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探究式教学实践

探究式教学实践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1-16 22:32:12

探究式教学实践

探究式教学实践例1

新一轮课改呼唤着新的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能否根据学生学习情况以及教学内容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是必不可少的。实验探究式教学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实践活动集于一身,在课堂上既能将教师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操作技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实施实验探究式教学对于高中物理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实验探究式教学的基本含义

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自主地运用科学探究的方式进行物理实验活动,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归纳出物理规律和物理概念,从而获取物理知识,提升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式教学主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学生实验探究能力为目的,以实验活动为中心,以探索物理规律为出发点,让学生亲身体验、感知学习的过程,从而实现知识体系的建构,培养学生的实验素养,提高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启发诱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自己设计物理实验,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方式进行解难释疑的探究,从而掌握物理知识、物理方法以及实验技能。

二、高中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1.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实验探究主题

实践表明,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关联的实验探究性活动主题,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调动学生参与实验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选择实验探究活动主题时,应结合教学内容,选择符合学生兴趣的研究主题。如在“探究弹力与形变的关系”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探讨生活中桥梁的最大承受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系”这样的实验探究主题,然后组织学生开展实验设计比赛,看哪位学生设计出来的桥模型既美观承受能力又强,这样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既能感受到探究带来的乐趣,又能加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深刻理解。

另外,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一些趣味性的实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让学生感受实验成功的喜悦感,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如在学习动量定理相关知识点后,给学生设计了一个课后小实验,要求是将1个生鸡蛋从5楼落下而不破裂,所使用的辅助设备重量必须低于1个鸡蛋的重量。学生们进行了积极地思考,想出了各种办法,有的用报纸折成帽子形状将鸡蛋放置其中后再扔下,有的将降落伞安装在鸡蛋上,底部以塑料泡沫作为缓冲工具,有的甚至借助了氢气球。尽管其中的做法各不相同,但都遵循动量定理展开探索爱,减小了落地时鸡蛋的动量,并延长作用时间,才可能减少地面对鸡蛋的冲力。可见,只有在实践中探究,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2.创设良好的实验情境,开展课堂探究学习

实验探究式教学不仅可以保持学生思维的活跃性,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掌握物理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创设良好的实验情境,既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欲和探究欲,又可提高学生探究新知识、研究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电磁学”有关知识点时,学生对“楞次定律”难以理解,教师首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疑问自主探索其中的奥秘:①产生感应电流需要具备哪些条件?②所提供的实验仪器是否会出现感应电流?若会,请设计电流,并证明其存在性。若不会,请说明原因。③通过实验研究由感应电流会不会有新的磁场产生?若有,是否能经由仪器判断新磁场的方向?以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然后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探入探究,教师在此过程中可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帮助学生提出解决方案。实验完成后,教师对学生在完成实验过程中的整个表现进行评价,评价以激励为主,肯定其优点,提出有创造性的地方,以培养学生的创作热情和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3.改“验证”型、“测量”型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探究式教学实践例2

〔中图分类号〕 G42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07―0040―01

一、 参与式教学的概念

“参与”是指参加活动的个体投身在群体活动中,与群体成员之间所发生的认识与实践活动的过程和基本形式。参与式教学是指全体师生共同建立民主、和谐、热烈的教学氛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同等参与和发展机会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参与式教学在“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主,共同参与”的理念指导下,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基本的合作,使学生在学习、活动、实践、探究、反思、感悟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认识与情感,从而达到改善班内学习氛围、形成良好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的目的。

二、参与式教学的优点

参与式教学是新的教学理念,它意味着教学观念的改变,这种理念不仅改变了学生,也改变了教师,教师不再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让他们自己探究、自己动脑筋深入思考,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这种理念是全体师生共同建立民主、和谐、热烈的教学氛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同等参与和发展的机会。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运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初中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通过与同伴的探究、合作和交流,有利于挖掘和提升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其次,能削弱初中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大多以自我为中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了被动的重复,在参与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能有更多的独立探究时间,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三、参与式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参与式教学在培养合作精神、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再加之班额过大、资源短缺等主客观因素,导致很多时候参与式教学徒有形式,而没有实效。

参与式教学活动中往往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给学生上课时,不管教学内容、性质、难度,也不管是否有合作学习的价值,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一律由学生讨论完成,脱离了学生的实际能力,让自主探究变得盲目而缺乏实效性。而且,活动的评价形式单一、主观、片面,只关注结果,不重视学生参与的过程;重小组评价,轻个人评价。

从实际情况来看,小组合作学习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活动小组分工不合理,讨论的形式也一成不变;教师对活动的目的交待不够明确,分工不够具体;在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前缺少了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整个交流过程有时成了优等生的“一言堂”,其他同学只能成为一个倾听者和附和者。

四、如何构建参与式课堂

参与式教学的全过程从时间上可以分为准备阶段、教学实施阶段、评价阶段。

1. 参与式小组教学活动准备阶段包括活动小组的组建和教学活动设计。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将本学科学习较好和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性格内向和外向的学生分到一组,形成一种互补;小组规模以每组4-6人为宜;座位的编排方式可灵活选用。为使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应轮流担任小组内的不同角色,如组长、纪律监督员、汇报员等。

探究式教学实践例3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277-01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高中化学教学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同时还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就要求高中化学教师要对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做一下改变,以适应现代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

1.高中化学实验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1过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改要求教师在对学生灌输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提高。部分老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于是在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过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大部分时间教给学生,没有给予学生及时的点拨与指导,使学生在进行实验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例如在进行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的教学时,教师一上来就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学生由于没有制定实际的操作方案,无从下手,只能胡乱操作,整个实验画面变得十分混乱,实现操作步骤错误百出。当教师发现达不到实验效果时,只能自己动手操作,学生观察。教师操作完以后,让学生按照刚才自己的操作步骤继续完成实验,但由于时间有限,学生根本无法继续完成实验,只能无果而终。

1.2忽视问题探究的意义与价值。新课改以后,部分化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经常使用"探究"二字,并单纯的认为,如果化学教学不采用探究式教学,就代表新课改没有真正的实施。但并不是所有的化学问题都需要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探讨。例如,某高中化学教师在进行《电解饱和食盐水》教学时说"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怎样电解饱和食盐水",然后就带领学生做实验,学生在听到实验任务后,不知道怎样进行实验,所以没有任何反应。

1.3教师过分依赖教学设计。很多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之前,并没有亲自做过实验,只能通过教材中所提示的实验结果来了解分析。所以,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当学生的实验结果与正确的实验结果有所差距时,教师根本无法给予正确的解释与回答。例如,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时,往试管中的氯水中加入石蕊试液,由于氯水呈酸性,所以氯水应先变成红色,继而变成无色。但部分学生在将石蕊试液加入到氯水中后,溶液迅速褪色,并没有产生教材中所描述的现象,当学生询问原因时,教师更是尴尬。

1.4教师过于注重实验探究结果。在进行实验探究过程中,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正确完成实验探究任务,部分同学会由于操作失误等原因导致实验探究失败。此时,很多教师会认为实验探究失败的原因是由于学生上课没有认真听讲,从而对学生的态度就会有所偏差。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金属的冶炼》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将Na放入氯化镁中是否有反应。当第一组学生进行实验后,回答不反应时,教师没有给予学生任何评价,更没有对实验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而当后面同学回答有反应时,教师给予了肯定的评价。

2.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如何正确运用实验探究模式

2.1正确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学生是实验探究教学的主体,应当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又不能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如果缺少教师正确的指导,学生的主体性也不会得到很好的发挥。例如,在进行《金属冶炼》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带领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将学生平均分成多个小组,每一个小组都分有各种实验器具。然后,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使用K、Ca、Na、Fe等金属物质分别与氯化镁进行反应,观察是否能将金属镁置换出来。最初学生对实验无从下手,教师就可以选取其中的一种金属物质,为学生演示一遍。学生明白了操作步骤后进行实验探究,发现,K、Ca、Na等金属物质都能把金属镁置换出来,而Fe放入氯化镁中并没有反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总结出金属具有不同的活动性。

2.2创设情境,引入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本次的实验探究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会主动参与到实验探究活动中来。教师可以创造问题情境,使学生主动寻求答案,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金属钠的时候,就可以使用多媒体,播发烟花绽放的画面,学生在惊叹烟花绚烂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说:"同学们,烟花其实在古代的时候人们就可以制作了,烟花到底是用什么制作的呢?答案就在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当中。"这时候,同学们就会进行积极讨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激起了学生们强烈的探究欲望。所以,在接下来的实验探究中,学生会更加积极踊跃,这就会使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高。

2.3设计实验探究的实施方案。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之前,一定要带领学生设计完整的实验方案,避免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由于不清楚实验探究的目的、步骤及最终的实验结果,而导致学生在进行实验探究过程中出现操作失误等现象。实验探究方案一般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用品、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等,或者还有问题及讨论。教师在带领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时,特别注意对实验步骤的设计,这是实验探究的关键,决定着实验能否成功。当学生将实验方案设计好以后,教师应仔细检查学生的实验方案,对出现错误的地方应及时修改。同时,在进行实验之前,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2.4教师应注重实验过程。在进行实验探究过程中,部分学生会由于操作失误,会使实验结果出现偏差,教师应向学生解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而不是置之不理。例如,当学生在观察氯水与石蕊试液进行反应时,部分学生观察到溶液变红后,在短之间内变为了无色,而小部分学生观察到将石蕊试液加入到氯水中,容易直接变为了无色。教师应当针对这种现象给出合理的解释,使学生明白,试剂加量过多,导致溶液直接变为了无色。

3.结束语

化学是高中阶段重要的学习科目,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不仅要完成对学生知识的灌输,还要努力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探究式教学实践例4

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应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激趣引题,自学探究;自主思考,独立探究;主动钻研,合作探究;明理强化,实践探究,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其自学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自主探究 教学实践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就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更加重要和可行的方式。”根据这一基本理念,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课前设计,在教学的过程中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通过创设出一个民主、自由而和谐的教学氛围,借此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得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能使得小学数学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主要是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教师的主要角色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其实质是让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激趣导入,自学探究

教师一堂课的开头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两分钟,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简短的导入是为学生自学探究作铺垫,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进人自学探究阶段。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欲望,给思维以动力。

如教学《简单归一应用题》时,可以先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现在要求很快测算出全班50位同学在一分钟内大约一共能跳多少下脉搏,怎么来测算呢?

生1:可以先统计全班每位同学一分钟跳多少下脉搏,再把它们加起来。

生2:这样太麻烦了,只要先测出一位同学一分钟跳多少下脉搏,再乘以50就可以了。

生3:这个办法不可取,如果选出的这位同学跳得快,算出的得数就太大了;如果选出的这位同学跳得慢,算出的得数就太小了。学生都认为第三位同学说得有道理,怎么办呢?这时,一位同学兴奋地说:“可以先测出几位同学的,计算出他们的平均数后再乘以50。”大家认为这个办法好。

由于这道题是师生共同探讨建构的,学生对例题的结构、数量关系了如指掌,很快掌握了这类题的解题思路。

2 自主思考,独立探究

所谓独立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的过程。因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更代替不了几十个有差异的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动手“做数学”,使他们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独立探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张梅玲教授说得好:“再完美的模仿毕竟是模仿,有缺损的创造毕竟是创造,要创造要发展不能一次求完美,但毕竟是在前进、在发展,路是人走出来的。”

如在教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时,多媒体出示主题图,并列出算式:30+20,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你打算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数学现实,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思考,作出了如下算法:①十个十个地数,30、40、50。②3个十加2个十得5个十,是50。③3+2=5,30+20=50。并让他们自由选择最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60+20。

3 主动钻研,合作探究

学生自学探究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均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集中在这一阶段解决,这一步开始时给学生3-5分钟时间,简要表述各自探究中的难点,要求学生不重复、不提与主题无关的问题。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不必过早解释,只要综合大家的提问,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即可。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可以让每位学生课前准备好24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上课时要求小组内成员每人用这24张纸片拼成一个长方形(每人拼的都不相同)。拼好后逐一按长、宽、面积等数据填在一张表格上,再研究:这些图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这些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每个图形的长、宽和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合作交流,共同发现了每个长方形的面积都等于长和宽的乘积,于是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的计算公式。

4 明理强化,实践探究

这既是对探究成绩的巩固,又是对探究效果的检验,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学会方法。首先,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讨论要点,掌握什么方法,理清什么概念,明白什么道理,几句画龙点睛的话,就给学生以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交待。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自学和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学生实践探究是巩固和扩大知识,同时也是吸收、消化知识为能力的过程,实践探究的内容和形式,要根据学科要求和特点决定,不必强求统一。总之,实践探究是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利时机,方法形式一定要灵活多样,只要有利于学生扩大知识和发展能力,怎么有利就怎么做。

探究式教学实践例5

探究式教学是小学数学教改关注的热点问题,笔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了以下五个环节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并在教学实践中具体践行,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1.创设情境,隐含问题

数学探究是对数学问题的探究,而数学问题又是基于特定数学情境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数学情境,让数学问题隐含其中,带领小学生入情入境,探究情境中的数学问题,以数学情境和数学问题的内在联系为教学出发点,让小学生自己发现隐含的数学问题,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在探究中求解,对数学问题作出解答。

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其回忆自己印象中汽车轮子是圆形的。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汽车轮子是圆形的?在课堂教学前,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思考问题“为什么扔小石子进水里会荡起圆圈?”“为什么瓶盖是圆形的,可以旋转?”通过思考,学生产生一系列疑问,从生活经验中引出关于圆形问题,在此过程中,小学生的思维会被生活情境激活,发现其中有数学问题,而又迫切想要求解,就会去认真思考,想要得到答案。

2.发现问题,形成猜想

“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猜想是一种思维活动,是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对问题的直觉判断和理性思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后,大胆猜想,经过多方验证,让数学思维变得丰富,培养创造性思维,发挥数学学习主体性。

如“三角形内角和”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熟悉的三角板,提出问题:“大家能告诉我三角板中每个角的度数是多少吗?三个角的和是多少呢?”学生拿出的三角形有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学生大胆猜想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他们拿出自己的三角形,对内角的度数进行测量,发现内角和是180°。从三角板的特殊性到普遍性,测量猜想得出结论。

3.探究问题,验证猜想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数学探究要大胆猜想,但猜想更多的是感性知识、肤浅认知,教师还应鼓励学生明确猜想,对猜想进行验证。这就要求学生在恰当的数学情境中,自己发现问题,自主建构新知。给予学生数学猜想的验证空间,让学生在验证中学习,提高学生数学的素养。

如“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中,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一个数,分数大小不变”。教师要求学生对猜想进行验证,学生提出在除法中,除数和被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得出的商不变。从除法商不变的性质可以得出,分数也有类似性质,即18÷6=3,(18÷3)÷(6÷3)=3;

从学生的类比验证推导看出,商不变的除法算式可以转化为分数形式,用以验证“分数的基本性质”猜想,实现了知识学习的迁移。

4.解Q问题,反思总结

反思作为高层次智能发展的表现,是小学生对探究学习的感受回顾,继而发现新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反思总结,谈一谈自己学习的收获。教师在学生的基础上进行补充说明和修正,帮助小学生形成新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和结论,提炼出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

如“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教学结束后,教师提出问题:“我们通过转化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大家想一想如何利用所学知识,推导梯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巩固,引出新探究知识。

5.应用问题,拓展延伸

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终极目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后,教师应立足生活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实践出发,再回归实践,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如“圆的面积计算”学习结束后,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应用练习:①基础练习,有一个圆形花坛,半径为20米,求出花坛的面积是多少?②变式练习,在草地上,有一个木桩,拴着一只羊,绳子长度为10米,请问羊吃草的最大面积能有多大?③拓展练习,有一块正方形手帕,面积等于40平方厘米,要求在其基础上剪一块圆形手帕,求圆形手帕的最大面积是多少?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实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成为数学教改的焦点问题。探究式教学策略,让小学生入情入境,沉浸数学课堂,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大胆猜想,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理性验证、反思总结、拓展应用,习惯数学知识,提高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探究式教学实践例6

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突出了学生和老师对问题的探索研究。正如80年代叶圣陶先生曾说:“尝谓老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宜揣摩何处为学生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出问题,令学生思之,思之不得即为讲明之。”探究式学习的优势在于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及对新出现的问题理解做出相应的解决办法,而这点也是我们将探究学习应用于数学教学的原因。

一、探究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在新课表中明确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由此可见数学教学中使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学科需求。

二、个案研究(圆的认识)

[问题设计]:自行车的车身设计成三角形是因为这个形状结构稳定,自行车的车轮为什么设计成圆形?(教师引导回忆学习其它已学的图形的认识方法)

[探究活动1]利用老师给准备的圆进行多次对折观察测量折痕的特点,小组合作交流。(最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经历科学探究的某些真实过程,体验到“自我发现规律”的喜悦和自豪,从而可能激发继续探究的兴趣和信心。)

[探究活动2]利用书本资料自学圆的各部分名称。(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

[探究活动3]根据资料及探究活动1作出对圆各部分的特点的猜测,并设计方法进对自己猜测的验证。(这是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新知识的一个认知方法。)

[探究活动4]自学画圆。该课题的探究过程,学生的观察时间、动手时间多,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心理经历了“困惑――否定――(事实)肯定――顿悟”的过程,这种心理历程也是多数科学家在进行真正的科学探究时所经历的一种缩影,所以它给学生的印象是十分深刻的。

三、注意问题

探究式教学实践例7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1-074-01

所谓科学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科学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来说,它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学习方式,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一、科学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

1. 科学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同时学生要主动地构建对外部信息的解释系统。而传统的教学法以灌输式为多,课堂教学若继续沿袭这种形式,就无法实施素质教育。

2. 科学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在教的策略上,遵循以下原则:⑴主体性原则:一切从学生主体出发,让学生成为知识技能的“探究者”,难点问题的“突破者”,使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⑵民主性原则: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⑶差异性原则:承认学生存在差异,注重个别指导,因材施教;⑷创造性原则:注重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掘学生的天资和潜能。

3. 科学探究式课堂的一般程式:

二、科学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案例分析

《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教学案例

【教师引入】用多媒体展示下列情景:雨滴、雪片、树叶的飘落、苹果落地、小石子落入水井中

让学生观察后,归纳出它们的运动特征:在重力的作用下下落――落体运动

【新课教学】1. 落体运动规律的探索

问:什么样的物体下落得快?

由学生根据平时的经验判断、讨论,形成结论:重的物体下落得快.如:撑开的雨伞下落得比人慢。

提示:生活中有轻的物体下落得快的实例吗?

实验验证:⑴ 玩具降落伞和人的下落速度比较;⑵ 雨伞和人的下落速度比较。

这时学生对落体运动的规律感到困惑,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想:轻、重物体下落得一样快。

设疑:为什么我们生活中看到的情形没遵守这样的规律呢?

引导学生分析:是因为空气阻力的影响

问:如果设法消除空气阻力的影响,结果如何?

学生猜想:一样快

问:如何消除空气阻力?

学生讨论:抽气

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分成4组)

得出结论:没有空气阻力时,轻、重物体下落一样快――自由落体运动

2.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研究:⑴运动性质的研究;⑵加速度的研究。

演示:小铁球的下落运动

学生观察得出结论:小铁球的下落是一种加速直线运动

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让学生猜想: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吗?

让学生分组讨论研究的实验方案、实验方法,对学生的方案进行交流、评价,确定出最佳方案:由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利用打点计时器进行研究。

学生实验:

数据记录与处理:

实验结论:⑴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匀加速直线运动;⑵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为9.8m/s2.

探究式教学实践例8

如何打造与时俱进的中学数学课堂呢?笔者认为关键还是依托新课程,坚定地走课堂改革之路,解决“谁在学”“怎么学”的教学问题本质,彻底地把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关注个体的学习策略和团体的学习生态,以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寻找问题、自主探究、善于实践、敢于反思,培养学生乐于展示和探究的数学学习习惯。这乃是笔者一直所倡导的“先学――探究――实践――反思”数学教学模式,其实施步骤可主要分为:目标协商、自主先学、讨论探究、实践提高、反思促进五个方面。

一、目标协商

学习目标是一节课进行到何种程度、达到何种目的的导向标,是一节课的学习愿望和备忘录。目标要让学生做主,请学生参与到目标的设置中来,让学生明白这节课该掌握什么数学概念、学会什么解题方法、探究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如果说学习方式解放了学生的手脚,那么目标协商就好比是解放了学生的头脑,从而在学习之初就有效鼓起学生的士气,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以二次函数的学习为例,学生在课前通过预习可知道本课学习的重难点,然后以书面形式简单地给自己定下学习目标。如有同学写道:“我要学会二次函数的公式。”经过组内讨论协商:目标过于笼统,大而无用,建议改为:通过图像实际演练等方法掌握二次函数的定义、表达式、图像规律。公式的本质摸清了,还要会运用,在学习过程中想培养什么学习习惯,想尝试什么方法,用什么学习方法比较妥当等。在广泛征求意见后,组长形成修订稿,班内交流讨论协商,师生共同定夺。虽然导入比往常多几分钟,但学生明确地了解了本课的学习任务,有利于有计划、有步骤地达标。

二、自主先学

有了目标的导引,自主先学是学生迈出试图达标的第一步。在独立先学的前提下,对于计算性的学习内容,如代数式、方程与方程组及函数的运算等可以直入主题,径奔练武场,做几道练习题来试试自己的身手,检测一下自己的学力,然后根据结果决定学习层次,以疑促学,参照目标先学什么重点学什么;对于概念性的学习内容,如代数、圆、角、各种定理可以大致浏览一下,抓住重要知识点,进行精读精思、比较寻疑,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熟记于胸;对于实践性的学习内容,如角的平分线、垂直平分线、按要求画圆、做平行四边形等,要领会操作要领,亲自操刀,认真揣摩,深刻体会数学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对于学习起来难度较大的内容,如综合应用题,要树立自信,积极寻找解题路径,大胆突破自己思维定式,从而充分体验到解题成功的自豪感。即使难以突破,也不要灰心,做好记录,调整状态准备好质疑用语。

中学生思维能力发展迅速,数学训练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自主先学,在思想独立状态下,学生自己摸索走进新知识,能大幅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因学而异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自己的思维发展积累经验。只有沉下心学得踏实,才能真正做到自学有成,才能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讨论探究

自主先学让学生在收获能力的同时,也带来了辩论和疑问,所以,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探究非常有必要。对于讨论探究,我们讲究先个人、小组,后班级的原则。如自学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一后,有生质疑:对角相等这个结论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呢?小组长立刻组织成员深入讨论,积极探究,利用辅助线得出了多种推导方法,并把结果信息公布告知,最终形成小组结论。如果对数学热点难点问题讨论探究多次仍持有异议,可申请主持人进行组际间、全班性的讨论探究,直到真相水落石出。

无论是讨论还是探究,都是为个体的数学能力发展提供养料,主要是把自学中发现的问题自己想法解决,或是依托集体的智慧帮助自己圆满解决,归根到底是为了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辩论和探究能力,有效地锻炼和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

四、实践提高

学生的实践活动是中学数学不可缺少的一步,因为学生的学与探都是为实践展示积蓄力量的,把自己的学习收获和学习乐趣展示出来,其本身就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在实践中,学生可以温和表现,循循善诱,如示范讲解综合圆的定义、性质、定理运用等,主要针对学困生的迷惘;可以情急意切,七嘴八舌地添油加醋,如在推导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时,小组各成员你言我画,完善推导过程,主要针对观点相同但说法不完善的同学;可以傲视全场,如摆数学擂台赛等。实践展示一般可以先在组内进行,经组员推荐后进行班级展示。

实践展示,展示了学生的学习所获,赋予了学生超强的自信,特别是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需要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优化提炼、构思数学语言,策划展示方案等,无一不是关注学生主体能力的提高。

五、反思促进

数学思维是需要反思的。中学生已经拥有一定的反思习惯,知得失,方能更进一步。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反思,思考从先学到实践这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有何反省之处。一省成功之处,二省自己所失,三省他人亮点,在反思中了解自己的优劣,并对症下药,促进学生更健康地发展。自省后,可以在组内交流,对典型案例的反思可以扩大范围,进行全班性反思共享,并针对热点进行集体反思,以剖析通病,促进共同发展。

对于反思,绝不能流于形式固定成模式,不能无病,有则省无则不省,有话多说无话少说。如这节课我最大的收获和失误是什么,我如何重新审视和完善自己的数学素质等,这样的反思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对本课知识的巩固和发展。

总之,“先学――探究――实践――反思”教学模式力求把素质教育的实质真正落实到中学数学课堂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培养学生自学质疑探究展示习惯,有力地提高和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飞云.中学数学专题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

探究式教学实践例9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11-076-01

教学模式就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教学活动诸要素依据一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认识特点,所形成的一种稳定而又简约化的教学结构。也就是按照什么样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组织你的教学活动进程,它是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集中体现。

导学――探究式教学模式就是在科学探究教学思想、理论指导下,教师以导学案为抓手,在进行探究式教学时展开的稳定、具体的教学框架结构。以培养学生的物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宗旨,以物理实验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以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和认知工具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的,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的“导学――探究式”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

导学――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建构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程序。具体操作程序和要求,可分为四步进行。

(一)提出问题,创设情景

教师以导学案为抓手,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如教师引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师生之间的讨论)激发学生提出科学的问题。接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特定的学习情景(如观察、实验、案例分析、研究图片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同时提供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资料、实验仪器。

(二)提出假设,科学验证

探究学习教学设计的核心要素,是要求学生提出假设、设计探究方案进行探究,直至得出结论。这阶段是自主探究阶段,具体包括:(1)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或收集的信息作出比较合理的猜想、假设和设计探究方案;(2)由学生通过网络访问教师放置在校园网网络服务器上的网络资源库。学生带着问题或实验方案通过网络的必要帮助独立进入教师设置的学习环境进行探究;或者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多媒体实验辅助系统进行实时实验探究,收集实验数据。

(三)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这阶段是协作探究阶段,具体包括:(1)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鉴别、处理,得出结论;(2)对得出的结论作出科学解释。在分析讨论过程中,必要时可通过网络的辅助进行网上协作学习。学生通过网络的辅助,将各自的猜想、假设、实验方案或得出的结论带入网络讨论区进行交流,比较各小组的探究过程和思维结论,从中获取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使自己的思维过程更趋合理。

(四)小结交流,检测反馈

(l)学生对各自的探究过程进行小结,陈述各自的探究结论或实验现象与结论,并对各自的探究过程和结论进行反思、评价;(2)学生对他人的探究过程和结论进行反思、评价,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3)教师对本课的学生小结进行适当的补充、总结和评价,并让学生浏览网页“小结”;(4)小结后,引导学生进入网络智能习题库,完成自我测试,测试结果由计算机网络当即反馈给学生。

这种导学――探究学习教学设计不仅关注学生“知道什么”,更关注学生“怎样才能知道”,在“让学生自己学会并进而会学”方面下功夫,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动态建构”。

二、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模式设计举例

(一)教学目标设计

下面以高中物理《原子的核式结构》为例来分析探究学习课堂教学设计的思想。

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电子发现的过程和重大意义;(2)知道汤姆生原子模型;(3)知道a粒子散射实验,说出其设计思想;(4)知道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理解模型提出的主要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初步具备实验设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2)具有理解和概括实验现象的能力,逻辑招理实验结果的能力;(3)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原子核式结构发现的教学,初步养成科学的世界观、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过程设计

1. 提出问题,创设情景

(1)问题的提出。上课前播放背景音乐;上课后引导学生通过校园网进入背景资料库学习有关情景资料,激发学生质疑。如:①三项重大物理发现是怎样发现的?三项重大物理发现具有什么意义?②原子的组成问题是怎样被提出来的?③原子的核式结构是怎样被发现的?通过浏览网页呈现递进式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景。

(2)问题情景的创设。学生学习的情景资料有:①19世纪的最后十年中三项重大物理发现(X射线、天然放射线、电子)的音频、视频资料;②近代物理发展史实的音频、视频资料;③核能释放(原子弹爆炸、核电站)的音频、视频资料。

探究式教学实践例10

“浸润式”教学就是指通过教师创设相应的情境,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感知文本内容,让学生不仅能够收获文本中的知识,还能够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从而获得美的享受与体验。

新课改提出要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因此与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知识灌输者”形象不同的是,学生掌握着真正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课堂和语文教学中,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翁。而教师、教学环境以及学习气氛统一被称为“浸润式”语文教学模式的客体部分,“浸润式”中的浸润作用就是通过这些外在因素来发挥的,学生就像一块干燥的海绵一样“浸泡”在教师创设的语文教学情境之中,不断汲取着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最终使得学生可以快乐自由的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浸润式”语文教学模式不仅在传授给学生文本上的知识,与此同时,还对学生建立健全完善的人格和综合素养有着逐渐渗透的功效,慢慢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学生,促进学生全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浸润式”语文教学实践内容

新课程标准要求“浸润式”语文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所有的语文教学活动、教学计划、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都要以学生的真实需要和具体接受能力、学习水平为基本出发点,重视与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重要性的参与度。学生在各个阶段的身心发展和生理需求上都是不同的,“浸润式”教学模式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通过将语文的理论知识从文本中脱离出来,从而更好地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利用自身的实际经验和亲身感受,能够更深入了解和体会文本的中心思想与核心内容。在良好有效的沟通交流中,教师可以通过一点一点慢慢渗透的办法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科学合理、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学习方法,通过教师将自己的知识累积和学习经验慢慢“浸润”给学生,使得学生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与实际的综合语文教学活动相衔接,将情感教学和语言熏染等深层次的语文教学内容渗透给学生,教师在“浸润式”的语文教学情境中结合具体的文本知识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阳光正能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沈从文的《边城》一课中,我们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湘西古朴原始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走进课文,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翠翠与爷爷的稚气对话,与两位傩送之间的关系,感悟《边城》作者想要给我们展示的普通人的命运变迁、湘西村落如梦似幻的独特朦胧美。

“浸润式”语文教学最主要的教学目的就是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研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因此“浸润式”教学模式中的强烈启发性是其区别于其他教学模式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所谓“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想要有效改善学生学习语文的效果和效率,最主要的就是能够从根本上激发出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热爱和兴趣。因此,教师在“浸润式”的教学课堂中,能够让学生在充满探究意味的语文教学情境、启发性的问题和语言环境中来锻炼自身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发散性思维。

探究式教学实践例11

学习目标是一节课进行到何种程度、达到何种目的的导向标,是一节课的学习愿望和备忘录。目标要让学生做主,请学生参与到目标的设置中来,让学生明白这节课该掌握什么数学概念、学会什么解题方法、探究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如果说学习方式解放了学生的手脚,那么目标协商就好比是解放了学生的头脑,从而在学习之初就有效鼓起学生的士气,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以二次函数的学习为例,学生在课前通过预习可知道本课学习的重难点,然后以书面形式简单地给自己定下学习目标。如有同学写道:“我要学会二次函数的公式。”经过组内讨论协商:目标过于笼统,大而无用,建议改为:通过图像实际演练等方法掌握二次函数的定义、表达式、图像规律。公式的本质摸清了,还要会运用,在学习过程中想培养什么学习习惯,想尝试什么方法,用什么学习方法比较妥当等。在广泛征求意见后,组长形成修订稿,班内交流讨论协商,师生共同定夺。虽然导入比往常多几分钟,但学生明确地了解了本课的学习任务,有利于有计划、有步骤地达标。

二、自主先学

有了目标的导引,自主先学是学生迈出试图达标的第一步。在独立先学的前提下,对于计算性的学习内容,如代数式、方程与方程组及函数的运算等可以直入主题,径奔练武场,做几道练习题来试试自己的身手,检测一下自己的学力,然后根据结果决定学习层次,以疑促学,参照目标先学什么重点学什么;对于概念性的学习内容,如代数、圆、角、各种定理可以大致浏览一下,抓住重要知识点,进行精读精思、比较寻疑,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熟记于胸;对于实践性的学习内容,如角的平分线、垂直平分线、按要求画圆、做平行四边形等,要领会操作要领,亲自操刀,认真揣摩,深刻体会数学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对于学习起来难度较大的内容,如综合应用题,要树立自信,积极寻找解题路径,大胆突破自己思维定式,从而充分体验到解题成功的自豪感。即使难以突破,也不要灰心,做好记录,调整状态准备好质疑用语。

中学生思维能力发展迅速,数学训练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自主先学,在思想独立状态下,学生自己摸索走进新知识,能大幅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因学而异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自己的思维发展积累经验。只有沉下心学得踏实,才能真正做到自学有成,才能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讨论探究

自主先学让学生在收获能力的同时,也带来了辩论和疑问,所以,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探究非常有必要。对于讨论探究,我们讲究先个人、小组,后班级的原则。如自学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一后,有生质疑:对角相等这个结论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呢?小组长立刻组织成员深入讨论,积极探究,利用辅助线得出了多种推导方法,并把结果信息公布告知,最终形成小组结论。如果对数学热点难点问题讨论探究多次仍持有异议,可申请主持人进行组际间、全班性的讨论探究,直到真相水落石出。

无论是讨论还是探究,都是为个体的数学能力发展提供养料,主要是把自学中发现的问题自己想法解决,或是依托集体的智慧帮助自己圆满解决,归根到底是为了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辩论和探究能力,有效地锻炼和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

四、实践提高

学生的实践活动是中学数学不可缺少的一步,因为学生的学与探都是为实践展示积蓄力量的,把自己的学习收获和学习乐趣展示出来,其本身就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在实践中,学生可以温和表现,循循善诱,如示范讲解综合圆的定义、性质、定理运用等,主要针对学困生的迷惘;可以情急意切,七嘴八舌地添油加醋,如在推导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时,小组各成员你言我画,完善推导过程,主要针对观点相同但说法不完善的同学;可以傲视全场,如摆数学擂台赛等。实践展示一般可以先在组内进行,经组员推荐后进行班级展示。

实践展示,展示了学生的学习所获,赋予了学生超强的自信,特别是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需要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优化提炼、构思数学语言,策划展示方案等,无一不是关注学生主体能力的提高。

五、反思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