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绘画艺术鉴赏论文

绘画艺术鉴赏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3-22 07:50:34

绘画艺术鉴赏论文

绘画艺术鉴赏论文例1

伴随技术进步,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变革,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引下出现了崭新的学习情境——数字化时代学习的情境。随着网络资源的日益丰富和世界开放教学资源运动(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简称oRE)的推进,基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网络教学资源共享的双重目的,高等院校加速了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步伐,将网络课堂或混合课堂引入高校教学。同时,伴随混合式课堂理念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创新,各种网络教学支撑平台,作为辅助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物理结构应运而生,并且不断发展。由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的Hstar“云端一体化学习平台”,作为运行网络教学空间、实施网络教学的载体,为全面实现“混合式教学”理念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持。

一、Hstar“云端一体化学习平台”的特点

云平台是以云计算为核心的先进信息技术,云服务是贯穿教学活动全过程的教学网络平台。华中师范大学Hstar“云端一体化学习平台”第一期主要功能模块包括课程中心、开课、选课、课程建设与学习等四个部分,其中,课程建设与学习包括课程资源、课程通知、课程大纲、在线回答和在线作业等内容。在教学实践中,该平台体现了以下优势:

1.便捷的信息传达机制

云平台具备终端设备一体化和教学应用一体化功能,Hstar“云端一体化学习平台”建立了教师与学生的访问机制。课程中心列出了当前学习平台所有已开设的在线课程,包括课程名称、简介、主讲教师和课程Logo图片等,供教师和学生浏览,方便教师与学生掌握与查看教学信息。

2.突破传统局限,实现双轨学习

云平台作为资源的传输平台,能够上传各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实现双轨教学,即视觉(图像)形式与语言(文字)的双重编码,图文并茂地展示课堂教学内容,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3.实现在线互动、讨论

云平台具有提问功能。教师可以在网络预留基于学习活动的资源设计的问题,对学生的在线留言积极回应,使师生在网络上互动答疑;同时,也可以实现学生之间的讨论,教师则负责引导讨论方向,并主动抛出问题,制订奖励政策,鼓励学生之间互相答疑,最终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

4.更有效的学习效果评估

云平台中的评估功能除了针对学生期终的课程论文外,还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时间与学习活跃程度,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判断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辅导,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

5.优化、整合、拓展、共享学习资源

Hstar云平台能够支撑各种资源的上传与共享。通过教师对网络资源的精心选择,并将资源整合后上传至网络学习平台,实现了学习资源的优化整合。教师可在拓展资源中共享课堂教学以外的资源,包括文本、音频、视频等学习资源,以及老师自编的教学案例、虚拟实验、动画等资源。

二、《西方现代绘画鉴赏》课程的独特性

《西方现代绘画鉴赏》作为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艺术通识课程,是学校公选课中的一个重要学习领域。它体现了人文教育的特征,担负着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任务。下文将从四个方面具体分析《西方现代绘画鉴赏》课程的特殊性及在Hstar“云端一体化学习平台”中的建设思路。

(一)教学手段的特殊1生

艺术鉴赏不同于单纯的知识传授,单纯运用文字与语言来传授鉴赏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将听觉、触觉等感官体验结合起来,因此,采用多元教学手段对于艺术鉴赏课程尤为重要。

西方现代绘画艺术所具有的多元化特点,一方面使教学更加复杂,另一方面也利于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表现手段和媒介来展现艺术史内容。与近现代之前的艺术史教学相比,西方现代艺术这一部分的教学可利用的影像和文献更多,保留的艺术家研究资料也更加丰富。自19世纪中叶照相术发明后,众多的艺术家和艺术家团体留下了宝贵的影像资料,搜集利用这些资料并运用在课堂教学中,能够使学生直面真实的历史图像,更加鲜活地展现艺术史的研究成果。艺术巨匠毕加索晚年留下了大量的影视和图像资料;超现实主义绘画代表人物达利,除了生活纪实性的影视和照片外,还留下了许多电影和电视采访资料。

除了这些与艺术史同步的影音资料,当代媒体在解读现代艺术方面也有许多成果。国外的美术馆、博物馆聘请了许多权威艺术史家和与艺术作品相关的当事人,来解读和叙述相关艺术史,并且利用美术馆中收藏的大量的优秀艺术作品进行现场拍摄,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通过影像获得体验和感悟。例如,英国BBC电视台解读现代艺术家的系列纪录片,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芝加哥现代艺术博物馆、法国蓬皮杜现代艺术中心等制作的影视作品,详细、生动地展现了最新的现代艺术研究成果。在教学中穿插这些视频资料,展现艺术大师们的音容笑貌,成为西方现代绘画教学的一大特色。

另外,在现代电影艺术和技术的支持下,西方电影利用地理和资料上占有的优势,拍摄了一些比较符合艺术史真实面貌的优秀影片,例如,以艺术家人生为蓝本的传记电影《弗里达》《梵高》《高更》《莫迪里阿尼》等,通过引入入胜的故事隋节和极具感染力的视听体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西方现代绘画艺术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的特殊性

《西方现代绘画鉴赏》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课或美术学科中其他类别的鉴赏课相比,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1.艺术鉴赏课程的感受性

绘画艺术作为平面艺术,其可视性是第一位的。对图示的艺术类通识课的教学,通常是以对作品的鉴赏为手段展开的。艺术家以色彩、明暗、线条为语言,描绘生活,描绘社会和自然中的一切事物,描写自己的心情,形成一幅幅绘画作品。因此,在艺术鉴赏课堂中,要以艺术家创造的形象为通道,走向艺术家的心灵,感受艺术家的情感。

2.现代绘画艺术与当代生活联系的紧密性

许多现代艺术作品都被借鉴到设计艺术中。例如,几何抽象主义画派的代表人物蒙德里安的绘画形式,简洁的原色和方块,几乎已经渗入现代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建筑、装饰、服装到生活器皿,几乎无处不在;马蒂斯在晚年时创作的剪纸艺术给了现代设计师们无限灵感,荷兰著名画家、米菲兔的设计者迪克·布鲁纳(Dick Bruna)曾坦言,自己受到过马蒂斯作品《蜗牛》的启发;1998年足球世界杯开幕式上,歌唱家卡拉·布吕尼身着的白色礼服上装饰的两只大白鸽,像是从马蒂斯的《波利尼西亚群岛,天空》中飞出来的一般;达利的红唇沙发被现代家具制造者们乐此不疲地演变成各种版本;等等。这么多生动鲜活的素材,使得西方现代绘画鉴赏的教学更加多样和丰富。

3.教学内容更为错综复杂

进入20世纪后,西方现代绘画艺术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现代艺术家们想要通过不断否定传统来建立起新的艺术标准,因此,各种艺术思潮和流派不断涌现又迅速被新的思潮和流派湮灭,而且各个流派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

4.西方现代绘画的抽象性

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绘画艺术基本上都是沿着客观表现自然的路线前行的,但是,20世纪的西方绘画艺术,“自然”已经不是其表现的主题和目标,而是更多地成为艺术家表现其艺术目的的手段和工具。总体来说,20世纪西方绘画的两大方向是表现和抽象,这种现象是由20世纪特定的时代背景所决定的,它展现的是新时期西方的一种抽象或表现的思维方式。在中国,学生了解和熟悉的更多的是具象的艺术,对西方现代绘画艺术仍处于不太理解的状态,甚至一些人对西方现代绘画艺术存在误解和偏见。对于这种状况,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从根源上去分析西方现代绘画产生的原因,剖析现代绘画的意义,引导学生运用抽象思维的方式去理解和欣赏抽象绘画作品,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理解西方现代绘画的本质和意义。

(三)教学目的的特殊性

爱因斯坦说:“陀斯妥耶夫斯基给予我的东西比任何科学家给予我的都要多,比高斯还多。”《西方现代绘画鉴赏》课程作为高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艺术选修课之一,应当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道主义情怀、提高人文精神修养为目的,集知识性、审美性、趣味性为一体,关注入的自身发展,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西方现代绘画艺术对中国现当代艺术影响巨大,从庞薰琹、林风眠、吴冠中的艺术探索开始,至中国当代艺术面貌的形成,无不体现着这种影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将西方现代绘画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结合着时代与文化背景,让学生树立起正确对待西方现代艺术的态度,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可不加改造地因袭,要让学生明白,树立文化地域性的屏障最终只能导致自身的封闭自守,这也是西方现代绘画教学的重要目的。

三、云平台下的《西方现代绘画鉴赏》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前的分析

建设课程前,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的相关信息,然后,通过分析这些信息,有的放矢地进行课程建设,以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可以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学生的艺术知识基础、审美能力、已有经验、期待的教学目标等有一定的了解。笔者在选课人数为100人的《西方现代绘画鉴赏》课程调查问卷中,发现80%的学生没有太多的艺术基础知识,只有约8%的学生有较好的艺术史基础,但是学生普遍喜爱绘画艺术。在选择重视知识性与审美性的选题中,有45%的学生选择知识的扩展,65%的学生选择审美的享受(其中包含两项都选的),因此,在设计中应有意识地对艺术史知识进行“做减法”的处理。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云平台的“课程大纲”中,可以设置一定的学习任务,利用任务和问题驱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够以任务为中心开展学习活动,相互协作搜集相关资料,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文献检索、资料搜集的能力,充分实现自主、探究、合作为宗旨的教学理念。同时,在“拓展资源”模块,教师可以上传精心挑选的相关视频和文献资料,为学生提高阅读质量、拓展知识结构提供支持。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每一单元相应的“问答”模块,预留基于课程教学目的的问题,及时对学生做出回复并引导学生之间的讨论方向,以促进学生思考问题能力的提高。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够贴合课程、引申学生的思考。进行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当将活动环节细化,以保证活动的有序开展。比如,将学生分成几个活动小组,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上报活动进度,积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知识结构的设计

1.生动宏伟的人文知识结构,打破只讲绘画艺术的单一性

基于艺术鉴赏通识课的诸多特点,在教学知识结构的设计中,将课程内容分为若干主题,每个主题下再分为若干个学习单元,各个单元又分别包含一系列的知识点,从而形成明显的层次性和系统性,并充分体现生动性和丰富性(图1)。以西方现代绘画“第八讲超现实主义·达利”专题课程为例,在该专题的知识框架图(图2)中将专题分为五个学习单元,即“天才达利”“怪才达利”“鬼才达利”“达利与超现实主义”和“小结”。与传统的设计相比,这样的学习单元设计更加生动且易于学生理解。以“天才”“怪才”和“鬼才”这三个形容词展开对达利的形象塑造,这位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现代主义大师的形象便能更加立体地呈现出来,而且不失学术的广度和深度。

仅仅局限于美术学科的知识搭建是不够的,还要建立宏伟的人文知识殿堂。如图2所示,“超现实主义与达利”学习单元中,链接与之相关的弗洛伊德心理学,“摄影与电影作品”知识点中加入一些学生熟知的希区柯克电影,不仅能使学生学习新的知识点,还能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相联系。在教学中广泛运用这种方法,能有效发掘相互联系的知识。例如,在“抽象主义·康定斯基”专题中,链接相关戏剧的欣赏,帮助学生理解艺术的形式与精神;在“后印象主义·高更”专题中,引入小说《月亮与六便士》的赏析(借鉴江西师范大学《现代绘画赏析》课程),等等。

“天才达利”单元向下展开四个知识点,分“童年”“青年”“中年”“老年”,围绕天才的主题,以达利的生平事迹为切入点,讲述画家的人生故事。“怪才达利”单元讲述达利特立独行的行为艺术;“鬼才达利”单元在重点讲述绘画作品的同时,加入“摄影与电影作品”“装饰作品…‘设计作品”这三个知识点。画家不同形式的作品并不是孤立的,达利绘画作品中的形象也会出现在他的其他形式作品中,这些作品共同构成达利的艺术思想。了解画家的其他形式的艺术作品,将有利于学生理解画家的绘画作品,从而形成对画家艺术生涯和艺术风格的整体印象。

2.拓展视野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搭建网络状的交叉知识结构

绘画艺术鉴赏论文例2

艺术作为人类世界的感性呈现,承载着人类精神史的广度和深度。西方学者巴赞认为,一个社会只有同艺术“结婚”,才能生出文化之子;如果与文化离异,就只能导致野蛮,这个社会随之会变成文化的沙漠。高中教育在升学压力下,往往不重视审美教育,在以考分为主要参照的评价体系中,学生的精神世界较为空乏,审美能力较弱,对艺术缺少感知和辨识。艺术同自然一样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无艺术的人生是乏味低俗的。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应该为学生提供一片自由充盈的审美空间,综合提高学生的精神素质。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西方现代艺术鉴赏是一个重点和难点内容,其涉及教材中的四部分:意象艺术、抽象艺术、西方现代艺术、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等,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改变以写真的、“像与不像”为标准的传统视觉审美程式,用现代的审美眼光理解西方现代艺术的流派风格和思想情感。本文以西方现代绘画艺术为切入点,探讨西方现代艺术鉴赏的教学策略。

一、知人论世,探知本质。

古典艺术以客观世界为参照对象,艺术家按照看到的世界来描绘对象,画作是世界的一面镜子,真实地折射出外部世界。而西方现代绘画不再追求客观的真实,而是追求内心的真实,其艺术理念、艺术标准、创作方法、语言形式、思想情感与古典绘画有很大的差异。如果按照传统的欣赏方法就可能看不懂画家的表现形式和主题思想,所以,要想欣赏现代艺术,就必须先了解现代艺术产生的土壤——现代社会、哲学思潮、艺术家经历,等等。知人论世是走进现代绘画的基本方法,就是要了解艺术家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思潮、艺术家的身世经历、理念追求等。现代社会摄像机的出现代替了绘画的写实功能,于是绘画不再执著对外部客观事物的描摹,而是寻找新的出路和存在价值,从而转向内在情感和精神实质。教师必须让学生了解现代工业社会物质经济发展带来的精神变动,如哲学和宗教新思潮,这对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更重要的是艺术家的追求推动着艺术的变革,现代艺术如果没有艺术家的解说和评论家的阐释,则其确实难以理解。比如,要了解印象主义绘画就必须从1863年巴黎艺术界“落选者沙龙”谈起,马奈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的创新不符合学院派的审美标准而被大肆批判,从此以马奈为代表的“落选者”和保守的学院派之间进行了新旧艺术的争锋。马奈在1867年展览会前言写道,这些反对者都是以传统观念来理解绘画的形式、手法和观点的,他们从不承认其他的理解形式,而是在这方面表现出一种幼稚的偏见:除了他们的公式,一切毫无价值。马奈先生一向承认别人的才能,从不妄想消灭前人的绘画或者是创造新的绘画,他只不过决心要做他自己,而不是要做某一个别人。印象主义者们走出画室,在户外转瞬即逝的生活瞬间和自然界的光色变化,进行现场绘画创作,由此开启一个个流派的艺术实验。只有了解凡·高狂热的宗教情怀才能体会其《星空》中用火焰般、漩涡般弯曲的运动线条表现出的强烈激情;只有了解高更对都市文明的厌恶和对原始文明的向往,才能理解他住在塔西提岛思考《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这样的人生哲理问题……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可以使学生按艺术家原本意图对作品进行理解,这种从艺术家的立场来解读作品,是最基本的赏析方法。

二、点面结合,探知风格。

“点面结合”是指以艺术家的代表作或一幅画为出发点和切入口,然后结合艺术家的其他作品,感知艺术家的时代风格和整体风格。比如了解凡·高,可以把《星空》作为突破口,可以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其构图、线条、色彩有何特点?他描绘的夜空和你看到的有何不同?画家这样表现的目的是什么?你从中感受到怎样的情感?经过讨论后,可以让学生欣赏其他作品,如《向日葵》、《吃土豆的人》、《自画像》、《夜咖啡馆》等,学生自然会归纳总结凡·高作品中物象的扭曲变形和色彩的强度明度,从而感知凡·高作品独特的风格。点面结合的方法可以使学生较为完整地把握一个艺术家或一个流派的风格特色。风格是一个艺术家最为显著的标志,特别是现代艺术中,层出不穷的众多流派需要抓住特征来分辨,每个流派的画家又有不同的风格,如印象主义绘画中莫奈和雷诺阿有区别,塞尚、凡·高、高更又有区别。所以,点面结合的方法,可以使学生了解画家的整体风格,而不是仅看到局部和表象。

三、纵向联系,彰显个性

现代派绘画是在反叛甚至颠覆古典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与生俱来的叛逆性带来了绘画艺术的不断革新。各个流派都是在否定他人他派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主张。运用纵向联系的手法就可以以历史为主线,把各个流派贯穿起来,分辨各流派的艺术追求。比如塞尚放弃了印象主义画家所采用的快速作画的方法,而对物象进行深入、长时间的分析,专注于物质的实体性、稳定性和内在结构的表现,“用圆柱、圆球、圆锥体去处理自然”。其画法影响了毕加索,毕加索对塞尚式的形体和结构进行了概括性处理,用几何形体的组合拼接来构图,创建了立体主义流派,其肢解破除了传统艺术家对“自然形”的认识,从而产生了空间和结构的心概念。立体主义形体观念对其后的艺术实验产生了重要启示。表现主义、未来主义、抽象主义都从中吸收了不同的营养。抓住形体这一线索,就可以把这些有传承关系的流派联系在一起,这样的纵向联系和对比,可以使学生清晰地把握各流派的异同点,体察现代艺术发展变化的规律,对现代艺术有更深入的认识。

四、创作实践,领悟精神。

现代艺术的鉴赏要不断突破传统视觉程式的束缚,培养学生现代的审美眼光和审美趣味,创作实践活动是培养鉴赏能力的途径之一。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加入创作体验的小环节,加强学生对现代绘画理念或技法的认识。如在鉴赏立体主义绘画时,可以让学生用几何图案变形拼接成一定的物象,并说说这样构图的意图,也可以让学生相互评价,还可以加入拼贴和实物要素,让学生感知材料、物质要素对绘画的影响。教师要根据不同流派和画家的创新处设置简单可行的小练习、小实验,让学生亲身体悟现代艺术的理念风格和审美追求。这样的方式就把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有机地联系起来,综合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思维水平。

五、面向生活,慧眼识别。

现代艺术自19世纪末出现在西方文化舞台上之后,就以一种革命性的姿态,不断突破传统的艺术体系和美学规范,把各种新的观念形式和材料纳入到艺术表达的范畴内。不了解现代艺术的革新及形式和理念上的突破就不会理解当代多元化的艺术风格追求,不会鉴赏当代先锋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把当代艺术出现的现象和问题作为引入部分或延伸部分,让学生思考鉴别。渐渐地,学生就会把鉴赏方法运用到现实中,对当代艺术问题进行评析,建立现代的审美品位和审美标准,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眼光,识辨当代复杂怪异的艺术现象。

总之,在西方现代艺术鉴赏教学中,教师要结合高中学生的理解认识水平和艺术基础,让学生了解现代艺术生成的社会背景及艺术家经历、艺术理论探知艺术家个性化的风格追求;通过纵横的对比联系明晰流派风格的继承发展;通过绘画实践、当代艺术现象体悟艺术精神,最终达到对新奇多变的现代艺术的鉴赏。在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多样地运用这些方法,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由浅入深,启发引导,把内容庞杂的现代艺术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鉴赏,让学生对西方现代艺术具备初步的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美]苏珊朗格著.藤守尧译.艺术问题.南京出版社,2006.1.

绘画艺术鉴赏论文例3

一、比较法概述

1.概念

比较法是根据某一标准,筛选有联系的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实现事物的分类。这种方法是一种以直接感知为主的对照方法,可以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并从根本上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比较法是确定事物异同点和联系的思维过程,任何事物都能在相互比较中凸显差异性。借助对比法能让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事物的异同。在美术鉴赏中应用比较法,教师可对不同艺术作品进行比较、分析、理解和评价,从而使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2.特征

(1)可比性基于对不同作品进行比较,在比较对象的选择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范围,选择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作品;同时,要避免为了比较而比较。不同美术作品的可比性建立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基础上,主要目的在于更好地服务教学。(2)经验性在高中美术鉴赏中,学生在生活经历、理解程度和艺术修养方面均有差异,在比较中会重视自己的经验。教师要注意引导,让学生在对比分析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应用科学的比较方法,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3)超越性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美术作品的非孤立性决定了比较法的超越性。在比较中,作品体现出的内涵有可能超过鉴赏本身,也有可能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对一切可比较的艺术现象或者艺术作品的比较,最终能达到鉴赏和理解的目的。

3.教学目标

高中美术鉴赏中应用比较法的教学目标在于:第一,使学生理解比较法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同时掌握比较法的具体操作方法;第二,教师要通过介绍、引导,使学生在与教师、其他学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中,掌握比较法的应用特征与效果;第三,以反思和总结的方式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在今后的实践中自主拓展比较法的应用。

二、高中美术鉴赏中比较方法的应用意义

1.提高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主要表现在发现、欣赏与表达等方面。美术鉴赏课程可为学生提供视觉与感知层面的教育指导,使学生学会在海量的美术信息中筛选自己需要的素材。在高中美术鉴赏中,比较法是一种能够帮助学生实现美术作品鉴赏的重要方法,应用比较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如,在素描基础构图讲解中,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展现不同的构图方式,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从中选择出最和谐的构图模式。又如,在美术创作材料与技法的讲解中,教师可通过对比不同的材料与技法所产生的视觉效果,让学生综合分析出一种最适合表现主题或内容的组合。

2.培养创造性思维

艺术欣赏具有创造性,美术鉴赏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受众群体是广大高中生,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初步形成对于事物的分析、判断、想象和推理能力,但是并不完善。通过比较法,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更独立地思考与发现,并将自主探究得出的结论应用于艺术性创造。比较法能增强学生对于作品风格的感知能力,使他们能更充分地理解作品的主旨。将这种方法融入逻辑思维,不仅能帮助学生进行美术鉴赏,而且能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

3.促进个性发展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目的并非是将每一名学生都培养成为艺术家,而在于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艺术创造能力以及美的修养。将比较法应用到高中美术鉴赏中,可增强课堂的敏锐性和灵活性,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美术艺术作品与社会、自然、生活之间的联系,感受不同风格、材质、形式的独特艺术性。如,在通过横向比较方法对比、分析中国美术作品与西方世界美术作品时,学生能加深对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理解,同时也能更尊重多元的世界文化,在开阔眼界的同时,表达自我意识,达到求同存异的目标。

三、高中美术鉴赏中比较法的应用方法

1.纵向对比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艺术家对于同一事物的理解会有所不同,因此,在创作过程中,会赋予其不同的含义。在高中美术鉴赏中应用比较法,学生可借助“时间”这一发展标志,运用纵向比较法比较不同时期的同一美术元素的表达方式。如,某地区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美术鉴赏的过程中,以鞋子为纵向比较的元素,将不同历史时期画家创作的各类与鞋子相关的艺术作品,以幻灯片的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其中,有我国魏晋时期的丝织履、唐朝时期的锦缎鞋、宋朝高筒靴等。通过纵向对比的方式,学生从鞋子的颜色、绘画技巧和画面构造等方面阐述了不同时期鞋子的不同特征,了解了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这种方式不仅让学生掌握了不同时期鞋子的特征,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横向对比

(1)不同地域的对比在鉴赏不同地域的美术作品时,教师要明确这种对比方式涉及的艺术作品范围大、题材丰富且受众广泛。为了避免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性对美术作品鉴赏产生影响,在高中美术鉴赏中,教师可以选择横向比较法。通过对同一时期不同地域的美术作品鉴赏,学生可以看出我国传统艺术作品创作中的“道”。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绘画有着不解之缘。我国传统绘画作品集中体现了“意在画外”和“寓情于景”,水墨画尤其展现出了追求独立和精神理想抒发的强烈情感。与之相比,西方社会的绘画艺术则更加理性,贴近实际生活。西方社会的绘画作品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于“模仿”和“遵从”,历史上许多绘画艺术流派的诞生,都是基于真实、理性的审美心理。(2)不同流派的对比不同流派之间的对比分析也可以被归类到横向比较范畴之中。如,在“中国近代美术绘画艺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可以着重对比分析岭南画派与上海画派两个流派美术作品的特征。其一,岭南画派。岭南画派的名称来源主要是因为其代表画家如高剑文、陈树人和高奇峰等人聚集于广东地区,因而被称为岭南画派。岭南画派艺术家在美术创作中,主要借鉴了西方社会西洋画的绘画技巧,十分擅长素描和写生,并将吸收的外来绘画艺术技法与本土绘画模式相融合,最终形成了独特的岭南画风。岭南画派是中国近代美术史上的代表流派,其改革了传统国画,吸收、借鉴了西方美术绘画创作的技法。不仅如此,其在创作与发展中还积极传播新思想,推广美术教育,宣传图画革命,强调了时代精神,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其二,上海画派。上海画派的代表人物有赵之谦、吴昌硕、任颐和虚谷等人,主要是由一群旅居上海一带的江浙画家组成。上海画派画家在创作中十分注重写意和泼墨,并结合了篆刻和书法的技巧。他们擅长动物、人物、花卉、果蔬的写生。上海画派在创作中积极吸收了西方社会在美术创作中的积极因素,对我国的传统艺术绘画作品进行了创新。此外,上海画派重点提出了将文人绘画艺术作品与民间美术相结合,创作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3)不同题材的对比横向比较法还可以被应用到对不同题材美术作品的对比之中。如,在绘画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机会鉴赏雕塑、建筑和工艺美术等艺术形式。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艺术和实用艺术、大众艺术和单独领域的艺术、历史遗存和现实资源等进行对比研究。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大美术”性质的美术课程所占比重较大,这要求教师和学生要重视不同种类美术作品的鉴赏教学,以此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体系。对比不同的美术题材,可突出不同美术种类、美术作品之间的联系,同时能彰显不同作品的特点。不同的美术表现形式对于同一事物的认知视角有所不同,对于事物的关注点也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在表达美的方面,却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不同题材的表达形式有所不同,但是实际精神却是一致的。

3.艺术与现实对比

现实生活是美术作品创作的源泉,艺术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美术作品可以被视为对现实生活的升华。以艺术、抽象、夸张等方式,将现实生活中的美表现出来,是艺术的创作方法。在学习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现实生活与艺术作品之间的联系,使用观察比较方法,感受其中的意境,同时欣赏生活中的美。如,某地区高中美术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水墨山水画的相关内容时,将近代水墨画领域的杰出画家李可染先生的画作《漓江胜景图》作为美术鉴赏的范例。同时,教师还收集了一些漓江自然景象的文章、图片与视频影像资料。通过运用将美术作品与实际景观相比较的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了现实生活中的美术知识,明白了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本质内涵。之后,教师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美术创作经验,试着将自己的感情注入画作,分析画家在创作这幅画时的思想感情。借助比较法,学生明白了美术作品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了解了画家运用美术创作的方式,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结语

在高中美术鉴赏课程内容逐渐丰富的情况下,应用科学合理的教学发展策略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十分必要。比较法的合理应用能帮助教师和学生更清晰地分析美术作品,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不断扩充自己的艺术知识储备,提高艺术审美与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勃.比较法在普通高中美术鉴赏中的应用.甘肃教育,2019(11).

绘画艺术鉴赏论文例4

    古典艺术以客观世界为参照对象,艺术家按照看到的世界来描绘对象,画作是世界的一面镜子,真实地折射出外部世界。而西方现代绘画不再追求客观的真实,而是追求内心的真实,其艺术理念、艺术标准、创作方法、语言形式、思想情感与古典绘画有很大的差异。如果按照传统的欣赏方法就可能看不懂画家的表现形式和主题思想,所以,要想欣赏现代艺术,就必须先了解现代艺术产生的土壤——现代社会、哲学思潮、艺术家经历,等等。知人论世是走进现代绘画的基本方法,就是要了解艺术家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思潮、艺术家的身世经历、理念追求等。现代社会摄像机的出现代替了绘画的写实功能,于是绘画不再执着对外部客观事物的描摹,而是寻找新的出路和存在价值,从而转向内在情感和精神实质。教师必须让学生了解现代工业社会物质经济发展带来的精神变动,如哲学和宗教新思潮,这对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更重要的是艺术家的追求推动着艺术的变革,现代艺术如果没有艺术家的解说和评论家的阐释,则其确实难以理解。比如,要了解印象主义绘画就必须从1863年巴黎艺术界“落选者沙龙”谈起,马奈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的创新不符合学院派的审美标准而被大肆批判,从此以马奈为代表的“落选者”和保守的学院派之间进行了新旧艺术的争锋。马奈在1867年展览会前言写道,这些反对者都是以传统观念来理解绘画的形式、手法和观点的,他们从不承认其他的理解形式,而是在这方面表现出一种幼稚的偏见:除了他们的公式,一切毫无价值。马奈先生一向承认别人的才能,从不妄想消灭前人的绘画或者是创造新的绘画,他只不过决心要做他自己,而不是要做某一个别人。印象主义者们走出画室,在户外转瞬即逝的生活瞬间和自然界的光色变化,进行现场绘画创作,由此开启一个个流派的艺术实验。只有了解凡·高狂热的宗教情怀才能体会其《星空》中用火焰般、漩涡般弯曲的运动线条表现出的强烈激情;只有了解高更对都市文明的厌恶和对原始文明的向往,才能理解他住在塔西提岛思考《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这样的人生哲理问题……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可以使学生按艺术家原本意图对作品进行理解,这种从艺术家的立场来解读作品,是最基本的赏析方法。

    二、点面结合,探知风格。

    “点面结合”是指以艺术家的代表作或一幅画为出发点和切入口,然后结合艺术家的其他作品,感知艺术家的时代风格和整体风格。比如了解凡·高,可以把《星空》作为突破口,可以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其构图、线条、色彩有何特点?他描绘的夜空和你看到的有何不同?画家这样表现的目的是什么?你从中感受到怎样的情感?经过讨论后,可以让学生欣赏其他作品,如《向日葵》、《吃土豆的人》、《自画像》、《夜咖啡馆》等,学生自然会归纳总结凡·高作品中物象的扭曲变形和色彩的强度明度,从而感知凡·高作品独特的风格。点面结合的方法可以使学生较为完整地把握一个艺术家或一个流派的风格特色。风格是一个艺术家最为显着的标志,特别是现代艺术中,层出不穷的众多流派需要抓住特征来分辨,每个流派的画家又有不同的风格,如印象主义绘画中莫奈和雷诺阿有区别,塞尚、凡·高、高更又有区别。所以,点面结合的方法,可以使学生了解画家的整体风格,而不是仅看到局部和表象。

    三、纵向联系,彰显个性

    现代派绘画是在反叛甚至颠覆古典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与生俱来的叛逆性带来了绘画艺术的不断革新。各个流派都是在否定他人他派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主张。运用纵向联系的手法就可以以历史为主线,把各个流派贯穿起来,分辨各流派的艺术追求。比如塞尚放弃了印象主义画家所采用的快速作画的方法,而对物象进行深入、长时间的分析,专注于物质的实体性、稳定性和内在结构的表现,“用圆柱、圆球、圆锥体去处理自然”。其画法影响了毕加索,毕加索对塞尚式的形体和结构进行了概括性处理,用几何形体的组合拼接来构图,创建了立体主义流派,其肢解破除了传统艺术家对“自然形”的认识,从而产生了空间和结构的心概念。立体主义形体观念对其后的艺术实验产生了重要启示。表现主义、未来主义、抽象主义都从中吸收了不同的营养。抓住形体这一线索,就可以把这些有传承关系的流派联系在一起,这样的纵向联系和对比,可以使学生清晰地把握各流派的异同点,体察现代艺术发展变化的规律,对现代艺术有更深入的认识。

    四、创作实践,领悟精神。

    现代艺术的鉴赏要不断突破传统视觉程式的束缚,培养学生现代的审美眼光和审美趣味,创作实践活动是培养鉴赏能力的途径之一。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加入创作体验的小环节,加强学生对现代绘画理念或技法的认识。如在鉴赏立体主义绘画时,可以让学生用几何图案变形拼接成一定的物象,并说说这样构图的意图,也可以让学生相互评价,还可以加入拼贴和实物要素,让学生感知材料、物质要素对绘画的影响。教师要根据不同流派和画家的创新处设置简单可行的小练习、小实验,让学生亲身体悟现代艺术的理念风格和审美追求。这样的方式就把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有机地联系起来,综合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思维水平。

绘画艺术鉴赏论文例5

2展品陈设及画作说明在审美直觉阶段中的运用

审美直觉,是指审美活动或艺术鉴赏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或艺术形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使人刹那间暂时忘却一切,聚精会神地观赏它,全部身心沉浸在审美愉悦之中。艺术审美直觉是主体在审美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客体的整体性直观而做出的一种对其本质性和内在联系的迅速而直接的当下综合判断[1]。在艺术中,审美直觉既可以作用于创作,也可以作用于欣赏。就艺术创作而言,艺术审美直觉实则是创作主体通过直观客观的感性形式而对其表现性内涵加以直接把握的艺术思维洞察能力。

国画展览中的展品陈设及画作说明等基本信息都是在审美直觉环节中重点要领会的内容。展品陈设在此是指国画作品的位置顺序摆放。国画是用中国所独有的毛笔、水墨和颜料,依照长期形成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法则而创作出的绘画。它的种类繁多,按其题材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中国画的画幅形式,按表现方法有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技法形式,按表现形式有壁画、屏嶂、卷轴、册页、扇面等画幅形式。因此,在开展国画展展示设计时,应遵照列别的不同,将其划分成不同类别,一个类别为一套展示,便于观看画展的受众,在走进展厅后能够迅速对国画的题材、表现方法、表现形式等有直观明了的了解。

其次,在画作说明是上,国画作品还要署名画家及作品内容的简介,这也是国画作品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在画作说明的比例分配中,重点介绍画家名称及其身份背景,作品内容的简介内容较少,其一方面为受众鉴赏画作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但也为受众留足了想象的空间。中国画艺术作品,一般会展现出创作者这一时期内,自身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艺术经验等,是创作者的主观意志的体现。受众想要更深一步的了解创造人的国画作品,还要对画家本人及作品创作经历进行深入了解,同时加上受众自身的生活经历和审美领悟,才能真正的了解到绘画作品的深刻内涵。因此,在进行国画展展示设计中,作者简介、创作经历、作品解析的画作说明是缺一不可的。基于此,在深入了解了画展基本信息的同时还要尽可能针对画作的内容进行周围环境的营造,只有外在环境与内在环境的同时结合,再能推动观众进入鉴赏活动的审美体验及升华阶段,对绘画作品有着质变性的审美感受[2]。

3展示设计的气氛营造在审美体验及升华阶段的运用

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是指分调动创作主体的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因素的基础之上,使艺术审美活动进行到高潮,激发再创造的想象力和联想力,使鉴赏人的情感丰富起来,达到身临其境的独特感受,使受众受到心灵上的洗涤,将创作者所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作为鉴赏者自身的生命活动,其也是艺术鉴赏的高潮部分,也被称之为最高境界。通过艺术鉴赏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在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中直观自身,实现本质力量的对象化[3]。想要达到最高境界,除了所鉴赏作品的所要达到的硬性要求外,还要保证外在展示的最优化,使受众在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均达到最佳的精神境界。

其中,展厅中的灯光、音效、布景设施,打造等设计都是重点考察的环节,要保证其余与展览内容的本身具备同一性,每一个板块主题都与展览大纲“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同时,要尽可能多的营造不同的观赏视角,设定不同的浏览路线,丰富受众的视觉感受。通过不同的展示设计语言,为国画主题的展示创造氛围,使画展内容与展示形式达到和谐统一[4]。例如,音乐的使用是来源于审美中的通感现象,通感又叫“移觉”,就是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现象。古筝和国画都是我国的传统艺术,古典风格古筝曲目和国画作品都给观众以古典高雅的艺术享受。例如《渔舟唱晚》,这首古筝曲目,是众多曲目中的经典范作,描绘了夕阳映照下渔人载歌而归的场景,再听众脑海中描绘着一幅气度高雅的国画人物山水图。这些紧扣国画展览主题的展示设计给观众以身临其境一般的艺术享受,对于国画艺术作品有着深切的审美体验。从而引起受众的共鸣,达到艺术鉴赏的的心灵相通,提高观众精神上的审美体验。

4信息反馈设计在艺术鉴赏及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所谓产品“信息反馈设计”就是在受众鉴赏国画作品之后,所产生的鉴赏感受,并以文字形式或口头表达的方式加以叙述出来,并被加以收集和整理。而鉴赏评价,则指来源于艺术批评家的言论,具备较高的专业性和借鉴价值。但画展受众的评价专业性较低,但其资源丰富,同时具备更高的真实性,使画家可以接收到不同生活阅历和背景的观众的鉴赏评论。由此可见,画展中的信息反馈设计是展示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画展中的信息反馈设计方式十分丰富,可根据画展的具体情况加以设置。例如在画作展示墙的对面设置留言墙,用宣纸作为背景,让观众用毛笔记录自己对于国画作品的鉴赏评价,不但具备较高的实用性,同时也增加了鉴赏的娱乐性,也更能调动人们参与的扔钱。此外,还可以进行鉴赏评论表格的设计,将创作者对于作品可能给予观众的感受评价加以记录和整理,采集观众的艺术评价,调动观众的参与积极性,让更多的观众参与到鉴赏评论中,从而推动艺术鉴赏与艺术创作更深远的发展。

5结语

中国国画所具有的意境美并不是国画作者对艺术形象的简单刻画,而是在通过利用独特的绘画创作技巧的基础之上实现艺术形象与主题思想的统一。其来源于艺术家对生活的感悟,艺术鉴赏受众对作品的审美感受对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意义重大。国画展展示设计在艺术鉴赏过程中的应用,对提升中国国民艺术素养及修养品格具有极高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肖春霞,米梅月.建馆收藏艺术珍品展示国画艺术神韵——国画大师易图境作品收集回顾[J].档案时空,2015(12):22~25.

[2]郭琛薇.国画创作中中国笔墨文化元素的应用[J].美与时代(中),2016(4):46~47.

绘画艺术鉴赏论文例6

高中美术鉴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培养审美能力和理解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高中学美术鉴赏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素质,必须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相结合,掌握学习鉴赏习惯和鉴赏特征。

一、高中美术鉴赏课的常见误区

(一)“专业课”型的失误

在美术作品分析中,关于绘画作品中的构图、造型、色彩、笔触、肌理这些绘画专业语言。有些教师一讲到构图就必谈“三角形、S形”,一讲到色彩就必然分析“环境色、光源色”,这种“专业课”也许只有美术专业的学生才会听得懂。而面对着一群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学生,即使教师分析得头头是道,学生也只会听得云里雾里,索然无味。

(二)“故事会”式的失误

与此相反,有的教师低估了高中生以自己的眼光分析、鉴赏甚至批评美术作品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对艺术家的生平津津乐道,甚至以一些秘闻轶事来招徕笑声,哗众取宠。分析作品却三言两语,一笔带过。这种主次不分,不求质量,只求热闹的“故事会”式教学只是让学生走近了作品,而并没有进行剖析,学生当然无法发表对作品的见解,也无从获得鉴赏作品的能力。

(三)“模糊区域”型的失误

与此同时,美术鉴赏课也有一片“模糊区域”,教师在分析诸如抽象作品、意象作品、印象派、后印象派等流派作品时往往束手无策。用什么方法来构建通向这些作品的桥梁呢?是美术史为这些风格流派所下的概念定义,还是课本上简单笼统的描述?是艺术家生平中的怪异举止,还是拍卖行中创下的惊人天价?这些都需要教师深入思考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二、高中美术鉴赏的教学方法

(一)选择优秀的画家,优秀的作品

了解画家的思想和人格精神,分析作品,欣赏美的同时接受思想教育。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屹立不倒,不仅有外表的美,更重要是对社会产生影响。如十九世纪最伟大的雕塑家罗丹,艺术在他看来是静观默察,深入渗透自然。与之同化心灵和智慧的喜悦,是在良知照耀下看清及再现这个世界的喜悦。

艺术再现世界相对应的是熟悉、亲切、陌生而新鲜的心灵体现。对罗丹的大理石雕塑《沉思》,同时浮现双重的现实感:一种是通过洁白润泽的大理石,造型语言等材料和媒介透出的再现形象;另一种是由这个再现形象激起的对外部客观现实的联想。这两种现实都在幻觉中产生,从再现形象到客观现实往复多次,构成心灵意象的跳跃感再现。捕捉这样一种大幅度的扩展和变化着的意象,将激起心理、智慧、想象、情意以至人生经验的涟漪。这一精神活动本身"力"图样,体现梦想与现实,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矛盾。罗丹的助手葛赛尔写下了《沉思》这座雕像给他的审美经验--"这是一个非常年轻、神的张弛、往复。伴随着极度的审美愉悦,呈现为精神上的创造、自由和超越。他在表现时特别注重强调和对比,把眼睛以上从眉弓推向前额,突出人类精神生活最主要的领域,以先声夺人的精神力量去接近观赏者。而下颉到脖颈再到双肩,几乎“沉没”在石座里,“突出”与“沉没”的“秀”,面目俊美的女性头像,她低着头,周围萦绕着梦想的气氛,显得她是非物质的头脑上帽子的边缘,好象她梦想的羽翼一样,但是她的颈项,甚至她得颔都在一块粗大得石头上,好象夹在不能摆脱得枷板中一样,不具形的“思想”在静止的“物质”中花一般地吐放出来,而且用辉煌地光彩照亮了这物质,但是她丝毫没有办法摆脱现实的沉重束缚。引导学生在欣赏感受美的力量。一个朦胧中的少女有着自己的梦想,心灵的沟通与激发、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自觉地接受了罗丹的高尚艺术品格。

(二)了解中西绘画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中国古代绘画在不断地完善和丰富着它的艺术形式,表现手法,艺术风格以及各种绘画体裁,画家们将书法的结构,用笔运用到绘画中去。以加强绘画的表现力和艺术趣味,形成了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它不仅是中国近代,现代绘画艺术发展基础,而且对我国一些邻近国家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日本老画家中村不折在他的《中国绘画史》一书中指出:“中国绘画是日本绘画的母体,不懂中国绘画而研究日本绘画是不合理的要求,用长流不息来比喻中国的绘画是最合适不过的。”

欧洲的绘画是世界上最早的美术品,发现于欧洲的西南部与中部。到了中世纪以后,由于基督教成为统治国家的精神支柱,这一时代在绘画史上称之为"黑暗的中世纪"。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为了扫清前途的障碍,需要很有说服力的思想武器,他门终于从古人的武器宝库里找到了饱含着现实主义精神和科学理性的古希腊,古罗马的思想文化,从而打出文艺复兴的旗号,正如恩格斯所说:"拜占庭灭亡之时抢救出来的手抄本,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代雕像,在惊讶地西方人面前展示一个新的世界,——希腊的古代:在它的光辉形象面前,意大利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繁荣。"因此,欧洲的绘画是时而浩瀚,时而干涸,这与中国地绘画地源远流长是不同的。

三、结语

中国的艺术,那些黑色的墨迹,行云流水一般在白纸上酝开,所表达的意境尽在不言中。大象无形,至美无华。而中国的建筑艺术,其结构上巧夺天工一般的设计,与其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诉说着更为贴近自然的情感。看着那些亭台楼阁,想象自己走在那雕廊画栋之间,觉得心都可以宁静下来,感受周围一丝的风吹与草动,那是一种真正的回归。对于美术的鉴赏要有一定的文化积淀,才能对艺术品表达自己的鉴赏力。了解和感受美术背后的故事,科学技术教会我们如何生存,美术和其他艺术形式,则教会我们看待生活的方式。

参考文献:

[1]屈晓静.如何上好美术欣赏课[J].科技信息,2009年22期

绘画艺术鉴赏论文例7

对比法,即依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之间具有某种联系的教学内容放在一起,加以对比分析,以确定其异同关系,认识其本质差异。对比教学法的运用,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培养学生举_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能培养学生从事物表面现象找出本质差异的分析能力。经过实践,笔者认为把传统绘画和现代绘画进行比较,是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现代绘画的有效教学方法。那么,如何将两者进行比较呢?以《伏尔加河的纤夫》和《内战的预言》两幅美术作品为例说明。

 

1. 引导学生从作品表现形式上进行比较

 

引导学生首先从作品类别上进行区分,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伏尔加河的纤夫》是一幅典型的传统绘画作品,而《内战的预言》是幅现代绘画作品。《伏尔加河的纤夫》注重画面的真实性。人类把画从“不像”到“像”历经了几百年,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一大批艺术家的出现,把解剖学、透视学、光学等知识带入绘画的时候,才让我们在平面上看到了以假乱真的艺术作品。所以鉴赏传统绘画就是要从空间感、质感、体积感入手。而《内战的预言》构思、创意具有独特性。从19世纪末到今天,把作品画得“像”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了,艺术家开始追求的是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如画面构思奇特——观者看到只有在噩梦当中才会出现的情境:画面是把人撕开再拼凑起来的一具支离破碎的人体,狰狞恐怖的面孔支撑在一只手上,身体七零八落。人物自己的手抓着自己的上半身,脚踩着自己的五脏六腑,自残的形象给观者强烈的视觉冲击。

 

2. 引导学生对作品背景进行比较

 

《伏尔加河的纤夫》作者是画家列宾,作品背景是19世纪60年代,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宣布法令——废除农奴制。可是,由于封建剥削势力的根深蒂固,俄国农民并没有改善他们的悲惨境遇。作品刻画的是11位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的纤夫形象,他们饱受压迫,生活艰辛。1这幅作品激发了人们对19世纪俄国人民命运的思索。《内战的预言》作者是西班牙画家达利,作品作于1936年西班牙内乱之前。画面中央是一个巨大而残缺的人体,象征受难的群众。蔚蓝的天空,布满了乌云,大地上撒满了土豆,象征着西班牙荒芜的土地,所有这一切都是对战争的有力控诉。

 

3. 引导学生从作品风格特点上进行比较

 

列宾是俄国19世纪后期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画家,他以无比丰富的创作和卓越的表现技巧,把俄国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发展到高峰。画中刻画了 11位饱经风霜的劳动者,他们在炎热的河畔沙滩上艰难地拉着纤绳。纤夫们有着不同的经历和个性,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但这是一支坚忍不拔、互相依存的队伍。这支队伍凄苦、惆怅、无助,画笔直抵纤夫的心灵深处,亦是画家心境的真实写照。达利是20世纪西方伟大的超现实主义大师,也是最能表现20世纪西方社会的混乱与动荡的艺术家之_,他善于把事物形象进行夸张、变形。在他的画中,现代人的梦幻、苦难、心灵的骚乱、战争给心灵带来的巨大痛苦与扭曲,都一眼可见。看他的画,往往有一种非常压抑,却又是痛快淋漓的感觉,让人觉得那些连你自己都说不清道不明更不知如何表达的情绪,他都替你表达出来了。

 

通过传统绘画与现代绘画相比较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从多种角度鉴赏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揭示不同风格作品的创作意图、深刻内涵或目的差异。

 

二、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感悟作品

 

启发式教学是素质教育中_种重要的、积极提倡的教学手段,它要求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起到积极的主导作用,学生则能呈现其重要的主体地位。通过这种启发式教学,不但能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依靠自己解决问题,教师不能包办替代。2所以,教师必须运用各种手段启发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促使他们自主地掌握和运用知识。以美术作品《百老汇的爵士乐》为例说明。《百老汇的爵士乐》这幅作品在西方现代绘画史上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艺术作品,但是画面完全没有具体形象,只有纵横线条的分割、排列,色块的穿叉点缀,让学生对这幅作品进行鉴赏有一定难度。笔者做了如下教学思路设计。

 

1. 抓住文题,启发感悟

 

鉴赏艺术作品,最重要的是先“解题”。题目_般是艺术家传情达意的“窗户”,作品通常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情境都要通过题目去传达。我们可以先不让学生看作品,先让学生解题,结合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说明什么是“百老汇”。高中学生应该已经从其他人文学科对这个概念有所了解,所以这样切入会相对简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和教学所需加以归纳:百老汇”是美国纽约非常著名的一条大街,贯穿纽约南北市区,在南北和东西街道的结点上,夜总会、事务所、银行、戏院比比皆是,夜晚降临,贵族的先生、女士们就会来到这里休闲、娱乐。“爵士乐”是指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非洲黑人的大量涌入,带来的当时最为流行的爵士音乐。

 

2. 根据作品情境,配以音乐辅助鉴赏

 

题目当中提到一种音乐形式“爵士乐”。那我们不妨在教学中穿插一段爵士音乐,既可以让学生了解爵士乐的常用乐器和乐曲风格,又可以请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在这个教学环节当中,很容易引导学生把握以下两个信息:爵士乐”是用萨克斯、单簧管、小提琴、大提琴、架子鼓等乐器演奏,它的曲风愉悦、轻松、明快,振奋人心。

 

3. 进一步引导学生把音乐感受和美术元素结合起来鉴赏艺术作品

 

其实音乐和美术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对人们心灵感受体验结果是相同的,都是在鉴赏音乐和美术作品之后,对情感起到不同的震撼作用,或平静、或愉悦、或兴奋、或悲伤。“爵士乐”的曲风给我们的审美体验是“愉悦、轻松、明快”,那在美术语言当中,什么颜色让我们感到“愉悦、轻松、明快”呢?通过这样的“异类同感”式教学,学生一定会回答:红色、黄色、蓝色、橙色、淡绿等明度较高的颜色会让我们有和欣赏‘爵士乐’同样的心理感受。”从而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出如下信息:画面应该有南北、东西交错的线条,结点上有很多夜总会、事务所、银行、戏院,呈现的是红色、黄色、蓝色、橙色、淡绿等明度较高的暖色氛围,这和爵士乐的欢乐气氛相吻合;黄色的小色块就像节奏鲜明的打击乐,大色块就像是钢琴或大提琴的浑厚音色,大小色块就像声音扩散一样交织在一起形成美妙较有规律的爵士乐。[3 ]

 

4. 通过画面,进一步引发联想

 

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根据作品启发学生产生联想:这些颜色不同、纯度不同、比例不同、冷暖不同的色块交织一起,虽然没有具体的形象,但是却留给我们更多的联想空间。如可以结合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现状进行联想:把不同跳跃的色彩联想为百老汇夜晚霓虹灯;明快的色彩还能想到美国人节奏明快的生活方式;画面中小色块的分布感觉像美国发达的汽车工业——小汽车。

 

在教学当中,教师如果能够采用这种层层启发的教学方法,就会很容易使学生把握画家的创作过程和创作心理,从而体验到抽象绘画实际也是现实生活的整合和表现,只是在艺术形式上有别于画得具象的传统绘画表现形式,这样,学生再理解这类艺术作品就容易得多。“高中生已进入个体发展的青年期,身心发展都达到成熟水平,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的发展都进入最佳时期。”[4]只有这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真正形成更加深刻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 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搜寻艺术之魂

 

西方现代绘画作品随着时代的变革越来越成为鉴赏的主流。由于这种绘画形式大多没有具体形象,意蕴相对含混,它也能最大程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所以我们要尽量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选择一些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相关联的西方现代绘画进行鉴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鉴赏热情。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果我们稍做留意的话,就会发现在现实生活当中,西方现代绘画的佳作不时映入视线,“作品与服饰’’、“作品与居室’’、“作品与环境”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以蒙德里安的作品《红、黄、蓝的构成》为例。画面结构非常简洁,几个大小不同的矩形被黑色的、粗重的线条控制,主导颜色是右上方鲜亮的红色,不仅纯度极其饱和而且面

 

积巨大,画面四块灰白色有效配合了画的右下方的一点点黄色和画的左下方的一小块蓝色,红色正方形在画面上牢牢控制住平衡。在作品中,三原色坦然纸上,再无其他颜色。水平线和垂直线是画面当中仅有的线条;方块和直角是唯一的形状。分割与组合的巧妙,节奏、动感的画面,非常具有美感。学生取得了鉴赏蒙德里安《百老汇的爵士乐》作品的审美经验后,会很欣然接受这种艺术形式。那我们不妨在教学中再进一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景:

 

[1] 结合作品的构成形式,自己创作一幅以红、黄、蓝三原色为基调的作品

 

学生的操作热情很高,在绘制的过程当中不断地互相讨论并时有争论。每位学生都在精心策划着不同色块的大小、比例、构图,分割线条的粗细等。有几位学生的作品还不时受到其他同学的称赞。最后,教师应提供给学生_个展示作品的机会,可以把作品贴在教室黑板上,也可以贴在墙上,近距离地观察各自的作品,再和原作进行比较,学生很快就会发现作品的优缺点,然后进一步修改作品。

 

[2] 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创意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创意的构思、设计、制作,是引导学生捕捉发现美的过程。可以把作品应用到“作品与服饰”、“作品与居室’’、“作品与环境”等各个领域,待学生完成作品之后,教师可以把自己搜集的案例向学生展示,以有趣的实物为例说明这种艺术自身的美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如生活用品玻璃杯(蒙德里安的抽象形式装饰)、鞋(直线、三原色,方块图案的布料)以及家居、建筑设计等。事实上,在我们的曰常生活中抽象艺术无处不在,它给我们带来的抽象感就在我们身边。[]

 

这种鉴赏与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分为两个教学阶段。前阶段的教学环节使学生从功能和审美的角度鉴赏西方现代绘画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打开了学生们的艺术视野;而后阶段的教学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有创意地完成一件设计作品,并在设计当中特别强调“有创意”这就要看学生能否运用以往所学的美术设计知识发挥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体现创新意识,体会将现代的抽象作品与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的种种乐趣。

 

四、 运用批评的观点,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评价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 ‘美术鉴赏’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地拓展与延伸。”对于高中生来说,通过学习,他们不仅能欣赏一些“西方现代绘画’’,同时对美术作品还要有能力进行批评。它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检验依据,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必不可少。因为美术学科具有其他学科不_样的特点,它具有开放性的评价体系。我们鉴赏美术作品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大胆对艺术作品进行评价,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使学生能在不同审美趣味和审美观念中碰撞出既开放又具有个性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观念,这才是审美的最高境界。

 

美国艺术批评家沃尔夫吉伊根所著的《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1书中总结了几点指导学生进行艺术批评时所遵循的原则,在我们的教学当中,相当具有借鉴意义。

 

1.以学生自身感受为主体,对一件或一类作品进行批评

 

传统的教学只是让我们教会学生理解艺术作品,而现在的教学更加侧重于让学生自己获得对作品的理解。这种理解并不是教师能教会的,它需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

 

2.尊重学生的反应

 

教师应该避免针对艺术作品反应而强行设置某种程度;相反,他们应该相信学生最初做出的反应。[6]学生在面对作品时,会有瞬时的心理反应,即使面对同一幅作品在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心理体验。教师应鼓励学生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感,解放焦虑和僵化的思想,充分尊重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避免引导学生接受早已预定好的对作品理解的课堂讨论。

 

3.为学生提供面对有争论作品的机会

 

西方现代绘画作品对学生原有的认知和价值观提出了挑战,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争论作品的机会。面对机会,可以让学生交流一下各自的学习心得,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悟作品。

 

4.为学生创设安全、自由的批评环境

 

高中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逐步成熟时期,各个知识领域的认知也相对客观。对西方现代绘画作品无论从作品美术语言的角度还是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文化的角度都会有能力进行客观的作品评价。但教师如果不能为学生提供安全的、开放的、言论自由的评价环境,学生就不能坦率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只有让学生敢于表达,才算是批评与思考的有效运行。如果学生处在出现错误处境或尴尬的环境中,那么批评和思考就无从谈起。我们在批评的教学环节中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是合作,而不是竞争。

 

绘画艺术鉴赏论文例8

人类对色彩的认识和运用,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史前的原始洞窟壁画、岩画直至后来的新石器时期都出现了色彩的面貌。

当然,色彩学毕竟是一门绘画技法理论的学问。具体实践来看,从15世纪油画技法被发明以后,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绘画产生的推动作用促进了绘画色彩的变革,直到印象主义的出现,从过去重视“画什么”到重视“怎样画”。本文就从色彩基础教学中关于色彩微差等问题谈几点认识:

一、使作品显得丰富耐看

有时候,一幅好的绘画作品,百看不厌,耐人寻味。除了具有一般作品的主题、构图、形象等之外,更重要的是作品色彩本身的一种力量。贡布里西就多次提到对绘画的不同观看对于欣赏都有意义,换句话说,既要欣赏图像,也要欣赏色块和笔迹。色彩的丰富性往往是通过微差来完成的,隐含在一定的色块和笔迹之中。

常识告诉我们:再多的颜色放在一起也只是一堆颜色,而不能说是色彩丰富。恰恰相反,色彩的丰富耐看并不一定与颜色种类多少有关,高手作画,简单的几种颜色也能画出丰富的色彩感觉,这就要靠经验、靠色彩的微差变化。

二、是艺术家色彩修养的最好体现

色彩到了高级阶段是一种以少胜多、寓丰富于单纯的表现,

古今中外凡是卓著的油画家、水彩画家都对色彩有过精深地研究,

对于微差的处理也都在其作品中完美地展现出来,高手之间的差别有时也就是那“一点点”的微量把握。所以,我们可以从艺术家运用色彩的能力上判断其色彩修养,尽管用笔粗细不一,表现手法上或写实、或写意、或具象、或抽象、或意象,但在根本一点上对色彩的把握却是精妙和谐,处处显其对色彩的用心之处,这些都是艺术家色彩修养的直接体现。当然,对色彩美的认识深度主要与其性格、学养、经历等有关,高层次的色彩修养要靠高尚的人格修养。前面列举的艺术家都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

三、反映出画家本人的审美取向和风格化特征

任何一位油画家都对色彩运用有着自身的体会和经验体系,对色彩运用所体现出的审美倾向和风格特征也迥然不同。当然,个人的色彩处理特点归因为自身的学养、经历、性格等因素,常有明显的个人印迹。

四、是鉴赏名画的基本养料

2004年,来华展出的“法国印象派绘画珍品展”、直到后来的

“意大利文艺复兴作品展”“美国艺术三百年”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展览。随着中国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相信今后还会有很多重量级的艺术大师作品来华展出,这也会为我们提供一个很好地接近大师原作的机会。如何欣赏名作,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文命题,我们除了对作品背后的故事有一点了解之外,对于艺术作品本身如何鉴赏?绘画作品毕竟不同于文学而有自身的形成因素:题材、造型、色彩、明暗、材料、技法、形式、肌理、风格等,甚至包括展览环境,各因素相互联系融为整体,既宏观又具体,既能整体欣赏又能把每一个要素单独独立出来品味,这确实是一种复杂的视觉感受,这里既有观者的学识修养、兴趣、爱好,还要有相当的艺术实践经验(包括对造型、色彩的观察与判断)。否则,只能是看热闹,永远也触及不到大师的心灵深处,每一位大师都有自己的艺术风格。我们应该从哪一方面去鉴赏呢?色彩当然是鉴赏名画的基本方面,如果掌握了色彩语言的规律,对色彩的微差把握也基本成熟的话,它会是你欣赏名作的一个秘密武器,当然你在这方面学到的会更多。所以,对名画色彩语言的判断分析,微差色运用是一个重要环节,尤其对以色彩见长的作品就更显重要,要想进入色彩语言的神秘领地,我们必须提高对色彩微差的感受能力,以小见大,它是我们鉴赏名作的基本养料,也是能够欣赏某些重要艺术流派画作的秘密所在。

以上是我关于色彩教学中微差色的几点简单的认识。当然,这一认识如何贯彻到教学实践当中去,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规律认识以及用色彩造型的能力的提高还有待于广大同仁的共同努力。另外,色彩教学实践应注意以下几点内容:

①在色彩教学思想上要重视色彩艺术规律;

②教学实践上要重视观察方法和调色训练;

③对微差色基础训练的具体环节处理;

④专门安排课时分析名作,体会微差色的美感。

总之,绘画离不开色彩语言,色彩语言的魅力也离不开微差色的运用,尊重色彩基础实践教学之规律,改进教学手段,强化训练,才能提高我们的色彩水平,才能真正地欣赏理想中的色彩

世界。

参考文献:

绘画艺术鉴赏论文例9

通过多元示范展示不同风格的作品,使学生感受到不同画作的特点,从而帮助学生学到不同画风作品的创作要点与精髓。多元性的美术教学方式主要表现在通过不同作品的展示与学生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作品创作时的心境,画作的灵魂。多元示范方式从审美与美感体验等方面展开,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与认识能力,从而不断强化美术创作的效果。

一、通过交流互动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美术绘画主要讲求的就是对美的理解与领悟,学生首先需要有对美的感受,对学生美感的培养主要为了填补学生自身的审美结构,不断提高对美的敏锐能力、鉴赏能力及领悟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发现美的事物,通过内心情感的混杂,将绘画中的美呈现出来,学生达到这种程度还是需要知识的积累,通过对美术作品的理解,相互之间的交流填补在鉴赏上的空缺,通过不断对美感的训练,从而不断开阔学生视野,不断增强学生的欣赏能力、判断力、想象力、感受能力与理解能力。

互动交流的教学方式就要做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而老师在交流中也要尊重学生观点,对于学生偏见的观点要寄予纠正。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主要就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加强学生对于审美的认识能力,这是一种创新形式的教育方式,有利于使更多学生参与其中。例如:老师讲一个“掷铁饼者”,就可以通过参观相关模型,感受其材质,通过视觉与感官上带来的不同刺激,将这个模型所带来的不同的美使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在一个轻松的教学课堂更容易融入整个教学之中,不断增强学生欣赏的全面性。

二、融情于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感情对于一件艺术作品具有灵魂的作用,作品中感情的融入更加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要更加重视学生对于一件艺术作品所融入感情的鉴赏,当然,老师需要介绍作品产生的年代、背景与作者的个性特征来欣赏一幅作品,老师也可以使用电教设备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帮助学生在不断提高对作品的审美能力,抓住作品的灵魂所在及其艺术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的作用。

情景式的教学更加注重声情并茂的表达教学方式,将作品的绘画结构与质地等方面通过语言感情的表达传递给学生。例如:凡・高的《向日葵》,画作中的向日葵有一种动态的样子,而且透出生命般热情的红色,表现了凡・高当时的感情,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通篇都是暖色调,老师通过声情并茂、融情于景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所存在的独特美感,不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西方与东方的绘画有巨大差异,东方的绘画更加重视情感的融入,例如:朱耷的一系列作品中动物都是白眼向青天,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断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情体会。

三、在不同美术作品的比较中发现美的特点

对比式的教学方式属于多元化教学的一种,通过不同形式的美术作品的对比,从而发现作品中的创作特点。将相关美术作品放置在同一个方面进行不同对比,通过历史背景、画作流派及民族等,通过作品之间的比较,使得作品个性美更加鲜明。例如:东西方绘画之间的就有很大差别,西方古典绘画更注重真实性,更加注重静态事物的表达,将事物原原本本地搬上画作,而东方绘画则注重意境,通过黑白颜色的碰撞,表达作者当时的感情,更加注重动态事物的表达。

还有就是通过东西方绘画的审美,可以看出西方的绘画发展逐渐国际化,而东方绘画也在不断吸收西方绘画中的优点,从而形成绘画的国际性,但是依然存在不同点。因为东方绘画受到历史发展的影响,依然存在历史特点,注重感性表达,隐含的感情比较多,而西方现代作品更加喜欢直抒胸臆,通过比较使学生更好地记忆不同画派的绘画特点,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绘画鉴赏能力,从不同中发现美的特点。

四、综合教学促进美术绘画创作

综合教学方式综合了时代、历史、背景、宗教、民族等方面,通过这些方面教会学生从不同方面鉴赏画作,学生通过鉴赏不同宗教的绘画了解个宗教文化,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从而帮助学生促进美术绘画创作。相比于佛教的清修静养而言,西方的基督教更多的是表达人的普遍性问题,从而多表达人的苦难,虽然不同流派艺术作品之间有不同特点,但是他们之间也有一定的共同点,就像是宗教都有一个信仰的英雄,佛教的释迦牟尼,伊斯兰教的,等等,通过不同的背景发现美术作品中美的存在。

通过综合性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领域,提高审美能力填补自身的审美结构,而且美术创作不单单是只有美术这一种,美术创作涉及很多方面,例如:设计、鉴赏、历史、地理等方面知识,通过不同方面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得到一定社会知识及经验的积累,促进学生的更好创作。

多元示范注重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美术创作所要拥有的知识与能力,而多元示范是一种创新型教育方式,这种方式会提高学生对于欣赏美的敏感程度,促进美术绘画创作效果的强化,对我国社会的进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吴鹏,苏.浅析织绘艺术在现代室内环境中的应用[J].美与时代(上),2015(01).

绘画艺术鉴赏论文例10

在新时期的高中美术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认真研读新课标的要求,分析学生的美术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为接下来的鉴赏课教学做好准备工作,提升教学设计的可行性与针对性。在鉴赏课教学方法上,教师需不断优化和完善,除采用传统的理论知识讲解之外,应适当采用小组合作、导学案、集体鉴赏等教学法。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参与美术作品鉴赏的积极性和动力,并在美术教师的引领下,充分发挥其课堂主体地位。

比如,在《咫尺千里――中国古代山水画》鉴赏课教学中,教师需提前做好教学设计和方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鉴赏《富春山居图》这幅山水画作品,为他们讲述相关的艺术特点和时代背景知识,即为:中国绘画独特的散点透视法,是元代画家黄公望为郑樗所绘的作品,以浙江的富春江为背景。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让每个小组都认真观察和鉴赏这幅作品,相互交流、讨论对作品的看法和见解,并体会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需关注控制与把握讨论过程,保证学生能够在注意力集中的情况下鉴赏和讨论作品,增强对作品的了解,并掌握我国古代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二、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当前,在教育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已是普遍趋势,可补充和完善教学内容,还能够提升教学的形象性,为学生带来更为直观的感受。为此,在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中,如果教师仅靠纯粹的语言讲解,难以全面表现出美术作品的特点和艺术魅力,而积极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利用声、光等手段展示美术作品,或者加入动态画面、背景音乐等,强化展示效果,为学生带来亲临其境般的感觉,强化他们对美的体验与感受,培养其审美能力。

例如,在进行《宛自天开――古代园林艺术》鉴赏教学时,中国古代园林艺术被称作园林鼻祖,在世界艺术中独树一帜,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一种载体,可反映出各个朝代的时代背景、工程水平和经济兴衰等。教师为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古代园林艺术知识,可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一系列不同园林艺术风格图片,包括:颐和园、北海公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留园、上海豫园和余荫山房等。可将这些园林艺术作品很好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带领他们全方位的鉴赏,可使其充分认识到中国古代能工巧匠的聪明和勤劳,并深入体会园林的意境,以及追求园林艺术的审美情趣。

三、 鉴赏课教学适当增添人文色彩

在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认识到美术作品不仅属于艺术创作,作者也倾注有丰富的思想情感,进行创作出独特作品,并体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和魅力。为此,高中美术教师为提升鉴赏课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在引领他们鉴赏美术作品时,应适当增添人文色彩,可以是作者介绍,也可以是创作背景,使其结合这些人文知识更加深入的鉴赏和分析作品,真正感悟到作者的思想情感与创作情景,加深领悟和体会。

绘画艺术鉴赏论文例11

本来,艺术品是由人类自己所创造的,而非天工造化之物,那也就无需再去告诉你该如何去品鉴它们。但是,由于时代、区域和文化背景的各不相同,这就有必要对呈现在我们面前林林总总的艺术品给予一定理性的观照,只有这样才能从艺术品中获得更多的精神资源。丰子恺曾把人类对艺术的需要与对食物的需要相提并论,认为艺术是人类的精神食粮,这也充分地表明了艺术对于人类生活的必需性。

对美术作品的鉴赏比一般意义的欣赏要更加深入一层,其关键就在这个“鉴”字,也就是说鉴赏者必须具备基本的鉴别能力,即除了对作品的感知、想象和情感体验等感性认识之外,还需要具备作品的政治文化背景、艺术技巧、作者意图、风格流派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因此需要有一定的训练。训练则需要有一定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途径不外两条,一是通过阅读美术发展的历史及其相关评论性的文章和书籍,以获得一个对美术历史演进的脉络和网络结构认识,有了这样的对网络结构的认识,无论面对古今中外历史上的什么作品,都可以被迅速定位于这个网络结构的相应位置之中,这样也就可以确定与该作品相关的基本文化背景以及一般的常识性问题。举例来说,要读懂徐悲鸿的作品首先就要给予历史定位,他是中国现代美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他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文化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西方科技的进步带动了西方文化的全球化辐射,悲鸿的努力是企图用西方传统的写实艺术来对中国的传统美术加以改造,所以才形成了他作品的独特风格和追求。

可见,心中有了美术发展的网络结构图,就有了更进一步接近美术作品的基础,但仅此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亲身地去体验以获得最直接且直观的感受。因此,另一条途径就是多看作品,尤其是多看原作,确切地说是“读”作品。相对而言,“看”更倾向于直接从作品所呈现出来的表象中获得精神的享受或满足(这种精神上的享受和满足并非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美的感受),而“读”则是一种发问式的看,即不仅仅满足于对作品表象所呈现出来的感受,还试图去感知到表象背后的东西,包括作者的意图和观念、风格与流派的历史定位等,特别是对作品的艺术表达方式以及笔触等技法所传递出来的信息,往往只有通过看原作才能有深切的体验。这一点在西方国家做得非常好,很值得我们借鉴。在欧美,小学、中学的美术鉴赏课常常是在美术馆和博物馆中上的,同学直接围坐在大师的作品前听老师或馆内专业讲解员讲课,一般民众也是把游览博物馆当作是一种平常的休闲方式。在这样的艺术熏陶中,不仅对美术作品有日益加深的鉴赏力,人的素质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所以说养成经常去美术馆和博物馆的习惯非常重要,最好是从小开始。

上述两种训练途径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其本身已经构成了一个美术鉴赏的过程。此外,鉴赏或欣赏美术作品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感悟性,也就是要用心去体悟作品,把鉴赏或欣赏当作是一种你与作品、与艺术家进行交流和心灵碰撞的过程。成功的美术作品仿佛是充满着内在活力的生命体,她以无声的方式将这种生命活力传达出来,只有当你也以同样充满活力的心对其加以体悟时,彼此才能形成一种跨越时空的情感交流,从而完成真正意义上的鉴赏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