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综合利用调研报告

综合利用调研报告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1-25 11:43:58

综合利用调研报告

综合利用调研报告例1

中图分类号:F303文献标识码: A

今年三夏期间,根据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从县直机关抽调14个部门进驻乡镇,负责督查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县政协办负责督查百禄镇。从6月1日开始进驻乡镇,到麦收结束,历时近20天,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基本上完成了今年的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任务,但在督查过程中,特别是在走访乡村干部、群众过程中,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改进,确保完成全面禁烧的目标任务。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县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主要做法

今年5月20日,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关于促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决定》,并于6月1日开始正式施行,并将灌南县作为今年省定的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县。全县上下按照省市要求,迅速行动起来,坚持“疏堵结合、以疏为主、以堵促疏”的方针,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政策扶持力度、科技开发力度和组织督查力度,扎实细致做好今年的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做法是:

1、广泛宣传,使秸秆禁烧工作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县委、县政府5月31日召开全县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会议,对今年的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进行全面的动员部署,并与各乡镇签订了目标责任状,各乡镇迅速召开会议传达贯彻,通过广播、电视、标语、通告、印发资料等形式,大力宣传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有关政策法规,努力扩大宣传面,全县所有乡镇都派出宣传车,在乡村田间地头来回流动宣传,确保宣传到所有村组、所有农户,实现宣传工作全覆盖,较好地营造了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良好氛围。

2、积极引导,努力做好秸秆的综合利用。我县的秸秆综合利用主要采用5种方式。一是大盛板业收购,生产均质板,主要集中在沂河淌沿线。二是通过秸秆还田机进行粉碎还田。三是作为100个户用沼气示范工程的能源发酵原料。四是依托天顺牧业进行麦草氨化养殖大牲畜。五是作为生产双包菇等食用菌的原料,主要集中在新港大道沿线。通过各种方法,全县68万亩三麦的秸秆综合利用率已达70%以上。

3、落实责任,全方位构建秸秆禁烧监管体系。一是成立专门组织。县、乡、村都成立了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领导小组,乡、村一把手负总责,县里派出14个督查组,进驻乡镇加大督促检查,确保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二是层层落实责任。县、乡、村签订目标责任状,村与农户、机手签订保证书,层层建立禁烧保证金制度,乡镇班子成员划出战区,机关干部分包到村,村组干部分包地块,实行责任捆绑,共奖同罚。三是督查巡查到位。县、乡、村抽调专人组成督查组,建立严密的三级巡查包保网络,实行全天候、全方位巡查防控,24小时接报处置,对焚烧秸杆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处罚一起,决不姑息,决不手软。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制约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有几个因素,其主要原因是县、乡、村在“堵”的方面做得多,在“疏”的方面做得少,没有彻底解决秸秆的出路问题,导致焚烧秸秆现象晨有发生。

1、农民群众对焚烧秸秆的危害性认识不足。据专家分析,秸秆中含有大量的氮、磷、钾,将其还田,可以节约化肥30%以上,焚烧秸秆既严重浪费了宝贵的可再生资源,也会对生态环境构成大面积污染,甚至会影响到飞机的正常起降,造成公路能见度降低,产生交通隐患。每年我市都会发生因焚烧秸秆导致机场关闭的事件,焚烧秸秆还产生大量粉尘烟灰,被人吸入后,影响人体健康,焚烧秸秆还会导致土壤板结,有机质大量损失、土壤生物不复存在,造成土地贫瘠,降低土地生产能力。但群众对此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农作物秸秆烧了以后,种植、耕作更方便了,同时也烧死了一些虫害。因此,麦收后千方百计一把火了事。

2、秸秆直接还田的成本较高。实行农作物秸秆直接还田,是最便捷、最有效的秸秆利用方式。但由于今年时间仓促,省人大5月20日才通过条例,各地准备工作不充分,秸秆还田所需农机具较少,且效果并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特别是下茬水稻,由于收割麦茬都在10-15cm,甚至更高,经粉碎后还会产生相当部分碎秸秆,放水整地后,这些秸杆就会漂在水上,导致抛秧、栽秧无法进行,要进一步打捞后才能作业。另外,制约秸秆还田技术推广的主要因素是秸秆还田机械需要大中型配套动力,一般农户不具备条件,一般性的秸杆粉碎后农户种植、耕作起来很费力,必须要用大拖拉机进行深翻,反复耙平后才能种植下茬作物。这样一算,秸秆直接还田的成本就大大提高,达40-50元,影响了还田利用率。

3、秸秆的综合利用问题没有根本解决。随着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秸秆作为燃料的功能已经被煤气、沼气、电所代替,而氨化养殖、种植食用菌,包括作为生产均质板原料等利用方式,消耗的秸秆数量还很有限,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特别是秸秆焚烧时间相当集中,且面广量大,根本来不及运输、贮存,导致秸秆综合利用率不高。

4、在巡查监管方面遇到难题。一方面是乡村干部数量有限,现在乡镇政府只有几十人,而村组干部农忙时自家都有农活,即使放弃自家农活,靠几十号人看管几万亩三麦,的确有难度,另一方面,麦收刚开始时,乡村干部看管严,但接近最后,工作重点转移到夏插、夏管等方面,加之时间一长,人容易产生疲劳,一些人就有了可乘之机,利用中午或夜间焚烧秸秆,还有的农户让老弱病残的人去焚烧,让乡村干部无法处理。另外,在一些矛盾村,个别群众有报复心里,故意放火,让当地干部受到上级处理。

5、农民群众不愿意为秸秆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劳力。现在农村青壮劳动力普遍外出打工挣钱,到了农忙也很少返乡,在家种地的都是一些老人、妇女,农忙时普遍缺少人手,又要赶下茬作物播种,想秸干捆扎、运输都找不到人,更不用提进行综合利用了。何况现在种地有各种肥料,养殖有各种配方饲料,而且花了工夫也不一定比打工挣的钱多,出于这种心态,导致农户大都采用最原始的方法,一把火烧了完事。

三、几点建议

1、要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坚决落实好《条例》精神。省人大通过的《关于促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决定》对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县、乡、村要进一步提高认识,麦收前要提早进行部署安排,农业、农机、经贸、环保、财政、科技、公安、交通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将此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列入部门一项重要工作,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

2、要广泛宣传,做好示范,努力提高群众思想意识。要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对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重要性的认识,要大力宣传秸秆禁烧对保护人民身心健康,维护交通安全,改善农村环境的重要意义,宣传秸秆综合利用的价值,普及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宣传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好经验好典型。通过宣传,用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使广大农民看到经济和生态效益,从而提高对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积极转变传统耕作习惯,自觉自愿做好这些工作。

综合利用调研报告例2

我县为农业大县,现有耕地90余万亩,玉米种植面积常年在30万亩以上,玉米秸秆达35万吨以上。近年来,充分发挥农机优势,始终把玉米收获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作为全县农机化的一项重要工作,综合利用机械化收获、机械化秸秆还田、机械化免耕秸秆覆盖、机械化秸秆青贮、机械化秸秆饲料加工等多种技术措施,大力推进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集中力量,全力推进,把保护性耕作与玉米联合收获、秸秆还田结合起来一起抓、一起推广,大力推广了玉米机收、秸秆还田、小麦免耕播种“一条龙”作业,做到组合实施、整体推进。工作中,

一是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引导作用。今年县农机局加强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多次跑市进省争取上级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今年争取了补贴资金超过1000万,实现了资金总量的大突破。实施过程中,补贴资金重点向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倾斜,优先补贴。玉米联合收获机、还田机、保护性耕作机械的数量快速增加,截止到目前,全县玉米联合收获机保有量达381台,还田机400台、小麦免耕播种机177台。

二是充分发挥电视、报纸、网站等新闻媒介的作用,大力宣传玉米收获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机械化,努力营造舆论环境。通过组织农机科技下乡、赶科技大集,出动宣传车、发放明白纸等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玉米机收保护性耕作的政策、常识和好处,让农民群众知其理、懂其义、明其利,提高发展玉米收获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机械化的自觉性。

三是组织农机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帮助农民搞好机具调试,掌握操作要领,提高认知程度和接受能力,培养出一批懂原理、能操作、会保养、出了问题能处理的合格机手。

四是在全县建设了总面积5.3万亩的保护性耕作示范区,依托示范区,层层召开玉米机收保护性耕作现场会,组织农民群众观看先进机具现场演示。

二、我县玉米秸秆综合利用采取的主要措施

按照“堵疏结合,以疏为主、综合利用、全面禁烧”的工作要求,结合部门实际,为做好今年的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主要抓好如下几点:

一是突出重点,做好亮点。按照“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等机场及城区周围乡镇机收率和秸秆还田率分别达到90%和95%以上,以典型辐射带动示范推广,以做好亮点增强干部群众的信心和决心。

二是合理调度,强化管理。在当前对机手进行培训和机具检修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现有的381台玉米联合收获机,400台玉米秸秆还田机的作用,并根据作业时间差和机具拥有状况适时调度和引进机具,今年从外地引进玉米联合收获机共107台,引进秸秆还田机87台,并组织机手合理流动,有序作业,对重点地块、薄弱环节进行重点还田。确保了还田地块有机可用。

综合利用调研报告例3

一、海水资源综合利用各环节涉及的税收分析

(一)海水的初级利用阶段。海水经抽调后,卤度在2~5°之间可供养殖。主要由各盐业企业的内部养殖公司自行养殖或者以承包的形式租赁给个人养殖,养殖的海产品主要有对虾、鲈鱼、梭鱼、梭子蟹、青蛤、溢蛏等。在此阶段,根据现行的税收政策,仅对企业实现的租赁收入征收营业税金及附加,租赁收入计入其他业务收入或营业外收入征收企业所得税。XX年埕口盐场34万公亩对外承包面积实现营业税金及附加49万元,鲁北化工实现营业税金及附加19万元,企业所得税按现行规定实行减半征收。对属于个人的养殖收入属于免税范畴,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因此在海水利用的初级阶段,政策性减免税项目较多,实现税收较少,税负相对较低。

(二)海水的中级利用阶段。养殖区的海水蒸发后浓度升高,海水卤度达到在12°~15°之间,主要产生养殖和化工两种经济效益。

1、生产化工产品。在本卤度范围内的海水,经过严格的程序提炼后,能够生产出从一溴到十溴的多种溴素产品,另外还能生产出钠、苯等多种化工产品。由于该卤度的卤水是非饱和卤,不符合液态盐的条件,不实现资源税税收,但化工项目实现税收较为可观。XX年埕口盐场生产溴素1583吨,销售1459吨,实现销售收入1642万元,上缴税金181万元。鲁北化工股份公司溴素厂实现销售收入1542万元,实现利润227万元,上缴税金165万元。溴素化工项目能够提供较为可观的税收,而且能循环利用海水,比较环保,总体税负在11%左右,财政贡献率较高,是值得提倡的海水综合利用项目。

2、产生部分养殖效益。主要是繁殖丰年虫卵,由于受近海污染的影响,海水质量下降,水中微生物减少,近年来丰年虫卵的繁殖能力降低,产量逐年萎缩。据统计,XX年全县的丰年虫卵产量约120吨,仅相当于XX年的22%。这部分水产品产生的税收较少,但属于企业整体收益的组成部分,也属于税务检查容易忽略的地方。

(三)饱和卤水的综合利用。卤度约达24°以上的卤水即称为饱和卤,饱和卤水的作用主要有两方面:

1、用来晒盐。原盐资源销售或自用后即提供资源税和增值税及附征税费。由于是经过天然晒制,所以成本低廉,收益比较稳定。每吨盐的生产成本约80元,利润最低也在50元以上。XX年鲁北盐场结晶区生产原盐26万吨,销售原盐21万吨,实现资源税342万元,实现销售收入3300万元;埕口盐场结晶区总面积32万公亩,实现资源税646万元,实现销售收入7000万元。由于资源税政策调整,XX年减收198万元。据盐业管理部门统计,XX年全县各盐业企业投资1.8亿元,XX年原盐生产能力将达到320万吨,可提供资源税6400万元。

2、发展苦卤化工项目。主要生产氯碱产品,项目也仅局限于鲁北盐场(系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即利用本公司盐场提溴、晒盐后的卤水为原料,生产出烧碱、氯气、盐酸。氯碱产品属于海水的综合利用的末端产品。用来生产氯碱产品的卤水主要有两种渠道:一种是直接购买盐场的饱和卤水,按照市场价格折算按每立方米20元付给盐场材料费,另一种渠道则是通过购买盐场的原盐,再融化成饱和卤水后,进行加工再生产。生产1吨液氯需要1.18吨原盐,生产1吨烧碱需要1.2~1.6吨原盐。XX年,鲁北氯碱厂生产液碱191732吨,销售195337吨,实现销售收入10969万元,销售成本费用6561万元,实现利润4317万元,税金1516万元。生产液氯49524吨,销售44333吨,实现销售收入6420万元,销售成本费用5220万元,实现利润1132万元,税金441万元。生产盐酸8245吨,销售8000吨,实现销售收入264万元,销售成本费用240万元,实现利润24万元,税金8万元。共实现销售收入17654万元,利税总额7439万元,其中地方税收1965万元,总体税负在11%以上。

(四)办公生活区。总体上看,盐业生产企业的水面区域属于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的范畴,只有少量的办公生活区符合征税条件,税收较少。

二、海水资源综合利用中税收征管存在的问题

(一)各税种没有做到全面管理。税务人员存在重申报轻管理的现象。通常情况下,企业对资源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等较容易掌握的税费计提较及时准确,而对租赁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税种重视程度不够。

(二)税收管理没有做到精细化。根据调查的情况,发现很多税收管理员的管理水平不足,对企业的全盘情况了解较少,没有对海水综合利用各阶段产生的税收情况有一个详细的把握。

(三)企业存在故意偷逃税行为。特别是利用液体盐生产高端化工产品方面,企业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达到偷逃税目的:一是大企业集团间的盐业生产企业与利用液体盐化工企业之间属于关联企业的性质,盐业生产企业无偿向化工企业提供饱和卤水,视为“自用”,不做销售处理,不计提税金,二是有偿使用饱和卤水,但记账时通过非饱和卤水入帐,不计提税金。

(四)延伸征管不到位。海水养殖产品大部分属于免税产品,但是当地的一部分经营业户以集中收购海产品后转卖经营为业,形成了很多丰年虫卵专业户、海产品专卖店等纳税业户,基层征收单位往往忽视了对这部分业户的税收管理,造成税收流失。

三、加强税收管理的建议与对策

(一)对大企业实行专人管理。挑选业务素质较高的税收管理员专门负责大企业管理,在宣传税收政策、开展纳税辅导的同时,详细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掌握各环节的税收情况,前移管理关口,充分发挥税收管理员“税收宣传员、信息采集员、纳税辅导员、纳税评估员、税收监督员”的五员角色,加强管理,搞好服务。

综合利用调研报告例4

(一)综合收益的概念 早在1980年,FASB在SFAC No.3 “企业财务报表要素”中就提出了综合收益概念,综合收益是指“一个会计主体在某一期间与非业主方面进行交易或发生其他事项和情况所引起的权益(净资产)变动。它包括这一期间内除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以外的权益的一切变动”。

支持综合收益者认为,综合收益能够更好地计量企业业绩,因为它包括了报告期内企业净资产的所有变动,它捕捉了价值创造的所有来源,并使管理当局考虑影响公司价值的外部因素,而不仅仅是内部的经营性因素。同时,综合收益与奥尔森的净盈余收益理论(1999)是一致的,背离该理论而将某些价值变动直接计入权益,被认为缺乏透明度。理论上,综合收益也符合总括收益观,总括收益观侧重于决策有用观,因此,美国FAS130《报告综合收益》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力争符合财务报告的主要目标――决策有用性,回到以“总括收益观”作为某一期间企业业绩报告的基础。

(二)净收益和其他综合收益的区别 一般认为,净收益反映已确认已实现的收益,其他综合收益反映已确认未实现的收益。实际上,迄今为止,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并没有一致的概念来解释净收益和其他综合收益,哪些项目应当直接在净收益或在其他综合收益中确认也没有统一的原则。人们试图解释净收益和其他综合收益。比如,有人认为净收益是除了与权益参与者直接交易外的净资产的变动。同时,净收益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免除了投资风险,即它是已实现的或可实现的,二是可归属于母公司的股东。还有人认为,决定什么应包括在净收益中和什么应包括在其他综合收益中的关键因素是管理当局短期内是否可以控制,对于财务报表的影响在短期内是管理当局无法控制的,就应计入其他综合收益。

其他综合收益一般包括外币折算调整、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未实现利得或损失、现金流量套期产生的利得或损失、最低退休金负债调整、设定受益计划精算利得或损失和财产重估利得或损失(仅IASB要求)等,这些项目分别由不同的会计准则来规定。对于每一项目,准则制定机构认为它们是难处理的,理由包括:其产生自未实现利得或损失的确认、计量的不确定性、易波动性。也有人指出,其他综合收益从未在会计术语中被恰当地定义,它是准则制定者处理有争议的领域而创立的一个政治上的会计概念。它被用来在收益报表中延迟确认某些价值变动,这些价值变动若报告在净收益中会显著增加易变性。

除了其他综合收益项目,一些构成净收益的项目也是未实现的利得或损失,具有计量不确定性,或是易波动性,如资产减值损失和交易性金融资产等。可见,将“实现与未实现”视为区分净收益与其他综合收益的标准并不十分恰当。

(三)综合收益与净收益的有用性 如果报告综合收益的同时也报告净收益,便形成了净收益和综合收益两种不同的业绩计量指标。使用者不清楚哪个指标更能反映企业业绩或财富的真实变动,哪个指标更重要或更有用,对此争议颇多。

(1)净收益是重要的指标,综合收益的有用性有待证明。净收益是有用的,因为它具有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投资者使用会计信息来估计权益的内在价值,而它由未来业绩计量(包括自由现金流和剩余收益)的预期价值来决定。不管使用的业绩计量是什么,投资者需要评估目前的业绩是否是可维持的或可再生的。许多研究表明净收益和其小计(如经营收益)具有预测价值。综合收益包括与产生净现金流量的能力不相关的、非再生的公允价值变动,其重要性低于净收益。此外,综合收益对于母公司股东几乎没有价值,因为它包含不属于母公司股东的部分(如少数股东权益)。

盈利,尤其是可持续的盈利,一直是财务报表分析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普华永道实施的一项调查中发现,盈利是公司经理、分析师和投资者评价业绩的重要指标之一。此外,在实务中,净收益的另一广泛用途是用于分红。综合收益包括许多具有未来不确定性的、非持续的组成内容,这阻碍了使用者的决策,因为使用者可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筛查出暂时的或不相关的部分。此外,综合收益包括外来的、不相关的部分,也降低了其解释企业长期业绩的能力。

(2)净收益和综合收益同样重要。一些会计界人士认为净收益和综合收益都是重要的。来自欧洲CFO工作组的一份报告指出存在两种不同的收益观,一是作为业绩计量的收益。它计量现行的经营业绩,为可持续的利润和现金流,它还为洞察经理如何履行其责任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二是作为价值增加计量的收益。它计量的是假如公司期末与期初同样好,经济意义上公司在一定期间内可以消费的价值。这两种收益都是重要的:其一,作为业绩计量的收益对不同的财务报表使用者都是重要的。对于投资者和股东来说,它计量的是已实现业绩、可分配的收益。同时,它可用来评估管理当局的受托责任,还关系到每股收益的计量。对于管理当局来说,它是制定决策和控制的基础,而且在向股东报告受托责任、补偿合同和激励时都使用这一收益概念。其二,价值增加的计量也是重要的,因为导致持有利得和损失的净资产变动提供了关于主体所面临的风险和机会的信息,对于理解主体所编报的不同财务报表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关键的;它还提供关于管理当局控制之外的价值变动的信息。报告指出,业绩报告的方向应当是一个混合的模式,同时满足上述两种收益的要求,这最好在一个报告框架中来实现。国内外有很多围绕“净收益和综合收益的重要性”或“综合收益或其组成是否比净收益具有增量信息”等主题开展的实证研究。这些研究发现,很多结论是相互矛盾的。尽管如此,一些研究表明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调整具有显著的价值相关性。

上述争议体现出计价模式与配比模式之争,也反映了理论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从综合收益的概念来看,综合收益的理想内涵是建立在资产负债观基础之上的报告期内会计主体与所有者以外的其他各方之间的交易或事项所引起的净资产变动额。综合收益应当等于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假设报告期内无会计主体与所有者之间的交易或事项),很显然,它是计价模式的结果。综合收益计量的是所有者财富的增加,或企业价值的变动,而这种理想上的收益在会计实务中遇到了双重阻碍――会计核算程序和资产、负债的确认标准,而无法真正实现。

报告综合收益是准则制定机构追求计价模式的体现,同时也是与现实妥协的产物。综合收益等于净收益加其他综合收益,而非净资产变动额。尽管配比模式下的净收益容易被平滑,“盈余管理游戏”受到广泛的批评,会计实务还是离不开公认的配比模式。净收益的地位和作用似乎并没有真正动摇,准则制定机构的选择只能是保留净收益,同时列报某些持有资产的利得或损失,并力图加强其他综合收益项目的透明性,鼓励财务报表使用者重视或考虑构成综合收益的各个组成部分。

实际上,上述原因也直接影响了综合收益的列报,包括报告格式的选择以及再循环机制的保留等。

二、如何列报综合收益

关于如何列报综合收益存在的争议更多,本文仅就综合收益报告格式、再循环机制和综合收益表上所得税列报等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综合收益报告格式 概括起来,综合收益报告可选择的格式通常有三种:(1)单一报表方式。(2)两张报表方式,即在保留原来的收益表或损益表的基础上,增加一张综合收益表。(3)权益变动表法。FASB和IASB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考虑的报告综合收益的格式不尽相同(如表1)。

根据美国FAS130,其他综合收益组成内容的列报有三种方式。实际上所有财务报表编制者都选择在权益变动表上报告综合收益,而且他们认为不存在分析师或投资者对单一综合收益表的需求。这些编制者认为,单一综合收益表不再强调公司的业务模式,而净收益是管理当局、分析师和投资者评估公司业务模式的业绩时使用的重要度量之一。在单一综合收益表中包括净收益小计会造成一种假象:让那些可能不会影响企业现金流的活动显得很重要。尽管编制者坚持认为目前的其他综合收益报告规定是恰当和有效的。也有人指出,其他综合收益组成项目都具有易波动性,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准则制定者不便将其包括在传统净收益中,而允许放在权益变动表中列报,其缺点是人们很难发现和理解它们的重要性。实际上,一些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已成为投资者评估企业(尤其是保险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重要依据之一。

准则制定者倾向于在一张业绩报表中报告综合收益,为什么绝大多数企业偏偏不遵循这一偏好,相反,却将综合收益“降级”在权益变动表中列报?一种解释是,管理层认为在更为显著的业绩报表中报告综合收益会导致使用者察觉公司业绩是易变动的,这种变动会频繁影响公司股价,也负面地影响对公司经理的业绩评价,因此,若在更为显著的业绩报表中报告综合收益,公司经理将更容易受到伤害,尤其是那些缺乏牢固地位和较强股权激励的经理人。出于职业考虑,他们不太可能更透明的业绩报告。

尽管IASB 和FASB的业绩报告项目提出的第一种方案,即不列报净收益小计的单一报表方式,理论上具有诸多优点,但IASB更倾向于采用列报净收益小计的单一报表方式,原因是:无论是作为分析时的起点还是一个重要的业绩指标,净收益或损益都被经常使用。若取消这个小计,其成本可能会超过财务报告改进带来的利益。IASB的《其他综合收益项目的列报(征求意见稿)》曾要求在单一报表中列报损益和其他综合收益,但为了与FASB 的要求一致,IASB最终还是允许采用两张表法。

(二)是否保留再循环机制 综合收益由净收益和其他综合收益组成。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项目的性质被认为发生了改变,例如由“未实现的”变为“已实现的”,这就产生了再循环(或重分类调整)问题,即原先在综合收益表某一组成部分报告的利得和损失,后来是否应当在另一组成部分中再次报告。如果要求重分类调整,意味着涉及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的同一项目在不同的会计期间以两个不同类型的业绩项目来报告,先是报告在其他综合收益中,以后又报告在净收益中。同时,重分类调整后,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部分的合计数不能真正反映本期产生的利得和损失,综合收益总额也不代表当期产生的全部收益额。

是否需要再循环机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首先,根据财务报表中列报信息所使用的计量方法来讨论是否需要再循环机制的问题。IASB 和FASB的概念框架都没有提及计量方法问题,而从要求确认其他综合收益的现行准则来看,确认净收益使用的计量方法基本上不同于列报财务状况表使用的计量方法。这里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资产或负债应使用同一方法计量,资产或负债的任何变动应确认为综合收益的一个组成内容,除非其产生于与所有者之间的交易。所以,没有必要进行再循环,因为净收益将等同于综合收益。另一种观点认为,列报财务状况表中的信息和列报净收益的计量方法不同,所以在财务报表中列报信息应使用不同的计量方法。这种观点下,其他综合收益被看作是净收益和综合收益的调节,其产生于计量方法上的不同。如果在某些情况下不同的计量方法是有用的,那么为了调节所有期间的净收益和综合收益,再循环机制将是必要的。其次,再循环机制的价值与是否应在报表中列报净收益直接相关。如前所述,其他综合收益项目被单个形成,并不存在区分净收益与其他综合收益的一致的概念。虽然许多人试图定义净收益和其他综合收益或形成一致的概念,但目前还未看到任何进展。从理论上讲,综合收益表内的任何小计不应有时间上的差异,即表内任何小计应基于发生在本期的资产、负债变动,相应地再循环机制应被取消,净收益小计不应列报在综合收益表中。但是这种处理将导致现行实务的重大变动,预计会遭到各方的强烈反对。而且没有再循环,净收益从投资者和管理当局的视角作为一种业绩计量是无用的。此外,现行其他综合收益项目的任何变动可能会对某些现行准则的内在假定提出挑战。例如,如果再循环机制被取消,交易性有价证券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之间概念性的差异将毫无价值。

(三)所得税列报 关于所得税应当怎样在财务报表中列报,主要存在以下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所得税与产生所得税的有关交易或事项是一体的。是否进行一项交易的决策通常是在考虑所得税之后作出,所以这种观点较好地反映了管理当局决策的结果,有助于使用者评估企业税收规划战略的有效性。这种观点下,所得税应当分配给综合收益表中各类别。但企业所得税费用或收益的某些组成部分(如结转到以后年度的亏损形成的递延所得税)可能不直接与财务报表中确认的特定交易相关,这种情况下,可以将其单独地列报,也可以分配给那些直接与每一交易相关的所得税。

第二种观点:所得税与产生所得税的交易或事项无关,而与企业整体有关。所得税是收益拨用的一种形式,它产生于企业营业活动的收益。严格地应用该观点,所得税应当作为财务报表的一个单独部分列报。收益向税务当局的拨用被看作是与非所有者的一项交易,所以,与所有者交易有关的所得税(如股份支付中确认的所得税)不直接确认在权益中,而作为综合收益的组成部分。

各期间所得税分配的现行指南被认为是武断的、复杂的,并未提供太多有用的信息,且分配所得税的成本超过了效益。但正如IASB 和FASB所承认的,无论对现行指南作怎样的修订,所得税的分配过程仍旧会是武断的。从2011年IASB对IAS1所作的修订来看,财务报表上所得税影响分配给了指定的类别,包括持续经营、非持续经营和其他综合收益(或其类别),同时在报表附注中要披露分配给其他综合收益各组成项目的所得税金额。这种按类别分配的做法避免了所得税分配过于笼统或过于细化的弊端,值得借鉴。

总的来说,IASB 和FASB在财务报表列报项目中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其他综合收益和再循环问题,所以没有改变现行的关于其他综合收益和再循环的规定。其最后的决定是“重构”综合收益表,使其能够在被再循环和不被再循环的项目之间进行区分。这只是提供了列报“抽屉”,至于如何使用这些“抽屉”则由准则制定机构在单个准则中确定。其好处是:(1)为那些涉及其他综合收益和再循环的其他项目(如退休后福利和金融工具)提供一个基础来使其研究向前推进。(2)其他综合收益信息的披露更加透明,更有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分析不同项目对净收益或损益的影响。从根本上说,“重构”综合收益表并没有使净收益或损益的地位受到削弱。

三、关于综合收益列报的几点思考

从2001年到2011年,IASB和FASB对综合收益列报提出过许多大胆的设想,如“业绩报告”项目提出不列报净收益小计的单一收益报表;“财务报表列报”项目讨论稿提出在每张财务报表中均按相同的部分或类别(营业、筹资、所得税和非持续经营)来列报相关信息,使各表之间信息相互联系,达到内在一致性原则的要求,等等。但最终看到的仅仅是改进其他综合收益各组成内容的列报。准则制定机构没有对综合收益列报作较大改动,其原因值得思考。除了成本效益考虑之外,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探究:改进收益报告的需求到底是什么?增进收益信息的完整性和透明性是否达到了期望的目标?列报综合收益的经济后果如何?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背景下,我国相关准则的修订也备受关注。在我国,净利润一直是重要的指标,无论是公开发行证券的条件中有关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规定,还是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的条件规定,都可以看到净利润的重要性。管理层的业绩评价、高管薪酬的确定、高管人员股权激励中业绩评价核心指标的设计等也都离不开净利润。另一方面,从2009年我国要求列报综合收益以来,我国上市公司中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并不多见(金融类企业除外),主要的项目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而且列报的金额相对较小。第30号准则的修订稿规定,在利润表中净利润之后分类列报其他综合收益,这一规定既体现了国际趋同,也充分考虑了我国国情,这将避免对现行会计实务冲击过大。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我国银行、保险和证券公司等金融类企业中普遍存在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和重分类调整。笔者抽取了沪深两市41家金融类上市公司的2011年年报,除了一家公司外均存在其他综合收益项目。40家公司中,2011年净利润为正而其他综合收益为负的有28家(占70%),披露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重分类调整的有35家(占87.5%),通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重分类进入本期损益且为增加本期净利润的有20家。就重分类调整导致净利润的增长幅度而言,各公司高低不等,最高的约达149%。综合收益的列报修订后报表使用者对金融类企业的业绩评价是否会产生影响,这一问题有待研究。

参考文献:

[1]毛志宏、王鹏、季丰:《其他综合收益的列报与披露》,《会计研究》2011年第7期。

综合利用调研报告例5

一、引言

在强调可持续发展及降低报告复杂性的背景下,传统的财务报告已无法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人们认识到应研究并建立一种新的报告模式和框架以向社会各界提供关于企业财务、环境、社会责任、公司治理等致力于企业长远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经整合的、精要的信息。正是在此背景下,国际会计界提出了“综合报告”的新概念,并于2010年8月成立了一个致力于发展“综合报告”框架及编制标准的国际机构——国际综合报告委员会(IIRC)。IIRC于2011年10月启动了一个为期两年的综合报告试点项目,IIRC公布的全球首批愿意进行综合报告实践的43家企业中,中电控股有限公司是唯一的一家中国企业。

二、中电控股有限公司的综合报告

中电控股有限公司是中电集团的控股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是亚太区规模最大的私营电力公司之一。集团在香港经营纵向式综合电力业务,为香港八成市民提供高度可靠的电力供应。集团还在澳洲、印度及东南亚等地投资能源业务,拥有包括采用煤、天然气、核电及可再生能源作为燃料的多元发电组合。中电控股有限公司出版的2012年年报是集团第二份以综合报告模式发表的年报,比香港联交所计划于2015年或之前将《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指引》的责任提高至“不遵守就解释”的规定提早了两年,印证中电在香港众多上市公司当中于综合报告方面作为先驱之一的地位。

(一)中电控股有限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中电控股有限公司披露综合报告的根本原因是源于公司在长期营运过程中所持有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实现亚太区最具领先地位的负责任能源供应商,代代相承的愿景,公司在营运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业务长远及持续发展的需要。为此中电于2011年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架构,架构涵盖了人才、能源供应、业务表现及环境方面共15个目标,并为每个目标定下可衡量的具体指标。(1)人才方面,符合业务相关人士与时俱进的期望,包括零工伤、促进员工健康、培养尽责及进取的员工、达到客户的期望、赢取及维护社会的认同、恪守营运商操守六个具体目标。(2)环境方面,将对环境的影响减至最低,包括迈向零排放、提高资源使用的可持续性、迈向生物多样性的零损失净额。(3)能源供应方面,提供世界级的产品及服务,包括可靠地提供能源、保持营运效益、适时采用新兴技术。(4)业务表现方面,旨在不断提升业务价值,包括为股东创造长远回报、积极主动应付营运环境的变化、提升个人和团队的能力。这15个目标基本上涵盖了公司在社会、环境、治理、财务方面的表现。因此提供一份综合以上信息的综合报告,是体现中电控股有限公司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途径。

(二)中电控股有限公司综合报告的框架和内容

中电的使命是在生产及供应能源的同时,致力于减低对环境的影响,为股东、雇员及广大社群创造增值。因此公司相信综合报告是一个合适的模式,向业务有关人员解释如何准备以其策略、管治、业务表现及前景在短、中及长期创造增值。早在2003年,中电就发表了第一份《社会及环境报告》。随着中电在亚太地区的业务组合不断壮大,报告范围亦相应扩展。由于中电的投资与其社会、环境影响的关系日益密切,公司遂于2008年采纳更全面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模式,发表《可持续发展报告》,反映公司内部认为社会、环境及管治事宜与其业务密不可分。中电年报亦转向综合报告方式。2011年公司第一次以综合报告模式发表年报,并制定新的可持续发展架构。2012年的年报亦采用综合报告模式,还以新的可持续发展架构为基础网上版可持续发展报告,详述公司一年来所缔造的环境和社会价值。

以中电2012年的年报为例,公司的年报共包括九部分:(1)五分钟年报精读;(2)主席报告;(3)首席执行官策略回顾;(4)股东价值与联系;(5)财务回顾;(6)业务表现及展望;(7)资本;(8)程序;(9)财务资料。

整个年报多运用图表、简洁的文字信息、数字信息相结合的方式清晰地进行披露,例如在“股东价值与联系”部分,将缔造股东价值的三个方面股价表现、股息派发、投资与回报通过图表与文字叙述相结合的方式展现给大家,并且在最后清晰地列示出向股东及投资者提供咨询及欢迎股东发表意见的主要途径。在“资本”部分,公司遵照国际综合报告委员会于2012年11月发表的“原型框架”描述集团业务营运所依赖的各种资本,包括生产资本、财务资本、智能资本、社群资本、人力资本及环境资本。这些资本正是中电投入经营模式的各种资源。在“程序”部分,除了披露企业管治报告,还披露了风险管理报告、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报告等。同时公司单独披露的网上版可持续发展报告对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有详细说明。在年报的最后,中电还以图表量化的方式清晰地载明其近五年在经济、环境、社会方面的表现,并且在中电网站还载有其近十年经济、环境、社会各方面的表现。

从中电控股有限公司编制的综合报告中可以看出其有四个显著特点:一是密切跟随最新的国际综合报告编制标准,以国际综合报告委员会发表的以协助工商界以有意义且具透明度的最佳方式阐释创造增值之道的原型框架作为指引,创新性地提出并描述了集团业务营运所依赖的各种资本,这些资本也是中电投入经营模式的资源。二是多以图表的方式清晰地呈现尽可能量化的环境、社会、公司管治方面的信息。三是资料具有连贯性,中电采用综合报告的模式旨在把年报与其他为业务有关人士提供的资讯联系起来,包括网上版可持续发展报告、集团网站和中电其他刊物。这些资料就集团业务的经济、社会及环境表现提供一系列的信息。四是注重与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沟通。中电开辟多种渠道为股东及投资者提供讯息,同时热衷听取并方便投资者及相关人士对中电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且承诺以公正、真实、准确和易于理解的方式尽快作出回应。

(三)中电控股有限公司综合报告的编制标准及报告审验

中电采用国际综合报告委员会建议的六大指导原则即策略目标和定向、资料连贯性、业务有关人士的互动、可靠度、重要性和简洁度、可比性和一致性作为编制综合报告的基础,同时遵照国际综合报告委员会所发表的原型框架描述集团业务营运所依赖的各种资本。在编制可持续发展报告时中电参照香港联合交易所推出的ESG(环境、社会、管治)报告指引的有关要求,但是并没有完全照搬ESG报告指引的规定而是围绕与其业务联系紧密的范畴、目的和目标制定可持续发展架构,在多个方面均超越ESG报告指引的要求。此外,中电亦一直遵守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提出的原则和指引,以界定报告关键性、报告内容以及可持续发展事宜的整体披露。

中电的外聘审计机构为罗兵咸永道会计师事务所,为公司提供会计及许可的非会计服务。中电的可持续发展报告采用全面的核实及验证程序,并由独立第三方机构在不同层面及阶段进行,如:艾奕康有限公司对集团层面不同设施的总体表现数据进行独立验证;罗兵咸永道会计师事务所负责可持续发展报告在关键的环境、社会及管治表现数据方面的整体核实工作。

(四)中电控股有限公司综合报告的披露方式

中电深知与股东及其他业务相关人士进行沟通的重要性,通过清晰、公开地披露集团的财务状况及前景,让股东及其他业务相关人士可以据此来评估中电的表现,并向其提出意见。为此,中电作出了很多努力,这些努力不仅体现在报告信息的综合上,还体现在传递报告信息的方式上。中电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将综合报告载于网站,方便相关人士在线阅览和下载,并人性化地提供了“五分钟年报精读”。公司还提供了资料详实的网上版可持续发展报告,利用网上版可持续发展报告和集团网站,让业务有关人士可按所需自行选取资料阅览,方便他们(投资者和贷款者)考虑资金分配及与中电业务往来时作知情决定。此外,考虑到并非所有股东及业务相关人士均能随时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如有需要,中电还可免费提供网站相关资料的印刷本。不仅如此,中电管理层还通过设立“分析员简报会”、辑录《股东指引》等措施及时对股东等利益相关者的意见进行反馈。

(五)中电控股有限公司综合报告的效果

综合报告不但满足了各方面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同时也为中电控股有限公司赢得了各方面的支持与信任。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中电自2004年起被纳入道琼斯可持续发展亚太指数,并于2009年成为道琼斯可持续发展亚太40指数成分股;在报告披露方面,中电连续两年荣获香港会计师公会举办的可持续发展及社会责任报告奖,并于2012年荣获亚洲碳排放量披露计划领袖。从另一方面来看,作为全球首批进行综合报告实践的唯一一家中国企业,中电控股有限公司的综合报告实践不仅有利于公司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还将引领我国企业对外报告的新走向。

三、启示

(一)我国企业非财务信息披露的现状

随着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断深入人心以及党中央、国务院对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的高度重视,我国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主动披露企业的社会责任状况。2001年,中石油了我国第一份环境健康安全报告,自此揭开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序幕。此外,国家环保总局、国资委、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部门相继出台一系列的法规指引规范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虽然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数量和质量均有所提升,但是与综合报告相比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具有很大随意性,内容不规范,披露标准不统一,审计鉴证及监管存在诸多不足。而且单独的、未与年报进行整合的社会责任报告不符合后危机时代“降低报告复杂性”和“提高报告决策有用性”的要求。除了中电控股有限公司,我国还没有其他企业综合报告。编制和发展综合报告不仅符合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发展循环经济,坚定不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要求,也符合众多利益相关者和企业长远发展的要求。因此我们应认识到综合报告必将成为企业未来报告的新趋势,不仅从理论方面积极参与国际综合报告的研究,实践方面也鼓励更多的企业披露综合报告。

(二)面临的机会与挑战

作为唯一一家参加全球综合报告实践的中国企业,中电为我们作出了很好的榜样。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1)与可量化的财务信息相比,可量化的非财务信息所占比重较小;(2)对于财务和非财务信息之间的关系,没有明确的说明,也没有相关的数据予以支持;(3)亟待开发和运用可扩展的商业报告语言(XBRL)。以XBRL格式向用户提供综合报告,可使用户更好地理解与分析综合报告。现阶段我国企业披露综合报告确实面临不小的挑战,如:编制成本高、非财务信息难以量化等困难,但机会与挑战并存。

综合报告为我国参与国际综合报告研究提供良好的机会和平台。现阶段综合报告日益成为国际理论界和实务界积极探索和研究的热点。我国应抓住这次机遇,密切跟踪国际综合报告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积极参与综合报告的理论研究。同时加大综合报告的宣传力度,鼓励企业更多地披露非财务信息,尝试进行综合报告实践。此外,我们还应当广泛听取我国企业关于综合报告的意见,全面总结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加强对综合报告框架、披露内容、非财务信息量化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为企业非财务信息披露及日后的综合报告实践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综合报告有助于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综合报告是企业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立场,以更加全面的视角向利益相关者展示与企业长远发展相关的财务及非财务信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贯穿综合报告始终。能被衡量的事物才能被管理,因此编制综合报告有助于企业将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到实处,真正起到以报告促战略带行动的目的,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综合报告的良性互动,有益于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综合报告有助于增强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综合报告不仅仅是将企业的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放在一起披露,或许这只是综合报告披露的最初形式。综合报告的真正精髓在于描述管理层所认为的这些关键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各职能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进行协调与合作。由于每个部门在更广阔的背景下看待其角色,并开始更好地了解其决策结果会对其他部门产生的影响,从而增强了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

网络技术为综合报告效率和质量的提升提供技术支持。综合报告的实质在于将财务和非财务信息以及不同类型的业绩成果之间的关系以整合的方式报告出来。在应用网络提供信息的情况下,更高的整合度就变得切实可行。公司可以提供许多不同的报告,通过网络提供的“资料层层下掘”功能使得一份综合报告能够为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提供他们特别关心的问题的详细情况。我国目前正在推广的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通过XBRL用户可直接从信息源头获取标准电子格式的信息,并可自行分析数据,这不仅大大提升了综合报告的效率,同时也为用户提供了更加系统化的信息。

【参考文献】

[1] 蔡海静,汪祥耀,许慧.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企业整合报告研究[J].会计研究,2011(11):18-26.

[2] 杨敏,刘光忠,陆建桥,等.综合报告国际发展动态及我国应对举措[J].会计研究,2012(9):3-8.

综合利用调研报告例6

    1.指导学生整理资料信息。

    用各种方法搜集到的材料,必须加以整理方能得出结果。整理一般分为四个步骤:评定,对每个研究对象的原始资料进行归类、评定和评分工作;登记和统计,先把评定结果编制成逐人登记表,一个样本一张,在这张表上每人一行,登记研究对象的各项调查结果,再统计各项的平均数、标准差或人数百分比等统计量并记入登记表的下部;编制统计图表,把几个样本的统计结果合到一张统计表上,将使调查结果集中而且使人能够一目了然;统计检验,调查所得的某些结果,有时还需要进行显着性检验,以对调查结果的可靠性作出判断。

    2.指导学生分析资料,并进行总结。

    分析资料的方法可以有定量分析方法和定性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有很多,有因果分析法、功能分析法、区位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等。从问卷量表中指导学生可以获得大量数据用于指导学生的定量分析。指导学生可以将这些数据转化成图表,利于指导学生的分析。要记住,一个课题中不是只采用一种分析方法。有时候,根据所获取的资料和指导学生的研究目的,可以采用多种分析方法。特别是在综合实践活动总结阶段,老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分析,形成结论。以调查数据的统计、整理与分析为例子。在调查过程中,要注重调查数据的统计、整理与分析。经过收集和整理,得到原始数据以后,还必须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它们进行分析和推论。对杂乱无章的数据进行初步整理后,可以得到最原始的统计图和统计表。统计图也是对数据的一种非常直观的描述。常见的统计图有条形图、直方图、折线图等。

    3.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报告。

    在对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总结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报告的撰写指导。提出撰写研究总结报告的基本要求和格式规范。如以调查总结报告为例,调查报告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对调查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后的记录。调查报告的表述没有固定形式,调查报告一般由以下几个组成部分(略):第一部分——题目。第二部分——调查目的。第三部分——调查的基本过程。这是调查报告的主体部分。这部分要把调查来的大量材料,经过分析整理,归纳出若干项目,分条叙述,做到数据准确,事例典型,材料可靠,观点明确。尽可能用图表示形式表示,以增加直观性,一目了然。正文的写作安排先后有序、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最后,要写清楚调查的结果。第四部分——结论与建议。交代通过调查研究了什么问题,获得了什么结论,说明了什么问题。第五部分——附录。列出主要参考文献,附上各种调查表格等。 

综合利用调研报告例7

2008年联合国电子政务报告《United Nations e-Government Survey 2008――From e-Government to Connected Governance》已经由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OCED)正式。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是联合国在经济、社会和国家活动政策领域的重要部门。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在联合国大会的通盘领导下协调联合国及联合国系统各组织的经济和社会工作。作为讨论国际经济和社会问题以及拟订政策建议的中心论坛,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在加强国际合作方面和促进国际关系良好发展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经济和社会事务部还同非政府组织进行协商,使联合国与民间社会之间保持良好的联系。

2008年的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主题是:从电子政务到政务整体治理。对于“政务整体治理(Connected Governance)”,报告做了如下解释:政务整体治理是指政府应该如何管理其后台的办公程序,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约费用并提高服务水平。

报告的重点在于为政府工作和电子政务评估工作提供新的评估标准,这些标准旨在为政府工作流程提供参考规范,提高政府办公系统的效率,提高公共服务事业能力。报告从电子政务状况和公民参与程度两个方面对联合国192个成员国进行了综合评估和对比。对于电子政务发展理念主流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该报告讨论的核心问题是:“电子政务的潜力和公共部门改革事业之间的关系”。报告希望这样能使各个国家在电子政务事业发展问题上有可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更加明朗,并且为世界联合政务决策者们提供一定的参考。

该报告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2008年的调查情况;第二部分着眼于如何使“政务整体治理”成为2008年联合国电子政务的实施重点;第三部分为报告的两个附件,其中附件一主要是2008年电子政务报告所对应的数据表,以提供数据支撑;附件二包括了2008年电子政务中所涉及的技术方法。

一、2008年联合国电子政务报告的调查内容

2008年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的内容中将“政务整体治理”放在了首要的位置,报告首先阐述了该问题的重要性,随后又根据近期调查结果说明了政务整体治理是电子政务发展的必然趋势。随后报告对2008年电子政务准备工作进行了评估,该举动主要是为其192个成员政府对于信息与通讯技术所提的申请要求进行服务支撑。评估报告强调:进行评估的目的是使公民能够得到更好的服务、使公民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和使公民获得信息的能力得以提高。从而可以看出,报告所体现的精神是:公民的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紧接着就进入了报告的主体部分,即各个地区在电子政务准备度的调查情况。在该部分的最后是网络措施的评估,网络措施评估主要关注的是政府如何提供电子政务政策方案、应用措施和工具来满足公民对电子信息、电子服务和电子应用工具需求的增加。该部分还包括对各个国家政府网站的内容进行衡量,例如:健康、教育、福利、劳动和财政等。

2008年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各国政府已经开始朝着电子政务方向迈进。从报告中可以看出,如果没有综合性的政务基础背景来做后台支撑,那么要具体实现电子政务是很困难的。报告指出,作为电子政务的发展基础,组织的基本结构框架最为重要,除此之外的辅助元素还包括适当的政策、政府的执行力、信息通讯技术的应用和相应的技术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电子政务的服务能力得以体现。而根据报告我们不难看出,实现这些基础的进程是缓慢的。目前,只有少数政府在上述一些方面做了必要性的资金投入来促使电子政务应用方面更加具有综合性与完整性。

报告根据电子政务准备情况的不同,将世界划分为5个不同的区域。调查结果显示:与其他地区相比,欧洲地区在电子政务事业发展方面明显优于其他地区,其余4个地区是美国、亚洲、大洋洲和非洲。报告数据显示,亚洲和大洋洲的电子政务发展情况基本差别不大,两者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甚微,而非洲却相对落后较多。在2008年的报告中,瑞典超过了美国跃居第一位,丹麦和挪威位居第二和第三。从中可以明显看出,在2008年的调查报告中位居前三位的均是斯堪的纳维亚国家。随后的第四名才是美国。在2008年的电子政务排名单上,前35个国家中,欧盟国家占了70%,亚洲国家占了20%。欧洲各国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在基础设施与连通性上进行明智的和理智的投资,其中最显著的就是网络基础设施的投入。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在2008年的报告中,排名前35位的国家或地区中,非洲国家、加勒比海地区、美洲中部、亚洲中部、美洲南部和亚洲南部地区并没有出现。

在网络共享资源索引使用方面,从报告中可以得出以下信息:根据公民公约,在政府网络共享索引资源利用方面,相关数据发生了变化。例如,与2005年179个电子政务网络化国家的数量相比,2008年的总数上升到了189个国家。在这些国家中,美国在网络共享索引中使用率最高。这主要是由于美国拥有强大的网络信息资源与网络咨询服务力量,这可以使得美国民众与政府之间的交互更加方便和顺畅。韩国政府在网络咨询评估方面紧跟美国而位列第二,丹麦与法国并列第三。报告强调,在连通性实施方面,一个健壮的网络基础平台对于推动电子政务应用与服务是至关重要的。在2008年的调查报告中,被调查的各国政府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与往年相比有了明显的提高。通过对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仔细研究会发现,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移动设施方面的投资都比过去三年有了明显的、大幅度的增长。

二、关于现今联合国电子政务与政府工作的发展情况

首先,报告显示,由于近年来世界的快速发展,各国对政府职能有了新的需求,从而导致许多国家都出现了公共部门重组的趋势。报告中认为这个现象是由于越来越多的人在不同的新兴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这些人为企业、民众和社会创建了诸多的利益。这些政府的“客户”从一定程度上就会对政府提出更高的需求,例如:政府需要具有更高的服务效率和性能、政府需要具备正确合理的职责定义、政府需要具有一定的公众信任度,为此政府所提供的服务应该及时更新。世界上许多国家开始尝试着改进自己的公共行政部门,使其更主动、高效、透明和更加以服务为导向。为了完成改革,各国政府正在对各自的组织结构、惯例和能力等方面进行改革,通过动员、配置和利用人力资源与财政资源来为公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报告强调,信息通讯技术的合理使用在公共部门达到预期目标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对社会与经济的成长环境也会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

其二,信息全球化导致了全世界的快速变化,知识经济为企业和政府不仅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在面对挑战的过程中,2008年的报告对知识管理在电子政务中的作用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依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理念,知识管理已经成为政府策略、计划编制、咨询和执行等业务的不可分割的核心。报告中的观点认为,影响知识管理策略的三个主要因素是人员、方法和技术。与此同时,信息的收集、存储和共享是知识管理的另一个主要方面。政府只有良好地理解和利用这些因素,才能为组织的人员和结构打造合适的软件和硬件设施。然而,与企业相比,政府部门在具体实践上相对落后一些。这个事实促使一些政府将知识管理的发展和利用提到了政府议程上来。对于公民来说,政府对知识管理的适当引用也可以给其带来诸多切实利益,例如可以使公民获得更便捷的服务、获得更多的选择、获得多元化个和使纳税人所缴费用得到更好利用,等等。对于某些团体和组织来说,知识管理在政务中的应用,也可以促使提高组织效率和产生良性改革,从而提升组织的执行力。然而报告也指出,要想使上述的实际利益达到预期的效果,前提条件仍然是需要有综合性的政务基础背景来做支撑。所以电子政务的发展和知识管理的应用是相辅相成的。

知识管理的理念认为,组织最有价值的资源就是人员的知识。因此,2008年的调查主要从长远角度着眼于政府如何实施管理政府的后台整体办公系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综合性政务的基础实体。报告的第二部分主要关注政府应如何实现最大限度节省费用的手段和改进服务方式的方法。其根本的目的是使联合国内部政府部门的工作得以改进。报告中提及的主要手段有:缩减财政费用和办理事务的时间,加强工作流程管理,加强不同政府机构部门之间的沟通,为政府部门与各个单位之间提供更好的资源保障制度与责任分配制度,以便提升公共服务部门的服务水平。

其三,人力资源相关问题在2008年的报告中也受到重视。报告强调,要为员工建立一个积极和透明的工作氛围。这就意味着要选择和发展那些提倡信息共享理念的领导人员。如果要实现真正意义的知识共享,就需要对那些将信息输入系统并实现共享的工作人员进行切实的奖赏和激励。信息的共享发展必然会导致信息成本降低,而信息成本的降低对于新的公共部门的发展十分有利。报告提出,如果组织要发展,在鼓励信息共享的同时,就要鼓励组织成员形成集体化的价值观,所以也必须鼓励他们将自己的创造力和革新力转化成现实的产品和服务,这样才能创造真正的价值。报告指出,创造力和革新力是一个组织中的长期需要的能力,这种能力使得组织可以对自身的问题进行定位,发现并且找出新途径来解决问题。因此,领导必须关注如何制定策略来促使员工尽可能地发挥创造力和革新力;同时,他们也必须通过共享最优方案来保证已经存在于组织中的策略和知识得到最好的利用。报告认为,对于一个组织,如果已经具备前面所说的条件,之后就可以关注知识管理中提及的另一个维度:用户关系管理(CRM),即:提高用户集中度并建立重点客户关系网。这样才可以使组织得到稳固的成长。例如:提高生产力、提高效率、改善创新性,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

三、2008年联合国电子政务报告的主题――“电子政务”与“政务整体治理”的关系

从“电子政务”到“政务整体治理”的关系是2008年联合国电子政务报告的核心内容。根据报告内容,“政务整体治理”的概念来源于政府希望将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作为提高公共服务革新能力的途径和提高生产力水平的途径的战略举措。政务整体治理(或曰网络化政府)是围绕政府行为集中性问题所展开的,即动员社会各个方面的创造性因素来改进公共利益服务职能。2008年度报告提出,基于信息通讯技术的政务整体治理的目的在于增进政府机构之间的合作,从而使得市民与政府之间的咨询与交流得到巩固和促进,使政府的服务和职能达到更加有效的效果。报告强调,政务整体治理主要目标在于加强政府机构之间的合作,深化发展和利用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咨询服务业务。政务整体治理的潜在概念是使得数据与信息的收集、再利用和共享方面得以系统化。在政务整体治理框架内部,政府间的工作可以在各个政府机构之间垂直贯通,同时也可以在同级别部门之间水平开展。然而,从报告内容中不难看出,要实现上述几点,就要很好地理解如何使信息通讯技术的应用与具体事物进行融合,只有这样,公共部门的改革才能得以实现。

2008年联合国电子政务报告同时指出:在制定全球电子政务趋势政策和设计国家发展轨道细节(包括如何使其与社会发展趋势进行配合)方面,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很大的压力。所以政府连通性的电子政务事业的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报告除了阐述了“政务整体治理”建设的概念和其重要意义以外,对于如何建设的问题和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进行了阐述分析。

首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2008年电子政务报告中,对已有公共服务措施进行了规定:从传统性政府服务分配模型到综合措施模型的转变重点,在于如何提高政府为公民所提供的服务的价值。但是,报告针对这个规定也指出蕴含的一个问题:如果没有整体的后台政务系统来进行支撑,那么想要提高服务的价值是几乎不可能的。新措施强调,只有实现了政府连通性管理与流程结构上的业务流程再设计,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费用节省和服务质量的提高。目前,世界上许多政府开始意识到,若没有综合性的政府后台系统,则不能使网络服务进行推广。然而,早期的电子政务的重点几乎都放在了发展网络服务上,今天,随着跨组织统一性的重要性不断提高,使得重点开始向建立和管理综合性和平等性的政务服务方向转移。报告指出这样做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政策决议和之间协调的匮乏,使得政策遭到损坏,同时也使制度和政策的可信性大大降低。出于对已经显现出来的问题进行调查的目的,报告的第二部分分析阐述了从电子政务到连通性管治所面临的挑战。

其二,报告在第二部分的分析中也指出,随着知识经济给政府带来的挑战越来越大,知识管理对政府的重要性也在不断提高。知识管理的本质是以正确的形式为正确的人提供策略。前文提到了知识管理的根本理念:最有价值的资源是组织人员的知识,即知识管理中最重要的方面是人员之间知识的共享和管理。但目前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公共组织已经形成了很多传统的运行模式,例如SILO模式。SILO在知识管理中就是自我封闭式的组织单元,就是说与其他组织或者单位很少甚至根本没有沟通来往。类似这样的情况对于政务整体治理工作的开展无疑是一种巨大的障碍。所以要实现“政务整体治理”这一发展目标,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其三,为了实现政务整体治理,联合国推出了3点电子政务措施,一方面可以使电子政务的重点集中明确,另一方面可以使从事电子政务的公共部门明确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这三点措施如下:

⑴基础性措施:在公共部门与社会范围各自内部建立可靠的、强大的网络信息基础设施,以满足民用、商用和其他特定授权使用的需求。

⑵综合性措施:使基础建设产生杠杆作用的效果,从而使信息得到更好的共享,通过更有效的信息服务和多渠道服务建立以民众为中心的政府管理模式。

⑶革新性措施:始终追求服务创新,使电子政务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通过更加广泛的网络在政府内部使民主化得以深入发展。

对于以上3点措施,报告做了如下解释:长期以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在不断地围绕着传统政务模式的各个层面进行探究,其目的是希望能为电子政务的发展道路寻求一个清晰的方向。从基础性建设到综合性建设,再到革新性建设,都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政务整体治理这个目标。要想实现这个目标,政府公共部门的革新应该从政府内部起到推动作用,同时,社会各个层面对治理所产生的效果的适应能力也应该从外部起到辅助推动作用。报告认为,综合性措施的实施前提是必须建立一个能够不断升级的基础措施,只有实现综合性措施,才能使公共服务更加现代化,使公民得到更加全面的服务。报告指出,促使综合性措施形成的方法要在政府工作的各个层面得以体现,这些方法包括:节省费用,改进服务质量和效率,进行服务改革,提高中央控制能力、决策制定能力和资源分配能力等等。在革新性措施方面,报告中提出的革新方法很清晰,明确的利益相关性和范围的界定使得综合性后台办公职能的成功建立成为可能。

由于综合性后台办公系统对于“电子政务”和“政务整体治理”来说都十分重要,所以报告对于该问题也进行了分析和阐述。报告中所阐述的主要综合性后台办公服务包括:内部服务模式、战略合作伙伴模式和完全外部采办模式。这几个模式在资源(包括技术、财政和人员)的获取和利用上都存在着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并且在实践中可能存在着冲突。在不考虑服务模式的前提下,报告也将后台办公模式分成3种:单一职能综合模式、交叉职能综合模式和从后台到前台的综合模式。其复杂性的级别根据职能难度的数量级的增加而递增,也随着所对应的组织的不同而改变。报告认为后台综合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人员、步骤流程和所需技术。报告特别指出,电子政务的成功与失败很少取决于技术,而更多地取决于人员因素。报告中所列出的人员因素包括:公共服务文化改变,公共部门工作人员工作方式的更新,工会事务和技术、管理和领导能力。

四、结语

根据2008年的联合国电子政务报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联合国电子政务近年来已经在很多事情上重新调整了焦点,例如:如何使政府内部机构之间更好地进行合作,如何提高公民的关注度并且与特殊客户建立关系,等等。结合报告中的内容,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在不久的将来,电子政务可以改进政府办事流程、降低政务成本、增强研究能力、提高档案与文件的保存能力。通过以上途径来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电子政务的不断发展可以促使政府朝着更精简、更具经济效益的方向进行变革;电子政务可以推动和促进不同级别政府组织之间的沟通和协调,甚至可以在组织内部和不同级别部门之间发挥作用。此外,报告还强调了一点,若想使电子政务发挥其真正的力量来达到预期效果,重点不在于应用技术的使用上,而在于如何将技术应用在变革过程中,使技术可以与实际相结合而发挥效用,这一点是值得我们认真领会和特别关注的。

依据2008年联合国电子政务报告的内容,结合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笔者认为以下几点是值得我们关注:

⑴联合国的各国政府逐步开始意识到电子政务的重要性,并且在必要的领域开始投入资金来支持其发展,这一点促使各国在电子政务发展评估指标上都有了比较明显的变动。我们应该重视这些指标数值后面所隐藏的趋势,研究其他国家的动态,吸取经验教训,从而使我国的电子政务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⑵不断变化的世界对于政府的职能产生着新的需求,各国政府机构都开始积极进行改革。报告中关于改革问题上,对知识管理理念的应用和人力资源问题都给予了一定的重视。我们也应对新变化和新需求的来临做出快速而正确的反应,广泛吸取别国的改革经验,根据我国自身特点来进行调整。

⑶“电子政务”与“政务整体治理”的关系是2008联合国电子政务报告的主要核心,我们应该正确理解这一概念和概念后面隐含的意义。我们应该正确学习和理解报告所说的建设“政务整体治理”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仔细研究报告中所提出的解决措施。这样才可以将其更好地与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融合在一起,使我国电子政务得到长足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United Nations. United Nationse-Government Survey 2008――From e-Government to Connected Governance. 2008

2.褚峻.关于电子政务评价标准化问题的探讨[J]. 电子政务,2008(6)

3.2007世界电子政务发展总体态势与特点[J]. 信息化建设,2008(3)

4.师迅东.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西安:西北大学,2007

5.陈果. 我国电子政务与服务型政府交互发展研究[D]. 长沙:湖南大学,2007

作者简介:

综合利用调研报告例8

探究

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12-031-02

当今世界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和我们息息相关。现代社会信息越来越大,信息传递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广。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走进信息世界》是人教实验版五下第六组教材,这是继五年级上册《遨游汉字王国》之后的又一次围绕一个主题,课内外结合,学生自主程度较高的大综合性学习。怎样才能引导学生顺利地完成这次综合性学习呢?

一、文本解读

在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阅读教材中,首先,单元导读提出了学习任务,而后,分成两大板块——“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在每个板块中,先提出活动建议,再提供若干阅读材料,供师生制定计划以及在学习活动中参考、选用。板块一,安排了有关信息传递方式及对人类生活产生影响的五篇阅读材料。这些材料与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不同,就作用而言,在于提供信息,介绍相关资料。板块二,安排了两篇不同类型的简单的研究报告,其作用在于通过给学生提供研究报告的例文,使学生能了解研究报告的基本特点,知道怎样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最后,在单元结束语中对今后如何提高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可行的建议。

二、目标预设

1.了解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及这些变化对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影响。

2.了解现代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能正确利用媒体,学会选择信息,趋利避害。

3.初步养成留心信息的好习惯,逐步学会搜集信息、运用信息,善于和别人交流信息。

4.初步学会有目的地搜集和处理信息,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5.认识19个生字。

三、活动思路

这是继五年级上册《遨游汉字王国》之后又一次课内外一体的、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学习。目前,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综合性学习的基础,教学中要进一步使学生熟悉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方式,比如,活动前要制订计划,活动中要发扬合作和主动探究的精神,活动后要展示和交流成果。每个板块后一些要求认读的字,可以让学生结合阅读认读,并在活动结束时盘点巩固。

四、方法选用

1.互动激趣法

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各小组学习的各项活动中去,激起他们的兴趣,和学生一起搜集、调查、查阅,同学生一起参加汇报交流,指导学生举办他们感兴趣的活动。

2.指导阅读法

首先,充分发挥单元导读的功能,使学生对本次综合性学习目标明确、充满激情;其次,把阅读资料作为学生搜集、查找相关材料的例子,利用阅读资料的学习为开展活动引路;再次,学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教师也要给予及时地帮助指导。

3.自主选择法

综合性学习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教师的指导是为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在为学生指点活动途径的同时,还要注意帮助一些特别需要帮助的学生。

4.鼓励评价法

综合性学习历时的时间较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疲倦厌烦情绪,教师及时得当的鼓励评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对于学生的活动还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五、流程设计

我打算把整个活动内容分成四个阶段,时间安排为13-14课时。

第一阶段:浏览本组教材,讨论和制订活动计划。时间安排1课时

主要任务是:阅读单元导语,激发学习兴趣;阅读“活动建议”,浏览“阅读材料”,了解可以开展哪些活动,参考哪些材料;制订活动计划;根据“活动建议”和当地实际条件,确定开展哪些活动。

第二阶段:活用“阅读材料”,指导开展两项活动。时间安排5-6课时

(一)开展阅读实践,感受信息传递方式的发展。(2课时)

按照第一条“活动建议”,“认真读读‘阅读材料’中的文章”展开研究学习时,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阅读、概括能力自主阅读这些资料,讨论交流信息传递的方式;再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中的信息进行比较,了解古今信息传递方式的不同。

(二)结合阅读材料,指导开展两项活动。(3-4课时)

“活动建议”第二条是“做一次调查,记录全家人在一天中都从哪些渠道获得了哪些信息。再根据记录做一些分析,看看从中能发现什么。”用活这条建议,首先是在调查前,引导学生设计好调查记录表,培养学生事前注意做好准备工作的良好习惯;通过留心自己和家里人获取的信息及获取信息的渠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调查后,指导学生填写调查表,对信息进行筛选、整理、汇总、分析。不要满足于发现传播信息和获取信息的规律,以及信息对不同群体的影响,还要注意指导学生分类保存资料,为第二阶段利用信息、撰写研究报告做准备。

活动建议第三条就“怎样正确利用电视、网络等传媒的问题,展开讨论或辩论。”用好这一形式,一要根据当地实际,灵活选用论辩主题;二要重视论辩前期准备。教师应和学生一起拟订讨论或辩论的题目,指导学生多渠道搜集正、反双方的资料。论辩由学生自己组织,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辩证地看问题,防止“走极端”。论辩胜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论辩提高学生搜集信息、选择信息、运用信息、组织语言、口语交际的能力,增强抵制不良信息的自觉性。

第三阶段:借鉴“阅读材料”,学习写“研究报告”。时间安排5课时

(一)研读例文,选定主题,制订计划。(2课时)

引导学生阅读两篇研究报告,让学生感悟到像“爸爸咳嗽”这样的小事也可以进行研究。教师可再进一步举例激趣,让学生形成这样的认识:搞研究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事情,只是需要留心观察生活、注意搜集信息、善于发现问题。像家庭生活、校园文化、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当地习俗、科技文化等都有值得研究的问题,从而打消学生的顾虑,打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畅谈自己最想探究的问题,激起“我也要研究”的欲望。

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究问题。因此,教师指导学生从众多的问题中选定合适的研究主题至关重要。通过引导,让学生知道,选题首先得是自己感兴趣、乐于研究、适合研究的。选题设计的内容和范围尽量浅、小,多着眼于身边的现实问题。确定选题后,小组制订研究计划。由于是第一次订研究计划,教师要具体指导,可给学生提供例文,让学生明白,研究计划分“研究课题──研究方法──组员分工”等方面。

(二)搜集信息,形成观点,撰写报告。(3课时)

计划确定之后,搜集资料是中心环节。教师在这方面要引导学生运用第一板块学习的搜集资料的方式方法,拟订一个简单的计划,搜集什么资料和到哪里搜集都要做到心中有数,避免无效劳动。搜集的资料应当和课题有关,尽可能多一些和全一些,正反方面的都要有。搜集资料可以自己调查、访问、记录,也可以从书报上摘选、从网络上搜索等。接着,小组成员要一起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筛选:与研究课题有关的保留,无关的删除;已有的资料删去,新的保留;与自己有不同观点的留下,然后归类整理。

小组成员要充分阅读整理好的资料,每个组员都要注意筛选为自己观点作支撑的、对解决问题有价值的信息,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经过小组讨论达成共识,为撰写研究报告做准备。

再次研读两篇研究报告,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出研究报告的不同写法。必须让学生清楚:研究结论的得出,是以搜集资料和分析资料为基础的;撰写研究报告要做到问题明确,资料充足,分析合理,结论清楚。掌握基本写法后,撰写小组研究报告,并集体进行修改、完善。

第四阶段:展示交流研究报告,总结反思学习成果。时间安排2课时

综合利用调研报告例9

我国是一个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资源问题与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要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发展循环经济是必由之路,即建立既不会使资源枯竭、又不会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能循环使用各种物资的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式循环经济,以代替过去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式的直线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要在全球范围内、全国范围内、区域范围内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从最基本的单位―企业做起。

目前许多研究者对工业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进行了设置及研究,但现有的指标体系大多是基于直线式经济基础上设置的,存在着重经济效益、轻环境效益,重短期效益、轻长远发展,重企业内部效益、轻外部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缺陷。企业竞争环境的变化迫切要求对其进行改进与完善,引导企业用循环经济理念制定发展规划和企业战略,体现企业、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使企业赢得更多的市场及进一步发展的先机。本文拟从循环经济模式出发,立于社会、政府这一评价主体的角度构建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工业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综合评价方法作进一步的探讨。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一)导向性

导向性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带有方向性的问题。一个设计合理、能代表一定时期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与愿望的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可以公平、客观、准确的评价一个企业的竞争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引导企业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否则,会对企业经营和整个经济的运行产生很大的误导作用。因此,新的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将“宏观导向性”放在突出位置,引导工业企业以这些指标为参照系数,朝着健康、协调、持续方向发展,从根本上实现循环经济。

(二)可操作性

指标的选择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要兼顾科学性与可行性,能够在我国目前的或根据新的社会发展需要将要改进的企业统计报表制度和会计报表制度中直接或间接获得资料,避免由于资料难于取得而带来的数据失真现象,尽可能的不增加企业统计部门的负担。

(三)科学可比性

根据工业企业竞争力这一范畴的性质、特点及运动过程,设置具有内在联系的、科学的指标体系时,指标的选取要有科学依据,指标的名称、内涵、计算口径、计算方法要统一、规范,在一定的时期内应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同时力求各项指标与国内、国际的有关指标相一致,以便于进行纵向、横向比较;设置的指标应采用定量化指标,避免定性化指标量化过程中的不准确因素;指标应尽量选择具有可比性的质量(内涵)指标,避免使用受规模大小影响的外延指标。

(四)不重不漏性

在选择评价指标时应尽量做到不重叠不遗漏。指标间信息重叠主要指在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指标同时反映一个研究对象时,所发生的对研究对象内容、质量、结构等影射信息的重复。一般来说,指标体系中各指标间信息的重叠是不可避免的,但信息重叠会影响综合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信息重叠程度越高,指标对研究对象某一侧面夸大(若是逆指标,则为缩小)的程度越大。要全面、客观、准确反映工业企业竞争力,测评体系所包含的指标必须是必要且充分的,每一个指标都能反映企业竞争力的某一侧面。各个指标间相对独立,即指标间信息重叠程度低,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每个指标的作用,但实际上一个指标体系中所有指标都具相关性,我们在保证指标体系所反映内容相对全面性,即“不漏”基础上,应采取相关系数、主成份分析等方法尽量减少指标信息的重叠,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系统性。

(五)综合性

基于循环经济的工业企业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不仅涉及到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又要考虑到评价的目标性及出发点,很难用一个指标来体现,也不能仅用眼前表征指标来衡量。因此评价指标体系应围绕循环经济下工业企业竞争力这一综合概念,用多维评价标准和长远的眼光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和不同的环节上设置评价指标及指标体系,力求从反映工业企业竞争力的众多的指标中选择出具有代表性的、可行性的指标,进而系统的反映出循环经济模式下工业企业竞争力的综合内涵。

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指标体系的构成要素

基于循环经济的工业企业竞争力的内涵指企业为了自我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过资源的合理有效充分使用及循环利用、污染物的减量排放等,向市场提供更具吸引力的绿色产品与服务,从而在经济、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中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这一概念隐含着动态的、比较的、多层次的含义在内。它不仅体现企业的当前营利能力,也体现企业未来的竞争后劲;不仅反映企业自身的绝对能力,也反映企业的相对能力;不仅要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工业企业经济情况,而且要有反映资源、原材料的使用、废弃物的排放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

评价一个企业有无竞争能力,第一要看企业的营利能力如何,它是企业竞争力的外在表现,反映企业目前生产经营能力的高低;第二是企业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它是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关键,是企业最直接的竞争目标;第三是人才、技术竞争力,它决定着企业长期竞争力的强弱,决定着企业竞争力的持久性;第四是资源能源利用情况指标,它反映企业生产增长的模式;第五是环境竞争能力指标,它与资源、能源利用指标在新的制度环境下共同影响着企业成本支出及产品取向;第六是循环利用竞争力,它主要反映企业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程度,是该指标体系设置的出发点;第七是社会效益指标,它与环境竞争力共同影响企业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与地位,进而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在子目标层的指标设计中,尽量选择能体现循环经济的指标。如在营利能力中选择人均实现利润额,而不使用人均工业总产值指标;在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中,选择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而不使用万元总产值综合能耗;在目前污染物实行总量控制的政策制度下,环境竞争力中选择万元产值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排放量,而不使用达标率指标等,这样才能体现指标体系的导向性和现实意义。

(二)具体指标

遵循以上原则,本着有利于节约资源、增加效益、减少污染、加速技术创新、促进社会进步的思想,基于循环经济的工业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由以上六部分构成。据此,我们从众多的影响评价目标的指标中筛选出20项指标构成评价工业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

反映工业企业营利能力的指标包括:(1)人均实现利润额(元/人)=报告期实现利润额/报告期职工平均人数;(2)资金利润率(%)=报告期实现利润总额/报告期资金平均占用额(分母包括流动资金和固定资产净额两部分)。

反映工业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指标包括:(3)产品销售率(%)=报告期产品销售额/报告期工业总产值;(4)市场占有率(%)= 某种产品销售额/ 同类产品国内全行业销售额(其中,分子、分母资料同属于报告期)。

反映工业企业人才、技术竞争力方面的指标包括:(5)技术创新投入率(%)=报告期技术创新投入总额/报告期增加值;分子包括新产品开发费、设备更新改造费、采用新工艺费和从业人员业务培训费;(6)高中级技术人员比重(%)=高中级技术人员平均人数/职工平均人数,(其中,分子、分母资料同属于报告期);(7)新产品收入比重(%)=报告期新产品销售收入/报告期产品销售总收入(该指标反映企业的产品研发能力和对新产品的综合营销能力)。

反映企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的指标包括:(8)企业原材料利用率(%)=报告期工业生产物料利用量/报告期工业生产物料投入总量(报告期工业生产物料利用量是指报告期工业生产主要物料投入量减去物料流失量);(9)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吨标煤/万元)=(报告期能源消耗标准量/报告期工业企业增加值)。分子能源消耗标准量指报告期消耗的各种能量,均需按等价热值折算成相当于一次能源的总热量。等价热值指得到一个单位其他形式的能量或一个单位的某种物质,在工业上实际消耗的一次能源的热量。

环境竞争力包括:(10)万元增加值废水排放量=报告期工业废水排放量/报告期工业增加值;(11)万元增加值废气排放量=报告期工业废气排放量/报告期工业增加值;(12)万元增加值固体废弃物排放量=(报告期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报告期工业增加值);(13)境污染综合弹性系数= ,式中,xi代表第i种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年发展速度,y代表报告期工业增加值年发展速度,n为工业污染物项数(主要包括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环境污染综合弹性系数大于1,表明工业污染物增长速度大于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环境质量状况趋于恶化。

循环利用竞争力包括:(14)余热回收率(%)=回收利用总热量/供入总热量(余热回收率反映企业由于采取余热回收和重复利用所带来的节能效果);(15)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量/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它是反映废弃物资源化程度的指标;(16)包装可回收率(%)=报告期包装物可回收量/报告期产品包装物总量,包装物可回收量是指报告期产品包装物可以(能)被重新回收,以其初始的形态被重新用于产品包装或作为某个生产制造环节的资源经处理后被循环利用的数量。它是用来评价产品包装物循环利用程度的指标,数值越大,表明包装物循环利用的程度越高;(17)工业用水循环使用率(%)=报告期工业用水重复使用量/报告期工业用水总量。

社会效益包括:(18)工伤频率(人次/人)= 报告期工伤总人次数/报告期职工平均人数,反映工伤事故情况指标用人次数,而不用因工伤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是为了避免企业为了提高企业绩效指标,而减少工伤人员的有关开支;(19)职工社会保障程度(%)=报告期参加社会保障的人数/报告期职工平均人数;(20)资金纳税率(%)=报告期上缴税收总额/报告期资金平均占用额。

指标体系运用注意事项

要实施基于循环经济的工业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及时调整企业统计指标体系,同时在会计核算中增加反映环境、资源成本的相应帐户,以便获得基础数据,保证评价指标体系的顺利实施。另外,要进行基于循环经济的工业企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必须把多个反映工业企业竞争力的统计指标信息综合汇集,从而得出基于循环经济的工业企业竞争力的整体评价结果。综合评价方法有多种,这里根据指标(量化指标)及指标体系(由三层次构成)的特点,应选择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数;用线性插值原理对实际值进行标准化处理,使其转化为评价值,以消除各评价指标不同含义、不同计量单位的影响;根据各指标的权重及评价值采取综合平均法计算综合评价值,以便于企业间相互比较,取长补短,也便于企业自身进行动态比较。

综合利用调研报告例10

标题

调研报告要用能揭示内容中心的标题,具体写法有以下几种:

(1)调研报告标题公文式标题。这类调研报告标题多数由事由和文种构成,平实沉稳,如《关于知识分子经济生活状况的调研报告》;也有一些由调研对象和调查二字组成,如《知识分子情况的调查》。

调研报告

(2)调研报告标题一般文章式标题。这类调研报告标题直接揭示调研报告的中心,十分简洁,如《本市老年人各有所好》。

(3)调研报告标题提问式标题,如《人情债何时了》。这是典型调研报告常用的标题写法,特点是具有吸引力。

(4)调研报告标题正副题结合式标题,这是用得比较普遍的一种调研报告标题。特别是典型经验的调研报告和新事物的调研报告的写法。正题揭示调研报告的思想意义,副题表明调研报告的事项和范围,如《深化厂务公开机制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关于武汉分局江岸车辆段深化厂务公开制度的调查》。

正文

调研报告的正文包括前言、主体和结尾三部分。

(1)前言

调研报告的前言简要地叙述为什么对这个问题(工作、事件、人物)进行调查;调查的时间、地点、对象、范围、经过及采用的方法;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历史背景以及调查后的结论等。这些方面的侧重点由写作者根据调研目的来确定,不必面面俱到。

调研报告开头的方法很多,有的引起读者注意,有的采用设问手法,有的开门见山,有的承上启下,有的画龙点睛,没有固定形式。但一般要求紧扣主旨,为主体部分做展开准备。文字要简练,概括性要强。

(2)主体

这是调研报告的主干和核心,是引语的引申,是结论的依据。这部分主要写明事实的真相、收获、经验和教训,即介绍调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主体部分要包括大量的材料人物、事件、问题、具体做法、困难障碍等,内容较多。所以要精心安排调研报告的层次,安排好结构,有步骤、有次序地表现主题。

调研报告中关于事实的叙述和议论主要都写在这部分里,是充分表现主题的重要部分。一般来说,调研报告主体的结构大约有三种形式:

横式结构。即把调查的内容,加以综合分析,紧紧围绕主旨,按照不同的类别分别归纳成几个问题来写,每个问题可加上小标题。而且每个问题里往往还有着若干个小问题。典型经验性质调研报告的格式,一般多采用这样的结构。这种调研报告形式观点鲜明,中心突出,使人一目了然;

纵式结构。有两种形式,一是按调查事件的起因,发展和先后次序进行叙述和议论。一般情况调研报告和揭露问题的调研报告的写法多使用这种结构方式,有助于读者对事物发展有深入的全面的了解。一是按成绩、原因、结论层层递进的方式安排结构。一般综合性质的调研报告多采用这种形式;

综合式结构。这种调研报告形式兼有纵式和横式两种特点,互相穿插配合,组织安排材料。采用这种调研报告写法,一般是在叙述和议论发展过程时用纵式结构,而写收获、认识和经验教训时采用横式结构。

调研报告的主体部分不论采取什么结构方式,都应该做到先后有序,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联系紧密,层层深入,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

(3)结尾

结尾是调研报告分析问题、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的必然结果。不同的调研报告,结尾写法各不相同,一般来说,调研报告的结尾有以下五种:对调研报告归纳说明,总结主要观点,深化主题,以提高人们的认识;对事物发展做出展望,提出努力的方向,启发人们进一步去探索;提出建议,供领导参考;写出尚存在的问题或不足,说明有待研究解决;补充交代正文没有涉及而又值得重视的情况或问题。

总之,调研报告结尾要简洁有力,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没有必要也可以不写。

2016政府调研报告的范文:

一、长株潭试验区基本情况

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东北部,是以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为中心,辐射周边岳阳、常德、益阳、衡阳、娄底五市的区域,总面积9.68万平方公里,人口4110万,分别占全省的45.8%和60%。,城市群实现1亿元,占全省79%。其中,作为城市群核心的长株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两两之间半小时车程,总面积2.8万平方公里,人口1334万,去年实现gdp4565亿元,占全省40.9%。? 长株潭城市群提出及批复经历了三个阶段。

从1997年湖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推进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战略决策,致力于把长株潭培育成为湖南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至12月14日,经国务院同意,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同时获批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十年以来,湖南省实施规划引导、基础设施先行、重大项目跟进的推进方式,与世界银行合作,开展世行在华的首批城市发展战略研究,邀请英国、德国等国家的机构进行咨询设计,形成了20多个规划。在交通、电力、金融、信息、环境等方面,建设了一大批重大项目,经济实力显着增强,去年湖南的经济总量突破1万亿。

二、试验区获批以来的主要做法

(一)注重顶层设计。湖南省委、省政府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经验,广纳民智,对长株潭试验区科学论证、高端定位、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全盘规划,并将改革方案和区域规划打捆上报,获得国家的一并审批。这在全国现有的改革试验区是第一例。方案的核心在改革,规划的重点是发展。规划和方案将改革试验区从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拓展到3+5(岳阳、常德、益阳、衡阳、娄底)城市群,并突破传统开发区的概念,设计了大河西、云龙、天易、昭山、滨湖五大示范区,为试验区建设拓展了空间,明确了模式载体,打造了一化三基(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一化带三化;加强三个基础,即加强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基础工作,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更大平台。

(二)强化规划统领。提升城市群区域规划,确立区域规划的龙头地位,发挥理念上、思路上、行动上的抓总作用。紧扣两型主题,体现国际视野,彰显区域特色。针对建设重点,强化部门和地区专项规划。修订《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条例》,出台条例实施细则,强力保障和推进规划实施。顺应综合交通发展的新趋势、新理念,编制了全国首个城市群综合交通体系规划-《3+5城市群综合交通体系中长期规划》,提出了建设能力充分、方式协调、布局合理、运行高效的发展目标,并着重从点、线、面统筹规划水、陆、空交通布局,构建长株潭核心区同城交通系统、区城际复合走廊、中部国际航空枢纽、长江中上游航运中心、全国陆运大通道五大圈层的核心系统,明确了城市群综合交通未来发展的定位和建设的重点。

(三)实施五大工程。一是以两型为主导的产业支撑工程。按照战略性、先导性、传统性、限制性分类发展的思路,实施大项目、大企业、大产业战略。突出产业的两型化,加快促进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着力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突出两型的产业化,加快建设长株潭国家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尽快形成以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两型产业发展。二是以交通为先导的基础设施工程。把交通作为缩短城市群时空距离,提高运行效率的重要环节,全面完善长株潭同城交通能力,大幅拓宽周边五市城际走廊,加快构建以轨道交通为核心、陆域通道畅通无阻、水能充分利用、各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两型综合交通体系。路网:核心区域重点建设七纵七横的城际主干道,形成以城市主干道相连的格局;3+5城市群重点建设二环六射的高速公路网。铁路:核心区3市与周边5市统筹规划,建设连通8市的城际轨道交通;空港努力建设成中部地区的国际航空中心。到2010年,能满足1800万人次年旅客吞吐量、年货邮吞吐量20万吨。港口:重点建设湘江长沙综合枢纽等五港一枢纽,打通对接长三角的江海联运通道。同时,加强能源、水利、市政、社会设施建设。三是以湘江治理为重点的生态修复工程。把湘江流域生态治理作为试验区建设的标志和突破口,以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为切入点,坚持上下游联动、水陆联动、江湖联动,用5年左右时间,集中解决长株潭面临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强湘江治理。争取国家将湘江治理列入全国重点流域治理范围,加强株洲清水塘等重点地区的治理,集中实施沿江截污治污、工业源头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生态建设等工程。实施水污染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今年确保全部完成设市城市和县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明年实现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把环境同治推广到湘江流域和洞庭湖区,积极探索流域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四是以城镇为节点的城乡统筹工程。着力消除城乡二元机构,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建设3+5城市群,带动全省发展。五是以创新为核心的示范区建设工程。规划设立大河西、云龙、昭山、天易、滨湖五大示范区,区别于传统意义的开发区,目的是通过在农村土地流转、投融资创新、两型产业引导、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开展各具特色、主题集中的改革试验,快速积累两型改革建设经验,打造湖南发展的经济特区、新型工业化先导区、新型城市化展示区、改革创新的先行区,到2020年在经济上再造一个长株潭。

(四)推进十大改革。一是创新资源节约的体制机制。长株潭是湖南经济的重要聚集区,也是资源消耗相对较高的地区,目前,80%以上能源靠外输入。四个方面重点推进:第一,加快清水塘等重点区域、冶金化工等重点行业的循环经济改造,将长株潭建成全国循环经济的示范城市群;第二,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功能,健全完善资源产权制度和交易市场;第三,加强政策的激励与约束作用,加大节能减排投入,提高新建项目准入门槛,促使落后产能退出;第四,建立城市群统一的资源节约管理体制,建设节约型城市群。二是创新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长株潭最大的特色是生态,丘陵地貌,山水相连、绿色相间。但作为老工业基地,历史上积累下来不少环境问题。通过改革,在国家的关心支持下,逐步还清历史旧账,决不欠新账,还湖南碧水蓝天。重点在五个方面率先突破:第一,把湘江治理作为一项标志性工程,开展综合治理和保护;第二,对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实行生态补偿,成为全国生态补偿试点地区;第三,建立完善环境产权制度,设立排污权交易市场;第四,推进环境管理制度的创新;第五,建立城市群环境同治机制,建设生态型城市群。三是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体制机制。长株潭正处于工业化中期,产业结构偏重,传统产业改造任务重。通过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重点是:第一,建立较完善的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引导区域产业合理布局;第二,制定产业分类指导政策,促使各类产业向符合两型要求的方向逐步转型;第三,加快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优化非公经济发展环境。四是创新科技和人才管理体制机制。通过改革,构建支撑两型社会建设的技术创新体系和人才保障体系。重点是:第一,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自主创新体制架构;第二,打造创新平台,建设创新型城市群;第三,探索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打造我国高水平技术创新转化基地;第四,创新人才开发与配置的体制机制,使长株潭成为广泛吸纳国内外人才的洼地。五是创新土地管理体制机制。通过改革,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重点在国土资源规划体系、节约集约用地机制、耕地保护模式、征地用地制度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等方面探索创新。六是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大力发展多层次、高效率的金融市场,健全完善更有活力、更加开放的投融资体制机制,努力建设服务中西部地区的区域性金融中心。七是创新对外经济体制机制。通过改革,在转变外资外贸发展方式、建设大通关体系、发展临港经济、承接产业转移和发展服务外包、建立湘台两岸产业合作示范区等方面率先突破,打造我国中部对外开放的门户,为促进两型社会建设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八是创新财税体制机制。逐步构建适应两型社会建设的财政支持体系、税收激励机制和城市群财税管理体制。九是创新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重点在打破城乡分割、突破行政区划壁垒等方面下功夫,加快建立城市群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和支持三农的体制机制,在户籍、就业、社会保障等关键领域加快改革。十是创新行政管理和运行机制。长株潭试验区改革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多个行政主体下,通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社会治理和社区管理模式,探索建立利益协调、运转高效的城市群建设管理模式。

三、对我省的启示与建议

长株潭试验区的建设已初显成效。一体化进程加快,项目建设强力推动,关键领域改革不断深化,两型品牌聚焦效应逐步显现。在座谈中他们认为长株潭城市群试验区在改革发展中与武汉城市圈试验区建设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长株潭城市群试验区在发展中有些做法值得借鉴。

(一)解放思想,先行先试

湖南省干部群众敢想、敢闯、敢为人先的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提到试验区就是先行先试,先行即要行到国务院喊停,先试即要试到禁区里面去是我们听到最多的话。解放思想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在长株潭,解放思想已经转变为实际行动、具体政策和扎实推进的项目。各地积极寻找改革的突破口,如长沙组建了环境资源交易所,株洲公共交通推广混合动力汽车等。再如,今年初在湖南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人大代表提出了《关于要着重突出两型社会建设中省统筹的地位和作用》、《关于创新融资模式,发行长株潭建设债券》等提案,授予试验区省级经济权利等意见建议,都得到了省主要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并组织开展研究。作为试验区的一大特色和重点,大河西、云龙、天易、昭山、滨湖五大示范区,一市一个示范区,一个示范区带动一片区,示范区的总体规划要点以省政府文件形式下发,

允许先在各示范区内从多角度探索两型社会建设途径,形成成功经验后推广,降低改革成本。

(二)顶层设计,规划先行

在推进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中,省政府确定了省统筹、市为主、市场化的原则。因试验区建设是在多个行政主体下推进,两型办存在着协调难,特别是跨区项目实施难的问题。湖南省委、省政府专门成立了两型办规划局。规划局围绕省政府确定的原则不越位、不缺位协调。他们的协调方式俗称为规划落地。首先提升区域规划。《长株潭区域规划》获批后,湖南省对区域规划进行了完善与提升;然后以此规划为纲,由省直部门牵头组织编制了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环境治理等领域的15个专项规划和五大示范区规划;紧随其后着手3+5城市群八城市总体规划同步修编,与区域规划一致。做到区域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三规合一,与投融资规划一起四规统一。区域规划、专项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实现从上至下的对接,确保区域规划不成为空中楼阁。规划对接完成后,赋予规划的法律地位,确保落实。今年9月,省人大通过了《长株潭城市群规划条例》,2010年1月起实施,并将出台《条例实施细则》。另外,两型办规划局还以八市规划局长联席会议形式,建立省级规划决策平台,以用地审批为抓手,城市群建设项目先报规划局长联席会审批,调整城市群产业发展趋同的矛盾,实现产业同步不同质的错位发展。

(三)创新机制,助推发展

综合利用调研报告例11

一、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概念

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通常也叫做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是指各级政府为了科学、准确、完整地计量和反映当期政府财务应收应付情况的报告。报告内容主要涉及政府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收入费用表和当期盈余与预算节余差异表等财务报表和报表附注,以及根据报告内容对政府财务状况进行的相关分析等。从报告的试编情况来看,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的应用,是公共财政管理的正确举措。

二、我国试编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工作现状

(一)我国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试编工作现状

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从2010年底起正式开始,政府选取了广东、浙江、哈尔滨等省市进行了政府财务报告试编工作。为了夯实试编基础,各级财政部门力争广泛收集财务报表相关数据,并对其进行认真分析,努力使其价值得到准确体现。编制政府财务报告包括清理核实政府部门的资产负债、编制相关财务报表、审计、报送、公开和分析等环节。我国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改革就是要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原则,努力完善政府财务报告编制的各个环节。从各省市试点的情况看,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试编工作在探索路径、发现问题、积累经验和培养人才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为正式编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广东省推进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试编工作的成效

财政部于2010年底启动了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试编工作。选择广东省等11个省份参与试编省级层面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2011年试编范围扩大到23个省、直辖市;2012年试点延伸至地级市。2015年底,广东省地市一级试编工作试点地区覆盖面达到100%,2016年底,广东省实现市、县(市、区)试编工作全覆盖,到2017年广东省全省市、县全部纳入试编范围。

一是基本掌握了试点地区政府的基本财务状况和运营情况,从而使得试编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不仅可以全面反映资产状况、有效防范债务风险、分析预算执行情况,还可以促进资产负债管理、预算管理和效管理有机配合。二是通过试编工作的进行,各级财政部门为正式建立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初步了解了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编报内容、编报方法和编报要求等;三是为政府会计工作培养了人才,通过权责发生制在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编制工作中的合理应用,组织新制度培训和经验交流,提高了相关试编人员对政府会计工作的熟悉和掌握程度,为政府会计改革积累了力量。

三、试编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面临的困难

(一)组织协调难

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表是以多套财政和部门的报表为基础,通过转换、抵销、调整、合并后形成。单一个地级市而言,编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工作要汇总财政部门内部的各个科室、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和市级预算单位的相关财务资料。这些资料来自不同部门、不同单位、不同企业,而且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也是良莠不齐的,所以资料本身的质量就不同。另外资料的计量口径也不全部相同,编制要求也不完全相同,这就给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编制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如果对相关组织协调工作不上心,那么编报进度和编报质量将会堪忧。

(二)资产核实难

政府资产顾名思义就是归政府所有和支配的各类经济资源。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此基础上,可以将政府资产定义为除了法律明确界定的个人私有财产以外的所有经济资源。再加上我国地大物博,政府资产范围又如此广泛,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之前也没有将矿藏、河流、土地、道路等国有资产列入政府会计核算范围,各级政府的信用资产和知识产权也没有估价入账,因而政府资产价值很难准确反应。

(三)报表转换难

政府综合财务报表指标是根据多种报表中的数据转换而来的,数据衔接、调整工作、抵销关系错综复杂,而且由于综合财务报表尚处于试编状态,因而报表转换存在极大的困难。例如,往来款项由于没法落实到具体单位而不能一一抵销。省厅为了指导单位做好转换、抵销、调整等试编工作,专门下发了将所有需要转换、抵销、调整的决算报表汇总在一张表上的政府综合财务报表汇总表,采取转换金额、调整金额、抵销金额三者叠加的方式在金额栏中进行处理。以上情形,为报表转换工作带来诸多阻碍。

四、编制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对策建议

(一)促进政府会计改革,夯实报告编报基础

一是要研究建立对行政、事业单位及财政总会计都适用的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基本准则,加快构建完善的政府会计制度体系。二是明确政府会计核算主体,清算核实政府资产。资产管理部门应尽快带头进行资产清查工作,清算核实政府储备物资和公共基础设施等,依照相关规定和程序归入会计核算体系。

(二)统一报表编制口径,完善报表编报体系

一是规定国有企业的划分标准。财政部最好明文制定出公益性和非公益性国有企业的划分方法,使各地的划分标准相统一,进而使得改革方向更加明确。二是统一财政收入报告口径。如果财政收入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确认,既违背了谨慎性原则,又有可能高估财政收入,还会导致收入调整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受到质疑,未入库税收收入若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确认,去除已入库以前年度税收,增减数据没有现成报表,可靠性、准确性和权威性难免会减弱。

(三)提高编制人员素质加大业务培训力度

特别是要加大对基层编制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加强对政府综合报告制度、政府会计相关业务知识的培训,提高编制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对下级财政部门的业务指导,对下级部门反馈的问题及时帮助解决;加强编制人员队伍建设,通过业务培训和编制工作实践,培养一批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丰富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编制经验的人才队伍。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试编工作应当遵循渐进式改革路径,在继承基础上注重经验的摸索与积累,根据已经印发的用于试点阶段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编制办法和操作指南,各地方、各相关部门应当积极配合并确保政府会计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余应敏.推行应计制(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是防范财政风险的重要举措:由欧债危机谈起[J].财政研究,2014(2):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