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思政元素

思政元素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9-21 19:16:11

思政元素

思政元素例1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与我国坚持实施改革开放的政策密不可分。经济上的发展,使得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必然会引发社会的发展变化。面对急剧发展变化的世界,如何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对学生的培养,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立德树人。针对学校教育而言,这就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个课程,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即“课程思政”。中职英语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既是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中职学校实现立德树人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作为中职学校的公共基础课程,中职英语课程具有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多样等特点。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融入中职英语教学中,实现协同效应,不仅能够提升学生英语水平,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中职英语融合思政元素存在的问题

中职英语是中职学校一门公共基础课程,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这不仅仅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学生改变学习态度,而且学校在课程安排、管理等方面也需要改进。目前,中职英语教学改革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中职英语教师工作压力大,教学理念落后。在中职学校的英语课堂上,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英语教学融会贯通,英语老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很多中职英语老师忙于备课、批改作业、管理学生等日常事务,对于英语教学得心应手,但对于课程思政存在困惑。一方面,部分中职英语老师只重视英语教学,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中职英语教师本身缺乏思政政治教育专业知识,不懂得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

1.2中职学生学习基础差,缺少组织性和纪律性。就目前而言,中职生存在很多的问题。他们大多数在中考时没有取得好成绩,而被迫选择中职学校。学习基础差,对学习有很强的抵触和排斥情绪;不遵守纪律,存在上课睡觉、做小动作,打架、逃课和早恋等行为。其实,透过这些表象,能够分析出是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问题,导致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导致学生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首先,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溺爱让他们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恶习,做事情只考虑自己的感受,肆意地破坏规则,心理脆弱,受不得委屈。其次,这些学生在求学的过程中没有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经常受到批评和指责,缺少自信心。因此,中职学校的英语课程思政,除了传授知识之外,还应该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教育。

1.3中职学生容易受到外国文化的冲击。作为中职学校的必修课程,英语的地位非常重要。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历史潮流下,中职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英语技能,就能够接触和了解世界文化。但是,英语教学必然要讲授外国的人文地理、生活习俗等知识,部分学生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基础薄弱,醉心于外国文化,容易产生崇洋的心理,弱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因此,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客观的批判性思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每一个英语老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2中职英语融入思政元素采取的措施分析

在当前课程思政背景下,中职学校的英语课程改革也是大势所趋。尤其是在中职生“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学生面临各种诱惑和选择的关键时期,要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理念,强化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挖掘英语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加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2.1强化教师的思政意识,提升思政教学能力。中职学校要在英语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就要发挥英语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英语教师要自觉改变重传授知识、轻视思政教育的教学理念,强化课程思政意识。其次,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探索英语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提高将思政元素融入英语教学中的能力。最后,英语教师还应该充分利用“学习强国”APP等平台,学习思想政治知识,提高政治素养。另外,教师还应该积极参加“课程思政”教学比赛、示范课和公开课等教学教研活动,在传授英语知识的同时,又能够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2.2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上进行创新。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积极备课,挖掘英语的思政元素,通过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比较,正确解读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依托课堂教学,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中,使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在教学环节上,要在学习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扩充拓展,教师要联系时事政治,增加知识与时事的紧密联系。还可以在英语课堂上设计各种活动,如对时事热点进行小组讨论、制作调查问卷、访谈报告等,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3建立健全制度保障和奖励制度。中职英语课程思政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中职学校建立健全学校的工作机制,并且设置奖励制度,让英语教学融入思政元素形成良性循环,将英语课程思政落到实处。首先,健全领导机制,设置领导小组,在全校各部门、各专业、各班级中形成良好的思政教育工作氛围。其次,强化教学资源配套机制,积极推动教学改革,补充教研经费,通过讲课比赛等形式将教研成果进行总结转化,对教师落实课程思政的成效进行考评,并及时反馈,加快英语课程思政的整改和优化。综上所述,中职学校的学生整体思想政治水平不高,容易受到外来思潮的冲击,而面对英语课程中所展示的包含多种元素国外文化,容易迷失自己,误入歧途。因此,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师应该在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开展课程思政,将知识传授和立德树人有机地融合起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实现自身的价值,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乐大杰.中职英语教学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5):30~32.

思政元素例2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明确要求高等院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的全过程。会议明确指出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各类课程都应与思想政治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就要求高校德育不能单一依靠思想政治教育课,其他专业课、基础课的教师也要充分利用课堂育人的渠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预防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以人群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预防疾病、健康促进、防止病残和延长寿命[1]。医学专科学校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事基本的预防、医疗、保健及健康管理服务工作。医学专科学校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临床实践技能,还要较好地掌握预防医学及公共卫生服务的相关知识,还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因此,医学专科学校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的育人作用,加强对学生道德修养与职业素质的培养。本文结合预防医学课程的特点,分析在预防医学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重要意义,对在预防医学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具体措施及实施路径进行简单探讨。

1预防医学课程的特点

随着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和慢病谱的转变,社会面临着医疗卫生支出快速增长的考验,治未病、将疾病关口前移、预防为主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医学生需要具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预防控制的技能,预防医学已成为各医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2]。预防医学以人群为研究对象,研究疾病与健康在人群中的分布规律,研究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及疾病的流行发生发展规律,探索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合理利用卫生资源,以达到预防疾病、健康促进、防止病残和延长寿命的目的[1]。学习预防医学能帮助医学生树立预防为主的理念,运用预防医学的思维方法、基本理论开展卫生保健服务,帮助医学生在临床场所敏锐察觉公共卫生问题,完整认识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从以治疗疾病为中心转变到以人为中心[1],为培养医学生良好医德、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奠定基础。

2预防医学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重要意义

2.1有利于提升医学生的道德修养,帮助学生树立

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医学教育要培养具有良好医德、能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的医疗技术专业人员。预防医学作为医学生必修课,要在课程教学中转变医学模式,不再以治疗疾病为中心,而是以病人为中心,引导学生关注患者的需求,关心病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这样不仅能丰富医学职业教育的内涵,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2是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必然要求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高校教师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文化知识教育,把思想道德教育贯穿教育的各环节和全过程。以往的医学教育更加关注对学生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培养,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单纯依靠思政课程。为了充分实现“三全育人”和立德树人,在预防医学的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思政元素,使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护理学等专业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从而培养出国家需要的医德高尚的医疗卫生人才。2.3是抓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关键期的必然要求当前医学专科学校的学生大部分为“00后”,他们心理发育尚不成熟。大学时期是思想品质塑造的关键时期[3],预防医学课程教学应紧紧抓住这一关键期,在知识文化教育中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将预防医学的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挖掘思政元素,将德育与智育相结合,使学生产生共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在预防医学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具体措施

3.1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预防医学课程思政

元素修订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培养目标,结合预防医学的学科特点及学生学情分析,将思政元素融入预防医学课程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如在教学大纲、教学目标中明确哪些章节内容可以与思政元素融合,明确相关章节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素质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主要是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与应用,而素质目标主要是对学生行为规范、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引导。

3.2完善教学设计、制作教学课件与视频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教学目标,明确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素质目标,充分挖掘各章节的思政元素,完善教学设计,重新制作课件,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件,避免生搬硬套,避免出现思政元素与课堂内容“两张皮”现象。在课程设计中,可将与课程相关的典型案例、时事热点、图片或视频作为教学资源,引出与课程相关的思政元素,将授课内容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3.3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利用科学信息技术拓展教学渠道,丰富教学形式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积极利用职教云、学习通等平台分享与课程相关的思政元素的视频、图片及课件,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还拓展了预防医学课程思政的宣传渠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预防医学课程中思政元素的实施路径

4.1将预防医学与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在预防医学绪论部分中讲述扁鹊三兄弟从医的故事,引出我国古代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即“下医治已病、中医治欲病、上医治未病”,并将此思想与当今的三级预防策略相结合,体现中医药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2将预防医学与高尚的职业道德相结合

在预防医学绪论部分讲述医学模式的转变,当前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提示我们从过去的以治疗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提醒医学生在治疗疾病时将病人看成一个整体,要关心病人、关注社会,注重技术与服务的共同提高,做一个有责任心、医德高尚的医务工作者。在预防医学绪论部分讲述WHO提出的五星级医生的要求时,阐述未来医生的角色——卫生保健提供者、医疗决策者、健康教育者、社区卫生领导者、服务管理者[1]。提示学生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要从伦理、费用等方面为患者综合选择合理的诊疗方案。在疾病的预防控制中,讲到“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这一章节时,可以播放我国医务人员抗击非典和新冠肺炎疫情的相关视频,引导学生学习医务人员以人民生命健康为先、不畏艰险敢担当的救死扶伤精神,结合医学生誓词,教育学生牢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崇高使命,激发学生对医生职业的热爱及职业自豪感,引导学生成为一个具有高尚职业道德情操的医务工作者。

4.3将预防医学课程与爱国主义情怀相结合

在绪论部分讲述我国预防医学的作用与贡献时,阐述我国用全球4.5%的卫生总费用解决了世界近四分之一人口的医疗卫生问题,当前我国的平均期望寿命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35岁提升到2019年的77.3岁[1]。此外,我国在重大传染病的防治上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激发了广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了广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4.4将预防医学课程与哲学思辨思维相结合

第一章“环境卫生”的内容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即人与自然的交互性、共生性、联系性、系统性和整体性,反映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之间内部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我们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要尊重自然规律。这一章也可以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有机结合。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4.5将预防医学课程中统计学部分内容与诚实守信相结合

预防医学中的统计学内容包括实验设计、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分析资料,收集准确的数据是统计工作的重点,收集数据要有科学的思路,不能伪造、编造和修改数据,只有数据真实可靠,才能保证统计分析结论的科学准确。教师可以结合一些学术失信案例,引导学生树立诚实守信、实事求是的品质。

5结语

预防医学是医学生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该课程授课可有机融入时事政治、典型案例、社会热点等内容,充分挖掘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思政元素,充分发挥课堂育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明清.预防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1-11.

思政元素例3

一、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管理的意义

1.高校思想政治学习对大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中获得信息的渠道已经很少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介,而是以互联网为主的新媒体渠道。与传统媒介相比,新媒体存在传播广泛并且快速的特点,但是问题随之而来。由于大学生生活阅历较浅,对于海量信息的甄别力较弱,特别是很容易受到以抖音、哔哩哔哩等视频新媒体的误导,精华与糟粕并存,极有可能对思想意识的建立和日常行为产生不良影响。高校认识到,很多大学生存在思想空洞、信仰模糊、心理承受能力薄弱等问题,与国家的人才培养需求相背离。因此,要依托高校教学资源和平台,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接班人的重要举措,必须全方位、多手段地提升大学生思想定力,用坚实的理论基础武装头脑,努力为强国事业贡献力量。

2.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管理,有利于高校加强内涵建设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文化认同感和历史使命感,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建设,对于高校教育者来说,是一门功课。因此各级高校纷纷建立起思政进课堂的教学要求与指标,而教学管理工作,就是落实与检验教学要求与指标的过程。教学管理工作是保证高校整体教学活动正常运行的保底工程,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和依托,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具备双重功能,既有行政管理,又包括学术管理。把思想政治元素融入教学管理,对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教学管理部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管理内涵建设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天津音乐学院着眼于新时期教学模式的改革,针对教学制度、课程体系和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与矛盾,推进教育教学管理深化改革,但是在具体的内涵建设方面有待加强。1.思政元素未能有效融入,课程体系有待整体联动音乐学院的课程分为三类:共同课程、选修课程和专业课程。思想政治课程作为共同课,是大学生获得思政知识的基本途径,引导学生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探索事物的本质,使学生用正确的指导思想武装自己,有利于应对社会的快速发展。但是,由于高校尤其是艺术院校思政的全方位建设还在探索阶段,思政元素未能有效地融入选修课和专业课的学习中。例如部分教师在课程的教授中,忽视文化、思政因素,比如专业课程中是否涉及音乐创作背景、是否深度发掘作品创作的艺术内涵,有什么创作深意,是否能够产生社会共鸣等问题;国外的音乐作品学习中是否对两国的历史传统、社会发展进程以及文化差异进行对比。不注重探索历史、文化、思想的内涵及本质,很容易造成“重技能轻德行”这种不完善的教学理念和效果。2.教学参与者思政意识薄弱,理论基础有待夯实教学管理人员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并进行量化管理,这本无可厚非,但当今大学生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其特有的时代个性越发鲜明,采取强制手段实施管控,极可能产生厌学、逆反心理,不利于思政教育的开展。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中,提升专业水平、强化知识储备的途径不完备,致使管理队伍整体工作效率较低,专业能力参差不齐,不利于各项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音乐学院大部分专业老师都有海外留学经历,甚至很多青年教师在中学时期就已出国留学,凭着精湛的艺术技巧以及丰富的舞台经验获得国内外专业院校的青睐。这部分教师作为专业建设以及人才培养主力军,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教学、研讨以及演出中,知识结构相对单一,能够“授业解惑”,但未必能够“传道育人”。政治理论高度、思想认识水平、人文关怀、人格魅力、文化视野等方面认识不足,不利于思政知识在专业课堂上的学习和运用。3.没有建立科学的分类评估办法,并未将思政元素纳入教学质量标准首先在教学质量检验中,缺乏思政指标,把重点放在考核专业技术水平方面;其次在学分制管理中,缺乏思政类实践教学环节;教学督导,多以查课、问卷调查等日常监督手段为主,处于形式化,缺乏对于教学过程的内涵质量监控及评估体系。

三、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管理的路径探析

通过对音乐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管理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内涵建设应与管理的制度化、系统化、人性化相契合。笔者将从以下几方面,对思想政治元素融入教学管理的路径进行探讨。

1.构建相互联动的思政元素课程体系(1)思想政治课程学院思政中心可以通过健全组织机构、制定思想教育工作制度、强化过程管理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可以采用互动教学模式,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而是老师与学生共同讨论,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地位。[1]可以将课堂教学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引导高校网络文化健康发展。思想教育工作方面可以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在选修课程方面增加思政教育方面的网络选修通识课程,呈辐射性地对学生进行多途径、全方位的思想教育,将内容内化于心,将行动外化于行,学生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人格也得到修炼、升华和完善。(2)专业课程应当建立以院、系领导牵头,党员教师为主体,带动所有专业教师,增强红色传承在专业课程建设中的重要性。发挥专业课堂教学中导师一对一的优势,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将“立德树人”标准与课堂教学质量水平深度融合,加强开发各类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发挥专业课程在育人树人方面的潜在功能。首先在教材建设中,专门就中国作品的教材进行改革,分时期分主题分层次进行划分,既可以就四史为时间依据,从抗战为起点,中国的伟大复兴为节点进行曲目分类,也可以采用不同主题为依据,比如建党伟业、奠基立业、改革开放、伟大复兴等。[2]其次根据教材要求,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学习,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意义以及作品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与所学的艺术技巧相融合,达到完美诠释作品、引人发醒的效果。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各类与红色主题相关的学科类或专业比赛。对于学生而言,以这种方式进行专业学习,是对思政课程所学知识进行应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理论素养不断夯实,专业水平也得到提升。(3)实践课程音乐学院的实践课程主要包括舞台实践和社会实践,舞台实践以排练、演出为主,社会实践以实习、支教为主。实践课程针对内涵建设所做的拓展,是思想政治课程所学理论知识与专业课程所学专业技能相互融合的实践与检验。应该加强突出时代性、表现爱国主义情操的舞台实践项目建设。例如天津音乐学院声乐系,2014-2015年师生排演的原创歌剧《岳飞》,为学生植入了家国情怀、坚强不屈的精神;2018年,演出大型原创抒情音乐剧《施光南的故事》,展示了人民音乐家对党的坚定信念以及不断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再比如天津音乐学院戏剧影视系2020年排练演出的《金色胡杨林》这部原创话剧,运用感人的故事情境和生动演绎,诠释了支教大学生群体扎根祖国边疆、自强不息、不怕艰难、勇于奉献的胡杨精神。社会实践方面,可以多与学校、社区、演出剧团共建,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教师带领学生担当社区志愿者、赴偏远地区实习、支教等。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能够深入基层、服务奉献,以接地气的形式真真切切地做好除学习以外的社会服务工作。而音乐学院的专家、教师们,也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坚守“立德树人”的初心,行使育人使命。

2.普及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解水平在高校教育中起着直接的作用,对于大学生的影响不言而喻。作为高校教职工,要树立终身学习和持续学习意识,提高思政觉悟和道德指标。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由高校组织部门领导,人事部门负责实施。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局限于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全体教职工都应该将思想政治学习作为自身接受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对于教学管理人员,要从提高文化素养和管理理念入手。文化素养,主要表现为:坚实的政治理论基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育人责任心,认真履职履责;更新教育理念以及管理知识,并有效地应用于实践。管理理念,即“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不再仅仅是提倡量化管理,应把制度化管理与情感管理相结合,以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着眼于满足学生的需求为核心。师资队伍建设中,专业与思政相结合。加强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培训,如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系统学习,针对人才建设的重要讲话等。采用邀请行业专家和线上学习、考试的方式,加强理论基础。完善导师选拔机制,着力提高教师在专业作品教授方面的思政元素融入和专业指导能力。

思政元素例4

1.1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培养大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认同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课程思政应把培育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首要的教学目的[1]。要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国家、民族和历史文化,从而使学生明确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有意识地把个人的成长融入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大业中来。要从中药悠久的应用历史、广阔的分布环境、著名本草学者的事迹感动和激励学生,使学生在掌握中药理论与应用等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将爱国主义与家国情怀入心、入行。

1.2激发守正创新精神

中医药在其悠久的历史中,从来都是兼容并蓄,不断充实进步发展的。中药学在其发展史上吸收了不少外来药物,如乳香、没药、血竭、沉香、西洋参、番红花等。近代中西汇通的实践过程中,一些医家对传统中药形成了新的认识和发展。进入现代,化学、药理学、生命科学等技术的融入,使得中药学科获得了深入和长足的发展。青蒿素等中药学的优秀研究成果为人类健康贡献了积极力量[7]。中药课程思政要挖掘这些开放包容、守正创新的精神,使学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光大先贤留下的中医药学宝库。

2全面渗透的中药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中药学教学内容包括中药的起源与发展史、中药的产地、采集、贮藏、炮制、性能理论、配伍、用药禁忌、剂量、用法,以及临床常用中药的药性功效和应用知识,各个章节教学内容均有丰富的思政元素可以融入。中药学课程思政要根据不同专业学情特点,开展充分研究和精心设计,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做到全程和全方位育人。中药学教学内容思政融入点详见表1。

3立体开展的中药学课程思政育人实践思考

3.1传统课堂思政渗透

在中药学课堂上,通过适时引入采药、制药、用药案例,以及名家严谨治学的案例,潜移默化地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验、领悟,并得到升华,实现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有机融合,从而做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7]。教学中既保持中药学的学科本位,又全方位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同时,将传统课堂向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及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延伸,形成中药学课程思政的全方位立体化育人体系。见图1。

3.2第二课堂拓展实践

借助学校中药博物馆、药用植物园、模拟药房、医药实践基地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政教育,构建中药学课程思政第二课堂。还可发动学生进行家乡的中药调查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家国人文情怀。通过学生社团或志愿者组织开展各类药膳文化、养生保健科普宣传活动,提高学生传承发扬中医药文化的使命感,和对健康中国事业的责任感。多措并举,让思政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展现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精神风貌[8]。

结语

中药学作为中医药类各专业的骨干课程,受众面广,且开设于低年级,在帮助青年中医药学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深入挖掘中药学课程里蕴含的思政元素,通过传统课堂-第二课堂、线上-线下的全方位立体渗透,将爱国主义教育、民族文化自信、职业品德教育、传承创新精神等融入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以实现对青年学生的价值引领的作用。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渗透医者仁心、药者匠心、中西汇通、守正创新的精神,可促使学生成为具备家国情怀、文化自信、职业品德高尚、专业素质过硬的中医药创新发展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月齐.试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三个着力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67-69.

[2]俞铮铮,江玲丽,邬晓婧,等.基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中医药膳课程思政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21):34-35.

[3]张妍,李根林,李宁,等.基于中医药文化基因传承的“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52):48-49.

[4]宋佳,赵艳,汤巧玲,等.宣明往范昭示来学———论中医各家学说课程思政建设的特色[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0,28(4):10-11.

[5]张海英,陈良,聂继红.思想政治教育在《中药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疆中医药,2020,38(1):51-53.

[6]潘颖洁,金策,黄真,等.融入中医药文化和工匠精神的中药炮制学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和实践[J].中医教育,2020,39(2):24-27,31.

[7]陈建真,何昱,黄真,等.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中药化学教学方法探索[J].中医教育,2020,39(1):48-50.

思政元素例5

关键词:戏剧教育 教学策略 个性化课堂

邢永芹,女,上海戏剧学院附属高级中学,中教高级教师。

当前戏剧教育为广大青少年普遍接受和认可,戏剧教育对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凸显戏剧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独特功能,体现了一种崭新的现代教学观念,成为新一轮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借鉴戏剧教育的理念,运用戏剧教育元素创新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造真正的个性化课堂的重要途径。

一、戏剧教育元素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戏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具有直观性、综合性的特点。戏剧的本质是以人为主体。而教育的本质是强调教学生“如何做人”,教育的本质与戏剧的本质可以合二为一。

戏剧教育(Drama in Education)的理念是把戏剧的结构化解为一个个要素,如剧本创作、角色模仿、戏剧表演、舞台美术设计等等,融人教学的过程中,强调戏剧在教学过程中的特殊功能。戏剧教育,“是以人性自然法则,自发性的与群体及外在接触,在教师有计划的引导下,以创作性戏剧之即兴表演、角色扮演、模仿、游戏等方式进行,让参与者在彼此互动的关系中充分发挥想象,表达思想,在实作中学习,以期使学习者获得美感经验,增进智能和生活技能。因此戏剧可作为语文、史地、社会科学等诸多课程内的教学活动,提供较具弹性、活泼的教学。”香港教育专家黄婉萍先生研究认为,“戏剧教育的性质包括了两个主要的元素:(1)透过参与戏剧活动而培养语言交际所需的技巧(例如发声、肢体、表情等技巧);(2)个人的全面发展(例如语言表达能力、想像创造能力、社交技巧、认识情绪EQ、注意力集中等)。”现代教育理论一再强调:若要学习有效果,则其过程必须以学习者为中心,即所谓的“学生中心论”。有效的教育是让学生自己去发掘、体验、解决问题,从而在不知不觉中了解自己,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其基本任务是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他们自主、自立、自强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思想政治教学本质上还是在教学生“如何做人”,因而戏剧教育的理念完全可以为高中政治教学所借鉴,戏剧教育元素也完全可以用来改革现有高中政治传统的教学模式,打造真正的个性化课堂。

据黄爱华教授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非常喜欢教师运用戏剧化手段进行教学,因为这符合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从形象直观的感性认识到抽象的理性思维的认知习惯。尤其是高中学生,他们的理性判断思维日趋成熟,富有独创性,更渴望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参与到课程活动中来。目前的高中政治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课堂活力不足,教学效率低下。而高中思想政治,从教材的内容和要求来看,它理性、抽象,甚至比较深奥(堪称人文学科之最,“政治是灵魂”),“高、大、上”最需要接“地气”。传统的政治课堂教学模式,策略难以适应学生的发展实际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教学实践证明,“戏剧教育”是优化课堂教学行为、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有效途径。可是,目前国内对于运用戏剧教育元素创新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策略的理论研究几乎没有,实践操作更是处于自发摸索状态。

我校是一所艺术特色普通高中(于2012年被评为全国特色学校),与上海戏剧学院合作办学已逾十年,戏剧教育在我校取得累累硕果,承担的市级课题《以戏剧教育促进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的实践研究》顺利结题。我校坚持专业型(面向戏剧文学表演专业学生)和普适性(面向普通高中班学生)相结合,戏剧教育在各个学科的渗透普遍展开。我们政治教研组经过多年探索,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们探索运用戏剧教育元素来创新高中政治教学,旨在通过教学方式、教学策略的创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我们多年来的课堂教学探索实践证明,采用戏剧教育方法手段构筑新型课堂教学策略,既是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生动体现,也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增强学生团队合作观念,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运用戏剧教育元素创新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策略的实例

现代教学策略立足于学生认识的主动建构,立足于人的发展;追求的目标是改革课程实施中存在的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问题,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正是在这样的教学观的指导之下,我们综合运用音乐、舞蹈、美术、文学、表演等戏剧教育元素,合理处理思想政治教学中主、客体的关系以及影响政治课堂良好生态建立的各方面因素,来构筑高中政治新型课堂教学策略。

在教授“劳动者权益的法律保障”一课时,笔者选择在我校新落成的“社会实验场”(有中央舞台、三台各自投影的电脑、多部ipad、几部幻灯投影仪、白板、茶馆式桌椅……)进行。笔者的教学对象是高一戏文班学生,虽主修专业是戏剧文学创作,可是有好几个学生表演的热情丝毫不逊于隔壁的表演班,学生普遍个性突出、感情丰富、乐于表现,形象思维见长(用一个男生的话来说:“不让我动起来,我会上课睡着的!”)。一个月前他们在政治课上精彩演绎了央视“3. 15”晚会上的小品(“依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可现在他们已经不满足于表演现成的作品——他们要自编自导自演。基于教材和学情的前端分析,笔者决定采取戏剧小品导入,用三幕剧贯穿整节课。

戏剧小品:工地上的遭遇

第一幕剧:方科建筑公司一工地上

【小宋正在卖力工作,此时,砖头落下,砸伤小宋脑袋】

小宋(尖叫十倒地用手捂住脑袋)

【工友帮忙送小宋去医院,小宋头破血流缝了5针,还因为轻微脑震荡留院观察一天,两天后拿着医药单挣扎着回到工地】

小宋:赵老板,我受工伤了。(拿出医药单)你要付我该有的医药费、营养费,还有我前两天没能上班,要有赔偿金、误工费。

赵老板(不屑的眼神):头砸破,哼!明明是你自己没戴安全帽!

小宋:可是是你说安全帽不够,过几天去买,我才没有戴的啊。

赵老板(狡猾的眼神):你说了那么多,怎么能证明你这伤是在我工地所造成的呢?谁知道你是不是在外面受了什么伤,然后谎称是受工伤来索取医药费的。

小宋(惊讶的表情):什么!我就是在你的工地受的伤!而且我没有骗人。我前天受伤的时候有其他工友们在旁边,他们就是人证!还有那块沾着我的血的砖头,那就是物证!

【小唐,小苏,小刘赶忙来到赵老板面前帮着小宋作证】

小唐:我能作证(拍胸脯),前天我亲眼看到小宋在工地上受伤的。

小苏:是的,是我们帮忙一起把小宋送到医院的,是我打的120!

小唐,小刘(附和):嗯嗯。

赵老板:就算是这样,我现在也没钱!……(顿了顿,转而又冷笑):不对啊,我怎么知道你们是不是联合起来一起骗我。(瞥了一眼小宋和工友们)咦?我怎么从来没见过你?!

小宋(急了起来):怎么可能,赵老板,你不要乱说。我和你朝夕相处那么长时间,你肯定认识我的!!!

赵老板:谁说的?每天进进出出工地的人那么多,我怎么会清楚到底有多少人,怎么会记得清楚每张脸。这么说吧,你根本不是我工地上的人!

小宋(生气):你瞎说,你……

赵老板:怎么,觉得我说的不对么。我们之间签过合同吗?谁能证明你就是我工地上的工人呢?

小宋(无言以对):……

唐诸葛(挺身而出):你想耍赖!欺负我们,以为我们不懂法吗?当初我们至少五次想要和你签合同,可是你说不要签,没关系的,工资奖金之类的一分不会少,我们这才一直没和你签合同的。

小宋:就是啊。我们在这里工作了3年,每天没日没夜辛辛苦苦地给你工作,没周末,没休假,没奖金,工资也时时拖欠,还没给我们办保险!给你那么卖命的工作,现在怎么翻脸不认人了呢?!

赵老板(作哭相):告诉你们,我最近真的没钱!不要说最近工地没有接到新项目,前面的工程款全部在拖欠中。没有新项目,我们全体老少都要喝西北风!这样吧,只要有一家拖欠的款项给我,我马上赔你医药费。我身边有300元钱,你先用着吧。

小宋(接过钱):可是……

赵老板:好了好了,散了吧,别在这里浪费我的时间,走走走!

【小宋和工友们只好散开】

第二幕剧:方科建筑公司工地门口(略)

双方僵持不下,赵老板一方不肯赔偿小宋医药费,小宋一方也不肯就此罢休,双方都不肯退让。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该用什么办法来帮助小宋呢?

第三幕剧:(略)

说这个“王牌”编剧才华横溢毫不夸张,可是她却表达了创作中的苦恼:原先第二幕剧的场景设计是在法庭上,小宋和赵老板原被告双方唇枪舌剑,你来我往,可是因为法律知识和体验的缺乏,她编不下去……笔者眼前一亮:这不是教学过程中生成性的好问题吗?!谁说预设与生成的矛盾仅仅出现在课堂上呢?

思政元素例6

关键词:国学 政治教学 与时俱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简介:张焕强,男,北京市育英学校,中学政治高级教师。

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其教育理念已突破民间走向政令,国学的教育模式也已从传统说教踏上与市场结合的快速通道。作为肩负着培育“四有”新人、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重任的政治教师,我们要顺应时代潮流,为提升新时代的新公民的新素质倾注自己的热情和心血。本文尝试探析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的国学元素。

一、《经济生活》的国学元素

1.中华民族的节俭观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消费是我们经济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和色彩斑斓的生活,我们要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学会量人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智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春秋战国之际的墨家主张“节用”、“节葬”,以为“厚葬靡财而贫民”。儒家对节俭是认同的,《论语》中讲“节用而爱人”,孔子自己一向崇尚节俭,所谓“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秦汉以后,人们普遍接受儒、墨两家的观点,二十四史中对于能够节俭的人物大加称赞。《后汉书·吴祐传》称“祐以光禄四行(敦厚、质朴、逊让、节俭)迁胶东侯相”,尤其是官吏的升迁考核,将能否“节俭”作为一项基本内容。《左传》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同志指出,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2.诚信观念与市场经济。“诚信”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我们的国学资源中不乏推崇“诚信”的论述。孔子主张以信任为人与人交往的基础或前提,所谓“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民,使民以时。”孟子则把孔子提出的“信”,提升到终极价值目标的高度,提出“诚”的观念,“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信观念具有超历史、超时代的恒常价值,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市场经济中的“看不见的手”支配着人们的生活世界,这就更需要讲诚信。消费者要讲诚信消费;企业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通过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国家要切实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应该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让儒家的诚信观念成为我们根深蒂固的民族精神基因。

二、《政治生活》的国学元素

1.人本思想与党和政府的治国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科学发展观是党和政府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思想。追溯历史,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最早明确提出“以人为本”,所谓“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诗集《诗经·大雅·抑》也有名句“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与《诗经》齐名的《书经》则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孟子则强调“民为贵,君为轻”“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尽管诸多国学资源中的“人本思想”是基于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阶级立场上的,但在今天仍然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是,经济发展、GDP增长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的全面发展,目的是以人的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与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相一致,使发展的结果与发展的目标相统一。因此,我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我国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努力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和谐思想与我国的外交政策。中国古代儒家、道家等都有丰富的和谐思想。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倡导君子宽厚待人,与人和谐相处;孟子也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实现社会和谐的道德原则。可见,我们的国学文化是以和谐为目标,而弘扬国学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和谐。正如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十六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中国政府坚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对内致力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和谐世界。

三、《文化生活》的国学元素

1.“仁礼、兼爱、法治”等国学思想促进文化发展。孔子“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人焉”的“礼”与“仁”思想,墨子“爱人若爱其身”的“兼爱”思想,以及韩非子“以道为常,以法为本”的“法治”思想等“百家争鸣”,儒、道、墨、法诸家的思想观点既相互独立、展开激烈的辩论,又相互影响、相互汲取营养,从而促进我国古代学术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仁礼、兼爱、法治”等思想对我们今天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仍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2.“孝道”美德的批判继承、推陈出新。孔子认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将孝悌作为伦理道德的中心,是对孔子孝悌合一的思想的直接继承与发展,使孝道进一步政治化;曾子“夫孝,置之而塞于天地,衡之而衡于四海”思想,以孝为核心,开创了儒家的孝治派,将孝发展成为一种抽象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准则,使其成为道德的总和、天经地义的原则。“孝道”是我国千年一脉历久不衰的传统道德,也是国学精髓的重要内容。但封建社会片面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对君主的忠,甚至变成“愚孝”、“奴从”。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孝敬父母,是对传统孝道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推陈出新”。

3.国学经典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彰显着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浩瀚五千年,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其经典著作凝缩着中华文化之精髓,其思想成为了传之千古的智慧结晶。《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诸子百家、诗赋、《周易》等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灿烂遗产,也是中国人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今天,我们读国学经典,感受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的中华文化,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全面发展,同时将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四、《生活与哲学》的国学元素

1.国学中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之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国学文化,犹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奔流不息,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从哲学角度看,其中无疑闪烁着唯物主义的光芒。例如,《苟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荀子认为“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突出的是万物都循着自然规律运行变化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尚书·洪范》认为,水、火、木、金、土是世界的本原,这是我们的祖先在治理水土等生产活动中萌发的唯物主义思想。

2.国学思想中的辩证法智慧。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得如此绵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路径,得益于我们这个民族独特的辩证法和方法论原则。被称为“中华第一图”的阴阳鱼太极图中“一阴一阳之谓道”“离开阴阳更无道”,看到了总是有两个对立统一的因素彼此关联,这两个因素共存共生、相辅相成,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只有在一个整体的结构中才能显示自身的意义和价值,蕴含着普遍联系、在整体中把握事物联系的辩证法观点。《易传》主张“凡益之道,与时偕行”“终日乾坤,与时偕行”,同时又反对“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要求人们“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饱含了辩证法的发展观点。而道家创始人老子则留下了“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依”“柔能克刚,齿以刚折,舌以柔存”等名言,阐述了作为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矛盾观点。

思政元素例7

当前高校艺术教育大力推行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如《新时期高校美术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新探》中提到美术史课程要实现与思政教育的同向同行,必须立足于时代特色,从教育观念、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全方位思考[1];《艺术课堂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研究》以艺术课堂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为研究对象,结合艺术类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和个性特点,提出了现阶段通过艺术课堂应加强艺术类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策略等[2]。本文重在研究如何把思政元素很好地融入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堂。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提出的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3]。这些为本次教学改革与实践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将思政元素融入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堂是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中得到升华的一种课程路径探索,能实现美育、智育和德育相结合的教学目的。

一、思政元素融入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程教学的改革思路

本课程需要主讲教师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等融入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程的教学[4]。首先,本课程教学改革应明确课程定位,即是以专业知识为主、思政为辅。既不要把工艺美术史课上成思政课,又不能让工艺美术史只停留在“技术”和“史料”的层面。其次,教师需要围绕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调整中国工艺美术简史的教学大纲,打造师资队伍,实施课堂教学、课程考核及教学评价等,完成此次课程改革。

二、思政元素融入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程教学的路径

(一)挖掘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探索两者的“结合点”教师先要了解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找到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程与社会现实、学生思想动态的契合点,把工艺美术史里的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如夏商周青铜器、战国的漆器、秦代兵马俑、唐三彩无不让世界称奇,让中国人骄傲和自豪。本课程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对流失海外的艺术珍品,教师应让学生了解其历史背景、谈想法、出主意,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国之情;找到古代工艺美术作品中具有绿色设计、以人为本、人性化设计、系统化设计、科学设计等因素的作品,如彩陶中众多人性化设计的例子[5]。汉代长信宫灯是利用虹管灯的原理,把产生的烟雾通过青铜制作的宫女的衣袖和手臂进入宫女的体内,达到了减少烟雾,让室内清洁的目的,这是绿色设计的典范。长信宫灯的灯罩可以转动,调节光线的强度和角度,这又是科学设计的范例。还有如西汉九子漆奁的系统化设计、东汉马踏飞燕中完美的力学原理等。学生对这些工艺美术赞叹不已的同时也可以从中获得极大的启发,再用于今天的创新设计中。

(二)探索适宜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根据找到的“结合点”实施教学首先,撰写新的教案,包括课程切入点、德育元素应用、教学内容、方法及实施过程。教师应注意工艺美术教学中思政元素融入的时机要适当,并对德育元素进行合理和节制的使用,坚持德育元素和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程有机融合的原则。其次,在教学课程中注意教育方法的艺术性。教师在讲授工艺美术知识时可以为学生提供精美的工艺美术作品,增加课程的形象性。如讲述商代妇好墓的发掘过程中考古工作者的艰辛工作和敬业精神、西汉霍去病墓石雕体现的家国情怀、陕西人民用生命保护昭陵六骏的英勇事迹、元代黄道婆对中国棉纺技术的巨大贡献、明代家具在世界家具史上的卓越地位等,以此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和感染性,强调在中华文化五千年的丰厚积淀下,中国的工艺美术技术需要薪火相传,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承担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历史任务。最后,教师团队在课后作业的设置方面也应做一些调整。如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几人一组,每组形成一个团队。教师把思政元素和工艺美术结合的内容以一个个课题的形式安排给每个组。组里的成员自行分工,有的查阅资料、有的对总体教学进行设计、有的整理和消化资料、有的制作课件、有的演讲等,之后每个团队学生代表在课堂中用20分钟展示。形式不限,学生可用传统授课方式、访谈方式、辩论方式等进行展示。学生把中国工艺美术史的学习和思政相结合,转化成主动性的学习和探究,通过教师倾听、学生互评、教师总评的方式来完成课堂作业。这种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习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程的主动性及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在中国工艺美术间史课程中接受思政教育的抵触心理。

(三)探索适宜思政元素融入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程的考核方式第一,我们对学生的平时成绩的评定发生了变化。除了一些平时的习题外,教师应结合各种课堂教学方式进行现场评分,注重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评价;第二,教师应对期末考试进行改革探索,即把思政和工艺美术结合的内容形成各种题目,用答辩的方式进行。因为学生人数较多,答辩教师人数不够、上课时间不能统一等诸多因素,这种考核方法未能坚持下去。目前,我们采取了在期末试题中增加思政元素比重的考核方法。如“请列举中国古代工艺技术处在世界前列的工艺美术作品并简要分析。结合你的专业谈谈当今工艺美术设计如何做到发展与创新”等,让学生对思政元素融入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堂有足够的重视。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思想道德修养。

(四)课后教师记录典型的教学案例,调整和完善教学手段,进行课程反思因思政元素融入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程是新生事物,没有旧例可循,教师在探索过程中应经常总结和反思。对于对融入课堂效果很好的思政元素,教师课后应整理归纳,对典型的教学案例进行记录、分门别类和完善,整理成教学案例库。其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教学评价及反馈分析教学效果,反复比对,找出最适合的教学方法,并在以后的工艺美术史教学中灵活使用。另外,笔者也把思政元素和工艺美术结合的题目做成了试题库,用于学生课后作业和期末考试中。思政元素融入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程改革在学校实施了一段时间后,从学生的反馈信息看,此种教学方法行之有效,但在教学中也出现了很多不足之处,如艺术教师在思政理论方面的欠缺、对思政元素植入课堂中“度”的把握都是一个尚未突破的问题。

三、思政元素融入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程教学的创新点

(一)实现教学和科研的结合笔者在思政元素融入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堂实践过程中,对教学行为、学科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总结、反思、研究与改进,从而形成较系统的、科学的教育思想,并逐步形成课程思政课题“思政元素融入中国工艺美术史的课程改革与实践”。一方面,教学为课程思政课题明确了方向,提出了问题,也成为科研成果讨论的平台;另一方面,科研成果是教学效果的有效支撑,让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思政元素例8

对于新时期如何开展思政教育,指出可以将思政元素看做盐,并将其融入各个学科教学中,以推进学生对思政元素的自然吸收。的思想指导为宪法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思路。为将宪法学教学打造得更具创新性、前沿性,教师可以借助思政教育的特点,构建宪法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一、宪法学课堂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的积极意义

宪法学是一门主要研究宪法现象的法律科学,是法学必修课,也是法学专业核心课程,既包含法学基础理论体系,又具有部门法学的特征。传播和掌握宪法学知识,是宪法学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1](59-60)。宪法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直接关系到法学专业其他课程的学习质量,更关系到我国法学专业人才的培养。

宪法学学科的主要特征包含:知识体系的综合性、实践功能作用、规范性、知识品质的开放性及知识的价值性。从特征可以看出,宪法学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尤其是高校法学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宪法学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相关的宪法专业知识,更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融入课堂,注重知识教育、道德教育、情感教育,尊重学生成才的客观规律及学科建设的客观规律,在专业教学中实现专业课知识和思政知识的有效融合。

法学专业的思政教育对于我国法学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培养的毕业生主要进入公检法等司法部门或企业法务部门从事司法工作,承担着维护我国社会公平正义,推动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历史使命。如果学生不具备科学优良的思想政治素养,政治信念不坚定,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将会极大影响甚至阻碍我国的司法建设,危害社会民众的合法权益。法律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法律学问、过硬的法律技能,更要掌握和法律有关的道德准则,提高法律运用的实效性,发挥法律的人文内涵。新时期的法学专业教学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法学知识教学,而是通过完整立体网状的教学结构,推动法学专业学生的知识教育、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2](77-81)。

二、思政元素融入宪法学教学实践的主要路径

(一)遵循思政育人的客观规律,构建科学的宪法学思政教育体系。

宪法学作为一门相对成熟和稳定的专业学科,教学有相对固定的模式和流程,将思政元素融入宪法学课堂教学实践中要遵循客观规律,做到科学融合、有效融合,掌握好思政元素融合的时机、切入点。

教师要明白宪法学的学科内涵,相较于其他法学专业,宪法学是和国家治理、政治统治关联最紧密的学科之一,主要学科内涵和教学内容是指导人们思考应当如何组建一个国家,如何创建相对科学的政府,因此将思政元素融入,可以摸索思政教学和宪法学教学中关联最紧密的部分,有天然学科逻辑一致性的部分,并以此为切入点。考虑到思政教学和宪法学教学的特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切入点,将其贯穿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如,将宪法史和共产党成立,领导人民革命、抗日的历史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共产党的具体案例了解政党创建及管理国家的具体经过和历程,有助于学生理解宪法学理论知识,加强宪法学知识的实践应用,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教师可以将宪法学原理和党的思想理论成果结合起来,培养高素质法律人才。

遵循思政教学的客观规律主要原因在于宪法学内容和思政教学内容有着天然的关联性,教师不能为了思政教学而强行加入思政教学,要遵循客观规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宪法、应用宪法。在宪法学课堂教学中引入思政元素能借助宪法学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如,用宪法的规范解释和应用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借助现实中发生的真实事件,让学生进行情景互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或分组讨论。学生在课堂实践过程中能提高认识、提高独立思考能力,主动学习,培养良好的思辨精神和批判能力,这对提高学生的思政水平有积极作用,能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增强判断力,避免被不良因素干扰和引导,坚定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3](200-201)。

(二)深入挖掘思政元素融入宪法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载体。

教师要明确课堂教学方法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根据学生学情、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规律等灵活选择的,新时期的法学专业教学中,教学方法要做到专业性、多样性和差异性相结合,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和安排教学过程,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学内容为案例,教师要主动挖掘思政元素和宪法学课堂教学的内在关联,保持思政元素和宪法学专业教学的规范性统一。挖掘思政元素融入宪法学课堂教学的载体,通过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推动思政元素和宪法学知识内容的融合。宪法的案例具有典型时代特色,能反映特定时代背景下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和历史发展特征,宪法的案例有与时俱进的鲜明特点,而且宪法的固有品格为实践功能作用。在宪法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宪法学知识的政治属性,教学中避免陷入空洞的理论说教,将现实生活中不断涌现的鲜活的宪法案例作为课堂教学载体,消除宪法教学的枯燥感、抽象性,弥补宪法学课堂教学政治属性过重的不足,并通过思政教育的道德、美学价值,调动学生学习宪法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8-9)。如,在分析中国宪法的创建过程、时代背景和实施制度时,教师可以列举英美法系的违宪审查制度,借此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带领学生分析中国宪法实施的特征和相对优势,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宪法实施制度的主要特点在于将宪法精神导入科学立法、公正司法、严格执法和全民守法等过程中。中国的宪法实施制度则是事前、事中制度,在立法、司法、执法等过程中实施宪法精神,保障我国的立法文件、法律法规制度和规范性制度等符合宪法精神。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法实施制度也是中国特色法治思想的表现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以法治为切入点,让学生了解和总结中国宪法实施特点和优势,有助于深化学生对中国宪法精神的理解和认知,强化对中国特色法治的认同。

(三)合理利用网络平台,全方位融入思政元素。

互联网时代,网络对传统的教学方式造成冲击,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三尺教学,而是打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形成更加开放、交互和平等的教学氛围。我国法学教育可以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对当前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变革和创新,并以新的技术手段将思政元素融入宪法学课堂教学实践中。

在宪法学教学中,互联网平台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能推动教学手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的变革。互联网平台可以将抽象的宪法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知识,将深奥的宪法学理论转化为简洁明了的实际功能。而且互联网平台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教师可以利用相关教学软件、技术等实现案情、法理的自由转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传统的宪法学课堂教学主要为灌输式教学模式,在这种背景下融入思政元素,教师一般以理论说教强行融入,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对过多的理论说教缺乏兴趣,这种单向灌输式的融入教学实效性并不高。教师运用互联网平台,可以让课堂教学更具趣味性,如,在宪法学教学中,教师讲解宪法的编写过程,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将中国共产党建党历史的时间点进行对比,学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看到同样时间点的历史事件。将宪法制定的具体过程和历史事件相结合,可加深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点的印象。或者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同时期内中西方的司法建设和机制进行比较,并引导学生利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和方法论指导思想进行对比理解,能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并加深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理解[5](96-100)。互联网平台和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能让课堂教学更具有趣味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社会实践升华学生思想认识。

对于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司法实践并不陌生,也十分重要。社会实践主要包括社會考察、社会公共服务等,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宪法课作为一门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必修课,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实践教学,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思政元素例9

2基础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课程组在经过组内集体备课、邀请思政课教师座谈、外出培训后,积极挖掘,专门编写了课程思政版教学融合章节表,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每个章节中。

3基础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典型案例

下面以课程第五章节“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中植物部分为例,介绍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过程。

3.1“时代楷模”钟杨事迹简介

利用“雨课堂”向学生提前推送微电影《播种未来》,让同学们了解复旦大学钟杨教授作为杰出的中国植物学家,为祖国守护植物基因宝库援藏16年收集了4000万颗种子,盘点了世界屋脊的生物“家底”,他在生物多样性不断遭到破坏的当下,为人类建一艘种子的“诺亚方舟”。

3.2思政元素融入课堂专业知识中

在介绍植物多样性的过程中,以我国为例引入:(1)首先介绍“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野生高等植物有三万多种,名列巴西和哥伦比亚之后,居世界第三”;“中国还是世界栽培植物的四大起源中心之一,是水稻、大豆、山药、苹果等农作物和果树资源的原产地”[2],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是许多植物的原产地;(2)然后介绍植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的现状:“资源过度利用、栖息地破坏、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因素,使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程度不断加剧;盗采红豆杉、盗挖肉苁蓉和甘草等现象时有发生,南方的兰花和苏铁更是由于多年来的过度采挖而面临资源枯竭的境地[2];”(3)保护植物多样性是每个地球人的责任与义务,钟杨教授率领他的团队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北坡,采集了生长在最高处的植物的种子,这是中国植物学采样的最高点。“别人不愿去,我们必须去”这是钟杨的信仰,亦是中国千千万万科研工作者的信仰。钟杨用脚步丈量这一片广袤的土地,毕生都奉献给了采集种子的事业,钟杨说:“这项工作在短期看不到经济利益,但也许过了一百年,人类可以从采集的资源中找到新药的元素,这将造福全人类。”

3.3课下学生反馈

思政元素例10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场/构成/特征/作用方式

作为现代物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场”是由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最早提出,并成为后来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基础。1865年,麦克斯韦首创电磁场理论,他发现运动电荷能产生磁场,磁场的变化也能产生电场,因而将电场和磁场组合成电磁场。在麦克斯韦看来,“电磁场应当看成一个基本的物理实在,是所有那些数不清的应力和张力的总和”[1]。20世纪初,爱因斯坦将“场”的概念引入牛顿的引力理论,创立了广义相对论及有关引力相互作用的引力场理论,并由电磁场理论而产生了统一场理论构设。差不多同一时期,哥本哈根学派的玻尔等著名物理学家创立了量子力学。20世纪40年代,在弗里曼·戴森,理查德·费曼等的推动下,量子力学介入场论,使场论量子化,形成量子场论。

在高校教职工周围也存在一个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非实物态的“思想政治教育场”,其思想行为或多或少地受这个“场”的影响,同时也反作用于这个“场”。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者在了解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场的构成、特征及作用方式的基础上,不断地对“场”的活性元素加以强化,使身处其中的教职工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来自于“场”的各种教育元素的“辐射”影响,主动调整自己的思想认识和看法,这样既可以改变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生、冷、硬”的尴尬境地,也可以弥合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说教痕迹。

一、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场的构成及其特征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场”,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内部需要与外部环境之间,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与思想政治工作者及所在组织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应力和张力的总和。这种相互作用及其连续性如果处于良性的、健康的状态,就会汇成一种无形的穿透力和征服力,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产生难以抗拒、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场”貌似无形,却是一个连续、复杂的整体。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强大的穿透力和征服力,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场是一个复合的系统,主要由“心理情感场”、“文化信息场”、“环境——制度场”等子场组成。

1.心理——情感场

在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如果教育内容或者说被关注的客体与教职工的主观精神世界有着某个契合点,客体或教育内容就会表现出一种“召唤性的吸引力”,并与主体的投射力交互作用形成一个全新的“心理场”。在“心理场”的形成过程中,这种“召唤性的吸引力”又会在教职工心中激感能量,造成情感触动或情感性心理张力,驱使着新产生的“心理场”不断地运动,而运动的方向是由主体情感的指向性所决定的。如果依据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心理——情感场”就好比是一个中转站,外在世界的信息刺激输入,主体情感的输出反应,都要通过这个中介。“心理——情感场”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多层面。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高校教职工是最通情达理的,也是最有个性主张的。他们的需求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既有表面层次的,也有内在层次的。不同类群的教职工从总体上也呈现出不同的需求,专业教师的认知起点、文化层次、利益诉求和价值目标就不同于后勤系统的职工,管理人员和学术人员之间也天然地存在着差异。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有效地激活“心理——情感场”,既要用管理的手段解决表面层次的需求,又要根据不同的对象用高度契合的精神方式解决内在层次的精神需求,既要设置工具性的最低目标,又要设置终极性的理想目标。

(2)易敏感。高校教职工的主体普遍接受过良好系统的教育,从事独立的精神性、创造性劳动,大多有良好的工作业绩和较强的创新能力,他们十分自尊又格外自强,特别注重个体在组织或专业圈子的地位与影响,也注重自律内省和自身形象的维护。因此,他们对“人师之师”的素质和能力非常挑剔,对以个体形式出现的直接介入式的“施教”要求苛刻。这种自尊自强心理同时还使高校教职工的主体性凸现更为明显,在自己与他人之间,他们更信任与关注自己,更习惯于自身的精神世界遨游。在同事关系处理上,较少受物化因素的制约与影响。[2]“心理—情感场”敏感挑剔的特性,要求思想教育工作者更多的时候采用隐性教育的方式,尽量把自身的思想观点转化为组织权力、组织意志和舆论氛围,尽力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教职工的需求意向相吻合。

(3)持续性。当形成“心理——情感场”的所有事物和对象由于种种原因而消失的时候,“心理——情感场”本身并不会马上消失,仍然会对原本处于场中的事物产生一段时间的持续作用,类似于运动物体的惯性。一般而言,要形成新的“心理——情感场”,依赖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外部信息或环境刺激,二是主体的投入包括主体的修养、情境、介入或接受的主动性等。其中,主体的心理定势对主体的投入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我国2000年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中,高校之间打破了原有的条块分割,合并组建了一批新的高校。但合并以后的相当长时间里,原有的“心理——情感场”并没马上消失,继续对教职工的言行产生影响,导致“磨合期”延长,这也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法规避的现实。

(4)联动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心理、情感状态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激荡,从而产生心理、情感的连锁反应。高校教师之间,思想、情感上具有较多的共性,很容易产生心理波及。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利用这种积极的心理波动,创造条件,合理引导,使教职工在互激状态下身心受到巨大的震动,最大限度地提升教职工的积极性,培养积极的情感。

2.信息——文化场

文化和信息从静态角度来说,表现为各种各样的显性“产品”,包括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产品”,但从动态角度来认识,则是一种“力”,即“文化力”和“信息流”。这两种“力”相互交织,综合形成一种既有纵向历史延续又有横向现实联系,既有整体性、综合性又有引导性、渗透性的“信息——文化场”,就高校教职工而言,“信息——文化场”有以下三个特征:

(1)传递性。文化是人的心灵所依附的精神家园,是思想政治工作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源泉,信息是人的一种精神需求,信息的选择影响着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准则。在以互联网为特征的信息时代和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里,信息的传递更新速度以及文化的交融、思潮的交锋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也使传递性成为“信息——文化场”的首要特征。在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意信息传递过程中的“蝴蝶效应”:一个坏的微小的内控机制或矛盾,如果不加以及时地引导调节,可能引发更大的矛盾,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影响学校的声誉;一个好的典型,如果加以及时的宣传,也会产生正向的轰动效应,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纵深发展。也就是说,初始输出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地放大,会对其未来输出状态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信息技术的发展缩短了信息传递和文化交流的时间,但高校组织的松散性特征却拉长了传递的链条,为“蝴蝶效应”的形成创造

了条件。

(2)叠加性。“虚拟世界”的介入,使“信息——文化场”增添了许多不确定性。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往往相互重叠,共同作用于人的思想道德的形成。“虚拟世界”的基本特征是话语权的无国界、无时空、无限制,虚拟世界中拥有话语权的教职工在现实生活中并不一定能如愿以偿地保留这份话语权,相反,虚拟世界中不一定拥有话语权的教工尤其是管理者,在现实生活中却拥有这份话语权。在虚拟世界里,教职工往往可以自由表达意见和思想。“信息——文化场”的叠加性特征要求我们在既要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合力”,又要尊重信息源和文化的多元化,把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视为一个民主诱导、信息辐射、双向互动的吸引教育对象的过程,反对把教育对象当成被动的客体而单纯地“灌输”,真正实现主导和主体的密切结合。在具体操作中,既要精心设定主导的信息源,建设好主流文化,坚守主阵地,打好主动战,又要注重艺术,尊重教育对象关于信息和文化的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吸收的规律,创造一些有利的客观条件培养教职员工接受动机,启发教职工产生自觉的接受需要,并善于抓住接受动机转移的时机,采集、加工、传播有吸引力的信息,努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渗透力和感召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水平。

(3)不对称性。高校功能的拓展使高校组织与所在社会的界限开始变得很不明确,不仅组织成员多样,结构更加复杂,而且组织活动也变得异彩纷呈。20世纪60年代,克拉克·克尔提出了“多元化巨型大学”的概念,并且把大学形容为“一座充满无穷变化的城市”。[3]在这个“城市”里,由于不同系统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对独立,垂直分化程度较低,权力关系模糊,教职员工的工作模式和价值观存在较大的差异,加之知识操作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大学组织不仅具有信息不对称的特点,而且专业教师、教辅人员、管理人员与后勤保障系统人员之间对校园文化的认同难以均衡。在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中,面对成员间或成员与组织之间出现的矛盾与隔阂,既不能听之任之,也不没必要看得过于严重。要认识到这些矛盾大多是认识的差异、信息的不对称或历史的原因所造成的。作为思想教育工作者,要以最大努力使所在单位的各项工作处于信息公开状态,对教职工所取得的成绩要及时作出相应的客观的宣传或表扬,从而引起成员对所在单位领导与思想教育工作者的信赖,得到教职工对学校各项工作的监督、理解和支持。

3.环境——制度场

人是教育和环境的产物,环境因素是促成人思想行为发生变化的重要条件。人必须接受为自己准备好的环境,并受其影响和制约。制度是一种规范,是各种办事规程和行为规则的集合,为人们的社会行为提供秩序框架。任何一项社会制度都是某种价值观念的体现,反过来,任何一种价值理念必然体现在相应的制度上。

20世纪50年代中期,同志就曾指出,“光从思想上解决问题不行,还要解决制度问题。人是生活在制度中的,同样是那些人,施行这种制度,人们就不积极,敲锣打鼓,积极性也提不起来,施行另外一种制度,人们就积极了。”他又说:“思想问题常常是在一定情况和制度下产生的,制度搞对头了,思想问题也容易解决。”[4]“环境——制度场”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弥漫性。环境的影响是立体的、弥漫式的,其中既有与社会价值取向和社会道德规范相一致的正向的影响因子,也有与社会价值取向和社会道德规范相悖的负向的影响因子,这种“吸引力”或“拉力”从本质上来说就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场力。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不是某一个因素就能决定的,有赖于很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同时,某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作用时间越长,教育效果也会累加,形成平时我们所说的“泡菜效应”。

(2)暗示性。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制度场”中,教职工首先受工作生活环境及未来发展预期的影响,其次受积淀在民众心理深处的思想文化传统和新闻媒体传播的熏陶和影响,再次受制度和周围人们特别是同类人群的行为环境的影响。不仅同类人群的行为环境和规章制度会给教职工思想带来较强的暗示性,而且学校整体形象也会给教职工思想带来较强的暗示性。一般而言,教职工都希望自己所在的高校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良好的美誉度,这样会产生自豪感、安全感、认同感和满足感,思想政治教育就会顺利进行。反之,就会产生失落感、自卑感,导致人心涣散,校园凝聚力不强,思想政治教育很难开展。这种暗示性特征的影响因子包括领导班子形象、领导者领导方式、奖惩制度和方式,校风校训与大学精神、学校或所在学科的地位与影响等。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这种暗示性特征提醒我们要注意保持制度的公正性、严肃性和连续性。制度的公正性比合理性更重要,即某个制度尽管不尽合理,但只要对每位教职工一视同仁,往往不会产生大的矛盾。“不患寡而患不公”是高校教职工的一种普遍心态,如果外部环境客观公正,即便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或败下阵来,他们通常会心悦诚服,制度的严肃性是制度环境优化的保障。特别是管理制度,执行过程中不严肃就意味着制度成了一纸空文,产生不了约束力,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良好的管理就是教育的前提,管理本身也是最好的教育载体。一所高校如果管理混乱,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无从开展;制度的连续性是制度环境优化的基础。制度本身就意味着一种预期,制度的完善是在保持连续性基础上的一种完善。所谓“治大国如同烹小鲜”,今年实行一种制度,明年又是另一种制度,只会导致广大教职工无所适从。通过制度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在一些方面可以“目中无人”,没必要时时处处围着教职工个体的情感“兜圈子”,可以用群体的“粗”来解决个体的“细”,确保“公共牧场的规范与利益[5]。

(3)可塑性。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在学校环境中进行的,生活在环境优雅、设备完善、人文底蕴深厚、校风教风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净化教职工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朝着预期的目标发展。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完全可以根据教职工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需求状况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切实加大校园环境建设力度,充分发挥舆论环境的导向、监督和约束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合力。可以说,社会大环境我们只能客观面对,尽可能地排除其自发的、消极的影响,但校园小环境则完全可以遵循一定的规律、依据一定的原则、采取合理有效的途径进行优化或挖掘,充分发挥其“染缸”的功能。

二、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场的作用方式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场是一个整体动力系统,从作用方式看,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

1.空间上的全方位

在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场里,各子场的相互作用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原动力,各个核心子场都可能决定一个宏观的结构及相对应的微观状态,整体的场效应就来自各子场耦合后所体现的综合效应,各子场及其构成要素都是平等的参与和协作。由此而产生的组织形式不是集中控制的多层指令系统,而是分散控制的多层参与系统。同时,各子场所产生的合力不是单个分力的线性相加,而是各个分力的矢量和。也就是说,这种力是通过立体的方式向包围着的对象发射能量,若各种力作用方向相同,合力才大。

2.时间上的全过程

时间上的全过程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在一个特定思想政治教育场中,受教育对象“场”中持续时间越长,人们所产生的与这个场一致的倾向性就越明显。这一点在社会生活中也得到证实。如南方人独有的细腻与大西北人的粗旷就形成

了鲜明的对比[6]。二是指“场”对教育的影响是无时不在、连绵不断的。由于场可叠加的特性,各子场就能同时起作用,也正是在时间的整合下,“场”才会形成一种特有的整体效应。三是指作用对象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具有长期性与反复性,“场”要素之间的矛盾运动经常处于一种不断产生,不断解决,螺旋上升,动态平衡的状态,不可能在较短时间里使作用对象发生质的飞跃,而必须通过长时间量的积累和巩固。同志就曾指出:“不要在几个小时内使人接受一大堆材料,一大堆观点,而这些材料和观点又是人们平素不太接触的。一年要找几次机会,让那些平素不太接触本行业务的人们,接触本行业务,给以适合需要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不要在一个早上突如其来把完成品摆在别人面前。要下些毛毛雨,不要在几个小时内下几百公里的倾盆大雨。强迫受训的制度必须尽可能废除”。[7]

3.途径上的全隐蔽

在思想政治教育场中,会发出一种人们“看不见,摸不着”但又可以感知的“信息波”或“暗能量”,这种“信息波”或“暗能量”往往携带着某种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认知标准,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教职工的内心深处。而教职工受到这种“信息波”或“暗能量”的辐射后,尽管自己处于一种“不设防”的状态,也会自发地根据需要做出选择。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场对人思想政治品质的影响不是靠强制手段来实现的,主要靠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和渗透。

三、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场的主要功能

在思想政治教育场中,高校教职工或多或少地受这种“场”的影响。这种“外加场”可以不受“人工雕琢”而处于自发的状态,也可在人的精心安排和设计下使本身的强度越来越大,从而能更深层次、更大范围、更高效应地影响处于其中的教育对象。

1.约束功能

由于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场的影响,教职工个体将受到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或精神动力,组织所共有的价值观念、审美标准以及传统文化、行为准则等因素会使个体产生心理共鸣和强烈的心理暗示,继而产生行为的自我控制与自我约束,使行为取向与大众趋于一致,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认同”或“顺从”。如果教职工个体行为背离了公认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持有的共同价值观所带来的舆论压力就会发生一种纠偏和矫正功能,从而产生导向作用。

2.凝聚功能

群体凝聚力的本质是群体对其成员吸引力的大小及成员间相互吸引、相互依存及共同参与群体目标的程度,缩短心理距离是提高凝聚力的关键。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场有很强的辐射功能,教职工积极合作、协调一致的行为状态将明显增强,消极反抗的行为状态将显著减少,学校所倡导的主流政治意识、价值观念就会象磁铁一样紧紧地把教职工团结起来,使心理距离大为缩短,从而产生巨大的凝聚力。

3.激励功能

激励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指持续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需要、动机和目标是激励过程的核心要素。高校一旦形成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场,就会渗透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相应地会形成积极向上的校风、学风和教风,营造一个相对自由、宽松和谐的学术环境,创建一个规范有序、公开公平的竞争环境。这种环境和氛围不仅可以对新成员进行有效的同化与改造,促进他们向组织发展目标靠拢,而且可以职员工的思想认识,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启发他们对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思考,帮助他们解决人生的困惑和矛盾,使他们能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阳光的心态面对社会现实参与公平竞争,满足自我实现和价值认同的精神需求,从而产生激励功能。

【参考文献】

[1]赵仲牧:《物理场论对哲学思考的提示》,思想战线,2000年第5期,第1、3页。

[2]周瑞法:《契合生命本体需求: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追求》,“思想·理论·教育”,2003年第12期,第7页。

[3]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2月。

[4]姜正国:《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当代教育论坛,2003年第6期,第69页。

思政元素例11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川生态文明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并列提出,四位一体,这是党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进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又一创新理念,必将对转变工业发展模式、经济增长方式、价值观念、生活理念、正视人与自然关系,发展民生关系、当前与未来关系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2005年秋季开始实施的江苏省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和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把加强思想政治方面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立足学生现实生活经验,着眼学生发展需求,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学生思想素质作为重点,全面把握当今时代的特点与高中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精神品质和伦理道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穿到学生的思想中去,渗透到教学中去。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对生态环境教育在3一6年级的综合课《品德与社会》开始实施,将环境、生态教育列为课程目标之一,突出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要求学生从生活的环境中逐步认识生态环境问题,注重情感和认知能力的培养。初中思想课程则把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基本法律法规及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重点内容,突出学生的生态环境知识和环保意识的提升,特别是价值观和行为能力的培养。高中课程则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把生态环境、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在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国家与国际组织四大模块之中,同时以时政热点专题的形式,进行生态观念、环境道德、哲学依据、政策法规、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教育,强化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促成学生正确生态价值观的形成、环保意识的养成、环境素养的提高,对学生成为未来社会的主人奠定基础。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利用思想政治课中生态环境建设的课程资源,把党的十七大精神,尤其是生态文明理念与高中思想政治课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构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生态文明新理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立足于生态文明建设与教材的结合点

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已经渗透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吃透《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深人钻研教材,分析时政热点,建构生态文明教育的框架,使学生在认知、情感、能力和价值观上得以提高,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态价值取向。例如,在《经济生活》模块“消费及类型、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发展生产,满足消费”的教学中,可以着重让学生理解:我们必须转变生产、生活观念和行为,追求健康的消费方式,摈弃以物质主义为原则,以高消费为特征,认为更多地消费资源就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的观念。在进行“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内容的教学时,科学发展观的树立、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上强化生态文明理念的讲解、建设生态文明,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保障。要以尊重生态为出发点,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托,以生产发展、生产富裕、生态良好为基本原则,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同时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实现三大转变,必须从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等理念,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必须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费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方式,向增长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模式转变,必须从增长简单地同于发展的观念、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观念转变。生态文明致力构建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为手段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在《生活与哲学》模块中,着重从科学发展观的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等问题的讲解中,找出政策提出的哲学依据和体现的唯物论、辩证法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的基本观点,充分体现生态文明理论提出的重要胜和现实性。

二、不断改革教学方法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是国家对基础教育教育质量指标所作的基本规定,是新课程标准为描述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所提出的3个功能性基本要求,简称三维目标。而传统教法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教师轻学生、重教法轻学法、重说教轻情感激发、重课堂教学轻课外实践等局限性和缺陷,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和教学改革的要求。以落实三维目标为基本出发点,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可以尝试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探究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变说教式为情感激发式教法的运用。根据教材主旨,设置具体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逐步探究。教学中以水污染、生活垃圾分类、秸秆焚烧的环境问题与再利用、微山湖湿地保护等为问题情境展开教学。这一方法使整个课堂教学在情境所营造的清新氛围下进行,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中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2.活动教学法。活动教学法是变封闭式教法为开放式教法。立足于国际国内的环境和生态问题,通过座谈会、专题讲座和报告和社会调查等形式,实现理论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一方面,让学生坚持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方向,另一方面,通过分析现实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丰富理论知识,扩展思想政治课的生存空间。

3.声图电导学法。声图电导学法是变单一性教法为综合性教法;变单向式为多向式教法的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广泛运用政治课教学,通过运用图片、电视、录音、幻灯、多媒体等教学设施,围绕教材重点、难点,结合国内外正在发生生态破坏或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事实,让生动的声图电形象地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让学生在积极思维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提高觉悟。

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

21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新一轮课改将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以及劳动技术教育共同归为“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列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中。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高中研究型课程(初中称为探究型课程)的开设,不仅为政治课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课堂走向社会提供了课时的保证,而且为课堂质量改进注人了强大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