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装配岗位职能工作计划

装配岗位职能工作计划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1 16:32:52

装配岗位职能工作计划

装配岗位职能工作计划例1

摘要:论述了校外实践基地进行教学化的必要条件是有效学习岗位的建设,总结了学习岗位设计的难点和步骤,并举例说明如何将岗位发展或重组成为学习型岗位。

关键词 :校外实践基地;学习岗位;工作岗位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1-0113-04

作者简介:姚朝霞(1979—),男,硕士,湖南岳阳人,台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智能控制应用及校企合作教育。

顶岗实习是让学生熟悉工作内容(岗位职责和生产流程)、掌握工作方法(工具、对象和组织形式)、理解工作标准(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的重要途径,是高职院校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然而,在实践中,顶岗实习的目标不断被有意识和无意识异化。

举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两个中期顶岗实习的例子:A学生进入一家大型机床制造企业生产车间某部件装配岗位,装配只有3个工序,从新手到半熟练工最多用时8天,共实习3个月;B学生进入一家机床维修服务公司,一直从事简单辅助工作,实习3个月后,对于故障判断和维修还没有头绪。

可见,第一个学生很快掌握工作内容、方法、标准,然而综合职业能力没有得到培养,第二个学生实习3个月,基本上还没有入门,但给予更长实习时间,也许综合职业能力能够得到发展。上述顶岗实习情况较为常见,即使学生遵守规范、想学爱学,指导教师尽职负责,都没有办法提高实习质量、实习效率,这显然不是我们所设想的顶岗实习。这说明,没有学习价值的工作不会促使学习发生,如果没有学习支持,有学习价值的工作也不一定促使学习发生。因此,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和教学化,核心是寻找和设计有学习价值和学习环境的学习岗位,实现工作、学习一体化。

学习岗位特征与形式

具有学习意义的工作岗位,能够将学习与工作整合为一体,工作过程也就是学习过程,学习型岗位必须具备以下特征:(1)岗位的工作内容包涵完整的工作过程,如果需要,学习者(同时也是工作者)可在不影响他人情况下,随时暂停工作而进行学习;(2)学习时间不存在流水生产线上的压力,工作进程有较大的自由度;(3)工作岗位有相应的学习条件和与同学、实践专家交流的可能性;(4)学习任务必须是一系列完整的工作过程,要求有全面的综合性的真实任务,但任务大小要适中,符合学情。

岗位学习多发生在企业内部,形式依据传统或者需要进行人为设计,特别兼顾生产效益,比较典型的有轮岗培训、质量小组和“学习岛”等。轮岗培训可以让学习者接触、了解、熟悉企业较多岗位,但任务简单,不适合高职生;质量小组是针对企业生产过程出现的问题临时组建的小组,不适合新手,也不适合计划性较强的实习;“学习岛”是在企业生产区域独立设置学习岗位,将生产与学习分离,适合新手,是一种比较好的岗位学习形式,但要求重新配置生产资源,对企业投入压力较大。可见,学习岗位形式多样,学习方法多样,也可以在一个实习周期内穿插使用,并无固定形式,形式上只要能满足上述四项特征、符合专业目标、易于操作,都可以成为学习岗位。

设计难点

企业岗位的设立取决于企业经济和生产技术的客观要求,而职业能力只有在以人为本的职业环境中才能获得发展,因此,创建学习型的工作岗位及其学习环境,必须首先解决好这对矛盾,这正是岗位设计的客观难点所在。

难点1:任务的统一 任务驱动工作与学习,因此工作与学习一体化首先要实现工作任务与学习任务的目标统一。这要求教师比较熟悉企业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工作组织,还要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难点2:难度的把握 工作任务设计过于复杂,学生根本完成不了,挫伤积极性,设计过于简单,则达不到培养目标。这要求教师熟悉工作环境,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求分析学生学情,了解学生差异,力求满足学生整体性需要。

难点3:专家的支持 实践专家往往承担生产任务的压力,能够得到实践专家的指导的先决条件就是实践专家有工作休息间隙并愿意交流、指导。专家的支持力度不但取决于专家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性格,还取决于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企业管理层的包容等等,不确定因素太多。

难度4:企业的包容性 学习岗位经过设计后,就与企业具体的工作岗位有所区别,所以如果设计的岗位容易扰乱企业生产,需要增加较多额外资源,出现投入—产出明显不对称,企业可能会以各种借口否定设计方案。

设计步骤

学习岗位设计非常困难,精心制定设计步骤有利于保证学习岗位设计的科学性和效率。

确定教学目标 实习不应当是学校教学的形式补充,而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个环节,与学校教学前后课程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因此,可对照基于工作过程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成果,选定需要在企业实践的典型工作任务。

开展社会调研 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选择区域内合适的、可合作的企业进行调研,洽谈可合作性;(2)工作岗位及其工作过程情况;(3)相关岗位设定情况;(4)岗位职责、工作任务、职业能力情况。

进行第一次论证 第一次论证会,由聘请的企业一线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学校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参加。主要任务有四个方面:(1)由简单到复杂对工作任务论证;(2)论证岗位职责、工作任务、职业能力;(3)从组织结构上论证工作岗位的各种可重组性;(4)论证实践专家的支持能力与支持意愿。

学情分析 对学生情况需要进行充分的预分析,包括生源地、普高中职生源、学制、专业忠诚度、前期理论基础、实践基础、班风、个性等等,教师在后期进行具体岗位设计时,应该结合学情进行考虑,否则难以与学生情况相适应。

教师亲历实践 这不同于教师实践锻炼,专业教师轮岗实践主要目的是充分熟悉企业的岗位环境、工作细节、组织结构、管理制度、企业文化,深刻体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研究企业转型升级战略人力资源要求,对接好学校教育和企业需求。

学习岗位设计 对照实际工作岗位,实践教师与企业生产部门反复协商学习岗位选择和设计,然后进行工作组织、工作任务表、职业能力设计与分析。

学习环境建设 学习环境包括工作组织、实习管理制度,现场交流平台、培训室、信息平台,学习参考资料、工作页、引导文等等,最重要的还有现场实践专家和指导教师培训。

进行第二轮论证 论证学习环境建设的科学性、可行性,评估校企双方在教学实施时管理、资源支持、责任、师资配置等等设计方案。论证的结果是要形成有约束力的执行方案和教学文件。

在上述步骤中,学习岗位设计的可行性直接影响到后期教学运行,校企之间的合作细则主要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共识,学习岗位要求作为学习环境建设的依据。

设计案例

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经过基于工作的课程体系开发后,发现典型工作任务“自动化机床整机安装与调试”在校外实践基地完成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如下页表1所示。经过多次下企业走访调研,选择某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作为合作对象,选择的理由是该厂的机种品种多,生产流水线压力不大,公司具有产品的完整研发能力,企业管理层乐于合作。

经初步调研,企业生产组织结构如下页图1所示,发现车间设置与“机械零件加工”、“机床构造与装配”、“机床电气控制”专业课存在某些对应,那么把典型工作任务“自动化机床整机安装与调试”分成三个工作任务:零件加工、机械装配、电气柜装配,然后学生分配到各个车间完成实习工作任务,教学目标是否可以达到呢?从表面上看是完全可以,本专业在校企合作初期也曾经这样运作过,但效果并不好,这是调研不充分的结果。

经过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和调查后发现,该企业生产流程是按图1所示进行的。图1表明公司为了技术保密,将整机图纸碎片化,将生产任务碎片化,技术工人只掌握也只关心部分零件图纸和生产技术,根本不知道机床全貌,最后由几个关键技术员整机调试。具体岗位有卸料、划线、錾削、锉削、锯割、钻孔、焊接、车工、铣工、磨工、镗工、线切割、质检、部件装配、剥线电工、电气柜制作、电路板安装、调试等等,而不同车、铣工还可能加工同一零件。如果从基于工作过程的角度出发,每个工作岗位都可以实现“明确任务——方案决策——详细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几个标准步骤,在这种真实的工作情境中,综合职业能力能得到初步发展,但离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还有距离。因为即使学生将工作岗位都轮岗一遍,由于工作的对象是不同机床的某个零件或部件,学生学会的是零件加工和部件装配基本技能,低难度、长时间重复操作导致学生产生厌恶情绪。轮到整机调试岗位,又不知道整机该如何安装与调试,不理解机床功能,也不知道如何观察故障现象,更不会分析故障现象,与学习目标相差甚远。可见,工作任务之和小于学习任务,不能达成实践教学目标。

最后与企业协商,成立一个实习车间,如图1虚线框所示,独立于现有生产组织单元。派遣一个技术水平高、经验丰富、管理水平高的技术员担任学生实习车间主任,实习车间并不从公司专门设置一个场地,只是企业生产部不将生产任务碎片化,而是将机床的整个生产任务交给实习车间,班级学生分组完成整机生产任务,完成每个小任务时就与生产车间实践专家临时组成一个工作小组,按照原有的生产组织单元进行生产。这时,学生可以对每个工作任务完全按照“明确任务——方案决策——详细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几个标准步骤来完成工作,不再接受简单工作指令,从而实现有效学习。

学生首先看懂整机技术图纸、分析工艺要求,集体划分生产任务,制定生产计划。根据零件生产计划安排表与生产车间协商合理安排零件加工任务,零件加工从卸料、零件制作到加工都由学生在实践专家的指导下完成。根据装配部件和整机装配生产计划,经过反复论证,确定装配流程和工艺要求细节,在实践专家的指导下按步骤完成装配。根据电气原理图和说明,制定电气柜的布局设计、电气线路安装图设计、接线与安装、执行部件线路连接等工作计划,编写电气功能逐项调试计划。最后根据机床功能要求完成整机测试,如果出现故障,学生要能根据故障现象进行分析后排除故障,直到满足技术合同要求为止。

学生的工作岗位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依然是零件加工、机械装配、电气安装,但是由于改变了过于依赖于他们现有的工作组织,单独接受整机生产任务,结果工作要求、任务、内容发生巨大改变,促使学生脱离于但又根植于原有工作岗位,从而使得工作具有更佳学习性。

经过前面几个步骤后,学习岗位具有学习性,但并不代表学生可以顺利完成学习与工作,学生还需要学习环境支持。其中,最重要的是学习工作页和引导文的开发,借助其他参考文本的支持,学生完全可以根据学习工作页和引导文的思路进行学习与工作。学习环境建设完毕后,召开校企实践基地组织会议进行最后的论证,彼此理解学习岗位与工作岗位异同,合理配置资源,从而确保实习的顺利性。经过设计后的学习岗位完全满足学习岗位的四项要求。

结语

数控设备应用于维护专业学生多批次参加实习,前两批为简单轮岗,后续批次参加实习车间岗位学习,后续批次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测评结果明显优于前期批次,这充分证明了学习岗位的学习价值。可见,学生顶岗实习并不是简单地将学生置于企业真实工作环境中实习,而需要做好教学目标与实习岗位学习功能的有效衔接。这个衔接过程非常复杂,衔接效果受设计者教育理论、工作经验等条件限制,更受到企业现实条件制约,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参考文献:

[1]彭汉庆.高职校外顶岗实习基地教学化的若干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9(29).

[2]赵志群.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J].职教论坛,2008(11).

装配岗位职能工作计划例2

一、前言

“准企业化模式”就是模拟服装企业内部的岗位运作机制,制定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能充分反映相关产业和领域的新发展、新要求;同时,在校内建立岗位实训室,建立学校、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在该模式下,施行“项目化、模块化”课程,逐步建立具有中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开放的课程体系,适应本地市场的需求。同时,在课程改革中,坚持“课程市场化”,把企业典型案例引入到课程中,注重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二、服装职业教育“准企业化”教学模式实施的必要性

随着服装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来料加工已被转型创建品牌或品牌提升所取代,各种生产技术的应用日新月异,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更加细分化,对从业者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服装企业进入核心的人才竞争阶段。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市场的迫切需要!

中职服装教育既然服务于企业的人才需求、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就业需要,那么课堂教学便不能局限于校园,面向市场,引进企业专才,走进企业岗位实践,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快乐学习,掌握实战技能,使学生能胜任企业的岗位,满足企业对职业教学的要求,是我们进行服装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努力的方向,也是中职教育走向成功的关键。

三、服装职业教育“准企业化”模式的实践

实施“准企业化”教学模式,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1)借助行业企业力量,确定专业建设规划委员会规划专业方向;(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专业教师职业能力;(3)制定服装专业实践教学的可实施性教学计划;(4)建立企业标准的实训室、实习基地;(5)实施“重基础、分方向”教学,推行“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

(一)吸纳行业企业贤才,成立服装专业建设规划委员会。

为了使服装专业发展与市场需求接轨,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要和就业期望,保证服装专业“准企业化”模式实践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必须争取服装企业、行业协会的大力支持,甄选乐于助教的服装企业及协会人士,成立专门的“服装专业建设规划委员会”。通过建立“服装专业建设规划委员会”,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紧跟服装产业升级的步伐,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共同研究课程计划,科学合理地规划服装专业,优化专业设置和结构,为服装专业今后的发展制定规划方案,推进专业建设规范化,确定重点专业建设方向,从而为校企合作“准企业化”模式教学改革实践铺平道路。

(二)加强师资培训,完善师资队伍结构。

实践教学离不开具备实战经验的教师,为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服装专业教师应该进入服装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和培训,定期到企业实践,并不断进行市场考察,了解行业信息,提升市场意识。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教学间隙、寒暑假,到合作企业在缝前、缝中、缝后各岗位顶岗实训,并参与设计、制板、裁剪、缝制、质检、营销等岗位的生产实践,提升实战能力,提高专业素养,从而为课堂教学积累实践经验。

为了促进实践教学,服装专业可以外聘企业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完善师资队伍结构。外聘教师定期到校讲课,或举办讲座,让教师、学生了解企业的岗位要求,行业的新技术,市场的最新动态,加大专业教学与市场结合的力度,校企互动,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也调动专业教师进修的积极性,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例如:我校聘请以纯集团的设计部跟单技术人员作为我校以纯专班的兼职教师,每周为学生授课,在授课前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就授课内容先沟通好,做好授课计划准备,专职教师按照以纯兼职教师的要求,讲解设计、制单、跟单岗位的基本技术和工作规范,兼职教师则并以案例的形式给予形象的评述,并按照企业的标准和要求给学生布置作业,学生完全按照企业的标准和流程完成作业,兼职教师以企业岗位的技术标准和要求给学生做出评价。同时,我校外聘专业培训公司的讲师,专门开设了职业素养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学生在职业道德、团队意识、创新能力、合作精神等方面都有极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企业的充分肯定,学风班风在学校的各项评比中名列首位,学生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校企合作·中职服装职业教育“准企业化”模式探索与实践

(三)立足企业岗位工作内容,制定服装专业的可实施性实践教学计划。

为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工作任务的有效对接,使实践性教学计划的目标更加明确,必须进入服装企业进行调研,深入了解企业岗位群工作内容,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准确定位岗位能力,并结合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

在“服装专业建设规划委员会”的指导下,专业教师加强对服装及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的研究,与行业部门共同研究课程计划,制定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指导方案,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合服装专业实践教学的实施性教学计划。其中,大部分计划内容按企业要求确定,并建立学校、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能充分反映相关产业和领域的新发展、新要求;适时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新专业。

(四)模拟服装企业流水线,建立“准企业化”教学实践基地。

在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之前,必须对服装企业的流水线进行观摩,按照企业生产流程和车间布局,建立各种“准企业化”功能室,并完善相关的设备。同时,根据教学的要求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老师可以以多种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师生互动,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完全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实现教学一体化。实践教学基地可根据专业教学需要,实现实践基地多样化,比如,为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成立服装设计工作室,为服装制作与营销专业成立服装板房、服装特种缝制技术工作室;为服装陈列设计专业成立服装品牌专卖店、网络实体店;为表演专业配备专业服装表演厅,为营销专业配备服装陈列室,从而方便教师进行现场教学和岗位模拟教学。

(五)实施重基础、分岗位方向的“准企业化”教学模式教学。

针对学生群体的差异性和个性化就业需要,服装专业实施重基础、分岗位方向的“准企业化”教学模式教学,学生入学前三个学期从事专业基础学习,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第四学期开始,按照市场岗位人才需求,以班为单位划分专业培养方向,学生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就业方向,重新选择以岗位定方向的班级。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以企业任务驱动,模拟企业班组,实施小组合作的项目教学形式,学生按照职业方向所对应的岗位任务确定学习任务,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分组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辅导,学习成果面向企业、公众公开展示,由企业设计师或兼职教师评价的“准企业化”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模拟企业班组的形式分组学习,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作为辅助者,通过过程评价、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合作学习独立完成任务,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学生以岗位角色的形式,相互配合,合作学习,学生积极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精神,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准企业化”教学模式 按照岗位的分工,校企结合以企业岗位项目或任务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真实体验并熟练掌握岗位职能和岗位间的协同配合,从而达到岗位熟练程度,免去了企业再培训的烦恼和人力物力的支出费用,学生基本可以直接上岗。

装配岗位职能工作计划例3

摘要:在职业教育中,课程处在核心地位,职业教育课程是连接职业工作岗位的职业资格结构与学生所获得相应的综合职业能力结构之间的桥梁。本文以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服装专业为例,论述了在课程建设中应坚持以岗位一线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切入点,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建立课程体系。

http://

关键词 :工作过程系统化;专业模块课程;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7-0125-03

企业普遍反映现在的职业学校毕业生不能直接上岗,需要企业对其再培训。其原因是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体系一直以“三段式、学科式”教学为主,即以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教学为主。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主要是以学校为主体,以“应知”、“应会”方式进行测试。由于教学与评价均脱离了工作过程与生产实际,造成了学生的职业能力需求与企业实际脱节。本研究以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服装专业课程建设工作思路与实践为例,介绍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模块课程方案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模块课程的定义

基于工作过程化的专业模块课程开发的结构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具体在于八个要素,即工作的对象、内容、流程、手段、组织、产品、环境、管理等,不同的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八个要素不同。抽象在于思维过程的完整性。课程开发围绕的是职业需求,因此从工作岗位出发,对应相应的岗位群。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服装

专业课程方案设计的意义及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服装专业课程方案设计的意义 广州市是一个服装业较发达的大都市,但很多职业学校的服装专业并没有因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而蓬勃发展,相反是举步维艰,很多毕业生初到企业并不能胜任企业的工作岗位。仔细研究,不难发现,一方面,职业学校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厌学情绪普遍存在,要通过三年的在校学习使他们成为企业欢迎的人才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以学科为主的课程体系、知识与能力培养脱离生产实际等问题,使得职业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进行服装专业教学改革,建立以企业岗位一线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切入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建立课程体系,提高毕业生的实用性,是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服装专业课程方案设计思路 本课程建设主要是围绕职业活动的相关工作任务,转化为相应的学习情境,以工作过程系统化能力为要素,在行业企业实践专家、职教课改专家的指导下,根据岗位职业活动中的相关工作任务,即配合设计师季度性主题确定、配合设计师收集面、辅料市场信息、配合设计师进行服装款式开发和跟进、配合设计师样板审核和订货会开展、参与每季服装前期开发策划、负责每季服装款式开发、参与每季订货会、参与收集客户反馈信息及服装款式开发、制图出样放样、缝制工艺设计、服装品质控制、产品营销策划、市场推广广告、区域加盟、产品售后服务等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因此,应以实际生产中的工作任务能力需求为引领,以职业活动中具体的知识、技能、信息、合作和管理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重心,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以研修式学习为手段,循序渐进地展现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职业活动中各个相关工作任务的不同子任务的学习而具备从事该岗位工作所需的职业知识、技术技能与职业素养。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

服装专业课程方案设计方法

技能人才需求市场调研 培养实用型、应用型技能人才是职业院校办学重要的目标定位,要培养好技能人才不能脱离企业要求和生产实际,不能脱离市场去“闭门造车”,因此,首先要做技能人才市场调研。市场调研应做好这几点:一是本地区经济与服装行业发展状况,从而摸清服装行业技能人才需求的情况。二是服装企业中对各个岗位技能人才的需求分析,仅在专业人才供求缺口方面进行数量统计与分析是不够的,还要统计与分析各职业(岗位)上人才的分布及能力需求,如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应具体分析服装设计、纸样设计、工艺设计、服装跟单、服装营销等职业岗位。三是直接深入服装企业一线了解不同岗位的工作流程及要求。

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 通过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确定服装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就是职业活动中有代表性的工作领域,也称为职业行动领域,它是工作过程结构完整的综合性任务,反映了该职业典型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来源于企业生产实践。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为指导,我们将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的课程分为以下五大专业模块:服装设计、纸样设计、工艺设计、服装跟单、服装营销。

职业能力分析和教学项目确定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项目设计,首先要做好职业能力分析,即在特定的职业岗位上,能够完成该岗位各项具体工作项目所具备的职业能力,并把若干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和转化为职业能力培养课程改革内容。由此服装专业课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项目:服装产品分析、制绘图稿、服装材料的跟进、看单出样与放样、服装裁剪、服装缝制、确定样板下单、跟单、产品推广、质检与出货、成本核算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流程见图1。

子教学项目的设计 子教学项目设计对应于各个典型工作任务的子任务,具体也是按照每个项目的岗位分解的工作流程来完成课程设计的,应通过工学一体化教学项目的教学实施,完成好其中每一个职业活动中的知识、技能和素养的能力学习培养,从而培养出符合职业要求的学生。

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目标体现在职业岗位上,学生能够掌握生产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等综合职业能力。因此,专业课程的设置在课程开发、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采用模拟企业的工作活动过程,以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从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用型、应用型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培养除了采用工学一体化教学外,还应结合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引进专家专题培训、校外实训基地锻炼和顶岗实习等加以实现。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分析如图2所示。

课程内容设计 课程内容设计主要包括:(1)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的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是职业学校以国家职业资格和企业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为标准,根据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把学生培养成为中级工、高级工、技师乃至高级技师。课程定位是指专业课程方案制定时,应根据企业生产所需人才能力要求确定相关的课程标准。各课程目标则是围绕人才培养总目标,结合综合职业能力中的各个专项分目标来建立。所以,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应结合工作过程系统化、职业能力分析和人才成长规律进行开发。(2)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形式有三种:模拟、仿真和真实。“真实”是课程教学结合企业的真实生产活动,真正把职业活动过程引入教学、引入课堂,让学生从实践中“练武”,掌握真实本领,积累工作经验。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服装专业现在采取的教学模式是:市场调研+在模拟企业板房、车间、设计室进行一体化教学+校外顶岗实习等形式。(3)教学方法改革。一体化教学方法应以项目教学、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充当学生学习引导与辅导的角色,教师的工作主要是导入教学项目、指导学习计划制定、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供学习资源、学习方法指导、实训巡回指导、社会调研指导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教学课件、形象化的教具以及计算机多媒体、服装仿真系统技术等。(4)学生的考核与评价方法。课程的考核可以打破传统的结果考试方式,采取模块化、项目化的过程考核方式,即每完成一个教学模块或项目教学模块就进行一次考核评价,综合成绩采取学分积累。职业素养考核可以采用撰写企业调研报告、任务方案设计、企业实践评定等多元形式进行评价。过程评价为主的评价方法可根据下达的工学一体学习任务,各小组按照任务要求制定实施方案、小组人员任务分配及完成情况、成果汇报、作品展示、教师点评、方法改进等过程来给予评价。必要时,还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价,邀请企业专家参与一同评价。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服装专业

课程方案设计应正确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工作过程系统化与专业课程的关系 德国布莱梅大学费利克斯·劳耐尔(Felix Rauner)教授等人认为,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设计应参照工作过程,但并非随便照搬实际生产中的某个工作过程,而是从职业群中归纳整合出的典型职业工作过程。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通过对服装企业进行了大量的实际工作任务分析,在职教专家和企业实践专家的指导下,得到较为完整的工学一体典型工作任务体系,初步建立了较有特色的服装专业一体化课程。

专业课程与专业模块课程的关系 专业课程与专业模块课程的关系好比是棋盘与棋子的关系,即专业课程体现典型工作任务的组合,而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则构成专业模块课程,实施二者的有机合成便构成一条完整的学习工作链,从而完成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

专业模块课程的“大项目”与“小项目” 服装专业课程的工作活动特征比较明显,因此首先应根据企业工作流程明确相关的工作项目(大项目),如服装设计、纸样设计、工艺设计、服装跟单、服装营销等。而每一个工作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又要建立小的具体工作任务(小项目),如服装产品分析、制绘服装图稿、服装材料的跟进、看单出样与放码、布料裁剪、部件与成衣缝制、确定样板下单、跟单、产品推广、质检与出货、核算等,这就构成了在课程设计的中“大项目”和“小项目”。

工作项目与课程体系的对应关系 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服装专业课程开发中,工作项目与课程体系是相对应关系。其中要点是:在工作过程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典型工作任务应与专业课程相对应,并将工作情境转化为学习情境,学生的学习工作页应包括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知识,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等要素,同时应指导学生如何去完成该任务。

课程实训与顶岗实习的关系 课程实训是指在专业课程和核心课程中的学习内容中安排的实训教学环节,如模拟企业板房、车间、设计室进行仿真式见习实训教学。顶岗实习是指学生在企业的工作岗位上,与订单培养或轮岗培养等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相结合的校外实习教学,顶岗实习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因此,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服装专业的学生是安排在第五学期期中以后进行校外顶岗实习。课程实训和顶岗实习在时间上、教学内容和项目的安排上是相互关联、补充的关系,因而在安排实训教学项目时,应考虑不同的特色课程模块、不同的能力培养模块,使实训环节更好地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http://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姜大源.论行动体系及其特征——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12).

装配岗位职能工作计划例4

一、课程设置

1、课程介绍

《自动化物流综合实训》是一门专业综合实践课,是物流管理专业针对于物流岗位能力进行培养的一门核心课程。本课程以项目任务进行组织,以模块单元进行设计,由仓储配送业务岗位实训项目模块组成,每个模块既可作为一门或几门物流专业课的实训教学部分,又可按一定逻辑组合起来作为专业综合实践课程。课程重点以仓储配送岗位业务操作(角色模拟、岗位操作、单证填制)训练为主,辅之必要的案例分析和技能实务训练(对应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标准)。

2、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课程整体设计以六项基本原则为指导: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职业能力目标,以项目模块为载体,通过任务训练职业岗位能力,在实训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实现理实一体化。

课程定位于服务第三方物流企业,所以在课程设计时必然是基于区域物流行业企业的工作过程,按项目来组织课程,反映工作体系结构,按工作任务的相关性进行模块设置,并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和组织单元内容。课程内容反映完成工作任务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职业能力),工作任务以岗位及其操作程序为逻辑线索来展开。

二、实践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组织

根据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的相关性,把职业岗位工作的仓库作业和配送中心管理的实务操作进行整合,形成学习领域的课程项目―仓储配送业务岗位实训。

整合之后形成4个实训项目,再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把4个实训项目,按照学习目标、背景、学习准备、学习任务、考核、相关理论知识结构,设计成相对应的实训任务,完成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

2、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实训项目分为入库实训、出库实训、盘点与保管实训、包装与流通加工实训4个模块。入库实训任务包括接收与核对单据;人员、场地、设备准备;拆箱或卸车;开箱理数 理残、质检;进库移动、上架或上货位,学时15。出库实训任务包括接收与核对单据;拣货、备货;简单包装;发货装车,学时15。盘点与保管实训任务包括整理货位、仓位调整;盘点、物帐核对;盈亏处理;存储环境监控,学时10。包装与流通加工实训任务包括拟定包装方式和用材;打印标签、贴标签;制作和打印清单;衬垫、打包,学时10。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项目教学法

实训按项目模块单元设计,每个项目模块单元都有一个任务背景,并给出实训任务。上课时首先由教师介绍任务背景,提出实成任务的目标和要求,然后进行讲授,重点是该项工作任务应由哪几个岗位承担,各角色承担什么样的任务,完成任务的知识准备介绍,操作演示。至于如何完成任务和具体的工作过程则交给学生思考,岗位分配和工作过程配合由学生自主决定,老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给予适当的启发引导。真正做到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教学。

2、互动教学法

学生在执行项目任务,模拟多岗位操作训练时,会碰到岗位分配和工作过程配合问题,这需要各角色的协调和沟通。因此实训教学中,会采用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法,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讨论工作流程,制作表格单据,分配工作岗位,落实工作衔接,扮演岗位角色,模拟操作过程。教师按各作业项目的考核标准进行考核和评分。

3、案例分析法

该课程是一门专业技能课,以物流岗位业务操作训练为主,重点是对物流核心技能进行强化训练。同时还选取了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案例和技能实务项目进行训练,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运用所获得的系统化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实践教学组织与实施

以入库实训模块中的任务一:入库订单与入库准备为例。

1、学习目标

了解不同类型库房适用的货物类型;学会处理入库订单;了解作业计划单的作

用和内容;了解入库准备的内容并会操作。

2、背景

一天,仓库以传真形式接到客户物美集团的入库通知(详情如下),要求模拟

3、学习任务

将学生按客服员、仓库保管员、库工3个岗位分为3组,分别选出一个主管,合作完成上述入库准备工作。

4、操作指导

作业进度:入库信息处理

角色操作:客服员

(1)接收客户入库通知,查看货物信息并判断是否完全,如不完全,与客户沟通。

(2)填写公司入库作业计划单,并下发到仓库保管员、调度岗和收货岗人员。

作业进度:入库准备

角色操作:仓库保管员

(1)根据作业计划单分库房或库区编制入库作业计划列表。

(2)根据货物信息估计所需存储货位的大小,明确环境卫生要求。

(3)编制入库所需表单,包括入库单、残损单、入库记录单等。

角色操作:收货工

(1)根据作业计划单的货物信息估计所需卸货、理货场地大小,并清理好场地。

(2)列出所需验收、理货所需工具和设备, 检查或调试使之正常运作。

(3)列出所有收货库工名字和班次,确保有足够操作人员。

5、考核

(3)个人总结(考查学生收获和思考程度)10分

6、本任务涉及理论知识

(1)入库信息处理:业务员将客户入库通知(可能来自电话、电子邮件、传真、对接的信息系统)的关键信息转化成公司内部统一的作业计划单,作为一笔入库作业的凭证,并传达到仓库保管员和收货人员,作为他们进行入库的依据。

(2)入库准备:入库准备由仓库管理员或收货岗人员完成,一般已存货品正常入库时,入库准备的工作量和必要性不大,只要按照历史业务操作进行既可,而在大宗货物入库、临时入库或新项目客户、新货品入库时,入库准备的作用尤为突出。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物流综合实训中,采用模块化教学方法,把学习的内容设计为工作,让学生通过工作实现学习,从而有效地完成所承担的职业工作任务。以期达到职业教育是为工作做准备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 嵇美华,叶枫.高职物流实验室建设方案的设计[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2] 王玫.高职物流管理教学模式探索[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3] 沈杰.物流管理专业(高职)培养模式研究与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7)

[4] 汪冠群.模块化教学模式在财经类专业综合实训中的运用对策[J].当代经济, 2010(12)

作者简介:

装配岗位职能工作计划例5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C-0053-04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其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出发点应立足于实际生产中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岗位。机械制图是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的一门入门性专业基础课,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所形成的制图识图能力、资料查阅能力、工具运用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方法和职业素养,对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及日后从事机电产品制造、装调、检修、管理等职业岗位的专业技术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支撑和导向作用。

自2010年以来,我们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针对专业面向的主要职业岗位群,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分析,结合机电产品测绘、机床设备改造、机械产品开发等产学合作项目,以真实的产品测绘任务为载体,以测绘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测绘项目发包的工作形式,组织学生开展基于机电产品测绘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在培养学生制图、识图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和熟悉典型的机电产品及其结构原理,掌握各种拆装、测绘工具以及各种技术资料的使用方法,形成安全文明、科学规范、团结协作、耐心细致等良好的职业习惯,掌握自主学习、科学学习的有效方法,对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以及培养综合职业能力起到促进作用。

一、机电产品测绘的一般过程

生产企业的机电产品测绘,一般包括机械拆卸、零部件测绘、工作图绘制、装配图绘制以及工程图样档案管理等工作过程,如图1所示。

产品解体的主要任务,是运用各种拆装工具,将产品解体为一系列的零件或部件,从而熟悉产品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以及各零部件之间的装配关系和装配要求,并对零件进行归类和清洗,为开展产品测绘做好充分的准备。在产品解体过程中,应对拆下的零部件进行编号和标记,绘制产品或部件的装配示意图,并做好有关技术要求标注。在零部件测绘阶段,主要包括零件测量、草图绘制与标注、零件工作图绘制、部装图绘制、总装图绘制等工作任务,在工作过程中需要熟练使用各种测绘工具、设计手册以及计算机绘图软件等工具或资料。在产品测绘的最后阶段,需要按照总装图、部装图、零件图的顺序,对产品的图纸或CAD文件进行编号建档,形成产品的技术文件档案。

二、课程开发理念

(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课程教学方案

高职教育的职业属性,决定了其教学过程应尽可能与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相一致,学习过程应围绕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展开,使学生获得完整的职业行动能力。所谓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生产、管理和服务的工作程序,它既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依据,也是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归宿点。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开发任务,就是将企业工作任务中具有教学价值的典型工作过程进行教学处理,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其知识、技能系统的建构过程,将其设计成具体的学习情境,并以教学项目的形式呈现。

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机电产品的制造、装调、检修、管理等岗位技术工作,而机械零部件的测绘,则是机电产品制造、装调、检修等岗位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设备检修、仿制等工作中,一般都包括产品解体、零部件测绘、工作图绘制、装配图绘制以及工程图样档案管理等工作过程。因此,以机电产品的测绘工作过程为依据,开发和设计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方案,可以创设一个与机电产品制造、装调、检修等岗位工作相吻合的学习环境,从而有效实现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和生产环境的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二)以真实测绘任务为载体重构课程内容

一般说来,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必须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二是这些内容如何结构化。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机电产品制造、装调、检修、管理等岗位技术工作要求他们能够熟练绘制和识读机械零件图、产品装配图、设备安装图以及电气控制系统图等各种工程图样,能够综合运用制图识图、工程材料、公差配合、安装工艺、检修工艺、计算机绘图等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因此,机械制图课程内容的组织,应立足于专业面向的主要职业岗位群,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以典型产品的测绘工作过程为依据,将完成产品测绘所需的制图理论、公差配合、工程材料、技术测量以及计算机绘图等相关的知识有机整合和序化,并以工作过程为参照,实现将各种离散的、跳跃的知识结构化,通过多个项目的反复实践,逐步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学生自己的有用知识。

(三)以行动导向理论为依据组织课程教学

所谓行动导向教学,是根据完成某一职业工作活动所需要的行动、产生和维持行动的环境条件以及从业者的内在调节机制来设计、实施和评价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行动导向教学理论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是一个完整的职业活动过程,注重合作学习,注重学业评价的多元开放,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咨询者,因而较好地适应了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教学要求。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组织与实施,应以工作任务为驱动,通过创设有效的产品测绘工作情境,组织学生按照小组学习的形式,自主完成咨询、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等工作过程,如图2所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起组织策划、检查指导的作用,通过有效的过程监控,引导学生主动完成工作任务,自主构建专业知识,逐步形成职业能力,不断提升职业素养。

(四)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实施学业评价

职业教育学业评价的目标和任务,是通过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进行科学系统的评价和诊断,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进而引导和激励学生主动完善专业知识结构,不断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增强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能力,为其终身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基础。因此,机械制图课程学业评价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应以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为依据,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体,以终结性评价为补充,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方法、情感、态度等非专业因素,自主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和企业评价相结合,建立基于学习过程(工作过程)的、多元开放的学业评价考核体系。

三、课程开发方案

(一)学习载体选择

对于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而言,学习载体的选择不仅要满足课程教学以及课程间衔接的需要,更要解决好与实际生产相结合的问题。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能够接触真实的生产任务,逐步熟悉实际生产的组织形式、工作方法和工作流程,熟悉与岗位工作相关的技术手段,为其将来从事岗位技术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我们结合机电产品测绘、机床设备改造、机械产品开发等产学合作项目,选择微耕机、普通车床、甘蔗剥叶机等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机电产品作为课程教学的学习载体,设计轴套类、轮齿类、叉架类、箱体类以及装配体等测绘工作任务,学生通过对这些真实产品的拆装和测绘,既可达成培养制图、识图能力的课程教学目标,又可认识各种机电产品及其典型零部件,熟悉各种机电产品的结构原理和装配关系,对其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及日后从事相关职业岗位的专业技术工作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教学目标设计

1.在知识目标的设计上,淡化知识的理论体系,突出知识应用能力培养。以工作过程为依据,结合具体的产品测绘任务,将投影法、基本体、组合体、截交线、相贯线、表达方法等理论性强、难以理解的知识模块进行分解和重组,分别融入到轴、套筒、顶尖、拨叉、齿轮、箱体等真实零件的测绘任务中,引导学生结合形象直观的实物零件,分析表达方案,绘制零件草图,标注零件尺寸和相关的技术要求,运用AutoCAD软件绘制零件工作图和产品或部件装配图,解决产品测绘工作中的各种专业技术问题,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自主构建专业知识体系,逐步提升知识运用能力。

2.在能力目标的设计上,强化基础技能训练,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以工作过程为依据,结合具体的产品测绘任务,要求学生完成机械拆装、零部件测量、草图绘制、零件工作图绘制、产品(部件)装配图绘制、工程图样档案管理等全部测绘工作任务,将测量、草绘、手工绘图、计算机绘图以及技术资料查阅、工程图样标注、拆装及测绘工具使用等多种能力有机融合,并结合轴、套、顶尖、拨叉、齿轮、箱体等具体的零件测绘任务,强化基本体、组合体、表达方法、标准件与常用件等基础技能训练,突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3.在素质目标的设计上,突破传统的概念说教,重视良好职业习惯的形成。结合具体的产品测绘任务,以企业的实际生产要求为依据,要求学生编制测绘工作进度计划表并严格按进度计划执行,自觉接受同学、老师和企业技术负责人的监督检查。以国家标准和企业的技术要求为依据,要求学生规范作业,按质按量地完成各个阶段的测绘工作任务,按时提交各种图纸资料和技术文件,逐步培养和形成科学规范、耐心细致、团结协作、诚实守信等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三)训练项目设计

根据机电产品测绘的工作过程,结合课程的教学要求,设计机械拆装、工作图抄画、机械零部件测绘和图纸档案管理4大教学训练项目和相应的工作任务(见表1),将相关的知识和能力模块融入到各个工作任务中,组织开展基于真实产品测绘的项目化教学,实现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知识构建与能力训练、专业素质训练与职业素养提升的有机结合。

四、课程教学实施

(一)以任务发包的方式组织实施课程教学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真实产品的测绘工作任务,以项目发包的形式,按照任务发包、计划编制、机械拆装、零部件测绘、交货验收等产品测绘的工作步骤,组织开展项目化教学,如图 3所示。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做、学、教一体化,知识、能力与素养并重,通过完整的真实工业产品测绘训练,有效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和应用,顺利达成课程的教学目标。

1.测绘任务发包。每6~8名学生组成一个测绘小组,承接产品的部分测绘任务,与教师或企业代表签订测绘工作合同,明确工作任务、工作要求和交货日期,自觉遵守执行,并接受教师和企业的检查监督。

2.编制测绘计划书。各测绘小组根据承担的测绘工作任务,分析了解产品的结构原理和测绘成果要求,讨论测绘工作方案,进行小组人员分工,了解测绘工作所需的工量器具及学习资料,结合课程教学计划,编制测绘工作进度计划,形成产品测绘计划书,经教师或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审批后执行。

3.机械拆卸与装配。根据测绘工作任务,对产品进行拆卸解体,熟悉产品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和各零部件之间的装配关系、装配要求等信息,在拆卸过程中做好检查和记录,并对各零部件进行标记和编号,绘制产品或部件的装配示意图。

4.典型零部件测绘。根据小组承接的测绘任务,对拆下的零件进行测量,绘制零件草图。根据测绘精度要求,查阅有关设计手册,标注零件的尺寸、尺寸偏差、几何公差和表面结构等技术要求,使用AutoCAD、CAXA电子图版等企业要求的CAD软件,绘制零件工作图、部件装配图和产品总装图,最后对产品的测绘图纸及CAD文件进行归档整理,建立工程图样档案,并打印出图,装订成册。

5.交货验收。将产品图纸、CAD文件档案以及相关的文字说明材料,提交企业验收,验收合格的,完成测绘任务,验收不合格的,重新整改后再接受企业验收。

(二)以学习过程为依据组织学业考核评价

在测绘工作过程中,学生的测绘方案、机械拆装、零件测量、草图绘制与标注、CAD工程图绘制等各个工作环节,均要经过小组自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和企业评价等评价环节,实现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任何一个工作环节不合格,均须返工重做,从而建立起基于学习过程的开放式多元学业评价体系(如图3所示)。

在学业考核工作中,为每位学生建立学业档案,从测绘方案制定、测绘方案实施、方案实施效果以及拓展训练、课外作业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核和评价,评价结果适时更新,学生可随时通过学业评价管理系统了解各自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成效,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内在需求,主动学习,自我构建,学业评价的诊断、引导和激励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三)构建开放式、网络化的课程教学平台

结合课程教学需要,建设机械制图课程网站,提供Pro/E三维电子模型、AutoCAD上机练习系统、自主学习测评系统、学业评价管理系统以及学习指南、视频动画、工程图库、试题库、多媒体课件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并及时更新。学生可通过校园网登录学习,下载资料,提交作业,查询个人学业变化情况,教师和企业人员可上传文件、批改作业、答疑辅导,制图测绘、机械拆装、CAD/CAM等实训室在课余时间对学生免费开放并提供技术指导,从而建立起开放式、网络化的课程教学平台,打破课程教学的时空界限,有效实现课内教学与课外训练相结合、校内教学与企业生产相结合的良性互动机制,有效保证课程教学质量。

实践证明,结合真实的机电产品测绘任务,组织开展基于产品测绘工作过程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显著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 哲.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6)

[2]赵志群.论职业教育工作过程[J].职教论坛,2004(2)

[3]姜大源.世界职教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启示[J].职业技术,2008(11)

装配岗位职能工作计划例6

“书籍设计与制作”课程与其说是一门课程,不如定义为一个职业方向。从其行业发展与职业岗位分布来看,课程教学内容对应行业中多个就业岗位,并形成独立的行业岗位区域。目前,书籍设计行业发展从传统纸质书籍逐渐向网络媒体的数字化书籍拓展,职业岗位分别也由原来传统的书籍与样本设计、制作和后期印刷技术等岗位延展到网络数字书籍的新型职业岗位范畴,行业的岗位区域定位与行业发展方向为本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提供了可参考依据。对应书籍设计行业的传统岗位区域,课程教学内容以职业岗位流程为主线,由书籍前期创意策划、资源整合、电脑制作、印刷制版工艺加工、印刷材料直到印刷装订,涵盖行业流程中的多个职业岗位。在新型网络数字化书籍岗位区域,除了将传统印刷流程转换为网络载体技术,前期的设计制作流程是相似的。作为课程而言,将课程教学内容对应于行业的岗位流程,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岗位特征,重构与职业岗位实践能力相配套的教学内容,实施“按岗分工”式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实践改革,形成本课程技术性、实用性与岗位实践性的特色教学。本文从课程教学的模块划分与“按岗分工”两个角度,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思路阐述,将课程理论“应用性”与制作技术“实践性”结合,实现课程教学与行业岗位分工需求的知识对接。

二、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构建“分模块”课程教学体系

课程内容的排序需要结构。结构是知识传递的路径,知识只有在结构化的情况下才能有效传递。高职课程内容的结构化,也是序化的问题,应采取基于知识应用的参照系。课程内容融合了书籍设计行业的设计理论、制作技术、印刷工艺等多个岗位能力实践环节,各部分理论内容交叉性出现在设计制作以及工艺技术的实践环节中。课程内容必须进行排序与重构,使其符合职业岗位能力的实践目标,以“分模块”进行教学,分成理论与实践两大模块,有序地、分层分段地构建课程教学内容,实施教学,梳理出课程“理实一体”的实践教学思路。

1.课程理论模块。课程内容分为基础理论、设计理论与印刷理论三部分,课程教学按模块划分循序渐进式教学。基础理论包括书籍设计的概论性理论知识,是对书籍历史与发展概括性认识、了解的模块,也是汲取设计制作灵感的基础;设计理论现代书籍的设计理念包括传统书籍设计与网络数字书籍设计原则、设计方法、设计元素等理论知识,是找到书籍设计的入口,也是学生在完成设计项目过程中的理论依据;印刷理论包括印刷色彩、印刷开本开度、印前工艺制作原则等理论知识,是书籍样本制作的重要环节,也是与印刷行业标准接轨的技术理论模块。整体理论模块的岗位能力是定位在书籍整体策划能力上的。

2.岗位实践模块。根据书籍设计行业岗位需求(要求),将书籍设计的单向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对应性分配,把书籍整体策划能力、设计能力、排版制作能力、电脑艺术表现能力等实践技能方面归到教学实践模块。具体分为版式设计、样本设计制作、平装与精装的设计制作。版式设计包括传统纸质书籍版式与网络书籍版式设计,以排版、制作与印刷工艺相结合为主要内容,体现书籍图文编排的岗位能力;样本设计与平装精装设计制作则是以设计、排版、制作、材料与印刷工艺综合技术为主体的实践模块,体现书籍策划、设计与制作综合岗位能力。在实践模块教学过程中切合相应的理论知识,理论融入实践教学,书籍样本排版设计、制作能力训练实践性教学过程与设计理论、印刷理论模块内容紧密结合,用实践过程来体验、理解与认识基础理论的内涵。“分模块”教学体系构建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过程,体现教学“理实一体”的原则。理论与实践进行划分是因为课程教学内容所包含的三部分理论内容分散,并交织于实践教学内容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混淆概念、思路不清。课程教学内容划分后,理论模块整合归纳了书籍样本的概论性理论知识、设计理论、印刷理论等教学内容,并在实践教学主体内容中以项目为教学素材,对应理论知识点分析教学;项目中的各知识环节对应岗位能力,协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点,引导学生对职业岗位的认知与实践,展开对于案例的自我认知及其相关理论知识运用,为实践环节做准备,并在实践教学中体现课程理论依据性。实践模块将实施岗位能力的实践教学,设计、排版制作实践环节与设计理论、印刷技术理论结合,形成理论融入实践,用岗位实践过程来体验、认识和理解设计理论的内涵。理论知识分解到实践教学过程中,找到相对应的理论依据或理论知识点,指导实践教学;两者融会贯通,一体教学。

三、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标准,实施“按岗分工”实践教学

高职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上的创新,在于选择工作过程作为参照系,并实现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念。课程构建以职业岗位技能标准为教学核心内容,以行业企业对书籍样本排版、设计、印刷等岗位能力要求为参照,课程内容以“按岗分工”式组织教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职业岗位能力标准与课程目标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将行业中工作过程、岗位分工、岗位技术标准与课程教学内容相结合,重点放在与职业岗位对应的制作技术实践模块,以职业岗位工作分工标准为导向,实施“按岗分工”组织实践教学,形成新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1.根据工作流程的岗位分工。基于书籍设计行业发展与职业岗位特征,从传统书籍设计制作与网络数字书籍设计制作两个方面进行职业能力定位与岗位分工。第一,目前行业企业传统书籍设计、印制行业工作流程为:设计原稿图文输入图文编辑图文输出印版制作(晒版)打样印刷装订。对应工作流程,具体岗位分工为:原稿设计人员、图文编排人员、版式设计与制作人员、书籍样本印刷制版、后期加工制作人员、装订人员;岗位能力定位为策划设计、印刷前期数码摄影、电子排版、制版技术与印刷后期工艺能力。第二,基于网络数字化书籍设计制作,行业工作流程为:设计原稿图文输入图文编辑网络上载。对应工作流程具体岗位分工为:网站策划设计、网页静帧设计、动态新传播媒体、电子书籍设计与制作等。岗位能力首先定位为书籍策划与设计能力;其次是对数字化技术软件的操作能力,如AdobeInDesignCS3,Flash,Photoshop,Illustrator等软件的熟练掌握。书籍设计行业,不论是传统书籍设计还是新型数字网络平台,其工作流程与目标都是一致的,即现有策划构思后有制作实践。这种按工作流程划分岗位是书籍设计制作行业大方向的分工标准或是工种划分。课程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掌握行业工作流程、制作工艺,课程教学内容根据岗位划分,从基础版式、图文编排的设计能力与制作能力开始,深入到书籍样本设计方法与电脑制作技术能力,再进入印刷制版工艺的认知与掌握。知识体系从浅入深、从理论深入实践,从技术能力的实践中体会设计理论的原则意义;根据不同岗位定位课程内容学习与技术能力实践目标,对于自我能力有初步认识,从而进行岗位定位与选择,确定职业目标。

装配岗位职能工作计划例7

1,酒店前期运作计划书

2,酒店前期运营管理

3,前期工作备忘录

b,物品筹备

1,各部门、区域的物品筹备

2,采购物品规格价格明细单

3,各物品的供应商的敲定

酒水、香烟、调料、调味品、干货、蔬菜、肉类、海鲜、原材料

4,采购概况明细上报

5,部门硬件设备设施、办公用品、酒店管理软件、常耗物品、一次性物品、清洁用品、

固定物品、餐具、部门布草、员工制服、印刷品、绿化、装饰品

c,开业筹备

1,试营业时各项筹备

2,开张时各项筹备

3,各部门开业筹备

4,酒店产品价格的前期议定

d,设备设施

1,设备设施的安装管理

2,设备设施的前期调试

3,设备设施责任制到位

e,装饰装修

1,酒店装修装潢工程

2,酒店内部装修装潢工程

3,各区域的效果图

f,部门配备

1,前期酒店大部门的配制

2,人力资源部、公关部、财务部、工程部、采购部、餐饮部、房务部、后勤部

3,部门前期协调工作计划

4,前期部门体制监督运行

二,人力资源

a,员工手册

1,酒店的员工手册

2,各部门规章制度

3,员工的岗位职责

4,岗位工作流程制定

b,员工培训

1,部门经理前期培训计划

2,餐饮部培训

3,房务部培训

4,后勤部门培训

c,员工招聘

1,按部门要求招聘

2,后勤员工招聘

d,绩效考核

1,初级员工的考核

2,培训后的员工考核

3,酒店试营业时的考核

4,阶段员工品行考核

5,前期人工成本预算与控制

6,员工岗位工资的拟定

7,酒店各部门奖惩制度

三,工程管理

a,弱电管理

1,各区域的弱电管理

2,部门电源开关节能管理

3,消防区域管理

4,水、电、气的相关管理

b,工程改造

1,前期、二期的改造工程

2,具体项目的落实、跟踪

c,设备管理

1,酒店各部门大型设备管理

2,设备设施的维护保养

四,餐饮管理

a,餐厅管理

1,部门配制

2,部门协调配合工作

3,餐厅各岗位的工作流程和部门制度的制定

4,岗位时间表的制定

5,接待方面管理,电话预定、上门散客、宴会、婚宴、生日宴、乔迁宴

6,服务质量的控制与提升

7,服务技巧的实施与推广

8,与其他部门协调合作

9,物耗的成本控制

10,人力资源成本控制

11,其他服务的制定

12,反馈系统的建立

b,厨房管理

1,菜单的制定

2,产品的定价

3,厨房出品质量、样式、菜式

4,菜品培训、资源共享

5,厨房部门制度、岗位工作流程

6,物耗、原材料、物品环节成本控制

c,部门协调

1,与酒店其他部门所有协调配合工作

2,部门协调备忘录

3,部门协调原则

d,员工岗位培训

1,餐厅部员工培训工作

包括:领班、迎宾员、服务员、传菜员、收银员、酒水员、营业员

2,针对岗位性质进行岗位培训,熟悉本岗位的工作流程,酒店环境、文化、人事结构

3,先由酒店统一培训,再进行区域培训

4,培训后进行前期考核

5,建立考核制度

五,房务管理

a,接待

b,客房

c,洗衣房

d,商务中心

e,总机

f,大堂

六,财务管理

a, 收银

1, 收银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

2,收银员与财务的协调配合工作和原则

b,招投标

b,物品采购

1,各部门的物品采购明细清单

2,价格的审核与相关控制

c, 成本管理

1, 酒店前期运作成本预算、控制、管理

2,

d, 仓库管理

1, 库房的物品日常管理

2, 进、出库的相关管理

3, 领料相关操作程序

4, 仓库管理员的岗位职责

5,月存、日进、检验的相关管理(1)

七,日常管理

a,总经理

b,部门经理

c,后勤经理

八,酒店品牌

a,发展趋势

b,知名度

c,酒店文化塑造与提升

九,营销管理

a,市场调研

1,产业环境:

a,商业繁盛情况

b,商业化的趋势与潜力

c,地方政府优惠与扶持政策

d,当地消防治安、文化、工商、防疫等情况

2,社会环境

a,当地风俗习惯

b,历史文化

c,饮食文化

3,当地同行同档次酒店的消费、环境、概况、模式等信息调研

b,营销战略

1,前期营业策划

2,酒店产品定价

3,部门营销计划书

4,酒店营销部前期、试营业、开业、营业季度、营业年度的计划书和策划书

及相关战略

e, 营销管理

1, 营销市场分配

2, 营销部人员的配制,岗位职责、工作流程

3,

d,营销趋势

f, 促销方案

1, 根据当地和酒店有利条件进行有针对行促销

2, 前期的营销可分为

a,广告营销(传媒、室外、报刊杂志、网络等)

b,让利营销

c,套式营销

十,美食世界

a,菜谱

b,风味小吃

c,地方特色

装配岗位职能工作计划例8

10. 13939/j. cnki. zgsc. 2015. 28. 227

1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意义和价值

近几年,项目教学法、引导课文法、角色扮演法等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行为导向教学模式已逐渐渗入我国各高校专业课教学中。理论匮乏、方法单一、技术落后等问题已得到较大程度的解决,高等职校的课堂教学呈现出新面貌。但是由于教师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时,对其内涵、教学流程和基本特征缺乏全面认识,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仅考虑知识框架,而忽视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只考虑了如何使用先进教学方法,而忽视了教学方法的集成性、应用性、系列性。如果教师能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各要素,充分认识到“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是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几种实用的教学方法的集成,能够依托企业实际需要,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内容,就能充分地体现出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价值。

集装箱运输是一种先进的现代化的运输方式,随着世界经济贸易的不断发展以及集装箱运输技术、工艺的不断完善与成熟,集装箱运输已成为国际货物运输中主要的运输方式与组织形式,全球贸易货物中70%是用集装箱装运的。这样就使得《集装箱操作实训》这门课有较广的运用范围:集装箱港口、集装箱班轮公司以及与集装箱有关的货运、船舶、无船承运业务、多式联运及第三方物流等。《集装箱操作实训》作为国际物流管理及国际货运等相关专业长期开设的专业主干课程――《集装箱运输实务》的后续实训课程。《集装箱操作实训》更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用实践检验理论知识的操作能力,即将之前所学过的《集装箱运输实务》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训练,在训练中对知识进行检验和巩固,学生能够在实训中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并且及时纠正。

2 系列化“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具体研究内容

2. 1 学情分析

《集装箱操作实训》是专业实训课程。开设的时间为第二学年下学年。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物流管理(国际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以本专业现有的教学条件为依托。运用系统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将实际工作岗位工作内容与实训教学相对接,培养学生实操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职业综合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检验理论,更能适应实际工作需要。

2. 2 岗位工作内容分析

根据集装箱运输业务的基本流程,分析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分别设计实训内容、实训任务、考核标准。突出区域特色、以企业的实际工作内容为情景、以企业的真实业务流程为主线科学序化教学内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整合软件和硬件实训资源,强化实训资源在教学工作中的作用,形成具有针对性的、实用性的、系列化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2. 3 系列化“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分析及实施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德国职业教育理念和模式倡导的行动导向教学逐渐被我们所熟知和应用。“行动导向教学”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针对职业目标,在与该职业的典型工作过程相应的主动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及经验体系。在行动导向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理解验证知识,发展实践能力;在“行动导向教学”过程中,重点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我负责意识,但是此过程中许多高职院校由于课程内容安排没有充分对接实际工作内容、教学资源没有充分统筹利用以及课程性质局限性等原因,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发挥“行动导向教学”的优势,从而使“行动导向教学”效果参差不齐。本文的重点研究内容就是要开发适合《集装箱操作实训》课程的系列化“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该模式具有可行性、延展性、通用性。

3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实施及评价

3. 1 结合实际企业的工作内容,安排教学内容

本专业与辽宁宝华集团、丹东港集团进行深层次合作。《集装箱操作实训》的课程体系的研究以实际企业为依托,序化集装箱运输企业的工作岗位,并对具体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和分解如下:①检查桥:闸口管理员;②受理中心:③业务管理员、咨询员、财会师、业务受理员、公路、铁路联运受理员等;④堆场:码头堆场管理员;⑤配载:船舶指挥员;⑥控制中心:中控管理员、调度员;⑦船舶计划:船舶指挥员。

3. 2 注重学生实践操作和可持续能力的培养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技术操作能力尤为重要。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要突出专业技能训练,形成职业教育特色。笔者充分考虑了这一点,通过具体实际任务的操作,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及专业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的深刻思考能力等。

根据实际工作岗位业务流程和业务操作内容将《集装箱操作实训》训练内容做了调整。课程内容框架构建为:

岗位名称:闸口管理员;岗位业务内容:进箱、出箱箱体检验岗位能力要求:①能进行货物、箱损鉴定;②能正确核收单证和资料;③知道港口库场的主要指标;任务内容:集装箱码头闸口管理。

岗位名称:集装箱货运站业务操作员、理货员;岗位业务内容:进行集装箱货物理货、装载业务;岗位能力要求:①知道各货种的理货业务流程和相关法规;②能正确核收单证和资料,准备理货用;③知道各种理货方法、集装箱常识;④能进行货物的丈量、计量及验箱工作;⑤能进行货物、箱损鉴定;任务内容:集装箱货物配装实操训练(订舱、发放空箱、拼箱装货、整箱交接)。

岗位名称:堆场管理员、中控操作员;岗位业务内容:进行集装箱码头业务操作;岗位能力要求:①能看懂函电内容、货运资料;②能正确签收货运资料;③能编制船舶计划;④能根据计划进行码头准备工作;⑤能根据计划组织车船作业和现场调度;教学内容:任务三 集装箱堆场管理(集装箱货物交接、堆场管理,集装箱的归、并、转)。

岗位名称:船舶指挥员、中控操作员;岗位业务内容:进行集装箱水路运输;岗位能力要求:①能编制装卸作业计划、库场计划、集疏运计划;②能进行装卸机械工艺设计和操作安排;教学内容:任务四 集装箱装船管理。

岗位名称:特种集装箱业务操作员;岗位业务内容:进行特种集装箱业务;岗位能力要求:①懂得危险货物保管方法;②能够进行危险货物集装箱单据处理;教学内容:项目七 危险货物集装箱运输(特种货物集装箱运输)。

3. 3 软件教学和硬件教学相结合

本门课程现在已有大量的视频、音频、图像等生动的教学资源,并且配套有练习题库,《集装箱码头管理》软件可以使学生从流程化的操作中了解、熟悉集装箱业务的各个岗位的职责;笔者现着力于研究和探索将国际物流实践教学器材与物流管理仿真实训室进行教学对接,一方面可以使国际物流学生得到更多更全面的实践操作机会,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发挥最好的教学效果。

3. 4 系列化“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在“行动导向教学”过程中,重点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我负责意识。要开发适合《集装箱操作实训》课程的系列化“行动导向教学”模式,通过“调研―计划―安排―整合―实施―评价”的系列组织实训内容、实训任务、考核标准,该模式让学生主动按照“计划―完善―实施―纠正”的系列自主学习和实践将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课程通过情景模拟、项目实施和任务教学三个环节,让学生由表及里,体验、接触和亲历职场和业务,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养成。设置职场模拟环节,在课程教学中组建虚拟的货代公司等企业,完成集装箱业务操作人员的典型工作任务,小组成员在共同研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与人沟通能力,初步形成对工作岗位所需职业素质的认识。

参考文献:

陈玲. 谈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教学设计[J].职业教育研究,2007(9).

(上接P226)本意是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这里用来形象地说明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引导着教学的进行,使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学生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支架式教学理论指出:“教学是教师为学生从现有水平向更高水平能力的提升搭建一个脚手架的过程,教师的角色随着学生熟练程度的提高要不断进行调整,即教师在学生需要时提供支持,但随着学生学习策略的掌握,教师的作用逐渐淡化”。简言之,教学是通过教师的帮助(支架)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最后撤去支架。工学整合式教学模式为教师如何搭建支架提供了一种系统化的工具。

工学整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是笔者进行顶岗实习教学改革探索的一项成果,同时它也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系统化的工具,可以以工学整合式教学模式为基点,构建各专业整体教学方案。

参考文献:

[1]姜大源. 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赵志群. 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装配岗位职能工作计划例9

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和电力行业体制的改革,供用电技术专业背景也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电力已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服务理念已由计划用电向开拓市场转变,由用电管理向营销服务转变。电力工业从大电网、大机组、超高压、高自动化阶段,进入了优化资源配置,实施大区联网和全国联网阶段。由于本专业发展速度较快,出现了人才培养质量良莠不齐、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要求等问题。因此,必须对原有的教学模式、教学管理进行改革,以适应现代电力行业发展及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电力企业调研内容

(1)了解供用电专业人才服务面向的就业岗位类型。

(2)了解电力企业对供用电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等的建议。

(3)了解电力企业对供用电技术专业专项技能的要求。

(4)了解往届学生对本专业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在现场实际应用效果的评价和建议。

(5)与去台交流的教师进行座谈,探讨台湾教育教学模式。

(6)协商师资培训项目,为本专业建立“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储备师资力量。

(7)与企业建立产学研方面的合作,探讨“配电设计”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二、就业单位类型和岗位类型

通过对电力企业及相关行业进行广泛的调研,得到专业服务面向的就业单位类型和就业单位岗位类型。就业单位类型有:供电企业,电力设计部门,电力建设工程公司、电力设备修造企业,社会各行业自备供、配电系统,电力用户等单位。就业单位岗位类型有:配电设计,配电线路的设计、运行、施工及检修,配电线路带电作业,电力负荷控制,用电检查,抄表核算收费,装表接电,配网自动化等岗位。

三、专业定位及发展方向

原有的供用电技术专业定位比较接近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经企业调研和课题组教师对就业职业岗位类型的深入探索和分析,现将供用电技术专业定位为电业局、县电力公司的配电中心一线工作人员。

具体来讲,结合对电力企业的调研情况,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供用电技术专业方向定位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掌握供用电技术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技能,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独立分析处理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毕业后作为电业局、县电力公司的配电中心一线工作人员,从事电力客户服务、配电维护、电能计量与计费等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四、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学院充分发挥校企一家的优势,制定具体措施、创造条件鼓励教师“三上三下”,即“上学历、上职称、上水平”和“下企业、下基层、下一线”。鼓励教师参加企业培训师认证工作,以支撑学院职前职后“互为加强、互为支撑”的办学理念,增强教师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增加“双师”素质教师数量,改善专业教学团队结构。

1.专业带头人培养

制定专业带头人培养方案,从专任教师中选拔1名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教师给予重点培养。安排其到相关企业、院校进行交流学习,到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业培训,主持专业建设、教学科研、参加专业学术活动。计划在三年内培养出1名能把握专业发展方向,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宽广的专业视野,具有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开发能力,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具有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组织能力的专业带头人。

2.“双师”素质教师培养

在本专业已选派2名青年教师到福建省电力公司离岗研修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的基础上,计划每年继续派出1名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半年,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给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和横向科研项目,实现校企互动,体现“产学研一体化”。

制定“双师”素质教师培养计划,对进校3年以内的教师分阶段进行教学能力培训和专业技能训练,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工程实践和国家各类职业资格考试,鼓励教师申报工程和技能系列职称,将专任教师培养成懂理论、会操作、能培训、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

3.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计划于1~2年内在福建省电力公司所属企业范围内,聘请6名兼职教师,形成1:1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另外,积极开展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教学互助活动,共同提高专业知识、技能与授课技巧,承担校内外教学任务特别是担任学生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的指导任务,协助开展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

五、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体系

根据培养目标,围绕本专业技术岗位(群)对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形成了“职业能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1.职业能力结构

职业素养、外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电力应用文写作能力、电力营销与用电管理能力、配电运行能力、线路设计运行与检修能力、配电系统设计能力等。

2.支撑职业能力的课程设置

如支撑配电线路运行与检修能力的课程:“电工技术”(由原来设置的电路、电机、电子合为一门课程)、“电气工程制图与cad”、“电气工作安全规程”、“配电线路”、“配电设备”、“配电系统”、“配电线路规程”、“配网自动化”、“电气运行”、“电力法律与案例分析”、“钳工实训”、“电工工艺实训”、“线路带电作业实训”等。

3.创新课程设置

打破“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老三段式的传统课程设置,按“文化基础教学包、基础教学包、专业技术教学包、专业拓展教学包、素质教育教学包”要求设置能力素质式课程体系。

文化基础教学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语文”(包括电力应用文和科技文写作)、“基础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

基础教学包:“电工技术i”(含实训)、“电工技术ii”(含实训)、“钳工实习”(含实训)。

专业技术教学包(一体化教学):“供用电系统”、“配电设备”(含实训)、“配电线路设计施工与检修”(含实训)、“安全用电与安规”(含实训)、“装表接电与内线安装”(含实训)、“供用电系统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含实训)、“配网自动化”(含实训)、“用电管理”(含实训)、“电力市场营销”(含实训)、“电气制图与cad”(含实训)、“毕业设计”、“毕业实习”。

专业拓展教学包:“建筑配电与设计”(含实训)、“电力工程预决算”、“电气运行”(含实训)、“带电作业”(含实训)。

素质教育教学包:“电力法律与案例分析”、“准军事化与电力企业文化”、“职业口才与训练”、“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电力办公应用软件”。

六、初步教学改革

1.理论教学改革

为了形成职业能力所必须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我们在课程目标中,融入了职业岗位群的国家职业标准对知识的要求,使课程内容以职业内容为主线。文化基础教学包、基础教学包教学以应用为目的、够用为度。专业技术教学包、专业拓展教学包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各门课程均实现一体化教学,突出针对性、应用性和实用性教学。通过素质教育教学实现职业能力中对相关知识的要求。

2.实践教学改革

构建了“四层次、三培养”集中性的实践教学体系。“四层次”为:实验、实训、实习、设计;“三培养”是指培养工程素质、操作技能、应用能力。四层次实践环节,层层递进,构成了能力培养的有机整体。

开展电工技术、继电保护试验等,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工程素质;进行电能表接线、检查、错接线查找,低压排故,配网自动化调度,带电作业,杆上作业实训等,以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通过配电线路、配电室、配电站、开闭站、开闭所等毕业设计,电气运行仿真实训、顶岗实习等专业性设计、实训和生产实习,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在专业教学改革的牵动下,已形成了“装表接电”实训室、“低压排故”实训室、“电气运行”实训室及“配电设计研究所”等,计划在3年内,建立“配网调度实训室”、“电力负荷控制实训室”等。逐步形成实验与实训,基础与专业,校内与校外,相互衔接、配套成龙的实践教学体系与实践基地,为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3.一体化教学建设

(1)教师一体化建设。任课教师负责本课程教学大纲与教材的编写、一体化教室的建设,并负责实验、技能训练的指导,即大纲、教材、备课、讲课、实验实训指导等一体化。

(2)教室一体化建设。包含传统理论教学教室、实验室、实训室,三合一。教师在一体化教室边讲理论边示范,学生边练习,突出技能培训功能。

(3)教材一体化。包含该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实验指导及考核、技能训练指导及考核等内容,即教材、实验指导书、实训指导书一体化。

对主要专业课程如“配电线路设计施工与检修”等10门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整合相关课程的教材和教学大纲。

七、深化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

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深入,是把工学结合作为切入点,融“教、学、做”为一体。

(1)探索建立“讲、演、练”一体化的教室,如配线线路设计施工与检修、装表接地与内线安装、配网自动化、带电作业、配电运行等理论与实践教学均在一个教室里进行,边讲边练,做到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

装配岗位职能工作计划例10

金属加工技能训练是我校与北京奔驰校企合作班――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以Unimog车模的制作为载体,通过学生完成一个真实产品的制作过程,学习工作过程需要的知识,掌握操作技能,并通过自主学习的过程训练其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实现了知识、能力与素质的主动建构。课程从教学载体的选择、课程设计到课堂教学和实际操作的具体实施,都融入了职业教育的新理念和方法。在教学中对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构建进行了探索。

一、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简介

作为校企合作的课程,为准确描述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的职业定位和培养目标,满足企业的需要和学校的教学,促进学习领域系统化课程开发,在德国奔驰专家、北京奔驰企业和学校三方配合下,结合北京奔驰企业的需求,进行汽车装配岗位的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并描述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对应的学习领域后,确定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为以下9个方面:机械识图与绘制、金属材料与热处理、钳工技能、车工技能、铣工技能、板金冲压、汽车装焊、整车装配及汽车喷涂。

在该学习领域课程体系中,由德国奔驰国际培训部提供全套的Unimog车模零部件图纸,要通过Unimog车模的制作,即金属加工技能训练这门学习领域课程为支撑课程,完成以上9个方面的专业职业能力培养。为北京奔驰培养板金冲压、汽车装焊、整车装配、汽车喷涂装配工人。金属加工技能训练这门课是工作过程导向的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在授课当中不仅要完成相关理论课程的讲授,同时要完成相关技能的培养。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是学生掌握基本的金属加工操作技能,为将来上岗培训奠定基础,能够胜任汽车生产装配线的工作。

二、金属加工技能训练学习领域课程构建的原则

1.专业能力与非专业能力并重的培养理念

(1)专业能力:本课程以制作“Unimog”车模为载体,学生们在车模零件的制造、加工和装配过程中,学习机械制造的相关理论并掌握金属加工和零件装配调整的技能和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到机械制图、机械传动基本知识、金属工艺、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车工、铣工、钳工、钣金加工和焊工等课程的知识,我们着重训练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为以后工作奠定好的基础。

(2)社会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学会合作――与人沟通的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正确的人生态度――敬业乐业的工作作风。

(3)方法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谦虚好学的品质与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工作――勤于思考、做事认真的良好作风;科学思维――不拘一格、勇于创新的意识。

3种能力的权重如图1所示。方法能力为重点,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次之。

图1 三种能力的权重图2非专业能力与专业能力比例

培养学生非专业能力与专业能力,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同等对待,各占50%。在入学初期,学校重点培养学生的非专业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各种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非职业能力,特别是团队合作和自主学习能力,然后才进行专业能力的培养。非专业能力与专业能力比例(图2)。

2.基于行动导向教学原则设计教学方法

贯彻行动导向教学原则,坚持“教、学、做”合一,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根据课程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讨论教学、项目(任务)驱动教学、现场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方法。坚持工学交替,教学地点为校内一体化教室和校外企业相结合。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奔驰校企合作班的学生,在两年的学校学习中,不但要完成相关的主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每个学生要完成一个Unimog车模的制作,充分体现出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3.课程目标与职业岗位要求相结合

课程目标设置尽量与职业岗位要求相结合,通过金属加工技能训练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取得车工、铣工、钳工、电焊工等职业工种的职业技能的鉴定。

三、金属加工技能训练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内容构建

金属加工技能训练学习领域的教学情境的整体框架设中,以不同的加工方法为基础设计学习情境,以同种加工方法涉及到的Unimog车模零件的加工为任务,形成拓扑结构。金属加工技能训练学习领域拓扑结构示意图如表1所示。

表1 金属加工技能训练学习领域拓扑结构

学习领域:金属加工技能训练

学习

情境 情境1 情境2 情境3 情境4 情境5 情境6 情境7 情境8 情境9

划线字

头打印 零件锯

削加工 零件锉

削加工 钻孔攻

丝铰孔 零件车

削加工 板料折

弯冲压 车身焊接 整车

装配 整车喷涂

任务

设置 每个情境中所涉及到的需要加工的Unimog车模零件,每个零件为一个任务。

目标

设置 各情境中所要达到的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

课时

分配 各情境所需授课课时分配。

教学

分析 各情境中所涉及到的重点难点分析。

补充

知识 在学习领域课程中没有统一的教材,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因此,在各个情境当中需要补充与学习情境相关的

理论知识,以充实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遵循由易到难渐进的原则,按照Unimog车模零件的加工顺序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情境及典型的工作任务。即由简单到复杂地在项目载体中选取难易程度不同、梯度渐进的项目组合,设计金属加工技能训练学习领域的教学情境。金属加工技能训练学习情境中具体任务教学设计举例(见表2)。

表2 金属加工技能训练学习情境中具体任务教学设计举例

学习领域:金属加工技能训练 学时 730

学习情境5:Unimog车模零件车削加工 学时 120

项目任务5 Unimog车模前车桥的车削加工 学时 10

零件图纸

项目目标 了解前车桥的作用,熟悉前翘的加工工艺;进一步培养车床操作技能

步骤 工作过程 学习场地与设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建议 学时

1 下达任务 一体化专业教室 本次具体任务的分析、学习目的和要求,小组分配等。 讲述法 0.2

2 资讯 指导手册 分析图纸,了解加工要求及相关。 引导文法 0.5

3 决策计划 一体化专业教室 检查工件毛坯,制定工作计划,编写工序卡,检测工具准备。 案例法 0.3

4 实施 一体化专业教室 独立完成工件的车削加工 项目法 7.5

5 检查 一体化专业教室 检测工件,按考核评价表对工件自评成绩,做一些相关的理论检测练习 0.5

6 评估 一体化专业教室 教师考核评价表给定各自成绩,汇集工作

过程中的问题,找出共同性,链接相关知识要素 谈话法讲述法 1

四、金属加工技能训练学习领域教学活动的实施

1.六步法教学的应用

电子产品分析与制作是工作过程导向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过程一般以项目教学法为主体进行。项目教学法的主要特点在于强调多人分工合作和自主制定实施计划,注意运用项目管理策略和项目质量监控办法。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获取知识和相关技能(素质)。以每个学习情境选取的项目载体为工作对象划分多个小工作任务,按“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步法具体分配时间和制定计划表。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样一个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如图3所示。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行动导向指以行为或工作任务为主导方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其根本意义在于: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师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整个教学序列中教师既要承担组织者的角色,又要承担参与者的角色。图3中表示出了教室在整个教学控制中的角色。让学生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检查学习成果,在决策和评估环节中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学习当中,通过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学习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1资讯 2计划 3决策 4实施 5检查 6评估

图3 六步法教学序列

2.渐进式提高的学习策略

根据渐进式学习规律和具体学习情境选取项目载体的难易程度,课程的具体实施可以设置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是基于在实践中学习的思考,根据难易梯度不同所作的划分。

(1)导向性学习:在课程的开始阶段,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各种操作和工作流程,对工作任务和流程进行分解,由学生自己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再引导学生明确每一阶段的具体任务,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链接,形成目的指向;对于课程中形成的问题进行探讨,并进行示范性操作和技术讲解,引导学生把经验型知识连贯起来并体系化,同时形成问题和新的认知。

(2)自主性学习:根据在上一阶段形成的工作任务计划,依据工作流程和进度进行实施。在实施中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单位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其间对学生最重要的帮助是指导手册,其中有一般工作实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按照工作流程以章节形式呈现,针对性强。

(3)工作情境实战性学习:完全模拟真实工作情景或是进入生产性单位去工作实习,这一过程是通过学生间的组织合作、制定计划及工作分配来进行,也就是让学生自己组织实施。在这个过程中,由教师或工厂师傅扮演最终的任务下达者和监督者,学生扮演实际操作技术工作者。

在实际的授课中,教师根据学习领域的教学要求,提炼典型的工作任务,以独立进行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工作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会学到本专业需要的各种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以及关于企业管理的相关内容,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非专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人交际沟通能力、主动自学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职业素养等)。

五、结束语

行动导向教学借助提出解决核心问题、制定决策工作计划和进行自我检验评估等步骤,促使学生不断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自觉性,达到自主学习的境界。学生通过小组工作和探究式学习,促进他们协调合作能力的发展。每个学习单元结束后,学生还与教师进行一次谈话,给学生客观准确地反馈,使学生从中了解有关知识掌握、理解的程度,有效地指导学生以后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赵志群. 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德)鲁道夫•普法伊费尔.项目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装配岗位职能工作计划例11

中图分类号:F5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09-0099-02

1 淮南矿区铁路资源现状

1.1 车站分布概况

淮南矿区铁路专用线内共设有19个车站,其中5个解编作业车站、7个快速装车站、2个卸车站、5个中间站。专用线与两个国铁站接轨,经国铁线路运输的列车分别从两个交接口接入和交出。2个卸车站为矿区内部电厂车站。

1.2 人力资源组成

整个公司由机关单位、生产单位和辅助单位三部分组成,其中生产单位包括车务段、机务段、工务段、水电段和车辆段5个段。19个车站均设车务段驻站人员负责日常接发列车及调车作业,装车站均有电务段、车辆段驻站人员负责设备维修保养、检车作业。为保证行车组织作业顺畅,在公司机关设立行车调度统一指挥作业。

1.3 行车组织方式

自交接口接入列车,由自备机车从国铁车站将类车接入专用线内车站,根据货运计划整列送至装车站待装,装妥后根据国铁接车能力送出重车。内部电厂站列车为单位自备列车,根据货运计划在装车站和卸车站之间进行循环作业。

2 建立岗绩认证体制,优化人力资源

(1)认证遵循有效期限、逐级申报和认证上岗的原则,分为上岗资格认证、晋级认证和认证复核。所有岗位职工必须根据“认证上岗原则”参加相应岗位要求的上岗资格认证;在职岗位职工有意向在本岗位基础上更高一层时可申请参加比现岗位高一级岗位资格认证;当某一认证等级人员在其认证等级有效期满后仍然在原岗位工作的需要采用考核手段对其是否具备原认证等级的职业技能水平进行检查和检验,若复核合格则原认证等级有效期顺延,否则必须在有原认证等级有效期满后重新参加认证。

(2)职工违反考场纪律的,取消当年认证成绩,且下一年内不允许参加认证;情节严重的,由公司责成所在单位按相关规定予以处理。

(3)职工“全员考核”成绩优秀的,依据岗绩工资逐级晋升的原则晋升一级岗绩工资;职工“全员考核”不合格的,依据岗绩工资逐级晋升的原则下调一级岗绩工资,并给予一次参加上岗资格认证的机会,仍不合格的,予以转岗或下调岗位。

(4)因认证不合格导致岗位降至最低职位的,再给予一次上岗资格证认证机会;经培训后认证仍不合格的,进入公司内部劳动力市场。

(5)职工岗位调整后,若不具备新岗位对应的上岗资格证的,必须参加该岗位的上岗资格证认证。

建立健全职工岗绩认证体制可以转变职工培训理念,提高职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快速将业务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的职工安排到较高岗位,将不能胜任本岗位要求的职工调整到较低岗位上,以做到人尽其能,优化人力资源

配置。

3 建立环流机制,引导职工合理流动,促进人力资源结构良性循环

(1)狭义的环流机制是对在岗人员的管理,包括待岗、培训、竞争上岗三个环节,通过竞争上岗将富余人员从岗位上撤下来,进入公司内部劳动力市场,进行技术业务强化培训。待业务技能考核达标后再参加下一轮竞争上岗。待岗、培训、竞争上岗三个环节环环相扣、首尾相接。员工在三个环节中循环流动,对竞争下来的员工,不增加“闲岗”。这样每一次循环,都将推动员工队伍素质上一个新台阶。

(2)广义的环流机制是整个劳动用工管理,包括招收、培训、考核、上岗、竞争、淘汰等环节,建立用工管理的大循环系统。从提高进入门坎开始,把住人员入口。通过科学合理设置岗位,严格贯彻劳动定员标准,解决用多少人的问题;强化劳动绩效考核,解决谁上谁下的问题;实施末尾淘汰,富余人员进入公司内部劳资市场进行环流培训,解决多出的人哪里去的问题。

(3)广义的环流机制将员工的招收、使用、考核、培训、退出等环节贯穿起来,以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提高员工素质为中心,促进人力资源管理步入良性循环,从而快速提升员工队伍整体素质,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要求。

4 整合人力资源,降低企业成本

4.1 合并调车和检车作业,减少检车次数,节约人力成本

快速装车站即车列由机车牵引进行装车作业,作业过程中调车长负责指挥对位,连结员负责作业前检查和对位防护作业,作业形式较为简单,安全压力相对较小。

针对作业量较小的快速装车站以及作业简单的卸车站,撤销检车员配置,对检车员进行合并分流,经培训后上岗。原则上每班留一名检车员与原调车人员合并共同从事调车和检车作业。快速装车站调车人员(含整合后的检车员)负责对列车进行商检和简略试风作业,不再进行列车全部检查作业,列车出发至指定车站后再进行全检和简略试风作业。卸车站调车人员(含整合后的检车员)负责对列车进行车辆外观检查和简略试风作业。

4.2 撤销助理出务接发车,保证运输安全,提高作业效率

个别车站作业量大、站线长、股道多,作业繁忙时助理出务接车值班员作业失去互监互控存在安全隐患,同时遇接车一侧有停留车时观察到站列车运行状况困难,出务接车实效性不强。

在保证作业安全的前提下保证作业效率,针对个别车站可根据车站实际情况将助理值班员岗位设为信号员岗位,撤销助理值班员出务接车作业,由道口员兼任接发车作业;道口员出务接车作业时必须携带无线电台,发现列车异状及时向车站值班员汇报。

5 优化行车组织,促进效益增长

5.1 提高调度指挥协调能力

5.1.1 加强信息传递,有效减少专用线内车流集结,提高运输效率,加快车辆周转。对于空重列车,公司调度密切与运销站、运销处调度、国铁沟通,提前做好列车预确报、车流方向调整,尽量做到空车的均匀配送和重车的及时上线。

5.1.2 根据各矿区车站站场、车流、区间运行时分,结合取送车计划合理安排列车在中间站会让,不断减少会让次数和时间。对在车站停留时间超过一定时间的机车采取停机措施,提高机车运用效率同时节约机车用油。

5.1.3 对零散车辆及时联系运销站、国铁,组织利用;对下矿材料车,提前联系、及时排空,减轻矿站股道占用压力;对违编车辆,原则上在装车站或中间站调整,保证枢纽畅通;对扣修车,及时联系国铁原编组返回,减少甩挂作业。

5.2 提高车站运输组织能力

5.2.1 车站作业人员熟悉站细规定、熟悉站场设备分布,特别是车务行车人员要充分利用到发线有效长及信号机联锁防护关系,合理安排径路,提高车站的运输能力。

5.2.2 车站加强与公司调度、国铁交接站的联系,及时准确掌握车流方向及甩挂作业要求,提前通知有关行车岗位,最大限度减少集结车流,提高线路利用效率,合理安排调车作业,尽可能组织平行作业,保持有两条到发线空闲,以随时通过上下行列车。

5.2.3 各工种加强联劳协作,不定期召开驻站各段协调会,协商彼此作业流程的衔接与配合,分析、解决影响作业效率的问题,确保整体运输通畅。

5.3 提高装车站作业能力

5.3.1 装车方面:建立与市场部调度及各矿装车部门联系平台,做好装车资源与运输计划的衔接配合;车站加强与装车方联系,做好装车预确报工作,为车站作业和公司调度合理安排行车计划创造条件;对于等装列车,装车站密切与矿方联系,以提前通知、提前准备。

5.3.2 装车站行车组织作业:根据岗位作业标准对每一条调车径路进行细化,规定解编作业时间,控制调车用时;根据站场及车流情况,合理利用装车线进行编组发车,减少不必要的调车作业时间;对干扰车站正常作业的因素要及时排除,排除有困难的,要制定针对性措施,确保安全。