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新能源

新能源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2-28 15:56:59

新能源

新能源例1

曹培玺兼任华能新能源董事长,在携公司高层参加完当日的上市庆典后,以“行程安排过紧”为由婉拒了所有媒体的专访要求。知情人士告诉《财经》记者,曹培玺要看看股票的未来走势,再择机面对媒体。

五个月前,这家中国第三大风力发电公司尝试上市未果。2010年底,华能新能源曾进行了首次路演,恰与中国大唐集团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01798.HK,下称大唐新能源)撞车。由于认购量不足又不愿降低发行价,遂决定暂停上市。而大唐新能源则选择低价上市。

彼时,华能新能源每股定价是2.98港元-3.98港元,拟筹资约82亿港元。大唐新能源的定价仅为2.33港元-3.18港元,募资56.71亿港元。

2011年5月30日,资本市场悲观气氛不改,华能新能源仍然决定重启IPO。发行价下调至2.28港元-2.98港元,降幅接近25%,市盈率亦从先前的15倍-20倍,下调至13倍-17倍。

与去年首次推行IPO的时机比较,这一次的延期决定显得并不那么明智。大唐新能源当初定价时,香港恒生指数仍在23000点以上徘徊,此时恒指却已累积了约一成的跌幅,华能新能源估值仅与竞争对手IPO时相当。

此次,华能新能源全球共发行24.85亿股,共募集资金总额7.99亿美元(约合62亿港元)。所得款项净额中,将有23%用作海外及国内项目并购,57.8%用于风电业务扩展,另有19.2%用于偿还银行贷款。

“华能的资产负债率很高,要扩张就必须融资,它们已不太可能从银行拿到贷款,融资平台的建立是首要前提。”一位不便具名的港股新能源分析师对《财经》记者分析。

华能新能源亦在招股说明书中明示,公司将成为华能集团风电等新能源业务最终整合的唯一平台。

发行价的大幅下调依然没有唤起市场足够的热情。5月27日,华能新能源投资者推介会场面火爆,出席推介会的投资者数量远超预期,可直至上市前一日,其香港公开发售股份仍未能获得足额认购。

对此业内人士对此并不意外。上述分析师表示,与国际配售部分多以机构认购为主不同,面向公众发售的部分更易受大势环境影响,“现在,整个资本市场对新能源的气氛都比较差”。

参与了大唐新能源上市承销的投行人士分析认为,新能源行业过于依赖政策补贴,行业自身没有清晰的盈利能力,普遍存在的并网难题也制约了新能源行业的表现。

暗战大唐

早在2010年春节前,华能集团风电业务准备上市的消息便在资本市场传播开来。

那个时候,中国第一大风力发电企业龙源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0916.HK,下称龙源电力)正在资本市场如鱼得水,以定价上限每股8.16港元确定发行价,并在香港和国际发售部分获得投资者热捧,香港公开发行得到高达235.58倍的超额认购,筹资171.36亿港元,成就了当年全球第IPO。

“这让企业领会到资本市场对新能源产业的态度,高定价和高认购额也给后来者树立了标杆。可是,那时的资本市场正处于狂热状态。”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港股新能源分析师告诉《财经》记者,龙源电力是第一家登陆港股的新能源央企,也是第一个全球IPO的风电运营商,这让投资者眼前一亮,但“那种气氛不大可能持续下去”。

上市之初,龙源电力的股价升幅一度高达33%,但这样的行情并未维持太久。至2010年底,该股股价已跌破发行价,而同期恒生指数则累积上涨约一成。资本市场对大规模新股的热情急速减退,投资者对新能源,尤其是对风电行业新股的兴趣已然降至冰点。

华能新能源却选择在这个时刻背水一战,与另一发电巨头的子公司大唐新能源狭路相逢。彼时,有消息传出,为免华能新能源和大唐新能源两败俱伤,相关政府主管部门曾出面协调,希望二者一先一后登陆港交所。

两家企业并没有顺从政府意愿,它们谁都不愿意走慢一步。华能新能源承销团人士直言,“情况一直不稳定,市场随时可能转向,大家都希望先上市融资,以免一旦市况变坏,融资窗口立即关掉,剩下的就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了。”

知情人士向《财经》记者透露,两家公司最终没能就孰先孰后问题达成一致,二者同时在2010年11月11日进行上市聆讯并获得批准,并立即在四天后启动预路演。

预路演时,新股发行市场寒气逼人,华能新能源和大唐新能源迫切上市的态度也开始转变。

上述知情人士透露,预路演后,两家公司迟迟没有确定正式大规模路演的时间表,“他们在互相观察,谁也不肯吃亏,希望待对方给出估值和时间表,以便让自己能够有更具吸引力的估值争夺资金。”

一般而言,在市场情况随时有变的前提下,预路演的时间大概只会维持一周甚至更短时间。但直到预路演第二周快要结束时,市场仍传出风声――大唐新能源打算押后上市,华能新能源将于2010年11月29日开始正式路演。这一传言甫一出世,大唐新能源也宣布迟于华能新能源三天开始路演。

另一知情人士对《财经》记者描述,当时两家公司和各自的承销团队“对对手都盯得非常紧”,所以在路演开始时,两家公司的招股价一直是“高度机密”。

暗战数个回合,2010年12月13日,华能新能源出人意料地公告称,鉴于市场环境变化以及近期市场意外出现剧烈波动,决定暂停上市,待市场环境改善时再重新考虑上市。

接近交易的人士透露,按照原定时间表,华能新能源会在去年12月10日决定最终招股价,可直到第二天,仍没有任何一个承销商或公司领导能给投资者答案。

这位人士说,华能新能源在国际配售(售予机构投资人)和公开发售(售予散户)部分均未实现足额认购。其中,公开发售部分只获得约六七成申购。其实,以下限定价的大唐新能源并没有扭转市场气氛,其后来公布的资料显示,公开发售认购率只有89%。

“虽然大唐新能源首日挂牌开盘就下跌了5%,但人家毕竟上了,这让华能新能源的领导倍感压力,甚至影响到此后一些新能源项目的投标决策,变得下不了那么大决心。”接近华能新能源的人士对《财经》记者说。

重新上市

分析华能新能源首次IPO折戟原因,多位业内人士指出,资本市场投资的悲观氛围和认购者对新能源股热情减退是市场因素,定价过高和基石投资者过少则是发行策略因素,大唐新能源在同一时间的涉险过关则显然得益于后者。

前述新能源分析师表示,华能新能源的风场位置主要位于中国东北和内蒙古东部,明显优于六成以上风场在内蒙古西部的大唐新能源,后者电网传输能力差,利用小时数偏低。

此外,华能新能源在平均上网电价和风场平均利用小时数这两项关键指标上,亦优于龙源电力,这意味着,前者能实现较高价格的风电上网。

招股说明书显示,截至2010年12月31日,华能新能源约75.7%的控股装机容量位于辽宁省、蒙东及山东省等第一梯队区域,约10.2%位于云南、山西、广东、贵州等第二梯队区域。同时,约53.7%的在建项目容量位于第一梯队区域,约15.8%位于第二梯队区域。

招股书亦显示,2010年,约74.6%运营中的风电项目加权平均利用小时数均高于各项目所处省份风电项目的平均值。2008年至2010年间,其风电场可利用率分别达到98.06%、98.94%及98.9%,利润率高于很多竞争者。

业内人士指出,也许正因为拥有较优质的资产,华能新能源不愿意在去年自降身价来促成上市。

然而,近半年的等待之后,华能新能源并未迎来更理想的时机――市场气氛未现好转,投资者对风电行业和新能源产业的预期节节走低。

华能新能源重启IPO之日,5月30日,龙源电力股价收于8.18港元,大唐新能源股价收于2.29港元,均徘徊在发行价边缘。

华能新能源不得不主动降低发行价取悦投资者,并为确保上市大幅提高了基石投资者的数量。这与大唐新能源当初的发行策略如出一辙。

第一次IPO前,华能新能源仅确定了国家电网、淡马锡控股、中银集团、中国诚通等四家基石投资者共同认购1.6亿美元股份,占发行总规模12%―16%,不足以支撑资本市场对该公司的信心。

重提上市,华能新能源确定了13家企业和机构作为基石投资者,分别是中投、国家电网、淡马锡、渣打、中国南车香港、中银集团投资、华电香港、鞍钢香港、富邦人寿保险、通用资本、罗斯基金、中国诚通及美国泰山投资,共同认购4.15亿美元,以2.5港元/股发行价计,占发行总规模的50%左右。

一位不便具名的电力行业分析师对《财经》记者指出,这是一种主动策略,既化解了公开发售的认购压力,又防范了锁定期内股价的大幅波动,“这不是一个特别好的现象,只是国有资产在不同的地方调配。”

华能新能源的供货商亦纷纷支持认购。5月23日,中国第二大风电设备厂商金风科技(002202.SH/02208.HK)宣布,将收购华能新能源不超过1500万美元H股。5月29日,华能新能源最大的供应商华锐风电(601558.SH)公告,将通过旗下子公司认购华能新能源总值不超过3000万美元H股。

前述新能源分析师告诉《财经》记者,香港资本市场更不喜欢风电设备上市公司,因为它们为提高市场占有率不停降价。对风电运营商的态度则相对好点,毕竟风机价格下降令其成本降低,加之短期内风电上网电价不会下调,短期赢利较好。

该分析师同时表示,投资者对风电等新能源概念股的追捧热情正在消退,人民币利率提高又令风电运营商的利息成本同步提升,这让项目收益率在下降。

6月9日,华能新能源公告称,公开发售部分收到3628份有效申请,最终已发售约1.62亿股股份,占香港发行股份的6.5%,未能实现足额认购。

知情人士表示,投资者的担心是,风电营运商正处在扩张期中,因负债较多,只能通过股票市场去融资,这样会摊薄每股收益,短期投资者利益易受损。此外,若将来通胀问题加剧,对基本开销大的大型运营项目并不太有利。

风电难题

招股说明书中显示,截至2010年12月31日,华能新能源的控股装机容量达到3522.4兆瓦,在建容量1202.0兆瓦。此外,公司手中握有73.46吉瓦风电储备项目,领先于中国其他风电场运营商。

优质资产掩盖不了尴尬的行业现状,华能新能源的营收和利润与上网电量及电价密切相关。尽管过去三年,该公司利润一路飘红,可由于风电并网难题至今尚未求得正解,发展前景仍然存疑。

根据《可再生能源法》以及国务院批准实行的《节能发电调度办法(试行)》的规定,可再生能源发电商可享受最高电力上网优先权,所产生电力实行全额收购制度。但实际运行中,新能源发电的并网难题一直存在。

多位接受采访的风电专家表示,在内蒙古、甘肃、辽宁等风电较为集中的地区,风电场遭遇限电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尤其在冬季,当地电网更会优先照顾担负供暖任务的热电机组的电上网,导致被弃风电或闲置风电场猛增。

截至2010年12月31日,华能新能源位于内蒙古及辽宁省的装机容量分别为1567.7兆瓦及799.5兆瓦,占公司装机总容量的44.5%及22.7%。2009年和2010年,该公司在内蒙古及辽宁省的部分风电场就临时关闭了一台或多台风机。

“输出限制将对公司净售电量产生负面影响,从而降低收入。”分析人士指出,公司收入及赢利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力销售额,而电力销售额受限于电网调度量。

内蒙古一位从事风电技术研究的人士对《财经》记者指出,由于受当地市场规模、电网建设和风电场建设配套、调峰能力等因素影响,风电场等效满负荷运行小时数普遍偏低。加之现有地方电网的输电能力,预计部分风电场日后仍可能受到发电量限制。

华能新能源亦在风险提示中明确,因与当地电网公司订立的电力采购协议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因电网弃电需作出赔偿,故净售电量的减少将可能对公司经营业绩造成较大冲击。

“这一因素不受华能新能源掌控,完全取决于当地电网调度,投资者的投资信心自然大打折扣。”前述知情人士说。

国网能源研究院副总经济师白建华表示,运营商对风电的投资热情很高,但一个系统能接纳多少风电有其客观规律。每个省到底有多大市场,其他电源的调节能力如何,区域内省间和跨区域的联网规模怎么样等,都是要考虑的因素。

“每个开发商并不掌握全局情况,能从各种渠道搜集到的信息又不够确切。当然,现在他们也很少分析这个,反正有了项目后圈一块地就建,缺少事前的研判。”白建华说。

按照国家电网测算,到2015年,新疆、甘肃、蒙西、蒙东、吉林五个省和区域的风电装机容量将达4800万千瓦,其中,需要跨省外送的达3600万千瓦左右,外送规模约75%。目前,这五个省和区域的外送规模还不足10%。

“如果只是本省消纳,风电开发规模就上不去,运营商的规划就是纸上谈兵。”白建华说,如果电网建设未同步发展,2015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只能达到6000万千瓦,2020年时只有9000万千瓦。而按照国家能源局的规划,这两个数字分别是1亿千瓦和1.5亿千瓦。

华能新能源意识到了这一点,在重启IPO后,其对前景的预期从此前的2011年底控股装机容量5.5吉瓦调低到5.1吉瓦,主因正是管理层意识到电网接入不确定性在增大。

而对政策的过度依赖亦给华能新能源的前途增添了变数。

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0年,该公司获得的政府补贴金额分别为3550万元、6590万元和2.483亿元,占各年净利润的33.2%、20.6%及40.7%。这些补贴主要包括来自核证减排量的销售收入及增值税退税、政府机构返款等,部分风电项目也获得地方政府提供的上网电价补贴。

从目前情况看,政府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向从事可再生能源业务的公司提供更多优惠条件的低息债务融资贷款。可是,风电场建设需大量资金,故政府政策将影响到融资的有效性。

新能源例2

网络说客高楚曾说过这样一句话:钱能买到的东西,最后都不值钱。他所指显然不是今天的能源,但现在来看是不无道理的。沃德在1972主编的《只有一个地球》中介绍了一位巴克名特的学者对人类发展过程中对资源耗费进行形象说明的“能量奴隶论”:假如人们所享用的一切,都可以换算成单位人的体力劳动的话(即假设的能量奴隶),在30年前每个美国人日常生活中的能量耗费相当于150个奴隶为其劳动。而今天,在这个数字变成了将近400个,在未来20年中,也就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人均消费的能量则达到了1000个能量奴隶。人们在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没有止境,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也存在无限加大的趋势。这说明能源问题早已超出了国界而成为了一个世界性问题。

石油作为工业血液,虽然目前世界各个国家已经构筑起自己国家的石油储备体系,但此举只能缓一时之痛,并非万全之策。世界上对新能源开发热情源自上世纪70年代出现的石油危机刺激,众多市场化国家在开始制订有关新能源研发与示范性利用的政策。在上世纪70年代在新能源政策方面走得更远的是美国、丹麦和西班牙,这些国家相继制订了新能源的投资激励政策、税收优惠措施、激励性关税等政策。

在上世纪80年代,对新能源的政策基本上没有出现新的更为有效的措施,但是有更多的国家开始关注新能源的研发和利用,如法国、土耳其、韩国等制订了针对新能源的投资激励政策和税收优惠措施,而最先鼓励新能源研发与示范的一些国家,如德国则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早期开始高度重视新能源的发展,在投资、税收和关税方面均有激励性的政策措施。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新能源的开发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与其相关的政策措施更多,如可交易的许可证制度在荷兰、意大利、日本等国出现,而且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尤其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又称《京都议定书》)的形成和最终生效,使得新能源开发不仅仅是出于商业或者国家能源战略上的考虑,而是一种责任和义务,这都体现在数十个国家新能源政策的内容中。在最近3年间,由于石油价格的高涨更坚定了各国发展新能源的决心。2005年4月,英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和美国七个工业化国家在华盛顿举行的会议上,首次在联合声明中提到要大力开发替代能源来面对上涨的石油价格。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能源发展和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为了保障能源安全,实现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国家从宏观战略上高度重视,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批关于稳定能源供给,促进能源产业发展,尤其是发展新能源方面的政策和法规。各地方政府也将优化、调整能源结构,保证能源供给,推动新能源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对新能源开发与利用的整体认识正在形成之中,但时间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

新能源例3

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新能源备受业界瞩目,但是由于并网难,弃风限电等资源浪费现象十分突出,产业化困局凸显。电网短板成为制约中国新能源发展的最大问题。

各界对并网问题的探讨早在进行,但无一例外的寄希望于政府部门的推动,系统攻克电网发展本身的技术难题。

时间进入2012年,科技部等相关部门开始着手推动新能源并网问题。科技部接连《风力发电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太阳能发电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和《智能电网重大科技产业化工程“十二五”专项规划》,剑指新能源发展的并网难等核心难题。

电网短板

中国风电世界第一绝对是个讽刺。

尽管中国2010年风机装机容量已居世界首位,由于并网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风电利用率却让人不敢恭维——440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中,并网容量只有2956万千瓦,而且还不能保证满发。

2011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通过对10省(市、自治区)的风电场调查得知,由于电网调度等原因被限发的电量高达59.8亿千瓦时。据此估算全国约有100亿千瓦时风电电量由于被限发而损失,创造历史最高值。这些损失的电量折合标准煤超过330万吨。

电监会的统计则显示,2011年我国部分省市风电弃风达20%左右,“三北”一些风资源丰富的地区或超过30%,直接经济损失达近百亿元。面对去年的电荒,由于并网难,1700万千瓦风电装机闲置。

业内专家表示,中国风电5年时间干了国外20年做的事。中国风的虽然发展速度赶上了,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近两年来,中国风电产业发展中的矛盾开始凸显,并网瓶颈难解、弃风限电不断扩大、装机规模减小、企业利润下降。

此外,太阳能光伏发电也属于调节能力差的能源,昼夜变化、气象条件变化以及季节的变化均会对发电产生影响。由于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不具备调峰和调频能力,其接入对电网接纳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面对可调可控性差的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国内的电网也未能升级到与其匹配的程度。

业内人士表示,一方面,我国部分地区发电项目的规划建设与接网工程规划建设不协调,发电工程与配套电网工程核准及建设周期不匹配,给可再生能源及时并网和消纳带来困难。另一方面,限电的背后,则凸显出电网滞后在中国新能源发电发展过程中的阻碍作用。如果电网对新能源兼容性较好,一些风机即使没有低电压穿越,电网也能抵抗住。

技术攻关

值得注意的是,《智能电网规划》提出了九大重点任务,其中前三位分别为大规模间歇式新能源并网技术、支撑电动汽车发展的电网技术和大规模储能系统。

显然,新能源进一步发展的制肘问题必须依赖于智能电网等技术支撑。业内人士称,即使政府有意推动解决新能源并网难问题,也必须先攻克电网发展本身的技术难题。

对此,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研究员萧函接受《国企》记者采访时指出:“智能电网具备可靠、经济、兼容、集成和安全等特点,能够有效提升对新能源的接纳能力,从而推动分布式和大规模新能源的跨越式发展。由于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电力具有不稳定的特性,对电网冲击较大,传统电网对新能源的接纳能力有限,而智能电网能够有效克服这些问题,因此能够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

“应该说,科技部接连风电、太阳能和智能电网三大规划是有深刻用意的。”萧函表示,目前,水电发展受限,核电饱受质疑,这就使得风电、太阳能等清洁高效的能源备受重视。从电网企业的角度来看,这三项规划都旨在提高新能源发电和智能电网的技术水平,涵盖发电、输电、配电等多个方面,既有利于提高新能源并网能力,也有利于推动智能电网的发展。

从发电企业的角度来看,这三项规划对于解决新能源并网问题具有很大帮助,有助于降低新能源并网难度,并有效提升发电企业经营利润业绩。

更重要的是在科技创新支撑下,新能源发电并网提速并非遥不可及,目前国内外已有现实版本。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日前撰文指出,从国内外的实际情况看,10%、15%、20%等人们反复“预言”的电网接纳风电的上限已经被现实证明都可以突破。

在风电强国丹麦,风电在全年电量中占比已经连续几年超过20%。与中国风电开发模式类似的西班牙,2011年风电占比达到 16%。我国也有非常好的例子。截至今年3月底,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蒙西电网)风电总装机为890万千瓦,占全网总装机的21.32%,已经成为第二大主力电源。

良性发展

新能源各产业本身的发展尚在困局中。“目前光伏、风电都陷入产业发展的低潮期,产能过剩、价格猛跌等导致产业发展趋缓。”萧函表示。

而这一切的根源就在并网问题。依托《智能电网规划》对电网短板问题的攻坚,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问题也将逐步理清。

《风电规划》力求突破风电多项关键技术,使风机产品性能与可靠性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实现产业化。对于发展潜力巨大的海上风电,《风电规划》提出需要开展海上风电机组研制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加强工程施工与并网接入等海上(潮间带)风电场开发系列关键技术研究,为大规模海上风电开发提供技术支撑。在《太阳能发电规划》中,我国将把实现太阳能大规模利用、使其发电成本可以常规能源竞争作为“十二五”规划的总体目标。

新能源例4

必然的方向

从诞生之日起,汽车就与石油结下了不解之缘。汽车消费的快速增长导致能源消耗加速增长也是不争的事实。中国机动车燃油消耗量约占全国总油耗的1/3,这也使得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每年都在不断攀升。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估计,到2010年中国石油消耗的61%要依赖进口,而汽车的石油消耗将占国内石油总需求的43%,到2020年上述比率将分别增至76%和57%。也就是说,到那时汽车将要“吃”掉一半左右的自产和进口石油。由此可见,汽车将成为石油消耗增长的主要因素。

据专家预计,如果新能源汽车得到快速发展,以2020年中国汽车保有量1.4亿计算,可以节约石油3229万吨,替代石油3110万吨,两者相当于将汽车用油需求削减22.7%。

同时,环保的压力也在不断的加大。从今年1月1日起,北京开始对轻型柴油车实施相当于欧IV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的国家第四阶段排放标准,提前与国际接轨,同时北京将于2008年在国内率先对新车实行“国四”排放标准,2010年国内新车销售将全面实施该标准。预计到2010年,中国生产汽车的排放控制技术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有望由2000年的八年缩短到五年。

在能源和环保的压力下,新能源汽车无疑将成为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有关专家指出,从长远来看,解决能源短缺之道不是限制汽车工业发展,而是寻找石油的替代品,开发新能源汽车。

面临陡坡

尽管新能源的开发早已引起了全球汽车厂商的注意,特别是几大汽车巨头,已经陆续推出新能源车的概念车,有部分车型甚至已在某些国家和地区试运行。在2007上海国际车展上,中外汽车厂商就推出了多种新能源汽车。

但相关人士表示,新能源汽车大面积上路还为时尚早,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投入动辄十几亿美元,车辆制造成本目前还太高,普通消费者不可能承受;另外现有的车辆燃料供给体系要全部改变,是很庞大的工程。

从新能源车的各项表现而言,虽然排放上非常环保,动力性能也可以做到不逊于传统车,但仍然有某些指标暂时无法达到市场预期。比如,一次补充能源之后连续行驶距离,是新能源车必须不断改进的一个方面。

而新能源的来源和新技术的成本,也是阻碍新能源汽车走向市场的两大障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今年初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指出,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所热衷的乙醇燃料,将进一步抬高全球粮食价格。

2006年,美国提出到2025年用生物质能源替代75%的中东石油进口。欧盟也宣布,到2020年,运输燃料的20%将用燃料乙醇等生物燃料替代。然而,这对粮食价格势必产生巨大冲击。

在中国,有关方面还对是否应该扶持燃料乙醇心存疑虑。从目前所掌握的技术上看,制取氢的成本及消耗的能量仍然很高,而甲醇作为燃料仍具备一定的环境风险。

另一方面,采用新能源的汽车由于采用了更多全新的技术而推高了成本。以雷克萨斯的一款混合动力豪华轿车为例,其在中国市场的定价在82万元左右,但是其同样性能的常规动力产品价格要低10万元以上。

不仅是豪华车,采用新能源的汽车在成本上都要比使用传统能源的车提高10%左右。如果没有政府的推动,很难让普通消费者主动分摊这种环境成本。

事实上,没有政府的补贴,加上对价格异常敏感的消费者,种种难题都是横在新能源汽车面前的陡坡。

不可缺失的助推手

据国外的经验,汽车能源多样化发展初期一般需要政府引导投资的政策。有关专家认为,汽车能源多样化开发能否引起普遍重视,很大意义上取决于政府的态度。国家应通过价格和税收政策引导产业的初期发展,如对低质柴油征收高额税费而补贴环保高质柴油;通过与国际合作和市场刺激的双重作用,导入先进的汽车技术,提高燃油效率标准;开征燃油税;制定可行的标准改善油品质量。

2006年,由于存在政府补贴和交通上的优待政策,美国总共卖出25.5万辆混合动力车,其中丰田Prius占43%。然而,丰田Prius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因为缺乏政府补贴,一直不为消费者接受。对中国政府来说,如果大力扶持新能源,势必又会对刚刚起步的汽车工业造成一定冲击。是保护汽车工业还是保护环境,成为两难的选择。

此外,汽车能源多样化还需要法律的保障。国家应尽快颁布与能源法律相配套的实施细则及相应的法律,尽快出台国家关于节能、替代燃料能源开发及排放控制的中长期规划,有效实施汽车排放控制法规,从而使汽车制造企业明确产品规划的方向。随着排放法规的细化和施行力度的加大,国家应同时明确和提高燃油的质量品质标准。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财政部门预计将在今年年内出台一些政策,鼓励生产和消费节能环保型汽车,将对节能环保型汽车实行一定的税收优惠,并对节能型汽车的进口零部件实行关税优惠。国家可能首先会在公交、出租车领域将新能源汽车加以推广。

无论如何,在石油资源日渐稀缺、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将是必然,问题是它离我们究竟还有多远?

中国路线

可以确定的是,新能源汽车是任何一个企业都不愿放弃的市场,其真正的市场爆发期应该在10至15年后。但是,一项技术从研发到技术准备充分,再到最后的批量生产,留给中国汽车产业的时间已不多了。

据悉,“十一五”期间中国将投入11亿元人民币研发新能源汽车。在经历了能源压力的背景下,改变单一的石油能源供给,发展新替代能源成为中国业界的共识。

对此,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相关人士表示,中国新能源汽车路线图不能照搬国际模式,“因为中国汽车业属于后发产业,汽车传统发动机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研发都落后于国际,因此决定我们不能按序出牌,必须齐头并进,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完成的名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研究》中,清晰地描绘出了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未来路径:到2025年后,中国普通汽油车占乘用车的保有量将仅为50%左右,其余将是先进柴油车、燃气汽车、生物燃料汽车等新能源汽车。

据了解,按照燃料的来源划分,新能源汽车技术可分为五类:一是基于传统石油燃料的节能环保汽车,如先进柴油车和混合动力汽车;二是基于天然气和石油伴生品的燃气汽车;三是基于化石燃料化工的替代燃料汽车,如煤制油等;四是生物燃料汽车,包括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汽车;五是燃料电池汽车和纯电动汽车。

新能源例5

在一个半小时的会上,四位CEO也提到了中国市场――中国光伏企业之所以积蓄了那么多产能,不是为了向美国市场倾销,而是为将来的中国光伏市场做准备。

不过,他们身后的中国市场并未显露出短期内高速发展的迹象。虽然有标杆电价出台,“十二五”规划可能会大幅提升建设规模等诸多利好消息传出,但新能源发展的桎梏仍未打开。一位决策层人士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直言,补贴、并网、电力体制等问题不解决,光电风电等新能源难有跨越式发展。

补贴不会扩大

《财经》记者从多位参与编制《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下称《规划》)的人士处获悉,《规划》主体内容的编制已经完成,但部分细节仍待完善,因此年内尚难出台。

目前包括工信部和发改委在内的相关部委仍在向各方面征求意见。可以确定的是,较之“十一五”,《规划》中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在总量上有较大幅度提升,但未来政府对新能源行业的补贴总体上将呈下降趋势。

今年早些时候,风电和光伏等新能源行业分别出台了行业性的发展规划,其中的发展方向与上述消息吻合。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和国际能源署(IEA)近期《中国风电发展路线图2050》(摘要版),指出“十二五”期间风电是中国重点鼓励和支持的领域,风电对确保“十二五”非化石能源比重达到11.4%至关重要。

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王仲颖介绍,风电发展路线图描绘了我国风电中长期的发展战略目标,从2011年到2020年,风电发展以陆上风电为主、近海(潮间带)风电示范为辅,每年风电新增装机达到1500万千瓦,累计装机达到2亿千瓦,风电占电力总装机的10%,风电电量满足5%的电力需求。

“具体到‘十二五’期末,风电大致是1亿千瓦到1.5亿千瓦的装机目标。”王仲颖向《财经》记者表示。2010年末,中国风电装机规模为4473万千瓦。

光伏的装机容量也可能迎来10倍以上的飞跃。2010年末,我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不到100万千瓦,《中国证券报》此前援引内部人士消息称,“十二五”期间光伏发电装机目标定为1400万千瓦。《财经》记者亦在采访中证实了这一数字。

除了装机目标,《规划》中涉及的新能源补贴力度亦关系着行业的兴衰。风电设备供应商东方电气的内部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经过几年的竞争发展,风电设备业的利润率已经摊薄到15%,能否维系“十一五”期间的补贴,对设备商关系重大。

11月30日,国家发改委宣布,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标准由现行的0.4分/度提高至0.8分/度。

但这并不意味着未来可再生能源的补贴力度会加大。根据《可再生能源法》,国家设置了新能源发展基金,电价附加补贴是其中的一部分。

多位参与编制《规划》的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现在该基金在执行层面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每年的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费不足,面临40%左右的缺口;不少发展资金还没有落实到位,目前很多专项基金甚至取消。

熟知该基金运转流程的内部人士告诉记者,从理论上来看,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的征收范围超过4万亿度电,应取得的电价附加补贴大约170亿元,但实际收上来的不足90亿元,“电价本身就是一笔糊涂账,更别谈电价附加补贴。”该人士指出。“电价附加补贴上涨一倍,实际征收额将提高至180亿元,但仍然远远不够。今年新能源的补贴需求为200亿元,明年可能达到300亿元。”

在王仲颖看来,风电在未来十年需要累积补贴2100多亿元。如果这一目标能够顺利实现,2020年前后陆上风电上网电价将达到与脱硫燃煤标杆电价持平的水平 “2020年前光伏发电上网价格降到0.8元/度,风电低于火电价格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财经》记者同时了解到,国内新能源大步跃进的同时,与之发展戚戚相关的电网规划并未同步进行。

国家电网能源研究院新能源研究所所长李琼慧向《财经》记者指出,现存的电网规划与可再生能源的规划脱节严重。“几个部委在制定新能源规划时并未考虑电网规划的同步性。以风电为例,一开始电网是按照‘十二五’末建成1亿千瓦装机容量的配置来设计消纳方案。但是去年年底在建和已核准的装机已经超过8000万千瓦,五年间只新增2000万千瓦绝无可能。”

李琼慧告诉记者,在参与编制《规划》的人士看来,电网在实现新能源并网上没有什么技术上的问题,只需配合装机即可。“但现在连不稳定出力的新能源新增多少装机、在哪里布局都没有一个确切的消息,这让电网怎么配合接入?”

李琼慧指出,由于新能源发展的不确定性,风电、光伏等能源形式都是在多方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迎来翻番的发展。“2008年的‘十一五’规划中风电装机目标是1000万千瓦,光伏不到30万千瓦,而2010年的结果却是规划的几倍,电网没有做好消纳计划外电量的准备,这也是多地出现‘弃风’现象的主因。”

发展模式之争

尽管诸多问题待解,但先期透出的《规划》中的诸多利好数据依然对整个新能源行业有提振作用。

阿特斯新能源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瞿晓铧公开表示:十分欢迎即将出台的“十二五”规划,并呼吁中国政府在政策层面给予更多的帮助。

但一位决策层的人士认为,这一数字并不那么令人兴奋,即便光伏发电的规模提升至1400万千瓦,也不意味着中国市场将出现较大的起色。“德国的国土面积相当于我们一个省,1400万千瓦的量,平均到每个省,才40万千瓦,去年德国新增装机容量520万千瓦,我们五年干了别人一个零头。”该人士说。

更大的争论在于新能源发展的模式。11月21日《中国能源报》刊出国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司司长王骏《新能源发展探讨》一文,在业内引起了较大反响。文中提出“分散的资源应分散的利用”观点,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赞同。可再生能源协会副理事长孟宪淦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称,分布式发展模式符合新能源发展的一般规律,“分布式是一种最合理的新能源利用方式,我们传统的‘大基地融入大电网’的做法,不太符合新能源发展的一般规律,需要重新认识。”

即便是反对的声音,亦在大方向上认同上述观点,只是认为中国目前的国情并不适合大范围推行分布式模式。“从理论上来说,屋顶式或者家庭式的微电网和智能电网确实有利于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但目前来讲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阿特斯全球市场高级总监张含冰解释称,中国不像欧美国家,大量存在私人拥有的屋顶,“别人是别墅,我们是住宅,这一点从硬件上来讲就很难实现。”

瞿晓铧亦持类似意见,无论是风电还是光电,相较于屋顶发电系统,集中建设大型野外电站,是现阶段较为便利的选择,“现在许多大型风电光电电站,多建于西北部荒漠地区,原因很多,一是那里光照条件充足,利用小时数较高;二是土地资源获取较为便利,且价格较低;三是对于集中建设的大型电站,国内业主有丰富的项目建设、管理经验。”

基于以上认识,瞿晓铧认为,虽然分布式建设更符合新能源发展规律,但大型电站是现阶段的合理选择,从集中式到分布式,需要一个过程。“从德国、美国和日本等光伏装机大国的市场的情况来看,野外大型电站、商用屋顶发电和民用屋顶发电均呈齐头并进之势,中国的光伏市场亦如此。”

2011年5月9日,青海省发展改革委召开会议,正式向与会者传达了一个带有刺激性的信息:为了推进落实签约光伏项目,青海将向9月30日前并网的光伏电站提供1.15元/千瓦时的电价。由此,青海“9・30”光伏计划正式出炉。

在上网电价的价格和时间方面,青海“930计划”与8月初发改委颁布的光伏标杆电价政策出奇的一致。会议结束后,为抢在9月30日前并网发电,获得较为优惠的电价,青海多个野外大型光伏电站项目立即开工建设,光伏电站投资掀起热潮。

根据青海省发改委透露的信息,该省推出“930计划”后并未对装机总量设限,彼时业内预测该数据可达80万千瓦,与之相较,2010年国内光伏新增安装量仅为38万千瓦。

上文提及的决策层人士对这种做法给予了严厉的批评,但“现在情况是,光伏电站集中扎堆的地方青海格尔木离最近的负荷中心西宁有四五百公里,离东部负荷中心更远,光伏发电成本本身就高,再加上长距离输变电中损失的能量,一点经济性都没有,而现在一些地方政府,不谈经济,只讲政治”。

王骏对此持相同观点,他认为,“远距离输送风电光电,需要层层升高电压……长距离的线损和层层变损,对输电的经济性影响颇大。”

台湾拓扑产业研究所报告则显示,小型屋顶光伏系统在德国光伏市场上的比重,超过八成。2009年德国民用屋顶系统占市场总量的46%,商用屋顶系统占比36%,而地面电站占比仅为18%。

事实上,光伏装机大国不是没有大型电站远距离输电的实践经验。今年11月份,美国通用电气旗下的一家公司联手德国的KGAL投资基金出资1.11亿欧元,在西班牙巴达霍斯省建造了一个50兆瓦的光伏电站。

巴达霍斯省与中国青海省地理条件类似,许多地方荒无人烟,土地资源的利用空间较大。这一大型光伏电站被认为是光伏大国从事远距离输送新能源的典型案例。但西班牙国土面积较小,巴达霍斯省距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不足200公里。

该电站的投资方预计,电厂建成后发电量能满足约3.79万户普通家庭的需求,如果这种电站能取代煤或燃油性发电站,每年大约能减少14.9万吨的碳排放量。

倒逼体制改革

对新能源分散利用模式的争议,集中在可行性而非合理性。没有人否认分布式模式符合风电光电等新能源的一般规律这一事实。

但在现行的电力体制下,我国电网企业的收入全部来自发电环节与终端销售环节之间“价差”,千家万户自建的分布式能源系统一旦铺开,将损害电网企业的利益,这是分布式模式难以推进的最棘手原因。

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包括王仲颖、孟宪淦和瞿晓铧在内的多位观点各异的业内人士一致认为,如果新能源迎来跨越式发展,在电源结构中占据重要位置,倒逼电力体制改革并非不可能。

“新能源是个新事物,大家都有一个要适应的过程,电网改造也需要一个过程。但是现阶段,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谋求减少对于电网的依赖,建立一个分布式的能源系统。” 孟宪淦告诉《财经》记者。

王仲颖则称,大力发展新能源必将推动电力体制改革,他亦期待在2030年,新能源能够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能源系统。

但目前的情况是,新能源的发展过度依赖于电网的接入能力、接受意愿和入网价格标准。此情形下,供给者无法与需求者直接交易,也无法借助价格信号和市场机制的引导。更让人难以接受的一点在于,“供电专营”电力体制结构阻碍着分布式微型电网发展,进而制约新能源的有效利用。

王骏指出,目前国内屋顶光伏项目陷入困境。其主因在于这些光电装置被要求原地升压入网计价,再降压按照销售价格结算。“这就像你去邻居家串门,却必须先开车上大街,缴纳过路费后在绕回来。”

发展微电网的意义对于中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在农村地区以及草原、山区等偏远地区,仍有大量人口没有供电,将整个电力系统延展过去需要耗费大量的成本。而这些地区通常拥有丰富的光能和风力资源,理论上来说,建立较为灵活的微电网可以解决当地缺电问题,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

现状却是,一些风力资源丰富的偏僻地区的风电场可以带来直接收益,但由于所产电能不能直接卖给用户,必须输入大电网,而电网公司又不愿为此而改造输配系统,结果潜在的发展便无法实现。

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秘书长曾少军博士认为,允许社区、乡镇和城市自行选择本地的公共电力配置;允许中小发电单位将剩余电力在社区网络内调剂和交易;开放用户自主选择条件下的新能源发展,才是基于真实需求的可持续发展,而能源多样化和分散化,也将创造有利于消费者的竞争格局。

瞿晓铧则称,应该给电力体制以自我调整的时间,“但政府必须起推动作用,这不是技术上的问题,而是政府的态度问题。”

新能源例6

“低碳”扑面而来

如果说“低碳经济”曾经只是一句口号,那么金融危机的爆发促使它正在变成行动。

从已经公布的资料看,美国提出在未来三年要将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量提高一倍,到2012年的新能源发电量将占总发电量的10%,到2025年要占25%。今年美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近60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已经超过3000万千瓦,居世界第一位,并计划到2030年达到2亿千瓦。

不仅如此,在未来十年,美国还将投资1500亿美元发展新能源和替代能源。而英国政府提出,计划在2020年前提供1000亿美元建7000座风力发电机。德国则提出,计划在2020年前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就业规模超过传统的汽车产业。此外,世界各国也在纷纷调整和重新审视本国的核电发展计划,一些国家已经制定了新的核电站建设计划。

在世界范围内,一场摒弃传统能源另辟蹊径的新能源革命,无疑已经扑面而来。在这场山雨欲来的风暴中,我国自然不能居于人后。

不过理性地分析,我国新能源才刚刚起步,从总量上看也还非常小,与国外成熟的规划与技术相比,就像一个刚初生的婴儿。以风电为例,我国现在装机容量只占电力装机总量的1.7%,并且受风力资源、技术、装备等制约,发电量很低,只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0.2%不到。核电占一次能源消费约占0.6%,太阳能发电量更微乎其微。

令人尴尬的是,一方面,我国的新能源经济还在蹒跚学步,另一方面,却早已传来了过热的消息。多晶硅出现产能过剩的苗头,需要加以规范,这已经是困扰了我国光伏产业多年的难题。近些年来,有些企业盲目地投资建设风机整机制造业,70多家企业中只有少数真正具备生产技术和生产能力的企业,一些企业只有几台的组装能力,缺乏核心技术,一些厂家没有生产和应用过一台风机整机。这些都是在新能源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理性投资。

不过总体而言,依托石油、天然气的“高碳经济”已面临衰退,选择“低碳生活方式”,进行“低碳消费”已成为当下时髦的话题。寻找低碳经济的商机,正成为政商两界共同的新思维。而发展新能源,恰恰是低碳经济的一个主要突破口。

路径探索

去年年底,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们在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候会议,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会上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均作出表态。据此,可以认为我国新能源和节能减排行业将会迎来一个新的发展契机。

尽管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至今没有出台,但是新能源产业被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是被业内人士看作是一系列政策红利的开始。

实际上,很多地方政府新能源产业规划已经出台,并且力度还走在了中央前面。有专家预测,除了几乎垄断中国传统能源行业的国有企业正在将触角伸向新能源的各个领域之外,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在新能源行业也开始扮演起重要的角色。

而对于新能源经济的路径探索,也正在进行之中。在2010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工信部部长李毅中规划了一个有关2010年新能源的蓝图:在新能源领域,制定专项规划,建立准入标准,引导多晶硅、风电装备等产业突破关键技术,实现有序发展,编制重点技术推广专项规划和推荐目录。

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联合《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服务支持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和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指导意见》,为2010年金融配套政策定下基调。其中,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将在2010年获得更多的金融支持。

据透露,本次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与此前的多项产业规划一样,主要的内容是未来三年内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任务,“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最大的特点在于内容非常具体,三年内具体目标和措施都将一目了然。”

由于近年新能源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在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中,风电和光伏发电的发展目标相比2007年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将有显著的提高。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总投资将超过3万亿元。除了水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以及核电之外,新能源汽车、节能建筑和新材料也将成为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的重点内容。

一旦各方翘首以盼的新能源政策及时出台,将对相关行业构成推动作用。有分析称,水电占一次能源的比例,将从2008年底的5%提高到明年的8%,这意味着我国水电发电量在今明两年内将暴增60%;而风电的1个百分点则意味着风电发电量增长将实现翻番,同时,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产业也将大幅增长。

在财富效应与政策刺激的叠加作用下,一批新能源企业正在国内迅速崛起。新能源行业的兴起及其未来的发展预期,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机会。因此有分析人士预计,随着能源供应紧缺及煤炭价格的不断走高,到2012年,常规火力发电的价格将突破1元,如果光伏发电的发展如预期所示,将得到政策资金的全力追捧,整个光伏产业将迎来爆发式的增长。

同样的,取之不尽的风电、替代燃料石油的生物质能、技术成熟的核能也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并在资本市场上的机会则表现为长期布局。

开路先锋: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经济的开路先锋,无疑当属新能源汽车的应用。基于已经上升成为国家战略的技术革命,新能源汽车成为中国“低碳经济”最重要的着力点和中国经济最重要的新增长点,格局正在逐渐明朗。

早在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期间,签署的《中美联合声明》谈到:中美双方在未来5年对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投入至少1.5亿美元,优先的课题就包括清洁汽车,也就是绿色能源汽车,双方启动中美汽车能源倡议,使两国在未来数年有几百万辆电动汽车投入使用。

去年3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的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中,也提出在未来3年,中国将形成50万辆纯电动充电式混合动力和普通性混合动力新能源汽车产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汽车销售总量的5%左右,主要乘用车生产企业应具有通过认证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对于中国汽车而言,这无疑是一个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

工信部明确表示,将研究制定《节能和新

能源汽车行动计划》,实质性扶持政策会逐步颁布实施。可以预见的政策包括:13个试点城市出台新能源车配套支持方案,包括资金、电站建设以及减免税费、通行费、停车费等。100亿元技改及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补贴办法实施细则出台,修订政府公务车配备管理办法,明确新能源车配置比例,国家出台针对普通消费者的购置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出台针对新能源车的税费减免办法,制定新能源车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出台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明确未来20年保有量目标。

预计至2011年末,中国实现乘用车新车销售5%为新能源汽车的目标,将达到50万辆/年,而其他地区年增长率可保持30%。据此预测,2011年末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182万辆/年。而假如2009年至2020年中国乘用车市场销量复合增长率为5%,2020年末中国乘用车销量规模预计为1600万辆,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应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预计接近20%,年销量接近300万辆。

国家战略的定位高度将急剧强化政策对产业的扶持力度。可以预见,对乘用车领域的大力扶持将是政策力度跃升的重要表现。

然而,自2009年开始,在政策导向下,一方面,电动车成为各大企业集体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为了获取国家补贴,地方政府及各大企业纷纷上马新能源汽车项目。针对新能源汽车的“热潮”,尽管不少业内人士呼吁给新能源汽车产业“降温”,改变目前“一窝蜂”甚至“”的现状,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其中的“诱惑”自然也是显而易见的。

中小企业如何参与?

专家预测,低碳经济所带来的新商机主要集中在太阳能、充电电池、智能电网等节能环保产业。包括风电,建筑节能、新能源汽车等诸多新兴行业,更可能是一个可在未来40年高成长的、可持续关注的投资机会。多方观点均认为,民营资本将成为新能源经济的重要力量。   今年首次的“胡润低碳富豪榜”证明,绿色商机已经成就了一批企业,从低碳财富榜的行业人数上看,经营太阳能的有9位,经营充电电池的有4位,垃圾回收处理的有5位,水电和风能发电各有1位。

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认为,互联网引领经济的时代过去了,金融引领经济的时代过去了,那么谁会成为下一个经济――低碳经济的引领者?我们有理由相信,低碳经济的大幕才刚刚拉开,而中小企业参与其中的机遇更是数不胜数。

1 新型食品

随着世界肥胖问题的日益严重和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新型”食品将成为食品行业下一个“热点”。越来越多的食品企业已经预料到它的发展前景,开始涉足“低碳”食品领域,虽然目前开发的此类产品还不是很多,但从长远来看,它的开发空间和发展机遇是任何有远见的食品企业不愿错过的。

新型食品最重要的一项特征就是低糖。眼下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公司推出了低糖饮料,一些啤酒企业也纷纷推出低糖啤酒。此外,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作为新型食品的一部分,也吸引着广大消费群体。

2 新能源家居

近年来,环保家居、绿色家居充斥着家居装修界,这代表着人们的环保意识在不断增强。从环保材料到环保装修,从奢华装修到人性化设计,从进口材料到普及国产化,从砍伐树木到建设速生林,从发光顶设计到太阳能灯具……新能源家居生活也逐步开始流行。

家用电器会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消耗大量高含碳原材料以及石油,变相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在政策的引导下,嗅觉灵敏的企业闻风而动,纷纷加大节能技术研发力度,厨卫家电企业更是加快了研发步伐。一些厨卫商家率先运用低碳技术推出“低碳”、“环保”的热水器、厨卫套餐、吸油烟机、燃气灶、消毒柜等一系列符合新潮流的产品,抢占市场先机。

3 节能建筑

建筑节能主要包括:根据国家有关建筑节能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重点围绕建筑物墙体、楼(屋)面、遮阳等建筑围护系统,空调、照明等设备系统,太阳能、地热(冷)等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建筑工程项目,应采用节能型建筑结构、材料、器具和产品,提高保温隔热性能,减少采暖制冷、照明的能耗。随着国家建设部对节能建筑的重视,将会给许多行业带来商机。

4 新能源农业

新能源例7

光合作用,为包括人类在内的几乎所有生物的生存提供了物质来源和能量来源。据估计,地球上的绿色植物每年大约制造五千亿吨有机物,远远超过了地球上每年工业产品的总产量。所以,人们把地球上的绿色植物比作庞大的“绿色工厂”。不仅如此,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燃料中所含有的能量,归根到底都是古代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起来的。因此,光合作用对于人类乃至整个生物界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然而,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哈特穆特·米歇尔却指出,植物光合作用仅有不到1%的太阳能会储存在生物质当中。如果我们完全依赖植物光合作用来生产能源作物,地球上的森林很快就会消失。

米歇尔提出:千万不要依赖光合作用作为能源生产的唯一途径。这揭示了未来能源发展的趋势:寻找新型能源形式将是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永恒话题。

新型能源- - - 浮游植物、转基因藻类

浮游生物,即在海洋、湖泊及河川等水域中,那些自身完全没有移动能力,或者有也非常弱,因而不能逆水流而动,而是浮在水面生活一类生物的总称。

浮游植物每年通过光合作用可制造高达360亿吨的氧气,占地球大气氧含量的70%以上,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产生大量的能量储存在其体内。浮游植物中的藻类,其数量又占浮游植物数量的60%以上,其生产力占全球总生产力的45%以上,占地球上自养生物年蓄积碳元素量的40%。

无论是从储存能量,还是产生氧气、清除二氧化碳的能力来看,藻类等浮游植物可算是一大型光转化与储存工厂。

在大湖泊和海洋中,光合作用几乎都在真光层内进行。据科学家计算,整个海洋具有光合作用的浮游生物,每年通过光合成的总碳素量估计可达200亿甚至250亿吨。如果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浮游生物,包括微生物,进行适当的基因工程改造,就能够使得这些生物的有机物合成效率进一步提高,并且能够选择性地为人类合成我们所需要的有机物。

要想实现充分利用浮游生物开发新能源的目的,需要建造新型的浮游生物养殖场,建造全方位透明的饲养池以增加单位面积的光照强度和光合作用的效率。

藻类生物具有光合效率高、生长周期短、速度快、数量庞大等特点,并有其自身独特的结构特点- - -结构中有一多半是油脂。以这一系列特点为基础,针对其潜在的利用价值,美国制定了1978-1996年间完成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水生物种计划- - -藻类生物柴油》计划以及2007年微型曼哈顿计划- - -藻类生物原油研究;与此同时于2009了《藻类生物燃料技术路线图》。

微藻制油的原理是利用微藻的光合作用,将化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转化为微藻自身的物质从而固定碳元素,再通过诱导反应使微藻自身的碳物质转化为油脂,然后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把微藻细胞内的油脂转化到细胞外,再进行提炼加工,从而产出生物柴油。

值得注意的是,特殊品系微藻类的产油能力可达油脂作物的数倍。藻类生物燃料采用燃烧产热的方式利用生物质能源,将微藻类的生物质干燥后,像高等植物木材般燃烧产能,此举也大大提高了藻类生物的利用率。

藻类产油日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但这一新型能源的开发依然存在问题,如大部分藻类的产油量不超过自身重量的10%。为寻找产油量高的藻类,目前美国的多个科技公司和实验室正在加紧进行转基因超级藻类的研发。现有公司已经测出了藻类的基因序列,拟通过添加和操纵基因造出高油产量的藻类系列,以期藻类的产油量超过自重的40%。

转基因藻类目标是“驯化藻类,把它变成一种作物”,从而生产出藻类生物原油、藻类生物汽油、藻类天然气、藻类氢气等产品,增加自然界光合利用率,缓解能源紧缺问题。在石油价格大幅上升、粮食短缺问题日渐突出的今天,该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新型能源- - - 微生物发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微生物在新能源开发应用领域有着光明的前景。

如微生物与生物柴油。微生物油脂是酵母、霉菌、细菌、藻类等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以碳水化合物、碳氢化合物和普通油脂作为碳源,在菌体内产生的大量油脂,将之规模化生产即可得到生物柴油。此方法污染少、成本低、工艺较为简便,同时充分利用了玉米秸秆等废弃物制造绿色能源。通过技术手段突变从而产生高产油菌株,使得生物柴油的生产回报更加丰厚。

再比如,微生物制氢。氢能源具有清洁无污染、能量密度高等特点,被认为是未来经济发展的理想绿色能源之一。生物制氢因其具有低能耗、低成本、无污染和可再生性等优势,一直是国际研究的热点。光合细菌可以使有机物分解产生氢气,且产氢的能量转化率及氢气的纯度均较高。其中,研究较多的是深红红螺菌。它能够以有机废料为原料进行光合产氢。据报道,只要在合适的底物和环境条件下,光合细菌就能进行光照放氢的代谢反应,生产出绿色清洁的能源。

还比如,微生物与燃料酒精。在微生物作用下,将糖类、谷物淀粉和纤维素等物质通过乙醇发酵生产出燃料级乙醇,从而替代石油作为新型燃料,这是微生物在能源领域的又一应用。该技术具有低污染、低成本、燃烧完全等特点,是当前许多国家应对能源危机的举措之一。

微生物与沼气运用也是值得关注的技术。沼气发酵又称为厌氧消化或厌氧发酵,是指有机物质如人畜家禽粪便、秸秆、杂草等,在一定的水分、温度和厌氧条件下,通过各类微生物的分解代谢,最终形成甲烷和二氧化碳等可燃性混合气体- - -沼气的过程。该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不仅有助于减少目前对矿物燃料的依赖,而且在工业、农业、环境改善等诸多方面都有积极作用。

重要的是,微生物能源是利用纯天然微生物自身发酵产生的能源,其自身燃烧产生的气体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将比传统能源少很多,且赖于其巨大的数量及快速的繁衍速度,人们不用担心它会迅速枯竭。这些特点预示着这一能源形式将在未来人类发展中具有广阔前景。

清洁能源- - - 生物能

清洁能源是指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不产生有害物质,或可再生、消耗后可得到恢复,或非再生(如风能、水能、天然气等)及经洁净技术处理过的能源(如洁净煤油等)。其中,生物能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在生物中的一种能量形式,一种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量,它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新能源例8

作为市场领导者,大众汽车集团将不断致力于为中国消费者量身定制交通出行解决方案,并将新能源汽车引入中国。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大众汽车集团一直将减少油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列入集团的发展战略。大众汽车集团的工程师们不断致力于技术的创新以提高产品燃油效率。此外,大众汽车集团认真履行其环保责任,并推出了TSI、TDI、TFSI、蓝驱(BlueMotion),Greenline以及混合动力(Hybrid)等技术和产品。

在中国,大众汽车集团已经为消费者推出了保时捷Panamera S E-Hybrid,并将以最具个性化和灵活性的交通解决方案逐步丰富新能源汽车的各类细分市场。

与此同时,大众汽车集团已经全面启动新能源汽车技术的本地化进程,并计划从 2016 年起在中国的合资企业实现新能源汽车量产。届时,希望充电基础设施将得到广泛普及。

一路走来的新能源车

提到了大众的新能源战略,可不要以为这只是大众为适应市场需求的跟风行为,其实在很早之前,德系品牌就已先于日系品牌投身于新能源车的开发。大众于1973年推出第一款电动车——Transporter 2商务车,这款车将容量23.8kWh、重量850公斤的蓄电池安装在底盘,其最大功率为33kW,峰值扭矩160Nm,最高车速70km/h,可实现最高80km的行驶里程。

而要说到大众一系列电动车中最为著名的要数以高尔夫一至三代为原型打造的Golf CityStromer。这系列车型由大众与北威州电力集团合作设计,于1981年生产首批电动车,经过两次升级换代,1990年推出的第三代车型的电动机已拥有22kW的最大功率,其最高车速则达到100km/h,支持70km最大行驶里程,此时的电动车已经配备制动回收功能。

除了电动车,大众对混合动力车型的研发也在有序进行。1991年配备并联混动系统的高尔夫车队被组织起来,用以研发不同蓄电池的性能试验。而在当年的法兰克福车展,Chico概念车则作为低端混动车型的代表作参展。这款紧凑车拥有一个2缸发动机加电动机的动力组合,其油耗仅为1.4L/100km,最高车速可达131km/h。

此外,大众旗下的子品牌奥迪也在电动车方面取得不小的研究成果。在1989年以100 Avant为原型车的奥迪duo诞生,这是一款可以用汽油机驱动前轮或用电动机驱动后轮的混动四驱车,并在1997年进行了小规模量产,比较值得一提的是这款车可以使用家用插座充电。

大众汽车集团采取了最全面的未来交通战略,涵盖了旗下各个品牌和车型

作为最早进入中国,也是实力最为雄厚的大众汽车,为了成为中国新能源车的领导者,做出了详尽的部署,在品牌和车型繁多的优势下,推出多种新能源车产品,满足中国消费者对各类细分市场的需求。

例如大众汽车品牌将推出的两款车型XL1与up!电动车,前者作为全球首款1L柴油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已经广泛被人们所熟知,后者则是一款纯电动的4座小车,它拥有丰富的配置以及160公里的续航里程,相信在污染日趋严重的大城市中,这款零排放的紧凑小车更具实用与灵活性。

而作为高端品牌的奥迪,将为中国消费者提供更多的混动车型,这其中Q5 hybrid quattro、A6 hybrid和A8L hybrid全混合动力车型已经陆续面市,之后奥迪也会引入带有插电式混动技术的e-tron车型,如A3 Sportback e-tron。这是一款油耗为1.5L/100km的高效混动车型,拥有50km的纯电动续航里程以及890km的汽油机续航里程,它已将日常实用与强劲动力完美融合在一起。

新能源例9

地源热泵系统在提供能量的时候,70%的能量来源于土壤,30%的能量来自电力,电能的消耗主要用于压缩机的做功和使空调系统运行,即将土壤中的热量"搬运"至室内。

与锅炉(电、燃料)供热系统相比,锅炉供热只能将90%以上的电能或70—90%的燃料内能转化为热量供用户使用,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要比电锅炉加热节省三分之二以上的电能,比燃料锅炉节省50%以上的能量;由于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的热源温度全年较为稳定,一般为9—16℃,其制冷、制热系数可达3.5—6.3,与传统的空气源热泵相比,要高出40%左右,其运行费用为普通中央空调的50—60%。

2. 环保无污染 地源热泵的污染物排放,与空气源热泵相比,相当于减少40%以上,与电供暖相比,相当于减少70%以上,如果结合其它节能措施节能减排会更明显。虽然也采用制冷剂,但比常规空调装置减少25%的充灌量;属自含式系统,即该装置能在工厂车间内事先整装密封好,因此,制冷剂泄漏机率大为减少,该装置的运行没有任何污染。

3. 属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地源热泵是利用了地球表面浅层地热资源(通常小于400米深)作为冷热源,进行能量转换的供暖空调系统。地表浅层是一个巨大的太阳能集热器,收集了47%的太阳能量,比人类每年利用能量的500倍还多。它不受地域、资源等限制,真正是量大面广、无处不在。这种储存于地表浅层近乎无限的可再生能源,使得地能也成为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一种形式。 4. 低运行费用 有试验数据表明,地源热泵与传统空调采暖方式相比,初期投资方面,地源热泵系统约450元/m2, 传统空调系统约350-400元/m2;但全年运行费用方面,地源热泵系统46.76元/m2, 传统空调系统可达72.39元/m2, 明显低于后者,从而使用地源热泵能在4年内基本收回投资,传统空调寿命仅10年但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的寿命一般可在20年以上,可见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在全寿命周期内使用成本小于传统空调系统,经济效益十分明显。如美国2010年每年安装40万台地源热泵,降低温室气体排放1百万吨,相当于减少50万辆汽车的污染物排放或种植树1百万英亩,年节约能源费用达4.2亿美元,此后,每年节约能源费用再增加1.7亿美元。

5. 应用灵活、安全可靠、用途广泛 灵活性强,可逐步分期施工,热泵机组可灵活地安置在任何地方。无储煤、储油罐等卫生及安全隐患。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目前技术成熟,工艺先进,系统操控简单,并且其仅和地下土壤进行热量交换,不受室外空气温度的影响,也没有锅炉等设备使用上的安全环保等问题。从严寒地区至热带地区均适用,可为各类建筑物提供冷暖两用空调系统,及生活热水。

二、地源热泵系统工作原理 1. 制冷原理 在制冷状态下,地源热泵机组内的压缩机对冷媒做功,使其进行汽-液转化的循环。通过冷媒/空气热交换器内冷媒的蒸发将室内空气循环所携带的热量吸收至冷媒中,在冷媒循环的同时再通过冷媒/水热交换器内冷媒的冷凝,由水路循环将冷媒所携带的热量吸收,最终由水路循环转移至地下水或土壤里。在室内热量不断转移至地下的过程中,通过冷媒-空气热交换器,以13℃以下的冷风的形式向室内供冷。2. 制热原理 在制热状态下,地源热泵机组内的压缩机对冷媒做功,并通过四通阀将冷媒流动方向换向。由地下的水路循环吸收地下水或土壤里的热量,通过冷媒/水热交换器内冷媒的蒸发,将水路循环中的热量吸收至冷媒中,在冷媒循环的同时再通过冷媒/空气热交换器内冷媒的冷凝,由空气循环将冷媒所携带的热量吸收。在地下的热量不断转移至室内的过程中,以35℃以上热风的形式向室内供暖。

三、系统布置分类

地热能是一种无限的资源,许多在市郊的家庭或者其它建筑物周围就是一个巨大的低温地热能量的"蓄水池",这种资源被太阳、地球重新补充。与普通的系统相比,地热的技术能使你每月的费用节约30%到60%。 基本的地热资源主要有以下四种: 1. 建筑物周围有充足的可以利用的场地时,可以考虑用水平环路。 把管线布置在沟中,可根据场地长度在30到120米之间。 2. 建筑物周围场地面积受限制时,垂直的回路是理想的选择。 可利用钻井设备钻成深度为22到90米的深孔,然后将管线垂直布置。 3. 建筑物附近有一定深度的池塘、湖泊或海洋时,施工费用和运行费用会十分经济。 管线简单地布置在池塘或者湖的底部。 4. 敞开的回路系统是用地下水作为一种直接能源。 在理想状况下,应用敞开的回路是最经济的地热系统。 四、地源热泵系统的应用 目前,世界地源热泵应用前5位的国家是美国、中国、瑞典、挪威和德国。在世界地热大会上参加报告地源热泵利用的国家从2000年的26个国家已经增加到现在的43个国家。欧洲的热泵理论与技术均已高度发达,这种“一举两得”并且环保的设备在法、德、日、美等发达国家业已广泛使用。据统计,家用的供热装置中,地源热泵所占比例,瑞士96%,奥地利38%,丹麦27%。

新能源例10

本文章包含附件下载,请在这里点击右键选择“目标另存为...” 长期以来,在中国乃至世界对于“新能源”的定义比较含混,范围不够清晰,人们对于“新能源”的认识存在着一些争议,一些观点趋向过于狭义化。所谓“新能源”,确实包涵着狭义化和广义化的两个层面的定义,关键是“新”字的界定对象,这个“新”字是想区别于传统的“旧”能源利用方式及能源系统,还是想表述这仅仅是一个新的能源技术?我们认为这个“新”不仅区别于工业化时代的以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利用形态,而且区别于旧式的只强调转换端效率,不注重能源需求侧的综合利用效率;只强调企业自身经济效益,不注重资源、环境代价的旧的传统能源利用思维模式。 目前对于新能源的狭义化定义,主要是将新能源局限在可再生能源技术之中。客观的说,仅仅谈可再生能源,而不强调“新”与“旧”的本质区别,将会严重束缚我们的创造性和新能源自身的健康发展。严格地讲,可再生能源不是新的能源利用形式,在人类进入工业革命以前是没有大规模利用化石能源的。自我们的祖先开始利用火之后,数十万年以来,可再生能源一直支撑着人类的文明进程。它是最古老的能源利用方式,只是今天当人类无法承受工业化大规模利用化石能源所带来的环境和资源的巨额代价时,我们才重新赋予可再生能源以“新”的含义,它的新不在于它的形式,而在于它在今天对于环境和资源的新的意义。它是一系列新技术;也是一系列新思维、新观念、新哲学;更是新市场、新机制和新交易。最近,中国企业投资协会、高盛高华公司董事长方风雷提出:“新能源,新文化”,将开发、利用新能源与人类的文明进程相联系,从文化层面重新审视新能源的涵义。然而,对于环境和资源具有新意义的能源利用方式不仅仅局限在可再生能源技术。 要搞清什么是新能源,就需要搞清什么是传统的能源利用形式,特别是工业化时代的能源利用特点。由于技术的发展,对能流密度和能量强度的需求日益提高,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城市化建设都对能源系统规模化的要求日益强化。应对更强的能流密度需求,只得建造更大能流密度的能源供应系统来保障供需。 为了不断满足日益增强的能源需求,工业时代的基本法则是“规模效益”,生产形态同时强调社会分工的细化。在细化分工之后,要想提高能源的转换效率,唯一的方法就是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因为所有的效率评价体系仅仅基于单一产品的转换端,而不是从能源利用的终端进行综合评价和系统综合优化。这种传统的能源生产利用形态,必然导致企业不断扩大能源转换装置的规模,不断加大能源输送系统的规模,也不断大量消耗和浪费能流密度高的资源,同时造成污染物的集中排放。在电力方面的主要表现是:“大电网、大电厂、特高压”;在热力行业是追求:大型热力厂、大型管网系统等等。 传统能源生产利用形态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是终端能源利用效率无法提高,转换系统加大,输送能源的电网、热网、铁路、管网等都要加大,中间损失自然会增加;其次是必须大规模利用资源,一方面造成小规模的资源被忽略或浪费,另一方面被资源的规模所局限,造成可利用资源的供应出现瓶颈;其三是由于效率无法提高,导致环境污染加剧。特别是集中排放二氧化硫造成酸雨问题和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全球温度升高,海平面上升,造成极端气候变化频发,不是酷暑就是严寒,又进一步加大了能源的消耗,整个能源系统和生态系统同时陷入恶性循环;其四是安全问题,大电网和超高压输电为供电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造成大面积停电事故频发等问题,脆弱的电网成为恐怖分子和敌对势力要挟的把柄,成为悬在现代文明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再则,这种规模化的能源大生产格局,无法调动社会和民众的积极性来参与节约和优化系统能源,使能源的经营者成为孤家寡人和众矢之的。因此,人类需要在能源问题上寻找到一条新的出路,需要有多种新的能源转换和利用形态,建立多源新的能源供应体系,创造多维的能

新能源例11

按照中国目前对能源的消耗速度,传统的煤炭资源在30年之后将面临枯竭。寻找替代能源 及利用可再生能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决定力量。 从2003年开始,政府大力推进风能、太阳能、小 水电、生物质能的发展,以期改变对传统能源的依 赖。经过7年的高速发展,各种新能源的发展呈现出 不同态势。 新能源的发展前景将有什么不同,谁能成为今 后10年的能源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新能源发展的前景 新能源的开拓是我国能源产业发展的必由之 路。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指出,到2020年中国年需用煤量为40亿吨。我国已探明的煤炭储量为1145亿吨,按照目前能源的消耗速度,中国已探明的煤 炭储量仅能维持30年的消耗。寻找可替代能源及开 发可循环利用的能源将决定中国经济发展的命脉。 新能源的发展从2006年开始一直是国家政策扶 持和政府工作侧重的主要产业。2009年3月5日,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支持和推 进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同时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能源”,“健全节能环 保的各项政策”。2010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型产 业,再次提到新能源等高端制造产业,同时首次将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进日程。算上2010届的《政府 工作报告》,温家宝总理已经是连续第五年将发展新能源发展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中。 新能源产业目前存在巨大投资空间。“十一五”规划最初公布时,国家 将向新能源领域倾斜的意图就已经得到 凸显。《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 提到,到2020年,我国一次性能源消 费结构中可再生能源比例将由目前的7%提升到16%,这一比例无疑意味着 大手笔的财政投入。如果按照国务院《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的发展目标,今后“十一五”期间的环保投资将占同期GDP的1.35%,那么只要每 年GDP增长,其投资规模也相应增长。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处处长梁志鹏在召开 的第四届再生能源金融论坛上透露,到2020年,中国新能源总投资预计将达4.5 万亿元,能拉动全社会总投资9万亿元。 各种新能源的优势劣势比较 中国风力资源极为丰富,风能发 电很可能作为可再生能源的主力军在今后能源产业中起到领军作用。中国气象科 学院研究员朱瑞兆提 供的数据显示,中国 风能资源仅次于美国 和俄罗斯,居世界第 三。已探明的中国风 能理论储量为32.26亿 千瓦,可利用开发为2.53亿千瓦。风能如果 能够全部利用起来, 将满足当前能源需求 的近四分之一。 陆上风电市场化 竞争效果显著,规模经 济引领风能成本大大下 降。中国风能市场从2003年开始推进市 场化运营,经过7年的高速发展,陆上风 能已经全面开发。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内 蒙古、新疆及东北地区等一级城市的风 力发电的招投标及建设工作已经完成。 目前风能开发工作已经开始向风力资源较为丰富的二三级城市发展。 海上风能尚处于起步阶段,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将成为未来5年的投 资热点。中国拥有十分丰富的近海风资源,我国近海10米水深的风能资源约14.9亿千瓦。另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 经济发达,能源紧缺,开发丰富的海上 风能资源将有效改善能源供应情况。 风能电力的并网问题将成为今后几 年风力发电的瓶颈。风能由于风速、风量 的不可控因素导致其电力为低质量电力。 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多处于中国西北等偏 远地区,当地对于电力的需求较小,已有 的电网建设较为薄弱。不稳定的风力发电 的电能上网时对电网的冲击很可能导致整 体电网的瘫痪。智能电网的发展可能解决 风力发电上网的难题,但智能电网的建设 在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 已投入运营的风机质量问题将在 今后5年凸显出来,对未来风力发电的 发展带来困扰。风力发电在最近几年发 展过快,国外成熟市场中一台风机从研 发、实验到实际进入市场开始发电需要5~10年的时间。而中国市场最近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