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信用分析报告

信用分析报告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8-27 00:47:24

信用分析报告

信用分析报告例1

国外企业信用研究涉及信用水平评级指标、评价方法和模型。在评级指标由单变量(WilliamBeave,1968)向多变量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多元线性分析(E.I.Altman,1968)、条件逻辑分析(Ohlson,1980)和神经网络分析(Odom,Sharda,1990)等评价方法,相应建成各种评级模型,如J.P.Morgan创建的CreditMetrics模型,瑞士银行的CreditRisk+模型,信孚银行的RAROC模型等。我国学者陈静(1999)、高培业(2000)、张玲(2004)、李小燕(2005)以特别处理(ST)公司为违约样本,对偿债能力评价指标进行了实证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二、企业信用行为的过程影响因素

(一)收入与成本

1.守信收入与守信成本。守信收入。这是指企业守信,在上游供应链、下游销售链、内部生产链中形成心理信任与价值认同,进而形成的收入增值。其内容主要有:(1)成为上游货物、资金供应商的重要客户,获得最多信息、特惠价格、最先时间和最大赊购或贷款数量,节省购货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所增加的收入;(2)获得下游销售商或顾客的信任,节约销售费用,提高销售量所增加的收入;(3)获得内部员工的忠诚、敬业,节约员工流动的可见成本(如新员工招聘和培训成本)、不可见成本(原熟练工所承担的超额工作量等),提高生产效率所增加的收入。

守信成本。这是指企业信用的建立和维护成本,主要包括:(1)由于守信,丧失了更为优惠的交易机会而发生的差额费用;(2)为保证产品或服务质量而增加的生产费用、售后服务费用;(3)为保证员工待遇而增加的人工费用等。

2.失信收入与失信成本。失信收入。主要有三种类型:(1)与上游货物供应商(或资金供应商)交易中,到期不履约,无偿获取供应商的财物或资金,或拖欠货款不付利息,形成变相收入;(2)通过广告支持、价格政策等,骗取下游销售商或顾客的信任,提供劣质商品或服务,形成变相收入;(3)通过失信行为,降低企业内部人工成本等,形成变相收入。

失信成本。企业为获得失信收入所付出的代价,包括直接成本(如索赔、诉讼费等惩戒成本)和间接成本(由于失信而造成的机会成本)。失信成本主要有以下四类:(1)失信于银行,导致银行惜贷,要求企业承担高利率贷款和第三方担保等增加的融资费用;(2)失信于供货商,企业为构建新的供销关系所增加的交易费用;(3)失信于消费者,企业重建形象发生的费用,如长期的大额广告宣传费;(4)失信于员工,企业在监督或检验上增加的人力、物力等费用。

3.收入与成本的关系。收入与成本之间首先表现为背反关系,因为收益在数额上等于收入与成本的差。同时,其间又具有正相关关系,因为守信收入的增加需要守信成本的增加来支持,守信成本的增加又可以诱导守信收入的增加,同样,失信收入的增加也会导致失信成本的增加,失信成本的增加又为失信收入的增加提供可能。

(二)收益与风险

1.预期收益的确定性效应。在确定性决策(未来情况完全确定、已知)和风险性决策(未来情况不能完全确定,但其可能性已知或者可估计)中,即使可能的结果有更好的预期价值,人们也会因为厌恶风险,优选确定的结果。假如守信收益为300元的概率是80%,失信收益为200元的概率是100%,企业大多会选择失信,因为如果守信,有20%被蒙骗的可能性;反之,若守信收益为300元的概率是100%,失信收益500元的概率是70%,企业一般选择守信,因为失信者有30%被惩罚的可能性。

2.预期收益的对方依赖性。信息不对称时,由于不知道对方是否守信,交易主体为使己方的守信损失最小,失信收益最大,而优选失信。因为,若对方失信,交易的可能结果有三:(1)己方守信,则有损失;(2)己方失信,且程度与对方一致,则盈亏持平;(3)己方失信,且程度更甚,则有收益。这样,企业在交易中往往优选失信,导致失信者剧增,守信者锐减。

(三)企业守信与失信的抉择分析

1.守信与失信的利益权衡。在传统的“理性经济人”假设下,交易主体的行为取决于收入—成本核算,即对收益的预期。若信用制度健全,守信收入大于守信成本,则优选守信;否则,优选失信。如在西方国家注册会计师出具虚假审计报告被发现后,则被吊销营业执照,且不能再涉足会计界,其失信成本远大于收益;但在我国则是经过批评、警告、罚款等教育和处罚后,仍继续原职业,并有机会在以后的继续失信中弥补失信成本,其失信成本远小于收入。因此,我国的虚假审计报告较多。

2.守信与失信的风险预期。企业在交易中的信用行为,依赖于守信的预期收益是否更有保障以及对交易对方信用行为的推测。若信用制度较为健全,失信受处罚的可能性较大,守信受蒙骗的可能性较小,并且因为信用环境较好而推测对方能够守信,则优选守信;否则,只有失信。

企业对信用风险的预期,通常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1)交易重复性,即相对于新客户而言,经常交易的老客户带来的信用风险较小,重复交易会加强交易双方的信任度;(2)决策的路径依赖性,即前次交易的信用风险,会影响本次交易的信用决策(前次交易,对方守信,本次大多认为对方守信,反之,一般推测对方失信);(3)信用行为的环境依赖性,若邻近的企业(包括地理邻近、组织邻近、认知邻近、制度邻近和社会邻近)大多守信,获取守信收益,则优选守信;否则,宁愿失信。转贴三、企业信用行为的结果影响因素

(一)信用行为与资产

目前,企业间的竞争焦点已经从以价格为核心的产品竞争,转化为以附加价值为核心的服务和客户竞争,并深化到以信用为核心的品牌、经营理念、资源整合能力等无形资源的竞争。由于积极履约而形成的企业信用形象,必然促进企业获得金融机构的信任,增强企业融资能力;获得协作企业的信任,提高交易效率;获得消费者对企业产品(服务)质量的认同,强化品牌效应。可见,良好的信用是一种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即资产。因此,守信行为促进企业形象资产增值,而失信将导致其减值。

(二)信用行为与负债

企业的守信和失信行为均会引起负债增加。健全的信用制度下,企业的守信行为只会增加一般负债,而失信行为还会增加形象负债,即由于失信而形成的追加负债,如失信于银行增加的罚息,失信于上游供货商所增加的延期付款利息,失信于消费者形成的赔偿债务等。相反,若信用制度不完善,失信所形成的负债与守信相当,甚至更低,则会助长失信行为的蔓延。

(三)信用行为与所有者权益

企业的所有者权益由投入资本和资本增值构成。事实表明,信用良好的企业能够获得社会大众的信赖,具有较强的资本增值能力,进而形成强大的投资吸引力,增加所有者权益;反之,企业的信誉度低下,难以长期生存,难以实现资本的保值与增值,直接影响资本投资,所有者权益难以增长。

四、建议

(一)统一信用信息披露内容

由于认识上的片面性,不少地方政府把信用平台建设落实到银行或工商部门,导致现有数据平台和网上查询系统只侧重于银行贷款和购销合同的履行情况,不够规范、系统和全面,迫切需要统一信息内容。借鉴江苏省信用管理办法,企业信用信息应包括以下内容:1.识别信息(如企业名称、地址、经济类别、法定代表人,注册资金、股东情况等);2.信贷信息(信贷履约信息);3.公共信息(企业财务状况、纳税、质量安全、进出口、社会保险、劳动用工、薪酬支付、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公用服务事业缴费等记录);4.其他与企业信用相关的信息。

(二)完善财务状况信息披露制度

由于财务会计信息较为全面、及时和规范,且日益为整个社会接受并影响人们的行为,所以,建议完善现行财务信息制度,增强失信风险的可辨别性。

1.改进会计要素信息的披露内容。(1)资产项目,列示“应收账款”的账龄和债务单位;(2)负债项目,列示“应付账款”的账龄和债权单位,“其他应付款”中的“应付罚款和赔偿”,“或有负债”的明细项目(如未来可能要支付的赔偿款、待决诉讼费);(3)所有者权益项目,单独列示“资本公积”中“接受捐赠等造成的资本公积”(区别于投资);(4)收入项目,单独列示“营业外收入”中的“其他企业或个人的赔偿、罚款收入”,并注明相关单位或个人的主要识别信息;(5)费用项目,列示“管理费用”和“营业外支出”中的“赔偿、罚款支出”及其原因。

2.改进现金流量信息的披露内容。(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下,详细列示“其他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来源,防止企业从关联方调度资金,掩盖经营不善的真相以及由于产品质量问题的赔偿,或者由于合同毁约、违约造成罚款、赔偿支出以及关联企业调出资金额。(2)“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下,单独列示“分得股利或利润所收到的现金”的投资项目、金额和收益额,“取得债券利息收入所收到的现金”的债券种类和金额。(3)“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下,说明现金流入渠道以及现金流出去向。

(三)实现企业信用信息全国联网

我国各地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已经开展,如,浙江省建立企业信用基本数据库,使金融机构信贷资金不良贷款率降到1.67%,湖南省已经开通了“三库一网一平台”,深圳市建成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但信息共享范围只限于相应省份。为扩大信用信息共享范围,迫切需要规定企业信用信息采集、加工、使用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信用基本数据库,作为公共产品为社会提供服务,形成“事事守信,路路畅通;一处失信,处处制约”的环境,促使企业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同时,增加失信成本,发挥“失信惩戒机制”的作用,促进企业信用水平的提高。

(四)加强信用评级工作,逐步实现信用分类监管

信用分析报告例2

一、风险事项

目前过度重视信用卡发卡量的增加,采用跑马圈地式的经营模式,对客户的资信情况审查不严,导致信用卡业务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不良客户,且不良金额以每月400万的速度递增。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1、客户准入质量不高。在竞争信用卡客户时,对申请人的个人情况审查过于放松,甚至都停留于表面,降低信用卡申办的门槛,放松对申请人的资信审查,从而更容易引发信用卡的信用风险和欺诈风险。

2、客户逾期较多。持卡人在申请到信用卡后,由于持卡人的经济状况的改变或社会发生变化造成的持卡人不能还款所产生的信用风险,还有就是某些道德恶劣的蓄意透支而不还款的道德信用风险。

针对以上风险事项,我行风险审批部严格把控资信审查程序,控制内部运作风险。在现有条件下,制定了有效的信用策略,做到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相互制约,加强办卡前、后对客户的监管力度。

二、下一季度重要风险隐患预判

下一季度,重点风险事项还是以不良客户为主,主要原因在于客户在多家银行获得的总体授信额度往往会远超其保障能力的授信额度,成倍放大了客户叠加的透支额度,一旦客户大量透支超出还款能力,无力偿还本金和利息,将给银行造成大量的资金损失,加剧了银行风险。

三、对策安排

信用分析报告例3

县信用联社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一手抓好业务经营,一手抓好机关党建工作。党组织整体素质高,发展意识强,宗旨观念坚定,党纪党规纪律严明,在党组织自身建设、党员教育管理等方面能够按照上级的有关要求,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认真抓好落实,成绩比较突出。班子成员之间团结一致,作风正派,工作扎实,自觉用党员先进性标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严格要求自己,较好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树立了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带动了联社党员队伍建设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带领全体党员同志和干部职工立足农村,服务于"三农",加大"三农"资金的支持力度,有力地支持了我县农村经济的发展。

自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来,联社党支部按照县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结合本单位的实际,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本着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认真做好每个阶段的工作。在调查摸底,制定方案阶段,对党员数量、分布、思想状况等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摸清了离退休、流动党员和各层面的党员情况,找出各层面党员在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存在的思想症结,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在思想发动,学习培训阶段,及时召开了党组会议、党小组会议,全体党员动员会,成立了教育活动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教育活动安排组织工作。为了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开辟了教育活动专栏,制定了宣传标语,制度、办法、小组等上墙。采取多种学习形式,确保学习入脑、入心。为了使广大党员能深刻领会"教育活动"的精神实质,明确学习的重要意义,在学习中,我们紧密结合党员的实际,把读书学习与党员易于接受的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相结合,在增强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坚持集中学习、专题辅导与讨论交流相结合,进行启发教育。深入社会体察、换位思考,进行对比教育。运用正反两个方面典型,进行反差教育。每个党员同志都写了笔记和心得体会。在党性分析,民主评议阶段,开展了重温入党誓活动,让每个党员时刻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荷共产党人的先本色。广泛征求意见,深入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设立了意见箱、开通了热线电话,发放了征求意见书,召开了民主生活会和座谈会。通过广泛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每个党员同志都对自己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写出了党性分析报告。同时做好结合文章,结合农村信用社立足农村,服务"三农"的工作实际,根据查找了的问题和不足,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立足在支持我县农村经济发展上再立新高。

二、存在问题和不足

(一)"两手抓,两手强"意识还不够强,执行不够坚决。我们班子对抓队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充分,有时还存在重业务轻政治的现象。分管业务的领导在思想上还存在一定的偏差,认为业务工作是硬指标,政治工作是软任务,抓业务工作比抓政治工作容易出成绩,因此缺乏抓队伍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而分管政工的领导由于对一些政工业务还不完全熟悉,对工作钻研得不够,工作中没能把思想政治工作与职工的思想实际结合起来,缺乏针对性和及时性。工作不够深入细致,缺乏创造性和主动性,因此政治工作开展起来一般化,效果不理想。

(二)"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树立的不牢固。虽然近几年在信用社业务创新、服务"三农"、内部管理等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但与上级的要求和农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比如:在业务创新方面还不够大胆,只注意了存贷款主营业务的发展,忽视了业务创新,业务品种相对比较单一,与其它国有商业银行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服务"三农"方面,信贷支持力度还不够大,农户小额贷款的面还不够广,贷款手续、贷款条件还不够简化,农民群众贷款难的现状还没有真正解决。

(三)宗旨观念不够牢固。表现在:在优质文明服务方面只停留在环境卫生、文明礼貌用语等表层方面,而在简化贷款手续、业务创新、实施贷款上柜台以及在送贷款、送科技、送文化等深层的服务方面缺乏深度。对待群众不能始终保持热情服务的态度。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实质理解的还不够深。

(四)有些规章制度执行不严。近年来,信用社的各项规章制度在不断的完善,但是,我们对这些制度执行不够彻底,缺乏持之以恒的韧劲,使这些制度发挥不出应有的制约和管理效用。同时一些制度还存在完善的地方,需要进一步健全。

(五)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积极的思想斗争的风气不浓。往往是自我批评的多,互相批评的少,谈表面现象的多,查思想根源的少。有时还存在着讲成绩的多,摆问题的少,强调职工辛苦的多,严格要求管理的少,表扬奖励的多,批评惩处的少等现象。

三、整改措施

(一)坚决按照上级的要求,从"三个代表"的高度,切实加强班子建设。重点建设健全民主生活制度、理论学习制度和议事制度等有关制度,加强班子的组织和作风建设。坚决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民主作风,成员之间加强沟心通气和团结配合,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互相支持,互相补台,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不断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信用分析报告例4

二、个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两手抓,两手强"意识还不够强,执行不够坚决。我对抓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充分,有时还存在重业务轻政治的现象。认为业务工作是硬指标,政治工作是软任务,抓业务工作比抓政治工作容易出成绩,因此缺乏抓自觉性和主动性。对工作钻研得不够,工作中没能把思想政治工作与自身的思想实际结合起来,缺乏针对性和及时性。工作不够深入细致,缺乏创造性和主动性,因此工作开展起来一般化,效果不理想。

(二)"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树立的不牢固。虽然近几年在信用社业务创新、服务"三农"、内部管理等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但与上级的要求和农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比如:在业务创新方面还不够大胆,只注意了存贷款主营业务的发展,忽视了业务创新,业务品种相对比较单一,与其它国有商业银行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服务"三农"方面,信贷支持力度还不够大,农户小额贷款的面还不够广,贷款手续、贷款条件还不够简化,农民群众贷款难的现状还没有真正解决。

(三)宗旨观念不够牢固。表现在:在优质文明服务方面只停留在环境卫生、文明礼貌用语等表层方面,而在简化贷款手续、业务创新、实施贷款上柜台以及在送贷款、送科技、送文化等深层的服务方面缺乏深度。对待群众不能始终保持热情服务的态度。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实质理解的还不够深。

(四)有些规章制度执行不严。近年来,信用社的各项规章制度在不断的完善,但是,我对这些制度执行不够彻底,缺乏持之以恒的韧劲,使这些制度发挥不出应有的制约和管理效用。同时一些制度还存在完善的地方,需要进一步健全。

(五)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积极的思想斗争的意识不浓。往往是自我批评的多,互相批评的少,谈表面现象的多,查思想根源的少。有时还存在着讲成绩的多,摆问题的少,强调辛苦的多,严格要求管理的少,表扬奖励的多,批评惩处的少等现象。

(六)政策理论水平不太高。对党建、市场经济、科技等方面的知识学的少,不系统,不全面;缺乏开口能讲,拿笔能写,动手能干的复合才能;不善于研究思考问题,只知道埋头干活,不善于总结积累。

三、下步整改措施

(一)坚决按照上级的要求,从"三个代表"的高度,加强自己的思想素质,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互相支持,互相配合,形成坚强的工作队伍,不断增强信用社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坚持学习,学政治学业务,在思想政治和业务技能上争取新突破再上新台阶,永远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工作中敬业爱岗,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勤恳扎实,不浮躁不浮夸。树立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不平凡业绩。

(三)、带头倡树和实践共产主义文明新风,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树立共产党员的正义感,敢于同各种不良行为作斗争,在思想、道德、工作等各方面发挥优良的表率作用。

信用分析报告例5

①共产党员要努力实践"三个代表";②思想上要与时俱进;③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④实施"两个务必";⑤做到"八个坚持,八个反对。";⑥落实"五个力戒"。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表现在具体工作中,就是要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工作水平争一流,做到"三有一好",争当党员先锋岗,全心全意为人民,创优服务促发展。同时感到,作为一个单位,要发挥全体党员的先进性,要经常对党员干部进行宗旨教育、时事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廉政勤政教育,在工作中给党员压担子,要高标准、严要求。

个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认真学习的同时,通过"四对照,四剖析"结合自己的实际,对照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标准要求和不合格党员的主要表现,以此为镜子,认真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素质能力不适应。知识透支,能力欠缺,放松了自我学习,忽视了知识能力的培养再造,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不强,不愿挤出时间学,给自己找客观原因,自己放宽了自己,即使有了时间也坐不下来、深不进去。轻视理论学习,与业务有关的就学点,其他的很少关注,在理论学习上心浮气躁,认识太空洞,深不进去,致使理论素养跟不上,把握形势、了解大局不够透彻。

(二)思想观念需要进一步更新。工作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不力求全面发展,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满足于应付本职,只求完成任务,不求精益求精。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改革的办法不多,创新的思维不活。具体表现在单位召开座谈会时,对业务工作的建设性建议提的不多,明显不如其他同志,说明自己考虑工作不深入,看问题也不够全面。

(三)有时犯自由主义。看到社会上的少数不良现象,不分场合乱发牢骚,放松了自我要求。

以上仅是自己通过对照检查找出的几个问题,还有一些未发现的不足,请组织给予批评指正。

整改措施:

(一)首先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抓好学习。学理论,要抓住实质,在提高理论素养上下工夫,加深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学科技,要在市场经济规律和现代化管理知识方面下工夫,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使自己能够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学业务,在专业法律法规方面下工夫,努力提高自己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二)抓住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契机,进一步提高认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切能够做的事情做起,切实通过活动使自己思想能有大的提高,作风能有大的转变。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自觉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勤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和思想文化素质。

(四)牢记党的宗旨,严格要求自己。时刻遵守党的章程,认真履行党员义务,积极参加党组织活动,团结同志,自觉维护党的形象,做到思想上、言行上与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

(五)按照"学习、学习、再学习,提高、提高、再提高"的要求,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对照新时期共产党员先进性标准要求和约束自己,认真整改;掌握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知识和现代科技及业务知识,注重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信用分析报告例6

    公平信用报告法主要规定了客户在信贷调查时,有权要求告知信用调查的性质和范围、正在编辑的信息种类以及收到报告的人员姓名等。客户必须在限定时间内对调查请求作出响应。客户有权利要求任何错误的或误解的材料重新调查,并且,如果未经核实,就必须从档案中删除。如果对报告中某部分正确性有怀疑,客户有权利在档案中存入他们自己的一百字左右的声明,来阐明他们关于这件事的立场,这些声明将成为永久记录的一部分。客户有权充分了解任何一家信用报告机构对自己信用状况的评价,并且具有对不实负面信息的申诉权利。当事人有权取得自身的资信调查报告和复本,其他合法使用客户资信调查报告的机构或人必须符合法定条件,否则即使当事人同意也属违法行为。[1]

    1996年,国会又出台两个法令,分别修改和补充了公平信用报告法,它们是智能授权法和债务催收改进法。前者在原法律规定的合法取得客户信用报告的五种情况中,授权联邦调查局可以侦察目的为由取得所需的客户信用调查报告;后者授权联邦政府机构可以在债务催收活动中,根据需要取得客户信用调查报告。[1]

    2003年,国会又对FCRA进行了修订,制定了《公平和正确信用交易法》(Fair and Accurate Credit Transactions Act/FACT),增加了客户改进信用报告正确性,预防身份窃取,限制金融机构使用共享的敏感信息推销金融产品。该法增加规定,从其他机构获得客户信用报告信息的金融机构,不能使用这一信息对客户进行市场行销,除非金融机构明确显著地向客户披露这一信息,并且给予客户选择接受这一市场行销的机会①。FACT的很多规定,涉及披露信用评分、向信用报告机构提供的信息的正确性、客户对信息提供者直接提出异议的权利、提供给信用报告机构的负面消息的披露、风险等级的披露、处理包含了欺诈警告的客户信用报告的程序,以及向客户提供被偷盗的文件的规则。此外,该法还规定每年信用报告机构提供一个免费的信用报告,并且要在合理的费用基础上,保证客户对信用评价的访问。[2]

    美联储的规则是为了执行FCRA而制定的,2004年7月16日,该规则进行了修订。

    二、客户信用报告的相关法律关系

    (一)公平信用报告法的适用

    公平信用报告法主要适用于调整“客户信用报告机构”的有关行为,以及对“客户信用报告”的使用。“客户信用报告机构”包括“完全或部分地从事收集或评估客户信用信息或其他信息,以便将客户信用报告提供给第三方当事人”的机构,不论是收费性质的或合作性质的②。“客户信用报告”一般是“由客户信用报告机构做出的有关客户信誉、信用级别、信用度、品质、一般名誉、个人特性或生活方式的报告,它全部或部分地用作或将用作确认客户是否适合获得客户信用、受雇或其他本法规定的目的”③。因此,如果一家公司在内部为自己的商业活动使用信用信息,不向第三方当事人提供,它不构成“客户信用报告机构”。如果它只向第三方当事人提供并不属于“客户信用报告”的信息或文件,它也不构成“客户信用报告机构”。[2]

    (二)客户信用报告的内容按照FCRA的规定,客户信用报告机构不可以在客户信用报告中包含如下信息:10个月之前破产案件,七年前的民事诉讼、民事判决和逮捕记录,七年前的已支付的税务案件,七年前的用于盈亏收款或付费的账户,七年前的其他不利的信息,但刑事犯罪记录除外;前款规定的排除,不适用于如下目的的使用:一个主要金额超过150000美元的贷款交易;价值150000美元的人寿保险;年薪达75000美元的个人雇用④。如果客户对客户信用报告的有关信息存在异议,并且通知了客户信用报告机构,客户信用报告机构必须在每一份客户信用报告中包含这一客户异议⑤。

    当信用报告的使用者做出一个不利的信用判断,使用者必须将这一判断通知客户。使用者不需要为不利的信用判断解释原因,也不需要为客户公开文件,以使客户了解什么信息实质上导出这一不利的信用判断⑥。当不利的信用判断部分地从信用报告之外的信息源得出,则要求使用者将这一信息本身告知客户,但不必告知信息的来源。在这种情况下,使用者必须告知客户有知晓这种信息的权利⑦。客户可以选择将客户的姓名和地址从客户信用报告机构提供的目录中删除,并且客户应当通知客户信用报告机构,这一请求在5日后生效,有效期限为5年⑧。应当注意的是,在形成客户信用历史的过程中使用的那些信息,可以用于开发其他产品,诸如欺诈预防产品、信用风险管理产品等。

    (三)客户信用报告的使用目的

    在FCRA第604和第625条中,列举了所有客户信用报告可以使用的情况,甚至包括不是为了建立信用目的的使用。

    客户信用报告机构只能在如下情况下提供客户信用报告:(1)按照有权发出指令的法院的指令,或按照在联邦大陪审团前进行的诉讼程序中发出的传票,而提供客户信用报告。(2)按照客户的书面指示而提供。(3)向有理由相信具有如下目的的人提供:为信用交易或信用延展、或检查、收集客户账户的信息、雇用目的、涉及该客户的保险业务、判断客户是否适宜接受由政府机构批准的许可或其他救济,该政府机构按照法律有权审查申请人的金融能力或情况;作为潜在的投资者或服务提供者,或现有的保险者,希望使用这些信息,用于评估或估价现有的贷款责任的信用或预付风险;其他对这些信息有合法商业需要的人,该人将信息用于由客户发起的商业交易,或者用于检查账户,判断客户是否继续符合账户条款。(4)按照州或地方儿童抚 养执行机构的负责人的要求而提供,如果该机构向客户信用报告机构证明:客户信用报告对于判断个人做出儿童抚养支付的能力或判断这种支付的适当水平是必需的;客户和该儿童的父子(女)关系;这些机构至少在十天前通知客户,将要求该客户信用报告,并且客户信用报告将只被用于儿童抚养目的,不会用于其他民事、行政或刑事诉讼中,或用于其他目的⑨。

    在为雇用目的而提供客户信用报告时,使用该客户信用报告的人,要向客户信用报告机构保证来自客户信用报告的信息将不会被用于违反联邦或州的公平雇用机会法或规则,并且在该报告被获得或导致被获得之前,要向客户做出清楚和显著的书面披露,披露该报告将用于雇用目的;客户也要以书面形式,授权由该客户信用报告机构提供报告。如果为雇用目的使用客户信用报告,在全部或部分地以该报告为基础,作出对客户不利的决定之前,该机构应当向客户提供报告的复制件⑩。

    (四)对客户的披露及相关问题

    信用报告机构应当告知客户如下信息:(1)披露客户信用报告中的所有信息,但有关信用评分或其他风险评分或对客户的预测的信息除外;(2)信息的来源,但是,用于构成客户信用报告的单独获得的信息来源,以及实际用于其他目的的信息来源除外;(3)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接受报告用于雇用目的,在客户申请的两年内;如果接受报告用于其他目的,在客户申请的一年内,每一个客户信用报告的使用者的身份标识(姓名、地址和电话号码)(11)。

    信用评分向客户进行披露时,要按照客户对信用评分的要求,向客户提供一份报告书,指出信息和信用评分模式可能不同于由贷款人所用的信用评分,以及一份包含下列内容的通知:客户当前的信用评分或以前为信用延展目的的信用评分;在所用的信用评分模式下,可能的信用评分范围;在所用的信用评分模式下,对客户信用评分有影响的所有关键因素;信用评分产生的时间,以及做出信用评分的人或机构的名称(12)。客户有权利对信息提出异议,一般来说,有权要求信用报告机构调查有关的异议。作为调查的结果,信用报告机构必须删除有关的错误或在文件中写明有关的争议点。信用报告机构必须应客户的请求,将删除的情况或争议点向客户指定的接受者发送,以挽救客户的信誉。信用报告机构必须向客户告知提出异议的权利(13)。客户还可以接受他的客户信用报告的复制件,并且在很多情况下这种复制件是免费的(14)。例如,失业的客户在寻找工作时、寻求社会救济金以及客户相信他受到欺诈时,都有权利要求客户信用报告的免费复制件(15)。

    三、身份窃取行为的预防

    为预防身份窃取行为,公平信用报告法主要采取两种措施:一是警报,二是阻止来自身份窃取行为获得的信息的使用。警报又分为两种:一次性欺诈警报(One-call Fraud Alerts),二是长期警报(Extended Alerts)。

    一次性欺诈警报,是指按照客户的要求,如果其以善意声称,怀疑客户已经或正成为欺诈或相关犯罪行为(包括身份窃取)的受害人,客户信用报告机构应当:(1)在该客户的文件中包含一个欺诈警报,并且与使用这一文件而产生的信用评分一道提供这一警报,时间上从这一要求之日起不超过90天,除非该客户要求在这一期限届满之前取消这一欺诈警报,并且客户信用报告机构收到这一取消要求的适当证据;(2)向其他客户信用报告机构提及这一欺诈警报。

    在客户信用报告机构将欺诈警报包含在客户文件中的情况下,客户信用报告机构应当:向客户披露,客户有权按照第612(d)条规定,要求客户文件的免费复制件;并且在披露之后不超过三个工作日内,向客户提供按照第609条所要求的全部披露,不向客户收取费用(16)。

    长期警报是按照客户的要求,客户信用报告机构应当:(1)在客户文件中包含这一欺诈警报,并且与使用这一文件而产生的信用评分一道提供这一警报,时间上从这一要求之日起为七年时间,除非该客户要求在这一期限届满之前取消这一欺诈警报,并且客户信用报告机构收到这一取消要求的适当证据;(2)在要求开始之后的五年时间内,将客户从客户信用报告机构制作的客户目录中取消;并且(3)向其他客户信用报告机构提及这一长期警报。

    在客户信用报告机构将长期欺诈警报包含在客户文件中的情况下,客户信用报告机构应当向客户披露,客户有权按照第612(d)条规定,在申请之后的12个月内,要求客户文件的两份免费复制件;在披露之后不超过3个工作日内,向客户提供按照第609条所要求的全部披露,不向客户收取费用(17)。如果要求警报的客户指定了电话号码,用以身份校验目的,在授权新的贷款计划或信用延展之前,这一客户信用报告的使用者应当使用这一电话号码或采取合理的措施与客户联系,以校验客户的身份并且确定是否批准新的贷款计划,这不构成身份窃取(18)。客户信用报告机构对客户信用报告进行转售时,应当包含由其他客户信用报告机构发出的欺诈警报(19)。对来自身份窃取行为的信息使用的阻止,是使客户信用报告机构负有阻止在客户文件中报告这些信息的责任,客户信用报告机构对客户阻止请求的责任,应当是阻止这一信息在今后的使用。如果客户视这些信息来自于声称的身份窃取行为,在收到这一信息之日起不超过4个工作日,客户信用报告机构应当迅速通知信息的提供者:该信息可能来自于身份窃取;身份窃取报告已经制作为文件;客户按照本条规定,已经做出阻止使用的请求;以及阻止的生效日期(20)。客户信用报告机构可以解除这种阻止,如果客户信用报告机构合理地确定:信息被错误阻止使用,或客户错误地要求阻止;信息被阻止或客户要求阻止,是基于对事实的误传;客户因阻止交易或交易而获得了商品、服务或金钱(21)。

    四、我国信用报告制度的现状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先后制定了《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落实〈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信用报告本人查询规程》、《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异议处理规程》和《中国人民银行信用评级管理指导意见》。各地也制订了个人信用征信管理的地方规定。

    2004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建立的全国统一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在全国部分金融机构试运行。2005年8月31日,全部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实现全国联网。2006年1月1日,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正式投入运行。200 6年11月,在中国人民银行下建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征信中心负责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日常运行和管理。商业银行作为信息提供人,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信用信息数据库标准及其有关要求,向信用数据库报送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商业银行在办理相关业务时,可以向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查询企业和个人信用报告。人民银行征信中心采集数据的权威性、时效性都要强于地方征信公司。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和地方征信公司目前处于相互补充并且相互竞争的状况。同时,暂行办法还规定,商业银行不得向未经信贷征信主管部门批准建立或变相建立的信用信息数据库,提供个人信用信息。信用信息只能用于如下目的:(1)审核个人贷款申请;(2)审核个人贷记卡、准贷记卡申请;(3)审核个人作为担保人;(4)对已发放的个人信贷进行贷后风险管理;(5)受理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贷款申请或其作为担保人,需要查询其法定代表人及出资人信用状况。

    为了更好地保护我国信用信息安全,2009年2月28日,我国《刑法修正案》(七)增加了《刑法》第253条之一,规定:“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上述信息,情节严重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单位犯前两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各该款的规定处罚。”

    2009年10月13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征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该征求意见稿对于信用信息的界定、类型,征信机构设立标准、征信机构收集、保存、加工、提供信用信息的限制条件、不得收集的个人信息类型等作出了详细规定,非常有特色的是,该征求意见稿意图建立“中国征信中心”,负责全国统一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建设、运行和管理,并且对其经营方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规定。目前该《征信管理条例》正在审议完善当中。

    从我国信用信息管理体制来看,我国信用信息立法和管理存在着如下几点问题:

    (一)信用信息内容薄弱,质量不高

    目前,我国个人信用信息只局限于自然人身份识别信息、职业和居住地址等基本信息、商业银行提供的企业和个人在贷款、信用卡、准贷记卡、担保等信用活动中形成的交易记录。信用信息数据库更加侧重于金融信用领域的信息资料,但是通过这些数据库并不能形成全面明晰的客户信用评价。在信用信息的收集中,也欠缺不可以收集项目的详细清单,对于不应进行收集的客户敏感信息并未形成比较明确的立法规范,各地征信机构掌握标准不统一。目前信用信息的征信范围较窄,信息时效性不高。因此,信用信息资料质量和范围的局限,必将影响着今后对客户信用水平的客观评价。

    (二)征信服务中心的职能单一、整合性不足

    目前,我国主要的征信服务机构,是由中国人民银行信贷征信主管部门批准建立的征信中心。该征信中心的职能过于单一,只负责采集、整理、保存金融方面的信用信息,为商业银行和个人提供信用报告查询服务,为货币政策制定、金融监管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用途提供有关信息服务。此外,在工商、海关、法院、公安、统计、质监、医疗、零售业、人才市场等部门,也保存着大量个人信用信息。这些征集机构行政关系复杂、职权不清,非常重要的是他们之间的协调共享机制并未建立起来,导致对于客户信用信息的管理混乱、多元收集重复收集问题比较突出,这也增加了身份窃取的风险。由于各部门等级不同、地域不同,难以建立全国统一高效的信用征集机构,无法对客户信用信息进行整合,并且以此为基础形成客户信用的评价结果。

    (三)客户信用信息使用目的单一

    目前,客户信用信息的使用目的仅局限于审核贷款、信用卡、准贷记卡申请;审核个人作为担保人的信用状况;对已发放的个人信贷进行贷后风险管理,以及查询其法定代表人及出资人信用状况。对金融机构收集的信用信息只能由商业银行使用,不能由其他机构使用。客户信用信息的使用还仅仅局限于金融业务方面,信用报告在通信、就业、安全认证、司法部门强制执行等多样化的使用形式,还未完全充分开发和应用起来。

    (四)客户信用信息的保护水平较低

    目前,我国关于客户信用信息的保护,还处于比较混乱的状态。各种信用征集机构有利用自己收集的信息的冲动,金融机构使用共享信息进行市场行销,也是今后越来越普遍的现象。我国相关信用信息的立法仅规定了根据个人申请提供其本人信用报告的情况,对于信用信息的商业性利用、共享等,还欠缺明确详尽的规定,这导致了客户信用信息保护水平较低。

    (五)欠缺身份窃取行为及其预防措施

    身份窃取行为及其预防措施,是客户信用报告规定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在美国《公平信用报告法》刚颁布之时,也没有对这一问题进行规定。在2003年,则专门制定了《公平和正确信用交易法》,预防身份窃取行为。我国对于身份窃取行为,未在《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中体现出来,这不符合信息社会对身份保护的时代要求。

    (六)《刑法修正案》(七)相关规定的局限

    《刑法修正案》(七)的相关规定,对于单位范围的限定过于狭窄,仅仅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主体限定于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这一规定并不能完全涵盖目前众多的信用征集机构的种类。将受到侵害的“公民个人信息”仅限于在履行职责或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范围过于狭窄。如果不是在履行职责或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并不能适用这一规定,这会使许多信用征集机构利用该漏洞免责。此外,“非法提供”的概念也比较模糊,因为我国相关信用信息的法律规定并未完全充分地明确合法提供的类型,因此“非法提供”就难以在实践中加以明确适用。最后,该条规定仅限于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对于企业信用信息保护并不能加以适用,而企业信用信息的保护同样重要而迫切。

    五、我国客户信用信息制度的完善与身份窃取的预防

    (一)建立信息征管机构的统一信息协调机制

    应当看到,目前我国客户信用信息的征信机构非常零散、不系统,缺乏统一的协调共享机制。目前最主要的中国人民银行 征信中心,虽然其数据库庞大而权威,但也仅仅局限于金融业务中的信息,有些信息并不如地方征信机构更加全面、更有针对性。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征信机构,长期处于多元化、各自为政,以行业为主导的特点非常明显,因此导致长期以来征信机构之间存在着信息分割、信息获取与共享困难等问题,也导致各征信机构各自形成自己的信用评估体系,久而久之必将导致信用评估标准难以统一、评估报告矛盾冲突多见的问题。

    《征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意图建立一个统一的征信机构,但有许多学者认为,在中国建立大一统的征信机构目前还为时过早。《征信管理条例》所试图建立的中国征信中心本身的定位还存在许多争议,中国征信中心能否担当起客户信用征管的核心机构,还有许多难题需要解决。

    《征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确认了征信中心作为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国家基础数据库运行维护者的法律地位,相应地明确了金融机构向征信中心提供客户信用信息的法定义务,赋予征信中心自行收集个人、法人及其他组织的证券、期货、保险、外汇等金融信用信息和相关信用信息、依法与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开展信息共享权利,并规定其收集个人信用信息时不需要征得信息主体同意,数据库中的信息,也不允许个人删除,从而保证了征信中心充分发挥其公共征信机构的市场角色。但是,《征信管理条例》的这一设想未必能够实现,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目前我国信用征集机构过多,难以通过中国征信中心这一机构的建立就能加以协调统一,中国征信中心的建立实质上需要以政府主导的信用信息协调机制作为前导。

    建立专门的客户信用信息协调机制的益处在于:提高客户信息管理的效率,在暂时无法建立统一的征信中心的前提下,可以通过该机制将众多的征信机构的工作加以整合。同时,可以提高受理身份窃取的咨询、投诉、调查及处理的效率。以一个机构为主导,辐射其他组织,将全国征信机构的数据库和相关工作成果加以整合,是建立高效、统一、权威的中国征信中心的基础。

    此外,客户信用信息协调机制的建立,可以将一个征信机构发出的身份窃取警报,通过该机制及时向其他征信机构通告。这样可以将不同来源的身份窃取事件加以共享,例如发生在邮政、社保、税收等领域内的身份窃取事件,可以与金融、通信等领域中的个人信用记录相关联,从而建立灵活高效的客户信用保护体系。在美国,也是由联邦贸易委员会与美国三大信用报告机构密切配合,甚至与联邦调查局、邮政局、社会安全局、国税局等部门紧密联合,建立了信息共享机制。

    因此,在目前信用征信机构比较分散的状况下,建议对客户信息以目前已有的信用征信机构为主导,建立客户信用信息统一协调机制,加强信息主管机构的统一管理,并且为此制订可操作性的法律规范。

    (二)明确征信机构的信息安全责任

    征信机构应当负担信息安全责任,征信机构不能只管征信,不管信息安全,甚至通过出售信息而营利。征信机构应当保障信息准确完善及时有效,不能滥发信用卡,人为增加客户信用信息出现不良记录的风险,甚至人为导致身份窃取行为的增多。

    建立客户信用信息披露限制机制,所有披露行为不得损害客户隐私。在进行信息披露时,征信机关要综合考虑所有相关情况,包括披露能否增进社会公共福祉、公共安全,客户信息是否准确或可信,客户信息是否涉及第三方的收入、资产、债务等情况。客户信息的披露,不能损害政府公共利益,不得损害他人的经济利益,关联公司共享被征信人的信用信息也应征得被征信人的同意。应当建立数据公开的范围限制,应当通过立法,将征信机构对于客户信用信息的披露范围加以明确规定,以避免目前针对客户信用信息擅自使用的混乱现象。

    此外,征信机构应当负担起保护个人隐私的主要义务,为防止身份窃取建立防范机制。应当建立信用信息使用人的身份认证制度,严格明确信用信息的利用目的,并且建立信用信息提供前向客户的通知机制,超出立法目的的信用信息提供,客户有权禁止使用,从而维护客户保护信用信息的权利。征信机构应当负有保证信用信息正确的责任,当信用信息发生任何变更时,应当进行及时更新。此外,征信机构应当使各种客户信用信息便于查询和访问,应当为此建立廉价高效的访问机制。征信机构为确保信用信息的安全,要加强征信机构内部管理制度,确保内部人员不能擅自对于信用信息数据进行处理或窃取。

    (三)建立明晰、高效的错误信用记录更正机制

    征集机构的主要工作是确保个人信用信息登记的正确性,并且确保信息的及时性,一旦信用信息出现错误或遗漏的现象,应当加以完善补充。在征信过程中,由于工作人员的差错或其他原因导致了个人信息输入出现错误或没有及时更改过时的信息,会造成个人信用报告的不真实,影响征信机构的信誉,也会给客户今后办理相关业务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信用报告上的记载实际上对于个人与银行之间发生的金融业务、客户个人的就业等都将发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这就要求客户个人信用信息必须准确、及时,且保持最新状况。因此,对于出现的不正确、不完全或错误的信息,应当建立机制确保这种信息能够被立即改正或者删除。

    目前,我国征信体系中,异议处理环节较多,速度较慢,客户对此抱怨较多。[4]因此,应当简化个人消除错误信息、更新过时信息的步骤,使这一步骤在成本上更为经济,更为便捷。如果客户按照规定的步骤完成了消除不良信息的各种步骤,征集机构应当保证错误信息不出现在客户的信用报告上,从而防止给客户今后造成不必要的信用影响。此外,有必要建立错误信用的连带更正机制,即提供客户信用信息的机构与征信机构必须都对客户信用信息的更正负有连带责任,以防止只有征信机构更正,而错误信用信息还在整个征信系统中存在的现象。

    此外,错误信用信息一般都是由征信机构“单方记录”的,在出现错误信息的情况下,个人往往并不知情,因此,应当及时向客户通告信用报告,让客户及时了解个人信用信息的变动情况。

    (四)建立认定不良信用信息的科学评估机制

    我国目前的信用报告,并不能区分客观失误和主观恶意违约,征信机构对偶尔逾期与主观连续多次的大额恶意失信并不能够及时地加以区分。从调查来看,异议查询中被征信人对负面信息有异议的原因主要 有两种:一是欠信用卡年费,二是未足额还款产生的几元几角几分的利息等。[3]如果因这些原因导致客户信用评估下降,并不科学合理。因此,应当加强银行办卡管理,防止大量推销信用卡导致一人多卡且从不使用,人为导致信用卡年费欠缴的现象增多,而给客户带来不必要的信用损失。

    在《征信管理条例》颁布之后,可以预见到的是,许多个人日常生活资料,例如水、电、气缴费等情况都将纳入信用记录中。这些费用的欠缴原因更为复杂,许多情况下是因为疏忽而发生的。因此,如果将此类个人信息计入评估结果,必将导致个人信用评分的下降,而这事实上并不能够反映个人信用的基本面貌。

    判断是否构成不良信息,需要征信机构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建立判断信用状况和信用评估的机制。因此,应当建立信用评估的科学体系,将客户各种信用信息进行汇集,并且对不同的指标进行赋值,以便进行量化处理,形成比较科学完整的个人信用评价标准。

    (五)建立信用信息征信与监督分离机制

    从国际经验看,信用征信系统应该是一个独立的系统。以欧美为代表的征信业,经过近200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私营系统、公益系统、复合系统。这些模式的征信系统,都需要在经营机构之上设立信用监管机构,避免对于客户信用信息经营上出现偏差,以及产生严重的身份窃取现象。

    美国的消费信用报告机构虽然绝大多数为独立的商业机构,但行业自律较强,相应的法律也很完善,已形成一个行业自律、政府行政监督和法律监管的完整的三方监控体系。一方面消费信用报告机构之间有各种行业协会,如影响巨大的联合信用署公司(Associated Credit Bureaus Inc/ACB)等;另一方面根据公平信用报告法的授权,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ederal Trade Commission/FTC)负责对整个消费信用信息报告业进行监管。[4]

    我国也注意到征信机构与监管机构的分离问题,例如,2007年4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也将其征信中心与征信管理局分设,但是目前全国范围内的征信与监管分离机制还未建立起来。征信机构对于信息的征集、管理、利用等方面,有可能存在违法利用和损害客户利益的现象,这些都需要监管机构及时加以掌控和管理。目前,《征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确定中国征信中心是全国统一的征信机构,是独立的法人,不以营利为目的,对外提供有偿服务。然而在《征集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中对于征集与监管分离机制的表述并不清晰。应当将客户信用信息的经营机构与监管机构区分开来,在建立完整的信用信息协调共享机制的前提下,有必要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征信机构,并且将信用信息的征信评价机构与监管机构加以区分。

    因此,应当解决客户信用信息管理机构的监管不力的问题,加强个人信息管理机构的监督,强化对于征信机构的管控,否则刑法修正案中的规定将不能得到较好的落实。建立客户信用信息监管部门,对于信用信息收集、保存和利用的情况,进行及时检查,尤其是对于身份窃取活动及其规范加以严格监督,都是非常必要的。

    (六)加强中介机构的管理

    目前,我国银行业通过中介办理信用卡或贷款的现象比较常见,但是,我国还没有建立规范中介机构提供信用信息、使用信用报告的法律制度,也没有建立对中介机构的监管制度。众多中小中介机构资质不清、良莠不齐、经营管理不规范,这种现状非常容易导致客户信用信息被窃取,损害客户信用信息的安全。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某些银行业务员和中介受利益驱使,为一些没有正当职业或固定工作的社会闲散人员等不具备还款能力或还款能力较差的客户通过包装为其办理信用卡或贷款。二是易产生欺诈行为,被冒名人的征信记录出现负面信息,既影响其正常经济活动,也使金融机构形成呆死账或陷入法律纠纷。因此,出现了本人从未办过信用卡却被银行告知信用卡透支逾期未还,信用报告中也显示其确有某银行的信用卡的现象。有的客户把身份证借给他人办理担保,结果变成自己的贷款;有的客户是为他人作担保,被担保人贷款逾期不还;有的客户是直接把自己的信用出借,即出借自己的信用卡或直接用自己的名字替他人贷款;有的客户是通过车行贷款,还款时委托车行或他人帮助还款,他人的逾期行为均记录到自己的信用上;还有客户对到银行办贷款或信用卡程序不熟悉,为了省事到中介或通过第三方办理,个人的信用报告也提供给中介或第三方,使商业银行的信用数据或个人的基本信息被泄露。[5]在美国,收集、记录、整理各种个人信用信息数据的是信用中介服务机构。信用中介服务机构收集个人信用信息数据、使用信用信息受到法律制度的严格规范。因此,我国应借鉴国外做法,加强信用中介机构的管理。对于信息中介机构,应当建立准入退出机制、设立具体有效的管理机制加以规范和管理,对其使用客户信用信息的行为加以严格监控。

    (七)建立身份窃取警报与保护机制

    身份窃取警报机制,是征信机构为客户提供的一种增值服务。征信机构使用自动化设备和软件,实时监管客户的信用报告,一旦有人使用客户的姓名开设银行账号、信用卡,甚至使用信用卡等支付工具进行未经授权的使用,该系统都会自动向客户发出警报,并且向客户提供相关信息,以帮助客户搜集证据,这些证据也可以在此后发生的索赔诉讼中加以使用。

    例如,在美国,身份盗用保护服务每月的费用为10美元到20美元不等,如LifeLock和TransUnion公司,Suze Orman公司的Identity Theft Kit和Identity Guard服务项目,就提供这种服务。这些公司会监管客户的信用报告,一旦有人用客户的名字开设账号,服务会向客户发出警报,并帮助客户打赢欺诈官司。此外,这种系统还可以为客户提供其他增值服务,例如在线信用报告、在线信用证人,以及管理与改进用户信用评级的工具,[6]有些信用监管机构还可以通过扫描整个网络,查找是否有人在线上使用客户的信息进行交易。Identity Guard的Total Protection计划每月收费17美元,能提供信用监管、信用积分、安全软件和公共记录搜索等服务,以及用来辨别姓名、地址和其他与客户身份相关的特性,其中还包括通行证、欠税财产和有无犯罪史等。除了这些以外,还包括客户信用报告中每一次做出的改变。[6]有些信用监管机构还可以为已发生的身份窃取行为承担责任。例如,TrustedID承诺将为重新恢复客户的身份买单,偿还客户合法的费用,以及最高提供 5000美元的丢失补偿金。LoudSiren也提供盗贼盗用的金钱、辩护律师的费用和丢失的金钱。Debix提供的25000美元也能覆盖到客户的花费、辩护律师的费用,最多也能提供2000美元的丢失补偿。[6]

    因此,我国征信机构应当通过身份窃取的预警和保护机制,将巨大的信用信息资源盘活,利用信用信息的庞大资源进行增值性经营。建立身份窃取预警和保护机制,可以保障身份窃取行为一旦发生,用户能够及时了解身份窃取事件,可以保障身份窃取现象对于重要客户不会发生,也可以为客户提供及时重要的线索,以追查身份窃取者。在这种服务达到一定规模的情况下,也可以由征信者为已发生的身份窃取行为承担责任,从而减轻客户的身份窃取损害风险。

    (八)建立信用安全冻结机制

    客户使用安全冻结机制,可以将自己的信用状况冻结,在这种情况下,征信机构就不会给客户发送信用报告,同时客户自己的通信、就业、贷款等活动和服务,也将无法办理。冻结信用机制,可以使得客户选择特定的时间,对自己的信用报告进行冻结,在特定的时间内防止个人敏感身份资料被窃取。例如,在客户出国时,或者当发生了身份窃取事件之后,客户都可以在特定的时间内申请冻结自己的信用状况,从而使“身份窃贼”利用客户的名义进行通信和金融等活动时,无法调取客户的信用报告。因此,在我国建立信用冻结机制,也是一种预防身份窃取的必要措施。

    综上所述,我国个人信用信息及其使用还有相当多的方面需要完善,应当借鉴美国公平信用报告法及其相关规则,建立我国个人信用征信及使用的完善机制,切实保障客户信用。我国《征信管理条例》的制订与完善,试图建立全国统一的中国征信中心,但该机构的建立,应当以建立信用信息协调共享机制为前提,尽快结束目前我国信用征集机构多元化、多样化、协调共享性差的现象。应当借鉴美国公平信用报告法的规定,提高客户信用报告的使用效率,开拓客户信用报告的使用领域,将客户信用报告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建立身份窃取行为的预防机制,完善《刑法修正案》(七)的相关规定,从征集管理条例制订之初,对身份窃取问题加以规范,从而保障客户信用信息的安全。

    注释:

    ①FACT Act§214.

    ②FCRA§603(d),FCRA§603(f),15 USC§1681a(f).

    ③FCRA§603(d),15 USC§1681a(d).

    ④FCRA§605(a).

    ⑤FCRA§605(f).

    ⑥FCRA§615(a),15 USC§1681m(a).

    ⑦FCRA§615(b),15 USC§1681m(b).

    ⑧FCRA§604(e).

    ⑨FCRA§604(a).

    ⑩FCRA§604(b).

    (11)FCRA§609,15 USC§1681g.

    (12)FCRA§609(f).

    (13)FCRA§611,15 USC§1681i.

    (14)FCRA§§609(a),612(a)(b)(c);12 USC§§1681g(a),1681j(a)(b)(c).

    (15)FCRA§612(b)(c);12 USC§1681j(b)(c).

    (16)FCRA§605(A)(a).

    (17)FCRA§605(A)(b).

    (18)FCRA§605(A)(h)(1)(B)(ii).

    (19)FCRA§605(B)(A)(f).

信用分析报告例7

1.关于房地产市场分析软件和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

为了更好的探讨房地产市场分析软件在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中的作用与实践和让读者对房地产市场分析软件和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以下将分别对房地产市场分析软件和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作概要说明。

1.1房地产市场分析软件

当前市场上流行的房地产分析软件主要包含如下一些功能模块:专题地图分析模块、地块分析模块、宏观经济分析模块、区域市场分析模块以及市场分析报告生成模块,以下分别对房地产分析软件中的各功能模块进行介绍说明。

(1)专题地图分析模块

用户使用该模块可以实现楼盘各项指标(建筑面积、房屋数量、房屋价格等)的专题地图表示,其功能效果图如图1所示。

(2)地块分析模块

用户使用该模块可以利用房地产分析软件提供的各种选择工具和查询功能,查询地块附近的施工项目,并可以查看楼盘的详细情况,包括楼盘的基本信息、房屋户型和装修信息、周边配套设施信息以及对开发商的具体描述信息等。

(3)宏观经济分析模块

用户使用该模块可以对宏观经济的各项指标(楼盘投资额、楼盘竣工面积、空置面积)进行系统的统计和分析,而且该模块可以将用户选择的各项宏观经济指标以图表的形式展现给用户,其功能效果图如图2所示。

(4)区域市场分析模块

用户使用该模块可以对规定区域内楼盘的各项指标(楼盘户型套型、房屋的装修级别、楼盘建筑类型、楼盘的供给规模以及楼盘的销售状况)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以图表的形式呈现给用户,其功能效果图如图3所示。

(5)市场分析报告生成模块

用户使用市场分析报告生成模块可以根据房地产市场分析软件提供的各功能模块对房地产项目进行市场分析的各项结果自动生成市场分析报告电子文档,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为用户呈现出市场分析的各项成果。

1.2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

为了使读者对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以下将分别从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的概念、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的组成以及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的功能对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作概要说明。

(1)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的概念

顾名思义,所谓的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就是通过对房地产的市场信息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收集、分析、加工、整理之后生成的一种书面报告。

(2)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的组成

按照相关的规格要求说明,一份规范的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通常由以下五个部分组成:一是关于房地产市场现状的系统分析;二是为有效应对近期的市场风险所采取的主要的风险预防策略;三是当前房地产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问题成因分析;四是对房地产市场发展形势的科学判断和预测;五是结合房地产市场未来发展形式的预测结果提出下一步的政策和建议及相关问题的主要应对措施。

(3)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的功能

第一、一份科学全面的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通过对当前市场的状况作系统全面的总结和分析,可以科学的揭示房地产市场的内在规律以及市场的波动规律,有效预见房地产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市场风险,进而达到降低房地产市场风险的目的。

第二、一份科学全面的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还可以为房地产市场的相关参与者提供市场动态信息、调整市场行为、把握市场发展机遇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2.房地产市场分析软件在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中的作用

房地产市场分析软件作为一个能够对房地产市场的楼盘信息、建筑面积信息、楼盘交易信息等一系列市场因素数据的选择和统计分析,最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为用户呈现房地产市场分析结果的集成化信息系统,房地产市场分析软件在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1有效提高了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的科学性

房地产市场分析软件采用的是服务器/浏览器模式,用户可以通过客户端实现关于房地产市场信息有关数据的录入、导出和采集,通过这三种方式来有效实现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中所需要的各种信息数据的动态更新,同时该软件提供的错误信息纠错机制,充分保证了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中所需要的各种数据的真实性,进而可以有效提高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的科学性。

2.2有效提高了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的全面性

房地产市场分析软件作为一个集成化的信息系统,可以为全面的为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的编制提供其所需的包括楼盘土地信息、楼盘区域信息、楼盘交易信息、地块信息、专题地图、宏观经济信息等在内的各种信息,并能将这些信息通过科学的统计分析,最后以图表的形式为用户提供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的编制所需要的全部信息,从而有效提高了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的全面性。

2.3实现了生成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的智能化

为了更好的将房地产市场分析软件应用于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中,多数的房地产市场分析软件中都设计和提供了自动生成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的功能模块。这就实现了生成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的智能化,从而大大提高了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编制的效率,同时也有效避免了人为编制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中容易出现的各种错误,有效提高了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的精确度。

3.房地产市场分析软件应用于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中的实践方案

笔者认为为了更好的发挥房地产市场分析软件在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中的各项职能,需要有一套科学的实践方案作支撑,以下就对房地产市场分析软件应用于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中的实践方案的具体操作流程作详细的说明。

第一、确定市场分析报告的研究目的。明确最终生成的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是为决策方案的选择服务,还是仅仅为一般的市场研究服务,是为解决某一具体的市场问题服务,还是为更好的发掘市场机会服务等。

第二、充分结合房地产市场分析软件所提供的各种功能模块来确定最后生成的市场分析报告所研究的范围以及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三、根据房地产市场分析软件的数据处理方法,确定分析报告所需数据的类型与收集方法以及数据处理过程中数据分析方法的选择。

第四、通过房地产市场分析软件完成市场分析报告所需数据的收集、处理与分析。

第五、应用房地产市场分析软生成房地产市场分报告的功能模块来自动生成附有市场分析结论和建议的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

结论:将房地产市场分析软件有效的应用于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中,可以有效提高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的科学性、全面性和精确度,进而可以更好的发挥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的各项职能,对进一步促进房地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信用分析报告例8

目前会计准则和会计上通常所称的财务报告是外部报告。相对于外部报告,内部报告是由企业内部编制,在企业内部传递,为企业董事会、管理者和相关人员所使用,满足企业决策与控制需要,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信息报告。内部报告包括内部报表及相关资料。内部报表是根据企业内部决策与控制需要所编报的成本费用表、资产使用状况表等,其种类、数量、格式等都可根据公司管理的需要而设计。应当明确的是,对外报告的报表与内部报表的界限划分受主观影响较大。如果企业自愿披露一些会计准则强制披露以外的报表,那么,对外报告可能包含上述内部报表。同样,企业内部决策与控制所需要的信息也必然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所谓外部报告信息,从这个角度看,内部报告也可包括财务报告。

与财务报告的设计不同,内部报告体系的设计不是由企业外部的会计准则委员会或相应的机构来完成的,而是由企业管理者根据自身决策与控制需求所设计的。内部报告体系建立的理论基础应是内部利益相关者的相关决策信息需求。在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的经营决策可分为资本经营决策、资产经营决策、商品经营决策和生产经营决策四个层次,以此为理论依据,形成了资本经营报告、资产经营报告、商品经营报告和生产经营报告四大内部报告系统。

1、资本经营内部报告系统。资本经营是指企业以资本为基础,通过优化配置来提高资本经营效益的经营活动,其活动领域包括资本流动、收购、重组、参股和控股等能实现资本增值的领域,从而使企业以一定的资本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资本收益。反映资本经营核心目标的指标是净资产收益率。所以,要实现资本经营目标,一方面要提高总资产报酬率(即搞好资产经营);另一方面要搞好资本运作,降低资金成本,特别是降低负债成本,优化资本结构,用好税收政策。因此,资本经营报告系统应包括:资产经营报告、资金成本报告、资本结构报告、所得税报告、EVA(经济增加值)报告等。

2、资产经营内部报告系统。资产经营是指企业以资产为基础,通过合理配置与使用资产,以取得尽可能多的收益。反映资产经营核心目标的指标是总资产报酬率,企业要搞好资产经营,一方面要提高销售利润率或商品的盈利能力(即搞好商品经营);另一方面要搞好资产配置与重组,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加速全部资产周转。因此,资产经营报告系统主要包括:商品经营报告、资产结构报告、资产利用程度报告、对外投资报告、资产损失及不良资产报告、资产利用效果报告、资产重组报告等。

3、商品经营内部报告系统。商品经营是指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一定的人力、物力消耗,生产与销售尽可能多的商品,取得尽可能多的利润。反映商品经营核心目标的指标是经营利润率,企业要搞好商品经营,既要提高营业利润率,也要扩大销售规模与水平。其中,增加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即产品经营)是基础,同时注重产销平衡、提高商品销售价格、降低采购价格及相关费用。因此,商品经营报告系统主要包括:产品经营报告、营业收入报告、商品销售价格报告、市场占有率报告、采购价格报告、管理费用报告、营业费用报告、财务费用报告、营业外收支报告等。

4、生产经营内部报告系统。产品经营是指企业在统一战略计划指导下,以一定的人力、物力消耗,按时、保质、保量生产出一定的产品。反映生产经营核心目标的指标是产值(或收入)成本率。要降低产值成本率,一方面要增加生产,提高产品的质量与价格;另一方面要降低生产成本,包括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因此,生产经营报告系统主要包括:商品产品成本报告、单位成本报告、材料成本报告、人工成本报内部报告的价值与应用领域

明确内部报告的内涵和体系,为我们理解内部报告的价值和应用领域奠定了基础。内部报告作为提供企业经营管理完全信息的报告系统,对企业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反映、评价都有重要的理论与应用价值,特别是在内部控制、管理会计、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领域的应用具有广泛前景。

(一)内部报告在内部控制中的应用

内部报告在内部控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企业内部控制从目标角度可分为实现经营活动有效性控制、会计信息相关可靠性控制和遵循相关法规的控制。在这三种控制中,经营活动有效性控制属于内部管理控制,会计信息相关可靠性控制属于内部会计控制,遵循相关法规的控制属于法规控制。企业无论进行何种内部控制,都必须具备控制标准信息和控制报告信息,只有将实际报告与控制标准相比较,才能发现偏差,进而采取措施纠正偏差。

第一,从内部控制目标看,企业决策与控制所需要的相关和可靠的会计信息,本身就包括对外报告信息和内部报告信息;另外,要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经营目标和作业目标,关键在于内部经营管理决策,而内部报告信息的相关与可靠程度将决定这些内部决策与控制目标的实现。

第二,从内部控制要素看,内部控制离不开内部报告。企业内部控制的要素,无论是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控制等五要素,还是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控制等八要素,或是控制环境、控制变量、控制标准、信息报告、执行评估、纠正偏差、业绩评价、激励机制、信息沟通、监督控制等十

要素,其中的报告信息都是必要和关键的要素。

第三,从内部控制系统程序看,确定控制目标、制定控制标准、编制控制报告、评价控制业绩、进行管理激励是重要的程序和步骤。其中编制控制报告是进行内部控制的中心任务,控制报告实际上是根据控制目标和标准,对实际执行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形成的报告。而内部报告又是控制报告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没有内部报告,就没有内部控制报告,也就没有内部控制。

(二)内部报告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

目前人们主要将管理会计定位于满足内部管理的会计信息系统,对管理会计内容的划分有两种:一是分为完全成本会计、差异会计和管理控制会计;二是分为预测与决策会计、规划与控制会计和责任会计。虽然从表面上看其定位和划分都符合会计的本质与内涵,但实质上都是强调如何利用会计信息进行预测、决策、规划与控制,而不是研究为进行预测、决策、规划与控制而如何提供会计信息。因此,现在的管理会计学实质上不是会计,也不是会计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笔者认为,作为会计学重要分支的管理会计应是能为组织内部管理者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系统,它应是基于管理的会计。因此,管理会计改革与完善的方向应是将管理会计置于会计学大框架下进行研究,将围绕管理会计本质和目标而进行的管理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作为基本内容和方法。提供管理会计报告应是管理会计目标与方法所决定的,正如财务会计要提供财务会计报告一样。

内部报告体系的建立,一方面是对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的创新与完善,解决了管理会计作为会计信息系统应当报告经济活动及其成果、为决策与控制提供有用信息这一会计本质和目标问题;另一方面是对管理会计实务的规范与完善,解决了管理会计实践中与财务管理之间的职责不清、任务不明等问题。

基于管理会计的内部报告(或称管理会计报告)主要包括企业内部使用的、用于内部决策与控制、评价及沟通的各种会计报表及说明。目前我国企业内部虽然也编制成本报表等,但编制这些报表的主要目的是为最终完成财务会计报告服务,并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会计报告系统。因此,对我国企业而言,管理会计报告不是改进问题,而是创新问题。

告、制造费用报告、各产品产值成本率报告、技术经济指标对成本影响报告、废品情况报告等。管理会计报告的创新离不开管理会计目标,特别是管理会计的相关性。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需求看会计相关性,就是要为管理者提供内部决策、控制、评价、沟通所需要的各种信息,特别是会计信息,这为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及其内容创新指明了方向。笔者从资本经营、资产经营、商品经营和产品经营角度设置内部报告,可以说是对管理会计报告创新与发展的有益尝试。

(三)内部报告在财务报告中的应用

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取决于内部报告的可靠性与相关性,只有全面、系统地理解与掌握企业的报告系统,即处理好财务报告与内部报告的关系,才能为决策与控制提供完整的依据。然而,目前无论是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还是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者,往往都重视和使用财务报告而轻视内部报告。其实,内部报告不仅可以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中的决策与控制提供信息,而且对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而言,全面、系统、相关、可靠的内部报告对完善财务报告系统同样至关重要。

第一,内部报告是财务报告的基础与补充。财务报告反映的是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综合情况的报告,而形成财务报告的基础是内部报告中更详细、更系统的分类信息。所有财务报告信息的基础往往都来自于内部报告,同时内部报告也是对财务报告信息的补充。

第二,内部报告的可靠性决定了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内部报告的可靠性对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至关重要。通过内部报告体系的建立和对可靠性的重视,一方面为企业自身经营决策与控制提供了有用的信息,另一方面提高了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从而为外部利益相关者进行决策提供了更可靠的信息。

信用分析报告例9

[关键词]企业分部;可报告分部;会计政策;报告分析

关于分部报告的作用,SFAS131《企业分部和相关信息的披露》进行了精辟的描述,即:可以帮助财务报表用户:更好地理解企业的业绩;更好地评估其未来净现金流量的前景;对企业整体做出更有依据的判断(SFAS131,1997)。在表述中使用了“更好”、“更有依据”等词,这主要是建立在这一内在的假设前提之上,即:分散信息比合并信息在评价企业过去和预测未来方面更有意义,这一假设的合理性已得到多位学者的证实。对于分部信息的作用,具体地说,分部资料对分析师的分析过程是极其重要的、基本的和必需的。分析师要理解一个有多个侧面的企业的不同组成部分是如何有效运转的,就必需对企业以合并报表为基础的整体信息进行分解,以了解整个企业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即使没有薄弱环节,不同分部也会产生不一样的、由不同风险形成的、具有独特价值的现金流量,没有分解,就不可能用合理的方式来预测整个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的总数、时间或风险。

1997年,为改进现行的财务报告,以适应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美国FASB和IASC相继修订了与分部报告有关的准则,我国证监会也在1997年首次要求跨行业上市公司在其年报中披露分行业信息。其后,财政部在的《股份公司会计制度人《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分部报告》(征求意见稿)中对分部报告进行了修订和完善,目前,我国分部信息的确认、计量与披露规则,已非常接近国际会计准则。

在我国,分部报告对于编制者和使用者来说尚属新兴事物,这与我国企业规模较小、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经营的企业不多有一定关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证券市场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以及入世的影响,这种类型的企业在我国将日益增多。信息使用者为了更好地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也日益认识到分行业、分地区表述的信息的重要性。但是,报表信息使用者,甚至证券分析师对企业的分析,仍然停留传统的行业分析和地区板块分析上,而对以财务报表形式表现的分部报表进行分析,不论是非财务人员,还是财务人员大都未掌握系统的分析方法。本文试图给报表分析人士提供分部报表分析的切入点,以及较为系统的分析方法,以供报表分析者参考。

首先,分析企业分部财务报告,必须判断企业分部确定的合理性。当前,对于分部的确定,有两种流行的方法,即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为代表的“风险与报酬法”和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为代表的“管理法”。“风险与报酬法”强调企业不同的业务和不同地区(包括生产地和销售地)具有不同的风险和报酬,应将风险与报酬相同或相似的业务和地区合并为一个业务分部或地区分部,而将风险与报酬不同的业务和地区分别划分为不同的分部。以这一标准划分分部,看起来很合理,但实际运用起来确有很大的困难。首先,业务和地区所表现出的风险与报酬差异不易区分;其次,以这种方式所划分的分部与企业的组织结构相脱节。这就使分部的划分掺杂了较多的人为主观因素,表现了较大的随意性,从而为企业管理层掩盖其不良经营提供了可操纵空间。纵观各国所披露的分部财务报告,就会发现,企业不良分部的划分,屡见不鲜。例如,美国排名前十位的一家大公司,居然将其所有的经营作为单个分部,以一个非常宽泛的行业分部来报告。这种做法,就使分部信息失去了意义。目前,我国企业确定分部的方法,采用的也是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同的“风险与报酬法”。从上市公司公布的报告看,分部的确定随意且五花八门,这明显增加了报表分析者获取有用信息的难度。分析人士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是:需要通过其它渠道充分了解企业的相关行业、地理环境以及经营特点等有关情况,而这些信息仅仅依赖于管理当局的定期报告是远远不够的。

“管理法”确定的经营分部是指高级决策人员出于资源配置的目的而确定的组织单位。建立在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基础上的分部至少有三个显著的特点:首先,能够“通过管理层的眼光”看企业,增强了信息使用者预测管理层的行动和反应能力,而这些行动和反应能力极大地影响着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其次,因为这些分部信息是为管理层的使用而产生的,所以为外部报告提供信息而增加的成本就相对较少。再次,实践已证明行业一词是主观的,而以现有的内部结构为基础的分部大大减少了主观性(SFAS131,1997)。分部的划分采用“管理法”,减少分部划分的主观性,降低报表分析人员的分析难度,是促进分部报告发展的较好途径。

其次,在分析分部报表时,还必须判定企业可报告分部的确定是否恰当。对于可报告分部的确定标准,国际上已达成共识,即:(1)其报告的收入,包括对外部客户的销售和分部间销售或转移,占所有报告经营分部内部和外部总收入的10%以上。(2)其报告的盈利或亏损的绝对额占下列两者绝对值较大的10%以上:所有盈利经营分部报告的总盈利;所有亏损经营分部报告的总亏损。(3)其资产占所有经营分部的总资产的10%以上。某一分部按上述标准递次检验,符合条件之一即可作为可报告分部。为防止企业披露较少的分部,一般要求可报告分部的合并外部总收入应不低于企业合并总收入的75%,否则应增加可报告分部。尽管可报告分部的判定标准比较完善,但在确定可报告分部时,仍有不少企业因不愿披露经营亏损分部或资源占用较多而业绩不良的分部,避开上述判定标准,不作为可报告分部,而将其合并为“所有其他”类别中披露,这种做法,就会掩盖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令报表分析者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1997年我国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在年报中首次披露分行业信息,确定行业分部的标准只有一个,即某行业的收入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0%(含10%)以上,则应按该行业类别披露有关数据。省去了盈利或亏损及资产两个判定标准,这会对分部信息披露产生重大遗漏,因为当一个分部的收入较少,而盈利较高或亏损较大时,或者新投入一个分部,占有大量的资产,而尚未形成较多的收入时,这些分部因为判定标准的不完善,就不能披露在信息使用者面前,而这些分部恰恰对信息使用者判别企业未来盈利能力及现金流量方面是非常重要的。2001年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制度》对可报告分部判定标准作了进一步修订,基本上与国际惯例相同。但对于第二个判定标准:“分部营业利润占所有盈利分部的营业利润会计的10%或以上;或者分部营业亏损占所有亏损分部的营业亏损合计的10%或以上,”与国际惯例不同。笔者认为《企业会计制度》中列示的判定标准不够准确,当一个企业盈利分部或亏损分部较少时,按照这一标准,很容易将并不重要的分部列为可报告分部,而一些相对重要的分部却无法单独披露。

可报告分部确定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报表使用者对企业分析的准确性。因此,分析者在分析时,应检查企业选择可报告分部的标准是否适当,以及在确定可报告分部时对这些标准的遵从程度。

第三,关注报告分部所采用的会计政策,以及分部主要项目的确认与计且是否合理。关于分部报告的信息采用什么样的政策作为确认和计量的基础,目前国际上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分部信息的编制,应遵循与企业集团或母公司财务报表编制和报告相一致的会计政策(IAS14,1997)。这种选择的原因是分部信息主要是帮助财务报表使用者更好地从整体上理解企业,当分部信息与合并报表或母公司报表采用一样的会计政策时,更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做出更有依据的判断。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选择分部报告信息的会计政策时决定:对各个分部所报告的信息应采用与主要经营决策者为向分部分配资源和评估分部业绩所用的信息同样的计量基础,这就是计量分部信息的管理法(SFAS131,1997)。FASB认为按照合并层次使用的公认会计原则来编制分部信息是困难的,因为一些公认会计原则并没有打算在分部层次上运用,此外,也不存在向分部分配共同成本、共同使用资产、共同承担的负债以及针对分部间转移定价的公认会计原则。因此,他们认为按照公认会计原则提供分部盈利性信息通常是不可行的。

按“风险与报酬法”确定的分部,与企业的管理报告单位一般不一致,所以对报告分部采用的会计政策只能是合并报表或母公司报表所采用的会计政策。按“管理法”确定的分部,由于其企业管理报告单位基本一致,所以报告分部所选用的会计政策,可以是企业内部报告所采用的政策,也可选用合并报表或母公司报表所采用的会计政策。

报告分部信息采取什么样的会计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对分部报告目的的不同理解和选择。分部报告的目的主要是帮助信息使用者更好地理解企业的业绩,以及更好地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净流量,这实际上表现了分部信息的两个重要的质量特征,即可靠性和相关性。当企业报告分部信息选择对外报告所采用的合并报表或母公司会计政策时,分部信息的可靠性就高一些,对企业过去业绩的评价和理解也就更准确一些。当企业选择对内报告所采用的会计政策时,分部信息的相关性就高一些,也更能帮助分析人士把握企业的未来。就分部信息本身来看,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即其中一些信息可能不具有与其他财务信息同等程度的可靠性,对于用户而言,显然愿意牺牲一定程度的可靠性而换取更为相关的信息。所以,从决策有用现出发,企业报告分部信息的会计政策与对内报告所采用的政策相一致,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是,当前财务会计发展的一大趋势是:提倡建立高质量的会计准则,而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核心是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透明度,而不能过分强调相关性而忽略了信息的可靠性。缺乏可靠性的信息,也同样不具有相关性。从这一点出发,企业分部报告信息选择与合并报表或母公司报表相一致的会计政策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的主流。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也重申分部报表在母公司报表或合并报表的基础上编制,当母公司的会计报表和合并报表一并提供时,分部报表只需在合并会计报表的基础上编制。

分部报告选择什么样的会计政策,直接影响到分部报表项目的确认与计量。在确定的会计政策下,报表使用者需要详细分析分部收入、费用、盈利或亏损、资产、负债、现金流量等有关项目的确认与计量是否正确。尤其对于一些需要分配的事项,要判断企业选用的分配标准是否合理。如果分部报表中的项目确认、计量不准确,对分部报告的深度分析就失去意义。

第四,分部报告的分析和利用。在企业分部、可报告分部确定合理,分部报表项目确认、计量恰当的基础上,就可以采用一定的分析方法,对分部报告进行分析,以获取有用的信息。传统的财务报表分析方法,如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也适合于分部报告的分析。从分部报告的目的出发,结合企业管理部门的设定目标、管理战略,分析人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可报告分部业绩进行更好地分析,并加以利用。

(1)通过可报告分部确定公司内部与外部销售之间的关系,从而了解该分部销售业务对外部客户的依赖程度。一个分部的销售可能全部为内销,表现为企业集团内部的资源流转,可能部分内销部分外销,也可能全部为外销。在确定可报告分部时,没有将内销收入剔除,主要考虑到内销对整个企业来说也是重要的。如果一个分部的销售主要来自于外销,那么,该分部对外部客户的依赖程度就很高,随时存在着来自客户的风险。因此,对于外销业务较多的分部,要慎重地分析相应客户的情况,以确定其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在美国要求分部报告应提供其依赖主要客户程度的信息,如果与某个外部客户交易的收入达到企业收入的邓叽以上,则企业应披露该事实。

(2)计算每一个可报告分部的非公司间销售和利润对整个公司销售和利润的贡献大小,以确定每一分部的相对重要性。企业最终的利润来自于外销,而非公司间销售。公司间销售在集团内表现为末实现的内部销售,在编制合并报表时会予以消除。外销收入和利润越多的分部,对整个集团的收入和利润的贡献也就越大,这一分部也就越重要。通过这种对比,对管理层来说,可以影响到公司战略计划的调整,使资源由外销收入少、获利能力小的分部向外销收入高、获利能力强的分部转移,以达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外部信息使用者来说,可以了解到公司的收入和利润主要来自于什么业务、什么经营部门、什么地区,使信息使用者在对这些业务、部门和地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公司做出有依据的评价,以决定资源是否投向他处。

(3)确认和比较不同报告分部的增长率水平、销售水平、利润水平以及整个公司增长率变动的原因。可以采用趋势分析法来计算各分部的增长率水平,销售水平和盈利水平的变化,以此为基础可以解释整个公司增长率变动的原因。因为整体是由分部构成的,分部的增长率就会影响到整个公司的增长率水平。通过这一分析,可以帮助管理层判断哪些分部发展较快,哪些分部发展较慢,哪些行业属于朝阳行业,哪些行业属于夕阳行业,哪一分部的管理水平高,发展速度快,哪一分部的管理水平低,发展速度慢。这可能会导致管理层产品结构的调整,以及管理人员的变动。对于外部信息使用者来说,促协会研究整个公司增长率变动主要是由哪些分部的增长率变动引起的,而这些分部的前景和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存在的潜在风险,是外部信息使用者在这一分析过程最为关注的问题。

(4)计算每一可报告分部的经营收益率和资产经营报酬率,以确定每一分部的相对获利能力和整个公司获利水平的关系。应报告分部的经营成果构成了整个企业的经营成果的主要部分,计算每一应报告分部的经营收益率和资产经营报酬率,主要是判断每一报告分部经营成果对企业整体业绩水平变动的影响程度,借以判断可报告分部的重要性。报表使用者在阅读企业的母公司报表及合并报表时,面对公司的整体收益,必须通过分部收益的分解,才能得到较好的评价结果,离开分部信息,合并收益往往会误导信息使用者。借此分析,信息使用者可以清楚地了解公司的盈利主要来自于哪些方面,公司盈利水平的提高或降低主要是由哪些分部引起的。对那些盈利水平较高或亏损较大的分部,信息使用者应给予特别的关注,因为,它们往往是促成企业将来成功或失败的关键。

(5)计算每一可报告分部的总资产变动趋势,借以更好地理解管理层的有关资源配置决策以及每一报告分部和总公司对资本的要求。采用趋势分析法可计算出每一报告分部的总资产变动趋势,一般而言,总资产不断增加的分部,应是那些有发展前景、销售收入和获利能力较高的分部。而对于发展前景不被看好的分部,甚至经营亏损分部,即使当前不被关停并转,管理层也不会较多地追加投资,通常会减少对这些分部的投资。体现了管理层资源配置的有序性,以及经营战略的不断优化组合。对于发展速度较快的分部,往往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根据企业的战略规划,计算出每一可报告分部对资本的需求,通过全面预算,也就可以计算出整个公司发展对资本的需求。这一分析,有利于公司战略计划的安排,对外部信息使用者来说,则有利于了解公司管理层资源配置的情况,以及工作重心的转移情况。

(6)比较每一个报告分部的资产相对分布百分比,以评价公司资产的变动特点。分部资产的分布百分比对整个公司而言,是指每一报告分部的资产占公司总资产的比重,占有资产比重较大的分部,一般是管理层较为重视的分部,代表着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结合趋势分析,可以从资产分布百分比的变化看出企业资产的流向。

信用分析报告例10

(一)财务报表自身存在局限性

第一,信息内容缺乏完整性。在医院财务信息中,其自身存在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信息内容缺乏完整性。局限性具体表现如下:首先,历史信息的提供主要遵循统一货币计量原则,而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具有较高价值的管理员工素质、预算信息、人力资源、劳动生产率、医疗质量及其运营指标等信息则未被纳入财务报表体系中。其次,财务报告缺乏差异性。因为信息使用者的对各种信息的需求及信息的获取途径存在差异性,财务报名有时无法满足部分有特殊信息需求的使用者。最后,财务报告长期以来均忽视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第二,财务报告信息反馈缺乏及时性。按照会计分期进行假设,在现阶段的财务报告体系中主要应用的是定期报告制度,相关会计信息的报送存在较为严重的滞后性,对信息的及时性造成较为明显的影响。在会计工作中,相应增强财务信息的反馈价值就必须首先保证报告财务信息具有及时性,滞后的信息报告对信息使用的决策会产生消极影响。信息反馈的滞后会大大增加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风险,影响决策的科学性。所以,为了更好地满足信息使用者更多需求,必须不断提高财务报告信息反馈的及时性。

(二)财务报表的分析理论及指标存在局限性

第一,分析理论存在局限性。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财务报表分析缺乏理论研究,且理论与实践未能有效结合。报表分析缺乏理论研究导致报表分析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导致数据分析工作缺乏专业化。目前,多数医院财务部门工作人员是编报者的同时又是报表分析者,专业性较低。其次,在项目及结构的分析过程中,报表分析者均是将分析重点放在医院的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中,而忽视对所有者权益项目进行相应分析。最后,信息阅读分析方法适用性较小。财务报表阅读在较大程度上受会计方法变更的影响。比较分析法是信息使用在进行财务报表阅读时应用较为普遍的一种分析方法。但使用该种分析方法必须具备相应的前提,其前提为存在可比性的不同医院间和不同时期间。第二,报表信息分析指标存在局限性。在我国现行报表分析体系中,财务指标是医院管理者对医院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进而制定发展决策的主要依据。报表分析者主要根据多项财务指标对医院现阶段的财务状况、现金流量、经营成果进行分析和评定。因此,当财务指标缺乏完整性时,各项指标与财务各个项目的划分、指标所体现出来的含义就无法客观、全面、真正地对医院的经营状况进行反应。随着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医疗新技术、信息经济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人力资源、医疗质量、市场占有率等各种各样的非财务指标对医院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在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必须要高度重视对这些非财务指标进行综合性分析和评价。

二、处理财务报表分析局限性的相关措施分析

现阶段应用的财务报告体系存在的局限性为财务报告的改革和完善指明了道路。有效地对财务报表分析局限性处理,可有效提高医院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使财务报表信息更好地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各种需求。处理财务报表自身局限性的措施具体如下:第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目前使用的医院财务会计报告体系。第二,在财务报表中增添相关的预算信息,医院基本数据信息。第三,加强对重要的基本医疗服务项目成本的核算,丰富会计信息的内涵。对会计分析理论、方法及指标局限性的改进:第一,加强分析的理论性研究,为财务报告体系的完善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推进地方同级别医疗行业的标准比率建立,便于同级别医院进行对比分析。第三,充分结合多种分析方法对财务报表信息进行解剖挖掘。第四,增加非财务分析指标的分析。第五,在财务报表分析过程中结合政府医改目标进行分析。

信用分析报告例11

医院财务分析与报告制度,是指医院财务部门根据财务报告、财务报表以及其它数据资料,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对医院过去和现阶段的经营情况以及变动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找出变动原因,帮助医院管理者全面了解医院的工作状况,为医院管理者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作提供科学依据。医院财务分析与财务报告根据医院的各项数据账簿记录核实的资料,编制的在某段时期内医院的经营状况、资金收支等情况的文件,可以综合反映出医院一定时期内的财务状况、医疗收费、药品的销售以及资金流量等各种数据信息。根据财务分析与报告,医院财务部门将大量的医疗、药品等收支数据,报告给医院的管理部门,从而对医院现有的财务分析报告进行有效的分析,及时发现问题与不足,从而不断完善医院的财务分析与报告制度体系,确保医院管理部门决策的准确性,以提高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

1.2分析检索财务数据,保证数据真实性

医院的财务分析与报告制度,不是简单的对数据处理及获取背后的医院财务状况,而且要分析各种报表中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及合理性。而且合格的医院财务报告需要切实符合医院自身的情况和未来企业发展的前景。财务分析的基础是会计资料的真实性,而分析人员具有甄别数据真假的基础判断,不仅要通过分析医院的收支结余问题,更要对医院的长远规划进行综合判断。医院存财务部门在进行财务数据统计核算时,有时会出现错算、漏算数据现象,导致财务报告数据不准确,这时候财务分析系就会起到有效的作用,财务数据与医院的情况差距巨大时财务分析系统会自动检索发现问题,使错误数据及时更正解决,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让报告者给出数据的来源。在数据判断后,如果真实则进一步进行财务分析,为完善医院的财务制度提供坚实的基础。

2.当前医院财务报告与分析制度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的情况下,许多医院的财务分析与报告体系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财务会计信息逐渐暴漏出许多漏洞与问题,使其逐渐失去原本的作用。

2.1财务分析报告体系不完整

医院现行的财务分析与报告制度体系的基本构成部分是财务数据分析报表,主要是由医院资产负债表、业务收支明细、收入支出总表等报表构成。目前,许多医院的财务报表体系还存在许多的不足。现代医院财务会计模式的主要弊端就是财务分析与报告制度缺乏完整性,直接影响医院经营业绩的反映与分析不够准确,随着财务分析职业的出现,传统的通用格式的财务报表已经不能满足不同环境、不同制度、不同的需求使用者的要求。

2.2财务分析方法单一,存在缺陷

目前,大多数企业普遍采用的财务分析方法主要是比较分析法和比率分析法。医院也是采用这两种分析方法,这种相对单一财务分析方法,相对于由多种因素作用于某一项指标的情况,各种因素的变动对该项指标变动的影响程度是很难确定的;这两种财务分析方法不能够完全的反映出医院真实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会降低医院财务的分析报告制度,不能够满足医院决策者的需求。比率分析法是以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数据为基础,从而计算出企业各项指标的相对数,对企业的各项财务能力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而财务报表的数据存在一定的缺陷,它属于历史数据,有时效性缺陷,而现有的财务报表内容不完整,财务比率具有片面性;比较分析法这种方法简单明了,但会根据不同的企业规模、地域以及经营周期,使同业对比很困难,也会由于会计政策的不同导致统一数据的差异。

2.3财务信息披露不够及时

医院财务信息的最大特点在于时效性。然而医院现行的财务分析与报告制度,对于财务信息的披露却不能达到及时性,大多数医院为了向医院管理者提供医院的经营情况,大多数是采取定期分析报告的制度,这种定期的分析与报告披露的时间、周期过长,财务信息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所以不能向医院管理者及时提供医院实际的经营情况,过期的财务报告也不能帮助管理者更好地决策甚至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2.4医院财务人员的职业技能及素质有待提高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财务部门大都采用信息化系统管理,这就要求财务及会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应用,否则就会在工作中由于操作不熟练,使数据报表核算错误,导致医院财务数据失真。

3.完善医院财务报告与分析制度的思考

3.1完善财会报表报告指标体系

医院的资金流量指标也是财务报表报告的一部分,医院资金流量报表是对医院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总表的有效补充。例如在医院财务管理中,由于医院存货、设备支付资金的滞后性,有的已经计入成本,但是现金仍没有流出,这种想象都会对财务分析与报告的数据的准确性产生影响。而通过资金流量报表分析就可以发现医院的经营情况和资金净流量的差异,及时找出资金收支方面的漏洞。

3.2完善医院财务分析的指标体系

医院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主要是由医院经营状况、资产运营能力、盈利能以及持续发展能力等几方面共同组成。为了保证医院财务体系的正常运行,必须要不断完善财务分析的指标体系。财务分析指标应该引入医院对医疗事故赔偿率的计算,这是为提高医院的医疗水平提供一定的数据指标;引入医院财务预算执行情况指标的计算,从而保证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准确性,有效控制超出预算的情况发生。同时,医院也应该增加偿债能力的分析;增加盈利能力、持续发展能力方面分析的数据指标;最后还要从加强医院服务的角度出发,增加医院的社会满意度指标的分析,将患者的满意程度以及医疗负担水平等指标分析纳入财务分析指标体系。

3.3缩短财务分析报告间隔,提高其时效性

目前,现行的医院财务分析与报告系统在时效上不能有效满足管理者的全面需求。所以,首先医院必须建立完善提供实时信息的财务分析与报告制度。财务定期报告仍然要存在,作为医院经营成果定期分析统计的依据。但是还要制定实时财务分析报告作为管理者决策的依据。通过先进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减少财务数据统计、核算、分析的周期,使财务分析报告在规定时间内及时进入医院信息系统,方便医院管理者快捷、准确的获取财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