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建筑初级论文

建筑初级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7-17 09:45:01

建筑初级论文

建筑初级论文例1

Abstract: Based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the Basic Cours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the paper discussed the methods of teaching the basic architectural design courses. Through solving the problems,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student’s independent capacity for architecture design can b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Key words: Initial education of architecture; Basic cours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Independent capacity forming; Interest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D52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我国建筑学教育经过多年的完善与发展,逐步形成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体系。各院校都有其不同的教学特点,如培养人才既要有艺术感悟力,又要有扎实的工程技术知识,在知识结构上具有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人文素质的合理组合等。低年级开设的《建筑设计初步》课程是建筑学的入门课程,这一阶段,教师要承担起学生们在建筑设计方面的启蒙教育,学生们的基本功是否扎实、学习兴趣及专业思维习惯的培养也取决于该阶段。因此,《建筑设计初步》的课程教学尤为重要,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2、现状分析[1][2]

大一、大二的《建筑设计初步》作为建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师担当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教学的现状来看,建筑学一年级学生从中学到大学需完成从文化学习( 文外史、数理化) 到专业学习的转变,对于建筑现状和将来的工作内容和性质,他们刚刚开始接触,还只能停留在直观、笼统的感性认识层面上。很多同学对于建筑学的学习方法都不能很好的掌握,过程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着教师的帮助和辅导,时间跨度几乎要占据一、二年级。问题集中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上:

2.1基本功底薄弱

随着近几年本科教育的大规模扩招,许多高校增设的建筑学专业在招生时加试徒手画都只是走过场。高考的模式也决定了学生们不是为了兴趣选择专业。所以现在我们建筑学专业生源的美术功底都比较薄弱,对一些基本的美术常识、绘图技法都不很了解,这些问题都留给大一的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一点点培养和启发。在这种模式下,直接导致很多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没有这方面的“细胞”,兴趣和爱好更无从说起,经历了一学期的授课仍然对所学专业很茫然,甚至仍然不得其法,无从下手,造成了教学过程中很大的被动性。

2.2 课程较多,能利用的时间较少

一方面,在低年级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教授的内容很多。作为建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学生们要系统的学习素描、色彩、建筑制图等先修课程,通过大量的观察、分析、构思、图示学会表达,进行模型实验等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在这个阶段,又有大学里面基础课程,譬如英语,政治、数学、计算机等等的学习。开设课程种类繁多,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强制要求又会使得学生们在时间分配上不得其法,没有安排好的话就会厚此薄彼,丢三落四。在教学过程中,有不少学生反映时间安排分配的问题,学习重点如何把握的困惑,虽然不能排除学生们偷懒心理的因素,但这个问题仍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解决好。

3、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和思考[3][4][5]

基于这些现状,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建筑学专业教师,在很多方面应该多下功夫,在不断提高自己专业素质的同时,要有更多的耐心和细心。

3.1 关键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专业思维能力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在严酷的竞争和高考机制下,学生个人除了个别有家庭熏陶的,

职业意识无从谈起,对建筑的认识几乎都是知之甚少,大部分学生进入建筑学专业仅仅是出于对将来就业前景的判断,对自身特长、才华以及兴趣了解也都一无所知。所以现在建筑学专业生源的美术功底、空间感知能力和体验能力都很薄弱,动手能力差也是无法回避的现实,他们在学习初期还难以适应建筑学以图形和空间为分析对象的思维方式。

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时时关注学生心理过程的变化,把建筑学的课程教学变成一种有意思的课程,利用各种课题的综合性寓教于乐,尽可能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兴趣深入研究了解建筑设计的相关知识,尽可能的拓宽知识面。如大一《建筑初步》教学中设置《建筑施工图抄绘训练》与《大师住宅名作解析训练》作业,辅导学生时尽可能规范学生使用铅笔、丁字尺等建筑绘图工具,以及用铅笔工具进行徒手线条练习。与此同时一方面要讲解建筑制图的方法和知识,另一方面要利用实例为学生讲解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和过程,培养学生对建筑的鉴赏能力;在辅导学生进行外部空间体验分析训练和空间认知设计训练作业的时候,一方面要通过理论课讲解建筑空间的概念和认知方法,人体尺度在建筑中的应用,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培养一种细致观察人的行为与建筑的关系,身边建筑与环境设计案例的习惯,学会体验不同建筑空间,以及切身感受到各种不同的空间能给人带来的不同感觉,在实践中建立建筑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印象(图1—图4)。也就是说,我们教学的目的不是要完成每个作业,关键就是要让学生不仅能从作业当中掌握作业教学目的,更重要的是学到一种不同高中时的学习方法,培养新的思维习惯,建立起对建筑学专业的学习兴趣,能够自主的学习。

3.2重点要加强基本功训练

建筑学专业跟别的专业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强调动手能力,履行一种近似于师傅带徒弟的方式环境中“做”设计的模式,而建筑学所涉及知识范围又很广。作为刚刚涉及这个专业的学生,很多东西都需要学习,那么基本功的训练当然还是应该重之又重。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都以高年级甚至以后都是用电脑绘图为理由,基本的徒手功夫都不好好学、认真练,这其实是一种很不好的思想,基本的绘图习惯、钢笔画的徒手练习、色彩感觉的训练以及透视图绘制方法等等这些基本功都是我们必须掌握并且要不断加强的。在低年级的整个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大一阶段)教师都要努力引导学生重视这些内容的训练,通过评析学生的钢笔画作业,开展专项表现课程训练,以及对学生每一次正图完成深度的高标准要求,激发学生加强基本功训练的意识和兴趣。因为这些基本功都会潜移默化或者直接影响着以后的学习过程,训练的不仅是徒手能力,更是建筑的基本感知能力,所以基本功训练不论何时何地都应当是我们建筑学基础教学的重点所在。(见图5)

3.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增进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现在的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心理很强。一方面是由于进入大学不久,不能完全从中学阶段的教学模式中转变过来;另一方面也跟学生自身的特点有很大关系。作为教师,就必须就较强的责任心和耐心,一方面要努力帮助他们转变学习方式和思维模式,循序渐进的引导学习;另一方面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严格把握各个作业的进程阶段,培养他们建立良好的专业学习习惯;最重要的就是要引导和锻炼学生的查阅资料的能力。建筑学专业需要掌握的知识面很多很广,完全依靠课堂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们的所需知识汲取量。课堂上教师只是一个引导,大量的工作需要课后去完成,这就要求学生们要好好利用课后时间,有自主学习的习惯,并且能够通过相关课题查阅相关资料,从而丰富相关的建筑知识。好的习惯以及查阅资料能力的提高能够直接影响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在建筑基础教学中这一点也不容小觑。

3.4 加强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与讨论,帮助学生建立团队合作、相互学习的意识。

在传统的建筑设计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学生绞尽脑汁画图,老师即兴发挥式看图,看到那里讲到哪里,这种现状应该得到改变。低年级基础教学中应提倡师生之间互动,强调学生之间交流。如我们在建筑学一年级设置的《外部空间体验分析训练》的课程中,就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实地场所空间体验,在教师讲解基本的体验方法后,尽可能调动学生的自主调研认知的积极性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动性。对于学生在该训练完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平等的与学生共同探讨,启发式教学,不包办代替;并要求进行PPT小组汇报讨论,鼓励和创造学生相互交流的更多机会,求得对该训练任务的完成。每一个作业都讨论交流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是个人阅读资料无法代替的,讨论使学生得到了宏观思想的交流,增进了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团队合作意识是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必不可少的部分,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尽可能的安排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时间,能够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协作的能力,增强表达能力和表现热情。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都具有被他人认可的价值取向,如果一个人希望自己的思想得到大家的赞同,就会自觉主动地深入研究问题,从而有效地激发创新能力。

4、结束语

建筑学基础教学的重要性已成为建筑教育界的共识。只有在一二年级的学习工程中掌握好扎实的建筑基本功,培养起对建筑设计浓厚的学习兴趣,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让学生很好的过渡到高年级正式的设计课程中。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只有通过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实践方法相结合,时时关注学生反馈信息,不断摸索和总结教学经验,逐步完善教学内容,实时改进教学实践方法,才能达到建筑学基础教学任务的顺利地完成,帮助学生为其后的设计系列课程打下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黎志涛,建筑教育面对当前若干问题的思考与对策[J ] ,建筑学报,2007 (5) :6-8.

[2] 许勇铁,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设置的探索与实践,福建建筑,2008 (12) :128-130.

[3] 刘源, 建筑启蒙教育与学生主体能力培养——对“建筑设计初步”课程的教学思考,科教文汇,2012 (07) :38-40.

[4] 孙晓鹏、罗朝阳、殷勇, 传统建筑设计课基础上的超越与发展,山西建筑,2008 (10) :225-227.

[5] 李真, 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科技信息,2007 (24) :502,511.

附作者简介:

戴慧,1980年11月,女,安徽省安庆市人,汉族,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建筑初级论文例2

辛亥革命之后,中国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但中国社会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动荡和变革仍然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20世纪上半期,中国人民不断地开展着救亡图强运动,主要表现在引进西学和革命斗争两个方面,因而民国初期的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背景也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学习西方的组成部分,现代艺术不断冲击着中国的传统艺术,两者在混沌之中彼此对抗而又相互融合。二是此时的现代艺术带有鲜明的社会化和政治化倾向。

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在民国初期的中国,这样一个混乱时代不断展现着它的时代性特征。除了艺术思想和观念的变革,本文将主要通过建筑、美术、手工艺等方面来表现一时期的中国现代艺术。

在建筑方面,早在清末开始,西方入侵我国,在势力范围所到之处,渐渐出现了一些洋式建筑。民国初期的建筑是特定历史时期中外建筑艺术的一个缩影,尽管处于同一历史时期,但各个地方的建筑风格又各不相同;一般都为砖混结构,这是一种混合结构,是采用砖墙来承重,钢筋混凝土、梁柱板等构件构成的混合机构体系。就建筑风格而言主要分为西方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和新民族主义三种,西方古典主义建筑指运用古希腊罗马建筑和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样式和古典柱式的建筑,主要是法国古典主义建筑以及其他地区受它的影响的建筑为模板建造的建筑;新古典主义建筑是借用古代英雄主义题材和表现形式,直接描绘现实斗争中的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紧密配合现实斗争,直接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服务的具有鲜明现实主义倾向的建筑风格,这正好符合当时的资产阶级民国政府的意识形态;新民族主义建筑是在民族主义大行其道的历史背景下,众多建筑艺术家在民族主义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思想而发展出的一种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这三种风格的代表建筑有上海外滩建筑群、武汉国民政府旧址纪念馆――原汉口南洋大楼和南京各类官员府邸等。此时的建筑艺术装饰特点主要表现在建筑材料演变和欧式风格的再现与演变。在建筑材料上,从晚清开始,西方的建筑材料,如砖块、水泥、石材、玻璃等被引进到中国,打破了我国传统的木材在建筑中的构造主体地位;此外红砖、钢筋混凝土也被大规模的运用,几乎在整体上改变了中国今后的建筑材料风格。在建筑形式上,民国初期建筑在汲取西方古典主义风格上,保留了西方古典形式的装饰,结合近代工业设计思潮,并加入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等思想观念构建出了大量的杂交建筑。

在美术方面,从19世纪后期开始,中国就有很多去国外留学的学生开始修习美术专业,到民国初期,一大批留学生回国开始致力于推动中国美术发展。清末中国美术依然主要秉承传统的一些技法,但也开始融入西方的元素,其代表人物有吴昌硕和徐悲鸿等人。作为“海派”绘画的创立者,吴昌硕的绘画以篆印入画,大胆使用西洋红,深红古厚,他生于晚清,卒于民国初年,但此时他的作品中已显露出了一些中西结合的元素。作为一位大器晚成的艺术家,吴昌硕却开启了中国近现代大写意花鸟画的新纪元;他的艺术对于中国近现代绘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并远传日本、韩国,深受海内外学者的推崇,是那个时期中国传统现代艺术在历史条件下最美妙的艺术瑰宝。徐悲鸿的青年时代正处于清末民初,出国求学的经历使得他更能领会中西艺术差异,在之努力之下开创了民国初期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风格,并为后世确立了艺术基调,其代表作《愚公移山》用西方油画风格,以中国水墨画的形式来表现中国古典历史题材,成功地使中西艺术相结合,是当时中国现代艺术的经典之作。

在手工艺方面,以木刻版画为代表,出现了新兴木刻运动,这场运动的代表人物是文学大师鲁迅先生。版画作为中国手工艺的一个重要门类,能充分代表中国手工艺的发展方向和创作方法,木刻版画自古便有,由于其独特性使得它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与地位。民国初年,欧洲资产阶级形形的艺术流派泛滥,并在我国艺坛上产生影响,鲁迅针对此情况说:“盖中国艺术家,一向喜欢介绍欧洲19世纪末之怪画,一怪,即便于胡为,于是畸形怪相,遂弥漫于画苑。”因而鲁迅大力扶植木刻艺术发展,特别重视表现形式要切合内容的需要,努力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他既反对徒有其表而内容空泛的作品,也反对因艺术性差而致使不能表现内容的作品,更反对资产阶级形式主义的东西。鲁迅先生为使木刻青年能在借鉴外国的进步木刻中吸取养分,更快地磨利木刻刀,刻出更好的作品来,经常在他并不宽裕的生活中挤出钱来自费精印画册,提供创作参考,就当时情况来说,尽管社会主体制度是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但以鲁迅先生为代表而发展起来的新兴木刻运动,却是反对资产阶级形式主义艺术美术领域里的重要斗争运动。木刻版画一直都以中流砥柱的艺术形式,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华民族解放的伟大事业中,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无论是解放区还是国统区,木刻艺术都坚守正义,为中国革命事业和世界和平事业做出重大贡献,在现代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并成为世界文化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的发展往往能体现一个国家民族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特征。中国人在个人发展的潜意识中一直秉承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念,艺术领域的人也是如此,因而在民国初期的文人艺匠的艺术创作中往往带有鲜明的政治性,他们学习西方,却并不向西方艺术低头,或是摒弃自己的传统艺术,而是希望通过学习西方艺术的先进性来实现自身抱负和民族抱负,无论是建筑、美术还是手工艺,都有崇高的自我抱负在其中。

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始,中国在各方面都在不断开放,现代艺术的发展更是展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然而从深层次去思考,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一系列变革,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走民国时期的路,政治上、经济上如此,艺术上亦是如此,就如乱世出英雄一样,民国初期现代艺术中所产生形成的理念与实践是历经动荡与沉浮而留存下来的,经住了时代的考验,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当代艺术工作者去好好学习的。

参考文献:

[1] 吴衍发.民国时期中国艺术史分期思想的考察与反思[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4):86-91.

[2] 乔志强.民国时期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9:4-8.

建筑初级论文例3

1、建筑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测量员,施工员,造价员、建造师、建筑师、造价师、监理工程师、安全工程师注册规划师、注册建筑师、注册结构师、注册安全工程师、注册造价师、注册评估师、注册建造师注册设备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施工员、质检员、预算员、安全员、材料员以及特种工上岗证等等,具体的要看你所从事工作类别、专业类别。

2、技术职务可以分初级、中级和高级之分。一般先从初级申报,初级可以分技术员和助理工程师;中级就是工程师;而高级可分副高级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之分,专业职称评审时需提供身份证明、毕业证、工作简历、专业论文、计算机及外语等级考试合格等证明材料。

(来源:文章屋网 )

建筑初级论文例4

二、建设中的问题与经验

学院从创办之初的1个专业到现在的4个专业,从两名教师到现在的41人,学生数从39人到现在的760人,已初具规模。学校始终坚持以应用型培养为目标,以徽派建筑为特色教育,积极融入地方经济,实现自身发展。

(一)争取一切力量黄山学院地处皖南,为了促进皖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弘扬徽派建筑文化,学校决定创办建筑学专业,从零开始,在无基础、无师资、无场地的三无条件下,创办了建筑学专业。没有基础,向兄弟院校求助,依托浙江大学,引入他们的理念和师资,成功创办了建筑学专业;没有教师,通过各种渠道,引进清华大学建筑学专业硕士一名,引入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学士一名。与此同时,聘请黄山市建筑界的老专家和工程师来学院兼职授课,以解决教师不足的问题;没有场地,就多次向学校提出申请,要求为建筑学专业提供专业教室和专业绘图桌,为建筑设计课每班配备两名教师。我们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学校的领导下,上下团结一心,积极寻求学校、政府、兄弟院校、企事业单位的大力支持,促使专业建设更加完备,更具规模。

(二)定位切合实际首先,创办建筑学专业符合地区发展实际。如前所述,老八校、新八校以及通过建筑学专业评估的院校,多分布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为了促进欠发达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地方办学成为中国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需要,也是大势所趋。学校地处皖南徽州,为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创办建筑学专业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其次,结合地区情况和建筑学专业性质,紧紧抓住建筑学专业应用型这一核心特征,强调学生的设计和实践能力,并贯穿建筑学5年教学始终。该理念与学校近年提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目标相统一,并走在了学校各专业建设的前列。再次,控制招生规模。清华、同济、东南、天大,在拥有雄厚师资的前提下,招生规模一般控制在60人左右。最初,学院建筑学专业招生人数始终保持在30人左右,从2010年开始,扩招至60人。较小的招生规模尤其在专业建设初期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是合理稳妥的做法。最后,专业建设必须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从国家和政府的层面来说,地方高校办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有利于高校与地方开展互动,也有利于专业建设取得地方支持,从而取得可持续发展。

(三)师资最为重要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专业的发展,师资最为重要,一方面是数量,一方面是层次。师资建设关系到学科建设、学生培养质量、科研实力,最终影响专业建设和发展。对于建筑学新办专业,师资队伍无论从数量还是层次来说都极为欠缺。为此,也切不可盲目引进教师,可通过社会招聘兼职教师的办法缓解燃眉之急。引进专业理论精通、实践经验丰富的业内人士作为专业带头人极为重要,带头人不仅保证教学工作能够正常运转,还将推动专业顺利向前发展。从数量来说,可按照本科评估师生比1∶20或建筑学专业评估1∶8~1∶12的目标进行建设,充实教师队伍。从层次来说,以硕士为主,博士为辅;以副教授讲师助教为主,教授为辅;以中青年为主,老教师为辅,新进教师要重点考察其本科是否为建筑学专业。要把建筑学专业办好,需要花大力气提升师资建设。对引进和在职教师,不仅要从待遇、科研、职称晋升上给予倾斜,还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进修,参加专业实践,取得专业执业资格,提升教师教学和实践能力。

(四)抓住教学根本专业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质量取决于师资力量,取决于教学体系的合理和稳定。教学体系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管理等一系列教学文件的制定,这些文件不仅要符合专业指导委员会规定的内容,还要尽可能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专业建设初期,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通过广泛调研,横向比较,聘请专家等一系列措施来构建教学体系。如果条件不成熟,也可引入其他院校的成功做法以推动专业建设。无论是哪种情况,在以后的建设中,需要针对实际运行情况和毕业生跟踪调查情况,及时调整教学体系,使之逐步完善趋于合理、稳定。建筑学专业教学应坚持理论和实践教学并重,这也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尤其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理论够用即可,重在实践应用。一方面,强调教师的应用能力培养,要求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完成设计生产任务;另一方面注重学生动手应用能力的培养。一二年级主要完成建筑概论、美术、画法几何、建筑初步、建筑力学等课程,培养学生专业入门、识图、绘图和初步设计等基础能力;三四年级主要完成建筑历史、建筑材料、建筑构造、建筑物理、城市规划、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建筑理论素养以及多种建筑类型的设计等专业实践能力;五年级主要安排半年毕业实习,半年毕业设计,要求学生到实习单位参与实际项目的锻炼,并以实际项目完成毕业设计。此外,在一至五年级还安排了一系列集中性实践环节,如美术写生、城市认知、古建测绘、设计竞赛等。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和办法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

(五)坚持特色发展每个地区和学校的情况都不同,寻求特色,挖掘内涵是保证专业建设在同类院校中取得优势地位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黄山学院徽派建筑特色鲜明,学校以此构建了以徽派建筑文化为特色内容的课程体系,计划循序渐进地将徽派建筑文化系统地纳入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形成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科学的、特色鲜明的地方性应用型专业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中,适当增加徽派建筑理论与实践模块,将徽派建筑理论与实践系统地纳入课程体系建设,分步设置徽派建筑概论(或徽派建筑解析)、徽州明清建筑、徽州村落、徽州风水、徽派建筑保护与利用等课程。学院建筑学专业采取的模块化、选择性、分层教学模式以培养特色人才,提高了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贡献度。

建筑初级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当前,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与竞争性特点在建筑设计市场中尤显突出,建筑设计市场从以往的稀缺逐步走向饱和,以往由卖方占据的市场主导地位逐步转向买方,建筑设计市场的竞争力日趋激烈。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很多建筑设计单位为了追求设计进度和效益,设计过程中对缺乏对质量的严格控制,在没有设计计划书、工程勘察资料等信息的前提下就开始进行设计,这样导致设计单位内部管理混乱,从而给建筑设计质量造成影响。为了提高建筑设计质量,本文从建筑设计多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为构建建筑设计过程与设计质量保证体系提供保障。

一、制定设计计划

在进行建筑设计前,需制定完善、有效的设计计划,其是保证建筑设计质量的基础。设计计划的制定首先要确定设计总负责人、专业负责人、审定人及相关专业负责人等,其次根据设计任务要求、范围及基础资料,对工程现场进行实地勘察,确保各项设计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设计规范需由设计进度、人员配置、技术标准等有效的配置和主要技术要点等构成。设计任务综述中,需对设计范围、设计阶段等进行阐述,设计进度中需明确设计起止日期、评审时间、配合进度等内容。

二、强化设计输入控制

设计输入方面,其主要分为方案设计、逐步计划阶段及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要加强设计输入控制就需要围绕这三个阶段着手。首先在方案设计阶段,要保证工程项目批准文件、资金使用许可证、土地规划许可证、业务设计任务、图样、专利产品、计算机应用软件、相关法律规范及技术标准等内容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做好这些方面的有效控制。其次在初步设计阶段,要保证规划方案批准文件、业主设计任务书、地质资料等相关资料齐全。在施工设计图纸阶段,要确保各类输出文件和批准文件及相关资料的齐全。通过加强三个阶段的控制,为设计输入质量提供保障。进行设计输入评审时,主要对规划方案、初步设计评定书等文件进行评审,若评审中存在问题,需及时修正。另外,要对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计算机应用软件等进行评审,保证其有效性。

三、加强专业互提资料的管理

在专业互提资料管理过程中,要按照文件的形式进行传递,提出条件者填写专业互提条件单,互提条件单需由专业负责人审校并签字,该项流程结束后要送至设计总负责人审核签字,并由专业负责人组织实施。专业互提中所提出的的条件要明确表达各自专业意图并符合相关规定。初步设计阶段,建筑专业要向各相关专业提供设计条件,各项参数和标准要进行详细说明。水暖等专业要向结构专业提出设备位置及相应参数荷载,结构专业压箱建筑专业提供结构形式、剪力墙位置等具体要求。同时,水暖专业要向电气专业提出用电设备位置、电压等要求;暖通空调专业要想动力抓野提供参数和热量条件。施工设计图阶段,建筑专业要想各专业提供设计条件,各专业要向结构专业提供设备位置荷载及尺寸和相关要求。结构专业应向相关专业提供结构形式、柱梁初步尺寸、剪力墙位置等条件。

专业互提阶段,如果施工图设计阶段和初步设计阶段无变化,则可以将其作为专业设计的基础资料。专业互提阶段,要保证签字审核的有效性,加强控制,确保设计过程正常有序进行。

四、设计评审管理规定

在条件适宜的阶段,要依据策划的安排对设计进行系统评审,评审要做到全面化、系统化,评审过程中需填写各项《设计评审记录单》。方案设计阶段,要对设计人员提出的方案草图进行专业设计评审,较为复杂或规模较大的设计方案,需进行综合评审;初步设计阶段,应分别进行专业设计评审和综合设计评审。初步设计文件交付前,应由各专业人员进行评审,并填写《初步设计文件评审记录单》;施工图纸设计阶段,在设计方案无需修改的前提下,可不进行设计方案评审;若设计方案修改过,修改专业应对本专业方案进行设计评审。施工图设计文件交付前应根据专业会审的方式进行综合评审,并填写《施工图设计评审记录单》。

五、设计文件的审校

设计成果的验证是以设计文件审校为依据的,其是保证设计输出、输入相一致的有效保障。在设计文件审校过程中,需采取三级逐级审校的方式,主要从校队、审核、审定三个环节入手。在校对方面,要对设计图面上的差错和疏漏进行校队,图面上的尺寸标准是否正确、画法是否差错、图例是否准确、对应关系是否吻合、计算过程与结构是否纰漏等,从多方面对设计图面进行严格校队,校队过程中要填写《设计文件校审记录单》;审核是设计文件校审的重点环节,在校审过程中,要严格审校设计方案合理性与否、设计标准规范性与否、设计原则正确性与否及使用需求与否等方面的内容,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找出设计文件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并认真填写记录单,若审核人员有修改意见,就应及时修改,修改完成后由审核人员签字确认后,才能送至审定人员进行审校;审定是设计文件审校的最后一个环节,在这一阶段,审定人员需从设计文件的安全性、经济性、可行性及功能性等方面进行严格审校,确保设计文件的设计原则和技术措施具备较强的功能性和适用性。设计文件审校过程中,需严格要求三级审校人员的专业素质,对其资历和设计经验要提出高要求,这样才能保证设计文件审校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才能提高设计水平和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从以上几个方面来构建建筑设计过程与设计质量保证体系对优化建筑设计过程和设计质量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及全面性。同时对优化建筑设计过程和设计质量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当前环境下,设计质量是保证提高设计单位市场竞争力的核心基础,只有构建科学完善的设计质量体系,才能提高设计质量和设计水平,才能使设计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参考文献:

建筑初级论文例6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居环境城市化的加速,人们对建筑空间尺度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和明晰。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准确而全面的关于建筑空间尺度概念的描述,普遍存在着对尺度概念的某些模糊认识。所以,有必要对建筑空间尺度概念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并予以拓广。

2对现有尺度概念的分析

维特鲁威在其《建筑十书》中,曾以很多篇幅具体论述比例问题,但对于尺度本身的性质却很少提及。托伯特•哈姆林在其编著的《20世纪建筑的功能与形式》的第二卷《构图原理》中,把尺度问题单独提出来加以研究。该书把比例和尺度作为两个并列题目,且尺度列于比例之后。也许是由于哈姆林建筑理论的权威性,自此以后,几部有影响的建筑理论著作中关于尺度与比例的论述都维持了这一顺序。实际上,比例和尺度不是两个不同性质的并列概念,比例应是尺度范围内的从属概念,将尺度置于比例之下,属于主从关系颠倒,它在一定程度上起了误导作用,影响了人们对尺度概念的正确认识。沈福煦在《美学》一书中,认为尺度是“在建筑设计中以人高为衡量建筑物或构筑物大小规模的标准,亦指建筑物或构筑物本身各构件间大小相比的合理性。”这个概念亦较模糊,容易使人们对尺度概念产生误解。清华大学田学哲主编的《建筑初步》教材中,“尺度主要是指建筑与人体之间的大小关系和建筑各部分之间的大小关系,而形成的一种大小感。”“建筑中有一些构件是人经常接触或使用的,人们熟悉它们的大小,如门扇一般高为2~2.5m,窗台或栏杆一般高为90cm等等。这些构件就象悬挂在建筑物上的尺子一样,人们会习惯地通过它们来衡量建筑物的大小。”前一段话是对尺度概念的定义,后一段话是对尺度概念的解释,通俗易懂。这种以常规部件为基准使建筑获得尺度感的方法,一直作为现在建筑理论中关于建筑尺度的基本内容。可以说,这是基于视觉的形式尺度或形象尺度。国际建筑师协会第20次大会制定的《北京》提出了广义建筑学的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整个人居环境来研究建筑空间的尺度问题,就会感到《建筑初步》中的定义虽然简明、准确,但有待拓广。在拓广建筑空间尺度概念的时候,应力求简明、准确、全面。

3广义建筑空间尺度的概念

人居环境的不同空间范围包括地球、大城市、小城镇、广场公园、居住小区、景观、单体建筑、室内、家具等。人们在建筑环境中的生存活动对建筑的体验,并不是简单生理需要的舒适感和视觉美感,而是整个身心体验的感受,故有环境心理学和心理空间的概念,这表明存在着心理空间尺度。例如,我们初次到某一校园参观,比起后来在该校园生活了较长时间来说,前者感到该校园要大得多。又如,我们到一个从未去过的地点去,去的时候比回的时候感觉到路程要长。所以,广义建筑空间尺度的概念应是:在人居环境的不同空间范围内,人们在其中生存活动,并用身心来体验建筑整体环境空间所得到的生理和心理上对该空间大小的综合感觉。这需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

3.1尺度的字义所谓“尺度”,按中国汉字组词方法来顾名思义:“尺”是尺寸的尺,是衡量线面体空间大小的基本标准单位,是绝对大小的量;“度”是度量,是用尺来量取线面体空间的行为过程,是动词;“度”又是程度,包含着等级差别的意义,它是量与量之间的关系的比较而产生的相对大小的量,这与比例概念相近;俗话说,“凡事都要有个度”,这个“度”是无过之无不及,不偏不倚,恰到好处,这是中国传统为人处世的原则,却也表达了一种审美观。中国古代建筑理论中的“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就表达了一种尺度概念。所以,建筑学领域中的“尺度”,其概念虽与真实大小的尺寸有关,但本质上是表达人们对建筑空间比例的大小关系的一种综合感觉。

3.2尺寸是绝对的不变量,尺度是相对的可变量经过设计建造构筑的人居环境空间都属于建筑的范畴。由于高科技的航天、通讯和交通设施的迅猛发展,地球给人的感觉已变得越来越小,故有地球村的说法。宇航空间站上的宇航员看地球,就是一个“小小寰球”,飘浮在黑暗一片的宇宙中,是货真价实的“弹丸”之地。这表明地球的尺度已变得越来越小。再如,虽然大城市中的高层建筑和立体交通与通讯系统使城市面积扩大了好几倍,但城市给人的感觉反而小了,即城市的尺度变小了。现代人来看中世纪的一些城市,也会感觉马车时代的交通广场尺度相当小。实际上,中世纪时期的人会感觉到这个广场的尺度够大。所以,尺寸是绝对的不变量,尺度是相对的可变量,是随人类活动范围和人的移动速度而变的量。

3.3比例是不变量,尺度是人感觉的量,是可变量比例是对象自身内部的绝对尺寸关系,它不受周围对象的影响。尺度是人们体验对象之间相对关系的感觉,它直接受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影响。尺度在衡量建筑的美感上也和比例一样,是为了建立和谐的秩序关系。即比例要达成建筑物本身的和谐关系,而尺度要达成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写作论文及建筑物与人的融洽关系。一般设计手册上称的“人体的尺度”,严格来说,应该是“人体的比例”。之所以对尺度和比例概念产生这样的模糊认识,原因可能是对《建筑初步》中尺度概念的片面理解,只抓住了“建筑与人体之间的大小关系和建筑各部分之间的大小关系”,忽略了这种关系“而形成的一种大小感”。超级秘书网

3.4比例是影响尺度感的重要因素之一以人的行为习惯和舒适性为标准来看比例,则建筑的整体、局部、细部间的相互比例关系能对尺度感产生影响。而且,建筑实体与空间虚空的这一对虚实的量的比例关系也影响尺度感。例如,在城市的一个区域中,当几幢体量很大的建筑处于相互之间距离很大的环境中,它们的尺度感并不很大。

3.5视觉的尺度感仍然是决定尺度大小的主要因素以往对尺度感的研究,很大部分都属于视觉尺度感。另外还有听觉、嗅觉、触觉等尺度感的存在。但视觉尺度感仍然是决定尺度大小的主要因素。

4结语

随着人们对建筑空间尺度认识的不断深入和明晰,全面深入地研究和拓广建筑空间尺度的概念和应用,必将对人居环境的广义建筑学的设计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建筑初级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058-02

一、对建筑装饰专业基础课程教育的认知

建筑与装饰教育中的基础课程教育是指在高等学校建筑及装饰专业一年级进行的专业基础教育。由于目前我国各高校对这一阶段的建筑教育叫法不一,有的称为建筑初步,有的叫做设计基础,加之目前的建筑教育普及度较低,大多数报考该类专业的学生在刚入校时对其所学专业知之甚少,所以,将大学一年级的建筑与装饰基础教育视作建筑装饰专业的启蒙教育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建筑与装饰的启蒙教育决定了未来建筑师一生事业的方向,因此应对启蒙阶段给予特殊的重视和更深入的研究。学生虽然对其学习热情很高且可塑性很强,但也普遍存在形象思维能力弱于抽象思维能力,过于依赖书本,缺乏真实的体验和自己的判断,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弱等问题。启蒙对象客观存在的这些特点造成了建筑基础课程的教育及其方法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甚至部分的教师往往误以为此阶段的教育很简单而忽视其重要性。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建筑启蒙教育方法,不少初学者总是感觉迟迟入不了设计的门槛,更有一些学生因传统教育方法的误区而形成建筑创造的障碍。所以,我们很有必要认真地研究建筑基础课程教育的规律,并提出行之有效的科学的建筑启蒙教育方法。

二、现阶段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工作者不断反思传统的教育模式,并努力尝试进行教学改革。一年级建筑装饰设计的基础课程教学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改革势在必行。许多高校已纷纷进行了许多大胆的尝试,如同济大学、深圳大学、东南大学等就率先对建筑设计基础教学进行了改革。最大的变动就是在课程中增加了一些形态构成的训练,这对尽早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设计能力有一定帮助,但其教学模式仍然是师傅带徒弟,手把手地传授,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且学生在近一年的学习中几乎没有接触多少建筑设计基础知识,对建筑设计普遍的、基本的问题仍旧缺乏清晰的认知。在没有充分地进行建筑体验的情况下,却于学年结束后直接进入一个小型却完整的建筑设计中,这让学生很难掌握设计要领,常常感到无从下手。由于随后几年的学习也都是建筑与装饰不同类型的设计,结果出现了有的同学一做设计便找来一些国内外设计杂志,将一些做法不加分析就直接搬到设计中的现象。另外,传统教学过于偏重技巧性训练,在教学环节中很少真正关注如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上这些问题和弊端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整个专业的教学质量,于是有些高校就把目光转向国外,希望通过借鉴国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来改变这些弊端。例如天津大学邀请美国俄克拉何马州立大学的教授指导一年级的建筑初步课程;东南大学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的很多思路与方法受到了瑞士“苏黎世模式”的影响等。

三、建筑装饰专业基础课程教育革新探索

1.对建筑装饰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观念的认知。由于基础课程是建筑装饰专业主干课程建筑设计、装饰设计等重要课程的先修课,同时对学生的专业教育具有启蒙作用,所以在整个专业教育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因此我们首先树立了以下的课程教学观念:①建筑装饰基础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应既遵循教育培养的普遍规律,又充分体现建筑装饰专业的特色,以形象教学为基础,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方法,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将建筑装饰专业的基础概念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注重个性的发展,使学生掌握全面、扎实的基本功和专业创新能力。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不断输入技术和材料对建筑发展有重要作用的观念。现代建筑装饰包括设计构思、形体推敲、功能组织、安全防灾等方面,技术和材料因素都扮演着重要角色。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认识和发现这些问题,建立适合现代建筑发展的建筑观,在美学和建筑功能、技术及材料之间搭起一个桥梁。

2.对建筑装饰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①注重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建筑装饰教育应侧重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设计教学中应淡化对最终成果的要求,而将评价标准放在考察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程度方面。一方面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敏锐地发现问题,另一方面及时引导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于设计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在全班集体讲评,尽量不要全盘否定学生的方案。②认真进行设计题目的选择和安排。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很少考虑作业题目所设置的问题,一般是一套教学体系,一个设计题目,年年都用。教育的发展是动态的,显然设计题目也应适应这种发展。应根据前一年教学效果,及时适当地修订教学计划和设计题目。我们采用的方法是一个设计教师同时出二到三个题目,使学生在题目选择上有灵活性,更容易激发创作热情。同时题目中的约束条件可以尽量减少,甚至学生可以自定任务书。对于一个设计,要求在设计初期做出两至三个方案进行比较。虽然这样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和难度,但对于培养学生创造力起到很大的作用。

3.对建筑装饰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革新。①建筑概论与建筑历史相关理论的学习。建筑理论知识的介绍采用专题形式,如在介绍中国古代建筑基础知识时,利用洛阳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条件带领学生参观教学,可以参观老城十字街、古代艺术博物馆等,在参观中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将亲身体验与书本知识相结合。在讲授西方近现代建筑历史基础知识时,可以加入建筑大师名作分析的作业,通过绘图和制作模型加深对建筑大师作品和理论的理解。②建筑体验。增加体验的环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校园环境认知体验和城市体验,并保留原有小型建筑测绘的内容。③小型建筑设计。将沿用了近十年的“公园茶室设计”的题目变为“建筑师之家设计”。假定设计者本人就是将来的使用者,使学生与设计题目建立密切联系,调动学生设计热情。借鉴悉尼技术大学的做法,将设计题目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室内空间设计开始;第二个阶段侧重建筑整体设计;第三个阶段将室内外环境设计结合到建筑设计中。整个过程是一个连续的序列,并且将设计题目延伸到二年级进一步深化,这样就不会出现一、二年级教学互相脱节、互不联系的情况。

四、结语

建筑装饰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观念与方法的革新对于整个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通过经历整个教改过程,通过师生的配合以及取得的初步成果,我们得出了以下几点启示,为该领域的进一步教学研究与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1.在教学观念上,注重启发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认真设计训练题目,创造活跃平等的交流机会。

2.在教学方法上提倡多形式、多内容的互动式教学,如开展学生调查、开设参观汇报课、师生作品观摩课、学生作业讲评课、往届优秀学生作品交流课等多种形式的互动课程。

3.对建筑概论和建筑历史的教学,加入建筑体验的环节,如结合建筑大师作品分析讲授西方近现代建筑基本知识等。它是建筑装饰专业的体系课程,对今后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主要阐述建筑物各装修部位的装饰要求,介绍有关建筑装饰材料的选择和应用,以及施工的方法和合理性。在目前室内外环境设计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的时候,建筑装饰构造作为使室内设计构思转化为实物的技术手段,就显得更加重要。及时变革并提出符合未来发展需要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用具体的改革措施予以贯彻,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不会落后于时代,才有可能改变目前建筑装饰构造课程教学相对落后的状况,为培养时代需求的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师立德.谈思维过程与建筑学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08,13:169-171.

[2]朱琦.关于建筑初步教学的思考[J].山西建筑,2009,3:209-210.

[3]朱剑飞.厄德雷的建筑初步课[J].新建筑,1987,1:20-21.

建筑初级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TU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根据我国最新的计量法规定:“为社会提供公证数据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必须经过省级以上的人民政府的计量行政部门对其检定、测试能力和可靠性考核合格”。所以,如果一般的建筑材料试验室申请土建二级试验室,就必须通过这种考核。一方面是为建筑行业的建筑材料提供了安全的保障,同时也能够对我国建筑材料的发展打下坚实有力的基础。

认证步骤

对于建筑材料试验室的申请根据《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技术考核规范》的规定必须有以下的几个步骤。

1.1计量认证的申请

对于要进行申请的材料试验室来说,它属于地方性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就必须要向地方计量行政部门提出计量认证的申请。如地方性计量局评审合格后,再直接向市级的质量评审部门提出申请。向市级计量申请部门申请时必须提供申请书以及产品质量检验机构仪器设备一览表。市级部门在接到申请通知书以及相关材料后,在三十天之内必须审核完毕并且告知申请部门是否接收申请通知。

1.2计量认证的准备

在向上级部门提交申请书后,试验室还应该必须准备一些工作,以便于申请工作的进行。制定建筑材料检验质量管理手册,制定出计量器具具体的检验方法和试验设备检测方式,对于有关技术文件比如建筑材料的检验规范、规程、标准等等必须收集齐全。对所有用于质量检验的计量仪器和设备都必须按有关规定提前进行检定。并且做好标识,以便于上级部门的检验。另外所有的检验工作人员都必须要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对于检验仪器的熟练操作,并且有省级的单位颁布的岗位合格证。最后,也不能忽视了试验室的工作环境,要进行环境的整顿,使试验室的环境能够满足监测工作的要求。

1.3计量认证的初步检查和预审

在市级计量局接受了地方性的试验室的申请后,市级计量部门将会指定相关关人员进行计量情况的初步审查。进行评审计划的制定,并且将地方试验室在准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示,并且提出改正意见。

1.4计量认证的正式评审

计量认证的正式评审是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来进行的,主要有以下几个过程(1)预备会议;(2)第一次联席会;(3)全面参观检测机构各部门;(4)评审的工作人员进行现场的评审;(5)由评审组长进行评审员大会,在综合评审员意见的基础上提出评审组的意见和结论的初评,再有评审组长和副组长对质检机构两个初稿意见的征求;(6)对质检机构的意见评审组进行二次讨论,形成正规的评审意见和评审结果。然后在质检机构进行意见的交流,并且要求评审组成员在评审报告上面签字。(7)进行第二次联席会议。由评审组长宣布评审意见,结果及结论。(8)如果评审通过,再有市级的有关部门上报省级的有关部门进行审批。

计量认证的要点

审批计量认证的评审结果分为六个方面五十项,其主要的方面以及方面中的项目大概如下图显示:

其中在五十项中有20个项目为重点项目,是必修通过的。否则申请结果便是失败的。在五十项中的另外三十项中如果有三项或者三项以上的不通过,那么申请结果也是失败的。若三项以下包括三项通不过的会有一个改正期。如果在改正期内进行整改了,那么评选结果通过,若果没有改正则失败。因此,在申请二级试验室计量认证时的要点就是重点项必须保证通过,同时也要兼顾其它三十项的评审内容。其中,以下几个方面是重点必须通过的项目,即人员、仪器设备、管理。

2.1人员

对于计量检测部门工作的人员来说,都必须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术,熟悉检测任务。试验室的检测人员至少有五人经过了考核而且获得了省级的相关岗位证书。在五十项的规定中,试验室的相关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必须具有工程师以上的职称,并且必须熟悉本组的业务知识,而且至少要有十年以上的专业工作经验。同时还要求检定人员必须持有有关部门的合格证书进行上岗。人员方面的评价这几项都是重点项。

2.2仪器设备

在仪器的评审方面。其中要求仪器的配备率必须大于95%,并且没有达到的配套设施不是主要的设施,如果不能达到要求,那么其他项评审即使过关,申请也不会批复。但是对于一般的试验室来说,要达到这样的配套设施要求,要花费大量的资金。所以,必须十分明确各检测项目所必须配齐的仪器,资金的投入要用在最实际的、最适合的方面。同时在所有仪器设备配齐的情况下,还要保证所有的仪器量程和准确度要合适。所有仪器必须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而且必须达到国家标准。

检测项目及所用的仪器设备一览表

2.3管理

在人员和仪器设备的齐全情况下,如何进行高效的协调,通过计量认证的有关部门的审核而达到二级试验室的目的,这就需要管理。不但是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而且要对建筑材料的数据有科学性、准确性和可靠性的保证。

在组织机构方面必须组织功能齐全,满足各项监测工作的要求。在建筑材料试验室各检测室主任领导下,各级工作人员能够尽职尽责的完成各项检测任务。

保证检测工作的公正性。为了保证检测建筑材料质量的公正性,应该采取的措施包括:所有的建筑材料的质量检验工作均应该依据国家的有关规定行进,所有的实验材料都必须满足相应的规程的规定,当被检方对于实验的结果有不同的看法时,有一套完整的处理程序。实际公正保证检验的质量。

总结: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必然会引起整个产业链的兴起,建筑材料的不断创新。同时对于质检部门也有了新的挑战,检测部门应该对建筑材料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并且国家也应该多支持地方性试验室的发展,早日使试验室的发展步入正轨。

建筑初级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136-02

一、传统建筑设计规范教育地位

建筑学综合了文史理工多个领域,集合了工程和艺术、传统与地域等多种门类科学。立足于应用型教学目的,建筑设计课程、建筑规范课程和建筑绘图软件课程是我校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始终贯穿我校建筑学教育,形成三大支撑体系。建筑设计规范,是由政府或立法机关颁布的对新建建筑物所作的最低限度技术要求的规定,是建筑法规体系的组成部分。建筑法规体系分为法律、规范和标准三个层次,法律主要涉及行政和组织管理,规范侧重于综合技术要求,标准则偏重于单项技术要求。人类有关建筑法规的编纂,国外可以追溯到古巴比伦时期。《汉谟拉比法典》规定:为人筑屋者如因工程不固使屋塌,致主人于死,其本人处死刑;如致屋主之子于死,则其子应处死刑。中国的《考工记・匠人》和《礼记》,也对单体建筑、群体建筑乃至城市规划从“礼”的角度设置规则。建筑设计规范是房屋建筑建设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我校建筑学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建筑设计规范训练一直基于建筑设计教学方式的基础上,通过练习学习设计,这种方法行之有效,但是也有明显的缺陷。设计课程学时多、周期长、设计内容复杂,需要占用教师和学生的大量时间研究方案,剩余研究建筑设计规范的时间和精力都非常有限,从投入和成效的角度看,这种混合的教学方式非常低效。建筑设计规范课程,需要挖掘和遵循其客观存在的规律和程序,以科学合理的方法运行这些规律,运用教育学基本原理,使规范的教学更具有合理性和操作性。

二、建筑设计规范课程教学的思考

近5年,我国建筑设计市场不断变化,快速城市化、新技术涌现为特征的世界性问题逐步体现。2014年,防火规范进行了适应市场变化的重新编纂,建筑设计人员均面临着重新学习和体会规范的问题。建筑学的发展要在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要基于市场和实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有益有效的探索。

建筑学教育是基于职业训练的教育教学,德莱弗斯(Hubert Dreyfus)的“技巧为基础的模型(skill-based model)”,在书中提出将设计专业技能(expertise)划分为7个层级(见表1)。

建筑设计规范课程教学过程中面对的是生手和初学者,培训过程基本到达专家级别即可。作为建筑学教师,明确学生掌握知识的质和量,确保学生完成学业之后可以尽快进入职业领域,顺利掌握建筑设计规范,应用于实践的建筑设计。

首先,明确了规范课程对学生的培养的级别,课堂上引入实际工程项目问题并引导其解决。其次,按照建筑设计规范的章节,结合设计,增强理解。再者,探索运用分组教学的实践教学方法,进行建筑规范课程的梳理和学习。

三、我校建筑设计规范课程实践化教学实践

1.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阶段化。我校一直贯彻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建筑学专业培养具有动手能力的建筑专业人才。课程设置过程就是人才培养的一部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适度改变了讲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逐步参与进入建筑设计规范课程中,在学校内就进入设计院工作模式,充分体会规范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的意义。

2.建筑设计规范课程模块化。建筑设计规范课程呈现分散模式,每门课程只注重单次课程的教学,忽视后续课程的联系问题。将生手和高级初学者的培养过程中所需要的设计规范课程模块化,前呼后应,构成整体课程。初级规范体系、中级规范体系和高级规范体系,分别对应低年级的民用建筑通则,中低年级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及高年级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这套体系已经在我校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延续下来,并且有效的衔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

3.建筑设计规范课程热点化。建筑设计规范内容全面,课程必须按照课本内容进行有效筛选,划分基本掌握知识和重点掌握知识。充分考虑规范在建筑学培养计划中的位置,结合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建筑的能力,使其能够在建筑规范条件下考虑功能分区、空间组合、疏散防火等,最终使学生达到综合考虑结构形式、构造做法等和建筑规范的关系。以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为例,提取建筑构造章节七个小点为主题,布置研究点,将授课班级分为6组,采取无组织平等自愿分组形式。组内成员地位平等,互相监督和检查小组成员出勤情况,根据小组任务自行布置任务,共同完成研究。

在授课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进程依次向学习小组布置以下学习任务,学习小组在课外时间,通过查找、阅读书籍规范、课外调研、图书馆调研、合作讨论等方式完成以下项目,并在课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见表2)。

4.建筑规范课程实践调研常态化。以往建筑规范课程,不仅在课程讲授上,甚至在调研过程中多以书本内容为主,实践环节比较少。为了强调真实环境因素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加强建筑规范相关内容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安排分组教学内容时,适当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力度,要求学生走出去进行调研。实地调研宿舍楼、图书馆、食堂、商店、办公楼等建筑,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无组织小组共同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考察活动,分析资料并且发现和解决问题。调查和分析的结果,重视组内成员的分工,强调实践调查的重要性,提升学生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建筑规范课程成果表达多元化。建筑学专业涉及多种计算机辅助设计及模型制作等多种表达手段,同时也包括办公软件等的应用。课程鼓励学生在完成小组任务过程中制作工作模型,培养学生进一步完善和理解建筑规范课程在建筑设计中的实际应用,强化建筑设计思维与表达的一致性。

除了本专业的模型表达外,充分运用自制视频、自制ppt或者图纸等多种表现手法,实现多方位的能力培养。

四、结语

建筑设计规范课程实践化改革是大势所趋,需要多学科的共同努力。在不断的实践化改革过程中总会存在争论和疑虑,但无论如何,关于教学模式、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思考和尝试对于课程改革是大有裨益的。

建筑初级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054-02

探索适合时展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建筑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从建筑学整个课程体系出发,二年级建筑设计教学在教学体系中处于重要的位置,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如何优化建筑学二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值得研究与探讨。

一、二年级建筑设计教学中存在问题分析

1.与一年级设计初步课程衔接的障碍。如一年级构成教学和设计教学存在脱节的现象。学生到了二年级的具体建筑设计时,开始由视觉思考转向对功能、环境、技术、经济等要素的综合权衡,并面临多种环境因素的限制和更多设计矛盾的介入,难以将构成手法有效运用到建筑设计中去。

2.题目设置重点不突出,针对性不强。现有教学题目设置以“建筑类型”的划分为基础,每一道题目都要求面面俱到,共性内容在设计过程中相互重叠,从功能关系图到平、立、剖面图,都是从图到图的学习训练过程,强调绘图表现与成果表达,忽视设计思维过程。题目设置缺乏针对性,重点不突出,对一些关键问题与重点问题难以深入。

3.教学中对于建筑的基本问题及重点问题强调不够。具体体现为:空间的基本构成要素对建筑空间及形式的生成与制约的作用强调不够;环境对建筑空间、形式生成的限定缺乏必要的关联性;对材料、材质、建造方式与所形成的空间的关系及其细部的处理在方案中较少考虑,职业化训练特点不明显;虽然设计的类型、规模在变化,但设计深度没有深化,设计内容“扁平化”。

4.阶段教学没有起到培养学生设计思维和过程化控制的作用。目前的设计教学经过“一草、二草、仪草、正式图”四个阶段,完成方案从萌芽,深化到完善。在实际操作中,阶段的要求和成果没有明显区别和针对性,各阶段强调的重点不突出,没有真正起到引导学生建立理性设计思维过程和过程化控制的作用。

5.成果考核方式不全面。当前建筑设计教学通常依据学生最终提交的设计图纸进行成绩考核,造成注重结果,轻视过程的现象,评价方式也不够全面。

二、建筑学二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优化探讨

1.优化二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目标下的教学组织。①明确在二年级教学总目标下的分目标。二年级建筑设计教学内容必须在总教学目标下展开,总目标由一套思路清晰、重点难点突出、先易后难、先分解再综合、环环相扣的分目标实现。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过程,分目标得以实现,这使学生初步掌握设计方法,具备综合运用能力。②科学的合理的优化教学组织。采用长、短、快相结合的系列课题教学法,按照教学规律,合理安排学时,安排长、短、快系列课程设计,合理调节专业学习的节奏。将布置任务、集中授课、专题讲授、学生研讨、过程辅导、阶段讲评讨论、最终评图与观摩等环节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实现教学组织科学的合理的优化。

2.优化基于“问题型”教学的题目设置。建筑设计教学是以学生研究性学习为主,表现为连续地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建筑设计课程中引入“问题型”互动式教学,建立以问题类型为主,以建筑功能类型为辅的教学模式,建筑类型成为解决问题的载体。①“问题”的确定。建筑设计的基本问题,如空间、环境、建构及设计方法等都可能成为教学研究的“问题”,各题目给出一个重点问题,加以重点强化训练。各设计题目所强调的重点问题串联起来,成为二年级建筑设计教学的基本与重点问题。这种“问题型”教学使学生抓住主要矛盾,在有限时间内掌握建筑设计的关键问题。②解决问题的途径。强调设计练习中的过程性把握,根据理性的设计思维过程,科学设计一系列设计阶段,通过阶段性逐步深化的方式将每一设计题目科学地进行分解,每一个阶段重点解决设计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强调方法与可操作性,减少“悟”的成分,形成一套理性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3.优化与一年级课程有效衔接的教学方法。一年级是建筑设计的准备与启蒙,二年级要完成从设计初步到设计入门的转变。两个年级设计课程关系极为紧密,都是建筑设计的基础阶段。①强调限定条件的控制。建筑具有具体的功能、环境与建构特点,这些特点就形成了对建筑的限定。教学中可强化一些限定条件,如环境限定、空间限定、构成要素限定及结构方式限定等多种限定条件,使设计练习能够从各种限定中入手并获取出发点。②强化逻辑思维中的感性因素。探索建筑设计不再从环境的限制或功能的需要等理性分析出发,而是从语言和文字这些学生极为熟悉的表达方式切入的教学方法。可拟写有关空间场景的剧本,在头脑中形成空间意向。有了故事与主题,师生的探讨有了依据和方向,而建议也有了说服力,与此同时,更让学生体会到了设计的人性化,激发了他们对设计的热爱。这正是改变学生入手困难的有效途径。③突出模型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目前设计教学往往以草图为媒介进行操作,倾向于二维设计,缺乏感性意识。采用将工作模型贯穿于设计全过程的教学方法。在操作上,强调体块、结构与建筑模型三种模型操作方式。体块模型用于研究建筑体块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结构模型用于研究空间结构、组织层次及要素间的关系;建筑模型用于空间与形式之间的研究。借助不同模型进行设计是使学生建立起空间与建造概念必不可少的手段。④整合一二年级教学内容,建构建筑设计基础平台。整合一二年级教学内容,加强各年级、各阶段教学的衔接与连续。优化题目设置与教学组织,加强各教学环节的关联性,建构建筑设计基础平台,完成一、二年级由启蒙到设计入门——一个初步而完整的学习的循环。

4.优化设计作业评价方法。评价形式从以往单纯由任课教师在期末给出结论性的评价成绩,改为在不同的设计阶段分别由学生之间互评、任课教师评价、其他年级教师评价和校外专家评价的多重评价体系;评价内容研究从单一的图纸评价,转变为对调研报告、专题训练成果、设计的各个阶段性成果、学生答辩的多元化评价。增加“观摩交流”环节,对设计成果进行展示,并抽取优秀学生做公开宣讲,为师生间的交流与学习提供平台,也为成果的客观评价提供保证。

5.优化基于师生互动的教学手段。(1)构建网络交流学习平台。信息社会背景下的数字技术,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可依托现代教育技术、互联网络来辅助教学,运用网络辅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①建立以优秀设计作品与设计资料库为主的学习网站,提供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画面生动的建筑设计方案库,电子教案和多媒体演示系统,以及交互式的学习手段,形成互动、友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对建筑设计的理解和掌握。②开设网上学习讨论板。学生可以就学习的经验、感想、体会与困惑畅所欲言,老师也可参与进来,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共同进行交流与探讨。(2)创建教学资料信息库。开展以教材资源、多媒体资源、案例资源、建筑实例资源等教学素材资源库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薛滨夏,周立军,于戈.从真实到概念-“建筑设计基础”课教学中空间意识培养[J].建筑学报,2011,(6):29-31.

[2]陈秋光.整体中的片断——关于建筑设计入门教学裸程设计的研究与实践[J].新建筑,2009,(5):101-103.

建筑初级论文例1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5-0019-03

《建筑设计》课程作为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该课程的授课方式以教师“一对一”指导学生为主,与学生习惯的以教师讲课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一对多”的授课方式有很大差异。要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要求学生改变学习习惯,转换角色,变为学习的中心体,主动探索、发现知识,具有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并能积极与人交流、讨论。

建筑学专业低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关键在于通过简单功能的建筑设计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逐渐形成自主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一、低年级建筑设计课程存在的问题

低年级学生处于建筑设计理论和技术理论学习的初级阶段,也处于对建筑设计课程的指导教学模式的适应期,因此低年级的建筑设计教学过程中更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1.“前松后紧”的现象普遍存在

习惯了“一对多”授课方式的低年级学生,长期以来养成了课堂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往往不能很快适应《建筑设计》“一对一”的授课方式,需要较长的时间调整学习习惯和方法,从而养成自主学习和思考的习惯。

学习习惯的调整和适应过程中,低年级学生课后的时间安排往往不合理,缺少足够的课后自学和思考过程,无法按教师要求的进度完成相关任务。课堂上,大多学生因不想暴露自己进度落后的问题,而不愿意与教师交流和讨论,致使教师上课无的放矢,影响教学指导效果,最终导致课程设计进度的拖延,学生后期交图不得不熬夜受累。面对这样的学习压力,低年级学生疲于应付,不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

2.师生间存在交流沟通障碍

师生间良好的交流是保证低年级建筑设计课教学质量的关键。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往往形成以下几个影响课堂指导教学效果的障碍:第一,由于尚未接受系统的专业知识教育,低年级学生不懂得系统准确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或建筑理念,语言缺乏逻辑性和系统性。第二,由于长期处在教师一言堂的环境中,低年级学生习惯被动地、安静地接受知识,对建筑设计课上教师给予的改进意见只会一味接受,不敢提出质疑,甚至一声不吭,毫无回应,以为这样才是安静听讲的好学生。以上问题,使得教师无法准确判断学生对课堂指导的理解和领悟程度,而只能按照经验重复强调关键性问题,不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和“尖子生”的脱颖而出。

3.同学间专业交流欲望不强

建筑学专业学生间的专业交流能碰撞出激动人心的思想火花,而且同龄间积极的交流和对比也能促进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是提高学生建筑设计能力和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但低年级学生中以下现象屡见不鲜:第一,由于专业知识面窄,他们往往对建筑作品缺乏感悟,不会进行作品分析,甚至不敢大胆表达自己观点。因此,同龄间甚至同班同学间往往缺少专业交流,“闭门造车”的现象普遍存在。第二,悟性高的学生担心被其他同学模仿,不愿意与同学交流感受,分享学习心得。

4.查阅资料的自学能力较弱

建筑学的艺术性、社会性和技术性要求学生应具备开放的心态和视野,博览群书,拓宽知识面。信息化时代,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除了图书馆的纸质书籍外,互联网还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电子书籍、图片或资料。虽然高校图书馆均会定期对学生进行资源库的使用培训,但因可多人共享的电子数据库资料多是文字形式的理论文献,不利于低年级学生兴趣的培养,而易于低年级学生接受的印刷精美的纸质图片书籍却受数量的限制,无法同时实现多人共享。因此,低年级学生更倾向于求助互联网的图片资料。然而,互联网资料繁杂且良莠不齐,低年级学生在缺乏对优劣和美丑的判断能力的情况下,或者无法收集到教师所推荐的优秀作品的详实资料,往往断章取义地理解作品;或者因作品资料品位不高甚至恶俗,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也极其不利。

二、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和措施

上述问题与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密切相关,若熟视无睹,学生进入高年级阶段将面对更多的困难,甚至不能适应将来设计院工作的要求,因此应引起高度重视。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仅停留在“一对一”的解决学生设计方案的层次上,不仅应该用自己的智慧和创意,还要更合理、灵活地组织安排课堂教学,更应指导学生拟定课后的学习计划。以下是笔者提出的一些建议。

1.提倡1:1和1+1的时间计划

所谓“1:1的时间计划”,就是要求学生课后至少应安排与课堂等量的自学和思考时间,或者用于学习相关建筑规范,或者用于推敲工作模型,或者进行建筑构思,等等。“1+1的时间计划”,就是要求学生除完成建筑设计作业外,还应保证足够的课后阅读时间,每周的课后阅读时间应该相当于课堂和课后用于建筑设计作业上的时间总和。积极提倡上述的时间计划,既有助于确保学生及时完成设计任务,避免临时突击造成的压力和心理负担;又能对学生灌输学习主体意识,培养独立自学习惯。当然,要求学生按上述时间计划安排课余时间,反复提倡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教师投入精力,认真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敦促他们的设计进度,并采取一定的奖惩措施。

2.以问题为驱动,授之以渔

教师按设计的不同阶段设定不同的问题,并传授分析问题的方法,要求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自主收集和分析资料,并尝试解决问题,培养独立学习思考的能力。以设计初期的基地分析为例,教师应先介绍设计工作必须关注的若干基地环境要素,通过案例分析讲解基地环境对建筑的影响以及通过设计解决问题的过程。在传授了分析研究问题的方法之后,教师向学生提出预设的若干问题,如课程作业的基地入口和基地道路的设置,建筑的占位与布局等。学生在掌握了分析研究问题的方法后,在新的情景下展开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和研究,尝试各种设计的可能性,在独立思考中体会探索和学习的乐趣,增强自主学习思考的意识。

3.加强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教师首先应向学生强调: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以调动他们与人交流的热情和课堂发言讨论的积极性。然后,教师应视教学实际和进度灵活安排课堂小讨论,包括:分组讨论和个人发言。教师参与分组讨论并给与点评,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尤其是不爱发言的个别学生。个人发言,即:个人面对教师和全班同学的发言,发言者压力更大,应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轮流参与,使每位学生都能受到这种训练。个人发言适用于小组代表介绍本组讨论结果或小组协作成果,也适用于学生个人设计方案的解说,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全班学生提问或讨论个人的设计方案,并给与点评。该过程既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又有助于学生间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同时也让对交流有所保留的学生意识到交流和相互学习的益处,全面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热情。

4.促进同年级及年级间的交流

教师应该积极创造同年级学生和高、低年级间学生交流的机会。可举办年级设计作品展或年级座谈会,并邀请活跃的高年级学生参加,介绍学习经验,充分利用和发挥同龄人强大的带动力,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和对专业的兴趣。以查阅资料为例,教师可以邀请高年级的优等生讲解自己的设计方案,从介绍资料阅读,到创意萌芽介绍,最后到作品定稿的全过程,使低年级学生认识到阅读是创意和设计的源泉。教师可进一步推荐专业的建筑网站、论坛和书籍,还可以大师名作为例,现场演示搜寻全面详实的作品资料的方法和过程。

另外,促进高低年级学生间的交流,也可为个别低年级的优等生建立更多的专业交流渠道,发挥其在本年级的带头作用。

建筑学专业低年级教学是培养学生对建筑的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建筑设计》是与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紧密接轨的课程,学生在低年级阶段形成的不良习惯、方法将严重影响其今后的学习和职业生涯。总结《建筑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低年级学生的各种不良表现、分析并及时调整修正教学教法,是极其必要的,笔者对低年级教学进行了实践性探索和经验总结,希望有助于改善低年级《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高露.建筑设计与建筑技术课程整合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06.

[2]邢燕,张驰.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