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0-01 16:09:03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例1

无论西方还是东方,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文化的发展,其中也包括服装的流行趋势。服装的流行趋势以主流服装为主,年轻人的流行风潮也是其中不可小视的一部分。青少年作为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从他们身上所反映出来的流行风潮往往能更加直接地折射出社会的经济状况,也会对一个国家未来的时尚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影响,因为当这一代青少年成长起来以后,他们的品味与欣赏倾向将会成为社会最主流的思想力量。

就青少年服饰流行趋势发源地而言,日本是很有代表性的。自二战以后,日本开始大力投资教育、发展科技,使得受战争重创的国家经济状况在短时间内得到扭转,同时也大量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人才以及流行文化。例如,二战后,美国的R&B就被邀请到日本;1947年,西方的时装开始在日本流行; 1948年,日本首次进行时装表演 ;20世纪50年代出现时装杂志《美国样式》和《十七英寸》; 1955年,日本文化服装学院发行《装苑》杂志; 1957年,在日本境内,西餐馆占餐馆总数的40%,日本餐馆占39%,中餐馆占14%,其他占17%; 1970年,日本出现第一家汉堡店;迪斯尼东京乐园是迪斯尼公司在海外建设的第一个游乐园;到2001年为止,全球著名快餐连锁店肯德基在日本已经拥有800家分销店;可口可乐目前在日本市场众多饮料品牌中销量排名第一。与此同时,日本的经济文化也在向全世界大范围扩张,在美国、法国等很多欧美国家都开设有日本的艺术展厅以及寿司店。在经济蒸蒸日上的时候,日本国内的中小学以及大学的教育形式也在平稳上升,水准不断提高。日本的中小学生制服以其优良品质以及高水准的设计独树一帜,青少年着装力求整齐、健康、统一,强调团队合作,这与日本企业重视团队合作精神是十分一致的。在这里,应该看到无论日本如何引进西方文化、技术,但是从民族精神层面上来讲,他们从来没有丢掉“和魂本位”的思想传统。这种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深深植根于每个日本人心中,从对青少年的教育中就能够体现出来。这种有些过于强调整齐划一的思想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并且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但是,在经济发展、社会文化不断进步的同时,新生的文化形态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也在日益升级,这种冲突表现在服装上就形成多种形式并存的状态。如果传统民族文化占据优势,整体趋势就相对比较传统; 如果新生文化占优,服装流行趋势就比较激进一些。

在一系列海外扩张的同时,逐渐在亚洲失势的日本也在20世纪90年代重新重视这片市场,确保不丢掉亚洲的投资份额。但是,随后爆发的亚洲经济危机却给日本以致命的打击。首先是日本几家大银行的倒闭使日元贬值,然后是近十年的经济疲软,连著名企业丰田公司也于1995年首次大规模裁员。日本的社会状况亦在20世纪末的时候发生了一些重要转变。以教育为例,有一种说法就是“日本失去的十年”①,阐述了日本在这十年中教育水准下滑以及前景堪忧的青少年成长现状。首先是从教育立国到教育误国的转变,日本学校教育状况十分混乱,课堂崩溃,校园失控,青少年犯罪的势头激增,学生无心学习,能力普遍下降,缺乏生气的日本大学被称为“小学十三年级”。青少年的着装这时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在大量引进欧美文化的时候,伴随其它流行文化一起传入日本的服饰文化也发展迅速,从街头文化发展起来的Hip-Hop风格着装——宽大的上衣和肥大的裤子以及运动鞋。这些原本是美国贫民区的黑人少年因为经济困难的原因穿兄长剩下的大号衣服而流行起来的服饰,后来因为结合了音乐、滑板等多种因素而在青少年群体或者更广的范围里风靡开来。日本年轻一代又结合本国特色,将其发展演变成为有日本特色的前卫着装,如紧身的金属质感服装、厚底娃娃鞋、短裙长裤搭配的稚嫩扮相、晒黑皮肤、涂橄榄油并且画艳丽的彩妆、男孩的极度女性化造成性别错位等。日本的音乐作品也有相当一部分在极力渲染性别错位所造成的视觉、听觉上的冲击。这种风潮并没有因为日本经济在21世纪伊始的好转而有所消退,以至于波及到了周边的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韩国的情况没有日本那么典型,但是也同日本有很大相似性。在日本受到亚洲经济危机困扰的同时,韩国经济也一度由于政府官员乃至总统的贪污腐败行为而受到影响。在经济危机期间,同样难逃一劫,韩币也在大幅地贬值。韩国青少年的激进态度愈演愈烈,就服饰而言,大有赶超日本之势。以青年乐队为例,韩国的H.O.T是上世纪90年代末一个十分有影响力的流行组合,他们的服装、化妆造型、行为举止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韩国的一代青少年。染彩色头发、男孩的女妆造型、阴柔妩媚的举止等成为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典范。同样,黑色或者银色的瘦长风衣也在舞台上大展风采,最有代表性的当属超级肥大的印有卡通图案和文字的上衣和裤子,上衣要长至膝盖,裤腰的肥度要求扎皮带有三分之一余量后刚好卡在胯上,再配以金属链条或者耳环鼻环一类的饰品。由此可见,以日本、韩国为例,也可以看到青少年的服饰发展趋向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有所变化的,当经济发展越是不景气的时候,服装的流行风格就越是前卫和叛逆,反之则趋缓。

无论是发达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还是亚洲国家,青少年服饰的流行趋向总是与本国或者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紧密相连。亚洲的代表国家——日本的青少年们则是在用另一种民族化强一些的语言反映他们的心声。在经济发展良好的时候,整齐划一的民族精神占据主导地位,个性化的服饰语言比较弱。当经济发展不乐观的时候,反叛、暴力风格的服装涌上街头,他们用夸张的色彩、性别互换的款式来装扮自己,配合反常规的行为方式来宣扬他们对于生活的态度。总体来说,青少年的服饰潮流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称得上是社会发展状态的晴雨表,他们会十分敏感地捕捉到社会不同时期的发展状态、不同的经济发展形势。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例2

无论西方还是东方,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文化的发展,其中也包括服装的流行趋势。服装的流行趋势以主流服装为主,年轻人的流行风潮也是其中不可小视的一部分。青少年作为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从他们身上所反映出来的流行风潮往往能更加直接地折射出社会的经济状况,也会对一个国家未来的时尚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影响,因为当这一代青少年成长起来以后,他们的品味与欣赏倾向将会成为社会最主流的思想力量。

就青少年服饰流行趋势发源地而言,日本是很有代表性的。自二战以后,日本开始大力投资教育、发展科技,使得受战争重创的国家经济状况在短时间内得到扭转,同时也大量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人才以及流行文化。例如,二战后,美国的r&b就被邀请到日本;1947年,西方的时装开始在日本流行; 1948年,日本首次进行时装表演 ;20世纪50年代出现时装杂志《美国样式》和《十七英寸》; 1955年,日本文化服装学院发行《装苑》杂志; 1957年,在日本境内,西餐馆占餐馆总数的40%,日本餐馆占39%,中餐馆占14%,其他占17%; 1970年,日本出现第一家汉堡店;迪斯尼东京乐园是迪斯尼公司在海外建设的第一个游乐园;到2001年为止,全球著名快餐连锁店肯德基在日本已经拥有800家分销店;可口可乐目前在日本市场众多饮料品牌中销量排名第一。与此同时,日本的经济文化也在向全世界大范围扩张,在美国、法国等很多欧美国家都开设有日本的艺术展厅以及寿司店。在经济蒸蒸日上的时候,日本国内的中小学以及大学的教育形式也在平稳上升,水准不断提高。日本的中小学生制服以其优良品质以及高水准的设计独树一帜,青少年着装力求整齐、健康、统一,强调团队合作,这与日本企业重视团队合作精神是十分一致的。在这里,应该看到无论日本如何引进西方文化、技术,但是从民族精神层面上来讲,他们从来没有丢掉“和魂本位”的思想传统。这种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深深植根于每个日本人心中,从对青少年的教育中就能够体现出来。这种有些过于强调整齐划一的思想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并且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但是,在经济发展、社会文化不断进步的同时,新生的文化形态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也在日益升级,这种冲突表现在服装上就形成多种形式并存的状态。如果传统民族文化占据优势,整体趋势就相对比较传统; 如果新生文化占优,服装流行趋势就比较激进一些。

在一系列海外扩张的同时,逐渐在亚洲失势的日本也在20世纪90年代重新重视这片市场,确保不丢掉亚洲的投资份额。但是,随后爆发的亚洲经济危机却给日本以致命的打击。首先是日本几家大银行的倒闭使日元贬值,然后是近十年的经济疲软,连著名企业丰田公司也于1995年首次大规模裁员。日本的社会状况亦在20世纪末的时候发生了一些重要转变。以教育为例,有一种说法就是“日本失去的十年”①,阐述了日本在这十年中教育水准下滑以及前景堪忧的青少年成长现状。首先是从教育立国到教育误国的转变,日本学校教育状况十分混乱,课堂崩溃,校园失控,青少年犯罪的势头激增,学生无心学习,能力普遍下降,缺乏生气的日本大学被称为“小学十三年级”。青少年的着装这时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在大量引进欧美文化的时候,伴随其它流行文化一起传入日本的服饰文化也发展迅速,从街头文化发展起来的hip-hop风格着装——宽大的上衣和肥大的裤子以及运动鞋。这些原本是美国贫民区的黑人少年因为经济困难的原因穿兄长剩下的大号衣服而流行起来的服饰,后来因为结合了音乐、滑板等多种因素而在青少年群体或者更广的范围里风靡开来。日本年轻一代又结合本国特色,将其发展演变成为有日本特色的前卫着装,如紧身的金属质感服装、厚底娃娃鞋、短裙长裤搭配的稚嫩扮相、晒黑皮肤、涂橄榄油并且画艳丽的彩妆、男孩的极度女性化造成性别错位等。日本的音乐作品也有相当一部分在极力渲染性别错位所造成的视觉、听觉上的冲击。这种风潮并没有因为日本经济在21世纪伊始的好转而有所消退,以至于波及到了周边的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韩国的情况没有日本那么典型,但是也同日本有很大相似性。在日本受到亚洲经济危机困扰的同时,韩国经济也一度由于政府官员乃至总统的行为而受到影响。在经济危机期间,同样难逃一劫,韩币也在大幅地贬值。韩国青少年的激进态度愈演愈烈,就服饰而言,大有赶超日本之势。以青年乐队为例,韩国的h.o.t是上世纪90年代末一个十分有影响力的流行组合,他们的服装、化妆造型、行为举止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韩国的一代青少年。染彩色头发、男孩的女妆造型、阴柔妩媚的举止等成为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典范。同样,黑色或者银色的瘦长风衣也在舞台上大展风采,最有代表性的当属超级肥大的印有卡通图案和文字的上衣和裤子,上衣要长至膝盖,裤腰的肥度要求扎皮带有三分之一余量后刚好卡在胯上,再配以金属链条或者耳环鼻环一类的饰品。由此可见,以日本、韩国为例,也可以看到青少年的服饰发展趋向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有所变化的,当经济发展越是不景气的时候,服装的流行风格就越是前卫和叛逆,反之则趋缓。

无论是发达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还是亚洲国家,青少年服饰的流行趋向总是与本国或者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紧密相连。亚洲的代表国家——日本的青少年们则是在用另一种民族化强一些的语言反映他们的心声。在经济发展良好的时候,整齐划一的民族精神占据主导地位,个性化的服饰语言比较弱。当经济发展不乐观的时候,反叛、暴力风格的服装涌上街头,他们用夸张的色彩、性别互换的款式来装扮自己,配合反常规的行为方式来宣扬他们对于生活的态度。总体来说,青少年的服饰潮流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称得上是社会发展状态的晴雨表,他们会十分敏感地捕捉到社会不同时期的发展状态、不同的经济发展形势。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例3

非言语的Nonverbal一词,是指在交际过程中,为更好地达到交际目的而伴随言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使用的不属于有声语言和文字语言范畴的方法和手段。 又被称为“不是语言的语言”。非语言交际指不需要使用言语就能发出和接收信息的行为,这种行为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不像语言只分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非言语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这一概念属于社会心理学,指人在传达讯息时,会使用如肢体语言、面部表情或音调等语言、文字以外的媒介来辅助说明。非语言交际就是交流的双方利用身体的特征或者自然环境给交流对方传递特定的意思,表示言语之外的情感。在交流中言语表达终有不足,所以我们会额外在意对方的非言语表达,这有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对方的情绪、态度、个人特质等,甚至是内心真正的意图。

对于非语言的分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分类方式。例如美国的玛娇丽・F・瓦格斯把非语言分为9类,分别是人体(身体特征、皮肤、体形等)、动作(手势、姿势等)、眼睛(视线、眼神等)、副语言(声音的高低强弱等特点)、沉默、体触行为(接吻、拥抱、握手等)、对人空间、时间、色彩等。显然,玛娇丽・F・瓦格斯的这种分类归纳并不能完全涵盖非语言的范围。纳普(M・knapp)将非语言分为7类,分别是人体的传递行为(例如表情、视线、手势、体势等)、身体特征(体形、肤色、毛发等)、 触摸行为(握手、拥抱等)、副语言(如声音的特征、咳嗽、哭声、发话间隔等)、空间因素(如体距)、个人物品因素(如服饰,化妆,随身物品等)、环境因素(如家具、灯光、温度等)等。美国的K.W.back将非言语交际分为两大类,分别是静态无声的非言语交际、动态无声的非言语交际以及有声的非言语交际等。毕继万将其分为4大类,将姿势、身势、面部和手部动作、体触行为等归类为体态语;将沉默、话轮转接、非言语声音等归类为副语言;将化妆、衣着、肤色、个人用品的交际作用等归类为客体语;将空间,时间、距离、灯光、颜色、标志等归类为环境语。

非言语交际的方式有很多,人们的面部表情、身体动作、衣着服饰、声音暗示等都能表达一定的意思,都是非言语交际的有效手段。例如人们高兴时会眉飞色舞,忧伤时会愁眉苦脸、悲痛时会嚎啕大哭等等,这些情绪都是通过非言语手段表达出来的。又例如我们在说话时往往同时会借助身体动作来表情达意,有时这种动作会起到强化言语信息的作用,有时则起到弱化言语信息的效果。例如你送给小孩礼物时,他若真的不想要,就会说不要,同时也会伴有摇头、扭身、眼神漠视等行为;而若他很想要却碍于大人的说教,虽然嘴上说不要,但是眼睛会一直盯着看,并使劲扳着手,这就是弱化了他的言语内容。所以非言语交际在交际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它可以使言语信息更加鲜明突出,也可以弱化或补充言语信息的内容,还可以代替言语手段来表达信息。西方学者早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对非言语交际的重要性做了研究,伯德惠斯特尔认为:文化背景相同的两个人在交谈时,言语手段传达的信息仅占35%,非言语手段传达的信息占65%。梅拉比安也认为,两人在交谈时,非言语占93%,语言本身仅占7%。由此可见,在交际中,仅靠语言文字来传递信息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也往往需要非语言手段来增强语言效果,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这些非语言手段,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与他人交流,减少交流障碍,促进交流顺利进行。

非言语交际一词来源于英语中的“nonverbal communication”,对非言语交际的正式研究普遍认为始于达尔文,他在《人类和动物的表情》(1872年)一书中,对人类与动物的情感表达方式和各种心理活动进行了系统详细的研究。此后,逐渐出现了大量研究非言语交际的作品。例如伯德惠斯特尔的《身动学入门》(Introduction to Kinesics)、霍尔的《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戴斯蒙・莫里斯的《人类行为观察》(Man Watching)、洛蕾塔・A.马兰德罗和拉里・巴克的《非言语交流》(Nonverbal Communication)和朱利叶斯・法斯特的《人体语言》(Body Language)等。而关于跨文化非言语交际的研究,可谓始于美国的莱克・布罗斯纳安著的《中国和英语国家非言语交际对比》,它第一次直接对中英国家的非言语交际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对比研究。

在中日非言语交际的对比研究方面,代表作为李庆祥主编的《中日非语言交际研究》(2008),它是研究中日非言语交际的前沿丛书,其中收录了25篇论文,内容分为概论篇、分论篇、音声语篇和教学篇等。关于中日非言语交际对比方面,概论篇中有卢涛的《日本非语言交际研究概述》、毋育新的《中日非语言交际行为的比较研究》和吴宏的《日本人的非语言交际行为与日本文化――兼谈中日非语言交际行为之差异》等论文;分论篇中主要关于手势、表情、副语言等方面的论文,其中关于中日对比的有倪秀梅和姜峰的《中日手势文化比较――以手指动作为主》;教学篇中有赵春利的《对非言语行为的调查研究》和樊军的《日本文化中的非言语交际与日语跨文化教学》等论文,主要是关于日语语言教育中非言语交际的重要性。另外,有王秀文著的《日本语言 文化与交际》(2007),主要论述了中日文化差异与体态语的表达方式、副语言及交际功能等。铁军编的《中日色彩的文化解读》中,以五种基本色为中心进行了中日对比。

另外,关于体态语对比研究,期刊论文方面有孙鹏的《从体态语看中日两国文化差异》(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5(4));有桂玉植和倪秀梅的《跨文化交际中的中日体态语对照研究》(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3));王连娣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视角下的中日手势语》(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5)); 林燕燕的《体态语语言表现之中日比较――以“喜”的面部表情为中心》(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3(2));赵平的《从灾难中的笑容看中日非语言交际》(日语知识,2012(09));张晓梅的 《论中日手语中表情与口形的作用》,(才智 ,2011(19));张淑婧的《关于中日谈话节目中附和表现的使用实态》(2010);王冠华的《关于面部表情描写的中日对比研究――基于语料库所进行的调查》(日语学习与研究,2007(4)); 程放明、刘旭宝的《体态语的中日语言表述异同》(日语学习与研究,2005(4)); 硕士论文方面有李江冰的《“肢体语言”的中日对比》(2009)、向金枝的《中日体态语对比研究与对日汉语教学》(2016)等。

在服饰色彩方面,有马兴国的《中日服饰习俗交流初探》(日本研究,1986(3));张祝平的《中国国服丧失原因浅探――从近代中日服饰变化比较说明》(历史教学,2002(11));钱国英的硕士论文《从文化的角度看中日颜色词的异同》(2005);刘容的《中日跨文化交际中色彩使用的差异――以服饰、礼品为例》(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6(4));李的《日本服饰搭配中日对照》(1-8),(日语知识,2008(10-12)、2009(1-4));杜君林的《中日空间概念中“内”与“外”的对比分析》(科技风2010(6));魏娜、蒋翔云的《浅析中日两国的传统服饰文化间的差异――以旗袍和和服为例》(学理论 2012(21));白玉兰的《中日时间观念的差异及其对文化交流的影响》(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12));苗M的硕士论文《中日服饰文化对比研究》(2014);陈颖超的《中日两国“白色”异同研究》(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1));谷秋实、吕园园、王芳的《小议中日服饰色彩禁忌》 (萍乡学院学报,2015(2));张欢的硕士论文《中日英における空gを表す方法の照研究D「在、「で、「onを中心にD》(2015)等。

综上所述,我可以看出,关于中日非言语交际的比较研究在我国已初具规模,研究的时间分布主要集中在2000年以后,无论是期刊还是硕士论文数目都不算多,相关的著作更是少之又少,并且各年份的论文分布相对分散,规模较小。从研究的内容来看,中日非言语交际的对比研究的重点在体态语对于和服饰色彩的对比,主要是关于姿势、身势、面部表情和手势动作的对比研究,还有关于中日服饰色彩方面的比较研究。少数文章关于副语言的比较研究,但是论文数量非常少。其他方面的中日非言语交际的对比研究基本是空白的。总之,关于中日非言语交际的对比研究还有很多需要发掘的内容,研究对象和范围也需要进一步扩展,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也亟需进一步构建,中日非言语交际的对比研究的发展和完善还需要学者们今后长期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陈原.《社会语言学》[J].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2.杨全良.非言语交际简述[J].外语研究,1990年版。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例4

CHIC2007关注品牌发展及对外合作

由中国服装协会、中国国际贸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共同主办的第15届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CHIC2007)于3月18日-20日、24日-26日分两期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行。

经过多年积累,本届博览会已经逐渐形成“品牌多元化”模式和“品牌群”。首先,一部分兼备实力和知名度的大企业,不仅仅满足产品的出新,而更是开始了“新品牌”的问世。同时,又有大量新企业、新品牌加入,这些新锐品牌的优势在于对流行趋势和对市场切入的时机把握。

同时在本届CHIC上,除香港贸易发展局组织的香港展团、意大利展团、法国展团外,还与日本缔结首个“特别合作国”的友好合作关系,日本展团将率领国内顶级会社、品牌参展,日本制服协会亦将同期登临CHIC,一起在制服业发展上寻求合作。

专业论坛会议搭建交流平台。CHIC期间,还举行了各种专业论坛、会议和时装趋势等一系列重要活动,包括“2005-2006中国服装品牌年度大奖”、“07/08秋冬中国服装流行趋势”、“2007中国服装经销商零售商会议年会”、“鹏润・2007中国服装论坛”,本届论坛以“未来五年,中国服装品牌赢在哪里”为主题,以专家学者的眼光分析探讨中国服装在转型时代所面临的巨大变迁与挑战。

国际时装调设计力量

同时,由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办的中国国际时装周于3月17日至25日在北京举行2007/2008秋冬系列活动。和服饰博览会不同,时装调“以人为本”,设计师是时装周上绝对的主角。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例5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工作实际,以“四个不让”大讨论暨承诺活动为载体,以强化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为核心,以倡导和建立“四个不让”行为准则落脚点,切实解决全系统在优质服务、优化服务环境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提高职工服务大局、服务群众的能力、质量,为实现我市文化跨越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二)目标要求

通过开展广泛深入的大讨论暨承诺活动,使之成为全系统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成为提高服务质量工作目标,努力实现服务质量更优质、服务环境更优化、工作绩效更显著、工作作风更优良。

二、活动内容

1、开展有效活动。开展“四个不让”教育,借助学习、座谈会、演讲等以形式多样的大讨论活动,推进干部职工思想转变,形成人人争当先进文化践行者的氛围,积极争创文明服务窗口。开展“四个不让”讨论,加强队伍建设,规范办事程序,提高服务水平,优化服务环境,积极营造“比服务、比质量、比效率、比作风、比形象”的良好氛围。围绕“四个不让”行为准则,开展技能学习,岗位练兵等活动,掌握服务人民群众的真本领,避免工作上出现差错,减少失误。加强作风建设,大力倡导为民服务的良好风气,各单位要张贴“四个不让”行为准则,使“四个不让”成为每个干部职工为民服务的内在要求。

2、规范办事程序。按照为民、便民、利民的服务理念,各单位要完善办事程序,缩短办事时限,不断推进服务窗口的规范化建设。做到“两有两无”即“服务有微笑、服务有设施、服务无差错、群众无投诉”,着力提高服务质量,提高群众满意度。

3、提高办事效率。各科室要严格执行岗位责任、限时办结、服务承诺、失职追究等制度,提高办事效率。切实做到“四不”,即今天能办的事绝不推到明天;一个人能办的事绝不推给他人;本部门能办的事绝不推给社会;上门来办事的群众绝不推之门外。

4、完善服务承诺。各单位要采取座谈会等形式,讨论服务中如何不断完善服务质量、职业道德等方面问题,不断强化履行承诺,使创建工作富有成效。

5、树立全新理念。要大力倡导为民服务“零障碍”工作理念,凡是有利于群众切身利益的事争着干;凡是有利于提高窗口工作效率的事放心干;凡是有利于维护党和政府、单位形象的事自觉干,努力打造优质高效、和谐稳定的文化服务环境。

四、方法步骤

1、组织动员阶段(7月29日-8月10日)。各单位召开动员会议,制定“大讨论”暨承诺活动实施方案,组织广大职工认真学习领会“四个不让”行为准则的精神实质,增强职工工作的自觉性和服务人民的能力。加大对开展“大讨论”活动情况的宣传和报道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自查自纠阶段(8月11日-8月25日)。通过召开座谈会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认真进行自查自纠,深入查摆思想观念、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3、落实整改阶段(8月26日-9月1日)。针对自查自纠暴露的突出问题,认真分析原因,及时研究制定改进措施和整改方案。

4、总结提高阶段(9月2日-9月25日)。各单位要在9月底前对贯彻落实“四个不让”大讨论活动情况进行总结,并将书面材料报局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五、要求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例6

Analysis of Japanese University Library Service System

――Take Hokkaido University Library as an example

LI Xuexia, WANG Hongfang

(Hubei Engineering University Library, Xiaogan, Hubei 432000)

Abstract Hokkaido University established in 1876, is among the best in the country, National University of Japan. Its library facilities, management guidelines and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fully embody its Japanese university library nuanced service system. In this paper, a subsidiary of Hokkaido University Library as an examp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library service system, take a look at Japanese university library service system of "humane", and thus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and learn some experiences and further to enhance service awareness of domestic universities library.

Key words library; service system; college; Japan; Hokkaido

1 日本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

日本于1952年通过了《图书馆法》,伴随图书馆的不断建设与发展,《图书馆法》也得到了不断修正完善。法规对日本公立、私立图书馆及公共图书馆都加进行了明确的规范,对各个图书馆的性质、职能以及各馆入馆的细微差别都作了详尽的规定。日本经济的快速增长的同时,日本图书馆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在日本各种类型的图书馆发展几乎遍及全国,都道府县都设有图书馆。图书馆不断融入了本国居民的生活,不仅给本国居民们带来了便捷的服务,而且也有效地促进了国家文化整体的繁荣。日本高校图书馆因其社会化服务,在日本无论是学生还是普通市民都可自由的在高校图书馆阅览书籍。图书馆为学生提供了课外的课堂,为教师及科研人员提供了教学实践的理论资源,为广大市民文化修养的提升提供了舒适的环境。日本的图书馆的服务体系,一切都是以读者为服务宗旨,这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

(1)图书馆的设施环境的人性化、细节化。日本图书馆始终以读者为中心,最大可能地给读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将“全体国民的图书馆服务”、“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人”的口号作为服务宗旨。①图书馆从内部的整体环境到各期刊阅览室的格局,再到馆内所备配的种种贴心物件,都是每一位馆内人员对读者服务至上理念的体现。馆内整体布局从视觉上让读者感受美观的同时,充分考虑读者查询使用上的便捷。为了尽可能为读者提供一个安静舒适便利的读书环境,馆内多处设有饮水机、自动贩卖机,空间及窗户光线的处理上也很注重科学性。为了使读者不受声音的干扰,能够安下心来认真读书,馆内铺设了地毯以减轻脚步声,选用隔音的建材进行隔音,尽可能为读者营造的安静的阅读环境。不仅是在日本高校的馆内设施如此,在日本的其它图书馆的馆内设施环境处理也极为人性化。在细节化方面的表现也有很多,如多数图书馆大都在正门旁设置有24小时可以来还书的窗口、出口处配置雨具、放置专架摆放新到的书刊目录及讲座活动等指南之类的免费宣传手册、自动储物柜、无线网络、纸笔等供读者免费使用。另外,馆内设有“专有固定座位”、“专有研究室”以及“小组特别研究室”,对一些有特殊要求的读者可申请使用此类房间,在这里读者们可以进行讨论,有效促进教学与学术的发展。

(2)对特殊服务人群的细致入微的关照。日本以注重细节而世界闻名,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工作中,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强调细节性。日本的图书馆里也是一样,细节性、人性化的管理服务,让每一位来馆的读者,都能倍感亲切。日本图书馆注重实效化,为读者服务是基本的理念,在实际工作中也处处体现这一理念。②在日本高校图书馆,管内随处都可感受到细致入微人性化的服务。让这些特殊人群不在被孤立,让他们享有与其它人一样的权利。列宁曾经说过“一切为了读者,为了一切读者,满足读者对图书馆的需求。”这句话强调了图书馆是为一切读者服务,充分体现现代图书馆的关爱精神和平等意识。③

(3)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日本国内大部分的学术性资料文献及电子信息资源,以大学图书馆为主要的存放处。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民众要求获得继续受教育的权利,终身受教育观念的呼声日益增强,大学图书馆面向公众开放也势在必行。20世纪70年代,日本图书馆界提出“真正的把图书馆办到了普通读者的身边来、生活里”的口号,各大学的图书馆也都展开了外借业务,并已经形成一种趋势。④日本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包含两部分,其一是,日本在1981年制定了《国立大学图书馆间相互利用资料实施要点》,规定日本各个国立大学的师生凭本校的图书阅览证可在全国任何一所高校的图书馆进行文献的查阅与复印。其二是,日本高校图馆可对本地居民开放。对办证的居民不收取任何费用。日本的图书馆事业在世界中算是较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其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充分体现了“资源共享,书为人用”的理念,在资源充分得到利用的同时也有效的提升了大学图书馆自身的社会地位,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有效地促进大学周围地域社会的知识普及,市民也获得了终身受教育的权利。

2 北海道大学附属图书馆细致入微的服务体系

北海道大学最早称札幌农学校,是日本较早被授予了学士学位的大学。从1876年建校之日起,130多年来秉承开拓精神、全方面教育和重视实学的教育研究理念,成为日本著名的国立大学之一。北海道大学图书馆藏书370余万册,馆内有1200余个席位供读者使用,是日本国内屈指可数的重要高校图书馆。其图书馆的设施建设、管理方针及政策法规方面充分体现着日本高校图书馆的其细致入微的服务体系。为了满足适应读者的需要,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通过以人为本的服务的理念,人性化的服务方式,注重细节化的服务实现了社会化的发展。

(1)服务的人性化、细节化:北海道大学图书馆从一进馆,便能深切感受着馆内人性化、细化的管理服务氛围。如前文所述的日本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特点一样,在北海道大学图书馆内无一遗漏的体现了现来,甚至为读者做的更加的细致周全。为弱视读者提供放大镜,为不便来馆读者提供资料的复印与邮寄。馆内阅览室内的楼梯扶手处,都设有盲文即凹凸字体示意信息。由于在一些书库内的楼梯处有时无盲文字体提示,此时也无需为难,可向馆内的综合服务处工作人员申请所需资料,工作人员会代为取来资料,还可根据读者的需要给予进一步的帮助,如复制邮寄等的服务。在馆综合服务处,还专为身体不适的读者准备了轮椅使用。如此关怀备至的为读者服务,使每一位到馆者都可满载知识而归。

北海道大学的图书馆分为北图书馆与本馆两个大部分,其中在每馆周围还有分布着16个院系的图书馆及图书室,这些图书室都是根据具体的研究学科所开设的图书室。校园随处可见的图书馆大大方便了师生们借阅查找书籍资料文献,为广大的师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不论是本馆还是北图书馆,还是下设各专业性的图书室,每天都会在图书馆网站的主页上,对每一部门所新购置的书刊文献资料进行更新。每一本新到的书籍刊物都有详细的信息录入,这种服务方式有效地吸引着读者主动的关注图书馆的变化。

(2)尊重读者,保护读者的隐私。日本1979年,由图书馆协会所倡导发表了《图书馆自由宣言》,提出了尊重读者保护其隐私,如:图书馆不得将读者的信息泄漏给他人。“碎纸机”成为图书馆保护读者隐私的首选工具,在日本高校图书馆大都配有“碎纸机”。无论是书刊文献的借还记录,还是读者办证手续资料等等,图书馆工作人员都会在一天工作结束后,将读者用过的有关个人信息的纸质材料,用“碎纸机”进行处理销毁,进而来保护读者的隐私。这一举措,使读者在馆内办理借阅证手续、申请资料手续等时留下的个人信息,不再有担心与顾虑。

(3)“社会化”的服务:根据1981年《国立大学图书馆间相互利用资料实施要点》这一文件的制定,与其它日本大学图书馆一样,北海道大学的师生可以去到其它国立大学的图书馆查阅书籍文献资料。其它大学的学生及教职人员,凭学生证和身份证明也可对北海道大学图书馆进行书籍文献的利用,如不方便来馆且有急需资料的读者,工作人员可将图书馆及下设的图书室的图书、杂志文献复印之后邮寄给读者。北海道大学图书馆社会化服务除此之外,也对不属于北海道大学的校外人员开放,即对本学校毕业的及本市居住的20岁以上市民进行开放。

3 给我国高校图书馆服务理念所带来的启示

伴随国力的日益强盛,对人类综合素质的要求也不断在加强。党中央提出的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口号,这对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现状及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属于信息服务的部门,其宗旨就是为读者服务,服务好每一位读者。吴慰慈在《图书馆学概论》中指出:“图书馆是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书刊资料,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的文化教育机构”。⑤我国大部分的高校图书馆还处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其服务也是传统的服务体系。一直以来,各高校也不断的求新求变,而这种新与变大部分高校在强调藏书的数量、馆面积的扩大、自动化设备的增加等方面,而对于图书馆内在的自身的服务体系做的改变不是很明显。日本高校图书馆的细微周到的服务细节、温馨体贴的人性化服务体系,值得我们去学习与借鉴。当然,国情的不同、环境、民族特点的各异,不应全部照搬,应有的放失的效仿。首先,人性化、细节性的服务意识要强化。其次,高校图书馆完全实行社会化可能有些困难,但至少高校之间可以互通,这样师生不论身处那个城市,只要该城市有高校图书馆便可去查阅书籍刊物,最大限度的方便师生对图书馆的利用。希望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体系发展可进一步完善深化。

注释

① 张妍,隗伟,黄月洁.日本图书馆人性化特色带给我们的启示[J].科教导刊,2013(27):182-183.

② 吕红珊,赵洪波.管窥日本图书馆业-探究我国图书馆业的走向[J].现代情报,2007.5:19-21.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例7

[DOI]1013939/jcnkizgsc201607209

汉服,即“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服饰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在中华大地上呈现加速升温态势。在中学校园中,汉服活动也受到越来越多同学的关注和参与。帮助中学生更好地了解汉服文化,让民族文化的甘露滋养青少年成长是十分必要的。

据了解,从2005、2006年左右出现汉服文化的复兴之势,经过十年的发展,汉服逐渐从“网上”走到“网下”,从小众走向大众。汉服复兴的突出特点是以青少年为主力。全国许多大学、中学都开展过汉服活动,有的还成立了汉服社团。但是由于华夏服饰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属于“专业”而且“冷门”的领域,大量宝贵资料尚未“走入寻常百姓家”。很多热心人士主动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并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如早期的“天汉民族文化网”、“百度汉服吧”“汉网”,现在的“汉服北京吧”等。“80后”“90后”乃至“00后”青少年作为汉服复兴的主力,使传统服饰文化呈现出生机勃勃的面貌,但是也存在缺乏权威性,思想活跃而杂乱,甚至存在错谬误解等情况。同时,除了极少数社团实力强劲以外,大部分活动局限于汉服志愿者集会、服饰展示、走秀等,缺少服饰文化理论、汉服设计制作等专业知识的支撑,以致活动影响面小、效果不明显。这就需要根据服饰史的专业研究,总结十年来的汉服复兴经验,组织设计适用于中学生的汉服文化选修课程,从而更好地发挥华夏服饰文化的育人作用,又通过青年人的成长更好地弘扬传承中华文化。

结合近年来北师大实验中学汉服文化教育的发展状况,笔者认为,在中学推进汉服教育,应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关于教育目标的设置

中学汉服文化教育应以“文化育人”为主旨,以传统服饰在现代的继承和传播为切入点,针对中学生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认同和掌握传统文化,同时又用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学生的成长。

一是认识汉服的文化性。汉服在中华文化中地位极其重要,绝不仅仅是一件服装,而与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有关。正所谓“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服饰是与礼仪并称的中华文化标志,中国不仅是“礼仪之邦”,还是“衣冠上国”。由传统服饰延伸开去,几乎可以涵盖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所以,帮助学生理解汉服,不是寻找可有可无的文化“碎片”“元素”点缀,而是必不可少的完整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环节。这是汉服文化教育的灵魂,是最核心的理念。

二是理解汉服的继承性。汉服是从传说中的轩辕黄帝以来,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推崇礼仪、象天法地而形成的衣冠体系。之前,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总是陷入“朝代论”的误区,从而忽略了传统服饰文化的一脉相承,从而导致文化理解的“零散化、碎片化”。因此,应帮助学生树立起汉服是“一种服饰和文化体系”,而不是“各种服饰的堆积”这一理念。同时,这一体系又与时俱进,随着人们审美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三是了解汉服的民族性。汉服不是“古装”,而是如和服、韩服、藏族服装、蒙古族服装一样的民族服装,这就意味着它不仅生活在过去,也可以生活在当下,并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展在未来。汉服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纽带。汉服不仅是汉族的民族服装,历史上许多少数民族的服饰也深受其影响,并辐射到整个东亚文化圈的服饰,可谓源自汉族、代表中国、辐射东亚。

四是感悟汉服的美学特点。庄重、大气、飘逸、灵动是汉服的突出风格。汉族服饰几千年来的总体风格是以清淡平易为主。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宽袍大袖,形制虽然简单,但一穿到人身上便人各一样、神采殊异,可塑性很强,线条柔美流畅,呈现出鲜活的生命力。汉服充分体现了汉民族柔静安逸和娴雅超脱、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审美情趣。

五是学习汉服制作技艺。要学习汉服制作技艺。笔者在我校开设的汉服选修课上,曾学习过汉服设计裁剪基本技能,制作汉服纸样、发簪配饰、传统节日用品等。并且在组织汉服社团活动时,带领同学们制作簪子、汉服纸模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关于教育内容体系

概括起来,汉服教育有三大指向:文化、审美、技艺,三者缺一不可,因此汉服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实践课程。可按照“汉服理论―动手操作―汉服活动―文化融合”的逻辑结构设置教育内容。

汉服基本理论方面的介绍,主要包括文化和审美意义。一是从学生最熟悉的影视剧服装出发,调动学生既有的生活体验和文化资源,初步感悟“汉服是什么”;了解“影视剧服装”与“传统服饰”的不同;以及掌握汉服的基本类型,从而避免用“朝代论”看汉服。二是从汉服的民族性、人文性出发,引导学生感悟汉服的重要性;结合汉服传承的历史曲折以及今天的传承,感悟汉服的生命力;从而认同“华夏复兴、衣冠先行”,汉服复兴在当代的意义。三是从服饰面料、纹饰、配色的发展历程出发,帮助学生掌握赏析传统服饰应该知道的基本知识,理解技术中蕴涵的审美和文化意味。例如对“葛”“麻”“裘”“丝”等面料的介绍、对“日”“月”“星”“龙”等配饰的文化解读、服饰颜色背后的五行哲学思考等,都唤醒了学生脑海中的相关诗句、名言、图画的记忆,从而发现原来熟知的未必真知,那么多熟悉的文化元素背后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四是通过历朝历代汉服实物照片或当时绘画的展示,帮助学生梳理汉服的发展历程,感受汉服文化一脉相承中的因时而变,以及每个时期的审美特征、风土民情。

动手操作方面,应着重从尝试裁剪和制作服装、编制宫绦和中国结、巾冠簪钗等配饰、荷包制作等简便易行的角度学习。重点是指导学生操作学习汉服试制,包括汉服剪裁基本概念、基本类型,如交领上衣、裙类、深衣等。为便利操作,可以将制作成衣改为制作模型,还可以指导学生给毛绒玩具制作“汉服”等。此外,作为中国服饰文化必不可少的一些配件,如中国结、宫绦、巾、冠、簪、钗、荷包等的制作,也应加以介绍。介绍过程应明晰制作步骤、要点,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

汉服活动方面,着重结合传统节气指导学生开展相关民俗、游戏、汉服文化交流展示等活动。服饰的生命在于穿着,现代汉服活动最重要的平台是礼仪和民俗活动。一是向学生介绍传统节气、节日和礼仪的时间、内容、含义和基本规范;二是指导学生掌握汉服活动的基本程序和要求,学会活动策划、方案制定。如活动时间、地点、活动内容、宣传媒体、自愿者、互动交流方式、前期准备、预期效果等等。活动内容可以包括分发香囊,系五彩绳,兰汤拔禊,画额点朱砂,刺五毒、饮雄黄酒,以及蹴鞠、投壶等游艺。

文化融合方面,重点是引导学生把学习的汉服文化知识,逐步融入现代生活,丰富内心世界,激发民族情感。汉服文化的衰微已久,“各族服饰相斗艳,唯汉不识祖宗衣。”在传承过程中,要避免学生用激进的言论来表达自己对汉服复兴的诉求,要争取大众支持,而不是引起社会反感。同时也应认识到,汉服有常服和礼服之分,在不同的场合如何穿着,在不同的领域如何弘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应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的点滴,体现汉服文化的精髓要义,探索汉服文化要素融入现代社会的途径方法,通过对现代生活的适当改造,逐步扩大汉服文化的影响,吸引更多的群体关注。比如,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汉服文化的元素改造现代中学生校服,在重要节日、特别是传统节日,组织周围的亲人朋友着汉服聚会、行传统礼仪等。

3关于教育的实施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作为一种服饰的汉服是“器”,但背后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则是“道”。要实现由“器”入“道”,应做到实践性、系统性和文化性的紧密结合。

实践性,即通过“做中学”来把握“形而下”的器物。这包括两个层面的实践,一个是生活实践。结合中学生的实际,以“做中学”的理念安排内容,从穿衣吃饭、岁时节令开始,渐进式地安排传统文化中的服饰、饮食、民俗、娱乐等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与参与课程的所有同学分享传统服饰、饮食、节日等文化元素,体味传统生活方式中的智慧和乐趣,唤起同学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第二是动手操作。引导同学动手制作汉服模型和相关配饰等传统手工作品,并学会开展汉服活动,特别是礼仪和节日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认同和掌握传统文化。

系统性,即理解“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强调系统性不是要求对汉服文化进行面面俱到的介绍,而是择其要点,按照“理论―制作―社会活动―文化融合”的逻辑结构加以组织和展开,让学生感悟到以往接触的服饰知识背后有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在支撑。从而解决以往传统文化教学中存在的“零散化、碎片化”的问题。

文化性,即把握“器物”背后的文化之“道”。文化性既是汉服的特点,也是汉服课程的特点。马一浮先生说:“国家生命所系,实系于文化,而文化根本则在思想。”抓住这个核心,传统文化教育才有了灵魂。学习汉服知识是为了准确的、完整的把握中华文化之“道”,并以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学生。所以,无论是理论阐述、操作过程还是活动方案中,都要体现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

参考文献:

[1]周天中国服饰简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方文山当代汉服文化活动历程与实践[M].北京:北京方道文山流文化传媒,2014

[3]蒋玉秋,王艺璇,陈锋.汉服[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8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例8

2012年8月25日,由中国旅游协会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服务”发展论坛在山东泰安举办。本届论坛以“文化引领服务,服务创造文化”为主题,继续沿着前两届论坛“前沿、理性、建设性”的思路,共同研讨“中国服务”发展的热点问题、核心问题、根本问题。会议期间诸位专家发表各自观点,本文对其中的精彩发言摘录刊登。

本届论坛登临泰山《“中国服务”泰山宣言》,宣言中提到中国正在经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服务”的深刻转变,要将“中国服务”作为国家战略,建设成新的国家符号和国家品牌,与“中国制造”共同构成经济振兴和文化繁荣的两翼;应当充分认识服务业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积极应用现念、新兴技术;适应全球化的竞争环境,加强服务模式、服务业态等多方面、多层次的交流与研讨;旅游业率先倡导、践行“中国服务”。

本届论坛由山东省旅游局、泰安市人民政府、首旅集团、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承办,由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等多家单位协办。

在首届中国服务发展论坛上,我曾经指出旅游业是最适宜、最可能、最应该创造出中国服务品牌的领域,经过几年时间的实践和观察,今天我依然坚信这一点,下面我讲三点看法与各位一起探讨。

一、旅游业对树立中国服务业品牌和形象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是在中国制造国家品牌的基础上,提出中国服务的概念,这也意味着中国服务必须在国际市场上能够拿得出手,必须在国际市场上广为人知,必须有庞大的国际消费人群,而旅游恰恰具有这样的条件。一方面,2011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已经达到1.3亿人次,过夜旅游者达到5758万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485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入境目的地国家和第四大旅游外汇收入国家,通过不断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无论是旅游企业还是非旅游企业,都在与境外需求打交道的过程当中积累经验,为摸索“中国服务”模式及体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与我国庞大入境旅游消费市场对应的,是迅速崛起的更为庞大的国民出境旅游市场。2011国内居民处境人数已经达到了7025万人次,其中因私出境6412万人次,占总出境人数的91.3%。

2012年上半年,我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3856万人次,从表面上看出境旅游不同于入境旅游,好像对中国服务形象和品牌的塑造作用不大,但是实际上,我国庞大的出入境消费人群,恰恰是推动中国服务走出国门,真正走向世界的重要基础。

除了首旅集团等旅游集团,还包括银联等金融服务机构,甚至也包括绿地等房地产企业,庞大的出入境旅游市场,不仅推动中国旅游服务走出去,更多的带动中国服务走出去。只有真正的走出去的中国服务形象、国家品牌才能立得住。无论是出入境旅游,都已经并将继续在这一进程当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旅游服务在服务业中有终极意义和创新引领地位

美国学家甘哈曼在第四次浪潮中指出,第四次浪潮将把我们现代生活推向追求高生活质量的社会阶段,人们为自己的身心健康从事工作,好多现象会是以前社会的重演,人们有点像回到传统社会的味道,在更高的文明层次上重温昔日的田园乐趣。第四浪潮产业将在二十一世纪兴起,主要包括观光旅游、美食活动、体育娱乐活动以及度假类活动等等。

无独有偶,日本经济学家田河九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将第三产业进一步细分为五种产业,他认为的第三产业是用手脚进行的体力服务,而在这个基础上,第四产业是靠智慧进行开发,靠体力加以保护的复合服务,第五产业是脑力提供的服务智慧服务,第六产业是使人们情绪舒畅的情绪服务,第七产业是使人们心安理得的宗教服务。其中的情绪服务就包括旅游、娱乐产、电影、绘画、戏剧等等。

甘哈曼的预言和新世纪的现实,使我们切实感受到相对其他行业而言,旅游业与人民追求高质量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更符合人民身心健康的需要,田河九更是将旅游纳入到第七产业宗教服务的第六产业情绪服务。从这个意义来分析旅游服务对于满足人民需求,提高人民福祉,具有终极意义。这一认识和判断,对于我们正确把握旅游以及休闲产业,在国计民生当中的应对地位,对于实现不断改善人民福祉,让人们更加有尊严,更加幸福生活的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在我国众多服务行业当中,旅游服务具有较强的示范意义,很多创新具有引领价值。其中影响最为广泛的就是旅游服务当中的星级饭店的标准,这个标准经过多次修订,已经具备国际领先水平。更为重要的是经过多年的发展,饭店星级标准已经广泛渗透到其他众多服务行业当中,现在无论是银行业、商贸业以及其他行业,我们都可以看到星级服务的概念和星级服务的体系。此外目前日益受到各方关注的旅游房地产以及旅游综合体,城市综合体等等,也是来源于旅游业。

当然这并不是说旅游服务已经很好,在实际中旅游服务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有些方面的问题甚至还比较突出,国家旅游局也将全面提升服务质量作为新时期旅游业的中心工作,不断巩固和完善行、游、住、食、购,加强工作方法,完善工作成果的同时,还要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这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三、旅游服务的完善和提升离不开文化的引领

人们常说文化是人的灵魂,其实文化同样也是旅游服务的灵魂,独具特色的优秀旅游服务,必须高度关注文化融合与解读,加深对文化的提炼与创新。

首先要以人为本。在旅游服务中最重要的文化,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历史演化进程的积淀与轨迹,这里面的核心就是人,服务的终极目标也是人,服务是为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幸福、安逸。我们要认识到无论技术如何发展,以人为本仍然是所有服务创新最根本的归一与最重要的源泉,服务的最高宗旨是以为人本,服务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创造以人为本的文化。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例9

在新结构诞生、新规则初见雏形的2012,第17届中国服装论坛将主题定为“构建世界格局下的中国服装品牌”。

3月27日―29日,如意・2012中国服装论坛如期开讲。近百名国内外专家、500余位服装企业领袖、设计精英将汇聚于此,分享关于时尚、品牌、市场的本质思考和价值,集结不同领域的思想创见和基本实践,定位世界时尚格局中的中国坐标,寻找中国服装的成长方向和世界价值,探源服装品牌发展的内生动力,呈现最精彩的品牌自我。

“本次论坛意在剖析全球经济、文化、时尚正在发生的转变(正是这些转变撼动了旧秩序的基石),探讨中国服装在世界时尚新秩序下的坐标、角色与价值,溯源中国服装品牌经营逻辑与秩序的持续构建。”论坛主办方如是说。

年度开谈上演尖峰对话

世界正走在“裂变”的路上,旧的秩序、思维和模式开始被打破,新的结构、状态与规则正在诞生,社会价值观逐步自省并呈现回归之势。

一如既往地,3月27日晚的论坛开幕式暨第四届中国非凡时尚人物颁奖盛典之后,便是连续两天的“大脑SPA”。

28日上午是TED主题演讲大会时间,TED主题演讲大会集结不同领域的思想创见和基本实践,分享他们关于时尚、品牌、市场的本质思考和价值,充分打开中国时尚产业的思路和维度,擦亮中国服装品牌成长的未来视野,成为中国服装品牌的智库与“大脑SPA”。

围绕“迈向世界新秩序”这一主题,独立演讲的嘉宾们将从各自所处的不同领域讲述他们对于以创造力、文化、传统继承和环境为秩序的新时代有着怎样的体察和洞见。

演讲嘉宾来自不同领域,他们包括:著名设计理论家王受之先生、哈佛大学教授、新儒学代表人物杜维明先生、著名文化学者、评论家张颐武先生、台湾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卢希鹏先生、京东商城董事局主席刘强东先生、《Women’s Wear Daily》(《女性时装日报》)亚洲编辑Amanda Kaiser、著名时装设计教育家、时尚思想家、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Ms. Jane Rapley、360时尚创始人Ms.Anina Trepte……

作为各个领域的先锋人物,他们将提出怎样的解决思路与方案应对全球经济的变化与挑战?作为智慧产业先驱的中国服装品牌,将如何借力世界经济秩序重建的契机,最精彩地呈现和传递品牌价值,实现品牌能量的释放?世界时尚新秩序中的中国服装,应该如何定义自己的角色、价值、地位与方向?这些答案将在3月28日上午揭晓。

而28日下午的年度对话大会将上演三场尖峰对话。年度对话大会通过同一领域不同思想的互动交锋,深度展现品牌智慧的直击碰撞,带来最具创造力的先锋体验,以不同维度和向度的诠释、解读与深延,对中国服装品牌构建产生直接、深刻、有裨益的启发与思考。

在第一场尖峰对话里,著名建筑设计师张永和先生与国内优秀设计师代表将重新思考“设计的精神”:什么是中国服装行业最大的资源?在文化断代、传统难以为继的今日,“中国设计”创新力不足的症结如何祛除?无论技术再如何发达、人们的生活形态再如何变迁,所有杰出的设计依然会继续以它的遗传基因去触发我们迈向未来的原动力。那么,中国设 ,我们必须学会像设计师一样思考,重整秩序,启动品牌的自我。

而世界服装设计大师Mr.Yohji Yamamoto(山本耀司先生)将在第二场尖峰对话时刻亮相,他将讲述服装・人・商业价值的关系;国际优秀品牌的代表们则将在第三场尖峰对话时探讨巅峰品牌的经营之道。

经历了一天的大脑SPA后,28日的夜晚将用故事打动你。“品牌故事之夜”里,著名文化学者于丹女士将与优米网创始人王利芬女士领着观众倾听品牌故事。在倾听的过程中,中国的服装品牌经营者们或许将明白,自己该如何清楚讲述自己的品牌故事并给人以深刻清晰认知、找准自己品牌故事的基因秩序。

圆桌交流深度剖析热门话题

仅限受邀代表参加的主题早餐会是中国服装论坛精心设计的一个极具特色的环节:企业家们作为早餐会召集人自由组合,充分就论坛上感兴趣的主题和议题,与来自世界范围内各个领域的大师们和同行们进行推心置腹的交流。一个半小时近距离的有效主题交流,使企业家们收获了思维的交融与碰撞,产生未曾有过的体会。

早餐会后,专题平行会接踵而来。

中国设计已然深陷进“使用西方语汇就被视作抄袭,而使用东方传统语汇则被视作卖弄中国概念”的尴尬困境,如同那只玻璃瓶中的小蜜蜂,看得见光明,却寻不到出路。设计向何方?不仅是设计师,更应成为品牌思考的着力点。中国服装设计的未来是怎样的?应该建立怎样的独特认知与品牌烙印?新的创意灵感从何处寻?如何用传统元素表达现代价值?如何以世界语言表述中国哲学?归根结底,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冲突根源于文化内在秩序的不同。作为品牌和设计师,如何消解和融合新与旧、东和西的文化冲突?

《ILOOK》出版人洪晃女士、著名服装设计师叶明子小姐等中国新锐设计师代表将寻求以上尖锐问题的答案。

好的服装品牌必然拥有创造感动人心的美学力量。无论建筑、音乐、电影、文学……都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美学倾向。甚至最为严肃的政治,也呈现为各阶层美学理念的对决。美学的应用,推动着品牌的进化。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G219 文献标识码A

素有“十里洋场,衣冠世界”之称的上海,早在光绪末年,“奇装异服”已开始出现,“上海繁华甲于全国,一衣一服,莫不矜奇斗巧,日出心裁。其间由朴素而趋于奢侈,固足证世风之日下,然亦有由繁琐而趋于简便者,亦足见文化之日进也。”到了宣统年间(1909-1911)已开始领导着中国服装的新潮流了。在芸芸沿海城市中。它脱颖而出,变成最时髦的大都会。“而上海装饰已稍稍露头角,且以上海扼全国之中心,并交通上之便利,其装饰颇足以风靡全国,虽北之京津,西之川汉,南至闽粤,傍及苏杭,亦莫不以为最及时之标准。”如今非常流行的“时髦”一词亦是在晚清上海叫起的。最早见于1897年《申报》,到民国年间愈叫愈响,初时只应用于服装新潮流上,后来,“时髦二字之名词,出自上海,不仅指服装而言,举凡事物莫不有时髦”,但凡标新立异、变换花样的事物和生活方式,上海人便都唤之为时髦了。

近代上海人之所以会执着于时髦,乐正著《近代上海人社会心态(1860-1910年)》有所分析,“上海是一个五方杂处、中西并存的城市,社会开放,人员流动,生活节奏也较内地快,容易产生一种多元化的消费动感,这是其一;上海人打破了尊卑等级消费观念,受传统模式束缚较小,人们可以任意选择自己的消费式样,这是其二;上海商业发达,商人们以制造时髦款式、迎合时髦心理为推销之术,不断鼓动人们加入新的消费潮流,这是其三;上海人心灵手巧,制作精细,一件平常的东西经他们加工改造,就成为一件时新而精美的物品,这是其四。”而正是这些原因,也造就了上海作为中国乃至远东服饰的时尚之都。

作为上海本埠最早创办发型的华文报纸,《申报》自创刊历经清、民国至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终刊,历经八十多年的风雨,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长的报纸,始终对上海的华人社会深具影响。在近代中国的传媒领域,具有其他报刊不可取代的地位。《申报》发行量大、影响范围广、流通时间长,具有普遍性;《申报》几乎从未发生过中断现象,具有历史的连续性,被称为“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申报》接近真实地记录了中国,特别是上海近一个世纪的历史。《申报》“一部近代上海报刊史,等于是近代中国报刊史的缩影。”。《申报》所特的这些特点,使其作为研究近现代女性服饰传播有着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所以,本文选取中国时尚之都上海,选择近代报纸这一媒介,从艺术传播学的角度审视中国女性服饰艺术与现代报纸传媒之间的关系,上海重要的新闻媒体《申报》是最佳取样。在本文中,我们截取《申报》1911-1935年对女性服饰的记载作为一个样本,来剖析一下《申报》作为媒体对女性传播的作用和意义。

《申报》中女性服饰讯息的形态主要有:服饰新闻、服饰广告和服饰评论是服饰讯息的常见载体。其中服饰新闻和广告是对服饰发展的客观记录,而服饰评论则反映了传媒与风尚的互动。

一、服饰新闻

“报纸是信息的媒介,新闻是报纸的支柱。读者对报纸的需要,主要是对新闻的需要,抓住新闻就等于抓住读者。”

《申报》刊载了有关女性服饰的很多新闻,特别是在民国初,女性走向社会,开始关注自身服饰的社会性而又无所适从时,在1912-1913年间,《参议院讨论服制问题》、《会议女服式纪要》、《国货维持会第二十五次宣讲记》相继刊出,详细记录了会议有关女性服饰的规定,包括款式和色彩,对于女性服饰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服饰广告

广告,是以语言文字、图像和其他途径向大众进行传达资讯的一种传播方式。其目的是把欲出卖的商品信息传播出去,以便引起需求者的注意,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实现商品出售的商业动机。当时的上海,倾销外国产品的洋行林立,黄浦江吴淞口的货船往来如梭,繁华的“南北二市”销售洋货土产的店铺不断出现,金融、保险业随之兴旺。在这里潜藏了很多广告客户和读者群体。《申报》刊登广告,一方面。满足了商业信息的需求,进而扩大了读者群体;另一方面,广告的收入为《申报》的壮大发展筹集了相当的资金。

有关女性服饰的广告在《申报》中时有刊载,而且多数伴有图片说明,1912年8月4日的《申报》有这样一则广告:“趋时妇女竞新妆,荷叶边兮滚满裳。梳得时新元宝髻,夜间权作枕何方。”这是一则有关元宝髻的广告,带有劝诫的意味;1915年2月3日的《申报》中刊载了有关东洋髻的广告,带有赞赏之意。关于女性服饰亦有广告刊出:“广告时装的影响:广告画里的服装与真人所着的服装出现于同一版画报上,互相映衬,互相模仿。”(《申报图画周刊》,1935年3月14日)这则旗袍广告形象地道出了服饰的快速传播途径。

三、服饰评论

报纸的评论文章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以报纸为载体,现代服饰批评开始迅猛崛起,对服饰艺术的繁荣无疑会起到促进作用。《申报》有关服饰评论的内容较多,特别是社评,1926年12月16日和18日出版的《申报衣服号》和《申报修饰号》专刊,是两份较为系统、全面的服饰研究方面专门论著汇集。《申报衣服号》中包括有《中华丝织物之进步》、《将来欧美服装之推测》、《美丽衣服的发源地各国的巴黎,中国的上海》、《制西装之选择》、《妇女御用围巾之要旨》、《冬令的皮货》、《服装与国货》、《改良中国男子服装谈》、《改进我们服装应有的条件》、《服装的调和》等文论;《申报修饰号》中包括有《时装展览会之鸟瞰》、《指甲美》、《女子剪发》、《修饰概论》、《点樱小识》等文论,两份专刊都配有若干幅精美插图。

此外,对于一份有着广大受众群体的本埠报纸,对于服饰的发展和变革,《申报》的各类评论文章都始终关注,譬如对于辛亥革命之后的中国本土服装的走向就是一个相当严肃的话题。

上海《申报》在1911年11月19日率先讨论未来国民应该穿着什么,发表《服饰刍议》,除道出服装将造成身份混乱――是否抱残守缺,“应复汉式,束发于顶,卧领长袍”,抑或“断其发,短其衣,则变蛮夷矣”,更强调如果国家处理不当,服装将会造成政治社会经济混乱。也道出易服的困惑:“自古帝王易姓受命,必改朔易服,所以示革新之象也。今者大汉光复,发辫之物。在所必去,衣服之制,亦宜定式。国人深于习惯,本其旧见,每谓吾侪汉民,应复汉式,束发于顶,卧领长袍,是其固制。若断其发,短其衣,则变夷矣。”

当然,更多的评论还是针对女性服饰和女性服饰所展示的社会学根源。譬如:同年8月11日上海《申报》又指出:“效女学生妆饰,意在博欢新人物,而女学生效妆饰,胡为者。”“从前衣服暗分等级,非真贵家豪族,鲜有通身裘帛者。今上海龟奴鸨子无不以裘帛为常服,而一般学生更非舶来品不御。做上海人安得不穷。曹聚仁甚至认为妇女解放已沦陷于享乐主义,“所谓妇女运动。提倡了差不多一二十年,其结果资本主义的一切光明幸福全未得到,资本主义的一应黑暗灾祸,都已来临。上海小市民中,所谓学校皇后,所谓交际明星,所谓摩登女郎,所谓美丽花瓶,彻头彻尾都是一种享乐主义者。”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例11

不必说话,用眼神甚至就能互相理解。现代审美,以简约小巧最好。影视衍生品的日常用品和小饰物很受欢迎,娃娃玩具人偶不但创意而且美观;科学发明上,小汽车、微型手机、照相机、袖珍笔记本 袖珍电饭锅;著名的人物缩小的《名侦探柯南》、日本喜欢雏菊、樱花;拘谨细致的和服……

韩剧今年惯用的虚实结合剪辑:在传统皇宫和现代文明完美契合的表现手法,回忆式的转换,古老的轮转主题的创新,梦境现实 此时彼时前世今生自然转换,最后古今人梦中的人线索在现代相遇。塑造了英雄,电影体现了多国的文化;仔细想想,是不是其中无处不表现着中国元素?场景的瀑布、长城、兵马俑包括音乐。剧中女主角金喜善换的汉服和韩服就有多件,中印舞蹈和宗教等等;以及后面提到的‘中国性格和’。 ……如今一提到功夫片的英雄,世界就会想到中国;不知是赞美还是讽刺,因为中国不只有武术……因为还不能睁眼看世界,所以也看不到自己。

虚假现实主义?

文艺作品源于现实,高于现实。首先应该尊重现实。现实的问题是:我们没有文化。在许多国内影视看来,影视的真实就是把文化的糟粕恶习惯俗都搬上来!——商品化不是庸俗化。如果影视作品只能让人一笑了之,而没有美感、内涵、真实。就会失去它的价值。也没有没有启示、深刻、隽永的印象。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对其他产业的带动力也不会持久。生产决定消费,人才消费过又投入生产,而没有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文艺作品不是单纯娱乐作品——把一些生活中的恶习惯俗也搬到荧幕上,弄得四不像,不东不西,不伦不类。说是大陆一直的‘现实主义’风格,反映“老百姓生活”,说这就是“中国文化”。不学他人长处,看不起别国文化,掩盖自己夜郎自大。就像说漫画动漫是“小孩子才看的东西”可是经济世界前两位的美国日本却把它作为文化产业中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笑人不如人,自以为是的把漫画真的画成小人书。《功夫熊猫》这部好莱坞动画篇,所有原料都取自中国元素, 是好莱坞送给中国的情书,也是挑战书,挑战我国行业无人的尴尬局面。一时只是有轰动而没行动。

什么是文艺作品的真实?不仅要真实的反应真善美,还要敢于“面对淋漓鲜血、惨淡人生”。不知道要宣传什么,批判什么。好的、坏的乱七八糟的混在一起,坏人小孩子都看出来,好人不能崇拜到学习模仿的作用。

这样演的结果是什么?——好的不模仿 学坏的不少。倒是都不得罪。可谓是中庸。在国外的留学生,看到的可真让人失望——都是落后几十年的农村电影,和那些好形象又养眼的电影一比,给那些有大民族主义的国家当做中国落后的把柄。影视媒体都这样,百姓应该就更如此。所以国产电影又出现新名字——批判现实主义。

这样的作品怎能挂到外面代表十几亿中国人的脸面?一直在说让世界认识中国—— 入则误己子弟,出则误人子弟。入则无人才弼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岂不知从事影视传媒的使命?!

如今,在走出去的过程,明星和电影开始在海外投资,是我们的成功。据采访,台湾明星周杰伦不喜欢在大陆,说不是大陆素质差,而是不懂音乐。宁可去日本唱他的东方腔,说大陆大部分欣赏不了他的中国风音乐——众所周知,不管你喜不喜欢,他的音乐词、曲、乐的成功体现的中国文化,起码应该明白这些。然而还没有庸俗的文化:网络、街头的“流行”俗歌、二人转等等红。

当然有大陆有许多优秀作品,这是必然的,比如大型历史剧。07年内地电影《无极》和《墨攻》《投名状》无论国际性、商业性相比差距是很大的。虚假现实主义的飞沙走石,并不美观成熟,否则有好莱坞特效‘动画电影’干嘛?

05年中韩合拍的大片《神话》让人耳目一新, 虚实结合的表现,谁说不是现实主义呢?韩剧今年惯用的虚实结合剪辑:在传统皇宫和现代文明完美契合的表现手法,回忆式的转换,古老的轮转主题的创新,梦境现实 此时彼时 前世今生自然转换,最后古今人 梦中的人线索在现代相遇。塑造了英雄,电影体现了多国的文化;仔细想想,是不是其中无处不表现着中国元素?场景的瀑布、长城、兵马俑 包括音乐。金喜善换的汉服和韩服,中印舞蹈和宗教等等;以及后面提到的‘中国性格和’。从好莱坞回国的成龙,向世界尤其是不了解中国的日本、韩国;展示了真实的中国英雄形象。挽救了香港电影,更挽救了中国电影。并不圆满的结局也一改以往传统——这才是现实主义。

如今一提到功夫片的英雄,世界就会想到中国;这是赞美还是讽刺,因为中国不只有武术。

所以,国产影视应该无论从场景、环境到言行、举止、对白、眼神视听上的所有细节,都应表现文化;表现自己的文化。

从在外在细节中透视文化

如何在作品中表现文化呢?比如韩剧虽然音乐、场景布置、剪辑、服装、色彩方式都取材西方。对白、举止、等细节都注意东方礼仪和古典文化 特别是儒家文化。尤其在一些节日,在西方特别是欧美,白色是结婚礼服的主要色彩,表示爱情的纯洁与坚贞(上帝最喜欢的颜色)。但在东方,却把白色作为丧色。白色即不是冷色,也不是暖色,也就是说白色是没有色彩倾向。胸戴白花知道是港台影视葬礼中。因为信奉基督教,韩国影视则在婚礼中穿戴白色、场景在教堂。大陆婚礼却哪里都是闹哄哄,亲戚邻里之间叽叽喳喳叙家常,打麻将,没有内涵 婚礼本是庄重严肃的事……葬礼就更不成体统了…恶俗哪里都可谓淋漓尽致表现出来,这就是礼仪之邦吗?人一辈子即使结婚次数无法算,可就死一回;婚礼和葬礼都这样,其他的重要节日,比如中秋节、端午节、哪里是中国文化呢? 每个细节应该都表现文化来,不是不要文化。不能全照搬,也不能全否定,更不能一无是处:世界的不是中国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东方文化渊源流长,所以复兴东方文化必须现代化。比如服饰都是西服、礼服高跟鞋,虽然日本文化不及中国,可在文化继承上日本要远超过中国,汉学、儒学,和服韩服在继承了汉服过程也有自己民族时代特色,所以至今没有被淘汰。现代文化特点是线条简约,小巧。我国的礼服,是东方女性的温婉丰润让旗袍成熟妩媚,还是旗袍的流光溢彩让东方女性更婀娜多姿?都是西方女性没有的。圆领更显得颈部的细细的轮廓,斜襟、连袖、盘扣、滚边、丝绸、刺绣。从她降临到世上那天就和时尚结下不解之缘,美处细节的变化中,都能露出女子思想点滴进步的端倪。

在内场景布置上,东方家具亲近本色自然色(适合书房、卧室) 纹理浮雕多动物图案;西方家具和建筑多白色、浅黄等高贵典雅亮丽色彩。(适合客厅、厨房)旋涡、弧线线形等等…文艺复兴后石膏雕塑艺术宗教融入;

韩剧在中国市场优势,不是因为我们认同其中的文化,是因为我们缺乏并需要那种文化。韩剧的音乐是东西文化结合的典范。背景音乐和主题曲东西方古典乐 流行乐、民族乐融合。同一主题曲还经过不同乐风变奏《巴黎恋人》 中给柴可夫斯基《天鹅湖》中《天鹅之死》赋予新意;《对不起,我爱你》主题曲是日本《雪之华》 许多歌曲经过中、日、韩翻唱,成为文化交流的经典之作,《蓝色生死恋》中经典的钢琴曲,莫扎特、肖邦、贝多芬等等,以上只供参考。旨在让历史文化深入人心,尤其是年轻人的心,据说《大长今》中的韩服宫服一个剧中就要换很多件,传统韩服的红、白、绿经过调和,变得华丽新鲜。传统民族歌曲和钢琴小提琴一起配合在历史剧中。 电视剧《宫》新颖模式:把韩国虚拟为君主立宪的国家,在传统皇宫和现代校园自然切换。是借鉴了日本英国制度和文化;比如19世纪日本和英国,君主立宪象征高贵的宝石蓝和翡翠绿宫服。韩剧把形象、色彩、听觉、动态的美感运用到影视——‘资源都是有限的,人的创造潜力是无限’ 和英国提出发展创意产业计划。如今,韩剧正掀起一阵‘旧文艺复兴’风潮。

因为还不能睁眼看世界,所以也看不到自己。

于内在塑造独特的东方气质

外在的修饰从人物主客观一言一行的文化,环境的文化开始,内在的则表现在性格。通过文艺作品和考察我发现,日本性格主要是安静 礼貌 羞耻感、总是小心翼翼。然而安静却不保守顺从 勇于自主创新 是曾经的尚武精神延续;礼貌无论是言行举止 眼神等细节都能体现 而且他们认为安静有内涵、多听少说、无为无过、言行一致 说到做到,节制——克己复礼;而大声说话被认为是暴露自我的肤浅的、无礼的举止。不必说话,不必说话,用眼神甚至就能互相理解。现代审美,以简约小巧最好。影视衍生品的日常用品和小饰物很受欢迎,娃娃玩具人偶不但创意而且美观;科学发明上,小汽车、微型手机、照相机、袖珍笔记本 袖珍电饭锅;著名的人物缩小的《名侦探柯南》、日本喜欢雏菊、樱花;拘谨细致的和服……我猜原因大概是因为国土小资源少,集约型。心胸小……这些在日本文艺作品中塑造的形象都有反映,给人留下印象 。

那么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应该宣传什么中国形象?也就是中国性格是什么呢?让世界一看品牌就知道是中国? 我认为中国文化的独特内涵;就是坚韧,生命力。坚韧可能会逆来顺受懦弱,强大的坚韧更是让中国任何变革都举步维艰。什么脏乱差的环境条件待遇都能忍受,不争取——如果用于自强不息、坚持不懈,卧薪尝胆,能屈能伸,忍受任何恶劣条件。那才是中国精神。西方学者这样称赞中国性格:“在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时,他们的英雄主义才显得如此令人钦佩。” 我们不认为中国人比外国人更不怕疼,原因很可能是因为经历的苦痛太多,以致对疼痛已经麻木了。 上流阶层那些沉溺于声色,口腹之欲自我放纵的往往会对痛苦及其敏感——这就是中国的价值观。无论是男人 女人老人小孩都具有生命力 从历史上,人口的增长,任何企图同化中华民族的民族都被中华民族所同化融合,没有民族能征服中国。可以看出坚韧和生命力。可见美德和恶俗只有一步,关键是掌握好度。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没错,影视作品就应该宣传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