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2-28 15:56:42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例1

 

Abstract:China’s energy and energy legal construction are advancing along the roa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reality of China’s energy development requires the optimization of energy structure,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energy,especially the new and renewable energy. However,both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 exist in the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To reasonably exploit and utilize the energy,China must persist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inciple and establish relevantly mature legal system that focuses on reasonable energy structure,protection and innovation of energy technology,risk resolution of energy safety,and proper adjustment and intervention of energy market. 

Key words:sustainable development;energy development;legal system construction 

一、可持续发展:中国能源发展及能源法制之路 

 

1992年6月,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183个国家的政府首脑签署了五个实现和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文件,其中《21世纪议程》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但是,《21世纪议程》并未直接对能源的使用提出明确的义务要求,而只是在交通通信部分的文本中提及需要更有效更环保地使用能源(注:《21世纪议程》第7.5段建议“在人类居住的地方促进可持续性能源和交通系统”。)。为了弥补这种缺憾,在事隔十年后的2002年9月4日,可持续发展世界峰会在南非约翰内斯堡通过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峰会实施计划》(又称《约翰内斯堡实施计划》),该实施计划规定了《21世纪议程》遗漏的能源建议,将能源政策作为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核心部分,各国同意采取联合行动“以充分增进人们获得可靠廉价能源服务的机会以及实现在2015年前使贫困人口减少一半的目标”。为此,各国一致赞同以下六项优先性建议:①“加强使用可靠、廉价、经济上可行、社会上可接受且无害环境的能源服务和资源”。这就要求加速研究氢燃料电池技术,广泛使用风能和太阳能,或在山区建设适宜的小水电设施。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各国必须“加强地区和国家合作,包括通过能力建设、财政和技术援助支持各国的努力”。②“进一步使用现代生物技术”。此项目承认将现存的农业或林业废料用做能源财富的机会,使生物质利用商业化,并在农村地区加以使用。③“支持转向使用较洁净的液态和气态燃料,这种使用被视为更加无害环境,社会上可接受且成本效率较高”。④“为了实现第一个建议目标,制定国家能源政策和管理框架,以帮助创造能源部门所需的经济、社会和体制条件”。⑤“加强国际和区域合作”以便实现上述目标并再次“特别注意农村和偏远地区”。⑥“加紧协助和促使贫穷人口获得上文所述的能源系统”(注:《约翰内斯堡实施计划》第8(a)(b)(c)(d)(e)(f)段,参见[澳]艾德里安·J·布拉德布鲁克、[美]理查德·L·奥汀格主编的《能源法与可持续发展》,曹明德、邵方、王圣礼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原著序言Ι”第10-11页。)。《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宣言》及《约翰内斯堡实施计划》为世界各国的能源发展及法制建设指明了方向: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避免功利性的短期经济目标;应该实行能源与环境、生态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政策;应该利用经济和技术资源使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氢能等)。 

1994年我国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对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确定了总的指导思想、发展模式和具体行动纲领。但是,《中国21世纪议程》只是规定对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在税收、信贷和价格方面给予优惠(注:《中国21世纪议程》在2.16段(d)项规定:对环境污染治理、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废物综合利用和自然保护等社会公益性项目,在税收、信贷和价格等方面给以必要的优惠。),这种规定未能全面和明确地确立能源发展的战略地位。然而,这种不明晰的状态很快就得到了矫正,中国的能源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主要基于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背景和可持续发展的要义:一是中国经济自2003年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周期以来,再次遭遇了能源瓶颈的限制。2005年,在政府宏观调控作用下,能源紧张的局面稍微得以缓解,但能源缺口依然存在。二是按照中国目前的发展速度,到2010年,中国石油需求量预计将达到3.5亿吨,其中50%左右需要进口。到2020年,中国石油需求量预计将为5亿吨,其中60%需要进口。未来中国石油对海外资源的过度依赖和国际市场极大的不可预测性,将给中国经济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带来威胁。三是可持续发展对能源的要求。无论是经济的发展还是社会的发展,都要以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作为前提和条件。如果其发展是以消耗浪费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实际上是以牺牲他人利益和后代人的利益而求得部分人的发展,这种发展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可持续发展“既不是经济发展或社会发展,也不是单指生态继续,而是指以经济—社会—自然为中心的复合系统,是使人类在不超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促进经济发展,保持资源永续利用和提高生活质量”[1]。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如果能源的利用方式不合理,就会破坏环境和生态甚至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因而,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建立可持续的能源支持系统和对环境友好的能源利用方式。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了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方向,着力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强化能源储备,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以达到为国家总体发展战略服务的目的。“能源战略的根本目标,就是要支持和保证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一是支持年均7.5%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能源消费需求;二是能源的生产、消费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三是提高能源供给的安全性。”[2]基于国家发展改革委2007年4月《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的规定:十一五期间应“贯彻落实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保护环境、加强国际互利合作的能源战略,努力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体系,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支持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可见,“十一五”期间能源将依循可持续发展理念而发展,并且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相一致。在能源建设方面,其总体安排是:有序发展煤炭;加快开发石油天然气;在保护环境和做好移民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开发水电,优化发展火电,推进核电建设;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此种能源建设的总体安排,必须要有法制的支撑和法律的规制。因此,与之相适应的能源法制亦应“与时俱进”。

但是,与能源相关的法律如《节能法》、《煤炭法》、《电力法》等皆是在“九五”期间制定并实施的,由于当时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体制和机制条件尚不完备,因而,在法的规范和制度上未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丰富内涵。现阶段,能源法制建设应符合能源、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200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尽管是在这一大背景之下制定的,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但是由于过于原则而不具有操作性和具体适用性。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加快《能源法》的研究和起草,同时在抓紧《石油天然气法》、《国家石油储备管理条例》研究起草的前期准备,正在修订《煤炭法》、《电力法》、《节能法》和《节能用电管理法》等法律法规,这一系列的立法工作将有助于全面推进我国能源领域的法制建设。 

 

二、利弊共存:能源开发利用的客观现实 

 

能源可按相对比较的方法来分类:①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②可再生能源与非可再生能源;③常规能源与新能源;④燃料能源与非燃料能源;⑤清洁能源与非清洁能源[3]2-3。人们常常将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并称,这是因为它是能源领域的新技术,“新的和可再生的”是一个完整的含义,在英文中缩写为NRSE(即new and renewable sources of energy)[3]25。一般而言,常规能源是指技术上比较成熟且已被大规模利用的能源,而新能源通常指尚未大规模利用、正在积极研究开发的能源。因而,煤、石油、天然气以及大中型水电被看作常规能源,而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以及核能、氢能等则为新能源,其中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为可再生能源,氢能是一种二次能源,其他则为一次能源[4]。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人类文明的进步实则都和能源的利用息息相关。现代社会,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得不重视能源的开发利用和新能源的探寻。在今天,失去了能源的支持,社会将是无法想像的。然而,能源的开发利用尽管可以为人们带来诸多好处,但是也会造成诸多弊端尤其是对环境的损害。事实上,任何一种能源包括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都会对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诸如酸雨污染、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恶化等。 

对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的开采、燃烧、耗用等,都会给环境带来损害。煤的开采会污染水质,其燃烧会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在石油的开发利用方面,采油尤其是注水采油会导致地面沉降;采炼中“放天灯”燃烧的废气会带来一定的环境影响;在储运中的燃爆与泄漏可引起严重的环境污染;燃烧中的二氧化碳比煤略少,氮氧化物与煤相似,主要排放物是二氧化硫。天然气是一种清洁能源,但也排放一定的氮氧化物(NOx)(注:大气中的NOx几乎有一半以上是由人为污染源所产生的。NOx污染主要来源于生产、生活中所使用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是电力、化学、国防等工业以及锅炉和内燃机等设备所排放气体中的有毒物质之一。),还有使用与传输中甲烷的损失与泄漏,其中还有一些氡随之进入室内。水力发电尽管属于一种可再生能源,但也可能引发自然(包括地表、水文、气候等)、生物(野生动植物)、水体的物理化学性质、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变化。在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方面,生物质燃料在较差的炉灶中燃烧容易生成一氧化碳、烟及有机化合物;风力发电是发展最快的能源来源之一,但风力发电中使用旋转的涡轮会杀死候鸟和本地鸟类;太阳能是一种很有效的能源手段,但太阳能电池在制造中会产生一些有害物质;在地热利用中,温泉水中会溶有石头中的有害物质,地热发电目前效率不高而且仅限于一些特殊地点,其使用也会带出地下有害物质;而核能虽然具有比较清洁、产生温室气体数量少以及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比较小等优点,但却存在核辐射的潜在风险以及对核废料处理的担忧。高技术能源的研究及生产会有助于气候环境的改良,但由于技术上的局限,尚不能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对20亿左右至今仍无法获得可以负担得起现代能源的人们帮助甚微,相反,可持续发展的新形式会要求一种经济上可行、满足需要、自力更生和无害环境的能源(注:有关能源的利弊两面,可以参见王革华等编著的《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134-137页;[澳]艾德里安·J·布拉德布鲁克、[美]理查德·L·奥汀格主编的《能源法与可持续发展》,曹明德、邵方、王圣礼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44-51页。)。 

可见,能源的开发利用,总会存在正面和负面两个向度的影响。如何才能使能源的开发利用趋利避害,无疑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为此,一方面需要在技术层面上进行技术升级,使其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能源,并同时避免或减少不利影响的发生;另一方面需要在管理层面上强化管理质量,提高开发利用质量,并防止因能源管理不当而可能产生的危害。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借助法律的手段使能源开发利用最大限度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经济、服务于环境、服务于可持续发展,同时只有通过法律手段才能有效地防止因能源开发利用而可能产生的不利和损害。因此,兴利除弊、趋利避害,必须要有因势利导、健全完善的能源法制。 

 

三、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确立与兴利除弊:能源法制及其完善 

 

为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解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能源瓶颈,就必须要建立一套具有针对性的、切合我国现实的能源法制系统。换言之,我们只有建立了先进、完备的能源法制系统,才可能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解决能源发展的现实问题,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能源现实及其未来发展走向的考量,我们应将能源法制作为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而不能仅从立法层面来寻求问题的解决。因此,我国当前的能源法制建设,除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创制与修订外,还应综合考虑整个能源法律系统的完善以及与相关法律或政策的配套和衔接,并应考虑能源法的贯彻实施、人们的能源法制观念以及能源法制价值导向等等。限于篇幅,本文专就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一致的能源法制原则确立、促进能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法制保障两个方面提出建议。 

1.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确立 

能源的发展必须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人们一般认为,可持续发展可作为能源发展的一项伦理原则或国际法上的原则。在笔者看来,可持续发展不应仅仅作为能源发展的一项伦理原则,也不应只作为能源国际合作的一项原则,而应该作为一国国内能源法的一项基本原则而得到确立。这是因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解释法律、运用法律和发展法律的基调,是所有国家的关键性标准[5]。这一基准对于能源法制亦同样适用,因而,有关能源的法制亦应贯彻这一基本理念,在能源法中确立其为一项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如果只是作为一项伦理原则或国际法原则而不能作为国内能源法的一项法律原则得到确立的话,那么,可持续发展就只能是一种“软约束”,缺乏法律的强制力。失去了法律原则和法律观念的支撑,可持续发展就会呈现出一种“脆弱的可持续性”,最终就会演变为不可持续发展。为保障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让政府和相关企业一起遵循,就必须将可持续发展从伦理原则转化为法律原则。

可持续能源的伦理原则有三个:一是生态可持续性原则(或称种际正义原则)。人类必须以一种不危及地球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方式开发利用能源。二是社会及经济平等原则(或称代内正义原则)。个人可以在平等基础上按适当的标准获取能源,并应允许其满足能源需要。三是对后代负责的原则(或称代际正义原则)。人们必须以一种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能源需求能力的方式开发利用能源[5]。为避免这三项原则仅局限于一种道义或停留在纸面,就需要通过立法加以明确,通过法律的规定予以具体化,从而使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具有可行性和适用性。通过这些具体化的规定,诸如:能源的开发利用应与环境保护相结合,能源的使用应友好于环境;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约使用能源,减少浪费;应积极提倡、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应建立若干激励机制;应提高公众对能源问题的认识和参与程度;应设置能源安全和风险防范机制;能源开发利用的法律责任机制,等等,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由伦理原则向法制原则的嬗变。

2.能源法制保障架构 

为保障能源的稳定安全、有序健康、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系统而健全的能源法制必不可少。为实现“十一五”时期我国能源建设的总体安排(有序发展煤炭;加快开发石油天然气;在保护环境和做好移民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开发水电,优化发展火电,推进核电建设;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能源法制应在如下几个方面建立有效的趋利避害机制: 

①在能源结构方面,应实行能源多元化机制。基于中国能源储备状况和资源禀赋、现有产业与技术基础,中国能源应建立能源结构调整法制,在法制的层面上落实结构调整的方向、步骤和时段,明确各种能源开采使用的数量与程度,特别是应明确水电、核电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助推措施,等等,从而促成能源多元格局的形成。 

②在能源技术方面,应建立技术创新和保护机制。能源的发展和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是关键。因而,在技术法制方面,应充分支持先进技术和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在这方面,我国技术法制的完善还具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诸如技术研发优先领域的确定、技术强制标准的制定、技术研发的资助与奖励、技术成果的转化与采购、技术成果的保护、技术开发的合作与商业化等等。 

③在能源安全方面,应建立能源安全与风险防范机制。能源安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能源供给安全;二是能源使用安全。在能源供给安全方面,尽管是在国家战略高度加以考虑,但尚停留在政策层面,而法制方面的建设几乎处于空白。只有建立一种稳定的法律机制,方能克服能源供给面临的不稳定性和消除不可预期的风险。为保障能源的安全供给,法制应倡行:第一,节能,大力发展节能产品,降低能耗;第二,储能,实行能源储备制度;第三,开能,即开发替代能源,加强新能源技术开发,以替代传统化石燃料能源等。在能源使用方面,则应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确立各类主体的安全义务,通过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救济等多种途径,防范风险的发生或使风险损害降低到最小程度。 

④在政府干预方面,应建立政府适当作为机制。由于能源不仅仅是一个使个人获益的私物,它还同时涉及公众事务,而且还与社会经济和环境保护问题密切相关,因而,如果采取完全放任的自由主义(或称非干预主义),就可能产生“公共地悲剧”,能源开发利用的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将外部化。但是,如果政府进行过多干预,则能源的开发利用和发展就会失去动力,就会扭曲能源市场,同样也是行不通的。因而,必须建立一种适当干预的机制,政府应在适当的领域以适当的方式干预能源产业和市场,诸如采取行政计划、行政许可、行政指导、政府补贴、税收激励、优先采购等措施。 

⑤在市场调节方面,应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场机制。能源开发利用不可能完全和永久地依靠政府和行政干预,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并最终应依靠市场。在有序竞争的作用下,市场比政府能更好地配置资源。在市场机制方面,国家应通过法制,明晰能源产品的产权、确立公平的交易机制等等。但是,由于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在开发推广的前期,其成本高昂,往往无法与常规能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因而为了鼓励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就可以在立法上采取一些促其走向市场的举措,如实行可再生能源配额制、限制交易许可制等。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4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49. 

[2]阙光辉.全景中国——中国能源:可持续战略[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16.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例2

Abstract:China’senergyandenergylegalconstructionareadvancingalongtheroadofsustainabledevelopment.TherealityofChina’senergydevelopmentrequirestheoptimizationofenergystructure,exploitationandutilizationofenergy,especiallythenewandrenewableenergy.However,both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existintheexploitationandutilization.Toreasonablyexploitandutilizetheenergy,Chinamustpersistinsustainabledevelopmentprincipleandestablishrelevantlymaturelegalsystemthatfocusesonreasonableenergystructure,protectionandinnovationofenergytechnology,riskresolutionofenergysafety,andproperadjustmentandinterventionofenergymarket.

Keywords:sustainabledevelopment;energydevelopment;legalsystemconstruction

一、可持续发展:中国能源发展及能源法制之路

1992年6月,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183个国家的政府首脑签署了五个实现和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文件,其中《21世纪议程》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但是,《21世纪议程》并未直接对能源的使用提出明确的义务要求,而只是在交通通信部分的文本中提及需要更有效更环保地使用能源(注:《21世纪议程》第7.5段建议“在人类居住的地方促进可持续性能源和交通系统”。)。为了弥补这种缺憾,在事隔十年后的2002年9月4日,可持续发展世界峰会在南非约翰内斯堡通过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峰会实施计划》(又称《约翰内斯堡实施计划》),该实施计划规定了《21世纪议程》遗漏的能源建议,将能源政策作为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核心部分,各国同意采取联合行动“以充分增进人们获得可靠廉价能源服务的机会以及实现在2015年前使贫困人口减少一半的目标”。为此,各国一致赞同以下六项优先性建议:①“加强使用可靠、廉价、经济上可行、社会上可接受且无害环境的能源服务和资源”。这就要求加速研究氢燃料电池技术,广泛使用风能和太阳能,或在山区建设适宜的小水电设施。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各国必须“加强地区和国家合作,包括通过能力建设、财政和技术援助支持各国的努力”。②“进一步使用现代生物技术”。此项目承认将现存的农业或林业废料用做能源财富的机会,使生物质利用商业化,并在农村地区加以使用。③“支持转向使用较洁净的液态和气态燃料,这种使用被视为更加无害环境,社会上可接受且成本效率较高”。④“为了实现第一个建议目标,制定国家能源政策和管理框架,以帮助创造能源部门所需的经济、社会和体制条件”。⑤“加强国际和区域合作”以便实现上述目标并再次“特别注意农村和偏远地区”。⑥“加紧协助和促使贫穷人口获得上文所述的能源系统”(注:《约翰内斯堡实施计划》第8(a)(b)(c)(d)(e)(f)段,参见[澳]艾德里安·J·布拉德布鲁克、[美]理查德·L·奥汀格主编的《能源法与可持续发展》,曹明德、邵方、王圣礼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原著序言Ι”第10-11页。)。《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宣言》及《约翰内斯堡实施计划》为世界各国的能源发展及法制建设指明了方向: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避免功利性的短期经济目标;应该实行能源与环境、生态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政策;应该利用经济和技术资源使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氢能等)。

1994年我国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对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确定了总的指导思想、发展模式和具体行动纲领。但是,《中国21世纪议程》只是规定对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在税收、信贷和价格方面给予优惠(注:《中国21世纪议程》在2.16段(d)项规定:对环境污染治理、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废物综合利用和自然保护等社会公益性项目,在税收、信贷和价格等方面给以必要的优惠。),这种规定未能全面和明确地确立能源发展的战略地位。然而,这种不明晰的状态很快就得到了矫正,中国的能源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主要基于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背景和可持续发展的要义:一是中国经济自2003年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周期以来,再次遭遇了能源瓶颈的限制。2005年,在政府宏观调控作用下,能源紧张的局面稍微得以缓解,但能源缺口依然存在。二是按照中国目前的发展速度,到2010年,中国石油需求量预计将达到3.5亿吨,其中50%左右需要进口。到2020年,中国石油需求量预计将为5亿吨,其中60%需要进口。未来中国石油对海外资源的过度依赖和国际市场极大的不可预测性,将给中国经济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带来威胁。三是可持续发展对能源的要求。无论是经济的发展还是社会的发展,都要以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作为前提和条件。如果其发展是以消耗浪费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实际上是以牺牲他人利益和后代人的利益而求得部分人的发展,这种发展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可持续发展“既不是经济发展或社会发展,也不是单指生态继续,而是指以经济—社会—自然为中心的复合系统,是使人类在不超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促进经济发展,保持资源永续利用和提高生活质量”[1]。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如果能源的利用方式不合理,就会破坏环境和生态甚至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因而,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建立可持续的能源支持系统和对环境友好的能源利用方式。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了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方向,着力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强化能源储备,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以达到为国家总体发展战略服务的目的。“能源战略的根本目标,就是要支持和保证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一是支持年均7.5%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能源消费需求;二是能源的生产、消费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三是提高能源供给的安全性。”[2]基于国家发展改革委2007年4月《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的规定:十一五期间应“贯彻落实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保护环境、加强国际互利合作的能源战略,努力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体系,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支持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可见,“十一五”期间能源将依循可持续发展理念而发展,并且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相一致。在能源建设方面,其总体安排是:有序发展煤炭;加快开发石油天然气;在保护环境和做好移民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开发水电,优化发展火电,推进核电建设;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此种能源建设的总体安排,必须要有法制的支撑和法律的规制。因此,与之相适应的能源法制亦应“与时俱进”。

但是,与能源相关的法律如《节能法》、《煤炭法》、《电力法》等皆是在“九五”期间制定并实施的,由于当时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体制和机制条件尚不完备,因而,在法的规范和制度上未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丰富内涵。现阶段,能源法制建设应符合能源、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200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尽管是在这一大背景之下制定的,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但是由于过于原则而不具有操作性和具体适用性。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加快《能源法》的研究和起草,同时在抓紧《石油天然气法》、《国家石油储备管理条例》研究起草的前期准备,正在修订《煤炭法》、《电力法》、《节能法》和《节能用电管理法》等法律法规,这一系列的立法工作将有助于全面推进我国能源领域的法制建设。

二、利弊共存:能源开发利用的客观现实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例3

中图分类号:F316.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2-0089-02

1林业能源有巨大潜力

不只是我国,矿物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两大问题是世界各国都在面临的问题,许多国家都在大力开发能够替代矿物能源的可再生、污染少的新能源,以此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志指出,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国家的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途径是尽快开发可再生能源。并且提出要发展生物质能,即经过光合作用的植物将太阳能转化并储存于生物物质中的能量。地球上每年消耗的生物质能大部分都取自于森林之中,因此林业能源也是主要的生物质能。人们众所周知的能源需求量非常大的是石油、煤炭与天然气,但是目前薪柴被公认为能耗大的第四大能源。所以如果想有效的解决能源短缺与环境污染等问题,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够起到重要作用的办法便是加强对森林资源的培育、管理与合理利用,积极的开展林业能源产业,使林业能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

2缺柴地区应培育薪炭林

我国传统使用的能源林便是薪炭林,它是我国绝大多数人口所依赖的生活能源。由于我国很多地区都是林少人多,所以大约有8000万户农民没有足够的薪柴,他们的生活得不到改善与发展,最终只能去乱砍滥伐林木从而导致了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党中央、国务院曾多次提出在薪柴燃料极度匮乏的地区,应该大力种植薪炭林,并且指出农村能源问题也是我国的重要战略问题。为了响应国家的指示,我国的原林业部曾开展了100个薪炭林试点县,总共有500万hm2的薪炭林。自从有了薪炭林,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的生活问题,还通过大力发展畜牧业和手工业,而使农民的收入也大大提高,这样一来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都有了极大的改观。薪炭林也就成了广大农民的“温饱林”、“脱贫林”。目前我国的森林分为两类,分别是公益林与商品林两种。这两种林业资源都有很大的发展,因楣家大力的投资,商品林也有显著的经济效益。但是薪炭林却有着不同的对待,不仅很少再造新的薪炭林,连原本的薪炭林都在不断减少。在第六次对全国森林资源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全国薪炭林总面积又在不断的减少,已经降低至428万hm2。据了解,我国每年需要的薪炭林高达几亿立方米,但我国实际的薪炭林数量却少之又少,所以人们应该提高警惕,来积极解决薪炭林缺口大的问题。我国的一些地区采取封山育林的政策,将一些林区划分为天然林保护区之后,原本已经解决水土保持和烧柴问题的农户,却被禁止上山砍柴,很多农民都在抱怨:“即使守着青山也没有用,我们还是没有柴烧”。我国的不少地区的农民为了解决烧柴的问题,都在迫切要求政府种植薪炭林。而目前我国农村消耗的能源结构是:可以依靠薪柴、秸秆、煤炭、电和太阳能等生活能源,其中最主要的生活能源便是薪柴与秸秆,但是因为我国人多地少的情况,秸秆没有很大的可利用空间。其次是煤炭,但是它的生产已经被国家限制,因为它主要由缺乏安全保障的小煤窑生产。再次是电力,它主要用于机器和生产。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薪炭林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才是以后的发展方向,我国不断的新造薪炭林,能够给农民增加收入提供生活能源,同样也可以改善居民的生态环境,从而使农民生活更加富裕,生产更加富足,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我国林业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大力发展薪炭林。为了适应我国发展新能源的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能依照传统的老方法,对薪柴直接燃烧,而是应该更高效更合理的处理薪炭林,例如应该对薪柴进行技术处理,使之成为高热效的燃料。

3积极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产业

我国林业生物质能源很早就开始被开发利用,有的可以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在我国南方的煤炭与石油资源从古至今都依赖于国外或者北方的提供,资源储存量十分稀少,尤其在抗日战争时期甚至达到了货源断缺的状态。但是南方有丰富的亚热带林木和木本油料,所以可以大力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来代替化石原料。例如,驱动汽车便用木炭燃料等。与此同时,大力开发林木生物质燃料的企业也在不断的出现,并且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战时能源供应的方面。

梁希是在抗战时期的重庆中央大学的教授,同时也是林产制造化学的学科创始人,他的主要工作研究如何利用林产,并且使林业生物质能源的研究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他通过自己的设备提炼出了木煤气、木炭与燃油。近几年来,我国对林业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已经有了阶段性的进步,这主要归功于我国的科研、教学单位在研究的过程中,积极进行资源调查与能源林培育。

4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林业能源建设

目前我国对于林业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建设方面还是缺乏一定的经验,所以在实践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进行规划并且突出重点。同时也要坚持以人为本,所做的事情必须从农民本身出发,从需要发展的地方入手。针对不同的地区就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处理。例如我国的三北等山区沙区应该是重点发展造林的地区,因为那是少林缺柴的地区,因此烧柴问题是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在我国的南方亚热带山区,应该重点发展林业生物柴油产业,因为那有丰富的木本油料资源与林木资源。在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的过程中,应该采用科学管理的方法,使产业更加的规模化与基地化,这样的产业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是目前我国选出的能源树种质量仍然有好有坏,没有进行高效的经营管理。相关部门应该对新研制的加工工艺和设备存在无法投入到生产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组织科技与生产试验,来推进技术的改进与发展。这就需要涉及到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密切配合,才能为林业能源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和广阔的市场空间。近年来,马来西亚的一些行为破坏了全球的生态环境,因为其随意砍伐天然林来种植油棕林,从而使热带雨林遭到毁坏。所以应该吸取教训,在发展林业的过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以生态效益为主。同时,有关部门也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从而促进能源林的发展。

5结语

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各方面积极努力,对我国林业能源进行合理有效的建设。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例4

(一)我国的能源状况

我国虽然幅员广大,但能源并不丰富。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0%,而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只占世界的11%,原油占2.2%,天然气占1.2%。人均煤炭资源为世界平均值的42.5%,人均石油资源为17.1%,人均天然气资源为13.2%,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均化石燃料资源仅为世界均值的56%。石油的人均可采储量仅为世界均值的8%。我国一次能源预测总量有4万亿吨标准煤,但其中90%是煤炭资源,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不足10%。同时,我国能源利用率只有32%左右,比发达国家低了10个百分点。过去20年中,我国发电量以每年8%―9%的速率增长,2020年装机容量和发电量预计达到2000年的3倍,相当于整个西欧2020年预测发电量的总和。目前水电提供了全国20%的电力供应,从现在起再建设12座三峡水电站的装机容量,仅可满足2020年发电量的28%,占当年一次能源需求的12%左右。目前我国核电在电力中所占比例更小。

能源需求不断增长。过去10年我国石油消费快速增长。2003年我国消费了2.6亿吨油,其中包括净进口9000万吨原油和石油制品。2002年我国的人均消费石油约为0.177吨(美国为3.077吨,日本为2.2265吨),分别是美国的1/17和日本的1/12。特别是去年,我国GDP总量达到1.4万亿元,人均GDP已经突破1000美元,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登上1000美元台阶后,人们的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使能源消费与供给的矛盾会更加突出。据估计,未来10年,我国汽车将增加4倍,达到1亿辆,是美国汽车总数的一半。这些变化将直接带动交通、建筑等行业的能源需求,这两个部门在当年新增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将从目前不到35%升至2020年的57%―75%,逐渐成为能源需求增长的主要因素。另外,机械、汽车、钢铁等重化行业快速发展、世界加工制造业中心加速向中国转移以及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城市人口的增长都将促使能源消耗大幅增加。

(二)我国能源面临的挑战

预计,2020年我国能源需求将达到31亿吨标准煤左右,为当年全球的13.2%,但人均能源消费仍旧远远低于经济与发展组织国家的均值。在未来20年间如果保持GDP年均增长7%以上的潜力,我国则面临能源供应必须保持每年递增4%左右的压力。

未来16年,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一是能源生产总量和结构如何满足迅速增长的需求,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二是如何保持燃料油价格的稳定,为轿车进入家庭提供保障条件;三是如何全面推广洁净煤技术,在煤炭消耗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减少污染的排放;四是如何调整能源结构,增加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比重。

二、我国的石油储备与石油安全问题

石油约占全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40%,美、欧、日三国对中东地区的石油依赖分别为20%、35%和80%。据估算,如果每桶原油的价格上升10美元并且持续1年,那么世界经济的年增长率会减少0.5个百分点,美国和欧盟的经济增长率要减少0.2个百分点,日本要减少0.4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会减少0.75个百分点。

(一)我国石油资源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据2002年统计,我国石油探明储量居世界第11位。我国人均石油剩余可采储量1.87吨,人均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1552立方米,分别相当于世界同期人均水平的7.8%和6%。目前我国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为23.8亿吨,储采比为14.8,已开发油区储采比只有10.9。主要产油区目前已经进入中后期开发阶段,主力老油田进入高采出程度、高含水率双高开采阶段,主力油田挖潜效果减弱,稳产难度加大,采油成本上升。

在过去的15年里,我国原油产出年均增长率仅为1.8%,相反,石油消费平均增长速度达到4.9%,成为世界石油消费增长最快的国家。据国际能源署统计,20世纪90年代,我国石油需求年均增长7.4%(全球为1.4%),全球石油需求增加的25%来自中国,2003年这项指标达到36%。我国从1994年变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消费量不断飙升,2002年进口为6941万吨,2003年则上升了31%,达到9112万吨,对外依存度也由1995年的7.6%增加到2003年的36.1%,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据估算,到2020年石油消费量最少也要5亿吨,自产2亿吨,缺口有3亿吨,石油的对外依存度有可能达到60%左右,与目前美国的水平相当(美国为58%)。在未来几十年的发展中,我国石油的供需矛盾将会越来越突出,对国外的依存度逐渐增大。

(二)石油安全是能源安全的核心

能源安全的核心是石油安全。据估计,到2020年,进口石油已经成为我国石油供应的主要渠道。美国通过占领阿富汗和伊拉克,已在战略上控制着全球70%的石油资源,跨国公司则掌握着世界上超过80%的优质石油资源的开采权。

我国石油进口主要集中在沙特、伊朗、安哥拉、阿曼、也门和苏丹等高风险国家,它们占我国进口石油的66%。可以预见,未来全球性石油资源争夺将主要集中在中东、里海、远东、拉美及非洲等地区,逐步形成以美国为主导,俄罗斯、亚太地区及欧洲等多种力量交合的复杂竞争态势。

我国石油消耗以及石油对外依存度的增加,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一是国民经济极易受国际油价波动的影响。我国是能源进口大国,却不能控制国际市场能源价格。国际油价每桶变动1美元,进口将多耗费46亿元人民币,直接影响我国GDP约0.043个百分点。今年3月31日起,我国提高汽油价格,北京、上海等地汽油价格达到了2000年以来国家实行汽油浮动价格的历史最高点。石油价格的持续走高,使生产经营成本增加,能源消费开支加大,抑制了其他领域的消费。二是运输的风险增加。我国石油进口90%以上是海上运输,由外轮承担,中石油、中石化的油轮业务大都是从国际联营体等海外油轮租船承运。其中,我国石油进口60%来自中东地区,运输线路经过阿拉伯海、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沙群岛和台湾海峡等敏感地区。马六甲海峡连接亚、非、欧三大洲,是扼守我国海上石油生命线的战略要道。三是与其他石油大国争夺国际能源的矛盾加剧。全球能源资源有限,石油等重要能源资源被少数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所垄断,国际自由贸易量不足总产量的50%。我国长期大量进口能源,与美国、日本等石油进口大国争夺国际能源的矛盾将有可能加剧。

(三)重视多元化的石油安全战略

我国的石油安全战略,充分借鉴了国外的经验,从一开始就高度重视多元化。2003年石油进口中,来自中东地区的占60%,来自非洲、拉丁美洲以及亚洲周边国家的进口,都占据了相当的份额。这种多元化的战略是全方位的。中石油、中海油等公司在海外油气资源的收购和参股方面,也取得了长足进展。2004年5月,中哈之间签订协议,确定了中哈原油管道修建计划,双方共同修建投资额达10亿美元的中哈输油管道工程第二段―――阿塔苏至阿拉山口工程。这条原油管道全长1240公里,计划近期动工,预计初期管道输送量将达到每年1000万吨,此后将逐步增加到2000万吨。这条输油管道将于2006年投入使用。

三、我国的电力情况与电力安全问题

(一)电力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目前我国供电紧张。据测算,2004年全社会预计用电量将达到20900亿千瓦时左右,同比增长将超过10%,而同期发电装机容量仅能增长10%左右。全国装机容量缺口仍将扩大,电力供需形势将更加严峻。确保能源资源供应的安全,对电力工业而言,就是要有足够的煤炭、水能、核能等一次能源资源支持,要有设备制作行业、运输行业等相关行业的协调发展。2002年底以来的电力供应持续紧张局面,除了装机不足以外,一个重要原因是电煤紧张。目前,全国在建的发电项目约1.6亿千瓦,2004年将投产4000万千瓦,其中大多数是煤电。今后几年电力对煤炭的需求将进一步迅速增长。煤炭资源与运能能否及时保证电煤供应,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二)我国电能利用效率低下

在电能利用效率上,我国单位GDP能耗或者单位产品能耗,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着不少差距。以美国为例,每千瓦时电可产生GDP8美元,而我国连8元人民币都不到。我国吨钢能耗是美国的2倍。当前用电平均增速超过15%,而相对应的GDP增长率为9.1%。国民经济增长对电力的消费是超常的,电力工业的发展能否承受这种超常消费,需要有关各方高度关注。

(三)电力安全要求优化电力结构,做好电力规划

未来15年,我国必须新增5亿千瓦以上的发电装机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与此相适应,首要问题就是要优化电力结构,推进协调发展。继续遵循“优化火电结构,大力发展水电,适当发展核电,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原则;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电力资源的基础作用。其次,要强化电力规划和监管,引导电力健康持续发展。电力规划的制定必须立足于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和能源安全,优化电力结构和布局,不断提高电力供应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实现电力可持续发展。强化电力监管,提高监管效率,是电力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

与石油供应不足、煤炭资源相对丰富的资源分布情况相对应,未来国家能源结构调整政策的基本方略应该是“煤为基础、电为中心、多元发展”。国家应大力推进大型、高效、清洁煤发电,提高发电用煤在煤炭消费中的比重,提高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和电气化水平。

四、我国新时期的能源战略

目前世界石油需求不平衡加剧,我国能源产业面临巨大压力,为此,我国要制定适合国情的能源安全政策和能源发展战略。

(一)将能源战略纳入国家安全战略

面临能源对外依存度增大的现实,确保我国能源安全显得尤为重要。第一,要把对安全能源的认识提高到国家安全的高度,只有把能源战略纳入到国家安全的领域,才能更加有效地保证能源的安全。第二,从战略高度认识能源储备的重要性,尽快地建立国家能源战略储备机制,完善能源战略储备体系。第三,积极开展能源外交,为我国利用国外的能源创造良好的环境。第四,努力实现能源投资和进口的多元化,这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应加强与俄罗斯等其他产油地区的合作,以确保我国石油进口渠道的全方位和多元性,减少对中东地区的倚重,避免比重过大而造成的风险,国家还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辅助国内石油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石油资源的合作开发。

(二)提高能源应变能力

我国在未来20年里,将面临比较严峻的能源问题。能源问题从国内问题变成了国际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从体制上和战略上适应这种形势,提高应变能力。本世界头20年,我国必须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型”:一是能源供应要从以简单满足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为目标,转向保障需求与环境效益并重,通过优化能源结构,保证环保目标的实现。二是政策重点由注重供应保障能力,转向提高供应能力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联动,而且把后者放到更重要的地位。三是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式由政府计划和行政管制,向政府引导下充分发挥市场化机制的方向转变。四是能源发展应从依赖国内资源的“自我平衡”转变到国际化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三)解决好石油安全问题

(1)采取综合措施保障石油安全

我国应在准确把握国际石油市场和石油地缘政治特点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石油安全观,采取综合措施,保障石油安全。一是建立多元化的石油境外供应渠道;二是加快国内油汽资源的勘探开发,加快石油科技发展,争取在海域和南方碳酸岩盐地区有新的突破,研发替代产品能源和新能源;三是积极参与国际市场上石油期货和现货交易,从市场和竞争中获得更多的石油产品;四是加强石油战略储备和预警体系建设。在石油问题上,我们要坚持国内国外并举,但立足点要放在国内,国内是我们的根本,要最大限度地加大勘探投入,大力发展生产,减少对国外的依赖。但是我们也要很好地利用国外市场,包括到国外合作开发。价格走低时,我们要积极地进口,减少国内生产;价格走高时,我们就多利用国内石油。我们要把我国的石油进口机制搞活,以适应变化的国际市场形势。

(2)开设石油期货市场

我国可以通过开设石油期货市场的方式,规避国际石油价格风险。一要抓紧建立和完善中国的期货市场,以远期合同交易方式降低近期价格风险。二要建立国际采购的协调机制,通过国内企业联手采购,争取对我合理的价格。三要加速形成统一、开放、通畅、有序的能源、原材料市场。尽快将隶属于各政府部门的石油专项用户的油品供应系统剥离出来,组建独立的石油销售机构,同时鼓励社会资金进入石油等流通领域。四要建立能源安全保障体系。尽快建立部级的重要能源、原材料安全保障和风险监控机构,以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

(3)稳油增储,发挥科技作用

实施“稳油增储”的战略部署。在2010年前,原油生产稳定在现在的水平,到2020年本土石油产量可以达到1.8―2亿吨左右,争取到2020年在我国本土稳定产量的前提下,使剩余储量的开采时间延长1倍。我国拥有大量的油气资源,但目前的“探明储量”中只有20%―30%可以转化为有经济价值的“商业储量”,迫切需要我们利用地质和技术创新成果,勘探出更多的油田,提高采油率。同时,由于我国探明储量70%都是复杂性的非常规油田,即低渗、稠油、含水、裂缝,这就要求用科技的力量充分挖掘潜力、减少浪费、降低成本。另外还要用科技调整产品结构,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石油产品的附加值。

(四)大力发展替代技术,降低依赖石油进口

目前,在我国的一次能源结构中,煤炭占67%。解决石油储量不足和燃料油供给问题,要立足于从煤炭液化技术找出路。煤炭液化技术分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两种。间接液化是一种非常成熟的技术,使用煤液化燃料,比普通汽油更有利于环境保护。这项技术应当在国内加快推广应用,迅速建立起庞大的煤制油产业。煤炭直接液化技术在德国、日本和美国也都已取得突破。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行煤炭直接液化技术研究,并同国外有关研究机构开展了合作。目前,年产500万吨成品油、总投资250亿元的直接液化项目已在神华集团神东矿区开工建设。但总起来看,发展煤制油产业,在我国进展缓慢。根据目前国际石油价格暴涨和我国石油进口剧增的新形势,应当进一步抓紧发展煤制油产业的有关工作,从而使我国油品供应和价格稳定建立在主要依靠国内生产的基础上。此外,在煤炭加工、煤炭高效燃烧及先进发电、煤炭燃烧污染控制与废弃物处理等洁净煤技术领域,也要给予高度重视,加快推广,使煤炭资源得到合理的有效利用,在未来较长时期的能源供给中继续发挥主要作用。

(五)调整优化能源结构

近年来,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能源供应质量明显提高。我国煤炭消费量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已经由1990年的76.2%降为2000年的67.0%;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风能、太阳能等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23.8%上升到2000年的33%。洁净能源的迅速发展和优质能源比重的提高,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改善大气环境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要抓住能源供应缓和的历史机遇,不失时机地推进能源各行业的结构调整工作,实现能源工业的均衡发展。

五、我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政府制定了21世纪能源发展战略:“以电力为中心,以煤炭为基础,大力开发石油和天然气,积极发展核电以及其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了减少资源的浪费、防止环境的破坏,必须高度重视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树立可持续能源发展观

国家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依靠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双重拉动来保障高效、经济、稳定、安全的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新战略。

认真处理好国民经济良性增长与能源的合理消费的关系。我国能源资源数量难以支撑粗放的经济结构和能源消费的超常增长,在人均能源消耗标准上,我们不能盲目、片面与西方发达国家攀比,要切实改变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的现状。从长远来看,国民经济增长必须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约能源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树立新的可持续的能源发展观。

(二)制定国家能源开发长期规划

(1)制定化石能源可持续开采规划

化石能源属于一次性能源,保持化石能源的可持续开采显得尤为重要。要研究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提高资源的回收率,制定长期开采规划,避免超强度开采和布局上的不合理性,确保能源资源的远景接替。尤其是在我国西部大开发中,要充分考虑经济、环境和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盲目低效开采、资源结构和布局上的不合理。

(2)着力能源新技术的研究

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是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结合我国情况,重点研究和发展的能源技术包括:油气地球物理勘探与钻井新技术、海洋石油天然气开发技术、提高石油采收率新技术、煤炭高效洁净利用关键技术、难采和劣质资源的开采技术、一次电力资源的综合开发技术、节能技术、核聚变技术、可再生能源与氢能开发和利用技术以及能源环境技术等。

(3)研究开发新能源和替代能源资源

我国石油储量相当有限,而煤炭资源开采强度大,可采出的储量少,回收率低,应加大研究和开发新能源和替代能源力度,如核能、太阳能、海洋能、氢能等,确保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储备。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例5

一、引言

能源问题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在过去数十年间,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为代表的化石能源是全球消耗的最主要能源。然而长期过度开采导致化石能源日益枯竭,加上环境污染、气候变化与生态破坏问题,人们对新能源资源的需求日渐增强。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以能源的大量消耗为保证,长期以来过度依赖化石能源。如今,传统能源难以保障经济的快速平稳增长,既有能源结构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能源行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亟待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在这一背景下,新能源的研究与开发极具现实意义。由于新能源具有资源丰富、环保低碳等特点,顺应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将为我国能源结构转型提供新机会、新动力,为社会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有效提升国际竞争力,带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二、全球新能源战略

(一)新能源战略意义

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一般指在新技术基础上加以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潮汐能和核能,区别于已被广泛利用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等常规能源。由于传统能源日渐枯竭以及导致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以环保和可再生为主要特点的新能源开发逐渐被各国重视。新能源具有以下特点:1.资源丰富,可再生性强;2.不含碳或含碳量很少,对环境影响小;3.分布广,有利于小规模分散利用;4.能量密度低,开发利用需要较大空间;5.开发利用成本较化石能源高。

能源作为国民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基础产业之一,可以带动许多关联产业发展,促进消费和投资增长。发展新能源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以石油、煤炭为代表的传统能源,其经济结构具有高耗能、低产出的主要特点,长期以来造成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等社会问题,威胁经济可持续发展。新能源的出现打破了原有局面,太阳能、风能等资源一方面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易于就地发开,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使能源利用走向绿色低碳,契合五大发展理念中的“绿色”目标。因此新能源在能源结构转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在我国广袤土地上,许多地区具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资源,如青海、甘肃、内蒙古等西部地区年日照时数超过3000小时,东南沿海和我国北部地区风能集中。这些新能源资源丰富的地区若能因地制宜,形成适度的规模化产出,将会形成强大的经济推动力,带动以新能源为中心的产业链发展,实现区域经济振兴。

(二)各国新能源战略

从全球新能源战略来看,发展新能源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共识,是拉动经济增长和应对未来能源与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在欧洲,瑞典、丹麦等国已提出到2020年⑹迪50%的电力能源来自新能源。而根据德国权威机构全球变化咨询委员会的相关研究,未来新能源的替代比例唯有从2020年的20%进一步提高到2050年的50%,才能很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

近十余年,世界各国对新能源的发展力度相当可观。以光伏、光热产业为例,太阳能作为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一直是新能源领域开发应用的热点。各国针对太阳能产业相继出台扶持激励政策,宣布的总装机规模不断上升,近年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股投资和建设热潮,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例如日本公布的“面向2030光伏路线图”中提出,到2030年将安装太阳电池组件容量1000GW,通过发展光伏产业缓解能源供给的紧张局面,保障经济平稳发展。同时美国也提出“2030及更久远的美国光伏工业线路图”和“千万太阳能屋顶计划”,力图实现本国在光伏产业的领先地位。根据欧洲光伏产业协会(EPIA)预测,到2020年,欧盟的光伏发电系统将满足欧盟全部电力需求的12%;到2030年,太阳能光伏发电在世界总电力供应中将达到10%以上,成为社会发展最重要的供给能源之一。与此同时,太阳能光热发电也发展迅猛,西班牙、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德国等国相继加大核心技术的投资力度,至2012年底全球已建成的光热发电站装机容量超过2500MW。根据国际绿色和平组织、欧洲太阳热电协会在《2009年世界太阳能集热发电概况》的预测,如果发展顺利,到2030年光热发电将可满足全球7%的能源需求。

我国太阳能资源丰富,政府十分重视太阳能产业发展,迄今已通过光伏发电技术为内蒙古、甘肃、新疆、、青海等地十余万无电用户解决了用电问题。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共有7个奥运场馆使用了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其一年的发电量相当于节约170吨标准煤,减少570吨二氧化碳排放量。据估计,到2050年我国新能源装机将超过全世界装机的25%,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进入大规模普及阶段,系统安装成本大幅降低,新能源消费逐渐走进普通大众生活。

新能源产业作为战略新兴产业,上下游产业链涉及广泛,在替代传统能源的过程中受到的经济周期影响小,在可预见的未来,必将凭借自身优势特点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强劲动力,成为能源领域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三、我国新能源前沿

近年来,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持续改进。根据英国石油公司(BP)的《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显示,2013年煤炭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为67.5%,石油占比为17.8%,非化石能源占比达到9.6%。煤炭、石油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逐年减少,非化石能源占比逐年增长,表明我国的绿色能源消费正在逐步增加,能源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新能源相关的前沿应用和概念被提出,如新能源电动汽车、智能电网、能源互联网等。根据国家发改委出台的《新能源产业振兴和发展规划》,预计到2020年,我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总投资将超过3万亿元。

(一)新能源电动汽车

汽车产业涉及钢铁、电子、机械、玻璃、橡胶等工业领域,产业链很长,具有显著的经济拉动作用。新能源汽车因其节能环保特点被认为是汽车未来的发展方向。2009年我国出台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在北京、上海等城市率先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试点工作,通过财政补贴政策鼓励在公交、出租、公务、环卫等公共服务领域使用新能源汽车。据统计,201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33万辆,呈现高速增长态势。2016年工信部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显示,至203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汽车总体销量的比例将达40%以上。目前我国经济处于新旧动能转化的拐点,新能源汽车作为“新经济”在工业领域的标志性行业,将有效促进产业转型,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二)能源互联网

能源互联网概念由美国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提出,其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代表,融合了新能源技术与互联网信息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传统能源的利用模式。2016年,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18年要建成一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能源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到2025年初步建成能源互联网产业体系,成为经济增长重要驱动力。作为能源与信息深度融合的复杂系统,能源互联网具有分享快捷、多源协同、低碳高效等主要特点,近年来保持较快发展。根据埃森哲预测,到2020年,我国的能源互联网总市场规模将超过9400亿美元,约占当年GDP的7%,成为推动能源行业革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

四、政策措施

我国作为能源消费大国,发展新能源对促进能源结构改善、摆脱经济衰退和创造就业机会具有战略意义。为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我国先后公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等法规措施,规范产业方向。与此同时,应重点考虑在经济政策方面给予扶持,培育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优良环境。

(一)降成本,提供融资渠道

与传统能源相比,新能源产业具有一些特殊问题,如资源分散、不稳定性、技术不成熟、高成本和高风险。总体而言,对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资金投入大、技术要求高且耗费时间长。因此政府需要提供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如在新能源示范区实行企业税收优惠和补贴政策、提供充足的自主研发经费,降低企业成本。还应拓宽融资渠道,如建立新能源产业信贷、新能源专项融资等,为企业、个人进入新能源行业提供便利,使企业免除不必要的后顾之忧,得以专注于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有利于新能源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二)防垄断,促进公平竞争

公平竞争的经济环境是新能源产业持续良好发展的重要保障。与传统能源特点不同,新能源是对能源开发、生产、消费观念的一次变革,经济增长不能以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为代价,不能用生态环境的破坏来交换,传统能源市场结构已不能适应新能源行业。未来亟需打破能源市场壁垒,坚持市场导向,加强垄断监管,进而推动能源体制改革,使民营资本成为发展新能源的主力军,有力支撑国民经济发展。

(三)鼓励创新,营造绿色消费氛围

新能源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相比许多传统行业我国在技术上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较小,甚至在一些方面还领先国际,因此整体存在赶超先进的可能。在此背景下,应当充分鼓励对核心技术的创新,促进自主知识产权发展。通过与国外共建研发机构、技术联盟,引进高素质人才,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企业,提升我国的创新竞争力。同时努力营造绿色消费的文化氛围,有效推广新能源产品,例如通过补贴免税政策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快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和停车场建设,让大众意识到节能环保势在必行,新能源消费符合人们的切身利益。

五、张家口案例

以河北省张家口市为例。张家口是我国华北地区风能和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其位于蒙古高原冷空饨入华北平原的主要气流通道,据估计风能资源可开发量达4000万千瓦以上,占河北省陆上风资源的71%。同时太阳能资源也十分丰富,可开发量在3000万千瓦以上,新能源发展潜力巨大。

京津冀地区是中国主要的电力负荷中心之一,2014年全社会用电量约为5000亿千瓦时,其中化石能源电力仍占90%以上,对新能源发展需求迫切。2015年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河北省张家口市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发展规划》,确立了张家口地区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规划部署。作为京津冀地区重要的生态涵养区和电力输送通道节点,张家口率先探索新能源发展的模式机制,目前已拥有“国家风光储输试验中心”、全国首个风电研究监测试验基地以及风机总装、叶片制造等生产企业,初步形成了涵盖开发应用、装备制造、科技研发、技术服务等相对完善的产业体系,成为国内重要的新能源生产基地。未来将促使能源结构更趋清洁化、多元化,实现大气污染治理,保障区域经济健康平稳发展。

位于张家口市的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至2014年已累计输出优质绿色电能超过8.4亿千瓦时,为区域经济贡献巨大。借助规模优势和自主研发投入力度,未来张家口开发新能源成本将有效降低,人们的消费理念将更趋绿色环保。预计到2020年,张家口市55%的电力消费来自新能源,全部城市公共交通、40%的城镇居民生活用能、50%的商业及公共建筑用能来自新能源,40%的工业企业实现零碳排放。张家口还以北京-张家口冬奥会为契机,将建设国际领先的“低碳奥运专区”、“光伏迎宾走廊”,向世界展示我国新能源发展成果,彰显可持续发展理念。

张家口市新能源产业的高速发展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作为新能源产业基地的张北县,近年充分发挥域内能源丰富的潜力,强力推进风光产业集群化发展,打造出部级新能源产业示范区,有力地提升了县域经济实力。有计划显示,未来国家考虑在张北县一带建立新能源特区,建成京津冀地区最大的风电、光伏及光热项目集群,总规模逾2000万千瓦,总投资达万亿元以上。同样,康保县由于地理位置适宜开发风光电,县政府紧抓国家发展新能源契机,将新能源产业培育成全县支柱产业,很快形成了地区的投资热潮。自启动新能源项目以来,康保县已与十余家新能源企业签约,吸引了数百亿元投资,为地区发展注入极大活力。

六、结语

当前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国际环境下,世界各国都把发展新能源作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国在经济发展新时期,为顺应时展需求,有效解决高耗能问题,对新能源的开发投入力度日益增强,近年来已在新能源技术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产业化初具规模。未来将吸引更多投资,带动整个产业链发展,助推经济转型升级,向着全面实现新能源商业化,大规模替代化石能源的方向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繁荣。

参考文献:

[1]刘松万.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繁荣――培植新经济增长点和新财源.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C].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2009.

[2]谢晶莹.新能源:世界各国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J].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2010(01).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例6

可以预见2013年中考,“热和能、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试题会呈现如下特点:①注重对基础知识和重点知识的考查,严格依据课程标准,以其中要求的核心知识与核心能力为主,不出偏、难、怪题。②注重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相联系,选取大家都能接触到的东西来出题。③突出对实验探究过程的考查,着重在器材选择、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合理评估上出题。④注重联系现代科技,反映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让学生从中感受科技对社会的促进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一)考点例析

【解析】茶叶吸水膨胀,不仅重力增大了,它排开水的体积也会增大,受到水的浮力增大,但浮力增大的幅度没有重力增大的幅度大,所以最终还是重力大于浮力而下沉。

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越快,茶叶吸水膨胀的速度就越快,从加水到下沉的时间就越短。

生活中“温度越高,扩散越快”的实例很多,如炒蛋比腌蛋咸得快;膏药热敷等。

【答案】增大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把衣服晒在阳光下容易干(合理即可)

【点评】本题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将分子热运动的考查,与实验探究、现象分析、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变成一道综合应用题,一改以往的考查套路,其创新功力非同一般,读来使人眼前一亮。

考点2 物体的内能

【例2】(2012·泰安)下列有关热和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炽热的铁水具有内能,冰冷的铁块不具有内能

B.汽油机的压缩冲程中,主要是用热传递的方法增加了气缸内物质的内能

C.机械能为零的物体,内能一定也为零

D.汽车发动机用水做冷却物质,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

【解析】一切物体在任何温度下都具有内能。内能和机械能是自然界中两种不同形式的能量。物体静止在水平地面上,且没有发生弹性形变时,其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均为零,机械能为零,但其内能必不为零。内能和机械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答案】D

【点评】物体的内能大小与其质量、温度、体积、状态有关,质量相同的0℃水比0℃冰的内能大。

“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跟“物体的温度越高,内能越大”这两种说法看似差不多,其实前者不确定,不能仅凭温度高,就认定它的内能一定大,后者是确定的,温度越高,内能自然越来越大。

考点3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例3】(2012·福州)下列实例中,属于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是( )

A.流星穿过大气层时发热发光

B.冬天,嘴对着双手哈气

C.汽油机的做功冲程

D.不锈钢汤勺放在热汤中

【解析】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有二,一是热传递,其本质是内能的转移;二是做功,其本质是内能和机械能的相互转化。

流星穿过大气层发热发光,这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过程,汽油机的做功冲程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过程。其余两个选项则属于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

【答案】A

【点评】解题时可先粗分一下,选项中哪些属于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哪些属于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剔除一部分选项,然后对剩余选项再进行筛选。

考点4 物质的比热容

图52【例4】(2012·广州)水的比热容比煤油的大。如图52所示,用规格相同的两试管分别装上质量相同的煤油和水,隔着石棉网同时对两试管加热。图53中的哪一图线能反映该实验情况( )

图53【解析】图示加热方式,相同时间里,水和煤油吸收的热量相同,但由于水的比热容比煤油大,所以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吸收相同的热量时,煤油升高的温度比水大。我们应建立一个温度—时间图象,图C能真实反映实验情况。

【答案】C

【点评】与比热容相关的图象题,以前的中考题中出现不少,命题专家为不落俗套,进行了一些变化,给人感觉增色不少。

【例5】(2012·烟台)小明设计了如图54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水和食用油的吸热本领。

本实验采用两种实验方法,一是控制变量法,除控制烧杯、酒精灯规格相同外,还应控制水和食用油的质量、初温相同。二是转换法,通过相同酒精灯对液体加热时间的长短,来反映水和食用油吸收热量的多少。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例7

这一天,从世界22个国家和地区飞来了近400名能源专家汇集到北京友谊宾馆,探讨采用一种正在全世界兴起的新型能源利用方式--“分布式能源”技术能否帮助 中国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一座飞起的大山

许多年前,现任的北京市长曾经有一个经典的比喻,与中国相比四小龙是几块石头,石头飞过来虽然可怕,但一座山慢慢滚过来将会使你从心底震撼。然而,今天的中国已经不仅仅是一座滚动的大山,而是一座飞起来的大山,而且是一座比石头飞的更快的大山。

中国的崛起引起国际上的高度关注,全世界最想知道的就是这座飞起来的大山将按照什么轨迹,最终将飞向何方?正是因为某种担忧,能源专家们才从世界的四面八方聚集到北京。中国的资源能不能支撑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实实在在已经成为全世界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问题 。长期以来,我们总是以为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国民和政府都未能树立资源危机的意识。然而,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均资源水平极低,几乎所有人均资源都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中国矿产资源紧缺矛盾日益突出,石油、煤炭、铜、铁、锰、铬储量持续下降,缺口及短缺进一步加大,中国45种主要矿产的现有储量,能保证2010年需求的只有24种,能保证2020年需求的只有6种,资源瓶颈已经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和平崛起”是我们对全世界的承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们确定无误的既定方针,但是,似乎全世界并不关注我们的目标和承诺,正像这次来北京参加《世界分布式能源联盟年会》的外国专家所言:关键是过程,你们将采用什么办法来实现你们的目标?

熵的世界观--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我们传统的世界观是建筑在19世纪中叶,主要的科学基础是牛顿的三个机械定律和热力学第一定律,以及达尔文的“进化论”。基本的观念是“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运动着物质的永远循环是宇宙的最终结论”,认为世界总的方向是从无序向有序发展。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人类大同世界,地球上的资源和能量将随着技术的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1850年德国科学家克劳修斯 总结 并表述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定律”(加入的热量/绝对温度=熵),他认为:热可以自发地从高温传向低温,而低温不会自发的传向高温。简单地说,一杯热水可以自己变冷,确不会自动变热,除非借助外部更多的能量。能量虽然守恒,但质量却发生了变化,一桶温水可能比一小锅开水所含的热量要多,但它永远煮不熟一个鸡蛋。熵会自发的越来越增加,而不会自动减少。热向何处去了?向更低的温度散去,直到绝对温度-273℃,一旦散去将难以重新聚积,一旦能量散尽,温差将消失,宇宙将热寂,能量实际上是从有序向无序发展。

进入20世纪, 科学 突飞猛进,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科学家发现热力学第二定律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而并非是导师批判的“形而上学”。特别是俄罗斯出生的比利时科学家普利高津,对热力学第二定律进行了广泛的延伸,并创立了耗散结构 理论 。不仅能源科学进一步证实了这些理论的正确性,资源专家也相信尽管物质不灭,但资源的品位将逐渐失去,最终将无法再利用。宇宙天文学家肯定地认为:对于太阳和地球,熵定律是一切 自然 定律中的最高定律,因为对于宇宙和天体的 研究 ,越来越证实这一定律的正确。物 理学 家也发现时间是不可逆的,如同熵增加的过程也不可逆转一样,时间和能量起源于一点,时间最终指向熵增加。生物学家发现生命的过程也在熵定律的涵盖之下,生命就是一个能量的过程,生命的能量过程就是整个宇宙的能量过程中的一部分,生命逝去的过程恰恰就是一个熵增的过程。而环境学家也认为熵增正是地球环境面临的 规律 性 问题 ,甚至 社会 学家和 经济 学家也在沿用着这一定律来 分析 、认识和解释问题。

熵定律已经成为一种新的世界观,它为人类规范了一种行为界线,我们无法逆转熵的方向,就像无法逆转时间一样,但是可以减缓熵增加的速度和过程,通过我们对自身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调整和约束,通过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观念进步,来减缓有效资源和有效能量的耗散速度。20世纪70年代,先后两次石油危机之后使人们更加坚信不移,世界的资源不可能无限制地支持人类的高速 发展 和肆无忌惮的消费,“物质极大丰富”仅仅是一个梦想,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序性是由更多的无序作为代价的。因此,“可持续发展”、“绿色gdp”和“循环经济”等等观念开始成为人类文明的主题, 影响 人类的发展进程。实际上,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科学发展观”。

在熵的世界观的感召下,为了落实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转变,一些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能效为核心的“行动浪潮”在西方发达国家迅速涌起,相应发展出“能源需求侧管理(dsm)”、“合同能源管理(emc)”、“综合资源规划(irp)”、“资源环境交易”、“温室气体减排机制”、“能源服务公司(esco)体系”等等,这些立足于需求侧的能源优化和以节能环保为盈利空间的市场化运作手段得到了社会和政府的支持,同时也提出了在需求侧和一些小规模资源综合利用现场直接建立相关的能源利用设施的必要性。从此,分布式能源(de)得到了发展。

何谓“分布式能源”

所谓“分布式能源”是指:在用户附近的或小规模资源综合利用现场建立的能源系统,它包括:能源综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设施,以及蓄能系统。在需求或资源现场根据用户对各种能源的不同需求,按照“分配得当、各得所需、温度对口、梯级利用”的供能方式,尽力扩大资源和温度利用空间,将输送环节的损耗降至最低,从而实现能源利用效能与效率的最大化。

形象地说,如果有一个 医院 需要各种能源,例如:电力、消毒蒸汽、采暖、制冷、空调的除湿和加湿、生活热水、烘干热气,甚至花棚里的气体肥料等。传统的方式是从电网架设电线,保障供电,再安装一台小型应急发电机来保障万一断电时的电力供应;从热力公司铺设热力管道,建设换热站保障冬季供暖;从天然气公司铺设燃气管道,并安装蒸汽和热水锅炉,以及热风机,解决消毒和炊事蒸汽、卫生热水和洗衣房烘干,以及冬季空调加湿的需要;使用电力制冷机组在夏季制冷。而在发达国家最新的解决模式是采用分布式能源系统,他们在医院里安装一台或几台小型或微型模块化发电机组,利用天然气和医院污水处理设施的沼气发电,将发电之后的废热通过余热锅炉转换成为蒸汽,同时利用医院垃圾焚烧进行补充热量,用蒸汽解决消毒、炊事、采暖和加湿的需要,夏季采用蒸汽吸收式机组制冷,并利用更低温度的锅炉废热和制冷机组冷却水中的余热来供应卫生热水,再利用较低温度的余热锅炉排烟作为空调除湿、洗衣房烘干,最后将烟气注入花卉大棚利用其中的二氧化碳作为气体肥料,以及废热和烟气中的合成水。将天然气中的能量“吃光用尽”,把污染变为资源,以这种方式来控制资源的“耗散”和保护环境。使用传统方式,能源利用效率只要30~40%,而使用分布式能源可以将能源的利用效率越高到80~90%,甚至更高。

当然,分布式能源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焦炭生产国,每年估计有2亿吨优质煤炭用于生产焦炭。根据炼焦炉型和煤质不同的条件,每吨原煤转化为焦炭时可以产生300~400立方米热值当量1,500~4,500大卡/立方米的焦化煤气,全国每年在炼焦中伴生600-800亿立方米的焦化煤气,粗略估算折合约250-35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超过西气东输工程的热值总量,相当3,000~4,000万吨标准煤。 目前 这些资源不是通过火炬头燃烧,就是直接放散,能够利用的非常有限,不仅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也严重污染环境。如果能将这些分散的焦化厂所产生的焦化煤气就近发电并实现热电联产,可以形成1500~2000万千瓦的发电能力,同时满足5亿平米建筑的采暖。

信息 时代 的能源系统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信息技术的快速 发展 ,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于能源 工业 产生了巨大的启迪,那些分布在千家万户的微型 计算 机在与 网络 连接之后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信息时代,它不仅代替了超级电脑,而且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将全世界的人脑连接起来,掀起了一场知识进步的“人民战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一场“分布式”的革命正在悄然而致,直接挑战后工业时代的“规模效益”的 经济 理念。

在人类信息整合能力不足时,只有通过规模经济来降低成本,增加效率。实现“大工业、大生产、大市场、大消费、大消耗”。当信息技术发展之后,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生产销售和最终使用的全部过程,人们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规模未必能够带来效益,反而增加更多的资源耗散和环境代价--熵增加。

电力工业就是最好的一个例子,传统上我们认为“大电厂、大电网、超高压”是效率最高的方式,但是这是在转换端来判断 问题 ,而且在“电”这一单产品一条件下的 分析 结果,如果在需求一侧进行综合资源对比分析,可能结论未必如此,大电厂与小电厂比较当然发电效率是高的,但是由于燃料、排放的限制,大电厂只能远离城市,首先发电之后的余热无法利用,其次输变电和配电又要增加电网和线路的损失,到了终端用户的实际资源利用效率必然大打折扣。此外,建设输电走廊和变电站需要消耗大量土地资源,发电之后的灰渣因为远离城市无法制成建筑材料再加以利用。此外,城市不仅需要电力,同时还会需要热力,为解决需求不得不再建设热力厂,将宝贵的资源转换成为低品位的采暖能量进行利用,增加了各种资源的耗散和浪费。因此,在需求侧建立能源梯级利用设施被认为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方法 。1978年,美国为此修改的《公共事业法》允许这一类能效水平更高的用户热电联产设施并网发电。随之,欧洲、日本都相继效法修改 法律 ,使他们的法律体系和政府的管理机制能够顺应这一时代的发展趋势。

此后,由于天然气的开发利用,使人们更加认识到应对天然气的能源设施并非越大越有效,首先因为天然气比煤更加昂贵,中间环节的浪费变的不可忍受,同时它被利用之后的环境代价更小。此外,对于天然气的利用技术非常灵活,人们可以根据用户对于热电冷多种能源的综合需求,按照综合效益最大化来确定规模,并向搭积木一样组合系统,实现了以效益定规模的理想化的飞跃。

为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能源来有效降低资源的耗散速度,人们开始积极利用一些可再生能源,并对各种资源实现综合利用,由于资源量,能流密度和需求量的限制, 社会 需要一种更加便捷合理的系统来构筑我们的能源体系。例如,垃圾?埋场和污水处理厂迥沼气,采油、炼油中的伴生气,矿井瓦斯和煤层气,化工厂晖钢厂迥可燃废气,以及工厂缦热、压差等等;还有太阳能,地热能,小型水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等。殓会要求政府必须建立一种既能鼓励大家积极使用这些资源,又能保跸使用者的利益的能源运行管理机制。踱样一个机制首先在欧洲得到完善,北欧国家通过政府的强制干预和建立环境能源税收机制等,有效骠制了来自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力矛使这种先进的能源利用方?-分布式能源成为一种 时尚 和荣耀。此后,日本和美国也在积极地进行社会观念上的转变。

在需求侧建设能源设施并非新鲜事,实际上世界上最早的电厂--爱迪生在纽约珍珠街建立的人类第一个发电厂就是一个需求侧电源。但是,今天的分布式能源已经是一种全新的概念,因为它融入信息技术的成果,将追求一个更新的目标。首先,分布式能源系统都拥有智能化的控制系统,并将多个系统或者各个子系统进行数据链接,其中包括发电设施、制冷换热设施、储能设施等等。这种链接一边与用户需求进行实时信息交互,实行互动优化运行;另一边,与相关的电网、燃气管网、甚至环境排放监控系统,以及周边的分布式能源设施进行链接,实现多元协同优化,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使用户的系统更加 经济 有效,也使整个能源环境系统随时可以得到优化。

也许有人认为这是天方夜谭,从你的口袋里掏出你的手机看看,就会知道这并不遥远,就信息技术而言,这根本算不了一会事,关键是我们是否决心朝着之一目标去努力。其实,无论我们是否选择分布式能源,它都将是我们的必经之路,因为资源快速耗散的现实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信息 时代 的关键是每一个人可以通过互联网和pc机直接参与其中,而分布式能源也是可以调动每一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 企业 的积极性,让民众直接参与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节污染的减排行动之中,分布式能源是一场人类可持续 发展 的“人民战争”。

分布式能源同时还依赖于 社会 化的服务体系的建立,由于它跨越了我们传统的 工业 化社会分工,将暖通空调、发电、供热制冷、燃气、配电等不同的学科进行横向整合,而每一个分布式能源项目又都很小,所以需要专业公司的支持,在国外这一产业被称之为“能源服务公司(esco)”。能源服务公司与用户签订节能服务合同,或者直接投资用户的能源设施并管理它们,用专家来解决用户的能源利用 问题 ,通过信息和服务 网络 来运营用户的系统。将节能作为一个盈利市场加以经营,再靠竞争来优胜劣汰,实现节能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分布式能源解决 中国 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钥匙

最近,中国社会 科学 院和中国科学院的专家和科学家们不断向中国政府建议:应积极发展分布式能源技术,来解决中国的能源和环境问题。总理非常重视,先后两次批示有关部门认真 研究 ,并将意见告知他本人。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能源局就此问题认真研究后,向温总理报告中指出: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例8

【关键词】

能源及动力工程;可持续发展;新型能源

一、能源动力工程的重要性及煤炭的地位

能源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自古以来在国民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国家来说,国民生产总值与能源的消费关系大致是成正比的。现如今,对于能源的发展以及与环境的关系,是大多数人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能源与动力工程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它着重研究传统能源的有效使用及太阳能等新型能源的开发。世界上发达国家的人数占全部人口的五分之一,而能源消费量却占全球的百分之七十左右,可见能源对于经济的重要影响。一般说来,当人们对于产品的需求量大,那么能源的消费量就会上升,这样就会带动经济,进而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能源及动力工程关系着人类的各项日常活动。吃的早餐是农业产品,属于能源一类;乘坐的各类交通工具或者耗电或者耗油,也离不了能源;所有带电设备,更是消耗能源。从发电的环节来说,电能消耗了大量煤炭,天然气等等,虽然还有别的方式可以获得电能,例如光伏发电,风能发电,但不可否认的是煤炭一直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除此之外,能源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离开了能源,人类文明将不会进步。2013年底我国发电装机容量首次超越美国位居世界第一、达到12.5亿千瓦,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3.9亿千瓦,占总装机比重达到二三成,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一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燃料是煤炭,它提供的一次能源占到了百分之七十左右。环境与能源利用也有着重要的关系,如果能源消耗过快,这将会对能源结构产生影响,也会影响到环境。煤炭长期以来作为中国最主要的能源形式存在,使其他能源占的比例过小,造成总能源效率略显低下,同时大量燃煤也是造成大气严重污染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发展新型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是当今中国发展的重要部分。同时减少煤炭的无效使用,以及限制低效率的燃煤设备的使用也是关键一步。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于气体和液体燃料必然会加大需求量。现在随着改革的深入,电厂中锅炉发电量小于20万千瓦的已经基本下架,电厂是耗煤量非常大的场所,电厂中的节约环保无疑对于整个能源结构的环保要求有着重要意义。

二、发展新型能源,优化能源结构

在当今的社会条件下,一些地方能源短缺依然存在,中国作为耗能大国,必须要源源不断地从多种渠道进行能源的开采与供给。煤炭作为能源中的老大哥,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许多问题,雾霾天气的形成与大气污染被公认为是燃煤造成的,经济在增长的同时我们不能以污染环境作为惨重的代价,所以日益增长的环境和健康问题促使中国政府不得不转变能源结构,加快发展新型能源。

(一)实施煤炭清洁利用。要从燃煤着手处理环境问题势必要以现状作为出发点,可以看到国家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仍然采用燃煤发电或者其他的燃煤利用,所以要从燃煤效率以及燃烧产物方面采取措施,使煤炭对大气的污染降到最低。现阶段煤炭开采和使用过程中有许多可以即刻采取措施并且对大气环境有明显改善的事情可以去着手。比如煤炭的洗选,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的煤炭质量的监管和输送,煤炭燃烧产物的排放,煤炭灰的利用等等都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大力发展沼气,风能等新能源。除了煤炭,其他的能源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国家对于可再生能源方面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同时能源紧张与能源储量不足之间的关系使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及利用进一步成为了当务之急。以前以解决边远地区能源供应作为重点,大力发展沼气,风能等新能源形式,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由于地域以及气候条件的限制,这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受到了束缚。现阶段,井网型风机正在逐步迈向大型化,单机容量5兆瓦的风机也已经投产,当然还在研发更大容量的风机。随着科技的蓬勃发展,对环保有利,对大气有益的新型能源一定会代替高污染低效率的传统能源。

(三)大力发展核电。核电在近几年也已经慢慢崛起,从以前的“谈核色变”到如今的坦然接受证明了国家已经对于核电有了很高的安全把握。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妥善处理核聚变,核裂变之后的各种废弃物已经不成问题。除了这些优势,与煤炭相比,它对环境基本不会造成污染。大力发展核电符合我国对能源的需求,在现阶段技术较成熟的情况下,应该引领将核电投入市场,使核电成为未来的发展目标。

(四)加快生物质能的研发。我国还有许多发展空间,比如在生物质能的使用方面,生物质能源是植物将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转化过来的一种化学能,它也属于可再生能源,与风能,潮汐能等等一样,可以实现能量的重复利用。同时如果以乙醇作为煤炭,石油的替代品,将会避免煤炭产生的许多弊端,除此之外,沼气的普及依然是优化能源结构的重要一步,同时这也会缓解社会劳动压力。

三、将未来发展与环保相协调

中国电力发张迅速,同时这种扩张形势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这对于新型能源的普及与推广提供了有利的市场环境。在未来新能源势必会成为能源的主流,在发展现代可再生能源的过程中,一定要把环保作为重中之重,不要把污染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惨重代价。当然我们也知道,在经济逐步向前发展的过程中,环境污染也许是一种很难避免的事情,但是我们一定要把污染程度降到最低,如果处理得当,环境保护也会促进经济的转型与结构的调整,还会优化产业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一定要牢牢坚持绿色发展战略,使传统能源向新能源完美过渡,使可再生能源的产业规模和经济市场大大增强。

【参考文献】

[1]蔡睿贤,金红光,林汝谋,宋小亮等.能源动力系统应与环境相协调[J].创新科技,2001

[2]陈学俊.能源开发与环境污染[J].东方电气评论,2000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例9

A.应研究如何让燃料充分燃烧,以减少热量损失

B.电力部门应加快研究将内能直接转化为电能,以减小能量在多次转化过程中的损失

C.应进一步开发利用江河水力资源

D.随着资源的不断消耗,应研究出一种既可以不消耗或少消耗能量,又能不断对外多做功的机器

2.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链式反应中,轰击铀核的“炮弹”是质子

B.在太阳内部进行着的大规模的核反应是热核反应

C.在核电站中,核燃料反应产生的核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D.在参与核反应的物质的质量相同的条件下,轻核聚变比重核裂变放出的核能少

3.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和燃油汽车所消耗的能量的类型分别是().

①生物能②核能③电能④太阳能⑤化学能

A.①③⑤____________B.①④⑤

C.①②③____________D.①③④

4.人们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利用煤和石油,归根到底是间接利用了().

A.地热能B.海洋能C电能D.太阳能

5.下列对能源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A.自然界的能源是守恒的,永不枯竭

B.太阳的能量给地球带来云、雨、风浪和滔滔的江河

C自然界可以长期为人类提供煤、石油、天然气等可再生资源

D.剧烈的核反应会发生强烈的爆炸,人类无法利用核能

6.为了有效地防止环境污染和地球温室效应的加剧,下列燃料中最理想的是().

A.煤B.石油C草木燃料D.氢

二、填空题(每空1.5分,共42分)

7.目前人们直接利用太阳能的方式有两种:其一是把太阳能转化为内能,如____________;其二是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如____________.请列举一个间接利用太阳能的实例:________________.

8.下列能源中,属于一次能源的是_________,属于二次能源的是____________.(填入序号)

①煤②水能③石油④天然气⑤风能⑥电能⑦潮汐能⑧地热能⑨液化石油气

9.写出下列过程中,能量的主要变化过程:①电灯发光: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能,②水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③太阳光使植物生长: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能,④木柴燃烧发热: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能,⑤核电站发电: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能,⑥太阳能电池发电:太阳能转化为_________能.

其中核电站发电的过程,经过了_________能转化成内能,然后由内能转化成_________能,再由_________能转化成电能的几个环节.

10.能源问题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几大热点问题之一.人类大量使用一些传统燃料,一方面是由于_________的短缺,另一方面会对环境带来负面的影响,如使用草木燃料不仅会造成_________,还会造成_________和土地沙漠化等.

11.我国有丰富的煤炭、石油等燃料,可以用来建设_________发电站,而且还有许多大的河流,给兴建大型_________发电站创造了条件,水力发电站是将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能的发电站.

12.据专家预测:在未来30年内,全球将出现“十大新兴技术”,其中“垃圾回收技术”被排在了第二位,“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而用垃圾发电是能量转化的一种形式.“垃圾发电”是将___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能.

三、计算与应用题(第13题10分,第14题11分,第15题13分,共34分)

13.1996年,清华大学和香港大学的学生合作研制了一辆太阳能汽车,车上太阳能接受板的面积是8m2.当它正对太阳时,电池能产生120V的电压,并为车上的电动机提供10A的电流,电动机线圈的电阻为4Ω.太阳光照射到地面时,单位面积上的辐射功率为1.0×103W/m2.

(1)该车太阳能电池的输入功率(太阳辐射功率)是多大?电动机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效率是多少?

(2)若太阳能辐射的总功率是3.9×1026W,且太阳光在穿过太空及地球大气层到达地面的途中有28%的能量损耗,此外,还知道半径为R的球面积为S=4πR2.请根据以上信息并查阅有关资料,估算太阳到地球的距离.

14.阅读下列这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电荒

“电荒”这个过去人们不很熟悉的名词,近年来成了人们生活中的高频词.缺电:华北地区告急、华东地区告急、长三角地区告急、珠三角地区告急,全国告急!

不但东部和南部工业化的省份严重缺电,甚至西部担任西电东送任务的四川、云南、山西等省份也频频拉闸限电.

电!电!电!伸手要的全是电,全国经济发展急需电力扩张.尽管我们有全世界最大的水力发电站――三峡水力发电站,但是电力紧张确实正在影响着全国的工农业发展和人民的生活质量.

(1)根据你的理解,说说电能与人民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

(2)在这段文字中,反映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能源问题?请说出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说出某一方面即可);

(3)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请你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15.三峡大坝经过建设者们多年的努力,终于在2006年5月20日全部封顶,大坝的最大坝高达到185m,将大大提高水库蓄水能力,为充分运用长江的水力资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了解,1994年底正式动工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之一,其1.820×107kW的装机容量和8.47×1010kW•h的年发电量均居世界第一,其主体工程――三峡大坝坝高185m、长2309m,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钢筋混凝土大坝.三峡大坝的建成,标志着三峡工程主体工程全面完工.

从生态角度说,三峡工程本身就是一项环保工程,作为清洁能源,它相当于每年为国家节约5×107t煤.(煤的热值是2.9×107J/kg)

(1)高185m的大坝应建造成什么样的形状?简述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峡工程选址在湖北省宜昌县三斗坪镇,你认为选择这个地方做库区有什么依据?(只要答出一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利用水力发电主要经过了哪些能量转化的环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水力发电与常规的火力发电相比,有哪些优点?(要求答出两点)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例10

一、非化石能源面临结构调整

“十一五”期间,我国把节能减排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单位GDP能耗下降19.1%,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4.29%,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12.45%,折算为二氧化碳,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6亿吨。进入“十二五”,我国制定了更为全面的节能减排指标,而要实现总量控制的目标,最重要的举措就是“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并加以量化:“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百分之十五左右”。

目前我国对非化石能源的定义主要分为水电、太阳能、风能、核电和生物质能,其中非粮液体燃料和替代石油基的生物基产品构成了发展生物质能的战略重点。除了被大家所熟知的生物柴油、燃料乙醇外,生物航空煤油作为另外一种重要的替代能源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二、中国生物航煤的发展现状

2011年,中国民航局出台了《关于加快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意见》,对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提出了目标,主要可以归纳为两条:一是全行业能耗和CO2的增速低于行业发展速度;二是到2020年民航单位产出能耗和排放比2005年下降22%。在国家和行业能源政策的大背景下,生物航煤的研发、应用被提上日程。

生物航煤是指由生物质加工生产的、可替代传统航空煤油的液体烃基燃料,具有原料可再生、调和性好、杂质含量低的特点。生物航煤原料来源广泛,动植物油脂、农林废弃物和微藻都可作为其原料,通过加氢技术生产得出。(见下图)

为了应对传统航煤价、量双升以及航空业应对气候变化压力的增加(特别是2012年围绕欧盟征收航空业碳排放税的斗争),很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大力发展生物航煤,中国也不例外。2008年以来,中国石油与中国石化相继开展了生物航煤的研发工作,从原材料种植基地的建设、炼制设备的改造、试加工生产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中国石油建立了小桐子能源林基地并着手筹建年产6万吨的航空生物燃料炼油厂,中国石化将杭州炼油厂的加氢装置改造用于生产生物航煤并已经开始了以微藻为原料的技术开发。2011年,中国石油与民航局在北京进行了首次航空生物燃料验证飞行。2012年2月,民航局受理了中国石化的1号生物航空煤油适航审定。目前,国内生物航煤从原料的采收、加工和储运直至油品炼制和加注使用的产业链已基本勾勒完成。

三、生物航煤的应用前景

1、前景广阔

从全球来看,美国计划到2020年生物燃料将占其能源总消费量的25%,2050年达到50%;欧盟计划到2020年用生物燃料替代20%的化石燃料。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预测,2030年生物燃料占航空燃料比例达30%。

就我国而言,航煤消费量目前保持每年13%左右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国际5%的增长水平,2010年国内航煤消费已达到1800万吨以上。预计2020年中国航空煤油消费量将超过4000万吨,届时生物航煤有可能占到航油总量的30%,生物航煤市场容量将达到1200亿元。

2、制约因素

(1)生产能力不足。按照中石化从2012年开始年产6000吨、中石油从2013年开始年产6万吨来计算,到2020年两家企业的生产能力总共还不到60万吨。这与消费需求相差甚大。况且,一套炼油装置从建设、调试到正常生产,至少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

(2)成本问题是我国发展生物航煤的最大阻碍。我国尚未建立起成熟生物燃料供应体系,包括燃料乙醇、生物煤油在内的研发和生产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现阶段生物航煤成本达到传统航空煤油的2到3倍,真正实现产业化和商业化需要政府、企业共同来努力。比如,政府投资引导各种生物燃料的商业化,同时在政策上对新能源开发予以倾斜。又如,对可作为多种生物燃料原料的“地沟油”如何加以控制,使其不回流餐桌而流向再生利用环节,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都值得我们深思。

参考文献: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例11

有一个大型火电厂要在宁夏黄河岸边建设,筹建部门到黄河水利委员会要求水资源使用配额,但是配额已经用尽。火电厂发电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用于冷却和锅炉补充水,没有水就意味着电厂将不能建设,但是全国性的电力紧缺又在急等着新电源的投入,怎么办?黄委会提出了一个交易建议,由电厂投资修缮上游农业灌渠系统,减少那里的水资源浪费,将节约的水资源量供应新建电厂。结果电厂出资重新修整了灌区系统,节约的水量大大超过了电厂的需求,不仅可以供应下游更多的城市用水,而且可以用于恢复生态平衡。这就是水利部正在启动着一个全新的交易机制——水权交易。这一新型资源交易模式的设计师,水利部汪恕诚部长依靠市场化的交易机制,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开启了一道新的大门。 “可持续发展”是市场化的产物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全球进入了“冷战”时期。两大阵营为了最终战胜对方,都在全力进行现代化工业建设和军备竞赛。从战场上回来的大批军人以高度的,毫无保留的执行力推动了国家管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实际上,无论在资本主义的西方世界,管制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体制;社会主义的东方阵营,管制社会主义——国际计划经济体制都成为发展的主导方向。 管制经济的特点就是国有企业和那些执行国家意图的非国有企业,在中央政府目标下不惜代价的快速发展。为了实现不断扩大的规模化生产,自然而然地将市场垄断异化为发展的目标。这些企业在疾速膨胀,社会代价也在疾速增加,战胜“强大的敌人”的激情使一切发展代价和道德扭曲被视而不见。然而,退伍军人的执行力也会“老化”和“疲惫”,一边是发展代价的包袱越来越大,资源压力、环境污染日益增加;另一边是庞大的国有和垄断企业效率低下、欺行霸市、操纵政府和不断侵害公众利益。 然而,一场在“主战线”以外的局部战争,却打破的最后的脆弱平衡。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苏联支持下的阿拉伯联军发动了以色列的进攻,为打击以色列以及支持它的西方阵营,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阿拉伯成员国当年12月宣布收回原油标价权,并将其基准原油价格飙生了2倍多,触发了二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西方工业化国家的生产力增长都明显放慢。在那些国家中,公共事业公司的大型燃油发电厂和热力厂无油发电和无热可供,石油公司的加油站无油可加,大量的公司倒闭造成巨大的失业压力,被垄断企业操控的政府面对危机束手无策。而苏联在东西方分界线上跃跃欲试的数百万机械化军队和数以万计的坦克、飞机、核弹头使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根本无法抽身进行军事干预。 慌了神儿的西方人不得不在没有能源电力供应的黑夜中,守住蜡烛冥思苦想,邱吉尔的一句明言再次震撼了他们的心灵:解决能源问题只有靠多元化。这里不仅包括能源来源的多元化、能源资源的多元化、能源利用方式的多元化,更重要的是解决能源问题参与者的多元化,调动全社会更多的阶层、企业和民众来参与解决能源问题。如何调动?痛定思痛,唯有开启市场经济的改革大门。 能源危机之后,整个世界陷入了市场化改革的潮流之中,放松管制,限制垄断,对大型公共事业公司解体并实行民营化,鼓励市场竞争。全社会的积极参与不仅有效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增加了能源供应渠道,保障了能源供应的基本稳定;而且市场经济改变了整个人类的社会进步的进程,使资本主义国家避免了应验马克思的预言,没有走向帝国主义的端极,也使人类避免了世界大战和“核末日”的降临;更为重要的是人类在共同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面前,道德水准、参与意识、合作心态和行为能力都得到空前的进步和提高。 今天看,中国的改革开放并非是一个孤立的事件,是中国殊途同归顺应了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结果。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最终必将调动社会的多元力量来参与解决中国和全人类共同发展的问题,特别实在全球化的今天,可持续发展一定会成为我们与世界共同面对的主题。 只有坚持市场化改革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汪恕诚部长在中央电视台“大讲堂”上认为,解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