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幸福格言

幸福格言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2-27 06:09:13

幸福格言

幸福格言例1

2、我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啊,多麽幸福的时刻啊!当我能接近这地步时,我该多麽幸福啊!——贝多芬

3、人类的一切努力的目的在于获得幸福。——欧文

4、只要你有一件合理的事去做,你的生活就会显得特别美好。——爱因斯坦

5、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屠格涅夫

6、科学决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马克思

7、幸福是痛楚中情意浓浓的一声安慰,失落中意味深长的一番教诲。

8、当我们渐渐长大不再天真,迷雾散去,一切变得真切而遥远,有人依旧,有人却不知所终。

9、建筑在别人痛苦上的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阿巴巴耶娃

10、人在履行职责中得到幸福。就象一个人驮着东西,可心头很舒畅。人要是没有它,不尽什麽职责,就等于驾驶空车一样,也就是说,白白浪费。——罗佐夫

11、首先是最崇高的思想,其次才是金钱;光有金钱而没有最崇高的思想的社会是会崩溃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12、不是不让你知道我的存在,只是不奢求爱情会降临到我头上,有时候想,我们是不同水域的动物,虽然我很艳羡你那个世界的美丽,但是浅水区的我一走近,就会被深水淹死。

13、爱情是一朵生长在悬崖峭壁边缘上的花,想摘取就必须要有勇气。

14、因为上帝恒久不变的大爱,我就能学着去爱这世上的一草一木一沙。

15、被自己所爱的人深爱着是什么样的感觉呢 会是什么样子呢 想要立刻回答的人,你要知道自己是多么幸福的人。虽然一直强辩说,单恋也是一种爱情,但单用一边的手掌是拍不出声音的。

16、幸福越与人共享,它的价值越增加。——森村诚一

17、我是广大劳苦大众当中的一员,我能帮助人民克服一点困难,是最幸福的。——雷锋

18、习惯就是习惯,谁也不能将其扔出窗外,只能一步一步地引下楼。——马克吐温

19、就算上帝什么都没有赐予我,至少我还拥有坚强。

20、如果痛苦换来的是结识真理、坚持真理,就应自觉的欣然承受,那时,也只有那时,痛苦才将化为幸福。——张志新

21、想不付出任何代价而得到幸福,那是神话。——徐特立

22、幸福是一次次地成功,是一次次地分享。

23、只有桃花才会开在春风里,骆驼才会懂得恋慕甘泉,而一样的鸟儿,才可以一起飞。

24、人真正的完美不在于他拥有什么,而在于他是什么。——王尔德

25、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列夫托尔斯泰

26、只要你是真的爱对方,只要你为了你们的幸福生活而努力付出,那么天长地久的爱情就在你的身边。

27、可怕的不是放手。可怕的是,当我说放手的时候,反而抓的更紧。

28、当你的心真的在痛,眼泪快要流下来的时候,那就赶快抬头看看,这片曾经属于我们的天空;当天依旧是那么的广阔,云依旧那么的潇洒,那就不应该哭,因为我的离去,并没有带走你的世界。

29、如果幸福在于肉体的快感,那麽就应当说,牛找到草料吃的时候是幸福的。——赫拉克利特

30、爱一个女孩子,与其为了她的幸福而放弃她,不如留住她,为她的幸福而努力。

31、幸福是一声轻轻的问候,也是一次及时的鼓励。

32、你明白,人的一生,既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好,也不是那么坏。——莫泊桑

33、只有整个人类的幸福才是你的幸福。——狄慈根

34、即使自己变成了一撮泥土,只要它是铺在通往真理的大道上,让自己的伙伴们大踏步地冲过去,也是最大的幸福。——吴运铎

35、当明天变成了今天成为了昨天,最后成为记忆里不再重要的某一天,我们突然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已被时间推着向前走,这不是静止火车里,与相邻列车交错时,仿佛自己在前进的错觉,而是我们真实的在成长,在这件事里成了另一个自己。

36、谦卑并不意味着多顾他人少顾自己,也不意味着承认自己是个无能之辈,而是意味着从根本上把自己置之度外。——威廉特姆坡

37、人生并非游戏,因此,我们并没有权利只凭自己的意愿放弃它。

38、幸福是找份好工作,娶个好老婆,生个好儿子。

39、有一种默契叫做心照不宣,有一种感觉叫做妙不可言;有一种灵犀叫做一点就通,有一种思念叫做望眼欲穿;有一种朋友叫做患难相交,有一种知己叫做千载难逢。

40、把别人的幸福当做自己的幸福,把鲜花奉献给他人,把棘刺留给自己!——巴尔德斯

41、很爱一个人的时候,就会在某些不经意的时刻悲伤起来,觉得对方其实离自己是那么的遥远,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

42、快乐没有本来就是坏的,但是有些快乐的产生者却带来了比快乐大许多倍的烦扰。——伊壁鸠鲁

43、科学家的天职叫我们应当继续奋斗,彻底揭露自然界的奥秘,掌握这些奥秘便能在将来造福人类。——约里奥居里

44、意志力是幸福的源泉,幸福来源于自我约束。

45、人类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或是唯一该脸红的动物。——马克吐温

46、幸福是一杯清清的开水,也是一杯浓浓的热茶。

47、严肃的人的幸福,并不在于风流、娱乐与欢笑这种种轻佻的伴侣,而在于坚忍与刚毅。——别林斯基

48、为人类的幸福而劳动,这是多麽壮丽的事业,这个目的有多麽伟大!——圣西门

49、牛吃草,马吃料,牛的享受最少,出力最大,所以还是当一头黄牛最好。我甘愿为党、为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王进喜

50、曾经迷惘的心中,是你牵引我走出寂寞。

51、当你认为被抛弃的时候,受损失的其实是对方:因为他失去了一个真正喜欢他的人,而你只不过少了一个不喜欢你的人罢了。

52、每一个人可能的最大幸福是在全体人所实现的最大幸福之中。——左拉

53、唯独革命家,无论他生或死,都能给大家以幸福。——鲁迅

54、穿掘着灵魂的深处,使人受了精神底苦刑而得到创伤,又即从这得伤和养伤和愈合中,得到苦的涤除,而上了苏生的路。——鲁迅

55、再深厚的爱,都经不起人家的碎碎念。一句“谢谢你,我爱你!”胜过为了饰愧疚之心而碎碎念出的千言万语。

幸福格言例2

2、想不付出任何代价而得到幸福,那是神话。——徐特立

3、穿掘着灵魂的深处,使人受了精神底苦刑而得到创伤,又即从这得伤和养伤和愈合中,得到苦的涤除,而上了苏生的路。——鲁迅

4、人真正的完美不在于他拥有什么,而在于他是什么。——王尔德

5、谦卑并不意味着多顾他人少顾自己,也不意味着承认自己是个无能之辈,而是意味着从根本上把自己置之度外。——威廉·特姆坡

6、人类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或是唯一该脸红的动物。——马克·吐温

7、习惯就是习惯,谁也不能将其扔出窗外,只能一步一步地引下楼。——马克·吐温

8、人生并非游戏,因此,我们并没有权利只凭自己的意愿放弃它。——列夫。托尔斯泰你明白,人的一生,既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好,也不是那么坏。——莫泊桑

9、首先是最崇高的思想,其次才是金钱;光有金钱而没有最崇高的思想的社会是会崩溃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如果痛苦换来的是结识真理、坚持真理,就应自觉的欣然承受,那时,也只有那时,痛苦才将化为幸福。——张志新

10、严肃的人的幸福,并不在于风流、娱乐与欢笑这种种轻佻的伴侣,而在于坚忍与刚毅。——西塞罗

11、夺走了普通人生活的幻想,也就等于夺去了他的幸福。

12、快乐就是幸福,一个人能从日常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快乐,就比别人幸福。

13、人要经常感觉不是现在幸福,而是就要幸福了。

14、幸福的泪由劳动的汗水酿成;失望的泪只有用奋斗才能抹去。

15、活着为自己,就会损害别人,活着为别人,自己更加幸福。

16、不要忘记被蒙蔽的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不要忘记就是瞬间沉浸在高贵的自豪中,自己亲身体验的幸福,比起在含混不清的盲信中长年醉生梦死的幸福也好得多。

17、人类幸福的障碍是:民间风俗、宗教偏见和生存竞争以及相互间非人性的事。

18、为人类的幸福而劳动,这是多麽壮丽的事业,这个目的有多麽伟大!——圣西门

19、每一个人可能的最大幸福是在全体人所实现的最大幸福之中。——左拉

20、真正的幸福只有当你真实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时,才能体会到。——穆尼尔·纳素夫

21、有研究的兴味的人是幸福的!能够通过研究使自己的精神摆脱妄念并使自己摆脱虚荣新的人更加幸福。——拉美特利

22、把别人的幸福当做自己的幸福,把鲜花奉献给他人,把棘刺留给自己!——巴尔德斯

23、只要你有一件合理的事去做,你的生活就会显得特别美好。——爱因斯坦

24、科学决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马克思

25、即使自己变成了一撮泥土,只要它是铺在通往真理的大道上,让自己的伙伴们大踏步地冲过去,也是最大的幸福。——吴运铎

26、人类的一切努力的目的在于获得幸福。——欧文(名人名言 )

27、唯独革命家,无论他生或死,都能给大家以幸福。——鲁迅

28、牛吃草,马吃料,牛的享受最少,出力最大,所以还是当一头黄牛最好。我甘愿为党、为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王进喜

29、人在履行职责中得到幸福。就象一个人驮着东西,可心头很舒畅。人要是没有它,不尽什麽职责,就等于驾驶空车一样,也就是说,白白浪费。——罗佐夫

30、我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啊,多麽幸福的时刻啊!当我能接近这地步时,我该多麽幸福啊!——贝多芬

31、创造,或者酝酿未来的创造。这是一种必要性:幸福只能存在于这种必要性得到满足的时候。——罗曼·罗兰

32、幸福越与人共享,它的价值越增加。——森村诚一

33、科学家的天职叫我们应当继续奋斗,彻底揭露自然界的奥秘,掌握这些奥秘便能在将来造福人类。——约里奥。居里

幸福格言例3

2、魔羯座:把自己变成奴隶。

3、狮子座:根本不知道选错人。

4、巨蟹座:选错人又不肯认自己错。

5、水瓶座:自以为能掌控全局。

6、处女座:太挑剔吓跑对象。

7、天秤座:委屈自己变成对方喜欢类形。

8、天蝎座:一信就全信。

9、金牛座:时刻黏住对方却越来越不受重视。

幸福格言例4

真正的幸福只有当你真实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时,才能体会到。 —— 穆尼尔·纳素夫

有研究的兴味的人是幸福的!能够通过研究使自己的精神摆脱妄念并使自己摆脱虚荣新的人更加幸福。 —— 拉美特利

把别人的幸福当做自己的幸福,把鲜花奉献给他人,把棘刺留给自己! —— 巴尔德斯

只要你有一件合理的事去做,你的生活就会显得特别美好。 —— 爱因斯坦

科学决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 —— 马克思

即使自己变成了一撮泥土,只要它是铺在通往真理的大道上,让自己的伙伴们大踏步地冲过去,也是最大的幸福。 —— 吴运铎

人类的一切努力的目的在于获得幸福。 —— 欧文 4美女视频 4经典视频 4搞笑视频 4魔鬼辞典

唯独革命家,无论他生或死,都能给大家以幸福。 —— 鲁迅

牛吃草,马吃料,牛的享受最少,出力最大,所以还是当一头黄牛最好。我甘愿为党、为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 —— 王进喜摘自你我赚钱网

人在履行职责中得到幸福。就象一个人驮着东西,可心头很舒畅。人要是没有它,不尽什麽职责,就等于驾驶空车一样,也就是说,白白浪费。 —— 罗佐夫

我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啊,多麽幸福的时刻啊!当我能接近这地步时,我该多麽幸福啊! —— 贝多芬

创造,或者酝酿未来的创造。这是一种必要性:幸福只能存在于这种必要性得到满足的时候。 —— 罗曼·罗兰

幸福越与人共享,它的价值越增加。 —— 森村诚一

科学家的天职叫我们应当继续奋斗,彻底揭露自然界的奥秘,掌握这些奥秘便能在将来造福人类。 —— 约里奥.居里

只有整个人类的幸福才是你的幸福。 —— 狄慈根

如果幸福在于肉体的快感,那麽就应当说,牛找到草料吃的时候是幸福的。 —— 赫拉克利特

如果有一天,我能够对我们的公共利益有所贡献,我就会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 果戈理

个人的痛苦与欢乐,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与欢乐里。 —— 艾青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杜甫

一个人有了远大的理想,就是在最艰苦难的时候,也会感到幸福。 —— 徐特立

作家当然必须挣钱才能生活,写作,但是他决不应该为了挣钱而生活,写作。 —— 马克思

一无所有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将获得一切! —— 罗曼.罗兰

当你幸福的时候,切勿丧失使你成为幸福的德行。 —— 莫罗阿

猝然死去本无甚苦痛,长期累死倒真难以忍受。 —— 佚名

幸福,假如它只是属于我,成千上万人当中的一个人的财产,那就快从我这儿滚开吧! —— 别林斯基

幸福的斗争不论它是如何的艰难,它并不是一种痛苦,而是快乐,不是悲剧的,而只是戏剧的。 —— 车尔尼雪夫斯基摘自你我赚钱网

人们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的目标——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我总觉得都是可鄙的。 —— 爱因斯坦

建筑在别人痛苦上的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 —— 阿·巴巴耶娃

想不付出任何代价而得到幸福,那是神话。 —— 徐特立

穿掘着灵魂的深处,使人受了精神底苦刑而得到创伤,又即从这得伤和养伤和愈合中,得到苦的涤除,而上了苏生的路。 —— 鲁迅

人真正的完美不在于他拥有什么,而在于他是什么。 —— 王尔德

谦卑并不意味着多顾他人少顾自己,也不意味着承认自己是个无能之辈,而是意味着从根本上把自己置之度外。 —— 威廉·特姆坡

人类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或是唯一该脸红的动物。 —— 马克·吐温

习惯就是习惯,谁也不能将其扔出窗外,只能一步一步地引下楼。 —— 马克·吐温

人生并非游戏,因此,我们并没有权利只凭自己的意愿放弃它。 —— 列夫.托尔斯泰 你明白,人的一生,既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好,也不是那么坏。 —— 莫泊桑

首先是最崇高的思想,其次才是金钱;光有金钱而没有最崇高的思想的社会是会崩溃的。 —— 陀思妥耶夫斯基 如果痛苦换来的是结识真理、坚持真理,就应自觉的欣然承受,那时,也只有那时,痛苦才将化为幸福。 —— 张志新

严肃的人的幸福,并不在于风流、娱乐与欢笑这种种轻佻的伴侣,而在于坚忍与刚毅。 —— 西塞罗

幸福格言例5

对于爱情,年是什么?既是分钟,又是世纪,说它是分钟是因为在爱情的甜蜜之中,它像闪电一般瞬息即逝;说它是世纪,是因为它在我们身上建筑生命之后的幸福的永生。

生活中最大的幸福是知道有人爱我。

降临在人生的无上幸福,便是确信我们被爱着。

信仰,是人们所必须的,什么也不信的人不会有幸福。

(来源:文章屋网 )

幸福格言例6

如果一个人获得了幸福、健康、才能、财富、快乐、权势等一切,但放弃了对真、善、美的追求,那么他就会堕落成为动物。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人类之所以感到幸福的原因,并不是身体健康,也不是财产富足;幸福的感受是由于心多诚直,智慧丰硕。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幸福格言例7

Fern等人通过开放式的语言分析法,利用大数据探索社交媒体中词语使用与个体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相比传统的人格特征研究,Fern等人所收集的数据量更大,共有69792个脸书用户作为被试,这些被试在脸书上的状态词数均超过1000条,总状态数达到2000万条,包含了4.25亿个词语和短语。在社交媒体中,个体经常会使用一些非标准化的拼写方式,这在传统的封闭式语言分析方法中很难识别,但是在该研究中,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即开放语言分析法被用来识别包括表情符号、拼写错误、短语和长句等语言表达方式,然后将这些语言表达方式进行分类。人格特征则是通过一个嵌入在脸书中的大五人格量表所收集,参与者在填写问卷之前要求回答是否同意匿名使用测试成绩进行研究。    

以状态总词数大于1000和至少完成一个方而人格测试为标准,该研究筛选出69792个被试。数据分析包括三个步骤:特征提取、相关分析和数据可视化。特征提取即通过开放式的语言分析将词语和短语从句子中分离出来,然后那些被1%的人群所使用的词语和短语被作为高频用语进行统计。之后相关分析用于分析高频词语和短语与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而大数据分析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使分析可视化,可视化的相关关系更适合人类思维理解方式。研究将100个与特定人格特征最相关的词语和短语整合成词云形式,词语和短语越大,表示与特定人格特征相关性越强,说明人格特征主要是通过这种词语和词组表现出来。比如在高神经质人格特征中,包括抑郁、孤独和自杀;而在高尽责性人格词云中,则是工作、成功和繁忙。    

通过识别与个体人格特征相关的主要词语和短语,该研究探索了社交媒体中大五人格与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表明人格特征可以通过日常语言表达出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通过观察个体在社交媒体中发表状态中常用的词语和短语,可以预测个体的人格特征。

(二)幸福感    

幸福格言例8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有一种常见的观点认为,幸福并不是生活的清贫所带来的,贫困本身并不幸福,这里的幸福乃是“以道为乐”、“与道合一”的幸福。尤其是在宋明理学中,“孔颜之乐”被理解为与天地同体、与理合一、顺心任性、性情合一等高妙的境界,这在无形中突出了“乐道”的一面而弱化了“安贫”的意义。而在孔子这里,“安贫”和“乐道”是德性幸福所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孔颜之乐”是纯粹之德性幸福,主要地就是依据“箪食”、“瓢饮”、“陋巷”、“饭疏食”、“饮水”、“曲肱枕”的生活而言的。此种生活立场鲜明地摒弃世俗功利幸福而追求纯粹的德性幸福,“孔颜的这种境界将精神的升华提到了突出的地位,强调幸福不仅仅取决于感望的实现程度,从而进一步凸现了人不同于一般生物的本质特征。在理性对感性的超越中,人作为道德主体的内在价值,也得到了更为具体的展示”。实现纯粹之德性幸福,感望的满足必须尽可能地降低,“安贫”不仅是达到纯粹德性幸福的途径,而且也是纯粹德性幸福本身,“乐亦在其中”。摒弃世俗功利幸福、降低感望要求,对常人来说无疑是痛苦的,在世人看来,孔颜境界固然高洁,但其实与苦行并没有多少分别。所以纯粹之德性幸福即使是儒家精英也少能企及,只是极少数圣人才能达到的理想境界,但也就是这样一种纯粹的理想境界清楚地展现着儒家幸福的核心内容和本质特征。

排斥和摒弃功利幸福后,孔子的德性幸福纯粹地体现为“乐道”,以及由“乐道”派生出来的“乐学”,换言之,是“道之乐”和“学之乐”。

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论语·学而》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相对于“安贫”而言,孔颜境界把“乐道”作为德性幸福,具有更为终极的意义和价值。君子“志于道”,“道”可以说是个体人生的全部追求所在,“朝闻道,夕死可矣”。宋明理学也正是在“乐道”上大做文章,加以演绎和发挥,把“孔颜之乐”提升为与道合一、与理合一、性情合一甚至与天地同体的境界。

儒家认为“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子张》),既然“致其道”是全部生命的追求,那么“学”的意义自然也就彰显出来。这样,抽象的德性幸福就由“道之乐”派生出“学之乐”,“学之乐”也就成为抽象德性幸福的一个重要内容。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论语·雍也》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比,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论语》第一条语录就讲学习之愉悦,“学之乐”在儒家幸福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当孔子讲“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称赞颜回的“好学”时,很明显,“学”与“致其道”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在安贫乐道的“孔颜之乐”中,“发愤忘食”的“好学”也是君子的幸福所在。

“曾点之志”是儒家幸福观的又一典范。《论语·先进》里记载,孔子让子路、曾点、冉有、公西华各言其志。子路表达了治理内忧外患的千乘之国的志向,用三年时间使国家强大、百姓明理;冉有以治理方圆六十里左右的小国家为志向,也用三年时间使国家富足、百姓知礼;公西华愿意从事宗庙之事,做个小司仪。而曾点的回答与子路、冉有、公西华大不相同。

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

曾点的志向让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从而成为儒者生活追求的又一方向。“曾点之志”可以作为儒家抽象德性幸福的经典表述。在抽象德性幸福中,功利幸福不是被排斥在外,而是被超越;不是不要功利,而是不言功利。抽象德性幸福不去理会“安贫”,不要求“箪食”、“瓢饮”、“陋巷”一类的生活,从“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兴致中甚至可以看到小康一类的富足生活,这与旗帜鲜明地摒弃功利幸福、要求安于贫困的纯粹德性幸福显然是有所区别的。抽象的德性幸福并不排斥功利幸福,这是“抽象”的一层意思;所谓“抽象”也是指不主张和推崇功利幸福,这是“抽象”的另一层意思。两层意思合起来,“抽象形态”就是不言功利、超越功利。对抽象德性幸福而言,有功利幸福或者无功利幸福其实是无关紧要的,在这里,功利幸福的存在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主体感受的幸福完全是“抽象”的,但“抽象”并不是没有内容或空洞无物,这种“抽象”的幸福仍然是一种德性幸福。

抽象的德性幸福突出了德性的存在论意义。德性在这里主要不是指道德个体的某个或某些品格,例如“孔颜之乐”中的安贫、乐道、好学,或者一般意义上的仁爱、宽厚、正直、刚毅等,而主要是指表征着人之存在的作为整体的德性。在这个意义上说,德性所表征的是人本质的存在,展现着人之为人的社会属性,是儒家孔子、曾点所要追求的高层次的精神境界。暮春时节,人在山水之间体验自然、人生,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一体;“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是个体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与一体;而整个“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情景则展现了人之本真的状态、展现了人之存在与天地宇宙合一的境界。可以说,抽象的德性幸福不仅是超越世俗贫富的功利幸福的,而且是超越一般的社会道德伦理的。德性幸福的抽象形态超越功利享乐,这不难理解,难以理解的是德性幸福是如何超越一般的社会道德伦理的。德性对社会道德伦理的超越一方面表现为作为整体的德性对仁爱、宽厚、正直、刚毅等具体品格的超越,另一方面也是德性自身的存在论意义对于伦理学意义的超越。具此德性,人成为真正的人,个体成就自我,与天地万物一体,也就达到了终极的超越的幸福。因此,把“曾点之志”作为德性幸福的抽象形态,所谓“抽象”就包含着超越世俗贫富的功利幸福与超越一般的社会道德伦理的意思。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仁者与智者的乐山、乐水、活动、沉静、快乐、长寿等诸种生活状态也可以看作是抽象的德性幸福。“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无关乎功利生活,也无关乎一般的社会道德伦理;“知者动,仁者静”也是如此。“知者乐,仁者寿”似乎具有某些世俗功利幸福的色彩,但在德性幸福的意义上进行理解更为恰当,因为这里的“乐”、“寿”之德性幸福的意味更为强烈,“乐”、“寿”在这里同样具有超越性的价值和意义。

孔子关于德性幸福的思想具有极强的张力,既有理想的层面,也有现实的层面。然而由于理想层面作为儒家典范的地位和意义,其强烈而眩目的光芒使得现实层面的内容黯然失色,这就导致德性幸福的现实形态往往被忽视,也就导致了孔子德性幸福的全貌往往不能完整地呈现。在孔子的德性幸福观中,不仅有纯粹的“孔颜之乐”、抽象的“曾点之志”,而且也有现实的“君子之禄”、“禄在其中”。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论语·为政》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

孔子的“求禄之法”和“谋道不谋食”之论中,均出现了“禄在其中”的提法,实际上是考察了德与禄的关系,对众多儒家弟子乃至一般民众而言,“君子之禄”比“孔颜之乐”、“曾点之志”更具有当下性和现实意义。

子张也是孔门弟子中才学出众的一位,对从政有着浓厚的兴趣,直言不讳地向孔子询问获得官职俸禄的方法。这可以理解为以子张为代表的儒家弟子对功利幸福的追求,但孔子仍然坚持了德性原则,要求做到多闻多见,慎言慎行,提出言语的错误少、行为的懊悔少——这些要求实际上是内在德性外化为德言、德行——那么官职俸禄就在其中了,所谓“禄在其中”也就是“禄在德中”。孔子所讲的“求禄之法”在性质上已经不是指向功利幸福而是指向德性幸福,其“求禄之法”的本质是追求德性完善,是在德性的完善中产生了功利幸福,而且对德性的追求并不是服务于实现功利幸福的目的。“求禄之法”的出发点和归宿其实已经不是“求禄”,而是“求德”,是“由德而禄”、“禄在德中”,完全可以说“禄”是“求德”的副产品。因此,尽管子张提出的是关于功利幸福的问题,但是孔子作出的却是关于德性幸福的回答,只是这种德性幸福的回答开始趋近于功利幸福,可以称之为德性幸福的现实形态。

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的论述清楚地展现着孔子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也清楚地表明孔子坚持的仍然是德性幸福。但孔子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在言说“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的同时,说出了“学也,禄在其中矣”。在孔子的幸福观中,“禄在其中”是一种不同的声音,也许并不十分的响亮,甚至常常被人忽略,但与“孔颜之乐”、“曾点之志”的主音是那样的不同,却又是那样的协调。“禄在其中”使孔子的幸福观具有了另外一种品格,既坚持了德性的原则,这是与“孔颜之乐”、“曾点之志”协调一致的一面;又使德性幸福贴近社会现实,成为儒家弟子和一般民众可以企及的生活追求,这与“孔颜之乐”、“曾点之志”显然是不同的。

德性幸福的现实形态虽然没有“孔颜之乐”、“曾点之志”那样显赫,尤其是儒学的后期发展中,由于宋明理学过于注重理想境界,现实之德性幸福渐渐为世人所淡忘,但是,现实之德性幸福在孔子的幸福观中同样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它使孔子的德性幸福观具有了重现实的品格,正是这种现实品格拉近了德性幸福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使得德性幸福不仅能够为儒家弟子所接受,而且也能够为一般民众所承认和接受。儒家德性幸福能够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同,当是与德性幸福的现实形态有密切关系的。孔子以后,儒分为八,“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盂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韩非子·显学》),“子张之儒”为儒家八派之首,后学众多,兴盛一时。“子张之儒”得以兴盛,当然有很多原因,但是可以推想,重现实的品格、追求现实的德性幸福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纯粹之德性幸福——“孔颜之乐”,抽象之德性幸福——“曾点之志”.现实之德性幸福——“君子之禄”、“禄在其中”,三种形态的德性幸福统一起来就是孔子德性幸福的完整形态。只有完整形态的德性幸福才展示着孔子德性幸福观的全貌,过于渲染其中的某个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必然造成偏狭的理解。就孔子的德性幸福观而言,人们讲得最多的莫过于“孔颜之乐”,以致造成把德性幸福等同于“孔颜之乐”的错觉;“曾点之志”由于其境界的高妙也倍受儒家学者的推崇;而“君子之禄”、“禄在其中”却逐渐为世人所淡忘。这种对孔子德性幸福观的误读随之必然造成德性幸福的“悬置”,“孔颜之乐”、“曾点之志”境界固然高妙,然而即使是儒家精英也难以达到,普通百姓就更难以落实了。实际上,孔子的德性幸福不仅“可敬”,而且“可信”、“可行”,这就需要在完整的意义上理解和把握德性幸福。

德性幸福是与功利幸福相对而言的,德性幸福三种形态区分的一个主要依据就是各自对于功利幸福的态度。纯粹德性幸福排斥功利幸福,要求尽可能地降低感望需要;抽象德性幸福不言功利,既不排斥功利幸福也不追逐功利幸福,是对功利幸福的超越;现实德性幸福为功利幸福留下了地盘,功利幸福被作为德性幸福的副产品。德性幸福三种形态区分的另一个主要依据就是各自的内容特质。纯粹德性幸福在排斥功利后纯粹地表现为“道之乐”、“学之乐”;抽象德性幸福突出德性的存在论意义,表现为超越性和终极性的人生境界;现实德性幸福立足社会现实,主张“君子之禄”、“禄在其中”,在德性的完善中同时获得功利幸福。

幸福观常被作为人生观、价值观的组成部分,例如把人生观细化为生死、义利、理欲、荣辱、公私、人性、理想、幸福等诸多方面,幸福观被作为人生观、价值观的下位概念,但似乎幸福观更宜作为人生观、价值观同一层次序列的概念。因为幸福观同时涵盖了生死、义利、理欲、荣辱、公私、人性、理想、幸福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幸福同时也是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幸福观同样也发挥着价值导向的作用。孔子的幸福观以德性完善作为首要价值和最高价值,把德性完满作为人生之根本幸福,确立了儒家德性幸福观的基本格调。它以德性的原则来解决人生重大问题,涉及义利之辨、天人之辨、成人之道、理想人格等诸多相关问题,在一定意义上已经成为孔子思想的核心和精神特质。

孔子德性幸福的多样化形态而不是单一形态,对于确立儒家正统的德性幸福具有十分关键的意义。纯粹德性幸福、抽象德性幸福、现实德性幸福三种形态都有各自的长处和短处,当它们组合在一起作为德性幸福的完整形态出现的时候,就显示了孔子德性幸福观的张力和魅力。一种缺失典范和榜样的德性幸福正统是不可思议的。“孔颜之乐”、“曾点之志”就道德修养而言是高层次的道德境界,就人生幸福而言是纯粹的、抽象的德性幸福,是儒家极少数圣人才能获得的幸福。尽管众多儒家弟子和普通百姓难以企及,但这并不影响其作为典范和榜样的意义。正因为其纯粹和抽象,它更清楚地展现着孔子思想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作为典范和榜样,它不仅成为儒者生活的价值导向,对普通百姓的生活追求同样也具有导向的意义。纯粹的、抽象的德性幸福塑造了“圣人境界”,为德性幸福的“圣化”提供了理论准备,这对于德性幸福成为儒家正统无疑是极其重要的。一种缺失普遍性和有效性的德性幸福正统同样也是不可思议的。如果说德性幸福的纯粹形态、抽象形态塑造了“圣人境界”,使德性幸福成为高高在上的榜样和典范;那么德性幸福的现实形态则提供了“贤人标准”,使德性幸福回归于一般民众的日常生活。

幸福格言例9

提及儒家幸福观,人们很容易想到“孔颜之乐”,以为“孔颜之乐”便是儒家创始人孔子对于幸福的理解。这当然没有错,问题在于“孔颜之乐”并不是孔子所论幸福的唯一形式。进一步而言,仅仅把孔子的幸福理解为“孔颜之乐”必然造成儒家幸福观的“悬置”,它高高在上,是大众瞻望而不能奢想的境界,即使是儒家精英也少能企及。这与“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儒学显然是不相符合的。实际上,孔子的德性幸福观涵盖纯粹德性幸福、抽象德性幸福、现实德性幸福三种形态,既有作为理想追求的幸福境界,也有现实可及的幸福生活。

“孔颜之乐”是儒家幸福观的典范,是一种所谓安贫乐道的幸福。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有一种常见的观点认为,幸福并不是生活的清贫所带来的,贫困本身并不幸福,这里的幸福乃是“以道为乐”、“与道合一”的幸福。尤其是在宋明 理学 中,“孔颜之乐”被理解为与天地同体、与理合一、顺心任性、性情合一等高妙的境界,这在无形中突出了“乐道”的一面而弱化了“安贫”的意义。而在孔子这里,“安贫”和“乐道”是德性幸福所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孔颜之乐”是纯粹之德性幸福,主要地就是依据“箪食”、“瓢饮”、“陋巷”、“饭疏食”、“饮水”、“曲肱枕”的生活而言的。此种生活立场鲜明地摒弃世俗功利幸福而追求纯粹的德性幸福,“孔颜的这种境界将精神的升华提到了突出的地位,强调幸福不仅仅取决于感望的实现程度,从而进一步凸现了人不同于一般生物的本质特征。在理性对感性的超越中,人作为道德主体的内在价值,也得到了更为具体的展示”。实现纯粹之德性幸福,感望的满足必须尽可能地降低,“安贫”不仅是达到纯粹德性幸福的途径,而且也是纯粹德性幸福本身,“乐亦在其中”。摒弃世俗功利幸福、降低感望要求,对常人来说无疑是痛苦的,在世人看来,孔颜境界固然高洁,但其实与苦行并没有多少分别。所以纯粹之德性幸福即使是儒家精英也少能企及,只是极少数圣人才能达到的理想境界,但也就是这样一种纯粹的理想境界清楚地展现着儒家幸福的核心内容和本质特征。

排斥和摒弃功利幸福后,孔子的德性幸福纯粹地体现为“乐道”,以及由“乐道”派生出来的“乐学”,换言之,是“道之乐”和“学之乐”。

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论语·学而》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相对于“安贫”而言,孔颜境界把“乐道”作为德性幸福,具有更为终极的意义和价值。君子“志于道”,“道”可以说是个体人生的全部追求所在,“朝闻道,夕死可矣”。宋明理学也正是在“乐道”上大做文章,加以演绎和发挥,把“孔颜之乐”提升为与道合一、与理合一、性情合一甚至与天地同体的境界。

儒家认为“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子张》),既然“致其道”是全部生命的追求,那么“学”的意义 自然 也就彰显出来。这样,抽象的德性幸福就由“道之乐”派生出“学之乐”,“学之乐”也就成为抽象德性幸福的一个重要内容。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论语·雍也》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比,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论语》第一条语录就讲学习之愉悦,“学之乐”在儒家幸福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当孔子讲“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称赞颜回的“好学”时,很明显,“学”与“致其道”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在安贫乐道的“孔颜之乐”中,“发愤忘食”的“好学”也是君子的幸福所在。

“曾点之志”是儒家幸福观的又一典范。《论语·先进》里记载,孔子让子路、曾点、冉有、公西华各言其志。子路表达了治理内忧外患的千乘之国的志向,用三年时间使国家强大、百姓明理;冉有以治理方圆六十里左右的小国家为志向,也用三年时间使国家富足、百姓知礼;公西华愿意从事宗庙之事,做个小司仪。而曾点的回答与子路、冉有、公西华大不相同。

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

曾点的志向让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从而成为儒者生活追求的又一方向。“曾点之志”可以作为儒家抽象德性幸福的经典表述。在抽象德性幸福中,功利幸福不是被排斥在外,而是被超越;不是不要功利,而是不言功利。抽象德性幸福不去理会“安贫”,不要求“箪食”、“瓢饮”、“陋巷”一类的生活,从“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兴致中甚至可以看到小康一类的富足生活,这与旗帜鲜明地摒弃功利幸福、要求安于贫困的纯粹德性幸福显然是有所区别的。抽象的德性幸福并不排斥功利幸福,这是“抽象”的一层意思;所谓“抽象”也是指不主张和推崇功利幸福,这是“抽象”的另一层意思。两层意思合起来,“抽象形态”就是不言功利、超越功利。对抽象德性幸福而言,有功利幸福或者无功利幸福其实是无关紧要的,在这里,功利幸福的存在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主体感受的幸福完全是“抽象”的,但“抽象”并不是没有内容或空洞无物,这种“抽象”的幸福仍然是一种德性幸福。

抽象的德性幸福突出了德性的存在论意义。德性在这里主要不是指道德个体的某个或某些品格,例如“孔颜之乐”中的安贫、乐道、好学,或者一般意义上的仁爱、宽厚、正直、刚毅等,而主要是指表征着人之存在的作为整体的德性。在这个意义上说,德性所表征的是人本质的存在,展现着人之为人的社会属性,是儒家孔子、曾点所要追求的高层次的精神境界。暮春时节,人在山水之间体验自然、人生,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一体;“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是个体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与一体;而整个“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情景则展现了人之本真的状态、展现了人之存在与天地宇宙合一的境界。可以说,抽象的德性幸福不仅是超越世俗贫富的功利幸福的,而且是超越一般的社会道德伦理的。德性幸福的抽象形态超越功利享乐,这不难理解,难以理解的是德性幸福是如何超越一般的社会道德伦理的。德性对社会道德伦理的超越一方面表现为作为整体的德性对仁爱、宽厚、正直、刚毅等具体品格的超越,另一方面也是德性自身的存在论意义对于伦理学意义的超越。具此德性,人成为真正的人,个体成就自我,与天地万物一体,也就达到了终极的超越的幸福。因此,把“曾点之志”作为德性幸福的抽象形态,所谓“抽象”就包含着超越世俗贫富的功利幸福与超越一般的社会道德伦理的意思。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仁者与智者的乐山、乐水、活动、沉静、快乐、长寿等诸种生活状态也可以看作是抽象的德性幸福。“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无关乎功利生活,也无关乎一般的社会道德伦理;“知者动,仁者静”也是如此。“知者乐,仁者寿”似乎具有某些世俗功利幸福的色彩,但在德性幸福的意义上进行理解更为恰当,因为这里的“乐”、“寿”之德性幸福的意味更为强烈,“乐”、“寿”在这里同样具有超越性的价值和意义。

孔子关于德性幸福的思想具有极强的张力,既有理想的层面,也有现实的层面。然而由于理想层面作为儒家典范的地位和意义,其强烈而眩目的光芒使得现实层面的内容黯然失色,这就导致德性幸福的现实形态往往被忽视,也就导致了孔子德性幸福的全貌往往不能完整地呈现。在孔子的德性幸福观中,不仅有纯粹的“孔颜之乐”、抽象的“曾点之志”,而且也有现实的“君子之禄”、“禄在其中”。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论语·为政》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

孔子的“求禄之法”和“谋道不谋食”之论中,均出现了“禄在其中”的提法,实际上是考察了德与禄的关系,对众多儒家弟子乃至一般民众而言,“君子之禄”比“孔颜之乐”、“曾点之志”更具有当下性和现实意义。

子张也是孔门弟子中才学出众的一位,对从政有着浓厚的兴趣,直言不讳地向孔子询问获得官职俸禄的方法。这可以理解为以子张为代表的儒家弟子对功利幸福的追求,但孔子仍然坚持了德性原则,要求做到多闻多见,慎言慎行,提出言语的错误少、行为的懊悔少——这些要求实际上是内在德性外化为德言、德行——那么官职俸禄就在其中了,所谓“禄在其中”也就是“禄在德中”。孔子所讲的“求禄之法”在性质上已经不是指向功利幸福而是指向德性幸福,其“求禄之法”的本质是追求德性完善,是在德性的完善中产生了功利幸福,而且对德性的追求并不是服务于实现功利幸福的目的。“求禄之法”的出发点和归宿其实已经不是“求禄”,而是“求德”,是“由德而禄”、“禄在德中”,完全可以说“禄”是“求德”的副产品。因此,尽管子张提出的是关于功利幸福的问题,但是孔子作出的却是关于德性幸福的回答,只是这种德性幸福的回答开始趋近于功利幸福,可以称之为德性幸福的现实形态。

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的论述清楚地展现着孔子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也清楚地表明孔子坚持的仍然是德性幸福。但孔子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在言说“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的同时,说出了“学也,禄在其中矣”。在孔子的幸福观中,“禄在其中”是一种不同的声音,也许并不十分的响亮,甚至常常被人忽略,但与“孔颜之乐”、“曾点之志”的主音是那样的不同,却又是那样的协调。“禄在其中”使孔子的幸福观具有了另外一种品格,既坚持了德性的原则,这是与“孔颜之乐”、“曾点之志”协调一致的一面;又使德性幸福贴近社会现实,成为儒家弟子和一般民众可以企及的生活追求,这与“孔颜之乐”、“曾点之志”显然是不同的。

德性幸福的现实形态虽然没有“孔颜之乐”、“曾点之志”那样显赫,尤其是儒学的后期 发展 中,由于宋明 理学 过于注重理想境界,现实之德性幸福渐渐为世人所淡忘,但是,现实之德性幸福在孔子的幸福观中同样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它使孔子的德性幸福观具有了重现实的品格,正是这种现实品格拉近了德性幸福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使得德性幸福不仅能够为儒家弟子所接受,而且也能够为一般民众所承认和接受。儒家德性幸福能够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同,当是与德性幸福的现实形态有密切关系的。孔子以后,儒分为八,“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盂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韩非子·显学》),“子张之儒”为儒家八派之首,后学众多,兴盛一时。“子张之儒”得以兴盛,当然有很多原因,但是可以推想,重现实的品格、追求现实的德性幸福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纯粹之德性幸福——“孔颜之乐”,抽象之德性幸福——“曾点之志”.现实之德性幸福——“君子之禄”、“禄在其中”,三种形态的德性幸福统一起来就是孔子德性幸福的完整形态。只有完整形态的德性幸福才展示着孔子德性幸福观的全貌,过于渲染其中的某个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必然造成偏狭的理解。就孔子的德性幸福观而言,人们讲得最多的莫过于“孔颜之乐”,以致造成把德性幸福等同于“孔颜之乐”的错觉;“曾点之志”由于其境界的高妙也倍受儒家学者的推崇;而“君子之禄”、“禄在其中”却逐渐为世人所淡忘。这种对孔子德性幸福观的误读随之必然造成德性幸福的“悬置”,“孔颜之乐”、“曾点之志”境界固然高妙,然而即使是儒家精英也难以达到,普通百姓就更难以落实了。实际上,孔子的德性幸福不仅“可敬”,而且“可信”、“可行”,这就需要在完整的意义上理解和把握德性幸福。

德性幸福是与功利幸福相对而言的,德性幸福三种形态区分的一个主要依据就是各自对于功利幸福的态度。纯粹德性幸福排斥功利幸福,要求尽可能地降低感望需要;抽象德性幸福不言功利,既不排斥功利幸福也不追逐功利幸福,是对功利幸福的超越;现实德性幸福为功利幸福留下了地盘,功利幸福被作为德性幸福的副产品。德性幸福三种形态区分的另一个主要依据就是各自的内容特质。纯粹德性幸福在排斥功利后纯粹地表现为“道之乐”、“学之乐”;抽象德性幸福突出德性的存在论意义,表现为超越性和终极性的人生境界;现实德性幸福立足社会现实,主张“君子之禄”、“禄在其中”,在德性的完善中同时获得功利幸福。

幸福格言例10

中图分类号:A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0-0178-01

一、克思幸福观的萌芽时期

众所周知,出生在一个虔诚的宗教家庭的马克思,受家庭的熏陶成为了一名宗教信徒, 在他的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明确表达一个信徒对基督的崇仰,他说:“自然本身给动物规定了它应该遵循的活动范围,动物也就安分地在这个一范围内活动,不试图越出这个范围, 甚至不考虑有其他什么范围的存在。神也给人指定了共同的目标――使人类和他自己趋手高尚。但是,神要人自己一去寻找可以达到这个胃标的手段;神让人在杜会上选择一个最适合于他、最能使他和社会都得到提高的地位”1马克思对自己和青年人指出了选择职业的正确方向和思想,为我们整个人类的幸福事业树立了远大的目标。

直到1835年中学毕业,马克思还始终崇敬着神,但他对“信徒和基督的一致”的关切,也表明他始终关注着人类现实生活、人类的命运和人类的生存境遇。因此,他认为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会彼此敌对、互相冲突,一种利益必定消灭另一种利益;相反,人的本性是这样的: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2。马克思从此认识到了人幸福与否并不是仅仅靠自身的完善,而是以别人获得的幸福来实现自身的幸福,没有全人类的幸福,个人幸福也就无从谈起。与此同时,在历史观众马克思的幸福思想也有所体现,他说:“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使自己变得更加高尚的人,历史承认他们为伟大;那些为最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经验证明他们为最幸福的人”3。在这里,马克思把同时代人的“完美”和“幸福”,“更高尚的人”和“最幸福的人”作为一个相对概念提出来,表明了马克思对幸福追求祈祷的证实,表明如果你想要成为“更加高尚”、“最幸福”的人,就应当把适合同时代的人的福祉和工作作为终身奋斗的目标。马克思希望能够在人、人的意识、个人的自由意志中运用这一规律, 有可以突破的机会面对命运的必然性的约束条款,必然的与他的自由主义的反动势力对抗和斗争。

二、克思幸福观的形成时期

马克思学说的核心和实质是追求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追求人类的幸福,其最高的价值和社会目标理想就是每个人和一切人的自由发展。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可以明显的看出,他打破了在下人类追求自由和幸福,从精神世界回到了现实世界,使他开始对全人类的幸福生活有了价值期盼。马克思在由马克思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过程中,在很多论述中都充分的肯定了他青年时期提出的人类追求幸福的观点,他通过对自由思想的讨论,发表了一份世界人民幸福的宣言。

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阐述了人的意义中的自由和幸福。马克思正是通过对希腊哲学中的人的本质进行了分析,从而得出希腊时期人的哲学实质是:幸福是个人快乐至上的幸福。然而,快乐和幸福是在人的自由的前提条件下实现的,所以“自由”是其人的哲学核心。伊壁鸠鲁提出的“自由”不是抽象的,是以个人实际生活中的物质环境为基础的,去追求心灵上的自由。而马克思所强调的自由是心灵上的一种、宁静和自由,并非伊壁鸠鲁所述的享乐主义追求的物质享乐。

三、马克思幸福观的发展时期

马克思为准备出版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而写了《导言》,也正是在《导言》中马克思的幸福思想从萌芽走向了成熟。在这一著作中,马克思通过批判揭露了德国人民的生活状况和青年黑格尔派的错误思想阐述了其幸福思想的最初形态。

幸福是一种行动的,一种发展的过程,而不是静态的。黑格尔的幸福思想认为“幸福是一个过程,是绝对理念自身拓展的过程,是绝对理念不断地扬弃自身的过程。幸福是人自身不断奋斗的过程,也是绝对理念的最终目的。”4马克思深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这一思想对马克思幸福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认为:“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宗教是“颠倒了世界”产生的“颠倒世界观”。“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脑中的虚幻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5马克思提出,只有在抽象的王国中,人类的幸福绝不能只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是要在现实的王国中才能得以实现的概念。人只能是在现实存在的生活制度下,在实践中的自我生成的过程中得以实现,要坚决废除以往依靠祈求宗教赐予的幸福,不能在虚幻的宗教中去追求幸福,必须要真实地实现幸福。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的幸福观走向成熟的一座重要里程碑,他在吸收和批判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人的幸福论的最初框架,《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包含的关于人的“异化”的思想,也为马克思关于人的幸福思想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谓的“异化”恰好与人的自由活动相背离,并使人在社会活动中的关系发生变化的抽象形态。这就是为什么人付出了巨大努力却难以追求到幸福。只有克服异化劳动,把劳动当作是改造世界的需要,而不是当作满足其他的需要,才能真正的从劳动过程中实现幸福。“幸福”最终是要靠自身的活动去追求和得到的,正是根据这一点,马克思将幸福的状态作为毕生的追求。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人民出版社,1960.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幸福格言例11

市场定义万物,万物价值可进行经济学意义上的计量,这在21世纪的今天几乎是不言自明的道理。当下“幸福学”和幸福产业的蓬勃发展,可以为此做一个坚实的注脚。幸福,在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与财富、荣誉、健康或友谊不同之处在于,财富、荣誉、健康或友谊可能仅是通往幸福的道路,人们追求幸福是为幸福本身。幸福是“最高善”,[4]是“最为神圣的事物”,[5]是“灵魂的一种合于完满德性的实现活动”。[6]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旨在对人的活动的特殊性质加以说明,他抓住的要害便是幸福为人类生活的终极目的以及生命实现幸福系道德实践。然而,在今天,幸福已经与形而上学、与目的论分道扬镳,成为当红的商品和产业。根据《新政治家》杂志调查,幸福题材是图书音像出版、心理辅导和制药行业最畅销的产品门类,[7]到2014年,仅在美国,相关产业的产值便高达100亿美元。[8]其次,幸福也是量化分析对象,是一门新兴的跨学科显学:幸福学(theScienceofHappiness)的主要创立人和倡导者是美国心理学协会前主席马丁・塞利格曼和英国经济学家、参议院议员理查德・莱亚德,该学科有同行评议的专刊《幸福研究学报》(螅,且每年定期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最后,幸福是数字化现实: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幸福的神圣性已经被数字分析取代,联合国每年的全球幸福指数报告对于投资商、消费者的决策、对各国政府的公共政策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前面提到的理查德・莱亚德教授正是该报告的主要撰写人之一)此外,从世界级精英到使用社交媒体的普通人,每个人对自身幸福指标的关注程度在日益高涨。手机、电脑和各种穿戴式电子设备为客户提供监控自身身体、心理健康的应用服务,帮助他们提升生活质量和状态。2014年的达沃斯论坛,与增进个人幸福和福利有关的分会讨论达到25场,两倍于2008年的数据。

幸福一词走下哲学书架,从伦理学范畴转化为生产和消费的对象,意味着什么?当今世界,主流心理学家、经济学家、政府和商家均在力推个人幸福最大化,而人类的幸福一度由神来定义、由哲学家来思考,现在变成由市场来仲裁,进而成为大众消费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一变迁史可否解读为社会学意义上的进步?这些问题,伦敦大学政治学高级讲师威廉・戴维斯以其新作《幸福产业:政府和商家如何向我们销售福利》[9]做出了深刻的解答。通过梳理幸福产业背后相应的政治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理论发展史,戴维斯博士揭示了一个与我们的乐观想象截然不同的文化现实:幸福学和幸福产业盛行的表象下是超级资本主义的隐性扩张;幸福理念的市场化,揭示学术与资本合力合谋构成逐利共同体以及对社会的控制和支配。

以塞利格曼《真实的幸福》为代表的积极心理学风靡全球10余年,仰赖的是一句令人们怦然心动的口号:是为亚里士多德所谓的美好人生提供指引的时候了。大到联合国人类发展署、欧美各国的就业指导和福利政策,小到社交媒体上阅读量惊人的“心灵鸡汤”段子,无不受其引领的幸福理论潮的影响。威廉・戴维斯从社会史和跨学科学术史视角对如日中天的幸福学和幸福产业加以分析批判,尚属学界首部相关成果。这本书恐怕会令很多人扫兴,但也令人深思。

从“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到快乐测量仪

幸福从不可数名词变为可数名词,从伦理学理想转化为如今的经济学现实和社会管理学目标―――《幸福产业》一书认为,这一观念史上的重大变迁,关键的推动者是三个人,英国功利主义哲学家边沁、德国心理物理学家费希纳和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

边沁(JeremyBentham)作为自由主义奠基者名垂西方哲学史,但他并非抽象思想家。毋宁说,他是技术专家,是法律和政治制度的批评家和改革家,是一位把科学主义引入体制设计的创新者。边沁的伟大梦想是建立一种完善的法律体系、一种高效的政府管理制度,让法律照看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为此,他认为当务之急是澄清英国法律中普遍的不准确与紊乱之处,而19世纪下半叶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给他提供了方法论。其一,边沁借鉴自然科学的实证法则,主张政治学和法学研究必须建立在可验证的经验性数据基础上;政治和法律领域必须摆脱形而上学式的推理,采取“基于证据的决策”。其二,边沁认为,自然科学之所以进步,一条重要经验是它避免了语言的无意义使用和表意混乱;自然科学的语言指意明确,所指对象总是具体、明确的、有形可感的事物,那么,政治和法律语言也理当如此。抽象名词如善、责任、存在、正义等,一直主导着哲学话语,貌似有意义,实则并无实指对象,对于建立合乎理性的政治和法律形式只会发生阻碍作用。要将法律条文去神秘化,去除其中不可实证的逻辑虚构,第一步就必须将政治和法律建立在意义确定牢固并且可以指导实践的原则基石上。边沁为英国政治和法律制度找到的原则基石,就是功利主义哲学的基础原理―――“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正确与错误的衡量标准”。[10]善就是最大地增加幸福的总量,引起最少的痛楚;恶则反之。边沁认为,自然将人置于乐和苦两大主宰之下,由此决定我们应当做什么,将会做什么。这里的“幸福”本身虽然并非有形的客观现象,但它根植于真实存在的实体,具有坚实的生理学基础。

更多即更好

幸福易得,幸福时代区分于先前时代的根本特征是什么?威廉・戴维斯在《幸福产业》一书中用一句话概述:更多即更好,更多替代更好成为欲求目标。戴维斯认为,这一社会现状与20世纪60年代席卷世界的青年政治运动存在因果联系。

20世纪60年代的青年运动一方面针对50年代以后欧美爆发的现实社会问题而起,青年们发起形形的政治抗议和民权斗争,如反(越)战、要求种族平权、性别平权(女权运动)和同性恋权利等,是以自觉的激进搅扰滞后麻木的社会格局,以街头革命的形式承担一代人的政治职责和道德义务。另一方面,它也是代际之间的权力冲突和话语冲突,是“中产阶级的孩子们”凭借、反主流文化的手段所主导的文化领导权争夺战。

战争兴起有两个前提,一是50年代大众文化和青年亚文化的扩张,使居于主流及领导地位的“优质”文化与“劣质”文化之间的冲突激化,而文化趣味的冲突随着辩论语言的泛政治化上升为政治和权力冲突。在反抗者看来,坚持某种文化更优越,并把这种文化强加于整个国家,这是否定个人自由,是专制极权。战争的第二个前提是反抗者作为“婴儿潮”一代数量巨大,且普遍受过高等教育,拥有后现论武器装备,声音洪亮。[12]青年一代最根本的质疑在于:判定某种主张和价值观念正确不正确、某种行为正常不正常、某种文化是高雅还是粗俗、某种结果是公正还是不公正等,属于谁的权利?

欧美现代社会普遍采用代议制民主政体结构,同时存在一种共同意识:精英分子群体是对代议制民主的有益修正,精英分子的存在必然可以将整个社会带向最好的方向。然而,“二战”后,潮流变了,“精英主义”(elitism)一词的负面意义急剧上升。经过20世纪60年代的青年运动,“精英”一词普遍用于反对和批判,或者反对少数人的统治,反对为少数人供应的知识;或者用来反对特权阶级和阶级差别。[13]也就是说,青年们重返校园的时候,他们的抗议得到了回应,社会观念和文化格局已然发生改观:旧式人文权威成了偏见和狭隘的代名词;各种价值观之间不存在更真或更善,只有一致之处或差异。

但是,崇尚开放多元主义的新时代来临,权威的需求并没有消失:如果公认的价值层级体系不复存在,连善和恶都容许多种阐述,被认为是个人或文化差异的体现,那么如何做出合法的、不偏不倚的公共决策?如果原有的语言本身在运动洗礼中被政治化,从哪里找寻一种新的、承担社会共同认知和目标的政治语言?如果宏大话语失效,精英个体不足以为社会代言,因为代表本身即是带有偏见的政治行动,那么,如何表征当下的世界和社会?

在新时代的召唤下,可以用科学方法测量和计算的幸福出现于人们的视野,被用来打造新的共同语言。这种新语言有若干优势。最重要的一点,它避开了不同的宗教、文化、伦理系统之间的差异和冲突,以测量数据为准,把科学计算作为平息争论的解决方案。快乐/痛苦模式的幸福,免除了优/劣、善/恶等属性的衡量,更多即更好。

由于新语言背后依靠的是生理、心理和经济等方面的测量科学、追踪技术,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文化景观有别于传统人文景观。最显著的一点,掌握新语言的幸福学专家不同于传统的政治权威或知识权威,他们号称保持意识形态中立,同时对旧式专业主义知识分子背负的道德包袱漠然视之。旧式知识分子信奉各种人文主义理念,如“公共利益”“正义”“真理”,新型专家的权威则恰恰根植于不受道德和社会关怀干扰、不与任何集团发生共情的能力。在街头运动的年代过去以后,专注于测量、比较和诊断且不动感情的科学家成为多元集团之间的最大公约数,获得了渴望逃离政治斗争、文化战争的人们的信任。

幸福的原点

然而,由新的共同语言―――幸福―――所主导的世界秩序果真可能免于意识形态纷争和文化冲突的困扰吗?当然不。正如伊格尔顿说,保持意识形态中立本身也是一种意识形态。幸福学的意识形态,是把成本/收益核算、快乐/痛苦权衡推广应用到所有人类行为上。今天,我们习惯从理性的经济人角度思考和讨论交友、结婚、养育子女、慈善活动等社会活动或伦理活动,本能地把个人心理收益最大化作为决策依据,不能不说是拜此种意识形态所赐。幸福学和幸福产业将个人主观感受的价值提升到史无前例的高度,为个人营造一种幸福自决的错觉,这恰恰使其心甘情愿投身于幸福专家与权力、与资本主导的社会控制模式中,成为同谋。

你幸福吗?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栏目曾派出记者在多个城市以此问题进行街头采访。美国社交网站脸书(facebook)每天都提醒用户记录当日的幸福表情。凭直觉表达感受的人们,大多不会去分辨自己的幸福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幸福,还是边沁式幸福,也不会去思考自己与当下时兴的幸福学、幸福产业之间的关系。但这个问题值得思考。《幸福产业》的作者威廉・戴维斯不仅思考了上述问题,而且提出了另一个疑问:幸福学和幸福产业扎根于功利主义哲学,可如果边沁错了怎么办?

边沁提出“自然将人置于乐和苦两大主宰之下”、主张快乐和痛苦作为实体可测量的时候,他是将心理学和政治学等同于自然科学看待。换言之,他把对人和社会的研究简化到单纯的生物学和化学研究。在生物学意义上,人和其他动物是相似的。人类有快乐和痛苦,野兽也有快乐和痛苦;如果人类的幸福可以观测和计量,野兽也可以。所以,科学化、量化出来的幸福数据,实则是把人类“物化”的结果。

归根结底,幸福是一定社会前提下的社会实践。伊格尔顿在《人生的意义》中说:“如果幸福是一种心态,那么,可以认为,它取决于一个人的物质环境……幸福是一种体制性的状态:它需要特定的社会条件和政治条件,在这种条件下你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创造力。”[14]从这个角度来说,威廉・戴维斯对幸福产业的批评有双重意义:引领我们思考当下的社会境况和政治环境,促请我们回到追寻幸福的原点。

注释

[1]《莎士比亚全集》(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82―283页。

[2]澹睿byTerryEagleton,OxfordUniversityPress,2007,p.72.

[3]同[2]。

[4]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9页。

[5]同[4],第25页。

[6]同[4],第32页。

[7]BarbaraGunnell,“TheHappinessIndustry”,睿6September2004.

[8]http:///2014/05/23/the-self-help-industry-helps-itself-to-billions-of-dollars/.

[9]:纾byWilliamDavies,VersoBooks,2015.

[10]边沁:《政府片论》,沈叔平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92页。

[11]国民幸福总值(GrossNational Happiness,GNH)是1972年由不丹国王提出的概念,不丹也是世界上唯一用国民幸福总值取代国民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 Product,GDP)作为国家主要发展指标的国家。联合国的世界幸福报告在很大程度上受此概念的影响。2016年度的世界幸福报告上,中国排名83,不丹排名84;2014年度的联合国人均生产总值报告上,中国排名83,不丹排名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