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汉字演变的方法

汉字演变的方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07 09:20:39

汉字演变的方法

汉字演变的方法例1

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语言,包含数千年的文化内涵,反映我国的民族精神。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汉字逐渐演变成了交际符号,但是汉字的演变规律和文化内涵是无法忽视的。高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对文意理解不透彻,很多文字、词语都无法准确领会其含义,这对文言文的学习极为不利。将汉字的演变规律及文化内涵引入到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从汉字文化的角度出发,理解文字的本质,进而理解文言文的含义,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文言文的学习效率。

一、汉字的字形演变对文言文教学的帮助

通过对汉字字形演变的了解,能够帮助学生区别文言文中汉字的古今含义。汉字从创始到现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经过多次的演变,在不断的演变中汉字字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人很难通过变化后的汉字理解其古代的含义及想要表达的信息,从而在文言文的理解中存在很大的困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常通过对字意的反复背诵记忆这些文字的意义,从而使文言文的学习变得十分枯燥,使汉字失去特有的文化魅力。

在现代的汉字结构中,很多汉字在演变过程中省略了部首,而很多汉字的部首恰好存在表意作用,这就使得现代人很难通过汉字的字形理解其表达的意思。以汉字“生”为例,生的本意是“万物复苏,草木生长”的意思,大多以“生”为部首的字都与“生长”有关。比如,“产”的繁体字为“b”,其表达的意思就是“生长”,但是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b”字的部首被省略掉,使现代人很难通过字形来理解其真实含义[1]。

一些汉字的部首在演化过程中失去了原来的意义,使现代人无法通过对字形的观察,领会其原始意义,从而影响其组成汉字的意义。比如,在学习中经常接触到“书页”的“页”,在现代汉语中大多数人只知道其与书搭配的含义,却不知道它在古代汉语中的原始意义。“页”的繁体写法为“”,追溯到甲骨文,其字体形态表现的是人体,这是用整体映衬局部的形象表达方式,以身体形象映衬头部特征。现代一些与头部特征有关的字仍以“页”为部首,比如“颈”、“项”、“领”等都是指脖子。还有一个经常被人们误解的“颜”字,很多人都只知道“颜色”二字的搭配,并不知道“颜”字的原始意义与头有关,“颜”字最原始的意义是指人两眉之间的位置,这就是现代汉语中将“颜面”二字组合在一起的原因。

有些汉字的部首相同但是含义却存在很大的差别,如果从汉字形体的原始形态来对其进行对比、研究,会发现相同部首的字间存在巨大的差异。以“耳刀”旁为例,在汉字的结构中我们可以发现,“耳刀”可以在汉字的左边也可以在汉字的右边,左右位置的不同就会导致汉字含义存在差别。“耳刀”在左边其最原始的汉字形态是“阜”字,“耳刀”在右边其最原始的形态是“邑”字。“阜”在古代汉语中的含义是“土山”,“邑”在古代汉语中的含义是“城镇”,这就使得由它们组成的字含义差别较大。比如“陂”“阡”“陌”“陡”“隧”等字都是与山体有关,而“都”“郊”“邸”“郡”“邦”等字都与城市有关。

二、汉字造字法对文言文教学的帮助

古人在造字过程中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主要包括六种造字方法,形声、指事、会意、假借、转注和象形[2]。通过对造字法的了解,能够帮助学生对汉字构造进行分析,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汉字的含义。接下来将举几个例子分析造字法对文字含义的理解。

会意字中是将两个或多个独体字,根据意思之间的相互关系合成一个字,将这些字的意思进行整合,从而形成新的意思。比如“休”是由一个“人”和一个“木”组成,意为人靠在树上休息。“休”字在以后的发展中拓展了单纯的休息之意,也指在高级阶层或者植物、建筑的庇护下,保护弱小的意思,比如当代汉语中的“休战”、“休止”等。

象形字是能够从字形结构上就可以理解其含义,通过对象形字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汉字古今含义的差别。比如“步”字,追溯到甲骨文时期,“步”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分是脚趾朝上的左脚,下部是脚趾朝下的右脚[3]。古代中的“步”与现代中的“步”存在一定的差别,古代的一步是指左右脚各迈一步,相对于古代来说,现代的一步只是古代的半步。这也是“步”字结构的依据。学生在学习《劝学》时涉及“跬步”,是指古代的半步,现代的一步。教师通过对“步”字象形意义的讲解,使学生能够了解汉字的古今含义,解决学生对文言文字意的疑惑。

假借字的使用,提高了文字记录语言的能力,但是假借字的使用为现代人对文言文的理解带来了很多困难。被假借的字具有本身的含义,还具有表达同音或近音假借字的含义,这就使得在阅读文言文时,很难确定其具体表达的意思。这就需要学生根据整篇文章或者整段文章的语境具体分析,比如“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中的“距”字,现代汉语意思中是“距离”的意思,但是这里是“拒”的假借字,意为“把守”,学生通过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其表达的意思。

形声字在我国的造字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其他造字法比较,略有不同,形声字既有表音的声旁又有表意的形旁,同时,有些字的声旁也兼具表意的作用。比如“缨”字,“缨”的绞丝旁表示绳子,“婴”表示读音。在古代“缨”指帽子上的带子,其含义的来源是古代人在孩子出生后都会在孩子的脖子上挂上长命锁等饰物以求平安,所以刚出生的孩子称之为“婴儿”,这也是“婴”表声的含义。

指事字是抽象的造字法,是指在没有或者无法用具体形象来进行描绘时,就采用一种能够有所指向的抽象的符号来表示。比如“上”、“下”,这两个字是用“一”进行分割的“一”上面有“Ⅰ”的指引表示向上,“一”下面用“Ⅰ”指引表示向下。同时“凶”字也是典型的指事字,「ㄩ表示坑,而「×表示掉到坑里遇到的危险。指事字可以分为独体指事字、合体指事字和变体指事字。独体指事字是指形体上没有出现变更,只是用来表示抽象事物的字。一般都是以线条符号来对抽象的事物进行指事,比如“一”“二”“爻”等。合体指事字是指当已有的符号或者文字不能够准确表达抽象概念时,在原有的抽象符号或者文字形象上通过添加线条来引出概念,将成文的文字与不成文的符号组合而成的文字就称为合体指事字,比如“元”、“中”等。变体指事字是指为了能够准确地表示抽象事物,将成形的文字形象进行变化从而形成新的文字形象,通过变化为人们展现另一层概念,通常变体指事字都是在已成形的文字上进行位置变化。比如,“幻”“世”等。

三、汉字的文化内涵对文言文教学的帮助

在汉字演变的过程中,很多演变历程都与民间风俗有关。比如“箸”的本意是“筷子”的意思,但是在古代造字时并没有“筷子”这个词,而是在汉字演变过程中,由于风俗的忌讳而演变过来的[4]。古代行船中忌讳说“住”,而“箸”又是生活必需品,所以为了避讳,行船人将“箸”称之为“快”,后来逐渐演变成为“筷子”。

一些汉字在现代汉语表达中可以通用,但是在古代的含义却有很大的区别。比如“侵”、“伐”,在现代汉语中都表示战争、侵略,但是在古代中,这两个字却有本质的区别。“侵”是指直接侵犯他国领土,不需要正当的理由,具有贬义的色彩[5]。“伐”往往是带有目的性的征讨,需要在战争前,先公布对方的罪行,然后以正当的名义展开战争,用于褒义。了解了两字的区别,学生就更容易理解“季氏将伐颛臾”。

古人往往将自然作为崇拜对象,特别是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自然事物,古人会将其视为最高的地位。比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中涉及的“社稷”一词,在古代中指土神和谷神[6]。土神和谷神都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所以人们视它们为最高的崇拜者,最后把“社稷”引申为国家,主要是因为土地和粮食是人们生存的必要条件,在二者兼备的情况下,国家才能够长治久安。

综上所述,文字的演变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对文字演化的了解,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文字的意思,进而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含义。文字演变的引入为枯燥、困难的文言文学习注入了新的学习元素,使学生在对文字探究的过程中,了解了文字的文化内涵,激发了学习兴趣,打破了传统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从而使文言文的学习更加轻松,同时也为我国文字的文化传承提供了合适的契机。

参考文献:

[1]蔡红林,何平.汉字的演变规律及文化对高中文言文汉字教学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8):218,221.

[2]贺群.形体学视阈下的汉字演变研究[J].语言与翻译(汉文版),2010(4):49-53.

[3]彭万勇.对外汉字字源教学法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09.

汉字演变的方法例2

中图分类号:J614.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1-0064-02

美声唱法来源于意大利语“bel canto”一词,意为优美的歌唱。美声唱法受宗教音乐影响很大,实际上是从欧洲古典声乐的传统唱法中发展起来的,从文艺复兴以后逐步形成美声唱法。美声唱法不同于其他歌唱方法,它是采用比其他唱法喉头位置较低的发声方法,强调“共鸣”、“关闭”,追求具有强烈的“头腔穿透力”,产生了一种明亮、丰满、松驰、圆润,富有金属色彩的音质。

一、中国美声唱法的发展和在咬字、吐字方面的问题

中国美声歌唱艺术在几十年的继承、借鉴和发展中,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歌唱方法重视向戏曲、曲艺艺术学习和借鉴,基本使用本嗓(本声)来演唱全音域,以明亮甜美的音色为主,演唱的音域较窄,曲目的可塑性较小。20世纪30年代后,由于外藉教师和归国留学生的影响,一些音乐院校先后开始了美声唱法的教学,并逐渐改变着人们的审美习惯。从此这种科学的发声方法在中国扎根,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也由此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但是,在利用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的过程中,一直存在在咬字吐字方面的问题,影响了歌曲演唱的质量。例如,字头不准确,咬字没有力量,字头着力点不准;声调不正,字尾不清晰,导致演唱过程中发音不连贯,听众难以听清演唱内容,更无法体会歌曲想要表达的情感。尚应能先生明确指出:“歌唱家对如何把洋唱法与中国字结合的问题感觉到了,却都研究得很不够,因为这个声乐上最重要的基本问题,一直没有努力去探索和全面地解决”[1]。我们面对的是广大的中国听众,这方面的问题不解决,听者知其声而不知其意,失去了歌唱的最根本目的,即用语言表达思想情感,势必会大大减弱歌唱的艺术感染力[2],甚至影响到我国美声唱法的发展。

二、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咬字吐字问题的原因分析

由于汉语、意大利语两种语言所存在的差异,导致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过程中存在咬字吐字方面的问题。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将其原因概括如下:

(一)元音发声的区别

意大利语中的5个纯元音,发音时口腔的内张力和开口度都比汉语拼音的元音要强、要大些,因此意大利语的元音比汉语响亮,共鸣也更丰满。如果完全按照意大利语元音的练声方法演唱汉语元音,容易出现声音唱得共鸣、饱满,但字音却很模糊,字头咬不准的情况[3]。

(二)音节构成的复杂性和连续性

意大利语是多音节词,音节的组成没有汉语那样复杂的归韵,每个音节的字腹只是a、e、i、o、u五个元音,及其二重元音、三重元音的组合,词尾大多都是元音;而且意大利语的每个单词可以在歌唱中根据旋律进行的需要以音节为单位进行分解、组合,前一音节的结尾辅音可与后一音节的开头辅音相接合并发音,使得发音过程中的阻碍较汉语小得多,利于达到美声唱法所要求的连贯、流畅、优美。而汉字是单音节字,韵母较意大利语的元音复杂得多,除去a、o、e、i、u、ü六个基本韵母之外,加上复韵母,韵母总数达三十六个,有韵头、韵腹、韵尾之分,归韵繁复,歌唱中行腔不便,发音容易不连贯,字尾往往咬不清[4]。

(三)声调起伏的影响

西方语言的音节没有四声音调,这一语调特点在歌唱中很容易做到整个句子的连贯和宣叙调的使用。而汉语是声调语言,它的高低起伏变化是汉语音节所固有的,以此来区别词的意义[5],如果声调不正,很容易出现歌词词义不清、生硬、情感表达不准确等情形。

三、解决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咬字吐字问题的对策

针对上述原因,要解决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过程中的咬字吐字问题,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平时多重视语音练习。歌声是不能脱离歌词而存在的,汉语歌词的发音和平时说话的发音并没有本质区别,因此在生活中要有意识地多用普通话,加之有计划地练习朗读、朗诵,时刻注意讲话时语音的规范性,力求清晰准确;第二,学习借鉴中国传统声乐理论。在用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学习和借鉴我国传统唱法中的“四呼”、“五音”等方法,帮助歌唱者更好地调整呼吸,克服在咬字吐字中的问题。字头是声母,即辅音,我国明朝末期音乐家沈宠绥曾明确指出,字头的发音应尽量把握“为时少促,至字端一点锋芒,见其隐,显其微”,也就是辅音占的时值要短,演唱时咬字要有力,干净利落,这对唱准字头、表达字义有直接影响。字腹是韵母,也称元音,“五音”理论中多次强调要找准不同发音所着力的口腔部位。字尾是归韵,应当根据中国传统习惯适当延长字尾收音,确保达到最佳演唱效果[6]。同时,在用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的过程中,要做到“正静舒缓”[7],气息匀和,掌握声调技巧;第三,勤加练习,在演唱中揣摩解决之径。“以字行腔”和“以腔行字”虽然是歌唱中对语言的发音与歌唱的发声之关系的不同处理方式[8],存在一定差异,但并非完全割裂、矛盾的,只有在歌唱过程中勤于思考、反复揣摩,形成习惯,才能实现二者的互渗互补、对立统一。我的体会是,歌唱时牙关一定要打开,软腭抬起、下颚放松,口腔松弛,找到打哈欠的感觉,保持腔体稳定和管道通畅,发声的位置要高,口型变化要小,“以呼吸、喉型的不变来应付语言器官――唇、舌、齿、牙的万变,以语言器官的灵活万变来对应呼吸、喉型的稳定不变”[9],这样才能确保咬字的清晰和声音的连贯流畅、优美动听,避免顾此失彼。

参考文献:

[1]卢清丽.浅谈西洋唱法民族化[J].广东艺术,2002(10).

[2]周亮.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咬字吐字问题的对策分析[J].艺术教育,2009(3).

[3]卓颐.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咬字吐字问题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1).

[4]陈旭.美声唱法演唱中外作品的若干技巧问题探究[J].大众文艺,2014(1).

[5]马克.西洋美声唱法中的咬字之探析[J].文教资料,2005(29).

[6]王虹雅.浅析美声演唱中国作品的咬字吐词[J].戏剧之家,2014(17).

[7]德吉措.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咬字吐字问题探讨[J].戏剧之家,2015(10).

[8]程宁敏.“以字行腔”和“以腔行字”之辨析[J].音乐研究,2005(1).

汉字演变的方法例3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字教学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立足课程理念精神,教师应把学生意志品格、兴趣爱好、行为习惯融为一体,结合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优化小学生写字策略,建构优质的写字教学模式,提高写字教学实效,培养小学生书写技能,全面发展学生素养。

一、认识演变历程,激发书写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紧扣低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写字策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写字活动。首先,让学生清楚认识到汉字是古老的文字之一,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学生接触汉字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发展历史,了解它是如何从甲骨文发展到篆书、隶书,再到草书、行书、楷书这一系列演变历程,使学生认识到汉字是中华文化宝贵遗产,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书写汉字的兴趣。第二,结合汉字演变历程,给学生讲述古代和现代一些书法家如何勤练汉字书法的故事,促使学生情感获得升华,有利于学生日后乐于参与书法活动。第三,结合汉字演变历程,采用直观立体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初步了解汉字结构是如何演变的,如“休”字是一个人靠在一棵树旁;很多汉字都是由象形字发展而来的,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屏幕加以演示,让那些新颖有趣、活生生的生活事物演变成象形字,再演变到今天的汉字,学生自然而然被这些形象、具体的汉字演变吸引住,进而对汉字书写产生极浓厚的兴趣。第四,教师可以采取生动的游戏方式,把汉字演变与游戏方式相结合,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汉字的神奇,为进一步参与写字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第五,讲述汉字演变历程,教师创造性地设计简单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回答,从中进一步了解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激发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的情感。通过了解和掌握汉字的演变历程,学生书写汉字的兴趣就会浓厚,对汉字的结构变化有初步了解,有利于激发学生书写汉字的欲望。

二、强调示范作用,侧重引导写法

汉字演变的方法例4

在小学识字教学中,教师已经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识字方法;比如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随文识字和生活识字;自读识字、字典识字与多媒体识字等,约三十余种,这些方法在识字教学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但这些识字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表现如下:

1.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汉字的形与义之间的关系。

文字是人类语言的书写符号,是语言的视觉形式,文字将语言的声音信号变为符形信号,记录在一定的载体上,成为记录语言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汉民族用于记录语言和思想的符号便是汉字,汉字是现在世界上唯一的还被使用的表义文字。所谓表义文字,就是集文字的音、形、义于一体的特殊的语言符号,或依形生义,或依义生形,形义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教师在教学时本应该或依义探形,或依形探义,让学生通过探究形义的依存关系和形义的演变过程学习汉字,这才符合学习表义文字的特点。但现在的小学识字教学却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汉字形义之间的关系,使识字教学成为单纯记忆符号的教学。

2.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学习汉字与学习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汉字是记录汉民族语言文化的表义文字,是汉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和记录。汉字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现存最古老的汉字是三千年前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后的金文,现在的汉字是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来的。汉字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由象形变为象征,由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义到形声。遗憾的是,现在的小学识字教学忽视了这一点,教学只强调汉字的字音和字的现代意义,没有或基本没有探究汉字的本源意义,从而忽视了汉字的形义演变的探究,忽视了汉字的形与义一体以及在不断的演变中发展起来的汉字的自身特点,忽视了汉字本身富含的丰富的民族文化的内涵。

基于上述两点考虑,我们提出了探究形义识字法,旨在打破当前小学识字教学的文化局限,拓展小学识字教学的文化性。

探究形义识字法以“六书”作为汉字的分类依据,它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入手,通过分析汉字最原始的形与义的关系组织识字教学,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价值性三大特性。

一、科学性

1.尊重文化历史,立足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探究形义识字法从汉字的造字法入手,在探究汉字形义演变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研究汉字、学习汉字,并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尽量把汉字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和中华民族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密切结合起来,体现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如学习“女”字,“女”字的甲骨文写作“”[1],是一个双手被捆绑着跪在地上的女子,这形象地表明了中国最古老的抢婚习俗。在古代,男人把女人的双手捆绑起来,扛回家里,从此,这个女人便成为必须一切服从男人的家庭主妇,这表明了古代女人受男性歧视的历史事实。学生在认识这个汉字的同时,既理解了字形与字义的关系,又习得了传统文化的内容。

2.形象直观,符合儿童认知规律。

探究形义识字法要求我们依据汉字的形与义的相互依存关系指导学生识字,要形象而直观,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直观形状的认识远比对抽象的符号的认识速度快得多,探究形义识字法的最大优点是可以依据形象直观的实物、图形指导学生识字,这种方法形象直观,能够使学生学而不厌,能够极大地提高识字的效率。如日(),一轮圆圆的太阳和一个圆点的指示符号构成;月(),由一勾弯弯的月亮和两个短横的指示符号构成;山(),是一座由三个山峰构成的山;而“水()”[2]则是流动的波浪。学生在识字中,先从汉字所代表的物的形状入手,认识了物则会写汉字,这不仅减轻了认识教学的负担,而且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祖先们的超群智慧与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

3.形义相依,体现了汉字的演变规律。

探究形义识字法能够指导学生依据汉字的形与义的关系进行识字,符合表义文字的学习规律。表义文字的形与义相互依存,大多数汉字所表达的意义都能基本决定汉字的字形;依据汉字的字形来识别汉字,又能体现汉字形与义相一致的特点。如“本()”[3]字,由木()和其根部的指示符号构成,其本义就是树根;由此而派生出“根本”、“本来”、“以人为本”等常用意义。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甲骨文的写法能非常容易地记住简化字的写法,并且在记住字形的同时理解汉字的本义和引申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同音字的混淆。

4.举一反三,突出了汉字的派生性规律。

学习经验告诉我们,每个人所识得的汉字,并不全部来自于老师的教授,很多都是在学习过程中“举一反三”学会的。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至关重要。探究形义识字法尤其强调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它突出了汉字的派生性的规律,这对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的能力至关重要。如知道了“足”是人的脚,那么和“足”有关的字的意义就表示“脚”发出的动作或与“脚”发出的动作有关的运动,如跑、跳、踩、踏等。

二、实用性

古代汉语的语音与现代汉语的语音有很大的差别,但语法结构和词汇变化不大。3500年前殷商时代的某些汉字的读音与今天的读音可能不同,但其语义与今天的语义却基本一样。例如,《新华字典》所收词汇的含意,约有一半与两千年前成书的许慎的《说文解字》所收词汇的含意基本相同。这为探究形义识字法的使用奠定了基础,也提供了可能。探究形义识字法的实用性具体表现在如下几点。

1.形象直观,化难为易。

探究形义识字法将由笔划组成的汉字与汉字所代表的实物紧密结合起来,使实物成为识字的辅助手段,使抽象的汉字教学变得直观而具体,使学生对汉字符号的抽象记忆变成了对实物的形象记忆,再通过形象记忆的演变,进一步强化抽象的符号记忆,从而降低了汉字记忆的难度。如木()、禾()、竹()、日()、月()、山()、水()[4]等字,都是典型的象形字,因物赋形,可以通过实物或图画的观察记住这些字的写法。

2.触类旁通,融会贯通。

探究形义识字法依据汉字间的派生关系进行识字,通过独体字的学习促进合体字的学习,通过一个字的学习促进了对一类汉字的掌握。如:与“火”有关的字均是火字旁;与“水”有关的字都是三点水旁;与“眼”有关的字都是目字旁;与“手”有关的字都是提手旁等。探究形义识字法对形声字的教学,最能够体现其融会贯通的特点。如“方”做声旁的字:访、防、仿等,类似的字的韵母都是ang;“口”做形旁的字:吵、吃、喝等,类似的字的意义都与口有关。

小学1-4年级累计认识汉字2500个,其中913个是形声字,这为探究形义识字法的实施提供了最好的土壤。

3.运用媒体,形象鲜活。

发达的多媒体教学技术为探究形义识字法提供了条件,可以运用Flash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形象而直观地将汉字的构成与形义演变的过程演示出来,为汉字的学习提供最便利的条件。这样做,一方面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汉字、探究汉字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汉字演变过程的了解和对汉字的记忆,另一方面,能使识字教学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

4.与其它识字法穿插使用,提高识字功效。

目前,小学识字教学法已有30余种,这30余种识字教学法各有千秋。所以,有经验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并不是单纯地使用一种方法,而是根据所教汉字的需要进行多种教学方法的交替使用。在现在的识字教学过程中,有必要把探究形义识字法引进教学中,尤其是象形字、指示字、会意字的教学,这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价值性

1.文化价值。

汉字作为表义文字,和其他民族所使用的表音文字的最大区别是:自身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因素,每一个汉字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汉民族的传统文化。

我们从象形文字的演变来说明这一点。许多汉字的结构都显示了先民们的生活和意识。例如:“驭()”[5],甲骨文形如一个人手拿树枝,抽打在马的身上,向马发出指令,使其前进或后退,向左或向右,让其为人所用,反映了我国古代把马作为役畜来驱使这一现象。“执()”[6],甲骨文形如一个人的双手被带上了枷锁,表示把俘虏或罪犯的手铐起来。“刑()”[7]字,小篆左边是个井,右边是一手执刀,有人执刀守井,目的是防止来井边取水的人因争水而落井;持刀者守护在井旁,人们畏惧,便排队取水,从而建立起了秩序。汉字是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载体之一汉字的字型与字义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探究形义识字法将学生的生活世界与历史文化世界有机统一起来,充分体现了汉字的文化价值,也发挥了识字教学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作用。

2.应用价值。

探究形义识字法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运用该法教授学生识字,学生记得准记得牢,这能帮助学生识别许多容易忘记和容易混淆的汉字,从而减少错别字。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该法学习汉字,既能依形识字,又能依义识字。依形识字能够避免汉字字形的混淆;依义识字能够避免汉字的字义混淆,这从根本上解决了出现错别字的三个问题:第一,混淆字形;第二,不理解字义;第三,同音字替代(亦可认为是不理解字义)。如“瓜”和“爪”是一组形近字,“瓜()”[8],是一株藤上结着一个瓜的象形;而“爪()”[9]则是禽类爪之象形。这样,从字的象形义出发引导学生认识这两个汉字,学生就不会混淆这两个汉字。

总之,探究形义识字法是一种科学实用的识字教学法。实践证明,这种识字教学方法不仅能够突破现行的小学识字教学的文化局限,还能够在识字的同时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性质。

参考文献:

[1]王仲杰.探究形义识字法.线装出版社,2008.4:12.

[2]月,水,同上第42页.

[3]本,木,同上第57页.

[4]禾,竹,草,刑,同上第26,65,23页.

[5]吴浩坤,潘悠.中国甲骨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0:98.

[6]同上.

汉字演变的方法例5

汉字在形体上的变化过程十分复杂,但由起初的象形变为现在的符号化,是字体演变过程中最明显的变化,许多形体相似的构件被类化,进一步被定型为部首偏旁。“字形之学不在于以古字为正字来纠正后代的‘讹误’,而在于发现演变的原因,归纳演变的规律,掌握字形演变的方向。”[1]这是唐兰对字形演变所持的态度,强调了演变规律的重要。自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首创部首分类法,部首便成为区分汉字的重要方法。“艹”是一个重要的汉字部首,然而结合文字形体演变的进程分析,就会发现这个部首的来源并不单一,有些甚至与我们对“草”字头的叫法相去甚远,但最终都被定型为部首“艹”。

一、部首的产生及功能

(一)部首的产生和发展

东汉学者许慎著《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全书分十五卷,列五百四十部,收九千三百五十三个字。根据小篆的字形特点,对这些字进行归类,即把具有相同偏旁的字归为一类,并命名为“部”,各部第一个字也是每部字所共有的偏旁,叫作部首。许慎在《说文解字·序》里说:“其建首也,立一为耑,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牵条属,共理相贯,杂而不越,据形系联,引而申之,以究万原,毕终于亥,知化穷冥。”[2]这也表明,许慎归纳的五百四十个部首有着严密的体系,部首与部首之间具有形体上的联系,而且部首之间在意义上也有一定的连贯性,甚至部首的先后排列都有着“始一终亥”道家哲学逻辑的考量。

然而《说文》中的540部首有许多重复混杂,整个体系并不十分科学。例如“玉”和“珏”分列二部,但从字义上看“二玉相合为一珏”,“珏”字是由两个“玉”字组合而成,应归为同一部;其他的还有分列“口”“吅”“哭”三部,“木”“林”二部等等。在我们现在看来,《说文》中的540部有很多是可以合并的。此外,《说文》将“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列为第一部,将“亥”(……亥而生子复从一起……)列为第五百四十部,这是受当时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思想影响,并未严格按照笔画的多少繁简来分部编排。

尽管《说文》的部首存在缺陷,但它对后世学者还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后世编排的一些字书辞典,如《字林》《玉篇》《字通》《字汇》《康熙字典》《辞海》《辞源》《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甲骨文字典》《甲骨文诂林》《金文编》《古文字类编》等都是在借鉴《说文》部首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革新完善。纵观字典辞书部首的演变,大致经历了由表意部首向形体部首的演变,部首数量不断减少,并最终定型。2009年,由教育部、国家语委的《汉字部首表》规定主部首201个,附形部首99个,汉字部首得到了进一步规范。

(二)部首的功能

众所周知,小篆上承甲金文字、下传隶楷,是连接古今文字的桥梁。在字形上,小篆由金文简化改造而来,保留了很多金文的字形特点;从小篆转化而来的隶书则在笔法上吸收了小篆的一些构形特征。《说文》以小篆编排,尤其是以兼顾字形与字意为基础的部首分类法,统摄九千多个汉字,开创了汉字分类和辨识的新举措。因此,可以肯定最初的部首分类为文字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材料来源,这些部首体现了较强的文字学原则,具有表形与表意的双重功能。

随着汉字的数量不断增加、字形不断衍化,部首的数量却在不断减少。一方面,在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形体类似的部首被合并,某些部首的统摄功能增强,归于该部的字不断变多。另一方面,一些部首的表形与表意功能被削弱,部首不能完全代表该部所有字的形符,同时也不能充当该部所有字的义符。然而,隶变以后,汉字在形体上的演变程度不断减小,音近字不断增多,部首在区分汉字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与此同时,由于文化传承需要,字书辞典大量出现,许多人在指称单字时都带上部首名目,部首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熟知。很明显,此时的部首体现了较浓的检字法原则,具有检索和区分汉字的功能。

在《说文》产生以前,中国古代并没有系统的以部首编排的字书,《说文》开创了部首排字的先河,段玉裁则称其为“此前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独创”。由“据形系联、兼顾形意”发展到“归类检索、指称区分”,部首的功能并不是固定的,它与汉字形体演变紧紧联系在一起。

二、汉字形体演变中的部首“艹”

(一)部首“艹”的形象定型

为“艸”的小篆字形,是《说文》中艸部字的偏旁;在楷书字形中,被简化为“”,很明显,楷书字形的线条更为平直,书写起来也更为快捷。上世纪50年代的汉字简化工作,有进一步将“”变为了“艹”,由原来的四笔简化为三笔,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在字典里普遍看到的“草”字头,即已经固定为三画的偏旁部首“艹”。

《说文》:“艸,百芔也,从二屮。凡艸之属皆从艸。”而在艸部之前还有一个屮部,许慎据“屮”字的小篆字形,推断出“屮”是草木初生之形。其实,“屮”字早在甲骨文时代就已出现,屮的甲骨文字形为(粹一九三)或(佚八四),小篆字形为。由此可见“屮”字甲骨文与小篆字形极为相似,都有很强的摹写表象功能。因此,才会出现有两“屮”的艸(表示各种草木),三“屮”的芔(草木的总名称),四“屮”的茻(义为“许多草”),最终古人选取了既能完整表达各种草木形象而又书写方便的“艸”为部首。

公元100年(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许慎完成中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经过一千九百多年的时代变迁,才完成从“艸”到“艹”的过渡定型。这一过程中,隶变的“艹”象形意味淡化,在承袭“草木属性”的同时,逐渐变为符号化的形旁,但是“艹”又不能作为部首“艹”下所有字的义符。

(二)以意构建的部首“艹”

艸部共收445字,毫无疑问,所有字的小篆构形中均含有“艸”这一构件,艸部字几乎都是对草木植物的属性和类别进行指称和区分,是意义上的构建。例如:“蔡,艸也,从艸祭声”“茁,艸初生出地皃”“落,凡艸曰零、木曰落”“芟,刈艸也”等。此外,廌部的“薦”(薦,兽之所食艸)、水部的“萍”(苹也,水艸也)等字也是用以表达植物类别。蓐部的部首“蓐”,華部的部首“華”也都与艸有着密切联系,《说文》:“蓐,陈艸复生也,从艸辱声。一曰:蔟也”、“華,荣也。从艸从蕐”。这些字数量众多,就目前的字义来看,也大多与草木保持直接联系,在部首“艹”的构建中占有很大比例。

还有一些字是通过间接方式来构建部首“艹”。《说文》:“莫,日且冥也,从日在茻中。”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莫字,字形主要为(甲二〇三四)、(乙八七九五)、(粹二)、(京津四三〇〇)等,与小篆字形几乎没有差别。徐中舒认为,“甲骨文从茻,字形多有繁简增省,或从隹,象鸟归林以会日暮之意。释义:一、日且冥也,日将落之时也。”③“莫”的这个字义在卜辞中较为常见,但现代汉语中的“莫”字则变为了一个否定词,“甲骨文的莫字作日已隐没入林中之意。透过林隙的光线已甚微弱。莫后来被借用为否定词,故又加日而成暮字。”[4]据以上分析可知,表达日落黄昏的“暮”其实是硬性加个“日”字才生成的,而本字却是我们已经不太熟悉的“莫”。由到“莫”的演变过程中,“茻”先是变成了“艸”,再变为“艹”,虽然这一信息并没有完整的传递下来,但从“艹”和“日”等构件出发,还是能还原出这个非草木类汉字曾经与草木的联系,而“艹”是必不可少的纽带。

《说文》:“莽,南昌谓犬善逐兔艸中为莽,从犬从茻,茻亦声。”段玉裁认为“此字犬在茻中,故称南昌方言,说其会意之恉也。引申为鹵莽。”由于二人均未接触到甲骨文,对字形以及字的本意都有些误解,其实“莽”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出现了。莽的甲骨文字形为(存一·一四四零)或(存二·四九五),徐中舒认为:“从林从犬,林或作森。甲骨文从艸、林、茻、森每可通,故此字当释莽,象犬在林莽中形。”[5]由此可知,“莽”字可能不是许慎和段玉裁所理解的南昌方言,况且“茻”在此处不为特指意义的草丛,只是泛指一般意义的林莽。从甲骨文的字形分析,“莽”字描绘的是殷商先民的社会生活场景,他们可能在纵犬逐兔,也可能在观察林中疯跑的莽犬。总之,这幅生活场景所表达的内容与草木植物有着密切关联,但“莽”字的的确确是一个非草木类汉字,仅仅因那只莽犬穿林而过便与“艹”牢不可分。

(三)以形构建的部首“艹”

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汉字也在同步进行着演变,这就促使人们对文字重新理解认识,并进一步对文字进行改造,从而导致了以形解字现象的产生。在汉字形体发生改变后,以形解字的方法并不十分可靠,对形体的理解往往加入很多主观内容。在部首“艹”的构建中也存在此类现象。

《说文》:“萬,蟲也。从禸,象形。”在许慎看来,“从禸”是指虫子的尾部,而剩余的部分则像虫子头部之形状。段玉裁则认为“……谓蟲名也,假借为十千数名,而十千无正字,遂久假不归,学者昧其本义矣。唐人十千作万,故《广韵》‘万’与‘萬’别……与虫部蠆同,象形。”[6]显然,二人均认识到“萬”是象形字。“甲骨文作、,金文作、、。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释》:‘卜辞及古金文均象蝎。’”[7]通过对萬字甲骨文、金文字形分析就很容易发现:人们将甲骨文中蝎子的一对螯钳异化成小篆形体的“”,后来就慢慢变为楷体的“艹”,最终被人们定格。著名话剧作家曹禺先生原名萬家宝,曹禺为笔名,由“萬”拆分为“艹”和“禺”两部分,而“艹”取谐音变为“曹”,于是便组成笔名曹禺。可见,人们在认识“萬”字的时候,已经将“艹”作为习惯性的符号指称。

此外,被异化为“艹”的各种古文字构件还有很多,如不细细推敲就难以还原其本来面目。《说文》:“??,羊角也,象形。”段玉裁进一步指出“羊角也。玉篇曰。????,?角皃。廣韵曰。????,羊角開皃。”意为羊角形状的“??”常常被用作造字构件,如萑部:“萑,鴟属。从隹从??,有毛角。所鸣,其民有旤。凡萑之属皆从萑。读若和。”《说文》??部:“目不正也。从??从目。凡??之属皆从??”,而随后的“瞢”字则将上半部分的字形变为了“艹”,“瞢,目不明也,从??从?。?,目数摇也。”可见,很多字中的“卝”都因为同“艹”的形象十分接近,最终被归为“艹”部字。

以形构建部首“艹”不是个别现象,而是集中表现在汉字形体日趋稳定的发展时期,尤其是一些象形字在形体转换中很容易发生异化现象。但是,这些字从字意上看与“艹”的草木属性几乎没有什么联系,仅仅是把“艹”作为书写构件和检索部首来使用。虽然以形构建部首“艹”的字不是太多,但需要人们在以“草字头”进行区分归类的同时注意其本意。

三、部首定型的规律及思考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自产生以来一直在结构形体、语音和字义上发生变化。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已从最初“画成其物,随体诘诎”的象形文字逐步发展成为形、音、义兼备的成熟文字体系。为了书写和表达的简便,越来越多的汉字被归于不同的部首下。在“艹”的演变过程中,会意字、形声字数量不断增多,汉字构形不断简化。由于同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归在“艹”为偏旁部首下的字越来越多,而人们也渐渐习惯于以“草字头”来称呼部首“艹”,进而来指称和辨识某些汉字。一方面,这种演变为汉字的书写记忆提供了方便,便于文字的普及和学习;另一方面,这也导致很多汉字本意湮没,甚至造成对一些汉字的误解。

“从甲骨文到秦篆历代古文字大量形体的实际面貌,隶变以后汉字形体演变的复杂事实,都对传统‘六书’提出了挑战,进一步说明了‘六书’仅对秦代规范的小篆是适合的,但是它无法覆盖历代的汉字构形。”[8]因此,汉字构形学对部首在内的汉字构形进行了大量研究。首先,从部首演变过程来看,最初的部首功能是定位于“据形系联”上,同时也兼具表意功能,这一规律在《说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其次,随着汉字的增多以及使用习惯的作用,人们一直在对汉字进行改造,于是部首便成为了一种书写构件,这也使部首真正具有了统摄功能,相对《说文》的部首系统是一种进步。与此同时,为了书写和表达的简便,部首构形中的异化现象产生。最后,当汉字形体较为固定时,部首的作用便越发重要,它已经成为了人们对汉字进行归类区分的重要手段之一,甚至不再考虑单字与部首表意的关系,部首在此时定型,几乎不再变化。总之,部首的定型是在汉字形体演变的基础上实现功能的转变,即从兼顾形与意的文字学原则到以归类检索的检字法原则。

汉字发展到今天已包含了太多的信息,如何对这些信息进行解码,破译汉字的原初构造,在汉字文化兴起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急迫。因此,笔者认为在学习汉字时,要意识到汉字象形的原始属性,这如同汉字生息绵延的固定基因。时至今日,这一属性便浓缩到了常用的偏旁部首中去了,对偏旁部首重新认识和学习是十分必要的,不仅能探源汉字的历史,还能掌握汉字的现在,也是理解汉字背后所隐含着的中华民族智慧与文化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唐兰.古文字学导论[M].济南:齐鲁书社,1981:730.

[2]许慎.说文解字[K].北京:中华书局,1963:319.

[3]徐中舒.甲骨文字典[K].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

社,2006:61~62.

[4]许进雄.中国古代社会——文字与人类学的透视[M].北京: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587.

[5]徐中舒.甲骨文字典[K].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

社,2006:64.

[6]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739.

汉字演变的方法例6

汉字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结晶,经过千年的积累与演变,汉字所承载的文化底蕴与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基于这一原因,在汉字教学中应该引入文化的学习,这样不仅对文化的传承具有极大的帮助,同时在识字教学中渗入文化,还可以便于学生对汉字进行识记。最初的汉字,即甲骨文就是以象形文字体现出来的,在逐渐演变的过程中,汉字逐渐向简便化的方向发展,但是这种形式的文字并不利于小学生的学习,因为识字教学缺少趣味性,无法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一情况下,有必要引入汉字文化教学,以强化汉字的学习。

1、引入汉字文化的必要性

在汉字学习中,汉字的主要构成都是以形声字为主,而古汉字在当前汉字中所占据的比例不足20%,传承文化就要从最基本的汉字入手,汉字文化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阶段,因此只有注重汉字文化的学习,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对汉字的兴趣。从历史文化的演变中领悟汉字的独特魅力,基于这一原理,在汉字学习中适当的渗入汉字文化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还有助于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在目前的识字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编儿歌或是猜字谜,这些方法对于汉字的学习是具有一定成效的,但是一味的追求趣味性又难免偏离了汉字学习的本质,失去了汉字自身所具有的内涵,因此,加强汉字文化的渗入,对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2、从偏旁入手,举一反三

既然我国汉字中绝大部分都是以形声字为主,那么就要从形声字自身的特点出发,不同形旁所具有的意义各不相同,具有表达意义的特点。从这一点上进行分析,在具体的教学中,采用举一反三的形式加强汉字的学习,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识字量,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具体采用的方法具有如下几点。

首先是归纳的方法,将具有共同形旁的字集合在一起,以“巾”为例,带有这一偏旁的汉字很多,帽、帆、帕等,这些汉字都与布匹具有相关性,以此类推,向学生进行示范后,由学生自己进行总结,并且积极的发言,掌握其他相同部首汉字的含义,基于这一原理进行汉字的学习,学生都会得到较快的进步,并且还能培养他们自主归纳的学习能力,同样可以将这种能力应用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汉字的学习,也会增强他们在学习中的自信心。

其次,汉字教学中还可以采用猜一猜的方式,教师将带有共同偏旁的汉字集中在一起,由学生进行猜测,看这些汉字与什么相关,同时再写一个学生不认识的字,让学生们猜测这一汉字的意思,通过相互之间的比对,学生就会恍然大悟,能够将共同偏旁的汉字联系在一起,这种推理的方法具有显著的效果,学生可以利用这种方法对不认识的汉字进行学习,在思考与猜测的过程中完成学习的任务。

第三种方法是对相近的汉字进行辨别,我国汉字数量众多,并且许多汉字都十分相近,可以分为同音字等不同的类型,这些汉字的“长相”大致相同,就会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疑惑,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使学生具体的掌握每一个汉字的写法以及具体的含义,教师就应该采用辨一辨的方法,一方面这一方法有助于学生对相似汉字的区分,另一方面这种汉字的学习方法还有助于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教师在一个汉字上添加不同的偏旁,组成不同的汉字,正是因为偏旁所具有的含义各不相同,因此才具有了区分的意义,能够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3、教汉字字理,明字中真意

众所周知,汉字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其有理性,将作为汉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字理教授给学生,能丰富教学内容,增加信息量,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提高识字教学效率,提高汉字书写正确率。

如“寒”字的教学,学生书写“寒”字的错误率非常高,为帮助他们彻底告别错误,教师可以在作业讲评时重教“寒”字:“寒”字的“宀”(宝盖儿)是个象形字,古文的写法像房屋的侧面形象,做部首表示房屋,中间是一床席子,在古代表示一座房子里,一个人坐在席子上,地上结了冰,学生体会到了“寒”字的意思后,就再无一人写错“寒”字。

课堂上,学生特别喜欢听教师讲汉字中蕴藏的含义。所以教师应该时常在生字教学中把字理讲给他们听,如“然”字的教学,首先书写“然”字以及其象形字,学生一脸茫然,教师让学生猜每个部分像什么,学生跃跃欲试,最后得出结论:一块狗肉在火上烤,这就是“然”的本意。后来为了进行区分,造了形声字“燃”以替代“然”的本义,学生恍然大悟。教字理,明字意,很好地解决了汉字书写错误率高的问题。学生既学得扎实,也对汉字的学习充满了兴趣。

4、看汉字演变,感受汉字的神奇和变迁

以“齿”字为例,从表面看,这个字不算是形声字,因为它不符合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齿”字的下半部分代表的是什么含义呢?作为教师,尚且有这个疑惑,想必学生在识记这个字时,也只有靠死记硬背了,但一则容易记错,二则对学习这个字是索然无味。教学时,教师先将“齿”字的象形文字用课件展示出来,引导学生想象是什么。学生看后,很自然地想到了张开的嘴巴里有几颗牙,在肯定了学生的想象力的基础上,并告诉他们这就是“齿”字最早的样子,后来人们为了标注的方便,给“齿”字加了一个“止”以记录读音,“齿”字经历了上千年的演变: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简体齿。将“齿”字的演变过程,用课件直观地再现出来,学生在动态的演示中,牢牢记住了齿字下半部分所代表的含义,并对汉字的演化过程有了一个清晰的概念和了解。学生对整个识字过程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完全没有了识字的枯燥感和死气沉沉的局面。

5、结语

总之,万事万物都有其内在规律,依据规律而行则兴,违逆规律而为则衰。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只有充分考虑汉字的特点,因义记形,学生学习汉字才会是在朗读“一首优美的诗”,在欣赏“一幅美丽的画”,才能形成自主识字的能力,进而切实有效地提高识字教学的质与量。

参考文献

汉字演变的方法例7

一、相关概念

1.1平面设计的概念

平面设计的英文翻译Graphic Design, “graphic” 直译是“绘画的”意思,但称其为“图”更为准确。“图”“文”在平面设计中尤为重要。

1.2字体设计的概念

标准字体是指经过设计的专用以表现企业名称或品牌的字体,标准字体的设计可划分为书法标准字体、装饰标准字体和英文标准字体的设计。装饰字体是在基本字形的基础进行装饰、变化加工而成的。它的特征是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印刷字体的字形和笔划的约束。

二、文字在平面设计中的作用

2.1文字的信息传达功能

文字的创造是为了记录比较抽象的思想,担当起信息传达的功能。字的开始形成,是为了表达己意,使它能够传承作者的思想。

2.2文字的视觉识别符号特征

文字是视觉传播体系中一个基本的元素,具有地域文化的限制,但在这个范围内,它的传播方式是直接有效的。对文字进行不同层面的了解是做好平面设计的基础,也是做好信息传播工作的基础。

三、汉字的图形表意性

3.1汉字起源及演变过程

3.1.1汉字的起源

文字源于图画---人类文字演变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宜昌杨家湾遗址中170余种刻画在陶器上的符号,是我国最早的象形文字。直到3300年前,商朝晚期遗留下的甲骨文已经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3.1.2汉字总体演变过程

从甲骨文开始,经历了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这几个主要字形阶段。汉字的演变可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方面,汉字字体的变化。由不规则字形到统一方块字形的变化(甲骨文到小篆);笔画线条粗细、由圆转绵长转为平直方折的变化,线条文字变为多笔画文字(小篆到隶书);汉字的图画意味则完全消失,更加简洁化,符号化。

第二方面,汉字结构的变化。有以下几种方式:字体删繁就简、结构简化、变换部位、由同而异、由异而同。

3.2汉字的象形表现

3.2.1汉字的图式表现与启发

春秋战国时期刻画在祭祀青铜器上的极富装饰感的鸟虫书,以及民间的图案文字相结合的文字,其趣味性以及巧妙的构思给当代平面设计有很好的启发作用。另外“殷周古文”的直观性和显著的象形特征,能表达出复杂的情绪和故事,传播效率高。对现代的视觉图形化和情绪性表达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3.2.2汉字的书法表现与图章表现

书法早已发展为一门艺术,不同的书法字体有着各自的风格,审美意味和形式构造,吸收书法中的艺术成果可以丰富字体内涵,提高字体本身的艺术效果。

印章中的文字字形变化多样,布局朴实自然。在篆刻中,构图是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对于印文的安排要求均称协调,并注意文字间的繁简、疏密、欹正以及相互之间的虚实呼应关系。这与现代平面设计中的构图与结构有异曲同工之处。而在现代设计中篆刻也作为常用的元素出现。陈绍华的北京奥运标识“京”以印章为载体进行的字体设计,单纯有力,同时又不乏图形感,传达的信息一目了然。

3.3汉字的意象表现

3.3.1汉字造字的形声阶段

指示、会意方法的造字法,对汉字的创作进行了很大的补充。指事是汉字从具象向抽象表现的关键,它通过抽象的符号的表示意义,或者在已有的象形母体上添加抽象的符号表示意义。

3.3.2汉字的文化映射

汉字的表意,受到了社会、时代、政治、宗教、艺术、观念等多种外在因素的影响。在其发展演变中,观念思想起着重要的作用,儒家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对汉字的构造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田力为男”、“女在室内为安”等,许多汉字被添加了既定的道德内容,汉字在统治者传播的思想下起到了一定的教化作用。

四、汉字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4.1汉字的图形应用

4.1.1添加具象图形

添加图像的手法要把握好字和画之间的分寸,不要因为图画而失去了字的抽象性,这点在标志设计中尤为重要。同时要求传达效果清晰明了,在视觉形式上达到图形与文字的均衡。

4.1.2汉字图形化

与添加具象图形手法不同的是,汉字图形化是把文字本身当作图案来设计,图案可抽象可具象,同样也是设计中的常用手法。

4.2汉字的结构应用

4.2.1从笔画上来讲

汉字的形体由笔画构成,因此改变笔画的形体样式或调整变动笔画都可以达到改变造型的目的。方法主要有四种:一是改变笔画的形体样;二是改变笔画的大小粗细;三是改变笔画的质地。

从字形结构入手也是设计方法之一,寻找形态和概念间的关系,对其形态和特殊笔画进行分析,利用有力因素进行创作。例如在靳埭强先生的韩朝统一招贴中利用“朝”,“韩”共有的偏旁进行设计,巧妙的表达朝韩两国的关系,一目了然,视觉效果简洁明了。

4.2.2从空间上来讲

通过改变单个文字的空间布局,以及字与字间的空间位置,以达到创作目的。笔画的重叠,字体的连接、断裂都可以对原有的平面空间进行分割整合,使之纵深化或成为视觉焦点;汉字的立体变化,将平面造型转为立体图像,形成了浮雕效果,波浪效果等,在许多标志设计的案例中也有不少使用立体造型的,比较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

五、汉字设计在平面设计领域的发展前景与趋势

在数码、网络空间中,汉字设计不只是静态的出现。随着传播方式的改变,动态的字体设计运用的越来越广泛。它的运用要兼顾汉字的易读性,其易读性的相关因素包括:字体类型、笔画粗细和多少,字体点数大小、跳动闪烁的速率和时间、出现位置和移动方向。这些都需要高要求的技术性和强有力的设计表现力。

结语:

综上所述,汉字可从多角度进行设计,把汉字的演变历史及传统元素运用到现代平面设计中,或是把现代的新媒介、新材料、新角度运用到现代设计中。不断地创新和拓展汉字设计运用的领域。

汉字演变的方法例8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6-0246-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6.162

字理识字就是根据汉字的构字的表意性的特点,从汉字构字原理上对汉字的音、形、义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识字能力,感受汉字深厚的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总体目标与内容第6条明确要求: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汉字具有图画性、表意性的特点,可以适度地运用字理识字进行教学。教学中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辅以抽象的概括的思维。教学中有机地将汉字由形象生动的画面到抽象概括的图形再到楷书进行演变,即: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演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字形,理解字义,感受到汉字形韵之美。

一、字理识字的意义

字理识字就是根据汉字构字的表意性的特点,从汉字构字原理上对汉字的音、形、义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字理识字能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识字能力,感受汉字深厚的内涵。

(一)激情助趣

字理识字能把枯燥的汉字教学变成学生喜欢的有趣的学习方式。例如,教学“灭”字,我们就可以进行实验演示:一支正在燃烧的蜡烛,在火苗上覆盖一个铁盖。学生观察到火苗被熄灭了。教师此时就可以板书:火-灭。直观的演示了“灭”字的由来。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发现:“沙”――河水少了沙子露出来了;“告”――一口咬掉牛尾巴……学生兴趣盎然,纷纷投入到汉字的探索之旅。

(二)巧识字形

字理识字可以突破字形方面理解和识记的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初”字为什么是“衤”我们从古文字形演变到楷书的过程就可以明白 :“初”是做衣服时拿着剪刀在裁剪布料,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楷书) (简化字)

所以是“衤”。这样的教学化难为易,更利于学生从形体结构和造字法等方面识记汉字的音、形、义。

(三)理解字义

字理识字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以及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字义。例如,“巢”,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棵果树,树上三只小鸟伸着脖子等待大鸟来喂食物,三只小鸟可以演化为巢上面的三个“撇折”,“巢”就是小鸟住的窝,字义跃然纸上,无须赘述。

二、字理识字的方法

(一)独体字的教学

汉字一般以独体字和合体字两种形式呈现。独体字一般为象形字。象形是最早的造字方法,以描摹事物的形状为主,辅以抽象概括的图形,极其形象地展示了汉字的结构特点。独体字一般由点、横、竖、撇、捺、提等笔画组成。教学独体字时我们可以先出示字的原始图形,找到图形与字形的关联点,再进行由图到字的演变过程,找到图形与字义的关联点,再综合分析图形、字形与字义的联系。图字结合,篆楷比照,让学生深刻地感知汉字“象形”的特点。典型的“日”字教学:出示“日”字的甲骨文,像太阳的形状,再演变成像太阳的圆形,里面一点是太阳发出来的光;再拉长逐渐形成现在的“日”字。

掌握了汉字的构形原理,了解了汉字据形知义的特点,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学习合体字打好了基础。

(二)合体字的教学

合体字由独体字演变而来的偏旁组合而成。有限的点、横、竖、撇、捺、提等笔画和偏旁组成数以万计的汉字。如何利用字理进行合体字的识字呢?

1.根据部首归纳求同法。部首是汉字形体偏旁所分的门类。汉字的部首系统有以下几种。

(1)形体部首系统。例如,一、丨、乙、丿等,与字义没有明显的关联。

(2)形位型部首系统。例如,分的“八”部,反的“又”部,腾的“马”部等,这些与字义或有关或无关。

(3)形义型部首系统。这是以表意的偏旁作为部首,也最能体现汉字据形知义的特点。我们在教学合体字尤其是形声字时,要引导学生对同部首的汉字进行分析归类。如“艹”部――花、草、苇、苗、芽、菜……都和草本植物有关联,由形知义。

合体字的字理识字方法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望文生义。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也会不断地加强。

2.抓住特点比较求异法。对于一些形近字或同音字,学生经常张冠李戴或丢三落四。对此我们可以根据字理用比较法进行教学。如:“低、底、纸”,我们认真观察后可以这样识记“低头看底下一定有东西”,所以这两个字下面一定要有“丶”,而“纸上是不能有污点的”,所以“纸”字下面没有一“丶”。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了他们的想象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了。

汉字演变的方法例9

根据当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汉字知识也可以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四种类型。在汉字课堂教学中,事实性知识强调再认和再现汉字字形与字义;概念性知识强调根据汉字字形与汉字部件辨别与判断汉字字义;程序性知识强调汉字笔画重组与推测字义;元认知知识强调象形汉字、指事汉字、会意汉字、形声汉字的不同识字策略。

关键词:

汉字知识类型;汉字知识教学

汉字是传承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培养学生汉语能力的基本要素。分析汉字知识类型,探讨其教学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汉语学习水平。本文将运用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布卢姆知识分类理论分析汉字知识类型,探讨汉字教学中不同类型汉字知识的课堂教学重点与策略,从而实现有效的汉字课堂教学。

一、汉字知识类型分析

布卢姆于1956年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中将学习结果分为三大领域,分别是认知领域、动作领域、情感领域,每一个领域都有不同水平层级的学习结果。认知领域“知识”水平目标注重储存和回忆有关信息。知识目标包括:术语和事实等特定知识,也包括排序、分类等方法或途径的知识;还包括原理、理论或知识框架等抽象知识。其学习特征是记忆,包括再现和再认,这两个过程都涉及到对储存在大脑中的有关信息或事实的回忆。表现在汉语教学中,具体为生字生词的认读和课文基本事实的获取等学习行为。布卢姆于2001年修订了认知领域的学习结果,采用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重新分类。在知识维度的分类框架中,分为“事实、概念、程序、元认知”四个知识类别[1]54。根据布卢姆2001年认知学习结果新分类理论,汉字知识也可以这样分类。汉字事实性知识,在字音知识中有拼音术语知识,例如声母、韵母、声调;在字形知识中有笔画、偏旁、部首知识;在字义知识中有本义、转义、引申义、比喻义字义知识。汉字概念性知识,在字音知识中,有鼻音、边音知识,在字形知识中有偏旁、部首知识,在字义知识中有指事、象形、会意、形声知识。分类与类别的知识比事实性知识更概括。例如“山、川、日、月”等汉字是象形字,它是事实性知识。汉字程序性知识主要表现为汉字书写笔顺与笔画知识,相同的汉字部件,不同的组合方式,就会产生新的汉字。汉字元认知知识主要包括汉字学习任务知识、汉字学习策略知识。要求学生了解汉字学习任务,寻找恰当的汉字学习策略。例如汉字再认任务,学生只要求记住读音,而汉字再现任务,则要求学生不仅能够读准字音,还要能够写对字形。在汉字课堂教学中,事实性知识强调再认和再现汉字字形与字义;概念性知识强调根据汉字字形与汉字部件辨别与判断汉字字义;程序性知识强调汉字笔画重组与推测字义;元认知知识强调象形汉字、指事汉字、会意汉字、形声汉字的不同识字策略。根据布卢姆认知目标知识分类理论分析整理汉字知识类型,按照字音知识、字形知识、字义知识分类,如表1所示。

二、汉字知识教学

汉字课堂教学中,针对上述四种汉字知识类型,备课时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事实性汉字知识的课堂教学强调再认和再现汉字字形与字义;概念性汉字知识的课堂教学强调根据汉字字形与汉字部件辨别与判断汉字字义;程序性汉字知识的课堂教学强调汉字笔画重组与推测字义;元认知汉字知识的课堂教学强调象形汉字、指事汉字、会意汉字、形声汉字的不同识字策略。例如“加一加,减一减,比一比,换一换,变一变,猜一猜,画一画,演一演,说一说”等识字教学方法[2]184-185。

1.汉字事实性知识教学

汉字事实性知识,包括汉字术语、汉字书写具体细节、汉字要素等,例如汉字笔画名称知识,汉字偏旁名称,汉字部首名称,单音节汉字;汉字本义,一音多义字,音同义字等各种汉字知识。汉字事实性知识教学,强调再认和再现汉字字形与字义,可以运用汉字笔画加减策略。运用加一加、减一减、比一比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汉字学习任务。加一加。就是把两个或几个已经学过的熟字,拼凑在一起,成为新的字。如门+耳=闻;八+刀=分;一+大=天;父+巴=爸等。减一减。与加一加的方法类似,不同点是从一个熟字去掉某一部件。如闻-门=耳;分-八=刀等。

2.汉字概念性知识教学

汉字概念性知识,是关于汉字类别和汉字分类的知识,例如汉语拼音类别,汉字同音字、多音字;汉字的偏旁类别和部首类别;指事、象形、会意、形声等汉字字源;名词、动词、代词、数词、量词、形容词、副词等汉字词性知识汉字概念性知识教学,强调根据汉字字形与汉字部件辨别与判断汉字字义,可以运用比较归类和偏旁交换的教学策略。比一比,找差异。对于同音字、形近字或意义上有某种关联的字,可以采取比较识字法。如“人与入”“出与山”“拨与泼”“辩、辨、辫、瓣”等。换一换,认生字。依据形声字的特点,通过交换偏旁部首来变成生字。如“闻、问、闭”等汉字通过交换“耳、口、才”等部首变成新的汉字,门+耳=闻,门+口=问,门+才=闭。

3.汉字程序性知识教学

汉字程序性知识,是汉字的具体书写技能知识,汉字笔顺和笔画、汉字间架结构,汉字句读方法、汉字属对技巧等各类知识。程序性汉字知识的课堂教学,强调汉字笔画重组与推测字义,可以运用部件重组和猜谜拆字策略。变一变。变换汉字部件位置,可以产生新的汉字。例如“ヽ,王”两个部件,先写ヽ后写王,构成汉字“主”,先写王后写ヽ,构成汉字“玉”。猜一猜。猜谜语是学生最喜欢的,根据生字的结构和意思,编成谜语,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认读汉字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自编谜语,主动创编。如“千字插中间,北字分两边”(乖)。

4.汉字元认知知识教学

汉字元认知知识,包括汉字认知策略和汉字认知任务,是有关汉字学习的情境性和条件性的知识,有关汉字学习中自我优势与不足知识。元认知汉字知识的课堂教学,应当侧重指导学生辨析汉字认知任务,探究汉字音、形、义的关系,主要从象形汉字、指事汉字、会意汉字、形声汉字教学入手。象形汉字教学,应该抓住汉字象形表意的特点,用图画和分析字形的方法理解字义,记忆字形。指事汉字教学,应当强调指事符号的意义。在象形汉字基础上增加符号,指示新的意义。会意汉字教学,一定要注意分析字形结构及其意义,因为会意字是两个以上的象形字、指事字合在一起组成新字,从而表示新的意义。形声汉字教学,要利用其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特点,帮助学生建立起形音、形义联系,理解字义。画一画。汉字源于图画,与图画有着不解之源,教学时如果能引导学生一起复原文字的象形原貌,稍加点拨,就会变得生动有趣,必定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如“牛、鸟、爪”等。演一演。学生表演汉字的意思。例如会意汉字“看”,(学生表演手放在眼睛上做看的样子)、例如形声汉字“顾”,(学生表演回头看的动作)。说一说。学生用自己的话语解释汉字的意思。例如指事汉字“末”“本”(树梢、尾梢、末梢、末);“甘”(口中含着一点食物,一定很好吃,甜美有味,舍不得咽下去,更不愿吐出来);“刃”(那一点指示刀刃);“亦”(那两点指人的腋窝)。综上,汉字教学应当从字音、字形、字义知识入手,帮助学生获得汉字音、形、义的统一认知,正确解释认读汉字字音,正确书写汉字字形,正确解释汉字字义。

参考文献:

汉字演变的方法例10

2.了解汉字的起源与发展,认识汉字的特点,通过汉字游戏感受汉字的趣味性,理解汉字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感受汉字的魅力。

3.使学生享受到学习和使用汉字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热情,增强维护汉字纯洁性的责任感。

二、研究过程

1.资料收集:汉字起源传说,汉字的演变发展过程;造字法;书法作品(名家的或自己的毛笔或硬笔书法);关于汉字的故事、趣闻轶事,字谜、成语、古诗词若干;2008年奥运会徽的含义;调查汉字在世界上的影响。

2.资料分析:研究汉字的演变发展,分析汉字独特的发展规律;研究汉字与欧美表音文字的区别,分析汉字的奇特之处;研究如何鉴赏书法作品,分析汉字的构造美;研究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分析汉字在民族凝聚力方面所起的作用;研究汉字在世界上的影响,分析汉字的未来和在国际上的地位。

3.成果展示:通过PPT、实物展示、演讲、小品等方式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

4.总结报告:反思本次研究性学习,撰写总结报告,内容包括本组课题研究意义、研究过程、研究结果,以及尚待进一步探讨解决的问题等。

三、分组安排

全班学生按照五个选题分成五组,每一组成员8~10人,其中(1)资料收集员两三名,负责各种资料的收集、调查、整理工作;(2)资料分析员2名,负责资料统计处理、结果分析工作;(3)成果展示员两三名,负责整个探究的组织安排和成果的展示工作;(4)总结汇报员2名,负责撰写总结报告。

四、教学流程

1.教师导入。师:我们都知道,2008年,奥运会将在中国北京举办,这是一件令所有中国人都为之振奋的事情。那么奥运会徽也就成了世人关注的焦点之一。我们对2008年的奥运会徽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了解,那么,你能否从这个会徽中看出汉字的美和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呢?我们先来欣赏一个短片《中国印――舞动的北京》,边看边考虑这个问题。

学生观看视频,观看完毕,谈感受。教师从汉字美的角度进行引导,使学生从奥运会徽中初步感受汉字的魅力。

(她像一个“人”,又像一个“京”字,还像一个“文”字,预示着首都北京将举办一个“人文奥运”。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满怀热情和希望、富有激情和活力的舞者,正舞出中国人民的豪迈欢腾;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充满生机与朝气、坚强与超越的运动员,正奔跑出奥运会“更快・更高・更强”的理念;我们仿佛看到,一个龙腾虎跃的中国,正以满腔热情欢迎各国喜爱运动、热爱和平的人们。)

的确,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智慧的浓缩,是中华文明的精华,其形状之丰润、结构之精美、意境之深邃、韵律之悠扬,是其他文字无可比拟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遨游汉字王国,走进“汉字”专题。

2.版块一:汉字之史。师:中国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那么关于汉字的起源有着怎样的传说呢?汉字又是怎样发展演变呢?

(1)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中有种说法,最常见的是黄帝史官仓颉造字,所以仓颉被称为“中华文字始祖”。也有许多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的整理者或者颁布者。

(2)演变发展:教师将不同时间段的汉字打乱顺序,让学生按从古至今的顺序重新排列,并指明朝代。

师:从这个演变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总结:在没有语言或语言还不完善时,人们常用画画交流思想,后来为了方便和节省时间,逐渐改为似画非画的符号,这些符号约定俗成就成为某个地域的文字,经过漫长的多个区域的演变,才成了我们今天见到的文字。)

3.版块二:汉字之奇。师:文字学家安子介先生说:“汉字能使人产生联想,联想是一切发明之母。”“汉字是拼形文字,学了汉字能使人变得更聪明。”他为什么这样说呢?汉字的奇特之处在哪里呢?这恐怕要从汉字的造字法中找原因。

(1)四种造字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教师出示汉字,学生说出体现了哪种造字法,并阐述理由。

(2)汉字区别于欧美表音文字的特点。

①由学生自由发言,举例说说汉字和英文单词的区别。

②教师出示英文单词(ram),再出示汉字(羝),让学生比较得出汉字既能表音又能表意的特点,而英文单词只能表音。类似的字还有渔、雹、煲等。

教师出示两排汉语拼音,学生读出是两句唐诗;再出示汉字形式的唐诗,让学生与前相比,得出结论:汉字具有形象性特点,能引人联想。(从“日”字、“依”字、“山”字我们仿佛看到一轮红日在山头慢慢下沉的画面,从“河、入、海、流”字中,我们仿佛看到黄河奔腾咆哮着汇入大海的壮阔景象。而从拼音文字很难看出诗中表达的意境。)

4.版块三:汉字之美。师:汉字同书法、诗文、绘画、音乐乃至舞蹈都有密切联系,巧夺天工,极富艺术魅力。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曾对他的女儿说:“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你要好好学习。”下面我们来看看同学们准备的书法作品,欣赏一下汉字的美。希望上台的同学能进行一定的赏析性评价。

(学生展示书法作品,并评价。教师最后展示“马”字书法作品。)

5.版块四:汉字之趣。师:到现在为止,相信同学们已经领略到汉字的魅力了,如果我们继续研究汉字的趣味性,也许,你会更喜欢汉字。

(出示“藏头诗”。)

师:藏头诗是将所要表达的内容隐藏在每句的第一个字中,也就是说每句的第一个字表达了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生齐读)看出来了吗,这首诗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这是唐伯虎送给秋香的一首诗,意思是“我为秋香屈居童仆”。)

出示“析字联”。

师:相传在一次宴会上,一客人出上联“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意思是说,冰凉的雨点打在窗户上,东边有两点,西边有三点。它妙就妙在既说明了当时雨打窗户的情景,又说明了“冻”、“洒”两字的组成。“冻”字是由“东”和两点组成的,“洒”字是由“西”和三点组成的。在座客人冥思苦想,这时,仆人送上糕点来,有一个人即景生情,对出下联,大家能猜出是什么吗?“切糕分客,上七刀下八刀”。一语既出,满座惊叹。

6.版块五:汉字的未来。师:我们可以感觉到汉字是如此富有魅力,所以如今它正被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那你知道汉语在世界上有着怎样的影响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出示世界各地热情学汉语的文字资料。)

汉字演变的方法例11

【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了解古老的汉字历经几千年后仍具有很强生命力的原因,感知汉字不仅是一部历史、一个故事、一幅作品、一种传情达意的工具,更是维系中华民族的一条情感纽带。情感领域:感受祖先创造出这种表情达意文字的高度智慧,从内心中产生为祖先而骄傲的情感。行为领域:让学生在领略汉字悠久文化的过程中,心灵得到“汉字精神”的滋养,能有意识地自觉阅读、书写方方正正的中国字,做一名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汉字演变历史的资料。

【教学活动流程】

课前活动:播放视频,谈话揭题。

师:同学们,上课前先让我们看个短片。(播放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印刷文字部分)这个短片看过吗?什么时候看的?

生:看过,在奥运会开幕式上看的。

师:看了短片,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奥运会开幕式场面很壮观,让人印象深刻。

师:是啊,奥运会虽然结束了,但那跳动的字符仍然激荡着所有中国人的心,充满魅力的汉字震撼了全世界。一个汉字就是一首诗,一幅画,就是一段历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汉字演变的历史。

(点评:2008年北京奥运会从开幕式到闭幕式,每一个节目、每一场比赛都让亿万中国人热血沸腾,那一幕幕激动人心的场面令人难忘。课的开始选择奥运会开幕式中的一个片段,一下子扣住了所有学生的心弦,让学生在观看气势恢弘的画面中再一次直观地感受汉字的悠久历史和无穷魅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内心情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传说中汉字是谁发明的呢?他是怎样创造汉字的?

(生讲故事)

师:仓颉多聪明呀!他能依照万物的形状造出汉字来。这就是白水县仓颉庙里的“鸟迹书碑”,(屏幕显示)上面就是仓颉刚开始造的汉字。

师:聪明的祖先不仅创造了汉字,还不断改进汉字,汉字的演变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呢?请同学们拿出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还可以做小小考古家,研究研究你最感兴趣的字体。

(小组活动)

(点评: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一文中指出:“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现代社会需要有合作精神的人才。这种小组讨论和探究,使学生学会倾听和反思,不忽视别人的观点,这正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有效做法。)

(交流汇报)

师:老师带来了一个甲骨文,(出示甲骨文“马”)你认为它是什么字?

生1:应该是“人”字。生2:我认为是“眼”字。生3:我认为是“鸟”字。

师:大家的答案各不相同,我们继续往下看。商周是青铜器时代,人们还尝试将字刻在青铜器上,这就是――金文。再来看这个字的金文写法,(出示金文“马”)现在你认为它是什么字?

生1:我觉得像个“鸟”字。生2:我觉得像个“猴”字。生3:我还是觉得像个“人”字。

师:金文和甲骨文一样形象性还很强,难写难记。秦朝,汉字又逐渐演变为小篆。小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的文字,它使汉字更规范了,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统一的基础。再来看看这个字的小篆写法,(出示小篆“马”)看出是什么字了吗?仔细观察,你发现汉字从甲骨文、金文演变到小篆,有什么变化?

生1:金文、甲骨文都跟画画一样,小篆就像字了。生2:小篆的笔画更加有力,外型方方正正的。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汉字演化到小篆,笔画和结构得到定型,奠定了汉字方块外形的基础。小篆使文字规范了,但书写起来还不够简捷,因此,在民间流行一种更简单的字体,叫隶书。(出示隶书“马”)你能从中看出汉字从小篆演化到隶书有哪些变化吗?

生1:小篆的笔画弯曲,隶书有了平直的笔画。生2:由圆到方,写起来更简便了。

师:从篆书到隶书,是汉字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次简化,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重要的转折点,隶书以前的字体被称为古文字,隶书以后的字体被称为今文字。从此,汉字的象形意味大部分丧失了。汉朝后期,人们将隶书稍加改变,就成了楷书。(出示楷书“马”)这种字体方正平直,被作为字体练习的楷模,故名楷书,一直传用至今。人们为了提高书写速度,同时又创造了行书和草书。(出示行书和草书“马”)新中国成立后,又推进了《汉字简化方案》,汉字更加好记好学了。这就是我们现在所写的“马”。(出示简化字“马”)

师:刚才我们用几分钟的时间模拟了汉字演变的历史,其实汉字的演变是一个艰难而缓慢的过程,历经千年之久。汉字是祖先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

(点评:“探究先行,以学定教”的思想在课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课前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自主性探究学习,本身就是对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锻炼。大量资料的展示,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教师灵活恰当的教学评价,一方面增加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不断引导学生感受汉字演变的伟大历史,激发学生为祖先的聪明才智而自豪的情感。大量信息资料的补充,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科书的缺憾,同时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师:汉字不仅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文字,还是世界上最漂亮的文字,聪明的祖先还将汉字的书写发展为一门艺术呢!我们班也有很多的书法爱好者,有人带书法作品来了吗?

(欣赏学生作品)

(播放课件,欣赏其他书法艺术精品)

师:看了这么多书法作品,你有哪些感受?

生1:我感觉汉字很漂亮。生2:我感觉我们国家的书法艺术真是博大精深。

(点评:此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从对美妙绝伦的书法艺术精品的欣赏中感悟到汉字的形体美以及其博大精深,显示出教师巧妙的教学艺术。学科间的有机融合,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师:汉字的表现力强,或潇洒奔放,或端庄秀丽,或苍劲有力,多有魅力呀!但有人说:“英文,是世界的普通话。”他们认为英文更具魅力。今天我们就来拿汉字和英文作一番比较,你认为汉字和英文,谁更具魅力?

(学生自由辩论)

师:通过刚才的辩论,我们感受到汉字和英文各有各的魅力。汉字具有这么多魅力,作为一个中国人,老师觉得真自豪!

(点评:教师抓住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的矛盾问题组织辩论,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正反方学生在辩论过程中针锋相对,在思辨情境中既内化了知识,又锻炼了思辨探究能力。而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做一个敏锐的倾听者和发现者,把握课堂的良好契机,抓住学生的精彩论点,不断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大胆地写。)

师:世界上和汉字一样古老的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埃及圣书文字都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消亡了,只有汉字历经千年而不衰。我们的汉语言文字不仅传用至今,还早已经成为联合国法定的五种工作语言之一呢。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象征的汉字,曾经因为它不能录入电脑,有很多人呼吁汉字拼音化。汉字是怎样顺利录入电脑的,我们来看一段资料。(播放课件)王选教授拯救了汉字,使得古老的汉字融入了信息时代,融入了世界的同步发展之中。你会电脑打字吗?你会哪些汉字输入方法?

(生答略)

(师打开一个WORD文档,输入“汉字真神奇”,操作电脑改变汉字的字体和颜色)

(点评:教师现场输入“汉字真神奇”几个字,可见选材独具匠心。再通过字号、字体的迅速变化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了汉字电脑录入的重要性及其融入信息时代、融入世界的伟大成就,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王选的崇敬,对汉字的热爱,对创造汉字、改进汉字的无数先人的敬仰之情。)

师:在这样的信息时代,汉字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所以我们说汉字是――千年不衰的汉字。(出示北京奥运会会徽图)简单的奥运会徽蕴涵着深厚的中国文化,小小的一个“京”字就是汉字走向世界的典范。积淀着五千年文化精华的汉字已经成为了我们中国的象征,它还是联络和维系中华民族的根。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学好汉字,传承中国文化。我们为千年不衰的汉字而骄傲,我们更要为汉字的永远不衰而努力!下面请同学们做小小宣传员,为汉字设计一张名片。

(学生活动)

师:有的同学已经做好了,老师来采访一下。这位同学,你准备把这张汉字名片送给谁?你想对他说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