,所以铭文都用铜铸,自春秋之际铁器面世,石刻文字便凭借比“青铜器”更普遍也容易得到的这种优势而风起云涌,记事在文字载体不断变换的后来,石刻都没有被淘汰,也随着文字的发展,展现属于汉字的独特艺术魅力。

汉字初显规范从秦始皇统一六国“书同文”政策开始,将秦国固有的篆文形体进行省略删改,同时吸收民间的一下俗字体,加以规范,就形成了新的自己小篆。而成就小篆的人,李斯可是功不可没。小篆的字给人的反角是没有棱角和锋芒,但是又有不失自己的格调和锋芒,在我国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堪称开创先河。在“书同文”的过程中,命令李斯创立小篆后,也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隶书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简帛书体是写在竹简和缯帛上的民间书体,在中国简帛文字是起源很早,发现和兴盛很晚的特殊载体方法。简帛的使用时间,大约在春秋晚期至魏晋时期,这个时代,跨越了战国、秦、西汉、新莽、东汉、三国、晋等七个历史时期,长达1000多年。在纸张未发明之前,竹简和缯帛是记录文字的主要载体,简帛书体已经日渐引起广大学者、专家、书法艺术家的重视,其艺术审美价值也被许多人所认识。

到了汉朝,文字载体因为纸张的出现而一统天下,直到今天,纸在记录文字的所有材料中,仍占据主导地位,纸不仅克服了以前文字载体以较大的质量承载较少的文字的缺陷,更是最大限度的营造了文字书写的美学塑造空间,纸和字的完美结合,为汉字艺术发展拉开了最隆重华丽的空间。唐代墨迹流传至今者也比前代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宝贵的书法作品。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当书法的载体与书写方式都稳定下来以后,中国的汉字艺术被古今中外的书法家们推向高潮,建立起了最独特的汉字艺术殿堂,一直到近代,汉字的艺术魅力非其他文字可以比拟的,而随着汉字艺术的发展与变迁,其书写方式、材料及表现手法都出现了新的争鸣,这些争鸣虽然有些并不一定正确,但对于汉字艺术的发展无疑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曾经有人提出废弃汉字,改用拼音文字,我不否认拼音文字也有它一定的优点,本文也不再从汉字的实用角度来谈,就从艺术角度上,拼音字母组合是无法达到汉字横、竖、撇、点、捺、折、勾组合的艺术形态,在中国书法家的笔下,汉字不仅仅是文字,还是美妙的图画,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演变的艺术历程,到我们今天所欣赏到了汉字艺术盛宴,更不是别的文字可以比拟的。

综上可知,汉字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形体的演变,载体的变化,书写工具的不同,所以我们再来看汉字艺术,不得不被他沉淀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所折服。在汉字艺术发展的这场文化盛宴里,我们享受了先辈们留下的灿烂遗产。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攀升,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了解、学习我们的汉字、我们的文化艺术,使其焕发更为蓬勃的生命力。

汉字的来历例8

我不仅有感受,更多的是收获。我了解到了仓颉创造文字的过程;了解到了“册”“典”“删”的来历;另外还有汉字的演变过程;也欣赏了着名书法家的字体。他们的作品是艺术中的珍品,令我赞叹不已!令我感触最深的还是第7课《我爱你,中国的汉字》,这篇课文其文笔优美,语句非常生动,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对汉字的热爱之情。而且我对汉字的见识有了很大的增长,比如:我知道了甲骨文通行于清朝光绪年间,是王懿荣发现的。而小纂通行于秦代。另外,我对汉字的内容也有了很大的爱好,例如:谐音笑话、对联、谐音歇后语和字谜等。以前在我眼里,汉字只是个僵硬的符号。现在我认为,汉字不是一个僵硬的符号,每一个汉字都有一段故事,都是一幅画,并且都存在着一段历史。学习汉字,就是在走近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在触摸两千多年前那跳动的脉搏。并且,我觉得汉字不可被世人抛弃,因为有些人觉得:现在的社会已经进入科技化,只要用电脑,无论要什么字,都能打出来,不须用到汉字,所以也不必花大力气去学习汉字,汉字已经落后了。而我认为:汉字是人类从古代流传至今的无价之宝,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书法瑰宝。抛弃汉字,就等于把汉字拥有的两千多年的历史生命给扼杀掉。

每当我读书看报时,看见那一行行整齐排列的中国方块字时都会被每一个活灵活现的中国汉字所吸引。这些汉字生动形象,每个字都具有独特的意义。

大家看“柜”字:左边有一个“木”,表示柜子是木料做的;右边是个“巨”,中间有个“口”,大家看像不像抽屉?“柜”字是会意字,还有许多类似的会意字,如:闻。“闻”是听到消息或听到事情的意思,闻中间的“耳”是听的意思,所以“闻”字是会意字。“落”是形声字:上面是草字头,下面是“洛”字,“洛”与“落”读音相同,“落”就是形声字。和“落”一个类型是“草”字:“草”字上面是草字头,表示草属于植物,而下面的“早”字跟“草”字读音相似,表明“草”字属于形声字。

汉字很有趣。可以找窍门记住它。三口“品”,两人“从”,三人“众”,三石“磊”……这些字都是某个简单的字在一个地方多次出现,形成了另外一个字。还有其他有窍门的字,如:弓长“张”,干勾“于”,言吾“语”等等。汉字不光神奇有趣,还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汉字在4000多年的历史中,字体发生了很大变化,每一个汉字都有着生动有趣的来历。以前,人们只是画图表达自己的意思,现在人们使用了正规的汉字——楷书。表达意思更加方便了,而且,写汉字比画图要简单得多。

汉字的来历例9

一、从汉字的发展历程来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我国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创造了表达简单意义和内涵的象形文字,并且将其刻在龟甲上来记录事件,这就是甲骨文。自此以后,汉字又经过了隶篆等多个演变阶段,其形象越来越简单,但是表达的含义却越来越丰富。直至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简体汉字,虽然在形式上变得更加整齐规范,书写起来也更加的轻松容易,但是仔细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即使是经历了上千年的演变和发展,简体汉字仍然保留了许多创始之初的特征,仍然可以看出许多象形字的端倪。因此,汉字不仅为我们记录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而且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绵延未断的有力见证,犹如一枚深深的戳记,打在了中国历史文化厚重的躯体上,光辉而灿烂。例如,我们平时最常见的“山”这个字,其在象形文字中表示为相互连接的三个山峰,最中间的为最高峰,高中语文汉字教学中如何体现中国文化的内涵蔡忠元两侧山峰则较低。这个字正是古代的先民们根据山峰的形状进行简化而创造出的象形文字,生动形象,令人一看就能够明白它所代表的含义。而仔细观察简体文字中的“山”字,显然仍然表示了三座山峰,只是将象形文字中的三角形的山峰,简化为一竖,但是具有象形文字的表意特征。仅仅通过一个简单的“山”字,我们就可以大致看出中国文字的演变过程,既一脉相承,又有所创新。类似这样的对汉字发展历程的剖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增加学生对汉字,乃至中华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说文解字,体会汉字所承载的丰富内涵

在我们看来,每一个汉字其笔画和结构在今天已经演变得非常简洁,所以常常让学生们误以为汉字就是汉字,仅仅是简单的表情达意的文字符号而已,从而忽略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但其实,每一个汉语文字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些汉字在创造之初的含义和现在我们所熟知的含义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甚至已经截然不同。有些汉字在被创造之初,仅仅只有简单的一个含义,但是随着人们的使用,已经赋予它更多更丰富的含义;有的汉字或许仅仅只是为了表达自然界的某一个事物而产生,而另一些汉字的诞生,其背后却蕴藏着社会发展进步的变化,或者一个个精彩难忘的历史故事。这些都需要教师在高中汉字的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一一讲解,只有追根溯源地全面了解一个汉字,才能够对其产生不一样的理解,也才能够让汉字的学习变得更加立体和深厚。例如,在夏商乃至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常常使用的工具有青铜铸造的鼎、剑、釜等工具,所以人们创造出了相应的文字。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出现了新的工具和物品,中国的祖先们又创造出了“车”“纸”“炮”等文字。从解析这些汉字的过程中,我们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每一个汉字所代表的特定诞生时期的社会历史形态,乃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阶段。这些都是汉字自身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需要被当下的人们不断探索和铭记。

三、通过朗读古文诗词,感受汉字的韵律之美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从各种各样朗朗上口的诗词歌赋中,我们早就已经体会到了汉字的韵律之美。这种和谐统一、节奏明朗的音律并不是巧合,也不是多此一举,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正是因为这样极其富有音乐节奏之美的韵律感,使得诗人们所创作的文章,能够被人们自愿地口耳相传,从而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流传了下来。可见正是这样的文字音韵之美,才为我们保存了浩如烟海的古文和诗词。因此,教师在高中汉字的教学过程中,不妨经常带领学生们进行诗词等古文的朗诵,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文字音韵之美,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文章储备,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中国古代哲学智慧,而且能够达到陶冶情操,愉悦情感的良好效果。例如,唐代伟大的诗人白居易所作的《琵琶行》,就将汉语文字的音律之美发挥到了极致,不仅有众多押韵的手法来保证音节的和谐,而且通过使用多个拟声词——“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既模拟了琵琶女所弹奏出的琵琶乐,准确地表现了其内心世界,而且也使得整篇诗歌的韵律感更强,从而被当时的人们争相传诵,广为流传。通过一遍遍地朗诵这首长篇诗歌,学生们不仅对汉字的音律美有了更多的体会,同时对我国的诗词文化也增添许多新的了解和兴趣。

四、贴近时代,感受汉字所焕发出的新的魅力

汉字教学与其他内容的教学一样,既要严肃也要活泼,既要遵循严谨的态度,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体现出时代性。我们现在可以发现,随着网络时代的崛起,汉字已经被人们赋予了许多新的特点,展示出了新的魅力。各种各样的网络热词已经屡见不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网络文化中兴起的这些网络热词,其中有些的确充满了网友们的智慧,不仅诙谐有趣,而且表情达意更加精准贴切。但与此同时,这些新兴的网络汉语中也有着一些文化糟粕的内容存在,这无疑会侵蚀学生的大脑和思想,不利于当代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因此,教师在汉字教学中,也应该密切关注新兴的网络热词,教会学生们如何辨别其中的精华与糟粕,从而做文明向上的传统文化的传播者,避免被低俗的文字内容影响。例如,在网络上我们常常会看到网友们将古人的诗歌进行改编,从而使得其更加贴合某一个使用场合;也有些网友常常利用汉字的谐音特征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情绪,不仅有趣而且更加生动。这些都属于正确使用汉字,让汉字产生新的生命力的范例。但是,将汉字原本的意义进行恶心的扭曲来表达低俗的思想,或者丑化中华文化等行为是坚决要进行抵制的,这不仅是在捍卫我们古老的中华文化,也是净化社会空间的重要行为。

汉字的来历例10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汉字是我们引以为豪的文字。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其它三种文字,即埃及圣书、美洲的玛雅文和印度梵文都先后退出历史舞台进入历史博物馆。尽管梵文仍被一些学者研究,但已不再可能像汉字那样在当代社会得到广泛应用。汉字发展至今已成为社会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这充分证明“东方魔块”汉字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既然汉字的生命力如此强大,怎么会遭受冲击呢?从本质上讲,汉字文化遭受冲击是传统文明与现代科技文明交锋的结果。那么,具体来讲有哪些原因呢?

1.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高速公路的畅通意味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作为这个时代科技发展的见证者,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便利。键盘、鼠标的使用使大家书写更加方便快捷,但同时也渐渐淡化人们的书写意识、削弱大家的书写能力。人们不知道某个字的具体写法,只需要敲出拼音就可以把它打出来。久而久之,人们就离不开键盘这个拐杖,成为依附键盘的“字痴”。这对个人来讲是何其悲哀,于汉字文明的发展又将是多么大的阻碍和威胁。

2.日益加快的社会生活节奏。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要想顺利应付社会生活就必须“以快应快”。于是,跟随“快餐文化”的脚步,以键盘、手机等为主导的“书写文化”成为人们应对快节奏的良剂。从古代的鸿雁传书到近代的书信往来再到现代的邮信传递,历史的车轮飞快前进。时至今日,邮件、短信已作为主要沟通媒介登上历史舞台。人们已然不能容忍书写工作报告、家书的慢速度、低效率及其带来的一系列繁琐流程,于是放下纸笔、敲起键盘成为大家共同的选择。

3.大众顺应社会潮流的心理。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受社会影响又影响社会,或大或小或好或坏。互联网、电脑等科技文明的大潮奔涌而来,给部分人带来极大便利。大众渐渐意识到社会在大潮的影响下不断进步,加入这股社会潮流成为大家的共同心理。

汉字文化遭受冲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面对这一既成事实,我们又该如何端正自己的态度呢?本文认为我们应该用历史眼光看待汉字文化遭受的冲击,即明确汉字文化遭受的冲击是短暂有限的,其发展是长久无限的。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汉字文化在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中起着根本性的载体作用。走过几千年文明征程的中国曾遭过外族的统治、列强的殖民,但都不曾阻断中华文明,这主要得益于汉字文化的存在。历史事实反复证明,民族文字与民族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本国的语言文字意味着民族的文化认同感,是民族与尊严的象征,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无形力量。

追溯历史的车轮,我们辗转到古代。我国封建社会主要由汉族所统治,但也出现了元、清两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就拿元朝来说,它是蒙古族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大一统帝国。作为盛极一时的大帝国,元朝却过早地被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运动。究其原因,元朝亡于统治集团与被统治地区存在文化差异。元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汉化应该是历史的必然。但由于忽必烈推行汉法不彻底,元朝在汉化道路上走得很艰难。文化差异的存在导致文化认同感低,民族矛盾加剧,使元朝成为了一个短命王朝。以汉字文化为主导的被统治地区不但没有抛弃汉族的文明,反而凭借汉字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在蒙汉的文化争锋对决中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

到了近代,中国开始遭受列强的侵略和殖民。整个近代史就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屈辱史,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列强对我国的侵略除了军事侵略、经济掠夺、政治压迫,更主要的是文化摧残。列强把侵略重点放在文化领域,让国人学习外国文字、语言,目的就是要通过文化这种无形力量来颠覆中国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削弱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但中华文化的重要成果―汉字文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受列强文化摧残的影响较小,是国人强大的精神支撑和依托,并最终以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激励国民觉醒、崛起、拼搏!

历史的车轮飞快前进,步入现当代的快车道。汉字作为世界上仅有的具有象形字源特征的文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但自新文化运动开始,汉字蒙受了许多诸如“汉字落后论”“汉字难学论”的非议。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取消汉字,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化方向”仍是当时的主流声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对话日益增多。西方社会通过各种方式、手段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竭力打压汉字作为世界语言应该发挥的作用。一路走来,汉字文化冲击屡见不鲜,但这都是暂时有限的,汉字的发展才是长久无限的。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各国间的沟通贸易日益增多,随之而来的是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政治地位提高。而各国为了加强与中国的经济交流和政治合作,十分注重汉字文化的学习。文化年的举办、孔子学院的创立等都证明汉字文化的重要地位,更说明汉字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兴盛息息相关。

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当代,历史以铁的事实告诉我们:汉字文化遭受的冲击是短暂有限的,其发展是长久无限的。历史眼光才是看待汉字文化的正确态度。作为华夏儿女,我们应该树立汉字文化自信,为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顽强生命力而自豪!

参考书目:

[1]《元朝史》[M],韩儒林,人民出版社,1986

[2]《现代文化的冲击波》[M],周有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汉字的来历例11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20)31-0056-02

2018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可见,强化审美意识、培养审美情趣、激发人文关怀、积淀人文底蕴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敦促国家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的关键要素。而历史学科则以其独特的人文性,责无旁贷地肩负起时代的使命。

接下来,笔者以高三历史《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二轮复习为例,谈谈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贯彻和落实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精神》中说“文化即是长时期的大群集体公共人生”,这个定义简洁形象地指出文化就是同一历史时代中大家共同的生活方式与生活状态。而把这种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记录下来的便是文字。从这一角度来说,汉字是中华文化绵延不息的见证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2019年是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以此为时机,笔者尝试设计了《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课,以汉字为切入点,阐发汉字、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三者的关联,带领学生赏汉字之美、析书法之韵、步文化之旅,使学生达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一、通汉字之形

汉字是维系中华文明发展至今从未中断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这条漫长的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汉字曾经一刀一划地契刻在龟甲兽骨上、铸造在青铜器皿上、雕琢在鼓形石器上,也曾经一笔一画、一撇一捺地书写于丝帛、竹简和纸张上。

为帮助学生快速回顾汉字的演变历程,笔者设计了一个时间轴,请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图中的提示填出相应的汉字字体。

结合字形的变化,甲骨文的清丽瘦硬,篆书的圆转古朴,隶书的蚕头燕尾、一波三折都通过个体字符的线条、结构和布局,把鲜明的审美取向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此基础上,学生概括汉字演变的趋势,实现由表及里的思维进化。

为探究汉字演变的原因,笔者引用了两段材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分析:

材料一任何民族的文字,都和语言一样,是劳动人民在劳动生活中,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头尝试到约定俗成,所逐步孕育、选练、发展出来的。它绝不是一人一时的产物。

——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

材料二纸张的轻薄柔韧、价廉易得使其成为汉字书写和传播最理想的裁体……借助于纸张的普及,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的各种书体——篆隶草行楷已发展完备……(唐宋时期)纸张的运用也推动了印刷术蓬勃兴起,为达到便于阅读的视觉效果,印刷的字体刻意追求方正规范、整齐划一。

——陈虹《器物载体与汉字书写的美学风貌》

显而易见,汉字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是不同时期政治经济活动的结果,当然,它的发展,还得益于造纸术、印刷术等技术的进步。

纵观汉字发展的历程,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近代以来,在外来文化的沖击下,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学习,发出了废弃汉字的呐喊,提出了用字母文字替代汉字的口号,但始终都未被社会大众所接受。这正是汉字自身独特的魅力和优势所致,也是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延绵不绝的彰显。

二、解汉字之意

如果说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那么,中国书法以其特有的笔墨韵律,融人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表达。

要解汉字之意,仅仅研究不同书法作品中结构的疏密、行笔的缓急、章法的布局等外在的美是远远不够的,书法作品背后蕴涵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环境的变化、思想潮流的演变,甚至书法者的个人经历,都是我们追寻的历史足迹。清代书法大家梁嗽在《评书贴》中如此概括书法艺术的时代性:“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

作品展示:

在上面三幅书法作品中,行书的飞洒活泼、楷书的严整规范、草书的纵情流畅都跃然纸上了。那么,为什么会呈现出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的时代特色呢?显然这跟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有直接的关系。魏晋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加上宗教思想的影响,王羲之等士人群体崇尚自然,不从流俗,追求神韵、意蕴,晋韵正是士人们思想情操和学问修养的自然流露。“唐法”受益于制度。唐朝首创科举,增加了书法考试科目,楷书优美者优先取仕,设国子监教习书法,使学习者下笔有规有矩、有法有度。宋代的《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通篇跌宕起伏,字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变化万千。这自然与苏东坡被贬黄州时惆怅苍凉的心境有一定关系,但更重要的是宋代推崇以文治国,政治环境相对宽松,可以自由张扬个性,表达意愿,不拘泥于法度;同时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使市民阶层追求物质利益和个性解放的观念增强,物质生活的丰富也促使他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增加。因而宋朝涌现出了一批个性鲜明、追求意趣、流传后世的佳作。

当然,梁嗽提出的尚韵、尚法、尚意,是对这几个时期书法特征的概括,只是相对而言,指其主流特色。

三、汇汉字之情

1.时代的印记

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是文明的实证。商朝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商朝的信息,多来自于《史记》的记载,更得益于20世纪50年代河南安阳殷墟的发现,这里出土的甲骨文几乎完全印证了司马迁《史记》中所记载的商王世系,有力证明了中国商王朝的存在。同样,1976年陕西利簋被发掘,通过对利簋内部铭文的解读和鉴定,牧野之战的时间终于被定格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这就是文字的力量。

2.民族的性格

汉字用简单的五笔,书写了民族的性格。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让我们了解了书法作品能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通过播放《祭侄文稿》的相关视频,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其中的家国情怀。

3.统一的符号

汉字早期主要用于国家事务的管理。在疆域辽阔、方言众多的环境下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实现国家的统一,汉字有定鼎之功。同时,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使用至今的自源文字,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