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日本妖怪文化论文

日本妖怪文化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2-28 15:58:22

日本妖怪文化论文

日本妖怪文化论文例1

《山海经・西山经》:“有鸟焉,其状如枭,人面而一足,曰橐,冬见夏蛰,服之不畏雷。”这种荒诞不经的记载,反映了原始先民本能的恐惧心理和强烈的征服欲望。

而蒲松龄、罗贯中、冯梦龙、纪晓岚、鲁迅、郭沫若等古今大家,则把妖怪和鬼神的描写寄予著作当中,褒贬时事,抒发内心壮志。

辨妖

“《妖典》里没有,你顶多就是个小野妖。时间短,没资格,业余的。”

电影《画皮2》里,冯绍峰饰演的捉妖师拿着《妖典》否定了杨幂饰演的雀儿的妖怪身份,理由是:书里面没有你。一部《妖典》是电影里捉妖师辨妖的标准。

而在中国的中古时期,也曾有这样一本书――《白泽图》(又称《白泽精怪图》),此书中记有各种神怪的名字、相貌和驱除的方法,并配有图画,人们可以按图索骥加以查找。在禅宗语录中,常见有“家有白泽图,妖怪自消除”“家无白泽图,有如此妖怪”一类的语录。

这一“白泽”便是传说中知道天下所有鬼怪的名字、形貌和驱除方术的神兽。据说黄帝曾向其询问妖怪的数量,当时得到的答案是一万只以上。而如今《白泽图》已经失佚,只有零星条目散于中国历代古籍之中,能够保留下来的不超过原文的百分之一。

作为妖怪的“原产地”,中国之妖众多宛若恒河沙数,然而,何为妖怪?何以辨妖?却难有定论。

我国著名中国哲学史及宗教学研究专家冯国超介绍了认识《山海经》中记述的大量怪物、怪人和怪神的四个角度:一是原始宗教或巫术的反映,正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的,“(《山海经》)所载祠神之多物用糈,与巫术合,盖古之巫书也”。二是包含图腾崇拜的内容,如六足四翼、混沌无面目的帝江和前后有首、猪身的并封,很有可能就是古代氏族的图腾。三是属于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四可能是古人因错觉或凭想象力而创造的内容,例如旋龟、六首蛟之类。

日本著名妖怪民俗学者柳田国男认为所谓妖怪,乃是已失却神威的诸神的沦落形态。中国妖怪文化爱好者琥珀则通过自己的研究把中国的妖怪和鬼神划分为妖精类、怪物类、鬼僵类、人间神四类,并以“气”和“形”作为划分根本,按属、类、族、自大到小区分。

对于中国的妖怪学界没有系统的研究,甚至没有框架和准确的定义以及系统的分类法,人们只能从一个个有趣的妖怪故事中觅其踪影。

《搜神记》《太平广记》《酉阳杂俎》《夷坚志》《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子不语》是琥珀心目中研究中国妖怪的“七圣典”,他认为:“然《搜神记》中的妖怪,多面目不清;《酉阳杂俎》中的妖怪,多名字无录;《太平广记》中的妖怪故事多有重复,《夷坚志》中的妖怪多见古籍,《聊斋志异》中的妖怪近于传奇,《阅微草堂笔记》中的妖怪近于野史,”最喜欢“《子不语》中的妖怪事典”。

角落里的妖怪文化

我们今日提起妖怪,随口就能叫出的难出十个,这其中最熟悉的不过《西游记》里的三个,白蛇青蛇两个和《画皮》里的一个。继续说,大概能想起的也只有狐狸精这样一个泛泛的词汇和《聊斋志异》《西游记》《山海经》《搜神记》这些著名的文学作品所代表的群妖。而在日本,妖怪文化是日本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妖怪形象大量存在于动漫、电影、文学作品以及游戏之中。日本的动漫产业之所以成为文化出口的主要产品亦与妖怪文化不可剥离,妖怪学在日本民俗学研究的系谱下则占据了一块重要的位置。

在日本,有关妖怪的传说五花八门、种类繁多,贯穿了整个日本历史,但据说,除了10%本土妖怪和20%来自印度以外,70%的日本妖怪原型来自中国。比如天狗原是来自中国《山海经》中的犬怪。传到日本后,渐渐和佛教中的天魔、神教中的山神等结合起来,融合成为现代的形象。

日本妖怪文化论文例2

在日本,有关妖怪的传说五花八门、种类繁多,可以说,妖怪文化是日本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日本人眼中的妖怪有一种灵异的美感,妖怪的故事更是曲折离奇,颠覆人的想象。当今日本恐怖电影都是在日本的妖怪文化熏陶下产生的杰作。妖怪在日本人眼中除了符合他们残酷的审美观念以外,其文化故事包含了很多宗教因素,在日本,宗教人口2亿1598万3567人[1],约为实际人口的两倍。在日本,作为信徒,可以同时信仰一种或几种宗教,安然相处。日本的妖怪文化正是融合了神道教、佛教、道教、儒教文化,体现了日本包容的宗教信仰和母性思维。

一、妖怪的定义与范围

在日本,妖怪的概念十分宽泛,在妖怪产生的初期,“人们把自己看不见、摸不着、无法控制的力量统统称为妖怪。” [2]日本民俗学家柳田国男曾对妖怪做过定义,认为妖怪就是失去人的信仰的、堕落的神。鸟山石燕的《百鬼夜行绘卷》中也囊括了各种超越人类和动植物现实形态的存在,把妖怪、灵魂、幽灵、鬼怪等都置于“妖怪”这一概念之下。日本学者诹访春雄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妖怪下的定义是:“妖怪”也可以说是广义的“精灵”。但是,“妖怪”是失去了人的信仰性,而对人间有着恶意的“精灵”。诞生“妖怪”的最基本的路线如下:曾经是“精灵”,然后因失去了人的祭祀而妖怪化。[3]可见,日本人对妖怪并没有严格的划分,在日本妖怪与神也有着共同的渊源。据上分析,本文也将妖怪、幽灵、鬼怪等统称为妖怪。

二、妖怪与万物有灵论

日本形成独特的妖怪文化并不是单纯空洞的想象之物,它们是过去人类经过长时间培育起来的一种文化习俗,和生活周遭的风土民情有着血浓于水的关系。”[4]独特的妖怪文化的形成,与日本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

日本是亚洲东部的岛国,由于山地面积占日本国土的71%,所以又被称为山国,其国内覆盖的原始森林大约达到日本森林总面积的90%,所以在茂密的原始森林中野兽横行。同时,日本的气候虽然四季分明,农业资源丰富,但却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度,尤其是日本处于地震带上,所以地震及火山爆发频繁,同时常有台风以及海啸的发生。在自然科学不发达的古代,复杂多变的地理以及恶劣的自然环境使日本人对自然产生了强大的敬畏感和恐惧感,造就了日本人的神秘主义倾向。妖怪文化便在此种环境中孕育和发展。日本人对自然的既感恩热爱又畏惧顺从的态度,为妖怪的产生提供了适宜的土壤。所以妖怪的产生起初是出于对自然、动物的敬畏之心。

日本的原始宗教神道教是以万物有灵论为基础,崇拜万事万物。日本人崇拜山神、河神、日神、月神,以及一切能够让农作物生长的大自然的。远古的日本人认为太阳、水、空气认为都被赋予了神的气息。太阳是自然界的中心,山、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它们都是神,时刻庇护着人类。同时从瀑布、高山、大树、各种动物到祖先的神灵,处处充满灵性,都是祭祀崇拜的对象,所以日本号称有八百万神灵。日本古时候有专门的神祇官,每当农作物遭遇自然灾害时或出现异常现象,神祇官便会在神社中举行祭祀,祈祷神灵们能够息怒,保佑人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和佛教不同,日本神社中供奉的自然神不是固定的偶像,神灵们只存在特定的神域中。“这种没有为神灵修筑固定建筑物的神域,是神社的最古老的形式。所以原始神道也称神社神道。这种不在神域里设置象征神灵的固定偶像的做法,表现了神道信仰的对象是观念神——神的精灵,并把神灵的作用、力量、观念等神格化、多神化。” [5]这种相信万物都有生命的“泛灵信仰”包含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它是日本妖怪文化产生的源头。

三、女幽灵复仇与佛教因果报应

日本的妖怪故事中女鬼是一大特点,首先数量颇多,其次多为生前遭受欺凌,死后化为厉鬼复仇,在日本妖怪文化中统称为女幽灵。柳田国男在《妖怪谈义》

说,幽灵和妖怪的不同在于:妖怪通常在固定的场所出现,人类只要避开妖怪出现的场所,就能够避免妖怪的侵害。幽灵则常常缠住同一个人,而且那个人是生前心愿未成、缘分未断的人或是仇恨未报、怨恨难消的人,这种幽灵就是日本人所谓的“怨灵”。日本传说中的女幽灵,生前被人欺负、蹂躏,冤死后,化为厉鬼向人索命,而且用人皮伪装自己,进行报复。

日本的女幽灵是在日本原始灵魂信仰与佛教轮回转世等观念影响下集中产生的,突出体现了佛教的来世、转世轮回、因果报应等思想。佛教在六世纪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佛教的传入使日本的思想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来世、转世轮回、因果报应等思想从此在日本人头脑中根深蒂固。日本物语文学的杰出作品《源氏物语》也深深地“体现了厌世观、无常观、因果报应等潜在主题,与佛经教义多么契合”。[6]佛教文化博大精深,其通过佛教民俗化、民俗佛教化的双重进程实现了在日本的本土化。所以佛教不可避免地对日本传统文化、文学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日本古典文学的超现实、出世、无常等思想都与佛教有深刻的联系。佛教主张因果报应,将人世间发生的关系分为:报恩的、报怨的、讨债的、还债的四种,因果报应思想贯穿日本日本小说史,它与轮回、转世等观念互为表里,成为孕育日本妖怪小说的土壤之一,并与儒家劝惩观念相结合。[7]因果报应是佛教中影响最广泛、最通俗的理论,因果报应思想传人日本之前,日本人的传统意识认为报应不是针对作恶的个人,而是针对集体,因为个人的错误不是本人承受,是给所属部族乃至国家带来灾难。此观点这与佛教宣讲的恶报只会降临作恶者本人有着本质的不同,但随着佛教的不断传播,势力不断扩张,以及《日本灵异记》、《今昔物语集》等众多佛教故事对老百姓的诱导,日本人开始接受因果报应的思维方式。《日本灵异记》是日本最早的佛教故事,在这本书里面,善恶果报往往与“灵异”故事联系在一起,即我们说的妖怪故事,故事中因果报应与宿世、轮回、转生等概念互为表里,开创了日本小说崇尚怪异的先河。正如森鸥外指出的那样:类似“百鬼物语”这样的讲述也不过反映了形形色色的人的欲望和意志,是人的内心的外化。【8】同时,在中国文化及文学的综合影响下,日本妖怪故事中因果报应的重要特征,也体现为与儒家“劝善惩恶”观念的结合。 四、女幽灵复仇与怨灵信仰

日本妖怪故事中女幽灵的复仇则来源于日本人的怨灵信仰,有的文章中用“御灵信仰”这个词,是直接引用日文汉字,笔者认为翻译为怨灵信仰或冤魂信仰更简单易懂。所谓怨灵,就是生前怀有很深的恨意而亡的的人在死后作祟即被称为怨灵。日本人对怨灵抱有恐惧的心理,自古以来怨灵作祟的传说不绝于耳,其中最著名的当推菅原道真变成怨灵复仇的故事。对怨灵的恐惧深深渗透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日本人和中国人一样认为如果人在死的时候还怀有某种怨念,死后就会阴魂不散,迟迟不肯离开人间,有时还会去扰乱人们的生活。今天,闻名于世界的日本电影主要是日本鬼片,而日本鬼片又集中于女幽灵复仇的故事,如《午夜凶铃》、《鬼娃娃花子》、《咒怨》等无一不体现了日本的怨灵信仰。

日本的怨灵复仇以“祖灵崇拜”和“死者祭祀”的原始宗教思想为根源,表现出日本人对鬼神的敬畏之心。“怨灵作祟”的观念在深入人心,体现出浓郁的民族宗教特色。早在奈良时代之前日本就有祭祀忘者灵魂的仪式,但那时人们认为亡灵会加入到更早死去的亡灵集体中,成为氏神的一员,不会以特定个人亡灵形式出现,但到了奈良中期个人亡灵就以怨灵形式出现了[9],特别是怨灵之神菅原道真的故事,菅原道真(845-903)聪明能干,但是遭到官僚们的忌恨和反对,所以被流放,两年后忧郁而终。菅原道真死后,当时日本的首都京都出现若干异相,朝廷对此相当惊恐,认为是道真的怨灵在作祟,因此菅原道真后被朝廷追赠为太政大臣。道真的亡魂典型地表现出日本的怨灵信仰,女幽灵的故事又强化了怨灵信仰。这种怨灵信仰体现了日本人的复仇心理,日本人复仇情节很重,中国人的民族复仇心理是建立在儒家伦理的基础上的,而日本人复仇心理中原始复仇心理存续时间较长,虽然日本武士阶层也倡导忠孝复仇观,大多数日本人也是睚眦必报。岛国心理下,一报还一报成为维护自身尊严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做法,而从来不会有宽恕对方的概念,所以在日本无论是大众百姓还是

武士阶层都有着强烈的复仇意识,尤其是日本武士有着严重的复仇情节,他们认为复仇中有着满足人们正义感的东西,[10]受到统治阶级和社会舆论的推崇。和中国不同,日本善和恶没有明确的界限,相反,是由“情义的世界”、“仁的世界”“忠的世界”、“孝的世界”、“人情的世界”及其他许多世界组成的。因此,日本的妖怪故事强调的是怨灵的世界与人类的世界有着各自所遵循的原则。

五、妖怪故事与中国道教

日本鬼怪文化受中国道教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7世纪,日本有一种被称为“汉文传奇”的用汉字创作的作品。如日本人人皆知的传说故事《浦岛太郎》,其体现了与道教的渊源,首先在创作意识中包含了浓厚的道家思想的底蕴[12],《浦岛太郎》描写了一位日本的青年渔夫先救了一只乌龟,然后与蓬莱龟女之间的爱情故事。此故事场景是在中国道家文化所建构的蓬莱仙境上,故事中所出现的仙龟、蓬莱、金庭、仙洞、等语词以及飞升上天等情景无一不是道教的模式。所以道家思想与道教传入日本对日本早期的文学创作影响至深。10世纪出现的《竹取物语》以女主人公赫映姬最终回归月亮作为结局,这是以中国秦汉时代以来道家方士的“日月神客体论”为构思的基础。

道教是一种谋求现世利益的原始宗教,它一直试图解决人们生活中生老病死的问题,因此传入日本之后,很快便与日本的神道教融合,特别是对日本的妖怪文化中起了重大影响。如中国的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的阴阳道为日本阴阳师的出现提供了可能。[13]在平安时代(794—1192)日本阴阳师大行其道,阴阳师的职责是在灾难降临时通过占卜等手段弄清灾因,找到作祟的邪灵和妖怪之后斩妖除魔,用自己的本领和法术保护人类平安。当时最著名的阴阳师安倍晴明(公元921—1005年)的身世就被演绎成一个无与伦比的灵异故事。传说安倍晴明的母亲是一只白狐,因此他天生就有一副看得见百鬼的眼睛。至今安倍晴明的传奇故事还在被传述。另外,道教的一些传说也汇入了日本妖怪文化,如日本大名鼎鼎的“百鬼夜行”,就吸取了道教中“物久成精”的思想。所以,道教对日本妖怪文化的发展影响颇大。

结 语

日本学者铃木大拙认为欧美人的思维方式重在父性,而日本人的心灵深处充满了母性,母爱包容世间所有一切,它不附加任何条件,无论善恶,一概包容。所以对外来文化,日本人是网开八面,包容一切的。日本文化中独特的妖怪文化的产生、发展和繁荣除了本民族宗教的影响以外,佛教、道教、儒教文化都深深融入其中。

注释:

[1]武心波:日本宗教面面观,http://fjdh.com/wumin/2010/09/212926120925.html

[2]李婷.浅析日本妖怪文化[j].知识经济,2009(2):164.

[3](日)诹访春雄.日本的幽灵[m].黄强,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 :21.

[4](日)水木茂.世界妖怪事典[m].吴佩俞,译.台中市: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4:12.

[5]叶渭渠.日本文化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6.

[6]赵乐珄.中日文学比较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145,146.

[7]勾艳军.日本古代小说的佛学烙印与文化成因[j].外国问题研究,2011(4):69.

[8]王茹辛.日本文化中的“异类形象”浅析[j].日本研究,2007(2):95.

[9](日)川田稔.柳田国男描绘的日本:民俗学与社会构想[m].郭连友,等,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14.

日本妖怪文化论文例3

关键词:《型世言》;妖怪;《西游记》

《型世言》是明末一部短篇小说集,在湮没四百多年后,重新面世,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被称为古代小说的一枝奇葩。《型世言》是一部“大率为离合悲欢及发迹变态之事,间杂因果报应”的小说,属世情小说,涉及忠义、公案、婚姻、节孝等方面。但除此之外,还有几篇涉及到妖怪的神魔小说,其中有第三十八回“妖狐巧合良缘,蒋郎终偕伉俪”,第三十九回“蚌珠巧乞护身符,妖蛟竟死诛邪檄”,第四十回“陈御使错认仙姑,张真人立辩猴诈”。《型世言》中的几篇神魔短篇小说呈现出鲜明的变化,本文试从小说的“妖怪”形象分析入手,探讨相关问题。

一、妖怪形象的文化内涵

妖怪形象本来是古代人们对大自然中出现的怪异、可怕、无法理解的事物与现象的一种理解。但随着文明的进步,人们对妖怪形象的理解也在发生着变化。从文化学的角度看,妖怪形象包涵着丰富的社会学、哲学等方面的文化意蕴。

(一)社会意蕴

妖怪常常作为敌对的、邪恶的力量出现,它们常常站在人神的对立面,为了个体之私利,为所欲为,残害人类。但是,在《型世言》神魔小说中,妖怪也有与人为善的一面,并不危害人类,甚至于帮助人类,表现出妖怪形象的复杂性。第四十回中的猴精形象具有复杂性,她的身上既有恶的一面又有善的一面。在传统文化中,妖怪一直被认为是恶的化身,他们残害人类,为所欲为。但是在《型世言》中,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妖怪的形象发生了某些变化。晚明时期,官方所倡导的主流思想文化走向僵化。在这种情况下,一向被人们视为异己力量的妖怪身上的异质文化因素就被利用起来,历史地担当反主流文化这一任务。作者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上,试图维护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同时,作者也受到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在作品中展现出晚明社会的千奇百态。

(二)哲学意蕴

妖怪形象除了具有深厚的社会意蕴,还有深刻的哲学意蕴。神魔小说无不“以编幻述奇为能事,形形的仙佛魔怪成了作品的主人公或重点描写对象,即使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也会变得亦人亦神,或亦人亦妖”,塑造了一批经典形象,它象征着神魔的标志性符号。《型世言》中,大别山妖狐、蚌珠、妖蛟、猴精或偶尔出现,或作为陪衬,与前期的神魔小说主角地位相比,已经是配角。三篇小说中,蒋日休、夏尚书、帖木儿、陈御史都占据了巨大篇幅,而大别山妖狐、蚌珠、妖蛟、猴精地位向人情故事倾斜,成为神魔的标志符号。在第三十八回中,大别山妖狐的故事只是整个故事的一段插叙。妖怪形象虽然只是配角,但是妖狐、蚌珠、妖蛟们神乎其技,为故事增加了一层神魔的奇幻色彩,也使故事更加曲折。

二、妖怪形象的文化功能

妖怪形象作为神魔小说中的艺术形象之一,具有文化功能,在表现小说惩恶扬善的主题、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凸显惩恶劝善的主题

《型世言》是明末钱塘人陆人龙撰写的,其兄陆云龙作题、序、引并评。《型世言》以劝善惩恶、为世树“型”为宗旨,如评者在回末评和回首“小引”中所言:“纪之以为世型”,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树立,达到劝世教化的目的。三篇神魔小说中,大别山妖狐、蚌珠、妖蛟、猴精,除了蚌珠之外,都被作者摆在善的对立面,尤其是妖蛟,更是恶的代言人。在小说中,人成为正义的一方,与妖怪相对立,他们降妖除魔,惩恶劝善。作者在这些人身上赋予了崇高的道德品质,如夏尚书是修治水利、造福一方的忠臣。作者让他们拥有战胜妖怪的神奇力量,寄托了作者正义战胜邪恶的思想,并希望通过对真、善、美的张扬,来恢复明末沦丧混乱的社会秩序。

(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型世言》中,妖怪形象在小说中叙事功能的作用逐步凸现,成为故事发展的线索,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如第三十八回,小说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分叙述蒋日休对熊汉光女儿文姬一见钟情,后部分叙述蒋日休设计文姬发病,并为文姬医病,最后二人结为伉俪。大别山妖狐的出现,使故事情节发展更加曲折。妖狐相对于小说的前半部分,是事件的破坏者,但相对于后半部分,是事件的推动者,使故事情节曲折奇幻,生趣盎然。

三、《型世言》对《西游记》的继承

神魔小说的代表作《西游记》,对神魔小说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型世言》中的三篇神魔小说在许多方面受到了《西游记》的影响,《型世言》在妖魔形象的塑造、小说情节等方面继承了《西游记》的创作特色。

神魔小说中经常出现妖怪变幻成美女蛊惑人类的场景,《型世言》中,第三十八回妖狐变化成美女文姬蒋日休,第四十回猴精变换成美女蛊惑帖木儿。在《西游记》中这样的场景比比皆是,故将《型世言》与《西游记》进行比照。《型世言》中猴精变化美女惑帖木儿的情景:“冰肌玉骨傲寒梅,淡淡霓裳不惹埃。坐似雪山凝莹,行时风送白云来。除却眉发,无一处不白。”《西游记》第二十七回白骨精化作美女惑唐僧的情景:“冰肌藏玉骨,衫领露酥胸。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月样容仪悄,天然性格清。体似燕藏柳,声如莺啭秀。半放海棠笼晓日,才开芍药弄春晴。”两处场景对于美女的外貌的描写极其相似。

神魔小说中少不了出现一些妖魔打斗的场景,《型世言》第三十九回蚌珠、妖蛟之间的大战可谓异常激烈,《西游记》九九八十一难,打斗场面不可缺少。在《型世言》中,第三十九回里写前溪妖蛟欲贪蚌珠,妖蛟与蚌珠之间发生了一场激战:“乌贼搴旗,鼍兵挝鼓。……妖鳗飞套索,怪鳄用挠钩。”《西游记》第四十三回,西海龙王太子摩昂与鼍龙怪两支兵马之间的一场激战:“虾与虾争,蟹与蟹斗。鲸鳌吞赤鲤,鲠起黄。”两方水族之战可谓异常激烈,描写生动有趣。《型世言》中,猴精先后变成美女、老妇人惑人的情节、蚌珠与妖蛟激战的情节,都与《西游记》中的相关情节有相似之处,《型世言》显然受到《西游记》的影响。

《型世言》中的神魔小说塑造了独特的妖怪形象,妖狐、蚌珠、妖蛟、猴精,这些妖怪形象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他们身上体现了晚明这个特定时代的社会意蕴和哲学意蕴。妖怪形象对于作品惩恶劝善主题的凸显,故事情节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晚明时期,《型世言》的创造受到了《西游记》的影响,在妖怪形象的塑造、小说情节发展等方面继承了《西游记》的创作特色。(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胡胜.论衰蜕期的中国神魔小说[J].社会科学辑刊,1999年第5期,(总第124期).

日本妖怪文化论文例4

一、研究背景

自古以来,妖怪信仰都是我国信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视听艺术,动画电影的表现内容以想象为主,并不受到具体历史与固有形态、观念的限制。动画电影中出现的形象可以任意改变,能够轻松地呈现现实世界中无法拍摄的场景,塑造在物质世界中违背常识的形象,这就与充满神秘色彩的妖怪相契合。动画强国日本以独特的妖怪文化作为动画创作的重要源泉,生产了一大批优秀的妖怪题材作品,塑造了许多深入人心的妖怪形象。反观我国动画电影史,以传统文化为创作根基的国产动画电影中也不乏妖怪形象,对我国动画电影中的妖怪形象进行研究,探索出其当前形象塑造中的问题,对促进未来我国动画电影创作从肥沃的妖怪文化土壤中汲取更多的养分,塑造出更鲜明生动的妖怪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二、概念界定

“动画电影,英文为Animation,与常规电影的不同点在于动画电影的拍摄对象本身不是生命体,而是用造型艺术手段制作的假定性形象。”①动画电影的本质在于使原本没有生命力的形象能通过电影特性、电影思维、电影语言在银幕上活动起来。作为一种电影类型,动画电影的本体是一种时空艺术、视听艺术,从这个层面上来讲,本文所讨论的“动画电影”包括卡通、剪纸、木偶、3D等多种动画类型。我国自古就有“妖怪”的概念。东晋文学家、史学家干宝在《搜神记》卷六中将“妖怪”定义为:“妖怪者,盖精气之依物者也。气乱于中,物变于外。形神气质,表里之用也。”“妖怪”指能够幻化为人形的、具有人类不具有的神通的超自然现象或事物,而“妖怪”形象也就是人类对这种超自然现象的具象化。

三、国产动画电影中的妖怪形象分类

从1941年万氏兄弟导演的动画电影《铁扇公主》中第一次出现妖怪形象开始,至2019年12月30日,笔者考察了78年间能够找到片源的国产动画电影②,并提取出了出现过妖怪形象的动画电影及影片中的妖怪形象。妖怪是人类观念的产物,没有人能准确说出其真实形象究竟是怎样的,动画电影在进行妖怪形象创作时具有极高的自由度。国产动画电影以传统文化为根基,其中塑造的妖怪形象或直接将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妖怪形象在银幕上进行再现,或将传统元素作为创作灵感来源,即使是原创的妖怪形象,也带着中国文化的独特烙印。总的来说,都是带有中国色彩的中国妖怪。故本文以国产动画电影中妖怪形象塑造的参照物来源作为分类标准。

(一)脱胎于古代文学的妖怪形象妖怪很早就在我国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其在社会上延续的时间长,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涉及各大文学艺术领域,“凡诗、赋、楚辞、小说等各种文学领域,建筑、美术、歌舞、戏剧等等造型艺术及综合艺术,都有它的踪迹”③。作为文学艺术的绝佳表现对象,妖怪自然而然成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最早的母题之一。古代文学作品在成为塑造神秘、瑰丽的妖怪形象的热土之时,也就成了现代国产动画电影妖怪形象参照物最直接、最大的来源。1.小说。从最初基于实用目的而单纯对妖怪进行记载的《山海经》,到魏晋时期兴起的《搜神记》《拾遗记》等志怪小说,再到明代流行的《西游记》《封神演义》等神魔小说,我国古代的小说家们刻画出了诸多能够满足人们想象的妖怪形象,打造了精彩绝伦的妖怪世界。许多国产动画电影在进行创作时直接将小说中的故事进行改编后搬到大银幕上,所刻画的妖怪形象也就大致以小说中的形象为原型,遵循小说中的设定。例如对于《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创作者就采用了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对孙悟空外形的描述,“圆眼睛,查耳朵,满面毛,雷公嘴”“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④,同时借用了京剧脸谱的造型特征,设计了“‘脸似蟠桃,红鸡心,绿眉毛,鹅黄上衣,翠绿围巾,豹皮短裙,红裤黑靴’的经典的‘美猴王’”⑤形象,配合不畏权势、敢于反抗、乐观诙谐的性格特征,一个脱胎于小说的活灵活现的妖怪形象就这样跃然于银幕上。其他诸如根据《聊斋志异》片段改编的《莲花公主》,根据《封神演义》片段改编的《哪吒闹海》,以及根据《西游记》片段改编的《铁扇公主》《火焰山》《猪八戒吃西瓜》等动画电影中出现的妖怪形象都该归于此类。2.民间故事。“民间故事就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是所有民间散文作品的通称,民间故事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它们往往包含着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⑥由民间故事中的形象作为参照塑造的妖怪形象分为两类。一类是流传于汉族的民间故事,例如《人参娃娃》就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根据搜集来的民间故事改编的。其中的人参娃娃(人参精)形象在造型上借鉴了民间木板年画中手抱鲤鱼的胖娃娃形态,他帮助穷苦人民,匡扶正义,活泼可爱,极具汉族的民间艺术风格。另一类则是各少数民族的民间故事,这一类妖怪形象往往比较粗糙,造型多为身躯庞大、獠牙乱发、人身兽面,性格残暴,危害百姓,是为了突显少数民族英雄的勇敢、机智而作为人民的对立面出现的妖怪形象,例如根据保安族民间故事改编的《神马与腰刀》中的风沙妖怪、根据裕固族民间故事改编的《红石峰》中的雪妖等。3.神话。“神话是由人民集体口头创作,表现对超能力的崇拜、斗争及对理想追求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⑦无论在世界上的哪个国家,神话都可以说是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它是远古时代人类思考事物源流的兴趣与自身想象力结合的产物。神话具有极高的哲学性与艺术性,饱含想象力,也就成为动画电影形象塑造参照物的来源之一。《勇闯天下》就借用了我国神话中上古时代九黎氏族部落联盟的首领蚩尤的形象,沿用了其传统的头顶牛角的外形,塑造了一个数千年前败于炎帝后被封印于“七彩石”中、复活后意图统治世界但最终被打败的妖怪形象。

(二)汲取了传统元素的妖怪形象“传统元素也就是中国元素,指的是被大多数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认同的、凝结着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并体现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的形象、符号或风俗习惯。”⑧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部分妖怪在我国古代妖怪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脱颖而出,不仅传播广,甚至还受到人们的广泛信奉,成为诸多妖怪中的强宗,乃至具有代表性的妖怪符号。其中以狐狸和蛇为甚,国产动画电影在创作妖怪形象时汲取了这样的传统元素,在狐狸精和蛇妖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1.狐。“狐”成为代表好淫善妒的妖怪符号,国产动画电影中出现了不少基于这种妖怪符号塑造的狐妖形象。例如,《中国惊奇先生》中的狐妖与《牧野传奇》中的九尾狐都是以“狐”为原型的妖怪。2.蛇。“蛇”是淫荡、阴毒、美艳、冷血的负面女性形象象征。国产动画电影中,《葫芦兄弟》中的蛇精、《葫芦小金刚》中的青蛇以及《新东方神娃》中的蛇妖,都是借用了“蛇”的妖怪符号,以心肠歹毒、冷血、凶残、人面蛇身的蛇妖形象出现。

(三)带有原创性的妖怪形象国产动画电影中也不乏带有原创性的妖怪形象。需要明确的是,这种妖怪形象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仅靠创作者的想象力生成的,而是与我国的妖怪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其参照了千百年来在我们脑海里根深蒂固的妖怪观念以及作为观念核心的妖怪意象。古人认为“物老成精”,成熟的妖怪意象往往拥有物的外观,但是又有人的特性,同时具有超人的本领。刘仲宇将妖怪的特征表述为“有妖气”,“妖气”的特征是人形与非人形统一、变幻莫测以及具有反主流文化的倾向⑨。长期以来,人们对妖怪形象的艺术创作都是基于人形与非人形、变幻莫测、具有反主流文化倾向的妖怪特征。例如《十二生肖城市英雄》里的水灵、《魔幻仙踪》里的烈焰魔王等都是人身兽面、具有异能、妄图颠覆现实的妖怪形象。

四、国产动画电影妖怪形象塑造的不足及启示

(一)国产动画电影妖怪形象塑造的不足之处1.传统角色翻新,缺少创新性。我国有大量的动画电影都是直接根据明代小说《西游记》片段改编而成的。作为神魔小说的顶峰之作,妖怪形象在其小说中是最为核心的角色形象。从《西游记》小说中脱胎而出的妖怪形象也就成为我国动画电影中最常塑造的妖怪形象。例如“猪八戒”的妖怪形象就在不同的动画电影中出现了至少10次。在《大闹天宫》成功地塑造了“孙悟空”的妖怪形象过后,几十年的国产动画电影发展历程中,许多创作者都以其为蓝本对“孙悟空”形象进行翻新再创作。这就导致我国妖怪形象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缺少创新性是我国国产动画电影妖怪形象塑造的一大问题。2.原创形象单薄,缺乏立体感。我国动画电影中大多数原创的妖怪形象十分单薄,甚至可以说只是人的外在妖化,以让其拥有异能力的设定更具有合理性。这就可能导致许多观众表面上似乎接受了妖怪的身份设定,内心却没有真正认同其妖怪身份。大多数原创妖怪形象并不具有妖怪特有的气质、特征,难以在观众心目中树立起一个立体的形象。妖不像妖,这是我国动画电影中妖怪形象塑造存在的最大的问题。

日本妖怪文化论文例5

从先秦时期的典籍到魏晋时期的志怪小说,再到后来的笔记小说、文言小说以及民间的信仰里,都有着各具风格、面貌迥异的狐形象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里狐形象的转变一方面映射出特定时期民间信仰的特点以及时代思潮的变迁,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人思想观念及信仰的变化。本文从狐在时代变迁中的三种形态出发,对其意象作出具体的阐释。

一、原生态的狐意象—狐图腾崇拜

图腾是动物的一种形式,是人的祖先,图腾神大多都是以动物的形式出现的。早在远古时代,人类社会处于文明的蒙昧阶段,“万物有灵”的观念显示万事万物与人类的区别在人类意识中是模糊的,人类往往以自己的形象特征来比照外界事务,从而对狐的认识带着半好奇半恐惧的朴素心态。在先秦典籍中已有多处提及,如:

狐死首丘(《礼记·檀弓上》)

狐假虎威(《战国策·楚策一》)

有亢者狐,率彼幽草。(《诗经·小雅·何草不黄》)

彼都人士,狐裘黄黄。(《诗经·小雅·都人士》)

这些典籍中的狐是作为普通的动物性狐出现的。

有关狐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易》和《山海经》。这里注意的是狐不同于人而长成的那条毛茸茸的大尾巴,也就出现了九尾狐的传说:

《山海经》: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郭璞注:即九尾狐),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南山首经》)

又南三百里,曰姑逢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狐而有翼,其音如鸿雁,其名曰撇撇。见则天下大旱。(《东次二经》)撇撇,狐属也。

又南五百里,曰尧丽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篇石。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九首、虎爪,名曰鳌侄。其音如婴儿,是食人。(《东次二经》)

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大荒东经》)

此类记载中的狐已具有了一些“怪异”的特征,但形象上还只是“蠢然一兽”,仅在兽形上较普通的狐多了一些东西(如头或尾或翼之类),显得狰狞一点、异样一点而已。若论狐怪作为一种能魅惑人的妖魅、灵物出现,则不能不提及先秦典籍中的这类“始祖型”的狐怪,即上古时期,有狐之图腾祟拜,涂山氏、纯狐氏、有苏氏等部族均属狐图腾族。

自汉代始,这种一致的狐观念发生重大变化:九尾狐作为原始狐图腾的一种遗存,被汉代经学家视为纬之言的载体,由吉兽升格为象征君德国运的瑞应之兽—这是狐在符命文化系统中的定位;而自然狐却由吉兽坠为“鬼所乘之”(许慎《说文解字·犬部》)的妖兽—这时狐所传达的兽性特征仍然没有改变。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先民们在与禽兽杂处的居住环境中认识最早最多的动物大概就是老鼠和狐狸了,但有庐舍丘墓之所便有它们的踪迹,“城狐社鼠”一词从某个侧面看正反映了狐鼠在人居环境中与人的关系之密切。由于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狐的活动,故而往往引起他们特别的兴趣,把这些狐的活动和习性加以总结而反映在他们的谣谚和生活认识中。

二、次生态的狐意象—狐的怪化、妖化、神性化

狐在先秦两汉时期,与龙、麒麟、凤凰一起并列四大祥瑞之一。汉代石刻画像及砖画中,也常有九尾狐与白兔、蟾蛛、青鸟并列于西王母座旁,表示祯祥。这些都显现出了狐的一种神性。但当东汉许慎以“妖兽”释狐时,狐瑞观念尚在盛行的时候,狐妖观念同时也在流行,至少一部分狐已经从图腾神、祥兽、瑞兽的神圣地位跌落下来,进人了精怪的行列。

瑞兽之为妖兽,神灵之为妖精,是狐文化内部的一个根本性的转移。狐为妖兽之说从此延续下去,三国吴虞翻《周易注·未济》云:“狐,野兽之妖者。”南宋朱熹《诗集传》注《邺风·北风》:“狐,兽名,似犬。黄赤色。·一皆不详之物,人所恶见者也。”

九尾狐被妖化后,同中国历史上商纷的王妃—姐己紧密的联系了起来。姐己是九尾狐精,最早的资料是日本《本朝继文粹》卷一一江大府卿《狐媚记》中记载的:“殷之姐己为九尾狐。” 《狐媚记》记康和三年事,相当于中国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说明至迟在北宋末年已有姐己为九尾狐之说,并流传至日本。这种说法的流传结果,实在元代出现了讲史话本《武王伐封书》(又称《武王伐封平话》),通过小说形式把姐己为九尾狐之说非常明确地确定了下来。姐己被说成是九尾妖狐并不是偶然的,这是女色亡国观念和狐媚观念结合的产物。狐化为淫妇媚人,姐己之流贵为后妃而媚主亡国,乃是淫妇之尤,也只能用狐妖之尤的九尾狐来配她。古人的观念,大凡亡国之君总有个坏女人伴随,夏粱之妹喜,商封之姐己,周幽之褒姐就是如此。

狐在这种情况下,既是美女的象征,也是恶毒女子的一种象征。

中国的民间信仰一大特点是“万物有灵观”,山川大地、龙凤龟鹤、神鬼仙怪都是中国民间信仰的对象。先秦三代至春秋战国的民间信仰是以天地风雨自然神崇拜、祖先崇拜和上帝崇拜为主要内容的,狐很少进入民间信仰的视野。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社会上一批记述神仙方术、鬼魅妖怪、殊方异物、佛法灵异等志怪小说的集中出现,民间流传的有关狐的故事也被大量收录在内,此时的狐形象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一)怪化、妖化的狐形象

中国古人对狐的特别关注及附会诊释,为后世狐怪传说的广泛流传伏下了引线。狐怪,古又称“狐魅”、“狐妖”,或简称为“狐”、“老狐”。其“怪”字之含义,按照《白虎通德论》的说法:异之言怪也。凡行之诡异日怪。看来,狐怪形象的出现与人们平时印象中狐活动的诡异感有关。在先民的眼里,狐的活动是十分诡异、神秘的,这种印象使人们把狐当作了一种“悖正逆常”的“妖”或是“怪”。“怪”在秦汉以后多指“物怪”,即各种动植物或日常用物年深日久所成之“精”。扬雄《太玄经》说:怪分青、赤、白、黑、黄,皆物怪也。中国历代所传的狐怪即属“物怪”之次。狐怪印象之出现,至迟在先秦的部分典籍中已有表现: 《庄子·庚桑楚》:步初之丘陵,巨兽无所隐其躯,而孽狐为之祥。

《战国策·秦策》:鬼神狐祥无所食。鲍彪注:狐祥,狐之为妖者。

《庄子》、《战国策》中“狐祥”诸语说明当时狐已经在人的印象里形成了“能为妖祥”的观念,这与后世志怪中的各类狐怪、狐魅便十分接近了。此二则材料似可视为中国狐怪传说的滥筋所在。以后秦汉之际的“簧火狐鸣”一案,大概也多受了先秦时代这种俗说的影响。在汉代,或许是与这一时期俄纬之学的盛行有关系,其民间也巫风大畅、鬼道颇炽,各种关于狐怪及物怪的传言在这一时期也大畅其说,并且广有人信。

《周礼·春官宗伯·神仕》:凡以神仕者,掌三辰之法,以犹鬼神示之居,辨其名物。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致地物魅。以国之凶荒、民之礼丧。

《史记》中:黄帝以上封禅,皆致怪物与神通。(《封禅书》)

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留侯世家》)

王充《论衡》:物之老者,其精为人。亦有未老,性能变化,象人之形。(《订鬼》)

《焦氏易林》:

三足狐鸣,灵鸣督邮,思过罚恶,自贼其家。(《小畜》之《未济》)

老狐屈尾,东西为鬼,病我长女,哭涕拙指。《睽》之《升》)

老狐多态,行为蛊怪,为魅为妖,惊我王母。(《萃》之《既济》)

《焦氏易林》中的几则卦词显示出:狐“善为妖魅”的说法在汉代已经非常流行了,《说文》中给狐下的“妖兽”的定义可充分证明这一点;《焦氏易林》中“老狐屈尾,东西为鬼”一条则昭示了至迟在西汉末,狐魅惑人的说法已获认同,这预示着,狐怪很快将以人的形象在俗说中出现。王充《论衡·订鬼》中“物之老者,其精为人”一节就似乎已为魏晋六朝志怪诸说开了先河。

(二)神性化的狐形象

远古时期,人们常常根据自己的想象把一些超乎常人的本领强制的加到动物身上去,强迫它成为“神”。人们对狐有着一种敬畏的心理,在古代,人们相信见到狐预示着某种征兆,或许是喜事,或许大难临头。如果狐跑到家中,全家人奉若神明,任其自由活动,不能伤害。路途中看见狐会立即双手合十向它膜拜,祈求狐保佑平安。就连日常言语中避免直呼狐名,多以“大仙”、“胡三爷”、“胡仙姑”等代替。另外人们对狐的信仰里也包含着一种功利的心理。许多研究者认为中国人信仰神灵的基本目的和态度,就是避灾祈福,功利性非常明显。中国古代低下的生产力,残酷的自然环境,使民众对自然界产生了一种敬畏感和神秘感。人们观念中认为人自身是无法主宰和安排周围一切的。要得到什么,实现什么,只有借助神和祟拜物才能实现。中国人如此广泛热衷地信仰狐,而且历久不衰,目的也在于此。狐在人们眼中,是法力高强,通天人地,无所不能的神仙。记载中的九尾狐能给国家带来繁荣昌盛:“必九尾者何?九妃得其所,子孙繁息也。龄尾者何?明后当盛也,’;“德至鸟兽,则凤凰翔,莺鸟舞,麒麟臻,白虎到,狐九尾。”

小说中的狐能够随意变幻外形,修道成仙,“狐五十岁能变化为妇人,百岁为狐女,为神巫,为丈夫,与女人交接,能知千里外事;善蛊魅,使人迷惑,失智。千岁即与天通,为天狐。”狐的生命力很强,人们由此认为祭祀狐可以免除灾难疾病困扰,如:“各家于小儿种痘时,祀狐最虔,称之为花老太。据之稍有不敬,小儿必无幸免者。”人们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而信仰狐,期望借助狐的高超法术逢凶化吉,降福免灾。

明清时期,民间对狐的信仰达到顶峰,不仅众多行业把狐作为本行业保护神供奉,清朝县衙内的金库、粮仓供奉狐来驱鬼防盗,清代各官衙为防官印被盗,常把狐作为“守印大仙’,供奉。

三、再生态的狐意象—狐妖的人性化

日本妖怪文化论文例6

作为京极夏彦最具有代表性且影响力巨大的《魍魉之匣》属于妖怪推理小说之中的经典之作,其更加是《百鬼夜行》之中人气最高的作品之一。在这部小说之中,京极夏彦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完全神奇灵异、惊悚吓人的变态案件,其中呈现出了错综复杂的人性忙点。《魍魉之匣》作为京极夏彦小说之中的代表作,受到小说读者的喜爱。京极夏彦本人页是日本文坛之中十分主要的代表性作家,《魍魉之匣》则以五百万部的销量成为《百鬼夜行系列》之中的“重典”。《魍魉之匣》打破了作者原本的长篇大论式的复杂推理模式,而是将人性、故事曲折性充分呈现出来,通过这部作品,我们能够发现,京极夏彦有意识的让门看到他在对人性复杂性方面的思考。

一、魍魉

京极夏彦的作品《魍魉之匣》中提到了魍魉,其中任务禅寺秋彦也讲述了关于“魍魉”的来历。魍魉则有“罔象”、“罔两”以及“方相”几种不同的渊源。本研究中从文化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其中关于“方相”的说法较少,因此,仅从“罔象”、“罔两”两个角度作简要阐释。

(一)“罔象”

中日两国之中都有关于“罔象”的说法,日本“罔象”的记载可以从《日本书纪神代上》中的章节中开始。一位内产生了国家随后出现了山川操作以及诸神的说法:伊n宰鹎疑火神V遇突智之r;岚; 因橥拢 此化樯瘢 名曰金山彦; 次小便;化樯瘢幻曰罔象。女; 次大便;化樯瘢幻曰埴山媛。

由此可知,这位神祗是水神,拥有止雨以及祈雨的作用。

我国关于“罔象”的传说则较丰富,拥有四种解释:第一是指水妖,也就是木石之妖。第二是指盛满了水的样子。第三是指虚无征兆。第四是指“象罔”。不同上述中不同的理解可以发现,中国古代针对“罔象”的妖怪的定义为水妖。日本的是则是水神。这种差别的形成与地貌特征与地理位置差异相关。

(二)“罔两”

“罔两”的说法在日本传说中几乎未出现过。但是,在我国的古迹之中仍有资料可考。其中包括了四种解释,分别是:水怪、恶人、影子边缘的淡影以及模糊无依靠。

基于四种理解之中,古人多比较看重第三种解释。作家京极堂之口则将《庄子罔两问景》的内容引入文中。大意实在说罔两与影子进行对话,而罔两实则是影子边缘位置上的淡影。

(三)魍魉意象

“魍魉问景”中向我们展示了影子边缘所具有的淡影,其代表的是人作为个体所具有的各种心情。影子则代表的是努力过后的毫无意义。魍魉之匣中魍魉的理解也在这个过程中被更加清晰的阐释出来。魍魉与“匣”之间关系紧密,作为盛装物品的器具,为四边形的完美形状,处于密封因素的影响,匣中往往不留缝隙,需要彻底密封。人类身体也可以被理解为是一种匣,我们的血液以及脏器等也会被放置在其中。从表面上看也观察不到任何的缝隙。可是魍魉可以找到缝隙,并能够知道从何地何时钻入到人物的身体之中。从而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例如加菜子以及赖子。加菜子对于赖子而言就是一个十分完美的未来,赖子甚至不会相信加菜子会变老。但是当赖子发现加菜子同样会哭泣和长青春痘,赖子敏感的内心受到了创伤,赖子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因此,赖子的内心之中产生了变化,也就是在这样的时候,魍魉从身体之中钻了进去。同时,赖子也将加菜子推向了驶来的火车。随后,在进行案件调查的过程中,相关人物等行,调查不断进行下去,则发现人物之间过剩的感情,以及心灵之间衍生出来的魍魉空隙对人造成了控制。而罪案的发生不止于此,包括了爱恋加菜子的久保为爱杀人,与父亲之间有不正当关系的阳子等。所有人都拥有这一种近乎畸形的迷恋,最终造成了内心无法控制自己,从而受到了魍魉的控制,成为了恶魔。

京极夏彦偏好用妖怪诠释作品的主题,于作品中向读者展现一个鲜活的妖怪形象。 这些妖怪为作家在作品中添加了神秘主义的因子, 丰富了推理过程,承载着作家想要表达的关于生死、 欲望、罪恶的主题,是串起事件的一根隐形的线和解开案件的钥匙。

日本妖怪文化论文例7

[关键词]原始天狗 夜叉天狗 山神天狗 日本文化

[中图分类号]N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9-0081-01

一、原始天狗

原始天狗是最初的天狗形象,是由我国传入日本,是一种天文现象。和之后民俗传承中的天狗是不同的,原始天狗指的是流星。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天狗如大奔星,有,其下止地狗,所及炎火,望之如火光,炎炎天。《汉书》天文志中记载:天鼓有音,如雷非雷,天狗状如大流星。

天狗是古代日本人对流星的恐惧与敬畏,并套用了中国神话中的天狗这个名称。在日本,天狗首次出现是在《日本书纪》中,舒明天皇九年二月十一日的条目中首次出现了天狗一词。原文如下:

九年春二月丙辰朔戊寅、大星流西。便有音似雷。人曰、流星之音。亦曰、地雷。

於是、僧僧曰、非流星。是天狗也。其吠声似雷耳

而且在这一纪录之前,舒明天皇七年也有流星的记载,舒明天皇八年纪录了日蚀和饥荒,同九年三月记载了日蚀和夷之乱。天狗和日蚀流星一样,是不吉利的象征。这一点和我国是一样的,古时候都认为天象上的异常会带来灾难。日本原始的天狗形象与中国的天狗基本上是相同的,而且与战乱相关联。另一方面,日本的天狗形象经历了很多变化。

二、夜叉天狗

随着佛教的发展,天狗成为了妨碍佛法的存在,被看做是邪恶的神。从中国传入日本的天狗,与修验道相结合成为了一种特殊的存在,本章对天狗与佛教的关系进行论述。

天狗作为佛教的敌人是具有魔性的,与佛教相敌对的夜叉飞天、天魔波旬都称作天狗。天狗有多种形象,其中带有翅膀可以飞行的这一形象是受飞行夜叉的影响。

日本的天狗相比较的话,夜叉是沙门天中的鬼神,是八部众之一,是周虎佛法的神。另外在梵语中,夜叉是容貌丑陋、凶恶的鬼神,能够飞行,叫做飞行夜叉。天魔是妨碍佛法,使欲行善者丧失智慧、善根的恶魔,在梵语中是恶者波旬的音译,也用作天魔波旬。一般认为这是佛教敌对恶魔的总称,在严格意义上并没有进行区分,这样一来天狗=夜叉=妨碍佛法的存在就被固定下来了。

这种天狗出现的时候,是在平安时代,但这个时候天狗的形象还没有固定下来。都具有飞行的这一特性,能变换成僧人或是附在人身上,但大体上可以总结为具有鸟的样子的乌天狗。下面就列举初期天狗的例子。

《宇津保物》中:かくはるかな山に、れかものの音べてびゐたらん、天ぐのするにこそあらめ。这里的天狗还没有具体的形象,只是一种鬼魂。另一方面,妨碍佛法的天狗大部分都出现在《今昔物语集》中,呈现鹰的样子,妨碍僧侣修行,是天狗典型的形象。

三、山神天狗

天狗受到了佛教的影响,在之后的发展变化中又与山岳信仰相结合,山神的这一形象更加鲜明。所谓天狗即山神的说法开始在民间盛行,从妖怪图鉴上看到的天狗,好像蜀山剑侠传里头走火入魔的武林高手,退隐至山林人烟罕至之处,形貌像白胡子、白长眉的怪老人,而其隐居的山中,则视为修炼之地。

进入中世后期受到修验道德影响天狗的形象与山伏的形象相重合。手持羽扇,拿着刀和金刚杖,脚上穿着木屐。另外在山中居住的天狗,特别是大天狗,他们守护佛法,劝恶扬善。这样一来,形成了具有山伏形象的大天狗,并在民间流传。在古代鬼是山中妖怪的主要角色,山神天狗取代了鬼,这也暗示着山岳密教和修验道的兴盛。

四、结语

日本的天狗形象与中国的相比有很大差别。但是日本的天狗是从中国的天狗演变而来,在天狗形象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异文化的受容。天狗这种异类在日本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天狗有着多重属性,天狗作为妖怪被人们所避忌,另一方面作为山神为人们敬畏,是日本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象征着日本文化。天狗是人们想象中的动物,天狗的形象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天狗的变化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日本人的灵魂观及宗教观。今后将进一步对12世纪之后的天狗形象及性质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柳田国男.妖怪议谈[M].东京:株式会社讲谈社,1991.4.10.

日本妖怪文化论文例8

从先秦时期的典籍到魏晋时期的志怪小说,再到后来的笔记小说、文言小说以及民间的信仰里,都有着各具风格、面貌迥异的狐形象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里狐形象的转变一方面映射出特定时期民间信仰的特点以及时代思潮的变迁,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人思想观念及信仰的变化。本文从狐在时代变迁中的三种形态出发,对其意象作出具体的阐释。

    一、原生态的狐意象—狐图腾崇拜

    图腾是动物的一种形式,是人的祖先,图腾神大多都是以动物的形式出现的。早在远古时代,人类社会处于文明的蒙昧阶段,“万物有灵”的观念显示万事万物与人类的区别在人类意识中是模糊的,人类往往以自己的形象特征来比照外界事务,从而对狐的认识带着半好奇半恐惧的朴素心态。在先秦典籍中已有多处提及,如:

    狐死首丘(《礼记·檀弓上》)

    狐假虎威(《战国策·楚策一》)

    有亢者狐,率彼幽草。(《诗经·小雅·何草不黄》)

    彼都人士,狐裘黄黄。(《诗经·小雅·都人士》)

    这些典籍中的狐是作为普通的动物性狐出现的。

    有关狐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易》和《山海经》。这里注意的是狐不同于人而长成的那条毛茸茸的大尾巴,也就出现了九尾狐的传说:

    《山海经》: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郭璞注:即九尾狐),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南山首经》)

    又南三百里,曰姑逢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狐而有翼,其音如鸿雁,其名曰撇撇。见则天下大旱。(《东次二经》)撇撇,狐属也。

    又南五百里,曰尧丽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篇石。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九首、虎爪,名曰鳌侄。其音如婴儿,是食人。(《东次二经》)

    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大荒东经》)

    此类记载中的狐已具有了一些“怪异”的特征,但形象上还只是“蠢然一兽”,仅在兽形上较普通的狐多了一些东西(如头或尾或翼之类),显得狰狞一点、异样一点而已。若论狐怪作为一种能魅惑人的妖魅、灵物出现,则不能不提及先秦典籍中的这类“始祖型”的狐怪,即上古时期,有狐之图腾祟拜,涂山氏、纯狐氏、有苏氏等部族均属狐图腾族。

    自汉代始,这种一致的狐观念发生重大变化:九尾狐作为原始狐图腾的一种遗存,被汉代经学家视为纬之言的载体,由吉兽升格为象征君德国运的瑞应之兽—这是狐在符命文化系统中的定位;而自然狐却由吉兽坠为“鬼所乘之”(许慎《说文解字·犬部》)的妖兽—这时狐所传达的兽性特征仍然没有改变。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先民们在与禽兽杂处的居住环境中认识最早最多的动物大概就是老鼠和狐狸了,但有庐舍丘墓之所便有它们的踪迹,“城狐社鼠”一词从某个侧面看正反映了狐鼠在人居环境中与人的关系之密切。由于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狐的活动,故而往往引起他们特别的兴趣,把这些狐的活动和习性加以总结而反映在他们的谣谚和生活认识中。

    二、次生态的狐意象—狐的怪化、妖化、神性化

    狐在先秦两汉时期,与龙、麒麟、凤凰一起并列四大祥瑞之一。汉代石刻画像及砖画中,也常有九尾狐与白兔、蟾蛛、青鸟并列于西王母座旁,表示祯祥。这些都显现出了狐的一种神性。但当东汉许慎以“妖兽”释狐时,狐瑞观念尚在盛行的时候,狐妖观念同时也在流行,至少一部分狐已经从图腾神、祥兽、瑞兽的神圣地位跌落下来,进人了精怪的行列。

    瑞兽之为妖兽,神灵之为妖精,是狐文化内部的一个根本性的转移。狐为妖兽之说从此延续下去,三国吴虞翻《周易注·未济》云:“狐,野兽之妖者。”南宋朱熹《诗集传》注《邺风·北风》:“狐,兽名,似犬。黄赤色。·一皆不详之物,人所恶见者也。”

    九尾狐被妖化后,同中国历史上商纷的王妃—姐己紧密的联系了起来。姐己是九尾狐精,最早的资料是日本《本朝继文粹》卷一一江大府卿《狐媚记》中记载的:“殷之姐己为九尾狐。” 《狐媚记》记康和三年事,相当于中国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说明至迟在北宋末年已有姐己为九尾狐之说,并流传至日本。这种说法的流传结果,实在元代出现了讲史话本《武王伐封书》(又称《武王伐封平话》),通过小说形式把姐己为九尾狐之说非常明确地确定了下来。姐己被说成是九尾妖狐并不是偶然的,这是女色亡国观念和狐媚观念结合的产物。狐化为淫妇媚人,姐己之流贵为后妃而媚主亡国,乃是淫妇之尤,也只能用狐妖之尤的九尾狐来配她。古人的观念,大凡亡国之君总有个坏女人伴随,夏粱之妹喜,商封之姐己,周幽之褒姐就是如此。

狐在这种情况下,既是美女的象征,也是恶毒女子的一种象征。

    中国的民间信仰一大特点是“万物有灵观”,山川大地、龙凤龟鹤、神鬼仙怪都是中国民间信仰的对象。先秦三代至春秋战国的民间信仰是以天地风雨自然神崇拜、祖先崇拜和上帝崇拜为主要内容的,狐很少进入民间信仰的视野。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社会上一批记述神仙方术、鬼魅妖怪、殊方异物、佛法灵异等志怪小说的集中出现,民间流传的有关狐的故事也被大量收录在内,此时的狐形象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一)怪化、妖化的狐形象

    中国古人对狐的特别关注及附会诊释,为后世狐怪传说的广泛流传伏下了引线。狐怪,古又称“狐魅”、“狐妖”,或简称为“狐”、“老狐”。其“怪”字之含义,按照《白虎通德论》的说法:异之言怪也。凡行之诡异日怪。看来,狐怪形象的出现与人们平时印象中狐活动的诡异感有关。在先民的眼里,狐的活动是十分诡异、神秘的,这种印象使人们把狐当作了一种“悖正逆常”的“妖”或是“怪”。“怪”在秦汉以后多指“物怪”,即各种动植物或日常用物年深日久所成之“精”。扬雄《太玄经》说:怪分青、赤、白、黑、黄,皆物怪也。中国历代所传的狐怪即属“物怪”之次。狐怪印象之出现,至迟在先秦的部分典籍中已有表现:

   《庄子·庚桑楚》:步初之丘陵,巨兽无所隐其躯,而孽狐为之祥。

    《战国策·秦策》:鬼神狐祥无所食。鲍彪注:狐祥,狐之为妖者。

    《庄子》、《战国策》中“狐祥”诸语说明当时狐已经在人的印象里形成了“能为妖祥”的观念,这与后世志怪中的各类狐怪、狐魅便十分接近了。此二则材料似可视为中国狐怪传说的滥筋所在。以后秦汉之际的“簧火狐鸣”一案,大概也多受了先秦时代这种俗说的影响。在汉代,或许是与这一时期俄纬之学的盛行有关系,其民间也巫风大畅、鬼道颇炽,各种关于狐怪及物怪的传言在这一时期也大畅其说,并且广有人信。

    《周礼·春官宗伯·神仕》:凡以神仕者,掌三辰之法,以犹鬼神示之居,辨其名物。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致地物魅。以国之凶荒、民之礼丧。

    《史记》中:黄帝以上封禅,皆致怪物与神通。(《封禅书》)

    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留侯世家》)

    王充《论衡》:物之老者,其精为人。亦有未老,性能变化,象人之形。(《订鬼》)

    《焦氏易林》:

    三足狐鸣,灵鸣督邮,思过罚恶,自贼其家。(《小畜》之《未济》)

    老狐屈尾,东西为鬼,病我长女,哭涕拙指。《睽》之《升》)

    老狐多态,行为蛊怪,为魅为妖,惊我王母。(《萃》之《既济》)

    《焦氏易林》中的几则卦词显示出:狐“善为妖魅”的说法在汉代已经非常流行了,《说文》中给狐下的“妖兽”的定义可充分证明这一点;《焦氏易林》中“老狐屈尾,东西为鬼”一条则昭示了至迟在西汉末,狐魅惑人的说法已获认同,这预示着,狐怪很快将以人的形象在俗说中出现。王充《论衡·订鬼》中“物之老者,其精为人”一节就似乎已为魏晋六朝志怪诸说开了先河。

    (二)神性化的狐形象

    远古时期,人们常常根据自己的想象把一些超乎常人的本领强制的加到动物身上去,强迫它成为“神”。人们对狐有着一种敬畏的心理,在古代,人们相信见到狐预示着某种征兆,或许是喜事,或许大难临头。如果狐跑到家中,全家人奉若神明,任其自由活动,不能伤害。路途中看见狐会立即双手合十向它膜拜,祈求狐保佑平安。就连日常言语中避免直呼狐名,多以“大仙”、“胡三爷”、“胡仙姑”等代替。另外人们对狐的信仰里也包含着一种功利的心理。许多研究者认为中国人信仰神灵的基本目的和态度,就是避灾祈福,功利性非常明显。中国古代低下的生产力,残酷的自然环境,使民众对自然界产生了一种敬畏感和神秘感。人们观念中认为人自身是无法主宰和安排周围一切的。要得到什么,实现什么,只有借助神和祟拜物才能实现。中国人如此广泛热衷地信仰狐,而且历久不衰,目的也在于此。狐在人们眼中,是法力高强,通天人地,无所不能的神仙。记载中的九尾狐能给国家带来繁荣昌盛:“必九尾者何?九妃得其所,子孙繁息也。龄尾者何?明后当盛也,’;“德至鸟兽,则凤凰翔,莺鸟舞,麒麟臻,白虎到,狐九尾。”

    小说中的狐能够随意变幻外形,修道成仙,“狐五十岁能变化为妇人,百岁为狐女,为神巫,为丈夫,与女人交接,能知千里外事;善蛊魅,使人迷惑,失智。千岁即与天通,为天狐。”狐的生命力很强,人们由此认为祭祀狐可以免除灾难疾病困扰,如:“各家于小儿种痘时,祀狐最虔,称之为花老太。据之稍有不敬,小儿必无幸免者。”人们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而信仰狐,期望借助狐的高超法术逢凶化吉,降福免灾。

    明清时期,民间对狐的信仰达到顶峰,不仅众多行业把狐作为本行业保护神供奉,清朝县衙内的金库、粮仓供奉狐来驱鬼防盗,清代各官衙为防官印被盗,常把狐作为“守印大仙’,供奉。

    三、再生态的狐意象—狐妖的人性化

日本妖怪文化论文例9

妖精,是个笼统的词汇,在妖精的范畴里有狐狸精、蛇精、猫精、琵琶精、蜘蛛精、雉鸡精、鱼精、树精和花精等等。从明朝的《封神榜》到蒲松龄所撰写的《聊斋志异》,妖鬼才被邪恶化。中国古代的神话和西方不同并没有正邪之分。中文的“妖精”一词,大多具有贬义,通常指妖艳不正派的人。《红楼梦》则用妖精打架来形容不堪的事。西方审美界最美的艺术形象是半裸的维纳斯,放在中国是可以称之为妖精的。这个最美的妖精,该会引起多少男人的遐想?还有原形名字加上“精”字的公式,也被做损人之用,像是扫把精、马屁精等等。不知道何时,妖精这个词开始中性化了甚至有褒义的趋势。

社会文化、生活习俗中对于女人很会媚惑男人释义。因而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一提到“妖精”二字,人们总是很狭义的认为妖精仅仅是指女性妖精。所以,妖精是一个与男人有关的隐喻,它象征着追求型男人的一生注定是一个过程辉煌而终极黯淡的怪圈。在这个怪圈中,在男人的视界里,女人分为好几种,淑女型,智慧型,贤妻良母型……还有最特别的就是特立独型的妖精女人,这种女人或高雅,或性感,或妖媚,或智慧,具有极大的观赏性和艺术性,走在街上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她们可以让男人如痴如醉。她们是“妖精”,却不害人。这些美女当中,可称得上是今天的“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当今社会如果没有她们,这个社会也许就不会进步了。所以,无论在哪里,都有哪里的生活或者游戏方式,这就是人们说的“规则”。生活有生活的规则,游戏有游戏规则。许多时候,你不遵守规则就要受处罚。所以,面对人们认为的妖精,只要你遵守规则,就不会引火烧身。

车轮滚滚,岁月嬗变。与“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一般,时代是不同了,每个时期崇尚的美丽都不一样,古代是崇尚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的柔美;文革时期是崇尚女红卫兵的自称是“小姑奶奶”的“英雄式豪气美”;到90年代初随着“渴望”电视剧的推出,又崇尚贤惠,温柔,善良,忍让的传统女性美;到现今这个社会上,更多崇尚的应该是那种妖艳鬼魅又聪明的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及美丽的妖精女人美吧。如果必须要把“妖精”比作女人的话,那么我说这样的妖精女人,应该有一种境界。这种境界不只是让男人心动,更要有万种风情,高贵的气质,深刻的内涵,极致的修养,既如此亦不再时刻为男人倾情燃烧,而是学会了内敛和含蓄,却又在不经意间露出美丽的冰山一角,让男人止不住探索的欲望。这样的女人,褪去表面的粗糙和幼稚,成为一块价值不菲的美玉,迎来了生为女人的最高境界——“妖精”!

任何动物、植物和工具,都会吸收天地的日月精华,因而幻化为人形或得到人智,名称被称为“精”。何为精?精:指提炼或挑选出的优质的东西,完美的、最好的意思。我们生活的今天,有太多的“精”陪伴着我们。吃饺子的时候,要感谢精粉;食到美味的时候,要感谢味精;吃到肉的时候,在感谢“瘦肉精”;酒过三巡时,要感谢酒精;煲汤的时候,离不开鸡精……这么多“精”的相伴,我们没有理由把“精”因加了一个魅字或者女字,便把“妖精”当成反面教材来指指点点甚至是批判。小时候,我看过的电影中的姨太太、交际花、女特务,她们蜂腰朱唇,烟视媚行,说话嗲声嗲气,我知道那是妖精。但我内心却由衷羡慕得紧,原来妖精可以那么美,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做为同性,我真的非常羡慕她们,至少看起来养眼啊!

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会把精明的人说成是“人精”,对特别聪明的孩子我们会叫他(她)“小人精”。然而,成精之物最常以“妖”代言,同时妖也代表偏离正道的事物,因此人类和仙人常对它们刑罚伺候,发生不少冲突。一旦身分揭穿后,难免会有神仙高人捉拿它们,不是被消灭,就是被迫走入仙道,像是《抱朴子》、《西游记》和《封神演义》等等,妖精几乎扮演反面角色。不过也有例外,像《白蛇传》、《聊斋志异》、《追鱼》等小说和戏曲,就是描述许多有情有义、知恩图报的妖精和人类发生恋情的故事。纯洁善良的妖精,历经艰险,才能得道成仙、或与心上人双宿双飞,其间辛酸,更与何人说?

日本妖怪文化论文例10

所以说,妖怪,存在于人们对未知世界的幻想,但也是人们用另一种方式,解释世界的记录。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大闹天宫的美猴王,水漫金山的白娘子,开天辟地的巨人,衔木填海的精卫,腾于九天之上的龙和凤,带来财运的貔貅,象征爱情的比翼鸟等等或可爱或恐怖的妖怪形象,无不成为从古至今建筑雕塑、书画歌赋、小说戏剧中最耀眼的明珠。

什么是妖怪

对于大自然未知力量的恐惧,造就了自古以来源源不绝口耳相传的妖怪素材。当人们描述那些只存在于人们想象中的,尤其是有些邪恶的生物时,通常会把它们统统称为“妖怪”。修炼多年化为人形的动植物可以称之为妖怪;无生命的物件由于某些原因获得了生命,也可以称之为妖怪;还有完全依靠人类的想象力,被凭空创造出来的奇异生物,同样可以称之为妖怪。

而“妖怪”一词,正式出现于距今约1800年前,东晋文人干宝的《搜神记》中指出,“妖怪者,盖精气之依物者也。气乱于中,物变于外,形神气质,表里之用也。”

妖怪怎么分

中国历代书籍典故、神话传说里,关于妖怪的,多如牛毛,《山海经》《搜神记》《太平广记》《聊斋志异》《西游记》等古文典籍中都出现过形形的妖怪,那么这么多的妖怪有没有较为具体的种类或划分呢?当然有的。

昆仑大妖怪 妖怪的祖宗们

在《山海经》描绘的世界里,诸神怪以生存之威能享誉当世。他们的力量是现实的,调遣风火雷电影响气候,他们的形象也是现实的,通常是或者众兽的怪诞结合体。在华夏民族史前初民凭着伟大的想象力构建了一个奇趣横生或者说匪夷所思的空间,这个“世界”在“南山、北山、西山……”,更在“昆仑山”――此昆仑山可不是现在中国地图上的昆仑山,这些远古山林统统存在于一部古书之上:中国最早的地理志、博物志、巫书《山海经》;而行走在这个“世界”的各类角色们,则是中国最早的神、怪。

在《山海经》的世界里, 龙,是古代神话中的东方之神,也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自黄帝授命于天,威泽四方,龙就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传说中,青龙身似长蛇、麒麟首、鲤鱼尾、面有长须、犄角似鹿、有五爪、相貌威武。凤凰则是是一种代表幸福的灵物,它的原形有很多种,如锦鸡、孔雀、鹰鹫、鹄、玄鸟(燕子)等等。凤凰有鸡的脑袋、燕子的下巴、蛇的颈、鱼的尾、有五色纹,以颜色来分:红是凤、青是鸾鸟、白是天鹅、另有黄和紫的凤凰又可说是朱雀或玄鸟。

一位当红的网络小说作家曾写过几个发生在这个“世界”的故事。其中一位女主人公――当然,她不是人――拥有一面神奇的镜子,它可以记忆过去的画面,因为它是用“酢钡木魂锻造而成,而这种异兽天生具有窥视过往的能力。《山海经・南山经》说跸裨澈铮白耳朵,能伏行,也能如人直立行走。

还有一种非常受影视作品青睐的妖怪――青丘山九尾狐。九尾狐在中国、朝鲜、日本甚至印度,都是神怪体系里的重要角色。《山海经》多处有记述: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这种音如婴儿的食人怪兽,在汉代演变成西王母神系中的祥瑞吉兽,明代的《封神演义》则把它妖媚化,化身为妲己,成为媚惑的“狐狸精”。

类似的上古大妖怪在《山海经》中还有很多很多。这些异兽神怪无疑是后世,甚至直到今天仍然流行于民间的诸多神怪之鼻祖。它们身上也体现了史前初民的一种精神活动,叫做:自然崇拜。

动物妖 爱憎两重天

所有的动物都能够通过修炼成妖,我们熟悉的就有蛇妖、猴妖、狐妖等等。

蛇妖 你怕蛇吗?听到这个问题,十有八九的人都答怕,其中十有八九还会有人说,不只怕,还很讨厌。可是,你讨厌雷峰塔下的白娘子吗?那个完美女性的化身。都是蛇,为何一恶一善?白娘子与小青,两位风华绝代的佳人,一段流芳千古的佳话,作为完美女性的化身,她们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可是,在此之前蛇妖的口碑都不太好,一边是冷血恶毒的害虫,一边是美丽聪慧、善良忠贞的化身。蛇与白娘子,孰真孰幻一目了然;然而,人与蛇妖,孰恶孰善却一言难尽。

宋人小说《太平广记》中有这么个故事:御史中丞的姐姐性格暴戾恶毒,常常鞭挞婢仆。忽然一日,这名恶妇得了热疾。好几日,她都将自己关在屋内。如果有人前来探望,她不仅不见,甚至还隔门怒骂叱责。又十多天后,有人听到屋内有蟋蟋嗦嗦的声响,窥察之后大惊,哪还有什么人影,只有一条浑身赤红斑点的大蛇。原来,在宋人看来,性情暴虐的下场之一,就是会变成蛇。或者说蛇妖。看来,蛇与恶之间,天生存在着某种关联。

当妖怪徜徉于文学的舞台,蛇类便开始展现它丑陋的一面。蛇为毒物,蛇妖在人世的所为,就是对人类正常生活的破坏。宋元时期的话本《西湖三塔记》,也是这类蛇妖化为美女引诱男子,并施害于人的故事。只不过在这个故事中,因有道士相助,无辜男子才免遭毒手。

有人认为所有妖类都是坏种,就有人会为妖怪打抱不平。并不是所有传说故事中的蛇妖都蛊惑人心、残害他人。开始有人为蛇妖洗白,甚至有一些文人骚客还用他们优美的文笔为妖物们创作出一段段极尽凄美的故事。如宋代《夷坚志》中就记载了不一样的人蛇相恋的故事:丹阳士人孙知县娶得一位“容貌美丽,喜穿白衣”的妻子。一日,趁着酒醉后,他跑去偷看妻子洗澡,却只看见一条大白蛇,从此生疑。孙妻察觉后,倒是坦然自若,对丈夫说“我固不是,汝亦错了。切勿生他疑”,并婉言相劝,试图将关系弥补,然而孙知县却是从此“怏怏成疾,未逾岁而亡”。

经过数百年的演绎,历经了无数版本之后,《白蛇传》的故事终于才让蛇妖得以翻身。蛇的形象多人性而少妖气,成为有情有义的女性,真是一次华丽的变身。

一般而言,日用器物妖怪与人类无冤无仇,充其量只是做些恶作剧而已。不过,它们每天都会在主人的眼皮底下出现,想要兴风作浪的确也不容易。

(乐颖)

妖怪修炼手册

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是普通人的理想。妖怪们则渴望长生不老,得道成仙。在成仙的道路上,妖们或吸风饮露,或持天书。更有急功近利的,吃唐僧肉求长生,幻化为俊男美女迷惑凡人。千妖万怪过独木桥,一路过关斩将,修炼的手段也是千奇百怪,殊为不易。那么,妖怪修炼成仙采取了什么法门,经过了哪些考验呢?

修炼为自保

有趣的是,最早与人类接触的妖怪,大多法力低下。与人发生冲突时,分分钟就原形毕露,非死即逃。

东晋有一则神仙千里追踪灭妖的故事。得道仙人栾巴听说庐山的庙宇里住了一尊“神”,就专程赶往庐山一探究竟。“神”听说栾巴要来,逃得无影无踪。栾巴心知是妖,便穷追不舍。妖跑到了齐地,化成一位俊俏小生,做了太守的上门女婿。原以为这样便能过安生日子,没想到栾巴竟也找到齐地,给了太守一纸灵符。见了灵符,小生显了原形,原来是一只猩猩怪。猩猩怪并未害人,但栾巴还是本着除恶务尽的精神,砍下了它的头。在道法面前,猩猩怪显得不堪一击。

除了与人冲突非死即逃,初生的妖怪也面临着天敌的威胁。东晋干宝的《搜神记》卷十八中说,“魑魅忌狗,所别者数百年物耳;千年老精,不能复别。”意思是说,狐天生怕狗,百年老狐,必定已经成了妖怪,但仍然怕狗,因而需要继续修炼。修炼的时间越久,道行越高,千年狐妖便不再怕狗了。

妖怪修炼除了可以解决天敌的威胁,还有更大的好处――修炼得道就能在天界挂名,不仅法力低的法师奈何不了,即使法力强悍的,抓住了都不能杀。更有甚者可以通过潜心修炼而位列仙班,享受人间烟火。

物之老者,其精为人

修炼成功之后有如此多的好处,妖怪们哪有不动心的。只不过,妖怪修炼讲究阶梯性。要变成妖怪,首先必须耐得住漫长的时间,舍此别无捷径。汉代时,“物老成精”的观念便深入人心。除了存在时间够长久,万物修炼成精的基本条件,就是拥有七窍。五脏的精气通达于七窍,五脏健康与否,从七窍的变化中就能反映出来。同时,七窍也是生物体与自然界沟通的媒介。所以天地精气藉由七窍进入物件,异化成妖。这一条,可难坏了没有生命的器物。那么器物就不能成妖怪了吗?答案是可以。只不过,器物妖有另一条养成之路。

《阅微草堂笔记・肖形能化》中介绍说,“凡物太肖人形者,岁久多能幻化”,意思是只要是器物太像人的,时间长了之后大都能幻化成生物。文中,主人公中涵说了一个故事:他在旌德县的时候,有一位同僚耗费一百两银子让工匠制作了一个女子。只见得那女子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这位同僚便把制作出来的女子带回家里。谁知道,不出几日,仆人相继发现院子里竟然有不认识的女子在活动,后来仔细一看,那活动的女子长得竟和制作的女子一样。这种器物已经具备了生物的外形,变化成妖怪更加理所当然。

除了形象逼真,器物想成精,还可以借助外力,从活物身上沾染精气。人身上的东西都带着原主的精华,其中,鲜红温热的人血,被认为是精华之物,成了最好的选择。如果没有机会沾染人血,经常与人接触的器物也是可以成精的。

念经吃药,得道成仙

除了时间长,妖怪的修炼也有一些不可思议的前提。以狐为例,相对于外形不讨人喜欢,并且常以原形出现的蝎子、蜈蚣来说,狐有着更大的优势。它不仅外形可“魅”,而且能与人语,因此成功机率要大一些。

历代志怪小说大都受宗教的影响,指出了两种修炼方法:或遵循佛法,或修道升仙。这两种修炼方式,有着本质的不同。就佛教而言,成佛与否,全在一念之间。佛教禅宗史书《五灯会元》卷三中记载了禅宗名僧怀海的故事,说一只野狐经过怀海的点拨,既言大悟,便修成正果。在历代志怪小说中,因为听经、诵经而成佛的妖怪数不胜数,《夷坚志续志》就记载,一只鹦鹉常年听僧人唱诵佛经,受到感化,死后就佛化成了一枚舍利。

与佛教不同,道教所讲的神仙,是修道而致。修道即为修炼,道教认为的修炼可不是一念之间那么简单。不过道教也有相对的捷径,那就是服用丹药。于是在志怪小说中,妖怪便遵循服丹修炼的方法,倘若动物能有幸尝到丹药,它们还会飞升。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鸡犬升天”的故事:《神仙传・刘安》记载,“时人传八公安临去时,余药器置庭鸡犬舐啄尽升”。传说淮南王刘安丹成仙去,鸡犬吃了药渣也飞升了。

如果没有高人点拨,也没有丹药吃,那么妖怪该怎样修炼呢?别急,还有存想思神之法。唐代道士司马承祯在《天隐子》中对“存想”进行了解释:“存,谓存我之神;想,谓想我之身。”存想,就是指闭目静思的修炼法术。这有一点像打坐观想的意味。

修炼要低调

修炼成仙,可谓妖怪们的终极目的。有时,仅是想展露一下才华,翘一翘骄傲的小尾巴,就让修炼之道戛然而止。《搜神记》中,有只千年老狐就是这样中断了修行之路。

燕昭王的墓前有只千年老狐,它和墓前华表是好朋友。有一天,西晋政治家、文学家张华路过燕昭王墓,狐狸心痒难耐,就化作一位书生,想会一会张华。他自信地问华表:“凭我的才华,见张司空(即张华)行吗?”华表说:“我看还是算了。你的才情很高,但恐怕张司空气度太小,难以包容。弄不好就回不来了,反而会连累老兄我。”狐狸不听,执意要和张华见面。张华见他“总角风流,洁白如玉,举动容止,顾盼生姿”,很器重他。但转念一想,这么英俊潇洒的书生,不是鬼魅,就是狐狸。张华曾听说燃烧千年古木便可照出妖怪的原形,于是,就派人取来墓前华表,点燃后照向书生。狐狸立刻现了原形。想显摆一下的狐狸,不仅断送修行,也害了朋友。

在《玄中记》中,郭璞为狐妖描画了一条清晰的成仙之路:“狐五十岁,能变化为妇人。百岁为美女,为神巫或为丈夫,能知千里外事,善蛊魅,使人迷惑失智。千岁即与天通,为天狐。”耗费无数光阴,只为一心修仙;即便有幸成人,做了美女,化身神巫,能知晓千里外事,甚至在天庭挂上了号成了天狐,心中的烦恼想来不会比做狐狸的时候少。如此,妖怪还是过好平静的“妖生”,别对仙界抱有过高的期望吧。

(陈 青)

捉妖记

假若你生活在一个妖异频出的时代,遇到妖怪作祟,你该向谁乞助呢? 别紧张,武圣关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早在宋朝,关羽就被称为“馘(guó)魔关元帅”。明神宗时,关羽又被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背负了在三界降妖伏魔的重任,挥舞着青龙偃月刀,斩杀为祸人间的妖怪。虽受封为伏魔大帝,关二爷仍然保留了当年为人时的些许可爱之处。 曾有一只狐妖在牛同人的家中作怪,被关二爷派人抓走,可他一时心软没杀掉,放回人间了。不想这狐妖不长记性,又跑去迷惑济南游击将军的女儿,关二爷不得不再派人去抓它一次。不过,如果你真的要去求他来降妖的话,千万要注意措辞。倘若一个不小心得罪了内心有点敏感的关二爷――哎!轻则挨几棍子,重则可是会被雷劈的。切记,切记!

假如你想选择一位更厉害的神仙,那么,可以去拜拜真武荡魔大帝。真武荡魔大帝即玄武大帝, 传说他“双睛掣电伏群魔,万骑如云威九地。”“有妖皆翦,无鬼不烹。”这位玄武大帝在升格成“帝”前,负责管制酆都,扫灭邪魔。可以说是十分专业的除妖神仙。他的道场就在武当山,疑家中有妖怪作祟的朋友,去武当山游玩的时候可别错过。 如果觉得大帝们高高在上有点不接地气儿,那就去求求张、许、 葛、萨四位天师。他们在去天庭报到之前,都在人间留下了不少降妖伏魔的传说。

如果懒得出门求助,没关系,不妨贴门神吧。其实,除了诸神,人也能够降妖。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曹操对装神弄鬼的东西一向很反感。先是想要除掉左慈,后来又剑砍树神。在他早年平定河北时,还曾和一个叫度朔君的精怪起过冲突。要说这位度朔君倒也没干什么坏事,不但帮人寻亲,还劝人行善修桥来给母亲治病。但因为得罪了曹操,先是儿子在曹操打猎时被捉到,成了曹操的擦脸布。接着自己也被曹操放狗咬死。看来遭遇乱世,精怪们最好别和人扯上关系,哪怕是做好事也难免会被人干掉。

圣人孔子宣称“不语怪力乱神”,实际上却是个妖怪专家, 遇到妖怪时,他虽然不会亲自出手,也总会有弟子上阵。《搜神记》中就有过这样一个故事:孔子一行人在陈国时断了粮,有人已经饿病了。这天,他在旅店里正弹着琴唱着歌,时间不知不觉到了晚上。忽来一怪人前来挑战,此人身长九尺余,着黑衣,戴高帽。孔子的弟子子路上前应战,就在双方僵持不下之际。孔子一眼看穿了对方是只大鱼,就提示子路把手伸进对方的鳃里,制伏了它,孔子发表了一番长篇大论后,师徒几人美美地吃了一顿鱼肉。这鱼精“满身风雨,从海上来”,自杀式的给孔子送口粮,这故事实在是令人哭笑不得。 除了子路,孔子的其他学生也有不少跟妖怪战斗过。以长得丑而闻名的澹台子羽怀璧渡河,河伯垂涎白璧,派了两条恶蛟来抢,却都被澹台子羽斩杀了。在鲁迅《古小说钩沉》中, 有一个颜渊斩怪的故事。说颜渊正在门口坐着,来了一鬼魅求见孔子。这鬼魅“其目若日,其形甚伟”。颜渊毫不含糊,穿上鞋拔剑而前,卷扯其腰。这鬼魅现出原形,原来是一蛇怪,被颜渊秒杀。

可说了半天,捉住那些妖魔鬼怪有什么好处呢?许多故事告诉我们,降妖除魔除了可以令人心神宁静,还能获得物质上的丰足。《耳食录》里有一个故事,有个叫田乙的人以捉鬼卖鬼为生,被人称为“田卖鬼”。有卖不掉的还会自己吃掉,据说味道还不错。此外还有种叫“银伥”的鬼怪,替贼人看守钱财,如果有办法超度了它或者把它干掉,那些财宝就全归你了。不管怎么说,也比西方那边得干掉一条龙才能拿到财宝实惠多了。

而作为妖怪,《修炼手册》保证你顺利成为一只妖怪,并不断晋级。《捉妖记》可以学习各种反侦察手段,以免被捉住,断送多年的修行。

日本妖怪文化论文例11

《犬夜叉》是日本漫画家高桥留美子于1996年开始在《少年Sunday》杂志连载的长篇漫画。故事讲述的是初三女生日暮戈薇由家中神社的古井穿越到了500年前的战国时代,出于机缘巧合解开了半妖犬夜叉的封印。犬夜叉为了成为真正的妖怪而一直在寻找能增强妖力的“四魂之玉”。戈薇失手将玉击碎,碎片飞散四处,犬夜叉与戈薇便由此踏上了寻找四魂之玉,与妖怪战斗的旅程。

《犬夜叉》包含了穿越、玄幻、格斗、爱情等诸多元素,但主线还是犬夜叉一行人收集四魂之玉,与邪恶妖怪奈落战斗的故事。虽然披着日本“战国童话”的外衣,但细心的观众不难发现,这部动画之中也可以看到《西游记》的影子。

一、故事情节的相似性

故事的主线都是斩妖除魔的冒险旅程,《西游记》中唐僧一行的目的是为了取得普度众生的真经;而犬夜叉一行人的目的 则是寻找法力强大的四魂之玉。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一路上遇到了无数挡路的妖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而《犬夜叉》的故事框架与此大同小异,戈薇、犬夜叉及其伙伴们周游全国去寻找四魂之玉的碎片,遇到以恶魔奈落为首的无数的妖魔鬼怪,不断地与之战斗。

在《西游记》中唐僧是招来祸害的罪魁,各路妖怪都想吃他的肉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而在《犬夜叉》中,招来祸端的是能让妖怪增强力量的“四魂之玉”。二者的相似之处是都可以让妖怪功力倍增,四魂之玉还有起死回生的功效,与长生不老的唐僧肉有异曲同工之妙。

故事都以单元剧的形式展开,基本都是沿着“遇到妖怪——迎战妖怪——打败妖怪”的套路进行的。虽貌似单调,但因为遇到的妖怪不同,解决的方法各异,作者用丰富的想象力设定出秉性各异的妖怪,赋予它们丰富多彩的性格、身世、能力,来增强作品的可看性。同时着力于描写主人公团队内部的感情,也让作品增色不少。当然由于《西游记》弘扬佛法的主题,故事的发展局限于惩恶扬善的教条。《犬夜叉》则加入了更多的流行元素,如角色的插科打诨,人与妖,妖与妖之间错综复杂的爱恨情仇等,让故事更加贴近人心。

而故事的结局都是大团圆。《西游记》中师徒四人最终取得真经,得道升仙;而《犬夜叉》的结尾是众人打败了奈落,四魂之玉消失,众人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二、人物设定的相似性

在角色设定上,《犬夜叉》中的犬夜叉一行与《西游记》的唐僧师徒也有颇多雷同之处。

1.戈薇——唐三藏

二人都是团队的领袖,被保护的对象,都是转世之人(唐僧为金蝉子转世,戈薇为巫女桔梗之转世),都心地善良。戈薇解除了犬夜叉50年的封印,正如唐僧将孙悟空由五行山中解救出来。戈薇可以用咒语“坐下”制服犬夜叉,正如唐僧会念紧箍咒制服孙悟空。

值得注意的是,在日本动漫和影视作品中,唐僧经常以女性的形象出现。日本电视台和富士电视台拍摄的几部《西游记》电视剧、漫画《悟空道》、《patalliro西游记》中的唐僧都是女性。据说这是由于第一部《西游记》电视剧(1978年10月-1980年5月播出)中由夏目雅子扮演的女性唐三藏过于深入人心,因此温柔美丽的女唐僧形象就在日本人头脑中定型了。特别是93版宫泽理惠扮演的唐三藏与悟空死去的恋人长得非常相似,悟空因此与她坠入爱河。这不禁让人联想到《犬夜叉》中戈薇为桔梗的转世,又与桔梗同时爱上犬夜叉的情节。

2.犬夜叉——孙悟空

都是动物类妖怪,都是团队里的主力,对团队领袖都很忠心,总是以身相救,都使用威力无比的兵器。

犬夜叉是一只半妖,性格单纯、勇猛、冲动、好战,找到对手就跃跃欲试,崇尚以武力解决问题。面对强大的对手时总是屡败屡战,从不退缩,对于所谓的权威,包括他自己的父亲,他也毫不崇拜,真是无法无天。这跟上天入地,大闹天宫,又敢跟如来叫板的孙猴子简直是如出一辙。但正如孙悟空被如来的五行山压在山脚下五百年一样,犬夜叉也被巫女桔梗用一支箭封印了五十年,最后由桔梗转世的戈薇救出。

再说犬夜叉的兵器——妖刀“铁碎牙”。此刀是其父斗牙王的獠牙所制成,威力无比,一挥刀就能杀死几百只妖怪。却又只能为犬夜叉所用,其他人连碰一下也不可能。这与孙悟空的金箍棒类似——金箍棒没到孙悟空手里的时候,只是“定海神针”,而一入孙悟空之手,就变成神通广大的如意金箍棒了。

3.弥勒、七宝——猪八戒

弥勒是云游四方的法师,由于妖怪奈落的诅咒,右手上有一个能吞噬一切的“风穴”,为解开诅咒与犬夜叉一起踏上寻找奈落的旅程。他与八戒一样有爱占小便宜和好色的特点,每每见到漂亮的女子都会上前搭讪说“你愿不愿意为我生孩子?”而《犬夜叉》里杜撰出来的妖怪“猪九戒”,正好跟弥勒有一模一样的口头禅,可以看出弥勒代表了八戒好色贪财的一面。

七宝是只可爱的小狐妖,在团队里虽法力最弱,但关键时刻总能发挥作用。它天真、善良、单纯又非常具有童真,总是给观众带来欢笑,可以说它代表了八戒纯真可爱的一面。也有人指出“七宝”和“八戒”在名 称上的相似实际上是漫画作者的一种文字游戏。

4.珊瑚——沙悟净

驱魔师珊瑚全家被奈落杀害,她作为唯一的幸存者与犬夜叉团队一起踏上了讨伐奈落的征程。珊瑚性格独立、坚强,为人不张扬却又十分可靠,很有些类似任劳任怨的沙僧。此外,珊瑚的日语发音“さんご”与沙悟净“さごじょう”十分相似,或许又是漫画作者的一次文字游戏。

5.云母——白龙马

云母是珊瑚身边的双尾妖怪猫,平时乖巧可爱,遇到敌情就会变身,可以驮着人在天空中飞行,也可以用利齿撕咬对手,既是交通工具又具有一定的战斗力,这与《西游记》中的白龙马十分类似。

6.其他人物

在《西游记》中的观音等人相当于唐僧师徒的后援团,孙悟空但凡有什么困难,通常要向观音求救。另外还有土地、值日功曹等等,也会在紧要时刻告知敌方妖怪的底细,助悟空等人一臂之力。同样的《犬夜叉》里也有这样的角色,那就是刀刀斋、冥加爷爷、枫婆婆等人,这几个老人见多识广,可以解答犬夜叉的各种疑难问题。从修炼功力,到斩除妖魔,到了解敌人底细和江湖旧事,都少不了这几个人的指引。

三、作品中的中国元素

动画版129集“猪九戒与抢来的新娘”中,出现了猪八戒的后代猪九戒,他为效仿祖先遗风抢人类女孩做新娘。他的法宝是一个类似紧箍咒的发箍,只要戴到少女头上,少女就会失去理智而爱上他。与他在一起的还有孙悟空、沙僧的后代——一只猴子和一只河童,但法力低下,最终被犬夜叉不费吹灰之力制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