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校会计论文

高校会计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1-26 14:17:36

高校会计论文

高校会计论文例1

1.2法务会计产生的基础法务会计的产生、发展与适应是与我国的国情相适应,法务会计学科在我国是一个刚刚起步的职业,很多的理论都是从国外引进,虽然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国外制度建设与业务经验,但是却不能生搬硬凑,必须要与我国的国情想吻合。虽然在今天我国法务会计业务集中在经济领域,并且诉讼支出业务比重也很小,但是不能因此而不重视,我过的法务会计业务只要包括四个方面,诉讼支持、调查会计、损失计量和舞弊甄别。

2我国法务会计的现状分析

2.1法务会计的需求分析当前,法务会计在国际会计市场上具有强大的活力和发展趋势,业务领域随着经济和法制的发展一直在不断扩展。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法制建设的完善,现有的司法会计活动已经出现供不用求现象,法务会计在解决我国会计与法律实践问题、完善我国法制建设、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弥补我国司法会计不足和完善我国会计学科体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日渐显现,因此我国有必要大力发展法务会计职业。我国经济领域纠纷案件越来越多,也有越來越多的经济案件被诉至法庭,这表明我国市场经济还缺乏规范性,法制化有待进一步加强。在整个经济案件中,经常是经济主体的会计信息成为整个案件的关键,因此,案件双方关注的焦点也就是会计信息。而法务会计已经逐渐满足不了当前社会形势的需求。因此高等职业院校法务会计人才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受欢迎。

2.2目前法务会计的教育现状自2001年以来,中国开始在国内高校试办法务会计专业,河北职业技术学院的会计学法务会计方向、云南财经大学的司法会计专业方向,这是我国法务会计发展的先驱。此后,国内的一些高等院校陆续展起法务会计教育专业,有政法院校、有财经类院校,也包括一些综合性大学;既有在本科生阶段设的,也有作为硕士研究生课程的。具体的开设方式基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将法务会计课程作为财务会计专业的必修课开设,仅在本科生阶段开设。例如,华东政法大学和西南政法大学,这样的课程设置可能会略显单薄。第二,在本科生阶段设立法务会计方向,如南京审计学院、浙江财经学院等。第三,将法务会计作为一个学科专业在硕士学历教育阶段开设。21世纪初,在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开始开设法务会计专业,对外招收硕士研究生,此后,国内其他知名高校也开始法务会计的硕士学历教育,这一举动推动了我国法务会计理论制度的研究与业务拓展。第四,招收法务会计方向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复旦大学在2005年开了招收法务会计专业硕士的先河。在招收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时,复旦大学首次开设了“舞弊审计与法务会计”专业,此后,法务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开始在国内其他院校开设,包括政法类和综合类大学。因此,法务会计在我国高校教育中虽有所发展,但是后续提升完善的空间很大,需要教育界、会计界、法律界以及相关行政部门的共同努力。另外,非学历教育是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学历教育尚未成熟的情况下,非学历教育以其灵活的培养方式为行业实务输送所需人才;在学历教育发展成熟后,非学历教育则作为一种补充,弥补不足之处。2005年,中国政法大学开始面向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评估师、会计师、审计师、内部审计人员,以及各类商务调查事务所从业人员、在校的会计与财务管理专业方向的大学生与研究生提供法务会计培训。

3高职院校法务会计的培养模式

3.1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充分体现该专业的职业方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首先是就业。就业目标主要是就业范围、就业方向以及就业岗位群或者就业岗位的基本定位。也就是要与社会的基本需要相吻合,反映社会对于法务会计的各种要求。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应该是各种企事业单位,达到就业目标,就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法务会计工作基本技能,能实现“零距离上岗”,掌握比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取得法务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助理会计师职业资格证书,并且要加强法务会计的道德建设。另外在侧重就业目标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会计能力目标的培养。会计能力目标是指毕业生从事会计工作应具有公共能力或通用能力的职业能力。能力目标就是必须会法务会计基本理论,精通法务会计业务,熟知国际法务会计惯例,具有高尚的道德、较高的计算机水平、广博的知识技能、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能适应实际工作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能力目标强调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并重,融知识与能力为一体,培养具备会计基本知识与各项技能的通才。总的来说,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面向中小企业、事业单位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熟悉法务会计的基本业务,并且具备法务会计的一些证件。

3.2人才培养的内容

3.2.1目标与社会需求一致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方面要注重教育学生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相结合,让学生熟练运用这些知识。学生在校接受的实践教学课时,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要与理论相结合,这样法务会计专业毕业生才能达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最明显和直接的就是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会很简单,让用人单位招到适合本单位的会计法务人员,还能让毕业生能够轻易的找到工作,实现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强,理论基础丰富。

3.2.2重视法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目前在法务会计专业教育中,虽然职业道德教育比较薄弱,但是学校不仅会在加强注重学生的智育以及会计专业技能培训的时候还会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对德育教育和人格培养的重视,对法务会计职业道德宣传教育以及违背职业道德照成的后果加倍宣传,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让其学生法务在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律知识,社会责任感方面都变强。能很好的处理个人利益以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不会照成法务会计信息失真,职务犯罪的现象。

3.3人才培养的师资保障

3.3.1建立“双师型”教育队伍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最关键的一点建立一支素质优良、人员精干,即会实践操作技能又懂理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他们是开展职业教育教学的核心力量,是形成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素质,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前进的基础。

3.3.2聘请退休的教师因为在教师中,有很多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离退在家,有一部分完全可以有精力继续工作,这样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余热,挖掘其潜力,这样可以解决师资缺少的问题,而且也可利用其威望以及影响扩大学校知名度保证学校师资力量的稳步提高,并且可以建立一些网络教室,可以培训年轻老师,在教学、科研上监督和培养,加强优化老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3.3.3建立稳定的专职教师队伍在确定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同时,还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稳定的教师队伍。利用资源加快建设专职教师队伍,建立健全以岗位聘任为主要内容、以岗位津贴为主要分配形式的人事分配制度,强化竞争机制,吸引充满生机的、高层次的新生力量加盟。通过培训、科研、教研活动和以老带新等形式,加大对现有在职教师的培养力度,扶持中青年教学、科研拔尖人才。在引进、稳定、培养人才上,做到有规划、有目标、有措施,并注重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的合理配置。

3.4实践教学的方法

高校会计论文例2

二、高职学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目前大多数高职学校会计专业都设置有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会计实操业务,是每一所会计高职学校努力的方向,但是,这其中存在一些问题,使得一部分学生的对会计实际操作还是雾里看花,矇胧不清。

(一)校外实习存在问题

1.实习部门岗位与所学专业毫无关系

因为财务信息资料的保密性,大部分企业不愿意让学生来本单位进行会计实习,即使有单位碍于面子愿意接收学生实习,也只是少量接收1-2个,不会大批量接收,这样使得学生实习单位分散,不方便实习指导教师下点指导,无法及时指导学生,不能达到预期实习效果;而大多数的学生更本无法找到会计岗位,只能选择与一些所学专业无关的岗位实习,因此缺乏积极性,觉得是浪费时间,不愿意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实习;更有甚者,依靠家人关系,随便找个单位盖章,压根儿不参与实践煅练。

2.实习内容与期望相差甚远

因为会计职业的特殊性,实习单位会计人员工作繁忙,没有足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耐心的指导,且担心在指导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差错,未能及时发现,给自己增加不必要的麻烦,因而不愿意花费较多的工作时间指导学生,更不可能放心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这样,使得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只能看不能动,无法亲身操作体会;纵使有会计人员愿意用学生工作,也只会让她们做一些没有知识技术含量的简单机械工作,因而从中学到的知识有限,达不到实习的效果。

3.实践与理论脱节

一般高职学校校外实践是在毕业前或暑假期间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无法与实际业务无法完美结合,不利于学生对会计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完美的结合起来去理解学习认证。

(二)校内实习存在问题

1.分组实习管理混乱

校内实训课一般以某一工业企业12月份一个月的经济业务为模型,让学生自行建账、按实训课本提供的原始凭证做出相应记账凭证,并据以登记各明细账,再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账,编制会计报表。但1个学生做一套账,既是会计、又是出纳,既是制单、又是主管,给人感觉混乱,无法进行角色转换;几个人一组完成一套账,又容易形成吃大锅饭的结局,有些人给累死,有些人给闲死,同学之间相互推委,形成不满情绪,不利于老师对实习结果进行评价。

2.师资力量有待加强

高职学校很大一部分教师,直接从学校毕业到学校任职,本身没有任何企业工作经验,一些实践知识仅来源于自己老师的教导,或来源于自己对书面知识的理解想象;纵使有一部分老师曾经在企业工作,但转行到学校任职后却不再有机会接触实操,而随着我国会计与国际的接轨与电算化的普及,会计理论与实践操作每年都在变化,虽然,理论知识变化,网络新闻等大量报道,老师可以自行学习;但实践操作方面的书籍却极少,老师无法得到最新的资料,很可能还按以前的方法传授给学生。

3.实践教材跟不上授课的需要

理论需要实践的检验,某些理论经过实践之后也许会淘汰或转变形式,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这些是允许变通的。但由于实践人员不擅长于文字的描述与总结,使得实践的书籍远远少于理论书藉,没有完善而便于操作的实操课本。

三、高职学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稳固长期教学基地

鉴于一般企业不能安排会计专业学生实习,学生很难得到对口的实践机会,不利于学生职业发展,学校可以寻找需要会计人手比较多的企业:如会计师事务所、大型工业企业等,会计教师跟班指点,既可以培养学生,又可以让老师得到实践机会。如果条件允许,学校也可以自己分派老师设立会计师事务所,全部业务由老师与学生来完成,既可以得到一部分收入,又可以给教师和学生好的实践平台,让学生最大限度的接触实账。

(二)改变培养模式

为了得到更多的实践机会,使会计理论知识更好的与实践操作接轨,可以改变传统的“2.5+0.5”的培养模式,不一定非要将实习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可以根据企业需要,随时安排学生去企业实习(仅限于会计工作),还可以与企业达成培养协议。“半工半读”、“订单式”教学,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对抽象理论的不理解问题,也可以让学校得到长期的合作基地,还可以帮助一部分家庭困难而成绩优秀的学生获得筹集学费的途径。

(三)编制一套完整的实习资料

可以组织一线教师根据最新资料编写一套完整的、有代表性的、合理的实训材料。这些资料不仅涵盖实践工作中会涉及到的所有业务,还要有最新的配套原始凭证,可供学生填写,让学生最真实的接近真账。对于特殊的业务,应该重点指出,同时还应该故意设置一些“障碍”与“错误”,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判断能力与分析能力。学生做完这些实操后,对企业的账务处理有一条完整清晰的思路。最后,实习资料并不能一劳永逸,应时时更新修改,使其日益完善,永不落后。

(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鼓励教师利用空闲时间及假期去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兼职,鼓励教师提高自身理论知识,对于“双师型”教师,“注册会计师”给予相应的激励措施,鼓励教师进行科研研究。另外,作为教师,一定要注重自身的学习与提高,认真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多方面了解最新会计政策,尽可能多的了解企业实账现状,以保证将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高校会计论文例3

二、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现状

1.教学内容现状。目前的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内容主要以六大要素,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为中心,以会计报表的编制为重点,重点讲述企业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供、产、销环节的会计核算方法和利润分配环节的会计方法。2.教学方法现状。多数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财务会计教学方法是讲述法,即由教师将财会相关的知识点以文字或口述的形式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依据教师的讲授自行理解,之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进行会计分录的编制。对于比较难的知识点,教师会针对性地多次进行讲授和解释,直至学生能够理解为止。这种方法比较传统,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学习主动性不高且教学效率不高。并且这种方法会让学生缺少实践操作经验,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不利于学生今后的专业能力发展。

三、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重知识,轻能力。课堂教学过分强调财会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而忽略了会计知识的实践和应用,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育方式为主。课堂气氛沉闷,教师缺乏对学生自身能力与素质的引导,学生缺乏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学习主动性,这样的教学模式的结果是只完成了知识的传授,不能够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2.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不佳。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先说明实践训练的要求和步骤,然后布置实践训练任务给学生去完成。每位学生要根据老师给的资料和老师的要求独立完成经济业务的核算,要求学生的答案正确核算方法一致。这样的结果是,成绩优秀的学生按照老师的步骤和要求按部就班,一步步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喜欢学习的学生则直接抄袭别的同学的作业来敷衍老师,完全达不到实践训练的效果。

四、高职院校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方法

1.合理设置高职财务会计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在设计财务会计课程体系的时候需要将课程的设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起来。首先,高职院校要将会计准则中常规性的业务纳入高职财务会计课程知识体系中;其次,剔除掉会计准则中非常规性、非经常性的业务;最后,全面把握会计准则修,安排科学合理的高职财务会计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财会知识。2.完善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内容。通过旧财务会计课程与新财务会计课程的比较可以看出,在教学内容方面,与旧财务会计课程相比,新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内容安排更加科学合理,不仅详细叙述了学生专业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问题,而且还重点突出了会计基本业务核算。以企业业务流程和资金运动过程为依据,财务课程教学内容比较完善,更加利于学生掌握企业的业务流程和会计核算重点,让学生能够通过运用这些流程分析问题、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3.强化财务会计课程实践教学。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培养高职财务会计学生的专业素养来讲,实践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现在高校的绝大多数学生呈现“高分低能”的现象,这样的现象会严重制约学生走上社会之后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强化财务会计课程实践教学,将实践教学作为财务会计课程的核心环节贯穿于课程的始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实践环境,确保充分发挥学生掌握的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4.加强校企合作。要让学生真正的走上工作岗位,适应走上社会之后的实际工作,高职院校必须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培养和锻炼学生从事会计岗位的能力,在实践中检验他们在学校里学到的理论,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能力。高职院校和企业双方通过合作达到互利互惠的共赢效果,把会计实践教学延伸到企业的生产化经营管理中。

高校会计论文例4

首先,为了应对顾客需求的多样化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多数企业以“多品种少批量”替代“标准化大批量”的生产模式。品种多、批量小意味着生产工艺、工序需要进行柔性化决策;复杂化的业务系统需要财会部门强大的信息流和资金流支持,要求财会部和技术、生产、营销等业务部保持密切、连贯、畅通的协作关系。那么,财会人员除厚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有广阔的经营视野,具备各业务部门及时沟通协调、合作共事的能力,否则就容易出现财务和业务“两张皮”的现象,严重削弱会计信息的作用。如,采购部和财会部就货款结算过程常常出现的应付与预付、在途与库存等信息各自独立、相互脱节的问题,往往进一步引发库存过高、货款纠纷等问题。其次,财会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常常需要专业判断,亦即各项财务规章制度存在一定的自由裁量空间,因判断结果往往影响甚至决定个人或企业的利益,这使财会人员常常会深陷理性与感性、个人利益与企业、部门或同事利益冲突之中。会计工作中处处存在黑白不分明的问题,使财会人员陷入难易抉择的伦理困境,这极大地挑战着财会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包括正直、诚实、责任等职业品德。比澳大利亚的一项研究发现70%的会计师遭遇过企业领导要求做高利润的压力;而诸如差旅费报销审核、物资稽核等日常工作也常常出现职场潜规则的诱惑或陷阱。要妥善地处理这些问题就要求财务从业人员具有较强的分析、识别和突破道德困境的能力。

其三,当今的财会人员不仅要与企业内部打交道,还必须经常面对企业外部各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需要借助大量的专业文件、报告、资料沟通协调双方的权力义务,这就要求财务与会计从业人员具备专业思维能力,拥有准确、流畅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如,在和税务、银行、外部审计师、供应商及客户等外部机构处理公司的权利义务关系时,和内部审计师、内控分析师、风险管理师等内部同行协调职责时,如果数据信息有误、文字表达不当或口头说明模糊不清,都将给企业和个人带来重大伤害。可见,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要求财会从业人员具有更高的职业胜任力,在掌握大量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具备团队合作、职业品德、专业思维和沟通交流等能力与素质。职业品德以诚信、公正、责任为内涵,专业思维则是应用会计原理与方法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习惯,沟通协作着眼于表达方式、合作意愿和坦诚态度。因此,唯有在财务会计知识和技能训练过程中嵌入能力和素质教育之理念,将能力与素质要求贯穿于会计教育的全过程,才能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高校财务会计素质教育的现状

纵观国内会计学专业教育,基本上都是以教育部规定的15门必修课程及业内已达成共识的体现会计学科特色的9门核心课程为主体,加上体现通识教育的公共基础课和技能训练的实践课三大模块形成,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校内实训和毕业实习为主要特征。特别是该教育模式中关于会计知识、技能的传授大体遵循初级财务会计④(实务中多称会计学原理/基础)—会计仿真模拟实验—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范式。该教育范式广受欢迎的原因有以下三点:首先,初、中、高的分层标准清晰,从易到难逐渐深入,便于组织教学。但凡需要遵循四大会计假设会计业务都在初、中级课程中教授,突破会计假设的业务则全部归入高级财务会计。同时,初级财务会计以经济生活中最普遍存在的销业务为对象、以会计循环为逻辑教授会计恒等式、复试借贷记账法等会计基本原理与方法,中级财务会计则以绝大多数企业存在的通用业务为对象按财务报表要素逻辑组织教学;这样三门课程既相互承接又各具内容,每门课程都显内容饱满丰富、目标明确。其次,旨在培养学生对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直观、感性认识的会计仿真模拟实验通常安排在初级财务会计之后,一方面考察和检验其原理知识掌握得是否牢固,另一方面在高度仿真的情境下强化对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的认知和操作能力,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能力基础。其三,该模式在教学方法上的特点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课后作业和考试检查为辅,契合中国传统的教育习惯,知识传授效果较明显。然而,该财务会计教育范式最致命的弱点是重知识传授、轻能力锻炼与素质培养。其直接的后果就是毕业生必须在实践中自己摸索、适应工作任务的需要,人才的成长成本高,会计毕业生具有强知识、弱素质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那么如何培养能力强、素质高的财务会计人才就是高校会计教育中的重要命题。

三、基于能力和素质培养的会计教学改革

教学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两个方面。由于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师教授的对象,教师的作用更具主导性,因此多数研究都将重点放在教师教学的方法层面。本文在重点阐述教的方法体系应如何规划的基础上,认为学的方法也需要转变;而且财务会计教学法不是若干具体教学方式与手段的简单组合,而应是由课堂讲授、模拟实训、实习等一般方法构成的一个方法体系,每种一般方法又包括比较分析、案例分析、课后练习等具体方式与手段。下文着重从财务会计知识、技能和素质教育三方面入手,结合财务会计课程群之间的联结关系,剖析财务会计教学法体系的构成内容、目的及其逻辑关系,试图为当前普遍存在的“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财务会计教学现状提供方法体系上的借鉴。

1.授课时将班级学生小组化、团队化,创造互助学习和专业交流平台。成长过程较为孤单的独生子女在学习生活中也长期靠“单独打斗”获取竞争优势,这往往导致他们独立学习能力强、合作共事的愿望和能力弱。当所有同学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学习专业知识时,原有的优势未必继续占优,学习上和思想上就出现两极分化,自律能力强的同学学得很好,反之则不然。但,这种好往往只是考试成绩好,而非综合素质高。因此如何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创造沟通交流机会,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与能力是教学法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将班级学生小组化、团队化进行教学是一个科学可行的方法。即将班上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人数控制在4~6人左右,老师在开展案例讨论、学生演讲、角色互换、作业自查、单元测试等教学活动中,都以小组为考核单位,考核结果形成课程平时成绩,且占期末总成绩的比重不低于30%。这样,就在专业学习中造就了团队作战的格局与氛围,能较好地激发学生沟通交流、合作共事、语言表达的意愿和能力。

高校会计论文例5

高校会计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会计专业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会计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从事会计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从该目标可以看出,高校会计教学与普通会计培训是有很大区别的,它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全面、系统的会计学知识,而不是仅仅会记账就可以了;而且,高校会计教学还要求学生具有会计研究和学术探讨的初步能力,这就需要以一定的理论知识为基础,从而进行更深、更高层次的研究。因此,高校会计教学的内容是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理论性的。

1.2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会计是一门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学生们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才能胜任今后的会计工作。所谓丰富的实践经验,就是指对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情况的了解,以及对企业会计处理方法和流程的熟悉。高校会计教师应注重实践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适应未来会计岗位的工作。

1.3能力培养的全面性

高校对会计专业学生进行的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就是要从多层面、多角度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培养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业务学习能力等。没有经过学校全面能力培养和熏陶的学生,是无法达到社会期望和要求的,更无法胜任将要从事的会计相关工作。因此,高校会计教师一定要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4知识的国际性和更新性

我国会计专业知识逐渐和国际接轨,每隔几年就会推出新的会计准则,财税法规也不断完善和更新,会计电算化知识更是日新月异,因此会计专业学生们必须学习最新的知识,并随着知识的变化不断更新自己的现有知识。所以,高校会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所讲授会计知识的国际性和更新性。

2高校会计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及增强会计教师素质的必要性

2.1高校会计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1)“填鸭式”教学。目前,大多数高校的会计教学基本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云里雾里。由于会计学科的理论性较强,对教学内容的技术性要求较高,在授课过程中,如果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时必然会感到枯燥无味,提不起兴趣,也会降低教师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2)没有采用现代化设备和方法授课。许多高校会计课程的教学仍然停留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个教案讲半天”的旧模式,这样的授课效果一定会大打折扣。如果高校能有条件支持、帮助会计教师,使会计教师能利用多种电子信息化设备,通过多种现代化方式和方法给学生授课,必定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3)教师的实践经验不够。大多数高校会计教师一直在学校的课堂授课,没有到企业实践锻炼过,甚至有些年轻老师一上班就走上教师岗位,基本上属于从大学出来就进入另一大学工作,根本没有实践经验,讲课时只能照本宣科,学生不爱听,也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教师的知识更新跟不上。我国几乎每年都会对财务法规、准则等进行调整,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大多跟不上,知识更新不了,这样教给学生的只能是一些过时的会计知识。这样的教师不可能很好地给学生传授那些获得知识和更新知识的方法,而如何教会学生点石成金的本领才是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最高层次,这还需要高校会计教师在学习中不断总结经验。

2.2增强高校会计教师素质的必要性

上述高校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多数在于高校会计教师的素质亟待提高,只有不断提高高校会计教师的素质,才能解决这些问题,不断提高会计教学质量。教师自身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高校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不仅要培养学生成才,还要培养学生成人。因此,高校会计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其教学质量。大家都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高校会计教师的榜样作用,对学生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高校会计教师有必要从各方面不断增强自身的素质,提高会计教学质量和效果,以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进行。

3增强高校会计教师素质以提高会计教学质量的方法

3.1高校会计教师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

高校会计教师应针对所教授学生的层次和专业特点,挑选出适合学生的教材,并认真备课,准备教案,精心制定教学计划,设计教学程序。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会计教师要不断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设计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会计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适当地引入相关案例来辅助教学,并对教材中没有讲到或讲得不够深入的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教学中以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为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会计教师还可以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手段,如多媒体、网络教学、下载教学内容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体会到会计学习的生动有趣,从而提高会计教学质量。

3.2组织高校会计专业教师的教学研究活动

高校会计教师可以定期组织一些教学研究活动,使教师们轮流选择不同的章节进行示范教学,其他教师观摩、听课,然后组织说课和评课等手段,以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不断优化,使教师们在互动交流中得到学习,改革自己的教学方式,努力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3丰富高校会计教师的实践经验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理论知识只有和实践相结合,才能认识到会计的精髓。高校会计教师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才能将会计课程讲得有血有肉,精彩异常。因此,高校会计教师可以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计划地到一些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锻炼,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另外,高校还可以聘请一些资深的会计方面的专家或经验丰富的会计人员到学校来开展会计实践讲座或担任学生们的实习指导教师,这样既提高了学生们的实践水平,也能使高校会计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提高,为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创造条件。

3.4高校会计教师要以科研促教学

高校会计教师应积极参与科学研究,通过科研课题、论文、专著和教材等,适时更新知识结构,时刻跟踪会计专业领域的学术动态,始终站在会计学科发展的前沿,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会计教师的教学水平,培养出高层次、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现代高校会计专业教育强调培养创造型人才,如果高校会计教师自己没有创新能力,又如何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只有高校教师的科研实践能力提升了,其学术水平才能随之提高。因此,科研工作对于高校会计教师的素质以及教学能力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

高校会计论文例6

二、高校会计专业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状

1、会计专业大学生缺乏诚信教育的文化环境

大学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育基地,实践中只重视专业知识的教育与研究,而忽视了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是职业道德、诚信程度的教育与培养。由于受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长期培养的是专业性人才,只注重掌握具体岗位技能的工作人员。如今,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逐年严峻的主要原因之一与会计专业大学生培养目标的缺乏息息相关。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大学课程的设置基本都是专业课程,注重专业知识的教学,忽视了与职业相关的道德教育、诚信教育,没有把大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任务中来。

2、会计专业大学生教育缺乏科学的体系

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现在大多数高等院校的会计专业都是以会计专业课程,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国际会计、审计等为主。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职业道德的教育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在这种教育教学的环境中培养出的大学生难以适应如今社会的发展。教学方法上缺乏创新。实践中,大多数老师仍然采取“满堂灌”的方式,这种方式难以使学生重视到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及重要性。如何充分利用实务演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积极与主动性,提高大学生对于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高校会计专业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相应措施

1、优化高校会计专业学生诚信教育的文化环境

高校是人才输出的摇篮,同时是职业道德教育、诚实教育的主要课堂。因此,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于优化高校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诚信度至关重要。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对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思维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显著的育人功能。优秀、高雅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是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同时校园文化是一种社会文化的侧面反映,对于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构建高校校园文化的科学体系,需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先进思想的指导,在科学理论的指引下快速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品位。通过高校文化建设来促进会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职业道德素养,培养诚实守信的优秀道德品质。增强高校会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吸引力,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加强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与道德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通过校风学分建设、治学、创造精神的培养,可以反映出高校的育人质量和办学水平。在促进学风与校风建设的同时,要发展先进文化的思想的建设,坚持舆论导向的正确性,建设和谐、正确的高校校园舆论氛围。其次,加强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文化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方向与信念的体现,培养蓬勃向上、勇攀高峰、勇于创新的精神就要加强制度建设,通过科学完善的制度,形成压力,增加动力。只有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才能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营造一种开拓创新的氛围,保持千帆竞发的竞争态势,在公平、和谐的竞争环境中逐渐培育会计专业大学生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2、优化高校会计专业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的典型实践环境

实践性课程的设置有利于加强会计专业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在实际中逐渐培育大学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高尚情操。优化典型实践环境是优化高校职业道德教育、诚信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了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必须走出课堂接触实际操作,亲自体验,不断感悟与提高技能。典型实践环境包括通过对典型场景的参观、典型人物的访问调查和教育过程、内容融合所酿成显示的特殊氛围。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才能将理论转化为自己真正的技能,将感性认识深华到理性认识。可以考虑设置一些到相关单位实习、聘请专家到课堂讲座形式的专门课堂,提高会计专业大学生对于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在实践的过程中强化对诚信的重要性。

高校会计论文例7

二、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规避逆向选择问题和道德风险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高校在与其利益相关者信息不对称的状态中,高校处于信息的优势方,而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却处于获取、掌握信息的劣势方。高校存在利用这一优势为自身谋求利益的可能,从而产生逆向选择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高校掌握着大量有关自身财务治理模式、资产总量及其分布状况、资金来源及其构成情况、财务风险及其应对策略,有关收入总量及其分类、支出结构及其合理性、结转结余资金情况,以及预算执行情况。这些信息如不公开,外界很少清楚其真实情况,高校与外界的利益相关者就会产生信息不对称现象。逆向选择问题主要发生在高校与政府建立关系之前。高校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促使政府签订对高校有利的协定,而政府由于信息的缺乏则可能做出错误的决策。就目前高校公开披露的会计信息来看,主要包括招生规模与收费标准、教育部直属高校的预决算报告等。这些信息无中介机构的鉴证报告,透明度及质量可能存在问题。另外试编的财务报告尚未披露,无法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与检查。这表明高校会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不够、质量不到位,使投资者处于无法获得高校真实财务数据与管理结构的状态。同时,在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方面,存在依据各高校上报的数据拨付款项,易导致资金低效率配置的风险。高校在披露会计信息时不可能顾及所有投资者决策依据的侧重点,所以有公开会计信息反而导致投资人减少投资的可能。这样一来,就产生了高校为获得投资做出“逆向选择”的问题,其直接后果就是资源的低效分配和使用。目前,教育部直属高校已连续3年公布了部门预决算报告,同时设立独立的信息公开栏目,不仅为公众监督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更是为高校试编财务报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道德风险方面存在于高校与政府之间的委托关系产生之后。一旦政府无法接触到高校完整真实的会计信息,同时监督的成本又过高,高校便有可能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利用这一契机通过粉饰财务信息、隐瞒或夸大真实的财务数据,以套取人员经费、骗取捐赠配比等手段谋取私利,从而牺牲国家利益。另外,高校管理者的任期并不算长,虽然有离任审计,但大部分高校都采用“先离任、后审计”的审计模式。这种审计模式达不到“边审边改”的效果,发现问题时已无法督促高校整改。因此干部往往为了应付上级考核,夸大个人业绩,搞个人“形象工程”。通过推行高校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建立信息公开平台,公开部门预决算报告,落实高校财务报告编制工作,并由会计师事务所对高校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提供鉴证服务,提交审计报告,可以有效地避免逆向选择问题和道德风险现象的发生。高校会计信息披露不仅是落实“高校信息公开事项清单”规定的要求,也是建设诚信高校的重要渠道,是高校提升自身实力的重要平台。

三、兼顾高校与投资人双方的利益,实现双赢

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会产生不同的利益关系,不同的利益关系之间会形成博弈。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在决策各方相互作用情况下如何进行决策及有关决策均衡问题的理论。目前,高校资金的来源包括财政性资金和非财政性资金。前者主要是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拨款,后者主要包括学费收入、宿费收入、校办产业收入、个人或社会组织的捐款、银行贷款、其他自筹经费等形式。高校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必将使其经济利益相关者群体也越来越多样化。从目前状况来看,高校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高校的内部人员,包括教职员工和学生;政府部门;银行等金融机构;捐赠者、校友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笔者以高校为主体,分析以政府为代表的投资者与高校之间的博弈及捐赠者与高校之间的博弈,揭示会计信息披露的意义。

(一)以政府为代表的投资者与高校之间的博弈分析

高校作为非营利组织,在委托关系成立之后,必然会衍生出委托人与人利益目标不一致的现象。政府将大量的财政拨款下拨到高校,希望高校能够充分利用这些社会资源,为社会培养大量优秀人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而高校则希望在履行高校功能的同时将自身利益最大化,如高校的社会地位、声誉或者其他利益。在没有强制要求的情况下,高校缺乏披露会计信息的动力,会将会计信息“隐形”,而这种“隐形”也就成为高校腐败频发的根源。国家要根治腐败现象,必须从根源抓起,阳光财务就是遏制高校腐败现象的一剂良药。强制要求高校披露会计信息,不仅可以减少高校腐败现象,还高校一片“净土”,也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有力措施。

(二)校友捐赠者与高校之间的博弈分析

之所以将校友捐赠者与以政府为代表的投资主体分开分析,是基于这一群体捐赠行为的特殊性———捐赠者对高校进行资金捐赠投入是不图回报的,完全出于捐赠者对高校的感情因素。正是因为这一投资主体的利益出发点与其他投资主体不同,在会计信息披露的博弈中,高校希望校友增加捐赠资金,而捐赠者则希望高校高效率使用捐赠资金。为实现最佳博弈效果,高校必须公开披露会计信息,尤其要披露完整的捐赠收入及使用状况,并要在高校的信息平台进行公示。这不仅可以方便捐赠者及社会公众监督资金的使用,更能体现出高校对捐赠者的尊重,进而塑造高校的新形象,提升其软实力。推行高校会计信息披露机制,有利于推动高校依法办学、阳光办学,从根源上抑制,遏制高校腐败现象。同时,这也是落实责任主体的需要,避免信息者各自为政或主体责任缺失。

高校会计论文例8

在制定会计教育目标的时候,要考虑到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及世界经济社会的局面,因为会计的作用主要是对一个企业的经济进行管理,所以,在进行会计教育的时候要根据当地的经济情况来制定目标。而我国现今社会的高校目标主要是有针对性地培养出能够迎合社会需要的、文化素质较高的、有能力的、面对各类企业都能自信上任的会计人才。这类会计人才有较强的应急能力,面对突发事件能够有较好的处理能力,他们具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及基础,有直面难题的勇气,有较好的职业道德。因此,科学地制定好会计教育的目标是进行会计教育的首要因素。

1.2针对会计教育模式进行改革

以往的教育方式可能不太适应现今社会会计事业的发展,因此,各高校应该针对教育模式进行一定的改善,以达到其教育目标。以下是针对教育模式改革提出的一些建议:第一,新的教育模式提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这种方法能够使学生从实际角度出发来思考问题,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能够使学生处于实际的生活中,将所学的知识融入生活,用专业理论来解决问题。这样能够更好地教导学生,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的时候,真实的案例更加能够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贯彻,起到融会贯通的效果。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查阅一些相关资料,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第二,一定要加强实践教学。会计其实是比较依靠操作能力的一门学科,因此,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必须要注重实践方面的锻炼,老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也要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主要分为校内和校外实践两个方面。校内实践主要是模拟学生在成为会计以后将如何处理工作上的问题,这类实践主要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校外实践则主要是通过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了解企业日常生活管理中的程序,以加强学生对会计事业的认识。

1.3提高会计教师的实践能力

第一,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提高,同时也需要老师的指导,因此,教师也必须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我国现今市场经济需要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只有加强教师的自身素质锻炼,才能有效地加强学生的素质锻炼。高素质的人才不仅需要强大的理论支撑,还需要自身的实践能力来支持。第二,高校要从各方面给会计教师创造更多实践的机会,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高校也要对教师进行培训,要建立管理制度,定期对教师进行考察。

1.4针对诚信问题加强师生的自身素质

提高学生的诚信,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诚信,因此,要加强师生的诚信教育。提高教师的素质,能够给学生起到表率作用。当然,高校还应该建立诚信方面的监督机制,对教师、学生的诚信教育进行考察。高校还可以在校内开设一些诚信方面的课程,这样能够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

2我国高校会计教育近年来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会计教育层次基本完备,专业设置渐趋合理。新中国成立伊始,就在中国人民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高校设立了我国首批会计学专业,培养了新中国第一批会计人才。在这之后的20多年时间内,我国的会计教育层次仅限于本科、专科和中专。1978年,我国第一批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开始招生。1981年,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高校成为我国首批具有会计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截至2003年,全国共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内的76所高校和研究所具有会计学专业硕士生招生资格。1982年,厦门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被批准为全国第一批会计学博士点。截至2002年,全国共有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等13所高校具有会计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中国人民大学等21个研究生培养单位成为全国首批会计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单位。至此,我国会计教育层次基本完备,会计学专业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高校会计论文例9

充足的法规依据是受委派的总会计师顺利行使各项职权的重要保障。高校总会计师实行“委派制”的法规依据除了上述提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及《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管理办法》以外,另一个重要的法规依据是《关于试行会计委派制度工作的意见》。2000年9月7日,财政部、监察部印发的《关于试行会计委派制度工作的意见》指出:“从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入手,由政府部门或产权单位作为所有者,向国有单位或集体企业委派会计人员,受委派人员代表委派部门监督被委派单位的会计行为和经济活动,并在业务上受被委派单位领导,通过会计核算参与其内部管理。试点范围包括党政机关、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以及乡镇集体企业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

高校总会计师在高校一方面扮演财务工作专家的角色,另一方面还要扮演校级领导干部的角色。因此,高校总会计师不仅需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丰富的实操经验,还要具备高瞻远瞩的大局观、掌握现代化的管理知识、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虽然高要求可以让高校总会计师的职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但高要求也对人才的选拔提出了挑战。实际上,就目前国内情况而言,很多高校,尤其是一般的本科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普遍缺乏上述人才。据调查显示,黑龙江省省属高校有33所,其中设置总会计师岗位的12所,未设置总会计师岗位的21所。在未设置总会计师岗位的高校中,21.5%的高校是没有合适人选或将不具备任职条件的人配置在总会计师岗位上。采用“委派制”选拔高校总会计师,可以使这一难题迎刃而解。高校主管政府部门可以向全国甚至是全球公告,选拔合适的人才。

高校总会计师的一项主要职能是监督高校各项经济业务活动,保证高校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帮助高校规范预算管理和财政资金使用。而“委派制”高校总会计师则能更好地发挥监督职能。首先,“委派制”总会计师可以站在一个比较客观的角度,凭借其专业知识和领导经验,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内控制度和各级经济责任制度,强化高校的内部监管;其次,由于“委派制”高校总会计师是受高校主管政府部门监管、考评,且具有相对独立的监督地位,有利于全面发挥其外部监督职能。此外,由于高校总会计师同时也是学校的领导之一,发挥外部监管职能的壁垒较低,降低了外部监管的成本,提高了外部监管的效率。

现行“委派制”的弊端分析现行

“委派制”虽然具有诸多的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受委派高校总会计师不熟悉学校环境,难开展工作。

1.受委派高校总会计师不熟悉学校的文化环境高校总会计师的职能不单单局限于财务会计工作,还要作为学校的管理者之一,参与学校重大战略的决策,选择学校的发展方向。这就要求高校总会计师对学校的文化背景及现状要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做出合理的决策。但政府委派的高校总会计师一般对于受派高校的文化环境缺乏必要的了解,虽然可以通过资料的学习或是一段时间的熟悉来了解,但要想真正了解学校的文化环境还需要相当长的一个过程。

2.受委派高校总会计师不熟悉学校的人际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开展好各项工作的必要前提。政府委派的高校总会计师,进入新的单位,必然对学校的人际环境不熟悉,不了解学校教职工的工作方式及行为习惯。此外,高校总会计师来到学校以后,或多或少会改变原有的工作模式,开展一些新的工作,而其分管的一些职能部门,如财务部门、审计部门等的工作人员会因此对其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而校领导班子成员也会由于对其不熟悉,而产生一定的戒备心理。这些情况都对高校总会计师开展工作造成了不小的阻力,打击了其工作积极性。

3.受委派高校总会计师不熟悉学校的制度环境高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是有其一定的背景的,有些制度表面看起来不合理,但实际上是符合学校具体情况的。高校总会计师进入学校以后,可能会对一些制度难以适应,影响工作效率。

一般情况下,学校领导层,如党委会等做出的决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代表的是全校教职员工的意见,也是根据学校实际发展的情况而做出的决定,或许更利于学校的合理发展,如果总会计师只是按章办事,过多干预学校领导层的决策意见,必然会受到其他领导干部甚至一般教职员工的不信任,最终可能遭到排挤甚至是架空;反之,如果总会计师长期对学校的领导层做出与学校主管部门要求不一致的决策置之不理,势必会形成高校总会计师“监督管理”功能大大弱化的局面,也会造成学校主管部门对受委派总会计师丧失信任,对其评价降低,进而影响到受委派总会计师的个人发展,打击其工作的热情。

改进我国高校总会计师的选拔与管理模式的建议

现行“委派制”的最大问题之一是受委派的高校总会计师对学校的环境不熟悉,如果能将“委派制”与“内选式”两种模式结合起来,则能做到优势互补,解决这一难题。政府主管部门在选拔高校总会计师时,应该考虑从高校内符合选拔任用条件的财务处长、审计处长、国资处长等相关人员中选拔,进行培训,然后委派回该高校。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很多高校,尤其是一些层次较低的学校,很有可能无合适人选;如果学校暂无符合选拔任用条件的人员,可以考虑从财务处长、审计处长、国资处长等相关人员中挑选一位作为后备人才,再进行系统培训,使之达到任用条件,然后再委派其为该高校的总会计师。如果上述两种方式仍然行不通,还可以从各方面条件比较接近的高校选拔后备人才,委派到该高校的财务、审计、国资等相关部门的岗位进行锻炼,同时对其加强培训,选择合适的时机,重新委派为该高校的总会计师。

高校总会计师的权力和责任决定了其对于高校的未来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作用的发挥和职责的履行情况,直接影响高校的战略部署、宏观管理、竞争力的发挥以及内部的经济秩序等。因此,高校总会计师的派出单位必须加强对高校总会计师的监督、管理,除了不断完善各项高校总会计师选拔管理制度,还应该成立一个专门的由高校主管部门相关领导和会计业权威专家组成的高校总会计师管理机构,加强高校总会计师的组织化管理。

高校会计论文例10

一、管理会计运用于高校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会计的职能是包括反映、监督和参与经营预测和决策。财务会计主要注重前两个基本职能,而管理会计注重预测和决策。管理会计在经济业务活动过程的主要目的有四个:一是预测,为编制财务计划提供依据;二是控制,在执行过程中进行核算并跟踪管理;三是决策,通过核算结果对可选方案提出最优方案;四是评价,对实际业绩进行考核并为下一会计期间积累资料。管理会计运用于会计的一些方法,为规划、决策、控制与考核提供资料信息,为决策者提供最终决策依据。管理会计偏重于为单位内部管理服务。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机构、投资渠道、培养方式等教育体制状况不一。但财务管理模式基本大同小异,大都采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进行核算,很少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未能行使管理会计的职能。面对各种不同的条件和对象,如何运用管理会计的内容进行规划、预测、控制、评价是现今财务管理的一项主要目标。管理会计中独特的预测方法,可以根据各种不同备选方案选出最优方案,进而可以为高校投资发展决策,制定招生计划及确定最低收费标准等提供决策依据。因此,高等学校在其经济活动中充分运用管理会计这一手段,对其经济活动加以反映、监督、预测和控制,从而提供决策的依据是十分必要的。

二、管理会计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运用分析

(一)投资决策的应用

目前,我国高校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大多数高校需要扩大办学规模,投资需求大。如何能使资金增值,避免财务风险,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实现低成本扩张,将是高校财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高校可以运用管理会计中的货币时间价值和投资的风险价值两个基础概念进行决策分析。如果将资金存入银行,可以获得利息,几乎没有风险;如果将资金购买股票,可获得高于银行存款利息几倍的报酬,但风险却较大。高校财务管理可以运用概率分析的方法对风险和报酬做出科学的比较。以现金净流量,内含报酬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多元化投资策略,优化投资组合,形成一个财务风险相对分散而投资效益达到最大点的投资组合。管理会计中的投资决策方法将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二)预算管理的应用

管理会计的规划控制职能主要是通过全面预算来实现,其中财务预算处于核心地位。目前,大部分单位在编制财务预算时,一般是以以前各种费用的实际支出数为基础,对预算期内的变化因素进行调整来确定。这种做法的一般缺点是将原来不合理的费用支出甚至错误决策带来的不必要支出继续存在下去,从而继续造成浪费,既不符合真实性,也缺乏客观性。特别是在高等学校由于实行收付实现制的会计原则,支出又不尽均衡,如一次高额购入大型实验设备即作为设备购置费一次列支,而不是以折旧形式计入成本(支出),以“以前实际支出数”为基础的不合理性显而易见,或造成经费支出浪费、或造成经费安排不到位。零基预算就是以“零”为基础编制计划和预算的方法,或者说,零基预算是写在“白纸”上的预算。这种编制预算的方法不从原有的基础出发,根本不考虑基期的费用支出水平,一切以“零”为起点,从根本上来考虑各个费用项目的必要性及开支规模。具体到高校就是要根据年度或预算期的事业发展规划以及教学计划、科研计划、购置计划、维修计划等,充分考虑支出的必要性以及价格质量等因素,按照有关的定额、标准进行编制。为了发挥预算对支出的控制作用,预算的编制要力求明晰、详尽,增强预算本身的可操作性和对支出规模支出过程的可控制性,做一件事清清楚楚、花一分钱明明白白,力戒“大概、可能、差不多,然而恐怕很难说”的模糊预算,起不到应有的控制作用,形同虚设,计划要切实可行、预算要执行严格,同时要考虑执行中的变化因素,安排预算要留有余地、以利于防范突发事件和确保资金周转。同时还需要做好有关标准、定额资料的积累工作。

(三)成本二分法的应用

现代管理会计的成本二分法不仅适用于生产企业的财务管理,同样也适用于高校的财务管理。它通过分析学生数量与办学成本的依存关系,可以清楚地掌握学生数量对哪些项目产生影响,从而能合理地安排支出,有效地配置资源和节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具体表现为:

1.固定成本:指在一定限度内不受学生数量变动影响而固定不变的成本。如:离退休费、仪器设备或教学设备等。另外,管理会计还将固定成本按其支出数额在实际工作中能否改变,进一步细分为酌量性成本和约束性成本。酌量性成本:指管理当局的决策行为能改变其数额的成本,如培训费、招生广告费等。约束性成本:指管理当局的决策行为不能改变其数额的成本,如离退休费、房屋及设备租金等。对固定成本,高校在编制预算时,其应用主要包括:要分清那些经费项目是属于固定成本、酌量性成本,还是约束性成本;在编制预算时,要想降低酌量性成本,必须从精打细算,厉行节约,减少绝对额着手;降低约束性成本,要从经济合理、规模适度地利用高校的扩招能力,提高高校的招生率与就业率入手;另外,固定成本宜采用总额控制、定额管理、费用包干、专项下达的管理模式。

2.变动成本:指总额在相关范围内随学生数量的变动而发生相应变动的成本。如奖学金、物价补贴等。对其应用主要包括:分清哪些经费项目是变动成本,并熟悉其特点,其宜采用定率管理的模式。

3.混合成本:指其成本总额不随学生数量成正比例变动的成本。如设备购置费、修缮费等,对其应用主要包括:分清哪些经费项目是混合成本,并了解其影响因素。同时应用回归分析法加以分解,以确定其成本性态的影响金额。

4.实证分析。笔者引用某高校2001-2003年之间教育事业费中设备购置费、公务费的实际支出情况,分析办学成本与学生数量的关系从中可见,2001-2003年学生数量从13641人增加到15287人,但设备费总额3年来基本持平,不受学生数量增减影响。而公务费却随学生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从生均来看,随学生数量的增加,生均固定成本呈减少趋势,而生均变动成本却增加。

(四)责任中心的应用

责任会计是管理会计的一个子系统,是为了适应经费责任制的要求,对内部各职能部门的经济活动进行规划、控制和考核。所谓责任中心,就是单位内部有专人承担规定责任和行使相应职权的内部单位。搞好责任会计,设置好各责任中心,有利于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充分发挥各层领导的聪明才智。

(五)量本利的分析应用

量本利分析是在成本习性分析基础上,对业务量、成本、利润之间的依存关系进行的分析,其中的方法对高校财务管理具有指导性意义。在高校中,“量”为学生人数,“本”为办学成本或办学投入,“利”为事业结余。从财务角度分析,在是否扩大招生规模的决策中,在不增加新的固定成本的前提下,假设生源充足,则取决扩大招生规模能否带来贡献毛益,即增加的收入是否超过增加的教育成本。只要扩大招生规模能带来贡献毛益,补偿部分固定成本,则扩大招生就是可行的。随着高校办学自的进一步扩大,在保证完成教育科研任务的前提下,高校可开展各种形式的办学活动。这些活动是有偿进行的。作为学校就要考虑到至少招多少学生才能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这时可以利用量本利分析原理,预测招生人数的盈亏临界点,通过计算确定最低的招生人数。

三、在高校财务管理中推广应用管理会计的途径

(一)在高校财务部门设立管理会计信息系统

管理会计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资金效益的最大化。管理会计活动是根据基本的财务管理信息,进行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考核,需要用较为复杂的数学方法。如果手工计算,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必须在会计网络化的基础上建立管理会计信息系统。

(二)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建立专业的管理会计人员队伍

目前,我国管理会计人员素质较低,基础教育比较落后。传统的管理会计教育模式不注重与实际相结合,所用理论基本沿用西方的。因此,要提倡理论研究的现实性、灵活性和综合性,培育一支素质高、观念新,能适应现实之需的专业管理会计人员队伍,并充实到高校财务管理人员队伍当中。

(三)转变观念,改进财务管理方法

首先,高校领导者应更新观念,切实改变以往墨守成规的财务管理僵化模式,增强创新意识,引导财务人员积极参与决策。其次,财务人员应改变一贯的事后报账算账的财务管理模式,变被动为主动,找出一条在集权模式、权威被认同的思想下而财务管理能动性、主动性又能充分发挥的路径,实行事前、事中及事后的全程财务管理,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高校会计论文例11

目前,教学评价机制主要是对任课教师课堂上的表现和效果进行评价,其形式大多数都是通过教务系统、问卷调查的形式完成。这种评价机制长期以来在教学评价中居于主导地位,尽管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认可程度,然其客观上并不能真正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评价内容不全面,没有包含对于教学行政管理、教学环境以及等方面的评价,然而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对学生的素质培养;二是评价主体单一,主要是以学生为主,这种方式的公平性本身就值得质疑,难免会使评价结果有失偏颇;三是评价形式不灵活,仅通过网上教务系统或纸质问卷的一系列问题,来给教学情况评分,忽视了现实中会影响到教师教学的一些因素,诸如科研课题及进修培训等必然会在不同程度上分散教师的精力,影响教学质量,而固定的问卷形式无法将这些因素纳入到其中;四是评价时间有限,目前教学评价的时间主要是在学生在校期间,而会计类学生完成学业走向工作岗位后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情况,也应纳入到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当中去。

2师资队伍方面师资队伍是影响

教学成败与否的关键因素,良好的师资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必要条件。高职院校主要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因此,高职院校的会计类老师除了应具备一定的会计知识的基本积累外,还应具备较高的会计实务操作水平,即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建设会计类师资过程中尽管都已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但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双师型教师比例较低。大部分教师会计理论功底较好,但是实践经验不足,拥有中高级职称、注册会计师资格的教师比例较低,这些都会制约会计类教师队伍的发展与建设。二是年轻教师的招聘与培养步伐较慢。随着近些年财经类专业报考人数的大量增加,尤其是会计类专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热捧,各高职院校会计类教学老师均出现了紧缺,需要不断扩充师资。与本科院校相比较,高职院校对会计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不够。此外,高职院校对于会计类教师的培养也没有本科院校规范,锻炼机会也没有本科院校多,这就会进一步导致后备师资力量不足,对人才的培养和学院的发展都产生了不利影响。三是对会计类兼职教师的管理需要加强。兼职教师的产生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学校自身师资力量不足需要聘用兼职教师;另一方面是因为兼职教师实践经验丰富,可以更好地把实践性知识传递给学生。然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于兼职教师的管理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造成了许多兼职教师的机会主义行为,教学思想松懈、上课迟到、课堂不认真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还对整个学校的人才培养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四是会计类优秀教师团队的建设力度不够。优秀教师团队是一个学校的中坚力量,能够结合众人所长,互相取长补短,团队的整体效果远远大于个人力量的简单加总。然高职类院校对优秀教师团队的建设力度和本科类院校相差甚远,由此导致了许多教师缺乏团队合作意识,这无疑加大了教师对重难点问题的攻克难度。

3课程设置方面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实训课程与企业实际操作依然有距离,比如成本会计实训能够涉及到课本上的基本知识,但是实际企业的生产过程更为复杂,其成本核算也更为精细、复杂;二是对于整个企业财务类岗位的依然认识不够,会计类专业的实训课程应当进行岗位轮换,让学生对财务岗位有一个全面认识,然而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高职院校这一方面做的不够充分;三是选修课程应当更加灵活,让学生培养更多的兴趣爱好;四是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有一定缺陷,比如成本会计课程的知识内容和财务会计内容有一定的重复,那么在讲解时对于新知识就要重点讲解,而讲解过的就简单说明即可,没有必要重复同一个重复同样的知识内容,导致时间的浪费。

4校企合作方面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主要是为社会培养各种会计类技能型人才,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然而由于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人才的供给大于需求,企业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若学校没有积极推动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则很难实现校企之间的有效合作。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大多数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是以订单的方式培养人才,即使如此,培养出的学生也与企业的实际需求有一定的差距,究其根本原因,除了课程设置方面的因素外,高职院校的大多数实训及实习环境的建设缺乏企业的合作,实训及实习环境的建设仍与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环境有一定距离,无法使会计类学生真正了解体验到企业实际生产经营中会计财务类岗位的具体实践。

二新形势下深化高职院校会计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建议

1建立科学灵活的教学评价机制

科学灵活的教学评价机制不仅能够考量教学的效果,监督教师的教学行为,还能有效地激励参与教学过程的个行为主体。建立科学灵活的教学评价机制首先应该拓宽评价主体,除了学生之外,还应结合其他教师、领导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才能更加全面、公平、具有可比性。其次,方式和内容也应更加丰富,可以通过采取问卷、会议、访谈等方式,结合教师的科研、学校教学管理及教学环境等因素,客观全面的评价比较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再次,将对会计类毕业生跟踪调查也应纳入到整个教学评价机制之中,高职院校会计类人才的培养主要侧重于学生的社会实践操作能力,因此,通过毕业生的反馈和企业对人才的现实需求状况,改进自身的课程设置,引进先进的实践性知识,为教学提供真实的案例,进而不断提高自身办学水平。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师资队伍是学校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针对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在以后的发展中高职院校必须要加强对会计类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尤其要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通过给年轻教师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鼓励会计专业年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考取会计职称、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等,提高年轻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和社会实践能力,未来使他们能够尽量朝着双师型教师的方向发展。同时,高职院校也应加强对外聘教师管理,一方面制定相应规章制度约束外聘教师的不良行为,另一方面积极联系大中型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财务管理人员到学校代课或者开讲座,加强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双向交流。

3优化课程设置体系与本科院校相比较

高职院校的学习年限稍短,因此所需掌握的课程数量也有限,然而学生在掌握必要的技能型课程的同时,非常有必要选修部分人文、科技类课程,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可以激发学生多元化的兴趣。此外,高职院校的会计类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就是让学生能够熟练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操作过程中,会计类课程是一门非常讲求实际操作的专业,不必要求学生掌握多么复杂的会计理论。因此,在课程设置规程中,应该尽量避免和本科类院校同步化,规避掉一些涉及高深会计理论的课程,适当的加入部分涉及会计类各种考试的科目,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条件若允许,可以和企业之间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按照企业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会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