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探究式教学研究

探究式教学研究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8-27 14:25:06

探究式教学研究

探究式教学研究例1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6-172-02

1引言

《信息与编码》是一门理论与应用关系十分密切的学科。首先它是一门十分严谨的理论学科,从它的概念定义到问题模型,再到定理与它的证明都是用严格的数学语言和逻辑推导完成;同时,它的应用性很强,从它的产生背景、发展与应用内容来看,都可以看到它与电子、通信、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并得到一系列的重要应用。尤其是与近代网络通信、数据加密与安全技术、多媒体技术密不可分。本文总结几年的教学实践体会,结合国内外相关教研成果,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信息与编码》课程教学,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索研究。

2互动式探究是符合《信息与编码》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的

信息论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美国数学家香农提出的。信息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信息论即香农早期的研究成果,它以编码理论为中心,主要研究信息系统模型、信息的度、信息容量、编码理论及噪声理论等。广义信息论又称信息科学,是以信息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信息及其运动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以信息科学方法论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扩展人的信息器官的功能。它把各种事物都看作是一个信息流动的系统,通过对信息流程的分析和处理,达到对事物复杂运动规律认识的一种科学方法。它的特点是撇开对象的具体运动形态,把它作为一个信息流通过程加以分析。

《信息与编码》课程教学,主要围绕信息的度量、有效处理和可靠传输等一些列问题来展开。而且目前在校大学生都是出生于八十年代末期,独生子女居多,这些学生在多元文化的熏陶下,有着不同的爱好和兴趣,勇于追求自身的个性。教学中能否与时俱进,开展个性化教学,是搞好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而对大四即将毕业的学生开设《信息与编码》课程,这是对他们所学专业知识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3课堂师生互动,是符合《信息与编码》课程教学特点和任务的

互动式教学法是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方向、自身的思维习惯、学习能力和学习对象等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围绕主要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有目的、不固定地对相关知识点引导学生讨论、探究,教师最后作总结 。其中案例教学和专题讨论 是互动式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两种教学方法。这两种教学方法能够引导学生以信息安全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方法为基础,围绕实际应用问题展开学习。

案例教学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模拟一定场景下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理论对问题展开分析和讨论 。在案例教学实践中,为使知识的新颖与激发学生的兴趣,应当注意在选取问题时利用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应用案例。例如,在讲解“信息可靠传输”这一问题时,可以向学生介绍密钥和消息传输的例子。

Alice和Bob可以在不需要密钥交换协议的前提下,进行消息的安全传输。

(1)Alice产生一随机会话密钥,并用加密:。

(2)Alice从数据库中得到Bob的公开密钥。

(3)Alice用Bob的公开密钥加密:。

(4)Alice将加密的消息和加密的会话密钥传送给Bob: 。

为了增加安全性,防止中间人攻击,Alice可对传输签名。

(5)Bob用他的私人密钥将Alice的会话密钥解密。

(6)Bob用会话密钥将Alice的消息解密。

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这个信息传输协议的安全性、传输过程存在的安全隐患。教学实践表明,通过类似的案例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理论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也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地围绕实际应用问题进行课堂学习。

在进行专题讨论 时,教师可以选取信息安全技术在管理中的一些重要应用问题,如“信息系统安全问题” 、“密钥管理技术” 、“数字签名技术” 、“信息安全协议”等,作为课程专题,教师提供相关信息和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由学生进行文献资料的查找和分析,完成对课程专题的分析和研究,最终提交研究报告或专题论文。教学实践证明,课程专题研究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查找资料和撰写研究报告不仅能够有效地掌握该课程专题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对实际应用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比较具体的解决方案。

4建立网络教学平台是加强师生互动探究的又一有益补充

通过互动式课堂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到《信息与编码》课程的绝大部分知识内容,但随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信息与编码》课程的教学时间由原来的72学时压缩为48学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把主要知识完整地传授给学生是有相当大困难的,更不利于互动式教学法的运用;后来虽然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多数情况下仍是 “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演播式”教学模式T。这种教学模式虽则能够讲授的内容增多了,但还是相对呆板,师生之间的缺乏必要的互动性,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因此,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校园网资源,建立《信息与编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U,通过网上就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必要的辅助教学手段。教师可以把多媒体课件、教学大纲、讲稿、知识点、重点难点、案例实例、专题资料等放在网上,供学生自主学习,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随时根据自己的情况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发展。网站还可以提供作业设置、答疑辅导、信息反馈和交流等功能,极大地方便师生之间的交流,掌握学生学习动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同时也有利于减轻教师的课业负担。

5结束语

互动式探究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完善。它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打破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更好地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规律,更多地面向全体学生,使教师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的“领路人”。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课题(169);徐州工程学院校科研项目(YGJ0961;YGJ0959).)

注释:

匠缟对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4,(31).

荒匣 新课程教学与多媒体的运用[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4)

跣廊曾一,文俊浩.《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9).

探究式教学研究例2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是进行高中生物教学的依据。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是倡导探究性学习。“《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生物学的探究性学习是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来实现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多种类型,探究实验是其中之一[2]。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才能有效的实施探究实验的教学?学生对探究实验的态度如何,能否在实验中真正有所收获?解决好这些问题,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体现新课程要求的关键所在。

1.探究实验的教学尝试

《标准》要求高中学生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初步学会:(1)客观地观察和描述生物现象;(2)通过观察或从现实生活中提出与生物学相关的、可以探究的问题;(3)分析问题,阐明与研究该问题相关的知识;(4)确认变量;(5)作出假设和预期;(6)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7)实施实验方案,收集证据;(8)利用数学方法处理、解释数据;(9)根据证据作出合理判断;(10)用准确的术语、图表介绍研究方法和结果,阐明观点;(11)听取他人的意见,利用证据和逻辑对自己的结论进行辩护及作必要的反思和修改。[3]笔者以“实验五 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为例,说明探究实验教学应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该实验教学共用三个课时。第一课时,在教室进行:酶的发现实验四酶的高效性。学生按照教材中的实验方法步骤进行实验,目的是学习做有关酶的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步骤。第二课时,在教室进行:酶的专一性和需要适宜的条件。学生也是按教材中的方法步骤进行。通过以上两个课时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用猪肝研磨液(含过氧化氢酶)、淀粉酶做实施的原理和方法步骤,为第三课时的探究实验做好了准备。第三课时,在实验室进行,课前学生分组,以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探究酶的特性的课题,设计实验方案,上课时,在实验室按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

2.结果及分析

在以上三个课时的教学中,大部分学生积极学习,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但是,也有部分学生不想做实验。总结起来,学生对实施探究实验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1)不知道如何选题。

笔者认为,一方面,是这些学生没有认真学;另一方面,发现问题,选择出需要研究的问题的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比较长时间的培养才行。

(2)学生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特别是缺乏做有关实验的技能,因而不知道如何设计实验方案,不知道实验原理是什么、用什么方法、用哪些仪器用具、设定哪些实验变量、先做哪一步、后做哪一步等等。

(3)由于现在的评价手段主要是考试,为了应付各科的考试,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用来收集资料,设计实验方案。所以,学生提出的困难之一就是没有时间。

(4)学校的实验室的设备还不够完善,特别是数量不足,不能满足分组进行探究实验的需要。

3.实施探究实验的教学方式

根据以上的实践和分析,笔者提出以下教学方式。

(1)用接受学习法,教给学生有关的生物学知识,具备进行探究实验的知识基础。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学生只有掌握一定量的生物学知识,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思考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

(2)在做探究实验前,首先组织学生做一些基本的实验,帮助他们掌握常用的实验技能,为探究实验的展开提供技能基础。例如:显微镜的使用(含低倍镜和高倍镜的使用);鉴定还原糖、脂肪、蛋白质和DNA等物质的方法步骤;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研钵、漏斗等常用仪器用具的使用方法等等。

(3)通过实例介绍选题的方法。

(4)通过实例介绍实验设计的一般方法步骤。包括观察、提出问题、假说、实验(含变量的确定、单一变量原则、控制与平衡控制、对照等)、结论。帮助学生认识如何进行实验设计,从而才能进行探究实验。

(5)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选定课题,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和进行实验。问题要通过观察才能发现。创设一定的情境,学生才能观察和思考并发现问题。有了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再适当引导,学生就可选定要研究的问题。这一步是整个探究实验的关键。然后学生就可运用已经掌握的设计实验的方法来设计探究实验的方法步骤。教师对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审阅,发现不恰当的地方,就向学生提出,并引导学生进行修改。最后,学生按照所设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6)引导和帮助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恰当的结论,并在班上交流。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

探究式教学研究例3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4-0075-02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对新型知识、科技和人才的渴求,使得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不断变革,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探究式教学应运而生。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培养高层次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而课堂教学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环节,更需要适应时代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的转变,使学生从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摄取知识的学习主体,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发掘学生的研究潜力,提升整体研究创新能力。

一、研究生“问题―探究”式教学的内涵

研究生“问题―探究”式教学是根据研究生知识体系的理论性和教育教学内容的广泛性及要求,在理论及实践课程中,由教师设定问题情境并结合教师的诱导和启发,以提出、探究和解决问题为整体思路,以研究生的群体特点、专业素养等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研究、实践运用理论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研究生教学模式[1]。 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供充分自由探究机会的同时,使学生主动学习并运用自己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自己的个性。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是公共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运用教育学、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的发展规律和研究教育发展中管理规律的科学,可授予教育学或管理学硕士学位。目前我国有63所高校设有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学位,主要设有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学、教育政策与法规等研究方向,在培养目标设定上,多偏重于培养理论研究人员。“问题―探究”式教学的应用,使得培养目标双元化,学生既能从事高校或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工作,又能从事教育行政部门的基层管理工作。

二、研究生“问题―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

(一)以学生为主体

研究生是成熟的个体,具有较宽广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是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的主体,在“问题―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的知识需求为主体,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新知识并培养创新能力,使他们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由此建立一个以研究生学习为起点和终点的新型教学模式。此外,还要注意因材施教、个别辅导,也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专业方向分成学习小组,并配备相应的专业教师,形成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学术实践知识互动网络,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

(二)以问题为主线

“问题―探究”式教学把问题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呈现型、发现型和创造型[2]。探究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出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核心和重点,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望。在教学初始,教师要抓住关键,根据教学目标创设包含大量知识信息资源的情境,让学生经过探究后去发现和领悟有用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在教学过程中,问题作为教学主线贯穿其中,教学活动始终围绕着问题展开;在教学后期,解决问题并不是最终结果,而是引发出新的问题,扩展了学生的思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以教师为引导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通常将教师视为教学过程中的权威,教师也是以权威发挥作用,学习活动就是在教师权威下的活动。“问题―探究”式教学除了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科学能力、科学精神、独立性与合作性、思维能力、社会责任感等,这些能力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思考和探索获得。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欲望,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问,指导学生的研究活动[3]。

三、研究生“问题―探究”式教学的实施步骤

研究生“问题―探究”式教学的一般实施步骤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生“问题―探究”式教学的一般实施步骤

(一)创设情境

问题教学情境,是指具有一定的学习困难和疑惑,需要学生通过努力探究而得出学习成果的教学情境。它要求教师根据知识基础、现实社会和研究环境、客观条件等来创设情境。教师应科学选择教学内容,用来进行探究教学的问题是要反映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而不是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纯学术问题,有利于学生养成不迷信学术权威、勇于探索的精神[4]。同时,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设置的问题情境要新颖生动,富有研讨性,深浅适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教师在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中创设的教学情境,要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性质,体现出本专业的研究标准与价值。以教育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为例,教育经济学是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由于经济学本身的概念和原理比较抽象,学生很难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教师创设相应问题情境,可以由抽象到具体。例如,在讲解教育个人间接成本问题公式时,教师可以班上A学生的具体情况为例设置情境,让其他学生对A提问,如A回答其从事大学教师工作的概率为0.8,职员工作为0.2,他一年内放弃工作的时间为100%,且四年内情况相同。其他条件由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得出结果,由教师判断哪组更接近真实数据,并分析产生数据误差的原因,这样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公式中各个计算因子的含义。

(二)引发问题

研究生“问题―探究”式教学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和学习经验出发,多由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分析和思考,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5]。教师引发问题的方法有递进提问法、多角度多方位提问法、设置悬念法、分解问题法等。提出的问题应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富有启发性、层次性、系统性、现实性、探讨性和延伸性,同时还要具有普遍性和差异性,即问题要涉及各个层次的学生,对不同层次学生所提的问题要有难度上的差异。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研究生多数具有管理学、教育学的相关知识基础,教师在教育管理学的课程中,可根据多数学生的知识背景,复习相关旧知识理论,让学生找出新旧知识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总结出新知识的特点。例如,在教育管理学的课堂上,课堂教学目标是掌握和理解教育管理学的概念和性质,可由复习管理学的概念引入,教师提问管理学的研究对象、范围、作用等,让学生回答,也可以分组讨论管理学与教育管理学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不同点表现在什么地方,不同的概念表现出哪些不同的性质,如何理解管理学与教育管理学的关系等。由旧知识引入,由学生讨论总结概括出新知识,学生借助原有学科知识的框架理解新知识体系,更容易理解、掌握和创新。

(三)衍生新问题

研究生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包括学生个体的主动探究和集体的合作探究,师生交流互动在每堂课都会呈现,重点是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和收获,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讨论之后,教师要适当地对学习内容进行点拨总结,使知识点连接融合,突出重点和难点。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探究知识的终止,课后反思与练习,使得知识延续,并发现新的问题,形成良性循环。师生交流反馈强调师生双方的沟通、启发和补充,对问题探究的过程和结论进行反思,修正错误,巩固成果,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行政学是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课程之一,在学习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时,用案例教学法引用哈佛大学教学理念的案例,介绍哈佛大学的管理理念、师资队伍结构、教师待遇、学术成果和杰出人才等。教师根据案例,要求学生总结哈佛大学的管理内容、形式和管理者相关的管理意识等,并以此来概括以人为本的教育行政学的理念。在归纳哈佛案例的相关内容时,学生积极发言,教师对其回答正确的予以肯定,错误的进行引导修正,遗漏的进行补充。学生也可以质疑教师的观点,双方进行讨论,列举支持各自观点的知识理论,最后由教师总结正确知识理论,哈佛案例体现出管理内容的人性化,管理形式要注重参与等。学生可以针对这些理论提出新的延伸问题,如何提高管理者的人本意识,管理者怎样进行换位思考等,使得学习过程循环往复,扩展学生的思维。

(四)探究评价

学习评价是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学习及其结果的探究价值进行评判的过程,它对研究生“问题―探究”式教学具有诊断、激励、导向、监督和调节的作用。学习评价应在研究生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着眼并促进学生的发展,注重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制定多元化的学习评价标准。按照时间主要分为课后评价、阶段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按评价主体主要分为教师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师生互评,按学习场景可分为课堂表现评价和课外表现评价等。评价标准划分细致, 如教师评价每一名学生对于某一概念是否理解,能否应用这一概念知识解决问题,能否根据问题设计并实施探究计划,能否独立完成问题,能否进行分组协作探究且参与探究学习过程是否积极等。

参考文献:

[1]杜明荣.“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D].武汉:华

中师范大学,2003.

[2]刘绪菊等.启迪智慧――问题探究教学研究[M].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23-24.

[3]丁念金.问题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179-180.

[4]郭荔宁.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动态学习模式探究[D].

探究式教学研究例4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06-0231-01

一、关于数学探究式教学研究缘起

探究式教学是由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掀起的教育现代化运动中首先倡导的。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在探索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精神价值观的教育。

从词源学的角度讲,探究式教学的英文表达inquiry leaning中“inquiry”一词起源于拉丁文的in或inwardNqueerer(质询、寻找),按照《牛津英语词典》中的定义,探究是“求索知识或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是搜寻、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其相应的中文翻译有“探问”、“质疑”、“调查”及“探究”等多种。与“研究”比较,在科学领域人们普遍接受的“探究”一词和英文原意更为贴切。就语义而言,据《辞海》(1989年版)的解释,“研究”指“用科学的方法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探究”则指“深入探讨,反复研究”。例如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研究所获事实根据做出解释的各种方式。科学探究也指的是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数学探究式教学则是教师通过各种措施和途径,把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数学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过程的一种学习方式。一般大家也认为,数学探究式教学既是数学教学的一种理念、策略和方法,也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它的教学过程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探索和研究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相关信息,猜测、论证和改进所得结论,从而实际感受和亲自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

二、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特征

1、探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

中小学生对外部世界充满着新奇感和探究欲,把科学探究活动引入数学教学活动,将使学生经历类似科学研究的探究过程,这种探究性表现在研究课题的结论是未知的,结论的获得也不是由老师传授或从书本上能够直接得到,而是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得出自己的结论。

2、学生具有高度的主体性

数学探究式教学是在学生的发展潜能无限的理念下提出的,相信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相信学生有能力自己解决问题,高度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创造力。因此数学探究式教学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基础,学生掌握学习的自,在学习活动中有很大的自由度。在学习内容中,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自主选择和确定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在课题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自己制定计划,进行自我监控、自我评价,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这种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对学习客体的主动探索和不断创新,从而不断发现课题的特征,不断改进已有的认识和经验,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学生不再是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聆听教师一再重复的结论,而是学生自己提出和整理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3、数学探究式教学具有开放性

与一般的数学教学活动相比,数学探究式教学具有明显的开放性。首先,客体的选择是开放的,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各自感兴趣的课题;其次,学习的形式是开放的,可以是数学课内知识的扩广,可以是研究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也可以是数学实验、动手制作等;再次,学习空间是开放的,要求学生从课堂走到课外;最后,学习的结论是开放的,鼓励学生就研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数学探究式教学允许学生按自己的理解以及自己熟悉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允许学生按各自的能力和所掌握的资料,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得出不同的结论。

4、数学课题学习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

与常规数学教学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同,课题学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习与是否掌握某项具体的知识或技能并不是头等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的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和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探究学习十分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在探究学习中,学习者通过亲身实践获得感悟和体验,获得丰富的非结构性的知识,在思维方式上大量地依靠直觉与顿悟,这些都有益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

三、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教学策略

1、全面准确地把握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

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出发点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现有的数学认知结构是数学探究教学的出发点。维果斯基认为:在测定儿童智力发展时,应至少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一种是潜在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应从儿童潜在的发展水平开始,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不停地将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探究新问题需要知识的固着点,问题本身与固着点的“潜在距离”愈远,一般说来探究的难度就愈高,关键是要把握探究的新问题与学生原有知识固着点之间的距离“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是教师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探究式教学研究例5

目前,高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给课堂教学模式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尤其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影响深刻而广泛。高中地理课程也不例外,面对挑战和困惑,很多地理教师已经在实践中开始尝试教学改革,努力提升课堂质量,构建优质课堂,把探究式学习方法引入教学中。我多年来从事高中地理课的教育教学工作,在实施新课改近两年来的实际教学中不断尝试渗透、运用探究式教学、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此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谈谈自己对地理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解和做法。

一、探究式教学、研究性学习给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活力。

探究式学习是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倡导提出的,他说:“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这句话对探究性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学生应当像“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培养创造能力。探究式学习是地理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又是地理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长期以来,在地理教学中,课堂活动停留在师生之间的单向传递;教师是教学的主宰,学生是接纳知识的“接收器”,被动接受。即使应用了多媒体,也只是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一种较为现代的教学手段而已,教学思路没有变,仍是一种偏重于结论的掌握,忽视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与结论获得的认知过程的教学方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抹杀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

新课程改革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这些新的理念成为地理教材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同时也是我们进行地理课堂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向标。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脑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扬弃陈旧的教学模式,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我省实施新课程已近两年,我认为新课程最具生命力的理念是改变学生的地理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知活动凸显出来,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基于强烈的认知驱动力,而不是迫于社会、家庭、教师的压力,把学习当做一种额外的负担;学生从被动向主动转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过去人们往往把“探究”一词同科学家画等号,为它罩上神秘的光环,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科学探究”的表述是:“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研究所获事实证据做出解释的各种方式。”而研究性学习,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际教育界比较普遍推崇和实施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地理学科文理兼备的综合性、社会实践性、区域性的特征恰恰是研究性学习所需要的。地理研究性学习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发展,要求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在多元、动态、开放的大课堂中求得全面发展,强调的是让学生养成一种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精神;重视学生参与研究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研究成果;核心是使学生通过实践去获得研究过程中的体验,通过亲自实践,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推动学生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

二、探究式教学实施案例。

探究式学习是对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及组织形式的扬弃。一方面,学生将从被动的学习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另一方面,教师将转变为导师,教学模式也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就地理学科而言,课程的内容和呈现方式多样化了,既包括课内学生的探究、讨论、交流、质疑等活动,又包括课外学生的社会实践等活动。我经过近两年的课堂内外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整理总结出以下案例,仅供参考。

案例:地球运动——地球的公转(一课时)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的“地球的公转”。

课程教学简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一系列地理现象的发生。

2.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教学对象是高一新生,他们具有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天性,抽象思维有一定的发展。这一阶段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特别是对天文知识,但空间想象能力差,对于天置、运动等天文知识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3.教学设计思想

探究式教学研究例6

一、探究式阅读教学模式的理念

在小学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中,主要存在这样一系列的过程:通过教师的引导组织,学生对所阅读的文本进行主动积极的探究、体验、领悟、发现,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精神滋育、经验累积及知识建构,从而得到整体发展。探究式阅读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有:人文性、主体性、交互性、创造性及多维性。

二、创设有效的小学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情境

(一)转变教学理念。

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个体意识,这是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式阅读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过于自我表现,而要引导学生自主参加课堂教学。可以说,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广度、深度及积极性均能够对教学效益与质量产生影响。

(二)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学生能够自主探究学习的前提就是有一个自由、和谐、民主、轻松及平等的学习环境。因此,教师需要进行民主教学,在教学中与学生交流、配合、相互尊重,做到既严格又不拘束,既宽容又不放任。不用传统的标准衡量学生,引导学生敢于对知识质疑及求异。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倡大量的课外阅读,因此,兴趣激发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因此,便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将学生所阅读的书本问题与现实生活问题有效结合,构建起真实的问题情境。在教学中,学生通常对与其生活相关的内容特别感兴趣,而认为过于抽象的问题枯躁乏味。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实际生活与阅读内容建立起联系,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

小学生的知识积累及生活经历极其有限,许多文字中的情感无法被正确感知。而录像、动画等多媒体,因其声情并茂,并且不受空间及时间的局限,能积极配合课堂教学。其所传递的信息,能够唤起小学生心中的真实感,从而使其由感知到认知,进而不断发展其探究能力。

三、小学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尊重个体差异。

小学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需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需要给那些在小组及班级中发言较少的学生以特别的鼓励与关怀。使其能够有机会、有信心参与探究教学。在小组合作探讨活动中,教师需要仔细观察学生,谨防部分优秀学生全权掌控局面,引导每一名学生均参与到探究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探究的权力。

(二)提供足够的研究时间。

在小学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中,学生必须有大量的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及知识应用,需要大量的探究、领悟、思维加工、自我消化和亲身经历,才能够对知识产生自主探究、领悟、获取及应用的可能。

(三)扩展学生探究空间。

学生的探究需要一定的空间。传统课堂的固定座位、一成不变的黑板加板书不利于学生的知识探究。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到第二课堂、阅览室、兴趣小组甚至社会生活中进行探究,赋予其更多的读书、动手、实践、动脑及探究的机会。

(四)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是小学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的主旨,因此需要注重对学生参与、感受及价值做出评价,而不应该过于注重学习结果。重视多角度、有创意的评价,同时结合群体、家长及学生自我的评价,不能以教师评价为唯一标准。如每一次教学活动之后,均让学生写下自己探究的问题、体会、成果及展望,放入档案袋中,这样的评价比单纯的分数更能够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

四、小学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的基本操作流程

(一)激趣导课,自学探究。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可以利用鸟的天堂游览录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随后“趁热打铁”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二)点拨解疑,合作探究。

当学生自主探究中出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先在组内质疑,然后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向教师提出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仍无法解决的问题。当面对学生的问题时,教师不能够过早进行解答,而要引导学生,让其通过自主探索得到问题的答案。

(三)举一反三,实践探究。

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的,具有创造性、典型性与启发性的练习题及问题,是学生探究时吸收巩固知识、扩大内化知识及发展能力的核心。

(四)激励评价,延伸探究。

激励评价不仅由教师进行,更可以让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然后由教师进行补充总结。教师的评价要以表扬为主,对学生任何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肯定,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教师还要在课堂上把握恰当的时机提出问题,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

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后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便是探究式阅读教学。因此,教师要在实际工作中,对其不断优化、总结及完善内部结构,使探究式阅读教学更具有可操作性与科学性,更好地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探究式教学研究例7

一、赏识学生,激活学生自主探究的原动力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数学的生命在于探究。”詹姆斯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赏识学生。比如:我班有一位叫刘敏的学生,她的字写得很好,就是速度慢。究其原因主要是她不够专心,于是在她最后一个交作业时,我说:“你的字真是越写越漂亮了,也许就是因为你要把字写工整、写漂亮所以就写得慢。老师相信你定能在写好字的基础上加快写作业的速度,下次一定不会最后一个交了,对吗?”她听了我的话红着脸低下头,诚恳地说:“老师,我下次一定第一个交。”果然,第二天,她第一个把作业交到我手里,这正如一位学者所说的:“学生总是朝着老师鼓励的方面发展”,“鼓励学生要比训斥学生效果更好”。在赏识过程中,要相信学生一定能行。要赏识学生的探究,哪怕探究的方法是最笨的,但毕竟是学生自己动脑筋想的、自己自主探究的。我们要多一把尺子衡量学生,就会多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学生。因为学生在老师的赏识中得到自信,使学生增强自主探究能力。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知识的欲望

《数学课程标标准》强调好数学教育应从学习者的已有经验和生活实际出发,要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要求教师活用教材、用活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一)问题情境的创设

没有问题,就没有数学。比如:“毫米的认识”教学时.让学生量书本的长、宽、厚度,量完了长和宽,量厚度时,学生发现不够1厘米了,就问:“老师,书本的厚度不够1厘米怎么办?”老师不能直接告诉学生结果,而是引导学生思考:“是呀,不够1厘米怎么办呢?”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用毫米,但学生不知毫米究竟有多长,这时老师再引导学生认识毫米:虽然老师没有提出问题,可在所创设的情境中,使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有人说:“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发展了创造能力。

(二)生活情境的创设

数学走入生活,在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让学生在认知中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例如:在教学“5的认识”这节课,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如果让你带5元钱到商店中买东西,可以能有几种买法,能把5元钱花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和需要去购买。这时先让学生猜一猜5元钱能买哪些东西,启发和引导学生投入到自主探究学习中。提醒学生算法多样化,帮助学生体验成功,寻找自信心,深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开放性作业,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能力

(一)开放性作业内涵

过去的教学模式:导入―讲授―巩固―作业―总结,其特征是摆脱以往封闭、僵化的作业模式,以教师为主体的,遏制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随着新一轮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改变单一化的数学作业设计和布置方式,并向多元化、开放性的方向发展,已经逐渐成为众多数学教师不断实践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为分析对象,探究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实现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朝开放性的方向发展。比如:鸡和兔共有8只头、20只脚,鸡和兔各有多少只?这样的作业是开放性的,学生可以有多种方法。又如:找规律:4、9、16、(?摇?摇),要求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二)开放性作业设计基本要求

首先,开放性作业的设计内容应联系课本,从大纲出发设计出有价值的作业,其内容可联系校园内外、生活实际,涉及的知识面广而不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合学生年龄层次、个性发展特点等因素。其次,从新课标出发,以新课标为依据,明确新课标对各学段或年级的要求。再次,开放性作业的设计应具有实际的意义,而不是单纯的形式操练。最后,注重多元化实施,以及作业形式多样化。作业要求应规范、具体,最好有实例(或作品),有助于引导学生向达到训练目的和预期目标。评价方式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学习为目的,以形成性评价为主,评价手段也应是多种多样的。

(三)开放性作业评价

开放式、个性化的作业设计与评价,能较好地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教者有心,学者得益”,开放性作业评价更有效地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真正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为学生撑起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

1.以鼓励为主评价。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承认之中,他就学会了要有目标。

2.多元评价,共同参与。可以让学生参与到作业的评价中。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总评等多元多向评价,让学生通过这样的评价,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指出别人的错误,正确评价自己与他人,把评价权交给学生,真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主体意识。同时,也可让家长参与到评价系统中,请家长对孩子在家中、社会上的表现做正确客观的评价。

以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为分析对象,探究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实现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朝开放性的方向发展。把时间、思考还给了学生,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式”学习中得到锻炼、自主发展、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2]崔永红.数学教学要实现四个转变[J].职教通讯,2005(3).

探究式教学研究例8

摘要:

探究式教学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重要途径。本文对课堂教学中的关键问题——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探讨。首先阐述了新课程理念下,对探究式教学有效性内涵的理解,其次明确地指出了当前科学探究式教学中存在的五个方面问题,接着从七个方面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探究式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方法作了思考与探索,最后从我校实行探究式教学有效性研究以来取得的成果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提出了在研究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局限性。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 有效性 低效表现 策略

前言: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与学习方法,也是教师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探究式教学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重要途径。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的研究和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与成果。然而,在这股探究热的后面,由于对探究式教学的理解和操作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偏差,实际上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不高。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我们即使有更好的课程标准、教学理念和教科书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在全面实施新课改的今天,讨论探究式教学有效性的理念与策略,提高探究式教学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一、新课程理念下探究式教学有效性的理解:

所谓“探究式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科学探究式教学,学生获得了预期的、应有的进步和发展,实现特定的探究式教学目标。“预期的”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好的、符合课程标准,尤其是探究式教学要求的目标与任务;“应有的”是指学生自己力所能及的、学生所期望的,应该达到的“进步与发展”目标。探究式教学有效性包含二个方面的含义:

1、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地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把科学探究引进教学,其目的当然是希望学生能像科学家搞研究那样独立地通过探究过程活动来获得知识,而不是由教师安排好一切,让学生顺着预定的途径“走”下去或把学生径直引向答案。

2、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进步或发展。

也就是说,探究式教学有效性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学不是唱独脚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学生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学科的发展,而应当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全面发展上。探究式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探究式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低效教学。

二、当前科学探究式教学中存在的低效表现

1、“按图索骥”——明“探”暗“包”。

教师在学生探究之前,就已经为学生准备好了一切需要的材料、必备的学具等配套设施,从数量规格到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都作了充分的准备和统一的规定;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即使走了“弯路”或“迷途”,教师会及时提醒和暗示。学生不须花多大的努力,只要沿着教师框定的“道路”前进就可顺利到达知识的彼岸。探究活动表面上开展得很顺利,知识似乎是学生自己探究“发现”的,但在这成功的“探究”背后,只是“依葫芦画瓢”,学生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探究发现和创新实践。

如:这是某次公开课中“浮力”教学片段:在学生提出了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猜想后,教师对有关因素进行了总结、分类,然后让学生分组探究。学生大约经过五六分钟的探究,都很顺利地得出很合理的结论。原来教师已经发给每一个小组一张作业纸,我选了一张记录如下:

猜想一:浮力大小与物质种类(密度)的关系。

实验探究:(已知:铜块、铁块、铝块体积相等)

1、铜块在空气中的弹簧秤示数是: N,浸没在蒸馏水中时,弹簧秤的读数是: N。

物体所受到的浮力是: N。

2、铁块块在空气中的弹簧秤示数: N,浸没在蒸馏水中时,弹簧秤的读数是: N。

物体所受到的浮力是: N。

3、铝块在空气中的弹簧秤示数: N,浸没在蒸馏水中时,弹簧秤的读数是: N。

物体所受到的浮力是: N。

实验探究结论: 。

探究式教学无效性分析:浮力大小与物质种类的关系,要选择怎样的器材?如何控制实验过程中的变量?实验的步骤是怎样的?怎样设计表格等等这一些都应该是学生努力完成的,这也是学生探究的重中之重,然而经过教师的“加工”,学生只要按照教师的提示,把有关数据测量出来,做一个很简单的填空题就圆满完成了所谓的“探究”任务。

2、“天女散花”——重点不明确。

不少教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能力水平、学习习惯、兴趣爱好等没有进行充分的了解,也不管探究情境是否创设,内容是否合适,时机是否适宜,使探究活动犹如毫无目的“天女散花”,探究重的不明确。这样的处理只能是对探究价值的贬损和摧毁,从而导致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

探究式教学研究例9

问题性是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特征。法国伟大的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议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所谓“学问”,顾名思义,就是既“学”又“问”,问从何来,从疑处来。“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恰当有效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思索、学习的动力,活跃学生思维。有的教师提倡“问题教学”,主张让学生在自主阅读文本后,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解决问题,完成对文本的学习。问题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来的,最后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最终也是由学生自己解决的,所以学生的积极性、探求欲很强,而且经过探究以后得到结论,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因此带着问题去学习效果更好。

二、自主性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数学教学要让学生自主学习。例如让学生自主阅读,在自主阅读中去发现问题,去感悟、去理解、去体会。而过去传统教学过于注意教师的讲解,轻视了学生的自主感悟,学生往往被动接受,无法享受主动参与的乐趣,导致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

三、过程性

探究式教学强调学习中的体验,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合作学习中探知问题,亲自体会这一经历,感受与之带来的成功的喜悦,而过去的传统教学中注重结论,轻过程。如今把握知识的多少已不是最重要的,如何把握知识才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因此,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在实际探究中收获更多的知识和感悟。

四、实践性

数学的特点决定了要学好它,最主要的是要靠学生自己切身的实践,要靠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主感悟。只有让学生通过对数学背景充分自主地理解,专心地感受,仔细地揣摩,才可能真正体味到数学的魅力所在,从而学好数学。而且中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强调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其生活经验和情感,使其从自己的生活中学会思考、探究,在乐趣中进一步学习知识,探究问题。

五、开放性

数学本身美感十足,面对同一个题目,同一种类型,往往“仁者见者,智者见智”,因为每一位学生的数学思维与理解能力不同,兴趣与个性差异,所以对数学模型的反应也是多元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有在受到充分信任和尊重时,在宽容开放的环境中才能把自己的干劲和智慧才智发挥得更好。所以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理解,善待差异,宽容失误,为课堂创设一种宽松开放的氛围,从而使学习方式从单一转向多元化。

六、合作性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合作学习能扩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数学教学强调合作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认知、思想,通过与他人交流,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构建起新的理解。因此,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下,采用小组、集体等合作形式,能改变过去的师生单向交流,使师生、生生多向互动,学生能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同时听取别人的意见,使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启迪。

探究式教学研究例10

众所周知,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教育的要旨。我们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还要兼顾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做,才能真正实现“教会每一个学生”的目的。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确定了课题先进教学法――“活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推广。此课题旨在解决在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如何面向全体,达到教会每一个学生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将素质教育推向前进。

二、概念的界定

所谓“活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从学科或生活的问题出发,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多种尝试活动,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培养实际能力、获得情感体验的一种教学形式。

三、研究的现状

国外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历史虽长(从夸美纽斯到贝尔?兰卡斯特),但留下了一些遗憾:刻板划一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未能解决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有序、有效的个别辅导的问题。我国的研究起步较晚,虽有许多教育名家的身体力行,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教学模式的实践经验,但仍缺乏理论研究和方法策略。因此,我校拟承担此实践研究,对创新教学模式做必要的探索,力求改变我国这一方面研究相对滞后的现状,并通过学科课堂教学,进行行动研究,消除刻板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发展,丰富教师教学策略,提高专业化水平,推动学校课程改革的进程。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材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以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探索和理解有关内容。”同时要求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学生的认知活动只能通过自己实践去感知思考、分析、综合,这个过程是教师无法代替的。”因此,学习中必须得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主动探索和交流。时间是探索的保证。有了充足的时间,学生才有时间去进行观察、操作、实验、猜测、验证、思考、质疑、讨论、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没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那么自主学习就失去了实效性,成为为形式主义。

四、模式的内容

(一)核心思想。本模式以“活动”为依托,以“探究”为主线,创设开阔的活动空间,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使之主动发现,寻求发展。这里的“活动”是指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参与的操作、观察、游戏、讨论等实践活动;“探究”是指探索追究,即多方寻求答案,寻找根源。

(二)理论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积极能动地构建知识的过程。“数学现实”理论:数学是现实世界的抽象反映和人类经验的总结,数学应该与现实密切结合,并能在实际中得到应用。现代教学论: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三)模式流程:

流程:多元化的情境创设(培养学习兴趣)――自主化的探究发现(经历学习过程)――多边化的讨论归纳(掌握学习方法)――科学化的创造应用(形成学习能力)。具体如下:

学生(主体) 教师(主导)

明确目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萌发动机激发兴趣

主动探究发现提供素材 经历过程启发点拨

讨论交流归纳指导调控 归纳总结引导升华

自主练习创造应用引导实践 评价矫正评价反馈

1、创设情境:这是教学起始环节,是学习活动的导引阶段。在这一阶段可以生活化的形式,呈现研究的问题,明确探究的目标,从而激发探究的兴趣。

2、探究发现:这是模式的主要环节。学生在获得素材的同时,开始进行动手操作,在组织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多边研讨活动.在思维的碰撞中迸发灵感,在发现中获得探究的快乐。

3、讨论归纳:在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中,归纳总结探索的结论,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内化知识形成能力。

4、实践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应用总结出来的新方法、新知识,体现学以致用,注重应用知识过程的梯度、效度、广度。

(四)主要特点:

1、注重教学过程的探究性。 创新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对问题的探究。应当看到,在教学或教育活动中,如果没有对问题的探究,就不可能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就不可能有创造性的学习应用。

2、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课程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学生是“主人”,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充分发挥主体性的动力和源泉。

3、注重师生互动方式的多边性。多边性主要是强调教学是一种多边活动。它提倡师生、生生之问的多边互动。现代心理学认为,多向交流较之单向交流和双向交流有着更加显著的效果,能最大程度地发展相互作用的潜能。

五、研究的方法

1.以访谈、问卷等手段为主要的调查法,了解学校目前小学数学班级教学活动的现状,借以发现存在的问题,确定研究主攻方向以及了解实验效果。

2.利用文献法搜集、研究、运用文献,以了解国内外“先进教学方法”研究的现状和研究成果等,从中寻求到本课题研究所要探索的基本方法和理论依据。

3.结合个案研究法、比较法、教育经验总结法等相结合进行课题研究。

六、研究的条件

参与该课题研究的课题组成员队伍年轻,思想意识新,具有多年的教育科研经验,在教学改革中做出了一定的成绩。课题组成员们业务素质过硬,有较高的教科研工作热情,对该课题的研究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实施该课题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已进行了大量的前期研究工作,并潜心钻研教育学、心理学、统计学等理论知识,这些都为该课题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充足的力量保证。

该课题的研究有一定的研究基础,课题组成员中有多人参与了国家、省、市、校立项的重点课题的研究工作,“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学校教科研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得到了上级部门的支持和认可,是“锦州市教育科研基地校”、“辽宁省科研兴校百强校”,为该课题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校具有较雄厚的经济实力,领导重视、支持教育科研工作,学校一把手校长李洪斌,主抓学校科研工作。学校专门设有科研处,由特级教师主管科研处工作。研究经费和资料设备有充足的保障。学校又建立了校园网,信息渠道畅通,教学和科研设备先进,此外,学校的电教室、图书室为教师们查阅有关资料和学习研究提供了方便。

七、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读相关的介绍先进教学方法的有关文章;聘请专家讲座,培训实验人员,走出去参观学习;撰写课题实施方案,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制定课题管理和保障措施,召开开题大会。

探究式教学研究例11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3. 068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3- 0144- 02

1 高校教学的反思

现在高校的教学,教师不需要坐班,学生只有上课时间才能见到老师,上课的大部分时间,教师用来讲授知识,所以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时间非常有限。做过一些随机调查:在大学期间,学到最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大部分同学说:“不太清楚,老师讲过的课程,一考完就全忘了”。对此加以反思,认为高校教学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 学生学习的动机不明确,很多学生不知道为啥上大学,或者模糊地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拿文凭,只要把考试通过了,学分拿上了就是最终目的,对于学习的内容、深度都不关心。

(2) 课程考试机制太过单一,大部分课程的考试要求必须有纸质考卷,且要有统一规范的答案,这就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空间,也限制了教师讲授的范围,教学的任务就是按照教学大纲按部就班地讲授考试内容,学习只是为了考试。

(3) 教学周期内开设的课程多而杂。现在一个大学生4年要修的课程少则五六十门,多则上百门。平均每学期的课程是在8门左右,学生每天的课表排得满满的,没有自己学习的时间,更没有思考的时间。

(4) 学生和教师的交流沟通时间少。课堂上除去教师讲授的时间,学生消化内容的时间,即使还有一些交流沟通的时间,沟通的内容也限于考试的内容。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没有时间探究和思考,有价值的交流很少。

(5) 教师在课程讲授上缺少深入的、与时俱进的研究,考试内容固定,讲授内容固定,学生不会提出有深度的问题,大部分教师今年授课只是去年的重复,这可能会导致一些教师养成惰性,由于缺少交流,大部分教师对于一些前沿的、社会应用广泛的内容缺乏了解和研究。

总之,学生学习缺乏主动参与、思考、探究的过程,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应付考试。这与学校的教学模式、考试模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模式有直接关系。

2 探究式学习和高校教育

教育界很早就提出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指学生在学科领域内选取某个问题作为实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学习活动,获得知识,激发兴趣,掌握程序与方法。这种学习方式的中心是针对问题的探究活动,当学生面临各种让他们困惑的问题的时候,他就要做出各种猜测,要想方设法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向,然后通过观察、实验来收集事实,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如查阅文献资料等)得到第二手的资料,通过对获得的资料进行归纳、比较、统计、分析,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最后通过讨论和交流,进一步澄清事实、发现新的问题,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探究性学习模式符合高等教育的教育目的,在传授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原来的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究知识,既提高了对学科内容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探究的过程还是合作的过程,每个参与探究的学生要在这一过程中,学会理解他人,对不同观点进行分析、比较,采取更宽容的合作态度,而不是排斥与敌对,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协作学习或协同工作的能力。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老师既是指导者,又是参与者,要求教师在某一专业领域能与时俱进,提高自身业务素养。作为指导者,教师必须对学科领域的前沿知识有所掌握,对其未来发展趋势有所预测,才能引领学生走在知识和技术的前沿,同时教师要结合社会需求,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业务素质提高后会在学科建设、课程建设领域提出更符合技术发展、社会需求的建议和规划,使得整个学科教育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实现与时俱进,与社会需求接轨。

3 微博应用于教育领域的利弊

微博(Micro blog),其概念源于博客(blog),是一种可以即时消息的系统。博客技术先驱、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创建的新兴互联网服务Twitter微博,是随着Web 2.0而兴起的一类开放的互联网社交服务,它允许用户以简短文字随时随地更新自己的状态,每条信息的长度都在140字以内,支持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的信息,每个用户既是微内容的创造者,也是微内容的传播者和分享者。微博最大的功能就是让用户随时随地通过网络或手机终端来获取、更新和信息,不受时空限制,可以最大化利用零散时间实现有效学习。

教育的本质之一就是相互间关注,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学生要跟随教师的指导,以人为本,才能实现育人的价值。传统的学习方式往往受限于工具的表达属性,微博随时随地应用的便捷性使其能够成为探究性学习的交流和表达平台,教师或学生提出学科领域内的一个问题,做相应的调研、分析、归纳、思考、总结,这些过程都可以发微博与老师、学生进行交流,同时也可以分享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可以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适时地给予引导和解释。探究性学习注重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开放、分享、探究、平等、互惠、共生等理念应该替代过去集中化、等级化、权威化的教育理念,成为教育的核心理念。微博的便捷性、开放性、互动性、群聚性、及时性、自由性等特点使得将其应用在探究性学习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微博上有海量的信息,有相当一部分信息是与学习无关的,甚至是一些负面的、不健康的信息。教学微博应该不同于普通微博,应该是一个松耦合和紧耦合相结合的学习小组,这在技术完全可以实现控制。此外,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正确分析、总结、吸收、分享信息也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

4 利用微博实现探究式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在开展教学活动前,教学大纲就已经为教学规定好了教学的内容、教学的进度和教学的手段,具体的教学过程则是教学规律的体现或教学方案的展现。在不更改教学大纲的情况下,教师的教学可以理解为是简单的教学重复。由于这种教学方式过于关注教学规律的实现而对教师和学生的能动性以及教学中的互动重视不够,使原本丰富的教学过程成了线性的机械化教学流程,它抑制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进而阻碍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同时也为老师的惰性提供了环境。 因此要实现教学的变革,最根本的是要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取而代之的是交互式的教学方式,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按部就班地呈现教学内容,而是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指导,当然教师必须要对问题有深入的理解。微博在时间和表达方式上的自由性、灵活性和共享性为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方式,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取,还是对教学的意见反馈、教学中相关问题争论的焦点,都可以借助各种终端即时反馈给教学参与者,而教师则可以借助恰当的时机将这一生成性过程逐步引导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从而带领大家探讨与解决问题,使得整个课堂教学过渡自然、伸缩有度、灵活丰富。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作深入、前沿的研究,在师生、生生之间逐步实现交流与提高,真正实现“教学相长”。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的探究性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利用微博实现师生交互式探究性学习,是在原来的学习模式下逐步增加探究性的学习内容,具体涉及的内容有:

(1) 研究已有的稳定、成熟的微博平台,对其使用的方便性、信息传递的即时性、信息的多样性等方面做深入的研究。

(2) 利用微博来进行班级管理,营造探究性学习的环境。班级由教师创建,教师是超级管理员,班长是管理员,班级管理主要包括:班级通知、发起班级投票、添加更改班级日历行程、添加班级课程表,添加班级通讯录,建立班级信息档案,上传和管理班级各种电子资源,普通班级用户只有浏览和下载的权限。

(3) 教师逐步利用微博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下可以随时随地获取讲授内容,让学生使用微博平台潜移默化地汲取知识。教师可以创建一个班级,并拥有管理员的权限,可以随时随地用文字、多媒体等方式,将生活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研究成果、课件等通过微博上传发表。

(4) 创建学习小组,群组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圈,信息的和接收更具有针对性,组员的积极性更高,交流互动更频繁,学习的效率自然就会更好。先由教师提出一个具体的问题,由各学习小组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其间利用微博分享交流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心得,教师作为指导者和监督者要适时地给予学生指导和建议,逐步让学生喜欢这种学习模式。

(5) 教师可以在课程学科领域内选取某个问题作为实破点,让学生通过质疑、发现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整个过程中学生都可以利用微博进行交流和表达。可以把自己突发的灵感、学习的困惑与教师及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互动。

(6) 集中、热议的问题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面对面讨论,讨论的前提是学生对这个问题已经做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和探讨,继而发现新的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要通过学习兴趣调查、学科领域知识广度考查、学科研究深度考查来论证探究性学习的优势。此外,与传统课堂不同,教师在微博教学中主要起学习指导和平台监督作用,一方面教师要参与学生的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向并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评价;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对微博平台进行监督和控制,防止和杜绝一些和学习无关的信息渗入其中。

5 结 语

信息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并导致学校教育趋于网络化、虚拟化、个性化,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够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引入新型的交流媒介,能更好地实现探究式教学。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