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儿科健康教育总结

儿科健康教育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3-31 19:42:15

儿科健康教育总结

儿科健康教育总结例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做了详细的阐述:“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国家已经意识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将影响幼儿一生的成长。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经说过:“早期的心理健全,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很重要”。根据我们对幼儿园幼儿的调查显示(请参看附件1),很多幼儿已表现出自私、自负、任性、脾气暴躁、感情脆弱、独立性及社会交往能力等不良个性特征,这些可能成为他们产生心理问题的隐患,还会对他们的成长产生阴影,从目前幼儿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来看,没有完善的幼儿心理咨询机制、缺乏系统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限制其发展的关键,因而在幼儿园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就显得十分迫切。

(二)国内外研究简述

学者李槐青在文章《幼儿心理探究途径探讨》中从理论的角度提出应加强家庭、社区、幼儿园相结合形成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但是缺乏实践研究的支撑,也缺乏操作性。学者姚本先和邓明在文章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与途径》中也强调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与社区、家庭合作,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才会发生质的变化,目前国内的研究者把幼儿园、家庭、社区联成一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学者们的研究也大多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面上,缺乏实践的研究和应用,也缺乏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与社区进行一个整合的深层次和系统性的研究,不能够深入挖掘幼儿心理状况,提出解决策略。

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蒙台俊利认为幼儿的早期教育应该以训练为主,幼儿是用他的感觉器官来感受身边的世界,他们通过触摸、感觉、行走来使自己获得各种能力和技巧。她认为感官训练是培养孩子认知能力的重要途径。中国的一些专家认为她的教学方法重在培养个体,缺乏与同伴合作的机会,忽视儿童的情感陶冶和社会化过程。著名教育家加德纳认为幼儿表现出来的能力,初步获得这些发展并不需正规教育,这些能力的获得大多是通过透过幼儿世界或接触范围,自发性互动产生的,环境的影响和文化的演变对儿童的潜能发展至关重要。意大利人洛利斯・马拉齐利和当地的幼教工作者创办了瑞吉欧方案教学,注重社会的支持和家长的参与,学校注重民主管理与合作,课程灵活多变教学注重研究、强调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开放性。国外的研究注重幼儿个体的智力及能力的培养开发,对幼儿学会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培养不够。

二、研究主要内容和目的

1.通过研究大沥镇各片区幼儿园中幼儿的各年龄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实施途径和操作策略在内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构建更为完善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

2.在大量个案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挖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原则,形成有效、操作性强、有针对性的活动方案。

3.探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内容和组织形式,使幼儿园与家庭形成教育合力。

4.尝试通过实践研究社区委员会、社区医院精神科医生、学校三者之间的合作研究,探索一种“四位一体”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充实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为幼儿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法、问卷调查法、个案观察法、行动研究法。

1.文献法:查阅幼儿健康教育的相关资料,并结合本园实际确定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

2.问卷调查法:在本课题的前期、中期等时间段,下发一些教师、家长问卷、调查、了解教师、家长对幼儿健康教育的认识等,可先进行问卷内容的征集,再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书面调查。使课题研究尽可能的真实、可信、有效。

3.个案观察法:有针对性地对观察幼儿某一情境下或某一方面的行为表现,并对观察记录进行分析,使研究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4.行动研究法:在教育实践研究过程中不断探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其有效性,并对每一阶段的研究进行反思、总结,从而调整课题实施方案,使课题研究凸显实效性。

四、研究过程

1.第一阶段:启动学习阶段(2010年4月―2010年5月)。包括参加相关培训讲座,召开启动会议,对全镇下辖的幼儿园进行心理健康情况的调研,成立研究核心小组并分工布置任务。培训师资,开展园本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第二阶段:初级研究阶段(2010年5月―2011年2月)。交流学习,提高认识,园园联合,形成片区幼儿园心理健康探究共同体,定期召开家长会争取家长支持,课题组定期交流、小结、检查工作,撰写初级阶段研究总结等。

3.第三阶段:总结经验,深入研究。(2011年2月―2012年2月)。扩大研究“统一战线”,探索幼儿园、家庭、社区家长心理健康中心和社区医院心理健康科“四位一体”的研究模式。包括对上一阶段的成果进行巩固和深化,并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和解决。

4.第四阶段:总结成果阶段(2012年2月―2012年7月)。包括收集教师有关教案、经验总结、心得、随笔等工作资料,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并思考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五、创新表现――构建了“四位一体”的研究方式及策略

本课题首次开展四位一体的研究即把幼儿园、家庭、社区家长心理健康中心、社区医院的心理健康科联系成一个整体,整合各方面的资源优势,还有大沥镇各片区的幼儿园一起进行研究。这样为研究增加了联系为彼此之间的学习和借鉴提供了机会,这些条件都为进行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研究提供了广泛的素材,为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分两大部分,四位一体的功能简述和四位一体怎样合作的。

简述“四位一体”各自的功能

1.家庭教养环境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影响

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个性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有研究表明0到6岁幼儿生活的家庭环境决定着幼儿长大成人之后的心理健康,换句话说,成人的心理问题以及引发犯罪等一些社会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0到6岁的家庭教育。家庭是儿童成长的初始环境,儿童最初形成的人格特征,同家庭的初始教育关系极大。因此儿童教育工作者们有一个相当确定的观念,那就是任何形式的儿童心理问题,除非是源自于明确的身体疾病,否则,只有一个原因,即儿童所处的生活环境中的人和事影响所致。可见,幼儿的家庭教养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具有持久性和连续性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幼儿园不具有的,因此联合家庭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家庭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持久性和连续性的作用显得非常重要。

2.社区家长心理健康中心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幼儿园教师的文化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理论把握不够,可能会影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此次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最主要的一方就是幼儿园,显而易见教师们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方面需要加强,这需要一些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人士,来弥补其理论不足的一面。因此,邀请社区家长心理健康中心的心理资询师来幼儿园为教师做幼儿心理学方面的讲座,提高幼儿园教师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3.社区医院的心理健康科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儿科健康教育总结例2

我国卫生服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儿童保健服务工作[1],为了探讨健康教育对基层儿童保健模式的影响,笔者结合儿童保健服务机构的相关统计数据,总结2010年起开始对儿童实施健康教育保健服务整体模式前后2年的效果,现将总结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象来自于2008年1月~2012年12月儿童保健服务机构的相关统计数据,2010年6月开始实行健康教育保健服务整体模式,而2008年1月~2010年5月未实行健康教育保健服务。

1.2方法

1.2.1转变观念 在进行保健服务前对所有参与服务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重点内容是对儿童保健服务观念的调整,要求工作人员在提供服务时注意强化服务工作的整体性,对儿童健康问题的解决要做到防治结合,包括对引起儿童常见疾病危险因素的识别与干预等,同时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

1.2.2系统化服务 儿童保健部门需要能够提供针对各个儿童年龄段的多层次的综合性、系统化服务[2,3]:①有机结合预防接种机构与体检机构,根据儿童具体需求情况,在提供接种服务的同时还提供儿童常见病的监测与防治服务。②在扩大服务对象,不仅仅局限于儿童,还可以通过向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员宣讲儿童保健注意事项,为儿童健康成长提供一定的空间。③对儿童保健服务工作分档分类:对儿童常见疾病加大监测和防止力度,而儿童罕见病可适当延长监测周期,做到有目的的检测和防治。

1.2.3建立家长反馈制度 在提供健康服务过程中可以通过"反馈单"和"电话随访"等方式将儿童的身体健康监测结果及时告知家长,对存在问题的患儿及时进行专家门诊复查和治疗。

1.3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19.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对百分率资料的组间比较方法选择χ2检验。

2结果

2010年后2年,儿童贫血发病率5.8%,佝偻病发病率2.1%,营养不良发病率1.0%,肥胖发病率3.1%,行为问题儿童25.1%,统计结果明显优于2010年前2年(P

3讨论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由统计结果表1中数据可以看出:观察组儿童自2010年6月份开始施行健康教育保健服务整体模式之后,儿童贫血、佝偻病、营养不良、肥胖问题与行为问题均得到明显改善(P

健康教育在儿童保健服务工作中的全面开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使基层儿童常见病和多发病发病率显著性降低,在长期的服务工作中,笔者结合自身实践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不足:①服务机构的配置不合理,主要表现在轻防重医现象,对儿童疾病的治疗设备比较完善,但是预防控制的相关设备与服务内容不完善甚至缺乏。②对儿童保健服务的价格与价值不相符合,亟待完善:主要表现在相关儿童保健专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不完善,没有科技含量相对较高的技术来提升服务质量,使服务价值相对低下。③社会保健服务模式还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富裕的家庭已经不满足于目前的保健服务模式,需要更优质、更有针对性的服务模式[4]。

针对以上三点不足,笔者提出以下解决对策[5]:①要加大对儿童保健服务工作的财政投入力度,尽量完善全面的、系统的开展儿童保健服务整体运作需要的条件;②要以儿童保健服务的社会需求情况为目标,多方面、多层次的开展综合服务与管理,改善儿童保健服务的环境;③将儿童保健服务机构需要将综合性的服务与福利性设施有机结合在一起,强调儿童保健服务工作的整体性。

总之,我们需要会通过不断提升自身保健服务质量和相关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来对儿童健康教育模式进行优化。

参考文献:

[1] 杨彦,张德春,李胜玲,等.健康教育对社区婴儿家长参与儿童保健的效果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6):1826-1829.

[2] 高春梅,杜亚平.流动儿童保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9):967-970.

儿科健康教育总结例3

一、健全组织,提高认识幼儿园健康教育

遵循"预防为主,严堵源头为重"的原则,成立以园长为组长、副园长为副组长,各班班长、医务人员为成员的健康教育领导小组。使幼儿园对健康教育责任到人,落实到位,切实有效地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幼儿园健康教育管理组织,即幼儿园领导、医务室与班主任、家长委员会的三级管理网络体系,组织学习教育部、市教育局下达的有关贯彻、落实幼儿园卫生健康教育等文件,进行动员宣传教育。

二、制订计划

根据教育部和卫生部幼儿园健康教育要达到的要求,提高幼儿健康促进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培养幼儿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改善幼儿的健康从而提高幼儿的生活能力;改善体质和精神健康。

三、把健康教育融入到生活中

按照幼儿园健康教育基本要求,将健康教育纳入幼儿园教学计划,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通过常规教育、讲解故事等形式,将有关知识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使健康教育工作做到制度化、经常化、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反复强调、不断渗透、贯穿整个学年,确保健康教育工作计划贯彻、落实、有效。

四、把健康教育融入到班级活动

结合幼儿园的实际,针对孩子的年龄的特点,把健康教育以活动课的形式展开教育活动。利用多媒体、电视、家长园地等广泛开展卫生知识,幼儿期生理卫生保健、禽流感等流行性疾病的预防知识宣传。并根据季节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饮食卫生、营养卫生等宣传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和幼儿园的各项工作完整的结合在一起。健康教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和幼儿园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一致的。

通过实践,我们认识到师生对常见疾病预防基本知识的知晓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园的政策、制度及教师对健康教育的认识也有了很大进步。幼儿的日常卫生行为如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废纸、经常洗手等不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已幼显着成效。我们已确保健康教育工作贯彻执行并落到实处。

幼儿园健康教育工作总结2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所以父母对孩子都是百依百顺,从而形成了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那么,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必须从小做起,养成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要加强自我保健的能力,提高身心健康水平。教师为他们提供良好的保育和教育则有利于幼儿形成有益终身的健康行为方式。

首先:在幼儿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丰富幼儿的健康知识,教给幼儿促进和保持健康的方法行为,从而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体育锻炼习惯。可以用丰富的知识、动作和行为练习、讲解示范、体育游戏,训练行为,培养习惯等方式进行。其次:在幼儿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发挥健康教育的各种功能。例如:结合日常生活进行并与其他学科结合进行最后:在培养幼儿健康行为过程中,要集体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先针对群体进行教育,改变整个群体的行为卫生习惯,来影响个体行为的形成,“大家都这样,我也要这样”。再针对个别特殊幼儿多提醒、多关心、多指导,使整体幼儿获得较全面的健康教育。

本年度,在老师不断地提醒下,幼儿大致上养成了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在身体发展方面:通过户外体育区域活动、远足活动、户外体育游戏促进幼儿大肌肉发展达到肌体的有效锻炼:幼儿能较协调地走,跑、跳,属于中等水平的约有70%,学会了一个跟着一个走成圆圈,学会了做模仿操等。小肌肉动作方面,多数幼儿小肌肉发展不够灵活,表现为有的幼儿不会系纽扣,还有的幼儿串珠、撕纸等不够灵活自如等。

在自我保健方面,通过成人对幼儿的精心保育和向幼儿进行自我保健教育,提高幼儿自我保护意识,从而使幼儿适应外界变化和抵御疾病能力的增强。但游戏中,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季节变化,不懂得自行增减衣。在生活能力方面,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普遍较低。穿衣、整理床上用品较为困难,饭后漱口、擦嘴的常规有时仍需老师不断地提醒。在心理健康方面,通过创设宽松和谐平等民主的班级氛围,开设各种游戏区域活动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增强自信心,促进交往能力的发展,使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

幼儿园健康教育工作总结3卫生与健康教学工作是幼儿园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关系到整个民族未来的振兴与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幼儿园十分重视卫生与健康的教育工作,通过课堂教学、日常监督、卫生清洁劳动、户外活动锻炼等,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增强卫生健康知识,培养良好卫生行为习惯,提高环保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现将本学年卫生健康工作总结如下:

一、成立幼儿园健康教育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对幼儿园的健康教育活动进行监督和指导。同时加强领导干部健康意识,不定期开展健康知识咨询活动,组织学习常见病、流行病的预防措施,指导防患。

二、将卫生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一是保证授课时间,将卫生健康教育安排进课程表,确保每周上课一次;二是保证有授课人员,幼儿园分三个班(大班、中班、小班)落实卫生健康教育,三是保证有内容,幼儿园班主任自编教案一份,全园共享资源;教师根据孩子年龄特点,在课堂中随时渗透。

三、创设浓郁的卫生健康教育环境,

利用家长会、家园交流材料、发放宣传品等多种形式,专设“健康教育园地”,根据季节更换,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提醒师生注意身体变化,防患流行病的传播,介绍防疾病常识,及时控制流行病的传播,帮助患者早日康复。同时加强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幼儿的成长引起的生理心理的变化,及时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和身体检查。

四、在常规工作中落实卫生健康教育

任科教师与卫生保健老师做到了密切配合,一方面能教育学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每天坚持上好户外活动和八个一活动;另一方面加强保健指导,不断增加孩子的体制健康。要求班主任每周一坚持个人卫生检查,使大多数孩子做到头发指甲整洁,面、耳、颈干净,衣服鞋帽干净整齐。幼儿园也能配合上级部门做好每年的孩子体验工作。

其他任课教师在上课时也注意到了孩子的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如“写字姿势”、看书的正确姿势”及正常活动等。使我们的孩子真正了解了健康的含义,提早走进健康生活、学习的行列。

儿科健康教育总结例4

随着医学理念的转变,对医疗机构妇科产的概念认识已经突破了基于医学角度的妇科疾病咨询、诊疗及分娩生产,而逐渐将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教育也融入到妇产科工作中。近年来,据我国门诊和社区研究发现,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率一直维持在30%~50%高位,孕产妇、围生儿死亡率和病残儿出生率也在一些地区和人群呈上升趋势,已经严重影响到了育龄妇女健康和出生人口质量。基于此,本文笔者结合多年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宣传教育经验,以医院妇产科为切入点探讨了如何利用妇产科平台对女性尤其是孕龄女性开展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教育,并参考长期跟踪随访结果评价了教育前后效果变化,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09年3月~2011年4月我院妇产科收集的3228例孕产妇和未婚育龄女性体检者(侧重于流动人口、低学历人群和新婚夫妇)临床资料。其中孕产妇1218例,育龄未婚女性及配偶体检者2010例。

1.2 方法 抽调资历丰富的妇产科工作者组成宣传材料编写团队,对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围生育期注意事项、典型的生殖健康疾病等进行整理,据此编写新婚保健手册、孕产妇保健手册、生殖健康手册、妇产科常见多发病指导等,或制作有关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教育的光盘,以及实物形式的避孕节育用具。宣传教育方式:

1.2.1 以妇产科门诊为中心,在候诊过程中,对群体播放健康教育电视宣传,此外在随后接触的位置配备宣传资料方便就诊人群随意拿取和翻阅。利用医院和妇科产天然优势开展专门的生殖健康咨询门诊,随时解答每一位咨询者问题,接诊人员做好咨询问题记录并讲解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另外,还可以利用医院在社会的影响力,将咨询门诊移出医院,移到社区、学校、广场、大型工厂(特别是女职工多)等人流量多的地方开展面对面咨询服务。还可以利用各类媒体开展生殖健康知识公益宣传,这样既能树立医院证明形象,还能服务于受众。

1.2.2 诊疗过程中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宣传教育。①诊疗过程中依据患者病种和病情开展生殖健康知识宣传,于治疗后发放生殖健康知识书籍、影像制品;②对孕产妇而言,分孕早、中、晚三个阶段开展针对性的知识讲解,初诊时侧重发放关于孕产妇保健知识手册,之后定期开展生育健康知识讲座;③对新婚夫妇,婚前和孕前对其进行知识、优生优育知识、性病防治知识、避孕节育知识、男性参与生殖健康、预防出生缺陷等教育,同时开展各种新婚话题讨论,授课前后以问卷抽查方式了解知晓情况,同时发放新婚保健手册,提供婚前咨询服务;④对计划生育宣传可从计划生育手术术前咨询和术后服务二个方面来开展。术前咨询侧重于尝试讲解,如宫内节育器的避效果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取器术后避孕方法的选择,还有3种终止早期妊娠方法的利弊;术后服务则侧重于术后卫生、营养、休息、性生活、用药、避孕等知识。对2年间在我院妇产科门诊接受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教育的人群随机抽取3228例作为样本,3228例样本在接受教育前后均在门诊备案,并建立联系方式。为检验效果,每年随访抽取的3228例调查对象,参考流行病调查方法制作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知识问卷或调查对象复查结果作为对比依据。

1.3 效果评价 比较健康教育前后调查对象知识知晓率、婚前检查率、产前检查率以及孕产妇、围生儿死亡率和病残儿出生率变化。妇科疾病采用常规妇科检查取白带进行病原学常规检查。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数据分析采用SPSS 11.0软件包对所有数据经整理后进行统计学处理和流行病学分析。以P

2 结果

2.1 1年后随访,3228例调查对象教育前后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知识知晓率统计如下表1.

表4 2年期随访内,教育前后围生儿死亡情况比较

年度 围生儿总人数(n) 围生儿死亡人数(n) 死亡率(‰)

2009-2010 381 7 18.4

2010-2011 514 2 3.8

表5 2年期随访内,教育前后病残儿出生率情况比较

年度 围生儿总人数(n) 病残儿人数(n) 病残率(‰)

2009-2010 381 11 28.87

2010-2011 514 7 13.62

3 讨论

妇产科开展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教育意义。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受制于专业权威健康知识获取渠道单一的影响,健康宣传教育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近几年,虽然我国女性生殖健康医疗水平和人口出生质量改善方面有了质的飞跃,然而由于人口数量多、地区差异和后天影响因素,我国孕产妇、围生儿死亡率和出生缺陷率仍在一些地区和部分人群居高不下。分析原因,主要为缺乏基本的妇科知识、生殖医学和妇幼保健知识等。据统计[4],在广大农村地区或城市流动人口中,育龄妇女对妇产科知识知晓率普遍偏低,这种现象在教育程度偏低的人群中同样明显。这种情形很可能导致一些育龄未婚男女不知婚前检查、孕前检查,以至将疾病隐患拖延到分娩期,导致出现孕产妇、围生儿死亡率和出生缺陷率风险。考虑到妇产科是育龄妇女分娩前必然接触的最后一关,将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教育力量和重心集中到妇产科门诊,利用妇产科天然优势开展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知识宣传教育,不仅有助于提到宣传教育的覆盖面,降低遗漏率,而且宣传教育的到位率和效果更佳。本文表1-表5统计结果也很好地证实了这一结论。

本文在对抽取的3228例调查对象背景,以及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教育前后效果对比发现,流动人口和学历层次低的人群无论是教育前,还是教育后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知识知晓率、婚检率、孕检率以及孕产妇、围生儿死亡率和病残儿出生率表现均差于本地人口和学历相对高的人群。原因可能是,流动人口由于其流动的特殊性,得不到最基本的妇科及生殖健康知识的宣教,缺乏自我保健意识和渠道。而关于高孕产妇、围生儿死亡率和病残儿出生率与学历水平关系,学者而路平等[5]报道,孕产妇保健质量与其文化素及配偶的文化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因此,建议妇产科开展划生育/生殖健康教育时,应重点对以上特殊人群进行干预,以提高其知晓率,并最终实现孕产妇、围生儿死亡率和病残儿出生率的整体下降。

参考文献:

[1]冯瑞兰.清丰县住院孕产妇实施健康教育路径探讨[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0,18(6):217-218

[2]叶运莉,刘娅,张俊辉,吴志荣泸州市育龄妇女避孕知识知晓情况调查[J].社区医学杂志 ,2011(3):16-19

儿科健康教育总结例5

[中图分类号] R72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33-105-03

新生儿疾病筛查是优生优育、减少残疾儿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健康素质的主要措施之一,同时又是一项社会群体性系统工程,有较强的科学性和技术性[1]。此项工作是指医疗保健机构在新生儿群体中对一些先天性疾病、遗传性疾病进行群体筛查,从而使患儿在临床上尚未出现临床症状、而体内代谢或者功能已有变化时就做出早期诊断,结合有效治疗,避免患儿重要脏器出现不可逆性的损害。我国是从1981年开始提出新生儿疾病筛查概念,1994年立法推广;荆州市妇幼保健院2004年开展这项工作以来,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完善网络管理,逐渐规范运行模式,使新生儿疾病筛查率达98%以上,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效果。

1 建立并实行新生儿疾病筛查健康教育网络管理模式

1.1 组织管理

成立荆州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成立了由分管院长为组长、新生儿疾病筛查办公室主任为副组长的新生儿疾病筛查健康教育领导小组;负责部门科室协调、组织督导检查、网络运行状况考评。成立了由健康教育中心主任为组长、妇保科、产科、儿保科、检验科主任、护士长为组员的新生儿疾病筛查健康教育技术小组,负责网络建立、制定健康教育技术规范和流程、新生儿疾病筛查健康教育效果评价等工作。

1.2 科室及部门的职责分工

妇保科负责对孕妇建立围产保健卡,实施孕期健康教育;产科负责住院待产孕妇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儿保科负责对新爸爸一对一健康教育;检验科负责新生儿标本采集和检测;健康教育中心负责健康课堂的组织;新生儿疾病筛查办公室负责新生儿疾病筛查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评价。

1.3 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健康教育网络模式图

见图1。

1.4 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健康教育流程

妇保科为孕妇建立保健卡建立新生儿疾病筛查健康教育信息发放听课证组织孕期健康课堂 产科在孕产妇入院时回收听课证,新生儿疾病筛查办公室根据听课证信息进行第一次效果评价孕产妇入院后,产科责任护士再次或重点一对一向孕妇及其家属宣传新生儿疾病筛查知识:发放宣传手册、产后爸爸课堂听课证健康教育中心每周组织一次爸爸课堂儿保科健康教育员每天下午组织爸爸座谈会,再次讲解新生儿疾病筛查目的、意义、具体的采血时间、采血方法知情同意、签字建立新生儿信息档案开具化验单发放高危儿迟缓检测通知单新生儿疾病筛查办公室根据化验单信息进行第二次效果评价检验科核对新生儿信息填写新生儿采血卡片,在新生儿出生后72h(充分哺乳后)再次核对新生儿信息并采足跟血,制做标本检测结果反馈家属可疑儿的追踪与确诊新生儿疾病筛查办公室根据追踪与确诊信息进行第三次效果评价确诊儿的治疗与随访新生儿疾病筛查办公室根据治疗与随访信息进行第四次效果评价。

1.5 健康教育形式

社区健康教育采取网络、电视、报纸、挂图、义诊咨询等。院内健康教育采取电视片播放、健康教育处方、宣传手册、授课及一对一宣传等措施。

2 建立并落实新生儿疾病筛查健康教育效果评价体系

2.1 评价指标

妇保科:准妈妈准爸爸听课证发放率、听课率;产科:听课证回收率,病房健康教育满意度调查,爸爸课堂听课证发放率;健康教育中心:爸爸课堂听课率;儿保科:知情同意书签字率,高危儿延缓检测通知单发放率。

2.2 评价内容

听课证信息评价;化验单信息评价;追踪与确诊信息和满意度评价;确诊病例治疗效果评价。

2.3 评价措施

新生儿疾病筛查办主任每天上午9点之前病区巡查,了解新生儿疾病筛查健康教育网络工作情况,并记录;对每次课堂进行听课人数统计;每月对产妇和/或家属进行一次新生儿疾病筛查健康教育满意度问卷及电话回访问卷调查,并对各相关科室评价指标进行汇总、通报,纳入医疗保健质量考核;每季度召开一次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例会,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制定整改措施。

2.4 统计方法

所有资料的统计均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3 结果

3.1 第一次效果评价:准妈妈准爸爸听课证发放率、听课率分析

2004年至2008年准妈妈准爸爸听课证发放数、听课率分布均呈上升趋势,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χ2=92.44,P

3.2 第二次效果评价:分娩前后产科、健康教育中心、儿保科立体结构健康教育效果分析

5年来,孕妇入院分娩数由于健康教育的带动,呈明显上升态势,新生儿疾病筛查从2004年的55.80%上升到2008年的98.88%。差异有极显著性(χ2=124.92,P

3.3 第三次效果评价:5年新生儿疾病筛查追踪与确诊信息分析

2004年至2008年新生儿疾病筛查阴性结果反馈与可疑结果追踪与确诊病例的满意度调查也呈上升态势,且阴性结果家属满意度调查反馈差异有显著性。 见表3。

4 讨论

4.1 健康教育是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的先导

目前社会上许多家长还不了解遗传代谢病疾病检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我院2004年启动新生儿疾病筛查后,通过逐步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如社区健康教育采取网络、电视、报纸、挂图、义诊咨询等,院内健康教育采取电视片播放、健康教育处方、宣传手册、授课及一对一宣传等;使孕产妇及其家属了解新生儿疾病筛查的目的和意义,取得他们的理解与配合,才能提高服务对象的依从性,使新生儿疾病筛查成为公民的自觉行为,从而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率。

4.2 实行健康教育网络管理是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率的基础

新生儿疾病筛查健康教育网络的建立使各部门各科室之间职责明确、任务明确、重点明确、且相互合作[3]。如产前健康教育重点内容是宣传新生儿疾病筛查的概念,新生儿代谢性疾病的危害,重点对象是准妈妈;产时因产妇阵痛,丈夫对产妇及孩子的担忧,宣传效果差,这一环节可跳过;产后健康教育重点内容是新生儿疾病筛查的目的和意义,采血的时间、方法,重点对象是初为人父的爸爸及其他直系亲属;检验科在采集标本时要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和服务工作,取得家长的配合。只有各个部门各个科室各个环节配合协调,形成网络合力,才能赢得服务对象对此项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4.3 建立健康教育评价体系是保证筛查率的关键措施

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执法工作,是医疗保健机构的职责,是每一位新生儿应享有的权利,如果不能保证高的筛查率,就存在漏筛可能,必须严格把握每一个工作环节,才能使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持续进行。健康教育网络管理模式建立后,必须要有评价与考核,以指标衡量工作质量,从而保证高的筛查率,防止漏筛,有效地避免了因患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及苯丙酮尿症患儿的致残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4.4 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健康教育网络管理模式的价值

我院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健康教育网络建立、运转、评价,尤其是对责任科室与责任人一次、再次或重点一对一向孕妇及其家属宣传新生儿疾病筛查知识、发放宣传手册、座谈会、知情同意与签字、建立新生儿信息档案,采足跟血、检测和结果反馈、确诊儿的治疗与随访中各个环节的评价,是我院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健康教育网络流程能够正常运转的保证。第一次评价准妈妈准爸爸听课证发放情况,进行听课率分析表明:5年来准妈妈准爸爸听课证发放数、听课率分布均呈上升趋势,也带动了围产保健门诊及产科临床业务。分娩前后产科、健康教育中心、儿保科立体结构健康教育效果的第二次评价,是我院新生儿疾病筛查从2004年的55.80%上升到2008年的98.88%的有力保证。新生儿疾病筛查阴性结果反馈与可疑结果追踪与确诊的第三次评价,满意度的上升又促进了新生儿疾病筛查率的进一步提高和医院的社会影响力的提升,使两个效益得到了明显增长。

本院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健康教育网络模式结构简单,运行成本低,评价措施及指标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适用于各级医疗保健机构,有进一步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韩龙. 新生儿疾病筛查网络管理模式及效果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1:1435.

儿科健康教育总结例6

护理健康教育是指在护理工作中对护理对象进行的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有评价的社会教育活动。其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促使人们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今年以来,我科在手足口病健康教育中应用pdca循环,提高了健康教育的实效与依从性。现介绍如下。

1 方法

1.1计划

1.1.1评估收集资料 每月安排一名护士主要负责资料的评估收集。针对就诊患儿家长对疾病及其他健康相关知识的心理需求,小儿常见传染病、新发传染病的评估及健康教育宣传资料的收集。

1.1.2 制定完善计划 对收集的资料进行进一步的整理选择,有针对性地制定健康教育的主题及计划并在护士例会上进行讨论修改,主动征求科主任和医生的意见,使计划更加科学可行。

1.2 实施

1.2.1 组织培训学习 加大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充实丰富专业知识,使每个参与手足口病护理的护士都能真正了解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从思想上认识到这是从事传染病护理护士的根本任务,真正适应新模式下护士角色多元化。要求护士切实将计划落实到位,防止走过场。

1.2.2 贯彻落实措施 注意将评估、内容、时机、方法四者随机有效结合。做到因人、因时、因材、因病施教,达到预期效果。

1.3 检查

1.3.1 检查对象 护士长、责任组长检查护士是否按照计划要求按时执行健康教育,确保计划落到实处。取得的效果、宣传资料、展板、板报等是否及时更新,与陪护人员交流了解检查其对宣教知识的理解、依从情况。 1.3.2 检查方法 护士长不定时利用床边交接班时的口头提问护士对健康教育计划内容的掌握情况。提问护士每人每月不少于1次,以促进护士不断学习。管床护士通过实际查看与交流评判患儿及陪护人员对健康教育实施后的实际效果、行为依从性。

1.4 处理

1.4.1 及时评价 健康教育是护士与服务对象之间双向交流的过程。管床护士在实施健康教育后需对护理对象的行为作出及时的评价,指导其不足之处。同时注意征询和听取服务对象的需求及建议。

1.4.2 持续改进 每月召开1次护士例会,以总结,交流,听取,汇总及服务对象对本月健康教育的反馈,肯定优点,继续更好的深化保持。对薄弱之处及时提出建议进行讨论修改,定下个月的健康教育计划,以不断促进和提高健康教育的质量,为病人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

1.4.3 激励机制 对健康教育主题选择适时实用,内容先进丰富,实施效果明显,受到服务对象好评的护士在例会上应给予表扬和肯定,并记入护士绩效考核,给予物质上的奖励。

2 实施效果

我科将pdca循环应用于手足口病健康教育中,护士专业综合知识,沟通技巧都有了明显提高。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大多数患儿症状轻微,以发热、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少数患儿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和心肌炎等[1]。刚入院的患儿及家属由于对疾病缺乏了解,加之对医院环境陌生,又要进行隔离,往往不知所措,患儿哭闹不安,这时就需要医护人员向家长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及通俗易懂的健康宣教,病房的环境、消毒、疾病的转归情况、流行情况、主管医生、责任护士等一一告知。对患儿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并进行动作及鼓励赏识。并通过健康教育平台向患儿家长传递了更为科学切实可行的健康行为指导,对小儿常见传染病,季节性传染病的相关知识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理解。促使其改变了一些不良生活习惯,饮食喂养和传统陈旧的医疗护理观念。逐步提高了患儿及家长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有效改善了护患之间的关系,提升了患儿及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开发式的沟通与宣教同时也改善了患儿及家长焦虑烦躁的情绪[2]。

3 讨论

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运用pdca循环对护士健康教育进行质量管理,从管结果变为管因素、管过程,能科学、真实、及时、系统地控制健康教育质量。实践证明,运用pdca循环管理是一种保证健康教育质量,提高护理人员健康教育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应用pdca质量管理的程序与健康教育目标有机结合,注重护患双向的反馈与交流,持续的改进,以不断提高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与依从性。

儿科健康教育总结例7

1.1 赠送健康教育处方 根据本医院输液门诊常见疾病编写,针对这些疾病本院制定了相应的健康教育处方,发给患儿家长阅读,在接受治疗的同时学到与患儿疾病相关的健康知识,这样可减少护士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健康教育的内容正确与完整性。

健康教育处方内容包括:疾病的病因,诱因,临床表现,常见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治疗原则,常用药物,饮食宜忌,护理措施,健康指导,病情观察等。

1.2 健康教育执行单 保证患儿得到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留有记录,方便健康教育的评估计划实施与评价。内容包括;患儿基本情况及病情评估;健康教育执行记录;建议。

1.3 值班护士对健康教育的实施

1.3.1 接待护士 查看输液单,了解症状及临床表现,诊断,用药情况,发给健康教育执行单和相应病种的健康教育处方,输液登记本上登记姓名,诊断,输液天数,便于查看,登记号写在健康教育执行单上,将输液单交给配药护士,安排患儿进输液室,安排好相应床位,等待输液。

1.3.2 输液巡回护士 自我介绍,和蔼亲切,介绍输液室的环境,规章制度,告知输液前的准备,填写健康教育执行单,执行输液,并告知输液注意事项,有针对性的实行健康指导,巡视输液室,单独解释答疑,及时发现患儿的病情变化,做及时处理,健康教育结束收回健康教育执行单。

2 注意事项

2.1 因患儿家长来自不同的阶层,文化层次不同,对医学知识和保健知识认识和了解程度不同,实施健康教育时要有的放矢,因人施教。语言应通俗易懂,少用或尽量不用医学术语,遇到必须使用时则深入浅出,并辅以相应的解释,使健康教育达到最佳效果。健康教育处方的编写需与医生配合协作,避免医护之间说法有大的差异,以取得对护士的信任。

2.2 健康教育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应用学科,护士应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提高健康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能流于形式,应注重效果。从根本上起到指导示范教育的作用,产生预期的效果。

2.3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护理手段已成为护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儿科其对象特殊,牵涉范围较广,其健康教育内容和方法与其他科有很大差别。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出适时宣教,按需宣教,反复宣教的方法,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具有良好的实用效果。

儿科健康教育总结例8

1 领导重视,健全机构

由于领导的重视,该院建立了院科两级健康教育管理网络。

1.1医院明确由一名副院长负责,健康教育科牵头,承担对医院内外健康教育的任务,结合专科特点和病人需求制定工作计划,实施对健康教育内容的培训和指导,并督促各项工作的落实。

1.2医院在各病区设兼职健康教育辅导员一名,按照要求落实本科室的健康教育具体工作。包括定期编辑宣传刊,参与培训,定期组织门诊、病房患儿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收集、反馈家长和患儿的意见和建议,归档、保存健康教育资料。

通过院科两级管理网络,全院各临床科室广泛参与,职能部门与临床科室之间职责分明、通力协作,有力地保证了医院在计划、组织、协调、实施和评价这一系列过程的和谐运作。

2 目标管理,落实责任

自2003年医院实行临床、医技科室健康教育考核以来,医院着力抓好了目标管理责任制的落实。

2.1结合医院门诊就医患儿中有40%左右需要输液的特点,定期为其播放健康知识录像片,让患儿在候诊中接受宣教,将门诊健康教育任务落实到输液室。

2.2针对不同专科病人的生理、心理需求,通过责任制护士零距离的交流与传播,将在院专科病人的健康教育送至患儿床边,融入病区责任制护理的工作之中。

2.3扩大健康教育信息量,在门诊、病区醒目位置放置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制作专题宣传展牌,为患儿拟订《专科护理手册》,将健康教育责任落实到门诊、病区。

2.4定期组织各种类型的义诊咨询活动,为省内外及贫困边远山区群众送去医疗信息与医疗保健知识,将送医下基层的目标任务落实到相关职能部门。

3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几年来,该院开展健康教育的形式不断增多,按传播方式来分,有语言、文字、形象化、摄影、电化、广播电视、报刊等;按场所来分,有门诊(候诊、随诊、咨询、讲座)健康教育,住院(病房、出院)健康教育,社区(地段保健、计划免疫、居委。会、上街宣传)健康教育。日常工作中该院较多见的文字、形象化教育及电视教育,在内容上结合各科专业特点,向群众宣传消化道疾病、呼吸道疾病、急救常识、儿童心理、预防传染病等健康教育知识。该院开展健康教育的专科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健康学校

医院成立健康学校,利用双休日,选派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免费为患儿家长传授健康知识,发放讲稿,并将健康学校搬到社区,为更多的群众传播健康教育知识。

3.2校医俱乐部

为幼儿园和小学校医提供健康教育服务的“校医俱乐部”,在城区内已有54名成员,医院定期组织校医集中授课,无偿向俱乐部成员提供健康教育资料,疾病流行信息,极大地提高了校医的职业水平,并为校园意外伤害提供急救绿色通道。

3.3患儿之家活动

每年“六一”“元旦”等节日,医院都要举办不同专科的“患儿之家”活动,在讲授专科知识的同时与患儿及家长互动,医务人员在轻松的氛围里与病人交流沟通。2006年1至9月,共举办讲座15场。同时,医院围绕儿童的健康问题开展了“为孩子健康加油”“儿童保健,有我关爱”等义诊咨询活动,收到了较好效果。

3.4设立互联网站

充分利用媒体和公众互联网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发挥媒体的高覆盖率和高效性作用。在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大众传媒的同时,医院于2004年4月建立了网站,设置了20多个健康教育栏目和咨询信箱,利用现代化工具向社会广泛传播健康知识。

4效果评价,持续改进

评价是考核成效、提高健康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步骤。然而,健康教育效果如何,关键要看是否满足了患儿需求,是否为疾病的诊治与康复提供了有效帮助。通过回顾总结,评价该院在健康教育工作中取得的效果主要有以下几点:

4.1良好的健康教育效果使住院患儿在疾病的治疗期与康复期正确理解健康教育的意义,掌握健康教育内容,主动与医护人员默契配合,从而提高了疗效,缩短了病程。

4.2由于医护人员耐心细致的宣教,告知病人疾病预防的注意事项,避免了疾病的复发,减轻了患儿痛苦。

4.3通过对门诊患儿的健康教育,使患儿及其家长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客观过程,选择最佳治疗方式和时间,取得了较好疗效。

4.4宣传预防保健知识,对健康、亚健康人群提供疾病的预防保健医疗信息,满足了广大群众的医疗保健需求。2006年1至9月份,患儿及家长对医院综合服务满意度评价达95.89%。

但是,医院在实践中发现,患儿对健康教育的需求与其年龄、文化程度有密切关系。患儿家长的年龄越大,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对健康教育工作的期望值也越高。当前,随着群众对医疗保健需求的不断增长,健康教育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①健康教育在方式上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缺乏通俗化,不易于被患儿家长所接受;②健康教育在内容上细化、深化不够,缺乏深度;③健康教育在模式上过于简单化、程式化,仍存在“见病不见人”的现象,对患儿的心理、生理、社会需求给予全面指导、满足不够。

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健康教育的质量与效果,急需解决。医院必须根据患儿需求和疾病诊治需要,持续不断改进。可通过定期发放病人问卷调查表,收集患儿及家长意见,及时调整健康教育计划和方式,尤其要注意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实施人性化的交流与传播,使健康教育内容更加贴近患儿,易于接受。

5思考和探讨

5.1随着医学社会化进程的加快,医疗工作模式从单纯医疗型服务向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综合型发展。在对病人和社会人群进行健康教育时,应将临床与预防保健有机结合起来,及时发现、纠正病人和保健对象的不良生活方式、不健康行为,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儿科健康教育总结例9

特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各特教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运行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有鉴于此我校总结了多年的教育管理经验构建了“三四三一”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走出了一条促进残疾儿童健康成长的新路。

1 以“四育人”为导向,实现全方位育人。

1.1 管理育人

1.1.1 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建设。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各科室分工负责、全校教职工全员参与、校内党政工青团协调联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

1.1.2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机制。

编制符合特殊儿童发展特征及体现校本特色的心理家健康调查量表,定期进行普测,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筛选出有心理问题的“疑似”特殊儿童,应对其重点关注并提供相应的辅导服务。

建立定期培训制度。定期邀请心理学专家、精神医学专家、特殊教育专家来校举办有针对性的讲座,对全校教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预防特殊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

1.2 教书育人

心理健康课、思品课思政课、晨会、班会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因此学校要求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通过研究学科内容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联系,认真挖掘学科本身的教育性,遵循学科本身的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3 服务育人

现代生理学家提倡的“积极的休息”指的就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因此学校生活管理教师和后勤服务人员要提高服务质量,规范学生的生活行为,合理安排好学习和休息时间,学习生活要有节奏,做到劳逸结合。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让学生始终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对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的态度。

1.4 环境育人

校园内书写相关标语、口号、警示,设立读报栏,宣传和普及心里健康知识。学校重视校园绿化、硬化、美化,为学生购置各种玩具和体育设施,把学校建成学生的乐园。让学生生活在一个优美舒适的环境中,乐不思家,并受到美的熏陶。

2 以培养“四心”教师为核心,发挥育人功能。

对教师进行爱心、耐心、知心、信心“四心”教育,是特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有要求。残疾儿童的点滴进步都需要教师付出艰辛和努力,工作事无巨细。针对残疾儿童思维的特殊性教师只有掌握他们的认知规律了解他们的情感世界,用真挚的爱去感染他们,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3 以培养“四自”新人为目标,深化思想教育。

我国著名人格心理学家黄希庭先生认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是健全人格的基础。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外部客观环境是基础,内在动力是关键。这种内在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

3.1 坚强的意志。学校要求每位教师都要抓住各种教育机会,利用学习、生活中的事例及一些残疾人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典型事迹,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精神。

3.2 积极进取的心态。教师培养学生有理想有进取心的同时,要让学生明白,在实现自己理想的过程中不是一帆风顺的,必须经过各种考验,遇到挫折时,不灰心丧气,善于总结经验,振奋精神,激发勇气。

3.3 充分的自信心。学生的自信心是推动健康心理品质形成的不竭动力。针对残疾儿童孤独自卑的个性,教师要给他们创造实现自我的机会,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通过赏识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

4 以“三个”基地为载体,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能够深入社会、服务社会,最终适应社会的有效形式。

4.1 手拉手互助基地

学校以“手拉手、心连心,同做祖国好少年”为主题,在承德市翠桥学校建立了手拉手互助基地。两校之间通过定期开展各种活动,使健残学生增进了友谊、同受教育、共同进步。

4.2 献爱心共建基地

以“关爱、成长、奉献”为主题,在医学院护理系建立“献爱心共建基地”。两校学生结成一对一的对子,开展定期的双向交流。我校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有效途径,宣传大学生志愿者为残疾学生献爱心做奉献的义举,通过捐赠仪式、答谢回访等形式让残疾学生感受到健全人的支持与关怀,增强他们对生活的信心。

儿科健康教育总结例10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06-0004-06

一、引言

(一)研究缘起

有关我国流动儿童受教育这一问题的讨论不断见诸报端,现有研究从流动儿童与家长的关系、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学业成绩、城市融入等角度进行了研究。当然,流动儿童的心理状况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目前关于流动儿童心理的研究主要从流动儿童的心理问题出发,从不同角度探讨和分析流动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如周浩通过比较公办学校和打工者子弟学校城市流动儿童的孤独感和抑郁感的差异,建议了更适合流动儿童的就学途径[1];梁晓燕、章竞思从人格健康发展的角度,探讨影响城市流动儿童人格健康发展的因素,并提出家庭―社区―学校“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2];再如,其他研究发现,“部分学生存在着程度不同的社交焦虑”;“有两成学生存在与孤独有关的事实,有一成多的学生有孤独的体验”;学生在“幸福与满足感”与“躯体外貌与属性”方面存在着程度不同的消极的自我评价[3]。如果从孤独感来看,流动儿童的孤独感得分远高于本地儿童;而且流动儿童学校的儿童所体会到的孤独感更为强烈[4]。虽然已有学者对流动儿童的心理状况进行过研究,但是由于流动儿童群体与其他流动群体一样,群体成员不稳定,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在迁入地居住时间的变化,具有较强的内部替换性。因此,我们还需对流动儿童的心理状况给予持续的关注。

因此,本文将利用 “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现状”调查的数据,描述性分析本次调查中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然后分析部分人口统计学变量对本次调查中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最后比较流动儿童与常住儿童之间的差异,并对上述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从提高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角度提出建议。

(二)研究意义

通过该研究,掌握了解流动儿童身心发展状况,为进一步解决流动儿童生活、学习和心理健康问题提出建议;同时,加强对流动儿童的教育和管理,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无论对于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还是对于进一步完善城市外来人口管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工具

调查中用到的与本研究相关的量表包括两部分:《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5]和《中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6]。这两个量表具有很好的信效度:《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Cronbach a系数为0.95,分半信度为0.88,CFI=0.97;《中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Cronbach a系数为0.9007,分半信度为0.91,CFI=0.928。

(二)数据采集

自2011年7月以来,作者在甘肃省开展了甘肃省流动儿童城市生活、学习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调查涉及流动儿童集中的初中、小学;城乡接合部初中、小学;城区初中、小学;民办中小学等四类学校。

1. 抽样方法

为了全面了解流动儿童就学的整体状况,在甘肃省14个市州的87个市县区根据流动儿童的分布,确定了抽样学校和抽样数量。

2. 调查过程

与本研究相关的调查主要是中小学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量表的填答。考虑到儿童的理解水平,学生问卷的小学部分年龄范围为四至六年级,研究人员在问卷发完后,给小学生们念题,但不作任何解释和暗示,以避免学生被诱导而无法表达他们的真实意愿;初中问卷由班主任在班会时间统一发放,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指导语并按要求填答问卷。

3. 问卷发放和回收统计

向抽样流动儿童发放《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850份,回收有效量表817份,有效率为96.12%;向抽样流动儿童发放《初中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700份,回收有效量表681份,有效率为97.29%。为了比较流动儿童和非流动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差异,在向流动儿童发放评定量表的同时,又在同一城区向数量基本相等的非流动人口小学生,发放了《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27份,有效率为89.57%;向非流动人口初中生发放了《初中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28份,有效率为89.71%,作为对照组。

三、调查结果

由于省内义务教育学校大多是初中和小W分开的,因此为方便起见,调查结果将按小学和初中两个方面分别呈现,最后对流动儿童和非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比较。

(一)小学流动儿童调查结果

1. 小学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从表1可以看出,被试在自信水平上的得分最高,依次是情感状态、人格特质、认知水平、社交方式、外在表现、习惯表现和应付方式。得分越高,说明被试在这个维度上的表现越不好,在这几个维度中,被试的自信水平最低。

2. 小学流动人口心理状况在人口统计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上述分析只能了解小学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没有更具体的比较,还不足以了解详细情况,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在上述结果的基础上从学校类型、地域、年级、生源地、是否农民工、性别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在性别、年级上有显著差异,具体如下。

(1)性别差异比较

可以看出,不同性别的学生在整个量表上的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t=5.30,p

(2)年级差异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整个量表上的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F=6.31,p

3. 小学流动儿童和非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比较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可以看出,在情感状态维度,流动儿童小学生和非流动儿童小学生有显著差异,从均值和标准差比较看,在情感状态维度流动儿童小学生的均值高于非流动儿童小学生,说明流动儿童小学生的情感状态问题比非流动儿童较为严重。

从流动儿童小学生在情感状态维度中的10个题项的百分比可以看出,他们最突出的心理问题是“一人独处时恐慌害怕”,占47.0%;其次是“不敢独自出家门 ”,占27.4%;第三是“遇到一点小事也担忧”,占24.1%;第四是“受到重大刺激不激动、不流泪”,占22.03%。而“害怕上学,多方逃避”的流动儿童小学生只占非常小的比例,从这点看,流动儿童小学生从其内心讲还是想上学的并非从小就厌学。

(二)初中流动儿童调查结果统计

1. 初中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从表4可以看出,被试在10个维度上得分的高低依次为:强迫因子、情绪不稳定因子、学习压力感因子、焦虑因子、人际关系紧张敏感因子、适应不良因子、偏执因子、敌对因子、抑郁因子、心理不平衡因子。从每个因子得分的平均分可以看出,被试的心理比较健康,但存在着一定的强迫倾向和情绪不稳定倾向。

2. 初中流动儿童心理状况在人口统计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同样,上述分析只能了解初中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没有更具体的比较,还不足以了解详细情况,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在上述结果的基础上,从学校类型、地域、年级、生源地、是否农民工、性别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在学校类型、性别以及年级上有显著差异,具体如下。

(1)不同类型学校在整个量表以及每个因子上的差异比较

从表5可以看出,不同类型学校的学生在整个量表上的得分有显著性差异,F=8.12,p

首先,在偏执、敌对、人际关系紧张敏感、学习适应不良、抑郁、焦虑、学习压力等因子上,民办中小学(既有小学部分又有中学部分)的初中流动儿童有更高的得分,且有显著差异(p

其次,从强迫因子的统计结果来看,不同类型学校学生在强迫因子上的差异显著,F=2.66,p

再次,从情绪不稳定因子的统计结果来看,不同类型学校学生在情绪不稳定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F=5.5,p

最后,不同类型学校学生在适应不良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F=5.52,p

(2)不同年级学生在整个量表得分上的差异比较

可以看出,不同年级的流动儿童在整个量表上的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F=7.46,p

3. 初中流动儿童和非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比较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可以看出,流动儿童初中生和非流动儿童初中生在心理健康量表的学习压力维度有显著性差异,流动儿童初中生的均值和标准差都低于非流动儿童初中生,说明非流动儿童初中生的学习压力比流动儿童初中生更大。那么,具体是哪几个方面造成了非流动儿童初中生的学习压力变大呢?为了进一步寻找差异,对学习压力维度的各题项再做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非流动儿童在“我讨厌做作业”“我讨厌上学”和“我讨厌考试”三个方面比流动儿童初中生更为突出,流动儿童在学习方面没有非流动儿童压力大。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非流动儿童更加期望在学业成绩上有很大进步,以便将来上好大学,而流动儿童的这种愿望则弱一些,换句话说,“只想学点知识,有一口饭吃”的学生多一些。

四、结论及讨论

(一)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对于小学流动儿童,其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差于非流动儿童,差异主要体现在情感状态维度,同时小学流动儿童的自信水平、情感状态和人格特质这三个维度得分要比其他维度更高。这说明,小学流动儿童表现出自信不足、情绪不稳定等方面的问题较多。进一步来看,表现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好于男生;六年级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其他年级。

对于初中流动儿童,其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同样差于非流动儿童,差异主要体现在强迫因子和情绪不稳定因子。这说明,初中流动儿童有更多的强迫倾向以及情绪不稳定问题。进一步来看,表现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民办学校的初中流动儿童有更多的问题;初中一年级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二、三年级。

(二)分析与讨论

对于上述结果,由于性别和年级间的差异与儿童发展不同时期的身心状况以及学业压力有关,此处不再赘述。笔者主要就流动儿童的自信水平与情绪不稳定、流动儿童和非流动儿童之间的差异、民办学校的问题这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1. 流动儿童自信与情绪不稳定

流动儿童对自己的评价总是消极的,他们常常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自己不如城市的孩子聪明、有钱、好看;也不如城里的孩子学习好;他们低人一等,这些负面评价同时也会引发更多的情绪问题。尽管这一问题也与亲子互动、教养方式等也有很重要的关系[7],但对于流动儿童来讲,其根源更多地要归结为社会不公的影响。流动儿童能够感受得到他们父母在城里所受的不公待遇,能够感受到部分同学、教师对他们的歧视,甚至于同为流动儿童的孩子的歧视[8]。因此,父母的关怀在此不足以改善孩子们的自卑与消极情绪,更需要的是全社会对于流动儿童的关注,尤其是作为直接和孩子们打交道的教师,如何公平对待流动儿童和非流动儿童,如何引导其他儿童平等对待流动儿童,如何针对流动儿童进行引导,都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并付诸行动的问题。

2. 流动儿童和非流动儿童的差异

在此次调查中,很不幸但也可以预料地还是看到了流动儿童和非流动儿童在心理健康水平上的差异。近年来为了促进流动儿童的受教育公平,国家做了很多努力:从户籍制度的改革到入学和升学制度方面各种身份限制[9]以及不合理收费[10]的取消,实现了儿童受教育权的平等;再进一步,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办学机制上,从流动儿童和城市学生的混合编班[11]到打工子弟学校办学标准的制定、从规范打工子弟学校办学标准到各种帮扶救助的开展,增强了流动儿童的教育质量和城市融合[12]。然而,问题依然存在,那就是孩子们身在城市,心却很难融入。“三位一体”[13]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如何操作、城市教师观念如何转变、有针对性的心理援助如何开展[14-15]、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如何改善?这些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3. 民办学校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除了前面提到的两个问题外,还发现了不同类型学校的差异很值得重视,本次调查的学校类型包括城乡结合部学校、农民工子女集中学校、城区学校、民办学校,差异却显示在民办学校上。假如差异显示在城区学校或农民工子女集中学校,我们很容易理解为流动儿童感受到更多或较少的不平等对待,但民办流动儿童有更多的心理问题,一个方面体现出许多民办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薄弱和忽视,没有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来抓,同时多数民办学校也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整体上低于公办学校的问题,特别是对流动儿童的辅导和管理显得不够深入,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民办学校流动儿童心理心理健康整体水平低于公办类型的学校。

(三)对策与建议

1. 加大投入、营造环境,科学建立流动儿童就学和生活的救助机制

根据国家有关流动儿童就学的政策,不再收取借读费,学校的教育成本费用大幅度增加,城区教育部门和学校经费支出压力增大,特别是城市学校外来流动儿童逐年增加,筹措办学经费的困难越来越大、管理难度越来越大。研究人员在走访每所学校时都有似的反映,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国家和省级政府应建立流动儿童教育专项资金,对接受流动儿童就学的学校给予专项补助,其结构应考虑征地费、建设费、教材费、课桌费、电教费、教师人员经费等总和所需;

(2)地(市)级财政年度预算中安排专项经费,用于改善接收流动儿童入学数较多学校的办学条件,以充分调动学校的办学积极性;

(3)在确保办学经费落实的前提下,要加大宣传力度,建立扶持贫困流动儿童就学的“绿色通道”,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良好氛围,从机制保障上切实减轻流动儿童就学负担。

2. 提高认识、加大力度,进一步加强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流动儿童的经济条件、住房条件较差,因此他们的心理更加敏感和脆弱。特别是流动儿童在语言、生活习惯、日常消费、处理问题的方式等方面与城区学生有较大的差别,有的甚至被城里学生讥笑和孤立。为了使流动儿童尽快适应城市的生活和学习,学校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和全体学科教师要更加认真负责地对他们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和辅导活动,帮助流动儿童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并形成良好的情绪状态,帮助流动儿童适应城市新环境,给予流动儿童更多的关爱。

3. 强化培训、整合资源,全面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队伍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中坚力量。目前,在流动儿童集中的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专业化程度比较低,水平参差不齐,学科背景千差万别,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校根本没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此,对这些学校的校长、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学校心理辅导(咨询)人员、班主任(共青团和少先队辅导员)、骨干教师和全体学科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论、方法以及各种心理辅导和咨询技巧的专门培训是解决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当务之急。从长远来说,这些培训必须纳入当地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计划。通过专门化培训,普遍提高他们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水平,并使他们能够自觉地将学到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流动儿童常规管理和教学当中。

4. 积极动员、形成合力,协调统筹家校两大衔接互通资源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美国学者詹母斯・科尔曼研究发现,在流动儿童的教育中,家庭比学校环境更为重要。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加强与流动儿童家长的沟通,各学校应把开办流动儿童家长学校作为一项长远计划,形成制度。通过家长学校和家校联系制度,切实提高流动儿童家长家庭辅导和教育能力,做到家校互通信息、无缝对接,切实为流动儿童健康成长提供不间断的教育和指导,让广大家长和监护人切实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为流动儿童身心发展建立坚实的教育资源保障。

[基金项目]甘肃省2011年度社科规划项目:甘肃省流动儿童城市生活、学习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周皓.流动儿童心理状况及讨论[J].人口与经济,2006(1);48-54.

[2]梁晓燕,章竞思.流动人口子女人格健康发展的影响因素探悉[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0):58-59.

[3]胡进.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干预.教育科学研究,2002,11(5): 52-53.

[4]肖娟.武汉市洪山区民工子女自卑心理调查报告[R].中国乡村研究,2006.

[5]张雅明,王永丽,曾盼盼等.《小学心理健康量表》的验证性因素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4):278-280

[6]王极盛,李焰,赫尔实.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及其标准化[J].社会心理科学,1997(4):15-20.

[7]李晓巍,邹泓,金灿灿,等.流动儿童的问题行为与人格、家庭功能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2:54-59.

[8]周皓.流动儿童的心理状况与发展―基于“流动儿童发展状况跟踪调查”的数据分析[J].人口研究,2010 ,34(2):66-75.

[9]孙红玲.浅论转型时期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J].教育科学,2001 ,17(1):4-6.

[10]继权.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选择与制度保障―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分析及政策建议[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 ,44(3):2-11.

[11]贺慧.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权受损问题探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 (11):1-4.

[12]沈百福.关于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02 (9):14-16.

[13]雷有光.都市“小村民”眼中的大世界―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社会认知的调查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4 ,6:27-31.

儿科健康教育总结例11

健康教育主要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由于医院儿科病房的特殊性:主要是儿科病人年龄小,发育快,健康需求旺盛,但是由于病人缺少卫生知识方面的理念,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再加上现在每个孩子都是家庭中的重要成员,4、5个大人陪同1个患儿来住院是常事,家长对儿科护士的期望与对患儿的疼爱成正比例增长。所以儿科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儿童和家属树立健康意识、促使儿童和家属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通过健康教育,能帮助儿童和家属了解哪些行为是影响健康的,并能自觉地选择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这就要求护士要把将被动式服务转变为主动式服务,积极为患儿和家属提供有效的健康教育策略;加强落实人性化服务观念,将尖端的医疗医护技术与高科技的检测手段相结合,强化人文关怀、康复指导以及心理安慰等。

医院儿科里住院的基本都是儿童,介于这种特殊性,儿科病房里的健康教育要求医护人员在教育过程中必须注意。

第一要加强对健康教育的认识。

护理人员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树立现代护理观,护理人员应认识到自己的职业就是为患者的健康服务,就应该主动地、积极地努力把健康知识传授给病人。明确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长期性,切实把健康教育作为一种自觉行为。同时护理人员要不断地学习,掌握最新,最健康的知识解决患者出现的新问题,满足患者新的需要。

第二要注重选择的健康教育时机

护士不能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或急于求成,而是应该选择最合适的时机对患儿和患儿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护士应该多做观察,选择合适的时机,采取阶段性和随机性相结合的形式,这样才能取得明显有效的教育效果。

第三健康教育的内容要有针对性

健康教育要因人而宜、因病而宜,根据患儿和家属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有效合理的健康教育计划。护士要注意分析患者的健康教育需求,对病人的需求作出突出个性的判断,制定合理的健康教育计划,力求做到因人施教。

第四健康教育的形式应多种多样

针对患儿的特殊性,一个完整的、质效优良的应该是,护士的健康教育不能拘泥于形式,应该坚持双向的健康教育形式,调动患儿和家属的积极性。根据不同的患儿情况和病种采取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

第五加强对家属的健康教育

儿童基本都在家属的监护之下,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活动场所,儿科的健康教育活动必须得有家属的参与,这样才可能让健康教育有效进行,使得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总体来说,儿科病房里的健康教育要以改进和提高患儿和家属健康观念为导向,从而提高患儿和家属的健康知识水平,进而达到预防疾病的效果。

在具体的健康教育实践中,由于在患儿的住院过程中,家长都会全程陪同,在结合儿童身体和心理的特点,所以儿科病房里的健康教育对象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对患儿的教育,二是对患儿家属的教育,在儿科的健康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要热情的迎接入院病人,积极地介绍主治医生、责任护士以及其他医护人员,发放入院须知,同时指导家属配合整理房间,提醒家长要注意卫生,以免疾病的再次传染。另外对于住院的患儿要注意安全健康方面的教育,比如防坠床、防误服药物等。

二.了解患儿的疾病检查情况,有针对性的指导其用药的目的、服药方法和注意事项,同时要告知相关疾病的检查和护理知识,另外还要对家长进行一些必备的儿童护理知识和经验,例如,提醒家长在照顾患儿吃饭前要注意洗手等。

三.了解患儿的心里情况,大多数患儿对医院有恐惧心理,护士要积极观察患儿的外部表现,了解患儿的心理情况,积极安抚患儿的恐惧心理和家属急躁情绪,让他们积极地配合医生的治疗和护士的护理。

四.对患儿在饮食方面的教育。指导母乳喂养的方法和技巧,指导家长为患儿准备合适、合理、营养的食物。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