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教师与学生论文

教师与学生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3-28 21:22:03

教师与学生论文

教师与学生论文例1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7-131-02

传统的中文教学法课程,有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师范生试教的效果不佳,究其原因,是师范生面对整节课复杂的教学,实习试教时难得要领。另外,在很长一段时间,师范生对教学技能课程不够重视,认识不到位导致投入的精力不足,有的学生不肯在教学技能训练上投入大的精力。因此,尽管师范生掌握了一些关于教学的基本理论,但是往往对课堂教学,却不知如何下手。所以,有必要加强中文师范生教学技能的训练,对中文教学法课程进行改革。

一、以微格教学理论为指导,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微格教学又称微型教学,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创建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运用教育技术手段来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方法。它的主要特征是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将复杂的教学活动分解为各种可操作、可控制的教学技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及可以反馈的系统进行教学训练。实践证明,微格教学比较好地解决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困难,使师范生可以从反馈系统中像一位观众那样来评价自己在教学中的行为,反复训练、纠正自己的行为,使之熟练地掌握教学活动中的各种技能。目前,它在世界各国的师范教育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微格教学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以来,在理论发展和实际运用推广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中,很快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整体素质,也使许多有经验的资深教师突破了教学所谓“高原期现象”,使教学水准更上一层楼。微格教学的理念核心是批评师范教育只重视理论灌输、轻视教师成长的基本前提——态度与技能的培训,提倡对教师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进行大规模的实质性探讨。

提高训练的效果,必须掌握训练的策略。在训练策略上,第一,将复杂的技能进行分解训练;第二,每一训练步骤要有明确目标和具体要求。按照这种思路安排训练就可以化难为易,各个击破,有利于复杂技能的训练。根据微格教学的相关理论,把教学技能进行分解,形成教学技能专题。对每一要素技能提出明确的要求,展示相关的示范材料,制定出量化的评价标准,据此对师范生进行训练,并及时给予反馈评价。实践证明,这种分类训练的策略易于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当每项简单的要素技能掌握之后,再综合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形成课堂教学的综合能力。

为适应中文教法课程的改革,根据微格教学的相关理论,把教学技能进行分解,分解成教学语言技能、导人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结束技能、板书技能、变化技能等七个教学技能专题,对中文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进行训练。

教师与学生论文例2

1.加强师生对话,增进师生融洽,为创造性思维搭建坚实的平台

没有宽松的环境,学生就没有自主,也就不会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所以,实行民主管理,努力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育人环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坚实的平台。作为一名教师,最难做到的就是放下师道尊严,和学生平起平坐。多数教师都有一副菩萨心肠,恨不得掏出自己的心来教育学生,而外表上却不露声色,给人一副冷若冰霜的感觉。有些人教了一辈子书,总是百思不得其解:我对学生那么好,为什么学生都怕我,见了我就敬而远之呢?这还得要问问自己:你知道学生喜欢怎样的教师吗?你是学生最喜欢的教师吗?如果不是,学生又怎么会买你的帐呢?俗话说爱屋及乌,既然不会亲近其师,又怎会信其道呢?所以,一名好教师,首先是一名学生喜欢的教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放下高不可攀的架子,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学生正处在成长发展阶段,世界观、人生观尚未成熟,看问题难免过于偏激,这需要教师正确引导。而如果教师仅本着"反正我为了你好"的想法,对学生的错误或者过激行为大声训斥,横眉怒对,就难免造成师生关系的激化,就会走向教育目的的反面。相反,如果教师本着民主平等的原则,努力端正教学思想,明确教学目标,把面向全体学生和尊重个别差异有机结合起来,既要考虑教学的实际,又要根据他们的生活习惯、个人兴趣和爱好、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来调整自己的思路,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愿学、乐学,从而产生教与学的共鸣。此外,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自己的主人公地位,从而加强与教师的配合,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加强师生对话,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育人环境。给学生创造充分自由大胆想象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不断增强自己的学习主人翁意识。

2.加强学法指导,交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是发展创造思维的金钥匙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张扬创新个性,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金钥匙。古语说得好:"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惰"。如果学生对老师的话和教材的观点迷信、百从、人云亦云,我们的教育就是彻底失败的教育。所培养出的人才就永远只是因循守旧,重复前人的老路,原地踏步,最终被时代的车轮所淘汰。只有开动脑筋,独立思考,另辟蹊径,才能有所作为。所以,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百家争鸣,对于独到的见解要及时表扬鼓励。在探讨中挖掘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放射出创新思维的火花,自我风采、个性人格也得到了张扬。久而久之,创造思维的能力就提高起来了。

3.强化主体意识,创建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为创造思维的培养提供优良的土壤

教学最忌呆板,所谓"教无定法"就是这个道理。旧式教育只是把学生当作教育对象看待,没有看到人是主体,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因此,在旧式教育下,只强调社会制约的一面,抹煞相对独立的一面;强调受动的一面,否认能动的一面;强调外因的一面,忽视内因的一面;把学生的发展看成是教育注入的结果。因此在课堂上,一味老师讲,学生听、满堂灌;在教育活动中,则是老师说了算,学生跟着转,严重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培养了一批唯唯诺诺、平庸驯服的"书呆子"。建立在科学人生观基础上的主体教育思想要求确立和提高人的主体地位,充分释放和发挥人的巨大能动作用,让他们意识到并主动地追求和实现个人在教育过程中自我发展的价值,充分调动积极性,能动地进行学习、工作与社会生活。

教师与学生论文例3

紧接着,这节课的重点部分:探讨两艘船够么?还有多少人不能上船?我们进行了种种设想。A、学生先提简单的问题,比如:大船和小船共坐多少人?老师紧接着就问:“谁能解决它?”让学生先列出算式,然后估算一下。这样就可以很自然地引入本节课的重点问题;B、有学生直接提出“还有多少人不能上船”时,先把它写在黑板上,再问:“还有别的问题么?”学生也会很自然地提到两艘船一共坐多少人这个问题,在这里进行列式、估算,转折“刚才有同学提到这个问题(手指黑板上的问题),你们能够解决它么”。在这一块儿,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体现出来,不管学生先出现哪种情况都是可以的,老师在这里要适时适度地进行引导。

教师与学生论文例4

一、参与“物理参与式教育科研”习惯化

学校物理组有创办初的4名物理教师发展到如今有40多名的庞大科组,来自于不同的学校,他们参与不同的教学模式,要让教师适应参与式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教学观念的转变离不开教师对教学问题的反思,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教师参与“参与式教育科研”的开始阶段。教师参与“参与式教育科研”能有效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首先教师参与“参与式教育科研”的前提是其于问题的解决,这个前提为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供了基础。刚接触“参与式”时,教师一般会有意成无意地想到,为什么要使用“参与式”教学,和以前的模式相比,“参与式”教学有哪些优越性等等,经过这样的思考和反思产生了教师教学观念的冲突,为其教学观念的转变提供了基础。其次,让每位教师参与“参与式教育科研”过程是教师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获得“参与式”教学观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为了解决在“参与式”教学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就会主动分析问题的性质产生的原因,并努力寻找问题的解决路径和对策,为此,教师查找相关“参与式”教学的文章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或者就问题求教于对“参与式”教学研究较深的教师,并与他们进行沟通对话。大量的实践已经证明,这样的过程容易使新进教师的教学观念得以改造和转变。然后,教师仅仅参与一次或几次科研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学校物理教研组应该积极致力建立各种便利的条件和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科研活动,并使教师参与“参与式”教学科研的意识习惯化。实质上教学和科研始终是结合在一起的。“教不研则浅,研不教则空”。教学为科研提供问题基础,科研使教学更加有效。

二、“参与式教学理论学习”自觉化

“参与式教学理论学习”自觉的提出,是受费孝通“文化自觉”理论的启发。费先生认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或者“复归”的意思,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地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它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了解所接触到的各种文化,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定自己的位置,经过自己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程序和一套能与各种文化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同手册。根据“文化自觉”理论,笔者尝试把“参与式教学理论学习”自觉理解为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在“参与式”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了自己物理专业水平的提高,促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主动学习“参与式”教学理论,并明白为什么要学习“参与式”教学理论,这种理论是怎样来的以及它的理论特点、旨趣,并能知道这种教学理论将会对物理教育教学实践产生怎么样的效果。而教师的“参与式教学理论学习”自觉化,不是某个物理教师或者某些教师的自觉而是大部分或者全部物理老师的自觉。

“参与式教学理论学习”自觉蕴含了三个方面内容,都为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带来契机。首先,教师的“参与式”教学理论学习自觉是一种主动学习的过程,对为什么要学习“参与式教学理论”的思考和回答是教学理论学习自觉的内涵之一,这自然表露出“参与式教学理论学习”是主动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回忆在过去使用的物理教学模式中,遇到的问题和挫折,并与“参与式”教学作比较,并对之产生质疑。质疑的过程就表明教师对原有的教学观念开始动摇,为使之转变成接受“参与式”教学观念带来了前提。为了解决问题或挫折,有迫不及待地学习新的理论――“参与式”教学理论的冲动。其次,教师的“参与式教学理论学习”自觉,是批判学习的过程。在“参与式教学理论学习”自觉的含义中已经渗透了教师对“参与式教学理论学习”的特点概括及理论旨趣追求与反思。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以一种反思的眼光,寻求“参与式”教学理论的产生背景与动力、优点、与自己原有的教学观念有什么不同以及分析为什么会产生差异,会产生教学观念的矛盾和冲突,为教师观念转变提供了主观的条件。再次,一个教学模式要发展,必须创新,教师的“参与式教学理论学习”自觉是创新学习过程,教师将所学到的教学理论运用到“参与式”教学的课堂中,检验效度,并改造变成自己的东西。当良好的教学效果产生时,就会极力“拥护”“推广”“参与式”教学。

三、“参与式教学交流”经常化

教师与学生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李建生(1968—),女,安徽舒城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远程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游戏研究。E-mail:。

一、引 言

在传统认知上,网络环境中丰富的社会互活动有助于远程教育更好地发挥教学职能。但是,近年来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表明,学生经常抱怨网上交流活动投入精力很大,促进学习效果有限,为此,部分学生甚至拒绝参与网上讨论。[1]那么,同样是凭借丰富的社会互形式,满足教与学需求,而受到青睐的大学网络学习社区又是什么样的情况?影响大学网络学习社区中社会互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对社区中社会互产生了什么影响?本文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试图来回答上述问题。

二、 相关理论研究

(一)网络学习社区

网络学习社区(E-learning Community)又称虚拟学习社区(Virtual Learning Community)、教育虚拟社区、网络学习共同体(Networked Learning Community)、电子学习社区(Electronic Learning Community)、探究社区等,是目前国内外远程教育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2]虽然这一术语在国内外研究文献中频频出现,但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国外学者Rusell(1999)、Carlen(2002)、Riel & Polin(2004),以及国内学者王陆(2004)、马红亮(2006)等从不同角度对网络学习社区的概念进行了解读。本文利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查阅2003—2011年涉及网络学习社区定义的国内文献,将部分学者观点进行整理后发现,虽然国内学者对于网络学习社区的内涵有着不同的界定和阐释,但是他们有着相似的国外理论来源,具体见表1。

从表1中可看出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认为网络学习社区是虚拟的学习“环境”;网络学习社区是网上学习“组织/群体”;网络学习社区是“组织+环境”。

为了使研究有一个严格的学术框架,本文采用国内学者马红亮等人(2007)对网络学习社区的界定:网络学习社区是指在某一特定的网络空间中,由学习者和助学者(本文中指教师)共同组成的,具有持续的师生、生生互动关系的社会集合体及其网络活动区域。同时,根据网络学习社区的社区性质和功能,马红亮等人(2007)把网络学习社区划分为远程教育型、校园教育辅助型和社会教育型。据此分类,本文中的“大学网络学习社区”是典型的“校园辅助型”学习社区,这种虚拟学习社区通常是作为校园面授教育中课堂教学的补充和辅助而存在,而不是专门用来开展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学历教育或非学历教育。

(二)社会互

国内对交互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末,国内学者陈青首次对交互进行了界定与解读。此后,具有不同研究背景的学者多次使用“社会互”这一术语,但赋予它的意义各不相同。目前,国内关于“社会互”的诠释有以下两种代表性的观点:

1. 源于社会学研究概念,应用于网络环境

社会互(Social Interaction),在社会学中多称为社会互动、社会交往、社会相互作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互相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8]

2. 远程教育领域研究概念

Moore(1989)认为远程教育中的交互包括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交互、学习者与教师交互和学习者与学习者相互交互等三种形式;Bates(1991)按照交互发生的范围把交互分为“个别化交互”和“社会互”,并定义社会互为“学习者个人与教师、同学或社会其他成员关于学习问题的交互”;[9][10]陈丽(2004)在Bates分类理论的基础上,将信息交互分为个互与社会互,其中个互指“学生与学习资源的交互”,社会互指“教师与学生的信息交互,学生与学生的信息交互”。[11][12]

综上,本文采用陈丽的研究成果,本文中的“社会互”是指学生与教师的信息交互、学生与学生的信息交互。其中,学生与教师的交互指发生在学生和教师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平台进行的探讨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互是指发生在学习者和学习者之间的,通过计算机网络平台进行的集体形式的交互以及小组形式的交互;在学生与学生的交互过程中,可以有教师参与,也可以没有教师参与。

三、 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根据上述理论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以下假设(如图1):在所有参与者都能够并且愿意参加网络学习社区社会互的前提下。

H1: 教师参与程度对网络学习社区中社会互数量有促进作用;

H2: 教师参与程度影响网络学习社区的社会互内容;

H3: 交互模式影响网络学习社区的社会互数量;

H4: 交互模式影响网络学习社区的社会互内容。

其中,教师参与程度具体含义如下。

教师起主导作用:指教师在讨论中占据控制地位,例如教师圈定主题范围并主题帖的讨论。

教师起引导作用:指教师在讨论中起辅助引导的作用,例如教师圈定了主题范围,学生围绕该范围设计主题组织讨论,学生主题帖。

自由讨论:指学生在讨论中占据主导地位,教师仅作为普通参与者参与到讨论中或者不参与讨论。

(二)研究对象

本文采用文本研究方法。文本选取基于Blackboard平台的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课程的大学网络学习社区。文本收集的数据主要为:(1)“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课程教学讨论区2007级、2008级整个学期的文本讨论内容,2009级由于课程尚未结束,只收集其教学讨论区2012年3月29日前的所有数据;(2)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课程专题讨论区2008级整个学期的所有讨论小组文本讨论内容和所有参与者的参与数据。具体情况见表2。

四、 研究结论

(一)教师参与程度对网络学习社区中社会互的影响探究

结合本文的研究模型,研究者对教学讨论区和专题讨论区进行初步的分析得到表3。从表中可以看出:专题讨论区包含各种教师参与程度的讨论,故研究者选取专题讨论区作为研究对象,探究教师参与程度对社会互的影响。

1. 教师不同参与程度下讨论区的社会互情况对比

研究者选取专题讨论区的数据,以“教师参与程度”为自变量,“回帖数和阅读次数”为因变量,使用SPSS 16.0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证明(如表4),网络学习社区中的教师的参与程度与回帖数和阅读数显著相关。

研究者对专题讨论区的数据进行进一步统计得到表5。(1)从表5中数据可以看出,教师参与程度不同,主题的回帖数和阅读数都有较大差异,即教师参与程度对社会互是有显著影响的。但在有教师参与的情况下,教师控制和主导整个讨论时平均回帖数为8.1,远远高于教师仅划定范围起引导作用的情况4.7,却又远远低于无教师参与的自由讨论时平均回帖数14.7。这说明教师参与程度对回帖数和阅读数并不是简单的促进或抑制作用。(2)阅读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讨论主题的关注度,而学生的关注度则直接影响学习社区中的社会互。从表中可以看出,在无主题自由讨论时学生平均阅读数为183,与教师主导时的176.2基本持平,是教师指导情况下平均阅读数94的近2倍。这说明教师参与度对学生的关注点有一定影响。(3)从表5中可看出,在教师占据指导地位时,学生自主的32个主题帖中,有10个主题帖无人回复。而在其他两种教师参与程度下,独帖数都为0。大量的独帖既浪费了社区的空间,也分散学生的关注。因此教师在占据指导地位,划定讨论的主题范围后,仍需要对学生的交互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例如以普通成员的身份参与讨论,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或正面的引导,以保证协作小组中生生交互的质量和效率。

2. 教师不同参与程度下讨论区的社会互内容分析

研究者选取专题讨论区的数据,以“教师参与程度”为自变量,社会互内容为因变量,使用SPSS 16.0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证明(如表6),网络学习社区中教师的参与程度与交互内容显著相关。

研究者对专题讨论区的讨论主题进行进一步的统计整理后得出以下结论。

(1)教师主导情况下的讨论,社会互内容主要围绕学习任务展开。帖子的回复主要是有关学习内容的个人观点陈述,极少涉及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及对他人观点的评价。研究者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教师主导下的讨论,学生更侧重于完成学习任务,赢得教师的认可。

(2)教师指导下的讨论,回帖的内容同样集中于对问题的回答或个人观点的介绍。不同于教师主导的讨论,教师指导时讨论组组间差异很大:①如图2所示,有的学习小组拥有此类讨论主题18个,有的学习小组此类讨论主题则为0个;②对小组成员的个人发帖情况进行进一步统计后,研究者发现,在小组内,虽然成员间个人发帖数存在一定差距,但参与讨论的态度却非常一致。即讨论积极的小组,组内成员参与讨论都比较积极。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讨论内容的差异,对于贴近学生现实生活或与课程内容相符的主题范围,学生容易找到话题组织讨论,所以该小组的讨论主题也较多,例如第三小组,由于其主题“网络教学与平台建设”与课程内容相关,所以小组主题最多,成员中最少的发帖数也为12,远远高于全体成员均发帖数(4.7)。另一方面可能是学生间的差异,讨论区没有统一的组织者,各小组组内讨论也多由组内小组长发起,且多数学生又只对组内讨论主题负责,这就进一步拉大了组间差距。

(3)自由讨论时,由于没有主题限定,生生交互更加活跃,且更注重同学之间的社会情感交流。分析其原因可能是:讨论主题与学习任务无关且没有教师参与的压力,因此学生参与积极,乐于进行一些活跃讨论气氛的交流。

(二)交互模式对网络学习社区中社会互的影响探究

如上文所述,本文中的交互模式分为同步交互模式与异步交互模式。本文选择的个案研究对象“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课程”混合使用了同步交互、异步交互两种模式,课程的教学讨论区采用的是同步交互的模式;而专题讨论区则是典型的异步交互讨论区,采用的是异步交互的模式。

1. 同步交互模式与异步交互模式下讨论区的社会互情况对比

以交互模式为自变量,以回帖数为因变量,研究者使用SPSS 16.0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如表7所示,Sig.0.05,这说明交互模式对回帖数影响不显著。

研究者对专题讨论区数据进行进一步的统计得到表8。从表中可以看出:(1)从发帖总数来看,同步交互讨论区与异步交互讨论区差别不大,且教师平均发帖数都远高于学生平均发帖数。(2)同步、异步交互模式下,占据主体地位的成员不同。在同步交互讨论区中,师生交互占据主体地位,生生交互的相关主题只占主题总数的21.7%;在异步交互讨论区中,生生交互的讨论占据了主要地位,而师生交互的主题只占28.6%。

2. 同步交互模式与异步交互模式下讨论区的社会互内容分析

根据交互内容,讨论区中所有的主题帖都可以分为4类(问题引导类,用A表示;资源检索类,用B表示;解决问题类,用C表示;反思反馈类,用D表示)。对所有帖子进行手工分拣后,研究者以交互模式为自变量,以主题内容为因变量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如表9所示,结果证明,交互模式与社会互的内容显著相关。

研究者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进一步整理,并列出了各个讨论区回帖数排行前十的帖子,如表10所示。经过分析发现,在异步交互模式下,讨论区中的资源检索类主题帖所占比例较大,且学生回帖也很积极。在同步交互模式下,不同年级最受欢迎的主题帖类型并不相同。但相比异步交互模式,同步交互模式下的讨论区中问题引导类主题帖不仅数量多,而且学生回帖也积极。

从帖子内容来看,同步交互模式下的讨论区中,学生回复一般比较简短,且多是从平台提供的资料中直接拷贝而来的,或只是简单地表明个人对待问题的态度。而在异步交互模式下,因为有了足够的准备与思考时间,学生发帖内容是对搜索到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后得到的,不仅内容更为详尽,而且讨论的深度也相对有所提升。

(1)教师参与程度对社会互的数量和内容都有影响。该结论验证了陈丽(2004)的观点,即教师的参与对社会互仍然非常必要,且存在以下特点。

教师参与程度影响社会互的数量,但它与社会互数量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即并不是教师参与程度越高(低),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就越频繁(少)。在讨论中,由于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对教师学术权威的尊重,教师的适当参与可以吸引学生对讨论主题的注意,从而促进社会互。但在纯粹由学生发起的无关学习任务的自由讨论中,生生互动更加频繁和集中。

教师参与程度影响社会性互动的内容。教师参与程度越高,社会互的主题中关于学习任务的交互就越多。在小组协作学习时,教师划定的主题范围以贴近学生的学习态度为宜,且讨论需要教师积极的干预或学生有效的组织,以保证讨论的质量和效率,减少独帖的存在。

(2)交互模式影响社会互的内容,对社会互的数量没有显著影响。

交互模式影响社会互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同步交互中,师生交互占据了主体地位;异步交互中,生生交互占据主体地位。

交互模式对社会互的内容存在一定的影响。同步交互模式下的讨论,交互的主题较简单,学生回复也比较简单;异步交互模式下,社会互的内容有所深入。

教师与学生论文例6

国内培养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高等师范院校,大多制定出定向于服务基础教育,定位于综合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为例,在“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以培养高素质小学师资为主的特色鲜明、湖南领先、全国知名的教学型本科师范院校”[2]的办学理念下,该院经历了由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到本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的成长道路,逐渐摸索出本科阶段小学教师培养目标,即“培养面向基础教育第一线的综合素质优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用型、技能型小学教师”[3]。在这个目标下培养出的一线小学教师,既要具备小学教学、教育及管理的职业素养,又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文化与艺体的综合素质。这实际上就是职业型、文化型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从培养目标看,社会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呈现出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小学教育专业文艺学理论课程的改革也迎来更大的契机。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小学教育专业必然要突破传统汉语言文学课程设置的限制,打破一般师范类及普通综合类院校的模式,向实用性、专业型和开放性、素质型过渡,使学生在研习理论课程时,除了理性思辨的培养,理论体系的消化,还要适应复合型小学教师培养模式,从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实践方法、考评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走出学院化理论知识教学的旧框,突出对新问题、新领域的应对能力,探索合理科学的文艺学课程教学的具体途径。

二、调整课程结构,培植特色课程

文艺学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二级学科,担负着传授文学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文艺观念、训练学生理性思辨能力和创作鉴赏文本等任务。小学教育专业的文艺学理论课程同样肩负着传授基础文学理论的任务,但基于有特色的复合型小学教师培养目标,与普通高校同名课程存在着差异,需要在讲授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调整课程的结构,培植具有职业特色和人文特色的文艺学理论课程,彰显其独特地专业价值,以及面对小学教师培养的适应能力。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为例,文学概论、中西方文论是必修的基础课程,从课程设置上来看与其他普通院校无异。而美学课程在以往都是文艺学限选课程,学院将其与小学教育教学联系起来,开设了“小学美育”这样的特色课程,这种适度改良是创新性的尝试,开辟出一块小学教育教学研究的新领域。该课程明确小学美育的专业定位,建构包括接受论、主体论、过程论、环境论等全方位的课程体系,秉着实践性、审美性、师范性的原则,架设起完整理论体系与小学教育职业实践之间的桥梁,探索诸如小学生的审美心理与审美活动的特点、小学教师的美育角色、小学各科教学的美育功能以及授课教师的审美修养等问题,为培养职业型、文化型相结合的复合型小学教师提供理论课程的实际支撑。结合教学实践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文艺学课程体系作这种结构性调整实属必要。循着“小学美育”课程改革的思路,文艺学其他理论课程也可以进行有效调整。如文艺心理学,可以适当简化基础知识结构,选择有专业依据的针对性知识要点,与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挂钩,探寻小学教学中创作与阅读文本的心理学特征,从而加强理论课程的职业化储备和人文素质培养。写作学课程除了讲授写作主体素养、写作客体要素、写作文体技法等基础理论之外,应挖掘写作技能实践,归纳多样化的训练活动,开辟与学术论文写作和小学教师职业写作相关的专题,助推文艺学理论课程适应小学教师培养目标的整体框架建设。

三、整合教材优势,完善教学内容

纵观目前的教材建设,包括普通高校通行文艺学教材与针对小学教育专业编写的文艺学教材,还是存在偏重体系化和缺乏职业针对性等不足,因而有必要兼顾体系化与专业化双重特点,进一步完善文艺学理论各级课程的教学内容。高校通行教材往往从宏观的角度建构理论课程严密而庞大的体系,强调体系的完整与内容的系统,强调“本质化”,内容上出现“哲学化”倾向,整个体系从理论到理论,不免艰涩。但作为理论课程,这种教材表现出理论的严整性和逻辑性,有利于学生思考能力和理性思辨能力的养成,这是其明显的优势。而针对小学教育专业的文艺学教材,主要围绕“文学概论”展开,并未辐射到其他相关理论课程,单就文学概论的教材来说,它们减少了纯粹理论阐述的份额,降低了理论教材的阅读难度,更有针对性的建立理论知识框架,将传统型知识要点、前沿知识导入与职业一线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这是其突出的优势。如果仅就“文学概论”而言,我们能比较轻松地整合两类教材的优势,完善教学内容,既保证理论课程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又以前瞻性的眼光完善理论课程的实用性,满足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下职业素养培养和文化素养培养的需要。具体来说,“文学概论”课的教学内容可以紧扣小学教师文学鉴赏与文学创作的能力培养,提高其文学领域的指导能力,并增设“儿童文学概论”这一极具专业针对性的章节,以精深理论与批判眼光架设理论知识与特色专业的桥梁。这在目前的文学概论教材里还未出现,只是在“儿童文学”这个新的研究领域里涉及到,以一种“史”的眼光梳理儿童文学的发展情况,这种研究缺少开阔厚重的文艺学理论背景,也不具有独立的理论研究条件,难以从理论的高度俯视整体儿童文学现象,概括儿童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这是一块亟待开垦的责任田。文艺学理论其他课程也应该尝试将传统理论体系与实用职业技能结合起来,在教学内容中增加针对小学教师文学教育水平与教学科研能力的实用知识,增强理论与实践的粘合度,在强化学生职业意识的同时,打破封闭的理论体系,融入人文审美因子,培育学生情感性、体验性、形象性的审美感知,实现综合文化素养的提升。像文学批评课程,无论是中国文学批评理论,还是20世纪以来西方前沿性文学批评理论,都是纯理论的,将这种艰深的理论知识全盘灌输给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并不具有适应性,大多学生都感到枯燥无味、艰涩难懂。如果将中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与小学语文教学联系起来,为小学语文教材与课外阅读文本提供科学实用的文学批评依据,一定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的热情,并为培养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做出具体贡献。如果将20世纪以来西方的文学批评流派带入到对当下各种文化现象的解读,像80后写作、网络小说、青春类小说、手机文学、超文本等青年学生关注和喜爱的现象,当然能拓展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关注当下、批评当下的能力。

四、摸索教学方法,优化实践教学

基于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文艺学理论课程改革除了从整体着眼设置课程结构和调整教学内容,从具体操作方法上也要有规划与统筹。上述事实说明,针对小学教师培养的文艺学理论课程应该从细节上寻找一致而有效的方法,而这些方法的主格调就是:淡化理论哲学化色彩,优化实践“文本化”途径。在诸多教研资料中,人们常常提出具有操作性的教学方法,并集中于辅助理论阐释这一定位。像互动式教学与多样性教学,体现出调动学生自主意识与综合使用教学手段这两种最基本的革新思路。纠其根本,在于冲淡理论形而上思辨的哲学化色彩,淡化高密度、体系化理论讲授形式,作出立足于课程特点的适应性变通。传统的讲授形式将抽象而系统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确实给学生一种鸟瞰全貌的高度,严密而富有逻辑性。但由于教师掌握学生情况的误差、学生们知识结构本身存在的差异以及功利性学习态度,这种教学形式弊大于利,严重抹杀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否定自身、抛弃理论,因为从文艺学学科萌芽开始,理论就是其得以独立存在的基石,特别是20世纪理论作为独立地位的出现,文艺学课程大多成为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诊断理论课程症候之后,我们可以做的就是,顺应时展与专业特色,探索实践教学的根本方式,即实践教学“文本化”道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成了公认的出路,而“文本化”实践教学则是对众多具体细致的教学方法的提炼和统领。文艺学理论课程的重点不再是教什么的问题,而是教授如何接受和解读文本,围绕众多形式的文本展开基础批评、古代文论批评、西方现代派批评、文艺心理学批评、哲学美学批评等多样化批评路径。弗莱《批评的解剖》有一句话说得很精辟:“教授常常感到很难去教授文学,因为事实上这是很难办到的,能直接教给学生的只是文学批评。”小学教育专业的文艺学理论课程需要在文本选择、批评样式、难度把控、比重分配等方面做出有效调整。首先在文本选择方面,从小学语文课本、儿童文学作品中精选文本,注重文艺学理论对这些文本的涵盖事实。其次是批评样式,一般而言,实践教学中的具体形式都追逐多样化、多层次、多角度的实际效果,诸如分组讨论作品、集体研究专题、辩论不同立场、一人一份读书笔记、原创作品鉴赏会议、情景教学模拟等形式,都较好地接触文本、批评文本,教师在展开实践教学活动时,注意引导学生拓宽批评思路、正确选择批评视角。再次就是难度把控上,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职业角色意识与文化视野的程度都是有限的,教师提前评估文本深度、批评方法的难度、学生对实践活动方案的理解程度、方案的可行度,在实践活动的进行中,也要及时判断进展的效果值,作出适度调整。最后在比重分配方面,根据文艺学学科各门理论课程的不同性质及其所处的学科结构点来设计具体方法,注意调试好各课程实践教学“文本化”的均衡性和合理性。既要尊重该学科本身的共同性质,又要体现不同课程的特殊要求。只有切实开展这些方面的实践教学,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理论与文本素养,为其承担小学教学的责任提供专业知识与综合视野的双重保障。

教师与学生论文例7

二、通过“教授示范课”活动,规范课堂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院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首先,重点抓了“三率”,即“到课率”、“作业完成率”、“自习率”,落实班主任不定期跟班听课制度,促进了学风建设。其次,实现了教学质量监控规范化,通过教研室教学研讨制度、教学记载制度、教师听课制度的实施了,各位教师均严格遵守了日常教学纪律,按时上下课,认真备课和批改作业,及时对学生进行辅导。再次,通过由应用数学教研室程崇高教授主讲的示范课——《第一型曲线积分》活动,为广大青年教师规范课堂教学行为起到良好示范作用,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治学严谨,精心备课。程教授对待教学的态度是极其认真负责的,仅就本次课的课题引入方式,他反复设计了很多方案,最终才确定用“求物质曲线质量”这一物理模型引出课题,多次就教学内容与同行研讨,与学生交流难易度,其严谨的治学精神的确令人感动。

2、授课过程中切实把握授课“质量”的含义,教学语言生动形象。整个教学过程,程教授言简意赅,语言风趣,生动形象,抓住了学生的“神”,学生学习气氛高涨,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保证。

3、教学方法灵活。无论是引入课题,还是定理的证明、方法应用,程教授都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灵活采用多教学方法,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继续实行青年教师教学导师制度,保障了对青年教师教学的帮扶力度,对新教师均实行了传、帮、带,要求他们跟随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听课观摩,学习老教师的教学艺术,各教研室都加大了对青年教师讲课的听课和评课力度,同时,学院领导主要是通过随堂听青年教师讲课、检查教案、及时了解反馈学生意见等手段,帮助新教师克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使新教师能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让他们能尽快适应岗位要求,尽快成熟起来。最后,对期中考试考风考纪严格要求,每位教师和学生必须同期末考试一样对待。开展了评教、评学活动,及时了解教学运行情况,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沟通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联系和信息反溃

下一步,xxx学院将不仅继续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示范课,而且始终坚持每位青年教师每学年至少在学院内讲一次公开课,它不仅是一个教学过程展示,更重要是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教学交流与研讨的平台,各教研室将组织教师对不具一格的教学专题进行深入研究,并以“教授示范课活动”为楔机,进一步重视了对专职教师的业务培训,计划选派教师参加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培训。通过培训,使教师们掌握了信息,开阔了眼界,更新了知识,推动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全体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三、加强实习基地建设,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根据我院专业发展规划,在以往的基础上再经过几年的努力,建设一批稳定、优质的能满足我院实践教学需要的实习基地。根据我院应用数学专业教学的具体情况和招生情况,在黄冈市内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学校,如黄冈中学,黄州中学,黄州区一中,宝塔中学,蕲春县第一至第四中学,武穴市第一至第三中学,武穴师范,团风县团风中学,红安县第一至第三中学,罗田县第一至第三中学,黄梅县第一至第三中学,麻城市第一至第三中学等。在此基础上,根据每年毕业生的情况,不断地增加实习基地数量。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教师普遍加深了对师范教育特点的理解和认识,克服困难,加强实践性环节教学,《学科教学论》零课时教学实践环节每位指导教师至少让学生讲两次课、说一次课、制作一节课的课件。每位学生在下去参加教育实习之前,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至少试讲两次且评定成绩合格,并且根据视导员反馈意见及时纠偏。

为了提高我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效缓解学生就业压力,增加学生处理数据信息的实践动手能力,我院在巩固原有的校内教学基地的基础上,拟加大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在沿海、沿江经济发达地区IT业开辟具有实习指导能力的信息处理与计算专业实习基地。

同时,为了增强学生课间见习基地不足的矛盾,我院将黄冈市内具备校外指导教师条件的单位开辟为我院的课间见习基地。

数据处理能力和计算机操作技术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能否培养合格的数据信息处理专业人才。建立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技术精湛、理论知识渊博的校内实习指导教师队伍是保障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

为进一步规范校外专业实习管理,提高校外专业实习指导教师的水平和能力,必须从源头上建立起热爱教育事业、结构合理的校外专业实习指导教师队伍,规范校外专业实习指导教师的基本准则和工作要求,并建议学校对受聘的校外指导教师进行考核,根据其校外指导教师工作量、学历、按校外指导教师标准发放教学酬金。如受聘校外指导教师连续2年考核不合格,则终止聘任资格。

四、毕业论文工作有条不紊

1、已完成工作情况

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导作用。首先根据学生选好毕业论文课题确定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为所指导学生填写毕业论文任务书。然后,审定学生拟定的总体方案和详细工作计划,召集所指导的学生,要求学生口头汇报毕业论文工作进展情况,并检查执行情况和进程的原始记录材料(工作日志、原始调查表、程序调试),指导和答疑,着重于启发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可包办代替。预审学生的毕业论文并提出意见,督促学生修改。最后,根据学生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论文质量、考勤等方面的情况写出评语,提出评分的初步意见。

虽然论文指导工作任务繁重,但是大多数教师均“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日,到目前为止,每位教师按2:1的比例完成毕业论文课题的命题工作;按时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按质审核开题报告;指导学生阅读文献、写文献综述;指导学生写论文;按量记录论文指导工作日志;其中彭锦、刘焕彬、库连喜、陈文略、张忠诚、库在强、廖小勇、刘君娥、饶从军、王成所指导的学生毕业论文工作已到定稿阶段,其他教师所指导的学生论文大部分完成了几次修改,98%的学生有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但写作质量参差不齐;65%左右的学生已经定稿,25%左右的学生正在修改稿,10%左右的学生论文工作滞后。

2、未完成工作情况

毕业论文的评阅工作;毕业论文的答辩工作;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工作,毕业论文成绩由指导教师、批阅教师、答辩小组三方面评定成绩组成,比重分别为40%,20%,40%,根据完成毕业论文任务书的情况、文献查阅、文献综述、综合动手能力、论文质量、论点的学术价值、论述的重要性、系统性、逻辑性和文字表述能力、答辩情况及工作态度、遵师守纪情况等综合评定,成绩均采用百分制;学生的毕业论文及成绩作教学档案保存。(按工作计划预定时间进行)

3、为确保论文质量已采取的措施

(1)在多次会议上强调了毕业论文重要意义,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动手撰写毕业论文的重要性,严格遵守xxx学院毕业论文工作纪律;

(2)完善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督导功能。指导小组组长根据各指导教师所交的“中期检查表”汇总、总结本指导小组的毕业论文中期检查情况,填写①“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2007届学生毕业论文中期检查表(指导小组用表)”,领导小组填写②“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2007届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中期检查汇总表”,并连同每位指导教师“中期检查表(指导教师用表)”以电子文档形式交给教学干事。抽查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工作日志,发现问题要及时通报、解决。确定论文批阅教师和答辩小组成员,填写小组意见。每名学生都必须参加答辩才能取得毕业论文的总成绩;

(3)为克服教师队伍职称结构过于偏低的困难,让部分年轻讲师先向教授们观摩学习论文指导工作,并设置指导小组集中讨论学习。

(4)指导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在校情况和论文工作进度,对论文的主要成果进行质证,及时为学生解惑、纠偏;

(5)检查学生工作日志,将其平时积累的资料与论文选题之间相关性进行审查;

(6)在论文答辩时,对论文中涉及到的相关知识背景进行提问,坚持对未完成毕业论文任务书规定的任务;论文中文字表述错误较多或存在原则性错误,图表、公式不符合要求;工作作风不踏实,不尊师守纪;答辩时原则性错误较多的学生,以及出现抄袭的论文不予通过。

五、存在问题和不足

1、针对我院《高等数学》课较多且多为青年教师上课的特点,本学期我院虽然加大了与相关院系的联系,并且要求青年教师的《授课计划》要给与所在系分管教学的副主任审阅,认可后方可实行;但在教学过程中有部分教师与学生缺少及时勾通,未及时找出问题的根源,在今后的教学管理过程,应多与青年教师的谈心。

2、专业建设力度不够。学院虽然对于加强专业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在思想认识上和实际工作中都非常重视。但“三地教学,两地办公”,再加上师资队伍紧张,限于人力,还只能维持日常教学,从而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师与学生论文例8

一、高中语文课堂讨论需注意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组织好课堂讨论,教师在实际的组织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讨论的问题要经过教师的反复斟酌。在进行课堂讨论的时候,在还没有设定好讨论的题目之前,教师要认真地思考斟酌,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问题应既能够体现课堂上的重点内容,还能够将新旧点进行有机的衔接,让学生在讨论问题之时,对以往知识点进行检测,看学生真正掌握了多少。第二,在学生进入讨论情境后再发问。教师在学生进入情境以后,再提出问题,这样能让学生对其问题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让其明白教师所针对的问题是针对课文之中的哪一部分的;课文中的那一部分在整个文章中的地位如何,这样学生便能够紧紧把握文章的主要脉络。所以教师在提出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在进入情境以后再开始发问。第三,不能够用提问题来代替教师的讲学。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是最主要的部分,一定要分清主次,绝对不能够因为课堂讨论就占去讲授知识的大部分时间,这样不利于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高中语文课堂讨论要采取多种形式

教师与学生论文例9

毕业论文(设计)作为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创新与实践能力等方面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但近年来,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备受争议,“正经受着废除与续存的舆论煎熬”。当前很多高校实施了本科生导师制,在新形势下,如何改进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1 本科生导师制的内涵及实施

本科生导师制最初起源14世纪英国牛津大学,在牛津大学的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学者们研究发现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内涵的精髓在于: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合作,关注学生个体优长,设计个性化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能力。在我国,21世纪初本科生导师制首先在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进行试点, 随后各高校开始逐渐引进与实施。我校在2010年实施了本科生导师制。刚开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时,主要是在第三学期根据学生的专业,将本科生分配到相应专业的指导老师名下,2012年开始调整在第二学期对大一的学生就分配指导老师,无特殊情况,指导老师大学期间不会变动,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本科生导师制下,我校师生双方在课余时间就学业学习、专业选择、论文撰写、各级各类专业竞赛、职业生涯发展等内容进行沟通交流,还可参与指导老师的研究课题设计、实地调研,进入实验室尝试开放式研究型实验等,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团队学习、竞争合作、钻研创新的氛围,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2 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教育部的相关文件可知,本科毕业论文是大学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侧重应用性和实践性。近几年,通过对本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师生进行调研和访谈,结果表明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论文教学情况不容乐观,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毕业论文教学的时间和精力缺乏保证。毕业论文通常安排在大四,这个时间正好也是学生忙于找工作、考研、公务员考试、考证等,精力分散,很多学生往往是在未经充分收集资料和调查基础上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集中写作。我校毕业论文教学过程分为选题、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开题报告、正文的写作、修改等几个部分,学生必须正确地分配时间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写作任务。另外,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师师生比持续攀升,1个专业教师往往指导7-8个本科毕业生,大多数教师还带研究生或函授学生毕业论文,再加上其他较多的教学科研任务,使得以往的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无法保证论文指导质量。

其次,对毕业论文工作不够重视。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学生往往将主要精力放在找工作上,且招聘单位对学生毕业论文也无较多要求,导致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不够重视。另一方面有些老师对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往往也是能放则放,纪律不严明,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过于宽松,缺乏量化标准,学生也易敷衍了事,毕业论文教学不能提升到一个应有的高度。

再者,学生缺乏论文写作基础知识和前期科研能力的训练。从课程体系上看,本科教学中几乎没有毕业论文相关的基础课程训练,致使学生到撰写毕业论文时基本功欠缺,甚至不知如何查阅、引用、归纳、梳理、运用相关文献资料。毕业论文写作时,出现书写格式不规范,选题大而空、缺乏实用性和创新性,甚至出现抄袭和引用不当等学术不端行为。

最后,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烦琐,论文答辩流于形式。毕业论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指导老师都需要填写大量表格, 评审环节多而烦琐。然而答辩和考核环节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过于宽松,缺乏量化标准,对学生来说几乎没有什么压力。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出现严重滑坡趋势。

3 本科生导师制下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的优势

(1)师生互动相对频繁,毕业论文教学时间充足。当指导老师与学生的指导关系确立以后,通过多次、方式多样的交流沟通,有利于导师熟悉学生,发现学生的优势与不足,进而有组织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激发学生个性优势。同时指导活动与毕业论文进行结合,可以将毕业论文工作前移,学生在第三学年甚至更早, 就可开始有意识关注论文写作、论文选题等。因此,实行导师制后,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由第四学年集中指导变为分段指导,在平时进行文献资料查阅、实践调研、写作等训练,毕业论文撰写就轻车熟路了。

(2)激发学生科研意识,提高创新实践能力。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是具有科研性质的论文,体现了学生的科研潜能、创新实践能力的高低。在本科生导师制下,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导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具有学术权威的科研专著和论文,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术讲座,组织、引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专业竞赛、技能大赛,申报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引导学生去思考、 质疑、探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从而为毕业论文教学进行思维训练。

(3)培养写作与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写作和表达能力直接影响毕业论文的成绩,也会直接影响未来就业、职位晋升与日常生活。在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后, 师生之间有了更多沟通的机会。导师可以合理安排学生参加论文写作相关的活动, 进行适度的写作训练。进入高年级后,可结合所学专业课程,增加有关文献综述、调研报告和期刊论文的写作练习,掌握论文写作规范。同时,学生可以在小组了进行口头汇报,锻炼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这是毕业论文写作和表达的演练和基础,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4 本科生导师制下实施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措施

4.1 本科生导师制下工商管理类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制度及政策保障

学校及教学单位对本科导师制教学模式的实施应给予高度的重视,提供本科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的相关政策及制度保障。例如,2012年10月本校工商管理学院试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办法,其中提出“结合我院学科及专业特点,我院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成果形式为学术论文、调研报告、商业策划、参加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取得的成绩、在报刊杂志发表的优秀文章。”这一新的尝试,可发挥学生的特长,选择合适毕业论文形式,进一步激发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实践创新的热情和动力。为提高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改革实施的可行性,同期还试行了工商管理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对毕业论文成果形式、基本规范和要求、考核认定办法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除传统形式的毕业论文写作形式以外,并提出符合相应要求的“调研报告、商业策划、参加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取得的成果、在正式出版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可申请免于开题。

4.2 本科生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运行管理措施

在本科生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改革要想顺利进行,需要师生的共同协作。首先,导师的管理涉及学校人事处、教务处等职能部门以及导师所在院系。学校应明确指导教师的毕业论文教学任务,根据专业要求,确定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人数以及如何考核评价等基本要求。各教学单位根据专业情况,制定具体的操作规程与管理措施,加强过程管理。其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也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及配合。对学生管理主要涉及教务处、学生处和所在院系等相关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日常交流需要必要时间、地点以及方式的规范,如可以规定每月面谈几次,或者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通过短信、QQ群、电子邮件、微信和飞信等多种方式和学生交流补充,尽量保证每一个学生能得到应有的指导。对于学生在享受被指导权利的同时也需要按时完成导师布置的任务,并积极参加导师组织的各项活动,主动与导师交流,可要求学生填写指导记录进行约束。

4.3 完善本科生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评价与激励机制

本科生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需要一套完善的评价机制。管理机构需不断完善考核机制,根据毕业论文教学过程,把考核指标具体化、定量化,考核结果应当记入教师的业务档案,考核业绩与年度绩效、岗位聘任、晋职晋级挂钩。如指导学生完成一个挑战杯项目,并在全国比赛中获奖,就可以给予导师奖励;如学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或者第一申请人身份申请一项专利,导师都应当获得指导奖励。对学生参与毕业论文教学的评价也应要有一套严格的办法,围绕培养目标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考核。对毕业论文教学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在学分折算、评优、免开题、毕业论文替代、推荐就业等方面给予不同程度的激励。

5 结语

经过近5年的运行,我校本科生导师制逐渐完善,在毕业论文教学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科生导师制下,对毕业论文教学进行改革,可在不影响整体教学计划的前提下 ,让学生早日进行毕业论文方面的准备,鼓励参加一定形式的科研 ,参与实验实践训练,既能达到毕业论文教学要求顺利毕业,又有利于学生专业意识、科研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同时也提高了学校的声望 ,是一项值得探索、尝试、推广,促进本科生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教师与学生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5-0088-05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5.018

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现代远程教育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现代远程教育利用最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局限,以其远程性、开放性、灵活性、先进性,满足了现代不同层次的人群对教育层次、知识更新的需求。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是推动教育现代化,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终身学习需求的重要手段。我国自1999年开始在中央电大和68所普通高校试点现代远程教育以来,现代远程教育在我国逐渐成为高等教育领域非常重要的办学形式,步入快速发展的规模扩张阶段,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现代远程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也应当将此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现代远程教育主要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大多为在职从业人员,本身都在随岗实践,但随岗实践不能取代毕业论文教学。毕业论文教学作为现代远程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围绕实际问题进行的综合性训练,也是培养学生调查研究能力、查阅文献资料能力、方案设计与比较能力、计算与绘图能力、数据获取与处理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现代远程教育在教学形式及教学对象上与传统高等教育截然不同,如何在远程教育背景下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指导服务,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摆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问题。保障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有必要围绕现代远程教育的培养目标,结合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基础与学习需求,构建一个合理可行的毕业论文教学体系。

一、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

1.结合现代远程教育特点,充分利用最新计算机网络技术

现代远程教育具有远程性、开放性、灵活性、先进性等特点,进行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结合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充分利用最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学生提供超越时空限制的全方位、多渠道的教学支持服务。

2.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成长

根据社会对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现代远程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并突出对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的要求。因此,构建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体系必须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成长。

3.考虑学生的基础与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施教

现代远程教育采取宽进严出的政策,学生基础较差,多数为在职学习者,具有鲜明的职业背景,比普通学生有更强的应用能力需求。因此,进行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考虑学生的基础与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施教。

4.明确教学主体各自职责

传统全日制高校毕业论文教学主体由论文指导教师、学生及学校构成。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主体除论文指导教师、学生及学校之外,还包括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校外学习中心,如图l所示。进行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明确各教学主体的职责,做到职责分明。

二、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体系的构建

本文基于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构建了由教学资源体系、论文指导体系、论文答辩体系以及论文监控体系组成的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体系,如图2。

1.教学资源体系

教学资源体系包括教师资源、学习资源与平台资源。为了增强师资力量,丰富教学形式,除了学校聘用的异地指导教师外,学校需要鼓励部分有条件的学习中心在当地聘用符合学校要求的本地指导教师。针对相当多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在毕业论文环节经常无头绪、无思路,不知道做什么论题的问题,学校需要根据学生基础与需求建设论题资源库,论题以应用型论题为主。此外,指导教师在论文指导初始阶段需要为学生提供写作方法类以及参考文献类的论文辅导资料,供学生写作参考。为适应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学校还需要充分利用最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建设网上论文指导与管理平台、网上答辩与集中答疑平台等平台资源,以便为学生提供实时与非实时的远程教学支持服务。

2.论文指导体系

论文指导体系包括指导环节与指导形式。指导环节包括学习中心毕业论文动员、学校与学校中心指导学生论题库选题或自主选题、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初稿及终稿的写作、指导教师给出终稿评语及成绩等常规性教学环节。指导形式包括论文平台指导、网上集中视频答疑与线下指导。为适应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论文平台指导应作为论文指导的主要形式,同时辅以网上集中视频答疑与电话、见面等线下指导形式。

3.论文答辩体系

论文答辩体系包括答辩环节与答辩形式。答辩环节包括学校对学生进行答辩资格审查、学校与学习中心组织论文答辩、答辩小组给出答辩评语及最终成绩。为适应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学校与学习中心共同组织的网上毕业论文答辩应作为论文答辩的主要形式,同时允许符合条件的学生中心自行组织现场答辩。

4.论文监控体系

论文监控体系用于学校对上述体系涉及的关键环节进行监督控制,以保证教学质量。为了保证学习中心聘用的指导教师符合学校要求,学校需要对学习中心聘用的指导教师进行资格审查,只有学校审批同意后才能作为学校的本地论文指导教师。为了保证论文指导质量,学校需要对指导教师的指导行为进行监控与考核,并对指导教师给出的指导评语及成绩进行审核。为了保证答辩质量,学校需要对学习中心自行组织的本地现场答辩进行全程监控,并对所有答辩评语及答辩成绩进行审核。

三、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体系的实施

大连理工大学现代远程教育根据上述构建的毕业论文教学体系,在毕业论文教学环节进行了具体的实施。

1.开发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论文平台指导与管理,同时辅以远程集中视频答疑与线下指导形式进行指导

为实施网上课程教学与毕业论文教学,学校开发了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其中论文指导平台主界面如图3所示。通过该平台实现论文写作环节的控制、论文辅导资料的上传、论文任务书的发送、教学信息的传递、论文的答疑与批阅、指导教师指导行为的监控等。为了集中解决学生在论文终稿阶段遇到的问题,学校在论文终稿环节利用网梯实时多媒体交互系统实施远程集中视频答疑,答疑效果良好,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此外,指导教师也经常采用电话、QQ、见面等线下指导形式对学生进行论文指导。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利用论文平台对教师指导行为进行监控与考核

高质量的师资是提高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学校自开展现代远程教育以来,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逐渐建立了一支知识结构合理、业务水平较高、实践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目前,学校现代远程教育的论文指导教师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学校及有条件的学习中心聘用的学术水平高、工程实践能力强、教学效果好、责任心强的教授、副教授及其相应的教学团队;二是学校引进的985高校硕士及以上学历的远程教育专职教师。对于没有工程背景工作经历的远程教育专职教师来说,缺少的正是工程实践的经验。为此,学校搭建起远程教育专职教师工程实践平台,每年定期安排远程教育专职教师深入生产第一线实践实习,有效地提高了远程教育专职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为了增强指导教师的责任心与责任感,提高毕业论文的教学支持服务水平,学校建立了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监督与考核制度,即首先由学校制定出毕业论文指导准则,比如学生留言必须在24小时之内回复,学生稿件必须在3天内批阅完毕,学生稿件批阅意见或评语必须达到一定要求等;之后学校根据毕业论文指导准则在论文指导平台对教师指导行为进行监督与考核,考核包括周考核、月考核及学期考核;最后学校根据考核结果给予指导教师相应的奖励或处罚,对不称职的教师坚决取消其指导教师资格。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监督与考核制度的建立,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毕业论文教学支持服务水平的提高。

3.创建“毕业论文模板”指导模式,同时支持学生自主选题

为了解决绝大部分学生在毕业论文环节不知道做什么以及怎么做的问题,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学校结合学生基础与需求,创建“毕业论文模板”指导模式。所谓“毕业论文模板”指导模式,即首先由实践经验丰富的学校各专业教授、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以及远程教育专职教师根据各个专业学生的岗位需求,共同参与为每个专业制作多个毕业论文模板,形成“毕业论文模板资源库”,然后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及工作性质,选定某个毕业论文模板,最后学生在该毕业论文模板的引导以及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每个毕业论文模板为学生提供了某一论题的目录和格式,并且每一章都配有引导性内容,正常情况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以及模板的引领下都能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另外,为了避免使用同一毕业论文模板所带来的毕业论文雷同问题,学校制作的毕业论文模板绝大部分都是半开放式毕业论文模板,即要求学生结合实际的工程或项目来做,如某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某工程工程量清单编制等。由于学生选择的具体项目或工程不一样,也就避免了采用同一毕业论文模板所带来的毕业论文雷同问题。此外,对于少部分希望自主选题的学生,学校也允许其采用自主选题模式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自学校实施毕业论文模板指导模式以来,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积极性。

4.区别对待不同需求的学生群体

学校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毕业论文环节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对于不申请学位学生的毕业论文,只要毕业论文质量和总体完成情况达到学校对本科毕业论文的最基本要求,即可通过毕业论文环节,顺利获得学分。对于拟申请学位学生的毕业论文,学校对写作难度和完成质量均做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申请学位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学校从学位毕业论文模板的制定,指导教师对学位毕业论文的指导,到学位毕业论文答辩,建立起学位毕业论文三把关的严格制度。首先,每个专业分别制定了学位毕业论文模板,学位毕业论文模板的难度要高于非学位毕业论文模板,如对于工科专业,学位毕业论文模板原则上要求是设计模板,需要申请学位的学生只能选取学位毕业论文模板进行毕业论文。其次,指导教师在指导学位毕业论文时,毕业论文完成质量要求较高,只有学位毕业论文终稿环节成绩达到中等及以上的学生才允许申请答辩。最后,要求拟申请学位的学生必须参加毕业论文答辩,只有答辩成绩良好及以上的学生才能在毕业论文环节满足申请学位的条件。

5.采用网梯实时多媒体交互系统实施网上远程答辩,同时审核有条件的学习中心自行组织现场答辩

考虑到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学校对绝大多数学生采用网梯实时多媒体交互系统实施网上远程答辩,答辩效果良好。同时,为加强教学支持服务,学校审核同意有条件的学习中心自行组织现场答辩。为保证自行组织现场毕业论文答辩工作的规范与严谨,学校通过答辩巡视或远程视频对答辩过程进行了全程监控。

6.建立科学规范的毕业论文教学流程

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具有学生数量多、分布地域广、教学活动组织管理难度大等特点,必须形成科学规范的管理流程,合理安排、周密部署,才能成功地实施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学校根据构建的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体系,不断完善过程管理,逐步建立起科学规范的毕业论文教学流程(如图4),保证了毕业论文教学体系有条不紊地实施。

四、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体系的实施效果

教师与学生论文例11

(一)提高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认识,需要使学生明确毕业论文的重要性。毕业论文不仅仅是一个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学生四年所学知识的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培养探求真理精神,提高学生科研训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经,也是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责任感、使命感和进行综合素质培养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是学生毕业前的综合训练,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准备。

(二)日常教学加强对毕业论文的写作锻炼。毕业论文是一门学问,学生不仅要了解论文的撰写要求,还要加强写作训练。在平时的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高质量学术论文,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学术论文。尽量多结合教学内容布置小论文的写作, 使学生经常受到论文写作的训练, 并在一定范围内发表和讨论,使学生可以积累资料和经验。建议高校多举办学术讲座,请著名专家学者作学术讲座,介绍学术前沿和治学方法,开阔学生视野。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有关论文知识的储备,才能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

(三)建立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双向选择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学生介入教师的科研课题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有效措施。鼓励学生参与教师承担的各级各类科研课题,进行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工作,熟悉相关知识和资料,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论文写作;设置学生科研立项,鼓励学有余力、富有钻研精神的学生积极申报课题;或者可以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等课外科技活动加强学生的科研训练,促进科研意识的养成。通过学生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科研能力培训,学生动手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为顺利开展毕业论文工作打好基础。

二、对于教师

(一)实行指导教师责任制。指导教师和学生如愿双向选择以后,教师应该切实负起责任来,相当多学生是非常愿意跟着老师做自己喜欢的课题,指导教师既是学生的论文的指导者,更是学生人生的指导者,指导教师应该身体力行,做学生的表率,如果指导教师自己做事总是拖拖拉拉,没有时间观念,学生也非常容易不守时;学校主管部门应该组成督导组,对指导老师的工作质量进行检查督促,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比如明确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如某个阶段每周至少与学生见面几次,指导多少学时等,使这些成为能够量化的指标。

(二)联系地方企业,开发导师资源。通过聘请校外科技人员来校担任指导教师或教师下企业学习,以改变指导教师队伍结构组成,与企业科研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尝试,无疑是挖掘丰富导师资源的良好基础。通过大力利用校外指导教师,或教师与企业科研技术人员组成联合体,安排部分优秀学生到企业直接参与企业技术开发,解决企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完成毕业论文。这样,一方面可以改善地方高校导师资源紧张的状况,另一方面达到资源共享,促进产学研发展,发挥了地方高校的优势。另外,能激发学生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还有利于学生就业后尽早地进入工作角色。

(三)加强教师的责任心。实践证明,教师的责任心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工作热情、投入程度和工作质量,所以要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对认真积极、指导工作出色的导师应给以表彰和宣传,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从而带动更多的教师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好指导工作。另外,学校安排教学任务时,兼顾考虑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工作量,适当减轻指导学生人数多的教师的教学任务。

(四)确保指导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指导教师拥有的专业知识数量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指导老师对毕业论文的评审所能达到的水平与精度。专业知识数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指导老师专业知识面的宽与窄,知识的多与少,是直接知识还是间接知识。专业知识某一方面的欠缺往往造成指导老师在这一方面的专业知识“盲区”。专业知识的质量影响主要表现为指导老师对专业知识研究的深度、进度、正确程度。

三、对于学院

(一)对毕业论文的时间安排做合适调整。对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时间宜选择在大学三年级的下半学期开学时, 即比原来的论文选题提前半年布置。此时,学生已经完成了三年半的学习,对研究内容、研究方向等知识有了一定的储备和积累,对社会经济的热点问题及前沿理论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时将毕业论文的选题布置下去,有益于引起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和对社会经济问题的关注。同时, 随着学习的深入,使学生能有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也具备了论文写作所需要的资料积累的时间保证,从而为提高论文写作质量做了必要的准备。

(二)完善毕业论文的质量监控体系。毕业论文的考核制度校毕业论文质量监控体系分为院、系、教研室三级,由学院负责监控毕业论文全过程,系部成立毕业论文指导小组,定期召开工作会议,指导毕业论文工作。

初期、中期、后期检查相结合。首先是在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完成毕业论文的选题后,系部、教研室要对学生的论文选题、可行性等进行初期检查;其次,在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中期,采取教研室普查、学院抽查的形式,对学生毕业论文工作的执行情况进行中期检查;最后,学生毕业论文完成后,学院对学生毕业论文的答辩情况进行后期检查,以保证论文答辩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