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探究学习的特征

探究学习的特征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13 09:17:04

探究学习的特征

探究学习的特征例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3-0033-03

一 引言

像其他高度发展的语言一样,英语语言拥有丰富的习语。从语言形成起,习语就随之诞生在人们的语言实践中。它们多由成语和短句组成,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文学艺术中的瑰宝、生活哲理的荟萃。在某种意义上说,它又是一个民族在道德、经验和知识方面的小百科全书,丰富有力并发人深思。对学习者来说,恰当地使用习语会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同时也能显示出对语言的掌握程度,在英语学习中掌握英语习语的译法能有助于学习者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二 英语习语的概念

作为英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习语是经过长期使用后提炼出的短小精悍的短语或句子,是语言的核心和精华。它覆盖范围广,包括成语、谚语、俚语、俗语、口语以及引文。习语被定义为“在语言使用中已确立的表达,必须满足三个要素:第一是构成词不能少于两个单词;第二是构成习语的结构要相对稳定并且构成词不能轻易更换;第三是不管在语法上还是语义上,习语的整体意义并不是其每个构成词意义的简单叠加。”

不管是在语言形式上还是在联想意义、修辞手法、情感色彩上,许多英语习语都跟汉语十分类似,能给学习者带来相似的意义理解和情感体会。如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far and near(四面八方);to provide for a rainy day(未雨绸缪);make a mountain out of mole hill(小题大做);to be born with a silver spoon in one’ s mouth(生于富贵之家)等。作为社会经历的产物,习语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生动丰富的表现力,更在于通过它可以进一步认知英语文化的内涵,其主要来源包括世俗生活、宗教生活、名人轶事、寓言、神话、民间风俗、传说以及历史典故等。

三 英语习语的文化背景和民族特色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主要表达方式,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随着民族、国家以及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两者密不可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有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而这些特色也都会在民族的语言中得到体现。和小说、诗歌以及其他文学作品一样,习语是构成民族语言的关键要素之一,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民族的文化特性、生活经历以及民族特征。很多习语甚至很难在普通字典里找到,但却带有鲜活的生活气息和文化特色,如果不认真地对它们进行探究,就很难透彻地理解习语的深刻含义,这也是值得语言研究者和学习者关注的现象之一。

四 英语习语的特征

英语语言中的习语是带有鲜明民族文化特征的语言形式,一般来说,它们结构简单、内容丰富、内涵深刻。领会这些特性,能让学习者对它们有更深的理解和更熟练的运用。通常可得到它们的三个特征。

1.民族性

习语和一个民族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紧密相关,就像一面镜子反映着当地人们的真实生活。英国是个岛国,所以很多他们的习语来自航海。如to hang in the wind(犹豫不决);like a fish out of water(处在陌生的环境中,感到不自在。);Jack in the water(在码头打杂工的人)。相反,中国是个农业大国,许多习语来自农人们的生活智慧和耕种经验,例如:“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斩草除根”等。

2.整体性

习语在语义上是完整的以及相互依存的。它们的含义不同于单独的字。如“露出马脚”并不意味着“露出马的脚”,而是表示“暴露某人的短处”。同样,“落花流水”不是“落下的花和流走的水”的意思,而是表示“完全溃败”。

3.音律性

很多习语都会使用头韵和押韵来形成谐音,制造音律之美并便于记忆。例如,as busy as a bee(忙如蜜蜂);at sixes and sevens(乱七八糟);as still as a stone(稳如磐石);by hook or by crook(不择手段),反复也通常被用于强调,例如,step by step(稳步前进);safe and sound(安然无恙);mud and mire(泥泞不堪)等。

4.哲理性

习语多以明喻、暗喻、借喻、提喻等手法来传达道理,使语言更加栩栩如生,道理更加鲜明深刻。如never cry over spilt milk(覆水难收);don’t make a storm in a teacup(不要小题大做,兴风作浪);good horse should be seldom spurred(快马不用鞭催,响鼓不用重锤)。

五 英语习语的主要来源

1.源于圣经故事

《圣经》在许多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西方人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必读的书籍之一,其中的语言,尤其是一些习语和典故,被广泛地引用和传播。如习语“handwriting on the wall”就起源于此,表示“灾难降临前的预兆,不祥之兆”。在《但以理书》第五章中,巴比伦王伯沙撒(Belshazzar)曾设盛宴款待所有的贵族朋友,不幸的是,他和他的好朋友们做出了亵渎神灵之举,他们用从耶路撒冷神庙偷来的圣器饮酒作乐,并请来不信上帝的异教徒击鼓奏乐。突然间,一只神秘的隐形大手出现了,开始在宫殿墙壁上书写一些人们看不懂的古怪信息:Mene,mene,tekel,parsin。但是伟大先知丹尼尔(丹氏)却明白了,于是告诉巴比伦王,他得罪了神,神的报复即将来临,在位的时日已经不多了――这就是著名的丹氏预言,并在不久之后一一实现。从此以后,“to be able to read the handwriting on the wall”就被用来形容人具有强大的预知能力,特别是当其他的人都处在混沌和迷茫中时。此外,还有很多其他习语源自于这本伟大的典籍:the apple of somebody’s eyes(掌上明珠);no respecter of persons(一视同仁)和by the skin of one’s teeth(死里逃生,幸免于难)等。

2.源于神话故事

希腊和罗马神话故事跟《圣经》一样在西方家喻户晓、广为流传,在西方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对英语语言起到了根源性的影响,因此许多习语就是来自于对这些神话故事的借鉴与引用。譬如在谈论天气时常用到的“to rain cats and dogs”就来自于北欧神话。传说有一位神仙叫Odin,他掌握智慧、诗文、战争和农业,能呼风唤雨,变幻成猫的样子,并常把dog和wolf带在身边,把它们作为刮风的信号。这样,人们就把 dogs和cats看做是狂风暴雨将至的信号了。再如大家都熟知的“Achilles’ heel”,阿喀琉斯之踵,意味着“致命弱点”,源自于希腊神话特洛伊之战中的希腊第一勇士阿喀琉斯,他幼年曾被母亲在冥河中浸泡过,全身刀枪不入,除了被母亲抓着而没有浸到河水的脚踵,并最终因为这个唯一的弱点而丧命。像这样出自希腊和罗马神话的还有很多,如Pandora’s box(灾难之源),the sword of Damocles(大难将至)等。

3.源于古典寓言

寓言是人类祖先智慧的结晶,起源于民间口头创作,在普罗大众之间口耳相传,往往采用以小见大、借古喻今的手法把深刻的道理寄寓在浅显的故事中。英语中的许多习语便是来自于这些历史悠久流传甚广的寓言故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伊索寓言》和古希腊寓言。比如“cherish a snake in one’s bosom”这个习语就来自于家喻户晓的农夫与蛇的故事,一个农夫在寒冷的冬天看见一条正在冬眠的蛇,误以为其冻僵了,就把它拾起来,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用自己的身体温暖着它。那蛇却在苏醒过来之后,用尖利的毒牙狠狠地咬了农夫一口,使他受了致命的创伤。农夫临死的时候痛悔地说:“我欲行善积德,但学识浅薄,结果害了自己,遭到这样的报应。”后世常用此句来警示那些心肠太软的人不要“姑息养奸,养虎为患”。此外还有:blow hot and cold (朝三暮四);cry wolf (狼来了);to kill the goose to get the golden eggs (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等。

4.源于文学经典

西方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有人的地方,就有莎士比亚。足可见莎士比亚作品在西方文化中的至高地位,以他为代表的文学大师们的经典之作不仅给人类留下了璀璨的艺术之光,也为丰富英语语言这座宝库做出了杰出的贡献。“Paint the lily”这句习语就来自于大师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约翰王》中非常有名的一句台词“To gild refined gold, to paint the lily, to throw a perfume on the violet, to smooth the ice, or add another hue unto the rainbow…is wasteful and ridiculous excess.”(为纯金镀金,为百合着色,为紫罗兰填香,为冰面整饰,抑或是为彩虹增彩,皆属画蛇添足之可笑举动。)百合原本就是纯白圣洁之物,如果要给它着色的话,倒是破坏这份清新的美丽了,所以这个词从莎翁的戏剧中流传开来,喻指“画蛇添足,多此一举”之意。还有很多习语演变自文学大师们不朽的名篇,如《安徒生童话》中的“the ugly duckling”(丑小鸭;小时难看长大才貌出众的人),还有《鲁滨逊漂流记》中的“girl Friday”(忠诚能干的得力女助手),以及《失落的地平线》中的“Shangri-La”(世外桃源)等等。

5.源于历史轶闻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在漫长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过无数璀璨的人物和事件,在英语语言的发展和丰富过程中它们也功不可没。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滑铁卢之战”就催生了短语“to meet one’s Waterloo”,在这场战争中,一代天骄拿破仑将军遭遇前所未有的惨败,此战也标志着拿破仑帝国的没落与结束,后来人们也就用这句话来形容某人“遭到惨败或毁灭性的打击,灭顶之灾”。再如另一句“steal one’s thunder”则来自于一位伟大作家的有趣故事。剧作家John Dannison同时也是戏剧批评家和改革家,在戏剧的布景和道具方面做过许多探索和创新。1704年,他在自己的戏剧“Appius and Virginia”中使用了一种新的制造雷声的方法,但是这部剧不成功,没演几次就被剧院取消了,可是不久之后他发现自己制造雷声的方法却被用在了其他剧中,于是大呼:“They will not let my play run, but they steal my thunder.”(他们不演我的剧,却偷了我的雷声。)此后这个习语“steal one’s thunder”就流传开来,用来讽刺那些“抢别人风头或功绩”的人。

6.源于民间习俗

语言的产生与发展受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民风民俗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人们在长期日常生活中渐渐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包罗万象,凝结了人们的生活经验与智慧,并且因地制宜,反映出不同民族文化的不同特点,也是丰富英语习语的一个重要来源。源起于印度的习语“white elephant”带有浓重的地方色彩。据传印度曾有一位王后梦见一头大象,而后生下了佛。因此,白象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动物,人们把它们供奉起来,不让它们劳作,但饲养一头白象花费惊人,所以从前中亚的国王对看不顺眼的大臣就赐予白象,使之因为饲养御赐的白象而倾家荡产。源于这个典故,“white elephant”后来演变用来指代“大而无用,沉重的负担,大而昂贵却无用而累赘的东西”。还有一些习语来自于各地不同的风俗,如“touch wood”就从19世纪流行于英国的一个触木游戏而来,代指“但愿走好运,老天保佑”的意思。

7.源于日常生活

第一,源于体育娱乐。以“lay one’s cards on the table”为例,它从人民群众最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之一――扑克牌游戏中流传开来。在纸牌游戏中,当一个回合结束时,无论是赢家还是输家,每一个玩家都必须把自己的牌摊开在桌上让其他人看到。久而久之,这句游戏中的术语就渐渐被引申到生活的其他领域,用来表达“摊牌,和盘托出,公之于众”的意思。

第二,源于植物作物。在西方,土豆是最为常见的农作物之一,也是众多快餐食品的原材料,像薯条、薯片等,而它们也是西方人慵懒地靠在沙发上看电视时不可或缺的休闲食品。“couch potato”一词有双重含义,一是指终日在沙发上看电视的人就像“种在沙发前的土豆”一样不动,长得像土豆一样胖胖圆圆又呆呆的,生活方式极不健康,另一种是指这类人整日蜷在沙发上边吃薯条边看肥皂电视节目懒散度日。称别人为“couch potato”是在讽刺他终日无所事事不思进取。

第三,源于动物家禽。动物颇受西方人喜爱,在英语习语中出现频率也很高,如“cat get one’s tongue”。据传很久以前,西方国家有些农民是靠贩卖小猪仔为生,但其中有些人见利忘义,假装是为买主考虑,方便他们携带,将小猪仔装在口袋里并扎紧袋口,但实际上却是将价格低廉许多的小猫装进去。买主连口袋一起买走往往回家后才发现上当,后来为了避免再次被骗,买家们就会在买卖时当着卖猪人的面将口袋打开,这样一来,鬼把戏被拆穿,心术不正的卖家们在众目睽睽之下会窘迫得无言以对,遭受了欺骗的买家们此时会忍不住再追问一句“Cat got your tongue?”(你舌头被猫叼走了吗?为什么不说话?)后人常用它来形容某人“由于做错事而窘迫得一言不发”。

第四,源于食物食材。民以食为天,与人们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还有食物,“an apple polisher”就源于此。很久以前,在小学里有些学生特别顽皮,不想做功课,为了避免受到惩罚,这些机灵鬼想出一个办法,就是把一个大红苹果擦洗得干干净净放在老师的桌子上,借此讨好老师来试图逃避惩处。其他学生对这种行为颇为不齿,于是把这些调皮鬼称作“an apple polisher”来表示不以为然,从此这个习语就传开来成为“马屁精”的代名词。

第五,源于政治商业。习语“pay through the nose”即来源于跟商贸有关的一个历史事件。当时整个爱尔兰处于丹麦的统治下,爱尔兰人不得不承受着非常重的苛捐杂税,其中有一些勇敢者决定奋起抵制这种不合理的税收制度。丹麦统治者得知之后非常震怒,下令将这些人的鼻子割掉以此来重罚他们,留下深刻而难以愈合的疤痕来以示警告。后世就用这句话来形容“付出高昂的代价,支付不合理的花费”。

六 结束语

作为英语语言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许多英语习语都带有非常明显的文化特色并和民族文化中的宗教、历史、文化遗产、生活经历、地理条件、社会习俗、日常生活等紧密相关,揭示了英美国家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通过对英语习语的溯源,我们不仅能对英语语言结构有一个更系统性的认识,而且对西方文化特色和西方各民族的发展历程和民族特性也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尽管我们已经在本文中探讨并追溯了英语习语的几个最主要来源,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永远都会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而发展变化,我们仍然会在日常生活、报刊媒介等领域碰到许多新的创造性的词语。因此,作为英语学习者,不应该只满足于了解英语习语的来源问题,更应该尝试着去积累在生活中碰到的越来越多的新词、好词,那么届时才有可能更好地掌握英语习语这一英语语言的精髓,在语言实践中更灵活自如地运用它们。

参考文献

[1]Dwight Bolinger. Aspects of Language[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3

[2]陈文伯.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

探究学习的特征例2

“3的倍数的特征”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因数与倍数”中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教材创设团体操表演情境,以解决“参加叠罗汉表演的有多少人”这一现实问题为主线,让学生在百数表中圈划3的倍数和用计数器的算珠拨3的倍数,引导学生运用猜想、验证的方法,通过观察发现、自主探究,总结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欲望

可预设以下两个问题情境:第一个情境用于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复习旧知;第二个情境则用于整节课的教学。

首先,创设互动游戏情境,让学生听拨珠猜数:数珠响2下,猜一个数;数珠响3下,猜一个三位数。

其次,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先让学生解决“学校团体操表演中,参加叠罗汉的有多少人”这一问题,再引导学生思考“叠罗汉每组需要3人,参加叠罗汉的可能有多少人”的问题,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列举的这些数,思考“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怎样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等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就给予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基于此,第一个情境的创设,紧紧抓住3的倍数的特征的前置知识“2、5倍数的特征”与本节课蕴含“3的倍数的特征是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的知识点,巧妙设计“听拨珠猜数”的游戏:数珠响2下,猜一个数,可能是2、20、11;数珠响3下,猜一个三位数,可能是300、210、201、120、102、111。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的排列组合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被唤醒,并进行有序的思考,不重复、不遗漏说出所有可能组成的数。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初步感受到“数珠的颗数就是这个数各个数位上数的和”这一新知学习蕴含的知识连接点。通过让学生思考“如果这个数是偶数,它可能是几”“如果这个数是奇数,它可能是几”“如果这个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它是多少”等问题,将奇数、偶数和2、5倍数的特征等知识进行了复习回顾,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数学思维也得以培养和发展。

第二个情境通过团体操表演,提出“参加叠罗汉表演的有多少人”这一问题。学生根据“叠罗汉每组需要3人”这一信息,列举出参加叠罗汉表演的人数可能有15人、18人、21人……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些数都是3的倍数,于是教师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参加叠罗汉表演的人数一定是3的倍数”,从而引出这节课要探究的内容——“3的倍数的特征”。这里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为素材创设生活情境,既使学生感到数学是可以亲近的,拉近了数学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又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对数学问题展开积极的探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创设探究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强烈的兴趣,使学生进入“愤悱”状态,从而打开思维之闸门,不断深入探究所学知识。

二、适时启发质疑,激发探究兴趣

1.知识迁移,初步猜想

师(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2、5倍数的特征后):大胆猜想,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

师:科学史上许多伟大的发现和发明都源于人们的大胆猜想,由于猜想,人们产生了创新动力。

(学生由2、5倍数的特征出发作类比,得出“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的初步猜想)

……

2.适时启发,验证猜想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是由问题开始的。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启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究。

探究自问题开始,问题既是探究学习的核心,又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本源。本课教学中,针对学生的猜想,教师可提出问题:“大家同意他的猜想吗?”由此,引导学生自觉地进入问题解决的探究活动之中。科学不能只是猜想,必须进行探究和验证。在举例验证中,学生发现原来的猜想是错误的,是否是3的倍数不能只看一个数个位上的数字是几就能确定。当前面的猜想被推翻后,学生产生新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的欲望。

三、提供研究资料,加强探究体验

1.借助百数表,合作探究

首先,教师为每个学生准备百数表,让学生在百数表中找出3的倍数,然后让学生观察百数表中这些3的倍数,看能发现什么,再和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学生由于受认知水平的影响,通过小组交流,大多只会发现一些表面的现象,如“百数表中3的倍数,都是隔两个数出现一次”“百数表中3的倍数个位上的数0~9这10个数字都有可能,没有规律”“百数表中3的倍数,十位上的数也没有规律,都是呈斜行排列”……因此,教师要继续引导学生观察每一斜行排列的3的倍数,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在进一步的探究中,发现百数表中每一斜行的3的倍数,有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调换了位置后仍是3的倍数。而将百数表中每一斜行的3的倍数联系起来看,十位上的数一个比一个多1,个位上的数一个比一个少1,这是不是巧合呢?教师再次追问:“想一想,百数表中每一斜行上3的倍数,虽然个位上的数依次少1,十位上的数依次多1,但是这些数的什么没变?”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发现,每一斜行上的数的个位与十位上的数字之和是不变的,都是3的倍数,由此产生新的猜想:“3的倍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

皮亚杰认为:“一切真知都应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重新构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上述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充足自由探究、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先引导学生个体独立进行探究,找出百数表中3的倍数,看看能发现什么。然后在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教师立足于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讨论,充分交流自己的发现,发表不同的意见。在探究学习中,教师既要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又要恰当、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这里的引导,不是指教师简单地给出方法和结论,而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究的主体。

在全班交流汇报时,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发现,提出贴近学生思维实际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如“百数表中每一斜行上3的倍数,虽然个位上的数依次少1,十位上的数依次多1,但是这些数的什么没变”等问题,从而让学生一直处于问题思考状态之中,积极地进行探究,最终发现数学规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提出问题,即让学生“跳几下”就“够得着”,这样的问题既给了学生思维的方向,又给了学生思维的动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2.借助计数器,操作验证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了百数表中3的倍数的特征,提出新的猜想:“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这是百数表中3的倍数的个别现象,还是普遍的规律呢?带着这一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探究,借助计数器拨珠,举例验证。最后,学生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举例验证,归纳总结得出:3的倍数的特征,各个数位上数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

动手操作、观察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理解数学的重要方式。皮亚杰也强调:“儿童只有自发地、具体地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大胆形成自己的假设并努力地去证实,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发展思维。”因此,教师要积极地创设有利于学生活动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合作实践的机会,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知识的构建。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并从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他人交流和探究的本领。

四、拓展探究资源,深化知识理解

1.巩固拓展,应用规律

在学生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后,教师出示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第一层次,判断哪些数是3的倍数;第二层次,在每个数的里填一个数字,使这个数成为3的倍数;第三层次,解决实际问题。在练习中,学生不仅巩固了3的倍数的特征,而且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引发思考,拓展深化

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累了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但通过观察发现的3的倍数的特征只是一些表层的特征,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应“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2和5的倍数只看个位上的数就可以了,而3的倍数却要把各个数位上的数相加?”这一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深层次思考。接着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将数、数的组成和小棒三者结合起来,通过数形结合的直观呈现,使学生对3的倍数的特征的理解由表入里、层层深入,深化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五、梳理研究思路,总结探究方法

探究学习的特征例3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一、引 言

在网络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的学习情境由传统课堂转向网络,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发生了变化。按照罗杰斯的新技术采纳推广的观点,网络技术要想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现无缝连接,需要经历一个自我内化的过程,还需要考虑技术创新与学生价值观的相容性,与以往经验的一致性,与学习者需求的匹配程度。[1]

Charlton和Birkett指出学习者的个性对学习效果有影响。[2]刘儒德等指出,网络学习的有效性不仅有赖于网络学习环境为学习者提供的外在支撑,更为重要的是,网络学习的环境和过程必须与学习者的个体特征相匹配。

已有研究表明学习者的网络学习行为与个性特征密切相关。例如,一些语言能力比较差、在课堂上发言不够积极的学生能够在平台上畅所欲言。[3]国外学者尝试通过工具软件跟踪和分析网络学习者的操作行为,Jia-JiunnLo等尝试通过分析学习者的浏览器行为,进而来确定学习者的学习风格。[4]国内关于学习者个性特征对网络学习行为影响的研究状况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呢?

二、研究评述

文献调研发现,目前关于个性特征对网络学习(效果)影响的研究中,网络学习行为的行为分析、行为模型和评价的研究相对较多,而个性特征对学习者网络学习行为影响的研究较少。本研究筛选了6篇强相关文章进行分析,分别是《大学生Moodle教学平台应用现状的个案调查》(段金荣,2009)、《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与人格特征之间关系的研究》(张晓丽,2008)、《学习者特征因素影响网络学习行为的研究》(梁斌等,2009)、《网上讨论参与者需求动机、满意度与网络行为关系研究》(马卫民等,2009)、《课程论坛中的学习行为与学习者特征关系研究》(况姗芸,2006)、《学习风格与在线学习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郭玲玲,2007)。在这6篇文章中,研究对象可分为在校大学生和远程教育的成人,研究中对这两类对象关注的个性特征要素有所侧重。成人学习者的研究中包含人口学因素、上网条件和职业等,而这些因素在在校大学生的研究中通常不会考虑。从关注的网络学习行为看,对影响在线交流的研究较多,且研究相对比较成熟,主要是从需求动机、知识基础、性格、性别等个性因素对在线交流的影响进行研究。从关注的学习者个性特征看,对性格和性别对网络学习行为影响的研究较多。对已有的研究结论归纳如下:

性格方面:(1)性格对在线交流有影响。(2)性格对自我评价、时间管理、信息查询有影响。(3)性格不会导致其浏览行为的差异。

人口学方面:(1)性别对课程学习、完成作业和参与讨论的影响不明显(研究对象是远程教育成人)。(2)城乡差别对课程学习、完成作业和参与讨论有显著影响(研究对象是远程教育成人)。(3)性别对登录频次、发帖和浏览行为有影响。

知识基础方面:(1)学科背景对网络学习行为有显著影响(研究对象是远程教育成人)。(2)学习者年级阶段对收益行为有影响。

需求动机方面:需求动机与行为频率和在线时长显著相关。

学习风格方面:学习风格对在线学习行为确实有影响。在讨论行为上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在阅读行为上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三、主要存在问题

1. 个性特征没有整体性

目前,关于个性特征对学习者网络学习行为影响的研究是局部的、零散的,研究者没有个性特征整体性的概念。由于研究者对学习者个性特征所包含要素的理解不同,而造成研究内容和目标各不相同。从学习者心理特点来分析网络学习行为的研究较多。心理要素是学习者个性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全部。由于对学习者个性特征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导致研究内容的局限性,不能形成对个性特征影响网络学习行为的整体认识,这是已有研究的最大问题。

对当前研究中涉及到的个性特征因素进行归类,可分为学习动力、知识、能力、心理特点和自然环境等五个方面。图1是已有的相关研究中这五类个性因素出现频次的示意图,其中心理特点是关注最多的个性因素。每个类别包含的个性要素如下:

心理特点包含性格、学习风格、孤独感、、忍受力和网络焦虑等。

学习动力包含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和需求动机。

知识包含学科知识、信息素养和远程学习经验。

能力包含认知策略、元认知能力、自我监控能力和远程学习技能。

自然环境包含性别、经济障碍和学习者所处的环境等。

除了以上五个方面个性因素之外,还有哪些因素影响网络学习行为?这些特征要素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和影响,进而影响着学习者的网络学习行为?对网络学习行为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等等。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解决学习者的个性究竟是什么?个性都包含了哪些特征要素?

探究学习的特征例4

创设物理问题情境是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良好开端。

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思维开放特征

探究式学习是通过发现问题,研究探索,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形式。探究式学习关注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结果的过程,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实施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具有思维开放特征,所有问题应启迪学生充分思考,必须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例如,教学“研究怎样利用磁场获得电流”时,我们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学生提出:感应电流的有无与磁场强弱有关,与磁场方向有关,与电路是否闭合有关,与闭合电路在磁场中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有关,与闭合电路在磁场中的面积大小有关,与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有关,等等。在判断猜想正确与否的途径上,学生提出了做实验、读课本、查资料、问老师等多种方法。整个学习过程,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开放性。

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实践探索特征

实践是探究式学习的灵魂。实施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加强实践探索活动,让学生围绕研究的问题,在实验、观察、统计、读书、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访问、调查、分析现象和数据等大量实践、探索活动中,丰富感性认识,训练、提高实践能力。

加强实践探索活动,一是要组织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对于“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平面镜成像有何特点”等等问题,我们都不是先公开结论,而是指导学生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二是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三是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调查访问等方法。

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学生主体特征

探究式学习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的。因此,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主体特征,使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独立思考,自主实践,主动学习。

例如,在“研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教学中,我们选择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猜想影响因素,再设计检验方式和途径,然后进行实践(实验)检验,最后写出研究报告。学生提出了温度、空气湿度、气候、液体表面积、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液体的质量、体积都能影响液体蒸发的快慢等许多猜想,做了“比较一杯开水和一杯冷水蒸发”“比较用电吹风吹和不吹的两杯水的蒸发”“比较一杯水和一桶水的蒸发”等大量实验,查阅了管道输水、动物散热等大量资料,写出了“影响液体蒸发快慢因素的探讨”“‘蒸发’研究实验报告”等大量研究报告和小论文。教学活动全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特征。

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方法教育特征

探究式学习,是通过探究过程,让学生体会探索真理的方法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应体现物理学研究方法教育的特征,对学生适时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初中物理教材中,潜存着许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什么因素有关”“研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中的控制变量法;“研究电压”中的类比法;“研究物体不受力,将会怎样”中的推理法;“研究力的概念”中的归纳法。另外,实验、观察、假说、比较、尝试、模型、理想化、抓主要因素等,也都是物理常用的研究方法。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学习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上述研究方法的教育,让学生体验和学习研究物理学的基本方法。

探究学习的特征例5

创设物理问题情境是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良好开端。

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思维开放特征

探究式学习是通过发现问题,研究探索,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形式。探究式学习关注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结果的过程,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实施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具有思维开放特征,所有问题应启迪学生充分思考,必须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例如,教学“研究怎样利用磁场获得电流”时,我们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学生提出:感应电流的有无与磁场强弱有关,与磁场方向有关,与电路是否闭合有关,与闭合电路在磁场中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有关,与闭合电路在磁场中的面积大小有关,与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有关,等等。在判断猜想正确与否的途径上,学生提出了做实验、读课本、查资料、问老师等多种方法。整个学习过程,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开放性。

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实践探索特征

实践是探究式学习的灵魂。实施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加强实践探索活动,让学生围绕研究的问题,在实验、观察、统计、读书、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访问、调查、分析现象和数据等大量实践、探索活动中,丰富感性认识,训练、提高实践能力。

加强实践探索活动,一是要组织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对于“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平面镜成像有何特点”等等问题,我们都不是先公开结论,而是指导学生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二是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三是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调查访问等方法。

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学生主体特征

探究式学习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的。因此,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主体特征,使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独立思考,自主实践,主动学习。

例如,在“研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教学中,我们选择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猜想影响因素,再设计检验方式和途径,然后进行实践(实验)检验,最后写出研究报告。学生提出了温度、空气湿度、气候、液体表面积、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液体的质量、体积都能影响液体蒸发的快慢等许多猜想,做了“比较一杯开水和一杯冷水蒸发”“比较用电吹风吹和不吹的两杯水的蒸发”“比较一杯水和一桶水的蒸发”等大量实验,查阅了管道输水、动物散热等大量资料,写出了“影响液体蒸发快慢因素的探讨”“‘蒸发’研究实验报告”等大量研究报告和小论文。教学活动全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特征。

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方法教育特征

探究式学习,是通过探究过程,让学生体会探索真理的方法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应体现物理学研究方法教育的特征,对学生适时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初中物理教材中,潜存着许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什么因素有关”“研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中的控制变量法;“研究电压”中的类比法;“研究物体不受力,将会怎样”中的推理法;“研究力的概念”中的归纳法。另外,实验、观察、假说、比较、尝试、模型、理想化、抓主要因素等,也都是物理常用的研究方法。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学习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上述研究方法的教育,让学生体验和学习研究物理学的基本方法。

探究学习的特征例6

2.归纳提炼“倍数特征”规律探索的一般思路——弃倍法,能初步运用弃倍法推理出8、125的倍数特征;

3.在探究4、25倍数特征的过程中,养成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体验探究的快乐。

教学目标设计依据

1.内容分析

“4、25的倍数特征”这个内容,是我们基于学生对“倍数特征”规律探究的系统认识增设的。一方面,它能帮助学生巩固在“2、5的倍数特征”学习时建立的研究方法结构,形成数学规律探索的常规研究模式(观察发现、形成猜想—举例验证、解释规律—归纳概括、形成结论)。另一方面,让学生获得研究方法的积极体验,归纳提炼出“倍数特征”规律探索的一般思路——弃倍法(即:从数的组成的角度,排除掉“确定是这个数倍数的那部分”,只考虑“余下部分”是否是这个数的倍数即可),为其他数的倍数特征探究做铺垫。

本课属于“运用已经形成的研究方法结构”(简称“用结构”)进行探究的阶段。由于25的倍数特征相对于4的倍数特征简单一些,末两位的数字只有00、25、50、75这4种情况,所以在设计时有意先安排25的倍数特征的探究。

2.学生实际

具备了什么——已探究了2、5的倍数特征,建立了“倍数特征”的研究方法结构,初步感受了“弃倍”的思想。

困难是什么——能运用已有的方法结构类推出25、4的倍数特征,却很难整体感悟出“倍数特征”规律探索的一般思路。在教学中可从两方面引导学生发现规律:(1)解释25、4的倍数特征,理解规律;(2)与2、5的倍数特征进行对比,找出共性。

提升些什么——归纳提炼出“倍数特征”规律探索的一般思路——弃倍法,能初步运用弃倍法推理出8、125的倍数特征。

教学过程

一、常规积累

1.2、5的倍数特征分别是什么?

2.为什么2、5的倍数特征都只需要看个位?

3.我们是如何研究出2、5的倍数特征的?

师适时板书研究的方法结构。

设计意图:回顾2、5的倍数特征及研究的方法,为“用结构”作好铺垫。

二、核心推进

一放:小组合作探究25的倍数特征

出示情境:某单位组织职工外出参观学习,租用统一的小型客车,每辆小型客车上可以坐25名职工,每辆车上正好坐满。这次外出的职工可能有多少名?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提问:这些数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课题:25的倍数特征)

出示合作学习单:

1.独立思考:先确定研究的方法,再独立探究25的倍数的特征。

2.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形成统一意见。

3.汇报:(1)25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2)如何解释25的倍数特征?

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全班对以下两种观点进行交流,看谁能以理服人?

(1)末尾是0或5;(2)末两位是25的倍数。

学生举反例验证,发现个位是0或5的数并不一定是25的倍数,比如10、35就不是25的倍数。

师对验证予以强调,并补充明晰:25的倍数的个位只有5或0,但个位是5或0的数并不都是25的倍数,我们需要看末两位。

师:现在谁来说一说,25的倍数特征是什么?能不能解释这一特征?

一收:归纳25的倍数特征,并解释特征

归纳:末两位是25的倍数,这个数就是25的倍数。

解释:由于百位及百位以上的数都是表示整百数,这些数都是25的倍数,如果末两位也是25的倍数,那么这个数也会是25的倍数,否则就不是25的倍数。

练习:快速判断下列哪些数是25的倍数。

60、350、8600、8674、12505、327525

设计意图:运用2、5倍数特征的研究方法结构,迁移类推研究25的倍数特征,逐步形成数学规律探索的一般研究方法,提升学习能力。

二放:独立探究4的倍数特征

出示情境:一个正方形,它的边长是整分米数,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可能是多少分米?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提问:这些数有什么共同点?(补充课题:4、25的倍数特征)

学生独立探究4的倍数特征,并解释4的倍数特征。

学生汇报时要求说一说研究的过程,尤其是从看个位到看末两位的“猜想—验证—猜想—再观察、再猜想—验证归纳”的循环研究过程。

二收:归纳4的倍数特征,训练数学语言表达的严谨性

归纳:末两位是4的倍数,这个数就是4的倍数。

解释:由于百位及百位以上的数都是表示整百数,这些数都是4的倍数,如果末两位也是4的倍数,那么这个数也会是4的倍数,否则就不是4的倍数。

练习:快速判断下列哪些数是4的倍数。

18、204、721、712、5944、7712322

设计意图:运用已有研究方法,经历独立探究过程,掌握并应用“4的倍数特征”。

三放:思考4、25的倍数特征的共性,整体感悟“倍数特征”规律探索的一般思路

思考:4、25的倍数特征具有共同的特点,都是看末两位,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2、5的倍数特征只需看个位,而4、25的倍数特征只需看末两位,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共性?

学生独立思考,全班交流,重点放在问题2上。

三收:归纳提炼“倍数特征”规律探索的一般思路——弃倍法

1.整百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25的倍数,所以它们的倍数特征具有共性,只需要看末两位是不是25或4的倍数即可。

2.可以排除掉“确定是这个数倍数的部分”,考虑“余下的部分”是不是这个数的倍数即可,这种方法就是弃倍法。

设计意图:从倍数特征中的共性入手,归纳提炼出“倍数特征”规律探索的一般思路——弃倍法,为其他数的倍数特征探究作铺垫。

三、尝试应用

1.明明买了一束玫瑰,每枝玫瑰4元,老板收他94元。老板收的钱对吗?

2.出示: 50 145 283

(1)你能在里填上一个数字,使上面的数是25的倍数吗?如能,请写出可以填几。如不能,请说明理由。

(2)要使上面的数是4的倍数,该怎么填?

设计意图:巩固25、4的倍数特征,并能应用特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概括深化

1.回顾4、25的倍数的特征。

探究学习的特征例7

探究式学习是通过发现问题,研究探索,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形式.探究式学习关注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过程,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途径.因此,所有问题应启迪学生充分思考,必须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例如,讲家庭电路安全时,教者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教者提出,熔丝在什么情况下熔断,在电流过大的情况下熔断,那什么情况下电流会过大呢,学生猜想用电器使用过多,家里电路出现故障等,这些猜想都可从生活经验中获得相关的提示.通过开放的思维联系了实际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整个学习过程,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开放性.

二、创设问题情境特征

问题是探究式学习的开始,也是探究式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努力创设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物理问题情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学习“压力压强”时,教者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人在雪地里行走和使用雪橇在雪地里滑行的对比,让学生们思考它们的区别,请学生提出相关的一系列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设物理问题情境是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好的开端.

三、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性特征

探究式学习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的.因此,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主体特征,使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独立思考,自主实践,主动学习.例如,在“研究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教学中,我们选择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猜想影响因素,再设计检验方式和途径,然后进行实践实验检验.教学活动全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特征.

四、强化方法教育的特征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熟练掌握一两道题不是最关键的,最重要的是掌握此类问题的解决方式,思维模式.探究式学习,是通过探究过程,让学生体会探索真理的方法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应体现物理学研究方法教育的特征,对学生适时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初中物理教材中,潜存着许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最常见的“液体蒸发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探究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中的控制变量法;“研究电流电压”中的类比法;“得出牛顿第一定律”中的推理法;“研究力的概念”中的归纳法.另外,实验、观察、假说、比较、尝试、模型、理想化、抓主要因素等,也都是物理常用的研究方法.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学习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上述研究方法的教育,让学生体验和学习研究物理学的基本方法.

探究学习的特征例8

关键词:接受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体育与健康课;分类

中图分类号:G807.0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4.016

一、体育与健康课常见分类及价值

所谓课的分类,简而言之,就是按课的性质、特点来将其划分类别。

当前,体育与健康课的常见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按“教学内容的特性”将课分为理论课与实践课。此种分类,体现了课程教学不仅要以运动技术技能为主,还需要一定的基本知识,否则就有失偏颇,也会造成系统残缺;按“教学内容的项目类型”将课分为篮球课、体操课等。此种分类,能使课时教学内容的类别一目了然;按“课的作用”将课分为引导课、新授课、复习课、综合课和考核课。此种分类,能够清晰地知晓课时教学的主要目的性,充分体现了一类课型的独特作用及其在一体化中的需要等。

从上来看,课的分类是多角度的,其在课程与教学中的意义、价值也有别。在课程改革后,尤其是很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应进一步加强对课分类的研究。

二、依接受与探究式学习对体育与健康课的分类

在本次(即第八次)课程改革前,我国中小学生在课中以接受式为主的学习特征是明显的,而且这样的状况延续了若干年,最终造成了所培养的人才存在一定缺失如能力低下等。在人类社会迅猛发展之时,我国课程教学中仍过分强调接受式学习显然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更不符合现代人才观培养的要求。本次课程改革大力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当前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由过去近乎单一化逐渐向多元化科学、合理地发展,其中探究式学习倍受广大师生关注。

所谓探究式学习,简而言之,就是指教学的结果不是直接先“定论”的形式来呈现,而是通过一步一步探索研究的方式来发现或获取。它是人类了解未知、解决问题、不断创新以取得重大发展最为重要的一种方式,也是最能体现优秀学习品质与能力的方式之一。

探究式学习不是现在才有的,己被人们认识了多年。过去在我国的课程教学中未得以重视,这是当时的不足。

探究与接受式学习是对立的,也是矛盾统一的。依接受与探究式学习可将体育与健康课分为三种类型即“以接受式学习为主的课”、“接受与探究式学习并重的课”、“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课”。

三、课的含义、教与学主要特征、一般使用范围与教学基本过程及价值

(一)以接受式学习为主的课

所谓以接受式学习为主的课,就是说课时教学内容的教学主要是以“定论”形式来呈现的一种类型的课。

对于此类实践课,此时课中的“教”主要体现为:“示范、讲解、组织指导学生练习、纠正错误(或展示与评价)及组织学生再练习等”;与之相应的“学”则主要体现为:“观察示范、听讲解、按要求练习、接受纠错(或展示与评价)与再练习等”。对于此类理论课,此时课中的“教”主要体现为:“讲解及设问、提问、讨论、小结等”;与之相应的“学”则主要体现为:“听讲解及答问、讨论、回顾等”。

一般地,基本技术技能、基础理论等概念类教学内容采用这样的课进行教学,如“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科学锻炼的基本原理”等。

对于此类实践课,教学的基本过程一般是这样的:“教师示范(如单手肩上投篮)、讲解学生练习(分解或完整等练习依情况而定;有的教学内容还含保护与帮助)正误动作对比(或展示与评价)再练习等”。在本次课程未改革前,当时因大多教学内容都是概念性的,所以教学也就大多为此类课。对于此类理论课,此时教学的基本过程一般是这样的:“教师讲解、学生听讲(教师设问与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或学生回顾与小结等”。

此类课的价值能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更多的基本技术技能和基础理论,但一课程如果绝大多数是此类课,长期以往,学生的能力发展尤其是探究、创新能力等必会受影响。

(二)接受与探究式学习并重的课

所谓接受与探究式学习并重的课,就是说课时教学内容的教学以“定论”与“非定论”形式来呈现的一类课。

对于此类实践课,此时的“教”在课中不仅体现出了“以接受式学习为主的课”的“教”的特征,还应体现出“设问、观察、引导、组织展示与讨论、小结等”的特征;与之相应的“学”在课中既要体现出“以接受式学习为主的课”的“学”的特征,还要体现出“探索、讨论、练习、展示研究成果、评价等”的特征。对于此类理论课,此时的“教”在课中不仅应体现出“以接受式学习为主的课”的“教”的特征,还应体现出“提出问题、组织引导讨论、小结等”的特征;与之相应的“学”则在课中既要体现出“以接受式学习为主的课”的“学”的特征,还要体现出“探索、讨论、评价等”的特征。在课中学生所获得的“结论”明显地呈两种学习方式状态。

一般地,基本技术技能、基础理论等概念类教学及其运用等采用这样的课进行教学,如“健美操:脚步基本动作及组合创编”;“体能:概念及良好体能的意义”等。

对于此类实践课,此时教学的基本过程一般是这样的:“教师示范(如健美操:脚步基本动作)、讲解学生练习(分解或完整等练习依情况而定;有的教学内容还含保护与帮助)正误动作对比(或展示与评价)再练习教师设问(如健美操脚步基本动作如何组合成套呢?)学生讨论探究练习展示探究结果与解释(或说明)评价再练习等”。在本次课程未改革前,这样的课也是有的,但非常少。以上这一教学过程是学生先采用接受式学习后再采用探究式学习。教学过程的设计还有可能是在接受与探究式学习相结合情形下一环套一环中交替进行,但课时教学内容的学习总体特征为接受式与探究式并重。对于此类理论课,此时教学的基本过程一般是这样的:“教师讲解、学生听讲(如什么叫体能)教师提问(如良好体能的意义是什么呢)学生讨论(可能还存在教师的引导)学生发言与补充教师补充与小结等”。

此类课的价值,是学生在获取一定基本技术技能和基础理论之上注重学生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具有完整性与拓展性。但因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两者兼顾、学生认知能力经验不足等,往往会导致得出的“结论”不正确、不够全面与不深入。

(三)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课

所谓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课,就是说课时教学内容的教学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探索研究获取与发现“结论”或创新的一类课。

对于此类实践课,此时的“教”主要体现为“设问、观察、引导、组织展示与讨论、评价、补充、小结等”的特征;那么,与之相对应的“学”则主要体现为“探索、讨论、练习、展示成果、评价、小结等”的特征。对于此类理论课,此时的“教”主要体现为“提出问题、引导组织讨论、得出结果、评价、补充、小结等”的特征;那么,与之相对应的“学”则主要体现为“探索、讨论、发言、评价、小结等”的特征。

一般地,基本技术技能、基础理论等教学内容综合或组合运用的教学采用这样的课来进行,如“足球:二打一战术”;“重大体育赛事的评论”等。

对于此类实践课,此时教学的基本过程一般是这样的:“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探究练习教师观察与引导学生展示探究结果评价与补充、小结再练习等”。本次课程改革后,此类课己较常见。对于此类理论课,此时教学的基本过程一般是这样的:“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发言评价补充、小结等”。

此类课的价值,使学生的能力等能得到较好的发展,也体现出学生学习的方式要全面性的思想,但在单位时间内获取技术技能和理论的时间却明显增加。

四、两类课之间的关系

本次课程未改革前,因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教学内容的属性、过度追求知识的量等,造成“以接受式学习为主的课”在学生学习生涯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本次课程改革后,特别是课程改革初期,不少人又对“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课”产生了过度崇拜。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各有优缺点,过度走向一极都会带来问题或麻烦。从接受与探究式学习来讲,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属性等科学、合理地采用课型,积极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而不是将一类课的缺点无限放大并将之棒杀,或将一类课的优点无限放大并将之视为唯一。对于课堂教学来说,这三种类型的课无论在何水平段都是存在的,即各具价值且统于一体之中。知其优缺点,客观对待。只有树立这样的思想,课程教学才有可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五、结束语

依接受与探究式学习对体育与健康课的分类,能清晰地看出学生在课中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提高对这两种以及多种学习方式在教学中的关系认识;对课型的认识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也使课的分类认识得到了一定发展;便于在课程教学中,促进广大教师科学、合理地设计课,有效甚至高效地践行课,为顺利、圆满地达成课程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1]李祥主编.学校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探究学习的特征例9

一、学习方式及转变要求

1.为什么要转变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变革,最终都要落实到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传统的单一、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是决定学习质量的重要一环,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学习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如果我们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首先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2.学习方式及内涵

学习方式是指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是学习者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个人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教师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重建自己的教学方式。

3.转变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和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要求

二、现代学习方式的五个基本特征

学习方式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转变学习方式的实质是对教育价值观、人生观,培养模式的一次彻底变革。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如下:

(1)主动性特征:这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其表现为“我要学习”。强调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内在、直接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越学越想学、越爱学,学习变成了学生生活中的最大追求。

(2)独立性特征:这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其表现为“我能学会”。强调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身上都隐藏着发展的巨大潜力和能量,都具有很强的学习潜在能力。教师的责任就是要把这种潜在的能量和能力开发出来。

(3)独特性特征: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独立认识世界的方式、态度,也有着不同的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也就是说,学生学习的方式上存在着个性差异。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根据差异因材施教,这是一种客观存在并很有价值的教育资源。

(4)体验性特征:这是指让学生参与认识过程,获得直接经验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和意识。体验给知识注入生命,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就扩展到心理的范畴。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人身心发展和人格形成的过程。为此,新的教育方式注重让学生参与,强调让学生去感知,去操作,去实践,去思考,获得最直接的个人经验,并通过讨论、合作、互相启发,互相交流,达到共同发展。

(5)问题性特征:问题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感知只能获得直接经验,而产生的问题才是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根本原因。没有问题就不能真正诱发学生的学习求知热情,学生就不会深入地进行钻研和思考。

以上五个特征只是从不同的侧面阐述了现代学习方式的特征,他们之间是一个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要从全局的高度予以把握,领会其精神实质,从而修正自己的教学方式,达到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目的。

三、与新课程相适应的现代学习方式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今天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这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何谓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呢?

1.自主学习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具体地说,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适。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相醒学习。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①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②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③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④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⑤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3.探究学习

所谓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学习相对的是接受学习。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

探究学习的特征例10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A-0025-02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受到了教育研究者、一线教师和媒体的大量关注。如何利用翻转课堂来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王尚志教授提出中国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应注重培养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六大核心素养,同时注重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等。结合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这一课例,笔者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来展开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和应用意识、创新能力等,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充分利用翻转课堂特色活动,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一)通过微课视频学习,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

笔者设计的微课时长约为5分钟,这符合小学生的观看视频注意力保持的时间规律。微课视频中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内容:先回顾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研究顺序和思路。第二部分是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点。第三部分是联系生活中圆柱、圆锥形的物体,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通过微课的学习,学生初步感受圆柱和圆锥的特点,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联,培养了几何直观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微课视频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需要教师使用时注意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并且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力水平。

(二)通过《研学单》学习,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问题设计是《研学单》设计的核心,把传统的知识灌输转化为任务驱动、问题导向的自主学习,这也是“翻转课堂”的优势之一。根据这样的理念,笔者所设计《研学单》分成三大板块:预习篇、技能篇、反思篇。预习篇包含学习指南、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学习指南”的引领下展开自主学习学习任务;技能篇包含问题设计、学习测试,让学生根据问题展开学习活动并对学习的情况进行自主检测,从中发现新的问题,产生新的思考;反思篇,要求学生写下学习的收获与反思。通过《研学单》,学生能够全面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理解其中的内涵,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和空间观念。

如《研学单》“预习篇”内容:

1.旧知复习

我们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有长方体、正方体,请你回顾一下:我们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认识的?它们分别有哪些特征?

2.自主探究

(1)仔细阅读课本第9、10页,圈一圈、画一画。

(2)找一些圆柱、圆锥形的物品,看一看、摸一摸。

(3)观察圆柱、圆锥的直观图,想一想、填一填。

圆柱的上、下两个圆面叫做( ),围成圆柱的曲面叫做( ),( )叫做高。圆锥的底面是( )形,侧面是一个( )面,从( )到( )的距离叫做圆锥的高。

(4)联系生活,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

3.通过交流互动,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利用微信、QQ等社交媒体进行交流互动,分享各自的学习收获与体验,探讨在观看微课视频以及完成《研学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于同伴之间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反馈给教师。通过师生互动交流,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盲点做出准确定位。在利用社交媒体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集体归属感得到了增强,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最重要的是通过交流互动,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缜密性和逻辑性。

二、扎实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活动,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一)自主确定探究问题,提高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翻转课堂中学生是主动探究者,因此,探究的问题最好是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确定。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先提出问题,再引导学生总结自己在课前观看微课视频、进行《研学单》学习时发现的疑问及同伴交流中未解决的问题,归纳整理出来。然后,请学生交流讨论确定课堂教学中需要探究的核心问题。

经过深入研讨,学生确定如下问题作为探究的核心问题:1.怎样证明圆柱的底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呢?2.圆柱侧面是个曲面,说说你的思考。3.什么是圆柱的高?它们又有哪些特征?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迁移方法,用类似的思路去探究圆锥的特征。由于整个探究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因而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

(二)自主协作探究问题,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著名的教学论专家江山野认为,每个学生都有独立的要求,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当学生遇到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时,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既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又能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意识。对此,笔者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组,让每个小组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展开协作探究,由组长组织该小组展开探究活动。本课教学中,协作探究的次数较多,如协作探究圆柱底面、侧面的特征,圆柱、圆锥高的测量方法等,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深刻内化了这些知识的特征,进而在自主探究规律、自主测量的过程中提升了数学核心素养。

(三)自主交流学习成果,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学生经过了自主学习及小组协作探究之后,要将个人及小组的成果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对此,我们可让学生采取演讲型、演示型、比赛型等形式进行小组交流,分享学习成果与收获。同时,教师要对课堂中学生的展示进行多维度、多方式的评价,修正、启发学生思考。如在《圆锥和圆锥的认识》教学中,教师首先对微课学习的成果进行了展示、交流和评价,体现微课学习的价值与作用;在探究圆柱、圆锥特征的过程中,重视学生成果的汇报交流,让学生发生思想碰撞,产生新的思考;在特征应用的环节中,让学生结合生活中圆柱和圆锥的实际应用,思考圆柱和圆锥各个特征的价值与意义,从而将所学与所用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应用意识。

以下是圆柱特征的应用教学片段:

师:在生产生活中圆柱有着广泛的应用,说说你的了解。

生1:压路机的滚筒是圆柱形的,圆柱的侧面是曲面,容易滚动。

生2:大多数桥梁的柱子是圆柱形的,受水流冲击、意外撞击损害最小。

生3:硬币是圆柱形的,没有棱角,便于携带,可以减少使用过程中的磨损。

生4:我们是用一把直尺直接量的,把圆柱横着放,量的高是2.4厘米。

……

师:同学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老师听了也有很多的收获!你们很了不起!

(四)自主反思学习活动,改善学习品质和效能

探究学习的特征例11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交流习惯,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由于社会、家庭等种种原因致使很多学生个人主义比较严重,私心很强,缺乏合作、交流意识,不愿意和其他同学合作,有的干脆做漠不关心的旁观者。这些问题不解决,合作交流就会成为空话。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明白一个人的能力和力量是有限的,很多活动需要多人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明白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是学习伙伴,都是合作者,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合作感受集体的力量,形成团队精神和集体责任感;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只有相互之间互教互学、取长补短,进行信息和知识的交流才能获取更多、更广的知识,从而让学生明确合作交流的意义和为什么要进行合作交流。三年级(上)“我的大树”的观察、“各种各样的叶”的搜集等的教学活动就能够让学生得到体会。因为一个人观察到的现象和收集到的叶的种类是有限的,只有合作交流才能更好的完成这些学习任务。让学生明白了合作交流的意义和进行合作交流的原因后,教师就要着手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学习环境,弯下身来和学生站到一条线上,参与到学生的合作、交流中,这样就能和学生保持民主、平等的关系。通过和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师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情景,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就形成了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再通过制订一定的规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踊跃发言、认真倾听、遵守纪律的合作、交流习惯。 

通过以上工作,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交流心理品质,为合作、交流学习方法产生实效奠定基础。

       二、紧扣教学实际,不滥用合作、交流的方式

        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法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式。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条件合理的使用这种学习方法,更多的还是要让学生亲历探究。较简单的探究活动和学习内容,能让学生独立探究和学习的尽量让学生独立完成。例如《淀粉消失了》、《被压缩的空气》、《造一艘小船》、《测量物体的温度》、《导体和绝缘体》等内容就没有必要让学生合作进行探究;而《各种各样的花》、《各种各样的岩石》、《研究材料的特征》、《生物和环境》等复杂、综合的探究内容就必须采取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进行讨论、制订方案、探究和交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相互补充、更正和辩论,获取更科学、更全面的知识,从而更真实的完成教学目标。如果滥用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法,就会剥夺更多学生亲历探究的机会,也使合作、交流流于形式。

        三、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