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人才培养计划

人才培养计划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1-11 01:48:39

人才培养计划

人才培养计划例1

1、省、市级重点学科、重点专科给予上级经费数额相等资金匹配。(并视学科发展情况可适当增加)。

2、院重点专科给予15-20万元基础扶持资金。

3、重点专科开展重大新业务所需设备及病人医疗费用医院将给予支持。

4、基础资金的支出用于科室的业务发展和人才培养(学术交流、课题调研、资料费、提供出国考察经费等)。

二、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在人员调配上给予政策倾斜。

三、重点专科建设要明确一个主攻方向,针对关键技术问题,集中力量有所突破,从而形成专科优势。

四、可采取与省、及国内外高等医学院校、科研单位联合建设的形式,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专科建设、课题研究和人才培养共同发展,确保重点专科建设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和高效益。

五、重点专科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计划,五年内培养出2-3名年龄在45岁以下的业务骨干,逐渐形成结构更加合理的人才梯队。

六、加大重点专科的制度建设,为其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学术环境,切实做好人、财、物等配套和后勤保障工作,以保障专科建设目标的实现。

七、院重点专科建设、重点人才培养领导小组将对院重点专科实行全过程动态管理和目标考核,并签定合同书。每半年组织专家委员会对照考核指标进行检查。未达标将给予警告,限期整改,考核仍不合格的不再列入院重点专科,并停止资助。

八、医院年终经考核对在实施重点专科建设工作中取得显着成绩的科室、学科带头人和有关人员给予表彰,对突出的科室和个人实行重奖。

九、院重点人才培养周期(二年内),给予基础扶持资金2万元。基础扶持资金用于开展科学研究,参加全国、省、市相关学术交流活动,出版专着,国内外进修学习、购买资料所需费用等(市重点人才每年可报销书报费1500元、院重点人才每年可报销书报费1000元)。

人才培养计划例2

宣传科创思想,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同学们对科研探究的兴趣。引进科创人才,通过培养提高科学素养,增强科研创新能力,建立起协调的科研团队。

二 人才来源

以孟宪承书院学生为主体,面向全校同学,文理科皆可。

三 准备工作

1.收集孟院学生信息,包括年级、专业,做成统计图方便查看各专业占总人数比例。

2.收集各系教师信息,依照不同研究领域收集。

3.内部与科创各部门协商合作注意事项,外部与孟院其他中心和校团学联科创部沟通合作,并且与相关学生社团建立联系。

四 人才引进

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同学了解科创,激发科研热情,积极参与项目研究。宣传方法如下:

1.利用华师大及孟院官网,人人网,贴吧,QQ群等媒介宣传科创,大夏杯、挑战杯等比赛信息,尽可能扩大信息的传播广度。

2.联系各系辅导员,通过辅导员向各系同学宣传科研创新重要性,激发同学们的兴趣。

3.制作宣传视频,海报,并在教学楼,食堂,宿舍楼等场合宣传。

五 报名及选拔

1.采取纸质报名表方式进行,在二十号楼下投放报名表,复印有效。

2.支持个人或团队报名。

3.对报名同学进行选拔,每位同学提交一份材料,应包括自己对科研的看法,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并简短论述自己的研究内容及价值等内容。

4.根据报名同学提交的材料,选拔科创人才,确定名单。

六 人才管理

对人才的管理应分为日常管理和比赛管理两部分。

日常管理:

1.根据同学的研究方向等因素,帮助组建团队,寻找导师。

2.记录所有同学的个人信息,务必保证联系畅通。

比赛管理:

1.赛前讲解比赛流程,并在过程中及时提醒参赛队员时间结点。

2.设科创专员一对一负责参赛团队,跟进比赛过程,帮助解决困难。

七 人才培养

1.提供研究资源,如帮助借用实验室,提供相关图书资料。

2.邀请科创方面有成绩的团队召开经验分享会。

3.邀请老师召开研究方面的讲座,对同学们进行指导。

4.定期召开见面会,各团队交流疑问,共享经验,共同进步。

5.组织参加大夏杯等比赛,在比赛中进步。

6.没有经验的同学可先跟随学长学姐学习,逐步提高。

7.渗透文理科互补的思想,综合文理科各自的优势。

人才培养计划例3

根据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2015年3月,北京市教委正式启动“北京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该计划是北京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机制创新领域的重大改革,是在考虑国家和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遵循高等教育发展客观规律和北京高校建设实际的基础上,充分研究酝酿,全面论证完善,逐渐打磨成型并适时推出的,将会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对北京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充分认识实施“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的重要意义

第一,“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是推动高水平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重大举措。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是检验高校办学能力的最重要标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高校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特别是要紧密结合当前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过程中,社会对高水平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前瞻性地、有针对性地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出更多品学兼优、专业能力突出、综合素质优秀的社会建设人才。北京高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正是在这种大环境、新要求的背景下提出的,通过市属高校与在京中央高校、海外境外知名高校的合作,实现学生在多所高校接受教育,享受更加丰富优质的专业、课程、师资、实践教学资源,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社会竞争能力和综合素质。“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从形式上看是一种学生访学计划,而从本质上看是以优质资源共享为前提的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这项改革将会对全国高等教育发展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

第二,“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是深化北京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综合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2014年,教育部开展了“两校一市”综合改革试点,2015年以来各高校综合改革的步伐也在明显加快。综合改革是高等教育从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的重要途径,是实现高校质量提升、内涵发展的必经之路。综合改革不是改革的综合,而是要抓住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环节和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和机制创新,从一点的突破带动全局事业的发展,由点及面、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开展好综合改革,首先要找准突破口,而“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正是一个好的切入点和着力点。随着“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的深入开展,高校在专业方向上的调整节奏需要不断加快,相应的课程教材内容的更新、教学方式的转变也要提速,教师队伍建设需要继续加强,各种资源体系的建设标准进一步提高。“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的实施,也必将带动起北京高校特别是市属高校综合改革的新一轮高潮。

第三,“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是促进北京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重要抓手。北京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服务于北京教育全局事业的发展,只有各级各类教育进行统筹协调,穿越边界,形成有效联动,才能形成更加科学连贯的教育体系,培养出优秀的人才。“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到了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联动,北京市将该项计划的实施与高考招生挂钩,招生名额在各区县分配,适度向北京远郊区县倾斜;同时,在名额分配过程中,也实现了北京市属高校向全国贫困地区考生的倾斜。这些举措既保证了招生的公正透明,也照顾了边远地区,进一步促进了北京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随着改革的深入进行,“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将会成为引导高中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挥棒,区县的差距将会进一步缩小,北京教育事业全局工作也将驶上健康快速发展的新轨道。

积极推动“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各项改革深入开展

“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的重点工作包括三个子项目:“双培计划”“外培计划”和“实培计划”。

第一,“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的第一个子项目,是实施由北京市属高校与在京中央高校双方共同培养优秀学生的“双培计划”。“双培计划”又可以分为三种形式:长期访学、短期访学和辅修培养。第一种形式是长期访学,主要通过“3+1”模式进行学生培养,即由市属高校负责招生,学生在大一到大三这3年时间里,在中央高校的相关专业学习,大四回到学籍所在的市属高校学习,并完成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北京市在充分尊重各校意见的基础上,已经制定了长期访学的计划表,明确了对接学校、专业、访学人数等问题,将在2015年将长期访学计划纳入北京地区高校招生工作。第二种形式是短期访学,即选派一些优秀的市属高校学生到中央高校进行为期1年的专业学习,主要提升专业学术水平。这项工作北京市已经开始了试点,建设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学院,接收了部分北京地区高校学生访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第三种形式是辅修学习,即利用中央高校开办的暑期学校等形式的资源,每年遴选部分市属高校优秀学生到中央高校修习辅修专业。这项工作北京市在2014年暑假也已经开始试点,在中国农业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分别开办了辅修班和实践创新培养班,效果不错。

第二,“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的第二个子项目,是实施由北京市属高校与海外境外名校双方共同培养优秀学生的“外培计划”。“外培计划”主要是支持部分市属高校学生到海外境外知名高校开展为期2年左右的访学活动。主要通过三种途径来实现,一是市教委加强宏观指导和统筹,联系海外境外名校建立若干个北京高等教育“外培计划海外境外基地”,接收市属高校优秀学生访学,探索学生海外境外培养新机制;二是鼓励和支持各市属高校积极与海外境外知名高校建立学生培养长效机制,遴选优秀学生开展海外境外访学活动;三是鼓励中央高校发挥自身在国际交流中的优势带动作用,为市属高校学生到海外境外开展访学拓展渠道,也就是俗称的“搭车计划”。目前,北京市已经制定了“外培计划”具体的试点方案,将于2015年开始在市属高校中招生,今后还将进一步扩大学生规模。

第三,“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的第三个子项目,是实施以提高学生实习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为目的的“实培计划”。该项目的工作重点,就是要通过不断加强市属高校与中央高校的资源共享、高校与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交流,打造规模更大、水平更高的高校实践创新教育平台,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好地创业就业创造条件。今后,北京市将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建设:

一是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水平。鼓励本科生积极参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创新项目研究,深入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开展实习实践,将科研和实践成果融入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之中。北京市每年将遴选一批优秀学生,给予“大学生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提升专项”资金支持。

二是深化“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新创业”计划。支持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创新创业研究,促进高校与社会各界的协同创新,实现政产学研用一体化。计划包括应用技术、科学研究、创新创业三类,鼓励学生真题真做,支持跨校际、跨专业、跨年级联合开展。

人才培养计划例4

ountant)。“A型会计师”培养模式为刚升本的会计学专业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2005年财政部启动全国高级会计人才培训班,以及2006年我国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息,我国急需大量善于管理、精于业务、熟悉市场规则和国际惯例、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高素质、复合型的高端会计人才。现在的大学生都是80后、90后,个性张扬,突出自我,针对会计教育环境的变化,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不断做出调整和完善。在我国新会计准则实施之际,笔者对浙江省、特别是宁波市的会计专业人才供需情况进行了调研,同时组织相关专业负责人到杭州、上海、深圳、重庆、成都等著名高校进行专业调研,并邀请财务总监、总会计师、会计学者等共同组成专业改革咨询委员会,提出了新环境下会计人才能力、素质要求,在保留吸收“A型人才”模式中素质、能力培养特色的同时,又增加了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个性”且具备“国际化视野”两大特色,从而使我校培养的毕业生成为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特长”、具有“国际化视野”、 适应多变的经济社会需求, 具有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应用型的卓越会计师(Excellent Account-

ants)。经过四年的实践探索,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得以不断完善,培育“卓越会计师”会计专业人才的探索已取得初步成效。

二、卓越会计师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构建

(一)卓越会计师培养目标及规格 根据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宁波经济外向型发展趋势以及新会计准则颁布后对于熟悉国际会计准则、掌握国际资本市场惯例、能够承担国际业务、精通外语的国际化会计人才的迫切需求以及当代大学生个性突出、善于张扬自我的特点,我校确立了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会计专业人才应充分发挥学生个性,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惯例,适应多变的经济社会需求,具有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应用型的卓越会计师。在对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提出会计学专业毕业生业务规格就是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会计准则、掌握国际资本市场惯例、能够承担国际业务、精通外语具有系统的会计、信息、运筹、管理、经济、法律等知识,具备较强的会计核算与分析、财务管理与投资理财、审计与税收筹划等方面的能力,具备一定工程素质的应用开发型的会计管理人才。通过四年本科教育,本专业将打造出一批卓越会计师,即个性鲜明,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惯例,适应多变的经济社会需求,具有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应用型的卓越会计师。使本专业成为宁波会计师的“摇篮”。

(二)卓越会计师的涵义 一个人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兴趣,才能极大的激发创造力,才能高超出众,而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立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个性、特长,要求学生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惯例,具备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同时又能适应多变的经济社会需求,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应用型会计管理人才。其具体内涵如下:(1)培养的是国际化会计人才。会计师不仅要精于会计实务,而且要科学认识会计实务的理论基础。不仅要精通外语,而且要熟悉国际惯例。毕业生经过一段不长的实践,能胜任各种行业和企业单位的会计工作,能满足各种行业和企业单位对外贸易和国际投资的需要。(2)培养的人才要适应性强。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不仅要系统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具备从事本专业的工作能力,更要培养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的会计环境的能力,学会根据客观现实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解决新的问题。(3)“应用型”也是人才培养的主要特色。会计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离开会计实践,学生将很难准确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从而难以胜任会计工作。会计应用型人才强调“高素质、强能力”,理论联系实际,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4)具备了上述专业功底扎实、适应性强、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强能力”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自然就有了将来成为会计职业界的高素质人才的潜质。在四年本科教育中针对每个学生不同兴趣爱好提供四个可选择的专业方向,为学生塑造自我、发展个性建立科学合理的机制。培养的毕业生既能潜心从小事做起,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又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为将自身打造成卓越会计师有意识地努力和准备,永不放弃,直至到达金字塔塔尖,成为会计职业界的佼佼者。

(三)卓越会计师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卓越会计师扎实的理论和实践素质是通过“五类知识融合,校企内外联动”的人才培养路径实现的。该人才培养路径是指通过具体人才培养方案,将卓越所需的“自然人身心素质”、“社会人综合素质”、“职业人道德素质”、“会计人专业素质”和“职场人可持续发展素质”五个方面的知识有机地加以融合,并通过实践环节将知识运用于实践,与企业进行有机的契合,在有效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合作的过程中,既可以引进其他学校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企业界最新的发展动态,也可以将满足企业现实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输送出去。这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可以实现从社会需求出发,最终接受社会检验的循环。

人才培养计划例5

发挥基地学校作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每年为了让新学员尽快“到科学家身边自主成长”,京源学校作为基地学校做好三项基本工作:一是“落实三导师制”,即有效地将高校科研院所实验室指导专家、生源校指导教师和基地校指导教师组织起来形成一支动态的培养团队。二是“开发五类课程”,即基础性课程、过渡性课程、科研体验性课程、实践考察课程和小课题研究课程,三是“培养四步骤”,即学员“到科学家身边自主成长”的基本步骤:(1)“逛”实验室——选择、确定实验室;(2)“近”实验室——到基地校参加选修课程学习;(3)“泡”实验室——开展小课题研究;(4)“出”实验室——写规范研究论文、上翱翔科学论坛。

借助“翱翔计划”,助推教师发展。京源学校借助“翱翔计划”提供的高端平台,大力推进学校课程建设,提升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发与指导能力,把一批青年教师推上校本课程开发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前沿,使他们在参与翱翔计划,指导学生课题研究活动的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学校引进了一批具有专业特长的教师,如天文教师、化学博士、文学博士等。学校积极参与“翱翔计划”的多项开拓工作,如与高校实验室对接;进行基地课程开发;翱翔学员课题论文辅导等,提升了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能力与水平,扩展了学校教育资源,搭建了普通中学与高校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桥梁。

人才培养计划例6

一、工作背景: 近年,随着市民生活水平普遍提升,对供水服务要求不断提高,公司以“顾客满意”为第一目标,制订了企业未来五年供水规划。而就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存在管理人员学历、职称,职工技术等级、文化程度四偏低以及专业技术人才和党政经营管理人才两缺少的现状,企业发展与人才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缺口。 青年兴则企业兴,青年强则企业强。要实现企业发展目标,必须从现实出发,转变观念。根据前期对企业青年职工学习需求及在读教育情况显示,目前企业青年职工已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将学习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青年中有34%的人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历再教育,有41%的人每天花2小时以上看书、阅读,有33%的人经常阅读与专业有关的著作或文章,35周岁以下青年职工学习需求度依次为:岗位相关知识、计算机、外语、企业管理、法律等,我们应针对青年需求,以岗位为核心,因人制宜开展各类学习培训活动,不断加速青年人才的培养。 在公司党政支持下,由政工部、企业管理部、团委三方合力,共同实施35周岁以下青年实施三年人才培养计划,为青年进行职业生涯导航,努力建设一支思想好、业务精、能力强、作风正的青年人才队伍,更好地发挥他们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各项工作中的生力军作用。 二、工作目标: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根据公司发展要求,确立了“重点人才重点培养,优秀人才优先培养,紧缺人才加紧培养”的工作方针,通过多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和培养,努力实现厂科级干部复合型(知识广、业务精、管理严);管理人员专业型(业务精、善管理、协作好);关键岗位技术工人一专多能型(精一门、会二门、懂三门)的目标,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三、具体实施: 1、上下联动,实施针对性培养。 人才培养作为一项长期系统性工程,需要企业各部门通力协作,群策群力,形成上下联动,横向合作的工作格局。在选“苗”上,眼睛向下,面向基层,开阔视野,既要对现有骨干出课题,压担子挖掘潜能,提高技能,又要大胆启用新人,广纳贤人,通过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二级联动,经民主推荐,逐一分析,列出有培养前途的35周岁以下青年,按计划分期分批进行培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对企业内部的优秀青年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举荐,通过加强对企业发展重要、关键岗位人才的培养力度,不断提高青年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实现企业发展与人才需求相匹配。 2、落实措施,开展阶段性推进。 青年人才重在培养,贵在教育。为了更好落实人才培养三年规划,在对青年进行学习需求调研的基础上,针对青年特点,有针对性、分阶段实施具体培养措施,以项目运作方式,不断提升青年思想修养、理论水平与业务技能。 1)第一阶段:基础培训。 针对对象: 新进公司参加工作的青年以及掌握一般操作技能,进取向上,努力钻研业务知识的青年。 实施目的: 了解行业特性、企业情况,按照岗位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岗位培训,提高业务技能,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企业荣誉感,职业责任感。 主要措施: 技术等级培训。针对前一阶段调研中所显现的职工技术等级偏低的现状,我们将加大技术等级培训力度,通过拟订年度技术登高计划,组织人员参加水务宣传教育培训中心或社会技术培训机构的相应培训班,不断调整各等级职工比例,经过三年努力,企业内逐步形成以中级工为主体、高级工为骨干

的职工队伍。 岗位专业培训。为建设现代化的供水企业,近年,公司引进了不少先进设备与技术,不少青年被安排在岗位一线。我们将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和缺啥补啥原则,加强对有持证上岗要求的岗位(工种)以及企业生产、水质、服务等专业岗位的实务培训。今年配合污泥处理项目运行已对相关人员进行了污泥脱水处理工艺的岗位培训,今后几年还将针对原水预处理、深度处理项目的启动,开展相应的岗位培训,使青年熟练掌握新技术新工艺,努力成为岗位技术能手。 2)第二阶段:能力提高。 针对对象: 企业内具有较强责任心,一定工作能力,担任班组长或专业技术骨干的优秀青年。 实施目的: 引导、带领青年立足本职,开展岗位建功,拓宽业务知识面,积累更多实践经验,在思想修养、理论水平、业务技能上不断有新提高。 主要措施: 开展“导师带徒”活动。按照“重点人才重点培养,优秀人才优先培养,紧缺人才加紧培养”的工作方针,按专业对口组织企业内具有丰富工作经验,较高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享有一定声誉的部门负责人或专业技术人员与青年结对,签订师徒结对协议,配以课题研究,动态考核,通过师傅的传、帮、授、带,使青年在职业道德、岗位技能有所提高。 开办系列讲座。邀请有关专家学者走进青年,开办有关形势任务、经济发展、企业文化、质量管理、财务、法律等内容的系列讲座,不断扩大青年的知识面,开阔思维。 3)第三阶段:重点培养。 针对对象: 企业内在生产、服务、经营、管理等某方面显现成绩,具有较强工作能力,被本单位、部门认可的优秀青年。 实施目的: 从企业发展大局出发,实施重点推荐,通过进行跨部门的岗位锻炼,为企业培养独挡一面的年轻的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 主要措施: 举办青年干部学习班。与高校商洽专门开设五方面课程,利用休息日,对青年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十六大精神、领导干部基本素质,MBA工商管理知识、企业文书类实务知识、领导干部自身修养素质等方面教育,全面提升青年综合素质。 实施轮岗、挂职、见习锻炼。在理论学习的同时,针对青年各自的特点,有计划地安排青年骨干到不同岗位进行挂职锻炼,以及跨部门交流,通过实践磨练,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切实青年管理才能。 3、完善机制,实现长效化管理。 要实现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必须以制度建设为保证。我们要应认真总结以往工作经验,重点抓好人才选拔、人才激励、人才管理三项制度建设,实现长效管理。在选拔上,注重民主推荐、上下联动,日常管理,选拔培养多类型青年人才。在激励上,推出“学历、技能、职称培训”有关政策及课题成果奖励制度,调动青年职工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上进心,找准企业发展与自身价值实现的切合点。在管理上,建立健全人才选拔、跟踪考核、反馈制度,实现人才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长效化。

人才培养计划例7

一、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重大意义,增强推动高校科技创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总书记在党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并将其放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八个着力点之首。这不仅对推进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乃至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而且对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1.推动高校科技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

创新型国家建设关键在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关键在人才,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育。高等教育是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结合点,承担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双重使命。经过“*”期间的建设,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进入到大众化发展阶段,高校科技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为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目前,国家重点实验室有63%建在高校,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36%建在高校;正在进行试点的10个国家实验室,多数是依托高校进行建设。“*”期间,我国高校累计争取科技活动经费1300多亿元,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奖75项,技术发明奖64项,科技进步奖433项,分别占全国总数的55.1%、64.4%和53.6%,特别是在原始性创新和高技术研究前沿领域取得了许多具有标志性的重要科技创新成果。同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也取得新进展,全国高校专利拥有量达到4.5万项,国家大学科技园达62个。高校具有应用前景的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不断增强,贡献力度不断增大。因此,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主战场,作为人才资源、科技资源汇聚的重要基地,必须紧紧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切实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的原始创新,加大应用研究力度,积极推动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科技贡献。

2.推动高校科技创新是实施省委省政府科技战略决策的重要任务。

省委、省政府在《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河南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实施自主创新跨越式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河南,关键是要紧密结合河南实际,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这一中心任务,以推动科技创新为重点,通过科技创新的大突破,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到202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发明专利年授权量进入全国前10名;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先进行列。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建设创新型河南、实现中原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省委省政府的科技战略决策,为全省高校科技事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近几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高等教育实现了新的跨越,普通高校总数达到82所,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16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2000年的8.7%提高2006年的到18.3%,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办学条件极大改善,教学水平显著提高。同时,我省高校科技创新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全省高校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2个,占全省总数的2/3;省部级工程中心10个,占全省总数的1/5;获得部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5734个,获得部级和省部级奖励成果430项,授权专利359项,科技支撑经费达11.2亿。高校正在成为我省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河南的骨干和核心力量。但是,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要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科技创新目标,高校就必须紧紧抓住影响长远、带动全局的重大科技问题,集中优势,合力攻关,务求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创新人才队伍方面取得突破,推动全省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3.推动高校科技创新是全省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高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充分发挥其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功能,就必须坚持“在服务中求支持,在贡献中求发展”。新时期高校的三大基本职能都与科技创新密不可分。因此说,科技创新首先是带动教学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服务社会水平的重要手段。高校要想成为国家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应用研究的重要方面军、高科技产业化的生力军,就必须把科技创新作为主要任务来抓。另一方面,科技创新也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在育人工作中,教学是一个主渠道,但是光靠教学育人不能很好地实现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目标。其次,科技创新是加强学科建设、增强学术实力的根本措施。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学校建设必须以学科建设为主线。但是,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科技创新,就不可能提高学科水平。所谓一流的学科,主要标志就是有一流的队伍,一流的科研和产业化成果,一流的科技创新水平。一个学校的学术实力和经济实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科学研究和科技产业化的水平。再次,科技创新是培养锻炼高校学科人才队伍的必由之路。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有一句名言,“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实乃大师之谓也”。大师的成长、教师队伍的成长都离不开科技创新。正是通过科技创新活动的培养,锻炼他们的创新意识、管理能力、团队精神,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才能造就一批又一批学术带头人和优秀学术群体。因此,各高校必须把科技创新与学校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它作为立校之本、兴校之策,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积极推动高校科技创新活动,从而实现高校自身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4.加速推动我省高校科技创新是科技竞争的必然选择。

当前,高校科技发展机遇难得,竞争也日趋激烈,挑战也比较严峻。从高校外部看,按照中央的部署,我国是把支持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作为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大幅度增加社会公益类科研院所的投入力度,这就使得高校承担重大应用性项目的难度加大。同时,随着各省市、各高校对科技创新工作的日益重视,全国各高校之间科技资源、科技人才的竞争也更加激烈。从高校内部看,我省高校近年来发展的速度虽然很快,但科技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同中原崛起和建设创新型河南的目标要求、同全国先进省市高校科技相比都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我省高校的科技意识不强,对科技工作在国家、省以及学校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足;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科技创新的基础设施条件亟待改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比较薄弱,尤其是大师级科技人才还比较缺乏;科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顺,科研资源较为分散;科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不够密切,科技成果转化还处于较低水平;科技创新评价体系、高校科技服务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等等。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我省高校科技事业的发展和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

因此,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危机感和使命感,把握难得的机遇,迎接严峻的挑战,把更大的精力和更多的财力投入到科技工作和创新能力建设上来,为全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努力营造鼓励创新的制度环境,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的人才队伍

*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营造鼓励创新的制度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高校要想快速提升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就必须着力营造鼓励创新的制度环境,以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河南和我省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需要,切实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一流高水平人才的领军作用,重视中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1.创新工作机制,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加强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根本的问题是要建立有利于高层次人才脱颖而出、发挥作用的机制和环境。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人才观,科学制定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和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的实施。要把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采取超常规的措施,不惜超常规的代价,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要充分认识到经费投入是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物质保障。省教育厅将积极协调省财政厅、省科技厅,进一步加大政府对高校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并逐步建立对高校科技投入逐年增长的机制。各高校要根据学校定位和自身实际情况,在年度经费预算中确定本校投入科研经费的比例,保证科技经费的逐年增长。同时,要积极申报国家及我省各级各类科研项目,争取科研经费,积极与地方展开合作,鼓励校企联合,吸收企业和社会资金的投入与捐助,扩大经费来源渠道。要搞好制度建设。完善相关的法规制度和政策措施,加快人事制度改革,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择优聘任、合同管理”的原则,积极推行教师岗位聘任制改革,逐步完善教师分类管理办法和评价标准。要营造良好的环境。高校要致力于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包括尊重人才、关爱人才的政策环境,学术自由与严肃学术批评相结合的学术环境,以宽容的心态看待创新过程中的得失。要坚持在公平竞争中识别人才,在创新实践中培育人才,在事业发展中凝聚人才,在工作生活中关爱人才。要倡导解放思想、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积极合作的精神,克服急功近利倾向。要积极探索完善学术自律与学术监督相结合、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相结合的有效机制,努力营造民主、宽松、开放、和谐的良好学术环境。

2.建设一流人才队伍,引领高校科技创新方向。

当今世界,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最大优势。周济部长曾经说过,一流的学科必须有一流的学术大师、一流的科研基地和一流的科研成果。高校要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关键环节和核心因素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把吸引、培养和造就高层次人才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切实地抓紧抓好,使其成为集聚人才的战略高地。一流大师对学科建设、学校发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郑州大学霍裕平院士主持的国家“973”重大项目,资助金额就达到5000万元;河南理工大学的张铁岗院士率领的科研团队先后组建了教育部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还拿到我们河南省的第一个创新团队资助项目。因此,高层次人才尤其是一流人才的建设应当引起全省高校的普遍关注。为了吸引和留住高水平人才,我们设立了161个特聘教授岗位,但是高水平人才的引进难度仍然很大,如果没有比别人更高的水平、更优厚的待遇、更舒适的环境,一流人才仍然会与我们擦肩而过。各高校必须从事关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高水平人才的作用与地位,通过宣传和政策导向形成有利于高层次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通过汇聚学科优势、加强学科群建设,加快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开放性实验室、研究所、课题组等各类结构组织的管理制度,还要通过重点扶持拔尖人才,使其迅速走向国内和国际科技发展前沿。通过领军人物的作用,带动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3.加速中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增强高校科技创新后劲。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既需要一流的大师引导、带动,更需要一大批中青年科技人才支撑。可以说,中青年科技人才是高校科技的中坚力量,是高校科技能够实现可持续快速发展的人力资源。他们年富力强、学术思想活跃,充满热情与激情,具有较完备的知识结构体系和较强的科研实践能力,敢于向新的科技发现或技术发明冲刺,是科技创新思想火花产生的主体。从我省对高校的科技投入看,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短时间内还不能完全满足中青年科技人才开展科研的需求。从高校自身看,由于高校规模急剧扩张,有限的经费不得不大量投入学校基本建设,虽然有效改善了办学条件,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科技投入。因此,各高校要随着学校基本建设步伐的逐步调整,积极遵循科技发展和人才成长的规律,加大中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扶持力度,力争使其早日成为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全省高校要通过设立青年科学基金、专项科研启动经费,建立优秀人才培养机制,给中青年人才压担子,使其在科研任务中增长才干,在创新实践中逐步成长。要充分利用国家、省(市)以及省教育厅设立的各种基金、人才、团队等资助项目,鼓励他们开展科学研究,加速推动中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并逐步成为国内一流专家。

4.加强创新团队建设,提升高校协同攻关能力。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迫切需要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理论研究表明,具有一定互补技能的团队,其目标指向性、核心凝聚力、团队合作度、协同攻关力都远远高于分散个体之间的联合,其特殊的组织魅力――团队精神,更是分散个体无法比拟的。当代重大科技成果的突破也充分说明了团队的绩效水平远远高于个体成员绩效的总和。从一定意义上讲,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已成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重点。因此,各高校必须下大力气狠抓科研团队建设,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切实加强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真正使高校的科研团队成为各类科技人才的汇聚地,成为孕育高校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的催生地。当前我省高校科研团队的建设大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是依靠科研人员之间自身长期合作而自发形成,形式单一,竞争力弱。因而以重大项目牵引、凝聚、加强科技人才的汇聚和团队的培育日益成为我省高校科技工作的当务之急。各高校要依据学校的学科分布和特点,鼓励教师之间、课题组之间实现强强联合、纵横结合,推动校际之间、院所之间资源整合。要充分依托优势特色领域及科技平台,科学合理尽早尽快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并紧紧围绕共同关心的科学问题和目标,共同申请和承担综合性强、层次高、资助额度大的项目,产生出显示度高的标志性成果,实现团队的放大效应。要通过联合开展针对性强的科技攻关,及时有效地组织起一批批创新团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培养、锻炼他们的创新意识、管理能力、团队精神,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造就一批又一批的学术带头人和优秀群体。目前我们正在积极协调,着手从教育厅层面培养一批创新团队,既与省里的团队建设接轨,也为他们申请教育部的创新团队乃至部级的创新团队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各高校也要积极推进高校基层学术组织改革,创新高校人才组织模式,着眼于承担国家重点发展领域或国际科学技术前沿研究任务,以创新平台、重点研究基地为基础,以优秀拔尖创新人才为核心,重点支持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和学术群体。

三、积极实施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坚持优秀人才选拔和培养的正确导向

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是在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高等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实施“人才强校工程”的基础上,根据全国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的要求作出的重要决策。实施这个决策,对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办学水平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1.实施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的有关情况和规划设想。

2004年,省委、省政府先后召开全省高等教育工作会议和全省人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实施高校“人才强校工程”,促进人才强省战略的实施,为实现中原崛起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贡献。几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省教育厅认真分析全省高等教育发展及人才队伍的现状,逐步构建了一流人才引进、学术带头人培养、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相互衔接、分层建设的人才成长机制,人才强校建设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设置特聘教授岗位,吸引了一批海内外中青年杰出人才,提升了河南高校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学术地位和竞争实力;通过实施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先后资助900名骨干教师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通过实施青年教师进修提高计划,使近3000位青年教师获得硕士学位;通过实施出国留学人员合作计划,先后遴选派出300名优秀青年教师赴国外进修。应该说,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对于全省高校吸引一流人才、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起到了强而有力的推动作用,也为高校提高办学质量、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为了培养和造就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我们分别于1999年、2000年和2005年启动实施了“河南省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河南省高校杰出科研人才创新工程”和“河南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截止到20*年,先后支持了146名培养对象、128项创新工程项目和57位优秀人才。三项计划的实施,在全省高校产生了积极反响,有的是依托我们的支持争得了国家更大的项目;有的是积极开展原创研究,发表了一大批有较大影响的学术论文;有的是申请了各种类型的专利;有的是获得了省级以上的成果奖励;也有的是充分利用支持经费,在搞好科学研究的同时,深化教学改革,积极开发国家精品课程,在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较大贡献。总的来说,我们推动的这三项人才支持计划,为稳定我省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推动高校科技创新做出了积极贡献。

根据《教育部、科技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作的若干意见》和《河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为了解决科技力量分散、科研多头管理、项目效益不佳的问题,我们本着“整合资源,突出支持重点;规范管理,减少交叉重复;提高效益,强化学校配套;明确任务,加强绩效评价”的原则,经研究决定合并原有“河南省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河南省高校杰出科研人才创新工程”和“河南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启动实施“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计划在五年内培养200名自然科学领域的优秀科技人才。高校科技创新人才计划的宗旨,在于构建定位明确、层次清晰、衔接紧密、促进优秀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培养和支持体系;培养和汇聚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带头人,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带动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积极探索以重点学科、创新平台、重点科研基地为依托,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围绕重大项目凝聚学术队伍的人才组织模式,形成一批优秀创新团队,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集成发展;支持优秀人才在关键领域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2.各高校申报的情况和本次评审的任务。

这次评审的支持计划,我们共下达推荐名额126名,经过高校层层推荐和遴选,共有74名优秀人才推荐到省教育厅。从职称结构看,具有教授职称的人选达到41名,占56%;从年龄结构看,41岁到44岁的达到41名,占56%;40岁以下的达到33名,占到44%,平均年龄为40岁;从性别结构看,女性人才达到15名,占到20%;从学校分布看,普通本科高校有67人,专科学校有7人。涉及到18个学科领域。其中省教育厅财政直供高校63人,非直供高校11人。从申报的总体情况看,无论是职称、年龄、性别,还是学校分布、学科分布,申报的人才层次越来越高、研究基础越来越好,申报的研究领域越来越能体现我省高校的优势学科、越来越能关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关键技术领域和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我们这次评审的主要任务,就是从各高校推荐的74名候选人中遴选出20*年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的30名人选,其中,省财政教育厅直供高校的候选人20名,无经费资助的计划10名。由于经费的局限,尽管申报的学校和优秀人才较多,供需矛盾比较突出,竞争性也比较强,可能比申报国家和省科技厅的项目难度还要大,但是,我们还是要按照既定的计划进行评审。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为了提高项目的使用效益,加强学校的监管责任,我们要求学校对获得省里计划经费支持的项目必须按照1:1的比例予以配套。如果发现哪个学校没有配套或没有配足,影响了计划的执行,影响了优秀人才的科研工作,我们将给予通报,并取消其支持计划。对没有获得经费支持的计划,学校也要按照省里的项目管理要求解决好经费支持问题。对项目支持好、科研工作开展好的学校将在今后的项目评审中给予倾斜。

3.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评审的原则和要求。

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的评审,关系到我省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关系到科技创新的导向,关系到教育系统的社会信誉。为了保证这次评审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制订了评审细则,希望各位评委认真学习,准确把握。尤其是在评审过程中要注意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科学客观、突出重点。要按照“强化基础、发展应用,合理布局、重点突破”的原则,科学、客观、公正地做好此次评审工作,通过评审解决一批长期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难题,培养一批科技创新人才,产出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大幅度提升我省高校的科研创新能力。各位专家要克服学校本位以及专业背景的局限,排除人情风等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站在对教师个人、学校、省教育厅尤其是全省教育事业发展负责的高度,按照项目计划的要求把握好评审工作的重点,以人才培养和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科技创新为先导,鼓励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研究。

二是鼓励创新、择优支持。在评审过程中一定要把能否发现新问题、挖掘新材料、获得新数据,把能否提出新观点、采用新方法、构建新理论作为能否支持的重要依据,倡导瞄准国际学术前沿,用新视角、新思路、新内容、新方法探索科技热点难点问题,引导广大高校科技人员自觉走原始创新的道路。

三是发扬民主、统筹兼顾。发扬民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做好评审工作的重要制度保证。只有发扬民主才能把真正优秀的项目评出来、把真正有水平的创新人才选出来。希望各位专家在评审过程中,遇事多商量、多沟通,增进理解,形成共识,按规定的评审办法扎实开展工作;评审工作既要突出重点,也要统筹兼顾;既要注意学科平衡,又要注意整体布局。

四是遵循程序、公平公正。程序公正是实现结果公正的前提,规范程序,才有可能遴选出高水平的项目、高层次的人才。为保证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的评审质量,我们制定了严格的评审程序。这次评审工作设立了评审委员会,下设8个学科组。学科组的工作是评审的关键,也是整个评审工作的基础环节。希望学科组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规定的数量,向评委会推荐参加面试答辩的人员名单。评委会在认真听取学科组汇报、申报人答辩的基础上,采取无记名投票办法进行表决。总之,我们要求这次评审一定要评出水平,评出公正,评出和谐,评出导向。

人才培养计划例8

不仅思科在收购安全企业,很多网络基础设备供应商也在做类似的收购。这一现象说明了一个道理,没有安全就没有未来。除了在技术方面,很多IT厂商还设立一些奖学金,并且还组织一些信息和网络安全方面的安全竞赛,旨在培养相关技术人才,思科也于近期设立1000万美元全球网络安全奖学金计划,并进一步增强其安全认证培训产品。

数据是关键资产

为什么网络和信息安全这么重要?这是因为网络安全对于建立信任、提高各种敏捷性、赢取价值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移动计算、物联网领域。在这些领域里,数据是关键的资产,同时,物联网应用促使联网设备激增,设备的增多不仅意味着资金投入的增多,而且也意味着自动生成的数据的增长。

数据是一项关键资产,而且也是未来企业业绩保持增长的非常重要的一环。每天新增大量的联网设备,使得在物联网时代,机器和机器的对话、人机对话、人与人之间的联网沟通变得越来越频繁,伴随着这些频繁的信息交流,安全挑战也越来越大。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企业的安全产品可能会来自多家厂商,没有统一的解决方案。而且在云计算环境下,恶意攻击越来越频繁。

其次,世界上的黑客组织越来越严密,有预谋的攻击正在增长,这些攻击有的可能是出于商业目的,有的可能是出于其他目的。企业与黑客之间的较量不仅仅是技术方面的,还包括资金实力,以及有无严密的防范组织等各方面的较量。

现在的网络安全形势非常严峻,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安全威胁非常多,而且在高层级架构方面也存在很多风险;第二,很多黑客攻击是直接攻击核心业务系统,使得某个网站或者某家企业的核心业务受到影响;第三,企业面临严重的人才短缺,网络安全人才配备不足。

安全技能人才存在缺口

挑战就摆在面前,那么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呢?

需要更多的技能娴熟的网络安全人才。但遗憾的是,目前具有娴熟技能的安全人才是非常稀缺的。思科通过2015年ISACA和RSA大会上的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做了一个调研。调研表明,很多企业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找到合格的网络安全应聘者:虽然45%的企业表示,它们能够确定攻击的范围并避免损失,但还有超过一半以上的企业根本没有办法确认攻击来自哪里、如何来避免损失; 84%的企业表示,仅仅有一半的网络安全岗位的应聘人员能够满足企业的基本要求;53%的企业表示,它们至少要花半年时间才能够找到合格的网络安全领域应聘者。

网络安全是企业运营的重要基础,能够支持企业建立信任,更快发展,赢得更多价值,实现持续增长。然而,上述调查数据显示出,全球网络安全专业人才数量缺口比较大,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当务之急。

为了应对网络安全人才短缺,思科将投资1000万美元设立一项为期两年的全球网络安全奖学金计划,以培养更多具备关键网络安全技能的出色人才。思科将根据网络安全分析工程师这一行业工作岗位的要求,提供所需的免费培训、辅导和认证考试。思科将与主要的思科授权培训合作伙伴携手实施这一计划。相关培训将着眼于弥补关键技能短缺,帮助学员掌握岗位所需的技能,有效应对网络安全领域当前和未来面临的挑战。

思科一直致力于不断培养安全认证方面的人才。此次思科推出全新奖学金计划,更多的是聚焦整个行业,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待行业人才短缺问题,并且通过思科帮助整个行业解决人才短缺问题,使得缺失的技能经过合适的培训而弥补,产生更多人才。正是由于看到了行业的人才稀缺和需求,思科才需要助力整个行业人才的培养,这就是思科推出全球网络安全奖学金计划的原因。

学员覆盖面广但也有侧重

思科全球网络安全奖学金计划是在今年1月份由思科CEO罗卓克在达沃斯会议上正式对全球宣布的。奖学金计划在8月份正式实施,申请人可以正式向思科提出申请。当然,要获取这样的奖学金是有要求的:第一,年满18岁或以上的成年人;第二,必须流利掌握英语,因为整个网络环境下英语是主导语言;第三,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因为思科所有的网络安全培训需要受训者掌握一定的电脑基础知识。

为了扩大此次网络安全奖学金计划宣传力度,思科正在和各种各样的组织合作来推广奖学金计划,力求寻找适合学习网络安全的人才,并且扩大网络安全人才库。申请者需要具备一些基本计算机网络知识。首先,申请者可以到思科的奖学金网站上获取详细的信息,对思科基础性认证有一定了解,并且对于思科网关和路由有一定的基础知识;第二,对于操作系统,包括Windows操作系统、Linux操作系统等都应该有认证或是相关知识,这只是入门级别的一些要求;另外,如果被录取的话,申请者获得奖学金可以参加思科正式的认证培训;最后,学员在学到了这些知识之后要向公众推广和分享网络安全知识。

此奖学金范围覆盖全球,全球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区都能参与,只要是合格的人才都可以报名参加,但思科还是有一些侧重点的,思科的目的是要扩大全球网络安全人才库,希望能够注入新鲜血液。思科认证培训部产品战略总监安东娜拉・科诺(Antonella Corno)表示:“思科鼓励三类群体积极参与其中。 一是职场新人,那些刚刚大学毕业、初入职场的人士是未来的中坚力量,也是未来的希望,所以职场新人是思科打造全球网络安全人才渠道过程中聚焦的其中一部分;二是女性,不管是IT行业或者是物联网行业的女性,我们都非常欢迎,这体现了我们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方向;三是退役军人,退役军人是指全球各个国家的退役军人,并不仅仅是指美国的退役军人,军人一般都是训练有素的,只不过他们在部队所学到的技能在退役之后用处不大,我们希望他们通过再次培训能够把良好的素质和新学到的技能结合起来,进一步融入到新的职场环境中。”

当申请者申请参加思科网络安全奖学金计划的时候,申请人首先需要参加一个在线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思科会筛选哪批人是可以拿到奖学金的。只要申请者成功通过评估、获得奖学金资格,接下来会参加为期三个月的培训。首先参加第一门课程的培训,通过第一门考试然后再参加第二门课程的培训,通过第二门考试;两轮考试全部通过之后,就能获得CCNA网络安全运营认证。获得CCNA网络安全运营认证的证书就意味着的培训圆满成功。

思科CCNA网络安全运营认证是向所有人开放的,非学员也是能够参加的。但是,获得奖学金的学员有三个月专门学习的安排,就是针对CCNA网络安全运营认证的学习,他们的课时费、报名费、考试费用全都由奖学金覆盖了,不用额外再支付任何费用。

在这1000万美元奖学金计划中,有多少是分配给中国的?就此,笔者询问了安东娜拉・科诺,她表示:“这个奖学金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奖学金,我们并没有针对某个国家或者某个地域划分所谓分配比例。虽然我们刚才提到了有三类人是我们想要多支持的,像职场新人、IT女性、退役军人等,但是我们也没有具体划分到底应该将多少金额划给这三类人。所以,我们还是开放的,只要符合条件的人都能来申请,也都有可能获得奖学金。”

认证培训内容与时俱进

思科的认证都是针对行业的具体工作职位推出的认证,所以是非常实用和有针对性的。CCNA网络安全运营认证是针对在网络安全运营中心工作的工程师们推出的认证培训。网络安全运营中心是聚集高端人才非常重要的环境,需要大量具备娴熟技能的优秀人才,个人在职业生涯从低往高发展过程中首先要接受入门级的认证培训,然后一步一步向上升级,达到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顶点,这个认证主要是培训网络安全分析工程师所需要的各种技能。

具体是哪些技能的培训呢?该培训包括监控整个网络安全系统,检测各项网络安全攻击,同时还包括收集和分析各种证据、关联信息等,最后做到更好地协调,在攻击后快速进行部署防范。

人才培养计划例9

以弘扬五种作风、提升五种能力为核心、按照不间断学习、全员培训的思路,构建符合公司实际的现代教育培训体系,健全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激励约束机制,形成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大规模的人才培训新格局,培训和造就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素质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富有创新精神,能够应对复杂局面的复合型人才队伍。20XX年底,通过培训争取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员工比例达到20%及以上、企业经营者比例达到70%及以上、管理人员比例达到40%及以上、技术人员比例达到20%及以上,全员培训率达到95%及以上。

二、培训对象

公司现有在册在岗职工、新招聘工作人员。

三、培训内容

公司简介、发展历程、战略目标、公司文化、工艺艺流程、目标考核实施细则和安全操作规程。

四、培训形式

(1)实行1122优秀人才培训。采取引进来和送出去的方式,公司培养选拔1名优秀经营人才、1名优秀管理人才、2名优秀技术人才和2名优秀技能人才。

(2)实行创新型人才培训。在化验、监测、经营、安装、收费技术、机电设备运行控制等重要领域,重点培养1-2名后备人才,培养3-5名创新型优秀拔尖人才,建设创新性高精尖科技人才队伍。

(3)实行紧缺性人才培训。每年积极引进和培养电焊、化验、水质监测、施工现场管理和财务审计等高级专业人才各1名,以满足公司业务拓展需求。

(4)实行人才拓展培训。根据给排水建设的要求,全面加强人才拓展培训,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年内滚动开展10人次的经营管理、水质化验、生产运行、维护、水表安装管网维修等专业人才培养。

(5)实行学习型班组建设培训。以开展爱心活动、实施平安工程为载体,积极培育水莲文化,建设学习型班组;加强基层班组建设,大力促进在岗学习和现场培训,开展公司系统所有班组长的轮训工作。

人才培养计划例10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074

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重要话题,而辅导员作为与学生联系最为紧密的人,其专业能力和素质水平更是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加强培养辅导员的计算机能力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办事效率,保证工作的有序进行,还能够提升我国教育的整体水平。目前,计算机技术已经应用到了各个行业,对于信息的传递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不断加强提高高校辅导员的计算机技术能力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本文就结合高校辅导员计算机技术在工作中运用的实际情况,分析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加以改进,保证高校管理的进一步完善,提高工作效率。

1 辅导员中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的现状

现如今,我国的科学技术飞速前进,信息化水平日渐提高,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各行各业都与计算机产生了密切联系,辅导员在学校管理中的工作亦是如此。在高校工作中实现辅导员的信息化管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工作量,提高管理水平,实现有效监管,并完善工作制度,规范管理流程。具体来说,辅导员的工作不仅包括完成学校的日常任务,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还需要召开会议、通知、进行学生的信息档案管理等等,所以说,他们只有掌握了良好的计算机技术才能保证工作的顺利完成。综上所述,各大高校对具有计算机专业技术的辅导员的需求越来越高,也只有保证他们的良好计算机水平,才能保证他们顺利完成工作,不被社会所淘汰。

2 具有计算机专业技术的辅导员培养计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计算机人才与辅导员的需求不符

据调查了解到,现如今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技术能力与高校辅导员所需要的实际要求不符,无法保证人员的有效利用,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的数量比较少,无法满足各大高校对工作人员的需求,出现了供求矛盾。虽然,目前很多院校正在扩大招生规模或者建立计算机技术辅导员专业,但是毕竟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加上很多高校的师资水平和办学条件有限,就使得与辅导员相适应的计算机技术人员与实际需求仍不相符;其次,计算机专业人员的技术能力与辅导员的具体要求不适应。现如今,各大院校在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选取上较之以往比较轻率,加上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也使得他们的能力并不适应社会的具体要求,出现了严重的矛盾。

2.2 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基本能力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现如今,各大院校都在逐渐扩张,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重视程度逐步降低,很多毕业生的专业能力素质与社会实际需求根本不符,缺乏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对关键技术掌握不彻底,知识储备量不足。另外,很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没有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空有理论知识,没有实际操作能力,对计算机的具体构造了解甚少,只是一味的唯书本论,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专业水平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3 辅导员培养计划之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与培养的具体对策

从上述内容中,我们已经清晰直观的看到了计算机专业技术的辅导员培养计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想要提高辅导员的计算机能力,减少工作流程,节约时间,就一定要不断改进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进而保证与社会实际需求相符。

3.1 夯实基础知识

想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具有计算机专业素质能力的高校辅导员,就一定要坚持提高他们的基础知识,打好基本根基。具体来说,就是在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坚持基础内容的教育,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术语,学会信息管理的方法,熟练运用数据系统进行开发设计,并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还要深入了解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并把辅导员的具体工作与计算机技术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培养出高校真正需要的辅导员,实现对学生的良好管理,促进工作的有效落实。

3.2 坚持技能培训,提高实践能力

据调查了解到,目前高校的专业计算机辅导员人员大多只具有计算机的理论知识,无法在实际的工作中落实技能,导致了动手能力的缺乏。针对这样的现象,各大高校在办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针对计算机发展的新趋势来进行教学。另外,还要定期组织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到实验室进行动手操作,加强能力的培养,并在传授计算机知识的同时进行其他知识的讲解,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双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波.辅导员培养计划之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与培养的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3,(6):246-247.

[2]产学合作教育研究课题组.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与培养的研究――以嘉兴市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与培养为个案[J].嘉兴学院学报,2002,(1):79-82.

人才培养计划例11

人才培养方案是一所学校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新一轮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人才培养方案的研制和使用作为改革的一项核心内容正在逐步推行且渐入佳境。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相关问题的研究,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宏观思考、中观设计和微观实施上全方位的把握,对促进学校教学基本条件建设,深化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内涵

1. 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含义。

关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定义,不同学者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表述不同,但核心内容都是基本相同的。笔者认同的是: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所制定的实施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方案,是学校指导、组织与管理教学工作的基本文件。其内涵包含以下五个方面:(1)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文本形式,是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培养目标与规格、内容与方法、条件与保障等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描述和设计;(2)人才培养方案是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培养过程的整体设计,包括课内课外的统筹安排等;(3)人才培养方案不仅包括培养计划,还包括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实施建议和教学管理制度等各种因素;(4)人才培养方案除了计划性,更侧重系统性和实施措施;(5)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教学工作稳定运行、各项政策和规定制定与实施、专业、课程、师资、实训基地等教学基本建设的基础,是组织和管理教育教学过程的基本依据。

2. 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与基本内容。

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是指其包含的要素与格式。要素齐全和格式规范是编写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笔者认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结构可由学制与招生对象、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专业核心能力与就业岗位(群)、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专业核心课程、毕业标准、教学安排、实施建议、其它说明等九部分组成,这种人才培养方案框架,将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及教学实施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①学制是指基本修读年限;招生对象指应届及往届普高(中职)毕业生等。②培养目标是专业教育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包括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所培养人才的层次、类型、毕业生的质量标准及所从事的工作等;培养规格是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规定,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培养目标主要说明人才培养的方向,培养规格主要解决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③专业核心能力是指学生应掌握的具有竞争优势的、独特的情商、专业知识和不易模仿的专业能力,使学生能在专业的不同层次和方向找到其合适的位置;就业岗位(群)是指学生的目标就业岗位以及拓展或发展目标岗位。④课程体系是指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主要反映在各种类型课程的结构,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等;课程设置是指选定的各类各种课程的设立和安排,包括合理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等。⑤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课程名称、类别、学时、学分、课程目标、主要内容、考核与评价要求等。⑥毕业标准包括应修读总学分、职业资格证书及其他证书获取情况等要求。⑦教学安排主要包括各学期周数分配表、专业教学周历一览表、各类课程学时学分比例表、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一览表。⑧实施建议包括考核与评价方法、师资队伍及实训条件的配备、教学制度保障等。⑨其它说明是对人才培养方案中出现的一些主要术语进行解释和对专业调研情况、人才培养模式设计、课程设计、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改革等相关事项的说明。

二、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的关系

用人才培养方案取代教学计划,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内涵的变化。两者都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制订的实施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但人才培养方案涵盖了教学计划的全部内容,是教学计划的继承和发展,突出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的内容,并使教学计划与其它各环节有机联系起来。两者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设计思路上。人才培养方案是对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培养过程的整体设计,它除了计划性,更侧重系统性和实施措施。教学计划是按照专业要求制定的学科模式,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更侧重教学的计划性规定,缺乏对职业性、学生素质及学生个性培养的设计。

(2)在编写体例上。人才培养方案无论从要素、要求还是结构体例上都是全新的,内容更加丰富。教学计划在结构和内容上都比较简单,基本上指我们通常看到的实施部分。

(3)在教学目的上。人才培养方案的目的在于人才培养,既包括培养计划,还包括师资队伍、实践教学条件、校企合作机制和教学管理制度等各种因素。教学计划虽然为人才培养服务,但主要目的是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