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新闻摄影课程

新闻摄影课程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2-25 00:09:34

新闻摄影课程

新闻摄影课程例1

中图分类号 G210 文献标识码 A

新闻摄影是一门由摄影技术、画面造型和新闻报道等多科知识交叉而成的课程。在传统的新闻类专业教学中,新闻摄影课程一般强调知识传授,同时结合必要的实践教学,来增进理论知识的消化和理解。期末考试中,一般采用闭卷方式进行笔试考核。2005年以前,笔者所在教研室主要采用这种方式实施教学。

一、课程教学改革思路与内容

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业界人才需求的变化,过去专业基础课广泛采用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已经难以与学校确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业界需求相适应,因此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改革的思路,是以能力素养为导向,具体围绕以下三方面内容进行。

1.明确以本科为基点的教学目标

新闻类应用人才,毕业之后是要到媒体从事新闻业务的。因此,新闻业务能力不仅应成为专业骨干课程教学要着力培养的目标,同时也应成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着力培养的目标。根据这样的思路,同时结合新闻类人才培养方向和课程本身的特点,笔者将教学目标确定为“追求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既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又注重知识创新能力的培养,争取理论与实践知识相互促进、理论与实践能力协调发展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初步具备从事新闻摄影报道的基础能力。”笔者认为,即使在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阶梯课程群”中的新闻摄影课程,也应追求“一星管二”的教学目标,即在发挥课程本身独有的功能过程中,兼顾到为电视新闻摄像课程打基础(形象思维与构图训练等)的职能。确定这样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认识:

(1)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的内涵,不仅包括人文索养,还包括专业素养。

(2)人才培养的需要。应用型人才具有“上手快”的特点,但对于本科人才,课程教学不能单纯强调“上手快”,还必须要做到“厚基础”。即不能仅仅从操作和应用层面进行培养。从新闻业务本身来看,业务能力的发展后劲也主要来自广博的人文素养和扎实的专业理论素养。

(3)就业的需要。世界范围高等教育虽然出现了专业教育上移的迹象,如美国很多专业教育就是放在研究生阶段进行的。但从中国的本科教育看。往往还是与专业和就业紧密联系的。从新闻类专业的培养目标看,其主要就业方向为各级各类媒体和社会文化单位。而新闻摄影课程注重专业技能培养,既与新闻摄影实用人才紧缺这个现实需要相契合,同时也为学生未来就业选择奠定了宽泛的基础。

2.建立以实用为原则的授课体系

根据本科应用人才侧重能力培养这个教学目标,笔者对庞大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删繁就简的梳理,并确定了以实用为原则的授课体系:第一单元围绕摄影器材及其性能、摄影曝光及其原理、摄影技术及其应用进行讲授;第二单元围绕摄影构图对象、摄影构图角度、摄影构图方法进行讲授;第三单元围绕摄影报道的体裁、摄影报道的要求和摄影报道文字写作进行讲授。确定以上授课体系,是因为新闻摄影这门学问在应用方面对学生普遍存在着“三个门槛”。而要跨越这“三个门槛”,客观上需要相应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三个门槛”是:

(1)技术门槛。新闻摄影的基础在于技术。没有娴熟的摄影技术,就谈不到应用的问题。这既依赖于实践教学环节,也依赖于理论教学环节。特别是原理性和应用性知识,对学生仍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造型门槛。摄影报道不是技术展示,而是根据新闻事实的报道要求,并结合画面表达规律和特点所进行的报道活动。从新闻事实的形象化过程来看,不仅需要事实本身的新颖性。还需要画面处理的新颖性和准确性。而这方面的能力,往往来自各种造型手段和技巧的学习。

(3)应用门槛。对于绝大多数新闻类学生来说,非语言图像符号及表达方式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领域。如何使他们尽快根据摄影技术和造型手段的表达特点,结合摄影报道体裁和质量要求,了解并掌握摄影报道应用的一般规律从而学以致用,也是需要跨越的一个门槛。

从“三个门槛”的关系看,改革后的授课内容环环相扣,具有渐进性特点。而“三步走”的课程体系,总体上满足了应用性学习和能力培养对知识结构的需求。

3.明确以能力为目标的具体要求

考虑到新闻类、本科规格、应用人才这些培养基点,笔者对课程教学提出了培养“三个能力”的具体要求。笔者认为。确定以具体能力为目标的教学要求,不仅会影响并决定教师如何教,也会影响并决定学生如何学,从而最终影响并决定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培养“三个能力”的具体内涵是:

(1)培养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应用型人才需要较强的动手能力,否则很难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足。提出动手能力目标的另一目的,是避免教学中的一般性知识传授。虽然教师不能将能力直接传授给学生,但教师可以通过具体教学方法与手段,来建造通向能力彼岸的“渡轮”或“桥梁”,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创造接近能力目标的条件。

(2)培养学生相应的研究能力。本科应用型人才专业教学侧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固然重要,但大学的本质是培养人才而不是培养工匠。因此,研究能力的培养也是专业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能力的培养对于增强学生的发展后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培养学生一定的创造能力。新闻摄影不仅需要新闻敏感和形象敏感,更需要基于新闻事实的创造能力。如何在具体教学中启发、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也是课程教学中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

笔者认为,明确上述课程的具体能力培养要求,有助于教师通过教学设计,有针对性地去解决不同能力培养问题。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配套改革

在明确教学目标和具体要求之后,接下来是围绕教学闷标和教学要求,进行具体的教学改革,以保证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得以顺利实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1.实行以启发示范为主的课堂教学

因为将授课内容进行了有目的的精简和集中,教师课堂授课时数大为减少,不到总课时的1/2。课堂教学以精讲为主。教学方法主要是启发式和示范式。示范式教学主要是结合知识点选择具体事例,采取图示方式,建立起比较和参照系。让学生通过直观对比掌握相关知识、启发式教学是借助典型案例,通过问题启发、直观启发和示范启发(先由教师解决某个问题,再设置同类问题由学生破解),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举一反兰、触类旁通的应用能力。

2.加强以点评分析为主的实践教学

加强实践教学主要围绕两个方面进行:

(1)根据教学目标科学地设置实践作业。作业设置是否科学是教学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保证。设置作业既要考虑跨越“三个门槛”的知识需要,又要考虑“三个能力”的培养需要,还要考虑作业次数比较适宜。太少难以达到教学

要求,太多则容易过犹不及。根据以上考虑并结合新闻摄影课程的实践特点。笔者将实践作业确定为“一小”和“一大”两个部分。“一小”以技术为核心,“一大”以应用为核心,包括消息、特写和专题三项内容。从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看,作业量比较适当。

(2)加强对实践的点评与指导。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实践教学环节,通过示范的方式,让学生直接感受不同技术导致的不同效果。一种是在讲评环节,通过作业点评,指出其成功或缺陷之处,并对成功或缺陷做出理论讲解与分析。从教学过程来看,学生最初的实践往往比较盲目,抓不住要点。而经过点评和分析之后,积累了经验,提高了实践和应用意识,其学习效果普遍得到增强,并且点评次数越多,学生们的收获越大。所以后来适当增加了点评课时。

3.开展以小组协作为主的课外自学

开展小组协作课外自学,出发点是为了弥补课堂授课内容过于单一和集中的缺陷而设计的。通过搭建小组协作课外自学平台,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课程知识与营养。更为重要的是,小组协作学习作为一种集体与个体有机结合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对于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做法是:将没有讲授的课程内容分成若干课题,由同学组成对应小组,再由小组将课题分解到每个成员。每个小组通过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协作方式来完成自己的课题。其中小组成员的具体分工、查找资料以及分析研究等工作均由学生独立完成。而教师的任务是事先指导、事中辅导和进度检查,并在课程结束前两周,安排时间让各小组进行结题交流报告。

4.实施以能力素养为主的教学考核

实施以能力素养为导向的课程教学,客观上需要一个与之配套的考核体系。否则课程教学改革难以落到实处。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将考核内容、考核方式和课程目标、教学要求紧密结合起来。避免单纯的知识性考核,让考核对学生的学习和培养起到检验和促进的作用。

(1)确定了以实践作品和课程论文(一般结合小组学习分解课题,也可自定选题)为主的考核方式。作品考核既可以有效地检验学生是否拥有扎实的知识,又可以检验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论文考核可以较好地检验并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将平时作业成绩核定由一次改为两次。过去平时作业成绩是一次核定,现改为两次。每次作业事先公布评分标准。学生对作业所获成绩不满意,可以通过重做来提高。将成绩与作业质量挂钩,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从教学考核角度,分数只是手段,而素养能力培养才是真正目的。

(3)建立以教师为主导的评分小组。由学生选出若干学习好、有原则的同学组成评分小组。在教师的主导下参与作业评分。让同学代表参与评分过程,有三个好处:一是有利于作业评分的公平和公正;二是有利于学生了解作业好与不好的原因;三是作业中的问题可以迅速反馈,有利于其他同学在实践中借鉴和避免。单纯的教师评分,学生很难了解到分数背后的原因,自然对于学习中的问题也就难以察觉。

三、需注意的问题

当然,教学实践中,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问题。

1、点评分析的分寸把握。分析和点评中难免会涉及具体学生的问题和缺陷。特别是首次点评,问题和缺陷比较普遍。在公开分析点评的情况下,如何既不伤及学生的自尊心,又使问题和缺陷得到充分揭示,从而起到促进学习、提高能力的作用,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新闻摄影课程例2

目前,新闻摄影普遍作为新闻学本科专业必修课程,广播电视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传播学、广告学、摄影、影像工程等传媒相关本科专业也普遍开设了本课程。要在限定的学时内,让学生掌握与新闻摄影相关的理论和技术,并具备相当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在传媒单位的摄影相关岗位胜任工作,实际上非常困难。大部分院校很难做到理论和实践课程按照1∶1的比例进行学时分配,不同程度上还是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现有的新闻摄影实践课程,教学手段相对单一,普遍采取演示教学和模拟训练的方式。课堂演示教学基本只能在教室或者实验室进行,而模拟训练由于受学时和课堂时间限制,基本上也只能在实验室或者学校以及学校附近进行。就笔者了解,如果是2学时的新闻摄影实践课,以110分钟计算,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发放相机需要10分钟,讲解、演示10分钟,学生上传作业20分钟,拍摄实践的时间(包括来回路上的时间)也就70分钟左右,非常紧张,很难达到训练的预期效果。但是新闻摄影的特性之一就是它的现场开放性和题材的丰富性,新闻摄影“追求影像的开放性和视觉意义的延伸”[2]。新闻现场往往情况复杂,拍摄工作需要足够的能力储备和应变能力。而新闻摄影题材丰富多样,包括社会的各个层面。实验室内的场景设计,很难模拟现实环境的复杂性,而学校以及学校附近的狭小范围也很难让学生在摄影主题、摄影题材、摄影拍摄角度等方面获得足够的训练。因此,对于新闻摄影实践课程来说,课外实践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课内训练。另外,课外实践没有配套的相关制度和条件。大多数院校除了课内实践以外,也鼓励课外实践和学生摄影创作,但是提供课外实践设备相当困难。一方面是设备满足实验教学就比较紧张,很难满足大多数学生的课外实践需求,另一方面是有设备管理上的制度和人员安排上的难处。这些是很细节但又迫切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授课教师一般会鼓励学生自购相关摄影设备,但是从实际情况看不具有普遍的可操作性,购买相机和其他摄影设备的学生毕竟只占少数。

(二)实践教学未能很好做到校地结合、产学研相结合

新闻摄影实践教学往往存在闭门造车、脱离地方实际的现象。只布置简单的任务或者简单地模拟新闻现场,而忽略了学校、学院所在地广阔的社会空间和丰富的新闻资源。学生在训练中很难接触到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新闻摄影场景,只会简单的摄影技术操作,简单按下快门,机械式的重复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新闻摄影是新闻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一门技能,要想获得更多的艺术性,接触更多的社会层面,接触现实进而引发思考非常重要。产学研结合是新时期高等教育转型发展所提倡的措施之一,产业行业、教学科研相结合,突出教学科研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根本目的。而在此过程中,让学生的能力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平台得到锻炼,进而实现学习和就业的无缝对接,成为新时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新闻摄影因为大多数属于传媒专业开设的课程,而传媒专业隶属于文科这一大方向。产学研结合从文科角度来说处于弱势。但是从文化产业发展的角度,从各地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的角度,从文化传播、文化宣传的角度,新闻摄影也大有可为。现有的新闻摄影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多集中在采风、创作、展览以及教师的科研项目上,缺乏深层次的合作和结合。采风、创作、展览往往一晃而过,缺少持续的跟踪和深入的挖掘,尤其缺少常态的合作机制。例如,常态的学生专业技能实训基地、常态的产业、科研相互结合并且转化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台等,往往只重视大的专业实习、实习基地建设,“大而全”盖过了“专而精”,也成为高等教育从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发展中的一大障碍。

(三)实践教学落后于行业职业技能要求

从行业动态看,新闻摄影实践教学普遍落后于行业职业技能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实践教学设备先进程度落后于新闻摄影一线配备。以笔者本人挂职锻炼的单位映象网为例,两名一线新闻摄影记者配备的是佳能1DX套机,另有镜头若干。一套设备总体造价近10万元。高质量的设备装备让记者能在光线条件很恶劣的情况下仍然可以获取高质量的新闻摄影照片。而大多数本科院校的实验设备较为陈旧或者低级,能配备足够数量单反相机用于实践教学需求已属不易。这就导致学生甚至教师还未走出校门,就已经落后。没有接触过较为高端的单反及其他摄影设备,为以后实习、就业能迅速上手,拍出高质量新闻摄影照片留下了障碍。二是教学理念落后于新闻摄影职业观念的进步。新闻摄影教学还停留在较为传统的阶段,理论教学在课堂进行,实践教学室外进行,虽然有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但是教与学的相对性,传统课堂的规范和秩序没有改变。而新闻摄影职业观念发生了较大改变,全媒体的报道方式,让时间变得宝贵。摄影记者现场拍图、现场编辑和传送成为现实需要,激烈的媒体竞争环境让抢新闻甚至抢占最佳摄影角度成为常态。新闻摄影记者更加职业化、全媒体化。视觉要素观念、抢新闻观念、及时性观念是现有新闻摄影记者立足的法宝。而视觉化表达方式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不断推陈出新。“亿像素”新闻图片在南方都市报首先进行尝试,360度全景式照片开始用于新闻照片拍摄等,而且新闻摄影后期编辑、编排、处理同样重要。但是我们的新闻摄影课堂教学理念还集中在新闻性、艺术性相结合,挖掘新闻价值,提炼新闻敏感等传统领域。三是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钩较为严重。新闻摄影实践教学一般采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但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张皮的现象较为普遍。课堂理论教学讲授新闻摄影理论知识,实践教学进行新闻摄影实践。由于学生进行摄影实践操作时间较短,对相机等设备较为陌生,虽然有学习兴趣但是很难在实践中联系理论知识,脱节现象严重。而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践提高有限,进一步降低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学生很难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更不用说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反思和提高,由此陷入恶性循环。笔者认为,现今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厌学、忽视理论课学习的倾向,其背后恰恰是实践教学环节出了问题。实践教学环节中,学生仅仅处于实践的初级阶段,当然联系不了理论,更体会不到理论对实际操作的重要指导意义,理论课的学习动力自然丧失。

二、地方文化资源融入新闻摄影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专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如何做到校地结合,发挥地方资源优势,成为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一环。新闻摄影实践教学中,融入地方文化资源,不失为校地结合、产学研结合的一条新思路。当地文化资源包括物质文化资源,例如历史文化古迹、文化体育设施、地方特色建筑等,也包括非物质文化资源,例如民间传统艺术、民间传统活动、节日庆典、地方特色戏曲等。

(一)丰富实践教学手段,扩大实践对象及范围

地方文化资源的融入,能丰富实践教学手段。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能“采取现场仿真、情景教学、任务教学、项目教学、体验式等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3],避免传统的演示教学、模拟训练教学的单一性。而走出课堂,走出校门,把我们新闻摄影实践的对象扩大化,面向广阔的地区空间,深入新闻摄影现场,寻找更多的新闻摄影题材,寻找最佳新闻摄影角度,遵循新闻摄影的基本规律和特性,进行新闻摄影实践教学。以河南淮阳为例,一年一度的庙会,就为新闻摄影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二)数字化利用和开发文化资源互惠互利

文化产业大发展成为国家十二五规划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利用新闻摄影实践教学平台,充分挖掘和开发本地文化资源,尤其是在数字化保护和利用方面展开工作,一方面可以为新闻摄影实践教学提供内容、题材和实践场所,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地方文化资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利用。同时,结合展览以及网络数字化平台,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起到传播和推广作用,促进地方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促进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浙江工商大学公开课《专题摄影的文化呈现》,“通过摄影语言与人文阐述分别介绍杭州西溪、浙江钱塘江、四川丹巴文化、中国廊桥这几个专题的文化意蕴”①,同时也很好地揭示了摄影这一文化传播手段对于地方文化资源保护、宣传和推广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三)模拟新闻摄影实践战场,训练职业技能

融入地方文化资源,新闻摄影实践充分介入当地文化体育活动、民间民俗传统活动等,能最大限度地接近新闻摄影实战,能短时间内让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拍摄环境中完成新闻摄影实践训练。现场的可操作性和复杂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和迅速反应能力,持续的现场实战和锻炼,让其充分体会新闻摄影的现场开放性,稍纵即逝的新闻摄影瞬间、摄影角度带来的视觉效果差异、摄影语言和技巧的利用等问题能在实践中充分体现,并促进学生新闻摄影职业技能的提高。(四)引入问题、项目意识,有利于拓展摄影理论深度贴地引领,重视民生题材的新闻报道是现今媒体新闻报道的发展方向。在新闻摄影实践教学过程中,引入当地实际问题,结合当地文化资源进行项目挖掘,利用问题和项目展开新闻摄影实践教学,并适当引入理论教学课堂,有利于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增强对新闻摄影理论的学习积极性,并延伸至其他专业理论课程甚至通识教育课程,能让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形成良性循环。学生在亲身实践中结合所学理论知识,体会理论知识所带来的反思的力量,并进而指导和改善实践。

三、地方文化资源融入新闻摄影实践教学的可行性方案

新闻摄影实践教学融入地方文化资源,可以从实践教学过程、实践教学考核等方面切入,探索合适路径,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点。

(一)建立实践基地和长期合作机制,定期多次采风

应该建立专门的新闻摄影课程实践训练基地,这种类型的实践基地应与专业实习、实训场所有所区分,体现专业能力建设的专业性,增强课程实践训练的针对性。合作机制应该长期化、常态化,至少针对课程实践训练应该是开放式的,对某一个文化项目的长期跟踪,能发挥新闻摄影视觉传播的最大影响力。应该为定期、多次采风创造条件,定期重在时间节点的选择,尤其是在节日庆典、活动日、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节点,定期参与,及时介入。另外特别强调多次,不能停留在表面文章的合作,而要深入多次的实践和拍摄,挖掘新闻摄影专题和项目的价值,也能最大限度地创造传播价值,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授课案例结合地方文化资源

在新闻摄影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搜集和利用现有当地文化资源相关的新闻图片素材,也可以尝试让学生成为主体,参与新闻图片素材的搜集和选取,并在课堂上予以讲解评价。可以通过专题和项目任务,不断的采风实践积累新闻摄影素材,引入课堂,结合学生的拍摄情况进行课堂互动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值得一提的是,应该充分利用和参与地方媒体机构平台、地方文化资源宣传平台,引入教学素材,输出实践教学成果,进行产学研结合的尝试。

(三)充分利用互联网,建立网络文化资源平台

互联网时代,新闻摄影实践教学应该充分利用各种互联网平台和资源。可以借用以图片为主的自媒体、地方城市客户端、学校或者院系自有网站、专门的地方文化资源网站或者平台,进行教学、创作和传播活动。以图片为主的自媒体,可以通过开通官方微博、微信,社交自媒体如时光流影官方账号等方式,搭建新闻摄影作品传播平台,进行视觉图片传播和交流;尝试与当地城市客户端的合作,推出文化传播新闻摄影专题项目,例如当地美食文化专题等;利用学校或者院系自有网站,尝试建立图片资源数据库;与当地文化资源网站合作,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项目等,互联网手段的充分利用,可以节省传播成本,获取快速而便捷的传播渠道,建立实践成果输出平台。

新闻摄影课程例3

新闻教育是国家新闻事业发展的基础工作,但在人才的培养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瓶颈,其中尤以新闻摄影师资问题最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新闻摄影教育教师数量偏少。近十年来高校持续扩招,师生比例失调在很多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在以实践性特别强的新闻专业中的摄影课程,师生比的不合理现象就更为突出。以西部省市高校的新闻专业摄影课程的师生比来说,各校每年需学习新闻摄影课程的学生与摄影教师之比为85~120∶1,摄影教师既要从事理论教学又要开展实践教学,特别是1个教师指导80多个学生的实践教学,经常会感到力不从心,往往只能蜻蜓点水。

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点:一是在我国很多高校新闻专业是新办专业,摄影师资没有储备;二是新闻专业发展的观念严重滞后,认为新闻专业就是培养一些文字记者,不重视摄影课程、不重视摄影教师的观念依然存在;三是整个社会的新闻摄影师资稀缺。摄影是一门艺术,学习艺术需要天赋,但更需要时间的磨炼和多年的积累,相当多的艺术摄影者对新闻摄影了解不多,领悟不深;四是有能力培养新闻摄影专业师资的高校或培训机构也不多,开设高层次的新闻摄影专业培养专门人才依然存在着困难;五是扩招后的高校新闻专业发展快速,新闻摄影师资满足不了需求;六是在“读图时代”的今天,媒体的视觉传播更受读者青睐,致使各高校对新闻专业的课程进行了重新设置,增加了摄影课程的学时和比重。

新闻摄影教师自身素质不高。“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对教师最起码的要求。一些高校新闻摄影教师很难说是学高(当然,这里的“学”不是指文凭、学历,而是指真才实学)和身正了。笔者曾对西部某省的12所本科院校的14名新闻摄影教师作了调查,结果见表1:

从专业上看,学摄影专业的教师1人,非摄影专业的教师13人。他们很多都是中途转型而来,开始是爱好摄影,把摄影当成一种乐趣,但并没有打算深入钻研摄影,多半是因为新闻专业开设了摄影课程而又没有专业的摄影教师,才转为从事摄影教学的。他们理论知识欠丰富,缺乏新闻摄影实践的阅历,所以无法对新闻摄影进行理论总结和提炼。转型的新闻摄影教师大多爱好艺术摄影,他们在给学生传授新闻摄影知识时,始终无法从艺术摄影的樊篱中跳出来,没有把艺术摄影的优势巧妙地转化到摄影教学当中。

从学历来看,在14名摄影教师中,有硕士学历的5人(非摄影专业),本科学历7人,专科学历2人。可见专职新闻摄影教师的学历普遍偏低,大多为本科学历,还有专科学历,且只有1名教师是摄影专业本科。这是因为摄影的发展过程非常漫长,它是几何、光学、物理、化学、感光材料、机械加工、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及文学、艺术等多种学科综合发展的产物。从1839年银版摄影术的发明应用至今,摄影术在初、中期的发展一直较为缓慢,直到近年的电子、通信、网络技术的应用,摄影术才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从行业经历和职称看,新闻摄影教师普遍缺乏行业经历和经验,从表中可以看出,只有3人从事过新闻摄影,都是中级职称,其中有2人是专科,均来自媒体。而有硕士学历或副教授职称的新闻摄影教师均非摄影专业和非摄影专业职称。

另外,高校选拔教师的学历门槛较高,把对新闻摄影教师的选拔等同其他学科要求,而有丰富新闻摄影经历和经验的摄影记者学历和职称往往偏低,无法达到高校的人事要求。因此,很难选到摄影专业高学历教师。同时,高校的招聘对象往往面向传播学、影视等专业的研究生,不是说他们的水平不高,而是他们毕竟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更没有新闻摄影工作的经验。再加上很多高校的新闻摄影教师过去是从事艺术摄影的,艺术摄影对他们多年的“熏陶”已经根深蒂固,而平常又很少有机会参加新闻摄影活动,难免在教学中纸上谈兵。

这里的“身正”,主要指新闻摄影教师要有为新闻事业发展做贡献的正气。既然是新闻摄影,就不能像艺术摄影那样可以靠自己的想象加工。它应当是准确应用摄影技巧表现典型的新闻事件,达到生动的情感传递和独特的视觉效果,通过画面中的构成元素传递信息,让照片代替人的语言传播信息。可见,新闻摄影非同艺术、商业、广告类摄影,它必须遵循新闻摄影的内在规律。

由此可见,缺乏行业经验和非新闻摄影专业的新闻摄影教师在教学中难以将新闻摄影从摄影艺术中分离出来,难免会犯加工新闻图片、现场摆拍等错误,这就是“身不正”的体现,对学生造成了负面影响。

新闻摄影教师观念不够创新。同志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是无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那么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一个缺乏观念创新的教师也就无法培养和塑造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新闻摄影教师培养的人才应该是以摄影为手段,服务于我国的大众传播事业。因此,新闻摄影教师首要的前提是要有创新观念,才能拍摄出新颖的新闻摄影作品,才能在遵循新闻摄影规律的前提下大胆地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才华,让新闻图片满足媒体发展的需求、满足读者的需求。

可是,很多高校的新闻摄影教师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导致大多数学生创新能力不强。学生拍摄的新闻图片,要么只追求画面形式而忽视了内容,要么有了画面内容而形式又呆板、单调,难以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和谐统一。当然,这一方面与新闻摄影教师本身有关,另一方面还与高校没有给新闻摄影教师创造更多的条件,使其能够及时“充电”有关。

解决高校新闻摄影师资问题的几点建议

随着新闻传播事业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院系尤其是高校新闻摄影教师必须为其培养高素质、更符合社会需要的新闻摄影人才,才不辜负时代赋予的重任,才能完成社会赋予的重托。因此,解决新闻摄影师资问题,特别是提高新闻摄影教师的素质问题,就成为有关高校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改变落后的人才培养模式。传统思维认为,搞新闻工作只需要“笔杆子”好就可以了。诚然,媒体需要好“笔杆子”。但在生活进入快节奏的今天,媒体发展迅猛,视觉传播加速提升,人们追求的是快速、准确、高效,追求的是“三步五秒”的阅读方式。各大纸质媒体竞争的焦点和阵地之一就是图片新闻。所以,各新闻人才培养单位要积极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应让文字新闻人才和图片新闻人才两翼齐飞。

为了培养的新闻摄影人才能够适应未来媒体发展的需求,相关院系在培养过程中应有一些特别举措。如在新闻摄影课程时间的安排上,首先要有倾斜。我们知道,摄影是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学生必须经常去拍摄实践,否则,摄影理论知识即使再丰富也是枉然。所以,在课时安排上要考虑足够的实践练习时间。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了,自然就会提高新闻摄影教师的积极性,他们就有时间带学生走出校园,走入社会,用手中的相机关注社会、记录社会、展示社会。从某种意义来说,唯有如此,摄影教师才会真正领会摄影的价值真谛,领会新闻摄影的社会意义和丰富内涵。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与社会的互动,就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多渠道引进新闻摄影教师。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之一,离开了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是不可能的。高校新闻摄影教师资源匮乏是不争的事实,想方设法引进教师应是学校的本职工作。要引进新闻摄影教师,单靠高校毕业的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满足不了需要,再说这种引进也不一定适合教学的需要。因此,可以考虑从其他渠道引进。首先,可以从媒体聘请摄影记者当专兼职教师。摄影记者当教师,因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肯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在美国,新闻传播学教授,只有17%的人没有当过记者。大部分教授认为,新闻从业经验才是聘任一位新闻教育工作者的先决条件,而不是博士学位。新闻教育尚且如此,那么对于实践性特别强的新闻摄影教育就更应如此了。摄影记者当教师,也有不足,就是教育教学法有待学习和提高。所以,高校要对引进的这类教师进行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等相关课程的培训。其次,从摄影协会引进新闻摄影教师。摄影协会是摄影人才的聚集地,有艺术摄影人才,也有新闻摄影人才。即使是新闻摄影人才较少,但这些摄影爱好者的摄影悟性较高,经过一定的培训会很快达到教学要求,并且这些人有一个相互学习讨论的平台,提高起来较快。

提高现有新闻摄影师资的素质。目前,新闻摄影教师确实算稀缺资源。所以,高校要想办法留住已有的新闻摄影教师,具体举措要因校和因人而异。有的高校新闻摄影教师可能职称偏低,那么就尽量创造条件让他们提高职称;有的可能学历偏低,就给机会让他们提高学历,多参加相关培训;有的可能实践经费少和实验设备差,就从经费增加、设备完善上着手,增加投入,同时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让他们到媒体锻炼,到重点大学进行短期培训;多鼓励教师参加相关的学术会议和重大的新闻实践活动;高校与媒体联姻,让媒体的资源与学校的资源互补,特别是摄影教师要有与媒体紧密合作,抓住媒体这个学习的平台。必要时可以请媒体摄影编辑、资深摄影记者培训高校的新闻摄影教师。若有条件的话,高校可以定期安排摄影教师到媒体锻炼,努力使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相长。此外,院系的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也要重视,这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政治觉悟和业务素质,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会融入积极健康的教育思想,以培养合格的新闻摄影人才。

有条件的高校应大力培训新闻摄影师资。高校新闻摄影教师要使整体水平得到提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像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电影学院、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北京大学等有条件的高校应把培养新闻摄影教师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当然,在培养的过程中,为了早见成效,可以用较好的条件吸引有新闻实践经验的从业者来学习新闻摄影,同时与媒体合作,达到高校与媒体双赢的局面。用这种方式培养的新闻摄影师资才能较快地成为新闻摄影教育的主力军。

新闻摄影课程例4

这里,我选取了曾经在早报摄影部实习的和两个正在实习的大学生作为样本,来听取他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江锦:武汉某重点高校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新闻学系学生。现实习于《东方早报》。

江锦认为虽然其所在的专业开设了新闻摄影课程,而且有专职老师教授相关新闻摄影理论和拍摄技术,但是课程设置过于简单,课程项目以介绍普及为主,具体技巧知识讲得很少,实践拍摄要求不高,在摄影技巧技术和理念上非常薄弱。实习后,在日常新闻摄影采访拍摄中,感觉“学校新闻摄影课上的内容在摄影技巧上没有太大帮助”。不过她也认为,学校在采访和新闻价值这方面的教学与训练对自己的采访还是有所帮助。她认为,目前高校的新闻专业教育还是把学生当做文字记者在培训,摄影似被放在从属地位。

由于在党报、网站和都市报都实习过,她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工作特点都有自己的见解。她认为党报氛围严肃,实习生众多,采访写稿机会少,得到锻炼少,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党报的路数比较接近。而网站,由于没有自采权,拍摄内容没有时效性,接触新闻现场机会也少,但是实习生有高度自主性,工作氛围轻松和谐,收获较大。都市报是她实习过的最累的一类媒体,采访竞争激烈,作为一名摄影实习生,有时反应慢,就抓不到新闻现场。但是在都市报实习,能接触新闻一线,各种应对新闻现场的能力得到锻炼,带教老师的指导很有作用,实习生也能参与到部门例会和一些专题策划中,锻炼机会很多。她说,毕业后,可能不会选择摄影记者的职业,但是打算从事视觉媒体相关的工作。

温沁:安徽某高校新闻学专业。9级学生,2012年8月到9月在《东方早报》摄影部实习。

由于不是专业学习新闻摄影,她主要还是依靠自己学习和勤奋学拍摄。所在学校开设了新闻摄影课程,有专职老师教授摄影基础知识、新闻摄影作品赏析等,并有实践操作。她认为在学校所学的新闻理论知识在日常实习中能帮助她完成采访,但是这些在学校学的理论基础知识只提供新闻采访拍摄的大方向,具体的采访拍摄过程祀对新闻的把握还在于实践的锻炼和个人的能力。她认为,实际拍摄更重要的是选题角度以及如何与采访对象打交道,这些是学校课本和老师昕没有教的,还是要通过—次次实践来积累。

王珞:南京某重点高校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摄影专业,目前已在《东方早报》摄影部实习了3个月。

王珞所在的高校是江苏省乃至全国高校中有影响的新闻摄影人才培养基地。但课程设置也是以摄影基础、新闻采访与写作、广告人像摄影以及文学修养等为主。关于新闻摄影的教学课程只有10周左右的时间,而且,没有专业的新闻摄影专职教师,而是由当地媒体的一位老摄影记者兼职。教学内容以学生自由拍摄和课堂老师点评相结合,而且,对于学生所拍照片,老师的点评主要还是以艺术性、色彩和构图为主,很少会注意照片的新闻性。新闻拍摄的实践很少。王珞还很遗憾地表示,他们班级大部分同学毕业后,不打算从事新闻摄影工作,因为不少同学只是要一个文凭,对新闻摄影没有真正的热爱和领悟。在早报实习期间,她感觉比较被动,摄影记者对图片的使用没有发言权,在日常采访拍摄中,感觉学校教的理论知识对采访帮助有限,主要还是耍靠带教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领悟,因为很多事情是学校课本和老师都没有教过的。例如:每天如何去收集采访线索,在突发事件的拍摄现场,如何突破重围,拍摄事件的核心等,这些都是要靠实际采访一点一滴去积累的,而课本上不会有详细文字教材。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虽然中国高校新闻摄影教育事业走向迅速发展的新阶段,然而,它与新闻传播学教育、新闻摄影事业的迅速发展相比,明显滞后。

新闻摄影课程例5

【关键词】 陕西;民办高校;新闻摄影教学;存在问题

新闻摄影是新闻专业学生必备的专业技能,提高新闻摄影课程的教学质量是促进学生掌握新闻摄影技能的最有效途径。民办高校的新闻摄影教学有其特殊性,在生源、教学设备投入、师资队伍、教学管理等方面有着极其鲜明的特点。通过对开设有新闻摄影课程的6所陕西民办高校的教学情况、教学设备投入情况以及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和统计分析,发现陕西民办高校的新闻摄影教学质量不高,存在一定的问题,造成此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表现如下:

一、师资力量薄弱,教师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1、新闻摄影教师缺乏系统化的专业训练

影响新闻摄影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新闻摄影教师是对教学质量的影响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也是最积极、最活跃、能影响其它因素的因素。目前,全国只有人民大学有新闻摄影专业,科班出身的新闻摄影专业人才很少,因而目前从事新闻摄影教学的老师大多数都是从邻近专业如摄影专业、新闻专业、美术专业毕业,甚至有些直接从媒体工作岗位转入教学,没有系统地接受过新闻摄影专业的学习。

陕西民办高校学生数量多,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大。据调查,有46.16%的教师周课时工作量在16节以上,教师成了教书的机器,没有时间和精力搞科研。教师多开展科学研究,有助于拓展认识,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相信这是一种共识。但现实的情况是教师无暇顾及科研,对于教学改革的思考研究、自我知识的更新,学习被迫退居到了次要地位。

民办高校经费紧张,缺少对教师培训进修的保障及激励机制,新闻摄影教师几乎没有进修培训的机会,只有个别教师在职攻读临近专业的硕士学位,对新闻摄影教学的影响力不大。缺少新闻摄影的专项培训和进修,无法打开新闻摄影教师的眼界和视域,不了解新闻摄影媒体技术的前沿,缺少与业界同行的沟通交流,严重影响到教师专业素养及教学能力的提高。

2、新闻摄影教师的教学理念陈旧,教法单一

现在的数字相机智能化程度非常高,对于传统摄影中的曝光、对焦技术而言都不是摄影学习的障碍,相机本身就可以解决这些技术难题。而多数新闻摄影教师在实践训练过程中仍旧沿袭传统摄影的一贯作风,把新闻摄影课上成了基础摄影和艺术摄影,强调摄影技术给画面带来的形式美感,学生一般拍摄的都是人像、花草、校园风景等。作品缺乏内涵,更谈不上新闻性和新闻价值。对于单纯的摄影技术技法的训练给予了过多的课时分配,几乎占到了课程总学时的一半以上。而在新闻摄影的采访、写作、编辑方面的训练很少,学生难以系统地完成新闻摄影工作任务。

3、教师对新闻摄影实践活动组织、监控不力

据调查统计,学习新闻摄影却从未参与过新闻摄影实践活动的学生占到了33.77%,43.51%的学生认为缺少新闻实践的机会,这种状况显然是令人担忧的。一方面说明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差,意识不到实战训练对于技能课学习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说明教师的学情分析不够,任务驱动力不足或者在实践环节对学生的监控不够,仅仅是把拍摄的内容布置后,让学生分小组自主练习,而对练习的过程缺乏组织和监管。

教师一定要在新闻摄影的实践环节给学生提出硬性要求,从选题开始到采访拍摄,在过程中指导,并认真评价他们的实践成果,给出修改意见,直到该新闻摄影报道满意为止。学生新闻摄影的技能练就,必须在实践摸索中才能长进。摄影的技术门槛越来越低,新闻摄影拼的是内容。新闻摄影选题、典型性瞬间的抓取、文字写作以及专题新闻摄影报道的策划、拍摄与编辑等等,不亲自去做,就不知道自己学习中的难点和盲点在哪里。

二、教学设备投入不足

1、教学设施不全,多媒体教学开展困难

民办高校办学经费紧张,对教学基础设施的投入有限,大部分教室无法开展多媒体教学,很多有必要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内容,苦于多媒体教室数量有限,只能用粉笔加黑板的形式在传统课堂里进行。调查显示,15.38%的教师不采用多媒体教学就是因为学校尚无条件开展。新闻摄影课程里,诸如摄影案例的展示、新闻照片的存储、传输、编辑都离不开电脑,摄影案例凭借着教师的语言描述和学生的心理想象,差距之大,难以实现视觉语言达到的境地,有些老师甚至迫不得已搬上笔记本电脑放在讲桌上供学生围观。多媒体网络教室的缺少直接会影响到正常的教学秩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摄影器材陈旧、不足,更新缓慢

令所有身处民办高校的新闻摄影教师颇为尴尬的是摄影器材的质量和数量不尽如人意,学生多,而摄影器材数量有限。有的民办高校甚至还没有专门配置供学生上课使用的数码单反相机,难以想象其新闻摄影的实践课程是如何开展的。有的民办高校实验室里的摄影器材总数确实不少,能有效利用的却为数不多,闲置的大多数是传统的机械相机,毕竟用的次数有限,大部分的实践训练靠的是数码单反相机,这对于从事新闻摄影来说是必需的。

数码单反相机价格相对较贵,学校一次购买的数量较少,而学生数量多,班级多,平均6―7人共用一部,几乎天天连轴转,使用率极高,因而机器的寿命比正常家用的要短。加上学校对于器材的更新速度缓慢,有时连正常的教学都难以保证。

三、学生的文化基础差,独立的新闻摄影实践活动开展困难

1、学生文化基础差,学习能力不强

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家长或考生或多或少对民办高校还存在歧视态度,成绩好的学生都奔向国家名校,即使成绩中等的学生也会将个人选择锁定在公办大学。民办高校录取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三本及高职的档次。总体上来说,与公办高校学生相比,生源的素质不高,文化基础普遍薄弱,学习能力不强,尤其是自学能力差。大部分学生还沿袭着高中的学习方式,但少了高考压力下的学习劲头。课内老师讲多少听多少,课后不会看书、看相关的学习资料,几乎不会主动学习。文化功底差,接受知识的能力不强,学习起来较为吃力。遇上自身解决不了的学习问题,总会找客观原因,推诿懈怠,自暴自弃,旷课、迟到、早退现象频频发生。

2、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较差,独立的新闻摄影实践活动开展困难

新闻摄影的实践活动是个系统工程,固步自封地靠课堂练习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凭借浓厚的兴趣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背着相机走街串巷地发掘新闻。对于专题新闻摄影的拍摄,还要细细地研究资料,做采访拍摄计划,确定报道角度,完成照片的现场拍摄,挑选照片,撰写文字说明等。这个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精力。民办高校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较差,往往是推一步走一步,步履维艰。调查统计,85.07%的学生课后都不会主动看书学习,能主动进行新闻摄影实践练习的学生只占到了27.92%。大部分学生不愿意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敢与拍摄对象交流,没有独立完成新闻摄影报道的能力。还有一部分同学做了、拍了,但是作品缺乏内涵,流于形式记录,文字说明写作功底太差,需要教师积极鼓励,激励其投身到新闻摄影实践活动中去,在做中练。

【参考文献】

[1] 盛希贵.新闻摄影教程(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62.

新闻摄影课程例6

1 新闻专业摄影课的培养目标

1.1 提高鉴赏能力,为做编辑、记者打下基本功

对于新闻专业学生的摄影教学,鉴赏能力的培养是第一位的。因为学会如何去“看”一张照片,是所有后续工作的基础。不管是图片编辑选图,排版,还是文字记者撰稿,都建立在对一张图片的阅读和理解上,所以“读图”能力是我们首要培养的目标。这里讲的“读图”不仅仅指能看懂一张图片,还应该是“看好”一张图片。新闻工作者应该能对图片本身所使用的摄影技术手段有个初步了解。比如使用了大光圈还是小光圈,长焦镜头还是广角镜头,快门还是慢门等等,这有掌握了这些拍摄技术,才能对一张照片有了全面的了解,才能跟这张图片的摄影师“感同身受”,不管是编辑图片,还是结合图片撰稿,都将做到得心应手。新闻工作者还应该能估计到图片将在读者心中产生的反应,即读者看到图片后的心理变化。做新闻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引起读者或观众的注意,对于一张图片来说,引起注意的方法千变万化,那么在报纸、网站有限的版面上,或者是电视新闻中有限的时长中,如何引起观众的注意,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就是编辑和记者要面临的头等问题。

1.2 有基本的后期编辑能力,会排版和简单地处理图片

作为一个编辑,图片是工作中要面临的一块重要部分。随着网络带宽的提高,浏览图片占据了上网过程中越来越多比重,与此同时,翻开报纸,杂志,图书,越来越多的图片占据了重要的版面,精美的全彩色印刷出版媒介更是给图片创造了自由驰骋的绿色草原。所以对一个编辑处理图片的能力自然水涨船高,而这一点也伴随着图片的完全数码化越来越明显。一个编辑对图片的处理不仅仅停留在排版上,可以是画幅的裁切,甚至是基本的后期处理。所以我们的培养目标的第二步,就是使新闻专业学生学习基本的后期处理技术,能对图片进行裁切,压缩,曝光调整,以及针对印刷的相应色彩管理,而这些知识,正是建立在第一步对一张好照片的理解和认识上。

1.3 能简单地拍出合格的照片,应对突况,提高就业机会

培养新闻专业学生摄影能力的第三步,就是要求他们具有拍摄照片的能力。即使新闻专业学生日后并不直接从事图片拍摄的报道工作,具有拍摄图片的能力还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摄影是一门实践的艺术,想要全面深入地了解摄影,没有什么比自己动手去拍学的更快更好的方法了。所以在学生学习摄影的过程中,动手拍摄显得特别重要。动手拍摄的直接目的不仅仅是希望学生能创作出优秀的图片作品,而是让他们在拍摄过程中学习,让他们对摄影知识的理解不止停留在课本的概念上,这样在后期选择和编辑一张照片时,就不仅仅是停留在照片本身,而是更能还原现场的真相,这样做出来的新闻更加有血有肉,更能直达观众的内心。新鲜一手的图片报道实在是再宝贵不过,毕竟新闻实时发生,谁也没有准备,很难保证现场一定有专业的摄影师在,同时还能准确无误地报道,所以如果在场的新闻记者具有一定的摄影拍摄能力,无疑是最佳的图片拍摄者。学习一些单反相机的使用方法和拍摄技巧,就变得尤为重要,例如基本的光圈快门组合,镜头焦距的使用。

2 新闻专业摄影课的培养方法

2.1 多看好照片,兼顾鉴赏课

首先,第一步需要培养的就是鉴赏能力,只有知道了什么是一张好照片,才能选出一张好照片。从以上培养目标的第二第三步我们不难看出,后两步的培养都跟第一步鉴赏能力的提高密不可分,所以将提高鉴赏能力放在培养的第一步,也是很有必要的。那么,如何提高鉴赏能力呢?多看好照片无疑是便捷快速的方法。如今网络时代如此发达,海量的摄影图片我们都可以快速搜索到,老师应该结合摄影发展史的角度,选取摄影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和流派,使学生脑海中形成清晰的摄影发展的脉络,同时对各种风格的作品了如指掌,这样一来,才能站在历史的高度上鉴赏每一张照片,也就应了那句“站得高,看得远”的古训。其次,老师应该选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详细的分析,从摄影作品本身的形式,所使用的技巧等等,结合照片背后的创作故事,详细而全面地讲解一张照片,使学生不仅停留在浏览经典摄影作品的广度上,还要探寻鉴赏摄影作品深度。老师培养学生另一个能力,即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鉴赏能力。所以要求学生对摄影基本功的掌握毫不松懈,这也正是下面我们要讲的第二步培养方法的原因。

2.2 基本功必不可少,时间是最大的挑战

正如以上第一步培养方法所言,摄影的基础知识在摄影教学中必不可少,而在摄影基础知识的教学中,有两个问题是需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是新闻专业同学并不是摄影专业,虽然偶尔也需要拍摄一些照片,但是大部分时候新闻专业的同学跟摄影的关系还不需要以拍摄照片为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全面而基本地讲解摄影基础知识为主。第二个问题是时间问题,因为摄影课作为新闻专业同学的必修课,最长的时间也就是一个学期,一个学期16周,每周四课时,加在一起也不过4课时,而根据上文提到的培养目标,实在是捉襟见肘,所以保证知识的全面性还是比较重要的,所以要求教师在培养过程中要做到以点带面才能按时按量完成培养工作。

新闻摄影课程例7

课时偏少。《新闻摄影》与《摄影技术基础》这类课程不同,除了讲解摄影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各种技术外,还要与新闻紧密结合,讲解不同新闻体裁的拍摄、文字说明的写作、新闻摄影的伦理道德与法律问题等。实验学时有限,学生没有足够的机会练习摄影的各种技术。考核方式较单一。作为必修课,一般是理论考试70%+实验20%+考勤10%。对于大多数理论类的课程,这种考核方式设置较合理,但是对于摄影这种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笔试只能反映出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期末成绩并不一定能真实地体现学生的拍摄技术。课程设置的学期不合理。每个学校该课程设置的学期不一样。我们当前版本的教学大纲将这门课程设置在大四上学期,因为大四学生都比较忙,相对来说没有太多的时间在课下拍照片,提高摄影技巧。

2.教学资源较匮乏

照相机数量有限,更新换代慢。一批照相机往往经过几届学生使用,有时设备已经陈旧落后,不能成为学生拍照的好帮手。而且做实验时学生分组,不是每个同学都有足够的机会拿着照相机尽情拍照。教师资源有限,不同教师擅长的方面不同。有擅长理论的,有擅长拍摄实务的。教材内容较单一,配套资源不足。一般来说,新闻摄影的理论和实务介绍的比较多的教材,摄影技术方面介绍的不够详细,缺少一些照片作为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而且有些案例比较陈旧。有些教材摄影技术方面介绍的比较全面细致,但又缺少新闻摄影理论和实践操作的介绍。而且多数教材一般都没有相应的配套资源,比如多媒体课件,网站。

3.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传递-接受”的教学方式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各方面的知识,学生接受知识,做好笔记。这种方式可以高效率地传递知识,但是容易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学习动机的激发。缺少对学生作品的反馈。学生拍完照片作为作业交上来算实验成绩,教师打完分数存档。整个过程缺少对学生作品的反馈。没有及时的反馈学生就不知如何改进。新闻意识不够,缺少实践。新闻摄影拍摄的照片主要是为了报道新闻事件,传递新闻信息。但是现在学生只是拍摄完照片,完成技术方面的操作,基本没有用于新闻实践。现有的新闻摄影实践课程,教学手段相对单一,普遍采取演示教学和模拟训练的方式。课堂教学基本只能在教室或者实验室进行,而模拟训练由于受到学时和课堂时间限制,基本上也只能在实验室或者学校以及学校附近进行。

二、对目前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的思考

1.合理设置课程

适当增加学时,满足教学需求。教师可以全方位地介绍新闻摄影基本理论、拍摄实务以及摄影技术等知识。此外,实验学时的比重也需要增加,因为最终摄影知识掌握的怎么样,还得看实践的情况。运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期末笔试成绩占一定比例,通过答题从一定程度上反应出学生对摄影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平时成绩比重大一些,侧重于对摄影实践能力的考察。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比如可以让学生在课上展示并讲解自己的作品,然后通过自评、教师点评和同学互评的方式客观地给出分数。可以让学生撰写小论文,就他所拍摄的作品谈一谈摄影方面的心得或者对摄影某方面知识的理解。也可以每节课给学生10分钟时间,让他们自己结合拍摄的作品讲解一个小知识点,根据表现给出分数。学期设置靠前一些。摄影学习,基本不可以零基础开始学习。所以,可以在大一、大二设置《新闻摄影》课程。因为摄影操作性比较强,需要学生在课下花费大量的时间去不断实践,才能熟练掌握技术。相对来说,大一大二时学生的时间较为充裕,而且热衷于学校和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有大量的时间和机会实践学到的摄影知识,对拍摄照片有很高的热情,乐于参与到各种实践当中。

2.提供多种学习资源

增加照相机的数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拍照。购买设备时,尽量购买当前比较流行的、经典的、耐用的设备,好用的器材能够让学生得心应手地发挥。同时也要不断完善其他的辅助设备,比如用来冲洗胶片的暗房、用于室内摄影的影棚、用于影片的后期处理加工的计算机机房等。配备教学梯队,并为教师提供培训进修机会。每名教师都有自身的特点,有擅长的方面,有薄弱的方面,如果能配备一个合理的教学梯队,教师之间能够取长补短,完善自己薄弱的方面,在一个学习共同体中提高自身能力。在假期时,可以给教师提供培训进修的机会,短时间内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完善教材,提供配套资源。更新教材实例。对于技术部分,建议多增加些图片、照片,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某一知识点。提供相关配套资源。比如提供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教师可以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网站资源,不仅帮助学生扩充知识面,还能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3.使用灵活的教学方式

使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讲完某个知识点,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课下完成,课上交流。比如,讲完“景深”,可以让学生课下每人拍摄一组不同景深效果的照片,课上进行展示,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能力,还能开拓视野,了解身边的同学是怎样拍摄照片的。每次任务之后,可以让同学们评选出最佳作品,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及时对学生作品给予反馈。反馈在教学中非常重要,及时的反馈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效果,对学习的不足及时补救。对于实验课,学生交完实验报告和作品后,教师及时批改,之后可以把成绩和评语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认识到哪里需要改进。平时在课上也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及时作出点评,同学们也可以讨论。通过MOOC、视频公开课的形式学习。现在MOOC非常流行,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能够充分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通过在线观看视频的方式,既能够看到老师的影像,屏幕上也会打出老师说话的文字,帮助学生记笔记。而且还可以和老师进行互动答疑。关键是在宿舍中就可以听知名大学教师的讲课,享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而且学习完毕之后,提交作业通过考核之后,能够获得证书,证明你学习过这门课程并顺利通过。网络上也有许多视频公开课资源。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是一种手段,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个性化的接触时间。这样的方式,知识的讲解在课下完成,课上时间可以充分进行讨论、交流,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非常有帮助。

4.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让他们在实践中巩固运用知识,掌握摄影技能。比如利用传媒学院丰富的资源,学校的新闻制作中心挂靠在传媒学院,可以让同学们参与到新闻制作中心的日常工作中,从事新闻报道,拍摄新闻照片。可以与地区的媒体合作,让学生们去实习。深入实际去了解新闻是如何采访、如何拍摄的。以学科专业竞赛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实践。积极参与各类专业性的相关比赛也不失为另一种有效手段。人文知识竞赛、“最美校园”摄影大赛、微电影艺术节、DV短片比赛、“小小记者”大赛、学术科技展,等等,都可以让学生甚至相关指导老师在与他人的比拼中获得新的灵感和对专业知识及人文感悟的新的认识。

新闻摄影课程例8

摄影记者的内在素质始终体现在新闻摄影创作的立意、构思、画面构图和内容主题的提炼及表现形式等各方面。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思想和视野自然会开阔,报道手段自然会增多。进入新世纪新闻摄影面临着众多机遇和挑战,只会拍照的照相师、摄影匠成不了真正的摄影记者。

二、业务素质和作风素质。业务素质和作风素质是辨证统一的,作风促进业务,业务改进作风,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制约而又互相促进发展。

摄影记者的业务素质主要表现在具有广泛的社会活动能力、敏锐的事物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纯熟的文字表达能力。这就要求摄影记者能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建立普遍的社会联系,准确及时地抓住领导和群众都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也可以说摄影记者应做到“三勤”,即“脑勤、腿勤、耳勤。

脑勤,即:勤学习、善思考。勤学习善思考是认识掌握事物发展规律的重要途径。摄影记者的思维应围绕摄影报道的特征展开,在进行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的同时应注重瞬间思维,要敢于打破常规的思维和视觉方式,追求一切突破常规视觉的可能,培养独有的新闻敏感性和观察力。摄影记者要敢于突破固有的思路和习惯,善于抓形象的关键所在,把抽象的主题通过形象表现出来。

腿勤,即:“勤跑善抢”,摄影记者只有主动深入基层走到百姓身边,体察百姓疾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经常使自己处于捕捉新闻信息的良好状态,在跑动中发现新闻。哪里有新闻,只有以最快的速度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才能把鲜活、视觉独特、动感强烈、新闻点突出的新闻摄影作品奉献给读者。如果说新闻照片拍得不够好,苦恼于没有好新闻,那是因为你的腿不够勤,生活贴的不够近。

耳勤,即:多听多看,不耻下问。充分利用现代通信等信息网获取新闻信息,建立自己的信息网络,但不能道听途说偏听偏信,对听道看到的事情能够具体分析,能透过事物表象看到本质,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握影响客观事物的主要因素,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从平常的一些闲谈中能分析捕捉到有新闻价值的内容。没有快捷、灵通的信息网络,不具备较强的新闻敏感性,即便是新闻发生在眼前也有可能和新闻失之交臂。

三、熟练掌握现代数字网络技术。二十世纪末,数码相机、电脑网络的诞生与广泛应用给新闻摄影带来一场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摄影记者的思维理念、业务知识、工作方法等都要深刻变革。数码照相机和传统照相机相比,其方便快捷的优点已是不争的事实。“快”是新闻的生命,增强新闻的时效性,数字化新闻摄影明显优于传统新闻摄影。数字网络摄影记者如虎添翼,但也给摄影记者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作为摄影记者要不断进取,努力学习现代科技知识,熟练掌握和运用网络数字技术,能够随时随地能通过网络向编辑部传输图文。今天跟不上数字网络发展的步伐,那么明天就会在新闻摄影领域落后于他人。

因此,笔者认为,加强素质教育仍然是从根本上解决交流、传播问题的关键。除了德智体美劳等素质外,素质教育还应包括文化知识、外语能力、思维能力、写作水平、创新能力、计算机运用水平等内容。如果说高等摄影教育的目标应是培养一代综合素质好、专业水准高、全面发展、能走向世界的复合型人才,他们中的一部分优秀者应当成为具有国际水平的摄影大师。毫无疑问,对于当今的摄影记者而言,语言、文字水平是和摄影图片质量同样重要的两个翅膀之一。拥有强硬的两翼,才能飞得高、飞得远,飞得优美、飞得潇洒!那么,高等摄影教育人才的选拔应当更加看重综合素质,尤其是文化水平、外语水平。在特殊素质方面,应当注重视觉判断能力、理解能力、摄影语言的把握能力、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的考核。选拔符合上述条件的优秀人才,加以全面培养,素质与能力并重,动手能力与理论素养并重,创新能力与表达能力、传播能力并重,才能培养符合传播全球化要求的合格人才。为此应作如下设置:

1.设新闻摄影专业第二学士学位,招一些外语专业本科毕业生来新闻传播院系学习新闻摄影的第二学士学位,使毕业生实现“多专多能”。

新闻摄影课程例9

此次瑞泽先生应邀担任WPP中国新闻摄影讲习班的授课老师,他刚刚从阿富汗战场归来,在来北京的飞机上还在编写图片说明,这也是他迟到的原因。瑞泽先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老师,他注重摄影题材的选取、摄影造型的把握以及技术纯熟的控制三方面的结合。整个课程期间瑞泽先生放映了将近300张图片,囊括了他二十年来重要的摄影作品,从伊朗到贝鲁特,从阿富汗到南非,从中国新疆到黑龙江。瑞泽先生对每一幅图片都做了详细讲解,从大的历史背景、政治事件到具体题材、内容的选择,然后是画面造型手法的运用,最后是技术处理,毫无保留。

瑞泽先生的目光总是关注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命运,除了大量的战争题材照片之外,还有很多反映灾难、困境中普通人的生活状态。瑞泽先生在授课时一直强调不仅要有强有力的内容情节(strong subject),更要有强有力的画面(strong picture),再好的内容如果不能找到适当的形式表现,就不是一张好的新闻摄影照片。在他自己的新闻摄影作品中也始终坚持这个原则。

瑞泽先生1983年首次进入阿富汗,在以后的17年里他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方式,包括步行、骑毛驴、坐汽车、乘飞机不断地来到这块神奇的土地,所有在阿富汗的日子加起来有三年之多。瑞泽与北方联盟的领袖马苏德(MASSOUD)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瑞泽先生用他的相机展现了马苏德出生入死、艰卓顽强的斗争生涯。2000年11月瑞泽先生带领《国家地理》杂志电视频道的摄制组来到阿富汗,拍摄新闻记者在阿富汗战火纷飞的环境中工作的纪录片,我们看到炮弹就在镜头前划过,瑞泽先生为了获得真实有力的画面始终站在战壕外,真是将生死置之度外。当北方联盟首领马苏德被刺杀身亡,瑞泽先生非常震惊,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在不到两周的时间内瑞泽将十几年来拍摄的有关马苏德和他领导的北方联盟的图片收集、编整,在巴黎出版了《MASSOUD》画册。此次瑞泽先生放映了很多阿富汗的照片,关于年仅16岁的士兵被地雷炸烂的肢体,关于2个月的婴儿无声的死亡,关于颠沛流离的难民没有尽头的生活。强烈的影像冲击力,沉重、悲凉的主题,瑞泽先生通过照片向我们控诉着战争的血腥与残酷。关于战争题材的新闻摄影,瑞泽先生相信自己的拍摄是为历史工作,为阻止战争而拍摄,所以他坚持中立的立场,以公平的原则追求自由的精神。他说,作为记者的目的只有一个,追求真理,差一毫米也是错的。真理,真理,还是真理。这也是他从专职的杂志或通讯社记者转为自由摄影师的原因,他不是为某家媒体、某种观点拍摄,而是为保持中立、寻找真理拍摄。

近年瑞泽先生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供稿,拍摄了埃及、利比亚、犹太教、里海、新疆、黑龙江等许多专题。对于这类深入报道,瑞泽先生强调前期调研工作,他说这也是作为一名记者必须要做的。例如为了拍摄新疆这个题材,瑞泽先生收集了6种文字的有关书籍画刊,其数量甚至超过法国国家图书馆关于新疆的藏书。在前往新疆之前,瑞泽先生已经对其历史渊源、现今发展、经济文化状况、民族特点,民俗民风有了充分的认知。在新疆的6个月期间,瑞泽先生拍遍了境内13个民族,挖掘了50个不同方向的题材,特别是关于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公路建设,石油勘探,都是新疆社会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环节。

瑞泽先生在中国讲课一开始就强调了摄影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我们通过他的摄影作品,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个充满了痛苦与悲伤的世界,同时也目睹了人类坚守的美好与欢悦。在这二十年的摄影生涯中,瑞泽先生认为自己通过摄影做到的最好的事情是在非洲,他发起并组织的为难民营儿童拍摄照片,举办展览,帮助失散家庭重新团圆。瑞泽先生首先从难民营中挑选几个年轻的小伙子,给他们提供相机、胶卷,搭设简易的摄影棚,教他们拍摄,拍摄的对象就是与父母失去联系的孩子。然后举办了有一万二千张照片的展览,让那些在逃难过程中失散孩子的父母、长辈通过照片寻找亲人。我们看到瑞泽先生拍摄的亲人团圆的照片,那激动的拥抱瞬间,痛苦和幸福紧紧地缠绕在一起,感人肺腑。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它超越了摄影通常的意义,更直接、更有力地为社会为民众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项工作我们早有所闻,今日见到它的发起人、推动者,不由对瑞泽先生肃然起敬。

这位有着辉煌成就的摄影师,同样也有着十分传奇的经历。他对摄影从业余爱好开始,完全从书本中自学。1979年伊朗爆发革命,在街头巷战的时期,瑞泽先生一边做一些社会性工作,一边拿自己的小相机拍摄。他利用自己语言的优势帮助一些外籍记者工作,引起了那些大媒体的关注。起初那些大牌记者只是想知道这个年轻人整天拿个小相机都拍了些什么,瑞泽先生把他们请到自己的暗房,拿出制作好的照片,那些记者竟然愣了很久没有说话,然后问,这是谁拍的?瑞泽回答是我。没有人相信。瑞泽只好拿出整版的小样,指出选中的照片,才让那些大记者们对他刮目相看。不久以后,瑞泽先生根据约稿仅拍摄了1卷黑白,半卷彩色,将其寄往巴黎,编辑从中选择的图片便先后在德国《明星周刊》杂志刊登6页,法国《巴黎竞赛》杂志刊登3页,美国《新闻周刊》杂志刊登1页。很快他就被《新闻周刊》聘为全职记者,任期三年。从此走向新闻报道摄影的道路,然后就是二十年勇往直前,义无反顾。

这个有着一对可爱儿女的父亲,这个温厚、幽默的长者,这个久经沙场的摄影战士,行色匆匆,短短四天又踏上了远行的征程。我们期待他新的摄影作品再次震动我们的心灵。

库尔德难民 瑞 泽摄

库尔德难民 瑞 泽摄

新闻摄影课程例10

新闻专业是发展很快的专业,特别是在近几年,就像雨后春笋般在各高校开设。据统计,全国现有600多所高校开设了与新闻相关的专业。科技的高速发展使摄像器材更新换代快。各高校使用的摄像设备不尽一样,这样就使这门课程没有标准的配套实验指导书。实验指导书要根据所选用的指导书,学校配置的摄像器材和实验场地编写而成,使学生实习有了依据,方便实习工作的开展。实验指导书内容应包括:摄像机的使用、应做实验、选做实验、综合性实验。首先,对于摄像工作者来说,摄像机就是它的“武器”,意味着首先要会用它,也就是先要解决技术问题。很多教材都没有介绍摄像机的原理、结构、使用这些内容,就是有介绍,也可能与现有的摄像机有差别。其次,读新闻专业的学生基本都是文科出身,所以在实验指导书里应对摄像机的使用进行系统介绍,让学生掌握摄像的技术问题。应做实验是学生学了这门课后一定要做的实验,在这部分应安排:摄像机的使用一、二;固定画面的拍摄;推、拉、摇运动镜头的拍摄;移、跟、升降运动镜头的拍摄;综合运动镜头的拍摄;现场直播摄像演练共七个实验。选做实验:学校榕树广场拍摄;学校纪念塔拍摄共二个。综合实验一个:校园风光拍摄。这些实验项目列出了实验目的、内容、步骤、实验所需的器材等。有了实验指导书后,学生目的明确,可以顺利地进行实验学习。

合理配置相应的摄像实验设备器材

摄像实验器材配置情况如何,是直接影响到实验课能否开的必要条件。要培养出专业的摄像人才,必须有专业的摄像设备相配套,目前市场上用在专业的摄录设备主要有索尼公司和松下生产的两个品牌。为了和大多数的电视台专业设备衔接,以及设备的性价比考虑,湛江师范学院设备配置了日本松下(Panasonic)D410数字专业摄像机4台,以及摄像附件:脚架、外接话筒、磁带、电池、电池适配器、照明灯、反光板等周边设备。每一台摄像机与摄像机周边设备组成一套摄像课程实验设备。设备的套数数量由实验学生人数决定,一般3~4人用一套较为合适,主要考虑到电视摄像课程实验多数是在户外进行,每一套设备都有一定的数量和质量。如设备的套数少了,每组的人数就会多,造成每个人的实验时间就少,严重影响了实验的质量,因为电视摄像这门课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设备的套数多了除了要增加财力的投入、增加学校的负担外,还严重影响实验的顺利进行,因为每套设备都由几个设备组成,而且每个设备都有一定的重量,如摄像机、脚架等,每组人数少了对设备携带不方便。为了保护摄像机的磁头,所以在观看拍摄画面时不用摄像机做放像设备,考虑了兼容性和性价比后,购置了6台松下的D250,以及D440和D450各一台编辑录像机做放像观看画面及组成做线性编辑机用。在摄、录设备的配置上,一定要考虑摄像机与录像机的兼容性,用相同品牌的设备。

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穿行。根据实验大纲和实验指导书在讲完一个有实验内容的理论课后,接着做实验,这样使学生把刚学的知识通过实验来加深论证,使学生把刚学到的知识得到及时深化和接受。如理论课与实验课分开上,先讲完理论再上实验,由于时间的间隔可能会使理论与实验脱节,做实验时学生可能出现回头学,会出现在理论课讲过的内容在实验时又要重复讲,理论指导实践得不到及时的发挥,会影响学生对该门功课的掌握。

“分层、连续、递进”的实验教学方法。在实验项目的安排上由简单到复杂,逐层递增。对于前面实验安排摄像机的使用、固定画面的拍摄、单个运动镜头的拍摄,逐步增加到一些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如:综合运动摄像、给出一个主题而进行拍摄等。对于应做的常规性实验,要求学生在实验之前认真预习,熟悉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上实验课时尽量缩短老师的讲解,从而增加学生的实验时间,加深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对于综合性的实验,要求学生写出整个实验计划、步骤、流程。对于设计性的实验,实验老师提出实验目的、要求,以及有关设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

采用拍摄与观看交替进行。将一个班分两批,一批拍摄实践,另一批观看上次所拍的内容,下一次实验课交替。这样经过多看、多练、多想,优劣对比,找出不足,总结经验。每次学生拍摄的素材都要求其本人认真观看,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老师在学生观看后进行集中点评,利用现有多媒体投影,把学生拍的素材通过投影进行点评,学生一目了然,从中找出原因。

播放一些经典、获奖的影片给学生观摩。这样可以让学生领悟这些影片中的镜头和摄像师的高超拍摄技术,让学生找出差距,积累经验,增强镜头的感觉,触类旁通。经过这样的反复练习,学生的摄像造型水平一定提高得很快。

以上是湛江师范学院开办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以来对电视摄像课程实验教学的实践与体会,在科学技术和新闻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要为社会培养高水平的摄像人才,就必须从实验教学上下工夫。实验教学质量是掌握该门课程的重要保证。当然,除了上述措施外,学生掌握电视摄像课程还与上理论课和实验课的老师水平,学生的基础、爱好有关。

参考文献

1.邓绍金:《基于MATLAB的电信类课程实验教学改革》,长江大学学报,2004(4)。

新闻摄影课程例11

中图分类号:G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10-0133-02

一、引 言

在新闻专业本科课程中,新闻摄影是一门重要专业课,其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新闻摄影的理论、掌握相机的使用技术和新闻图片的拍摄方法,为今后从事新闻报道打下扎实的基础。在读图时代,高校新闻院系都非常重视新闻摄影的课程建设,而教材自然就成为了课程建设的重点。本文主要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新闻摄影教材的内容进行定量分析,以描述和揭示十年来(2002~2011年)我国新闻摄影教材的内容结构及发展趋势。

二、内容分析法概述

内容分析法是诞生于20世纪的一种文献研究方法。拉扎斯菲尔德和贝尔森认为:“内容分析是一种对传播所显示出来的内容进行客观的、系统的、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技术。[1]”其基本特征是将文字的、非定量的内容转换为定量的数据,通过测量和数据运算从而对文献内容进行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这种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已成为传播内容研究的主流方法。内容分析法要求对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的、系统的和定量的描述与分析。研究者必须根据预先设定的计划,采用科学的规则,按规定的步骤进行研究。“定量的”描述说明了内容分析法的研究性质,其基本目标是某项内容的频数或某一类别在整体中的所占的比重等。故此,研究的结果不会受研究者的主观态度影响,不同研究者或者同一研究者在不同时期重复这一研究过程都会得到相同的、客观的结果。

三、新闻摄影教材的内容分析

(一)研究问题与假设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摄影技术和新闻传媒业发生了巨大变化,数字摄影与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网络出版的联系日益紧密。新闻摄影教材应不断修改、完善,及时将新知识、新成果纳入教材。同时,教材还应纳入及时反映教学模式和教学改革的新趋势和新方法。本文目的就是以量化方法考察国内优秀新闻摄影教材内容,看其是否满足上述要求。

对教材内容进行量化分析最难、工作量最大的就是统计不同类别内容的字数。如果教材幅面规格相同,其每页的字数也应大体相同,这就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选择:通过统计幅面规格相同的同一教材及不同教材相关内容的页面数,也能对同一教材的不同部分及不同教材内容进行比较分析。经考察发现,国内新闻摄影教材的幅面规格基本为十六开,这就使本研究顺利实施提供了可能。因此,从众多的教材中抽取适量的样本,进而对其进行分类统计和页数定量分析,以掌握国内新闻摄影教材内容结构、比例和发展趋势是本文的主要研究。

(二)教材样本选择

在对文献进行内容分析时,抽取样本是关键。在本文中,研究的总体是以“新闻摄影”为关键词在“亚马逊中国网站” ()检索到的我国2002~2011年十年期间出版的幅面规格为十六开新闻摄影教材。样本的抽取首先将依据是否属于规划教材,将摄影教材分为新闻摄影国家规划教材和非规划教材两类。然后,根据是否再版,从再版的规划教材中以2006年6月为界各选一个版本。最后从抽取的教材中,随机再抽取一套教材。通过以上方法,最终抽取的样本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盛希贵编著的《新闻摄影教程》第二版(2003年出版)和第三版(2009年出版)。

(三)分类框架的建立与数据分析

以新闻摄影教材的内容作为分析单位,主要分为新闻摄影历史、新闻摄影理论、摄影技术、新闻摄影实务及其他。其中,新闻摄影理论部分又可细分为视觉理论、新闻摄影概述、新闻摄影法律与道德、新闻摄影的功能、特征与题材;新闻摄影实务部分又可细分为新闻摄影记者、新闻摄影采访拍摄与报道、新闻图片表现和图片编辑;摄影技术部分可细分为照相机、曝光与用光、构图与拍摄技巧、感光材料与照片制作、数字摄影系统、其他技术知识。

1.《新闻摄影教程》第二版和第三版内容分类与分析

按照上述方法对《新闻摄影教程》章节内容页码进行分类统计:在《新闻摄影教程》(第二版),页数分量最大的是新闻摄影技术,占到了全书总页数的55%,往后依次是新闻摄影理论(21%)、新闻摄影实务(17%)、新闻摄影历史(6%)及其他(1%)。而在第三版中,新闻摄影技术所占的比重则大幅下降,从55%下降到28%,对应的页码也从240页下降到124页。而新闻摄影实务部分的分量则有较大增加,从17%增加到38%(如图1所示)。

图1 《新闻摄影教程》二、三版内容结构对比

这样的调整有其历史背景:一是随着数码摄影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数码相机已得到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即使没有专门学习摄影技术,也能使用数码相机的。 因此不必在教材中用大量的篇幅去讲授相机的基本操作;二是传统胶片时代摄影师必须掌握的感光材料原理和胶片冲洗等技术目前已很少用到,可以从教材中删减出去。相反,当前媒体对摄影记者的专业素养和业务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故有必要加强新闻摄影实务方面的内容。另外,由于用图像软件虚构及修改图片变得更为简便,因此有必要强调新闻摄影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及相关的法律问题等。

2.两个教材内容的明细比较

通过纵向分析两套教材内容结构,让我们对两套教材各自内容体系的结构、比例、变化有了大体的了解,但从饼状图中我们尚无法看到究竟是哪些内容发生了改变,因此还需要对这两个版本教材进行明细比较,这样才能对该教材的状况有更全面和准确的把握。按照前文的分类方法,对二者进行数据明细分析,结果如图二所示:

从内容变化来看,首先,第三版将第二版中分量最重的“感光材料与胶片冲洗”部分删减掉了,而大幅增加了“摄影采访与拍摄”这部分实务内容。调整后,整体上全书内容更为为全面、均衡,几乎形成了新闻摄影理论、新闻摄影实务与新闻摄影技术三块三足鼎立的格局。其次,在总共16个子类中,有11个子类的页数都有所增加,增加比率接近70%,使得新版本教材的信息量更大,涵盖面更广、更全面。

图2 《新闻摄影教程》二、三版内容明细对比

四、小结与讨论

从以上研究中可以看出以下变化:第一,过去新闻摄影教材比较注重摄影技术的情况已经发生了较大改变。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摄影技术已不再是新闻摄影教材中篇幅最多的部分;第二,新版教材对新闻摄影实务,特别是采访报道、图片编辑越来越重视,这部分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这样的变化符合媒介发展的趋势——传统新闻图片主要面对纸质媒体,而今天的新闻图片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互联网、移动媒体及户外媒体等,按照不同媒体的特性拍摄、修改和制作新闻图片显得越来越重要;第三,在传统新闻摄影教材中比重较大的感光材料原理、相片冲印等内容已经从新版教材彻底中消失,暗房冲洗技术已沦为极少数摄影发烧友的“专利”。

研究还显示,目前新闻摄影教材中还未出现有关数字图像编辑、处理、制作等方面的内容。而现实工作中,新闻媒体对摄影记者,特别是图片编辑运用图形软件对图片进行修改、编辑、以及再创作的技能要求将越来越高。在未来,熟练掌握像Photoshop这样的图像编辑创作软件将成为摄影记者和图像编辑的基本技能之一。可以看到,即使目前最优秀的新闻摄影教材的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还有一定差距,需要在以后的教材中补充相关知识。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研究样本仅限定于《新闻摄影教程》第二版和第三版,故研究结果的代表性和概括性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即便如此,研究结果也有利于我们全面准确地了解新世纪我国新闻摄影教材的内容及变化,对分析和认识我国新闻摄影教育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