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综合实践活动论文

综合实践活动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0-31 15:16:38

综合实践活动论文

综合实践活动论文例1

怎样才能有效地开展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如何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回到儿童实践活动中。如何打破书本与生活的墙垛,软化学科边缘,在开放的、动态的、实践的土壤中,帮助儿童构筑自己感兴趣的并为之全身心投入的思维场、情感场、学习场,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体现语文的学科性

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内容,还要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的影响。

首先,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活动中的“文化蕴育点”,在生活中营造文化气息,通过语言文字向学生传递祖国的、世界的和历史的、现代的多元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其次,语文课程资源非常丰富:教科书、教学挂图、各类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 各种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还有博物馆、纪念馆、报廊等, 教师要具有敏感的课程资源意识,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这一特点,在课堂内外,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

二、立足于综合性

《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积极提倡。”这里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

其基本特征应为:(1)课上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有外在的愉悦表现,而且有内在的成功体验。(2)伴随着思维活动。语文教学不仅担负着培训学生语文素养和良好学习习惯的任务,而且担负着发展学生思维,促进智力发展的重任,必须将感悟语言和发展思维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全面完成教学任务。(3)伴随着肢体活动。特别是对小学低中段的学生,陶行知说:儿童的思维在手上,所以可以让学生多动手。(4)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化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着眼于实践性

《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要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教师善于创设实践活动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深入实践中,自己收集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突出活动性

《标准》指出“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要能达到目的,组织活动可以不拘形式,“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要加强教师在各环节中的指导作用。”

此外,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时,要注意问题设计的开放性。引导学生不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观察;要有自己的感受;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还要有自己的语言。例如:“如何把课本编得更好?”这一问题的设计,自然就会使学生想到如何配上美妙的音乐,得体的动作,使语言更具有魅力,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既有创新意识的激发,又有实 践能力的锻炼。再如:让学生品评广告,“搜集广告,评出优劣,把劣质广告重新设计一下。” 学生搜集广告的途径是多样的,评比的形式是多样的,重新设计的广告更是百花齐放。这样 的设计正体现了在实践中创新, 在创新中实践; 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到实处。

同时,要加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探究精神与合作态度。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五、归结于有效性

1.要有前瞻性,要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终生发展。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要开展,而且要认真开展,也就是要提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性。老师要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一个个活动中受到熏陶,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如针对环保问题日益突出的事实,我们引导学生开展“保护家乡水资源”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仔细观察,用心思考,积累资料,参与讨论,活动的过程是学生了解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是增长知识、深化认识的过程,是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过程。学生要分组,要调查,采访,记录,整理资料,这样的活动,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能力,既有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又有人际交往、探究设计能力的提高,还有团队合作意识的增强。这些良好习惯和优良品质的培养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论文例2

随着新一轮中职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也正在从传统的教学状态中走向更科学更合理更适应中职学生和语文本源的教学模式,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这样背景下的一种教学模式。2009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根据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确定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创设活动情境,通过搜集资料、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总结评价等步骤,围绕活动主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运用有关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培养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由此可见,中职语文实践活动是源自生活,回归生活,将语文知识联系实际、习得语文能力的一种新型课堂。

这样的新型课在中职学校里是怎样展开的,师生又是如何实践的呢?

一、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类型分析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因为它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课堂的样式也是多姿多彩的。在一年多的实践教学中,我归纳了各位同行的课堂模式,基本上有以下四种:

(一)分组讨论式

讨论型是最接近传统语文课堂的一种活动实践模式,围绕课堂知识,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比如,在教《祝福》的时候,引导学生思考谁谋杀了祥林嫂、为什么要谋杀祥林嫂等,让学生从文本入手,探析作品的时代意义。讨论在教师的引导、同龄学生的相互佐证中,学生逐渐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解读。

(二) 两方辩论式

辩论是历史悠久的语文教学。俗话说“辩论出智慧”,在中职的语文实践活动课中,辩论的形式,可以借助学生年少的激情,活跃课堂,增加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修养。例如,在教《情人节的玫瑰绽开在教室里》,课文浅显易懂,所以安排学生围绕情人节的玫瑰该不该出现在课堂上进行辩论,在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深化课文内涵、深刻理解教师的形象意蕴。

(三)小组竞赛式

魏书生说:“即使对毫无直接兴趣的智力活动,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的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所以,在课堂,竞赛运用得比较多,竞争机制的运用,给本来稍显沉闷的语文课堂注入了一股活力。例如,在上《元曲二首》的时候,要求班级同学分成几组,选择其中任意一首,改变成电影,课堂上模仿电影节的方式进行多元竞赛,有最佳导演、最佳演员、最佳编剧等,如此,对枯燥的古诗词教学,因为竞赛的出现,就有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解。

(四)成品展示式

语文是一种相对个性的教学,文本的解读和理解都是一种个性化的思维展示,所以,在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运用过程中,展示类型的课也非常多,而且教材的编排也给这类课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有戏剧单元、诗词朗诵等等。例如,在上《我爱这土地》时,安排学生模仿艾青的诗歌,进行模仿创作,并且配合多媒体背景吟唱出来。通过个性化的展示,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困难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改变了传统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从上面的四种常规教学模式来看,充分实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但是,语文课堂的顺利进行困难也随之而来。

(一)课堂模式下,要求学生主体意识增强

在讨论、辩论、竞赛、展示等四种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形式中,有一条非常的突出,那就是对学生主体意识的要求很高。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要深刻研读课文、深入思考,才会有自己的见解;在竞赛、辩论、展示三种模式的教学中,学生必须在进入课堂之前有足够的准备工作,在课外要花大量的时间去理解、思考、排练等等。如此,语文课堂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四十五分钟,它已经渗透了生活的角角落落,需要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语文。

(二)中职学校里,厌学情绪太普遍

学生厌学的表现形式较多,比如有的学生学习消极应付,不求上进;有的上课不专心,讲话、玩手机;有的作业不认真完成,相互抄袭,或根本不做;有的热衷于上网聊天,打网络游戏,无心读书学习,个别学生甚至晚间通宵上网,白天趴在课桌上睡觉。如此种种表现,不胜枚举。中职学生厌学已成为一种较普遍的现象,对于中职学校的发展、学生素质的提高造成一定的影响。他们对学习的积极不够,严重的威胁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进程。

三、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调控策略的选择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要求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中职学生学习的不积极,导致了实践活动课在开展的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的麻烦,让教师上课的时候,要不就是课堂寂寞无声,要不就是教师自导自演,非常的疲惫,而且要紧的是无法实现课堂教学的预期目标,更不要说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了。

由此看来,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能否真正的达成它的效果目标,主要看活动的调控策略了。然而,区别于传统的讲读,我们的课堂调控够用吗?本人觉得,综合语文实践活动课需要教师借鉴更多的调控策略,来进行自己的课堂设计和课堂调控。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在设计《我爱这土地》这节活动课时,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做了以下步骤:

(一)解读学生

在开始设计活动方案的时候,为了充分调动学生,我必须要了解学生,思考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够的原因。很多资料或者课堂的分析,主要点都集中在了学生长期来没有从学习中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在心理上厌恶学习。而且也有资料说,现在九零后的学生还有一些缺点,比如说因为整个时代的原因,他们相对来说自我意识比较强,情感比较淡漠。此外,他们正处于青春岁月,比较热情活跃。

(二)广泛阅读

时代在进步,当传统的教学策略不足够触动学生学习的时候,我必须大量阅读,而且是跨专业、跨行业阅读。我阅读了其他专业学科的教学课题研究成果,于是我就知道了小步子教学在专业课教学中的运用是非常奏效的;我也阅读了《商业评论》《企业管理》等杂志,在企业商业管理中寻找适合课堂调控的策略。如此阅读,是有针对性的,因为中职的学生必将走向工作岗位,希望企业中的管理策略进入课堂,可以让学生尽早进入工作场景。而我也确实取得了一定效果,比如收集到了“天女散花”“水性管理”等方法。

(三)策略应用

策略在手,就好比是你的一招棋子,看在具体过程中如何应用了。

在《我爱这土地》活动设计的时候,我充分使用了小步子教学方法的原理,让学生一步一步学,一层一层推进,在逐渐完成目标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完成下一步目标,进而实现大的目标。比如,我把活动分解成:鼠标轻点、解读诗意,连接当下、演绎诗情,走访家乡、激发乡情,诗写家乡、情系乡土,歌唱家乡、内化乡情这五个步骤,从课文出发,经过写作、演唱,到乡情的内化,从而有效完成教学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论文例3

基金项目:江西省中等职业学校2012年度省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农村医学专业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之一,编号:JXZJJG-11-096。

新的语文教学大纲强调语文教学的社会性、实践性,力图改变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脱离现实、脱离生活、脱离社会的封闭教学模式,把“语文实践活动”与“课文”并列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必须抛开那些陈旧观念的禁锢,重视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重新构建语文教学的新体系。

“活动”二字是语文活动课的灵魂。语文活动课应该把鲜活的内容和有创意的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并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富有启发性和感召力,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创造的激情。在活动课中,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锻炼,主动参与活动,主体地位也就得到了体现。只有让学生不断享受成功的快乐,才能激发和持续他们的活动兴趣,开阔视野,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

活动课程有漫长的演变过程:从古代的“知行学说”到近代的“课外活动”、“第二课堂”、“活动课”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适应现代教育,开展语文开放式的活动课程,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精神、实现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上好语文活动课,首先要了解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以学生为活动主体,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学习语言知识、形成语言能力为主要内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一门课程。也就是说它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与能力,并从中得到思想的激荡、情感熏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主题

在设计语文实践活动时教师分三各阶段有序展开。第一阶段重在激趣、养习、积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第二阶段重在积累、运用,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第三阶段做到统筹兼顾、系统安排,重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语文综合素质,初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每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都应该有一个集中鲜明的主题。活动中各项内容应该紧扣活动主题,突出重点、不枝不蔓。切忌把综合实践课搞成表面热闹而收效不大的“大杂烩”。

二、充实内容

教科书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但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语文教育资源,如各种课外读物,广播、电视节目,电子音像资料,网络资源,以及学生身边鲜活的现实,经过精心设计都可以演绎出生动有趣、具体实在的语文综合实践课来。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巩固语文知识。如开故事会、办手抄报,表演课本剧、给课文配图画,举办辩论赛、读书知识能力竞赛等。也可以选贴近学生生活与思想,关注学生成长中热门和焦点的话题。如当代流行歌曲欣赏,怎样看待“追星”现象?谈 “早恋”现象, “上网”面面观等。还有结合重大节日、传统节日的来临,开展纪念性语文实践活动。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善于挖掘有利因素,设计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活动,力求让学生密切关注学校生活、社会生活,让学生从生活走入课堂,再从课堂走入生活,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新颖的形式

寓教于乐,启智于趣,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要特征。新颖多样的形式,才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觉投入,从而在活动中主动感受、体会和理解。课外活动、晚上、节假日都可以作为综合实践课的有效活动时间;教室、图书馆、操场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渲染活动的气氛,增强活动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活动形式不拘一格、灵活多样,才能激发学生努力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

四、充分的课前准备。

活动成功的关键主要在于活动前的准备,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以及判断分析、综合整理和独立工作、协调配合等多方面的能力都是在活动的准备阶段逐步得到培养的。教师要注意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让学生独立参与。 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自主能力。实践活动课重在全体学生的参与。学生只要在教师的正确具体地指导下,认真思维,积极动手实践,灵活运用,就是一堂成功的课。如上实践活动课《古诗欣赏》前,学生能够充分地到图书馆和网络上查阅资料,并加以整理。在活动课堂上,学生相互欣赏品味各自的成果展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股自豪感。

但是要避免教师完全放任自流和过分干预两种情况。在整个活动的准备过程中,教师既要与学生平等参与,又要注意激发学生准备活动的积极性,适时地给予学生激励性的评价,进而迸发创新的热情和研究的欲望。

五、合理的结构

一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一个完整的教学流程,须讲究课堂进程的疏密有致、张弛有度。一般来说,开端要激越,以利于调动学生兴趣;中间部分要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起伏穿插、富有波折,以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结尾部分要紧凑有力,使结构完整并突出主题,给学生留下想象和回味的余地。整个活动的各个环节应一线贯通、环环相扣,注重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而又有所侧重。内容充实,节奏适当,有效地实现了通过活动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有所收获的预期目标。

六、平等对话、幽默委婉的评价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一般说来,学生总希望老师在评语中对自己文章的观点内容予以评价,并以此与老师交流。如果教师能采取师生平等对话、幽默委婉的评价方式,能给学生造成一种欢愉的心态,发自内心地接受老师的修正和批评。

其实评价不仅仅是老师的任务,评价方式的多元化,特别是同学之间的评论,往往使学生了解到生活的不同层面,使自己看待生活的角度多元化,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潜能的发挥,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活动”二字是语文活动课的灵魂。鲜活的内容和有创意的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既体现出语文活动课“活”的特点,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学生将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在实践中应用,又在应用中获得新知、提高能力的过程,是将“课内”与“课外”衔接起来的“金纽带”,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主动参与意识也得到了增强,主体地位也就得到了体现。只有让学生不断享受成功的快乐,才能激发和持续他们的活动兴趣,让其视野的开阔,心灵的震撼,遨游在天地之间。

参考文献

综合实践活动论文例4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1什么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对语文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综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它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为核心,以主}的形式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性学习活动。

2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

2.1表现出语文性

中职语文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虽然综合性活动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开放性,是不同内容、不同方法的交叉、渗透,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根植于语文学科,是语文的延伸和拓展,应结合语文课的自身特点,表现出语文性。

2.2体现职教特色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职业学校语文课程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要体现出职教特色,与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保持一致。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目标是巩固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交际能力,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打下基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要与专业相结合,体现出专业特色,形成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2.3强调实践性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开放的、实践的教育活动,要注重职校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从实践中获取知识与技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有社会参与性学习、实际应用性学习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2.4体现趣味性

根据中职生的语文基础较为薄弱,学生兴趣不浓等特点,实践活动要从中职生的学习实际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降低难度要求,形式上力求富有趣味,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如何加强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3.1努力学习,提高认识,迅速转变教学理念

众所周知,作为教师必须终身学习,尤其是在教育教学不断革新的今天。因为一天不学习,就要落后,就不能与时俱进,就不能完成肩负的使命,就可能被淘汰出教师队伍。那么,我们学什么呢?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为了加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首先必须认真学习新《大纲》与《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与指示精神;其次,要认真地学习中职教育、教学、教改等方面的理论或行家手里的一些好的做法;再者,要系统学习新《教材》的课程,而且一定要摆正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位置,处理好实践活动与“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三者并重的关系,摸准吃透教材的重点与难点,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胸有成竹。

3.2深入思考,精心设计活动计划

我们经常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也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先要做计划,因为有了科学可行的计划,才能明确奋斗目标。首先必须以新《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的指示精神为导向,再紧密结合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和学生的职业特点确定活动内容。因为,生活是语文,语文是生活;如果语文离开生活,就如同生命失去了灵魂一样。然后根据“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的具体内容与教学需求,精心设计好活动项目与具体措施。总之,设计计划时,一定要符合新《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一定要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与思维规律,一定要从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与专业特点实际出发,考虑得越周密、越科学、越可行越好。

3.3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创新

众所周知,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老师都是起主导作用的。作为组织指导的老师,首先应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实施计划,而且要狠抓落实;其次,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再次,老师还要善于因势利导,善于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把各个作为个体的学生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团队,然后再采用一些具体措施,鼓励学生发挥团队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这样一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就一定能轰轰烈烈地搞起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目标就可以实现。例如在学过诗歌《静女》《致橡树》和《我愿意是激流》之后,老师带领学生认真实施计划,即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在完成“阅读欣赏”的基础上,再结合中职生的学习生活情况,选择学生最敏感、最感兴趣的话题“中职生是否可以谈恋爱”组织一场辩论会。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在各队队长的带领下,纷纷行动起来。因为人人有任务,人人有事做,所以每个学生都根据自己的角色,运用有关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围绕活动主题,或去图书馆,或去网上搜集资料,或看录像,或看书籍,学习辩论技巧,或列提纲,打草稿,撰写辩论稿。最后再通过小组合作、辩论展示、总结评价等步骤,使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向纵深方向发展,效果很好。通过实践活动,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和主人翁的自豪感,创造未来的信心倍增;与此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进一步体味到语文的魅力,于是更加喜欢语文,学会应用语文,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综合实践活动论文例5

媒介素养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媒介素养为目的的教育。

它旨在培养现代社会的公民具备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建立获得正确媒介信息、信息产生的意义和独立判断信息价值的知识结构。通过这种教育,公民能辨别媒介传播内容,监察和改善传媒,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做个既有责任心又有批判能力的人。作为信息时代的一种教育实践,媒介素养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开展了几十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有着深远的影响。多数国家将媒介素养教育与母语课程整合,既推进了母语课程的改革,也实现了媒介素养教育本身的目标,收到了双赢的效果。但在国内,将语文教学与媒介素养教育整合的做法还不多,语文教学中即使有媒介素养教育的因子,教学重心也主要落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参照西方国家及台湾地区的理论与实践,笔者首先对国内媒介素养教育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必要性进行充分论证,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学阶段国内媒介素养教育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策略。

一、媒介素养教育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必要性分析

(一)语文课程发展的内在要求华东师范大学的郭元祥教授指出:新的课程观应该是生成的、整合的、实践的课程观。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各门学科已不再是完全给定的和制度化的,而是动态的和可再创造的;它也不是单一的、分化的内容体系,而是强调多学科的整合,强调跨文化的交流;它是开放的而非封闭的活动体系,教学活动应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包含:生活环境、生活经历和生活方式等联系起来,和实际的社会联系起来,书本上的知识同实际生活中的感受紧密结合,由生活、社会到书本,再由书本到更加丰富的生活和社会。

事实上,如果要使学生具备在现实生活及将来生活工作中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语文课程就不能回避媒介素养教育。对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思辨性应变能力,以及创造和制作媒介讯息的能力,这些正是现代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语文课程如果故步自封,忽略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就不可能弥补传统语文教育在学生现实语文能力培养方面的缺失。与媒介素养教育的整合能使语文课程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着力于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彰显语文课程的实用性。

(二)媒介素养是信息时代语文素养内涵的应有之义语文课程中的媒介素养概念,可看作是媒介素养这个总体概念在语文课程领域的延伸和拓展。当代西方语文课程中的“读写能力”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会读文识字、口头交流,语文课程中的“文本”也已超越了书面语言范畴,如何解读视像符号,分析、评判媒介文本,如何针对特定受众、通过媒介文本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意图,这也成为语文课程组成部分。

媒介素养表现在语文课程中,是指以积极、批判、创造性的态度进行识读(具体表现为获取、分析以及评价印刷或电子媒体)和交流(具体表现为制作并印刷或电子媒体)的能力。

从课程标准看,目前英、美、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已经倾向于从如下6个维度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言表达形式语文基本能力、口头语言、聆听能力、说话能力、书面语言、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视像语言、媒介识读能力、媒介制作能力、换而言之,一个具有现代语文素养的人,不仅要会听、会说、会读、会写,还要会看,会制作。

二、媒介素养教育与语文课程整合策略

(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媒介素养教育开展的主阵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

在综合性学习中,学生可以自主设计、选择课题、自行组织学习小组开展学习活动。语文综合性学习虽在学科框架内开展,但它常常超越书本知识的局限,要求学生从生活中、从书本中引出问题并生发开去,让学生从知识世界(科学世界)回归生活世界,进而在生活世界与知识世界之间自由徜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主题、探究、表达”为单位组织课程编制模式,媒体素养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某些理念、教学方法不谋而合。媒体素养教育以媒体议题为切入点,教师培养学生对媒体的敏感度,并融入教学的思考策略,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学生主动的省思和认知,尊重学生的个别经验与阐释,在平等的论证过程中,澄清价值。因此,我们完全可以从学科关联的角度设计媒介议题,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开展多个专题的媒介素养教育。

(二)媒介素养教育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基本理念与教学方法国外几十年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已经形成了一些比较成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这些方法可以运用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在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学生媒介素养的同时为语文教学提供借鉴。

1.基本理念:质疑与批判。媒介素养教育强调,要在媒介社会中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必须能够区分各种形式的媒介,并了解如何对其进行最基本的询问。随着电视和网络等媒体同时向公众报道国际事件的趋势日盛,人们需要知道如何查证信息,如何核实信息来源,并比较和对照同一信息的不同版本,从中发现偏见或政治控制的痕迹。对任何媒介信息我们都可以询问以下五个基本问题:

(1)谁制造了这个信息?为什么要制造这个信息?

(2)它用了什么技术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3)它代表了什么生活方式、价值和观点?

(4)别人与我对于这条信息的理解会有多大的不同?

(5)什么样的信息被剔除了?

如果将这一理念置于语文课程中,我们将会重新审视现有的教学内容。比如新闻体裁作品的教学,我们将不再停留在“标题、导语、主体、结语”等知识的灌输上,而是要让学生用批判性的眼光质疑这“构建的真实”。学生用新闻强调“用事实说话”,是否就意味着它是纯客观的?新闻中,事实与作者的观点到底有怎样的关系?不同主题类别的新闻,是否对应着一些特别的“读法”?同一事实,往往有不同的报道,它们之间的差异何在,原因何在?新闻的价值和舆论导向体现在哪些方面,又通过哪些策略实现呢?此外,如何让学生在浩如烟海的报刊中快速、准确地提取与处理有用的信息?如果让学生自己来一则新闻,其目标受众是哪类人,又将提取哪些事实,运用何种结构形态,表达什么观点,达到什么目的?

2.教学方法(1)近距离分析。所谓近距离分析就是组织学生在反复多次阅读一个媒介文本(印刷或视听)的过程中,围绕一个特定主题,通过讨论、提问等方式,深入剖析一种特定类型的媒介文本,师生共享“阅读”过程的公开化。近距离分析能让我们在转瞬即逝的媒介体验面前停下来,看清媒介信息是怎样被建构的。任何媒介信息都可以用来近距离分析,但商业信息如新闻报道、广告、照片、电影镜头等是比较好的选择,因为它们简短,有强有力的语言和图片、音乐和声音进行了合适包装。

比如围绕“广告的意义是如何形成的”这一研究主题,我们可以从“视角”切入,让学生近距离地分析文本。首先在播放这则电视广告,让学生意识到广告图像是通过镜头设置的一个特定的视角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我们在通过“镜头”观看。然后再将画面逐一分割,重新观看这个影像叙事,以试着了解意义是如何形成的。在画面的逐一解构中,让学生明白:在一个图像(或影像)的再现过程中,包括了:角色观看,中介者(摄影机)观看,观众观看。观众的观看是透过中介者进行的。中介者提供观众观看的视点(距离,角度)。视点决定了观看者的权力,欲望,认同。视点影响了我们对意义的想象和建构。

(2)媒介制作。媒介制作是指运用电影、电视、网络等信息技术和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编写报纸杂志、制作影片、电视节目或网页、多媒体课件、录制广播等来叙述、表达、沟通信息、思想和观点。比如让学生尝试影评创作并发送至个人博客;让学生根据时报上的新闻题材创作政治漫画;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受众类型创作广告词。也可以鼓励学生对现有的媒介产品修改、调换或加上讽刺和批判的解说词。这些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综合实践活动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028-01

综合实践活动最主要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实践。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亲身经历,是综合实践活动区别于其它各类课程的特点,没有学生的实践,就等于没有综合实践活动课。当前国内外的发展形势和综合实践活动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在我国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必须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树立更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式,而不能把课改只当做纸上谈兵而已。

说到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很多老师拿着课本一筹莫展,我开始时也是这样不知该从何下手。其实不然,我认为,只要我们像平时教学生写文章那样,处处留心,很多有价值的活动主题就会跃然纸上。只要你善于开发并利用好题材,那么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就变得轻而易举了。下面是我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一、挖掘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

生活的点滴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活水之源,真情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生命所在,对学生而言,只有经过生活的体验,才能有感而发、有为而作。由此,我们要切实关注孩子们的求学轨迹,把学生的精彩生活融入到综合实践活动之中,让学生自由地、自主地,用自己的心灵去探寻综合活动之源,以积极的心态去参与活动,展示他们的生命活动,还学生一个原生态的自我。我利用校内外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先让学生自行找合作的小伙伴,再讲清楚在活动中必须注意的事项和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接下来就带领学生开始寻找问题的答案。有时认真思考、分析判断,有的还认真地做着记录……之后,我再组织大家坐在草地上汇报各小组的观察结果。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学生大胆质疑、各抒己见,个个兴趣盎然,收获丰硕。

二、学生在课余时间体验不同角色

“让抱大的孩子自己走路吧!”这是许多老师的期待。眼看着这00后的儿童,不会自己系鞋带,不会洗袜子,不会整理自己的书桌,这的确是个严峻的问题。时代要求他们要具有独创的本领,生活需要他们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啊!即使前途会有坎坷和困难,我们也要给孩子创设锻炼的机会和条件,因为他们总要在学习中自己长大。与国外的学生相比,中国的学生所缺乏的并不是知识技能,解题技巧,而是良好的心理态度,自信心,自尊心,责任心,自主性,创造性和动手能力。因此,作为教育者,必须引领学生获得轻松参加实践的体验和经验,使他们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教会学生关爱大自然、关心生存环境、发展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完善自,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养成学生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

1.在角色中引领学生体验他人。

人们常说,现在的孩子心理素质太差,经不起挫折和失败。温室里的幼苗注定长不成参天大树。作为教师,我们更是深知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道理?只能让孩子们在生活中一次次去体验成功、体验失败、体验磨练、体验吃苦,才能激发他们奋斗拼搏的精神,锤炼他们的意志。其实相对于校园里单一的学习活动,他们也渴望真正走到社会中去,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份更为真实的感受,面对着孩子的热情,我们怎能不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呢?

2.在角色体验中实现学生知识的运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常言道:学以致用。面对老师的孜孜教导,家长的苦口婆心,很多学生是在被动的接受新知识,显而易见,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的学生对学习的本身已经不感兴趣。要让学生主动的学,首先要让他们的深刻体会知识的重要性。角色体验为学生提供了运用知识,展示才能的机会。

三、走进孩子的心灵从德育入手

学生是活动的主人,是设计者、实践者、体验者和评价者,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自主实践,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我们积极引导学生面向生活,从日常生活中选取要探究的问题或课题,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过程,组织、帮助学生通过游览、考察、访问、探究等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培养学生收集、分析、整理信息,解决问题及欣赏、创造、实践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品质。每个人的习惯来自他学习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所以,教育必须植根于生活,表现并服务于生活,而综合实践活动就是一座能让教育通往学生的生活世界的桥梁。因此,我认为,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走进学生的生活也是一条便捷之路。

比如针对我班学生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不按时值日等不良习惯,我设计了一个“争当文明小天使”的实践活动。首先,我先收集一些相关内容的图片和视频,利用课上时间让大家观看,让他们初步了解到这些不文明行为给别人带来的影响。然后让学生调查自己身边的一些不文明行为,最后让学生交流自己对此的看法。在此活动过程中,学生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意识到自己不文明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影响。目的达到了,我便不失时机地鼓励他们要为争当“文明小天使”,努力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学生们也表现得信心十足。仅仅几天时间,我便发现我们班学生的精神面貌大有改观,其结果来得如此之快,是以往任你怎样苦口婆心的说教都不能比的。可见,让学生亲眼所见,适时地情境教育,真的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在综合实践课上,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是更多地融入学生之中,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领着学生走向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去指导、去帮助、去诱发学生的新的发现和新的开掘。在师与生、生与生的合作互动中交流与沟通,相互影响,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综合实践活动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在语文教学的广阔天地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人文、地理、政治、历史等方方面面的知识,综合性实践活动的课程形式正是有效联系语文学习与这些知识融会贯通的有力纽带。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高效完成综合性实践教学活动,是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所必须面对的课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出如下几点心得体会,与大家共享,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一、注重体会搜集资料过程中“发现”的快乐

众所周知,综合性实践活动给我们所呈现的只是一场活动,或者一节展示课,但这仅仅是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冰山一角,更多、更广阔的快乐在于准备过程中搜集资料的不断“发现”。从中学生体会到的不仅仅是为综合性实践活动本身做好了铺垫,更重要的是他们体会到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体会到了操作、发现的快乐。由此,他们会由衷地爱上语文知识,爱上生活本身,爱上探究活动的逐步深入。

在举行一次以“我爱文学”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们准备阶段从童话、神话、民间故事、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等不同体裁入手开始搜集资料。结果很多学生在后来的课堂陈述中表示,以前像戏剧剧本、诗歌、随笔这些在课堂上较为冷僻的体裁,他们根本不感兴趣,觉得距离我们的生活比较遥远。但这次搜集活动过程中,他们竟然深刻体悟到了这些文学内容的巨大魅力。一名学生在看《三块钱国币》的过程中,为丁西林最后一刻戛然而止,意味深长的艺术性想象写作手法尤为赞赏,当了解到他还是当时著名的物理学家的时候,更是崇拜得五体投地,并坚定了自己全面发展,绝不偏科的学习原则。有名学生在整理徐志摩的诗歌材料过程中,对其回环往复、首尾呼应的写法由衷地钦佩,并不断地模仿,不断地写作,竟然写得有模有样,得到了师生们的一致认可,甚至还有几篇“豆腐块”在相关报刊上发表,极大地激发了其语文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二、全员参与,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观念与集体意识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日益迅猛,国际竞争日趋复杂,对于人才的要求不仅仅在于其自身的强大能力,更在于其能够有效融入到具体的团队活动与集体组织当中。鉴于此,我们语文教学活动就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态度与能力,为将来的社会建设培养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中流砥柱型人才。这方面,综合性实践活动就需要全体学生全员参与,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有效提升学生的团队观念与集体意识。

元旦前夕,结合这一重大节日,笔者将“新年寄语”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搬到具体的课堂活动中来,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爱好与特长,为“新年寄语”活动准备几个节目。不用教师要求,这就需要学生在活动中自觉组成小组,有效合作,排练精彩有趣的节目,为新年的到来献礼。排练过程中,朗诵小组的成员全体上阵,或独口,或齐声,有模有样,煞是好看。甚至有的学生还设置了对白展示,集体发声烘托气氛,运用音乐背景为朗诵增色等活动环节,将学生们的朗诵才华与青春活力展示得淋漓尽致。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谈一下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学生们说得最多的就是,相信团队的力量,众人拾柴火焰高。

三、挖掘条件,倾情投入,为综合性实践活动延展无限时空

综合性实践活动是基于提升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意识而开设的一项学习形式。为了很好地达到这一教学目的,仅仅依靠课堂上有限的几节课来进行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我们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来积极组织,即使是在学校,我们也需要结合学校、年级、班级的一些活动来为综合性实践活动的组织创造条件,延展无限时空。

从地点来说,不仅仅课堂是进行综合性实践活动的阵地,图书馆、阅览室、操场、电教室、广播室、形体室、活动室等都可以成为我们组织活动的有效空间,结合这些场所的具体职能,将综合性实践活动有效融入其中,会一石多鸟,取得事半功倍的活动效果。在时间选择上,每周学校组织的升旗例会、班级班会、植树节的植树活动、团委的入团仪式、德育活动的教育讲座、安全活动的主题会议等,都值得我们语文教师多方联系,与这些活动相整合。这样,既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锤炼了他们的实践能力,还升华了这些专题活动的活动效果。可以说,只要我们教师有心,学校与家庭、社会生活中都存在着无限的综合性实践活动的时间与空间,我们需要积极挖掘,倾情投入,为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不遗余力。

综合实践活动论文例8

前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指通过在语文课堂上开展有趣的实践活动来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从而全面培养中职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一来,能够为我们中职教育带来一种新的局面,全面改善中职教育的教育水平。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使得中职教师无法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有效地融入到语文课堂当中,导致该教学方式无法发挥出其潜在的教育能力。

一、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重要性

伴随着新教改的实施,我国中职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那么有效地提升中职教育的教学质量也逐渐成为了社会所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语文课堂上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正是提升中职教育水平的一大举措。

(一) 提升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在语文课堂上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活动进行语文教学,例如话剧表演、情境设置等方式,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我们的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语文知识的教学上,从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活跃语文课堂的气氛,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二) 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文章表演、外出旅游、诗作比赛等各种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与进行,能够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文能力,包括了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对各篇文章的理解能力,如此一来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通过不同活动的开展,还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

(三) 提高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在语文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中有许多都是以小组的形式来进行的,通过这些小组式的活动能够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增强学生的人际关系。而且,这些活动都是需要小组之间进行竞赛,为了能够让小组得到胜出,学生之间就必须进行有效的合作才能够提高小组的综合实力。所以,通过在语文课堂上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具有一定意义。

(四)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认知

通过在语文课堂上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还能够让我们的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充分的、正确的认识,让学生从活动中了解自己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的潜力,同时,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能够学会反思自己,从而进一步地提升自己,这样才能够全面地促进我们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一) 语文课本的资源开发

中职语文课本是教育部门根据我国中职学生的平均水平而专门制定的语文教学用书,是我国中职语文教学的基本依据。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去充分开发中职语文课本中的教育资源并加以运用,这样才能够为我们学生提供高效的语文教学。

1. 充分开发并运用语文课文资源:语文课文是通过教育专家专门挑选出来的,具有一定教育意义以及思想培养能力的文章,都是一些著名作家的代表作,富有极强的教育意义。那么,我们可以从这些语文课文中挑选出一些极具特色的文章,将其转变为话剧或者是情景剧等形式来进行综合性实践活动,这些特色可以是写作方面的特色、可以是思想上的特色等各个方面,这样一来能够让我们的学生充分地了解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意义,并能够充分地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意义,从而提升了我们的语文教育水平。

2. 充分开发并运用古代诗词资源:古代诗词是我国上下几千年来的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通过古代诗词的学习,能够让我们的学生充分了解到我国古代诗人的思维方式和表达形式,并通过古代诗词的学习可以让我们的学生体会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所以,我们要能够充分地开发语文课文中古代诗词中的资源,培养学生的古文翻译能力,通过翻译比赛、字词理解等方式来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从而有效地培养我们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充分开发并运用语文课本中的口语交际板块:语文课本中经常会有与阶段性的语文教学相适应的口语交际板块,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板块来为我们的学生进行教学,以培养我们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升我们学生的语言能力。对此,我们可以在语文课堂上通过情境模拟等方式为我们的学生布置各种不同的语言情境,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在课堂上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提高自己的说话水平。

(二) 环境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语文,是一个与大自然相结合的课程,在许多文章、诗作中都在表达着对自然的热爱与崇敬。所以,在中职语文的教学中,我们要能够充分地对我们周围的环境进行有效的开发和运用,让我们的学生在自然中进行语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对自己周围环境的感受能力和认知能力,让我们的学生能够从环境中学习到语文,感受到语文。

那么,为了能够有效地运用环境资源来为我们中职学生提供有效的语文教学,我们可以带领我们的学生投身到自然当中,然后让他们以各种语文表达的形式来记下自己的心情,写下自己对自然的感慨,可以是散文,可以是诗歌也可以是普通的记叙文等形式。通过这样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语文的感受能力,同时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写作技巧,这对于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大的作用。

(三) 文化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语文是中华文化的综合积淀,涉及到了各种文化形式,既拥有历史文化的成分,又包含了艺术文化,既涵盖了中国文化,又涉及到了外国文学。那么,我们要能够充分地开发这些文化资源,让我们的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不同文化所带来的语文冲击,从而提升我们学生的语文能力。

那么,为了能够充分运用这些资源,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去不同的历史名迹进行参观,让他们从这些名迹中感受到历史文化的深远。同时,我们还能够带学生去参观一些古文、诗词、字画的博物馆,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人智慧的结晶,让他们能够充分地感受到文化的氛围,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四) 学校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学校,是我们学生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也是学生最熟悉的环境。那么,充分开发这样熟悉的环境中的语文资源,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领悟能力,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为了能够有效地运用学校的语文资源,我们可以在学校里开设与语文课程相呼应的社团,例如“诗社”、“文学社”等,同时,我们还可以在学校里举行一些活动,例如诗歌比赛、作文竞赛等来锻炼我们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推动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的学习中,从而能够全面提升中职语文教学质量。

(五) 专业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中职院校是以培养中等职业技术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机构,那么,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应当注重学生的技术专业资源的开发和运用。那么,在语文教学时,我们要能够将专业与其相互融合起来,开发出不同专业所包含的语文资源并将其应用于语文的教学中,转化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以提升我们中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从而为我们的社会培养出更多高水准的技术性人才。

总结: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为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而开展的,是我国中职教育质量得以提升的重要方法。所以,我们要充分开发和运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为我们的中职学生提供更加高效的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 李瑟南. 浅谈中职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J]. 中国校外教育. 2011(09)

综合实践活动论文例9

承载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新理念,超越了传统学科课程的价值观,综合实践活动以必修课程的角色被纳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结构当中。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规定新课程的结构时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实现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性突破,“在我国课程行政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是课程发展的重要里程碑”。[2]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概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览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3]这种课程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创新能力、探索能力等的新课程理念,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生长点和突破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包括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教育学基础。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基础

1.哲学基础。

从课程的发展历史来看,每一种课程的发展都与哲学紧密联系在一起,都必须有某种哲学思想作为理论支撑和指导,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来审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应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作为一个人应当追求自由自觉的活动。马克思主义实践活动观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2.心理学基础。

促进学生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课程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在设计课程时要考虑学生个体心理发展规律,运用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奥苏伯尔认知同化理论,马斯洛、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来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认知结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给学生创设了发展的空间;人本主义心理学给予人自我实现、发挥潜能的机会。这些理论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和实施奠定了心理学基础。

3.教育学基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是建立在坚实的哲学基础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更需要教育学理论的支撑,主体性教学理论、教育发展理论、现代课程教学教学理论都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形态

作为一种基本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了具有严密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它不是一门学科课程,而是有着不同于学科课程的规定性的课程。

1?郾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经验性课程。

经验课程的出发点是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经验性课程,强调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生活背景,强调学生经验的发展价值。

2?郾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性课程。

实践是活动课程的本质属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体现了实践的课程观,把课程观视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所进行的一种批判性、反思性、建构性的实践活动。

3?郾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综合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空间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社会和生活的联系。

4?郾综合实践活动是三级管理的课程。

作为一种三级管理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国家统一制定指导纲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地方差异加以指导和管理,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以及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现状解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产物,它的开设归结为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时展对学生素质的内在要求;二是针对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中存在的弊端而提出来的。为了在中小学全面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使之能常态化开设,必须厘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出现的时代背景。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出的背景

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经历了从“课外活动”到“活动课程”再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历程。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我国中小学有课外活动,由于它在人们心目中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不受关注。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规定新课程的结构时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2003年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综合实践活动作为高中课程结构领域之一,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三方面内容,共23个必修学分,占最低必修学分的20%,占最低毕业学分的16%。[4]

当现实要求人与其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和谐共生、学科文化向生活世界回归并与大众文化融合、人格整体发展的时候,课程的综合就成为必然选择。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的生长点

几年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表明,综合实践活动的设置,对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广大中小学校积极参与,认真实践和探索,在这方面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一大批教师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新课改的中坚和骨干;不少地方和学校以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为突破口,有效地推进了新课改的全面实施;还有不少地方和学校以综合实践活动为新课改的试验田,将从中掌握的各种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组织策略逐渐迁移到各科教学中,课堂教学的整体面貌为之一新,甚至发生根本改观。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以其独特的课程价值、新颖的课程内容和宽松灵活的实施方式赢得了广大中小学师生的喜爱,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推进过程中显示了独特的价值和顽强的生命力,成为新课改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领域。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存在的的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新设置的一门课程。反思几年的实践也可以看到,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类新型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大多数学校和教师对这门课程的性质和课程定位把握得很到位,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还是有一些教师对这门课程的性质乃至课程定位的把握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尚处于探索和经验积累阶段。从实施情况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阻碍了该课程的正常开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用学科的教学方式实施综合实践活动。

目前,一些学校存在着大量采用教师“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方式来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如,采用“复习铺垫―引入新课题―教师传授―学生讨论―课堂练习”等环节进行。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学科教学在认识上有偏差。

2.注重活动形式,忽视活动实质。

从各种各样的活动展示中可以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很多活动组织得热热闹闹,形式丰富多样,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学校综合实践活动之所以仅停留在活动层面,并未能上升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层面的高度上来。一是理解上有误区,认为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搞出大量的活动就是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二是掩盖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缺陷,仅靠积累的冠名资料,拿来应付上级教育部门的检查。

3.重视活动结果,忽视活动过程。

一些学校、教师将综合实践活动的相当一部分精力用在成果的规划和总结上,甚至有的在活动还未开展时就让学生准备论文集、作品集,开学生的成果展示会,等等,这种过于重视成果、忽视对过程中的丰富教育资源的开发的做法是极不可取的。

三、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突围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改革中一门全新的课程。课程的实施和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鉴于前述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现提出如下建议。

(一)正确把握好学生的自主探究与教师的指导。新课程要把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为学生的活动创造必要的环境和条件,启发、引导学生与周围的环境积极地相互作用,主动地开展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宗旨是确立学生在学习中主体地位。每个主题活动都需要学生在“做中学”,进行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发现型”学习和通过直接经验的“体验式”学习,而不是依赖教师获取知识。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通过间接指导来实现。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研究,每所学校一学期至少上三节观摩课或三节研究课,防止教学活动走过场。中小学按新《课标》开设的年级,每周课表上要排六个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实效性。

(三)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开设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整合多领域为特点,开展课题研究;(2)以重过程体验为核心,强调教育实效性;(3)以专题活动为形式,开展教学研究活动;(4)以劳技(劳动)教育为切入点,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5)以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让学生积累丰富阅历和社会生活,社区文化;(6)以研究性学习为出发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承上所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立足于每一个体的整体人格发展和整体生活而建立的一门超越学科课程的新型课程形态,具有更高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它的课程地位就立足于此。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作为一种新的期待,无论它在理论上建构得如何尽善尽美,还是要在实践中检验生命的潜质。综合实践活动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新的生长点,它的推行与实施必将对学校课程带来新的生机和改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文件,2001,6.

[2]钟启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J].教育发展研究,2007(2).

综合实践活动论文例1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课程观、学生观、知识观、教师观等都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思路,更新教学方法。就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教学来说,大部分学校尚未形成成熟的语文实践教学体系,这不利于语文学科发展和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本文旨在在分析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教学的全新策略。

1.引言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必须以“语文综合”为前提,学习资源立足于语文“维度”进行整合,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选择小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主题,然后选择符合小学生特点的活动方式来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根据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规定,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践教学目的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支撑体系。然而就我国大部分小学的综合实践教学来说,存在放任自流、管理松散、不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等问题。因此,梳理当前小学语文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寻、完善综合实践教学的策略极具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教学的全新策略。

2.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教学的内涵

国家教育部在有关文件中规定:语文要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并使学生的语言文字学习情景化、社会化、生活化。概括来讲,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教学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由学生自主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及实践,并使学生的语文语言文字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得以提高。[1]

3.我国小学语文实践教学现状

3.1实践教学体系不成熟,组织管理不完善。目前我国大部分小学对语文实践教学管理松散,教师自主制定语文实践教学的目标、方式、评价标准,这就导致不同老师带领的班级语文综合实践教学体系混乱、缺乏统一性。加上学校对其采取放任态度,管理松散,极不利于语文综合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3.2综合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不合理。大部分小学对语文综合实践教学重视不足,这就导致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部分活动的主题与方式与社会生活联系不紧密;忽视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锻炼;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缺乏教师对其进行总结、评价、概括。

3.3综合实践教学缺乏必要的软、硬件条件。大部分学校缺乏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教学的场地及设施,且学校安排的实践教学课时较少,缺乏合理性。加之教学对其重要性缺乏统一认识,这就导致实践教学在实施过程中缺乏有序规划和合理掌控。

4.完善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教学的策略

通过上述对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教学的内涵介绍及我国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教学现状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完善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教学的策略具有一定的方向支撑。

4.1建立稳定、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学校要加以重视,整合学校、社会、生活三方面资源,在一定的目标和规范指引下,给予教师教学自,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引导者作用: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精心备课,合理设计教学过程,致力于实现课堂理论教学和综合实践教学的有机配合;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意识,使学生能够主动提高自己的读、听、说、写能力及与人沟通、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的能力。[2]

4.2合理优化综合实践教学环节。首先,对于二年级以上学生,教师可采用“范例式”、“抛锚式”教学方法。前者指从分析典型例子着手学习语文相关知识、规律,并对其进行迁移发散、举一反三。后者是指通过创设与学习主题、内容相一致或相似的教学情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到引导作用,通过提出教学问题发动学生通过讨论、合作、交流,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

在小学语文各册课本中有许多主题近似的课文,到了一定的阶段,根据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将这些课文前后联系起来,在整合的基础上提出研究的专题,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是很有价值的策略。如《铁棒磨成针》、《数星星的孩子》、《苹果落地》、《小时候的故事》、《分橘子》等,这些都是中外名人小时候的故事。他们为什么会成为名人?小时候的事情与长大后成为名人有什么关系呢?为此我们开展“我与名人手拉手”的综合实践活动:收集故事、了解生活、积累图象资料、背诵诗歌……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不仅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将静态的接受学习改为动态的综合研究。

其次,为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教师可安排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具体来说,可组织一年级的学生开展识字比赛,增加学生的识字量;可组织二年级学生参加书法比赛,纠正学生字体,提高生字学习的趣味性;可组织三年级学生开展读故事比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对于四、五、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可根据他们的接受水平和语文综合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演讲比赛、小组辩论赛、制作黑板报与手抄报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性、发散性思维。

4.3提升语文综合实践教学的软、硬件水平

首先,学校要完善语文实践教学所需的硬件设施,如建立配套的图书馆、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并使其充分发挥作用,提高利用率。其次,学校要完善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强化对教学实施的合理管理,使得教师开展的综合实践教学有章可循。[3]再次,建立语文实践教学存档制度,对其加以监控,并定期组织一线教师进行培训、学习,切实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水平。最后,做好学生和教师的安全教育工作,防止在实践教学环节发生安全事故,切实保障师生安全。

5.结语

语文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在具体教学环节中教师不能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而是要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水平,将在课堂上学到的语文理论知识切实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我们相信,通过在小学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教学活动,将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综合实践活动论文例11

刘国正先生说:“在课外的天地里,学生得到语文训练的机会很多很多,是课内所不能比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就是使学生不局限于书本里、课堂上、学校中的知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活动,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真正把装进学生书包里的语文知识通过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在多种多样的自主活动中获得积极的发展。

江苏教育出版社新版《语文》教材重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将此项内容作为每单元的有机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编者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视,体现了《语文》教材编写的重大变化。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教学内容的改革,希望教师能够引导学生通过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力求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在活动中让学生学习知识,在活动中让学生提升能力,在活动中让学生感受生活,在活动中让学生提高文化素养和专业素养。如何实现中职语文教学目标的改革,实现中职语文教学的新突破,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在充分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才能开花结果。

1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分析

1.1 活动主题

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第一至第四册各单元主题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归纳如下:

1.1.1 关注单元主题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关注单元主题,是单元主题的巩固、延伸或拓展。例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青春诗会”与单元主题“飞扬的青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古诗重读”与单元主题“千古流芳――诗心”、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生活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网络论坛或博客上的讨论”与单元主题“文化的思考”、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走上舞台”与单元主题“舞台大社会”、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走进企业文化”与单元主题“企业的灵魂”等等,上述例举可以看出,作为单元有机组成一部分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单元主题间存在着有机的内在联系,存在着一致性,理解单元主题是理解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基础。

1.1.2 关注社会热点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关注社会热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培养责任意识。例如,“获取整理信息,探究低碳生活”、“ 社会热点问题调查”、“‘低碳生活’社区宣传活动筹备工作”、“生活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网络论坛或博客上的讨论”等等,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形成正确的观点,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责任意识。

1.1.3 关注学生生活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关注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关注身边的人事物,学会感动,学会感恩。例如,“走进家乡”、“我们将来的事业”、“我的亲人们”、“ 难忘的人物形象”、“那人,那事,那景――“感动心灵”交流会”等,这些与学生身边的生活,身边的生活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极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事业观、亲情观,对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有着重要的作用。

1.1.4 关注学生素养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关注学生素养,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职业素养意义重大。例如,“青春诗会”、“古诗重读”、“成语、名句、典故交流会”、“流行风・古典味――流行歌曲歌词欣赏”、“走进‘红楼’――《红楼梦》探究阅读”,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作用很大;“我们将来的事业”、“职场人物访谈”、“走进企业文化”、“产品推介”、“分享我的创业策划”、“模拟求职应聘洽谈会”等,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1.2 活动形式

1.2.1 突出参与性

例如第一册中五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青春诗会”,强调以集会的形式展示同学们的诗歌才情;“走进家乡”,强调走进家乡,了解家乡,介绍家乡;“获取整理信息,探究低碳生活”,强调“获取”和“探究”,活动性明显;“古诗重读”,强调“读”,在“读”的过程中再体验,再感受;“我们将来的事业”,强调在活动中憧憬未来的职业。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实现教学目标。

1.2.2 体现延展性

例如,第三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模拟求职应聘洽谈会”的活动过程包括:搜集信息、交流讨论、撰写文书、情景设置、模拟应聘和成果展示等环节。其中“搜集信息”在课前完成,“成果展示”在课后完成,体现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延展性。

1.2.3 呈现丰富性

以上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例,“搜集信息”,要求学生课前去收集,培养学生主动接触社会,能够根据相关要求,搜集信息的能力;“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围绕相关要求沟通交流的能力;“撰写文书”,培养学生根据相关要求,撰写应用文的能力;“情景设置”,培养学生根据相关要求的动手能力等等,活动呈现丰富性,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1.2.4 评价多样性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体现多样性。从评价主体看,以个人活动为主的,包括个人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和教师总评;以小组活动为主的,包括包括小组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和教师总评。从评价内容看,有等级评价、打分评价和评语评价等,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1.2.5 资源开放性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不在局限于教材、教室和学生本身,体现出开放性的特点。近处,学生可以去学校的图书馆或阅览室查找资料;远处,学生可以走出校园,走进社会的各个方面寻找活动的材料。可以在书本上寻找静态的有限的资源,也可以进入网站寻找动态的无限的资源,极大地拓展了活动的空间和内容。

2 学情分析

江苏教育出版社新版《语文》教材,2011年秋学期在全省职业学校使用,目前第一至第四册在2011级学生中已经全部使用。使用过程中,无论是上级教研部门还是学校都要求语文教师重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江苏省对口单招语文考纲也明确规定“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列为单招《语文》必考内容,因此,教师是重视相关内容的教学。那么,学生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看法如何,笔者选择了本校五个专业的100名学生进行了简单的调查。五个专业为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酒店服务与管理、市场营销,每个专业20名学生,其中男女生各10名。调查的内容及结果见下表:

从调查结果看,学生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兴趣浓,喜欢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能力也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学生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还存在意见,并指出了问题。如何体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本质性特征,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动起来,学到知识,掌握技能,提升能力,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老师进一步思考、探索。

老师又是如何看待“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现状呢?笔者也走访了本校的语文教师。他们认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确实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但是教学难度比较大,实现教学目标也不容易。首先是中职生组织开展活动的能力不强,其次是学生知识水平的欠缺,第三是课堂教学资源整合存在难度,第四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针对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存在的问题以及客观条件的不足,教师应该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创造上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外在条件,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才能开花结果。

3 教学建议

综合上述内容,对教师的教学提出如下建议:

3.1 教师要转变观念和角色,提升水平和能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的是学生的亲身经历、直接体验。因此实践性或活动性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最大特点。对于职高生来说,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更要看重的是过程,而不要过分追求结果,应尽可能突出过程的完整性。教师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真正由学生学习活动的“主宰者、控制者”变为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要敢于“放手”,还学生一片自由的天地,凡是学生可以做到的事情,教师决不越俎代庖,教师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自主实践的过程。

要进一步开放师生关系,师生之间要建立一种相互尊重、民主平等、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样有利于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有利于形成和谐的班级活动氛围,从而为综合性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2 课堂教学以活动贯穿全程,以活动承载目标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从开始到结束,活动是贯穿始终的主线。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各个环节开展相关的活动,并在活动的主题、形式、内容等方面给予指导。

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每次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进行分解,在不同的活动环节中得以体现。

活动的内容要开放:一要保证活动内容的丰富多样性,二要保证活动内容的可供选择性。因为只有具备这两点的活动内容才能满足处在不同发展水平、具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的多方面需要;才能促使他们通过对活动内容的自主选择、积极参与,获得各得其所的相应发展,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全体。

活动的过程要开放:活动的过程应是动态的、变化的。学生的活动表现、活动需求应是调整活动进程的基本依据。

活动的空间要开放:这是指要把以往固定的空间(教室)变为弹性的空间(如图书馆、实训场所、实习工厂、社区等等)。活动的场所要根据活动内容的需要确定。即便确定在室内,也可以根据活动的特点,打破单一的“秧田式”座位,进行多种形式的座位组合。

3.3 要创新活动形式,激活课堂,实现目标

不同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是不一样的,某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各环节的活动的形式也不一样。学生个人的活动,小组的活动也存在着差异。教师要指导和鼓励学生创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让不同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不同样的形式,激活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实现目标。

语文教师可以“借鸡生蛋”,根据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可以聘请其他专业或者学科教师参与指导活动或者参与活动,例如“职场人物访谈”、“走进企业文化”、“分享我的创业策划”、“模拟求职应聘洽谈会”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可以聘请就业指导办公室的教师参加,因为他们有许多典型的案例,有过许多的亲身经历或体会。当然,我们也可以请企业的管理者、优秀的毕业生和家长参与相关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进一步丰富活跃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堂。

总之,只要教师能够认识教材,认识学生,适时进行角色转换,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不断转变教学模式,进行充分的知识准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定会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