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书法教育论文

书法教育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1-04 09:57:12

书法教育论文

书法教育论文例1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艺术瑰宝,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明的象征,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聪明才智、思想情感和美学追求,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书法教育贯穿整个中国教育史,在古代育人、选拔人才等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书法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素养,在高职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今天,书法教育理应成为高职院校实现素质教育、审美教育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

1.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国书法与中国文字汉字的关系源远流长,密不可分。《周易系辞》有言: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既可以看做对中国文字起源的概括,也可以看做对中国书法起源的概括。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一大创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关于汉字的造字法,向来有六书之说,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和转注。作为表意文字,汉字最初具有象形的特征。在象形的基础上,汉字孳乳浸多,其中形声成为主要的造字方法,汉字中形声字占了一大部分。大量形声字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汉字的表意功能。鲁迅先生曾指出,汉字有三美,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这种点画构成的文字形象中,积存并凝聚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中国人的感情色彩乃至思维定式。因此,汉字往往能引发人们对汉文化一系列的联想和微妙的情思活动。

2.书法艺术的创作主体及审美群体为文化阶层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发明,是文字艺术的文化抽象,为人类文明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中国书法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历经数千年的发展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所在,正如外国友人所认为的那样,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和代表,它承载了众多的文化因素,与文化发展联系紧密。

从书法艺术创作主体及审美群体看,他们并不都是纯粹的书法家,而是由文人、士大夫、僧侣、官宦、隐士、道人、没落的皇亲贵族等组成的文化阶层。流传至今的书法艺术遗迹,汉代及汉代以前很少有名家,多是普通的士吏与工匠的作品。汉代以后,书法作品大多出自文人墨客之手,无论是颜、柳、欧、赵,还是苏、黄、米、蔡,他们都是时代的精英。这些文化精英既是社会人,也是文化人,往往有着十分复杂的文化心态。在创作的同时,他们往往把自己的人格精神、伦理道德、才学修养、审美情趣等融进书法的笔墨之中,把文化思想化作艺术形式表现在字里行间,再现中国艺术最朴拙、最丰富、最灵动的自由创造精神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在文化精英的千锤百炼下,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思想便渗透到书法的每一个点画与结构之中。

3.书法艺术深受传统文化影响

从文化传承方面看,中国传统文化主要以儒、佛、道三大思想为支撑,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渗透社会文化各个领域并代代传承。中国书法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受到哲学或宗教方面的深刻影响,儒、佛、道思想都不同程度地渗透于书法,并在书法中得到显现。依照有关学者的说法,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的特征包括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整体观念、直觉思维、经世致用、刚健有为、崇古尊老、内圣外王、君子通才、道德学问、中庸之道、和谐自然等,而这些在书法艺术中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书法艺术作品是个复合的载体,内涵极其丰富,既有书法创作内容所蕴涵的文化美,也有书法作品本身积淀的文化美。欣赏书法精品,往往可以看到诸如黑白、虚实、大小、粗细、浓淡、枯润、方圆、奇正、向背、顺逆、呼应、刚柔、疏密、巧拙等书外意蕴。王羲之的《兰亭序》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分别被评为天下第一、第二行书作品,人们赞赏其通自然,得天趣,天真磬露,不落斧凿痕迹,流露真性情,乃至天人合一天人相应成为书法家努力追求的最高境界。

古往今来,书法精品往往都有这些特征:艺术表现上恰到好处;风格上刚健不霸气、柔美不媚态;笔墨精深洗练不单薄浅俗;书法形象富有新意却不哗众取宠、流于怪诞;重视和谐,各个局部、各种因素相谐而生等。

书法家往往通过自我控制克服分心与躁动心理,坚持勤学苦练,以坚定的意志和决心练出真功夫,终臻至善至美。书法创作要在艺术上达到崇高的境界,就必须坚持克己修身。书法创作与评论历来强调书与人的一致性,坚持书品即人品风格亦人格的原则,重视个人道德修养。

总之,书法艺术博大精深,蕴涵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民族文化,沉淀着强烈的民族精神,体现着精美的艺术造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

二、书法教育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内容

1.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当今世界,人才的衡量标准不仅是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有完美的个性、良好的道德、现代的意识、健康的心态、强烈的责任感、极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诸多方面的素质。加强人文科学及人文精神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成果内化为大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直接或间接地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已成为社会发展、民族强盛对大学教育的基本要求。

放眼国内外,人文素质教育的盛衰大都与社会的大背景息息相关,与一个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密切相关。近代西方社会片面追求物质发展,使教育中的商业主义与职业主义泛滥。在教育功利性的驱使下,人们只重视教育的经济价值,忽视了教育的人文价值,在实现了物质生活丰裕之后,反而陷入精神上的困顿与迷茫。20世纪末西方社会出现的上帝死了尼采死了的说法就是这种状况的反映。鉴于此,美国、日本等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提出要重视人文教育,并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们的做法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

人文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培养出具有健全的精神、独立的个性、完善的人格、强烈的责任感和富于创造力的新人。它的核心是人文精神,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重视,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它是一种精神性的价值,渗透于各学科之内,萦绕于各门学科之间,表现在社会交往之中,在纯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也不无它的存在。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应该让学生真正理解人文关怀与科学精神之间的深刻贯通与渗透关系,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本我与自我关系、人己关系、物我关系的能力为目的,指导学生的行为朝着合人道、合规律、合人类共同利益的方向发展。

2.书法教育在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追溯中国古代教育史,可以看到书法教育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汉字的书写表达,书法教育在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我国古代的教育把书法列为六艺之一,是学生的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早在汉代就出现了高等书法教育;魏晋时期,书法被称为书道,这说明书法被提到了一个与宇宙并列的地位;到了唐代,书法教育达到鼎盛时期,国子监等高等学府以及贞观元年贵胄学校宏文馆中都开设了书法课程,以书法大师虞世南、欧阳询为老师,传授楷书法(《唐六典》卷八);直至明末清初,书法教育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古代包括科举考试在内的各类考试中,书法水平也是成绩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国古代重视习书练字,书法学习不仅成为社会风尚,书法水平也成为文化素养的重要衡量标准。可见,书法教育跻身高等学府教育是有历史渊源的。毫无疑问,书法教育对提高人的素质具有特殊的、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3.书法教育的人文素质教育内涵

大专院校开设书法课程已有20多年的历史,从20世纪80年代初复旦大学等院校率先开设书法课以来,中国美术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等院校相继设立了书法系和书法研究所,培养了一批书法学士、书法硕士、书法博士等高级书法人才。全国大专院校非书法专业开设书法课的就更为普遍。

高职院校办学的基本宗旨是培养国家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基础理论知识适度够用,应用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在外语和计算机知识普遍推行的今天,加强高职学生书法教育对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弘扬传统文化乃至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意义上的大学书法教育是从书法的使用功能、艺术审美特性、美育教育等方面开展的。如今,书法教育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写字和书法本身,而延伸到了学生意志品格的培养、高尚情操的陶冶、知识水平的提升、文化视野的拓展等诸多方面。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书法教育是一种综合素质教育,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内容。

(1)书法教育首先是人品素质教育

清末书法家杨守敬认为,学习书法要品高。品高即品德高尚。书法家的艺术创作是超绝还是流俗,归根结底取决于书法家品德的高下。综观书法史,人书俱佳者皆为后世推崇,但书品较高而人品有污者则常为人们所不屑或鄙视。

颜真卿是被历代传颂的人书俱高的大家,其书法作品的艺术价值有口皆碑。他的谨严守法、大气磅礴、雄浑庄重的楷书很好地体现了儒学精神的阳刚之美,他刚直的个性、敢犯颜直谏的正直品德更为人们所敬慕,他为国效力、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正是儒家风范的写照。郑板桥的书品人品备受后人推崇,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诗句正是其刚直不阿、不趋炎附势的高贵人品的写照。他在引退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不用自己的书画逢迎和讨好达官贵人、富商巨贾,而是专门慰藉平民百姓,他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的创作宗旨,表现了可贵的人格操守。书法史上这样的人物比比皆是。而人们对赵孟頫的人品、书品则多有批评,对蔡京亦是如此。《临池心解》对蔡京的评价就能说明问题:世称宋人书,必举苏、黄、米、蔡,蔡者,谓京也。京书姿媚,何尝不可传?后人恶其为人,斥去之,而进端明于东坡、山谷、元章之列。还有清末伪满大臣郑孝胥、民国时期的大汉奸汪精卫,尽管他们都有一手好书法,但人们往往嗤之以鼻。人品之于书品,可谓重要!

汉字是表意文字,是世界上最富有艺术性的文字,书法更是将文字的艺术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中国书法跻身于世界艺术之林,影响深广久远。书法教育中的人品教育内涵具体表现为书法教育能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

书法教育能培养、磨砺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汉代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唐太宗夜半秉烛学习《兰亭序》;智永闭门习书数十年,积累了很多磨损的废笔头,埋之成冢,谓之退笔冢怀素练笔则种芭蕉万余株,与蕉叶共挥洒。正是凭着这种锲而不舍、不断进取的精神,这些人终成书法大家。

书法教育还能端正人的思想行为。我国传统的书法教育强调心正笔正,把用笔习惯和技能的掌握跟人的思想修养联系起来,要求欲正其书者,先正其笔,欲正其笔者,先正其心,要以修养心性为上,做到澄怀静思,虚空淡泊,排除杂念,专心致志。这样坚持长久,其心中必定无种种私利杂念,进而能够培养宽容大度、以诚待人、与他人和谐相处的作风。

总之,书法教育有着极其丰富的人格品行教育功能。

(2)书法教育具有文化素质和能力教育的功能

书法知识博大精深,哪怕是基础书法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书法联系较密切的有文学、历史、哲学、宗教、文字学等学科,书法教育是能力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如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书法教育还是一种审美素质教育。当学生的心灵经过了书法作品美的浸润和熏陶之后,他们就能够形成分辨力和审美能力,从而很敏捷地区分真假、善恶、美丑,赞赏真、善、美,唾弃假、恶、丑,他们的品格也会变得高尚。

(3)书法教育蕴涵着心理素质教育

王羲之写《兰亭序》,抒发的是喜悦的情感;颜真卿书《祭侄文稿》,排遣的是愤怒的情感;张旭作《肚痛帖》,表现的是疼痛的情感。如同其他艺术一样,当学生情感郁积甚深的时候,就可以借助书法艺术的手段,或通过欣赏相应的作品,使自己的情感得到释放,或通过书法创作,进入纯净、高尚、忘我的艺术境界之中,实现心灵的自由和解放。

从以上三方面可以看出,书法教育蕴涵着强烈的人文素质教育因素。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书法教育发挥过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它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书法教育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构成部分

1.高职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为全面了解高职学生基本人文素质状况,我们曾先后对某高校在校一年级和二年级的8300名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状况调查。接受调查的学生来自农村和小城镇的占79%、家庭经济状况中等和贫困的占86%、父母从事个体劳动的占67%。这些基本情况说明,被调查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条件并不好。在调查统计中,有70%的学生比较或非常注意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但是,学生在人文知识方面的欠缺也是很明显的,主要表现在文化素养普遍偏低、人文知识相对欠缺、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等方面。因此,高职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已显而易见。

世界各国在人才方面的竞争、现代化高新技术发展的特点、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等,也都要求我们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人文素质,是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关键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目前,高职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强调,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这从政策层面上规范了人文素养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国家领导人及有关专家学者都在不同场合强调过教育中的人文素养问题。这些都为高职院校确立了专业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方向。

从高职院校自身看,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人文素质教育高度重视,在人、财、物方面加大投入,为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高职院校的学生也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有对人文素质、人文精神的仰慕、渴望与追求。许多高职院校已经开始探索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不少学校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高职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书法教育与其他课程尤其是人文课程一起,已经承担起人文素质教育的历史使命,成为高职院校提高学生素质、弘扬中华文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2.对高职院校书法教育定位的思考

高职院校的书法教育必须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高职院校书法教育的目标不同于书法专业的目标,不是为了培养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及技法研究者,实用技能是第一位的。但是不能将高职书法教育仅仅定位于实用技能的较浅层次上,否则,书法本身所具有的丰富的内涵和功能就得不到充分发挥,也就失去了大学教育的特征。同样,也不能一味地追求书法的审美功能,否则,就脱离了高职院校办学的宗旨。这里就有一个切合点问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集中体现在培养高级实用型专门人才这一点上,这就对技能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对于艺术性和理论性的探求能力则不能要求太高。笔者认为,书法课以实用技能为主,兼顾知识性和美育,使学生通过书法学习提高水平,并受到美的陶冶,这才是高职院校书法教育应该达到的目标。

据以上分析,可以将高职院校书法教育教学定位于两个方面。

首先是书法的使用功能。文字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交流的手段,工作、学习、生活、社交等一切社会活动都离不开文字的书写。而书法的使用则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达到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为彰显自身较高的素质和展示自己良好的精神风貌服务。

其次,从高职院校的实际开课效果看,可以侧重于硬笔书法课,附以毛笔书法的练习。在引导学生掌握汉字的基本书写方法的基础上,力争达到书写重心平稳、搭配合理、用笔流畅、书写规范、结构美观,以满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师要充分调动教学手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书写技能上狠下工夫,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书写技能。同时,还要结合传统书法理论基本知识,简要介绍相关知识,如中国传统书法的产生、发展、流派、名家、传统碑帖及章法等基本知识,使学生掌握一些毛笔书法的基本技法。在对学生进行书法教育的同时,带领学生欣赏古今优秀碑帖、作品,对学生进行以陶冶情操为目的的美学教育,以提高学生的书法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书法教育论文例2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艺术瑰宝,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明的象征,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聪明才智、思想情感和美学追求,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书法教育贯穿整个中国教育史,在古代育人、选拔人才等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书法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素养,在高职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今天,书法教育理应成为高职院校实现素质教育、审美教育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

1.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国书法与中国文字――汉字的关系源远流长,密不可分。《周易・系辞》有言:“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既可以看做对中国文字起源的概括,也可以看做对中国书法起源的概括。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一大创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关于汉字的造字法,向来有“六书”之说,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和转注。作为表意文字,汉字最初具有象形的特征。在象形的基础上,汉字孳乳浸多,其中形声成为主要的造字方法,汉字中形声字占了一大部分。大量形声字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汉字的表意功能。鲁迅先生曾指出,汉字有“三美”,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这种点画构成的文字形象中,积存并凝聚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中国人的感彩乃至思维定式。因此,汉字往往能引发人们对汉文化一系列的联想和微妙的情思活动。

2.书法艺术的创作主体及审美群体为文化阶层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发明,是文字艺术的文化抽象,为人类文明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中国书法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历经数千年的发展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所在,正如外国友人所认为的那样,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和代表,它承载了众多的文化因素,与文化发展联系紧密。

从书法艺术创作主体及审美群体看,他们并不都是纯粹的书法家,而是由文人、士大夫、僧侣、官宦、隐士、道人、没落的皇亲贵族等组成的文化阶层。流传至今的书法艺术遗迹,汉代及汉代以前很少有名家,多是普通的士吏与工匠的作品。汉代以后,书法作品大多出自文人墨客之手,无论是颜、柳、欧、赵,还是苏、黄、米、蔡,他们都是时代的精英。这些文化精英既是社会人,也是文化人,往往有着十分复杂的文化心态。在创作的同时,他们往往把自己的人格精神、伦理道德、才学修养、审美情趣等融进书法的笔墨之中,把文化思想化作艺术形式表现在字里行间,再现中国艺术最朴拙、最丰富、最灵动的自由创造精神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在文化精英的千锤百炼下,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思想便渗透到书法的每一个点画与结构之中。

3.书法艺术深受传统文化影响

从文化传承方面看,中国传统文化主要以儒、佛、道三大思想为支撑,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渗透社会文化各个领域并代代传承。中国书法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受到哲学或宗教方面的深刻影响,儒、佛、道思想都不同程度地渗透于书法,并在书法中得到显现。依照有关学者的说法,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的特征包括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整体观念、直觉思维、经世致用、刚健有为、崇古尊老、内圣外王、君子通才、道德学问、中庸之道、和谐自然等,而这些在书法艺术中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书法艺术作品是个复合的载体,内涵极其丰富,既有书法创作内容所蕴涵的文化美,也有书法作品本身积淀的文化美。欣赏书法精品,往往可以看到诸如黑白、虚实、大小、粗细、浓淡、枯润、方圆、奇正、向背、顺逆、呼应、刚柔、疏密、巧拙等书外意蕴。王羲之的《兰亭序》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分别被评为天下第一、第二行书作品,人们赞赏其通自然,得天趣,天真磬露,不落斧凿痕迹,流露真性情,乃至“天人合一”“天人相应”成为书法家努力追求的最高境界。

古往今来,书法精品往往都有这些特征:艺术表现上恰到好处;风格上刚健不霸气、柔美不媚态;笔墨精深洗练不单薄浅俗;书法形象富有新意却不哗众取宠、流于怪诞;重视和谐,各个局部、各种因素相谐而生等。

书法家往往通过自我控制克服分心与躁动心理,坚持勤学苦练,以坚定的意志和决心练出真功夫,终臻至善至美。书法创作要在艺术上达到崇高的境界,就必须坚持克己修身。书法创作与评论历来强调书与人的一致性,坚持“书品即人品”“风格亦人格”的原则,重视个人道德修养。

总之,书法艺术博大精深,蕴涵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民族文化,沉淀着强烈的民族精神,体现着精美的艺术造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

二、书法教育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内容

1.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当今世界,人才的衡量标准不仅是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有完美的个性、良好的道德、现代的意识、健康的心态、强烈的责任感、极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诸多方面的素质。加强人文科学及人文精神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成果内化为大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直接或间接地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已成为社会发展、民族强盛对大学教育的基本要求。

放眼国内外,人文素质教育的盛衰大都与社会的大背景息息相关,与一个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密切相关。近代西方社会片面追求物质发展,使教育中的商业主义与职业主义泛滥。在教育功利性的驱使下,人们只重视教育的经济价值,忽视了教育的人文价值,在实现了物质生活丰裕之后,反而陷入精神上的困顿与迷茫。20世纪末西方社会出现的“上帝死了”“尼采死了”的说法就是这种状况的反映。鉴于此,美国、日本等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提出要重视人文教育,并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们的做法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

人文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培养出具有健全的精神、独立的个性、完善的人格、强烈的责任感和富于创造力的新人。它的核心是人文精神,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重视,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它是一种精神性的价值,渗透于各学科之内,萦绕于各门学科之间,表现在社会交往之中,在纯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也不无它的存在。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应该让学生真正理解人文关怀与科学精神之间的深刻贯通与渗透关系,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本我与自我关系、人己关系、物我关系的能力为目的,指导学生的行为朝着合人道、合规律、合人类共同利益的方向发展。

2.书法教育在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追溯中国古代教育史,可以看到书法教育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汉字的书写表达,书法教育在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我国古代的教育把书法列为六艺之一,是学生的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早在汉代就出现了高等书法教育;魏晋时期,书法被称为书道,这说明书法被提到了一个与宇宙并列的地位;到了唐代,书法教育达到鼎盛时期,国子监等高等学府以及贞观元年贵胄学校宏文馆中都开设了书法课程,以书法大师虞世南、欧阳询为老师,传授楷书法(《唐六典》卷八);直至明末清初,书法教育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古代包括科举考试在内的各类考试中,书法水平也是成绩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国古代重视习书练字,书法学习不仅成为社会风尚,书法水平也成为文化素养的重要衡量标准。可见,书法教育跻身高等学府教育是有历史渊源的。毫无疑问,书法教育对提高人的素质具有特殊的、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3.书法教育的人文素质教育内涵

大专院校开设书法课程已有20多年的历史,从20世纪80年代初复旦大学等院校率先开设书法课以来,中国美术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等院校相继设立了书法系和书法研究所,培养了一批书法学士、书法硕士、书法博士等高级书法人才。全国大专院校非书法专业开设书法课的就更为普遍。

高职院校办学的基本宗旨是培养国家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基础理论知识适度够用,应用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在外语和计算机知识普遍推行的今天,加强高职学生书法教育对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弘扬传统文化乃至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意义上的大学书法教育是从书法的使用功能、艺术审美特性、美育教育等方面开展的。如今,书法教育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写字和书法本身,而延伸到了学生意志品格的培养、高尚情操的陶冶、知识水平的提升、文化视野的拓展等诸多方面。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书法教育是一种综合素质教育,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内容。

(1)书法教育首先是人品素质教育

清末书法家杨守敬认为,学习书法要品高。“品高”即品德高尚。书法家的艺术创作是超绝还是流俗,归根结底取决于书法家品德的高下。综观书法史,人书俱佳者皆为后世推崇,但书品较高而人品有污者则常为人们所不屑或鄙视。

颜真卿是被历代传颂的人书俱高的大家,其书法作品的艺术价值有口皆碑。他的谨严守法、大气磅礴、雄浑庄重的楷书很好地体现了儒学精神的阳刚之美,他刚直的个性、敢犯颜直谏的正直品德更为人们所敬慕,他为国效力、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正是儒家风范的写照。郑板桥的书品人品备受后人推崇,“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诗句正是其刚直不阿、不趋炎附势的高贵人品的写照。他在引退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不用自己的书画逢迎和讨好达官贵人、富商巨贾,而是专门慰藉平民百姓,他“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的创作宗旨,表现了可贵的人格操守。书法史上这样的人物比比皆是。而人们对赵孟的人品、书品则多有批评,对蔡京亦是如此。《临池心解》对蔡京的评价就能说明问题:“世称宋人书,必举苏、黄、米、蔡,蔡者,谓京也。京书姿媚,何尝不可传?后人恶其为人,斥去之,而进端明于东坡、山谷、元章之列。”还有清末大臣郑孝胥、民国时期的大汉奸,尽管他们都有一手好书法,但人们往往嗤之以鼻。人品之于书品,可谓重要!

汉字是表意文字,是世界上最富有艺术性的文字,书法更是将文字的艺术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中国书法跻身于世界艺术之林,影响深广久远。书法教育中的人品教育内涵具体表现为书法教育能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

书法教育能培养、磨砺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汉代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唐太宗夜半秉烛学习《兰亭序》;智永闭门习书数十年,积累了很多磨损的废笔头,埋之成冢,谓之“退笔冢”;怀素练笔则种芭蕉万余株,与蕉叶共挥洒。正是凭着这种锲而不舍、不断进取的精神,这些人终成书法大家。

书法教育还能端正人的思想行为。我国传统的书法教育强调“心正笔正”,把用笔习惯和技能的掌握跟人的思想修养联系起来,要求“欲正其书者,先正其笔,欲正其笔者,先正其心”,要以修养心性为上,做到澄怀静思,虚空淡泊,排除杂念,专心致志。这样坚持长久,其心中必定无种种私利杂念,进而能够培养宽容大度、以诚待人、与他人和谐相处的作风。

总之,书法教育有着极其丰富的人格品行教育功能。

(2)书法教育具有文化素质和能力教育的功能

书法知识博大精深,哪怕是基础书法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书法联系较密切的有文学、历史、哲学、宗教、文字学等学科,书法教育是能力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如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书法教育还是一种审美素质教育。当学生的心灵经过了书法作品美的浸润和熏陶之后,他们就能够形成分辨力和审美能力,从而很敏捷地区分真假、善恶、美丑,赞赏真、善、美,唾弃假、恶、丑,他们的品格也会变得高尚。

(3)书法教育蕴涵着心理素质教育

王羲之写《兰亭序》,抒发的是喜悦的情感;颜真卿书《祭侄文稿》,排遣的是愤怒的情感;张旭作《肚痛帖》,表现的是疼痛的情感。如同其他艺术一样,当学生情感郁积甚深的时候,就可以借助书法艺术的手段,或通过欣赏相应的作品,使自己的情感得到释放,或通过书法创作,进入纯净、高尚、忘我的艺术境界之中,实现心灵的自由和解放。

从以上三方面可以看出,书法教育蕴涵着强烈的人文素质教育因素。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书法教育发挥过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它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书法教育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构成部分

1.高职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为全面了解高职学生基本人文素质状况,我们曾先后对某高校在校一年级和二年级的8300名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状况调查。接受调查的学生来自农村和小城镇的占79%、家庭经济状况中等和贫困的占86%、父母从事个体劳动的占67%。这些基本情况说明,被调查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条件并不好。在调查统计中,有70%的学生比较或非常注意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但是,学生在人文知识方面的欠缺也是很明显的,主要表现在文化素养普遍偏低、人文知识相对欠缺、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等方面。因此,高职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已显而易见。

世界各国在人才方面的竞争、现代化高新技术发展的特点、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等,也都要求我们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人文素质,是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关键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目前,高职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强调,“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这从政策层面上规范了人文素养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国家领导人及有关专家学者都在不同场合强调过教育中的人文素养问题。这些都为高职院校确立了专业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方向。

从高职院校自身看,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人文素质教育高度重视,在人、财、物方面加大投入,为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高职院校的学生也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有对人文素质、人文精神的仰慕、渴望与追求。许多高职院校已经开始探索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不少学校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高职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书法教育与其他课程尤其是人文课程一起,已经承担起人文素质教育的历史使命,成为高职院校提高学生素质、弘扬中华文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2.对高职院校书法教育定位的思考

高职院校的书法教育必须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高职院校书法教育的目标不同于书法专业的目标,不是为了培养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及技法研究者,实用技能是第一位的。但是不能将高职书法教育仅仅定位于实用技能的较浅层次上,否则,书法本身所具有的丰富的内涵和功能就得不到充分发挥,也就失去了大学教育的特征。同样,也不能一味地追求书法的审美功能,否则,就脱离了高职院校办学的宗旨。这里就有一个切合点问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集中体现在培养高级实用型专门人才这一点上,这就对技能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对于艺术性和理论性的探求能力则不能要求太高。笔者认为,书法课以实用技能为主,兼顾知识性和美育,使学生通过书法学习提高水平,并受到美的陶冶,这才是高职院校书法教育应该达到的目标。

据以上分析,可以将高职院校书法教育教学定位于两个方面。

首先是书法的使用功能。文字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交流的手段,工作、学习、生活、社交等一切社会活动都离不开文字的书写。而书法的使用则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达到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为彰显自身较高的素质和展示自己良好的精神风貌服务。

其次,从高职院校的实际开课效果看,可以侧重于硬笔书法课,附以毛笔书法的练习。在引导学生掌握汉字的基本书写方法的基础上,力争达到书写重心平稳、搭配合理、用笔流畅、书写规范、结构美观,以满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师要充分调动教学手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书写技能上狠下工夫,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书写技能。同时,还要结合传统书法理论基本知识,简要介绍相关知识,如中国传统书法的产生、发展、流派、名家、传统碑帖及章法等基本知识,使学生掌握一些毛笔书法的基本技法。在对学生进行书法教育的同时,带领学生欣赏古今优秀碑帖、作品,对学生进行以陶冶情操为目的的美学教育,以提高学生的书法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蔡祥麟.书法艺术三题[J].中国书画,2009,(5).

书法教育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8-0242-01

一、书法教育文化价值的渊源

教育的文化价值是指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专门活动,通过文化进一步挖掘人的知识及技能的潜力,陶冶人的情操,增强人的道德自律性,从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达到人的全面和谐与充分自由的发展。书法教育自古至今贯穿于中国的教育之中,肩负起传承中国文化的历史使命。对于其文化价值的讨论古已有之,西汉著名的辞赋家扬雄在《法言・ 问神》中提到:“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认为书法可以表现书写者的内心,反映其品质,首开“书如其人”的思想先河;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更加注重人品、书品与文品的关系。直至今天,人们仍将“书品”作为评价一个人的标准之一。书法对于培养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性情有着重要作用,其文化价值历经时间考验,沿袭至今。因此,对于中小学书法教育文化价值的讨论极具意义。

二、开展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文化价值的体现及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高尚文化素养

中小学生接受书法教育能够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历史上,许多成就斐然的书法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例如:“书圣”王羲之是极富文采的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一的颜真卿在文学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从现代的教育意义来看,中小学的书法教育应注重学生的“内外兼修”,其书法作品才能呈现出高雅的艺术趣味,在众多的书法作品中脱颖而出。所以,在中小学的书法教育问题上,教师应该结合语文教学使学生掌握丰富的文学知识,并充分发挥书法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德育、美育功能,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

(二)增加学生的文化广度和深度

教师在进行书法教育时可以引导学生接触书法美学、书论等,使学生逐步建立起正确的审美标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同时,书法教学和语文教学相辅相成,二者可以通过教学过程中的相互渗透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中小学生在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同时能够领会书法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能够运用书法将生活的实际体验恰当地表现出来。从这一角度看,书法教育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文化的深度和广度。

(三)增强学生学习的辩证思维

每个汉字都有不同的写法和不同的含义。形式上,书法表现的是“一笔一划,一横一竖”,深入来看,书法艺术体现的是精神哲学。汉字的线条折射出艺术家的创造方式和心灵追求。人们常说:思维是辩证法的统一。在书法教学中进行书法的文化教育工作,其潜在的辩证思想将影响学生的学习思维,提升他们的文化水平和思维能力。

(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中小学在学习书法时,不必太刻意追求文本知识。汉字虽然从形象上区分,但确有其丰富的想象力,不必统一写法和形式。例如:颜真卿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慨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他的代表作《瘗鹤铭》出入笔法笔意,纡徐蕴藉,传达出古朴高浑之风流,雍容秀拔之气骨。中小学书法教育应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形象思维,丰富他们的语文知识,提升、促进其他科目的学习,培养学生扎实的文化基础。

(五)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书法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枯燥的,教师需要采取完善的教学计划,灵活的教学方式和适宜的教学进度将其变得灵活。教师和学生可互为参考对象,相互评价,通过欣赏和被欣赏的角色转换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老师在批阅学生的书法作品时可褒贬共评,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校可以举办书法比赛,定期对好的书法作品进行展览和表彰,从而为学生提供不断进步的动力,增强学生对书法学习的愿望。

三、总结

综上所述,全文围绕了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文化价值展开论述。笔者认为书法教育需要广大教师切实地把这一事情提到日程上来,发挥教学的积极热情,将书法教育深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学校、老师、家长共同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环境的质量,优化学生的书法教育,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让书法教育的意义和价值真正得到实现。

书法教育论文例4

参赛作品应以传统美德18个德目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为核心展开艺术创作,通过直观、生动的艺术作品歌颂古今优秀人物的模范形象和道德精神,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繁荣校园文化,提高师生思想道德水平谱写新的篇章!

二、 参赛对象

全国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教育工作者、参研者,中小学校师生。

三、 参赛办法及要求

一律以学校为单位报名参赛。每个学校填写一份参赛登记表(电子文档)。

参赛作品不收原件,书法类、绘画类,上交jpeg文件,图片的分辨率不能低于300dpi。论文类上交word文件。每件作品的文件名一定要包括:作者姓名、单位、作品名称、类别。

参赛作品应围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18德目(孝敬父母、尊师敬长、团结友爱、立志勤学、自强不息、谦虚礼貌、诚实守信、严己宽人、崇荣知耻、见义勇为、整洁健身、求索创新、勤劳节俭、见利思义、敬业尽责、清正廉洁、爱国爱民、天下为公)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展开创作,要坚持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统一。凡属于传播、反映、表达、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书法、绘画、论文作品,无论是否参加过其他展览或评奖,均可参赛。

每位参赛者最多限报2件作品,种类不限。

各校参赛作品(含论文)的电子文件与参赛登记表(电子文件)必须同步、分别发送到组委会办公室邮箱:

。电子文件的主题一定要写明:某省某市某单位参赛作品(或参赛登记表)。

参赛作品必须是原创,如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一旦发现,评奖结果作废,法律后果自负。

各类参赛作品的具体要求如下:

1.书法作品:硬笔书法、软笔书法均可,书体不限。

硬笔书法作品规格建议为A3或A4纸大小,字数150―200字左右为宜,要求使用规范汉字,不得有错别字。

2.绘画作品:符合主题的中国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油画、剪纸均可。

3.论文: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之艺术表现为内容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均可。

四、 奖项设置

1. 参赛作品将按一定比例评出一、二、三等奖。并颁发获奖证书。

2.凡获得一等奖的学生作品,其指导教师获优秀指导教师奖(每人限得一个).

3.凡组织参赛得力的单位,获优秀组织奖荣誉证书,负责本项具体工作的校领导,获先进个人荣誉证书。

五、 时间安排

a) 2014年5月30日前将作品和参赛登记表的电子版发到组委会办公室信箱。

b) 6月10日终评工作结束。

c) 7月初上缴入选画册和的版面费用。

d) 8月末在大型期刊《吉林画报・新教育》上出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书法绘画作品集》及论文集。论文在中国期刊龙源网上全文收录。

e) 9月初,寄送画册和论文集,入选者每人赠送1册。

f). 10月中旬,在上海普陀区召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第24次年会,会上公布评奖结果,颁发获奖证书和荣誉证书,对获奖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

组织机构

主办:中国伦理学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专业委员会

承办:吉林省中小学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

上海普陀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会

组委会

主 任:栾传大(中国伦理学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专业委员会会长)

副主任:林 红(中国伦理学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广西教育学会副会长)

副主任:程 晗(中国伦理学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北京教育科学院博士)

副主任:陈明兆(吉林省中小学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会长、教授)

组委会办公室

书法教育论文例5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具有了相当的规模。它一方面要求注重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另一方面也提出了这些专门人才需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化,校园文化在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越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渗透到大学生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书法凝聚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在一步步走向成熟和完善的历史演进中,其独具魅力的审美价值颇受历代教育者的重视,是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审美教育范畴。学习书法,能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培育健全的人格、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健康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的发展,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功用和优势。

一、高职院校开展书法教育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随着教育体制的变革,高职教育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为社会培养了很多专业人才。高职院校除了进行专业技能的升级外,更需要的是使大学生在德育教育方面得到提高。书法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有不可或缺的地位。然而,高职院校因办学特色的限制,书法教育却长期得不到重视。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书法发展受到时展大环境的限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电脑、网络越来越成为国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对于年轻一代来说,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代替了传统的书信,不要说毛笔,即使是硬笔书写工具,也逐渐被手机按键和电脑键盘以及通讯设备所取代。书法失去了广泛的实用价值,成为了纯艺术,也失去了得到良好发展的社会环境。如今,作为最具中国传统特色的书法艺术,其教育的普及和质量状况,实在不容乐观。

2.高职院校教育对书法学科定位的认识模糊

书法属于视觉艺术,表现出人们对平正与奇侧、统一与变化、整齐与错落等种种美学形态的认识,并展现书者的情感心绪与品格修养。而书法是否是独立的艺术门类,至今仍是艺术界、文化界、学术界极为关注并经常引起争议的一个焦点问题。教育部的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目录和基础教育的学科设置中并未列出书法是单独的学科。再者,高职院校本身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的现象,由于书法学科定位不明确,所以对书法教育的态度往往也是可有可无,仅仅当做是学院文化建设的陪衬而已。

3.职业院校在书法教育上缺少系统的管理体制

职业院校在书法教育上缺少系统的管理体制,主要表现在:没有设立明确的书法教育管理机构,协调统一书法教学工作;大多数书法教学没有形成完善的教学体制和完整系统的教材和教学大纲;书法教学形式单一,缺少资金以及设施投入;高职院校书法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等等。

4.高职院校生源人文素质参差不齐,缺乏自觉接受书法教育的意识

多数学生以前学习科目范围狭隘,接受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又存在差异,普遍缺乏书法知识。他们在一起接受、重视技能型教育后,艺术修养难以得到提高。

二、书法教育在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的实用价值

我国的书法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人是十分重视书法教育的,除实用目的外,更重要的是把它当做提高修养品行的必修课程。清代的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说:“书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故以道德、事功、风节著者,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高职院校实现书法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一课,其实用价值更是素质教育不容忽视的。

1.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清代刘熙载《书概》说道:“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其中,“书如其人”一直得到艺术家和艺术教育者的广泛认可。宋代朱文长在《续书断》中评价颜真卿的书品和人品时也深有感慨地说:“其发于笔翰,则刚毅雄特,体严法备,如忠臣义士,正色立朝,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书法艺术是书写者心灵美和行为美的真实写照,并具有深刻的感染力和渗透力,是陶冶情操的重要艺术形式,是唤起学生进取精神的一种强有力的武器。在传统的书法教学中,施教者十分看重对受教者的品行教育,强调学书者要树立良好的品行修养。宋代姜夔《续书谱》在谈到如何得书法“风神”时云:“风神者,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三须笔纸佳,四须险劲,五须高明,六须润泽,七须向背得宜,八须时出新意。”将“人品高”放在得书法风神的八个要素之首,可见古人对人品的重视程度。

前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指出:“艺术不仅作用于学生的理智,而且影响到他的情感,因此,艺术有助于培养信念,……越是以情感为基础信念就越坚定。所以,艺术在道德教育中起着这么巨大的作用。”书法艺术教育就是以形式和内容双重之美,让学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把品德修行寓于教育之中。

2.有助于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

三国时钟繇云:“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其意思是说,书法作品中的笔迹之所以能成为艺术,具有审美价值,是因为能体现出人的美好情感。林语堂先生在《吾国吾民》中说:“只有在书法上,我们才能够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至”。书法提供给了中国人基本的美学。而形式美,是汉字书法最重要的审美特征,无论是哪一种书法形体,它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审美心理,无不构成了中华文化独特的“有意味的形式”。因此,书法教育也是一种审美教育。

在书法教育中,学生通过临摹学习、创作作品和欣赏高水平作品的锻炼,不断提高艺术修养,具备一定的艺术眼光、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这种经常性的良性循环,他们就逐步地对艺术或现实中的美与丑、雅与俗等作出正确的审美判断,从而培养全心全意热爱美、鄙视丑的高尚品质。书法作品中表现出的雄浑之美、秀逸之美、老辣之美、刚健之美、丰满圆润之美等丰富的审美属性,是打开美丽殿堂大门的钥匙。它在引导学生欣赏创造艺术美的同时,也创造了具有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学生。

3.有助于对学生勤于思考、领悟能力的培养

书法艺术教育,通过传授知识、训练技巧的过程,使学生眼、手、脑同时并用,进入积极的观察、分析、思考的状态。对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勤于思考等方面的能力都具有很大的好处。

清代周星莲《临池管见》云:“临摹既久,则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变通。”指出书法临摹要多悟、多思。同时他还指出:“余尝谓临摹不过学字中之字,多悟则字中有字,字外有字,全从虚处着精神。”书法学习不仅要思考书法本身,也要思考“字外之字”,而创作主体个人情感的表达就更离不开思考了。领悟力是学生对书法形式的内在规律与本质的更深入的洞察和感悟,是在学习过程中的触类旁通和认知的提高。只有领悟才能将所学化为己用。领悟力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总结的能力,故书法学习中领悟能力的提高对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观察发现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4.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学生在学习书法过程中,可以领悟和谐本质,促使他们懂得如何发掘周围美的事物,懂得与人和社会的和谐共处,懂得团队精神,懂得关爱身边有困难的同学,尽力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进而以健全的心智投入到有序的学习生活当中,促进学校的和谐稳定发展。此外,丰富多彩的书法文化活动不仅能弘扬民族精神,提高自身修养能力,而且更有助于校园文化的丰富发展。

三、对在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开展书法教育的思考

要彻底解决高职院校书法教育存在的问题,实现书法教育和高职文化的有机结合,提高书法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笔者认为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创造有利于书法教学的硬件设施

转变观念,加深对书法教育的认识,创造浓郁的氛围和条件,有计划、有目标地制定一系列教学措施,把书法教育纳入学校培养方案中。这要求高职院校不仅在制度和指导思想上确保书法教学的正常开展,还要创造条件来满足书法教学的物质环境需要。比如成立书法教研室,加强书法教学的质量管理;将书法课单独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公共必修课;各院系设立若干小的书法练习、创作室、展厅等,让学生有练习、交流、创作、展示的空间。

2.建设一支书法艺术素养高、责任心强、具备良好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

教师的素质和教学平台直接决定书法教学的水平和效果。鉴于目前专业书法教师短缺的情况,可以采用校际联合的办法。各高职院校书法师资力量各有所长,如果广泛联合,资源共享,则是做好书法教育切实有效的办法。高职院校之间可以尝试互派教师授课、互派学生选课等合作方式。

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书法教学可采取新的形式,如采用自学、自评的教学模式。亦可采用讲解要领、自行创作、分析习作的教学方法。重视作业的批改与总结,耐心指导,使学生不觉得单调枯燥,感受到学习的趣味。在教学实践中,学生认为练字太枯燥乏味,原因是多数学生看不到自己书写水平的提高。经实践,定期举办展览是解决这一问题行之有效的办法。学生通过展览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从而增强了信心,也提高了兴趣。

参考文献:

[1]韩盼山.书法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书法教育论文例6

汉字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载体,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也是传播文明信息的工具,而书法艺术是我国的国粹,蕴含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和深刻的民族精神,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热爱文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并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

1990年国家教育公布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写字的通知》,指出书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训练之一,搞好书法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都有着主要作用。

1.书法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随着电脑的普及,有些人误认为书法不重要了。因而没有必要花功夫去练字,不少青少年的字书写的乱七八糟没法阅读。其实书法除了实用性之外,还有艺术性的一面,其本身就是科学与艺术的一种完美结合。书法的过程是培养和提高审美意识的过程,审美欲望是人的基本欲望的升华,人的需求和欲望是审美的心理动因,在审美过程中主体的能动性,推敲和探索是鉴赏能力高低的重要表现。中国汉字是逅形文字,每个不同的字都有独特的“形”,要把字写得美观,除了了解汉字的一些基本构字规律外,观察能力至关重要、如笔画的长短、细块的大小、结构的疏密、形体的斜正和体势的收放等、书写前必须静观细察、把握机理、妥善安置、这个处置过程就是审美能力的提高过程、字写得端正、整洁美观,就会产生赏心悦目的效果。韩盼山教授在《书法基本教育》书中说:“书法艺术教育重要在教育,书法艺术本质则是一种媒介或手段,意在通过它使受教育者得到审美享受,提高审美境界,陶冶性惰,净化心灵”。

2.书法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书法是语文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之一。书法教育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中、识字、写字学国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书写不但有利于扎实地学好汉字,也有助于传播文化知识。

书法教育论文例7

中对“总论复分表”中与教育有关的“-4 教育与普及”的演变进行了比较分析?经过

不断修订的《中图法》之中等教育类目设置日趋成熟,随着社会的发展,能够及时增加反映

新科技和新主题的类目?

〔关键词〕《中图法》;中等教育

;类目演变;专类复分表;总论复分表

DOI:10.3969/j

.issn.1008-0821.2014.01.007

〔中图分类号〕G254.11;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4)01-0032-05

Analysis of Category Evolution o

f Secondary

Education in Chinese Library Classification

Li Yimei Wang Sai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Materials Science,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2410

00,China)

〔Abstract〕”BZ〗Chinese Library Classification is a large comprehensive taxonomy in curr

ent,which is widely used in China.A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 category evol

ution of“the G63 secondary education”in Chinese Library Classification from th

e first edition to the fifth edition were made at first.The changes of Special S

ubdivision Table were studied.After comparison and analyses of the evolution of

“-4 education and popularization”of General Compound Table,it can be concl

uded that the Secondary Education Category Settings in Chinese library classific

ation after these revision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applicable the categories of

new technology and new topics can be added timel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

ty.

〔Key words〕Chinese library

classification;the secondary education;category evolution;special subdivision ta

ble;general compound table

中等教育是指在初等教育基础上继续实施的中等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中等教育在整个

学校教育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实施中等教育的学校为各类中等学校,普通中学

为其中主要部分,担负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以及为国家建设培养劳动后备力量的双

重任务?中等专业学校担负着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培养中等专业技术人员的任务[1]

?而《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以下简称《中图法》)是我国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部大型综

合性分类法,不仅图书情报部门类分文献使用,而且在图书发行?各类数据库乃至互联网也

得到了应用?在《中图法》类目中,中等教育类目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能让读

者快速?准确地获取相关图书,依据《中图法》对中等教育图书文献资料进行系统?全面?

科学的分类是必要的?本文通过《中图法》从第一至第五版的不断修订来比较分析“中等教

育”类目的演变过程?

1 《中图法》及其中等教育类目

概述

《中图法》是以科学分类和知识分类为基础,并结合文献内容特点及其某些外表特征进行逻

辑划分和系统排列的类目表?《中图法》从1971年开始编制,1974年出版试用本,1975年第

一版,1980年第二版,1990年第三版,1999年第四版,2010年第五版?与《中国人民大学图

书馆图书分类法》?《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中国

档案分类法》等分类法相比,《中图法》更新及时,能反映新学科的发展?虽然《中图法》

编制较晚,但发展很快?目前,《中图法》是我国应用最为广泛的一部大型综合性分类法,

已成为当今我国图书馆?信息机构用来编目标引和检索的重要知识组织工具?经过四次修订

后的《中图法》第五版更具有实用性和时代特征,更能充分反映和体现信息组织?知识组织

?文献组织的工具性,更好地满足文献标引,信息?知识?文献检索的需求[2]?

《中图法》分为5个基本部类,22个基本大类?中等教育属于五大部类中的社会科学部类,2

2个基本大类中的“G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类,而G大类是狭义的,包括新闻?广播?

出版?图书?博物?档案等文化事业,以及科学研究事业和教育?体育,即一般所说的文教

事业,概括为一个类组?“G4 教育”类目下设有“G61/79 各级教育?各类教育”,各级教

育首先根据阶段分为“G61 学前教育?幼儿教育”?“G62 初等教育”?“G63 中等教育”

?“G64 高等教育”等,然后再根据具体阶段依研究范围分[1]?中等教育类目“

G63 中等教育”在各级教育阶段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 《中图法》第一版至第五版中

等教育类目演变

由于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新知识?新主题不断出现,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中图法

》不断修订,同时中等教育及相关类目也在不断变化?

2.1 第一至第五版之中等教育类目演变

自从1975年10月《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一版出版,历时35年,经历了4次改版,直到2

010年的第五版,中等教育的分类体系已成规模?中等教育类目变化见表1?

1990年,《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三版出版?和第二版相比,第三版在中等教育的教材

?教参的归类问题方面做了较大的改动[8]?为了增强细分度,增添了两个分别用

于教学法?教学参考书和教材?课本的专类复分表?

专类复分表的标记符号采用阿拉伯数字,自然科学各类的专类复分号前一律冠“0”,专类

复分表的两侧用竖线标记,以示醒目?《中图法》第三版至第五版中等教育类目之专类复分

表演变情况见表2?

3 《中图法》第一至第五版中等

教育类目演变分析

3.1 中等教育类目演变分析

通过表1中等教育类目演变情况可以看出,1975年第一版在教育总论之后采取了先按国家地

区分,再按各级各类教育列类的方式?但是,人们在使用《中图法》第一版的过程中已经发

现:把各级各类教育的“教学方法”?“教材”?“课本”等都归纳在国家之下有明显的不

合理之处,结果是把具有共性的反映各级各类教育特点的教学用书均按国家地区分割开来,

表现在不同国家出版的同一学科的中小学教学用书无法集中在一起,不便利用[9]

?因此,在修订第二版时,着重对“G4教育”的分类体系进行修订?

1980年出版了《中图法》第二版?从第二版中等教育的分类体系类目变化可以看出,《中图

法》第二版已经改变了第一版中“教育”大类先按国家分的体系?同时,在《中图法》第二

版的使用说明中已经指出:本类所属的各项文化工作的序列原则,除“G8体育”类按体育运

动项目编列外,一般均首先序列理论与方法,最后序列各国事业概况[10]?从而

可以看出,第二版的分类方法较第一版更为科学?

在对中等教育的图书进行分类时,主要参考 “G633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和“G634 教

材?课本”类目?《中图法》第二版使用说明中已指出:对这一范围的图书分类时应注意:

G633除收各科教学法著作外,还收各科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参考资料以及考试复

纲?复习资料和试题汇编等;G634除收教科书外,还收结合教学大纲所写的补充教材,关于

学生课外读物?自学丛书?各科习题?题解等,虽然与教育有关,但也属于科学的普及读物

宜入有关各学科?各科竞赛试题亦各入其类[10],但这一规定在分类时不易掌握

,容易使得相同学科性质的图书分入不同性质的类目中,而同属于中等教育类目的相关图书

分入各学科类目,不便于集中摆放,不利于读者查找?

1977年9月恢复高考,第二版在类目“633 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下增加了注释“高考

复纲,高考试题汇编入此”,这也正说明了《中图法》的修订与时俱进?

1990年,《中图法》第三版出版?为了增强细分度,在“G62 初等教育”类目下的“G623

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和“G624 教材?课本?学生参考书”类目增添了两个分别用于

教学法?教学参考书和教材?课本的专类复分表?而“G633 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依

据G623?G624下的专类复分表,而“G634 教材?课本?辅助教材”则仿分G633?

另外,第三版在“G633 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下添加了注释:“职业高中基础课教学

法?教学参考书亦入此”?“专业课教学法?教学参考书各入其类”?这样使得该类目更具

准确性和科学性,使得在给有关职业高中基础课教学法?教学参考书方面的图书进行分类时

,这些图书有更明确的位置?

1999年3月,《中图法》第四版出版?由于《中图法》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及其规范化的要

求,从第四版起,《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的全称改为《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称不变

?

与前三版相比,第四版停用“G5 世界各国教育事业”,并入与其含义等同的“G51 世界教

育事业”类;停用“G6 各级教育”与“G7 各类教育”类目,并入其上位类“G4 教育”?

2010年9月,《中图法》第五版正式出版?与第四版相比,第五版在中等教育类目下的类目

设置及专类复分表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增加了少量的复分标记,第五版使用手册指出:为增

强类目复分助记性?降低复分难度,对这些类下无直接复分仿分注释而通过指示性类目注释

出需复分的类目的类名后增加了复分标记[11]?通过以上类目可以看出:第五版

在各个学科类名右上角添加了圈码“⑨”,圈码“⑨”主要是指专类复分表?一般性问题或

仿分?这样就更突显了在类分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教材?课本?辅助教材时可以依照

专类复分表进行复分?说明《中图法》在中等教育类目的编制已经成熟,已经得到了大多数

人的认可?

3.2 专类复分表演变分析

从《中图法》第三版开始,在“G62 初等教育”类目下设立了两个专类复分表,这就较好地

解决了关于“教学参考书”的认识问题,从表2中可以看出“教学参考书”指的就是教师参

考书?教学辅导?指导读物?教师手册应入G623和G633,而学生用的学习资料,自学读物?

课外读物?习题?问题解答?考试试题与题解?学生手册入G624和G634[12]?与

第三版相比,《中图法》第四版的G623与G624下的专类复分表的某些类目进行了调整与归并

,使之一个用于教师用书的复分,另一个用于学生用书的复分,避免了两个复分表的交叉

[13],使分类人员在使用时不会产生分歧,从而更有利于读者查询相关图书,因而

,第五版的对G623和G624的两个专类复分表没有做任何修改?

由此,分类人员可以根据这两个专类复分表对中等教育的图书进行更详细,准确的归类?在

使用时应注意:专类复分表中的号码不能单独使用,必须要与主表中的有关类号结合使用,

应在主表的有关类号后先加“0”,再加专类复分表的号码?例如,《中学化学教材教法》

一书是针对中学化学老师编写的,并且是有关教学法方面的,因此,应入G633.8,如果再

细分的话,可按照专类复分表复分,所以,该书的分类号应该为:G633.802?

4 总论复分表中“-4 教育与

普及”的演变分析

《中图法》共有8个通用复分表,其中总论复分表列出了教育及普及的内容?主表中任何一

级类目均可使用它复分,复分时将有关号码加在主类号之后即可?

4.1 总论复分表中“-4 教育与普及”的演变

如果将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按学科分入有关各类时,可按照总论复分表下的“-4

教学与普及”类目进行复分?总论复分表编列出各学科门类均可遇到的共性区分内容,如理

论?方法?机构?教学?参考工具书等?复分号由标记符号短横“-”与数字组成?以下列

出了《中图法》从第一版到第五版总论复分表中“-4 教学与普及”的号码变化情况,

见表3?

表3 总论复分表中“-4 教育与普及”

4.2 总论复分表中“-4 教育与普及”演变分析

《中图法》复分表的修订一般仅局限于扩大类目外延?增加新类目?增加细分层次?增加注

释等,尽量保持某个复分子目号所表达的主题基本不变[13]?从《中图法》第一

至五版的总论复分表中“-4”变化表可以看出?

第一版和第二版总论复分表“-4”类名为“教学与普及”,类目及细分层次没有大的变

化?

1985年出版的第三版开始“-4”类名从“教学与普及”修改为“教育与普及”,类目主

题内容基本不变,只是教育比教学的概念范围有所扩大?除此之外,还增加了细分类目“

-40 教育组织?学校”,并将类名“生产实习”修改为“实习”,这种改变表明,教育教

学的实习范围有所扩大,不仅仅局限于生产实习?

1999年出版的第四版与第三版相比,在总论复分表类目“-41 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中

增加了“课程”,从而构成了新的类名,同时把类目“-42 教学方法?教学参考书”修

改为“-42 教学法?教学参考书”,“-44 习题?问题解答”修改为“-44 习

题?试题及题解”,“-45 实习”修改为“-45 教学实验?实习”,可以看出,随

着教育制度的改革,新课程改革的提出,对学生培养目标的变化,教育教学的要求更加具体

,也增加了教学实验的内容?

2010年出版的第五版与第四版相比,尽管G633中等教育类目内容变化不大,但是总论复分表

“-4”还是有一些变化的,类目“-43 教材” 修改为“-43 教材?课本”,

“-45 教学实验?实习”修改为“-45 教学实验?实习?实践”,同时增加类目“

-46 教学设备”和“-47 考核?评估?奖励”?从以上变化可以看出,增加了教育

教学的实践环节及教学设备的内容?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教育教学的培养目标更加明确,

教学内容更加具体?

总之,经过不断修改的《中图法》总论复分表中“-4 教育与普及”类目,紧跟教育教

学改革的时代步伐,与时俱进,更便于管理者类分及读者查询反映新科技?新主题的相关图书?

5 结 语

从1975年至今,《中图法》已经修订到了第五版?在《中图法》4次的修订过程中,中等教

育的类目也在发生着变化,整体来说《中图法》的修订比较及时,基本上保证了新颖性,适

应了社会的发展,也适应了知识的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教育技术?教学手段也会不

断地出现,中等教育类目的变化也会成为必然,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用户对分类法应用的需

要?

参考文献

[1]白国应.关于教育文献分类的研究[J].河北科技图苑,2002,15(

2):30-38,50.

[2]卜书庆.网络环境下《中图法》发展及第五版述要[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

37(3):92-99.

[3]《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编辑组.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M].北京:科学技术

文献出版社,1975.

[4]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编辑委员会.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M].第2版.北京:

书目文献出版社,1980.

[5]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编辑委员会.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M].第3版.北京:

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

[6]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编辑委员会.中国图书馆分类法[M].第4版.北京:北京图书

馆出版社,1999.

[7]国家图书馆《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编辑委员会.中国图书馆分类法[M].第5版.

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

[8]徐云先.《中图法》第三版关于“教材?教参”归类问题[J].楚雄师专学报,19

91,(2):78-83.

[9]刘大有.谈《中图法》的教学用书分类[J].图书馆学研究,1992,(3):40-45

,99.

[10]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编辑委员会.《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使用说明[M].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1.

[11]国家图书馆《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编辑委员会.《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

使用手册[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

[12]王文杰.教育类教材?教学参考书分类探讨[J].晋图学刊,1995,(1):39-

书法教育论文例8

八、基础教育阶段书法课程教学模式的生成

我们知道,基础教育阶段的许多课程如语文、数学等,研发得相对成熟,有丰富的课程理论,也有行之有效的课程教学模式。这些课程理论与教学模式,是根据每门课程的目标、性质、特点、内容及对象等课程要素,不断研究和生成的,体系完备,经过了长期的实践检验。书法课程则不然,书法艺术历史悠久,但书法课程的合法身份,刚刚取得,地位也不牢固,教育教学理论、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构建,还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如何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书法课程教学模式,的确是一个需要努力研究与探索的课题。

(一)教学模式的基本理论

1972年,美国国乔伊斯(B.Joyce)和韦尔(M.Weil)出版了《教学模式》一书,对教学模式这一课题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从此,人们开始关注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教学模式的界定多种多样,如:教学模式即教学程序,“是指具有独特风格的教学样式,是就教学的结构、阶段、程序而言的。”教学模式即教学方法,它是由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的不同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协调应用各种教学方法过程中形成的动态系统。”也有人认为教学模式是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的混合体,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与一定任务相联系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

随着研究的深入,一般认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理论的演绎或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而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上述概念涉及几个要点:第一,教学模式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教学结构,即教学模式已经是一种比较固定的教学范型;第二,教学模式形成的途径有两种,包括教学理论的演绎和教育教学实验的归纳与总结;第三,教学模式具有稳定性与可变性,一经形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随着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教学模式本身也在不断变革、修正和完善。

为了认识教学模式的本质和规律,必须深入到教学模式的内部,了解它的组织结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一般来讲,教学模式主要包含五大基本构成要素:一是理论基础,教学模式是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比如,程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传授――接受模式是根据知识本位的教学思想。二是教学目标,任何教学模式都指向和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它在教学模式的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三是教学程序,每一种模式都有其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它规定了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各步骤应当完成的任务。四是运用策略,是指能使教学模式发挥效力的各种条件因素,如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学时间等等。五是教学评价,即教学活动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体系。

目前,国外有许多著名的教学模式为我们熟知,如夸美纽斯的教学模式、赫尔巴特的教学模式、杜威的教学模式等。国内对教学模式研究的成果颇丰,比较有名的有学导类教学模式、目标类教学模式、创造类教学模式、情景类教学模式、技能类教学模式等等;目前流行的还有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模式、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毋庸置疑,书法课程的教学模式是书法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每个书法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只不过是否基于书法课程的性质、特点、目标等相关理论,是否结合教学对象的生理心理特征、是否利用自身教学能力与专业水平的优势,来科学合理的生成、选择、运用得心应手的教学模式。

(二)古代传统的书法课程教学模式

有些人怀疑,古代究竟有没有比较正规的书法课程,当然更质疑有没有所谓的书法课程教学模式。然而,书法得以传承,绵延不绝,名家辈出,名作纷呈,几千年繁荣不衰,我以为非有独特之教育教学不可。古代有专门学习书法的学校,如弘文馆这样的学书之处,其书法课程教学自然体系完备,有传统的教学模式,亦顺理成章。只不过,学书者多为贵族子弟,寻常百姓所能学者甚少,不如当今普及而已。

古代私学十分发达。自西周以来,重视教育逐渐成为诸侯列国政府的传统,私学机构日趋健全,以文字为载体的思想文化传播,日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秦代既禁止私学,又不设官学,但唯独对童蒙教育相当重视,在“书同文”后用小篆字体编写了不少识字课本,如李斯的《仓颉》、赵高的《爰历》等,这些对儿童的书法教育起到极大的作用。汉代已基本形成童蒙教育,一般由经师大儒自设的“精舍”、“精庐”开门授徒,也有教授儿童的小学,称为“书馆”、“书舍”或“学舍”,教师称“书师”。汉代重视文字教育,有相应的制度,私学乃至家学逐渐发展,由此拓宽了书法教育的受众面,扩大了文字的使用范围,好书善书之人日多,为魏晋南北朝文字的快速演变、书法成为自觉的艺术奠定了基础。从唐代开始,书法教育是作为专门课程进行的。太宗李世民倡导以王羲之为“书圣”,“王字”为正宗,上行下效。民间多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的书写为范本。此等风气,至明清而不衰,从而形成了古代传统的书法课程教育教学体系,不仅有诸如欧、颜、柳、赵四大楷书为主的专门写字教材,而且有成熟、完备、严格的书法教学程式规范。

古代私学中的书法教育,“师承制”即以师徒传授的形式最为重要,也最能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这是中国书法教育中普遍存在、沿用的一种方式,几千年间从未间断过。杰出的书家大多经历过这种学习方式。如钟繇以刘德升为师,王羲之拜卫夫人为师,羊欣拜王献之为师。实践证明,汉字书写采用以师带徒,传授心法技巧,提高书写水平的效果是十分明显,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古代私学中的书法教育,尤以“家学制”的传授形式最为独特,充分体现出家族的书写传统和家庭的文化教育。陈寅恪先生认为:“公立学校之沦废,学术中心转移于家族,太学博士之世业变为家人父子之世业,所谓南北朝之家学者是也。”赵翼先生也指出:“古人习一业,则累世相传,数十百年不坠。盖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所谓世业也。工艺且然,况于学士大夫之术乎!”因此,家学世传是古代书法教育中一个典型的特征。汉字书写能成为书法艺术,书写能具有艺术的个性、风格和流派,家学世传贡献最大。

历代继承家学而名垂千秋的书家不计其数。东汉中后期如曹喜、杜操、班固、师宜官、罗晖、赵袭、张毡、刘德升、梁鹄等,皆各有擅长,为世所称,而崔瑗、崔父子,张艺、张昶兄弟,蔡邕、蔡琰父女,更是私相授受,一门相传。――如此风气,实为开启魏晋南北朝钟、卫、王、谢、郗、庾、崔、卢等世家大族的书写门风和世不替业的传统。之后,便有唐代欧阳询传其子欧阳通,虞世南传其甥陆柬之;有宋苏氏三代,米家父子;有明文氏家族;清代蒋衡、蒋骥、蒋和三代,何绍基、何绍业、何绍祺兄弟三人等等,翻开每位书法家的传世作品,均可见其家学渊源。

官学是古代书法教育教学另一种重要形式。西周继承了夏、商的学校教育制度,建立了典型的奴隶制时代官学制度,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六艺”为核心的教育体系。“书”即识字与书写,列为“六艺”之一,表明汉字书写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两汉时期的文化教育制度在沿袭秦朝的基础上有了发展。汉代秦之后,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学校教育体系,中央官学包括太学、四姓小侯学和鸿都门学;地方官学即郡国学校,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乡曰庠,聚曰序,学校设经师一人,庠序设孝经师一人。如汉平帝在位时(公元前1年―公元5年),也曾征召爰礼等一百余人,叫他们在未央宫里面解说文字,并敕封爰礼为“小学元士”。东汉末年,灵帝设置的鸿都门学,实际上是一个进行书法教育、交流的场所。鸿都门学的教学中就有专门书法教育的内容,当时流行的《熹平石经》,从内容上讲是一本标准经书,而实际上是一部政府倡导的汉字书法标准字帖。

隋朝官学中的高等学校已设立了书法专业,并配备有相应的书法教师。据《隋书》载:“国子寺祭酒(一人),属官有主簿、录事(各一人),统国子、太学、四门、书算学,各置博士(国子、太学、四门各五人,书、算各二人)。助教(国子、太学、四门各五人,书、算各二人)、学生(国子一百四十人,太学、四门各三百六十人,书四十人,算八十人)等员。”唐代则延续并发展了隋朝的做法。唐代的官学非常发达,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郡县都设有学校,国子监中设有专门的书法教育机构。“凡学六,皆隶于国子监:国子学,……书学,生三十人,算学,生三十人,以八品以下子及庶人之通其学者为之。”唐朝的官学体制中,书法是一门必修课程,有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和严格的考试制度,有专门的书法教师,并给予一定的职位。中央一级有“侍书学士”,如褚遂良、柳公权等均为侍书出身;国子监设书学博士、助教,“书学博士二人,从九品下;助教一人。掌教八品以下及庶人子为生者。石经、说文、字林为颛业,兼习余书。”又如内廷习艺馆设博士,地方学校则设助教。

北宋在国子监也设书学,配备书博士一名。宋徽宗精通书画,其时设立书艺所,以备专门研究书画。“大观四年,以算学生归之太史局,并书学生入翰林书艺局,画学生入翰林图画局,医学生入太医局。”

宋代的书法课程教学内容、模式,有文献记载较为清楚。宣和六年(1124)八月十四日,诏:“书艺置提举措置书艺所,生徒五百人为额。篆正法钟鼎,小篆法李斯,隶法钟繇、蔡邕,真法欧、虞、褚、薛,草法王羲之、颜、柳、徐、李。有兼经义举人及贵游子弟,又分士流、杂流为二,以尚书主客员外郎杜从古、大宗正丞徐竞、编修《汴都志》米友仁并为措置管勾官。”又,政和四年十二月四日,大司成刘嗣明等言:“近降小学条制,小学生八岁,能诵一大经,日书字二百,补小学内舍下等;诵二经,一大一小,书字三百,补小学内舍上等。十岁,加一大经,字一百,补小学上舍下等。十二岁以上,又加一大经,字二百,补上舍上等。”

元代程端礼在《读书分年日程》记录书法课程教学十分详尽,影写、看帖、读书、考字、执笔、抄书等内容、数量、规格、环节清清楚楚,呈现出清晰、完整的书法课程教学模式。“小学习写字,必于四日,以一日令影写智永《千文》楷字,如童稚初写者,先以子昂所展《千文》大字为格影,写一遍过,却用智永。如钱真字影写,每字本一纸影,写十纸止,令影写,不得惜纸。于空处,令自写以致走样,宁令翻纸,以空处再影写,如此影写《千文》足后,歇,读书。一二月以全日之力通影写一千五百字,添至二千、三千、四千字,以全日力如此写一二月乃止,必如此写,方能他日写多运笔如飞,永不走样。又使自看写一遍。其所以用《千文》、用智永楷字,皆有深意,此不暇论,待他年有余力,自为充广可也。盖儒者,别项工夫多,故习字止如此。用笔之法,双钩悬腕,让左侧右,虚掌实指,意前笔后,此口诀也。欲考字,看《说文》、《字林》、《六书略》、《切韵指掌图》、《正始音》、《韵会》等书,以求音义、偏傍、点画、六书之正,每考三五字或十数字,择切用之字先考,凡抄书之字偏傍,须依《说文》翻楷之体,骨肉间架气象,用智永,非写诗帖,不得全用智永也。”

明清时期的国子监,类似于唐朝的崇文馆,有专门为贵族子弟开设的学校,地方上亦有府、州、县学等,虽以“四书”、“五经”为主,但由于书法水平也直接影响科考结果,故书法教育是比较严格的。清代后期,学校教育内容有所改革,增加了西方传来的自然科学、科技发明等。同时,新的书写工具如钢笔等进入国门,由于便捷等原因,渐渐为国人所接受,但毛笔书法仍是小学一门重要的课程。

可以说,在整个书法史中,书法课程教育的事实是基本存在的。私学、官学都有体系完备的书法课程教育;其中“师承制”和“家学制”则是极为重要的课程教学模式,这一课题值得我们进行专门深入的研究,并且一定会对现代书法课程教育教学模式的生成,起到十分重大借鉴意义。

(三)现代书法课程教学模式的生成

教学模式的生成即教学模式的建构或形成。教学模式的生成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教学模式的来源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本国自己构建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教育长期历史发展和教育改革过程中形成的教学模式;二是引进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翻译以及国外学者的讲学等方式直接从国外引进的模式;三是国外教学模式的本土化。教学模式的生成,有两个主要途径,即演绎式和归纳式。演绎式是指从一种科学教学理论的假设出发,推演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然后用严密的实验验证其科学性和有效性,它的起点是科学的理论假设,形成的思维方式是演绎法,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把有关基础理论研究的成果直接转化为相应的教学模式;另一种是在有关经验材料的基础上直接设计和组织相应的教学模式。而归纳式则是在对教学实践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教学模式,它的起点是经验,形成的思维方式是归纳法。这种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但同时也带有浓厚的主观经验色彩,其科学性也有待于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加以检验。

1.教学模式生成要依据书法课程的目标与任务

书法课程的目标与任务具有特殊性,它被规定与语文教育相结合,既要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也要完成艺术教育的任务;既是文字教育,又是文化教育,也是技法教育。学生既需要从书学理论上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研究,更需要从书法实践、技巧方面进行强化训练;既要系统地学习和研究书法史论、文字等知识,又能熟练地掌握书写技巧和方法,手脑并用,能书善悟;既具有较高的理解、分析和鉴赏能力,又具有较强的艺术创作和实践应用能力。这就要求书法课程教学模式必须采取特殊的办法,灵活多样,行之有效。

书法课程教学模式生成,有几种基本思路:取法上以研习古代名家的经典作品为主,注重传统、基础的学习;教法上应精讲多练,因材施教,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理论上用史论架构,看书读帖,重在分析、理解和记忆;实践上要强化技法,形神兼备,从临到创,循序渐进。因此,选择和运用教学模式,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一是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即读帖思考的能力,对古代优秀书法作品的用笔、结构、章法及风格气韵等,察之尚精,重在培养学生观察的主动性、敏锐性、持久性、深刻性;二是形神兼备的模仿能力,即动手实践的能力,所谓拟之贵似,重在培养学生模仿的准确性、持续性、成效性和综合性;三是融会贯通的感悟能力,即培养学生的艺术思考和觉悟能力,启发学生综合运用书法艺术语言,将文字、文学、文化内容和书法形式有机融合,发挥想象,为创造作充分的准备;四是创造能力,即在观察、模仿和感悟能力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出富于个性的书法艺术作品。

2.教学模式生成要符合书法课程的性质

课程性质不同,教学模式的生成也有所差异。自然学科的课程与社会学科的课程性质不同,知识架构的逻辑关系不同,研究方法和手段也不同,其教学模式的生成区别很大。

书法课程具有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三大性质。从文字、文化和人本来看,书法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征,这就要求书法课程教学模式的生成,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

书法课程的审美性,具有唤醒、塑造和整合人格的力量,它通过对人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通过建构人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书法课程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是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传承美的过程。由此,书法课程教学模式的生成,应有利于塑造“人”,让人类变得文雅和充满爱心。

书法课程的实践性在体现临摹实践、创作实践、欣赏实践,都离不开人的亲自参与和体验。没有实践,学生的能力不会发展,素质不会提高出。在实践中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并在实践中检验其正确性。因此,书法课程教学模式的生成,应该彰显书法学习、临摹、创作、欣赏的过程魅力。

理解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是书法课程的根本属性,可以科学选择和运用课程教学模式,实施书法课程有效教学。

3. 教学模式生成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习特点

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他们的学习过程都有一定的规律。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学习潜能、学习积极性直接制约与影响课程教学的效果与质量。如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儿童少年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正确认识与把握这一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并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选择有针对性的书法课程教学模式,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前提与基础。同时,学生的学习有其共性的一面,但学生的学习本质上是一种个体化的活动,每位学生的学习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因此,选择教学模式就要与之相适应。也就是说,有效的教学模式应该是个性化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模式从来就不存在。

4. 教学模式生成要发挥教师自身的优势

每个书法教师都有书法某一方面的学习专长,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教师之长,往往是学生所专。教师是选择和运用教学模式的主体,应发挥其中的主导作用。因此书法课程教学模式的生成,应考虑教师自身的条件,尤其是能发挥书法教师自身的优势能力。

5. 教学模式生成要借助现代科学技术

教学模式正在日益现代化。在当代教学模式的研究中,越来越重视引进现代科学技术的新理论、新成果。有些教学模式已经开始注意利用电脑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教学条件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创建现代化书法教学平台,充分利用可提供的教学条件来设计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设备和科技手段进行书法教学。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而生成的教学模式,往往可以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增强书法鉴赏能力,从而突破传统书法教学模式的局限,凸显现代书法教学的直观性与可视性,使书法教学易懂、易学。(未完待续)

――本文为2012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2JCWH11YB)和绍兴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绍兴文理学院兰亭书法艺术学院、兰亭书法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

参考文献:

[1]刁维国 《教学过程的模式》 教育探索[J] 1989(2)

[2]白成华 《试论教学模式》 教学丛刊[J] 1989(3)

[3]甄德山 《教学模式及其管理浅议》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J] 1984(4)

[4]王本陆等 《课程与教学论》 [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7(176)

[5]陈寅恪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54

[6](清)赵翼 《廿二史札记》 [M] 卷五“累世经学”条 北京 中华书局 1984

[7](唐)魏徵等 《隋书》 [M] 卷二十八 北京 中华书局 1973

[8](宋)欧阳修 宋 祁 《新唐书》[M] 卷四十四 北京 中华书局 1975

[9](后晋)刘等 《旧唐书》 [M] 卷四十四 北京 中华书局 1975

[10](元)脱脱等 《宋史》 [M] 卷一百五十七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书法教育论文例9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我国结束,迎来科学的春天,走上改革开放道路并取得辉煌成就的二十年。其间,随着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学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图书馆学教育也在这一阶段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1宏观性教育结构体系形成

1.1全日制专业教育呈分布广、多层次格局。1978年以前,我国图书馆学教育专业仅有北大图书馆学系和武大图书馆学系两个办学点,1978年恢复高校统一招生后,图书馆学办学点迅速增加,并很快步入图书情报一体化,全国各省市55所普通高校的大专、本科图书馆学系大部分更名为图书情报学院、系或文献信息管理、文献情报科学院、系。据有关资料统计,截止八十年代后期,我国全日制图书情报学专业共有本科教学点37个、大专点18个、中专点23个。从四类不同的管理体制结构看,其中分别隶属国家教委(教育部)的教育点有25个;中央部、委、院的教育点12个;省、市教委(教育厅、局)31个;省、市文化厅、局的教育点10个。另外,在台湾地区则有台湾大学、师范大学、辅仁大学、淡江大学、世界新闻学院等共5个系开设了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

1978年,中央做出恢复研究生教育的决定,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和南京大学图书馆率先招收了建国后首届“目录学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其后,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校相继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1月,国家正式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同年11月,北大和武大最早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建立了图书馆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七次学位授权审核,至90年代末,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教育,已有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3个图书馆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点;同时在北京大学(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联办)、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联办)设立情报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点;还有在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系、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南开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系、南京大学文献情报科学系等单位设立的13个图书馆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情报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南京大学文献情报系还招收双学位学生。据统计,自1981至1998年的十八年内,我国已培养出图书馆学情报学硕士生1,465名、博士生43名,他们大都成为业内骨干力量或学科带头人。

1.2成人在职业余教育发展迅速,形式多样,效果显著。我国图书馆学成人教育从80年代初如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起来,80年代中期达到高潮,90年代进入稳步发展时期。据统计,全国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成人教育点共50个,其中分别隶属国家教委(教育部)的教育点有15个;中央部、委、院的教育点9个;省、市教委(教育厅、局)的教育点17个;省、市文化厅、局的教育点9个。

图书馆学成人教育的形式有:进修班、训练班、研讨班、专业证书班、研究生班、函授教育、职工业余大学、夜大学、广播电视大学、成人自学考试。这些不同方式均是对正规图书馆学教育的有力补充。

图书馆学函授教育分为高等函授教育和中等函授教育两种,这是对图书馆在职干部进行不同层次和多种规格学历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高等函授教育的学制有大学三年制专科和再续修二年毕业的五年制本科。学员在修完各种规定课程,经考试合格后可取得大专或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成绩优秀者可授予学士学位,全国共有三十多所大学开设了这样的函授班。与此类同,中等函授教育是培养图书馆在职人员中等专业水平的一种教育形式,学习期限一般是二至三年。学习期满经过考试合格者可获得图书馆学中专毕业证书。如山西、辽宁、吉林、浙江、四川、山东等省都兴办了图书馆业务函授学校,为本省各级图书馆和情报部门培养了大批初级专门人才。

图书馆职工业余大学和夜大学是国家承认大专学历的图书馆学职业教育学校,学制一般为三年,学员可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如北京图书馆职工业余大学、北京大学图书情报系夜大学、黑龙江大学图书情报学系夜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夜大学图书馆学专修科等三十余所学校。南师大图书馆学专修科自1981年成立以来,十余年间为社会培养了860名大专层次的图书情报专业人员。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设的图书馆学专业,更是一种量大面广开放式的教育形式,方法是经全国统一考试录取,学习三年,考试合格后发毕业证书,该专业首届就招生2万人。图书馆学专业自学考试主要依靠自学,按正规高校课程标准考试,考生报考的每一门课程,成绩达到相应学历单科知识水平者,发给单科合格证书,累积单科合格证书达到规定的本科要求时,发给本科毕业证书。1985年湖南省率先开办该形式教育,全国各省也随之相继开办。

专业证书班的功能有二:一是帮助不具备规定学历的工作人员申请职称;二是使非图书馆专业人员能较快适应和胜任本职工作。如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自1993年以来,与有关部门合作,连年举办全省中小学图书馆学专业证书班,已有千余名学员结业。

2教材建设与理论研究相辅相成

2.1教材建设系统配套。从建国后至结束的近三十年内,我国公开出版的图书馆学专业教材寥寥无几。自1978年国家教育部在武汉召开全国高等教育学校文科教学工作座谈会后,图书情报专业列入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选计划(1985~1990年)的有60多种。另有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和全国各高等院校自编的教材和教学资料。这些教材和教学资料有着较鲜明的特点:首先,教材在学科方面齐全并形成系列,有图书馆学系列、情报学系列、文献学系列、图书情报自动化系列等。其次,教材编写层次分明,教材品种配套齐备。既编写了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教材,也出版了电大、自学考试用的系列教材。大部分课程编出了教科书、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及教学大纲等配套品种。第三,教材形式多种多样,不仅有教育部的选编教材,也有非选编教材;有翻译国外的教材,还有声像教材。总而言之,随着教材数量的增加,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如《图书馆学基础》、《目录学概论》、《中文工具书使用法》、《科技文献检索》等被评为1988年国家教委优秀教材。

2.2理论研究成果显著。据笔者统计,民国时期我国正式发表的图书馆方面的文章约有一千篇左右,其中有关图书馆学教育的文章约10篇左右,且多在30年表。建国后,从1950~1959年间全国共发表图书馆学教育文章24篇,内容虽涉及教学法、教材与课程设置诸方面,但学术水平含量不高,多为工作总结和体会,同时还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个时代浓厚的政治色彩,如批判图书馆学教育中的资产阶级思想、教学内容要与政治运动相结合等。及至前,图书馆学教育理论研究仍以工作总结为主,并无质量上的提高。时期,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基本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状态,其原因不言而喻。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研究开始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仅1978~1979年一年间就8篇,数量虽不算多,但内容涉及比较广泛,其中有四篇是介绍国外图书馆学教育的,可看出已不再是建国初期十七年的那种经验总结式或机构简介式的文章,而是在方式方法上开始着眼从理论上探讨或引进国内外图书馆学教育理论,并注意介绍一些对于国内图书馆界来说还很陌生的国外图书馆情报学教育的情况。进入80年代,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研究出现了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繁荣局面。如1980年一年发表的论文就高达30篇,相当于1950~1977年27年间所总数的80%,内容方面也更加全面。80年代的论文不仅数量增多,质量也有了大幅提高。如桑健的“国内外图书馆学教育述评”;黄宗高、张琪玉合写的“图书馆教育的回顾与展望”;李纪有的“国内图书馆学教育简论”等文章均为最高水准的学术性论文,从理论的高度并结合实际对我国的图书馆学教育进行总结与反思,回顾与展望,无疑对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的理论探讨与工作实践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启示和提高作用。应该说,八、九十年代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研究从总体上看处于蓬勃发展的良好状况,但不足之处也较为显见,主要是研究集中在宏观层面上,而对于教学法、教材、课程设置等微观方面重视不够。其原因是:①宏观研究群体包括了教学人员和广大馆员,而微观研究则需要有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才能进行,前者人数远远超过后者。②对教学质量重视不够,热衷于表面上泛泛地、粗线条地谈论图书馆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却没有真正从实践出发。③专业教师素质偏低,有较强能力从事教学研究的教师人数太少。3网络环境下发生的深刻变化

进入90年代,在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热潮中,图书馆学教育的生存发展空间亦随之发生变化。1994年以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互联网并实现了国际联网和国内互联,如中国科技网已实现了百所联网;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已覆盖了31个省市;中国金桥信息网已在24个省市建成了70多个站点;中国教育科研网到1997年9月已有我国大陆70个城市270多个接入网络。大势所趋之下,以往传统的文献信息机构——图书馆、情报所、档案馆等部门,均以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实现其信息化来替代以手工为主的服务方式。在这种新的电子信息网络与图书馆自动化发展环境之下,图书馆的作用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即继续完成保存文化、传播知识的使命;提供网络利用的场所和网络利用的指导与培训;担当信息转接中心,为网络文献编目标引;自建数据库,信息重组和电子出版;设计信息系统;参与网络协议、标准的制定。为此,进入90年代中后期的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界已认识到:必须根据这些变化,把图书馆作用的新变化补充进教材,把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列入课程体系。

420年图书馆学教育历程的启示与思考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正值我国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期,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市场经济发展带来人才竞争机制的形成,是这一时期社会的两大特点。应该说,图书馆学教育顺应历史潮流在这二十年里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给人们留下诸多经验、教训、启示与思考。例如,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是不是单凭增加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技术课程和经济学、管理学等课程,并将其列入核心课程,就算是在教育改革中取得成功?它如何在人才市场中占有相应的份额?它凭什么在专业教育中立足并给予受教育者什么样的信息结构?对此:学术界比较趋向一致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4.1注重学科建设,促进学术水平与教育质量的同步提高。学科建设集中反映了图书馆学教育的水平和层次,其成效主要体现在科学研究的成果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上,唯此才能谈得上跻身于世界一流的图书馆学教育行列,而其中重要的一环是必须抓好学位点建设。学位点既是学科建设的产物,又是推动学科发展的主要动力。搞好学位授权点的建设,可获得一举两得的效果,即培养高水平人才和产出高水平成果。高水平的学位点能承担重大的科研课题,研究生正是在科学前沿探索和在参加科研课题的活动中得到培养和增长才干的。因而搞好学位授权点的工作和学科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至90年代末,我国图书馆学已有3个博士学位点和1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布局基本合理。因而图书馆学教育不应当追求外延和规模的扩大、也不应当把注意力放在争取上博士点和硕士点方面,而应当将教育思路从根本上转到注重学科建设、重视提高质量、走内涵发展的轨道上来。

4.2加强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90年代末,学术界在图书馆学教育方面形成一个普遍共识是,专业教育应当顺应时代潮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重点、管理知识为衬托、广博的科学文化与语言工具为基础、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图书馆业务知识为核心、专科领域图书馆为发展方向,从而努力办出其专业上的特色。专业教育核心课程可视为培养专业人才必备的核心学科层次的知识智能,即所谓培养人才必备的信息结构。核心课程是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立足之本,也即专业教育学科定位的根本所在,它们构成专业主修课的主干课程,应是其他专业教育无法开设的课程。在经国家教委(教育部)批准确立的12门核心课程中,其内容应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和社会需求的发展而发展。比如,《图书馆学概论》应添加进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图书馆的内容;《目录学》可考虑写进网络信息的目录控制内容;《文献编目》则应淡化手工操作内容,强化计算机编目原理、方法和技术内容;设置连续出版物和机读文档编目为课程重点,并增加网络信息编目内容,突出“规范档”、元数据的原理编制及使用方法等等。

4.3努力提高师资水平,这是确保图书馆学教育质量的根源。正如我国科学界老前辈钱伟长先生所说:“大学教育的过程,就是要把一个需要教师帮助才能获得知识的人,培养成在他毕业后,不需要老师也能独立获得知识。有了这样的能力,将来干什么,他就能学什么,才有可能避免知识老化问题。”具体而言,一个图书馆学教育专业的教师,如果他不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改革教学技能方法,不注意运用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研究性学习与教学法等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把创造学原理方法融入课程教学之中,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话,学生是不能从他那里得到帮助的。因此,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素质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培养质量。据统计,在二十年来图书馆学教育领域的核心作者中,发表文章超过三篇的仅有16位作者,他们共发表73篇论文,占图书馆学教育387篇论文的18.86%。若按文献分布定律来分析,核心作者的成果应占该领域成果总和的50%,这说明研究力量相对薄弱。再从这16位作者的本职工作来分析,其中从事图书馆学情报学教学工作的约占79%,这说明他们不仅是图书馆学教育的实践者,也是理论研究者和学科带头人,而且集中在北大、武大、华中师大等图书情报教学单位。另外,从整体上看,虽有近三百人的理论研究队伍,但研究的范围不够全面,特别是在教材建设、课程设置及如何适应社会需求方面不够广泛深入,这也是影响图书馆学教育健康发展的一个不利因素。

参考文献:

1李嘉琳.建国以来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理论与实践述评.图书馆,1992(5)

书法教育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4003501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瑰宝中的一朵奇葩。练习书法不仅可以怡情养性、培德修身,而且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中小学阶段书法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新形势要求中小学语文教师具备书法修养

教育部《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出台和落实,必将对提高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产生深刻影响。但缺乏能胜任书法教学工作的师资也成了制约书法教育的瓶颈。

谁来担任中小学书法教育的任务呢?虽然校外书法教育机构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相对于数量庞大的校内学生而言,这点作用可谓杯水车薪。学校外聘书法教师,效果难尽如人意。语文教师应成为书法教育的主力军,因为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书法是语文课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而且对书法教学提出了总体的和分学段的目标和要求。提高语文教师的书法修养迫在眉睫。

二、中小学语文教师提高书法修养的方法

1.要勤练“三笔字”(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并向书法家、书法教师、书法爱好者请教

写好“三笔字”是合格语文教师的必备素养。提倡教师每天至少练字20分钟,把“三笔字”练好。练字要根植传统,取法乎上。练习之初会进步比较快,过一段时间之后,会进入迷茫期,如果这时候能有水平比自己高的教师进行指点,定会进步很快,要虚心接受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认真揣摩他们的笔法、章法、布白、钤印等。名师的指点,可以帮助自己发现缺点和不足,也可以指出优点和成功之处,天长日久,自己的书法创作水平也会与日俱增。古今书法名家莫不是踏遍千山万水去寻访名师,虚心求教的。今天便捷的通讯方式让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与天南海北的名师交流。通过网络,加入QQ群或微信群向有名的书法家和名师请教便是一种好方法。

2.要学习一点书法理论知识和书法史知识

教师要通过读书了解书法理论知识和书法史知识,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知识底蕴。古今书家,他们不仅长于创作实践,也精通理论研究,并有书法论著传世,对后人的学习和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看一些书法理论文章,例如刘熙载的《艺概》、孙过庭的《书谱》、当代何满宗的《中国钢笔书法概论》等,对提高书写水平和审美意识大有裨益。还可以订阅一些书法类专业报刊,如《书法报》《青少年书法》等。有了书法理论的指导,习字就有了源头活水,水平提高便水到渠成。

学习中国书法史,可以读一读《中国书法史》或大学的相关书法教材,以提高书法鉴赏能力,了解中国文化,开阔视野。

3.要学一点书法教学法

开展书法教学既要从大处着眼,从书法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建设、教材编写、场地设备、书法教学实施、书法社团组建、组织和策划小型书法展赛等方面把握书法教学,又要从小处着手,从软硬笔笔画教案、偏旁部首教案、结构教案、书法作品通篇布局教案等方面考虑,更要用心设计课中活动的细节,让书法教学充满活力与生机。在书法教学中要把握学生心理,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要利用多媒体设备,增加课堂趣味性和容量;要科学客观地对学生学习书法的状况进行评价,促进学生书写水平的提高。

4.要写一点书法教学经验总结和教学反思

语文教师真正着手书法教W后,应订阅一些书法类专业报刊,如《七彩语文》(写字与书法)《语文报》(书法版)《书法报》《青少年书法报》都是不错的选择。教师要多动笔,善于总结经验并进行教学反思,把书法教学中点滴成功的做法记录下来,日积月累,便可积沙成塔,学生的进步会不断激发教师思维的火花,让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积累到一定程度,教师的经验和反思甚至可以在报刊上发表。在课后及时写教学反思,是弥补课堂教学不足的有效方法之一。长期坚持写书法课教学反思,对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其益处不言而喻。

书法教育论文例11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书法教育对中小学生进行书写基本技能的培养和书法艺术欣赏,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开展书法教育,上级有要求。2011年8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中,要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开展书法教育,其中三至六年级的语文课程中,每周安排一课时的书法课。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艺术等课程中,要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书法教育。普通高中在语文等相应课程中设置与书法有关的选修课程。中小学校还可在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开展书法教育。”这是继1998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写字教学指导纲要》、2002年《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之后,教育部再一次对书法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意见》要求书法教育基础较好的地区和有条件开设书法课的地区在2011年秋季开设书法课,这标志着中小学“书法进课堂”全面启动。

开展书法教育,实际有需要。“书法进课堂”先要“书法教师进校园”。书法虽然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但书法教育在中小学已经中断了几十年。当前一些学校有教材无人教,有课时被挤占,写字课有名无实,一些想学书法的学生只得花钱参加校外辅导班。许多教师、家长和书法家对淡化书法教育、书写水平整体滑坡的现象忧心忡忡。现在的年轻教师都是伴随着电脑长大的,懂书法的老师少之又少,懂篆刻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师资不足是对当前“书法进课堂”的最大制约。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娄底市教育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中小学写字和书法教育的通知》(娄教发〔2012〕14号),要求全市中小学从2012年秋季开始开展书法教育,并组织了全市书法骨干教师培训。

二、周密深入调研是培训取得成功的基本前提

教师的实际需求,是我们培训的目标。2012年3月份,娄底市教育局办公室、基础教育科、教师工作科和市师资培训中心对全市42所高中、223初中和421所小学进行了摸底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全市中小学校书法课开设情况和娄底市书法教师需求情况。通过调研发现,我市中小学书法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一是重视不够,开课不足。许多学校不重视书法教育,223所初中和421所小学中开设书法课不到50%,且经常被占用;42所高中学校无一开设书法课。二是目的不明,内容不清。一些学校尽管开设了书法课,但是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内容模糊,教师不知道“教什么”和“怎么教”。三是师资欠缺,素质欠佳。许多学校专业人才缺乏,由于没有专业老师,书法课由语文、美术等学科老师来顶替,书法课被挪用、边缘化的现象相当严重;许多教师自己的汉字书写也不怎么规范。2012年6月,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娄底市教育局先后下发了娄教发〔2012〕14号和《关于组织全市中小学书法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工作的通知》(娄教通〔2012〕79号)两个文件,保证培训项目如期实施。

三、领导高度重视是培训有效开展的关键环节

娄底市教育局成立了以党组书记封旺洲任组长的娄底市中小学书法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市师资培训中心。具体工作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北京瀚杰文化发展中心共同承担。时任分管教育的副市长鄢福初对这次培训工作多次提出明确要求,亲临培训学校,看望学员,并做重要报告。2012年8月20日,分管教育的市政府副秘书长亲自主持了第一期的开班典礼。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封旺洲、局长刘道阳高度重视这次培训工作,多次召集会议研究具体工作,解决具体问题,在局里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想方设法保证了培训经费的落实。分管师训工作的副局长黎吾松对整个培训工作的管理做了很有针对性的指示,保证了培训的顺利进行。各县市区教育局和进修学校非常重视,密切配合。要人给人,要钱出钱,为整个培训工作的圆满完成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同时还得到了娄底市书法学会、娄底市书协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全体教师排除各种困难,全心身投入,上好每一堂课。

四、精心科学组织是确保培训成效的重要抓手

⑴部门协作和谐。沟通协调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保障。“书法进校园”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市、县教育部门以及培训机构与中小学校的通力协作才能完成。在本次书法教师骨干培训中,市教育局办公室、教师科、人事科、基教科、市师资培训中心、北京瀚杰文化发展中心及各县市区教育局、培训机构充分合作,各司其责。教师、人事负责相关文件承办,基教负责书法教育的调研,办公室负责各部门关系协调,市师资培训中心负责学员报名、组织管理、结业证办理和培训经费结算,北京瀚杰文化发展中心负责教学资料编写、授课教师安排、书法用品选购与发放、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各县市区教育局、培训机构扎实做好宣传发动、学员报名、组织管理和上述相关经费的落实等工作,特别是对第二阶段集中培训的经费、人员、地点、食宿安排等工作,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

⑵课程设置完备。这次培训的目的是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使书法教师掌握书法教育规律,切实提高教师的书法技法水平。本次的课程设置是根据中小学书法课程设置来制定完成的,分书法教育理论、书法教育技能和汉字书写技法三个部分。开设的课程有:书法理论开设《中国书法简史》《古代书论选读》《书法杂识》《文字学常识》4门课程;书法技法开设《欧体楷书》《颜体楷书》《赵体楷书》《硬笔书法》《魏碑》《行书》《隶书》8门课程,书法教学开设《书法教育技能》《书法教学》2门课程。

⑶师资力量雄厚。理论课聘请北京著名高等院校书法专业教师或博士研究生主讲,技法课聘请每种书体有相当实力的书法家授课。主讲教师有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倪文东教授、西安工业大学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傅如明,贵州师范学院副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宋廷位,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周劲松、杨频等;技法课教师有傅如明、周劲松、罗华斌、贺子文、廖吉林、姜新初、贺向阳、李建人、曾庆勋、苏业超10位教师,他们都是中国书协会员,所教科目都有较深入的研究和探讨,都有一定程度的教学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能针对每位学员的实际情况作有效的指导。教学资源由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专家教授联合开发编写。

⑷培训模式富有特色。本次培训由娄底市中小学书法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北京瀚杰文化发展中心共同组织实施,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培训模式。

一是培训分阶段组织。培训工作分两年两个阶段进行,全市共有670名对书法有浓厚兴趣的在职教师参加了培训。第一阶段的集中培训于2012年8月分两期在娄底一中进行,每期5天,共10天;第二阶段的集中培训于2013年7月在各县市区的教学点进行,娄底市新化县和冷水江市两个教学点同时开课,涟源市和娄星区、市直、开发区教学点同时开课,双峰县教学点单独开课,每个教学点为期10天,共30天。第一阶段的培训过程现场全程录制,形成网络资源提供给各中小学教师配合教师基本功全员培训时使用。

二是注重理论与技法相结合。理论与技法相结合是本次培训的整体要求,考虑到学员们都是在职教师,培训都安排在暑假进行,采用集中培训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对学员的学习将严格考核发证,确保培训效果。从两个阶段的学员作业来看,大多数学员对书法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基本技能有了较大的提高,具有相当的理论修养。每个教学点在结业时都进行了教学观摩展览,每位学员将自己最好的作品展示交流,互相取长补短,为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着眼于形成良好的书法习惯。书法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以汉字为基础,建立在识字的基础上,日常书写会形成程式化的书写习惯,容易形成固定的模式,如果没有经过专门的审美体验,将难以分辨真正的书法之美,学员们有几十年的书写习惯,即使没有用毛笔写过书法,也会将自己的书写习惯带到书法中来,这为书法培训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因而,从艺术的角度来审视书法是很有必要的。本次培训在第一个阶段开设书法理论课,就是想让学员们更多地接触原汁原味的书法精品,积累一定的书法审美经验,能分析什么样的书法是好的,什么样的书法是不好的,先解决学员们的书法审美问题,之后再进行技法的操练。经过这两个阶段的教学互动,证明这样安排是合理的,学员们的欣赏水平和书法鉴赏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基本技法要领把握得都比较准确,有很多学员反映,通过这两年的学习,对书法艺术及中小学书法教育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⑸培训效果明显。这种大规模培训中小学书法教育骨干教师,在娄底市乃至湖南省都是首次,没有任何经验,只能集思广益,开拓性地开展工作。我们多次召开中小学从事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和本次培训的任课教师会议,反复听取各方意见,深入了解我市书法教育师资和各个学校的书法教育现状,针对相关问题多次调研、讨论,形成共识,再精心完成各科的教学实施方案,确保教学的最佳效果。学员系统地完成了相关书法理论知识的学习、书法技法的练习和书法教学的学习,掌握了各种书体的基本临摹技巧和创作方法,提高了各种书体的审美鉴赏能力,解决了在书法教学中“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通过信息反馈,从2013年秋季开始,全市95%以上的学校开设了书法课,所培训的书法骨干教师全部担任了书法专职或兼职教师。

五、健全工作机制是开展书法教育的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