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绘画总结

绘画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6-20 22:24:20

绘画总结

绘画总结例1

一、加强制度管理,增强学生信心。

在本学期的第一次活动,我向学生简要总结了上学期活动开展的情况,表扬了一些在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同学,同时也指出了在活动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强调了小组活动的制度和要求,如:要求组员务必守时守纪、遵守考勤制度,因故缺席者,须提前请假;未经教师允许,不得带领非组员进入画室;务必按辅导教师的要求如期准备好学具,以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

介绍了本学期兴趣活动的开展形式及活动内容,分析了美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与地位,向学生描绘了学习美术的美好前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信心。

二、完成了专业技能培训计划。

按照小组活动的学年计划,从校情和学情出发,我们第二阶段的美术专业技能培训分两组实施,活动目标为:高年级组:通过对学生进行美术专业技能的指导与训练,使学生能运用透视原理表现物体的形体和空间,初步掌握线描设计的一般方法。低年级组;通过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使学生乐于美术创作活动,指导学生初步掌握卡通画技法和基本技能。

绘画总结例2

1、基本技能技巧的传授内容和方法

我们否定传统的“临摹式”教学方法,并不是说儿童美术教育完全不要教技能技巧,其实,基本技能技巧的学习是儿童美术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关键在于处理好其中的关系。

(1)儿童美术教育技能技巧的学习内容

儿童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如何使用各种画笔、如何涂色、调配色彩以及组织画面等技能;同样,为了塑造美观的立体手工作品,儿童还必须学习如何处理空间方位关系以及塑泥、粘贴、折叠、撕等手工材料、工具的操作技能,在这种操作过程中,儿童的手、眼、脑的协调性得到锻炼,儿童对多种美术材料和工具的使用也逐渐游刃有余,实践操作能力大为提高。

(2)儿童美术教育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

引入“主题教育”理论:即根据儿童的发展情况把所涉及的内容设计成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周期性的若干单元,为了帮助儿童掌握必要的绘画技能。每个单元都有相互紧密联系的知识经验,使教育过程成为一个系统的连续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论,将绘画初步技能的训练分为涂色练习、点、线、面等单元。例如对幼儿进行“线条”单元练习,学习内容包括横线、竖线、斜线、锯齿线、波浪线、螺旋线等。将绘画与游戏和故事结合起来,安排了花伞外的小雨”添画长短不同的直线)一块格子布”练习交叉线)大河里的轮船”添画波浪线)小兔的青草地”练习锯齿线)小蜗牛的壳”练习螺旋线)等内容。通过单元练习,幼儿很快熟悉并基本掌握了线条”这项基本技能,又如“蜡笔涂色练习”可以根据儿童年龄以及手眼协调发展的程度,设定不同阶层的教育目标,再根据教育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小班上学期主要是接触蜡笔涂色,会用蜡笔有兴趣地来回涂抹;小班下学期可分为递进的三个阶层:1)注意不使颜色涂到轮廓线外;2)用看见边线就停或换色的方法不遮盖线条;3)从小面积到大面积,较均匀地把握线条的长短和力度。

2、范例的正确使用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范例确曾出现限制儿童思维与想象、扼杀儿童创造力的现象,但这并不是说就应完全杜绝这种形式,只要注意在教学中恰当安排,就能克服弊端,发挥应有的积极意义。

(1)范例的适宜数量

在传统的教学中,范例只有一张,这大大束缚了儿童的创造力。如果我们每次绘画活动的范例数量不少于三张,而且这几张范画的难易程度尽量针对能力不同的儿童,那效果就大不相同了,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倾向自由选择,还可以起到拓展学生视野的积极作用。

(2)范例的恰当使用

我们根据我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小班幼儿的想象力还不十分强,允许照范例画但不强迫;但能力稍强的幼儿我们就鼓励他们添画,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二、引导“涂鸦式”,趋利避害,培养发展儿童的创新精神。

1、发展儿童的观察能力,注重儿童内在图式的积累,提倡教师帮助幼儿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

同样也取决于贮存表象的质量。例如:孩子们都很喜欢汽车,儿童的绘画表现力固然取决于贮存表象的数量。但有的孩子却画不出汽车的样子。这是因为好多汽车的形象都在大脑里,却想不出汽车的结构共性,所以不知从何下笔,这时老师就要帮助幼儿观察和分析:汽车分驾驶舱和乘客舱或货舱,汽车下面都有轮子,然后提问:驾驶舱是什么形状的乘客舱或货舱又是什么形状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等等,只有通过这些提问,一步步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才能有效地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使观察对象转化为具体物象存于脑海中,幼儿作画时才不会无从下笔。

特别是幼儿期,儿童时期。虽已初步具备认识、记忆、想象的能力,但审美意识毕竟淡薄,绘画表现内容比较贫乏,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启发和引导,发展儿童的观察能力,丰富其内在图式,为美术活动中儿童积极、自主地创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应通过多种渠道,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丰富儿童的日常生活经验:可以常常带领幼儿走出教室,通过参观、郊游、散步等方式接触公园、商店、街道以及节日活动等儿童可理解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平时还可以为儿童选一些适合他不同风格的图书、影视,给他讲解,引导他观看,帮助他积累丰富的表象,为进一步想象与创作提供丰裕的源泉。

(2)调动儿童的审美情感,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自由地感受美,在美术活动中创造性地表现美。

以画“吹泡泡”的题材为例:作画前,我们安排幼儿玩吹泡泡、扇泡泡、捉泡泡的游戏,幼儿在尽情嬉戏中,体验、观察了吹、扇、捉等动作,欣赏到大小不同的泡泡在空气中飘动变化的样子,以及在阳光下色彩的变幻,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审美情感,其后的绘画结果是:幼儿在操作材料上添画了许多五彩缤纷又大大小小的泡泡,还画得饶有兴致。

绘画总结例3

2013年年12月 作品《玉堂和风》入选《南方印象2013年首届全国书画大赛获奖作品集》荣获国画类优秀奖

2013年元月作品《莲年有鱼》入选《华西能源杯2013中国???自贡国际恐龙灯会全国中国画大展》并获优秀奖

2013年3月31日作品《玉堂和风》入选《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10周年书画展作品集》获提名作品

2013年5月13日作品《玉堂和风》入选《中国当代花鸟画大展作品集——第十四届当代中国花鸟画邀请展》获创作奖

2013年7月8日作品《国色冠群芳》入选《全国牡丹梅花全国国画名家邀请展作品集》获优秀作品

绘画总结例4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0-0182-01

一、绘画形式美的概念和原则

(一)绘画形式美的概念

形式指的是构成事物的结构以及展现的方式。而绘画的形式则是画家在作画之前就对作品的一种心灵的感觉,也是画家的审美观的体现方式和精神形式。形式美艺术中各种感性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和声音等)的有规律组合所显现出来的审美特性。形式美是在人类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包括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活动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它是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审美对象。一幅画作中最主要的就是内容和形式两部分,内容是形式的本质,形式是内容的展现,形式美总是透着某种意味和内容,离开这种内容,那么形式美也就不存在了。

(二)绘画形式美的原则

形式美的主要原则主要包括多样与统一原则、对比与和谐原则、对称与平衡原则和比例与尺度原则。多样与统一是绘画形式美的基本原则,所以,多样与统一相辅相成的原则才是最好的。对比与和谐原则简单来说,就是在绘画中,包含的两大元素内容与形式,对比就是内容中的情感对比,以及形式中的色彩、结构等的对比。对比虽然可以达到突出的效果,但是如果整体上不够和谐就会失去了画作的本质。对称与平衡原则,一般在画家的作品中是没有绝对的对称的,但是在整体的形式上却是达到了一种平衡。比例与尺度原则就是画作中各种事物之间的结构比例关系,比例是否相应与事物的尺度也是密不可分的。所以说绘画的形式美是离不开这四大原则的。

二、绘画形式美的本质

绘画形式美的本质就是绘画作品中包含的所有东西,形象的讲,绘画中的点、线、面等图形就是绘画形式美的基础。没有这些最基本的图形,根本构不成画作中的事物,没有事物、没有内容更加谈不上形式美的展现。也就是说要想展现出美的形式,必须要有它想要展现美的事物。正是由于点、线、面这些图形的组合,才构成了想要具体的事物进行表达感受和美。

然而只有结构还是远远不够的,形式美还包括了绘画中的另一重要因素――色彩。色彩也可以是表达绘画情感的另一种语言表达方式,比如色彩的冷色和暖色给人的感觉就是不同的,单一的色彩与五彩缤纷的色彩运用给观赏者的感觉也是不同的,色彩的表达力甚至要强于图形的表达力。所以,色彩也是绘画形式美的本质之一。

总之,要想将绘画作品中的形式美更好的表达,那么就不能忽视这两大本质――图形和色彩。经过画家的图形和色彩的处理和完美结合,完全能够表达出画家所要表达的形式美。突出画作的内在情感。

三、绘画形式美的表现

在现代绘画中,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过去的传统绘画手法和方式,人们追求更高的绘画水平和绘画技巧,到了20世纪初期,绘画更加开始注重单纯的、平面的、装饰性的绘画方式,装饰画也是当时比较受欢迎的一种绘画方式。而这种绘画的形式美在画家吴冠中的作品中发挥的更是淋漓尽致,绘画中的对称和平衡、多样与统一、比例与尺度、对比与和谐等等无不深深的融入其中。

艺术的形式美是与时代想联系的,现代社会中绘画的形式美与现代社会的人文情怀都是息息相关的,比如现代绘画大师塞尚,就是一位十分追求绘画形式美的画家。他对绘画的图形、色彩、空间结构等都有其独到的见解,使图形和色彩完美的结合。其作品《苹果和橘子》打破了传统的绘画方式,将独特的形式美展现给了大家。整个作品在空间结构、画面结构上的水平都很高,使得作品中的事物具有活灵活现的生命力。现代社会中的绘画在不断创新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形式美的融合。

三、总结

绘画总结例5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7-0061-01

一、埃里克·菲谢尔绘画产生的时代背景

后现代主义艺术是5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主要是美国)继现代主义之后前卫艺术思潮的总称。后现代主义的含义十分宽广,被广泛应用于社会、政治、经济、宗教、科学、哲学、艺术等许多领域。

后现代主义无法单纯地被归纳为某个流派或某种风格,而是更多的被视为一种文化形态。当不断追求形式创新的现代主义完全衰落后,艺术家开始反思,并重拾画笔,回归到被荒芜已久绘画中,后现代主义不再像现代主义与传统具象绘画进行彻底决裂,绘画回归架上,后现代艺术超越现代主义对传统的偏见,勇敢回归西方传统具象绘画艺术,将传统绘画语言与现代主义观念融合回归架上的绘画已经超越以往的传统绘画,不管是具象还是抽象,无论是色彩还是造型,都促使架上绘画的新生。

直到20世纪80年代,绘画才真正回归西方艺术界的主流,它的成功意味着西方现代艺术努力尝试重新发现和运用绘画语言,绘画回归架上并不等同于传统具象绘画中再现外部世界,也不似现代主义在画布上不断消解形象。艺术家回归架上绘画是将传统的艺术样式与现代主义的各种因素相结合,画家更注重内在精神的表达,不像传统具象绘画满足于客观再现对象世界,而是倾向于对个体心灵和生活体验的直接把握,以表达自我为前提,用绘画手法表达对于艺术和世界的独特感受,用架上绘画表达对大自然的亲近,对社会日常生活的关注,并竭力消除艺术与大众的距离。展现出架上绘画的可能性和新方向,其中尤以埃里克·菲谢尔的绘画尤为突出。

二、埃里克·菲谢尔的绘画特点与启示

埃里克·菲谢尔也作为80年代美国新具象绘画的代表人物,他的油画作品可谓惊世骇俗,1948年画家生于纽约,是一个以绘画题材的独特取胜的画家,他善于用巨大的画幅来描绘现代人生理和心理的隐私。

从20世纪80年代菲谢尔的绘画开始出现在公众眼前,其绘画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在菲的绘画中通常有具体的形象,如《最佳西部》、《坏孩子》、等中有明显人物、静物以及生活场景的生动表现。他在运用具体形象的过程中,更多采用平涂的绘画语言和形式,这些较为写实的画面却触摸到美国现代社会里的混乱,人类精神空虚等深刻的矛盾和问题。

其次菲的绘画直接描绘生活场景,其画面题材都与日常生活有很大关联性,大多描绘现代人在都市中的生活情景,尽管画面中流露出自然随意的气质,却揭示出现代人的某些无法描述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他普遍采用巨大的画幅,画面的主体形象巨大,充满整个画面,而且形象是比较写实和具象的,题材经常是表现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场景:在卧室里、在花园里、在路灯下、在海滨等,画面中的人物是随意的、自在的,画中场景大多是是隐私和私密的,有意或无意的观众反倒成了偷窥者。

最后,菲的绘画中的特点是平面化,他在吸收现代主义元素的同时,平涂的画面隐喻的是美国艺术家对现实社会的讽刺和不满情绪,以《最佳西部》等为代表,画家虽然采用具象的绘画语言,但不同于传统具象绘画中对于空间透视、明暗造型等严格的形体塑造,画面中的人物形象、环境更多流露出画家个人的精神气质。其作品中的隐喻是多重的、不明晰的,引人沉思。绘画题材的耐人寻味,与过去的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比大有不同,画面中的隐喻让人着迷。

绘画总结例6

印象主义绘画是19世纪60年代在法国出现的艺术流派。在西方近现代科学的启发下,他们对绘画的光线、色彩的表现进行了独到的探索,并为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本课向学生介绍了印象主义绘画的许多作品,其中包括印象派,新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画。从欣赏中,使学生知道印象主义绘画探索的艺术原则和表现形式的独特风格,以及印象主义绘画尤其是后印象主义绘画在主观与客观艺术与自然的关系的革新及重大意义。

本课要讲清楚各个派系的画家、作品的名称、观念和形态的共同点和差异是什么?并重点分析画面色与光的千变万化的科学依据是什么?使学生听后感到多而不繁,杂而不乱,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了解印象主义绘画的艺术观念,及表现自然界瞬息万变的光色效果的艺术风格。

提高对西方绘画作品的欣赏能力。

感受印象主义绘画的形式美感。

教学重点:

认识并了解西方印象主义绘画的艺术观念与风格。

感受印象主义绘画色彩变化的形式美感。

教学难点:

对西方印象主义绘画的艺术观念的理解。

教学方法:

欣赏法、讨论法、讲解法。

学习方法:

上网查资料法、总结法。

教学手段: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采用现代教学媒体棗网络查找资料,实施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主动探索,强化独立思考意识;点拨导思,激发学生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继浪漫主义以后,在19世纪60年代,法国又出现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就是印象主义绘画。印象主义的画家们走出画室,直接面对自然进行绘画,他们热中于表现自然界瞬息万变的光色变化和对自然的直接感受。他们不象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画家那样强调画面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而是受光学理论的启发,把所描绘的客观物象作为绘画研究的实验媒体,探索和表现它们在自然光下所呈现的微妙色彩变化。使得画面在色彩上有一个崭新的面貌,为以后现代主义绘画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实物投影欣赏不同画派的作品及网上查找有关印象主义绘画的资料,请学生分析他们之间的异同点,教师最后总结引出正题。)

二、讲授新课:

欣赏印象派画家莫奈和马奈的作品。

《日出·印象》是描绘日出时在晨雾笼罩中的港口景象。该画表现一种瞬间的视觉感受和活波生动的作画情绪,以往官方学院派艺术的那种呆板僵化的色调荡然无存,注重对光色效果的追求。

《酒吧侍女》色调明快而热烈。

以上两幅作品先请同学谈欣赏后对该作品的感受是什么?最后教师总结。

总结:印象主义绘画的艺术风格是活波、生动、明快、热烈、注意光色的变化。

2、欣赏新印象主义画家修拉的作品《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

教师介绍该画的背景及艺术风格和特点:该画描绘的是巴黎附近一个小岛上风和日丽的下午,人们在悠闲散步,垂钓,游玩的场面。画家采用笔触明确,色彩鲜明的点彩画法,在绘画艺术上注意纯粹形式的分析和探索,画面显得呆板而缺乏生气。

小结:新印象主义,实际上是印象主义画派的一个分支,它流行于1880年以后的一段时间里。这一画派把印象主义绘画发展到了一个极端。他们主张绝对禁止在调色板上调和颜色,而只能以原色的小色点排列或交错在一起,让观众的眼睛自己去起调色作用,很像五彩缤纷的镶嵌画,有人称他们为“点彩派”。

3、欣赏后印象主义画家塞尚,凡高,高更的作品。

《静物:苹果与橘子》

该画中的各种物体,尽管没有像古典静物画中强调的那种真实的质感,但其坚实,硬挺而内在的形体结构给人以独特的感受。色彩单纯、响亮而饱和,在对比中又使画面富有明快的节奏感和韵六律。塞尚的这种理性分析与主观表现,引发了人们绘画观念上的变革。塞尚被20世纪的艺术家们称为“现代绘画之父”。

《向日葵》

这幅作品以包满而纯净的黄色调,展示了一个画家内心中似乎永远沸腾着的热情与活力,宣泄着画家对生命的尽情体验与永久的激动。凡高那种狂放不羁的风格对后来的野兽主义绘画产生了很大影响。

绘画总结例7

二、传授科学的素描绘画步骤

世界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只有科学的合理的素描绘画步骤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绘画水平。只有科学的素描绘画步骤,学生才能学得科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1.观察对象。认真地观察清楚所画的对象,是画素描的前提条件,素描基本的观察方式是整体观察。首先看对象的全貌,然后看主要部分,再看局部细节,并时刻注意大体。2.构图。学生观察清楚对象后,引导学生怎样选择横构图和竖构图,使绘画对象摆在画面上更加和谐,融洽。构图的好坏,决定着画面的整体美这一关键因素。3.起稿。确定如何构图后,开始起稿,用概括的线条勾出对象的大体特征,找准其“点、线、面”的比例和透视关系。对象的比例主要指对象本身的比例、不同对象之间的比例关系。如对象高与宽之比,对象与对象距离之比。除了比例还应注意对象的透视正确与否,透视的正确与否决定了对象的空间感,实际的对象与画到画面的对象会产生透视变化,如等大的对象有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透视有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圆形透视等。4.铺明暗。铺明暗是画好素描的关键,也是对所画对象的具体化,明暗是否正确,决定了素描作业是否生动感人。铺明暗千万不能操之过急,从明暗交界线开始,由浅入深,使画面有黑白灰三个层次。用明暗能够更形象地表现对象的形体、空间与质感。5.深入刻画,整理画面。深入刻画能够使画面生动形象,深入刻画阶段要有耐心,主要刻画的是受光部和画面的主要对象。深入刻画之后,整理画面是必不可少的。整理主要从整体艺术效果出发,做一些局部的调整和润笔,如加强对象的某些部分或减弱某些部分等等。从而使画出的效果更加完美。以上步骤教师通过示范,让学生了解和吸收老师所讲授的内容。在传授的过程中要提醒学生改正不良的绘画方法。比如:有的学生画对象时先画好一个物体再画另一个物体,或画好某一个部分再画另一部分。教师应及时要求学生改正这些习惯,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绘画习惯。

三、素描绘画的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到繁

中职生刚接触素描,千万不能急于求成。素描绘画对象要从简单的一个物体到几个物体。由浅入深,学生学得轻松,绘画技能也会稳步提高。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绘画水平,科学地安排好素描绘画的内容,从临摹书本的作品到看实物写生,从基本形体(正方体、球体、柱体、锥体)到组合形体,从静物到人物等。这样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便于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

绘画总结例8

关键词:儿童绘画;观察力;家庭动力绘画

中图分类号: G633.955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7)02011306

一、问题提出

儿童绘画泛指12岁前儿童的画作,绘画不是单纯意义的一门学科或一种技能, 更多的是儿童表达自我意识的一种途径,类似于内在认知的外显过程,而非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创作活动。儿童的绘画能力和作画水平是由其自身的生理心理发展阶段和规律所决定的,他们用画笔描绘出的各种符号代表了他们对现实世界的思维、想象和认知,虽然部分符号与其代表的现实物体相距甚远,甚至在成人看来是]有意义的,但儿童从自己的角度分析能够给出合理的解释,这就是绘画所具有的创造性意义。心理学研究认为,语言是传达思想(意见和观念)的最好的手段;而绘画(色彩和线条)是传达情感最好的方法,儿童绘画不只是美术作品的展现,而是蕴含着许多内在心理特征,从一笔一画和图案人物的布局都能分析出潜在的心理意识表达。

观察力是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的综合,它指个体对周围事物和环境的细节进行仔细观察、充分了解、详细分析并理解记忆的能力。绘画中的观察力是指绘画者通过对事物的形状、色彩、结构、明暗、空间、布局等各种特征要素的把握,并有机地组成完整的形象来对事物进行理解和诠释。有研究认为,观察力敏锐并善于快速把握事物形象特征的儿童通常都具有突出的绘画能力,经过绘画训练的儿童往往都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表现为能够迅速捕捉到事物的形状、色彩、结构等外在特征。但是也有研究发现,一部分没有经过任何绘画训练的儿童也能在色彩、明暗、空间透视等方面有出色的表现,这说明观察力具有天赋性与后天培养双重结构。虽然研究者很早就开始对儿童的观察力与其绘画水平之间的关系产生兴趣,但是真正的科学研究却开始于20世纪初。由于众多研究之间的方法不同,对于观察力的测量各个学科间没有一致的界定,一些研究没有对儿童绘画进行标准化的定量分析,因此研究结论出现了不一致,正是由于这一多元化趋势,吸引了更多的研究者投入儿童绘画的相关研究。

心理学研究认为,观察力是构成人类的多元智力要素之一,是有目的、有计划、相对持久的知觉,因此又被称为“思维的知觉”。观察力对于绘画虽然主要是视觉活动,但广义的观察力是有机地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认知活动相结合的过程。观察是儿童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要正确指导儿童的观察活动:确定认知目的,提高观察的实效性;教给认知方法,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发挥认知联想,提高观察的深刻性[1]。儿童绘画的过程是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情感的过程,是用心灵建构美的世界,在绘画过程中体量感、空间感、比例感、节奏感等因素都与观察力息息相关,因此绘画技能的提高最终是审美的提高,是思想力的提高,反之没有审美力的提高,就没有观察力的提高,也就没有绘画能力的提高 [2]。因此美术教育并非教授儿童绘画的技巧,而是让儿童学会用眼睛去发现美、捕捉美,从而提高他们的观察力、领悟力和审美力。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发现,虽然诸多研究从理论上都肯定了观察力对儿童绘画能力有重要影响,但是大都是美学和教育学关于儿童观察力培养的定性研究,从实证方面研究观察力与儿童绘画之间相关关系的几乎没有。通过研究儿童绘画与观察力的关系可以使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儿童认知结构的发展。

二、观察力对儿童绘画水平的影响

(一)被试

实验在云南省昆明市某小学选取学生120人。将被试者按年级分为三组,即二年级组、四年级组和六年级组 (每组被试40人,男女各20人),平均年龄分别为8.1岁、10.3岁,12.6岁。所有被试的参与者均得到家长及学生本人的知情同意。

(二)实验过程

1.实验任务

(1)家庭动力绘画任务。本研究的实验任务是规定绘画主题,让儿童按照主题进行自由绘画,最后将绘画按照标准量化分析,分为图画细节性、具象性表现、探索程度和艺术水平四个纬度。家庭动力绘画(Kinetic Family Drawing,K-F-D)是1970年由Burns和Kaufman编制,在绘画过程中,要求小朋友画出每个家庭成员以及他们正在从事的活动,为用绘画分析家庭内部互动情况以及人际情感联系提供了可能性。国内部分学者己将家庭动力绘画测验应用于儿童心理的研究,并取得了相关研究成果。

(2)观察力测量。观察力作为认知能力的核心要素决定了儿童认知发展水平。观察力要求个体具备善于发现客观事物非典型特征的能力。观察力是儿童感知外界环境和事物的基础,是儿童高级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诸如注意、记忆、情感、想象、兴趣等心理活动倾向都是通过观察活动产生的。观察力具有以下特征:目的性、精确性、锐敏性、客观性、全面性。观察者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观察事物,并能够预想观察的结果,从复杂的现象中发现有意义细节,迅速准确地发现事物本质特征和重要细节。但是,人的观察力存在着个别差异。

该测验在12分钟左右完成,因此可以保证儿童在这段时间内注意力可以保持集中。测验是在计算机上提供12个flash小游戏(2个练习游戏,10个正式测验),每个游戏包含两张十分相似的图片,这两张图在仅7个地方有不同之处,请被试用鼠标指出。每找出一处计1分(每个游戏限时1分钟),纪录被试的总分。

2.实验材料

(1)每个儿童两张A4标准大小的白纸。

(2)6-7名儿童为一组,每组一套18色的水彩笔。

3.计分标准

(1)细节性。细节性,用可以阐明绘画关键概念的14个校标(12个用二分法计分,2个采用非二分法计分),各项量化指标见表1。

(2)具象性。具象性,是指创造可辨认的符号来代表物体的能力(如人、植物、动物、房子),以及在空间上把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的能力。包括基本形式完整度、颜色使用量和空间组合三个计分维度。最高分为15分,最低分为5分。

(3)探索性。探索性,是指儿童的设计、具象性绘画和儿童使用艺术材料所反映出的灵活性、创造性和变化性以及程度,包括颜色变化、图案变化和动态变化三个计分维度,最高分为9分,最低分为3分。

(4)艺术性。艺术性,指运用不同艺术元素如线条、形状、色彩来表现情感、制造效果以及装饰艺术作品的能力,包括表现力、饱满感和美感三个计分维度,最高分为9分,最低分为3分。

4.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本研究的数据主要是儿童绘画在四个维度上的得分和观察力量表的得分。将数据收集并计算完毕后统一录入SPSS数据库。按照上述方法进行录入数据后,分别以性别和年级为自变量,以被试在家庭动力绘画和观察力测验的得分作为因变量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PSS10.0M行数据处理,依据研究目的选择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统计处理方法。

(三)结果

1.儿童绘画水平和观察力的年级、性别差异

在本研究中,用绘画总分显示儿童的绘画水平,绘画总分又包括细节性、具象性、探索性和艺术性四个维度,分别计算三个年级和不同性别在绘画水平和观察力的得分的平均数和标准差。为了探讨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被试在绘画水平和观察力上的差异,作进一步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具体结果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除了在细节性上四年级略低于二年级,在具象性、探索性、艺术性和总分上四年级都高于二年级,在这四个分维度和总分上六年级均高于四年级和二年级,显示出儿童的绘画水平随着年龄增长有增长趋势。

在绘画总分和四个分维度上,三个年级均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经过进一步的LSD多重比较发现,在细节性、具象性和总分方面,六年级显著高于二年级和四年级,在探索性和艺术性方面,六年级显著高于四年级和二年级,四年级也显著高于二年级。在绘画总分和四个分维度上,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在绘画水平上均显著低于女生。

在观察力方面年级差异极其显著,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观察力呈阶梯状上升,四年级显著高于二年级儿童,六年级显著高于另外两个中低年级儿童。观察力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的观察力要优于男生,说明女生更擅长观察周围的细节。

2.观察力与绘画测验水平的相关分析

为了探索儿童的观察力与其绘画能力之间的关系,对其观察力测验的得分与绘画总分及其分维度的得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3。

如表3所示,观察力与儿童的绘画能力的各个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儿童的观察能力越强,他们的绘画水平越高。

3.观察力对儿童绘画水平影响的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讨观察力对儿童绘画水平的影响。以儿童绘画的总分为因变量,以观察力测验的得分为自变量,在进入水准为α=0.05,剔除水准β=0.10上做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以看出,观察力对儿童的绘画能力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回归分析的结果进一步验证了相关分析。

三、讨论

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和发展认知能力的重要方式。儿童每天都在观察着周围的世界,由于年龄和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他们难以用文字或语言表达他们观察到的事物,但是他们能够运用绘画作为表达途径。观察力是儿童绘画水平外显标志,敏锐的观察力是画出丰富多彩、线条流畅的图画的基础。当教育者鼓励儿童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发现、体验生活中的美并表现在绘画中,鼓励他们用绘画的形式来记录自己的生活,通过绘画来表达所见、所闻、所感,就有助于促进儿童多元智力的发展和身心健康的发展(张晶晶,2011)[3]。由于绘画要求儿童的大脑、双手和眼睛的协调配合,因此儿童可以通过对现实事物的注意、记忆、提取、再现来提高自己的观察力。

本研究通过收集三个年级儿童的绘画进行综合比较发现,每个年级的绘画都有独特的特点,并表现出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绘画变得更加写实,色彩更多变,能够用绘画表现情绪和艺术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能创造更复杂的绘画与丰富的表征经验密不可分(Cherney,London,2006)[4]。一般来说,当认知能力提高了,儿童更容易区别各种表征,从简单表征(如,棍形人)到复杂表征(如,个体穿衣服,有面部的细节)。儿童绘画的比例逐渐接近现实,所画的人物本身和他们之间的比例能保持一致。绘画是儿童认知的复杂活动,儿童逐步学习运用视空间编码,并将其与符号概念编码相结合,逐渐出现认知冲突,意识到头大身小的不协调性(Burkitt,Barrett,Davis,2003b)[5]。画中头躯比例趋于正常反映出他们编码策略、认知水平及监控调节能力的发展。总之,儿童能够画出他们观察到的事物细节,大体上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能够画得更写实,事物外观画得更准确,画面追求完美充实,能够表现思想和故事情节(Isabelle,Cherney,Claire,Seiwert,2006)[6]。另外,随着儿童的成熟,他们的运动技能逐步完善,小肌肉运动技能在儿童5-9岁的时候发展迅速,表现出对线条的控制更随意,绘画水平也随之提高 (Braine,Schauble, Kugelmass,Winter,1993)[7]。然而,一个很有趣的发现是儿童绘画描绘的细节数量与年级并不呈正比。绘画中包含的细节数量是通过细节性来考察的,而对儿童的绘画能力要求较高的充实性和表现力是通过探索性和艺术性来考察的。因此,可能出现四年级儿童为了追求更高的绘画表现而减少一些细节的数量,从而出现细节性低于二年级、而在探索性和艺术性上的得分高于二年级这一现象。

研究发现,观察力与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相一致,小学阶段是儿童观察能力迅速发展的时期,儿童的观察能力普遍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强,有比较明显的年级差异。对儿童绘画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幼龄儿童经常重复画曾经画过的东西,究其原因可能与他们缺乏细致观察力和把握周围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能力有关。在儿童年龄小、经验少、思维能力较差的二年级阶段,他们很难保证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往往扫视外在事物而无法形成记忆,甚至只对外表具有新奇性的事物感兴趣,而忽略了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整体特征。因此,注意力稳定性差、表象视觉水平低导致儿童在绘画过程中出现线条零乱、图形简单、画面缺乏条理性、物体形象不完整等特点,这都与他们的观察力有限有关。并且儿童观察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他们进行表象思维的深度和逻辑性,只有引导儿童进行自觉的、有目的的、系统的观察,才是提高他们绘画水平和绘画能力的保证[8]。儿童自发的观察活动往往随意,他们容易关注新奇有趣、色彩艳丽、外形奇特的事物,没有目的性的观察导致他们只会关注事物的个别特征,容易被无关刺激影响而转移注意力,对整体和全局却视而不见。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选择合适的观察内容,并且在绘画过程中引导他们选取合适的观察方式,通过提高儿童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他们用心进行观察,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9]。

对儿童的观察力与绘画水平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观察力与儿童绘画的各个维度呈显著正相关。儿童的观察力越好,则绘画将变得更复杂和写实,包含更多的细节,所画的比例、色彩更接近真实物体的颜色。同时,回归分析的结果也显示观察力与儿童绘画能力相关最为显著。观察是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儿童通过观察感知事物本质特征,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并对各种事物进行比较。并且观察的对象要求一定是真实的,因为任何电子模拟的事物的真实性都无法与实物相媲美,儿童只有观察什么是“真的”才能与“假的”相区分。因此,要为儿童提供真实而丰富的观察对象,从他们与观察对象近距离的接触中形成表象认知,提高观察力。另外,在绘画教学中常常会发现,对于那些绘画构图简单、造型单一、内容空洞、缺乏灵动性的儿童,需要培养他们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观察,在绘画活动中,儿童通过视觉、听觉、感知、记忆,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观察力。总之,提高观察力是儿童开展创造性绘画的关键环节。

四、结语

研究发现:(1)二年级、四年级和六年级儿童的绘画表现出不同年龄段所具有的特点,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绘画变得更复杂和写实。儿童的观察力也存在极其显著的年级差异,四年级儿童显著高于二年级儿童,六年级儿童显著高于另外两个中低年级儿童。而且绘画水平和观察力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的绘画水平和观察力均显著高于男生。(2)相关分析显示,儿童的观察力与其绘画能力的各个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儿童的观察力越强,他们的绘画水平越高。(3)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观察力对儿童的绘画能力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进一步验证了相关分析。

总之,观察力对提高儿童绘画能力有重要作用,要为儿童提供丰富的观察对象,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引导他们有目的地进行观察活动,通过扩大儿童的观察视野,深化他们观察的层次,培养他们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进而提高他们的观察力。

参考文献:

[1]朱灵华.幼儿观察力培养浅见[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03,24(5):70.

[2]曾小桦.论观察力在素描教学中的作用[J].美术论坛,2004,(5):53-54.

[3]张晶晶.浅谈幼儿美术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上),2011,(12):11.

[4]Cherney, I. D., & London, K. L. Gender-linked differences in the toys, television shows, computer games, and outdoor activities of 5-13-year-old children, submitted [J].Sex Roles, 2006,54:717-726.

[5]Burkitt, E., Barrett, M., & Davis, A. The effect of affective characterisations on the size of children’s drawings [J]. 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3,21:565-584.

[6]Isabelle D. Cherney, Claire S. Seiwert,etc. Children’s Drawings: A mirror to their minds [J]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6,26(1): 127-142.

[7]Braine, L. G., Schauble, L. Kugelmass, S. and Winter, A..Representation of depth by children: Spatial strategies and lateral biases [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3,29:466-479.

[8]S玉洁.引生活之水灌美术之园――谈幼儿美术教学与生活的链接[J].课程教育研究,2011,(9):23.

[9]李仁.儿童绘画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培养[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4,(2):33.

绘画总结例9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083-01

幼儿的兴趣很广泛,所以调动幼儿学习绘画的动力就是兴趣,是求知的起点。幼儿是在活动中发展的,幼儿的活动就是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每一次相互作用就是一个潜在的发展机会。从事幼儿绘画工作十几年的我总结了一下如何去施教和如何调动幼儿的学习绘画积极性的方法。积累了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下面仅从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培养孩子的欣赏能力,激发绘画兴趣

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幻想的世界,有人说儿童是天才的画家。但是儿童的这种天性随着年龄的增加、逻辑思维的上升会逐渐退化,因此儿童的丰富想象力仍然需要从小进行培养。绘画是儿童认识世界,表现世界的方法,表达情感的手段。因此我在日常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让孩子们多接触优秀的古今中外的儿童画,引导孩子们欣赏绘画作品、发表自己的感想。并且在班级布置上把优秀的儿童绘画作品做一版面展示给孩子们。其次是把本班的幼儿绘画作品也展示在教室里。给孩子们营造绘画艺术的环境,陶冶情操、熏陶孩子们的绘画艺术情感。

二、以游戏来激发幼儿学习绘画的兴趣

儿童绘画是一种以兴趣为基础的自发行为,是儿童想象和个人创造相结合的投影。兴趣是学习绘画的动力,是求知的起点,而游戏是所有孩子都感兴趣的事,幼儿绘画活动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有趣的游戏过程。教材内容是“死板”的,而我上课前总是先把教材处理成“活”的,利用特殊技法设计成有趣的游戏形式。例如,画《春节放烟火》时,我用过三种游戏法:(1)油水分离法:要幼儿用五颜六色的油画棒在白纸上画出短射线,看谁画的颜色艳丽,之后我让大家用水粉笔蘸上深蓝色或黑色,并对他们说:“在晚上放烟火更好看,现在我们把天空涂黑色吧!”有的小朋友迟迟不敢下笔,怕把自己辛辛苦苦画的烟火彩线涂没了,我就示范画了起来,当孩子们看到涂画过后留下鲜艳的彩线没有变黑,又惊奇,又兴奋,兴趣大增,个个十分活跃地涂画起来,还不停地说:“好神奇!”我趁机再告诉他们油画棒和水粉不融的道理。(2)涂色刮蜡画:先让幼儿们用鲜艳的浅色油画棒在白纸上涂色块,激发幼儿对色彩美的感受,后要求用黑色油画棒覆盖一遍,变成“乌黑”一片,彩色被压盖没了,完全成了黑纸。有的孩子不高兴了。这时,我给每人发一根牙签,说:“来,我们开始放烟花吧!”我先示范着用牙签刮出了多彩的线条,小朋友顿时惊讶万分,争先恐后地刮画起来。我也趁机讲解了刮蜡技法。(3)吹色游戏法:将液体颜色滴在白纸上用一根细管吹出簇簇烟花。趁机讲授用此法可以吹出大树、花纹等。

绘画总结例10

提及中国绘画,不难想到看似轻描淡写的绘画手法、忽近忽远的场景布局、或隐或现的情感表达等,这些都是写意绘画的特征。它以一种潇洒、随性的方式呈现出绘画之美。它并不是中国绘画的全部美学特征,但它展现了中国绘画最为精致的一面。事实上,写意美是与写意本身无法分割的,想要探寻绘画中写意美的特征,必须从写意本身展开探究。

一、中国绘画写意的解读

写意画是中国众多绘画形式的一种,它以简练的笔法、抽象的形态描绘景物,力求神态上相似,展现了中国绘画的精髓,体现了中国绘画的至高境界。它常以一种自然、随性的手法,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将中国绘画的美呈现出来,因而受到中国写意画家的推崇。那么,应如何理解这种写意?单从字面上分析,“写”为形神,是对自然景物的具体表现手法,而“意”为境界,是超越物象之外的情感认知,综合考虑就是创作者运用审美对已有景观进行抽象、提取、塑造,表现出一种“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的境界,进而实现由内而外、由我及他的情感交流。中国绘画中的写意不是单一的层次,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一)形神上的统一

书画前辈黄宾虹曾总结“画贵神似,不在形似,不似而似者,为得其神似”,恰到好处地诠释了绘画中形与神的关系,形是实现神的方法,而神是怎样表现对象的?绘画中写意实现的前提是实现形神统一,即实现内容与形式、具体与抽象、表象与心象上的统一,从而实现自然景物的再造,将画家的意志表现在绘画之中。

(二)意境上的统一

所谓意境,并不是单纯地情感再现,而是理性思考与真实情感有机结合后实现的精神境界的升华。这种艺术境界表现为情与景有机结合,是主观感受和客观场景的相互胶合,是超越物象之外的思想上的飞跃。在这个过程中,绘画者以自己的视角描绘物象、表达情感,从而营造一种无形之境,进而渴望引起与观赏者的共鸣。

二、中国绘画写意美的表现

中国绘画中的写意现象是不确定的,它受到创作者的思维和物象本身等因素的限制,而想要实现写意必须突破这些因素进行重构,实现虚实的平衡,以有形之画,塑无形之境,以真实之景,造无尽之情。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运用审美心理去审视,这也将重塑审美观,相应地,必然伴随着写意美的转移、变换。事实上,绘画中的写意美可以从以下三点进行考虑。

(一)立意之美

绘画作品中总要有表达的主题、主张,这是绘画者创造的基点,只有明确想要表达的,绘画者创造起来才能做到从容不迫。而就绘画中写意美的表现,首先应谈论的是立意之美。想要实现绘画的立意,必须打破以往的思维定势,能够有创新地进行思考,找到适合自己的表现方式。而所谓写意中的立意美,就需要创造者进行创新思考,考虑自身绘画优势,结合物象的原本特点,这个过程包含了对物象的认识、体验、感受、思考等,然后结合自己的审美思索,截取最能表现物象的画面进行重塑,它包含发现美、认识美、重构美的过程。因此,立意之美是写意美的起点。

(二)塑形之美

在写意画中总讲究“以形写实”“形神兼备”,事实上写意美也表现在塑形的过程(即塑形美)。绘画者在进行意象表达的时候,不可能受限于原本的物象,画家往往根据自己的感受、理解,进行艺术想象,进而塑造具备写意特性的物象。在这个过程,需要画家以一种艺术的视角进行创作,可能笔法的运用、线条的走向、色彩的搭配、物象的选择与结合等都以一种崭新的姿态诠释了写意物象的形态之美。塑形过程是进行物象写意所不可或缺的,因而塑形之美是写意美的过程。

(三)造境之美

如美学家宗白华书中所说:“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物,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观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的灵境。这灵境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事实上,经过画家营造的意境本质上是画面与情感、思想的结合,情与境整合,它将描绘物象之外的、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意愿和思想情绪展露无遗。正是这种造境美,使得我们能够与画家的思维联系,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而造境是写意的最高点,造境之美亦是写意美的核心。

三、中国绘画写意美的价值

中国画中的写意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而这种写意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将创作者的内心感受与这些物相结合,产生独具特色的写意美。实际上,这种写意美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艺术特点,使得写意美展现出独特的价值。

一方面,写意美的价值表现在画作上。写意画往往以一种极为直白的方式,直抒胸臆地将绘画中的写意美展露。然而,这种美又不是能够轻易地辨析,需要在对画作仔细欣赏之后,结合创造者的心境、社会、环境因素等具体分析。由于人的理解不同,对美的感悟能力不一,因而会产生不同的解读。反复之间,这种写意美的不确定性又增添了绘画作品的艺术价值。

另一方面,写意美的价值还表现在对人产生的效应。一般,当欣赏写意画的同时,必然伴随着对写意美的解读。解读写意美需要具体分析如何认识写意美、怎么欣赏写意美、怎样收获写意美等过程,这就是逐渐了解写意美的步骤。当逐渐深入的时候,我们自然会产生一系列评判美的标准,而这些评判标准正是我们审美的体现。当评判美的标准增加的时候,我们的审美能力自然也有了很好的提升。

结语

总之,可以明确的是,写意画注重“写意”性,是中国画一直以来所追求的。它是中国绘画的魅力所在,是中国绘画的一大特色。写意美是伴随着写意画而共生的,两者无法分割。探究写意画中的写意美,需要我们以一种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不断进取。而不断探索的过程亦是我们接近写意美、了解写意美、认识写意美的过程。当然,也可能受一些条件的限制,我们认识中国绘画写意美的现象不全面,但最终会以一种正确的姿态审视写意美,这必将为我们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人民出版社,2009.

绘画总结例11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6-0218-01

随着高校扩招的实施,高师美术专业学生入校后对艺术的理解很浅,特别是水彩画方面。但同时高师学生毕业后要承担各级中小学的美术课教学任务,会直接影响下一代青少年的美育发展,这也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未来,因此对高师学生的教育不能轻视,特别是水彩画教学方面。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水彩画的教学过程。

一、水彩画传授教学

为了使学生获得绘画写生色彩知识,教师要传授色彩写生基础知识,讲授水彩画的性能,材料,工具,表现方法等,认知水彩画水性,技法,进而使学生掌握运用水彩画写生的表现方式以培养学生运用水彩画表现写生色彩的绘画能力。教师指导学生获得水彩画表现技法,认识去理解水彩画教材,色彩的构成,原理等。深入浅出,优化教学形式,整个过程是一由客观到主观过程的深化,对自然物象一个具体的理解。 同时在教学方面也要培养高师学生作为一名教师的基础品质,敬业爱岗,具有创新意识,热爱教师职业,意识先行。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中。

(一)了解色彩性能

学生在绘画之前需要准确地利用水彩画工具,在画面上表现写生色彩关系,首先要训练同学们有敏锐的色彩感受,将颜料性能把握好和作好认真细致的构思观察。

(二)写生色彩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要运用教学手段,诱导激发学生的绘画情绪,要运用创新形式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还要注意色彩写生选材的针对性。色彩训练教学要安排科目,以提高学生绘画素质。水彩画写生教学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静物写生教学

我们学习色彩画一般多从静物入手,这是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的。静物画一般以描绘室内物体为主,大多选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例如:器皿,花卉,水果,蔬菜,用具,乐器等。

2、风景写生教学

水彩风景写生要求集中学生对空间色彩的认识。因为风景写生要在室外进行,外景变化较多。所以最好先打下牢固的室内静物色彩写生基础,再出去画风景写生。

3、人物写生教学

在人物写生教学方面首先要引导学生刻画人物特征,结构,要充分发挥水彩画的透明,水分淋漓的艺术特色。在教学练习上要先安排练习人物头像,人物半身像,全身像。同时要通过教师作品积极调动学生对水彩画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分析,理解,整体的认知能力,在作业布置上不应局限人物的绘画写生,更重要的是分析并体现出人物的形象特点和精神状态。

二、水彩画示范教学过程

教师课堂示范,是教师直接引导学生进行系统深入学习的一个重要过程,教师绘画的每一笔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认知,学生会把教师的示范作为一个学习标准,教师示范教学可以示范一部分,也可以示范全部。绘画过程,边画边讲,容易出现哪些问题,如何才能解决,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直观感受,同时也让学生明确了写生的步骤和各种技法的运用。

三、水彩画训练教学过程

(一)训练重点

首先要进行创作组合构图,转换练习,掌握水彩的多种方法,并选用新画法和老画法的结合运用。

(二)训练内容

现代水彩画教学要由浅入深,让学生掌握多种水彩画的绘画技法,例如,水色的结合,以水为主,以色为辅,充分体现出水彩画的特性,习作后期可进行创作。

(三)训练方法

水彩画的绘画技法在不断推陈出新,尝试各种肌理技法的运用,运用新的材料进行演示。

(四)作业要求

运用水彩的媒介和肌理效果完成小幅和大幅的静物写生,风景写生和人物写生。要求通过各种技法和工具的运用,画面呈“水”味浓厚,主次分明,生动的效果。

四、水彩画总结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