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能源化学工程前景

能源化学工程前景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1-03 14:40:05

能源化学工程前景

能源化学工程前景例1

(1)园林设计的准备工作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园林景观建设,他们希望能够在工作、学习以及生活当中都能随时随地享受优美的景色、宜人的风景。因此,无论是风景区、公园、城市道路还是办公场所、住宅小区等都要考虑到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尽量做到园林设计与施工互动操作,这样也能使施工方案更具有可操作性。施工之前的组织设计工作是搞好园林景观工程的关键。具体来说,包括工程项目、工程概况、工程特点、工程量、工程利弊之处以及施工方案等方面。与此同时,也要确定劳动力的来源以及组织施工团队的职责分工、范围等。制定技术安全措施和质量标准,有计划地将电源、水源、道路交通等布置到应有的位置之上。

(2)园林设计的关键性环节

城市景观园林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第一,土地格局和自然过程。前者包括地势、山水以及自然资源的分布状况;后者主要是指园林附近的生物及非生物流,例如植物的成长、动物的运动、风等。整体来看,城市景观园林设计是生态学、现代地理学、水文学等多个学科的结合。第二,技术的使用。其实城市景观园林设计中,技术的使用是一把双刃剑,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直接反映,它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使我们摆脱了对特定自然过程的依赖和利用。例如,用电灯取代自然光,用地基和墙体阻隔水流和风等,这些设计从使用角度来看,会给我们带来便利,但是在城市景观园林设计中如果使用过多,则会失去设计的地域特色和自然特点。第三,色彩搭配。作为景观设计最基本的造型要素之一,色彩能够赋予一个事物最鲜明的特征。任何色彩都具有色相、纯度、明度三个基本要素。色彩三要素的组合搭配可以使园林景观呈现出一种多姿多彩的画面,给游人以视觉美感,使其从心理上和视觉上对看到的事物有一种别样的感受。色彩点缀人们的生活,为世界带来五彩缤纷。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色彩的运用不同,色彩在人们心理上、生理上也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例如,当人们看到黄色、红色或者橙色的时候就会联系都火或者阳光,因此我们把这三种颜色称为暖色系。不同的色彩在人们的心理中会产生不同的感觉和情绪,不同的色彩有不同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色彩为园林设计服务。第四,生态性。城市园林景观设计需要建立在生态保护的原则基础上,从生态平衡角度来针对山景、水景、绿景以及石景等进行综合设计和搭配。第五,经济性。国外的一些城市景观园林设计多经济实惠、崇尚朴素,甚至有些设计根本不需要铺张设施,就能够体现出原本的设计理念,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

2.城市景观园林设计案例

近些年来,山东省城市绿化投资每年都高达5亿元,多处彰显城市特色的园林景观,例如恐龙公园、潍河公园等建设项目,不仅彰显出了城市特色,也使得该城市的绿化量有了突破性的增加。2011年,山东省全社会投入城市绿化建设资金就高达150亿元左右,环比增长45%,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高达16平方米,位居全国第一。目前,山东省已经建成了覆盖市、县、镇三级完整的园林城市体系。据民意调查显示,山东居民对其周边绿化满意度高达96%,对创建园林城市的支持率几乎达到了100%,充分表现了山东省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确确实实有了可喜的成效。整体来看,山东省城市景观园林绿化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且园林设计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第一,绿化发展模式上,山东省园林绿化由量的扩张转到了质的提升,重点强调增强城市景观园林绿化的内生性,落实绿化建设项目的招投标制、法人制、质量监督制和监理制,并加强城市绿化科学的应用性研究,在工程施工、选种育苗、栽培养护等环节都提高了科学技术含量。第二,绿化建设模式上,山东省增强了城市园林绿化的可持续性,充分考虑到节土、节能、节材、节水等措施,使有限的能源和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和合理的分配,实现生态效益、景观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第三,绿地植物配置上,山东省开始实行生态型绿化,将植物配置转到复层配置模式上来。据研究表明,复层植物配置的生态效益比单一的草坪要高出50倍以上。因此,在当前城市景观园林绿化设计中,一般会首先确定植物密度,并形成乔、灌、花、草各类植物相结合的多样性格局。第四,绿地结构布局上,山东省较为强化绿化的均衡性,加强旧居住区的绿化改造和提升工作,增加绿地面积,补植大规格苗木,并着力于提高县城和小城镇绿化水平;第五。在绿地管理上,山东省一直致力于从粗放式管理转移到精细化管理上来,完善植物配置,加强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

能源化学工程前景例2

(1)园林设计的准备工作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园林景观建设,他们希望能够在工作、学习以及生活当中都能随时随地享受优美的景色、宜人的风景。因此,无论是风景区、公园、城市道路还是办公场所、住宅小区等都要考虑到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尽量做到园林设计与施工互动操作,这样也能使施工方案更具有可操作性。施工之前的组织设计工作是搞好园林景观工程的关键。具体来说,包括工程项目、工程概况、工程特点、工程量、工程利弊之处以及施工方案等方面。与此同时,也要确定劳动力的来源以及组织施工团队的职责分工、范围等。制定技术安全措施和质量标准,有计划地将电源、水源、道路交通等布置到应有的位置之上。

(2)园林设计的关键性环节

城市景观园林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

第一,土地格局和自然过程。前者包括地势、山水以及自然资源的分布状况;后者主要是指园林附近的生物及非生物流,例如植物的成长、动物的运动、风等。整体来看,城市景观园林设计是生态学、现代地理学、水文学等多个学科的结合。

第二,技术的使用。其实城市景观园林设计中,技术的使用是一把双刃剑,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直接反映,它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使我们摆脱了对特定自然过程的依赖和利用。例如,用电灯取代自然光,用地基和墙体阻隔水流和风等,这些设计从使用角度来看,会给我们带来便利,但是在城市景观园林设计中如果使用过多,则会失去设计的地域特色和自然特点。

第三,色彩搭配。作为景观设计最基本的造型要素之一,色彩能够赋予一个事物最鲜明的特征。任何色彩都具有色相、纯度、明度三个基本要素。色彩三要素的组合搭配可以使园林景观呈现出一种多姿多彩的画面,给游人以视觉美感,使其从心理上和视觉上对看到的事物有一种别样的感受。色彩点缀人们的生活,为世界带来五彩缤纷。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色彩的运用不同,色彩在人们心理上、生理上也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例如,当人们看到黄色、红色或者橙色的时候就会联系都火或者阳光,因此我们把这三种颜色称为暖色系。不同的色彩在人们的心理中会产生不同的感觉和情绪,不同的色彩有不同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色彩为园林设计服务。

第四,生态性。城市园林景观设计需要建立在生态保护的原则基础上,从生态平衡角度来针对山景、水景、绿景以及石景等进行综合设计和搭配。第五,经济性。国外的一些城市景观园林设计多经济实惠、崇尚朴素,甚至有些设计根本不需要铺张设施,就能够体现出原本的设计理念,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

2.城市景观园林设计案例

近些年来,山东省城市绿化投资每年都高达5亿元,多处彰显城市特色的园林景观,例如恐龙公园、潍河公园等建设项目,不仅彰显出了城市特色,也使得该城市的绿化量有了突破性的增加。2011年,山东省全社会投入城市绿化建设资金就高达150亿元左右,环比增长45%,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高达16平方米,位居全国第一。目前,山东省已经建成了覆盖市、县、镇三级完整的园林城市体系。据民意调查显示,山东居民对其周边绿化满意度高达96%,对创建园林城市的支持率几乎达到了100%,充分表现了山东省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确确实实有了可喜的成效。整体来看,山东省城市景观园林绿化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且园林设计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第一,绿化发展模式上,山东省园林绿化由量的扩张转到了质的提升,重点强调增强城市景观园林绿化的内生性,落实绿化建设项目的招投标制、法人制、质量监督制和监理制,并加强城市绿化科学的应用性研究,在工程施工、选种育苗、栽培养护等环节都提高了科学技术含量。

第二,绿化建设模式上,山东省增强了城市园林绿化的可持续性,充分考虑到节土、节能、节材、节水等措施,使有限的能源和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和合理的分配,实现生态效益、景观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第三,绿地植物配置上,山东省开始实行生态型绿化,将植物配置转到复层配置模式上来。据研究表明,复层植物配置的生态效益比单一的草坪要高出50倍以上。因此,在当前城市景观园林绿化设计中,一般会首先确定植物密度,并形成乔、灌、花、草各类植物相结合的多样性格局。

第四,绿地结构布局上,山东省较为强化绿化的均衡性,加强旧居住区的绿化改造和提升工作,增加绿地面积,补植大规格苗木,并着力于提高县城和小城镇绿化水平;

第五。在绿地管理上,山东省一直致力于从粗放式管理转移到精细化管理上来,完善植物配置,加强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

能源化学工程前景例3

一般认为,园林的发端来源于19世纪末的现代艺术运动思潮,随着现代建筑、绘画等艺术的发展,在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等推动下,传统的园林景观设计逐渐向园林景观方向发展。

19世纪中叶,随着美国城市人口、环境压力的剧增,美国政府开始大量修建城市公园,进行了一场城市公园运动。其中,奥姆斯特德在1854设计建造的纽约中央公园开启了城市公园的先河,作为最早期的现代风景园林最早诞生在了北美大陆,而即使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也不失为风景园林中的经典作品。同时期的欧洲则出现了新古典主义的组合、混合式风格,新艺术花园和印象派花园等,在随后的20世纪初期,1925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国际现代工艺美术展”,在其中出现了大量的园林作品,例如装饰艺术和立体派花园等,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由此打开了园林景观设计发展的新篇章。20世纪的70年代,风景园林艺术开始流行,并成为园林景观领域的主要流派

一直到今天,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为园林景观学科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园林景观设计的理论仍然在不断的更新,并融合了各个地域文化的特点,从而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园林设计理念和作品。

二、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生态内涵及特征

与传统园林景观设计相比,低碳景观设计强调碳排放、能耗等环境指标,提高了能源利用率,将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提高到一种深的层次。从目前国内外众多的园林景观设计案例来看,生态理念下的园林景观设计已呈现蓬勃发展之势,相关的设计理念及内涵也得到了很大发展。目前而言,生态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内涵及特征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设计理念的内涵和特征;二是设计原则及内涵;三是园林景观低碳文化的内涵及特征。作为整个生态理念内容的一部分,内容分述如下。

(一)设计理念的内涵和特征

1、基于生态主义的设计理念

从19世纪后期开始流行,从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关系出发,并以其动态平衡为设计目标的生态主义设计理念是低碳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方面。作为最早反映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设计理念,其融合了植物学、生物学、农学、地理及气象等多门学科,在生态理念设计中经常采用基于生态主义的思想生态理念中的生态主义理念同时还体现在尊重自然、将生态自然与艺术相结合方面,以达到一种环境友好、自然和谐的效果。

2、基于资源节约的设计理念

资源节约理念最早也来源于生态主义的可持续思想,目前主要在建筑、园林景观领域,并出现了绿色住宅和节约型园林等理念,得到了广泛的推广。资源节约是实现生态理念设计的重要环节,其理念的核心内容包括高效和循环,重点体现在能源的高效使用和物质资源的循环使用。

电、热及亮化等能耗是景观使用过程中的重要碳消耗源,因此节能高效是低碳景观设计的必要目标,一般而言,景观的节能高效主要通过四个途径实现:一是设计低耗能的景观系统。通过方位、结构形式、绿化配置、自然通风等设计方法,改变或调整景观、建筑的能耗,例如通过建筑方位、结构实现建筑物的“冬暖夏凉”,通过植被、绿化的设计实现对气流、污染扩散、噪音和光线的控制。二是新能源的使用。在照明、取暖、灯光以及景观动力等方面广泛采用太阳能、风能、地源热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降低对煤炭、天热气及电网等传统能源的消耗,同时提高了能源利用率,可大量的减少传统能源导致的碳排放。三是材料的使用和废弃物循环。生态理念尽量采用合理、环保的材料,从材料的生产、建造及废弃处理全过程的降低碳排放,目前比较常用的方法包括:尽量采用本地、原有材料,尽量减少废料乃至于实现零废料,材料及废弃物的循环使用。四是水资源的循环处理。水处理和景观是园林景观中的常见部分,以往的水景设计往往注重其艺术、美学方面的特征表达,而水处理则依赖于公共处理系统或直接缺失,由此而形成水资源的能耗、损耗均偏高。生态理念下的水资源处理和水景设计则偏向于开源节流、自然循环的设计,在雨水收集、灌溉、中水处理等方面充分利用自然力和生物特性,实现自然水系的自净化功能。

3、后工业化设计理念

自上个世纪60, 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逐渐进入后工业化时代,许多工业产业逐渐缩减或转移,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废弃用地,很多废弃的工厂、矿山、铁路、仓库和码头用地需要改造成园林景观等公共空间,因此景观设计领域开始在工业废弃地环境下进行景观设计探索,在环保、生态理念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自然生态恢复、治理的低碳设计理念,并成为现代景观设计中的重要部分。

4、注重科技与科技创新的理念

景观设计作为人类对于生存自然环境的主观改造与意识表达,其本身即是艺术与科学的集合,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随着现代社会科技因素的不断增加,对于景观设计要求和内涵的不断加深,科技因素在景观设计中的比重也随之变大,著名设计师密斯曾说:“当技术的使命完成之际,其将升华为艺术”。生态理念设计作为最新的景观设计前沿学说,其更重视科技创新的影响,并忠实履行着科学升华为艺术的职责。科技及其创新理念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设计方法的科学理性化;二是采用最新科技创新的成果。

(二)设计原则及内涵

1、自然为主的原则

自然为主的原则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自然力做功,例如水力、重力、风力、太阳能及生物能等,实现景观的自我净化、维护与成长,减少由于外界非自然力引起的碳排放。二是在艺术创造上的自然为主原则,突破人工雕琢与修饰的美学范畴,重新审视自然之美,进入自然美学的新层次。

2、最小干预原则

最小干预原则与上述的自然为主的原则有共同的部分,最小干预原则即意味着在保持原始自然生态基础上,尽量减少人工建造干预自然生态,采用最高效、最合理的方式对初始景观、生态进行建造,在艺术设计上具有结构主义和极简主义的理念,给予原生态以最大的理解与尊重,从而减少了人工干预所需要的能耗,降低了碳排放。

3、循环集约原则

循环集约原则是生态理念的直接体现,循环集约原则既包括资源、能源,还包括了设计建造的过程,例如:对景观空间的高效利用,对建造材料的集约使用,对于能源和材料的节约与回收利用。其也反映前述资源节约理念的实践本质。

(三)园林景观的低碳文化内涵及特征

能源化学工程前景例4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3-0027-03

1 引言

我国为数不少的高职院校是自20世纪末陆续从中专学校升格而成的,其地理位置和老旧的校园布局对于某些高等职业专业的实训教学有一定的制约性。作为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其景观除了应具有审美教育、校史教育、思想教育功效[1]和游憩娱乐等功能,还应结合本校专业建设特点,因地制宜地把实训教学功能融入到校园景观建设中。

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林业、园林等专业建设为特色,其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国家重点中专。笔者以校园内的一处景观设计为例,就实训教学与项目融合建设展开探讨。

2 场地分析

2.1 场地现状介绍

案例位于学院西区学生公寓前,北面檠生食堂,西北面为教学林场办公楼和职工公寓。设计面积约2800 m2。地势低洼,原为一处水塘,塘之东北面有一段10 m长的水泥抹面的驳岸;塘中有泉眼,泉水流量虽不大,但终年不断。场地内有大树10多株,灌木球和绿篱若干。场地东北角立有82届毕业生赠送的景石一方,高约4 m,上刻“感恩母校”四字(图1)。

2.2 建设内涵解读

(1)场地拥有可利用的景观资源,包括景观石、古树及有泉眼的池塘。

(2)场地处于学生公寓和教职工公寓之间,改造建设后要满足学生和教职工闲暇时间游憩使用,要具有文化教育的功能。

(3)学校园林专业的建设需要积累园林景观设计和施工过程的资料。作为校园内项目,收集全面的设计图纸、施工全过程照片、视频将能极大地方便学生在学习园林工程材料、园林设计,以及园林工程施工等课程时进行实地观摩实训。

3 景观方案设计

学校分东西校区,东区有东苑食堂和东湖,西区有西苑食堂,故把该地块起名为“西湖”,即为西湖景观设计。

3.1 功能分区与景点设计

场地分为葫芦形水景区、北侧曲谱铺地区、北侧草坪区、南侧滨水休憩区四部分。葫芦形水面是通过对现状水体进行改造而成,充分保护了原有的泉眼,保证水体具有清澈的水质。北侧曲谱铺地共鸣带和滨水草坪区由亭、石、曲谱铺装组成,保留了场地中全部的大树和人行道上的灌木球,充分考虑了学院职工的休闲需要,职工不需进入学生宿舍区即可在湖边游赏。南侧滨水休憩区由宽边嵌草台阶、坐凳、亲水花架廊组成,是学生课后交流、读书的好去处。

园林主要可分为物质性建构和精神性建构两大部分。前者指建筑、山水、泉石、花木等,后者指文学艺术性的品题,包括园名、景点名、匾额、对联等等[2]。本案设计之八景“西葫蕴秀、古架绿韵、感恩母校、流金岁月、古亭问源、幽泉思源、晨声暮读、友谊之廊”力图引起师生更多的文化共鸣(图2)。

“西葫蕴秀”之 “葫”谐音为“湖”,与东校区的东湖相呼应,葫芦在中国有深远的文化释义,葫芦形的水面既是对原有水形的继承,也是美好与长久的象征。

“古架绿韵”位于东北角,既是分隔学生公寓内外空间的通透围栏,也是消隐现状中已硬化的排污沟面的景观元素。架子是仿博古架形式的混凝土结构,架中用玻璃钢塑造花盆,并与博古架连成一体。盆中置山石、植物,可作为学生盆景课的修剪、观摩训练。

“感恩母校”利用原有的景石形成一处景点,展示老毕业生对母校教育的感恩之情,倡导尊师重道、感恩同学、感恩朋友、感恩自然的情怀。

“古亭问源”系一六角攒尖亭,混凝土仿木结构,匾刻“问源亭”三字,两侧赋对联一副;阶旁点黄腊石一枚,并赋诗一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图3)。

“流金岁月”用铜条在水磨石地面上弯成富有韵律的五线谱,连接“感恩母校”和“古亭问源”,寓意宝贵的青春年华将一去不复返,学子们要好好珍惜当下的美好时光,学好专业,开拓视野,养成良好的人格。同时,五线谱上的音符选自歌曲《好大一棵树》,寓意莘莘学子顽强求学和学校诲人不倦的精神,也寓意学子们对学院的美好祝愿。

“幽泉思源”系保存原水体的中的泉眼并赋予文化的含意而来。泉边点湖石一枚,题字:思源泉。

“晨声暮读”系宿舍旁临水的宽边大台阶。台阶为嵌草铺地,上置条凳几张,背种绿竹三两丛,面向西湖,近水处植香荷若干,水杉数株。杉竹相衬,形成一处早晚读书的绿色廊道。每每夏秋,颇有“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之感。

“友谊之廊”系宿舍转弯处的下沉亲水半圆花架。圆中草地一圈,卧石一枚,上刻“君子之交”四字,石中清泉汩汩涌出,寓意君子之交淡如水;周边铺地以桂林阳朔料石为主,间铺黑色花岗石并刻与“谊”字相关词语,如高谊、情谊、友谊等,同时以不同的字体如篆书、草书、楷书等来表现。廊架立柱以米黄色石头漆饰面为主调,间贴中国红花岗石板,板上镌刻描写友谊的诗文;柱头下方各嵌投光灯一盏,夜色中光线沿柱泻洒而下,更添意境。绿丝攀柱而上,夏日浓荫,净增清凉惬意(图4)。

3.2 植物设计

由于景观设计的范围有限,一处景观不可能满足所有的教育功能,这就要求对景观教育功能的营造要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校园资源的整合利用效率[3]。本案利用水景增加水生植物的种类并挂上名称标识能为植物类课程实训提供帮助。

场地北侧已大树成荫,形成了良好的植物环境基础,不必再进行乔木的种植,只需在临水处的葫芦嘴处移来绿篱,点缀开花的灌木,并保留此面已有的水生植物,适当增加些水生美人蕉、风车草等则可。西侧因绿地较狭,驳岸较陡,为了安全,把北侧现有的绿篱带全部移来种植,并适当增加灌木球和三两株小乔木,使视线从西往东看时,乔木能对“感恩母校”景石形成框景。南侧下沉的“友谊之廊”前只需草地,不必种植其他,以使朝北的视线通透,方可使人在廊下隔水欣赏对岸的“问源亭”、“感恩母校”等景致,同时也能吸引对岸的视线欣赏造型独特的廊架和喷泉石,使南北互为对景。廊的两个入口处宜各植乔木、灌木三两株,形成遮掩,是为障景,使人进入廊后看到水面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廊后则种乔木、灌木和花境三两处,对廊架形成庇护的作用,但不宜对廊架有压迫之势,让人坐在廊下有遮而无压抑之感,形成私密空间,故栽植宜略偏向学生公寓一侧。“晨声暮读”面临西湖背靠弧线形叠石台地,近水处及台地中栽水杉几株,林下点缀花境,春绿秋红,夏有浓荫冬能透光,景致多变。

4 实训与项目融合建设的构想

学校环境的建构必须从实际需要和条件出发, 注重适用、有效和可持续性,兼顾减少资源消耗等目标[4]。

4.1 构建多要素的景观影像资源库

全程通过图纸、视频和照片记录“西湖”的现状、设计和建造过程,这些可视化材料能帮助学生在园林设计体验、工程施工流程、技术难点分解等环节充分理解和印证虚拟与实体的关联性。例如园林景观设计过程是思维抽象活动的综合过程,把真实项目从场地现状展示、场地分析、设计策略构思、方案图纸绘制、施工图纸绘制逐步展示讲解,学生身处实景同步接收这些详细的影像资料,他们对设计的整体理解将会更加容易,教学效果将更好。

根据游憩、文化展示和园林专业实训教学的需要,项目被设计为多要素综合性园林景观工程,包含园建、山石、水电和绿化等分部工程。园林工程施工教学由于具有材料难以重复利用、成品难以处理、占地面积大等特点,很难让学生体验到真实的施工过程,教学时常需要外出参观并且需碰上施工项目正在M行才能观摩得到,这不利于教学的常态开展。电子资源库和实景的无缝对接将能在一定限度地改良上述问题。

4.2 利用多媒体触摸一体机和网络建设开放性虚拟实训教学点

在北侧曲谱铺地共鸣带设立宣传栏,张贴项目简介、建设前的照片、设计图纸、施工过程照片,设立多媒体触摸一体机,公布微信二维码,在项目地触摸屏幕或扫码即能通过网络了解整个设计和施工细节。本案将成为园林专业一个开放性虚拟实训教学点,其所辐射的受益群体将不仅仅是园林专业的学生。

4.3 打造开放性实训展示课堂

不同于传统的课余兴趣小组活动,校园内应有体现职业特色的一系列实践活动[5]。工程中融入的多种景观元素,有利于开展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例如,把博古架、盆景融入到通透围栏中,教师可带学生在整型实践中领略到盆景在园林景观中的作用和美的表现形式;水中种植多种水生植物,园林植物识别与应用、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等课的相关教学实训可在此开展;园林驳岸融入了自然景石驳岸、条石驳岸、仿木树桩驳岸等形式,对于园林设计、园林工程施工等课程的实训教学均有支撑的作用。当一些课程的实训课在项目地开展,师生教与学的情境也将成为开放性展示课堂,成为学校别具一格的风景线。

5 结语

职业院校的教育过程强调以实训作为主要教学手段[6],其景观建设在满足展示文化、休憩娱乐需要的基础上应考虑支撑学校相关专业的实训教学。项目设计从支撑实训教学为切入点,对功能进行综合分析和精心推敲,能使校园景观建设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对于开设有与人居环境相关专业且远离市区的院校能降低实训教学对交通工具和场地的依赖程度,使不少课程的实训教学在校园内就能完成,同时也能营造更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付春梅,梁敬芝,刘向兵.大学校园景观的教育功效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1(3):62~63.

[2] 金学智.风景园林品题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8~19.

[3]吴 丹,江 汇.基于教育功能的职业院校校园景观设计[J].规划师,2016(6):92~97.

能源化学工程前景例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9-0215-03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2011年3月8日正式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目录(2011年)》中公布,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建筑学同列为我国110个一级学科之列。由此,我国著名建筑教育家吴良镛先生提出的以风景园林、建筑学、城市规划三位一体,大容量、多层次、多学科综合的人居环境科学体系得到确立。其中,风景园林学科地位的提升,突出反映了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社会发展目标中统筹考虑的生态文明建设方针进一步得到落实。学科的发展反映了社会发展的矛盾和需求,解决和满足这些矛盾和需求,首先需要通过学科教育才能实现。2009年,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系在原有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的基础上申报开设了5年制工科景观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专业,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地方性院校,如何依托并整合地方教育的现有资源条件,立足人居环境科学的整体,面向地方社会发展建设的现实问题和需求,办出具有地方性特色的风景园林教育,无疑是当前地方风景园林教育需要深入的问题。本文以昆明理工大学景观学人才培养模式为例,探讨风景园林教育特色的构建思路和具体方法。

1 依托并整合地方景观学教育的现有资源条件,积极搭建对外交流平台

1.1 充分依托并整合现有资源条件

风景园林是一个综合性、交叉性学科,需要多学科的融合和支撑,其教育资源的需求是复合型的。长期以来国内大学专业分工过细,造成教育资源分散,利用效率低下,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以及学科专业沟通融合不够。相对于中东部发达地区而言,西部地区的教育资源和条件相对落后。风景园林教育需要在有限的条件下,向内依托和整合现有的资源条件,向外积极搭建对外交流平台。促进分散的教育资源重新优化组合,拓宽高校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空间,以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促成学科融合已成为实现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目标的重要基础。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把景观学专业开设在具有较长办学历史的建筑学系下,原有相对独立、设施较好的教学楼和各种教学、办公、实验用房、教学实验设备实现资源共享,大幅度节约了办学成本,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避免重复建设。另外,初步构建起城市规划、建筑学和景观学三位一体的人居环境大科学的整体框架,实现学科交叉和融合。

1.2 积极搭建对外交流平台

云南独特的地域特点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以及面向东南亚的区位优势为景观学专业教育对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国际合作进行科研与教学,与国外著名的建筑院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拓展了师生的学术视野。近年来,先后与美国密歇根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德国乌德堡大学、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等进行了学术交流,并聘请外国专家教授直接对本科生授课或指导毕业设计,还与欧盟和东盟专家共同进行了历史城市研究。近期与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德国亚琛应用技术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进行了联合教学与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同时,重视与省内设计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办学,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建筑师、规划师为客座教授,参与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指导毕业设计并参与毕业设计评阅答辩;选择省内有影响的设计机构,建立稳定的实训实践教学基地,安排学生实践环节的教学提供参观场地和实习条件;设立企业专项奖学金,奖励专业学习出色的学生。

2 立足人居环境科学的整体的教学思路

1990年12月3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钱学森“要从整体上考虑并解决问题”的文章,指出要创造一个促使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环境,避免高浪费、低效益的状态,最重要的是要从整体上考虑问题,并建议用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观点,用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来研究整体性问题。1993年8月,在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组织的学部委员报告会上,吴良镛、周干峙、林志群通过对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的论述,针对20世纪80年代我国经历了规模空前和速度空前的经济社会发展而带来的空前矛盾和问题,提出了“人居环境学”这一新的学术观念和学术系统,即建立和发展以环境和人的生产与生活活动为基点,研究从建筑到城镇的人工与自然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学科群,强调从单一学科走向广义的、综合的学科,其方法论的核心是整体论方法论。

就整体而言,风景园林、建筑学、城市规划是人居环境科学的主导专业,风景园林的教育实践需要立足于这个整体来考虑。云南省高校中的风景园林专业和与之相近的专业主要集中在农林、城市规划和艺术设计的背景下进行办学,目前还没有一所高校在建筑学及城市规划专业背景下创办景观学专业,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系与云南省内其他创办风景园林专业的高校相比,具有人居环境科学主导专业的整体基础,立足原有较为完善的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的教学体制,立足人居环境科学的整体框架,构建景观学教育体系是其教育特色之一。

2.1 构建整体互动的专业教学体系

教学计划强调以设计课为核心,建构整体、有机的教学体系。参照建筑学专业,景观学专业将学生五年的学习分为“2+2+1”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础训练”阶段(此阶段与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的教学基本相同,夯实建筑学学科的基础);第二阶段为“深化拓展”阶段(此阶段与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分化,强调景观学的专业性);第三阶段为“综合提高”阶段(此阶段与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又有联合,构筑景观学学科的整体性)。每一个阶段都努力在各课程的纵向和横向上建立有机的关系。

2.2 强化以设计基本素质培养为核心的设计能力训练

教学融入大量的“形态创造”训练和对美学观念的培养,又强调对景观学基本问题的认识与分析训练,在低年级设计课中强调徒手表现与模型制作等;在一至五年级均设置了相关的调研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对人居环境的认知与分析。

2.3 以地域研究为导向构筑特色课程模块

构建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课程体系以增加学生今后服务西部、服务云南的适应性,比如:古建筑测绘实习与云南地区建筑环境的结合,在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中增加“云南民族建筑与环境”的内容,并开设“云南乡土建筑概论”、“云南乡土景观概论”、“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云南自然与人文概论”、“历史城镇保护与开发”等课程,注意在主干设计课及毕业设计选题方向中结合云南的地理、社会、经济、文化背景进行设计命题和指导,如:三年级上学期结合建筑学专业的“山地建筑设计”和“乡土建筑设计”进行“山地景观设计”和“乡土景观设计”的课程设计;三年级下学期结合城市规划专业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研究”进行“城市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四年级结合建筑学专业的“城市设计”课程设计进行“城市景观设计”,强化学生对地区城市人居环境的分析研究能力训练。

2.4 强化理论教学与社会认知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环节

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和工程训练,如根据景观学专业特点在二年级、三年级的短学期中安排“城市景观认知调查”、“景观专题调查”等以加强对课程教学全过程方法上的引导,通过实际调研促使学生将特定理念、创意与实践方法、手段紧密结合,在提高动手能力时,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巧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城市规划专业特点在二年级、三年级的短学期中分别安排了“城市认知调查”和“城市专题调查”以加强对课程教学全过程方法上的引导,在短学期安排中强化实习的各个环节。

2.5 动态适应学科发展趋势,优化更新教学内容

根据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及时地补充和完善教学内容。如将对硕士研究生开设的《建筑学学科前沿与研究方法》必修课开设成为面向全系本科生的“开放课”,内容涉及哲学、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环境、节能技术、历史文脉延续等与城市、建筑、景观相关的热点问题,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自由选择空间,进一步拓宽了学科的涵盖面,拓展了学生的学术视野。

2.6 关注学科之间的相关知识支撑,增加选修课涵盖面

如建筑学专业在2001年评估之后的两次较大的教学计划调整修编中,增加了城市设计、景观理论、概念设计、建筑城市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系统、社区开发建设、城市社会学、历史城镇保护与开发、城市研究专题、城市发展史等多门选修课等内容,使学生有更多的自由选择空间,也使专业课程在纵向与横向街接及相互联系上更加有机,促成了景观学和建筑学的相互依托和融合。

3 面向地方社会发展建设的现实问题和需求

云南省景观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多样且底蕴深厚;但城镇化进程与城乡人居环境发展较之于沿海和内地地区相对缓慢,其人居环境发展显现出的相关问题与内地和沿海地区有极大的不同,如:城乡差别问题、生态保护问题、文化传承问题、乡土景观现代化问题等。在有限的资源及办学环境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突出云南地域特色,紧密结合西部地区与云南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积极探索科学的富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小城镇景观、乡土景观及旅游区景观研究特色,有效弥补西部教育资源不足的劣势,强化本土地域多元建筑文化的科学研究,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办学模式,逐步形成较为鲜明的“坚持地方特色、强调学科交叉,融教师科研成果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办学特色。

目前昆明理工大学在景观学专业的教学、科研特色方向有以下几类(见下表),这些特色方向也可结合建筑学、城市规划的课程来共同进行。

4 结 论

特色是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形式,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具体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是其所属事物独有的。地方风景园林教育特色的构建是建立在时展的总体背景和地方社会现实条件下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特色的形成,需要依托和整合好地方教育的现有资源条件,立足人居环境科学的整体,面向地方社会发展建设的现实问题和需求,其中,把握好时代性和地方性是其特色建设的重心。

参考文献:

[1]钱学森.要从整体上考虑并解决问题[N].人民日报,1990-08-14.

能源化学工程前景例6

中图分类号:G434 文I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2-0026-04

信息化代表了一种信息技术被高度应用,信息资源被高度共享,从而使得人的智能潜力以及社会物质资源潜力被充分发挥,个人行为、组织决策和社会运行趋于合理化的理想状态 [1]。通过信息化可以极大的提高生产力,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并对人们的工作和学习模式产生极大的改变。当前,我国正以教育信息化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国务院提出了“切实推进职业教育广泛、深入和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全面加强信息技术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能力,以先进教育技术改造传统教育教学,以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等理念。作为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园林规划设计,具有很强实践性和极广涉及面,是专业中极其重要的一个领域[2]。该课程教学侧重与实践紧密结合,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大量实践设计训练提升学生专业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力与企业需求零距离接轨。通过将本课程教学和实践与信息化技术深度整合,力图在此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提升课程教学和实践的效率和效果。

一、课程信息化建设目的和原则

课程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提升教学效果和效率”,即在课程中通过引入信息化理念、手段和方法,在与传统教学相同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课程内容并获得更高的学习质量,使教学效果和效率得以提升,实现学习方式、教学模式、实践形式的优化。通过实际教学中的不断摸索,根据信息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和反馈,逐步明晰了课程信息化建设的原则。

1.学习的全过程覆盖

课程信息化在内容方面不仅仅是针对数个知识点的信息化,而应根据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将信息化全面嵌入课堂教学、学生自学、项目实践等整个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起到服务和支撑全过程学习的作用。

2.高度共享、易于使用

课程信息化成果应易于教师和学生获取和使用。即使信息化采用的技术相对复杂,但针对最终使用者的教师和学生其交互性仍应尽量简洁和易于接受。即最大限度降低信息化资源的学习成本,让使用者能将精力更多的集中于信息化建设的成果上。

3.内容的持续更新

每个学科领域都是在不断进步发展的,课程教学应紧跟其学科和行业发展前沿,而相应的信息化内容也应同步进行。形象的比喻“信息化建设并非‘一锤子买卖’”,而应根据课程教学的调整持续的扩展和优化。

4.根据课程特点充分利用各类信息化技术

信息化技术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其包括的具体技术类别十分庞杂,信息化建设中应根据课程具体内容特点选用相对最佳的技术,使信息化建设效果达到最优。此外,各学科与信息技术相关学科间的交叉合作在其中也是十分重要的。

5.提升学生学习和实践的信息化水平

在课程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自身专业相关的信息技术水平,将信息技术应用融入其学习、项目实践和未来实际工作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信息化框架与特色

通过建立“园林景观设计信息化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实现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实践教学信息化()(见图1)。平台立足学生学习园林景观设计从入门到能独立完成中小型园林设计的渐进学习要求,提供涵盖课内外学习、实训、项目实践以及对外交流的全学习过程支持(见图2)。

平台以“园林设计信息化学习模块”为核心、以“园林专业数字化资源共享模块”和“网络在线交流模块”为支撑,形成校内外互通的数字化教学板块。在此基础上构建满足专业实践和创新创业训练需求并与行业和市场实时接轨的“园林规划设计实践模块”。最终通过“对外宣传展示模块”进一步扩大本平台影响力、将学生和教师的视野延伸到行业最前沿。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信息化建设主要突出以下3方面特色:

1.内容层次递进、紧贴学生需求:课程各信息化模块紧贴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乃至工作后各个阶段学习的切实需求(见表1)。从最初入学时提供最基础的自学支持到有一定专业能力后的实践提升,完整的覆盖园林景观设计职业化教育全过程。

2.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使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室或老师面对面的讲授,引入微课、反转课堂等教学手段和形式,使学生只要有网的电脑或智能手机即可访问课程所有内容。特别是虚拟现实教学软件和技术更可使教学摆脱园林建筑工程类实训由于投入过大而无法开展或练习类设计方案无法落地的尴尬,使学生有机会在虚拟空间进行验证或实践。

3.跨单机、网络的系统化教学平台:课程信息化建设不局限于单机或网络范畴(见表2),而是根据学生实际学习需求和各开发平台的技术特点,综合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以系统的微创新来构建服务园林景观设计全过程学习和实际工作的支持体系。

三、信息化内容建设和应用

根据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信息化体系中各模块的功能和需求,自2010年至今开发或建立了5个模块共13个子项目,具体如下:

1.园林设计信息化学习模块

(1)园林规划设计网络课程:不仅包括“园林规划设计”也涵盖“园林设计初步”、“园林景观设计创意实践”等课程教学核心内容,包含11个栏目:教学文件、课程内容、教学课件、电子教案、学生设计作品、毕业生作品集、方案集锦、视频库、学习参考、素材下载和学习活动等(见图3)。学生可根据课程进度从网站中同步获取课程相关所有信息,方便其课下查阅和自学。

(2)园林植物数据库:根据学生在园林植物造景等相关领域学习需要,开发网络版的常用园林植物数据库[3](见图4),包含三百余种常见园林植物各类信息,可根据纲、科、属进行层级浏览或根据特定信息进行检索,学生随时随地可查询使用。

(3)园林景观虚拟现实教学软件:为学生提供基于unity3d平_的园林景观虚拟现实开发路径,并提供园林景观项目交互展示、园林景观要素施工虚拟现实展示、园林建筑虚拟化施工展示等多个园林景观虚拟现实教学软件,包括铺装、砌筑、园建和水景等6类25个典型园林要素建设场景、综合性园林建设以及园林古建建设的虚拟展示[4][5]。学生也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自己设计作品转换为交互漫游的场景,使设计方案得以全面优化并更具可行性。通过引入虚拟现实技术和教学软件,不仅实现学生为主体的信息双向流动的教学和表现模式,也弥补了教学条件和场地的不足。

2.数字化资源共享模块

(1)资源共享服务:为课程教学、设计项目实践、学生自学提供全方位的支持。由专兼职教师、校企合作企业共同汇集课程相关各类资源,目前总资源量近2TB(见图5),包括电子图书、设计素材、园林设计方案、教学视频、园林景观施工图、常用设计软件和教程以及大量专业课程相关资料和设计实践项目文件等。服务7*24小时在线,学生在校内外均可随时访问各类资源。资源共享服务月均下载流量约2500G,月均访问量约2000人次,该服务已经成为学生日常学习的重要支撑。此外,为了使资源可持续扩充,面向毕业生开放资源上传权限,专业历届毕业生不仅可与在校生一样使用资源,更可将自己的高质量资源上传分享,进而形成资源的良性扩展,目前月均上传约20G。

(2)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和云共享:在学校统一规划的教学资源平台和百度云等平台上,共享课程核心教学资源和资料,并与资源共享服务实时同步,使资源使用覆盖面更广,方便毕业生及合作企业在校外网络使用。

3.网络在线交流模块

为了提高学生设计项目实践沟通的效率和质量,建立园林规划设计项目组QQ群和微信讨论组。利用网络交流平台不仅可以扩展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渠道,方便教师实时跟踪设计项目进度和质量,更能加强在校学生与本专业已毕业师兄师姐联系,为学生学习、就业提供实时、开放的交流机会。

4.园林规划设计实践模块

为提升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并将实践教学与行业发展前沿紧密衔接,建立“猪八戒威客网店”、“淘宝网店”和“风景园林设计工作室网站”。学生利用这些网络平台承揽真实园林设计项目,通过项目的承接、设计和沟通交流实践真实工作氛围,帮助学生尽早完成从学生到设计师的角色转换、促使学生设计制图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高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工作效率并为开展校企合作创造有利条件。

5.对外宣传展示模块

建设课程微信公众号(gqyuanlin)将学生优秀作业、设计项目作品等分享其中,扩大专业和学生设计工作室的知名度,提升专业和课程在行业内的存在感。此外,建立学生工作室QQ号(),统一对外宣传形象,提升学生业务交流、项目承揽等综合素质和能力。

四、建设成效与总结

通过以上信息化建设,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全面实现了信息化,教学效果和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课程实践教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三年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项目团队完成各类园林景观设计项目数十项,自本专业走出去的毕业生深受行业企业欢迎。学生参加园林景观设计相关职业技能竞赛、大学生挑战杯等获国家和省级奖项7个,本课程也获得省级教育软件评审一等奖和信息化教学大赛二等奖。在教学改革、信息化建设等多方面的共同推动及专业教师不懈努力下,我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成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省级高水平建设专业,专业教学团队成为省级高职教育教学团队。

课程信息化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显著的作用,但构建在课程信息化基础上的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优化和提升才是根本。即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建立企业模式的风景园林设计工作室形式的设计团队,进行大量真实项目训练,丰富学生工作经验、强化学生专业技能,使其综合素质与未来工作岗位需求零距离接轨。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全面融入信息化理念,从而使人才培养效果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百度文库. 信息化[DB/OL]. http:///link?url=P23aszFxJEMhZfsGfQwqL0oNvhYGjZsCtIFCtXvrolvwc76_MTG_UhAvtfq40fN46_bKa461IeI8cClGT 1g3ccx- Polvr -HFV64aRELYM9apUL2qUjocPWQMChuaZLlf, 2015.7.

[2] 莎仁图雅.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有效教学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9.

能源化学工程前景例7

关键词:园林景观生态学 任务 发展趋势

引言

园林景观生态学以整个景观为研究对象,强调空间异质性的维持与发展, 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大区域生物种群的保护与管理, 环境资源的经营管理,以及人类对景观及其组分的影响。在景观这个层次上, 低层次上的生态学研究可以得到必要的综合。园林景观生态学给生态学带来新的思想和新的研究方法, 已成为当今北美生态学的前沿学科之一。

1、国内中小城市生态园林建设存在的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不断增长,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人们的经济活动也越来越频繁,生态和环境遭受着越来越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尤其是人口密集的城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最为严重"城市各项功能是否完善!协调是由园林生态系统决定的,同时也决定着城市能否可持续发展,协调了城市各功能区且起到了过度!融合的作用,提供给可持续发展一条有效的途径,所以城市园林生态系统的构筑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进行"自从提出了生态园林城市目标,作为城市还原组织的园林生态系统,已经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全面展开城市的园林生态系统规划,推动了园林城市创建工作。

2、园林景观生态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问题的不断复杂化,传统的园林景观生态学已越来越不适应问题的解决。为了保持未来园林景观生态学的活力,园林景观生态学需要发展得更全面和更平衡。发展景观科学遵循的三个途径是:

2.1尺度一致性

即在时间和空间上必须同社会、行政和管理中相关的过程保持尺度一致性。由于景观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许多土地利用和自然保护问题只有在景观框架下才能有效地解决,全球变化的影响及反应在景观尺度上也变得非常重要,因而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景观生态过程研究十分重要。

2.2整体性

即景观科学是:园林景观生态学;经济学和心理学肚会学;包括设计、规划和管理的各学科;d.决策学的有机统一。当前人类对地球和景观的干扰日益严重,产生的问题也日益复杂。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经济学、社会学和其他包括公共管理学在内的各学科在景观尺度上同生态学密切合作。尽管园林景观生态学也提出了一些一般原理,但如何在真实的景观中应用这些原理还不甚清楚;同时,由于实际的景观管理需要多部门的协调组织,许多景观模型只是停留在理论水平上。这些迫切需要将传统的园林景观生态学和其他包括设计、规划、管理以及决策等学科紧密联系起来,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园林景观生态学科研成果和信息在空间规划、决策和实施中的有效性,同时,反过来,提高园林景观生态学在评价各种规划和管理政策效果中的作用。

2.3合作与交流

即决策者、景观研究者和景观使用者之间保持合作和交流。各方之间的合作应该注重景观生态研究中的潜在问题并及早拿出对策,尽量避免对次要问题的过度关注和使用单调的方法。科学家要善于利用各种方式尽快提出他们的见解,高效生动地传达给公众和决策者。要进行多方面的交流,不仅是园林景观生态学家之间的交流、园林景观生态学家与其他学科研究者的交流,还要进行园林景观生态学与政府、决策者之间的交流,园林景观生态学家与公众的交流。我国目前景观生态学研究受北美学派的影响很大,研究也主要集中于该学派对景观的结构、功能、动态研究上。要使这门学科的发展更具生命力,其应用研究方向是不容忽视的。因此,今后我国该领域的研究,一方面应重视格局一过程研究,但还须同时重视应用研究,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与自然环境本底,与北美有着很大的差别,一来现在我们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的环境中;与此同时,人地关系的矛盾仍将是我们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所面对的现实问题。任何科学研究,如果不与社会的生产实践密切结合,那对它自身的发展将是极为不利的。

3、节约型园林――未来园林景观工程的发展道路

新世纪人与环境和谐发展得到更多的关注,人类渴望自然的景色,城市呼唤自然的绿色,城市与自然逐渐成为一个相互依存的良好生态系统,生态化是城市园林景观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生态化的园林建设追求的就是一种节约型的园林。节约型园林就是用最少的资源和能源投入,获取最大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园林类型。从目前来看节约型园林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节地型园林,所谓的节地就是在减少园林绿化用地的规划投入的基础上,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在我国土地资源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在认真保护城市中原有生态绿地、水面、水系、苗圃、公园前提下,精心设计,合理安排,以最少的改造获得最好的生态效益,达到最大园林绿地综合效益。②节土型园林,在园林景观工程绿化建设中注重节土是节约型绿化重要途径。其要保持地形地貌的完整性和典型性,少用客土,尽量做到土方就地平整,并将场地所有的肥沃表土收集回用,保护土壤中原有的生物物种。③节水型园林,节水型园林提高园林用水的效率,采用开源节流的办法是缓解水资源匮乏的问题。④节能型园林,节能型园林建设是利用当地的自然能源,如风能、太阳能、水力等可再生能源,减少了对电、热等能源的消耗。⑤节材型园林,就是利用地方材料和传统工艺建造能够突出园林绿化的地方特色的园林。

“节约型园林”是未来园林生态建设的一条只要方向,这也是一个艰辛的过程,无论是园林绿化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以及后期的养护和运营,都需要广大园林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努力。同时还应考虑到每个城市的整体要求,在追求园林艺术的同时合理的配置资源与能源,确保节约型园林建设,实现真正的生态园林。

参考文献:

能源化学工程前景例8

一、挖掘地域文化,打造特色旅游产业

在当代,仅仅依靠自然风光的秀美来吸引旅游者已经难以为继。人们在旅行过程中,不仅需要享受秀丽的风光,也更加关注与之相关的历时文化和民俗文化。在黄河水利旅游的开发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的就是进行当地特色文化的挖掘。黄河的流经地,就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发祥地。半坡文化、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等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都成为黄河沿岸水利旅游开发的重要宝藏。

在现代旅游开发过程中,究其根本,文化才是最重要的支撑因素,具有文化底蕴的旅游资源才具有持续的竞争力。同时,在黄河沿岸的各个水利景区中,由于水利建设工程的相似性,也直接导致了旅游资源开发的困境,各个水利旅游景区难以在竞争中占得优势地位。在这种情况之下,挖掘水利景区的文化特色,就显得非常紧迫和必要。在挖掘的过程中,水利景区可以与当地的文化部门和社会学者建立联系,利用他们的研究成果对水利景区进行文化挖掘和包装。从而使得地方文化能够与黄河水利景区紧密结合起来,共同构建起地域旅游开发的经济体。一旦建立这种经济体,水利工程、水利景区、地方文化将会紧密结合,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共同推动景区和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在一些城市的黄河水利风景区的建设过程中,结合当地的特色,开发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这些旅游文化产品,既可以是地方历史和地理文化的反映,也可以是从黄河的历史传说故事中取得灵感进行创作。

在这方面,有不少城市已经有比较成功的范例。例如郑州市的黄河风景名胜区的建设,口体现了郑州市的地域文化。在风景区的五龙峰上建造了一座具有文化意义的雕像,这座雕像以“哺育”为主题,寓意着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还建立了古代治水英雄大禹的塑像,纪念历代为黄河治理工作作出杰出贡献的英雄。 在黄河风景名胜区内,还有着大量的历时遗迹。仰韶文化遗址、黄河古渡、隋堤烟柳,点将台等历时文化景点都与黄河水利工程进行了有效的融合。使得黄河的水利风景区更为厚重,更具有耐人寻味的特色。

二、科学规划景区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现代水利工程景区的建设过程中,科学规划显得格外重要。在景区建设前期,如果有科学的规划,那么景区的建设和发展就会处于科学的发展轨道之中。相反,如果缺乏前期的科学规划,那么,景区的建设就是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就无从谈起。

在黄河水利工程景区的规划之中,同样要重视景区规划的重要地位。在建设之前,要组成委员会进行详细的规划。组委会的构成包括水利工程的管理方、当地政府管理部门、相关水利专业、旅游民俗专家等方面的人员组成。这些人员组成组委会,结合黄河水利工程和地方的具体情况进行景区的规划,在这个规划中,一定要注意结合黄河水利景区的特点进行设计,以黄河水利工程为核心进行辐射规划,将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融入其中。科学的规划可以使景区的建设有章可循,能够俺不就按的进行。

在这个规划的设计过程中,可以借鉴已经运营得较好的地区,例如山东、河南地区等地区的黄河水利工程景区进行规划。可以前往这些地方进行考察,或者邀请该地方专家前来进行指导。总之,群策群力,做好景区建设的规划工作。

三、加强管理,提升景区竞争力

在黄河水利景区建设之前,科学有效的规划是最重要的。然而景区建设以来之后,最重要的就是景区的运营和管理。高效的管理能够使得景区进入科学的发展轨道,将会发展得越来越好。缺乏科学的管理,再好的规划、再优秀的景区,也会随之衰败。

能源化学工程前景例9

研究背景

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影响,工程实践的示范,国务院学位办对原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以及环境艺术与旅游规划等新兴学科专业与实践领域的兴起,来这四个方面的变化、影响、制约、激励,促使中国园林(园林景观规划)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激烈的重大转变。对此我国的园林教育特别是高职高专的园林专业教育,教学应有一个相应的改变,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将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的现况及问题

风景园林在我国是既古老又年轻的一门学科,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也历经沧桑,事实上我国在上世纪20年代中叶一些高等院校的建筑学科和园艺学科就曾开设了庭园学、庭园设计、造园学等课程,与美国、日本相比也不过仅晚一、二十年的时间,但作为一个专业来设置,园林学科是起源于1951年,由北京农学院(现中国农业大学)园艺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合办的造园学科,历于1956年迁入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从那时起,这一专业名称就历经变化,直至现在,我国也只有少数几所高等院校设置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除个别院校外,大多院校,特别是高职高专(近几年由过去的中专学校升格),在课程内容、教学体系中,与现代国际化人才需求有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生来源层次不齐,培养目标不明确

近几年来高职高专招生混乱,大多数高职高专学校,园林专业学科有中专和专科两种学制形式,中专的生源主要是一些学习成绩较差,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初中生,专科的生源有普通高中生、职业中学和普通中专生三方面的来源。这些学生的文化基础不一,学习背景也不相同,学校在专业设置,教学方向目的不明确,不同的院校对园林专业的理解不同,根据各自的条件,课程体系各异,培养目标也不相同,差异甚大。如工科院校,侧重于建筑,城市规划和园林工程,往往在建筑的基础上向园林方向偏移。农业院校,则重于园林绿化、花卉栽培,树木等照抄林学的做法,这种现象导致园林专业教学混乱。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到底培养的是技师还是技工不明确,导致中专、大专一个样。

二)对风景园林创新及教学形式与质量的评价标准不一

由于受到传统园林的影响,仍停留于对诗情画意的追求上,缺乏科学性,多样性,从而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抑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

(三)专业口经过窄,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我园目前从事(或涉及)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与工程实践的人员主要有3个大方面的要求,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艺术、环境艺术,旅游规划设计艺术,这三个方面都是现代合格园林师所必备的知识。而我国目前尚无任何院校是按此知识背景来构建园林专业教育体制的。

(四)在教学体系中,重艺术形式,而对科学、工程技术的重视不够

书本讲授时间过多,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工程实践时间不足,理论课与设计技能,专业设计课之间和衔接不合理,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理论与实践脱节,这是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五)对资源、环境及建筑造景的开发利用不够

      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偏重于植物造景,但对真正合乎生态规律的种植设计,对资源、环境及建筑造景的综合开发利用不够。

二、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问题的解决办法

针对上述现状,笔者认为要办好高职高专园林专业,使学生能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园林人才,与国际接轨,就必须先解决如下问题: (一)根据学生层次,明确培养目标

学校根据学生层次,中专层次由于其文化知识基础较差,知道面又窄,很多学生都有不愿再学习文化知识,只想学专业,对这些学生我们应着重于操作型、实践性教学,把其培养成生产第一线的技工型人才。大专层次,由文化基础较中专强知识面又较宽,他除实践性外,还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把其培养为既能懂理论又会实践操作工、技师型人才。

(二)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

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尚无统一的标准、各自为政,有的差距甚远更谈不上统一的教材。培养出的学生,差异很大,且专业面过窄。笔者认为,无论哪个学校,其园林专业都应有基本的共同标准,并且应与国际接轨,只有这样,才使于统一管理,毕业的学生才能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在课程设置上应以风景规划设计,环境艺术、旅游规划设计艺术为中心。根据各校的特点扩大自选课题范围,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扬学生的创造性。

(三)改革现有的评价体系

这里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摆脱传统评价体系中,对园林作品的诗情画意过度追求,避免只重园林作品的艺术形式,而轻视科学技术成果运用的评价方式。使评价方式从,定性化走向定量化,系统化、科学化。二是改革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方式,包括考试、考核的方法和手段,对技工型人才学生的评价方式,应改书面考试为动手操作考核,以技能考核为主。对技师型人才的评价方式,应以书面考试和实践考核相结合,以能力(方案能力、动手能力、图面效果、创新能力)几方面来综合评价。

(四)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改变过去那种在黑板上操作的教学方法。对于技工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直接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花卉植物的栽培管理、园艺植物的修剪造型、工程的施工及景观制作等。对于技师型人才的培养,还应加强绘图、模具制作的训练。因为设计师最基本的语言和交流方式就是“图”(包括工程图,艺术表现图,手工草图)。没有过硬的手头工夫就不能成为设计师。而这一点恰恰是目前高职高专园

林专业学生的薄弱环节。

(五)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园林专业的师资队伍普遍较弱(都是以前中专学校师资),尤其是规划设计方向,有丰富工程与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相当缺乏,这已严重阻碍了高职高专园林专业学科的发展。

当然师资队伍的建设并非一朝一日之事,就目前来说,各高职高专对专业教师存在着片面性认识,那就盲目追求学历和黑板艺术,认为学历越高,教学效果越好,这是不切合实际,也是不科学的,因为园林学科的艺术性强,艺术源于教师的实践经验,学校应鼓励教师多参加社会活动和工程实践,来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袁克强.可持续发展观与职业教育[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4,(1).

能源化学工程前景例10

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影响,工程实践的示范,国务院学位办对原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以及环境艺术与旅游规划等新兴学科专业与实践领域的兴起,来这四个方面的变化、影响、制约、激励,促使中国园林(园林景观规划)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激烈的重大转变。对此我国的园林教育特别是职业高中的园林专业教育,教学应有一个相应的改变,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将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职业高中园林专业教育的现况及问题

风景园林在我国是既古老又年轻的一门学科,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也历经沧桑,事实上我国在上世纪20年代中叶一些高等院校的建筑学科和园艺学科就曾开设了庭园学、庭园设计、造园学等课程,与美国、日本相比也不过仅晚一、二十年的时间,但作为一个专业来设置,园林学科是起源于1951年,由北京农学院(现中国农业大学)园艺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合办的造园学科,历于1956年迁入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从那时起,这一专业名称就历经变化,直至现在,我国也只有少数几所高等院校设置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除个别院校外,大多院校,特别是职业高中(近几年由过去的职业高中学校升格),在课程内容、教学体系中,与现代国际化人才需求有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生来源层次不齐,培养目标不明确

近几年来职业高中招生混乱,大多数职业高中学校,园林专业学科有职业高中和专科两种学制形式,职业高中的生源主要是一些学习成绩较差,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初中生,专科的生源有普通高中生、职业中学和普通职业高中生三方面的来源。这些学生的文化基础不一,学习背景也不相同,学校在专业设置,教学方向目的不明确,不同的院校对园林专业的理解不同,根据各自的条件,课程体系各异,培养目标也不相同,差异甚大。如工科院校,侧重于建筑,城市规划和园林工程,往往在建筑的基础上向园林方向偏移。农业院校,则重于园林绿化、花卉栽培,树木等照抄林学的做法,这种现象导致园林专业教学混乱。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到底培养的是技师还是技工不明确,导致职业高中、大专一个样。

(二)专业口经过窄,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我园目前从事(或涉及)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与工程实践的人员主要有3个大方面的要求,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艺术、环境艺术,旅游规划设计艺术,这三个方面都是现代合格园林师所必备的知识。而我国目前尚无任何院校是按此知识背景来构建园林专业教育体制的。

(三)对风景园林创新及教学形式与质量的评价标准不一

由于受到传统园林的影响,仍停留于对诗情画意的追求上,缺乏科学性,多样性,从而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抑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

(四)在教学体系中,重艺术形式,而对科学、工程技术的重视不够

书本讲授时间过多,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工程实践时间不足,理论课与设计技能,专业设计课之间和衔接不合理,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理论与实践脱节,这是目前职业高中园林专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五)对资源、环境及建筑造景的开发利用不够

目前职业高中园林专业教育偏重于植物造景,但对真正合乎生态规律的种植设计,对资源、环境及建筑造景的综合开发利用不够。

二、职业高中园林专业教育问题的解决办法

针对上述现状,笔者认为要办好职业高中园林专业,使学生能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园林人才,与国际接轨,就必须先解决如下问题:

(一)根据学生层次,明确培养目标

学校根据学生层次,职业高中层次由于其文化知识基础较差,知道面又窄,很多学生都有不愿再学习文化知识,只想学专业,对这些学生我们应着重于操作型、实践性教学,把其培养成生产第一线的技工型人才。大专层次,由文化基础较职业高中强知识面又较宽,他除实践性外,还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把其培养为既能懂理论又会实践操作工、技师型人才。

(二)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

目前,职业高中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尚无统一的标准、各自为政,有的差距甚远更谈不上统一的教材。培养出的学生,差异很大,且专业面过窄。笔者认为,无论哪个学校,其园林专业都应有基本的共同标准,并且应与国际接轨,只有这样,才使于统一管理,毕业的学生才能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在课程设置上应以风景规划设计,环境艺术、旅游规划设计艺术为中心。根据各校的特点扩大自选课题范围,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扬学生的创造性。

(三)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改变过去那种在黑板上操作的教学方法。对于技工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直接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花卉植物的栽培管理、园艺植物的修剪造型、工程的施工及景观制作等。对于技师型人才的培养,还应加强绘图、模具制作的训练。因为设计师最基本的语言和交流方式就是“图”(包括工程图,艺术表现图,手工草图)。没有过硬的手头工夫就不能成为设计师。而这一点恰恰是目前职业高中园林专业学生的薄弱环节。

(四)改革现有的评价体系

这里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摆脱传统评价体系中,对园林作品的诗情画意过度追求,避免只重园林作品的艺术形式,而轻视科学技术成果运用的评价方式。使评价方式从,定性化走向定量化,系统化、科学化。二是改革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方式,包括考试、考核的方法和手段,对技工型人才学生的评价方式,应改书面考试为动手操作考核,以技能考核为主。对技师型人才的评价方式,应以书面考试和实践考核相结合,以能力(方案能力、动手能力、图面效果、创新能力)几方面来综合评价。

能源化学工程前景例11

创新型人才培养背景下,学校对于音乐教育的改革工作提高重视度,并根据学生学习内容的复杂性特点,完善音乐课程教育体系、提供多样化教育内容和方法等等。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部分学校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缓慢,在促进音乐教育信息化时代协同发展方面存在不足。

一、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音乐教育的现状

第一,缺乏对信息化发展的正确认识,并且教学观念有待创新。现阶段,因为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使很多高校音乐教育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依然以落后的教育和评价模式为主,没有根据信息化教育时代的相关要求,发挥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势,让音乐教育工作信息化时展同步进行。多数学校在音乐教育中采用灌输式的方法,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未能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进而使学生在信息化时代学习背景下,出现课堂参与感不强、参与积极性不高等现状。同时,部分学校在音乐教学当中,对于信息化时代的教学工作目标,缺乏合理设计,未能采用音乐教育的信息化模式和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音乐能力,过于注重对学生理论内容的系统性训练,在发展学生音乐信息化素养和音乐技能方面存在不足。第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音乐教育需要构建智能化教学课堂,加大对各种智能化设备和设施的投入,进而才能不断解决传统课堂教学问题,降低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负担。目前,音乐教育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还面临智能化教学课堂体系构建不完善的工作问题。学校在加大音乐教育信息化设备投入力度方面有待提升,未能根据音乐教育特殊性和教育资源丰富性的特点,完善相应的音乐教育设施和设备,对于音乐教育的信息化设备和资源配置不足,进而使很多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率较低,没有有效发挥音乐信息化教学优势,推动音乐教育数字化和网络化发展。比如,缺少计算机、录音设备等等,极大的制约和影响教学的进度,导致音乐教学效率降低。第三,当前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音乐教育的实践创新工作,还面临教学方法缺乏多样性的困境。教师通常采用灌输式和讲授时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复杂多样的音乐教育内容和理论知识,未能结合学生实践学习能力的需求,开展多样化实践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音乐审美的培养。同时,给予学生自主发言和参与点评的机会较少,未能采用分组教学和合作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同时,在结合信息化教学资源和技术,构建音乐教育教学平台等方面存在不足,未能通过创建属于班级信息交流平台的方式,实现音乐教育教学中与学生的网络互动。第四,开展立体化教学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起到积极作用和影响。当前音乐教育在开展中,未能根据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教学网络化和智能化的优势,开展基于音乐教育资源和音乐教育平台的一体化教学活动,而且在新媒体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方面存在不足,从而影响对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和素养的培养。

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音乐教育的实践创新必要性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传统音乐教学模式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音乐教育的实践创新,对于促进音乐教育的快速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和影响。并且能够结合信息化时代的优势,极大丰富音乐教育资源、创新传统教育模式和观念等等。在音乐教育实践创新中,教师可以结合信息化时代背景特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网络数字资源,并通过营造良好网络育人环境的方式,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音乐鉴赏和音乐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同时,信息化技术的应用,逐渐打破传统学生固有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结合信息化的学习平台和学习环境,进行探索学习和自主学习,并根据智能化的网络资源,对音乐音像、图片、相关文本等资料进行有效使用,拓展学生学习和获取资料的渠道,让学生能够在数字化的音乐学习中,更加直观的了解音乐教育内容,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立体化学习,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视觉信息和学习环境下,强化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音乐教育的实践创新策略

(一)注重教学观念的转变音乐教育的实践创新,必须注重教学观念的转变,而且还要结合学生创新能力和艺术情操的培养需求,发挥信息化教学优势和功能。首先,在转变教学观念中,需要积极注重教学思想的转变,同时,教师还要结合音乐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教学现状,对信息化的音乐教育知识进行学习,加强对信息化技术的了解和认知。同时,音乐教师在对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还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根据学生能力培养需求,透彻地对信息技术进行认识和了解。从而更好在未来音乐教育中,结合信息技术优势,为学生合理制作课堂教学课件和活动设计等。其次,信息化环境背景下,教育资源可以通过云储存技术和信息技术进行共享,教师在转变教学观念的过程中,要合理通过信息技术和云储存技术,探索与挖掘可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音乐教育知识。比如,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通过网络平台和音乐平台,为学生收集带有图像、声音、文字的表现教学信息或音乐教学资源,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素养,让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音乐魅力。最后,音乐教育的实践创新,需要加强对多媒体和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现阶段,学校要加强对教师信息化素养和能力的培养,提升教师网络数字资源的使用能力,增强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制作教学课件和教学教案的能力,从而最大程度地将音乐教育改革工作落实到位,强化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构建智能化教学课堂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音乐教育具有开放性、智能化、多样化的特点,所以需要音乐教育构建智能化教学课堂,积极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技术,完善音乐教学课堂氛围和环境。一方面,在智能化教学课堂构建的过程中,学校要加强对音乐教学设施和设备的投入,并且通过健全的录音设备和计算机设备,实现智能化教学课堂体系的构建,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教学工作中,加强教师对信息化教育的正确认知。同时,在构建智能化教学课堂中,需要加强对学生审美教育和视听能力的训练。比如,教师可以结合流行音乐教学视频和教学课件,对学生进行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或者通过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将流行音乐的发展背景、历史背景等知识分享给学生,加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理解。学生在学习流行音乐期间,也可以让学生采用自主创作、利用信息技术收集音乐教育资源的方式,加强学生之间的音乐交流,帮助学生通过云储存技术和信息技术了解更多音乐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在数字化教学工作开展中,教师可以与学生构建信息化网络学习平台,并且在平台的教学中构建视频公开课、系统专业理论与技法知识教学等课程,通过良好的信息化和开放化教学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网络教育资源与传统课堂教育资源的融合。

(三)运用多样化教学模式教育信息化时展过程中,运用多样化教育模式,可以为传统音乐教育课堂的改革工作提出新思路。并且在以学生为本的角度下,运用多样化教学模式,也有利于实现复合型音乐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帮助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同时,更好参与到音乐艺术实践中,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信息化教育背景下,学校可以利用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微课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合理制作网络化的教学课件和视频,并且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和网络视频,向学生传播音乐教学知识和内容,同时,采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结合视频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实践应用,提升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另外,在多样化教学模式应用中,教师还可以通过与学生创建微博、微信公众号的方式,定期通过公众号向学生分享音乐学科知识和教学内容,并且积极搜索和挖掘网络音乐视频公开课程的教育资源,然后通过公众号分享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不断完善学生音乐学习的方法,推动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